环境日优秀讲话稿

2024-06-15

环境日优秀讲话稿(精选8篇)

1.环境日优秀讲话稿 篇一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我是初一3班的刘晓明。今天我站在国旗下讲话的主题是《爱护校园,保护环境》。

学校是我们学习的地方,是我们播种梦想、收获希望的地方。我们的校园绿树成荫,有如荫如盖的紫藤萝长廊,四周环绕着星罗棋布的小花坛,随着季节的变换,盛开出不同的鲜花,呈现出不一样的美景;我们的教室窗明几净,桌椅整齐地排列着。在郁郁葱葱的校园里,不仅有浓郁的书香气息,还有蓬勃的青春活力,校园就是我们的第二个家。在这美丽的环境中,我们呼吸着新鲜空气,在阳光下茁壮成长。

但是,有一些同学却不能好好爱护自己的这个家。总有几个袋子、纸屑、易拉罐被随意的抛出,掉在某个角落里、小路边;总有不安分的手要去采摘花坛的鲜花、有不安分的脚去践踏草地的小草;吃完串串后的竹签扎在了树上;倒垃圾的同学将垃圾漏出到路上,却并不随手去捡起来。还有其他类似的行为,虽然只是一个不经意的动作,但却破坏了校园的环境,破坏了同学们学习的心情。而那几片零星的垃圾,又要有多少同学花多少时间去捡拾,原本只是一个微小的动作,却给其他人带来了莫大的影响,我们为什么就不能让自己的行为更文明些,更得体些呢?

记得曾经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外国人走在中国的大街上,正好看见一位中国青年随手扔了一个塑料空瓶,外国人赶忙走上前去捡起来丢进了垃圾桶。这一扔一捡之间,将国人的道德素养体现得淋漓尽致。我们不能像故事中的青年那样,把垃圾随手乱扔,那样,我们丢掉的是文明,失去的是品德。作为当代青少年,我们应该多做有益于环境的事,有益于国家的事,做一个美好校园的守护者。合肥是全国文明城市,作为一名小市民,我们也应该为我们城市的今天和明天添砖加瓦。

各位同学,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不能仅靠老师的提醒,同学的监督来规范自己的行为,更应该做到自觉遵守规章制度,提高我们的环保意识,从自己做起,从点滴做起,爱护我们的校园环境,共同营造更美好的校园!

谢谢大家!

800字左右环境日讲话稿5

老师们、同学们:

早上好!

6月5日也是就今天是世界环境日,所以,我今天国旗下讲话的主题是《环境教育,从净化校园做起》。自然环境是我们人类生存的基础,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是人类维护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前提。

作为二十一世纪的小主人,同学们应该怎样保护环境呢?这让我想起一个小故事,我国一位的学者在欧洲一个海滨公园草坪边的椅子上休息时,看见旁边长椅上一个四、五岁的小女孩,走到十多米以外的一个垃圾桶,把一张巧克力的包装纸扔了进去,又高高兴兴地走回来。那位学者问小女孩:“你为什么走那么远去扔一张纸呢?”女孩认真地说:“这草地那么美,要是我把废纸扔在上面,它就不美了。”

听了这个故事,相信同学们都知道了,保护环境应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同学们,你们是二十一世纪的主人,具有环保意识是现代人的标志,你们在保护环境时,应该着眼身边,从净化校园做起。当你正想随手扔出瓜皮果壳的时候,请你多走几步路,把它放入垃圾箱;当你走路看见地上飘着纸片时,请你弯弯腰,将它捡起来;当你正想随地吐痰时,请你想一想他人的健康,用纸将痰包起扔掉;当你倒垃圾,垃圾从桶里掉出来时,请你停一停脚步,将垃圾捡起来……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从现在做起,人人洁身自爱,个个遵守公德,我们的校园一定会更加干净、整洁、美丽。同学们,为了大家能有一个更优美、更舒适的学习环境,为了自己能更加健康活泼地成长,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创造一个美好的校园环境,为保护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

我的演讲完了,谢谢大家!

2.环境日优秀讲话稿 篇二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广东梅州是我国第五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1]。客家文化是客家人在形成、迁徙与发展过程中,为了适应和改造生存条件而创造出来的全部物质总和与精神文化总和。客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文化中不可多得的瑰宝。梅州作为客家人最主要的聚散中心和集聚地,有“世界客都”之称,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客家文化的典型代表区域。2011年审议的《梅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五年规划纲要(草案)》明确提出,未来五年,梅州将打造中国知名文化产业城,打造“全球客家文化的心灵家园”。[2]可见,客家文化在精神层面上是非常重要的,梅州对客家文化也越来越重视。

但是,由于当下大众传媒的飞速发展导致多元文化的冲击及学校对学生在客家文化传承的认识程度不够等,客家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小学生身上并没有很好传承,出现对客家文化界定不清、探求客家文化自觉性不高、对客家美德认识不深刻等问题。因此,研究大众传媒环境下客家文化的传播与传承现状,增强中小学生的客家文化底蕴非常重要。

(二)研究现状

1. 著名客家研究专家罗香林认为,客家人是由于历史原因走到一起的,有着共同的利益,具有独特稳定的语言、文化、习俗和精神[3]。

而这些具有独特稳定的语言、文化、习俗和精神,就是客家文化的前身。因而,客家文化形成的过程就是客家文化不断创造、积累、沉淀的过程。客家文化作为客家人的精神沉淀,是客家人独特而宝贵的精神财富。

2. 近年来,客家文化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为了推动客家文化的发扬与传承,一些专家和学者对此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

2009年5月8日,由市政府拨出专项经费支持出版印刷的《客都梅州》系列乡土教材,正式免费发放给全市中小学的广大师生使用。在对某小学六年级某班的问卷调查中,学生均表示喜欢上《客都梅州》这门课。但对一些基本的客家文化知识测试,不少学生的作答却显示出他们还有待进一步学习[4]。

广州大学民俗文化研究中心2010年立项课题组的调查结果显示,新生代大学生对客家文化认知总体呈现四大特点:一是新生代大学生对客家文化的关注度较低;二是语言“建筑”饮食在客家文化中代表性比较强;三是对客家文化的保护力度不够;四是新生代大学生对客家文化的传承意识薄弱[5]。

3. 目前关于客家文化的作品,多为书籍类,一些内容对于中小学生来说,很难弄得懂;

另外,太多文字记叙,降低了学生阅读、钻研的兴趣,从而影响了客家文化发扬与传承的效果。一些新兴的客家文化微电影、访谈录等,让客家文化具体化地呈现出来,引起了人们对客家文化的关注,但很多作品并不能吸引中小学生的眼球,一些情节虚构的微电影也不适合中小学生观看。

(三)研究意义

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中小学德育教育的一个很重要方面,它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还可以大力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客家优秀传统文化是人类独特而珍贵的瑰宝。对中小学生传承客家文化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就是为了避免客家先贤留下的光辉业绩和绚烂多姿的客家文化被时光淡化、被多元文化掩盖。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能让年轻一代更好更容易地接触优秀传统文化。

二、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发放

在相关文献研究的基础上,设计了相关调查问卷,从师生对客家文化的了解情况、了解方式、内容偏好、师生对梅州教育城域网的浏览频率等内容出发,共设计了19道题目。其中,学生完成第一到第十四题,教师完成第一到十九题。共发放问卷800份,实际回收783份,有效回收783份,回收率为97.88%。

三、中小学师生对客家文化传承现状的调查结果分析

(一)调查数据分析

1. 中小学师生对客家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

本次调查中,90%小学生、97.16%中学生都对客家文化有不同程度的了解。有半数以上的中小学生认为自己“知道一些”关于客家文化的内容,了解不深入。63%教师认为自己“比较了解”客家文化,即有较深入的了解。而“非常熟悉”客家文化的人数并不多,占全部接受调查人数的8.30%。总体上,36.91%师生认为自己“比较了解”客家文化,48.75%师生认为自己对客家文化的了解还不够深入。“知道一些”关于客家文化的内容及“完全不了解”的调查者占总人数的4.28%,说明生活在客都梅州的师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客家文化是一件平常事。但从数据结果可看出,中小学生对客家文化的了解并不够深入。一方面,由于学习任务的繁重,学生没有时间顾及自身客家文化的传承问题;另一方面,说明中小学生对客家文化了解的主动性不高,对客家文化的物质、精神教育的实用性与重要性了解不足。该题中,教师的答案集中“比较了解”这一选项,即中小学教师对客家文化是比较了解的。因此,在客家文化的传播方面,中小学教师可以起到引导学生学习客家文化和增强探究客家文化意识的重要作用(如图1)。

2. 中小学师生接触客家文化的方式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中小学教师接触客家文化的方式主要是“听家人说”“去博物馆了解”“电视节目中了解”和“相关书籍的阅读”。小学生是“听家人说的”“电视节目了解”和“生活环境中体会”。而中学生是从“听家人说”和“电视节目了解”中了解客家文化。

总体来说,中小学生和教师接触客家文化的方式多种多样,但从“听家人说”和从“电视节目了解”方式所占的比例相对较高。而“相关书籍资料”“去博物馆了解”“电脑上浏览”三种方式所占比例较低,可见,中小学生自觉了解客家文化的主动性还不够高(如图2)。

3. 中小学生对客家文化传播方式的偏好

调查结果显示,中小学生更偏好“看视频”方式去了解客家文化,“看动画”“听广播”“其他方式”所占的比例依次降低。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让信息传播愈加便捷,传播的受众也不受限于时间空间,且视频和动画比书籍更直观、更具趣味性,因此以这两种方式作为传播载体,不仅符合师生接受文化知识的心理特征,还符合现代信息的传播特点:让客家文化传播到更多地方(如图3)。

关于客家文化的有趣动画和视频作品,调查数据显示,答案集中在“一定会看”和“应该会看”两个选项。因此,融入客家文化的视频及动画精美作品会得到师生的关注,也会成为受师生喜闻乐见的内容。

4. 当前客家文化在传播上的欠缺之处

通过调查发现,在中小学生及教师看来,在客家文化传播上,欠缺易于推广而又有吸引力的作品。因为限于中小学生的知识水平,对客家文化作品的创作,在作品语言、画面表现技巧上,不应该过于专业化,而应符合中小学生的心理接受特征。中小学生对外界的事物都有好奇心,如果创作的作品没有趣味性,就会吸引不住学生的眼球,即不会引起学生学习客家文化的念头,最终作品就会失去传播的效果。所以作品的创作过程中,应注意内容的选择,语言应简单易懂,表现技巧应加入具有吸引性的内容,表现形式要生动灵活、易于理解与接受(如图4)。

四、调查结论

通过上述调查分析,中小学生在客家文化的传承方面还有待提高,传播的方式还有待改进,具体表现在以下四方面:

(一)中小学生对客家优秀文化认识不够深刻

调查发现大部分中小学生对客家文化的内容不够明确,了解层面不够深入,客家文化精神体会不深。如调查发现,48.32%中学生认为学校有开展过关于客家文化活动,而51.68%认为没有;22.30%小学生认为学校有开展过关于客家文化活动,而77.70%认为没有。当问及自己对客家文化的了解程度时,有半数以上的中小学生认为自己“知道一些”关于客家文化的内容,但没有深入了解。“完全不了解”客家文化的调查者占总人数的4.28%,说明生活在客都梅州的师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客家文化是一件平常事。这说明对客家文化的认识不到位,对客家文化传统美德的现实重要性理解还不够深刻,还须加深对客家文化的了解。

(二)中小学师生自觉接触客家文化的主动性不高

即使当今大众传媒高度发达,各种信息触手可及、即便生活在世界客都梅州,中小学生也未能主动去接触客家文化。从师生接触客家文化的方式看,日常接触客家文化的方式多种多样。但“听家人说”和“电视节目了解”方式所占的比例相对较高,而“相关书籍资料”、“去博物馆了解”和“电脑上浏览”三种方式所占比例都次于前两者。家人口述的和电视节目里了解的客家文化,都属于客家文化的精髓部分,但其内容不一定为中小学生想要了解的部分。相关书籍资料的阅读,可以加深对客家文化的理解;亲自到与客家文化有关的博物馆、名人故居等,可以亲身体验客家文化的氛围,感受客家文化的厚实;电脑上浏览客家文化的内容,则可以更具针对性地搜索想要了解的内容,这三种方式是自觉地了解客家文化表现,但从被调查者平时接触客家文化的方式来看,还偏向于被动接受方式。说明中小学生自觉了解、学习客家文化的主动性有待提高。客家文化源远流长,厚实丰富,若单凭被动的接受方式来弘扬和传承,是远远不够的。中小学生从家人口中了解到一些客家名人先贤的事迹等,但主动地发现和自觉地接触客家文化的意识还处于薄弱状态。可见,中小学生对自觉了解客家文化的主动性不够高。

(三)家庭、学校对中小学生了解客家文化的引导不到位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中小学生从家人口中听到的客家文化内容越来越少,显然随着父母亲接触客家文化程度的降低,中小学生从家人口中听到客家文化内容的机会越来越少。说明客家文化在家庭里传播的氛围呈现消减的态势,而这种态势将影响到中小学生对客家文化的传承。另外,学校的教育是按照相应教育标准来进行的,举行的活动一般都与当前社会的教育环境相适应。根据梅县中小学的校园官网的公告,可以了解到关于客家文化的活动并不多。学校对客家文化的引导还是有欠缺的,学校引导学生去了解客家文化方面做得不到位。因此,家人、学校对中小学生的引导还须加强。

(四)中小学师生缺乏一个共同了解客家文化的平台

从调查数据来看,72%小学生、98%老师、76.75%中学生表示有兴趣进一步了解客家文化。由于知识水平的限制,中小学生对于客家文化书籍资料的内容并不能很好的理解;博物馆的文物与文字记述,没有长辈的陪同、解说,中小学生只能浅尝辄止,并不能很好体会客家精神的内涵;计算机上内容齐全,可网上也有其他很多吸引中小学生的东西,他们不一定会主动去搜索关于客家文化的内容,且在不同网页上,客家文化讲述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不一定适合中小学生接受的心理特征。另外,学校举行关于客家文化内容的活动不多,师生间关于客家文化方面的互动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可见,即使是在大众传媒高度发达的今天,中小学师生间,缺乏一个共同了解客家文化的平台。

五、促进客家优秀文化传播的建议

(一)充分利用各种传媒,创造学习客家文化的氛围

充分利用各种大众传媒,传播一些与客家文化有关的内容,营造学习客家文化的良好氛围。利用大众平台如电视、广播、计算机网络等,传播关于客家文化的优秀作品和客家名人故事等。鼓励学生学习客家文化,体验客家文化的魅力,以不断加深对客家文化的理解。

(二)教师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学习,适当在课堂上运用

教师应重视自身对优秀客家文化的学习,加深对客家文化的理解。调查发现,大多数的教师对客家文化都有不同程度的学习和研究。教师是教育过程中最直接的思想引领者。言传身教,教师对客家文化的掌握程度将影响着学生的掌握程度,也将影响着学生对客家文化学习兴趣的高低。教师在课堂上,合理穿插一些与课程有关的客家文化知识,不仅可以增加课堂学习气氛、丰富课堂内容,而且会给学生树立学习客家文化的好榜样,促使学生注重学习课本的文化知识外,还注重课外知识的汲取。

(三)家校共同引导中小学生主动了解客家优秀文化

家长是孩子最为亲近的人,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是孩子思想的启蒙者和培养者,所以家长应该注重孩子对本土文化的学习,不要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孩子的学习分数上,而应结合本土的教育资源,让孩子全面发展。对于学校举行的关于客家文化的活动,父母应鼓励孩子参加并和孩子一起解决活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学校组织参观客家景点的活动,可以陪孩子一起去。家长要和学校积极配合,和教师通力合作,共同引导中小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了解客家文化。

(四)在梅州教育城域网增加中小学生学习客家文化的版块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网络作为一种新型的大众媒体,在教育、经济和娱乐等方面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而其中的教育城域网是一个对上连接省、市有关单位和CERNET、Internet主干网,对下连接各区/县教育局、学校,沟通全市教育系统各事业单位和学校;对外面向全社会服务的大型综合性信息网络。教育城域网的建设目的是要构建一个学校、县(市、区)教(体)育局、市教育局三级教育信息网络系统,形成辐射全市各县(市、区)和所有中小学、幼儿园、职业技术学校、各类成人教育培训机构,面向社会开放的、具有现代远程教学功能、教育信息资源共享功能以及教育教学管理信息交换功能、实现实时视频信息传输的高带宽的教育信息化网络系统[6]。梅州教育城域网是由梅州市教育局主办的覆盖全市中小学及相关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科研机构的综合性教育信息和资源平台,是全市教育系统唯一的教育公众信息平台,是互联网上代表梅州教育权威的官方网站和专业的门户网站[7]。

调查发现,74%的教师都浏览过梅州教育城域网。被调查的中学生中,浏览过教育城域网的学生占49.35%。而且,超过半数的教师会在日常教学中,不同程度地引导学生关注教育城域网。其中,“经常”引导占9%,“有”引导占46%,“很少”引导占30%,“没有”的占15%(如图5)。

如果在这样一个公共教育公共平台上增加客家文化传播版块,将对客家文化的传承和传播起到一定的作用。在调查过程中发现,中小学生及教师都较支持在梅州教育城域网上增加客家文化这一版块。其中,支持的小学生占小学生人数的76.90%,支持的中学生占中学人数的80.62%,而教师支持在梅州教育城域网增加客家文化版块的支持率达到了100%。从数据分析来看,中小学师生对在梅州教育城域网增加客家文化这一版块,持有较高的支持率。因此,在梅州教育城域网上增加客家文化的版块,有助于形成更好的客家文化学习氛围,并让客家文化的传播更有效。

(五)合理开发并丰富中小学生学习客家文化的版块

客家文化源远流长,文化资源丰富。因此,对梅州教育城域网的中小学生客家文化版块的开发与丰富,应是带有设计性、建设性的开发与丰富。

接受调查的教师都支持在梅州教育城域网内增加客家文化版块,并建议在该版块上加入客家习俗、民间故事、客家饮食、客家人文古迹等内容或视频内容。另外,希望该版块内容丰富且具有趣味性,多增加一些大家喜闻乐见的客家文化视频内容。而且希望可以由客家老人讲述等方式来传承客家文化,或通过一些知识竞赛、现场活动来让大家关注、了解客家文化。

因此,在对客家文化版块的资源开发与丰富的过程中,不仅要紧抓客家文化的精髓,以客家文化精神内涵为内容核心,而且要以中小学生学习心理特征为设计核心,关注客家文化资源的表达设计技巧和中小学生对信息加工信息系统之间的关系,让中小学生在趣味性学习客家文化的过程中深层次思考,高度促进中小学生对客家文化有意义的学习与迁移。

合理开发并丰富客家文化版块,保证客家文化传播的质量,有利于客家文化的传承。同时,能够让更多的学生通过该平台了解客家文化,加强学生群体对客家文化的学习,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最终起到大力弘扬客家文化,把客家文化做大做强,传递更多的正能量的作用。

摘要:为深入了解中小学生对客家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现状,笔者对客家人集中地域广东梅州的客家师生进行了抽样调查。调查内容主要涵盖大众传媒环境下中小学师生对客家文化的了解程度、了解方式、偏好等内容。通过调查分析,中小学师生在客家文化的传承方面尚有待提高,传播的方式有待改进。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四点建议,以促进中小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关键词:大众传媒环境,客家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传播

参考文献

[1]罗艾桦.李莹.广东梅州客家文化成为第五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http://news.cntv.cn/20101223/109423.shtml.

[2]唐林珍.扬草原.梅州将打造中国客家文化产业城.http://www.chinanews.com/df/2011/01-15/2790748.shtml

[3]罗香林.客家研究导论[A].上海文艺出版社,1933.

[4]王宗强.《客都梅州》系列乡土教材.http://www.meizhou.cn/news/1101/10/11011000011.html.

[5]吕延明,周海兵,李静媚,阮小华.新生代大学生对客家文化认知度的调查研究[A].学理论,2011,(15).

[6]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link?url=f Pc97Wt8Cvn-FA f HGTl GZig WScz2IB9EVB5HBHli Ppg U5R2Ex0y Xhpp F3t3pbep MY8f XIJn Eo Fr HFp FINs8_yq.

3.优秀企业家须比别人先适应环境 篇三

如果你以前没有担心过,今天开始担心,我觉得太晚了。我认为,今天是思考我们该做些什么事情的时候了。我们也没有必要总是探讨这场灾难什么时候会过去,两年还是三年。

去年底,我在外面吃饭,餐厅的老板问我,你估计明年会好转吗?我说,明年下半年就可以。他接着问,明年下半年就可以?我说,明年下半年你就适应了。优秀的企业家必须学会比别人提前适应这个环境,这个灾难一定会在两三年内打击到每一个人,谁先适应谁就有机会。做企业至少是5-10年的考虑,两三年的灾难不算什么。假如你没有思考过5年和10年,我觉得两三年内的打击是没什么意义的。

第一,假如说还有灾难的话,那么,即将到来的灾难是信心危机、信任危机。在旧的商业体系被打破,而新的商业体系没有建成之前的空隙之中,我相信很多问题会爆发出来。在救灾的过程中,在度过危机的过程中,所有的人会团结在一起。在今年、明年的发展过程中,各级政府和企业家们会想出各种办法,但是矛盾还会来,所以做企业永远不要失去信心。

第二,现在所有的人都在说危机,但我觉得是机会,危机是危险中的机会。从中国香港、日本回来以后,我的感受是,这次所谓的危机是人类社会进入商业社会全球化的阵痛,人类社会要进入商业社会,走全球化道路,必须面临这样的挑战。以前的全球化我认为是美国化,美国把自己的价值观、金融观,把自己的一切通过所有的手段传给了全世界。而在信息时代,互联网让人们理解到这样的价值观、机制和体系已不应存在。

第三,我认为这是劳动密集型经济向知识经济过渡的机会。假如没有向知识经济转型,就没有我马云站在这里。我相信未来,由于知识经济过渡的机会,会有更多的企业家站在这里跟大家沟通。

昨天的已经过去,假如没有这场变革,怎么会有中小企业?所以说不破不立。我听很多银行家讲,我们在给中小型企业贷款。我听了5年,但是有多少银行真正脚踏实地去做呢?很少。我坚信一点,3年后,这个国家、这个世界将会有更加完善的贷款体系给中小企业。以前只能听,今后可能会变成现实,这个机制的建设会更加好。

假如你认为这是一次灾难,灾难已经来临;假如你认为是一个机遇,那么机遇即将成型。去年我跟大家讲,灾难可能会来;现在我告诉大家,机会的形成已经开始,大家开始准备吧。

我坚信,在顺境的时代会诞生伟大的企业,但也有垃圾企业。在逆势的时代也有伟大的企业,像日本的索尼就是在低迷时期诞生的伟大企业。因此,对于企业家来讲,我们今天在这里呼吁的是企业家精神。这个世界缺失的不是钱,商业社会缺失的是企业家的精神、企业家的梦想、企业家的价值观。

为什么我们去年那样判断,我并不是从经济数据上判断经济出问题。前几年,在台上演讲最多的人是银行家,都是讲PE、IPO,都是讲市盈率多少倍,所有人不讲为客户创造价值,为社会创造价值。很少人讲理想、梦想、关心自己的员工,这预示着灾难一定要到来。因此,今天在呼唤政治家的时候,我希望我们能呼唤企业家的梦想、理想、价值观。呼唤起企业家的精神,共同参与应对人类最大的灾难。

2002年,我和阿里巴巴公司一起度过了互联网泡沫的危机,那次我的口号是“成为最后一个倒下的人”。即使跪着,我也得最后倒下。而且,我那时候坚信一点,我困难,有人比我更困难;我难过,对手比我更难过。谁能熬得住谁就赢。放弃是最大的失败,假如你关掉你的工厂,关掉你的企业,你永远没有再回来的机会。

现在该做什么?我觉得,该保留现金的保留现金,该关掉一些部门的关掉一些部门,该合并的合并,该做的必须做,但是永远不要放弃自己的信心,永远不要放弃当第一的梦想。

2002年,我有机会接受过一次这样的挑战。过了2002年,我跟自己讲,在我这一辈子的商业生活中,将经历无数次这样的灾难。我想看的是,我一辈子可以经历多少的灾难。

4.环境讲话稿 篇四

县委书记出席会议并讲话。县委副书记、代县长作部署动员。县领导出席会议。会议由副县长主持。

指出,开展城乡环境卫生整治既是改善社会民生的迫切需要,也是优化投资环境的重要抓手,更是精神文明建设的现实需要,全县各级各部门务必要高度重视,切实增强做好环境卫生整治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坚持把城乡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当作顺民意、暖民心的重大工程来实施,作为提升干部为民服务水平、检验工作能力的重要工作来落实,全力解决好环境污染问题,以实际行动取信于民。

强调,这次城乡环境卫生整治活动要求严、标准高、任务重。各级各部门一定要突出重点,强化措施,攻坚破难,尽最大的努力,下更大的气力,全面推进各项整治工作扎实有效开展。

一要清死角,改善城乡面貌。把解决城乡垃圾污染等问题作为这次集中整治活动的突破口和着力点,动员和组织全县上下迅速行动起来,人人动手,个个参与,大搞环境卫生清洁活动,改善群众的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

二要强基础,完善设施建设。各地要充分发挥垃圾焚烧炉的消纳功能,做到换人不停机,实现焚烧炉24小时运行,尽最大限度地焚烧各村运送的垃圾;

三要建机制,确保长效管理。各地要健全垃圾处理目标责任制,完善垃圾处理常态督察制,建立垃圾处理分级考核制,确保环境卫生根本好转;

四要抓规范,深化水晶治理。

今后要始终保持高压态势,不断深化污染治理,同时要严肃政策,做好税费规范工作。

要求,各级各部门要强化责任,确保城乡环境卫生整治月活动取得明显成效。

各级各部门要加强领导,确保责任落实到位;加强协调,确保工作配合到位;加强督导,确保监督检查到位;加强宣传,确保教育引导到位;加强保障,确保经费投入到位,还浦江一个文明健康舒适的环境。

就全县环境卫生整治动员工作进行了部署。他指出,垃圾问题体现市民的素质,事关一个地方的形象和社会的和谐,事关各级组织的管理能力,全县上下一定要行动起来,紧紧抓住这次环境卫生整治的机遇,打造干净整洁的环境。

指出,此次“环境整治月”活动下步工作目标包括:

一是创新一种模式。即推行户定点、组分类、村集中、镇处理的模式,达到垃圾处理的减量化、分类化和生态化;

二是突破两大难题。即按照填埋、焚烧、生态等方法破解处理垃圾难题,通过源头承包、严把责任关破解垃圾转运难题;

三是建立三大保障机制。即做好队伍保障、设备装备保障和资金保障,确保垃圾处理机制正常运行;四是做好四件事情。即做好宣传发动、责任到位、建立监督队伍和实行分片分线分点管理。

5.爱护环境讲话稿 篇五

早上好!

今天国旗下讲话的主题是“爱护环境美校园”。

3月12日,是全国植树节,爱护我们的环境,爱护我们生活的地球家园,需要每一个人的共同参与和不懈努力。爱我校园环境,就是爱护地球大家园的实际行动。

校园环境是与师生的外表形象和文化素养同等重要的“文明工程”。我们每一位老师和同学,要全员动手,共同创造一个整洁文明、环境幽雅的校园环境。

作为学生的我们,应该责无旁贷地去保护环境,维护校园环境卫生、爱护公物,这些行为都是学生应具有的最基本品德。我们常说“文明、卫生能代表一个人的品质,也能代表一个学校的形象”,可是我们学校的一小部分同学没有做到保护环境的最基本要求。在学校里,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有人随意践踏草坪,攀折树木,采摘花朵;有人零食吃完了,食品包装袋随手扔在地上;有人随地吐痰,乱扔纸屑;有人在课桌椅子上乱涂乱画,有人在雪白的墙上留下了脚印……还在破坏我们校园校貌的同学,你们醒醒吧!小草在呻吟,花儿在落泪,墙壁在抗议,你们都注意到了吗?

我们每一个人都渴望在一个环境优美的地方学习和生活,在优美的校园环境中,我们沐浴着阳光,吸取着营养,让我们学会做人,更加文明。

可优美的环境不是从来就有的,我们要把学校的一楼一室、一桌一凳、一砖一石、一草一木当作是自己的物品精心爱护,精心呵护。作为学校的一员,我们应该为学校的环境保护贡献一份力量,共同营造一个美丽温馨、青春健康、积极向上的优美环境。

6.环境保护讲话稿 篇六

一、认清形势,提高认识,切实把环境保护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

年,委、政府一手抓污染减排,一手抓环境质量改善,不断创新工作思路,细化责任目标,工作成效显著,。措施落实到位,圆满完成了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生态环境日益优化,草原建设总规模达到190万亩,休牧900万亩,禁牧80万亩,划区轮牧40万亩,草畜平衡1240万亩,圆满完成2.5万亩的沙区综合治理任务和5000亩的海拉尔航线沙地治理任务。全面开展了危险废物、核与辐射、化学品污染防治工作,有效维护了环境安全。环保基础能力建设、环境监测等各项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在此,我代表委、政府,向辛勤工作在全环保战线上的同志们以及关心和支持环保工作的各有关部门、企业和社会各界表示衷心的感谢!

国家不断加大节能减排工作力度,环保的约束力继续增强,这对我发展资源型产业造成了一定制约,但我们必须把握科学发展方向、准确判断形势、抓住机遇,推动全经济强劲增长。

一是坚持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并重,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近年来我的经济发展始终保持着增长较快、质量较高、发展后劲较强的良好态势。与此同时,严峻的生态保护形势和巨大的总量空间压力,给经济发展带来了更为严格的约束条件,同时也给环境保护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二是坚持生态保护与建设并重,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以“有进有退、科学发展”建设我生态环境。“进”是发挥我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优势,发展新型特色产业,是为了加快发展,“退”是修复自然生态,拓展可持续发展空间,是为了更好发展。三是坚持严格环境监管与优化服务并重,提高环境保护工作水平。环保工作要紧紧抓住环境保护服务经济发展这个大局,坚持严格环境监督与优化服务并重,认真执行环保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严把环境准入关、从源头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可以说,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建设任务重,发展势头猛,民众期望高,需要解决的问题多,环境保护面临的矛盾和困难将更加突出,工作难度和压力将更加巨大。各部门务必要不断深化对环保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正确处理好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的关系,努力推动环境保护事业实现更大的发展。

二、明确目标,突出重点,全面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

委十三届三次全委会议和十一届人大六次会议都明确提出了今年环境保护的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各地区、各部门要紧紧围绕目标任务,按照“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总体要求,切实在服务科学发展、改善环境质量、确保环境安全上下功夫,发挥环境保护在促进可持续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一)全力完成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

制定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计划,确定我各企业总量控制指标,将减排任务细化分解并落实到具体项目上。深入推进减排工作,努力为新上项目腾出总量空间。开展工程减排,加大企业治理力度,进一步降低污染物排放量。

(二)改善水环境质量,保障饮水安全。

要把保障饮用水安全作为重点,进一步加强饮用水源保护。在切实抓好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建设的基础上,加快推进苏木、乡镇饮用水水源地划定工作,大力实施牧区安全饮水工程,健全和完善饮用水水源地环境风险防范和应急预警机制。全面开展饮用水源隐患排查和环境整治工作,消除环境隐患,确保群众喝上干净水、安全水。

(三)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把好项目建设审批关。要坚持环境第一审批权,严格按照建设项目环评“六前置、七环节”审查原则,从建设项目全过程控制污染物新增量。项目实施必须坚持环保设施与生产设施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的“三同时”制度运行。把好生产关,环保部门要加大环境监察力度,对重点污染企业,进行严格监控,做到达标排放;对工艺落后,能耗高的重污染企业,实行限期治理;污染严重、限期不能治理的,要果断进行关停,真正从源头上抓好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

(四)推进国家级生态建设。

深入创建国家级生态建设,切实抓好退耕还草综合治理、沙漠化治理、湿地保护、草原生态建设、自然保护区等重点项目的生态环境建设,要把项目建设与调动牧民自我投入结合起来,兼顾生态与经济效益,尽快建立起政府支持、项目投入、牧民管护的生态建设与保护机制。各部门要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主导,以“国家级生态县”建设为契机,以维护我生态环境安全为目标,以控制人为生态环境破坏为重点,坚持生态保护与污染防治并重、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并举,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在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的同时,采取有力措施,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维护生态环境安全,使有限的自然资源得到合理的开发和有效的保护,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五)加强牧区污染防治。

由于牧区环境保护工作起步晚,基础设施欠账较多,监察能力薄弱,要大力推进牧区面源污染防治,采取“以奖促治”等一系列有力措施,着力解决牧区影响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优先考虑有条件和规模大的嘎查建设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同时,加大牧区环保投入,推进牧区环境综合治理,逐步改善牧区环境质量。

(六)加强环境质量监测支撑作用。

要加强环境监测站能力建设,对主要河流水质断面、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及城镇空气质量和声环境质量实施例行监测。同时,加强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控设备运行管理,保证稳定正常运行,监测数据科学准确,为环境保护决策和管理提供重要依据。

三、加强领导、落实责任,为做好环保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一是落实目标责任。环境保护工作是要统一监管、分工负责,分解任务,落实计划,确保实现预定目标。将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指标体系纳入各苏木乡镇和各相关部门的绩效考核中,严格实行责任制。对未完成目标任务的地方,追究有关领导的责任。

二是完善经济政策。把环保投入列入财政年度预算,并保持合理增长幅度,争取中央财政“以奖促治、以奖代补”、污染防治项目等各方面专项资金,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进入环境基础建设的领域,保障环境保护资金投入。

三是加强协调配合。各相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加强协调配合,形成保护环境、推动减排的合力。发改、经济部门要严格执行环境保护的政策规定,对未经环保审批的项目不得立项,不得下达投资计划。经济部门要进一步研究制定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经济技术政策,积极推行清洁生产,抓好产业政策的落实。监察部门要加强对环境保护的监督检查,对环境违法和职能部门不作为的行为要予以制止并依法追究责任。总之,环境保护工作要逐步形成各部门分工负责,全社会广泛参与、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

四是加强能力建设。进一步加强环保队伍和机构建设,大力引进、培养和选拔环保人才,加强重点业务领域和基层人才队伍建设,完善激励机制,有效提高环保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执法能力。环境监察执法、监测等机构和人员编制达到国家有关标准,提升环保工作能力和水平。

五是动员全民参与。环境保护是涉及人人的事业。要深入开展全民环境宣传教育行动,广泛动员全民参与环境保护,引导全社会以实际行动关心环境、珍惜环境、保护环境。要畅通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渠道,对涉及群众利益的环保规划、决策和项目,要充分听取群众意见,自觉接受社会监督。

7.环境日优秀讲话稿 篇七

今天,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环保总局在这里召开全国循环经济试点工作会议, 主要目的是, 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认真总结第一批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取得的成效和经验, 启动第二批试点, 研究部署进一步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工作。下面, 我讲几点意见。

一、发展循环经济工作进展情况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发展循环经济工作。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多次作出重要批示, 对发展循环经济提出明确要求。2005年,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 发展循环经济, 保护生态环境, 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发展循环经济上升到国家发展战略。当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 这是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纲领性文件。“十一五”规划纲要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十一五”的重大战略任务。

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地方各级政府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和部署, 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重要措施, 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短短几年时间, 循环经济从理念变为行动, 在全国范围内得到迅速发展。

——工作力度明显加大。国务院先后召开常务会议和电视电话会议, 对发展循环经济工作进行专题研究和部署。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召开了全国循环经济工作会议, 对发展循环经济作了全面部署, 会同国家环保总局等有关部门组织实施了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开展清洁生产审核等。有关部门和各地区通过加强规划指导、完善政策措施、组织示范试点、加大资金投入、加快技术开发、强化宣传培训等一系列措施, 加快推进循环经济发展。

——立法取得显著进展。在全国人大财经委、环资委的组织领导下, 新修订的《节约能源法》已正式颁布, 《循环经济法》立法工作进展顺利, 本届政府有望出台。与发展循环经济有关的配套法规正在抓紧制定, 《废弃电子电器回收处理管理条例》即将颁布。北京、上海、山东、重庆、深圳等17个省市制定了发展循环经济的地方性法规或政府决定。

——政策体系逐步完善。调整了部分矿产资源的资源税额标准, 提高了成品油、大排量汽车、木制一次性筷子、实木地板等产品消费税。修订调整了《资源综合利用目录》, 修订和实施了《国家鼓励的资源综合利用认定管理办法》。加大了国债和中央预算内投资对发展循环经济重点项目的支持力度。今年中央财政新增70亿元节能奖励资金, 通过“以奖代补”方式支持企业节能技术改造。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建立政府强制采购节能产品制度的通知, 有关部门发布了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实施意见。相关政策的不断完善, 促进了循环经济发展。

——技术支撑作用逐步增强。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 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技术, 特别是开发、示范和推广了一批对行业有重大带动作用的共性和关键链接技术。纯低温余热发电、干法熄焦、高炉炉顶压差发电、钢渣水渣综合利用、电石渣干法制水泥、高炉回转炉消纳社会废物等一批适用技术得到广泛应用, 汽车零部件等机械装备再制造技术, 已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一批成熟的农业循环经济技术在广大农村也逐步推广。

——循环经济模式初步形成。在循环经济试点的基础上, 初步探索形成企业、企业间或园区、废物回收及社会四个层面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在高耗能、高排放行业不同工艺流程的企业, 在不同类型的产业园区初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会同行业协会组织召开全国钢铁、有色金属、化工、煤炭、建材等行业循环经济现场交流会, 推动这些行业形成循环经济发展的有效模式。

——基础工作得到加强。循环经济基础理论研究取得积极进展, 形成一批循环经济研究成果。国家发改委、统计局、环保总局制定发布了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 相关统计制度建设工作正在加快进行。到目前为止, 已发布火电、磷肥、铅、锌、轮胎、包装等24个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和25项行业清洁生产标准, 发布了3项生态工业园区标准和7项再生利用企业污染控制标准。会同有关部门编制了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等10个行业循环经济支撑技术。

——工作机制基本建立。《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发展改革委牵头, 会同环保总局等有关部门建立健全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协调工作机制。2006年1月, 国务院批复同意建立发展循环经济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 以加强全国发展循环经济工作的组织协调。全国大部分省市成立了循环经济领导机构, 建立了相应的工作机制, 把发展循环经济纳入议事日程。

——循环经济理念逐步深入人心。近几年围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主题, 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系列宣传教育活动, 各类媒体加大了循环经济理念、实践和先进典型经验的宣传力度。通过论坛、培训、技术交流会、展览会、科学知识普及等, 循环经济理念逐步深入人心, 社会氛围更加浓厚。

经过各方面的努力, 全国发展循环经济取得积极成效。重点行业单位产值能耗物耗逐步降低, 资源循环利用水平和“三废”综合利用率有所提高, 污染物排放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和面源污染治理逐步加强。目前我国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已达56%, 钢铁工业年废钢利用量相当于粗钢产量的2 0%, 废旧有色金属年回收利用量相当于年产量的25%左右。今年上半年, 万元GDP能耗下降2.78%;1-9月, 全国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首次出现双下降。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 我们也清醒地看到, 推进循环经济发展还面临诸多问题和困难。主要是:认识尚未完全到位, 一些地方仍把GDP增长作为硬任务、把节能减排当作软指标, 清洁发展、集约和节约发展、循环利用资源和生态文明的意识不强。科技支撑作用不够, 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重大技术的研发还比较薄弱, 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的关键技术亟待突破, 先进适用的成熟技术推广应用急待加强。资金投入不足, 企业缺乏加大投入的内在动力和外在压力, 各级政府支持发展循环经济的稳定投入机制还未形成。体制机制不健全, 一些资源性产品的价格形成机制还未能充分反映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和供求关系, “污染者付费”的原则没有完全落实, 资源循环利用还存在一些政策障碍。法制建设不完善, 资源综合利用方面的法律法规尚未建立, 相关配套法规和标准还不健全等。这些问题, 都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逐步加以研究解决。

二、循环经济试点工作的成效和基本经验

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开拓性、综合性很强的工作。组织开展示范试点, 通过典型引路, 逐步推广, 为全面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提供实践经验, 十分必要。

2005年10月, 经国务院同意, 国家发改委、环保总局等六部门印发了《关于组织开展循环经济试点 (第一批) 工作的通知》, 在重点行业、重点领域、产业园区和省市开展了第一批国家循环经济试点。选择确定了钢铁、有色、化工、建材等7个重点行业的42家企业, 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4个重点领域的17家单位, 国家和省级开发区、重化工业集中区和农业示范区等13个产业园区以及10个省市, 作为第一批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单位, 探索建立不同行业、不同领域、不同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有效模式。

为加强对试点工作的指导, 我们编制印发了循环经济试点实施方案编制要求, 对试点实施方案的编制及相关工作进行了部署。各地发改委、经贸委等部门、各试点单位对试点工作高度重视, 认真组织编报试点工作实施方案, 提出了试点工作的目标、主要任务、重点项目和保障措施。我们委托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组织专家对试点实施方案逐个进行评审。目前, 除3个单位外, 绝大部分试点单位实施方案已通过评审, 并按照试点实施方案积极有序地推进试点工作, 个别没有通过的也正在按照评审意见抓紧修改完善试点实施方案。

为推进试点方案的组织实施, 我们利用国债资金加大了对试点单位重点项目的支持;研究建立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编制循环经济支撑技术;指导试点省市和产业园区试点工作成效评估;开展重点问题调研、试点经验交流, 加强分类指导;循环经济试点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 形成了一批典型企业

在钢铁、有色金属、煤炭、电力、化工、建材等重点行业, 涌现出一批由试点到示范的优秀企业。如济南钢铁有限公司积极推进能源梯级利用、钢渣综合利用和废水循环利用, 实现电力自给50%以上, 煤气“零”放散。中国铝业公司在中州分公司被列为试点单位后, 全公司以此为契机, 全面推进循环经济发展, 目前公司下属80%的氧化铝企业实现了废水“零”排放, 到2008年有望实现全公司废水“零”排放。北京水泥厂积极探索水泥行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途径, 取得了很好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在此基础上又开发了利用水泥设施处置城市危险废物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为高消耗、高排放建材行业实现生态化改造树立了典范。山西焦煤集团西山煤矿总公司利用洗中煤、煤泥和煤矸石发电, 实现了煤炭开采过程中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新疆天业 (集团) 有限公司在国内首创电石渣干法生产水泥, 实现了氯碱化工行业废渣、废水“零”排放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河北西柏坡发电有限公司综合利用电厂粉煤灰、脱硫石膏生产建材产品, 并把附近城镇的生活污水处理后用于电力生产, 实现了废渣、废水的“零”排放。一大批试点企业通过节约降耗、推行清洁生产、开展综合利用、构筑产业链, 降低了能耗物耗, 减少了废弃物产生和排放, 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 竞争力大大增强。

(二) 再生资源循环利用体系逐步完善

上海新格、河南豫光、江苏春兴等企业实现了再生金属加工利用企业规模化发展, 初步建成了一批再生铜铝铅锌加工利用示范工程。如上海新格再生铝生产规模超过20万吨, 开发应用了多室熔炼炉装备, 实现了永磁搅拌熔炼等关键技术的产业化, 铝合金的废铝利用率达到87%;河南豫光从国外引进国际一流的废蓄电池预处理集成系统, 建设了10万吨再生铅综合回收示范工程, 目前生产规模已达5万吨, 为铅冶炼行业发展循环经济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青岛新天地生态循环科技有限公司建设了4条年处理规模10万台的废旧家电拆解生产线, 探索废旧家电定点回收、集中拆解处理, 投产试运行以来, 为国家制定废旧家电回收处理政策积累了经验。山东济南复强公司在装备再制造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的支持下, 利用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纳米表面工程技术和关键设备, 开展汽车发动机再制造, 形成2万台生产能力, 目前年再制造发动机5000多台。

(三) 产业园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初步形成

试点园区根据自身特点, 按生态工业理念规划园区建设, 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进行了很好的实践。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 加强园区现有企业的生态化改造, 对新上项目从产业政策、园区规划、准入标准、集约用地、节约用水、废物排放等诸多方面确保园区发展符合循环经济的要求;园区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但能耗、物耗、污染物排放强度递减, 环境质量保持稳定。上海化工区基于化工主导产业建设上下游链接项目, 抓好产业链条节点项目, 形成相互关联和相互支撑的产业集聚整体优势;万元产值能耗、水耗, 废水和废气排放量仅为全国化工行业平均水平的1/2、1/12、1/8和1/3。蒙西高新技术工业园区从一开始就按照循环经济理念对园区内产业布局进行规划, 形成高度关联的煤化工、煤矸石综合利用、二氧化碳回收利用等循环经济产业链。湖南汨罗、广东清远通过规范园区管理, 实现再生资源统一回收、拆解和污染物集中处理, 有效防止了二次污染, 同时发挥产业集聚效应, 推动再生资源加工利用规模不断扩大和产业链延伸, 用循环经济理念对园区进行了改造和升级;湖南汨罗形成了约100万吨再生资源回收和集散交易规模, 广东清远初步形成了30-40万吨的拆解加工能力。

(四) 全社会资源循环利用体系有了雏形

10个试点省市在全社会层面, 把城市和农村、工业和农业、生产和消费有机结合起来, 根据产业结构特点, 探索构建社会循环经济体系, 提高全社会资源产出、循环利用和废物减排水平, 促进建立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 取得了一定成效。如辽宁省按照试点工作方案, 积极推进6个重点行业、5个城市、10个区县、10个重点园区以及50家重点企业循环经济试点工作, 提出了构建清洁生产企业、生态工业园区和循环型社会三个循环层次, 培育区域性再生资源产业基地为主要内容的“3+1”模式。山东省从企业、园区、城市三个层次推进全省循环经济工作, 培育10个循环型城市、20个循环经济型园区、300家循环经济型企业。重庆市以循环经济理念指导产业结构优化和调整, 大力实施主城区环境污染企业搬迁和主城工业企业“退城进园”, 同时把发展库区循环经济作为重点, 积极探索“工业反哺农业”, 统筹城乡发展新思路。

循环经济试点工作的开展为节能减排作出了积极贡献。2006年, 六省市GDP增长了14.41%, 但能源消费总量仅增长9.55%, 能源强度降低了4.25%;取水总量基本没有增加, 废水排放量基本持平, 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0%, 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下降2.08%;7个试点行业中42家试点企业工业增加值增长25.5%, 能源消费量仅增长9.7%, 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12.1%, 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24.6%和8.1%, 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67.9%, 提高2.5个百分点。

总结第一批循环经济试点工作所取得的成效, 有以下几条基本经验:

首先, 领导重视是关键。领导重视, 组织落实, 是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关键。各试点单位的领导尤其是主要领导高度重视发展循环经济, 成立了以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发展循环经济领导小组, 并设立专门的工作班子, 加强协调联动。不少单位一把手亲自抓, 亲自部署落实。试点省、市都组织召开了循环经济工作会议, 党委、政府领导亲自进行动员部署。如山东省委、省政府召开了全省发展循环经济动员大会, 省委书记、省长到会讲话;鹤壁市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组织部长为副组长的领导机构, 并设立了循环经济办公室, 有力地推进了循环经济发展。

其次, 科学规划是前提。制定科学的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是循环经济工作取得成效的前提条件。我们在组织实施第一批试点过程中, 要求各单位编制试点工作方案, 并组织中咨公司、国内知名专家对方案逐一进行论证审查。通过制定未来3-5年的规划或试点实施方案, 明确了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思路、主要目标、重点任务、政策措施及重点项目, 方案的编制和论证审查对试点工作组织实施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三, 科学技术是支撑。开发应用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的关键技术是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中国铝业中州分公司与有关研究机构合作, 开发了选矿拜耳法和强化烧结法生产氧化铝新工艺等重要科技成果, 使生产能耗降低50%, 铝土矿资源服务年限提高三倍以上, 建设投资节省15-20%, 生产成本降低10%, 为经济利用我国中低品位铝土矿资源开辟了一条新路。山东莱芜钢铁集团公司自主研发和应用高炉煤气全干法除尘、转炉煤气干法除尘、干熄焦等一系列新技术, 在焦化、烧结、炼铁、炼钢、连铸、轧钢、热电工序实现水的多级串级利用和循环利用。2006年与2000年相比, 钢产量增加5倍多, 新水耗量基本没有增加, 吨钢耗新水由13.58吨下降到3.53吨, 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深圳东江环保公司开发了以电镀污泥等含镍铜废料为原料生产硫酸镍和电积铜组合工艺, 含铜废液综合收运和处理能力达到8万吨, 高浓度氨氮废水利用率达到50%。试点经验表明, 循环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的企业往往是通过自主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掌握了一些关键技术的企业。

第四, 必要投入是保障。项目建设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保障。上海、辽宁、江苏、宁波、鹤壁、铜陵等试点省市设立了循环经济专项资金, 用于支持建设循环经济项目及开展相关工作。如上海市安排2亿多元专项资金支持循环经济项目。青岛市政府计划今明两年拿出500万元支持试点企业建立废旧家电回收网络体系建设, 已安排200万元。多数试点企业加大资金投入, 不断推进重大项目建设, 如河南平顶山煤业集团有限公司2006年建成了10个重点循环经济项目, 目前年综合利用煤矸石、煤泥、粉煤灰等固体废弃物214万吨, 综合利用瓦斯1600万立方米, 产生了明显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第五, 完善政策是基础。建立有效的激励政策, 形成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机制, 才能做到既“循环”又“经济”, 循环经济才能得到持续发展、长期巩固和提高。国家实行的资源综合利用税收优惠政策, 极大地调动了企业开展资源综合利用的积极性。北京水泥厂利用水泥炉窑处理有毒有害废物的实践表明, 正是由于综合利用优惠政策的支持和危险废物收费机制的建立, 才使企业在水泥价格较低的情况下, 仍能实现持续发展。湖南省为加快推进汨罗循环经济试点工作, 近期以省政府办公厅文件印发了关于支持汨罗循环经济试点有关政策措施的通知, 从基础设施建设、金融信贷、财税、科技和用地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 支持汨罗市循环经济试点项目建设。而汽车零部件再制造, 由于缺乏政策的支持, 发展受到严重制约。

三、充分认识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党的十七大高度重视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工作, 把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 明确提出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这为今后一个时期循环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各地区、各单位要进一步认识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 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的必然选择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到2020年, 要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GDP比2000年翻两番。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容量有限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 资源消耗总量大, 加之粗放型的增长方式, 资源环境约束日益突出, 已严重制约经济发展。基本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 能源消耗总量还会增加。资源和环境问题是伴随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全过程的硬约束, 我们必须坚持不懈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节约能源资源, 保护生态环境,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循环经济是必然选择。我们要按照十七大报告的要求, 不断实践、不断创新、不断完善, 促进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

(二) 发展循环经济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有效途径

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标志是结构优化、资源节约、生态良好。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在“九五”时期就提出来了, 但由于种种原因, 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为特征的粗放型增长方式至今没有根本转变。2005年, 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按当年平均汇率计算为2.26万亿美元, 约占世界生产总值的5%左右, 但为此投入的各类国内资源和进口资源, 却比产出所占比例高得多, 我国消费石油3亿吨、原煤21.4亿吨、粗钢3.5亿吨、水泥10.5亿吨和氧化铝1561万吨, 分别约为世界消费量的7.8%、39.6%、31.8%、47.7%和24.4%。即使考虑汇率因素, 我国经济增长付出的能源资源代价过大, 也是不争的事实。如果高消耗、高排放的经济发展方式得不到根本转变,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就难以实现。发展循环经济, 能够最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 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三) 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客观要求

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生态文明的提出, 丰富了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文明观的内涵。它是对传统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成果, 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观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 如果不计代价, 片面追求经济增长, 必然导致能源资源约束突出, 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人与自然关系紧张, 反过来影响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当前, 气候变化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全球性重大问题。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 二氧化碳排放量还要持续增加, 这将使我国在国际上面临更大的减排压力。发展循环经济, 建立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 以最少的能源资源消耗、最小的环境代价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选择。

(四) 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必由之路

“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十一五”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左右,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的约束性指标。去年全国万元GDP能耗比上年下降1.33%, 是2003年以来首次下降;主要污染物增幅减缓。今年以来, 党中央、国务院把节能减排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重要抓手, 推动力度进一步加大, 政策措施进一步落实, 节能减排效果进一步显现。上半年, 万元GDP能耗降低了2.78%;前三季度, 全国两项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首次双双下降。但是, 节能减排面临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发展循环经济不仅开辟了资源综合利用的新途径, 物尽其用、变废为宝, 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而且从资源消耗的源头减少了污染物的产生, 实现“零”排放, 化害为利, 污染治理成本大大降低。循环经济把发展经济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有机结合起来, 是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根本性措施。

总之, 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加快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 有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我们必须从战略的高度去认识、用全局的视野去把握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四、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措施和重点

加快推进循环经济发展, 必须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以降低资源消耗、减少废物排放和提高资源生产率为目标, 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 加强法制建设, 完善政策机制, 强化宣传教育, 树立生态文明观念, 逐步建立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政策支持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和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形成政府推动、企业实施、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

(一) 建立健全发展循环经济法律法规体系

配合全国人大有关专门委员会, 加快《循环经济法》立法工作, 并此以为契机, 全面推进循环经济配套法规体系建设。抓紧与国务院法制办协调, 尽早出台《废弃电子电器回收处理管理条例》;汽车零部件再制造管理暂行办法、废旧轮胎回收利用管理条例已有较好的基础, 要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 抓紧完善;抓紧制定包装物回收利用管理办法等。同时, 加快建立与废纸、废塑料等回收利用相配套的循环经济标准体系, 完善节能、节水和再生产品标准和标识等。

(二) 加快编制循环经济发展规划

会同有关部门、行业协会, 加快研究制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 明年组织编制钢铁、有色金属、煤炭、电力、化工、建材、制糖等重点行业和再生资源集散市场建设、再生金属利用等重点领域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规划。会同有关部门认真实施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矿井水利用和海水利用专项规划。没有编制规划的地区要抓紧部署启动本地区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的编制;在组织编制各类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和城市发展规划时要对资源环境状况进行分析, 充分体现循环经济发展的要求。

(三) 加强循环经济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

根据循环经济试点工作中遇到的技术瓶颈问题, 会同有关部门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和国家高技术发展计划等专项科技计划中, 组织实施一批共性和关键技术攻关。在重大技术装备产业化和高技术产业化专项, 支持建设一批循环经济示范项目。已经编制发布了《国家鼓励发展的资源节约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技术目录》、《国家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技术导向目录》、《重点行业循环经济支撑技术》和钢铁、铝、海洋化工等行业发展循环经济环境保护导则, 对这些技术要通过现场交流会、推广会等方式予以推广。积极支持技术服务体系建设, 提高我国循环经济技术支撑能力。

(四) 完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机制

产业政策方面, 要结合《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和《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的修订调整, 对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实行更加严格的市场准入。财政政策方面, 会同财政部制定中央财政清洁生产奖励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加大对清洁生产项目的支持力度;按照即将出台的循环经济法的要求, 抓紧研究建立发展循环经济专项资金, 用于支持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研究、示范试点、宣传培训等。投资政策方面, 继续加大国债和中央预算内投资对循环经济的支持力度;对一些节能效果明显的重点项目, 纳入中央财政节能技术改造奖励资金支持范围。税收政策方面, 落实好国家已有的资源综合利用税收优惠政策, 研究调整完善消费税, 对资源消耗小、循环利用率高、污染排放少的绿色产品、清洁产品和可再生能源等给予较低的消费税税率, 对消耗高的消费品征收较高的消费税, 抑制不合理消费。加快研究提出废水“零”排放企业免交排污费等政策;研究解决钢铁、建材等企业利用余热余压发电上网问题。调整进出口税收政策, 控制国内紧缺资源和高耗能、高排放、资源性产品出口。研究鼓励国内紧缺资源废料进口的政策。加快研究建立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

(五) 加强循环经济宣传教育和培训

发展循环经济需要全民参与, 全社会监督。会同有关部门和新闻媒体组织开展循环经济系列宣传活动。继续加强地方、行业、企业循环经济培训, 普及循环经济发展理念和相关知识。通过宣传教育培训, 使全社会充分认识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增强责任感和自觉性, 营造有利于发展循环经济的社会氛围。

根据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工作经验和各地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 今后一个时期, 循环经济发展工作要着力从以下四个方面推进:

一是着力推进企业实施清洁生产。通过各工艺之间的物料能量循环, 减少物料能量的使用, 达到少排放甚至“零排放”目标。要大力推进生态设计, 从源头减少资源能源投入;大力开展资源综合利用, 对生产过程中各种副产物和废物进行回收利用。当前要重点抓好钢铁、有色金属、电力、煤炭、化工、建材、轻工等重点行业和再生利用企业循环经济发展, 积极推进这些行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 支持建设一批清洁生产示范企业。对污染严重企业, 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对“三河三湖”、松花江、三峡库区、南水北调工程沿线等重点流域和区域内的工业企业, 要加快实施清洁生产技术改造。

二是着力推进产业园区循环经济体系建设。按照资源循环利用、规模经济效益、专业化分工的原则, 合理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 形成各具特色、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生态产业网络, 实现资源共享和副产品互换的产业共生组合。工业园区要抓好项目布局和产业链接, 集中建设污水处理、中水回用、固体废物处理、热电联供等项目, 形成集约利用的公用工程, 推动产业集聚发展、企业集中布局、污染集中处理和废弃物循环利用, 努力降低资源消耗和废物排放, 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环保总局、商务部、科技部将重点抓好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建设生态工业园区工作, 为全国工业园区生态转型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农业园区要结合新农村建设, 支持建设一批重点生态农业示范园区, 发展户用沼气和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沼气工程, 形成以沼气为纽带的种植、养殖、农副产品加工一体化的农业循环经济产业链, 建设一批秸杆综合利用工程。

三是着力推进重点领域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建设。按照市场规范、竞争有序、合理布局、环境友好的原则, 积极推进废金属、废纸、废塑料、废旧轮胎、废弃电子电器产品、废旧机电产品、废弃包装物等的回收和循环利用体系建设。在废旧物资回收方面, 通过规划布局, 建设一批区域性再生资源集散交易市场;支持沿海地区建设一批以再生原料为主的再生资源拆解加工基地。在再生资源利用方面, 按照“十一五”规划纲要要求, 抓紧建设若干具有一定规模和技术水平的再生铜铝铅锌示范企业, 重点支持一批规模化再生利用示范项目。在机电产品再制造方面, 选择一批有条件、有基础的重点企业开展汽车零部件再制造试点, 重点支持建设一批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机床、铁道设备等再制造示范工程。在废弃电子电器回收拆解方面, 重点支持建设拆解处理示范企业, 探索建立回收拆解的相关政策机制。在包装物回收方面, 要切实解决月饼、茶叶、保健品、化妆品等消费品过度包装问题, 加快研究建立容器包装等回收利用体系。

四是着力构建社会循环经济体系。以建设生态文明为目标, 努力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资源开采环节, 要统筹规划矿产资源开发, 推进尾矿、废石综合利用, 提高采矿回采率、选矿和冶炼回收率;资源消耗环节, 要加强重点行业能源、原材料、水等资源消耗管理, 努力降低消耗, 提高资源利用率;废物产生环节, 要强化污染预防和全过程控制, 推动不同行业合理延长产业链, 加强对各类废物的循环利用, 推进企业废物“零”排放, 加快再生水利用设施建设以及城市垃圾、污泥减量化和资源化利用, 降低废物最终处置量;再生资源产生环节, 要大力回收和循环利用各种废旧资源, 建立垃圾分类收集和分选系统, 不断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消费环节, 要大力提倡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消费方式和生活方式, 鼓励使用能效标识产品、节能节水认证产品和环境标志产品, 减少过度包装和一次性用品的使用, 积极推进政府节能和绿色采购。在此基础上, 各地要尽可能将区域内工业、农业, 城市、农村, 生产、消费等各环节产生的废物综合利用, 努力实现全社会废物最小化、资源化、无害化, 为建设生态文明奠定物质基础。

五、进一步做好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工作的几点要求

第一批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还要继续深化。经国务院同意, 第二批国家循环经济示范试点今天正式启动。第二批试点, 不是第一批试点简单数量的增加, 而是对第一批试点的补充和深化。一方面, 将第一批试点中未包含的行业和领域, 如矿产资源、机械制造、皮革、食品、包装、纺织 (再生纤维) 等行业纳入试点范围;另一方面, 将节能减排任务比较重的重化工集聚区或园区及对建立全社会资源循环利用体系有典型示范意义的重点城市和地区纳入第二批试点范围。

对列入试点的单位来说, 这是全面提升发展水平的重要机遇, 要积极努力, 成为发展循环经济示范试点的典型单位, 为全面推进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提供经验。各试点单位要进一步统一思想, 提高认识, 加强领导, 扎扎实实推进试点工作, 力争取得更大的成效。为进一步深化循环经济试点工作, 下面我提几点要求:

一是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第二批试点单位要抓紧成立循环经济试点工作领导小组, 确定专门机构, 切实加强试点工作的组织领导。各试点单位主要领导要亲自抓, 动员部署试点工作, 要将试点工作各项任务、措施, 逐一分解落实到有关单位和个人, 明确责任, 加强考核。

二是抓紧编制实施方案。各地区发展改革委、经贸委要会同环保局等有关部门组织第二批试点单位编制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实施方案, 并于明年4月底前完成上报工作。各单位在编制试点工作方案时, 要根据资源环境条件, 因地制宜提出发展循环经济的目标、任务、重点和措施。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环保总局等有关部门组织专家对试点方案进行论证。第一批试点单位中, 实施方案尚未通过评审的两个单位, 要按照评审意见抓紧修改完善, 年底前报国家发改委, 仍不能完成编制方案的, 将取消试点单位资格。

三是抓好方案组织实施。试点单位要按照实施方案, 制定分各阶段工作计划, 落实方案各项任务;要抓好技术攻关和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 协调解决试点工作需要的各项建设条件。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加强对试点工作的跟踪和指导, 及时研究解决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对一些带有普遍性的政策问题, 要在深入调研分析的基础上, 提出可操作的建议。

四是加强重点项目组织申报。对试点方案审查中确定的重点项目, 要按照我委投资管理相关要求, 抓紧编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落实资金、搞好环评等相关工作。各地区发改委、经贸委, 要组织专家论证, 指导做好项目组织申报;同时, 要根据清洁生产专项资金、节能奖励资金的不同要求, 选好项目, 做好项目储备和前期工作, 加强对循环经济的支持。

五是强化基础管理。各试点单位要建立资源消耗统计和核算制度, 健全资源节约管理制度, 加强资源环境核算, 从主要原材料、能源、水资源等方面开展全面的能源和物料平衡分析, 对资源产出、利用效率、废物产生排放水平与国内同行和国际先进水平进行全方位比较, 找出发展循环经济的差距。对循环经济试点取得的节能减排效果, 要准确统计, 及时上报。

六是加强监督检查和验收。各地区发展改革委、经贸委要会同环保局建立试点工作进展情况阶段性督查制度, 对试点工作组织阶段性评估和监督检查, 同时加强对环境影响评价、总量控制等环境管理制度执行情况的检查。对进展情况不理想、存在问题较多的试点单位, 要加强指导, 限期完成。加快制定循环经济试点验收办法, 及时进行系统总结、评估和验收。

七是加快示范试点经验总结和推广。各试点单位在循环经济发展中的典型经验和行之有效的做法, 要及时总结上报。我们将采取多种方式对试点经验进行推广。要根据试点情况, 继续组织召开电力、轻工行业, 农业和产业园区等循环经济现场交流会, 推广先进典型经验。

同志们, 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以人为本, 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 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战略举措, 意义重大, 任务艰巨。让我们在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开拓创新, 真抓实干, 努力开创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之路, 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而努力奋斗。

8.保护环境领导讲话稿 篇八

保护环境领导讲话稿一:

同志们: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总结全市环境保护工作,研究部署“十二五”期间和年全市环境保护及污染减排工作。刚才, 同志通报了有关文件, 同志作了一个很好的报告,我完全同意。大冶市、市建管委、有色公司作了很好的表态发言,会议表彰了先进,并签订了年污染减排目标责任书。下面,我就如何进一步做好全市环境保护和污染减排工作再强调两点意见:

一、时期,我市环保工作取得了“三个终结”的重要成绩,但形势不容乐观,决不能有丝毫懈怠

时期,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全市上下的艰苦努力,全市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环境承载能力明显增强,经济社会与环境保护良性互动、协调发展态势加快形成,为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概括起来,主要表现为“三个终结”。一是终结了黄石近半个世纪“光灰城市”的历史。通过实施“退二进三”战略,实施黄荆山开山塘口、板岩山地质灾害、石漠化等一批生态治理修复工程,黄石的空气质量明显提高,城市环境更加秀美宜居。年,城区好于二级以上的天数达到320天,创黄石有环境监测记录以来的历史最好成绩。黄石先后获得国家园林城市、全国水环境治理优秀范例城市等荣誉称号。这些成绩,为将我市环境保护工作推上新台阶增强了信心、奠定了基础、蓄积了势能。二是终结了污染指标持续偏高的历史。我市工业结构偏重,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全市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分别比上年同期上升9.69%和4.27%。近年来,通过采取结构减排、工程减排和管理减排等综合措施,关闭“五小企业”多家,完成节能减排治理项目300多个,新建成污水处理厂6座,大力削减了污染物排放总量,实现了主要污染物指标“趋低下降”,圆满完成省定污染减排的目标。三是终结了水资源严重污染的历史。通过大力实施“四湖”( 湖)水环境保护等一批重点项目,环磁湖、青山湖145个排污口实现截流,全市主要水体水质保持稳定,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实验区内水质达到Ⅲ类水质标准,大冶湖、富河流域水环境质量都得到明显改善。成绩来之不易,借此机会,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全市环保战线的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加快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将会日益突出,环境保护工作也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

从国际社会发展新的趋势来看: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是应对全球气候和环境危机的战略选择,这已经成为全人类的共识,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浩浩潮流。温在国际哥本哈根会议上指出,中国将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将为实现、甚至超过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目标而努力。而我们的环保事业与发达国家还存在较大的差距,环保正在成为一种标准,甚至是一种壁垒,制约了对外贸易和经济发展。

从国家和省里对“十二五”发展新的要求来看:科学发展是“十二五”的主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主线,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把污染减排约束性指标由过去的2项增加为4项,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学需氧量和氨氮。省里也进一步明确了环保考核的各项具体要求。指标的增加,势必造成减排潜力减小、工作难度的加大,这对我们的工作是一种考验。

从黄石资源型城市转型面临新的特点来看:转型过程中主要面临治污减排压力大、生态修复压力大、环境承载压力大等三个方面的压力,从根本上看,是由于我市长期沿袭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低产出的“三高一低”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对大气、水等环境造成污染短期内难以全面解决;开山挖矿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较大,目前,全市300余个开山塘口、5万公顷石漠化荒地还没得到完全修复,“四湖”治理任重道远;特别是随着新一轮大开发、大建设的推进,我市环境容量和空间非常有限,对我市生态环境建设带来较大的难度。因此,全市各级各部门要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本着对子孙后代负责的态度,始终绷紧环境保护和环境安全这根弦不放松,毫不懈怠地把环境保护工作抓紧抓实抓好。

二、“十二五”时期,我们要坚定不移地把环境保护和污染减排作为硬标准、硬约束、硬检验,努力做到落实科学发展观一步到位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深入实施“三大战略”,实现转型崛起、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全市环境保护工作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深入实施“三大战略”为统领,以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为契机,以服务发展方式转变、建设生态黄石为主线,统筹推进污染减排、生态创建、环保执法等各项工作,努力为全市实现转型崛起、跨越发展提供强大的生态环境支撑。

主要目标为:全力打造人水和谐、绿色宜居、生态文明、持续发展的环保模范城市,确保到,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城乡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总体恶化趋势得到基本遏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美景初步呈现,环境安全特别是重金属环境安全保障有序,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围绕上述目标,我们必须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坚持在“理念、项目、创新、责任”上下功夫、求突破。

(一)关于理念问题。环境保护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这一点上大家已形成共识。当前我们抓环保工作,还要不断解放思想,弃陈革新,牢固树立“三大理念”。一是要牢固树立“生态是借贷而非继承”的理念。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良好的自然环境是自然界对人类的恩赐,是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我们不能一味继承享用,而应学会保护和合理利用,并很好地传承给下一代人。早在100多年前,恩格斯就警告过人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会加倍地给予我们以报复”。上个世纪初期,西方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存在“重经济、轻环保”的错误观念,教训非常惨痛。我国局部地区在过去发展过程中也走过一些弯路。据世界银行发表的中国环境报告测算,我国仅废水、废气造成的污染损失每年达540亿美元,占GDP的8%左右。由此可见,在对资源的利用和环境的保护方面,我们不仅要对自己负责,也要对后代负责;不仅要对当前负责,也要对长远负责,绝不能犯历史性错误,要真正把“借”来的环境利用好、保护好,并加上“利息”,也就是发展成果,还给子孙后代,促进历史与未来的和谐。二是要牢固树立“环境问题是最重要的民生问题”的理念。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环境质量和生态需求成为全社会的最重要的需求之一。让老百姓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新的空气,是人民群众最基本的要求。如果环境污染问题处理不好,不仅制约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且影响老百姓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近年来我市组织实施了节能减排、“四湖”保护、板岩山治理、开山塘口整治等一大批民生重点项目,有效改善了人居环境,也大大提升了黄石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三是要牢固树立“环保优先,一步到位”的理念。“环保优先”,强调保护就是发展,绿色就是财富,抓发展必须把环保放在优先位置;“一步到位”强调的是标准问题,坚持环保把关不降低门槛,不变形,不走样。比如,国际社会对我们出口的蔬菜等食品非常严格,其中一条必须符合环保标准;又比如,国家鼓励的发展产业,前提条件就是要过“环评关”,等等,反映的就是标准问题。因此,环保工作不能“边污染、边治理”,“边治理、边保护”,要从源头做起、从标准做起,没有“折扣而言”,必须“一步到位”。今后,在招商工作中,要把环保作为一条重要标准和准入条件,再大的项目,只要影响和破坏环境,就坚决不能上,切实做到既要引资,也要选资,对新上项目进行充分的环境论证,尽可能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二)关于项目问题。项目是支撑环保事业发展的“牛鼻子”,当前抓环境保护工作,必须以项目建设为突破口。一是要积极向上争取一批环保项目。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深入研判国家环保政策,认真谋划和储备一批事关全市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的重大项目,支持符合要求的企业申报中央和省级环境保护专项补助资金,特别是“四湖”治理、生态修复、污水处理等重点项目,要实行“市县联动、领导包保、专办跟踪”工作机制,争取纳入国家、省里“十二五”环保规划的“笼子”。同时,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积极引导污染治理向社会化、市场化、专业化方向发展,鼓励社会资本和民间资本投入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参与环境投资和经营,逐步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运营主体社会化,运行管理市场化”的新格局。二是要加快实施一批减排项目。继续加大工业污染治理和节能减排项目实施力度,进一步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加快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力争城市污水处理能力再上一个新台阶;结合新型城镇化、新农村建设,突出抓好一批农村环境治理项目,进一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加大循环经济项目建设,提高环保科技含量,走科技型环保之路。三是要坚决淘汰一批落后项目。按照“不欠新账、多还旧账,一手抓老污染的治理,一手抓新污染的控制”的要求,下决心淘汰“五小”等一些规模不经济、资源浪费、污染严重、工艺落后的生产能力,进一步扩大我市环境空间、发展空间。四是要大力发展一批生态文明建设项目。要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为抓手,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将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纳入我市党委和政府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体系,大力培育生态型经济,尽快启动一批重大生态文明建设试点示范项目,以生态文明建设成果推动全市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工作。

(三)关于创新管理问题。黄石是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在全省减排任务较重,这也是我们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一块“短板“。如果我们不在创新上下功夫,在管理上动真格、动脑筋、想办法,做到比别人“先行一步、快人一拍”,这块“短板”就会更短,经济发展就会更加被动。当前环境保护创新管理要重点围绕三个方面进行:一是要抓改革,加快建立有偿使用的环境价格体系。坚持以深化环境价格体系改革为契机,完善相应的产业政策,综合运用价格、财税、信贷等手段,逐步建立体现生态经济理念的价格体系,引导社会生产力要素,向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方向流动和聚集。要大力开展排污权等环境资源产权交易,用市场化手段促进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二是要抓服务,创新环保服务发展新机制。各级环保部门要按照“服务经济发展,推进环境保护,实现环保与经济双赢”的要求,创新服务理念,改进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效能,尤其在行政审批上,既要严格要求,又要灵活变通;既要简化程序,更要提速提效,提升服务质量,着力打造高效便捷的环保服务环境。三是要抓基础,努力提高环保工作能力和水平。要把握国家和省对环保工作重视支持的机遇,加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执法条件,配强技术装备。要建立健全环保监控监测、应急管理、监察执法等机制,切实提高环保监管能力。要加强环保机构和队伍建设,加大教育培训力度,努力提高业务水平和执法能力。要加强环境应急演练,有效防止和妥善处置突发环境事件,切实保障全市环境安全,维护群众环境权益。

(四)关于责任问题。一是要强化领导责任。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对环保工作的组织领导,将其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一起研究部署,一起检查考核,严格兑现奖惩。要定期研究本地区环保工作,围绕工作重点,细化工作目标,落实工作责任,加强督查指导,尤其是针对环境变化的新趋势,及时研究解决环保工作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切实为环保工作提供组织保障。二是要强化部门责任。市县两级环保部门要牵头协调解决环境保护的重大事项,加强环保执法监督和统一监管。各县(市)区、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在加强纵向联动、横向联动、城乡联动、区域联动等方面闯新路、下功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组织、统一监管、部门负责、公众参与的工作格局。三是要强化减排责任。统筹抓好结构减排、工程减排和管理减排,坚定不移地打好污染减排攻坚战。强化减排目标责任追究,形成推动污染减排的监测、督查、考核“三大”体系。今天大会上签定的责任书,是“硬标准、硬约束、硬检验”,各县(市)区要对照任务,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目标考核,做到“任务明确、机构完善、分工合理、措施到位、进度及时、效果明显”,着力构建“十二五”污染减排工作管理体系。与此同时,要加大环保宣传力度,深入开展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企业、绿色工厂和环境教育基地等生态文明创建活动,不断提高全社会的环保意识,着力营造人人讲环保、人人支持环保的良好氛围。

上一篇:自主课堂小组合作下一篇:珍珠鸟练习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