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青春的广播稿(精选14篇)
1.致青春的广播稿 篇一
很多时候,我都在等待,730个日夜的等待,是你无法想象的空洞,伸出手指不是怕两手空空,而是看不到手指向哪里,那是恐慌的前兆,像丢了气球的孩子,只是气球永远不会因为孩子的哭声再回来,我们难过一下也就过去了。做你该做的事情,拿起高音喇叭,贩卖你的青春,去等待在青春时的结果。
青春过后,也许你将会一事无成,也许会有一份好的工作,这些都来源于什么?当然是青春时的努力。
努力过后,也许你足够幸运,幸运之神会永远的守护着你,让你有条件去创造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也许你不够幸运,幸运之神不会守护你,不会让你有机会去创造幸福。
我想说,这些都来源于青春时的努力,努力过,就会有所相应的回报,如果不努力,将会一无所获。
白色山茶花,代表着天真无邪,是啊,青春时的我们,天真,纯洁,幸福,快乐。谁会知道,在久远的将来,会变成什么样子。
青春,我们不可能永远拥有,没有人可以拖着青春的尾巴过一辈子,那个时间,我们体验着,感动着,嬉笑着。
青春的路,是洒满欢笑的,那里会有我们最信任的人,也有最信任我们的人。
2.致青春的广播稿 篇二
10年前你跟别人说中国经济会掉到7%, 大部分人一定会觉得你疯了。同样, 现在你跟别人说未来10年中国经济会掉到6%或5%, 很多人也不愿意相信, 甚至还有很多经济学家认为中国可以重回8%。不过, 历史的车轮从来不会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就像一个人终究会老去一样, 一个经济体也终将告别他的青春。这无关好坏, 只关乎岁月。
历史上有没有青春不老的奇迹?没有。根据世界增长与发展委员会和社科院张晓晶老师的统计, 二战后经济增速连续25年保持在7%以上的只有13个经济体, 剔除掉博兹瓦纳、马耳他、阿曼、香港、新加坡等微型经济体, 实际上只有中国、巴西、印度尼西亚、日本、韩国、马来西亚、中国台湾和泰国8个经济体创造了所谓的高增长奇迹。但遗憾的是, 除了中国, 这些经济体在高增长的第四个十年中无一例外的跌落神坛, 区别只是下跌的幅度, 有的比较剧烈, 比如日本一下子减速到5%, 有的则相对温和, 比如韩国仍保持了6%左右的增速。
中国经济会不会青春不老甚至返老还童?当然也不会。今天我们不讲什么理论, 只讲故事。
第一个故事叫作老龄化。
假设有腊肉国和鲜肉国两个经济体, 腊肉国有100个老人, 鲜肉国有100个年轻人, 鲜肉国每年生产200斤的粮食, 自己吃100斤, 剩下100斤 (储蓄率就是50%, 斤可以看作GDP的不变价单位) , 腊肉国的老人自己没有生产能力, 但每年还是有100斤粮食的需求, 只能拿过去自己储蓄的粮食券每年从鲜肉国购买100斤粮食。那么问题来了, 腊肉国和鲜肉国各创造了多少GDP?是每个国家100斤吗?当然不是。鲜肉国的GDP是200, 而腊肉国的GDP是负100。
有人说腊肉国的老人不也有100斤的消费吗?消费不也算GDP吗?这属于对GDP概念的误读。GDP的全称是国内生产总值, 关键词有两个:一是国内, 二是生产。只有在本国生产的产品算本国GDP, 不管它是在国内还是国外被消费掉, 而在外国生产的产品只能算外国的GDP, 即便它是在本国被消费的也不能算本国GDP。因此, 在鲜肉国生产、被腊肉国消费的100斤粮食只能算是鲜肉国的GDP, 而不能算是腊肉国的GDP, 而且因为腊肉国消费了100的净进口, 他们的GDP是负值。
中国过去是典型的“鲜肉国”。我们最不缺的就是 “ 鲜肉” , 也就是15~64岁的劳动适龄人口。 2003到2013年间, 中国的“鲜肉”人口以每年近1000万人的速度持续增加。2013年, 中国劳动力人口达到创纪录的10.06亿, 相当于总人口的74%, 而日本的这一比例仅为60%。这样的人口结构, 经济增速自然甩出日本这样的腊肉国N条街。
但2013年之后, 中国正在慢慢从“鲜肉国”变成“腊肉国”, 随之而来的经济减速是自然现象, 很难逆转。2014年中国劳动力人口首次净减少104万人, 尤其是15~24岁的“小鲜肉”减少最快, 近三年几乎每年减少1000万。往后看, 未来5年劳动力净减少的压力只会越来越大, 尤其是从2017年开始。10~59岁人口就是五年之后的劳动力适龄人口, 这个年龄段的人口数也已经从2012年开始进入净减少 (近三年已经累计减少1345万) , 这意味着未来5年劳动力的净减少将显著加大, 尤其是从2017年开始 (2012年+5年) 。劳动力适龄人口减少的主因是计划生育的影响开始显现, 导致新形成的年轻劳动力减少。中国在90年代之后新生人口大幅下降, 20年之后, 自然造成了20多岁的劳动力人口开始下降。虽然政府放开了二胎, 但从单独二胎过去一年的效果看, 生育率的下滑也很难逆转。
讲到这, 第一个故事的结论已经很清楚:随着劳动力人口下降和老龄人口占比的上升, 中国将逐步的从生产者转向消费者, 经济增长速度会出现自然的下滑, 经济结构也会出现自然的调整:投资率下降, 消费率上升, 工业占比下降, 服务业占比上升。
第二个故事叫作去库存。
还是刚才鲜肉国和腊肉国的故事, 我们换个假设。鲜肉国100个年轻人还是生产了200斤粮食, 他们自己吃了100斤, 但不同的是, 腊肉国的老人中有50位突然失踪了, 现在只剩下50位老人, 这意味着他们现在只需要50斤粮食, 于是鲜肉国卖给腊肉国50斤之后, 还剩下了50斤。这一年两国的GDP分别是多少?腊肉国少进口了50, GDP变成了负50。鲜肉国的GDP还是200, 但结构发生了变化, 过去是消费100+净出口100, 现在变成了消费100+净出口50+库存50。
时间来到第二年。假设腊肉国还是净进口50斤, 鲜肉国一算计, 今年自己和腊肉国的需求加起来就150斤, 再加上去年还留存了50斤, 所以今年只需生产100斤就够了。于是, 鲜肉国让自己的50个年轻人先休息一年, 所需的粮食国家暂时借给他们, 等明年参与生产之后再偿还。剩余的50个年轻人参与生产, 一共生产100斤粮食, 全部用于本国居民的消费。库存的50斤粮食则全部卖给腊肉国。
这个过程就叫去库存, 这对GDP有什么影响呢?腊肉国的GDP没有变化, 而鲜肉国的GDP下降到了100。也就是说, 虽然两国加起来还是消费了150斤, 但其中有50斤是第一年留下的库存, 这部分在第一年已经计入GDP, 不能再算第二年的GDP。
中国现在就是一个库存压顶的“鲜肉国”, 只要这个包袱甩不掉, 就不要谈短期经济的见底。擒贼先擒王, 去库存得从过去十年增长最快的行业看起, 这个行业无疑就是房地产。2013年之后人口老龄化导致房地产需求大幅下降, 而过去几年的房地产投资还在不断竣工, 供过于求导致库存堆积如山。目前待售面积达到创纪录的6.6亿平米, 在建面积超过50亿平米, 按照人均30多平米的标准, 这几乎透支了两亿人的需求。结果显而易见:即便今年房地产销售还不错, 但也没有哪个厂商敢再继续生产房子, 于是房地产投资大幅下滑, 目前已经低于销售增速。但由于前几年开工的项目还在不断竣工, 2015年房地产不仅没有去库存, 反而在被动加库存。2016年去库存压力比2015年更大, 房地产投资大概率出现历史上第一次负增长。
房地产只是中国去库存压力的一个缩影, 过去十年的支柱产业都背着库存的包袱, 其中相当一部分产业甚至还没有开始去库存, 最典型的就是传统的中上游产业。
讲到这, 第二个故事的结论也有了:上中下游产业的去库存都没有实质进展, 中国起码在2016年还甩不掉库存的包袱, 即便总需求不会再恶化, 我们也必须为了去库存而减产, 这个过程必然导致经济继续下行。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鲜肉国去库存一年就搞定了, 我们到现在还在苦苦挣扎?这就是我们要讲的第三个故事。
第三个故事叫作去产能。
在第二个故事中, 鲜肉国有50个年轻人没有工作, 但鲜肉国还是借给了他们50斤粮食, 因为他们预期第三年腊肉国的50位老人会再回来, 到时候这50个人就又可以开工了。但问题来了, 如果到了第三年50位老人还是没回来呢?
假设第三年腊肉国传来消息, 该国的50位老人已经确认去了另一个叫天堂的世界, 再也不会回来了, 这意味着以后腊肉国的需求永远不会回到100斤。鲜肉国得知消息之后会如何反应呢?还会让没有工作任务的年轻人“停薪留职”吗?当然不会。正常的反应应该是把空闲的年轻人永远辞退, 这个过程就是去产能。如果需求下降是短期的 (比如第二个故事中50位失踪老人又重新回来了) , 那么去库存就不需要去产能, 只需要暂时的停产。而如果需求下降是长期的 (比如第三个故事中50位老人永远消失了) , 那么去库存就必须要伴随着去产能, 这个过程中鲜肉国的产量 (GDP) 自然是下降的。
简单来说, 库存变化=新增产量 (供给) -市场销量 (需求) , 当需求不变或下行时, 如果不缩减产能, 库存就会加速增加。中国这几年之所以库存还没有去化, 核心原因就是需求萎缩的情况下产能还没有缩减, 甚至有一部分还在扩张。早些年可能是因为企业还抱有幻想, 以为失踪的需求会逐步回来, 后来是因为2010年、2012年的两轮政策刺激, 需求端的确出现了短期抬头迹象, 产能也随之再度扩张。但当需求重新被打回原形的时候, 更多的产能和更少的需求一起把库存推向了天际。
为什么需求一直这么差, 产能还一直去不掉呢?这就是现实和假设的不同, 鲜肉国可以随意的清理过剩产能, 但现实中不可能如此随意, 尤其是在中国的特殊国情之下。远的不说, 就拿我的家乡来说, 你要说把莱钢集团 (当地最大企业) 关了, 先是4万职工不同意, 然后地方政府也不同意, 毕竟每年都是市里的第一纳税大户, 最后很多局外人也不同意, 毕竟好多亲戚朋友身在其中。
第三个故事的结论似乎有点悲观:中国的产能过剩还很严重, 但在中国的特殊国情下, 去产能面临很多现实的阻碍。这导致去产能的周期可能会非常长, 相应的去库存和经济下行周期也会拉长。那么问题来了, 有什么方法能摆脱这种困境吗?这就是接下来两个故事要说明的问题。
第四个故事叫作全球再平衡。
假设前两年的情况不变, 但第三年情况略有变化, 尽管失踪的50位老人还是确认去了天堂, 但腊肉国又新迁来了50位老人。这样一来, 腊肉国的需求又恢复到100斤, 鲜肉国的库存也在前一年消化完毕, 鲜肉国在第三年的GDP将重新恢复到200斤, 其中100斤自己消费, 100斤出口给腊肉国。为什么鲜肉国没有去产能也能实现复苏呢?很简单, 因为从天而降了50斤的新需求。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解决产能过剩不是只有关闭产能一条路, 还可以找到新的外部需求来把过剩的产能消化掉。中国经济在90年代末能够快速的摆脱产能过剩, 除了和当时朱镕基总理的去产能措施之外,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出口出现爆发式增长。为什么会突然爆发?因为我们在2001年加入了WTO, 一下子打进了很多新市场, 这些市场就相当于腊肉国新来的50位老人。
但现实是, 近年来的出口一年比一年差, 2015年到目前为止还是负增长。往后看, 中国经济也不可能靠外需吃掉过剩产能。过去我们能找到很多新的“腊肉国”, 但现在新增市场已经基本饱和, 而存量市场还面临全球再平衡的威胁。一方面是来自新兴经济体的威胁, 中国的老龄化和劳动力市场僵化 (劳动力无法退出) 导致劳动力成本持续攀升, 比较优势已基本丧失, 东南亚、非洲等地区的劳动力成本比我们低的多。另一方面是来自发达经济体的威胁, 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虽然人力成本是我们的几倍, 但如果考虑到融资成本、物流成本和税收成本, 再考虑到技术上的差距, 我们的优势也在逐步缩小。这给深陷衰退泥潭的发达经济体提供了新的契机, 于是连欧美国家都开始重点支持制造业出口。TPP也好, TTIP也好, 都是全球再平衡的武器。中国虽然也有自己的武器, 比如一带一路和RCEP, 但最多也只能打个平手, 很难有大的收获。
这样第四个故事的结论也清楚了:在全球再平衡的挤压之下, 中国很难像90年代末那样通过开拓新的“腊肉国”来消化过剩产能。那么问题来了, 除了靠外需之外, 去产能还有没有别的出路?这就是我们要讲的第五个故事。
第五个故事叫作改革创新。
假设第三年腊肉国还是确认50位老人永远不会再回来了, 这样两国的总需求加起来还是只有150斤。如果没有任何其他变化, 鲜肉国就会把产量也相应的缩小到150斤, 导致经济出现衰退, 同时25个最懒惰的年轻人处于无事可做的状态。照理说, 鲜肉国应该把这25个人永远驱逐出国 (因为已经确认需求不会再反弹) , 但现在鲜肉国的首领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暂时不驱逐这25个年轻人, 而且只要他们能想办法把消失的50斤需求弥补回来, 就依然让他们参与生产, 但如果做不到, 就会像上一个故事那样成为去产能的牺牲品。如此一来, 本来好吃懒做的25个人突然活跃起来, 开始想方设法的创造新需求, 这就是倒逼改革。
中国目前也和鲜肉国一样, 除了通过改革和转型创造新需求别无他路, 但目前中国的制度和技术水平仍无法承担这一重任。表面上看, 中国似乎是一个创新大国。 根据OECD的统计, 中国R&D支出的绝对额已经超过日本, 占GDP的比率也已上升到2.1%, 和OECD国家2.4%的平均水平相差无几, 超过欧盟28国1.9%的平均水平。我们的专利数量和研发人员数量也都是全球第一。
但事实上, 中国只是一个有“数量”的创新大国, 而并不是一个有“质量”的创新强国。现在缺的不是“人”和“钱”, 而是真正有价值的成果。国际上通常认为三方专利数能更准确的衡量一国的创新水平, 而中国在这一指标上远远落后于主要发达国家。
为什么我们花了更多的人和钱并没有换来相应的成果?这就涉及到制度。就像前面故事所讲的, 那25个年轻人之所以发奋图强, 是因为有充分的激励机制:如果创新成功, 就能获得生存所需的粮食, 而如果创新失败, 就只能拍屁股走人。所以, 要想创新转型, 必须先改革。对中国来说, 目前最大的问题是大量的科研人才被束缚在公务员或事业单位的体制内, 当干多干少都一样, 甚至干了有风险, 不干没风险的时候, 谁还有心思去创新呢?要创新, 必须以市场和企业的力量为主, 这一点从来没有例外。
结局大猜想
当我们把所有的故事串联起来, 会发现以下几个结论:
(1) 长期来看, 经济增速的底部一定不是7%, 因为老龄化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尤其是2017年之后, 劳动力人口下降的压力将明显加大。从国际经验看, 未来十年的增长中枢将下移到6%甚至5%。
(3) 短期来看, 经济下行在2016年还将继续, 因为去库存的故事还没有讲完, 去产能的故事才刚刚开始。房地产作为过去几年最火爆的产业, 也是库存和产能压力最大的产业, 可以作为观测经济见底的风向标:如果地产投资没有见底, 就不要轻言经济企稳。
(3) 去产能之所以比90年代要慢, 是因为全球化的故事变成了全球再平衡, 来自新兴经济体和发达经济体的威胁让中国的出口腹背受敌, 很难靠外需消化过剩产能, 一带一路战略下的产能输出只能对冲, 很难逆转。
(4) 外需指望不上, 产能又在社会阻力之下无法出清, 未来中国的去产能就只剩下一条路:改革和创新。改革是创新的基础, 如果不能通过改革激活人的潜力, 创新无从谈起。
(5) 未来十年的中国经济将是人口老龄化和改革创新的赛跑, 如果前者更快, 中国的增长中枢可能会像日本那样跌到5%, 而如果后者更快, 中国的增长中枢或许能像韩国那样维持在6%以上。
3.致我们的青春 篇三
青春是什么?我想,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答案。而对于我来说,青春是成长的过程,是泪水与汗水相交织的过程,是沉默地看世界,是用指尖敲打出来的记忆,是春天里的花季,也是秋日里的那一丝冷风。
青春是向往,是希望,是那一抹永恒的阳光。还记得一年前,我们刚走进这所学校时的画面吗?我们对这里的一切都充满好奇,仿佛这就是一个新的世界。我们带着对童年的不舍、对未来的向往走到了这个班级。面对一张张陌生的脸和那些并不疏远的笑容,我们在一起体会到亲切、温暖。这一刻,我们的世界是纯洁的,是不掺杂一丝杂质的,青春时光就这样刻在我们的心底,静静流淌。
青春是奔跑,是追逐,是运动场上的那一声声呐喊。还记得那一次运动会吗?虽然我们不是第一,但是我们的勇气值得炫耀。当你站在起跑线上时,全班同学都站起来,为你加油,为你呐喊,为你的勇气喝彩。你驰骋赛场的风采,是对青春最好的纪念。
青春是痛苦地跌倒,不屈地站起,是泪水与汗水交织的旅途。还记得那一次月考带给你的感受吗?没错,那是最痛苦的记忆,是你独自站在成绩单前的无助,是内心声嘶力竭的哭号,是漫无边际的黑暗。但幸运的是,你没有就此倒下,你拍拍屁股,擦擦眼泪,重新站在了起跑线上。那一刻,需要多大的勇气啊!那一刻,你又成长了一步。从那次月考之后,你的身影是多么让人心疼,深夜灯光下有你用功的身影,清晨时分有你的读书声……我知道,你在努力,努力找到心目中的你自己。
青春是年少的轻狂,是永不磨灭的梦想。你不知从何时起学会了沉默,学会了一个人独处。你喜欢静静地坐在电脑前,浏览某个大学的网页,喜欢用镜头记录下精彩的画面,喜欢倾听大海的声音,喜欢游走在乡间小路上……我知道,你的思想在沉淀,你的心智在成熟,你正一步一步向前走,这是成长必需的过程。你不开口,却用笔、用键盘记录下心路历程。
夜已深,窗外一片安静,我端起咖啡走到窗前,咖啡的热气在窗户上蔓延,我仿佛看到了一个崭新的自己,一个有足够勇气来迎接十六岁青春的自己,一个正在悄悄长大的自己。
我知道——
青春不会散场,梦,已起航!快乐就在前方!
4.致青春:忆已经逝去的青春年华! 篇四
怀揣着青春梦想,走出象牙塔来到山青水秀的弹丸之地。当现实磨平了棱角,没有想象中的轰轰烈烈,日子就这样悄无声息地流逝着,就这样无情与冷酷地,悄然之间就将十五年青春年华给捎走了,仿佛挥了挥衣袖,不曾带走一片云彩!而岁月的痕迹已经镌刻成道道皱纹在额头之上,在不知不觉中就将我推到了奔波与困惑的中年面前。
十五年的光阴,不能说曾经沧桑却也历经世事!人生不如意之事常有八九,十五年的历练正是此句最好的写照!有过悲伤与欢乐,但是悲伤多于欢乐,有过希望与失望,但失望多于希望,有过成功与失败,但是失败多于成功!但是不曾懈怠,心依旧阳光灿烂!
十五年遭遇过误解,白眼,刁难,责骂,此刻依然要感谢你们,因为你们让我明白人的心怀是由委屈撑大。在此刻更要感恩,感恩曾经帮助,指导,鼓励欣赏过自己的人,感恩在迷茫的时候开导过与支持过我的领导与同事兼良师益友,你们的无私帮助和教导才使我一路踽踽而行到今天;相信只要坚持与自信,希望就永远在前方;切身感受到身在异乡的亲切与关怀,没有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孤独之感。感恩亲人的支持渡过一个个艰难时刻和坎坷,深深体会到家才是心灵的港湾!
宿昔青云志,蹉跎白发年,谁知明镜里,形影自相怜!人生没有如果只有结果!十五年结果用世俗的眼光来看或许惨淡,但心依旧在路上!
凤凰于飞 鱼水相欢
只为泊入谁浅浅的期翼
而浮生 年华渐老
荆棘玫瑰斜铺来时路
时光暴孽
回头啊——
5.致青春的散文 篇五
致青春的散文【1】
轻轻地打开尘封的窗,听着风的乐音,自然的气息肆意的卷了开来,远处红的娇,绿的翠,恰似梦的恬静,美好的透着清新。
我们正青春,花样的年华随时光的推移慢慢的衍生着各种的姿态。我们可以放肆地高歌,在理想与现实之间不羁的驰骋,在绵延弯折的溪流中,赤着脚欢快地穿过,可以在春风未至,春意未觉的午后,兴起地着装上阵,在林林木木之间,寻找一丝丝的乐意。那未被春雷惊醒的生灵,未被绿意着装的林叶,**裸的坦诚于自然,还原本色。突然之间,又自省了开来,生活的真谛会是什么,什么才会使自己更加充实,而我们为什么又不肯卸下伪装的面具。
青春有些叛逆,带点赤色的狂躁。逃离过的家,眼角处遗留的疤,在漆黑的夜喝的酩酊大醉,浮躁的青春多多少少也会有鲜红的烙印和成长的酸楚。当我们疾驰的纵水一跃,刹那间的激浪拍涌着我们仍稚嫩的模样。当意气用事的执拗演变为覆水难收,极速的青春,在光明处陨落,不再来过。灰色的天空下,单行的道,怅然若失的行走,青春是道疤,一道不再愈合的伤。
青春附着幻想,含着粉色的纯真。我们期待着退去稚嫩焕发出成熟,期待着高跟打领、时尚稳重,期待着在人生中最美好的年华里遇见了一个人。我们可以为了一个人,翻开那泛黄的书页一读再读;为了一个承诺,在百无聊赖的生活中仍精彩的度日。那片曾仰望的星空,曾迷恋的风景,曾发梦见过的他或她,在脑海里逐渐发黄渐淡,直至在不经意时,又回想起那些粉色的青春,那些被磨去的棱角,嘴角轻扬,暗自欣慰。
青春略微苦涩,有着灰色的忧伤。站在迷茫的路口,似曾相识的风景,隐隐约约记得的人,为了那张久违的笑脸,为了那封从未开启的信,轻轻地,静静地,会在黑暗的角落,不会让谁看见眼角的泪划过憔悴的脸庞。试问有谁不想在疾风骤雨时有个温暖的港湾躲避,坚强是属于自己的伪装。我们还是会在相似的场景中无法释怀,那年生死的跨度,那次最后的离别,那日万般的期待结果却做了别人的嫁衣,有太多的理由使得青春这被看似编织的无暇的梦也会有那么多不解的结。
我们总在迟疑,虚度的年华,放飞的梦想好似在某一刻就折了翼,还有那不曾被释怀的心早已不复生还。叹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命运将它装订的极为拙劣,但是既然错过,我们又何必为了那不曾回来的白鸽而错失了另外的一片绿荫。虔诚的默视着远方,阳光还在,路途依然可见。
流年似水,云淡风轻,我们还有理由去追,即使明天的我们不知会在哪里伫立?但为了青春,为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我们也会潇洒的走下去…
致青春的散文【2】
有一段青春,留作永恒。剪一段时光,放在最美的段落。好好保存留作永远,时间过去岁月的路过。只是多了一道曾经,流年一路改变了我们的模样。送走了我们的青春,留给了我们曾经。这样的夜别样的心情,倒影的年华。深夜想用文字表达我内心的段落,可是终究写不出整个心情。背着这些流年在岁月里流浪,终究没有安静的场所。来安放我这沉淀的一切,似乎不能放也不能放。因为只有装进心里,才最为合适。也没有地方比装进心里,更安全。就这样让这段流年,从此埋在心里。不再提起,让时间的尽头。留作无声的永恒,有一段青春,埋葬的时间。总有一些人拼了命的,挽留最终还是留不住。总有一些话始终未能说出口,直至最后再也不必说出口。埋葬过去,我们有着太多的沉默。像是在时间的路刚好遇见,只是你装做什么也没看见。很多年过去了,我始终在这里执着。时间走过这里并没有,我想要的段落。也许下一段时光,会遇见一个更好的彼岸。流年划过陌路,我们终于渐行渐远。来不及说再见,也来不及为那段。往事而伤心哭泣,一切要走都是上天。许早准备好的,只待我们路过此地。
有一段悲伤,注定成为生命当中的曲子。一路离伤一路练习,秋天的落叶只能随风而去。走远的路人只能默默祝福,也许生命是一种选择。也是一种惜缘,一路顺着时间的痕迹。找到这个叫做岁月的尽头,一路的我们只是历经一次。流年就走散这么多的随行者,时间终告诉了我们。什么叫做流年,流年却告诉了我们。什么叫做永恒,独自站在黑夜的山峰。似乎自己与这个世界隔离一般,没有声音没有吵闹。是那么的凄凉。那么的安静,那些无声的岁月。只有宁静陪伴和这安静的夜,珍惜的人,走过的路。我们跟着时间越走越远,身边的人身边的事。能留下来的才算是你的,一些路一些分别。时间终把那上错车的人,越送越远人生是一列车。走走停停,那里都是站,那里都有拥挤的人群。匆匆忙忙追追赶赶,一路的旅途有人坐错了车。有人坐过了站,似乎每一幕都在重演着。走过的路遇到的人,要走多久才能遇到直正对的人。这个世界真正能相遇的,真的太少。
有一段痛,我选择永远沉默。有些话选择不再提起,有些路选择安静走过。有些人有些情,有些时间注定。是陌路的相峰,有些人从我们生命路过。从不留下任何痕迹,有些人注定留下痕迹。但误以为别生活的悲剧,从来都没有停止过。只是换了种方式,换了个地点换了一批人。有些痛我们并不需要,向每一个人诉说。因为不是所有的痛都能说出口,有些伤真的是没有语言。可以表达只能用文字默默埋葬,这是我们的世界也是流年的见证。
最初的你,终经历一段落幕。变成坚强的自己,带上自己的梦。终于如愿以偿,记得最开始。你还是那个好笑的那一个,转眼时间走过。我们多了几份沉默,却少了几份语言。走在相识的最初,回想那么走远的画面。仿佛就在昨天发生的一样,无言以对历在那段时光。我们总以为我们还在,只是再次回到现在早已告秋还冬。路过你忧伤的心,最初的你。只是随着时间的沉淀而沉淀,我们曾写下的模样。只是再也找不到当初的那份勇气,只是再也翻不出那份。沉默已久的流年,那些年,那些记忆。那些所历的每一幕。都是离别的痕迹,每一个夜上都是一个难眠的夜。有些事情,在经过了时间的沉淀之后。总会被遗忘在角落,而有些身影则相遇在风景无限的沧海。以为这样会一直走下去,当岁月划过。留下记忆的沧桑,是否会想起某个场景。触发埋藏在心底深处的泛黄,或许才明白。当初所谓的遗忘,也不过是暂时的失去记忆故事。流淌在回首之间,穾然才发现当初以为会一直。陪伴在身边的你,此时却早已不见了踪影。
6.致青春的周记 篇六
当老师说祝福话的时候,当我们不在希望快点下课,当我们眼里充满泪水时。这一刻,代表着我们毕业了、要离开了,我们不会再在同一个班里学习、嬉戏,一切都只是回忆了,我抱着你痛哭,抬头和你说以后就很少见面了,怎么办,你只是抱着我不语,可是我看见你“闪光”的眼睛了,你只是装作坚强给我你的肩膀依靠。这一刻,我才明白我只能任由时间流逝,却不能改变我们毕业了要离开的事实,我们终在无情的时间里学会面对,然后带着微笑转身离开走向自己的未来。
在青春的年华里,我们每天经历不同的事情,不管是悲伤的、快乐的、后悔的,终究成为回忆,存在脑海的最深处。当我们哪天不经意得触碰时我们一定会笑,笑当初那个从懵懂的小孩变成自以为是的、长大的、成熟的少年;还有那时我在乎的友谊;还有那年少时懵懂的好感自以为是大人们眼中的爱情;还有我们最初的梦想却不知要实现这个梦想要面对失败、挫折,然后真正认识到一切都不是我们想的那么简单,一步一步的走,跨一步、跑一下也会跌倒,因为我们还不够成熟,想事情的角度也是欠缺的,我们只是幻想成功以后的辉煌,却忽略了走向成功的过程。
7.致青春的广播稿 篇七
那么共鸣点在哪里呢?曹禺的话启发了我。曹禺说《雷雨》是“一首诗”,而不是“社会问题剧”。曹禺又说在《雷雨》里,“宇宙正像一口残酷的井,落在里面,怎样呼号也难逃脱这黑暗的坑。”显然,周朴园也是落在里面的一个。同时这出戏的序幕和尾声也体现出了一种悲悯的情怀。悲悯也应该是我们对剧中所有人物的基本态度。所有这些,突然就让我想到了现在流行的一个词———“致青春”。以“致青春”作为沟通学生和课文的切入点,应该是不错的,是可以引发学生对课文的真正的兴趣的。
是啊!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致青春”———正因为如此,历史与现实之间才有了对话、沟通的可能。课文的开始,不正是侍萍和周朴园,这对当初的恋人,在经历了多年的分隔之后,再次相逢而演绎的一场“致青春”吗?周朴园自然是主角,他对过往青春的追忆,深情款款,溢于言行。我们甚至可以说,他并没从自己的青春梦中完全彻底地走出来。但是当他认出眼前的这个女人正是侍萍的时候,他的态度却为之一变,由浪漫回到了现实,由感性变得理性甚而冷酷。这里的关键不是周朴园是否虚伪。如果我们用悲悯的眼光来看待,我们就会超越对他的感情是否虚伪的追问,而去探讨他的心灵存在方式。他的心灵存在方式是什么呢?就是分裂。他的理想主义的感性的表达是真实的,他的现实而残酷的理性的表达同样是真实的,而这两种真实的并峙正是这出戏所揭示出的人性的悲哀所在。想想看,正是因为不再 “是青春 ”, 所以只能“致青春”,———这样的“致青春”的温情浪漫的背后,不正包含着无法抗拒的现实的压力吗?而课文所节选的一段的最大魅力就是将“致青春”从单一维度的浪漫唯美感伤中抛出去,以侍萍的出现将周朴园之“致青春”抛入了无可回避的现实之中,让这场“致青春”的自我缅怀顿失玫瑰色的光晕,而变成一个尴尬、一个麻烦,甚而,一个危机。由此,我们看到,在这出戏里,最根本的矛盾,其实不是周朴园和侍萍的矛盾,不是资本家和工人的矛盾,而是周朴园的内在矛盾,是他的浪漫与现实的矛盾,是他的本我快乐原则与自我现实原则的矛盾。正是这种矛盾,使得《雷雨》中的人物不再是观念的符号,不再是某种理念的图解,而成为超越时代打动几代读者的不朽形象。
由“致青春”这个话题出发,关于主题与人物的讨论可以分三步。第一步是引导学生感受、描述周朴园如何“致青春”;第二步则是引导学生随着剧情的发展,探讨周朴园的“致青春”为何走向了尴尬,以浪漫的缅怀开始而以冷漠的撇清和掩饰收场;至于第三步则是引导学生讨论:我们如何看待这个故事,如何看待周朴园。在这里,教师可以在讨论的过程中适时向同学们介绍曹禺的悲悯意识,引导学生用一种悲悯的态度去看待、分析那些不合理、不人道的现象。悲悯有助于我们更深地把握现象背后的本质。周朴园本人其实也是一个受害者,也是一个被扭曲和剥夺了幸福的人。真正可怕的不是周朴园本人的冷漠残酷,而是我们所有人无法逃脱的不合理的社会存在。而这种悲悯意识也正是青年曹禺青春期的敏锐和犀利洞察力所在。由此,曹禺在一个更高的层面上完成了他自己的“致青春”。
“致青春”这个话题还具有辐射性。它能够辐射到作品的具体的文本结构和语言层面,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用自己的心灵去体会人物的心理、情感和性格。比方说这出戏其实就发生在一天之内,课文节选片段中的情节时间还不到一个小时,其场景也集中在家居屋宅内。然而,“致青春”却使这一个小时超越了当下短暂的时间维度,而包含了过往几十年的人生命运沉浮;“致青春”也使整个戏剧冲突超越了周家客厅这一极为有限的空间维度,而包含了更为广阔的社会空间中各阶层的复杂关系。
8.致·我们的狂野青春 篇八
跨界:她就是女人和悍马的交点
相比男人与跑车的搭配,悍马女孩的经历显然更吸引我。一个女孩拥有四辆悍马,而且这些经过悍马女孩亲自改装的庞然大物,每一辆都是值得称道的利器。越野圈中无人不知悍马女孩的事迹,但在我脑中仍抱有诸多疑问,她是一个普通的女孩吗?这里莫非有媒体炒作的嫌疑?在生活中实用性不高、维护费用昂贵的悍马,要四辆作何用意?
带着种种疑问,开始了此次采访之旅。见到悍马女孩第一眼,仅从穿着上我没看出任何与众不同之处,一派青春靓丽的打扮,站在身高超过两米的悍马旁显出极大的反差,甚至是有些不搭调。但在之后的三言两语中,我感受到了这位外形娇柔的女孩,竟拥有几分类似于男子的豪迈,这是发自内心的气质,这是阅历积累的气场。
如果说一个女孩喜欢越野车,那司空见惯,但如果说一个女孩的爱好是摄影、穿越无人区、探秘沙漠、露营原始森林、打猎……你还会觉得她只是一个普通的女孩吗?这些只有极少数男人才敢于挑战的项目,更何况是一个女孩了!也许越野车中真的只有悍马才能配得上她。
“对,就是四辆悍马,每一辆车都被赋予了全新的使命,并且每辆车的改装过程要根据特定项目进行针对性的改变,眼前这辆就是花费接近50万改装出的第四件悍马杰作,这台悍马H2是我融合了之前所有的改装经验,而打造出综合实力最强的一台。不过我还想再改装一台悍马H2,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风格。”至于悍马女孩对于悍马还有何等潜能的挖掘,我不曾而知,也许是拉高的巨怪,也许是贴地的速跑……
旅行:隔壁遇枪战,饮尽杯中酒
仔细看过悍马女孩的博客后,发现她的每一次出行都充满意趣,尤其是到了独立自由的美国,悍马女孩就像是重获新生般,思想和身体得到了双重释放,美国也是世界版图上她最喜欢的区域了。如果把她的旅行经历汇总,足够出本旅行小说了,而且内容足够精彩。作为一名旅行编辑,悍马女孩的生活让我羡慕,这才是真正的行者,她的所见、所闻、所感已经上升到新的高度。相信如果科技足够发达,未来在太空中也会留下她的足迹。
在这些精彩的探秘、穿越、度假中,最让她印象深刻的当属那次墨西哥南北穿越之旅。戴着牛仔帽,正在路边酒吧喝着当地特产的舌兰酒,突然隔壁街道内发生一起毒贩与警察的枪战,震天的响声让她突感末日降临,瞬间本能地钻到了桌子底下,等到缓过神来,审视四周的情况,酒吧里的当地人竟照常喝酒娱乐,根本不当此事的存在,这种逍遥的心态,让她深切地感受到了地域文化的差异,这就是异域旅行的魅力。想象一下,如果此事发生在中国,可能几公里外的人都会紧闭房门,直至烟消云散。
朋友:悍马女孩荒山遇险,各路战友火速相助
“朋友是你黑夜里的那束灯光,无论你在哪里,无论路有多远,不管天有多黑,甚至不知道能帮上你什么,他们总会来陪着你,路途拉不远心的距离”,这是悍马女孩对于朋友的理解。
在一次越野穿越中,距离最终的公路还有20分钟的半山腰上,她所驾驶的悍马H2惨遭故障,前轮转向推杆被无情地撅断了,一场狂欢过度的噩梦就此来临。由于在山林中,几位同行者随处挥动着手机找寻信号,夜幕随之降临,寂静的大自然显示出恐怖的一面,如此奇葩的遭遇让人恨之入骨。一丝微弱的信号让我们的大致情况传出了这片“鬼地方”,之后就是几个小时恐惧的等待,看着已经“八字撇”的悍马,既心疼又无助。在濒临绝望时,看到远处微弱的车灯忽隐忽现,立刻抖擞了精神,有种见到家人般的亲切,当时的心情只有感激、感激,再感激!在几个人齐力拯救悍马时,又赶到了几台得到营救信息的战友,一场灾难瞬间变成欢闹的聚会,悍马女孩的眼眶湿润了,此时她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梦想:穿越自然无人区,感受人性本和真
悍马女孩将青春留在了世界各地,在感受大自然美好的同时,感受到人性最初的本和真,这才是真正的人生,想到那些丑恶的浮华,真是一点也不想触碰。在和悍马女孩聊天的几个小时中,这个拥有丰富阅历的女强人,展露出无华的真诚、纯洁的心灵,有一种与世无争的境界,因为在她的世界里,一半是悍马,一半是还未踏遍的净土。
在未来五年中,悍马女孩梦想的旅行是:南极、北极、中东和阿里大北线等,在这些真实的景观中,感受自然的强大,和真正的地广人稀。
奋斗:只做自己的打工仔
拿破仑曾经说过:“一个人能飞多高,并非由人的其他因素决定,而是由他自己的心态所致。假如你对自己目前的环境不满意,想力求改变,则首先应该改变自己。”每个人都会“折腾”一生,为了自己的理想而不断努力奋斗,但是走到最后,绝大部分人都随着市场变化而随波逐流了,回想来时的豪心壮志,如今却已青春不在。
“不求做出多大贡献,只求无愧于今天的努力”,依赫说出了藏在心中已久的话,这位年轻的R8车主,通过自己努力的打拼赢得了别人的尊重。俗话说:“听人劝,吃饱饭”,但是依赫的最大特点就是“不听劝”,宁可“没饭吃”,也要坚持自己的选择。无论是家人还是朋友在做决定时都会倾向于保守,不求赢得多大的利润,只求最小的风险。“如果一味地听人劝,那也就不会有今天的我了,风险无处不在,如果连尝试都不敢,你就放弃了赢的机会”。
nlc202309020838
这个十年前只身来到北京奋斗的80后,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他曾无数次跌倒,也曾无数次失望,但是无数次的坚持让他成为了强者。十年间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常人看来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作为真正的实践者,依赫清晰地记得每一次成功与失败。通过依赫,能让人得到很多启发,人一定要为自己而活、为家人而活,遇到事情,切记按兵不动,这样即便是失败了已很难总结出经验。
金钱:存着不花,永远是纸
敢作敢为便可获得更多的机会,不要认为投资只为挣钱,这是在为自己买见识,畏手畏脚只会放慢成长的步伐。可以说依赫现在所拥有的,可能是许多人奋斗一生也未必能得到的,如果就此收手,足够一家人奢华的享用,但是依赫认为“收手”是他50岁时需要做的事情。这个执着的奋斗者,宁可花掉所有的存款,不断地做出各种尝试,来充实自己的社会经验,他希望能够增加自己的厚度,让脱口而出的每一句话都是经过数层过滤的精髓,让自己的每一项决定都能考虑的足够全面,这才是真正的财富,而非账面上单纯的数字。
成长:正确的“装”很有必要
依赫曾卖过车、开过汽车修理厂,因此谈及依赫的成长之路,不得不谈谈他的老朋友——汽车。从视车如梦,到依车为生,再到车随心变,在每一个节点,车在他的生活中都发挥着不同的作用。眼前的R8自然是他最喜爱的车型之一,这款将个性发扬到极致的超级跑车,已成为很多人手机和电脑的桌面图片。这款贴地飞行器,会一次次地出现在前往朋友聚会的路上,此时依赫的心情就像发动机盖下的5.2 V10一样激情澎湃,在需要张扬的时候,他不会甘落下风。
在他的车库中还有两台日常重要的伙伴,奔驰S65AMG和日产贵士。事业、家庭、朋友,不同的场合下需要你调整出不同的态度,这正是男人的多面性。以建筑为主业的依赫,需要经常游走于各大房地产公司以及各个施工工地,在这些场合,他给自己提出了必须穿西装、开商务车的要求。“信任”是这个行业最重要的条件,而信任正是通过这一件件小事积累而成。所以,即便是再远、再麻烦,依赫也要坚持自己的商务形象,因为在社会上“装”是很有必要的。
R8:我需要用速度唤醒青春的激情
由于每天都会在没有硝烟的商战中打拼,与那些成功人士打交道久了,造就了自己成熟、老练的性格,而到了久违同龄圈,却显得自己有些格格不入,这让他感觉到一股莫名的恐惧。他渴求能够与朋友将心比心、释放情怀,因为脱离开金钱利益的感觉很轻松。每当他驾驶着自己的R8驰骋在路上时,这个80后大男孩就能彻底摆脱繁琐的身份,每每产生深踩油门的冲动时,都能唤起他的轻狂,将注意力全部集中的眼前,耳边呼啸的风声让她的激情持续燃烧,忘掉一切,尽情享受着美好的青春。
如今,车已经成为他与朋友间的重要纽带,很多次聚会、郊游都是以车会友,他这台中国仅有30台的限量版R8,已经是朋友圈中的“明星”车型,每次依赫的驾到都会伴随着“明星”的激情献唱。在26升/百公里的疯狂油耗前,换来的却是3.8秒0~100公里/小时的强力加速,即便是在超跑行列中,这也算的上是名列前茅。
9.致青春的广播稿 篇九
致青春影评如火如荼,伊利优酸乳和你一起看:个人不觉得施洁是郑微的镜子。施洁爱上的是一个心中已有所爱的男人。郑微爱上的是一个从来没有不懂得爱的男人。施洁自始自终都没有真正得到林静的爱 郑微一直被爱并爱着。郑微因为害怕受伤而跑到林静那 让他娶她 过所谓平静的生活。但是郑微并不爱林静 早就不爱了。“我们都爱自己 胜过爱爱情”在一个用生命爱林静的施洁面前。她离开 因为她悔悟她自己的自私。没有施洁 就没有郑微最后的感悟。
致青春影评如火如荼,伊利优酸乳和你一起看:林静最后在得知郑微离去后 背对镜头抽着烟 烟代表什么 代表痛苦无法自已。他一直爱着郑微。在之后第一次在医院碰见郑微 冷言相向。他疯狂的赛药到施洁嘴里。因为 他恨 他恨施洁的出现让他没办法理所应当的去抢回郑微。他恨郑微爱上了别人。直到郑微到他家求他 他才丢出施洁的行李 连别人的生命也无所顾忌。郑微的一句话 就改变了林静半辈子对父亲的恨。难以说出有多爱 才能让原本如此温柔的林静变得麻木不仁。所以就算郑微离去 剩下的也不过是他一辈子的惆怅。郑微的离开 好似成全了施洁 其实也只是一种不负责任的逃避。
致青春影评如火如荼,伊利优酸乳和你一起看:2013年春天,导演赵薇的处女作《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在中国掀起了一场伊利优酸乳致青春影评“全民青春回忆潮”,接近伍亿的高票房足以说明观众对这部浓郁小清新电影的喜爱,同时也把青春的话题推上了舆论顶峰。
致青春影评如火如荼,伊利优酸乳和你一起看:致青春影评对于2013年的伊利优酸乳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致青春影评作为一个已经13年的品牌而言,朝着年轻化,个性化的方向进行品牌重塑是当务之急。达成目标,需要伊利优酸乳致青春影评两方面条件:一方面要找到与品牌契合的传播载体,另一方面要尽量软性的,从消费者内心出发找到共鸣点。
致青春影评如今正酣,伊利优酸乳和你一起浅析:电影终究是电影,在短短的两个小时之内要将青春的欢乐、愉悦、蜕变和刺痛向观众展现是很难的,我相信辛夷坞在小说中对人物的心理会有更细腻的描写。
致青春影评里许开阳: 郑微对许开阳说:你喜欢我,我喜欢他,仅凭这一点,你就输给他了。郑微对许开阳说:开阳,这个礼物太贵重了,我不能收。伊利优酸乳致青春影评里 整个影片中,我始终觉得许开阳是最幸福的一个,年轻的时候,他为了心中所爱一次一次地付出。即便是他一再被郑微拒绝。伊利优酸乳致青春影评里当年轮来到属于成熟的时候,他的身边有一双美丽的妻子和女儿。爱自己胜过爱爱情。这是郑微对许开阳下的结论。我在想,如果当初许开阳爱爱情胜过爱自己,如果当初许开阳和郑微走到了一起,那故事又会是什么模样?也许,只是徒增一个伤心人而已。伊利优酸乳致青春影评里当一切都落幕的时候,许开阳是否会庆幸当初郑微毅然决然地拒绝了他? 也许,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或许得先学会爱自己,才会爱别人。
伊利优酸乳致青春影评里最好的一句话是好的爱情是你通过一个人看到整个世界,坏的爱情是你为了一个人舍弃世界。你的爱情呢?
伊利优酸乳致青春影评有感,朱小北: 影片最后,我突然有一种感觉,当初朱小北喜欢的人,不会是许开阳吧。朱小北这个人物,我一直是挺喜欢的。生活给了她很多别人看不到的伤痛,但是她都默默承受,默默努力。伊利优酸乳致青春影评里她洒脱、干净、倔强、个性张扬,从她的身上,看不见一点点的幽怨,也看不见一丝的楚楚可怜。可惜,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伊利优酸乳致青春影评最后却对她青春的过往选择性地失忆了。所幸的是,她终于成功了。这也许是对当初鲜血和泪水最好的回报。
喝伊利优酸乳陪你看致青春影评:进入职场后的第一个镜头,郑微严厉批评自己的下属做事要认真,千万不能马虎。时光回到几年前,那个阳光朦胧的自习室,陈孝正把作业本摔到郑微面前,指责她的不认真,郑微喝优酸乳不以为然的回答“哦,可能算错了吧。”突然想起王菲的一句歌词“时间是怎么样爬过了我皮肤,只有我自己最清楚。”是的,致青春影评
10.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 篇十
美剧《绝望主妇》终于在第八季完结了,大云的QQ签名更新为:Goodbye美景镇的主妇们。当这些可爱的人陪伴我们从大一新生也变身成为主妇才恍然意识到,我们已经毕业4年了。好怀念大学时姐儿几个群居在一起每天吐噜每天看主妇的时光,一切仿佛昨天,一切近在眼前。仿佛阿光那句“以后一定要像Lynette Scavo一样多生娃,至少仨”的豪言壮语刚刚在耳边飘过,而时光却迅速把我们从女孩变成了女人,一幕幕的场景就像一张张绚烂的剪贴画,串连成一部即将谢幕的电影,播放着曾经的快乐和忧伤,记录着曾经的青春和过往,gaby说,我会非常非常想念这一切,非常非常想念你们。我们又何尝不是呢?阿光说她前不久回学校了,辅导员蒋老师已经不在文传系了,四食堂的鸡肉块依然就给那么几块,北门的米线店停业了,荣鹏糊饼依然爆满排队……还清晰的记得大学开学的那天满怀期待的心情,可惜的是,那段时光再也回不去了,只能在记忆中追寻。
大学,在攫取知识的同时,也让我们收获颇多,比如友谊,比如爱情。毕业季,校园里,总是弥漫着温馨而伤感的离别气息。在你焦头烂额地发简历,惴惴不安地等待用人单位的回应,在烈日下奔命寻求一个饭碗的时候,你是否也同样得面对这样一个难题:“毕业了,我们的爱情怎么办?”
永远都忘不了为了闺蜜NaNa在深夜的篮球场嚎啕大哭的画面,当时的男友一直暴躁不厌其烦地追问我是为了什么?他那些所谓“不值得为了朋友怎样”的安慰对我一点效果都没有,他永远都不懂女人之间的友谊也可以如烈酒般爽烈,他永远都不知道我是多么恨透了那个深深伤害了闺蜜而我却毫无办法的苦闷与委屈。也是那一次,证明了我和他是多么的不合适。青春年少时,你或许一见杨过而误终身?又或许你寻寻觅觅的良人还不曾出现。很多东西,例如青春,似乎本来就是会失去的,失去了便不是灾难。
也许你曾经把最好的青春都灌溉在某个男孩身上,用尽了笑和泪,让爱萌芽,虽然最终也没开出一朵花,可是这又有什么关系,即使没有他们,我们的青春也不会永垂不朽。正如故乡是用来怀念的,青春就是用来追忆的,当你怀揣着它时,它一文不值,只有在将它耗尽后,再回过头看,一切才有了意义——爱过我们的人和伤害过我们的人,都是我们青春存在的意义。
11.致青春的广播稿 篇十一
关键词:小说,电影,改编,戏剧性,真实性,娱乐性
看《致青春》有两种观影观众和两种观影期待, 一种是看过小说再去看电影的, 一种是直接观看电影的。看过小说的观众再看电影会有这样一种感觉, 就是小说中的很多人物和情节被删减, 几个主人公的结局与小说中的不同。电影中的故事像是被剪辑重新拼凑, 虽然有种跳跃感, 但是能将一部26万字的小说改编成一部两个小时的电影, 并且票房过超7亿, 《致青春》的改编可以算的上是成功的。下面从戏剧性, 真实性、娱乐性几个方面, 谈谈《致青春》从小说到电影的剧本改编。
一、改编的戏剧性
电影不能像小说一样, 可以洋洋洒洒的几十万字来讲故事、描写环境、塑造人物, 电影要在两个小时的时间来讲故事, 还要线索清晰, 时刻吸引观众的注意, 这就要在电影叙事中不断的制造矛盾冲突, 并不断的解决, 最后达到电影的高潮, 直到影片结尾。在电影《致青春》中, 编剧将小说中女生寝室从小说中的个人一间变成了片中的4个人, 去掉了没有什么故事情节冲突的何绿芽和卓美, 给黎维娟和朱小北增加了戏份, 使电影中郑薇、阮莞、黎维娟和朱小北四个女生性格各异, 各自都有自己的故事。
在《致青春》的改编中, 编剧选取的都是小说中有矛盾冲突的情节作为故事的主线和副线。先说郑薇这条主线, 与小说不同的是, 电影刚一开始并没有交代郑薇与林静之间的成长故事, 而是直接将九十年代新生入学的场景展现给观众。由于长相美丽清纯, 郑薇一到学校就受到学长的热情接待, 但当阮莞出现后, 大家的目光都转向了阮莞, 这让郑薇的心理受到了不小的打击, 所以刚开始, 郑薇与阮莞的关系是对立的。随后, 郑薇去找林静, 林静的室友告诉郑薇林静被公派留学去了美国, 这一消息让郑薇伤心不已。回到宿舍后郑薇也不管之前与阮莞关系如何, 哭着将她与林静之间的故事告诉了阮莞, 阮莞则教郑薇喝啤酒解愁, 于是郑薇与阮莞成了好朋友。接着, 郑薇到老张宿舍遇到陈孝正, 郑薇险些弄坏建筑模型被陈孝正推倒在地, 郑薇因为陈孝正没有给她道歉而处处找他麻烦。在一次次的冲突中, 郑薇发现自己爱上了陈孝正, 并对陈孝正展开了女追男的爱情攻势。快毕业了, 陈孝正接受了对自己有好感的副院长女儿曾毓留给他的出国留学名额, 没有给郑薇任何承诺就去了美国。在小说中, 有大量的篇幅来讲述郑薇工作之后的情景, 而电影中几乎将此省略掉, 直接跳到林静和陈孝正分别回来找郑薇。林静告诉郑薇他并没有去美国, 不见她的原因是因为他发现自己的父亲和郑薇母亲之间的婚外情, 让他无法面对郑薇。而陈孝正在美国成为了有名的建筑设计师, 结了婚又离婚想重新追求郑薇。在林静和陈孝正之间, 郑薇选择了林静, 但当她发现有一个女人可以付出自己的生命来爱林静时, 她选择了退出, 最后的结局是郑薇谁都没有选择。
再说说其她三个女生。阮莞的男朋友赵世永让女同学怀孕, 看似坚强的阮莞陪着女同学做流产手术, 其实心里十分痛苦。毕业后, 赵世永没有信守承诺来到阮莞所在的城市工作, 也不敢给阮莞婚姻的承诺。心灰意冷的阮莞选择和一个医生结婚, 结婚前去见赵世永, 但不幸出车祸香消玉殒。黎维娟心直口快, 有着超越年龄的成熟, 考上大学后, 就与复读时谈恋爱的男友分手, 最后嫁给了五十多岁的有钱人做了两个孩子的后妈。朱小北男生性格, 被学校商店诬陷偷东西后, 砸了商店被学校开除, 后来发明了特殊记忆法, 但却选择忘掉自己原来的身份。电影中, 故事的主线与副线相互交织, 矛盾冲突一个接着一个, 直到陈孝正离开郑薇去了美国留学达到故事高潮。这样看来, 编剧对于小说的改编符合电影叙事的规律。
二、改编的真实性
获得威尼斯电影节终身成就金狮奖的美国电影导演库布里克曾十分明确地指出了小说改编成电影的一大原则, 即真实化。在电影《致青春》中, 不管是情节还是场景还是台词, 都一种能感受到编剧及导演在努力追求一种现实中的真实感。先说情节, 小说《致青春》中最让人感到不可相信的就是阮莞的死。在小说中, 阮莞顺利的结了婚, 并在怀孕一个月时候接到赵世永的电话, 在赵世永结婚前他们再见一面。但不幸的是, 阮莞在火车上遇到警察抓通缉犯, 中枪身亡。而在电影中, 阮莞是在过马路的时候被货车撞死的, 这种结局比小说中的结局更加真实可信。而对于郑薇, 小说中有大量的篇幅描写她工作之后的时光, 郑薇在工作中同时遇到了林静和陈孝正, 现实中怎么会有这样的巧合, 年轻时爱过的人同时都在工作中遇到, 一个是同事关系, 一个是有业务往来。在现实中, 两个人转身离开后也许一辈子都不会再见面。而电影中几乎将郑薇工作之后的内容都删减掉了, 这也许是受电影时间的限制, 无法展开来讲, 但电影中的处理方法使得情节更加紧凑。在小说的结局中, 郑薇选择了邻家大哥哥林静, 但电影中, 郑薇谁都没有选择, 而这种选择更加现实, 正如编剧李樯在接受记者采访中表示, 不选择是更成熟的表现, 一般观众可能更希望主角必须要选择其中某一个他们才踏实, 但在生活中, 你怎么可能说选择了一个人就代表了爱情的圆满?郑微这个角色学会了停下, 学会了判断, 学会了等待, 所以她更成熟了, 也变得比较理性了。这是一个女性的成长史, 我们也都在爱情中成长。
再说说场景, 我们都知道, 小说是以语言文字为媒介, 创造思想形象, 能够传达抽象的概念, 而电影是以画面和声音作为语言媒介, 创造视听的形象, 能够直接展现具象。 (1) 在电影《致青春》中, 我们常常看到真实的场景和细节, 包括道具、服装, 或者墙上的贴画和装饰品, 这些都是导演十分关注的地方, 这一切都表明了导演对真实再现生活的重视。比如场景, 为了营造90年代中后期真实的大学氛围, 剧组走遍了南大、南医、南航、南信大、南理工、河海、南农、东大、南师等十多所南京高校取景。比如服装, 陈孝正身上的牛仔褂以及背着的牛仔书包, 都是那个年代常见的装束, 比如道具, 宿舍里的各种生活用品, 水壶、镜子、手电筒、洗脸盆等, 都带有90年代中后期那个年代特有的味道。导演想通过对观众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来引起观众自己去发现的主观能动性, 这样的一个发现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情感和能量的积累。
三、改编的娱乐性
娱乐性是电影特性之一, 电影自从诞生之日起, 就与娱乐结下了不解之缘, 娱乐性是电影赢得观众的必要手段之一。在电影《致青春》的前半段戏中, 编剧与导演在努力营造一种轻松愉快搞笑的氛围。影片一开始, 老张和室友就在学校一进门的地方等待新生的到来, 男生们都想帮漂亮的女生拎箱子。一个胖胖的女生走过来, 老张和许开阳让胖胖去接待, 两人走在一起让人看着忍俊不禁。接着, 老张与郑薇见面的台词是这样的:
老张:是这是我的名片, 我叫张开。
郑薇:你哪张开啊?
老张:我哪都能张开。
这样的情景与台词奠定了影片前半部分轻松愉快搞笑的氛围。同样的搞笑的情节也出现在许开阳向郑薇表白和郑薇向陈孝正表白的时候。小说中许开阳向郑薇表白是在一个小餐馆里。而电影中将许开阳表白的场景搬到了公园的游船上, 当郑薇拒绝许开阳的表白后, 导演给许开阳设计了这样一些动作, 许开阳在穿里站起来, 头撞到了船顶, 然后把送给给郑薇的礼物扔到了水里, 接着跳船, 在大家都担心许开阳是否会游泳时, 许开阳在水里扑腾了几下, 发现水只到他大腿, 然后气呼呼的走向岸, 这让观众看了都哈哈大笑。还有郑薇向陈孝正表白后, 陈孝正憋了半天说了句:“你神经病啊”。惊惶失措转身后还差点被楼梯绊倒。这些桥段的设计既真实又搞笑。
总的说来, 电影《致青春》的改编还算是比较成功的, 但如果看过小说再去看电影, 会觉得电影《致青春》不如小说线索清晰, 人物结局交代的清楚, 尤其时电影的后半段, 情节处理松散, 不少人物走势交代不清, 戏份又有些平均分配之嫌, 但多看过几遍电影会发现, 电影力求从单一的爱情故事走入时代众生相, 除了爱情之外还涉及下岗工人、辍学问题、富二代徐开阳、阮莞那来自小城市的男友、未婚先孕等种种社会问题。辛夷坞在小说结尾这么写道:“青春对于正在经历它的人而言是没有什么意义的, 正如故乡是用来怀念的, 当你怀揣它时, 它一文不值, 只有回过头去看, 一切才有了意义。”虽然从小说到大银幕, 《致青春》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 但在青春回忆这一点上, 二者达成了共振。
参考文献
12.致青春的毕业赠言 篇十二
let life written, always remember that lit the heart warm sunshine.there is always some joy to the lens, hidden in the memory of the corner, inadvertently gently lifted, shook off a bleak!
我怕心很小很小,却装着很大很大的世界;这世界里留下你美好的形象,这世界能预知你的成功。那一天,我会为你准备好鲜花。
13.致逝去的青春日志 篇十三
我隔着盛夏黄昏那清凉的空气,邂逅一种潮湿。我不知道这种潮湿和泪水有着什么莫大的关联,操场跑道低洼处的积水,像一面碎了的镜子。天空的淡蓝与夕阳的血红,在缓慢地相互渗透。我一如那潭死水,无助地遥望,略带忧伤地企盼所谓的彼岸。
有一件事情,我至今无法理解。
叶韵离开后,我突然忘记了如何打篮球。最爱的篮球场,成了我的噩梦。当初,高中夏季篮球联赛刚刚展开,我凭借自己出色的三分球入选校篮球队。
得分后卫,绝对主力,强大的外线火力,令人窒息的绝杀:我总是用这等夸张的词句进行自恋,收获一些意想不到的幸福。
前三场比赛,也就是叶韵离开我之前,我场均投进3个三分球,外加4次助攻。我在外线的牵制力,让我们的内线打得分外流畅。三战全胜。
她走之后,我发现投篮的动作开始发飘,就像那急速行驶的赛车在弯道处漂移,毫无控制力可言。从训练赛开始,我的状态宛若灵魂出窍一般。不知道为什么,那个左撇子的我,在球场上扔三分球就像切白菜一样简单的我,突然忘记了什么叫做投篮。
第四场比赛,我一分未得,三分球5投中0。球队赢得很艰难,1分险胜。看着我们的中锋“胖子”满头大汗地从球场上走下来,刚刚坐稳的他就晕倒了,我心有点痛,不敢看胖子那不再强硬的身躯,如果我能投中一个三分,情况远不会这么糟。
第五场比赛,我仍旧一分未得,三分球7投中0。球队输了,这次胖子没有晕倒,所有的人都很沉默。而这种沉默,像是对我的一场诘问,让我无地自容。
每次三分线外飙射,我听到的都是球与篮网摩擦发出的刷刷声。如今的三分线外,每次出手,球都会在篮筐中旋转2圈到3圈,然后狠狠地从篮筐弹离。就像一种拒绝,让人心灰意冷。
我有时候会怀疑,是不是老天在故意和我作对。他好像无处不在,在我最落魄的时候,给我施展一种诡异的魔法,让经我手投出的篮球,都本能地拒绝着篮筐。我甚至在想,是不是我们球场上的篮筐一夜之间变得太小,专门对付我的三分远投?
一切的空想,在比赛失利后的黄昏蔓延开来。我抬头望望天,还是蓝的。可亲爱的上帝,你能告诉我吗,为什么三分球远投,从我身旁偷偷地溜走了?
第六场比赛,我主动向教练提出申请。我安静地坐在了替补席上。
我们赢得了比赛,整场比赛我们没有投一个三分球,可是我们赢了。那一刻我好像突然明白了,其实没有了三分球的篮球赛一样精彩;没有了三分球的球队,依旧可以选择胜利;没有三分球,我是不是依旧深爱着篮球,深爱着与青春有关的日子?没有了三分球,球队还有没有我的位置?
那个黄昏,我感到了自己的渺小。直到星星升起的时候,我依旧徘徊在球场的中央。我要的答案在哪里?篮网随风摇曳,好像在讥笑我的无能
数学老师曾说过:青春是等概率的等可能事件,在发生的那一刻,也就昭示着结束。而概率是一件你永远无法左右的事情。
猴子他们,在我毫不知情的状况下,背着我去找了叶韵。
整个事件我都是不知情者,直到叶韵给我打电话的时候,我依旧蒙在鼓里。听着那熟悉的声音,却在客观地分析着,划清着一些东西。
我突然变得异常的沉着,最后的最后,我只说了一句话:我可以负责地告诉你,我不知道是谁找了你。但你要明白你的离去,与我的篮球无关。
说那句话的时候,口气冷到自己无法想象的地步。或许,一切的关联都源自我的凭空臆想。
后来我和猴子大吵了一架。最后,我离去的时候留给猴子一句话,也算是留给叶韵的:我的崩溃不需要任何的人负责,而我永远不会崩溃,永远。
我想,叶韵也逐渐明白,她的离去,对我的打击是那么的大。她也许会后悔,错过一个这么真诚的男生。 夜晚,遥望星空。依旧迷恋篮筐。想起数学老师所说的等可能事件,我们永远无法左右它的概率。发生了,就意味着概率已到了无可更改的地步。
期末考试终于开始,那天早上下起了雨。天被洗刷得昏暗而毫无色调,我在雨中拼命地奔跑。一如那努力飞入篮筐的篮球,我努力地跑向考场。后来回想,雨中的我一定很帅气。因为奔跑中,我突然想起青春一词。而跑步的姿势,后来的我固执地认为那一定是有生以来最帅的。我把青春与大雨、篮球联系到一起,然后用一种略带自负的微笑跑向考场,雪一样白的墙壁与外面的灰调形成鲜明的对比。
监考老师看到我的样子——一个傻笑落汤鸡,表情有些怪。而我的笑,让他也情不自禁地跟着我笑了起来。
傍晚的时候,那场大雨早已逃得无影无踪。玻璃一样的夕阳,席卷了球场的每一个角落。而那些哗啦哗啦的雨声,却在我耳中挥之不去。
第八场比赛,晋级赛。我打满全场,三分球7投中7。那天的夕阳把我一脸的阴霾击碎,突然发现那些被夕阳的血红偷去的天蓝,正在慢慢地被微风还原。队友们把我抛向血红与海蓝并存的天空。那一刻,我突然感到一团蓝色的物质在我身体中慢慢地释放。那好像是与梦有关的物质的破茧而出。
14.致青春的广播稿 篇十四
一、小说《致青春》的主要人物形象及叙事结构
小说的故事情节较为曲折。自喻为“玉面小飞龙”的郑微, 洋溢着青春活力, 心怀对邻家哥哥林静浓浓的爱意。两人约定到了大学就交往。可是当郑微终于考上林静所在城市的大学并联系林静时, 却发现林静已经出国, 并且事先没有告诉她任何消息。
生性豁达的她, 埋藏起自己的爱情, 决定专心享受大学时代的快乐生活。没想到却意外地爱上同学校的陈孝正———一个板正、自闭而又敏感、自尊的男孩。两个人好不容易确定了恋爱关系, 一起度过了很多幸福的时光, 陈孝正却在毕业的时候选择了出国, 放弃了郑微。这段感情给了郑微很大的伤害, 致使她很长一段时间都对爱情心有余悸而避之不及。
几年后, 林静和陈孝正都出现在郑微面前, 而工作后的郑微也纠结于工作、感情甚至阴谋之中, 最终郑微选择能给予她安全感的林静, 与林静走进了婚姻的殿堂。
二、电影《致青春》的二次创作
电影《致青春》尽管对小说中的一些人物进行了大篇幅的修改, 但基本采用了原小说的故事框架。电影是在原著的基础上拍摄的, 又不同于原著。尽管观众的褒贬不一, 电影对原著的二次创作还是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 画面场景的二次创作
原著中对于很多场景的描述大都是模糊或一笔带过的, 原著中也没有明确的背景时间, 而电影将时间追溯到上世纪九十年代, 场景设置也集中体现了这一特点。然而, 场景设置并不仅仅是一种时间的追溯与重现, 更重要的是体现了电影的主题———怀念青春。
1. 校园场景
原著中对于刚入学的校园环境描述只有一句话:“她所在的位置是一条长长的校园林荫路, 道路的两边是她叫不出名的亚热带树木”。
而影片第一个场景从大一新生入学开始, 校园里郁郁葱葱的大树, 斑驳的光影, 炽热的阳光透过密布的树叶挥洒在一张张朝气蓬勃的青春脸庞上, 悬挂的条幅“新起点, 新高度, 新挑战, 新希望”、“接过你的行囊, 我们就是一家人”, 各式彩旗和宣传海报, 无一不显示着青春的活力和新生入学的欣喜。
2. 宿舍场景
宿舍是小说中出现最多的场景之一。女主角郑微第一次碰见男主角陈孝正, 小说中场景描述是这样的, “臭袜子到处都是, 脏衣服就别提了, 整间宿舍就像一个巨大的垃圾堆, 只有一张床特别的干净, 东西也少, 在整个环境里突兀地厉害, 这张床前的桌子上摆着一个建筑模型”。而在电影中, 真实地还原并形象地展示了这一场景。宿舍里到处挂着脏衣服和袜子, 地上乱扔着拖鞋、脸盆和瓜皮, 桌子上堆着喝完的饮料桶和剩饭。在这脏乱、邋遢的宿舍环境中, 主角陈孝正的床铺却干净整洁、一尘不染, 将他的清高与另类体现得淋漓尽致。而正是这种另类, 激起了郑微的好奇心, 导致了男女主角的首次矛盾冲突。
3. 周边场景
小说对于周边场景细节描述较少, 而电影在周边场景设置中也不失细节的考虑。电影中郑微因私用电器导致宿舍跳闸断电, 去找宿管科解决。在宿管科外, 墙上挂着宿舍卫生检查小黑板, 窗台里放着老式拨号电话, 小屏幕的CRT电视机里播放着当时的热播剧《新白娘子传奇》, 屋内墙上嵌在木板上的吊扇开关, 以及屋内电炉上滚沸的茶叶蛋……这些细节设置, 无一不显示了电影在场景设置方面的精益求精和准确到位。
(二) 人物形象的二次创作
电影里的主要角色在原著的基础上都有或多或少的二次创作, 不仅包含郑微、林静、陈孝正等主角, 而且包含阮莞、黎维娟这些次主角。
1. 郑微
电影中对郑微形象的塑造基本是依据原著进行的, 只是结尾部分进行了再创作。原著中郑微最后选择了与林静结婚, 她选择回归平静的幸福。电影中在创作中将故事的结局设置为开放式的, 郑微没有选择任何人, 而是独自一人风轻云淡。为此, 编剧李樯认为:不选择是更成熟的表现, 在生活中, 选择一个人未必就代表了爱情的圆满, 郑微这个角色学会了停下, 学会了判断, 学会了等待, 所以她更成熟了, 正如那句台词“青春就是用来怀念的”, 她不属于任何人, 她是属于青春的, 所以她更加成熟坦然和理性, 这是一个女性的成长史。
2. 林静
原著中, 林静是懦弱的感情逃避者。在感情中, 他不喜欢无谓的过程和徒劳的伤心, 而是选择最大程度地保护自己。在电影中, 林静作为二号男主角, 戏份并不是很多。影片在创作时, 突出了这个人物性格中的无奈与犹豫。他与郑微青梅竹马, 却从未成为她真正的恋人。当郑微沉浸在幸福中的时候, 他选择悄悄离去。他并不爱施洁, 却让施洁因他而崩溃。他始终以一种自以为是的冷静与理性来对待爱情。然而, 影片开始时, 他因为纠结于世俗观念而没有勇气面对郑微;而在影片结尾, 他依旧是一个爱情怀疑主义者。
3. 施洁
施洁在原著中是这样的人物, 郑微毕业后任中建二分公司的经理秘书, 而施洁是郑微的前任的前任。在郑微出现以前, 她是林静感情空虚期的慰藉, 他们各取所需。但郑微一回来, 林静的感情风向标很明确地指向了郑微。在感情上, 她只是一个替代品。
影片对这一人物进行了改编。林静第一次去学校找郑微, 发现了郑微和陈孝正的幸福恋情, 失落地离开。而佟丽娅扮演的施洁是一位大学生, 因失手从宿舍掉下玻璃与林静结缘, 从此爱上了这个冷静、大度的男人。为了心爱的人, 她自杀、精神崩溃甚至不惜一切代价来换取对方的爱。可是她并不知道, 爱情对于林静而言, 只是他意念中一种象征、一个寄托。
4. 黎维娟
小说中, 黎维娟是郑微宿舍里唯一的文科生, 她性格一板一眼, 平时做事说话一套一套的, 对于男友的首个要求就是家庭条件好。小说中另外一个人物卓美, ”高中的时候有过一个初恋, 不过男的没考上大学, 还在补习, 暑假的时候就散了。”影片中, 张瑶饰演的黎维娟将原著中黎维娟与卓美合为一体, 她理性而又现实, 还带有小市民的气质, 是典型的小人物。她从一个小县城考上大学, 想用自己的勤奋努力以及婚姻来改变命运。她反对郑微与出身贫微的陈孝正交往, 而更倾向于家境优越的许开阳。对于没有考上大学的恋人, 虽然内心也有痛楚与挣扎, 但她最终果断地与之划清界限。毕业后, 她嫁给一个有过婚史且有孩子的富豪, 虽然时常被两个继子的调皮捣蛋弄得狼狈不堪, 她却乐观执着地坚守着自己的追求———为富豪老公生孩子, 继承家产。影片中张瑶的成功演绎使黎维娟这个角色格外丰满, 她的表情尤其是眼神特别到位, 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她赤裸裸的现实主义, 为这个小人物增色不少。
导演通过忠实原著的人物形象使得电影更加富有吸引力, 引起观众的共鸣。尽管观众对于人物的改编与创作褒贬不一。然而, 就像一千个观众, 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 一千个导演, 也会塑造出一千种形象, 每一种都包含着电影创作者的意识和思想。
(三) 叙事方式的二次创作
影片在叙事上是按照时间顺序的, 但是跨越又非常明显, 而且影片中蕴含着多处前后呼应的细节, 增加了故事的完整性和可看性。
影片的叙事经历了十多年的时间跨度:从校园生活一直到社会生活。而这前后两部分叙事却呈现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影片基调。在前半部分的校园生活中, 导演以较为轻松活泼的笔触去描写青春期男女的爱情、友情, 充满了童话般的美好幻想。影片在开始部分运用了一些童话故事的拍摄手法描写女主角郑微的美好想象, 如同童话故事里灰姑娘穿上了心爱的水晶鞋那般美好。然而, 在影片后半段, 导演却打破了这种“乌托邦”式的美丽幻想, 改以一种更为理性冷峻的笔触去摹写现实的种种苍凉与无奈。梦幻破碎的这种前后反差刺穿了现实的种种虚伪, 更折射出了现实的残酷与无奈, 冰冷刺骨。
前一部分的校园生活, 电影以校园场景为主。在这一部分中, 画面以翠绿的树叶和烂灿的阳光来开始青春和爱情, 而在郑微因为陈孝正出国而失去恋人的时候, 画面又以翠绿的树叶和烂灿的阳光来结束青春与初恋。影片在画面语言上的叙事方式, 体现了每个人都有过的灿烂青春, 同时也倾诉了青春中的种种失去与无奈。
影片第二部分以高速公路上疾驰的汽车开始。阮莞与男朋友开车行驶在高速公路上, 背景音乐是Suede的《so young》。而当阮莞在结婚前决定再见前男友最后一面时, 阮莞在路上焦急地拦车, 路上川流不息的车辆, 却没有一辆为她停下来, 这时的背景音乐也是《so young》。甚至当阮莞焦急地闯红灯过马路, 发生悲剧的那一刻, 《so young》的音乐还在继续, 可是此刻只留下赵世勇在剧院门口独自等待的身影了。
三、电影《致青春》二次创作的意义
电影上映后票房走高, 观众对电影褒贬不一:有人认为电影不尊重原著, 剧本改动较大;有人认为电影中某些情节无厘头, 例如开头的童话入场;有人认为电影中某些人物设置无关青春, 例如人物施洁的设置。笔者认为, 电影总体故事情节上, 是尊重原著的。在具体情节设置与人物塑造细节上, 充分体现了电影精心的二次创作。
(一) 电影的二次创作对原著进行了情节上的筛选, 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电影充分体现原著中所体现的青春, 每个人都经历过的美好、热情而又苦涩的青春, 对这一主题进行了放大与强化。而对原著中一些敏感话题进行了删减或弱化。比如, 原著中郑微与陈孝正初次性关系, 在电影中予以删除。因为青春的珍贵并不在此, 我们对青春的怀念也非如此。因此, 对于这一敏感话题, 电影完全没有体现。
(二) 电影在原著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情节
原著中并没有海洋馆的情节。而电影中当陈孝正知道不能再继续陪郑微走下去的时候, 他选择给对方留下一个美好的回忆。他们一起去海洋馆, 陈孝正向管理员说了一个美丽的谎言, 使得郑微圆梦———亲自抚摸海豚。那一刻, 郑微笑得无比灿烂, 很多观众心里也笑得无比灿烂。青春似乎定格在这美好的一刻, 陈孝正与郑微的美好和甜蜜也在这一刻达到了顶峰。然而, 从海洋馆回来没多久, 郑微就得知陈孝正即将出国的消息———正如烟火一样, 美好的事物总是短暂的, 原来美好的海洋馆是陈孝正送给她分手前的回忆, 正好应了那句歌词“短暂的狂欢, 以为一生绵延”。多年后, 郑微与陈孝正都历经世事, 电影让他们再一次回到了海洋馆的场景。也许青春带给了我们伤痛, 然而它也带给我们很多美好的回忆, 正如那句台词:“我们一起度过了青春, 谁也不亏欠谁的, 青春就是用来怀念的”。接着, 画面再次回到几年前他们在海洋馆的美好时光, 电影接近尾声, 王菲的歌声《致青春》响起, 很多观众已陷入电影创造出的怀念中, 这正是电影的成功之处。
(三) 原著是青春恋爱与理性现实的结合, 而电影主题定格在青春与怀旧
电影在改编时结合导演的经验和当下观众的审美, 对原著中的时间背景做了成功的修改。原著的时间背景大约在2000年以后, 而电影将时间改到上世纪90年代。导演赵薇是90年代的大学生, 在创作时融入自己的元素与风格, 很多观众甚至表示主角郑微身上有“薇烙印”。影片将时间定格在这个时间, 不仅引起了70后、80后的共鸣, 也给90后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电影鲜明地体现了两个主题词:一是青春, 二是怀旧。
影片所体现的青春活力无处不在。影片以密布的绿色树叶和阳光开场, 镜头处理采取“移”的运动方式, 形象地展示了青春给人的奔放和活力。明媚的阳光照在一张张朝气蓬勃的脸庞上。碧绿的草坪上, 飘扬的彩旗下, 学子们弹着吉他, 演着话剧, 发着传单, 各种大学生社团搞得轰轰烈烈。
然而, 明亮的青春也有苦涩。当郑微意识到自己不再讨厌陈孝正, 而是开始喜欢上他的时候。画面设置在一座孤独的天桥上, 昏黄的灯光照着路面, 郑微独自走在上面, 拖出长长的影子, 此刻的镜头语言体现出人物心情的低落与压抑。当阮莞得知男朋友让一个女孩怀孕时, 抱着他的手瞬间呆在那里。在医院破旧的走廊里, 阮莞陪着那个女孩等待手术, 阳光苍白地照进来, 两个女孩坐在长凳上, 地上映出长长的影子, 画面用光采取逆光的光位, 显示出人物的无奈与悲伤。
电影的另一大主题是怀旧。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 年轻人看《新白娘子传奇》、唱《红日》, 男生理着"郭富城头", 所有这些细节, 无一不点燃了一代人有关青春的集体记忆。每个人的青春都有着挥之不去的故事, 每个人的青春也刻着深深的时代烙印。在这部电影里, 无论是音乐, 还是故事, 都充满着浓浓的怀旧味道。学长在新生开学时对漂亮学妹大献殷勤, 学生社团活动的如火如荼, 学生在文艺晚会上高唱激情澎湃的《红日》, 学生宿舍内张贴的电影海报《阮玲玉》等, 无论是服装、发型还是道具, 影片都尽力还原了那个年代的时代氛围, 充满着怀旧气息。曾经在那个年代走过大学岁月的观众, 看完电影后, 感触颇深。
(四) 视听语言的成功运用
电影中对于很多场景与人物的二次创造都源于画面与声音的成功运用。如原著中郑微听到了陈孝正要出国的消息, 当即去找他证实。在破旧的水房里, 锈迹斑斑的镜子前, 陈孝正流着泪告诉郑微, 人首先要爱自己, 他习惯了贫贱, 无法让心爱的女孩忍受贫贱。陈孝正纯洁的校园初恋终究被残酷的现实击败了, 阳光透过糊着牛皮纸的窗口照进来, 水龙头里滴答着水珠, 他哭得那么心痛和无奈。电影通过场景设置让观众切实体会到了陈孝正对初恋深深的遗憾和留恋。
也许电影的二次创作还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 然而在艺术的道路上, 只有更好, 没有最好, 电影的成功是毋庸置疑的。
电影是一门年轻的艺术形式, 20世纪以来, 电影在主题类别、结构模式及技术方面都获得了巨大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文学作品将被搬上银幕。如何在电影二次创作中将文学作品推广开来, 得到更多观众的关注和喜爱, 电影《致青春》给了我们成功的借鉴。
参考文献
[1].刘凡.叙事的置换:小说到电影的改编[J].电影文学, 2010 (18) .1.刘凡.叙事的置换:小说到电影的改编[J].电影文学, 2010 (18) .
[2].Leon.http://i.mtime.com/andygoandgo/blog/7598966/in-dex-1.html.2013-04.2.Leon.http://i.mtime.com/andygoandgo/blog/7598966/in-dex-1.html.2013-04.
[3].赵建波〈.活着〉从小说到电影的改编[J].青年文学家, 2009 (12) .3.赵建波〈.活着〉从小说到电影的改编[J].青年文学家, 2009 (12) .
[4].雅各布.卢特.小说与电影中的叙事[M].徐强, 等, 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4.雅各布.卢特.小说与电影中的叙事[M].徐强, 等, 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5].朱旭辉.新媒介环境中电影对小说的改编[J].中国电影市场, 2012 (5) .5.朱旭辉.新媒介环境中电影对小说的改编[J].中国电影市场, 2012 (5) .
[6].李焕征.电影创作研究综述[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2009 (5) .6.李焕征.电影创作研究综述[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2009 (5) .
[7].焦素娥.三重视界的命运悲剧——西班牙影片〈卡门〉的叙事结构与隐喻色彩[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 (4) .7.焦素娥.三重视界的命运悲剧——西班牙影片〈卡门〉的叙事结构与隐喻色彩[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 (4) .
【致青春的广播稿】推荐阅读:
青春毕业季校园广播稿08-15
青春校园广播主持稿精选五07-26
舞动青春广播体操比赛学生代表讲话08-04
精选校园运动会致老师的广播稿09-30
致青春的抒情散文07-25
经典致青春的语录10-10
致我们失去的青春12-30
致我们的青春岁月01-09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06-19
致青春的励志经典语录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