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教师素养探究

2024-08-09

大学语文教师素养探究(12篇)

1.大学语文教师素养探究 篇一

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探究式教学研究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站在教学革新最前沿的教师们更新教学理念,坚持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新理念,为了达成三维教学目标做了很多努力。但是,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还有待提高,核心素养的进一步完善、提高,依赖于初中语文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以学生为“核心素养”的平台。笔者结合教学实际,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语文探究式有效教学模式的认识,谈几点看法。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创设情境是有效课堂不可缺少的环节,它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围绕文本中的热点、重点、难点构建生动活泼的生活场景,让学生设身处地感悟学习的乐趣。一首流传千古的古诗,一句隽永精警的名言,一则寓意深刻的寓言,或者一片随风而落的秋叶,都可以成为教师创设轻松愉快的教学情境的元素。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多媒体已经在中小学课堂上得到基本普及,它的独特优点能给学生提供直观的感受,教师可以借助画面、图片、声音等综合性要素带给学生栩栩如生的形象,引导学生开启创新思维的闸门,为他们的自主探究保驾护航。

譬如,我在执教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一生”,会教了,自然也就会学了。培训是一种沟通,更是一种教与学信息的碰撞、分享。老师要在批阅学案,调研学情的基础上,找出学生真正需要的问题,明确培训的目标,有针对性地训练。用培训来引领,用培训来教育,用培训来管理,以实现课堂的高效。培训是高效课堂的开始,要做到分层培训,生生培训。

2.互助展示,成果共享

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传统的语文教学是知识本位,目的是应试,锻炼的是考试能力。这里的互助展示是合作,是共享,是百家争鸣,是讲读辩演,学生的表现精彩纷呈。这时理解的内容不再只是知识,而是一种体验后的表达。没有展示的同学也一定会被熏陶、感染和震撼,达到与作者及作品人物进行心灵对话的目的。因此展示也是学生生命成长的展示。

3.即时评价,导在课堂

评价不仅具有导向和激励作用,更能点燃学生的学习激情,让他们在不断的被肯定中走向完美。在互助、展示课堂中评价贯穿始终,在自主环节,须评价学案的完成情况;在互助环节,评价交流探究的热烈有效程度;在展示环节,评价展示成果(形式和内容)的精彩程度;在总结环节,课代表评价全班同学的表现、学习效果,而且公布本节课的优秀学习小组和展示小明星。所有这些方面都要进行分值奖励并及时做好总结、晋级。

总之,互助、展示教学模式充分尊重了学生的语文学习的主人公地位,真正还课堂于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精彩展示,全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老师通过课前培训课堂及时点拨、评价,真正成为了学习活动中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不再抢学生的风头。

2.大学语文教师素养探究 篇二

1 信息素养的概念、内涵分析

信息素养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车可斯基于1974年提出:“所有经过训练, 把信息资源运用于工作中的人, 称为是具有信息素养的人, 他们已学会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和技能。”它从技术、技能范畴定义信息素养, 其培养内容是学会利用各种信息工具来解决问题, 培养目标是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技能、手段。可见, 这个定义侧重于强调信息素养是一种技术、技能。

1979年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下的定义:“人们知道在解决问题时利用的技术和技能。”该定义从意识层面认识信息素养, 也是对上述定义的一种补充。其培养目标是使人们用信息的眼光, 从信息的角度去观察周围的事物, 去思考问题, 在解决问题时, 能更准确的利用信息。

1989年, 美国图书馆协会提出了一个被广泛引用、接受的定义:“具备高信息素养的人, 是一个有能力觉察信息需要的时机并且有检索、评估和高效地利用所需信息的人, 是一个知道如何学习的人, 他们知道了如何学习的原因在于:他们掌握了知识的组织原理, 知晓如何发现信息以及利用信息, 他们是有能力终身学习的人, 是有能力为所有的任务与决策提供信息支持的人。”在这个时期的定义开始注重信息素养与学习能力相结合, 提出了更为具体的信息素养培养内容:评价、判断信息的能力;查找、收集、组织信息的能力;并认为信息素养与终身学习的实现拥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1997年, 纽约州立大学图书馆馆长理事会的定义:“能清楚地意识到何时需要信息, 并能确定、评价, 有效利用信息以及利用各种形式交流信息的能力。”不难看出,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 信息交流与共享也日益为人们所重视, 这个定义体现了共享信息资源, 发挥信息效益的思想, 提出共同学习、合作交流的观点。所以信息共享意识, 信息表达和协作能力都是其培养内容的核心。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 信息素养的定义经历了一个从单纯认为只是一种获取信息的技术和技能, 到具有信息意识, 再到具有信息评价、鉴定、选择的能力并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这么一个过程。同时也说明信息素养的含义是一个综合概念, 不能简单的认为是一种技能或者能力。因此, 笔者更为认同这个定义:信息素养是指具有检索和利用各种信息资源以解决信息需求及制定明智决策的能力, 包括信息意识、信息道德、信息技术和信息能力。所以, 对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教育和培养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开展:

信息意识的培养。主要是培养学生对信息与信息价值所特有的敏感性和亲和力, 主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捕捉、判断、整理、利用信息, 使他们在生活中, 尤其是在学习上遇到困难的时候, 自觉的从信息的角度去看待并寻求解决之道。

信息道德的培养。要培养学生信息安全意识, 在面对公开、开放的网络信息传播时, 不仅要主动抵制拒绝这些传播领域中的不良信息, 同时还要学会尊重别人创作和开发的知识产品, 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自律自己的言行, 不做违反法律的事。

信息技术的培养。主要是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的基本操作技能, 能够利用多种信息工具来获取、加工信息:如掌握信息技术常用软件的使用方法, 掌握网络上学习资源的搜集方法。并要熟悉计算机和网络以外的其他信息科学技术知识, 如最基本的工具书的运用等等。

信息能力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收集、判断、组织信息的能力, 在信息的海洋中, 能够区分辨别出有价值的信息, 并加以灵活运用, 是一种综合运用信息的能力, 建立在以上三个方面的基础上, 对终身学习具有深远的影响。

2 当代大学生信息素养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2.1 在信息意识方面, 大学生的信息意识还是比较全面的, 遇到难题的时候都能自觉地利用信息技术去解决问题, 经常可以听到学生遇到难题就会说“百度一下”, 要参加各种考证时也会通过网络寻找考试资源和信息。

2.2 信息道德方面, 大部分学生能够尊重别人的知识产权, 但相对缺乏对不良信息抵制能力以及自我保护意识。

2.3 信息技术方面, 大部分学生能够运用常用的软件处理一些日常文本信息, 也能够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来获取信息, 但仅限于较为片面的认识, 对一些计算机和网络以外的信息科学技术知识了解较少。

2.4 信息能力方面, 大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效率是比较低的, 还不能准确地获取、分析、评价信息, 也达不到终身学习的要求。

造成以上现状的原因, 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信息素养的概念未能深入人心。虽然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 人们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关注越来越多。但由于大部分教师和学生对信息素养的内涵了解得不够彻底, 导致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教师只注重信息技术的传授, 学生只注重信息技术的学习, 而缺乏对学生进行信息道德、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的培养。

信息文化氛围不够浓厚。现代信息社会, 国家和社会都在大力提倡创设良好的信息环境, 尤其是在高等院校, 大都能根据自身的经济实力建设校园网, 多媒体教室, 电子阅览室等等, 为信息素养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硬件环境, 但这并不等于就能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传统的以教为主的模式仍然占统治地位, 教学活动仍是以课堂为中心, 信息技术的优势未能扩展到其他各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因此学生与教师的交流绝大多数局限于面对面的形式, 学生的问题只能在课堂上解答, 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没有根本转变, 在缺乏正确利用良好设备的情况下, 在缺乏教师的重视和正确引导下, 学生的信息素养是很难获得提高的。

3 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途径和方法

对于当代大学生, 不仅社会、学校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信息硬件环境, 不少学生宿舍也拥有诸多信息工具, 从最简单的报纸、收音机到电子辞典、手机、计算机等等。因此, 笔者认为应该从学校社会两个方面共同配合, 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3.1 学校方面。

学校应该成为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主阵地。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通过《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培养大学生的信息素养。首先, 要在观念上要认清计算机教育与信息技术教育的本质区别:

从教育目标看, 计算机课程主要是掌握计算机知识和技能, 而信息技术课程则是培养信息素养。因此, 信息素养的内涵更为广泛, 计算机知识和技能只是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 要改变以往的只注重机器的操作和软件的使用, 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所以, 在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实施过程中, 教师应将信息科学的讲授和信息技术能力的训练相结合, 才能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 形成初步的信息技术能力, 才能正确引导学生使用互联网资源, 培养网络道德, 在信息技术的教学活动中渗透品德教育。

再次, 从教育内容上看, 教师不仅要教学生获取信息的技术, 还要教育学生树立网络安全意识, 学习利用其它日常信息工具, 如书籍、报纸、电视等, 而不仅仅依赖计算机和网络。人类社会已进入网络时代, 网络是现代科技的产物, 它将使人类生活发生深刻的变化。但网络作为一个特殊的信息载体和媒介, 有较大的开放性, 信息源头多, 传播速度快, 社会影响广, 且其操作又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因此, 加强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 增强他们的网络安全知识和技能十分必要。学校要肩负起对学生进行网络道德规范和网络安全教育的责任, 教育和引导他们不浏览色情、赌博、迷信、暴力等不良网站, 不制作、复制、发布和传播有害信息, 不沉迷虚拟时空, 正确对待网上聊天和网上交友, 注意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 在“数字化”、“虚拟化”的网络中能够“慎独”, 提高网络安全防范意识, 增强自我约束能力、识别能力和选择能力。

(2) 积极建设校园信息化环境, 构建信息技术教育平台。基于计算机和网络通讯技术的信息教育平台可以为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供有力的支持。通过信息技术教育平台, 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一个交流协作的空间, 是信息技术融合于教育学习活动过程中的一种重要方式。通过对信息资源的管理和控制, 可达到信息过滤、资源共享的目的, 并能够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管理和协作技能, 从而提高其信息素养。在信息技术教育平台的建立和维护中, 让部分学生参与进来, 不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还能极大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建设更多符合学生需求的学习资源以及个性化的交流方式, 并在这个过程中加强了学生收集、组织、处理信息能力。

(3) 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在教学活动中, 由于现代信息技术能把教学内容通过文章、图象、音频和动画等多种媒体有机结合起来, 传授知识生动形象, 富有感染力, 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 有助于开阔知识视野, 创造优良的学习环境, 激发学习兴趣。

3.2 社会方面。

为了加快实现教育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的进程, 为了从小就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国家和相关部门不仅要支持现代信息环境的建设, 普及基础的硬件设施, 还要加大力度培养专门的信息人才, 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 同时也要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 如规范网吧管理, 运用必要的技术手段, 关闭不良网站, 建立严格的等级管理制度, 从而把学生堵在不健康的网吧之外, 营造良好的信息文化氛围;加强网络法制建设, 增强法律对青少年网络犯罪的威慑力, 从根本上规范学生的行为。

结语

近年来, 国家的“四化”建设已经变为“五化”建设, 其中就新增了“信息化”这一块。为此, 伴随着城市的信息化, 教育的信息化, 社会既为学生提供了有利的教育环境, 同时也对学生的信息素养提出了更高的的要求。因此, 信息素养的教育和培养是21世纪人才所必须的基本素质教育。我们更应该利用社会提供的现有条件, 依靠学校教育为主导, 注重在日常学习中渗透信息素养的教育, 使我们的学生成为建设国家“信息化”的合格接班人。

摘要:随着信息化的呼声日益高涨, 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已刻不容缓。本文主要从大学生的生活学习环境出发, 通过分析当代大学生信息素养的现状, 寻求培养大学生信息素养的途径与方法。

关键词: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途径

参考文献

[1]张厚生, 袁曦临.信息素养[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7.

[2]柯平.信息素养与信息检索概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5.

[3]郑长兴, 刘国良, 张阳普, 席红霞.信息教育—没有校园的大学[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 2003.

[4]李勇帆.论青少年信息素养的构成与培养[J].中国电化教育, 2002.

3.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培育探究 篇三

关键词大学生;法律素养;法制教育;培育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09)121-0066-01

大学校园本是学习知识的殿堂,是大学生成长的摇篮,大学时期也应该是人生的黄金岁月。然而,就在这充满知识与希望的校园里,在这令人留恋的季节,在嬉笑欢愉的背后,仍存在着不少盗窃、暴力等违法犯罪行为,给本该纯洁、富有青春活力、充满理想与希望的大学生蒙上了一层抹不去的阴影,不得不令人扼腕叹息。大学生犯罪的背后,折射出的是当代大学生法律素养的缺失。所有的一切,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和重视这样一个问题:必须加强当代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培育。

1大学生法律素养现状

大学生法律素养,是指大学生所具有的法律知识、法律意识以及自觉地应用法律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和技能。随着我国法律的不断完善,大学生虽然法律意识有所增强,法律素养也有了一定的提高,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1.1法律知识欠缺

法律知识是形成良好法律素养的前提、基础和重要内容。当前我国部分高校都重视专业课的学习,对法律基础知识重视不够。一本《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教材,其法律部分内容几乎浓缩了大学本科法律系学生所有的专业课程,且这么多内容只安排在一个学期教完(一般24-36个学时)。任课教师只能蜻蜓点水式的选择一些其认为最重要的内容讲授,其效果就可想而知了。由于受“就业难”的影响,大学生们不得不普遍重视专业课的学习,忽视了法律素养的培养。

1.2法律意识欠缺

法律意识是人们关于法和法律现象的思想、观点、心理和知识的总称。主要包括:人们对法的产生、本质和作用以及发展的看法,对现行法律的理解、解释、态度和情绪,对自己和他人权利、义务的认识,对人们行为的合法性的评价,以及人们关于法律的知识和修养等。由于大学生法律知识普遍欠缺,易产生错误的法律意识、淡薄的法制观念。在这种错误意识和观念支配下的大学生,违法犯罪行为在所难免。

1.3暴力犯罪频繁,智能犯罪多发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高校的扩招增容、入学门槛的降低、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就业形势更加严峻等,大学生这个高智能的群体日益成为违法犯罪的高发人群,并呈如下特点:

1)纠纷多由小事引起,往往由于处理方式不当,导致矛盾激化,甚至酿成刑事案件。

2)贪利、恋爱不成、抢劫、强奸等犯罪也时有发生。

3)大学生高智能犯罪逐渐成为发展趋势,如编制、传播计算机病毒,侵害计算机网络;窃取他人隐私;侵犯他人名誉;利用计算机网络诈取钱财;制作、传播淫秽音像物品等。

4)现阶段大学生违法犯罪行为呈现一定的复杂性。主要体现在:违法犯罪类型不断扩大,一是在财产类型和暴力类型犯罪基础上出现了智能型、团伙性等形式;二是犯罪性质日益恶劣,重伤害和造成死亡的案件呈增加趋势。

2大学生法律素养缺失的原因

大学生法律素养缺失的原因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因素交织形成的社会的、学校的及大学生个体本身等诸多方面。

2.1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

马克思指出:“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而且只要人们还存在着,它就仍然是这种产物。”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和推进,部分大学生把追求物质利益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错误地以金钱作为衡量个人得失的标准,放弃最基本的道德品性。部分政府工作人员和司法人员受中国传统的人治思想观念影响,对法律缺乏敬畏感,认为其行为就是代表法律,其决定就是法律,其言行都是合乎正义和法律的,这直接影响并加深了大学生们对法律信仰的缺失程度。在当今的信息时代,部分大学生受不良网站的内容影响,推崇并效仿某些违法犯罪行为,还有部分大学生认为在网络上的言行不受法律约束,不把通过计算机网络实施的犯罪看作是一种犯罪,而单纯地认为是一种智力游戏或技术挑战,并在违法行为实施之后感到自我满足,自以为荣。

2.2法制教育的缺失与不足

高校扩招后,随着大学生就业压力增加,一些高校为给非法律专业学生挤出更多时间应付各种有利于就业的资格证考试,主动降低包括法律在内的其他软素质课程的教学与考查标准,这极大地影响了学生法律素养的提高。对于法律专业学生的法律教育,由于将主要精力放在法律条文的解读和案例分析上,忽视对个人法律素养起综合性、潜质性作用的哲学、史学、文学和自然科学等课程和知识的学习,相当一部分法律专业的学生虽然十分熟悉各种法律条文和案例,但法律素养不高。

2.3大学生特殊的生理、心理特点

首先,在校大学生大都是18-24岁的青年,正处在生理、心理渐趋成熟时期,该阶段的大学生较冲动敏感,自我控制能力差,心理承受能力弱。其次,很多大学生尤其是独生子女的大学生,素来养成自我为中心,行事我行我素,不能或很少考虑理解和宽容他人。再次,大学时期,大部分学生常常处于学习、生活、恋爱以及就业等多种压力下,精神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如果不能及时疏导与发泄,极有可能导致大学生产生焦虑、抑郁,形成不健康的人格心理。

3培育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对策思考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高校将一个无知(犯罪)的人送到社会,就是给社会增加一个危险分子。”为了防范和减少大学生违法违纪行为的发生,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来培育大学生的法律素养。

3.1树立法律信仰

首先,增强权利意识权利意识是指人们对于一切权利的认知、理解和态度,是人们对于实现其权利方式的选择,以及当其权利受到损害时,以何种手段予以不就的一种心理反映。学校管理者和教师是学生活动中接触到的重要人群,他们有关权利的言论、行为对学生起到重要的引导、示范作用。如果老师和管理人员缺乏正确的权利感知和权利思想,那么他的言行不可能给学生的权利意识发展产生正向影响。因此,管理人员和教师平时要重视有关法律、制度的学习,了解自身和学生的权利内容,树立“大学生是平等的权利主体,合法权利神圣不可侵犯”的理念,形成正确的权利观和法律信仰,支持学生的维权活动,支持学生的权利主张,自觉尊重和保护学生的法定权利,不利用管理权力压抑学生张扬个性。耶林说,“主张自己的生存是一切生物的最高法则。它在任何生物都以自我保护的本能形式表现出来。但对人类而言,人不但是肉体的生命,同时其精神的生产至关重要,人类精神生存条件之一即主张权利”。

其次,树立法律至上的观念。日本法学家川岛武宜说:“法律生活的近代化,决不意味着引进近代国家的法制进行立法”,而关键在于“把这种纸上的‘近代法典’变为我们生活现实中的实事。”如果执法者、司法者不能公正执法、司法,而是以权压法、殉情舞弊或枉法裁判,其结果必然是严重伤害人们对法律的情感,法律无用论、法律是可有可无的参照物便油然而生,最终导致人们对法律的冷漠甚至敌视。其结果,即便是“良法”,也不会被人们认同和信仰。因此,建立公正良好的执法、司法环境,真正地从人治走向法治,使依法治国观念、民主法制观念、法律至上观念深入人心,将为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培育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3.2改革法制教育方式

前美国总统、着名政治家亚伯拉罕林肯曾经指出:“让法律的尊严被每一位母亲象在她膝盖上呢哺的婴儿表述。让它在大中小学中讲授;让它写在识字课本和历法上;让它在布道台上宣讲;让它在议会大厅中宣传;在正义的法庭上执行;让它成为我们的政治宗教。”可见,对大学生法制教育也应当时时处处进行,注意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等结合起来。

3.2.1发挥课堂优势

充分利用传统载体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探索课堂教育新方法,注重法律知识传授、法律技能指导和法律信仰培育,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课堂教学内容做到与时俱进,避免单纯说教,多采用启发式教学、情景教学等教学形式。搞好辅助性教学,打破课上与课下的界限,书本与现实的分割,开辟第二课堂教学,例如:组织学生到监狱参观;组织学生观看电影录像;对青少年犯罪分子进行重点帮教;对大学生进行现身说法教育,进行法庭旁听;请专家学者作专题报告。加强案例教学研究,注重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进行教学,选择对大学生具有启发教育意义的案例进行教学。通过多媒体教学课件,把声音、文字、视频融为一体,用它们的形象性,生动性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

3.2.2重视实践环节

要充分发挥法律指引、评价、预测、教育和强制的规范作用,引导大学生自觉运用法律思维和尊重法律信仰,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对公众法律意识进行调查,使学生全面了解、接触、认识社会,从多角认识、分析社会现象。让学生接近法庭审判,感受法律适用。组织学生义务法律咨询,通过实际法律问题来检验学生在学习中的收获和不足。聘期法律专家学者作法制报告,替身大学生的法律素养。

3.3培养良好心理素质

针对大学生心理发展不够成熟这一特点,应加强和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有意识地开设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并提供心理咨询服务,排除大学生的心理困惑和心理障碍,以增强对复杂环境抵抗的心理素质。当前尤为重要的是:

1)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定期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心理咨询、心理健康科普宣传等方法,引导大学生控制情绪,认识自我缺陷,缓解其焦虑,排遣其苦闷,化解其矛盾,消除其挫败感和自卑感,矫正其不良行为。

2)引导大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正确处理恋爱与性问题,增强其身心健康,杜绝或避免因心理障碍而引发的违法乱纪行为。

3)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疏导,消除其人格障碍,增强大学生认知能力,力求使大学生在求学期间保持稳定的情绪和健康的心理。

参考文献

[1]刘旺洪.法律意识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2]谢瑞智.教育法学[M].台湾文笙书局,1996.

[3]Liu Titi M.亟待完善的中国法律教育—介绍美国的法律诊所教育.王慧译.http://www.law-walker.net/old/detail.asp.

4.大学语文教师素养探究 篇四

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是适应现代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适应当前激烈的竞争和未来社会竞争必须具备的个人品质积淀。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文化素养,这不仅是体育运动能健康有序的发展的需要,也是我们培养全面发展的现代化的建设人才的道德要求,更是实施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体育文化素养的各个方面是有机联系的相辅相成的整体。体育知识是基础,运动技能和技术是重点,是体育文化素养的外在表现形式。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只有在体育知识的基础上灵活运动技能和技术,才能做到提高学生体育文化素养。

3.2提高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一些思考

第一,在体育教学中采取各种措施,改进教学方法,运用丰富多彩、新颖多样的教学手段,满足学生的合理要求,增强体育学习的兴趣。

第二,在体育教学中采用体育与爱国主义相结合从体育历史、现状、未来等方面引导学生建立体育文化认知体系。让学生了解体育的起源、发展、基础知识,以及体育伴随社会进步而发生的变革和所取得的伟大成就。

第三,在体育教学中使学生了解体育不仅仅在学校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在社会活动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体育不仅能满足人们对健康、娱乐的需求,还是人类挑战自我、挑战自然、挑战人体极限的不可缺少的载体,帮助学生增强信心,进一步挖掘自身潜力,勇敢地向困难挑战。

第四,在体育教学中施于广泛的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的教学,以发现学生的个体特质,加以引导,培养兴趣,促其发挥特长,以提高个体的体育文化素养。

第五,在体育教学中把教学内容贯穿于有趣的.教学形式,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使他们在轻松、和谐、有趣的环境氛围中达到锻炼身体、掌握体育知识的目的。

4结论

体育教师是体育活动的组织者,对学生的发展起主导作用。素质教育对学校体育提出的要求,即是对体育教师的要求,无论是体育教育观念的更新,还是体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都取决于教师的素质。所以,作为体育教师,首先要树立高度的事业心、责任感。其次要端正教学思想,从适应社会需要,培养人才的素质出发,树立以育人为目标的现代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树立学校体育为健身、益智、育德、促美的观点。体育教师要有渊博的知识和多项技能。提倡素质教育,发展素质教育,是新的历史时期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它符合现阶段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体制的变化,符合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需要。教师除对所任学科知识的融汇贯通之外,还要对相关学科有一定的造诣。同时还要具备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课堂应变能力等。这样,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时就会得心应手,提高教学效果。广大体育教育工作者要从对教育负责、对国家负责的角度重视和加强这项工作。结合实际,认真学习教育理论和体育理论,重视学生个性能力的培养,锻炼学生自我生存的能力,教育学生全面把握素质教育的科学内涵,把受教育者培养成全面发展的跨世纪人才,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最终达到有效提高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颜军.体育教学心理学.神州出版社,1993.5.

[2]王勇慧.试论体育文化素养的建构.中国学校体育,.4.

[3]钟秉林.进一步加强文化素质教育.中国高等教育,1999.23.

[4]高焕祥.人文教育:理念与实践[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

[5]陈仲平等.对高校体育教学中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的本质特征及途径的研究.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

[6]梁燕.谈艺术教育对高职学生素质的影响作用[j].辽宁高职学报,2007(12).

[7]张科海.推进高职院校艺术教育的实践与探索[j].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2).

5.美术核心素养探究教育 篇五

义乌市城镇职业技术学校 蒋华剑

摘要:当前美术教育迈入核心素养时期,亟待对美术教学进行改革,重视美术基础教育改革中,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这就需要每一位美术教师能够基于核心素养,把握正确的美术教学价值导向,彻底改变过去“以教材为本位+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格局,有机嫁接美术教材与学生素养,实施美术探究教育,注重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内化,实现美术课堂“乾坤大挪移”,给学生“留下”美术核心素养。

关键词:美术教育;核心素养;探究教育

引言

美术是人类为了生存所需,对现实状态进行自主改造或改变的一种独特思维方法,是人类不断更新创造思想的生命动力。然而,我国当前美术基础教育中,对美术的教育仅仅停留在低水平技能传递或低水平模仿层面,滞后的美术教育理念,导致美术教育成为“掌握美术技能的简笔画”。2015年,我国教育部召开主题会议《学科核心素养的测试框架和命题》中,明确提出美术学科课程教学中,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观点。随后,各地展开关于“美术核心素养时期美术教学的思考”报告会议,数以万计的美术教师聚集分享自己的教学理念与经验,对美术教学改革进行对话与思考。

1.基于核心素养取向的美术教育改革

全国范围内掀起一股关于“美术核心素养”教学改革浪潮,然而很多美术教师已经固步于“知识与技能”的教学,当然,这本无可厚非,但问题在于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掌握,未能有效转化为美术“素养与能力”。这就需要美术教师基于美术核心素养视角,探寻美术教育新视野,找准美术课堂教学“准度”,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获得与运用”能力,促使其转化为美术“素养与能力”。

美术学科核心素养包括五大方面: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新实践、文化理解,因此基于核心素养取向的美术教育改革,应围绕这一基点,教师应主动积极参与课程教学改革,教学中深入浅出,为学生引入美术真实案例,呈现直观形象的美术素养教学内容,帮助学生认识美术素养的重要性与价值,教师应促使“知识与技能”美术教学,转向“核心素养”教学,改变当下美术教育“学以待用”的现状,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美术学习情境,抛出美术学习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掌握美术课程知识,养成美术核心素养,向“以用带学”的美术教学靠拢。

2.美术核心素养探究式教学模式构建

余文森教授在其文章《美术教学重心的挪移》中指出,为学生创设探究式问题情境,是美术“知识与技能”的“获得与运用”方式,是培养学生美术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然而,当前很多一线美术教师,存在教学观念转变困境,构建探究式教学模式对于美术教师而言,是一大困难,需要他们基于教学主题,以学生生活经验为支撑,为学生创设探究式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延续美术教育,自主探究获得美术知识,运用美术技能,解决美术问题。

基于此,笔者认为高中美术教学应回归本体,回到人身上,以“人”为中心,以教学问题、教学实践、学生主体为“三重”回归,确立高中美术教育新选择,构建“回归问题+回归实践+回归主体”的探究式教学模式(见图1)。高中美术探究教育的关键点在于:在问题探究活动中,学生探究解答问题后,转化为自身知识,促进学生美术思维与能力的培养,强调学生美术基础知识、美术技能、美术体会与感悟的学习,注重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美术核心素养。

图1 高中美术探究式教学模式

从图1的高中美术探究式教学模式看,美术教育是基于教师与学生两大主体角色,而开展的教育教学活动;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究美术时,应考虑美术学科特点、学生群体特征、教师个体优势、教学设备状况四大要素,灵活开展探究教学;美术教育“情境”与“反馈”为两大贯穿要素,链接美术探究教育的全过程,美术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唤醒学生“情意”,促使探究顺利实施;“反馈”引领美术教育“航向”,是美术“教”与“学”的调控行为,在学生原有知识结构基础上,适度修正美术教育,确保美术教育最优化运行;美术教育核心为:“探索(观察)+研究(思维)+运用(建构)”,在美术教师引导下,学生行为对应为“探索+研究+运用”,学生心理对应“观察+思维+建构”。总之,基于核心素养的美术探究教育应围绕“探索(观察)+研究(思维)+运用(建构)”这一主线,实现美术核心素养教学目标。

3.美术教育跨越实践

基于核心素养的美术探究教育是值得广大美术教师深思的,如何在美术探究式教学模式指导下,链接美术教材,实施美术核心素养教育是关键,笔者以湘教版《美术鉴赏》教材中第三单元第二课《美术家眼中的自己》一课为例,探讨美术教育的跨越,从知美-制美-知美,与高中美术教学进行平等对话,对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美术探究教育进行反思。3.1教学内容

本课是湘教版《美术鉴赏》第三单元《灿烂的美术世界》中第二课《美术家眼中的自己》,主要内容是讲述了美术家自我认知及其与社会关系。绘画类别中,肖像绘画是一种较为成熟的类别,很多艺术家善于以肖像绘画表达自己的艺术观点,但是自画像作为艺术家自我表现的一种最佳形式,亦是类属于肖像绘画的形式。《美术家眼中的自己》教学设计,集中体现了美术是人类最重要文化传承载体之一,在文化情境中,学生鉴赏美术作品,发现生活情境中的艺术美,体现美术课程中的人文气息。自画像表现形式多样,本课中包括自我定位与自我认同、浓缩的人生、场景中的自我三种画家创作意图形式。自画像作品中,或多或少表达了画家自我意识与人生经历,一扇久闭的大门缓缓向我们开启,等待我们了解,等待我们共鸣。

3.2学情分析

我班学生是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地处义乌市郊区,自身对美术作品的了解与欣赏不多,通过笔者在美术课的观察发现,学生对美术鉴赏兴趣浓厚,具有一定的认知能力与判断能力,但由于职业技术学校学生整体文化水平较差,生活经验局限,难以理解美术理论内容,因此,需要在教学中,借助美术图片进行对比鉴赏,增加学生对美术的直观理解。同时,笔者提出应注重发挥学生的探究学习意识,鼓励学生自主查找资料,自主探究与体验美术作品中的形式特征,解读美术作品中的美术语言。基于学生对美术家生活与工作的想象,结合具体美术作品,引导学生解读教材,理解美术思想与内容,恰当运用探究式教学方法,以问启思,以问促思,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探究中寻得答案,获得知识,养成核心素养。

3.3教学对话

(1)美术作品的渊源与底蕴

美术作品的渊源与底蕴是美术家创作的灵魂,这就需要美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重视美术作品深层次挖掘,为学生讲授美术作品的渊源与底蕴,帮助学生加深对美术作品学习层次,引领学生美术创作制高。如,笔者在讲授《埃及墓室壁画》、《拉斯科岩画》时,给学生讲解、分析作品的渊源与底蕴。这些艺术创作背景很简单,并非“真正”的“艺术家”创作,创作源于生活,表达了人们思想的追求与向往,是人们意识形态的迸发与累计,并不存在“创作意识”。通过讲授这一点,希望学生能够明白,一个人如果没有思想层面的认知,缺少对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就不会有美术作品的渊源与底蕴,就不会有真正的“美术作品”,美术作品只能是“掣风浮云”、“空穴来风”。

(2)美术作品理解自主权下放

对于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而言,他们具有较为完善的意识形态,笔者在教学中,适当的下放学生的自主权,激发学生思维意识创作,培养学生美术作品创作灵感。如,笔者在讲授《美术家眼中的自己》时,没有直接讲述真蒂莱斯基自画像特殊的原因,为了让学生捕捉美术作品的创作灵感,笔者让学生自己利用课余时间,查阅文章,整理资料,寻找真蒂莱斯基艺术创作风格独特的原因。学生们经过自主探究学习后,得知真蒂莱斯基所处社会背景下,女画家将自己画成淑女,是一种文化教养,自画像中突出画家身份,打破了人们传统习惯看法,表达自己是“自食其力”,不标榜自己的画家才艺。笔者将美术作品的理解自主权下放,给学生抛出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究寻得答案,利于激发学生美术作品的创作灵感。

(3)教与学交互对话有效联接

在美术教育中,围绕核心素养教学目标,实施探究式教学策略,有效联接教与学交互对话,刺激学生主动学习热情,产生美术学习热情。如,在《美术家眼中的自己》讲授中,笔者优化设计教案,制作多媒体课件,包括艺术家身平介绍、美术作品创作来源,还包括艺术家的经典美术作品,美术课件真可谓图文并茂,由浅入深,为学生提供直观美术作品欣赏学习。此外,笔者还在多媒体课件中,穿插了美术家生活、美术作品创作背景及作品相关问题,如,自我认同与角色定位中,笔者提出问题“图2中,哪副画是画家?为什么?”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学生们回答:“都是画家,三幅画中的人物相似。画家自比为是神的化身,在自画像中力图坚持画家的尊严,回归正道。”学生通过表达自己观点,融入美术作品学习,激发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兴趣,提高学生美术作品鉴赏能力,教师也要对自画像相关知识点进行讲授,指导学生学习自画像具体操作方法,进一步感受自画像绘画方式,创作自己的自画像,从学到会,从会到用,真正领域自画像内涵、特征、创作之法,探究学习美术作品,拥有美术核心素养。

图2 猜一猜谁是画家?

通过本课的教学,让学生透过艺术家的自画像,真正把握艺术家审美意向与人生理念,勾勒艺术家生活境况,领悟美术作品中蕴含的艺术家人生信息,将绘画艺术进行延续,即“艺术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

4.结论

通过对美术“核心素养”的一词的学习,笔者感触颇深,结合美术教学实践反思,笔者认为基于核心素养取向的美术教育改革迫在眉睫,美术教学不应驻足不前,应将美术“有声有色”的表达出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美术艺术的理解,探究以“核心素养”为中心的美术教育,与高中美术教育对话,思考高中美术教育价值取向,明确高中美术教育改革思路,提出高中美术教学应回归本体,回到人身上,以“人”为中心,以教学问题、教学实践、学生主体为“三重”回归,确立高中美术教育新选择,构建“回归问题+回归实践+回归主体”的探究式教学模式,践行基于核心素养的美术探究教育,且行且珍惜,让核心素养成为美术教育向往与追求,围绕核心素养思考美术教育实践,渗透以人为本的美术教学思想,犹如“返璞归真”,让美术教育“如沐春风”,承载生命关怀使命,走得更远!参考文献:

[1]李冬梅,聚焦美术的核心素养与绿色教育[J].新课程,2015(7)

6.大学语文教师素养探究 篇六

图书馆员要结合本校的专业建设、学科发展及教学科研等的信息需要,有针对性地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科学、有效的组织管理,将无序分散的网络免费信息资源加工整理成有序的、可用的网络共享资源[2],利用各种信息技术,对馆藏资源进行分类加工整理,建立特色数据库、网络资源导航库等共享型数据库,方便广大读者共享使用。此外,图书馆员还要有效利用各类馆藏资源,及时跟踪并了解读者不断变化的信息需求,适时改变或调整检索策略和服务内容,为读者提供量身定做的信息服务。

信息数量的剧增,信息传递渠道的不断变化,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使得图书馆员时刻面对新知识、新技术以及读者不断增长的多样化、高质量的文献信息需求的挑战。图书馆员必须适时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根据工作的实际需求,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方法、新技术,努力创新,积极探索图书馆资源建设、图书馆工作模式及管理中的新方法、新理论、新机制、新领域,根据读者需求与馆藏资源结构的变化,开拓新的信息服务领域,为读者提供多元化的服务,满足读者不断变化的需求。

读者对信息的需求,不只停留在对国内相关资源的了解,而是更加关注国际的研究动态。据统计,目前网络上90%的信息是英文信息,从无限的海量的外文信息中,捕获有效的信息是至关重要的,这就要求图书馆员必须熟练掌握外语知识,尤其是英语。高校图书馆不仅是教育的基地,也是科学研究的重要场所,要为读者提供当今世界上最新、最前沿的情报信息,并跟踪国际上最新技术成果,必须要突破语言障碍。图书馆员只有掌握了一定的外语知识,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才能更好地开发利用丰富的信息资源,满足不同读者对不同学科领域信息的需求。否则,很难适应社会的发展。

图书馆员的基本职责是信息的咨询与服务,其职责范围非常宽泛。图书馆员不仅要熟悉本身负责的工作,而且要了解图书馆资源建设与利用情况,因此,每位图书馆员都要与图书馆内部相关工作人员相互交流,相互学习,不断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图书馆员是图书馆和读者之间的桥梁,良好的沟通能直接提高工作效率,拉近图书馆员与读者之间的距离,对图书馆提升服务质量大有益处。

良好的服务意识,优质的服务态度,是图书馆和读者关系的润滑剂。图书馆领导必须要把馆员的思想教育工作放在首位,通过全馆大会学习和部门内分组学习、讨论的方法,让全体馆员认识到工作的意义,认识到自身职业的价值就在于以自身优秀的资质为读者提供满意的服务。只有从思想上真正意识到自己工作的意义,才会精神饱满地投入工作。高校图书馆要以制度的形式,对馆员的文明礼仪做出明确的规定。上班时间必须着馆服,佩戴工作牌,馆员的`工作台上也必须放上自己的工作牌,让读者明确提供服务的馆员身份,无形中约束馆员的服务态度。明确规定馆员的服务用语及服务禁用语,通过馆内公告和部门内部学习的形式,明确通知到每位馆员,并通过馆员之间互相监督及读者监督的模式,改善馆员的仪表仪态,融洽馆员与读者之间的感情,提升图书馆服务的形象。

馆员是高校图书馆的根本,馆员的信息素养决定了图书馆的整体素质,因此,提高馆员的信息素养势在必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量的海量增加,图书馆各项工作内容的不断变化,使得馆员对于每天主动或被动接受的各种信息很难快速消化、吸收并转化为自己的知识为读者服务。通过馆员的定期培训,可以使大量信息有系统、有条理地为馆员所吸收。图书馆各部门要分工协作,将各自工作中出现的新内容先消化吸收,然后制作成PPT文件,在全馆范围内进行培训,使得全体馆员不仅能熟知自己工作岗位上的新内容,也能了解图书馆其他工作岗位的新内容,总体上提升自己的信息素养。另外,外出参加培训、交流的馆员,也要及时将学习、交流到的内容,系统地在全馆范围内进行交流,使得全体馆员不仅了解本馆的动态,还能了解其他图书馆的变化动态及图书馆研究的新动向。

新馆员是图书馆的新生力量,所以,对新馆员的培训工作至关重要。通过系统的培训,图书馆文化会在新一代图书馆员身上得到延续传承。新馆员到馆后,必须对图书馆各项工作都有所了解,才能胜任今后的服务工作。每位新馆员都要到图书馆各部门进行轮岗学习和工作,每个部门至少要轮岗一个月。各部门工作人员也应该毫无保留地将自己掌握的知识教给新馆员,并将自己的工作经验介绍给他们,让他们从新的、高的起点入门,少走弯路。图书馆也要定时组织新馆员进行学习心得交流,共同进步。总之,通过培训,使得新馆员不仅具备胜任工作的能力,而且树立对图书馆职业的自豪感,培养他们继承和发扬图书馆精神的使命感,提高新馆员的工作积极性,开发他们的创造性,从而提高图书馆的整体实力。

英国技术预测专家詹姆斯马丁的测算结果表明,人类的知识在19世纪是每50年增加1倍,20世纪70年代是每5年增加1倍,而近则每3年增加1倍[3]。处在知识增长、知识更新如此快速时代的图书馆员,具有终身学习的素养与能力非常重要。目前图书馆具有的开放性、虚拟性、互动性、共享性,成为图书馆员终身学习的极佳的园地。图书馆员只有不断学习新知识与新技能,才能跟上图书馆领域的发展,才能为众多的咨询对象提供优质的服务。

目前,图书馆员中也存在一些人,他们有的工作不认真,办事拖拉;有的工作中好高骛远,见异思迁;还有的在工作中斤斤计较,不讲奉献,只求索取。对这些人员除了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之外,就是要让他们产生岗位意识。通过竞争上岗,让馆员们慎重考虑、自由选择自己喜欢并能胜任的工作,一旦聘任上岗,就要遵守岗位职责,完成岗位任务。而且,对于不同的工作岗位,要评定示范岗、服务标兵、工作能手等,激发馆员们的竞争意识,通过竞争,调动馆员们的工作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工作潜力,督促馆员完成自己的工作。

高校图书馆要通过对工作业绩和科研成果的考核,督促馆员履行岗位职责,完成工作任务。对于在履行岗位职责中综合表现优秀、工作绩效优良的图书馆员,要给予表扬和奖励。另外,对于在馆内某项重大工作中,勇挑重担、积极奉献、表现突出的,在图书情报界公认的国内核心期刊、国外高水平期刊上发表涉及读者服务、资源建设、数字图书馆理论与实践的高水平学术文章的,在数字图书馆建设中研发应用软件、获得专利或实用效果好的,都给予一定的奖励。通过考核和奖励机制,激发馆员们的工作热情和创新精神,在自身职业素质提高的前提下,推动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7.大学语文教师素养探究 篇七

尝试学习中, 学生是主体, 通过自己尝试探究活动解决问题。在初读课文时, 让学生尝试自学生字词, 把课文读正确、流利。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联系上下文解决。理解遇到困难时, 再由教师点拨。如:在学习阅读课文《赤壁之战》时, 学生在理解“调兵遣将”一词时, 往往只理解到“调动兵马, 派遣将领”这一层意思。而为什么要“调兵遭将”?是怎样“调兵遣将”的?教师要引导学生读课文, 把词语放进语言环境中去理解, 使学生能从抽象到具体, 从字面到内涵, 深刻地感受词语的魅力, 领悟学习语文的规律, 并且逐渐养成勤于探究的兴趣和习惯, 提高学生语文实践能力。学生在尝试理解词语的基础上, 运用已掌握的方法, 尝试理清文路。如:在教学阅读课文《赤壁之战》时, 让学生按事情发展顺序尝试给课文分段。经过尝试———质疑———点拨, 学生不仅掌握了理清文章条理的方法, 更深刻地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和结构特点, 而且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二、细读课文, 尝试理解内容, 突破重难点

尝试学习不是随意学习, 尝试学习仍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学阅读课文《富饶的西沙群岛》时, 为了突破重难点, 了解作者是抓住哪些特点来描写各种鱼的, 并掌握读懂一段话的方法。教者设计了以下步骤引导学生尝试理解: (一) 看图理解“成群结队”。 (二) 文中具体描写了四种鱼的形态, 从课文的插图中找出这四种鱼。 (三) 文中描写的这一段共有几句话?每句什么意思?说说各段的意思。在学生尝试理解的基础上, 教师再针对学生难理解的地方进行点拨、总结。这样的尝试训练, 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 使学生对语文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增强了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

三、品读课文, 尝试体会情感, 学用表达方法

学习语文, 理解是前提, 最终目的还在于运用。学生理清了文章思路, 理解了课文内容, 仍需进一步深入探究, 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并由课内向课外延伸, 从而完成知识的迁移。《索溪峪的“野”》从整体看, 先用一个“野”字概括出索溪峪风景区景观的特点, 然后从山“野”、水“野”、动物“野”、游人变“野”等四个方面进行具体描述, 也是先概括出特点再具体描写。教学中, 教师可以以第二自然段为例, 指导学生品读课文, 思考:“课文是怎样写出索溪峪的山那种野性美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让学生逐渐明自, 开始的一句话整体概括“山是野的”, 再通过与桂林的山、庐山、泰山、黄山对比, 突出索溪峪的山纯天然、具有野性美的特点。然后围绕这一主要特点, 从不同角度具体描写索溪峪的山“惊险的美”、“磅礴的美”、“随心所欲的美”。然后, 让学生选读写水野、物野、游人野这三段, 进一讨论探究, 并举例说说领悟到的先概括特点再具体描写的表达方法。在此基础上, 引导学生以家乡的一处景观为素材, 运用先概括特点再具体描写的表达方法尝试练写。这样, 读中学写, 读写结合, 把阅读同写作紧密结合起来。阅读中引导学生理解语文, 体味文中的表达方法。习作时尝试运用阅读中学到的方法, 进行创造性表述, 从而把学科知识内化到主体认知结构中。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语文素养。

摘要:尝试是创造的前提, 尝试是成功的阶梯。尝试学习是一种自主学习, 一种探究学习。尝试学习是由学生用尝试的方法去探究所学的知识, 是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为“学生为中心”, 变“先教后学, 先讲后练”注入式被动学习为“先试后导, 先练后讲”的自主学习。它有利于发展学生个性, 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有利于学生参与语文实践,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 团结合作, 勇于探究的精神。

8.大学语文教师素养探究 篇八

[关键词] 专业素养;个性化教学

教师都希望将自己的毕生所学传授给自己的学生。小学语文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扩大知识面,深入了解学生的内心想法,了解学生的学习方法、爱好和对待语文学习态度。教师更要注重通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言行举止对学生的潜移默化。

一、教师要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

小学语文教学并非想象中的那么简单。在没有投身教育之前,笔者一直认为小学的教学很简单,优秀的本科毕业生带小学生绰绰有余。真正走上讲台那一秒,才明白,小学语文虽然简单,但也会出错。越精细的知识越会出现错误,教师要不断完善自身教学水平。目前为止,笔者还在不断地研究小学知识,只要是小学会牵扯到的知识点都会去深究一翻。所以说教师这个职业是一个活到老,学到老的职业,教师要为人师表,自身的素养一定要有超越。“只有自己手上有茧才有资格对别人指指点点”用来形容教师这个职业非常恰当。

二、教师要注重言行的潜移默化

小学生模仿能力很强,小学语文教师的一举一动无时无刻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教师应该用自身的人格力量教会学生如何做人。语文教师的职业性质决定了其对细节的把握,不容出一点差错。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有爱心,因为爱是教师最美的语言。都说“一日为师,终生为父”,教师爱学生要像父母爱孩子一样。

语文教师应该注重教育细节和说话技巧。学生的自尊心很强,过于严厉的说话语气容易伤害到学生幼小的心灵,讲课时可以诙谐幽默,把每堂课都上得精彩,让学生热爱课堂,做学生最喜欢的老师。教师的专业知识固然重要,但也要注重言行举止。优秀的小学语文老师,除了培养自身的专业素养外,还要注重形象,精神面貌要饱满。

三、教师要有个性化教学的思想

语文教师要意识到个性化教学的重要性,也要对个性化教学有自己的理解。要敢于向传统教育观念发起挑战,而不是一味按照传统理念呆板地教学。同时,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用不同的方式帮助学生解决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小学语文个性化教育的本质就是要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不能只把每一个学生的分数看成考核标准。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自主思考问题,积极鼓励学生多思考,敢于表达自己的理解。教师必须要有开放性的思想和包容性的态度,容许学生犯错误。教师个性化教育思想的形成,是个性化教育的首要任务。

四、尊重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方法

在传统的教学历程中,一直都是“我教你学、我讲你听、我布置你完成”的教学模式,殊不知,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教师应扮演一个引导者的身份。能不能真正拿到开启知识大门的金钥匙,多半要靠学生自己努力,去摸索和寻找。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式方法,都有自己的想法,最终都能拿到开启知识大门的金钥匙,只是有的人更快拿到,有的人要慢一些,但是并不代表慢拿到金钥匙的学生就是错的,他们并没有错,只是相对来说多走了一些弯路而已。条条大路通罗马,不管中途多么曲折,最终还是会到达目的地。在学习的过程中也是如此,学习的方法多种多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学习方法,因为只有自己喜欢的才是最适合自己的,教师不应该对学生的学习方法给予否定,毕竟天下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适合一个学生的学习方法,并不一定就适合所有学生,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更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都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学习中也是一样的,人们对于同一件事情都会有不同的看法,但是我们一定要去尊重他,不能批评否定,世界上没有绝对的正确,也没有绝对的错误,每一个事物存在都有它存在的道理。在教学过程中也是如此,要尊重差异,鼓励创新,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潜力,去探讨学习的技能,走向知识的大门,并且拿到金钥匙开启知识的门。学习的生涯就像是航海,学生就像是水手,而教师就像是罗盘,给水手指引方向。

五、培养学生个性化的学习习惯

春秋时期,孔子提倡的教育思想是“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现在也是如此,作为一名优秀的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和教学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有自己的一套方法,不要对原始的教学方法生搬硬套,墨守成规,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授课的过程中,应该具有自己风格,用比较幽默的方式给学生带来知识,老师要有个性地教,带学生有个性地去学,让学生养成个性学习的习惯,让不同的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去学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获取知识。教师针对不同的学生,应该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而不是教师强制将知识灌输给学生。现代教育提倡素质教育,教师不应该太在意学生的成绩,而是要看学生到底学到了多少有用的知识,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自由发挥。

六、培养学生个性化的思维能力

小学生会比较调皮,尤其是现在的小学生,特别聪明,只要引导好了,那就是可塑之才,要是引导不好,他也会误入歧途。所以,教师的角色扮演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在上课的过程中,学生没有按照教师的思路走,却有了自己的想法,那教师应该听完,讲得好的就给予肯定、鼓励,讲得不好也不要批评、否定他,要用灵活的方法加以引导,让学生对事情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现在的小学生都喜欢标新立异,教师要给予正确的开导,让小学生的思维灵活发散,对于同一件事,每个人都有自身的看法,当遇见一个问题,学生不听,而是有自己的见解,教师应该学会用心倾听。

例如教师问:“春天是什么样子的?”自然有学生回答:春天是美好的,花儿开了、小草绿了,柳树发芽了、桃花开了、梨花开了,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等等赞美春天的语句,每个同学都这么回答当然好,但是有的学生就会回答:春天阴雨绵绵、湿气太重、对身体不好、容易感冒等等,这样回答也是正确的,老师不应该否定,反而要鼓励,夸他善于观察,很有个性,与众不同。最形象的就是当老师问“雪化了是什么?”的时候,有答水的,有答泥的,有答冰的,都得了满分,但是有一个学生的回答是春天,却得了零分,雪化了是春天,多么美好,多么精彩的答案,却没有得到赞许、夸奖,这样学生的积极性会被教师抹杀。不管学生回答什么,教师都应该从各个角度来肯定学生,因为学生这样说肯定有其道理,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的个性化思维。

9.大学语文教师素养探究 篇九

3.1开展项目教学,合理设计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训项目及项目实施形式[4-5]。①单人操作的基础入门项目,强化学生的职业技能。在基础入门项目中,注重基本工序操作,使学生掌握操作技能,实施形式为单人轮流操作。学生轮流操作相同的工序过程中,让他们相互观摩、相互评价,且教师把“教”放在启发、引导、组织和鼓励上,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独立思考、判断、决策的胆量和习惯。②小组分工的提高项目,培养认真负责、善于思考、团结协作、与人沟通交流等能力。提高项目是在基础项目上的提高,实施形式为小组分工协作。通过学生各司其职,按照规定的时间和标准完成某项任务,注重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认真负责、善于思考、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和作风。

3.2将企业中的6S管理纳入实践课堂,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实训过程中规定:将锻造工具、测量工具、材料与其他的物品分开放置(整理);将夹钳、压铁,测量用的钢尺、卡规等按一定顺序摆放(整顿);每次训练后清扫场地、洒水,擦洗设备表面的尘土和污渍(清扫);班级分组,每天轮流清扫实训场地,每个小组在训练前后都要再次清扫(清洁);实训过程中,礼貌文明交流,正确运用专业术语,规定了的整理、整顿、清扫的制度都要遵守(素养);要求实训服穿戴整齐,穿包脚鞋,操作时必须带手套,要严格执行设备操作规范等(安全)。将企业中的6S管理纳入实践课堂,使实训场地物品的类别、数量清晰,取放方便,实训作业环境整洁舒畅,这样有利于提高教师实训准备和指导过程的工作效率,使技能训练流程更规范严谨,从而确保了学生专业技能训练的优质高效,同时还营造了浓厚的职场氛围,有利于学生职业习惯、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的养成。

3.3渗入隐性职业素养考核,对学生的实践课学习情况进行全面的评价。在实践课过程中,无论采用什么方法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如果能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及时的、合理的评价,就能够使学生对职业素养有更深刻的理解,并产生极大的兴趣和自豪感,这样有助于激励学生职业素养的成形和长远保持。目前,该院热加工实训课统一的考核内容及比重更多的注重理论和操作技能等硬指标考核,对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等软指标涉及很少。为了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在锻造实训考核时我们有自己的一套标准。考核时不仅考虑学生对项目任务的完成数量、质量等硬指标,还考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学习态度、安全意识、责任心和合作精神等软指标,从而给学生一个全面的评价,这样的做法大大地调动了学生实训时的积极性。

4结束语

10.大学语文教师素养探究 篇十

【摘要】教师在教育工作中不仅要帮助学生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同时也要不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英语素养的形成是一种习惯的养成,需要一定的过程,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探索和创新方式方法,不断为学生英语素养的提高提供条件,为学生创造出有意义的学习经历。在教书的同时注重育人,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提升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幸福指数,让学生受用终生。

【关键词】小学英语 核心素养 培养策略培养小学生英语核心素养的重要性

小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对其全面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事业,同时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我国小学英语教育中一直以“成绩”为学生能力的主要评判标准,教师的教学重点也在与教材内容,并未将核心素养教育纳人教学中,在某种程度上将阻碍学生的成长发展。小学英语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有着重要意义,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同时能够提升小学生的责任意识和道德素养。培养小学生英语学习中的核心素养,将提高小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及品德节操。因此,基于现代化教育理念,将核心素养深入到小学英语教学中有是实现人才培养的重要落脚点。创设英语语言环境

听觉是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之一,在小学生的英语教育中需创设英语语言环境,培养小学生的英语核心素养。通过英语听力方面的联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有计划性地在教学内容中增加听说机会,通过创设英语语言环境,使得学生获得同等学习英语的机会。并且在学习资料的选择上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及兴趣爱好去收,充分利用多样化的教材帮助学生积累语言知识,加深对英语知识的理解。并且教师在教学中要规范自身的英语发音,避免错误的发音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不利影响,同时帮助小学生寻找适合、正确的学习方式,培养小学生英语学习的核心素养。以课堂教学为契机,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课堂作为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主要场所,是开展小学英语教学的基本阵地,为培养他们的核心素养,教师可以课堂教学为契机,结合英语知识的语言特点发展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其自觉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小学英语教师需结合具体教学内容设计丰富多彩的课堂形式,提升英语课堂的吸引力和诱惑力,让学生对英语知识的学习充满期待可渴望,在读写听说训练中形成自主学习与合作意识,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例如,在讲授《How much is it?》时,教师可先带领学生复习衣物名词,为描述衣物的价格做准备,活跃课堂气氛消除学生的紧张情绪,激起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并通过天气和穿衣为话题营造英语环境,使学生很快投入到英语语言学习中,初步培养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和交际意识。营造良好学习环境

语言的学习需要适合良好的环境,小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心理成熟度导致其对学习的兴趣不高,因此教师应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培养小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在传统的英语教学中以教师讲课为主,小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这种教学氛围中会严重挫伤学生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师应注重教学氛围,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营造适合的学习环境培养小学生的核心素养。并且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与小学生保持交流互动,不仅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同时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因此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中活跃小学生的思维,继而培养其英语能力与核心素养。主动渗透文化信息,培养学生文化意识

英语是一门外来语言,语言与文化又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在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为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需深人挖掘教材中的英语文化元素,主动渗透文化信息,和他们一起分析和探究异国风情。小学英语教师可利用教材内容延伸至文化教学,指导学生了解英语文化的内涵,吸取精华,与汉语文化相比较,让他们尊重文化之间的差异。并利用文化元素培养学生的英式思维,使其在口语交流和书面表达中正确使用英语知识。比如,在学习《What would you like?》时,本单元的教学主题是食物和饮料,其中涉及到的西式食物有salad、hamburger、sandwich等,教师可借此渗透西方饮食文化,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沙拉、汉堡和三明治的图片,通过食物引领学生学习英语知识,使其了解到西方国家饮食文化和中国的差异,使他们正确认识和尊重西方文化。创设情境,提升学生兴趣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情境的创设有助于学生对语言的感知。在情境真实的环境中,语言的使用效果往往是我们不能预先知道的。在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是我们需要使用到的教学工具,运用得好,教学中常常可以用来突破重难点,且可以借助其生动的图像、视频和文字形式设计让学生乐意参加语言情境的交流,在情境中邀请学生走进来,做到深刻理解和能生动表演,让学生在情境的导引下走进角色。有了创设的课堂情境,课堂的气氛就会活跃无比,课堂良好的开端使学生获得亲切和自然的感觉,其印象定然深刻难忘。如果开端富有艺术性,自然能让学生走进知识学习的新情境中,使学生的学习情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被激发,学生在快乐中学习。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的开始巧妙设置,兵贵先声,做到时间最短,达到的学生学习状态极佳。例如,在小学英语《Unit 7 Chinese fes-tivals》这单元的教学中,我就设计了一些图片的情境展示给学生,让他们猜猜节日的名称,猜对了用英文说出来。在课堂中,为了配合课堂教学,我又出示了我国人民过春节的视频情境,视频中有吃汤圆、舞龙灯、放鞭炮等,并配上王安石的《元日》,有效地通过情境设置达到了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总结

在小学英语教学实践中,教师需基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出发精心制定教学计划,不断改进和优化教学形式和方法,充分发挥语言教学的优势和功能,?Y合英语知识特点与规律培养他们的核心素养,逐步提高学生的英语知识水和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1.探究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素养 篇十一

一、新课改导向: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重要特征。”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在教学中的体现是教学使人成为人,是充满人性、人情和人道的教育。离开了人文性,语文教育将褪去生命的色彩,丧失人性的魅力,枯竭生活的源泉,毁灭艺术的创造。那么,要实施人文教育就要抓住语文教学内容中所体现的人的个性、人的尊严、人的价值等人文精神。就其教学内容来说,不管是阅读教学还是作文教学,还是教学思想、方法教学,它始终关注着人自身,有去浮躁,净化灵魂这一功用。

二、人文教学的途径

(一)在人文教育的定位

“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挖掘语文教育的人文内涵”是语文教育的价值向度和终极使命。依托现行的语文教材,以新课程的理念为指导,建立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目标与典型课文内容的对应,形成各年段人文教育的主题教育单元指导提纲,体现人文教育提升的系统性和层次性,充分挖掘教材人文内涵,有效地实施语文教学中主题化、系列化的人文感悟教育。

(二)在人文内涵教学的挖掘

1、展示教师的人格魅力,凸现人文之范

冷冰冰的说教面孔、硬生生的死板语言的教师似乎都欠缺了什么。教师的生命情态直接影响学生的生命情态。教师的微笑是学生快乐的表象,教师的尊重和理解是学生的积极心态的兴奋剂,教师的情绪是学生情绪的晴雨表,教师的友善是学生品格形成的关键因素,教师的广泛兴趣会直接影响学生的爱好和兴趣,教师的坦率和宽容更容易使学生也拥有这样的品质。

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地位要平等和谐。

语文是一门很感性的学科,很多时候需要一种感应,一种心灵上的沟通和交流,而这种交流特别需要一种其乐融融的心理环境。在教师实施教学任务的过程中,教师不应处在决定、控制学生的地位,而应是学生的倾听者和帮助者,是以引导者的身份去关注学生的情感需要,真诚地面对每一个学生,以此形成和谐的教与学的氛围。课堂上师生间的交流是一种民主平等的对话,一种互动的对话,甚至是一种“精神的接纳和人格的对话”,创造融合的人文环境。

其次改革语文课堂的教学组织形式。

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紧紧围绕学生在学习中所产生的问题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就须改变传统教学以简单传授知识的沉闷、乏味、缺少交流的模式,教师要随机应变地从整体上合理设置和把握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

最后科学艺术地处理课堂教学内容。

对于语文教材中的人文因素如何处理,对人文精神的培养效果也是很有影响的。教师可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感染学生,且借助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深入浅出地对知识进行形象的描述,将知识性和趣味性结合起来,使学生产生愉悦的情感和对教学内容深刻的理解与记忆,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习效率,更重要的可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2、有机整合

语文教学中,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目标是相互渗透,融为一体,协调统一的。语文教学着眼于语文形式,语言所载负的人文思想、情感内涵必须寓教于文,在理解、感悟语言的同时接受文化、情感的陶冶,力求“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目标的和谐统一。

教师要重视语言所承载的内容,潜心体会语言所蕴含的人文因素,并通过语文本身语言的内在魅力震撼学生,通过文本的意象、意蕴、意趣等精神性的东西打动学生。在开放性的教学活动中培育人文精神;以开放性的试题去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3、拓展延伸

在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重视以课文为基本,向课外延伸推进,拓展教学内容,逐步构建与课文的人文主题相关的内容“拓展式”的语文课堂--即在课文教学中实现在体验感悟、交流讨论基础上的拓展延伸。主要做法是:相近或相对人文主题内容的拓展;同一作者或相近时代作品的拓展;同部作品相关内容的拓展。通过人文内容拓展,既加深了学生对新知的理解,又开阔了他们的视野;既提高了学生语言实际运用能力,又提升了他们的人文素养。学生在情感的体验中受到人文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到了审美的乐趣,从而使心灵得到了净化。

三、在人文素养的指向培育上

(一)强化体验学习

体验是人的智慧和品格发展的一种重要的方式,它使知识的学习不再限于认知、理性范畴,而扩展到情感、生理和人格等领域,使学习过程不仅是知识增长的过程,也是身心与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而人文素养的提升更有赖于体验式学习。为此,教师要十分重视体验学习——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遵循“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在“课程目标”中提出“注重情感体验”;在教学中“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教师通过创设有效的体验情境实施体验学习,让学生有充分的语言实践体验,然后在理解中感悟内化,在反馈表达中升华体验,从而优化自主体验语文活动,提升其人文素养。同时,教师须给学生一个自由感悟的空间,鼓励引导学生积极自由地解读文本,质疑文本,以文为本,以人为本,在与文本的心灵碰撞中激发动机,促进学生主动体验,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在活动中体验内化,在抒写表达中升华情感。

(二)重视以情施教

古人云:“文以载道”。作为人类文化载体的语文,其语言文字、文学作品中饱含着丰富的道德因素和人文精神,蕴藏着浓厚的文化积淀,闪耀着理性思索的光芒,是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最佳材料。语文教学过程不仅是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也是感受、领悟、体验情感的过程。教师应十分重视情感教育,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开发利用情感因素,以情施教,把情感教育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各个环节。同时启发学生对课文中的情感因素进行挖掘和体验,并以之感染学生,达到“学文以悟道”的目的,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四、丰富人文感悟,自主阅读,吸纳人文之粹

在教师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理念后,在教学中树立“情感唤起——投入体悟——内蓄深入——拓展延伸——多读感悟——积极创新”的目标,呈现出唤起人文、投入展开、内蕴深入、拓展延伸这一心理体验过程。必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文学宝库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博大精深的人文世界,其中融入了人间真情,沉淀了历史精华,是人文教育的极好教材。语文教师应创建语文阅读的环境,鼓励学生读中外优秀文学作品,指导学生正确阅读方法,拓展语文课堂教学的知识空间,实现课内课外的有机结合,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感染,积极创新从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12.大学语文教师素养探究 篇十二

1 关于职业素养的内涵

职业素养在现阶段还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而人们常常会将专业性放置在职业素养之上。不仅如此, 在职业素养中优秀的道德修养及敬业精神是较为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1]。总得来说, 职业素养就是指在职业内在所存在的要求及规范, 也是在职业中所表现的所有综合品质, 一般分成职业技能及职业意识等两个层面。在职业意识中, 包含了职业行为、思想、道德及作风, 而职业技能指的是为完成职业要求所需具备的职业方法及技能。在职业素养中, 职业意识是最为基础的部分, 但是职业技能同时又支撑了所有的外在内容。其职业意识作为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的产物, 随着年龄的增长会逐渐的形成, 并不断完善, 但是职业技能需要通过不断的培训与学习, 以此得到有效的提升。

2 培养大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性

2.1 提高就业竞争力

现阶段大学毕业生的工作非常难找, 很多用人单位也难求专业人才, 这正是因为大学生缺少职业素养而造成的现象[2]。很多用人单位反映出一些毕业生的职业素养严重缺乏, 同时缺乏一定的使命感及责任心, 有较重的理想化情节, 对工作的环境及待遇较为看中, 没有将本职工作做好, 尤其对眼前的利益特别注重, 不关注单位的发展情况。所以培养大学生的职业素养能很好的解决以上问题, 能使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有效提高。所以, 学生在毕业后是否能就业顺利, 是否有所成就, 在一定程度上与学生职业素养有很大的关联性。

2.2 现代经济发展的需求

现代社会不断寻求变化与高效率, 所以用人单位也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单位所需的不单单是专业人才, 更多是需求有良好职业素养的人才[3]。大学生的职业素养能够有所保障, 用人单位也会对其更加的放心, 并且在日后工作中不管是在专业掌握能力还是能力提升上, 其速度都会非常的快, 可以说有良好职业素养的大学生能在岗位中积极的发挥自身的潜力, 并且有一定的可塑性。由此可见, 现阶段企业已经开始将职业素养作为对人才评价的关键指标。

2.3 职场致胜法宝

大学生在职场上若想有所作为, 就必须要不断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因为一个人, 固然专业知识与能力非常重要, 但在职场上要想能成功, 其关键并非在他的知识与能力, 而是他所必备的职业素养[4]。据相关调查表明, 有超过80%的企业认为, 现阶段人才发展中出现制约的最大瓶颈就是:很多人才在职业素养上严重缺乏。而根据相关学者的调查, 在实际工作中人多人才都只发挥了自身一半的能力。而这些专业人才如能接受职业素养的有效培养, 就能将自身80%左右的能力发挥出来。

3 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对策分析

3.1 在新生始业教育中纳入职业规划

很多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后因为在职业上没有理性的规划, 不单单缺乏明确的就业目标, 对专业知识的学习也不够专心, 很多都是抱着一种得过且过的心态, 严重的缺乏动力[5]。在毕业之后, 有很多学生不清楚自己喜欢什么东西, 也不清楚自己适合什么, 所以找工作也没有目标。各大高校需要在新生教育中纳入大学生的职业规划, 对学生的特长、特质以及专业进行相应的指导, 并以此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进行设计, 并对学生职业理想进行培养, 使其能学会自我发展、规划及探索, 使大学生活更为丰富。

3.2 将其作为重要学科

在我国, 职业素养的教育起步比较晚, 所以很多学生在职业意识上较为淡薄, 在职业成熟度上也偏低。而在大学中, 有大量的课程会教学生如何管理企业, 但是却没有相应的课程教学生对自己的进行管理[6]。有一些高校, 尽管开展了一系列的职业指导课程, 但是在系统学习上还是相对缺乏, 而很多学生认为这些课程无法学到他们想学的知识, 所以职业指导课程也停留在一个形式主义中。因为教育的不足以及现实的需求, 造成高校在开展职业规划专业教育时会非常的紧迫。所以高校应该要积极的开展职业素养的课程, 将其作为重点教育的学科, 还需针对专业的不同对学生应用小班化的教学方式, 让学生能接受有效的职业素养培训。

3.3 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

在学生专业技能以及个人能力的检验中, 应用社会时间是一种很好的手段, 特别在实习中学生可以在较为真实的情境下感受到职场氛围, 还能从中了解到自身所欠缺的优良品质, 为将来面向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 各大高校不仅要多花心思建立一个全面的实训基地, 不断扩宽社实践的内容, 通过一系列的情景模拟、角色演练等教育方式, 在实践中对学生爱岗敬业以及热情主动等职场品质进行培养, 不仅如此, 高校还需要邀请一些优秀的企业家以及学者开设一些专业的讲座, 应用模拟招聘会等方式, 使学生能对自身所必需具备的职业素养有更为深入的了解, 同时还能明白企业对人才的具体要求。还可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 使其能具备更大的信息主动接触人才市场, 与企业亲密信息, 要寻找到能施展自己才华的舞台, 尤其在实践中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 以此为将来顺利进入工作岗位打下扎实的基础。

3.4 实行隐形职业素养的培养

针对“素质冰山模型”来看, “冰山水底”中有大部分都是隐性的职业素养。不过因为这些素养基本都是隐形的, 人们无法看见, 也容易被忽视。可是在实际上, 这隐形的职业素养所决定一部分的显性素养, 针对人的表现与行为会起到一定的关键作用。所以, 我们需要花较大的力气将显性职业素养的教育不断进行培养, 对隐形的职业素养中团队合作以及敬业意识进行有效的培养。

4 结语

综上所述, 在今后日子中大学生的职业素养必须引起重视, 并且要积极的开展职业素养的培训工作。现阶段大学生这个特殊的群体需要在教师与学校的协助下, 在所有社会力量的不断支持下, 对市场需求及社会发展的所需的变化积极的适应, 将自身主观能动性有效发挥, 以此使其职业素养能有效提高。

摘要:现阶段社会竞争日益激烈, 大学生是否能很好的适应大学生生活向职业领域的快速转变, 不单单关系学生是否能成功的就业, 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与国家的持续发展有所关联。所以必须要对学生的职业素养进行有效的培养, 只有这样, 才能使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有效提高。该文将先对职业素养的内涵进行深入的分析, 再对大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性进行了解, 再重点探讨以下如何有效的进行职业素养的培养。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素养,重要性,培养,对策分析

参考文献

[1]黄榕.中职生职业素养培养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 2014:177-178.

[2]王伟.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 2014:155-156.

[3]黄延海.浅析中职生职业素养的重要性、现状与培养策略[C]//全国职教德育教学研究会2012年职业素养内涵与训练研究专辑.2012:60-61.

[4]严怡.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模块化教学设计研究[D].西南大学, 2015:122-123.

[5]黄娟.大学生创业素养培养策略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 2014:166-167.

上一篇:初二下历史背诵提纲下一篇:政务系统建设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