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朗诵李清照一剪梅

2024-09-11

诗歌朗诵李清照一剪梅(共9篇)

1.诗歌朗诵李清照一剪梅 篇一

一剪梅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莲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漂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醉花阴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声声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扬州慢 姜夔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雨霖铃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卜算子·咏梅① 陆游(南宋)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宋·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xū),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bi)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渔家傲① 秋思 范仲淹

塞下⑨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②无留意。四面边声③连角④起,千嶂⑤里,长烟⑥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⑧归无计。羌管⑦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虞美人 唐-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2.一剪梅李清照教案 篇二

一、导入:

1、请大家听一首歌(《月满西楼》),请注意倾听里面的歌词。

2、这首歌大家熟悉吗?歌名是什么?里面的歌词来自宋代一位著名女词人的词《一剪梅》。

二、作者简介

同学们对于李清照了解有多少呢?让学生述说他们所熟悉的李清照

明确:李清照,宋代著名女词人,号易安居士。初中时候我们学过她的《如梦令》,大家还记得吗?(师生齐背《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词中写的是作者少女时代无忧无虑的生活和开朗愉快的心情。当年她是“少年不识愁滋味”啊。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的变迁,女词人还能一如既往地做个快乐天使吗?带着这个疑问,我们学习作者的另一首名篇《一剪梅》。

三、吟诵诗文,品味音韵

吟诵是我们学习古诗文的第一步,到底李清照在这首词当中表现了怎样的情感呢?下面就让我们先一起来齐读。

1、师生齐读词文。 正字音:簟、裳

2、这首词当中表现了怎样的情感? 相思之愁。

3、应该用怎样的一种语气语调来朗读呢?缓慢、悠长。我们来试读。

4、教师范读,希望同学们随着老师一起读。

5、同学们已经慢慢进入情感了,下面请大家声情并茂地自由读一遍。体味词中一种回环往复的音韵之美。

6、指名朗读:

四、细读品味,重点赏析

经过多次地朗读, 我们的脑海中是否浮现出一位清丽端庄、多愁善感女词人的形象。

1、背景介绍:

李清照的相思之愁从何而来?她在思谁?

明确:写于她新婚不久,属于是少妇时代。新婚不久的李清照,丈夫赵明诚经常要外出游学、为官,这就给多情的李清照带来极大的悲愁和苦闷。思恋之中,作为一个聪慧颖悟、才华过人的女性,她自然不免抒写她思念丈夫的愁情。

2、她的词和人一样,也是笼罩着一层淡淡的哀愁,让我们一起体味这位千年美丽女子的愁情。本词一定有打动你的地方。请同学们畅所欲言地谈谈你欣赏的词句。

明确: “红藕香残,通过景物的`描写,点明了时节,透露出秋景的冷落、萧条,这是一种以点带面的写法,而且渲染了环境气氛,对作者的孤独闲愁起了衬托作用。如果说“红藕香残”是从客观景物(视觉、嗅觉)来表现秋的到来,那么“玉簟秋”就是通过作者的主观感受竹席生凉(触觉)来表达秋的到来,一句话,把客观和主观,景和情都融化在一起了。第一句描绘了一个荷残席冷、万物萧疏的景象。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明确:古代有“鸿足传书”的传说,所以在诗中,大雁往往承担着传递音讯的作用,表示盼望、惦今外出在外之人的音讯,传达思人之情。为了稍减闲愁,词人又臆想鸿雁能传书信。当空中大雁飞回来时,谁托它捎来书信?我正在明月照满的西楼上盼望着呢。雁传书信,故可暂得安慰,但不可能消除的是一份什么情感呢?是词人的相思之情啊,“月满西楼”不正是“西楼望月几回圆”吗?

“花自飘零水自流”,词人的思绪又由想象回到现实。眼前的景象是落花飘零,流水自去。由盼望书信的到来,到眼前的抒写流水落花,词人的无可奈何的伤感油然而生,尤其是两个“自”字的运用,更表露了词人对现状的无奈。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写词人自己思念丈夫赵明诚,也设想赵明诚同样在思念自己。这样的断语,这样的心有灵犀,是建立在夫妻相知相爱的基础上的。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词人以逼近口语的词句,描述自己不仅无法暂时排遣相思之情,反而陷入更深的思念境地。两个副词“才”、“却”的使用,很真切形象地表现了词人挥之又来、无计可消除的相思之情。

五、带情入词,深情朗读

下面就请大家带着对这首词的理解,再一次深情地朗读。

六、披文入情,以情写文

大家有感情的朗读声仍然余音绕梁,久久还在耳边回响吧?请大家把你的理解、你的情感融进你的笔端,将全词改写成情景连贯、意境优美的抒情散文 。(可适当添加词语)

示例:改写的散文诗(大屏幕显示、音乐背景)——

粉红的荷花已经凋谢,铺着的竹席也生秋凉,

轻轻解下丝绸帔(pèi,古代披在肩背上的服饰),独自登上木兰船。

天边飞来队队鸿雁,是谁捎来了远方的佳音?

西楼洒满月光,思念的人儿啊该早日归来。

花儿自管飘落,水儿自管流淌,

彼此都在思念对方,却只能独自愁闷各天一方。

这样的相思愁苦,哪儿有办法可以消除,

皱着的眉头方才展开,心里头却又想念起来。

六、总结:

思念之情是人类最普遍的情感之一,它“剪不断,理还乱”,一旦萌发,难于消失;它刻骨铭心,像游丝一般萦绕于心。它可以从外在情态的“眉头”上消失,却又不自禁地钻入“心头”。我们再来齐背。师生齐背《一剪梅》)

七、布置作业

课后阅读李清照的另一首词《声声慢》,体会李清照前后期词的异同。

金人南侵后,女词人连续遭到国破、家亡、夫死的苦难,过着长期的流亡生活,写出了许多反映个 人不幸遭遇的动人词篇。《声声慢》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3.一剪梅歌词李清照 篇三

一剪梅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翻译】

红色的荷花已经凋谢,仅留一丝残香,素白的竹席里透出凉意,仿佛充满秋天的忧愁。我轻轻地解下轻柔的丝裙,(换上秋装,)孤独地登上美丽的兰舟。南归的秋雁从云中掠过,却没有将锦书捎回,只有那凄冷的月光溢满西楼。

容貌如鲜花一样容易凋零,青春像流水一样一去不回头。同样一种相思,化作两处的闲愁。难以排遣的,是共同拥有的那份相思之情,刚离开紧蹙的眉头,却又到了烦乱的心头。

【赏析】

《白雨斋词话》中说:“易安佳句,如《一剪梅》起七字云:‘红藕香残玉簟秋’,精秀绝伦,真不食人间烟火者。”词的上片“红藕香残玉簟秋”交代了时令,环境。“红藕”“玉簟”不仅表明秋天已至,同时以点带面,我们可以想象,荷花既已凋谢,其他草木之花就更难见到,透露出秋景的冷落、萧条,而且渲染了环境气氛。荷花凋谢,更让人感受到青春易逝、红颜易老。瞬间把人带入一幅萧条的画面。可谓:“自古逢秋悲寂寥。”一个少妇孤独,落寞,在面对眼前种种时孤寂,伤感之情更加浓重。此时,暑退秋来,竹席浸凉,不止是说天气变凉,其实,也含有丈夫离家日久的慨叹。“人去席冷”,她独守空房的冷清与孤寂。短短几个字,词人李清照的心情已跃然纸上。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为了排遣心中的冷漠与孤寂,词人换上秋装,独自荡舟水上。一个“独”字用得好,一个人的世界,牵挂的是远方。在孤寂中所想到的排遣寂寞的方法。但这种方法,怎能排遣她此刻的心情,过去和夫君双双泛舟,充满诗情画意,今天却独自划舟,眼前的情景只能勾起往事。又怎样排遣忧愁呢?这是一种背面敷粉的写法,其正面意思是,如果丈夫在家,夫妻一起去划船该多好啊!双双划舟,共赏美景,一起唱和诗词,那该是多么美好的事啊!可是眼前只有词人孤零零的一人。

“云中谁寄锦书来……月满西楼。”时间在流逝,因思念太深,因惦念游子行踪,盼望锦书到达,所以遥望云空,产生鸿雁传书的遐想。但是明月自满,人却未圆,雁子空回,锦书全无,所以有“谁寄”之叹,实际是无人寄书,心中愁绪平添一层。不管白日月夜,无论舟上楼中,思念之情萦绕于词人心头。

词的下阕“花自飘零水自流”这一句在结构上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与“红藕香残”“独上兰舟”呼应;启下,花飘水流,是物的自在之态,女词人见此景象,极为伤怀,但花和水不理会她的情怀,依旧不停地飘落,不停地流逝,引出“相思愁”。移情于物,借景抒情。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人居两地,情发一心。写自己相思之苦、闲愁之深的同时,由己身推及到对方,深知这种相思与闲愁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双方的,直接点明了夫妻二人的两相恩爱,足见双方情爱之笃以及彼此信任之深,足见二人两心相印。

总之,这首词上片主要写女词人的独居生活,下片以抒情为主,整首词写出了他们分别的相思之情,坦率大方,不轻佻,不艳丽,具体而真实。词中我们既能看到一个少妇真挚的剖白内心的纯真,又能感受到那种无计排遣的爱情。那种爱之深,思之切,愁之苦,情之痴,真可谓“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不愧是“千古才女李易安,万古愁心李清照。”

【一剪梅与声声慢的对比】

细细品读这两首词,我觉得抒情主人公应该就是作者本人,作者在这两首词中表现的情感直接从词本身来体现。我认为只要抓住以下信息就可把握词人的情感。

《一剪梅》:秋(玉簟秋)、独(独上兰舟)、雁(雁字回时)、月(满)、花(红藕香残)、愁(闲愁)

《声声慢》:雁(过)、黄花(秋、憔悴堆积)、窗儿(独守)、梧桐细雨、愁

对比上面的信息,这两首词有相同之处,如“秋”“花”“独”“雁”“愁”,也有不同的地方,如《一剪梅》中有“月”,《声声慢》中有“梧桐细雨”。那么我们现在就将这些信息对比来品味他们的内在意蕴以及词人的情感。

首先,从不同的信息来鉴赏。《一剪梅》中有“月”,且又是“月满”,月满本该人团圆,然而却是“两处”相隔,徒增思念与幽怨;《声声慢》中无月,更烦人心:“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梧桐空心,便可感受词人亦是空心,了无着落;而词人苦坐感受细雨空滴,这“细雨”分明就是“苦雨”!点点滴滴,拖泥带水,一种凄苦之况便郁然而生。并且,从古典诗词的传统意象的运用来看,“梧桐”加“细雨”本就是凄凉意境的最好表现。

其次,我们来分析相同的信息,把握相同之下的`不同内涵。

秋:《一剪梅》中,“秋”由“红藕香残玉簟秋”点出,《声声慢》未直接点出“秋”,却可从“满地黄花堆积”一语断出(“黄花”即菊花)。不过前者之秋,只是凉秋(“红藕香残”、“轻解罗裳”),后者之秋,却是冷秋(“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秋凉与秋冷,心凉与心冷,略一品尝,便知况味全异。

独:《一剪梅》中的“独上兰舟”,其实是有着“双上兰舟”的假想的,是对共处时双双泛舟湖上的怀想,是一种温暖感的“唤回”,或者说仍有着“闲情逸致”的。当然,到得湖中,照见的是只身孤影,自然更增孤单了;而《声声慢》中,是独“守着窗儿”,全无闲情可言,且因是苦捱时间(“独自怎生得黑”)而透露了一种“苦味”。

雁:《一剪梅》中的雁是“回”,与“去”相对,且能使人联想到词人“目送去,目迎来”,对“鸿雁传书”有着深深期盼,只是盼后无回信就又是失落:“云中谁寄”之“谁”当然指赵明诚,而又分明指“无人”。但这种“失望”程度与《声声慢》一比就轻多了:此时雁并非“回”,而是“过”,便如过客,与词人似不相干,可见词人早断了心中所盼,而“却是旧时相识”一句,竟是有了“避之不及”之意,从有期盼到欲逃避,心情已从“失望”到“伤心不过”了。

花:《一剪梅》中,花已过盛期,正自飘零,由花逝,可推知“惜花更惜己”之意,含怨夫婿不归之情;而《声声慢》中“满地黄花堆积”,正是盛时,本该去赏去摘,却因“憔悴损”而失此心,比起前者,此时的词人更显得没有生活的意趣了。

再比如愁。《一剪梅》中是一种“闲愁”,《声声慢》则胜于“愁”。“闲愁”自是相思之情,有北宋词人贺方回《青玉案》为证:“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说的就是词人热切盼望见到曾经从家门口经过的“凌波”仙子的相思之情。但何谓“闲”愁?此处当然不是“闲来无事”之愁,因为它溢满了词人的心怀,无时不在;但此愁若与人言,恐就真有“闲来无事”之嘲了,所以我以为这“闲愁”正是以他人之口吻言己相思之愁,有羞与人言之意。《声声慢》中却以似轻实重的一句将“闲愁”荡涤干净:“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里的“了”应该加大动态性,强调读出,以突出“了结”之意,而不宜与“得”连在一起,正如李后主言“春花秋月何时了”一般,透露词人见所不欲见,感所不欲感的凄苦心绪。

4.李清照《一剪梅》阅读答案 篇四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1.对李清照《一剪梅》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红藕香残玉簟秋”,描述池塘中的荷花色香俱残,席子已生秋凉。在这秋的氛围中,突出了词人形单影只的孤寂之感。

B.“云中谁寄锦书来”言不得夫君书信的记挂和相思。“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借收到书信后登楼望月,以此表达词人的思念之情。

C.“花自飘零水自流”句,兼提落花、流水两个意象,与上阕“红藕香残”“独上兰舟”呼应,感伤在夫妻分离中的年华消逝。

D.“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句在写自己的相思之苦时,由己推人,想见对方的愁思,既见写作手法的高明,也足见双方感情的深笃。

2.赏析“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两句的表达技巧。

3.这首词与《李清照词两首》中哪一首所表现的情感接近,试举例说明。

4.对李清照《声声慢》一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三句用一连串叠词,委婉细致地表达了作者在遭受

深创巨痛后的愁苦之情。是词人向苍天的悲惨呼告,也是词人后期凄凉悲惨生活的真实写照。

B.“雁过也”写北雁南飞,暗示作者也是北人,避难南下,作者见“雁过”似乎有“旧时相识”之感,因而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

C.“梧桐更兼细雨”两句写桐叶簌簌,秋雨滴滴,可见草木凋零的秋意,可闻撩人相思的凄音,营造了寂静的环境,以渲染作者的悲苦心情。

D.词作用一个“愁”字收笔,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全词用象征手法,把国破家亡的身世寓于景物描写之中,表现了词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答案】

1.B

2.对比突出,“眉头”与“心头”相对,“才下”与“却上”相对,突出了这种感情“潜入”所造成心理上的起伏之大和程度之深。绘形绘神,“眉头”重在写外形的相思苦,“心头”重在写内心的相思苦;“才下”重在写压抑相思,“却上”重在写无法压制的苦痛。(意对即可)

3.与《醉花阴》接近,都是词人早期作品,表现的是秋天思念夫君之情。譬如在前者是盼“锦书”来,“锦书”特指夫妻、情侣间的书信;后者是在“佳节又重阳”之时,更盼夫君归来团聚,不至则感觉“半夜凉初透”,不仅凉意袭人,更有孤独凄凉之意。(意对即可)

5.一剪梅 李清照怎么理解 篇五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这首词是清照姐专门@给赵明诚的,因为他们婚后也并不是天天黏在一起的。赵明诚比李清照大三岁,他当时在太学上学,只能初一十五请假回家。

赵明诚的`父亲赵挺之当时已经做到三品大员了,而清照姐的父亲也做到了六品,他们当时的生活应该还是可以的,但是这两个爹的的家风很严,从来不惯小孩子乱花钱的毛病。

所以每次赵明诚从太学回来,两个人就跑到当铺里去,冬天当夏天的衣服,夏天当冬天的衣服,去淘文物。

相爱,已属不易,却能彼此相知、相携,更是难得。

分别只是短短的半个月,对于清照姐而言,却像是隔了整整一个世纪。她最深的寂寞不是没有倚靠,而是忽然间找不到那个熟悉的肩膀。

盼不到人,盼不到信,只有让刻骨的相思吞噬着自己的心,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图片上,超级爱自拍的清照姐没有放自己的照片,而是一弯清冷的月牙挂在空中,看着是那样孤零零的令人心碎。

6.李清照一剪梅词牌格律 篇六

【一剪梅】

双调小令,六十字,上下片各三平韵。每句并用平收,声情低抑。亦有句句叶韵者。

【定格】

例词:

中仄平平中仄平。

红藕香残玉簟秋。

中仄平平,中仄平平。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中平中仄仄平平,中仄平平,中仄平平。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中仄平平中仄平。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中仄平平,中仄平平。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中平中仄仄平平,中仄平平,中仄平平。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当前例词: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返回词牌开头

【其它例词】

蒋捷:《一剪梅》句句叶韵。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

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潇潇。

何日归家洗客袍?

银字笙调,心字香烧。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格律说明

词牌格律与例词交错排列。格律使用宋体字排印,例词使用楷体字排印。词牌符号含义如下:

平:填平声字;仄:填仄声字(上、去或入声);中:可平可仄。

逗号“,”和句号“。”:表示句;顿号“、”:表示逗。

粗体字:表示平声或仄声韵脚字,或可押可不押的韵脚。另,平仄转换、平仄错叶格以不同颜色区分韵部。

下划线:领格字。

7.李清照《一剪梅》诗词对照赏析 篇七

作者: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diàn)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译文】

红藕香残,鲜艳的荷花凋谢了,从竹席上感到深深的凉意,轻轻脱换下薄纱罗裙,独自泛一叶兰舟。天空中燕群排成队形飞回来,(有没有)传回谁的家书?鸿雁飞回的时候,(转眼间)已是夜晚,如洗的月光倾泻在西楼,(我这在这盼望着)。

8.李清照《一剪梅》的结构特色论文 篇八

全词的结构是内收型的。第一句“红藕香残玉蕈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在诗篇中的写景之词是“红藕”、“香残”、“玉蕈秋”,它们有较为稳定的隐喻意义在文学作品中,这些词所表达的情感容易激起人孤独、寂寞、凄凉等感觉。李清照描写这句实际上是铺垫了后面的内容以及渲染了氛围。在“红藕香残玉蕈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的引导下,后面“轻解罗裳”、“独上兰舟”的具体意义,表达出着孤寂、愁苦的感情。接着的一句“云中谁寄锦书来”出现得很忽然,但它真正的目的是为了突出作者李清照内心的真实情感,它是上面的“红藕香残玉蕈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引发的慨叹。

2、移情入景的结构特色

在《一剪梅》这首词中,诗词里面的“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是描写风景,但作者真正要表现的是自己的情感,《一剪梅》的结构特色是触景生情,也是移情入景、借景抒情。作者通过间接地描绘一幅大雁南归、月人定的画面,来侧面描写她的心情,读者可以从凄情的画面和深邃的意境中感受到李清照无限的情意。《一剪梅》这首诗的艺术性之所在是作者通过情境表达情感,这种做法更耐人寻味。它的语词结构可以归纳为:外在的景物与内心的感受的相互结合。从本首诗词的词语而言,比如“红花”、“站立”等词语的动作性、形象性很强,而另一些词则直接表现一种情绪或心理状态,如“高兴”、“思索”等,这些表达情感的词有一定的指导作用,读者在欣赏这篇诗文的时候无法看见作者的高兴或者悲伤的表情,但可以从这些词语中感受到作者要表达的感情。倘若李清照的这首诗全用这些浅显易懂的词写成,就很难含蓄而深刻地表现出她对丈夫的思念之情,同时也很难激发人的情感体验,也无法达到诗的效果。在《一剪梅》这首诗中,李清照把这两类词恰到好处地联起来用,没有直白地表现出对丈夫的思念之情,而是通过某些生动的艺术形象去抒情地把所要表达的情绪寄寓在客观物象身上,这样做不仅会使读者得到丰富而饱满的审美快感,而且还会让人有一定的联想和回味的余地,这种写诗的做法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李清照《一剪梅》整首词的上片所描写的景物或动作均带有一定的感情倾向性,让读者在阅读欣赏的同时感受到那种凄清、孤寂的情感。《一剪梅》中的充满意象的组合又给人造成一种模糊感和不确定性,这样做不仅不会使本篇诗文有缺陷有瑕疵,反而促使读者在阅读《一剪梅》的过程中赋予了文本的未定性以确定的含义。

3、“外在情境+内在情绪”的结构特色

在认真地欣赏完李清照《一剪梅》之后,读者一般会带着李清照对丈夫的相思之情回过头重新阅读全词,再回想一遍李清照的“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更觉形单影只、顾影自怜,生孤寂之感,发慨叹之情。通过对李清照《一剪梅》这首词认真而又透彻的分析之后,笔者觉得可以更加准确而又直观地把握全词的结构形式,即“外在情境+内在情绪”。《一剪梅》这首词呈现出的是一种内收型的结构,它主要是由外在景物、动作收到内心的感受和体验。一般情绪忧郁、内心孤独的读者的心理体验类型是偏向于这种类型的诗词,他们对外界事物的感受是消极的、被动的。他们偏于接收外来的刺激(即使是客观无意味的事物也被强加了主观偏见)而不是主动地改变环境,甚至不能调整自己去适应外在环境。《一剪梅》这首词一开始就确定了“凄清、孤寂”的模式,在这首词的后面,词人反复运用了内收型的结构模式,而结构上的重复是为了和思想相对应。在一般的诗歌中,任何语音上的明显的相似都被判断为意义上的相似或分岐,结构也不应例外。但是这种相似结构的关系构成一个完整而复杂的情感空间,反而使诗的意蕴弥漫其中。总之,在欣赏李清照诗词的时候,总是在她的词中感受到她要诉说的挥之不去的如丝如缕的忧愁、点点滴滴阵阵袭上心头的清愁。李清照通过自己独特的叙事特色和抒情方式使读者在阅读她的诗歌时,感受到无处不在的忧愁、凄凉、孤独等感情。这种感情就像是影子一样环绕在读者的脑海之中,于是这影子也成了词人赏玩品味的知音,但它不是积郁心胸的固有情绪,也非浮泛而生的莫名之愁。在这种表达情感的过程中,我们能从诗词的意境中真正地感受到那无比美丽而真切的愁。李清照的《一剪梅》在用词艺术上,体现出笔触细腻、含蓄、耐人寻味的艺术特色;在叙事艺术上,体现出直抒胸臆、平铺直叙的别具匠心的艺术特色;在抒情艺术上,体现出移情入景、真挚感人的艺术特色;在意象艺术上,体现出借景抒情、意蕴深藏的艺术特色。这正是至高无上的词艺境界,与女词人的心理性格浑然一体、相互映发,美学魅力无穷。

参考文献:

[1]董玉芳:《清新蕴藉情意绵绵——李清照〈一剪梅〉赏析》,《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第10期。

[2]张丽英:《空灵的意境淡远的情怀——谈李清照的〈一剪梅〉》,《内蒙古电大学刊》,第6期。

[3]邓崇进:《李清照词的艺术风格简析》,《文学教育》(下),第2期。

9.一剪梅 李清照拼音版本 篇九

一剪梅(yījiǎnméi)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hóng ǒu xiāng cán yù diàn qiū)。

轻解罗裳(qīng jiě luó shang),

独上兰舟(dú shàng lán zhōu)。

云中谁寄锦书来(yún zhōng shuí jì jǐn shū lái)?

雁字回时(yàn zì huí shí),

月满西楼(yuè mǎn xī lóu)。

花自飘零水自流(huā zì piāo líng shuǐ zì liú)。

一种相思(yì zhǒng xiāng sī),

两处闲愁(liǎng chù xián chóu)。

此情无计可消除(cǐ qíng wú jì kě xiāo chú),

才下眉头(cái xià méi tóu),

却上心头(què shàng xīn tóu)。

赏析

这是一首倾诉相思、别愁之苦的词。这首词在黄昇《花庵词选》中题作“别愁”,是李清照写给新婚未久即离家外出的丈夫赵明诚的,她诉说了自己独居生活的孤独寂寞,急切思念丈夫早日归来的心情。伊世珍《琅嬛记》说:“易安结褵(婚)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作者在词中以女性特有的敏感捕捉稍纵即逝的真切感受,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思想感情,以素淡的语言表现出具体可感、为人理解、耐人寻味的东西。

词的上阕首句“红藕香残玉簟秋” 写荷花凋谢、竹席浸凉的秋天,空灵蕴藉。“红藕”,即粉红荷花。“玉簟”,是精美的竹席。这一句涵义极其丰富,它不仅点明了萧疏秋意的时节,而且渲染了环境气氛,对作者的孤独闲愁起了衬托作用。表面上写出荷花残,竹席凉这些寻常事情,实质上暗含青春易逝,红颜易老,“人去席冷”之意境。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赞美此句“有吞梅嚼雪,不失人间烟火气象”。“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是写其白天泛舟水上之事:词人解开绫罗裙,换着便装,独自划着小船去游玩。“轻解”与“独上”,栩栩如生地表现出她的神态、举动。 “轻”,写手脚动作的轻捷灵敏,表现出生怕惊动别人,小心而又有几分害羞的少妇心情。正因为是“轻”,所以谁也不知道,连侍女也没让跟上。 “独”字就是回应上句的“轻”字,点明了下阕“愁”字的症结。 “独上兰舟”,正是她想借泛舟以消愁,并非闲情逸致的游玩。昔日也许双双泛舟,而今独自击楫,恩爱情深、朝夕相伴的的丈夫久盼不归,怎不教她愁情满怀。 “云中谁寄锦书来?”惦念丈夫,望眼欲穿,真是一封“家书抵万金”。“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是她思夫的迫切心情,突然自现的外在表现。 作者借助于鸿雁传书的传说,画面清晰,形象鲜明,它渲染了一个月光照满楼头的美好夜景,然而在喜悦的背后,蕴藏着相思的泪水。“月满西楼”写月夜思妇凭栏望眺。月已西斜,足见她站立楼头已久,这就表明了她思夫之情更深,愁更极。 盼望音讯的她仰头叹望,竟产生了雁足回书的遐想。难怪她不顾夜露浸凉,呆呆伫立凝视,直到月满西楼而不知觉。

下阕“花自飘零水自流”,言眼前的落花流水可不管你的心情如何,自是飘零东流。其实,这一句含有两个意思:“花自飘零”,是说她的青春象花那样空自凋残;“水自流”,是说她丈夫远行了,象悠悠江水空自流。只要我们仔细玩味,就不难发觉,李清照既为自己的红颜易老而感慨,更为丈夫不能和自己共享青春而让它白白地消逝而伤怀。这种复杂而微妙的感情,正是从两个“自”字中表现出来的。这就是她之所以感叹“花自飘零水自流”的关键所在,也是她俩真挚爱情的具体表现。当然,它所喻的人世的一切诸如离别,均给人以无可奈何之感。“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由己及人,互相思念,这是有情人的心灵感应,相互爱慕,温存备致,她想到丈夫一定也同样因离别而苦恼着。这种独特的构思体现了李清照与赵明诚夫妇二人心心相印、情笃爱深,相思却又不能相见的无奈思绪流诸笔端。“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种相思之情笼罩心头,无法排遣,蹙着的愁眉方才舒展,而思绪又涌上心头,其内心的绵绵愁苦挥之不去,遣之不走。“才下”、“却上”两个词用得很好,把真挚的感情由外露转向内向,迅疾的情绪变化打破了故作平静的心态,把相思之苦表现得极其真实形象,表达了绵绵无尽的相思与愁情,独守空房的孤独与寂寞充满字里行间,感人至深。这和李煜《乌夜啼》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有异曲同工之妙境,成为千古绝唱。

总之,《一剪梅》笔调清新,风格细腻,给景物以情感,景语即情语,景物体现了她的心情,显示着她的形象特征。词人移情入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耐人寻味。

李清照《一剪梅》(优质课教案)

教学目标:1、感受意象美和意境美,了解李清照词的婉约风格

2、体会作者生平遭遇与创作的密切关系

3、利用开放性原则培养学生再造意境的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感受鉴赏作品的意象美、意境美、韵律美、音乐美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补充空缺意象、再造意境的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原则:开放性原则

教学方法:联想法 比较法

教学准备:CAI课件、多媒体设备

教学教程:

一、诗画导入

展示一组CAI画面:溪亭日暮、藕花深处、归舟争渡、惊飞的鸥鹭

师:(明示画面中的意象)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同学们看到这些画面能想起初中学过的哪首词?

生:李清照的词《如梦令》。

师生齐背《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上一篇: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几点建议下一篇:行政人事专员培训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