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思想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总结(11篇)
1.毛泽东思想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总结 篇一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总结论文
(本文抒情部分纯属扯淡。请根据老师上课风格,慎重选择表达方式!)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如醍醐灌顶,解答了多年以来我对于中国政治的许多疑惑,让我更清晰的认识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更使我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了十足的自信。下面我从两个部分展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课程总结——第一部分是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解;第二部分是我对这门课的感悟,主要讲述毛泽东生平和毛泽东思想等课堂内容带给我的思考和现实指导。
第一部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者的辩证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并非是一种盲从,这种自信来源于历史、来源于实践、来源于真理。总过世界社会主义五百年、中国共产党九十多年、新中国六十多年、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历史,事实告诉我们,社会主义代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第二部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课堂感悟
在开设《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课程的这个学期,我一方面通过上课所听反思自己过去的经历,另一方面用听课时的心得指引自己的实际行动。蓦然回首,竟发现这门课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我待人接物的心态和人生价值的期望。在这一部分中,我按时间顺序大致分享自己的心得,难免有所偏颇,望老师见谅。
(一)关于毛泽东生平
1.向马克思主义者转变(2015.3.30)
经历三起三落,毛泽东坚持真理、不卑不亢。十四年之久的大浪淘沙,才证明了毛泽东的选择是正确的。“自信人生二百年”,小风小浪阻挡不了“击水三千里”的壮志豪情,抛开那些酸文人的敏感脆弱,坚持自己的选择,让时间证明一切。
2.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建设(2015.5.13)有马克思的矛盾普遍原理,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生活中总是会遇到重重的矛盾与困难。但天无绝人之路,毛主席在对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过程中,遭遇了无数的困难,但总会有解决矛盾的办法。我们也会遇到走不通的路,不好过的坎,不必迷茫、绝望,继续探索,勇敢闯荡,终将踏上自己的坦途。
(二)毛泽东和邓小平的时代观(2015.5.21)
列宁、毛泽东的时代主题是战争与革命(帝国主义时代),邓小平之后的时代主题是和平与发展(世界几个主要战略力量的核平衡)。狄更斯在《双城记》写道:“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关于我们所处的时代,越来越多的人提及这样一个说法:过去的一辈人属于大时代,而现在的一辈人属于小时代。
在我看来,战争与革命的时代主题要求人们团结起来,以防政权被颠覆;如此便不难理解过去的人们在大的历史浪潮中牺牲自身的利益建设强大的国家,这是所谓的大时代。而当今的和平与发展不再危及民族生存,为经济建设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条件;越来越多的人在追逐小我利益的过程中将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抛之脑后,活在所谓的小时代中。
《羊城晚报》上的一片文章是这样评价我们现在这个小时代的——
消费方式尽管是个人的生活方式之一,外人无权干涉,但在许多人还上不了学、看不起病、买不起房、领不到工资、娶不到老婆时,在世界各大奢侈品店却出现蝗虫般的中国消费军团,却出现动辄出资数十万搞征婚派对、像挑选商品一样挑选美女的富豪„„(我们)这一代人大多没有品尝过生活的辛酸苦辣,不知道财富来之不易,把享乐视为理所当然,在灯红酒绿五光十色的社会里滋长攀比之风。我们这个时代,是一个伪劣可以有、奢侈可以有,一切可以有,但唯独思想不能有的小时代。
虽然宏达的时代已经过去,我们没有机会参与大的历史事件更没有机会创造历史,但年轻的一辈不能因此忽视自身的历史责任,沉湎于物质和资本的网格里。有人说:“我们生活在一个浩瀚的宇宙里面,我们都非常的渺小,我们被抛弃、被嘲笑,但是我们就像是夜空中无数的小星星,这些小星星可以汇聚在一起,形成璀璨的天空。”我们这些微小的人构成了这个社会的主力军,我们虽小,却在这个时代闪烁。新一代的青年人不能因为自身的渺小就失去担当的勇气,亿万微弱的星光足以点亮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观《苏共兴衰》(2015.5.29)
苏共脱离人民、失去人心的原因: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高度集权的党建模式;治党不严,为政不廉。
中共现状:经济高速发展,掩盖严重危机;官性不改,党建难搞;暂时清廉很大程度上是迫于高压反腐。
(四)如何实现中国梦(2015.6.7)
在毛概调查中,同学问我怎样看待中国梦,我有些失望的开了句玩笑,“不要跟我谈梦想,我戒了”。显然,我们都明白“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道理,但我们往往也只停留于谈谈道理。
在我身边不难看到这样的大学生,他们本科毕业后能十拿九稳的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过上衣食无忧的幸福生活,因此,他们挥霍青春、甘愿平庸,还恬不知耻的高声唱道“直到看见平凡才是唯一的答案”。我认为现在有不少大学生曲解了“实干兴邦”。以我们土木工程专业为例,诚然,搬砖也是实干,实干就能兴邦。但为什么不尽最大努力发掘自身潜力,为民族复兴做更大的贡献呢?这些大学生不是没有能力,而是一旦自身的安乐生活得到保障,就近乎无下限的降低对自己的要求,就不愿再为了民族未来去艰苦奋斗。所以结构力学老师于永南才会怒斥“你们就是共和国的未来?!”中国的土木人啊,我们选择土木不仅是为了设计的乐趣和工程竣工后的成就感,更是为了建成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包括广大青年在内的每一个中国人的梦。新的时代为当代青年搭建了实现梦想的舞台,青春年华为当代青年提供了放飞梦想的翅膀,当代青年是大有作为的新一辈。
2.毛泽东思想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总结 篇二
关键词: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建设,探索
一、采用“跟进式”专题化教学, 构建教学内容
“概论”课程的内容十分丰富, 涵盖了从历史到现实, 从理论到实践, 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到内政、外交、国防、党建, 以及革命、改革、发展、稳定等一系列问题, 可以说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科学理论宝库。而其中的一些理论知识, 学生在中学的课程中已经有了一些接触和学习, 那么如何让学生在大学阶段的学习中避免与中学时的重复, 使学生真正能够把握这一科学理论的精髓,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由认知到理解, 再到认同和信仰,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为此在教学内容上的设置上, 我们打破了传统的按教材的章节一章一节面面俱到的讲授方法, 按照“把握理论精髓, 兼顾教学体系, 创建名牌课程”的要求, 将教学内容优化组合为35个特色鲜明的专题, 由不同的教师分别进行深入分析讲授。
在专题内容的设置上, 我们强调要“跟进党的创新理论, 跟进社会发展现实, 跟进学生思想实际”。为此, 我们一是建立主讲教师负责制, 要求每位担任专题教学的教师必须负责跟踪自己专题内容所涉及的党的创新理论的最新发展, 最新成果以及学术界的研究动态, 使党的创新理论能够在第一时间进入课堂;二是建立学生思想调查制度, 在开学初和学期中, 我们都会在学生中进行调查, 让学生把自己最关心的社会问题和希望该课程解答的问题写出来, 根据调查的结果, 对课程内容体系进行适当调整, 对已有专题内容进行修改和补充, 使我们的专题更加贴近学生思想, 贴近不同时期的社会热点和难点问题;三是建立专题的专家评议验收制度, 每个学期, 我们都会组织专家组, 对大家新制作和修改的专题的教案和课件进行评议验收, 验收合格的专题, 才可以在教学中使用。
“跟进式”专题化教学的实施, 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学生们普遍反映:“专题课内容丰富、信息量大, 针对性强, 且思想深刻, 有很大的启发性”;专题课“使抽象的理论变得生动形象, 激发了我们的学习兴趣”。
二、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
一是全程实施多媒体教学。对每一个专题, 我们都精心制作了包含文字、图片和视频的多媒体课件。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 把图像、文字、动画、声音、视频综合起来表达事物, 不仅大大增加了课堂上的信息量, 而且在形式上非常生动、活泼、直观, 象的理论形象化、具体化, 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 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和说服力。
二是开发建设网络课程。在实施多媒体教学的同时, 我们还开发完成了“概论”课的网络课程, 挂在大学的校园网上运行。该网络课程主要有三大模块:教学支撑系统、资料查询系统、考核测评系统。其中教学支撑系统主要包括:教学要求、教学大纲、电子教材、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教学案例、专家课堂以及供师生交流的BBS、论坛、聊天室。资料查询系统主要包括经典文献、学术论著、背景资料、声像资料、图片资料。考核测评系统分为教师考核及学生自测系统。能够实现网上远程浏览、查询、提问、下载相关资料, 可以进行网上远程教学、对话、辅导、答疑、管理。网络课程的开发, 实现了教学内容开放, 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为学生自主化学习创造了条件, 也为师生相互交流搭建了平台, 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
三是进行了网络课堂的教学试点。网络课堂, 是借助于交互性更强的网络技术平台, 有多名教员同时参与, 集授课、研讨、答疑、考核等教学环节于一体的课堂教学。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这个专题中我们进行了教学试点, 教学时由3-4名教师组成教学团队, 共同参与授课。课堂教学环节包括五步, 第一步, 引导教学环节。由主讲教师引导学生理清学习本专题的基本思路, 包括介绍本专题的主要内容、教学的重点、难点以及要达到的教学目的等。第二步, 材料浏览环节。组织学生浏览各种相关资料, 包括本专题的完整教案、多媒体课件、视频资料、背景介绍、理论争论、观点解读、专家论坛等。第三步, 分组讨论环节。第四步, 辩论答疑环节。第五步, 课堂测试环节。网络课堂设置有完善的即时测试系统, 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当场检测。试点证明这种教学改变了那种“注入式”、“满堂灌”的传统方式, 构建了一种“启发引导, 双向互动”的教学模式, 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 增强教学效果。
三、强化实践教学, 实现教学形式多样化
为搞好实践教学, 我们重新规划落实了4个实践教学基地, 并与他们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 每学期安排专门的课时组织学生到实践教学基地进行参观调查, 要求学生提交调查报告, 使学生以自己的所见所闻、所体所察, 在改革开放第一线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神实质和推动中国发展的现实意义。
除校外实践活动外, 我们还开展了多种多样的校内社会实践活动, 包括组织学生成立专题问题研究小组, 由任课老师担任不同专题小组的辅导教师, 利用课余时间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热点、重点和难点问题进行讨论和研究, 撰写小论文。同时我们充分利用歌咏比赛、演讲比赛、知识竞赛、辩论会、报告会、影视评论等活动, 寓教于乐。这一系列实践性教学活动的开展, 为学生们提供了贴近社会、观察社会、了解社会的广阔舞台, 也提高了他们正确地认识、分析、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能力, 增强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四、改革传统考核方式, 实现考核方式综合化
传统的考核方式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在这种考核方式下, 学生平时即使不认真上课, 甚至逃课, 考前突击看书、背笔记, 也一样能过关。这种考核方式显然与我们的教学目的不相符。学习“概论”课的目的, 不是让学生背会几个名词解释, 背会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什么是社会主义本质, 目的是在于帮助学生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并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正确分析社会问题,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
围绕此教学目标, 我们对本课程的考核方式和评价体系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建立起了综合化的考核方式。包括平时成绩占20%, 主要从平时表现、纪律、上课回答问题方面进行考核;社会实践占20%, 主要从参加校内外的各种实践活动中进行考核, 期末开卷考试占60%, 主要注重利用所学理论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考试题以辨析题和材料分析题为主。实践证明, 这种综合化的考核方式, 真正改变了学生对“概论”课考试临时抱佛脚的状况, 促使学生将所学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实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目的和宗旨。
五、规范教学管理, 实现课程管理制度化
课程管理的规范和制度化也是课程建设的重要环节之一。在“概论”课的课程建设中, 我们根据新教材和教学大纲, 制定了新的课程标准, 同时我们还制定了详细的课程建设规划、教学改革计划、教学实施计划。课程组还建立和完善了一系列教学管理制度, 包括教研例会制度, 定期召开教学研讨会, 研究教学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探讨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 关注本学科发展的前沿理论;集体备课制度, 每个专题, 从大纲到具体的教案, 都坚持集体讨论, 以集思广益, 对教案和课件进行完善, 努力使每个专题都是一场高水平的讲座, 每个教师都有自己最拿手、最受欢迎的精品课;青年教师培养制度, 指定骨干教师具体指导新教师授课, 发挥老教授的传帮带作用, 鼓励青年教师参加各种讲课比赛, 吸纳他们参与大的科研项目;还有新专题的试讲制度等。
通过这些制度的建设, 我们规范了课程的各项教学活动, 实现了课程管理的制度化, 也凝聚了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团结协作、充满活力的教师团队。
3.毛泽东思想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总结 篇三
1.简述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和相互联系。
答: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实事求是内在的包含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内容。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前提和基础;理论联系实际,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根本途径和方法;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验证条件和目的。
2.如何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
答:和谐社会就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的社会;就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的社会。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一是要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二是要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三是要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
3.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及指导意义。
答: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意义:1.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2.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3.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4.简述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
答:1.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2.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是: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3.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和经济,必须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新民主主义文化。新民主主义文化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在新民主主义文化中居于指导地位的是共产主义思想。
5.为什么说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答: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升级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是在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创立毛泽东思想,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建立新中国、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伟大成就以及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取得宝贵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是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开创的。面对十年“文化大革命”造成的危难局面,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科学评价毛泽东同志和毛泽东思想,彻底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理论和实践,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吹响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号角,创立邓小平理论,指引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上阔步前进。
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继承、发展并成功推向二十一世纪的。从十三届四中全会到十六大,寿命与重大历史关头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改革开放、与时俱进,在国内外政治**、经济风险等严峻考验面前,依靠党和人民,捍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开创全面开放新局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创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续引领改革开放的航船沿着正确方向破浪前进。
课文重点
*1938年,毛泽东在六届六中全会上作的题为<论新阶段>中首先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胡锦涛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第一次飞跃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第二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邓小平理论的基本理论问题.*建党80周年大会上全面阐述”三个代表”的科学内涵和基本内容,”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重大问题.*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依据.*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基础.*科学发展观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1941年,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界定了实事求是的科学含义:’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1939年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第一次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和总路线的内容.*帝国主义是中国革命的首要对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先后经过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工农民主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等几个时期.*毛泽东指出,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用和平赎买的方法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按国家所得税,企业公积金,工人福利费,资方红利四个方面进行分配,四马分肥.*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最大的实际.*邓小平提出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核心是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改革开放的目的就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所谓全方位就是不论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对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实行开放政策.*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的经济制度.*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经济基础,必须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二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环节,是实现其他目标的物质基础。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关键是???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基本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护照、荣辱与共”。
*人民政治的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人民政治监督职能主要是指:对国家宪法法律法规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对重大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履行职责的情况进行监督。
*民族区域自治是我们党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主要内容是: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城市社区民主政治建设;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建设。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树立共同理想,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掌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打牢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民族意识、民族心理、民族品格、民族气质的总和。是民族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坚持以人为本。
*三大优良作风:自我批评,理论实践相结合,密切联系群众。
*与时俱进就是要充分体现出时代精神。
4.毛泽东思想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总结 篇四
发布时间:2009-11-29 23:06:57阅读:4503次
一、实践教学的目的搞好实践教学,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根本要求,也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根本保证。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课中实施实践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一方面使学生深刻了解、认识国情,加深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理解,学习运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实践研究的创新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感情以及对社会强烈的责任心,使他们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最终达到“理论升华思想、理论联系实际、理论指导实际”的教学目的,进一步提高了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的自觉性和能力。
二、实践教学的要求
1、根据2005年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新的课改要求,制定《概论》课新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具体修订实践教学办法和教案。
2、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与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和教学工作的有关要求相一致,并服从学校的中心工作,密切配合有关部门开展相应的实践活动。
3、教师是实践课指导者和具体组织者,要依据党的教育方针和育人目标,创造性地开展实践教学。
三.实践教学的主要形式及具体实施要求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实践教学采取点与面结合的方式。“点”——指的是受各种条件的限制只能从学生中选取一部分人实施的实践教学模式。目前采取的形式是每年从学生中选拔一批优秀学生到乡、村、社区“任职”,聘期通常为一年(根据用人单位需要可以作些调整)。
“面”——指的是可供学生选择但每一个学生都必须参与的实践教学模式。可供选择的形式有社会调查、撰写研究型论文、到革命圣地、新农村等参观访问撰写参观访问感言、课堂辩论、主题演讲等。
l形式1——驻乡、村、社区任职
实施要求:
(1)任职学生要服从任职单位干部的领导和安排,做好交办的各项工作;
(2)维护学校形象和任职单位的荣誉;
(3)撰写任职总结材料,并及时反馈给任职单位,力所能及为任职单位决策提供参考;
(4)完成任职单位和学校老师布置的调研任务。调查方式以问卷调查为主,同时配合走访。做好走访调查日记,与调查问卷、形成的调研报告一并上缴归档。
l形式2——社会调查
实施要求:
(1)3-6人一组,自由组合。调研课题由老师结合教学内容和时事热点拟出提供学生参考,学生可以自行拟提,但须取得老师认可。利用双休日和节假日完成;
(2)设计问卷和走访问题,问卷样卷、问卷统计数据和走访原始记录以及拍照需上交;
(3)调查小组就所调研课题写出一份不少于5000字段调查报告,除此之外,每人需上交一份不少于千字的调查感言;
(4)社会调查所形成的成果可以以ppt、视频、文档等形式表现。
l形式3——撰写研究型论文
实施要求:
(1)1-3人为一组,论文题目由老师结合教学内容拟出提供学生参考,学生也可自行拟题,但需取得老师认可。利用课余时间完成;
(2)合作撰写要求集思广益,每个人需拟出个人的写作提纲。在此基础上形成大家共同认可的写作提纲,再分工协作,完成全文的撰写工作。防止搭便车。
(3)字数不少于5000字;
(4)合著的,除了上交论文外,每个人撰写的写作提纲也要上交,字数在500-1000字。
l形式4——参观访问
实施要求:
(1)3-6人为一组。参观访问的对象可以是革命圣地、新农村建设典型、本地知名企业和企业家及各行各业知名人士等;
(2)每个人需撰写不少2000字的参观访问或访谈的感言,以文档形式上交;
(3)形成成果(含参观访问的过程、同学的感言)必须以视频、ppt或图片的形式表现出来。
l形式5——“主题演讲”
实施要求:
(1)由老师确定演讲主题;
(2)由同学自愿报名参加,随堂举行。
(3)根据同学撰写的演讲稿和演讲表现综合评分。
l形式6——“课堂辩论”
实施要求:
(1)由老师在课前布置问题,设计好课堂辩论(或)讨论课记录表(含时间、地点、辩论题目、主要观点及得分)。学生课后作准备;
(2)根据每个同学发言的精彩程度当场评定分数;
(3)发言学生需填写老师制作的课堂辩论记录表并上交。
(4)老师根据学生发言的次数和分数综合评定成绩。
以上实践教学形式分课外和课堂内进行,课外实践教学集中在节假日进行,课堂内可根据教学需要随时进行。
除此之外,根据教学需要,举行一些不对学生进行考核的社会实践形式,如请专家开讲座、观看红色影视等。
四、实践教学的考核
1.任职实践结束前,对学生进行总结鉴定。学生填写社会实践鉴定表后,指导教师将社会实践鉴定表交实践单位,由实践单位鉴定后,指导教师负责取回。考核内容及百分比为:任职活动情况(60 分)、社会实践调查研究报告(30 分)、纪律表现(10 分)。
2.学生撰写社会调查报告或研究论文,必须用 A4 纸打印。封面由学院统一发放。报告或论文由社会实践指导教师按百分制评定成绩。
3.优秀成绩(90 分以上)控制在人数的 30% 以内。
4.有以下情况之一者,均予以不及格。
(1)社会实践期间表现差,未达到社会实践的基本要求。
(2)因病、因事缺席累计时间达实践规定时间的三分之一以上者。
(3)社会实践期间,造成教学或管理事故,影响不良者。
(4)有明显抄袭剽窃他人报告或论文者。
5.社会实践成绩登入成绩记分册。在期末总评成绩中占30%。
五、实践教学参考课题
1、社会调查
政治类
1.党员干部对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解认识情况调研
2.基层民主状况的调查与分析(以一个社区或一个村庄为例)
3.基层党支部活动情况(支部大会、支委会、民主生活会)调研
4.龙岩市各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现状调研
5.龙岩市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状况调研(以一个或数个企业为例)
6.党支部在本村发展中的作用和村民认同情况调研
7.龙岩市工人阶级现状调研(以一个或数个企业为例)
8.龙岩市社会治安与法制建设现状的调查分析
9.龙岩市农村社会民间宗教活动情况调查(以一个或数个村庄为例)社会类
1.龙岩市人口老龄化和老年人家庭赡养问题研究
2.龙岩市和谐社会建设进展情况调研(以一个社区为例)
3.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调研
4.龙岩市社会诚信度现状及其影响调查
5.龙岩市公民社会公平感与纳税行为的关系研究
6.龙岩市社会弱势群体实际生活状况调研(如 农民工生存状况、就业状况、收入状况、安居状况、医疗保障状况调查)
7.大学生的劳动观念与职业价值观的调查与分析
8.农村在土地征用过程中的农民利益保障情况调查与分析
9.龙岩市公共卫生条件改善情况的调研
10.网络发展及其对青少年影响的调查分析
11.龙岩市城区农民工子女入学状况调查
经济类
1.结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分析本地区的区情
2.龙岩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哪些具体举措?
3.物价变动对龙岩市低收入群体的影响
4.龙岩市城镇收入分配问题与完善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调查研究
5.沼气资源在龙岩市新农村建设中推广发展的经济分析
6.走进新农村,了解新农村,理解新农村,服务新农村——新农村建设调查(可以把调查的范围限定在一个市、一个县、一个乡甚至一个村)
7.龙岩市国企职工下岗与再就业问题调查
8.龙岩市国有企业转型情况调查
9.龙岩市外资企业现状调查
10.龙岩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状况调查
11.我市房地产市场调查
12.我市私车拥有状况调查。(即哪些人拥有私车,各占多大比例,他们的收入状况如何。)
文化类
1.龙岩市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以永定土楼为例
2.如何营造良好大学文化?
3.社会转型期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调查研究
4.大学生如何激励文化创新?
5.企业文化调查社会实践
6.本地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调查研究
7.节能减排家庭社区行动
8.龙岩市民办教育发展调查研究
9.农民工子弟上学问题调查
10.环保购物袋的追踪调查
2、研究型论文
1.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对当时的社会实践进行分析得出的结论,凭什么说它到现在还是科学的?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出现的问题?社会主义运动的遇到的挫折是不是表明了马克思主义的失败?
当今的社会主义与马克思设想的社会主义有什么区别?如何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解释它?
2.我眼中的毛泽东或邓小平. 我眼中百年北京奥运(夏季奥运会和残奥会)
4.你如何看待“三鹿奶粉事件”
5.怎样看待改革开放以后出现的收入差距扩大的现象?
6.怎样看待剥削?
7.中国30年改革的成功经验是什么?有无失败的教训?
8.中国为什么不能实行西方的“三权分立”制度、“多党制”?中国实行“多党制”真的就可以避免类似“文化大革命”那样的错误吗?
9.“文化大革命”为什么会出现那种“无法无天”的状况?
10.为什么会出现“大跃进”这样严重的错误?
11.允许社会各阶层中的先进分子入党会让我们党沦为“全民党”或“富人的俱乐部”吗?
12.提倡“百家争鸣、百家齐放”与“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是相互矛盾的吗?它们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起什么样的作用?
13.如何理解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
14.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则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要求是否有冲突?如果有,如何协调?
1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什么要实行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
16.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为什么必须坚持不结盟,坚持国家主权高于人权
3、主题辩论
1.私营企业家入党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2.当代大学生是应该更多地学习民族传统文化还是应该更多地接触世界文化?
3.随着现代通讯工具的发展,“家书文化”或“家信文化”走向衰落,现在有人提出要挽救这一文化乃至继续发展弘扬这一文化,你认为有这个必要吗?“家信文化”或“家书文化”是先进文化吗?
4.目前从上都“加热”经济,“冷却”精神,而没有信仰、没有精神、没有民族凝聚力,是不是比物质上的贫穷更可怕?
5.工人阶级的地位在改革中是不是下降了?在知识经济中,他们还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吗?
6.我们现在是不是要社会主义之名,行资本主义之实?不然如何解释理论与现实的矛盾?
5.毛泽东思想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总结 篇五
1、中国十七大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2、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2)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3)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4)政策和策略的理论;(5)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6)党的建设理论;(7)毛泽东思想体系中还有关于国际战略和外交工作的理论,它们有三个基本方面: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3、“三个代表”基本要求:2002年11月,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进一步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时代背景、历史地位、精神实质和指导意义,阐明了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提出要把“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贯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个领域,体现在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
4、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5、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深入分析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
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依据。
7、近代中国国情已经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社会,这是最基本的国情。
8、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不同: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相比有其新的内容和特点,集中表现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处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时代,是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革命的领导力量是中国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中国共产党;革命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革命的前途是社会主义而不是资本主义。
9、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10、把党的建设作为一项“伟大的工程”,逐步形成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自我批评的作风,这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
11、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主要内容被概括为“一化三改”。“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即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2、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它的基本内涵(1)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概括为社会主义的本质;(2)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突出了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的目标。
13、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1)发展才是硬道理;(2)发展史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3)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4)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4、我国的基本国情:我国还处于并将长时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准确地把握了我国的基本国情。
15、如何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特征?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
1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党的十三大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
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特指我国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
17、党的十七大进一步丰富了基本纲领的内容。
18、“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既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判断改革得失成败的标准。
19、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改革是动力,发展史目的,稳定是前提。
20、对外开放的特点:对外开放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
21、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是什么?
(1)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提高对外贸易效益;(2)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3)切实维护国家安全。
22、党的十四大明确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我们党在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上实现了又一次重大突破。
23、“三农”: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多次强调要把握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并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即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2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的政体。
25、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基本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26、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27、民主区域自治是我们党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实行这种制度,体现了我国坚持实行各民族平等、团结、合作和共同繁荣的原则,体现了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政治因素与经济因素、历史因素与现实因素的统一。
28、邓小平创造性地阐述了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思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要在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要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要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29、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战略意义?(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3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1)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2)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3)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推进文化创新;(4)坚持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立足本国又充分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5)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
31、什么是“双百”方针?“双百”方针是对文化建设经验的深刻总结,反映
了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
3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
33、“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从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在毛泽东、周恩来关于争取和平解放台湾思想的基础上,确立了和平统一的大政方针,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随后,逐步形成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
34、新世纪新阶段的对台方针政策:(1)恪守一个中国,增进政治互信;(2)推进经济合作,促进共同发展;(3)弘扬中华文化,加强精神纽带;(4)加强人员往来,扩大各界交流;(5)维护国家主权,协商涉外事务;(6)结束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
35、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36、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37、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内容:新时期的统一战线已经成为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联盟。
38、国际形势的发展及特点:(1)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2)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3)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6.毛泽东思想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总结 篇六
1 当前“概论”课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高校扩招后由于教学资源不足, 思想政治理论课一般采取大班授课制度, 学生人数一般150左右, 多的班级达到200人, 这样的班级规模严重影响师生的思想沟通、情感交流, 师生间较难开展互动, 很多教学方式和手段也难以实施, 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重复和交叉, 容易导致学生产生厌倦、抵触情绪, 影响教学效果。从教材内容来看, “概论”课内容主要是一些文件汇编式的结论性概括, 对社会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关注不多, 对现实问题的解释力度不够。如果教师缺乏对现实问题的敏锐性, 教学不能紧扣时代脉搏, 没有把理论和现实生活中的现象有机结合起来, 将理论变成鲜活的现实, 那么这种没有根植于社会生活、束之高阁的理论只会让学生觉得抽象、枯燥和无味, 难以理解、接受。
“概论”课教学中存在着重教师单向“灌输”轻师生双向交流、重教师“一言堂”轻学生“群言堂”、重教师教学积极性轻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情况。“以教师为中心, 以课堂为中心, 以书本为中心”的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 没能帮助学生把握基本原理, 竖立正确的理想信念, 难以触动学生内心, 调动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以教材为中心按章节内容逐一进行机械式灌输, 照本宣科, 内容重复较多, 理论上做到面面俱到, 没有重点难点。在课堂上以教师为主导, 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 讲授内容抽象空洞, 让学生感到讲授的理论知识离现实太远太枯燥, 结果是老师在台上讲得口干舌燥, 学生在台下听得昏昏欲睡。教学往往成为教师的“独角戏”, 学生参与讨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较低。上课教师讲学生听, 教师写、学生记, 考试突击背, 考完以后就忘记。“概论”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在教学环节中普遍缺少对实践教学的重视, 即便有实践教学环节也形同虚设。虽然安排有实践课, 但在实施过程中存在重结果考核轻过程监督的偏差, 实际效果不容乐观。
考核是“概论”课教学的重要环节, “千人一面”与“千人一卷”, 是对目前主要采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模式弊端最为形象的概括。考试是“概论”课教学用来检测教学效果的主要手段。期末考试的试题也主要集中在书本的理论知识。这种模式是中国应试教育下的产物, 它容易使学生产生一种印象:不管教师采用什么教学方法并没有实质性差别, 最终都是为了通过考试。作为学生, 上课的唯一目的是记住理论知识。教师教学效果的好坏最后体现在学生卷面成绩的高低, 学生受教育状况的直接反映也是试卷上分数的高低。“概论”课的考试功能, 使学生沦为考试的机器和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这不仅严重扭曲了“概论”的教育功能和本质, 而且还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和能力的发展。
教师个人思想政治素质的高低、道德修养的好坏、知识的多寡、能力的强弱、所选择的材料跟学生关心的实际问题是否切合等因素也会直接影响学生对该门课的认知、情感、态度和接受程度。学生可能因为喜欢、欣赏、崇拜某位教师“概论”课教学中所展现的丰富知识、良好的修养和高尚的人格魅力而慢慢喜欢上教师所承担的“概论”课。在实际中, 一些“概论”课教师对自身的角色认同不高, 对课程的性质、定位及功能的认识有偏差, 觉得从事“概论”课教学缺少成就感, 也就不愿意把精力用于教学方面。另外, 对于广大青年教师来说, 不管是个人经历、知识积累还是个人教学魅力来看, 还达不到用真理的力量感召人、用人格的力量感染人、用真挚的情感打动人、用生动的形象吸引人的教学要求, 各方面素质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2“概论”课教学改革思路探析
2.1 优化组合教学内容, 增强教学内容的时代感和针对性
要密切联系当前改革发展的实际, 不断充实和完善教学内容。应根据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 在照顾到课程内在的系统性与完整性的基础上, 按照课程内容的内在思想和逻辑关系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提炼、概括和充实, 对教材有所取舍, 重点讲授。将课程的内容划分为重点讲授的内容、一般讲授的内容、学生自学的内容等多个层次。把该课程中的重点理论、和现实联系密切的、学生思想中普遍存在疑惑的、对学生日后行为习惯的养成有重要作用的内容作为重点讲授内容。对于一些难度不大的内容安排学生根据自学提纲自学。教学时把主要精力放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层面上, 对“概论课”中涉及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基本知识, 应侧重分析、掌握它们是在什么样的历史背景和实践基础上产生的, 以及它们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在讲授中, 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 紧扣学生最关心、最想解决的问题, 及时补充一些相关材料, 不能照本宣科。要将有关理论和实践问题有机地统一起来, 教学内容贴近学生思想实际, 贴近学生遇到的现实问题, 避免空洞的说教, 促进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教学内容以热点话题为引导, 以引起学生的共鸣。注意吸收新知识、新观念, 广泛收集资料, 把学科发展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成就融人教学过程, 这样既有助于解决课程教学与学科发展脱节问题, 又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
2.2 改革教学手段, 创新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实效性
要让学生对“概论”课讲授的内容真信真爱, 教师的传授是关键, 但最后的效果还要取决于学生的领悟, 因此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增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创新性, 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努力寻找教与学的最佳结合点, 力图讲活“概论”课, 提高课堂控制力, 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教学方式和方法要努力做到贴近学生实际, 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的学习特点。要积极提倡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教学。要将案例教学、课堂讨论、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方式融为一体, 将重点、抽象而又不易理解的内容以图、文、声、像为一体的方式展现在学生面前, 充分刺激学生的感官, 增加想象力, 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和实效性。在组织教学时, 要精心设计导入新课环节, 可以交替使用问题导入、影视导人、故事导入、热点导入、用与学生课前或课问谈论的话题进行导人等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讲解过程中要注重精彩内容的链接、插入。“概论”课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各个领域, 古今中外很多事件都可能成为精彩讲解的一部分, 特别是那些国际、国内的热点、难点问题, 那些发生在大学生身边的事情等等。可以通过互动式、研究性教学鼓励学生参与教学过程, 更好地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就教材的有关内容,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师生共同进行解答。要善于运用案例教学法, 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活动中, 寻找案例, 展开分析, 提高学生的参与兴趣, 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概论”课的讲授仅仅依靠课堂上的讲授是远远达不到教育效果的, 必须与社会现实相联系。可以将课堂学习有效地拓展到课外, 组织学生走向社会, 参加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
2.3 改革创新考核方式, 提高考核方式的开放性
应充分结合“概论”课教学特点对考核方法改革, 注重考核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实际运用, 着重于对教学全过程的考核。应该遵循“四个注重”原则:第一, 在考核内容上“注重”能力考核;第二, 在考核形式上“注重”多样化考核;第三, 在考核管理上“注重”过程管理;第四, 在考核机制上“注重”多种奖励机制。要把平时考查和期末考试相结合, 加大平时考核成绩在总成绩评定中的比重, 做到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辩证统一。平时成绩占课程总评成绩的40%, 主要依据是平时表现 (课堂回答问题、听课和完成作业的态度) 、观后感、读书笔记、调查报告或讨论稿和考勤等各个方面。改变以前采用闭卷考试的形式, 采用开卷和闭卷结合进行的方式, 适当扩大开卷考试的比例, 期末考试成绩占总评成绩的60%。不能一味迎合学生的要求, 降低考试标准, 背离教学目标。考题注重挖掘学生的能力素质, 利于学生活学活用, 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4 加快知识更新, 努力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增强“概论”课的魅力
称职的“概论”课教师除了具备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宽厚的相关专业基础知识、开阔的眼界, 教师还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各高校应该努力为教师提供更好的条件, 要进一步制定和完善课程教师人才培训体系, 使现有的师资质量和水平得到提高;有计划地为“概论”课教师多提供外出学习、培训机会, 通过培训来更新知识、开阔眼界, 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安排教师到国内其他高校做学术研究访问。邀请知名学者来学校讲学, 在学术交流中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完善制度政策, 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对应支撑, 使“概论”课教师工作有条件、干事有平台、发展有空间, 能够在教学中感受到责任感、荣誉感、成就感, 安心于教学工作。
摘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但现有教学状况与党和政府的要求、学生的期望有很大差距。不断深化教学改革, 探索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 进一步增强教学实效, 成为“概论”课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文章立足实际, 分析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并提出相应的教学改革对策。
关键词: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改革,教学手段
参考文献
[1]卿定文.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管理模式初探[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08, (6) .
[2]吴建兴.关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改革的思考[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09, (6) .
7.毛泽东思想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总结 篇七
论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
姓名: 学号: 班级:
指导老师:
学院:
日期:2014年12月15日 星期一
论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
作者:烈雾风雨城
摘要: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了一个新的水平,并且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脚踏实地依靠全体人民的创造性劳动,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之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
关键字:
社会主义本质、小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总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英文翻译:
The Theory of Building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Addition
Name:
Chansea Cem
第 1 页
College:
Software College Class:
Class 1, Software Development Professional Student number:
133111048 Abstract:
The socialism essence theory have increased our understanding of socialism by a new level, and to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has important guiding significance.To realize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the Chinese dream, is a glorious and arduous career, need to rely on the people conscientiously in the creative work, need to generation after generation of Chinese people tenacious struggle, hard struggle and unremitting efforts.To realize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and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is addition of building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Key words:
the socialist essence, well-off,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general assignment,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正文: 一:我的论点
说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必定会谈到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谈到
第 2 页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必定先谈到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因此,要想实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首先要从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出发着手,逐渐完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最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二:论点问题与解决方案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第一次提出是在1980年5月,邓小平在论述怎样才能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时候。他指出:“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
众所周知,中国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党对我国社会性质问题的判断是正确的,但对我过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则不够清醒,在发展程度的判断上出现了失误,较长时间里提出的任务和政策脱离了国情,严重地影响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
而三种全会以后,中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那便是改革开放三十年!为了进一步实现完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邓小平指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而发展生产力是主要的,改革开放便是以此为根本实施在当时一筹莫展的中国,而且因此成功地让中国逐渐强大起来!世界也因此对中国的观点和看法有了极大的改变。
就是如此,但是如果要完美地完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还需要从社会主义的根本出发,做到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和坚持科学发展三个方面。
第 3 页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解释了社会主义的根本年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这合乎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体现了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时间的迫切要求。
因此,首先,第一大方面第一点,就是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是实现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要知道,民以食为天,当然放到当今,应当是民以“衣食住行用”为天。物质基础是人民生活最基本的保障!从古至今,无论是中国历代天朝,还是欧美过去历史,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部落,无一不是以生活物质为基础的有制度有规则的人们组成的集合体,那才能叫做国家。所以,社会生产力越高,人民越有保障,社会越是安定,社会主义便是越容易扎根,实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便是越肯定,越容易!
邓小平指出:“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我们将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要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这就要求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所以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
然后,第二点,便是解放生产力是为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开辟道路。我们知道,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息息相关,生产关系不论是落后还是超越生产力水平,那都会影响生产力的发展。
比如,中国之前的对公有制实行海量容纳,对非公有制经济采取简单排斥的做法,那样错误的观点和做法使得生产关系超越了我国生产力的实际水平,导致中国的发展滞后,并极大地影响了社会主义建设,这种做法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的实现起到了巨大的阻碍作用,让中国与世界队伍的距离不仅没有拉近,反倒是逐渐拉开了。
第 4 页
第三点,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进而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要实现这些目标,根本途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古往今来,任何一段历史都表明想要富裕至少必须要使得生活物质得到充分发展。因此,要想实现共同富裕,那么生活物质的发展必定需要得到十二分精神的实现,而这个发展却是建立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所以只有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才能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才能进而实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
然后便是第二大方面——大力发展科学技术!
马克思曾经提出科学技术史生产力的一部分,生产力中包含科学的论断,强调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确实,要知道,科学技术可是可以从一方面看出一个国家是否强大的重要标准。
例如,中国在鸦片战争之前的以冷兵器为主的时代,总体实力上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强大国家,那是因为那时候中国的科学技术是领先于世界,强大的科学技术保证了社会的发展,使得人民安居乐业,人民生活蒸蒸日上!
可是,鸦片战争之后,欧洲工业革命兴起,机器的大量制作代替了人工制作,使得生产力大大提高,英国便是借助了工业革命的出现,紧紧抓住了这个机会,顿时领先世界,成为世界的强国之一!
相对的,当时清政府的海禁和闭关锁国使得中国与世界的接触变得十分稀少,导致中国一直沉浸在过去的强大里,没有认清世界的潮流,因此才会让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也因此才会使中国从此开始受到世界各个强国的记忆觊觎和掠
第 5 页
夺,中国屈辱的世界才会一次又一次的发生!
这边是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性,如果没有科学技术发展,那么可以断定,数年后中国便是不复存在!
因为,不搞科学技术,生产力便是无法提高,国家实力便是止步不前,甚至随着中国人口的增加,会逐步导致国家综合实力的降低,从而落后于其他国家!
邓小平曾说:“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事实证明这话说的很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也是这样认为的。
此后,江泽民提出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胡锦
第 6 页
涛提出科学技术“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革命力量”,习近平提出“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等重要论断,进一步强调了大力发展科学技术的极端重要性。
因此,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对国家来说是极其重要!
而对于这及其重要的论断来说,什么方法最适合目前我国国情和对我国未来是有利发展的呢?
为了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党中央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相继又实施了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一,科教兴国战略要求,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建设创新型国家。
二,人才强国战略强调,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要把人才作为推进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努力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型人才,建设规模宏达、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把我国由人口大国转化为人才强国。最后是第三大方面,即坚持科学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党高度重视发展问题,将发展作为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是的,中国没有发展便是没有了强大的未来,发展才是硬道理!
总体上来说,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另一方面,我国发展不平衡的矛盾日益尖锐,社会利益关系日益
第 7 页
多样化,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不协调状况凸显。由此看来,发展确实是硬道理,没有发展,哪里来的今天的中国? 但是,发展并不是没有条件的,其一,它必须以人为本,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社会主义前途和命运的根本力量,实现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其二便是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全面发展就是以经济发展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就是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的各个环节相协调,实现经济社会各构成要素的良性互动;可持续发展,就是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的永续发展。
其三,坚持统筹兼顾。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必须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高度,统筹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方面工作,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各个方面利益关系,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而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我想,世界上没有谁会反对这一条真理的,我们也是由此数个坚持,才能让中国能够以最好的方式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8.毛泽东思想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总结 篇八
------毛泽东思想与创新精神
学号:2010 班级:计科(1)班
姓名:
摘要
创新精神是毛泽东思想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2000年6月5日,江泽民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发表讲话指出:“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毛泽东同志、邓小平同志,他们都善于根据实际情况的发展变化提出新的思想和理论,为我们树立了坚持科学精神、创新精神的光辉典范。”事实表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取得反帝反封建斗争胜利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创新的历史。关键字:毛泽东思想、创新
研究毛泽东思想与创新精神,对于我们更好地学习和继承毛泽东思想,具有现实意义。
一、毛泽东关于创新问题的认识
中国共产党是在一个社会冲突激烈、矛盾变动急剧的时代背景下领导中国革命实践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想就是在这样的时代环境下孕育起来的。毛泽东曾描述说:“这个变化是如此巨大,以至使老一辈的人们完全不能设想的变革,都轰轰烈烈地出现了。”急剧变动的时代必然就是一个呼唤创新的时代。毛泽东就是在这样一个大变动的时代树立了鲜明的创新精神。
从历史实践来看,促使毛泽东创新精神孕育和发展起来的因素大致有三个方面。第一是早年受到五四运动的洗礼。当时新思想的汹涌澎湃使青年毛泽东培育起创新的思想意识。如他所描述的那样:“近年欧潮东渐,学说日新。全国学界人士,靡不振臂奋起,顺应潮流,从事改革。”他带头在湖南传播新思潮,认为“没有新文化由于没有新思想,没有新思想由于没有新研究,没有新研究由于没有新材料”。竭力主张要在黑暗沉闷的旧中国,闯出一条新路,1920年11月,他写给正在法国留学的向警予信中,对湖南现状流露出强烈的不满,说:“政治界暮气已深,腐败已甚,政治改良一涂,可谓无希望。吾人惟有不理一切,另避道路,另造环境一法”,表现出五四那个时代进步青年充满激情的创新精神。第二,大革命失败后被迫退到偏僻落后的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的实践,促使毛泽东不得不面对原先没有想到过的新情况、新问题。他意识到,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这样的事情就只是发生在中国,“不但全世界帝国主义国家没有一国有这种现象,就是帝国主义直接统治的殖民地也没有一处有这种现象”。因此,就没有现成的可供参照的东西作指导,只能靠自己摸索。第三,一段时期里党内教条主义的盛行以及指导中国革命失败的惨痛教训,促使毛泽东在思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的过程中,注重树立创新精神。教条主义就是创新的对立面,毛泽东曾批评许多中国留学生,“只知生吞活剥地谈外国,他们起了留声机的作用,忘记了自己认识新鲜事物和创造新鲜事物的责任”,正是从创新的角度看待教条主义的。毛泽东还曾把教条主义者称为“思想上的懒汉”,就是指他们只会用现成的思想理论,用别人得出的观点结论,来代替自己的思考。总之,毛泽东的创新精神既是大变动时代孕育的结果,也是革命实践催化的结果。
二、毛泽东思想是创新精神的成果
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实践来看中国革命,最突出的贡献就在于创造怀。中国革命走的是俄国人的路,但样式则不同于十月革命。中国革命同样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但却是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取得了成功。因此,离开了创新,就不可能有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胜利。而中国共产党人创新的最伟大成果就是产生了毛泽东思想。没有创新就没有毛泽东思想的诞生。
首先,从毛泽东思想概念的形成和提出出来看,创新是界定这个概念的最关键的内核。1927年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毛泽东的创新精神及其运用于实践的努力没有得到党内的认同。在20年代后期和30年代初期,以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为特征的错误倾向盛行党内的情况下,毛泽东甚至受到批评和排挤。但是,一旦从曲折的经验教训中领悟到毛泽东代表着中国革命的正确方向时,其创新精神的价值立即成为党内接受毛泽东领袖地位和思想指导的重要标准。1945年中共七大确立了毛泽东思想在全党的领导地位,刘少奇在阐释毛泽东思想时也明确强调了毛泽东思想在创新层面上的价值内涵,他称毛泽东是“天才的创造的马克思主义者”,并强调指出:“他在理论上敢于进行大胆的创造,抛弃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某些已经过时的、不适合于中国具体环境的个别原理和个别结论,而代之以适合于中国历史环境的新原理和新结论,所以他能成功地进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种艰巨的事业”。刘少奇对毛泽东思想的这一阐释经历了时间的考验,至今仍是我们认识毛泽东思想的重要视角。邓小平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许多讲话中都指出了毛泽东思想的创新价值,如他指出:毛泽东最伟大的就功绩就是把马列主义的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实际结合起来,“他创造性地把马列主义运用到中国革命的各个方面,包括哲学、政治、军事、文艺和其他领域,都有创造性的见解”。其次,从毛泽东本人的思想认识来看,创新是他在形成自己思想理论时突出强调的原则。1928年至1930年间,毛泽东在开创农村革命根据地独特实践的基础上,写出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3篇文章,最先触及到中国革命带有规律性的问题,是理论创新的开端。就是在这段时间里,毛泽东强调了反对主观主义的问题。1929年底,他在为红四军第九次党代会起草的决议中明确提出,必须在党内提倡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方法研究中国的国情,“以代替主观主义的分析和估量”。1930年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又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这就是强调要创新。经过30年代初与王明“左”左教条主义的斗争,毛泽东的创新意识更加明确。1938年10月,他鲜明地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刻命题,即:“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毛泽东正是有着这种创新精神才使他能够完整地、系统地确立起一整套关于中国革命问题的思想理论体系。
最后,从毛泽东思想本身的内容来看,其中的一些主要思想观点都体现了创新精神。从最初对中国农民运动的深入思考和对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科学分析,到第一次大革命失败后开始独立地在中国农村探索新的道路,毛泽东不顾别人的讥讽嘲笑,也不怕遭排挤打击,坚持根据中国革命实践中碰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革命道路、中国共产党的建设和军队建设、无产阶级领导民主革命的策略等许多方面,形成了新判断,提出了新观点。如关于中华民族资产阶级两面性特征的结论、中国武装斗争必须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依托的观点、关于区分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论断、关于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的结论、关于无产阶级必须担负起体领导民主革命责任的见解、关于农民群众是中国民主革命主力军的观点、关于建立广泛革命统一战线的策略、关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只能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思想、关于革命胜利后必须建立多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政权建设构想、关于创造条件实现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论述,以及建国后如何对农业、资本主义工商业和个体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等等,都是毛泽东立足于创新的结果,它以中国共产党自身实践基础上形成的新结论、新思想,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由此可见,毛泽东思想是与中国共产党的创新实践紧密相联系的。离开创新,就谈不上毛泽东思想;研究毛泽东思想,不讲创新也就不可能深刻把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和历史价值,当然也就不可能从毛泽东思想中汲取前进的力量。随着日新月异的社会变化,毛泽东思想中某些带有历史痕迹的具体观点会过时,但其中蕴涵着的创新精神,则将是留给中国人民的一笔永恒的财富。这种创新精神将凝结成为中华民族进步的灵魂,成为中国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9.毛泽东思想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总结 篇九
一、教材“一刀切”, 不适合高职学生的特点
高职院校学生的整体素质与本科院校相比有一定差距, 他们的理论知识比较薄弱。 教材是学生学习和接受人文教育的重要载体和平台。 目前使用的《概论》是专科生、本科生通用的, 存在过于注重理论体系的完整性, 忽视时代变革中出现的新情况、新现象, 时代气息感弱等问题, 教学内容与实效性相脱节, 许多学生难以接受。 通过调查发现, 有接近80%的被调查者认为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各门教材内容与中学思想政治课所学内容是重复的; 有超过45%的认为需要编写一套适合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特点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概论》课程授课主要以大班为主, 有的班达到200人, 学生人数多, 教师很难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 不了解学生心理, 教学缺乏针对性, 这种过于理论化、理想化、形式化的教学内容很难获得大学生的认可。 因此, 要整合《概论》课程的教学内容, 把理论和社会实际、学生特点紧密结合, 让学生真正喜欢阅读教材, 喜欢思想政治理论课。
二、教师教学缺乏实效性, 不能激发高职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 是学生的导师。 教师的整体素质对于《概论》课程的教学效果具有很大的制约作用。
首先, 教师的授课内容要有吸引力。 通过调查, 接近31%的认为教学内容对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程有影响, 有接近67%的认为教学内容一般, 可以接受;接近60%的受访者认为老师所讲内容理论联系实际, 针对性较强;通过调查发现, 有66.5%的被调查者不喜欢教师上课时照本宣科, 缺乏激情和新颖;有接近30%的认为最喜欢老师讲社会热点难点问题;有超过66%的认为对时事热点最感兴趣。 教学内容要适合学生的需要, 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 教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要符合学生的时代性。 通过调查发现, 有66%的被访者喜欢教师教学互动, 51.8%的认为展开社会热点难点辩论等方式学生比较认同; 超过47%的认为师生平等参与、师生平等互动性教学模式学生比较喜欢;目前学生对于教师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普遍满意; 有48%的认为有时候老师讲课对学生缺乏吸引力的主要原因是教学方法单一、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有37.6%的认为教师缺乏必要的诙谐和幽默。 因此, 《概论》课教师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要与时俱进, 创新适合高职学生的教育教学方法。
最后, 教师自身素质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魅力。 教师的能力和素质表现程度, 可以很大程度地影响学生学习 《概论》课程的兴趣。 调查发现, 教师的思想品德、课堂语言表达能力和授课热情是影响学生学习该课程的主要因素; 有46% 的受访者认为幽默教学能够激发学生上课的兴趣; 很多学生认为老师应该在教学方式、语言风格、表达能力和互动能力方面提升自己;有95%的认为教师应该每年进修。很多学生认为一个好的思政课教师应该具备事业心和责任感, 关爱学生、了解学生并关爱学生, 有人格魅力、深厚的理论素养、较高的专业水平和学术造诣, 有较强的教学能力、较宽的知识面、开阔的视野和新颖的视角。 所以, 当今时代的思政课教师, 需要更大的提升和完善, 以满足学生的期望。
三、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厚, 缺乏学习动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只有有了兴趣, 才有学习该课程的动力。 调查发现, 只有41%的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态度比较重视; 有接近40%的被调查者认为必修课必须来上;有60%的认为在教学过程中不会向老师提问题, 因此思政课的教学气氛一般, 互动较少, 很少有同学发言, 存在老师唱独角戏的局面;有很多学生因为不感兴趣、不想回答或者羞于回答或不愿主动回答。 因此, 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需要老师的方法和手段, 只有学生有很浓厚的学习兴趣, 《概论》课的学习效果才会显现出来。
四、《概论课》实践教学效果不显著, 理论和实际脱节
实践教学是《概论》课程整个教学的重要环节。 通过调查发现, 目前学生对于该课程的实践教学普遍评价不高。 很多学生认为实践教学可以扩大视野、促进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更多了解社会、锻炼制度的胆量和心态, 积累更多的社会经验, 对自己以后的发展很有好处。 调查中针对实践教学, 学生提出了很多建议, 要求学校和社会为实践教学提供更多条件、组织好假期参观、实习和社会调查;构建成熟的思政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编写相关教材、设立实践教学基地和领导要重视等。 如何提高《概论》课程的实践教学水平, 是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总之, 通过这次调查, 我们发现学生也认识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对于自己在各个方面都有很大的帮助, 有97.5%的被调查学生认为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对自己还是有作用的。 很多学生对于如何上好《概论》课程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 只有接近50%的认为目前《概论》课程的教学效果较好。 要想提高《概论 》课程的实效性, 要从根本上改变灌输型的教学模式, 增强教学双向互动问题;要加强社会实践教学环节, 提高教师素质和教学能力等各种要素的结合。
参考文献
[1]何绍铭.HE Shao-ming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环节的完善——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为例[期刊论文]-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2010 (5) .
[2]曲建武, 等.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新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0 (5) .
10.毛泽东思想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总结 篇十
题 目 论如何把握当前农业农村工
作形势
姓 名
钱东敏 所在学院
信电工程学院 专业班级 09网络(1)班 学 号 20090504119 指导教师 宋思运 日 期 2011 年04 月 14 日
摘要
2010年,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极不平常的显著成就,成功应对了极为严重的自然灾害、农产品市场价格异常波动和非常复杂的外部环境,全年粮食产量实现了半个世纪以来的首次“七连增”
(1)充分认识“十一五”农业农村发展
(2)深刻领会党中央关于“十二五”农业农村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3)清醒认识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矛盾
(4)党中央对我国水利改革发展作出全面部署
关键词:农村、发展、三农、加快
abstract 2010, agricultural rural development made highly uncommon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successfully coped with the extremely serious natural disasters, agricultural product market price and the very abnormal fluctuations of complex external environment, annual grain output achieved the first “half century even seven increase”
(1)fully understand its rural development “11th five-year plan”
(2)a deep understanding of central committee 1025 “about” agricultural rural development important decisions to deploy
(3)knew soberly agricultural rural development faces conflicts
(4)the party to a comprehensiv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in water conservancy deployment
Keywords: rural, development,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faster
目录
1、充分认识“十一五”农业农村发展„„„„„„„„„„„„„
1.1确保粮食等农产品有效供给„„„„„„„„„„„„„„„„„„„„ 1.2确保农业增效和农民持续增收„„„„„„„„„„„„„„„„„„„ 1.3确保农村社会和谐发展„„„„„„„„„„„„„„„„„„„„„„
2、深刻领会党中央关于“十二五”农业农村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
2.1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2.2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 2.3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2.4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
3、清醒认识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矛盾„„„„„„„„„„„„„
3.1耕地、水资源减少和农产品需求刚性增长的矛盾更加突出„„„„„„„ 3.2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总体上涨与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的矛盾更加突出 „„„„„„„„„„„„„„„„„„„„„„„„„„„„„„„„ 3.3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就业结构不平衡的矛盾更加突出。„„„„„„„„„ 3.4农民增收后劲不足与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矛盾更加突出。„„„„„
4、党中央对我国水利改革发展作出全面部署。„„„„„„„„„
4.1适应新形势下水利改革和发展„„„„„„„„„„„„„„„„„„„ 4.2如何做好新时期水利政策研究和决策咨询工作„„„„„„„„„„„„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正文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11.毛泽东思想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总结 篇十一
选择题部分
一、单项选择题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1.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D)全会上作的题为《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最先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
A、六届三中
B、六届四中
C、六届五中
D、六届六中 2.毛泽东思想,作为我们党的一切工作的指针,是在(C)中确立的。A、遵义会议
B、六届六中全会
C、党的七大
D、中共八大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理论成果是(C)
A、三民主义
B、新三民主义
C、毛泽东思想
D、邓小平理论 4.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于(B)A、国民革命时期
B、土地革命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5.遵义会议以后,直至抗日战争时期,是毛泽东思想的(C)A、萌芽时期
B、形成时期
C、成熟时期
D、继续发展时期 6.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工作路线是(A)
A、群众路线
B、思想路线
C、工人路线
D、农民路线 7.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立足点是(C)
A、争取外援
B、艰苦奋斗
C、独立自主
D、利用外贸
8.指出没有毛主席,至少我们中国人民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的人是(C)
A、刘少奇
B、周恩来
C、邓小平
D、江泽民 9.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产生的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B)
A、邓小平理论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D、科学发展观 10.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A)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B、发展是硬道理
C、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D、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11.邓小平理论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是(D)
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B、姓“资”还是姓“社”的判断标准 C、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D、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12.邓小平正式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命题是在党的(B)A、十一届三中全会
B、十二大
C、十三大
D、十四大
13.邓小平正式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命题是在党的(C)A、十一届三中全会
B、十二大
C、十三大
D、十四大 14.党的(D)正式提出“邓小平理论”这一科学概念 A、十二大
B、十三大
C、十四大
D、十五大v 15.邓小平理论形成的主要历史根据是(B)
A、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经验
B、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个方面的历史经验 C、西方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历史经验
D、发展中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历史经验 16.我们党的文件中第一次提出科学发展观是党的(A)
A、十六届三中
B、十六届四中
C、十六届五中
D、十六届六中 17.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极为丰富,其核心是(C)
A、立党为公
B、执政为民
C、以人为本
D、可持续发展 18.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A)A、坚持与时俱进
B、坚持党的先进性
C、坚持执政为民
D、坚持立党为公 19.贯彻“三个代表”重主要思想,核心在(B)A、坚持与时俱进
B、坚持党的先进性
C、坚持执政为民
D、坚持立党为公 20.贯彻“三个代表”重主要思想,本质在(C)A、坚持与时俱进
B、坚持党的先进性
C、坚持执政为民
D、坚持立党为公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1.毛泽东精辟论证实事求是思想内涵的论著是(A)
A、《改造我们的学习》 B、《整顿党的作风》 C、《反对党八股》D、《反对本本主义》 2.首先对“实事求是”做出马克思主义解释的是(B)A、邓小平
B、毛泽东
C、马克思
D、列宁 3.毛泽东第一篇反对教条主义的主要文章是(A)
A、《反对本本主义》
B、《矛盾论》 C、《实践论》 D、《整顿党的作风》
4.邓小平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这段话,非常深刻地阐明了(B)
A、实事求是的重要性
B、解放思想的重要性 C、改革开放的重要性
D、破除迷信的重要性 5.“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中的“解放思想”是指(A)
A、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B、“大胆地试、大胆地闯”
C、一切出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 D、排出姓“资”姓“社”的干扰
6.解放思想意味着主观与客观的关系是(C)A、从根本上不能统一
B、可以达到绝对的统一
C、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D、两者不相关 7.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的精髓是(A)
A、实事求是 B、毛泽东思想
C、邓小平理论
D、“三个代表”主要思想
第三章
新民主主义理论
1.毛泽东指出,解决中国一切革命问题的最基本的依据是(C)A、正确分析中国社会的阶级状况
B、正确分析中国社会的经济结构 C、认清中国社会的特殊国情
D、认清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2.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的标志是(C)A、辛亥革命
B、新文化运动
C、五四运动
D、中国共产党成立 3.毛泽东提出“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著名论断是在(B)A、古田会议
B、八七会议
C、瓦窑堡会议
D、遵义会议
4.1939年毛泽东在(B)一文中,第一次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和总路线的基本内容。
A、《新民主主义论》
B、《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C、《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
D、《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 5.近代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是(B)
A、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
B、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C、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D、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6.1948年,毛泽东在(C)中完整地表述了新民主主义总路线的内容。A、《新民主主义论》
B、《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C、《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
D、《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
7.中国革命的首要对象,中国人民第一个和最凶恶的敌人是(A)A、帝国主义
B、封建主义
C、资本主义
D、官僚资本主义 8.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和最可靠的同盟者是(D)A、工人
B、城市小资产阶级
C、民族资产阶级
D、农民 9.中国革命的根本问题是(A)
A、农民问题
B、土地问题
C、武装斗争问题
D、党的建设问题 10.毛泽东否定“城市中心论”,提出“以乡村为中心”思想的著作是(C)A、〈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B、〈井冈山的斗争〉
C、《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D、〈反对本本主义〉
11.在民主革命中,中国共产党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是(B)A、土地革命、党的建设、武装斗争
B、武装斗争、统一战线、党的建设 C、统一战线、土地革命、武装斗争
D、武装斗争、统一战线、革命根据地 1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中起决定作用的阶级是(A)A、无产阶级
B、农民阶级
C、城市小资产阶级
D、民族资产阶级 13.在革命统一战中适用又联合又斗争的阶级是(D)
A、无产阶级
B、农民阶级
C、城市小资产阶级
D、民族资产阶级 14.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对顽固势力采取的策略是(A)A、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
B、坚决打击的原则
C、彻底消灭的原则
C、团结—批评—团结的原则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1.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A)A、新民主主义社会
B、社会主义社会
C、资本主义社会
D、共产主义社会 2.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属于(C)
A、资本主义体系
B、民主主义体系
C、社会主义体系
D、共产主义体系 3.我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时期是指(D)A、1949年10月到1952年12月
B、1953年1月到1956年12月 C、1957年1月到1966年4月
D、1949年10月到1956年12月 4.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体是(D)
A、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B、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D、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5.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采取的方法是(A)
A、和平赎买
B、国家资本主义
C、利用、限制、改造
D、团结—批评—团结 6.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采取的主要形式是(B)A、和平赎买
B、国家资本主义
C、利用、限制、改造
D、团结—批评—团结 7.在我国,剥削阶级和剥削制度被消灭的标志是(C)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
B、全国大陆的解放和统一
C、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D、土地改革运动的完成第五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1.建国初期,我国在经济建设上主要采取的模式是(A)A、苏联模式
B、东欧模式
C、美国模式
D、德国模式 2.毛泽东提出“以苏联经验为借鉴,走自己的路”的思想的主要著作是(C)A、《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B、《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 C、《论十大关系》
D、《我们党的一些历史经验》
3.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一文中,提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针和指导思想是(A、既反对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B、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C、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D、在新的生产关系下面保护和发展生产力
4.毛泽东提出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学说的著作是(B))
B A、《论十大关系》
B、《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C、《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 D、《再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 5.毛泽东提出关于社会主义社会两类矛盾学说的著作是(B)
A、《论十大关系》
B、《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C、《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 D、《再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 6.在中共八大上,提出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实行“三个主体,三个补充”思想的领导人是 A)
A、陈云
B、李富春
C、薄一波
D、周恩来 7.60年代初,最先提出农业中要实现生产责任制观点的领导人是(D)A、刘少奇
B、周恩来
C、邓小平
D、邓子恢
8.社会主义的本质是(D)
A、社会主义公有制核按劳分配
B、高度的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人的全面发展
C、人民当家作主,成为社会的主人
D、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9.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B)
A、巩固人民民主专政
B、发展生产力
C、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D、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10.邓小平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的著名论断是在(C)
A、党的十二大上
B、党的十三大
C、1992年南方谈话中上 D、党的十四大上 11.邓小平认为解决中国所有的问题是要靠(D)
A、强大的人民政权
B、强大的人民军队 C、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D、自己的发展
12.邓小平理论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是(D)
A、什么是解放思想,怎样坚持解放思想
B、什么是实事求是,怎样坚持实事求是 C、什么是改革开放,怎样实施改革开放
D、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第六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1.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最早提到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的是(B)
A、马克思
B、列宁
C、毛泽东
D、邓小平
2.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我们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原则,现阶段中国最大的实际是(D A、生产力水平低,商品经济不发达
B、人口多,底子薄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
D、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第一次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还处于初级阶段的是在(B)A、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报告中
B、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
C、十二大报告中
D、十三大报告中()4.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B)A、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必然经历的起始阶段
B、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阶段 C、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阶段
D、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阶段 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是(C)
A、过渡性质的B、新民主主义的C、社会主义的D、共产主义的
6.社会主义初级从(C)开始,到21世纪中叶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实现,至少需要100年时间。
A、1949年
B、1953年
C、1956年
D、1958年 7.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B)A、落后的生产力同先进的生产关系的矛盾
B、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C、商品经济和计划经济的矛盾
D、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8.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是(C)
A、社会主义国家的立国之本
B、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心 C、社会主义国家的富民之路
D、执政党建设的重要内容
9.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A)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B、改革开放不动摇 C、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动摇
D、自力更生不动摇 10.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是(D)
A、社会主义道路 B、人民民主专政 C、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D、共产党的领导 11.改革和发展的前提条件是(C)
A、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B、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C、社会稳定
D、依法治国
12.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战略步骤的第三步,是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B)A、发达国家水平
B、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C、发展中国家水平
D、世界领先水平13.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目标是(D)
A、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C、实现四个现代化 D、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14.党的十三大正式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党的十七大通过的党章又把“和谐”与“富强民主文明”一起写入了基本路线。这条基本路线的实质是(A)
A.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B.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不动摇 C.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动摇
D.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
15.1980年,邓小平在《目前形势和任务》的讲话中明确指出:“我们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就是坚持社会主义,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坚持党的领导。其中,核心就是要(C)
A.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B.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C.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D.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1.对外开放是(C)
A、赶超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需要
B、赶超发展中国家的需要 C、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D、加快发展商品经济的需要 2.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是(A)
A、长期的基本国策
B、一项特殊政策
C、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政策
D、一项权宜之计 3.实行对外开放的前提是(B)
A、公平合理、互惠互利
B、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C、发展对外贸易,引进资金和先进技术
D、实行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 4.对外开放是对(D)
A、社会主义国家开放
B、资本主义国家开放C、发展中国家开放 D、全世界开放
5.我国对外开放的先头阵地是(D)
A、经济技术开发区
B、沿海开放城市
C、保税区
D、经济特区 6.“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从(A)A、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这个意义上说的
B、对社会各个方面要进行根本性变革的意义上说的 C、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的经济体制意义上说的 D、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的政治体制意义上说的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1.我国原有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形成于20世纪(A)A、50年代
B、60年代
C、70年代
D、80年代
2.确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核心问题,是正确认识和处理(C)A、改革与开放的关系
B、发展与稳定的关系
C、计划与市场的关系
D、速度与效益的关系
3.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首次提出(D)的新概念
A、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
B、计划与市场在内的统一的经济 C、以计划调节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
D、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4.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D)
A、实现共同富裕
B、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C、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5.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是(A)A、生产资料公有制
B、全民所有制
C、集体所有制
D、经济混合
6.任何社会发展阶段上的所有制结构,都不是由人们主观愿望决定的,而是由(B)A、生产关系的性质决定的 B、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决定的 C、国家的性质决定的 D、各种经济成分的比重决定的 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所有制结构应该是(D)
A、以个体经济为主体,其他经济成分为补充
B、以私营经济为主体,其他经济成分共同发展 C、以混合经济为主体,其他经济成分为补充 D、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8.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占主体地位的经济应当是(C)
A、私营经济
B、个体经济
C、公有制经济
D、外资经济 9.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B)
A、公有资产占优势上 B、控制力上
C、集体经济大发展上
D、国有资产占优势上 10.按劳分配的尺度是(C)
A、需要
B、资本
C、劳动
D、工作能力 11.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公有制经济中(B)
A、按劳分配是唯一的分配方式
B、除按劳分配外,还存在着其他分配方式 C、按劳分配能按统一的标准实现
D、劳动者的个人受辱支取决于自己的劳动贡献 12.按劳分配原则是要在劳动报酬上承认(B)
A、阶级的差别
B、劳动的差别
C、劳动力价值的差别
D、社会地位的差别 13.分配方式是由(A)决定的
A、生产方式
B、交换方式
C、消费方式
D、可供分配的产品数量 14.在私营企业中工作的劳动者得到的工资收入是(D)A、按劳分配的收入
B、按劳分配以外的劳动收入 C、风险补偿收入
D、按劳动力价值分配的收入
15.购买债券得到的利息收入属于(B)
A、按劳分配的收入
B、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收入 C、剥削收入
D、风险收入 16.党的十五大提出在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前提下,必须把按劳分配和(C)A、按资分配结合起来
B、按风险分配结合起来 C、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
D、福利性分配结合起来 17.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是(D)
A、一部分人先富
B、大多数人富裕
C、先富带动后富
D、共同富裕 18.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目的是为了(B)A、合理拉开收入差距
B、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C、鼓励先进,鞭策后进
D、发展多种分配方式 19.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指由(D)
A、物质生产增长向精神生产增长转变
B、简单再生产向扩大再生产转变 C、传统产业向高科技产业转变
D、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20.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指(A)
A、在社会主义宏观调控下,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的经济体制
B、在不需要国家宏观调控下,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完全自由地发挥作用的经济体制
C、计划和市场相结合的经济体制
D、计划调节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体制
第九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1.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C)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C、人民
D、国务院 2.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是(B)
A、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B、人民当家作主 C、民主集中制
D、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3.我国现阶段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实质是(B)
A、共产党专政
B、无产阶级专政
C、工农联盟专政
D、新民主主义专政 4.我国的根本政体是(A)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
B、民主集中制
C、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和政治协商会议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5.我国的国体是(B)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人民民主专政
C、政治协商制度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6.近年来,我国改进和完善了选举制度,把直接选举人民代表的范围扩大到(B
A、乡一级
B、县一级
C、村一级
D、市一级 7.我国的政党制度是(D)
A、共产党领导的一党制
B、共产党和民主党派联合执政的多党制 C、共产党和民主党派轮流执政的多党制
D、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 8.我国的民主党派是(C)
A、在野党
B、执政党
C、参政党
D、在朝党 9.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C)
A、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
B、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自由 C、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 10.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C)
A、指导思想
B、唯一方法
C、基本方略
D、基本政策 11.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D))A、先决条件
B、基本动力
C、根本基础
D、客观需要 12.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是(A)
A、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B、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C、将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法律化
D、必须将每一个公民都增强法制观念
第十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养(C)A、社会主义劳动者为目标
B、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为目标
C、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
D、先进思想的传播者为目标 2.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灵魂是(A)
A、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C、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D、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E、社会主义荣辱观
3.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B)
A、民主法制建设
B、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C、树立共产主义理想
D、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第十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2006年10月,(D)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面、深刻地阐明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和定位。
A、十六届三中全会 B、十六届四中全会
C、十六届五中全会 D、十六届六中全会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点是(D)A、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
B、完善社会管理,保持社会安定有序 C、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
D、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第十二章
祖国完全统一的思想
1.代表中国政府第一次公开提出和平解放台湾主张的是(B)
A、毛泽东
B、周恩来
C、叶剑英
D、邓小平2.1963年周恩来将对台政策归纳为“一纲四目”。“一纲”是指(C)
A、一国两制
B、和平统一
C、台湾必须统一于中国
D、台湾社会改革可以从缓 3.“一国两制”的提出当初是为了解决(A)
A、台湾问题
B、香港问题
C、澳门问题
D、港澳台问题 4.首次以“台湾回到祖国怀抱,实行统一大业”来代替“解放台湾”的是(D)
A、《告台湾同胞书》
B、《中国大陆和台湾和平统一的设想》 C、“汪辜会谈纪要”
D、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 5.提出两岸尽快实现“三通”的是(A)
A、《告台湾同胞书》
B、叶剑英九条方针
C、《中国大陆和台湾和平统一的设想》 D、《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 6.邓小平首次明确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是在(C)
A、1979年
B、1981年
C、1982年
D、1984年
7.1985年3月,(C)正式把“一国两制”确定为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A、六届人大一次会议
B、六届人大二次会议 C、六届人大三次会议
D、六届人大四次会议 8.“一国两制”的基础是(B)
A、和平统一
B、一个中国
C、两种制度
D、50年不变 9.特别行政区中将来可以保留自己军队的是(C)
A、香港
B、澳门
C、台湾
D、都可以 10.《中英联合声明》与《中葡联合声明》分别签定于(A)A、1984年和1987年
B、1983年和1986年 C、1985年和1988年
D、1984年和1986年
11.《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被审议通过是在(B)
A、七届人大二次会议
B、七届人大三次会议 C、八届人大一次会议
D、八届人大二次会议 12.澳门回归祖国怀抱是在(C)A、1999年10月1日
B、1999年10月1日 C、1999年12月20日
D、1999年12月1日
13.1995年1月30日发表《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重要讲话的是(A)
A、江泽民
B、李鹏
C、朱镕基
D、李瑞环
14.1995年1月30日,江泽民发表的关于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动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重要讲话是(B)
A、《告台湾同胞书》
B、《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 C、《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D、《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促进祖国统一大业》 15.2005年3月,(C)审议通过了《反分裂国家法》 A、十届人大一次会议
B、十届人大二次会议 C、十届人大三次会议
D、十届人大四次会议
第十三章
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
1.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C)A、新原则
B、新秩序
C、主题
D、新格局 2.威胁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主要根源是(A)A、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B、南北差距越来越大 C、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对立和斗争
D、因民族、宗教、领土等因素而导致的局部冲突和战争
3.新中国的建立必须清理旧中国残留的对外关系遗迹,建立国内的良好环境,以全新的面貌建立、发展同其他友好国家的关系,这一关系指的是(B)
A、“另起炉灶”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一边倒”
D、“一条线”
4.1953年12月,周恩来首次系统地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是在会见(A)
A、印度代表团
B、缅甸代表团
C、印尼代表团
D、越南代表团
5.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是(C)
A、一极化
B、两极格局
C、多极化
D、三足鼎立
第十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1.现阶段,我国知识分子是(C)
A、小资产阶级
B、中产阶级
C、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D、一个独立的阶级 2.在“四个尊重”,核心是(A)
A、尊重劳动
B、尊重知识
C、尊重人才
D、尊重创造
3.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包括大陆范围内的联盟和大陆范围外的联盟,其中(A)A、大陆范围内的联盟是主体
B、大陆范围外的联盟是主体 C、、大陆范围内的联盟和大陆范围外的联盟都是主体 A、大陆范围外的联盟是大陆范围内的联盟的基础 4.我们国家的领导阶级是(D)
A、资产阶级
B、无产阶级
C、农民阶级
D、工人阶级
第十五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1.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C)
A、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B、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不动摇
C、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D、实现共产主义 2.为了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努力(D)党的领导 A、重视
B、服从
C、统一
D、改善
3.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是(B)
A、农民阶级
B、工人阶级
C、知识分子
D、民主人士
二、多项选择题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1.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它们都(A、D、E)A、体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
B、反映了近代中国的时代要求 C、揭示了中国革命的特殊规律
D、包含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 E、包含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经验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这是因为(ABCDE)
A、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础 B、它们都贯穿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C、它们都有相同的社会理想
D、它们都又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E、它们都视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 3.毛泽东思想是(ABC)A、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B、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C、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D、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4.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有三个基本方面(ABC)
A、实事求是
B、群众路线
C、独立自主
D、自力更生
E、统一战线
5、邓小平理论是(ABCDE)
A、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
B、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
C、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D、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E、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6.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ABCD)A、经济建设
B、政治建设
C、文化建设
D、社会建设 7.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基本要求是(ABD)A、全面发展
B、协调发展
C、综合发展
D、可持续发展
8.科学发展观要求协调发展,就是要努力做到“五个统筹”,即(ABCDE)
A、统筹城乡发展
B、统筹区域发展
C、统筹经济社会发展 D、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E、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1.在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上,中国共产党在历史上曾经存在过两种错误倾向(AC)A、教条主义
B、冒险主义
C、经验主义
D、保守主义 2.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辩证关系是(BCE)
A、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目的 B、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归宿 C、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
D、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 E、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
3.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ABC)
A、体现时代性
B、把握规律性
C、富于创造性
D、尊重规律性 4.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做到与时俱进,就要做到自觉地把思想认识(ABC)A、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B、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 C、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 D、从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中解放出来 E、从轰轰烈烈的形式主义中解放出来
第三章
新民主主义理论
1.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AE)A、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B、帝国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C、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D、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 E、封建主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包括有(ABCD)
A、工人阶级
B、农民阶级
C、城市小资产阶级 D、民主资产阶级
E、地方实力派
3.中国无产阶级有着自己特殊的优点是(CDE)
A、大公无私
B、富于组织性和纪律性
C、深受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主义和资产阶级的三重压迫
D、分布集中,有利于无产阶级队伍的组织和团结
E、大部分出身于破产的农民,和农民有着天然的联系,便于结成工农联盟
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济纲领是(ADE)A、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 B、没收帝国主义在华财产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 C、没收民族资产阶级财产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
D、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
E、保护民族工商业
5.新民主主义文化的特点是(ABCDE)
A、无产阶级领导的B、民族的 C、科学的 D、大众的 E、以共产主义理想为指导的
6.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城市小资产阶级包括(ABCD)
A、知识分子
B、小商人
C、手工业者
D、自由职业者
7.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领导的统一战线,先后经过了(ABCD)
A、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
B、工农民主统一战线
C、抗日民主统一战线
D、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8.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形成的战胜敌人的主要法宝是(BCE)
A、土地革命
B、党的建设
C、武装斗争
D、群众路线
E、统一战线
9.中国的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主观原因和条件是(DE)
A、中国的政治经济不平衡
B、全国革命形势在向前发展
C、革命发生在有影响的地方
D、相当力量正式海军的存在E、党的领导及其正确的政策
10.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必须处理好(ACE)三者之间的关系
A、土地革命
B、农民问题
C、武装斗争
D、党的建设
E、根据地建设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成分有(ABCDE)
A、国营经济
B、合作社经济
C、个体经济
D、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E、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2.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ABCD)
A、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B、实现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实现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D、实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我国对个体农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必须遵循的原则有(ABD)A、自愿互利
B、典型示范
C、公私兼顾
D、国家帮助
E、积极引导 4.“四马分肥”是指(ABCE)
A、所得税
B、企业公积金
C、工人福利费
D、奖金
E、资方红利 5.关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正确的结论有(BDE)
A、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
B、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过渡性社会 C、是属于资本主义体系的过渡性社会
D、是一个既有社会主义因素又有非社会主义因素的过渡性社会 E、是一个社会主义因素起决定作用,必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社会
第五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1.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的内容包含(ACE)A、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B、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C、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D、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E、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邓小平理论的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是(A C)
A、什么是社会主义
B、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C、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D、如何正确理解改革发展同稳定的关系
E、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3.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两大原则,是(AB)
A、发展生产B、共同致富 C、消灭剥削
D、消除两极分化 E、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4.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中,体现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是(CDE)A、解放生产力
B、发展生产力
C、消灭剥削 D、消除两极分化
E、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第六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涵义是(AE)
A、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
B、实现了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的社会 C、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时期 D、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要经历的起始阶段 E、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是(ACD)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以精神文明建设为动力
C、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D、坚持改革开放
E、坚持阶级斗争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揭示了我国当前的(AD)A、社会性质
B、生产力发展水平
C、经济发展程度
D、社会发展阶段
E、社会发展模式
4.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包括(ABD)
A、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
B、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 C、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防
D、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 E、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制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1.判断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各方面的工作的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归根结底看其是否有利于(ACE)
A、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B、提高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
C、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D、社会分配的公平
E、提高人民生活水平2.我国对外开放采取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格局是(ABCDE)A、经济特区
B、沿海开放城市
C、经济技术开发区
D、沿海经济开放区
E、沿边和沿江地区 3.实行改革开放是(ABC)
A、社会主义中国的强国之路
B、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历史性决策 C、新时期中国最鲜明的特征
D、社会主义国家的一贯政策 E、社会主义优越性的表现
4.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ABE)
A、改革是动力
B、发展是目的 C、发展是手段
D、稳定是目的 E、稳定是前提
5.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唐朝采取了对外开放政策,促进了对外交通与贸易的发达,唐朝首都长安成为国际性的大城市,唐朝进入全盛时期,政治安定,经济繁荣发展,出现了“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中国封建社会呈现前所未有的盛事景象。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实现改革开放,30年的改革开放促进了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使中国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两次对外开放(AB)
A.都是社会发展的需要B.都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C.都是建立在自然经济基础之上D.都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6.在对外开放中我国将主要精力放在了“引进来”方面,“走出去”方面显得有些苍白,与“引进来”相比,法律法规、政策措施不配套。为此要(ABCD)
A.制定“引进来”与“走出去”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加强二者的融通互补 B.积极探索“引进来”与“走出去”的互动模式,形成良好互动发展局面 C.不断更新完善“走出去”投资个别产业的指导,并给予资金和政策支持 D.整合外商投资促进和对外投资促进,在统一的投资促进制度框架下开展工作
7.十七大报告两次提到“开放型经济”,强调“开放型经济进入新阶段”,要“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将中国以往对外开放的境界提到了新的高度。十七大报告用“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这12个字定位的开放型经济体系,这彰显了我国对外开放战略在新形势下的新特点、新趋势。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ABCD)
A.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现实要求 B.要求提高防范风险、切实维护国家安全的能力 C.要求统筹利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D.要求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提高对外贸易效益
8.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结构调整需要,以及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在利用外资方面的主要政策措施有(ABCD)
A.有步骤地推进银行、保险、电信、外贸、旅游业等服务领域对外开放 B.鼓励外商特别是跨国公司投资高新技术产业、基础设施等领域 C.积极吸引外资,以多种形式参与国有企业的改组改造
D.引导外资更多地投向中西部地区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1.我国原有经济体制的弊端主要是(ABCDE)
A、政企职责不分
B、条块分割
C、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的作用 D、分配中的平均主义严重
E、经济形势和经营方式单一
2.邓小平同志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这表明(ABCD)A、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
B、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C、计划和市场可以共存,具有互补性 D、计划与市场的多少,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E、社会主义以市场经济为主,资本主义以市场为主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是(ABC)A、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B、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C、在宏观调控上,能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
D、在政府职能上,实行政企分开,政府不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E、在管理方法上,有一套规范化的市场经济运行的法律和法规 4.公有制经济包括(ABCD)
A、国有经济
B、集体经济
C、混合所有制中的国有经济成分 D、混合所有制中的集体经济成分
E、股份制经济
5.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ABC)A、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B、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C、对经济发展的控制力上
D、国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E、公有资产在全国各地、各种产业中都占优势 6.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劳动(BD)
A、是人们的第一需要
B、是人们的谋生手段
C、直接表现为社会劳动
D、还存在着重大差别
E、是分配个人消费品的唯一尺度
7.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方式有(ABCDE)
A、按劳分配的收入
B、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收入
C、福利性分配的收入
D、风险收入
E、按劳分配以外的劳动和经营收入 8.按生产要素分配包括(ABCE)
A、按劳动力价值分配获得的收入
B、按资本分配得到的利润收入C、资产收益 D、通过福利性分配得到的收入 E、社会成员提供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获得的收入 9.在下列各项中,属于生产要素的有(ABCDE)
A、资本
B、劳动力
C、土地
D、技术
E、信息 10.在我国现阶段,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手段应当是(AB)A、诚实劳动
B、合法经营
C、行业封锁
D、部门垄断
E、地方保护 11.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规范收入分配的具体措施有(ABCDE)A、保护合法收入
B、取缔非法收入
C、调节过高收入
D、整顿不合理收入
E、保障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需求 12.社会保障体系包括(ABCDE)A、社会保险
B、社会救济
C、社会福利
D、优抚安置与社会互助
E、商业保险与慈善事业
13.我国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信息化促进工业化,走上一条(ABCDE)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A、科技含量高
B、经济效益好
C、资源消耗低
D、环境污染少
E、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 14.新型工业化道路是(ABCDE)
A、以信息化带动的工业化
B、以科技进步为动力的工业化
C、以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为中心的工业化 D、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相结合的工业化 E、是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的工业化
15.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是(ABCDE)
A、生产发展
B、生活富裕
C、乡村文明
D、村容整洁
E、管理民主 16.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的道路,必须坚持的指导方针是(BCDE)A、集成重新
B、自主创新
C、重点跨越
D、支撑发展
E、引领未来 17.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实施积极的就业方针是(ABC)A、坚持劳动者自主就业
B、坚持市场调节就业
C、坚持政府促进就业 D、努力改善创业和就业环境
E、积极扩大就业
第九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1.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和核心是(AC)
A、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B、公民享有无限自由
C、人民当家作主 D、实行民主集中制
E、爱国统一战线
2.我国现阶段的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是无产阶级专政,这主要表现在(ABCD
A、它们的领导力量相同
B、它们的性质相同
C、它们的作用、职能相同 D、它们的历史使命相同
E、它们的形式相同 3.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之间的关系是(ACE)
A、共产党实行对各民主党派的政治领导
B、执政党和在野党的关系 C、各民主党派接受共产党的领导,为实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服务 D、各民主党派是反对党
E、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4.我国人民民主专政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关系是(ACE)
A、前者是后者依据和前提
B、前者指国家性质,后者指国家机构
C、前者是国体,后者是政体
D、前者是国家权力机关,后者是国家管理机关
E、前者是国家政权性质,后者是政府机构
5.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包含以下主要内容(ABCD))
A、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
B、人民代表大会的政体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E、国务院及各级人民政府 6.依法治国,是(ABCDE)
A、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B、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 C、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标志
D、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E、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7.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的(AC)
A、最高权力机关
B、最高行政机关
C、最高机关
D、最高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
E、最高领导机关
第十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包括(ABCDE)A、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B、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C、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推进文化建设
D、坚持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立足本国又充分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 E、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ABCDE)A、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C、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D、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E、社会主义荣辱观
3.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包括(AC)
A、思想道德建设
B、物质文明建设
C、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D、党风建设
E、社会制度建设
4.江泽民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列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ABCD)
A.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发展大繁荣,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 B.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巩固全党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C.大力培育文明风尚,广泛开展群众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D.大力推进文化创新,全面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5.胡锦涛指出:“道德力量是国家发展、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重要因素。”“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始终要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大力弘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思想道德保障。”切实加强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就必须(ABCD)
A.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B.着力培育文明道德风尚 C.把先进性要求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D.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6.思想道德建设,解决的是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必然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我国当前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点是(ABC)
A.社会公德建设
B.职业道德建设
C.家庭美德建设D.倡导文明礼貌
7.2006年3月,胡锦涛在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的委员时指出,要教育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荣辱观(ABCD)
A.涵盖了个人、集体、国家三者之间的关系 B.涉及人生态度、价值选择、社会风尚等方方面面
C.体现了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时代精神,反映了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 D.是新形势下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
8.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指出:“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断提高党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这里的“提高”具体表现在(ABD)
A.牢牢把握舆论导向,正确引导社会舆论
B.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C.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 D.优先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
9.胡锦涛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就必须坚持(ACD)
A.以发展为主题
B.以加强党的建设为基础 C.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
D.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10.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党中央做出的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决策。综合观察当前国际国内形势,我国文化建设既面临许多有利条件也面临严峻挑战。因此,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深入文化体制改革,必须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ABCD)
A.加快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
B.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C.加快发展文化产业D.加强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
第十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是(ABCDEF)
A、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B、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
C、必须坚持改革开放 D、必须坚持民主法治
E、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F、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2.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了全面部署,提出的举措包括(ABCDE)
A、坚持协调发展,加强社会事业建设
B、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
C、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建设基础
D、完善社会管理,保持社会安定有序
E、激发社会活力,增进社会团结和睦
3.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的社会管理格局可以概括为(BCDE)
A、市场主导
B、党委领导
C、政府负责
D、社会协同
E、公众参与
4.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ABCDEF)
A.民主法治 B.公平正义 C.诚信友爱 D.充满活力 E.安定有序 F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5.2004年9月召开的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至此,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发展成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的“四位一体”。这“四位一体”之间的关系是(ABCD)
A.物质文明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谐社会提供物质基础 B.政治文明为经济文明、精神文明和和谐社会提供政治保证
C.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谐社会提供思想保证和智力支持 D.和谐社会为其他三个方面的文明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和重要条件
6.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要通过发展增加社会物质财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又要通过发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不断促进社会和谐。”以上论述表明(ABD)
A.科学发展是社会和谐的前提和基础 B.社会和谐为科学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C.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动力 D.科学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方针 第十二章
祖国完全统一的思想
1.英国强占香港是通过(ACE)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 D、《马关条约》
E、《展拓香港界址专条》 2.台、港、澳问题的性质是(BE)
A、都是国际关系问题
B、台湾问题是内政问题
C、都是内政问题 D、都是殖民地遗留问题
E、港澳是殖民地遗留问题 3.台湾问题是(CDE)
A、二战遗留下来的问题
B、殖民主义侵略中国遗留下来的问题
C、中国内战遗留下来的问题
D、中国的内政问题
E、中美关系的最大障碍 4.1963年周恩来将对台政策归纳为“一纲四目”。属于“四目”问题的有(ABCD)A、除外交必须统一于中央外,所有军政大权、人事安排等悉委于蒋介石 B、所有军政及经济建设经费不足之数悉由中央拨付 C、台湾的社会改革可以从缓 D、双方不做破坏对方团结之举
E、双方发展贸易,互通有无,进行经济交流。
5.2000年10月,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新世纪党的三大任务是(ADE)A、推进现代化建设
B、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C、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D、完成祖国统一大业
E、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
6.2005年3月4日胡锦涛提出了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的四点意见,即(ABCD)A、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
B、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 C、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
D、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
第十三章
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
1.毛泽东根据战后国际形势的发展,先后提出的著名论断有(ABCDE)A、两个中间地带和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
B、各国的事情应由各国人民自己来管,反对帝国主义的干涉和称霸 C、国家不分大小强弱都是平等的,反对以大压小、以强凌弱 D、支持世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和各国人民的革命斗争 E、结成广泛的反帝反霸斗争的国际统一战线 2.和谐的世界应该是(ACDE)
A、民主的世界
B、繁荣的世界
C、和睦的世界 D、公正的世界
E、包容的世界 3.要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必须(ABCD)A、坚决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和强权政治
B、树立新安全观 C、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
D、维护世界多样性 E、解决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
4.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是(ABDE)
A、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B、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
C、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D、独立自主
E、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
第十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人阶级队伍发生了明显变化,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ABCDE)A、队伍迅速壮大
B、内部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C、工人阶级中的知识分子的比重大大增长,科技文化素质明显提高 D、进城就业的农民以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 E、岗位流动加快
2.新时期的统一战线已成为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包括(ABCD)
A、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
B、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C、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 D、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
E、结成反帝反霸统一战线的国际友人 3.社会主义时期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ABCDE)A、维护祖国统一
B、反对民族分裂
C、坚持民族平等
D、民族团结
E、各民族共同繁荣
第十五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包括(ABC)
A、政治领导
B、思想领导
C、组织领导
D、经济领导
E、技术领导 2.中国共产党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三大优良作风是(ADE)A、理论联系实际
B、一切从实际出发
C、为人民服务 D、密切联系群众
E、批评与自我批评
3.毛泽东当年曾意味深长地说:“今天是进京赶考的日子”,“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两个务必”时时警示着处于执政地位的中国共产党人,也激励着广大干部、党员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开拓进取。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时代的发展,“赶考”仍在继续,但“赶考”的环境、“考题”和“考生”状况都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这段材料表明(ABCD)
A.“考题”变为如何领导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B.“赶考”的主人没变,依然是中国共产党,“考官”没变仍然是全体中国人民 C.评判“考生”成绩的标准变为是否更好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D.“赶考”环境更加复杂,“赶考”的任务更加艰巨,“考生”的状况发生了新的变化
4.中国共产党人十分重视人民群众的作用。毛泽东说:“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不了解这一点,就不能得到起码的知识。”邓小平说:“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这些重要论断表明(ABCD)
A.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根本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
B.为了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要求 C.密切联系群众是中国共产党的最大的的政治优势
D.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5.江泽民指出:“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做到“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必须(ABCD)
A.正确处理利益关系多元化和根本利益的关系
B.正确处理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的关系,自觉做到以大局为重,局部服从大局 C.正确处理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 D.切实解决好事关人民群众利益的实际问题
6.党领导的改革开放既给党注入巨大活力,也使党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新课题新考验。世情、国情、党情的发展变化,决定了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既十分重要又十分紧迫。为此要(ABCD)
A.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B.贯彻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
C.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D.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
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改革创新的事业,党要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自身建设,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要突出的重点是(ABCD)
A.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加强思想建设
B.以造就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为重点加强组织建设 C.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重点加强作风建设 D.以健全民主集中制为重点加强制度建设 8.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党在新阶段的先进性是要靠千千万万高素质的党员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实践中的先锋模范作用体现出来的。离开了党员的先进性,党的先进性就成了无源之水。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共产党员保持和发展先进性要(ABCD)
A.坚持理想信念,坚定不移的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 B.坚持党的宗旨,始终不渝地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C.坚持两个“务必”,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D.坚持勤奋工作,兢兢业业地创造一流的工作业绩
9.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始终是我们党生存、发展、壮大的根本性建设,抓住了先进性建设,就抓住了党的建设的根本,抓住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关键。世界上任何政党的兴衰成败,归根结底都缘于一个先进性问题。丢掉了先进性就丢掉了执政资格。对于我们党来说保持先进性必须(ABCD)
A.最根本的就是要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始终站在时代前列,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B.把党的先进性的要求转化为全党的全部执政活动中,同实现党的历史任务紧密结合起来 C.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D.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永不自满,永不懈怠
10.胡锦涛指出:“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重要内容。强调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反映了党对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和对长期执政正反两方面经验的科学总结,反映了党对自己所处的历史方位和所承担的历史使命的清醒认识,反映了我们党把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紧密结合的高度自觉。”这段论述表明(ABC)
A.科学执政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成功的前提条件 B.民主执政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的本质要求
C.依法执政是新的历史条件下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的基本方式 D.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核心是科学依法执政
复习指南——主观题部分2010-2011学年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期末主观题复习指南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践、历史和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赋予其实践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经过了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即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党最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政策和策略的理论、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党的建设理论。
提示: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有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1)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2)邓小平理论包含着丰富内容,较鲜明的有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等。
*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1)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2)主要内容: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①体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针;③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
科学发展观:①是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②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③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重大战略思想,对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
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意义
实事求是:①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丰富和发展;②是制定并贯彻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的思想基础;③是党加强思想作风建设和提高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始终的是实事求是。把握了这个精髓,就把握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之间的历史联系及其统一的科学体系,也就把握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中的最本质的东西。
*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
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这是因为: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实事求是的前提条件,是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保证。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在实践上的每一个重大发展、理论上的每一个重大突破,都是解放思想的结果。
第三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1926年前后,毛泽东发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文章,形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
1928年10月到1930年5月,毛泽东陆续发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反对本本主义》等文章,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理论。1940年前后,毛泽东发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共产党人〉发刊词》《新民主主义论》等著作,使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达到成熟,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
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等文章,总结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尤其是解放战争以来的经验,提出了著名的十大军事原则;论述了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的思想,完整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土改总路线;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了“两个务必”以及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思想。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系统论述了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思想,指出人民民主专政是中国革命的主要经验和主要纲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进一步得到丰富和发展。
*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经济纲领和文化纲领
(1)政治纲领,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2)经济纲领,即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这三大经济纲领,是指导新民主主义共和国进行经济建设的根本方针。
(3)文化纲领,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在新民主主义文化中居于指导地位的是共产主义思想。
*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提出
1939年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第一次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和总路线。1948年毛泽东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完整地论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1940年1月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系统论述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纲领。
*中国革命道路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1)主要内容:毛泽东在“工农武装割据”经验的基础上,创立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理论。①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必要性:第一,这是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国情决定的;第二,反革命力量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在农村的统治相对薄弱;第三,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无产阶级必须深入农村,发动农民起来革命。
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可能性(中国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和条件):一是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二是国民革命的影响;三是全国革命形势继续向前发展;四是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五是共产党组织的有力量和政策正确。
(2)重要意义:①它反映了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是指导革命取得胜利的唯一正确理论;②它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行理论创新的成果,是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重要内容;③它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做出了独创性的贡献。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及其相互关系
1939年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一文中,把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他指出“统一战线问题,武装斗争问题,党的建设问题,是我们党在中国革命中的三个基本问题。正确地理解了这三个问题及其相互关系,就等于正确地领导了全部中国革命。”
*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及其主要经验
(1)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先后经过了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统一战线、土地革命时期的工农民主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解放战争时期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等几个时期。
(2)主要经验:一是坚持党在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二是坚持以工农联盟为基础,扩大非劳动人民的联盟;三是对资产阶级实行又联合又斗争的政策,等等。
*党的建设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经验
(1)民主革命时期,党的建设主要包括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等。
(2)民主革命时期,党的建设的基本经验:一是着重从思想上建党,这是党的建设的突出特点;二是发扬党的优良作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三是注重党的组织建设,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社会主义改造的依据: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原理,从我国实际出发,开辟了一条适合我国情况的农业、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2)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经验:①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②农业合作化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③正确分析农村的阶级和阶层状况,制定正确的阶级政策;④坚持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由互助组到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再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三个发展阶段。高级社实行生产资料农民集体所有制,具有完全的社会主义性质。
(3)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经验:①采取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②经历了由低级到高级的三个步骤,即由带有社会主义因素的手工业生产小组到半社会主义性质的供销合作化,再到社会主义性质的生产合作化的过渡形式;③通过说服教育、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办法,把手工业私有制改变为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④规定了手工合作社的生产经营方针,就是为农业生产服务,为服从生活服务,为出口贸易服务。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主要经验:①用和平赎买的方法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②采取由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形式,经历了由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到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再到全行业的公私合营这样三个步骤。③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第五章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科学内涵和重要意义
(1)邓小平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突出生产力的基础地位;二是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对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①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所决定的,也是党实现其所承担的历史责任的需要;②只有把发展作为主题,才能符合人民群众的愿望,不断巩固和发展党执政的群众基础;③坚持以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一条主要经验。
第六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和主要特征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2)党的十三大概括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党的十五大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又作出了新概括。党的十七大从八个方面对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出的阶段性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概括。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从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21世纪中叶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至少需要100年时间。
初级阶段的长期性,从根本上说是由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条件和建成社会主义所需要的物质基础所决定的。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提出及其主要内容
(1)党的十三大正式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党的十七大又对基本路线的内容加以发展。
(2)主要内容: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1)改革开放是一场革命,它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改革开放又是一场新的革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2)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1)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实现改革发展稳定的统一,是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要指导方针。
(2)中国目前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阶段,这是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改革的攻坚阶段。在这一时期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任务极其艰巨。第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第二,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第三,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成功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我国30年的对外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面临着一系列新挑战,为此必须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形成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第一,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提高对外贸易效益;第二,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第三,切实维护国家安全。
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社会主义的制度性特征。第一,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第二,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第三,在宏观调控上,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
*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混合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二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混合经济中的非公有制成分等。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必须遵循的又一条基本原则。从根本上说是由它们在发展社会生产力中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还因为它们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按劳分配以外的多种分配方式,其实质就是按对生产要素的占有状况进行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有多种分配形式:一是以劳动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二是劳动以外的生产要素所有者参与分配;三是管理和知识产权类的生产要素如科技发明、创造、信息、专利等参与分配。(2)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收入分配制度的一大特点。实行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有利于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让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提示:各种生产要素同劳动一起,都是物质财富和使用价值的源泉。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同劳动价值论并不矛盾。
*深化分配制度改革
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必须注意两个问题:一是正确认识“先富”与“共富”的关系;二是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注重社会公平、防止两极分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课题。坚持效率和公平有机结合才能更好地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1)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不仅是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客观需要,而且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是解决我国当前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紧迫要求。(2)指导方针: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
(3)基本举措: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技的战略基点,推动科技的跨越式发展;就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就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建设创新型国家,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1)基本要求: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按照“两个坚持”和“三个转变”的要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所谓“两个坚持”,就是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所谓“三个转变”,就是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2)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基本含义:就是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为此,要紧扣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条主线,大力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统筹区域发展
(1)统筹区域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不仅关系现代化建设的全局,也关系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2)基本目标和基本途径: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必须注重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1)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以能源资源高效率利用的方式进行生产、以节约的方式进行消费为根本特征的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指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来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
(2)主要内容: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以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遵循自然规律为核心,以绿色科技为动力,追求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
(3)基本举措:充分考虑人口承载力、资源支撑力、生态环境承受力,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统筹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的需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不断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4)内在要求:建设生态文明。(5)重要途径:发展循环经济。第九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建立了以农村村民委员会、城市居民委员会和企业职工代表大会为主要内容的基层民主自治体系。党的十七大,首次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基本范畴。
*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扩大社会主义民主
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第一,健全民主制度,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巩固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第二,完善法律制度,树立社会主义法制权威。第三,推进司法体制机制改革,发挥司法维护公平正义的职能作用。第四,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第五,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第六,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第七,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扎实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2)含义:民族区域自治是在统一而不可分离的国家领导下,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实行区域自治。
(3)核心: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本地方事务的权利。
(4)我国各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享有广泛的自治权利:一是自主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部事务;二是享有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权利;三是享有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四是享有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按照传统风俗习惯生活及进行社会活动的权利和自由;五是拥有自主安排、管理、发展经济建设事业,自主发展教育、科技、文化等其他各项权利。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1)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2)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目标。
第十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
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着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切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
一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二是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三是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推进文化创新;四是坚持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立足本国又充分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五是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①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解决的是举什么旗的问题;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解决的是走什么路、实现什么样目标的问题;③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解决的是应当具备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和精神风貌的问题;④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解决的是人们行为规范的问题。
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1)指导思想:必须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2)基本原则:坚持以人为本(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科学发展(工作方针);坚持改革开放(主要动力);坚持民主法治(重要保证);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重要条件);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领导核心和依靠力量)。
(3)目标任务: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到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党的十七大将之做了进一步的概括。在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30周年大会上,胡锦涛再次强调,我们要始终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大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形成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1)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2)现阶段,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必须积极解决好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和社会管理等直接关系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现实利益的问题。
第十二章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
*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
(1)爱国主义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是一个国家民族意识和民族觉悟的集中反映。(2)爱国主义是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一面旗帜,是推动我国社会前进的巨大力量,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始终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主流。反对分裂,坚持统一,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的光荣传统。
*台湾问题的由来和实质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台湾问题是中国国内战争遗留下来的问题。台湾问题实质是中国的内政问题。
*解决台湾问题的重要原则
1963年,周恩来将我党提出的一系列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思想主张归纳为“一纲四目”。“一纲”即台湾必须统一于中国。“四目”为:一是台湾回归祖国后,除外交必须统一于中央外,所有军政大权、人事安排等悉委于蒋(介石);二是所有军政及建设经费不足之数悉由中央拨付;三是台湾的社会改革可以从缓,俟条件成熟并征得蒋之同意后进行;四是互约不派特务,不做破坏对方团结之举。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
(1)基本内容: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港、澳、台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
(2)重要意义:一是创造性地把和平共处原则用于解决一个国家的统一问题;二是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三是体现了既坚持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坚定性,也体现了照顾历史实际和现实可能的策略灵活性;四是有利于争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和平的国际国内环境;五是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思路。
*新世纪新阶段的对台方针政策
胡锦涛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座谈会上全面阐述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思想,明确提出新世纪新阶段对台关系的六点意见:第一,恪守一个中国,增进政治互信;第二,推进经济合作,促进共同发展;第三,弘扬中华文化,加强精神纽带;第四,加强人员往来,扩大各界交流;第五,维护国家主权,协商涉外事务;第六,结束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
第十三章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是世界各种矛盾发展变化和世界抑制战争因素不断增长的合力作用的结果。
要和平、促发展、谋合作是时代的主旋律。要坚持多边主义,实现共同安全;坚持互利合作,实现共同繁荣;坚持包容精神,共建和谐世界。
*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求和平、促发展、谋合作,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心愿,也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是根据时代发展潮流、自身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也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历史文化传统作出的必然选择。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独立自主地处理一切国际事务的原则;二是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指导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准则;三是坚持同发展中国家加强团结与合作的原则;四是坚持爱国主义与履行国际义务相统一的原则。
*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中国始终高举和平、发展、合作旗帜,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恪守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第一,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第二,维护世界多样性,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第三,树立新的安全观念,营造长期稳定的国际和平环境;第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第十四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
在当代中国,一切赞成、支持和参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阶级、阶层和社会力量,都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始终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工人阶级是国家的领导阶级;农民阶级是人数最多的基本依靠力量;知识分子是中国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现了一些新的社会阶层。主要有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2)把新的阶层中的广大人员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是从实际出发得出的科学结论。一是经济领域的制度创新,是新的阶层产生的重要条件;二是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变化,使社会分工精细化,为新的阶层的出现提供了从业条件;三是产业结构的变化,促成了就业结构、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
*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
提出和倡导“四个尊重”有其必然性,这是时代发展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是中国共产党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具体体现;是要在全社会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创业机制,营造鼓励和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也有利于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形成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的生动局面。
*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内容和基本任务
(1)新时期的统一战线,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联盟。
(2)内容:新时期的统一战线包括两个范围的联盟,一个是大陆范围内,以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为政治基础的团结全体劳动者、建设者和爱国者的联盟,这是统一战线的主体和基础;一个是大陆范围以外,以爱国和拥护祖国统一为政治基础的团结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的联盟,这是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两个方面构成了一个整体,体现了新时期统一战线空前的广泛性。
(3)基本任务: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为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服务,为促进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和祖国和平统一服务,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服务。
*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
(1)社会主义时期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坚持民族平等、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政治前提和基础。民族团结是维护国家统一、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根本保证。各民族共同繁荣则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2)社会主义时期党的宗教政策:一是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尊重和保护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权利;二是实行政教分离的原则;三是我国宗教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坚决抵制境外势力利用宗教进行渗透,坚决打击宗教极端势力,坚决反对和取缔邪教。
第十五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
(1)党的性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2)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根本要求。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本质特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党的根本宗旨的体现。
*党的建设是一项伟大的工程
(1)提出: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把建设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中国共产党作为一项伟大工程。改革开放以来,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继续推进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面向新世纪,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领导全党进一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新的形势下,强调要更好、更全面、更有成效地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2)基本举措:要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贯彻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加强思想建设,以造就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为重点加强组织建设,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重点加强作风建设,以健全民主集中制为重点加强制度建设,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建设,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
【毛泽东思想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总结】推荐阅读: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期末考试重点总结12-09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后答案10-18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社会实践论文11-30
12656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毛概重点摘要10-08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实践)》课社会调查的通知09-18
2024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初试大纲08-16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论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