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地理说课稿

2024-08-17

湘教版地理说课稿(16篇)

1.湘教版地理说课稿 篇一

《中国的河流》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本课主要围绕我国河湖的基本概况、以及我国内外流河 的水文特征和我国河湖与地形、气候的关系而展开的。我国 是河湖众多的国家,河湖不仅可以灌溉、航运和旅游,它还 提供了水和水能资源。了解河流分布和河流的水文特征,对 抵御各类自然灾害,实现人地和谐发展有重大的意义。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外流区与内流区的位置、界线;外流 河与内流河的水文特征;世界上最长的运河——京杭运河,古今的航运意义;主要湖泊的名称和分布。

(2)能力目标:在知识掌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读图、析 图、用图以及辨析自然要素间互相影响的能力。

(3)思想目标:通过学习知道了我国河湖众多,京杭运河 是世界上开凿最早、最长的人工运河等知识,使学生产生民 族自豪感。更加热爱我国的美丽山河。

二、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我国主要河流和湖泊的分布,内流河和外流河的 水文特征。

教学难点:

我国内流河和外流河的水文特征及与地形、气候 的关系。

三、教法、学法

1、教法

(1)直观教学法:欣赏河流、湖泊的图片。

(2)读图分析法:找出内流区与外流区的分布界线,并分 析分布不同的原因。(3)动手实践法:让学生在空白图中画出所知道的河流。(4)讨论比较法:让学生阅读,分组讨论。列表进行比较。

2、学法 在学习过程中,以图为媒体,让学生读图、析图和熟图,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知识水平,获取地图技巧的能力。

四、教学程序

1、导入新课

导入我用任贤齐的《我是一只鱼》让学生在轻松的气氛 下开始,提出问题:鱼儿的生活离不开什么?鱼儿生活所需 要的水来自哪里?——中国的河流和湖泊

2、讲授新课

(1)展示《中国水系图》

地理学习的关键重在读图,我让学生自己动手。先写出自 己所知道的河流名称,然后将所写的河流画在空白图上。感 受河流的流向和注入地。从而总结归纳出注入太平洋、印度 洋、北冰洋的河流有哪些?认识什么是外流河,什么是内流 河?以及内流区和外流区的概念?还可拓展分析河流与地 势的关系?(2)展示《内流区和外流区的分界线》

这条分界线在学习气候的时候学过,我找一生说出分界 线山脉的名称。然后设疑:为什么我国西北部多内流河,东 南多外流河,它与气候有什么关系?这样为后面学习和分析 河流的水文特征做好铺垫和预备知识。(3)内流区和外流区的水文特征

a:出示《我国主要河流的年流量变化比较图》,显示各大河 水量大小的直观图示,帮助理解分析外流河的水文特征,以 及在不同的地区外流河水文特征存在的差异。用表格的形式 把秦岭——淮河以北和秦岭——淮河以南的河流从水量、汛 期、含沙量、结冰期四个方面进行比较。b:出示塔里木河图片,提出相关的问题,分组讨论,总结 内流河的水文特征。

(4)京杭大运河

a、播放京杭大运河的录像,让学生通过录像学习京杭运河的 知识,了解京杭大运河古今的地位。

b、出示京杭大运河图,让学生填写从录像中获取的相关知 识。(5)湖泊

我国的河流被称为大地的动脉,湖泊被称为大地的明 珠。由我们湖南省这颗璀璨的明珠洞庭湖引入,出示洞庭湖 的图片,它塑了洞庭洞平原,也使湖南被称为“鱼米之乡”。同学们还知道我国有哪些湖泊?学生自学我国的湖泊。并分 析淡水湖和咸水湖的成因。(6)课堂小结

六、板书设计

七、教学预期效果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觉得采取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方式 和学习方法,使学生在课堂上动眼、动耳、动笔、动脑,调 动多种感官来主动学习,从而实现快乐学习、有效学习,使 课堂真正成为和谐的生命课堂。但在教学过程中,可能仍有 部分学生不能从相关图表材料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去分析问 题、解决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需加强训练。

2.湘教版地理说课稿 篇二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III中有5个启示类的活动, 它们分别是:

1、科尔沁草原土地利用方式的变更, 对治沙工作有哪些启示?

2、田纳西河流域因地制宜、全面发展农业的经验, 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3、我国是一个多河流的国家, 也是一个多自然灾害的国家。田纳西河流域的治理与开发, 对我国有哪些重要的启示?

4、加利福尼亚州农业生产方式的变化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5、鲁尔区综合治理的经验对发展中国家有哪些启示?

这五个启示涉及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五个大问题: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土地沙漠化、城市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传统工业区的治理整顿与振兴等。活动内容的设计主要是训练学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解决现实问题。这些活动对落实课程标准, 培养学生形成必备的地理素养都是大有裨益的。

一、紧贴课程目标, 凸显地理主干知识

这五个启示类活动所涉及的知识几乎涵盖了近年高考试题的所有题型。如田纳西河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对我国的启示, 该活动内容涉及流域的水文、水系特征;流域内气候特征、植被状况、自然灾害、工农业生产模式等;科尔沁草原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则要求学生能准确把握土地沙漠化的自然原因及造成沙漠化的人为原因;要探讨鲁尔区综合治理的经验对发展中国家有哪些启示?学生必需清楚工业布局的区位要求、影响工业布局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等。

2007年全国高考文综1地理试题中与以上活动内容所揭示的知识直接相关的如:

关于“土地沙漠化”问题今年的全国卷中没有明确出现, 但该类问题一直是高考试卷中的“常客”, 比较典型的如2004年的“中亚白风暴”以20世纪60年代的资料, 折射我国北方面临的沙尘暴肆虐问题。只要沙尘暴问题还是人类面临的主要问题, 今后该类问题也绝不可能从高考试卷中消失。

二、注重能力训练, 促成知识迁移

注重过程是地理课程目标的关键。教材中的几个启示活动, 按照事物发生发展的先后顺序, 让学生探究一个区域的自然及人文概况, 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利用, 造成了环境问题, 经过综合治理与开发而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 四个不同发展阶段人地关系的演变以及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 形成了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问题系列。这样不仅让学生巩固了已有的知识点, 促进了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还能在地理学科知识到地理实际知识的转换中有效形成知识的迁移。

教学时教师简要说明探究的流程:分析流域发展的地理条件→进一步分析流域发展各地理要素有利要素制约要素→探寻发展方向探寻综合治理对策。

以长江为例:活动教学时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回忆长江概况, 如长江流域的气候、地形、植被类型和分布、水文特征、水系特征等自然特征要素, 以及流域内工农业生产和布局特征。进而分析长江流域当前存在的问题, 如由于上游地区植被破坏导致的水土流失、洪涝和干旱、水质恶化等, 并对这些问题的产生原因进行深入的分析, 要求学生明确问题的产生既有自然原因, 但最主要的是人为原因造成的。最后要求学生参照田纳西河流域治理经验展开探究, 形成我国长江流域综合治理与资源开发的具体措施。

三、联系生产生活实际, 养成必备的地理素养

从地理学科知识到地理学科能力, 从地理知识和能力应用与生活实际到地理价值观的形成, 再到学生必备的的地理素养的形成, 是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活动内容 (特别是启示类活动) 在安排设计时所遵循的原则和贯穿始终的主轴。

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活动内容充分体现了新课程“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

3.湘教版地理说课稿 篇三

从整体编排来看,湘版地理教材按“先总后分”的原则编写,即“世界一大洲一地区一国家”。初一上册安排的是关于全球的知识:地球的面貌、世界的居民、世界的气候、世界的发展差异;初一下册则是分区地理:认识大洲、了解地区、走进国家。初二中国地理的编写也是按照这个原则进行,初二上册学习的内容有:中国的疆域与人口、中国的自然环境、中国的自然资源及中国的区域差异;下册内容的第一章为中国的主要产业,以后的各章则主要是分省地理,教材把我国三十四个省级行政单位按沿海(第二章沿海万里行)、沿边(第三章陆疆万里行)、沿江(第四章黄河万里行和第五章长江万里行)的位置特点分别加以介绍,区别于以前的教材按东北、西南、华南、西北等方位编写的方法,这也是湘版地理教材的一大特点。

从结构上看,湘版地理教材采用大字正文和辅助文字混排的形式,重点突出,版式新颖。大字正文一般叙述地理事实,讲解地理概念,解释地理成因,说明地理规律。辅助文字主要包括富有特色的两个栏目:“活动”栏目侧重安排富有启发性、思考性的地理问题,密切配合课文的重点、要点以及关键内容,以加深理解,启迪思维,让学生养成学思结合的良好习惯;“阅读”栏目侧重选编短小精悍、内容丰富、类型多样的阅读材料,与课文所讲内容密切配合,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自学能力。而且在每一章的前面,都配上一段优美的文字,该段文字不但概括了本章的主要内容,还起到导入新课、引起学生兴趣的作用。 从形式上看,湘版地理教材图文并茂,直观性强,生动形象。在课本的封面、封底、以及课文里面,增加了大量引人入胜的彩图,在课文之中穿插了内容简明、重点突出、种类多样的地图、速描图、示意图、模型图、统计图、漫画图以及卫星图片等。这些图像与课文紧密配合,以图引文、以图释文、以图补文、以图代文,形象直观地反映和说明地理问题,把繁、难和语言不便表达的地理知识形象地呈现给学生,不仅改变了地理教材的面貌,也增强了地理教材的吸引力,便于学生理解知识的难点和重点。

从内容上看,湘版地理教材选材典型,知识量适当,不求全不求深,表述生动活泼;围绕环境、资源、人类活动这些主题,选材上注重体现人地关系,地理知识的时代性、实用性、教育性以及科学性;适当降低了教学难度,删减了难教难学的有关内容;注意减轻学生负担,删减单纯记忆性知识,如国家减少为七个有代表性的、区域特征典型的国家来讲授,这七个国家,既包括了发达国家、中等发达国家,也有发展中国家。课文表述不但简洁、明了、准确,而且主要还联系社会、生产、生活和学生的实际,通过读图思考、启发设问、引用实例等多种方式,提高教材的智力价值和可读性,引导学生去探索地理知识的新天地,切实使学生完成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

从要求上看,湘版地理教材重点明确,知识面宽,注重渗透思想教育和加强能力训练。正文一般为必学内容,体现了教学的基本要求,正文的重点内容主要包括重要的地理名称、地理数据、地理分布、地理过程、地理特征、地理概念、地理成因、地理规律;辅助文字为阅读材料、思考、练习等,这部分既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拓宽知识面,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使思想教育和能力训练寓于知识的传授之中。例如,活动栏目主要训练识图能力、思维能力、阅读能力和自学能力等等。结合湘版地理教材的特点,我在教学和教法上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重视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地理教学的质量。因此,教师是否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古人曾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湘版地理教材本身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和趣味性,含有丰富的激发兴趣的素材,所以要充分加以利用。

第一,重视每节课的引入过程。“万事开头难”。好的引入过程是成功教学的开始,它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迅速进入求知状态。课堂的引入可以根据教材内容来设计,可以是故事、音乐、谜语,也可以是提问,引起学生的质疑。例如,在学习《俄罗斯》一节时,我用音乐作为引入方法,利用自身擅长弹琴的特点,用手风琴演奏了《莫斯科郊外的晚上》一曲。手风琴是俄罗斯人广泛喜爱的乐器,《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是传唱世界的俄罗斯民歌,将二者结合引人新课显得自然,学生有新鲜感,学习兴趣也被激发了,接着启发学生谈谈他们所知道的有关俄罗斯的情况,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学生们议论纷纷,争相发言。

第二,结合时事和现实生活。时事总是在一定的地域中发生的,因此也就与地理有密切的联系。西亚是世界的热点地区,时至今日,巴以冲突、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仍在继续,为西亚一节的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现实材料,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了“西亚地理位置非常重要”的含义,更理解了为什么“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

讲到我国的季风气候特征时,则和我们广西冬季吹北风、夏季吹南风的实际情况联系起来,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存在的地理知识;分析冬、夏季风性质,一句本地俗语“北风是贼,南风是客”。能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北风势力强,南风势力弱”的性质差别,这样学生学起来感到亲切具体,自然就会对地理产生兴趣。

第三,巧设疑问,唤起学生思考的兴趣。提问是地理教学不可缺少的教学手段,是促进师生交流的有效手段和形式。湘版地理教材的教学过程已不能只是老师讲、学生听,应该积极向学生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也可以是学生之间共同的讨论,老师从旁加以引导,唤起学生思考的兴趣,使他们始终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湘版地理教材中大量的读图思考、读表读资料设问以及“活动”栏目等,都为提问设问提供了方便。例如,介绍完世界的人口以后,教材安排的问题有:“一个国家是不是人口越少越有利于经济的发展?请谈谈你的看法。”以及读漫画“处境艰难的地球”回答“你能说出漫画所表达的含义吗?”等等。这些设问含义深刻、恰到好处、耐人寻味。

二、注重讲清重点知识

湘版地理教材的内容层次和头绪已经减少,重点比原来课本更加突出。因此,对于重点基础知识,要讲得充分具体。在内容上,要加以透彻的分析和清晰的说明,也可以适当补充和展开;在形式上,课本中的插图、引言、活动栏目、阅读材料,都要围绕重点充分利用,不能忽略;在方式上,要密切联系社会生产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多举生动的实例、作形象的比喻。例如,关于“世界的人口问题”一节,不仅要利用好课本,指导学生阅读有关的重点段落和概念,仔细分析插图插画等,还要启发学生联系当地的人口现状进行思考,也可以展开热烈的讨论,利用学生的亲身感受和所见所闻,进一步使其意识到人口问题的世界性及严峻性。

课本中的阅读材料虽不都是要求老师讲授的内容,但有的材料有助于重点内容的理解,有的则可以利用来说明正文内容,可以作适当讲解。例如,在“世界的人种”一节里,有关于人种与地理环境关系的阅读材料,有力地说明了环境对人种形成的巨大影响,可以提问和略为展开。在大多数情况下要注意引导学生阅读材料,有的要求细读,有的可以朗读和齐读,有的在课后阅读,也可以提示或提出一些问题,若放任自流则形同虚设。

三、充分利用课本插图

插图多、插图种类多、表达形式新颖、图文结合密切,这是湘版地理教材的特色,教学中要结合这些特色,充分发挥插图的功用。

一是课本中的地图、统计图、示意图、模型图、剖面图。主要反映地理事物的分布、数量差异、因果关系以及地形起伏状况等,一般是文字表述的形象化,文图结合来共同说明地理内容。这些图像一方面可以利用来讲课,如讲到地形对美国天气变化的影响,就可以指导学生仔细读地形与气流图,分析西部高大山脉对温和湿润西风的阻挡作用,东部低缓山脉、高原对北部吹来的干冷风不造成阻挡,纵贯南北的中部平原方便强烈的极地冷空气长驱南下等因素,使学生明确地形对天气的影响在冬季的具体表现。尤其是以图代文、以图引文的插图,教师更要注意指导学生读图。另一方面要有计划、有目的地教会学生读、用上述图像,掌握运用图像的基本技能,并通过对图像的分析观察,训练学生读图、观察和思维的能力。

二是课本中的彩照、速描图、漫画图等,主要反映地理事物的形象或对重点内容起夸张强调的作用,应围绕课本正文灵活运用。例如,有的彩照,可以启发提问,作为新课引入,引发学生思索的兴趣;有的各国名胜古迹图,可以指出其注意内容;有的图像包含内容很多或者能一目了然,则可以略而不讲。

四、诱导学生参与教学

湘版地理教材不仅内容丰富、脉络清楚,而且教学活动形式多样。其中“活动”、“阅读”栏目都为诱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提供了条件。因此,多数栏目安排的活动要指导学生认真去做,使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的活动中,既巩固加深知识,又得到多方面的锻炼。

还应提倡多种教学形式、多种方法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在形式上可以联系学生实际,围绕主题展开议论、讨论,或者是学生向教师质疑等等;在教法上应选择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将传统的板书、版画、板图与现代的电视、投影、幻灯、模型、挂图等直观手段相结合,不断变换刺激,使学生的注意力保持较长时间的集中和稳定,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4.湘教版地理说课稿 篇四

1、让学生体会感受到声音的强弱。

2、能区别“p mp mf f”的力度。

3、复习歌曲《丢手绢》,并能在歌曲中正确运用力度记号。

教学重点:体会并感受力度记号的强弱。

教学难点:区别力度记号之间的强弱关系。

教具安排:录音机、打击乐器、歌纸。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师生问好。

2、猜谜。

3、“摸耳朵”游戏

二、感受强弱

1、聆听雷声、风声、雨声、小溪流水声,感受强弱。

2、聆听狮子、小狗、小羊、老鼠的声音,感受强弱。

3、按由强到弱的顺序排列四种强弱关系。

4、用音乐符号代替四种强弱关系。

三、寻找强弱。

引导学生多方寻找声音的强弱并能区别四个力度记号的力度。

1、纸的声音。

2、拍掌的声音。

3、说话的声音

4、打击乐的声音。

四、演唱歌曲,将力度记号运用到歌曲中。

1、出示歌词、复习歌曲。

2、为四个乐句标上力度记号。

3、全班齐唱。

4、说说加了力度变化再来演唱歌曲的感受。

五、小结

5.湘教版初二地理上册期末试卷 篇五

编者按:查字典地理网小编为大家收集发布了初二物理试题:湘教版初二地理上册期末试卷,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湘教版初二地理上册期末试卷

八年级地理上册使用水平检测评估试题

(考试形式:闭卷 试题共分三大题27小题 卷面分:100分 时间:≦60分钟)姓名:------班级:-----分数:------一选择题(下列各题中,只有一个正确选项.共20小题,每题2分,共40分)1.我国的内海是()A.渤海和南海 B.南海和东海 C.东海和黄海 D.渤海和琼州海峡

2.我国人口的突出特点是()A.城镇人口比重大,农村人口比重小 B.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

C.我国人口平均密度小于世界平均密度 D.我国东部人口密度小于西部人口密度

3.宜昌市人口密度约418万,面积为2.1万平方千米,则其人口密度约为()A.5人/平方千米 B.19.9人/平方千米 C.50人/平方千米 D.199人/平方千米 4.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线是我国()A.内流区域和外流区域的分界线 B.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

C.人口稀少区与人口稠密区分界线 D.地势第二、三级阶梯分界线

5.与我国秦岭淮河线大致一致的是()A.我国一月份0℃等温线 B.我国400㎜等降水量线 C.我国亚热带与中温带的分界线 D.我国种植业与畜牧业的分界线

6.牌号为鄂E31635的汽车属于哪个省级行政区()A.河南 B.湖南 C.湖北 D.江西 7.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是()A.壮族 B.汉族 C.土家族 D.回族

8.四川盆地和准噶尔盆地相比,共同点是()A.都属季风区 B.都是绿洲农业

C.都在第二级阶梯上 D.都分布有丰富的煤、铁、石油资源 9.西北地区因受降水的影响,地面植被自东向西的分布状况是()A.森林草原荒漠 B.荒漠荒漠草原草原 C.荒漠草原森林 D.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10.下列自然资源中属于非可再生资源的是()A.森林 B.土地 C.煤炭 D.水资源 11.北方地区发展农业生产最需要解决的问题()A.引进良种 B.改种水稻 C.发展节水农业 D.扩大播种面积 12.避免白色污染是人们保护环境应采取的重要措施,我们通常所说的白色污染是指()A.聚苯乙烯等白色塑料垃圾 B.白色的建筑废料 C.石灰窑的白色粉未 D.冶炼厂的白色烟尘 13.下面有关我国南方和北方的比较,正确的是()A.南方交通以铁路运输为主,北方则以水路为主 B.南方居民以大米为主食,北方以面食为主 C.南方耕地以旱地为主,北方以水田为主 D.南方水土保持相当好,北方水土流失严重 14.关于某地气候特征说法正确的是()A.昨天气温达到30℃ B.终年高温多雨 C.干旱持续了半个月 D.午后阴有小雨 15.全国最大的煤炭能源基地是()A.山西 B.新疆 C.大庆 D.河北 16.享有天府之国之称的是()A.珠江三角洲 B.成都平原 C.长江中下游平原 D.东北平原 17.我国最大的内流河是()A.长江 B.黄河 C.塔里木河 D.京杭大运河 18.青藏高原上分布最广的三大牲畜是()A.三河马,三河牛,野驴 B.三河马,藏绵羊,藏山羊 C.牦牛, 藏绵羊,藏山羊 D.三河牛, 牦牛, 骆驼 19.我国最大的渔场是()A.舟山渔场 B.南海渔场 C.北部湾渔场 D.黄渤海渔场 20.为了解决我国水资源供应紧张的局面,我们每个人都要做到而且能做到的是()A.开采地下水 B.节约用水 C.修建水库 D.实行人工降水 二.判断并提出问题(共2小题,计10分)21.判断下面提出的问题,在每个问题后面的括号内填上是或否。

(1)云南省是我国少数民族数目最多的省区吗?()(2)塔里木河的河水主要是来自高山冰雪融水吗?()(3)我国南方地区的有色金属矿产资源相当的丰富吗?()(4)青藏地区的最显著自然特征是高寒吗?()(5)我国的土地资源现实状况是耕地、林地比重大,难利用的土地比重小吗?()22.仿照第21题,根据下面的提示范围,每项提出一个地理问题,并作出正确的回答:(1)中国的人口政策:(2)中国的气候类型:(3)秦岭淮河线:

(4)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的差异:(5)中国的自然资源:

三.综合题(共5小题,计50分)23.读我国西北地区略图,回答下面问题:(14分)(1)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称:

山脉:A-----------B-----------C-----------盆地: P1------------P2------------;沙漠: P2------------河流:D:----------------, 其水源主要是-------------------(2)西北地区的最显著自然特征是--------------(3)为加快西部大开发,在本区兴建的西气东输工程是把塔北轮南天然气通过管道输送到东部的-----------等地。(4)请列举开发本区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至少各2个)有利条件: 不利条件:

24.读黄河流域图,回答问题:(7分)(1).黄河发源于________山,是我国的母亲河,除塑造了具有塞上江南美称的B_______平原和C_______平原,它还蕴藏着丰富的_____资源,该资源主要集中分布在黄河的_____游地区。

(2).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黄河的泥沙主要来自中游的________高原,使下游地区成为著名的地上河。(3).修建水库,使治沙与防洪并举,是治理黄河的重要手段。下列对治理黄河的泥沙和防洪都有重要作用的是________。A.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 B.三峡水利枢纽工程 C.龙羊峡水利枢纽工程 D.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

25.读广州、上海、北京、哈尔滨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完成:(13分)(1)四地降水季节分配的共同特点是多集中在_____________季。

(2)如果月降水量大于100毫米即进入雨季,哈尔滨雨季的月份是________月,上海雨季的月份是______月,四个城市的年降水量由多到少的排列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由上述可以总结出,我国由北向南雨季的时间越来越_______;(4)北京的1月份平均气温约为______℃,广州的1月份平均气温是______℃,两地1月平均气温相差______℃,这说明在冬季我国南北气温分布有什么规律和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北京的7月份平均气温约为______℃,广州的7月份平均气温是______℃,两地7月平均气温相差______℃,这说明在夏季我国南北气温分布有什么规律和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读长江水系图,完成:(8分)(1)长江的发源地是____________________。(2)长江上、中游的划分地:A为_____________(3)主要支流:②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4)湖泊: C_____________(5)重要港口城市: F_____________(6)重要水利枢纽工程:L_____________K_____________ 27.阅读下面图片材料,分析回答:(8分)(1)我国南水北调工程已进入实施阶段。从图中可看出,三条调水路线中的东线方案主要是利用_____________河的河道将长江水调往华北。

6.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篇六

使学生知道我国的三级行政区的划分,记住我国33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及位置,并且会在“中国政区图”上正确填图。

教学重点

1.准确记忆我国的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和位置。

2.培养填绘地图确认地理事物空间位置关系及空间想象、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学方法

学习指导法。

教学手段

每人一份“中国政区图”,黄、绿、橘黄、粉四色彩色笔,剪刀,若干单个省区政区轮廓图,8开大的中国空白政区图(每个学生一张)、“中国政区挂图”。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中国的疆域十分辽阔,为了便于管理好这样大的国家,我们要进行行政区的划分。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中国的行政区划。

【板书】 第二节 中国的行政区划

一、三级行政区划

【讲授】 我国的三级行政区划的划分

【承转到省级行政区的学习】

【板书】 二、33个省级行政单位

(出示“中国政区挂图”,同时学生将书翻到第6页)

【教师指导下师生共同活动】 下列行政区,按(1)至(3)的教学步骤进行。

山西、湖北、广东、云南、青海、黑龙江、沿海岸线的行政区

(1)认形状:教师出示一个轮廓图,让学生在课本的政区图上找出该行政区的名称,掌握轮廓的特征,如山西像平行四边形,湖北像民警的帽子等;

(2)定位置:在空白地图找到该行政区的位置,并涂上颜色,写出名称,注意该行政区与长江、黄河的位置关系;

(3)找邻居:从北部顺时针找起,每找出一个,都要注意指导学生观察轮廓的典型特征,涂上颜色,写出名称。

【转入行政区简称的教学】

【板书】 三、各省级行政单位的简称

请学生将书翻到本节的附表。

【讲授】 简称的由来

学生在已上色的地图中填写简称。

【展示投影】 简称和全称连线。

学生练习。

课后练习

练习1.拼图:把上好颜色的地图粘在硬纸片上,分行政区剪下制成拼图。

练习2.不看政区图,独立完成下列问题:

(1)按沿海、沿江、沿陆上国境线(底图上画有长江和黄河)拼图;

(2)按课本本节末“课堂活动(一)”的要求,进行拼图游戏比赛。

板书设计

第二节 中国的行政区划

一、三级行政区划

二、33个省级行政单位

7.湘教版地理说课稿 篇七

“金无足赤, 人无完人”, 再好的教材也难免会有些许瑕疵。现行高中地理新教材 (湘教版) 中, 就或多或少地出现了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

一、关于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教材必修Ⅰ在13—15页讲述了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这里稍显零乱:

(1) 对地球气候的影响

统计资料表明, 在黑子活动的高峰年, 地球上特异性气候出现的机率明显增多;相反, 在黑子活动的低峰年, 地球上的气候则相对平稳。教材中画蛇添足地增加了一个阅读材料, 其标题为“太阳活动与地球气候”, 然而, 文中却有一半是关于“太阳活动影响农业生产”的知识。从教材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看, 这一点影响完全单设, 而不应将其归属到对气候的影响中去。

(2) 干扰地球电离层, 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

距地面约80公里以上, 大气已经非常稀薄, 阳光中的紫外线和X射线使得空气分子电离形成电离层, 无线电通讯的电波就是靠电离层的反射传播的。当太阳活动剧烈, 特别是耀斑爆发时, 会严重干扰地面无线电短波通讯。

(3) 扰动地球磁场, 产生磁暴现象

磁暴是地磁场的强烈扰动, 一般发生在太阳耀斑爆发后20-40小时, 磁场强度会变化很大, 使罗盘磁针摇摆, 不能正确指示方向, 影响到海上航行之船、空中飞行、甚至还会影响到信鸽的飞翔。教材将这二者混为一谈——教材中叙述为“……这些辐射能到达地球, 引起大气电离层强烈的电磁扰动———磁暴, 影响短波通讯, 干扰电子设备, 甚至威胁运行在太空中的宇航器的安全”, 将磁暴和无线电通讯混淆在一起, 很容易引起学生的误解。

(4) 在地球的两极地区产生极光现象

二、关于地质作用部分知识

教材必修Ⅰ在第36页《地球表面形态》这部分讲述了两方面的知识, 其中标题一为“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而实际上, 教材中这部分知识讲述的是导致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力量, 也就是分析讲述了两种类型的地质作用, 对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在能量来源和表现形式上进行了比较。此处, 标题和内容有文不对题之嫌, 因此, 笔者建议再版时将此处的标题修改为“地质作用”或“两种类型的地质作用”。

三、人口增长模式

教材必修Ⅱ在4—7页讲述了四种类型的人口增长模式, 在叙述中将模式的类型和特点混淆在一起。一般说来, 人口增长可分为四种模式, 即原始人口增长模式、传统人口增长模式、过渡模式和现代模式。

原始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极低的自然增长率”, 即所谓“高—高—极低”;传统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为“高—高—较低”, 过渡模式和现代模式的特点分别为“高—低—高”和“低—低—低”。

而现行教材中直接将特点说成了模式, 即说成了“高—高—低”模式、“高—低—高”模式和“低—低—低”模式, 笔者建议在再版时可做适当改动。

四、关于农业区位因素之自然条件

任何一个地域的农业生产都要受自然、人文等因素的制约。教材必修Ⅱ在59—62页讲述了“农业的区位因素”, 影响农业生产的自然因素主要有气候、地形、水源等。相对于社会经济因素, 其发展变化较小。影响农业生产的人文因素应当包括经济、社会、科技三大因素, 与自然因素相比, 其发展变化大, 因此对农业区位因素的评价和决策更多的是考虑经济、社会、科技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而教材是这样叙述的“农业生产对于自然条件的依赖性, 主要体现在热量、光照、地形、土地和水分等方面”。在此, 应该将课文中的“热量”和“光照”二者合并为“气候”因素;同时, 应将“水分”因素改为“水源”, 而不能似是而非地将一些并不等同的概念混为一谈, 误导学生。

五、关于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

现行教材必修Ⅰ在79-83页关于“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部分, 大略讲述了“纬度地带分异”和“经度地带分异”以及“垂直分异规律”。因此, 笔者建议再版时可以从地带性和非地带性两大角度讲述, 以框架的结构将这部分知识呈现给学生, 使学生易学、易懂、易理解。

8.湘教版地理说课稿 篇八

一、教材分析

(一)地位和作用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一节为湘教版必修1第三单元第三节,对本章节来说,它是对第一节《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的升华,也是对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一个承接,因为它们同为自然环境的两大特征,让学生认识到整体性是相对的,差异性是绝对;对于全套书而言,它是对第二章岩石圈、大氣圈、水圈三大圈的一种提升和整合,同时也是对第四章以后的人文地理的区域性特点作一个铺垫,因为人文地理的区域性特征很大程度就是由于自然环境的差异性引起的。

(二)三维目标

本节教材相应的课程标准内容是“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根据课程标准与课本内容确定教学三维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

① 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特点。② 理解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③提高读图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④ 运用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原理,分析人类生活和生产中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

① 掌握区域分析与比较的地理研究的方法,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② 学会与他人合作,并学会从学习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③ 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学习本节课的体会和见解。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① 感悟生活中的地理知识无处不在。② 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三)重点、难点:自然环境地域差异的规律及成因

地域分异规律是本节课的中心内容,城市学生远离自然,生活经验缺乏,对于理论的规律性(三个为大尺度的自然环境)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这部分内容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二、学法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各要素的知识,已经具备一定的读图和分析能力,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学生已初步适应上课讨论的方式,便于探究活动的开展。另一方面,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新知并非由教师传授给学生,而是在教师创设的学习情境中,由学生在自有经验基础上自主建构形成的。探究发现法,学生活动不停留在表面的热热闹闹,而力求始终保持学生的思维张力。

三、教法分析

高中学生生活经历少,在新知的建构方面欠缺感性材料,无法自主实现书本知识与个人经验的结合,因此,教师必须采用有效的方法给予弥补、辅助,帮助学生完成新知的建构,当好学生新知形成的“接生婆”(苏格拉底)。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采用问题引导式教学法、归纳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如果将总课题突兀地交给学生去“探究”,学生只会无从着手。而如果将问题分解为一个个梯级深入的小问题,则探究自会水到渠成。充分调动学生的旧有知识储备,并通过陆地自然景观图片展示,弥补学生直接经验的不足;在激活学生旧有知识并予以补足的基础上,通过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按照从个别到一般、从现象到规律的归纳法,帮助学生建立新知。

四、教学过程

(一)设计理念

以“森林之旅”为主线,创设情景实施探究,学生以小组合作自主学习的方式,通过读图分析得出地理环境地域差异的表现和分异规律。并且注重学习的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

(二)课前准备

1.创设情景

现在我们要组织一个旅行团,准备到世界各地进行一次以“森林”为主题的自然景观之旅。在出发前请各位团友根据所学的地理知识共同商讨,设计出一条合理的线路。

2.分组

课前将学生以自愿为原则,全班学生以旅行团为名义分成三个考察小组,分别为A组.B组.C组,每一小组分别推选出一名导游。请各旅行团,课前收集各地有关森林的图片。上课按旅行团分组安排座位。

五、练习

赏析下列古诗词,从地理的角度分析其体现的地域分异规律

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而为枳。

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地域分异。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地域分异。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地域分异。

六、专家点评

9.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期末试卷 篇九

1、有关河流和湖泊的“世界之最”,正确的是()A.最深的湖泊是贝加尔湖,最大的湖泊是咸海 B.最大的湖泊是里海,最咸的湖泊是死海

C.径流量最大的河流是刚果河,长度最长的是尼罗河

D.水能最丰富的河流是亚马孙河,流域面积最大的河流是长江

2、从莫斯科回来的小明,在描述其次见闻时,有一句话是在撒谎,请找出是下列哪一句()A我在歌剧院看到了正宗的芭蕾舞艺术 B我参观了世界藏书最多的图书馆

C莫斯科工业区是俄罗斯工业最发达的地区 D我看到了著名的红场、克里姆林宫、泰姬陵

3、“我是南极的主人,我有流线型的躯体,人家说我像身穿白衬衫,黑燕尾服的绅士。我经常站立,所以,前肢已经退化成游泳的鳍状肢。为了抵御严寒,我皮肤下有厚厚的脂肪层。”材料中的“我”是()

A.北极熊

B.袋鼠 C.大象 D.企鹅

4、埃及产量和出口量都居世界首位的产品是()A.长绒棉

B.石油 C.羊毛 D.地毯

5、美国的两个海外州是()

①夏威夷州 ②佛罗里达州 ③阿拉斯加州 ④加利福尼亚州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 ①④

6、某考察团在考察日本工业时,深深感受到其技术优势,但同时也发现其工业发展的弱点,就是()A.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B.地域狭小,资源贫乏 C.岛国海岸线曲折

D.火山、地震的威胁大 7.南极地区现已查明的矿产资源中,最可观的是()A.石油和天然气资源 B.天然气和铜矿资源 C.铝土和石油资源 D.铁矿和煤炭资源

8.关于日本工业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A.日本工业主要集中在本州岛北部 B.日本工业主要集中在日本海沿岸 C.日本工业主要分布在国土两端

D.日本工业主要分布在濑户内海沿岸和太平洋沿岸 9.澳大利亚出口的农牧产品主要有()A.大豆、小麦、羊毛 B.羊毛、牛肉、小麦 C.棉花、小麦、牛肉 D.大豆、小麦、牛肉

10.澳大利亚出口的矿产品中,在世界占有重要地位的是()A.铝土和金刚石 B.煤炭和铁矿石 C.铁矿石和锰矿 D.石油和天然气

11.澳大利亚国徽(右图)上的两种动物是()A.考拉

袋鼠

B.袋鼠 鸸鹋

C.鸭嘴兽 鸸鹋

D.河马 大象 12.澳大利亚古老动物较多,主要原因是()

A.位于南回归线附近,气候炎热干燥 B.位于南半球,与北半球季节相反 C.很早以前就与其他大陆隔绝,四周临海 D.自然条件复杂,进化比较缓慢

13、伏尔加河自北向南流,最后注入()

A.黑海 B.里海 C.大西洋 D.鄂霍次克海

14、有关法国经济的叙述,正确的是()A 法国的工业十分发达,但农产品依靠进口 B 法国的农业发达,工业产品依靠进口 C 法国以工业为主,农业不占重要地位 D 法国是工农业都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15、下列热带作物巴西产量不居世界首位的是()A.咖啡 B.甘蔗 C.橡胶 D.柑橘

16、澳大利亚自西向东的地形组合是()

A.高原——平原——山地 B.山地——平原——高原 C.高原——盆地——高原 D.山地——盆地——山地

17、下面是四个同学凭想像描写南极地区的画面,请判断哪一位描写得最准确()A、到处绿树成荫,鸟儿欢叫,鲜花、野果漫山遍野„„ B、深山老林,狂风呼啸,阴森恐怖„„ C、洁白的世界,冰积如山,狂风暴雨„„ D、冰山漂浮,企鹅漫步„„

18、有一位美国农民,他种的田地比我们这里一千人种的田地面积还大,一天,他来中国旅游,中国老农好奇的问:“你一个人种那么多的田地,还有时间出来玩?看你的手上没有一点老茧,不像个做事的农民。”下面是一位翻译的解释,其中正确的是()A美国耕牛多

B美国雇了大量外籍工人做事 C美国农业生产各个过程和环节都实现了机械化和专业化 D美国自然条件好,种子播下去,不需要人管

19、埃及的耕地、人口、城市主要集中在()A、红海沿岸 B、尼罗河沿岸及三角洲地区 C、地中海沿岸 D、沙漠中的绿洲

20、俄罗斯河流众多,被称为“母亲河”的是()A、鄂毕河

B、叶尼塞河 C、伏尔加河 D、勒拿河

21、北京时间2011年3月11日13时46分,日本本州岛 附近海域发生9.0级特大地震。日本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请分析日本多地震的原因()A.两个大陆板块碰撞的结果 B.暴雨很多

C.板块张裂的结果

D.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处,地壳很不稳定

22、俄罗斯大河很多,但除了伏尔加河以外航运价值都不高,最主要的原因是()A.水量少 B.含沙量大 C.封冻期长 D.水量充沛

23、贝贝在欧洲西部旅游时拍摄了许多旅游景点图片,他在网上发送给玲玲时,有个国家标注错了,请你帮忙找出来()

埃菲尔铁塔—法国 风车—荷兰 斗牛—葡萄牙 古罗马斗兽场—意大利 A B C D

24.巴西储量大、质地优良、产量和出口量都居世界前列的矿产是

()

A.铁矿 B.金矿

C.煤矿

D.石油

25.美国兴起最早、规模最大的高新技术产业中心是

()

A.迈阿密

B.休斯敦

C.旧金山

D.洛杉矶

二、综合题

1、读“日本”示意图回答:(12分)(1)填出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地理事物的名称 A 海洋 B 海洋 C 岛屿 E 首都(2)图中F是 山,它是一座著名的活火山。

日本多火山地震是因为它位于 板块和 板块的交界处。

2、读材料,完成题目要求

(一)读欧洲西部山脉分布图回答

1. 写出你知道的该区两个平原名称____ _ ________________ 2. 本区大西洋沿岸主要气候类型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该区的地形对这种气候影响表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欧洲人酷爱乳产品和牛羊肉,这种饮食结构与当 地气候有关,请写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该区形成的区域性国际组织是_____,使用的货币_____ 4.2012年夏季奥运会在本区的_________(国家)_______________(城市)举行。

3、读北极地区图,回答

(1)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称:

大洲:A B C 海峡:D 岛: E 半岛:F(2)写出数码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称:

国家:① ② ③ 大洋:④ ⑤

(3)海峡D是 洲与 洲的分界线,沟通 洋和 洋。

(4)国家①、②、③中,领土面积最大的是,人口密度最小的是。

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新华网消息:2006年03月30日,俄罗斯载人飞船发射升空,将巴西宇航员首次送入太空。材料二 俄罗斯、巴西图

根据以上材料,按要求做题:

(1)写出字母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称

湖海:A 海 城市:B(俄罗斯第二大城市)E(巴西最大的城市)矿产:C(名称及产地)

气候:D 气候(2)下列有关两国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两国水资源都丰富 ②两国铁矿资源丰富 ③从国土面积及人口数量看,两国都属于大国 ④两国的城市及人口分布都相对比较集中 ⑤伏尔加河与黑海和里海都相通 ⑥俄罗斯冬季漫长,巴西却是长夏无冬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②④⑤⑥ C.①②③⑤⑥ D.①②③④⑥(3)俄罗斯的货物运输主要以铁路和 运输为主;

5、读美国图回答:

(1)请在图中合适位置填注“加拿大”“大西洋”;(2)图中B是

山脉,C是

河,美国中部的地形主要是

(3)图中D代表 城市,H代表美国最大的城市和最大的港口。两城市附近地区农业生产以 业为主。请简述该区农业发展的有利自然条件。

①。②。

(4)城市E和F分别是 和。其中的(填字母)附近有美国最早的高新技术产业中心,称为美国的“硅谷”。

6、读南极洲图,回答下列问题:(8分)

(1)南极洲四周被大洋环绕,A为 洋,D为 洋,E为 洋。(2)B点在南极点的 方向。

(3)由图中可以看出,距离南极洲最近的 大洲是 洲。

10.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复习提纲 篇十

11. 曾经对地球形状的两种说法是“盖天说”和“浑天说”。

12. 麦哲伦环球游行路线是西班牙→麦哲伦海峡→太平洋→菲律宾群岛→印度洋→好望角→西班牙。

13. 地球表面积是5.1亿平方千米;半径是6371千米;赤道周长是4万千米。

14. 地球仪的组成部分:南极、北极、地轴。

15. 地球的自转方向是由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是逆时针方向旋转;从南极上空看是顺时针方向旋转。

16. 赤道和与赤道平行的圆圈叫纬线。

17. 赤道的纬度是0°,赤道以北称北纬,以南称南纬,北纬和南纬各有90°。

18. 北极和南极分别是北纬90°写作(90°N)和南纬90°写作(90°S)。

19. 人们规定,0°~30°为低纬度区,30°~60°为中纬度区,60°~90°为高纬度区。

20. 南北半球的划分界线是赤道。

21. 连接南、北极并垂直于纬线的弧线叫做经线。

22. 经度的起点是本初子午线,或者称0°经线,东、西经最大度数为180°。

23. 东西半球的划分界线为20°W和160°E。

24. 由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成的网络,叫做经纬网。

25. 人们通常用“三分陆地,七分海洋”粗略说明全球陆地和海洋面积的比例【海洋实际占71%,陆地实际占29%】。

26. 面积广大的陆地叫做大陆;面积较小的陆的叫做岛屿;大陆和它附近的岛屿合成大洲。

27. 全世界共有7个大洲,分别是: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七大洲面积大小排序(由大到小)的顺口溜:亚非北美南;南极欧大洋】。

28. 南极洲是跨经度最广的大洲。

29. 各个大洲的面积:【亚洲:4400万平方千米;非洲:3000万平方千米;北美洲:2400万平方千米;南美洲:1800万平方千米;南极洲:1400万平方千米;欧洲:1000万平方千米;大洋洲:900万平方千米】。

30. 各个大洲的分界线:【亚洲和欧洲:乌拉尔山脉、大高加索山脉、土耳其海峡(沟通黑

海和地中海)、黑海、里海、乌拉尔河;亚洲和非洲:苏伊士运河(沟通地中海和红海);亚洲和北美洲:白令海峡;南美洲和北美洲:巴拿马运河(沟通太平洋和大西洋)。】

31. 太平洋跨越南北两个半球,约占世界海洋总面积的一半,在四大洋中最大、最深,岛屿也最多。

32. 大西洋跨越南北两个半球,形状略呈“S”形,是世界第二大洋。

33. 印度洋大部分位于南半球,是世界第三大洋。

34. 北冰洋是四大洋中最小、最浅的大洋。

35. 北冰洋是跨经度最广的大洋。

36. 地表各种高低起伏的形态,总称为地形。

37. 地形类型有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

38. 地形图上用海拔来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绿色表示平原;蓝色表示海洋;黄色表示高山高原;白色表示冰川。

39.平原和高原的共同特点是:地面起伏小;不同点是:平原海拔较低,一般在200米以下;而高原海拔较高,边缘比较陡峻。

40. 山地和丘陵的共同特点是:地面崎岖不平;不同点是:山地较高,海拔多在500米以上,坡度较陡,沟谷较深;而丘陵较低相对高度一般不超过200米。

41. 盆地四周多被山地和高原环绕,中部相对低平。

42. 海底地形:【大陆架:陆地向海洋的自然延伸部分,坡度较缓,水深一般在200米以内;

大陆坡:大陆架向外倾斜的陡坡,水深急剧增至数千米;大洋中脊:大洋中海底诞生的地方,火山活动比较强烈;海沟:海洋底部最深的地方,最大水深可达1万多米。】

43. 原始地球有一整块大陆,称为“泛大陆”。

44. 地球由六大板块组成即亚欧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

45. 其中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

46. 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处有张裂拉伸、碰撞挤压。

47. 板块与板块交接处会产生火山与地震带。

48. 世界上的两大火山地震带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山火山地震带。

49. 岩层在运动的过程中,还会引起地面的震动,也就是发生地震。

50. 当炽热的岩浆沿着地壳破裂处冲出地表,就叫做火山喷发。

11.湘教版地理说课稿 篇十一

义务教育阶段的地理教育内容相对于高中阶段原理的学习相对浅显, 但整体的知识框架都接近相同, 因此要求学生义务教育阶段的地理学习要主要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戴维·奥苏贝尔是迁移理论的成功提出者, 他强调迁移一定要建立在学生准确牢固地掌握学科基本原理, 塑造良好的认知结构基础之上。这就意味着迁移能力的培养对教师和学生有着相应的要求。

一、迁移能力培养的制约因素

1. 教师迁移意识的薄弱

当前很多初中阶段的地理教师拘泥于教材, 人为地把联系密切的义务教育阶段的地理教育划分开来, 忽视了知识之间的联系, 不利于学生认知结构的建立。如果教师具有较强的迁移意识, 并能运用知识迁移理论, 便会精心搜集教学资料, 重点分析学生的学情, 设计促进学生知识迁移的教学情境与过程, 运用启发式或讲授式等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或合作, 解决新问题。

2. 学生的认知结构差异大

每个个体对于某一段文字或某一个知识点的认识是存在差异的, 这是个体的差异性所导致的, 这就使得每位初中学生都有自己的认知结构和建构知识的方法, 不同学生存在不同的思维习惯, 这些会影响他们在接受知识迁移能力培养的过程中产生差别。因此, 在能力培养上要更多的关注学生的具体掌握情况, 而不是简单的以询问的形式说: “你知道了吗?”有效的提问有利于拉近教师了解每个学生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方式, 从而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达到迁移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

二、迁移能力培养策略

1. 分析学情, 为迁移做准备

对于教师来说, 分析学生的情况是十分必要的, 因为学生关于地理知识的学习起于儿童时期, 教师应该抓住这一特点, 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如七年级上学期是学生刚刚从小学升入初中的转折点, 也是关键点, 教师迁移意识的培养要从小学开始。这里的小学是指中学地理教师要对小学科学课程有所了解, 明确学生已有的基本知识结构, 清楚有哪些知识可以为初中的地理教学服务,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便可很好地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明确学生的已有知识, 判断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种意识的培养需要教师的细心了解和调查, 有了这种调查对于学生的帮助是十分巨大的。如小学科学课程中学习过地球与宇宙的相关知识, 学生已经知道地球的昼夜变化与地球的运动有关, 这便是很好的迁移能力入手点, 根据具体情况或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或以复习等方式导入, 学生学起来相对会比较轻松且有亲切的归属感。

2. 夯实基础, 培养学生迁移能力

基础知识和基本的技能是进行知识迁移的必备条件, 这就要求教师在七年级上学期打好知识结构的构建工作, 在此基础上才能联系旧知, 构建新知识。如七年级下册开始学习世界地理部分, 世界地理部分的学习要以七年级上册的知识紧密的联系起来。上册教材从地球的整体概况谈起, ( 包括大小、形状以及地球仪) 放大比例尺到世界的海陆分布, 在放大比例尺陆地上的地形类型, 在学习世界的居民、气候。引导学生分析将尺度放大具体到某一大洲, 我们如何来认识大洲, 学生通过联系上册教材的整体知识框架, 可以分析出总地形、居民和气候等方面认识大洲。通过这种夯实基础的方式, 不仅可以减少负迁移的发生, 还可以学会将所学的知识运用起来, 明确学习的目的, 能力便一点一点的培养起来。

3. 联系实际, 升华迁移能力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学习对终身发展有意的地理, 这是义务教育阶段地理学习的终极目标。因此教师要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随时提取生活中的实际案例来解释或创设情境, 将问题、已有知识与新知识联系起来, 升华学生初步具备的迁移能力, 让学生学会在实际生活发现问题、寻找规律从而解决问题。如学习亚洲与欧洲之后, 可让学生利用相似的方式方法 ( 即区域分析法) 去学习分析非洲和美洲。巴西的热带雨林的保护与开发问题的案例可以延伸到当地的环境保护问题等。在案例教学过程中, 要实现知识的迁移, 就要让学生通过案例悟出隐含其中的地理基本原理, 同时要让案例学习方式多样化, 从纷繁复杂的案例中抓住核心内容, 探索本质特征。如新疆地区的学习, 带动西部地区的相关要素的一般性, 从地形、气候、自然资源、工农业发展等方面提取因素, 分析得出新疆地区的特殊之处, 得出区域的发展应顺应自然规律, 因地制宜的可持续的发展。

摘要:《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 (2011版) 》中强调现代社会要求公民能够科学、充分地认识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等相互协调发展的重要性, 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不断探索和遵循科学、文明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这就意味着义务教育阶段的地理教育要注重地理环境中各要素之间的联系性与综合性, 而这种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并非可以言传树立的, 需要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将知识联系起来, 逐步培养自身的迁移意识与能力, 不断迁移知识达到融会贯通。当前的初中地理教学中, 存在忽视地理知识的整体性和联系性, 将地理知识人为地划分开来, 这不仅不利于学生理解义务阶段的地理教育, 反而会影响学生世界观的树立, 因此有必要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推行迁移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关键词:地理教育,联系,迁移能力,策略

参考文献

12.高一地理湘教版知识点 篇十二

1、人类已经观测到的有限宇宙叫做“可见宇宙”或“已知宇宙”,其半径约为140亿光年。

2、光年是天文学中的距离单位,即光在“真空”中一年所传播的距离。

二、多层次的天体系统

1、天体:自然天体-------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等各种星际物质

人造天体--------人造卫星、宇宙飞船、航天飞机、太空实验站等

银河系及河外星系主要是由恒星组成,银河系主要由恒星和星云组成。

三、普通而特殊的行星-------地球

1、普通性-----就外观和所处的位置而言,地球是一颗普通的地球

特殊性----地球上存在生命

2、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

宇宙环境条件--------稳定的光照条件安全的空间运行轨道

地球自身条件--------充足的水分(适宜的日地距离、放射性元素衰变致热)

恰到好处的大气厚度和大气成分(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

13.初中湘教版地理复习资料 篇十三

富饶的矿产:世界上天然橡胶、油棕、椰子等热带经济作物的重要产地。泰国天然橡胶和棕榄油的产量、出口量均居世界首位。菲律宾是世界上出产椰子、出口椰油最多的国家。印度尼西亚的石油,马来西亚的锡都居世界第一位。

海外华人的最大聚居地:东南亚是世界上人口稠密的地区之一。 “哓”組织 人口集中分布在大河的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以及沿海平原,而山区和岛屿的热带雨林地区则人口稀少。

2.2 南亚

南亚次大陆:南亚指位于亚洲南部喜马拉雅山脉中、西段与印度洋之间的广大的地区。它东濒孟加拉湾,西濒阿拉伯海,总面积约430万平方千米。

三大地区:喜马拉雅山↓恒河平原↓德干高原

一年分三季:三季分为3-5月为热季;6-10月为雨季;11至次年2月为凉季

宗教与社会:佛教;印度教;巴基斯坦伊斯兰教。

人口与经济:南亚是世界人口稠密地区之一,人口约13亿,占世界人口的1/5强。

2.3 西亚

五海三洲之地:地中海;黑海;里海;红海;阿拉伯海。亚洲;非洲;欧洲。 这也是中国古代著名的“丝绸之路”。

干旱环境中的农牧业:农作物需要引水灌溉,以色列国做得最突出。

阿拉伯国家:宗教:__、犹太教、伊斯兰教的发源地

世界石油宝库:占世界总产量的25%。通过波斯湾运出。石油输出路线:

2.4 欧洲西部

位置与范围:欧洲西部是指欧洲的西半部,面积约500万平方千米,包括30多个国家。从经济发展水平看,大多数属于发达国家。

2.5 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

冰雪世界:北极地区指北极圈以北的区域,包括北冰洋、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北部及一些岛屿。北极圈内的陆地面积约800万平方千米,北冰洋面积约1310万平方千米。 南极地区包括南极大陆及其海岛屿和陆缘冰,还包括南太平原、南大西洋和南印度洋的一部分。 极地酷寒,多狂风,降水稀少。

14.湘教版地理说课稿 篇十四

1.知识与技能:识别常见天气符号, 读懂卫星云图, 初步学会预报天气;了解天气、气候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 能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学会安排不同天气下的户外活动。

2.过程与方法:通过日常生活情境的设计和师生的互动, 学生学会体验地理在生活中的作用, 了解地理的功能与价值所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地理的功能与价值的了解, 激起对地理的兴趣;通过对天气及空气质量的了解, 树立环保意识, 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识别常见天气符号, 读懂卫星云图, 初步学会预报天气。

难点:正确区分“天气”与“气候”两个术语。

三、设计理念

本节课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贴近生活实际是上好本节课的关键。课堂开头即设计情境, 通过CAI课件直切主题, 以生活事例激发兴趣, 启发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落实教学目标, 同时体现他们的主体作用, 实现“在学习中游戏, 在游戏中学习”的课堂新境界和“以学生活动为主, 教师讲述为辅, 学生活动在前, 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教学新原则。根据本人授课的实际需要, 将教材顺序作了小幅调整。

四、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昨天, 郊区一中七年级一班的同学可高兴啦, 因为终于盼到了区气象台的公众开放日, 他们要到气象台去参观学习。早上8点, 他们就在地理老师的带领下, 第一批来到了气象台的接待室。在接待室一面宽大的多媒体屏幕上, 他们看到了这样一段话 (课件演示) :

请说出下面两段话中时间和变化频率的特点, 结合天气和气候的概念以及特点, 推断这两段话描写的是天气还是气候:1.前些天还暖和得如同阳春三月, 昨天清早, 气温骤然变冷, 空中布满了铅色的阴云。中午, 凛冽的寒风刮起来了, 呼呼地刮了整整一个下午。黄昏时分, 风停了, 就下起鹅毛般的大雪来。2.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 像我, 冬天要是不刮风, 便觉得是奇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 像我, 冬天要能看得见日光, 便觉得是怪事;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老舍《济南的冬天》

大家正看着, 接待员小姐出现了, 她告诉大家, 台长伯伯交代, 要按要求回答好问题之后才能继续参观, 否则原路返回。为了避免一中的同学不能参观, 请同学们一起帮他们解答吧。 (1.时间短, 多变——天气。2.时间长, 稳定——气候。)

一中的同学回答完后很高兴, 谁知接待员小姐又出示了另外的问题 (课件演示) :

※用“天气”与“气候”填空。

1.今天的 () 真好, 晴空万里, 凉风习习。2.我们外出旅行一定要注意 () 的变化, 以免在旅途过程中留下遗憾。3.由于人们长期大量地向大气中排放温室气体, 因此造成全球 () 变暖, 冰川消融, 海平面上升。4.我国海南省的 () 终年炎热, 长夏无冬。5.强冷空气今晚进入广西, 将带来大风降温的 () , 同学们要做好防寒保暖措施。6.南宁市位于广西南部, 地处亚热带, 北回归线以南, 这里一年四季阳光充足, 雨量充沛, () 温和, 夏长冬短, 年平均气温在21.6℃左右。

※判断下列语句描述的是天气还是气候?

1.暴风骤雨2.风和日丽3.四季如春4.阴转多云5.东边日出西边雨6.清明时节雨纷纷7.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8.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没办法, 同学们再帮帮他们吧。 (学生抢答, 互相纠错并说明理由, 教师适时进行表扬)

【承转】接待员小姐的脸上终于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一行人走进了天气会商室, 聆听了气象专家讲解天气信息是如何搜集到这里进行分析、判断, 作出预报结论的。在这里, 他们看到了气象卫星传回的卫星云图。 (演示卫星云图动画)

【讨论回答】同学们应该也经常收看天气预报节目, 没少见过卫星云图, 你能否判断未来两天我区的天气状况?说出你的理由。 (根据学生的回答显示———绿色表示陆地;蓝色表示海洋, 能从太空看到陆地和海洋, 说明天气晴朗;白色表示云雨区, 白色越浓降水量越大。补充指出:春秋季发生在我国北方、西北地区的沙尘天气, 则用黄颜色表示。)

【承转】从会商室出来, 一行人又来到了气象影视中心, 在这里, 广西电视台天气预报栏目的主持人向他们演示了电视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听完介绍, 接待员小姐又给了他们一个惊喜:可以过把当天气预报节目主持人的瘾!条件是除了能读懂卫星云图外, 还必须会识别天气符号, 五分钟内记忆符号最多的前十五位同学将获得机会。我们也来试试吧。 (演示常见天气符号)

(学生把答案写在纸上, 五分钟后检查结果) 跟你们一样, 一中的同学问题最多也出在风矢图, (演示风矢图) 介绍风矢图的表示方法。

(演示反馈练习) 请同学们判断出符号所代表的风向和风级。 (学生抢答, 并互相纠错)

(演示我区主要城市天气预报图) 那十五位同学在大家羡慕的目光中走到录影棚镜头前, 实实在在地过了一把“天气预报”主持人的瘾。让我们也来试一试! (学生模拟活动)

天气和气候对人类生产生活、军事科研等都有着重大的影响, (课件演示:59页漫画) (讨论回答) 下列天气条件下从事这样的活动合适吗?为什么? (只要说得有道理都给予肯定)

【承转】在12121气象信息中心, 大家了解了气象服务信息的发布流程, 也因此知道了通过哪些手段可以了解天气预报, 除了看电视以外, 你知道的还有哪些? (学生举手回答:报纸、电台、电话121查询、手机短信、网络等)

【承转】一行人最后来到了大气环境监测中心, 在这里, 他们知道了大气环境监测的重要意义, 知道了表示空气质量的几个指标。同学们也来看一看, 空气质量级别高低和空气质量状况的好坏与污染指数的关系 (播放课件:59页空气质量日报表)

学生讨论回答 (污染指数相差50就相差一个级别, 空气质量越好, 污染指数越低……)

【活动】分组讨论, 代表发言:生活中有很多造成大气污染的行为, 常见的有哪些?我们可以采取哪些措施避免或减轻大气污染? (教师简单总结点评——植树造林、整顿污染企业、提倡使用清洁能源、禁止焚烧农作物秸秆、在学校开设环保课、限制机动车尾气排放……) 课堂小结: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东西?还有什么问题要和大家一起探讨?

五、板书设计: (小结后课件演示)

第四章第一节天气和气候

(一) 气候

(二) 天气预报

1. 卫星云图

2. 天气符号

3. 大气环境监测

六、课件演示巩固练习, 快速抢答

(10个题目略)

七、教学后记

15.湘教版地理说课稿 篇十五

欧洲西部(1)

一、课型:新授课

二、课时安排:第1课时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地形图引导学生分析亚洲河流特征,并找出亚洲境内著名的湖泊。

让学生从欧洲气候和地形入手解释欧洲河流特征,了解欧洲著名的河流。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从地图上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以及从课外书籍上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咸海以及亚欧人口问题的学习,对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理念教育。

四、重点、难点:

亚洲、欧洲的主要河流和湖泊。

五、教学方法:综合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创设情境法、自学指导法

六、教学媒体:教学挂图、板图、多媒体

七、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请说说你了解西亚。(学生回忆,并回答。)

(二)、导入新课

在我们的地球上有这样一个地区,它的面积比我国的陆地面积稍大,却分布着30多个国家,其中有不少国家的面积十分狭小,被人们称为“袖珍国”、这个地区是资本主义工业化最早的地区,也是目前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这里还曾经是历史上第一、二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这个地区的旅游资源闻名遐尔,吸引了无数的各国游客。这就是欧洲(通过简单介绍引起学生兴趣。)

板书课题:第四节

欧洲西部

(三)、讲授新课

地理位置

展示挂图欧洲西部

说明:纬度位置——大部分在35N~70N之间海陆位置——位于欧洲的西部,北邻北冰洋、南临地中海西临大西洋、半球位置——东半球、北半球

轮廓、范围

展示挂图欧洲西部

说明:像亚欧大陆向西突出的大半岛,三面环海海岸线非常曲折,多半岛、岛屿、内海和海湾是世界上海岸线最曲折的地区半岛: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伊比利亚半岛、亚平宁半岛、巴尔干半岛岛屿:大不列颠岛、爱尔兰岛、冰岛内海(海湾):北海、波罗的海、挪威海海峡:直布罗陀海峡、英吉利海峡

主要国家、首都

展示挂图欧洲西部

提问:请说出各国的首都

英国——伦敦

法国——巴黎

德国——柏林

意大利——罗马

荷兰——阿姆斯特丹挪威、瑞典、芬兰、西班牙、葡萄牙、奥地利、瑞士、希腊、梵蒂冈、摩纳哥、圣马力诺、列支敦士登、马耳他、安道尔四.

指导学生按照以前所学的方法分析地形特征、河流特征、气候特征。

地形特征

通过分析地形图,着重强调以平原为主的地形,四个主要地形区及分布特点。了解欧洲各国。

南北两侧是山脉,中部是西欧平原、波德平原

主要河流

分析莱茵河、多瑙河

解答书上活动探讨

气候特征

深受大西洋湿润西风的影响,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和地中海气候。

(四)总结:

利用地图简单总结。

(五)作业:

利用填充图册15页,目标检测上的题目作为练习

板书设计

欧洲西部(1)

地理位置

轮廓范围

地形特征

主要河流

气候特征

欧洲西部(2)

一、课型:新授课

二、课时安排:第2课时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七、教学用具:挂图、多媒体

八、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上节课内容。

请同学说说欧洲的地理位置和轮廓、地形。(学生回忆,并回答问题。)

(二)导入新课:

欧洲西部的各个国家所具有的自然地理特征简单易记,但是欧洲西部在世界上最突出的地位还在于欧洲西部的经济和旅游业。

学生活动:幻灯演示欧洲的特产和风景让学生说说。

(三)教授新课:

板书:

一、雄厚的经济实力

(对照书54页图简单介绍资本主义的发展史。)

欧洲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最早的大洲,目前经济发展水平仍居各大洲首位。

(指导学生读统计图。)

欧洲西部各国工业部门齐全。

农业不占重要地位,但生产水平高,种植业和畜牧业结合较好。

(简单介绍,结合幻灯让学生了解)

法国、英国、荷兰、丹麦等国有发达的农牧业

利用书55页阅读材料了解欧洲部分国家的特色产业

瑞士——钟表

瑞典——造船、汽车、机器制造业

丹麦——畜产品“欧洲的牧场和食品库”

挪威——水产品

板书

二、繁荣的旅游业

挪威——陡峻幽深的峡湾,午夜的太阳

瑞士——“世界公园”的称号、冰雪皑皑的山峰、世界表都伯尔尼

西班牙——阳光灿烂的海滩、精彩的斗牛表演

法国——田园风光、“艺术之都”巴黎、埃菲尔铁塔、罗浮宫、巴黎圣母院

意大利——“水城”威尼斯、“千年古都”罗马、庞贝古城、狂欢节

奥地利——“音乐之都”维也纳

德国——慕尼黑的啤酒节

(四)小结:

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

16.湘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案集 篇十六

第一节 亚洲及欧洲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大洲是世界第一大洲。运用地图说明亚洲和欧洲的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2.通过标准时间和国际日期变更线的介绍,培养学生简单的时区和日期换算能力。

3.通过分析亚洲气候特征,使学生掌握气候特征的分析方法,并在阅读地图和分析资料的基础上总结出欧洲气候的特点。

4.通过地形图引导学生分析亚洲河流特征,并找出亚洲境内著名的湖泊。让学生从欧洲气候和地形入手解释欧洲河流特征,了解欧洲著名的河流。

5.读“亚欧人口分布图”说明亚洲人口分布,分析人口分布不均的原因,学会阅读亚欧政区图。

教学重点

1.学会运用地图说出某地区的地理位置。2.亚洲和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3.亚洲的地形特征和气候特征。教学难点

1.学会简单的时区和日期换算。2.亚洲和欧洲的气候及成因。3.亚洲及欧洲河流特点的成因。教学方法

复习引导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 6课时。教学过程 第1课时(课堂导入)

请大家看一段录像,猜一猜片中展现的景观在哪里?(播放一段关于亚洲的录像资料,如长城、日本富士山、沙漠中的阿拉伯人、喜马拉雅山脉等)学生发言:中国、亚洲、日本„„(讲授新课)

板书 第一章 认识大洲 第一节 亚洲及欧洲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第二页第一自然段。指导学生找到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分界线。学生阅读。教师进行总结。

板书

一、“亚细亚”和“欧罗巴” 1.大洲名称的由来 2.亚欧大陆

亚洲和欧洲的大陆部分连在一起,合称亚欧大陆,是世界上最大的大陆。学生通过阅读图6-1,进行讨论后总结。提问 亚洲的地理位置如何呢? 板书 3.亚洲的地理位置(1)经纬度位置

北部深入北极圈内,南部延伸到赤道以南。纬度范围:南纬10度~北纬80度之间;

经度范围:东经25度~西经170度之间;主要位于北半球和东半球。(2)海陆位置

亚洲东、北、南三面分别濒临太平洋北冰洋和印度洋,西与欧洲相连,西南与非洲为邻,东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是世界第一大洲。

我们通过对亚洲的学习,直到认识一个大洲的地理位置应该从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两方面来说明。

承接:通过我们对亚洲的学习,请同学们都欧洲的地理位置,来描述一下。学生通过读地图6-1,对欧洲的地理位置进行描述。活动:分小组讨论,发表各自意见,然后进行总结。欧洲:

纬度范围:北纬36度~北纬71度之间;经度范围:西经9度~东经66度之间。

总结归纳:了解一个大洲的地理位置可以从哪几个方面入手? 学生回答:经纬度位置(半球位置)、海陆位置两方面。

点拨 利用你所掌握的描述亚洲地理位置的方法和步骤来分析掌握欧洲的地理位置。(学生小组探究完成)

(1)读图6-1:欧洲大陆经度范围:9°W~66°E;纬度范围:36°N~71°N。

(2)全部位于北半球,绝大部分位于东半球。

(3)北临北冰洋,西临大西洋,南临地中海,西南隔直布罗陀海峡与非洲相邻,西北隔丹麦海峡与北美洲相望,东面与亚洲相邻。轮廓破碎,海岸线曲折。

(课堂总结)

本节课我们重点掌握了如何利用地图去分析某一大洲的地理位置,即从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两方面来分析。了解了亚洲和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

板书设计

第一节 亚洲及欧洲

一、“亚细亚”和“欧罗巴” 1.大洲名称的由来 2.亚欧大陆 3.亚洲的地理位置

第2课时(课堂导入)

我们现在是北京时间上午11点的时候,那么现在美国应该是什么时间呢?

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呢?这与什么有关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世界上的时间?

指导学生读图6-2世界时区图并通过自制的时钟模型演示6城市的区时,以北京(东八区)正午12点为准。也可用数轴图表示学生回答:晚上。

(讲授新课)

板书

二、学会换算不同地点的时间 1.地方时

讲述 把太阳位置最高的时候定为当地的12点,并依此推定一天的时间。这就是地方时间,简称世界时。板书 2.时区及换算

讲述 全球一共划分成24个时区,每一个时区跨15度经度。其中零时区(也叫中时区),从西经7.5度~东经7.5度。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和为一个时区,称东西十二区。依据数轴图示法讨论、完成课文中的思考题。阅读 材料:学会换算不同地点的时间 学生小组讨论:

1.为什么会产生“地方时”? 2.时区是怎样划分的? 3.什么是“区时”?

4.我国采用的是哪个时区的区时?

5.地球上“今天”与“昨天”的分界线在哪里? 板书 3.北京时间

讲述 北京时间即为东八区的区时。板书 4.国际日期变更线

讲述 为了避免日期上的混乱,国际上规定大致以180度经线,作为国际日期变更线。自西向东越过国际日期变更线。日期要减去一天。

板书设计

二、学会换算不同地点的时间 1.地方时 2.时区及换算 3.北京时间 4.国际日期变更线

第3课时(课堂导入)

展示青藏高原、珠穆朗玛峰等风光图,引入亚洲地形的学习。

复习提问:陆地地形可分为哪几种基本类型?——高原、平原、山地、丘陵、盆地。(亚洲全有——地形复杂)

(讲授新课)

板书

三、高原山地为主的亚洲地形 提问 亚洲地形有什么特征? 活动:

(1)读图6-3,亚洲地形图,6-4世界大洲陆地海拔高度比较图,找出青藏高原、帕米尔高原、喜马拉雅山脉、珠穆朗玛峰、西西伯利亚平原、死海的位置。(填图练习)

(2)依据地理方位说明亚洲的山地、高原主要分布在哪里?——中部(3)亚洲以帕米尔高原为中心向四周延伸有哪些山脉?(天山山脉、昆仑山脉、喜玛拉雅山脉、兴都库什山脉等)

(4)亚洲大陆四周有哪些大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印度河-恒河平原等)

归纳 亚洲地势有什么特点?——中部高,四周低(5)小组讨论:

找出亚欧大陆东侧、东南侧的一组弧形群岛,说明这组岛弧的形成原因以及典型的地质现象是什么?

讲解 从北向南分别是阿留申群岛、千岛群岛、日本群岛、硫球群岛、马来群岛。利用板块构造学说来解释。

(6)请根据对亚洲地形特征的分析说出大洲地形的特点主要从哪几方面来总结?

地形类型及分布、地势特征、相对高差、平均海拔、特色地形等方面。小结 亚洲地形的特征:

(1)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平均海拔较高;(2)地面起伏大,高低悬殊;(3)地势中部高,西部低。

活动 根据以上步骤和方法,依据图6-3和资料总结归纳欧洲地形特征。(课堂总结)

这节课主要学习亚洲的地形特征,结合对亚洲地形的分析方法,来总结出 欧洲的地形特征。

板书设计

三、高原山地为主的亚洲地形

第4课时(课堂导入)

通过多媒体,展示不同地区的风光。

利用录像展示冬季亚洲北部西伯利亚地区冰天雪地,气候严寒;而亚洲南部的新加坡、马来西亚等过的黄金海岸却是一派妩媚的热带海滨风光,是世界著名的海滨浴场。

亚洲地域辽阔,各地气候差异显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亚洲的气候特征以及成因。

(讲授新课)

板书

四、复杂多样的亚洲气候

教师指图讲述,学生进行回忆后回答问题。

讲述 气候是自然环境的主要组成部分,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很大。作为世界第一大洲,面积广大,地形复杂,气候差异很大。(展示“亚洲气候类型图”)

提问 亚洲主要有哪些气候类型? 学生看图回答。

引导 全世界的主要气候类型有十一种,仅亚洲就有9种,说明了什么? 结论 亚洲气候类型复杂多样。板书 1.气候复杂多样

提问 观察其中分布范围最广的气候类型是什么?主要分布在哪儿? 温带大陆性气候,约占亚洲面积的一半以上,主要分布在亚洲中西部。亚洲面积广大,地跨寒、温、热且地形复杂,除温带海洋性气候外,世界上的各种气候在亚洲都有分布。

亚洲各地距海远近不同,加上气流和地形的影响,干湿差异悬殊。板书 2.大陆性特征明显 继续引导:距离海洋的远近如何? 距海遥远,深入亚洲大陆内部。

(展示“6-10图”,并在上面点出利物浦、华沙、赤塔、漠河的位置)(引导学生分析温带大陆性气候的特点,注意逻辑层次、由简到难,有分到总)

讲述气候两大要素:降水和气温。温带大陆性气候有哪些特点?我们来观察位于这个气候区内的两个城市:赤塔、漠河,分析它们的气温和降水的季节变化特点。

小结 温带大陆性气候的特点是全年温差大,冬冷夏热,降水少且集中在夏季。

(展示“亚洲气候类型图”)

引导:亚洲降水比较多的气候类型除了位于赤道附近马来群岛的热带雨林气候外,还有几种季风气候全年降水量相对比较多,是哪几种?主要分布在哪儿?

热带季风气候 三种 亚热带季风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东部和南部。

(教师简单解释何谓季风气候,在亚洲图上画箭头简单示意,补充三种季风气候的降水季节分配图和降水年际变化图,帮助学生分析季风气候降水的特点)

小结:降水的多少与夏季风有什么关系? 夏季风强大——降水多,反之,降水少

继续启发:如果降水过多或过少会造成什么后果呢?(展示有关干旱和洪涝的视频、图片)学生看材料分析,旱涝灾害对农业影响大。

小结:所以在亚洲东部和南部季风区内,由于夏季风的影响易发生旱涝灾害。

板书 3.季风气候显著

引导 根据以上分析,从气候类型及分布范围看,亚洲的气候主要有什么特点?

结论 气候复杂多样、大陆性特征明显、季风气候显著。

过渡 我们学习了亚洲的气候特征,那么欧洲的气候特征又如何呢? 以学生自学的形式为主,培养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列表比较亚洲和欧洲气候特征的不同。利用书上的练习总结:

1.气候类型少,以温带气候类型为主的气候; 2.海洋性特征显著;

3.具有面积最广、最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和“地中海气候”。(课堂总结)

本节课的重点在于读图及学习方法的掌握,通过对亚洲气候特征的分析,掌握其分析方法,来了解欧洲的气候特征。所以,要多提醒学生从地图上找有用的知识,增加读图的练习。

板书设计

四、复杂多样的亚洲气候 1.气候复杂多样 2.大陆性特征明显 3.季风气候显著

第5课时(课堂导入)

复习提问 判断下列有关气候的描述哪些是有关亚洲的,哪些是有关欧洲的?

(1)除温带海洋气候外,大多数气候类型都有分布。

(2)是地中海气候和温带海洋气候的分布范围最广、最典型的区域。(3)季风气候显著。(4)大陆性特征显著。

(5)终年盛行来自大西洋的温暖湿润的西风。(讲授新课)

我们都知道李白的《将进酒》中的句子“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说说我国黄河注入到那个海洋中去?看图1-1,找找亚洲还有哪些大和分别注入到周围的太平洋、印度洋、和北冰洋中去?

板书

五、河流

(一)亚洲 1.大河众多。

讲述 亚洲的大江大河很多。长江的长度和流量居亚洲首位,世界第三。湄公河在我国境内叫澜沧江,是亚洲流经国家最多的一条国际河流。

2.河流多发源于中部;呈放射状四周奔流入海。3.内流区面积广大。(中部的锡尔河和阿姆河)

活动 学生在6-3图上找到这些湖泊的位置,指导学生在地图上找到这些湖泊的位置。

贝加尔湖——世界上最深的湖泊; 里海——世界最大的湖泊;

死海——世界上湖面海拔最低、含盐度最高的湖泊; 巴尔喀什湖——一半咸水一半淡水的湖泊。学生读图、讨论回答问题。

学生在地图上找到欧洲的河流,并根据亚洲河流的特点,总结欧洲河流的特点有哪些。

通过地形图,让学生自己进行讨论、总结。

(二)欧洲

气候温暖湿润—水量丰富,大部分无结冰期地形平坦—流程长,航运价值高。

活动 完成教材P.11的活动来认识多瑙河和莱茵河。小结 欧洲河流的特征: 1.河网稠密、水流平缓; 2.河流短小、水量丰富; 3.航运价值高。

练习利用地图找出欧洲著名的伏尔加河、莱茵河、多瑙河等观察河流流经的国家。

列表总结亚洲、欧洲河流与湖泊的特点、河流特点。

尤其是多瑙河干流流经:德国、奥地利、斯洛伐克、匈牙利、前南斯拉夫(今塞黑)、克罗地亚、保加利亚、罗马尼亚、乌克兰9个国家,是世界上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

(课堂总结)

河流的特征与天气、地形的联系十分密切,所以,掌握亚洲和欧洲的河流有助于学习气候和地形特征,在讲授是要注意指导学生结合地图,总体学生的掌握情况较好。板书设计

五、河流

(一)亚洲 1.大河众多。

2.河流多发源于中部;呈放射状四周奔流入海。3.内流区面积广大。

(二)欧洲

1.河网稠密、水流平缓; 2.河流短小、水量丰富; 3.航运价值高。

第6课时(课堂导入)

放一段录像资料,反映亚洲人种、民族的特色,用人口攒动的亚洲东部或欧洲的繁华的街景以及青藏高原无人区等具有人口分布特色的景观,有这些资料引入亚洲的人口。

(讲授新课)

板书

六、亚洲的人口与国家

指导学生读图6-15,亚欧人口密度图,回答人口分布的特点。板书 1.人口最多的大洲 学生看书回答问题。列举。

讲述 亚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2000年总人口达36.72亿,约占世界总人口的60%,超过1亿人口的国家占十分之六)

亚洲有6个国家人口超过1亿,分别是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日本。

板书 2.人口分布不均匀

活动 课下搜集亚洲和欧洲的世界之最。

本节课的内容比较简单,可以通过大量的材料指导学生自学。在今后的讲述中,可以让学生自己讲课,增加课堂的趣味性。

板书设计

六、亚洲的人口与国家 1.人口最多的大洲 2.人口分布不均匀

第二节 非洲

课时安排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运用地图说明非洲的地理位置(经纬度位置、半球位置、海陆位置)2.运用地图分析说明非洲地形特征,并能够在地图上找出非洲几个著名地形区

教学重点:运用地图说明非洲的地理位置(经纬度位置、半球位置、海陆位置)运用地图分析说明非洲地形特征,并能够在地图上找出非洲几个著名地形区

教学难点:训练读图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方法 :启发 讨论 讲授式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海陆分布的内容,可以考察学生亚洲、欧洲相临近的大洲——非洲。而非洲的名称“阿非利加”的本意是“阳光灼热”的意思。为什么会这样呢?在上学期的学习中我们也了解到,居住在非洲的人大都是黑色人种,这又是为什么呢?创设地理情境,提出假设,调动学生兴趣,引发学生思考进一步指导学生读图。

板书:

㈠ 国家最多的大洲

二、讲授新课

1、通过读图总结非洲的地理位置: 海陆位置:

北面与欧洲之间隔着地中海,直布罗陀海峡;东北与亚洲之间隔苏伊士运河、红海;东临印度洋,与大洋洲隔海相望;南与南极洲隔海相望;西临大西

洋,与美洲隔海相望。

经纬位置:

最北在30ºN以北,最南在30ºS以南;赤道、北回归线、南回归线都穿过非洲;最东在50ºE以东,最西在20ºW左右。

半球位置:

多半在北半球,少半在南半球

2、主要在东半球通过阅读课文了解非洲的民族斗争历史,重点知道非洲是世界上国家最多的大洲。

㈡高原为主的地形

学生回答问题。引导学生自学,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自己总结。通过读地形图和各种统计图表,逐步回答问题总结亚洲地形的特点。1. 根据“不同海拔高度的陆地面积占总面积的比重”(饼状图)及地形图上山脉高原的名称总结“非洲地形以高原为主”有“高原大陆”之称。

2. 根据“全球、各大洲平均海拔高度比较”(柱状图)总结“非洲的平均海拔一般” 定基础。

3. 根据“全球、各大洲最高、最低海拔高度比较”(柱状图),计算相对高度,总结“非地形地面起伏不太大”

4. 根据地形图,总结“非洲地势东南高,西北低” 通过地图、课本使学生观察到非洲的几处特别之处:

非洲东部的东非大裂谷是世界上最长的陆地裂谷;非洲中部的刚果盆地是世界上最大的盆地;非洲的海岸线十分平直。

课时安排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对气候资料、地图的分析,了解非洲以热带为主的气候。

2、读图分析非洲气温、降水的特点,以及气候类型对称分布的特点。能力目标

1、练习看各种气候图,训练读图分析能力

2、判读自然植被的垂直分布图。了解气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3、学会通过对比分析的方法了解尼罗河和刚果河的水文特征。教学重点:

1、气候资料、地图的分析,了解非洲以热带为主的气候。

2、分析非洲气温、降水的特点,以及气候类型对称分布的特点。

3、自然植被的垂直分布图。了解气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教学难点:

1、练习看各种气候图,训练读图分析能力

2、读自然植被的垂直分布图。了解气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自学指导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通过非洲地理位置、地形等直接过渡到非洲的气候

二、讲授新课

㈢读图6-21非洲1月平均气温 1.看读数,2.看分布,等温线稀疏

3.看走向,大致与纬线平行,西北、东部、南部有小面积闭合曲线。用一连串的小问题引导学生读图分析大部分在20℃~30℃之间,北部以及10℃左右。

学生根据以前所学知识,在教师的引导下读图分析 ㈡读图6-22非洲7月平均气温 1.看读数,2.看分布,等温线稀疏,比1月时密集

3.看走向,大致与纬线平行,北部撒哈拉沙漠地区为明显的闭合曲线,是非洲的炎热中心。

通过这两幅图可以总结,非洲无论冬夏气温总在0℃以上,且绝大部分地区在20℃以上,说明非洲是“热带大陆”并试着分析其中原因。

三.读图6-23非洲年降水量

1. 看读数,小于200㎜,到大于2000㎜的地区都有分布。2.看分布,等降水量线密集,差异显著

3.看走向,北部地区大致与纬线平行,中部、南部沿海地区大致与海岸线平行。

东部南部一些地区在 四.读图6-24非洲气候类型

1.看类型,非洲的气候类型很少,除高山气候外都是热带气候类型2.看典型,非洲的热带草原面积在各大洲中最大;非洲的热带沙漠(撒哈拉沙漠)面积在各大洲中面积最大;非洲刚果盆地是世界三大热带雨林区之一。

3.看分布,气候类型呈带状分布,以赤道为轴南北对称。五.气候、自然植被的垂直分布

指导学生读图归纳

读图6-25完成题目要求学生读图分析

调动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练习读图分析能力 在教师的指导下读图分析。

1.乞立马扎罗山位于赤道附近,为什么山顶却终年被积雪覆盖,成为“赤道雪峰”乞力马扎罗山以5895米的海拔为非洲的最高峰

2.说说从山下至山顶自然景观发生了哪些变化? 训练读图分析能力。

根据上学期所学的知识总结原因(而海拔每增高100米气温下降0.6℃。非洲的降水分布很不平衡,也就使得非洲的河流作用显著。读图6-26尼罗河和刚果河

1.说出尼罗河和刚果河的流向,比一比哪一条河的支流更多。2.尼罗河和刚果河的干流各流经哪些气候区?想一想,哪条河的水量较小、水位季节变化大?

3.找出尼罗河的两个源头白尼罗河和青尼罗河,结合图6-24,看看他们分别位于哪个气候区。你能解释历史上尼罗河定期泛滥的原因吗?

4.尼罗河与刚果河在流经山区时,形成一系列峡谷,多险滩瀑布。所以,尼罗河与刚果河的水利资源都很丰富。请问这种推断是不是正确?

第三节 美洲

课时安排:第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运用地图,说明美洲大陆的地理位置。(包括经纬度位置、半球位置和海陆位置)南北美洲的分界线巴拿马运河及其交通地位。2.掌握拉丁美洲的概念,以及这里居民组成和语言与北美洲的美国、加拿大的差异。

教学重点:运用地图,说明美洲大陆的地理位置。(包括经纬度位置、半球位置和海陆位置)南北美洲的分界线巴拿马运河及其交通地位。

通过读图,分别了解两个大洲自然环境在地形方面的特征 教学难点:

运用地图,说明美洲大陆的地理位置。(包括经纬度位置、半球位置和海陆位置)南北美洲的分界线巴拿马运河及其交通地位。

使学生逐步学会熟练的掌握对比分析了解地理事物的异同。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创设情境法、自学指导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挂图、板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教师讲述:公元1507年,意大利航海家亚美利哥根据他对美洲大陆的考察见闻,写了一本《海上旅行故事集》,向世界宣布美洲这个“新大陆”的存在,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便以亚美利哥的名字为这个“新大陆”命名,并仿照其他大洲的名称词尾形式称为“亚美利加州”,简称美洲。从这节课开始我们一起来了解美洲。

二、教授新课

㈠ 新大陆(简单介绍,以趣味为主。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1.简单介绍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故事穿过白令海峡的三线,中美地峡,巴拿马运河,西印度群岛

强调白令海峡以及巴拿马运河的地理分界线作用和交通作用 2.读图6-28总结美洲的地理位置

(对照前面所学方法,通过读图分析完成要求,逐步提高读图分析能力。)北美洲:

⑴最北在北极圈以北,最南在赤道以北,最东在30°w以东,最东在180°经线以东。

⑵北临北冰洋,东临大西洋,西临太平洋,南临墨西哥湾、加勒比海,南面与南美洲相连,以巴拿马运河为分界线,西北隔白令海峡与亚洲望相望。

⑶主要位于西半球、北半球。南美洲:

⑴最北在赤道以北,最南在60°S以北,最东在30°w以东,最西在80° w以西。

⑵临墨西哥湾、加勒比海,东临大西洋,西临太平洋,南与南极洲隔海相望(麦哲伦海峡)。

⑶主要位于西半球、南半球。

(查漏补缺,及时根据反馈信息指导学生。最后教师进行综述。)2.介绍拉丁美洲的来源、含义、语言、国家等。

课时安排:第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读图,分别了解两个大洲自然环境在地形方面的特征 能力目标:通过读地形图、统计图表对比北美洲与南美洲的地形的异同之处。

教育目标:使学生逐步学会熟练的掌握对比分析了解地理事物的异同。教学重点::通过对书地形图进行分析,掌握南北美洲地形的特点。教学方法:

综合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创设情境法、自学指导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教学挂图、板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总结作业情况。

二、导入新课

在黑板上绘制出代表南北美洲的两个三角形,利用板图加深学生印象。(学生回忆,并回答问题。)

三、教授新课:

㈡对比分析南美洲、北美洲的地形特征 运用地形图6-32 6-38读图分析

小组讨论互助合作。对照板图回答各地形区的名称。在板图中分别标出代表南北美洲主要地形区的代号:

海岸山脉、落基山脉、安第斯山脉 阿巴拉契亚山脉、大平原。拉布拉多高原、奥里诺科平原、圭亚那高原、亚马孙平原、巴西高原、拉普拉塔平原、巴塔哥尼亚高原。指导学生读图对比分析。

北美洲:平均海拔较高居世界第三(700米);地势起伏较大;西部是高大的山系,中部是广阔的平原,东部是低缓的山地。

南美洲:世界第四(600米);地势起伏一般;西部是年轻高大的山脉,东部高原平原相间分布。

找出南北美洲主要的地形区,尤其是在世界上居第一位的地理事物 格陵兰岛是世界上除南极洲外冰川最广的地,区,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岛.安第斯山脉是世界上最长的山脉;科第勒拉山系是世界上最长的山系;亚马逊平原是世界上最大的平原;北美洲的不少湖泊是冰川作用的产物。

四、练习:教材27页第1、2、3题。

五、小结: 强调南北美洲地理位置、地形特征的对比。

课时安排:第3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对书25页26页的气候图进行分析,掌握南北美洲气候的特点。通过对图6-

47、的分析突出北美洲地形对气候的影响。教学方法:

综合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创设情境法、自学指导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板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学生回忆,并回答问题。)

通过展示“世界气候类型图”提出问题,美洲的气候与我们亚洲有没有相似之处?

二、气候特征(指导学生读图、读书)

1.根据书25页图6-41和图6-42分析美洲的1月7月平均气温。(分别从等温线的读数、等温线的分布、等温线的走向来分析。)2.根据书26页图6-43分析美洲的降水量。

(分别从等降水量线的读数、等降水量线的分布、等降水量线的走向来分析。)

3.根据书26页图6-44分析美洲的气候类型。通过读图分析复习影响气 候的各个主要因素。鼓励学生总结。

北美洲: 1.北美洲地跨寒、温、热三带,气候类型较齐全 2.以温带大陆性气候面积最广 3.山脉多为南北走向,对气候影响大 南美洲: 1.南美洲主要位于热带,温带面积不大,寒带缺失 2.以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为主 3.南美洲降水充沛,是世界上最湿润的大洲。

三、河流(学生读图对比分析。)

通过对地形图的分析和书上统计图表的判读,列表比较南北美洲最大的两条河流的特点。小组讨论互助合作分析地形图和统计图表。

课时安排:第4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了解美洲的主要国家、语言,政治区划等。

⑵通过实例说明美洲内部的经济发展水平是不平衡的。⑶使学生了解部分美洲国家的主要经济部门。

2.能力目标:使学生通过阅读,了解美洲的居民组成,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教育目标:使学生通过阅读,了解美洲的居民组成,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⑴通过实例说明美洲内部的经济发展水平是不平衡的 ⑵使学生了解部分美洲国家的主要经济部门

教学难点:通过实例说明美洲内部的经济发展水平是不平衡的使学生通过阅读,了解美洲的居民组成,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方法:综合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创设情境法、自学指导法 教学用具:教学挂图、板图、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请同学说说美洲的气候特征。

二、导入新课:

简单介绍。美洲的国家像美国、加拿大是人们非常熟悉的经济大国,而像巴西、阿根廷等又是以足球闻名的国家。

(以趣味为主,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讲授新课: 人口与经济

阅读美洲政区图,分别找出美洲的主要国家及其首都。通过指图辨认美洲的主要国家及其首都

美国——华盛顿、加拿大——渥太华.墨西哥——墨西哥城 巴西——巴西利亚、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 1.人种(通过阅读课文了解这一部分知识。)

通过书上29页阅读材料分析强调北美洲以白色人种和黑色人种为主,黄色人种为原始居民.南美洲以混血人种为主,被誉为“世界人中大熔炉”.说明美国加拿大都是移民国家.2.语言

美国和加拿大通行英语,加拿大东部部分居民使用法语。

中美洲南美洲的大多数国家通行西班牙语,巴西和一些岛国使用葡萄牙语。

介绍拉丁美洲的范围、名称来源 经济

① 美国是当代实力最为雄厚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高度发达,加拿大也是发达国家,其余国家都属于发展中国家

② 墨西哥以形成以石油工业为之支柱的工业体系。③ 墨西哥是与米的原产地,玉米是该国的主要粮食作物 ④ 巴西是南美洲工农业最发达的国家

⑤阿根廷为重要的小麦出口国,牛肉、羊毛等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占有突出地位。

⑥南美洲以农矿产品为主要的出口产品,能源矿产以石油最为重要,金属矿产以铁、铜、铝土为多。农业以种植业为主,经济作物占绝对优势,大量出 产咖啡、香蕉、蔗糖、棉花、可可等。多数国家的粮食生产不能满足本国的需要。

第二章 了解地区

第一节 东南亚

课时安排: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运用地图,说明东南亚的地理位置,范围。掌握东南亚的自然地理环境,地形特征,河流特征等要素。了解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的特征和分布,以及对当地农业生产的影响。

2.能力目标:通过对东南亚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的对比分析,进一步训练读图能力和对比分析能力。

3.教育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对我国邻国的情况有大体的了解。

教学重点:

1.掌握东南亚的自然地理环境,地形特征,河流特征等要素 2.了解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的特征和分布,以及对当地农业生产的影响。

教学难点:通过对东南亚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的对比分析,进一步训练读图能力和对比分析能力。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创设情境法、自学指导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挂图、板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二、导入新课: 观察亚洲政区图。指导学生读图。回忆与中国相临的16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最南端的,与我国的广西、云南交界的就是缅甸、老挝、越南,这三个国家以及位于这三个国家以南的国家,往往呈现出一派别具一格的热带风情,由于这里是亚洲的最东南角,这个地区就被人们叫做东南亚。

三、讲授新课:

指导学生读图。强调方法的掌握远比知识的掌握重要。

指导学生按照(平均海拔高度、相对高度、主要地形类型、地形分布特点)的方法分析地形特征。

一.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

1.通过读图掌握东南亚的地理位置:海陆位置:东临太平洋、西临印度洋、西南与大洋洲相临。经纬度位置:大致在30°N至10°S之间半球位置:主要位于东半球、北半球

通过读图强调东南亚的组成部分: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 列表比较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自然环境各方面的相同点和差异 2.通过地形图分析:

(1)中南半岛北部地势高峻,南部地势低平(2)马来群岛地势崎岖,山岭多、平原少。3.河流

(1)在图中找出中南半岛上的湄公河,以及附近的河流,在图中用笔描出,判断其流向和注入地,判断其水力资源的丰富程度分析河流与地形的相互联系,以手做比喻加强学生对“山河相间、纵列分布”的特征的记忆。

(2)根据地形分析马来群岛上河流的主要特征。指导学生阅读相关材料、查看相关地图。

4.以纬度位置突出东南亚地处热带的特点: 阅读课文,尝试独立分析影响东南亚气候的主要因素,作出推断 学生以自学的形式独立解决问题: 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由于降水的不同,分别形成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1)在中南半岛上11月~次年5月盛行东北风、降水偏少,为旱季6月~10月盛行西南风、降水很多为雨季。农作物一般在雨季播种、旱季收获。

(2)在马来群岛上,终年高温多雨,农作物可以随时播种,一年到头都有收获马来群岛火山活动和地震频繁,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火山最多的国家。总结马来群岛地处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

四、小结和作业:回顾东南亚的地形和气候,做配套练习。

课时安排: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东南亚的国家,以及各国的首都。掌握东南亚联系两大洲、沟通两大洋的地理位置——世界交通的“十字路口”

2.能力目标:分析马六甲海峡在世界海洋运输中的地位

3.教育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对我国邻国的情况有大体的了解。

教学重点:运用地图,说明亚洲的地理位置。

教学难点:通过分析亚洲地理位置的过程,掌握分析某一区域地理位置的方法,并依此运用地图分析欧洲的地理位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对我国邻国的情况有大体的了解。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创设情境法、自学指导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挂图、板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复习提问上节课内容。学生回忆,并回答问题。

二、导入新课:

以谜语引入:大江之中——河内;长鼻盛会——万象;举头望明月——仰光(通过名称引起学生兴趣,简单介绍。)

三、讲授新课

㈠国家、首都、居民

1、国家: 利用挂图指图。指导学生读图的方法、技巧。读图7-8,找出东南亚主要国家及其首都

越南——河内 老挝——万象 柬埔寨——金边

泰国——曼谷 缅甸——仰光 马来西亚——吉隆坡 新加坡——新加坡 菲律宾——马尼拉 印度尼西亚——雅加达文莱——斯里 巴加湾市 东帝汶(最新独立)

其中与陆地接壤的国家为缅甸、老挝、越南

湄公河在我国境内叫做澜沧江,流经了中国、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越南等国,是亚洲流经国家最多的国际性河流。

2.首都(沿河分布)完成书上37页的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会如何读图,积极主动思考地理问题。

3.居民

利用书38页的课文总结强调,从课文中使学生注意到新加坡的华人、华侨,引申到整个东南亚地区。从课文中找出华人和华侨的区别。

东南亚是世界上人口稠密的地区之一 东南亚是世界上海外华人分布最集中的地区 ㈢马六甲海峡

通过指图提问总结马六甲海峡的地理位置重要性,强调其在交通运输中的咽喉位置。东南亚地区位于亚洲与欧洲之间。太平洋与大西洋之间,因而可说是“十字路口”的位置

1.马六甲海峡位于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三个国家之间 2.马六甲海峡位于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岛之间

3.马六甲海峡是连接太平洋、印度洋沿岸港口和欧洲的重要航道 马六甲海峡被称为“日本的海上生命线”

课时安排:第3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读图了解东南亚地区主要的农产品、矿产品大的分布。掌握占世界前列的热带经济作物的分布和在各国中的经济地位

2.能力目标进一步训练读图能力和对比分析能力。

3.教育目标:通过学习了解东南亚各国经济的特点,从而比较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形式上的差异。

教学重点:掌握占世界前列的热带经济作物的分布和在各国中的经济地位 教学难点:掌握占世界前列的热带经济作物的分布和在各国中的经济地位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创设情境法、自学指导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挂图、板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上节课内容。

请学生说说东南亚的气候和地形。(学生回忆,并回答问题)

二、导入新课

大家知道泰国的香米吗?他与我们我家产的大米有很大的不同。味道很好,泰国就在东南亚,那么东南亚还有哪些物产呢?

板书:㈣富饶的物产

三、讲授新课:

指导学生阅读地图的方法必须先看图例。

在教师的指导下读图,分析书36页图7-6东南亚的物产分布。通过名称引起学生兴趣。

总结:

1.矿产资源:石油、锡

石油: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文莱 锡:马来西亚是世界上锡产量最多的国家 2.粮食作物:水稻

泰国、越南、缅甸是世界上重要的稻米出口国 3.热带经济作物:简单介绍。

天然橡胶: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分居世界前三位。油棕(棕榈油):泰国的棕榈油产量和出口量都居世界第一位。椰子(椰油):菲律宾是世界上出产椰子,出口椰油最多的国家 总结南亚的物产,完成书上练习题锻炼学生读图解题的能力,养成学生读图解题的习惯

第二节 南亚

课时安排: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南亚的地理位置和范围,能在图上填出南亚的国家和主要城市。2.掌握南亚三大地形区的分布,并能在图上填绘出南亚主要的山脉、平原、高原、河流。

3.通过读图分析印度河恒河的发源地、流向、流经国家、注入地等特征。教学重点:掌握南亚三大地形区的分布,并能在图上填绘出南亚主要的山脉、平原、高原、河流。通过读图分析印度河恒河的发源地、流向、流经国家、注入地等特征。

教学难点:掌握南亚三大地形区的分布,并能在图上填绘出南亚主要的山脉、平原、高原、河流。通过读图分析印度河恒河的发源地、流向、流经国家、注入地等特征。

教学方法:综合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创设情境法、自学指导法 教学用具:教学挂图、板图、多媒体复习提问上节课主要内容。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二、导入新课:

以历史故事传说引入新课内容。

中国古代发明了指南针后,非常注重对外的交往,有丝绸之路、有郑和下西洋、有鉴真东渡、也有我们从小就听遍了的唐僧取经——也就是历史上的玄奘西行。而玄奘和尚的目的地就是天竺也就是古代印度。

三、教授新课: ㈠南亚次大陆

学生阅读课文,了解南亚次大陆名称的由来

让学生通过读图找出印度(南亚)地理位置:(通过板图及一连串的问题启发学生。)

1.位于亚洲的南部,西临阿拉伯海、东临孟加拉湾,南被印度洋包围。2.北回归线穿过中部。指出南亚的范围:包括印度半岛、斯里兰卡岛、马尔代夫群岛。

3.印度次大陆。强调次大陆的概念不同于大陆或岛屿,而是“相对独立” ㈡地形特征

通过分析地形图,着重强调四个主要地形区及分布特点,还可以与北美洲联系(顺时针旋转90度)指导学生按照(平均海拔高度、相对高度、主要地形类型、地形分布特点)的方法分析地形特征。利用书上练习,讲授解题思路与技巧。

1.北部是喜马拉雅山脉 2.中部是印度河平原、恒河平原 3.南部是德干高原

补充黑板简图 : 完成书上练习进行读图、析图训练。(边看边画,加深印象。锻炼学生读图的能力。)

㈢河流在地图中找出南亚两条主要的河流——印度河、恒河

在黑板简图中绘出大体位置、形状指导学生读图分析,通过阅读南亚地形图,并对照南亚地形图分析河流的流向、发源地、注入的海洋和流经国家。

课时安排: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了解南亚的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学会分析西南季风对降水以及农业的影响。

⑵了解南亚的主要农作物的种类、分布及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⑶了解南亚是世界上人口密集地区之一,印度是南亚最大的国家、世界第二大人口大国。

⑷了解南亚的工业发展概况,印度的主要工业部门及电脑软件业的发展概况。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从课外书籍上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

3.教育目标:了解南亚是人类古代文明中心之一,也是佛教、印度教的发源地,以及宗教对南亚各国的影响。

教学重点:了解南亚的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学会分析西南季风对降水以及农业的影响。了解南亚是人类古代文明中心之一,也是佛教、印度教的发源地,及宗教对南亚各国的影响。

教学难点:了解南亚的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学会分析西南季风对降水以及农业的影响。

教学方法:综合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创设情境法、自学指导法 教学用具:教学挂图、板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上节课主要内容。

请同学说说南亚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学生回忆,并回答问题。)一.导入新课: 从《西游记》中我们看到唐僧取经的天竺气候是怎样的? 学生讨论回答。二.讲述新课: ㈣气候特征

指导学生熟悉解题思路。从纬度位置入手,探讨南亚地区可能的气候类型。逐月降水量图 指导学生按照(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年温差、年降水量、降水季节差异)的方法分析气候统计图。

根据地图册第8页观察南亚的主要气候类型

利用书43页的活动分析南亚地区雨季降水多的原因(鼓励学生积极大胆思考。)——西南季风从印度洋吹向陆地,给南亚陆地带来充足的水分;以及雨季时东北部和西南沿海地区降水特别多的原因——分别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和西高止山脉的迎风坡,在西南季风的影响下地形雨特别多。

通过板书及一连串的问题启发学生。分析并得出结论——属于热带季风气候。板书总结。

1.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 西北部有少量热带沙漠气候,南部有少量热带草原气候。

2.一年分三季

湿季——雨季6~10月份 西南季风

干季——凉季11月~次年2月 东北季风 热季3~5月份 简单介绍南亚的农作物及分布:简单介绍农作物与自然环境的联系 水稻——印度东北部、孟加拉国西部和印度半岛西部沿海地区 小麦——西北部干旱少雨地带 黄麻——恒河下游地区 棉花——德干高原西部

以“玄奘取经”和“印度的牛”以及蛇为切入点,吸引学生提高兴趣 ⑸宗教与社会(各宗教在南亚的主要分布国家以学生自学的形式独立解决问题。)

1. 南亚是世界人口分布密集的地区之一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人口超过一亿

利用新闻(如火车出轨事件、沉船事件等)使学生理解南亚的人口密度较大,人口素质一般,科技水平欠发达,安全隐患较多。回忆上学期所学的知识,分别列出世界人口前10位的国家 2.南亚8国都是发展中国家其中印度最发达 电脑软件占据重要地位 3.南亚是世界古文明发源地,是佛教、印度教的发源地 佛教——斯里兰卡、锡金、不丹 印度教——印度、尼泊尔

伊斯兰教—巴基斯坦、孟加拉国、马尔代夫

第三节 西亚

课时安排:第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学会运用地图说明西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认识里海、黑海、地中海、红海、阿拉伯海、苏伊士运河、霍尔木兹海峡、波斯湾、土耳其海峡。

能在西亚的填充图上准确的填出西亚的主要国家及其首都,能力目标

了解西亚居民以阿拉伯人为主,西亚地区的宗教特色以及与宗教有密切关系的两个城市——麦加、耶路撒冷。

教育目标

了解西亚也是人类古代文明中心之一,是犹太教、基督教的发源地。教学重点:

1.学会运用地图说明西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2.能够正确填图 教学难点:

1.学会运用地图说明西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2.提高学生的读图、填图能力 教学方法

综合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创设情境法、自学指导法 教学用具

教学挂图、板图、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上节课主要内容。

二、导入新课

由新闻直接指出硝烟弥漫的战场——伊拉克。找学生指出伊拉克所在的位置,由此引出伊拉克的所属区域——西亚地区。联系实际、从新闻出发吸引学生兴趣。

三、讲授新课

通过读图确认伊拉克的位置,了解西亚的范围

读图找出亚洲欧洲、非洲,阿拉伯海、红海、地中海、黑海、里海、大西洋、印度洋

㈠五海三洲之地

通过读图掌握西亚的地理(海陆)位置: 1.间接的沟通着大西洋与印度洋

2.位于亚洲的西南,地处亚、欧、非三大洲的交界地带 3.位于里海、黑海、地中海、红海和阿拉伯海之间 所以被称为两洋三洲五海之地 ㈡交通要道(古代、现代)

找学生介绍历史上所学的古代丝绸之路的知识。

从古代起,西亚地区就是重要的交通要道,简单介绍现代铁路、公路、航空运输途经西亚的情况。强调其重要性

㈢主要国家、首都

指导学生读世界地图以及图7-21西亚的国家图。在图7-21中找出西亚的主要国家及其首都: 利用填充图册12页的题目进行练习。填注两洋、三洲、五海、大洲分界线、波斯湾、霍尔木兹海峡、伊朗、伊拉克、沙特阿拉伯、巴勒斯坦、埃及、土耳其、科威特等名称的位置。

㈣阿拉伯国家、宗教

启发学生根据所看新闻报道回忆西亚地区居民的外貌、穿着打扮,西亚居民多数为阿拉伯民族,主要为白色人种,日常生活中以白色头巾、白色长袍包裹全身,男子蓄须,女子以面纱遮脸。语言以阿拉伯语居多。宗教以伊斯兰教为主

麦加是伊斯兰教第一圣城。伊斯兰教、基督教、犹太教都将耶路撒冷做为圣城。

简单介绍巴勒斯坦地区以及巴以之间的矛盾冲突。试着分析引发矛盾、战 争的主要原因。

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以及培养学生关注时事新闻的良好习惯。

课时安排:第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西亚的自然地理环境,比如地形特征、气候特征、主要河流等。2.了解自然环境与当地农牧业生产的关系,以及当地发展节水农业所取得的成就。

3.掌握西亚石油资源在世界上的地位、分布特点和主要产油国。根据地图,了解西亚石油输往西欧、美国和日本的路线。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从课外书籍上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

教育目标:通过对西亚石油资源的强调,指导学生认识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培养学生科学的人地观。

教学重点:

1.掌握西亚石油资源在世界上的地位、分布特点和主要产油国。2.根据地图,了解西亚石油输往西欧、美国和日本的路线。教学难点:

通过对西亚石油资源的强调,指导学生认识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培养学生科学的人地观。

教学方法

综合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创设情境法、自学指导法 教学用具:教学挂图、板图、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复习提问上节课主要内容。学生回忆,并回答问题。通过复习总结西亚独特的人文特点,并指出西亚的自然环境也很独特,跟非洲的北部非常相似。通过复习总结西亚独特的人文特点,并指出西亚的自然环境也很独特,跟非洲的 北部非常相似

二、讲授新课: ㈤以高原为主的地形特征

指导学生读图分析,提示分析地形特征的四个方面(平均海拔高度、相对高度、主要地形类型、地形分布特点)学生分别分析西亚地形的四方面特征。

重点强调

1.以高原为主的地形

2.中部为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和波斯湾

(可将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和波斯湾连成一条线作为西亚东侧边缘的高)以此加深印象

㈥炎热干旱的气候大部分为热带沙漠气候,伊朗高原和小亚西亚半岛中东部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黑海、地中海沿岸属于地中海气候,阿拉伯半岛的西南有小部分热带草原气候。大部分较干燥。在如此干旱的地方,对于人、动物和植物,水都是非常重要。强调西亚地区大部分属干旱地带。

㈦河流

找出西亚两条著名的河流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并指出这里是古代巴比伦文化的发源地,以此来增加趣味,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由伊拉克战争引出1991年海湾战争,从而引出西亚丰富的石油资源

㈧世界石油宝库

1.西亚石油的储量、产量、输出量居世界首位。2.西亚石油主要输往西欧、美国、日本

3.西亚的石油资源主要分布在波斯湾及其沿岸地区 沙特阿拉伯、伊朗、科威特和伊拉克是重要产油国。分析书52页图7-29西亚石油海上运输路线

阅读“霍尔木兹海峡” 强调霍尔木兹海峡的重要性“西方的生命线”。阅读“石油输出国组织”的阅读材料,“西亚石油资源和生产特点”

第四节 欧洲西部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运用地图找出欧洲西部的位置、范围、主要国家及首都;

说出欧洲西部地理位置的特点;

了解欧洲西部的经济特征、工业发展情况和农业特色;

2、能力目标:解欧洲西部是世界上旅游业最繁荣的地区,能分析其原因,熟悉本区的主要旅游资源或旅游景点的分布。培养学生从地图上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以及从课外书籍上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

教学方法:综合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创设情境法、自学指导法 教学媒体:教学挂图、板图、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请说说你了解西亚。(学生回忆,并回答。)

二、导入新课

在我们的地球上有这样一个地区,它的面积比我国的陆地面积稍大,却分布着30多个国家,其中有不少国家的面积十分狭小,被人们称为“袖珍国”、这个地区是资本主义工业化最早的地区,也是目前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这里还曾经是历史上第一、二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这个地区的旅游资源闻名遐尔,吸引了无数的各国游客。这就是欧洲(通过简单介绍引起学生兴趣。)

三、讲授新课 一.地理位置

展示挂图欧洲西部说明:纬度位置——大部分在35N~70N之间海陆位置——位于欧洲的西部,北邻北冰洋、南临地中海西临大西洋、半球位置——东半球、北半球

二.轮廓、范围

展示挂图欧洲西部说明:像亚欧大陆向西突出的大半岛,三面环海海岸线非常曲折,多半岛、岛屿、内海和海湾是世界上海岸线最曲折的地区半岛: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伊比利亚半岛、亚平宁半岛、巴尔干半岛岛屿:大不列颠岛、爱尔兰岛、冰岛内海(海湾):北海、波罗的海、挪威海海峡:直布罗陀海峡、英吉利海峡

三.主要国家、首都

展示挂图欧洲西部提问:请说出各国的首都

指导学生按照以前所学的方法分析地形特征、河流特征、气候特征。

四、地形特征

通过分析地形图,着重强调以平原为主的地形,四个主要地形区及分布特

点料了解欧洲各国。南北两侧是山脉,中部是西欧平原、波德平原

五.主要河流 分析莱茵河、多瑙河 解答书上活动探讨 六.气候特征

深受大西洋湿润西风的影响,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和地中海气候。

七、雄厚的经济实力

1、欧洲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最早的大洲,目前经济发展水平仍居各大洲首位。

(指导学生读统计图。)

2、欧洲西部各国工业部门齐全。

3、农业不占重要地位,但生产水平高,种植业和畜牧业结合较好。(简单介绍,结合幻灯让学生了解)法国、英国、荷兰、丹麦等国有发达的农牧业 利用书56页阅读材料了解欧洲部分国家的特色产业

八、繁荣的旅游业

1、欧洲西部是世界上旅游业最繁荣的地区简单分析其原因,2、主要旅游资源或旅游景点(通过幻灯让学生欣赏)

第五节 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南极洲地理位置的特点;在南极洲地图上能正确指出南极洲濒临的三个大洋、长城站和中山站的位置及名称。

2.能力目标:在南极洲地图上培养学生辨别方向的能力。让学生了解南极气候的特点,理解气候的成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教育目标:让学生理解保护南极环境的意义,认识到保护南极洲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

教学重点:南极洲位置特点和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南极洲的气候特点及丰富的自然资源。

教学难点:南极洲气候的成因。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创设情境法、自学指导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挂图、板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请同学说说你了解的欧洲西部。(学生回忆,并回答问题。)

二、导入新课:

高大的浮冰,刺骨的海水,凶悍的北极熊,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地区吗?讲述,引导学生回答。

学生自由发言。

冰天雪地,企鹅成群、冰川深厚,这又是什么地方呢?今天我们就走进这两个神秘的地区。

板书:第五节 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

三、讲述新课: ㈠范围、位置

学生读图、读书,回答问题。指图,指导学生从地图上找到答案。教师最后对学生的答案,进行总结。

1、北极地区: 北极圈以北(学生思考,回答。)(1)北冰洋的纬度位置特点(纬度最高的大洋)

(2)几乎被哪几个大洲包围?(注意方位)北美洲、亚洲、欧洲。(4)我们要讲的地区是否就是北冰洋?不准确。应该是北极圈以内的地区,面积要大于北冰洋。2.南极地区:

南极大陆及附近岛屿和陆缘冰。(1)南极洲的纬度位置特点

(2)环绕三大洋(方位、顺时针由东往西各是哪几个大洋?)(3)与哪几个大洲隔海相望?

答案:(1)(纬度最高的大洲)(2)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3)南美洲、大洋洲

教材62页《南极洲》和64页《海上浮冰》、《南极冰盖》。提出问题:想一想,为什么浮冰对海上航运会构成较大的威胁? ㈡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气候

教材62页,阅读材料,概括南极地区的气候特点。学生一条一条的阅读,讨论、总结。

34(3)北冰洋跨多少个经度?(跨360度,跨经度最多的大洋)

1、南极洲的气候特点是:酷寒、烈风、干燥。

2、两极地区的气候特征:酷寒、多狂风、降水稀少。

3、两极地区的气候形成原因 ㈢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自然资源

1、淡水资源

地球上68%的淡水一冰雪形式存储于两极地区。淡水资源十分丰富。

2、矿产资源

南极地区,已发现220种矿物,煤储量丰富,查尔斯王子山脉上有是节上最大的铁矿床,另外还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

3、生物资源

请同学们看一下图片,65页“两极地区的动物”。65页,活动题。

四、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科学考察

指导学生阅读66页,《南极探险》。了解人类征服南极的过程。

第三章 走进国家

第一节 日本

课时安排:共2课时 教学目的: 基础知识与技能

1、日本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及首都等重要城市和海港的位置。

2、根据地图和资料,了解日本的地形特点、气候特点和文化特征。

3、根据资料和地图,说出日本民族和人口方面的概况。

4、根据教材资料和课外资料,说出日本的交通运输特点。

5、运用地图和资料,联系日本自然条件特点,理解日本因地制宜利用岛国多港湾来发展经济的成功之处。

6、能举例说明日本与我国在经济、贸易、文化等方面的联系密切。

7、运用地图和资料,能分析日本主要工业区的分布及其与城市、港口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尽量给学生自主学习和交流的空间,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

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2、通过教师和学生的互动,营造一种和谐、平等、进步的师生关系。

3、通过分析日本经济发达的原因及与中国的外交关系,树立良好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

教学方法

1、通过学生读图P69页图8-1“日本地形”,让学生自己归纳出日本的领土范围并相互交换自己总结的结果。

2、通过看日本火山、地震录像,感受日本多火山、地震,并能分析日本这种情况与板块的关系。

3、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日本经济发达的原因,让每组代表上讲台来交流该组的讨论结果,然后教师做适当点评。

4、让学生进行日本风光照片、日本习俗、日本饮食资料的收集,作为课前准备工作。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挂图、板图《亚洲地形图》、《日本地形图》。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导入:让学生猜谜语:日出之国;樱花之国。放映歌曲《芭拉芭拉之浪漫樱花》,这是描述了一种什么景观?(樱花飞扬)樱花是哪个国家的国花?(日本)让学生了解一下日本的国旗、国徽及日本的概况。

二、讲授新课 ㈠东亚岛国

学生看多媒体,思考两个问题:

⑴通过读图,判断日本在世界上的位置位置。日本东部濒临_______洋,西北部隔_______海与_______、______、_______及韩国相望。首都为 ______。

⑵日本的领土构成上有什么特点?其中有几个岛屿面积比较大? 教师总结:日本是一个地狭人稠的岛国。

观看《日本地形图》,并指导学生认识日本地形的特点。(多山地丘陵,平原少,地形崎岖,海岸曲折,最大的平原是关东平原,没高的山峰是富士山,是一座活火山。)

教师讲授:日本不仅多山,而且多火山,特别是活火山,日本领士占全球内也面积四百分之一,而活火山占世界活火山的十分之一。

[看富士山图]指定学生朗读图下的说明,并帮助学生分析富士火山的景观

特点及其成因。(圆锥形——火山喷发物堆积而成,温泉——地下热能的表现,积雪——海拔高,山下植物繁茂——气候温湿、土壤肥沃。)

㈡多山的地形(板书)

分析:为什么日本是一个多山,而且多火山地震的国家,(指导学生分析“六大板块示意图”,注意日本所在的位置——亚洲东部边缘,正处在亚欧和太平洋二大板块的交界处。由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隆起成山,而且地壳很不稳定,使日本多火山地震。据测量日本正在向我国沿海靠近。)

提问:多山的地形给日本居民生产活动带来了什么影响?

教师讲授:由此可见一个国家的地形状况与当地居民的生产活动密切相关。那么日本的位置和地形对气候又有什么影响呢?

㈢湿热的气候

读图:指导学生读东亚一、七月气压和风向图,从日本在图中的位置分析日本的气候特点。

从其海陆位置及领土组成看,日本与我国东部相比气候有什么差异?(日本是岛国,四面环海,受海洋影响大,因此在气温上冬季较为温暖,夏季较为凉爽,降水也更为丰富。)

教师讲解:就日本全国来说,受纬度影响南北气候有一定差异,而多山的地形也会使日本的气候相对复杂化,不仅表现在山地与平原地区气候有所不同,东西方向上也存在明显差异,但总的说日本是属于典型的海洋性季风气候的国家。

三、小结:

我们今天从哪几个方面认识日本地理特征的?(位置、领土、人口等基本概况及地形、气候等自然环境等方面的地理特征)

从上述几个方面看,日本有哪些突出的特征?(东亚地狭人稠的岛国,多山且多火山,气候冬季温暖,夏季凉爽,降水比较丰富,属海洋性季风气候。)

归纳:日本是一个四多(人多、山地多、火山地震多、优良港湾多)、三少(国土少、平原少、矿产少)、一海(海洋性季风气候)的岛国。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

日本的位置、地形、气候有哪些突出特点?

二、导入新课

教师归纳特点。这些特点对日本经济发展有什么影响呢?我们现在就来分析这一问题。

三、教授新课

日本从历史上就重视吸收外来文化。发展自己的民族文化。从古代中国水稻、铁器的传入,到近代向西方学习科学技术,这一切对日本经济的发展都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因此日本的文化兼有东西方文化特点。

四、文化特点

指导学生阅读读课文“兼有东西方文化特点”一段思考:日本文化有什么特点?表现在哪些方面?(兼有东西方文化特点,又有本民族文化的传统。表现可从古代、近代、文化艺术、饮食等几个方面归纳。)

大家知道日本是世界经济大国,其实力仅次于美国,而且有很多工业部门已超过美国,很多工业品占据了国际市场。从我们身边你可以看到很多日本的产品。你能说出几种代表性的产品吗?(电器、食品、汽车等方面。)

五、发达的资本主义经济(板书)

观看幻灯:日本的汽车制造闻名遐迩,我们所见到过的丰田、尼桑等小汽车都是很著名的。除此之外,其它工业还包括电子工业、钢铁、造船、纺织、化学等工业。日本依靠什么使一个资源贫乏的国家发展成为经济大国的呢?我们来分析一下日本发展工业的条件。

读图表,回答问题指导学生读日本主要工业原料来源示意图及日本主要工业原料从国外进口所占的百分比表,并说明①日本主要缺乏哪些工业原料和燃料?(多种矿石、棉花、木材等原料,石油、煤、天然气等燃料。)②它们多从哪些地方进口?(从西亚进口石油,从大洋洲、南美洲等地进口多种金属矿等。)

教师总结:日本国土狭小,原料、能源严重不足,国内市场有限,这些都是不利条件。但是日本有丰富的人力资源,较高的科学技术,因而能迅速地提高生产水平。再加上日本海岸线曲折,有许多优良港湾,有利于发展国际贸易,进口原料、出口产品。成为世界最大的原料进口国和产品输出国。

想一想,我国有输出到日本或从日本进口的商品吗?日本是经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它的工业技术先进,部门齐全,主要部门有钢铁、汽车、造船、电子、化学、纺织等。

读日本主要工业区的分布图说明,日本有哪些主要工业区?(东京、大阪、名古屋、北九州等大城市及其附近地区。《日本地图》中找出主要对外贸易港:

神户、横滨、大阪等。日本工业分布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这样分布?(集中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原因:临海可利用海上交通的便利,以便于原料的输入和产品的输出。)

六、主要城市

第二节 埃及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埃及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非洲东北部主体和亚洲的西奈半岛)和首都开罗。

2、运用地图和资料,联系埃及沙漠广布、气候干旱的特点,说明该国是如何因地制宜发展棉花种植的;联系埃及作为文明古国,说明该国是如何开展旅游业的。

3、根据资料和地图,说明埃及(或苏伊士运河)在交通方面的重要性。

4、收集并整理资料,说明埃及在种族、民族、宗教、语言等方面的基本情况。

5、收集并整理资料,说明文明古国埃及的历史遗迹和对世界文化作出的贡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埃及的古文化,了解中国也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

2、通过学习埃及的金字塔,了解它的奇特现象,为揭开金字塔之迷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不断学习、努力探索。

教学重点

1.尼罗河对埃及古代文明和现代经济(尤其是农业)的影响 2.苏伊士运河的航运价值

3.埃及传统的出口商品(长绒棉)和现代重要经济支柱 教学难点

1.尼罗河对埃及的作用及阿斯旺水坝的有利和不利的影响 2.苏伊士运河对埃及经济的意义

教学过程及方法

1、学生读图P76图8-13 “埃及地形”,观察埃及领土范围、主要地形以及气候特点。

2、学生在黑板上的地图中指出苏伊士运河的位置。

3、学生小组讨论,然后请学生介绍他所了解的埃及的古文化。

4、从P79图3-18能总结埃及的工农业分布特点。教学用具:埃及教学课件、挂图、板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古代许多帝王为了在死后能够保存完整的尸体从而获得永生,不惜劳动人民的血汗,甚至从登基的第一天起,便大肆营造自己的地下宫殿,实际上就是他们的陵墓,同时还要放置很多奇珍异宝,我国举世闻名的兵马俑实际上就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品。在各式各样的陵墓中,有一种建得很特别(课件展示金字塔景观图),它们的塔基呈四方形,越往上越狭窄,直到塔顶,从四面看,外形都很像我们汉字中的“金”字,所以在我国一般称其为金字塔,它是埃及的象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金字塔之国——埃及。(讲授研讨新课)

(展示课件)埃及的地理位置(提问思考):

(1)埃及位于非洲的哪个方位?(2)苏伊士运河是那两个大洲的分界线?(3)埃及在亚洲境内的领土叫什么?(4)埃及的纬度位置及海陆位置如何?(简要总结)埃及位于非洲东北部,是个地跨非亚两大洲的国家,北回归线横穿其南部。埃及是北非人口最多、历史最悠久、经济和文化最发达、交通位置最重要、国际影响最大的国家。(课件展示)苏伊士运河

(提问):(1)苏伊士运河位于哪里?它沟通了哪两个海?(2)为什么在这里开凿运河?

(3)在运河未开凿前,从大西洋到印度洋走哪条航线?(4)这两条航线相比较,走苏伊士运河可缩短多少航程?

(简要总结)为了提高运河的通航能力,埃及人民对运河进行了加深拓宽的改造,并于1956年将运河所有权收归国有,从而成为目前埃及重要的经济支柱。(课件展示)埃及的地形

40(复习提问)从图中我们能够发现,埃及全境90%以上是沙漠,沙漠的名称是什么?(学生简要了解)(提问)

(1)尼罗河发源于什么地方?注入什么海洋?流向是哪里?

(2)尼罗河上、下游的地形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尼罗河进入埃及后,没有任何支流汇入?(学生回答)

(讲述)尼罗河在广阔的沙漠地带浩浩荡荡穿行1500千米,形成了一条1-25千米的绿色走廊,古代和现代埃及的文明进步与生产发展都与尼罗河有关。(课件演示)尼罗河的泛滥

(讲解)尼罗河每年都会定期泛滥,在古代人们对此无能为力,但是人们利用尼罗河泛滥的规律,巧妙的发展了农业,创造了灿烂的埃及文明(引导学生讨论)尼罗河对埃及的作用

(承转提问)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单靠一两个部门是远远不够的,那么埃及都有哪些发展经济的有利条件呢?

[总结]埃及是北非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在石油、运河、侨汇、旅游等方面的收入都已超过了传统出口商品棉花,而成为埃及的四大经济支柱。埃及根据本国国情,大力发展民族工业的经验,很值得我们借鉴。

【板书设计】

埃及

一、地跨两洲的国家1、2、3、4、位置 苏伊士

领土、人口、宗教 首都

二、沙漠广布 1.沙漠之国

2.尼罗河概况,源地、流向、注入的海洋、长度 3.尼罗河对埃及的作用

三、文明古国

四、发展中的工农业

(1)过去:长绒棉

(2)现今:石油、运河、侨汇、旅游业

第三节 俄罗斯

教学目的

1.了解俄罗斯的疆域、位置和简要历史,掌握其地形、气候、河流及自然资源特征。

2.通过对俄罗斯疆域和自然环境的分析,引导学生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并做出适当评价。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了解俄罗斯国家变革的过程,引导学生关心国际时事,并能正确认识当前国际形势。

教学重、难点

俄罗斯自然环境特点,主要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教学用具

《东西半球图》、《俄罗斯地图》教学方法讲述法和谈话法 教学提纲 俄罗斯

一、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 1.地处中高纬,三面临海 2.面积1700多万平方千米

3.地跨亚欧两洲,传统上的欧洲国家

二、自然环境 1.较平坦的地形 2.温带大陆性气候 3.主要河流

三、丰富的自然资源 1.森林资源 2.水力资源

3.矿产资源:石油、天然气、煤、铁矿

教学过程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俄罗斯。学习新教材

第一节

疆域和自然环境(板书)

1.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

[读图]指导学生用红笔描出俄罗斯的陆上疆界,用蓝色笔描出海岸线。并在图上找出它周围的邻国。(共12个陆上邻国与其接壤,与美国隔白令海峡相望。)

[提问]从图上分析俄罗斯的地理位置有什么特点?(学生讨论)

[教师归纳]俄罗斯大部分处于北纬50°至北纬70°之间,属中高纬地区。北部、东部面临北冰洋和太平洋,西部南北各有一小段海岸线与黑海、波罗的海相邻。

1.地处中高纬,三面临海(板书)

[提问]上述地理位置的特点对该国的经济发展有哪些影响?(提示学生从农业发展、海洋运输等等方面考虑)

[教师归纳]纬度偏高,热量不足,对发展农业不利。俄罗斯虽有漫长的海岸线,但大部分临北冰洋,气温低,封冻期长,对发展海洋交通运输十分不利。

[读图]从图上找出穿过俄罗斯的一条重要纬线,一条重要经线。[提问]这两条经纬线分别说明什么?

[教师归纳]北极圈从俄罗斯北部穿过,北部属寒带,有极昼极夜现象。东经160°经线从东部穿过,俄罗斯地跨东西两个半球。从上述俄罗斯所跨经纬度及海陆位置不难看出,国土之广大,是任何国家无法比拟的。领土东西长达一万千米,坐火车穿越全境要一个星期,全部面积为1700多万平方千米,为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

2.面积1700多万平方千米(板书)

[读图]请一位学生到黑板前指图(《东西半球图》),说出亚欧两洲分界线。[提问]从亚欧两洲分界线看,俄罗斯属于哪一个大洲?(学生讨论)[教师归纳]从上述分析可知,俄罗斯的国土三分之二在亚洲,应属亚洲国家,但从教科书上看,是做为欧洲的国家介绍给大家的。

[提问]为什么说俄罗斯是欧洲的国家?(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俄罗斯的首都莫斯科位于欧洲部分,人口集中在欧洲部分,而

且历史上这里一直是俄罗斯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地区,所以我们说俄罗斯是地跨亚欧两洲,传统上属于欧洲的国家。那么它与欧洲其它国家相比,自然环境有哪些特点呢?

3.地跨亚欧两洲,传统上的欧洲国家(板书)

二、自然环境

[读图]指导学生在《俄罗斯地形图》中找出俄罗斯主要地形区的分布及各地形区的分界线,总体看俄罗斯地形有

什么特点?

[教师归纳]叶尼塞河以西以平原为主,分别为东欧平原和西西伯利亚平原,二者以乌拉尔山脉为界。叶尼塞河以东为中西伯利亚高原,勒拿河以东为东西伯利亚高地。总的看地形较平坦,起伏不大。山地集中在南部。

1.较平坦的地形(板书)

俄罗斯的这种地形特点及地理位置特点,对气候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 [读图]指导学生读《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图》和《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图》。

[提问]俄罗斯气候有什么特点?(绝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温0℃以下,气温较低,年降水量为500毫米以下,降水较少。)

[教师补充]俄罗斯气候总的看大部分地区冬季长而寒冷,夏季短而温暖,属温带大陆性气候。

[提问]俄罗斯气候为什么有这样的特点?(学生讨论)

[教师归纳]俄罗斯大部分位于北纬50°至70°之间,北极圈从北部穿过,较高的纬度是造成俄罗斯气温偏低的主要原因。俄罗斯的广大内陆地区远离海洋又是造成降水偏少的主要原因,使之形成大部分地区为温带大陆性气候。

2.温带大陆性气候(板书)

但是由于俄罗斯国土辽阔,实际各地气候并非那么整齐划一,东西南北有很大差异。

[读图]读课本“俄罗斯气候图”,指出俄罗斯各地气候有什么差异?为什么存在这些差异?(学生回答)

[教师归纳]俄罗斯北部位于北极圈以北,又临北冰洋,为极地气候。东部太平洋沿岸受季风影响为温带季风气候。大陆中、西部虽然都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但表现在气温、降水上也有很大差异。

[读图]指导学生读《世界年降水分布图》和《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44 说明亚欧大陆西部、中部气温、降水有什么差异?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教师归纳]西部为东欧平原,地势低平,受大西洋影响较大,加上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使得西部广大地区气候温和,降水较多,但中部西伯利亚地区,不仅远离海洋,又受极地寒冷气流的影响,冬季非常寒冷,而且冷的时间很长。

由此可见,俄罗斯的气候是较为复杂的,这一点与其国土广大是分不开的。但分布最广、最突出的气候,仍然是温带大陆性气候。

[提问]这种气候特点对俄罗斯的河流有什么影响?(大部分河流封冻期长。)3.主要河流(板书)

[读图]指导学生在《俄罗斯地形图》中找出俄罗斯的主要河流。并回答问题:从图中分析这些河流有什么特点?怎么形成的?

[教师归纳]主要河流分别于流经欧洲的伏尔加河,流经亚洲的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这些河流多为世界长河,是俄罗斯辽阔的国土孕育了它。受地势影响,河流多自南向北流,注入北冰洋,造成俄罗斯气温较低的北冰洋沿岸,水量却很丰富,水和热量的配合有些不尽人意,伏尔加河则因流经东欧平原,成为俄罗斯主要的内河航道。

过渡俄罗斯辽阔的国土不仅使各地自然环境存在明显差异,使之趋于复杂,而且也为俄罗斯提供了极为丰富的自然资源,其中尤以森林、水力、矿产等资源最为突出。

三、丰富的自然资源(板书)1.森林资源 2.水力资源 3.矿产资源

[读图]在《俄罗斯矿产资源分布图》上找出俄罗斯主要的石油、煤炭、铁矿产地。(教师边讲边在俄罗斯地图上贴矿产符号)。

第四节 法国

一、教学目标

1、在法国地图上指出其轮廓特点、地理位置、首都巴黎。

2、根据主要河流的流向,判断法国的地势特点。

3、根据法国地形和气候特点,归纳该国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

4、运用地图和资料,联系法国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文化特征,归纳该国发展旅游业的优势。

5、运用资料,综合评价法国的经济和文化特征。

6、通过学习法国浓厚的艺术,培养学生的艺术兴趣。

7、通过学生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创建一种和谐、平等的价值观。

二、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自制课件)

三、教学方法:讨论法、小组合作、读图析图法

四、教学过程

〈导入〉展示图片----埃菲尔铁塔,问学生这是什么?它在哪个国家?(法国)它是西欧三大旅游国之一,有什么吸引我们的?

[讲授新课]

1、法国的地理位置

(学生读图)P86图8-30,看法国地理位置优越体现在什么地方?(地形、气候)

(1)比较欧洲西部英国、法国、德国的面积大小。(2)接法国顶点,看它轮廓特点。(六边形)

(3)法国海陆位置-----西面:大西洋,东南面:地中海 法国的海陆位置决定了它的气候特点:

大西洋沿岸------温带海洋性气候

地中海沿岸------地中海气候

内陆--------------大陆性气候(教师总结)

(展示图片)“法国地势图”

(学生观察)看法国地势有什么特点?(东南部高、西北部低)(提问)东南部和西北部分别是什么地形为主?

(教师总结)地理位置优越性之三:东南部高、西北部低的地形,平原丘陵占全国面积的4/5。

〈过渡〉法国有这么优越的地理位置,它的农业怎样?(课件展示)

(1)农业发展的优势:平原丘陵为主的地形;温和湿润的气候;肥沃的土壤

46(2)不同的农业区:西部大西洋沿岸----小麦、马铃薯

地中海沿岸----葡萄、葡萄酒(3)法国农业实现了高度机械化和现代化(1)丰富的矿产资源-----煤、铁

(2)高度发达的经济-----以汽车、飞机为主的工业(3)核电比重占发电量中的70%以上。

法国的文化与旅游:如埃菲尔铁塔、凯旋门、凡尔赛宫、先贤祠、卢浮宫 艺术之都---巴黎。

第五节 美国

教学目标:

1.了解美国的领土构成、地理位置 2.知道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种族构成复杂

3.了解美国的地形、气候及农业生产的特点和主要农作物带的分布。重点:领土构成、民族及种族构成、地形气候及农业 难点:地形,气候及农业生产的特点 教学方法:读图法、联系法、比较法 Ⅰ、自学知识我展示:(5~8分钟)

1.美国的半球位置:,海陆位置:,领土组成:本土部分、两个外来洲、。因此美国是一个地跨、、两洲的国家。

2.美国人口 亿,原有居民是,今天居住在美国的白种人、黑种人、黄种人200多年间移入美国的。经过长期的融合,形成统一的民族。美国人总构成复杂,白种人占,黑种人占。

和 华人聚居的地方形成了著名的。

4.读图说出美国地形区主要有哪三个?主要河流湖泊有哪些? 5.美国为什么被称为“农业大国”? 读第90页,完成以下问题。

1.并说说美国地势东西方向上的变化有特点?三大地形区各有什么特

3.美国华人、华侨约 万人,在、点?

2.读图说出美国降水量的分布特征。3.读图完成(1)~(3)

4.小结:美国有哪些优越的自然条件(地形、河流、气候三方面说明)适合发展农业?美国农业生产的特点有哪些?

5.拓展:比较美国与日本的农业有何不同?(条件?特点?)结论:。

检测反馈: 1.美国的唐

布在、。美国原有居民是。

美国的两个海外洲是:、。2.美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3.美国的自然条件有哪些优越性?

4.美国的农业有什么特点?美国有哪些著名的农业带?

5.自绘美国轮廓图填注临海、地形区、两个外来洲、河流、湖泊。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1.了解美国的工业特点及分布

2.认识并理解高新技术产业对一个国家的发展所起的作用,从而树立科教兴国的战略观念。

重点:美国工业特点及分布、新技术产业 难点:美国工业发展的借鉴意义

教学方法:读图法、综合法、联系法相结合 自学知识我展示:(5~6分钟)

1.读图8-48找出美国主要有哪些工业城市和工业区? 2.读图册47页说说美国主要有哪些工业部门?

3.美国工业的特点:拥有,工业产品种类,产量,技术,是世界上工业最发达的国家。

4.美国的硅谷在,因生产 而出名。3.小组讨论:为什么美国能成为世界上工业最发达的国家?

第六节 巴西

一、教学目标

1、认识巴西是拉丁美洲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和城市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工农业经济迅速发展,城市化建设独具特色。

2、能够利用资料分析巴西的人文特色,说明巴西是一个民族大熔炉的缩影。

3、通过分析巴西自然资源的利用和城市建设布局的变化,认识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和正确处理人地关系的意义,培养学生从小树立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学会利用资料描述巴西的人文特色,分析一个国家的自然、社会环境对民俗的影响;(2)以热带雨林为例,分析巴西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保护环境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培养学生正确的资源观和环境观。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我们即将要进行一次“巴西之旅”,为了能够充分享受这次旅行,我建议同学们先了解一下巴西的基本概况。

教师:多媒体出示8-51图

学生读图分析巴西的位置、地形和气候特点: 位置特点—纬度位置、海陆信置 地形特点—亚马列孙平原、巴西高原 气候特点—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 总结:巴西一个热带面积广大的国家。

教师:巴西不仅是一个热带面积广大的国家,而且还是世界上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和面积居前6位的国家。因此巴西是拉丁美洲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上少数的几个大国家之一

教师:圣保罗不仅是巴西最大的城市,还是巴西最大的工业中心。出示课本图8-56。

学生分组探究:巴西的资源状况和工农业的发展变化。工业组:矿产(铁矿石)—工业分布(东南沿海)

农业组:农作物(咖啡、甘蔗、柑橘)—农产品(咖啡、蔗糖、橘汁)历史组:单一经济—现代工业迅速发展

教师:引导学生用对比的方法分析问题,用发展的观点看待问题。二战前:单一经济(农产品、矿产品),现代工业不发达; 二战后:加快了工业发展步伐,现代工业跃居前列。总结:巴西已经成为一个发展中的工农业大国。

教师提问:同学们在读图中是否注意到:巴西的能源矿产不多,那么巴西政府是如何采取措施来解决能源矿产短缺这个问题的呢?

学生1:与巴拉圭合建了伊泰普水电站。

学生2:巴西利用本国大量生产甘蔗的有利条件,以甘蔗为原料制造酒精。学生3:巴西还加强了海底石油的开采。„„

„„ 第二课时

“巴西之旅”第二站——巴西利亚

教师:我们一路颠簸终于来到了环境优美、独具特色的现代化首都城市——巴西利亚。

教师:多媒体出示巴西利亚城市风光片(无条件可用图片代替)学生:伴随幕后解说,仿佛置身于绿草如茵的足球场,漫步于繁花似锦的城市街头,体验着巴西的腾飞。

教师:通过欣赏巴西利亚风光,同学们发现了什么问题,想到了什么? 学生1:为什么巴西利亚位于热带,却四季如春?

学生2:世界著名城市大多分布在沿海地区,为什么巴西的首都却从沿海迁到内陆?

„„

教师:巴西将首都从沿海迁到内陆,不仅体现了对城市环境问题的考虑,同时更重要的是加强了对内陆的开发和管理请同学们课后讨论一下,这与我国的西部大开发在意义上有什么异同?

上一篇:绘画初二语文作文下一篇:幼儿园各项安全工作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