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写作手法

2024-09-21

常用写作手法(共10篇)

1.常用写作手法 篇一

联想。

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

想象。

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

象征。

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

对比(对照)。

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形作对照,互相比较。

衬托(烘托)。

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

有正衬和反衬两种。

抑扬: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

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

(前后)照应。

指诗中对前面所写的作必要的回答。

常见作文表现手法的作用

联想

联想作用是丰富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性格更鲜明突出,情节更生动感人。

想象

想象的作用是作用是为塑造形象、表现主题服务。

使读者接受美的陶冶。

象征

象征的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

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

鲜明的突出了主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的××特征。

对比

对比的作用是突显对象的特点,给读者留下鲜明的对象。

烘托

烘托的作用是突出本体的××特征。

抑扬

抑扬的作用是突出强调了事物(人物)的特征。

前后照应

前后照应恰当这种方法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作用是使内容前后照应,情节严丝合缝。

表现手法参考文章

他是母亲一手带大的。

他的母亲,与别人的母亲不太一样,因患侏儒症,母亲的身材异常矮小。

他六岁那年,他的父亲——一个贫苦、老实的泥瓦工——去帮邻家盖房,从房梁上摔下来。

他没了父亲。

矮小的母亲,一个人拉扯着他,吃的苦,应该比天上的星星还多吧?夜幕四垂,母亲在田里干活还没回来。

一大清早,母亲又背了一篓子的绣花鞋垫去集上卖。

那些鞋垫,是母亲夜里坐在灯下,一针一线绣好的。

母亲靠这些贴补家用,换了吃的喝的养活他。

一次,他对卖鞋垫回来的母亲说:“等我长大了,我一定报答你。”

母亲便笑着问他:“怎么报答呢?”

他答:“我给你买一屋子的好东西吃,一屋子的好衣裳穿。

”母亲笑,笑出泪来。

母亲摸着他的头说:“吃的妈不要,穿的妈不要,等你长大了,带妈坐一回飞机吧。 ”

他八九岁时,个头已超过矮小的母亲了。

母亲在野地里割草,头顶上突然响起飞机的声音,母亲和他都抬了头看。

空中的飞机,有点像他见多的花喜鹊。

花喜鹊飞远了,看不见了,母亲才收回目光,母亲说:“这都是有本事的人坐的,有本事的人,坐了飞机,到很远的地方去。”他问:“很远的地方是什么样的?”母亲描绘:“有很多很多的高楼,高楼里的桌子椅子,漂亮得不得了。”母亲没离开过乡村,母亲的想象里,很远的地方,就是高楼和漂亮的桌子椅子。

他郑重地向母亲承诺:“以后我要做有本事的人,带你坐飞机到远方去。”

他一天天长大,一路念到大学,然后一路打拼,成了一家大公司的高管——他真的成了有本事的人。

他住进了母亲曾描绘过的高楼里,高楼里,有着漂亮的桌子椅子。

亦常常去赶像花喜鹊一样的飞机,坐上去,南来北往着。

他还记得对母亲的那个承诺,可是他总是很忙,抽不出时间去兑现他的承诺。

母亲对常常去赶飞机的他崇拜不已,母亲问:“你真的坐飞机了?”他淡淡地说:“啊。”“坐飞机像不像坐船一样的,会不会晕?”母亲充满好奇。

他觉得母亲的好笑。

一低头,突然瞥见母亲的白发,密集在她的头顶,一撮一撮的。

永远儿童般矮小的母亲,原来也是会老的。

他心一软,说:“妈,等我有空了,我带你去坐飞机。”母亲低了头笑,说:“不坐不坐,我这么老了,坐飞机做什么啊?”他说:“一定的,我一定带你去坐。”母亲便欢喜得手足无措。

那天,终于抽出空来,订好机票,他打电话告诉母亲,要带她去坐飞机。

母亲激动得逢人便说:“我儿要带我去坐飞机了。”还特地扯了布,做了一身新衣裳。

他回去接母亲,半路上,突然接到上司的电话。

上司说公司来了一个重要客人,问他有没有空陪着一起吃饭。

他只犹豫了几秒钟,就回:“没问题。”车子掉转头,朝着母亲的反方向而去。

他想着,飞机票可以重签,母亲晚一天出行也无妨。

这天晚上,母亲却摔倒了。

摔倒之后,迷糊中还跟人说:“我儿要带我去坐飞机呢。”可渐渐就不行了,在凌晨,母亲咽下最后一口气,走了。

他跪在母亲跟前,恸哭不已。

只不过一日之隔,他的爱,就再也送不出去了。

2.常用写作手法 篇二

1 广告英文常用修辞手法

1.1 双关 (Pun)

双关语是指在特定的言内语境中用一种文字形式表达出一明一暗双重意义。英语的双关分为词义双关 (homograph) 和谐音双关 (homophone) 。词义双关是一词多义, 谐音双关是同音异议。广告英语中的双关语能引人注意, 富于联想, 给人以丰富的想象余地, 体现了广告英语语言的含蓄美。

1) Ask for More.

2) Start ahead.

以上第一个例句是摩尔香烟的广告语, 使用了谐音双关, 其中的More与more发音相同, 但意义不同。广告在宣传香烟品牌的同时, 也暗示“还要更多”, 起到了宣传和劝购得双重效果。第二个例句是飘柔洗发水的广告语, 使用了词义双关, 其中的ahead即指“洗发从头开始”, 又暗含中国文化的“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的观念, 意蕴耐人寻味。

1.2 比喻 (Metaphor)

比喻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 包括明喻和暗喻。广告语中使用明喻, 能使广告产品的特征一目了然, 形象生动;使用暗喻则可以使人发挥丰富的想象力, 从而巧妙地增强语言的美感。

1) Its sound is as unique as its shape.Its brakes are as u-nique as its engine.

2) Kodak is Olympic colour.

以上第一句运用的是明喻, 这则广告强调保时捷跑车的声音和它的外形一样帅气独特, 而制动与引擎一样性能优良, 令人产生安全感、信任感。第二句运用的是暗喻, 将柯达色彩喻为奥林匹克的宗旨“更快、更高、更强”, 具有很强的感召力。

1.3 拟人 (Personification)

由于拟人手法是把所宣传的事物人格化, 赋予它们人的品格和言行, 所以广告英语中使用拟人的手法会使所宣传的产品更生动形象, 富有人情味, 使消费者产生一种亲切感, 从而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 也达到了广告宣传的最终目的。

Flowers by BEAUTY spread from the heart.

以上第一句从人的角度来描写手表, 让人感觉手表像人一样, 之后又指出比人更胜一筹。第二句是鲜花广告, 鲜花被描述为能说会道、像有生命的人一样, 这就使读者产生一种亲近感, 引起人们的兴趣。

1.4 反复 (Repetition)

为了表达的需要, 重复使用同一词语、句子等的修辞手法叫做反复。广告语中使用反复的手法, 在语言形式上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在语气上能渲染气氛, 加深读者或听众的印象, 营造一种特殊的情调, 从而增加消费者对宣传产品的印象。

1) Everything is extraordinary;Everything tempts.

2) Double your pleasure.Double your fun.

例句一是卡地亚饰品的广告, 其中Everything进行了反复, 强调了每一件饰品都是做工独特、品质一流。例句二是绿箭口香糖的广告, 通过反复double, 暗示该产品能给人带来比别的产品更多的快乐与享受。

1.5 押韵 (Rhyme)

押韵是诗歌中常用的修辞手法, 而广告中使用押韵可以使其富有节奏感, 读起来琅琅上口, 听起来悦耳动听, 看起来赏心悦目, 一次这一手法可以使消费者从广告中获得美的享受, 而且容易记住产品的效果, 从而也就加深了对产品的印象。

1) For the woman in you, Stylish, Sexy, Smart.

2) Read, remembered, rushed.

例句一是一本女性杂志的广告, 其中连续使用了三个/s/, 使三个形容词分别压押头韵, 读起来既富于节奏感, 又不失柔和甜美, 使人很容易将这份杂志与聪明、性感、有品位的女性联系在一起。例句二中是一则办公自动化系统广告, 运用了三个/d/, 模拟出办公室特有声效, 给人以动态美感, 富有感染力和说明里。

1.6 夸张 (Hyperbole)

夸张是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 为了表达的需要, 故意言过其实, 用来抒发作者鲜明的感情态度, 从而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英语广告中, 通过这种言过其实的夸张表达, 取得强调、幽默或取笑的效果, 语言的感染力得到充分发挥。

Years from now you may have to replace the laces.

这是关于鞋子的广告。其中运用夸张的手法, “不用换鞋, 只须换鞋带”体现了鞋子经久耐穿的品质, 获得了强调、幽默的效果。

2 结束语

为了使广告新颖别致、形象生动、引人入胜, 英语广告常常使用各种修辞手法来增强广告的效果, 唤起人们的审美情趣。广告英语语言修辞美集中表现在广告英语充分使用了英语语言文学的各种修辞手法, 如双关、比喻、拟人、反复、押韵、夸张等, 在实现广告劝购功能的同时, 获得高尚的情趣和精神上的享受。

参考文献

[1]王春梅.广告英语的修辞魅力[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6) .

[2]张雨, 王舒雅.广告用语的语用特点[J].安徽文学:下半月, 2009 (6) .

[3]王奕君.英语广告中修辞手法的运用[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9 (9) .

[4]张磊.广告英语的修辞特色与翻译策略[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8 (36) .

[5]刘海舟.英语广告中的修辞与翻译[J].中国科技信息, 2008 (22) .

3.健身气功常用手型手法 篇三

手型手法贯穿于健身气功运动的全过程,它集中体现了导引经络、动其梢节、工于腕踝的健身理念。健身气功动作中,手部活动最为丰富。本文意在分清各种手型手法,以及与经络穴位、三调合一的关系作用,并使其在健身气功习练中取得应有的效果。

一、手型手法的类别

手型是指由手指、手掌、手腕共同组成,按健身气功功法动作要求做出的不同形状的手势。手法是指各种手型在功法动作中的运动方法及运行路线。

1、手型的种类

手型分为单手成型手型和双手成型手型二类。

单手成型手型有掌、拳、勾、爪、角、翅、手七种。

其中,掌,可分为自然掌、柳叶掌、荷叶掌、瓦楞掌、

虎口掌五个手型。自然掌即五指自然伸直,稍分开,掌心微合。柳叶掌即五指伸直,并拢。荷叶掌即五指伸直,张开。瓦楞掌即五指自然伸直,稍分开,拇指与小指微合。虎口掌即五指伸直四指并拢,虎口张开。掌是健身气功中运用最多的手型,自然掌是最基本的手型。

拳,可分为空心拳、实心拳、握固拳三个手型。空心拳即拇指压在食指指端,其余三指并拢弯屈,虎口撑圆。熊掌即空心拳。实心拳也叫卷心拳或方拳,即四指并拢卷握,拇指紧扣食指和中指第二指节,拳面要平。握固拳即拇指抵掐无名指根节内侧,其余四指屈拢收于掌心,劳宫穴放松。握固拳按握法不同又分为小指等四指依次握固和四指同时握固两式。易筋经、大舞中的握固属于前者。五禽戏、八段锦、十二段锦中的握固属于后者。

勾,可分为六井相会勾、两商相接勾和直指勾三个手型。六井相会勾即五指指腹捏拢,屈腕。导引养生功十二法的金鸡报晓和五禽戏的猿戏用的都是六井相会勾。两商相接勾即拇指食指相接,其余三指卷屈,屈腕。导引养生功十二法的老骥伏枥、凤凰来仪用的都是两商相接勾。直指勾即五指伸直分开,小指引领屈腕。马王堆导引术的引背、鸱视用的都是直指勾。

爪,可分为龙爪、虎爪两个手型。龙爪即五指伸直、分开,拇指、食指、无名指、小指内收。易筋经的青龙探爪势和卧虎扑食势的十指着地用的都是龙爪手型。虎爪即五指张开,虎口撑圆,第一、二指关节弯屈内扣。五禽戏的虎戏和易筋经卧虎扑食势的前扑用的都是虎爪手型。其中,虎爪又分开指虎爪和并指虎爪两式。八段锦左右开弓似射雕的拉弦手用的就是并指虎爪手型。

角、翅和手是三种特有手型。角即鹿角,是五禽戏鹿戏的特有手型,即拇指伸直外张,食指、小指伸直,中指、无名指并拢弯屈内扣。翅即鸟翅,是五禽戏鸟戏的特有手型,即五指伸直,拇指、食指、小指上翘,无名指、中指并拢向下。十二段锦中的通天指与鸟翅相似,区别是只有中指根部微内屈,可归入鸟翅手型。手即八字手,是八段锦开弓手特有的手型,即拇指与食指竖直分开成八字状,其余三指第一、二指节屈收,掌心微含。

双手成型的手型有十指合掌、错指合掌、莲花掌、合背掌、插指掌、叠掌、搭腕、切脉、对拳九种。

十指合掌,是十指相连,掌心相合的手型,可分为坐腕合掌和顺腕合掌两个手型。易筋经韦驼献献第一势、十二段锦背摩精门、大舞的摆臀势用的都是坐腕合掌。大舞的抻腰势后坐用的是胸前坐腕合掌,上举用的是头上顺腕合掌。

错指合掌,是掌心相合,五指相对的手型,可分为掌心上下相对和掌心前后相对两式。十二段锦背摩精门用的是上下相对式,导引养生功十二法双鱼悬阁用的是前后相对式。

莲花掌,是两腕相对,十指伸直,呈环状莲花样的手型。这种手型包括马王堆导引术龙登中的俯身状莲花掌和导引养生功十二法芙蓉出水中的直背状莲花掌两式。

合背掌,是指两手内旋,手背相合指尖向下的手型。这种手型在六字诀、大舞、马王堆导引术、导引养生功十二法中均有采用。

插指掌,包括十指交叉和虎口交叉两种手型。八段锦的两手托天理三焦,易筋经的掉尾势,十二段锦的托天按顶用的都是十指交叉的手型。六字诀的起势、收势,五禽戏、马王堆导引术的收势用的都是虎口交叉的手型。

叠掌,是指手心接手背,两掌重叠的手型。这种手型包括顺指叠掌、横指叠掌和十字叠掌三种手型。五禽戏鸟伸用的是顺指叠掌。十二段锦温煦脐轮用的是横指叠掌。八段锦的收势、导引养生功十二法的预备势、气息归元和收势用的都是十字叠掌。

搭腕,是两腕十字交叉的手型,这种手型包括两掌搭腕和两拳搭腕两种手型。八段锦左右开弓似射雕用的是两掌搭腕,十二段锦收势用的是两拳搭腕。

切脉,是一只手的无名指指腹置于另一只手太渊穴的手型。是导引养生功十二法双鱼悬阁中特有的手型。

对拳,是两拳拳面相对的手型,是大舞震体势特有的手型。

2、手法的种类

手法是各种手型的运动方法和运行路线。可分为托、捧、撑、按、推、举、旋、拨、抱、摆、摩、击、提、拔、握十五种。

托,是指掌心向上,手臂从身前或两侧向上的运动,多称为上托。例如,八段锦两手托天理三焦和十二段锦托天按顶用的都是两手从身前向上托的手法。易筋经三盘落地势用的是两手从体侧上托的手法。

捧,是指两掌小指相合,掌心向上,或指尖相对,掌心向上,屈肘从身前抬起的运动,多称为前捧。例如,六字诀呵字诀,两掌腹前相合,屈肘向前抬起的动作。八段锦左右开弓似射雕、调理脾胃须单举、五劳七伤往后瞧三势后的过渡动作,都是指尖相对,掌心向上,捧于腹前的动作。

撑,是指两手掌心向下,坐腕支撑,或两手掌心相对,手臂向外展开的运动,多称为外撑。例如,导引养生功十二法犀牛望月两拳变掌下按后撑的动作。大舞开胯势掌心相对,从额前向两侧展开外撑的动作。马王堆导引术引腹两掌一上一下的撑按动作。

nlc202309032304

按,是指掌心向下,手臂从身前或体侧向下的运动,多称为下按。例如,五禽戏调息两掌胸前内合下按的动作。易筋经三盘落地两掌从体侧向下的动作。青龙探爪单掌体侧下按的动作。八段锦调理脾胃须单举,一手上举,一手下按的动作。

推,是指两掌坐腕向前或向侧的水平运动,多称为平推。例如,易筋经出爪亮翅势和六字诀(呬)字诀两掌坐腕向前平推的动作。马王堆导引术引腰双掌抵腰用力前推的动作。导引养生功十二法平沙落雁两掌坐腕向两侧平推的动作。

举,是指两掌或两拳从身前或两侧向上的运动,多称为上举。例如,五禽戏的虎举,十指撑开,举至头上方的动作。马王堆导引术仰呼掌心相对,向前上举至头顶的动作。龙登两掌从肩外上举的动作。折阴单臂前上举的动作。

旋,是指两掌以中指为轴,带动手臂向内或向外翻转的运动,多称为内旋或外旋。例如,八段锦五劳七伤往后瞧两手臂在体侧展开外旋的动作。马王堆导引术引腹两臂交替内外旋转的动作。大舞飞身势并步后,转身旋臂旋掌的动作。

拨,是指掌心向外平开的运动,多称为外拨。六字诀起势两掌腹前外拨,两臂成圆的动作。六字诀呵字诀,吐呵音后,两掌从肚脐前内旋外翻,向前拨出的动作。

抱,是指掌心相对,在身前或头上向内合拢的运动。多称为环抱。例如,六字诀吹字诀两掌下滑前摆,屈肘提臂,抱于腹前的动作。大舞除抻腰势外,所有过渡动作都有两臂向头上环抱的动作。十二段锦微撼天柱两掌一上一下体前抱球的动作。

摆,是指手臂沿水平方向的弧形运动,多称为平摆。例如,五禽戏熊晃随身体前靠后坐,两手成熊掌前后弧形摆晃的动作。马王堆导引术凫浴两掌向左右侧后的弧形摆动。

摩,是指用掌心或掌背沿身体经络穴位的摩擦或揉按运动,多称为摩运。例如,六字诀吹字诀和马王堆导引术引腰两掌摩运带脉的动作。马王堆导引术引背、鸱视的摩肋动作。十二段锦温煦脐轮的摩腹动作。

击,是指用指、掌、拳击打身体经络穴位的运动。多称为弹甲、击打。例如,导引养生功十二法老骥伏枥、芙蓉出水都有卷掌弹甲的动作。大舞的震体势采用了掌(合谷)和拳两种击打方法。十二段锦叩齿鸣鼓和易筋经打躬势掩耳鸣天鼓都是用食指弹击后脑枕部。

提,是指手背向上,从身前抬起的运动,多称为上提。例如,五禽戏猿提两手抓勾后,上提到胸前的动作。六字诀嘻字诀手背相对,从腹前上提的动作。易筋经摘星换斗势单手从胯侧摘星上提的动作。

拔,是指把掩塞耳部的指、掌快速移开的运动,多称为拔耳。例如,易筋经掉尾势前两掌猛然拔离双耳的动作。十二段锦叩齿鸣鼓两手中指和两手掌心拔耳的动作。

握,是指太极养生杖专用的手型手法。手型包括持杖、环握、夹持、托杖。手法包括卷杖、旋杖、滑杖、绞杖、摩运。在此不详述。(未完待续)

大舞赋——学习“健身气功·大舞”有感

做舞以宣导,损有余而补不足,摅予意以弘观兮,绎精灵之所束;驰紧急之弦张兮,慢末事之委曲;舒恢炱之广度兮,阔细体之苛缛;启泰贞之否隔兮,超遗物而度俗;形态和,神意协;从容得,志不劫。舞者要舒展开广大的胸怀,疏略身体细部的苛文缛节,接通太极真气,遗弃形骸而度越凡俗,从容自得,心志安定,形、态、神、意各个方面都调停得和顺协调,不为外在环境所影响,进入物我两忘的境界。

蹑节鼓陈,舒意自广,游心无垠,远思长想。舞者心意安适,心志无边无际地遨游,正在作遥远的遐思和自由的想象。其始兴也,若俯若仰,若来若往,雍容惆怅,不可为象。练功之始,仪态和缓,意气少舒,难以用语言描述其形象。其少进也,若翱若行,若竦若倾,兀动赴度,指顾应声。姿绝伦之妙态,怀悫素之洁情。舞者身姿与呼吸、意念、音乐正相契合,进退娴雅柔曼,显示出胸怀的清远洁净,创造出一种形象化的艺术的意境,可谓“韵外之致”、“言外之意”,既是恢宏的,如将士弯弓射箭,直指千里之外;又是蕴籍的,如韦托合什低眉,心似止水之静;既是飞动的,如仙鹤振翅而起,轻灵飞扬;又是沉实的,如拔刀摘星换斗,劲贯全身。

修仪操以显志兮,独驰思乎杳冥。在山峨峨,在水汤汤,与志迁化,容不虚生。气若浮云,志如秋霜。观者增叹,诸工莫当。舞者心神自由驰骋,演高山有高山之势,表流水有流水之意,气息遨游像浮云,心志高洁如秋霜。

情动于衷,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也,咏歌之不足,不如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大舞就是这样以人的肢体为工具,将动作和造型连缀成意象,或者直抒胸怀,达到表现手段与心灵的统一,将内与外、形与意、心与神、动与静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构建出一个完美的意象世界。

(牛爱军)

4.常用写作手法 篇四

运用各种方式抓住和强调产品或主题本身与众不同的特征,并把它鲜明地表现出来,将这些特征置于广告画面的主要视觉部位或加以烘托处理,使观众在接触言辞画面的瞬间即很快感受到,对其产生注意和发生视觉兴趣,达到刺激购买欲望的促销目的。

在广告表现中,这些应着力加以突出和渲染的特征,一般由富于个性产品形象与众不同的特殊能力、厂商的企业标志和产品的商标等要素来决定。

2对比衬托法

对比衬托法是一种趋向于对立冲突的艺术美中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把作品中所描绘的事物的性质和特点放在鲜明的对照和直接对比中来表现,借彼显此,互比互衬,从对比呈现的差别中,达到集中、简洁、曲折变化的表现。

通过这种手法更鲜明地强调或提示产品的性能和特点,给消费者以深刻的视觉感受。作为一种常见的行之有效的表现手法,可以说,一切艺术都受惠于对比表现手法。

对比手法的运用,不仅使广告主题加强了表现力度,而且饱含情趣,扩大了广告作品的感染力。对比手法运用的成功,能使貌似平凡的画面处理隐含着丰富的意味,展示了广告主题表现的不同层次和深度。

3 直接展示法

这是一种运用十分广泛的表现手法。它将某产品或主题直接如实地展示在广告版面上,充分运用摄影或绘画等技巧的写实表现能力。细臻刻划和着力渲染产品的质感、形态和功能用途,将产品精美的质地引人入胜地呈现出来,给人以逼真的现实感,使消费者对所宣传的产品产生一种亲切感和信任感。

这种手法由于直接将产品推向消费者面前,所以要十分注意画面上产品的组合和展示角度,应着力突出产品的品牌和产品本身最容易打动人心的部位,运用色光和背景进行烘托,使产品置身于一个具有感染力的空间,这样才能增强广告画面的视觉冲击力。

4合理夸张法

合理夸张法就是借助想象,对广告作品中所宣传的对象的品质或特性的某个方面进行过份夸大,以加深或扩大这些特征的认识。文学家高尔基指出:“夸张是创作的基本原则。”通过这种手法能更鲜明地强调或揭示事物的实质,加强作品的艺术效果。

夸张是一般中求新奇变化,通过虚构把对象的特点和个性中美的方面进行夸大,赋予人们一种新奇与变化的情趣。按其表现的特征,夸张可以分为形态夸张和神情夸张两种类型,前者为表象性的处理品,后者则为含蓄性的情态处理品。通过夸张手法的运用,为广告的艺术美注入了浓郁的感情色彩,使产品的特征性鲜明、突出、动人。

5以小见大法

在广告设计中对立体形象进行强调、取舍、浓缩,以独到的想象抓住一点或一个局部加以集中描写或延伸放大,以更充分地表达主题思想。

这种艺术处理以一点观全面,以小见大,从不全到全的表现手法,给设计者带来了很大的灵活性和无限的表现力,同时为接受者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获得生动的情趣和丰富的联想。

以小见大中的“小”,是广告画面描写的焦点和视觉兴趣中心,它既是广告创意的浓缩和生发,也是设计者匠心独具的安排,因面它已不是一般意义的“小”,而是小中寓大,以小胜大的高度提炼的产物,是简洁的刻意追求。

6运用联想法

合乎审美规律的心理现象。在审美的过程中通过丰富的联想,能突破时空的界限,扩大艺术形象的容量,加深画面的意境。通过联想,人们在审美对象上看到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经验,美感往往显得特别强烈,在产生联想过程中引发了美感共鸣,其感情的强度总是激烈的、丰富的。

7富于幽默法

幽默法是指广告作品中巧妙地再现喜剧性特征,抓住生活现象中局部性的东西,通过人们的性恪、外貌和举止的某些可笑的特征表现出来。幽默的表现手法,往往运用饶有风趣的情节,巧妙的安排,把某种需要肯定的事物,无限延伸到漫画的程度,造成一种充满情趣,引人发笑而又耐人寻味的幽默意境。幽默的矛盾冲突可以达到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艺术效果,勾引起观赏者会心的微笑,以别具一格的方式,发挥艺术感染力的作用。

8借用比喻法

比喻法是指在设计过程中选择两个各不相同,而在某些方面又有些相似性的事物,“以此物喻彼物”,比喻的事物与主题没有直接的关系,但是某一点上与主题的某些特征有相似之处,因而可以借题发挥,进行延伸转化,获得“婉转曲达”的艺术效果。

与其它表现手法相比,比喻手法比较含蓄隐伏,有时难以一目了然,但一旦领会其意,就会给人带来意味无尽的感受。

9以情托物法

艺术的感染力最有直接作用的是感情因素,审美就是主体与美的对象不断交流感情产生共鸣的过程。艺术有传达感情的特征,“感人心者,莫先于情”这句话已表明了感情因素在艺术创造中的作用,在表现手法上侧重选择具有感情倾向的内容,以美好的感情来烘托主题,真实而生动地反映这种审美感情就能获得以情动人,发挥艺术感染人的力量,这是现代广告设计的文学侧重和美的意境与情趣的追求。

10悬念安排法

在表现手法上故弄玄虚,布下疑阵,使人对广告画面乍看不解题意,造成一种猜疑和紧张的心理状态,在观众的心理上掀起层层波澜,产生夸张的效果,驱动消费者的好奇心和强烈举动,开启积极的思维联想,引起观众进一步探明广告题意之所在强烈愿望,然后通过广告标题或正文把广告的主题点明出来,使悬念得以解除,给人留下难忘的心理感受。

悬念手法有相当高的艺术价值,它能加深矛盾冲突,吸引观众的兴趣和注意力,造成一种强烈的感受,产生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

11选择偶像法

选择偶像法是抓住人们对名人偶像仰慕的心理,选择观众心目中崇拜的偶像,配合产品信息传达给观众的一种广告表现手法。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心里都有自己崇拜、仰慕或效仿的对象,而且有一种想尽可能地向他靠近的心理欲求,从而获得心理上的满足。这种手法正是针对人们的这种心理特点运用的,它抓住人们对名人偶像仰慕的心理,选择观众心目中崇拜的偶像,配合产品信息传达给观众。

由于名人偶像有很强的心理感召力,故借助名人偶像的陪衬,可以大大提高产品的印象程度与销售地位,树立名牌的可信度,产生不可言喻的说服力,诱发消费者对广告中名人偶像所赞誉的产品的注意激发起购买欲望。

12谐趣模仿法

这是一种创意的引喻手法,别有意味地采用以新换旧的借名方式,把世间一般大众所熟悉的名画等艺术品和社会名流等作为谐趣的图像,经过巧妙的整形履行,使名画名人产生谐趣感,给消费者一种崭新奇特的视觉印象和轻松愉快的趣味性,以其异常、神秘感提高广告的诉耱效果,增加产品身价和注目度。

这种表现手法将广告的说服力,寓于一种近乎漫画化的诙谐情趣中,使人赞叹,令您发笑,让您过目不忘,留下饶有奇趣的回味。

13神奇迷幻法

运用畸形的夸张,以无限丰富的想象构织出神话与童话般的画面,在一种奇幻的情景中再现现实,造成与现实生活的某种距离,这种充满浓郁浪漫主义,写意多于写实的表现手法,以突然出现的神奇的视觉感受,很富于感染力,给人一种特殊的美感受,可满足人们喜好奇异多变的审美情趣的要求。

在这种表现手法中艺术想象很重要,它是人类智力发达的一个标志,干什么事情都需要想象,艺术尤其这样。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想象就艺术的生命。

从创意构想开始直到设计结束,想象都在活跃地进行。创造性的想象是新的意蕴的挖掘开始,是新的意象的浮现展示。它的基本趋向是对联想所唤起的经验进行改造,最终构成带有审美者独特创造的新形象,产生强烈打坳人心的力量。

14连续系列法

连续系列法是多幅画面,不同视觉都表现一个主题,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系列画面,形成系列性的展示能快速的使物象进入人们的视觉记忆的广告表现手法。

5.常用修辞手法教学设计 篇五

教学目标:让学生巩固并掌握常用的修辞手法,说话更准确、生动、鲜明,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能正确判断句子的修辞手法并能灵活运用。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我们常用的修辞手法有哪些?(课件出示)

二、知识点拨

1、这六种修辞手法的特点、作用。结合你平时积累的知识和查找的资料,把你了解的知识说给大家听听。(课件出示)

⑴ 比喻:俗话叫“打比方”。是用具体的、浅显的、熟悉的、形象鲜明的事物 去说明或描写抽象的、深奥的事物。常用的比喻词有:像、好像、似、好似、若、如、如同等。把一种事物比作另一种事物,这两种事物之间有相似之处。这里我要强调的是这两种事物必须是不同的事物,不能是同一种事物。比如:小明长得像他爸爸。尽管有比喻词“像”,但“小明”与“爸爸”是同一种事物,不能相比,因而不是比喻句。

所以要判断一个句子是否是比喻句,就要看是否把一种事物比作另一种事物。要注意的是,这是不同的两种事物,它们之间有相似之处。

⑵ 夸张。运用丰富的想象,把所要描写的事物故意夸大或缩小的写法叫夸张。如:茉莉花开,香飘万里。从概念上来判断,这是一句夸大夸张。意思就是“茉莉花开了,香味很浓。”

⑶ 拟人。借助丰富的想象,把物当作人来写的方法,赋予人的思想、动作、语言。运用拟人的方法可以使人觉得生动、形象、亲切。

比如:小鸟在树上唱歌。赋予小鸟人的动作“唱歌”,因此这是一个拟人句。这句话意思就是“小鸟在树上叫着。”这两个句子一比较,就可以看出运用拟人这种修辞手法,可以使句子就更生动。

⑷ 排比。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密切相关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词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借以增强语气,说明道理,加深感情。

如:芦苇和蒲草倒映在清凌凌的河水里,显得更绿了;天空倒映在清凌凌的河水 里,显得更蓝了;云朵倒映在清凌凌的河水里,显得更白了。这样三个结构相同的三个句子排列在一起,就加强了语言的气势,增强了语言的感染力,就更突出了河水的清澈。

(5)设问。为了引起读者的注意或思考,先自行提出问题,再自己进行回答。即自问自答。如:人的聪明才智是天生的吗?不是,是从实践中得来的。自问自答,因而这是一个设问句。如果我们直接说“人的聪明才智是从实践中得来的。”这两个句子一比较,就可以看出运用设问这种修辞手法,可以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

(6)反问。将明确的意思用问句的形式表达出来,即只问不答,问中有答。如: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根据概念来判断,这是一个反问句。这句话意思就是: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是真理。这样一改,意思一样,但前一句,强调了劳动的重要性。

2、区别设问与反问:

设问不表示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而反问明确地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内容;设问主要是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然后再回答。而反问主要是加强语气,用确定的语气表明作者自己的思想。如:你不遵守纪律,难道不该挨批评吗?(反问句)这句话其实就直接告诉我们:你不遵守纪律,就该挨批评。再看一句:是谁创造了人类世界?是我们的劳动群众。(设问句)先提出问题,启发思考,然后回答。

三、巩固训练

一、(课件出示)判断下列句子是否运用修辞手法?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1、水龙头伤心地流着眼泪。()

2、鹅毛般的雪花纷纷扬扬飘落下来。()

3、阿姨好像不喜欢她这种不讲信用的做法。()

4、我常常想:那口井,是谁是开掘的呢?()

5、这个故事怎能不使我感动得流泪呢?()

四、创新运用

1、按要求把下列句子换一种说法。

(1)天上的云形态各异,什么样子都有。改写成排比句和比喻句。(2)我心中十分焦急。改写成夸张句。(3)月亮被云遮住了。改写拟人句。

(4)我们少先队员带头遵守纪律。改写成反问句。

2、自主选择:尽量用上各种修辞手法,写一句话或一段话。(1)写警示语;(环保、文明、安全等)

(2)介绍我们美丽的家乡或美丽的校园。(学生动手写,然后交流)

五、小结。

同学们在平常的说话、习作中,根据说话或文章的需要,尽量用上一些修辞手法,让我们的语言更精彩,让我们的文章更具魅力!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力求体现“师生平等,交互合作、探究”的新课程理念,充分考虑到学生实际,做到具体明确、知行合一。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内容面向全体学生,合理建构教学环节,多法结合;引导学生反馈时注重学法指导,课堂气氛灵活生动。在教学设计层面,我努力设趣导疑,有针对性地设计训练与活动,师生互动,共同开发课程资源。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参与教学活动并有自己的收获,基本完成了教学目标,强化了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意识,学生把知识转化成能力。

备教手记: 修辞手法贯穿语文课本,运用修辞手法能使文章生动有趣,吸引读者的兴趣,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学生对一些常用的修辞手法很熟悉,但是它们的特点和作用还不清楚。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于修辞手法,教师布置学生在课外搜集关于修辞手法的资料,提高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另外学生之间合作交流。

6.现代文的常用表现手法 篇六

王强

编辑

高考现代文阅读鉴赏,命题者常常从文章的表现手法方面对考生进行考查,考生往往茫然无措。掌握该类试题的特点和解题方法,对于提高考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和答题的准确度意义重大

二、表现手法是个大概念 通常意义下,表现手法是最大的范围,表达技巧是表现手法的一个部分,表现手法对于诗歌又叫艺术手法。

表现手法: 抒情方式: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比,对偶,借代,双关,夸张,反问,反语,引用等。表达技巧:想象,联想,象征,比衬,烘托,渲染,虚实相生等;

描写方法针对人的分为: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

三、常见表现手法释义和作用简介

1、象征: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一特点(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增强文章的表现力,象征手法的“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主旨含而不露,隐而不晦。

2、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

3、先抑后扬:引发好奇,感情铺垫,引发好奇。

4、托物言志:作者在对事物的进行描绘的过程中,非常巧妙地寄托作者个人的情感和理念,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事物中,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含蓄、哲理和暗示性,使读者在欣赏中获得独特的美感享受。

5、借景抒情:通过景物描写来衬托或喜或悲的情感

6、虚实结合: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更鲜明的刻画人物的性格,更集中地揭示题旨。

7、动静相衬:动衬静,静衬动,生动烘托作用。

8、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表现中心,更有震撼力。

9、渲染烘托:

10、联想想象: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想象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联想想象可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增添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11、引用 : A、引用传说故事增强文章的传奇性,丰富文章的内容;B、引用诗歌丰富文章内容,可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具有意境美;C、引用名言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

(一)渲染和烘托

1、渲染本来是国画的一种手法,在需要强调的地方,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显出物象阴阳向背,以加强艺术效果。

散文中往往用对环境、景物等进行多方面的正面描写形容,来突出形象。

2、烘托本是中国山水画的传统手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涂抹,使物象明显突出。用在散文中则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很多时候渲染烘托合说,并不意味着两者可以等同,而只是说明这两种表现手法往往紧密结合在一起使用。尤其是在借景抒情的作品中,往往是先用渲染的手法描摹景物塑造意境,再通过景物(意境)来烘托人物情感。

(二)对比和衬托

1、衬托则是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或对立的条件,用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它可以使被陪衬的事物显得更加突出、形象。

衬托有正衬、反衬两类。利用事物的相似条件来衬托就是正衬;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就是反衬。它强调的是通过比照“衬”出其中的一个。

2、对比则是把对立的事物,或景,或境,或人,或情,前后相叙,加以比照,来使人从中有所感有所悟,更加强烈而清晰地传达出诗人所要表达的意旨,以增强艺术效果的表现手法。它强调的是通过比照更鲜明强烈地表达某种意旨。

3、对比和衬托都有对照的意味,但是对比仅限于相对事物(或形象或情感)的对照,而衬托还可以是相似事物(或形象或情感)的对照。对比通过对照落脚点不在于相互对照的任何一方,而是从对照中昭示某种情感认识;衬托通过对照落脚点在于凸显相互对照的某一方。

(三)衬托和烘托

衬托,强调的是两个事物通过比较而使其中一个更加凸显。落脚在一个“衬”,特别强调由相近或相对的事物进行对照。

烘托强调的是对一种事物从侧面着意进行描述或铺排,来使该事物形象更突出。落脚不一定是由相近或相对的事物进行对照,而强调侧面地对该事物进行“烘”。所以景物描写意境渲染对于作者的情感表达是一种烘托。

衬托和烘托都着眼于“托”,即使某种事物某个形象某中情感得到凸显。但是两者的手段方式不同,衬托主要通过对该事物(或形象或情感)和与其相似或相对事物(或形象或情感)的对照映衬来完成;烘托主要通过对该事物(或形象或情感)做外在的侧面的描写来实现。

1、正衬与反衬

正衬,即是用一与本体事物一致的观点或景物,从正面去陪衬、烘托本体事物的格式。

例如“古人尚能”头悬梁,锥刺股“孜孜不倦的学习,你们为了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一定会天加专心致志,废寝忘食,刻苦攻关。(郭沫若《科学的春天》)该例拿古人“头悬梁,锥刺股”的劲头,来衬托今天有理想的青年会更加“刻苦攻关”的钻研精神。这是“正衬”。

反衬,即是把一种与本体事物相反或对立的观点、事物从反面去陪衬烘托本体事物的格式。例如“当你下 马坐在一块岩石上吸烟体息时,虽然林外是阳光灿烂,而在这遮住了天日的密林中却闪着烟头的红火光。(碧野《天山景物记》)该例以作者骑马进入天山原始森林能看到闪着烟头的红火光,突 出森林成长茂密、林子阴暗,这是“反衬”。

2、衬托的两种类型

一以景衬情,即通过具体生动的景物的描写,来烘托渲染人物的感情或人物的性格。

①时候既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缝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鲁迅《故乡》)这段文字描写了故乡荒凉、冷落、窒息的景象,衬托了“我”的悲凉心情。这里是以景衬情。

②这女人编着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孙犁《荷花淀》)该例通过对水生嫂编织芦席的景物描写,渲染了一种清新宁静的氛围,烘托了水生嫂勤劳纯朴、温顺善良的形象,这里是以景衬人。

二以动衬静,即通过具体的声音或行动的描写,来烘托渲染幽静的自然环境或恬静的内心世界。

①骑马穿行林中,只听见马蹄溅起在岩石上漫流的水的声音,更增添了密林的幽静。(碧野《天山景物记》)该例用骑马穿行林间能听到蹄溅起的水声,来衬托天山森林处人迹罕至、幽深僻静。

②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橼破屋来住着,早晨走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郁达夫《故都的秋》)以秋天坐在院子里能听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来衬托出周围环境的宁静及作者悲凉的心境。

(四)对比有两体对比、一体两面两种

两体对比是把相反、相对的两种人物、两种事物放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

①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臧克家《有的人》)②有缺点的战士终竟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不过是苍蝇。(鲁迅《战士和苍蝇》)这两例,是两种人物的对比。例①,通过对照、比较,更显得鲁迅先生的伟大,反动统治者的渺小,更能激起我们爱憎的感情。例②,通过对照、比较,肯定、赞扬了坚持真理的战士,否定、斥责了诬蔑革命的反动者。两面对比是把一种事物的相反或相对的两面放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

①这些人,马克思主义是有的,自由主义也是有的:说的是马克思主义,行的是自由主义;对人是马克思主义;对己是自由主义。

②他把手放在小宝的“和尚头”上摩着,他的被穷苦弄麻了的老心里勃然又生出新的希望来了。(茅盾《春蚕》)

③在担负主要领导责任的观点上说,如果我们党的一百个至二百个系统地而不是零碎地、实际地而不是空洞地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同志,就会大大地提高我们党的战斗力量,„„(毛泽东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

这些例子,例②用“老”心理以突出“新希望”;例③系统”与“零碎”、“实际”与“空洞”这些两相反对的概念对比着说,否定一面,肯定一面,使得观点更鲜明、意思更突出。

2、对比又可分为平比与差比两小类

平比,指两件事物平等并列地比较,往往采用并列句式。例如:

①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毛泽东《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

②今天,我们对人民,温驯得像对母亲;明天,才会用严酷的炮火,把入侵的敌人烧成灰烬!(李瑛《雪夜》)

例①用并列句式对比“虚心”与“骄傲”的不同结果,利弊立显。例②句式相同,通过对比,揭示人战士对人民温顺,才会对敌人严酷的道理;使战士性格的两个方面更加鲜明。

差比:指两事物有轻重差别地比较。差比则党常采用转折句式,或递进句式。例如: ③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却又是多么高尚啊!(杨朔《荔枝蜜》)例③用“转折句式”差比,揭示了蜜的工作与生活貌似“渺小”,实则“高尚”的普通真理。

四、不同文体有不同的表现手法

抒情散文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抑扬结合、象征等手法;

记叙文的写作手法如首尾照应、画龙点睛、巧用修辞、详略得当、叙议结合、正侧相映等; 议论文写作手法如引经据典、巧譬善喻、逆向求异、正反对比、类比推理等; 小说的描写手法、烘托手法、伏笔和照应、悬念和释念、实写与虚写等。

(一)三类散文的不同表现手法

⑴叙事散文(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

如鲁迅的《藤野先生》和吴伯萧的《记一辆纺车》。

对人和事物进行具体描绘和叙述,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带有浓厚的抒情成分。侧重于从叙述人物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反映事物的本质,具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因素,从一个角度选取题材,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⑵写景散文(以描绘景物为主的文章)

如老舍的《想北平》和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写景散文一般都能抓住景物的特征,按照空间的转换为顺序,运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把观察点的变化交代得清清楚楚。描写景物的同时抒发感情。采用的方式,或是借景抒情,或是寓情于景。

景物描绘,可以起到下列作用:①交代背景②渲染气氛③烘托人物思想感情④铺垫情节⑤更好地表现主题。

⑶抒情散文(注重表现作者的思想感受,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散文)如陆蠡的《囚绿记》、周国平的《面对苦难》

有对具体事物的记叙和描绘,没有贯穿全篇的情节, 强烈的抒情性为其突出特点。它或者直抒胸臆,或者触景生情,洋溢着浓烈的诗情画意。抒情散文常常运用象征和比拟的手法,把思想寓于形象之中,因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二)叙述的作用

要求学生判断某种表达技巧是什么,还要赏析其表达的作用

一、叙述人称

1.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2.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3.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二、叙述方式

1.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

2.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3.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4.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

5.平叙:俗称“花开两枝,各表一朵”,(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三)描写的作用

总体来说,描写有以下一些作用:①再现自然风光。②描绘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③交代人物活动的自然及社会环境。

1.人物肖像、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

2.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3.环境、场面描写: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4.人物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5.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正面直接表现人物、事物;侧面烘托突出人物、事物。

(四)修辞 的作用

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2.比拟:给物赋予人的形态情感,描写生动形象,表意丰富。

3.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

4.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5.对偶:便于吟诵,使词句有音乐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6.排比: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长于抒情。

7.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印象。

8.对比: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述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

9.设问:自问自答,提出问题,引发读者的思考。

10.反问:强调语气,语气强烈,强化情感。

(五)结构安排的作用

布局谋篇的技巧:开门见山、首尾呼应、卒章显志、伏笔照应、层层深入、过度铺垫、设置线索;结构严密,完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

材料和中心的关系的处理,主次详略是否得当;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有力。

记叙文常以时间推移、空间转换、情景变化、思维逻辑顺序等来安排层次。

散文构思的线索,一般常见的有如下几种:以情为线索;以理为线索;以物为线索;以空间位置为线索。

2、不同结构位置句子的作用

1、首句——统领全文、提纲挈领、引出下文,为后文做铺垫、埋下伏笔;

2、尾句——总结全文,深化主题,照应上文,前后呼应,言有尽而意无穷,回味深长。

3、转承句——承上启下,过渡,承接上文,引出下文;

4、中心句——点明中心、揭示主旨;

5、点睛句——点明全文中心,统领全文;句子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以启迪。

6、情感句——抒发强烈内在情感,直抒胸臆;

7、矛盾句——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却寄寓了深刻的用意。揭示深刻内涵,表达深刻见解。

3、记叙文(散文)的结构特点

①按时间顺序或事件发生、发展的顺序组织材料。

②按观察点的变换安排材料,如《我的空中楼阁》。

③按场面的安排安排材料,如《内蒙访古》。

④按材料性质归类安排结构,如《琐忆》。

⑤按作者认识的过程或感情的变化安排材料。如《荔枝蜜》。

⑥按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作为行文线索安排材料。

4、议论文的结构特点

①按逻辑思维分,包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或绪论、本论、结论三部分。

②按篇章结构分,常见的结构有并列式、对照式、层进式和总分式。

(六)表达方式入手分析句意

1、记叙文中的议论往往起画龙点睛、揭示记叙目的和意义的作用;

2、议论文中的记叙往往起到例证的作用;

3、说明文中描写、文艺性笔调起到点染作品使之更加生动形象的作用。

4、夹叙夹议。

记叙与议论交叉运用的写法,使文章在轻松活泼之中,阐发议论,读来饶有兴味,深受教益,文章中的记叙是为议论服务的,而议论又以记叙为基础,叙为议提供了事实依据,使立论有根有据,具有很强的说服 力。

(七)议论文论证方法

1、比喻论证,其作用是将抽象的道理寓于具体的形象之中,使道理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容易被人接受。

2、类比论证,通过讲故事、打比方的办法将相类似的两件事进行比较,从而由此及彼,自然地得出新结论的论证方法。它以浅寓深,以近比远,形象鲜明,有很强的说服力。

3、举例论证,用确凿典型的事实来证明论点,事实胜于雄辩,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4、对比论证,运用正反两方面的事例或道理进行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鲜明的对比,正确错误分明,是非曲直明确,给人印象深刻。

5、引用论证,具有权威性,论证有力。

6、引申论证,通过对事理原因或结果的周密分析,层层剖析,从而证明论点的正确性、合理性,精彩深刻。

表现手法的答题模式:什么表现手法+怎样写+写出什么内容+表达什么感情(1)拟人手法

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2)比喻手法

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3)夸张手法

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4)讽刺手法

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默。(5)象征手法

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答题模式:本文运用象征的写作手法,抓住了„„与„„相似的特点,通过对„„准确的描写刻画,更好地达到了表现„„的目的。

《白杨礼赞》白杨树象征北方坚强的抗日军民。《爱莲说》莲花象征君子。(6)对比手法

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答题模式:本文巧用对比,把„„和„„巧妙地呈现在读者眼前,让读者很自然地从对比中感觉到„„的变化(或说优劣好坏),从而鲜明地表现出„„。例:《范进中举》(7)衬托(侧面烘托)手法

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答题模式:本文运用了衬托之法,用„„的„„衬托„„的„„,使作者对自己的表现对象的表达意图更明确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以声衬静的手法在我国古代的文学作品中早有运用,正所谓“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文中开头的静态描写好,好在它为文章后面写动设下铺垫,使文章静中蕴动,动静结合,充满画面美。结尾“以声写静”更加突出了鼓声止后的寂静。(8)欲扬先抑

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答题模式:本文运用了抑扬之法,作者的本意是„„,而先„„,令读者更全面深刻地认识„„,使所表现的对象更丰满,更鲜明。9)借景抒情

以写景文章为主,作者在文中所描绘的景物特点突出,且通过联想、想像给予景物以生命或象征意义,表达某种爱憎感情。如:《春》作者生动描绘五幅春景图,把春天比喻娃娃、小姑娘、青年,突出春天的美丽和活力,表达人们向往喜爱赞美之情。(10)托物言志

本文巧妙地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作者紧紧抓住„„的„„的特点,精心刻画,从而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理想(或人生观或生活态度或精神品质)。例,《爱莲说》

(11)小中见大:本文从我们所熟知的„„入题,抓住„„的„„特点,让我们从平常小事中领悟到深刻的生活道理。(或从平常小事中体现出了崇高的思想境界;或从平常小事中表现出美好的精神品质。)

(12)烘托:本文大量运用环境烘托,把表现对象的„„心理,放在一个„„的环境里,更好地表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例《故乡》《我的叔叔于勒》中的环境描写

(14)设悬念:本文巧妙地运用了悬念的写作手法,先把„„抛给读者而又并不说明原因,层层设疑,紧紧地抓住读者的阅读兴趣,更好地达到了表达自己主题的目的。

注意:中间打省略号的地方需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添加。

(15)渲染:在高潮或主体出现前,对环境、场面、时间、人物等作浓墨重彩的描写。

7.常用写作手法 篇七

一、明喻

明喻是一种最常见, 也最容易识别的修辞手法。明喻是指以两种具有共同特征的事物或现象进行对比, 表明本题和喻体之间的关系, 两者都在对比中出现, 其基本格式是“A像B”常用的比喻词有as, like, as if, as though等。

例如:

The Cheque fluttered to the floor like a bird with a broken wing. (Unit 3“The Present”, Book I)

(支票跌落到地上 , 像一只断了翅膀的小鸟。 )

《礼物》一文中 , 老太太喜迎八十大寿 , 大女儿没来庆祝只给她寄来一张支票, 作者把这张支票比作断了翅膀的小鸟形象地表达了老太太希望破灭、极度伤心的心情。

二、暗喻

暗喻是一种比喻, 但是在形式上不会用as, like这样的比喻词, 因此其被称作缩减了的明喻。它直接把一种名称用在另一种事物上, 从而能够更生动、更深刻地说明道理, 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例如:

What will parents do without the electronic baby-sitter? (Unit 4“Turning Off TV:A Quiet Hour”, Book I)

(如果没有这位电子保姆 , 父母该怎么办呢 ? )

在这句中, 作者将电视比作electronic baby-sitter, 形象地说明了电视机的保姆作用。

三、借代

借代是指通过相近的联想, 借喻体代替本体。借代的作用是使读者不仅知道所说所写的是什么, 而且能想起所谓事物的特征。

例如:

What’s learned in the cradle is carried to the grave.

(幼小所学 , 终生难忘。 )

句中用cradle (摇篮) 代替birth (生 ) , 用grave (坟墓 ) 代替death (死 ) , 语言活泼、生动 , 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又如:

15 students read Emerson, Thoreau and Huxley.

(15名学生读了爱默生、梭罗和赫胥黎的作品。 )

这是以人名借代作品的一个典型例句。

四、拟人

拟人是指将物当做人来描写, 把人类的特点、特性加于外界事物上, 从而使之人格化的修辞手法。

例如:

...four evergreen shrubs stood at each corner, where they struggled to survive the dust and fumes from a busy main road.

(……四丛常绿灌木分别位于每个角落 , 它们忍受着从繁忙的大街上吹来的尘烟, 挣扎着活下去。 )

“挣扎”是有生命力的物体的动作 , 作者给花草赋予了生命, 使之人格化。

五、反语

反语就是说反话, 用反面的话表达正面的意思。这种修辞手法可用来表达讽刺, 但多数用来表达一种善意的幽默或俏皮, 故意说出和本意相反的话。

举一个同样出现在《礼物》一文中的例子:

Slowly the old lady stopped to pick it (the cheque) up.Her present, her lovely present.With trembling finger she tore it into little bits. (Unit 3“The Present”, Book I)

(老太太慢慢地弯下腰 , 把支票从地上捡起来 , 她的礼物、她的可爱的礼物! 用颤抖的手指把它撕得粉碎。 )

老太太八十寿辰那天, 急切地盼望女儿回家来看望她, 稍稍安慰她那颗孤寂的心, 然而盼来的却是女儿的一张冷冰冰支票, 这当然不是老人心爱的礼物。因此her lovely present是一个典型的反语。

六、矛盾修辞法

矛盾修辞法指的是用两种不相调和, 甚至截然相反的特征形容一项事物, 在矛盾中寻求哲理, 以便收到奇妙的修辞效果。这种修辞手法, 语言精练简洁, 富有哲理, 并会产生强大的逻辑力量, 产生一种出人意料、引人入胜的效果。

例如:

a miserable, merry Christmas (悲喜交加的圣诞节 )

a victorious defeat (成功的失败 )

bitter sweet memories (甜蜜的苦涩记忆 )

七、重复

重复就是不止一次地使用同一个词语或句子, 甚至段落, 以突出重点, 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

例如:

“every 23 minutes, who dies?...

every 23 minutes, who dies?...

every 23 minutes, who dies?...”

作者用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交通事故发生的频率很高, 每隔23分钟, 就发生一起交通事故, 应当采取果断的措施, 制止这些交通事故的发生, 以避免更多的人受到身心的痛苦, 表达了作者备份且想唤起读者注意的强烈感情。节奏优美, 均衡和谐, 读来朗朗上口。

八、排比

排比是指用相同的结构表达两个或更多的相同、相似或相关的事物, 它可以使语言的意义突出, 概念清楚, 语气连贯。

例如:

Children who prefer to read book rather than play football, prefer to build model airplanes rather than idle away their time at parties with their classmates...

作者使用此修辞手法增强了语势, 强化了表达效果。

九、转移修饰

转移修饰就是把用来修饰家事物性质、状态的定语用来修饰另一事物, 最常见的就是把用来修饰人的定语用来描写物。

例如:

“In the evening they met at the hotel, both content with their day, happy to eat a leisurely meal together and dance a little afterwards.”

Leisurely是形容词, 从结构上看修辞meal, 但在意义上并不是指悠闲的晚餐, 而是指吃晚餐的人很悠闲。这种转移修饰生动地向读者展现了一幅夫妻悠闲地共进晚餐、其乐融融的画面。

十、结语

以上所举的都是在高职高专《大学英语》中经常出现的一些修辞手法, 目的在于引起学习者对修辞手法的重视, 提高其阅读理解水平和写作水平。

参考文献

[1]冯翠华.英语修辞大全[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7.

8.《三国演义》写作手法分析 篇八

关键词:《三国演义》 人物 战争 写作手法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三国演义》作为中国古代的四大名著之一,全称为《三国志通俗演义》,是罗贯中根据三国这段历史而编写的一部章回体小说,主要描写了东汉末年魏、蜀、吴三个国家之间的军事和政治斗争,为我们描述了东汉末年广阔背景上的一幕幕波澜壮阔、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和三个政治集团之间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政治场面。作为一部以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为主要题材的历史演义小说,这本书在战争描写和人物描写上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其写作手法对后世战争文学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 刻画人物的多种写作手法

《三国演义》共一百二十回,其中出现了四百多个人物,作者主要刻画了几十个主要人物,每一个都栩栩如生。譬如刘备仁德爱民,优柔寡断;张飞粗犷豪爽,嫉恶如仇;关羽勇猛无比,高傲自大;周瑜江南才子,心胸狭窄等。罗贯中在塑造人物的手法上,有着很鲜明的特点。

首先,抓住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借助人物的动作语言以及周围环境把人物的思想性格夸张渲染。如“温酒斩华雄”中关羽的形象,采用的就是虚写、侧面烘托的手法。整段文字没有一句从正面直接描写关羽如何英勇,战斗场面如何惊险紧张,而是通过人物之间的关系,运用烘托、映衬等手法加以表现。先是写华雄的高大、英勇,从侧面衬托关羽,接着写关羽不同寻常的出场,孙坚损兵折将后伤感不已,袁绍闻讯后一筹莫展,诸侯则是人心惶惶。而此时刘关张三人却只是“冷笑”,笑诸侯的束手无策,也笑华雄的猖狂一时。此时关羽一声大喊“小将愿斩华雄头,献于帐下”出场了,其沉稳自信与众将的慌乱无神形成了显明的对比。但关羽只是一名弓马手,围绕是否让其出战,曹操和诸侯盟主袁氏兄弟发生了分歧,这就显示出袁绍重职位轻才干、目光短浅,曹操爱惜人才,富于心计的性格特征。最后又以曹操暗使人赉酒抚慰刘、关、张来表现曹操过人才智,暗示曹操不久必将取袁绍而代之的趋向。

其次,作者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多个层面,使人物形象饱满。如张飞鞭打督邮、怒叱吕布、大闹长坂桥表现了其嫉恶如仇、鲁莽急躁的性格特点,但张飞智取瓦口隘及用计破严颜两个细节则生动地表现了张飞莽中有智、粗中有细的性格特点。作者又在故事情节中穿插一些细节描写,以丰富其性格特征。例如,诸葛亮在五丈原最后一次巡视军营的细节:“孔明强支病体,令左右扶上小车,出寨遍观各营,自觉秋风吹面,彻骨生寒。乃长叹曰:‘再不能临阵讨贼矣!悠悠苍天,曷此其极!’叹息良久。”这个带病巡视军营的细节,虽着墨不多,却把孔明“鞠躬尽瘁”的赤诚忠心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再次,作者很善于结合战争发展过程及人物在战争中地位的变化来塑造人物。“赤壁之战”是三国中非常经典的一战,这一战为之后的三分天下奠定了基础。围绕着赤壁之战,作者塑造了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料事如神、雄辩自信;周瑜的英俊潇洒、高傲及心胸狭隘;鲁肃的忠厚老实等不同形象。赵子龙有勇有谋的形象是在长坂坡一战中深入人心的,他在长坂坡万人军中单骑救主还成功逃脱。历史上的曹操是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而小说中的曹操经过各个历史阶段的艺术加工,已经变为一个象征着统治阶级的典型人物,“乱世之奸雄”。奸诈成为曹操骨子里的特点,他的这个特征在兵败赤壁在华容道时用三次大笑稳定军心,之后在回到驻地时为郭嘉之死而埋头痛哭,把兵败的责任推卸给谋士之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赤壁一战,曹操损失了几十万军队,在溃败途中,他连续三次大笑、三次受挫:第一次大笑是在乌林之西、宜都之北时,曹操走在“树木丛杂,山川险峻”的山路时,在马上仰面大笑不止,说:“吾不笑别人,单笑周瑜无谋,诸葛亮少智。若是吾用兵之時,预先在这里伏下一军,如之奈何?”说犹未了,两边鼓声震响,火光竟天而起,赵云的伏兵杀出,徐晃、张郃双敌赵云,曹操狼狈逃跑而去;第二次是曹操带军取道北彝陵山路走到葫芦口坐于疏林之下,仰面大笑。众将问他“如今为何又笑?”曹操回答说:“吾笑诸葛亮、周瑜毕竟智谋不足。若是我用兵时,就这个去处,也埋伏一彪军马,以逸待劳;我等纵然脱得性命,也不免重伤矣。彼见不到此,我是以笑之。”引来与张飞的一场混战;第三次是在人困马乏,当“号哭之声,于路不绝”的曹军到达华容道的天险处时,曹操在马上扬鞭大笑:“人皆言周瑜、诸葛亮足智多谋,以吾观之,到底是无能之辈。若使此处伏一旅之师,吾等皆束手受缚矣。”又引出了关羽的伏兵,如若不是关羽仁义放走他,恐怕三国故事就要改写。曹操三次大笑是一种苦涩的笑,但他面对失败时的大笑也表明了他的顽强坚韧、败而不馁的精神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最后,作者还善于用对比的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诸葛亮“舌战群儒”,生动地刻画了诸葛亮机智沉着、能言善辩的非凡才能。在瑜亮交锋中,作者用对比手法展现了其不同的性格特征:一个才高量窄,一个以大局为重;一个弄巧成拙,一个稳操胜券。在赤壁之战中,作者写曹操的聪明反被聪明误,阐泽的大胆机智,鲁肃的诚恳忠厚,黄盖的忠心耿耿等。对于不同的斗争环境,作者也用对比的手法写出了人物的不同。如描写战将的勇猛,周瑜勇而显傲,而赵子龙则有勇有谋。再如,同样是写释放对方将领,张飞在巴郡“义释”了严颜,表现了张飞有大局观,粗中有细;关羽在长沙“义释”了黄汉生却表现了关羽的高傲自大,不把大哥、孔明以外的任何人放在眼里,从中表现了人物不同的性格特征。通过对比手法的运用,作者将一个个不同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给读者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二 描写战争的多种写作手法

《三国演义》,战争描写非常突出,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首先,全面描写,主次分明,重点突出。整部小说涉及的战争多达几百次,但作者并非均匀用力,而是在全面描写的基础上重点写了七大战役:讨伐董卓之战、官渡之战、当阳之战、赤壁之战、七擒孟获、彝陵之战、六出祁山。对这些战争,作者从战争目的、战前组织、参战人物、战争过程、战争结果等方面皆作了细致生动的描写。而在这七大战役中,作者又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用力最多。官渡之战,是曹操荡平北方,统一中原的关键之战,三国鼎立将要形成;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的局面正始形成;彝陵之战,则是三国鼎立的局面开始瓦解。这些重点战役都是由量变逐渐走向质变的,所以其它大小战争都是作为铺垫出现,这样就实现了战争描写上主次配合、张弛有度的效果。例如,赤壁之战,因为它是决定魏、蜀、吴三足鼎立局面的一场关键性战争,作者就以长达八回的篇幅,对其发生、发展和结局作了淋漓尽致的描写。作者在描写赤壁之战时,既写斗智,又写斗勇,文武并用,扣人心弦。不但详细描写了孙刘与曹操这一主要矛盾,同时也较好地展示了吴、蜀之间的次要矛盾。通过对这些错综交织的矛盾的揭示,主次分明、有条有理地展现了这场关键性大战的全貌。就一次具体战争而言,作者也贯彻了这一创作手法。凡有刘蜀一方参战的自然成为矛盾冲突的重点,若是其他集团间的战争,则以掌握战争主动权的一方为矛盾冲突的重点来加以记载,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作者“批刘贬曹”的倾向。官渡之战这场至关重要的战争只有一回篇幅,而在此期间,作者却写了“三顾茅庐”、“博望坡之战”等事件;而同样重要的赤壁之战因为有着刘蜀一方的参加则用了八回的篇幅。

其次,把军事斗争和政治、外交斗争相结合也是作者描写战争的一大特色。《三国演义》以战争描写为主,但不是一味地描写战争,而是围绕战争写了政治、外交方面的种种斗争。注重描写战前整体形势的分析、各方力量的对比,各方之间及其内部的矛盾,战争过程中人为因素对于客观形势的影响和转化。如赤壁之战前,不仅写了孙刘联合、结交的过程,还写了孙权内部战与和的矛盾,写了孙权的决策经过,这都充满了戏剧性。当曹操的八十万大军沿江东下,向孙刘直逼而来之时,孙权集团的文臣武将乱作一团,主战派、主降两派各执己见,孙权一时也没有了主意。诸葛亮亲赴东吴说服孙权,罗贯中有意安排了“舌战群儒”这一情节,让诸葛亮充分显示了一个外交家的雄辩才能,使得这些腐儒们一个个无话可说。之后,诸葛亮智激周瑜,坚定了其抗曹的决心。诸葛亮、周瑜、鲁肃、黄盖等人的态度,又使孙权树立了信心,孙刘联盟正式结成。之后作者写了群英会蒋干中计的戏剧性场面,表现周瑜与曹操、蒋干的斗智。在这场智斗中,周瑜一步步诱使蒋干中计,利用曹操生性多疑、骄横的性格,借刀杀人,除掉了蔡瑁、张允这两个悉知水军之法的水军都督。随着战争态势的发展,不但明写了曹魏同孙刘联盟之间的矛盾,还暗写了吴蜀之间的矛盾,即诸葛亮与周瑜之间的矛盾。這两条矛盾相互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多方智慧的较量。赤壁之战不再是一场单纯的军事行动,而变成了三方斗智斗勇的舞台。火烧战船,这是赤壁之战中的中心谋略,曹操的最后失败就在于被孙刘联盟用火烧了他联结在一起的战船。为了火攻计的实施,又引出了黄盖的苦肉计、阐泽的假投降等一系列斗智斗勇、惊心动魄的情节;最后是庞统妙献连环计:让曹操用铁链将他的战船联结在一起。悬念一个接一个,情节跌宕起伏,深深地吸引着读者。

再次,每一次战争都写出了其特点及战略战术运用。《三国演义》描写了一系列大大小小的战争,有同类型的战争,也有不同类型的战争。在作者笔下,这些战争都写得千变万化,不呆板,不重复,且各具特点。同类型战争因描写手法不同而毫无重复感,而对不同类型战争的描写就更显得精彩纷呈。作者写得较多的是火攻,如吕布关门烧曹操,诸葛亮火烧博望、火烧新野,周瑜火烧赤壁,陆逊火烧刘备连营七百里等,无一不写得生动逼真,且烧法各有特点,多种多样。除了火攻外,作者还写了水攻、车战等多种战争样式,揭示出战争复杂多样的一面。

最后,张弛有度是作品描写战争的又一特色。作者在激烈紧张的战斗过程中经常插入一些轻松的情节,把紧张的战争写得张驰有度、动静相宜。如第四十八回写的“宴长江曹操赋诗”中,写在赤壁大战前夕的一个皎皎如同白日的晚上,曹操置酒设乐于大船之上,并横槊赋诗:“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第九十五回写的“武侯弹琴退仲达”中,面对司马懿的十五万大军,只有二千五百兵士的诸葛亮却“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都是用闲适、轻松的情节描写,把紧张的战争场面表现得生动曲折,富于艺术感染力。战争中英雄豪杰是主角,但女性也时常穿插其中。毛宗岗在《读三国志法》中评论道:“令人于干戈队里时见红裙,旌旗影中常睹粉黛,殆以豪士传与美人传合为一书矣。”第八回写的“王司徒巧使连环计”中貂蝉就是巧使连环计的关键。这些红裙粉黛的出现与穿插无疑起到了舒缓战争紧张气氛的作用,同时也给血腥的战争增添了一抹靓丽的色彩。

《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不但情节紧张惊险、曲折动人,而且还细致刻画了人物的性格。细细品味,我们发现书中的很多战争场面我们能记起来的很少,但人物的性格却印象深刻,这些英雄豪杰的形象特点在我们的脑海中立了起来。

总之,《三国演义》中的人物与战争描写,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作品中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战争故事,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使得作品成为中国战争文学永远的模本。

参考文献:

[1]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版。

[2] 董志新:《毛泽东读三国演义》,万卷出版公司,2011年版。

[3] 野石:《三国演义人物对联集》,西泠印社出版社,2008年版。

9.汽车销售中常用的欺骗手法 篇九

为什么有的汽车经销商把汽车卖给你了,却迟迟不给你合格证?当你向经销商索要合格证时,经销商常常说合格证刚从厂家邮寄出来,现在正在路上,让你再等几天。事实是这样的吗?

我告诉大家,事实不是这样的!

你如果知道从汽车流通的几个主要环节,你就一切都明白了。

大家都知道,汽车厂家的“生产”——汽车物流公司的“运输”——汽车经销商的“销售”,是汽车流通的主要环节。

(1)“生产”——汽车生产厂家每下线一辆车,就签发一张合格证。(可见,车辆合格证等手续滞后,不会发生在这一环节)

(2)“运输”——生产厂家指定物流公司运送汽车整车(合格证不随车同行,不是不相信物流公司的货运司机,而是行业惯例),同时,合格证等汽车手续通过其他途径(各厂家不一样,有的用快递)直接送达到汽车经销公司。一般来讲整车与车辆合格证等手续几乎同时达到;或者是车辆合格证等手续先到达,整车后到达,即“手续先到,车后到”。(可见,车辆合格证等手续滞后,也不会发生在这一环节)

(3)“销售”——汽车经销商将车辆合格证等手续抵押给银行,进行贷款,然后再从生产厂家进更多的车或配件。从而经销商可以用合格证等汽车手续抵押银行的办法,来达到用较少的流动资金去获得较大的利润。当有人把车辆卖走时,经销商需要立即筹集资金,从银行赎回车辆合格证等抵押物。有些经销商的实力有限,很难再短时间筹集到资金从银行赎回车辆手续,所以,就会以各种理由欺骗购车的顾客说车辆合格证等手续要从厂家邮寄过来,需要邮寄时间等等。(可见,车辆手续滞后的原因正在于此)

知道了以上这些,大家也就知道应该在什么样的经销商那里购买汽车了!

10.写作手法和表现手法 篇十

中文名称:表现手法

别名:艺术特色

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

结构技巧:过渡、呼应等

目录

表达技巧

不同文体

具体手法

·诗歌手法

情感表达

议论文体

叙事线索

展开

表达技巧

不同文体

具体手法

·诗歌手法

情感表达

议论文体

叙事线索

展开

表达技巧

一、表达技巧主要包括:

①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②表现手法(托物言志 写景抒情 叙事抒情 借物喻人 直抒胸臆 欲扬先抑 顺叙倒叙插叙对比衬托 卒章显志 象征 用典 想象 联想 照应 寓情于景 反衬 烘托 托物起兴 渲染 虚笔 虚实结合 直接抒情 间接抒情 动静结合 动静相衬 大手笔 层递 深化主旨 以小见大 点面结合 主次 远近通感 白描 绘声绘色等)

③选材剪材;

④结构技巧:过渡、呼应等。

⑤意境的创设、人物形象的塑造、修辞方法(比喻、比拟、拟人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等)的运用、社会自然环境的描写等。

一篇文章,不管作者选择什么样的表达技巧,都是为了更好地表情达意。因此,分析语言、理解文章内容、理解作者意图和情感,必须认识表达技巧的作用。

二、在鉴赏现代文阅读中,表达技巧包括:

1、表达方式:叙述、说明、议论、抒情、描写。

2、表现手法:想象、联想、类比、象征、烘托、对比、渲染、修辞。

3、结构技巧:承上启下、悬念、首尾呼应、前后照应、铺陈、铺张、铺垫等。

不同文体

抒情散文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抑扬结合、象征等手法;

记叙文的写作手法如首尾照应、画龙点睛、巧用修辞、详略得当、叙议结合、正侧相映等;

议论文的写作手法如引经据典、巧譬善喻、逆向求异、正反对比、类比推理等;

小说体的表现技巧:描写手法、烘托手法、伏笔和照应、悬念和释念、实写与虚写等。

古诗词的表现技巧:赋比兴、用典、衬托、对比、渲染、托物言志、画龙点睛、以小见大、卒章显志(也叫篇末点题)、欲扬先抑、联想、想像、语序倒置

具体手法

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叙事抒情,直抒胸臆,对比,衬托,卒章显志,象征,想象,联想,照应,寓情于景,反衬,烘托,托物起兴,以乐衬哀,渲染,虚实结合,欲扬先抑,设置悬念,点面结合,开门见山,伏笔 ,照应开篇,点题,首尾呼应,讽刺.

诗歌手法

诗歌的表现手法很多,我国最早流行而至今仍常使用 的传统表现手法有“赋、比、兴”。《毛诗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这“六义”中,“风、雅、颂”是指《诗经》的诗篇种类,“赋、比、兴”就是诗中的表现手法。

是直接陈述事物的表现手法。宋代学者朱熹在《诗集传》的注释中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如,《诗经》中的《葛覃》《芣苢》就是用的这种手法。

是用比喻的方法描绘事物,表达思想感情。刘勰在《文心雕龙·比兴》中说:“且何谓为比也?盖写物以附意,扬言以切事者也。”朱熹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如,《诗经》中的《螽斯》《硕鼠》等篇即用此法写成。

是托物起兴,即借某一事物开头来引起正题要描述的事物和表现思想感情的写法。唐代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说:“兴者,起也。取譬引类,起发己心,诗文诸举草木鸟兽以见意者,皆兴辞也。”朱熹更明确地指出:“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如《诗经》中的《关睢》《桃夭》等篇就是用“兴”的表现手法。

这三种表现手法,一直流传下来,常常综合运用,互相补充,对历代诗歌创作都有很大的影响。

诗歌的表现手法是很多的,而且历代以来不断地发展创造,运用也灵活多变,夸张、复沓、重叠、跳跃等等,难以尽述。但是各种方法都离不开想象,丰富的想象既是诗歌的一大特点,也是诗歌最重要的一种表现手法。在诗歌中,还有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是象征。象征,简单说就是“以象征义”,但在现代诗歌中,象征则又表现为心灵的直接意象,这是应予注意的。用现代的观点来说,诗歌塑造形象的手法,主要的有三种:

比拟

1、比拟。刘勰在《文心雕龙》一书中说:比拟就是“或喻于声,或方于貌,或拟于心,或譬于事。”这些在我们前面列举的诗词中,便有许多例证。比拟中还有一种常用的手法,就是“拟人化”:以物拟人,或以人拟物。前者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里荡漾。把“云彩”“金柳”都当作人来看待。以人拟物的,如,洛夫的《因为风的缘故》:……我的心意/则明亮亦如你窗前的烛光/稍有暧昧之处/势所难免/因为风的缘故/……以整生的爱/点燃一盏灯/我是火/随时可能熄灭/因为风的缘故。把“我的心”比拟为烛光,把我比作灯火。当然,归根结底,实质还是“拟人”。

借代

2、借代。就是借此事物代替彼事物。它与比拟有相似之处,但又有所不同,不同之处在于:比拟一般是比的和被比的事物都是具体的、可见的;而借代却是一方具体,一方较为抽象,在具体与抽象之间架起桥梁,使诗歌的形象更为鲜明、突出,以引发读者的联想。这也就是艾青所说的“给思想以翅膀,给感情以衣裳,给声音以彩色,使流逝变幻者凝形。”

塑造诗歌形象,不仅可以运用视角所摄取的素材去描绘画面,还可以运用听觉、触觉等感官所获得的素材,从多方面去体现形象,做到有声有色,生动新颖。唐代诗人贾岛骑在毛驴上吟出“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但又觉得用“僧敲月下门”亦可。究竟是“推”还是“敲”,他拿不定主意,便用手作推敲状,不料毛驴挡住一位大官的去路,此人乃大文豪韩愈,当侍卫将贾岛带到他的马前,贾据实相告,韩沉吟良久,说还是用敲字较好。因为“敲”有声音,在深山月夜,有一、二记敲门声,便使得那种情景“活”起来,也更显得环境的寂静了。前述《枫桥夜泊》的“乌啼”“钟声”,也是这首诗的点睛之笔。还有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大珠小珠落玉盘”一段,更是十分逼真,非常精彩!现代的如黄河浪的《晨曲》:“还有那尊礁石/在固执地倾听/风声雨声涛声之外/隐隐约约的/黎明/灵泉寺的晨钟/恰似鼓山涌泉的/悠远回应/淡淡淡淡的敲落/几颗疏星/而涨红花冠的/雄劲的鸡鸣/仿佛越海而来/啼亮一天朝霞/如潮涌。这首诗也写得很好。所以我们如果掌握了用声音塑造形象的手法,那将为诗歌创作开拓一个更加广阔的领域。

双关

3、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和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这种修辞手法叫做双关。 双关可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寓意,给人以深刻印象。

双关又分为两种:

1、意义双关 【例】《红楼梦》中“将那三春看破,桃红柳绿待如何?把这韶华打灭,觅那清淡天和”。“三春”表面指暮春,内含元春、迎春、探春三人的境遇。

2、谐音双关 【例】“道是无晴却有晴”中的“晴”表面上是晴天的晴,内含感情的“情”。

总结

无论是比拟还是借代,都有赖于诗人对客观事物进行敏锐的观察,融入自己的情感,加以大胆的想象,甚至幻想。可以这样说,无论是浪漫派也好,写实派也好,没有想象和联想,便不成其为诗人。比如,以豪放称著的李白,固然想象丰富,诗风雄奇,而以写实称著的杜甫,也写出了诸如“安得广厦千万间……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乾。”(《月夜》)等等浮想联翩的佳作。

叙事角度

第一人称叙事法 由于文章的内容是通过“我”传达给读者,表示文章中所写的都是叙述人的亲眼所见,亲耳所闻,或者就是叙述者本人的亲身经历,使读者得到一种亲切真实的感觉。第一人称,由于叙述人是当事人,所以叙述的人与事,只能是“我”活动范围内的人物和事件。活动范围以外的人物和事情就不能写进去。第一人称的作用:①是事件的见证者,是文章的线索人物 ,也可以自己的亲身经历。 ②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③体现出文章的真实感和亲切感

第二人称叙事法 第二人称常用于书信,一般记叙文中很少通篇采用,但在叙述过程中,像是作者直接与读者对话,便于直接抒情,在文章的某个局部,转变为第二人称。好处:增强文章情感,便于抒情,引起读者的共鸣。

第三人称叙事法 用第三人称叙事,叙述人既不受空间、时间的限制,也不受生理、心理的限制,可以直接把文章中的人和事展现在读者面前,能自由灵活地反映社会生活。但第三人称叙事又往往不如第一人称叙事那么亲切自然。好处:使文章客观真实,更使人信服。

顺叙法

顺叙是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来叙述事情,这就跟事情发生发展的实际情况相一致,所以易于把文章写得条理清楚,脉络分明。运用顺叙,要注意剪裁得当,重点突出。否则,就会容易出现罗列现象,犯平铺直叙的毛病,像一本流水帐,使人读了索然无味。

倒叙法

倒叙并不是把整个事件都倒过来叙述,而是除了把某个部分提前外,其他仍是顺叙的方法。采用倒叙的情况一般有三种:一是为了表现文章中心思想的需要,把最能表现中心思想的部分提到前面,加以突出;二是为了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三是为了表现效果的需要,使文章曲折有致,造成悬念,引人入胜。倒叙时要交代清楚起点。倒叙与顺叙的转换处,要有明显的界限,还要有必要的文字过渡,做到自然衔接。特别要注意,不要无目的地颠来倒去,反反复复,使文章的眉目不清。

插叙法

插叙是为了表达文章中心的需要。有时是为了帮助读者了解故事情节的追叙;有时是对出场人物的情节作注释、说明。使用插叙一定要服从表达中心思想的需要,做到不节外生枝,不喧宾夺主。在插入叙述的时候,还要注意文章的过渡、照应和衔接,不能有断裂的痕迹。

补叙法

补叙主要用于对上文的叙述补充说明,一般是片断性的、简要的,不具备完整的事件,也可以把解释或说明的文字放有前面,以引起下文。补叙的作用,一般不发展情节、事件,只对原来的叙述起丰富、补充作用。

分叙法

分叙的作用是把头绪纷繁、错综复杂的事情,写得眉目清楚,不条不紊。分叙可以先叙一件,再叙另一件,也可以几件事情进行交叉地叙述。采用分叙时要根据文章内容和表达中心思想的需要确立叙述的线索,还要交代清楚每一事件发生和发展的时间。

详叙法

上一篇:烤红薯作文200字 有趣的烤红薯下一篇:马街中心卫生院关于成立行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