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精神动力不足的原因极其对策思考(共3篇)(共3篇)
1.当代大学生精神动力不足的原因极其对策思考 篇一
当前大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时间:2010-09-05 12:52来源:中国大学生在线 作者:牛凤燕 点击: 270次
学习动力是激发学习、维持学习并将学习导向某一目标的原动力,是大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发挥的前提和基础。学习动力对学习行为起导向作用。一旦学习动力不足,就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行为难以持续。然而,当前大学生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学习动力不足、奋斗目标模糊等问题。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已成为高校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之一。
大学生如果缺乏学习动力,就将失去为理想奋斗的航向,必将踌躇不前或一无所成。新时期大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存在诸方面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进人大学后没有及时确定学习目标,心理落差大。进人大学前以考入理想大学为唯一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动力,缺乏长远目标,因此,虽然学习动机非常强烈,但却属于狭隘的近景性学习动机。很多同学一且考上大学,实现近景目标,就进人了“动力真空带”,出现厌学情绪。此外,进人大学前由于繁重的学业负担,没有时间和精力培养自己的特长和业余爱好,进人大学后,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相对较多,于是就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迫切的想锻炼自己在其它方面的兴趣爱好,而对学习失去了应有的兴趣。
2、大学前后学习模式的巨大差异,部分学生学习适应困难。大学前后的教学模式有很大的差别,入大学前的教学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的学习活动相对比较被动且有章可循;而大学的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对学习的兴趣,要求学生具有独力思考和研究学习的自觉性。大学里课程门类多、课时多,教师讲课又不拘泥于一本教材。这样一来,对于依旧沿着中学的思维模式和学习方法进行学习的学生便产生了学习适应困难。加上大学教师与学生课后对话少,疑难问题得不到及时解答,致使疑难问题越来越多,部分学生无法听佳授课内容而产生苦恼,对学习失去信心。
3、专业思想动摇,对自己的专业学习失去信心。学生在入校前,填报志愿非常茫然,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就读的专业并非自己所选择的理想志愿,对所学专业、发展目标、就业前景等了解甚少或者一无所知,更谈不上热爱自己的专业和学习了。所以在学习上常显茫然和被动。调查显示,学生所读的专业是否自己选择,对学生在校时的学习状况影响较大:凡是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由自己选择专业或由父母提出参考并指导其选择专业的学生,进人高校后绝大多数学生都能以积极的心态对待学习,能严格要求自己,不放松学习,认真努力学习各门功课,往往能取得好的成绩;而由父母做主,或经学校调剂的学生,进校后其学习成绩一般较差,也最容易出现降级、退学、转专业等情况。
4、就业的困扰。自2002年以来高校毕业生人数与年俱增,从2008年的550万,2009年的超600万,到2010年全国大学毕业生人数将达630余万。在社会需求与往年基本持平的背景下,高校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压力也越来越严峻。面对这一现状,新时期大学生就业的困扰越来越突出。有调查显示,部分大学生比较普遍地认为自己在大学中并没有掌握实用的知识,埋怨学校没有教会他们更多适应市场所播要的技巧和能力,因此极易产生茫然、不知所措的消极情绪。
针对当年大学生学习动力缺乏,目标不明确的现象。我们应从以下几方面努力来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
1、加强大学生理想教育,引导他们及时确定高尚的远景性学习动机,树立远大的理想。一年级是大学阶段的重要时期,因此,大学新生入校后,学校领导、学生思想政治辅导员以及专业老师都应该及时加强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有目的、有计划地聘请知名教授、青年学者为新生开设系列讲座,使大学生认识到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增强民族贵任感、社会责任感和时代紧迫感,使社会和教育的外部要求,转化为大学生的内部孺要,培养学生树立高尚的远景性学习目标。
2、创造全员育人的学校环境,提高教学效果。对学生进行必要的专业教育与加强理想教育同样重要,提高教学效果,主要应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两方面人手,要增强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形象性和多样性,教学难度应该适中,使学生在可接受的范围内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教学方法上,应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从单纯“知识传授型”向“综合思维能力训练型”转变,培养学生对所讲授学科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的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迪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主动学习的精神。
3、对学生进行必要的专业思想教育。如果说理想教育是帆,那么专业教育就是桨,它在学生的大学生涯中起着不可取代的导向性作用。一方面,学生入学后,学校及时对新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使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方向、专业前沿知识以及就业前景等有一个总体的认识和把握,为今后大学的学习打下方向性基础;另一方面,学生所在学院的学生工作人员和专业负责人加强与学生的联系,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过程性的专业思想教育,避免学生因专业思想动摇而产生的学习倦怠、学习目标不明等消极情绪。
4、学校结合社会、学校和学生的具体特点,制订适合学生发展的目标体系。学校应善于将国家、社会需要和大学生个人发展实际需要有效的统一起来,引导学生制订科学合理的目标体系。目标体系一般可由强制目标和激励目标组成。强制目标包括教学大纲、英语等级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毕业和取得学位证书必需完成的要求等等,它是大学生需要在大学时期的不同阶段予以完成的短期目标,作用在学生身上体现为一种压力,因此设计强制目标要注意难度的选择,难度过大容易使学生气馁,失去信心;过于容易又不能对学生构成压力,发挥不了作用。所以目标设计要根据大学生实际情况,赋予一定的挑战性,使学生跳一跳才能达到。激励目标一般表现为一种主动进取的精神,具有长期性和导向性。此目标体系应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应与时俱进地给予修改调整。设计目标结合“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原则,学校与学生充分互动、反复讨论,学生参与目标体系的制订。这一目标体系的制订,使学生一进大学就明白在校时期的阶段目标,一方面加强了对学生的目标引导;另一方面,使学生可以运用目标管理法对自己的大学学习生活实施目标管理,结合其内在学习需要,充分发挥自主意识和主观能动性,主动利用好外部有利条件,从而有效增强学习动力。
5、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面对经济社会迅速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人的新形势,学校除了不断拓宽理工科专业学生的就业市场外,还要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努力构建起“一个目的、一个基础、一个手段”的学生就业指导体系,更好地促进这部分大学生成功就业。首先,就业指导要以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为目的,即帮助学生培养自己的潜能和创造力,获得求职择业能力和面向社会的生存能力;其次,就业指导要以职业生涯规划为基础,即学生个人应结合自身情况以及眼前的制约因素,为自己实现职业目标而确定行动方向、行动时间和行动方案;最后,就业指导要以持续改进过程为手段,即必须针对大学生可塑性强、自主意识强等特点,充分发挥大学生就业的主体性和能动性,通过科学的持续改进的方法,引导他们积极地去解决一个又一个与就业有关的问题,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和抗挫折能力。引导学生立足当前,面向未来,克服学习动力不足带来的懈怠情绪。
2.当代大学生精神动力不足的原因极其对策思考 篇二
调查显示, 当代大学生各个方面的学习动力普遍都不足。无论是学习计划或生涯规划的促进、上进心和自尊心的驱动、学业和就业压力的促使, 还是承载家庭期望的拉动、物质和精神奖励的吸引的推动等等, 被调查的大学生普遍表现为这些推动力或拉动力都是不足的。具体表现概况如下。
1. 没有大学生生涯规划或学习计划
调查发现, 12.2%的学生对自己的大学学习生活进行了详细的规划, 并进行认真执行, 这部分学生学习具有一定的动力。69.3%的学生只是进行了一个大概的规划, 他们认为, 大学四年可能只是走一步看一步, 到了时候才去想该怎么做, 学习动力严重不足;其中, 仅59.7%的大学生“正在进行”自己的计划, 19.5%的规划惨遭“半路夭折”, 还有20.8%的大学生还处在拖拉中, 还没有正式开始执行自己的规划。18.5%的学生没有进行任何规划, 他们没有进行规划的意识, 缺少完整的规划, 没有奋斗目标;对于自己的人生没有长远打算和没有职业生涯规划, 对于以后就业情况和所学专业的发展水平不甚了解, 对于学习采取消极的态度, 根本没有学习动力。
2. 没有上进心的驱动, 没有学业的压力, 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不够
在被调查的学生中, 仅仅只有15.6%的学生受到上进心和自尊心的驱动。有18.1%的学生尽管也受到了一点上进心和自尊心的驱动, 但是由于缺乏强大的自控力和毅力, 进入大学后没能持之以恒。59.5%的学生的在课余时间的课后作业仅仅是老师布置的;16.7%的学生的学习重点是课本知识, 另外还要自己再认真复习、学习课本知识;23.8%的学生的学习重点是备考专业证书或资格证书。可见, 大部分学生在学习上缺乏学业压力的推动, 厌倦学习。上课出勤率低, 有的去上课也是玩手机、睡觉, 抄袭同学作业, 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不够。
3. 物质和精神奖励不足, 学习没有成就感
32.8%的被调查者认为奖学金和学习成绩排名对自己很重要, 从踏入大学的那天起, 有些学生就会以获得奖学金和获得较好的学习成绩为学习目标, 他们为了得到这些物质和精神奖励, 而努力学习, 动力十足。但是, 剩下的67.2%大学生对于学校制定的各项奖励政策没有任何兴趣, 对于惩罚措施也没有紧迫感, 完全根据自己的心情来选择是否学习或者去上课, 感觉不到任何责任和压力, 学习目的仅仅是为一张文凭。
4. 缺乏学习热情, 学习无独立自主性
72.6%的大学生中缺乏必要的学习压力和就业压力, 不愿意学习, 缺乏学习热情, 没有学习的抱负和希望, 求知欲望非常小, 上进心严重不足, 学习比较肤浅, 满足于一知半解, 只要能应付过去课程期末考试就行。调查发现, 很大一部分学生学习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 周围同学学习气氛浓厚的, 就跟着学习, 周围同学都不学习的, 自己也不愿意学习, 依附性较强, 同时经历过紧张的高考之后, 心理状态也不太稳定, 进入大学后太过于放松, 没有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 在学习过程中从众性强, 没有自己对于学习的主见。
二、大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原因分析
1. 高校扩招的结果
1999年, 在全国范围内, 掀起了高校扩招的浪潮, 近年来全国高考报名人数总体呈下降趋势, 但录取规模却持续不降反升, 高考升学率呈增长态势。2013年全国高考升学率为76%, 创历史新高, 部分省市高考升学率甚至高达90%。据教育部统计数据, 2014年全国高考升学率为74.3%。以前一个小区、一个村庄培养出一个大学生都是凤毛麟角, 现在大学生已经非常普遍。许多高校为了扩大生源, 一方面, 所谓的“热门”专业招收更多的学生;另一方面, 无论客观条件是否成熟, 软硬件设施是否达标, 师资力量是否充足也都不断的开设新专业。高校在招聘教师环节也基本上没有什么门槛, 有没有教师资格证都先招进来, 无论原来从事什么样的职业, 也没有限制。这样使得整体教师队伍素质下降, 部分老师上课的经验不足, 甚至于没有系统的学过教育学和心理学等教师必修课, 往往欠缺对学生的吸引力和威慑力, 进而带来学生的学习动力不足。
2. 当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 缺乏来自逆境的推动力
在被调查的学生中, 在家里为独生子女的占85%以上。在我国, 受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 家庭对独生子女比较娇生惯养, 从小在家庭里5、6个大人围绕孩子一个, 许多大学生习惯被看作关注的焦点, 思考角度也习惯从自己出发, 缺少独立思考的能力, 缺乏独立性。在调查中, 80%的大学生因为父母的意见而选择了所在的大学、专业, 在准备考研的学生中, 应家里的要求而考研的占60%, 很多大学生的家人已经为这些独生子女安排好一条未来的道路, 他们也会接受家人的安排。这些学生由于家庭条件相对比较好, 往往缺乏来自逆境的推动力, 自己对未来没有打算, 过着随遇而安的日子, 往往就缺少了勤奋学习的动力。
3. 与室友之间矛盾的束缚
当代大学生多以自我为中心, 与室友相处往往会因为习惯和观点不同, 而出现一些矛盾, 影响了各自情绪, 进而影响学习。来自不同城市的学生聚在一起, 饮食、习俗、观念多多少少存在一些差异, 有的时候有些小摩擦在所难免, 但如果小摩擦处理不好, 就容易上升为矛盾, 尤其是女生, 一些小的不愉快不愿意沟通, 喜欢藏在心里, 低头不见抬头见却互相不理睬对方, 心里总放着这些琐事, 如果不能处理好, 不能正确看待, 容易分散学习的注意力, 破坏心情继而影响学习的心情和动力。“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 室友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热情对大学生的学习有一定的影响。在调查中, 我们发现大多数学生不愿意透露真实的与室友相处情况, 35%的学生能与室友融洽相处, 45%关系一般, 20%相处的不好。
4. 学校课程设置有时缺乏适应性
调查发现, 42.6%的学生曾经很期待某一门课程, 71.7%的学生认为大多数课堂所学的知识以后工作中用不到, 对于以后可能用不到的知识, 仅有32.1%的学生还会去认真地积极地学习。很多大学生也向学长们交流过, 从学长那里“取经”, 有些学长往往会灌输一些“课堂上学的以后都用不到”的观点, 因此在校大学生容易产生松懈, 懒惰的心理, 从而缺乏积极学习的动力。
5. 辅导员、班主任或老师对学习成绩不够重视
52.8%被调查的学生认为自己的班主任或者辅导员对学习不重视。尽管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 但是在一定程度上, 班主任、辅导员重视学习对大学生的学习还是有很大的指引和促进作用。目前, 大学的班主任尤其是辅导员往往同时负责多个班级, 甚至负责几个跨年级的班级。由于一些班主任、辅导员本身还要上课、参加学校会议或其他工作, 就没有足够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生活动态。离开高中时期天天见、时时盯的任课老师, 有些大学生有些无所适从, 缺少了学习的外部督促力。
6. 课堂氛围普遍沉闷, 没了学习压力的推动
调查发现, 有64.8%的学生认为相对较多的课程的课堂气氛沉闷了些, 学生学习很难有积极性, 缺乏了吸引力和拉动力。另外, 在大学里也没有阶段测试基本上没有期中考试, 考核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仅是期末考试, 而不少学生目标不高, 只要期末考试能及格就行。另外, 不少课程是大班制授课, 80%以上的课程都是2个班合班, 往往任课老师无法顾及所有学生的听课状态, 又使得那部分自觉性比较差的学生失去了学习的督促推动力。
7. 学生面临的诱惑越来越多, 学习专注力受阻
大学生谈恋爱是一把双刃剑, 用的好能促进学习, 用的不好, 往往又会阻碍学习。在大学里, 由于没有了父母的看管, 可以随心所欲地玩手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等电子设备, 网聊、玩游戏、网购等等。调查发现, 40.3%的学生做过学生干部, 其中51.6%的被调查者认为担任学生干部, 对学习有了一些的负面影响, 15.6%的认为工作严重影响了学习。
8. 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学校相关制度不完善
制度具有指导性、约束性、激励性和规范性等特征。调查发现, 当前不少高校, 尤其是地方性高校, 发展起步比较晚, 还没有形成非常完整的规章制度体系。在深层次的扩大学生学习激励机制方面, 在多方督学机制等方面, 还不完善。有的高校没有建立家长联系制度, 不能实现家长参与的多方督学。有的高校缺乏对优异学生的培养机制, 在攻读双学位和考研方面缺乏支持和指导。有的高校制订了对开展学科竞赛、科技竞赛的规章制度, 但是深度不够, 不能很好的在精神和物质上来鼓励和支持专业老师去指导学生参与各项学科竞赛。学生参与竞赛所取得的成绩, 在很大程度上往往取决于指导老师的努力程度。
9. 高考失利, 对所学专业兴趣不浓
大约15%的被调查学生中高考失利, 没能进入自己所心仪的大学, 或者没能被自己感兴趣的专业录取。大约25%的被调查学生在高考填报志愿时, 对专业不够了解, 在接触和熟悉后专业知识后, 对专业的兴趣不怎么浓厚。42%的被调查学生选择那些就业前景好的, 但其实并不是自己真正喜欢的专业。13%的学生所选择专业是父母建议或要求的, 而不是自己喜欢的。还有大概20%的被调查学生服从专业调剂, 被迫分入自己不感兴趣的专业。这些情况无不使得学生进入大学后, 学习动力大打折扣。
三、激发大学生学习动力的机制及对策建议
1. 进一步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激发学生心理驱动力
学习动力是学生对学习行为的心理驱动力, 受学生对学习的认知和价值判断的影响很大。目标的引力, 只有被学生理解, 在思想上认可学习的重要性和价值时, 才会有意识地控制个人情绪, 培养学习兴趣, 从而将个人学习与社会进步协调一致, 以此提高学习动力。因此, 大一的新生踏进大学校门后, 就对他们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开展丰富多彩的思想引领、榜样宣传、学习交流、竞赛评比等教育活动, 使他们尽快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进而形成自己的学习观。
此外, 要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引导学生树立远期和近期目标。事实上, 大部分学生有强烈的成功意识, 只是未能与学习联系起来。因而, 我们需要将职业生涯规划与大学学习计划结合起来, 真正帮助学生设计科学合理的学习计划, 明确自身工作发展方向, 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就业的压力感, 端正学习态度, 激发学生内心的学习驱动力。
2. 实现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
学校教育首先要使得学校的软硬件条件达到要求, 尤其要重视校园文化建设, 让学生能够接触了解到前沿知识, 引起学习的兴趣。构建优良的校风和学风, 有效促进学生之间良性竞争的意识。家庭教育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更为重要, 要提升大学生的学习动力, 离不开家庭的力量。调查发现, 家长在学生学业方面的帮助主要是经济支持和精神支持, 三分之一的学生认为家长的思想开导和精神鼓励能够使他们在学习上更有目标和动力。
因此, 我们需要不断深化社会、学校和家庭的联动教育, 可以通过召开家长座谈会、老师家访、邀请家长到校听课、寄送成绩单、通报学生违纪情况、搭建家校联系网络平台等方式增强学校与家庭的沟通。通过家庭教育来引导学生的学习动力, 实现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良性互动和有机结合。
3. 科学设置课程体系, 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质量
高校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来构建课程体系, 以学生的长远发展为导向, 更新教学内容, 使学生能够从中获得更加全面系统的知识与技能, 在课程设置上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需求, 掌握前沿知识, 挖掘学生的创造力拓宽知识视野, 使学生能够有足够的动力进行学习探究。在此基础上, 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 使学生的专业学习更加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增强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 通过课程体系改革来激发学生兴趣, 促进学生对课程内容不断探索, 增强自身的学习动力。
高质量的教育教学对学生学习既有推力又有拉力, 而教师是保障教育教学质量的核心。没有好的老师, 就培养不出好的学生, 高校应在教师选聘上设立门槛, 花大价钱进行发展培养, 提高教师的福利待遇, 建立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在制度改革上, 提高教学在职称评聘条件中的地位, 引导教师重视教学。激励教师在工作中注重再学习、再提高, 改革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 开展启发式、互动式教学, 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启迪学生思考, 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
参考文献
[1]袁庄鹏.大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原因探究及对策[J].时代教育, 2016 (11) .
[2]胡超华, 侯林.高校大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原因探析以及对策建议[J].科技资讯, 2015 (14) .
[3]李娜, 赵卓, 万鹰昕.大学生学习动力缺失因素探析[J].中国电力教育, 2011 (4) .
3.当代大学生精神动力不足的原因极其对策思考 篇三
关于学习动力的定义很多, 有学者定义为:“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 学习动力是学习主体对学习行为价值判断基础上的心理驱动总和, 是由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等非智力因素组成的。"[1]学习动力系统包括两个子系统, 即内部动力系统和外部动力系统, 系统内各要素相互作用, 相互制约。
学习动力是激发学习、维持学习并将学习导向某一目标的原动力, 是大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发挥的前提和基础。学生一旦学习动力不足, 学习热情就直接受到影响。然而, 当前大学生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学习动力不足、奋斗目标模糊等问题。学习动力是学生学习获得成功的重要条件, 如果在学习过程中缺少了学习动力, 就会觉得乏味反感, 苦不堪言, 反之, 如果有了学习动力, 就会乐此不疲, 全神贯注因此, 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学习动力, 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已成为高校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之一。
二、新时期大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原因分析
当前部分高校中大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现象很多, 表现为上课兴趣不大, 课堂上出现睡觉、玩游戏、聊天甚至逃课等现象, 课后无所事事, 以玩游戏、看影片、网上聊天来打发时间。对自己的未来没有任何规划, 干什么都提不起精神, 不能主动地去为自己的未来奋斗。目前大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存在很多方面的原因,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没有明确学习目标, 学习积极性差
中小学的教育大都是应试教育, 这就直接导致了学生的人生目标比较短浅和功利。中学时代都以考上大学作为惟一的学习目标, 没有清晰的长远目标。很多同学一旦考上大学, 实现了近期目标, 进入大学就完全放松下来, 没有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 造成了考上大学后无目标状态, 出现厌学情绪。另外, 由于大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 不知道为什么学, 学什么, 如何学。更没有明确的学习计划, 只是按部就班地上课, 完成老师的作业, 考试时临时突击, 处于被动学习状态。
有一部分学生认为大学里学习的知识没什么用, 将来工作中根本用不到, 因而学习主动意识不强;而很多学生看不到学习的过程是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培养过程, 缺少独立思考的能力。此外, 高中时代由于老师布置的繁重学业负担和高考的压力, 没有时间和精力培养自己的特长和爱好, 进入大学后, 自由支配的时间比较多, 但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 于是就很容易出现迷茫状态, 而对学习失去兴趣。
2. 学习模式发生变化, 部分大学生学习适应困难
大学和高中的教学模式有很大的差别, 高中的教学以教师讲课为主, 学生以听为主;而大学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以及对学习的兴趣, 要求学生具有独力思考和研究学习的自觉性。大学课程科目多、课时多, 教师讲课一般不按课本一成不变的讲。这样一来, 学生便产生了学习适应困难。此外, 大学教师与学生课后对话比较少, 学生的疑难问题得不到及时解答, 致使疑难问题越来越多, 部分学生听不懂老师的授课内容, 对学习失去信心。
3. 管理模式发生变化, 学生自我控制能力不强
大学和中学相比在管理模式上发生了很大变化, 高中早晚自习都有老师负责监督, 有高考的压力所以学生学习自觉性也很高。进入大学后, 大学重点培养的是学生独立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老师不会早晚监督学生学习, 部分学生进入大学后不适应这种自由的环境, 学习比较盲目, 容易受外界因素影响, 对学习没有持续性, 这就会过度放松自己, 产生惰性。加之大学生没有强烈的升学动力和压力, 于是自我控制能力较差的学生就很容易出现学习动力不强。
4. 对所学专业缺乏兴趣
中学由于缺乏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有相当多大学生对大学和专业的了解很少, 在报考专业时往往听从父母或亲友的建议。有的学生受考分的限制, 有的是追求热门专业, 不管自己的兴趣是什么, 只是为了毕业时能找份好的工作。当入学后真正接触到专业后可能又不感兴趣, 提不起学习兴趣。同时也有学校方面的原因, 如很多专业设置不合理、课程设置不合理, 教学内容不吸引人, 教学方法刻板, 教学管理过程不严等, 导致学生对所学专业缺乏兴趣。大学生对自己的专业不感兴趣, 会导致学习困难, 最终导致学习动力不强。
三、提升学习动力的建议
在深刻分析当代大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原因基础上, 我们就要通过研究有针对性地提出提升大学生学习动力的合理化建议, 引导学生提升学习兴趣, 增强学习动力, 体会到真正的学习乐趣。
1. 学校开设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
在我国很重视理想信念教育, 从小学到大学, 都开设了思想品德课等, 但这些教育在开展过程中都远离了学生实际, 对学生的个性没有关注, 与学生的生涯目标和职业发展没有联系起来, 更没有强有力的支撑。这就会使中学生毕业填报大学志愿时并不了解自己对哪个专业感兴趣, 也不清楚所选专业和今后职业方向的关系, 所以就会听从父母、老师的建议, 或者是看哪个专业热门, 好找工作就报哪个专业, 很少考虑自己的生涯目标。
在大学期间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具有重要的作用。首先, 通过引导学生对自身条件的分析评估, 可以使大学生了解自己的能力、兴趣特长和职业价值观, 自己的优缺点, 发现目前在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上的不足, 从而增强大学生自我发展和完善的愿望, 增强内在的学习动力[2]。其次, 课程要求学生对自己将来想从事的职业进行调查了解, 使大学生发现自身现有条件与理想职业要求之间的差距, 明确自己在大学四年应该如何学习来提升自我, 从而达到理想职业的目标要求。第三, 通过让学生制定合理并且具有可行性的学业生涯目标和职业生涯目标, 促使大学生规划自己大学时代的学习和实践, 使学习具有明确的努力方向。
大学期间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十分必要, 职业生涯规划应该贯穿于大学始终, 使学生有明确的理想目标, 以增强大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通过引导学生职业生涯的规划与管理, 树立远大的理想, 确立切合实际的人生目标, 从而产生持久的学习动力。[3]
2. 明确学习目标, 激发学习动力
要及时帮助大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 应该从大一新生入学开始做起。我们一定要帮助大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和人生目标, 激发学生在校期间努力学习的根本动力。此外, 大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兴趣都不同, 所以将来的发展也不相同, 学习目标的确立要有区别、有针对性、还要有阶段性。大学生拥有清晰的职业生涯规划目标和定位不仅对大学期间的学习和奋斗有很大作用, 对学生一生的职业生涯也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大学老师应该帮助学生尽快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 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动力。
3. 培养专业学习兴趣, 增强学习动力
学生学习动力不强很重要一个原因是对专业不感兴趣, 要增强学生学习动力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要对大学新生进行专业方面的教育, 激发学生内在的专业学习兴趣。[4]我们经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专业学习兴趣的培养是让学生有强烈求知欲的一个有效手段。学校可以通过开展专业的学术讲座、参加专业的社会实践、相关的论坛等方式, 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所学专业,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旦引导学生建立起专业的兴趣, 学生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学习也才会有成效。
4. 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 提高学习动力
进入大学阶段, 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大都是自我管理能力比较差的学生。大学期间学生自由的时间比较多, 重点培养的是学生的独立学习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所以一些自我管理能力比较差的学生就会在无人严格管理的状态下放松对自己的要求, 上课睡觉, 下课玩游戏, 考试前突击学习。因此, 大学期间要重视加强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 引导学生规划好自己的大学生活, 合理分配时间。
5. 学校、学生家长、社会形成合力共同培养学生
对学生的教育, 单靠学校一方面是不行的, 需要学校、家长、社会形成合力。学校要定期召开家长座谈会, 每学期应该用书信或电话的形式向家长汇报学生的成绩及各方面的情况, 建立学校与父母双向沟通的机制, 及时向家长通报学生的学习生活等各方面情况, 学生在家里的问题也要告知老师, 有问题及时沟通, 通过家校共管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需要社会提供良好的正向的舆论导向, 为学生健康成长创造一个积极健康向上的氛围。
普通高校中大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现象越来越普遍, 学习风气有待改善, 大学生学习动力不强的原因很多, 我们要正视这个现象, 发挥学校、学生和家长的合力, 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 从而保障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 为社会输送合格的人才。
摘要:随着大学生的扩招, 生源质量的降低, 在普通二本学校大学生当中存在严重的学习风气差的问题, 经过调查研究, 学生学习动力不足是其中最主要的原因, 本文在深刻分析造成目前大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原因的基础上, 提出增强学生学习动力的建议。
关键词:学习动力,学习动力现状,影响因素分析,提升学习动力
参考文献
[1]陈善晓, 张兴红.从大学生学习动力现状谈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J].中北大学学报, 2008.
[2]许玫, 张生妹.大学生如何进行生涯规划[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6.
[3]李永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提升学习动力探析[D].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1, (7) .
【当代大学生精神动力不足的原因极其对策思考】推荐阅读:
当代大学生心理动力结构及其引导策略01-07
当代大学生能力的现状与对策08-30
十八大精神与当代大学生的“中国梦”08-27
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问题的成因与对策分析08-21
当代大学生如何继承长征精神10-22
当代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调查问卷01-06
当代大学生的中国梦07-10
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06-11
谈到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12-16
当代大学生承担的历史使命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