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初中作文

2024-09-13

科学初中作文(精选15篇)

1.科学初中作文 篇一

今天,我和我的好朋友亢丹就做了一次有趣的科学实验。

这个星期老师布置做一次科学实验,这种好玩的事我怎么能错过。放假第一天我就早早地去准备东西。“一个玻璃瓶、一杯醋、一包洗涤剂、一小包苏打、一张报纸”。我嘴里念着这些东西在超市采 购,今天我们做的实验代可不要小觑,“火山喷发”,每个人一定都知道,红色的液体往外流……但是大家一定没有亲眼看过。没错!我们做的就是“火山喷发”的模拟实验。

实验开始了,我和亢丹穿着“伪实验服”――做饭的围裙,首先,她先往杯子里倒一些小苏打,再倒入一些洗涤剂,然后把报纸垫在玻璃瓶下。我往瓶子里倒入一些醋,就在这时,刚风还安安分分的 小苏打和洗涤剂才过了几秒种就迅速的变成了泡沫。而且本来只是一点点的泡沫起来 越多,它们往瓶口蜂拥而上,挤出瓶口流到了报纸上。哇!这可比电视上好看的多!我和亢丹又惊又喜,欢呼着抱在 一起!实验成功了!实验成功了!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大家一定会异口同声的问,那好,就让我为大家解释一下吧:泡沫之所以会疯狂的涨是因为洗涤剂起到催化的作用。而小苏打与醋又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大量像汽水一样摇一 摇的泡沫。这下大家明白了吧!

科学家们的科学精神永远活在我的心中,虽然,我不会像他们一样伟大,但通过这次有趣的科学实验使我明白:生活处处隐藏着科学,我们要通过自己不断亲身经历科学探究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 ,理解科学真谛!

科学小实验2

八一朗诵会结束后,下星期我们就该搞科学小实验了。这不,我今天吃过早饭就跟妈妈一起查找了关于科学实验的资料。

便开始试验起来。我们先做了“漂浮的针”,这个小实验是用:一根针,一碗水,一个叉子和洗洁精。我想:针是铁的,能浮到水面上吗?我和妈妈便开始了实验。我们反反复复做了好多遍,没有一次成 功。尽管没有成功,我还是要继续努力的,争取下次做这个实验时取得成功。

我自己又开始琢磨另一个小实验,叫做“神奇的牙签”,听起来这个名字就很特别,材料是:两根牙签,一块肥皂,两盆水和方糖。实验是这样的:1。 把牙签小心地放在水面上。2。 把方糖放入水盆中 离牙签较远的地方。牙签会向方糖方向移动。3。 换一盆水,把牙签小心地放在水面上,现在把肥皂放入水盆中离牙签较近的地方。牙签会远离肥皂。我认认真真的研究着,可牙签浮在水面上,纹丝不动 ,这个实验我也失败了。

我没灰心又开始了下一个实验,名叫“瓶子瘪了”,这个实验非常的简单,材料是:水杯2个、温开水1杯、矿泉水瓶1个。实验的过程是:1。 将温开水到入瓶子,用手摸摸瓶子,是否感觉到热。2。 把瓶 子中的温开水再倒出来,并迅速盖紧瓶子盖。3。 观察瓶子慢慢的瘪了。做这个实验我得心应手,很快就成功了,我叫来妈妈,妈妈看了之后连连称赞,我高兴的不得了。

我特别的喜欢科学小实验,但从未亲手做过,这次亲手做了之后,我觉得科学实验特别有趣,我更加热爱科学了。我以后还要再接再厉,争取实验全部成功。

科学小实验3

今天我和爸爸去郑州科技馆参观,科技馆里有各种各样的科学小游戏,让我兴奋不已。

在二楼有一张神奇的铁床,床上没有被褥,只有无数个小洞,洞里有一枚一枚的钉子,它的枕头就是开关。有个姐姐先躺上去实验,我用手悄悄的摸了一下,好像没事,于是我也想躺上去试一试。 身体躺好后,头往下一枕,所有的钉子都升起来了,尖尖的钉子扎在身上一点也不疼,还很舒服。我真是不明白,为什么一枚钉子扎的我好疼,但一床的钉子扎着却一点也不疼?爸爸告诉我这是因为受 力面积不一样,所以感觉不一样,我还是不明白,可我就是觉得这是一张神奇而具有魔力的床。正在我疑惑的时候更神 奇的事情发生了:我看见有一个玻璃钢里装着跟水一样透明的液体,还不停的冒着白色的雾。工作人员介绍说:这是液氮,它的温度很低,在零下170摄氏度,比北极熊生活的地方还要冷的多的多的多! 这时工作人员拿出一根橡皮筋,把它放在液氮里,然后迅速拿出,橡皮筋变得跟小棍一样硬,工作人员轻轻一掰就断了。我张大了嘴巴,惊奇的问爸爸,怎么回事?只听工作人员说这是改变了橡皮筋的 物理特性。工作人员有拿出一个黄色的气球,把它放在液氮的最底下,过了一会,气球瘪了,但气还在没有漏气呀,这是怎么回事?然后工作人员有将气球拿出来,气球又慢慢的回复原型了。我又一次 惊呆了,工作人员介绍说这是因为热涨冷缩的原理。可我觉得这就像是魔术表演。

看到今天这么多有趣的科学表演,我也想亲手做做科学小实验,爸爸说我需要多学科学知识才行。

★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计划

★ 三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教学计划

★ 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的教学计划

★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实验教学计划

★ 科学实验课

★ 冀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教学计划

★ 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教学计划

★ 初中教学计划

★ 一次科学实验作文

★ 做科学实验作文

2.科学初中作文 篇二

上海市初中科学课程的核心价值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具体表现为使学生获得基本科学知识,形成科学基本能力和具有科学基本价值取向这三个方面的内容。

科学知识是科学教育的载体,是科学素养发展的基础,包括科学事实、科学概念、科学原理和科学观念。初中科学课程是要使学生获得一些通用的科学概念和重要的科学观念。通用的科学概念包括物质、能量、信息,宏观与微观,运动与相互作用,系统、结构与功能,平衡等。科学观念包括自然界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自然规律是可认识的,人与自然需要和谐发展等。

科学知识的育人价值在于让学生了解一些通用的科学事实、概念、原理;具备一些基本的科学观念。

科学能力是全面发展科学素养的关键,主要包括科学探究所需的方法和技能、科学探究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科学探究所需的基本方法和技能主要包括观察与测量的方法和技能、实验的方法和技能、搜集与处理科学信息的方法和技能、用科学语言表达与交流的方法和技能。科学探究的能力主要体现在对科学探究的体验、理解和实施三个方面。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落实在解决与科学相关的生活、社会问题上。

科学能力的育人价值在于三个方面。一是做计划。学生能够提出问题,并针对问题确定若干科学探究的要素或科学办事的步骤;能够安排上述要素或步骤的顺序,使其成为一个较完整的实践过程。二是获取和描述证据。学生能运用适当的感官及工具获取证据;会获取间接经验中的有关信息;能完成观察、比较和测量,并进行数据记录;能运用文字、图画和表格等方法进行交流。三是证据的使用。学生能进行简单的比较,识别证据与假设之间的相关性;能辨别所采集的证据是否能支持所提出的假设;能运用证据描述科学现象和理解科学概念。

科学基本价值取向主要包括热爱自然的情感、求实求真的态度和科学办事的习惯。科学基本价值取向以科学课程内容为载体,通过具体的科学实践活动中的体验而逐步形成,并贯穿于科学教育的全过程,是科学素养发展的动力和导向,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融会贯通的体现,也是人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行为准则,对于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科学基本价值取向的育人价值在于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形成求实求真的态度,养成科学办事的习惯。

二、实现初中科学学科育人价值的建议

(一)加强课程管理力度是实现科学学科育人价值的基础

作为新兴学科,初中科学学科只有生长在具有孵化作用的良好生态环境中,才能有效落实其育人价值。这就要求校长对科学课程改革有正确的理解,并不断提升自身的课程领导力,包括为类似科学等课程的实施营造平等的教学空间;为科学教学的正常开展,提供各种教学设备、设施;为科学教学质量的提升,培养或配备专业的科学师资力量及其正常的教研、培训的需求,激发科学教师的教研动力。

为此,建议初中科学课程标准应梳理和细化课程目标与学科育人要求,为教师提供清晰的学科育人蓝图;学校应切实保障科学课程的实施,优化学科育人的生态环境;有关部门应加强对课程实施过程的监管力度。

(二)改进学科教学是实现科学学科育人价值的关键

课堂教学是实现初中科学学科育人价值的基本途径。初中科学教师要在充分理解本学科育人价值的基础上,制订适宜的教学计划,设计课堂教学方案,富有创造性地实现学科育人的价值。

1.精心组织教学内容,以发挥学科内容本身的育人作用

初中科学课程以主题形式组织与生活、社会和自然界有关的科学内容,并搭建以科学实践活动为主的学习平台,让学生在系列的科学实践活动中,逐渐提高探究实践水平,同时形成概念,建立模型,理解规律,学习价值判断,体验科学本质。为此,初中科学教师在实施教学时必须加强对教学内容的结构化与问题化组织,以“科学探究活动”的教学方式组织教学内容。下面以《面向生物世界》主题教学为例,来说明如何加强对教学内容的有效组织。

某教师对主题单元内容进行规划,分三个学习专题来进行教学。专题一:生物及其多样性——生物都一样吗?专题二:科学认识生物——如何认识生物?专题三:保护濒危生物——如何与生物和谐相处?

这三个专题贯穿着“学生的生活→科学化的认识过程→运用科学的认知结果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样一个内在的逻辑主线,教师用该主线将三个专题的教学内容有机地融合起来,使学生形成相互连接又逐级上升的对于生物世界的结构化认识。

在对学生进行具体分析的基础上,教师将结构化之后的教学内容进一步转化为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问题或问题情境。如生物具有哪些基本特征?蜗牛的外形、食性、活动、反应和生活环境如何?观察生物有哪些基本方法?如何制作检索表?同种生物间有差异吗?如果让你参加保护和拯救濒危生物的活动,你会怎么做?不保护濒危生物,会有怎样的后果?

通过这些问题,学生不仅获取了关于“生物世界”的知识,而且深刻理解了主题单元所涉及的问题,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学习了观察、比较、分类的方法以及绘制直方图、编制检索表等技能,还在此过程中提高了思维水平,形成了科学探究的态度。

2.精心组织教学过程,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在课堂上以“科学探究活动”的方式组织教学,需要教师潜心研究和设计教学活动的组织过程,以及学生和教师的合作、互动,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情感因素在教学中的作用,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在为学生创造探究时空时应对以下几方面重点关注:根据学生已有经验,创设与探究活动相关的情境,设计合理的活动;运用富有成效的教学策略,加强获取、记录、解释和报告探究活动的过程、现象与结论的能力,并加强学生学习团队的建设。

案例片段:“铜棒传热”实验——关注从现象到结论的思维过程,提升思维品质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湿的氯化钴试纸是粉红色的,放在加热的铜棒上会慢慢变成蓝色。学生已经按照下图装置进行实验操作,并观察到了三张试纸ABC依次变成蓝色。)

师:看到了什么现象?(问题一:实验现象确认)生:试纸变蓝色。(观察到的现象,思维程度较低)师:试纸变色说明了什么?(问题二:思维引导)生:湿的变成干的。(现象代表的含义,思维程度较高)

师:为什么比直接放在空气中要干得快呢?(问题三:思维引导)

生:因为有铜棒在加热。(温度会影响蒸发的快慢,思维程度较高)

师:我们没有直接去加热试纸啊。(问题四:根据实验条件质疑引导)

生:铜棒可以把热传过去。(铜棒容易传递热,思维程度较高)

师:三张试纸的变色有先后吗?(问题五:对结论有影响的重要现象确认)

生:A先变色,然后是B,C最后变色。(观察到的现象,思维程度较低)

师:三张试纸离加热点的位置远近如何?(问题六:对结论有影响的客观条件强调)

生:A最近,然后是B,最后是C。(观察客观实验条件,思维程度较低)

师:把试纸离铜棒加热点远近和变色先后顺序综合起来看,你们能说说热在铜棒上是怎么传递的吗?(问题七:给出明确指向,推动学生思维)

生:热量是沿着铜棒由近及远传递的。(构建思维过程,推出正确结论,思维程度高)

在本案例中,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经历思维的过程并顺利得出结论。经常性地经历这种思考过程,并养成这样的思考习惯,对于学生思维的发展是相当有好处的。同时,在进行思维引导的过程中,我们注意到思维推断主要是通过设置问题来实现的,这也导致了提问数的增加。我们认为,在学生思维层次比较低的时候,多设置问题是可取的,有利于学生构建完整的实验思维体系,对促进能力发展是有必要的。当学生养成这样思考的习惯后,引导的提问中比较低层次的问题数可以减少。

3.充分利用教育资源,注意引导和完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学生学习方式的完善,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注重创设民主的课堂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另一方面在组织这些活动的过程中,要最大限度地利用教育资源,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来获得知识,有机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看法与意见,从而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充分发挥。

以下以《观察蜗牛》一课为例,来说明教师如何借助学校的“家校网络平台”,让探究成为学生、家长、教师各自成长的一种内在需求。

课前:开放的作业,其设计和实施重在落实

课前两周,教师布置了具有一定挑战性的作业——“蜗牛实录记”,先后下发蜗牛及观察蜗牛的任务单与作业单,同时在家校网络平台上发帖子,给予简单的提醒与指导。不久,家长、学生在网上积极回应,教师则在网上点评回复。

教师发帖:有家长问,为什么蜗牛不怕刺,居然能在芦荟叶上爬动?我们能解决这个疑问吗?

同伴互助:学生与家长回帖说,通过实验观察与阅读资料,发现蜗牛腹足上有黏液。黏液有保护作用。

讨论反思:这是学生们设计的“活动记录表”,请从中选出适合自己的,将探究过程做得更规范。

课中:课内学习与课外观察的整合,需要教师精心设计

首先,教师通过家校网络平台的运用,为学生创设了充分交流、表达的课堂氛围。如,通过运用学生的图片记录,解决了如何观察“呼吸孔”的疑惑;通过学生图文并茂的探究小报告,解决了“蜗牛是如何跨越障碍”的问题。在此过程中,教师从方法指导的角度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学会记录,学会探究。随后,教师通过补充的“蜗牛赛跑”等资料,进一步丰富学生的探究体验,并让学生明白科学探究是无止境的。

课后:课内外整合后,学生需要提升探究的品质

针对学生的新问题,教师顺势拓展了学生探究的空间和提出了精准化的要求,课后继续对蜗牛的饲养及其运动器官的探究,并撰写探究报告。师生将在家校网络平台上进行新一轮的探究。

长周期的小动物饲养作业的布置、展评与家校网络平台的应用(作业过程的记录),拉近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距离,拉近了师生与家长之间,乃至人和动物之间的距离,使得课堂变成了现代人关爱小动物的赛场,课堂氛围是那样的轻松愉悦又充满着智慧与“博爱”。

(三)提升科学教师的素养是实现科学学科育人价值的保障

初中科学学科涵盖物理、化学、生命科学等内容范畴,对科学教师的教学素养要求较高。科学素养的内容包括科学知识、科学能力、科学价值取向三个维度。要把这些科学素养的内容从文本落实到科学教学中,需要教师在课程三维目标指导下,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确定探究活动的主题、内容和方法,需要教师具有把课程内容转化为与学生生活相联系的“现实的知识”,与科技发展、现代社会相联系的“先进的知识”的能力,这是一种再创造的能力。

1.加强专项培训和自我培训。初中科学教师的业务能力,既包括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也包括教学能力和教学技能。一名合格的科学教师,应自觉加强研修,不断提升专业素养和能力。

2.加强教学实践和对课程标准与教材的研究。教师要上好课,就要备好课,备课首先要钻研课程标准和教材。一名合格的科学教师,应自觉提高研读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能力。

3.科学初中作文 篇三

关键词:科学学习方法;自主探究能力;思维能力

科学课程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科学教学,但是,当前初中科学教学仍不容乐观。因此,本文对以科学探究为主的科学教学措施进行探讨,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文化素养。

一、加强学生科学学习方法的培养

采用以科學探究为主的科学课堂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也能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例如学习七年级上册的第三章“我们居住的地球”,这一章节主要注重人类与地球关系的讲解,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领悟到家园建立的艰辛过程。因此,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应以科学探究的方式,结合生活实际,如将地球比喻成篮球,通过探究篮球的形状特点,从而加深对地球科学现象的理解。由于七年级学生有一定的科学基础,这就给教师减轻了负担,更有利于科学教学的开展。但是,七年级学生普遍存在科学学习方法不到位的现象,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开展课堂内容,从而加强学生科学学习方法的培养。在科学教学中,首先,教师应做好课堂材料的收集,如古代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准备好科学课程课件后,然后开展教学。在科学课堂中,教师应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如“怎么证明地球形状是圆的?”然后引入关于地球的图片或资料,教师可以引用航天员所拍摄的地球照片,使学生充分了解地球的形状。新课程提出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科学素养、人文素养的培养,使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科学学习方法;新课程注重学生科学探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而不是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采用科学探究的学习方法,并以小组合作的形式,从而开展科学课程。在小组合作教学中,首先学生需要收集相关资料,然后针对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和探讨,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意见,科学探究的教学方式不仅加强了学生科学学习方法的培养,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加强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

在科学教学中,实验是科学教学的重要环节,从科学教育理论方面分析,科学教学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即以学生为主体的科学教学,这就要求在科学教学中注重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为了使学生充分掌握科学知识,充分利用实验教学的优势,例如学习八年级下册第二章内容“空气”,空气是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这一章节教师可以从空气的成分和用途进行空气知识的讲解,然后安排一些实验教学,从而对空气中的成分进行验证。在实验教学中,首先教师应提出问题,如“空气中有哪些物质?”这样学生就可以根据问题进行思考,有的学生可能认为空气中有水、氧气等,而有的同学可能认为有水、氧气、二氧化碳、灰尘等,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对空气中的成分进行验证,并收集证据,最后对问题作出合理的解释。通过实验教学,不仅让学生掌握了科学知识,同时也让学生掌握了基本的实践操作,从而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加强学生思维能力和拓展能力的培养

新课标不仅要求注重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也注重学生思维拓展能力的培养。为了加强学生思维拓展能力的培养,采用科学探究的教学方法,并以实验课堂为主,例如探究物体的密度,教师可以对小石头的密度进行验证,密度公式一般为ρ=m/V,从公式中可以得知,物体密度的大小由物体的质量和体积来决定。密度实验中,需要弹簧秤、量筒等器材,因此,教师可以这样提问:“如果实验中没有量筒,而只有弹簧秤器材,怎么才能测出物体的密度?”通过思考和探究,学生可以先用弹簧秤测出小石头的质量,然后称出水和烧杯的总量,从而计算溢出水的质量,根据水的密度,就可以计算出石块的体积,最后计算出石块的密度。传统的实验课堂,教师把学生所需要的实验器材都提前准备好,这样的实验教学不利于学生思维拓展能力的发展,通过设计不同的问题,并要求学生积极思考和讨论,使学生在实验中加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在初中科学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和思维拓展能力的培养,新课程下,要求加强学生创新精神、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培养,采用科学探究的教学方法,并以实验教学为主,使学生在科学教学中不断思考和探索,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潘瑶珍.信息技术与初中科学教学整合策略的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6.

[2]赵峰.初中科学教学中科学探究的实践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

[3]郑晓燕.上海市初中科学与生命科学学科教学衔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

[4]赵忠信.初中科学教学中科学探究的实践研究.成功:教育,2012(8).

(作者单位 浙江省温州瓯海实验中学)

4.我的一次科学尝试初中作文 篇四

实验开始了,孙老师在量杯中倒了一点小苏打,先让我们观察。小苏打是白色的,粉未状颗粒。接着孙老师在另一个量杯中倒了是小苏打3倍的白醋,也让我们观察。一个同学说:“白醋是无色透明的液体,闻起来酸酸的,很刺鼻。”孙老师笑着说:“听清楚要求,我让你观察,眼睛怎能闻出味呢?”班里的空气突然凝固了,过了3秒,全班同学哄堂大笑,人仰马翻。那个同学吐了吐舌头,自认倒霉,坐下去了。

接着孙老师说:“大家注意了,小苏打和白醋在一起的变化很大,但时间也很快。”我们屏息凝视地看着孙老师手中的量杯。孙老师把白醋向小苏打中倒去,顿时,混合后的液体像摇晃过的香槟,气泡飞也似地涌上来。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在我还没有反应过来的时候,量杯里有恢复了正常,像没发生过什么似的,多么奇妙啊!

孙老师划着了一根火柴,慢慢地伸到混合液体的上方。刹那间,火柴熄来了。咦,这是怎么回事?是伸下去时有风,还是……孙老师看着我们迷惑的眼神,又做了一次,可还是这样。不,这不是凑巧。而是科学。

回到家,我上网查了资料,原来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在一起,产生了一种新的液体,这种液体叫“醋酸钠”。这个过程是一个化学变化,同时还产生了新物质——二氧化碳气体,而正是这种气体使火迅速熄灭。哦,原来是这样,多么奇妙啊!

5.假如我是科学家初中作文 篇五

小时候,看见散发出异味的垃圾堆、粘连在地面上的口香糖、被破坏的花草树木、掺杂着灰尘的空气时,我经常会想:等我长大了,我要发明出许多东西,让世界变个样。

正如我所愿,后我成为了一个非常有名的科学家,拥有许多发明——瞬间移动器、智能机器人、自动飞机……

春天,花儿得意地摇着头,青草努力地往上钻,杨柳轻轻地抚摸着湖面。我准备上商场买一件衣服,可到了大街上一看,到处都是乌烟瘴气的,便回家取来了“空气净化气”向天空一喷,污浊的空气马上消失得无影无踪。

夏天,太阳火辣辣地照射着大地,垃圾箱堆满了垃圾,散发出阵阵异味。于是,我又发明了一瓶“异味消除液”,往垃圾上一喷,异味马上就没有了。

秋天到了,空气中弥漫着瓜果的芳香,我要和朋友们一起去森林旅行。我们来到了森林,只见森林已没有了往日的生机,我的心不由得一颤,随即从包里找出了一些零件,组装成一个“植物再造机”,这个机器可以使植物恢复往日的样子。说干就干,我和朋友开始大量地收集地上的.树叶、树干,然后把它们放进了机器里,只见机器一会儿跑到那,一会儿跑到这,很快就让森林恢复了原样。接下来,我们继续旅行……

冬天来了,到处飘荡着丝丝冷意,我准备去哈尔滨过冬。来到了哈尔滨,仿佛到了一个冰雪世界,大街上到处都是人工制作的各式各样的冰雕,但唯一遗憾的是有许多垃圾被“冰”在里面。于是,我拿出早就准备好的“垃圾净化喷雾”往冰雕上一喷,冰雕里的垃圾慢慢地就变成了泡沫,然后又结成了冰,冰雕终于变得晶莹剔透了。

6.初中作文我的第一次科学尝试 篇六

今年六月份,我校接到了参加洛阳市第四届小学科学创新大赛的通知,虽说是第四届,我校一届也没参加过,当校长让我主管这次活动的时候,我很茫然,心里一点底也没有。为此,我和张晓利老师还专门去洛阳参加了本次创新大赛的启动仪式。在这次会议上,每个项目的负责人都给我们讲解了该项目的规则和原理,并做了示范,观看之后,我们深深被他们的科学制作所吸引,并且跃跃欲试。

进入九月,学校开学了,比赛的日子也近了,经过一个暑假的酝酿,和我的仔细斟酌,并结合我校实际,我挑选了一个能就地取材的项目——牙签建塔进行训练。之所以挑这个项目,当时是因为材料准备容易,直到真正去做的时候,才发现里面有太多的意想不到。

首先,全班参与,确定搭建方案。我向学生详细介绍了牙签建塔的规则,并将学生分成四人一组,每组分一百根牙签,并拿出了我的秘密武器——从家里摘的两个大南瓜,用他来代替萝卜。学生们第一次参加这样的活动,兴致高昂,自信满满的开始了。一番讨论、分工之后,学生们热火朝天的忙开了。切块的切块,运送的运送,搭建的`搭建,出主意的出主意,忙得不亦乐乎,40分钟过去了,教室里一座高塔也没有,学生们一个个像斗败的公鸡,我却看到了一丝希望。

接着,总结经验教训,确定参赛队员。我组织学生们开了个评比交流会

学生们踊跃发言,有的说自己建的底座结实,有的说自己牙签扎的值,有的说自己建的结构牢固,还有人说自己切得萝卜块均匀……发言完后,我让大家把这些优点结合起来说说应该怎么建,并挑选了六个手最灵巧的学生做预备队员。

最后,不断练习,不断改进,确定最终人员和方案。有了大家的集体智慧,几个预备队员开始了训练,训练中有问题就讨论解决,

最终我们我们确定塔的底座用萝卜根部又粗又直的部分来做,增加它的稳固性,底下8层用细长条来使它快速增高,上面部分用小方丁来减轻重量,后来为了增加建塔速度,我们还想出了先拼成长条再组装的办法。经过训练,李双双、曹玉洋两个同学被确定为最终参赛队员。

7.科学初中作文 篇七

同时, 科学史料以及其呈现方式的选择决定了科学教育给学生何种科学、科学家和科学实践活动的形象。甚至, 国外有学者提出较为极端的观点:“仅仅使用历史的方法也能使学生清楚地理解科学的本质。”因此, 近年来, 国际科学教育界逐步达成大力提倡把科学史纳入科学课程中的共识, 这说明国际科学教育界已经认识到:历史的科学在科学教育过程中对促进学生全面、正确理解科学本质所起的重要作用。

一、科学史是促进学生理解、把握科学本质的载体

科学是一种解释自然现象的尝试。科学是社会和文化传统的一部分。科学和技术相互作用, 科学观念受到社会历史背景的影响。科学的本质就在于科学探究, 所谓科学探究, 是指科学家们用以研究自然界获得科学证据、提出各种理论的过程、方法, 以及科学家的科学探究精神。科学史与科学的本质紧密相连, 开展科学史教育有助于学生理解科学的探究本质。

目前, 人们对科学史教育价值的认识, 开始转向促进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科学学科要不断发展, 就需对其中的内容进行开拓、创新, 原有的内容因具有人类主观建构性的特征, 而可能是不严密、不完善甚至是错误的、需要加以修正、完善或推翻。因此, 科学本质的教学应成为科学教学内容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这一点在我国新制订的《科学 (7—9年级) 科学课程标准》中己有体现, 它指出“把对科学本质的认识作为建立科学课程的基础”。正是由于科学的本质贯穿在科学的发展历史中, 所以在科学课程中要进行科学本质的教学, 必然难以完全避免以科学史的内容作为教学的载体。

具体说, 科学史教育至少能促使学生从以下四方面理解科学的本质:理解所有的科学观念都不是最终真理, 在原则上都要进行改进。但一些基本概念已经经过大量的实验证实, 在未来不可能有大变化;科学家通过观察、实验、理论模型和数学模型来构建和检验对自然界的解释, 当遇到与已有的解释不一致的新实验证据时, 就要改变关于自然界的概念;在研究过程中, 如果缺乏大量实验性和观察性证据, 科学家们对同一现象作出不同的解释是正常的, 不同的科学家可能会公布不同的实验结果, 或者从不同样的数据中得出不同的结论, 但科学家会认识到分歧并努力消除分歧;对已公布的科学研究成果加以评价, 包括审查过程、检验证据、找出错误推理, 同样的观察结果提出不同的解释。

二、科学课程文件对科学史部分的界定

如何在科学课程中融入科学史是科学教育发展中的一个传统的而又不断变化的课题。科学课程融入科学史体现在以下层面:教育理念上的倡导, 课程标准中的规定, 教材中融入课堂教学中的体现。科学教材中的融入是一个中间环节, 它既是教育理念、课堂标准的具体体现, 又是对教师在课堂教学上融入科学史的提示和指导。

因此, 我国在初中科学教育改革中的教育理念和课程标准都注重倡导科学史教育。我国教育部颁行《科学 (7一9年级) 课程标准》中, 说明教材编写应该包括科学史的有关方面, 以加深学生对相关科学知识的理解、对科学过程与方法的理解、科学丰富人文内涵的体会以及学生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的培育。《标准》明确突出了科学史在科学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然而, 由于许多教师对科学史的教育价值的认识存在着诸多的偏差和不足, 而且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 也存在着许多误区。所以, 《标准》除了进一步突出科学史在科学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外, 还对科学史进入科学课程的方式作了相应的变化。《标准》强调:“在义务教育阶段的科学课程中引入科学史, 主要是作为学生学习科学的一种途径和手段, 科学史不应作为新的知识点来考核, 其教学效果应当通过学生对相关科学知识的理解、对科学过程与方法的理解以及学生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的培养来实现。”

这是从课程政策的角度, 体现了我国对科学史教育的重视, 说明我国教育界已经认识到:科学史是体现、传授科学本质观念的重要途径之一。然而, 如何通过编写科学教材中的科学史来体现科学本质, 不仅仅是我国特有的问题, 也是世界许多国家共同面临的问题。

三、科学史融入初中科学教材的现状分析

科学本质这一理念的提出, 不仅影响到教学方式或学习方式, 而且也直接影响到教师和学生活动的依据——教材。教材不论从编排的指导思想, 还是从内容的组织、呈现方式等方面都会发生一定程度的改变。

《科学 (7-9年级) 课程标准》中提出了科学史进入科学课程的五种方式:作为引入新知识的背景资料、作为例题与习题、作为相关资料插入、作为拓展性阅读材料和作为科技活动素材。我国初中现行的浙教版、华师版、上教版三套科学教材基本上是从这五个方面的对科学史进行了编写。但是, 由于过去长期统编制的教材政策, 教材的研究尚未引起学术界的足够重视。从整体来说, 我国对科学教材中科学史的融合问题还缺乏实证和精细的研究。同时由于我国初中科学的新课程改革尚处于初步阶段, 对科学教材的分析和研究则更加有限。

刘娟在其硕士论文《我国初中科学教材中的科学史:关于科学本质的分析》中, 通过对浙教版、华师版和上教版三个不同版本的全套教材的研究分析后认为, 各册教材中的科学史在科学本质的科学知识、科学过程和科学文化三个层面均有所涉及, 且涉及最多科学知识层面的均是第1册, 最多科学过程层面的, 浙教版、华师版、上教版分别是第3册、第2册和第2册, 最多科学文化层面的是第5册、第4册和第6册。总体而言, 浙教版、华师版和上教版的科学史内容在三个主要类目层面上, 知识层面涉及最少, 而较多反映的是科学过程和科学文化层面。她认为从这个意义上可以推测, 我国课程改革后编写的这三套科学教材更加重视科学史在培养学生科学技能和科学态度方面的教育价值。

从以上结论可以推测, 我国现行的科学教材同传同教材相比, 在课程改革的推动下, 新的科学教材开始有目的地、系统地安排科学史内容, 科学本质的三个层面对我国科学教材中的科学史进行分析后, 发现教材中的科学史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科学本质的有关层而 (科学知识、科学过程和科学文化及三者的子层面) , 虽然在强调程度上有所差异, 然而, 当教材一次涉及到较多科学史内容时, 一般将这些内容安排在“阅读”、“阅读材料”、“小资料”等非正文部分, 由此可以看出, 科学史并没有成为科学教学内容的主题。

尽管, 在基础教育改革中, 我国在教育理念和课程标准方面都倡导科学史教育, 却对如何在科学教材编写中贯彻这一思想缺乏深入细致的研究。目前大多数教育理论和实践中, 科学史虽然引起了一定关注, 但依然只是科学教育总的一个不太重要的分支, 是“教育中的科学史”而非“科学史的教育”。科学史在科学教育中虽然占有一席之地, 但并没有引起教材编写者和一线科学教师的足够重视。即使是现有教材中编写的科学史部分, 多是预定了某些教育目的, 如爱国主义教育、唯物主义教育等等。未能充分发挥科学史对科学本质理解的促进作用。

由此可见, 科学史教育作为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本质观的一个有效途径, 在初中科学教材中的反映还有待提高。这点和科学课程标准中没有建立起有效的教与学的评价机制有关。我国在《科学 (7一9年级) 课程标准》中, 虽然明确规定了科学史的教学内容, 但并没有引入对科学史学习的评价机制。从这个意义上说, 科学史在教材中的地位还有待提高, 教材中的科学史内容的编写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因为, 在我国这样一个传统的考试文化氛围极深的大国, 如果没有相应的教与学的评价机制, 科学史教育就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特别其作为反映科学本质的载体作用, 就得不到充分发挥。

参考文献

[1]乔治·萨顿.科学史和新人文主义.陈恒六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 1989.

[2]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 (7-9年级) 课程标准 (实验稿)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3]袁维新.科学史教育的教学价值与教学模式.教育科学研究, 2004 (7) .

[4]马勇军.国外对科学教材中融入科学史的研究评介.外国中小学教育, 2006 (1) .

8.试谈初中科学教学中的科学探究 篇八

关键词:探究激情;教学设计;实践运用

长期以来,传统的应试教育理念对初中科学教学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束缚了教师的发挥,也限制了学生的发展。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我们难免要思考怎样才能改革教育理念,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教学初中科学。本文拟对初中科学教学进行探究,以期能为同行提供有益参考和借鉴。

一、激发学生探究激情

据调查,初中科学教学中近半数学生对科学探究缺乏兴趣,他们不愿意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更不想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科学探究中,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教师并没有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与激情。

因此,初中科学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笔者认为,应突出学科的趣味性,并在此基础上展示学科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让学生在学习探究的过程中获得快乐,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

例如,在探究学习“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过程中,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讲述了贝多芬的故事。教师告知学生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在晚年几乎失去了听力,但他仍然创造出了众多知名的乐曲,成为世界著名的音乐大师。教师在科学教学中利用名人的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失去听力的贝多芬依靠什么进行音乐创作,引导学生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以及传播的途径。此时,学生的兴趣得到激发,多数学生对贝多芬的经历感到好奇,希望通过学习了解这一故事。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认识到声音是依靠振动产生的,其依靠介质进行传播。经过思考与探究,学生了解到失去听力的贝多芬将一截小棍支撑在自己与钢琴之间,通过骨传导的方式听到音乐,并以此展开创作。在这个故事中,教师利用了名人的不幸经历激发学生好奇心,引导学生进行实践和主动探究,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豁然开朗,获得极大的满足和自信。与此同时,学生也可以认识到科学知识可以用到现实生活中,现实生活中处处都需要科学知识,从而让学生对学好科学更有动力。

二、改革实验教学设计

科学是一门以实践为基础的学科,它需要人们在实践中去观察、去思考、去解决问题。没有实践的支撑,一味地空谈理论会让学生感到乏味。但从目前来看,当前的初中科学实验教学缺乏效力,并不能达到较好的成果,其原因在于教师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导致教师设计的实验教学没有突出学生主体性,仍旧是一种灌输式的教学方式。

在初中科学实验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根据学习目标自主设计实验步骤,要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遇到困难与发现问题,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节。通过一定的实验操作,学生才能在实验过程中学会操作过程,综合运用有关的知识,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以“欧姆定律”的课堂教学为例。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多数教师在教完欧姆定律的相关知识后会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实验来观察和研究电压、电流和电阻之间的关系,让学生证明欧姆定律的正确性。这种做法虽然能够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但却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学生按照教师的安排和要求进行实验,其本质是一种灌输式的教学方法。

针对此,教师在进行了基础教学后要求学生进入实验室,通过组织设计实验逐步探究电流、电压与电阻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逐步推导出欧姆定律,而不再是以欧姆定律的内容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这就需要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以及个人的能力设计实验,学生会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性,通过多次实验总结规律。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思路变得清晰,逐步探清欧姆定律,对这一定律有更深刻的认知,同时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引导学生实践运用

我们知道,初中科学教学的目标还包括“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用所学知识服务于生活,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所以,在初中科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的知识,通过实践运用进行检验并将所学回归生活。

例如,在学习了“杠杆原理”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能够运用到杠杆的工作。学生提出利用杠杆原理可以节省极大的力气,如工人使用的老虎钳就运用了杠杆原理,還有部分学生提出钓鱼竿同样也使用了杠杆原理,两者使用杠杆原理达到了不同的目的。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运用学到的杠杆原理设计简单的工具,并能够对这些简单的工具进行适当的操作。这就是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用于现实生活,同时凸显初中科学学科的实用性。

总的来说,当前的初中科学教学存在一定的弊端与缺陷,远远无法达到预期理想的教学效果。这就要求众多教师在实践教学中不断总结与交流,通过教学研讨完善教学方法和模式,提出更有针对性的改革策略,以此达到推动初中科学教学发展、促进教学改革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赵峰.初中科学教学中科学探究的实践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

[2]郭晴秀.初中科学探究性实验教学的有效性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3.

[3]李英慧.初中科学实验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浅析[J].学苑教育,2010(1).

9.科学史融入初中科学教学的探索 篇九

【摘 要】新课程的实施,为重新审视学科科学史的教育价值提供了契机。科学史在教育教学中具有特有的教育功能,能促进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使科学教学更具有人文精神;使学生对科学方法有更丰富、更完整的认识,并使学生对科学方法论有一定的理解。科学史融入科学课程教学策略是多样的,适合初中科学教学的主要有多元化教学模式和HPS教学模式。

【关健词】科学史 科学学科 意义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0)07-0140-02

《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中有一项是关于“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的,其内容均渗透到科学基础知识中,这一目标的落实给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科学史立足于过去与未来、自然与社会、科学与技术的交叉点上,是沟通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理想工具。科学史在科学教学中有怎样的价值和教育功能呢?在科学教学中运用怎样的教学策略以充分发挥科学史应有的价值和教育功能?本文将结合《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和本人的教学体会探讨这两方面的内容。

一 科学史在科学课中的作用和意义

科学史的学科创始人乔治•萨顿曾说:“科学史是自然科学与人文学科之间的桥梁,它能够帮助学生获得自然科学的整体形象、人性的形象,从而全面的理解科学、理解科学与人文的关系。”通过科学史可以了解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和科学本身的认识,还可以促进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使科学教学更具有人文精神因素;使学生对科学方法有更丰富、更完整的认识,并使学生对科学方法论有一定的理解;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使学生具有创新的意识;使学生得到情感、意志、价值观上的教育。

1.促进学生全面把握科学知识

自然科学知识是随着人类认识的深入而不断发展变化的,在某一特定时期,由于世界观、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局限,科学知识具有正确性和绝对意义,但将其放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去进行考察,它则是发展的。教师在基础知识的内容里适当穿插一些有教育意义的科学史知识,运用历史的方法从发展的观点去追踪一个科学概念或理论的演化过程,便于学生全面领会和掌握科学基础知识。

2.培养学生的质疑和创新精神

创新活动始于创新思维,创新思维则起源于问题和怀疑。中学生好奇心强,但往往表现为只是对新奇事物感兴趣,对事物仅停留在了解水平上,而忽视进行深层次的研究,缺乏探索性。以科学史的经典实验作为探究的问题情境,这样通过鼓励学生用各种方法进行实验设计,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和质疑心,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索取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初中科学课程所关注的三维目标之一,是比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更有价值的要求。课堂中融入科学史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科学家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尊重事实、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坚持不懈、锲而不舍的科学态度,不畏强权、坚持真理的精神以及合作的精神等。教师应该努力挖掘,充分利用,在潜移默化中给学生以启迪和熏陶。

4.培养学生的科学方法

科学方法乃是科学家用于解决问题、探索新知,以增进人类知识的方法,是人类认识自然、发现真理的桥梁和手段。“了解一位科学家的研究方法甚至比发现本身更具价值”。特别在当今信息时代,现代文盲的涵义已不再是目不识丁,而是指没有掌握科学方法、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人。因此培养学生的科学方法,是现代社会对教育的必然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联系曲折发展的科学史实,介绍化学家的研究方法以及他们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教训,并对学生进行有意识的训练,形成科学的研究方法。

二 科学史融入科学课程的教学策略

以新教材《科学(7~9年级)》为例,教材中引入有关科学史方面的材料有很多。科学史蕴含着丰富的教学资源,在实际的科学课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那么,在科学教学中如何运用教材中科学史的材料,以充分发挥科学史应有的价值和教育功能呢?

1.多元化教学模式

所谓多元化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师生、生生互动,有机结合的一种教学模式。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素质教育的广泛推行,各学校、各科教学都在克服一元化的教学活动,以多元化教学活动代之。科学史融入理化教材之中,所强调的是针对某一个科学理论或科学概念,利用讨论、辩论、教师示范实验或学生动手做实验的方式。而当时科学家们所产生过的争论、质疑、错误也一一呈现在学生眼前,可以避免学生犯以前科学家所犯的错误。

2.HPS教学模式

在以往科学课程中,教师以讲故事的方式进行科学史教学,实践证明,这种将科学史与科学教学内容分离的教学过程是低效的。HPS教学模式(孟克和奥斯本)的教学过程包括以下6个环节:(1)演示现象,这一自然现象必须是以往科学家在历史上进行理论研究的一个现象;(2)引出概念,老师启发学生提出各种不同的观点;(3)学习历史;(4)设计实验,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观点;(5)显示科学观念和实验检验,介绍教科书上对这一现象的解释,学生对自己的观点和解释进行实验检验;(6)总结和评价。例如,在讲授“空气”一课时教师先拿出一个空的玻璃杯做演示实验,问学生“杯子里有什么东西?”然后将一小截蜡烛点燃,把空杯子倒扣在蜡烛上,燃着的蜡烛熄灭,提出问题:蜡烛为什么会熄灭?熄灭后杯子里面还有什么?从而引出问题,促使学生产生探究的强烈欲望。待学生讨论后可以得出几种观点,再讲述二百多年前拉瓦锡的实验以及拉瓦锡通过实验得出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结论。然后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证明自己的观点和科学家的观点。HPS教学是以问题情境为基础让学生进行探究,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促使他们主动学习和建构知识。

科学史是一块蕴藏着巨大精神财富的宝地,事实说明,课内外给学生讲一点科学史知识对于学生的成长、发展是有好处的,我们每一位科学教师都应该不断地去“探访”这块宝地,引导学生去认识它,从中汲取力量,使它真正成为科学教与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参考文献

[1]朱时清.科学(7~9年级)(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2]刘兵.科学史的功能与生存策略.驻守边缘.青岛:青岛出版社,2000

[3]袁维新.科学史融入科学课程的原则、方式和策略[J].课程•教材•教法,2006

[4]丁邦平.HPS教育与科学课程改革[J].比较教育研究,2000

10.初中科学小论文 篇十

先准备好透明的吸管,一个玻璃杯,一张硬胶纸。往杯里装水,把吸管插进玻璃杯里,水很快就从吸管中往上升,而且吸管内的水面比玻璃杯里的水面要高。这就是一种毛细现象。管的粗细不同,上升的高度也会不同,越细的管,水面将会升得越高。我们平时用的吸管,吸管的里面和外面都有空气,都受到大气的压力,而且内外受到的压力相等。我们含着吸管一吸,吸管里的空气被我们吸去了,吸管里面没有空气,吸管外水面上的`压力就比吸管里面的压力小,这样,大气压力就会把水压进吸管,使吸管内的水面上升。钢笔就是根据这种现象加以变化而设计成的。钢笔的笔尖上有一条细缝,墨水就是通过这些毛细槽从笔胆一直流到笔尖,写字的时侯,笔尖碰到纸上墨水随着笔尖的划动,在纸上显示出你写的字。

但当我们不写字的时侯为什么不会自动流出来呢?我们继续来做一个实验。把杯子里的水装满,把硬纸片盖在玻璃杯上,迅速将玻璃杯反转,可以看纸片紧紧地贴在玻璃杯上,而且玻璃杯里的水不会流出来,这是因为大气压力托住了纸片和杯中的水。同理,当我们不写字得时侯,大气压能抵住笔胆里的墨水,所以我们用起来很方便。

不同牌子的墨水,它们的成分和配方都不同,如果混合使用,会引起化学变化,产生沉淀,导致我们写字的时侯墨水断断续续的。有时笔胆内的墨水少了,里面的空气就多起来,写字时容易发生出水太快和漏墨水显现象。所以笔胆内要经常保持有墨水,不要到一滴墨水都没有了再吸水。

11.初中科学分层教学尝试 篇十一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要面向全体学生,这就意味着要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分层教学适应了这一基本理念的需要,面向全体学生、立足学生发展、体现科学本质,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

1.学生分层

建立学习互助小组,以小组为单位来完成教学活动和实现教学目标。在分组前对学生进行分析,以学生的学习态度、意志强弱、智力能力为依据,将学生分为A、B、C三类。A类为三项较好的学生,B类为三项一般的学生,C类为三项较差的学生。然后,把三类学生划分若干个学习小组。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学习的变化情况,用发展的观点进行动态管理。对A、B、C三个层次的学生进行适当的调整,建立一系列的竞争机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各个层次的学生获得各自的发展。

2.教学分层

(1)目标分层

教师按照学生认知结构的不同制定了相应的教学目标,依照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具体内容提出明确的学习要求:①对C层次的学生采用慢进度、多反复、夯实基础,培养学生对科学学习的兴趣,初步掌握学习科学的方法,逐步提高学生的科学学习能力、探究能力。②对B层次的学生采用慢变化,多练习。理解、掌握课程标准要求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逐步培养独立学习能力。③对A层次的学生采用小综合,多变化,主动走,促能力。不拘泥于课程标准要求,注意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科学思想和方法的灵活运用。

(2)课堂教学分层

将科学问题进行分层设计,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有区别的教学活动。具体操作如下:第一层问题用于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 问题设计应照顾每一个学生。第二层问题用于训练学生思维,巩固所学知识。这一层问题类型可多样化,既可以设计成解答题,也可以是选择题、填空题或探索型的开放题,问题要有梯度,大部分学生通过动手做、动脑想都能解决。第三层问题重在精选典型例题,适当做变式引申,指导学生在变化中认真观察、探索讨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和能力以及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刚开始电路教学中,让C组同学先学会连接串联电路,B组同学能完成并联电路连接,A组同学完成并联电路连接同时再画出电路图。A组中动作快同学再去帮助C组同学,这样不但培养了每个同学的动手能力,还增强了学生的交流合作能力。

(3)作业分层

不同层次的学生对作业的需求量不同。在教学中搞“一刀切”显然不符合因材施教原则,稍有不慎就会出现“吃不饱”或“吃不了”等现象。为避免此类现象的出现,我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对C层次的学生要求完成教材和作业本上的练习题,初步掌握、理解课程标准要求的知识;对B层次的学生要求完成教材和作业本上的练习题,适当增补典型选择题和填空题5~6个,解答题1~2个,逐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A层次的学生要求在掌握教材所有问题的基础上,适当增补2~3个中档及以上的题目,拓宽知识面。还可以布置一些调查报告或兴趣实验,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知识,且所学的科学知识是有价值的。

(4)辅导分层

课外辅导是课堂教学的补充,教师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对低层学生辅导主要是调动非智力因素,培养师生感情,激发学习兴趣,指导学习方法,重点突出选题的简单和基础。对高层学生鼓励拔尖,主要是培养创造性思维与灵活应变能力,提高自学能力。同时组织优秀学生与学困生结对子,进行一帮一活动,做到不同层次的学生共同提高。

(5)评价分层

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力、水平不同,相应的评价手段也应不同。分层评价在教学过程中应随时进行,关键是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公正的、实事求是的评价。①在练习、提问、讨论和作业后都要及时评价,特别是对取得进步的学生加以鼓励。对于学困生,应以肯定和鼓励为主,让他感受到成功,看到希望,从而逐步从学困的阴影中摆脱出来。对于优等生,适当地提出更高的要求,使他在原有的基础上能够有更好的发展。②在检测考试时也体现层次差异,如从试卷中挑几题作为选做题,A组学生必做,B、C组学生可以选做。在批卷过程中,对C组同学,适当提高试卷中基础题的分数。这样既不会使后进生考得太差而灰心丧气,也不会使优等生考得太好而骄傲自满,更不会使中等生觉得无所谓。能充分调动各个层次学生的积极性,以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

分层教学可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让优等生“吃得好”,中等生“吃得饱”,学困生“吃得了”。使各层次学生都学有所获,并获得成功的愉悦,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12.初中科学教学目标例析 篇十二

一、案例再现

2010年10月8日,在某市的科学优质课评比中,某教师对华师大版八年级(上)第6章第1节中的“叶的形态和功能”这一内容的教学目标设计如下:了解叶的外部形态和功能;了解并学会区分单叶和复叶;使学生掌握叶片的基本结构和各部分的主要功能;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叶片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关系。

二、案例分析

制定教学目标应该以《科学课程标准》为基础。《科学课程标准》所要求的课程分目标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科学探究(过程、方法与能力),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STS)。而这四个方面的分目标通常可归纳为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也可归纳为: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不同学者对目标归类的方法是有区别的)。课堂教学目标的制定应牢牢抓住这三个维度。教学目标是教师对学生应该知道什么、学完之后能做什么所进行的计划。教师设计的课程应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且要让每个学生在课程结束时都清楚自己对目标的掌握程度。换句话说,教师应清楚地知道:全班要达到什么目标,如何达到目标,以及如何知道是否已经达到目标。分析以上“叶的形态和功能”这节课的教学目标设计可知,尚存在以下三个主要问题:

第一,与新课标的目标要求存在差距:新课标中的分目标有四个方面的要求,但由于“过程、方法与能力”等内容可渗透于各个方面,为了方便表述常常用三个维度进行描述。但本节教学目标所呈现的内容比较单一,主要只是停留在知识目标上。

第二,目标表达的层次不够分明:在“了解叶的外部形态和功能”中,“形态”应与“结构”放在一起,即外形与内部结构相联系,这样就可省去“外部”两字;同理,“单叶和复叶”属于叶的形态的内容,不应作为另一与之并列的目标;“使学生掌握叶片的基本结构和各部分的主要功能”与“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叶片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关系”这两个目标也应从属于同一目标。

第三,目标定位明显超出课标要求:本节内容在教师用书中的教学目标要求是:了解叶的形态与结构;知道植物营养器官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辩证关系;学会临时装片技术,会使用显微镜观察叶的横切面切片。《课程标准》中与本节内容相对应的要求是:“观察多种多样的生物”的具体内容标准中要求“学会使用显微镜”,“细胞”的具体内容标准中要求“学会制作临时装片,光学显微镜水平认识细胞的基本结构”,“绿色植物的新陈代谢”的具体内容标准中要求“对图指认绿色植物的叶的结构,认识营养器官的结构与功能之间的一致性”。分析以上两个要求可知,“叶的结构”的教学目标只是“了解层次”或“对图指认”,即a级要求,而非掌握(c级)要求;同理,对“叶的功能”只要求“知道叶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辩证关系”或“认识叶的结构与功能之间的一致性”,并非掌握其主要功能。

三、案例修正参考

教学目标的设计具有一定的基本要求。首先,由于教学目标是教师正确选择教学方法、妥善组织教学过程、准确评价教学结果的重要指标,因此教学目标应当指向具体的学习结果,需用可观察或测量的行为动词来描述,应尽量避免使用诸如“了解”、“掌握”、“熟练掌握”等词,可用“写出”、“列举”、“比较”、“分类”、“从几个项目中选出”等词语表达,即教学目标要明确、具体。其次,教学目标的制定要有纲可依。再次,教学目标的制定既要有统一的要求,又要注意适应个别差异,具有一定的弹性。第四,探究能力虽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内容,但不应每节课都设计或安排探究活动。

现就以上内容的教学目标的基础设计介绍如下,但为尽量减少重复表述,目标分解和细化主要体现于方法与过程中。当然,因限于个人水平的教学设计仅停留在一般的思路上,故目标的设计丰度是有限的,且除知识目标外,不同教师可能会有很大的区别,因此仅供同行进行对照分析。一般而言,“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越清晰、丰度越大,知识目标的达成效果会越好。“叶的形态和功能”教学目标设计参考: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叶的形态与结构,并能对图指认叶的(基本)结构;知道植物营养器官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辩证关系;学会(普通)临时装片技术,会使用显微镜观察叶的横切面切片。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不同植物叶(实物或图片等)形态的观察、讨论、比较、分析和归纳,提高观察、合作、比较、分析和归纳的能力,80%以上的学生能区分单叶和复叶、说出叶的基本组成、举例说出5种以上植物的叶的形态;

通过叶表皮临时装片的制作和观察、叶片横切的永久切片的观察,80%以上的学生能正确应用显微镜观察装片,并绘制叶的基本结构图,从而促进对叶片结构、叶片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观察、比较和讨论等活动,体验和关注观察的方法,感知观察的意义,增强比较和归纳的意识,体会合作的价值;通过植物形态、结构与功能的学习,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辩证关系。

四、教学目标的表达

一个完整的教学目标应当由四个部分组成,即教学对象、表达学习结果的行为、表现行为的条件、学习程度。在制定教学目标时,首先要明确各目标的对象是针对全班学生还是部分学生。例如:“每个学生都能举例说出……”、“已能举例说明……的学生还要……”。但由于多数教学是面对特定的班级和学生的,因此只要不是特别强调某一部分的学生作为教学目标要求的对象,就可省略这一部分的描述。目标行为是可观察到的,必须用能精确、具体地描述行为的动词来表达。在教学目标中,行为的表述是基本部分,不能省略。目标行为的描述方法是使用一个动宾结构的短语,行为动词说明学习类型,宾语则说明学习内容。例如“(绝大多数学生能)简单描述……的特征”、“……解释……的含义”。条件是学生表现行为的情景因素,它包括环境因素、人的因素、设备因素、信息因素、时间因素、问题明确性的因素等。例如:“……从具体事例中……”、“……通过实验……”。学习程度要求了学生的最低目标水准,它使教学目标具有可测性,与“达到什么程度”、“精确度或准确性怎样”、“完整程度如何”、“在多少时间内完成”、“质量要求如何”等问题有关。例如:“……记住……的元素符号”、“……至少能做对……的题目”。

相对而言,条件和程度的表达是两个可选择的部分。这是因为并非任何教学情况下都要强调特定的条件(如熟记基本的化学元素符号),某些教学过程中的学生行为结果也不必都用定性或定量的词来精确表达(如能根据密度公式导出求质量、求体积的公式)。

当然,教学目标的设计除需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设定上、下限外,还要根据教师自身特点、学生实验情况和学校教学条件等,留有一定的弹性。尤其是除知识目标外的其余目标,应该允许不同教师间存在的合理差异。

参考文献

[1]罗伯特.斯莱文著,姚梅林等译.教育心理学.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

13.初中科学教学反思 篇十三

我校从20xx年9月开始在初中一年级(即七年级)开设《科学课》,在近一年的时间里,参与科学课教学实验的老师们进行了大量有益的探索与实践,亲身体验到了课堂教学氛围的变化,感受到了新课程改革带来的高涨的学生热情。与此同时,老师们在备课与教学过程中也遇到了不少问题和困惑,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知识结构的变化带来的冲击

参加过新教材实验的教师普遍反映,科学课是最难教的课!科学课的最大特点是综合,因此,在知识结构上与原来的地理、生物、物理、化学的学科体系相比有很大的不同,而且科学课对各分科知识的整合也不是简单的分科综合,而是通过对内容的整合“让学生从整体上的认识自然,从基本科学观念上理解科学内容”(《科学课程标准》)。知识的整合不仅有助于学生建立开放的知识结构,而且其学习能力也将得到发展,但是,把相关学科的“部分”内容重组于“整体”的学习主题之中,科学课本身就构建了超学科内容的知识结构,这就给原本分科授课的教师提出了全新的教学任务,也对他们的教学观念带来极大冲击。我校科学课教师坚持每周集体备课,互相交流,业余还抽出大量的时间去自学相对陌生的非本专业学科知识,并积极参加继续教育培训,可还是觉得知识不够用。

二、思维方式的变化带来的不适应

原先的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主要研究的是自然现象及其规律,涉及到的基本上是因果关系,思维方式主要是逻辑思维,学生学习的基本理论通常是公认的定律或定论,实验方式也基本上是验证性的实验。在科学课里,展现给学生的多是当代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和一个个千变万化的自然景象,有着许多不确定性的问题。在学习的方式上更强调对自然社会的观察,对科学过程的体验,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实践。因此,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更注重指导学生科学思考与猜想,敢于怀疑,主动观察与动手实践等等。例如,在探究学习过程中,要指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试验方案——收集证据——验证假设——得出结论——评价交流”的学习方法。

目前任教的绝大部分初中科学课教师在自己的学习生涯中还没有经历过这样的学习体验,不容易认识到课程思维方式的这种改变,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往往难以达到新课程的要求,例如,教师在实验教学和探究教学前,经常会把学生在实验或者探究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提前向学生交代清楚,而恰恰是这样“面面俱到”的教学行为扼杀了学生主动思考的机会。

三、教学资源的缺乏带来的困难

科学课的教材目前还处于实验阶段,仓促而成的教材错漏难免。虽然课程标准只有一个,但是现行的华东师大版、上海版及浙江版等三套教材的侧重点、难易程度、综合程度差别较大,这直接影响一线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对课程标准的把握与落实。目前的科学课教学资源严重不足,主要体现在软件上,无论是图书资源(包括配套练习),还是多媒体资源都有待一线实验教师自己去开发。科学课教师的教学负担普遍过重,教材涉及到的各个学科的活动,也需要准备大量的实验材料,其备课量已经超过了中、英、数这些传统的“核心课程”,不少教师已感到力不从心。老师们都在尽力去挖掘各种各样的资源,但是还远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学生、家长对此也颇有微词,如果不尽早解决这个问题,将会影响教学质量,教师课改的积极性也会因此而受挫。

四、评价方式的不确定带来的压力

据调查,科学课普遍受到学生的欢迎,但由于目前我市对科学课如何评价还不确定,学生家长对这门课在升学考试中的“地位”不清楚,对这门课的态度也不明朗,这就给科学课教师带来较大的思想压力。在实际工作中,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也会直接影响教师对科学课程的改革行为。

据了解,在我国其他地方对科学课的评价方式也不确定,有的是“平时综合地学,考试分科去考”,有的是在中考中单独命题或在一张试卷中出一部分综合性试题,还有的地方则干脆将综合性科学课又划分到各科教师分科去教。听说有的学校由于在初一、初二时将科学视作“副科”对待,现在要参加中考了,于是很多学校不得不在晚上和周六、周日补课,“像对付中、英、数一样对待科学课中考!”

如果不改革考试评价方式,老师们就很难完全改变思维观念,放开手脚去探索去实践,因为谁也不敢因尝试改革使学生在升学考试中吃亏。

针对科学课教师遇到的以上困难和困惑,我提出几点建议:

第一,开设“科学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纵观科学课的探索与实践,我认为,要使学生在科学课中有更多的动脑、动手和参与实践体验的机会,有必要在开设科学课的同时,研究开发 “科学实践活动课” 校本课程。我校开设了多门科学实践活动选修课,就很受学生欢迎。

第二,完善科学课师资培训机制。教育部门在培训教师时,既要关注教师教学观念改革、对课程标准的把握、对教学评价的探索和教学方法指导,也要重视对教师的实验操作技能的培训。师范院校里也应该开设科学专业解决中学科学课师资缺乏的问题。

第三,建立科学课教师的学习交流和资源共享平台。一线教师通过自己的探索和实践积累起来的教学资源是非常宝贵的,建立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增加教师之间的学习和交流机会,必将有效地减轻教师的压力与负担,更有利于科学课的顺利推进。建议每所学校建立一个科学学科网站(或网页),收集教师的优秀备课教案、课件、教学反思和教学论文,在学校范围内共享。市教育部门建立一个大型的全市性的综合性的科学学科网站,收集全市优秀的科学课课程资源,并且给科学课教师提供一个互相交流的空间(例如BBS),从而使全市教师在实践同进步,并由此推动深圳市的科学课教改实验走在全国的前列。

14.初中科学复习培训感想 篇十四

2012 年 12 月 13 日至15日我有幸参加了初中科学中考复习培训,通过此次培训使我对新课标、中考和中考复习有了全新的认识,这将对我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下面谈谈我通过这次交流会的两点感想。

一、复习课该怎么上

培训总共听了四节课,分别是人体的新陈代谢、溶液知识的复习、力的复习、科学探究结论的表述与交流。这四节课涉及到初中科学中的生命科学和物质科学,分属生物、化学、物理和试验探究方面的内容。虽然上课过程中各有各的特点,但都打破了传统的复习课模式,体现了某些共同的地方:重视学生思维的发展过程,大胆暴露学生的问题,以学生为主体;重视试验渗透,科学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特别是陈霖老师的科学探究结论的表述与交流复习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整堂课陈老师不紧不慢,虽然在时间的把空方面不够完美,甚至出现些许口误,但仍然是我最喜欢的一堂复习课,学生的问题充分的暴露出来,就好像回到了我们自己平时的教学过程。没有过分花哨的包装,没有过多的做作,真正体现了常态复习课的上法。无疑四节课都是精心准备的,都给我带来了很大的启发。

其实大多数一线教师的复习课都是以做试卷、讲试卷为主,虽然很多的知识串联都体现在了评讲试卷的过程中,但还是让学生觉得乏味,课堂缺乏生机,复习变成了机械性重复训练。自己也一直在探索复习课的模式,当然练还是必不可少,个人认为不管怎样的复习模式,不能违背一条基本原则:自己多做功课,尽量减轻学生的负担。千万不能以牺牲学生的时间为代价来减轻老师自己的负担,更何况老师的负担真的减轻了吗?值得思考。

二、以全新视角来看中考

1、中考作为一种教学评价,它涉及到我们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教师教学的评价,学校教学管理的评价。这三种评价是相互联系的。但是,这三种评价的核心,是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因此,新课标下的笔试试题既重视考查对基本概念和原理、定律和公式的识记、理解,又重视考查运用概念和原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加强了对创新意识、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考查。

2、中考试题的功能:新课程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学生学习评价,提倡运用多样化的评价方法,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地发展,促进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实现评价的诊断、激励和发展的功能。同时初中科学学业水平考试结果是初中阶段科学学科的终结性评价的主要依据之一,其结果既是学生的毕业成绩,也是高中录取新生的主要依据。它具有甄别与选拔功能。并且初中毕业学业考试的结果,目标是要全面、准确地反映科学学科教学的水平,同时又能对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改革起到促进作用,尤其是发挥对课堂教学的引导作用(即导向功能)。

3、新课标强调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这个全面评价的内容是指我们的科学课标里面的三维目标,就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评价,明确教师应教些什么、学生应学些什么等信息,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中考的备考和复习策略

1、掌握学情:中考作为一种学习评价,它重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结合,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及时客观地发现其发展中的优势和不足,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为改进教学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也是中考备考的依据。

2、研究课程标准和中考说明:要了解中考考什么,在教学过程中把握住中考的命脉,要考得内容要到点、到位,并同时把控好难度,做到有的放矢。

3、试题研究:要了解中考怎么考。为了适应中考,我们应当研究试卷。复习时,教师要精选素材,引导学生完成探究过程。在整个探究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的自主活动提供机会和空间,不越俎代庖,代为探究,更不要以“讲授探究”代替“亲历探究”,让学生有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要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掌握一定的思维顺序,掌握在完成探究要素时所用到的一些具体的常用方法,如归纳、推断、控制变量等方法。让学生在知识形成的同时,观察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信息收集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分析概括能力、信息交流能力均能得到提高。

4、复习课决不是新课教学的简单重复,它从知识上看是新知识的加深和拓宽,从能力上看是从简单的模仿到灵活的综合运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学生是主体,以生说为主,师评为铺”)要求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参与教学复习,体验所学知识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并实现主体经验的积累内化,在已有的认知结构上,主动外延,追求和完善认知结构。学生说题、说知识网络(“学生是主体,以生说为主,师评为铺”有效作业与合理考试,发挥评价对教学的积极作用。

15.初中科学作业纠错方法探析 篇十五

一、合理布置作业是作业纠错的首要前提

为了巩固教学内容,除了课堂教学以外,教师往往还要借助作业来检查、巩固教学中的重难点,但机械重复高耗低效的题海战术不仅加重了学生的学业负担,造成学生学习兴趣的低下,同时也造成了学生对作业订正质量的忽视。因此为了确保每位学生都能按时完成作业,并及时订正作业中的每一个错误,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忌“多”要“精”,要对作业的数量和作业的难度、知识点的分布等内容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才能保证学生既能按时完成并订正作业,又能巩固知识,还能在发展思维能力的同时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二、认真批改作业是作业纠错的重要基础

心理学家认为:积极的情感在实践中能起到激励人们奋发向上的作用。批改作业是师生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和方法,也是对学生作业书写的一种尊重,甚至还能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才华、学识和修养,体验到民主的氛围、平等的交往和进步的快乐。因此,教师不仅要及时地批改作业,更要适时适度地写好作业评语和作业订正提示,甚至还要进行面批和三次批改、四次批改,增强学生对作业和错题订正的积极性。这样,我们才能杜绝学生“错而不纠”现象的发生,才能降低“纠而不正”的概率,才能让学生在纠错中感受到自己的进步,在纠错中体会到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这样,纠错也就不再是给学生增加负担,而是学生成长的一种需要,是学习的一种需要。

三、有针对性的分析是作业纠错的根本条件

对于学生的作业,教师不仅要认真及时地评价反馈,还要透过其错误的表象深入研究其错误的真实原因,还要分清错误的共性和个性。对于共性的错误,我们一方面要反思自己的教学有无缺陷,另一方面我们可以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包括“为什么发生错误”“怎样去解答”“为什么要这样解答”及“怎样想到要这样解答”等等。这样从错误入手,先引导学生深究其错误的原因,然后一步步引导学生明确正确的解法,并思考这样解的原因以及如何想到这种方法,这种层层递进的方法不仅让错误成了学生学习新知的切入点,而且让错误成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探索点,甚至让错误成了学生创造思维的生长点,从而使学生在真正掌握知识的同时,还能享受到大彻大悟的“成功喜悦”,甚至还会因此而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和兴趣。而对于个性的错误,我们可以进行个别辅导,对症下药,既能让学生真正理解,又能拉近师生关系,何乐而不为呢?

四、强化“找错因”练习是作业纠错的基本手段

对于学生错误的解题方法,不仅需要教师在纠错评讲中加以纠正指引,而且更需要在平时进行强化练习。其实,有经验的教师都知道“找错因”是一种十分有效的学习方法,也是培养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如在《质量分数》的习题课教学时,我们可以先出示如下习题让学生解答,然后有选择地让各种错误呈现出来进行分析、研究。

例1已知氯化钠在20℃时的溶解度是36克。在20℃时将2克氯化钠放入10克水中充分搅拌后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多少?再向该溶液中加入2克氯化钠充分搅拌后所形成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又是多少?

这样通过“引蛇出洞”,先有意让学生犯错误,然后让学生对各种错误进行详细的分析指正,不仅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更让学生对自己的错误有了深刻的认识,同时也明确了常见的错误。再如,在一个章节结束后,我们可以开展一次“找错因”比赛,师生一起共同小结“值得注意的问题”,这样就可以“集中力量打歼灭战”。另外,在每次测试时,我们可以用一定比例的“找错因”之类的试题来考查学生“识错、改错”能力。甚至我们可以在学生作业乃至考试时告知学生计算题的答案,以便学生及时地反思纠错。另外,由于学生相当比例的错误是源于审题不够细心,因此我们还得培养学生的审题意识,为了让学生明白“变一字而动全题“的道理,我们要适当地进行“一题多变”的练习。

例2在两个相同的薄壁塑料瓶(质量忽略不计)内分别装入体积相等、密度为甲和乙的两种液体后密封,再把它们放入两个装有水的容器中,处于如图1所示状态。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ρ甲>ρ乙B.ρ甲=ρ乙

C.ρ甲<ρ乙D.无法判断

向一个质量可以忽略不计的塑料瓶中装入密度为ρA的液体后密闭,把它分别放在盛有密度为ρ甲、ρ乙两种液体的容器中,如图2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ρ甲>ρ乙B.ρ甲=ρ乙

C.ρ甲<ρ乙D.无法判断

这样既能培养学生仔细审题的习惯,又能深化巩固教学内容,还能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和广阔性,真是一举多得。

总之,要真正“提高作业订正质量”,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一步一个脚印地加以贯彻落实纠错策略,并且使“找错因”成为一条重要的教学“线索”,由点到面,由此及彼,形成一个教学“系列”。

五、实施作业量化管理是作业纠错的有效途径

或许大多数人都认为当教师集体讲评或个别指导后,学生肯定会及时地订正作业。其实不然,总会有些学生缺少自觉性,作业订正往往一拖再拖,若不严加管理,就会不了了之,若长此以往,他们就形成了不订正作业的习惯,学习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那如何才能促使学生自觉去纠错呢?鉴于学生和家长非常在意“分数”,笔者对作业评价和订正进行了量化管理(如表1)。

说明:①每一次作业满分为10分,不足10分者,要在下一次作业前订正好,方可补足满分。该表贴在作业本的扉页上,每次学生自己登记。

②10分制便于扣分具体到位,学生订正起来也目标明确。

③学生每周将作业本带回家让家长看过后签名。

这样在教师和家长“双岗”制的“监督”下,学生对纠错就没有了原来的“拖、赖”,而是自发地形成了为了“满分”而“主动”订正的氛围。这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知错就改”的良好品质,促进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六、注重家校合作是作业纠错的有力保障

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如果仅着眼于学校之内,那注定是要失败的。因此,我们应有意识地通过家长会、家校联系册、电话、走访、约谈等形式来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和交流。这样不仅可以让教师随时掌握学生在家的学习习惯养成情况,同时也可帮助家长了解自己孩子在学习上的特点,尤其是学习习惯上的进步和不足以及当前急需培养的重点。如在日常的科学教学中,笔者就科学书面作业对全体学生作了如下要求:每次作业完成后,让其家长签名批注。这样家长不仅可以督促孩子认真完成作业,加强亲子交流,而且教师和家长可以在作业本上互相留言致意,相互反映学生在学校和家中的状况。总之,只有家长和老师的有效沟通配合,才能对症下药,解决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才能有序养成。

上一篇:第一章社会调查下一篇:抗疫党旗飘扬微党课心得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