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业管理模式研究

2024-09-18

物业管理模式研究(精选8篇)

1.物业管理模式研究 篇一

小区开放是当前社会城市建设的主要方向,开放式小区的物业服务管理模式转型是当前小区物业服务面临的主要问题,在转型过程中有着很多的转型措施。一是政府参与小区物业管理服务模式的转型,可以通过当地政府的宣传,让小区居民更加容易地接受物业管理服务模式的转变。二是可以通过市场经济来转变当前小区物业管理的服务模式。通过市场资源的供给和调配,来保证开放式小区物业管理服务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三是向具有专业化的物业管理服务转变,通过学习国际先进的物业管理服务理念,让开放式小区的物业管理更具有专业性。通过在管理过程中的实践,加强小区的绿化,安保和公共设施的维护等,让物业管理服务更加具有专业性。四是要坚持进行信息化的转型模式。当前互联网发展迅速,开放式小区的物业管理也要与互联网发展紧密联合,通过互联网信息的快速传递和互联网软件的高速发展,可以设计相对应的物业管理服务系统,通过计算机技术实现现代化的物业管理服务模式。同时也可以通过互联网对小区的物业管理进行宣传,提高小区居民的满意度。

3结语

在当前国家城市发展建设规划的要求下,小区要适应开放式的管理背景,对原有物业管理服务模式进行转变和升级,提高物业管理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在开放背景下的物业管理服务模式要具有以下几种特性。一是要具有创新性,能够在物业服务和管理方面进行创新发展,提出创新理念,更好的服务于小区的居民,打造一个积极健康小区。二是缓解当前居民对小区背景的不适应性,及时与小区居民进行沟通和调整缓解居民情绪。三是在开放背景下小区物业管理服务模式转变过程中,要严格要求小区管理标准,不应该因为服务模式转变而降低小区物业的管理质量。四是可以结合当地政府的政策支持,加快开放背景下小区物业管理服务模式的转型速度。

参考文献:

[1]陈伟,张海兰,蒋海霞,等.小区开放背景下物业管理服务模式转型研究[J].住宅与房地产,,(3):1-2.

[2]陈聪.小区开放背景下物业管理服务模式转型研究[J].工业,2017,(2):210.

[3]莫金洋.浅议小区开放背景下物业管理服务模式转型研究[J].工程技术(全文版):65

2.物业管理模式研究 篇二

1.1 文化定义的新阐释

管理学有句名言:“一流人才学智慧;二流人才学文化;三流人才学学问。”什么叫学问?凡是学习结论的人就叫学学问, 这种人充其量排到第三类, 或者第三境界。二流人才学文化。什么叫文化?文, 最开始是指纹理的纹。有本事把各种纹理痕迹转化成一种结论和指导思想, 这个就叫文化。比如:“水”这个汉字, 这个字是怎么来的呢?这是一个象形字, 根据水纹化成这个字。认识这个字“水”, 叫有学问, 而有本事把水的纹理沉淀成一个字叫有文化。会学习的人肯定越学越解脱, 凡是感觉越学越累的人就学错了, 会学的人会越学越简单, 越学越少。因为他明白, 通过学习这个过程, 他可以在生活中生出一切思想和高度。有本事把产业、社会、人心、人性, 全球走向, 人类走向等化成企业的战略方向、制度、思想等。

1.2 世界三大文明

世界上有三大经典著作, 《易经》文化开创了土地文明, 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东方人比较厚道, 讲道德。《圣经》开创了海洋文明, 西方国家很讲究包容和民主。《古兰经》开创了赤道文明, 所以阿拉伯人都很热情。也就是说不同的文化对每个民族、每个国家、每个地区都有着很深的影响, 会影响人们的思维方法和行为方法, 而思维和行为恰恰是管理的核心。也就意味着文化模式对管理模式的影响是深远的。

西方典型的文化模式, 就是“+”模式, 所以西方国家的政令、政策、制度, 只有议会通过, 他们都会严格遵守, 四通八达。东方文化的标志太极图, “S”模式, 是一种逆向思维。也就如著名中国式管理之父的曾仕强教授说的:“日本人是一分法, 美国人是二分法;中国人是三分法。”

2 文化模式对管理模式的影响

一个人的行为会受客观环境的影响, 但根本的原因是受人的动机的作用, 任何行为都会有动机, 人的动机虽然没有对错, 但动机有善恶、正邪之别。也就说明人的动机还会受到人的信念、价值系统的影响, 有着良好的信念, 有着正确的、积极的价值观的人是不会产生恶念, 或不良的念想的。因为正念, 积极的价值系统, 会指导人怎么去做, 采取什么样的行为会产生良好的, 正向的结果。所有的这一切, 都会受到文化的影响, 文化的作用是巨大的, 一个被积极文化格式化的人, 做事就会很积极, 很正向;一个被消极文化格式化的人, 做事就会很消极。“化”这个字甲骨文是两个颠倒的人, 就是一个人受到文化影响会使人发生彻底的改变, 而一个人的改变都是从自己的内心开始改变, 都是从认识自己为起点。

精神是人的意识、思维和一般心理, 文化对人的意识、思维和心理影响十分重大。经理人精神的建构既根植于市场经济的大环境, 又必定打上一定社会历史文化和制度的烙印。德鲁克说:“中国什么都可以引进, 就是不能引进企业家。”更具体地讲, 文化就是行为规范, 是人类特有的适应环境以及把学来的技能和知识传授给下一代的能力。文化影响人们的行为、道德和劳动生产力, 文化同样影响公司态度和行为价值观和管理模式。

中西方管理模式的不同, 最根本的原因是思维模式的不同;中西方思维模式的不同, 最根本的原因是文化模式的不同。西方是十字架文化, 也就是圣经文化, 所以西方的思维是直来直去, 一项法律一但通过议会, 国民一律执行, 并且畅通无阻, 就像“+”。并且《圣经》字里行间都渗透着一种思想, 那就是人定胜天, 所以西方人喜欢挑战、喜欢冒险、喜欢战争, 给人类带来了灾难。必须用法律来约束他们的行为, 在法律的基础上来保证民主, 信托责任。西方很讲法律, 是因为西方是没有根的民族, 比如美国这个国家只不过几百年的历史, 是个移民国家, 没有根, 从零开始, 所以必须建立法律, 才能保障一切。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历史和文化, 是有根的民族, 这个就是文化, 就是道德。打开经典, 都散发出一种思想“天人合一”, 人与自热和谐相处, 达到阴阳平衡。我们都知道美国用几百年的时间打造了“法律诚信”, 英国是“科技诚信”, 德国是“技术诚信”, 法国是“艺术诚信”, 日本是“服务诚信”。我们中国用几千年的时间践行了一样东西, 那就是“道德诚信”。

总之, 文化模式对管理模式的影响是显著的, 我们做企业要充分考虑不同地域文化的不同。未来企业最显著的冲突是文化的冲突, 所以企业要根据不同区域文化的不同, 采取相应的管理模式, 这样才能适应21世纪的竞争潮流。

3 管理模式对文化模式的影响

瓦特认为, 企业在进行横向并购时, 由于并购方往往会将自己部分或全部文化注入目标企业以寻求经营协同效应, 因此并购方常常会选择吸纳式文化整合模式或渗透式文化整合模式。而当同时综合考虑并购战略之横向并购、文化宽容度和文化认同感, 企业进行并购时对文化整合模式的选择会有所调整。我们很容易知道, 管理模式对文化模式的影响其实就是文化模式对文化模式的影响。不同企业文化模式的影响, 如表1所示。

在横向并购中, 考虑被并购方的文化认同度, 虽然并购方的二元文化与多元文化是两种不同的文化容忍度的表现, 但是两种不同文化容忍度下的文化整合模式的选择是一致的, 但在文化整合模式选择完毕再进行更进一步的文化整合策略时则会有所差别:多元文化的并购方会采取积极的措施鼓励和培养多元文化的存在, 促进不同文化间的沟通和交流;而二元文化的并购方则不会采取这样的措施, 只是单纯地让不同文化并购后在公司中继续存在。

4 加强文化模式的对策

(1) 培养良好的文化体制。形象地讲, 目前企业并购中存在的问题究其原因, 主要还是文化管理体制没有进行根本性的改革。不少社会办的文化产业, 由于经营者不是将文化作为产业来发展, 急功近利, 内部管理弊端百出。所以必须建立良好文化整合机制, 政府应该鼓励并以相应的法规进行指引, 而不是一味地干预和阻拦。

(2) 提炼核心价值观。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首要问题, 企业文化整合的关键也就是价值观的重新确定。首先要分析并购双方现有价值体系中文化优劣成分, 对企业未来发展影响程度, 确定最有利形成新企业文化的积极的文化成分。在继承这些文化成分的基础上, 根据并购企业自身的特点, 目前的经营环境, 下一步的发展战略等, 进行具体的设计定位, 然后再经过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多次反复听取员工的各种意见, 审慎筛选出符合本企业特点的价值观。

(3) 增强企业领导者的文化整合观念和能力。强化企业领导者文化整合意识与能力的意义就在于:他们能在文化的深层和表层都实现两种文化的沟通, 能作为两种文化链接和整合的桥梁, 自上而下地加速整合的进程, 并通过进一步发挥自身的楷模效应, 使所有员工都有意识地跨越各自文化的藩篱, 巩固新企业文化在员工中的根本地位。

5 结语

文化模式和管理模相互影响, 但最根本的还是文化模式, 文化模式决定什么样的管理模式, 而管理模式能促进文化模式的不断调整和完善。

参考文献

[1]曾仕强.管理思维[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设, 2008 (12) .

[2]余凯成.组织行为学[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9 (03) .

3.档案管理创新模式研究 篇三

[关键词]档案管理;创新;问题;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 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5—0404—01

引言

创新是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也是实现自身进步的根本途径。对于档案管理工作同样如此,也必须注重通过创新来实现档案管理工作水平的提高。近年来随着档案载体形式的不断革新,对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保存以及使用管理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这些新的情况都要求档案管理工作部门必须通过开拓创新,来实现档案管理工作的变革,提升档案管理工作层次,推动档案管理工作在新时期的发展进步。

1档案创新管理基本原则

(1)档案管理创新应该与档案管理基础体系相结合。档案管理工作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相对完整的管理理论以及管理方法,形成了具有一定特色的档案管理体系,因此,为了提高档案创新管理效果,档案管理创新工作应该与档案管理基础体系相结合,通过对档案管理基础体系进行创新,实现档案管理工作的新突破。

(2)档案创新管理必须结合实际开展。档案管理创新工作必须结合实际开展,所有的创新管理措施必须基于档案管理工作现在存在的问题以及改善措施开展,只有从实际情况出发,才能确保档案创新管理措施取得较好的实效。

(3)档案创新管理必须基于借鉴以及实践来实现。实现档案管理工作的创新需要借鉴档案管理工作中的先进经验以及管理方法,并通过付诸于实践来证明,只有经过借鉴学习以及实践验证这一流程,才能保证档案创新管理工作具有较好的现实作用,能够在档案管理工作中的到应用推广。

2当前档案管理创新问题研究

当前我国部分单位在档案管理工作中仍然存在着重视程度不足、投入不足以及管理手段落后等一系列问题,制约了档案创新管理工作的开展,这些问题也是创新档案管理工作首先必须解决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档案管理工作尚未形成标准的管理体系,不利于档案管理工作的创新。标准、规范与系统是档案管理工作的基本要求,但是现阶段部分档案管理部门对于档案管理基础工作重视不足,导致档案管理还没有形成统一具体的标准,不利于档案创新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此外,部分档案管理部门没有针对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完善的档案管理规章制度,不利于档案管理工作创新的开展。

(2)档案管理部门软硬件设施不齐全,制约了档案管理工作的创新发展。部分单位档案管理部门缺乏现代化的硬件设施,也没有功能齐全的档案管理系统软件,因而导致档案管理工作在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保存以及检索应用上管理效率落后,数字化与信息化水平较低,不利于实现档案管理工作的创新。

(3)档案管理工作队伍建设水平落后。由于部分单位对于档案管理工作重视程度不足,因此档案管理机构设置不完善,档案管理工作人员不足,导致大难管理工作任务较重,档案管理工作过程中疏漏频发,不利于档案管理工作水平的提高。

3档案创新管理模式研究

(1)创新档案管理模式。实现档案管理工作的创新重要的实施途径便是实现档案管理制度的创新,通过档案管理制度的创新来实现档案管理模式的创新。首先必须确保档案管理制度对于档案管理工作具有较好的指导与约束力度,能够指导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可以结合《档案法》中的相关要求,根据档案管理部门的实际情况制定完善的档案管理规章制度。其次,在档案管理机构的管理上,应该对档案管理部门的岗位职责分工予以明确,通过明确的分工来避免档案管理工作的盲目性,进而形成职能分工清晰、管理流程严谨以及能够保障管理措施落实到位的档案管理体系,实现档案管理机制的灵活高效运转。第三,应该针对档案管理部门的实际情况制定档案管理工作目标与档案管理工作考核标准,借助于目标管理以及考核制度,督促档案管理措施的落实,实现档案管理工作的规范化与标准化。

(2)确保档案管理软硬件设施投入,推动档案管理工作的技术创新。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档案管理工作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因此应该重视对档案管理工作软硬件设施的投入,借助于先进的软硬件设施条件,实现档案管理工作的技术创新。对于硬件设施的投入,主要包括计算机、复印扫描设备、刻录设备、互联网设备等现代化的办公设备,通过这些硬件设施来实现档案管理办公的自动化。对于软件,则应该选择具有档案著录、档案检索、系统统计、原件管理、档案系统管理等多项功能的系统软件,实现档案管理的科学化与数字化。只有确保软硬件设施的投入,才能够实现信息化、数字化档案管理体系的建设,革新档案管理管理模式,实现档案管理工作方式与工作手段的创新。

(3)注重档案管理人才队伍的创新建设。人才队伍的建设是档案管理工作创新的基础,实现档案管理工作的创新必须依靠档案管理工作人员来实现,因此,必须重视结合档案管理部门的实际情况,建立高水平的档案管理人才队伍。档案管理工作的信息化以及现代化对档案管理人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应该熟悉档案管理基本理论,具备足够的信息技术能力,能够适应新时期档案管理工作的要求,并且能够在档案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积极的探索实践新的档案管理方式与技巧。因此,在档案管理工作队伍的建设上,必须遵循这些原则,通过档案管理人才队伍建设的创新,推动档案管理创新工作的开展。

(4)创新档案服务手段。开展档案管理工作的根本在于提供完善高效的档案服务,通过对档案服务方式进行创新,可以督促档案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完善。档案管理服务创新的内容主要包括对档案管理服务范围的创新、档案管理服务内容的创新以及档案服务方式的创新。档案服务手段的创新的目的在于通过创新服务管理,确保档案服务的及时性以及针对性,能够积极主动地对档案资料信息的需求者提供全面的信息服务。并综合档案使用者的各种要求,确保档案信息资料的完备性。其次,应该强化档案管理网络的信息服务,确保开放档案资料信息获取渠道的畅通,通过这一系列措施,实现档案管理服务的多样化与现代化,确保档案管理的使用效率与档案服务质量得到有效的提升。

结束语

档案资料在单位管理中所发挥的参考服务作用日益重要,对于推动社会的进步以及经济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作用。为了确保档案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必须总结分析新时期档案管理工作的特点,并结合新形势的变化对档案管理工作进行创新管理。通过革新档案管理观念,创新档案管理等一系列措施,实现档案管理工作的系统化、法制化、精细化与规范化,确保档案资料的应用价值得到有效的利用,实现档案管理事业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冯奇,吴宁.PDF文档解析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档案数字化验收过程中的应用[J].中国科学基金.2012(06)

[2]王薇,王秀云.浅谈如何做好企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工作[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09(06)

[3]潘健敏.浅析如何优化新时期新形势下的档案管理工作[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8(17)

4.高校体育管理模式研究论文 篇四

近年来,我国高校教育对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越来越重视,素质教育理念不断深化,学生综合素质水平得到改善和提高,体育素质水平也在逐渐改善。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现状不断受到关注,相对自由的学习环境给学生自我发展带来更广阔的空间的同时,也改变了学生的生活方式和学习状态,养成许多不良生活习惯,缺乏体育锻炼,身体素质不断下降等问题不断出现,成为当下高校体育教育中的重要问题和越来越普遍的现象。针对这些体育教育上的问题,高校体育管理模式上的不足是重要的因素,存在的问题需要尽快得到解决,不断完善体育管理模式。

1.1课外活动管理有待完善

高校教育中对学生课外活动的重视主要在学生活动上,学生自主参与社团活动和高校组织的课外活动有所不同,学生对社团活动建立在自我兴趣上,有一定的选择倾向性,因此对于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广泛性也会受到限制。近年来,一些高校提出“阳光体育”等体育号召,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和锻炼,一些社会体育活动也会针对青少年大学生群体进行赛事安排,让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社会全民健身之中。相对于其他教育阶段,高校教育阶段对学生课外活动的发展给予更多发展空间,但对学生课外活动的管理没有形成系统化体系建设,组织不完善,多是学生自发活动,没有科学的管理模式,效果不明显,在学生中产生的影响不深,很难起到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体育锻炼积极性的作用。课外活动的组织实施需要有更为合理详细的体育管理模式来进行指导,形成完整的活动计划方案,有效推进学生对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1]

1.2体育教师专业素质水平有待提高

我国高校体育教育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完善,不仅在大学生体质上有所提升,同时对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都有着重要的作用。高校体育发展不仅是在教育教学上完成课程目标要求,对社会发展中体育研究也是重要内容,高校教师在专业水平上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都是体育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当前高校体育教育中对教师水平的考核相对要求没有那么高,一些执教较长的体育教师在专业水平上还停留在以往水平,依靠多年不变的教学经验来维持体育教学,这种传统教学模式对学生健康发展和体育课堂学习都是不利的。教师往往容易忽略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理念,只注重对学生在体育发展上的教学,对体育教学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没有全面的认识。这种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发展高校体育教育的需求,也不能满足学生兴趣的需要,教师专业素养不仅是在体育专业上的能力,对素质教育教学的认识也应及时调整教学计划,适应时代发展对体育教学和学生全面发展的新要求。

1.3学生综合素质管理不够完善

当前高校教育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越来越关注,对学生综合素质管理还存在很多不完善的问题,进一步改革管理模式,是有必要的。当前高校体育管理多是在根据学生体育课程所学进行管理,这种形式的管理有很大的局限性,学生在课程项目上的选择多是根据自身兴趣选择的,甚至会连修几个学期,这种单一的体育课程学习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是不利的,学生是不擅长的体育项目选择回避或是放弃的态度,只选择比较熟悉的体育项目。同时对一些在性别上存在一定误区的体育项目,出现男女比例失调的现象,体育舞蹈、健美操等课程几乎没有几个男生选修,而相对地篮球、足球、排球等项目女生很少会选择,除了一些有一定基础的女生是因为兴趣选择之外,这种现象也导致在体育教学中教师会忽略少数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一般教学进行。不同体育项目的教学也有很大的差异性,如健美操课主要培养学生身体的协调能力、对音乐和节奏感的感知能力等,课堂管理也主要是围绕这两方面进行教学安排,学生只是跟着音乐完成一系列动作,教师对学生的思想素质等其他素质都没有起到引导作用,学生的全面综合能力素养很难达到教学要求,与素质教育中人才培养理念背道而驰,没有真正落实到实际体育教学中。这种在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是不利的,学生体育教学管理应在体育项目选择上引导学生积极尝试新的体育活动,拓展自身发展能力,改善体育教学中的畸形发展现状。[2]

1.4体育评价体系有待完善

传统体育管理中对体育教育评价没有正确的认识,多是忽略了这一环节的管理,当前高校体育管理模式中仍受到传统模式的影响,在体育教学评价中仍是建立在传统教学中的教学设计环节,这种固定形式化的教学评价模式已经僵化,忽略了学生素质教育的要求。学校在体育教学中设计的学生评课活动停留在书面化的评教,对实际教学情况没有深入的反映,学生反馈的意见信息没有实质性的教育参考意义,这是在教学中教师教育观念的影响造成的,学生被动地接受这种教学观念,逐渐在意识上接受这种教学模式,对存在的问题失去独立的判断和思考。教学评价体系没有得到重视和完善发展,在高校体育管理系统中存在的不完善内容会影响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3]

2.我国高校体育管理模式创新发展对策

2.1重视学生主体地位,坚持以人为本

教育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高校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实到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得到尊重,对学生主体地位的认识要不断深化,扩大影响范围,提高学生主体地位的认识和影响力。学生综合素质、社会发展等方面都与学校教育密切相关,高校工作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全面落实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指导要求,培养学生体育素质和素养,在专业化水平的严格要求下,提高学生自主意识、创新能力,注重学生团队合作观念的培养,形成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制定系统化的人才计划和培养措施。[4]高校体育管理工作中,围绕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对学生和教师的管理,对体育设施设备的管理、教学改革管理等,在人本主义指导下,对体育教学工作中物和人的关系处理,坚持学生在教学管理中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2建立健全高校体育管理机制

高校在体育管理上没有明确的管理机制,依托高校教学管理来实现专业教育管理对体育管理是不利的,建立高校体育管理机制,将体育管理列入高校教育的主管理系统,对体育相关工作进行系统化管理。传统的教学管理针对教学工作进行,在体育管理的全面发展中缺乏专业性,当下对体育发展的重视在高校教育中不断深化,针对性地进行体育管理机制建设对体育教育教学的发展、学生全面发展都有积极意义。结合学校实际情况进行具体的系统化体系建设,合理规划系统,保持各部分工作之间的配合,促进体育系统完善发展。体育管理与高校教育工作和环境保持一体,在系统化管理的同时融入外界环境,健全高校体育管理机制,不同部门之间的相互合作、交流、人员调动等,根据发展需求进行自我调整,实现更为合理化、协调化的管理运行机制。

2.3多样化改进体育管理方法

在激烈的市场人才竞争中,高校人才培养的不断完善趋向于多元化发展,对体育管理方式方法的改革完善在社会发展中不断变化。传统体育教育中,往往忽视对管理工作的专门化机构建设,教育体系不完善,体育教学的开展也会受到影响。随着时代发展,对体育教育的细化管理,在管理机制和体系化建设中,先进的管理理念和实践更能实现体育管理和教育的有序发展。现代教育管理跨领域进行多样化的发展,信息技术的应用是最为广泛的,在教育领域对网络技术在体育管理中的应用同样有着重要作用。对师资力量、体育设施、体育信息管理等远程控制,促进现代化体育教育,提高体育管理的工作效率。网络技术是体育管理方法的创新之一,从传统突破到现代化发展依靠技术创新来实现体育管理上的创新发展,这是时代发展中更加多样化发展的反映,结合传统教学中的有利元素,融入时代发展新元素,为高校体育管理提供更为多样化的管理方法。

2.4加强学生体育活动管理

高校体育管理中包括课堂体育教学,同时课外体育活动也要有所重视,课外活动是对学生课内体育活动的拓展,学生在完成规定课程的体育活动之外,课外活动中有更多的空间和时间来提高自身体育素质水平和体质基础水平。在课外活动上实行开放式教学,学生在大集体中更能体会到社会实践和社会集体荣誉和责任的重要性和意义。根据学生情况和学校自身发展实际,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课外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到体育活动中,一些全国性的大学生体育活动、地区间高校建立的体育交流合作活动,都为大学生体育活动管理提供了丰富广阔的条件和空间,学校组织相关体育活动或赛事联谊,增进大学生之间的交流,加强大学生对体育活动的认识理念和参与热情。

2.5完善有效的体育评价体系

高校体育评价体系的完善是对教师工作表现的评定,在高校体育管理中是重要哦内容,也是应该不断加强和重视的方面。对教师的管理工作,对教师教学评价、晋升职务的评定,都需要形成更加科学、合理、有效的体系管理办法,打破传统教学中对教师工作的管理模式,在更为理性、科学的环境下,与时俱进,充分发挥教师资源在体育管理中的作用,监督和评价有理有据,不断完善对高校教师职称评定、科研能力考核的体系化管理,实现教师在人才培养和合理分配上的完善。[5]

2.6提高管理者综合素质能力

在体育管理上,高校管理工作者的能力和综合素养影响着高校体育管理工作的进行,甚至对高校体育管理的有效落实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管理人员在能力上要具备决策、组织、用人、信息获取、创新等多方面的能力,更为全面的综合素质在管理工作中才会有更好的发挥。管理者自身需要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在专业化水平上,在业务知识、专业素养上的扎实基础是进入管理工作的保证,对高校体育发展管理要有深入系统化的认识,一些管理者在管理能力上有专业性的实践,但结合到体育管理中,往往不能起到有效的管理,对实际发展情况的了解要和专业化水平一样深入,才能真正发挥管理的作用,在高校的体育管理中得到认同和有效运行,管理人员紧跟时代步伐,科学管理,充分调动各阶层人员的积极性,保证管理工作的创新性,广泛征求各阶层意见,体现民主意识,善于在交际和高校工作中协调各方力量,顺利完解决管理工作中的问题,协调体育管理的有序运行。

3.结语

5.物流经济管理模式研究论文 篇五

摘要:目前在我国的国民经济中,占有主要地位之一的就是物流经济的管理模式。物流经济管理的模式以及战略发展的决策作为企业信息化速度最快的部门之一,其决定着一个企业的成长高度,决定着一个企业的发展前景,可以体现一个企业的生命力的强大与否。当下的物流经济管理模式正朝着多样化的趋势发展。本文从企业的发展前景出发,迎合物流经济管理的发展趋势,就物流经济管理模式及其战略发展的决策开始研究,提出一些有效性的建议和看法,从而为我国物流经济管理体系的快速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关键词:物流经济;管理模式;战略发展;决策;建议

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由于网络逐渐的普及到普通民众的家庭中,人们的生活方式、生活质量都得到了极大地提升。尤其是电子商务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不用出门,便可购物,并且送货上门,良好的服务,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的同时,也促进了我国物流业的发展,电子商务的发展给传统的物流经济带来了新鲜的血液,促进了我国经济的繁荣,人民生活质量的普遍提升。我国物流管理的模式已经逐渐的趋于完善。但是与其他发展较为成熟的模式相比,物流管理还处于婴孩的状态,毕竟其进入中国市场的时间不如其他模式长,本身也正处于发展的阶段中。因此,物流经济还有巨大的提升空间,还可以取得巨大的进步,其战略发展的决策的重要性我们应该广泛的认识到。科学的物流经济管理模式是我们应该在实际中所追求、所完善的,因为科学的物流经济管理决定着当下我国的经济走向,占有着巨大的市场份额。

1、当下物流经济管理的模式

当下物流经济管理的主要模式主要包含电子商务管理模式和定额管理模式以及供应链式管理,下面本文就这两种方式进行具体的介绍和分析。

1.1电子商务管理模式

电子商务管理模式是随着网络技术的进步而发展的,随着网络购物这等模式在中国的盛行,人们的生活也越来越依赖于电子商务,因此电子商务管理模式目前的发展状态非常健康。而物流作为和电子商务相依托的经济体系之一,其地位也随之水涨船高,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不仅可以使我国物流的业务量得到明显的提升,对于物流体系的完善也会提供一定的有利条件。例如,我国电子商务交易额突破6万亿元,其中物流业务的收入高达1686.1亿元,其中只淘宝网的电子商务为全国的快递业务贡献了60%以上的力量。相信这些数字一定会让你眼花缭乱,然而这仅仅是一年的,更何况,近几年来电子商务在我国各地开花结果,电子商务的平台也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建立,电子商务在我国的发展潜力是无穷的。电子商务管理模式作为物流经济的一种重要的管理模式对于物流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1.2定额管理模式

定额管理模式在当下的管理模式中,是较为先进的一种管理模式。在我国的物流经济管理中,已经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1)定额管理的内涵所谓定额就是指当对生产材料和设备进行合理使用并付出了一定的劳动力时,从将单位产品提前进行生产,到当完工后检验产品合格的整个过程中消耗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标准。定额可以反映一个国家在某一时间段内整体生产力水平的情况。企业在刚开始发展的时候,生产规模比较小而且产品相对单一,不仅不需要过多的生产资源,而且不需要进行周密的生产组织,只要职工具备一定的生产经营能力即可。但随着经济的日益发展,高科技大量应用到企业生产中,而且机器设备更新速度较快,传统落后的管理观念已经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降低了生产的效率和质量。因此,企业就积极转变观念,使用定额管理理念来促进物流经济的发展。(2)定额管理如何在企业中发挥作用。定额管理要想在企业中正确有效地发挥作用,达到促进物流经济健康发展的目的,就必须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努力才可以达到:第一,建立和健全定额管理体系。目前的定额管理体系仍然不够健全,存在着很多问题,限制和阻碍了物流经济的继续发展。因此,建立和健全定额管理体系就显得十分重要。在构建定额管理体系时,不仅要确定产品储配、送货的`定额,而且还要明确对产品的综合管理定额。所谓综合管理定额,主要就是指物流企业在送货服务以便产品能够不出现问题并及时送到消费者手中的情况下产生的消耗。同时,明确最小工作环节也是十分重要的。对最小工作环节进行预算,在确定定额的基础上再加以管理,可以极大地提高物流的效率,促进定额管理功能在企业物流经济中的有效发挥,为企业创造更多的财富。

1.3供应链式管理模式

上游、下游以及中游企业的协同合作,对于工作内容分工明确,从而使得运营的成本得到有效的控制、物流企业的整体实力得到综合提升的管理模式叫做供应链式管理模式。在这种管理模式中,物流公司因为其具有丰富的经验,往往在供应链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2、新时期的战略发展决策

对于新时期的战略发展的决策决定着未来物流经济的发展状况,因此其占有重要的地位,下文笔者将对新时期战略发展的决策进行几点方法性的建议。

2.1网络化的组织

当下社会,信息化已经在社会的各行各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网络化的组织也是未来物流经济管理模式发展的必然,我们借助信息化的技术,抓住契机,从而使得组织模式做到网络化。这就需要形成点、线、面之间有效结合的物流网络体系,各个单位之间都需要有特定的网络来连接。这种网络要依托于已建成的交通运输网络系统,通过这种有效的依托,可以将区域性和全球性做到有效的结合,从而使得物流的配送网络可以有效、安全、平稳的形成。这样网络化的组织,可以做到商品的买卖渠道得到拓宽,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得到满足,商品的库存也可以得到科学的分析,这样可以制定出更为合理的销售计划,做到物流和销售的有效匹配。

2.2现代化的管理方法

管理方法要做到现代化,要做到与时俱进,因为这种现代化的管理方法体系是有利于实现物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可以使得物流经济适应当下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巨大的市场压力。这种现代化的管理方法的物流经济,可以有效的规避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风险,甚至可以做到对不可预知的风险做到有效的评估,从而做出最为迅速和最为有效的解决方法。管理方式的现代化是当下市场经济对于物流管理的基本要求,也是物流经济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的动力。

2.3集成化的功能

未来物流经济发展的重要决策之一就是功能的集成化,也是未来物流企业的发展中所推崇的基本理念之一。集成化的功能具体是指通过一系列的整合技术来简化生产、运输和销售等物流经济发展的具体环节,集成化的功能要做到减小成本,做到物流企业的产业链条延长,生产流、销售物流、以及信息流都得到整合,做到全方位的处理,从而使得物流经济体系的发展得到提升,使得物流经济管理的效率得到提升。

3、总结

电子商务是一个朝阳企业,在当下可以为物流经济的迅猛发展带来一定的契机,可以使得我国的物流产业得到迅速的扩张。通过做到网络化的组织、现代化的管理方式、集成化的功能,使得物流行业中添加一股热流,注入新的发展活力。我国的物流经济的发展中,应该做到从我国的当下的物流具体情况出发,因地制宜,因公司而异,推动我国物流经济体系的快速发展,不断的推动物流经济体系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曾金盾.不同经济管理模式对快递物流行业的促进作用论析[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5)

[2]李璇.物流经济的管理模式与意义探讨[J].商场现代化,2014(21)

[3]徐光辉.关于企业物流管理模式的探讨[J].中国商贸,(11)

6.公司财务分层管理模式问题研究 篇六

[关键词]财务分层管理 问题研究

在我国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由于我国经济体制的特殊性,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存在着一些与其他国家的企业发展进程中不相同的,无法借鉴别国经验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问题,只有发展相应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财务理论,才能解决在我国这一特殊环境下企业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财务问题。

一、财务分层管理模式必要性

建立一个完整的公司财务分层管理模式,既要包括财务治理结构的建立,也要包括财务治理机制的建立。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两权分离的现代企业制度逐渐代替了两权合一的企业制度,公司制成为我国企业的发展趋势。传统的财务理论所产生的背景、适用的环境和其所关注的范围注定了传统的财务理论已经不足以解决现代企业制度下公司内外部复杂的财务关系,如果不引入新的财务理论和方法,传统财务理论不但不能为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的发展提供有效的管理和决策辅助,而且会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绊脚石。财务分层管理引入到“两权分离”的现代企业中,其必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委托代理问题导致传统财务理论难以解决组织成员之间存在的利益冲突。前面己经分析过,传统财务理论是适用于计划经济条件下公有制企业的,这些企业属于国家,同时也由国家进行管理,所有者和经营者都是国家,不存在委托代理的问题,传统财务理论也就没有涉及到对企业财务关系的管理。在经济体制改革后,由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决定了两权分离的不可避免,也就决定了经理人在公司经营中的不可或缺,就必然产生委托代理问题。(2)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要求公司财务进行分层管理(3)利益相关者理论要求公司财务体系应实行分层次管理。(4)财务分层理论的引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公司内部不同财权主体之间利益冲突。

二、财务分层管理模式的建立

1.我国公司治理结构

公司治理结构是现代企业发展的产物。梅慎实博士后认为:公司治理机构是所有者、经营决策者和监督者之间透过公司权力机关(股东大会)、经营决策与执行机关(董事会、经理)、监督机关(监事会)而形成权责明确、相互制约、协调运转和科学决策的关系,并依法律、法规、规章和公司章程等规定予以制度化的统一机制。根据我国最新公司法的规定,可以看出我国现代企业的治理结构是由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级经理人员共同组成的自上而下、环环相扣的财务监督、制衡机制。我们通过我国新《公司法》对于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等机构的相关规定的解读和分析,可以发现我国政府对公司治理结构模式的选择。

从公司法对企业股东会和监事会的有关规定中可以发现我国对于公司治理模式的选择既不同于经营阶层主导型模式,也不完全相同于股东决定相对主导型模式和共同决定主导型模式,而是在股东决定相对主导下兼顾了其他利益相关者利益的公司治理模式。强调将股东视为利益者群体中最重要的部分是由于资金作为一种稀缺资源都是所有公司必须竞争得到的,而股东作为资金的所有者理所当然成为了优先考虑的对象;其次,从长远看,只有管理者把股东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才能使公司的每个利益相关者受益。在强调股东利益的同时,重视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可以刺激顾客对公司产品的消费,也可以激励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工作积极性,最大限度的挖掘出人力资本所有者的潜力。对利益相关者利益的重视有利于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实现,在为股东获取利益的同时,也使员工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兼顾了顾客的满意度,并使债权人的利益得到保障,使各方都达到了相对的满意程度,从而促进企业的高效发展。

2.两主体、五层次管理模式中动态财务治理机制的建立

通过前面对我国现阶段公司财务治理机制内外部影响因素的分析可以得知,我国的国家经济正处于发展阶段,相关的法律法规对于股东的产权保护意识较强,同时也意识到了员工参与财务监督的重要性;资本市场和经理市场都处于起步阶段,尚不完善,不能够成为公司财务治理秩序赖以维持的外部约束因素,因此在现阶段要加强对公司高级经理人员的内部约束和监督机制;随着我国的经济的发展,许多公司的规模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公司由中低技术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在这一过程中,人力资本的优势越来越明显,因此向高级经理人员分权的趋势会越来越明显,同时为了使高级经理人员自觉实现公司的财务目标,需要采用一定的激励措施来激发高级经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我国现阶段股权集中,但是监督的动力不足,因此股东集团还需要加强对高级经理人员的监督力度和约束机制。

对于两主体、五层次结构的财务治理机制的建立,除了要考虑对公司内外部影响因素的博弈状况,还要考虑到公司财务分层管理模式应该遵循的原则,要做到合乎国家的法律法规,遵循动态性原则,才能连续不断的发现和修复公司治理中的缺陷,协调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矛盾。财务收益权与财务控制权相对应的原则,保证了各个财务层次之间互不侵犯,同时责任到位,但是仅仅通过财务收益权和财务控制权相对应,使得各财务层次自我约束是不够的。还需要通过对各财务层次的有效激励,充分调动各财务层次参与财务管理的积极性,又要对各财务层次进行有效约束,防止侵犯其他财务层次的利益。在公司的财务治理中,还要遵循权、责、利相统一的原则,将各财务层次应该享有的财务权力、相关责任和获得利益充分结合起来,在财务利益的驱动下,提高各财务层次有效行使权利的积极性,在财务责任的约束下,使各财务层次的财务权利配置更为协调。

参考文献:

[1]李心合.关于财务理论若干问题研究[J].财经研究,.1.

[2]姜鲁翔.现代企业制度下财务管理的分权分层管理[J].财会研究,.2.

[3]徐小琴.谈谈公司财务关系协调和财务管理分层[J].交通财会,.9.

7.财政预算管理模式研究 篇七

1、财政预算管理概念的界定

财政预算管理是在整个财务预算编制以及财务预算具体执行中各种业务工作活动的总称。通常来说, 财政预算是通过收支一览表的形式来体现政府财政计划管理的活动, 财政预算收入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政府支配财力规模, 与此对应的预算支出则反映着政府有关财力分配使用的原则以及构成。因此, 我们可以根据财政预算合理安排收入和支出的计划, 从而保证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资金需求, 这种根据计划事先安排并在执行过程进行控制的财政管理活动便可称之为财政预算管理。

财政预算管理是国家或者地方政府根据事先计划统筹分配资金的管理活动, 这种概念的界定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 通过财政预算管理政府可以进行有计划地分配和再分配财政资金, 这样可以从基本财力上确保地方政府职能作用的实现;另一方面, 财政预算管理也是政府的财政计划活动, 它集中体现了政府在财政统一分配中的主体地位。

2、财政预算管理的特点

财政预算管理涉及面比较广、综合性以及政策性比较强, 它既是政府财政管理的中心环节也是在整个国民经济管理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种集统一性和综合性于一体的管理, 具有消息比较灵通并且反映比较灵敏的特点。通过掌握和运用这些特点, 我们可以在实际的财政预算收支活动中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全面掌握国民经济发展的情况以及其中存在的问题, 而后及时采取解决办法, 不至于影响全局。此外, 在调节方面, 财政预算管理也具有干预性的特点。也正是基于这种特点, 政府的财政预算管理活动可以在区域生产、流通、分配以及消费中, 起到十分重要的杠杆调节作用。

3、财政预算管理的目标

预算的编制、执行以及监督这三个主要环节贯穿于整个财政预算管理工作中, 预算管理的目标就是要求政府的财政管理职能部门, 在具体筹集预算资金、分配和使用资金的过程中, 要严格贯彻国家及地方政府相关的方针政策, 在开源节流以及增收节支等方面充分发挥政府的财政资金预算管理效能, 努力做好财政资金的综合平衡工作, 从而确保预算编制的顺利执行, 以此来促进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新型财政预算管理模式的构建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政府的财政预算管理要体现公平和效率的原则。作为社会公共财政改革的核心内容, 政府财政预算管理改革的总体目标要与公共财政改革的总目标相统一。地方财政预算要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 寻求合理的改革切入点, 利用先进的管理方法与手段, 从预算编制、预算执行以及预算监督等三方面着手进行系统的改革, 从而建立起具有约束有力的现代政府财政预算管理模式, 最终保证政府财政活动的健康有序发展。

1、财政预算管理改革的目标模式研究

政府预算管理改革的目标模式必须改变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传统预算管理体系, 要建立起与当前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型预算管理模式, 根据财政的实际情况, 可以有以下的改革思路:一是进行全面彻底的整体改革;二是着眼于解决目前的现实问题, 进行问题导向式的改革;三是采用过渡模式, 对改革进行总体谋划, 分步实施。在目前的政治体制下, 第一种改革模式的牵扯面很大, 一些思路与实际情况不能相适应, 很可能会产生改革事倍功半的效果;第二个思路只是注重于当前表面问题的解决, 没有制定长远的改革构思, 因而难以触及现行体制中存在的深层次的问题, 最终建立的财政预算管理模式也难以达到彻底解决问题的目的;第三个思路与市场经济发展状况相适应, 有很强的可行性与可操作性, 应当作为财政预算管理改革的首选模式。

2、财政预算管理改革的具体方案

依照以上指导思想, 财政预算管理改革的具体内容主要体现在组成形式、计划的决策方法以及预算监督控制体系等几个方面。

(1) 建立合理的编制组织结构, 提高管理的效率

对组织结构模式进行改革是财政预算管理改革的基础性内容, 要建立合理的预算管理运行机制, 一定要将财政预算编制、执行、监督这三个环节划分清楚, 使之相互分离。在财政预算管理中, 这三个环节彼此的关系既是一脉相承又是彼此相对独立的。于是在财政部门的内部, 必须对原来行使管理职能的机构进行全面的调整, 将其合理划分为预算编制、执行以及监督这三个大的组织层次, 并且保证各个部门不直接介入其他环节的管理工作, 同时, 保证这些部门在行政管理上相互制约, 以此来提高管理的规范性和效率。

(2) 采用科学化、标准化的预算编制方法

其一, 收入预算可以采用“标准收入预算法”。相关的宏观经济学理论表明, 一定量的税基或者一定量的GDP才能提供一定量的财政收入, 它们在彼此间有一个相对固定的比例, 基于这个比例作为测算国家或者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财政收入的方法便可称为为“标准收入预算法”。

因此, 对于地区财政收入预算的编制, 可以在调查研究地区税源发展变化的情况基础上, 参照本地区的GDP发展水平, 依据逐步提高财政收入在GDP所占比重的要求, 综合考虑各个方面的经济因素、政策因素以及管理因素的影响, 进行科学、客观的测算和预计。在实践操作中彻底改变以领导意志为决策主体的情况, 要采用符合科学管理要求的方法与标准进行决策。

其二, 在支出预算中实行彻底的零基预算。零基预算本身是预算编制方法的一种创新, 这种方法的核心是改变基数加增长的预算编制方法, 以往年度“既成事实”不能影响预算项目及其金额的确定, 每个项目以及项目所涉及的金额都被看作一项备选方案, 并且按重要程度来确定各个备选方案的先后次序, 以此来确立资金的停止供应点, 对于已经选定的低于停止供应点的项目不再提供资金。

实行零基预算必须基于科学化、标准化管理, 相关的基础工作必须完善, 在政府财政预算管理模式中实行零基预算的编制方法, 需要引进计算机规范化管理, 并且建立财政支出基本信息库, 借助计算机网络化管理的平台, 对财政编制预算的基础数据进行标准化的管理。建立的项目支出项目库是把所有与项目支出预算编制有关的各个部门单位上报的项目支出的内容置入相关的计算机数据库。对于日常政府部门单位的具体项目支出, 可以依照项目名称、项目内容以及项目资金预算内容进行分类录入与分类管理。此外, 在年度政府财政项目预算编制计划中, 可以依照项目的类型、重要程度系数、项目审批部门、政策准确性程度以及社会经济效益等多项基本要素对数据库中的项目进行综合研究分析, 并且可以利用计算机软件对实际的项目进行综合评分, 而后结合当年的政府财政实际承受能力进行必要的选择平衡。同时, 可以实行滚动编制, 对于当年没有考虑的项目, 在下年的财政预算中将优先考虑安排资金。这种项目预算编制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项目预算编制的科学性, 各个部门单位在项目预算编制中的自主性也得到了充分有效的发挥, 各个部门可以根据轻重缓急对与所涉及的项目支出进行合理自主的排序, 相关的财政部门也可以根据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规划, 择优选择项目进行扶持。

其三, 在财力分配方面实行综合预算。在实践中要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以及“票款分离”的管理方法, 在加强管理的基础上, 政府的财政预算管理改革可以在部门预算的编制上采用综合预算的形式, 对部门和单位的各项资金进行统筹安排, 彻底解决预算内外“两条腿”走路的现象。而财政预算外资金管理不到位, 也会对管理的整体性、科学性以及公正性产生影响。

在制定财政预算计划的时候, 要将各部门和单位的预算内外拨款、财政专户核拨资金以及其他财政收入统一作为部门预算收入进行管理, 对于财政部门核定的部门支出需求, 可以首先通过财政专户核拨资金进行安排, 另外不足的部分再考虑由财政预算内拨款。采用这样的综合财政预算收支的方式, 就使得预算收入的内容更加规范, 它包括了财政预算内收入、应上缴财政专户管理的预算外资金收入以及其他收入, 这不仅全面扩大了资金范围, 也同时增强了财政预算的规范性。

在预算支出的问题上, 相关部门可以按照先部门预算外资金后进行预算内资金的顺序, 对个人部分、公用部分以及事业发展支出进行核定, 这种做法全面加强了对预算外支出的管理, 使得预算外资金的多少不能作为片面提高单位的支出标准, 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支出预算编制的公平性。

(3) 建立完善预算管理监督模式

在理想的预算管理模式中, 组织管理结构, 行政权力的划分逐渐趋于合理, 这就使得优化预算监督管理成为可能。预算监督指的是对预算编制、执行以及决算等过程进行的监督。

完善的预算监督体系包括以下几个层次:一是人大的监督;二是政府审计部门的监督;三是财政监督;四是部门内部监督;五是社会大众的监督。人大主要监督预算执行的法制性意见规范性情况;审计部门主要监督预算的合法性、真实性以及准确性;财政监督主要是监督预算的科学性、适用性以及效益性;部门监督主要是监督下属单位对预算的执行情况;社会大众的监督首先要求政府的财政预算必须公开、透明, 以此提高政府行为的有效性。通过这五个层次的协同共同合作, 才可以真正建立起内外结合、与部门专职监督、相互分离和制约的多方位立体式的财政监督新模式。

在本文构建的预算管理模式中, 采用了部门预算、零基预算的方式, 并且做到早编预算与细编预算, 这就使得财政资金无论安排到哪个部门、哪些项目以及对相关资金使用有何要求, 都能比较清楚地得到直观的呈现。同时, 财政部门可以在初始环节对资金的预算执行情况进行管理, 即时监督资金的具体使用。

(4) 优化内部管理环境, 建立科学的预算管理信息系统

伴随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普及, 在财政预算管理模式研制开发涵盖管理各个预算管理的环节的信息管理系统已成为可能。在新的财政预算管理体系中, 要优化内部的财政预算管理环境, 依靠网络数据模块的支撑, 创建出基于部门预算细化的, 财政收支统一即时管理的模式。财政预算指标、用款的计划进程监督、采购定单、相关的财政政策的效果评价以及对经济运行态势的跟踪分析为都可以在预算信息管理系统中体现, 这种信息管理系统可以有效地提高政府的财政预算管理效率, 同时也增强预算管理的透明度。

三、结论

本文结合了一些新型的预算管理方法, 比如部门预算、综合预算、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以及政府采购等, 从组织结构、计划编制、计划执行以及执行监督等方面, 对财政预算管理模式进行研究。但是, 要构建出一套完整系统的新型财政预算管理模式, 仍然需要在具体的预算管理实践进行不断的探索与创新。

参考文献

[1]詹姆斯R.麦圭根等:管理经济学:应用、战略与策略[M].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2.

[2]方荷生:财政管理学[M].苏州大学出版社, 2007.

[3]解学智、刘尚希:公共收入[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8.

8.物业管理模式研究 篇八

关键词:高职院校;物业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 (2011) 26-0137-04

2006年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了在高职院校“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1]如何落实教育部的相关文件精神对高职教育的发展至关重要。高职院校校企深度合作发展模式是基于市场和社会需求为目标导向的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及相关机构充分发挥各自不同的教育资源优势,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以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与管理第一线所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目标的高等教育模式。陕西警官职业学院是一所经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由陕西省司法厅主管的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学院。该校自成立以来,在高职教育办学实践中,以教育部出台的教高[2006]16号文件精神为指导,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用人单位需求为基本依据,结合自身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际情况,已逐步形成了与行业、企业及相关机构互利双赢的校企合作关系,在校企深度合作发展模式上做出了有益探索,形成了特色,促进了院校的可持续发展。笔者以陕西警官职业学院物业管理专业与行业、企业深度合作发展模式为个案进行探究。

一、物业管理专业与行业、企业深度合作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高等职业学校必须与行业、企业密切地合作,建立办学伙伴关系,使行业、企业直接参与培养过程,以期共同完成培养目标。”[2] 校企合作不仅是高职院校教育系统自身的一贯需求,而且也是现代行业、企业发展壮大的客观需要。

(一)增强物业管理专业建设的需要

物业管理是指“业主通过选聘物业服务企业,由业主和物业服务企业按照物业服务合同约定,对房屋及配套的设施设备和相关场地进行维护、养护、管理,维护物业管理区域内的环境卫生和相关秩序的活动。”[3]目前,物业管理已经在房地产业与其他服务业相结合的基础上,发展成为与我国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人民生活、工作息息相关的一个新兴行业,并且在促进经济增长、提高人民群众居住质量、增加就业、维护社区稳定以及推动房地产业发展等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专业建设是校企深度合作的结合点及高职院校教学成败的关键环节。陕西警官职业学院物业管理专业是2009年经陕西省教育厅批准设立并于当年招生的一个复合型专业,隶属于经济管理系。根据当前物业管理行业、企业及相关机构的人才需求信息,该校物业管理专业主要培养的是适应物业管理、公共秩序维护、物业档案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了完善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该校物业管理专业与物业管理行业、企业及相关机构建立了较为紧密的合作关系,对专业建设具有不可或缺的推动作用。

1、有利于以办学思路为脉络的物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在高职教育目标的宏观指导下,陕西警官职业学院梳理出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遵循高等职业教育规律,发挥行业办学优势,坚持学历教育与在职培训并重,司法警察类和法律实务并举,警务化管理和素质教育互促,使警学、企学联办共赢,使专业教学与行业服务一体化,为建设西部强省、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和民主法制建设服务的办学思路。在此基础上,该校物业管理专业提出了面向各类物业公司、房地产公司、城市住宅小区、大型商场、宾馆饭店和工矿企业等企事业单位,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掌握物业管理、经营和服务的专业知识,能适应生产、建设、服务和第一线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物业管理专业先后与具有较高资质的几家物业管理企业建立了稳定的深度合作关系,最大限度地整合和有效地利用教育资源与企业资源,确保实践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促成了学生岗位职业能力的形成,达到最终实现物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目的。

2、有利于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的物业管理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的进行

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既是高职教育的基本要求,又是高职院校生存的根本保证。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和训练是全面提高专业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其中,良好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有利于实践教学的开展,是提高学生岗位职业能力的主要途径。两年多来,陕西警官职业学院物业管理专业在开展校企深度合作的过程中,先后与西安市物业管理行业协会、陕西腾捷置业有限责任公司、西安锦园物业管理有限责任公司、陕西大洋立恒物业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及北京康景物业管理有限公司签署了校企共建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协议书,建立起专业特色鲜明、稳定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实现了资源共享,基本上满足了物业管理学生实训、实习的需求,实现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一体化运作,极大地提高了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

3、有利于以“双师”结构为主要特征的物业管理专业教学团队的搭建

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目标是根据高职教育的发展需要和根本任务,逐步培养和形成一支具有“双师”结构的师资队伍。“双师”结构是指专业教师由校内专任教师和校外行业、企业聘请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组成。陕西警官职业学院通过采取引导和鼓励专任教师到行业、企业挂职锻炼,以及引进或聘用行业、企业中实践经验丰富和学术水平较高的管理人员等方式,已经初步建设起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相对稳定、具有“双师”结构特征的物业管理专业教学团队,其中“双师”素质教师有14人,从根本上保障了物业管理专业课程教学质量。

4、有利于以促进院系稳定发展为目标的物业管理专业招生就业良性循环

实现招生和就业的良性循环是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而校企深度合作发展有利于扩大专业招生规模及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有利于满足现代行业、企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为此,陕西警官职业学院物业管理专业通过与物业管理行业、企业及相关机构深度合作发展,一方面,扩大了专业影响,不断提高专业知名度,从而形成专业招生优势。另一方面注重学生顶岗实习与就业相结合,增强了学生就业适应性和毕业后对口录用。另外还与西安市房地局培训中心签署了共建“全国物业管理从业人员岗位证书考点”协议,并与北京康景物业公司签署了“订单式”培养合作办学协议,从根本上解决了物业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问题。

(二)提升物业管理行业、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的需要

“物业管理企业是依法成立、具备专门资质并具有独立企业法人地位,依据物业服务合同从事物业管理相关活动的经济实体。”[4]1981年我国第一家专业化物业管理公司--深圳市物业管理公司挂牌成立,标志着我国在物业管理道路上迈出了第一步。2003年国务院颁布了《物业管理条例》,是我国物业管理发展史上里程碑意义事件,标志着我国物业管理进入了法制化、规范化发展时期。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目前我国物业管理已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提高竞争力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物业管理行业、企业只有不断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并合理地运用竞争策略,才能在房地产市场体系中最终赢得可持续发展。物业管理行业、企业与高职院校物业管理专业深度合作发展有利于提升市场竞争力。

1、有利于满足物业管理行业、企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力资源的需求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物业管理行业已逐步从产品时代演变到品牌时代,区域化管理、市场化经营、集团化发展、法制化运作已成为我国物业管理发展的趋势。物业管理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胜出,就必须创新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忠诚度,这就需要大量的高素质的物业管理专门人才。”[5] 我国物业管理市场迫切需要一些素质高、业务能力强、有一定管理经验、能直接服务于企业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行业、企业发展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物业管理行业、企业与高职院校物业管理专业深度合作发展,不断充实和优化行业、企业的人力资源队伍,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其对高素质技能型人力资源的需求。

2、有利于物业管理行业、企业节约培训、科研资金,降低人力成本

通过双方的深度合作发展,一是物业管理行业、企业可以储备一定数量的新生力量,节省了招聘、培训成本;二是物业管理行业、企业充分利用高职院校较为完备的教学基础设施、雄厚的师资力量、良好的学习氛围及规范的教学管理体系,将学院作为培训基地,对其员工进行学历教育或者非学历教育;三是学院的科研立项等理论研究、学生的社会实践等都围绕着物业管理行业、企业的需要开展,有利于物业管理行业、企业科研能力的提高,同时节约了科研资金;四是物业管理专业学生在顶岗实习中也是劳动者,而且无需报酬或者报酬低廉,从而降低了物业管理行业、企业的人力成本。

3、有利于物业管理行业、企业有效地开拓生存空间

面对全球性的产业与经济结构大调整,任何企业都需要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中找到恰当的发展方向,开拓更大的生存空间,寻求合法有效的赢利方式。物业管理行业、企业通过与高职院校物业管理专业深度合作发展,一方面,可以对学院的有关科研成果、后勤服务项目及基础建设项目进行投资合作,并根据投入的金额获取相应的收益;另一方面,学院还可以为物业管理企业的投资经营进行信息咨询,对其业务范围的拓展发挥智力支撑作用。

4、有利于物业管理行业、企业营造学习型组织的文化氛围

“学习给企业带来利益和机会。知识的积累依赖学习,创新的起点在于学习,环境的适应需要学习,应变的能力来自学习,这就必须建立一种重视学习、善于学习的文化氛围,因而企业应建立学习型组织,不断地增强学习能力,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消化各种知识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和调整内部组织结构,推动企业的变革和发展。”[6] 物业管理行业、企业通过与陕西警官职业学院物业管理专业深度合作发展,借助该校警务化管理的氛围,不断丰富自身的文化内涵。通过双方间的人员交流、相互学习等具体的合作活动,物业管理行业、企业可以有效提升知名度,塑造公关形象,提升文化层次,同时,学院师生浓厚的学习氛围以及整齐划一的警务化管理有利于其建立起现代企业普遍追求的学习型组织的文化氛围。

二、基于SWOT分析的物业管理专业与行业、行业深度合作发展现状

SWOT分析法是一种综合考虑企业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各种因素,进行系统评价,从而选择最佳经营战略的常用方法。以陕西警官职业学院为例,采用SWOT 分析法对物业管理专业与行业、企业深度合作发展的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威胁(threat)进行分析,勾画出该院物业管理专业与行业、企业深度合作发展的现状模式及其创新策略。

1、双方深度合作发展所拥有的优势

优势是一种强势因素。陕西警官职业学院物业管理专业与行业、企业深度合作发展所拥有的优势:一是该校具有司法警察类院校的办学特色、物业管理专业师资力量以及警务化管理下严谨、求实的学风;二是来自于物业管理行业、企业的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管理人员以及完备的设施、设备实训条件。在双方的深度合作发展中,可以合作共享人力资源、技术资源、信息资源、设备、场所等有利条件,努力实现培养高素质、高技能适企适岗的创新型专门人才的深度合作发展核心目标。

2、双方深度合作发展所存在的劣势

劣势是一种限制因素。陕西警官职业学院物业管理专业与行业、企业深度合作发展的劣势:一是双方缺乏成熟的合作意识。由于受传统观念影响,导致该校直接为行业、企业服务的意识还不到位、缺乏与其人才互动式的智力交流、物业管理领域的科研成果较少且转化率较低、培养出来的人才不可替代性较弱等问题的产生;二是物业管理企业合作动力不足。双方合作利益缺乏互补性,影响着企业主动深度合作的积极性,要实现互利双赢,必须具有对方可以利用的优势。

3、双方深度合作发展可利用的机会

机会是一种有利形势,既可能来源于宏观环境,也可能来源于微观环境,其实质是指市场上存在着“未满足的需求”。陕西警官职业学院物业管理专业与行业、企业深度合作发展的机会:一是良好的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政策法规环境。国家已制定了一些与高职教育相关的政策法规。如教高[2004]1号、国发[2005]35号、教高[2006]16号等文件中都有涉及在宏观层面上支持、鼓励校企合作的相关规定。这些政策法规无疑体现了国家对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重视,也是高职院校进行校企深度合作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二是基于房地产业和物业管理的可持续发展所带来的物业管理人才需求量的增加。“随着城镇建设的发展和城市现代化的推进,房地产投资额还将不断扩大。我国物业管理行业将迅速发展,并不断向规模化、集团化、智能化、网络化发展,对高级物业管理专门人才的需求也将激增。”[7]这为双方深度合作发展,共同培养高素质技能型物业管理人才带来了机遇。

4、双方深度合作发展所面临的环境威胁

环境威胁是指环境中一种不利的发展趋势所形成的挑战。陕西警官职业学院物业管理专业与行业、企业深度合作发展的威胁:一是政府尚未建立起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支持机制。目前,政府对校企深度合作提供相应的资金、法律、政策等保障措施还不够到位,影响了校企深度合作的顺利实施。二是学院面临的威胁主要是人才市场挑战。物业管理人才供需差距使得高级物业管理人才变得炙手可热,众多的高等院校纷纷开办物业管理专业。由于该校高职教育起步较晚,在某些方面落后于竞争对手,因而其物业管理专业与行业、企业深度合作发展具有一定程度的挑战性。

三、物业管理专业与行业、企业深度合作发展的现状模式

校企合作必须是全方位、多层次的合作。从合作的深度来看,校企合作可分为浅层次、中层次及深层次三个层次的合作模式。其中,深层次的合作模式是指“企业和学校相互渗透,学校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人力和智力支持;企业主动为学校投资,建立共享关系,真正实现'教学——科研——开发'三位一体化。”[8] 陕西警官职业学院物业管理专业与行业、企业深度合作发展的现状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双方互建基地”深度合作发展模式

“双方互建基地”合作发展模式是指校企双方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为对方搭建人力资源培训基地的校企合作模式。一方面,物业管理专业依托物业管理行业、企业,建立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主要任务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目前,该校已与西安市物业管理行业协会及四家资质较高的物业管理企业进行合作,建立了能满足物业管理专业发展需求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另一方面,物业管理行业、企业也将该校作为其员工开展学历教育或者非学历教育的基地,从而为其打造一支专业理论水平较高的人力资源队伍。

2、“以企业为主的顶岗实习”深度合作发展模式

“以企业为主的顶岗实习”合作发展模式是高职院校安排在校学生实习的一种方式。陕西警官职业学院物业管理专业学生在校内完成了两年半的理论课程学习任务后,利用最后半年时间到物业管理企业顶岗实习,在企业指导老师的引导下,以企业员工的身份,完成企业分配的岗位任务,同时,该校物业管理专业教师定期到企业去了解学生的实习情况,并与企业的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指导老师就学生顶岗实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交流。这种模式不但为企业解决了部分劳动力问题,而且使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提高了岗位能力和职业素质。

3、“双方共同开发专业课程”深度合作发展模式

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环节,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教育部出台的教高[2006]16号文件中强调了高职院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陕西警官职业学院物业管理专业课程开发以合作企业为窗口,认真听取行家、专家的意见,根据市场对物业管理人才的总体要求,与共建企业合作开发专业课程,把职业岗位要求的知识、技能、素质作为专业课程开发的切入点,积极推进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改革。

4、“以就业为导向的订单式培养”深度合作发展模式

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提出:“高职职业院校要大力开展订单式培养,从专业设置与调整、教学计划制定与修改、教学实施、实习实训直至学生就业等方面,充分发挥企业和用人单位的作用。”[9]“订单式培养”合作发展模式从更深层次上实现实践与理论的有机结合,也从根本上解决职业针对性、技能应用性和学生就业等一系列问题,达到整合教育资源的目的。2011年6月,陕西警官职业学院按照这一模式与北京康景物业管理有限公司签署了“订单式培养”协议,有助于提高该校物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保证企业获得稳定的人才资源,使学生能够较快树立明确的专业意识和学习的目的性、自觉性,有效提高学习效率。

四、创新物业管理专业与行业、企业深度合作发展现状模式的策略

SWOT分析方法已广泛应用在企业的战略管理中,效果显著。通过陕西警官职业学院物业管理专业与行业、企业深度合作发展的现状模式SWOT分析,表明目前面临着“优势与劣势同在、机会与挑战并存”的形势。要以战略管理理论为指导,依靠内部优势,利用外部机会,克服内部劣势、回避外部威胁,科学制定创新校企深度合作发展现状模式的策略。

1、充分发挥政府政策、法规的导向与规范功能

政府要引导、扶持、规范及保障行业、企业参与高职教育,促进行业、企业与高职院校良性共赢关系的建立。一是要健全有关政策与法规,进一步明确行业、企业以及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中的主体地位,确定企业在双方深度合作中的具体义务及合理利益,明确和落实行业、企业合理分担高职教育经费的相关政策;二是要继续加大对高职教育的公共财政投入,分担高职教育经费,以资金为杠杆建立行业、企业参与高职教育的投资与补贴机制,引导并鼓励行业、企业投资高职教育;三是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比如根据行业、企业在校企合作中所接管学生的实训、实习效果,决定对其执行各项税收、津贴的优惠等级及额度,形成对行业、企业与高职院校合作的监管机制。

2、与时俱进地更新双方观念、引导社会观念

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在双方深度合作发展中,一是要深刻认识到与行业、企业的深度合作发展是保证高职院校教学质量、教学特色乃至生存发展的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要不断转变观念,增强服务意识,关心和重视行业、企业对专业知识和人才的需求;二是行业、企业要从长远来审视双方深度合作发展的利害得失,将自身看作是人才培养主体的一部分,将双方深度合作发展当作是建构“学习型组织”的重要途径;三是不断引导社会观念,营造社会各方重视和支持高职教育的氛围,高职教育的特征决定了办好高职教育是多元因素的关联和相互渗透,需要全社会的重视和支持。

3、加大专业内涵建设力度,打造专业品牌特色

基于区域环境的优越性、校企合作的融洽性以及专业建设的创新性,结合陕西警官职业学院物业管理专业背景,利用该校现有的法律事务专业师资,打造物业管理专业品牌特色。一是实现以警务化管理为核心职业素质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二是根据人才市场需求,不断完善由物业管理课程模块和物业服务课程模块相复合突出应用性的专业课程体系;三是精心打造一支以研究生为主体、以行业、企业专家为骨干的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具有双师结构的专业师资队伍;四是充分利用行业、企业资源,形成互利互动的“产、学、研”合作机制。

4、积极建立促进双方深度合作发展的多维度保障机制

能否寻找与把握合作双方的利益平衡点,使双方深度合作产生最大效益,取决于双方长期合作中各种保障机制是否健全。建立高职院校物业管理专业与行业、企业深度合作发展的多维度保障机制,一是成立专门的领导机构,负责制定严密的校企合作管理制度;二是建立校企双方的管理协调机构,负责协调处理校企合作中的有关问题;三是建立双方深度合作发展的激励机制,定期对参与实训、实习基地工作的企业员工与专业自身教师的工作做出符合事实的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对有突出贡献的员工与教师进行表彰与奖励。

五、结束语

2010年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了“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10],更加明确了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和进一步推进校企合作模式的办学指导思想。陕西警官职业学院物业管理专业与行业、企业深度合作发展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贯彻执行了国家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政策,取得良好效果。高职院校要始终结合自身的现实情况和企业需求,寻找双方深度合作发展的恰当“契合点”,不断完善和创新双方深度合作发展模式,以解决专业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之间的矛盾,形成互动、良性、循环向上的双方深度合作发展态势,实现多方共赢。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 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6]16号,2006-11-16.

[2]李海宗.高等职业教育概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11.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物业管理条例[Z].国务院令第379号 文件,2003-06-08.

[4]中国物业管理协会.物业管理实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 社,2006:1.

[5]罗纪红.高职物业管理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中国 成人教育,2009,(19).

[6]刘宁杰.企业管理[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144.

[7]吴兴华,黄安心,杜敏.物业管理行业人才需求分析及培养模式 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09,(6).

[8]李坚强,蔡建.浅析高职院校开展校企合作的现状[J].社科纵横, 2009,(10).

[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 改革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4]1号,2004-04-02.

[10]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 要(2010-2020)[EB/OL]. http://www.gov.cn/jrzg/2010-07/29/ content_1667143.htm.

上一篇:难点村汇报下一篇:认识小溪鱼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