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行业企业战略管理(精选8篇)
1.食品行业企业战略管理 篇一
食品企业管理培训
食品企业管理课程有哪些?
食品企业管理培训讲师有哪些?
食品企业管理内训师哪位最权威?
食品企业管理方面的培训讲师哪里找?
国内最知名的食品企业管理培训师是哪位?
欢迎进入著名食品企业管理专家谭小芳老师
课程《食品企业管理培训》!
讲师:谭小芳
培训时间:2天
培训地点:客户自定
培训对象:企业中高层管理者
培训背景:
——欢迎进入著名企管专家谭小芳老师的《食品企业管理培训》课程您将学习到:紧扣食品行业人才需求,精选教学内容,着重增加新颖、典型案例分析,重点阐述食品企业管理知识。主要内容包括:第一讲食品企业管理概述,第二讲食品企业组织管理和信息管理,第三讲经营决策与计划,第四讲食品企业生产管理,第五讲食品企业营销管理,第六讲人力资源管理,第七讲食品企业质量管理,第八讲食品企业创新。
培训大纲:
谭小芳老师的《食品企业管理培训》课程主内容概括:
第一讲 食品企业管理概述
第一节 食品企业管理
第二节 食品企业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第三节 食品企业经营理念
思考题
第二讲 食品企业组织管理和信息管理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食品企业管理组织结构设置及组织管理制度
第三节 组织管理信息系统
思考题
第三讲 经营决策与计划
第一节 经营决策的概述
第二节 企业经营决策的方法
第三节 经营计划
思考题
第四讲 食品企业生产管理
第一节 生产过程
第二节 生产布置
第三节 生产能力与生产计划
第四节 网络计划技术
第五节 设备管理
思考题
第五讲 食品企业营销管理
第一节 产品策略
第二节 价格策略
第三节 分销渠道策略
第四节 促销策略
思考题
第六讲 人力资源管理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劳动定额和劳动组织
第三节 绩效考核
思考题
第七讲 食品企业质量管理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食品企业质量管理体系
第三节 IS0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
第四节 IS022000食品安全质量管理体系
第五节 质量认证
第六节 食品质量控制
思考题
第八讲 食品企业创新
第一节 知识管理与创新
第二节 企业技术进步
第三节 新产品开发与管理
第四节 可行性研究
食品企业管理培训总结
2.食品行业企业战略管理 篇二
一、我国食品行业发展环境分析
甘肃清河源食品公司成立于2002年6月, 距省会兰州市150公里, 占地面积218亩, 是甘肃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拥有清真食品许可企业、甘肃省储备肉活禽储备待储资格。公司以畜牧产业为基础, 是一家以清真牛羊养殖、屠宰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综合性民营公司。公司主要从事牦牛和藏系绵羊的屠宰加工和相关熟制品的生产, 属于食品行业中的屠宰及肉制品加工细分行业, 公司已通过HACCP认证, 清真冷却排酸牛羊肉生产线项目荣获甘肃省食品工业优秀新技术成果奖。公司2012年营业收入1.95亿元, 营业利润0.464亿元, 比2011年分别增加了0.607亿元和0.156亿元。
1. 行业特征分析。
(1) 居民对绿色、健康肉制品的刚性需求。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以及健康饮食意识的加强, 牛羊肉制品的消费需求保持着良好的发展态势, 近几年, 肉类加工经历了从冷冻肉到热鲜肉到冷却肉的发展轨迹。速冻方便肉类食品发展迅速, 成为许多肉类食品厂新的经济增长点;传统肉制品逐步走向现代化, 传统的作坊制作向现代化工厂挺进;西式肉制品发展势头强劲;利用肉制品腌制、干燥成熟和杀菌防腐处理等高新技术, 开发出低温肉制品、保健肉制品等。近年来伴随着对肉牛、肉羊需求量上升的是肉牛、肉羊存栏量的下降, 这导致全国部分地区出现“牛荒”、“羊荒”, 也导致了牛羊肉价格的上涨。而随着我国居民人均收入的上升, 对绿色、健康肉制品需求上升导致的刚性需求, 是该行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2) 很难复制的原料资源。公司产品的品种主要取决于加工原料牦牛和藏系绵羊。牦牛有很高的生产价值, 能为人们提供成本低、无污染、高质量的多种独特牦牛产品, 具有很高的开发价值, 牦牛肉类似于野牦牛肉, 肉质鲜美, 具有高蛋白质 (比黄牛肉高58.7) 、低脂肪 (比黄牛肉低69.8) 、低热量 (比黄牛肉低19.3) 、多氨基酸 (比黄牛肉多两种) 的特点。藏系绵羊归属藏绵羊这一原始品种, 有着和牦牛相同的生存环境和类似的营养品质, 具有高蛋白、低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丰富、不饱和脂肪酸较高等特点, 风味鲜美, 肉质细嫩。公司所在地甘肃甘南草原的藏系绵羊有相当的种群资源, 为公司的屠宰和加工提供了最天然、最稳定的资源保障, 这种资源是不可复制的。
2. 行业准入分析。
丰富的活畜资源来源是屠宰加工行业必不可少的条件, 对牛羊屠宰企业来说, 公司所处地域牛羊资源的多少决定了企业的准入。对牦牛、藏绵羊的屠宰加工要求公司生产加工地必须在生长牦牛和藏绵羊的青海、西藏、四川、甘肃、新疆等产地。
3. 行业政策分析。
居民收入不断提高和消费机构升级, 肉食产品的消费由量变到质变, 高端深加工市场逐渐扩大。上游牛源紧缺造成下游屠宰加工企业活牛供应不足, 屠宰设备产能利用率低。随着屠宰企业淘汰速度和行业整合加快, 国家产业扶持力度的加大和屠宰市场的进一步规范, 小规模屠宰商贩将逐渐退出市场, 规模化屠宰加工企业的影响力增强, 这将极大地促进我国肉牛屠宰加工规模化程度和行业集中度的提高。行业科技不断进步, 先进的屠宰及分割标准得到了推广, 产品品质和结构得到改善。
4. 企业价值链分析。
公司主要从事牦牛和藏系绵羊的屠宰加工和相关熟制品的生产, 属于农业食品行业中的屠宰及肉制品加工行业, 采用国际先进的设备和生产工艺, 让消费者吃上真正放心的牛羊肉制品, 打造中国清真食品第一品牌。公司主要产品是冷鲜牛羊肉系列、分割冷冻牛羊肉系列、调理制品及熟食制品系列及高档活力牦牛骨肽胶囊, 共计四大类500多个品种规格。公司价值链基本按照以下三条进行。
(1) 牦牛、藏绵羊——部分育肥——规模化屠宰分割——冷冻贮藏——牛羊肉深加工——产品销售
(2) 集中收购 (牦牛、藏绵羊) ——屠宰分割——急冻、冷藏——批发销售
(3) 交易市场采购 (架子牛) ——短期育肥 (黄牛) ——屠宰分割——雪纯牌熟牛肉、羊排等, 或牦牛、藏绵羊深加工——高端市场
二、公司竞争优势、劣势分析
1. 进入壁垒——较高。
一体化经营的现代屠宰加工行业不仅仅需要巨额初始资金投入, 而且从收购、育肥、屠宰分割、精深加工、储运营销等多个环节都需要大量资金持续投入, 规模越大的企业需要的资金量也越大, 属于典型的资金密集型行业。屠宰加工产业的规模化、产业化经营需要能够控制稳定充足的牛、羊资源和充足稳定的良种牛, 该行业已经具有非常明显的资源驱动型行业特征。由于穆斯林食品消费习惯的清真性, 对加工食品的人员、原料、流程等都有严格的要求, 因此限制了很多企业的进入。
2. 供应商力量——较弱。
我国肉牛肉羊的供应主要依靠单个农户, 因此供应商议价能力较弱。此行业黄牛、绵羊可四季屠宰, 不具有季节性, 但是牦牛、藏绵羊为草场放牧, 每年8月-11月为牦牛和藏羊大规模交易和收购时间。公司位于临夏市, 是中国牦牛、藏羊肉的批发集散地, 为公司的屠宰和加工提供了最天然、最稳定的资源保障, 这种资源是不可复制的。
3. 行业内竞争——一般。
本行业中细分市场主要是以黄牛、绵羊屠宰加工为主, 如五福、皓月、秦宝等, 都没有牦牛藏羊产品。而且甘肃及临夏周边冷冻和加工能力有限, 资源没有优势。我国牲畜屠宰行业集中度较低, 大量的牲畜屠宰依靠小规模企业或者个人屠宰户完成, 但是与大型屠宰企业相比, 这些小规模企业或个人屠宰户往往缺乏足够的牛羊肉储备设备, 因此其存货并不足以支撑其整个年度内的销售。而大型企业的优势在于有充足的资金收购与储存牛羊肉, 并在一年的时间内对其低买高卖从而获得较高的收益。因此, 尽管该行业内存在大量个体及中小屠户, 但其并不能对大型企业构成实质性威胁。
4. 客户力量——弱。
肉牛、羊屠宰企业掌握着牛羊肉产业链中初级加工品的供应, 具有较强的资源优势, 在产业链中话语权很强, 因此客户力量较弱。公司就销售渠道而言, 冷冻肉客户主要为从事贩运牛羊肉的个体工商户, 冷鲜肉客户主要为从事餐饮行业的个体户和公司, 熟制品主要为从事批发零售的个体户和商贸公司, 其来源主要是正规屠宰加工企业。食品是个下游需求快速拉动上游生产的行业。
5. 替代威胁——中。
由于牛羊肉与猪肉、禽肉及鱼肉具有一定的替代关系, 但是在我国的一些地区, 如西北的广大地域, 由于饮食习惯及宗教信仰造成了猪肉、禽肉与鱼肉无法替代牛羊肉, 在这些地方牛羊肉替代威胁很低。
三、结论与建议
拥有资源优势的特色食品行业是国家重点扶持行业, 正处在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期。就本案例而言, 由于属于典型的资金密集型行业, 具有明显的资源驱动型特征, 进入壁垒较高;由于农户谈判能力弱, 即供应商力量弱;由于从事贩运牛羊肉的个体户和从事餐饮行业的个体户、企业谈判能力弱, 即客户力量不强;由于区域性消费特点, 使猪肉、禽肉及鱼肉等替代品的替代威胁处于中等水平;细分市场中以黄牛、绵羊屠宰加工为主如五福、皓月、秦宝等企业, 都没有牦牛、藏羊产品, 对公司未形成较大威胁, 本地区存在的大量个体户, 由于受规模、资金及技术等限制, 还不能对公司构成实质性威胁。因此, 笔者认为公司在本地区处于优势地位, 应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实现持续发展。
3.行业寒冬中印刷企业的战略问题 篇三
如果将整个世界经济的结构进行抽象建模,我们会发现它是由这样三个要素组成的:消费者、生产者和资源提供者。在世界经济链条上,欧美是上游消费者,负责输出需求并制定品质要求;中国是生产者,负责承接消费者的需求并按照其品质要求和规则标准完成生产,通过生产成品来挣取加工费;中东、南美、非洲等国家和地区是下游资源提供者,依靠提供大宗原材料来获得非可持续性的回报。
从这个模型来观察自己的印刷行业,我相信绝大多数老板会惊讶地发现,原来自己在这个模型之中就是扮演“中国”这种生产者的角色——以低利润来赚取加工生产费用,而且低门槛的同类竞争非常惨烈——上游的需求方有个风吹草动都会让自己本来就非常稀薄的利润更加不保。同时,还要面对诸如“环保”“保护工人权益”等各种要求,使我们不得不从本来就非常稀薄的加工费中挤出这些成本来填补新的支出黑洞。
在此,我不想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说诸如“这个行业产能过剩”的“正确的废话”。我们回归到自己,回归到我们唯一能够驾驭的事情——自己的企业。我们会发现:我们没有核心竞争力!要永远相信,你能买到的机器别人也能买得到;你能请得起的人,别人也能请起。如果挣钱效益非常明显,谁会不舍得投入呀!今天的著名企业如京东、华为、万科,他们的起点并不比我们高。最为人称道的华为是代理农村交换机起家的,与那种纯粹利用信息不对等倒卖挣差价相比,我们的印刷厂的挣钱方式几乎可以算“高科技”了!但是,华为在通过代理农村交换机挣了大把钱之后,他考虑了后一步应该怎么走,所以把挣来的钱用来研发了C088这款程控交换机,打入城市市场,从而完成了一种更高附加值的战略转移。
在这里,我想请印刷行业的老板都扪心自问一下,你们早几年通过加工挣了钱的时候,自己干了什么?大多数仅仅是在销售人员的忽悠下买了更多机器;厂房更大了、机器更多了、工人也更多了,但是业务形態没有任何变化!当上游的需求萎缩的时候,所有这些自我感觉良好的“本钱”突然都变成了烫手的山芋!有多少曾经风光一时的印刷厂就是这样突然间轰然倒塌。
无论宏观经济形势好还是差,都有人挣钱,有人倒闭。我们是做企业的,不应该怨天尤人。我们坐着电梯上到16楼,这其实与我们自己无关,只是碰巧而已。如果我们能够自己爬上16楼,那就是真本事,无论有没有电梯都丝毫不受影响!那种能够自己爬上16楼的人,平时都是做过很多有计划的自我训练的,所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讲的就是战略!
一个国家也好,一个行业也好,一家企业也好,甚至一个人的职业生涯也好,它的发展轨迹都是分层跃进的!就好比一只猴子在森林中,它越是处在森林边缘,树木之间的间距就越人,树上也没啥果子;越是靠近森林中心,参天大树就越多,而且树与树之间间隔也越密,很容易从一颗树轻松跳到另外一颗树上,每一颗树上可以采食的果子也更多!所以,我们看一个企业,不仅仅看它现在是否挣钱,更应该看它的业务模式是否在向更高附加值的方向跃进,如果没有这样的跃进,只是规模扩大而已,这种所谓的辉煌不会持续!
以上种种其实讲的是关于企业战略的问题。我们很多印刷企业的老板起身草莽,有的是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豪情,缺乏的是战略规划企业定位的意识。基本上是“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最近刘强东说:“传统企业不要自己建什么电商部门”;而马云又说:“传统企业应该拥抱互联网,大力发展电商”。谁说的对?其实,他们都不对!为什么呢?因为对印刷企业而言,这都是“战术级”的问题,而不是“战略级”的问题!不是核心问题!
战略级的问题是,雅昌在大家印了画就把原稿丢弃的时候,将原稿特意存了下来,并建立了一个画稿存储系统,然后转型到更有附加值的专业文化艺术品印刷和数字资产管理。战略级的问题是,华为代理农村交换机挣钱之后,省吃俭用全部投入研发,自己研制出C088程控交换机,然后打入更高利润的城市交换机市场。战略级的问题是,通用裁员,把不挣钱的业务和部门全部关掉,然后专注投入挣钱的业务,完成更高附加值业务的转型。如此种种,你有没有考虑过?还是得过且过,静候奇迹的发生?或者,什么都不想丢弃,每天被琐碎的事搞得精疲力竭?
不是每一个印刷企业都能成为雅昌,做不到也不可能。回到我们最初的模型,中国作为生产者,即便制订了成为“消费者”的战略,在近30年也不可能替代欧美成为世界的消费需求者。但是,中国作为生产者,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位置,那就是完整的产业链结构,以及由此衍生的社会生产分工协作能力,并由此形成的快速满足需求的响应速度,这些足以让其他潜在挑战者无法比肩。
再回到我们印刷企业。首先要减少一切非必需的成本,把所有的资源集中在自己最有优势的业务上,并突出这个优势,借用一切能够借用的外部力量,让自己能够更加快速地响应需求,并把自己整合到一个更大的行业分工协作的闭环中,寻求整体性的优势,来实现现阶段困境的破局。然后再想清楚下一步自己在整个协作价值链中的战略定位,并集中资源实现这种规划。
4.食品企业管理试卷答案 篇四
1、企业管理:是指对企业所拥有的生产要素——人力资源、金融资源、物质资源和信息情报资源进行有效地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用最有效的方法去实现企业经营目标。
2、企业法人:出资者为了进入市场,参与竞争,获取利润,出资构造的一种经济组织,并使其人格化,具有独立的法律地位,能够独立地享受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责任。
3、全面质量管理:简称TQM。就是企业全体职工同心协力,把专业技术,经营管理,数理和思想教育结合起来,建立起从产品的研究设计、生产制造、售后服务等活动全过程的质量保证体系。
4、PDCA法:把管理比喻成车轮,即管理自计划(plan)始,经过执行(do)、检查(check)、总结(action),再返回到计划的循环,称为管理循环。
5、PMC:生产计划与物料控制,简称PMC。PC是指生产的计划与进度控制,即生产安排与跟进、调度;MC指物料的计划、订购、调度、使用及原料管理等过程的控制,最佳目标是生产的供料充足但不囤料、待料,不能因缺料而停产。
二、填空题(共30分,每空1分)
1、出资者以其出资额对公司,公司以企业法人拥有的总资产
2、管理思想、管理手段、质量管理观念、信息观念、人才观念、时效观
3、国际标准化组织,ISO9001-90034、顺序、平行、平行顺序
5、供应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
6、导入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
三、选择题(共20分,每题2分)
1-5 CADBD6-10CADAC
四、简答题(共30分)
1、确保企业生产顺利进行;为制造企业生产经营提供所需物资;加速企业资金周转,节省成本;促进企业竞争力的提高;利于企业文化和加快发展步伐。(5分)
2、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管理职责;资源管理;安全产品的策划和实现;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确认、验证和改进。(5分)
3、项目建议书编写;可行性研究;设计计划任务书编写;设计工作;施工、安装、试产、验收、交付生产。(5分)
4、追求业绩增长,忽视利润增长;服务缺失带走利润;员工敷衍了事,作风拖沓,精神不振;产品缺陷;随意发动价格战烧掉利润;库存积压,吞噬利润。(6分)
5、成本预测;成本计划;成本报表;成本控制;成本分析;质量成本。(6分)
6、重视科学决策;重视科学立项,重视新产品开发的内部过程管理(3分)
五、论述题(共15分)
1、影响企业经营的环境因素:微观环境与宏观环境
5.企业所得税管理、银行业 篇五
收入总额的确认是计算应纳税所得额及应纳所得税额的首要环节。本节首先介绍收入总额的确认原则和银行业主要收入类型,然后 对不同类型收入的会计核算、税务处理方法以及税会差异进行了具体 分析。
一、收入总额的确认原则
收入总额的确定原则,有权责发生制原则和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相关内容,参见本书第二章第一节。
二、银行业收入的内容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30号—财务报表列报》对商业银行利润表(参见本书第一章第三节)的列示,会计上将银行业的收入分为营业收入和营业外收入两部分。其中,营业收入包括:利息收入、手续费及佣金收入、投资收益、公允价值变动收益(损失)、汇兑收益、其他业务收入。
1.利息收入。银行的利息收入,指银行将资金提供给他人或他人占用本行资金所取得的利息收入,包括发放的各类贷款(普通贷款、银团贷款、贸易融资、贴现和转贴现融出资金、协议透支、信用卡透支、转贷款、垫款等)、与其他金融机构(中央银行、同业等)之间发生资金往来业务、买入返售金融资产等实现的利息收入。
利息收入按照业务类别设立有关明细账户进行核算,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30号—财务报表列报》的规定,利息收入具体内容如 表18。
表18 银行利息收入分类 项目 利息收入
-存放同业
-存放中央银行-拆除资金--发放贷款及垫款 其中:个人贷款和垫款
公司贷款和垫款 票据贴现
-买入返售金融资产
-债券投资
-其他
其中:已减值金融资产利息收入
(1)存放同业利息收入。指银行存放于境内外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款项实现的利息收入。
(2)存放中央银行款项利息收入。指各金融企业在中央银行开户而存入的用于支付清算、调拨款项、提取及缴存现金、往来资金结算以及按吸收存款的一定比例缴存于中央银行的款项和其他需要缴存的款项所取得的利息收入。存放中央银行的各类款项应分性质进行明细核算,一般包括以下几类: ①法定存款准备金。指根据中央银行存款准备金系统的规定,金融机构必须按照客户存款的一定比率存入中国人民银行的资金。
②超额存款准备金。指金融机构存放在中央银行、超出法定存款准备金的部分,主要用于支付清算、头寸调拨或作为资产运用的备用 资金。
③结售汇周转金。指银行为了开展外汇业务而按照央行规定的比例保持的一定数量的外汇结、售汇人民币周转金。
④指定生息资产。指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外国银行分行外汇营运资金的30%应当以6个月以上(含6个月)的外币定期存款作为外汇生息资产;人民币营运资金的30%应当以人民币国债或者6个月以上(含6个月)的人民币定期存款作为人民币生息资产。
(3)拆出资金利息收入。指银行拆借给境内外其他金融机构款项实现的利息收入。
(4)贷款利息收入。指银行发放贷款取得的利息收入。银行发放贷款除普通贷款以外,还包括银团贷款、贸易融资、贴现和转贴现融出资金、协议透支、信用卡透支、转贷款等授信业务。
①票据贴现。指银行折价购买未到期银行承兑汇票或商业承兑汇票等票据的一项业务。票据一经贴现便归银行所有,贴现银行到期可凭票直接向承兑人收取票款。对于持票人(客户),贴现是一种以手持未到期的票据向银行贴付利息,取得现款的经济行为。由于票据的付款人对持票人是一种债务关系,在票据未到期前,票据付款人对持票人负债,而当票据经银行贴现后,银行持有票据,票据付款人就形成对银行的负债。因此,票据贴现 不仅仅是一种票据买卖行为,它实质上是一种债权债务关系的转移,是 银行通过贴现而间接地把款项发放给票据的付款人,是银行贷款的一种特殊方式。
票据贴现与普通贷款相比,有以下区别:
第一,涉及的当事人不同。普通贷款涉及银行、借款人、保证人之间的关系,票据贴现则涉及贴现银行、贴现申请人、承兑人、背书人、出票人的关系。
第二,先扣收利息再放款。普通贷款是先发放本金,贷款到期利随本清或按期计收利息;票据贴现是在贴现业务发生时预先扣除利息,贴现申请人得到的贷款是票面金额扣除利息后的净额,所以其实际利率要比名义利率(即计算贴现息用的贴现率)略高。
第三,风险较低。票据通常是以实际的商品交易为基础,商品交易所产生的销售收入是债务人还款的可靠来源;票据到期承兑人或出票人必须无条件付款,如不付款,贴现银行可以对票据的所有背书人进行 追索。
第四,期限短。贴现期最长不超过6个月。
第五,票据贴现后,贴现银行可将票据转贴现或向人民银行申请再贴现,从而实现资金的迅速回笼 ②银团贷款。指由几家银行联合向一个客户发放贷款的业务。其具体操作过程是,多家银行共同与用款人签订贷款合同,由一家银行牵头(牵头行)或者委托一个代理者统一负责贷款的发放和本息的收取,各参与行向牵头行(或代理者)支付手续费。会计处理上,牵头行只将自身应得的利息计入收入科目,为参与行代收的利息计入往来账户,参与行各自取得的利息收入分别计入收入科目。同时,牵头行还要确认从参与行取得的手续费收人。
因此,银团贷款业务取得的收人,可作如下归纳:牵头行既取得贷款利息收入,同时也取得了手续费和佣金收入;对于参与行,仅取得贷款利息收入。在下文中,对银团贷款的有关处理不再作具体表述,请分别参考利息收入和手续费及佣金收入部分的介绍。
(5)买入返售金融资产利息收入。指银行按返售协议约定先买入再按固定价格返售的证券等金融资产所融出的资金所取得的利息收入。
(6)债券投资利息收入。指银行持有企业债券或金融债券期间取得的利息收入。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的规定,企业(金融)债券投资持有期间取得的利息收入,根据业务性质分别在“投资收益”和“利息收入”中核算。银行利息收入中所称的债券投资利息收入,主要来自于银行下列类型债券持有期间取得的利息收入: ①作为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债券 ②作为持有至到期投资的债券。其 ③作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债券。
(7)已减值金融资产利息收入。指贷款计提减值后确认的利息收入。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贷款发生减值的,在资产负债表日,应按贷款的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计算确定的利息收入,借记“贷款损失准备”科目,贷记“利息收入”科目。
2.手续费及佣金收入。指银行为客户办理各项业务(一般为中间业务)时所收取的手续费和佣金,是银行除利息收入以外最主要的收入来源之一。中间业务,是指一般不会为银行带来资产负债方面的风险,银行完全处于中间人的地位提供服务的业务(参见本书第一章第三节有关内容)。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一应用指南》的规定,银行应确认的手续费及佣金收入种类有:办理结算业务、咨询业务、担保业务、代保管等代理业务以及办理受托贷款及投资业务等取得的手续费及佣金,如结算手续费收入、佣金收入、业务代办手续费收入、基金托管收入、咨询服务收入、担保收人、受托贷款手续费收入、代保管收人,代理买卖证券、代理承销证券、代理兑付证券、代理保管证券、代理保险业务等代理业务以及其他相关服务实现的手续费及佣金收入等。
3.投资收益。指银行对外进行长期股权投资和持有或处置有关金融资产(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取得的收益。
需要注意,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的规定,企业(金融)债券投资持有期间取得的利息收入,根据业务性质分别在“投资收益”和“利息收入”中核算。
投资收益的相关内容参见本书第二章第三节有关内容。4.公允价值变动收益(损失)。指银行的交易性金融工具、指定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或负债,以及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衍生工具、套期保值业务中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应计入当期损益的利得或损失。包括:①交易性金融工具。②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工具。③衍生工具。④其他。5.汇兑收益。
(1)汇兑收益。指银行发生的外币交易因汇率变动而产生的汇兑收益。
(2)外币业务。指银行从事以记账本位币以外的货币进行的款项支付、外来结算等业务。外币业务内容包括:外币存款、外币贷款、外币兑换、外币同业拆借、国际结算、外汇担保等。
具体内容参见本书第二章第四节有关内容。
6.其他业务收入。指银行业务中除上述内容之外,符合收入确认条件的其他收入,如出租固定资产、出租无形资产的租金收入等。
7.营业外收入。指与银行的日常经营活动无直接关系但应计入收入总额的各项净收入,包括处置非流动资产利得、非货币资产交换利得、罚没利得、盘盈利得、出纳长款利得、债务重组利得、捐赠利得、政府补助利得、确实无法支付而按规定程序经批准后转作营业外收入的应付款项等
银行一项业务可能涉及多种类型的收入,如福费廷业务。福费廷(Forfeiting),也称“包买票据”或“票据买断”,是银行为国际贸易提供的一种中、长期融资方式。它是指银行作为包买商从出 口商那里无追索权地购买由银行承兑、承付或保付的远期汇票,从而向出口商提供融资的业务。福费廷业务通常发生在延期付款的大型机械设备和成套设备的贸易中,出口商把经过进口商承兑的、期限在6个月以上的远期票据(一般5~6年),无追索权地售与出口商所在地银行,从而提前获得现款。出售远期汇票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出口地银行向出口商融资的过程,只是汇票到期时该笔款项不向出口商索取,而向进口商索取。
福费廷业务的收入包含贴现利息、宽限期贴息和承诺费三个部分,具体各项收费通过合同约定。
贴现息由票面金额按一定贴现率计算而成。贴现率一般分成复利贴现率和直接贴现率两种。前者以年利率计算,通常每半年滚利计息次。后者系根据面值和到期日得出的百分比贴现率。贴现率一般以LBOR利率为基准,在考虑进口国国家风险、开证行信用风险、贴现期限长短和金额的基础上加一定点数。
宽限期贴息从票据到期日到实际收款日的期限称为“付款宽限期”,包买商(银行)通常将宽限期计算在贴现期中,收取贴息。从出口商和包买商达成福费廷协议到票据实际买入之日的时间为承诺期,在此期间,包买商要筹集资金,形成实际资本成本和机会成本,因此要向出口商收取承诺费。一般每月收取一次,如果承诺期少于一个月,也可同贴现息一并收取。
福费廷业务实质上收取的是利息收入和手续费收入,因其服务对象的特点,所以该业务还会涉及汇兑收益(或损失)。
在下文中,对福费廷业务的有关处理不再作具体表述,请分别参考利息收入、手续费和佣金收入及外币业务部分的介绍。
图5和图6分别给出了不涉及和涉及第三者担保的福费廷业务流程示意图。
三、收入的确认及税会差异
1.利息收入。(1)贷款利息收入。
①会计核算。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企业在资产负债表日,应按合同利率计算确定的应收未收利息,按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计算确定利息收入。实际利率与合同利率差异较小的,也可以采用合同利率计算确定利息收入。
实际利率法,是指按照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含一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实际利率计算其摊余成本及各期利息收入或利息费用的方法。其中:
实际利率,是指将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在预期存续期间或适用的更短期间内的未来现金流量,折现为该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当前账面价值所使用的利率。
摊余成本,是指该贷款的初始确认金额经下列调整后的结果:扣除已偿还的本金;加上或减去采用实际利率法将该初始确认金额与到期日金额之间的差额进行摊销形成的累计摊销额;扣除已发生的减值损
银行从事贷款业务的相关会计处理如下: 贷款的初始计量。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的规定,银行按当前市场条件发放的贷款,应按发放贷款的本金和相关交易费用之和作为初始确认金额。
贷款的后续计量。贷款未发生减值的情况下,持有期间所确认的利息收入,应当根据实际利率计算。资产负债表日,企业应按合同利率计算确定的应收未收利息,借记“应收利息”等科目,按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计算确定的利息收入,贷记“利息收入”,按其差额,借记或贷记“贷款——利息调整”等科目。
银行收回或处置贷款时,应将取得的价款与该贷款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贷款减值损失的计量。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第43条规定,银行对贷款进行减值测试,应根据本银行的实际情况分为单项金额重大和非重大的贷款。对单项金额重大的贷款,应单独进行减值测试;对单项金额不重大的贷款,可以单独进行减值测试,或者将其包含在具有类似信用风险特征的贷款组合中进行减值测试。单独测试未发生减值的贷款,也应当包括在具有类似信用风险特征的贷款组合中再进行减值测试。
银行进行贷款减值测试时,可以根据自身管理水平和业务特点,确定单项金额重大贷款的标准。例如,可以将本金大于或等于一定金额的贷款作为单项金额重大的贷款,此标准以下的贷款属于单项金额非重大的贷款。单项金额重大贷款的标准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
单项金额重大的信贷资产均应采用现金流折现模型进行单独减值测试,有客观证据表明其发生了减值的,应当计算资产负债表日的未来现金流量现值(通常以初始确认时确定的实际利率作为折现率),该现值低于其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确认为贷款减值损失。
银行采用组合方式对贷款进行减值测试的,可以根据自身风险管理模式和数据支持程度,选择合理的方法确认和计量减值损失。例如,采用迁移模型进行组合评估计量减值。迁移模型,是通过在具有类似信用风险特征的贷款中分析其在特定时间风险分类的变动,测算每一类别贷款发生损失的概率,通过将当期资产负债表日相同类别贷款余额与损失率相乘得到预计的损失金额,即减值准备。资产负债表日,确定贷款发生减值的,按应减记的金额,借记“资产减值损失”科目,贷记“贷款损失准备”科目。同时,应将“贷款—一本金、利息调整”科目余额转入“贷款——已减值”科目,借记“贷款一一已减值”科目,贷记“贷款——本金、利息调整”科目。
贷款发生减值后,在资产负债表日,应按贷款的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计算确定的利息收入,借记“贷款损失准备”科目,贷记“利息收入”科目。同时,将按合同本金和合同利率计算确定的应收利息金额进行表外登记。
收回减值贷款时,应按实际收到的金额,借记“吸收存款”、“存放中央银行款项”等科目,按相关贷款损失准备余额,借记“贷款损失准备”科目,按相关贷款余额,贷记“贷款—已减值”,按其差 额,贷记“资产减值损失”科目。
对于确实无法收回的贷款,按管理权限报经批准后作为呆账予以转销,借记“贷款损失准备”科目,贷记“贷款—已减值”科目。按管理权限报经批准后转销表外应收未收利息,减少表外“应收未收利息”科目金额。
已确认并转销的贷款以后又收回的,按原转销的已减值贷款余额,借记“贷款—一已减值”科目,贷记“贷款损失准备”科目。按实际收到的金额,借记“吸收存款”、“存放中央银行款项”等科目,按原转销的已减值贷款余额,贷记“贷款—已减值”科目,按其差额,贷记“资产减值损失”科目。
②税法规定。根据《企业所得税法》第9条及其实施条例第18条规定确定的原则,贷款的利息收入,应在合同约定的债务人应付利息的日期,以合同约定利率确定的利息金额作为计税收人。
根据原《国家税务总局关于金融保险企业所得税有关业务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2]960号)的规定,金融企业发放的贷款,应按期计算利息并计入当期应纳税所得额。发放的贷款逾期(含展期,下同90天尚未收回的,此前(含90天)发生的应收未收利息应按规定计人当期应纳税所得额;此后发生的应收未收利息不计入当期应纳税所得额,待实际收回时再计入当期应纳税所得额。
金融企业已经计入应纳税所得额或已按规定缴纳企业所得税的应收未收利息,如逾期90天(不含90天)仍未收回的,准子冲减当期的应纳税所得额。
③税会差异及处理。所得税与会计对利息收入确认的原则不同,直接影响利息收入计税基础。举例分析如下: 【例1】20×8年1月1日,甲银行向乙客户发放了一笔貸款15000000元。贷款合同年利率为10%,期限2年,到期一次偿还本金支付利息。假定该贷款的实际利率为10%。
根据会计规定,甲银行账务处理如下: 20×8年1月1日,发放贷款:
借:贷款——本金
15000000 贷:吸收存款
15000000 20×8年12月31日,银行确认贷款利息: 借:应收利息
150000 贷:利息收入
1500000 20×9年12月31日,银行确认贷款利息,并收回本金: 借:应收利息
1500000 贷:利息收入
1500000 借:存放中央银行款项
18000000 贷:应收利息
3000000 贷款——本金
15000000 2008年,会计上按照权责发生制确认利息收入为1500000元,而 根据税法规定,当年度利息收入为0元,产生税会差异,纳税调减1500000.元;2009年,会计上按照权责发生制确认利息收入为15000000元,而根据税法规定,当年应按照合同约定确定利息收入为3000000元,产生税会差异,纳税调增1500000元。
【例2】接[例1],假定2009年12月31日,乙客户未能按其支付利息15000000元,则银行虽未实际取得利息收入,但尚未逾期90天,仍应根据税法规定,按照合同约定确认计税收入300000元元,纳税调增15000000元。
(2)票据贴现利息收入。
①会计核算。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银行办理贴现时,按贴现票面金额,借记“贴现资产——面值”科目,按实际支付的金额(实付贴现金额),贷记“吸收存款”科目,按其差额,贷记“贴现资产——利息调整”科目。
在资产负债表日,银行根据实际利率确定的贴现利息收入的金额,借记“贴现资产”科目,贷记“利息收入”科目。
②税法规定。根据《企业所得税法》第9条、《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18条规定,贷款的利息收入,应在合同约定的债务人应付利息的日期,以合同约定利率确定的利息金额作为计税收入。
票据贴现是贷款的一种特殊形式,银行办理贴现时,所取得的贴现票面金额与实际取得的金额之间的差额,即是贴现人支付的利息(贴现日,贴现人已将其全部确认为财务费用)。
基于此,银行应在贴现日确认全部票据贴现利息收人。
③税会差异及处理。税收上在贴现日确认全部票据贴现利息收人,会计上在资产负债表日分期确认票据贴现利息收入,存在税会差异,应进行纳税调整。
(3)债券投资利息收入。
①会计核算。企业(金融)债券投资持有期间取得的利息收入,根据业务性质分别在“利息收入”和“投资收益”科目中核算。
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期间,在资产负债表日按分期付息、一次还本债券投资的票面利率计算的利息,借记“应收利息”科目,贷记“利息收入/投资收益”科目。
持有至到期投资。持有至到期投资为分期付息债券投资的,在资产负债表日,应按票面利率计算确定的应收未收利息,借记“应收利息”科目,按持有至到期投资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计算确定的利息收入,贷记“利息收人/投资收益”科目,按其差额,借记或贷记“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科目。持有至到期投资为一次还本付息债券投资的,在资产负债表日,应按票面利率计算确定的应收未收利息,借记“持有至到期投资—应计利息”科目,按持有至到期投资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计算确定的利息收入,贷记“利息收入/投资收益”科目,按其差额,借记或贷记“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科目。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可供出售债券为分期付息债券投资的,在资产负债表日,应按票面利率计算确定的应收未收利息,借记“应收利息”科目,按可供出售债券的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计算确定的利息收入,贷记“利息收入/投资收益”科目,按其差额,借记或贷记“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一—利息调整”科目。
可供出售债券为一次还本付息债券投资的,应于资产负债表日按票面利率计算确定的应收未收利息,借记“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应计利息”科目,按可供出售债券的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计算确定的利息收人,贷记“利息收入/投资收益”科目,按其差额,借记或贷记“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利息调整”科目。
②税法规定。债券投资利息收入,分为国债利息收人和其他债券利息收入。根据《企业所得税法》第26条、《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82条规定,企业持有国务院财政部门发行的国债取得的利息收入为免税收入。
③税会差异及处理
国债利息收入。持有国债期间,相对应的实际收到的利息收入为免税收入,此处产生纳税调整。其他债券投资利息收入。会计上对债券投资的利息收入,采用实际利率法进行核算。此处,税法采用合同约定利率和应付利息日期确认的利息收入,与会计上按实际利率法计算的利息收入之间存在差异,需进行纳税调整。
(4)存放同业、存放中央银行、拆出资金利息收入。银行实际经营中,会计上按照权责发生制计算利息收入,税法规定按照合同约定利率和应付利息日期确认的利息收入,产生的税会差异及处理,参见本节贷款利息收入部分。
2.手续费及佣金收入。
(1)会计核算。根据有关会计规定,银行确认的手续费及佣金收入,按应收的金额借记“应收手续费及佣金”、“代理承销证券款”等科目,贷记“手续费及佣金收入”科目。实际收到手续费及佣金,借记“存放中央银行款项”、“银行存款”、“结算备付金”、“吸收存款”等科目,贷记“应收手续费及佣金”等科目。
银行各项中间业务收入会计确认方法包括:
①结算业务手续费收入,在与客户办理业务结算时确认收入。②证券承销业务手续费收入,按证券发行方式分别确认。其中采用全额包销方式,将证券转售给投资者时,按发行价格减承购价确认手续费收入。
采用余额包销或代销方式的,在发行期结束后,与发行人结算发行价款时确认手续费收人。
③受托投资管理收益,资产管理合同到期或者定期与委托单位结算收益或损失时,按合同规定收益分成方式和比例计算的应该享有的收益或承担的损失,确认为受托投资管理手续费及佣金收入。
(2)税法规定。根据《企业所得税法》第9条规定,在计算企业所得税时,手续费及佣金收入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确认。
(3)税会差异及处理。对手续费及佣金收入,税法与会计均采用权责发生制进行核算,一般不产生税会差异。
3.公允价值变动收益(损失)(1)会计核算。
①交易性金融资产。资产负债表日,企业应按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高于其账面余额的差额,借记“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科目,贷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公允价值低于其账面余 额的差额做相反的会计分录。
出售交易性金融资产时,应按实际收到的金额,借记“银行存款”、“存放中央银行款项”等科目,按该金融资产的账面余额,贷记“交易性金融资产”科目,按其差额,借记或贷记“投资收益”科目。同时,将原计入该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转出,借记或贷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贷记或借记“投资收益”科目。
②交易性金融负债。资产负债表日,交易性金融负债的公允价值高于其账面余额的差额,借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贷记“交易 性金融负债”等科目;公允价值低于其账面余额的差额做相反的会计 分录。
处置交易性金融负债,应按该金融负债的账面余额,借记“交易性金融负债”科目,按实际支付的金额,贷记“银行存款”、“存放中央银行款项”、“结算备付金”等科目,按其差额,贷记或借记“投资收益”科目。同时,按该金融负债的公允价值变动,贷记或借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借记或贷记“投资收益”科目。
③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衍生工具、套期工具、被套期项目等形成的公允价值变动,按照“投资性房地产”、“衍生工具”、“套期工具”、“被套期项目”等科目的相关规定进行处理。
(2)税法规定。根据《企业所得税法》规定,资产以历史成本为计税基础,上述资产(负债)持有期间公允价值的变动不得计入应纳税所得额,而是应在实际处置或结算时,取得的价款扣除其历史成本后的差额应计入应纳税所得额。
(3)税会差异及处理。企业因持有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等产生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不计入当期应纳税所得额,应进行纳税调整。
4.汇兑收益。银行的汇兑收益主要来源于各种外币业务,本部分收入的处理参见本书第二章第四节有关内容。
5.其他业务收入。银行主要的其他业务收入包括:出租固定资产、出租无形资产等。银行对抵债资产保管期间取得的收入,也在“其他业务收入”科目下核算
(1)会计核算。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企业的租金收入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应当确认收入:一是相关的经济利益能够流入企业;二是收入的金额能够合理地计量。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21号—租赁》规定,出租人应当按资产的性质,将用作经营租赁的资产包括在资产负债表中的相关项目内。对于经营租赁的租金,出租人应当在租赁期内各个期间按照直线法确认为当期损益。出租人发生的初始直接费用,应当计入当期损益。对于经营租赁资产中的固定资产,出租人应当采用类似资产的折旧政策计提折旧;对于其他经营租赁资产,应当采用系统合理的方法进行摊销。
《财政部关于印发〈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1号)的通知》(财会200714号)第3条第1款规定:“经营租赁中出租人发生的初始直接费用,是指在租赁谈判和签订租赁合同过程中发生的可归属于租赁项目的手续费、律师费、差旅费、印花税等,应当计人当期损益;金额较大的应当资本化,在整个经营租赁期间内按照与确认租金收入相同的基础分期计入当期损益。”
(2)税法规定。根据《企业所得税法》第6条和《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19条的规定,租金收入,是指企业提供固定资产、包装物或者其他有形资产的使用权取得的收入。租金收入应按照合同约定的 承租人应付租金的日期确认实现。
(3)税会差异及处理。税法上,企业的租金收入金额,应按照有关租赁合同或协议约定的时间、约定的金额全额确定。会计上,应在租赁期内各个期间按照直线法确认为当期损益。
如果合同约定的应收租金的时间与会计上确认收入的时间不相一致则必然会产生税法与会计处理的差异。例如,合同约定在每年度12月20日,支付第二年全年租金3万元,则税法上在取得的当年即计入应纳税所得额,会计上是在次年中分期确认收入,产生税会差异。
6.营业外收入。银行的营业外收入种类繁多,以下以捐赠收入为例进行分析。
(1)会计核算。《企业会计准则》中,将企业接受的来自其他企业、组织或者个人无偿给予的货币性资产、非货币性资产,在“营业外收入—接受捐赠利得”科目核算
(2)税法规定。根据《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21条规定,《企业所得税法》第6条第(8)项所称接受捐赠收入,是指企业接受的来自其他企业、组织或者个人无偿给予的货币性资产、非货币性资产。接受捐赠收入,按照实际收到捐赠资产的日期确认收入的实现。即按照收付实现制原则确认,以款项的实际收付时间作为标准来确定收入和成本费用。
6.餐饮企业食品安全管理制度 篇六
第一条 为强化**市连锁餐饮企业的食品安全管理,规范其餐饮服务提供行为,保障消费者身体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管理办法。
第二条 本管理办法适用于连锁餐饮服务提供者(包括连锁餐馆(餐厅)或饭店、连锁快餐店、连锁小吃店、连锁饮品店等)。专门为连锁餐饮服务场所加工和提供原料、半成品、成品的中央厨房,参照执行本管理办法。
第三条 本管理办法下列用语的含义
(一)餐饮服务,指通过即时制作加工、商业销售和服务性劳动等,向消费者提供食品和消费场所及设施的服务活动。
(二)连锁餐饮服务提供者,是指提供同类餐饮服务和食品的餐饮服务提供者以一定的形式组成餐饮联合体,按统一的标准和制度进行经营管理,包括主要原材料的统一采购和统一配送,实行统一的食品安全操作。
第四条 连锁餐饮服务提供者应当建立食品安全管理制度,配备专职或者兼职食品安全管理人员。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可由连锁餐饮服务提供者的总部统一制定。
第五条 连锁餐饮服务提供者的下属餐厅或门店的直接管理者是餐厅或门店食品安全的直接责任人。被吊销餐饮服务许可证的餐厅或门店,其直接责任人自处罚决定做出之日起五年内不得从事餐饮服务经营管理工作。
第六条 连锁餐饮服务提供者应统一建立员工的食品安全培训制度。下属餐厅或门店应严格执行食品安全培训制度,记录培训情况。餐厅或门店新员工在上岗前应接受食品安全培训。餐厅或门店所有在职员工应每年接受食品安全培训。
连锁餐饮服务提供者总部和各餐厅或门店均应配备专职或者兼职食品安全管理人员。食品安全管理人员须掌握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和有关食品安全知识,并通过全市统一组织的食品安全管-理-员考试,持考试合格证明上岗。
第七条 连锁餐饮服务提供者应建立从业人员健康档案。患有国家法律法规明确规定的不得从事直接接触入口食品的疾病的人员,不得从事直接接触入口食品的工作。
餐厅或门店员工每年应当进行健康检查,取得健康证明后方可参加工作。
第八条 连锁餐饮服务提供者应建立统一的建立食品、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和食品相关产品的采购、查验和索证索票制度。
(一)应采购符合国家食品安全标准和有关规定的食品、食品添加剂及食品相关产品.不得采购《食品安全法》第二十八条规定的禁止生产经营的食品;不符合《食品安全法》第六十六条规定的进口预包装食品;不符合《食品安全法》第四十八条规定的食品;不符合《食品安全法》第五十条规定,添加药品(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制定、公布的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除外)的食品。
(二)从食品生产单位、批发市场等采购的,应查验并索取供货者的食品生产经营许可证和食品合格证明等文件;从固定供货商或供货基地采购的,应索取并留存供货基地或供货商的资质证明、采购供货合同、每笔供货清单;从超市、农贸市场、个体经营商户等采购的,应留存采购清单。
(三)连锁餐饮服务提供者可以由企业总部统一查验供货者的许可证和食品合格的证明文件,建立食品进货查验记录,企业各餐厅或门店应当建立总部统一配送单据台帐。门店自行采购的部分,应遵照本条第二款的规定。
第九条 连锁餐饮服务提供者应强化对食品、食品添加剂及食品相关产品的进货查验。
(一)连锁餐饮服务提供者设立统一配送中心仓库和中央厨房的,配送中心仓库和中央厨房应对食品、食品添加剂和食品相关产品进行进货查验。连锁餐饮服务提供者下属餐厅或门店接收从配送中心仓库和中央厨房配送的食品、食品添加剂和食品相关产品时,应建立统一配送单据台帐。
(二)食品、食品添加剂的采购记录应如实记录产品名称、规格、数量、生产批号、保质期、供货者名称及联系方式、进货日期等内容,或者保留载有上述信息的进货票据。统一配送的食品、食品添加剂的采购记录,可以由配送中心和/或中央厨房统一保存。
(三)食品相关产品的采购记录应如实记录产品名称、规格、数量、供货者名称及联系方式、进货日期等内容,或者保留载有上述信息的进货票据。统一配送的食品相关产品的采购记录,可以由配送中心和/或中央厨房统一保存。
(四)采购记录及相关资料应按产品品种、进货时间先后次序等合理的方式有序整理保存,便于查找。记录、票据的保存期限不得少于2年。
(五)鼓励连锁餐饮服务提供者采用先进技术手段,记录本办法要求记录的事项。
第十条 食品和食品相关产品的贮存和配送
(一)统一配送的配送中心和中央厨房应当建立食品贮存和配送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按照保证食品安全的要求贮存和配送食品,并按照“先进先出”原则配送,定期检查库存,超过保质期的食品不得配送。
(二)餐厅或门店应当建立贮存食品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按照“先进先出”原则使用,定期检查库存,超过保质期的食品不得使用。
第十一条 连锁餐饮服务提供者应强化各餐厅或门店的食品添加剂管理。食品添加剂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食品安全标准采购、保存和使用。食品添加剂应定位存放于专用橱柜等设施中,标示“食品添加剂”字样,妥善保管,并建立使用台账。
第十二条 食物的制作与加工
(一)连锁餐饮服务提供者宜根据食物的特点,统一设置存放条件和加工条件,并制定相应的操作标准。
(二)需要熟制加工的食品应当烧熟煮透,其加工时食品中心温度应不低于70℃。有国际或发达国家标准足以证明加工某种食品中心温度略低于70°C,能保证食品安全,也可允许该种操作方式。
(三)凉菜制作和裱花蛋糕应当在专间操作。专间操作应当达到专人、专室、专工具、专消毒、专冷藏的要求。
(四)加工后的熟制品应当与非即食的生品分开存放,避免交叉污染。
(五)接触直接入口食品和非即食食品的工器具应分开使用。处理过非直接入口食品的容器和工具,如未经有效的清洗消毒,不得用于处理直接入口食品。
第十三条 连锁餐饮服务提供者根据消费者个人需求外送食物,应建立食物外送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使用卫生的食物运送工具,控制外送的温度和时间。
第十四条 连锁餐饮服务提供者宜统一建立餐饮具、工器具以及餐厅门店的清洁和消毒制度。
清洁和消毒制度应包括主要工器具、餐饮具的清洁频率及/或消毒方法,以及餐厅所有设施设备的清洁方法及频率。
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工具、设备应及时进行清洗、消毒,以备下次使用。
按照要求洗净、消毒餐饮具,并将消毒后的餐饮具贮存在专用保洁设施内备用。不得使用未经消毒的餐饮具。
餐厅或门店店堂应当保持空气流通、设施整洁,餐具摆台时间超过4小时尚未使用的应当重新进行清洗消毒。
第十五条 连锁餐饮服务提供者宜采用专业虫害控制服务对餐厅、配送中心仓库和中央厨房等进行虫害控制。
采用专业虫害控制服务的,应要求专业虫害控制服务提供者在进行消杀后提供消杀记录。
自行进行虫害控制的,操作人员应经过专业培训。在每次消杀后,应记录杀虫剂、灭鼠剂的使用情况。
杀虫剂、灭鼠剂等有毒有害物质应妥善保管在有锁的专用橱柜等设施中,专人保管,不得与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混放在同一区域。
第十六条 连锁餐饮服务经营者应统一建立从业人员个人卫生要求,并定期检查个人卫生要求的执行情况。
应强调勤洗手的重要性,洗手设施附近应有正确洗手方法的标示或说明。
餐厅或门店的员工宜统一着装。食物处理区工作人员应穿工作服,工作服应定期更换,保持清洁。
食物处理区工作人员不得留长指甲,涂指甲油,佩戴饰物。
第十七条 连锁餐饮服务提供者应当制定企业总部和各餐厅或门店的食品安全事故处置方案,定期检查各项食品安全防范措施的落实情况,及时消除食品安全事故隐患。
第十八条 鼓励和支持连锁餐饮服务提供者为提高食品安全水平采用先进技术和先进的管理规范,实施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体系,配备先进的食品安全检测设备,对食品进行送检或自检。
篇二:
一、目的
规范学校食堂小吃店改造及建设标准和食品安全管理,进一步加强学校食堂小吃店的食品安全工作,有效降低食品安全隐患,防止学校食物中毒或其它食源性疾患事故的发生,确保广大师生饮食安全。
二、依据
1、《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
2、《餐饮服务许可管理办法》;
3、《餐饮服务许可审查规范》;
4、《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操作规范》。
三、总则
1、**市学校食堂小吃店建设应在**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指导下,按照建设标准和管理规范要求进行设置和管理;
2、本规范适用于**市学校食堂小吃店的建设和管理;
3、学校食堂开办小吃项目,必须向发放餐饮服务许可证的食品药品监督部门提出申请,获得许可后方可从事小吃店经营;
4、食堂小吃店是指食堂内以点心、小吃为主要经营项目的店铺;
5、饮用水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6、严禁学校食堂小吃店违规加工制作豆角(四季豆);严禁采购、贮存、使用亚硝酸盐;不得自制饮料、不得制售冷荤凉菜、不得向学生出售腐-败变质或者感官性状异常、可能影响学生健康的食物。
四、学校食堂小吃店建设标准
(一)选址要求
小吃店应选择在食堂餐厅地势干燥、有给排水条件和电力供应的区域,不得设在易受到污染的区域。距离粪坑、污水池、暴露垃圾场(站)、旱厕等污染源25m以上,并设置在粉尘、有害气体、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扩散性污染源的影响范围之外。
(二)场所设置、布局、分隔和面积要求
1、应合理设置食堂小吃店数量,严禁未经许可,随意增加或擅自设置食堂小吃店。
2、应设置与食品供应方式和品种相适应的粗加工间、切配烹饪间、售卖间等场所。
3、应设立餐用具清洗消毒间或场所,对食堂内各小吃店使用的餐用具进行统一集中消毒。
4、应设立统一集中的从业人员更-衣场所。
5、应设置食品仓库,宜采取独立或集中设置,不得在食品处理区内随意堆放食品原料。
6、流程布局按照原料处理、半成品加工和成品供应的三进式顺序予以布局(具体见附件1),加工区域与切配烹饪区域应分开设置,由非清洁区过渡到清洁区,避免造成生熟交叉污染。
7、食堂各小吃店总面积(实际使用面积)≥24㎡,其中粗加工间≥8㎡,切配烹饪间≥12㎡,售卖间≥4㎡。
(三)食品处理区地面、墙壁、门窗、天花板与排水要求
1、地面用无毒、无异味、不透水、不易积垢、耐腐蚀、防滑的材料铺设,且平整、无裂缝。粗加工、切配、餐用具清洗消毒和烹调等场所的地面易于清洗、防滑,并有排水系统。
2、排水沟出口有网眼孔径小于6mm的金属隔栅或网罩。
3、墙壁采用无毒、无异味、不透水、平滑、不易积垢的浅色材料,粗加工、切配、餐用具清洗消毒和烹调等场所用1.5m以上光滑、不吸水、浅色、耐用和易清洗的材料制成的墙裙。
4、门、窗装配严密,与外界直接相通的门和可开启的窗设有易于拆洗且不生锈的防蝇纱网或设置空气幕,与外界直接相通的门能自动关闭。
5、天花板采用无毒、无异味、不吸水、表面光洁、耐腐蚀、耐温、浅色材料涂覆或装修。
(四)餐用具清洗消毒保洁设施要求
学校食堂小吃店全部以食堂为单位,实行餐饮具统一消毒。各食堂应设立与清洗消毒保洁餐饮具数量相适应的专用餐饮具消毒保洁间,实施统一消毒,专人管理。
1、餐用具清洗、消毒、保洁设备设施的大小和数量应能满足食堂小吃店需要。
2、餐用具清洗消毒水池应专用,与食品原料、清洁用具及接触非直接入口食品的工具、容器清洗水池分开。水池应使用不锈钢等不透水材料制成,不易积垢并易于清洗。采用人工清洗热力消毒的,至少设有2个以上专用水池。各类水池应以明显标识标明其用途。
3、采用自动清洗消毒设备的,设备上应有温度显示和清洗消毒剂自动添加装置。
(五)设备、工具和容器要求
1、食堂内各小吃店应使用符合食品安全标准或要求的食品设施设备、工具、容器等。
2、接触食品的设备、工具和容器易于清洗消毒。
(六)通风排烟设施要求
1、烹调场所采用机械排风。产生油烟的设备上部加设附有机械排风及油烟过滤的排气装置,过滤器便于清洗和更换。
2、排气口装有网眼孔径小于6mm的金属隔栅或网罩。
(七)废弃物暂存设施要求
1、各小吃店应设存放废弃物或垃圾的容器。废弃物容器与加工用容器有明显区分的标识。
2、废弃物容器配有盖子,以坚固及不透水的材料制造,内壁光滑便于清洗。
(八)学校食堂小吃店各功能间相关要求
1、粗加工间:①应根据需要分别设动物性食品(水池大小为60㎝*40㎝*20㎝)、植物性食品(蔬菜浸泡池水池大小为60㎝*40㎝*40㎝、蔬菜清洗池水池大小为60㎝*40㎝*20㎝)、水产品(水池大小为60㎝*40㎝*20㎝)3类食品原料的清洗水池,有需解冻食品的还需增添解冻池(水池大小为60㎝*40㎝*40㎝);②上下水通畅,水池台面与地面高度80㎝,并有明显的功能标识;③配备足够数量的不锈钢菜架;④设专用拖把等清洁工具的清洗水池,其位置不会污染食品及其加工制作过程。
2、加工切配烹饪间:①食堂小吃店烹饪切配场所应在同一功能间;②烹饪台应使用易于清洁,卫生的炉灶;③配备与加工相适应的多功能不锈钢操作台、冷藏设施、不锈钢货架等;④ 烹饪处墙壁应采用到顶的无毒、无异味、不透水、不易积垢、平滑的浅色材料构筑。
3、售卖间:①台面应用无毒、无异味、不透水、不易积垢、耐腐蚀和防滑的材料铺设(宽度不小于80㎝);②应有充足的照明,足够数量的餐具保洁柜,并有明显标识。
4、洗消间:①5个以内食堂小吃店洗消间面积≥12㎡,每增加1个小吃店应增加1㎡面积,以此类推;②清洗、消毒与保洁应有相应区域,并有明显标识;③配备能正常运转、数量充足的清洗、消毒、保洁设备设施;④应采用人工清洗热力消毒,可设置2个以上专用水池(水池大小≥80㎝*40㎝*40㎝),各类水池应明确标明其用途。热力蒸汽消毒的还须设置机械排风设施。
5、仓库:①应配备足够数量的货架(柜)、储缸(桶),做到食物与非食物分类存放,离地、离墙并加盖存放;②防蝇、防鼠等四防设施完善,有机械通风设施。
6、更-衣室:①应设置洗手池,上下水通畅,并有洗手消毒液,用于从业人员洗手、消毒;②配备足够数量的更-衣设施,如衣柜、挂衣钩、镜子等。
五、食堂小吃店食品安全管理
(一)基本要求
1、校长是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对学校食堂管理工作负总责。建立由校领导、后勤管理部门负责人和食堂管理人员组成的食堂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学校食堂管理。
2、针对学校食堂小吃店管理的各个关键环节,建立健全严密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强化内部控制,提高管理水平。
3、应防止投毒事故,保障饮水安全,建立完善食物中毒等食品安全事故的应急预案,细化事故信息报告、人员救治、危害控制、事故调查、善后处理、舆情应对等具体方案,并定期组织演练。
(二)人员管理
1、应配备专职或兼职食品安全管-理-员对食堂小吃店进行管理。
2、每年必须组织从业人员(含临时工作人员)进行健康检查,取得有效的健康合格证明后方可上岗工作。
3、建立从业人员晨检制度。
4、从业人员应具备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穿戴清洁的工作衣、帽,并把头发置于帽内;不得留长指甲、涂指甲油、戴戒指加工食品;不得在食品加工和供应场所内吸烟。
(三)食品采购
1、建立并落实食品、食品添加剂及食品相关产品采购索证索票、进货查验和采购记录制度,保障食品安全。
2、规范大宗食品采购行为。建立大宗食品及原辅材料招标制度,米、面、油、奶等大宗食品及原辅材料要通过公开招标、集中采购、定点采购的方式确定供货商。
(四)食品贮存
1、食品应当分类、分架存放,距离墙壁、地面均在10cm以上;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使用应遵循先进先出的原则,及时清理销毁变质和过期的食品原料及食品添加剂。
2、冷藏、冷冻柜(库)应有明显区分标识。冷藏、冷冻贮存应做到原料、半成品、成品严格分开放置,植物性食品、动物性食品和水产品分类摆放,不得将食品堆积、挤压存放。
(五)食品加工
1、食品加工过程应严格执行《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操作规范》。
2、严格按照规定使用食品添加剂。严禁超范围、超剂量使用食品添加剂,不得采购、贮存、使用亚硝酸盐。严禁使用非食用物质加工制作食品。
(六)食品销售
1、食品销售场所应有防尘、防蝇、防污染设施。
2、销售食品必须用专用工具取货,取货工具在洁净的容器中保存。3、销售食品用工具、称重衡器要专用,定时消毒,保持清洁。
4、销售的定型包装及散装食品应标明厂名、厂址、品名、生产日期和保存期限(或保质期)等。
(七)餐用具清洗与消毒
7.论建筑行业企业管理发展方向 篇七
一、现阶段企业资质管理的必要性、必然性
1、适当的政策扶持, 合理的贸易壁垒
对国外企业竞争的一种缓解与特级的资质设立, 就是建筑市场对外开放的资质管理, 为在我国培养一批有创造性把未来发展放在最前延的承包商努力营造环境, 综合竞争力的特级资质企业, 建立中国建筑业现代化的窗口向世人进行展示, 也对民族建筑产业的成败有着密切关系, 对重头戏的特级资质管理的新规定, 应当加以落实和重视, 而且, 资质管理在境外企业进人中国市场时也会实施监控, 对纳人的管理范围进行宏观调控, 很好的促进建筑市场的未来发展。
2、规范建筑市场, 保证工程质量的要求
人类生存赖以延续的必要条件就是对于再生产过程和工业生产顺利进行的影响, 和房地产业和住宅产业的繁荣, 也是整个国家宏观经济赖以发展的基础支柱之一等等都是在规范建筑市场下。然而, 充分保证工程质量的条件是建筑市场主体的合法有序, 而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与工程质量的保证, 在资质管理下建筑企业通过行政手段保证了工程质量, 从而建筑市场的规范将进一步促进。
3、亚洲地区的国家导向型市场经济模式氛围
当今在市场经济模式下, 对于市场因素和计划因素任何冈家的经济体制都是的某种混合体, 市场经济相对发达的欧美, 德国式社会型市场经济, 美国式的自由型市场经济和英国式福利型市场经济, 对业洲而言, 型市场经济模式的代表是以日本式为导向, 这是与亚洲绝大多数相适应不完善的地区和国家市场经济体制, 政府需要在经济中扮演积极的角色。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向中等发达国家转变的过程中, 对社会主义市场深化体制进行完善, 然而对宏观经济体制政府也需广泛参与, 在这种势下, 国家对建筑行业管理的重要调控手段在建筑企业资质管理下是必要的。
4、业主选择承包商的科学性、便捷性的要求
当今科技发展中, 以是越来越高的建筑施工管理技术的科学含量, 市场规则、建筑知识对于非建筑行业的业主是不可能有充分的了解的, 因此为业主选择承包商资质管理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不仅业主在选择承包商时, 对参考依据以资质等级进行, 避免委托第三方或自行审查在时间上、财力、人员的耗费, 将项目成本降到最低。更要表现在获得相应资质认证后的承包商, 相当于企业信用的增级通过了以政府信用的担保, 要是通过这种间接担保, 就说明保证了业主的工程质量和利益,
二、加强建筑企业技术经济的管理
1、明确技术管理的任务
建筑企业技术经济的管理工作要做好, 一是要做好环境保护技术和安全技术, 如建立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建立安全教育、检查、责任等安全管理制度、对施工环境的污染和公害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等。二是必须对技术管理的任务非常明确, 对国家的各项技术政策要进行正确贯彻, 对各项技术活动科学地组织, 将企业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并推进, 将各技术的经济效益努力提高, 经济与技术要做到真正统一化;三是要对各项技术经济管理的基础工作做好, 包括建立健全技术管理的技术责任制、规章制度、做好施工技术日志好工程技术档案、做好信息管理工作和技术情报、对各种技术规程与技术标准要严格贯彻和执行、并定期对人员进行技术培训等。
2、技术的创新
要求对企业中的相关的各项技术活动过程和技术工作要素实施科学、组织、计划、有效的管理就是建筑企业技术经济的管理。各种技术活动下的建筑行业, 一是指技术创新活动, 如技术开发和技术改进、新技术工艺、科学研究的试验研究;二是指包括技术核定与检查、技术交底、工艺与图纸会审等方面为保证正常生产活动的技术要素等。建筑企业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技术经济管理, 是发展的核心要素的企业, 加强技术管理对于稳定企业生产技术工作秩序、搞好环境保证和保护工程质量、保障建筑企业安全生产、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技术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加强建筑企业质量经济的管理
所谓“百年大计, 质量第一”, 对于质量好坏的建筑工程, 不仅对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受到影响, 而且直接关系到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和国家的繁荣发展。所以, 在建筑工程项目施工中必须时刻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而建筑质量经济管理就是要根据用户要求和设计, 在工期内规定下, 要对建筑施工保质保量的完成, 以实现企业本身效益的最大化并尽可能的降低成本。建筑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关键是建立全面的质量经济管理体系。要求运用多方法对全企业、全过程、全员进行经济质量管理。建立包括人员和各级部门在内的质量责任制制度, 已明确其任务与职责范围;对全员的经济质量管理要予以实现, 全员的质量教育工作必须做好, 对员工的质量意识加强;有必要对多种多样的群众性质量管理活动经常性开展, 将广大员工的主人公精神以及聪明才智充分发挥, 积极主动参与到质量经济管理中去。
四、资质管理的动态性、科学性改革建议
1、体现公平
资质管理工作在市场准人制度上应从严治理, 要在质量上保证企业的素质, 并不是盲目的进行资质管理工作, 行业壁垒应以通过市场竞争来体现, 而不是对既得利益者的保护, 对于新企业的进人以行政垄断的形式进行阻止。而进入建筑市场的企业的资质等级建议划分不必过细, 不同等级的企业承包的金额不可作强制性约束, 可只作指导性限制, 尽量使各企业处于同一起跑线上, 对各企业招商引资充分发挥, 运用财务杠杆、金融工具的能力和优势, 给予企业公正、公平的竞争环境。
2、体现效率
对于动态性实现的资质管理工作, 是提高市场效率的惟一途径行政手段的时滞性影响信息的充分利用, 实现不了资源的优化配置。然而, 将选择权、定价权交给业主就是最简单直接的方法, 在第三方完成承包商的资质市查中委托建筑市场中介机构或由业主自行完成等, 对于市场微观单位的决策、信息优势从而达到资源有效率利用和流动的充分发挥, 由于互助性社团组织负责资质管理的细节下政府可授权或委托由行业企业自行建立的行业协会等, 以实现管理的动态性, 将对资质管理的效率进一步提高, 这就要求业主承担建设的风险, 需要建设咨询中介机构和工程保险市场的发展和完善, 将对整个建筑行业市场化的进程有了更新的发展。
3、管理目标的转换
向业主服务、建筑企业为目标的才是新时期的资质管理, 以营造良好的建筑市场竞争环境为根本任务以权威性、法律性保证服务的质量。
五、结论
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和时代的进步, 也促进了建筑行业的新型发展。人们对建筑物品质的有的更高要求, 也对其的数量需求巨大, 这促使建筑行业陷入激烈的竞争之中。同时在保证建筑质量下, 将企业本身的经济效益提高, 将是每一个建筑企业管理者期望的。建筑行业想要得到具有独特性、创新性的发展, 就需要完善加强建筑企业各经济要素的管理体现。
参考文献
[1]孙秋玲, 田杰, 尹建江.建筑施工企业的成本管理探析[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
[2]安建山.建筑施工企业成本管理创新的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 2008, 11 (31) , 2010, 27 (1) .
[3]严若美.关于建筑施工企业成本管理及研究[J].科技信息, 2010, 2 (17) .
8.食品行业企业战略管理 篇八
【摘 要】ISO9000族标准是世界通用的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是全世界质量科学和技术的精华,也是现代管理思想和经验的总结。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正在我国各种类型组织得到广泛应用,中小型食品企业也应该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提高自身质量管理水平。
【关键词】质量管理 中小型食品企业
【中途分类号】C93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09(2009)11-0-02
1 前言
改革开放多年来,市场经济体制日趋成熟,消费者更加理性,企业之间的竞争十分激烈。中小企业要想获得发展,在市场上取得成功,唯一的出路是提高产品质量,建立良好的客户信誉,通过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提高质量管理水平是达到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的一种非常好的手段。而ISO9000标准正是为企业提供了一种管理模式,其核心就是帮助企业建立一套规范的、行之有效质量管理体系。
1.1 ISO质量管理体系
ISO9000标准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在1994年提出的概念,是指“由ISO/Tc176(国际标准化组织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技术委员会)制定的国际标准。 ISO9001用于证实组织具有提供满足顾客要求和适用法规要求的产品的能力,目的在于增进顾客满意。这个第三方认证不受产销双方经济利益支配,公证、科学,是各国对产品和企业进行质量评价和监督的通行证;作为顾客对供方质量体系审核的依据;企业有满足其订购产品技术要求的能力。
1.2 中小食品企业管理现状
中小企业是相对同行业大企业而言,它占我国企业数的99%以上,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1999年中国对中小企业的界定将销售收入和资产总额作为主要考察指标:分为特大型、大型、中型、小型四类,其中年销售收入和资产总额均在5亿元以下、5000万元以上的为中型企业,年销售收入和资产总额均在5000万元以下的为小型企业。
以某饼干、糕点生产企业为例,该企业为一家私营企业,成立于2006年初,从专门生产饼干开始,车间面积不足300m2,员工100人,发展到目前饼干、糕点等二十多个个品种的产品,年产值达500多万,车间面积1000m2,员工100多人的企业。虽然企业规模扩大了,但管理水平始终未发生过改变,仍沿袭已前的老习惯,厂长负责采购、销售和生产。目前,多数中小型食品加工企业仍然如上述饼干、糕点生产企业,生产员工文化程度低;企业职能部门设置不全;生产、销售、采购几乎均由厂长一把抓;无质量管理部门,未严格执行出厂检验要求。
2 中小食品企业管理现状分析
(1)企业管理不健全
部分中小企业的基础性管理工作并没有做好,一般来说,缺乏管理人才和管理制度,往往凭个人喜好办事,尤其是家族式中小企业,人治色彩比较重,企业老板及一些管理者往往凭自己的感觉处理事情。
(2)生产管理工作薄弱
生产管理缺乏管理方法,生产操作、生产过程得不到有效控制, “脏、乱、差”现象处处可见,凭管理人员和工人的经验生产,甚至导致生产交货期无法达到。
(3)质量管理方法落后,质量管理体系未能建立或有效运行。一味地进行事后控制,质量管理体系无人负责。
(4)财务管理不健全
财务管理方法较为落后。中小企业具有灵活的经营机制,因而财务管理的方法也是灵活多样,但中小企业很难吸引并留住所需要的人才,因此财务管理人才缺乏。资金短缺,筹资能力差。成本费用管理水平低。
(5)研究能力差
我国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着轻视研发管理的观念,而没有从营造适合企业研发的环境去考虑;有的研发的技术和专利成果丰富,但是又没有得到良好的保护和发展等等各方面的问题。
3 中小食品企业质量管理的主要问题
通过对研究标的进行分析,我们认为中小食品企业质量管理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3.1 质量目标不明确
上述企业质量目标是这样的:为消费者生产满意的产品。未对质量目标进行量化,导致企业员工对如何实现质量目标不知该怎样做。
3.2 产品出厂检验不到位
该企业生产的饼干及糕点出厂检验指标有水分、菌落总数、大肠菌群等,由于没有专门的质量检验部门,提供给客户的出厂检验报告只有外观,净含量和水分。没有对出厂要求检验的指标进行检验,而且也未按标准的规定逐批检验。
3.3 流程不畅,车间管理混乱
生产计划与执行一直是由厂长直接安排,企业发展初期由于产量小体现出快速灵活的生产优势,但随着企业的规模扩大,厂长一个人还要兼顾采购、销售等,根本没有精力顾及生产安排, 兼之未对生产各人过程进行识别,随意性很强,必然会导致车间管理混乱。
3.4 组织机构不健全,缺乏必要的规章制度
由于企业一直沿袭成立初期的管理原则,一直未分别设立相应的职能部门。因此即使设立了一些规章制度,也由于没有执行部门而形同虚设,同时因为没有对相应的职责权限进行规定,导致一些规章制度无法进行落实。
4 中小食品企业管理体系的建立
4.1 策划
4.1.1 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的策划
质量方针的定义是由组织的最高管理者正式发布的该组织总的质量宗旨和方向。质量目标是质量方针具体的量化目标。根据讨论及结合实际将该糕点、饼点厂的质量方针定为:质量第一、用户至上、科学管理、不断创新。质量目标定为:产品一次性交验合格率达95%,顾客投诉处理率达100%,采购原材料合格率100%,产品出厂检验率100%,顾客满意程度≥95%。
4.1.2 职责、权限和沟通
参照质量管理的过程方法,对该企业进行了组织机构的策划并规定了各部门的职责、权限以及如何进行沟通的方式:厂长下设管理者代表(副厂长)、办公室,财务科,质量负责人管辖:生产科、质管科、供销科,通过例会、电话等各种方式进行沟通。
4.1.3 管理评审
对管理评审的时间间隔、评审输入、评审输出等进行策划,以确保其持续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评审应包括评价改进的机会和质量管理体系变更的需求,包括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变更的需求。
4.1.4 产品实现过程的策划
为使过程满足要求, 组织应策划和开发产品实现所需的过程。产品实现的策划应与质量管理体系其他过程的要求相一致。
①确定产品的质量目标和要求;
根据国家及行业标准确定了所生产的产品的质量要求,并制定了相关过程如半成品的质量要求,确定出厂质量目标。
②确定针对产品确定过程、文件和资源的需求;
③确定产品所耍求的验证、确认、监视、测量、检验和试验活动,以及产品接收准则;
④确定为实现过程及其产品满足要求提供证据所需的记录
4.1.5 支持过程的策划
针对采购、销售、服务等支持过程同样进行了策划,确定质量目标和要求,确定接收准则等。
4.1.6策划结果
整个策划的结果最终形成文件,恰当地描述了该企业建立的质量管理体系,并为该体系的的运行提供指导。
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内容主要包括:
①质量手册
②程序文件
③作业文件
④记录
4.2 质量管理体系的实施和运行
4.2.1 质量管理体系培训
培训为企业输出的是符合要求的人才,中小企业在逐渐认识到优秀人才的重要性。质量管理体系的实施和运行也离不开符合要求的人员,因此必须对企业的员工进行质量管理体系知识培训,使每个人都掌握工作必须的理论和实务知识。
4.2.2 采购过程的实施和运行
对于食品生产企业来说,原材料的好坏关系到是否能够生产出合格的成品,因此,企业应根据质量管理策划的支持过程要求进行严格把控,做好采购工作。
4.2.3 生产过程的实施和运行
生产过程是企业的增值过程,要想获得好的效益,必须重视生产过程的控制。
①对影响产品质量的各个因素进行控制。
②明确生产过程实施和运行的各方职责。
③注意供方管理,定期评价供货业绩。
④加强车间管理,严格按照作业指导书进行生产,严禁违反工艺要求。
⑤注重设备管理,定期检修,按时清洗消毒。
⑥尤其加强卫生管理,注意人员、器具卫生,严格按照要求进行日常卫生管理和清洗消毒作业,人员定期体检。
4.2.4 检验过程的实施和运行
该企业的检验过程包括:出厂检验、原辅材料进货检验、过程检验以及委外检验。
①建立专职部门负责检验工作,并有专职人员展开工作,明确相关责任并制定检验流程。
②制订各种类型检验的方法及验收准则并确保可操作性。
③按照相关要求做到生产一批、检验一批。
④原辅材料按照进货验收操作规程进行检验,半成品、在制品按照过程检验操作规程进行检验,成品检验按照成品检验操作规程进行检验。
4.3 测量、分析和改进
企业为了证实产品要求的符合性、确保质量管理体系的符合性、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应该策划并实施测量、分析和改进过程。
测量、分析和改进包括:监视和测量、不合格品控制、数据分析、改进。
4.3.1 监视和测量
监视和测量的手段包括:顾客满意、内部审核、过程的监视和测量、产品的监视和测量:
①顾客满意
通过顾客满意度调查、用户意见等进行测量。
②内部审核
通过审核策划的安排,按内部审核程序及规定的时间进行内部审核
a)制订审核大纲。
b)确定审核范围。
c)编制审核计划。
d)开展审核活动。
e)采取跟踪措施。
③过程的监视和测量
根据所区分的不同过程及确定的各个过程的质量目标及要求或是验收准则的要求等进行监视和测量。
④产品的监视和测量
按照确定的产品检验过程进行监视和测量。
4.4 不合格品的控制
对于不合格品的控制,企业应制定不合格品控制程序,对于已出现的不合格控制和处置的职责和权限进行规定,对出现的不合格按照程序要求进行处置。
4.5 数据分析
对各种监视和测量的结果进行分析,如:顾客满意度、产品合格情况等,以证实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和适宜性。
4.6 改进
企业可以利用应利用质量方针、质量目标、审核结果、数据分析、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以及管理评审,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o多个角度寻找薄弱环节,进行纠正、预防并制定纠正措施及预防,使质量管理体系保持有效运行。
参考文献
[1] GB/T 1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 要求》.
[2] GB/T 1900-2008《质量管理体系 基础和术语》.
[3] 国家质检总局产品质量监督司.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审查通则(2006版).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6.
【食品行业企业战略管理】推荐阅读:
食品经营企业食品安全管理制度10-24
食品企业征信管理制度06-16
食品企业质量管理制度07-17
食品生产企业营销战略09-16
食品加工企业安全管理07-28
企业食品安全管理制度10-04
食品行业述职报告09-30
餐饮行业食品安全问题07-14
食品及饮料行业简历表格10-06
广东省食品行业协会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