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设计

2024-09-04

人教版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设计(精选14篇)

1.人教版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设计 篇一

15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会本课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精彩、糟糕、誊写、

敬仰、出版、谨慎、迫不及待、一如既往、引入歧途。

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自己感受最深的部分背下来。

情感目标:从父母对孩子的评价中体会到父母对孩子的爱。从而明白自己父

母的爱心。更加体贴父母。

教学重点:从父母亲对孩子各自不同的评价中体会父母对孩子的爱。教学难点: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新课

1、(师板书课题)“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指名读,后生齐读。 2、同学们,读了这个题目,你想提什么问题?二、初步感知课文

1、针对刚才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自由读课文,想想读后自已能解决哪些问题?

2、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三、学习巴迪七、八岁时对父母评价的理解。1、七、八岁的巴迪写了一首诗,为此他得到了截然不同的两种评价,他得到了怎样的评价,你能来学一学吗?(调动起学生的兴趣,为初步理解父母的用意打下基础。)2、你知道父母为什么这样评价巴迪吗?(让学生设身处地地理解人物内心。)3、巴迪听到父母的评价后表现如何?

(过渡:听了父亲的评价,巴迪伤心地痛哭起来,这是有原因的.请同学们看看巴迪等待父亲的这部分,想想从中你读懂了什么?)

4、学习巴迪等待父亲的内容(体会巴迪骄傲,渴望得到父亲表扬.希望越大,失望也越大,因此,极度伤心:痛哭起来)5、七八岁的巴迪了解父母的用意了吗?四、理解几年后的情景1、几年过去了,巴迪仍在写作,父母的评价仍在进行。此时他们是怎样评价巴迪的呢?2、母亲一如既往的鼓励我。(理解“一如既往”)3、父亲又是怎样评价巴迪的呢?(体会到父亲评价的变化及原因--巴迪变谦虚了。)4、讨论:你喜欢父亲的评价还是母亲的评价。(讨论得出母亲的评价给了巴迪信心,促使他“一直在写作”而父亲却是他变得谦虚,会“进行修改”了)(板书:一直在写作进行修改)五、理解父母评价对巴迪成长的作用1、现在,巴迪理解父母的用意了吗?(学生说说各自的理解)2、文中巴迪对“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作了一个形象的比喻,说这是生活是一次远航,而“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则是吹着我们前进的两股风。根据这个比喻,老师制作了一个动画,想看看吗?(出示flash课件:近处是“生活号”小艇,在它的前方有三个岛:自大岛、成功岛、自卑岛)“成功岛”是我们生活号小艇的目标,可有人却偏离了航向,到了“自大岛”或“自卑岛”,他们为什么会偏离航向,请分析一下。3、怎样才会到达“成功岛”呢?4、巴迪的生活号到达了何处?(找出句子:现在,我已经写了很多作品,出版、发行了一部部小说、戏剧和电影剧本)(板书:写了很多作品出版、发行了许多)5、看了巴迪的成功经历,你想到了什么?把你想到的讲给你小组同学听听。6、交流学生的收获,相机指导理解相关句子。(通过讨论,使学生理解为什么说“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都源自于爱,以及巴迪为什么说自己非常幸运。理解人怎样才会获得成功。)六、讨论如何正确看待评价1、生活中我们经常评价别人,也经常被别人评价。当你评价别人时,你喜欢说“精彩极了”还是“糟糕透了”?2、学生进行讨论,教师最后亮出自己观点:当别人没有自信心时,我们应用“精彩极了”来鼓励他,当别人有些得意时,实事求是的评价可能更有效。(尊重学生自己观点,欢迎不同意见)

3、文中巴迪觉得自己很幸运,因为他既得到了鼓励,又获得了警告。想想自已的父母,他们经常怎样评价你呢?4、你是如何对待别人送给你的“精彩极了”或“糟糕透了”的呢?(鼓励学生发表自己意见)七、板书设计

15“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七、八岁不满十二岁现在

“精彩极了”得意洋洋一直写作写了很多作品“糟糕透了”痛苦起来进行修改出版发行了许多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五年级上册)]

2.人教版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设计 篇二

“可怜天下父母心”, 如何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父母的用心,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篇文质兼美的课文无疑是很好的解读素材。课文主要讲父亲和母亲对作者童年时一首诗作截然不同的评价, 这两种评价对他产生的巨大影响, 以及作者从中感悟到的爱。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 感悟作者对父母的理解, 这同时也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所在。

【设计理念】

1.用教材教, 不拘泥于教材。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通过例子要解决的是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学习方法的习得和语文综合素养的培育。引导学生学习教材, 解读教材, 教师必须深入地理解教材,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目光要放远, 眼界要开阔, 忌做井底之蛙, 忌把学生带入无限窄小的“井底”, 走不出教材圈住或人为设置的种种束缚。

2.用智慧教, 不拘泥于传统。

寻求智慧的教与学的方式, 汲取先进与传统之精华, 努力使课堂充满智慧, 使课堂呈现智慧气息, 使学生也变得智慧起来。智慧是力量之源, 智慧能带给课堂更多的生成。

3.用生活教, 不拘泥于课堂。

生活处处是语文, 让学生把生活带进语文, 把语文带进生活, 语文———生活———课堂有机结合, 使语文教学建构于广阔的背景中, 具体可感, 亲切可触。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1.解读“可怜天下父母心”, 初步感知爱。

师:同学们每天目睹家长接送你们上学放学, 每次看到他们不厌其烦地关心你们的学习与生活, 我常会情不自禁地想起这样一句话:“可怜天下父母心”, 能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吗?

(学生从自我体验出发, 交流各自理解)

师 (小结) :作为父母, 最大的伤心莫过于孩子不能理解他们的爱。爱的方式多种多样, 我们怎样来理解这些不同方式的爱呢?让我们走进今天的语文教学。

环节简析:从生活走进语文, 在一幕幕爱的生活情景浮现与描述中解读“可怜天下父母心”, 让学生初步感知爱, 为整堂课的教学做好思想与情感的铺垫。

2.解读“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初步理解爱。

师:自读课题, 谈谈你发现了什么?透过“极了”和“透了”, 你又有什么发现?

(板书“极了”“透了”, 加上双引号, 理解这都是“极端的断言”)

环节简析:“极端的断言”学生理解起来有难度, 这样处理, 化难为易。

师:请抓住文中描写时间的词, 把课文分成七八岁时、几年后、成年后三部分。精读第一部分, 画出有关句子, 学着从关键词句中体会妈妈、我、爸爸的不同反应, 再带着自己的体会到学习小组交流, 从个性朗读中表露人物的心情。

环节简析:小组合作前, 先让学生与文本交流, 个性化地解读教材, 带着自己的理解走进小组, 让学生有备而来。在此基础上, 让学生与学生交流, 使学生的各自体会得以交融, 互相影响, 有机促进, 从而丰富他们的体验。

师:有感情朗读语句, 从关键词句中体会人物心情。

母亲的反应:母亲一念完那首诗, 眼睛亮亮地, 兴奋地嚷着“:巴迪, 真是你写的吗?多美的诗啊!精彩极了!”她搂住了我……。我既腼腆又得意洋洋, 点头告诉她诗确实是我写的。她高兴得再次拥抱了我。摸着我的脑袋, 笑着说。“亲爱的, 发生了一件美妙的事。巴迪写了一首诗, 精彩极了……”母亲上前说道。

巴迪的心情:得意洋洋, 迫不及待, 整个下午我都怀着一种自豪感, 满怀信心地把它放在餐桌父亲的位置上。

父亲的反应:“对不起, 我自己会判断的。”父亲开始读诗。“我看这首诗糟糕透了。”父亲把诗扔回原处。“我不明白, ”父亲并不退让, “难道这世界上糟糕的诗还不够多么?哪条法律规定巴迪一定要成为诗人?”

环节简析:上个环节, 学生与文本对话, 与作者共鸣, 与本组学友对话, 与学友共鸣, 此环节, 让学生与全班师生对话, 交流读文本的体会, 从文字间读出母亲坦露的爱, 读出父亲深沉的爱, 读出作者由喜到悲的失落心情。

师:请体会父母不同的评价标准:母亲为了鼓励巴迪, 认为巴迪只有七八岁就能写诗, 而且是第一首诗, 强调的是巴迪写诗的行为, 所以她给了巴迪热情的鼓励———精彩极了。父亲强调的是这首诗的质量, 所以他给了巴迪严厉的警告──糟糕透了。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1.复习导课, 初步总结感受爱。

师:面对作者的第一首小诗, 父母的评价有什么不同?作者当时有什么不同的表现?

2.解读作者的思想变化, 深入理解爱。

师:几年后, 情况发生了什么变化?找一找──人物思想变化的句子;读一读──从中读懂了什么?说一说──你的理解与感受。

师:几年后, 当我再拿出那首诗看时, 不得不承认父亲是对的, 抓住“不得不”说说自己的理解。

师:在母亲一如既往的“精彩极了”的鼓励声中, 巴迪仍然充满热情地写作, 而表面冷酷无情、经常泼洒冷水的父亲的严厉使巴迪一直没有被赞美冲昏头脑, 成年后他终于成了一名作家, 此时的他又是怎样理解父母的?

(师:解读“幸运”———同时拥有母亲的鼓励和父亲的严厉, 使他有信心, 使他有进步)

师:我越来越体会到我当初是多么幸运。一个作家, 应该说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需要来自母亲的力量, 这种爱的力量是灵感和创作的源泉。但是仅仅有这个是不够的, 它可能会把人引入歧途, 所以还需要警告的力量来平衡, 需要有人时常提醒“小心, 注意, 总结, 提高”。

师 (小结) :来自母亲的力量是一种鼓励的爱, 慈祥的爱, 而父亲的心一般不易觉察, 他们的爱比较理智, 比较严厉。两种爱对一个人的成长缺一不可。“精彩极了”也好, “糟糕透了”也罢, 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 爱的方式不同, 目的却是一致的。日常生活中, “精彩极了”或“糟糕透了”的爱, 你有过类似体验吗?请举例说说。现在你是如何理解“可怜天下父母心”?作为子女, 我们应该怎样来理解这种爱呢?

3.人教版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设计 篇三

1.有感情地朗读,说说父亲和母亲对巴迪的诗为什么有不同的看法。

2.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描写的语句,掌握作者的写作方法。

3.体会作者怎样逐渐理解了父母两种不同评价中包含的爱,感受爱的不同表达方式。

【教学重难点】

在阅读中抓住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语句,体会作者怎样逐渐理解了父母两种不同评价中饱含的爱,感受爱的不同表达方式。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了解了课文的内容,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19.“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2.教师板书课题。

师:你知道课题为什么要加双引号?你知道引号都有什么作用吗?

3.师小结:在这里作者直接引用了巴迪爸爸、妈妈评价的语句做标题是直接引用的意思,而引用别人的话做标题,所以要用双引号。

二、回顾课文,回忆课文主要内容

1.下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你能找到文章的中心句吗?

2.下面让我们一起齐读这句中心句。

3.这段文字里有一个符号,他叫什么名字?

师:你知道它在这里起到一个什么作用吗?老师把破折号的几种作用告诉你,给你做一下参考。

师:解释了这两个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下面就让我们共同走进课文去理解、感悟“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两种不同的爱。

三、出示要求,自主探究

出示思考题。

(一)我们先看看母亲对诗的看法吧!

1.母亲为什么要赞美巴迪呢?

2.在这句话里,作者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呢?

3.从这个语言描写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呢?

4.妈妈用语言赞美了巴迪,那巴迪反应如何呢?

5.什么叫腼腆?什么得意扬扬?【害羞地神情不自然,但心里却十分高兴】

6.从母亲精彩极了的赞扬声中让腼腆的巴迪得意扬扬起来。在描写巴迪时又运用了什么写作方法呢?

7.通过妈妈的语言描写和巴迪的神态描写你能看出他们两人此刻的心情吗?

8.那你能用这样的感情来读读这段吗?

(二)引导学生体会父亲对于这首诗的看法

巴迪的父亲对于这首诗又有什么看法呢?我们继续汇报。

1.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板书:批评、否定)

这里有个词用得好,你认为是哪个词?【扔】你体会到了什么呢?

还能换成哪个词呢?

2.你认为写父亲这个人物用了什么描写呢?

3.你能带着体会读好这句话吗?

4.师:巴迪听了父亲的评价后伤心极了,作者又运用了一系列的动作描写,你能在书中找到吗?看看你能感受到什么?

你认为这里面哪些动词用得好?

5.老师去掉些动词你再读读看看这样好不好?

6.师:从文章的这些动作描写中,你感受到什么呢?自己读读吧。

7.爸爸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看法呢?

(三)体会长大后理解父母这不同的爱。

师:年幼的巴迪此刻并不能理解父亲的评价,长大后他又是怎样看待父母这不同的爱呢?谁来说说呢?

1.【不得不承认】是承认了?还是没承认?

一句话里面有两个否定词,要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并且肯定的程度还要加深,即否定加否定等于肯定这样的句子就叫做双重否定句。

2.明白了什么叫做双重否定句,你能把这双重否定句改成陈述句吗?

师:巴迪用了一个双重否定,肯定了爸爸当时的那严厉的爱是对的,那还从哪看出来的呢?

生汇报:

1.师:能再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吗?

2.让我们再读读这段话吧。

3.灵感是什么意思?源泉你又会怎样理解呢?

这灵感和创作的源泉都是谁给予他的?还有一种力量是父亲给的,父亲给了我什么力量?作者要小心、注意什么呢?作者又要总结、提高什么呢?

师:谁还能接着汇报?长大后他又是怎样看待父母这不同的爱呢?

这些年来,我少年时代听到的这两种声音一直交织在我的耳际:“精彩极了”“糟糕透了”;“精彩极了”“糟糕透了”……它们像两股风不断地向我吹来。

1.对于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呢?

你能从这段中找一句话,概括出这两种爱对巴迪的影响吗?

2.哪一股风指的几种风?都是怎样的一股风呢?

师:带着你的体会,自己读读这段话?

(四)联系实际谈体会

四、小结

这篇课文的原著在选入教科书时有所删减,想看看原著是怎样结尾的吗?老师在备课时查找了资料找到了原著的结尾,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岁月流逝,很多年又过去了。我成了个“著名”作家,书店里在出售我的小说,舞台上在上演我的戏剧。今天,当我被无数“歌颂”和“批评”包围着时,我又想起了“我的第一首诗”和它引起的小插曲。我感到庆幸——我从孩提时代起,就既有爱说“真美”的母亲,又有爱说“真糟”的父亲!是他们教会了我如何对待形形色色的“肯定”和“否定”——首先我得不惧怕批评,不管这些否定意见来自何方,也不管这样“宣判”多么令人心碎,我绝不能因为别人的否定而丧失勇往直前的勇气;而另一方面,我又得在一片贊扬声中克服内心深处的自我陶醉!“真美”!“真糟!”……这些似乎完全对立又相辅相成的话语,一直伴随着我在人生的道路上跋涉。它们就像两股方向相反的风——我得竭尽全力在这两股强风中驾稳我的风帆。

【板书设计】

19.“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赞扬肯定)(批评否定)

灵感源泉总结提高

4.《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反思 篇四

课堂气氛很好。几年来我已经和我的学生建立了较深的感情,课堂上也建立了较民主的关系。我们都投入在课文的学习之中,小组讨论学生畅所欲言,纷纷谈自己的理解。整堂课的各个环节都很流畅。当我结合课文内容,讲到“成年后,作者越来越多体会到儿时是‘多么幸运’。这是为什么?”这个问题时,有的学生回答:因为“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它们像两股风不断地向作者吹来。作者谨慎地把握住生活的小船,使它不被哪一股风刮到。有的学生回答:因为“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其他学生都纷纷结合课文中作者的感受和自己的理解来谈。

就在这个时候,班里的陈嘉彬同学举起手,我从他的眼神里读到一种急切的心情,于是我请他说说自己的想法。他站起来,稍作停顿后说:“我不赞成作者的说法。如果像他说的那样用两种截然不同的方法来教育我的话,那我就会糊涂,无所适从,不知道该听谁的。对于我来说这不是幸运。”他的话引起了全班学生的一阵哄动,学生们纷纷在私下议论开了,在一片的议论声中我听到了有赞成也有反对的声音。对于他的发言我好像有那么一点惊讶,也好像有那么一点情理之中。因为陈嘉彬同学的发言,如果在传统的课堂教学里是不会听到的,但是我庆幸的是在新课改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学生的内心的话、与书本观点不同的话都可以在课堂畅所欲言,学生的个性特点可以张扬,这同时也是对于我们师生平等关系的一种肯定。

这时,我灵机一动:为何不来个“以学定教”,就围绕这个问题进行课堂大讨论呢?

我的想法得到全班同学的赞成。

有的学生说:我还是赞成作者的说法。因为爸爸妈妈这样教他,他最终成为了一个大作家。

有的学生说:对!我们不是有一种传统说法叫父母分别扮演白脸和黑脸来教孩子吗?所以我也赞同作者的说法。

有的学生说:传统的东西就一定是好的吗?传统的东西也有许多是不好的,用在现今社会是不合适的。比如传统常说‘食不言,寝不语’。我看就不适合我的家。我们白天都不回家,晚上吃完饭后,我们都各自忙自己的事。如果不是在晚饭时间边说边吃,根本就没有时间来了解各自白天的事了。我?窗琢澈秃诹车乃捣就不一定对?

有的学生说:如果不这样,那你认为有什么更好的方法呢?

有的学生说:我希望我的父母教育我时(态度)一致。要么是表扬,要么?桥评?

有的学生说:而我则只要我的爸妈指出、批评我做得不对的地方。因为我表扬多了容易骄傲。

有的学生说:我希望我的爸妈在我做得好的时候一致表扬我,在做得不好的`时候一致批评我。

学生们个个都那么投入,脸上红通通的。下课的歌声响起来了,我在极不情愿的情况下,叫停了学生们激烈的讨论。我非常肯定所有学生的发言。还特意表扬了有不同观点的学生。针对刚才学生的发言,我因势利导:“你们有这样的想法,你们的家长知道吗?今天晚上请你回去与家长谈谈你们的想法,并且把你们谈论的结果写下来,告诉我,好吗?”下课了,我笑着与学生点头再见,高兴地离开教室。教室里仍旧一片议论声。

从课后学生写的情况和后期与家长的交流情况来看,学生与家长通过课后的谈心,在教育孩子的态?日庖环矫妫家长与学生基本上达成一致的看法。有的学生在日记本上写道:我很高兴我的建议得到我的父母的赞成。看来,只要是好的建议,父母还是接纳的?

有的家长还说道:我们很喜欢孩子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与我们沟通,希望今后多做这样的作业,这是引导我们进一步走进孩子心里的很好的做法。

课后,我还时时回味着这节课的教学。曾几何时,我们的课堂教学走入了一个误区:我们每次的研究课、竞赛课、展示课上,看到的是教师和学生精彩的“表演”。扪心自问,对于学生早已背得滚瓜烂熟的课文还需老师指导学生读通读懂吗?对于学生早已倒背如流的答案,还需教师去启发、点拨吗?我认为:一节成功的课,课堂应当激荡着师生丰富而真实的情感。课堂应关注的不是既定知识结论的有效传递,而是应该关注活生生、有思想、有情感的人,以及学生在课堂中的真实生活和真切成长。由此,课堂教学的本质意义,已不仅在于教知识、教技能,而在于努力地促进学生智慧、精神、情智等多方面的综合生成。新课程理念一再强调:课堂上教师的一切行动要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听到的要是孩子们富有童真童趣和个性的真实的声音。

5.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设计 篇五

【教材分析】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是一篇关于“爱”的文章。它按照主人公“我”成长的顺序,从三个时间段:七八岁时、未满十二岁时、成年后来书写“我”对父母的对“我”的迥异的爱的理解,由初时的误解,到不得不承认,到最终的理解,抒发了父母之爱的深沉和真挚。文章思路清晰,段落分明,语言生动,用词准确,是进行单元训练重点“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感悟生活中的爱”的一篇典型文章。其中,末段是进行情感熏染与语言文字训练的极佳载体。因此,在教学时,不仅要重视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和学习方法的指导,更要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剖析,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教育,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孩子,在这方面已经有了一些和父母相处的体验,平时的学习活动中,我和孩子们交流的很多,他们对父母的一些做法也是很不理解,甚至是气愤、反抗,应该是说有“切肤之痛”,所以文章前半部分的“童年故事”,孩子们应该是很容易走进作者的内心深处,去领悟感受父母之爱,而长大后对两种不同形式的爱的理解和作用的认识,孩子们经历还不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根据课程标准的年段目标、文本特点和学生实际,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能目标:认识7个字,会写12个字。正确读写“糟糕、确实、自豪、誊写、敬仰、出版、戏剧”等词语。

2、方法目标:读懂课文内容,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描写的语句,体会作者怎样逐渐理解了父母两种不同评价中饱含的爱,感受爱的不同表达方式。

3、情感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且能理解父亲和母亲对巴迪的诗的不同看法,并联系实际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说父母两种不同的评价包含的都是爱。【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巴笛的成长过程中为什么需要两种爱的声音。【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由题激趣

师:同学们,谁还记得这一单元的主题是什么?(“父母的爱”)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以“父母的爱”为主题的文章,齐读课题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师:我们来看题目,课题是文章的眼睛,通过眼睛可以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仔细看课题,你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题目中的两句评价是完全相反的,可以说是极端的,一句是表扬,一句是批评。

师:真好,你一定做了大量的预习,仔细观察还有什么发现? 生:这两句话是别人说的话。是对别人的批评和表扬。师:老师最喜欢发表和别人不一样的想法,这是别人说的话,所以你们看课题用了什么符号啊?

生:前引号和后引号。

师:请大家借助课题来说一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在自读中不断提出读中疑惑问题,有了问题,课中学习自己就有了目标】

(让学生结合课前的预习,说说对课题的理解。这是对学生课前预习的一种检测,同时也是教给学生一种阅读的方法。)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字读准,把句子读通顺。2.认读本课生字。

3.出示一段文字考考大家:巴dí()在七八岁的时候写了平生的第一首诗,对这首诗,爸爸和妈妈意见出现了严重的分qí()。妈妈看了,认为很奇miào()lǒu()住孩子说,真是“精彩极了”;于是他感到很自háo(),把这首诗认真地tãng()在纸上,交给爸爸看,爸爸认真地看了这首诗后,做出了自己的pàn

()断说:“我看这首诗糟ɡāo()透了。”巴迪通过这件事,学会了jǐn()shân()地对待别人的批评和表扬,再加上不断地努力写作,在长大后出bǎn()了许多小说,还有戏剧和电影剧本,成了著名的作家。

【设计意图:这样的设计其实起着一石二鸟的作用,不仅用来检查学生的生字掌握情况,同时还概括了全文的主要内容,学生在读题做题的过程中对课文的主要又有了一次感知。】

三、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1.快速读文,边读边想:文章按什么顺序写的?作者在成长的过程中对两种评价的认识发生了哪些变化?

2.同桌交流,师生交流。(本文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随着年龄的增长认识由浅入深,体会到了评价的主旨。)

(教师点拨,指导学生理清文章的顺序──本文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了解文章由作者童年的故事和后来的认识这两部分内容构成的。)

(学生质疑预设:按照时间顺序学生的认识可能会出现三个时间段的现象,还有一个“未满十二岁”这一自然段是一个过渡段,应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引导,重点是“童年的故事”和“后来的认识”两部分)

【设计意图:主要是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顺序,有针对性的学习。】

四、多种形式朗读课文。

五、写字教学。

1、教师范写一至两个生字。重点指导书写“誊”(与“誉”或“卷”比较)“谨“(右半部要写紧凑)

2、学生练习书写。

六、拓展阅读

只要与父爱母爱有关的小诗歌均可

一个人的童年往往对他将来人生道路的成功起很大的决定作用,有一首诗,说明了这一点:

敌视伴随着孩子,他学会争斗; 嘲弄伴随着孩子,他羞愧腼腆; 鼓励伴随着孩子,他信心倍增; 赞美伴随着孩子,他鉴赏有方; 认可伴随着孩子,他爱心常存; 分享伴随着孩子,他慷慨大方;

诚实与公正伴随着孩子,他领悟出真理与正义。

七、课下建议:

1、正确书写一类字组成的词语。

2、搜集有关父母的爱的文章读一读。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第19课,课题是——《“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生齐读)上节课我们完成了本课的知能目标。这节课的目标大家看大屏幕,这就是本课的学习任务。

2、谁来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课件出示填空题。课文讲了巴迪(七八岁)时写了一首诗,母亲看后惊喜地夸奖他(“精彩极了”),可父亲看了之后却评价说(“糟糕透了”)。后来,作者终于明白了,不管是母亲的(“精彩极了”)还是父亲的(“糟糕透了”)都是对自己深深的(爱)。

3、指名填空后全班齐读。

导语:为什么说不管是母亲的 “精彩极了”还是父亲的“糟糕透了”都是对巴迪深深的爱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

二、引导品读“童年的故事”

1、导学提示:

当“我”写了第一首诗后,母亲与父亲分别是怎样评价的?“我”听了他们的评价又分别有什么表现?父亲和母亲为什么有不同的看法。

快速浏览课文1—14自然段,找出描写父母与“我”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描写的有关的段落、语句,用你喜欢的符号在文中做标注。反复读,体会其中的情感。

2.学生自学,作批注。小组合作,教师引导。3.班级交流、汇报:

(一)、体会母亲的爱

师:谁起来说一说母亲读过“我”的诗后,语言、动作、神态上的反应?

屏幕出示:母亲一念完那首诗,眼睛亮亮地,兴奋地嚷着:“巴迪,真是你写的吗?多美的诗呀!精彩极了!”她搂住了我,赞扬声雨点般落到我身上。

师:这是对母亲哪些方面的描写?哪些词更能看出这一点?你从这些句子中,感受到了妈妈的心情如何?

(我从“眼睛亮亮的”、“兴奋的嚷”、“再次拥抱了我”这些对妈妈神态、语言、动作的描写中体会到了妈妈此时的心情很高兴兴奋、激动;妈妈很爱我,她在鼓励我。)

母亲的评价是?(精彩极了)这是对我的表扬。师:一起来读。读出母亲的高兴、激动、兴奋。

师:补白妈妈此时的心理活动:“我才七八岁的孩子写出了第一首诗,„„”(母亲想:我才七八岁的孩子写出了第一首诗。巴迪的诗虽然不是很好,或者有点糟糕,但这是巴迪第一次写诗,他更需要的是鼓励,而不是批评,作为母亲我一定要赞赏他,让他充满自信,这样才能让他写出更多、更好的诗。)

(学生行为预设:通过具体的妈妈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妈妈读了儿子第一首诗时的那种欣喜异常、激情洋溢、高度赞赏之情,体会巴迪有一个很爱他的母亲等。)师:听了妈妈的赞美,我是什么表现? 生:“我既腼腆,又得意洋洋。” 师:这是对我的什么描写? 生: 心理活动

师:“腼腆”是什么意思?(因害羞而神情不自然。)

师:母亲为什么要这么大力称赞我?一个七八岁的男孩写的诗这的有那么精彩吗?

(“源于爱,是在鼓励我继续努力”)

正是出于对我的爱和鼓励,妈妈对我的诗大加赞赏,这让我大受鼓舞,在得意洋洋的同时,我更迫不及待地想要干什么?(想要得到父亲的赞赏)

6、你从作者的哪些行为、心理描写可以看出 “我”迫不及待地想要得到父亲的赞赏?

学生小组交流后,全班汇报。教师适时点评、鼓励。

(我有点迫不及待,想立刻让父亲看看我写的诗。

整个下午我都怀着一种自豪感等待父亲回来。„„父亲的位置上。

七点.七点一刻。七点半。父亲还没有回来,我实在等不及了。)“他一定会比母亲更加赞赏我这首精彩的诗。”)

我怀着自豪感,这种自豪感是谁给他的?(母亲的大力赞赏)整个下午,作者做好了各项准备工作,开始了焦急地等待。七点。七点一刻。七点半。父亲还没有回来。我实在等不及了。简简单单23个字,却整整用了5个句号,从中你读懂了什么?(我等待父亲回来的时候,觉得时间过得是那么慢,更突出了巴迪的迫不及待。)快到八点钟的时候,父亲终于回来了。

(二)、体会父亲的爱

那么,父亲对这首诗又是什么反应呢?我又是怎么表现的呢?

1、谁起来说一说父亲在语言、动作上的表现?

屏幕出示:“我看这首诗糟糕透了。” 父亲把诗扔回原处。出人意料的是父亲的评价是?(糟糕透了。)父亲的话中包含了什么?(严厉、批评)父亲把诗扔回原处。(指导朗读。)抓注“扔”体会(扔碎了我的心,扔掉了我的自信与写作的热情等)。这是第一次批评我的地方,后面还有吗?

“我不明白,”父亲并不退让,“难道这世界上糟糕的诗还不够

多吗?”

从这里我们看出父亲对这首诗满意吗?可以看出父亲是个什么样的人?(不满意,可见父亲是个严厉的人)

听了妈妈的话,已经得意扬扬的我,又在等待父亲读诗和聆听父亲严厉的批评时,我又有什么反应?从6-14段画出相应的语句,并思考这些句子分别是对我的什么描写?

1、先自己找,后小组交流,全班汇报,教师指导。

2、这些句子是对“我”哪方面的描写?你能从中看出什么? ① 我紧张极了(心理)

②“我把头埋得低低的,诗只有十行,但我觉得父亲读了很长时间。”(动作、心理)

③“我的眼睛湿润了,头也沉重的抬不起来。”(动作)④“我冲出饭厅,跑进自己的房间,扑到床上失声痛哭起来。”(动作描写,写出了作者伤心的心情,我感到作者有点受不了了,失声痛哭了起来。)(作者的心情:伤心、失落、难过)

正所谓:“期望越大,失望越大。”此时巴迪的心情?很伤心、失落、难过。

3、爸爸是在什么情况下批评我的,他为什么要对我这么严厉,这么不顾及会不会伤害到我?

引导:父亲批评的话是在母亲高度赞赏了我,我得意洋洋之后说,目的是让我不骄傲,继续努力。我们从中体会到了父亲的爱是严厉的爱,严格要求的爱。

4、好,我们来带着不同人物的不同情感分角色读一读3-14自然段。只读他们的对话部分。先小组内分角色读一读。(你们三个读得真好,把课文里的场景都带到了我们身边。)

思考: 我当时是如何看待父亲和母亲的评价的?其实我更看重谁的评价? 学生自由发言。

三、自主品读“后来的认识”

“精彩极了”“糟糕透了”这两种不同的评价,当时的小巴迪能理解吗?(不能理解)在父母的不同评价中,小巴迪渐渐长大了。

师:几年后的巴迪理解了吗?

生:几年后,当我再拿起那首诗,不得不承认父亲是对的,那的确是一首相当糟糕的诗。

师:成年以后的巴迪呢?

生:成年以后的我已经出版了很多作品,出版了一部部小说、戏剧和电影剧本。

师:是啊,小巴迪长大后成了一名著名的作家,写了很多作品(幻灯出示:作者简介。)小巴迪为什么能走上写作之路,并且成了大作家?

1、自读15-16自然段,找出原因,画下你找到的重点句子,在旁边写一写你的理解。预设:

“不过母亲还是一如既往地鼓励我。因此我还一直在写作„„根据父亲的批语,我学着进行修改”。

“我有一个慈祥的母亲,她常常对我说:„„我还有个严厉的父亲,他总是皱着眉头„„”

2、从这里你看出作者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有个慈祥的母亲一直鼓励我,有个严厉的父亲,一直帮我修改。)

所以作者才说——“我当初是多么幸运。”

“在遇到困难、没有信心时,母亲的话会让——鼓起勇气,但我骄傲自满时,父亲的话会激励我继续努力。”于是在他们的截然不同的评价中,作者把握住了生活的小船,取得了成功。

3、因此他说:(幻灯出示:“一个作家„„”),齐读。“歧途”是什么意思?——比喻错误的道路。作者没有误入歧途的原因是什么? 幻灯出示:

这些年来,我少年时代听到的这两种声音一直交织在我的耳际:“精彩极了”,“糟糕透了”; “精彩极了”,“糟糕透了”……它们像两股风不断地向我吹来.我谨慎的把握住生活的小船,使它不被哪一股风刮倒.我心底里知道, “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在爱的鼓舞下,我努力地向前驶去。生自由读。

(1)它们指的是什么?(母亲的赞扬和父亲的批评)“两股风”是指什么?“使它不被哪一股风刮倒”是什么意思?(一股风指的是

母亲的赞扬声,一股风指的是父亲的批评声。)(不被哪一股风刮倒是说没有因赞扬声而迷失方向,骄傲、自满,也没有被批评声而吓倒,丧失信心。)

(2)"生活的小船"是什么?(每一次的写作)

师总结:母亲的赞扬和父亲的批评不断吹向我,我非常谨慎地对待自己的每一次写作,不被母亲的表扬沾沾自喜,不被父亲的批评丧失信心。

幻灯出示:我从心底知道,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

让我们带着对父母的崇敬齐读这句话。

小组讨论:如果巴迪的成长过程中只有这中间的一种爱,那么他会变得怎么样?小组讨论后汇报。

教师出示幻灯片小结。幻灯出示:

对我的作品,母亲的评价常常是()

父亲的评价常常是()

后来我认识到成功既需要()又需要()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指多名学生回答。

小结:“精彩极了”是母亲对作者的鼓励,是一种慈祥的爱;“糟糕透了”是父亲对作者的批评,是一种严厉的爱。只有母亲的慈爱和父亲的严爱融合在一起,才能使作者茁壮成长,最后成为了一名大作家。(教师指着板书总结)

四、联系生活,让学生感受爱,懂得回报爱。

同学们,你们理解了这两种不同形式的爱了吗?在生活中你们肯定也有过类似的经历。我们也要向文中的作者一样正确看待父母的爱,理解父母,去回报父母的爱。

只有表扬,没有批评,会让人走上歧途,只有批评,没有表扬,会让人丧失信心,心灰意冷。所以我们每个人都要从表扬声中汲取力量,从批评声中找到方向。在生活的海洋里,我们要做清醒的舵手,不因赞扬而骄傲自满或因批评而偏离航道。

六、课后作业

1、在本文作者看来,爱有两种表现形式。你在生活中有过类似的感受吗?把它写下来。

2、推荐大家阅读体现父母之爱的作品,有朱自清的《背影》,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叶倾城的《奇迹的名字叫父亲》。板书设计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 慈祥的母亲

严厉的父亲

鼓励

批评

教学反思:

本课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接近,很容易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文中一些含义深刻,富有哲理的句子,既是学生理解学习上的重点、难点。也是激发学生思维的兴奋点。因此,对本课的教学,可以从“悟”字出发,着眼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感悟,悟情悟理,课后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部分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景。”关于阅读教学,标准中进一步提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学习,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悟、体验和理解。”立足教材本身的特点,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认知水平,把学生自选学法,自读自悟,教师扶助点拨作为基本的教学模式,以师生共同参与学习、营造和谐的课堂学习情感氛围为特色。

一、充分信任学生,放手让学生自选读书方法。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听来的容易忘,看到的记不住,做的才学得会。”本篇课文的第一部分,是具体事例的记叙,具有情景性和情节性,在理解方面没有太大难度,可引导学生根据课文的特点,自定读书方法,练习分角色朗读,小组讨论,分析表达方式。让学生在说、读、演、议等实践活动中完成对语言文字先领悟内化,再积累外化的过程,进而体会文中母亲对子女的感性的爱,父亲的充满理性的爱。

6.人教版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设计 篇六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父亲和母亲对巴迪的诗为什么有不同看法。

2、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描写的重点词句,体会作者怎样逐渐理解了父母两种不同评价中饱含的爱,感受爱的不同表达方式。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说父母两种不同的评价包含的都是爱。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巴迪的成长过程中为什么需要两种爱的声音。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理解课题

1、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受到过表扬和批评,做好了会受到──表扬,做错了会遭到──批评。可是今天我们课文中的孩子做了一件事,却同时受到了表扬和批评这两种极端的评价,这是为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继续学习美国作家巴德.舒尔伯格的文章──“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齐读课题。

2、说说你对课题的理解。

师:我们读文章时理解课题很重要,就像我们写作文时的审题一样。带着理解齐读课题。

二、研读课文,体会情感

(一)引导品读“童年的故事”

1、小巴迪做了什么事得到了两种评价呢?(七八岁的时候,写了第一首诗。)【板书:第一首诗】

2、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1至14自然段。

【出示课件:读一读,想一想,做一做:当“我”写了第一首诗后,母亲是怎样评价的?“我”的表现怎样?父亲又是怎样评价的?我又有什么反应?父亲和母亲为什么有不同的看法?请用不同的线条画出有关母亲、父亲和“我”的动作、神态、语言描写的词句,并把你的理解和感受标注在书上。】

3、交流:对巴迪写的第一首诗,母亲的表现是怎样的?

【课件出示:母亲一念完那首诗,眼睛亮亮地,兴奋地嚷着:“巴迪,真是你写的吗?多美的诗啊!精彩极了!”她搂住了我,赞扬声雨点般落在我的身上。„„她高兴得再次拥抱了我。】

【板书:母亲:“精彩极了”】

(1)这里抓住了母亲的什么来写?(神态、语言、动作)

(2)应该读出怎样的语气?(高兴、兴奋、惊喜、自豪„„)谁能读读这段话,模仿一下母亲的神态、语言和动作?指名读、齐读。

师点评:我看到了你的眼睛亮亮的。

谁的眼睛再亮点,请再读一次。

(3)“嚷”是什么意思?(喊叫)像母亲那样嚷一次?一起嚷一次!(4)你从这些描写中体会到了什么?(体会到了巴迪有一个很爱他的母亲。)我们可以用文中的哪个词语来形容母亲?

【板书:慈祥】

(5)此时,我的表现是怎样的?(既腼腆又得意扬扬)【板书:“我” 得

意】

4、我此时最想的是什么?(立刻让父亲看看我写的诗。)

是因为——(我敬仰我的父亲,他是一家影片公司的重要人物,写过好多剧本。)我怀着怎样的心情等待父亲的回来?(自豪、迫不及待„„)

5、父亲终于回来了,他是怎样评价巴迪的诗的?(1)交流找到的句子。

【课件出示:“我看这首诗糟糕透了。”父亲把诗扔回原处。】 【板书:父亲:“糟糕极了”】

(2)你们现在是巴迪的父亲,该怎么说,请你先试一试。

你读出了一位什么样的父亲?【板书:严厉】指导朗读。

(3)父亲的话给了巴迪当头一棒,巴迪原以为可以得到父亲的赞赏,没想到却是父亲严厉的批评。如果你是小巴迪,你会觉得怎样?(难过、委屈、沮丧、伤心„„)

(4)课文中的小巴迪反应如何呢?

【课件出示:我的眼睛湿润了,头也沉重地抬不起来。我再也受不了了。我冲出饭厅,跑进自己的房间,扑到床上失声痛哭起来。】

师:这两段话抓住了人物的哪些方面进行描写?(神态、动作)说明了什么?(说明了巴迪当时很难过)【板书:难过】同学们在习作中也应该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和语言进行描写来衬托人物心理活动的表达方法。

(5)交流:你觉得父母为什么会有这样不同的评价呢?

三、品读交流,内化感情

过渡:同学们说得太好了!巴迪的父母真是用心良苦啊!可是,当时的小

巴迪理解父亲的评价吗?(不理解)确实,母亲的评价令巴迪得意极了,父亲的评价使巴迪很难过。随着巴迪一天天长大,他对父母的评价有新的认识吗?默读“后来的认识”部分。【课件出示要求:找出含义深刻的句子读一读,理解,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1、几年后的巴迪自己是怎样看待这首诗的? 【课件出示:几年后,当我再拿起那首诗,不得不承认父亲是对的,那的确是一首相当糟糕的诗。】

抓住“不得不承认”、“的确”等词语体会巴迪虽然理智上承认父亲的评价是对的,但感情上还是难以接受。

2、母亲的赞扬和父亲的批评对我有什么作用呢?

“不过母亲还是一如既往地鼓励我,因此我一直在写作。根据父亲的批语,我学着进行修改。”

3、从哪些地方体会到巴迪理解到了父母的爱?(1)“我越来越体会到我当初是多么幸运。”

A、作者越来越体会到儿时是“多么幸运”,这是为什么? B、学生回答。

【我有个慈祥的母亲,她常常对我说:“巴迪,这是你写的吗?精彩极了!”我还有个严厉的父亲,他总是皱着眉头,说:“这个糟糕透了。”】 【板书:慈祥 严厉】

(2)【课件出示:一个作家,应该说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需要来自母亲的力量,这种爱的力量是灵感和创作的源泉,但是仅仅有这个是不全面的,它可能会把人引入歧途。所以还需要警告的力量来平衡,需要有人时常提醒你:

“小心,注意,总结,提高。”】

A、作者认为母亲的评价是什么?【板书:鼓励】

B、仅有母亲这种慈祥的鼓励够吗?为什么?(但是仅仅有这个是不全面的,它可能会把人引入歧途。)

C、所以他还需要什么呢?(所以还需要警告的力量来平衡,需要有人时常提醒你:“小心,注意,总结,提高。”)【板书:警告】

D、小结:正因为有了母亲的慈祥、鼓励和父亲的严厉、警告,才使我“有了很多作品,出版了一部部小说、戏剧和电影剧本。”

(3)“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在巴迪的心底里,他有怎样的认识?【课件出示:我从心底里知道, “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

【板书:爱】

(4)对于这两种不同的“爱”,巴迪是怎样对待的?【课件出示:“精彩极了”,“糟糕透了”;“精彩极了”,“糟糕透了”„„它们像两股风不断地向我吹来。我谨慎的把握住我生活的小船,使它不被哪一股风刮倒。】【板书:把握人生方向,不断前进】

四、拓展延伸,深化感悟

1、假如只有母亲慈祥的鼓励,作者将会有什么样的发展?

2、假如只有父亲严厉的批评,作者又将会有什么样的发展?

3、小结: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我们知道不论是母亲慈爱的鼓励,还是父亲严厉的批评,都是对巴迪的爱。

五、总结全文

这节课,我们和巴迪一起成长,懂得了在人生的旅途中爱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课件出示:当我们遇到鼓励的爱时,我们不要骄傲自满;当我们遇到严格要求的爱时,我们不要伤心、难过,要正确接受,更不能丧失信心。我们只有正确的对待表扬与批评,才能像作者一样,谨慎地把握生活的小船,使向自己成功的彼岸。】

六、布置作业

【课件出示:借鉴这篇文章的表达方法,用一颗感恩的心把爸爸妈妈对自己的爱写下来。】

最后,老师祝愿大家在人生的旅途中都能一路走好,取得更大的成功!这节课就上到这里。谢谢大家!

板书设计:

13“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同一首诗

母亲:“精彩极了” 父亲:“糟糕透了”

慈祥 鼓励 严厉 警告

得意 “我” 把握人生方向,不断前进

7.人教版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设计 篇七

评价,是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及时、公正、合理的评价,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然而,扫描现实的课堂,给笔者印象最深的是:许多教师在评价学生们的答问时,千方百计地给予肯定———赞许的眼神,欣喜的微笑,充满激励性的语言,有时还外带以示鼓励的小贴纸。有的教师似乎生怕挫败孩子们学习语文的信心,能得过且过的,都会给予“亲切”的“表扬”,就算是最基本的用词错误,语句不通,最多是“和风细雨”地说一句“也不错!”“嗯,还行!”。一节课下来,往往是听得“好”声一片。透视现实的课堂,评价方式趋于单一,肯定性评价几乎成为许多教师课堂评价唯一的方式。

心理学家认为,学习往往是学生不断尝试错误,在错误中不断反思,最终获得成功的过程。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在真诚赞美学生的同时,在尊重学生人格、不伤害学生自信心的前提下,谨慎而巧妙地使用否定性评价是很有必要的。及时、适当的“糟糕透了”,能让学生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所处的学情,找出产生错误的主要原因。

那么,在小学语文课堂中,面对学生的学习错误,如何有效、适度地操作否定性评价呢?从几位小语名师的课堂中可窥见一斑。

一、语言表达不准确时,否定中求精当

【案例】薛法根《第八次》教学片段(苏教版三年级上册)

师:假如你就是布鲁斯王子,现在要动员你的军队和人民起来与你一起抵抗外国侵略者,你会怎样动员他们?请你拿起笔,写一份简短有力的动员书。

(生写动员书)

师:谁愿意来发布自己的动员书?

生1:苏格兰的父老乡亲们、亲爱的同胞们:我在山上看到一只蜘蛛结网,一连结了七次都没有成功,但它并不灰心,终于在第八次结成了一张网。这是一只坚持不懈的蜘蛛,我们都要像这只蜘蛛一样。如果你们像蜘蛛一样勇敢,我会重重奖赏你们的。

师:“重重地奖赏你们!”你们会去战斗吗?

生:不去!谁稀罕你的钱啊!

师:啊!没有钱是不能的,但钱也不是万能的!看来你这样动员,只能当光杆司令啦!(众笑)

生2:苏格兰的父老乡亲们、亲爱的同胞们:我们失败了七次,但并不表示我们永远失败了。(师插话:很有哲理!)你看,那只小小的蜘蛛,最终还是战胜了大风,在第八次结成了一张完整的网。我们难道不如这只蜘蛛吗?面对侵略军,我们缺少的不是枪弹,不是战士,而是坚持不懈的精神!(掌声)只要我们干第八次,就一定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师(插话):假如第八次不成功呢?

生2:不成功,便成仁!

(众大笑)

师:你都牺牲啦?你应该还有第九次!第九次不成功……

生2:我们还有第十次!第十一次!不成功誓不罢休!

师:这么说好像太野蛮了,可以改成:不成功,就……

生2:誓不回家!(师:这样才是好男儿!)来吧,战士们,同胞们,胜利属于苏格兰!(掌声)

师:掌声已经说明了一切!你将来一定能成为一个伟大的领袖!

【赏析】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是一名出色的语言医生,要善于“望、闻、问、切”。薛法根老师对学生的课堂语言表达有着高度的敏感。当第一位学生演讲时的说法不合适时,薛老师以幽默的方式予以否定,学生在笑声中顿悟,迅速作出修改;当第二位学生用词没有针对性,不够恰切时,薛老师在否定中启发学生换用更精当的词语。在薛老师睿智而风趣的否定性评价中,学生纠正了语言运用不当之处,养成了斟词酌句、严谨求实的文风。

二、词语理解较肤浅时,否定中求深刻

【案例】于永正《小稻秧脱险记》教学片段(苏教版三年级上册)

(师出示“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一句)

师:谁能把杂草的话读一读,让人感到它有气无力了?

生(声音大,速度快):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

师:你没完。(生笑)要么你的抗毒能力强,要么我的化学除草剂是假冒伪劣产品,我再喷洒一下。(在该生身上做喷洒动作)

(生大笑)

生(喘着气):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

师:我听到你喘气了,但是声音仍然很大,说话的声音这么大,能算完了吗?

(生笑)

生(小声地断断续续地):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

师:好,掌声鼓励!这就是“有气无力”啊!

【赏析】于永正老师的这段朗读指导真是幽默诙谐,妙趣横生,精彩绝伦。于老师对学生开始时的朗读,调侃式地否定了“你没完”,既巧妙地指出了学生对“有气无力”理解的不足,而且含蓄地指出了学生努力的方向。这样巧妙而幽默的否定,引导学生经历了一个“悟”的过程。通过这个否定的过程,学生对“有气无力”的感悟比简单的字面理解有了本质的飞跃———知其意,悟其形,察其味。同时也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促进了其思维的发展。

三、文本探究有偏颇时,否定中求正确

【案例】窦桂梅《七律长征》教学片段(苏教版五年级下册)

师:说说你对“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的理解。

生:“金沙水拍云崖暖”是说红军在过金沙江时“暖”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因为当时天气炎热,红军喝水之后,心里就感觉非常暖;还有一个是他们在过金沙江时,没费一枪—弹,所以他们心里很高兴,也觉得暖。第二句“大渡桥横铁索寒”,是因为红军在过大渡河时是五月末,那时金沙江的水很凉,使得夜晚下雨天气很凉,红军战士也感觉冷。

师:你说天很热,战士们喝了金沙江水,有这种可能,但是大家看“水拍云崖暖”给人感觉怎么样?

生:很暖。

师:还有你说没费枪弹,挺好,能在诗歌里理解。后面说“大渡桥横铁索寒”,就她的发言你们满意吗?

生:不满意。

师:谁想来补充?

生:“大渡桥横铁索寒”这个“寒”字表现了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

师:你能不能说说当时的情况,当时桥上就剩什么了?

生:铁索。

师:多少根?

生:13根。

师:只剩13根铁索了。大家想想,当时桥下河水湍急,这13根铁索要攀沿过去难不难?

生:难。

生:铁索指的是大渡河上的泸定桥,经过时只剩下13根铁索“,横”指横跨在东西两岸。这两句概括了1935年5月红军巧渡金沙江和飞夺泸定桥两次战斗。

师:对。

生:“大渡桥横铁索寒”的“寒”有两个意思。第一个意思是说在过大渡桥时,大渡桥非常险,他们牺牲了很多人,很艰难地过去,所以心里“寒”。第二个意思是说他们在强渡大河时,左边是高入云霄的陡壁,山腰是终年不化的积雪,银光耀眼,寒光袭人,当红军过泸定桥时,只剩下13根铁索。下面河流汹涌澎湃,这使红军战士感到心惊胆战。

师:很不错。

【赏析】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如果学生的想法偏离课文主旨,误解文本内涵,教师该怎么做?对学生来说,只有“吃一堑”,才能“长一智”,关键是教师怎么评价与引导。此案例中,窦桂梅老师首先肯定学生“积极探究”的精神,随即以“她的发言你们满意吗?”引导学生评一评,议一议,巧妙地否定了之前学生对“寒”字理解的偏颇,最终达成共识。这样,学生在否定性评价中,在深入对话中,逐步达到准确理解,同时发展了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8.人教版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设计 篇八

关键词:公开课;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0-296-01

我是一名平凡的教师,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壮举,更没有值得称颂的大作为,可是平淡的教学生涯,却赋予我宝贵的课堂教学经验。下面我将自己在教学成长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平凡小事与同行们分享。

以前,在课堂上,我不厌其烦地及纠正学生所出现的错误。如:这个学生爱接老师的话,那个学生不爱思考就乱回答问题,某某坐姿不端正了等等当场免不了批评几句,给学生下不了台,伤害学生的自尊,当时班上有几名调皮的学生,由于接受能力弱一点,纠正的次数很多,一段时间后,我开始觉得课堂上不对劲,怎么气氛越来越沉闷。回想着课堂上死一般的沉寂,我陷入了沉思,找了学生谈话后才知道原因:是我过分“周到”的纠错,挫伤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信心。在他们看来,我眼中的他们表现得一无是处,简直是“糟糕透了!”

我不禁思索着补救的方法。一次在一节公开课上,有一名学生胆子很小,平时从不回答问题,可是当我提出一个很难以回答问题时,全班举手的人很多,他也举了手,看到这种情况我很为他高兴,虽然他可能答不上,但我还是让他回答,没想到他回答的非常好,只是声音太小,我高兴的对他说:“你回答的非常准确,老师为你骄傲!你想不想让全班的都听到你精彩的回答呢?”这个学生听到老师的话高兴。于是声音洪亮地把答案重新说了一遍,全班学生并为他鼓掌。从此以后,我感觉这个学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回答问题的次数多了,声音也洪亮了。课堂气氛也在本次听课事件之后有所变化。

在那以后的教学活动中,我不再吝啬对学生的表扬和激励,因为我越来越体会到: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是每个人的天性,更何况是孩子。一句积极的评价就是鼓舞孩子奋发向上的强大动力,孩子建立了信心,对待各种事物的态度就会越加积极。在学生课堂发言积极,热烈讨论的活跃气氛中,我得到了满意的答案。“精彩极了!”我这样享受着自己的课堂教学。体会到自己不仅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更应该是激励者的角色。在教学中,我通过细小的动作和微妙的神态暗示,无数激励性的语言,去激发学生内在的积极性,点燃学生的情感之火,增强自己的亲和力,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有时候静下心来自己也琢磨,以前的自己多傻呀?为什么就没有放开手脚以“精彩极了”去统领自己的课堂教学呢?我为自己的这一点小发现而感到快乐。我就是这么一个普普通通,一边工作、一边思考,随时为一点点小发现而快乐着的平凡教师。一段时间的公开课教学活动之后,我的思考在激励性语言使用上有了新的变化。随着“你真棒”、“你最强”的欢呼声,一节节的公开课在狂轰滥炸的表扬声中开幕闭幕,让人感觉到一种单调和乏味。一味的“精彩极了”会不会起到相反的作用?评课中我提出自己的质疑,有教师振振有词的说教育改革家魏书生说得好:“后进生不缺批评,不缺训斥,而缺的是鼓励、表扬和感化。”是啊,我们教师面对的是一群活泼可爱的学生,所有的学生都值得我们去欣赏、去发现、去唤醒、去表扬、去鼓励。这也就告诉我们评价注定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不同的学生由于在性格、智力、情感上存在差异,评价自然也应该有所不同。新的课程标准倡导多使用鼓励下的评价,“精彩极了”是应该肯定的主线,表扬是学生进步的催化剂,也是教师与学生感情的粘合剂,但是,当它被滥用的时候,就会走向它的方面。所以,在我的课堂实践中我认识到,对学生是否进行表扬,怎样进行表扬,是我们教育实践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其深层次的意义在于对教育评价中过程评价的认识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说“精彩极了”时也要讲究艺术。比如在我的一堂数学课中,由于涉及到一个以前学过的问题,全班只有一个中等生举起了手,在他说出了含糊的答案时,我轻抚住他的肩头,让他就坐。此后的每节课里我都看到这个平时不认真听讲的孩子认真思考的亮晶晶的眼睛。

在许多的公开课里,我发现有些教师纯粹是为了表扬而表扬,有一部分教师往往是“变着法儿夸奖,绕着弯儿表扬。”但其实达不到“精彩极了”的效果,既对某些后进生起不了激励作用,又使一些优秀的学生渐渐失去自豪感,乃至渐渐失去了责任感和上进心。因此在表扬中我们应该充分发挥“精彩极了”这个评价的真正作用,避免滥用廉价和敷衍的表扬。有名言说得好:“蹲下来看孩子,蹲下来你就能看到孩子眼中丰富多彩的世界,而其中的关键在于你能否蹲下来,把孩子当作朋友。”于是,我蹲了下来认真的观察,仔细的分析。课堂教学中只有“精彩极了”的评价还有些单薄,不足以撑起一片完整的天空。在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的一本书中我看到,在提倡表扬、奖励、赏识的同时,不应该忽视“惩罚”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让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懂得为自己的过失负责,感到一种责任。一个能承担责任的人,才是一个合格的现代人。是啊,教育本就是十八般武艺,表扬、批评、奖励、惩罚,什么都应该有。“精彩极了”可以树立学生前进的信心,但是“糟糕透了”可以让学生选择前进的方向。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没有惩罚的教育也是一种虚弱的教育、脆弱的教育、不负责任的教育。

9.《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设计 篇九

师:(读出得意的语气)指名读,第三句语气逐渐加强,读出那种急切的语气来。师评价(很投入)。理解词语:得意扬扬、迫不及待。从“得意扬扬”这个词可以看出他感到很满足,有点骄傲。之后,他又是这么做呢?

生读句子:【出示】:“整个下午我都怀着一种自豪感 等待父亲回来。我用最漂亮的花体字把诗认认真真地重新誊写了一遍,还用彩色笔在它的周围描上了一圈花边。将近七点钟的时候,我悄悄地走近饭厅,满怀信心地把它放在餐桌父亲的位置上。”

师:受到妈妈表扬的巴迪,希望爸爸能快点回来,也能得到爸爸的表扬。他等啊等!快到八点了,父亲终于回来了,他心里矛盾极了,把头埋得低低的,害怕听到父亲的评价。万万料想不到,父亲的评价居然是:

生:【出示】“我看这首诗糟糕透了。”父亲把诗扔回原处。

师:(指导朗读这句话。)这个巴迪来了当头一棒,满怀的信心顿时成了泡影,而且父母也因为这首诗争吵起来了。我再也受不了了,父亲一点也不留情面,巴迪做出什么反应呢?

生:巴迪再也受不了了。

师:是啊!谁再来读读这一段话,指读(你读。)

【出示】:生读:我再也受不了了。我冲出饭厅,跑进自己的房间,扑到床上失声痛哭起来。饭厅里,父母还在为那首诗争吵着。

师:读完这句话有收获吗?

生:这句话中的动词用的很准确。我从这里体会到巴迪还不知道父亲很爱他,他心里十分难过,觉得父亲在责怪他。

师:是爸爸不爱他吗?

生:不是爸爸不爱巴迪,是因为巴迪已经得到妈妈的表扬了,如果爸爸再表扬他会很骄傲,父亲是不想让他太骄傲,所以批评了他。(板书:批评)还从文中【出示】“诗只有十行,可我觉得他读了几个小时。”如果爸爸不爱他,他可以随便看了一下就可以。(多让几个同学说说自己的看法。)

师:(你的理解能力很强。)母亲的评价是“精彩极了”目的是为了?

生:目的是为了鼓励巴迪。

师:从文中哪个句子体现呢?

【出示】:生读:“这不是在你的公司里。巴迪还是个孩子,这是他写的第一首诗,他需要鼓励。”(板书:鼓励)

生:他需要鼓励。我从这句话体会到母亲非常爱他,母亲希望给他力量,让他坚持写作。

师:(理解很深刻) 巴迪满怀信心希望父亲也能得到爸爸的表扬,可是结果与巴迪的期望恰恰相反,而且父母亲为了这首诗争吵起来,这时巴迪理解吗?

生:不理解!

师:巴迪毕竟年纪还小。这段对话描写得很好,谁来当一回爸爸、妈妈?谁来当巴迪?老师当旁白。一起来朗读这段对话。从“这是什么?……父母还在为那首诗争吵着”

师:同学们想一想巴迪的父母亲为什么会有不同的评价?

生:如果爸爸妈妈的评价都很糟糕,他就会泄气。也许他从此就不再写作了。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大家有什么感受?(可以联系实际说说。)

生:巴迪是个非常幸福的孩子,爸爸妈妈都十分爱她。

生:爸爸妈妈虽然对他评价截然不同,甚至是天壤之别,但都是对巴 迪的爱。

师:评价尽管不一样,但都是对巴迪的爱。让我们细细地读课文,可 以想一想,可以有感情的读读,还可以在你感受最深的地方画一画,和同学说一说。

生精读课文。

师:同学们学得非常认真,我想你们一定有收获了。现在和老师一起感受文中父母对他不同的评价都是对他的爱。记得七八岁的时候……

生A:我写了第一首诗,母亲一念完那首诗,眼睛亮亮地,兴奋的嚷着……这句话是写母亲的神态、语言。从“眼睛亮亮地,兴奋的嚷着”可以看出来。

师:说得很好。

师:刚才同学们说的都描写了人物的什么?

生:语言、动作、神态。

师:真好!以后描写人物学会从这几方面入手。通过这些句子的学习,我们感受到当他听到爸爸对他说“糟糕透了”妈妈对他说“精彩极了”都是出于对他的爱。现在我们一起来感受本节课的内容。老师读开头语,同学们接着读。

师读:记得七八岁的时候……

指名读:我写了第一首诗……她高兴得再次拥抱了我。

师:听了母亲的表扬之后,整个下午我都怀着……

指名读:我用漂亮的花体字……父亲的位置上。

师:等啊等啊,快到八点的时候,父亲终于回来了,这时候我多么希望听到父亲的表扬啊!心里特别紧张――

指名读:我把头埋得低低的。诗只有十行……几个小时。

师:爸爸看完了诗,他对诗的评价是

生读:我看这首诗糟糕透了。

师:这时候我的眼睛――

生:湿润了……抬不起来。

师:父母为了我的诗争吵起来,我再也受不了了――

齐读。我再也受不了了……争吵着。

师:同学们!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要学会正确对待不同的爱。下节课让我们继续感受文中爱的不同的方式。

作业布置:

1.抄写文中生字,词语。

2.为什么面对“我”童年写的一首诗父亲和母亲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母亲:精彩极了 父亲:糟糕透了

鼓励(得意扬扬) 批评(痛哭)

M

10.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反思 篇十

一、“爱”是本课的亮点。作者巴迪成人后最终明白了父母那两种极端的断言,来自于两种不同形式的爱,本着揭示这个重点,我在设计的时候,注重了由情开始,由情贯穿,由情结束。开始导入时,我富于动情的叙述,一下子抓住了孩子们的心。“孩子们,让我们满怀对生活的感激,对父母的感激,走进《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二、营造和谐宽松的气氛,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使学生在一个民主的课堂中学会彼此尊重、欣赏,共同完成教学活动。

11.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设计 篇十一

张振芳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感悟父母两种不同的评价都是源于对“儿子”的爱。

3.感受爱的不同表达方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两种不同的评价包含的都是爱。教学难点:体会巴迪的成长过程中为什么需要两种爱的声音。教学准备:课件、学生课前预习课文。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新课

1.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19课—《“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齐读课题)

2.同学们课前预习课文了吗?(预习了)好,大屏幕上的这些词语能读准确吗?(正音:兴奋)

3.词语预习的不错。对于同样的一首小诗,巴迪的母亲和父亲对他的评价一样吗? 板块一:抓住重点语句,体会母亲对巴迪的评价 1.生默读1—14小节,找出母亲对巴迪的评价。生1:汇报。

2.出示句子:母亲一念完那首诗,眼睛亮亮的,兴奋地嚷道:“巴迪,这是你写的吗?多美的诗啊!精彩极了!”

生2:再读母亲的话。师: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2:母亲很兴奋。

师:你是从哪里感受到的?

生3:我从“亮亮”的一词体会到母亲的兴奋。

师:说的真好,你通过母亲的神态体会到了她的心情。生4:我从“嚷”一词也可以看出母亲很兴奋。师:哦,你从这个动词也感受到了母亲的兴奋。“嚷着”是什么样的?(声音很大,特别兴奋,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了。)你能像母亲一样嚷着吗? 生5:我从母亲的语言,“真是你写的吗?”听出了母亲很自豪。(母亲为什么会那么兴奋呀?)

师:是呀,儿子才七八岁居然就能写诗了!

师:我们一起来兴奋地嚷着好吗。老师来读旁白。生:齐读。

师:赞扬声雨点般落到我身上。雨点般的赞扬是怎么样的? 生1: 生2:

师:听了这么多赞扬,“我”会怎么样? 生1:既腼腆又得意扬扬。生2:满怀信心。生:有点骄傲。

3.你是从文中的哪些语句体会到巴迪这样的心情的?请同学们大声朗读2—4自然段。划出有关的句子,可以做上批注。生1:“妈妈,爸爸下午什么时候回来?”我红着脸问。我有点„„ 生2:整个下午我都怀着„„

生3:七点。七点一刻。七点半。父亲还没有回来。

4.得意而又有点骄傲的巴迪在等待的过程中,他会想些什么?又会做些什么呢? 生1:他会想:父亲一定会表扬我的。生2:„„ 生3:„„

版块二:体会父亲对巴迪的评价

1.巴迪已经等得“迫不及待”了,可父亲回来后却说—— 生:读“我看这首诗糟糕透了。”父亲把诗扔回原处。师:“我”盼呀盼,终于把父亲盼回来了,他却这样说。此时的巴迪心里会怎样? 生1:难过。生2:失望。

师:请你从课文中找出巴迪伤心失望的句子。谁能来读一读,要是能读出巴迪的心情就更好了。

师:父亲的一句“糟糕透了”让我从兴奋的顶峰跌入了伤心的深渊。父亲没有认真读巴迪的诗吧?

生:不是。诗只有十行,可我觉得他读了几个小时。师:那是父亲不爱巴迪吗? 生1:不是,害怕我会骄傲。生2:给我提醒和警告。生3:希望巴迪提高。

2.渐渐地,巴迪已经长大了。“现在我已经有了很多作品,出版了一部部小说、戏剧和电影剧本。”是哪些力量使巴迪获得了成功呢? 生:一个作家,应该说„„

师:多么富有哲理的话呀!我们一起来读读这段话,好吗? 生:齐读——

师:读到这才真正明白了,这两个极端的断言都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 生齐:爱。

师:在巴迪的成长过程中,如果只听到母亲的“精彩极了”,结果会怎样? 生:骄傲、自满、得意扬扬

师:如果只有父亲的糟糕透了,结果会怎样? 生:不自信

师:所以,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需要这两种声音来平衡。版块三:小练笔

12.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设计 篇十二

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反复的诵读中,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逐步感悟母亲和父亲两种不同表现形式的爱,并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

【教学重难点】

“糟糕透了” 对“精彩极了”和两种完全不同评价的理解。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欣赏歌曲《爱的奉献》:

师:这是一首大家都很熟悉的歌,是呀,“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你认为这个“爱”都包含了什么样的爱?

你认为那些表现才是父母对子女的爱?

2、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相信大家一定会进一步理解爱的真谛。

二、仔细品读,读中体会情感

1、学习“童年故事”这部分内容:

⑴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都了解了些什么?

⑵ 让学生自己读一读“童年故事”这部分的内容,并勾画出感受最深的语句,想一想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⑶ 全班交流,各抒己见:

学情预测:

教师适时点拨。

生1:读了第一自然段,我体会到母亲很兴奋。

师:你体会得多好,能不能把你的经验向同学们介绍一下,是怎么体会到母亲的兴奋?

(从“眼睛发亮、兴奋地嚷、赞扬、拥抱”体会到的。)

师:原来你是抓住重点词句来体会的,你能不能学着母亲的语气,兴奋地嚷着──

(生有感情地朗读。)

引导:要知道,当时“我”才几岁?──是啊!七八岁就能写诗,多了不起啊,作为一个母亲,看到自己的儿子七八岁就能写诗,该是何等地兴奋和激动呢?

小结:

这一段短短几句话,通过母亲的神态、语言、动作,把母亲看到“我”写了第一首诗的那种兴奋、欣喜和自豪表现得淋漓尽致。全班同学齐读一遍,读出母亲的那种兴奋和自豪。

生2:“我”的心情是既腼腆又得意洋洋。

师:“腼腆”是什么意思?生活中,你有过这样的感受吗?

(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回答。)

师:能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来体会,你对课文的理解会更透彻。生活中,大家肯定有过被人赞扬的时候,所以,这种既腼腆又得意洋洋的感受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

⑷ 分角色朗读父母亲的对话,感受一下人物的不同心理好吗?

设计意图:品词析句、分角色朗读、联系生活经验,将无声的语言转化为声情并茂的有声语言,将枯燥的文字变成立体的形象,将文章的情趣和学生的感悟融为一体,使朗读变成一种享受,一遍又一遍地体会亲切、动情。

2、学习“长大认识”这部分内容:

⑴ 文中父亲母亲的两种评价的真正目的我们都清楚了,生活中你遇到过为一件事,就招来截然相反评价的情况吗?

⑵ 现在大家明白了这两种评价的好处,要是问你到底喜欢那种评价,你能说出你的真实想法吗?

⑶ 看来大家都倾向于鼓励性的评价,这不奇怪,老师也和你们一样,也有这样的想法,这也许是大多数人的共性吧!可是,假如生活中只有一种评价行吗?大家读一读“长大的认识”这一部分。读完后,有疑难的问题提出来在小组里讨论交流,能解决的小组里自行解决,解决不了的小组长作好记录,提出来全班同学一起探讨。

学情预测:

估计学生提出的主要问题有:

① 长大后,作者为什么体会到自己当初是多么幸运?

② 单凭母亲的这种爱,为什么会把人引入歧途?

③ 为什么说“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

⑷ 自由读书,小组讨论。

⑸ 交流汇报,互相启发。

⑹ 大声朗读最后一段,进一步深化阅读感受。

设计意图:读议结合,畅所欲言,教师辅以适当的点拨,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丰富了学生的认识,激发了学生爱的情感。

三、升华认识,写出感想

师:通过这篇课文的理解和体会,让我一下子觉得同学们突然间长大了许多,懂得了不少新的道理,也成熟了不少。相信还有很多同学想发表自己的见解,却没有得到机会,现在老师就给每个同学搭建了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课件出示小小赠言板)赠言板上有我学完这课后的一点感想,抛砖引玉,愿与同学们共勉。

大家也可以把自己学完这课后的点滴感受,通过只言片语记载下来,相信大家会写得更精彩。

设计意图: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体验,鼓励学生用个性化的语言发表自己的见解,互相启发,取长补短,把语文学习和学生生活经验及情感体验沟通起来,做到既学语文又学做人。

四、总结拓展,推荐书目

师:是啊,美国作家巴德·舒尔伯格是幸运的,因为他既有一个严厉的父亲,又有一个慈祥的母亲。其实在古今中外的许多作品中都闪烁着许多这样爱的光芒,今天老师想给大家推荐其中的三篇,有兴趣的同学课下可以去细细地品味。

13.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设计 篇十三

“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的爱心如何让孩子们真正地体会到?《“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篇文质兼美的课文无疑是一个很好的解读教材。课文主要讲作者童年时写了一首诗后父亲和母亲截然不同的评价,这两种评价对他产生的巨大影响,以及作者从中感悟到的爱。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感悟作者对父母评价的理解,这同时也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所在。

【设计理念】

1、用教材教,不拘泥于教材: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通过例子要解决的是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学习方法的习得,语文综合素养的培育。引导学生学习教材,解读教材,教师必须深入地理解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目光要放大,眼界要开阔,忌做井底之蛙,忌把学生也带入无限窄小的“井底”,走不出教材圈住的套套或人为地设置种种束缚。

2、用智慧教,不拘泥于传统:

寻求智慧的教与学方式,汲取先进与传统之精华,努力使课堂上的教师充满智慧,使课堂呈现智慧气息,使学生也变得智慧起来。智慧是力量之源,智慧能带给课堂更多生成的东西。

3、用生活教,不拘泥于课堂:

生活处处是语文,让学生把生活带进语文,把语文带进生活,语文──生活──课堂有机结合,使语文教学建构于广阔的背景中,具体可感,亲切可触。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课文内容的学习与感悟,了解作者是如何逐步理解父母的不同评价、理解父母的不同的爱的。懂得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需要来自不同方式的爱。

2、能把自己的理解通过朗读表达出来,通过语言描述出来。

3、学生由此及彼,能正确理解父母的爱,正确表达对父母的爱。(延伸)

【教学过程】

一、解读“可怜天下父母心”,初步感知爱

1、谈话导入:

同学们,每天目睹着你们的家长接送你们上学放学,每次看到他们不厌其烦地关心你们的学习与生活,我常会情不自禁地想起这样一句话:“可怜天下父母心”,能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吗?

2、学生从自我体验出发,交流各自理解。

3、小结:

作为父母,最大的伤心莫过于孩子不能理解他们的爱心。爱的方式多种多样,我们怎样来理解这些不同方式的爱呢?让我们走进今天的语文教学。

环节简析:从生活走进语文,在一幕幕爱的生活情景浮现与描述中解读“可怜天下父母心”,让学生初步感知爱。为整堂课教学做好思想与情感的有力铺垫。

二、解读“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初步了解爱

1、板书:

精彩,让学生说说反义词。板书“极了”“透了”,加上双引号,理解这都是“极端的断言”。读课题。

环节简析:“极端的断言”学生理解起来有难度,这样处理,化难为易。

2、自读课文,指读,让学生概括主要内容并交流:

(巴迪七八岁写了一首诗,妈妈对他的评价是“精彩极了”,爸爸对他的评价却是“糟糕透了”。开始“我”并不明白,后来才渐渐理解了。)

3、引导学生抓住文中描写时间的词把课文分成“七八岁时、几年后、成年后”三部分。

4、精读第一部分,画出有关句子,学着从关键词句中体会妈妈、我、爸爸的不同反应,再带着自己的体会到学习小组交流,从个性朗读中表露人物的心情。

环节简析:小组合作前,先让学生与文本交流,个性化地解读教材,带着自己的理解走进小组,让学生有备而来。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与学生交流,使学生的各自体会得以交融,互相影响,有机促进,从而丰富他们的体验。

5、学生交流,引导学生从关键词句中体会人物心情,有感情朗读语句:

(母亲的反应):

母亲一念完那首诗,眼睛发亮,兴奋地嚷着:“巴迪,这是你写的吗?多美的诗啊!精彩极了!”她搂着我,不住地赞扬。我既腼腆又得意洋洋,点头告诉她诗确实是我写的。她高兴得再次拥抱了我。

“摸摸我的脑袋,笑着说。”

“亲爱的,发生了一件美妙的事。巴迪写了一首诗,精彩极了……”母亲上前说道。

(巴迪的心情):得意洋洋;迫不及待;整个下午我都怀着一种自豪感;满怀信心地把它放在餐桌父亲的位置上。

(父亲的反应):

“对不起,我自己会判断的。”父亲开始读诗。

“我看这首诗糟糕透了。”父亲把诗放回原处。

“我不明白,”父亲并不退让,“难道世界上糟糕的诗还不够多么?哪条法律规定巴迪一定要成为诗人?”

环节简析:上个环节,学生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共鸣;与本组学友对话,与学友共鸣;此环节,让学生与全班师生对话,交流读文本的体会,从文字间读出母亲坦露的爱,读出父亲深沉的爱,读出作者由喜到悲的失落心情。

6、引导学生讨论,体会父母不同的评价标准:

⑴ 母亲:

为了鼓励巴迪;认为巴迪只有七八岁就能写诗,而且是第一首诗;看重的是巴迪写诗的行为。所以她给了巴迪热情的鼓励──精彩极了。

⑵ 父亲:

看重的是这首诗的质量,所以她给了巴迪严厉的警告──糟糕透了。

7、小结:

七八岁的我当初并不理解来自父母的这两个极端的断言。引读第14节。

环节简析:引导学生体会父母不同的评价标准,这是理解人物思想变化的一把钥匙。

三、解读作者的思想变化,深入理解爱

1、几年后,情况发生了什么变化?找一找──人物思想变化的句子;读一读──想想从中读懂了什么?说一说──你的理解与感受。

2、学生交流句子:几年后,当我再拿出那首诗看时,不得不承认父亲是对的。引导学生抓住“不得不”说说自己的理解:

⑴ 巴迪承认自己的诗是一首糟糕的诗。

⑵ 作者是不情愿的,但又没办法。

3、(小结过渡)在母亲一如既往的“精彩极了”的鼓励声中,巴迪仍然充满热情地写作,而表面冷酷无情、经常泼洒冷水的父亲的严厉,使巴迪一直没有被赞美冲昏头脑,成年后他终于成了一名作家。此时的他又是怎样理解父母的?按刚才的方法自学。

4、学生交流,相机出示卡片,启发学生说出读后感受:

我越来越体会到我当初是多么幸运。(解读“幸运”:同时拥有母亲的鼓励和父亲的严厉,使他有信心,使他有进步。)

一个作家,应该说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需要来自母亲的力量,这种爱的力量是灵感和创作的源泉。但是仅仅有这个是不全面的,它可能会把人引入歧途。所以还需要警告的力量来平衡,需要有人时常提醒你:“小心,注意,总结,提高”。

交流小结:一般母亲比较重感情,来自母亲的力量是一种鼓励的爱,慈祥的爱,而父亲的心一般不是轻易能觉察,特别是西方国家的父亲,他们的爱比较理智,比较严厉。这两种爱对一个人的成长,缺一不可。

卡:“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

交流小结:爱的方式不同,目的却是一致的。

5、指名学生有感情地读好这些句子。

环节简析:让学生从文本的外表层深入到内层,体会人物由表及里的心理变化,从表层“找句子”,带着理解“读出来”,内化理解“说出来”,让学生经历这样的过程,文内与文外结合,情感与理智共存。

四、解读自己的生活,丰富延伸爱

1、日常生活中,像这种“精彩极了”或“糟糕透了”的爱,你有过吗?举例说说。

2、生交流自己生活中得到的不同方式的爱。相机了解自己父母的“类型”,如严父慈母型、严父严母型等。

3、仅仅是父母的爱吗?还有哪些人?

4、学生交流。

5、小结:

其实不管是家长、老师或其他人,他们表达爱的方式并不都相同,你是怎样理解的?谈谈你的看法。

6、现在你又是怎样来理解“可怜天下父母心”的?作为子女,我们怎样来理解这种爱呢?

7、小结板书:

“用心理解爱”,“用心实现爱”,体会“爱”字的不同含义,前一句为“用心理解父母对我们的爱;后一句为“用心实现父母对我们的爱,即我们对父母的爱”。

14.《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设计 篇十四

【教材分析】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二篇精读课文。文章脉络清晰,文短情长。前半部分对童年往事的叙述生动形象,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的描摹栩栩如生。后半部分写成长过程中对父母两种不同评价的感悟,抒情议论深刻隽永,内涵丰富。文章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情感世界,容易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激发学生思维的兴奋点。教学中,牢牢抓住叙事性作品的特点,着眼于语言文字的品悟,通过听说读写等语文实践活动,引领学生在语文实践中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脉络,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细节描写。对文中的语言描写,引导学生借助于不同形式的读予以突破。

【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家庭预习、复习巩固不到位,所以每节课前需要一段时间回顾之前学过的知识。他们阅读量小,知识面狭窄,阅读理解能力较差,因此,在问题设置上应从浅入深。学生在平时写作中不善于运用语言描写,或者语言描写生硬、枯燥,所以可以通过本文的学习来体会语言描写的方法,并在文章中应用。本班学生对朗读很感兴趣,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教学目标】

1、能正确书写“糟糕”等十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感情地朗读课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3、通过读描写人物语言的语句,体会说话人的情感,感受爱的不同表达方式。

4、能够在文章中恰当运用语言描写,合理安排提示语位置,注意标点符号的使用,按文章的需要安排段落。

【教学方法】以读促悟,读悟结合 【课前准备】练习纸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开门见山,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9课,请大家齐读课题。

二、复习上节课内容

(一)课前字词小测:

以小测和即时评价来激发学生学习、积累的兴趣,并帮助学生夯实基础,巩固落实关于字词的教学目标。

(二)复习第一课时的内容

1、用直线或波浪线画出父母的语言,这是一道开放性题目,让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让学生读出自己的见解,同时为讲解语言描写做铺垫。

2、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用“通过___表现了_____”的句子来回答,对学生进行概括方法上的指导。

(三)语言描写的方法并运用

1、读母亲的语言

出示:母亲一念完那首诗,眼睛亮亮地,兴奋地嚷着:“巴迪,真是你写的吗?多美的诗啊!精彩极了!”她搂住了我,赞扬声雨点般落到我的身上。

过渡:本单元的几篇文章都是表现父母之爱的,我们学过的《地震中的父与子》,《慈母情深》这两篇文章为了塑造父母的形象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呢? 明确:神态、动作、语言….问:这篇文章为了塑造父母的形象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呢? 生答:语言描写。板书:语言描写。

问:这段话中都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呢?生答:神态动作语言描写。问:什么地方用了神态动作语言描写? 指名读母亲的语言。强调“嚷”

2、读父母争吵的段落

问:这首让母亲看了激动不已、赞扬不已的诗,父亲看了又有什么表现呢?你能从文中找一找么? 生找父亲的表现。

问:父亲说这首诗糟糕透了,还和母亲吵了起来。同学们读一读6——13自然段,你是不是能够读出父母争吵的样子。分角色读、同桌读、师生读。并评价。

3、提示语的位置、段落安排

(1)提示语的位置

“父亲把诗扔回原处、母亲嚷着、父亲并不退让,这些都是什么?”引导学生答出“提示语”。

问:提示语提示了父母说话的神态、动作,提示语都放在了句子的什么地方呢? 生答:中间或后边。问:还可以放在什么地方?生答:前边。

问:通常需要强调提示语的时候要把提示语放在前边,强调说话内容的时候要把提示语放在后面或中间。那描写争吵的场面的时候要强调人还是内容呢?生答:内容。所以要把提示语放在后面或中间。(板书:提示语 位置)问:提示语在中间的时候标点符号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出示:母亲一念完那首诗,眼睛亮亮地,兴奋地嚷着:“巴迪,真是你写的吗?多美的诗啊!精彩极了!” “亲爱的,我真不懂你是什么意思!”母亲嚷着,“这不是在你的公司里。巴迪还是个孩子,这是他写的第一首诗,他需要鼓励。”)问:同样是“嚷着”当提示语在前面的时候后面用的是?冒号。提示语在中间的时候用的是?逗号。(板书:标点)(2)段落安排

问:作者在安排段落的时候有什么特点呢?(出示:“我看这首诗糟糕透了。”父亲把诗扔回原处。

“亲爱的,我真不懂你是什么意思!”母亲嚷着,“这不是在你的公司里。巴迪还是个孩子,这是他写的第一首诗,他需要鼓励。”

“我不明白,”父亲并不退让,“难道这世界上糟糕的诗还不够多么?”

“我看这首诗糟糕透了。”父亲把诗扔回原处。“亲爱的,我真不懂你是什么意思!”母亲嚷着,“这不是在你的公司里。巴迪还是个孩子,这是他写的第一首诗,他需要鼓励。”“我不明白,”父亲并不退让,“难道这世界上糟糕的诗还不够多么?)问:这两段文字哪一段更清楚呢?生答:第一段更清楚。

过渡:没错,由于父母在争吵,他们的观点不同,所以作者把父母说的话各成一段,这样读着就更加清楚明了了。所以我们要注意合理安排段落。(板书:段落)

4、补白对话

过渡:同学们有这样的发现真的很了不起,作者就是这样按照自己的需要合理安排提示语的位置和段落的,可是我们的小巴迪听了这样争吵真的很不理解。请大家齐读。(出示:我再也受不了了。我冲出饭厅,跑进自己的房间,扑到床上失声痛哭起来。饭厅里,父母还在为那首诗争吵着。)

问:饭厅里父母还在为那首诗争吵着,还会争吵些什么呢?母亲为了说服父亲,会不会把巴迪一下午的表现告诉父亲呢?父亲会不会告诉母亲批评巴迪的真正用意呢?争吵的最后两个人是继续争吵下去呢还是会握手言和呢?请同学们完成小练笔。(出示:用一两组对话,续写巴迪的父母在饭厅里继续争吵的场面。)

在写之前请用上我们今天学到的方法。(提示语的位置符合争吵的情景; 注意标点要恰当; 每个人的话独立成段)学生写完后,指名读,评价。

(四)课堂小结

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都有哪些收获呢?

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父母的爱有不同的表达方式,无论鼓励还是批评都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我们还学习了语言描写,要注意提示语的段落和标点,要合理安排段落。

【教学反思】

上一篇:小学生关于竞选学习委员演讲稿下一篇:七一党性分析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