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发展农村能源对维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

2024-09-19

论发展农村能源对维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共3篇)(共3篇)

1.论发展农村能源对维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 篇一

随着我国农牧区畜牧业的不断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牧区草业的发展。本文主要围绕当前我国农牧区发展的现状,分析农牧区草业发展滞后的原因,建立农牧区草业的科学发展生态体系,给农牧区草业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

一、农牧区发展的现状

当前我国农牧区的发展存在很多问题,本文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进行阐述。第一个方面是农牧区草地生长的不均衡问题,导致牲畜没有足够的草料食用。第二个方面是农牧区出现草地退化的问题。第三个方面是农牧区在草业建设方面的投入不足,使草业的发展落后。第四个方面是农牧区牧民大量放牧,导致草地过度被啃食。详细的情况看以下分析。

(一)农牧区草地生长不均衡

农牧区的草地主要依靠的纯天然的生长,需要阳光、水源的滋养,每个季节草料的生产能力是不一样的,导致农牧区草地生长不均衡。到了冬季农牧区的草地都被雪覆盖,没办法继续生长供给牲畜食用,使农牧区在冬季的草料储备不足。比如我国西北地区的农牧区,在冬季牲畜仍需要大量的草料,缺少草料的供给会影响牲畜的生长,该牧民带来困扰。

(二)农牧区出现草地退化的问题

农牧区草业的发展除了受草四季生长的自然条件限制,还受到人为和动物的破坏。农牧区出现到底退化的问题,主要的原因就是农牧区牧民把大量的牲畜放到草原上,大量的牲畜食草超过了草原的承载力,导致草地不断的被啃食。有时候到了草地生长不旺盛的时期,牲畜就会挖掘草的根儿来食用,导致第二年草不能够正常的生长。农牧区出现草地的退化问题,需要人们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减缓这一问题,提高农牧区草业的发展。

(三)农牧区在草业方面投入不足

我国农牧区主要集中在西北地区,由于西北地区的地理资源比较丰富,比较适合发展畜牧业。但是我国在农牧区的草地建设中的投入明显不足,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给农牧区的草业发展带来了问题。不合理的投入与产出,导致农牧区的草业进一步退化。

(四)农牧区牧民大量放牧

农牧区的牧民都会把牲畜放到草原上,让他们自己寻找食物,持续不断的吃草导致我国草地的生产能力在持续下降。随着我国农牧业的不断发展,对牲畜的养殖越来越多,这在一定程度上给农牧区的草地带来了危害。农牧区集中在西北地区,西北地区多严寒、暴雪,这样的自然天气给农牧业的养殖带来了困扰。如果出现恶劣天气,牲畜就不能够到草原上自己获取食物,很容易造成牲畜饿死,给我国农牧区草地造成一定的压力。

二、草业发展对农牧区科学生态体系的重要意义

关于草业的科学发展对于农牧区发展的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对草业的发展进行阐述。第一个方面是了解草业的基本概念是什么。第二个方面是有关草业发展的相关理论及研究。第三个方面是我国草业的发展具有怎样的意义。

(一)草业的基本概念

我国农牧区的草业是一种建立在草地资源充分开发基础上建立的。农牧区草业的发展主要体现了三种产业方式。三种产业方式如下:一是生态产业。建立生态可持续化的农牧区草业。第二是经济产业。农牧区草业的发展可以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促进当地居民水平的提高。第三是社会效应。农牧区草业的发展实际上是就该地区的实际情况,运用相应的理论对其进行结合。草业的发展是农牧区发展的基础,只有草业的基础打好了,才能促进农牧业的发展。草业发展的基础是具有草原的资源,可以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对其进行改造,农牧区的牧民可以向相关人员进行学习,通过牲畜的养殖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建立起符合农牧区草业科学发展的生态体系,形成综合管理的能源循环产业。

(二)农牧区草业的相关理论

对于农牧区草业的发展,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先生就对其进行过相应的阐述。对于农牧区草业的发展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通过大量的理论研究,二是对农牧区进行实地考察。把二者进行结合,建立起比较系统的农业知识体系。钱学森对我国农业的发展进行了划分,主要分为以下两种:一种是绿色农业,一种是蓝色农业,对二者又进行了进一步的划分。绿色农业主要包括以下四种形式:第一种是农业,第二种是林业,第三种是草业,第四种是沙业,由此可见,草业的发展是很重要的。对于蓝色农业的定义是指海业。钱学森先生认为,在农牧区草业的发展过程中,人们要根据该地区的实际情况,遵循草业发展的相应规律,使我国的草业发展更上一个台阶。

(三)我国草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我国农牧区草业的发展对我国的畜牧业有一定的好处,可以帮助牧民致富。除了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以外,农牧区草地的发展可以建立健全我国的生态系统,美化我国的环境,有利于我国的绿化,草业的发展可以推动我国建设绿色环保型社会。但就现阶段而言,我国草地的发展面临着很严峻的问题,就是我们要大力发展我国的农牧区草业,只有这样才能够弥补我国农牧区草地的退化,发展我国的草地建立具有科学发展观的生态体系,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

三、有关草业科学发展的建设

(一)农牧区草业发展的内容

对于农牧区草业的发展,首先就是要制定相应的发展内容。草业的发展不仅需要自然条件,还需要相应的社会条件。草业的发展是一个比较复杂的产业,要想草业能够发展就需要运用合理的科学方法,对其进行综合治理。草业发展的内容:是要对草业进行分级管理,先要组织草产业,对其进行合理的经营,学会利用科学技术对其进行管理。为了使草业能够更好地发展,需要建立生态草业,从而建立草业系统的工程。

(二)农牧区草业发展与要实际情况相结合

农牧区草业的发展,需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草业的发展需要利用当地的草地资源,草地的生长需要有充足的阳光和水分,所以在对草地的培植方面要注意该草补充养分。要根据当地所养殖的牲畜,培育出适合牲畜食用的草。农牧区的草业发展可以带动当地的旅游资源,人们会被美丽的草原风光所吸引,进而拉动当地的相关产业。在牧草的养殖上,要对草原的土壤进行改良,保持水分便于牧草的健康生长。牧草的用处有很多可以美化环境,给人们带来良好的生存环境,也可以作为原料进行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所以草业的发展很重要,需要人们理论联系实际。

(三)建立健全农牧区草业科学发展生态体系

为了更好的建设农牧区,需要建立健全农牧区草业科学发展生态体系。对于草业系统的发展,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有草业生产体系,有足够的资源去生产草业。二是要对草业进行管理,适当的对当地的草业进行调整。三是要科学的经营草业。农牧区可以实行牧民承包草地的责任制,国家和当地可以对其进行有偿补偿,调动牧民保护建设草地的积极性,参与到草业科学发展生态体系的建立中来。对于农牧区草业的发展,可以对其进行产业化的经营模式,带动牧民进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设相应的公司对其进行草地建设、农产品的加工等,促进我国草业的科学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农牧区草业的科学发展需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相关的人员要学会利用草业发展的规律对其进行规划,促进我国农牧区草业的进一步发展。

2.论发展农村能源对维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 篇二

1 发展被动式低能耗房屋是保障我国能源安全的重要手段

将北方采暖地区新建居住建筑建成被动式房屋, 可以在2050年时节省32亿t标煤, 并将每年的采暖能耗增量控制在120万t标煤以内。如果每年新增5亿m2的北方城镇居住建筑执行65%的节能标准, 则每平方米房屋采暖能耗10公斤标煤, 每年至少新增采暖能耗500万t标煤, 那么到2050年北方采暖地区城镇居住建筑的采暖能耗将新增2亿t标煤, 累计新增能耗41亿t标煤[1];如果将新建房屋建造为被动式房屋, 则每平方米采暖能耗为2.27公斤标煤, 每年新增采暖能耗113万t标煤, 那么到2050年建筑采暖能耗新增量仅为4500万t标煤, 累计新增能耗9亿t标煤。

将北方采暖地区既有城镇居住建筑改造为被动式房屋, 则到2050年这部分年采暖能耗可由现在的2亿t标煤降低至1800万t标煤。依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对国内民用建筑的统计结果, 2011年北方采暖地区城镇居住建筑面积为81亿m2, 年采暖能耗为2亿t标煤, 单位面积建筑年采暖能耗为24公斤标煤。如果将其改造为被动式房屋, 每年改造量不少于2.1亿m2, 到2050年时, 这部分能耗可以降低至1839万t标煤, 累计少用35亿t标煤。

被动式低能耗房屋由于采暖、制冷的能耗很低, 再辅以可再生能源 (如太阳能光伏、太阳能热水、生物质能等) , 就可以解决好房屋的照明、生活热水、炊事用能的需要, 从而使房屋摆脱对化石能源的依赖。

被动式低能耗房屋在极寒、极热的气侯条件下, 需要一定的辅助加热、制冷手段, 大多采取空气源、地源热泵等。与现有供暖方式中需要配备锅炉从而需要煤炭、天然气等化石能源不同, 可以应用太阳能光伏发电、风电、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 而且所需能源耗量很小, 从而可调整我国的能源结构, 降低对化石能源的依赖。

被动式房屋几乎不需要集中供暖设施, 避免了每年冬季由于北方采暖带来的一些社会问题。譬如:每年冬季来临之前, 冬季采暖用煤需求对我国的港口、铁路、公路造成了巨大的运输压力;由于室内采暖温度不能满足18℃而引起的居民不满;冬季采暖燃煤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和空气污染等。

2 发展被动式低能耗房屋有助于缓解我国大气污染问题

中国现在是世界上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 同时也已经成为世界上每年因空气污染而致人死亡数目最高的国家。2012和2013年冬季, 我国中东部均出现了大范围的严重雾霾天气和空气污染, 对民众的日常生活和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河北、北京等地的空气污染物 (特别是细颗粒物PM2.5) 严重超标, 引发了民众的普遍关注。北方冬季的采暖燃煤是引起大气污染的重要原因。建造被动式低能耗房屋可大幅降低建筑采暖需求, 从而显著降低北方冬季采暖燃煤污染物的排放, 是治理大气污染的有效手段。

以北方居住建筑采暖为例, 如果未来的新建房屋都按照被动式房屋标准建设, 相比于执行65%节能标准, 到2050年将累计减排89亿吨CO2;如果现有的81亿m2既有建筑全面改造成被动式房屋, 每年的改造量不少于2.1亿m2, 那么到2050年改造完成时, 将累计减排98亿吨CO2, 并可将这部分的CO2排放量由现在的年排放5亿t降低至5000万t。

被动式房屋可以有效地缓解室内PM2.5造成的污染, 可以在室外重度PM2.5污染条件下, 使室内空气PM2.5达到可接受水平。

3 发展被动式低能耗房屋可为夏热冬冷地区提供舒适的居住条件

我国广大的夏热冬冷地区属于非采暖区, 不配备集中供热系统。但是这一地区冬季往往有80天左右低于10℃, 50天左右处于10~15℃。这一地区在冬季或者不采取任何取暖措施, 或者偶尔开一下空调取暖;还有个别房屋配有空调采暖或集中供暖设施以保证冬季室温始终处于较舒适的状态。这一地区的房屋建造量占我国房屋总量的50%左右。如为这一地区供暖有几个问题需要考虑:一是我国能源供给能否承受得起;二是南方房屋的气密性极差, 采用集中供暖方式必然带来不必要的能源浪费;三是南方大多用电采暖, 采暖的一次能源耗费并不比北方少;四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遏制冬季采暖几乎已不可能;五是必须改变南方冬季室内潮湿阴冷、四壁容易结露发霉的现象。图3、图4是上海陆家嘴一位德国专家所住公寓的冬季室内结露现象。

被动式房屋可以在没有供热设施的条件下, 利用建筑物自然得热使室内温度达到20℃以上。在这一地区建造被动式房屋, 或将现有房屋改造成被动式房屋, 可以妥善地解决以上一系列问题。秦皇岛“在水一方”被动式房屋, 在室外-13℃时, 室内仍能保持在19℃以上, 保证了室内环境的舒适度 (图5、6) 。

4 发展被动式低能耗房屋可带动建筑节能产业升级和转型

4.1 传热系数K<1 W/ (m2K) 的外窗

被动式房屋门窗的传热系数必须达到K<1 W/ (m2K) 的要求, 它是由K<0.8W/ (m2K) 的Low-E玻璃和K<1.3W/ (m2K) 的型材构成的。我国在二十多年前已经研制成功这种产品, 但我国的普通房屋对此没有市场需求。随着被动式房屋的普及, K<0.8W/ (m2K) 的Low-E玻璃或真空玻璃和K<1.3W/ (m2K) 的型材将会得到大范围推广应用。

4.2 带有高性能热回收装置的新风系统

热回收效率大于75%的新风系统是实现被动式房屋必不可少的设备, 但在我国这一行业几乎还是空白。目前我国已有学者从事这项研究, 并在少量房屋中试点应用。随着被动式房屋的推广, 这一行业将在中国得到发展壮大。

4.3 高性能门窗密封材料

目前我国市场上的门窗密封材料耐久性差, 这是造成我国门窗整体性能差的主要原因。被动式房屋对门窗抗风压性能、水密性、气密性的要求均属于我国国家标准的最高级别。被动式房屋要求门窗至少有三十年的耐久性, 从而高性能门窗密封材料必将取代广泛使用的橡胶、金属密封条。

4.4 防水隔汽膜和防水透汽膜

应用在门窗与外墙连接处的防水隔汽膜和防水透汽膜是保证房屋密封性能的关键材料。我国房屋中出现的门窗渗漏现象, 大都与没有使用这种密封材料有关。目前我国在这一领域几乎还是空白, 急需尽快发展相应的技术和产业。

4.5 性能优良的外墙外保温系统

建造被动式房屋必须选择质量优良的外墙外保温系统。在即将建造的五个被动式房屋示范项目中, 建设单位无一例外地采用了高性能的外墙外保温产品。常用的EPS板必须满足尺寸变形系数不大于0.2%、B1防火等级、遇火 (包括电焊火花) 不燃无烟气、无滴落物等要求。随着被动式房屋建设项目的发展, 将会改变目前我国外墙外保温系统以低价恶性竞争的状况。随着用户需求的变化, 只有生产出性能合格材料的厂商才可能生存。此外, 欧洲市场上的绝大部分外墙外保温系统专用节点配件均由中国供应, 但中国的外墙外保温工程目前几乎不采用这些配件, 而使用这些配件正是保证房屋质量的有效手段。

4.6 窗台护板和女儿墙扣板

窗台护板和女儿墙扣板是保护外墙外保温系统、保证外墙外保温寿命的重要部件, 但目前在我国的外墙外保温工程中几乎都没有采用。我国生产产品的金属原材料全部出口欧洲, 目前受欧盟反倾销影响, 销路严重受阻。随着被动式房屋在中国的普及, 这种材料必将得到广泛应用。

4.7 生产高性能材料的原料工业

生产门窗密封材料、防水透汽膜和防水隔汽膜所需要的化工原料行业, 生产窗台护板和女儿墙扣板所用的防锈金属、塑料、橡胶等原材料行业将会得到快速发展。

5 发展被动式低能耗房屋可显著提高室内舒适度水平, 并延长房屋的使用寿命

被动式房屋不仅能耗低, 而且其舒适度水平大大优于传统房屋。被动式房屋有良好的气密性和高效的新风热回收装置, 杜绝了房屋的结露发霉现象, 可终年保持室内温度为20~26℃, 室内温度超过25℃的频率小于10%, 相对湿度保持在40~60%。我国房屋中常见的结露、发霉、室内二氧化碳含量超标等现象将会受到遏制。

3.论发展农村能源对维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 篇三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实现这一目标的重点、难点都在农村,因为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又是一个农业大国,70%的人口居住在农村。由于农村人口基数大,农村人力资源存量快速增长,今后我国每年将净增数百万剩余劳动力。农村如此丰富的人力资源若能得到充分有效的开发,将会成为一笔最为宝贵的财富,极大地促进农民增收,加速农村小康社会的建设进程。因此,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的现状

农村人力资源是指农村范围内人口总体所具有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而劳动能力的总和,又称农村“劳动力资源”。它也包含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农村人力资源也是我国人力资源的主体,由于受到传统的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的影响,我国农村人力资源一直都没有从根本意义上进行开发,加上建国初期我国人口政策的失误,导致人口急剧膨胀,使得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的状况更加不容乐观。

(一)农村人力资源的数量现状

1.我国农村人力资源最显著的数量特征就是基数大、增长快。据统计,2003年我国总人口为12.92亿人,乡村人口9.37亿人,占总人口的73%左右。其中,在9.37亿乡村人口中,有乡村劳动力4.90亿,而且这一数字仍在逐年递增。农村人力资源数量极其丰富,但是人口增长过快与农业发展相对滞缓形成了矛盾,农村人口众多成为农村经济发展沉重的包袱。

2.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的行业分布落后。改革开放前,我国90%以上的农村人力资源都在从事传统的农业,即在农业内部就业。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第二、三产业的迅猛发展,农村的劳动力逐渐向其它非农产业转移,第二、三产业中的农村的劳动力数量有所增加,但是,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仍占有很大比重。2002年,从事第一产业的农村劳动力仍然高达31990.6万人,而从事第二、三产业的农村劳动力却只有16536.3万人,从事第一产业的农村劳动力几乎是从事第二、三产业劳动力的两倍多。这无疑使得农村大量存在着剩余劳动力,给现代农业的建设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带来很大的压力。

3.我国农村女性劳动力的比例逐年上升。据统计,从1980年到2003年中,女性劳动力的绝对数量是逐年递增,从1980年的14456.2万人到2003年的22850万人;女性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的比例也处于不断上升的趋势,从1980年的45%到2003年的47%。女性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的比例的上升是农村人力资源数量方面一个新的特点,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中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

(二)农村人力资源的质量现状

农村人力资源质量主要体现在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思想观念、科技水平和适应市场经济能力等方面。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农村人力资源的质量虽然有所改善,但是总体水平还是较低,不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1.文化素质不高。目前,我国农村居民家庭劳动力的文化素质虽然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也有一定的提高,但是农村居民家庭劳动力中初中和初中以下学历的劳动力仍然占多数,文盲半文盲还占很大的比重,制约着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2.思想观念落后。我国的农村大都地处偏远的地区,农村交通和信息都比较闭塞,农村发展相对比较缓慢,农村劳动者受到传统的思想观念的束缚及其文化素质的制约,因而相当一部分农民存在着落后、狭隘、保守的观念和心态。同时,农村的精神文化生活内容和形式又比较贫乏,一些封建迷信活动还在农村盛行。农村人力资源中这些陈旧、落后的思想观念严重阻碍了农民自身的进步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3.科技水平较低。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中大部分人基本上属于体力型和经验型农民,不具备现代化大生产所需要的初级技术能力。在农村,许多农业科技产品在农村无法大面积推广,形成科技浪费。农村人力资源中科技水平较低,阻碍了高产、高质的农业产品在农村的推广和运用,限制了农民增收的渠道,影响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4.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弱。我国农村劳动者由于其自身文化素质不高以及长期受计划经济和小农经济的影响,现代经营和管理的知识缺乏,经营管理的能力较差,信息的吸收和反应很慢,适应和参与市场经济的能力弱。这种状况大大阻碍了农村劳动者参与市场经济的竞争,不利于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从对当前农村人力资源的现状分析可以看出,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任务十分艰巨而紧迫,必须把开发农村人力资源作为解决农民问题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

二、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重要意义

大力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对于提高农民素质、促进我国经济长期均衡发展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要求

从整个国家的战略高度看,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要求。我们实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的,就是要以较快速度和较大幅度增加国内生产总值、人均收人、家庭财产,让城乡人民过上小康生活,分享改革开放后创造的现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但是从中国的实际情况看,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关键是如何实现农村的全面小康。我们要走有中国特色的工业化、现代化道路,必须充分考虑占全国60%以上人口的广大农民的利益,考虑到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的特殊国情。我们不仅需要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也需要发展有市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不仅需要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也需要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因此,开发农村劳动力资源就可以将人口压力转化成资源优势。

(二)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是知识经济时代和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的要求

一方面,我们现在所处的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人是知识的载体。这就意味着进行人力资源开发、全面提升劳动者的整体素质,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促进经济

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因此,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是知识经济时代农村社会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面对当前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对农民素质的要求将大大提高,特别是对劳动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只有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知识水平和生产技能,才能真正降低整个社会的生产成本,增进国民经济的整体效益,提升中国经济的整体竞争力。对于当今竞争日益激烈的国内和国外市场来说,开发农村劳动力资源,为农村、城镇培训出适应市场竞争需要的新型人才,已经显得十分紧迫和重要。

(三)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是提高农民素质、解决农民问题的根本途径

“三农”问题,说到底实际上就是农民问题,而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农民收入低、就业难的问题,根源又在农民缺少获取知识的能力。就是说,农民自身的能力决定“三农”问题能否得到最终解决。因为所有解决“三农”问题的政策和措施,最后都要通过农民的观念、认识、知识、文化等内在因素的影响而起作用。通过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可以使农村人口压力转化为有效资源动力,也可以提高农村劳动者的素质和劳动生产率,促进自然资源的有效利用,推动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实现农业生产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化,农业增长方式由数量型向质量型、效益型转化。因此,必须把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放在第一位,作为实现富民强国的第一国策。

(四)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最终决定力量

农业现代化是靠农村人力资源推动的。在农业现代化建设中,物质资本是资本,人力资本也是资本,而且是更重要的资本,是其它各类资本的灵魂。人力资源必须经过开发才能转化成人力资本。农民作为农村的人力资源,一旦得到充分开发和利用,就会转化为宝贵的资源和财富。因此,只有大力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才能一方面有效控制新增人口数量;另一方面,使现有劳动力大量从农业中释放出来并转移到非农部门,缓解人地关系的矛盾,改善农民可利用农业资源的条件,提升农业劳动边际生产率和农民的劳动平均产出水平,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实现。

同时,随着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发展,要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增长方式要由单纯追求产量、产值的增长的粗放型向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的增长的集约型转变。而实现这种增长方式转变,关键在于提高人力资源的素质。这就需要我们不失时机地抓紧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积累,通过各种手段和形式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使人的知识、技能、人的创造能力得以扩充和更新。可见,人力资源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最终决定力量。

(五)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是推动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一种从更高层次和更新角度对人力资源开发和科技发展的理性诉求。当前农村无论是保护耕地和提高耕地质量、保护森林植被和水资源、防止水土流失、控制土地荒漠化、减轻化学污染,还是开发农业新品种、提高农产品的质量,都要求广大农民能更理性地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能运用现代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去实现农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这无疑对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有着更深刻的要求。另外,从农村产业化的完成来看,要实现以市场为导向,以专业化分工为基础,以龙头企业为依托,以资本、技术为纽带,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通过延长产业链,与第二、第三产业嫁接,将农业产业的产前、产中与产后诸环节联结成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或产业链,实行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和人才结构都要有更大的提高。不仅是有一定的文化科技素质,还要有一定的专业素质;不

仅要有大量的经营人才,还要有大量的管理人才和科技人才。这就必须通过教育等方式大力开发农村人力资源。

上一篇:我也当了一回格格作文600字下一篇:保证书范文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