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语介绍中国传统文化

2024-07-23

日语介绍中国传统文化(15篇)

1.日语介绍中国传统文化 篇一

中国传统文化的介绍

1.中国传统文化是多种哲学思想完美融合的文化

具有高度的包容性,而包容性就意味着这是一种有生命力和创造力的文化,中国文化有强大的同化和改造外来文化的能力,将外来文化的精华,吸收为中国固有的文化。这是中国文化的强大的再造改造和吸收的特点。中国传统文化中,有道家的自然,有儒家的仁爱,有墨家的无私大爱,有法家的严谨,有佛家慈爱和奉献等,这些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因子。

2.中国文化中有温情脉脉的仁爱文化

这是以儒家学说为中心的仁者爱人的文化。儒家文化更注重集体与个人的关系,更注重人伦之间的关系,他所倡导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欲立而立人的忠恕之道,是中国人处理人际关系的金科玉律。在当前,仍然有用!

3.中国传统文化是注重现实的、强调脚踏实地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更注重人的精神境界的提升

相对于印度哲学的神学化,相对于西方的自然哲学,中国文化具有强调精神境界追求人的身心和谐的特征。

4.中国传统文化有以民为本的优秀传统

在西周时期,以民为本的思想已经开始出现了萌芽,到了儒家学说的第二号人物,孟子那里,以民为本的思想达到了顶峰。孟子的仁政和王道理想,就是建立在以民为本的思想上的。

5.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崇尚诚信的有点

中国人推崇诚实,在论语、中庸、大学和孟子等儒家的典籍中,诚是一种自然法则,而追求诚则是人的做人的法则。因此,诚信是中国文化中的人伦法则。

6.中国传统文化崇尚正义

中国哲学历来倡导义为上,要做符合社会道义正道的事情,在利益面前,要选择正义,而不是利益。所以,义利之辨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焦点所在。

7、中国文化倡导个人融于集体的家国意识

传统文化认为,个人价值要在国家和社会中才能体现,所以中国人有浓厚的爱国主义思想和家国意识,正所谓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正所谓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8.中国传统文化崇尚致中和的精神

中国人在人伦关系上,在世界观和方法论上是追求中庸之道的,中庸之道不是瞎搞,也不是和稀泥,而是要实现和的状态,所谓和合与共。所以中华民族又是一个热爱和平的民族,是一个心怀天下的民族,是追求和合与共美美与共的民族!

中华文化对于中华民族的意义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五千年中华文化体现的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精神标识,其中的核心观念构成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其基本价值已积淀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传承中华文化就是维系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中华民族与中华文化互为一体,离开了中华民族就不会有中华文化,同样,离开了中华文化也就谈不到中华民族。中国人之所以为中国人的特性,中华民族之所以为中华民族的特性,不是生理的,而是文化的、精神的;没有中华文化,中国人就不成其为中国人,中华民族就不成其为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的精神品格与价值追求,支撑了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和薪火相传,今天仍然是而且未来必将也是我们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力量。中华文化的精神特质就是我们今天要大力弘扬的“中国精神”,弘扬中国精神,是凝聚中国力量、走稳中国道路的关键。没有中华文化的繁荣昌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必须深入认识中华文化的重要性。

放到世界文明史中来看,中华民族创造的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具有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价值体系,独特的民族色彩,独特的历史进程。其长期演化的过程造就了我们的文化认同,赋予了我们生命力和创造力,也决定了我们独特的发展路径。同时,中华文明的文化内涵又包涵了超越时空、跨越国度的价值,对人类文明进步和人类共同价值作出了重大贡献。今天,我们身上担当着中华民族发展的责任,就必须保全它的生命营养,发扬它的精神信念。弘扬中华文化是持守文化发展的民族性、延续民族精神血脉的根本途径,只有牢牢站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立场,才能从根本上认识中华文化的价值和意义。

中华文化对于当代中国的价值

中华文明的悠久传承,是中国道路的深厚历史渊源和现实基础。弘扬中华文化,来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需要。明确肯定了中华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沃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植根在中华文化之中,中华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渊源。以土与根、源与流来说明中华文化对于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础意义,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中华文化发展长河的内在延伸。因此,中国特色不是外在于中华文化的历史发展,而是中华文化自身发展的产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华文化有着内在的承接关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自觉地理解这种关系,自觉地以中华文化为其历史源头。中华文化的源头活水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充沛的资源养分,充分吸收中华文化的营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更好成长发展,这是弘扬中华文化的直接现实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是一个全方位的社会建设过程,对于中华文化有着多方面的需求。首要的一点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建设与巩固。今天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业中,中华文化成为全中国13亿多人民凝聚力的根本来源。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全国人民提供了共同的文化,共同的价值观,共同的思想、情感和精神,有了这些共同的文化价值才形成了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实现了对祖国文化的认同,才有了民族凝聚力量的基础。中华文化一贯倡导爱国主义的精神和群体高于个人的价值观,倡导人民以国家和民族的利益目标为目标,正因如此,中华民族才能团结一体,实现民族复兴的宏伟大业。第二是社会的道德建设和价值观建设。中华文化强调以德治国,以德化人,在历史上形成了一套道德文化的完整体系。中国在历史上号称礼义之邦,高度成熟的道德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突出特征和重要组成部分,致力稳定和谐的社会关系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特点。传承发展这一道德文化体系是当代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和主体。中华文化的优良道德传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泉和根系,不继承弘扬中华文化的美德传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立就没有基础,就不能形成当代中国的共同价值观。第三是吸取历史上治国理政的经验智慧。中国历史悠久,记载历史的典籍非常丰富,其中不乏总结历史经验的史学著作。中华文化的人文主义世界观,使得它重视现实世界及其历史的发展,重视从历史成败中总结经验教训,以形成正确的治国理念。中华民族历久发展至今,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不断总结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作为治国理政的借鉴。今天我们面临的治国理政的实际情况要比历史上任何时代都更复杂,但中华文化积累的丰富经验在许多基本方面对今天仍有重要的启示。特别是中华文化提出的许多思想理念,如以民为本、天下为公,都可以与现代概念相衔接,而且仍然富有引领的意义。

总之,对中华文化的自觉传承发展不仅是我们对中华民族发展所应承担的天然使命,也同时是基于当代中国社会建设的实际需要。这里对中华文化之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意义多说两句。伴随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转型、市场经济的活跃发展,同时也出现了社会价值观严重迷失、道德水平下降、腐败问题突出等现象,重建社会价值观、道德观的任务刻不容缓。中华文化在几千年的发展中,以仁孝诚信、礼义廉耻、忠恕中和为中心稳定形成了一套价值体系,支配和影响了中国政治、法律、经济、制度与政策施行,支撑了中国社会的伦理关系,主导了人民的行为活动和价值观念,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心灵的向善向上。这一套体系是中华民族刚健不息、厚德载物精神的价值基础和根源,亦即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价值内涵。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不息奋斗的发展和这一套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密切相关,这些价值也构成了中国人之为中国人的基本属性。中华民族之为中华民族、中华民族特有的生命力,无不来自这些价值及其实践,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志士仁人的奋斗都是这些价值的充分体现。这些价值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源泉。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要求,既与古代社会有相同的一面,也有不同的一面。这就需要我们在进行思想文化传承的时候注意创新,以适合时代的变化和要求。社会秩序和伦理价值的建立不能割断历史,也离不开传统道德文化。在稳定人心方面,传统文化所提供的生活规范、德行价值以及文化归属感,起着其他文化要素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几千年来以人为本的传统文化,在心灵稳定、精神向上、社会和谐方面发挥了重要而积极的作用。但是,在现代社会生活中,传统的价值有些可以直接应用,有些则必须加以改造,并因应时代问题和需要,重新加以整理、概括,使之成为新的时代的核心价值。

中华文化对世界面临难题的启示

中华文化的当代意义不仅在于对中华民族生命发展具有重要性,对当代中国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性,从人类生活面临的矛盾冲突也可进一步了解中华文化的价值所在和当代意义。当代人类生活面临着五大冲突急需解决,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人与自我(心灵)、文明与文明的矛盾冲突,这些矛盾冲突有史以来一直不同程度地存在,但现代性的展开加剧了这些矛盾,冲突日趋紧张,已经成为世界的难题。人们已经越来越认识到,仅靠西方现代性的价值是不可能解决这些矛盾、化解这些冲突的。有识之士把眼光转向包括中华文明在内的其他文明。中华文化的“天人合一”,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有利于化解人与自然的紧张;“忠恕之道”秉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精神,有利于处理人与人的矛盾冲突;“和而不同”的态度有利于处理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群己合一”之道有利于解决个人与社会的矛盾。中华文化中有许多思想理念对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冲突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因此,推动中华文化的传承发展,一个重要的目的是围绕当今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让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一起为人类提供所需要的精神指引。什么是体现“中国”的方案?很明显,就是用中华文化的理念智慧,结合中国的实践,提出既合乎中国的具体实际又具有普遍意义的理念。从文明的角度说,中华文明作为世界主要文明体系之一,数千年连续发展、博大精深,支撑了中华民族在广大的地域上的众多人口,以高度成熟的文明发育,可持续地在亚洲大地发展壮大,并深刻影响了整个东亚地区。它的文明积累与智慧不仅在过去为世界人类文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也必能为当今世界作出自己的贡献。像孔子在25前提出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而不同”,不仅是人类处理相互关系的普遍原理,也深刻体现了中华文明处理人类难题的智慧,20世纪50年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就是这样的“中国方案”。因此,我们只有全面总结中国历史发展的丰富经验,深入探寻中华文明的实践智慧,认真体会中华文化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具有文明的自觉,才有可能真正提出面对人类难题的“中国方案”。这里的“中国”是以五千年文明的文化积累为依托,离开了对中华五千年文明的传承发展,就不可能提出这样的“中国方案”。所谓文化的软实力,最根本的就是来自中华文明赋予我们的世界观和以此处理复杂事变的能力,这是支撑一个大文明数千年发展的内在力量。传承发展伟大的中华文明,用中华文明的智慧去和世界人民一起面对时代的挑战,才能获得世界人民的尊重,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展现中华文化智慧,让中国对人类作出较大的贡献。

中国哲学家冯友兰曾经说:“在世界上,中国是文明古国之一。其他古国,现在大部分都衰微了,中国还继续存在,不但继续存在,而且还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中国是古而又新的国家。《诗经》上有句诗说:‘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旧邦新命,是现代中国的特点。我要把这个特点发扬起来。”“旧邦”就是有古老文化历史的国家,“新命”就是其生命不断更新发展。让我们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不断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

2.日语介绍中国传统文化 篇二

关键词:日语,外来语,日语语言文化特点

日本由于地理因素、历史因素及其他因素等,非常热爱对未知事物的学习,如早在一千多年前日本非常热爱中国文化,并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人群学习中国的文化和汉字等,随后日本有加大了对其他语言的从学习力度,并引进了相关语言的文化和思想,融入到日语语言文化体系中[1]。因此想要透彻研究日语语言文化特点,首先要注重对日语语言外来语的研究。

一、日语外来语的来源

日语外来语主要是指从其他国家传入日本,并被融入到日语中的语言,即主要是从其他国家语言中吸收,然后结合日本语言文化将该语言同化,最后将其运用在日语使用中的词语。日本引进了很多其他国家语言,但从中国传入日本的汉语,则不称为外来语,即对于中国汉语近代以来的语言,没有纳入日语外来语体系中。一般主要将日语语言词汇分为和语、汉语和外来语,其中用片假名标记的吸氧外来语占到12%,中国汉语词汇占到44%,西洋外来语与汉语构成的混合语言占到5%,而日语和语词汇占用量不到40%,可以明显看出在日语语言体系中,外来语占据较大的比重。由于汉语不纳入日语外来语,因此日语中主要外来语英语,即自从明治维新后,日本变非常注重对西方先进科技和思想的学习,免不了需要学习西方的语言,因此日本社会掀起了英语学习热潮,导致很多英语词汇运用到日语语言使用中,包含machine,radio,piano,rhythm,film,sc reen,game,tennis,pen,match,Christmas,Valentins’s Day等[2]。此外在明治时期,很多画家由于想要学习西洋画,而学习法语,同时法国烹饪技术比较有名,因此很多法国的菜名、食品名等也被应用到日语中,包含蜡笔、素描、画室、煎鸡蛋等法语单词均在日语中得到应用[3]。

日本还从德语、意大利语、荷兰语、印度语等语言中吸收词汇,包含文艺复兴、玻璃等。

二、日语外来语的发展传播趋势

根据相关调查研究可知,虽然几乎每个国家都会使用外来语,但日本确实使用外来语最多的国家,而且每天都会吸收大量的外来语,并编制了非常多外来语词典。日本重视吸收外来语的主要目的是可以学习和引进国外先进的文化科技,还能够丰富日语语言体系,促进日本经济发展。随着科技的进步,如今国际性交流越来越普遍,因此一般人们都需要掌握一些国外语言用于与其他国家之间的交流[4]。日语在与其他国家进行交流时,常常会出现无法找到合适的词汇进行表达的情况,或者是简单翻译后导致人们仍然难以完全理解该句子和词汇的意思,在此种情况下,只能够借用其他的语言进行表达。如今人们对新事物的需求越来越强烈,而外来语本身属于一种新事物,而且其还是引进其他新事物的途径,因此人们愿意主动接纳该种新事物,以求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继而导致很多外来语进入到日语中,促使日语使用更加便捷。如今日语在与其他国家语言的不断接触中越来越壮大,且为了能够进一步实现与其他国家的交流互动,而将大量外来语应用在本国语言使用中,以确保能够快速适应社会的发[5]。外来语作为一种全新事物,给日本人带来了高雅、新鲜的感觉,尤其是很多年龄的日本人喜爱使用外来语在日常交流中,他们主要呈现出对传统文化了解不够清楚,但对国外先进科技和思想兴趣浓厚的特征,为了能够加强对国外先进科技和思想的了解程度,而推动了外来语的发展,而且年轻人使用外来语还能够体现出他们的独特感和青春气息。如很多日本年轻人去饭店吃饭时,如果单纯只是说需要什么饭,而会感觉到比较落伍,因此他们会说rice。日本人还喜爱采用委婉的表达方式应用在交流中,对于直接特殊情况如果日本人直接采用日语进行表达,则会让他们认为太过直接不礼貌,而采用外来语表达,则比较婉转。如日语中妊娠服,则表达为maternity dress。日本老年人不喜欢别人称呼他们为老人,一些老年人建议将老人用senior替代。

随着科技的进步,如今用于外来语的传播途径越来越丰富,如网络、电视、报纸等,尤其是一些新闻中,媒体为了能够让读者进一步了解文字背后的含义,而会使用一些外来语言。而且日本电视台中的广告采用了很多外来语,以实现吸引观众的注意的目的。

三、日语语言文化的特点

1)吸收性强。外来语主要是来源于与其他国家之间的交流,属于两个不同国家文化之间碰撞。日本本身没有专属自己的文字,而是在一千多年前,通过将中国的汉字文化融入到日本文化中,从而形成目前日本的日语语言,因此汉语不属于日语外来语。根据相关调查可知,在日本报刊杂质上使用汉字数量已经超过5000个[6]。此外日本还非常注重对欧美国家语言的吸收。

2)创造性明显。日本除了喜爱引进大量的外来语之外,还会将外来语言与日本独特的文化融合在一起,继而将该词语创造出一种适宜日本表达的词汇。如丰田公司汽车工厂标语“油断一秒,怪我一生”,如果中国人理解,则大致会理解为机器输油中断一秒,则将终生受到谴责,而实际表达为“疏忽一时,残疾终生”。

3)语言年轻化。在日语交流中,一般老年人比较喜爱使用汉字,而年轻人则更加喜爱使用外来语,常常在整个句子表达中全部使用英语,导致老年人无法听懂。因此日语外来语在日本使用还存在语言年龄差异性大的特征。

四、结束语

语言作为各个国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对语言的研究具有必要性,而外来语作为日语语言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日本非常注重引入大量的外来语,因此必须针对日语外来语的发展趋势进行研究。日语将很多其他国家的原因融入在其中,并与自身语言文化融合,确保能够拉近日本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1]蒋奇武.浅谈源于英语的日语外来语词汇的构成和意义转变[J].海外英语,2011,12:269-270+274.

[2]李义楠,高洋.从语言学视角浅谈日语中的外来语[A].Intern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of Information and Computer Science.Proceedings of the 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pplied Social Science Research(ICASSR 2015)[C].Intern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of Information and Computer Science:,2015:3.

[3]况铭.人文地理知识对中介语体系构建作用研究——以日语翻译教学中学生的偏差为例[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5,12:36-38+41.

[4]沈旭映.跨文化交际理念为引导的“综合日语”课程教学改革与研究[J].教育观察(上半月),2015,10:77-78.

[5]石睿.新建本科院校二外日语教学存在问题及其改进——以铜仁学院为例[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3:89-91.

3.我向欧洲人介绍中国文化的经历 篇三

因此,当中国人形而上地认识和改造自然时,欧洲人对此轻则不知所以,重则不以为然。再加上他们在近现代史中一路顺风顺水、傲视环球、顺我者昌逆我者亡、自我感觉良好,所以他们就更容易将自己不懂的或不以为然的东西上纲上线到荒诞无稽、封建落后,从而对我们的文化不屑一顾,乃至嗤之以鼻。

比如我们的中医,许多欧洲人横着想竖着想咋也搞不明白,中医为什么能从金木水火土之间的关系推算出人体肝脾肾心肺之间的相互作用,并以此为理论基础施药扎针按摩,救死扶伤、妙手回春、起死回生?由于不明白,不少欧洲人给中医贴上迷信跳大神的标签。因此,给他们讲中国文化,谈何容易。

近30年来,我经常在荷、比,有时也在德、意等欧洲国家做讲座,算是为中国文化走入欧洲铺垫两块鹅卵石啥的,于是就总结出几条经验和教训。

知己知彼

先了解欧洲人在想什么,再决定对他们说什么。比如给欧洲人介绍中国书法。其实他们大多知道书法是绘画和符号的美妙结合,也知道是用毛笔蘸墨写在宣纸上的,如果我们再给他们讲解和演示这些,难免老调重弹、落了俗套。

在一些欧洲国家的中国文化节上,从中国请来的著名书法家就像摆地摊的,先让翻译人员把欧洲来宾一家老小的名字译成汉字,然后把汉字名字分别写在一条宣纸上。有的书法家还把它当作小商品出售,一个名字十欧元。书法摊位旁边就是兜售萝卜粉丝馅春卷的,十欧元四个。一张书法等于四个春卷。欧洲人也看不懂哪位书法家真才实学,哪位滥竽充数。我在旁边目睹此景,心如刀绞。我的经验是,要避免铺天盖地讲一大串, 让他们心生畏惧甚至抵触。应找一个缺口,激活听众的想象力,剩下的让他们回家自己琢磨去。最好选择一个地球人都关心的问题作为切入点,比如身体健康。我的一个讲座是这么开头的:

很多欧洲人管写中国字叫画中国字。是的,中国书法跟西方绘画有相似之处,但也有不同之处。比如,在中国,从事两种职业的人更长寿,一是书法家,二是中医。现在我只谈前者。

先谈书法与绘画。我们有再大的悲伤、怨恨、愤怒或委屈,只要拿起毛笔“画”中国字,那些负面情绪就被羊毫给怀柔成飘逸洒脱的一撇一捺了。书法能帮助我们调节呼吸、稳定情绪、捋顺思路。心平气和了,自然就能健康长寿。试想一下,有没有这个可能?荷兰艺术巨匠梵高要是上午画《向日葵》,下午习书法,也许他就不会抑郁寡欢,想不开、寻短见。

再谈书法与文创。中国古代有很多文人,既是书法家又是文学家,比如王羲之。他撰写的《兰亭序》堪能与他的绝代书法平分秋色。按东晋时候的平均年龄,他也算长寿的。容我斗胆设想一下:海明威要是每周一三五写《老人与海》,二四六习书法,也许就不会开枪结束自己的生命, 英年早逝?

无论如何,有一点不可置疑,书法是免费、无副作用、纯天然的抗抑郁药……

讲到这儿,听众一听,画中国字能长命百岁?赶紧洗耳恭听露露下面要拽什么吧!这时我便能如数家珍似地道出书法所囊括的精神和审美财富了。即便由于时间限制,我不能讲得太深,但听众的兴趣被勾起来了,他们回家以后可以查找资料、请教专家、自学成才。就这样,我便能以最小的投入得到最大的收获,达到介绍书法之目的。

简单再简单

我认识一位荷兰女华侨。有一年夏天她与其荷兰男友去北京旅游。这位老兄向中国人问个事儿的时候,总是暴跳如雷、不耐烦地打断人家:你们说一句话就够,Yes or no。他的潜台词是:别的我不想听!这位女华侨一从北京回到荷兰,就要跟男友吹灯拔蜡,因为她觉得,那家伙对她娘家人——中国同胞太不礼貌了!

我劝她三思而后行,或许他并无歹意。我在荷兰的时间比她长,知道欧洲人二元论。他们惯于把万人万物万事归为两类,不是天使就是魔鬼,不是天堂就是地狱,不是新就是旧,不是好就是坏,不是健康就是患病,不是民主就是独裁。二者不共戴天,无中间地带,即使有,也无足轻重,省略不计。

欧美人不仅在说话艺术上黑白分明,而且文学作品也不例外。美国动画片《猫和老鼠》一集接一集地播出,间谍片《007》不时冒出续集,几十年如一日,经久不衰。它们情节辗转曲折、引人入胜,但定睛一看,内容太简单了。汤姆又大又笨,杰瑞又小又精;邦德是好人,他的对手全是坏蛋。这两部电影成功的诀窍就在于简单,典型的西方二元论,泾渭分明,好坏对立,一目了然。难怪我在欧美的很多华人朋友说,西方人不会转弯,一根筋。我们向欧美介绍中国文化时就要考虑到这一点,尽量避免让他们辛苦地跟着我们辩证思维,最好省略我们的思辨过程,一步到位,把结论告诉他们了事。

我刚在荷兰出书不久,有次正赶上荷兰女王节的前夜,一电视节目抓紧时间给王室添堵,火速驱车好几百里,就是为了采访我两分钟。原来这个左派节目支持共和,主张废除王室,他们已采访了好几位文化名人,现在要问我的态度如何。我的回答就是个失败例子:

我来自中国,为孙中山1911年废除帝制并建立共和国而感到欣慰。但荷兰国情与中国不同,我作为移民尊重我所在国荷兰的大多数公民——不对,应说荷兰王国大多数臣民的选择,故不宜发表意见。

第二天看电视时,我发现那节目把对我的采访给剪掉了。我去咨询一位媒体专家,问他俺说错啥了?他说我的回答过于复杂,应该说Yes or no, 赞成或反对,就齐了。

从那以后,我在讲座和接受采访时一切从简。比如,给荷兰人讲《梁山伯与祝英台》,只轻描淡写、一带而过地说一下祝英台曾男扮女装,而重笔墨地描述他们两人生前的浪漫和仙逝后更浪漫的变蝶。因为欧洲人一根筋,还忒较真,估计他们死活也琢磨不透,你说梁祝朝夕相处了三年,居然没发现祝英台是女的!如果我费口舌给他们解释此细节,闹不好还会跟他们争辩起来,这样我尚没进入主题,讲座时间就飞逝而过,实现不了我介绍此爱情经典的初衷。

nlc202309082306

以其矛攻其盾

欧美人简单直白,倒也无可非议,遗憾的是,他们以为自己掌握了真理圣殿大门的钥匙,谁想的做的跟他们有出入,轻则口诛笔伐,重则地毯式轰炸。因此,给他们介绍我们充满辩证思想的国粹,就得采用辩证法,以其之矛攻其之盾,把他们二元论的思想发挥到极致,以指出其思维误区。

我在瑞士高端国际经济论坛上做过一个有关中国辩证思维的讲座,开头是这样的:

中国人和爱因斯坦惺惺相惜、气味相投,都提倡相对论。在中国人眼里好与坏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一人一票式的民主选举好不好?好,但要视情况而定。我给您讲个故事。

一个周四的晚上,百货商场超常开门到夜里十点。一位家庭主妇,即四个孩子的妈妈,要和她的女伴们去逛商场,好放松放松。剩下爸爸在家看五到十岁的四个孩子——中间一对是双胞胎。

看完儿童节目《芝麻街》之后,睡觉的时间到了。可白天在外上班的爸爸对孩子说话没妈妈有分量,所以四个调皮鬼赖在游戏机前不走。爸爸说,再不休息明早你们就起不来床,上学校迟到了怎么办?老大说,安娜老师说了,投票最公平。然后他鼓动弟弟妹妹们道,同意接着打游戏机的举手。 结果四比一,爸爸败北。

妈妈夜里回家时,发现孩子们一个个眼睛都睁不开了,还在玩。她便指责丈夫玩忽职守。丈夫委屈地说,一人一票,民主选举,全民公投,少数服从多数嘛。

我话声一落,在场的瑞士的银行家、外交官和来自欧洲其他国家的部长先生们嘎嘎地笑了起来。虽然中西思维模式之间的隔阂不能马上冰释,但我们双方在谈笑风生中向相互理解迈出了第一步。

正话反说

美国一部电影里有个情节,一个公司的部门经理山姆退休时,大家开欢送晚会,上司为他致欢送辞。上司说,先生们,女士们,看见这大厅左后角的衣帽架了吧?山姆就是那个衣帽架,他在场和不在场,谁都觉不出来。

大家听了哄堂大笑,山姆听了沾沾自喜,洋洋得意。上司使用的就是欧美推崇的语言艺术:正话反说,意思是山姆位居高位、成绩卓越,这一点有目共睹,但山姆谦虚谨慎,敏于行而讷于言。

欧美人不管于多么高大上、严肃紧张、剑拔弩张的场合,都爱嬉皮笑脸、幽默逗乐。而正话反说则是他们说笑话甩包袱的主要方式之一。其优点为:使听众轻松愉快,不会因为怀疑你在向他们灌输思想而产生戒备心理;刺激听众动脑子,喜得思考之成就感;避嫌,即便听众不朝你所暗示的那个方向去想,你也不涉强加民意之嫌,双方都自由自在,顺其自然,水到渠成。

如此逗乐通常能四两拨千斤,成功、无后坐力地向听众传递信息。欧洲国家的很多人尚未完全摆脱冷战思想的影响,对跟中国沾边的都有抵触情绪。跟听众平铺直叙地说中国文化有多么博大精深,说不定还会勾起他们潜在的逆反情绪。所以我在讲座中常选择正话反说的逗乐迂回战术。北京奥运火炬在法国受阻以后,我做过一个讲座,努力说服荷兰和比利时人了解中国以后再对中国指手画脚、振振有词也不晚。

中国有本小说,叫《聊斋志异》。虽然它早在荷兰建国的两百多年之前就在中国洛阳纸贵了,但它在浩如瀚海的中国文学经典中只能算后起之秀。我给大家讲这本书中的一段故事,不过事先说明,其中有我篡改的部分。

很久以前,按荷兰话说就是,那时这儿的人还跟猴子似的在树上荡秋千摘果子吃呢,中国有位富农。他八十亩地,六十亩种出的粮食,秋后拿到集市上去换钱养家,二十亩种出的粮食秋后酿酒自己喝。他媳妇觉得这二十亩地可惜了的,就到山上庙里找和尚给孩子他爹画符戒酒。

中国寺庙可不像荷兰教堂,一出门往右拐就到了。信徒昨天还偷鸡摸狗来的,今天到教堂交点赎罪钱再忏悔几句就可以重蹈覆辙了。相反,中国寺庙大多建在海拔几百米以致上千米的半山腰上。谁犯了错误想赎罪,就得大汗淋漓、呼哧带喘地爬高山,折腾个半死才能抵达寺庙。这长途跋涉本身就是反省和赎罪的过程。所以在千辛万苦到达寺庙赎罪之后,多数犯错误的人都总结出一条来,下次偷鸡摸狗可要权衡利弊了。

言归正传,那位富农的媳妇从和尚处得到符纸以后,欢欢喜喜下山回家了,把那张符偷偷拴在孩子他爹的裤腰带上给他驱虫。中国古代有个说法,不是酒鬼想喝酒,而是他肚里的酒虫在作怪。每天喝一斤酒的,肚里的酒虫腰围两寸;每天喝一缸酒的,肚里的酒虫腰围八寸。

三天以后,富农还真排泄出一条酒虫来,然后还真戒酒了。不过他也不下地种粮食了,整天就眼睛直勾勾地面壁,不思饭食,夜不成眠。又过了三天,他媳妇眼睁睁地看着人把门板卸下来,把孩子他爹给抬出去——上西天了!

富农媳妇这叫后悔药没处买呀!逢人就唠叨,当初真不该逼孩子他爹戒酒!宁可要个喝酒的孩子他爹,也不要个上西天的孩子他爹。他再喝不也年年和长工一起种八十亩地养家糊口、丰衣足食吗。这故事意味着什么?酒虫是那位富农身体的一部分,不能只要孩子他爹挣的银子,不接受他的某个毛病。一个国家,尤其是历史悠久、人口众多的大国,也是如此。它的长处和短处由于各种原因纵横交错,牵一发动全身。所以中国的伟大哲人老子早在耶稣降临300余年前就曰,治大国如烹小鲜,这叫细雨无声,慢工细活。

我这么一讲,听众先是捧腹大笑,然后是若有所思。他们在欢笑中体会到了中国文化的古老、中国哲理的深奥、中国古人的智慧。恐怕他们也会认识到,从今以后得从全局来看中国了,否则就成了那富农媳妇了。

(作者为荷籍华裔作家)

4.中国传统节日介绍:元旦 篇四

中国的元旦,据传说起于三皇五帝之一的颛顼,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元旦”一词最早出现于《晋书》:“颛帝以孟夏正月为元,其实正朔元旦之春”的诗中。南北朝时,南朝萧子云的《介雅》诗中也有“四季新元旦,万寿初春朝”的记载。

中国最早称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元是“初”、“始”的意思,旦指“日子”,元旦合称即是“初始的日子”,也就是一年的第一天。正月初一从哪日算起,在汉武帝以前也是很不统一的。因此,历代的元旦月、日也并不一致。夏朝的夏历以孟喜月(元月)为正月,商朝的殷历以腊月(十二月)为正月,周朝的周历以冬月(十一月)为正月。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又以阳春月(十月)为正月,即十月初一为元旦。从汉武帝起,才规定孟喜月(元月)为正月,把孟喜月的第一天(夏历的正月初一)称为元旦,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但这是夏历,亦即农历或阴历,还不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元旦。

公元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为了“行夏正,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民国元年决定使用公历(实际使用是1912年),并规定阳历(公历)1月1日为“新年”,但并不叫“元旦”。

5.介绍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作文 篇五

说起长城,它虽然没有颐和园那样精巧雅致,也没有故宫那般金碧辉煌,但是它那恢宏的气势,长龙的神韵使它成为了历史的宝贵遗产,享誉世界,举世无双,不仅如此,长城还是这个世界上修建时间最长,工程最为浩大的古代防御工程,它是世界上唯一一个修建了20xx多年的古代防御工程,是世界新七大奇迹之一。

说起长城,我们一定听过许多关于它的传说,比如家喻户晓的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喜良和孟姜女的遭遇让人同情。据记载,秦王使用了近百万的劳动力修筑长城,而且当时没有任何机械,所有的劳动都要靠人力,再加上工作环境是如此恶劣,周边都是崇山峻岭,稍有不慎,就会面临失去生命的危险。但是,我们中国的劳动人民做到了,他们用自己的血汗和智慧,建筑了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长城。

6.日语介绍中国传统文化 篇六

如今,西方的愚人节,感恩节,圣诞节逐渐融入了我们的生活。人们再也不像以前一样,开开心心过中国的传统节日,而是随着潮流,开始热衷于西方节日。中国代代相传的传统节日逐渐被人淡忘了。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们难道就这样袖手旁观吗?

现在,每当过年时人们总是去饭店大吃一顿,吃饱喝足后,守在电视机旁边看春晚。有许多人在叹气:“唉,怎么一点儿年味都没有呢?”中秋节,皓月当空,又有谁还会惬意地坐在院子里,抬头赏月呢?由此可见,这些中国的传统文化正悄悄地向我们挥手告别。

中华文化是无数炎黄子孙的血脉,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翻开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从我们的祖先创造发明甲骨文开始,到老子、孔子、墨子等诸子百家盛况,再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以及“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等等,都无一不是与中华文化贯穿始终。因此,继承和弘扬既是历史责任,更是光荣使命;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时不我待,徐多措并举。

7.日语教学中日本文化的导入 篇七

一、日语学习中学生存在的问题

(一)不能进行持续性的学习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现如今,日语学习已经逐渐将自身的功能性拓宽,交际功能代替社会功能成为学生学习日语最根本的目的。所以,能够理解日语的实际含义,像一个真正的日本人一样说出最正宗的日语,成为了培养日语人才最重要的目标之一。

对于零基础的学生来说,最开始接触日语的时候,学生普遍会被日语的发音以及与中文有着相似之处的外表吸引过来,十分认真的进行学习。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的兴趣被消耗殆尽,好奇心逐渐消失,再加上学习内容越来越有难度,使得学生逐渐的对日语学习产生排斥,不能坚持持续性的学习。

(二)缺乏学习主动性

传统的日语课堂上,教师只是单纯的根据教材对学生进行照本宣科的知识灌输,学生往往对这样枯燥无味的知识十分反感,更别提主动去对日语进行研究和学习,这样下来,学生在日语学习上的收获甚微。就笔者观察,目前许多学生在学习上十分不积极,即便在课堂上能够做到认真听课,但是在课下,很少有学生能够主动拿出时间来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复习,对即将要学的知识进行预习。这就导致学生虽然掌握了一定的日语知识,但是,由于缺乏温习,仍然不能熟练的进行使用,教师在课堂上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带领学生进行复习才可以对学生已经学到的知识进行巩固。这极大的浪费了课堂的资源。

(三)口语能力弱

学习另外一种语言,其根本目的就是自如的运用这种语言进行更加多维度的交流,所以,在日语学习中,能够开口讲标准而流利的日语,是最重要的学习目标。但是,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说,许多学生的答题能力很好,但是只要一涉及到口语,就力不从心了,发音不标准的问题比比皆是,这导致学生更加不敢开口讲日语,当教师领读的时候,学生还会跟着进行练习,但是一旦教师让某一名学生单独进行朗读,学生就会十分紧张,磕磕巴巴,很久才读好一个句子。

二、日语教学中日本文化导入的重要性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许多学生选择学习日语,其目的在于对于日本文化的喜爱,对于日本文化的喜爱,促使着学生进行日语的学习。从这可以看出,兴趣是学生进行日语学习的原动力,要想学好日语,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日语本身有着“越学越难”的特质,在刚刚接触日语的时候,学生会发现日语似乎十分简单,无论是发音还是语法都不是十分困难。但是随着教学进度的推进,日语学习开始越来越困难,着这个过程中,日语学习的乐趣会逐渐被枯燥乏味多取代,这个时候,为了保持学生对于日语学习持久的热情和兴趣,教师应当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将日本文化进行导入,让学生了解更多关于日本的知识,吸引学生的兴趣。

(二)加强学生的学习效果

在全球化趋势日益发展的今天,语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要想真正的使学生的学习效果得到加强,了解这门外语的文化背景是必不可少的,只有了解了文化背景,才能真正的理解这门语言、使用好这门语言。虽然中日两国在地理位置上一衣带水,但是,其文化本质有着不小的差异,在对学生进行日语教学的时候,教师也需要注意对于日本文化的导入,帮助学生正确的理解日语的含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加强学生的学习效果。

日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在实际的交流之中自如的使用日语,在日语教学中进行日本文化的导入,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了解日本的文化背景,促进学生在相关的场景之中更加准确的使用日语进行会话。在教师进行日本文化的导入的时候,学生将这些文化知识与课堂上的日语知识进行结合,对于学生的日语学习来说,可谓是事半功倍。

(三)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

有许多人错误的认为中日两国的文化背景十分相似,日本文化是中国文化的分支。这种想法是十分错误的,实际上,虽然中日两国无论是在历史发展还是在地理位置上都有着紧密的联系,但是,究其根本,中国与日本两国之间的文化还是有着较大的差异的。比如说,同样是微笑,中国人微笑表达的含义就是友好和喜爱,而日本人微笑的含义就有很多个层面,有可能的赞同,也有可能是反对,这种差异使得学生在使用日语的时候需要注意日本的文化背景,学生逐渐的了解这些文化上的差异,也就增强了文化意识,增强了沟通能力,将整体的日语素质提升了上来。

三、如何更好地在课堂中进行日本文化的导入

(一)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教学设备已经逐渐成为现如今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教学工具之一,在日语教学中,教师若是想要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就要合理的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在正式上课之间,做好准备工作,将课堂所需要的课件和视频等进行细致的编辑,以起到一个理想的文化导入效果。比如,教师可以结合课堂的学习内容,将课堂相关的日本文化知识制作成精美的课件,带领学生观看,并且在观看过程中进行生动的讲解和介绍。教师还可以从学生喜欢的日本动漫入手,在课堂上挑选合适的日本动漫进行播放,并引导学生在观看之中体会日本文化的特色,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加深学生对于日本文化的印象。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为学生播放日语经典电影和日文歌曲,并且鼓励学生阅读日文原著,在潜移默化之中培养学生的日语能力,让学生深刻的感受到日本文化的氛围。

(二)利用比较教学法加强学生的学习印象

语言作为人类社会最早的艺术文化形式,其不仅具有着沟通功能和表达功能,更具有着艺术功能。所以,在日语的教学上,教师也应当从语言的内在入手,通过带领学生了解语言本质和内涵的方式进行日语学习的研究,找到日语学习的规律,从而使日语学习更加的容易。在进行日语学习的时候,学生总是会不自觉的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而在学生的这一特质之下,教师可以通过对中日两国的文化比较的方式,将学生的印象加深,帮助学生进一步的进行日语学习,理解日本文化,认识日本文化。教师可以单独将日本文化中受到中国文化影响的部分进行讲解,比如说日语中的汉字、日本的服装以及风俗习惯、日本的建筑等等,通过比较学习,让学生的印象更加深刻。比如在进行关于日本建筑的相关教学时,教师就应当在课前搜集一些关于中国建筑和日本建筑渊源的资料和图片,在上课的过程中,一边讲解,一边用动起来的图片不断的刺激学生的眼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更加直观的对中国和日本的建筑进行比较,从而发现两者之间的共同之处与相互之间存在的差异,利用学生更加熟悉的中国文化,更加巧妙的引导学生去理解日本建筑的文化与历史,潜移默化的完成了日本文化的课堂导入。

(三)利用联想记忆法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随着日语学习程度的不断加深,学生需要掌握的语法知识越来越多,同时也越来越难,知识体系的庞大导致学生经常会出现将日语语法知识与汉语语法知识,甚至英语语法知识相混淆的情况,不利于学生日语能力的提高。所以,教师应当使用联想记忆法进行对于日本文化的导入,比如说,教师可以利用日本经典的故事情节引导学生进行联想记忆,学生在故事的情境之中逐渐的加深对日本文化的理解,也将相关的语法知识牢记在了心里,学习起日语来,也更加的轻松和容易。

四、结论

在日语教学中进行日本文化的导入,能够从根本上将学生的学习效率提升上来,让学生更加熟练的掌握日语的使用技巧,提高学生的日语交流能力。在日常的日语教学中,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多种多样的方式激发学生对于日语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理解日本文化,进而提升日语学习的效果,培养出越来越多的实际沟通能力极强的,综合素质高的日语人才。

摘要:文化的导入对外语的学习有重要的作用。本文探寻了日语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了日本文化导入对日语教学的重要性,提出了在日语教学中如何更好的导入日本文化,进而提升日语教学的质量和效率的策略。

8.跨文化交际与日语教育 篇八

本文将以中国的日语教育现状为背景,探讨以跨文化交际为目的的日语教育。

不同国别普通百姓间跨文化交际时代的到来

跨文化交际是指“文化背景不同的人们之间的交际”,21世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交际日益频繁。经济全球化不断加剧,使得发生于某国的经济危机会快速波及到全球,某一领域的动荡也会引起世界性的连锁反应。同时,由于网络等传媒的发展,人们瞬间就能获知世界发生的许多事情。由于移民、企业活动、留学等,普通百姓身边也随处可遇到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逐渐形成了多文化共存的社会。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之间要跨越文化不同的障碍,也就是说必须克服单一文化价值观。在这样一个时代,跨文化交际已经不仅停留在政府、政治、学者、经济交际层面,而是已经普及到不同国别的普通百姓层次。

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作为一门学科是在20世纪70年代以美国为中心发展起来。之后,迅速在欧洲和亚洲流行起来,1972年在日本召开了首次国际跨文化交际大会。20世纪80年代以后在中国也成为热门话题,相关研究成果不断出现。在中国迄今的研究中,主要关注的是文化和跨文化交际的关系、非语言行为、中国和西方文化的对比研究、中国和西方经营理念的比较、国民性、外语和英语教育的关系等问题。在这些先行研究的基础上,我想先明确几个与跨文化交际相关概念。

1. 跨文化中的文化

文化从广义到狭义定义各种各样,而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应该主要指在跨文化交际中形成的文化障碍,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自身感觉中“理所当然”的价值观、行动模式。

2. 交际

交际的定义也具有多样性。广义上是指伴随着符号等某种因素的移动、分离开来的事项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交际行为的功能不仅限于信息的传达、获取,还包括情感沟通等影响对方行为等广泛的内容。语言行为、非语言行为、文化的共享是交际的主要因素。

3. 外语教育与跨文化交际

外语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让学习者掌握与语言对象国文化背景下的人们进行交际的能力。通过外语教育能够加深对不同文化的理解。

以跨文化交际为目的的日语教育

日语教育的目的首先在于培养学生与日本文化背景下的日本人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中国、亚洲其它国家、欧美等与日本文化间,不同程度地存在文化,价值观、行动模式的不同。为了达到日本文化背景下的人、团体之间达到交际的目的,不仅仅要具备用日语进行交流的能力,还必须具备克服文化障碍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要掌握跨文化交际能力,首先必须让学习者有积极的跨文化交际意识。让学习者把习惯于用本国、本民族价值观、行动模式判断对象国文化善恶的视点转化到认识文化不同的视角上去。即不能视与自己文化相同者为善,不同者为恶。因而学生必须理解日本文化、特别是与中国等国存在差异的日本人认为“理所当然”的价值观和行动模式,同时也加深对本国文化的认识。日语教育就要做到让学生掌握对日本文化的适应能力,掌握与具有日本文化背景的人交际的能力。

同时,我们的教育应该努力激发学习者产生交际的意愿。当前“宅男”“宅女”不断增多,在大学里也缺少人与人的直接沟通。语言教育更应该注重有意识地提高学习者的交流意愿,进而提高用日语进行交流的能力。

为了使日语教育转变到以中日跨文化交际为目的的教育上来,必须在培养目标、教材编写、教育内容、教学法、教师自身等诸多方面进行变革。

比如从教育内容上,应该更多地纳入能够提高交流能力的内容。应该将学习者的日常生活、大学生活等作为大学生比较关注的内容融入教育内容之中。培养相互间自然述说、自然接触、自然沟通的能力。要研究日本与中国不同的价值观、行为模式等跨文化交流的日本“文化”。当然也要探讨形成这种文化的禅宗、茶道、能乐、文乐、日本舞蹈、民谣、演歌、落语、短歌、俳句、日本绘画等日本传统文化、和风文化,传统曲艺等。同时培养学生在对比过程中对本国文化进行反思的能力。

从教学法上来看,要转变以教师为中心的做法,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机制。积极引进小组合作学习、协同学习的教育方法,努力促使学生尽量地运用IT技术以及网络等方式增加学习的时间愈空间。

另外,以跨文化交际为目的进行日语教育时,教师应该兼顾日语教育和日本研究。在教学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跨文化交际动机、充实跨文化交际相关内容。同时,教师自身也要站在文化比较的立场上,积极进行日本研究,努力为跨文化交流教育学术支撑。

从中日跨文化交流到跨文化交流

9.中国文化遗产颐和园介绍作文 篇九

在春意盎然的日子,颐和园也不例外。大树和小草在沉睡中苏醒了。看那!春天在进攻,冬天在撤退,昆明湖在与冬天激烈地“战斗”这。“哗”开江了。真是“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呀!

可是午后,风来了,沙土漫天、遮天蔽日,树像是要被连根拔起。小猫小狗可惨了,发疯似的冲向墙角。人们快步走向出口,都把帽子压得很低。波浪越来越大,犹如千军万马冲向路面。过了好一会儿,湖面又平静了。

湖面中的水在天空的倒影下更蓝了。清得让人感到水的平静,扔出一个石头,水面上发出“扑通”的声音,那声音仿佛是在尽情呐喊,来表达对春的喜悦。一层层波纹缓缓向四周荡漾开来,像一圈圈的大小不同的甜甜圈一般。不一会儿,湖面又变成镜子一样,就连湖中鱼儿的鳞片在太阳的照耀下发出了金光。

10.简单日语自我介绍 篇十

关于简单日语自我介绍篇一

大学の四年间、私は英语を専攻して一生悬命に勉强してまいりました。1997年9月より4年间科学技术英语と商务英语について学んでおり、2001年7月より成绩卒业し文学学士を取得する见込みです。また私は学问に対して情热を持ち学问と仕事に一生を捧げる事を希望しております。さらに人格的に优れてしております。

大学四年间级长に任されて、学部生徒会の生活部部长をも一年间任されて、强い组织能力を持つことになにました。今学校の「英语试験工程」の问题编集を参加しております。

自分自身の発展の将来性と持続性のために私は真面目に日本语とパソコンを勉强しております。

ご多忙中、ご配虑をいただき有难うございます。どうぞ宜しくお愿い申し上げます。

最后になにました、贵社のご繁栄をお祈り申し上げます。

关于简单日语自我介绍篇二

时下ますますだいぶ凉しくなりました贵社の皆様には御健しようのことと拝察申しあげます

私はxxxと申します。今は大学四年生です。来年の7月より成绩卒业しxxx学士を取得する见込みです。大学の四年间、私はxxxxを専攻して一生悬命に勉强してまいりました。伴に自分自身の発展の将来性と持続性のために私は真面目に日本语やパソコンや英语などを勉强しております。今私の日本语能力水平はxx级です。それに1年前私は英语CETxxの试験を受けて免许を取りました。また私は学问に対して情热を持ち学问と仕事に一生を捧げる事を希望しております。さらに人格的に优れてしております。

ご多忙中、ご配虑をいただき有难うございます。どうぞ宜しくお愿い申し上げます。

关于简单日语自我介绍篇三

日语:

お疲(つか)れ様(さま)です。

私(わたし)は杨(ヤン)ともします。19歳(さい)。中山大学(なかやまだいがく)で勉强(べんきょう)しています。小(ちい)さいときに非常(ひじょう)に日本(にほん)のアニメ?漫画(まんが)が好(す)きで、とても论(ろん)理(り)的(てき)推(すい)理(り)が好(す)きです。非(ひ)常(じょう)に名(めい)探(たん)侦(てい)コナンを见(み)ることが好(す)きで、コナンの毎回(まいかい)すばらしい推理(すいり)を十分(じゅうぶん)鉴赏(かんしょう)します。そして、私はずっととても日本(にほん)语(ご)を学(まな)ぶことができることを渇望(かつぼう)します。私の个性(かせいてき)は静(しず)かで、交际(こうさい)が优(ゆう)れませんですけど、绵密(めんみつ)に、事(こと)をして秩序(ちつじょ)立(た)てます。そのため私は会计学(かいけいがく)ぶことを选(えら)んで、後(あと)で1(ひと)つの优秀(ゆうしゅう)な会计士(かいけいし)になりたいです。

以上(いじょう)です。

よろしくお愿(ねが)いいたします。

中文:

我是小杨。今年19岁。就读于中山大学。我从小就十分喜欢日本动漫,也很喜欢逻辑推理。因此十分喜欢看名侦探柯南,十分欣赏柯南一次又一次精彩的推理。因此,我一直很渴望能学习日语。我个性文静,不善于交际。但却细心负责,做事有条不紊。因此我选择学习会计,希望将来能成为一个优秀的会计师。

看了简单日语自我介绍的还看了:

1.大学日语自我介绍范文3篇

2.日语自我介绍模板及例子

3.日语专业面试自我介绍范文

4.日语自我介绍话术

5.日语简历自我评价

11.日语教学中文化导入途径的初探 篇十一

【关键词】语言 文化 差异 导入

一、前言

语言与文化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任何语言都不可能脱离文化而独立存在。每一种语言均带有其所属国的文化特征。学习语言的同时深入了解与该语言相关的文化知识和文化背景,已成为外语界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要真正掌握一门外语,就必须了解它包含的文化,了解该文化与学习者本国文化的差异,否则无法真正掌握该语言。学习语言的过程也是学习文化的过程,因此,在日语教学中文化的导入显得尤为重要。

二、了解中日文化的差异达成语言交际的目的

在实际的语言运用过程中,常常有这样的现象:有不少人所讲的日语,尽管在语法和结构上无懈可击,但却给人感觉词不达意,未能把想要表达的意思充分表达出来,有时甚至导致误解。如某旅行社的领导和一个日本交流团见面,要分别时说了句“祝你们明天玩得愉快”。刚大学毕业的中国人翻译在现场就将该句子直接译为:“皆さん、明日 楽しんで遊んでください。”从语言层面上看,该句子的日文翻译是正确的,但从交际效果看,那样的翻译又是不恰当甚至是很奇怪很别扭的。这句话,站在日本人的角度思考的话,他们真正想表达的是希望对方好好地享受那个过程。因此,该句子的正确翻译应该是:“皆さん、明日どうぞごゆっくりお楽しみください。”看起来用词似乎字字有据的日文翻译在日本人看来缘何那么别扭呢?原因就是没有越过交际的文化障碍,没能很好地掌握日本人的心理及其在特定场合的深层意思和习惯的表达方法。从某种意义上说,中日文化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语言上的障碍比较容易克服,而要克服文化上的干扰和文化上的障碍就不是那么简单了。

三、克服文化的干扰越过语言障碍

在现代日语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中应注重引入日本各个方面的相关知识,让学生在学习日语的同时,了解日本民族的性格以及文化特征,分析其与中国文化之间的差异,并达成以下共识:抛开文化内容的日语教学已非完整的日语教学。即学习日语的目的主要在于进行跨文化的交际。当然,跨文化交际的障碍主要表现在语言的表达上。但是文化上的障碍也不容轻视。例如:日本人因为不能满足对方的请求和愿望时,常常尽可能不直接用“不”那么直白的方式来拒绝,而是用些含糊其辞的拒绝的理由来说清楚。如果没有很好的借口,甚至可以用个无伤大雅双方都能明白的方式来解决,像「うん、そうだねえ」之类敷衍话。实际上这个民族的认知习惯是在以不说否定的“不”为最高美德,在“以和为贵”的文化根基上形成的。如果不能满足对方的要求那就以尽量不伤害对方,为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而选择“以心传心”的委婉表达方式。

四、文化导入的途径

在教学过程中文化导入的途径很多,首先可以从单词的学习入手。在单词学习时就开始进行文化渗透。如学习“温泉”这个单词时就可以就中日人民在温泉进行“泡浴”的一系列的习惯对比,比较两国习俗的不同处,同时延伸到相关的一些词。如果不进行这样的文化导入和对比教学,学生就无法意识到中日文化的差异性。文化导入手段很多,还可以从以下各方面进行尝试:

(一)利用网络和多媒体等现代化工具进行日语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结合音像资料、相关图片和录象等资料来加深学生对所学语言的感性认识。网络的信息量很大,教学资源丰富,多媒体图文和声频并茂,学生能得到直观感受的同时还能感受到原汁原味的日本文化和异域风情,文化的差异性得到充分的展示和感悟。

(二)大量阅读原著和原版的报纸杂志来了解日本文化

从日语的表达习惯来看,日本文化的特征有很多,这些文化特征决定了日本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语言表达方式。学生通过学习,能深刻体会语言的表达习惯和单词的使用禁忌,逐渐积累相关的单词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的语言表达。

(三)注意引导学生的学习积累习惯

在具体的文化交流中如果只是熟练地掌握了语言表达技能却不了解日本文化的内涵和差异,就不能顺利地完成语言交际。而文化干扰现象的产生主要是学生对语言国的国情、文化缺乏了解而用本民族的思维方式来衡量对方所致。教师在课堂上尽可能地根据所学的单词来就相关联的内容进行引导教学,介绍文化的差异性时老师要站在客观的角度和立场来陈述而不能有主观的褒贬。

(四)利用教材内容进行拓展教学

进行适当的情景模拟可以提高教学的互动性和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就所学的内容设置一些场景,进行互动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同时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和会话能力。如在开设旅游日语这门课程时设置一些旅游景点让学生当导游,就一些日常用语进行练习,尽可能的让学生做到学以致用,提高实际的有效的交际表达能力。

五、结论

日语的日常用语的内涵非常丰富,没有深刻的理解,就不可能做到准确地掌握和灵活的运用。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日语的文字尤其是平假名和片假名都是通过汉语的汉字演变而来,很多的风俗习惯和语言文字也是从中国引进和模仿而来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历史的变迁,日语中很多的风俗习惯的表达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中国的某些传统传到日本后得到了很好的传承甚至得到了更大的发扬和光大,而由于历史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的不同产生了语言文化上的差异。本文提出在日语教学中导入文化的目的是要更多地了解这套语言的文化历史背景,在运用的实践中,可避免由于语言文化的差异而导致不必要的误会。

【参考文献】

[1]回智光.具有独特个性的日本语言文化[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2).

[2]王文秀.日本语言、文化与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12.浅谈日语教学与文化导入 篇十二

一门语言和地区文化之间息息相关, 语言同样也是文化的主要表现之一。所有的语言里都包含着当地民众或者是民族的心理表现特点、思考方式以及实践能力。就像日本著名语言研究者森田良行曾经提出:语言是当地社会文化的主要产物, 脱离了文化思考的角度再对语言进行思考就没有办法了解真正的语言。

2. 高等院校日语教学过程中文化导入的关键性

在传统的日语教学过程中, 老师始终给学生在完成把听讲、解说、阅读、书写以及翻译作为基本能力的培训, 来培训学生使用日语进行交流的能力, 然而, 在全面文化之间的沟通过程中, 若是只能够掌握语言能力, 却不能认识不同地区文化中存在的差别, 就不能够实现语言上的交流。宿久高曾经指出由于中国高等院校中的日语教学的迅速发展, 对优秀人才要求的转变需要日语教学模式的转变。在培训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的同时, 怎么样在日语教学过程中引进日本当地文化, 就是怎么样在语言教学的过程中把日本当地的发展史、文学知识、社会风俗、民族文化等多个方面的教学内容传达给学生, 加强学生对日本当地文化的了解, 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水平,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问题。

2.1 中国文化和日本文化之间的差别。中国文化和日本文化的交流发展史时间久远, 导致了大部分人都觉得中国人和日本人是同一种文化, 都有非常相同的文化特点, 结合实际的情况来看, 因为两个国家之间在地势发展环境、社会文化状态、宗教文化、当地民俗等多个方面的影响因素以及限制, 国家之间的文化存在着非常明显的差别, 在表面上表现的似乎比较相似, 实际上习性是非常有差别的。

例如说, 同样是在受到他人的赞扬的时候, 中国人民会从实际的说“还行吧”、“谢谢你的表扬”等相似的话。但是如果是日本人的话, 他们会说“其实我并没有做的这么好”、“我还需要更加努力”。中国人觉得谦虚严谨是民族美德, 而且也认为足够的了解自身的价值、持续进展同样是大志的体现。然而日本人就算是有了成绩, 也不会高调的突出表现自己, 会表现的非常低调。这就是由于受到了地区上“和”观念以及企业主义思想的作用, 日本人觉得自身是依靠团体存在的, 而且随时都有来自他人的关心, 因此, 在获得成绩的时候要把别人架在自身上面, 尽量规避给别人留下表现自我、过度骄傲的形象。日本人在平常的生活中非常在乎别人的内心感受, 规避着会由于自己话语的不恰当而伤害了别人的可能, 保证和别人之间的关系是和谐的, 低调的语言表达是日语的关键特征。日本人在断别事情、表达态度的时候, 非常少用直接的词语进行表达, 偏向于“可能”等模糊的语言。日本人由于要在自身和对方之间保留一定的回转空间, 所以减少从正面进行回答。但是中国人偏向的是直接的词语进行直率的回答, 如果不能够充分的理解日本当地的文化, 根据中国人的思考方式去了解日本人的表达方式的话, 就会产生一些的误会。

2.2 汉语和日语之间寻在自身的体系。即使在久远的发展史中, 日语在汉语的语言中吸收了许多的词语、文字等语言主要因素, 但是这两个语言在表达方式、文化特点等多个方面依然产生了许多的差别。根据体系划分方面来看, 汉语是属于汉藏语言体系的, 日语和哪种语言有共同的来源在文化研究中还没有确定的结论, 一些研究人员觉得日语是阿尔泰语言体系, 和朝鲜语言有一定的联系。根据语言的形式特征就是词语的构架上来看, 汉语是孤立式语言, 而日语是黏着式语言, 主要的特征就是有语法方面的意义的额外内容根据次序和虚拟词语等方式进行表达。根据语言顺序上的划分上显示, 日语是主语——宾语——动词形式的语言, 而汉语是主语——动词——宾语形式的语言。除此之外, 日语中还有着很多的特征, 比如是显著的敬语语言体系、适应不相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表达、词语来源的复杂性、大量使用了外来语言、十分普遍的省略语言现象、充足的低调语言表达方式等。日语的表达特征对学习日语的学生来说是非常困难的内容, 部分学生也会由于难以克服这些难处放弃学习。

3. 日语教育中如何进行文化导入

在讲述词语的文化内容方面, 在不相同的语言或者是文化之中, 同样的事物可以导致不相同的联想, 就是语言有不相同的文化内容或者是文化影响。中国语言和日本语言中产生了大部分相同的指代意义但是不同的伴随意义。例如对于猫头鹰的印象上, 中国人认为那是不吉利的, 但是在日本人看来, 随处都是猫头鹰, 雕像、水壶、牙签盒、胸针等, 其主要的原因就是猫头鹰这个词语的发音在日语中可以写成“福老”, 代表了长寿有福气的老人, 除此之外还有“福笼”, 是把福气放在笼子里放在身边。而且发现语言表达的文化内容日语中有很多特别的语言表达, 是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难点。阐述和教学内容有关系的文化产生背景, 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日本文化的阐述, 帮助学生理解、学习课堂内容、强化学生阅读能力, 也能够让学生深刻的理解日本当地的文化。

总结

日语教学的过程中的文化导入是重要的工作, 是对把语言学习、文化学习作为教学主要内容的日语教学的高要求。和日语教学内容的创新、老师的工作水平以及文化观念的提升、文化导入长期指标的设计有关系, 并且相关教学方案的实行都有关系。合理的在日语教学中进行文化导入尤为重要。

摘要:由于现阶段我国高等院校在日语方面的教育的迅速发展, 对于优秀人才的基本要求的转变需要教学模式的革新。培训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的同时, 怎么样在日语语言的教育过程中引进日本地区自身文化, 就是说怎么样在语言教学的同时把日本自身的发展史、文学知识、社会风气、地区民俗等教学内容传达给学生, 增加学生对日本的了解, 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水平是重要的课程教学内容。

关键词:语言文化,日语教学,文化导入

参考文献

[1]许艳.解析日语教学与文化导入[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3, 09:189-190.

13.日语自我介绍 篇十三

自己紹介

(こんにちは。)私は~~です。~~~~の学生です。

えいごいまさいせいかく

私は英語の学生で、今21才です。私の性格は明る

まわひとともだち

くて、面白いですから、周りの人とすぐに友達にな

しゅみおんがくかものとく

ります。趣味は運動や音楽や買い物など、特にバドミントンが一番好きです。

ふるさとこうしゅう

私の故郷~~で、そこは広州より小さいですが、かぞくちち

きれいなところです。私の家族は5人家族で、父、ははにんあねあね

母、それから2人の姉がいます。姉たちはもうしゃかいじん

社会人になりました。

がっこうくらすめといっしょす

今、私は学校にクラスメートと一緒に住んでいま

ちゅうしんこうつうべんり

す。学校は~~の中心にあります。交通が便利で、にちようびばすちか

日曜日はよくバスで近くのスーパーへ行きます。

えいごせんもんえいごよんきゅうしけんう

私は英語専門ですから、もう英語の四級試験を受

ごうかく

けて、合格しました。そして、私は1年生の時から

じょうず日本語を習いました。まだ上手ではありませんが、かんたんかいわ

簡単な会話ができます(能)。ちなみに(顺便说一

じゅぎょう

下)、私たちはコンピューターの授業もあります、わたしそうさじょうず

私はPPTの操作が上手です。

かいしゃいちかげつかん

去年私は~~会社で一ヶ月間アルバイトをしまし

まいにちがいこくじんきゃくでんわ

た。毎日外国人のお客さんに電話をかけて、とて

いそがじかんみじかせんぱい

も忙しいです。時間が短いですが、先輩たちから

べんきょう

いろいろ勉強しました。

いじょう

以上です、どうも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す。

14.日语自我介绍大全 篇十四

まず①と②は、通ってもらわないとさすがに手の打ちようがありません。

ここを通過できない場合は、提灯と釣鐘、オケラの片思い、と思ってキレイサッパリあきらめましょう。

な~に、会社はゴマンとあります。

「自分はこんな人間で、こんなことが出来、あなたの企業のこんなところに惹かれ、こんなところで活躍できる有用な人材なのだ」ということを、履歴書で効果的に訴えることが重要、と書いてあるサイトもありますが、それは不人気企業の場合です。

人気企業の採用担当者は、そんな手間なことはしませんよ。

履歴書の学歴や経歴を単純に眺めるだけです。

そこで機械的に選別されます。

スタート地点にさえ立てないといったのはこういう意味です。

いったんは、入社試験のチャンスぐらいはくれるかもしれません。

世間向けのポーズでね。

でも、面接までいける人材はもう決定している。

そう、あなたは結果の出ている選考セレモニーに参加しているだけ。

面接まで行ったら、コレで希望が出てきました。

会社には、社風と言うものがあります。

それをよく研究しておくことをお勧めします。

社風にあった言葉遣いや態度を練習しておくことです。

面接者に違和感を与えません。

社風と外れた人間は、面接者に違和感を与えます。

コレ、結構大きいポイントです。

最後に、このブログの「自己紹介から自己PRへ」の後半部分をよく読んでください。

面接における自己紹介の極意が書いてあります。

あなたのご健闘をお祈りいたします。

应届毕业生求职自我介绍

短短的求职自我介绍,其实是为了揭开更深入的面谈而设计的。

一、两分钟的自我介绍,犹如商品广告,在有限的时间内,针对客户的需要,将自己最美好的一面,毫无保留地表现出来,不但要令对方留下深刻的印像,还要即时引发起购买欲。

求职自我介绍最重要的是自我认识,首先必须认清自我,一定要弄清以下三个问题。你现在是干什么的?你将来要干什么?你过去是干什么的?

这三个问题不是按时间顺序从过去到现在再到将来,而是从现在到将来再到过去。其奥妙在于:如果你被雇用,雇主选中的是现在的你,他希望利用的是将来的你,而这将来又基于你的历史和现状。

所以,第一个问题,你是干什么的?现在是干什么的?回答这个问题,要点是:你是你自己,不是别的什么人。除非你把自己与别人区别开来,在共同点的基础上更强调不同点,否则你绝无可能在众多的应征求职者中夺魁。对于这第一个问题,自我反省越深,自我鉴定就越成功。

随后,着手回答第二个问题:你将来要干什么?如果你申请的是一份举足轻重的工作,雇主肯定很关注你对未来的自我设计。你的回答要具体,合理,并符合你现在的身份,要有一个更别致的风格。

然后,再着手回答最后一个问题:你过去是干什么的?你的过去当然都在履历上已有反映。你在面试中再度回答这个问题时,不可忽略之处是:不要抖落一个与你的将来毫不相干的过去。如果你中途彻文档仅供参考

底改行,更要在描述你的执着、职业目标的一贯性上下些功夫。要做到这一点,又要忠实于事实和本人,最简单的方法是:找到过去与将来的联系点,收集过去的资料,再按目标主次排列。

用这样的方法,以现在为出发点,以将来为目标,以过去为证实,最重要的是加深了你的自我分析和理解。其实,在面试的时候不一定有机会或者有必要照搬你的大作,但这三个问题的内在联系点一定会体现在自我表述的整体感觉中,使你的形象栩栩如生。

求职自我介绍中其次重要的是投其所好,清楚自己的强项后,便可以开始准备自我介绍的内容:包括工作模式、优点、技能,突出成就、专业知识、学术背景等。

好处众多,但只有短短一分钟,所以一切还是与该公司有关的好。如果是一间电脑软件公司,应说些电脑软件的话题;如是一间金融财务公司,便可跟他说钱的事,总之投其所好。

但有一点必须紧记:话题所到之处,必须突出自己对该公司可以作出的贡献,如增加营业额、减低成本、发掘新市场等。

15.高职日语教学与跨文化交际 篇十五

一、高职日语教学的现状与问题

纵观目前高专日语教学现状, 形势不容乐观。目前在高职学习日语的学生中, 很多都是零起点, 因此在教学难免存在着学时少、任务重、学生基础差的状况。同时由于教师以及学生人数等等的原因, 很多学校采取了大班上课。从而使课堂上人均交流减少, 课堂互动受到限制, 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难以培养。长期以来, 文化因素在日语教学中一直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 归根结底是我们在教学中忽略了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不注重对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 学生缺乏跨文化交际能力, 不可能真正掌握和使用日语。然而随着社会对高职人才能力需求的变化和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的明确, 在日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因此, 从根本上转变观念, 逐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也成为高职日语教师要具备的重要教学素质。

二、跨文化交际障碍产生的原因

跨文化交际障碍产生的原因多种多样, 究其根本, 就是因为中日双方有着不同的文化、风土人情及不同的历史背景, 必然带来人们思维、行为等多方面的差异和冲突, 下面我们就来具体看一下有哪些主要的原因。

1、思维模式的差异

不同的文化背景会影响人们对事物的判断和认识, 因为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是个不相同的, 因此在思维模式方面必然存在差异。虽然日本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影响, 其典型表现为日语中所使用的汉字, 但是经过长时间的发展, 它又形成了其特有的文化传统。相对于中国文化直率的思维方式, 日本文化更多的表现出的是委婉的思维方式。

2、行为准则的差异

行为准则是指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所产生的不同的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 也就是说, 就是告诉人们应该做什么和如何去做的一种准则。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交际时, 经常出现的一个现象就是使用自身所在社会的行为准则来判定对方行为的合理性, 然而不同文化背景下所产生的不同的行为准则, 在双方的交际过程中常常会产生各种误解。比如说中国人见面寒暄时更倾向于握手问好, 因而对日本人见面时鞠躬致意的问候方式感到不解或无所适从。

3、价值观念的差异

每一种文化都会产生其特有的价值观念, 不同的价值观念影像着人们的交际能力, 不同的价值观念和取向决定了不同人们的处世哲学、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每一种文化的判断标准是不同的, 这种文化认为是好的, 另一种文化可能认为不好, 或一种文化认为是自然地, 而另一种文化则认为是不自然的。每一种文化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然性, 在跨文化交际中应该正视并了解这种差异。

4、语用差异的影响

语用能力是交际能力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语言的运用是否得体、场合是否得当也直接影响交际效果, 语用能力的欠缺必定会导致语用失误。在跨文化交际中也同样如此, 因此往往会造成交际的障碍, 其根源就在于不了解语用的差异。例如:中国人在各种活动中介绍到场的嘉宾时, 经常使用“领导”这一词, 因而有些人在翻译汉译日的活动致辞是就直接使用了“リーダ”这个词, 然而日本人的习惯是将嘉宾统称为“お客様=客人”。

三、高职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跨文化交际能力直接影响学生的日语语言使用能力, 教师应该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风土人情和生活方式, 使他们能主动地、自觉地吸收并融入新的文化环境中, 在实际教学中培养高职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1、加强、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

跨文化背景知识包罗万象, 从广义上讲, 它包括目的语国家的政治、经济、历史、地理、文艺、宗教、习俗、礼仪、道德、伦理、心理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狭义上讲, 日常用语、专有名词、成语典故、民间谚语等和肢体语言等等, 都能够反映出大量的跨文化背景知识。我们可以通过小说、原文影视资料等等来了解日本文化, 认识中日之间的文化差异。作为一名外语教师, 必须不断学习, 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 并能够理解和处理好各种文化差异, 才能适应跨文化交际教学的要求。

2、掌握语用知识, 了解中日文化差异

我们课堂教学的目的, 往往较侧重教学的内容和语言能力, 即要求学生能造出一些词语使用正确、合乎语法规则的句子的技能, 却忽视了向学生教授语用知识及在具体环境中用日语进行准确的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语用知识的欠缺, 使语法规则将变得毫无用处。如日语的“敬语”包括“尊敬语、郑重语、自谦语”对于不同的场景、时间、对象, 使用规则不同。例如:日本人在人际交往中注重“内”与“外”的区别, 日本人对于自己的上司及前辈需要使用敬语, 但当对外部人 (如其他公司) 提及自己的上司及前辈时则可以省略敬语。因此为使学生在一定的语境中能准确运用所学语言, 必须使他们熟悉中日语言语用知识的差异, 才能真正了解日本文化。

3、渗透中日文化, 培养非语言跨文化交际能力

交际能力包括语言交际能力和非语言交际能力。非语言交际行为是指交际过程中语言行为以外的所有行为。它包括服装、眼神、手势、面部表情、时间观念等。非语言交际手段的差异实际上就是中日不同文化背景的差异, 如:日本人见面寒暄时的鞠躬、家居交往中的跪坐等行为。非语言交际在人们的交际过程中具有语言交际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同语言交际相辅相成, 直接影响语言交际的效果, 实现语言交际与非语言交际的完美结合, 共同完成交际过程, 可以有效地实现交际的最终目的。在面对面的交际中, 大部分的社交信息都是依靠非语言交际传递的。因此非语言行为就成了跨文化交际成功与否的关键。因此, 在高职学生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重视学生非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 将非语言交际与语言交际能力培养相结合。

4、改革教学手段、方法, 提高课堂效率

语言教学的实质就是交际和语言的应用, 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上除了完成基本的日语语言教学, 包括单词、语法、句型之外, 还要通过网络、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及外籍教师等教学资源, 丰富实践教学, 充分为高职学生提供真实的或模拟的交际情境, 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中, 力求创设学生能主动参与的课堂教学氛围。如:教师通过文学作品、日文影片, 对日本的文化知识进行介绍, 进行中日文化的对比, 使学生能够感知到日本的深层文化, 提高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 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 在课堂教学中提倡交际任务教学, 课堂上加强学习者理解、处理、组织日语或用日语进行交流的各种学习活动, 把学习者的注意力集中在表达意义而不是训练语言形式上。使学生能够克服羞涩感, 能够更清楚表达自己的意愿。此外还可以利用课外日语时间, 组织学生开办日语角, 鼓励学生与外教交流, 了解他们的文化、习俗, 让学生自己去创造日常生活中的跨文化交际机会。

四、结语

语言的教学归根结底是一种交际能力的培养。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 是要能运用它来顺畅的完成日常的交流, 从而保证各项事务的正常运转。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日语应用能力, 既是社会对高职高专人才的需求、也是实现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 同时也是当前高职日语教学的一项重要课题。高职日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提高高职日语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在高职日语教学过程中, 只有将文化的讲授最大限度的融合到语言教学的过程中, 把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才能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才能培养出语言知识能力、文化交际能力强、适应市场需求的复合型、应用型外语人才。为了实现这个目标, 我们要把跨文化交际教学作为高职日语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为学生今后进一步提高日语应用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摘要:本文通过对目前高职日语教学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以及日语语言知识学习过程中跨文化交际所产生的冲突原因的分析, 论述高职日语教学中研究跨文化交际问题的意义和重要性, 并由此提出了提高高职日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教学能力的培养方法。

关键词:高职日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曾志灵:《论新开设日语专业之跨文化交际人才培养》, 《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10年3期。

[2]江静:《日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7年4期。

[3]徐灵芝:《日语圈跨文化交际技巧》, 《江苏工业学院学报》, 2009年4月。

[4]羊文娟:《浅浅谈高职英语跨文化教学》, 《科学大众》, 2010年5期。

上一篇:中学生安全承诺书下一篇:扳手腕 教案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