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化一中关于加强共青团组织建设的意见

2024-07-05

德化一中关于加强共青团组织建设的意见(共5篇)(共5篇)

1.德化一中关于加强共青团组织建设的意见 篇一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共青团建设的意见

共青团中央 教育部

中青联发[2005]15号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共青团建设的意见

(2005年4月8日)

为适应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形势,充分发挥共青团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现就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共青团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站在党的事业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团的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长期以来,高校团组织在党的领导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成长的需要,在团结和带领青年学生跟党走、服务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新的形势和任务,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团的建设。

加强和改进高校团的建设,是保证党的事业后继有人的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薪火相传、蓬勃发展,需要一代又一代政治坚定、理想远大、素质全面的优秀青年为之不懈奋斗。高校团组织承担着为国家培养优秀后备人才的重要职责。只有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团的建设,才能充分发挥团组织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不断培养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加强和改进高校团的建设,是服务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当代大学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在“四个多样化”的社会背景下,当代大学生的成长发展、学习生活、择业交友都遇到了一些新问题,迫切需要团组织的关心和帮助。高校团组织必须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才能不断提高服务学生的能力,始终保持在学生中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加强和改进高校团的建设,是团的事业适应新形势、实现新发展的需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制定,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战略的实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都为高校共青团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高校团组织必须主动顺应新形势的要求,找准新的工作定位,拓展新的工作领域,探索新的工作方式,开创新的工作局面。

二、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团的思想建设

共青团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承担着为党做好青年工作的光荣使命。高校共青团在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过程中承担着重要职责,必须始终把思想建设作为高校团的建设的首要任务,把自己锻造成团结和凝聚大学生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强核心。

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头脑。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全面理解构建和谐社会的深刻内涵。建章立制,形成相对固定的学习制度,不断推进思想建设的制度化和规范化。把思想建设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通过深入实践,不断深化和增强对党的方针政策的理解。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保持思想认识、理论水平、应变能力和党性修养的与时俱进,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指导高校团的建设的实践,从实际出发,认真研究团的建设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总结新的经验,探索新的路子。

保持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高校团的干部要躬行“两个务必”,贯彻“八个坚持、八个反对”。始终保持高昂的工作热情,对待工作高度认真负责。注重理论学习和专业学习相结合,不断提高思想政策水平、专业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克服浮躁情绪,加强调查研究,强化服务意识,深入学生实际,和学生交朋友,切实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三、以活跃基层组织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团的组织建设

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活跃团的基层工作。基层组织是团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要巩固班级团支部建设,在思想教育、发展团员、推优入党、开展文化活动、解决学生各种困难等方面充分发挥其作用。加强院系团委(团总支)建设和研究生团组织建设。坚持多种模式、多重覆盖,创新和发展新的建团模式。根据需要,在学生公寓和学生社团中建立团组织,尝试在活动项目、网络虚拟群体中建立团组织。以思想建设为核心,以活动为载体,全面活跃基层团组织,促进高校基层团组织焕发新的活力。

加强团员队伍建设,强化团员意识。通过重温入团誓词、组织团支部集体活动等多种形式,不断增强团员的荣誉感,保持团员的先进性。认真做好推荐优秀团员作为党的发展对象工作,使“推优”成为在大学生中发展党员的主渠道,使优秀团员成为学生党员的主要来源。善于发现和树立先进团员的典型,大力表彰先进。对德才表现突出的优秀团员,在推荐研究生和毕业分配时,学校有关部门要适当优先考虑。

加强团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团干部综合素质。把德才兼备、有培养前途的青年教师和优秀毕业生选拔到团的工作岗位上来,建设一支以专职干部为骨干,专、兼职相结合的高质量的团干部队伍。加强对团干部的培养、培训,选送优秀的团干部攻读思想政治教育相关专业的硕士、博士学位,组织参加业余党团校学习、社会实践考察、挂职锻炼等活动,不断提高团干部的综合素质。

四、以提高服务能力为核心,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团的职能建设

高校共青团要从加强团的能力建设和保持团的先进性出发,进一步明确新形势下团的各项工作职能。同时,要根据形势发展和大学生实际需求的变化,不断强化和完善工作职能,探索和开辟新的工作项目。

强化高校团组织的教育职能。坚持育人宗旨,通过开展生动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帮助大学生不断提高政治理论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增强法律意识和守信意识。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以“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为统揽,深入开展“三下乡”、“四进社区”、“志愿服务”、“红色之旅”等社会实践活动,着力加强以“挑战杯”为龙头、以“校园文化节”为载体的校园文化建设,引导大学生全面发展,成长成才。

突出高校团组织的服务职能。始终坚持把服务学生作为高校团的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帮助广大学生解决和处理好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具体问题。采取有效措施,通过济困助学、勤工助学,认真做好关心和服务经济困难大学生工作。深入实施“心理阳光工程”,积极参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为大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心理咨询服务。加强对大学生创业就业的指导,帮助他们培养创业意识,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不断提高创业素质和就业本领。

巩固高校团组织的管理职能。全面加强和改进对学生会、研究生会、学生社团组织的指导。学校团委应选派优秀的干部,担任校级学生会、研究生会组织的秘书长。帮助学生会、研究生会组织研究制定工作计划和重要工作决策,把握好工作的政治方向,做好主要干部候选人的选拔、推荐工作和主要干部的培养工作。校、院系团委(团总支)要选派得力干部具体负责指导学生社团工作。要通过吸收学生社团主要干部参加业余团校的学习、评选优秀学生社团和社团活动等办法,把学生社团的主要干部团结在团组织的周围,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文化活动。

五、坚持党建带团建,进一步加强党对高校团的建设的领导

各级党委要高度重视高校团的建设,按照党建带团建的要求,切实加强对团的建设的领导。要把高校团的建设纳入党的建设的总体格局,把团建工作开展情况作为检查、评估、考核校、院系党建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予以高度重视。

高校党委要有一名副书记分管共青团工作,高校行政也应有一名副校长联系共青团工作。高校党委每学年应召开一至二次专题会议,研究团的工作。校团委书记可以列席校务会议,党员校团委书记可以列席校党委、常委的有关会议。

高校党政领导要支持共青团按照团章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不得把团的组织机构撤消、合并或归属于其他工作部门,已经合并或归属其他部门的,应尽快采取措施予以纠正。高校团委领导职数和高校专职团干部的人数,根据学校规模和工作需求而定,要充分保证共青团工作正常开展的需要。在校学生数在10000人以下的学校,校团委专职团干部的编制不得少于5人;10000人至25000人的学校,不得少于9人;25000人以上的学校,不得少于12人,分校区较多的学校,还应酌情增加。院系团委(团总支、教工团总支必须配备至少1名专职团干部。校级团委正、副书记按学校部、处级干部配备、管理,并享受相应待遇;校团委各部部长和院系团总支书记应按科级干部配备、管理,并享受相应待遇。要积极为团组织开展工作创造条件,提供必要的活动场所、设备,保证必要的活动时间,要按照在校生人均不低于20元的标准划拨校级团委日常工作经费。

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党组将组成督查组,就各地贯彻落实本意见的情况进行检查督导。共青团中央教育部

2.德化一中关于加强共青团组织建设的意见 篇二

一、德化陶瓷企业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成效

企业发展人才是关键, 长期以来不论是县委、县政府还是企业用人单位, 都十分重视企业人才队伍建设, 在引进、培养和发挥企业人才作用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和办法, 着力在吸纳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上下功夫,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第一, 政府主导, 重视人才。德化县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德化县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2011-2020年) 》和《德化县关于人才引进和人才培养的若干意见 (试行) 》, 把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与党政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同部署同落实, 努力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具有创新意识、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级管理人员和营销人员, 积极为企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在招商选资的同时, 加大“招商引智”力度, 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吸引境外人才到德化县创业;同时, 对贡献突出的企业家和高级技术人才给予表彰奖励, 积极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

第二, 创新理念, 开发人才。树立人才是第一生产力、第一资源的观念, 不唯学历、资历, 注重实干、实际工作能力, 采取有力措施, 加大人才资源开发。如龙鹏集团公司引入竞争机制, 打破年龄、工龄、资历界线, 重贡献, 重成果, 对企业人才实行动态管理, 能上能下。

第三, 以人为本, 留住人才。政府建立健全表彰奖励、职称评审、教育培训、社会保障等服务体系, 为各类人才提供服务。同时, 为专业人才家庭的住房、子女的就业就学等方面给予关心和帮助, 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企业积极创造条件留用人才, 建立完善“待遇留人、感情留人、事业留人”用人机制, 实行人性化管理。如东盛公司在人才的管理上, 除了工资、福利、工作待遇上从优, 还努力为专业技术人才提供施展才华的平台与条件。

第四, 拓宽渠道, 广纳人才。发挥县人才市场龙头作用, 在人才需求量较大的乡镇建立“人才工作服务站”, 每年定期举办两次大型招聘交流会;创建“德化人才网”, 实行在线招聘;在各大城市的名瓷展销上设立“人才馆”, 广纳陶瓷专业人才。

第五, 注重培训, 提升人才。不定期地邀请专家对企业管理者进行短期培训。有的企业每年根据需要还分批分期对职工进行岗位培训, 另外, 有的企业还选拔一些专门人才送到大专院校去深造, 使人才的知识得到不断更新。

二、德化陶瓷企业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

尽管近年德化陶瓷企业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较大成效, 但目前德化陶瓷企业人才队伍在数量、结构、素质上存在的问题和矛盾仍然十分突出, 主要表现在:

(一) 人才总量不足

目前, 德化陶瓷企业员工总数8.3万人, 以具有中专及以上学历或初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作为人才统计标准来计算, 陶瓷企业中实际的人才数量仅占12.8%, 这与德化县陶瓷企业发展的要求很不相称。从专业技术人员队伍来看, 全县平均每万人口拥有量为83人, 明显低于全市、全省乃至全国平均水平。

(二) 结构组合不佳

从年龄结构来看, 有学历、有职称、有技术的人才年龄老化现象比较严重, 后备力量不足。从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分布看, 陶瓷基础工艺人才比重很高, 而陶瓷研发人才的比重很低, 仅占1.40%, 这对于陶瓷企业的技术进步显然是一根软肋。

(三) 总体素质不高

从陶瓷企业员工队伍总体情况看, 大专学历、中高级职称、技工等级的分别占总数5.41%、0.51%、0.53%。陶瓷企业人才队伍素质偏低, 对于德化县企业的产业升级、二次创业是一大严峻挑战。

(四) 人才“瓶颈”明显

德化陶瓷企业“低、散、小”的现象较为明显, 全县1100多家陶瓷企业中, 优秀企业家、职业经理、科研人员和技能工人偏少, 已经成为制约陶瓷企业发展的“瓶颈”。

德化陶瓷企业人才队伍存在的以上问题和矛盾。究其原因, 主要有:

一是业主观念没解放, 人才工作难深入。德化县陶瓷企业主尽管知道“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道理, 但是难以落实在行动上, 关注更多的是资金、土地、设备等生产要素, 人才资源开发优先投入的观念更为淡薄, 存在着重视人才引进不重视人才使用、重视人才发挥作用不重视人才发展空间的现象, 致使引进的人才发挥不了作用、已有的人才严重流失。

二是客观条件限制, 优秀人才难引进。德化县地处偏僻山区, 交通不便, 信息失灵, 不论是薪酬待遇还是工作条件, 同沿海发达地区相比, 都存在较大的差距, 难以满足中高级人才的要求, 致使优秀人才引不进、留不住。

三是培训机制不健全, 人才素质难提高。一些规模以上企业近年来逐步重视员工队伍的教育培训, 但从全县来看, 总体上还比较欠缺。由于企业怕人才流失, 担心“为他人作嫁衣”, 不愿意在人才培训上加大投入。陶瓷企业人才培训的服务机构不健全, 完善的教育培训基地尚未形成。政府对企业人才培训工作还缺乏相应的激励措施。

四是社会保障不完善, 人才激情难调动。由于种种原因, 陶瓷企业执行社会保险制度不严格、不规范, 存在不同程度的用工不合法现象, 陶瓷企业员工的合法权益得不到足够的保障, 影响了他们的积极性, 也打击了社会上各类人才投身企业的热情。

三、推进德化县陶瓷企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措施及建议

针对德化陶瓷企业人才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做好工作, 切实改进和加强陶瓷企业人才队伍建设。

(一) 革新教育, 培养本土人才

一是职业教育。要进一步整合陶瓷职业技术学院和社会现有职业培训机构的场所设施、师资力量等资源, 采取政府补贴, 企业定向培训的办法, 开展岗前培训, 提高技术人才队伍素质, 培育新生应用型人才和劳动力。要推进培养方式的多样化, 大力推进教育培训机构和用人单位实行“订单培养”、“委托培养”, 增强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对于经营管理人才、科技研发人才, 着重要输送到相关高校、科研院所培训。二是名师带徒。要组织民间老艺人、工艺大师扎实开展“师技传徒、子承父艺、设点育人”的传、帮、带活动, 形成独具德化本地特色的民间陶瓷文化传艺机制。三是学术交流。要开设陶瓷产业论坛, 举办国际、国内当代陶艺家研讨会和陶瓷生产工艺研讨会, 吸引国内外陶艺家前来开展学术交流, 提升本土人才知名度。四是高校进修。要组织德化县规模企业副总以上及有发展潜力的新型成长型企业经营者等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到省内外高校通过专题讲座、案例分析、互动研讨、实地考察等教学方式进行短期脱产进修, 进一步提升企业现代经营管理水平和参与国内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

(二) 政策引导, 引进急需人才

在引进紧缺急需人才方面, 要按照德化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需要, 围绕支柱产业、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和重点项目建设, 积极拓展县外人才市场, 主动接受沿海城市人才市场的辐射, 建立完善与各地人才市场的合作机制, 加快实现内外人才市场的接轨, 建立高层次人才来去自由的市场机制, 方便高层次人才来德化县创业服务。网上人才市场要加快与沿海城市的接轨, 县人才网要实现与沿海城市及各地人事部门、人才网站和高校网站的链接, 即时获取各地人才市场及人才供求信息, 及时把握引进人才的时机。同时, 要利用好“招商选资”这一载体进行“招才引智”, 通过引进一批优秀企业带进一批优秀企业经营管理人才, 不断壮大企业家队伍, 提高企业家队伍素质。

(三) 优化环境, 用活现有人才

要构筑一个为企业家创业发展保驾护航的保障体系, 倡导合法经营, 维护企业经营者的合法权益。要加强陶瓷企业员工维权体系建设, 加强劳动法和人事人才政策等法律法规的宣传, 增强企业主和各类人才的法制意识。要聘请优秀企业家担任县、乡镇经济工作顾问, 参与重大的经济活动, 提升企业人才的社会地位, 大力营造“以投身企业为荣, 以发展经济为能”的社会氛围, 克服小进则满, 小富即安的狭隘思想, 激发全社会做大事、创大业的激情。大力开展“人才兴县宣传月”活动, 积极发挥工青妇等社团组织的作用, 引导企业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努力形成“尊重劳动, 尊重知识, 尊重人才, 尊重创造”的良好社会风气。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 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 转变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 简化办事程序, 提高办事效率, 实行限时服务、承诺服务、上门服务。切实抓好高中低层次人才库、智力合作人才库、德化籍外地人才库、本地专业技术人员人才库等“四库”建设, 为用人单位提供人才信息服务。要完善领导干部联系陶瓷企业及优秀人才制度, 及时了解陶瓷企业人才的工作生活情况, 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要继续做大做强瓷都生态品牌, 做好瓷都文化文章, 变资源优势为竞争优势和发展优势, 积极推进城市化进程, 高标准完善生活、休闲、娱乐设施, 优化德化人居环境, 把德化建设成为人人向往的休闲胜地、生活家园。要为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建造“人才公寓”、“专家居住群”以及“人才廉租房”, 以优惠的政策为各类人才来德化施展才华提供优良的住房条件, 吸引人才来德化安家落户, 创业发展。

(四) 落实保障, 留住优秀人才

3.德化一中关于加强共青团组织建设的意见 篇三

(2006年4月25日)

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活跃共青团城市社区工作,构建和完善社区青年工作体系,做好新形势下的青年群众工作,竭诚为广大青年服务,不断巩固党的青年群众基础,团结带领广大团员青年投身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现就加强社区共青团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加强社区共青团工作的重要意义

社区是城市管理的基本单元,是居民群众的社会生活共同体,也是城市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公民素质的展示平台。要充分认识社区共青团工作在城市共青团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一步开创社区共青团工作的新局面。

加强社区共青团工作是服务党的中心工作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社区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紧密相联,和谐社区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充分发挥社区在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密切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联系、为群众创造安居乐业的良好环境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包括广大青年在内的一切积极因素和力量,社区的和谐建设需要青年的积极参与。共青团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要紧紧围绕党政工作大局,围绕社区的建设和发展,牢牢扎根社区,发挥自身优势,有效地团结、教育和服务广大青年,激发青年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贡献。

加强社区共青团工作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加强社区建设,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和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方面。随着政府职能转变和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社区承担着越来越多从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分离出来的社会职能,并逐步成为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和重要支撑。共青团组织作为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必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主动承担社会事务,配合党和政府做好社区工作。要努力搭建平台、创造条件、提供载体,引领青年服务社区各项改革和建设,推动社区各项事业的发展。

加强社区共青团工作是适应当代青年群体变化的必然要求。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对青年群体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群体结构产生巨大影响,青年群体呈现出分化加快、流动性增强、职业分布日趋广泛等特点,青年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显著增强,青年工作面临大量的新情况、新问题。各种青年团体和不同需求、不同领域的青年汇聚在社区,社区成为青年学习、工作、生活、娱乐的重要场所。共青团组织必须根据青年的实际变化,加强社区共青团工作,主动贴近青年、深入青年、了解青年,为他们提供切实有效的服务,满足他们多层次的需求,帮助他们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加强社区共青团工作是共青团事业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迅速发展,社区各种青年群体和社团不断涌现,大量进城务工青年、待业青年、下岗青年等新青年群体聚集在社区内,等等。这些都向共青团组织,特别是城市基层团组织提出了新课题、新挑战。目前城市团组织的组织方式和动员方式相对缺乏,原有的组织网络难以全面覆盖青年;一些地方的基层团组织活力不足,有的甚至处于瘫痪、半瘫痪状态,这些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共青团自身的发展。共青团工作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必须向社区转移工作重点,不断扩大团的组织覆盖,活跃基层团的工作,把不同领域、不同层面的青年凝聚起来,占领在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共青团工作和青年群众工作的空白地带,在社区中巩固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

近年来,各地共青团组织在党的领导下,立足街道和社区,在社区团建、青年文明社区创建、城市青年中心建设、社区青年志愿者工作、社区少先队工作等方面进行了很多探索和实践,形成了一系列工作品牌,积累了一定经验,取得了显著成绩,有效提升了共青团组织在社区建设中的影响力。但是,社区共青团工作还存在工作基础比较薄弱、组织建设有待加强、工作思路和方式需要创新等问题,需要各级团组织下大气力切实加以解决。各级团组织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出发,把加强社区共青团工作放在突出位置,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把社区共青团工作提高到新的水平。

二、加强社区共青团工作的指导思想、工作原则和目标

加强社区共青团工作的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服务和谐社会建设,发挥执政党的青年群众组织的作用,行使协助政府管理青少年事务的职能,做好青少年社会工作,增强基层社区共青团组织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服务党政中心工作,服务社区建设发展,服务青少年成长成才。加强社区共青团工作的原则:坚持党建带团建,把社区团的工作纳入社区党的工作总体格局;坚持与时俱进,重在创新,以创新的精神和发展的观点,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坚持青少年为本,服务为先,把竭诚服务青少年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有效的服务促进团的基层组织建设,促进工作的总体活跃,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

加强社区共青团工作的目标:按照“多重覆盖、突出服务、优化机制、壮大力量”的要求,加强社区团组织的能力建设,扩大团的有效覆盖,建立和发展社区共青团工作队伍,探索和完善社区共青团工作机制,形成富有生机和活力的社区共青团工作新格局,为共青团事业的整体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三、建立健全社区共青团组织体系

要进一步强化街道团(工)委的核心作用,通过基层团组织、青年中心、社区青少年社团、社区青少年服务机构等载体不断扩大对社区团员青年的有效联系、服务和多重覆盖,建立健全社区共青团工作组织系统和网络。

加强团的基层组织建设。要加强街道团(工)委建设,增强其对辖区内各类团组织的领导和协调能力,各单位的团组织代表以及青年中心等社区青少年组织的代表可以到街道团(工)委兼任一定职务。要在党组织领导下,在大力推行社区团干部直选的同时,积极稳妥地开展街道团组织的直选工作,提升团员的组织归属感、社区认同感和民主参与度。按照属地管理为主的原则,加强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的团建工作,探索与之相适应的管理和活动方式。结合社区实际情况,把巩固和扩大团员队伍摆在重要位置,稳固社区共青团工作的根基。要做好对辖区内流动团员、失学失业团员和进城务工青年团员的联系和管理,实现无组织归属团员的社区化管理,同时对在职、在校团员实行双重管理。贯彻“积极地、有计划地发展团员,向一切先进青年敞开团的大门”的方针,进一步加强经常性团员发展工作。不断壮大团员入党积极分子队伍,建立并落实推荐优秀团员作党的发展对象工作制度,使“推优”进一步成为党组织发展青年党员的主要渠道。要发扬“全团带队”的优良传统,积极推动街道、社区少工委的建设,暂时不具备成立少工委的条件的社区,要动员社区少先队员组建社区少先队大、中、小队,把社区少年儿童组织起来。

推进城市青年中心建设。要围绕建设、运转、管理等关键环节,着力在城市青年中心组织建设、队伍培养、项目开发、资源整合等长效机制上下功夫,实现青年中心可持续发展。要健全议事规则,加强理事会建设,实行理事轮值,充分发挥理事的骨干作用,尊重和发挥会员的主体作用。建设高效稳定的办事机构,选聘专兼职人员和团干部充实到秘书处工作。要依托青年中心加强青少年社团建设,发挥青年中心作为社区青少年社团工作平台的作用,着眼有效联系青年,围绕青年的多样化需求,针对不同青年群体,大力培育公益服务、青少年事务管理、利益联系和兴趣爱好等类型的青少年社团组织。要结合青年在学习成才、创业就业、文化娱乐、婚恋家庭、身心发展、维护权益和服务社会等方面的具体需求,为不同青年群体设计和开发有针对性的服务项目。积极承接政府青少年事务项目,把服务青少年和实现青年中心自身运转结合起来。要运用青年中心在整合社区资源、凝聚社区人才、联系广大青年方面的优势,充

分发挥其作为社区共青团外围组织的作用。

发展社区志愿服务组织。要把社区志愿服务组织作为社区共青团组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社区共青团组织动员青年的有效手段抓实抓好。要丰富注册手段,坚持自愿报名为基础,以项目招募和活动招募为主要内容的志愿者招募方式,使更多的青年能够便捷地加入志愿者队伍。要建立工作团队,提高社区志愿者“自我运转”能力,保证志愿服务队伍相对稳定;发挥资深志愿者或志愿服务骨干的核心作用,围绕他们形成和带动志愿服务团队。通过志愿服务团队把有相同服务意向和志趣爱好的志愿者相对稳定、有效地组织起来,并把团队发展成为具有独立运转能力、工作协同配合、可持续发展的工作整体。要把志愿服务团队建设成为青年中心示范型公益社团组织,通过树立志愿团队良好的整体形象,展示青年志愿者健康、向上的风貌。要坚持助人与育人相结合,把志愿服务团队作为志愿者之间相互学习交流、共同提高的开放型、学习型平台,使志愿者在助人的过程中体验社会,完善自我,不断提高。

健全社区团的工作网络。要按照“区域覆盖、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原则,强化街道团(工)委在社区共青团工作中的核心作用,形成街道团(工)委牵头,辖区内有关单位团(队)组织广泛参与,具有开放性、协作性、充满活力的社区团的工作网络。街道团(工)委要通过青少年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等形式协调辖区单位团(队)组织,联合开展团的工作和活动。各单位团(队)组织要把参与社区团的工作作为重要工作职责,积极支持、配合街道团(工)委的工作。加强共青团组织对青年中心、志愿者组织、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者专业社团等社区青少年组织的培育、指导和管理,支持其在法律法规范围内,按照各自的章程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完善,努力构建以基层团委为核心,青年中心、志愿者组织、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者专业社团等社区青少年组织共同参与的新型社区共青团和青年工作架构。

四、发展壮大社区青少年工作者队伍

要围绕选拔、培训、管理等环节,选好配强街道和社区共青团干部,发展志愿者和专职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者,培养青年中心负责人、少先队辅导员、青年社团负责人和工作骨干,建设一支具备良好政治素质和一定工作能力、热爱青少年事业的社区青少年工作者队伍。

配齐配强街道社区专兼职团干部。街道社区专兼职团干部是社区青少年工作者队伍的中坚力量。要结合街道、社区党组织设置,培养和选拔优秀的青年党员或团员担任街道团(工)委书记和社区团支部书记。街道团(工)委书记应按同级党工委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的条件专职配备或确定专人担任,任职期间应享受同等的政治、经济待遇。抓住党政鼓励和引导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就业以及选调大学毕业生到社区工作的机遇,选拔优秀大学生兼任社区团支部书记。围绕加强居民区党组织建设和“两新”组织党建,做好居民委员会青年干事和团建联络员的配备工作。积极推行公开选拔、民主推荐和竞争上岗等多种方式,推进团干部选拔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把社区范围内热爱共青团工作、组织协调能力强和在青年中有影响的青年党员和团员充实到街道、社区团干部队伍中。

培养青年中心等青少年社团骨干队伍。青少年社团活动骨干是社区青少年工作队伍的重要补充,要大力加强对他们的引导和培养。要注重把对青少年有影响的社区青少年社团负责人和积极分子吸纳到社区青少年工作者队伍中来,壮大工作力量,补充新鲜血液,更好地服务、引导社区青少年。要把青少年社团骨干充实到青年中心工作中,充分发挥青少年社团在青年中心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要通过对青少年社团骨干的培养、支持,把团组织对青少年社团的扶持和指导落实到位,帮助青少年社团按照正确的方向发展壮大,并通过兴趣和需求纽带有效地联系和服务青少年。大力发展社区青少年工作的志愿者队伍。要积极组织、招募热心青少年工作,有一定知识和专长的人士参与社区青少年工作的组织和管理,使他们成为社区青少年工作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注重发挥研究机构和社会公益组织的工作人员、社会工作专业的大学生的作用,帮助他们参加社区青少年工作,为他们提供开展理论研究、工作实践的机会。要组织动员青年志愿者、“五老”和队员家长等热心人士,建立社区少先队志愿辅导员队伍,推动社区少先队工作发展。要探索志愿人员参与社区青少年工作的机制,提高其服务的专业性和稳定性,并组织相应的的培训、交流,不断提升工作能力。

探索建立青少年事务专职社会工作者队伍。当前,共青团承担着越来越多的管理青年事务的职能,迫切需要建立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者队伍。要结合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和青年中心建设等工作,以政府或社会团体购买公共服务的方式,招聘有专业知识、工作能力较强、热爱青少年工作的青少年事务专职社会工作者充实到一线,使社区青少年工作有人做、做得实。各级团组织要积极做好政策协调、资金支持、人员选拔等工作,为青少年事务专职社会工作者开展工作优化环境,创造条件。要注意以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者专业化、职业化、规范化的服务提高社区团组织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特别是面向社区特殊青少年群体开展针对性强的帮助和服务。要创造条件,拓宽服务领域,丰富服务内容,创新服务方式,使青少年事务专职社会工作者成为社区青少年工作的骨干。

五、丰富充实社区青少年工作内容

要立足社区实际,以服务社区建设、服务社区居民需求,服务社区青少年健康成长为重点,创新工作方式,强化服务手段,提高工作实效,增强共青团组织在青少年中的向心力和社会上的影响力。

开展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要把社区作为共青团、少先队组织开展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阵地,发挥社区团(队)组织网络优势,采取切实措施,加强和改进青少年特别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要以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道德法制教育特别是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为核心,不断创新教育的方法和途径,切实增强社区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充分尊重青少年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及时、动态地了解青少年的现状与需求,寓教育于青少年活动和服务中。要认真研究社区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注重教育内容的针对性和教育方法的多样性,不断丰富和完善教育实践活动载体。

发展社区文化。要紧紧把握时代脉搏,塑造积极、健康的社区文化。以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目标,服务青少年的文化需求,整合社区文化资源,促进多种青年文化在社区融合和健康发展。要形成良性互动,让每个青少年、每个青年群体都参与到社区文化建设中来,帮助青年提高自身素质、发展人际关系、激发内在活力、丰富业余文化生活。要通过青年参与社区文化建设,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以充满青春气息的文化影响和带动社区文化的建设和发展。

做好社区服务工作。要针对社区内人民群众和青少年的需求,发挥共青团的组织优势和人才优势,积极动员有关单位的团员青年开展形式多样的社区便民利民服务活动,引导少先队员通过“雏鹰假日小队”等形式力所能及地参与社区服务和社区建设,树立当代青少年的良好形象,培养青少年对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要大力开展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围绕群众需求和社区建设找准定位,开发适合社区特点、青年便于参与、效果明显的项目。要遵循志愿服务的特点和规律,逐步建立动员、招募、培训、管理、评估、激励机制,在宣传发动、培养骨干、招募人员、确定项目、建立制度、协调力量等方面下功夫,持之以恒地开展工作。要通过广泛实施注册志愿者制度,动员青年参与社区志愿服务。要加强志愿者服务站点建设,强化社区志愿服务的基础。要把青年中心建设和志愿者服务站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实现社区服务和青年中心工作在社会化运作、自我管理方面的良性互动。

承接政府青年事务项目。适应政府转变职能的要求,积极协助政府管理青年事务,并承接相关的项目。要以青年中心为主体,加强对青少年社团的管理和引导。发挥社区综合性平台作用,实施“为了明天——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程”,对青少年违法犯罪实行综合治理。广泛开展“青春红丝带”青少年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活动,建立青少年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工作体系。深化“青少年远离毒品”行动,增强禁毒宣传教育的实际效果。努力构建覆盖面广、共享程度高、便捷高效的社区共青团工作信息平台,丰富教育、服务和管理社区青少年的载体和手段。

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着眼于维护和服务青少年的根本利益和成长发展的需求,以12355热线、青少年维权中心和各级优秀“青少年维权岗”等12355青少年服务平台为载体,开展社区青少年维权工作。要延伸服务到社区,为青

少年提供维权服务,优化青少年成长的社区环境。组织法律援助、心理咨询等队伍深入社区,宣传有关青少年的法律法规,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推动青少年自护教育工作实现社会化发展,提高青少年自我保护的意识和技能。探索建立社会化的社区青少年维权工作机制,代表和维护社区青少年的合法权益。

引导青少年参与社区事务。要逐步培养青少年的社区意识、公民意识,鼓励他们参与社区事务。通过组织青少年参加社区活动、社区选举等,畅通青少年参与社区建设、管理的渠道,增强社区认同感,调动青少年关心社区发展、参与社区工作的积极性。要实行社区团务公开和青年中心事务公开等制度,为青少年实践和体验民主、树立良好的社区观念创造条件,积极培育和谐的社区氛围。

六、构建完善社区共青团工作机制

要明确社区共青团工作在城市共青团工作中的基础性地位,实现社区共青团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和青年群体变化相适应的工作机制。

健全社会化运作机制。要积极适应城市社区管理体制的变化,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和社区发展规律的要求,健全能有效利用社会资源的社会化运作机制。要着眼于服务党政工作大局和社区发展,满足青年的实际需求,实现工作内容的社会化;充分挖掘社区内丰富的社会资源,运用社会组织的力量为社区青少年提供服务,实现工作方式的社会化;丰富和畅通青年评价、社会监督的渠道,逐步健全社区共青团工作社会化评价机制。

建立项目化管理机制。项目化管理是共青团工作实践中总结形成的一种成功管理方式。要在继续深化已有品牌项目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经验,探索规律,不断提高承接项目、设计项目、管理项目的水平和能力,实现社区青少年工作的项目依托、项目保障、项目带动。通过建立和完善工作项目的策划、可行性分析、立项、实施、监督、评估机制,逐步加强工作的计划性、可控性和规范性,不断提高社区共青团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影响力。

完善社区青年工作信息共享机制。要进一步提高团员管理的信息化水平,积极利用互联网等现代科技手段加强团组织与团员青年的联系。要开发使用“全国社区青少年综合信息系统”,将其纳入社区信息共建共享的总体格局,探索建立可承载社区青少年信息、团员及团组织信息、志愿者信息、青年中心会员信息、特殊青少年群体信息等内容的信息资源载体。要以“12355”青少年服务信息系统为重点,推动建立与社区青少年综合信息系统相衔接,区域互动,行业联动的青少年服务信息网络,实现社区青年工作信息互通、共享,从而推动实际工作。

七、整合形成社区共青团工作合力

各级团组织要积极争取党组织的支持,将社区团建纳入社区党建的格局。要推动党政把社区共青团工作纳入社区发展和城市建设的总体规划。积极争取有关部门、社会组织和社会各界的支持,整合各方资源,在政策、资金、项目等方面为社区共青团工作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团的各级领导机关要牢固树立基层第一的观念和以青年为本的思想,建立领导责任制,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切实把社区团的工作列入重要日程常抓不懈。要根据共青团事业发展和团建创新的要求,大力加强团的社区和权益工作部门的建设,逐步做到部门专设,专人负责。省级团委要统一领导、明确职责,加强对社区共青团工作分类指导和督促检查,城市团委和城区团委要把社区共青团工作摆在全部工作的突出位置,制定工作规划,确定各个阶段的工作目标、工作重点和推进措施,把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各级团的社区和权益部门要切实履行工作职责,发挥牵头协调作用,积极稳妥地推进工作。团的各条战线都要积极参与,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实现组织向社区延伸,队伍向社区集中,资源向社区整合,在社区工作平台上发挥应

有的作用。

4.德化一中关于加强共青团组织建设的意见 篇四

豫发[2008]20号

中共河南省委

河南省人民政府 关于进一步加强与改进共青团和青年工作的

(2008年11月12日)

为充分发挥共青团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党联系青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充分发挥广大青年在实现河南发展新跨越、加快中原崛起新进程中的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现就进一步加强新时期共青团和青年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高度重视新时期共青团和青年工作

1、深刻认识加强共青团和青年工作的重要意义。共青团的事业是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年工作是党的群众工作的重要方面。长期以来,我省各级共青团组织团结带领广大青年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发展、保持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站在新的起点,实现河南发展新跨越、加快中原崛起新进程,离不开全省各级团组织和广大青年的智慧和力量。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牢固树立赢得青年就是赢得未来的思想,从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做好新时期共青团和青年工作的重大意义,努力把共青团和青年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2、深入研究共青团和青年工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共青团和青年工作面临着诸多新情况、新问题。一方面,党的事业发展为共青团和青年事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另一方面共青团和青年工作自身发展也面临新的挑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青年的学习教育、就业创业、文化生活和社会参与等方面存在薄弱环节,部分基层团组织不健全和软弱涣散的现状还没有改变,吸引力和凝聚力不强,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的任务仍然艰巨等等。全省各级党委、政府必须进一步增强做好青年工作的 责任感和紧迫感,指导帮助共青团紧跟时代步伐,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努力实现青年工作新发展。

3、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共青团和青年工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青年一代适应时代要求、促进自身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是共青团事业和青年运动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要引导广大青年积极践行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推动科学发展、加快中原崛起”,为河南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新跨越新崛起作贡献。要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和推动团的工作,坚持以青年为本,充分尊重青年的主体地位,促进青年全面发展,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青年的根本利益,为青年创造更大的成长舞台和发展空间。要善于找准参与科学发展的切入点和着力点,积极创新共青团和青年工作的工作思路、工作方式和自身建设,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服务我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不断开创共青团和青年工作发展的新局面。

4、明确新时期加强共青团和青年工作的总体要求。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提高共青团组织青年、引导青年、服务青年、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改进和完善青年工作的内容和 方式,力争使团的基层组织网络覆盖全体青年,使团的各项工作和活动影响全体青年,努力把广大青年紧紧团结凝聚在党的周围,积极构建党委领导、政府支持、共青团组织实施、社会广泛参与的充满生机活力的青年工作新格局,进一步动员和组织广大青年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实现河南发展新跨越、加快中原崛起新进程而努力奋斗。

二、健全完善共青团和青年工作的领导机制

5、坚持和完善党领导共青团和青年工作的各项制度。坚持党的领导,是做好青年工作、推动共青团事业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县以上党委每届任期内至少要召开一次青年工作会议,研究决定一个时期共青团和青年工作的方针和任务。各级党委常委会每年至少要听取一次共青团工作情况的汇报,及时研究和解决共青团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实际问题,为共青团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条件。要把加强和改善对共青团和青年工作的领导纳入各级党委领导班子目标责任制,定期考核。建立共青团重大事项报告制度,保证党组织的决定得到贯彻落实。支持县以上团委按照《团章》规定,按期召开共青团代表大会。

6、健全和完善政府指导、管理、协调青少年事务的机制。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团组织在承担政府青少年事务 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各级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积极探索政府青少年事务管理的新机制、新模式,支持共青团协助管理好青少年事务。通过制定和落实有关政策、法规和规划,为青少年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创造条件。各级政府常务会议每年至少专题研究一次与青少年事务相关的工作,解决具体问题。在研究制订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时,应包含青少年事业发展的内容。制定和设立涉及青少年利益的重大政策、措施和专门机构时,要吸收团组织参与。政府工作报告中要有本地区青少年发展方面的内容。研究制定河南省青少年事业发展规划,确定促进青少年发展的优先领域,保障青少年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县以上政府要成立青少年事务协调委员会,指定一名负责人加强联系共青团工作,将青少年的学习教育、就业创业、权益维护、志愿服务、国际交流等社会性事务更多地交由共青团承担,给予必要的政策支持。

7、坚持和完善共青团组织受同级党委和上级团组织双重领导的体制。共青团组织受同级党委领导,同时受共青团上级组织领导。各级党委在对共青团实行思想、政治和组织领导的同时,要支持共青团执行上级组织的决议,依照法律和章程独立自主、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建立和完善 团的上级组织对下级组织的工作实行目标管理的制度。各级党组织在任免、调动同级团组织的书记、副书记时,要事先征求上一级团组织的意见。各级团组织对下一级团的领导班子成员有教育培养、协助管理的责任,对他们的任免、调动可向其所在地区和单位的党组织提出建议。

三、充分发挥共青团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8、充分发挥共青团组织带领青年参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作用。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原崛起的奋斗目标,最大限度地激发广大青年参与河南发展的热情和活力。围绕建设经济强省,引导青年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节能环保水平、扩大对外交流合作等领域建功立业,支持设立青年创业基金和青年科技创新基金,发挥共青团在全民创业和自主创新中的生力军作用。组织青年积极参与政治建设,帮助青年增强民主意识、法制意识、公民意识和国防、国家安全观念,积极有序地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民主实践。围绕建设文化强省,发挥青年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化创新中的积极作用,广泛开展富有时代气息、符合青年特点的文化活动,加强青年文化人才培养,发展青年文化事业和产业。要组 织动员青年积极参与社会建设,发挥青年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中的作用,广泛开展扶贫济困、敬老助残、赛会服务等志愿服务活动,动员广大青年积极推动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发展,在推动和谐中原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9、充分发挥共青团引导教育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作用。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青年,用改革发展的实践成果教育青年,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的全过程,引导广大青年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支持共青团开展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青年志愿者、青年文明号、大中学生社会实践、少先队“手拉手”、先进典型评选等活动,不断提高青少年的思想素质和道德水平。创新方式方法,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充分发挥共青团在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积极作用。进一步发挥共青团在青少年社会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深入开展青少年伦理、心理、生理教育,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促进身心健康。

10、充分发挥共青团服务青少年成才发展的作用。全面把握新阶段青少年的不同需求,把服务青少年的工作做深做实。对共青团开展的学习实践技能培训、农村青年转 移就业、大学生就业促进计划、进城务工青年发展计划等活动,给予资金、技术、项目、政策等方面的支持,千方百计扩大青年就业。落实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服务贫困县计划及“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计划等项目的相关政策。大力开发青年人力资源,将青年人才培养纳入各级党委和政府的人才工作统一规划。完善优秀青年人才的激励机制,落实团组织表彰的各类青年典型的相应待遇和奖励,将其纳入党政人才库管理。大力实施希望工程,帮助更多青少年完成学业。支持共青团开展各种帮扶活动,指导成立关爱青少年帮扶基金,为城乡低收入青年、进城务工青年、经济困难学生、农村留守未成年人、残疾青少年、失足青少年等困难和特殊青少年群体提供服务。

11、充分发挥共青团代表和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的作用。发挥各级综治委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和未成年人保护委员会办公室的综合协调职能,深入实施青少年维权关爱工程,积极探索建立党政主导、共青团协调、全社会参与、事业化推进,覆盖城乡、面向全体青少年的权益工作体系。加强青少年维权实体建设,支持和指导各级青少年维权服务中心、青少年维权岗、12355青少年服务台开展青少年维权和服务活动,畅通青少年利 益诉求渠道。坚持依法维权,定期监督检查《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贯彻实施情况,加强闲散青少年的管理和服务工作,将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纳入各地平安建设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考核。推动《河南省未成年人保护条例(试行)》的修订,设立未成年人保护基金。加大青年志愿者的立法进程,制定《河南省青年志愿者工作条例》。发挥各级青年人大代表和青年政协委员的作用,推动青少年立法和解决涉及青少年利益的重要问题。

四、进一步加强共青团和青年工作的组织建设

12、健全和完善党建带团建的工作机制。坚持党建带团建,把团的建设纳入党的建设总体规划,完善党建带团建工作目标责任制、联席会议制度、工作考核制度、向党组织定期汇报工作制度,落实“带思想建设、带组织建设、带班子建设、带队伍建设、带工作发展,优化工作条件”的“五带一优化”措施,形成党建带团建的长效机制。将团的建设和团的工作作为评选表彰先进基层党组织的重要内容,每年总结和考评党建带团建工作,团建工作不达标的,原则上不能评为党建先进单位。把团组织开展的以创建团建工作先进县(市、区)、五四红旗团委、“五好”团支部为内容的团建“三级联创”活动作为党建“三级联创” 的重要内容,建立健全争先创优的动态管理机制。要坚持28周岁以下青年入党一般应从团员中发展和发展团员入党一般要经过团组织推荐的规定,真正使“推优”工作成为发展青年党员的主渠道,使共青团员成为党组织发展青年党员的主要来源。

13、重视和加强团的基层组织建设。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团的建设,坚持重心下移,大力实施团建基层基础工程。根据党章、团章的要求,建立完善团的组织设置制度,凡是建有党组织、符合建团条件的单位,党组织负有建立团组织的责任;未建立党组织,但具备建团条件的,上级党团组织负有建立团组织的责任。凡是符合条件已设置的团组织,不得随意撤销或并入其他职能部门。加强学校共青团、少先队建设,纳入教育发展规划,构建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的团队分层思想教育体系。建立县域共青团工作发展机制,注重发挥县级团委的统筹协调作用,强乡带村,灵活设置农村基层团组织。加快城市社区、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团建步伐,增强国有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团的活力,整体推进城市团的建设。加强外出务工团员管理和团组织建设。

14、巩固和完善青年组织体系。充分发挥共青团在青 年组织体系中的核心作用,支持青联、学联、少先队健全组织体系,发挥各自优势,加强同青少年的广泛联系。增强青联组织的凝聚力,重点推进省市两级青联建设,适当增加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中共青团青联界别的比例,努力探索青联培养党外青年人才的有效机制。增强学联组织在学生中的影响力,更好地活跃校园文化、参与学校管理、服务学生成长。发挥学生会、研究生会在教育青年学生中的作用。履行好全团带队职责,抓好团队衔接和推优入团工作。帮助建好用好城乡青年中心。加强对青年社团的服务和管理,高度关注青年自组织,积极做好对青年自组织的引导和管理。

五、进一步加强团干部和青年工作者队伍建设

15、坚持高标准选拔配备团的干部。把团干部队伍建设纳入党政干部队伍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的整体规划,选拔忠诚党的事业、热爱团的岗位、竭诚服务青年的优秀青年干部到团的工作岗位上来,努力建设一支政治上过硬、作风上扎实、自律上严格的团干部队伍。要通过换届和个别调整,注重选拔30岁和25岁左右的优秀年轻干部进入省辖市、县(市、区)团委班子,改善领导班子年龄结构,形成合理的梯次配备结构。具有行业或系统管理职能的党 政机关和乡镇、企事业单位、大中专院校、城区街道等基层团组织,应通过积极推行公开选拔、竞争上岗、民主选举、聘任制等渠道,配齐配强专职团干部。团员数量不足的机关、企事业单位,在本级党组织与上一级团组织协商的基础上,确定专门人员负责青年工作。村(社区)团支部书记应从33岁以下的村(社区)年轻后备干部或优秀青年人才中选拔产生,有条件的可以依照法定程序进入“两委”班子,享受相应待遇。落实“大学生村干部”计划,积极推动大学生村干部任团支部书记。

16、加强团干部的教育培训工作。把团干部的培训纳入党的干部培训规划,按照分级培训、分类实施的原则,发挥党校、团校等干部培训学校的作用,以提高团干部的动员能力和做群众工作的能力为重点,大力实施团干部能力提升工程。各级党委组织部门、党校会同有关部门,每年应安排团干部专题培训班。各级财政要对共青团干部培训给予相应的投入。根据团干部的自身条件和工作需要,通过挂职、交流、轮岗等多种形式,有计划、有针对性地选派团干部到基层、经济部门或上级机关挂职锻炼。支持河南省团校加强基础建设,提高办学水平,发挥其在团干部教育培训中的主渠道作用。支持共青团依托高校、各类 教育培训机构以及远程教育、网络教育等方式,创新培训形式,丰富培训内容,建立稳固的团干部教育培训阵地。

17、认真落实团干部的各项待遇。各级专职团委书记、副书记,应按同级党委(行政)职能部门正、副职的条件配备。团委书记是党员的,应提名为同级党委委员候选人。团的县级及县级以下各级委员会、企事业单位团委(总支、支部)书记,是党员而未进入同级党委的,按照党章规定,可以列席同级党的委员会(总支、支部)和常委会的会议。各级党委在提名同级人大、政协常委候选人时,应有团的负责人。基层团干部兼职的,应给予相应的政治和经济待遇。村(社区)团组织负责人的工资由当地县(市、区)财政按照不低于同级别岗位工资统筹安排解决。

18、加强团干部的转岗输送工作。把共青团作为培养青年干部的重要基地,将团干部的转岗特别是团的领导机关中层干部转岗纳入党委组织部门干部调配管理工作整体规划,努力形成党委组织部门统筹安排、团组织积极推荐的团干部转岗输送机制。县以上团的机关,处级干部在岗年龄一般不超过38周岁,科级干部在岗年龄一般不超过33周岁。大中专院校、企事业单位参照执行。对于超龄团干,党委组织部门要制定相应的措施和办法,按相应职级 及时转岗安排,特别优秀的可提拔重用。各级团委每年初向同级党委组织部门提出团干部转岗计划,由党委组织部门有序安排。要将团干部的培养、使用和输送有机结合起来,以各行各业的优秀青年人才为重点,加强培养锻炼,实行动态管理,切实加强团的后备干部队伍建设。

19、加强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根据青少年工作的专业化特点和现实要求,积极培养专业化、职业化的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者队伍。开展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者试点,以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方式,招聘具有社会工作专业知识、热爱青少年工作的人员到街道(乡镇)、社区开展青少年社会事务,特别是帮助和服务特殊青少年群体。发展和完善专兼职相结合的青少年工作者队伍,建立一支长期从事青少年教育活动的职业工作者和研究青少年问题的专家、学者相结合的青少年工作者队伍,鼓励社会优秀人士兼职从事青少年关爱、教育工作。加强少先队辅导员队伍建设,省、市、县(市、区)都应在同级团委或同级教育部门中设少先队总辅导员。

六、进一步建立完善服务凝聚青年的机制保障

20、切实加强青少年网络工程建设。高度重视互联网动员引导、教育凝聚青年的作用,加大政府投入,支持共 青团组织大力实施青少年网络建设工程,建立完善各级青少年网络服务平台。充分运用互联网做好新形势下青年群众工作,利用互联网的互动性、开放性、迅捷性特点,积极探索依托互联网进行青年组织建设、联络青年的有效方式,加强青少年网上思想舆论阵地建设,不断满足青少年网络文化需求,努力掌握在网上引导服务青少年的主动权。加强青少年网络舆情监测、汇总、分析、反馈体系建设,建立起青少年利益诉求表达机制,增强团组织网上正面引导青少年的能力。拓展青少年网上利益诉求渠道,支持12355青少年服务台建设纳入政府公共服务管理范畴。推进青少年绿色网络行动,培养青少年网络人才队伍。

21、为共青团和青少年工作提供经费保障。各级政府应将共青团和青少年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县(市、区)政府要根据部门预算的有关规定,按照本地区6岁至35岁青少年人口数核拨一定数额的共青团和青少年工作经费,按项目列入财政预算。高校校级团委的日常工作经费要按照在校生每年人均不低于20元的标准划拨。机关、中小学校、企业、乡镇、街道团组织的工作经费,要根据35岁以下青年的人数,按照一定的标准拨给。根据共青团承担社会事务不断增多的实际,对共青团开展的青年马克思主义 者培养工程、青年文化行动、青年就业创业行动、青年文明号、保护母亲河、大学生社会实践、未成年人保护、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少先队工作、青年外事交流、青少年研究等青少年工作项目和希望工程、青年志愿者、青少年校外教育等青少年公益事业,核拨必需的事业经费,列入财政专项预算。可以从精神文明建设、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校外活动阵地建设、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有关青少年的工作经费中,划拨一定比例,支持共青团开展相关活动。

22、加强共青团和青少年工作基础建设。各级政府要将青少年活动场所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城乡建设总体规划,力争在“十一五”期间18个省辖市都建有综合性、多功能的青少年宫,每个县(市、区)建有校外青少年活动场所,提供经费支持。积极推动省级青少年活动中心建设。要在省级统筹彩票公益金中安排一定数额资金,支持青少年活动场所建设。积极吸纳社会资金,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兴办青少年活动场所。开展青少年理论研究,设立青少年科研年度计划,纳入省社科项目。鼓励社会力量参与青少年问题研究。支持团属实业、团属媒体改革发展。帮助基层团组织改善办公条件。

23、进一步优化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理论、新闻、文艺、出版等部门要把握正确的宣传导向,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为青少年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加强对青年工作和具有时代特征的青年典型的宣传,营造青少年成长成才的舆论环境。加强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教育引导青少年学法、守法、用法。各类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文化、体育场所和公共活动设施,要向青少年实行免费或优惠开放。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大对文化市场、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营业性社会文化场所的监管力度,开展经常性的专项治理,健全监督体系,规范经营活动,加强校园周边环境整治,清除危害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不良因素。健全少年司法保护制度,探索建立公、检、法、司办理未成年人案件相互配套的工作机制,完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侦察、批捕、起诉、审理和执行方式,切实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人大、政协要关注有关青少年议案、提案的落实工作,督促政府和社会有关方面为青少年办实事、办好事。要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在青少年工作中的作用。

各级党委、政府和各部门要从全局高度认真学习贯彻本《意见》精神,提高思想认识,加强工作领导,结合本 地、本部门的实际,深入研究和制定贯彻落实本《意见》的具体措施和办法,切实推动本《意见》精神落到实处。

(此件发至县级)

主题词:共青团工作 青年 意见 中共河南省委办公厅 2008年11月12日印发

5.德化一中关于加强共青团组织建设的意见 篇五

中青联发 [2005]5号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 2004‟16号)精神,现就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学生社团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网络社团增多、跨校活动增多、与社会联系增多等新情况和新趋势。大学生社团在建设中存在着管理不够规范、硬件条件有限、发展还不平衡等问题。在新形势下,各地各高校要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高度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

二、明确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的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推动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坚持以人为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积极性;坚持建设和管理并重,积极扶持、规范运作,促进健康发展;推动学生社团在活跃校园文化、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服务学校改革发展稳定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的主要任务是:积极支持学生社团活动,大力促进学生社团发展;切实加强对学生社团管理,引导学生社团健康发展。

三、积极支持大学生社团开展健康有益的活动

支持学生社团开展活动。支持和引导学生社团依据国家的法律法规,按照各自《章程》,独立自主地开展理论学习、学术科技、文化娱乐、社会实践、志愿服务、体育竞技等活动。各地各高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通过举办优秀社团评比展示、社团文化节、社团活动展演等方式,进一步活跃社团活动,扩大社团在学生中的影响,为学生社团发展注入活力、创造条件、搭建舞台、营造氛围。团中央、教育部将定期组织社团开展交流活动,评选全国优秀学生社团。

加强对学生社团的指导。在学生社团发展过程中,要加强工作指导,把握正确方向。大力扶持理论学习型社团,热情鼓励学术科技型社团,正确引导兴趣爱好型社团,积极倡导社会公益型社团。要充分调动专业教师的积极性,选派有专长和责任心强的教师指导学生社团建设,并创造条件,提高社团指导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和工作水平。

加强学生社团骨干队伍建设。高度重视对学生社团负责人的选拔培养,使那些思想过硬、作风正派、素质全面、有社会工作能力的学生担任社团负责人。要有计划地对学生社团负责人进行培训,有针对性地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要把学生社团负责人和骨干人员纳入到团学干部体系,在推优评奖和综合测评等方面充分考虑他们从事社团工作及其业绩,通过他们凝聚更多的学生,使社团聚集在党团组织周围。

加大对学生社团建设的投入。高校要提供学生社团活动的必要经费,保证学生社团活动正常开展。要积极支持和引导监督学生社团通过吸纳社会赞助和提供有偿服务的方式募集活动资金。要在活动场地、活动条件等方面给予学生社团以优惠和支持,有条件的学校建设学生社团活动中心,为学生社团开展活动提供有力的物质保障。

四、切实加强对大学生社团的领导和管理

建立健全领导体制。各级党委教育部门、共青团组织要切实加强对高校学生社团工作的领导。高校党委要把加强和改进学生社团工作作为学校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学校整个工作计划之中;学校团委要在党委领导下,切实承担起对学生社团的指导和日常管理工作;学校宣传、学生管理、教务、科研等部门要结合工作职能,为学生社团的建设和发展给予支持,提供必要的指导;学校后勤等相关部门要加强对学生社团开展活动的支持和帮助,形成党委领导,行政支持,团组织具体管理,各部门共同关心的管理格局。

切实加强政治领导。学校团委和有关部门要在党委领导下把握学生社团建设和发展的方向。对学生社团组织大规模社会调查、举办哲学社会科学讲座和报告会等活动要严格把关,并加强监督,不使违背宪法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错误观点和言论通过学生社团或社团活动散布、传播。要探索和推进在学生社团中建立党组织、团组织,加强政治指导,在社团活动中融入生动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社团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规范完善管理办法。学校团委要设社团部或指派专人负责社团工作,社团数量较多的高校可成立社团联合会,作为学生社团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载体,由校团委负责指导,社团联合会主要负责人由学生会(研究生会)负责社团工作的同学兼任。各地方和学校要依据本意见制定、修订具体的《学生社团管理办法》,在社团成立、审批、活动开展、工作考核、评优奖先、财务管理和监督、队伍建设等重点环节明确管理内容、目标和办法。要督促学生社团制定、执行《社团章程》和内部工作制度,对学生社团及其成员的行为加以规范,保证学生社团健康、持续、稳定发展。要根据实际情况集中力量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管理规范、在校园有广泛和积极影响的社团,发挥其示范和带动作用。

不断推动工作创新。要密切关注和研究学生社团发展中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以求真务实、与时俱进的精神改进和创新学生社团工作。要积极探索网上社团活动、跨校社团活动、学生社团刊物与宣传活动的管理方式和办法,认真研究学生社团之间竞争加剧、学生社团与学生会及其它学生组织的关系处理、学生社团活动个性化和社会化程度增强等问题。要通过创新工作内容和形式,适应学生需求,增强学生社团和社团活动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努力形成新形势下通过学生社团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手段、新方法。

五、不断健全大学生社团发展的工作机制

探索评价机制。要把学生社团活动作为学校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育人功能和活动效果为主要指标,以考核为主要方式,综合评价学生社团的活动和建设。要把学生参与社团活动的情况作为《大学生素质拓展证书》记录的重要内容之一,并纳入到学生综合测评体系之中。

完善激励机制。要定期对表现优秀的学生社团、成效显著的社团活动、工作出色的社团负责人、积极参与社团活动的学生、成绩突出的社团指导教师和工作人员给予适当的表彰和奖励。

建立研究机制。要以专家学者、干部教师和学生骨干为主体构建研究队伍,关注和研究学生社团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掌握学生社团工作的动态信息,总结和把握高校学生社团发展的规律,为学生社团的繁荣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共青团中央

教 育 部

上一篇:后勤服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下一篇:我的大学 我的梦想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