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精神心得体会

2024-09-21

抗战精神心得体会(精选16篇)

1.抗战精神心得体会 篇一

76年前,中国人民经过长达14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广大党员干部要感悟14年抗战背后的“精神分量”,接过敢为人先的鲜红旗帜,厚植爱国主义的精神基石,传颂甘于奉献的英雄史诗,让抗战精神焕发新光芒,照亮新征程。

接过敢为人先的鲜红旗帜。“九一八”事变爆发时,中共满洲省委连夜起草并于次日发表了《为日本帝国主义武装占领满洲宣言》,这是国内号召武装抗日的第一篇宣言。“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党员干部要接过敢为人先的鲜红旗帜,坚定共产党员的理想信念,在疫情防控和防汛减灾等各类重大考验风险中担起重责,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先一步发现问题,抢一步解决问题,夯实民生之基。要竭尽赤诚,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等各项重大任务中充分发挥党员先锋精神,要时刻想在前、做在前,做好有效衔接。

厚植爱国主义的精神基石。狼牙山五壮士凭据险要地形,多次击退日寇进攻,面对拥上来的敌人,马宝玉神情严肃地对战士们说:“同志们,我们都是有骨气的中国人,宁死不投降!为祖国、为人民牺牲是光荣的!”正因为爱国主义精神的迸发,抗战将士乃至中华民族前所未有地团结在一起。“逆水行舟用力撑,一篙松劲退千寻。”前进的道路从来不会是一片坦途,站在在历史交汇期,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疫情和世界经济形势,更要厚植爱国主义的精神基石,发现和培育优秀的党员干部和先进分子,为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不断注入新生力量。

传颂甘于奉献的英雄史诗。“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在抗战过程中涌现出的英雄们,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和铭记。在战场上英勇杀敌,高喊“大刀向鬼子头上砍去”的赵登禹;在监狱中身受重伤,坚贞不屈的赵尚志;在刑场里严守机密,英勇就义的赵一曼……“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精神引领。党员干部要传颂甘于奉献的英雄史诗,在新时代弘扬先人后己、为国尽忠的精神,将个人梦想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相结合,自觉投身到祖国建设中来,服从组织安排,不讲条件,不打折扣,为实现无数英烈振兴中华的未竟夙愿而接续奋斗。

2.抗战精神心得体会 篇二

一、民族危机下催人奋起的旋律

1.伤心断肠的《松花江上》。《松花江上》是抗战时期久负盛名的《流亡三部曲》中的第一部,1935年张寒晖创作,血泪般的歌声控诉了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九·一八事变”,悍然侵占我东北三省,践踏我国土,蹂躏我同胞,掠夺我资源的侵略罪行。该歌一经传唱,迅速不胫而走。到1936年“西安事变”前后,《松花江上》已传遍西安。从张学良到全体东北军官兵,从青年学生到普通民众,听之无不动容泪下,感同身受。中国共产党也充分利用了 《松花江上》的影响力,动员东北军“中国人不打中国人”,“联合抗日、一致对外”,不仅有力促成了“西安事变”的发生,也为“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提供了舆论思想基础。1937年12月31日,周恩来在武汉大学演讲中还特别提到:“一支名叫《松花江上》的歌曲,真使伤心的人断肠。”[2]

2.倾诉衷肠的《长城谣》。《长城谣》创作于1937年,由潘子农作词,刘雪庵谱曲。《长城谣》以“万里长城”起兴,将“长城”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作为中国的国家象征,不仅歌颂了祖国大地的富饶,抒发了对沦陷区故乡的思念,也控诉了日寇对我国的蹂躏,倾诉了人民群众流离失所的惨象,还表达了中国人民群众万众一心结成“新长城”,维护祖国的领土完整,“誓赶胡虏出边疆”的愿景。 整首歌曲苍凉悲壮,亲切优美,激发了民众同仇敌忾的爱国热情, “在武汉演唱《长城谣》进行抗日募捐时,打动了很多人。捐款箱前排起了长龙,连衣不蔽体的难民也捐出了自己仅有的铜元”[3]。

3.激愤悲壮的《嘉陵江上》。《嘉陵江上》是贺绿汀在1939年端木蕻良散文诗的基础上谱曲而成的经典抗战歌谣。此歌以极富艺术感染力和强烈的思想内涵,沉痛地描述了“失去了田舍、家人和牛羊”的同胞,“徘徊在嘉陵江上”,抒发了被日寇侵占而流亡他乡者对故土的深切怀念,“我仿佛闻到故乡泥土的芳香,一样的流水,一样的月亮。”真挚地表达了对日本侵略者对中华民族所犯罪行的切齿痛恨。“我已失去了一切欢笑和梦想。”同时也坚定表达了誓死收复失地、打回老家的信心和决心。“我必须回去,从敌人的枪弹底下回去。我必须回去,从敌人的刺刀丛里回去。把我那打胜仗的刀枪,放在我生长的地方。”从而谱写出又一首广为人民群众传颂的、激励人民奋起抗战的“思乡曲”。

从创作时间上看,以上三首抗战经典歌谣产生于1935、1937、 1939年;从创作内容上看,对“抗战救亡”主题的认识和理解一脉相承并逐步深化。由《松花江上》的追问:“爹娘啊,爹娘啊。什么时候,才能欢聚一堂?!”到《长城谣》的愿景:“四万万同胞心一样,新的长城万里长。”再到《嘉陵江上》的信念:“我必须回去,把我那打胜仗的刀枪,放在我生长的地方。”可以说完成了一个圆满的“轮回”。三首抗战经典歌谣,不仅蕴含着人民群众卫祖国、保家乡的要求,而且反映了人民群众挽救民族危亡的愿望,集中展现了中国人民从抗战初期的悲怆迷惘,到坚持抗战到底的勇气决心,再到争取抗战最后胜利的坚定信念。

二、民族抗争下冲锋陷阵的号角

1.振聋发聩的《义勇军进行曲》。由田汉作词、聂耳谱曲的《义勇军进行曲》,无疑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流传最广、影响最深远的抗战歌曲。1935年5月,在电影《风云儿女》公映后,《义勇军进行曲》立刻引起人们的共鸣,在社会上广为传唱。《义勇军进行曲》仿佛一针强心剂注入中华民族的心脏,激励着中国人民“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高亢激越的旋律,振奋了全体人民的精神,“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起来!起来!起来!”这首歌曲充分表达了全国人民的共同心声,抒发了人民群众抗日救亡的愿望,吹响了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战斗号角,“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其时,“连荒山中的三家村里,也有 ‘起来,起来’、‘前进,前进’的声音出于村夫牧童之口。都市里自不必说,长沙的湖南婆婆,汉口的湖北车夫,都能唱‘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4]。

2.威武酣畅的《大刀进行曲》。《大刀进行曲》是一首大快人心、 家喻户晓的抗战歌曲,又名《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原歌副标题为“献给二十九军大刀队”。词曲作者麦新,这首歌以高亢激昂的旋律,爆发出火山般的爱国热情,给人以强悍的感染力。歌词中“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杀!”以盛气凌人的姿态,塑造了中国军人勇猛如虎、奋勇杀敌的英雄形象,“看准那敌人,把它消灭! 把它消灭!”更给人一种一挥而就、杀敌如麻的快意恩仇。歌词中 “冲啊!”“杀!”则最大限度地释放出酣畅淋漓的战斗激情。可以说,《大刀进行曲》集中表现了对日寇刻骨铭心的愤懑与仇恨,以风卷残云、气吞山河的英雄气概,为中国军队奏响起了战斗的号角,鼓舞了万千中华英雄儿女为保卫祖国去冲锋陷阵。

3.雄伟磅礴的《八路军进行曲》。1939年秋冬之际,诗人公木与作曲家郑律成合作创作了中共军队第一个军歌声乐套曲“八路军大合唱”,其中《八路军进行曲》是最具代表性、最有影响力的作品之一。《八路军进行曲》以简洁明快、富有朝气的旋律,庄重豪迈、铿锵有力的曲调,塑造了八路军勇往直前、雄壮威武的光辉形象。歌曲从“向前,向前,向前”的进军号召开始,接着唱出“我们的队伍向太阳,脚踏着祖国的大地,背负着民族的希望,我们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表现了八路军是一支背负民族希望的正义之师。最后发出:“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向着最后的胜利, 向着全国的解放”以排山倒海之势,讴歌了八路军蒸蒸日上、一往无前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八路军进行曲》不单成为八路军在抗日战争时期的象征歌曲,也成为新时期人民军队的标志性歌曲。

这些产生于中华民族抗日解放战争的抗战进行曲,可以说是中华民族威武不屈、坚韧不拔的民族品格的真实写照。它们以威武雄壮的音调,慷慨激昂的旋律,发出了中华英雄儿女的怒吼,表现出中国军民一往无前、前赴后继的革命勇气,展现了中国军民大无畏的革命精神,鼓舞了万千民众奔赴抗日战场,也激励着前方将士冲锋陷阵、奋勇杀敌。冼星海认为:“我们要让歌声传遍都市和农村,鼓励战士们忠诚抗战,用那雄壮的歌声压倒敌人的炮声。”[5]在各条抗日战线上,这些抗战进行曲转化成中国军民不可战胜的民族精神,激发着中国军民的抗战信念。譬如,在台儿庄战役中,混杂的枪炮声里总有抗战歌谣的号角,中国军队唱着《义勇军进行曲》和《大刀进行曲》等抗战歌谣浴血奋战,终于赢得了抗日战争以来中国最大规模的一次战役胜利。

三、全民抗战下浴血奋战的绝唱

1.慷慨激昂的《保卫黄河》。1939年3月,冼星海为光未然的长篇组诗《黄河大合唱》完成谱曲,一部弘扬中华民族伟大抗战精神与民族精神的音乐史诗孕育而生。作为《黄河大合唱》华丽乐章的主题曲,《保卫黄河》可谓经典中的经典,迅速传遍整个中国。歌曲开头“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不仅隐含了日寇对中国的罪行,暗示了民族危机警报的拉响,也预示了抗日民族战争全面反击的临近。“万山丛中,青纱帐里,抗日英雄、游击健儿,端起了土枪洋枪,挥动着大刀长矛”,保卫着“家乡”、“黄河”、 “华北”和“全中国”!通过齐唱、轮唱的演唱方式,“全体音群像一股澎湃的洪流,奔腾向前,一泻千里”[6]。恰如其分地体现了中国军民后浪推前浪、一浪高过一浪的爱国感情,象征了中华民族力量如黄河之水一般浩浩汤汤,滚滚奔腾,也暗喻了中华民族抗日力量由小到大,由弱变强,在挫折中奋进,在困难里成长壮大为不可战胜的力量。

2.鼓舞人心的《团结就是力量》。1943年,中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的尾声,也是敌后抗日根据地面临最严峻的时刻。在华北各抗日根据地处于最艰苦、最困难的“黎明前的黑暗”时期,西北战地服务团“武装宣传队”的牧虹、卢肃等同志一起创作了小型歌剧 《团结就是力量》,并由他们分别填词、谱曲的同名歌曲《团结就是力量》也随即诞生了。《团结就是力量》短小精悍、主题鲜明、简洁有力,“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力量,……向着法西斯蒂开火, ……向着太阳,向着自由,向着新中国,发出万丈光芒!”这首歌在严酷的战争困境中,深深感染了中国军民的革命热情,将无数热血赤子之心紧紧相连,成为鼓舞抗战士气的精神食粮,也为日本侵略者敲响最后的丧钟[7]。

3.面向未来的《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1943年3月,国民政府发表了由蒋介石授意、陶希圣执笔的《中国之命运》,提出了 “没有国民党就没有中国”的主张。对此,中国共产党针锋相对,在 《解放日报》发表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的社论。时年19岁的曹火星受到社论启发,创作出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这首经典歌谣。歌词写道:“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共产党辛劳为民族,共产党一心救中国,他指给了人民解放的道路,他引导中国走向光明,他抗持抗战六年多,他改善了人民生活,他建设了敌后根据地,他实行了民主好处多。”这首歌唱出了解放区与抗日根据地人民群众的普遍心声,是新民主主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解放运动的高度概括。曹火星回忆说:“我写这首歌是动了感情的。抗日根据地的广大人民群众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克服种种困难坚持抗战,搞民主建设,使人民当家做主。搞土改发展生产,给人民改善生活……这些活生生的事实是我亲眼所见,人民的抗战积极性,对党的深情,我有亲身体会。没有共产党怎么会有坚持抗战到胜利的局面?没有共产党怎么会有今天?”[8]从此,这首歌随着人民军队抗战胜利与解放战争的步伐而唱遍全中国。后来,毛泽东在原歌上加了“新”字,于是演变成为传唱至今的《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实际上,这些抗战经典歌谣的创作大多都离不开中国共产党,也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引导下,抗战歌谣成为中国民间音乐与民众诗歌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开辟了中国民族音乐的新纪元[9]。这些抗战歌谣不仅在艺术上登峰造极,更为重要的是,它们发出了人民群众的心声,反映了民族精神的精髓,唱出了抗战精神的最强音,成为时代精神的注音符。抗日战争为抗战歌谣提供了不竭动力,民族精神为抗战歌谣注入了永恒生命力。抗战歌谣广泛汲取了民族的思想感情、历史文化语境,蕴含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并在炮火中得到了洗涤和升华。

3.尚武精神,抗战重塑 篇三

中华民族,尚武精神,源远流长。西汉名将陈汤为汉帝上书中的一句,“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就是中华民族对于尚武精神的最好诠释。更有名将霍去病的“匈奴未灭,何以家为”一直在历史长河中激荡。然而在近代中国,特别是到了晚清末年,尚武精神,几乎快被磨灭殆尽。《申报》社论评述晚清的官场时说:“今日之执政者,其心思惟欲保全现在之禄位而已,或者欲超越现在之禄位而已,其外,固一无用心者也”。在没有尚武精神的内驱下留给子孙的只有《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这些不公平条约使得国力迅速下滑。然而当日本帝国主义在1937年全面侵略已经积贫积弱的中华民族时,国人选择了团结一致,抵抗入侵,绝地反击。他们在这场战火中重新塑造尚武精神,他们用鲜血和爱国书写出最伟大的抗战精神。

前几天重读抗战家书,读到戴安澜将军写给妻子的一句话,“现在孤军奋斗,决以全部牺牲,以报国家养育!为国战死,事极光荣。”每每读到这句话,难免热血沸腾,戴将军率中国远征军到缅甸作战。异国他乡,遭遇日军伏击,生死之际,决心全体牺牲,为国战死。这种尚武精神就是对民族精神中爱国主义最好的表达。戴将军殉国以后,毛主席特此写了一首诗悼念,“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师称机械化,勇夺虎罴威。浴血冬瓜守,驱倭棠吉归。沙场竟殒命,壮志也无违。”让自己感触深刻的还有一位弱女子,她出生在富裕之家,本是大家闺秀。当国家遭遇危难之际,换上一身戎装,红衣白马女政委,纵横白山黑水间。她就是赵一曼,作为一名早期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党员,她毕业于黄埔军校,当“九一八事变”发生后,被党组织委派到东北抗日联军担任团政委,一次任务中被日军俘虏,在遭受老虎凳、灌辣椒水、电刑等各种严厉酷刑后,坚贞不屈,最后被日寇残忍杀害。一个弱女子在国难家仇的时候显示出的巨大能量,也正是尚武精神的体现。抗战时期的尚武精神,不仅仅体现在奋勇杀敌,更体现在面临生死考验时的捐躯赴难;是“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的释义。

非常有幸,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拜访了一位从抗战战场退下来的老英雄。老英雄今年八十多了,腿上有战场上留下来的伤疤,走路不太方便,但是老爷子精神矍铄。我请教了老爷子一个思考好久的问题,就是当他踏上战场,对面就是日军,旁边就是自己的战友,当子弹发过来的时候,当亲眼目睹战友中弹倒下去的时候,当子弹射到日军头上时,内心是什么感受?老爷子点了点头,用老家的方言回答了一句:“上了战场就没想过自己要活着走下来。”老爷子只有这一句话,留给自己的是深深的思考。没想着活着走下来,应该也是对尚武精神的一种诠释。尚武精神,更是一种明知不敌敌人,仍要奋勇直前的魄力;是“唯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的气魄。

今年是中国人民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重新审视抗战历史,审视在战火中重塑的尚武精神,弘扬抗战精神,对于我们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每当提到抗战历史,自己总是忍不住也想到甲午海战,相同的对手,不同的结局,究竟是什么导致了不一样的结果。回顾历史,甲午海战时期,资料表明当战争爆发时,日本海军有军舰32艘,鱼雷艇37艘,总吨位59000余吨;北洋海军有军舰22艘,鱼雷艇12艘,总吨位412000吨,同时北洋水师还有定远、镇远两艘大吨位铁甲舰。客观评论,虽然当时的北洋水平整体装备实力不如日本海军,但是当时的清政府不管是财力还是人力物力都是远远比当时的日本要优越不少,而且武器装备是没有代差的。然而战争的结果一目了然,正如马幼垣先生指出,“北洋海军在黄海之役还未致一仗而全军覆没可算是奇迹”。

然而当时间来到“七七事变”前期,当年的军阀混战导致此时的中日实力对比为:中国海军兵员共约两万五千人,共有66艘舰艇,分为巡洋舰、轻巡洋舰、运输舰、练习舰、鱼雷舰五类,总吨位57608吨;而截止到1937年6月,日本海军兵员十二万七千人,共有舰艇285艘,总吨位超过115万吨,其中作战军舰约77万吨。包括航母4艘(近7万吨,总吨位,下同),水上机母舰2艘(约3万吨),战列舰9艘(约27万吨),重型巡洋舰12艘(近10万吨),轻型巡洋舰21艘(近11万吨),驱逐舰102艘(超过12万吨),潜艇59艘(超过7万吨)。其中2艘战列舰,“大和”和“武藏”,每一艘的排水量都在7万吨以上。换言之,日本一艘大型战列舰的排水量,就超过了当时的整个中国海军。而日本具备完全的飞机自产能力,年产各类机型1580架,当国力进行极限动员后,可升至年产一万到两万架。对比当时两国的军力,不难发现,完全不在一个量级之上。然而这场战争,中国人民经过八年的浴血奋战,终于取得了艰苦胜利。对比这两次中日战争,一次是综合实力相当而打败了,一次是在军力完全没有可比性的条件下,赢得了这场战争。赢得这场战争背后的思想动力是什么?有一种精神是需要铭记的,那就是在这场战争中,重新塑造出的尚武精神。这种尚武精神就是一种敢于亮剑的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尚武精神不是让我们牢记仇恨,而是让我们铭记时代所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我们可以选择原谅,但是原谅不等于忘记。我们要铭记伟大的抗战精神,也要铭记在抗战中用无数先烈鲜血塑造的尚武精神。

4.抗战精神学习心得体会演讲 篇四

把“国家”镌刻在光辉旗帜上,薪火相传着“热爱家国”的伟大情感。枪林弹雨何足惧,愿把热血洒江天。在这场救亡图存的抗日战争中,中华儿女用决死奋战的无畏气概捍卫着国家的尊严,用威武不屈的铮铮铁骨守卫着抗战的阵地和国家的秘密。党和国家在他们心中高于一切、重比泰山,生为中国人,死是中国魂!

戈壁沙洲的酷寒消磨不了抗战英雄的爱国之心,烽火狼烟的危险消弥不了抗战英雄的爱国之情,从伏击战到地雷战,从防御战到破袭战,从持久战到胜利战,他们高举爱国主义伟大旗帜,用最硬实的肩膀扛起了历史使命。

国家和人民就是他们的情感依归和精神支柱,为了举国上下的和平,为了天南地北的人民,抗战英雄们将生死置之度外,哪怕只剩一兵一卒,也绝不让一分一厘之地,抗战精神的每一个分子里都激荡着家国情怀,流动着穿越历史的伟大情感,有着感动时代的丰盈力量,是抗战精神的丰富内涵。我们当以爱国情感为支撑点,赓续奋斗在迈向民族复兴的大道上。

把“大义”印刻在民族脊背上,薪火相传着“同舟共济”的伟大人格。伟大的抗战精神汇聚了勇气、信念和智慧,在新时代创造了“中国速度”和“中国担当”,凝聚成无往不胜的大国力量。抗战精神是历久弥新、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是蓬勃生长于中华儿女血脉的无畏气概,是流淌奔涌于祖国山河的复兴伟力。

抗战精神烙印在民族记忆中,高扬着坚韧不屈的时代光芒,无论是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共克时艰的联防联控,抗洪抢险阵地战中共赴前线的中国面孔,还是火神山、雷神山、方舱医院快到惊人的建成速度,都是抗战精神的历史意蕴在新时代的延续与生动体现,中华儿女在“千子合抱”的深情厚谊中,用实际行动筑起了各民族荣辱与共的“同舟”担当和“共济”精神,执冲锋钢枪、开顶风之船,顶得住千难万险,豁得下小我之利,印刻了慨当以慷的“大我”,托举了凛然不可侵犯的“大义”。这种无私无畏的伟大人格彰显了中国风范,是抗战精神的鲜明品质,又深化和升华了抗战精神。

把“坚韧”铭刻在铮铮铁骨上,薪火相传着“百折不挠”的伟大力量。“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时代的律动强音来自铮铮铁骨的浩然回响。从来就没有与生俱来的英雄,更没有从天而降的胜利,无论是平型关大捷还是台儿庄战役,所有的胜利都饱尝过卧薪尝胆的滋味,都历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国从落后挨打到奋力抗争,从顽强拼搏到走向胜利,正是来自这一力量的有力支撑。

5.抗战精神心得体会 篇五

伟大的抗战精神还表现在全民族的团结一心。中国共产党万里长征,到达陕北后召开“瓦窑堡会议”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立即得到全国各民主党派的支持,也提到国民党内部很多将领的支持。东三省沦陷后,东北军首领张学良难以承受内心的伤痛,与西北军首领杨虎城毅然发动对蒋“兵谏”事变后二人没有夺取兵权,从此退出政治舞台。甚至终身监禁或牺牲生命。而共产党更是放下了与国民党十年的恩怨,共同一致对付外敌。国民党也认清了形势,与共产党这个他们眼中的“心腹之患”携手言和。至此形成了全民族同仇敌忾一致抗战的局面。同时全国各族人民也动员起来,国内的阶级矛盾,种族矛盾,军阀之争都弱化为次要矛盾,形成全民族共同抗战。在上海保卫战中,几万名工人一夜间退出日资工厂,各方支援物资、支援的人力源源不断,日军叫嚣四日内占领上海,结果四易将领,一个多月而不能实现。在太行山敌后战场,敌人围困沁源县城,企图从根据地内部开花,但沁源县的人民群众把水井填埋、粮食藏起,人员转移,让日军困在城中,最后边战马也成为口粮,最后不得不退走。全国人民的团结一心,让日军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是人民群众的伟力让抗战取得了全面胜利。

抗战精神还表现为对人类正义的坚守。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反法西斯侵略战争,是对人类正义的坚守。自古以来中国人民奉行一句古语:“邪不胜正”。毛泽东同志把战争划分为正义战争和非正义战争,而且坚信中国人民的抗战 是正义的战争,一定会取得胜利。抗战初期,敌我力量对比悬殊很大,敌人很快占领我国半壁江山,一部分人悲观绝望,甚至投敌,江精卫在南京建立投降政权,调转枪口对准自己的同胞。但绝大多数的中国人民坚信正义的力量,选择坚持抗争,历时十四年的艰苦奋战,死难上千万同胞,但中国人没有退宿。中国共产党最先打出抗战的旗帜,在最艰难的时候又以认真冷静的思维分析抗战形势,毛泽东写出《论持久战》,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战的信心,指明了中国人民需要长期坚持的抗战胜利道路。共产党领导的军队更是以超人的胆略深入到敌占区,建立起抗日根据地,任凭敌千变万化的战术,精良的装备,无数次的扫荡围攻,都如同插入敌心脏的尖刀豪不动摇,开辟了两个战场,让敌人腹背受敌,始终没有建立起支撑战争的稳固后方。中国人民的正义战争得到了全世界人民的支持,很多国际主义战士到中国与中国人民一同作战,加拿大人白求恩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最后牺牲在这块土地上。

总结抗战精神,是为了不忘历史,以史为鉴。“落后就会挨打”这个“丛林法则”,是野蛮法则,是人类应该摈弃的法则。但人类社会发展的今天,还是铁的事实。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是和平崛起,将为人类的进步树立一个崭新的范例,同时也能让我们自己远离敌的侵略,保卫我们的国家和人民,保卫我们发展的文明成果。

6.抗战精神心得体会 篇六

9月3日,对每位中国人而言,都是值得纪念的日子,被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今天,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无数革命先烈面对侵略者的怒吼声依稀在耳边回响,战争给国人带来的心里创伤并未完全磨平。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号角已然吹响,作为华夏子孙,要继续铭记抗战历史,追寻红色记忆,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奋力谱写新时代伟大复兴的新篇章。

不忘来时的路,擦清历史的镜子,以史为鉴,赓续红色血脉,让红色基因代代传承。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无论历史的美好,还是历史的灾难,都需要真实。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要擦清历史的镜子,抹去灰尘,以史为鉴,走好未来的路。在民族存亡之际,有这么一群人,他们挖地道、埋地雷、扒火车,拿起最简陋的武器保家卫国;他们运送粮弹、救护伤员、为抗战竭尽微薄之力;他们用坚强的身躯、犀利的文笔、无畏的情怀迎面抗击敌人,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用血肉铸就长城,为抗战决一死战。在艰苦卓绝的抗战岁月里,无数志士仁人奔赴前线,不抛弃,不放弃,沉重打击了侵略者的嚣张气焰,最终取得了伟大的胜利,但也付出了惨重的生命代价,3500万宝贵的生命就此终结。多难兴邦,玉汝于成。落后就挨打,只有自强,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伟大的抗战精神,永远是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时代在变,家国情怀从未改变;时光流逝,红色血脉并未中断。新时代的火炬已经交到我们手里,只有铭记历史,传承红色基因,才能让我们奋斗的姿态更加有力。

走好当下的路,种下希望的种子,奋勇直追,赓续红色血脉,让红色精神历久弥新。化苦难历史为奋勇前行的不竭动力,把握当下,负重前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新的历史时代里,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大力弘扬抗战精神,不断增强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继续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伟大征程奋勇前进,不断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成就告慰我们的前辈和英烈。奋进正当时,从老、旧、慢的“绿皮车”时代,到四通八达的高铁网;从航天领域的零基础,到第一颗导弹的发射成功;从C919国产大飞机问世,到5G技术领先全球,再到“每颗螺丝钉都100%国产化”的北斗三号……中国人民用坚强的斗志,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再到“中国创造”,中国方案赢得了全世界的认可和掌声,在国际的话语权在逐步提高。埋下希望的种子,才能让发展的后劲更加坚强有力;赓续红色血脉,才能让红色精神历久弥新。

7.抗战精神心得体会 篇七

为了了解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当代大学生对抗战精神的认识及践行情况,我们进行了此次调研。

1 总体情况

本次调研共发放调研问卷1000份,回收883份,回收率为88%。调研对象主要为西南地区高校学生,文、理、工、医各学科均有涉及,各年级均有涉及,其中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学生人数分别占总人数的25.7%、24.6%、32.9%、14.7%,研究生及其他学生占2.1%。数据显示,男生占调研人数的52.3%,女生占47.7%,男女比例较为均衡。

2 大学生对抗战历史的了解情况

调研显示,91%的学生认为了解抗战历史有意义,但只有61%的学生主动深入了解过抗战历史。其中,党员主动深入了解抗战历史的比例为75%,远高于非党员同学。说明学生主观认识到了解抗战历史的重要意义,但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可发挥党员同学的模范带头作用,带动其他同学共同学习抗战历史。

关于同学们了解抗战历史的出发点,调研看出,出发点主要集中在抗战的故事性和相关课程要求,分别占68%和60%,表明大学生具备主动学习抗战历史的意识和被动学习抗战历史的渠道。教育工作者应正确认识大学生对于抗战学习的主动性,并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正确认识。

3 大学生对抗战历史意义的认识情况

绝大部分的大学生认为在当今社会了解抗战历史具有现实意义。其中50.2%的人认为了解抗战历史非常有现实意义,40.5%的人认为比较有意义。这说明当代大学生群体肯定抗战历史的现实作用,认可度较高。

大学生对于抗战英雄故事的看法,87%认为这些故事是我们宝贵的财产,应该代代相传;73%认为“这些故事能在自己意志消沉时起到激励作用。”78%认为“这些故事可以经过艺术再创造焕发新的活力”。仅有18%认为“这些故事已经过时了,对于当代人已经没有学习和了解的价值”。总体来说大学生对抗战英雄故事的认可度较高,对于当代的青年有学习和了解的价值。

4 大学生对抗战精神的认知情况

抗战精神是伟大民族精神在抗战斗争中的具体体现,其极大的丰富和升华了中华民族精神,为中华民族迎来抗战的伟大胜利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坚定信念。这种伟大的抗战精神,集中体现了这一时期中华儿女的精神风貌和价值取向。具体包括:众志成城的团结精神、义无反顾的献身精神、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坚持到底的自强精神等方面。数据结果显示41%的大学生认为众志成城的团结精神在当下最具有现实意义。一方面,这反映出大学生们对合作精神的渴望,在当今推崇合作共赢的时代,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但是另一方面,这也反映出大学生们对当下合作精神缺失的担忧。此外,大学生认为当下最有现实意义的精神为顽强奋斗的拼搏精神、坚持到底的自强精神和义无反顾的献身精神的比例分别为26%、21%和12%。

关于继承抗战精神的影响,86%认为可提升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84%认为对大学生的生活态度产生正面影响,83%的调研对象认为可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塑造良好品质。说明继承抗战精神对大学生的品质培养、道德提升、思想转变、社会责任感的养成以及对个人的学习等方面都有现实作用。

抗战精神的认知最主要的来源是教科书和课堂的占81%,相关课外历史读物占62%,抗战有关电视剧电影纪录片占52%,媒体宣传报道占40%。这表明,大学生对抗战精神的认知来源主要为书籍等传统途径。同时,电视电影等媒体也易于帮助大学生对抗战精神的认识和了解。

5 大学生对抗战精神的践行情况

针对“如何践行抗战精神”,77%的大学生选择“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国家的繁荣昌盛做出贡献”,76%选择“自觉抵制网络谣言、主动传播网上正能量”,75%选择“在生活中不怕挫折与困难,积极乐观”。选择比例较小的为“抵制日本文化、抵制日货”,仅13.4%。这表明,大学生普遍认同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践行抗战精神。并且,大学生群体对抗战精神的践行有正确的态度,不推崇如抵制日本文化,抵制日货等极端行为。

6 加强大学生抗战精神教育的对策

6.1 增强大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通过调查大学生对抗战历史和抗战精神的认识情况,我们发现,大学生对抗战历史的了解程度不足。会主动深入了解抗战历史的人数仅占61.3%,仍有很大一部分人缺乏主动性。对此,学校应该加强引导,通过开展相关宣传教育工作提升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并为大学生学习了解抗战历史与抗战精神创造有效途径。

6.2 明确抗战精神的内涵和当代价值

抗战精神在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战中形成和发展,是中华民族精神在抗战中的集中体现,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精神风貌和价值取向。我们应该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抗战精神的内涵,使之更加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需求,也更易于被大众接受。比如调查中大学生认为现实意义最小的“献身精神”,我们可以结合现实需求适当拓展其内涵,将其引申为广义的奉献精神。

6.3 改进学校对学生抗战精神教育的方法

8.将抗战精神嵌入未来崛起 篇八

6年前,时任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馆长的王新华提出,纪念抗战并不等同于国耻教育。这一观点至今仍富有启发意义;抗日战争中国是胜利者,我们在不忘屈辱的同时更应该用胜利来鼓舞人心。

共赴国难,同仇敌忾;不怕牺牲,敢于胜利:自强不息,强我中华,是抗战精神永远的亮色。今天的我们,怎样将历史精神嵌入中国的未来崛起?如何变抗战精神为民族复兴的物化力量?

用“胜利英雄”的眼光审视这段历史,自会有新的解读与收获。

抗战时期艰苦卓绝、代价沉重,却也是中国走向世界、融入世界的一个重要时期。中国首先开辟反法西斯的东方主战场,直接给日军以沉重打击,多方面援助了盟国战场。中国抗战同样赢得世界上反法西斯国家和人民的巨大支援。抗战胜利,生动诠释了一个朴素的道理中国离不开世界,世界离不开中国。今天的中国,不断增强融入世界的决心、信心和恒心,加快融入世界的速度、深度和广度,正是承接历史、开辟未来的理性选择。

抗战时期内忧外患、矛盾重重,却也是中国民主革命进程加快的一个重要转折期。中国共产党团结一切力量抗击外来侵略,在民族革命的同时推动了民主革命的进程。抗战胜利,给所有华夏子孙以深刻启示:中国的问题,应当由中国人自己解决,中国共产党执政,是人民的选择,历史的选择。今天的中国,坚定不移地走中国自己的道路,正是尊重历史、相信未来的情感认同。

抗战时期民生凋敝、百废待举,却也唤起全民族的危机意识,激发巨大的民族觉醒和民族团结。抗战胜利,让我们创造了一个历史的经验:战胜大困难才能换来大胜利,迎接大挑战才能实现大发展。今天的中国,《义勇军进行曲》仍然是我们的国歌,我们永远要保持忧患的意识。在政治、经济、社会领域和自然界的困难与风险考验面前,方寸不乱、步伐不变、劲头不减,这才是相信历史、直面未来的明智之举。

中日两国友好的历史源远流长,从鸦片战争开始却走上不同的道路,发展成侵略者与抵抗者的关系。在纪念抗战胜利65周年的时候,中日双方都需要铭记历史的教训I。记取教训不是要延续仇恨,而是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中日两国友好发展是共同的利益所在。维护中日友好、维护亚洲地区稳定,需要以严肃慎重态度处理好历史遗留问题。这其中的关键,是把对那场侵略战争表示的反省落实在行动上,给那段历史以经得起未来检验的一个交代。

我们今天纪念抗战,最好的行动就是用抗战精神凝聚人心,承担起民族复兴的使命。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曾说:“革命战争是一种抗毒素,它不但将排除敌人的毒焰,也将清洗自己的污浊。”经历过抗战洗礼的中华民族,作为胜利者,应该具备一种责任——伸张正义、反对侵略;应当凸显一种特质——万众一心、团结奋进:应当拥有一种胆识——百折不挠,勇于创新:应当坚定一种信念一和平崛起,民族复兴。

9.抗战精神心得体会 篇九

岁月峥嵘,英雄事迹镌刻不灭印记;正道沧桑,抗战精神激荡磅礴力量。今天,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纪念日,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同首都各界代表一起,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向抗战烈士敬献花篮。站在特殊的时间节点,重温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抗战历史,激荡在人们心中的,既有山河破碎、同胞死难的沉重悲痛,也有中华儿女同仇敌忾、浴血奋战的血性气节,更有气壮山河、浩气长存的伟大抗战精神。对党员干部而言,纪念那段伟大的历史,就是要从不屈抗争的民族集体记忆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以伟大抗战精神之光引领奋进征程,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华彩篇章。

在回望历史中追根溯源,筑牢理想信念“压舱石”。树高千尺必有深根,水流万里必有泉源。杨靖宇将军“草根树皮充饥肠,腹中没有一粒粮”、狼牙山五壮士“视死如归引敌寇,纵身跳下深悬崖”、八名女战士“身着戎装卫华夏,挽臂投江殉国家”等感人事迹的背后,是共产党人“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崇高信仰和政治灵魂在闪耀光芒。读懂抗战英雄的“精神密码”,就要多吸“理论之氧”、常补“精神之钙”,坚持把加强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武装作为理论学习的首课、主课、必修课,扎扎实实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及时跟进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及《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等权威著作,学出忠诚、学出信仰、学出本领、学出责任,增强“四个自信”、坚定“四个意识”、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保持坚如磐石的战略定力,炼就金刚不坏之身。

在追忆缅怀中赓续传统,锤炼担当实干“真本领”。沧海横流显本色,危难时刻见精神。民族存亡的生死关头,中国共产党毅然决然担负起民族救亡的历史重任,无数共产党人抛头颅洒热血,在血与火的战场上践行铮铮誓言,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挖掘伟大抗战精神“富矿”,就要挺身而出、知难而进、迎难而上,不畏艰难险阻,直面风险考验,主动到偏远地区、艰苦环境中去磨砺品行,到困难大、问题多、任务重的吃劲岗位多墩墩苗,多经历一些难事、急事、复杂的事,接一接“烫手山芋”,当一当“热锅蚂蚁”,勇闯改革发展深水区,敢啃脱贫攻坚硬骨头,扛起干事创业硬担子,在火热的实践实战中摸爬滚打,淬炼成为疾风劲草、烈火真金。

在薪火传承中砥砺初心,恪守为民服务“赤子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十四年抗战,中国共产党“唤起工农千百万”,陷侵略者于人民战争的大海汪洋,多少母亲送儿上战场,多少妻子送郎打东洋,多少游子杀敌报国归故乡,多少百姓毁家纾难御敌寇虎狼,组织起来、动员起来、武装起来的人民群众,以血肉之躯筑起新的长城,写就“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共御外侮、共赴国难”的壮丽史诗。传承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就要永葆为民初心,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从党和人民的血肉联系中感悟人民情怀,自觉践行群众路线,放下架子、俯下身子融入群众“土地”,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了解人民群众所思、所想、所盼、所忧,拿出真招实招解决重点、难点、痛点、堵点问题,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10.抗战精神心得体会 篇十

“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一首《松花江上》,满是山河沦陷的痛楚,更饱含亿万中国人民对日本侵略者的仇恨。

正如毛泽东在二战尚未全面爆发前的判断:“伟大的中国抗战,不但是中国的事、东方的事,也是世界的事。”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东方主战场,中国抗战持续时间最长,牵制和抗击了日本陆军三分之二以上的总兵力,中国战场歼敌占日军二战期间伤亡人数的70%,在战略上有力地支援了欧洲和太平洋及亚洲其他地区的反法西斯战争。

1945年,美国总统罗斯福在国情咨文中表示,美国“忘不了中国人民在7年多的长时间里怎样顶住了日本人的野蛮进攻和在亚洲大陆广大地区牵制住大量的敌军”;苏联著名将领崔可夫元帅在其回忆录中感慨:“在我们最艰苦的战争年代,日本没有进攻苏联,却把中国淹没在血泊中。”

没有谁能否认,如果没有中国的浴血奋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将是另一种写法。在生死存亡的最后关头,不甘屈辱的中华儿女共赴国难,中国的命运与亚洲的命运,与世界和平的希望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而这一次战争,也改变了中国的命运。以纪录片《四万万人民》展现中国抗战的荷兰导演伊文思曾说,“我拍了一个在战争中瓦解,又在战火中形成的国家,我看到了勇敢!”

抗战爆发后,北京_县一位名叫邓玉芬的母亲,把丈夫和5个孩子送上前线,他们全部战死沙场。华北平原上的一个庄户人家写下这样一副对联:“万众一心保障国家独立,百折不挠争取民族解放”;横批是:“抗战到底”。这是中华儿女同日本侵略者血战到底的怒吼,是中华民族抗战必胜的宣言。

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母亲送儿打日寇,妻子送郎上战场,男女老少齐动员。从气贯长虹的平型关大捷到浩气凛然的台儿庄会战,千千万万爱国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各界民众万众一心、同仇敌忾,以血肉之躯筑起钢铁长城,中华民族的觉醒和团结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是近代以来中国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是中华民族走向振兴的重大转折点。

“伟大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开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为挽救民族危亡、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争取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作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在卢沟桥畔为独立自由勋章雕塑揭幕时,习近平总书记如此评价抗日战争的重要意义。

11.铭记历史,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 篇十一

在抗战最艰难的相持阶段,我们在紧张频繁的反扫荡、反清乡、反清剿战斗中,利用作战间隙,学战术技术、学政治、学文化。大家心里向往着闪闪的红星,怀着坚定的革命理想。“一颗红星两支枪”,干部和许多战士身上除了有一支真枪之外,还有一支“文化枪”(钢笔)。我们唱歌唱得最多的是《义勇军进行曲》:“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党中央、毛泽东同志的及时指示,使我们不断增强意志和信心。毛泽东《论持久战》的影响遍及各根据地,也影响了大后方和沦陷区。我们在学习中,深感发挥全国人民自觉能动性的重要。《论持久战》里说:“抗日战争是要赶走帝国主义,变旧中国为新中国,必须动员全中国人民,统统发扬抗日的自觉能动性。”于是,在日本占领区,涌现出了如地道战、地雷战等群众创造的新颖战法,涌现了铁道游击队、水上游击队等各种各样的歼敌组织。这是中国人民的创造,是战争史上的奇迹。

“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一家三五口人相继参加抗日的也很多。抗日战争成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当时我所在的新四军六师第十八旅(沙家浜部队),兵源来自江苏农村和上海等城市。即使在反清乡、反清剿的激烈战斗前后,也有一批又一批来自上海的青年,经过常熟白茆口,到董浜和无锡梅村联络站,报名入伍。许多刚参军的青年学生、工人,分配到部队立即参加战斗。上海参军的同志,我印象比较深的有王家孤儿三兄弟、裘氏双胞胎、周氏姐弟俩等。三兄弟和双胞胎经锻炼培养,很快成为出色的战斗连队连长和指导员。从上海到部队不久、工人出身的班长江军同志,在昆山大凤湾反扫荡中腹部受重伤,肠子流出体外,他与敌人坚持作战,最后拉响仅有的一颗手榴弹,和几个鬼子兵同归于尽。抗日反攻前夕,我们部队在高邮三垛河伏击战中,把偽军一个团1700多人、日军两个中队200多人一网打尽,战士海有鱼牺牲时,人们发现他胸膛上插着日寇的刺刀,而他的刺刀却把一个日军钉死在河沿土墙上,眼睛还怒视着敌人。回忆起战争往事和牺牲的战友,我总是感慨万千。

当年,日本帝国主义妄图侵吞我国土、灭绝我种族,推行三光(烧光、杀光、抢光)政策和怀柔政策,使尽各种阴谋伎俩。但是中华民族万众一心,和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一起,经过反复较量,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如今日本右翼沿着军国主义的老路越走越远。日本的武士道精神,可谓冥顽不化。然而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我们反对日本右翼复活军国主义的斗争,更须镇鬼有方。我们要联合在二战中受到日本侵略的国家,联合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和民族,擦亮眼睛,保持警惕,准备和日本右翼作长期持久的斗争。

(责任编辑 魏冉)

12.弘扬抗战精神征文 篇十二

第一,深刻认识抗战精神的核心价值。抗战精神的核心价值是爱国主义。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是爱国主义的伟大胜利。60年前,正是在爱国主义的感召下,各阶层各党派各兄弟民族万众一心、团结奋战,形成了日本帝国主义难以逾越的铜墙铁壁。今天,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临各种严峻挑战。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应对挑战、克服困难,必须把爱国主义作为最重要的精神资源,充分发挥爱国主义能够最大限度地统一全民族意志、振奋全民族精神、凝聚全民族力量的特殊优势,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续写新的篇章,铸造新的辉煌。

第二,准确把握爱国主义的时代内涵。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具体内容。正如毛泽东同志在全国性抗战之初就明确指出的,“爱国主义的具体内容,看在什么样的历史条件之下来决定”。60年前,面对民族危亡,“爱国主义的行为”就是“英勇坚决地走上民族解放战争的战场。”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爱国主义的鲜明特征,就是“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今天,我们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最重要的就是:牢记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能自强,凝聚全民族的力量和意志,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牢记和平之不易,和谐成就未来,自觉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维护世界和平。

13.回顾抗战历史 弘扬民族精神 篇十三

(国旗讲话稿)

今年八月十五日是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纪念日,为隆重纪念这个“永远都就应该被遗忘的日子”,举国上下举办一系列的纪念活动,以铭记历史,缔造和平.纪念,首先为了和平,为让中华民族年轻一代有更好的发展环境.人类历史最大规模的战争结束于一九四五年的二战,涉及全世界六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二十亿人口,总兵力达一点一亿人,军民伤亡九千万人之多,就中国损失军民达三千五百万,有六百万犹太人被屠杀,一位犹太老人说:“大屠杀永远不应该被遗忘,为了后代和未来,我们应该学会回忆.”

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迹,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给中国无数家庭千万沉重灾难,许多中国同胞家破人亡,“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不当亡国奴”的口号至今仍深印在那一代出生的人民的心中,承认历史,正确对待历史,才能超越历史,写出新的篇章,二战元凶的德国,努力正视历史,不断采取措施积极反省,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相反,日本企图掩盖其侵略历史,极大伤害了亚洲国家和人民的感情,也引起警觉.作为滋生二战的温床,日本军国主义阴魂不散.不忘过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是我们每一个的光荣使命,和平与发展逐步演变成为人类的两大主题,而对今天的和平环境和幸福生活,我们一定要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认真学习,学好本领,更好地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为建设百姓安康,经济发达的现代化中国而努力奋斗.

14.抗战精神心得体会 篇十四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一个没有历史记忆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70年前,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打败了穷凶极惡的日本侵略者,赢得了近代中国反抗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这一伟大胜利,为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确立了历史转折点,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有同侵略者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这一伟大胜利将永载中华民族和人类和平的史册!

在纪念伟大胜利的时候,我们要深刻认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和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地位,特别是中国付出的巨大民族牺牲;深刻认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抗战胜利的决定因素,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是抗战取得彻底胜利的关键,全民族抗战是抗战胜利的重要法宝;深刻认识主持正义的世界各国人民为中国人民抗战胜利作出的巨大贡献!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异常惨烈,从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到战略反攻,无论是正面战场还是敌后战场,中国军民同仇敌忾、共赴国难,铁骨铮铮、视死如归,奏响了气壮山河的英雄凯歌,书写了民族抗战历史上一幕幕惊天地、泣鬼神的感人篇章!“七·七”卢沟桥事变后,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影响和全国人民的推动下,国民党政府集中主要军事力量与日军进行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南京保卫战、武汉会战、昆仑关会战、四次长沙会战、豫湘桂作战,以及入缅作战等具有巨大影响的战役22次,重要战斗1100多次,伤亡官兵320多万,260多位将领殉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等抗日武装,也进行了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奇袭阳明堡机场、繁昌五次保卫战、车桥战役、高邮战役、卫岗、塘马、刘老庄战斗等规模不等的战役战斗,紧紧依靠人民,发挥人民战争优势,进行敌后游击战、破袭战和适度运动战。到1943年,共产党领导的根据地军民抗击和牵制侵华日军的60%和伪军95%。八路军、新四军等抗日武装,到抗战结束时,对日军作战12.5万次,消灭日伪军171.4万人,其中日军52.7万人。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民伤亡3500万人以上(其中,军队伤亡380余万人),约占第二次世界大战各国伤亡人数总和的三分之一。在纪念光辉胜利的今天,我们要深切缅怀精忠报国、英勇牺牲的抗战英烈和死难同胞,深刻铭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东北抗日联军、华南人民抗日游击队和抗日根据地的民众武装在抗战中的丰功伟绩,深刻铭记国民党军爱国将士和一切爱国民主人士、海外侨胞在抗战中作出的重大贡献!

由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组建而成的新四军,被毛泽东誉为“华中人民的长城”,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支抗日劲旅。新四军驰骋大江南北,纵横江淮河汊,对华中敌后抗战发挥了主力军作用,对八路军华北抗战发挥了呼应作用,对国民党军正面战场发挥了配合作用,对世界反法西斯战场发挥了策应作用。新四军还创建了苏中、淮南、苏北、淮北、鄂豫边、苏南、皖江、浙东等八块抗日根据地,遍及苏、浙、皖、赣、豫、鄂、湘七省,总面积25.3万平方公里、人口达3430多万。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不仅为抗战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为全国解放战争准备了战场和后方基地,培养造就了一大批治党、治国、治军的优秀人才,在一定程度上为创建新中国提供了重要的组织保证和新鲜经验。

忆史明理,察古鉴今。中国人民对外敌入侵带来的苦难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对和平有着孜孜不倦的追求。但令人痛恨的是,直至今天,日本军国主义势力和它的代表人物依然对日军侵略的野蛮罪行遮遮掩掩,依然执意参拜靖国神社,发表美化侵略战争和殖民统治的言论,藐视历史事实和国际正义,依然挑战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成果与世界新秩序,妄图重走军国主义老路,称霸亚洲乃至世界。这些恶劣行径,不仅违背了日本历届政府在历史问题上的承诺,而且背离了中日关系的政治基础,严重伤害了中国人民和广大东亚国家人民的感情。历史就是历史,付出了巨大牺牲的中国人民,将坚定不移地捍卫用鲜血和生命写下的历史,任何人想要否定、歪曲甚至美化侵略历史,只能是自绝于亚洲和世界人民,到头来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和平崛起,是中国人民的正确选择和奋斗目标,也是顺应当今世界历史发展潮流的必然趋势。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实现中国梦和“四个全面”的战略部署及“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实现了战略运筹上的重大突破。这不仅为中国,也为沿线国家和地区乃至全球经济社会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因而得到全国人民的热烈拥护和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同。然而,西方一些国家和右翼势力,不愿意看到中国的发展和强大,仍然抱着冷战思维,从军事、政治、经济上围堵中国,战争的烽烟依然在飘荡!我们珍爱和平,但决不乞求和平;我们反对战争,但决不惧怕战争。世界上只有两种战争,一种是真实的战争,一种是准备的战争,我们首先要打赢准备的战争,进而打赢真实的战争。当前日、菲以及一些域外大国在我东海、南海海域军事挑衅不断升级,台独分裂势力蠢蠢欲动,我们有信心以磨砺甲兵去拥抱和平,为实现祖国的统一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

历史经验表明,欲亡其国,先亡其史。当前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国外、境外敌对势力和国内不法之徒,通过书籍、影视、网络、微信等现代传媒手段,打着“爆料”“揭秘”的幌子来蒙骗青少年,诋毁我党我军的奋斗历史,抹黑革命英雄的崇高形象,篡改我党我军与广大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妄图达到其不可告人的险恶目的。我们必须保持清醒头脑,始终占领舆论阵地,坚决捍卫中国革命的历史和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成果,继续运用历史的真实告白天下,警示未来。

中国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研究会成立三十多年来,在叶飞、彭冲、周克玉几任老会长的带领下,在各名誉会长、高级顾问的支持下,在中国新四军研究会和各省市新四军研究会同仁的共同努力下,做了大量以史鉴今、资政育人的工作,尤其在历史资料搜集整理和学术研究方面,取得了可喜的进步和丰硕成果。在国家教育部、民政部、南京军区、中共江苏省委、省政府、南京大学的支持下,我们准备用10年时间出版200部《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历史研究全书》,一年多来已经出版30多部。同时,已完成新四军老战士史料抢救2628人,并摄制了《新四军老战士话抗日》电视专题片。我们相信,这套《全书》和新四军老战士史料抢救成果,以及转化成的各种文化产品,一定会成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好产品,进一步释放正能量,发挥存史、资政、育人的积极作用。

15.抗战精神作文800字精选 篇十五

_年前的中华民族大敌当前,人们却能够凝结起全民族的力量战胜侵略者。_年后的今天,生活在蜜罐中的我们这一代又能否真正体会到幸福生活的来之不 易?又能否真正感悟到什么?

以史为鉴,毋忘国耻。“起来,不 愿当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每当威武雄壮的国歌奏响时,你都听到了 民族的呼喊,祖国的召唤,战士的怒吼吗?_年前的战火硝烟早已散尽,但高亢的旋律依然激起我们奋斗的豪情;_年前救亡图存的历史任务虽已完成,但中国人民的爱国精神依然是我们最珍贵的财富。低首冥思,我不 知该以什么形式来纪念抗战胜利73周年,因为每一次的回忆和查找资料都是一次伤口的撕扯。我无法操纵内心的汹涌,当看到那一幅幅记录着日军兽行的图片时,无尽的悲伤和愤慨向我涌来,如野兽般将我吞噬干净。

我曾经偶然看到过一些惨绝人寰的图片。其中最令我震撼的一幅是一个革命老汉的头颅被架在一段破烂的木桩上,木桩上蚂蚁成群。那位老汉的脸上宛如挂着轻蔑的笑脸,嘴里还叼着一截烟屁股,那一道道深如沟壑的皱纹如菊花般地在他瘦削的脸上绽放出最伟大的光彩,那一缕英魂永垂不 朽……

艰苦的磨难,压不 垮中国人民;残暴的敌人,只能激发起中华民族誓死抗争的英雄气势。“风在喉,马在叫,黄河在咆哮……”振聋发聩的吼声,伴随着黄河的滔滔水声,流传至今。这是中国人民抗战到底的誓言,是中华民族永不 屈服的宣言,是抗战精神生动 有 力的诠释和展现。

看!国难当头,英烈辈出。从杨靖宇,赵一曼到齐白石,梅兰芳……无论是共产党员,还是生活名流,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有 一段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每一个故事背后,都是一曲荡气回肠的爱国之歌。抛头颅,洒热血。当打完最后一颗子弹时,狼牙山五壮士毅然砸枪跳崖;当被敌人围困于河边时,8位女英雄誓死不 屈,挽臂沉江。

壮烈浩气长存,公道自在人心。历史女神高悬天际,如今,她扇动翅间清风,吹散迷雾,还长眠于九泉之下的中华英烈们以公道,令他们的英雄事迹永载史册,万古流芳;令他们的名字永恒在中国人的心扉上熠熠生辉。

历史无言,精神不 朽。我以我最深最真的笔触,走过时间的沧桑,空间的广阔。我想令人们回忆起73多年前那场悲壮激越 一寸河山一寸血的反法西斯斗争;我想揭示在民族生死存亡的关头,一个国家和民族所迸发出的神秘力量。我们纪念这场战争,不 是为了 仇恨,而是着眼于未来。历史是不 能忘记的,忘记意味着背叛。这段历史,本应渗入我们的血脉,合成在我们的dna中,成为子孙后代与生俱来的记忆。就像一个永恒醒着的伤口,以一种永恒无法回避的痛楚,时时提醒我们落后就要挨打,中华当自强!

16.《抗战精神》读后感心得读书笔记 篇十六

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个伟大的国家,历经了千辛万苦才有了现在的美好生活,无数名战士用自己滚烫滚烫的鲜血才换来这平静的生活。那一段历史对于现在绝大多数人而言,只是成为影视作品书籍档案中一段段、一片片的叙说和演绎,而对于现今依旧存世而亲历过那段岁月的人们来说,那是充满了荣辱、动荡气壮山河中夹杂着血雨腥风的残酷事实。这个代价是巨大的!是我们每个人都有该铭记的一段历史。

翻开《抗战精神》一书,映入我的眼目的是连天的炮火、浓烟滚滚的战场。一个个满身鲜血、汗流浃背、奋力拼搏的八路军战士。万山丛中,青纱帐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游击队、雁翎队、敌后武工队、铁道游击队,打响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等战术,使骄狂大恶的日本侵略者陷入到敌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中。同时,我还看到了19路军组织的“敢死队”出发前所接受长官的指示。还看到抗战1月27日午后,日军准备开火的消息使住在北四川路一带的上海居民纷纷涌向租界避难,最后,蔡延锴军长亲临前线指挥的画面„„还有淞沪会战中“八百壮士”的忠贞奖章、“血战台儿庄”的杀敌大刀、“武汉会战”中毙敌3000余人的万家岭大捷中缴获的战利品„„

抗战初期,国民党数百万军队对日军进攻进行了正面作战,给日军以沉重打击,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者“速战速决”的美梦。“抗日则生,不抗日则死,抗日救国,已成为每个同胞的神圣天职!”,“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中国共产党率先吹响了一句句的抗战号角。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在中国共产党的积极努力和推动下,国共两党抛弃恩怨再次走到一起,中华民族全面神圣抗战从此以燎原之势燃烧起来。这场在1945年9月3日赢得的战争胜利全然不同110年前的甲午战争,中国进行的仍是一次封建王朝战争,而日本则进行的则是一次国民战。从1840年开始到抗日战争胜利的105年间,几乎所有的大中小帝国主义国家都侵略过中国,那时是怎样的一个社会状态啊!国家积贫积弱,民众被污为‘东亚病夫’众多的民众连温饱都无法解决,徘徊挣扎在死亡线上,而我们惟一取得的胜利,就是60年前的那场胜利。那是近100年来中国第一次在一场生死存亡的民族战争中取得胜利,这场胜利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唤醒了沉睡了几个世纪的中国。

“在波澜壮阔的全民族抗战中,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分别担负着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任务,形成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形势。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到处都是抗日的烽火。”是啊,你能从全民族抗战中感到一种力量吗?中华民族悠悠五千年,善良,忍耐是我们传统的美德,每当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时候,强大的不屈精神抗战精神便会从他体内迸发出来,发出震天的怒吼,释放出令人眩目的力量,击退一次次的灾难和困苦,使自己经过漫长的岁月依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并越来越发出耀眼的光芒。

国家,沉甸甸的一个词,没有国哪有家,没有家又何以有国,他 们之间的关系就是生死与共。中国共产党建党90年,在他们正确领导下新中国也建立了60多年了,祖国的面貌已经是翻天覆地的变化,繁荣、富强是世界对他的肯定认识。缅怀无数革命先烈、民族英雄,我们这一代要更加珍惜现在,积极努力,回报社会,为祖国的更加强大贡献自己的力量。

国家的强大,就意味着社会的稳定,也就能创造出祥和,幸福的生活。但请不要忘记,和平有时候是需要用生命铸就的,是需要用鲜血和汗水去维护的。所以我们在展望未来的时候更应牢记历史,保持时刻的警醒。

上一篇:衡水中学高三联考语文作文下一篇:新目标人教版七年级英语_上册词汇+句型+练习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