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篮球文化差异

2024-07-07

中美篮球文化差异(13篇)

1.中美篮球文化差异 篇一

中美篮球之战作文

8月10日是第29届奥运会中国篮球队的首场比赛。我这个小小的篮球迷肯定不会错过这场比赛。从10:15开始,我就坐在电视机前等待中国对美国梦八队的比赛。中国队的首发阵容是:姚明、刘炜、朱芳雨、孙悦和阿联。美国队的首发阵容是科比、韦德、霍华德、詹姆斯和基德。他们可都是NBA的著名球星呀,替补席上还有活塞队“四大天王”之一的普林斯呢!

比赛开始了,美国队先抢到了球,但被孙悦抢断了,他传给了姚明,只见姚明对准篮筐,准准地将球投去,进了,3分球!我跳了起来!美国队快速地将球运过去了,可是,投不进去,姚明抢到了篮板。孙悦接到刘炜传来的球,又投中了3分球!中国队6比0领先美国队,打了个漂亮的开场。中国队的队员积极拼抢,多次和美国队打成平手。14平,16平,29平!

从第三节开始,我们的队员体力下降太厉害,美国队显示出他们强大的实力,特别是勒布朗-詹姆斯、德怀恩-韦德,他们都有好几个飞身扣篮。球只要落到他们手上,他们就会来一个“扣篮秀”!

全场比赛中国队以70比101输给了美国的`梦幻之队,但是,这已经是中国对美国的最好成绩了,中国队发挥得很棒了!整场比赛的赛场上自始至终都是一片呐喊和欢呼声。这真是一场精彩的对决!这也是我有史以来最晚睡觉的夜晚!

2.中美篮球文化差异 篇二

关键词:中美,篮球文化,比较研究

一、中美中小学篮球文化比较

中小学篮球人才是我国篮球运动的后备人才,中小学生的篮球运动水平不仅显示了CUBA、CBA的未来水平,而且预示着我国篮球未来的运动水平。从现状来看,在计划经济时代,中国中小学篮球人才培养主要是通过县、市少体校训练模式,少体校一贯制的弊端已经暴露无遗,很难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小学篮球人才培养要求。在奥运金牌战略下,篮球项目在体校中的发展举步维艰,中小学篮球队伍已经在萎缩。目前我国中小学生参加篮球运动的人数、水平已无法和美国等强国相比,也没能制定出合理的符合中小学少年儿童生理、心理的赛制规则,而且常常出现“以大打小”的现象,教练员水平普遍较低是阻碍中小学篮球发展的原因之一。

在美国,中小学联赛先进行区的比赛,再进行市的比赛,最后是州的比赛和全国的比赛。比赛的主体部分是在区内和市内进行。根据中、小学生的体能和年龄不同,各级联赛都有不同的规则。如小学生比赛6分钟1节,一场比赛打4节,全场24分钟。一个球队在小学联赛中打10到12场比赛。初中比赛每节8分钟,一共打3节,全场也是24分钟。初中球队每个赛季要打16~18场比赛。高中联赛时间为3个半月,每队进行20~30场比赛,比赛时间为4个8分钟。

二、中美大学生篮球文化比较

CUBA联赛由大学生篮联主办,新推出的大超联赛将由中国篮协和大学生体协共同主办。在推进中国篮球整体发展的这个共同的大目标下,几个不同的管理协会如何做好沟通协作工作,将是两个不同联赛协调发展的重要因素。不管未来的大超联赛会怎样运作,有一点非常明确,这项新联赛之所以会产生,是因为大学篮球已经在中国篮球的整体发展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高校将逐渐成为国内高水平篮球后备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高校利用自身文化教育、科研能力、体育设施、经济实力等方面的有利条件,大力建设学校运动队,在丰富校园体育文化、深化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同时,在培养体育技能和文化素质全面发展的新型运动员人才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然而,CUBA与“大超联赛”的矛盾冲突、竞争是显而易见的,如何处理和协调好CUBA与“大超联赛”的关系,使之能为CBA联赛输出更多高水平的职业球员?这个问题值得深思。

美国大学生篮球联赛(简称NCAA)创建于1939年,NCAA的前身是美国大学生篮球联赛,1939年由美国全国教练员委员会举办了由5支大学球队参加的联赛,此后由全国大学体育协会接手主办,规模越来越大,成为美国最有影响的篮球联赛,甚至在NBA成立(1946年)后10年也是如此。NCAA一般指由实力较强的300多所大学参加的比赛,相当于大学甲级联赛。参加NCAA的大学条件比较苛刻,首先该校至少开展男女4个运动大项并有运动队,其次,球员的SAT和ACT(考试测验)测验分数有下限必须在2.0以上。它是NBA的最大后援,据统计80%的NBA球员来自NCAA美国大学生,注册的篮球运动员就有280多万人,为NBA提供了人才保障。

三、CBA与NBA文化比较

中国篮球管理中心是CBA的最高权力部门,其下属分三个部 (竞赛部、运动队管理部、经营开发部) ,负责对CBA联赛的全面运营管理。从权力分配的角度来看,CBA各俱乐部的绝大多数只能行使篮管中心所认可的有限权力,且俱乐部的双方所有者体委 (部队) 和出资企业还要对这些有限的权力进行再分配。另外,极个别的独资俱乐部的权力范围相对较大,但仍没有实现权利的统一。门票销售是目前CBA俱乐部收入的主要渠道,虽然出售广告权也是俱乐部的主要经营手段,但广告收入却微乎其微,约占总收入的5%,目前只有部分俱乐部卖出了电视转播权。据资料显示,有90%以上的俱乐部不能做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俱乐部的发展仍处于产权不明晰、责权不明确、缺乏科学管理的困境中。

NBA各俱乐部归属于几个私人投资者,是一个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实体化机构,由其所在的俱乐部管理,政府从不干预其管理。在NBA规章制度下球员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自由转会。29支俱乐部的资金来源是多渠道的,主要有:广告赞助、电视转播权转让、门票、标志产品的销售、球员转会,等等。广告赞助与电视转播权是各俱乐部的最主要经济来源。为了保证NBA不断健康发展,NBA大联盟制定了一系列严格的法规制度,这些法规制度分别从不同的视角协调联盟与俱乐部之间、俱乐部与俱乐部之间及球员与球员之间的关系,保证利益分配的均衡性。NBA正是在这种健全的制度规范条件下运作和发展着,运营与操作一切都是“以法为据”,这些完备的制度和公平竞争条件推动NBA迅速发展。

四、结论与建议

美国文化特有的创新精神、崇尚个人表现的文化氛围及求异思维、创造欲望,表现在比赛中技战术不受僵化的模式束缚,追求一种即兴的、随机应变的战术风格,带有浓厚的个人表演色彩,是美国篮球运动水平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原因之一。我们应建立合理“小学—中学—大学”篮球人才培养体系,整合学校人力、物力资源;并对中小学、大学篮球人才的培养给予资金上的大力支持。加快俱乐部产权改造,理顺内部关系,健全组织机构,建立监督制约机制,营造公平竞争环境。学习借鉴美国篮球文化,形成与世界接轨又具有中国特色的篮球文化。

参考文献

[1]苟红岚.从文化渊源透视中美民族性格差异[J].外语教学, 2002.5:91-94.

[2]赵军, 王小美.中西方体育文化与中美篮球文化比较[J].体育文化导刊, 2002.6.

3.中美篮球文化比较研究 篇三

关键词:篮球运动;篮球文化;职业篮球

[中图分类号]:G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5--01

一、当前中国的篮球运动的状况

现如今,篮球运动在中国受到越来越多的群众的喜爱,不管男生还是女生都愿意在业余时间到篮球场上活动活动筋骨,良好的群众基础,可谓是世界之最。在这些群众当中,大学生所占比例是最大的,自CAB诞生至今,不仅使中国的篮球一步步走向成熟,还是得更多人关注篮球,为中国篮球的商业化找到了“新大陆”。与此同时中国大学生CUBA的举办为大学校园中热爱篮球的青年提供了一个展现自我和提升篮球技巧的平台,这些活动的展开为中国篮球的后备力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选拔体制的不断完善,后备人才的科学、规范化培养,都将不断促进中国篮球运动的发展。更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篮球运动员陆续登陆NBA的赛场,可以说这一股“篮球火”正在中国的大地上熊熊燃烧。

二、两国不同的文化背景沉淀出不同的篮球文化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由中国的历史所决定的,从百家争鸣中凸显出的“儒、道、释”皆是以“和”为贵,在这样的历史基础下,我国篮球文化则以保健性、记忆性和表演性为其基本的模式,以宽厚待人、和平为首、注重礼仪为价值取向。而美国的历史虽不足300余年,但是也在各种文化、启蒙运动的洗礼下,形成了以功利性、竞技性和娱乐性的基本模式,以“三更”(高、快、强)为价值取向。由此可以看出,在不同历史底蕴的不同国家,篮球文化也会有很大的差异,并且这些差异可能是相互对立。

中国的篮球运动提倡“一个好汉三个帮”的策略,以团队竞技为主,所以会出现在追求整体实力的同时,不能够给那些具有特殊才能的运动员以特殊的培养方式,所以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运动员的创新能力,阻碍着中国篮球运动的发展。不可否认美国篮球运动在这点上是远胜于中国的,美国的运动员们不单单从前人的比赛中获取经验,并且以此为基础大胆地去进行创造,不断为篮球运动注入新鲜的血液。攻守技术的改善和更新,篮球技术和战术的不限于僵化,运动员的创造欲和表现能力都在他们追求随机应变的风格和个人表演色彩的同时激发出来等等,这些特点都使美国篮球水平始终处于世界篮球发展的领先地位。

三、两国篮球文化交融,引领中国篮球进一步发展

1、虽然美国建国至今的时间不算很长,但是其篮球运动已经发展了100余年,不管是在对运动员的培养方式还是选拔运动员的体制都可以说发展得相当完备。许多学生从小就开始接受篮球训练,并且可以在夏令营中和自己喜欢的篮球明星相互“切磋”,这不仅增加了孩子们对篮球运动的兴趣,也为他们以后在篮球运动的道路上奠定一定的基础。从小学到高中,学生们就已经在有着完备竞赛体制的校篮球队中学到相当的篮球技能,他们当中优秀的学员还将进入NCAA中继续学习。除此之外,文化课的成绩在美国篮球人才的选拔中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方面。借鉴美国篮球文化优秀的地方,在不影响学生学习的前提下,安排一定数量的竞赛,关注到每一个年轻篮球运动员全面发展。人才的进步也一定离不开环境的改善,教练精良的配备,运动设施的更新,都是为今后篮球运动的发展做好准备。

2、媒体的宣传对于中国篮球运动发展是必不可少的

众所周知,如今的消息之所以传播的如此之快,都是因为社会媒体的功劳,包括电视新闻媒体、网络新闻媒体等等,既然如此,合理利用媒体资源将会加快中国篮球的进一步发展。例如,NBA 总决赛便是在全世界人们在同一时刻观看下进行的,大家一起享受着篮球明星打球是动作的帅气和进球的激动。中国的篮球不仅仅要学习美国篮球对人才培养方法,还需要借鉴他们对篮球运动的宣传方法,做到能够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基础上与各个国家在篮球文化上互通有无。

3、完善中国篮球运动员的转会制度

美国NBA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其比赛依旧是长盛不衰,这不仅仅是因为篮球运动员的个人魅力,更是因为NBA中公平平等的转会制度。这种制度不仅让篮球运动员的身价不断攀升,也可以使俱乐部的老板获得丰厚的回报,而我国的转会制度就不太尽人意了。我们应该规范法规、严格管理、进行公正公平的转会,这样中国篮球的水平才能不断提高。美国NBA文化在世界的风靡,近十几年中国也在NBA这个舞台上闪亮登场,中国的篮球事业现如今已显示出蒸蒸日上的势头,但是仍然有许多方面是需要我们向其他国家去借鉴的。

参考文献:

[1]刘艳,CUBA文化探析,搏击武术科学,2005.12.

[2]闫玉,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初探,福建信息技术教育,2006.7.

4.中美企业文化的差异 篇四

从企业的形成历史和运行机制看,中国与美国存在很大的不同。由此而产生的经营管理模式,以及更深层次的企业文化方面,差异性更大。以下是几点很显著的差异:

(一)企业文化是一个层面,如果我们从更宏观的角度看,两国的民族文化差异是首当其冲的。我们从霍夫斯坦德的理论来看,中国是权力距离大、集体主义为特点,美国正好相反。这意味着,美国更容易建立一种自由平等的文化氛围,个性更为张扬;中国则更容易建立一种等级规范的文化氛围,个人要服从集体。所以美国不喜欢集权,它是没有中央银行,美国的每个州都有一个行使央行职能的金融机构;而中国的组织架构则都是金字塔式设计,我们的很多央企的架构都是总部---省--市,甚至细化到县、村。这种民族文化的差异,体现在企业文化方面,最突出的差别就是美国人的企业更容易建立人性化为主体的文化,而中国的企业则更容易建立规范控制型的文化。

(二)对企业文化的认识和应用存在差异。美国的企业建设文化,一般将更多的关注点集中到文化后期,即文化的描述都非常的简单,也很清晰。关键就是怎么去让员工按照公司文化倡导去做。而且美国企业经过长时间的发展,每当面临需要变革的时候,他们发现唯有通过文化去引领变革,其他的管理变革才会取得成效。中国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则表明,我们往往将精力放在文化建设的前期,比如我们的理念怎么描述才能彰显企业的文化品位、企业个性,而后期文化的应用则是通过培训、宣贯加一般性企业活动就万事大吉。至于企业有意识地通过企业文化的变革去引领企业的管理变革,更是少之又少。

(三)企业文化建设的方式不同。在美国,企业文化从开始形成到逐步的完善调整,基本都是由公司高层带头去做,他们一般将自身定位为文化的倡导者和践行者。而且他们很少就文化而谈文化,比如确定了文化的调整方向和内涵后,从高层到管理者、员工一般更多地思考我们如何在工作中去做,如何去调整?所以在美国,很少有专门的部门去负责企业文化,他们更多的是全员的参与。每次的文化变革,都会有一个专门的文化临时机构来引领。在中国,由于特殊的国情所致,我们的企业文化建设重担,大都落到了政工部门手中。而企业高层则只是过问或者适当关注一下文化建设进程进行。政工部门对文化的理解可能很到位,但由于他们一般缺少经营管理经验,所以在文化与管理的融合方面,往往显得力不从心。

5.中美消费文化的差异之浅析 篇五

消费模式不仅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而且还对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影响。本文通过中、美两种不同消费模式的比较,得出中国消费转型的目标不是美国长期奉行的过度消费模式, 而是要在现行的保守型消费与过度消费模式间寻求适合我国国情的消费模式, 即适度超前的消费模式。

一、中、美消费模式的比较

(一)美国: 高消费.低储蓄的过度消费模式。

在美国, 经济由生产驱动向消费驱动转型已有100多年的历史, 超前消费、负债消费、低储蓄率是当前美国消费模式的主要特征。

1.居民消费支出占GDP比重居高不下。

美国属于典型的高收入.高消费.低储蓄国家。在金融危机发生之前, 已发展成为透支消费、超前消费和炫耀性消费,个人消费成为推动美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

2.储蓄率一直低迷。

近年来美国的个人消费主要有两大特征: 一是负债消费, 二是超前消费。近十几年来, 美国人均消费支出基本上接近人均可支配收入。据美国商务部统计, 多年来个人储蓄率(当年储蓄额占个人可支配收入的比例)一直很低, 19 世纪40~ 80 年代初后呈现明显的阶段性下降特征。1997~ 2008 年, 美国依靠发达的金融创新和宽松的监管体系, 以资产为基础的储蓄代替了传统的收入型储蓄。储蓄模式的调整, 一方面支撑了美国狂热的消费, 把储蓄率推低至零点甚至是负值;另一方面, 美国消费者也为此背负了创纪录的债务。目前美国的家庭债务已经超过15万亿美元。美国消费者人均拥有6张信用卡, 2008年10月底平均每个家庭欠银行1.2万美元, 美国人贷款购房、买车、读书、旅游、健身等, 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消费信贷市场。

3.负债消费模式已难以为继。

长期以来,上至美国政府, 下至企业和消费者, 都以不同的借贷方式度日。美国政府主要通过财政赤字, 消费者主要靠借债来支撑消费。本次国际金融危机导致发达经济体特别是美国的消费者即期收入减少, 资产大幅缩水。财富递减迫使美国消费者增加储蓄、缩减消费, 逐步改变过度负债的消费模式, 储蓄率有所回升。事实上,近年来美国个人储蓄率极低甚至为负数并非居民收入不足, 而是过度消费特别是次级抵押贷款消费所致。在此次全球金融危机的猛烈冲击下, 美国许多居民被迫改变了消费方式, 限制了超前消费, 由此加剧了美国实体经济的衰退。因此, 超前消费不是一种可持续的消费模式。

4.超前过度消费成为引发金融危机的导火索。

美国人高消费、低储蓄的消费模式对美国宏观经济的影响是显著的, 强大的消费虽成为拉动美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但也使美国家庭缺乏抵抗经济风险的能力。在这种消费模式的基础上, 美国的金融机构不断创造出名目繁多的与借贷消费有关的金融产品牟利, 而美国政

府又监管不力, 最终演化成金融危机, 充分证明美国消费模式存在致命缺陷。

5.消费前景将持续乏力。

据IMF调查结果表明, 美国消费者在金融危机后已捂紧钱包, 若这种情况持续下去, 可能会打破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消费率的稳定增长趋势。美国家庭未来的消费率有可能从当前水平下滑,并导致储蓄占个人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从2009年的大约5% 升至6% 以上。

(二)中国: 高储蓄.谨慎保守型消费模式。

1.消费率低于国际平均水平, 且呈逐年下滑趋势。

据世界银行统计, 20世纪90年代以来, 世界各国平均消费率稳定在73%-79%, 2008年, 我国最终消费率为48.6%, 其中居民消费率为35.3%, 不仅与历史最高水平的52% 相比下降了近17个百分点, 而且与欧洲、日本、美国相差甚远。不仅低于国际平均水平, 也低于中等收入国家。

2.居民消费规模相对较小, 增长缓慢。

从居民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看, 1990-2007年,世界居民消费和GDP年均增长率同步增长, 多数国家居民消费要略快于经济增速, 美国、日本等国家的居民消费增长均要快于经济增长;而同一时期我国居民消费年均增长低于同期GDP 年均增长率, 两者差率高于国际平均水平。据世界银行统计, 2007年, 我国居民消费支出总额居世界第7位, 而GDP总量居世界第4位。居民消费支出呈现水平较低、增速不快的特点。

3.居民消费滞后于收入的增长。

1979~2007年, 我国经济以年均9.8% 的速度增长,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年均增长7.1%,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实际年均增长7.2%;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年均实际增长6.4%, 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年均实际增长6.4%,消费支出增速分别慢于收入0.7和0.6个百分点.4.居民储蓄余额不断攀升。

改革开放前,全国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年均增长13.1%。改革开放后, 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年均增长26.0%, 年均增长速度是改革开放前的2倍。

5.高收入群体储蓄率远高于低收入阶层。

从储蓄结构看, 分布极不均匀。

二、两种不同消费模式比较后的启示

中国和美国都是目前在全球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的国家, 但储蓄与消费的运行轨迹截然不同: 存款过度与负债累累, 形成了鲜明反差。从长远的角度看, 这两种模式都难以支撑可持续发展, 需要进行认真反思。从国情与现实出发, 通过两种消费模式的比较后, 得出了以下启示:

(一)高储蓄增强了居民抗击各种风险的能力, 减缓了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 对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新形势下, 如何看待高储蓄, 大致有两种观点: 一是认为中国经济结构存在的根本性问题是储蓄率太高、消费太低,主张大幅降低储蓄, 扩大消费甚至提倡像西方

国家的超前或透支消费;二是高储蓄率一方面可以为经济的发展提供较高的资本积累, 从而不断为总供给的扩张创造条件, 另一方面可以增强居民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 是进一步扩张消费的重要基础。事实证明, 在由美国引发的本次国际金融危机中, 中国的谨慎型消费模式起到减缓危机影响的作用, 消费需求没有受到大的影响,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仍保持了较高增速, 其原因与居民的高储蓄密不可分。

(二)适度超前消费模式更有利于当前中国经济发展, 但应建立在均衡适度的基础上。

1. 要用科学发展的眼光看待中、美两种不同的消费观。

量入为出和负债消费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消费理念, 前者遵循着收支平衡的原则, 后者建立在提前支取未来收入的基础上。一方面, 负债消费模式虽然是此次金融危机的根源之一, 但消费力量推动美国经济快速增长, 对刺激经济发展的贡献不容忽视;另一方面, 量入为出的消费方式如果过度滥用, 容易导致消费不足, 形成生产过剩, 其危害并不亚于消费过度。因此, 在反思美国式负债消费模式给经济带来危害的同时, 对中国式的谨慎消费观念也不应大加鼓励, 应该用科学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中、美两种消费观。今后消费转型的目标是要在中、美两种消费模式之间找到一个融会点, 寻求一种均衡适度的消费模式。

2. 过度超前消费不适合中国大多数消费者, 适度消费更适合可持续发展。

相对美国人的生活习惯而言, 中国消费者有着崇尚节俭、谨慎、保守的传统习惯, 不过, 这种传统的习惯正在面临新时代生活方式的挑战。

从根本上说, 我们不反对超前消费, 消费是拉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之一。但对于普通消费者和一般工薪阶层来说, 一定要量力而行, 透支消费并不适合每个人的生活, 切不可为一味追求时尚和超前享受, 而大肆举债度日。

3.人均资源不足和社会保障不够完善等决定了不能选择超前消费模式。

从发展阶段看, 中国目前还是低收入国家,而且保障也不完善, 这些均决定了超前过度消费模式不适合中国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因此,量入为出依然是我们今后应该坚持的消费理念。总体而言, 美国的超前透支型消费是建立在美国强大的综合国力、资源基础和有限的人口总量基础之上的, 对于人口众多、资源缺乏的国家显然不可能适用。

消费理念和消费方式的更新说易行难, 特别是我国作为东方大国,节俭持家的传统根深蒂固, 总储蓄率居世界之冠, 处于东方消费模式为主兼有西方消费模式的混合阶段。绝大部分居民坚持量入为出和先挣后花原则, 只有年轻人和年收入较多的家庭在学习西方人的超前消费模式。为进一步促进消费, 扩大需求, 需转变居民消费观念, 加大宣传, 大力提倡适度合理消费, 逐步改变现行的消费模式, 发展信用消费, 构建消费主导型经济模式。

6.中美饮食文化差异参考文献 篇六

Bibliography [1] Chang, K.C., Food in Chinese culture: Anthropological and Historical Perspective.USA: The Vail-Ballou Press Inc., Binghamton, N.Y., 1997.[2] Feng xueyang.Differences on Food Culture Betwee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Beihua University.2012 [3] Hall.E.T, Beyond Culture.New York: Anchor Books, 1989.[4] Margaret Visor.Evolution, Eccentricities, and Meaning of Table manners.New York: Penguin Books, 1991.[5] Samovar, L.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Beijing: Peking University Press.2004.Hall, E.(1959).The Silent Language.New York: Doubleday.[6] 杜莉,孙俊秀,高海薇.中西饮食文化比较[C].成都:四川科技出版社.2004.[7] 杜学增.中英文化习俗比较[ M].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8] 多晓萍.从饮食角度浅析中西文化[J].兰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2).p.8.[9] 李明英.社会习俗与饮食文化[J].锦州师范学院学报,1997,(3).p.87.[10] 刘承华.文化与人格:对中西方差异的一次比较[J].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2,p.105.

7.中美文化差异 篇七

随着世界联系的不断加强, 中国和西方国家的交往日益频繁, 然而在政治、经济等各个领域的交流中遇到不少误解与挫折。作为东西方文化的代表, 中美两国有着许多不同的文化特征。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东方大国, 历史文化源远流长。而美国是一个只有两百年历史的国家, 其主导文化为欧洲文化。由于地理位置、历史背景、发展过程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中美两国文化间存在巨大的差异。

2.中西文化差异的主要表现形式

2.1婚姻观的差异

以美国为例, 美国的离婚率较中国高得多。在美国, 如果某一对夫妇的婚姻历程能够超过五年, 人们就会为此感到吃惊。他们会想, 和同一个人相处那么多年不感到乏味吗?而如果有人说自己要结婚, 他将要迎娶的是他第五位或第六位妻子时, 并没有多少人会感到吃惊。对多数美国人来说, 当他们认为夫妻之间已经没有爱情时, 就会考虑并最终选择离婚。而中国人受传统伦理观、道德观的束缚, 以及考虑到对家庭其他成员的影响, 特别是对孩子的影响, 也许会维持所谓的没有爱情的婚姻。并且从封建社会流传下来的“女子从一而终”的思想至今还影响着很多中国人。

2.2对赞扬的反应的差异。

听到别人的赞扬, 美国人和中国人的回答不同。如果有人说:“You are soclever!”“Your English is so good!”美国人在表示接受赞扬时, 会高兴地说:“Than kyou!”而中国人深信谦虚是人类的美德, 往往以“No!No!I’m very clumsy.”和“my English is very poor!”之类的话回答。在美国人看来, 中国人断然否定别人的赞扬并言不由衷, 有失礼貌;而中国人则认为美国人过于自信, 不够虚心。在称赞别人的问题上, 也会反映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人们常听到美国妇女谈起丈夫工作如何努力, 干得怎样出色。她也会夸自己的子女多么聪明, 在什么地方的音乐会上演出过, 等等。在中国, 人们一般不会在外人面前夸赞自己家里的人。

此外, 中国人还忌讳男士夸别人的妻子长得漂亮, 否则就会认为他不够稳重, 对中老年人来说尤其是这样。然而对西方人来说这却很平常, 被夸奖的人往往颇为高兴。

2.3称呼的差异

在西方国家, 人们常常用名字称呼别人 (如Tom、Lucy等) , 而较少用某某先生、某某小姐等。这种做法在美国人中尤为普遍, 不仅年龄相近的人之间这样称呼, 年龄悬殊的人之间也这样称呼, 没有不尊重对方的意思。可以听到孩子叫年长的人Peter、Helen等, 甚至孩子对父母或祖父母也可以这样称呼。学生可以叫老师的名字, 老师们对此并不反感, 也不认为学生不尊重自己。中国长期以来尊师重教, 对于老师, 学生是不能当面直呼其名的, 否则会被认为是没礼貌没教养的表现。中国人自古以来尊老爱幼, 称呼涉及礼貌, 按上下、长幼有别的传统体现人际交往的社会关系。中国人常尊称比自己年长的人“您”, 在比自己年幼的人的姓前加“小”, 如“小李”, 以表示亲切。

2.4时间观的差异

在时间观念上, 中国是一个以过去取向为主的社会。尊重过去, 人们敬老尊师, 重经验, 重资历, 因为这些都与“过去”相关。中国人注重面对过去看问题, 因而有“前所未有”、“前车之鉴”之说。美国人则立足于未来。未来取向是他们重要的时间观, 在他们看来, 将来是更重要的。另外, 中国人和美国人在赴约时间观念上也存在着些许差别。对于美国人来说, 一般的社交时间差是5分钟。如超过5分钟, 迟到者就必须向对方表示歉意了。而在赴约方面中国人的时间观念相对较淡薄。但是, 越来越多的中国人的时间观念显著增强, 对于正式的社交约会大都准时赴约。

2.5伦理观的差异

传统的中国文化深受儒家伦理思想的影响, 主张礼节与孝道, 人们行事应符合传统的伦理道德观, 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人们往往以社会道德来约束自己的行为, 这也是传统中国社会得以正常运作、人际关系得以和谐的重要依据和保证。与中国传统文化不同, 美国文化深受基督教思想影响, 追求个人的自由和解放。美国人认为在家庭中, 儿女与父辈之间的关系纯属感情关系, 并非必然的道德义务关系。在美国, 父母通常只在子女成年之前尽养育之责, 而父母年老了子女也没有赡养的义务。

2.6等级观的差异

在不同的社会和文化中, 确定等级和地位的标准不同。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 历来主张尊卑有别、长幼有序, 尤其是在人与人交往时都必然受到各自的地位和角色的制约。例如, 晚辈见到长辈或下级见到上级时要主动先打招呼, 以表示尊重。在交谈时, 职位高或年长者常是谈话的主导一方, 另一方则要表现出洗耳恭听的谦卑举止。此外, 传统的中国文化有“贬己而尊人”的交际规范, 说话时尽量抬高对方的地位。如说话人表达自己的见解后, 往往会补充一句, 声称那是自己的“拙见”, 请求对方“指正”、“帮助”, 即便其见解确实很好、很正确。与中国文化不同, 美国文化强调平等。美国人认为, 一切人生来都是平等的。在美国, 父子、师生、不同职位的人并无明显尊卑之别。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关系无不体现平等观念。在美国文化中, 人与人交往时较少拘礼, 甚至子女对父母都可直呼其名。美国人在谈话中毫无年龄、辈分之顾虑, 彼此意见不同时, 常是各持己见, 不会仅仅因为对方年长或地位高而改变自己的看法。

2.7价值观的差异

在中国, 传统的价值观认为, 个人的价值是通过个人对社会的贡献体现出来的。中国人强调集体主义, 认为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主张个人融入集体, 依靠集体, 团结协作, 共谋发展。中国有句古话“有福同享, 有难同当”, 这充分表明了中国人重集体主义的文化价值观。美国是以个体主义为基本文化特征的国家, 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强调个性原则, 注重个人的自由和权利。因此, 他们主张个人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去生活, 不愿受到别人的干预和限制。个人主义使美国人习惯于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奋斗, 去独立地求生存, 求发展, 而不依赖他人。

2.8其它方面所表现的中西文化差异

在家庭内部的道谢方式上中国人和西方人人也存在着不同, 中国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帮助很少说谢谢。这并不是说中国

论日本人的“间意识”

———以其文化内涵为中心

(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外语学院, 河南新郑

摘要:日语中的“间”除了其表意功能外, 还具有很多的文化内涵, 并且作为一种意识已经深入到日本人的生活和文化中。本文从文化的视角分析其中蕴含的文化因素, 以探讨其文化内涵。

关键词:日本人“间意识”文化内涵

一、引言

提到日语中的“間” (读作MA) 字, 大家并不陌生, 它源于汉字“间”, 但又不完全等同, 在日语中它不仅使用频度高, 用法繁多, 而且这个词颇能反映日本文化的某些特征, 日本学者剑持武彦甚至在著作《间的日本文化》中干脆把日本文化称为“间的日本文化”。本文从文化的视角对日本人的“间意识”, 以及对日本文化中由“间意识”所支配的种种行为进行考察, 以加深对这一文化现象的理解和把握。

二、中日“间”的对比

汉语中的“间”表示时空意义上的一个范围, 比如“时间、空间、期间、区间、房间、人间、车间、午间”等, 日语中的“间”也表示时空范围, 除此之外, 还主要用于表示做某事的时机, 条件和场合。日语表达中各种各样的“间”随处可见。事物的间断期称为“合間”或“絶間”;朋友叫做“仲間”;缝隙称为“隙間”;两个事物间的狭小间隔是“狭間”;费事费时是“手間”;房屋有“借間、居間、洋間、茶間、土間、寝間、応接間、奥間”;天上有“雪間、風間、雲間、晴間、雨間”;地上有“谷間、潮間、波間、岩人在家庭内部不注意讲礼貌, 而是中国人表达谢意的方式较含蓄, 不常说出口。而西方国家家庭成员之间无论长幼, 只要接受对方的帮助就要表示感谢。

中国人常把提供某种服务或物品等看作是热情周到, 比如中国人在宴请别人时爱劝食且不停地为客人添加饭菜以表示热情周到, 有时甚至劝酒, 使得西方人感到无所适从。而西方人只是会礼貌询问客人是否还需要添加饭菜或饮料。

“你吃了吗?”在汉文化中是一种寒暄语, 类似于英语的“Hello”。但对不了解汉文化的美国人来说, 此话并非是寒暄语, 而会认为是对方想邀请自己吃饭, 有可能造成误解。诸如此类的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所引起的跨文化交际中的误解还有很多, 这里不再一一举例。

中国人在倾听别人讲话时, 会时不时地插话表示附和或理解。否则, 会让讲话者感觉倾听者对此不感兴趣或已经厌烦。而西方人在同样情境下则插话较少, 会让讲话者长时间倾诉, 而自己只是保持沉默, 以示对说话者的尊重。

3. 中西文化差异产生的主要原因

中西文化是各具特色的两大文化系统, 它们的渊源和发展道路各不相同。中国是一个传统导向的社会, 几千年来儒家思想一直占统治地位。中国人崇尚和谐统一, 注重集体的力量。此外, 中国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 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教训, 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使中国文化倾向于重视过去。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深受宗教文化的影响, 有着强烈的自我中心观念, 信奉个人主义。其文化价值观的核心是个人中心主义, 强调通过个人奋斗达到个人价值的最终实现。

4. 结语

在跨文化交际中, 由于文化障碍而导致的信息误解, 甚至

間”, 等等。

无论哪种情况, 日语中的“间”作为一个重要的空白区的存在意义都是不容忽视的, 比如“隙間”、“昼間”、“話は間が大切だ”。日本人是很重视空白区域的, 不只对说话来说重要, 对一切事物都很重要, 再比如:“間が抜いた音楽”、“あの間抜けめ”、“間が悪い”、“間に合う”等。

由此可见, 日语中的“间”不仅仅意味着单纯的时间、空间的概念, 更多是意味着直接影响事物整体价值判断的关键所在。“间”是一种包含着相对, 辩证思想的观念, 即一种事物与他事物之间应该具备的一种合理的, 正常的状态。

三、日语中“间”的文化内涵

在日本文化的范畴中, “间”的观念体现在许多方面。具体来讲, 在日式房间里, 有一块很神圣的空间———床の間”, 那个地方一般直挂一幅画轴, 插一束鲜花, 别无它物。也许很多外国人从实用的角度看认为这是浪费空间, 但这个有限的空间对日本人而言却很重要, 因为这是能体现房屋主人审美情趣的重要空间。另外, 和式房间的“玄关”也是“间”的很好体现。这一块既不属于“内”又不属于“外”的“间”, 而是属于内和外的过渡空间。“玄关”给主人和客人一个回旋的余地, 主人可以在这里判断是否请客人进屋, 即使不让客人进屋, 因为已经在“玄关”接待了, 也就不算把客人拒之门外。日本人很注重“玄关”, 保持它的整洁明亮, 因为这是生活中重要的“間”。

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 就是在日本乘坐电车的时候, 车门伤害对方的现象屡见不鲜。因此, 研究文化差异, 研究怎样进行正确的跨文化交际行为已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文化没有优劣之分, 我们应宽容对待文化差异。在跨文化的交际和沟通过程中, 这有助于消除误会, 加深感情, 促进中美, 以及中国和世界其他地区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 将有利于中国与世界各国和各民族文化的共同繁荣与发展。

参考文献

[1]Larry A, Samovar.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

[2]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

[3]顾嘉祖.跨文化交际[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 2002.

[4]何自然.认知语用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6.

[5]李信.中西方文化比较概论[M].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 2003.

[6]汪德华.英汉文化差异及思维方式[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2, 3:43-45.

[7]王寅.认知语言学探索[M].重庆:重庆出版社, 2005.

[8]饶纪红.跨文化交际中的中美文化差异[J].江西社会科学, 2005, 4:165-167.

[9]么孝颖.从交际主体的双向认知互动看语用失误的本质[J].外语教学, 2007, 5:28-30.

8.中美动画电影文化差异 篇八

关键词:动画电影;比较差异;文化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5--01

自20世纪60年代起,中国动画电影便开始了艰难的探索之路,《宝莲灯》和《麦兜故事》都是中国电影人创作成功的杰作。进入21 世纪之后,越来越多的人把目光投入了动画电影,正是这种探索促使着中国动画电影的发展有了质的飞跃。但是,在与美国动画电影的较量中,中国依然暴露出很多缺陷,因此比较后才能更加深入地了解自我,并寻求更好的发展。

1.二者比较

1.1主题

美国的动画电影往往都是以孩子成长、环保健康、乐观向上为主题,成长是一个很大的方面,既可以指人心灵的成长,还可以理解为个人的成熟,每一部动画电影中都伴随着一个个动画人物的成长历程,这种成长往往是缓慢的、隐秘的,使观众跟随着角色一起成长,这就是很多美国动画电影中做得非常成功的一点。《冰川时代》系列中的松鼠其实就是一个乐观的象征,它令人捧腹大笑,让人们收获开心,对生活乐观。

相比较而言,中国的动画电影似乎缺少了明确的主题,虽然在很多影片中也有着和美国类似的主题表达,但是这些主题的融入都不够自然流畅,而且具有模糊性,说教意味太浓,这些都是很大的弊端。《喜洋洋与灰太狼》系列是中国动画电影市场近年来比较成功的作品,但是通过与美国电影进行对比,就会发现其过于概念化、模式化,台词过于苍白,剧情也显出幼稚。模糊的主题会使得一部影片失去了其灵魂,同时也失去了其针对性。

1.2人物和语言

再从塑造的艺术形象来看,美国动画电影的人物造型显然更为新颖,而且个性更加鲜明,使观众印象深刻,而且取名也别有一番心意,一般选择简单易记的单词作为主人公的名字,再借助一些有代表性的肢体语言以及表情来丰富人物形象,让人物具有唯一独特性。而在台词上美国动画电影做得也相当成熟,影片在令人欢乐和感动的同时适当地在台词中加入了一些至理名言,使不同年龄段的观众都能进行思考。

中国动画电影的人物在比较之下就显得简单、片面而且模式化,很多人物形象的造型基本一致,在个性、体型以及着装等方面没有太大的差异,这种统一化很容易使观众因为难以区分而产生视觉疲劳。从语言上看,中国动画电影却仍局限在很低幼的层面,从台词的设计就能感受到,幼稚的语调以及幼稚的剧情,使得不少成年人对于动画电影不屑一顾。另外,台词的说教意味十分浓烈,让懵懂的小孩往往一头雾水。可喜的是,近年来我国动画电影在这方面已有所改善,业界内外也都认为只有拓宽受众面,提高各年龄层次人群的关注,才能更好的促进国产动画电影的发展。

2.造成差异的原因

经过比较,可以发现中美动画电影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中国的动画电影相比之下暴露出种种的缺陷,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有很多,需要逐一分析,然后才能找到提高的方法。

美国动画电影之所以受到全世界观众的喜爱。是因为在制作之前就已将影片的受众对象设置于全球,面向所有全世界的各国观众。那么美国动画电影是如何让全球人接受和喜欢的呢?为了实现这种理念,动画公司往往在动画电影的策划,进行了很多针对性的努力,把各民族的风味融合在一起,强化角色动作的表演性,做到了商业性与娱乐性的高度统一,使观众得到娱乐和享受的同时,实现商业利益。美国的这种全球化的定位策略,正是美国动画电影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反观中国动画电影历史,从中国第一部有声动画《骆驼献舞》以来,例如《铁扇公主》、《大闹天宫》等具有很大世界影响力的好动画片的成功拍摄,中国动画也显然已经取得了丰硕得成果。然而在今天全球化的浪潮中,我国的动画创作者却对自己的传统文化丧失了信心,迷失在西方看似先进文化与科技的黑洞之中,迷恋高科技动画制作,过度崇洋媚外而导致舍本逐末,丧失了应有的文化气息,导致中国动画的日渐衰败。而且就制作动画水平来看,经调查发现,近年来国产动画电影的制作手法还普遍以 2D 为主,与 3D 表现手法相比,缺少真实、立体与生动性。虽然有政府大力扶持,但制作公司众多,布局分散、实力不均,使得作品难以保持一贯的风格水准,生产系列作品更是不易。

3.从差异中展望中国动画电影

2012 年 《动漫蓝皮书:中国动漫产业发展报告 (2012)》 指出,“十二五”期间是我国动漫产业的重要战略转型期,动漫产业的发展不仅需要政策扶持,更需要突破发展中的障碍;从动漫大国向动漫强国跨越的攻坚时期,产品不仅要实现量的增长,更要实现质的飞跃。中国动画电影,可以借鉴美国动画电影的一些制作模式,在制作一部作品之时,先做好市场评估调查,对剧本不要急于求成,只看眼前利益,还要摆脱“低幼”的标签,这样才能把市场做大,获得更多更长远的利益。

尽管中国的动画电影在近几年已有很大进步,但通过多方面的比较不难看出我国在动画电影创作上与世界优秀国家仍存在一定的差距。首先我们必须确定好想拍的动画影片的主题,选择较为新颖的题材,精心设计每个动画人物的艺术形象用来以加深观众的印象,增添角色知名度,在台词设计上也要考虑到观众受体的范围,并虚心向国外前辈学习优秀的创作技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促进中国动画电影的发展。

结语

近年来,国产动画产量不断增加、动画人才不断涌现出来、从业者队伍也在不断壮大,一条集制作、发行、推广的完整的动画产业链正在以飞快的速度形成。虽然就目前在世界的影响力方面不敌美国动画电影,但是我们坚信,在所有动画电影人的不懈奋斗以及政府的政策扶持下,我国原创动画电影的技术水平定会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徐丕文.中美动画电影创作比较研[J].电影文学.2013.(18)

9.中美学生的差异 篇九

最近看了一些有关中国教改的视频和美国教育的资料,发现由于长期中美教育教学理念的差异,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就表现出明显的不同,特别是中国学生到美国留学以后,在美国老师眼中中美学生的差异较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中国学生在课堂上比较自律,遵守纪律,而美国学生比较自由散漫,不拘一格。中国学生对违反纪律、犯错误大都比较害怕,而美国学生认为犯错误理所当然,他们认为只有不断的“试错”才能找到正确的答案。而美国老师往往也鼓励学生犯错,这样学生就可以大胆地思考、提出不同的意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他们的理念是“试错”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另外,美国教育还特别重视研究性学习。比如理科学习以项目研究为主,自己选择研究题目,写项目报告,报告不能直接抄录书本或网络上的观点、语言,引用必需注明出处,与我们大学论文基本一致,这是我们中国孩子的软肋。

2、中国学生在课堂上喜欢被动接受知识,很少发言提问,也不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可以说在美国课堂里中国留学生是发言最少的人。而美国课堂里所有老师都喜欢讨论式教学,常常让学生讨论对某个问题的看法,学生自由发言,提出观点,并指出支撑观点的依据。美国老师只在个别时候做一些启发引导或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激起学生进一步讨论。美国老师的教学理念是获得知识的过程比获得知识的结论更重要,他们认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远比收获一两个结论重要得多。尤其是学生毕业以后离开学校这种能力在工作中将终生受益。可以说独立思考、质疑一切、敢于创新是美国教育的灵魂,自由是创造之母,批判性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源泉,是美国教育的基石。由于美国学生从小就在这种讨论式的课堂气氛中长大,他们也习惯于这种教学,经常主动问问题,主动参与讨论。有的学生为了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不惜在课前花大量时间查阅资料。而中国学生初次在这种课堂里会感到无所适从,常常觉得课堂里没学到什么东西而苦恼。中国学生从小在中国课堂里习惯于听讲记笔记,被动接受老师所讲的知识。老师很少营造讨论气氛,学生更注重获得知识的结论而不是获得知识的过程。相当一部分中国学生不主动思考遇到的问题,迷信老师和课本提供的标准答案,没有质疑一切的精神,也不主动请教老师,常常囫囵吞枣、死记硬背结论。另外美国课堂还特别重视体验和参与。比起我们的课堂教学,美国中小学课堂教学的密度小得多,但是课堂活动往往丰富多彩。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老师们更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感受和内心体验。所有的课堂活动都尽可能让学生参与其中,动手又动脑,其中不乏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游戏形式。由上述分析可知,美国学生收获的是获得知识的过程即学习方法,而中国学生收获的是知识本身和知识结论。

3、中国学生为高考而学,而美国学生为兴趣而学。美国学生没有固定的班级概念,大家各自按照自己所选修的课程去上课。课间时,学生们在各个教室之间匆忙奔走,根本没有在教室和楼道里追跑打闹的工夫。美国多元化的教育理念特别重视个性化教育,注重因材施教,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学校提供多种课程和课外活动供学生选择。他们认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潜在的强项和特长,需要学校帮助他们开发出来,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就感。他们的学生很多都是按照自己的兴趣在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按照兴趣学习,大多数学生不仅能获得快乐和成就感,而且还能持久专注于某一领域,也容易在这一领域做出贡献,所以为什么他们的诺贝尔奖获得人数那么多也就不足为奇了。我们中国学生往往从小就树立要考好大学的理想,考上好大学是为了找一个好工作。这种功利化的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学生。中国的教育可以说是一切为了高考,不管学生是否喜欢,大家都在为过高考这个独木桥而拼搏。由于没有注重个性化教育和学生的兴趣特长,中国的学生就像是大工业化时代流水线上的产品一样,由一个模子铸出来的。事实上,抹杀学生的兴趣特长,不承认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按照一种单一课堂教学模式和评价体制只会使极少数学生获得成就感,大多数学生会感到沮丧,压抑,这样也就谈不上具有创新能力了。

4、美国学生的动手能力明显强于中国学生。这种差异从幼儿时期的家庭教育就开始出现了分化。中国学生从很小就开始学习数数、识字、背古诗等,中国家长常常以自己的孩子在4—5岁就能识多少字,背多少古诗而自豪。这些急于“拔苗助长”的家长觉得,应该让一个4岁的孩子提前掌握小学的知识内容,因为大家都怕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而这时美国的孩子在堆积木,学会把自己的玩具用完后整齐地放在箱子里,按照家长要求做一些力所能及的简单家务,如叠被子,将垃圾放到指定地点、洗车等等。任何事美国家长都鼓励孩子们自己去体验, 自己去独立解决。总之,整个少儿时期,中国孩子更多地在各种兴趣班动脑学习,而美国孩子则按照自己的兴趣更多地在动手体验生活。学校里的情况也不容乐观,美国课堂里凡是能通过实验解决的,一定让学生亲自动手体验。而中国课堂里的教材必做实验也不一定让学生做,特别是那些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学校以及那些学生人数较多的大班和超大班,教师常常是在黑板上讲实验。一切为了高考的应试教育深入大多数中国人包括一些政府官员、校长和教育工作者的灵魂。在中国大地由于这种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功利化培养,中国学生养成了懒于动手操作的习惯,甚至高中毕业还洗不来自己的衣服,教育培养出的人才往往是高分低能者,更谈不上创新能力的培养了。科学研究表明,幼儿经常动手活动可以促进大脑发育。调查表明凡是少儿时期喜欢动手的人在成人时期更不容易失业,而不喜欢动手的人在成人时期不仅容易失业还容易罹患心理疾病和精神病。

5、美国学生特别重视体育锻炼。美国的教育理念认为没有强健的身体,其他再好也没有意义。美国的学校里体育课甚至比语文数学重要。体育课也是学生最喜欢上的课之一。学校体育设施不仅完备,还根据学生兴趣开设了篮球、排球、橄榄球等等各种兴趣班供学生选择。每天下午3:30后是学生的运动时间,私校为学生提供免费的运动辅导,春季以室外运动为主,冬季以室内运动为主。每个学区都会组织校际间的篮球、足球、曲棍球等运动竞赛,比赛时学生和家长都自愿去助威呐喊。而中国的体育课往往比较单一,有些学生甚至不喜欢上体育课。毕业班的体育课常常被中、高考科目替代。在一些学生家长老师的心目中体育课可有可无,无关紧要。不重视体育锻炼使得学生的身体素质明显下降,近年来近视眼和肥胖儿增多就是一个明显实例。

6、没有社区实践活动也是中国学生的一大缺失。虽然中国的新课标教育体系里规定了社区实践活动课,但很多学校都是流于形式,没有多大意义。全社会没有建立起可供学生社会实践的体系,包括认识、实践基地、评价和考核以及登记制度等等。社区实践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而且还培养了学生认识社会、关爱社会、感恩社会、回馈社会的情感,为将来做一个合格劳动者打好基础。学生没有进行真正意义上的社区实践,不能不说这是中国教育的一大遗憾。美国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合格的公民。他们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的艺术就是社会生活的艺术,其目的就是使人适应这个世界。从整体上讲,学校培养不出天才,而是要培养好的公民,公民培养好了,人才也就有了。因此他们要求每个学生一定要完成规定时间的社区服务。

10.中美大学教育差异(共) 篇十

大学教育的目标:由于历史和经济发展水平等诸多原因,本科教育被定为成培养某方面专业人才的专业教育。在于培养工具式的人才。

任何高等院校的内部结构都是纵横交错的,纵的方向是本科教学,横的方向是科学研究。不同的学校其内部结果是不一样的。高校的内部结构:我国的高校在纵横方面趋于雷同。依国际经验,我国的本科教学的方向不能多,横向的交叉学科,研究机构可以多些,但我国的高中生考入高校往往被分入几十个不同的系、院。

中国教师地位较高,上课计划、内容、方法、考试由国家教育部统一规划处理,重于基础。老师与学生不等位。

由于中国国情,大学生毕业面临就业压力大,而大学的教育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教育教学过程与就业指导脱节,教育中,学校重视招生而轻就业,导致学生就业之后很难提升空间与自身发展。

总结:每种教育制度,都是由各国传统文化结合国家发展需求所制约与联系。国情不同,教育体制本质不同,结构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方向便有本质区别,各有所缺。能做到的,是适合性的调整与改善,针对性与普遍性并存的取优教育。

24次考试机会,可择最高分报考大学。分数只为进大学小比例条件。其课外活动,老师推荐更为重要,社会与家长给予升学压力小。

美国人认为大学本科教育是一个自由人最基本的教育,它帮助一个体成长为一个具有理性思辨能力和批判精神的健全人,使其成为一个称职的文明社会公民。

国外的一流的研究型大学纵向简洁,横向丰富。把广博教育放在培养本科生的首位,把专业培训放在次要位置;一流的高等职业学校丰富,而横向简洁。

美国老师地位中等,上课计划、内容、方法、考试基本上由任课老师定,思维比较活跃,重于学生的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老师与学生关系平等。

11.浅谈中美餐桌礼仪文化差异 篇十一

关键词 地域 文化 餐桌礼仪 文明发展

餐饮在我们的生活中从始至终都是重要的部分之一。当然也成为了文化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拥有不同的餐饮文化。当你在和使用不同方式进餐的人一直吃饭时,如果你不了解他的饮食文化那你就会陷入尴尬。我们不可能将全世界的饮食文化全都列举出来。那么就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中国与美国的饮食文化中的不同。如果你被邀请参加一个重要的正式晚宴,那么你的餐饮知识会引领你走向成功。

一、中美餐桌礼仪对照

说到餐桌文化,它包括了很多关于文化与进食习惯的东西。就像饮食习惯是了解一个人或一个文化的最好的方法,让我们来通过中美不同的餐桌礼仪来更好的解读中美两国人吧。

(一)餐桌摆设

如我们所知,美国人的餐具是刀叉而中国人的是筷子。用具的不同导致了彼此的文化礼仪各不相同。让我们先来了解美国不同的餐桌摆设。

在美国,面包或沙拉的盘子要放在主盘的左边,而酒杯要放在右边。如果有面包刀,将它们刀柄朝右放在面包盘上。如果沙拉先上,吃沙拉的叉子就要放在离主叉稍远的左侧。如果有汤,汤匙要放在比刀稍远的盘子的右边。甜点的餐具,如小叉子和茶匙应平行的放在主盘上面,但经常也会与甜点一起上。为了方便,一些餐厅与宴会女主人不会依附这些规矩,而是在每个座位都放一个统一的用具。

如果有酒杯和水杯,酒杯要放在右侧刀子正上方的地方,而水杯要在酒杯的左侧偏向45度更接近用餐者的地方。咖啡或茶杯要放在餐具的右边,如果空间不够就放在餐具的上方。杯子的柄要指向右侧。

主人经常会为宾客提供餐巾布。而提供餐巾纸的时候,宾客要将其和餐巾布一样对待而不是团成团或撕成片。餐巾应放在盘子上或叉子的左侧。

如果你被一个美国家庭邀请用餐或与你的美国客人一起用餐,你需要谨记这些知识。否则他们会认为你很粗鲁,至少在餐桌上表现很不礼貌。

当然与此同时,当外国人来到中国经商或被中国的家庭邀请用餐的时候,他们也需要了解中国的餐桌礼仪,这样会更快的在中国取得成功或交到中国朋友。而作为中国人,应该更了解这些礼仪。否则就会被外国人取笑不了解自己的文化。

一般来说,中国现代的饮食与美国的相比更不拘礼节,尤其是与中国古代相比。中国的餐桌礼仪在封建王朝时期尤为复杂,他们可以为了一次晚宴而使用很多碗盘和餐具并且要尊重长辈,不失体面。而现在,一些礼仪仍广为人传。

尽管主人热情好客,我们也要记得将筷子水平的放在餐者面前,并将尖的一头指向左侧。要注意,中国的筷子是有钝的锥底,而日本的筷子则是尖的。如果有蘸酱,酱匙则会放在汤碗的上方。饭碗要放在汤匙手柄左侧的上方。将主菜碗放在汤匙的右上方。所有主菜都放在桌子的中心,而用餐者自己吃自己的,或者给宾客夹菜。我们可以说中国的餐桌文化就是筷子文化,任何小事都会影响你的方式甚至会给你带来麻烦。因此,了解一些关于筷子的规矩是没有坏处的。

筷子要用右手的拇指和其他两个前面的指头正确的握着。在不用的时候,要把筷子两端对齐的放置在桌子上。一般情况下筷子都是用右手使用,但有时也会出现左手使用的现象。尽管现在用哪一个手使用筷子都可以,但仍有少数人认为用左手使用筷子是不合礼数的,其中一种说法就是在圆桌上用餐时会给旁边的人造成麻烦。

在决定夹什么菜之后再下筷,而不能在盘子里翻来翻去。在夹菜的时候,决不能像使用叉子一样用筷子的尖部去叉,也不能撕开像蔬菜那样的大的菜品。而在一些非正式的场合下,一些小的菜品或像樱桃番茄和鱼丸那样难夹起的菜品是可以用叉的,但即使这样也会使一些传统主义者皱眉头。

(二)座位排序

美国的传统桌子是方形的,由于大部分人都是使用右手的,因此荣耀的位置是主人的右手边。男士要先帮助自己右侧的女士入座后才可入座。男主人要让女贵宾坐在自己的右手边,而女主人要由她左边的男贵宾邀请入座。为了移动方便,女士应从椅子的右侧入座。除非有特定的要求,其他的宾客都是没有主次之分随便坐的。

座次尽量要男女穿插着坐,当所有女士都入座后男士才可入座,主人应在开餐前最后入座。在私人住宅,主人应提供放置钱包的地方,宾客不能将钱包带到饭桌上,而在饭馆或公众场合则要将钱包放在膝盖上或手边。

中国的传统桌子是圆形的。体现出了中国人向往和谐的一面。当主人招呼入座的时候,宾客要按照主人安排的顺序入座。作为主人安排座位的规矩是有点复杂并严格的。第一个规矩就是在家庭聚会中,贵宾一定是这个家庭里最年长的人。而贵宾都要坐在面向大门的位置,如果没有面向大门的位置,那面向南方的座位就是贵宾的位子。

第二个规矩是按照“社会地位”安排座位顺序。甚至于普通的家庭聚会,这种“社会地位”则是由于宾客与主人的亲密程度来体现的。相反,在那些正式宴会中对社会地位的体现却不是那么明显。

离贵宾最近的就是那些地位高的宾客的位置。没有左右之分,只要是离贵宾近的位置就是地位高的象征。但即使有规定的社会地位之分,主人也会尽量为了给宾客们提供良好的谈话氛围而将位置混合安排。

(三)餐桌气氛

从座位排序上,我们不难看出美国与中国不同的餐桌气氛。美国人就像他们的桌子一样,每个人都保持着合适的距离。每个人都彬彬有礼。你可能会感觉到友好但很正式,会感觉到乐趣却不能完全沉侵于此。你会一直记得你是谁,你要如何表现。而在中国的餐桌上,人们会把你当成他们的家人一样对待。你要尊重长辈,但和他们交谈会很愉快;你会感觉到主人的热情好客,但不要为此失去尊严。

二、造成不同的原因

造成中美餐桌礼仪文化不同的原因有很多,我着重选择了历史背景与人们的思想观念这两点来解释。

(一)历史原因

中国具有悠久的文明历史。作为最古老的国家之一,中国一直被她热爱和平的人民引以为荣。中国的富贵人家,总是将家族的利益作为第一考虑的事情。在商周时期之后,这种家族价值观以深入中国人的内心。这一价值观在中国的餐桌礼仪上就表现在圆桌与尊敬长辈的方式上,而对于这些,中国的圣人孔夫子的教育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相对来讲,美国则是一个比较年轻的国家。美国的历史是从传统的独立内战开始的。起初它是由临近的一些种族和部落所组成,由于长时间的殖民统治,美国从英国和其他占领国的文化中吸取了很多文化和习俗。因此,现在我们可以在美国见到很多欧洲的文化习俗。同时,美国是与殖民者斗争而获得了自由,因此美国人坚信对自由的追求和权利。这就是我们所见的美国餐桌气氛的原因之一。

(二)思想观念

中国人在心态上被孔夫子的教育影响很多,表现在好几个方面,比如行为、尊严的意义以及该做的事。从在餐桌上的交谈来看,我们会发现中国人在餐桌上不会谈论严肃的事,他们会尽量的提升气氛。他们相信“家庭和睦是最好的”,他们会尽力去避免任何冲突任何事去破坏和睦的用餐气氛。孔夫子所教育的“仁”与佛教是对中国基本价值理念的另一大影响。在中国,吃是最重要的事情。当你遇到一个中国人问你“吃了没?”,那就是他们在用关注你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的方式来关心你。

相反,在美国,人们尽量避免谈论私人问题。他们打招呼的方式是“你好吗?”,而与你进行交谈是由“今天天气不错,不是吗?”来开始。他们不会像中国人那样谈论家里的事,他们对你家里的人做什么毫无兴趣,而中国通常会了解到你家里的远方亲戚的关系。相比他人美国人更关心自己。

三、总结

不同地域的餐桌礼仪也各不相同。与所有文化相比,中美之间的差异根本不足为奇。一个小小的餐桌礼仪,就反映出了中美之间不同的文明发展,并且随着世界各国之间越来越多的亲密接触,不同的文化渐渐会碰撞到一起。当我们真正了解到“世界就是一个大城市,所有的人类都是这个城市的市民。”这句话的含义时,我们就会看到学习不同文化的优势并接受我们生活中的不同。饮食是人类生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了解不同的餐桌礼仪文化已成为了接受多元文化一个重要的方式。

参考文献:

[1]郭鲁芬,余慧君.中西方餐饮文化差异所带来的思考[J].商业经济文荟,2005.

[2]De Mente, Boyd (1994). Chinese Etiquette & Ethics in Business. Lincolnwood: NTC Business Books.

[3]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4]“Tudor Rose”(1999-2010).“Victorian Society”.AboutBritain.com. Retrieved August 9,2010.

12.中美篮球文化差异 篇十二

文化部副部长、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王文章,中国驻美国大使馆公使衔文化参赞李冬文,文化部艺术司司长董伟,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研究生院院长田黎明,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助理、文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贾磊磊,美国国家人文基金会主席吉姆·利奇,美国总统艺术委员会执行主任瑞秋·格斯林斯等出席开幕式。出席论坛的中方学者,还有刘梦溪、莫言、刘祯、吴为山、李胜洪、欧建平、徐累、于丹、金灿荣等。美方出席论坛的有来自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波士顿大学以及美国总统人文艺术委员会、美国学术团体联合会等著名高校和艺术机构的专家、学者和艺术家。

王文章在论坛开幕致辞中指出,不同文化的交流会使双方文化更具创造性。今天的中国处在改革开放的新的发展时期,开始以开阔的胸襟和眼光吸收世界优秀文化,包括美国电影等在内的多种文化产品进入中国民众的视野,美国的现当代文化艺术也为中国的学者和艺术家所熟悉了解及借鉴。中美文化交流正在迈向一个不断升华的历史时代。它不但沟通两国人民的心灵与情感,增进理解和信任,还对维持中美两国关系健康、稳定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吉姆·利奇在致辞中说,文化的作用巨大,人们从对世界了解比较深刻的作家的作品中,能够了解和认知我们的世界,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彼此的交流。

中美文化论坛是根据2008年文化部同美国国家人文基金会签署的《关于鼓励人文学科学术性研究和文化遗产保护合作事宜的谅解备忘录》而举办的,其宗旨是为中美两国在文化领域建立一个公共性、学术性、互动性的定期对话机制。2009年11月,国家主席胡锦涛与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北京举行会谈,发表了《中美联合声明》,其中强调人文交流对促进中美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并进一步明确了建立新的双边机制,召开第二届中美文化论坛,以期全方位推动中美两国文化领域的高端合作。2010年5月,国务委员刘延东和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在北京联合主持了“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机制成立仪式暨第一次会议”,再次强调办好第二届中美文化论坛,凸显了两国领导人对此论坛和两国文化领域深层交流的重视。

第二届中美文化论坛为文化艺术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促使人们从动态开放的视点考察不同文艺形态的发展,并在此基础上探求共同的文化建构。莫言指出,好的作品里必有一种人类共同的价值存在。假以时日,中国作家的作品也会对外国的包括对美国的年轻作家产生影响。田黎明指出,中国文化遵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人文思想,中国画在今天展现了它独有的人文高尚品质,这是中国人的精神财富,也是属于人类的共同精神财富。李胜洪指出,艺术交流在文化交流中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了解一个国家,可能首先是从艺术的角度了解的。

与会学者一致认为,文化交流的目的不是消除不同的价值观,而是欣赏、理解和解释这些价值观。如何在东西文化碰撞、冲突、融合的背景下,构造良性互动的交流范式, 是中美两国文化学者共同关注的现实问题。刘梦溪指出,文明的融合,首先需要文化沟通。文化沟通不仅是文明人的礼仪,而且是文明人的智慧和生存方式。于丹指出,中美文化论坛以文明对话的方式呈现各自对于当今社会和历史文化的态度,这种态度的交流比我们的结论更为重要。贾磊磊指出,在全球化的历史语境中,如何通过有效的文化交流方式,来缩小和弥合人类社会在文化领域的对立与冲突,是个十分紧迫而又重要的问题。我们不能期待仅仅通过经济的方式来加强国家之间的联系,国家之间的文化问题必须通过有效的跨文化交流方式来解决。

美国波士顿大学教授埃里森·布莱克利指出,21世纪是第一个全球在所有主要社会中都面临新水平的文化多样性挑战的世纪。美国学术团体联合会主席余宝琳指出,我们必须坚持文化和人文知识作为中美文化和经济联系的基础的重要性。美国克利夫兰市凯斯西储大学教授亨利·亚当斯认为, 应该首先考虑中国学者在借鉴西方时怎样满足自己的基本文化需求,其次要考虑中国的主流艺术如何帮助西方人重新激活西方艺术、激活西方历史,来表现现在的世界。

13.中美教育差异与礼仪习惯 篇十三

——美国海外研修报告

高一九班 wjq 美国,一个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国家,更是让无数人向往前去一探究竟。很幸运的是,这个假期我参加了嘉峪关市酒钢三中举办的第十一届海外研修学习团中的美国团。在学校老师的陪同与照顾下,我体验到了中美生活方式的差异,以及美国本土文化、国外认知与礼仪习惯等等珍贵的感受。

家庭篇

国际航班上十几个小时的飞行,时差的神奇变化,抵达洛杉矶机场后乘坐大巴车的一个多小时辗转,从当时间中午两点半起踏入美国国土,再到指定地点集合时已经是下午六点左右。可真是“艰辛”啊!但是美国妈妈的热情招待冲淡了旅途的疲倦。她热情的介绍给我们家庭中的成员,带领我们参观她家中的照片墙,游泳池等等,随后的日子里我们一起送她的女儿上幼儿园,一起看电影和她家的猫玩耍,相处的很好。

在我印象里最深刻的一次是我同美国妈妈说起另一个中国地区来美国和我们在一所学校里研学的女生,她告诉我她的住家对她和她的同学非常的冷漠,甚至有时以工作太忙没有时间为由,拒绝给她们做晚餐。她听完后感到非常的不可思议和愤怒,她说:“我认为这种人是没有资格去接待外国来的孩子的,这让我为她感到羞耻!”,然而当她发表完她自己的看法时,她严肃且认真的问我,“那么,当时 的你是怎么做的呢?”我告诉她我当时的想法和如何帮助那位学生解决这些问题,她很高兴我是用合理的方式帮助别人。在这件很平常的对话中,我却感受到了美国家庭对子女的教育更关注她们对事情的处理方式,从小培养对事情的应变能力。所以使得美国的孩子大多很有自主性,自我管理能力胜于我们。学校篇

来到学校的第一天,我更多的是紧张而不是激动。在没有翻译器的情况下对口语不好的我来说,独立的一天学校生活以及全英文式教学,是一次非常大的挑战。

早上来到学校和学伴打过招呼后便来到了教室,美国学校与中国学校的差距更显现出来。这所高中里学生们上课是根据自己所喜爱的科目来自行选择的,并没有固定的班级与固定老师办公室,每一个老师都在自己相应的教室里。我上的第一节课是科学课一节课是两个小时,来到教室里桌椅并不是有序成行排列的但也不杂乱,上课的人数也并不多大约30个左右的学生。上课前一小时进行了小的测验,他们并不是写试卷什么的而是人手一本笔记本电脑,在其中登录自己的账号来完成测验的。科学测验中包括了生物、地理、物理、天文等一系列学科的题目,可见其课程涉及的广泛程度。在完成测验后,系统会给每位学生整理出错误的题目已经所用的时间,更让学生注重出错的知识点上。我感觉非常的惊讶,惊讶他们教学设备的先进与其教育方式的独特。第二个小时我们在课堂上看了一部有关生物的科幻电影,电影中超凡技术让大家不经赞叹,我认为这更是让学生在基础知 识上开发与创造新的东西开阔眼界,让学生更富有创造力。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并没有上课不准站起来在教室走动、吃东西、说话等等的规则,但大家都很自觉没有老师过多的提醒。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在上课铃响的那一瞬间,原本说话聊天的同学听到早晨第一节课的铃声后全体起立,转身面相教室后方悬挂的美国国旗行注目礼并且宣誓一直到铃声结束。我的学伴告诉我,不论什么时候他们总会这样做的。那时候的我心中充满的是赞赏,这种全靠自觉并没有强制要求要做的事情却体现了每一位美国公民对祖国的热爱。

现在是西班牙语课时间!今天我们进行了西班牙语考试,然而正是这考试让我又是吃了一惊。每一位同学发到一张特质卡片上画着黑色方块组成的不同几何体,每一个几何体的一边有小的A、B、C、D标识。投影机上投影出题目,学生得出答案后举起手中的牌子,所选选项朝上。老师拿手机用相应软件如同微信中扫一扫一样的,扫一圈每个人的答案,投影仪上显示出全班选项中的所占比例和正确的答案。印象中严肃紧张的考试,在这里充满了乐趣。我也积极参与了进去尝试做题,我想这会是我未来一直能铭记的事情。

下午三点二十分全校学生便结束了一天的学习生活,放学后学生们可以回家也可以留校参加社团活动,比如男孩子大多参加运动,女生则排练舞蹈。

转眼到了在学校学习的最后一天,早上第一节课我将带来的礼物送给我的学伴,我的学伴很惊讶但喜悦却在脸上显现无法掩饰。整节 课她都非常激动的与我谈论关于中国的十二生肖的故事。我告诉她许多关于中国十二生肖的神话故事,她非常的感兴趣并且在网上查找了自己的生肖。下课后我找的我的科学课老师并且给了她一份礼物,她很激动的给了我一个拥抱并且祝愿我未来每一天都很幸运。我深刻感受到这里老师与同学的热情,不舍之情再次涌上心头。

放学后我们进行了结业典礼,我的学伴用中文给我写了一张祝福语当做惊喜送给我,我们一起听了校长的讲话和学校老师代表的讲话后我们在学伴和老师前用英文做了一个简单的演讲。随后颁发了结业证书和校长学伴合影,许多学伴都偷偷的抹眼泪。我们也被这个气氛感染了纷纷热泪盈眶。

游览篇

离开学校的我们却并没有离开美国,我们开启了新的体验方式。我们参观了星光大道、柯达剧院、格里菲斯天文台、盖蒂博物馆、美国最顶尖的公立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游玩了圣塔莫妮卡海滩、好莱坞环球影城、迪士尼世界等景点,深入其中感受其科技文化的发展,人民生活的便捷与轻松,自然景观和影视的发达。开阔了我们的视野,也提升了我们的目标!在城市中的游览让我不得不佩服的是美国公民对交通规则的重视,红路灯并不像我国一样遍布每个路口,但只要到路口,人们都会自觉减速礼让行人,同样行人也没有闯红灯的现象。六个车道的单行道即使在上班上学的高峰期也不会出现严重堵车的情况,更是听不到一个汽车喇叭的声音,只有车呼啸而过的声音。人们极力把噪音降到最低。在景区中,人们更是有秩序的排 队不拥挤不喧哗,有顺序的进入景区。景区中每一个体验项目,工作人员都会询问团队人数来保证尽量一个团队共同体验游乐项目,可以说是将服务近到极致。

完结篇

上一篇:晋商银行员工培训问题研究下一篇:老王免费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