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八阵图》全诗翻译赏析

2024-08-26

杜甫《八阵图》全诗翻译赏析(共3篇)

1.杜甫《八阵图》全诗翻译赏析 篇一

八阵图原文翻译及赏析(2篇)

八阵图原文翻译及赏析1

原文: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名成一作:名高)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译文

三国鼎立你建立了盖世功绩,创八阵图你成就了永久声名。

江水东流推不转你布阵石头,千古遗恨你灭吴失策功未就。

注释

八阵图:由八种阵势组成的图形,用来操练军队或作战。

盖:超过。三分国:指三国时魏、蜀、吴三国。

石不转:指涨水时,八阵图的石块仍然不动。

失吞吴:是吞吴失策的意思。

赏析: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两句赞颂诸葛亮的丰功伟绩。第一句是从总的方面写,说诸葛亮在确立魏蜀吴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局势的过程中,功绩最为卓绝。三国并存局面的形成,固然有许多因素,而诸葛亮辅助刘备从无到有地创建蜀国基业,应该说就是重要原因之一。杜甫这一高度概括的赞语,客观地反映了三国时代的历史真实。第二句是从具体的方面来写,说诸葛亮创制八阵图使他声名更加卓著。对这一点古人曾屡加称颂,如成都武侯祠中的碑刻就写道:“一统经纶志未酬,布阵有图诚妙略。”“江上阵图犹布列,蜀中相业有辉光。”而杜甫的这句诗则是更集中、更凝炼地赞颂了诸葛亮的军事业绩。

头两句诗在写法上用的是对仗句,“三分国”对“八阵图”,以全局性的业绩对军事上的贡献,显得精巧工整,自然妥帖。在结构上,前句劈头提起,开门见山;后句点出诗题,进一步赞颂功绩,同时又为下面凭吊遗迹作了铺垫。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这两句就“八阵图”的遗址抒发感慨。“八阵图”遗址在夔州西南永安宫前平沙上。据《荆州图副》和刘禹锡《嘉话录》记载,这里的八阵图聚细石成堆,高五尺,六十围,纵横棋布,排列为六十四堆,始终保持原来的样子不变,即使被夏天大水冲击淹没,等到冬季水落平川,万物都失故态,唯独八阵图的石堆却依然如旧,六百年来岿然不动。前一句极精炼地写出了遗迹这一富有神奇色彩的特征。“石不转”,化用了《诗经·国风·邶风·柏舟》中的诗句“我心匪石,不可转也”。在作者看来,这种神奇色彩和诸葛亮的精神心志有内在的联系:他对蜀汉政权和统一大业忠贞不二,矢志不移,如磐石之不可动摇。同时,这散而复聚、长年不变的八阵图石堆的存在,似乎又是诸葛亮对自己赍志以殁表示惋惜、遗憾的象征,所以杜甫紧接着写的最后一句是“遗恨失吞吴”,说刘备吞吴失计,破坏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的根本策略,以致统一大业中途夭折,而成了千古遗恨。

当然,这首诗与其说是在写诸葛亮的“遗恨”,无宁说是杜甫在为诸葛亮惋惜,并在这种惋惜之中渗透了杜甫“伤己垂暮无成”(黄生语)的抑郁情怀。

这首怀古绝句,具有融议论入诗的特点。但这种议论并不空洞抽象,而是语言生动形象,抒情色彩浓郁。诗人把怀古和述怀融为一体,浑然不分,给人一种此恨绵绵、余意不尽的感觉。

八阵图原文翻译及赏析2

八阵图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古诗简介

这是作者初到夔州时作的一首咏怀诸葛亮的诗,写于大历元年(766)。说起诸葛亮的功劳,在三国里要算是盖世第一,他的名气就是从八阵图上成就的。这江面上有很急的流水,但是堆成八阵图的石子一点也没有转动;到现在刘备并吞东吴失策的这一件事,到现在仍然是空流余恨啊。

这是一首咏怀诗。作者赞颂了诸葛亮的丰功伟绩,尤其称颂他在军事上的才能和建树。三、四句,对刘备吞吴失师,葬送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统一中国的宏图大业,表示惋惜。末句照应开头,三句照应二句;在内容上,既是怀古,又是抒怀,情中有情,言外有意;在绝句中别树一格。

翻译/译文

三国鼎立,孔明的功勋最为卓著,他创制的八卦阵,更是名扬千古。

任凭江流冲击,石头却依然如故,千年遗恨,在于刘备失策想吞吴。

注释

盖:超过。

八阵图:由八种阵势组成的图形,用来操练军队或作战。

三分国:指三国时魏、蜀、吴三国。

石不转:指涨水时,八阵图的.石块仍然不动。

失吞吴:是吞吴失策的意思。

赏析/鉴赏

第一句是从总的方面写,说诸葛亮在确立魏蜀吴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局势的过程中,功绩最为卓绝。三国并存局面的形成,固然有许多因素,而诸葛亮辅助刘备从无到有地创建蜀国基业,应该说就是重要原因之一。杜甫这一高度概括的赞语,客观地反映了三国时代的历史真实。

第二句是从具体的方面来写,说诸葛亮创制八阵图使他声名更加卓著。对这一点古人曾屡加称颂,如成都武侯祠中的碑刻就写道:“一统经纶志未酬,布阵有图诚妙略。”“江上阵图犹布列,蜀中相业有辉光。”而杜甫的这句诗则是更集中、更凝炼地赞颂了诸葛亮的军事业绩。头两句诗在写法上用的是对仗句,“三分国”对“八阵图”,以全局性的业绩对军事上的贡献,显得精巧工整,自然妥帖。

在结构上,前句劈头提起,开门见山;后句点出诗题,进一步赞颂功绩,同时又为下面凭吊遗迹作了铺垫。“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这两句就“八阵图”的遗址抒发感慨。“八阵图”遗址在夔州西南永安宫前平沙上。

据《荆州图副》和刘禹锡《嘉话录》记载,这里的八阵图聚细石成堆,高五尺,六十围,纵横棋布,排列为六十四堆,始终保持原来的样子不变,即使被夏天大水冲击淹没,等到冬季水落平川,万物都失故态,唯独八阵图的石堆却依然如旧,六百年来岿然不动。前一句极精炼地写出了遗迹这一富有神奇色彩的特征。“石不转”,化用了《诗经。邶风。柏舟》中的诗句“我心匪石,不可转也”。

在作者看来,这种神奇色彩和诸葛亮的精神心志有内在的联系:他对蜀汉政权和统一大业忠贞不二,矢志不移,如磐石之不可动摇。同时,这散而复聚、长年不变的八阵图石堆的存在,似乎又是诸葛亮对自己赍志以殁表示惋惜、遗憾的象征,所以杜甫紧接着写的最后一句是“遗恨失吞吴”,说刘备吞吴失计,破坏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的根本策略,以致统一大业中途夭折,而成了千古遗恨。当然,这首诗与其说是在写诸葛亮的“遗恨”,无宁说是杜甫在为诸葛亮惋惜,并在这种惋惜之中渗透了杜甫“伤己垂暮无成”(黄生语)的抑郁情怀。这首怀古绝句,具有融议论入诗的特点。但这种议论并不空洞抽象,而是语言生动形象,抒情色彩浓郁。诗人把怀古和述怀融为一体,浑然不分,给人一种此恨绵绵、余意不尽的感觉。

2.杜甫《佳人》全诗注释及翻译赏析 篇二

杜甫

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

自云良家女,零落依草木。

关中昔丧乱,兄弟遭杀戮。

官高何足论,不得收骨肉。

世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烛。

夫婿轻薄儿,新人美如玉。

合昏尚知时,鸳鸯不独宿。

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

侍婢卖珠回,牵萝补茅屋。

摘花不插发,采柏动盈掬。

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注解】:

(1)绝代:冠绝当代,举世无双。佳人:貌美的女子。

(2)幽居:静处闺室,恬淡自守。

(3)零落:飘零沦落。依草木:住在山林中。

(4)丧乱:死亡和祸乱,指遭逢安史之乱。

(5)官高:指娘家官阶高。

(6)骨肉:指遭难的兄弟。

(7)转烛:烛火随风转动,比喻世事变化无常。

(8)夫婿:丈夫。

(9)新人:指丈夫新娶的妻子。

(10)合昏:夜合花,叶子朝开夜合。

(11)鸳鸯:水鸟,雌雄成对,日夜形影不离。

(12)旧人:佳人自称。

(13)卖珠:因生活穷困而卖珠宝。

(14)牵萝:拾取树藤类枝条。也是写佳人的清贫。

(15)采柏:采摘柏树叶。动:往往。

(16)修竹:高高的竹子。

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①修竹:修长的竹子。

《佳人》是一首五言古诗。这两句写佳人孤高,绝世而立——傍晚时分,天气寒冷,只见佳人穿着薄薄的翠衫,静静倚在那修竹旁边。诗句暗示读者,这位时乖命蹇的女子,很像那经寒不凋、挺拔劲节的绿竹,有着高洁的情操。借物喻人,曲折委婉地包含着诗人自己的遭遇和情怀,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韵译】:

有一个美艳绝代的佳人,隐居在僻静的深山野谷。

她说:“我是良家的女子,零落漂泊才与草木依附。

想当年长安丧乱的时候,兄弟遭到了残酷的杀戮。

官高显赫又有什么用呢?不得收养我这至亲骨肉。

世情本来就是厌恶衰落,万事象随风抖动的蜡烛。

没想到夫婿是个轻薄儿,又娶了美颜如玉的新妇。

合欢花朝舒昏合有时节,鸳鸯鸟雌雄交颈不独宿。

朝朝暮暮只与新人调笑,那管我这个旧人悲哭?!”

在山的泉水清澈又透明,出山的泉水就要浑浊浊。

变卖首饰的侍女刚回来,牵拉萝藤修补着破茅屋。

摘来野花不爱插头打扮,采来的柏子满满一大掬。

天气寒冷美人衣衫单薄,夕阳下她倚着长长青竹。

二:

有位举世无双的美好女子,幽静地居住在空旷的山谷。

自己说本是朱门大家闺秀,竟沦落到荒山和草木共处。

过去关中曾经发生过兵乱,她的亲兄弟都被乱军杀戮。

高官厚禄又能有什么用处,亲人死后尸骨都不能葬收。

世上的人情多是嫌贫爱富,万事变迁像烛光随风起伏。

可恨丈夫是个轻薄浮浪子,遗弃我重新娶个美丽新妇。

合欢花还能知道晨开夜合,鸳鸯鸟双飞双栖从不独宿。

丈夫只看新夫人欢欢笑笑,哪听得见下堂妻失声痛哭。

要像在山的泉水清澈纯洁,不像出山的泉水浑杂污浊。

等待着侍女卖掉珠饰回来,扯把青萝枝修补破漏茅屋。

摘下来山花不愿插在发上,独喜爱柏枝经常满捧采折。

天气寒冷冬衣还分外单薄,黄昏时她怅惘地倚着长竹。

【评点】

这首诗作于乾元二年(759年)秋。这一年七月,杜甫辞去了华州司功参军一职,迫于生计,带着家眷来到边远的秦州,过起了负薪采橡栗的生活。但杜甫依然不忘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所以这首诗是一篇真实写照与精神寄托相结合的佳作。

前两句通过写佳人的孤独寂寞说明佳人命运的.悲惨,其中蕴藏着诗人对自身命运的感慨,颇有“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意味。第三句开始,是佳人自述:她出身显赫,但不幸遭遇战乱,兄弟被杀,连尸骨都无法收葬。“世情”以下八句进一步描写了佳人的悲惨命运:家势衰败后,她惨遭丈夫抛弃。这段自述把世态的炎凉、人情的冷暖深深刻画出来。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两句出自《诗经•小雅》中的“相彼泉水,载清载浊”。就本诗而言,佳人自比泉水,用山来比喻夫家,暗指自己被丈夫遗弃后,众人就认为她污浊。接下来的四句是对佳人山中生活境况的描写:生活窘迫,但佳人依然“摘花不插发”,可见她品格高雅。末两句写出了佳人天寒日暮之时心中的孤独、哀怨,勾勒出一幅鲜活的画面。这幅画既体现了体态美,又包含了意态美。这种美不但是佳人身上的女性美,更是一种理想美。

赏析:

杜甫很少写专咏美人的诗歌,《佳人》却以其格调之高而成为咏美人的名篇。山中清泉见其品质之清,侍婢卖珠见其生计之贫,牵萝补屋见其隐居之志,摘花不戴见其朴素无华,采柏盈掬见其情操贞洁,日暮倚竹见其清高寂寞。诗人以纯客观叙述方法,兼采夹叙夹议和形象比喻等手法,描述了一个在战乱时期被遗弃的上层社会妇女所遭的不幸,并在逆境中揭示她的高尚情操,从而使这个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这首诗是写一个在战乱时被遗弃的女子的不幸遭遇。她出身良家,然而生不逢时,在安史战乱中,原来官居高位的兄弟惨遭杀戮,丈夫见她娘家败落,就遗弃了她,于是她在社会上流落无依。然而,她没有被不幸压倒没有向命运屈服;她咽下生活的苦水,幽居空谷,与草木为邻,立志守节,宛若山泉。这种贫贱不移,贞节自守的精神,实在值得讴歌。 全诗文笔委婉,缠绵悱恻,绘声如泣如诉,绘影楚楚动人。“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深寓生活哲理。

全诗分三段,每段八句。第一段写佳人家庭的不幸遭遇。第二段,佳人倾诉见弃于夫的大不幸。第三段,赞美佳人虽遭不幸,尚能洁身自持的高尚情操。

3.杜甫《八阵图》全诗翻译赏析 篇三

未及前贤更勿疑,递相祖述复先谁?

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

注释:

未及前贤更勿疑:那些轻薄之辈不及前贤是毋庸置疑的。

递相祖述:互相学习,继承前人的优秀传统。

复先谁:不用分先后。

别裁伪体:区别和裁减、淘汰那些形式内容都不好的诗。

亲风雅:学习《诗经》风、雅的传统。

转益多师:多方面寻找老师。

汝师:你的老师。

译文:

那些轻薄之辈不及前贤是毋庸置疑的,互相学习,继承前人的优秀传统是不用分先后的。区别和裁减、淘汰那些形式内容都不好的诗,学习《诗经》风、雅的传统。只有不拘一时一家地多方面学习各家的长处,才算真正找到了你的老师。

赏析:

杜甫主张认真学习前人的优秀文学传统,同时代人也应互相取长补短。他信奉传统的诗教观念,认为《诗经》之风诗和雅诗是典范,应该好好学习。

杜甫对六朝文学既要继承、也要批判的思想,集中表现在“别裁伪体”、“转益多师”上。

《六绝句》的最后这一首,前人说法不一。这里的“前贤”,系泛指前代有成就的作家(包括庾信、四杰)。“递相祖述”,意谓因袭成风。“递相祖述”是“未及前贤”的根本原因。“伪体”之伪,症结在于以模拟代替创造。真伪相混,则伪可乱真,所以要加以“别裁”。创造和因袭,是杜甫区别真、伪的分界线。只有充分发挥创造力,才能直抒襟抱,自写性情,写出真的文学作品。庾信之“健笔凌云”,四杰之“江河万古”,乃在于此。反之,拾人牙慧,傍人门户,必然是没有生命力的。堆砌词藻,步齐、梁之后尘,固然是伪体;而高谈汉、魏的优孟衣冠,又何尝不是伪体?在杜甫的心目中,只有真、伪的区别,并无古、今的成见。

“别裁伪体”和“转益多师”是一个问题的两面。“别裁伪体”,强调创造:“转益多师”,重在继承。两者的关系是辩证的。“转益多师是汝师”即无所不师而无定师。这话有好几层意思:无所不师,故能兼取众长;无定师,不囿于一家,虽有所继承、借鉴,但并不妨碍自己的创造性。此其一。只有在“别裁伪体”区别真伪的前提下,才能确定“师”谁,“师”什么,才能真正做到“转益多师”。此其二。要做到无所不师而无定师,就必须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学习别人的成就,在吸取的同时,也就有所扬弃。此其三。在既批判又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造,熔古今于一炉而自铸伟辞,这就是杜甫“转益多师”、“别裁伪体”的精神所在。

《唐宋诗醇》云:“以诗论文,于绝句中又属创体。此元好问《论诗绝句》之滥觞也。”

“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这两句诗出自杜甫的《戏为六绝句》。“别裁伪体亲风雅”的意思是对待前人的诗歌要分别裁定,加以取舍。对于“伪体”即形式主义诗歌要在别的基础上有所“裁”,而《诗经》中,《国风》与《小雅》所体现的`现实主义传统则要发扬光大。至于“转益多师是汝师””具体地说,就是把同一个问题向不同的良师益友,甚至诤友提出,以收“综听则明”之效。

“别裁伪体”和“转益多师”是一个问题的两面。“别裁伪体”,强调创造;转益多师”,重在继承。两者的关系是辩证的。“转益多师是汝师”即无所不师而无定师。这话有好几层意思:无所不师,故能兼取众长;无定师,不囿于一家,虽有所继承、借鉴,但并不妨碍自己的创造性。此其一。只有在”别裁伪体”区别真伪的前提下,才能确定“师”谁,“师”什么,才能真正做到“转益多师”。此其二。要做到无所不师而无定师,就必须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学习别人的成就,在吸取的同时,也就有所扬弃。此其三。

上一篇:接新生活动策划书下一篇:个人辞职原因申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