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上飞机说课稿

2024-12-11

水上飞机说课稿(共14篇)

1.水上飞机说课稿 篇一

三年级下册《水上飞机》的说课稿

教师出示课后练习:读一读,再用带点的词语造句。

学生齐读生词。

师:用“渐渐”造句,你们先想一想,再造句。

生沉默思考。

师随手在黑板上画下(简笔画小草图):春天来了,想象一下,小草怎么样?看看图想想。

生:春天来了,小草渐渐发芽了。

生:春天来了,小草渐渐绿了。

师:改一下,怎么改?

生:秋天到了,小草渐渐枯萎了。

师又画(简笔画远山和太阳图):这是远处的山,在你想象中这山后的是什么?

生:太阳。

师:什么时候的太阳?

生:早晨刚升起的太阳。

生:是夕阳。

生:被山遮住的太阳。

师:还有没有别的?

生:月亮。

师:根据你的想象造句。

生:傍晚,太阳渐渐落山了。

生:清晨,太阳渐渐升起了。

生:晚上,月亮渐渐升起了。

师:(简笔画人图)小明三年级转学来后,成绩很好。谁能根据这个材料造句。

生:小明成绩渐渐好了。

生:小明成绩渐渐提高了。

师:秋天到了——

生:秋天到了,夏天渐渐远去了。

(点评:于老师用图示法巧妙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造句。既让学生在特定情景中饶有趣味地学习,又渗透了大语文观的思想,即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

用“究竟”造句。

师出示文中句子:让学生齐读。

师:“究竟“在这儿可以换个什么词?

生:明白。

师:这儿做结果讲。(板书:问个究竟。)想象在你生活中有没有想问个明白的?

生:这道数学题错了,我想去老师那儿问个究竟?

师:我给你加一句“我怎么也想不出来。”

生:猿猴究竟怎么变成人的,我想问个究竟?

师:换个词,“问”换成“看”变成看个究竟。怎么造句?(把黑板上的“问”换成“看”)

生:爸爸买了几只小鸡,我趴在箱上想看个究竟。

师:换个词,“看”换成“探”变成探个究竟。

生:这山洞住的是谁,我想探个究竟。

生:世上到底有没有鬼,我想探个究竟。

生:常州有个恐龙园,我想探个究竟。

生:科学家为什么造出那么多东西,我想探个究竟。

师擦去“探个”留“究竟”

出示:小明把家里翻了遍也没找到红领巾,他自言自语说:“我的红领巾究竟在哪里?”

每年春天究竟有多少人来扬州游玩,谁也说不清。

这里“究竟”表示结果吗?不是,是表示疑问。谁能根据表示疑问的`意思造个句子。

生:宇宙上究竟有多少颗星,谁也说不清。

生:每年春天究竟有多少人去海南潜水,谁也说不清。

生:这石洞里到底住了几头狼,谁也不敢看。

师纠正:“到底”换成“究竟”。

(点评:于老师采用换词法,有条理地安排练习。层次分明,教学有坡度。教师成为课堂的引导者,而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体。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不仅理解了词义,又学会在不同语境下巧妙运用。教学的最高境界水乳交融得到充分体现,词语的理解与运用是相得益彰的。)

师:出个难题,考考大家。在外星人、恐龙中任选一个为题材,用上两个“究竟”说一段话,两个“究竟”的意思要不同。

生自由练习。

生:究竟有没有外星人,我想探个究竟。

生:究竟有没有外星球,究竟有没有外星人?

生:世上究竟有没有恐龙,我想找科学老师探个究竟。

(点评:一个造句练习被于老师安排得巧妙而有趣。于老师采用图示、联系实际、创设情境等方法,分层次由浅入深地引领学生理解词义,学会运用。将词语练习演绎得丰富而有内涵,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于老师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思想启迪。教学在师生的平等对话中进行,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造性得到极大的激发。)

2.水上飞机说课稿 篇二

1 说教材

例题从“田忌赛马”的故事入手引入“对策论”应用问题。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 学习优选法、对策论等高深的数学知识和方法是比较困难的, 要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所理解, 能饶有兴趣的去学习, 除了把握好深浅尺度, 改进教学方法外, 还应该尽可能地充分挖掘、利用教学资源, 使课堂教学的内容充实、丰富, 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思想和方法, 并学会在生活中实际应用。

2 说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的认识, 我确立本节课的知识性目标:使学生初步体会对策论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发展性目标:使学生理解优化的思想, 形成寻找最优方案的意识,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创新性目标: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尝试用对策论的思想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 确定教学重点为:能在所有可能采取的策略中选择一个最优策略。

教学难点为:能理解在报数游戏中采用怎样的对策才能保证获胜。

3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为实现上述目标, 突破重难点。本节课我根据课标要求和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 采用了观察演示和动手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互相评价的学习过程中获取新知。使他们不仅学会, 而且会学。同时充分发挥多媒体的辅助功能, 力求把多媒体落在实处、落在难处。

4 教学流程

依据新课程所追求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的三维整合”我设计的教学流程分为以下四个环节:

4.1 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我以“玩扑克牌, 比

在本课重点问题上我是通过以下三个步骤突破的:

第一步, 看故事, 初感知。

由于大部分学生对田忌赛马的故事并不十分清楚, 因此我通过播放视频片断, 让学生在了解历史故事的同时, 初步体验对策论的方法在实际中的应用。

第二步, 设障碍, 找对策。

此环节我引导学生思考:田忌赢齐王的策略是不是唯一的呢?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运用搭配的知识去探究田忌在赛马中所有可能采取的对策。探究中学生会发现有六种比赛对策, 其中五种齐王赢, 只有一种田忌赢并总结出田忌赢的方法是:用下等马对齐王的上等马;用中等马对齐王的下等马;用上等马对齐王的中等马。这时学生产生了质疑:田忌用这种方法就一定能赢吗?这时我并没有急于给出答案, 而是顺势进行了分析。

第三步, 模拟赛, 促优化。

通过多媒体课件进行田忌赛马的模拟比赛, 让学生在比赛中对疑难问题和解决的方法有所思、有所悟, 最后得出:比赛中, 田忌要想获胜必须满足两个条件:第一让齐王先出, 第二田忌用最弱的马牵住齐王最强的马, 换取后两场的胜利。从而使学生感受到解决方案的最优化。

在这个环节中, 对知识的探究主要由学生自主完成。在小组合作交流的过程中, 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小组的资源共享和信息交流更是让学生感受到了团结协作的乐趣。

4.3 多种练习、巩固提高———关注非数学因素的作用

新课程指出“练习是学生获得知识, 形成技能, 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因此, 我在练习的设计形式上采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情景。这样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提高练习的积极性。在内容

(上接266页) 术要求, 应增添相应的试验项的设计上我没有安排过多的题目, 而是精选题目, 使题目有一定的梯度, 有利于理解和巩固所学的知识, 以形成新的技能和技巧。

本节课我设计了3个练习。

a.说一说田忌这种策略在生活中的应用, 让学生了解对策论方法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增强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和信心, 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b.设计学校组织跳绳比赛的情境, 通过“你发现哪个班队员实力较弱?”、“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等问题, 渗透德育教育。

c.完成书上116页的取纸片游戏。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知识的拓展, 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4.4 交流评价, 课堂小结———关注学生的自我评价

在本课即将结束之际, 我设计了“你在本节课有什么收获和感受?”、“你认为本节课你的表现如何?”两个问题。通过交流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梳理概括, 归纳提升, 在形成新的知识结构的同时, 学会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

5 说课后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 我充分考虑到学生年龄特点和知识经验, 鼓励每一位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参与数学学习的全过程。并一直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放在首位。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 关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经验, 将学生带入了一个在玩中学、学中思的数学空间, 但本节课也有需要完善的地方, 如本节课虽然采用了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活动方式, 但由于师生、生生思维互动交流的时间较少, 导致在互动中生成新知的概率较低。因此, 在今后的教学中, 我将继续学习不断实践。

为a%, 石子含水率为b%, 则将上述实验室配合

摘要:结合实际, 重点介绍了《对策问题》说课过程与方法。

3.《认识左右》说课稿 篇三

本节课,我选取人教版第二册《左右》一课,在这一教材内容基础上,针对大部分智障学生缺少方位概念、不能正确辨别左右及无法分清镜面条件下的左右这一共性特点,进行改进,我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与数学相结合,设计了校本教材《认识左右》。

二、学生分析

本班学生为15岁左右,智商在50至70之间,大多缺少方位概念,无法辨别镜面条件下的左右方位,他们的逻辑思维、形象思维能力较差,却又活泼好动,不能较长时间地维持注意力。因此,我将教学内容转化成律动活动,既满足了他们的天性,又让学生在此过程中逐步分辨,掌握了关于镜面对称条件下的左右。

三、设计理念

在本节课中,我注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經验,引导他们用数学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我运用体验法施教,不仅使学生心情愉快,而且还能从体验中自觉地探求有关知识和技能,使这个过程成为一个体验学习的过程。

四、教学目标

我通过学生对左右的掌握情况设立了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准确分辨左右;辨别镜面条件下的左右。

2.过程与方法:注重体验过程,帮助学生将课堂知识转化为生活能力,完成有效的知识迁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镜面对称条件下左右的位置关系。

教学难点:镜面对称条件下左右的位置关系。

六、教学流程

本节课由三部分组成,完成初评;突破难点;强化巩固。

第一部分:律动导入,完成初评

此环节以律动音乐《幸福拍手歌》导入,请大家跟我一起做关于左右的动作,在这一过程中,我要观察学生对左右的感知情况,测评出完全掌握的有多少,偶尔需协调的有多少,不能掌握的有多少,并在以下教学中给予指导支持。

第二部分:实际应用,突破难点

为此,我设计了以下两个环节来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分辨,以便更有效地突破教学难点。

第一个环节:实物演示,认识左右

活动1.说出名字

按照初次测评的结果分组坐,并进一步强化,低能力组的学生,说出自己的左边、右边同学的名字。高能力的学生帮助补充完成。

活动2.观察积木

我拿出多种颜色的积木摆放好,让学生观察从左往右数第二块积木是什么颜色,顺势说出,为什么我看到的和你们看到的不一样呢?此时请一名学生到前面站到我的位置观察并说出结果。从而引出: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左右的位置是发生相反变化的,这时交代这种现象,在数学中我们叫镜面对称现象。

活动3.分析照片

我出示一张多人合影的照片,让学生找出在我的左边是谁?那么在实际拍照时我的左边又是谁呢?进一步感知,镜面对称现象就在我们的身边。

第二个环节:运用所学,理解镜面

因为我发现生活中出现最多的是在学习团体操及律动舞蹈时,做镜面运动,学生分辨不清。虽然我们的左右是固定不变的,但是当我们改变方向的时候,左右两边的位置是发生变化的。我们应该根据方向的变化认清左右两边。因此,我设计了如下三个活动。

活动1.同桌互做

为增强学习的趣味性,我设计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将拍手歌引入教学中,在合作的过程中,亲自体验虽然彼此伸出的同一侧的手,但却是相互交叉才能配合完成。为下一步学习镜面动作打下基础。

活动2.观看录像

第一步采用直观观看的方法,让学生看相同方向下的动作,请高、低能力组的学生各一名,跟随录像做动作。然后全班同做。第二步,再次观看录像,说说不同方向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做。此时引导说出与录像中的人是相反动作的,并让全班同学试着跟做,我进一步指导纠正镜面条件下的对称动作。

活动3.镜面动作

我采用分组式教学,高能力组的学生动作难度加深,做镜面条件下的动作,强化辨别左右。低能力组的学生由辅助教师带领继续学习镜面条件下辨别左右。

第三部分:强化巩固

练习题1:

“请学生说说教室的窗户在你的哪边?那么你想想窗户在老师的哪边?”让学生感受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练习题2:

通过课件,找出正确的位置来帮助学生理解镜面对称下的左右。

最后,在我的引领示范下做镜面动作,与学生共同跳一段律动舞蹈,在欢快的音乐中结束本节课的教学,同时检验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及掌握情况。

七、作业布置

我依据学生的能力设计分层式作业,强化巩固完成。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教学设想,当然可能在实际的教学中还会出现一些问题,例如学生并未完全理解掌握等现象。那我会在施教过程中适时调整,借用更适宜的教学方法,并结合大型团体操,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辨别镜面条件下的左右位置。

4.航天飞机说课稿 篇四

一、说教材

《航天飞机》选自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19课。这是一篇科学童话,文章用拟人化的手法介绍了航天飞机的基本特点和相关知识,展现了航天事业的新成果。同时,它借智慧老人之口说明了一个道理:我们对于别人的长处不要有什么嫉妒心,任何一个人总有自己的长处和特点,互相是不可取代的。根据本单元“写清楚一件事物的特点和用途。”的单元目标,我制定了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凭借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感悟,了解航天飞机的一般知识和基本特点;

3、继续培养学生从小爱科学、学科学,长大用科学为人类造福的志向;

4、根据课文内容,进行读写结合,写一段航天飞机的自我介绍。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我把教学重点定在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航天飞机的特点和作用,并学习用自己的语言介绍航天飞机,使读写相结合,培养学生交流的能力。难点为领悟“航天飞机能在太空中释放和回收人造地球卫星”;“从东海之滨到帕米尔高原”等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难以理解的句子意思。

二、说学情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三年级的学生,一方面他们对科学类的文章十分感兴趣,因而他们对科学知识就更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另一方面,三年级学生具有想象力丰富,主动性强,情绪易受感染等特征,而且具有一定的自主阅读感悟的能力。所以,易于对学生进行朗读,想象等综合能力的培养。

三、说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搜集玩具飞机,了解有关飞机与航天飞机的知识;

2、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并查阅有关航天飞机的资料,做到自己心中对航天飞机、航空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四、说教法、学法

为了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我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课件辅助教学,将教学方法确定为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情境教学法”,难点部分以课件相助,增强课堂的问题情境,促进学生入境探究,提高语文综合能力。

五、说教学过程设计及理论依据

教学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分小组完成预习。

本课时的教学设计,主要按以下四个环节进行。

(一)情境导入

1、幻灯片出示航天飞机

2、同学们看过飞机,坐过飞机吗?

3、教师简述中国航天事业的成就。

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感受宇宙的广阔和神秘,同时对自己想知道的进行质疑。把学生质疑的关键问题进行板书。帮助学生把问题分类,存疑。并引导学生进入航天飞机的学习。

(二)探究新知

1、朗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脉络

读写是三年级的两大训练重点,更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所在。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地读,如全班齐读、指名读、分角色读、小组读等。帮助学生理解难点,同时提供丰富的说话材料,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有话可说,有话可写。

2、研读课文,分节学习

(1)教师口述第一小节的内容,学生配动作表演。正在飞机得意的时候,它看到了什么?

(2)介绍飞机外形

读第二节,在书上找出描写航天飞机外形的句子。(自由读,指名读)出示填空题,让学生完成,填写航天飞机的外形特点。

(3)对比飞机与航天飞机的不同(第三节)

同学们,你觉得航天飞机怎么样?我们认识了航天飞机,可小飞机不知道呀,它去问了谁?(智慧老人)同桌共同学习智慧老人的话,合作完成对比表格。

a飞得更高 你们坐过飞机吗?飞机飞得高不高?有多高?航天飞机呢?这说明航天飞机比飞机飞得(更高),板书。

b飞得更快 插入地图,看东海之滨到帕米尔高原的距离 用学生日常的经验理解七分钟和四个多小时的差别,说明航天飞机比飞机飞得(更快),板书。c本领更大 指名读智慧老人的第二段话,找中心句。并请学生说说自己这样画中心句的理由。航天飞机的本领有什么?那你觉得它的本领与飞机比怎样?(更大)

d出示类似的两短话,让学生照样子给前面两个特点加中心句,并读一读

(4)学习第四小节,知道各有所长的道理

1、听了智慧老人的介绍,你想说什么?(航天飞机真是太厉害了)飞机听了情绪有什么变化呢?(越听越不自在)什么叫不自在?它为什么会不自在呢?

2、智慧老人看出了飞机的心事,一起读智慧老人的话,说说自己是怎么理解的?飞机的作用是什么?板书:各有所长

3、同学们,从这个故事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

(5)小练笔:给航天飞机制作名片(补充习题最后一题)(三)说板书设计

航天飞机

普通飞机

灵活

飞得高、快

„„

„„

5.白杨说课稿 白杨说课稿 篇五

一、说教材

《白杨》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一组课文中的一篇讲读课。这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写了一位在新疆工作的父亲回内地接将要上小学的两个孩子,在返疆的火车上,向孩子们介绍戈壁滩上的白杨,以树喻人,歌颂了扎根西部的建设者博大的胸怀和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

本篇课文,一是激发学生对献身于西部的建设者的崇敬之情,学习他们的无私奉献精神。二是培养学生认真阅读、思考课文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形成自己见解的能力,并能把自己的见解说出来。因此,我拟定了以下4个教学要求:

1、学习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晰、高大挺秀、浑黄一体、介绍、新疆”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从“爸爸的微笑消失了”到课文结束。

3、初步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献身祖国建设的崇高理想。

4、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说出自己的见解。课文重点是要了解白杨有哪些特点,体会爸爸借白杨表白了自己什么样的心,难点是领悟作者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

二、说教法 本文采用了借物喻人的写法,表达含蓄,意义深刻。在课文里作者抓住了人物的神态变化描写和人物对话描写,突出了人物的不同个性特点。在教学中主要通过朗读帮助理解,并适当地结合课文内容设计幻灯投影等方法帮助学生从视觉上感知理解。

在指导朗读时,可分角色朗读,读书时要把人物的心理活动揭示出来,如爸爸的神态变化;两个孩子的对话要读出天真和稚气来,要注意哥哥和妹妹的不同个性特点;爸爸说的那段话,因为是对孩子说的,严肃中又不失亲切和循循善诱。本文的教学以读为主,通过朗读一理解一朗读,并结合多媒体等方法教学本课。而为了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学习能力,课堂上我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我做适当的提示或点评,让学生当学习的主体,老师则起主导作用。

三、说学法

因为教是为学服务的,为了让学生学会自己学习,为了让学生能自己从阅读中提出问题和见解,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表达自己见解的欲望,我着重引导学生运用朗读、直观、自己提问题,大家共同研究等方法来读懂课文,体会西部建设者的博大胸襟。

四、说教学程序

我认为钻研教材,研究教法与学法是搞好教学的前提和基础,而合理的安排教学程序却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一环。根据课文内容可以把课文分成四部分,第一部分从开头到第三自然段,主要讲列车在茫茫的戈壁上行驶,车窗外不时闪过白杨的身影。第二部分从第四自然段到第十二自然段,主要讲爸爸介绍白杨树的特点。第三部分从第十三自然段到第十五自然段,讲爸爸借白杨表白自己的心。第四部分最后一个自然,讲爸爸希望孩子们像小白杨一样在边疆茁壮成长,成为祖国有用之材。课文重点是二、三、四部分,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课文内容,体会中心思想,培养自我学习能力,我计划两课时授完本课。第一课时主要让学生初步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并学习第一部分内容,了解大戈壁恶劣的自然环境。第二课时重点精读课文,让学生在朗读中,在不停的设疑、释疑中,了解白杨的特点以及爸爸表白了什么样的心,从而激发学生对西部工作者无私奉献精神的崇敬之情,培养学生从小要树立个人要服从祖国需要的人生观、价值观。现在,我

来讲讲我上第二课时的教学程序。

(一)复习新词:导入新课,直奔重点。

一上课,我将投影出以下词语:“戈壁、界限、介绍、新疆、浑黄一体、高大挺秀”,然后提问哪个词最能概括大戈壁的景象?(浑黄一体)此时在屏幕上展示茫茫的大戈壁景象,车窗外闪过一棵棵高大挺秀的白杨树。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疑。

我先让学生自由朗读二至四部分的内容,琢磨出该用怎样的语气读,接着分角色朗读。读完后,让学生谈谈他们从朗读中知道些什么,不理解的是什么?我再把他们有价值的问题归纳出来,估计有:①白杨有什么特点?②爸爸和白杨有什么相似之处,爸爸借白杨表白什么样的心?③孩子们知道些什么,不知道些什么?④爸爸沉思些什么,为什么最后嘴角会露出微笑?

(三)讨论、释疑。

释疑的过程是学生深入学习的过程。通过反复朗读,学生大致可以明白每部分内容大概讲的是什么,接着我重点组织引导他们逐步释疑,深入地学习课文,体会西部工作者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

(1)我重点让学生朗读爸爸向孩子介绍白杨的话,提示:读时要体现爸爸严肃中不失亲切和语重心长的语气。然后请他们讨论爸爸的三句话说出了白杨的什么特点,根据他们的回答,板书:高大直立、生命力强、坚强不屈。接着,我出示两个关联词“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让学生进行造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然后,屏幕展示出白杨与风沙、雨雪搏斗的情景,触景生情,老师引导全班齐读这些话,读出对白杨的赞美之情。

(2)学生了解了白杨的特点,由树及人,逐步加深,让他们自学第13至15小节,比较一下白杨和爸爸有什么共同之处。

完成练习:

①白杨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爸爸在边疆不管遇到_____,还是_____,他总是那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_____________。

②大戈壁需要白杨树,白杨树就在这里扎根。

边疆需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在这里扎根。完成练习后,我再让学生回顾课文,思考:孩子们知道些什么,不知道些什么,爸爸想让他们知道什么?根据学生回答,老师相机板书: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并点评:爸爸赞美白杨树,实际也是在赞美千千万万像白杨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工作者。(投影展示当年边疆建设者老照片和今日新疆的繁荣景象图片)

(3)学生领悟到作者借物喻人的写法,就不难明白最后一小节中,大白杨是指爸爸,小白杨是指孩子们。然后重点讨论,课文中爸爸两次沉思,思些什么,最后为什么会露出微笑?

学生明白了爸爸是因为相信孩子们在父辈的影响教育下,也能像小白杨一样在边疆茁壮成长,成为祖国有用之材而感到欣慰,发出心底的微笑。这时,我想起了边疆建设者中流传的一句话:“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儿孙”。提问: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板书(无私奉献)。

(四)总结课文,激发情感,教育学生。

同学们,在茫茫的大戈壁到处留下白杨高大挺秀,坚强不屈的身影,使人为之感动,而在这恶劣的环境中那千千万万的边疆建设者,为了改变边疆的落后面貌,他们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奉献自己的光和热,更使人敬佩。相信在那里的两棵“小白杨”在父辈的言传身教下,一定会茁壮成长,成为祖国的有用之材,到祖国需要他们的地方去,去建设祖国,建设美好的边疆。

(五)、课外拓展

向学生推荐阅读艾青的诗歌《帐篷》,以及茅盾的《白杨礼赞》,杨朔的《荔枝蜜》,陶铸的《松树的风格》等文章,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课下阅读时,能进一步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在《小白杨》的歌声中,结束本课教学。

五、说板书

板书是体现文章脉落的载体,通过板书人们可以一目了然地弄清文章的内容,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板书设计如下:

借物 喻人

高大挺直 扎根边疆 3 白杨 —— 生命力强 爸爸 —— 建设边疆

6.水上飞机说课稿 篇六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寒号鸟》。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教学过程这几个方面来说课。

一、说教材

《寒号鸟》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童话故事。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读故事,明道理”。《寒号鸟》一文运用了对比手法,叙述了喜鹊和寒号鸟对待垒巢的不同态度和结果。说明了好逸恶劳,得过且过是没有好结果的。本课我安排了两个课时进行教学。

二、说学情

童话故事是学生比较喜欢的一种体裁,但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故事中所蕴含的道理是难以理解的。因此本课教学时我运用了故事诱导法、读文识字法、角色朗读法、课件展示法,让学生感受寒号鸟和喜鹊特点的不同。进而领会寓意。

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既有的知识水平,结合本组教材的训练点及课文内容,我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确立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一)、学会本课17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号”,正确书写8个生字;

(二)、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和分角色读文;

(三)、懂得懒惰、得过且过是没有好结果的,美好的生活只能通过辛勤的劳动获得。其中识字写字,分角色朗读,理解课文内容是重点,准确领会寓意是难点。

四、说教学过程

(一)、在第一课时中,我安排的重点是读文、认字、识字,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故事导入,揭示课题,读准“号”音。师简介寒号鸟。【设计理念】了解寒号鸟的特征,引起学习兴趣,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2、初读课文,读通句子,圈出生字词,标出自然段。

3、再读课文,了解内容。【设计理念】扫除字词障碍,为学习课文做好准备。

4、巩固生字,指导书写,师范写“朗”“将”。【设计理念】提高学生对生字的识记,要求规范书写。

(二)、在第二课时中我重点安排的是:读文品句,体会寒号鸟的懒惰,进而领会寓意。

1、学习课文内容

(1)、学习第一自然段。学生自由读文,同桌相互说说知道了哪些信息?初步体会寒号鸟的懒惰。师板书:喜鹊 寒号鸟

(2)、学习第二——四自然段。再次体会寒号鸟的懒惰。

①、学生轻声读文,思考在什么时候,喜鹊和寒号鸟之间发生了什么事? ②、生汇报,师板书:冬天快要到 筑巢 劝 睡觉 不听

出示课件【1】:喜鹊说:“寒号鸟,别睡了。天气暖和,赶快做窝。”寒号鸟躺在崖缝里对喜鹊说:“傻喜鹊,不要吵。太阳高照,正好睡觉。”

③、指导朗读对话,再分角色朗读。

(3)、学习课文第五——七自然段。深入体会寒号鸟的懒惰。

①、指名读,想一想:这又到了什么时候,它们之间又发生了什么事?

②、生汇报,师板书:寒风呼呼叫 住暖窝 劝 打哆嗦 不听

出示课件【2】喜鹊来到崖缝前劝寒号鸟:“趁天晴,快做窝。现在懒惰,将来难过。”寒号鸟伸伸懒腰,答道:“傻喜鹊,别啰嗦。天气暖和,得过且过。”

③、分角色读对话。理解“现在懒惰,将来难过”“得过且过”的意思。

(4)、学习课文第八——九自然段。感受不同的结果。

①、指名读文,思考这又到了什么时节,它们有什么不同?

②、根据学生的回答,师板书:大雪纷纷飞 呼唤 冻死

出示课件【3】寒冬腊月,大雪纷纷飞,北风像狮子一样狂吼,崖缝里冷得像冰窖。天亮了,太阳出来了,喜鹊在枝头呼唤寒号鸟。可是,寒号鸟已经在夜里冻死了。

③、学生齐读句子,体会特点,再仿照句子说一说。感悟寒号鸟悲惨的结局。【设计理念】通过不同形式的读文品句,让学生在读中思考,感受文章所述对象的特点,真正理解了课文,掌握了文章所蕴含的思想内涵。

2、返顾全文,深化认识

(1)、指名分角色朗读课文第三——八自然段。

出示课件【4】我们学习了课文,思考一下:为什么喜鹊能住在温暖的窝里,而寒号鸟却在夜里冻死了呢?从这个童话故事中你懂得了什么?

(2)、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汇报。

7.《桂林山水》说课稿 篇七

《桂林山水》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一单元第二课。在这篇课文中, 作者紧紧抓住桂林的山和水, 绘声绘色地描述了桂林山水的美景, 整个内容都洋溢着作者喜爱桂林山水的愉悦心情。通过课堂学习, 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爱国主义感情。

二、说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 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通过文本中的图文, 让学生了解桂林山水的美景,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2.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学习本课, 逐步培养我们民族学生的观察、想象、理解、表达能力;掌握课本中生字新词, 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做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教学重难点:了解课文中描写桂林的“山”和“水”的特点及课文中的观察和表达的写作手法。

4.教学准备:收集图片、音乐、文字等, 制作有关桂林山水的课件。

5.教与学:引导学生利用工具书通解全文生字、新词,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有感情地朗读,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使学生轻松、愉快地突破学习中的重难点。

三、说教学流程

(一) 充满激情, 导入新课

上课开始时, 我是这样提问学生的:在我们国家, 有名的游览景点非常多, 你们知道的都有哪些?你们去过桂林吗?桂林的山水甲天下, 今天我们一起从课文中去欣赏它的美景。

出示课题——桂林山水 (板书)

(设计意图:激情导入, 引领学生走入风光秀丽的桂林山水。教育, 就是引导学生走进美丽的旅程。)

(二) 初步感知课文

我利用课件出示桂林山水的风景图片, 同时播放课前准备好的课文朗读录音, 让学生从听觉和视觉上对课文进行初步的理解。

我说:同学们, 欣赏完优美的风景, 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当学生回答完后, 我引读文本的第一小节, 然后再让学生说说自己真实的感受。)

接着, 我问学生:有谁能用自己的语言说说“桂林山水甲天下”的意思? (对学生回答出色的, 我给予了表扬。)

(设计意图:在听朗读和教师提问的过程中, 让学生欣赏桂林优美的山水风景图片, 可以使他们初步领略和体会桂林山水的美。)

(三) 初读课文, 自学字词

在教学中, 我设计了以下课堂教学活动:

1.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大声诵读课文, 同时, 利用字典、成语字典等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查找出课本中不懂的字、词、语。

2. 要求学生在朗读时, 将把不认识的生字、词语勾画出来。

3. 教师检查学生的朗读效果, 点名学生读课文。

(设计意图:以上一个教学小环节中, 我锁定重难点, 采用多种手法, 引导学生多元化阅读课文, 使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掌握字词, 读准字音, 读通节奏, 读顺文意。)

(四) 细读课文, 品味情感

1. 学习描写桂林“水”的部分。

我说:课文的题目突出了“山和水”。那么, 在课文中哪一节是描写山的呢?哪一节是描写水的呢?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文本)

我范读了描写桂林“水”的部分, 并提问:桂林的水如此美丽, 都是因为它有三个特色, 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来。 (停顿3分钟)

我检查学生的思考结果并板书水的三个特色 (水:静、清、绿) , 然后提问学生: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呢? (提示:美)

然后, 我说:桂林的水真美啊!现在, 我们再一起听听音频朗读吧, 再一次感受漓江水的美。

2. 进一步学习桂林“山”的部分。

我说:漓江的水太美了, 但我们说到水时自然会想起山。在这篇课文中, 请大家注意一下这篇课文的题目, 说的是桂林的山和水, 因此, 我们应该去看看桂林的山又有哪些美?它的美又有什么样的特点呢?请同学们速读课文。

(设计意图:通过这些话, 让学生的注意转移到桂林的山上, 起着过渡作用。)

我说:我们已经学习了桂林“水”的部分, 现在同学们可否自学描写桂林“山”的部分呢? (课堂教学要求:学生自学, 可同桌一起学习;交流:奇、秀、险。)

课件演示桂林的“山”, 让学生直观感受其特点。同时, 我引导提示:这么的多奇形怪状的山排列着叫“奇峰罗列”。再让我们听读这段, 感受一下“奇、秀、险”的特点。

我说:同学们, 原来桂林的山也是如此之美, 难怪桂林山水甲天下呀!

课堂上, 我引导学生读“我攀登过……却从没看见过桂林这样的山”这一句, 然后提问:难道峰峦雄伟的泰山不够壮美吗?难道红叶似火的香山不够迷人吗? (出示课件, 对比桂林、泰山、香山等, 让学生明白:我们今天学习的是桂林的山和水, 桂林的山水兼有山与水之美, 当然是甲天下的。) 我总结说:所以我们说, 桂林山水——甲天下!

(设计意图:在这个教学环节中, 既训练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也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五) 布置作业

1. 熟练朗读课文, 感受桂林山水的美。

8.《荷花》说课稿 篇八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实验教材第六册第一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荷花》。

一、联系实际,说教材

本组教材围绕“感受大自然的美好”这一主题,旨在感受大自然美好的同时,引领学生学会留心观察家乡的景物,并记下自己的感受和发现。本文节选自《诗的材料》一文,准确地说,《荷花》是叶圣陶老先生专为语文教材的编撰而创作的一个例子。描写了夏日池塘荷花绽放的情景以及“我”沉浸在此景中与荷花融为一体的感受。细读课文,我们可以发现文章有三美:

1.荷花美。作者笔下的荷花形态万千,多姿多彩,荷花旺盛的生命力是一种震撼人心的美。

2.语言美。叶老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他用简洁、确切的语言将荷花的婀娜多姿描写得惟妙惟肖,文中的每一个词句无不闪动着美的艺术。

3.意境美。“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叶老被如诗如画的美景陶醉而浮想联翩,把自己的感情和描写的事物交织在一起,达到了行神合一的艺术境界。赞美了荷花的千姿百态,再现了大自然的神奇。

二、结合实际,说目标

本课分两个课时完成,根据三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形象思维较为发达的年龄特点,紧扣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我制订第一课时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能读准“荷花、挨挨挤挤、莲蓬、饱胀、翩翩起舞”等词语。

2.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学习边阅读,边想象画面的读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文中好词佳句的品味,激发学生爱“荷花”之美、赞“自然”之奇的思想感情。

4.教学重点:感受荷花美丽的姿态,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美的体验。

5.教学难点:理解“把眼前的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等语句。积累文中生动、优美的词句,并能进行创新和大胆地运用。

三、立足发展,说策略

1.引情生趣,欣赏美。

2.以读为本,发掘美。

3.品析结合,领悟美。

4.以情促思,升華美。

5.以生为本,注生成。

四、情景交融,说流程

读讲精练教学法是以“言语训练为主线组织教学”的。因此,在预设教、学流程的时候,我力求把“言语训练”这条主线渗透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好这个例子,以“读、品、想、练”为手段,以言语操练的形式,把课堂当成学生的操练场,引导学生在文字中体验语言美、朗读中品味荷花美、想象中领悟意境美,不断升华对荷花、对大自然的喜爱与赞美之情,循序渐进地引领学生学习语言、积累语言,学会观察、学会发现、学会感受、学会表达,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语文素养。以此为依据,我预设了以下教、学流程:

新课伊始,我以谜语“美丽小姑娘,立在水中央,身穿白衣衫,坐在绿船上”导入,让学生猜一猜这是什么。猜谜导入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么美的荷花,大家喜欢吗?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我利用多媒体播放优美的荷花风景片,形象直观地让学生感受荷花的美。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之下,把学生带入文本。“投石激浪”让学生情感的河水泛起涟漪。

接下来,我指导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圈画生字词,并在小组内交流识字方法,自学生字。当学生熟读课文后,我顺势引导学生说说“荷花美在哪里”,待学生充分发表完自己的见解,我以“作者是怎样把看到的美景写下来的呢?”这一问题,引领学生进入下一环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自读、自悟是阅读的基础,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从而有所感悟和思考。”为此,在品味“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这句时,我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自主质疑,这时学生会提出几个关键问题:“白荷花会怎样冒出来?”“除了‘冒’字,还可以换成哪些字?”“白荷花冒出来,想做什么?”我引导学生再次读文,读文的目的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再次感知。等他们说出可以替换“冒”的字后,我运用比较法,引导学生对比读、反复读,体会作者字斟句酌、锤炼语言的功夫。然后完成说话训练“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 )冒出来,仿佛( )。”

学习第三自然段时,抓住“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这句,继续引导学生质疑“荷花会有怎样的姿势?”用“有的……有的……还有的……”练习说话,并自己设计肢体语言,边读边做动作,让语句描写的内容在头脑中形成画面,使学生充分感受荷花美妙的姿态,从而理解“一大幅活的画”的意思。伴随着我配乐范读第四自然段,结合多媒体展现一幅幅优美的荷花图,在这样的情境创设中,我让学生大胆想象:此时他们就是一朵朵风姿卓越的荷花,除了蜻蜓和小鱼,他们还会看到、听到、想到些什么?之后,让学生带上我准备的荷花头饰,配乐美读课文。在这一环节里,我将“读、品、想、练”有机结合,在大量语言文字的训练中,充分展示学生思维的独立性、语言的独特性、学习的自主性,真正落实语文教学中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

“细细品读完全文,请你们发自内心地用最美的语言去赞美心目中的荷花吧!”经过前面的层层品析之后,学生对荷花的喜爱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之火已经熊熊燃烧。学到这里,学生自主质疑的问题得以解决,教学重点得以训练,教学难点得以突破。学生在多层次的言语训练中感受到了荷花之美、语言之美、意境之美。

五、移情入境,写感受

从言语训练的角度,我设计了以《假如我是一朵白荷花》为题的操练,让学生通过“自化其身的角色转化”展开想象,尽情地表达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和感受,把言语与思维的读写操练有机地结合起来。

六、紧扣内容,说板书

课前,我在黑板上画好荷花图,在品读课文的过程中,围绕荷花相机板书:

以此达到提纲挈领的效果。

叶老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巧为善教者也。”老师们,整节课我以言语和思维的内在联系为基础,实施了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学方式,以此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至于本课的生字书写及字词的拓展延伸我将在第二课时中具体落实。衷心感谢各位评委、各位老师的聆听,谢谢!

9.水上飞机说课稿 篇九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北京》是人教版八年级下第六章第一节的内容。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每一个中国的公民都应该了解首都的基本状况;北京还是一个特大城市,教材通过对北京的介绍,使学生掌握了解一个城市的基本方法和思路。本节是中国区域地理省级区域的开始,也是代表,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掌握了城市区域学习的方法才能更好地学习后面的内容,并且可以自学其他教材中没有介绍的区域。

2、教材处理

学生对于北京的这个城市,都已经有了多多少少的认识,对于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也有了初步的掌握,初二的学生已经学会了使用计算机网络搜集资料,基于此,我将让学生课前搜集材料,自学读图、探究、讨论,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引导、强调,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并且注意提升和点拨学生的思路和学习方法。

3、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运用地图说出北京的位置、范围,并对北京的地理位置作出简要评价;利用资料说出首都北京的城市职能、历史文化传统和城市建设的成就,从而了解北京未来的发展方向。

过程与方法:引领学生充分利用手中材料,读图、分析、归纳、总结‘帮助学生从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思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有着悠久的历史,众多的名胜古迹和发达的现代化进程,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和主人翁责任感。

4、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北京市的自然地理特征和城市职能。

教学难点:对北京地理位置的评价;北京发展过程中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

重点难点的突破:充分利用学生对计算机网络的学习,通过地图、资料、视频等多种辅助资源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二、说教法

启发式讲述法、引导交流合作等。

三、说学法

自学读图、探究、讨论。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体现教学的创新,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本课设计为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师生互动

导入新课

为了避免一开课就是老师说学生听的沉闷气氛,我在课前先播放《奥运会吉祥物的宣传片》,开课后用问题导入,如:在动画片里你看到了什么?第29界奥运会将在哪里举行?这样一问一答,学生的思路就被我带到了学习的轨道上,开始了北京之旅。

在出示课题时,为了渲染气氛,我同时播放中央电视台节目插花的视频,让学生对北京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第二环节:组织活动

学习新课

本环节我先利用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指导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小组探究学习北京的位置。在学生探究前指出北京作为首都,除了和其他区域一样有海陆位置外,还有其自身的战略位置和经济位置;在学生探究时出示北京在世界中的位置图、北京地形图、中国温度带和中国干湿地区分布图;在学生汇报时,用问题引导学生了解北京的地形、河流、气候等自然条件,并强调其地理位置的优越性,使学生理解新中国定都北京的原因。

接下来进入北京职能的学习,为了让学生了解北京具有这些职能的条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如在了解北京是文化中心时,我列举若干项文化的内容,让学生任选一项介绍,在学生介绍时我适时地穿插一些小活动,如在介绍音乐方面时,学生可能会提到京韵大鼓和国粹京剧,可让学生试唱两句;还穿插一些视频和音乐,让学生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并用,同时这一活动又检查了学生课前搜集整理资料的情况。

在了解北京是个历史悠久的城市时,我出示配以《故乡是北京》背景音乐的北京名胜古迹的图片,让学生看一看、听一听,比一比,看谁认得多,再选择他们熟悉的一处作以简单的介绍,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在强调有哪些名胜古迹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后,提出故宫面临的压力,让学生出谋划策。

在了解北京现代化进程时,我先播放一组北京现代化建筑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和前面的图片风格有什么不同,然后跟学生强调把北京建设成为既具有古典特色、又富有时代气息的现代化大都市才是北京未来的发展方向。

第三环节:回顾活动

测试应用

在这一环节我先让学生用一句话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再让学生运用分析北京的方法分析描述家乡哈尔滨的位置、职能、历史和现代化进程。在学生汇报时穿插京哈铁路火车提速的新闻,从而说明城市交通的发展,进而将写一篇以《我的家乡——哈尔滨》为主题的短文作为课后作业。

第四环节:升华情感

倡导行动

让学生说说作为新世纪的主人,我们应该为奥运会和09年在哈尔滨举行的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做点什么?最后在奥运会会歌声中,用激励性的语言结束全课。

10.水上飞机说课稿 篇十

各位老师,很高兴有这次机会和大家一起学习交流。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等式的性质》的教学内容。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我的教学思路说明。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等式的基本性质以及运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本课是在同学们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后的授课内容。等式的基本性质是解方程的理论支撑,它为下节的学习铺平了道路。因此本节课内容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探究等式的性质, 并能利用等式的性质进解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探究培养学生探索能力、观察能力,归纳能力和应用新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自信心.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等式的性质,根据等式性质解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教学难点:由具体实例抽象出等式的性质,正确理解等式性质2中除数不能为0.四、优缺点:

优点:在教学过程中我重视学生学习知识的生成规律,通过直观引导学生发现抽象的规律。重视数学思想和方法对的渗透,本节课运用到的数学方法有:从特殊到一般、类比、转化、化归等思想方法。

缺点:青少年学生都希望受到老师的表扬,有表现自我的机会,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一生理特点,用适当的语言能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今后我需要在课堂用语上多下一些功夫。

五、课堂重建

11.《店铺定位》说课稿 篇十一

关键词:《店铺定位》;有效课堂;说课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来自大原市财贸学校的宋瑶。我说课的内容是《店铺定位》。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课后反思”五个环节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

1.本课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程的教材是选自高等教育出版社的《电子商务实务》。这本教材紧扣教学大纲,依据B2C电子商务的真实业务流程所撰写而成,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有很强的实践操作性。

本次说课的内容《店铺定位》是本教材第三章“网上交易管理”中第一节“网上交易前管理”中的内容。本课内容实用性强,涉及的知识属于电子商务专门化方向中的“网店装修模块”。《店铺定位》的学习一方面能够使学生掌握店铺定位系统知识,另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店铺定位策略对自己经营的网店进行准确定位,提升学生的网店策划能力,为今后从事实际工作打下基础。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店铺定位的含义,掌握店铺定位的策略。

(2)技能目标:能综合运用店铺定位策略对自己经营的网店进行准确定位,提升学生的网店策划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通过店铺定位方法的实施体验成功的喜悦。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店铺定位的策略

教学难点:店铺定位策略的初步运用。

二、学情分析

我所授课的对象是中职电子商务专业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学习了《计算机基础知识》《电子商务基础》《网络营销》等课程,有了较具体完善的理论知识及一定的技能基础,而且大部分学生都有亲身网购的经历和体验,因此对于网上开店有强烈的学习兴趣,对于在开店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没有人气、店铺没有特色成为本节课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中职学生虽然基础知识不太扎实,学习功底较差,但他们的智力发展并不比别人差,而且他们的思维相当敏捷,对新型事物接受能力强且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强,他们对日新月异变化发展的电子商务类事物的应变能力也非常强。因此,针对中职学生的学习特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充分调动学生动手操作的积极性,让学生不断地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进步。

三、教法和学法

1.教法

本节课以任务驱动法为主,以情景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为辅。

(1)情景教学法:职业化情境设置“店铺没有人气,没有特色,怎么办?”引发学生极大的学习热情,从而使体验活动更具职业水准。

(2)任务驱动法: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布置任务“运用所学知识对自己的网店进行定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完成任务活动中。通过活动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合作探究,构建学科知识体系。

(3)案例教学法:利用“绿盒子”等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学习,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其独立思考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将理论教学和实际更好的结合,提高教学质量。

2.学法

(1)体验式学习法:设置情境让学生参与进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工作主动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合作學习法:根据任务进行分工,努力为学生创造与他人沟通交流、互相学习的机会,同时也不断为学生创造施展个人才能的机会。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不仅学会交流合作,同进也可尽情施展他们的个人特长。注重团队精神的培养,体会学习的乐趣。

(3)对比讨论法:在活动过程中,通过对作品的比较分析,引导学生互相评价、互相交流、发表意见,提高学习兴趣,加强技能操作,激发学生的进取精神。

四、教学过程

本节课教学过程由导入新课、讲授新课、课堂小结及课后作业四个环节构成。

1.情景导入,激发兴趣:(2~3分钟)

设置情景:我们的店铺没有人气,没有特色,在竞争如此激烈的情况下,怎样让店铺有特色,富有竞争力,在众多店铺中脱颖而出呢?引出本节课的内容——店铺定位。

2.讲授新课:(35分钟)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采用了任务教学法。

(1)任务与分工

任务:运用所学知识对自己的网店进行定位。

分工:学生2~5人为一组,开设网店,为了更好地体现各自职能,在该任务实施过程中,网店成员分别担任网店信息收集员、资料分析员和网店策划员。

(2)任务实施

任务一:认识店铺定位

学生课前收集与自己网店经营项目类似的人气旺、皇冠级的网店。各网店信息收集员列举网店,资料分析员说明理由。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引导学生分析这些网店人气旺的原因是有特色,从而引导学生归纳店铺定位的含义。

任务二:店铺定位策略的运用

学生已经明确了店铺定位的含义,那么在网店运营中该如何运用其策略呢?

教师通过演示案例库中的案例,引导学生归纳店铺定位的策略:特色策略、价格策略、专业策略、附加值策略、情感策略。在学生对店铺定位策略流程有一定了解后,各网店根据经营情况进行店铺定位策略的运用,写出店铺定位的方案。

(3)任务评估

任务评估从店铺定位方案入手,而在评估时从定位准确、定位创新、团队协作、团队分工四个方面进行。进行生生互评,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3.课堂小结

启发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内容,教师逐一补充并强调重点、难点内容。

4.布置作业

网上冲浪,自主学习成功网店案例。

五、课后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实战,学生已开设的网店正在发生着变化,准备开设网店的学生也能做到心中有数。店铺定位的学习,使学生在学校课堂中就能获得网店经营实战的体验,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为学生未来职业生涯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2.《再塑生命》说课稿 篇十二

《再塑生命》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第一单元第五课, 第一单元课文讲述的都是作者一段难忘的人生历程, 教学目的在于让学生体悟到人生奋斗的意义, 感受到人间关爱和温情的同时进一步了解叙事性作品的特点, 尤其要注意品味含义丰富的语句。

本文节选自美国女作家海伦·凯勒的自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选段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叙述了海伦在家庭教师莎莉文老师的帮助下, 由黑暗迷茫的聋哑世界重新认识周围的事物, 走进大自然, 体验人间真情的故事。

这篇文章语言优美, 形象鲜明, 叙事感人, 既可以用来学习复述课文、把握关键句段, 也可以用来学习人物描写方法, 还可以用来进行爱心教育。从八年级的整个教材体系来看, 无论是在能力的培养方面, 还是情感的升华方面, 其地位都是十分重要的。

依据新课程标准对阅读者的要求, 即:“欣赏文字作品时, 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 初步领悟到作品的内涵, 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的感人的形象、情境, 能说出自己的体验。”我将这篇课文的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几点:

1. 知识目标

⑴理解人物形象及文章主旨。

2. 能力目标

⑴把握叙事性作品的特点, 概括文中主要事件。

⑵品味文章含义丰富的语言, 深入挖掘文章主旨

3. 情感目标

感悟莎莉文老师深沉博大的爱心, 学习海伦·凯勒自强不息的精神, 学会关注弱势群体, 让心灵接受一次爱的熏陶。

二. 说教学对象

初中生的接受能力较强, 可以很快了解文章的情节内容, 形象思维具有优势。但初中生的注意持久性较差, 注重文章情节的把握, 忽视文章语言的品读, 所以对文章的主旨的理解比较粗糙, 容易浮于表面。

三. 说教法学法

设计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应该让学生最大程度的参与到课堂学习中。

突破方法:创设情境、游戏激趣、以读促思、合作探究

1. 在教法上, 一方面让学生课前查找资料, 在课外材料中发掘兴趣点, 充实课堂内容, 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在课堂上采用合作——学习——探究的方式, 引导学生揣摩文字, 深入挖掘文本, 培养学生品读文本的能力。

2.在学法上, 课前通过预习指导来理解盲聋哑儿童的特殊性, 从对故事情节的浅层阅读中上升到对文本的进一步研读;课堂上通过速读训练把握文章内容, 运用泛读搜索文章信息, 通过声情并茂的精读品味文章语言, 最终达到以读带动思考探究文章的主旨, 形成读者和文本的真正交流。

四. 说教学重点与难点

确立理念:这是一篇自读课文, 自读课文更重要的是训练学生筛选信息、整理概括的能力, 培养品读文本的意识。

1.教学重点:理解“再塑生命”的过程

2. 教学难点:通过品读课文深入理解“再塑生命”的含义。

五. 说教学程序设计

以开放性课堂教学模式为设计理念, 通过课前预习活动、学生自主展示, 小组讨论探究等形式, 力图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将整个模式分为5部分:引导激趣——感知课文——理解“再塑生命”的过程——合作探究“再塑生命”的原因——主题升华

1. 教学设想:

第一步:游戏导入———以“盲人猜字, 肢体交流”的游戏导入, 为学生创设一种情境, 试着走进盲聋儿童的世界。

第二步:学生自主展示, 完成对海伦·凯勒及其老师莎莉文小姐生平事迹的认识和了解。

(1) 这一环节主要由学生用投影仪或幻灯片演示自己课前所查询的资料。

老师在课前预习的活动中对学生的搜集整理作出指导:语言简明扼要, 按照姓名、国籍、成就、生平、他人评价, 带给我们的启发等要点归纳。不重复不罗嗦, 适合多媒体演示。

(2) 在课堂上教师也应准备图文课件材料随时进行相应补充。

第三步:整体感知课文, 见证“重塑生命”的历程。

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我将再塑生命的历程分为5部分, 请同学们在速读课文后围绕下面问题完成板书, 培养学生筛选信息、整理概括的能力。在这一环节中老师建议:学生可以在泛读课文后先用自己的话进行概括, 然后在文中找出体现海伦心理的句子进一步进行品读, 体味语言。

生命的原貌:我的生命像大雾中的航船 (课文第4自然段)

光辉的起点:我和莎莉文小姐的相识 (课文第5自然段)

幸福的复苏:生命中拥有了文字 (课文第13自然段)

成长的浪花:生命中拥有了大自然 (课文第14自然段)

生命的升华:生命中拥有了爱 (课文第39自然段)

因为这一环节的答案来自课文的语句, 所以难度不大, 学生在朗读这些相关语句时就很自然的将注意力从情节把握逐步转移到文本的品读。

第四步:学生质疑, 合作探究——谈谈对“再塑生命”的理解。

这是课文的教学难点: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研读文字的能力, 培养学生通过精读文中优美丰富的语言, 深入体会文章的主旨, 与作者进行真正深入的交流。所以以一个看似简单的填空来启发探讨:________通过_______再塑________生命。

通过上一步文章内容的梳理, 学生会很轻易的找到再塑生命这一行为的实施者和承受者——莎莉文小姐再塑了海伦的生命。而对于实施这一行为的方式学生开始很容易的填上“爱”这一个抽象的答案, 仿佛世界上所有神奇伟大的事情都可以用“爱”来概括, 而没有深入思考爱的具体内涵。难道沙莉文老师是第一个爱海伦的人吗?难道海伦的父母就不爱她吗?为什么父母的爱不能起到这种神奇的作用呢?

提出了探究中的盲点——爱的具体内涵 (莎莉文老师的爱和父母之爱有什么区别?)

面对这一疑惑, 我们仍然回到文本中去寻找答案, 我们不妨引导学生再读一读课文。

2. 解惑建议:

(1) 精读课文“生命的原貌”——在莎莉文老师到来前, 海伦因为什么而苦恼, 痛苦, 愤怒呢? (尤其是对课文第4段重点句大雾中的航船进行品读)

明确:又聋又盲的她仅凭触觉无法与外界交流。她缺乏和外界交流的媒介, 所以她即便拥有爱也无法感知更无法交流付出, 那么沙莉文老师到来以后呢?我们继续回到文本的品读中去

(2) 精读课文“幸福的复苏”——莎莉文老师最让海伦高兴的游戏是什么? (引导学生重点品读课文第13段对海伦神态和动作的描写)

明确:拼写文字使她开始通过语言与外界交流。这时学生开始逐渐了解到语言文字的重要性,

(3) 分小组合作探究:文章3部分“认识文字”“拥抱大自然”“理解爱”之间的关系, 这三部分的顺序能否调换? (尤其引导学生精读描写再塑生命历程中的挫折段落, 对重点句“水唤醒了我的灵魂, 并给予我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进行品读讨论)

通过这样的不断精读和小组探究的方法引导学生明确:莎莉文老师教会了海伦·凯勒许多, 带领着她重新认识周围的事物, 走进了大自然, 体验人间真情和爱。而这都是海伦认识文字, 学会通过语言文字与外界交流后产生的结果, 从而得出探究结论:莎莉文小姐通过语言文字用爱重新塑造了海伦的生命。语言文字是人类交流的灵魂。

第五步:课堂小结

回顾生命再塑的历程, 想象海伦的种种努力以及她所遇到的种种艰辛, 我们不难发现:莎莉文老师教给了海伦一种认识世界的全新方式——通过语言文字用自己的爱去感受世界, 语言让海伦的生活变得美好, 文字让海伦的爱变得丰富坚强。莎莉文小姐不仅通过语言文字教给海伦爱的真谛, 她自己也正是通过语言文字用爱改变了海伦的人生。这就是语言文字的魔力。通过本文的学习也希望同学以后在阅读过程中不仅仅满足于情节的囫囵吞枣, 更能够认真去品读文章的语言, 真正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第六步:练习

(1) 莎莉文小姐认为:“爱有点儿像太阳没出来以前天空中的云彩。”你也有许多关于爱的经历吧?写你心中的爱是怎样的呢? (目的:让学生在领悟语言魔力的情况下也施展文字的魅力完成语文教学的写作训练)

(2) 到图书馆或上网搜集更多关于残疾人成才的事迹, 摘抄在读书笔记上。 (目的:从知识能力目标升华到情感目标, 也使语文教学从课堂延伸到课外生活中)

13.水上飞机说课稿 篇十三

时间:2013-2-25 14:59:35 点击:1037 【大 中 小】

高中生物说课稿:《光合作用》说课稿范例

一、说教材

(一)地位和作用

1、本章在教材中的地位

本章教材主要是在学生学习了关于生命的物质基础和生命的基本单位——细胞的基础上,比较详细地讲述了酶和ATP在新陈代谢中的作用,植物、动物和人体内新陈代谢的主要过程和特点,以及新陈代谢的基本类型等知识基础。使学生通过本章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新陈代谢是生物体进行一切生命活动地基础,是生物地最基本的特征。所以说它是我们高中生物学的重点和难点知识。

2、本节在本章中的地位

本节教材主要讲述了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叶绿体中的色素、光合作用的过程以及光合作用的重要意义等四个方面的内容。

(1)光合作用的发现,是建立在初中教材中讲述了光合作用的基础知识上,安排了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实验的基础上,更加深入地从产物和场所等方面讲述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中的几个著名的实验。

(2)叶绿体中色素的探索,教材通过实验中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分离,使学生自己动手,亲自看到从上到下依次的橙黄色、黄色、蓝绿色和黄绿色的出现。

(3)光合作用的过程及重要意义,首先,教材从光合作用的总反应式入手,说明光合作用的场所、条件、原料和产物。从而引出根据是否需要光,将光合作用的过程分为光反应和暗反应阶段。之后教材对这两个阶段分别从反应场所、条件、物质变化、能量变化等方面进行了比较详细的分析。得出两个阶段是一个整体,在光合作用的过程中,二者紧密联系、缺一不可的辨证结论。紧接着讲述了光合作用的重要意义,最后还补充了植物栽培与光能的合理利用,意在指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小结】:所以说节内容既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又是整个高中生物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光合作用的概念、反应式;(B:理解)(2)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A:知道)(3)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的过程及其有关问题;(C:掌握)(4)光合作用的过程;(D:应用)(5)光合作用的实质;(D:应用)(6)光合作用的意义。(D:应用)

2、能力目标

(1)通过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学习科学家们研究科学的精神和方法;(2)通过光合作用过程中光反应和暗反应阶段的学习,培养学生运用对比法进行学习的方法。(3)初步掌握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的方法,渗透“线条学习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光合作用的意义来理解当今世界面临的一些重大问题,如:粮食、人口、资源、环境等,从而引起学生对世界未来的关注;

(2)通过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科学发展的艰辛、科学研究方面的重要,进而说明学习方法的重要;

(3)学习光合作用的过程中,渗透物质与能量,光反应与暗反应之间的辨证关系,使学生树立科学的辨证观点。

(三)教学重难点

1、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

2、光合作用的场所;

3、光合作用的过程;

4、光合作用的意义。

二、说教法学法

(一)教法的选择

1、坚持启发式家学,环环相扣,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地分析,具体方法是:结合前面学习的内容,由教师提出问题,引发思考,复习旧知识,在此基础上由教师归纳总结出结论;

2、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从本节课的实际出发,使用多媒体教室,将许多地方用多媒体课件来表达,从而增强直观效果。

(二)学法的指导

1、指导学生如何从本节的学习中掌握设计实验的方法,2、指导学生在实验中如何观察现象、分析现象、分析问题、总结规律。

三、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准备

先让学生在课前预习,课前准备好在教学中用到的多媒体课件。

二、引入新课

先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介绍光合作用的知识体系,再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提问,并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引入光合作用的概念,从而引入新课。

三、讲授新课

(一)讲授光合作用的概念(演示多媒体课件)

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氧的过程。

(二)讲授光合作用的反应式 根据概念,导出光合作用的反应式:

引导学生分析光合作用的反应式,并把它和初中学习过的光合作用的反应式进行比较从中找出区别与联系。分析其中的原因,从而引入到光合作用的发现。

(三)讲授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

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介绍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J.Priestley,1733-1804)在1771年所做的实验,并引导学生分析原因,从而引入以下几个著名的实验。1、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J,vonSachs,1832—1897)做的这个实验:他把绿色叶片放在暗处几个小时,目的是让叶片中的营养物质被消耗掉,然后把这个叶片一半曝光,另一半遮光。过一段时间后,用碘蒸气处理叶片,发现遮光的那一半叶片没有发生颜色变化,曝光的那一半叶片则呈现深蓝色。这一实验成功地证明了绿色叶片在光合作用中产生了淀粉。(边演示多媒体课件边分析实验现象出现的原因,并引导学生注意科学家设计实验的思路和方法,同时提醒学生在实验中的应该注意的地方)2、1880年德国科学家恩吉尔曼(C.Engelmann)用水绵进行了光合作用的实验:他把载有水绵和好氧细菌的临时装片放在没有空气的黑暗环境里,然后再用极细的光束照射水绵,通过显微镜观察发现,好氧细菌只集中在叶绿体被光束照射到的部位附近;如果上述临时装片完全暴露在光下,好氧细菌则集中在叶绿体所有受光部位的周围。他的实验证明了:氧是由叶绿体释放出来的,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边演示多媒体课件边分析实验现象出现的原因,并引导学生注意科学家设计实验的思路和方法,同时提醒学生在实验中的应该注意的地方;然后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提问,并结合学生的回答利用多媒体向学生讲解恩吉尔曼的实验巧妙之处)恩吉尔曼的实验巧妙之处A用水绵作为实验材料。水绵不仅具有细而长的带状叶绿体,而且叶绿体螺旋状地分布在细胞中,便于观察和分析研究。B将临时装片放在黑暗并且没有空气的环境中,排除了环境中光线和氧的影响,从而确保实验能够正常进行。C选用极细的光束照射,并且用好氧细菌进行检测,从而能够准确地判断出水绵细胞中释放氧地部位。D进行黑暗(局部光照)和曝光的对比实验,从而明确实验结果完全是由光照引起的。3、20世纪30年代,美国科学家鲁宾(S.Ruben)和卡门(M.Kamen)采用同位素标记法研究了这个问题。他们用氧地同位素--18O,分别标记H2O和CO2,使它们分别成为H218O和C18O2,然后进行两组光合作用实验:第一组向同种绿色植物提供H218O和CO2;第二组向同种绿色植物提供H2O和C18O2。在相同的条件下,他们对两组光合作用实验释放的氧进行了分析。(利用多媒体课件分析这两组实验并从中得出结论,最后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简单介绍一下示踪元素及同位素标记法。)

四、结束新课

简单回顾一下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

五、布置作业

14.水上飞机说课稿 篇十四

费说课稿(高三语文)

说课作为一名教师必备的基本功,说课稿网站特邀请一线名师为广大新教师整理编辑了部分精品说课稿范文供大家参考使用。

一、说课标

《汉语课程标准》对高中阶段的汉语阅读教学的要求是:“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能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同时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应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文本,在主动积极的阅读思维中,加深对汉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理解。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我在教学设计时注重朗读,注重对重点词句的品味和理解,注重学生的独特感受,通过合作交流,解决本课的难点。

二、说教材

《我很重要》是高中汉语第四册第五单元的第二篇课文,作者从亲情、友情、事业等方面反复强调“我很重要”,提出要“珍视自己、珍爱生命”的人生观。

大家都知道,中国人自古就认为“谦虚是美德”,在谦虚传统的影响下,我们经常一味地强调别人的重要,而忽视了自己,所以,把握本文的情感有一定的难度,针对以上学情,结合教材的特色以及新课程标准,我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文章富有哲理的语言,体会文章的深刻内涵。

3、正确辨析“我很重要”和“我最重要”的异同。

(二)过程与方法

1、以读为主,自读自悟。

2、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读中释疑。

3、读写结合,学以致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生命的价值,激发学生对生命的热爱,珍爱自己。

2、树立勇于直面人生的信心和决心。

根据本课的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品味文章富有哲理的语言,体会文章的深刻内涵。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正确辨析“我很重要”和“我最重要”的异同。

本课的设计我努力体现阅读教学要实现三个转变的教学新理念:一是变“讲课文”为“学语言”。二是变“读课文”为“学阅读”。三是变“悟课文”为“学表达”。力求做到“朴素的课堂,有效的教学。”

三、说学生

我本次出课的班级是延边一中高班。这是一个文科班,学生素质较好,能够看出他们平时特别注重生字词的训练。可能是因为居住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在朝语的语言环境中,所以汉语水平相对于朝语来说,基础不是特别好。因此,要让学生能够品味语言,首先要让学生熟读文章、理解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在此基础之上才能谈品味文章语言,体会文章内容。

在进行第一课时的教学时,学生已经解决了词语上的疑问,并且熟读文章,理清了文章的内容,明确了,毕淑敏写《我很重要》是通过对自然、对父母、对伴侣、对孩童、对朋友和密友、对工作和事业这些方面的描写,来说“我很重要”的。学生明确了文章的题材、文章的欲扬先抑的手法的细节上的问题,为第二课时做了充分的准备。

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通过课前测试重新检测自己是否掌握了文中出现的重点字词。在解决品味语言这一环节和合作探究环节中,学生敢于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这一点难能可贵。对于少数民族学校的学生来说,这一环节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学习第二语言必须锻炼听、说、读、写的能力。这样才不会脱离汉语教学的根本。

四、说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汉语作为少数民族第二语言教学的特点,我制订了下面的教学目标:第一课时:

1、熟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

2、掌握文章中的生字词,能够做到活学活用。第二课时:

1、通过品味文章富有哲理的语言理解文章的主旨。

2、辨析“我很重要”和“我最重要”的异同。

五、说教法、学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在教学中灵活地采用恰当的教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开发学生潜在的智能,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真正做到“寓教于乐”,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基于此,我采用了引导法,范读法,引读法。引导法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面对疑难豁然开朗。本文有一些感情浓厚而又难读的内容,学生的认识比较浅薄,老师深情并茂的朗读对学生是引领,可以使学生对相关内容理解得更深刻,从而读得更有滋味。其实,引读不是适合每篇文章,但对于本文的最后三段,学生在老师的引读下反复齐读,可以增强感染力,形成旋律美,培养短时高效记忆力,使背诵最后三段的目标在课堂上相机完成,可谓一举多得。

一直很欣赏著名特级教师的肺腑之言,他说:“语言课,就是读读说说,说说读读,写写改改,改改写写。把课文读好,把自己的感受写出来,这就是学语言。”对于本课,我引导学生以品读为主,自读自悟,进行“个性化”的阅读,让学生潜心文本,从语言文字中去体验和感悟,感受作者的人生体验,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去理解、发现;让学生以自己对课文内容的领悟取代老师的讲解分析,以学生自己的感性体验取代整齐划一的理解指导,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另外,我还注重读写结合,使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好的写法,产生的独特想法在自己的习作当中体现出来,做到学以致用。

六、说教学过程(我打算用两课时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

第二课时

(一)目标导入。(用目标导入可以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让学生学习起来目标明确。)

(二)生字词测试。(汉语是第二语言,无论学习哪一门语言,词语是必须掌握的工具,只有词语扎实了,才能在品味语言、领会文章主旨时降低理解的难度。而且,第二语言的学习,工具性是第一位的。)

(三)通过有感情地练读自己喜欢的语段,谈谈自己喜欢它的理由,进而品味文章富有哲理的语言。(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文章中语言的哲理美、修辞美等,引导学生通过品味语言的准确、生动、富有哲理、能够引起学生审美个体的情感共鸣等去品味语言,进而体会“我很重要”的深刻内涵。)

(四)辨析“我很重要”和“我最重要”的异同。(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难点。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解决,教师在这一环节中只是引导者,学生通过讨论举实例论证自己的观点。这可以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合作探究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同时也体现了汉语言的工具性,体现了汉语言作为第二语言的基本要求。)

七、说板书设计

由于汉语是第二语言,所以学生必须对文章内容十分熟悉,才能够谈得上去品味语言。因此设计了这样的板书,通过品味语言,帮助学生掌握抓住关键词句理解文章内容的方法,同时通过辨析词语,理解准确用词的重要性。这样就能很自然地引出对“我很重要”和“我最重要”的辨析。我认为这样的板书设计既体现了这节课的重点,也体现了这节课的难点,使这节课的思路更加清晰。

八、说教学反思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能够积极调动学生学习汉语的积极性,能够以亲切的教学语言对待学生,能够关注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不脱离汉语教学的根本任务,不脱离第二语言的特点教学,努力以简明的教学目标,简化的教学过程,简便的教学媒介,简

更多的免费说课稿、说课稿模板、说课课件、说课稿范文尽在说课稿网站http://。欢迎大家下载使用。

单的教学方法,体现扎实、厚实的教学效果,正所谓“简简单单教汉语,扎扎实实促发展。”

当然,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还有很多不如意的地方,如在教学过程中还要锻炼自己的课堂应变能力,在面对学生生成性问题时还不够灵活,对板书重视不够,对整个课堂时间的调配还不够灵活。

上一篇:瞬间的感动记事作文下一篇:精妙排比句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