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经济学作业

2024-09-22

农业经济学作业(精选10篇)

1.农业经济学作业 篇一

农业经济管理(第2版)_在线作业_1

一、单选题

1.(5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规定:耕地的承包期为三十年。草地的承包期为三十年至()。林地的承包期为三十年至七十年;特殊林木的林地承包期,经国务院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可以延长。

    A.四十年

B.五十年

C.六十年

D.七十年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 农业经济管理(第2版)

展开解析 答案B 解析2.(5分)下列哪一种组织,被定性为半社会主义性质?()

    A.互助组

B.初级社

C.高级社

D.人民公社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 农业经济管理(第2版)

展开解析 答案B 解析3.(5分)()政策是日本农业保护政策的典型产物。

    A.价格支持

B.粮食补贴

C.良种补贴

D.营销贷款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 农业经济管理(第2版)

展开解析 答案A 解析4.(5分)下列政策中,不属于绿箱政策的是()。

    A.粮食安全储备

B.自然灾害救济

C.价格支持

D.农业环境保护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 农业经济管理(第2版)

展开解析 答案C 解析5.(5分)现代农业的衡量标准有()。

    A.较高的农业劳动生产率,较高的土地生产率,较高的资金利用率

B.较高的农产品商品率

C.较高的农民收入水平

D.其他三个选项都是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 农业经济管理(第2版)

展开解析

答案D 解析

二、判断

1.(5分)农业的根本特点是经济生产过程和自然生产过程交织在一起。

 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 农业经济管理(第2版)

展开解析

答案正确 解析2.(5分)发展农民合作社,不利于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 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 农业经济管理(第2版)

展开解析

答案错误 解析3.(5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业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

 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 农业经济管理(第2版)

展开解析

答案正确 解析4.(5分)本集体经济组织的土地,绝对不允许承包给非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

 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 农业经济管理(第2版)展开解析

答案错误 解析5.(5分)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就是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生产资料公有制。

 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 农业经济管理(第2版)

展开解析

答案正确 解析6.(5分)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是半社会主义性质。

 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 农业经济管理(第2版)

展开解析

答案正确 解析7.(5分)土地国家所有、家庭承包经营、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目前我国农村的基本经济制度。

 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 农业经济管理(第2版)

展开解析

答案错误 解析8.(5分)欧盟对农业的多功能性这一概念表示反对。

 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 农业经济管理(第2版)

展开解析

答案错误 解析9.(5分)美国对农业的多功能性这一概念表示反对。

 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 农业经济管理(第2版)

展开解析

答案正确 解析10.(5分)一个家庭收入越少,家庭收入中(或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的比例就越小,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家庭收入中(或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比例则会上升。

 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 农业经济管理(第2版)

展开解析

答案错误 解析11.(5分)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属于农民家庭所有。

 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 农业经济管理(第2版)

展开解析

答案错误 解析12.(5分)自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的绝对收入水平是持续提高的,没有出现过下降的情况,但和市民相比,相对收入水平低下的情况也是很明显的。

 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 农业经济管理(第2版)

展开解析

答案正确 解析13.(5分)经济学家舒尔茨认为,技术停滞是传统农业落后和贫困的主要原因。

 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 农业经济管理(第2版)

展开解析

答案正确 解析14.(5分)一个国家越穷,每个国民的平均收入中(或平均支出中)用于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比例就越小,随着国家的富裕,这个比例呈上升趋势。这个比例,称为恩格尔系数。

 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 农业经济管理(第2版)

展开解析

答案错误 解析15.(5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包括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等。

 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 农业经济管理(第2版)

2.农业经济学作业 篇二

随着农业生产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现代化农业生产装备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农业作业生产中经常需要用到对作业范围的距离进行精确的测量。本文研究了一种成本低廉、性能可靠的距离测量系统,满足了农业作业的需要。目前,测量距离一般采用波在介质中传播速度和时间关系进行测量。其中,超声波具有指向性强、能量消耗缓慢且在介质中传播距离较远等优点,因而经常用于测量距离。相比其他定位技术而言,超声波定位技术成本低、精度高、可操作性强、工作稳定。AT89S52单片机为许多控制提供了非常灵活和低成本的解决方案,可充分利用片内资源,利用较少的外围电路就可以构成功能完善的距离测量系统。本文设计了一种常见的以AT89S52单片机为核心的低成本、高精度、LED数码管显示的超声波距离测量系统的设计方法。

1 系统结构及原理

根据超声波距离测量系统功能设计要求,该系统结构如图1所示。

超声波是一种弹性机械波,可以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传播。其波动方程为

A=A(x)cos(ωt+kx)

A(x)=A0e-αx式中 A(x)—振幅;

A0—常数;

ω—圆频率;

t—时间;

α—衰减系数;

x—传播距离;

k—波数;

λ—波长。

超声波测距是通过不断检测超声波发射后遇到障碍物所反射的回波,从而测出发射和接收回波的时间差,然后求出待测距离。超声波的测量方法有很多,本设计方案采用脉冲反射式超声波渡越时间检测法。其原理是利用电路检测从超声波发射器发出超声波经过气体介质传播到接收器的时间,即渡越时间。一般超声波距离测量是根据反射的原理,那么渡越时间与气体中超声波传播速度相乘就是声波传播距离的两倍。当传感器与目标距离远大于两传感器间距离时,待测距离S

S=12vt

式中 S—待测距离;

v—超声波的声速;

t—渡越时间。

由于超声波也是一种声波,其声速v与温度有关,表1列出了几种不同温度下的声速。在使用时,如果温度变化不大,则可认为声速是基本不变的;如果测距精度要求很高,则应通过温度补偿的方法加以校正。

2 硬件电路设计

2.1 单片机

合理选择单片机类型是决定超声波距离测量系统性能及成本的关键因素。AT89S52单片机是一种低功耗、高性能CMOS8位微控制器,使用Atmel 公司高密度非易失性存储器技术制造。在单芯片上,拥有灵巧的8位CPU和系统可编程Flash,使得AT89S52为众多嵌入式控制应用系统提供更加有效的解决方案。AT89S52具有以下标准功能:8k字节Flash,256字节RAM,32 位I/O口线,看门狗定时器,2 个数据指针,3个16位定时器/计数器,一个6向量2级中断结构,全双工串行口,片内晶振及时钟电路。另外,AT89S52 可降至0Hz静态逻辑操作,支持2种软件可选择节电模式。空闲模式下,CPU 停止工作,允许RAM、定时器/计数器、串口、中断继续工作。

2.2超声波发射电路

超声波发射电路由超声波振荡器和超声波发射头两部分组成。其电路原理图如图2所示。

发射超声波需要在超声波振荡器的外接电路两端产生振荡,超声波发射头才能发射超声波。利用单片机的I/O口输出40kHz方波经过反向器一级一级推挽式将方波信号加载到超声波发射头上,可以提高发射强度,提高驱动能力。

2.3 超声波接收电路

本设计中采用一种常用的集成电路CX20106A作为超声波接收电路的核心。而该集成电路一般常见于电视机红外遥控接收器,一般接收38kHz或者40kHz频率的信号。在实际中,用CX20106A组成的超声波接收电路的抗干扰能力和灵敏度都非常理想,并且适当改变电容和电阻就可以改变接收的频率,提高灵敏度和抗干扰能力,如图3所示。

2.4 数码管显示电路

数码管是单片机应用系统中广泛使用的一种显示器件,从内部电路连接上共分为共阴极、共阳极两种,其内部是由发光二极管组成的。从字面意思可以理解:共阴极数码管就是每个数码管的8个发光二极管的阴极都连接在一起,而共阳极数码管是发光二极管的阳极都连接在一起。

数码管与单片机的接口比较方便,只要将单片机的8位并行I/O口与数码管的段码引脚相连接即可。从8位并行I/O口输出不同的段码,数码管就会显示不同的数字,如图4所示。

3 系统软件设计

系统软件包括主程序、定时器计时子程序、计算子程序、中断服务程序和数码管显示子程序等。主程序包括初始化和各个子程序的调用,最后把结果用四位数码管显示出来,程序流程图如图5所示。

4 测量数据的修正

距离测量系统由于受到使用环境的影响,使得系统测量距离与实际距离之间存在一定的误差,表2为超声波距离测量系统的实际值与对应的测量值。

分析表2中的数据可以看出,距离测量系统的测量数据比实际距离大一些,其中最大误差21.6%,最小误差4.56%,平均误差9.44%。测量系统误差产生的主要原因有:超声波距离测量系统受使用环境温度的影响和系统指令运行需要消耗一定的时间而使测量的距离数据偏大。针对上述问题,可以采用最小二乘法对表2中的数据进行拟合修正,以提高测量精度,减小误差。经过拟合修正,得到修正方程:y=-25.878 6+0.981 2x。其中,y为实际值,x为测量值。修正后超声波测距系统测量值与实际值的对应关系,如表3所示。

从修正后的数据可以看出,系统的测量误差大幅度降低。其中,最大误差1.50%,最小误差0.11%,平均误差0.73%,满足了系统的测量精度要求。

5 结论

利用单片机AT89S52设计的超声波距离测量系统结构精简、成本低廉、可靠性强、 硬件简单、容易实现,距离测量范围适中。实际制作中可加入DS18B20温度检测集成电路,不仅可以实时测量环境温度,还可以利用环境温度算出超声波在实际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使测量更加精确。采用CX20106A芯片用于检波放大,减少了电路之间的互相干扰,减小了电噪声。设计的最终结果是使此超声波距离测量系统能够产生超声波,实现超声波的发送与接收,从而实现利用超声波方法测量物体间的距离,同时以数字的形式显示测量距离。经实验证明,这套系统软硬件设计合理、抗干扰能力强、实时性良好,经过系统扩展和升级,可以有效地解决农业生产作业中的距离测量需求,具有较大的实际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王兴宇,袁伟青.基于AT89S51单片机控制的新型温室温度采集监测系统[J].农机化研究,2010,32(9):107-109.

[2]丁向美,谢守勇,成莹.基于LPC2132的避障测距系统的设计与研究[J].农机化研究,2010,32(6):130-132.

[3]王文成.基于单片机的粮仓多点温度监测系统设计[J].农机化研究,2010,32(7):90-92.

[4]石彪,倪文志,刘利枚.农业机器人中超声波测距的不确定性研究[J].农机化研究,2010,32(12):19-22.

[5]陈帝伊,陈建海,马孝义.农业机器人关键技术及应用研究进展[J].农机化研究,2010,32(5):207-210.

[6]何信龙.单片机快速入门与应用设计[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1998.

[7]袁易全.近代超声原理及应用[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1996.

[8]张福学.实用传感器手册[K].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1988.

[9]陈伟人.单片机原理及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10]周功明,周陈琛.基于AT89C52单片机的超声波测距器设计[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8):49-53.

[11]龚军,罗杰.带有温度补偿和LCD显示的超声波测距仪设计[J].电子元器件应用,2008(7):50-53.

3.农业经济学作业 篇三

一、机械播种的农业技术要求

播种前,根据作物的品种、地温、墒情因地制宜地确定播种期;根据种子的发芽率和历年生产实践总结出来的最佳播种量确定实际播种量,且实际播种量不得超过或少于规定播种量的5%;根据作物品种、地温、墒情、土质等确定播种深度。播种时要做到播行端正,行距一致,地头整齐,不漏播和重播,而且要下种均匀,种子无机械损伤。播后应镇压耙耱,如因墒情过差可通过再镇压提墒;若播种带施肥,施肥量不能超过规定数量,并做到施肥均匀,肥料和种子保持适当距离,以免化肥腐蚀种子。

二、拖拉机牵引播种机作业的具体方法

1. 梭行播种法。梭行播种法是机组沿工作小区一边像织布梭似的进行播种,在地头作有环节转弯。梭行播种法能保证较高的播种质量,机器磨损均匀,不受地块宽度限制,地块区划简单,行走方法容易掌握,因此较常用。其缺点是需要较宽的地头,地头转弯频繁,需要设置较高的上种点。

2. 向心或离心播种法。就是机组沿着工作小区一边或中心线入区绕行播种。大多数转弯无环节,驾驶员操作比较简单,地头宽度较小。向心或离心播种方法容易掌握,上种点少。其缺点是区划要求精确,否则容易造成漏播或重播,工作小区宽度必须是播种机组工作幅宽的整倍数。

3. 套播法。套播法适合于小区长度较短的地块或垄地播种。机组转弯都是无环节,因此,地头宽度较小,工作行程效率高,转弯操作简单,上种点少,但区划要求准确,否则会产生漏播或重播,且行走方法比较杂乱,不易掌握。

三、播种作业应注意事项

为了安全生产,保证播种质量,拖拉机牵引播种机作业时,应做到以下几点:

1. 播种作业是一项需耐心细致的工作,关系到作物的增产,作业中应按照区划标志进行,除转弯处,需确保机组直线前进。

2. 播种前应查看地块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以确保作业质量和机组安全。应把种子和肥料提前放在地头适当位置,以缩短添种子和肥料的时间。

3. 种子必须干净干燥,不得夾杂秸秆和石块,以防堵塞排种口,影响播种量。精量播种时,种子必须经过精选,肥料也应清洁干燥,否则影响播种和施肥质量。

4. 播种机组在工作行程中应尽量避免停车。必须停车时,为了防止出现缺苗“断条”现象,应将播种机升起,后退一定距离,再继续播种。下降播种机时,要使拖拉机在缓慢前进中进行。开沟器入土后播种机不得后退,以防堵塞或损坏开沟器。

5. 地头转弯,应将播种机升起,切断排种器和排肥器的动力,并升起划行器。

6. 机手在工作中应经常观察播种机工作是否正常,特别要注意排种器是否排种,输种管有无堵塞,圆盘开沟器是否转动,覆土镇压器工作是否正常,种子箱内种子是否足够,划行器的工作是否正常等。

7. 播完一种作物,要认真清理种子箱,以免种子混杂而造成排种故障。肥料箱使用后也要及时清理,防止肥料箱锈蚀。

8. 播种混有农药的种子时,工作人员应戴口罩、手套、风镜等防护用具,播后对剩余的种子要妥善处理,以防人畜误食中毒。

4.农业生产布局作业 篇四

摘要:本文主要内容为整理既往研究者对于农业生产布局问题的研究,特别是对生产布局理论和对中国农业生产布局的研究进行整理。通过整理发现对于农业生产布局的研究分为农业整体与具体农业部门两大层次。而不同研究所采用的方法和得出的结论会因所研究的具体对象不同有所区别。农业生产布局的研究将更多依据空间经济学与区位的比较优势理论,借助于空间计量等空间经济学方法和GIS等非经济学方法,去研究影响农业生产布局的各种因素、如何对农业生产进行合理的布局和新型的布局形式等问题。

关键词:农业 生产布局 研究综述 1 引言

农业生产布局就是指农业生产在地区之间的地域分工和在一个地区之内地域结构的分布特点(中科院,1983)。也就是说农业生产布局是农业生产各门类由于一定的安排、部署而形成的空间分布。其范围大至一个国家不同地区之间的农业生产分工,小至一个地区内不同生产项目的配置、组合方式。合理的布局可以使农业生产的发展因地制宜,促进农业生产区域专业化的发展(王景海,1992),以便从一定面积的土地上获得尽可能多的优质农产品,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综合社会效益(鲁奇等,2002)。而且调整农业生产布局与结构,是合理利用农业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资源、实行有效的地域分工、充分发挥不同地区的不同优势的基础(张凤珍、张沛明)。因此,研究中国的农业生产布局对于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和保证国家粮食安全是具有现实意义的。但是不同的研究会通过不同的方向和方法对农业生产布局进行研究,从而得出不同的结论和政策意义。以下我将分别从理论基础、研究方法和研究结论等方面对农业布局的研究进行回顾与整理。农业生产布局的理论

对农业生产布局进行的研究都是基于区位优势或者区域规划的有关理论,但是我认为可以将理论依据研究的层次分为农业整体的布局理论和农业结构的布局理论,前者注重于整个农业的区域布局,而后者关注于各个农业部门的区域间布局。

2.1农业整体布局理论

也就是农业区位论。农业区位理论理论基础在于区位理论,其发源于德国农业经济学家杜能《孤立国对于农业及国民经济之关系》(简称《孤立国》)一书,因为其中阐明了市场距离对于农业生产集约程度和土地利用类型(农业类型)的影响,更确立了对于农业地理学和农业经济学都很重要的两个基本概念,即土地利用方式(或农业类型)的区位存在着客观规律性和优势区位的相对性。后人在应用和发展杜能“孤立国理论”中得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成果,比如劳尔(E•Laur)应用杜能原则把全世界农业经营类型按集约程度排列为七大农业经营地带。根据吴娜琳(2014)的回顾,Buckie(1926)、Weaver和Samuel(1945)、Isard(1956,1975)、Fran和Ccedil(1955)也都依据农业区位论采用不同方法聚焦于不同地区与作物进行了生产区域划分并给出对区域农业发展的看法。

20世纪80年代初,西方生产布局理论开始传入中国,由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和时代背景的特殊要求,使中国生产布局不尽合理,制约了经济的健康发展(杨春,2009),为了改变这种落后状况,中国研究者在生产布局理论方面做了许多努力。比如周立三(1993)对农业生产的地域分布规律进行了有益的研究;王舜卿(1994)以美苏印为例,说明了发展农业专业化的优越性,并进一步认为发展农业专业化也必将成为中国农业生产发展的趋势;吴殿廷(1998)利用系统科学方法探讨农作物优化布局的数学表达方式;赵修卫(2001)提出区域核心竞争力由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共同组成;唐华俊(2001)阐述了我国种植业生产和贸易的区域格局,并分析了我国主要农产品区域综合比较优势;刘彦随(2009)认为,中国加入WTO后,立足“比较优势”与“市场需求”是中国农业参与国际贸易竞争的基本准则;宋永永等(2015)基于虚拟水战略对宁夏农业生产空间布局优化进行了研究。

在理论基础上,吕火明,彭晓蓉(1996)探讨了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农业商品生产基地的原则、措施与对策;在《上海市郊区农业区位模式及农业生产问题的探讨》一文中,对上海市郊区农业生产布局状况进行研究;王玉斌(2008)阐述了发展我国粮食生产可以实施“南扩、北稳、合理布局、适度进口”四个方面的战略措施;乔家君(2012)以河南省巩义市吴沟村为例,对村域的农业活动空间格局与过程进行了分析。通过回顾既有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农业区位理论最重要的关注点在于农业生产在各个地区的受限因素,并从宏观上对中国农业生产布局的原则与未来发展给出了许多研究结论。

2.2 农业结构的布局理论

农业部门布局原理,或者说农业结构理论,是以农业生产部门(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水产业)或单项农业生产(如水稻、小麦、棉花、茶叶、柑桔、养羊等)为对象的农业布局研究,其关注于各个地区所具有的进行农业生产的优势,虽然该理论的研究内容实则是农业区位布局的组成部分。其关注的内容主要在于各种农产品的区域布局,比如伍山林(2000)对中国粮食生产布局变化的研究、胡浩(2005)对中国生猪产地移动的经济分析、花俊国等(2007)对中国乳业空间布局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的研究、钟甫宁和刘顺飞(2007)对中国水稻布局变迁的原因、朱启荣(2009)对中国棉花主产区生产布局的研究、刘天军(2012)对中国苹果主产区生产布局变迁及影响因素的研究等等。

农业部门的布局理论给我们在对各种农产品的布局工作上提供了许多有意义的研究结论,可以具体指导相应农产品的生产布局与规划。生产布局的研究方法

对于农业经济学的研究来说,方法的选取关乎研究的科学性与结论的可靠性,特别是对于关乎国家食品安全的农业生产布局研究更是如此,研究者为了确保自身研究的科学性,其方法的选取也是精益求精。

3.1 定量方法

很多研究者运用定量分析方法,对农业生产布局的现状、影响因素、发展建议等给出不同看法。

吴殿廷(1998)利用系统科学方法,给出了资源有限、市场容量一定情况下,不同经济效益含义所对应的农作物优化布局的数学模型体系,并讨论了考虑间(套、复)种和不考虑间(套、复)种2种模型体系的应用和改进方向。

叶春辉(2004)对生产结构调整进行动态模拟,在全面测定中国主要农产品生产层面上潜在的比较优势、生产资源配置效率及生产受保护程度等状况及各省市间的地区差异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条件(资源约束条件、政治约束条件、宏观经济政策条件),按照比较优势原则给出全国农业生产地区布局调整方案和各地区生产结构调整方案,并通过实证分析寻找有效的经济和政策手段进而制定相应的政策调整方案及配套政策。

胡浩(2005)利用综合优势指数分析了省份之间生猪生产的比较优势,并分析了生猪饲养与农户收入、饲养规模、市场因素及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

翟鸿雁(2006)将线性规划(运输问题)应用于农作物布局中,对农作物的统筹安排有明显的借鉴意义。

陆文聪(2007、2008)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对主要粮食作物生产布局的成因进行了分析。

李裕瑞(2008)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对江苏省粮食生产空间格局化进行了研究。

陈伟莲等(2009)介绍了基尼系数的计算公式和衡量标准,运用基尼系数测算了广东省主要农产品的空间集聚度,分析了广东省主要农产品集聚的影响因素,提出了相关建议。

徐萌、展进涛(2010)运用局部调整模型对中国水稻区域布局变迁进行了分析。

郭军乐等(2011)选择影响生产主要因子,用数学聚类模糊分析方法对各生产单元进行了类型划分,同时结合利用现状采用土地自然适宜性方法做了利用系统适应级评价,从土地生产适宜性#经济效益以及生态保护角度考虑,提出了农牧业的基本发展思路。

乔家君、赵克飞(2012)使用田野调查与 GIS、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分析,具体利用 MapInfo7.0和ArcGIS9.3 软件,采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调查村域的农业活动空间格局与过程进行分析,发现限制吴沟村发展的三个主要瓶颈。

田维波(2012)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利用“重量”、"地理重心”和“差异系数”等概念的内涵对我国农业的空间结构演变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考察,根据实证结果对我国农业的空间结构演化机理进行了理论剖析,并提出我国农业的空间结构优化调整的原则性政策建议。

刘天军等(2012)使用局部均衡模型对中国苹果主产区生产布局变迁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

巴万春(2013)采用土地自然适宜性方法评价,即针对现生产对象对划分单元影响因子的需要和生产单元自然条件吻合状况,结合生产中存在障碍,对利用的适应能力做出公正和科学性结论。

邹君(2014)从虚拟水战略视角出发,分别构建虚拟水战略背景下的农业与工业生产布局诊断与调整模型,以湖南14个地区为研究对象,对各区工农业生产布局与水资源之间的匹配关系进行科学诊断。

3.2 定性方法

马湘泳(1991)从农史上对中国江苏省自两汉到民国间农业生产布局的发展做了史料整理与总结,发现农业生产布局在历史上有过合理阶段也有过不合理的阶段,其影响因素可能包括政治因素,该项研究给我们一种利用历史经验来研究和优化农业生产布局的思路。

吕允英(2006)根据农产品比较优势的相关理论,对我国主要粮食作物的空间布局变化趋势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提出了空间布局优化的目标和原则,思考了促进我国主要粮食作物空间布局优化的做法。

王玉斌(2008)阐述了发展我国粮食生产可以实施“南扩、北稳、合理布局、适度进口”四个方面的战略措施。

通过回顾既有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对于农业生产布局的研究正在不断借鉴其他相关学科的方法与工具,比如借助地理学GIS的ArcGIS软件。对于经济学自身的研究方法,研究者也是采用前沿的研究方法,比如空间计量模型。这些工作都是为了让自己的研究结论尽可能做到科学合理,当然不排除仅仅是为了发表论文方便的目的。这些研究方法的创新运用会让我们对于农业生产布局有更为清晰透彻的认识。主要研究结论 依据不同研究的方法,研究者们得出了属于自己研究的研究结论,本文在此将结论进行简单定性划分,分为描述与评价性结论、关于影响因素的结论和建议性的结论。

4.1 描述与评价性结论

王景海(1992)认为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从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看,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区别是,中国不存在农场主和农业资本家。自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以来,农业生产和经营的主体是农户。农户从事哪项农业生产,主要取决于从事哪项农业生产能使年收益最大,即农户总是愿意从事年收益最大的农业生产项目。在商品经济条件下,追求比较利益,是充分发挥地区自然经济资源优势的表现。因为只有充分利用本地区自然经济资源的优势。才能追求到较高的比较利益。所以,农业劳动力年收益最大是中国农业生产布局的基本出发点。

王秀清(1995)对北京近郊蔬菜产地变动规律进行了研究,认为北京近郊蔬菜产地土地和劳动力机会成本的上升导致了蔬菜生产成本不断上升,造成近郊蔬菜产地不断向远郊转移。

李小建等(2008)通过对南阳市黄庄村的实地调研发现,人口密集的平原村庄, 在耕作半径极小的情况下,存在以住宅和村庄为中心的带状农业区位,从村边向外,可分为蔬菜带、蔬菜粮食混作带和粮食带。

刘彦随(2009)认为,中国加入WTO后,立足“比较优势”与“市场需求”是中国农业参与国际贸易竞争的基本准则。在中国农业生产方面,南方地区是水稻优势产区,但相对北方地区其品质较差。随着东北粮食主产区早地改水田,加之适合优质稻生长的自然条件,东北地区水稻产量在逐年上升,南方产区水稻比重下降,为此需加强东北地区、长江流域优质水稻产业带的建设。小麦生产的优势地区南北兼有,北方多于南方。玉米生产的优势区主要分布在三北地区及云贵高原。

田维波(2012)通过对我国农业空间结构演变的研究,得出如下结论:我国农业在空间上存在差异性;我国农业空间结构变化趋势为空间重量持续增加,区域重心多向曲折移动、总体移向西北,省区间的差异有所变化但不很明显。同时全国农业空间结构的演变具有历史阶段差异性、我国农业空间结构演变具有区域层次差异性、我国农业空间结构演变具有产业层级差异性。

通过以上研究结论我们可以发现,不同地区不同作物的生产布局会呈现出不同的模式和发展轨迹。因此我们有必要在研究中根据地区与作物的特殊性,使用不同方法与工具,选取合适的数据得出结论。在政策层面也需要考虑到这些特殊性调整我国的农业生产布局,来确保我国的农业可持续发展与粮食安全。

4.2 影响因素结论 鉴于中国农业发展存在时期上的较大差异,农业生产布局的主要影响因素也会因因此而异,本文在此仅将近十年的重要研究中关于农业生产布局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归纳。

胡浩等认为(2005)生猪饲养的生产布局与农户收入、饲养规模、市场因素及环境因素之间有密切关系。花俊国等(2007)对中国乳业空间布局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认为发展基础和资源条件是影响中国乳业空间布局变化的主要因素。朱启荣(2009)指出中国棉花主产区发生了由南向北、向西北新疆地区的迁移;中国棉花生产布局变迁是各地区种植业内部比较效益、农民务农的机会成本、农户的粮食安全水平、灌溉条件和自然灾害状况、技术进步和国家政策等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但是,不同因素对不同地区棉花生产布局的影响情况不尽相同。刘天军等(2012)认为生产布局变迁是各地区种植业内部比较效益、农村非农就业机会、农户的粮食供给水平、灌溉条件和自然灾害状况、技术进步和国家政策等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但是,不同因素对不同地区苹果生产布局的影响存在差异。田维波(2012)认为全国农业及各次区域的农业发展受到人口总数、农业机械总动力、财政支农经费、农业劳动者人均农业总产值等4个关键因素的影响。

通过以上研究结论,我们可以看出自然条件对于农业生产布局的影响是持续存在的,因此必须依据客观自然条件去适时安排农业生产的布局。而市场等社会经济因素是可控的,因此为了保证农业生产布局的合理性,政策层面应当有所作为,把生产布局调整至最佳。

4.3 建议性结论

唐华俊(2001)提出了培育农村市场、优化农产品空间结构等结构调整的政策建议。

张小川(2003)提出农业区域专业化在中国仍处于初级阶段,存在一定的发展基础和机遇,应该着重抓好良种、农产品加工和农产品市场与信息三个环节,发展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区域专业化。

邹凤羽(2004)认为沿海和经济发达区要重点发展外向型农业,并保持一定的粮食生产能力;粮食主产区要调整优化粮食品种和品质结构,培育优势粮食产业区和产业带,建设优质高产高效的商品粮基地,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生态脆弱区要加强生态建设,开发粮食增产潜力。

王玉斌(2008)阐述了发展我国粮食生产可以实施“南扩、北稳、合理布局、适度进口”四个方面的战略措施。加快南方沿海发达地区农业土地集中,提高土地规模效益,恢复东南沿海地区粮食生产能力,力争实现口粮基本自给,减少南北粮食大量远程流动,努力实现区域内粮食的相对平衡。依靠科技进步稳定和增强北方的粮食生产能力。郭军乐等(2011)提出加快土地流转,使耕地流转到愿经营、会经营、敢闯能拼的创业者或合作组织中,形成规模经济。加大扶持力度,进行专项资金支持,科技下乡帮扶,市场体系建设,使生产要素有效结合;加强产业链衔接,提高整体效应。加强宣传力度,进一步提高市场知名度,保障产品流通,提高产品固有价值。

巴万春(2013)要求必须尊重客观规律,用事实说话,通过先进手段分析土地资源数据,确定布局依据和结果,不仅保持结果的刚性、可操作性,而且保持其具有经济性、效益性,使布局结果成为农牧民增收和发展农牧业经济的主要动力。

吴娜琳(2014)指出农业产业区是一种有效的资源整合方式,能够产生巨大的竞争力,是世界农业发展的趋势之一。将产业化与产业集群概念融入其中的农业产业区作为研究对象,给我们提出了一种合理规划农业生产布局的思路。

农业部根据确定优势农产品的主要原则和确定优势产区的主要依据,发布了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3一2007)和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13-2020年)对优势和特色农产品优先规划优势区域,并重点予以扶持建设,以尽快提高这些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实现抵御进口冲击、扩大出口的目标。

政策建议类的结论可谓见仁见智,对于应当如何去做,建议还是根据不同研究的结果,去选择符合自身条件的研究结论去做吧。总结

通过回顾中国既有的对于农业生产布局的研究,农业生产布局的研究分为农业整体与具体农业部门两大层次。而不同研究所采用的方法和得出的结论会因所研究的具体对象不同有所区别。农业生产布局的研究将更多依据空间经济学与区位的比较优势理论,借助于空间计量等空间经济学方法和GIS等非经济学方法,去研究影响农业生产布局的各种因素、如何对农业生产进行合理的布局和新型的布局形式等问题。我们今后的研究可以针对某地区或某种农产品去进行生产布局的考察与研究。

参考文献

5.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发展作业 篇五

1、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

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一般分为3个阶段:①起步阶段。即建立新型产业之前,具有优势条件的区位经济发展水平比周围腹地(即边缘区)原有水平高。②集聚成长阶段。增长通常以不同的速度首先出现在某些点上,开始了发展过程。增长点以其优越的经济实力经济发展条件,通过后向联系效应,将周围地区的人、财、物吸引过来,压制周围地区竞争力差的产业,使中心和周围腹地之间的经济差距不断拉大。③扩张发展阶段。当集聚达到一定限度,扩张效应占据了主导地位,增长中心对周围地区投资,形成若干分支机构,并为周围地区初级产品提供市场等,中心与周围腹地的经济差距越来越小,区域经济趋于一体化发展。一般来讲,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具有3种模式:

第一种模式是自发形成的,即在某一区域内,由于资源察赋和自然条件特别适合生产某类农产品,这样这类农产品便在该区域内得到生产,在此基础上,由于市场选择的作用或者某项农业技术的革新(含新品种的研制成功)或者历史的某些偶然性,使得在该区域内逐渐形成了某种优势农产品的专业化生产与经营,最后形成了农业产业集群。

第二种模式是自下而上形成的,即在某一区域内由于自然选择和社会选择的作用,逐渐形成了某种农产品区域专业化生产雏形,在此基础上,该国或者该区域政府为了进一步提高这种农产品的专业化生产程度和市场竞争能力,增加该区域的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如改善农田水利设施或者交通运输条件等),或者给予该区域这种农产品税收优惠等扶持政策,使得该区域逐渐形成了农业产业集群。

第三种模式是自上而下形成的,即政府为了增强该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借以抵制国外农产品的进口或者增加本国农产品的出口,在遵循市场规律的前提下,通过法律约束机制、宏观调控机制和投融资支持等制度安排,促进优势农产品的集中生产与经营,以增强区域的专业化生产程度和提高农业竞争力,最后形成了农业产业集群。

2、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规律

众所周知,农业产业集群是农业地域分工的结果,而地域分工的主要目的是

要发挥区域特有农业生产和加工优势。可见,获取比较优势是农业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的基本驱动力(唐华俊、王道龙、罗其友、陶怀颖等,2002)。由于农业生产条件和农业发展的宏观背景变动,驱动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主导因素也在不断变动和逐步演替。按驱动力的主导因子可以把农业产业集群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一是形成期——资源优势的推动,二是扩张期——产业规模化的推动,三是整合期——产业链条延伸和产业集聚的推动,四是提升期——技术创新推动。

2.1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期,主要是自然资源优势的推动

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农产品生产区域专业化分工的情况,但真正意义上的农业产业区域集群是在高度发达的农业商业化形成以后才出现的。美国农业产业带与农业商业化并驾齐驱即是最有说服力的典型事例。在农业产业集群形成的起始阶段,由于资源察赋的诱导和市场需求的拉动,使某些区域逐渐具备了某种优势农产品(主导农产品)专业化生产的条件。形成期是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初级阶段,主导驱动因子是农业自然资源及其环境条件。作为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的统一,农业生产区别于其它经济生产部门的特点之一,就是与自然条件息息相关。尤其在农业生产力水平不够发达,农业经济以自然经济为主要特征的地区或发展阶段,农业自然资源因子驱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农业生产水平较低,农业生产只能“靠天吃饭”,而且又是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特点的生产方式,依托区域农业自然资源优势,因地制宜进行产业带的布局就是必然的。尽管资源优势在各个发展阶段都是一个基础因素。但在农业生产发展、农产品产业带形成的初级阶段,它的作用和贡献都是非常明显的、独一无二的。农业资源因子驱动导向,要求根据区域农业自然条件的适宜性和限制性进行农产品产业带布局。元代的《王帧农书》中有“九州之内,田各有等,地各有产,山力!阻隔,风气不同,凡物之种,各有所宜”之说,说明我国很早就已根据农业资源的优势来合理配置农业生产。农业优势资源因子驱动在当今世界及我国以自给性农业生产为主的经济落后地区还普遍存在。农业资源因子驱动多在农产品产业带发展初级阶段存在,进入现代社会以后应突破对农业资源优势的依赖。这是世界农业、农村经济和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

2.2农业产业集群的扩张期,主要是产业规模化的推动

扩张期是农产品商品性需求增长和空间可达性改善的产物,属于农业产业集群的外延扩展阶段,主导驱动因子是规模。随着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农业生产机械化和劳动力价格的不断上升,运输成本在农业生产成本中的份额逐步缩小,而通过扩大规模提高农产品成本竞争优势的所谓规模因子成为产业集群扩张的主要驱动力,这也是工业高度发展以后,用现代工业装备现代化机械农业的结果。

规模因子驱动主要表现在这样两个方面:一方面,随着交通区位和贸易区位的改善,贸易量扩大,农业生产和加工达到最佳区域规模,可以显著降低全过程成本,包括产前、产中和产后各个环节的生产成本。产前农业生产资料较大的购买数量自然能获得较低的优惠价;产后农产品商品量大,可以批量化进入市场,减少不必要的中间环节,获得较高的产地价。在生产过程中,农业规模化生产便于耕作和统一管理,也能大大降低生产成本和有效地促进品质提高。另一方面,规模因子驱动直接表现为优势农业产业集群的兴起。如美国著名的“玉米带”、“棉花带”等专业化生产地带就很有代表性。目前,我国组织实施的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工作,正是顺应发挥规模因子驱动的需要。产业活动的扩散具有梯度扩散、等级扩散和位移扩散3种模式。

农业产业集群形成过程中的扩散效应,主要表现为梯度扩散模式。首先向邻近地方扩散,然后再向更远的地方逐级扩散,呈现出明显的“距离衰减效应”,用“墨渍”式扩散来形容恰如其分。从地理学角度来看,一般情况下,邻近地区与中心地区具有相似的自然环境和资源察赋条件。根据生物学原理和比较优势原理的要求,对农产品的自然选择与中心区具有同样的资源诱致效应。当中心区优势农产品专业化生产的程度和集约化水平不断提高时,伴随而来的是优势农产品成本的下降、质量的提高、竞争力的增强和经济效益的逐步提高,无形中周围邻近地区的农业企业(农户)就会纷纷“效仿”,这样,优势农产品的生产就会逐渐向邻近地区扩散,并且在扩散过程中优势农产品生产专业化程度和集约化水平也会逐渐提高,从而优势产区就会逐渐扩大。

就农产品生产来说,这时区位理论仍然发挥作用,作用的具体形式是寻求最小的运输成本,所以扩散效应表现为同心圆或沿交通线呈放射状扩散,因为邻近地区农产品生产的发展是以中心地带作为生产资料的提供地和产品的销售市场的。随着扩散效应的持续不断进行,在市场机制作用下,遵循资源优化配置的原理,优势农产品的优势区域在不断发展演化,最终形成了农业产业集群。当然,边缘地区优势农产品的发展,更需要中心地带的资金、技术和信息的支撑。如果没有中心地带的支撑,边缘区域即使具有与中心地带相近的自然资源察赋条件,也难以发展起来。在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技术革新、政府的制度安排会加速或抑制扩散效应。

就技术革新而言,一方面,农业生产、运输、储存、销售、加工等方面的科技进步,使优势产区向外扩散成为可能;另一方面,科学技术进步又改良了品种及其习性,扩大了作物种植和禽畜养殖的范围,使优势产区向外扩展呈加速的态势。美国棉花带的发展就是很好的例证。美国干旱的西部,最初是不适合棉花栽培的,由于灌溉技术的发展,使得美国棉花带迅速向西移动。适时合理的制度安排,也会加速或抑制扩散效应的实现。比如,美国政府长期以来对一些主要作物实行价格支持和限制种植面积的政策,这就减缓了这些作物在地区分布上的变化。

扩散效应有时也表现为等级扩散和位移扩散两种模式。这两种模式主要通过农业龙头企业跨区域投资和跨区域技术输出实现,但这两种扩散模式的影响,相对于梯度扩散模式的效应来说要小得多。概言之,资源诱致、需求拉动、科技进步和制度动力等四大动力机制不仅刺激极化效应发挥作用,而且还制约着扩散效应的实现。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这两种空间过程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联“点”成“轴”到“面”,从而最终形成农业产业区域集群。

2.3农业产业集群的整合期,主要是产业链条延伸和产业集聚的推动

整合期是农业产业集群的经济结构改革和产业升级阶段,主导驱动因子是产业链条延伸和产业聚积。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高度发展,特别是在新产业革命浪潮的冲击下,部门经济联系和相互依存关系更加密切,农业产业链延伸、产业化经营驱动便应运而生。现代产业区域发展,关键要靠有竞争力产业链(clusert)的驱动,使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等各环节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并与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相融合,这不但使产业本身运行有序,而且靠其竞争力,开拓更广阔的市场空间。由于各地区拥有不同的资源察赋,处于经济发展不同阶段,优势产品、优势产业要获取持续的优势,自然要跨区域大范围、多层次地优化配置各地的资源要素,现代化生产要素在优势产业链因子驱动一「重新整合,沿着优势产品、优势企业集聚的轨迹逐步向优势区域集中,并逐步分化出生产优势区域、加工优势区域和销售优势区域。如,美国的果菜生产集中于加利福尼亚、佛罗里

达等州,而销售则集中在东、西海岸的城市密集的州。在美国产业集群的发展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优势区域中必然有企业集聚,形成企业群落;在此基础上通过分化农民、农村形成的城市化,正是在这种产业链驱动作用下资源要素集聚的物质体现。这种集聚反过来又沿着产业系统,将自己的能量辐射到农村、农业、农户,形成现代的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和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关系,使其相互协调,有机结合。

2.4农业产业集群的提升期,主要是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的推动

6.四川农业大学应用写作平时作业 篇六

课程代码进入考试时间考生身份总大题数当前页信息页数信息剩余时间

36100311月05日 11:10W3203122311131 [查看]/第1页119分31秒

应用写作平时作业

一、单选题(共20题,100分)

1、以实用为目的的写作就是()文艺创作

应用写作

公文写作

论文写作

2、公文的主题词依次标注的顺序是()。类别词、类属词、文种词

文种词、类属词、类别词

类属词、文种词、类别词

3、某某厂拟向市工业局汇报该厂遭受火灾的情况,形成公文用()。汇报

通报

报告

通告

4、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里的“预”是指()指示

请示

总结

计划

5、标题中如写批转文件,一定要在文件名称上加()书名号

发文字号

发文机关

事由

6、公文结语用“请批复”、“请批示”的文种是()通报

通知

请示

7、“化学变化是物质改变其化学组成和化学化学性质的变化”这句话运用了()。定义方法

分类方法

概括方法

限制方法

8、为公文作补充说明或印证参考的材料,是公文的()附注

附件

正文

文件编号

9、《不要让子孙后代埋怨我们——关于北京河流污染情况的调查》是一篇()介绍经验的调查报告

反映情况的调查报告

揭露问题的调查报告

科学研究性的调查报告

10、在合同中,当事人双方权利和义务共同指向的对象是()数量和质量

价款和酬金

标的 违约责任

11、公文的成文时间制定的标准是()拟稿时间

核稿时间

签发时间

印制时间

12、公文处理的基本原则是()。多、快、好、省

准确、规范、有序

准确、及时、规范

及时、准确、安全

13、《我们是怎样开展干部正规化理论教育的》,这是一篇()学期总结

年终总结

全面总结

专题总结

14、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论及应用文写作的著述是()尚书

艺概

典论﹒论文

文心雕龙

15、下列公文中可以不加盖印章的是()。命令

批复

决定

会议纪要

16、某某县人民政府拟表彰全市双增双节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形成公文用()。通知

通报

通告

报告

17、“新华社讯

中国外经贸部部长石广生和美国贸易代表巴尔舍夫斯基昨天下午在北京签署了中美关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双边协议。”这个导语所用的体式是()描写式导语

叙述式导语

摘要式导语

比兴式导语

18、某校1993年发出的第9号文件,其发文字号的写法应是()。×校 [1993] 9号

[1993]×校字第9号

×校[93]9号

×校(1993)12号

19、下列公文处理程序中,属发文处理程序的是()立卷

签收

草拟

批办

20、“新华社北京今日电

据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统计,我国城乡个体工商业者从十年**结束时的十几万,发展到现在已达一千七成多万,增加了九十六倍;星罗棋布的个体经营网点,占到全社会经营网点的百分之七十六点二。”这条导语的体式是()评论式导语

比兴式导语

叙述式导语

摘要式导语

下列发文字号中,正确的应是()。广教[2002]成字18号

川财(02)18号

川人培[2002] 18号

7.农业机械田间作业的安全生产措施 篇七

1 农业机械的安全技术

1.1 拖拉机的安全技术

在农机田间作业时,拖拉机是一种最为常见的农业机械,其可靠性一直被人们所认可。而拖拉机在田间作业时,与各个机具的配合都必须根据相关安全操作规范去执行,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农机在作业时的安全性。拖拉机和农具的牵连方式大致分为2种,分别是分牵式和悬挂式。无论采用以上哪一种牵连方式,都必须以硬性材料来进行连接,不可采取软性材料,以免相互碰撞。而拖拉机的牵引杆与农具的挂钩点上,要采用开口销等工具来进行固定。另外,在农机作业时出现参与操作的人数较多时,为了确保生产的准确性,驾驶员就要与农机使用者协定一些简单手势或者以鸣笛、变灯等信号来表示农机的起步、停止、转向等,避免因噪音过大而引发安全事故[1]。不仅如此,统一的信号沟通,还能减少辅助时间的消耗,以此提升安全生产的效率。

1.2 固定作业的安全技术

在农业田间的作业中,还包括脱粒、清洗农业产品等固定工作。虽然这些工作相对于田间牵引的工作会轻松一些,危险性少一些,但是其安全性还是不可忽略的,仍然需要对其采取一定的安全措施来保证生产的安全性。其中,具体的措施有以下几种:①事业单位要对参与作业的相关人员进行专业的安全培训,要按照正确流程来规定操作人员的操作分工和行走路线,并统一信号和指挥来确保操作人员可以安全工作;②农机在田间作业时,应根据当地的地形、风向和辅助工具的需要,来选择恰当的工作位置做好固定,并且在农机的外部上安装适当的保护设备,由此来确保农机在作业时的使用安全;③操作人员要根据工作需要,配备口罩、工作服等相关安全用品;④在冬季,由于天气寒冷,田间作业的农机中有一些机械的动力部分是需要用火烤后才能启动的,所以操作人员最好可以在第一个班次停车休息前,将农机开离到下个作业点去,那么下一个班次的操作人员就可以在烤车发动后迅速进入作业中,否则就需要在烤车前移除易燃物品,然后派专人看管烤车后剩余的火苗,直至熄灭。

2 农业机械作业安全有效措施

2.1 加强领导管理,依靠群众力量

安全生产对于人们的自身安全和财产安全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各级领导应将安全生产问题纳入工作日程,加强安全生产的责任制,以便安全和生产都可以统一由专人负责。另外,还要加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教育,使人人都能认识到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并在人民群众中选取合适的人员建立安全小组,以便对人们日常生产工作进行监督和管理。还要将安全生产列入管理者的考核中,或者组织群众进行检查评比,由此来激发人们的安全意识。

2.2 增加安全教育,加强安全训练

在农机田间作业时,对于农机操作人员要加强安全技术的教育,让每一个农机操作者都能从意识上加强安全生产,认识到安全生产的重要性。而安全生产也应当与政治教育相结合,让每一个农机操作者都能从政治觉悟上清晰认识到田间农机的重要意义。与此同时,安全教育还要贯彻到每一个生产环节中,根据不同的工作项目、不同的工作人员,选取不同的教育方式,以便每一个工作人员都能获取想要的知识内容。

2.3 明确岗位制度,落实安全方针

将安全生产内容纳入岗位责任制度,不仅是贯彻田间安生生产的有效措施,也是落实安全生产方针的组织保证。在明确岗位制度之前,要对各级领导人的生产责任制进行落实,要将安全生产进行统一负责,也就是说负责生产的领导人员也要负责自身单位安全工作的领导[2]。另外,还要对各个机械的操作人员和负责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和工作指导。而操作人员应当做好本职工作,以保证生产的安全性。总之,各个岗位上的工作人员都应各尽其职,做好本职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升生产的安全性。

3 结语

农机安全生产是国家安全产生的重点行业和领域之一,它以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准则,以发展和管理农业机械化为手段,不仅是整个农机工作中极为重要的方面,更是整个农机工作的基础和保障。农机安全生产在农业机械化进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对于提高农业效率,降低农机操作事故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也是我国农机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王海霞.农业机械田间作业的安全生产措施[J].农机使用与维修,2015(12):53-54.

8.农业经济学作业 篇八

一、促进土地规模经营是加快农业机械化的前提

农村土地实行联产承包分田到户以来,地块不连片,一家一户经营,大型机械作业受阻,逐步出现了大型机械搁浅,小型机械装备在农业生产中起了主导作用,发展较快。实践证明,常此以往,土地分散经营只靠小型机械作业带来的问题较多,导致作物种植重、迎茬问题严重,小型机械深松不到位,机械作业综合性不强,致使耕暄达不到标准,多年形成犁底层,留不住雨水,起用不了地下水,达不到蓄水保墒的作用,直接影响先进的农业科技技术措施的实施,影响大中型先进农业机械化田间作业程度,使国家投入大中型农业机械的补贴和农民购买农机的投入利用率大大降低,没有用武之地,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影响了粮食产量的提高,保证不了国家对粮食的需要,影响农民加快致富的步伐。连片种植扩大土地经营规模能够推动大型机械设备的应用,同时也能促进先进农业技术的应用。

二、发展小型农机正在向发展大型农机逐步转变

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小型农机主要是起到了代替人畜力的作用,远远满足不了生产发展和农业技术进步的需要。今后我国农业的发展主要靠提高单位面积生产力,除了采用优良品种外,利用农业机械为载体推广农业新技术是重要的途径,从提高综合生产能力的技术要求看,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主要推广提高土壤生产力的技术,如深松、免耕、秸秆还田等;先进栽培技术,如精少量播种、化肥深施、植保等复式作业;旱作节水技术,如覆膜保水和灌溉,秸秆覆盖等;高效收获技术,如割晒、收割、脱粒、烘干等联合作业。从对农机的要求看,第一,这些技术只有以农业机械为载体才能实现,必须通过机械的动力,精确度和速度才能达到。第二,必须使用大型农机具,现代农业技术要求具有一定规模的复合立体作业,绝非是小型农机具所能胜任的。第三,高性能农机的优越性和重要性日益突出,以往因其价格较高而很少考虑它的推广应用,现在人们已经越来越理解它有效实现农艺技术的毫性能、它的性比价、它的综合效益大大优于性能较差的农机。可见,当前发展大中型农机的要求和趋势十分明显。

三、鼓励扶持农机专业户快速发展,规范引导农机专业服务组织健康发展

从当前农村的实际情况看,农机服务的主题还应是农机专业户。目前我国农村的机械化水平还是比较低的,耕、种、收三项作业平均机械化水平还比较低,大多数农村的大中型农机规模化作业服务的比重也很低,而家家户户小农机分散作业的状况必将逐步过渡到大农机规模化服务的方式。因此,当前应重点扶持农机专业户发展,采取鼓励措施,培植農机大户,加快推进集约化作业的农机服务模式。随着农机专业户有了一定的发展,农机专业服务组织也随之应运而生,当前农机发展路径展现得十分清楚,农机专业服务组织的发展比较快,它是农机户之间的社团组织,为农机户提供维修、信息、市场等方面的服务平台,农机专业服务组织的发展呈现出崭新面貌,正在转向企业化规模经营和管理,服务质量和水平正在逐步提高,将逐步形成农机服务的高级发展模式。

四、农机跨区作业解决了小规模农机户与发展大中型农业机械之间的矛盾

近年来,跨区作业的模式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有效开展,参加跨区作业的农业机械逐年增加,组织管理逐年规范化。农机跨区作业的范围由大豆和小麦向玉米、水稻等作物延伸,作业规模在全国范围内迅速扩大。农机跨区作业已成为我国农机社会化服务的主要模式,解决了小规模农机户与发展大中型农业机械之间的矛盾。通过市场机制,使高投入的大型农业机械在分散经营一家一户的土地上实现了高产出,他在生产方式上实现了规模化经营,开辟了我国小规模农业使用大型农业机械进行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的现实道路,成为我国农机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9.农业经济学作业 篇九

《农业标准化概论(本科)》17年9月在线作业

一、单选题(共 20 道试题,共 100 分。)

1.按对象分类法,NY 5072-2002《无公害食品 渔用配合饲料安全限量》是一项【】 A.安全标准 B.卫生标准 C.质量标准 D.方法标准

2.农业标准化范畴的三维空间组合中,Z维表示()A.对象 B.内容 C.级别 D.领域

3.按对象分类法,GB/T 14613-1993《全麦粉发酵时间试验》是一项【】 A.品种标准 B.产品标准 C.质量标准 D.试验标准

4.农产品、种子等属于农业标准化对象中的【】 A.成果对象 B.过程对象 C.行为对象 D.条件因素对象

5.国际标准化组织简称【】 A.ISO B.HACCP C.CAC D.WHO

6.生产技术操作规程、食品检验规程属于农业标准化对象中的【】 A.成果对象 B.过程对象 C.行为对象 D.条件因素对象

谋学网

7.农作物种子生产技术规程、农作物种子检验规程属于农业标准化对象中的【】 A.成果对象 B.过程对象 C.行为对象 D.条件因素对象

8.CAC/RCP 53-2003 新鲜果蔬卫生操作规范是一项【】 A.国际标准 B.国家标准 C.行业标准 D.企业标准

9.国际种子检验协会【】 A.ISO B.HACCP C.WHO D.ISTA

10.推荐性国家标准的代号为【】 A.NY B.NY/T C.GB D.GB/T

11.农业标准化范畴的三维空间组合中,X维表示()A.对象或领域 B.内容 C.级别 D.层级

12.按对象分类法,GB/T 17892-1999《优质小麦 强筋小麦》是一项【】 A.品种标准 B.产品标准 C.质量标准 D.包装标准

13.我国国家标准的代号【】 A.GB B.ANSI C.BS D.NF

谋学网

14.农业标准化范畴的三维空间组合中,Y维表示()A.对象 B.内容 C.级别 D.领域

15.ISO 7218:2007确保食品安全的检测方法属于【】 A.国际标准 B.国家标准 C..行业标准 D.企业标准

16.NY/T 5296-2004 无公害食品 皮蛋加工技术规程 是一项【】 A.国际标准 B.国家标准 C.行业标准 D.企业标准

17.按对象分类法,GB/T 17890-1999《饲料用玉米》 是一项【】 A.品种标准 B.产品标准 C.质量标准 D.包装标准

18.农田建设标准、产地环境质量标准属于农业标准化对象中的【】 A.成果对象 B.过程对象 C.行为对象 D.条件因素对象

19.按对象分类法,SC/T 3016-2004《水产品抽样方法》是一项【】 A.安全标准 B.卫生标准 C.质量标准 D.方法标准

20.四川省推荐性地方标准代号为【】 A.DB11/T B.DB32/T C.DB50/ D.DB51/T

10.农业经济学作业 篇十

黄泽枫黎洪材梁常清钟勇

摘 要:当前,山东省农业机械化发展已经跨入高级阶段。随着玉米收获机械化的实现,粮食作物生产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在新的历史时期,山东省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战略重点将实现新的转移。全力推进经济作物机械化发展将是山东省“十二五”期间所面临的重要任务。

关 键 词:农业机械化发展

Shandongprovince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general situation of

development

Huang ZefengLiHongcaiLiang ChangqingZhong Yong

Abstract:At present,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in Shandong province has entered the advanced stage.With the realization of the corn harvest mechanization, food crops produces the basic realization of full mechanization.In the new historical period, Shandong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development strategic focus will implement the new transfer.Full mechanization of commercial crop development in Shandong province will beenfacingthe important taskon the 12th five-year period.Key words:agriculturemechanizationdevelopment

一.山东省农业机械化现状

作为一个农业大省,同时是一个农机大省,山东省的农业机械化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和较高的水平。建国六十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省的农机化有了较大发展,全省万亩耕地拥有农机动力0.95万千瓦,农机总值543万元,已接近或超过发达国家水平。

在政府支持下,山东省农业机械化发展取得了很大成就。一是农业机械化装备水平全面提高,结构优化升级。具体表现在:到2012年,农机总值发展到695亿元。拖拉机达到250万台,其中大中型拖拉机46万台,联合收割机20.1万台。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等主要农机产品整体质量和性能进一步提高,为全省农机化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有力的物质基础。二是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幅提高,农机发展格局进一步体现。2011年山东省农机化综合水平达到79.5%,比上年增加2.5个百分点,其中粮食机械化程度达到88%,经济作物达到58%。免耕播种、土地深松等农机化新技术在粮食生产中推广应用步伐加快,夏季玉米免耕直播面积达到3870万亩,覆盖率近90%;秋季完成小麦免耕播种保护性耕作面积1530多万亩,比上年增加300万亩,覆盖率达到28%,累计完成土地深松1200万亩。机械化生产方式在山东省农业生产中已稳定占据主导地位。三是农机化发展效益稳步增长。去年全省实现农机服务总产值435亿元,比上年增长3.6%,农机服务增加值290亿元,夏、秋两季农机作业收入分别达到35亿元和25亿元,农机合作社作业收入达到25亿元,农机服务为农民增加收入700元以上。农机化不仅为山东省粮食生产实现“九连增”、农民收入保持两位数增长和100多万农村劳动力稳定转移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有力地促进了农机工业的持续蓬勃发展。农机化已成为推动山东省农业农村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目前,农业机械化已经成为农业产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的助推器,成为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重要保障,成为农民致富奔小康的手段和桥梁,为加快山东省乡村城镇化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山东省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有利条件

随着山东省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广大农民群众生活水平在逐步提高,农业生产方式正在逐步改变,农民对农业机械化的需求迫切,农业机械化发展正面临着新的机遇。

2.1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需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举措。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基础,农业机械化水平直接影响土地产出率、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业产业化水平,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推进农业现代化,必然要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大规模机械化作业,不仅能够促进粮食生产的发展,由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还能有效促进农业结构调整,使畜牧业及农产品加工业、运输业等二、三

产业得到快速发展。

2.2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需大幅提高农机化水平。

当前,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粮食生产安全,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加,是农业和农机部门的头等大事。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需加强耕地保护,更需要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和抗灾减灾能力。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既要靠生物化学技术,又要靠机械工程技术,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无论是实现增产增效、提质增效,还是节本增效,都离不开农业机械化的支持。

2.3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需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

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步伐加快,常年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减少,特别是在“春播”、“夏收”、农业综合开发和农田基本建设等关键农时季节,农村劳动力季节性短缺现象突出。要用现代工业装备传统农业,实现农业生产手段的现代化,发展农村生产力。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希望通过农机化来减轻农业劳动强度,增加农民收入,分享现代文明进步的成果。因此,农民对农业机械化需求在明显增大。

2.4《促进法》的颁布实施实施,农机化步入依法促进阶段。

《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的颁布和实施,对于鼓励、扶持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使用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促进农业机械化,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将发挥重要作用。《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的颁布实施,标志着农业机械化发展进入了有法可依和依法促进的新阶段。

2.5建设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必然要求推进农业机械化。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把“生产发展”提到了首位。生产发展离不开农业机械化,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农业机械化是农村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一是生产发展需要农业机械化提供硬件支撑。农业机械是实施和推广先进农业科技的载体,是建设现代农业的物质基础。农业机械的广泛应用,将有助于改变农业的自然属性和弱质特征,极大地提高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和农业综合生产力。二是村容整洁需要农业机械化来提升设施装备水平。农业机械设施不仅是现代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也是现代农村基础设施的组成部分。比如,整齐有序的机耕道、配备完善的机电提灌设施、标准化节水灌溉是新农村风貌的重要标志。

总的来看,以《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的颁布实施为标志,山东省发展农业机械化的社会氛围、经济基础、技术水平、市场条件和发展机制已基本具备,全省已进入农机化快速发展的机遇期。

三.山东省农机化存在的问题和农机化发展的制约因素

山东省是一个农机大省,但不是一个农机强省。虽然农机动力和总值已接近

或超过发达国家水平,但农机作业的组织化、规模化程度不高,机具整体利用率偏低,大而不强的问题十分突出。农机的发展结构不尽合理,高效、低耗、节能、环保机械发展滞后。转变农机发展方式、优化农机装备结构的任务非常繁重。尽管山东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已达到较高水平,农机化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区域之间、作物之间、生产环节之间发展不够平衡,如何统筹平原地区与丘陵地区、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重点生产环节与全过程机械化的发展,是当前面临的重大课题。同时,从山东省的实际情况看,制约农机化发展的因素有多方面,主要表现在:

3.1人均耕地面积少,土地经营规模小,机械化作用发挥受到制约。

人多地少是山东省的省情。并且由于土地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农民有了作物种植的自主选择权,同一作物的种植分散。土地经营规模的偏小影响着农业机械化的大范围应用。

3.2机具产品质量因素。

在机具的生产发展过程中,生产企业增加很快,各企业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特别是在生产服务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标准化程度不高,售后服务还不够健全等是制约农机化水平的重要因素。

3.3农业从业者的主体农民普遍文化程度较低,且收入不稳定。

文化程度较低制约着科技含量较高的农业机械的推广应用,收入的不稳定无法保证对农业机械的持续投入。

3.4农机化的市场化、社会化服务规模较小。

农民所需的农业机械和相应售后服务供应不足,农机服务组织化程度较低,安全保障体系、农机推广体系、质量监督体系发展薄弱,不能保障农机化发展的全部需求。

四.山东省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4.1继续加大对农机购置补贴资金的投入力度。据统计2007年全省用于农机购置补贴的财政资金仅占整个农机购置投入的5.4%,还远远不能满足农业生产多品种多方面的需求。因此要继续增加农机购置补贴资金,加大补贴力度,大力发展节能降耗、绿色环保的农机具,发展农民急需和适用的先进机具,促进农机产品升级换代。

4.2增加对新型农机服务组织的投入。通过发展新型农机服务组织把松散的农机户组织起来走向市场,整合农机资源,提高农机利用率,加快农机服务业的发展,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立。

4.3增加对公共服务保障体系建设的投入。特别是对农业机械化新技术创新

和推广农机安全生产监理、农业机械产品质量监督、农机维修与教育培训等保障体系的建设要加大投入,推动山东省农机化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

4.4努力提高经济作物机械化水平。加快提升经济作物机械化水平是推动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但山东省经济作物机械化水平还处在一个较低水平上,还不能适应农民迫切的需求。因此要继续深入实施以花生与薯类收获、棉花收获、水稻收获、蔬菜收获、设施农业生产机械化等为主要内容的农机化创新示范工程,提倡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机,努力加快经济作物生产和农产品加工机械化技术的示范推广步伐,推动经济作物生产和农产品加工机械化上一个新的台阶。

4.5对农机用油进行定向补贴。《农机化促进法》提出:“国家根据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对农业机械的农业生产作业用燃油安排财政补贴。燃油补贴应当向直接从事农业机械作业的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发放。”这就从法律上明确了对农业机械农田作业用燃油进行补贴。建议国家应尽快研究出台对农机作业用燃油的补贴办法,将这一法律规定真正落到实处,从而进一步为农机化健康发展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

五.总结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是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的重要载体。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水平代表了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农业机械化的进步都深刻影响并推动了农业的发展,也推动了人类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的进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必须重视发展农机化,这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李清明.山东坚持科技创新今年将全面提升农机化整体水平.人民日报.2012

2.许锦英.山东省农机服务组织模式及管理经营方式.山东省社会科学院研究院农村经济研究所农机科技推广.2011

3.马炅旻.山东省农业机械化发展研究.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2011

4.李祥.山东省农业机械化现状及未来的发展思考.山东省农业机械技术推广站.2010

5.山东省农机局科技质量处.山东省设施农业机械化发展情况调研报告.山东省农机局科技质量处.2010

上一篇:沪教版一年级语文古诗下一篇:动物园游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