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健康档案办公室管理条例

2024-11-10

居民健康档案办公室管理条例(精选11篇)

1.居民健康档案办公室管理条例 篇一

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制度

1、加强档案的管理和收集、整理工作,有效地保护和利用档案。健康档案要采用统一表格,在内容上要具备完整性、逻辑性、准确性、严肃性和规范化。

2、建立专人、专室、专柜保存居民健康档案,居民健康档案管理人员应严格遵守保密纪律,确保居民健康档案安全。居民健康档案要按编号顺序摆放,指定专人保管,转诊、借用必须登记,用后及时收回放于原处,逐步实现档案微机化管理。

3、为保证居民的隐私权,未经准许不得随意查阅和外借。在病人转诊时,只写转诊单,提供有关数据资料,只有在十分必要时,才把原始的健康档案转交给会诊医生。

4、健康档案要求定期整理,动态管理,不得有死档、空档出现,要科学地运用健康档案,每月进行一次更新、增补内容及档案分析,对辖区卫生状况进行全面评估,并总结报告保存。

5、居民健康档案存放处要做到“十防”(即防盗、防水、防火、防潮、防尘、防鼠、防虫、防高温、防强光、防泄密)工作。

6、达到保管期限的居民健康档案,销毁时应严格执行相关程序和办法,禁止擅自销毁。

居民健康档案建档制度

一、居民建档率要符合市卫生局的要求。设立健康档案资料室,以户为单位,一人一档的原则为家庭和居民建立健康档案。

二、健康档案要集中档案室保管,按行政村名和编号顺序存放,档案专柜存放,保持整洁、美观和规范有序,逐渐实行计算机化管理。

三、居民健康档案应由全科医师负责填写,责任医生要对健康档案进行按照65岁以老人、儿童、孕产妇、慢性病人及重性精神病人等进行分类专册登记,档案盒要设目录和分类信息登记。

四、定期开展随访工作,按疾病分期随访病人,结合参加合作医疗农村居民和育龄已婚妇女每年一次的健康体检,以及儿童预防接种和体检、孕产妇系统管理和常见妇女病检查、临床诊断治疗、职业体检和健康随访服务等资料内容,及时记录在健康档案中,对体检和随访发现的健康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以健康教育为重点的健康干预。

五、资料管理人员及责任医师,应及时登记已经获取的各种信息,并进行分析统计,及时反馈。

居民健康档案信息管理制度

一、加强信息化建设。及时准确收集、整理、统计、分析管理相关信息。鼓励利用计算机管理健康档案。

二、每个月定期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新增建档花名册、报表及其他相关资料。按要求上报的各种统计数据和信息,不得拒报、迟报、虚报、瞒报、伪造或篡改。

三、建立健全居民健康档案信息登记、统计制度,做好统计汇编,遵守各种信息资料的保密制度。计算机化健康档案,要在技术上加强用户权限和密码管理设计,使所有操作和使用者在获得认可后,才能登陆。

四、根据统计指标,定期分析工作效率、工作质量,及时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改进工作。

五、逐步健全网络信息系统,做好数据录入及整理工作。

六、严格执行计算机操作规范,定期对计算机进行保养、维护及数据备份。

纸质和电子档案填写、录入质量审核制度

一、纸质档案填写完毕以后,要交公卫科主任审核,纸质档案要保证居民信息资料的完整性与可利用性,如有不符合标准的档案,公卫科主任要退回填写人重新完善档案资料,直至符合标准方可归档。

二、电子档案录入要保持微机内的记录与文本记录一致,并做到同步更新及动态变更,每一批电子档案录入完毕之后要请公卫科主任审核,符合标准工作才算结束。对录入与文本信息不一致,甚至出现逻辑性错误的档案录入人要及时修改更正。

三、连续两次出现填写档案不合格或者微机录入不合格的人员,要与年底奖励绩效工资挂钩,扣除年终绩效考核分数5分,以后每出现一次扣5分,以此类推。

四、院长第月对纸质档案和电子档案进行抽查,进行审核,发现不合格的档案责令公卫科及时修改更正,连续出现两次扣除公卫科主任年终绩效考核分数5分,以后每出现一次扣5分,以此类推。

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岗位责任制度

一、负责健康档案文本保管,资料微机输入,保持微机内的记录与文本记录一致,并做到同步更新及动态变更,管理有序。

二、居民健康档案应保证居民信息资料的完整性与可利用性。

三、非档案资料管理人员,不得随意翻阅已经建好的各种档案资料。未经档案资料管理人员同意,任何人不得调出、转借各种档案资料。凡非本人管辖区居民的诊疗情况应及时反馈给辖区责任医生,以便纳入该居民本人的健康档案;凡居民因大病转上级医院住院时应随带健康档案,出院后继续交由社区责任医生保管并及时将本次住院概况记入档案。

四、责任医生是辖区内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的第一责任人。对填写健康档案的责任医生应进行培训。按统一的规范来描述记录,内容要真实可靠;符合逻辑,不得随意涂改。如有改动,责任医生必须签字,以示负责。做到字迹清晰,格式规范统一。

五、对各科室(站)查阅、使用电子版健康档案设臵不同层级的使用权限,保证信息安全。调阅或更新档案必须有登记。

六、熟练运用各种卫生服务管理软件,保证信息渠道通畅,每月有资料汇总、统计、分析,主要数据上墙。做好信息的开发利用工作。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管理制度

1、设专(兼)职人员管理慢性病工作,建立辖区慢性病防治网络,制定工作计划。

2、对辖区高危人群和重点慢性病定期筛查,掌握慢性病的患病情况,建立信息档案库。

3、对人群重点慢性病分类监测、登记、建档、定期抽样调查,了解慢性病发生发展趋势。

4、针对不同人群开展健康咨询及危险因素干预活动,举办慢性病防治知识讲座,发放宣传材料。

5、对本辖区已确诊的二种慢性病(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进行控制管理。为慢性病患者建立健康档案,实行规范管理,跟踪随访,详细记录。

6、建立相对稳定的医患关系和责任,以保证对慢性病患者的连续性服务。

慢性病监测制度

一、公共卫生管理科全面负责慢性病监测管理工作。科主任为本辖区相关业务的管理者和监督者,各经管医生是慢性病的报告责任人。

二、报告范围:高血压、糖尿病。

三、接诊医生发现确诊的上述二种需要报告的病例,定期内向公共卫生管理科报告,公共卫生科收到报告卡,审核合格登记后,及时向市疾控中心报出卡片。

四、各种表卡填写要完整,字迹要清楚,不漏项。

五、凡未按要求上报者,按考核细则的规定与考核挂钩,若隐瞒不报的,一经查实加倍处罚。

35岁以上病人首诊测血压工作制度

1、免费为35岁以上首诊病人测量血压,以提高高血压病人的检出率。

2、全科诊室(内、外、妇科)、慢性病管理室、中医门诊等科室,把35岁以上病人首诊测血压做为常规检查内容,并在门诊日志和病历中记录血压值。

3、发现高血压病人,门诊医生应填写慢性病患者报告卡,交给该公共卫生管理科医生,并向患者进行面对面的健康指导,发放健康教育处方,指导正规治疗,宣传高血压防治知识。

4、责任医生掌握的高血压病人按照高血压病管理的要求,纳入规范管理。

5、定期对各单位各科室35岁以上病人首诊测量血压的落实情况,进行督导检查。

健康教育工作管理制度

1、制定健康教育工作计划,定期召开例会,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

2、建立健康教育宣传板报、橱窗,定期推出新的有关各种疾病的科普知识,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

3、开通辖区健康服务咨询热线(专线),提供健康心理和医疗咨询等服务。

4、针对不同人群的常见病、多发病开展健康知识讲座,解答居民最关心的健康问题。

5、发放各种健康教育手册、书籍,宣传普及防病知识。

6、完整保存健康教育计划、宣传板小样、工作过程记录及效果评估等资料。

资料管理制度

一、各种文件、计划、宣传资料等是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严格管理好,由专人负责管理,专室存放。

二、资料主要包括四大部分:即计算机资料、网络技术资料、多媒体、音像资料和文字资料等,应分类存放分类管理。

三、文字资料中的教材、参考书、工具书等应按图书分类统一编目注册登记,期刊杂志、报纸、合订本、宣传折页、海报等均须统一登记编目。

四、音像资料中的录音带、录象带、软盘、光盘等必须分类登记编目,分类存放,并定期检查其质量变化情况。

五、计算机资料、网络技术资料等应按操作系统、应用软件、工具软件等分类管理,注意用时升级、更新等,并配备相应的杀毒软件。

六、资料必须始终为卫生工作服务,其他人员均可借阅有关资料,但必须履行以下手续:

1、每借阅一次登记一次,每次限借5盘或5本或5盒,如遇多集多本连续资料也只能依次归还后再续借。

2、每次借阅期限不得超过一星期,如因工作需要继续借阅者必须办理续借手续。

3、孤本资料或数量较少的资料均不外借,可临时使用。

4、借出资料归还时,资料人员必须认真检查,如发现有损坏者必须照价赔偿,如资料丢失,应借阅人重新购买完全相同的资料进行赔偿,或处以原资料价值的3—5倍罚款。

七、所有人员不得以任何借口为别人借阅本单位的资料。

八、声像资料其版权所有,借阅人不得翻版,如有未经许可私自翻录的,责任自负。

九、外的部门或人,如因工作需要借阅资料的,必须经领导批准,并办理正常的借阅手续。

十、宣传资料收发做到每张(份)出入库有登记有签字。

服务接待制度

(一)端正接待工作态度,重视文明接待工作。本着:热情、耐心、负责的精神,禁止“生、粗、冷、硬、推”言行;

(二)对接待外来咨询的人员,都必须首先认真了解病情,做到:无论何时来访,随时给予接待;来访无论干部、群众,态度好坏一个样;坚持谁接待谁负责落实;

(三)坚持自办、转办、联办、指导办相结合的原则。对咨询者出的问题和要求,能立即解答的就当即答复;对不了解的问题,既要坚持医学理论原则,又要说明原因,做好解释工作;

(四)绝不允许对群众来访互相推诿或臵之不理。要严格落实接待工作“四个及时”的要求,即:及时登记、及时送领导阅览、及时办理、及时回复;

(五)严肃接待工作纪律。对接待工作不负责任、无故拖延时间、影响较坏的人员要追究责任;

(六)对接待工作中反映出的重大问题,要及时向局领导汇报。

老年保健工作制度

1、设专(兼)职人员负责老年保健工作,建立网络,制定工作计划。

2、对辖区内老年人的基本情况和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登记、建立健康档案。

3、对以乡镇(社区)居家养老形式为主的老年人进行服务需求评估,提供医疗护理、康复、保健服务及精神慰籍、舒缓治疗服务。

4、对患有慢性病的老人进行管理, 进行饮食、运动、合理用药、合理就医指导。

5、对于高危行为老人,进行健康指导、进行行为危险因素干预。

6、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对老年人进行疾病的预防、自我保健、常见伤害预防、自救和他救等指导。

服务随访制度

1、要定期走访村(居)委会老年人,至少每3个入户走访一次辖区登记在卡的老年人,及时掌握老年人变化情况,见面率达90%以上。

2、对新出院老年患者的第一次随访,根据疾病的分期,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康复治疗指导,完整填写相关随访记录。

3、对疾病期、波动期、人在户不在、户在人不在的老年病人进行随访,了解病人的病情变化、治疗情况、去向,填写随访记录。

4、指导老年患者按时服药,观察患者可能出现的药物副反应,动员老年人参加村(社区)组织的健康活动。

5、随访期间发现生活困难,符合免费服药治疗标准的老年患者,与有关部门协商,使患者享受免费药物治疗。

服务随访制度

1、要定期走访村(居)委会病人,至少每3个入户走访一次辖区登记在卡的精神病人,按要求填写“重性精神病患者随访服务记录表”,及时掌握病人变化情况,见面率达90%以上。

2、对新出院患者的第一次随访,确定疾病的分期,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康复治疗指导,完整填写随访记录。

3、对疾病期、波动期、人在户不在、户在人不在的精神病人进行随访,了解病人的病情变化、治疗情况、去向,填写随访记录。

4、指导监护人督促患者按时服药,观察患者可能出现的药物副反应和精神症状,动员患者参加村(社区)组织的康复活动。

5、随访期间发现生活困难,符合免费服药治疗标准的患者,与有关部门协商,使患者享受免费药物治疗。

6、入户随访前应了解患者家庭的基本情况,提前与所在地的村(居)委会干部联系,并通知患者家属,尤其对病情不稳定患者的随访要做好安全防护工作。

重性精神疾病管理制度

1、成立本辖区重性精神疾病卫生工作领导小组,建立精神卫生三级管理网络(街道、居委会、监护人),制定工作计划,定期召开例会。

2、开展重性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准确掌握精神病人基本情况,实行动态管理,及时准确将相关报表上报至市重性精神疾病领导小组工作办公室。

3、开展重点人群的心理卫生咨询、心理行为干预、精神疾病预防等服务,早期发现精神疾患病人。

4、开展对慢性或服用维持剂量药物的精神病人诊治,对新发现或疑似病人应及时转诊至上级专业机构确诊。

5、建立随访制度。定期走访居委会,按疾病分期随访精神病人,及时掌握病情变化、治疗情况、去向,填写随访记录,进行康复治疗指导。

6、指导监护人督促病人按时服药.观察可能出现的药物副反应和精神症状,动员病人参加社区组织的康复活动。

7、病人就诊或医务人员到病人家中诊疗时,应有家属或监护人陪同。

8、做好重性精神病人的管理,防止肇事肇祸事件的发生。

9、对“三无”精神病人登记造册并上报;对生活困难、符合免费服药治疗标准的患者,帮助申请享受、发放免费药物治疗。

2.居民健康档案办公室管理条例 篇二

居民健康档案以居民个人健康为核心的特点, 决定了与病历的本质区别。病历是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字、符号、图表、影像和切片等资料的总和, 特点是以疾病的诊治为核心。居民健康档案是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中, 其健康状况的发展变化情况以及所接受的各项卫生服务记录的总和, 是满足居民自我保健和健康管理、健康决策需要的系统化信息资源, 包括个人基本信息、健康体检、重点人群健康管理记录和其他医疗卫生服务记录。病历是一个医疗机构服务质量、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综合评价的依据, 是医疗事故处理中的重要保证, 包括门 (急) 诊病历和住院病历。居民健康档案的主体不受年龄、性别和疾病种类等限制。随着基层卫生服务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 居民健康档案记录格式可以分医疗、预防和健康促进等类别进行设计, 也可以按照现代医学、传统医学和替代医学等进行分类统计。

居民健康档案是按照自愿与引导相结合的原则建立的。建档对象为城乡常住居民, 除了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诊或寻求健康咨询的人员, 建档对象主要是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重点管理人群, 如65岁以上老年人、0~6岁儿童、孕产妇、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型糖尿病患者和重性精神病患者。2009年新医改以来, 居民健康档案管理项目的内涵不断丰富, 经历了两次调整。第一次是在2011年, 人年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由15元提高至25元;扩大覆盖人群, 将儿童健康管理服务对象由0~3岁扩大到0~6岁, 新增管理高血压患者和糖尿病患者, 将排查发现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全部纳入管理范围;增加孕产妇和65岁以上老年人体检项目。《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由2009版调整为2011版, 居民健康档案编号由16位调整为17位。第二次是2013年, 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由25元提高至30元;增加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内容, 每年为辖区65岁以上老年人进行一次中医体质辨识和中医药保健指导;为辖区6、12、18、24、30、36月龄时的儿童家长进行儿童中医药健康指导, 内容包括:向家长提供儿童中医饮食调养、起居活动指导;在儿童6、12月龄给家长传授摩腹和捏脊方法;在18、24月龄传授按揉迎香穴、足三里穴的方法;在30、36月龄传授按揉四神聪穴的方法。这些新增加的医疗卫生活动都要规范记录在健康档案中。

居民健康档案成为执行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主要依据表现。2011版健康档案管理服务规范规定, 居民健康档案的表单目录包括: (1) 居民健康档案封面。 (2) 个人基本信息表。 (3) 健康体检表。 (4) 重点人群健康管理记录表 (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记录表、1岁以内儿童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记录表、1~2岁儿童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记录表、3~6岁儿童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记录表等) 。 (5) 其他医疗卫生服务记录表。 (6) 居民健康档案信息卡。

为保证健康档案真实、科学、完整、连续、可用, 健康档案管理中应把握8个要点:⑴通过与各项业务工作的充分结合, 使居民健康档案信息获取变得简便、高效, 信息能够及时更新。⑵使用健康档案要注意保护服务对象的个人隐私。⑶各表单填写要严格按照《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管理服务规范 (2011版) 》的有关规定和填表说明进行填写。⑷服务对象在健康体检、就诊、会诊时所做的各种化验及检查的报告单据, 都应该粘贴留存归档。⑸已记录信息, 绝不能出于某种需要而任意改动, 保证居民健康档案的真实可靠。如改动, 须经审批, 并留下修改记录, 以备核查。⑹个人健康档案排序为封面、个人基本信息、健康体检、重点人群健康管理记录、其他医疗卫生服务记录等, 为可随时增加页数的合订本, 并留有空白页, 供辅助检查资料的粘贴。⑺档案保管设施设备必须符合防盗、防晒、防高温、防火、防潮、防尘、防鼠、防虫等要求, 按照编号顺序排放, 使用完毕放回原处。 (8) 为方便健康档案的调用, 应填写和发放居民健康档案信息卡 (可挂失、恢复补卡、注销) , 嘱其在复诊或随访时使用。

3.居民健康档案办公室管理条例 篇三

摘要:本文主要就依据社区居民健康档案进行管理的实际意义展开了探究,在对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管理中存在的相关问题实施全面分析的基础上,采取有效的对策来加强对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的管理,使得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的利用价值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体现。希望通过本文的探究,能够为相关的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管理;问题;对策

现阶段,由于社区居民对于健康的认识逐渐的增强,健康对于人们来说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关注点。在我国实施医疗改革的过程中,社区的医疗水平也得到了一定的改善。这对于社区居民的健康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而在这样的背景下,建构社区居民健康档案就有了一定的基础,然而,我国的社区医疗本来在发展上就较为缓慢,这就使得社区居民健康档案在管理上存在着很多的问题,面对这些问题,就需要合理的采取相应的对策进行解决,以更好的推动社区医疗的发展。下面本文就主要针对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深入的探究。

一、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管理的重要性

社区医疗机构的主要工作就是针对社区居民的健康档案实施管理。健康档案管理工作开展质量的高低,将会直接影响到居民健康水平的高低,因此,该项工作的开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而从全面的角度来针对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管理的重要性进行分析,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第一,能够有效的保障居民在疾病治疗的过程中,有可靠的参考依据,能够准确的判断出具体的病情,第二,就是可以使得居民的治疗有效率可以得到提升,减少诊断的误差,使得诊断时间可以大大的缩减,同时也可以使得治疗的费用相对的减少。

最后可以对社区居民的疾病进行分析,找出其中的相关性,对寻找健康的危险源和加强预防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社区居民健康档案在管理中各种常见的问题

1、居民缺乏建立健康档案的积极性

虽然近年来居民的健康意识取得了一定的提高,不过对建立健康档案仍然比较陌生,许多居民缺乏建立健康档案的积极性,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居民担心健康信息会被他人获取,会对自身带来一定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居民认为自己身体没病,就没有必要建立健康档案。由于这两方面的原因,使社区医疗机构对健康档案的管理存在一定的困难。

2、财政支持不足

目前社区医疗机构获得的财政支持仍然十分有限,从而导致了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的购置存在问题,许多社区医疗机构缺乏配置计算机、医疗器械、办公用品等,从而使社区医疗机构的自身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局限性,在建立居民健康档案过程中,无法用先进的计算机系统进行管理,仍然采取传统的人工记录管理模式,不利于健康档案的系统管理和使用。

3、社区缺乏相关的人才

社区医疗机构承担着多方面的工作,例如疾病的预防、健康宣传、计划生育指导、日常化验等方面,工作涉及的方面较广,社区医护人员对健康档案管理的时间不足,没有形成专业的管理方式,另外在社区医疗机构的人员构成方面,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年龄较大的医护人员,这部分人员专业知识水平更新较差,不擅长进行日常工作外的其他工作内容,另一类是刚进入工作岗位的医护人员,这部分人员缺乏相关的经验,无法保证健康档案的管理质量。因此,由于社区缺乏相关的管理人才,使健康档案的管理工作没有很好地落实。

4、社区居民身份复杂使健康档案管理困难

社区中的居民身份非常复杂,在健康档案的建立过程中,会涉及到年龄、性别、民族、知识层次等多方面的因素,例如老年人的接收和表达能力存在一定的不足,在沟通过程中难免会有所困难,女性居民对社区的健康档案不够信任,其他民族的居民难免对于健康档案不够理解,另外,社区居民的流动性非常强,这部分人员通常是临时的租住,这部分人员的健康档案管理存在一定的空白。

三、解决措施

1、强化推广宣传力度

社区居民可能来自不同的区域,户口也可能是天南海北,加上一些居民对于健康档案的建立并不热衷,使得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并不顺利。面对这一问题就需要加大宣传的力度,注重对社区居民健康档案建立的推广,社区自身的医疗机构也要积极的开展各项活动,不断的进行宣传活动,在平常的工作闲暇之时,要加强与社区居民的交流和沟通,并进行健康知识演讲以及知识交流会,使得社区居民可以加强对健康档案建构重要的认识,从而可以积极的投入到健康档案建立工作和管理工作中。

2、加大政府投入的力度

在对社区居民的档案实施管理的过程中,需要依靠政府的财政投入。而随着社区医疗机构的发展,政府也需要进一步的加强其财政投入的力度,并且不断的引进先进的医疗软件和硬件设备,确保社区医疗工作可以正常的进行,同时,可以支出一部分的财政来实现对居民的补助,在完成对社区居民健康档案建构后,如果居民在社区的医疗机构中进行身体检查或者是治疗,就可以相应的获取到一定的补助,这样就能够使得社区居民能够更加认识到建构居民健康档案的重要性,从而使得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工作能够更加有效的开展。

3、提高社区医护人员的素质

社区医护人员的素质是健康档案管理的核心,因此要进一步提高社区医护人员的素质,首先对于原先在社区医疗机构工作的人员,要定期进行业务培訓工作,使其不断适应新的业务和工作,掌握健康档案的管理工作,其次对于刚进入社区医疗机构的人员,加强各方面的学习,不断适应工作的需要,最后所有的社区医疗机构应该形成一个整体,定期进行人员的调动,不断学习其他社区健康档案管理的经验,进一步完善本社区的健康档案管理工作。

4、建立健康档案的信息化管理模式

为了进要一步完善健康档案的管理与监督制度,提高健康档案的管理效率,社区要建立统一的信息平台,利用先进的信息化管理模式对健康档案进行管理,在居民的健康信息录入后,能够在其他医疗机构查询到,从而使居民在更换到大型医疗机构就诊和更换居住地后健康档案空白的问题得以解决。另外,通过建立健康档案的信息化管理模式,也有利于相关政府部门对健康档案的信息统一进行管理,监督社区医疗机构的基础工作,使健康档案进一步向规范化方向发展。

四、结束语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充分的了解到,建构社区居民健康档案,可以使得社区居民在进行健康检查的过程中,有可参考的依据,同时可以起到疾病防御以及危险源确定的作用。而我国的社区局面健康档案在管理上本身就存在着很多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就需要在重点加强宣传工作和政府投入的基础上,不断的对社区医护人员的综合素质实施提升,合理的构建相应的健康档案信息管理机制,从而更好的推动社区医疗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福胜,许芳.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实践探讨[J].社区医学杂志.2009(22)

[2]王砚秋,刘玉芹.建立社区居民健康档案为社区卫生事业服务[J].黑龙江档案.2009(02)

[3]苏婉霞.社区健康档案的建立与利用[J].华夏医学.2008(01)

4.居民健康档案管理服务规范 篇四

为了您的健康,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都可以在您常住地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免费享受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我们为0-6岁儿童、孕产妇、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等重点人群,以及高血压、2型糖尿病、严重精神障碍和结核病等慢性病患者,提供健康管理,同时为您建立健康档案,并保证您的隐私不被泄露。我们还面向居民进行健康教育,提供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和处理,开展卫生监督协管。为0-36个月儿童和65岁及以上老年人,提供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这就是国家基本公共卫生项目,维护居民健康的重要屏障。

一、居民健康档案管理服务规范

(一)服务对象:辖区内常住居民(指居住半年以上的户籍及非户籍居民),以0~6岁儿童、孕产妇、老年人、慢性病患者、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和肺结核患者等人群为重点。

(二)服务内容:居民健康档案的内容包括个人基本信息、健康体检、重点人群健康管理记录和其他医疗卫生服务记录。1.个人基本情况包括姓名、性别等基础信息和既往史、家族史等基本健康信息。2.健康体检包括一般健康检查、生活方式、健康状况及其疾病用药情况、健康评价等。3.重点人群健康管理记录包括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要求的0~6岁儿童、孕产妇、老年人、慢性病、严重精神障碍和肺结核患者等各类重点人群的健康管理记录。4.其他医疗卫生服务记录包括上述记录之外的其他接诊、转诊、会诊记录等。

二、健康教育服务规范

(一)服务对象:辖区内常住居民。

(二)健康教育服务内容:1.宣传普及《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2015年版)》。配合有关部门开展公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2.对青少年、妇女、老年人、残疾人、0~6岁儿童家长等人群进行健康教育。3.开展合理膳食、控制体重、适当运动、心理平衡、改善睡眠、限盐、控烟、限酒、科学就医、合理用药、戒毒等健康生活方式和可干预危险因素的健康教育。4.开展心脑血管、呼吸系统、内分泌系统、肿瘤、精神疾病等重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和结核病、肝炎、艾滋病等重点传染性疾病的健康教育。5.开展食品卫生、职业卫生、放射卫生、环境卫生、饮水卫生、学校卫生和计划生育等公共卫生问题的健康教育。6.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防灾减灾、家庭急救等健康教育。7.宣传普及医疗卫生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

三、预防接种服务规范

(一)服务对象:辖区内0~6岁儿童和其他重点人群。

(二)服务内容:

1、预防接种管理:1.及时为辖区内所有居住满3个月的0~6岁儿童建立预防接种证和预防接种卡(簿)等儿童预防接种档案。2.采取预约、通知单、电话、手机短信、网络、广播通知等适宜方式,通知儿童监护人,告知接种疫苗的种类、时间、地点和相关要求。在边远山区、海岛、牧区等交通不便的地区,可采取入户巡回的方式进行预防接种。3.每半年对辖区内儿童的预防接种卡(簿)进行1次核查和整理,查缺补漏,并及时进行补种。

2、预防接种:根据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免疫程序,对适龄儿童进行常规接种。在部分省份对重点人群接种出血热疫苗。在重点地区对高危人群实施炭疽疫苗、钩体疫苗应急接种。根据传染病控制需要,开展乙肝、麻疹、脊灰等疫苗强化免疫或补充免疫、群体性接种工作和应急接种工作。

3、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处理:如发现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接种人员应按照《全国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方案》的要求进行处理和报告。

四、0~6岁儿童健康管理服务规范

(一)服务对象:辖区内常住的0~6岁儿童。

(二)服务内容:1.新生儿家庭访视。2.新生儿满月健康管理。3.婴幼儿健康管理。4.学龄前儿童健康管理。5.健康问题处理。

五、孕产妇健康管理服务规范

(一)服务对象:辖区内常住的孕产妇。

(二)服务内容:1.孕早期健康管理。2.孕中期健康管理。3.孕晚期健康管理。4.产后访视。5.产后42天健康检查。

六、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规范

(一)服务对象:辖区内65岁及以上常住居民。

(二)服务内容:每年为老年人提供1次健康管理服务,包括生活方式和健康状况评估、体格检查、辅助检查和健康指导。1.生活方式和健康状况评估。2.体格检查。3.辅助检查。4.健康指导。

七、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服务规范

(一)服务对象:辖区内35岁及以上常住居民中原发性高血压患者。

(二)服务内容:

1、筛查:对辖区内35岁及以上常住居民,每年为其免费测量一次血压(非同日三次测量)。

2、随访评估: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每年要提供至少4次面对面的随访。

3、分类干预。

4、健康体检。

八、2型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服务规范

(一)服务对象:辖区内35岁及以上常住居民中2型糖尿病患者。

(二)服务内容:

1、筛查:对工作中发现的2型糖尿病高危人群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建议其每年至少测量1次空腹血糖,并接受医务人员的健康指导。

2、随访评估:对确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每年提供4次免费空腹血糖检测,至少进行4次面对面随访。

3、分类干预。

4、健康体检:对确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每年进行1次较全面的健康体检,体检可与随访相结合。具体内容参照《居民健康档案管理服务规范》健康体检表。

九、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服务规范

(一)服务对象:辖区内常住居民中诊断明确、在家居住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

(二)服务内容:

1、患者信息管理。

2、随访评估:对应管理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每年至少随访4次,每次随访应对患者进行危险性评估。

3、分类干预:根据患者的危险性评估分级、社会功能状况、精神症状评估、自知力判断,以及患者是否存在药物不良反应或躯体疾病情况对患者进行分类干预。

4、健康体检:在患者病情许可的情况下,征得监护人与(或)患者本人同意后,每年进行1次健康检查,可与随访相结合。内容包括一般体格检查、血压、体重、血常规(含白细胞分类)、转氨酶、血糖、心电图。

十、肺结核患者健康管理服务规范

(一)服务对象:辖区内确诊的常住肺结核患者。

(二)服务内容:

1、筛查及推介转诊:对辖区内前来就诊的居民或患者,如发现有慢性咳嗽、咳痰≥2周,咯血、血痰,或发热、盗汗、胸痛或不明原因消瘦等肺结核可疑症状者,在鉴别诊断的基础上,填写“双向转诊单”。

2、第一次入户随访。

3、督导服药和随访管理:1.督导服药。2.随访评估。3.分类干预。

4、结案评估:当患者停止抗结核治疗后,要对其进行结案评估,包括:记录患者停止治疗的时间及原因;对其全程服药管理情况进行评估;收集和上报患者的“肺结核患者治疗记录卡”或“耐多药肺结核患者服药卡”。同时将患者转诊至结核病定点医疗机构进行治疗转归评估,2周内进行电话随访,了解是否前去就诊及确诊结果。

十一、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规范

(一)服务对象:辖区内0-36个月儿童和65岁及以上常住居民。

(二)服务内容:

1、按照中医健康管理技术规范要求,对65岁以上老年人提供中医体质辨识和中医药保健指导服务。

2、对0-36个月儿童向家长提供中医饮食调养、起居活动指导,在儿童6、12月龄给家长传授摩腹和捏脊方法;在18、24月龄传授按揉迎香穴、足三里穴的方法;在30、36月龄传授按揉四神聪穴的方法。

十二、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服务规范

(一)服务对象:辖区内服务人口。

(二)服务内容:1.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管理。2.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现、登记。3.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4.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5.协助上级专业防治机构做好结核病和艾滋病患者的宣传、指导服务以及非住院病人的治疗管理工作,相关技术要求参照有关规定。

十三、卫生计生监督协管服务规范

(一)服务对象:辖区内居民。

5.居民健康档案信息化管理论文 篇五

社区健康档案当中记录了人民群众一生当中医疗、健康以及疾病的相关信息,能够为各种医疗工作提供良好的档案依据,使得医疗工作能够有效掌握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情况以及疾病的发生趋势,制定对应的医疗应对措施,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提供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健康教育、康复、保健、预防以及医疗等各种医疗卫生服务。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居民健康档案已经实现了信息化管理,然而在信息化管理的过程中仍旧存在着许多问题,如何有效解决这些问题,从而有效推动居民健康档案信息化高效、有序地发展,这是当前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问题。

一、居民健康档案信息化管理现状

(一)信息化水平不均衡。我国仍然属于发展中国家,因人力、空间、物力、资源、资金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现阶段仍旧无法为每一个居民都构建相应的健康档案,即便是当前已经成功构建的一些居民健康档案当中,也难以进行全面的信息化管理,许多经济较为落后的区域仍旧采用传统的管理模式,这就导致各个区域极度不均衡,实现信息化管理的起点差异较为明显。

(二)缺乏统一的标准。只有标准统一才能够保障整个居民健康档案进行有效共享。然而,当前关于居民健康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对应标准明显无法满足其发展的相关需求。各卫生服务机构所应用的软件来自不同的软件企业,因为各个软件缺乏统一的准则,并且不同卫生服务机构的医疗服务也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性,这就导致居民健康档案形成了信息孤岛,信息共享极为困难。

(三)健康档案采集的难度大。社区卫生院是社区居民健康档案采集的主体。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改革与发展,社区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技术水平持怀疑态度。认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施陈旧、服务质量难以保障。有些居民对信息收集认识不足,戒备心理强,不愿意告知自己的真实病情,给健康档案的完整性带来一定的困难。

(四)软件利用率偏低。通常来说,居民健康档案管理软件都是动态管理的模式,这就需要工作人员及时将各种随访、追踪的信息录入到系统当中,然而因为工作人员的工作任务较为繁杂,遗忘或者不能及时录入的情况难以避免。此外,因为专业问题,许多医务人员都存在不会使用居民健康档案管理系统,自然也就不能利用软件去进行诊断,导致居民健康档案管理系统利用率不高。

二、加强健康档案信息化管理的措施

(一)加大宣传力度。大力宣传,在台州新闻频道,老百姓都关注的栏目中,开设5分钟的健康知识,宣传健康档案的重要性;在每年的结核病、艾滋病等防治日中,发放宣传资料。

(二)加强硬件建设。物质条件是进行居民健康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先决条件,这就需要从硬件与数据库着手,在采购的时候必须要听取专业人士的建议,不仅要保障硬件的先进性,同时也要尽量避免浪费。卫生局信息中心统一购入健康档案硬件设备,全区医院进行联网,这样病人无论在哪个医院,医生都能看到完整的个人信息,为诊治提供方便。

(三)培养引进专业的信息化人才。居民健康档案信息化发展需要一批专业技术过硬、综合素质强的人才队伍,这个队伍应当具备专业的信息技术及一定程度的医学知识。由于社区服务中心人手少,既要调查,又要档案录入,这就需要积极培养或者引进对应的人才,同时加大在职档案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针对全科医生而言,应当构建一个注重实效、多模式、分类型、多层次的信息化人力资源培养体系,尤其是对一些年龄较大的全科医生来说,应当进行重点的培训教育,保障每一个工作人员都可以操作对应的系统,从而有效提升居民健康档案系统的利用率。(四)建立健全信息化标准规范。一套统一的标准规范是推动居民健康档案信息化管理的保障。健康档案成为基层全科医疗服务领域内重要的医疗法律文书。早在的5月,我国卫生部就颁布了《健康档案基本构架与数据标准(试行)》,针对居民健康档案规范化问题提出了较为明确的要求,为居民健康档案信息化标准化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结语

6.居民健康档案办公室管理条例 篇六

关键词:居民,健康档案,建立,管理

玉溪市自2009年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建立了居民健康档案并取得了成效。总结经验, 探索工作方法。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玉溪市9县区建立健康档案的基层卫生服务机构。

1.2 方法通过市综合卫生信息及省公共卫生网络直报系统, 数据采集、整理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各县区纸质档案情况全市常住人口233万, 其中农业人口173.19万, 非农业人口59.81万。全市纸质档案建档人数1948492人, 纸质建档率83.63%, 其中农村居民建档率96.50%, 城镇居民建档率46.35%。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分别“以户”或“个人”为单位, 对不同重点人群分类进行建档存档和更新资料。

2.2 各县区电子档案情况在1948492例纸质档案中, 有1802716人实现电子档案, 建档率达77.37%, 其中农村建档率89.06%, 城镇建档率43.53%。居民电子档案有专人负责和维护系统的正常运行。

3 讨论

3.1 卫生行政部门主管, 明确各级机构职责, 促进居民健康档案的规范化管理。

居民健康档案由各乡镇卫生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建立和更新维护, 各县区卫生局直接进行数量和质量考核。不同重点人群随访管理由各专业公共卫生机构负责, 例:慢性病、老年人和重性精神病等由疾控中心负责;孕产妇和儿童保健由妇幼保健院负责, 其中还涉及中医药对重点人群的健康管理。因此, 分类管理是促进居民健康档案规范化管理的必要条件, “齐抓共管”, 才能筑建居民健康信息的根基。

3.2 加快信息化进程, 逐步实现信息共享

居民健康档案信息化技术应用, 规范了档案的存储和使用, 既可随时做动态考核, 又可科学进行数量统计[1]。在卫生信息化建设之前, 各专业已建有部分业务管理系统, 如传染病直报系统、妇幼直报系统、公共卫生直报系统等;这些系统, 因业务管理需求自成体系, 难于提供业务协同及信息共享机制。因此需要实现信息共享, 使市县乡村四级医疗卫生机构的业务联动, 建立“公卫诊疗一体化、预防控制一体化”的信息平台, 使“死档变活档”, 使一下左右在就医和从业过程中真正感受到居民健康档案价值和便利。

3.3 拓展业务, 提升质量。

完善分配机制, 合理利用绩效考核结果。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坚持防治结合工作原则, 实行卫生技术人员组成服务团队, 分片包干、责任到人。坚持主动服务、上门服务、巡诊服务、预约服务, 积极探索签约服务。将重点人群作为重要的服务对象, 既不盲目追求高指标, 又考虑确保工作质量, 提高居民对服务机构信任度, 刷新居民健康档案信息库。在实际工作中, 部分县实施公共卫生服务大篷车, 医务人员携带心电图机、血糖仪、血压计、视力表、身高体重称等设备, 深入山区、半山区免费提供健康体检和生化检验, 建立健康档案, 并将检测结果送一份到百姓手中, 消除“体检无果”的顾虑, 真正将公共卫生服务送到乡村, 送到农民身边。在整个公共卫生服务过程中, 面临着资源不足和服务需求不断增长之间的矛盾, 为促进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对单项目经费进行限定。根据服务项目及项目成本, 设立公共卫生项目经费系数、难度系数, 建立能灵活调节的经费分配与绩效考核机制[2]。

3.4 扩大宣传, 提高居民建档率。实际工作中发现, 城镇居民对社区服务中心缺乏信任, 参与建档积极性不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能否达到理想效果, 关键在村医, 村医对服务知识的掌握情况直接影响到服务对象的认知态度和依从性[3]。因此, 一提高服务质量, 提升信任度, 二开展公共卫生服务相关政策宣传, 解答问题, 鼓励群众积极参与和配合, 提高居民健康档案的建档率。

参考文献

[1]王留明, 俞娟.某区基于工作数量、工作质量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分配机制现状分析[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13, 27 (4) :1-3.

[2]陈虾, 陶红兵, 罗乐宣, 等.国内外社区卫生服务经费分配与绩效管理体系的情况和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 2011, 14 (6A) :1763-1769.

7.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的应用和完备 篇七

[关键词] 电子健康档案;信息标准;互操作性;健康管理

[中图分类号] G27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05-166-03

“十二五”期间,卫生信息化围绕为居民建设更多更好更快捷的公共卫生服务的宗旨而确定。国家“3521工程”的发展目标是:以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和远程医疗系统建设为切入点,统筹推进适应医改要求的信息系统建设[1]。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对电子病历系统研究的日益深入,西方发达国家纷纷开始致力于对电子健康档案(EHR)的研究。我国的EHR研究起步较晚,伴随着卫生信息系统与社区卫生信息化的发展而展开,2000年上海市闸北区就开始在EHR方面进行探索,于2006年率先构建了“闸北区卫生信息平台”,被卫生部命名为国家级EHR示范区。2011年中国医疗卫生行业信息化投入总额相对于2010年增长25.5%,国家对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投资成为医疗卫生行业信息化主要增长动力。

1 国外EHR的应用概况

EHR记录的是符合信息标准的居民基本信息及接受医疗保健服务的相关信息,它不仅能为卫生工作者提供诊疗依据,还能够与其他信息系统实现资源交换与共享[2]。通过EHR提供准确、全面的个人健康信息及就诊记录,有助于医生了解个人疾病史信息,为诊疗提供有力证据;通过EHR实现各卫生系统之间信息资源共享,有效减少卫生资源的浪费,降低卫生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在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美国、芬兰等国家与地区都已进行过针对电子健康档案的相应研究。

1.1 美国

聚集了全球顶尖的医生和最先进的医疗设施,是世界上最早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健康领域的国家之一,在电子健康信息技术及其在初级健康保健的应用方面却落后于其他发达国家。但近期美国纽约卫生署和电子卫生保健联合署提交的一项计划提出,将由州政府和联邦资助1.29亿美元,用于组建全州电子病历网络[3]。纽约州卫生信息网可让患者和医疗提供者在任何地方都可以即时获得处方、检验结果、医疗分析诊断等历史记录,快速获取病人的就医信息。

1.2 德国

早在1993年就开始将健康信息网络技术应用于卫生行业。截止到2002年,德国的全科医生对于电子病案的使用率已达到48%,为了推动EHR系统的应用,2006年“电子健康信息卡”在德国的8个地区开始试行 ,并逐步在全国范围推行[4]。

1.3 澳大利亚

在国际数据标准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进行了通用的医疗和公共卫生数据定义的研发,还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全民健康信息网络”的建设,到2009年EHR使用率达到95%[2,4]。

2 国内HER现状

2.1 上海

作为国内医疗信息化的领先城市,在未来5年以市民健康管理为核心,进一步完善全市卫生信息化标准和规范,建立全市统一的卫生信息共享交换平台,区县联动形成以居民EHR为核心的卫生信息共享、协同的整体架构和应用模式。

2.2 福建

厦门市作为实施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区域医疗信息化工程试点,目前,市民健康信息系统已覆盖占厦门95%以上的医疗卫生机构,是我国唯一在一个城市区域内实现居民HER及相关卫生信息资源共享的城市。

2.3 其他城市

(1)常熟市在2009年已经先行为所有居民建立EHR,居民到常熟任何一家医院就诊,医生只要通过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就能查找到就诊者的健康信息;(2)广州启动“区域卫生平台项目”已2年,未来3年将完成覆盖全市居民的完整的居民EHR;(3)焦作市市政府结合自身实际,于2009年投资100多万元,开发了一套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管理软件,开发的这一管理软件其中包含EHR,由此,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管理系统的全面联网,每位城区居民在全市任何一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可以享受到综合、连续、有效的健康管理服务;(4)青岛免费推广健康档案电子版,2009年就进行电子档案管理软件调试工作,逐步实现EHR的社区医院、家庭和专业大医院联网;(5)石家庄市完善“社区责任医生”制度,为社区居民建立EHR,2009年建档率达到70%以上;(6)曲阜市自主研发了全民EHR系统,并与市内医疗机构住院系统实现了网络对接,到2010年底建档率已达90%以上;(7)北京市从2010年开始,借助社保卡的发行,把门急诊信息纳入信息系统,逐步建立全市居民的EHR。(8)天津2011年底将为居民建立EHR达60%,天津开展EHR是在旧城改造后,被搬迁的居民健康信息均成为死档案,天津EHR特点是新建,但进度较快。2011年10月卫生部工作会议总结湖北省EHR工作进度在国内名列前茅。

3 利用现有EHR可以开展的工作

3.1 为建设养老设施和居家养老提供数据支持

据民政部统计,目前我国老年人口约为1.69亿,其中40%是空巢老人,达2 340万人之多[5]。EHR最能准确反映社区老人分布数量和密度的资料,可为“十二五”拉动内需、改善民生建设养老设施提供可靠数据,EHR也能准确反映社区空巢老人的数量和社区分布密度,为社会建设养老机构和在社区开展为居家养老空巢老人诊疗服务、健康指导、心理咨询、康复医疗护理、家庭病床等提供目标支持。“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迅速发展,而人均预期寿命增长却明显放缓,不但明显低于改革开放以前,也落后于同期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增长水平”[6]。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未来5年要努力实现“人均预期寿命提高1岁”的既定目标,利用EHR在社区为老年人开展健康服务有效地延长预期寿命有其重要意义。

3.2 区域性流行性病学调查

EHR研发和维护所需时间、资金和人力,计算机和网络设备的投入使EHR的使用成本远超出纸质健康档案和纸质病例,探讨利用现有EHR的应用策略,走建档和应用并举之途径,避免为单纯建档而形成纸质化EHR。现代信息技术是研究信息的获取、传输及处理的技术,它也渗透到慢性病预防与控制的工作中,发达国家已开始应用EHR来提高卫生管理和决策水平。我国东南大学运用计算机信息化技术特点,结合流行病学现场调查科学要求,开发一套智能化的信息系统,利用该系统完成江苏省特大人群基本信息、病毒性乙肝和结核病的基线调查。通过对“居民健康信息系统”利用,缩短了现场调查的时间,提高了调查信息整合的效率,节约了现场调查和实验室检验的成本,规范了基线调查信息数据的管理和长期使用[7]。

3.3 科学地提高EHR利用率

应用EHR系统自动进行病情评估和疾病的危险分层,以便及早发现高危人群进行早期干预,不断地发挥EHR系统辅助决策支持功能,提升卫生保健服务质量。EHR系统中收集了大量真实的临床医疗数据,应用数据挖掘技术从浩如烟海不完全的、模糊的数据中随机的提炼出隐含的、先前未知的对决策有潜在价值的临床医疗数据,通过信息分类发现相关症状,研究其与疾病间的关联性特征,挖掘出与疾病相应的临床数据,为医疗科研、预防、临床提供理论支持。江苏南通大学数字医学研究所对南通市某社区电子健康档案系统数据库中高血压病例数据进行挖掘,得到高血压和其危险因素之间的关联关系[8]。

4 健全对居民EHR工作的管理

4.1 建立专业化管理队伍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从事EHR工作的人员不足且不稳定;分配机制欠合理,积极性不高[9]。建立居民ERH因其工作量大,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经常临时动员职工加班工作,以致造成工作稳定性差,居民满意度差,服务效果差及ERH质量差等。加班工作容易造成医务工作者疲倦现象,多项研究发现“工作倦怠的医生与患者之间会发生更多的医患纠纷、医生的不满会使其采取不适当的行医方式;医生的工作倦怠会通过突破职业底线或缺乏职业道德的行为表现出来、如泄露私人信息等;工作倦怠还可能使医生发生医疗过错;医生的工作倦怠会导致患者对医生的信任度下降;另外,高强度的工作压力、较少的薪金会使医生看不到劳动的价值,对医疗工作失去热情。大量的研究已证明,与倦怠有关的工作源中,社会支持是重要的资源之一[10]”。因此,建立专业化管理队伍、改善分配机制、提振从业人员积极性非常必要,同时培养社区居民健康意识、引导群众自愿参与建档工作、动员社会支持同样重要。

4.2 完备居民EHR信息

“目前,居民EHR信息不能及时、全面、动态地反映其健康状态;健康信息采集还不全面,没有覆盖全部健康问题,跟健康有关的数据却没有或很难被收集进去,如自我健康保健等信息[11]”。美国是世界上第1个致力于关于EHR信息标准开发的国家,加拿大、澳大利亚等都在抓紧建立国家级EHR。“在制定我国EHR标准时,不仅应当参考国外的EHR发展情况和他们所采用的标准,同时也应当结合我国国情,综合制定出真正适合我国的EHR标准与规范[12]”。中医病名、中药名、腧穴名已经历多年标准化建设,“国内有中国中医研究院和浙江大学计算机科技学院联合初步开发的中医药一体化语言系统等[13]”。基于此我国居民EHR应加入中医诊疗信息,因此,当前应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EHR的研发和应用模式。

4.3 加速落实卫生信息系统互操作

互操作性指两个或多个系统或组件交换信息以及使用交换信息的能力。目前,我国医疗信息标准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个别问题“:(1)已有的标准多为行业标准,缺乏国家标准。以往的医疗信息建设和标准制定更多的是以医疗部门为中心,属于行业标准,如《居民健康档案标准》、《电子病历标准》等。同时人口、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也提出了相关行业标准。由于缺乏行业和部门之间有效协调机制,卫生部制定的行业标准很难直接上升为国家标准。(2)互操作性差。已有的信息系统间互操作性差不仅体现在缺乏标准,还体现在原有系统的开发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很难进行互操作改造,或改造成本高昂[11]。多个城市在建立居民EHR时各自开发了电子档案信息管理软件,这些都是地方标准,其为互操作带来困难。改革开放后城与城之间、乡与乡之间、城乡之间人员往来频繁,至今流动人口异地就医问题尚未解决,即使现阶段实现了全民建档,由于互操作性差,而形成新的医疗信息缺失,现在回避互操作性差,将来会面对接踵而来的“信息孤岛”。国家应尽早制定出台操作性强的医疗健康信息标准,避免地方政府重复投资,浪费资金。总之,提高卫生信息系统互操作的目的是实现不同系统之间的信息共享和交换,有利于患者就医。

5 居民医疗健康信息标准化管理的意义

5.1 转型

传统的以疾病为中心的医疗模式将被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健康管理模式所替代,在健康理念数字化中发展健康管理服务,从被动的有病求医到主动的预防保健,实现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新型医疗服务模式。

5.2 临床与预防

整合卫生资源、避免医疗浪费;优化诊疗程序、规范医疗行为、支持临床决策、减少误诊漏诊、降低就医成本;追踪群体健康、控制慢病进程;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杜绝传染疾病发生。

[参考文献]

[1] 王才有.“十二五”卫生信息化展望[J]. 中国数字医学,2011,6(1):7.

[2] 吴思静,郭清.国内外电子健康档案的应用现状与发展困境[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1B):226-228.

[3] 肖婧婧.纽约将组建全国最大的电子病历网络[J].中国数字医学,2011,6(2):75

[4] 吴思静,郭 清,赵发林. 国内外健康信息管理现状[J].健康研究,2010,30(5):321-323.

[5] 赵枫.关爱“空巢老人”——社区图书馆亟待关注的社会课题[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20(24):49-55.

[6] 王晓耕.“十二五”期间我国医疗保障与人均预期寿命展望[J].医学与社会,2011,24(8):23-26.

[7] 张婷婷,朱立国,王毓.计算机信息化在特大人群基线调查中的应用[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7A):2231-2232.

[8] 张远鹏,凌利峰,耿兴云.关联规则在电子健康档案系统中的应用[J].中国数字医学,2011,6(4):30-32.

[9] 张永建,季建隆,谢成瑜.社区健康服务中心慢病管理效果及分析[J].中华全科医学,2011,9(1):130-132.

[10] 纪海英,刘惠军.医生工作倦怠的研究进展[J].医学与社会,2011,24(2):38-36.

[11] 李梅,尹岭.全民健康信息化保障体系建设[J].中国科技资源导刊,2010,42(4):37-42.

[12] 王婴,姚志洪,刘雷.电子健康档案标准——CDA与openEHR[J].中国医疗设备,2010,25(3):11-21.

[13] 黄丹俞,钱智勇,董建成.基于本体论的电子健康档案知识库构建初探[J].中国数字医学,2011,6(4):14-17.

8.居民健康档案办公室管理条例 篇八

建立居民健康档案是医疗卫生机构为居民提供服务过程中的规范记录,以居民健康为中心、贯彻整个生命过程、涵盖各种健康相关因素的系统化记录文件和居民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体现形式,也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之一,为做好此项工作,在卫生局基本公共卫生指导中心的正确领导下,全公共卫生服务人员认真学习文件精神,在2014年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2015年的工作。现将我站此项工作情况作如下总结:

一、工作完成情况

我镇辖区内有共有人口为24387人,其中城镇居民约5023人,农村居民约19364人。本年度新建档441人。到目前为止共计为24391人建立了纸质和电子档案,其中城镇居民4941人,农村居民19450人,非户籍居民为277人,流动人口97人。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99%。一般居民健康档案一人一档15个村和社区已全部完成归档,对社区2008年-2011年建立的居民健康档案进行了档案更新。对流动人口进行了分类归档管理,流入居民在电脑上标记为非户籍居民,纸质资料上用黄色标签标注;流出居民在电脑上标记为流动人口,纸质资料上用白色标签标注。居民健康档案使用率达到60%。

二、工作实施的方法

1、在2014年居民健康档案建立工作的基础上,由村医生入户调查为主、医院门诊询问为辅,将以往漏建档案的居民资料上报社区办

公室,由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安排统一建档。新建档居民441人,其中254名6岁以下的儿童健康档案,13名65岁以上老年人健康档案,11名为高血压患者健康档案,4名糖尿病患者健康档案,6名重性精神病患者健康档案。

2、坚持居民自愿与积极引导相结合,在服务中积极引导群众主动建档和利用健康档案。

3、坚持规范建档,确保健康档案真实性、科学性、完整性、连续性和可用性。要建立“以人为中心”的健康管理模式,完整、规范的记录居民健康问题及其处理过程,逐步体现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以及相关卫生服务活动,保证健康信息动态更新且连续,使医疗服务有证可循。

三、今后工作思路及打算

我镇均等化基本公共卫生城乡居民建立健康档案服务项目实施顺利,取得了一定成绩,工作目标任务基本完成,但在实际工作中尚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群众健康观念不强,自我保健认识水平不高,加之人口流动性大,造成城乡居民建立健康档案时医务人员工作较为被动,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加强宣传,下大力气予以改进。

西坝镇中心卫生院

9.居民健康档案办公室管理条例 篇九

一、健康档案管理 2011版规范对健康档案的样式作出了变动,相对农村来说变动的不大,只是增加了部分内容;相对城市来说变动的较大,取消了城市的以家庭为单位的档案模式,变为以个人为单位的档案模式,体现了人性化的管理要求。具体要求就是已经建立好的档案就不要求更换为新的档案样式,但城市社区的原有档案中无身份证号码信息,需要进行信息补充。•

二、健康档案的考核

1、档案合格率和使用率 要求就是不能有空项,特别是必填项,在录入电子档案时有提示。一个正常人的合格健康档案包含个人基本信息表、健康体检表,如果有接诊记录更好(使用率);一个重点人群的合格健康档案需增加健康管理记录。合格率要求达到95%,档案使用率不低于30%。

2、档案建档率 2012年的建档率要求达到95%,电子档案要与纸质档案同步更新。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管理服务规范 •

三、考核的方法 需被检查单位现场提供健康档案目录。如果不能当场提供纸质的档案目录,本项考核视为0分。在我们之前的检查中出现过 我们要求提供档案目录的时候,告诉我都在电脑里。对于检查来说,档案管理的要求是纸质目录是必须要有的的。如果大家对健康档案怎么管理不清楚,可以参照病历管理的要求。根据被考核单位提供档案目录,随机抽取10份档案,根据在规定的时间内提交抽取档案数量的多少核定建立健康档案数。对档案目录要有汇总数据,农村可以以村为单位汇总,城市可以按照片区进行汇总,要求汇总数据必须清楚,依据要充分。建档人数=在规定的时间内找出的档案数/10×档案目录人数 检查人员对抽取的档案进行检查,并计算建档率、合格率、使用率和电子建档率 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管理服务规范 •

四、其他注意事项 •

1、重点人群的不同标识管理 •高血压红色、糖尿病蓝色、老年人绿色、精神病人黄色四种重点人群的健康档案需要用不同颜色的标识进行标记。各单位也可根据实际情况自行规定标识颜色。•

2、健康档案号码的编排 •农村以村为单位进行档案号码编排 •城市社区档案号码的编排如果以居委会为单位进行编排的话,会出现一个号段内人数过多的现象。主张将居委会进行分片管理,以片区(小于100幢楼)为单位进行号码编排。好处是档案编码的时候,可以将一个楼的档案编排在一起,且不受此楼人员增加的影响。0-6岁儿童健康管理服务规范 •

一、服务对象要求 辖区内居住的 0-6岁儿童。我们首先要理解什么是辖区内居住,很多单位的人都向我反应没有那么多的儿童可管理,根据荣成市的出生人口统计每年约有3000多个新生儿,但是按照目前我们各单位上报的数据合计远低于这个数据。孩子都哪里去了?这也许是大家都疑问的问题。唯一的答案就是现在的人口流动性太大,造成儿童在每个地方的时间都不长,给人一种找不到的感觉。为解决这一问题,市妇幼保健院规定了一个土办法就是以户籍为标准,户籍在哪里就归哪个医院管理,虽然给儿童管理带来一定的难度,但保证了无遗漏现象,对农村地区来说效果尤为突出。2012年的儿童管理对象要求按照市妇幼保健院确定管理对象的办法进行管理。对于城市社区来说,此办法实施起来非常困难,因为市妇幼保健院没有对市区的新生儿按照区域进行划分,而且实际划分起来也很麻烦。这就要求城市社区加强与居委会的联系,加强走访力度,保证儿童管理到位。0-6岁儿童健康管理服务规范 •

二、服务管理要求 全程共13次保健。新生儿访视1次,入户访视;新生儿满月管理1次,在医疗机构内进行;婴幼儿健康管理8次,在医疗机构内进行,6、8、18、30月龄分别一次血常规检测,6、12、24、36月龄进行听力筛查;学龄前儿童健康管理3次,一般在托幼机构内进行,散居的在机构内进行。

三、注意事项

1、机构必须有开展儿童管理的能力,人员、设备和条件。所有的机构都必须开展,镇卫生院和社区中心无任何条件都要开展,社区服务站可做摘录和督促工作。

2、开展儿童管理服务工作应与孕产妇产后访视和儿童预防接种相结合。

3、注意免费的监测项目,公共卫生服务表格中都是免费。

4、注意开展工作的场所,除第一次在家中外,其余都在机构内

5、注意健康管理率与系统管理率的区别 孕产妇健康管理服务规范

一、服务对象 辖区内居住的孕产妇。基本和儿童一个管理要求,通过孩子 找父母。

二、服务的内容 全程共7次,产前5次,产后2次。产前访视均在医疗机构内进行,最后两次的产前访视要督促去有助产资质的医疗卫生机构进行1次随访并做好记录。前3次产前访视的化验检查要免费,后两次的因不在本机构内进行,需做好随访情况的记录工作。第一次产前访视的免费化验项目较多。第一产后访视入户访视,产后42天访视在机构内进行,最好都到分娩机构内进行,做好信息的记录工作。

三、注意事项

1、与儿童访视相结合

2、注意健康管理率与系统管理率的区别 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规范

一、服务对象 辖区内65岁及以上常住居民(截止到2012年的12月31号),也就是当年内满65周岁都是范围之内的。简单的计算方式就 是2012-65=1947,也就是1947年及之前出生的都是服务对象。

二、服务内容 就是每年一次的体检 今年的关爱老年人免费查体工作将完全按照公共卫生服务项 目的要求开展。大家在开展工作的时候,千万别只重视辅助检 查,生活方式评估、体检检查的工作同样重要。在检查的过程中就没发现过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说明大家 都在糊弄。

三、老年人管理率和健康体检表完整率,只要查体了就是管理,但是体检表的完整情况也要考核。老年人的花名册(当年查体)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服务规范(含减盐防控)

一、服务对象 常住居民,包括居住半年以上的户籍及非户籍居民。以0~6岁儿童、孕产妇、老年人、高血压患者及高危人群等为重点。

二、服务内容 1、35岁及以上居民首诊测血压。(看当年的门诊日志)

2、对居民食盐摄入量相关因素调查。在健康档案中增加 食盐摄入情况调查表

3、高血压高危人群干预。对筛查确定的高危人群每半年测量1次血压,询问了解食盐摄入量及饮食习惯,填写记录表,对其食盐摄入量等高血压危险因素水平作出评估,指导制定控制食盐摄入量、膳食改善及身体锻炼的目标及计划,并在下一次随访时评估变化及进展情况。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服务规范(含减盐防控)高血压高危人群的界定标准为:具有以下≥1项危险因素:①收缩压介于130-139mmHg之间和/或舒张压介于85-89mmHg之间;②血脂异常。具有以下≥2项危险因素:①男性≥45岁,女性≥55岁;②肥胖(BMI≥28kg/m2);③早发心血管病家族史(一级亲属,男性<55岁,女性<65岁);④长期过量饮酒(每日饮白酒≥100ml,且每周饮酒在4次以上);⑤吸烟(每日吸烟≥15支,且连续吸烟在10年以上)。对高血压高危人群的健康档案需添加随访表 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服务规范(含减盐防控)

4、高血压患者的管理 高血压花名册是指当年管理的高血压人员名单,每年不同。一个规范管理的高血压患者,是指当年不少于4次随访记录,且至少有一次入户记录和当年的一次查体记录。如果少于4次或者没有查体就只能说是管理了,不能达到规范管理的标准。

三、考核指标 花名册(否定项)如果没有花名册,本项工作就不得分。健康管理率=高血压花名册人数/辖区高血压患病总人数测算 规范管理率=规范管理的高血压人数/高血压花名册人数,考核方法就是从你提供的高血压花名册中随机抽取10人,测算规范管理率。血压控制率=最近一次随访血压达标人数/高血压花名册人数,考核方法也是从随机抽取的10个人中,测算血压空置率。

四、随访记录不需测血糖值了,只需血压值。且需要添加个人膳食表 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服务规范 要求基本与高血压一致,注意体检表的足背动脉。随访记录表中的足背动脉和空腹血糖值必填 影响考核成绩的几个注意事项

1、健康档案的管理:外观、空项、字迹、逻辑性

2、重点人群花名册:必须清晰且分更新,注意保存

3、健康教育材料:相片必须真实,有日期。文字材料同等重要

4、指标率必须完成

5、工作人员必须熟知工作流程和要求

6、各种随访表需放到档案中,长期保存。

7、档案的真实性非常重要。特别是录入管理系统的档案信息一定要真实。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服务规范

一、服务对象 辖区内服务人口。

二、服务内容

(一)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管理 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其他专业机构指导下,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协助开展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排查、收集和提供风险信息,参与风险评估和应急预案制(修)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二)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现、登记 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应规范填写门诊日志、入/出院登记本、X线检查和实验室检测结果登记本。首诊医生在诊疗过程中发现传染病病人及疑似病人后,按要求填写《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报告卡》;如发现或怀疑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按要求填写《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卡》。

(三)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 1.报告程序与方式。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机构,在规定时间内进行传染病和/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的网络直报;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按相关要求通过电话、传真等方式进行报告,同时向辖区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送《传染病报告卡》和/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卡》。2.报告时限。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人或疑似病人,或发现其他传染病、不明原因疾病暴发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时,应按有关要求于2小时内报告。发现其他乙、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规定报告的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应于24小时内报告。3.订正报告和补报。发现报告错误,或报告病例转归或诊断情况发生变化时,应及时对《传染病报告卡》和/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卡》等进行订正;对漏报的传染病病例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及时进行补报。

(四)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 1.病人医疗救治和管理。按照有关规范要求,对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采取隔离、医学观察等措施,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伤者进行急救,及时转诊,书写医学记录及其他有关资料并妥善保管。2.传染病密切接触者和健康危害暴露人员的管理。协助开展传染病接触者或其他健康危害暴露人员的追踪、查找,对集中或居家医学观察者提供必要的基本医疗和预防服务。3.流行病学调查。协助对本辖区病人、疑似病人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收集和提供病人、密切接触者、其他健康危害暴露人员的相关信息。4.疫点疫区处理。做好医疗机构内现场控制、消毒隔离、个人防护、医疗垃圾和污水的处理工作。协助对被污染的场所进行卫生处理,开展杀虫、灭鼠等工作。5.应急接种和预防性服药。协助开展应急接种、预防性服药、应急药品和防护用品分发等工作,并提供指导。6.宣传教育。根据辖区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性质和特点,开展相关知识技能和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

(五)协助上级专业防治机构做好结核病和艾滋病患者的宣传、指导服务以及非住院病人的治疗管理工作,相关技术要求参照有关规定。

三、服务流程

四、服务要求

(一)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等法律法规要求,建立健全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制度,协助开展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和处置。

(二)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要配备专(兼)职人员负责传染病疫情及突发公共卫生报告管理工作,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培训。

(三)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要做好相关服务记录,《传染病报告卡》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卡》应至少保留3年。

五、考核指标

(一)传染病疫情报告率=报告卡片数/登记传染病病例数×100%。

(二)传染病疫情报告及时率=报告及时的病例数/报告传染病病例数×100%。

(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率=及时报告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数/应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数×100%。

健康教育服务规范

一、服务对象 辖区内居民。

二、服务内容

(一)健康教育内容 1.宣传普及《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试行)》。配合有关部门开展公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2.对青少年、妇女、老年人、残疾人、0~6岁儿童家长、农民工等人群进行健康教育。3.开展合理膳食、控制体重、适当运动、心理平衡、改善睡眠、限盐、控烟、限酒、控制药物依赖、戒毒等健康生活方式和可干预危险因素的健康教育。4.开展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哮喘、乳腺癌和宫颈癌、结核病、肝炎、艾滋病、流感、手足口病和狂犬病、布病等重点疾病健康教育。5.开展食品安全、职业卫生、放射卫生、环境卫生、饮水卫生、计划生育、学校卫生等公共卫生问题健康教育。6.开展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防灾减灾、家庭急救等健康教育。7.宣传普及医疗卫生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

(二)服务形式及要求

1.提供健康教育资料(1)发放印刷资料 印刷资料包括健康教育折页、健康教育处方和健康手册等。放置在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候诊区、诊室、咨询台等处。每个机构每年提供不少于12种内容的印刷资料,并及时更新补充,保障使用。(2)播放音像资料 音像资料包括录像带、VCD、DVD等视听传播资料,机构正常应诊的时间内,在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候诊区、观察室、健教室等场所或宣传活动现场播放。每个机构每年播放音像资料不少于6种。2.设置健康教育宣传栏 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宣传栏不少于2个,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站宣传栏不少于1个,每个宣传栏的面积不少于2平方米。宣传栏一般设置在机构的户外、健康教育室、候诊室、输液室或收费大厅的明显位置,宣传栏中心位置距地面1.5~1.6米高。每个机构每2个月最少更换1次健康教育宣传栏内容。3.开展公众健康咨询活动 利用各种健康主题日或针对辖区重点健康问题,开展健康咨询活动并发放宣传资料。每个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年至少开展9次公众健康咨询活动。4.举办健康知识讲座 定期举办健康知识讲座,引导居民学习、掌握健康知识及必要的健康技能,促进辖区内居民的身心健康。每个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月至少举办1次健康知识讲座,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站每两个月至少举办1次健康知识讲座。5.开展个体化健康教育 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医务人员在提供门诊医疗、上门访视等医疗卫生服务时,要开展有针对性的个体化健康知识和健康技能的教育。

三、服务流程

四、服务要求

(一)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配备专(兼)职人员开展健康教育工作,每年接受健康教育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不少于8学时。树立全员提供健康教育服务的观念,将健康教育与日常提供的医疗卫生服务结合起来。

(二)具备开展健康教育的场地、设施、设备,并保证设施设备完好,正常使用。

(三)制定健康教育工作计划,保证其可操作性和可实施性。健康教育内容要通俗易懂,并确保其科学性、时效性。健康教育材料可委托专业机构统一设计、制作,有条件的地区,可利用互联网、手机短信等新媒体开展健康教育。

(四)有完整的健康教育活动记录和资料,包括文字、图片、影音文件等,并存档保存。每年做好健康教育工作的总结评价。

(五)加强与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村(居)委会、社会团体等辖区其他单位的沟通和协作,共同做好健康教育工作。

(六)充分发挥健康教育专业机构的作用,接受健康教育专业机构的技术指导和考核评估。

(七)运用中医理论知识,在饮食起居、情志调摄、食疗药膳、运动锻炼等方面,对城乡居民开展养生保健知识宣教等中医健康教育,在健康教育印刷资料、音像资料的种类、数量、宣传栏更新次数以及讲座、咨询活动次数等方面,应有一定比例的中医药内容。

五、考核指标

(一)发放健康教育印刷资料的种类和数量。

(二)播放健康教育音像资料的种类、次数和时间。

(三)健康教育宣传栏设置和内容更新情况。

(四)举办健康教育讲座和健康教育咨询活动的次数和参加人数。

六、附件 健康教育活动记录表 附件 健康教育活动记录表 活动时间: 活动地点: 活动形式: 活动主题: 组织者: 接受健康教育人员类别: 接受健康教育人数: 健康教育资料发放种类及数量: 活动内容: 活动总结评价: 存档材料请附后 □书面材料 □图片材料 □印刷材料 □影音材料 □签到表 □其他材料 填表人(签字): 负责人(签字): 填表时间:

****年**月**日

预防接种服务规范

一、服务对象 辖区内0~6岁儿童和其他重点人群。

二、服务内容

(一)预防接种管理 1.及时为辖区内所有居住满3个月的0~6岁儿童建立预防接种证和预防接种卡等儿童预防接种档案。2.采取预约、通知单、电话、手机短信、网络、广播通知等适宜方式,通知儿童监护人,告知接种疫苗的种类、时间、地点和相关要求。在边远山区、海岛、牧区等交通不便的地区,可采取入户巡回的方式进行预防接种。3.每半年对责任区内儿童的预防接种卡进行1次核查和整理。

(二)预防接种 根据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免疫程序,对适龄儿童进行常规接种。在部分省份对重点人群接种出血热疫苗。在重点地区对高危人群实施炭疽疫苗、钩体疫苗应急接种。根据传染病控制需要,开展乙肝、麻疹、脊灰等疫苗强化免疫、群体性接种工作和应急接种工作。1.接种前的工作。接种工作人员在对儿童接种前应查验儿童预防接种证(卡、薄)或电子档案,核对受种者姓名、性别、出生日期及接种记录,确定本次受种对象、接种疫苗的品种。询问受种者的健康状况以及是否有接种禁忌等,告知受种者或者其监护人所接种疫苗的品种、作用、禁忌、不良反应以及注意事项,可采用书面或(和)口头告知的形式,并如实记录告知和询问的情况。2.接种时的工作。接种工作人员在接种操作时再次查验核对受种者姓名、预防接种证、接种凭证和本次接种的疫苗品种,核对无误后严格按照《预防接种工作规范》规定的接种月(年)龄、接种部位、接种途径、安全注射等要求予以接种。3.接种后的工作。告知儿童监护人,受种者在接种后应在留观室观察30分钟。接种后及时在预防接种证、卡(簿)上记录,与儿童监护人预约下次接种疫苗的种类、时间和地点。有条件的地区录入计算机并进行网络报告。

(三)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处理 如发现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接种人员应按照《全国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方案》的要求进行处理和报告。

三、服务流程

四、服务要求

(一)接种单位必须为区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预防接种单位,并具备有《疫苗储存和运输管理规范》规定的冷藏设施、设备和冷链管理制度并按照要求进行疫苗的领发和冷链管理,保证疫苗质量。

(二)承担预防接种的人员应当具备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执业护士或者乡村医生资格,并经过县级或以上卫生行政部门组织的预防接种专业培训,考核合格后持证方可上岗。

(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积极通过公安、乡镇(街道)、村(居)委会等多种渠道,利用提供其他医疗服务、发放宣传资料、入户排查等方式,向预防接种服务对象或监护人传播相关信息,主动做好辖区内服务对象的发现和管理。

(四)根据预防接种需要,合理安排接种门诊开放频率、开放时间和预约服务的时间,提供便利的接种服务。

(五)应按照《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全国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方案》等相关规定做好预防接种服务工作。

五、考核指标

(一)建证率=辖区内建立预防接种证人数/辖区内应建立预防接种证人数×100%。

(二)某种疫苗接种率=辖区内某种疫苗实际接种人数/某种疫苗应接种人数×100%。

六、附件 1.疫苗免疫程序 2.预防接种卡 附件1 疫苗免疫程序 疫 苗 接 种 对 象 月(年)龄 接种剂次 接 种 部 位 接种途径 接 种 剂 量 /剂次 备 注 乙肝疫苗 0、1、6月龄 3 上臂三角肌 肌内注射 酵母苗5μg/0.5ml,CHO苗10μg/1ml、20μg/1ml 出生后24小时内接种第1剂次,第1、2剂次间隔≥28天 卡介苗 出生时 1 上臂三角肌中部略下处 皮内注射 0.1ml 脊灰疫苗 2、3、4月龄,4周岁 4 口服 1粒 第1、2剂次,第2、3剂次间隔均≥28天 百白破疫苗 3、4、5月龄,18~24月龄 4 上臂外侧三角肌 肌内注射 0.5ml 第1、2剂次,第2、3剂次间隔均≥28天 白破疫苗 6周岁 1 上臂三角肌 肌内注射 0.5ml 麻风疫苗(麻疹疫苗)8月龄 1 上臂外侧三角肌下缘附着处 皮下注射 0.5ml 麻腮风疫苗(麻腮疫苗、麻疹疫苗)18~24月龄 1 上臂外侧三角肌下缘附着处 皮下注射 0.5ml 乙脑(减毒)8月龄,2周岁 2 上臂外侧三角肌下缘附着处 皮下注射 0.5ml 流脑A 6~18月龄 2 上臂外侧三角肌附着处 皮下注射 30μg/0.5ml 第1、2剂次间隔3个月 流脑A+C 3周岁,6周岁 2 上臂外侧三角肌附着处 皮下注射 100μg/0.5ml 2剂次间隔≥3年;第1剂次与A群流脑疫苗第2剂次间隔≥12个月 甲肝(减毒)18月龄 1 上臂外侧三角肌附着处 皮下注射 1ml 出血热疫苗(双价)16~60周岁 3 上臂外侧三角肌 肌内注射 1ml 接种第1剂次后14天接种第2剂次,第3剂次在第1剂次接种后6个月接种 炭疽疫苗 炭疽疫情发生时,病例或病畜间接接触者及疫点周围高危人群 1 上臂外侧三角肌附着处 皮上划痕 0.05ml(2滴)病例或病畜的直接接触者不能接种 钩体疫苗 流行地区可能接触疫水的7~60岁高危人群 2 上臂外侧三角肌附着处 皮下注射 成人第1剂0.5ml,第2剂1.0ml 7~13岁剂量减半,必要时7岁以下儿童依据年龄、体重酌量注射,不超过成人剂量1/4 接种第1剂次后7~10天接种第2剂次 乙脑灭活疫苗 8月龄(2剂次),2周岁,6周岁 4 上臂外侧三角肌下缘附着处 皮下注射 0.5ml 第1、2剂次间隔7~10天 甲肝灭活疫苗 18月龄, 24~30月龄 2 上臂三角肌附着处 肌内注射 0.5ml 2剂次间隔≥6个月 注:1.CHO疫苗用于新生儿母婴阻断的剂量为20μg/ml。2.未收入药典的疫苗,其接种部位、途径和剂量参见疫苗使用说明书。附件2 预防接种卡 姓名 编号□□□-□□□□□ 性别: 出生日期: 年 月 日 监护人姓名: 与儿童关系: 联系电话: 家庭现住址: 县(区)乡镇(街道)户籍地址:1同家庭地址 2 省 市 县(区)乡镇(街道)迁入时间: 年 月 日 迁出时间: 年 月 日 迁出原因:

疫苗异常反应史忌::

接传

种染

禁病史:

10.居民健康档案办公室管理条例 篇十

“看病难、看病贵、看病乱”,政府无法实现科学决策等问题,是新医改亟需破解的难题。目前,福建省厦门市为解决这一难题做出了表率。如今的厦门市居民拥有了可以实时更新的个人电子健康档案,居民通过网络、手机、短信、电话等方式预约专家,缩短了就诊时间,减少了重复检查和重复开药,降低了就诊费用,就医和享受公共卫生服务更加方便快捷。这既得益于厦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全力推动,也得益于市卫生局主持研发的“厦门市民健康信息系统”建设成果。

明确管理和服务需求

随着医疗制度改革的深化,患者对医疗机构的选择有了更大的自主权,而且患者针对自己特定的病情也会对医疗机构做出不同的选择,因此,患者不可能只在同一个医疗机构进行就诊。由于传统医疗服务模式中各个医疗卫生机构未做到信息互联互通,使得患者就诊时存在大量的问题,如:患者须携带以前就诊的各种记录;就诊过程“三长一短”;重复检查和重复开药;医生不能很好掌握患者病史;医疗资源使用效率低;政府无法对医疗行为进行实时监控;第三方服务机构无法及时获取医疗信息,大量积累在医疗卫生机构的资源无法实现增值等。

最为严重的问题是居民个人健康档案无法长期完整保存和适时利用。

以上问题的存在,导致了患者“看病难、看病贵、看病乱”,也成为政府进行行政管理和服务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建设信息系统,实现各医疗机构内部信息共享

面对厦门市行政区域内各医疗卫生单位信息孤岛的局面,厦门市卫生局决定从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入手,为全市居民建立统一的电子健康档案,实现信息的互联互通、资源共享,从2005年起,分期建设厦门市民健康信息系统项目。

为了保证市民健康系统能够顺利运行,卫生系统内部定期召开各级医疗卫生单位一把手领导及相关业务科室负责人会议,就厦门市民健康信息系统事实与应用进行专题讨论,一方面提高各级医疗卫生单位领导的观念与意识;另一方面使系统的实施与推广奠定了可靠基础,便于该项目覆盖到全市各级医疗卫生单位;最后确保相关工作人员能够熟练掌握和使用该系统,为居民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2006年底,厦门市民健康信息系统项目被纳入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牵头的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军民协同共建医疗服务示范工程。

2007年和2009年,厦门市委、市政府在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的实施战略上,高度重视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把开发和推广厦门市民健康信息系统两次列为为民办实事项目。

2010年按照卫生部最新标准和规范指南对系统进行再次全面升级。

市民健康信息系统的推广和优化解决了以下问题:

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减少重复投资造成的浪费。通过双向转诊和代理检查检验解决社区、乡镇卫生院及卫生所医疗资源不足等问题,达到在社区、乡镇卫生院及卫生所使患者就能享受到综合性医院的服务;同时通过远程健康信息调阅和远程会诊,获取国内或国际知名专家的援助。

解决群众看病贵问题。通过市民健康信息系统平台,实现患者就诊信息的充分共享(如检查检验报告、影像图片的共享调阅),减少患者不必要的重复检查和重复开药,达到降低医疗费用的目的。

解决群众看病难问题。通过网络、手机、短信、电话等方式预约专家,以及缴费预付制,方便患者排队挂号、减少患者来回缴费环节,以及通过实现社区的转诊、代理检验检查,达到向社区分流就诊人员,进而实现就诊流程优化,解决群众看病难问题。

提升医疗服务质量。通过全市就诊一卡通系统(社会保障卡或健康卡),在病人对医生授权的前提下,医生就可以在线及跨机构调阅该病人以前的就诊情况,便于医生掌握病人病史和诊疗的整体情况,减少了误诊或误治的概率。

规范医疗行为。由于信息实现了共享,在一定程度可以规范医生的医疗行为。同时医生也可以了解到其他医疗机构对该病人的诊疗情况,辅助医生借鉴其他同仁的经验,帮助提高诊疗水平。

方便了居民管理自己的健康档案。由于系统为居民建立了统一的电子健康档案,提供了自我保健的功能。长期保存居民健康档案,方便了居民参与自己的健康管理,为疾病预防和居民积极主动进行自我保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减少医务人员工作量。通过系统利用患者就诊信息自动建立标准的国家社区居民健康档案,使社区医生快速为居民建立标准居民健康档案,免除了费时耗力而效果又差的上门入户调查。同时通过信息共享调阅,缩短向患者问询时间,提高了诊疗效率。

在促进了政府职能履行能力的提高方面,厦门市民健康信息系统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提高政府的健康服务水平。通过为辖区内患者建立统一的可管理的终身电子健康档案,为居民提供了一个长期管理、可随时更新个人健康档案的管理平台,有助于居民更好的关心、管理自己电子健康档案;同时通过信息的互联互通,有效节约了患者的不必要的重复检查检验。

提高政府科学决策能力。市民健康信息系统的建立,有利于政府对卫生医疗机构进行宏观管理和有效监督。通过对海量数据的挖掘和整理分析,也有利于政府做出更多更好服务于市民的行政决策。同时,对就诊人群疾病发生频率变化分析,可有效预警传染病等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对保障市民群众的生命和健康安全,维护社会的正常秩序具有极大的意义。该项目创新的医疗数据网络集成共享技术,消除了医疗卫生信息的“数据孤岛”,促进了医疗卫生资源最大限度开发与利用,增强了医疗卫生事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确保信息来源,加强跨部门信息整合应用

在部门之间,由主管信息的领导积极主动协调社保、公安、民政、计生等部门,获得厦门市民健康档案的基础数据使用权限,同时提供其他部门所需数据(如公安户籍信息系统所需的出生证信息),通过厦门市民基础信息库实现部门间的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

按照卫生信息资源规划的要求,厦门市卫生局围绕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的建立和医疗保健业务的协同,进一步确立了信息来源的方向,加强信息整合应用力度。参与的行政部门有公安局、劳动局、国土资源管理局和各医疗机构,分别给予了居民户籍信息、居民的参保信息、地理基础信息和相关就诊信息。

公安局提供户籍信息。户籍信息为居民建立个人电子健康档案提供了基础信息来源,方便了个人电子健康档案的快速建立,为一线医务工作人员节省了大量的不必要的基础录入工作,方便了患者快速就诊。

劳动局提供居民参保信息。居民的参保信息为解决区域就诊一卡通提供了科学的实现途径,患者通过持有社会保障卡,通过统一的标准、统一的接口、统一的读卡器,快速实现了区域就诊一卡通(非参保或外来人员参照社会保障卡标准发放市民健康卡)。

国土资源管理局提供地理基础信息。地理基础信息可为疾病分布提供基础地理信息空间数据。

同时,在医疗卫生单位间,通过厦门市民健康信息系统,实现了门诊、住院、体检、输血、社区、妇幼保健、疾病预防等方面的客观信息的共享,并为辖区内居民建立了统一的可管理的终身电子健康档案。

明确了信息来源的同时,厦门市民健康信息系统通过厦门市民信息系统作为中心共享平台,实现了跨部门业务协同和信息共享。信息共享的手段和方法主要有:卫生行政部门确立建立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为区域卫生信息资源共享为主线,在厦门市辖区内收集所有与居民健康活动有关的记录,搭建区域卫生信息共享平台。各部门确立自己所需的业务共享信息,跨卫生行政部门的通过厦门市信息产业局牵头建设的厦门市民信息系统平台,经厦门市信息产业局审批后统一协调所需的跨行业信息的共享;卫生行政部门以内的共享数据,由卫生行政部门主导,统一规划,制定医疗卫生信息共享机制和策略。最后,各共享信息通过厦门市民信息系统共享规则实现跨部门共享;医疗卫生单位间按照卫生部健康档案数据元标准,建立标准数据库,采用XML作为数据交换的载体,并要求符合HL7 CDA格式,利用WebServices作为健康档案采集与共享的标准接口,解决异构平台数据调用。

基于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的建立与诊疗信息共享的实现,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提升了政府的服务能力:

通过出生证信息与公安部门户籍信息的交互,方便了户籍管理人员的登记录入工作,同时为医疗卫生单位建立患者健康档案获取唯一身份索引(身份证号码)奠定了基础;

医院和妇幼保健院等单位与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间信息的共享。通过出生证与国家计划免疫信息的共享,节省了计划免疫时大量的录入工作,提供了服务效率,节省了接种时间;

通过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的建立与诊疗信息的区域共享,为居民、医疗机构、卫生行政部门及第三方服务机构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1)居民。免费为居民建立个人健康档案,方便居民管理自己的健康档案。通过信息共享,减少不必要的重复检查和重复开药,降低了就诊费用。通过系统对业务流程的优化(如网上、手机预约、短信提醒、社区的代理检查检验等),方便了就医和享受公共卫生服务。

(2)医疗机构。①通过信息共享与调阅,方便医生快速掌握患者既往病史和诊疗的整体情况,减少了误诊或误治的概率,提高诊疗效率,为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创造了条件;②远程会诊、远程心电检查等使得对疑难病症实现异地专家会诊提供了方便,又及时解决了医疗难题;③通过信息共享,在一定程度可以规范医生的医疗行为;④由于社区与医院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实时交流,居民对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中心依赖性增强了,感情拉近了,来社区就医的人也多了。逐步改变大医院拥挤不堪,小医院和社区无人问津的状况。因此对于提高医疗质量、改善医患关系有重大实际意义。

(3)卫生行政部门。第一,提升政府形象,系统免费为广大市民建立个人健康档案,切实体现以人为本,为市民办实事。第二,提高了突发公共卫生应急保障能力,系统实施后,对全市各医疗机构就诊情况有了非常详细即时的了解,遇到某一疾病就诊人数突然增加时,卫生管理机构能及时应对;第三,加大了对医疗机构医疗行为的监控力度,由于系统能及时监控到临床诊疗活动是否遵循诊疗规范,使得卫生管理机构能对类似情况进行核查与管理,规范了医疗机构的医疗行为;第四,提高诊疗和医疗费用支出管理水平,堵塞漏洞,如超额大处方等情况。

(4)第三方服务机构。通过代理检查检验,为第三方机构提供的就业机会和创造了商业机会;同时通过强大的数据挖掘分析,可为科研、药品厂商、保险机构等第三方机构提供科学的决策数据。

应用实效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目前,市民健康信息系统已覆盖占厦门市95%以上医疗资源的医疗卫生机构。同时该系统已为厦门市60%以上的常住人口建立了个人健康档案,每月共享调阅万余次。据不完全统计,通过市民健康信息的区域共享2008年至今仅诊疗结果共享一项,就为市民节约重复检查、拍片、冲洗、打印等费用约5000多万元。同时与保险公司合作能节约病历复印、交通等各种费用,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①工作效率明显提高。医院、社区医疗卫生机构的日常工作全程数字化,工作效率大大提高。市政府能够通过该系统对全市卫生工作实行实时监控,有效提高管理水平。

②医疗成本明显减少。医疗资源共享,明显节约了公共医疗资源;患者医疗信息共享,大大降低了公众医疗费用。

③公众就医极大方便。患者可以通过网络、手机、短信、电话等多种方式挂号,并从网上、手机及时获得检查检验结果。全市所有医院和社区医疗卫生机构“一卡通”,各个医疗机构均可调阅电子医疗档案,确实方便了患者。

④健康服务日臻完善。市民电子健康档案的建立,使市民健康服务与健康管理第一次真正列入政府的管理职能,率先落实了党的十七大关于“建立医疗卫生公共服务体系”和国务院新医改方案中关于“逐步在全国建立统一居民健康档案”的重大民生举措。

⑤医疗质量逐步提高。通过协同医疗平台,各医疗保健机构之间实时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双向转诊,降低了医疗成本,减少了差错事故;远程会诊、远程心电检查等可及时解决医疗难题,对于提高医疗质量有重大实际意义。

⑥医疗秩序日趋好转。由于社区与医院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实时交流,市民对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中心依赖性增强了,感情拉近了。有助于逐步改变大医院拥挤不堪,小医院和社区无人问津的状况。

结束语:厦门市民健康信息系统项目启用后,在全国各地引起了极大的反响。温家宝总理、李克强副总理、刘延东国务委员等国家领导人给予了充分肯定并作出重要批示。卫生部、科技部、财政部、工信部等有关部委领导专程开展专题调研,全国不少兄弟城市纷纷参观考察。

11.居民健康档案办公室管理条例 篇十一

一、缺乏个人信息保护法保障

随着个人档案信息对日常生活的影响日益增大, 个人信息保护法已成为当代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体现, 是保障个人信息档案权益的法律根据。但时至今日, 我国尚未出台个人信息保护法或相关法律规范, 个人信息不断被利益集团获取泄露, 我国香港、广东都曾出现大范围泄露个人信息的侵权案例。居民健康卡基础健康数据、管理数据都牵涉到个人重要隐私信息, 特别是医学警示和病案首页内容涵盖持卡人身体状况信息, 极易遭泄露而被一览无余, 迫切需要较高法律效力的个人信息保护法保障。

二、缺乏严格的居民健康卡使用程序规范

《居民健康卡管理办法 (试行) 》仅是卫生部通过的规章, 法律效力层次较低, 不利于居民健康卡信息的储存、使用、保护。此外, 该办法共19条, 仅在第15条确立健康卡使用原则:居民健康卡采用密钥安全技术, 实行全国统一的分级密钥管理体系;卫生部建立居民健康卡密钥管理系统, 制订密钥管理制度, 负责生成和管理全国的一级根密钥, 并按照统一规则生成二级根密钥, 分发给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建立本级居民健康卡密钥管理系统, 制订密钥管理制度并报卫生部备案, 负责管理使用二级根密钥, 可根据实际情况, 按照统一规则生成三级根密钥或者卡片密钥;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卫生机构应当按照卫生部规定, 严格实施对居民健康卡记载内容的安全管理。但缺乏严格的居民健康卡使用程序规范, 没有详尽的个人档案信息安全保护措施, 难以有效防范医务人员和医疗机构有意或无意泄露居民个人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信息。

三、居民信息侵权责任体系尚未建立

众所周知, 责任体系是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缺乏责任体系的法律制度是没有任何约束力的, 其执行力也将大打折扣。《居民健康卡技术规范》规定保护持卡人的隐私, 限定居民健康卡数据内容的使用范围, 分一般、限制、系统管理、结算费用4个级别。也提出“居民健康卡个人信息使用按照国家个人隐私保护有关规定执行。”但缺乏健全的个人隐私法律保护体系, 还没有在法律层面对隐私权及其相关概念内涵外延进行清晰界定。特别是侵权责任主体范围不明确、责任类型无约定, 极可能导致居民个人健康档案信息被泄露后, 医务人员或医疗机构互相推诿, 无人承担责任的情形, 给居民个人权益造成严重侵害。

四、居民健康卡信息没有实现分类管理

居民健康卡基本功能有三种:个人身份识别、健康档案、电子病历, 不同信息实现不同功能, 信息分类管理可以确保信息集中前提下最小化信息公开的不利影响。《居民健康卡管理办法 (试行) 》密钥规定要求国家、地方实现不同层级权限管理, 但没有对个人信息进行分类保护和管理, 仅规定参照《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管理办法》, 而《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管理办法》的规定并不完全适用于居民健康卡信息安全管理。因此应加强对居民健康卡个人信息分类管理, 增强信息安全保护效果。

五、居民信息保护自主权约定不明

个人信息作为公民隐私权和人格权一部分, 其支配权属于公民个人, 任何人未经本人同意、授权或法律规定程序不得对其进行搜集、整理、传播。信息保密权、信息封锁权是信息所有人重要自我保护权利, 居民健康卡所储信息多为公民重要诊疗信息, 因此当居民面临不同医疗机构与医务人员时, 应当具有选择信息公开的自主权, 以此实现自我抉择权。但《居民健康卡管理办法 (试行) 》对居民信息保护自主权约定不明确, 没有授权居民对其自我信息分类管理的自主权, 无法保护居民是否公开自身健康信息的选择权。针对上述缺陷漏洞, 为加强居民健康卡个人档案信息安全管理, 确保个人信息安全, 建议采取下列防范措施。

1. 推动立法建设, 加强个人档案信息保护。

个人信息控制权与不被侵扰权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 个人信息立法保护是人本主义的体现, 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象征。《世界人权宣言》、《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等都认可个人信息的隐私权属性。欧盟指令的“个人数据”、美国《隐私权法》中“档案”抑或日本《个人信息保护法》中的“个人信息”都无一例外地将个人健康数据和电子病历信息纳入个人隐私保护范围, 均规定自然人对其个人健康信息依法享有绝对支配权。“这一权利 (信息自决权) 旨在自己去控制有关信息的公开……从而免去窘迫和羞辱的权利。”[1]108我国法律体系虽从《宪法》到《民法》、《刑法》、《行政法》都对隐私权有所规定, 但立法分散、过于原则而缺乏可操作性, 不利于个人信息保护, 造成我国个人隐私受到侵犯后难以维权的现状。而居民健康卡发放迫切需要个人信息立法保护, 我国学者孙昌兴建议在合理平衡医疗行业公益性与私人性基础上, 通过立法对个人诊疗信息进行分门别类, 根据不同授权和程序规定, 在保护公众利益基础上加强对个人权益保护。

2. 严格读取程序, 强化个人档案信息管理。

“英国和美国规定, 在收集敏感数据时, 需要取得信息主体的书面授权。”[2]21个人特征信息和医疗卫生信息的存储和提取都必须经过严格法定程序。授权持卡者自主选择权, 通过其自我密码设置, 确保其根据诊疗需要决定是否对某些医疗机构或医务人员公开部分或全部信息, 而不是诊疗医生可随意读取卡上信息。除可能危及他人身体健康的个人信息必须公开以减少对他人影响外, 应将居民健康卡内的基础健康数据和管理数据进行区分, 只有经持卡人充分授权后医务人员才能获得相关信息, 从而通过严格读取程序, 全面保护居民健康卡档案信息安全。

3. 建立责任体系, 严惩侵犯个人信息行为。

“没有救济就没有权利”, 责任体系健全才能保障个人信息安全。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课题组起草《个人信息保护法》建议:医院管理不善导致患者诊疗档案、电子病历等个人信息泄露的, 应依法承担行政责任、民事责任乃至刑事责任。虽2009年2月28日《刑法修正案 (七) 》也将非法获取、提供、出售公民个人信息行为纳入刑法调整范围, 但没有具体司法解释, 医疗机构储存使用个人信息范围程度没有明确规定, 民事责任承担主体、范围、类型等也没有详细规定。因此, 居民健康卡信息安全侵权责任体系应综合运用民事责任、行政责任与刑事责任, 在主体、范围、方式等方面对侵犯居民信息的违法行为进行惩处, 从而促使居民健康卡运用相关方谨慎履行职责, 实现保护居民档案信息的目的。

4. 强化监管体系, 防范泄露个人信息风险。

监管真空是个人信息资料频频被泄露的重要原因之一。“没有监督, 就难防公权力滥用、私权益受损。”[3]73西方发达国家都对信息处理者主体、程序、义务和责任作了明确规定。信息处理者必须严格遵循处理程序保密性和安全性原则, 被授权者必须经过充分授权按照预定程序运用适当技术措施进行个人数据处理。在此基础上还应确定专门监管机构, 明确其职责, 加强行政监管, 最大程度杜绝或减少个人信息被泄露侵权。

5. 加大舆论宣传, 提高相关人员保密意识。

医疗场所已经成为个人信息泄露的重灾区, 特别是个人诊疗健康档案与电子病历信息随意被泄露的情形时有发生。2008年6月深圳4万孕产妇信息被不法分子刻制成光盘引发“泄密光盘”重大事件, 究其原因就在于医疗机构工作人员对个人信息保密意识不高, 不能彻底执行信息安全管理措施。因此, 应加强医务人员对患者信息安全保护意识教育, 增强人员守密观念[4]87。同时, 还需加强社会全民个人信息安全防范措施教育, 提高个人信息保护的安全防范意识, 谨防个人信息泄露。

总之, 居民健康卡储存重要个人档案信息, 迫切需要立法完善法律规定体系、采用最新科学技术手段、提高社会公民个人信息安全防范意识、加强医疗行业工作人员自律教育等途径, 实现对个人信息保护, 切实做到:“个人信息的收集者和持有者应当采取必要措施和有效技术手段, 保证个人信息系统的安全, 防止个人信息被他人不当利用、篡改或灭失。”[5]153最终实现居民健康卡档案信息跨地区、跨机构共享的社会功能, 促进建设安全有效的全国性健康档案数据库, 为医疗卫生改革及管理提供数据平台。

参考文献

[1]洪海林.个人信息保护立法理念探究[J].河北法学, 2007 (1) .

[2]冀志芳.个人信息主体权益保护制度研究[J].征信, 2011 (2) .

[3]刁胜先.个人信息行政法保护的国际经验与借鉴[J].重庆社会科学, 2011 (5) .

[4]尚珊, 岳欣.我国医疗档案管理研究综述[J].档案学通讯, 2011 (5) .

上一篇:致公司的新年祝福语下一篇:中国政治制度史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