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自我反思

2024-08-30

语文教师自我反思(精选14篇)

1.语文教师自我反思 篇一

教师自我反思总结材料

转眼间一学年又过去了,回顾这2011----2012学度年的教育教学工作,有一点我感到无比欣慰,就是坚持以诚待人,以诚感人,以诚育人,努力做好每件事,教好每一位学生。在思想上,本人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作为新世纪的教师能时刻以科学发展观引领自我,爱岗敬业,积极参加政治、业务学习,严格的要求自己,以积极的情感态度树立高度的责任心,关注每一个学生。在教学工作上,我认真学习课程标准,力求备好每一节课,上好每一节课,努力从整体上优化课堂的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努力形成一种和谐的课堂气氛。在日常工作中,积极调整心态,尊重、热爱每一位孩子,对孩子做到细心、耐心。经过这些年的工作、学习,教学能力、协调能力都得到了提高,同时也发现了自己的一些不足。思想上有些惰性,对自己的要求放松了些,没有很主动地学习,只停留在“要我学”的学习态度上,平时向经验丰富的教师请教的较少。

通过学习教育行风、教师师德文件要求,并在同志们的帮助下,我认真对照自己平时的实际工作及思想动态,进行了认真的反思,深深感到自己在学习、工作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与上级要求相比,还相差甚远。为警示自己,修正错误,鉴知未来,以利工作,按照要求,本着无愧于学校,无愧于学生的态度,就本人在各方面存在问题自我剖析如下: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在教学工作方面不敢勇于创新。本人虽然能运用新理念来指导教学实践工作,探索科学的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但是,目前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方法还是有点滞后,课堂上还是为能完成教学进度,而突略对学生各方面发展的训练和培养,没能真正地做到放手给学生,让学生真正地成为课堂的主

人。同时,自己思想认识还放不开,总是顾虑太多。另外,对待学生缺乏“爱心、细心、耐心”。比如有时对待学生的错误,不是循循善诱的教育,而是粗暴的责骂,甚至讽刺、挖苦。

2、对待工作有时只满足于认真完成学校领导交给的任务,常常只是根据学校布置的工作,说一步走一步,开拓意识还不够,常常求稳怕乱。由于自己思想不够解放,就谈不上敢想、敢试、敢闯、敢冒,缺乏知难而上、排难而进的工作态度和果敢精神。在工作中有怕得罪人的老好人思想,并以严于律己,宽宏待人的为人准则思想的影响,在管理事务中,常常会为别人着想,他这样做有什么理由,自认为不是什么原则性事,都会为别人开绿灯。实际上,这样做难勉有失公平,没能及时制止不良现象。

3、在学校工作方面做得不够细尽。平时只顾忙着尽力去做好本职工作,不太注意周围发生的事情,对与自己无关的或关系不大的事还不够热心、不够主动,也没能更热情更主动地关心其他老师,与其他老师交流不够,没能热心地帮助周围的同志有针对性地去想办法,帮助解决实际问题。

4、在工作协调性方面较差。平时总认为自己能做好的事情不必劳驾他人。相反,自己关心、帮助他人也不够,与他人谈心、交流、沟通的机会比较少。因此,做了很多自以为是不错的事情,却得不到教师的理解或认同。

二、存在以上问题的思想根源

1、思想认识不高,对学习教育教学理论不够深入、坚持,对理论指导实践的意义认识不足。还有理论学习不能够与实践紧密结合,对理论联系实际的精神实质认识不足,在学习中没有能够很好地结合自身实际与学校教学情况进行有效的反思。

2、爱岗敬业精神不够,缺乏刻苦专研精神和态度,工作中不善于总结经验

和反思,服务意识不高,缺乏耐心和责任心,思想懒惰,缺少时代的使命感和高度的责任感。

3、缺乏协作精神,因而依靠集体的力量、群体的智慧、合作创共赢方面就做得不足。

三、今后的努力方向

1、端正学习态度,自觉、主动加强理论学习。

第一是要加强对教育经典著作的学习,不断充实自身的教育理论意识;

第二是要加强对新课程理论的学习,切实转变教育观念,不断适应时代教育形势发展的需要;

第三是要在学习中做到结合实际深入思考,并能利用理论来指导实践工作。

2、在工作中要严于律已,以身作则,真正做到为人师表。保持平和心态,不要过于急燥。在对待学生方面,要做到平等、公正的态度。特别是对待基础差的学生要有耐心,有恒心,对待不听话的学生,可以采用一些比较随和的办法,别让师生关系僵化,因为这样的效果就不大好。因此,要时刻注意为人师表。

3、在工作过程中,虚心听取教职工们的意见和建议,提高自身的教育意识,增强自己敢于同不良现象做坚决斗争的勇气,树立良好教师的自我形象。

总之,以后我将严格要求自己,克服惰性,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以新观念引领自己的工作。多看理论方面的书,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多向有经验教师请教,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

2.语文教师自我反思 篇二

一、自我反思的涵义

什么是“自我反思”?北京师范大学肖川教授说:“教师的自我反思是指教师对各种教育观念、言论、教育方法、教育活动、教育事实和教育现象进行的自主判别和认真审视, 特别是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检视和反省。”“反思的本质是一种理解与实践之间的对话, 是这两者之间相互沟通的桥梁, 又是理想自我与实现自我的心灵上的沟通。”可见, 探索和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各方面存在的问题, 对于教师的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自我反思的重要性

首先, 教学反思有利于教师对教学的认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进而达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对事物的理性认识能够进一步指导行动, 使原来的行动上升到高一级的行动。反思教学中的“反思”, 在某种意义上是使现有教学中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重要条件, 教师通过对自己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等的反思, 能更正确地认识和把握教学活动中的种种本质特征, 成为一名清醒的教学实践者。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只有善于分析自己工作的教师, 才能成为得力的、有经验的教师。”若没有这种“反思”, 没有对自己教学经验的继承和教训的吸取, 他对教学的认识只能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 其教学水平也就只能永远停留在“一般型”层面, 不利于成长为“骨干型”教师。

其次, 反思有利于教师深入开展教学研究, 使自己由“经验型”教师成长为“研究型”教师。

当代国内外教育界都广泛地提出“教师即研究者”, 认为教学研究的本质在于追求更合理的教学实践。而反思型教学恰好被认为是现阶段人们的认识所能达到的合理的教学之一。反思教学中的“反思”, 从本质上来说, 就是一种经常的、贯穿始终的对教育活动各种现象, 包括教师自身行为, 进行检查、分析, 进而进行反馈、调节, 以使自己的整个教学活动、教学行为趋于优化。这无疑是一种很现实的、渗透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的教学研究活动。教师可以通过科学研究过程来系统地解决课堂中的问题, 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加以反思、研究, 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过程, 积极探索新思想与新策略, 从而使自己走出“经验型”, 成长为一名出色的教学研究者。这不仅有助于改善教学实践上的不足, 而且有助于教师的教学研究氛围的形成, 是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第三, 教学反思有利于教师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与特色, 使自己由“教书型”教师成长为“专家型”教师。

按照教师成长阶段理论, 教师的成长一般分为三个阶段, 即初级阶段、中级阶段、高级阶段。教师由教学新手到骨干教师, 再到专家教师, 要经历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渐变过程。在这一渐变过程中, 教师在教学中的反思起着重要作用。教师的自我反思意识是改变其教学行为的基础, 通过反思实践可以使其教学活动更理性、更自觉, 使其教学过程更优化。有人总结说, 经验型教师区别于专家型教师的重要指标之一就是对自己教学经验的反思与反思能力。教师对教学活动的反思, 不仅包括在行动前和行动后的反思, 也就是“对行动的反思”, 同时还包括在教学时对突发事情的调整, 即“在行动中的反思”;不仅对自己的教学观念、教学兴趣、动机水平、情绪状态等心理因素进行反思, 而且从教学方法、教学材料、教学媒体等教学技术上去思考、质疑或评价自己教学的有效性, 并自觉运用反思的结果去矫正不良的教学行为, 在教学中根据各种教育现象适时做出合乎科学的反映, 优化教学过程, 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与教学特色, 使自己尽快逼近或达到“专家型”教师。

第四, 教学反思有利于教师提升理论、拓展知识, 使自己由“学科型”教师成长为“学者型”教师。

一个善于反思的教学实践者, 一定是一个善于学习、善于掌握科学理论的人。反思, 不是一味地批判, 它需要学习, 是反思性学习, 是教师针对所要解决的问题去创造性学习。原因之一, 学然后知不足, 教然后知因;之二, 反思源于问题, 而大多数问题无现成的答案;之三, 反思又必须以科学的理论作指导, 科学理论的掌握来源于学习。理论研究者认为, 旨在理论的重构与重建, 就是要将那些我们在反思中已经开始意识到, 但通常又难于表达的“缄默知识”, 加以激活、评判验证和发展, 使之升华为一种“明白的知识”。在这种理论的重构与重建过程中, 教师不仅积累了大量的行动中的知识, 而且也在不断地创造新的知识。

三、自我反思的方法与策略

1. 不断学习, 进行研究式反思

教师怎样才能成为一名有思想、有智慧的教师, 做到不人云亦云, 不唯书唯上, 不墨守成规呢?有专家说, 最好的方法就是:“学习, 学习, 再学习, 以古典的心情对待学习, 不要急功近利, 不要心浮气躁;从错误中学习, 在合作中学习, 在探究中学习。”在孔子看来, “学而不厌”是教师应该具备的重要品质。“学而不厌”体现着教师内心的开放、永不满足与不断进取。作为有理想、有追求的教师, 我们只有做到“学而不厌”, 才能保持教学的源头活水, 才能创造有生命、有活力的课堂。这就要求教师通过理论学习或通过与理论对照进行反思。教师本身就应有较高的觉悟, 对于全新的教育理念要善于学习和吸纳, 同时也可与理论对照, 用先进理论自觉审视自己的教育观念和行为, 并使之符合新理念的要求。

2. 不断总结, 进行交流式反思

古人说, 聚沙成塔, 集腋成裘, 积跬步成千里。积累是十分重要的。教师要养成及时总结的习惯, 要及时捕捉自己所听到的、所看到的、所读到的、所经历到的有价值的东西。要及时总结在教育实践过程中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 并上升到理性的认识。从感性到理性, 是一个不断修正和不断完善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就能获得快速成长。教师成长的策略可以说“是个人经验的一个总结, 这个总结不是一天形成的, 它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这需要教师做一个有心人, 认真总结教育的得与失。一件事情, 今天成功了, 是怎样做的?有什么体会?有什么感受?今天发生了一个问题, 是怎样解决的?今天遇到了一次挫折, 又有什么样的感受?此外, 还要与他人交流, 通过与他人的交流来进行反思。比如, 通过开展公开课活动, 要求听课教师公正客观地指出优点、存在不足并提出建设性建议, 或进行与其他组的组际观摩交流, 以帮助改进教学, 师生反馈、专家“会诊”等都是进行总结、交流式反思的好方法。

3. 不断探索, 进行研究式反思

“教书育人”的过程, 只有同时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 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过程。探索, 就意味着你有进取的意识, 你是一个善于思考的教师, 是一个想不断超越自我的教师, 而不是一个固步自封、得过且过、庸庸碌碌的教师。一个有事业心和使命感的教师, 理当成为教育的不断探索者。这就要求教师通过教育教学来进行反思。可通过以下两种手段进行反思:一是发放问题调查表, 将学生不敢提的意见和其他教师不愿“当面提”的建议真实、客观地反映出来, 教师再加以借鉴、批判吸收。二是通过录音或录像为教师提供更加详尽的教学活动记录, 帮助教师认识真实自我或者隐性自我。教师只有通过对所收集数据进行系统、客观和理性的反思, 分析成因, 探究对策, 才能使自己的教学更加有效。

4. 不断创新, 进行内省式反思

创新, 意味着教师能够不断地探索以改进自己的工作, 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式和教学风格, 从不同的角度对那些习以为常、司空见惯、熟视无睹的事情作出新的解释, 对那些理所当然、天经地义的事物抱以重新的审视, 对那些似是而非、以讹传讹的种种说词提出疑义。教师要有创新能力, 并不是要教师能探索出对于整个人类来说都是新的认识、新的规律, 而是希望教师通过自主探究, 将古老的教育智慧变成自己的信念和教养, 从而贯穿在自己的日常的、细微的教育行为之中。具有创新意识的教师, 也一定具有开放的头脑、进取的精神和探究的兴趣。教师就可以通过自我反省的方式来进行反思, 可以通过反思日记、课后备课、成长自传等方法进行反思, 只有这样才能不断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找出相应的对策方法, 从而使自己的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当然, 教师自我反思还要养成习惯, 只有如此才能获得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增强责任感, 把反思变成一种自觉自愿的行为, 才能把个人专业发展与教育的终极目标联系在一起, 不断提高自我反思能力。另外, 顽强意志是教师进行自我反思的保证。反思不断要勇于“解剖”自我, 甚至否定自我, 因此是一份艰苦细致、劳神费力的工作, 须持之以恒, 而不能浅尝辄止, 或半途而废, 或流于形式。唯有如此, 教师才能获得更快更好的成长。

参考文献

[1]谢仰贵.新课改下思想政治教师应注重自我反思[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07.

[2]自我反思, 教师成长的重要途径[J].2006 (09) .

3.语文教师自我反思 篇三

一名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可能成为名师。有的教师执教多年,却长进不快,有的教师虽然刚涉足教坛,却能后来居上。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教者是否善于思考、探索、总结和反思。可见教学反思的重要性。作为教师,我们往往比较重视课前钻研课标、吃透教材、备教法、备学法,却常常忽视课后认真地分析、反思学情、总结优点、寻找不足。这就使我们在提高教学效率打了折扣,在教学改革的道路上走了弯路。“吾日三省吾身”这句话在我们的教学工作中有深刻的借鉴意义。教学反思有利于教学信息的及时反馈,有利于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新课程标准也强调教师的教学反思。思之则活,活则深,深则透,透则新。

如何写好教学反思呢?

一、反思成功之处

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计的教学目标、引起教与学共振效应的做法;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板书;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的过程;教育学、心理学中一些基本原理使用的感触;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课堂教学出现问题时,即时应变得当的措施;课堂上落实学生主体,知识主线,教师主导的好的方面;教学过程中学生迸发出的"奇思妙想",产生的创新火花,教师将这些信息捕捉,并借机引发学生讨论,给课堂带来一份精彩。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提炼,将这些成功的做法记录下来,加以重新组合,既为教研积累了第一手素材,作为教学的宝贵资料,以资研究和共享,并可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完善、推陈出新,提高教学水平。

二、反思不足之处

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对它们进行系统的认真回顾、仔细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为今后再教学时汲取的教训,并对症下药,才能找出改进策略。

1、反思教学是否达到教学目标

新课标要求我们在制定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即"三个维度"----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特别注意培养学生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摆脱唯知的框框,使认知、能力、价值观和谐的统一。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来讲,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其适用性更广,持久性更长。由于知识随着时间的推移容易遗忘,更何况新课程下每节课的知识容量大、内容丰富,只有具备获取知识的能力,才获取更多的知识。所以,情感、态度、价值观必须有机地融入到课程教学内容中去,并有意识地贯穿于教学过程中,使其成为课程教学内容的血肉,成为教学过程的灵魂。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因此,教学反思要关注教学目标是否达到预期的目的,没有达到的目标要及时调整。

2、反思教学活动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是否有"沟通"和"合作"

“教育是人类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教学活动作为教育活动的一部分,是一种多元结构的沟通活动,是多种多样、多层面、多维度的沟通情境和沟通关系。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是师生彼此敞开心扉、相互理解、相互接纳的对话过程,师生都作为平等的一员参与教学的过程,是一个“学习共同体”。因此,反思教学活动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是否有"沟通"和"合作"?学生回答问题对答如流,课堂教学似乎无懈可击,但问题设置有没有价值?有没有给学生思考的空间?教师是否有越俎代庖之嫌?小组合作学习有没有流于形式?在小组讨论探究中,问题是否有讨论的必要,是否达到了合作、交流、探究、提高的目的。对于做的不足的地方及时反思。

3、反思是否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

教材是课程之本。而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教材的首要功能只是作为教与学的一种重要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资源,它不再是完成教学活动的纲领性权威文本,而是以一种参考提示的性质出现,给学生展示多样的学习和丰富多彩的学习参考资料。因此,教师不仅是教材的使用者,也是教材的编写者。课程改革中的一些改革理念、教材的内容,还有待在实践中进一步检验、发展和完善。我们要创造性使用教材,同时,"课后反思"中要反思处理教材的合理性,是否创造性的使用了教材,使教师、教材和学生成为课程中和谐的统一体。

4、反思教学过程是否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

学生的个性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教育的最大使命就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尽可能地创设条件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教学过程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长,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因类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让性格各异的学生争奇斗艳,各领风骚,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施展才能的天地与机会。换言之,成功的课堂教学,应让基础好的学生"吃得饱"、跑得快,讓中等生"吃得好"、跑得动,让学困生“吃得了”、不掉队。因此,无论是情境的创设还是内容的呈现,无论是问题的设置,还是释疑解惑,均应"为了一切学生",多层次、多维度、多渠道地开展教育活动。要反思教学过程中不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的方面。

三、在反思的基础上进行“再教设计”

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从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教法和学法、思想方法的渗透、突发事件的处理、教育心理学的应用、教学效果等方面一定有成功之处,也肯定有许多不足之处。同时,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摸索出了哪些教学规律,教法上有哪些创新,知识点上有什么发现,组织教学方面有何新的发现,解题的诸多误区有无突破,启迪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到位等等。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重新整合,考虑一下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写出“再教设计”,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四、教学反思要注意的问题:

1、反思不是随笔,只做简单的记录,而是对教学深入分析,是有计划、有目的、有思维参与的活动。

2、教学反思要注意从课后的“第一时间”开始。一节课下来给自己在大脑里“放电影”,进行教学过程的“再现”,但是一定要在当天就完成自己的反思内容。

3、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华罗庚说过,“治学问,做研究工作,就要持之以恒。”教学反思绝不能一暴十寒,高兴时就写点,不高兴时抛在一边,那是不会成功的,只有锲而不舍,持之以恒才会见成效。

4、要从学生的角度反思,因为教学的对象是学生,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课后要及时调研,通过练习、作业、小测验了解学生,反馈教学。深入到学生中征求学生意见,从学生的角度分析。

5、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教师的群体中,每位教师都有各自的特长。在教学活动中,要和其他教师共同研究、探讨、交流、总结、认真思考,取其所长,补已之短,善莫大焉。然后做好教学反思,再对反思中的材料进行整理和加工,进行“再教设计”。

4.教师自我岗位反思 篇四

姓名学历职称任教学科和年级职务个人岗位反思(对本月的教学常规、课堂教学、教育科研、岗位职责等方面进行自我反思)认真执行各项教学常规,并总结与完善。按时完成课时任务、教学计划,课后认真二次备课并积极反思,以求更大的进步。努力撰写一篇实践课的教案和一篇理论与实践的文章,并认真仔细品味“不做教书匠”一书,从中受益匪浅,对自己的教学思想、教育理论、成长经历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积极主动按时完成布置的各项任务,并组织与安排冬季三项相关事宜。阶段努力方向(针对自己在本月中的不足方面,提出今后努力的方向和具体改进措施)教学理念还不够完善,教学“经验”缺乏,学习书本“教学方法与组织”,学习名教师的点评与实践视频等。对教科研撰写还不够积极主动,总是拖来拖去的,,阅读书本、杂志还不够。充实阅读时间,提升文化功底、文章理念,努力撰写文章,争取更大的进步。

5.教师自我反思检查制度3 篇五

自我反思是教师对自己所上的课进行自我查找优缺点的重要方式,对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的不断进步和提高提供坚强的基础,让教师把好的教学经验继续保持和发扬,把发现的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及时纠正,使自己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特制定如下检查制度:

一、教学反思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1)课前进行教学反思,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在备课时教师要对教材与学生进行综合分析,依据教材内容去寻找、开发,制作教学资源和资料。备课时,考虑的是怎样“教”,才能促进“学”,“教”为“学”服务。教师学会主动地有创造性地利用一切可用资源,为教育教学服务,给课堂教学带来无穷的乐趣。(2)课中进行教学反思,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学时,教师要注意课堂上学生学习情况,调控课堂,激活课堂。教师要时刻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及时调控课堂,促使课堂教学焕发生命的活力。

(3)课后进行教学反思,使教学经验理论化。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反思。一要对每节课成功之处进行反思;二要对每节课不足之处进行反思;三要对自己的机智处理或偶发事件,进行自我反思;四要对学生质疑的问题进行反思;五要对教材处理进行反思;六要结合课堂教学的现象或困惑用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加以分析,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样才能有效提高教学能力。

二、学校对教师反思实行“二定”、“两专”“一返还”的管理制度。

“二定”即教师要定时上交、教育教学反思要一月一交。学校定时汇报检查结果。“两专”即学校专档管理、专项检评。“一返还”即学期末最后一次检查后,学校返还给教师,为教师以后教学教研提供借鉴。

三、每学期进行一次教学反思交流,教师互相交流提高。

6.教师的自我成长教学反思 篇六

一、要谦虚地多看多问多学多做

作为青年教师,要虚心地向其他教师们学习,学习的对象不仅仅只是自己的带教老师,身边的其他老教师或是其他青年教师都应该成为自己学习的对象。要提高自己的教学工作,我们必须要多听课,不仅要听平时的家常课,也要多听一些优质的公开课,不仅要听校内老师们的课,也要走出校门多听区里市里的优质课。听的时候不仅要思考一堂课的长处,也要积极思考一堂课可以改进的地方,要带着自己的思考去听课。对于不明白的问题,我们要及时向其他教师请教,不要让疑惑积累起来。对于学到的方式方法,我们要及时的运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去实践看看,留下适合的方法。

二、要及时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

成长离不开经验和反思,理论上的学习终究不是全部,我们需要的是实践,而实践完后,我们最需要的就是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教材是否吃透了?知识点是否都准备完整了?这些知识点是否有必要一次全教下去?讲解的时候这个方法是否让学生更容易听懂?有没有更好的方法?这句话的表述能否让学生听地更明白一些?今天这个管理的方法效果欠佳,应该再想个什么方法呢?今天这个事件处理和教育地很成功,这个成功的关键点是在哪里呢?当我们反思的越多越深刻越频繁,教育教学所达到的高度也就越高。善于反思,才会进步。另外,我们也可以把我们平时反思的内容记录下来,这样也可以为自己的科研工作留下鲜活的案例和素材。

三、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

一位哲学家说:“对于青少年的心灵来讲,教师的人格魅力是任何力量都不可代替的最灿烂的阳光。” 我们很年轻,学生们更容易也更喜欢和我们亲近,对于他们来说,年轻的老师们更有吸引力,这是很自然的事情,也是我们的优势。但是当然,只有年轻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这种魅力可以是你的才艺,可以是你为人处世的态度,可以是你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但最最重要的是,你必须有爱心,既要批评他们,也要理解他们,既要严格要求他们,也要包容宽容他们。如果让学生真正地喜欢了你、信服了你,那么我们说的话,学生也就更容易接受,也会更愿意去改变他们自己。

四、要及时调整好自己的心态

作为青年教师的我们,承担着很多繁重的任务,我们要勇敢地走下去。当工作压力增加的时候,我们可能会恐惧、会烦恼、会急躁。但是,当有许多问题要去解决时,逃避是没有用的,当有许多工作要去完成时,我们要做的,就是一件一件地、有耐心地去把它们做好。任何人都有自己的弱点,这些弱点也会在工作中暴露出来,所以我们要正视自己的弱点,通过各种方式努力把自己的心态调节好,更好地工作和生活。

7.学会反思,超越自我 篇七

教师尽管天天在教学的岗位上实践着, 但并不一定对自己的教学状况和特点认识得很清楚, 不一定能在教学这块阵地上找到并确定自己的位置。教师经常要求学生边学边想, 其实, 教师自己也应该边教边想。也就是说,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 要认真地把自己身上最独特而又最易于对教学施加积极影响的各种因素找出来, 要在教学规律与自我条件相结合的轨迹上, 找到自己最佳的位置“点”。因此, 笔者认为, 每一位优秀的教师, 都应从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作风等方面对自己进行一个梳理总结, 归纳出几个比较稳定的特点, 这是教学行为倾向的因素;然后从自己的认知结构、思维特点、个性特征、审美情趣等方面审视分析, 同样归纳出几个比较稳定的特点, 这是心理特征的因素;最后衡量哪些心理特点对发挥自己的教学特点具有有利影响, 这样就对自己有了一个比较明确的认识, 确立了构建自己教学个性的取向。

二、博采众长, 为我所用

认识自我, 寻找自我, 建立自我, 并不等于拒绝学习和借鉴。向别人学习, 永远是必须的, 关键是怎样学习。学习的目的当然是取人之长, 为我所用, 但绝不能照搬, 照搬是最低效的一种模仿。教师应该把别人的东西加以内化, 变为自己的东西, 融进自己的教学风格中去, 要把他人的每个精髓之处, 进行理论的分析、实践的尝试, 再结合自己的教学特点思考吸纳的可能性, 内化之后体现出来的就变成了自己的特点和风格, 即消化了食物, 吸取了营养, 长出来是自己的血肉。总之, 博采众长, 为我所用, 是形成自己教学风格的精髓。

三、教学过程四要点

1.“实”。

教学目的要实际, 教学过程要实在, 教学方法要朴实, 教学效果要扎实。一个“实”学, 应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实”就是实事求是, 切忌搞形式主义。教师不可华而不实, 特别是上公开课, 不能为上公开课而上公开课。教师设计的每一个教学环节, 必须实实在在, 有实际内容, 让学生学有所得。笔者认为评价一节课实不实, 最基本的着眼点就是教师是否老老实实地教, 扎扎实实地训练, 学生是否实实在在地有所收获———要在教学过程中看到学生知识程度、能力状况的增长和提高, 看到他们由不会到会, 由想知到深知, 由不懂而懂的过程。

2.“活”。

笔者认为上课绝不能墨守陈规。笔者有个习惯, 每学期定一节课努力去钻研, 备出不同要求, 备出不同构思和不同方法, 到课堂上去自我检测效果, 而后再修改调整, 得到启示。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真正的教育技巧和艺术在于, 一旦有这种必要, 教师就能随改变课时计划。”教师课前设计的教案, 往往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厢情愿”的, 不一定符合学生的实际, 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接受学生的反馈信息, 随时调控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进程。从根本上说, 教师工作的对象是人, 人是活的, 是千差万别的, 那种一味地在课堂上按照既定的教学设计僵硬地“贯彻”, 不管学生的变化, 不问学生的反应, 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进入教师的教学“圈套”上的做法, 不是在给活生生的人上课。“活”还表现在高度的教学机智上。一个手势, 一个眼神, 一句示范, 一次板书, 一番激励, 都能显示巨大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只有这样, 教师方能举重若轻地驾驭课堂, 机智巧妙地把握和引导学生的思维动态, 把课上得有情有趣。

3.“新”。

笔者一直努力在符合教学基本规律和学生认识规律的前提下, 既把课上出自己的特点, 又体现出鲜明的教学个性。笔者在备课时, 对每篇课文都是在深入领会教材精神实质、语言特点、结构特点、思想感情的基础上, 努力设计与众不同的教学方案, 尽量不落入俗套、旧套。教学是极富创造性的劳动过程, 丧失了创造性就丧失了教学的灵魂。在一般情况下, 一个教师的教学特点, 教学个性的形成, 是他不断地创造性劳动的结晶, 是一个优秀教师的思想素养、知识结构、能力状况、思维品质、社会经历、生活经验、性格、气质和各项教学基本功的综合和整体的表现。这也同时对教师个人的知识内涵的修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只有个性的教学, 才是真正的“我”的教学, 教师应敢于“另辟蹊径”, 敢于“独出心裁”, 敢于“标新立异”。

4.“深”。

这里所说的“深”, 不是“超纲”, 不是随意加大教学难度, 而是主要表现在对文章内涵的深刻理解, 对思想感情的深刻体会, 表现在对学生认识能力, 思准能力训练的深度和广度, 表现在增强学生语言感受力之上。比如语文课本中的朗读, 笔者对读的要求是要有层次, 读中的轻、重、缓、急、虚、实、浓、淡, 均紧扣语言文学, 某些感人肺腑的文章要引导学生读出泪来。只有这样的教学, 对学生的感染才是深刻的。

笔者所说的这四个要点, 在教学过程中都不是孤立的, 而是相辅相成的, 教师只有综合使用它, 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四、学习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 对于小学生而言, 培养兴趣尤为重要。学生只有对某种学习产生兴趣的时候, 他才能积极主动而且心情愉快地进行学习, 才不会觉得学习是一种沉重的负担;学生只有有兴趣学习的时候, 才能集中注意力、积极思维, 甚至会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 满怀兴趣地学习, 掌握快, 记得牢, 效果好。

如何培养学习语文的兴趣?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 笔者谈三点建议:

1.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有直接的感染作用, 学生对教师是真诚尊重的, 充分信赖的。如果教师不尊重学生, 不爱护学生, 学生就会产生反感, 或者望而生畏, 或者生厌, 这种情绪会直接影响到教师所教的学科上, 从而引起学生对该学科的反感。这一点笔者深有体会。笔者曾在洪泽实小上学, 数学老师一教鞭打在一名学生的手上, 那孩子正有冻疮, 当时的情景在笔者的脑中总是挥之不去。从此, 笔者对数学老师产生了巨大恐惧, 这种恐惧延伸到了数学学科, 因此数学成绩也一塌糊涂, 直至后来上了中学这种情绪才得以调整。笔者从中吸取了教训:即使是批评学生, 你也要让他们感受到老师是关爱他们的。只有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 学生才会喜欢你, 进而愿意上你的课, 学习兴趣也就容易培养。

2. 采用多种竞争手段, 巧妙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首先要教给学生一些必要的方法。比如:笔者告诉学生, 写作文片段“今天的天气真热啊!”空喊“真热”是不行的, 要善于抓住最有特点的事物来表现这一气候特点, 抓什么呢?学生纷纷发言:太阳、大黄狗、知了、花草树木、行人、冷饮店等。笔者再指导学生考虑文章结构, 用先总后分还是先分后总, 最后就是把这段话写具体:“太阳放射出灼人的光, 柏油马路几乎融化了。花草树木耷拉着脑袋, 大黄狗伸长舌头拼命喘着粗气, 知了不停地鸣叫, 路上行人大汗淋漓, 步履匆匆, 冷饮店里座无空席, 游泳馆里人头攒动……真够热的!”教师教给学生写作方法, 他们看到题目才不至于无从落笔, 写出来的东西才真正有血有肉。

3. 立意求新, 敢于创造。

语文是一门充满美感和创造的艺术, 教师应从每一篇教材、每一节课做起, 要敢于在教材内容的处理、教学方法的设计、表达方式的运用等方面“另辟蹊径”“独出心裁”。在具体的教与实践中, 同一个教材, 可能许多教师会得到大致相同的认识结果。但是教师能不能从另一个角度去思考, 敢不敢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这正是对教师有无创造性的一个检验。教师要敢于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必须开辟新的道路, 寻找新的突破点, 发现新的联系;必须打破原有的模式, 努力设计出“与众不同”的教学方案, 要准备别人想不到的引入谈话, 考虑别人不曾考虑到的突破点, 选择别人未敢尝试的教学方法, 采用迥异于他人的教学过程, 运用的评价激励手段等, 从而使自己的每一节课都让人有一种“我怎么没想到这样教”的喟叹, 总之, 要使教学处处焕发创造性的光彩。

8.自我感悟 自我反思 自我成长 篇八

【关键词】 政治课 感悟 反思 成长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6)09-010-01

心理学研究表明:思想决定认识,认识决定行动。这也就是说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思维的支配,有什么样的思想,就会为行动提供指南。由此可见正确思想的重要性。作为政治教师,我们要想让学生保持思想的正确性和积极性,就一定要尊重科学规律,要根据心理学研究的指示来引导学生学好思想政治课,让学生在学习政治的过程中,领会先进的思想,用来进行自我感悟,进行自我反思和自我提高,从思想到行动上,都让学生快速的成长起来。

一、正视自己,剖析自己

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一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以人之长,量己之短显然是不明智的做法。正确的做法是要先正视自己,剖析自己,然后再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拟定完善自己的方案,寻求自我提升的方法。用政治术语来说就是要认识自我,客观正确的看待自己,既要看到自己的优点,也要看到自己的缺点。我们都知道看一个人不能光看外表,还要看这个人的内心,看这个人的思想和品格是否高尚,这就是内在美,也就是我们政治教师所要努力的方向。让学生认识自己,既要认识自己的外在形象,又要认识自己的内在素质。一个人的美应该是外在美与内在美的和谐统一,内在美对外在美起促进作用。外表再怎么美,如果品德不好,照样遭人唾弃,惹人嫌恶。相反的,我们要在政治课上多向学生列举正面积极的事例,让学生正视自己的问题,学会用客观的态度评价自己,剖析自己,不断在学习过程中健全自己的人格,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反思是成长的最佳途径

先贤说“吾日三省吾身”,我们也许做不到那样,但是见贤思齐,经常反思依旧是学生快速成长的最佳途径。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的思维也正在朝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表现在学生身上就是个性鲜明,思维的指向性很明确,很有想法。这对老师来说也是一把双刃剑,如果老师引导得当,那么这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就是他们创新能力的萌芽,稀奇古怪的想法意味着他们将拥有无穷的创新能力。相反的,如果没有正确的引导,鲜明的个性已决定他们桀骜不驯,无法无天的本质,将会成为老师们头疼的对象。我认为当前政治教师的任务就是与学生进行沟通并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把不同学生的优缺点进行梳理,逐个点拨,利用相互之间信任关系教会学生借助老师的力量调控心理矛盾,在反思中学会成长。

尤其是青春期的学生,由于其特殊的生理现象导致他们很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做出不理智的事情。因此,政治老师要利用我们得天独厚的优势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让学生能够正确认识青春期的生理与心理的发展变化。要知道青春期是人一生中身体发育的关键期,只有让学生正确认识这些特殊生理现象,悦纳自己的生理变化,才能促进他们生理与心理的协调发展。当矛盾出现时,要引导学生首先学会自我反思,看看问题是否在自己身上,然后再进行自我疏导,教会他们换位思考,设身处地的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理解对方,那么矛盾就会得到很好的处理。

三、控制情绪,调节心态

人的情绪是无法预测的,也是最复杂的。同时,情绪也是有两面性的。一方面,情绪对人有积极影响;另一方面,情绪对人也有消极影响。初中生正处于性格形成的重要时期,情绪变化也是反复无常,政治老师必须对此进行有效的引导,是学生能够合理调控自己的情绪,可以运用转移注意力的方法、合理发泄法和理智冷处理法等。控制情绪,才能调整心态。在初中阶段尤其是要磨砺学生的坚强意志,使学生能够自觉抵制逃课、上网、谈恋爱等不良行为的诱惑和思想上的影响,做出正确的选择,坚定正确的人生方向;面对挫折的时候,能够以顽强的精神、百折不挠的毅力战胜挫折和困难,坚定不移的向着自己的目标和梦想努力;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既能为自己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又能够从小事一步步努力做起,不断战胜学习、工作中的惰性,能够吃苦耐劳,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在磨练中获得成长。

四、自我提升,做好楷模

教师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可见其对学生人生的深刻影响力。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上梁不正下梁歪”的说法,因此,要想把学生塑造成一个品德高尚的人,教师首先要树立好榜样。一些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仍然习惯以权威家长式的态度对待学生,专制压服学生,强迫学生接受和服从既定的道德规则。不太关注学生的心理需要和情感需要,忽视对学生人格特点和个性发展的尊重,不善于化解师生间的矛盾,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情绪,造成师生关系紧张,不利于德育的实施。因此,政治教师自身必须要先转变观念,树立终身学习观念和自我提升意识,主动把握社会道德动态和道德信息,注意自身道德知识的更新和充实,身先士卒,为学生树立学习的良好楷模。

结语

9.小学教师师德师风自我反思 篇九

个人以为,师德师风所包含的内容,自古就是“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但“育人”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有新的内容,现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是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要求老师具有一定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业务素质。其中在业务素质上,为了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要求老师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技术。师德师风应注入新内涵新时代的师德师风应注入新的内涵:一是视野和思维不能仅仅着眼于孩子的现在,要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第二,不能用过去的社会意识形态来教育现在的学生;第三,在教育过程中,要开发孩子多方面的智力,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而把教学具体化。

作为老师,只有不断的更新自己的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的完善自己,才能教好学生。如果自身散漫,怎能要求学生认真。要提高我们的自身素质,这要求我们年轻教师多听取学生的各种意见,并向老教师不断学习,自身不断的学习,积极学习,不断开辟新教法。

教师的言行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和品质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的一言一行,学生均喜欢模仿,这将给学生成长带来一生的影响。因此,教师一定要时时刻刻为学生做出好的榜样,凡要求学生要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坚持严于律己。

10.浅谈提高教师自我反思的能力 篇十

柳江县五九小学——梁日寿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校本教研把教师作为教学研究的主体来研究教师教育教学行为及结果,其研究的原动力来自于教师对自身教育教学行为及其所产生结果的不满意态度,而教师对自身教育教学行为及其所产生结果的审视和分析的过程,就是教师自我反思的过程,它既是构成校本教研的三大基本要素之一,也是校本教研开始的第一步。中国有句古话云:“我思故我在,我思故我新。”教师的自我反思是教学创新的动力。反思是教师自我发展的重要机制,反思对于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具有重要意义。美国学者、教育家波斯纳曾经提出一个教师成长的简要公式:经验+反思=成长。并且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认识。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反思,他的专业成长将受到极大的限制,教师通过对自己教学中的问题进行反省、思考、探索,并做出理性的选择、判断和整理,从而促进自己教学观念的转化,提升教学能力。教育家赞可夫曾经说过:“没有个人的思考,没有对自己经验的寻根究底精神,提高教学水平是不可思议的。”可以说能否自我反思是“教书匠”与“教育家”的根本区别,自我反思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

如今,虽然校本教研说不上是新概念,但却是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诞生的新事物,在课程改革实验区的许多教师群体中,教师自我反思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部分教师在反思的过程中只是对一些表面现象泛泛而谈,对问题的本质缺乏深度认识,有些反思或是只注重行为的结果而忽视了其过程本身,或是缺乏理论的支撑„„那么,该如何提高教师自我反思的能力呢?以下是笔者的几点看法:

一、加强教师的专业理论学习,提高教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的反思一般可由发现问题、搜集信息与分析、提出假设、验证假设等四个环节构成,而发现问题是教师反思的起点。知识是力量的源泉,也是解决问题的一把金钥匙。狼孩之所以连人类的基本技能都不具备,是因为他从来就没有接触过人类文明。要想给教师一双慧眼金睛,让其在审视和分析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中看出问题、剖析原因、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就要用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和先进的新课程改革理念武装教师的头脑。

首先,要让全体教师意识到理论学习的重要性。过去的教育理论提倡:要给学生一滴水,教师要有一桶水。而新课程教育理念认为:要给学生一滴水,教师要有长流水。这也是时代发展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随着信息技术时代的到来,科技知识以核裂变的速度更新换代,任何人都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稍有停息就会遭到时代的抛弃。如今,在我校的一些老教师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三天不学习,赶不上刘少奇。”其意在于突出学习的紧迫性。

其次,作为学校教学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学校领导要重视与加强组织教师进行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培训,特别是在新课程改革取得初步成效的今天,学校领导要认识到理论学习与培训是进一步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与教研水平的必要基础,是培养知识型、研究型教师队伍的前提条件。只有通过理论学习,教师才可能深刻认识自身教学行为中所存在的问题及其本质;只有认识到问题的本质,才有理性判断和选择解决问题方法的可能;更何况,也只有在掌握了一定的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和新课程改革的相关理念之后,教师才可能从理论的高度,科学、合理地解决问题,使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这不正是教师自我反思、自我完善的最高境界吗?因此,学校应在制度建设及经费上

为教师的理论学习与培训提供有力保障。

其三、建立教师成长的专业引领长效机制,以确保教师定期得到专业人员的辅导与帮助。学校应与教育科研单位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通过定期举行知识讲座,举办课改知识论坛,或是邀请课改专家到学校听课指导老师的教学工作。只有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教师的理论素质与专业技能才能不断得以更新,才有可能在更高的层次上反思自己,提高自己。“专业研究人员相对第一线的教师来说,是教学科学研究的先行者,有系统的教育理论素养、开阔的视野、前瞻的理念,熟悉国内外课程和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专业研究人员参与校本教研,使校本教研能在一定的理论高度上进行。离开了专业研究人员的参与,校本教研就常常会囿于同一水平反复,很难得到理论的提升,从而出现形式化、平庸化的现象。”(摘自《校本教研指导》第36页)教师的反思如果缺少了专业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也就很难实现突破与提升。

二、借助集体智慧,提高教师搜集和分析信息的能力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其意在突出集体智慧的力量。相对来说,教师的自我反思是一个独立完成的思考过程。但是,从辩证唯物观的角度来看,任何事物都不得不可能完全孤立存在,它们之间都存在着某种必然的联系。教师的自我反思能力的提高,完全可以从集体讨论和交流中实现。如各学校经常开展的学科教学研讨课活动,其一般活动模式为“上课——讨论——再上课”。在听课和讨论的环节中,参与活动的教师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着自我反思的过程。我们可以从他们的发言中听到这样的内容:“如果我是授课者,我会在这个时候采取××的方法”、“听了您这节课(或是‘听了您的发言),我才知道我以前的做法存在着××的问题”„„正是在这种讨论和交流中,教师的自

我反思得以延伸——他们在总结别人时,也从不忘记对照自己。学别人长处,找自身不足,也正是在这种讨论、交流的点点滴滴中,教师的武装得到了更新,他们审视与分析自身职业活动的眼光也变得更加犀利。在集体智慧的启发下,教师的判断与决策将更为理性。

三、在反思中总结,在积累中提炼

反思可随时随地发生:为说错了话感到懊悔,为做错的事感到惭愧并想办法弥补;为失败寻找原因,因成功总结经验„„对错成败是生活的底色,反思与总结便是在这深厚底色中画下的绚丽一笔。

11.在反思中自我提高 篇十一

教学设计新了

过去,我过多地依赖“教学参考书”“网上教案”,不管是否适合本班学生,不管是否适合自己,全盘“拿”来,其结果是影响了学生的发展,僵化了自己的思维。现在我不再“如饥似渴”地阅读教参,而是在研读文本的基础上,深入思考,细致分析,精心设计,终于写出了一些富有个人特色和创意的教案。

解读文本力求新意。研读文本是教学设计的基础,对于初中语文课本上一篇篇熟悉的课文,我努力不带任何现成的结论进行阅读,尽量不带任何现成的框子进行评价,尽可能以空白的心态面对文本。我读《美丽的西双版纳》,了解了西双版纳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发现了文章小标题结构的不严谨;我读《画山绣水》,在赞叹散文家杨朔巧于选材、工于构思的同时,发现了本文的选材旧时代的印记太重;我读《醉翁亭记》,在敬佩欧阳修有与民同乐的宽广胸怀时,对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作者被贬后寄情山水排遣愁怀的复杂感情感到理解……湖北省著名的特级教师余映潮说,“语文教师的看家本领是钻研文本”,“语文教师的任务是把教材读厚,把教材教薄”。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苦练“看家本领”,主动和编者对话,主动和作者对话,主动和学生对话,读出文本的深刻内涵,读出文本的闪光之处,甚至读出文本的“不足”。

设计教案力求个性。富有个性的教案,不光要建立在读懂文本、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更需要教者“高屋建瓴”。于是平日我寻求各种机会学习,从专家的课堂、名师的讲座中汲取营养。江苏省特级教师黄厚江执教的《我们家的男子汉》让我深受启发,他让学生思考原文小标题的不足,并让学生用人物的语言改换原文小标题的方法理解小男子汉形象,体现了他根据文本特点设计问题,引领学生理解课文的教学智慧﹔湖北省特级教师余映潮执教的《三峡》让我耳目一新,他的识字训练、朗读训练、积句训练、品读训练充分体现了他“板块式”的教学思想﹔江苏省教师培训中心严华银主任当年在执教《我的叔叔于勒》时,他的“谁愿意把于勒带回家”的问题,让全场师生震惊,有力地否定了“资本主义社会金钱说”的主题。一个个名师全新的教学设计启示我在设计教案时,一定要有属于自己的东西,在追求个性中彰显高度。备课《口技》一文时,我安排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让学生通过筛选式默读,整理出意思相近的词、多义的词、通假字进行交流﹔备课《治水必躬亲》一文时,为强化学生的文体意识,我特别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治水必躬亲”的标题是编者加的 ,老师想把它改为“清廉的海瑞”,好吗?备课《绿》一文时,让学生采用添加批注、点评批注、修改批注的方法完成教学流程。

课堂教学实了

往日,我是课堂的主宰者,习惯于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学生被动接受,课堂上死气沉沉,自己教得很累,学生学得腻烦。现在,我逐渐成了课堂的指导者和参与者,努力让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补充,课堂气氛活跃了。课程改革十年来,我越来越觉得仅仅追求表面上的热闹是肤浅的。教学内容求精当,教学过程讲实在,才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关键所在。

教学内容务求精当。对于一节课来说,简明的教学目标是确定教学内容的前提。教学目标拟定了,教什么也就确定了。教学内容既要根据文本的特点进行剪裁,也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进行取舍,教学内容的实施是通过一个个问题的解决来实现的。问题有教者课前预设的,也有在教学过程中伴随教学情境生成的,提出的问题要具有思维性、精练性、生活性。在教学中,我力求根据简明的目标选择精当的内容,设计恰当的问题,充分体现语文课的本色。比如如果学习《中国石拱桥》,较多地讲解桥梁知识,学习《愚公移山》津津有味地讨论“愚公该不该移山”,学习《背影》讨论“父亲爬月台买橘子是不是违反交通规则”,那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语文课了。

教学过程讲究实在。课堂教学是师生解决一个个问题的过程,而解决问题需要凭借一个个语文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语文。余映潮说:“语文活动要带有深刻性,用一个问题使学生安静下来走到课文里去想、去思、去组织语言。长时间的师生对话是活动,长时间的安静读书也是活动,一问一答不是活动,碎问碎答更不是活动,活动应是多种多样的。”在教《陋室铭》时,我让学生反复读,从读中感悟,从读中理解,要求学生从读准到读懂再到当堂背诵;在教《爸爸的花儿落了》时,让学生思考、讨论两大主问题(文中的爸爸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小英子怎样成长起来的?)来完成本课的教学;在教《我的母亲》时,引导学生讨论:你认为回忆母亲的四个生活片段分别表现了母亲什么样的品质?本文在材料组织方面有问题吗?为什么?

反思能力强了

以前的教学,一节课结束了我很少去思考,只是周而复始地机械地进行下去,时间久了,觉得教学索然无味。现在,我有了反思意识,教学后静下心来想一想,特别是回味到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的名言“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可能成为名师”时,便会产生撰写教学反思的冲动,写下自己的教学体验。

尝试撰写反思日记。作为一名老师,每上一节课,都有其成功与不足,及时反思课堂教学中的得失是必要的。开始,我习惯于直接在教案上圈点勾画和在备课本上留出的空白处作旁批,后来,我更多地进行集中记录,记下课堂的精彩,记下课堂的灵感,记下课堂的生成,记下课堂的败笔。在教《广告多棱镜》后,我及时记下了自己把“生活”带进课堂后学生表现出的轻松活泼,记下了学生搜集和创作的优秀广告用语,记下了自己讲解广告知识时的不足,还写下了这个专题教学给我带来的启迪。

撰写反思日记追求质量。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教师要成为“学习引导者”“行动研究者”“终身学习者”,因此我写了一定数量的反思日记,包括课前准备情况、课堂教学情况、学生交流的情况、作文批改的情况,还有读书收获、活动感受等。最近,在批改一篇优秀作文《在考验中感悟》时,我写下了感触:真切的生活体验是学生写好作文的基础,语文老师要学会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留心观察生活。我聆听了南京师范大学吴永军教授《关于有效教学的几点建议》的报告后,写下了对自己课堂教学现状的分析和对高效课堂的思考。我感到我的反思日记的质量正在逐渐提高。

12.教育学生学会自我反思 篇十二

环境对人的影响不可小视。身在世俗观念中容易迷失自己。不仅是生活在现代的孩子, 就是生活在现代的成人, 也常在世俗观念中犯错误。鲁迅先生的记叙文《风筝》, 通过叙诉小时候自己阻止弟弟放风筝一事, 揭露封建礼教对儿童天性的戕害。事情很简单, 却发人深思。

什么样的道路适合小孩子的发展?孩子应该生活在什么样的天地之中?什么是孩子的天性?孩子的监护人和教育者又怎样教育孩子和不干涉有益孩子健康成长的事?这些问题看似简简单单, 却与我们的生活琐事息息相关。而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稍不留意就扮演了扼杀孩子美丽心灵的角色。许多孩子小时候都活泼好动, 充满丰富的想象力和纯真可爱的朝气, 但是他们长大后大都成为做事畏首畏尾, 生活情趣狭隘, 创新能力极差的呆板一块。造成这悲剧性结果的原因很多, 其中重要的一条与家长的教育一定有关。

一些家长为了孩子将来有个好工作, 拼命抓孩子的学习, 让孩子上各种补习班。孩子学习成绩一旦不好, 就百般批评, 甚至横眉冷对。对孩子活动不注意观察, 不去健康引导, 在时间上横加制止, 对孩子的业余兴趣不闻不问, 使得孩子除了学习课本上的知识而外, 做这不行, 做那也不行。生活能力, 社会能力变得越来越差。使得孩子在家庭和学校所营造的学习天地中变得目光越来越狭隘。初生牛犊不怕虎, 长成牛后胆如鼠。家长们的世俗教育急功近利。而不是真正为孩子建立健全人性和完善健康的精神生活而考虑。

那么在这方面作为教育者的我们应该怎样做呢?我认为:首先, 应该从鲁迅文章中汲取思想及时地引导, 教育学生学会自我反思。现代人的回顾和鲁迅的反思有许多的不同之处。一些人会想起往事, 或尴尬或兴奋或沮丧或害羞, 常简单回忆或简单汲取教训而已。而鲁迅的反思是深层次的剖析, 是个体思想解放的过程。鲁迅在许多文章中都对过去的事情做了深刻的剖析, 其涉及的领域之广, 思想之深, 至今仍有极强的教育及借鉴意义。

如鲁迅先生的著名小说《坟》。它虚构了华老栓买人血馒头给儿子治病的故事, 揭示了革命者不被理解, 封建社会人吃人的残酷现实。其中有一段文字描写救国救民的革命者在刑场被杀的场面。围观的老百姓看到革命者的人头落地, 不但不揪心, 反而拍手叫好, 没有人反思革命者该不该被杀, 为什么被杀, 反而以看热闹来满足感官的刺激。连最起码的同情心都没有。其麻木程度令人触目惊心。做看客是受千百年压迫而不觉醒的中国老百姓的普遍现象。这是鲁迅先生对社会对自己周围发生的事深刻反思后, 所揭示的国民劣根性。至今仍有极强的现实教育意义, 纵观现在许多新闻报道, 盲目做看客的现代人仍然不少。去年八月的某雨后一天, 一个孩子被飞车撞倒在路旁, 路过的行人达18个之多, 居然没有一人下来帮助受伤的孩子。这个孩子虽然被一位老女清洁工救助, 但还是凄惨地死了。残酷的事实让我们再次看到某些国人人性的冷漠。如果我们不希望我们的孩子也成为这样的看客, 就必须及时进行教育。用先生所揭示的教训考量自己或周围的人是否成为了冷冰冰的看客。人应该拥有广阔的胸怀。我们经常教育孩子拥有广阔的胸怀就拥有了广阔的道路。许多伟人的人生道路都证实了这一点。而他们心胸的开放大都源于对自己人生的反思。

13.语文教师自我反思 篇十三

论文关键词:反思 教师 教育教学实践

一、反思与反思性教学

1.涵义

反思简单地理解既是立足在他人的角度看自己,自己从别人的角度来审视自己过去的所作所为。以获得对自己新的客观的符合实际的认识。教师的反思不同于一般的反思,就在于教师的反思特别要求教师要把自己放在学生的角度去审视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寻找影响教育教学目标达成的原因,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推动教师向研究型及学者型转变。

反思性教学以追求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为使命,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亦即教学实践和目的性与规律性的统一。反思性教学能增强教学目的实现的有效性.推广反思性教学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措施之一。

2.关系

教师能够对自身的教学进行反思是反思性教学得以实施的前提。一名教师只有当他把反思上升成其职业的品质时,他才能不断地发现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自主地寻求解决的办法。使自己成长为研究型、学者型教师,从而不断提高职业技能。由此可见反思在教师专业化方面的作用无可替代,原因是只有善于反思的教师才能进行反思性教学。

二、反思型教师的特点

1.反思型教师的教育教学更具创造性

从经验型教师与反思型教师的区别看,经验型教师常按照教材或上级要求按部就班进行教学.教学缺乏创造性。他们常把完成教学任务看成是自己教学的目的。仅关心自己的教学结果.在成长过程中导致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因而经验型教师即使是执教10年、20年不过是重复了10遍、20遍的同一教案和教学程序而已。反思型教师却不仅是完成教学任务,而且追求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他们不仅关注自己的教学结果,更关注为什么出现这种结果,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反思型教师的问题意识较强,把自己反思的结果应用于教学实践,检验自己反思的正确程度,提升教学实践的有效性。

从经验型教师向反思型教师转化,是教师自身学会“教学”的过程。尽管反思性教学要求由教师、教育理论专家和教育管理者等组成研究小组帮助教师发现问题,提出假说,并通过教学实践检验假说,直至解决问题,但这种转化关键还是靠教师自己的努力来实现。一是因为这种反思是伴随教师职业终身的,非一、二次帮助所能解决;二是因为在教学实践中并非所有的教师都能得到教育专家和教育管理者的帮助;三是得到帮助的教师的收获也因人而异。反思性教学是要求教学主体借助于行动研究.不断探究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统一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使自己成为研究型和学者型教师的过程。教学实践中每一节课,都会产生新的问题情境,因此及时发现、解决问题必须靠教师自身养成反思的习惯,依据反思后新的认识设计新的教学方案并在实践中检验新方案的正确性.这种做法应该成为教师提高教学有效性并伴随终身的职业习惯。

2.反思型教师是研究型教师

人本主义教育观点表明,人的意识和行为上的重要变化必须以体验来做中介,学习者经过特殊的体验才能决定什么是重要的。这里并不否认专家、学者的作用,以及对同行有效措施的借鉴,但是具体的教学活动是由教师个人来执行的,要解决教学中的问题.达到预期的目的,理论、经验只有与个人的实际情况结合,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具体历史的统一,理论和经验才能发挥作用。一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某位教师用来教学很有效,另一位用起来可能就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因此,创造性地解决教学实践中的问题,教师本人必须不断地反省自己的教学得失及原因,并通过反省发现自己的优、缺点,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把自己的特点与教学实际相结合,解决教学中的具体问题。所以没有哪一种教学方式更有效,只是看师生双方在这种教学方式下是否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主动性、能动性、创造性,发挥得越充分。教学越有效。这就决定了教师必须有意识地、自觉地研究自己的教学行为,把自己在教学实践中获得的感性的东西提升到理性的层面,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使教学实践具有更高的合理性。从而提升个体实践的有效性。3.反恩型教师是个性化教师

反思性教学强调的“两个学会”的统一.实际就是我们所说的“教学相长”问题,即教师要学会教学,学生要学会学习。学会学习不仅是针对学生的,还是针对教师的,学会教学是教师的学会学习的过程.教师的学会学习过程同时也是学生向教师学会学习的过程。一方面,从人的成长过程看,任何知识、能力都需要学习,而学习的初始阶段就是模仿,因此,教师学会教学的过程就成为学生学会学习的模仿过程。另一方面,为了学会教学.教师不得不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去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和教学经历及学习经历,从中探索出一条适合自己教学实践的路子,并随着实践的变化不断调整。这就是教师成长为“专家型”、“学者型”教师的过程,这个过程并不主要指教师学习学科知识,更重要的是指教师不断地学习怎样教学.使自己成为名师的过程.是教师积累经验性知识、案例性知识。提升个性化知识的过程。

三、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反思

1.形成问题意识

反思始于问题.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有问题意识。反思本身有很强的对象性,目的是消除疑惑,解决问题,因此,教师必须善于发现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可从几个方面着手发现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学生学习的结果上寻找教学存在的问题;从课堂中学生的表现发现问题,用“目的、手段”分析法分析教学方法和手段是否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从师生关系的角度寻找问题,看师生是否实现了思想和情感的双向交流互动。“教师的反思只有当理论和实践能够以一种统一的方式被教师自我看成是有问题的时候才是可能的”。有反思意识的教师遇到问题的时候不会去责怪学生。也不是简单地再讲一遍完事,而是仔细思考学生为什么不会。多大程度上是自己造成的,多大程度上是学生造成的,怎样处理这个问题更好,学生的疑惑在哪里,是概念不清,还是理解不到位,抑或是不会应用.并将自己的想法与学生交流,据此推断学生需要怎样的指导。教师还可以从对比中发现问题.通过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的形式,及时找出自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思考这些问题,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在接下来的教学中付诸实施,与以前对比分析得失及原因,不断提高有效性。

2.寻求问题解决的方法

14.语文教师自我反思 篇十四

--基于X高校某大学教师单向教学的反思

张盼盼

(广西师范大学,广西 桂林

541006)【投稿邮箱:103818702@qq.com联系人:马编辑】

【摘要】帕克﹒帕尔默在《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中,指出教师自身认同的重要性,从共同体的视角强调教师通过认知、教学、学习于教育共同体,来达到教师心灵的完整性,本文主要是基于教育中的单向教学实例对教师心灵、共同体进行理解与诠释,召唤一种具有生命力的教师心灵和希望教学。

【关键词】共同体;教师心灵;教育共同体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啊,别分离,亲密无间,与繁星相聚在天际,何为心,若非与繁星聚一起?与众鸟齐飞,乘风,驾云,奇归。

——里尔克,《别分离》

这句小诗引自帕克·帕尔默《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本文主要结合实例,在帕尔默此书的启示下,呼唤教师心灵的完整性。

一、X高校A大学教师的单向教学

X高校是焦作一所大所,笔者是X高校的一名大学生,切身体验到X高校A教师的教学方法,称为单向教学。A教师是一位年过五十的男性教师,他在文学院教授教育学课程,该课程在文学院课程里属于辅修课。教育学课程的教材是本校编排的,书不是很厚。A教师每周会上一次课,每次课将近一个半小时。A教师的单向教学,呈现的明显特点是“我在,你们不在”,他上课时只会站在一个地方,就是讲桌后,一个招牌动作是经常性的仰着头,望着天花板。A教师在课堂上传授知识时,就是在讲台后,仰着头,看着天花板,偶尔看看课本,继续按着书中的编排发出几乎一样的文字。他在读书给我们听,并且不看我们。期末考 核的时候是闭卷考试,但是可以轻易的抄袭到。A教师对学生的要求表现在课上不说话和课下点名,只要满足这两个要求,学生做什么他都不会在乎。在A教师的授课过程中,笔者心里十分的厌烦,A教师给人的感觉不是一个教师,更像是一个谋生的机器,在他的眼里,没有学生。笔者由平时上课坐在第一排的习惯改变为坐在后位甚至是逃课,在笔者看来,A教师的授课方式太浪费时间,不如自学。笔者也调查过班级民意,大部分学生都对A教师十分不满。这是一个“单向教学”的A教师。

反思:A教师的社会角色是大学教师,为什么呈现出对学生不负责任的单向教学模式? 如果以帕克·帕尔默的观点来看,这位A教师是典型的缺乏教学勇气,他的教师心灵已经与自己的社会角色、与学生、与教育事业分离。在A教师单向教学行为背后是一种分离状态下恐惧文化中教师自我的破碎。

那么对于这种教师心灵自我认同和完整的召唤的出口在哪呢?帕克·帕尔默认为共同体是教师重拾教学勇气和整合心灵的道路。

二、共同体作为教师心灵整合的依据 1.心灵与共同体的关系

“共同体”是社会学概念,由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提出的,他认为“共同体是一种持久的和真正的共同生活”,是“一种原始的或者天然状态的人的意志的完善的统一体。”从滕尼斯对共同体的解读中,可以看出共同体的一些特征,真正的生活、淳朴美善的统一,而我认为这是共同体作为教师所属价值的内在支撑,不是作为外在个人手段,侧面揭示出A教师失去了作为生活一部分职业的价值完整性。

而能更好说明共同体作为教师心灵整合依据的则是杜威对心灵的解读。

教师心灵,也是人的心灵。心灵在杜威哲学里,不仅是属于个人的,也是属于社会的。杜威强调心灵高于个人又为个人所拥有,“心灵其实就是在人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意义系统,这个意义系统受制于文化传统、文化习俗,是一个流动着的、制约着个体视界的地平线。”[2]

[1]这表现出杜威把心灵的意义表述为过程化、历史化,而不是客观静止的绝对精神。杜威对心灵的解读,可以追溯到他的人性观:“人类由进化而来、人类实质上既是个体性的生物又是社会性的生物,人类是问题解决者。”其中,可以看出人性的重要特质——人是社会性的个体,这是理解共同体的重要窗口。由人性观引出人类社会性质“联系和结合意义上的关联,是任何事物存在的‘法则’”。这种人与人的交往并且最适合人类延续生存的关联模式就是共同体模式。从杜威对人性和社会性质的解读,可以推出:人性生长在共同体中,心

[4]

[3]灵在共同体中,共同体是心灵作为意义系统生长的原始沃土。即个人不可能存有先天的心灵,心灵是作为意义系统在共同体中生长。那么,作为大学教师的A先生是不是忽视了他作为教师与学生的联系?是不是脱离了最根本的教学共同体?没有学生的教师本身就不是一个教师。对于A教师来说,他自身切断了这种师生关系,也造成心灵意义的断裂和自我的分离、不完整。

那么,这个共同体,究竟具有什么性质呢?笔者采用杜威的共同体含义理解帕克·帕尔默提到的共同体含义。

2.共同体的含义

理解的逻辑点在于社会性质——共同体的性质和特征——道德共同体。

共同体存在的可能性。他认为,个体需要群体使自己成人,在共同体生活中发展人性和个性,杜威坚信共同体的参与对于实现个人和人类的存在来说,必不可少,通过交流、对话,使经验或价值共享成为可能。其次,就是个人生活与习惯密切相关,而习惯受社会习俗密切影响,这是共同体建立的另一个可能性。

杜威指出共同体的两点标准:共同体内在标准——我们有意识的共享的利益是多少数量和多么的不同?;共同体外在标准——和其他形式之联合的相互影响是多么充分和自由?这里体现出共同体的一个最大的特点是,共享利益、自由(隐含着平等)。

共同体不同于一般的群体、团体,杜威指出共同体的根本价值在于道德。这种道德价值表现在共同体内的成员“通过共同的探究活动而解决他们共同的苦难”,表现在“共享经验”,目的是“去保存、传递、修正、扩展我们收到的价值遗产,使得我们的后代可以获得更牢固、更可信、更广泛接近和普遍分享的价值”。这是杜威社会向善论的集中展现。

由此可知共同体——共同善密不可分。共同体是实现共同善的手段,杜威高度强调“局部共同体生活”要通过教育来进行过渡。这也是帕克·帕尔默“教学于共同体”的集中体现。对于共同体含义的理解能加深我们对教师心灵必须生长在共同体中的认识,并且意识到像A这样的大学教师心灵分离的必然性。

三、进入教师心灵蓝图:自我认同与完整

帕克•帕尔默对教师心灵的解读是深刻的,指出了教学除了学科和学生的复杂性之外,还有教师心灵的复杂性。而这往往被忽视掉。A教师作为教师心灵分离的代表,他外在的表现为与学科、学生分离,内在的表现为是心灵自身的分离。A教师从身心完整上这个角度来说已经不是一个健康的人。

帕克认为“自身认同是一种发展着的联系,是我成其我的内力和外力的运动着的交汇,[6]

[5]这一切不断聚合着我们成其为人的永恒奥秘。自身完整,强调的是我作为人的整体性,这种整体的特点在于朝着一定方向形成和再形成我的生活模式时的内在联系中发现”,自身完整要求我必须具有识别力,将适合我的东西整合到个性中去,而这种选择自身完整的整合能力要依据内部的各种力量,如你是欢迎还是害怕,是认同还是反对。二者关系:自身认同是构成生活中我的不同而多种力量的汇聚,而自身完整与这些力量的联合方式有关,有的联合方式生机勃勃,而有的则死气沉沉。正像X高校的A教师,他呈现给我们外在的单向教学让学生十分厌烦,觉得没有意义,浪费时间,而他自身的教态也暴露出了他在课堂上的教学是多么的无聊,他已经失去了与学生,学科,自己联合的内外力量,更是缺失了一种对自我反思整合的力量,剩下的只有教学和自我的分离与失败。

吉登斯的自我认同理论,同样指出“自我认同是个体依据个人经历反思性地理解到的自我”,并提出具有社会认同的他者评价对于自身认同有重要意义,表明回归到共同体的必要性,而A教师离自我反思和共同体生活还差的很远。

现代化背景、客观主义认识论,共同体力量的缺失,使得教师心灵分离、恐惧,价值与意义无法生长。而真正能够解救心灵分离的蓝图,就是完成教师心灵的自我认同和整合。

那么,具体该怎么做?

四、教育共同体作为教师心灵不可分离的路径

共同体,是帕尔默让教师心灵重新焕发教学勇气和希望的一个最佳路径。共同体是个人安全感、归属感、人性和个性成长联结的摇篮,源于我们是社会性的个体,离开群体人类,无法生存。

帕尔默指出三种类型的共同体,治疗性共同体、公民模式共同体、市场模式共同体。基于这三种共同体模式的功能,帕克提出了教育共同体,并指出共同体与现实互动的关系“现实是共同联系的关系网,我们只有存在于这种共同联系中才能认识现实;只有亲身处于共同体之中才能理解现实”。也就是说教育共同体的构建必须扎根在教育现实的土壤中。

帕克反复强调教育共同体的核心理念“教学就是要开创一个实践真正的共同体的空间。”指出教师心灵的整合需要三个教育共同体的参与:认知于伟大事物魅力的共同体,接纳认知的神圣性,而不是像A教师只是对着课本照读;教学于真理的共同体中,为伟大事物提供一种声音、能力,建立教师、学生、真理的心灵连接,而不是仰着头,眼中没有学生;学习于教师共同体,避免关门教学,进行优质教学对话,进行一种教师行业的开放、真实的对话,而不是认为你只是这门学科的教师,与其他的老师无关。也许A教师真正进入教育共同体时,才能改变他的枯燥无味,浪费时间,没有价值的单向教学。

[9][8]

[7]而我们要真正相信个体心灵苏醒的力量,相信个人的力量,相信假如A教师在某种压力下,能勇敢向潜在的共同体,比如学生或教师,发出信号,组建一个志同道合的共同体,或许能更进一步向不良的教育制度发出改革声音,走向公众,进行教育变革。

最后,召唤为每一位教育者应该发出内心声音,走向教育共同体,整合教师心灵,用满满的教学勇气,进行优质的希望教学。

参考文献

上一篇: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策划方案下一篇:【实用】分享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