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校园欺凌

2024-12-27|版权声明|我要投稿

案例校园欺凌(共10篇)(共10篇)

1.案例校园欺凌 篇一

2018年司法案例以案释法:校园欺凌事件中学校的过错责任辨析

大家做好准备迎接司法考试了吗?出国留学网诚意整理“2018年司法案例以案释法:校园欺凌事件中学校的过错责任辨析 ”,只要付出了辛勤的劳动,总会有丰硕的收获!欢迎广大考生前来学习。

2018年司法案例以案释法:校园欺凌事件中学校的过错责任辨析 【案情】

15岁的王某在一所中专学校就读,该校所有学生在入学时都与学校签署了《学校学生安全承诺书》。某日午休时,王某与同学谌某发生口角。当晚熄灯前,值班老师对宿舍进行例行巡查,未发现任何异常。熄灯后,谌某联系王某,要求其到自己寝室内接受质问,王某同意并从6楼来到3楼谌某寝室,途中经过值班室。在质问过程中,谌某联合其他舍友对王某大声谩骂、殴打,并将其衣服扒光,还用跪罚、拍照等形式进行侮辱,时间长达2小时。事发后,学校及时对王某进行心理疏导。经鉴定,该事件致王某9级精神伤残。

2.案例校园欺凌 篇二

鼓励学校对“校园欺凌”采取全校范围的干预措施, 如制订课堂规则, 对学生行为进行限制, 组建教师职业发展小组, 与学生开展有关同辈关系与行为的班会活动, 为欺负者、受害者及其家长提供心理咨询等。挪威于2002年通过了一个宣言, 号召国家、地方政府以及家长和教师团体加入到尽快根除“校园欺凌”现象的行动中。

澳大利亚

建立了政府支持的组织和网站, 如“反欺凌网络组织”和“澳大利亚无欺凌计划”, 以帮助学校了解欺凌现象, 为学校制订相关政策, 提供教师培训的指导大纲。澳大利亚政府通过增进师生们对社会正义问题的理解来解决校园欺凌问题。其理论依据是:只要认识到骚扰、折磨与自己不同的人是错的, 那么欺凌问题就得到解决了。

以色列

以色列为解决“校园欺凌”问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其中要求学校建立全校范围的反欺凌政策, 并对在职教职员工进行培训。以色列还对正在进行的调查和研究提供支持, 以求寻找到个性化的解决办法。调查发现, 欺凌现象多发生在放学后的走廊和厕所, 以及教师监控不力的时间段。很多学校采取增加警力, 保证照明, 让父母接送孩子, 休息时间在走廊上安排更多教师等办法遏制“校园欺凌”。

美国

在美国, “校园欺凌”在初中 (6~8年级) 阶段最严重, 高中阶段逐渐减少, 但依然存在, 是中学普遍存在的问题。学校对“校园欺凌”十分重视, 每年开学时, 会培训教师如何处理欺凌事件, 发放指导材料。对学生也会有预防性的教育, 告知他们学校的有关规章制度。

日本

日本文部科学省加强了对教师进行有关“校园欺凌”的培训, 增加了合格辅导员和护理员的数量, 以帮助学生处理各种问题。同时, 允许学校对那些给同学带来身体或心理伤害的学生停课, 并为此制订了更加明晰的指导原则和程序。

法国

法国人认为自己的民族是一个有暴力倾向的民族, 应该从根本上加以改进。这与世界上公认的法国人只懂得浪漫的感觉大相径庭。法国人在杜绝“校园欺凌”上作出的努力, 的确是认真并且逐年有新成效的。国际上流行的暴力玩具、有暴利行为的电玩等, 在法国都不受欢迎。法国人认为, 小时候如果经常用玩具“模拟杀人”、用血腥解决问题, 长大后难以成为爱好和平的好人, 至少会远离善良与仁慈。

韩国

针对越来越严重的中小学“校园欺凌”, 韩国教育部决定向一些中小学生提供免费“警卫服务”。除了警察之外, 政府还动员民间保安公司的保安、体育馆协会的人员来承担“警卫”工作。只要学生向学校或教育厅提出身边保护申请, 政府就会安排“警卫”到学校或特定地点保护学生。

德国

德国学校对校园里出现的恃强凌弱的“小霸王”的关注态度鲜明, 打击力度也很大, 其重视程度远远超过了包括美国在内的不少西方国家。在德国, 对两次记过后仍不思悔改的“小霸王”, 校方有权把他送到“不良少年管教部门”给予强制性管教。

对孩子传授“善良教育”是德国儿童接受人生启蒙的第一课。爱护小动物通常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环。很多父母都会特意送孩子小狗、小猫、小兔、小金鱼做礼物;幼儿园也会养很多小动物, 由孩子们轮流负责饲养和照顾。家长和老师要求他们一方面与小动物一起游戏, 一方面学会细致地照顾弱小的生命。而虐待小动物的孩子轻则受到批评, 重则可能受到惩罚。这种以亲自动手喂养小动物为载体的“善良教育”, 已经成为德国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英国

3.校园反欺凌指南 篇三

Walk away from a bully and tell an adult. It's OK to be scared and ask for help.

Don't look down when a bully says something. Stand tall and look into the bully's eyes.

Take a moment to calm down before responding to a bully. It's tough to think straight, and recall the stock1)responses you've practised with your parents, if you're in panic mode.

Speak clearly without provoking the aggressor. Say, "I want you to stop teasing me." Then walk away.

Use your best poker face2). The less scared or affected you look, the less the bully will do.

Get between a bully and his/her target. Go stand beside a child who is being bullied. Turn him/her away from the bully, and walk with him/her towards an adult.

Avoid being alone with a bully. Bullying usually happens where adults are not present, so you should avoid empty hallways, bathrooms or areas of the playground with bad sightlines to an adult. Try to sit near the front of the bus, stand near an adult when it is time to line up3), and be near the cafeteria supervisors at lunch time.

欺凌是一个令人悲哀的事实,已经对许多孩子造成了影响。更让人忧心的是,欺凌很可能会导致更加令人沮丧的后果,如自尊心变弱、学业成绩差劲,更糟糕的是,还可能会导致一些孩子自杀。以下是为大家准备的一些反欺凌指南。

从欺凌者身边走开,将此事告诉大人。感到害怕并寻求帮助这很正常。

欺凌者在说话时,不要向下看,要挺直身板,直视欺凌者的眼睛。

在回应欺凌者之前,花一点时间冷静下来。要做到头脑清楚地思考是很难,假如你很害怕,就回忆一下你和父母练习过的那些老套回应。

说话要清晰,不要激怒欺凌者。可以说:“我想请你不要再取笑我了。”然后走开。

尽全力做到面无表情。你看起来越不害怕或越不受影响,欺凌者的欺凌行为就会越少。

挡在欺凌者和被欺凌者之间,与正被欺凌的孩子站在一起,带他/她转身离开欺凌者,并与他/她一起走向一个大人。

避免与欺凌者单独相处。欺凌行为往往发生在大人不在场的时候,因此大家应该尽量避开空无一人的走廊、卫生间或操场上大人不太能看到的区域。尽量坐在校车上靠前排的地方,需要排队时站在大人附近,吃午饭时坐在餐厅管理员的附近。

What's More

Anti-bullying Day 反欺凌日

1. 你知道吗?每年的5月4日不仅是我们的青年节,也是很多国家的反欺凌日,也叫粉红衣日。

Anti-bullying Day (or Pink Shirt Day) is a day when people wear a pink shirt to symbolize a stand against bullying, an idea that originated in Canada. It is celebrated on various dates around the world. In 2012, the United Nations declared the official day to be May 4, which is recognized by over 25 countries worldwide, such as the United States, Australia and the United Kingdom.

2. 反欺凌日是怎样发起的?为什么又叫粉红衣日呢?

The original event was organized by David Shepherd and Travis Price of Canada, who in 2007 bought and distributed 50 pink shirts after male ninth grade student Charles McNeill was bullied for wearing a pink shirt during the first day of school.

Anti-bullying Quotes 反欺凌语录

"When people hurt you over and over, think of them like sandpaper (砂纸). They may scratch and hurt you a bit, but in the end, you end up polished and they end up useless."

—Chris Colfer (美国演员、歌手、编剧、作家)

"The common mistake that bullies make is assuming that because someone is nice that he or she is weak. Those traits (特点) have nothing to do with each other. In fact, it takes considerable strength and character to be a good person."

—Mary Elizabeth Williams (美国作家、评论家)

"All I wanted to do was go back inside to the library and read a book. I used to spend all my time reading books. It was safe. Nobody ever was hurt or teased or looked stupid while reading books."

—Kathryn Magendie (美国作家、编辑)

"Never be bullied into silence. Never allow yourself to be made a victim. Accept no one's definition of your life, but define yourself."

—Tim Fields (英国反欺凌活动家)

1.stock [st?k] adj. (回答、说法或做事方式)老一套的,陈腐的

2.poker face: 面无表情

4.拒绝校园欺凌,构建和谐校园 篇四

八年级(14)班 涂小青

一、活动主题:

我将本次活动确定为“拒绝校园欺凌,构建和谐校园”。

二、活动背景及目的:

背景:上半年媒体曝光的校园暴力事件主要有42起,其中初中生参与的校园暴力事件33起,占总数69%,初中成校园暴力事件高发阶段。我校近期也出现了几起学生打架斗殴的事件。

目的:通过学习《中小学生守则》的内容,使同学们明礼守法,更好地认识什么是校园暴力,校园暴力的危害性,如何预防和抵制校园暴力,能与校园暴力做合理有效的斗争,正确处理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冲突,防微杜渐。

三、校园暴力的几种表现

(一)打架斗殴。

打架斗殴是校园里最常见的暴力行为,通常是一些品德较差的大同学,自以为有力气,就以大欺小、以强凌弱来殴打校内外的学生。除此之外,还有这伙中学生与另一伙中学生相互殴斗的现象,也称为学生打群架。中学生打架斗殴破坏了学校的正常秩序,给学校带来了不好的声誉,对学生的身心造成伤害,其危害性是显而易见的。

不难发现,中学生打架斗殴的发生具有时间上的规律性:

(1)放学时。中午或傍晚放学,特别是周末中午,一些与校内学生有联系的校外少年,还有被学校开除的不良少年,站在门口寻找机会打架。同时,大批学生出校时易因发生碰撞而引发打架。

(2)考试结束时。每个学期的期中和期末考试后,老师忙于批改试卷,学生普遍松口气,一些不良学生就惹是生非,易发生打架斗殴。

(3)秋季开学时。新生刚入学,学校老同学串联的,其中有因过去的“仇恨”而算账的,往往采用暴力攻击的手段来解决。

(4)课外游乐活动时间。不少学生喜欢到校外去打桌球、玩电子游戏和相聚郊游等。由于社会活动场所管理不严,人员复杂,学生之间常因争输赢、争地盘而发生冲突,导致打架斗殴。

(5)节假日。由于休息时间,有的学生家长又不在家中,在无事可做的情况下,有的学生就跑到外面去,易发生打架,甚至相约互斗。

(二)强索钱财。

这是近几年来发生的比较普遍且严重的校园暴力现象,往往发生在中小学校门口或附近地区,大年龄的中学生向低幼学生强索钱财,以暴力相威胁,逼迫低年龄学生交出零用钱或学习用品等,并不准他们告诉学校和家长。此类事件不仅摧残了被袭击学生的心灵,影响他们的学习生活,而且造成许多家长人心惶惶,对孩子的身心和教育担惊受怕。

(三)毁坏物品。

有的中学生由于心中的不满、怨恨等情绪作用,通过毁坏物品来表现和发泄。在一些中学生里可以看到被学生破坏的课桌椅、墙壁、门窗等,其中一部分就是有的学生发泄情绪实施攻击的结果。这类攻击行为的目标可能是人也可能是物。

(四)争风吃醋。

青少年生理、心理的早熟使早恋现象越来越呈现低龄化趋势,而早恋给青少年的成长和生活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但由于中学生心理不够成熟,往往会因为女生而产生嫉妒、排挤甚至仇恨的心理。小小的矛盾因为缺乏沟通和引导而酿成打架甚至凶杀等暴力事件。

(五)心理障碍。

青少年攻击行为还有一种特殊的情况,这就是由于青少年的精神障碍所引起的攻击性行为。国内外研究表明,青少年精神疾病患者的一个主要表现就是具有攻击伤害他人的行为。主要原因是在于他们的意识障碍、幻觉和妄想作用、智力障碍、情绪情感激烈等。在这种异常心理的支配下,青少年患者易与他人发生冲突,引起攻击性行为,给他人造成轻重不等的伤害,极端严重的可以致人死亡。比如常见的少年多动综合症,表现为多动、多话、任性和注意力不集中等,比较严重地影响患者的学习和生活,并会干扰社会秩序。有多动综合症的少年行为,常有攻击性,一次性精神症状有突然发怒、行为冲动的表现,二次性精神症状有明显的暴力攻击行为,在生活中显得喜与人吵架和打架。又如,少年精神分裂症表现为意志和行为的障碍,造成行为混乱,在兴奋之下会伤人或物。再如,少年躁狂症者有的经常惹是生非,发生打闹等冲动行为,造成对他人的攻击。鉴于这些攻击行为不是一般的品德障碍,而是在精神障碍的情形下发生的,所以应提醒人们给予特殊的注意。

四、校园暴力产生的原因

校园暴力从根本上说是社会暴力病态在向校园延伸的结果。如果任由这种势头发展下去,无疑会给在校青少年造成一种不良的暗示:武力比智力更有价值,邪恶比正义更有力量。如果青少年一旦形成这种认识上的偏差,无论对其个人还是对社会而言将是非常危险的隐患。这种由家庭、社会和学校多方造成的校园“恶瘤”,如果不在校园内得到应有的遏制,那么以后社会将会为此付出更昂贵的代价。

(一)家庭暴力是校园暴力产生的根源。

校园暴力的施暴者大多生活在不幸的家庭。他们大多受到极度贫困、父母离异甚至家庭暴力等负面的刺激。家庭生活的不和谐很容易使孩子感到缺少关爱和安全感,从而形成“攻击性人格”。为此,他们往往采用暴力去欺凌弱小,一方面释放压抑,获取一种心理上的平衡,另一方面还可借此在同学中树立“威信”。可见,缺乏关爱、缺少管教是这些孩子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根本原因。

(二)老师对学生施行暴力或“冷暴力”也是校园暴力产生的土壤。

老师不论出于什么目的体罚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都是严重的。老师施暴在前,学生想要对抗在后,这也是“榜样的力量”吧!

现在老师对学生体罚的事件,虽还是时有发生,但已大大减少,这正是教师观念进步的体现。而校园“冷暴力”却常常被忽略。校园“冷暴力”是指在教育过程中,老师对“问题学生”采取不理睬、疏远、隔离及在语言上进行讽刺等行为。这些看来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举动,但其杀伤力更大。老师如果对向个性较强的孩子采取“冷暴力”的话,将会极大地伤害孩子的自信和自尊,轻则导致他们厌学,重则造成自闭的后果,还可能会影响到他们的心理健康,极易成为校园暴力的施暴者。

五、活动过程:

(一)认识校园欺凌

1、部分学生对校园暴力这一词语还很陌生,或理解不准,所以利用多媒体展示校园欺凌的定义,首先让学生明确何为校园欺凌。

发生在学校校园内、学生上学或放学途中、学校的教育活动中,由老师、同学或校外人员,蓄意滥用语言、躯体力量、网络、器械等,针对师生的生理、心理、名誉、权利、财产等实施的达到某种程度的侵害行为,都算作校园暴力。其主要表现是身体强壮的学生欺负弱小的学生,令其在心灵及肉体上感到痛苦。校园欺凌通常都是重复发生,而不是单一的偶发事件。有时是一人欺负一人;有时集体欺负一人。通常欺负者不觉得自己不对,而且受害者怕事,默默承受而不敢反抗和告发欺凌者。因此,恶性循环导致受害者的身心深受煎熬。

围绕“什么是欺凌?为什么要反欺凌?”与学生进行了面对面的分享:所谓欺凌,简单来说就是以大欺小,以强凌弱,以多欺少。欺凌不但对“受伤者”造成伤害外,而且对“欺凌者”和“旁观者”同样造成伤害。“欺凌者”由于长期欺负别人,内心得到极大满足,以自我中心,对同学缺少同情心,而“旁观者”会因为帮不到受害者而感到内疚、不安,甚至惶恐。“校园欺凌”对受害者的伤害也不可小视,受欺凌的学生通常在身体上和心灵上受到双重创伤,并且容易留下阴影长期难以平复。同时“校园欺凌”也会影响到学校的整体纪律和风气。所以,学校要严厉制止和预防欺凌事件的发生。

2、观看校园暴力视频,学生可以更直观的感受校园暴力的恶劣性质,进而讨论校园欺凌的危害,提出问题“校园欺凌有哪些危害?”

校园欺凌首先给受害者的身体带来伤害;其次是更为严重的心理上的伤害,使受害者产生不安全感,产生恐惧和焦虑。

3、多媒体出示2015年上半年校园暴力事件,并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想一想,产生校园暴力的原因有哪些。学生会根据平时的生活实际,总结出一些原因。

1月9日,广西宾阳县初中女生打群架,目击者称现场惨烈。

2月28日,云南富宁县一中学女生宿舍内遭围殴凌辱拍照上传空间。

4月9日,山东邹城初二女生宿舍内被殴打被逼下跪。

4月17日,北京105中学一女生遭轮番扇耳光。

4月17日,广东汕头多名青少年围殴一名身着校服男生。

4月19日,湖北红安00后为争女朋友斗殴,操板砖砸人手段凶残。

4月30日,福建南安一初一男生被同校学生及社会青年追打,捅伤。

5月12日,福建晋江学生校外打架一死两伤。

5月19日,辽宁沈阳宁官实验学校篮球暴力事件。

6月16日,山东济南一中学多名学生暴力殴打同校学生。

6月21日,湖南怀化一女生在校园遭8名学姐群殴致耳膜穿孔。

6月26日,河南信阳数百中学生赤膊群殴。

(二)抵制校园欺凌

此环节设置三个问题,这三个问题分别是:

1、同学间发生矛盾时,作为当事人,我们应该如何解决?

2、矛盾一时难以解开,如何有效扼制校园欺凌的发生?

3、一旦发生校园欺凌事件,如何应对?

这三个问题,分别是从学生间出现矛盾时、校园欺凌发生前、校园欺凌发生中三个不同阶段提出的,能够让学生思考在不同情况下如何处理矛盾,并尽可能的避免校园暴力的发生,一旦发生校园欺凌,也能够及时采取措施避免伤害。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出避免校园欺凌的做法:

从受害者的角度想:不理睬;找老师;懂自救。

从施暴者的角度想:想后果;勿冲动;换位思考。

(三)校园欺凌案列分析

某中学一女生食堂打饭时,和另一名女生发生口角,没想到,竟遭到多名女生毒打,其中一位打人后,还做出胜利的手势。根据以上案例,你认为应该采取哪些正确方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引案例能够让学生设身处地的思考如何保护自己,并引导学生回答:

1、保持高度的警惕性是避免侵害的前提;

2、面对不法分子的侵害首先要迅速而准确地作出判断,然后机智勇敢灵活地与其斗争;

3、积极寻求家长、学校和社会的保护;

4、受到侵害时勇敢地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身的合法利益。

(四)总结

对本次活动进行总结,让学生再一次认识到校园暴力的伤害性,让学生明白暴力解决不了问题,只会造成恶果,于人于己都没有好处,同学之间应该互相包容理解,发生矛盾时及时找老师解决,让学生懂得从自身做起,拒绝暴力。

5.拒绝校园欺凌-构建和谐校园 篇五

方山初级中学 刘伟平

同学们!你们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维护我们的合法权益,为我们的健康成长提供一分沃土,撑起一片蓝天,是学校的责任、社会的责任,更是我们自己的职责。但是,由于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我们不愿看到的有损于学校荣誉更有害于我们身心健康的校园暴力活动不断出现。

有的同学拉帮结派,搞派性、树山头;有的同学欺小凌弱,妄自尊大;有的同学因为一点点小的矛盾就大打出手;有的同学因为几句话就纠结同乡、同学去寻衅滋事;有的同学因为一些莫须有的男女不正当关系挑起一场斗殴。凡此种种,触目惊心。小的打架斗殴违反了校纪校规,大的打架滋事违反了国家法律。

我们看到:因为无意的一个碰撞,因为一个玩笑、一句话,因为哥们义气,因为无知与莽撞,因为顾及脸面,轻的伤害了同学之间的感情,破坏了班级和谐的气氛,重的伤害到同学的身体,触犯了国家法律。

我们看到:因为一场冲突事件有的同学离开了课堂,耽误了学业,给自己的生活造成了伤害;我们看到:因为一次打架事件有的同学走入了派出所、刑警队,给自己的人生留下来阴影。

我们看到,我们的父母为了我们的冲动而到处奔走、唉声叹气、暗暗落泪;我们看到我们的老师为了我们的莽撞不得不放下手中的课本充当起护理的角色而守护在病房,充当起调节者的角色而奔忙在双方家长之间;我们看到我们美丽和谐的校园因为有了暴力事件而被蒙羞。

同学们!学校是我们求知的殿堂,是我们腾飞的沃土。如果我们污秽了这片清新的土地,损毁了这块纯洁的园地,我们又怎能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呢?

其实,人与人交往中,有些摩擦,有些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只要我们多一些理解,少一些任性;多一些宽容,少一些冲动,我们就会冷静处理每一件事,我们就会善意对待每一个人,我们就会理智的看待生活,还有什么解不开的矛盾与避免不了冲突呢?

同学们!希望我们在同学有困难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在同学失落难过的时候,送去真诚的安慰和鼓励;在和同学有摩擦的时候,用一颗包容的心去对待。共同珍惜同学之间的友谊,维护和谐的同学关系,让彼此感受到和谐校园的温馨,为我们构建出文明的校园环境。

让我们从无知到有知,从幼稚走向成熟。珍惜这个和谐的校园环境,珍惜老师的辛勤付出,珍惜同学的珍贵友谊,多一份关心、多一份包容,和谐相处,拒绝校园暴力。让我们每一个人都从我做起,让我们共同谱写方山中学的和谐乐章,创建我们美好的明天吧!

6.案例校园欺凌 篇六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精神,深入开展“反校园欺凌”宣传教育活动,大力宣传普及反欺凌法治知识,充分认识开展学校反欺凌教育活动的重要意义,切实提高对校园欺凌危害的认识,进一步提高广大教职工和全体学生“反校园欺凌”的意识,构建平安友善,和谐稳定的校园环境。

二、活动时间

年5月16日-5月20日

二、教育对象

本次教育活动主要面向全体教职员工和全体学生

四、活动内容

1、组织动员部署,召开教育动员会议,成立领导小组。

2、抓好学校领导对全体教职工的教育培训,然后对全体学生进行宣传教育。

3、加强校园环境的宣传教育。充分利用国旗下讲话、校会、班会、宣传语、板报、橱窗、显示屏等多种途径广

泛宣传,形成“反校园欺凌”震慑力。各班要分别在晨会、班会、思想课时渗透反欺凌教育宣传内容,开展“小手拉大手”活动,提高学生抵御欺凌的自我保护能力,预防校园欺凌事件发生,促进友善校园形成与发展。

4、学校健全“反校园欺凌”管理体系,加强法治教育,发挥法治副校长和“校园110”作用,注重心理咨询工作正常开展,每一个班级设立学生安全委员,各科任教师明确教育分工,班主任及时沟通掌握情况,特别关注少数人群,学校定期召开相关学生会议,有效疏导并及时处理问题。动员广大党员干部和优秀教师在活动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不断扩大宣传教育覆盖面。

5、加强家访工作及农村留守学困生跟单式家访的教科研关爱工作,始终坚持正确教育方向,探求有效教育途径和方法,提高活动成效,总结工作经验,坚决遏制校园欺凌现象的发生,促进学校德育工作水平不断提升。

6、建立长效机制。我们要结合实际把“反校园欺凌”教育立足于长期教育,开展形式多样的反欺凌宣传教育活动,并逐步构建“反校园欺凌”教育与师德教育、学生德育教育结合起来,建立长效教育机制。

五、组织领导

组 长:张红军

副组长:李存德 刘皇

组 员:朱宏滨 潘雪梅 各班班主任

7.英国中小学反校园欺凌政策探析 篇七

一、英国中小学出台反校园欺凌政策的背景

20世纪70年代,挪威著名学者丹·奥维斯(Dan Olweus)对欧洲多个地区中小学生进行调查发现,37%的小学生、14%的中学生遭受过他人欺凌,而16%的小学生和7%的中学生承认曾对他人有过欺凌行为。[1]这一调查结果引起了欧美国家及日本的普遍关注,英国于1986年在《1986地方政府法案》(Local Government Act 1986)中就校园欺凌问题对地方政府提出法律要求:应支持学校教职员采取措施阻止任何形式的校园欺凌行为。[2]随后于1998年颁布了《1998学校标准与框架法》(School Standards and Framework Act 1998),其中第61款就中小学校园欺凌问题做出规定:制定促进学生良好行为养成、尊重他人,防止学生间任何形式的欺凌行为的政策。[3]在此要求之下,英国中小学在教育与技能部(2010年更名为教育部)指导下出台的反校园欺凌政策便成为破解校园欺凌难题的有力措施。

(一)英国中小学校园欺凌现象多发,危害深重

20世纪70年代,英国中小学校园暴力现象增多,引起社会广泛关注。1997年,英国教育与技能部曾做过小样本调查,结果显示4.3%的学生每月遭受两到三次欺凌。1999年,伦敦大学金匠学院彼得·史密斯教授(Peter K.Smith)采用跨国视角进行调查研究,在英格兰地区做了6个月的调查,结果显示,约10~20%的学生在受访时承认曾遭受他人欺凌,其中被欺凌持续一周的学生占比65%,连续被欺凌一学期者占13%,忍受欺凌持续一年者占9%,长达数年之久者占13%。艾德里安·凯茨(Adrienne.Katz)在2001年就校园欺凌问题对7,000名英国青少年进行访谈,结果显示一半以上的人表示曾被欺凌,1/10的人曾遭受严重欺凌,1/4的人表示欺凌已成为他们生活中主要心理压力源。[4]

随着数字网络技术的应用与普及,电话、短信、邮件、图片、录像、视频以及博客、个人空间、个人网页等数字网络欺凌呈递增趋势。据英国反校园欺凌联盟(Anti-Bullying Alliance)对11,000名学生抽样调查显示,遭受电话、短信、邮件等方式欺凌的比例明显上升。从2002年的5.8%上升到2006年的17%。[5]2010年,英国教育部发布的《校园欺凌受害者特征》(Characteristics of Bullying Victims in Schools)研究报告中显示,14岁儿童遭受欺凌的占比47%,15岁儿童占比41%,16岁儿童占比29%。[6]

校园欺凌蔓延,受害学生增多,受害者身心健康受到严重影响。校园欺凌给受害者造成的伤害来自躯体欺凌与语言欺凌或者两者并存。英国标准局(OFSTED)报告显示,恶劣的躯体伤害事件(攻击性强,造成身体伤害或伤残的刑事犯罪行为)发生率增幅不大,但推搡、碰撞或蓄意推挤等躯体伤害型欺凌比较普遍。在心理与精神层面遭受诸如起羞辱性绰号、侮辱性的姿势、恶狠狠的“恶瞟”等恐吓威胁性欺凌的比率却比较高。这种伤害会产生严重后果。第一,受害者为了避免再次受欺凌不愿意上学或经常逃学。他们相对其他学生会更加焦虑而无安全感,逃离群体躲避他人倍感忧伤而孤独。他们的自尊丧失甚至对自我产生消极评价,他们自认为自己愚蠢、羞耻而遭人厌烦,是十足的失败者。第二,诱发受害者生理健康疾患,诸如突然哭笑或痉挛、昏厥、呕吐、四肢疼痛、瘫痪、换气过度、视觉病症、头痛、胃病、尿床、睡眠困难和沮丧。[7]第三,还将导致受害者情绪低落乃至抑郁致死。研究表明,受害者遭受欺凌后容易丧失信心与生活兴致,甚至精神抑郁而自杀。据统计,每年10~16名青少年遭受欺凌后自我压抑而自杀者,是没有遭受欺凌者的6倍多。最后,对受害者形成长期危害,甚至会带进成年期。据统计,8.33%的受害者日后的学习、人际交往以及工作成就都会受到严重影响。[8]

校园欺凌的危害具有双边性,它不仅仅给无辜的受害者带来灾难,同时也给加害者自身造成不幸。教育与技能部研究报告表明:欺凌行为在童年时期习得后,尤其是没能及时得到纠正或惩戒的或者欺凌行为成为该儿童成长中的习性,这种欺凌他人的行为习惯也将被带进成年生活之中。无论是在其工作场所或是在其家中,攻击性、反社会行为均会发生。儿童期有欺凌别人经历的成年人就会用曾经的手段与方式欺凌其他成年人或儿童,在与他直接交往的圈子里尤其容易发生这种现象。攻击性欺凌行为与成年后的厌世行为和反社会行为具有关联性。一些童年期曾有欺凌他人经历的人成年后会发现其在成人世界很难建立人际关系,以致步入社交困境。还有一部分具有欺凌他人经历者仍将暴力和攻击性行为看作是成人生活中可接受的一部分。[9]

综上所述,校园欺凌这一社会现象具有高危害性,无论是欺凌的受害者或者是欺凌的加害者,在他们成长过程中乃至成人之后都深受其害,他们很难成为具有积极向上的心态、尊重他人、善交际且能独立承担社会责任的社会中坚力量。由此可见,中小学校对欺凌行为尽早进行政策防范与干预是多么必要。

(二)英国政府针对校园欺凌立法,促使中小学制定反校园欺凌政策

英国学校欺凌现象的多发及其深广的危害性引起了英国政府高度重视,《1986地方政府法案》中明确规定地方政府应支持学校采取措施阻止任何形式的校园欺凌。20世纪90年代初,英国教育与就业部在伦敦大学彼得·斯密斯教授协助下发布《欺凌:不能默默忍受的苦痛———反校园欺凌资料集》反校园欺凌指南。这一指南是集当时校园欺凌问题调查、学术研究与立法等于一体的综合体。随后于《1998学校标准与框架法》规定反校园欺凌为各级公办学校的法定义务,并要求校方制定反校园欺凌的相关政策以促进学生良好行为养成。1999年颁布《1999健康与工作安全管理法规》(The Management of Health and Safety at Work Regulations 1999),其中涉及18岁以下儿童的健康与安全问题[10]。2002年颁布《2002年教育法》(Education Act 2002)明确规定地方教育行政与学校要进一步实施《1998学校标准与框架法》关于校园欺凌条款,确保学生幸福安康生活。2002年,英国全国防止虐待儿童协会与儿童局联合成立反校园欺凌联盟,为校园欺凌受害者提供支持。2003年,教育与技能部为确保学生的福利、安全与健康合法权益得以保障,颁布《2003教育(独立学校标准)法规》(the Education(Independent School Standards)Regulations 2003),其中第三款规定:学校必须制定并有效实施“防止校园欺凌的政策”。[11]2003年11月,教育与技能部推出《反欺凌行动宪章》(Anti Bullying Charter for Action),号召学生参与反校园欺凌行为。教育标准局根据相关法律与政策发表《欺凌:中学的有效行动》(Bullying:effective action in secondary schools),该文件基于对校园欺凌的概念界定、欺凌现象调查、受欺凌学生统计及欺凌危害研究之基础上,提出反校园欺凌的指导性意见,包括鼓励学生和教师积极参与,倡导家长密切配合,呼吁地方当局大力支持。要求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指导敦促中小学就校园欺凌问题对教师进行专门培训等。[12]2005年3月,政府任命首位独立专员负责包括欺凌在内的青少年事务。2006~2007年度,英国政府划拨140万英镑作为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经费。2010年,教育部制定《2010教育(独立学校标准)法规》(the Education(Independent School Standards)Regulations 2010),规定校方为确保学生的安全必须按照有关法律重视反校园欺凌工作。2012年,教育部发布《2012教育(独立学校标准)法规(修订)》(The Education(Independent School Standards)(England)(Amendment)Regulations2012),规定学校必须制定并实施反校园欺凌的有效策略。2014年,教育部制定并发布《2014教育(独立学校标准)法规》进一步规定,学校必须制定合理的、切实可行的、有效的反校园欺凌政策与策略,确保校园欺凌现象得以治理。[13]

二、英国中小学反校园欺凌政策的具体内容

为了控制校园欺凌现象蔓延,英国政府通过立法、行政管理、划拨专项经费和技术指导等方式,促使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与各地中小学采取有效措施制止校园欺凌行为,其中督促中小学制定切实可行的反校园欺凌政策是众多措施中最具亮点的有效策略。英国中小学在教育行政部门的督促下,按照教育标准局(OFSTED)在《欺凌:中学的有效行动》中提出的标准与指导性意见,结合它们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各自的反校园欺凌政策。本文以部分学校制定的反校园欺凌政策为例,从校园欺凌的界定、角色与责任、对欺凌事件处理的原则与措施、教职员工的培训等方面解读英国中小学反校园欺凌政策。

(一)反校园欺凌政策中的概念界定

校园欺凌的清晰准确界定是校园欺凌政策制定的前提与基础。英国中小学一般是按照教育标准局提供的指导意见在政策的第一部分对什么是校园欺凌进行详细说明。如“欺凌即一个体或群体对另一个体或群体,在身体或情感(精神)方面,进行经常性和多次重复的有意伤害行为”。为了让教职员工和学生更准确地理解什么是欺凌,政策制定者往往以附录的形式将欺凌详细信息附在政策条款之后。如艾克学校(Arc School)的反校园欺凌政策的“附录一”就是对标准局的欺凌定义进一步解读:欺凌是指加害者对受害者在身体、心理、心智和社会层面造成不良影响的所有行为。就欺凌的特征而言,它不是争吵双方之间的冲突,而是加害者以绝对优势控制受害者使其无力自保与反抗。[14]也有在政策正文中对欺凌进行分类界定的,如贝德福德学校(Bedford School)将欺凌界定为:一个体或群体反复多次对他人造成的有意伤害。欺凌的方式具有多样性,一般而言,有以下三种:一是身体欺凌,包括击打、碰撞、踢踹、推搡;二是语言欺凌,包括辱骂、嘲讽、愚弄、发表攻击性言论、对身有残疾和学习困难者的不适当评论、就种族、性别和同性恋发表歧视言论等;三是间接欺凌,包括传播谣言、议论人非、孤立排挤他人(人际交往与网络交际中)、发送不适当的短信、图片和电邮以及其他网络欺凌。[15]有的中小学除以上的界定外,还将对别人大喊大叫、用手指点别人、拿别人的东西或抢占别人的物品以及偷窃等定义为欺凌。有的学校为了更清晰地表述欺凌的性质,把校园暴力(School Violence)与校园欺凌区别开来,认为暴力属于显性的触犯法律的行为,而欺凌则具有隐蔽性;暴力伤及躯体,而欺凌却伤害情感与内心。所以,学校管理者与教师不仅要关注校园暴力,更要时刻警惕学生间的欺凌行为。[16]这种将校园欺凌与校园暴力分开,再把校园欺凌进行细分多个层次做法有利于教师与学生对欺凌行为的识别,更有利于政策的有效执行、监管与评估。

(二)明确角色与责任

一般而言,政策的制定,首先要明确政策执行的主体以及所负的法定责任,反校园欺凌政策也不例外,大部分反校园欺凌政策明确规定最高责任人是学校校长,其他管理人员及一般学校教职员有全力以赴协助校长处理校园欺凌事件的责任与义务。有的学校把责任细化到各个方面并在政策正文中一一列出。如莫尔文学校(Downs Malvern School)将责任细化到学校责任、学生与家长的责任、管理者的责任等。学校层面的责任包括:(1)学校有责任激励并支持形成彼此尊重相互理解的良好氛围;(2)帮助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交际策略,使他们坚定地远离威吓或暴力,这一进程要不间断进行,并在个人、社会和健康教育课程体系(PSHE)与教师辅导系列活动中加以强化;(3)确保有倾听受害者诉说被欺凌经历的工作人员;(4)为管理人员或教师辅导员建立汇报处理学生欺凌问题工作系统。一旦发生学生被欺凌该系统就能迅速启动,确保各方沟通协商渠道畅通,措施得以实施;(5)对比较严重的欺凌事件,要把加害方与受害方及相关证人证词记录并存档;(6)为了兼顾多方利益,聘请法律顾问;(7)阻止或消除影响他人正常快乐生活的障碍;(8)加强寄宿制管理促使学生形成积极的行为习惯和人际关系。政策中还包括学校管理人员在处理校园欺凌事件时履行责任的指导意见:将所发生的校园欺凌事件记录在案,包括欺凌细节及对整个事件的处理措施和处罚结果;任何欺凌事件必须予以解决而不能搁置或推脱;不可指责任何一方;对于难以取证的欺凌,要广泛了解;不许将欺凌的加害者或受害者开除、劝退或转校作为解决欺凌问题的根本办法;成年人在校园欺凌问题处理中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学生自身优势不可忽视;了解事件真相,不要妄下结论;将危害减少到最低;为了更加谨慎,要将整个事件的调查与处理情况向上级负责人咨询与汇报,等等。[16]

(三)加强重点区域及校外活动监管

大部分学校把易发生欺凌行为的地方作为重点监管区域,如学校的走廊、教室、运动场、学校大门附近(到校时和放学后两个时间段),这些地方学生比较集中,人多事杂,很容易发生言语冲突、肢体触碰等,引发欺凌现象。像食堂、厕所等地方,管理人员与教师等成人罕至,易发生欺凌事件。再者,学生在校外参与的社会实践活动,譬如,社会调查、教育参观访问、社区服务、教堂服务等活动。多数学校的政策规定,一旦发生欺凌事件要启动及时汇报与及时处理机制,处理原则依据反校园欺凌政策中的处理规定。

(四)对欺凌者的惩罚措施

惩罚措施是反校园欺凌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会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量身定制,本文以阿宾顿学校(Abingdon School)制定的政策为例对惩罚措施的条款进行介绍。第一,学校规定校园欺凌加害者要向受害者写一封致歉信,并将其记录在案。如果学生是涉及网络欺凌的话,还要将所使用的工具暂时没收,如,手机等。第二,针对欺凌,如果不听劝告、警告者,加害者将受到更加严厉的惩罚。如果是网络欺凌,其校园网账号使用权就会被限制或取消。第三,如果欺凌事件没有得以解决,将由副校长负责对此进行处理,并将处理结果以正式文件公而告之。第四,欺凌后果严重者,由校长作出最终处罚决定或采用多种处罚措施,包括暂时停课或永远除名,甚至会移交给警察处理。[18]而莫尔文学校为了避免出现体罚或羞辱性惩罚,将处罚措施作出如下简单而明确的规定:(1)告诫或严厉批评;(2)剥夺特权或时间;(3)社区劳动服务;(4)移交上级官员处理;(5)暂时性或永久性开除(需由校长、董事长、政府授权)等。[16]

(五)援助措施

学校为学生提供的援助包括宣传工作和具体援助举措:一是让被欺凌者知道学校时刻准备为他们提供援助服务;二是要让被欺凌者明白,只有讲出来,欺凌事件才能得到立刻或适当处理;三是让被欺凌者知晓发生欺凌事件不是他的错,不要自责,要及时寻求援助;四是为迫于压力不敢或不愿直接反映欺凌事件的学生提供援助。譬如为被欺凌者提供援助电话、留言、短信服务或在校长办公室外放置“信任箱”或“烦恼箱”等。

除以上论及的内容外,还有针对校园欺凌现象对学校教职员工进行培训、与家长沟通等其他方面的内容。

三、英国中小学反欺凌政策的评析

(一)政策制定有法可依,有“型”可仪

英国中小学制定反校园欺凌政策是按照国家意志履行其法定义务。上文提到的《1986地方政府法案》、《1998学校标准与框架法》、《2002教育法》等均明确规定了中小学反校园欺凌的责任与义务,同时要求中小学通过制定反校园欺凌政策以有效制止。《1988教育改革法案》(1988 Education Reform Act)、《1989儿童法》(Children’s Act 1989)等法律法规中也均有对校园欺凌、保护儿童权益等条款,这些法律法规经常会被作为反校园欺凌政策制定的依据,在中小学制定的反校园欺凌政策中一一列出。

反校园欺凌政策的制定不仅涉及法律法规,还会涉及学术和技术层面的难题,鉴于普通中小学缺乏这方面的专家与相关专业性技术人员,英国教育部组织相关专家学者对中小学中存在的校园欺凌问题进行专项调查研究,出台一系列研究报告及指导性意见。如,2010年,教育部发表《校园欺凌受害者特征》研究报告为中小学反校园欺凌提供支持;2012年,教育标准局发布《学校预防与消除校园欺凌策略》研究报告,内含《建设没有欺凌的学校》等一系列文本,旨在帮助中小学构建具有积极意义的校园文化以预防与消除校园欺凌;2013年,教育部印发《预防与消除校园欺凌》,2014年,连续印发《为被欺凌的儿童与青少年提供支持:给学校的建议》、《网络欺凌:给校长和学校管理层的建议》及《网路欺凌:给父母及其他监护人的建议》。[20]通过对教育部与教育标准局的一系列研究报告与指导性文件的学习与领会,英国中小学在制定反校园欺凌政策时对校园欺凌的性质、分类、深度、广度和危害程度等就会有深刻的认识,对不同类型的欺凌所造成的恶果等也能做出周密而详细的政策预估与安排。譬如,中小学在制定的反校园欺凌政策中对欺凌的界定都具有两个特征:一是主观故意甚至有着强烈的伤害他人的动机与欲望;二是具有攻击性,是通过多种方式体现的,如躯体动作、语言、网络甚至是借物害人,如毁坏或占有别人物品等进行的胁迫与恐吓。欺凌概念界定的一致性为教育部对各校反校园欺凌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基础,也为中小学反校园欺凌政策的制定与执行带来了便利。在技术操作层面,教育部与教育标准局为学校提供强有力的学术与技术支持,如信息咨询、策略建议及专家团的技术细节服务,并通过官方网站为学校提供大量文本和视频等资源,为中小学制定反校园欺凌政策提供了可以仪的“型”,从而降低了制定政策的难度。

(二)反校园欺凌政策与相关资料纳入学生课程

为了从根本上杜绝校园欺凌现象的发生,学校从提高学生对欺凌的认识入手,使每一位学生知道什么样的行为是欺凌行为、欺凌的危害性,以及如何自强自保,自觉自律。英国中小学将学校制定的反校园欺凌政策作为学习材料进行学习,结合教育行政部门下发的相关资料进行讲解与教育,入学新生是接受教育的重点对象。学校还要将反校园欺凌政策及相关材料向“个人、社会和健康教育课程体系(PSHE)”渗透,教师利用教育部及其他反校园欺凌机构(如反校园欺凌联盟)制作的文本与视频材料开设辅导活动课程对反校园欺凌政策、法规进行解读和学习。各个学校还会根据学校自身情况举办各种宣传和学习活动,对学生进行欺凌知识的普及与教育。同时还会组织学生参加反校园欺凌联盟举办的“反校园欺凌活动周”活动。

(三)反校园欺凌政策成为教师岗前与在岗培训必修课程

教师群体是反校园欺凌行为的主要力量,教师对欺凌的认知与态度将直接影响着反校园欺凌政策的贯彻与实施的效果。所以,大部分学校在政策中规定:学校管理行政人员与教师有义务接受学校举行的关于反校园欺凌政策及相关资料的学习。在实际操作层面,学校在教师岗前与在岗培训时,将从立法、政策制定与执行视角对校园欺凌问题进行讲解,利用大量校园欺凌资料提高教师的认识与处理能力,内容涵盖欺凌的概念、表征、危害,再到校园欺凌的预防、处理策略与具体措施等。随着通信技术的提高与普及,校园欺凌会出现新的形式与问题,如网络欺凌现象,学校会按照教育部与教育标准局提供的新的信息与技术进行岗中培训,从而使教师更新反校园欺凌的知识与技术,力保教师在课堂授课、课间巡视、校外活动指导中正确处理校园欺凌问题。

(四)反校园欺凌政策制定兼顾国家政府标准与地方实情

英国国会下议院教育与技能委员会(House of Commons Education and Skills Committee)在《校园欺凌:2006~2007年度第三次会议报告》(Bullying:Third Report of Session 2006~2007)中述及如何才能处理好国家政府政策的广延性与地方政府、学校和教师在授权处理校园欺凌的灵活性之间的矛盾关系时,提出如下观点。一是尊重地方政府与学校制定反校园欺凌政策自主权。“学校自主制定自己的反校园欺凌政策,一方面,能增加他们的主人翁责任感,另一方面,这样制定的政策能真切反映地方环境中出现的现实问题。缺点在于许多政策条款措辞不严谨,甚至会有些许疏漏,如将同性恋欺凌和网络欺凌等类别缺漏;理不清与联络人的关系;不注重欺凌事件的记录与存档等”[9]。为此,国家政府要为地方与学校提供政策制定技术支持,以免出现纰漏。二是政府要对欺凌进行清晰界定并对相关问题给出严格的框架指导。正如儿童专员所言:“无论如何要有一个大家都满意最终被采纳的定义,其中所含关键问题决不能出现模糊不清引起歧义现象,而且要便于在实践层面操作。”[9]三是要重点关注学校管理者和教师不愿处理或者处理不了的校园欺凌问题。譬如,涉及男同性恋和女同性恋欺凌问题。四是为了避免出现偏离倾向或学校无力制定政策,国家政府、教育部和地方政府要为中小学提供有效咨询和清晰指导,这些指导包括最基本的反校园欺凌政策标准和涵盖的基本内容。[9]

中小学自行制定反校园欺凌政策有利有弊,英国政府为了更好地发挥学校自己制定反校园欺凌政策的优势,避免消极作用产生,采用标准控制、专家团队专业咨询与技术支持等方式兼顾各方利益以寻求某种平衡。

四、英国中小学反校园欺凌政策的成效与问题

(一)反校园欺凌政策成效显著

英国政府通过立法、行政管控、专项拨款资助学术研究与技术支持中小学制定反校园欺凌政策等多种手段与途径,对校园欺凌现象进行预防与控制,终于于2015年12月15日,教育部在其官方网站上宣布:学校欺凌行为骤降(Bullying in School Plummets)。[24]

这一结论出自由英国教育部组织的,涉及一万余名学生的大型调查。本次调查是基于2004年到2010年的调查基础之上的研究,通过对三个时段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结果。一是对10年来英国青少年在校期间的校园欺凌现象进行纵向研究,结果显示:近10年来,英国的校园欺凌与暴力现象显著下降。与2005年相比,10年后遭受欺凌的学生减少了30,000多人,学生间勒索行为减少了一半以上,就2014年来看,仅有1%的学生报告被勒索(详见下页图1)。二是对9年级学生(2013年)与10年级学生(2014年)进行比较得出的结论:学校欺凌行为下降(详见下页图2)。

这些数据充分说明了政府所采用的对每一位学生进行教育的策略是正确的,为教师提供的预防、制止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工具与手段是有效的。尤其是2010年以来,教育部加大支持力度,使学校校长与教师重新掌控了课堂局面的政策是有力的。更为重要的是,教育部加大对教师培训力度,要求教师不仅要学会如何处理严重的欺凌行为问题,更要重视并掌握解决学生间层次较低的冲突,以免给学生愉快学习带来障碍的处理策略极具建设性。

资料来源:Longitudinal Study of Young People in England:cohort 1 and 2,wave 2

资料来源:Longitudinal Study of Young People in England:cohort 2,waves 1and2

(二)反校园欺凌政策存在的问题

8.校园欺凌现象及其防治 篇八

一、校园欺凌的特点与趋势

1.日益低龄化

据山东师范大学张文新教授的调研显示,目前,校园欺凌事件的高发阶段已由初高中,逐渐转向小学特别是小学低年级学生。小学阶段,儿童受欺负的比例随着年级的增长,从二年级的25.1%逐步下降到六年级的17.5%;而到初中三年级则进一步下降到10.4%。

2.日益扩大化

一是欺负者和受欺负者年龄区间的扩大。二是涉及人数不断上涨。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统计资料表明,青少年犯罪占案件总数的70%以上,而十五六岁的少年犯罪总量占到青少年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相当一部分涉及校园欺凌问题。近几年的调查报道表明,这一比例还在持续扩大中。三是单一欺凌事件中欺凌者的人数有所增加。近年来,校园欺凌的形式多以群体性欺凌发生,往往是数名欺凌者对被欺凌者进行侵害。实施欺凌的人员除与被欺凌者有直接矛盾冲突外,有时还包括一些无关人员。

3.日益严重化

校园欺凌的程度日益严重化主要体现在欺凌的手段和造成的后果上。近些年,被各种媒体曝光的校园欺凌事件中,恶性校园欺凌事件有所增加。侵害被欺凌者的手段已经不再止于简单的言语侮辱或轻度的肢体冲突,手段愈加凶残、程度不断加重,如:下跪、掌掴、殴打、喝尿等,还出现了拍摄被欺负者的裸体照片或视频上传至网络,甚至还有轮奸事件的发生。

欺凌手段的加重,随之带来的是对被欺凌者更大的伤害。首先是身体上的伤害,很多人遭到了欺凌者长时间殴打,造成身体多处软组织挫伤、骨折,严重的导致器官损毁被摘除,甚至危及生命。其次是心理上的创伤,相比于身体,心理上的伤害往往更加长久,并且不易察觉,还会影响到受欺凌者的生活状态和生活质量。经常受欺负会导致出现以下后果:自尊心和自信心受到损害;注意力分散、学习成绩下滑;因害怕受欺负而不愿上学、对学校失去兴趣甚至逃学;出现情绪抑郁、焦虑等相关症状,如头痛、胃痛、失眠、做噩梦,极端情况下甚至会导致自杀。

二、防治校园欺凌的有效路径

事实上,在校园欺凌的早期干预中,中国一些传统的观念和做法其实是十分可取的。我们不必对孩子之间发生的轻度攻击行为和冲突事件太过大惊小怪,因为通常它和成人世界的欺侮现象有着质的差别。对此,既不能轻视,也无须把它当作洪水猛兽,过分夸大。可以尝试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转变处理问题的方式

教师在看待和处理校园欺凌事件时,不要急于对事件定性,并采取单一、片面的手段加以处置。要尽量详细了解事件的经过和欺凌背后学生的心理状态。同时,要致力于淡化卷入人际冲突学生的“欺侮”和“受欺侮”意识。有时候,孩子本身对事情的严重性并没有很明确的认识,反而是教师的强调增加了他们的敏感性。通常,教师有意无意间树立的一些反面“榜样”,会对学生产生负面的引导作用。

教师要创设情境,把学生之间发生的攻击和冲突事件转化为教育学生的契机,强化学生相互理解、相互体谅的意识和能力。可以通过设计冲突情境,引导学生围绕情境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通过交流、表演、讨论,启发学生去感知和理解同伴的真实目的、需要和情感。比如说,有的男同学会经常拽某女同学的头发,或者故意触碰某女同学,如果这位女生能够意识到他很有可能是在向自己示好,或只是为了引起自己的注意,那么,她就会体谅对方,不把这种招惹简单地理解为“欺侮”。教师可有意识地让学生获得最直接的交往体验,比如动员组织高年级学生帮助低年级学生打扫卫生、学习功课,适应学校集体生活。这样的体验不仅是为了培养学生助人为乐的风气,也是为了消除高年级学生欺负低年级学生的现象。因为高年级学生“欺侮”小同学,有时仅仅是为了显示自己的力量,寻求一种心理优势。在帮助低年级同学的过程中,他们一旦体验到身为哥哥或姐姐的权威感、力量感和自豪感,就会逐渐放弃“攻击”“欺侮”等做法。

2.改善不良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尤其是同辈关系的恶化,是校园欺凌的一大隐患。要改变这一局面,需要同伴之间相互谅解、互助友爱、和谐共处。具体而言,要重点关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学会关心。人与人之间,差异是表面的,相似性是深层的,这种相似性或共性,能够使人相互理解、相互体谅、相互关心。具备关心人和体谅人的品性,是道德的基础和核心内容。有效的教育本身就是学会关心,要让学生接受这种观念,并自己体会到这是一种美好的品格,而我们在关心他人的同时也能够让自己体会到快乐。为此,教师要身体力行,率先垂范。二是学会尊重。尊重是人类生活中最重要的伦理准则之一,也是处理个体与个体之间关系的首要准则。尊重他人意味着尊重他人的基本人性、尊严、人格特征和需要等,只有让尊重成为一个群体中共同的价值理念,才能带来和谐。三是学会宽容。宽容是对自由价值的尊重,是对他人行为本质上的包容、肯定与支持,是包容他人在言论、人格、选择等基本权利上的自主性特质,允许无人格冲击的对抗与辩护,每个个体都能在法律与社会道德底线许可的范围内,轻松自由地表达自己的心声而不被误解和责罚。教师应该通过教育,让学生感悟到自己应具备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进而形成宽容意识。

3.建立科学的惩戒机制

目前,我国仍缺乏专门针对校园欺凌事件的法律法规,在面对校园欺凌事件时,学校和教师往往无法可依、无据可循、无所适从。今年5月9日,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发布了《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通知指出,各学校要制定完善校园欺凌的预防和处理制度、措施,建立校园欺凌事件应急处置预案,明确相关岗位教职工预防和处理校园欺凌的职责,要组织教职工集中学习对校园欺凌事件预防和处理的相关政策、措施和方法等。可见,制度建设也是校园欺凌防治工作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9.校园防欺凌 篇九

清 泉 九 年 制 学 校

七年级

校园防欺凌主题班会教案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校园欺凌产生的原因,认清校园欺凌带来的负面影响。

2.通过恰当的引导和暗示教会学生察觉自己的攻击意识,并合理控 制与调整不合理的观念。

3当面对他人的攻击时能够尝试用温和和理智的态度处理矛盾,有 效化解危机。掌握应对校园欺凌的正确方法,从而提高防欺凌能力,进而学会保护自己。

教学重点:

了解校园欺凌的实质和危害,掌握正确应对校园欺凌的方法和策略。

教学过程:

一、走近校园欺凌

校园本是静美之所,然而这片静土也染上了血腥。如果任由这种校园欺凌发展下去,那无疑会在青少年中间造成一种不良的暗示:邪恶比正义更有力量,武力比智力更有价值。这是相当危险的,所以要拒绝校园欺凌。

校园欺凌的最可怕之处在于其施暴者是孩子,而受害者也是孩子。对施暴者来说,其过早染指了不良恶习,日后的成长令人担忧。而对受害者来说,这样的经历无疑是一场梦魇,很容易留下永久的伤痕。列举一些校园欺凌事件:

2015年5月22日媒体曝光,安徽怀远县火星小学13岁的副班长小赐因为拥有检查作业、监督背书的权力,向另外6个孩子要钱。钱没给够,就逼迫他们喝尿吃粪。2015年6月10日上午,16岁的永泰县东洋中学初三学生小黄,在结束中考语文科目考试后,难以忍着剧烈腹痛继续参加中考,这才向父母道出了一个藏掖4年多的秘密:自小学五年级起,他就经常被其他同学无故殴打。8日晚,小黄再次遭同班同学夏某、林某和张某围殴,忍痛2天后被送医,却被发现脾脏出血严重,于11日晚,经手术切除了脾脏。2015年6月21日,江西永新县发生一起多人围殴女生事件,受到网友广泛关注。据了解此次涉事女生有9人,其中小学生有2人,中学生4人,3人已辍学。她们年龄都在12至16岁之间,其中涉案人员刘某被刑拘。

二、分析校园欺凌产生的原因 校园欺凌的产生原因比较复杂,受多方面的影响。有家庭原因,有社会因素,也与教育工作者和学校管理有关。调查中发现,仅从施暴者自身来看,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学习压力大,无法通过正常渠道排解。

第二、心理不健康,精神空虚。

第三、传媒渲染(网络、电视、电影、广播、报刊等),社会暴力文化的影响。

三、校园欺凌带来的危害

校园欺凌在很多人的心里都留下很深的烙印。这种不良影响,不仅仅体现在受害者,也使施暴者的心灵成长和社会前途中增添了大量的阻力。对于施暴者而言:给他人带来伤害,要承担治疗甚至赔偿费用,要受到学校老师严肃批评教育,甚至无法继续完成学业。他们的行为很难获得社会(主要是学校和家庭)的认可,那些常在中小学打架,特别是加入到暴力帮派的学生,很多最终都走上犯罪道路。对于受害者而言:带来肉体损伤甚至残疾;易造成性格懦弱、自卑,缺乏信心和勇气;造成心灵的阴影和伤害;厌学甚至辍学。

四、如何预防校园欺凌 校园欺凌常见情形:

1.索要钱物,不给就拳脚相加;2.以大欺小,以众欺寡;3.为了一点小事,大打出手;4.同学之间因“义气”之争;5.不堪长期受辱,以暴制暴。预防欺凌的办法:

第一,不能“怕”字当头。在遇到勒索、敲诈和殴打时不害怕,要敢于抗争。因为这些拦截的不良少年大多和受害者同龄,他们所实行的第一次拦截往往都是一种试探。如果此时在心理上就被对方所压倒,任其欺压,那么这样的第一次妥协其实就纵容、鼓励了拦截者,就会带来了更不良的后果。因而,有效防范校园欺凌的第一要诀就是“不怕”。但是要注意避免激发对方欺凌升级,导致眼前吃亏。

第二、要及时报告。我们也要认识到勒索、敲诈经常是同欺凌紧密联系的,我们提倡在“不怕”的前提下与之抗争,但不意味着逞一时之勇,反而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因此,在遇到勒索、敲诈后要及时向学校、家长报告。第一次遇到拦截后的表现是十分重要的。无论对方的目的是否得逞,如果一味害怕而忍气吞声,或是不想宣扬,相反的会在无形中助长了对方的气焰,使得对方以为你软弱可欺,往往会导致新的勒索、敲诈和殴打事件的发生。

第三、要搞好人际关系,强化自我保护意识。这也是防范校园欺凌的一条途径。一个有广泛、良好人际关系的学生,就不容易成为勒索、敲诈和殴打的对象。

第四、要慎重择友。要对学生的交友进行教育,鼓励多交品德好的朋友,多交“益友”,不交“损友”,对已经受到暴力侵害的朋友要多安慰,但不宜鼓动或煽动其找人来报复,以免引起更大的争端。课堂小结 校园本应是我们学习知识、接受教育的地方,但频频出现的校园欺凌却打破了校园应有的宁静。我们青少年共同生活在一起,就应当互相帮助、互相谅解、互相包容,让我们远离校园欺凌,做个健康阳光的学生。

反对校园欺凌演讲稿

亲爱的老师们、同学们:

今天我讲话的题目是《反对校园欺凌,营造和谐校园》

我们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肩负着重大的责任。但是,由于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加之缺少相应的法律常识,在全国甚至我市个别学校出现了校园暴力活动,严重影响了我们的正常学习生活,危害了我们的身心健康。为此,学校以团队的名义发出如下倡议:

一、要勇于拒绝校园暴力。在受到校园暴力侵害时要善于并勇于向学校、老师和家长报告。对班级倚强凌弱的同学以及高年级学生、校外青年实施的暴力活动和收取“保护费”等各种校园非法活动要勇敢揭发。

二、要加强法律知识学习。从小养成良好的法制观念,学会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三、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不吸烟、不赌博,不进酒吧、卡拉OK、歌舞厅、电子游戏厅、网吧等未成年人不宜进入的场所。

四、要拒绝与校外不良青年交往。对校外不良青年的引诱要坚决拒绝,在受到威胁、恐吓时及时向学校、老师、家长报告。

五、要增强友爱互助意识。积极团结同学,热情帮助同学,增强应对困难、对抗邪恶的勇气,形成抵制校园暴力的合力。

六、要认识自身不足。当你和同学闹矛盾时,不要冲动,不要急躁,一定要静下心想想原因,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勇于向别人承认错误并改正它。“退一步海阔天空”,人人都要有一颗包容的心,避免矛盾的激化。

七、要积极与家长、老师交流沟通。在家长、老师的健康引导下,提高防范校园暴力的意识,增强抵制校园暴力的能力。

10.校园欺凌 篇十

李明达

甘肃省兰州市皋兰县第一中学

邮编:730299

摘要:当前,频频发生校园欺凌事件,有的简直让人触目惊心,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因此分析与思考校园欺凌的特征、原因,在调查、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应对之策,以预防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是一名教育工作者的神圣职责。关键词:校园欺凌;特征;原因;预防对策

当前,频频发生校园欺凌事件,不仅影响学生的心理与生理健康,影响人格发展,冲击社会道德底线,甚至会夺去一个学生的生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对近期校园欺凌频发行为作出重要批示。批示指出:校园应是最阳光、最安全的地方。因此作为一名教师,一位分管教、科研的副校长,分析与思考校园欺凌行为的特征、原因,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应对之策是极具实践意义的重要课题,旨在得出校园欺凌存在的真实原因,并提出合理的解决办法,避免悲剧的再次发生!让全社会行动起来,不断关注学生的尊严与生命,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是一名教育工作者的神圣职责。

校园欺凌指的是发生在学校校园内外,蓄意滥用语言、躯体力量、网络、器械等,针对学生的生理、心理、名誉、权利、财产等实施的达到某种程度的侵害行为。从尤里·布朗芬布伦纳的社会生态学理论来看,环境包括微环境、中间环境、外层系统和宏观系统,其认为个人的行为与环境结合在一起。鉴于此,中小学生欺凌行为的解决应该考虑到家庭、学校和社会三者的沟通,多管齐下,进行联动教育,才能得到完满的解决。

一、通过校园欺凌的问卷调查,总结校园欺凌行为的特征

2016年6至7月份,我们运用调查分析法,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在兰州地区一所小学、一所初中、一所高中每校两个班共六个班318个学生中进行了与校园欺凌有关问题的调查,我们的调查问卷共设计了10个问题,其结果如下:

1、假如你受到过伤害,你受到的是哪种侵害?备选答案七项,其中(1)污辱占16.7%;(2)谩骂占31.7%;(3)殴打占20.3%;(4)劫持占4.8%;(5)强行索要钱物占4.7%;(6)强迫答应其无理要求占6%;(7)其它占15.8%。

2、伤害你的人是谁(或哪些)?备选答案四项,其中(1)同学占64%;(2)社会青年占16%;(3)教师占5%;(4)家长15%。

3、在学校或校园附近,你是否遇到过如殴打、威胁、辱骂、强行索要钱物等身心受到伤害的事情发生?备选答案两项,其中(1)受到过占21%;(2)没有占79%。

4、你是否受到过多此伤害?备选答案两项,其中(1)受到过占35%;(2)没有占65%。

5、假如你受到过伤害,伤害你的人是哪种情况?备选答案三项,其中(1)同年级的学生占11%;(2)高年级的学生几个人的小团伙占22%;(3)几个人的小团伙占45%;(4)个人出头,后有团伙指使占22%。

6、假如你受到过伤害,被家长获老师发现过吗?其中(1)有占21%;(2)没有79%。

7、假如你受到过伤害,发生在什么地方?备选答案六项,其中(1)班级占16.5%;(2)校园占15.1%;(3)学校附近29.5%;(4)上下学路上占12.3%;(5)网吧占1.2%;(6)其它地方占25.4%。

8、到学校上学你认为最可怕的事情是什么?备选答案七项,其中(1)同学欺负占8.9%;(2)同学看不起占7.1%;(3)学习成绩上不去占42.4%;(4)违犯纪律占8.6%;(5)枯燥而繁重的学习占12.9%;(6)校外不法人员的威胁占11.1%;(7)其它占9%。

9、当你受到伤害后,你采取的方法是什么?备选答案三项,其中(1)顺从占5.8%;(2)反抗自卫占35.3%;(3)迅速逃离占58.9%。

10、你认为造成学生受害的原因是什么?备选答案三项,其中(1)学校问题占45.1%;(2)社会问题占46.8%;(3)家庭问题占8.1%。

我们对问卷调查的结果进行了分析,从总体上来讲校园欺凌行为具有如下典型的特征:

1.形式的多样性。常见得形式有谩骂、嘲笑、戏弄、侮辱、起绰号、殴打、名誉诋毁、破坏物品、敲诈勒索、和心理伤害;受同学侵害在校园暴力中占多数,社会青年伤害学生也占一定比例,存在家长、教师伤害学生的现象等。

2.行为的普遍性。通过调查,很多学生承认受到过欺凌和欺凌过别人,校园欺凌行为明显存在。

3.行为的反复性。学生的偶尔捉弄、开开玩笑是学生成长的必然历程,但校园欺凌行为一但发生,就会反复发生,欺凌者认定受欺凌者不敢也不可能将受害情况告诉家长和老师,因此他们会反复地把被欺凌者作为攻击对象。

4.行为的不平衡性。欺凌者和受欺凌者之间力量对比不平衡,往往是以大欺小。而且欺凌行为与学生的年龄成反比,年龄越大,受欺凌的比例就会越少;此外,一般欺凌者比受欺凌者而言总是更强壮、更年长,低年级的学生易成为高年级学生的攻击对象。

5.行为的隐蔽性和难以判断性。一般来说,间接欺凌往往很难发现,而且实施欺凌行为一般会选择较为隐蔽的地方,因此家长和老师通常也很难判断学生是否受到欺凌。

6.行为的严重性和复杂性。在学生受伤害的行为中,属于校园欺凌的占62%,说明校园欺凌仍然是一个危害青少年的突出问题;有20%的学生认为到校上学是最可怕的事情,说明校园欺凌已经给部分学生造成了心理创伤。学生受到伤害后,一小部分学生非常软弱,不反抗、不报告,是受伤害严重的群体,需要马上救助。就调查的情况看,造成校园欺凌的原因,社会问题是明显的,学校问题和家庭问题也占一定比例。

二、校园欺凌行为的原因

(一)个人方面:

1、学生自身的心理、生理特点。现在大多学生是独生子女,家庭地位优越,时时、事事以自己为中心,不能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没有正确的是非观念,法制意识淡薄,面对不良影响经不住诱惑,容易被人拉拢利用。校园欺凌的实施者大多性格外向,控制欲强、表现欲强;情绪调节能力较低,出事急躁;普遍缺乏同情心。另外,从生理讲青少年学生正处于身体快速发育时期,他们精力充沛、体力旺盛,有足够的力量需要对外宣泄。另外,就被欺凌的学生而言,也有在性格方面的明显弱点。有些学生性格懦弱,逆来顺受,缺乏同学之间的灵活应对能力,有些学生性格孤僻,不合群,又对同学的言行过分敏感,这是被欺凌者主观方面的原因。

2、学生未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有许多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表现为:逃课、逃学,过早走上社会,结交社会不良人员;课余不能合理安排学习与休闲时间,四处游窜;自我约束与控制能力不够,头脑简单,感情冲动,做事不计后果等。这些不良习惯,往往是诱发欺凌行为的重要因素。

(二)家庭方面:

我对我们学校近几年来的校园欺凌行为的15名主体责任者进行了家庭状况调查分析,最后把他们的家庭归结为四种类型:

一是溺爱型,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不管孩子的要求是否合理,一律满足,对孩子的缺点错误无原则的容忍袒护,学生在学校犯错误受到老师批评,家长要到学校找个“说法”,导致孩子在学校都无人敢管。

二是暴力型,家长对孩子要求严格,但孩子稍有过失,轻则破口大骂,重则棍棒相加,孩子长期压抑,心理挫折感无法排解,家长的欺凌教给了孩子解决问题的方式—欺凌。

三是放任型,这样的家长对孩子不负责任,管不了孩子,放弃了对孩子的管理,他们的经典语言是“孩子交给学校了,你们爱怎么管就怎么管”。

四是失祜型,孩子父母或死亡、或离婚、或外出打工,孩子无人监护,衣食无着,行踪飘忽。

(三)、学校方面。主要表现在:

1、对学生缺乏必要的法制教育,虽然有的学校聘有法制副校长,但很少到校开展实质性的工作;有的学校也进行了遵纪守法教育,但只是停留在口头说教,或走走过场应付检查,师生法律意识淡薄。

2、学校一味地强调文化课成绩,而不注重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学生尤其是中小学生,正处在心理、思想以及价值观的转型时期,一些琐事与摩擦很容易让他们情绪失控,再加上学习的压力,他们往往丧失理智从而走向欺凌的歧途。

3、学校管理松懈,疏于做学生的思想工作,不能及时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使学生中的各种矛盾不能及时化解,容易导致校园暴力的发生。

4、极个别学校不能坚持依法治教,违法开除学生或随意把学生赶出校园,造成大批流浪学生,经常逗留在学校门口,寻衅滋事,造成校园欺凌。

(四)、社会方面。主要表现在:

1、暴力文化充斥社会,易于接受的形式和潜移默化的影响,给学生心灵埋下了暴力的种子。如今,暴力文化已成为现代文化生活中部分成年人不可缺少的享受,暴力文化的商品化使这种文化从内容到形式迅速泛滥,虽然我国有关青少年问题的法律一律禁止孩子接触暴力文化,但实际上没有可操作的限制性规定。暴力文化以其丰富多彩的形式和刺激诱人的情节很快占领了青少年市场,许多身心尚未成熟的在校学生,在影视文学作品、音像制品、小报小刊、电子游戏中,可以很方便地接触到暴力场面,由于缺乏有效的自制力,往往沉陷其中不能自拔。暴力影视节目能激起学生的好奇、模仿等心理反应,导致攻击和犯罪行为的产生;而一些带有色情内容的网站、书刊和影视,则易使青少年的心理受到严重摧残,成为他们走向堕落和产生欺凌倾向的诱因。

2、不良的社会风气对学生的影响,为校园欺凌提供了温床。改革开放不仅带来了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发展,也带来了不良的生活习气,社会上存在的哥们义气及帮派体系,为许多善恶不分的青少年效仿,他们拉帮结派、称兄道弟,依靠小团体的势力随意欺负学生,个别小帮派甚至和社会不良青年有关系,被社会青年所利用,强行向学生收取“保护费”,或索要钱物,不断扩大势力,形成有黑社会性质的团伙,不断在学生中制作暴力事件。另外,拜金主义和贪图享乐之风,也严重影响着青少年,学习的艰辛和枯燥,思想的脆弱和委靡,如果得不到很好的教育培养,他们极容易产生享乐思想,对金钱和财物过分追求和贪婪,他们对物质的贪欲和需求,很多时候表现在吃喝玩乐上,抽烟、喝酒、交朋友、上网聊天、听Mp3、看MTV,父母给的钱不够,就去借、去抢、去偷,并把主要目标锁定在容易得手而势单力薄的学生向上,导演一幕幕校园欺凌的悲剧。

三、校园欺凌行为的预防对策研究

(一)、对受欺凌者的心理训练

1、自信心训练 研究表明,缺乏自信的孩子容易卷入欺凌事件,所以要对经常陷入欺凌的学生进行自信心训练,练习步骤可以是:挺胸抬头;双眼平视;大胆注视对方的脸;大胆大声地叫出对方的名字;大声说出自己不愿意做的事;勇敢地对不合理的要求说不。这种练习要持续,并且要不断变换场景,让受训者形成习惯反应。

2、社交能力训练

研究表明,受欺凌者大多缺少朋友,经常形单影只,这使他们很容易成为欺凌对象,因此,对受欺凌者进行社交能力训练很有必要。一般包括: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和技巧,提高自身的涵养,克服害羞,战胜胆怯和恐惧,有效沟通等。

3.培养学生健全心理,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一个人的健康成长,心理健康是非常重要的方面,摆正心态,与人为善,接受他人,不孤立自己,自尊、自爱、自强,同时也要宽容、体谅、档案管理论文理解,这些都是减少欺凌现象的心理基础。只有在这个基础上,一个人才有可能更好地面对和适应纷繁复杂的社会。因此,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健全学生完善的人格,已刻不容缓。

4.进行必要挫折教育,提高学生抗挫能力。对于那些常遭欺凌的学生来说,心理上的弱势常常在遇到挫折(如:考试不如人,受老师批评,遭同学欺凌等)时,变得自卑自怜、排斥自我,心里常有“我不行”的感觉,对于这种学生应教育他们不自暴自弃,不放纵自我,不践踏自我,要坚韧、自信,面对挫折要越挫越奋。

(二)、增强对学生的爱心。陶行知先生曾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他认为教育就是爱的教育。具有欺凌倾向的学生跟家庭养育方式有很大关系。要么是父母离异,导致学生心理变态,性格怪僻;要么是习惯在家里当小公主或小王子,为所欲为,养成了过于自私的毛病。这两种教育方式,归根结底都是缺乏真正的爱的教育。所以,教师要以教书育人为己任,敞开胸怀,给这类学生更多的关爱。有了爱心,才能细心。很多欺凌事件的发生都有一个过程,例如,篮球场上的一次合理争抢就有可能引发争吵,如不及时制止,就会使冲突升级,甚至发展到群体斗殴。再如,一个性格内向的学生可能无人理会,也可能被人欺负,长期的压抑极有可能酿成悲剧。因此,教师要从细节入手,关注每一个有血有肉的个体,关注他们异常的变化,防微杜渐。有了爱心,才能耐心。转化问题学生非一朝一夕之事。在一个群体中,有欺凌倾向的学生往往就那么几个,教师要紧紧盯住这个目标,经常性地开展教育,言明利害,警钟长鸣,最大限度地减少欺凌事件的发生。

(三)、加强教育的改革与创新,坚持育人为本的原则,真正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进行教育教学理念的创新,进行教法、学法研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坚持尊重学生人格、发展学生特长、面向全体学生、促使全面发展的原则,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地学习,激发学生个体积极性和群体合作意识,运用现代化的教育手段,把知识与创新、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坚持有目的、有计划的法制教育,逐步形成学校依法治校、教师依法执教的教育机制。根据上级要求,设立法制教育办公室,确定专人负责学校法制教育工作,聘请学校法制副校长、法制教育辅导员定期对师生进行法制专题教育和法律咨询;结合校情对学生进行文明守纪教育和必要的法律知识教育,让学生知道校园欺凌是一种侵害行为、如何预防这种行为的发生使自己不受伤害,教育学生树立团结友爱、互助互信、互尊互谅的思想;提高教师的法律意识和依法执教的水平,使教师站在尊重学生人格和关心学生发展的高度教书育人,杜绝老师对学生侵害行为的发生。

(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虽然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多次强调要对学生进行多元化评价,不要以分数论英雄,但实际上,很多学校仍然在搞“应试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仅放在校舍改造和环境美化上,许多有意义的活动都被各种文化课挤占,使学生对校园失去认同感和归属感,校园欺凌问题隐藏在升学率和光荣榜背后“暗角”里。健康良好的校园文化能有效地唤起师生对校园的情感回归,促进学生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和追求。“孟母三迁”的典故,就说明了文化环境对人成长的作用。因此,学校要让校园生活弥漫着文化气息,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来吸引学生的兴趣,充实学生的生活,使学生对文化的心理渴求得到合理满足,让学生在集体活动中感受到群体的温暖。例如,开展普法教育活动,让学生知法懂法,对法律心怀敬畏;开展帮扶结对活动,让学生增加友爱互助的情感,把很多小摩擦消除在萌芽状态;举办“校园欺凌”图片展,引导学生从惨痛的事例中认识到校园欺凌事件的严重危害,增强反对校园欺凌的信念;开展“珍惜自我,珍惜他人”主题班会,使学生受到尊重生命、远离欺凌的教育。

(六)、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狠抓学生的日常化管理,建立问题学生的调查了解和跟踪教育机制。各班级要以班主任为主摸清学生实际情况,包括学习生活习惯、性格爱好、个性特长、家庭成员及家庭环境、与人相处及交友等,经做一日和尚撞一天钟有的放矢的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学校要严肃校纪、抓班风、树学风、重视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习惯的养成教育,从一件小事抓起、从学生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抓起,重点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学校要制定校园及周边的安全巡查制度,有专门机构和专人负责管理学校及周边安全工作,定期排查学校不安定因素、摸清学校有严重不良行为的学生和典型的问题学生、了解学生中比较容易极化的矛盾,化解学生之间的矛盾、跟踪教育严重不良行为及典型问题学生、排除学校不安定因素。

(七)架起学校、家庭、社会联系的桥梁,形成群防群治体系。学校除了定期召开学生家长会、互通情况、共同商议教育学生外,还要建立家校联系制度,制定“家校联系卡”,保持与学生家长经常性的沟通,及时反馈学生在家在校表现,以便学生出现反常情况引起大家注意,共同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防微杜渐,避免因出现思想问题未得到及时救治而酿成错误;学校要建好家长学校,聘请有关专业人士对学生家长进行教育引导,帮助他们掌握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提高家长的素质,共同探讨孩子教育成长中的问题,积极主动地配合学校搞好对子女的教育;学校还可以与公安部门结成警民共建单位,争取他们在治理校园周边环境上给予帮助和支持,严厉打击校外侵害学生的行为;学校也可通过政府,协调各部门依法对文化市场、游戏娱乐、网吧等场所进行进行不定时不定期的检查、治理和整顿,共筑堵死校园欺凌的铜墙铁壁,为学生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总之,要解决校园欺凌问题,教师必须积极采取有效措施,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让学生在和谐的环境中健康成长。参考文献: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上一篇:今天,我真快乐作文100字下一篇:中国人民安全生产法

付费复制
学术范例网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7.99元/篇

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复制权限
确定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