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中间业务发展建议(精选9篇)
1.银行中间业务发展建议 篇一
发展中间业务的发展的几点建议——基层网点的实践分析
一.引言
根据国际惯例,中间业务是指不在资产负债表内反映的,银行不动用或较少动用自己的资产,主要以中间人的身份替客户办理收付和其他委托事项,提供各类金融服务并收取手续费的业务。由于中间业务具有高收益,高附加值、低成本及低风险的优良特征,因此各国商业银行都将发展中间业务作为其实现收入与利润增长的重要来源。外资金融机构比如美国花旗银行的存贷业务带来的利润仅占其利润总额20%。而承诺、资信调查、企业信用等级评估、资产评估、个人财务顾问、远期外汇买卖、外汇期货、外汇期权等中间业务却为其带来了近80%的利润。银行收入结构的变化预示着世界各国商业银行的竞争将很大程度上围绕着中间业务展开。充分发展和拓展中间业务,从经营单一的金融产品到经营众多的金融商品,从管理货币为主到管理信息为主,从赚取利差为主到赚取服务费收入为主,将成为21世纪银行业发展的主要趋势,未来中间业务是向着投行,理财,金融租赁,资产托管,见证保证等多元化方向发展。
二.商业银行目前中间产品比较分析
由于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起步较晚,再加上分业经营的严格限制,中间业务收入主要集中在代理,结算等劳务性服务上,而很少提供代客理财,金融衍生工具业务,担保性业务,资信调查、资产评估、个人理财、期货期权以及衍生工具类等层次较高,为市场提供智力服务的中间业务等高层次,高风险智力型服务。
国有行的产品结构多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公共事业性项目倾斜,中间业务主要是集中在支付结算类,代理类,担保承诺等;股份制商业行由于其股权结构多样性,更多涉及银行结合管理学中的SWOT分析方法,农行发展中间业务的几个劣势:
1.产品结构集中在传统中间业务
基层网点可能涉及到的中间业务:企业年金,资产托管,第三方存管,贷记卡,转账电话,有效商户安装POS机,电子银行,代理基金与保险,其他业务,其主要集中在代理结算类,银行卡类等传统中间业务上,提供交易类,咨询顾问类等服务的比例较低
2.产品效益比较低,竞争力不足
1刘学玲:《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策略》,复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7年金融学
中间业务中主要收入还是依赖手续费收入,通过理财等增值服务收取佣金的创新型中间业务收入偏低。
三.发展中间业务的对策建议
第一,推出核心产品
产品营销首要的是品牌和口碑的建立,品牌定位能加强本行整体形象又能突出业务特色,其次是细分市场,建立多层次的营销渠道。核心服务是指那些可把农行与其他竞争对手相区分的具有专有性、异质性、不易模仿性的服务性产品和服务流程,因此,核心服务类产品市场竞争状况更有战略意义,它是各银行中间业务产品市场竞争的基础,对于满足消费者需求具有决定性作用。
1.理财产品业务
首先,实施市场细分化策略。针对公司客户.集中力量维系规模较大、年销售收入较高的公司客户,力争在此市场上形成竞争优势,拥有较大的市场份额;其次,通过与公司建立业务往来,进而在公司里发展个人客户。针对个人客户,先从中间业务中的个人理财及信用卡等创新业务寻求突破,为其提供财务顾问、金融衍生业务、投资银行、个人理财等高附加值业务,并逐渐对下游市场进行渗透。
其次,以个贷业务为平台,不断提高个人资产业务中高端客户对个人理财业务收入贡献度。充分利用好“个贷”在当地个人贷款业务市场品牌效应,以增加中间业务收入为目标,捆绑营销理财产品。
2.银行卡业务
贷记卡是基层网点经常碰到的一个营销产品,比较各大中资银行的贷记卡,市面上的信用卡免息期一般都在50天左右,审批额度的话,根据顾客的收入水平,农行的信用卡额度审查还是比较严格。除了一般的透支功能外,各大银行在自己的信用卡产品上还附加了很多的增值服务。最典型的积分兑换,优惠金,折扣等,很多银行都针对自己的信用卡顾客推出特色的活动。
例如招行信用卡针对不同的顾客层次,将自己的信用卡分为酒店航空系列,餐饮娱乐系列,爱车一族系列等等14个系列;每个系列都有签约的商户可以享受对应的折扣优惠。针对经常出差的顾客,推出携程网预订酒店,机票等返还10%的优惠金,而且能不时推出超值信用卡团购和积分兑换活动。
农行的一个竞争优势就是网点比较多,顾客还款比较方便,但在信用卡产品的增值服务方面缺乏自身的特色和竞争力。目前农行推出的几款信用卡,例如,携程旅行卡可以享受携程积分和信用卡积分双重积分,信用卡本身就是一个可以进行个性化设计的产品,可以在细分市场和顾客群的基础上推出更多类似的产品。例如区域性定位的信用卡像金穗城门卡也是具有地方特色的城区商户打折信用卡,这是农行与江东东网广告有限公司合作发行的联名信用卡,这类产品受制于地域限制,可以宁波地区宣传推介,扩大信用卡占有市场。
3.离柜业务平台
网上银行相对于传统银行网点的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成本竞争优势、差异性竞争优势、目标集聚型竞争优势、规模经济竞争优势等方面,网上银行的页面往往是各类理财产品营销的一个重要窗口。通过网上银行完成基金,银行理财产品的推介和交易,可以大大减少柜面压力,同时减少顾客的排队等待时间。
在营销方式上,除强调主动营销、上门营销外,也强调与其他产品的联动营销、捆绑营销。一是与个人业务捆绑营销,即发一张贷记卡、开一个基金账户、理财账户、保险账户,争取配一户个人网银、短信通;办理一笔个人消费贷款业务或住房按揭贷款,一律捆绑营销一户贷记卡、个人网银、短信通、电话银行,客户经理与网点要密切配合,联动营销。二是与公司业务捆绑营销,每开立一个对公账户,争取开一户企业网银,同时开通电话银行。对贷款企业一律要开通企业网银和电话银行。
在售后服务方面,成立售后服务小组,网点落实专人对转账电话客户造册,详细记载地址、联系电话等,简单故障排除的客户,提供上门服务。
虽然短信提醒不能为顾客提供资金增值服务,但是却是银行进行产品营销的一个良好平台。农行短信平台顾客普遍反应的一个问题是,信息提示延迟,很多时候根本就收不到信息提示。这个短信服务平台其实可以很好地进行开发,不仅仅提供顾客个人账户信息变动的情况,还可以提供各类理财产品,基金等产品信息。信息本身就是资源,很多时候,顾客的投资需求也是通过各种产品的推介引导而开发出来的,将各种信息通过不同的渠道传导给它们的受众,这些信息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特色服务定位,确立客户群体,根据其金融需求推介相应的产品。例如,对于日均存款或者定期存款达到要求的顾客,可以通过信息服务平台推介 信用卡或者贵宾卡,既能固定其存款,又可以进行进一步的其他理财产品的营销。
4.代理业务
随着2006年我国银行也全面对外资开放,分业经营的观念逐渐模糊化发展,银行,保险与基金证券等等股权结构中相互渗透到现象也越来越普遍,银行开展代理保险与基金等业务也是增加中间业务收入的一个良好渠道。
很多顾客对于保险与证券基金等产品都不甚了解,可以发挥网点的宣传优势,先了解顾客的资产状况,分流引导推介相应的代理产品。
第二,实行有进有退的发展策略
在发展中间业务过程中,要实行有退有进的发展策略。在大力拓展高效中间业务的同时,清理低效、无效中间业务。这类中间业务主要是代收水费、房租费、煤气费、电费、电话费、手机费、代发工资等,每月缴费时间集中,种类多、金额小、手续繁,一笔业务的时间较长,排长队现象难以避免,使一些正常的存取客户,特别是优质个人客户望而怯步,直接导致人员紧张,效益低下。此外还影响农行的声誉,因为这部分客户主要为城市居民,对银行优质服务要求严,投诉率较高。
第三,加强风险管理意识
中间业务的特点是风险较低,但并不意味着零风险,在快速发展中间业务的过程中,风险管理意思也应该随之增强。金融风险主要包括:操作风险,法律风险和信用风险,应该加强员工的风险意识,规避的各种操作风险,从源头上减少纠纷。
以网点代理保险业务为例,客户到网点办理2万定期的转存业务,柜员向其营销说,有一款比一年定期还好的储蓄,利息比定期高,在业务办理完毕后客户回家仔细查看资料,发现
是保险产品,之后要求退保。在业务操作流程中,主要暴露的问题是员工在营销过程中,没有充分告知并且释明代理产品的特征和性质,可能对顾客进行了误导宣传,对于产品的风险提示不够,或者作出了额外的承诺,这些不规范的业务操作往往是安全隐患,在员工技能培训过程中,应该重点防范。
四.结语
在银行经营模式从支付结算向资产管理的金融服务转型过程中,中间业务是银行利润的重要组成部分,银行要实现中间业务收入更多的要靠银行掌握的人才、技术和合理的运作,靠头脑和智慧,不能再是只有协议和收费,没有服务、收益和价值提升,否则就发展不好中间业务,而且会损害客户利益和银行市场信誉。本文主要结合基层网点在发展中间业务实践中的一些体验,提出要细分市场引导顾客需要,通过建立多元的营销与服务渠道从而推介多元化的中间业务产品。
2.银行中间业务发展建议 篇二
关键词:中间业务,股份制商业银行
一、引言
长期以来, 我国商业银行利润的主要来源都依赖于存贷款利差, 然而这种传统的收入结构正越来越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央行自2015 年10 月24 日起, 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 同时, 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 5 个百分点。这是自2014 年11 月以来, 央行第六次降息, 也是年内第三次“双降”。央行一再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 进一步促进了利率市场化的发展。银行为了争夺客户纷纷上浮其存款利率, 下调其贷款利率, 使得存贷款利差逐渐收窄。资本市场的发展, 使得企业更加注重直接融资。近期蓬勃发展的互联网金融也影响着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 在众多外部因素的冲击下, 商业银行应该加快其收入结构转型, 大力发展中间业务。
股份制商业银行是中国银行业的特色群体, 其多次充当银行业改革的“试验田”, 在银行业的改革浪潮中扮演重要角色, 因此, 研究其中间业务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中国人民银行在2001年6月21日发布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中将中间业务定义为“不构成商业银行表内资产、表内负债, 形成银行非利息收入的业务”。由于手续费及佣金收入是中间业务收入的主要来源, 所以本文着重研究商业银行的手续费及佣金收入。
二、股份制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稳步增长, 在营业收入中的占比也不断提高。本文以上市的8 家股份制银行为研究对象, 基于2012- 2014 年的年报数据进行中间业务发展现状的分析。8 家股份制商业银行近3 年来中间业务收入情况如表1 所示, 由表1 可以看出以下几点:
第一, 从总体趋势上看, 除兴业银行和华夏银行的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占营业收入比重在2013- 2014 年有所下滑外, 其余6 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占营业收入比重在2012- 2014 年都是逐年上升的, 且占比整体维持在10%- 30%之间, 虽然所占比重较小, 低于传统的资产负债业务收入, 但因其呈逐年上升趋势, 可见各银行均在积极发展中间业务。
第二, 从占比来看, 民生银行在2012- 2014 年, 其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占营业收入比重都是8 家上市股份制商业银行里最高的, 而浦发银行在2012、2013 年所占比重最低, 华夏银行在2014 年成为垫底。
第三, 从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的绝对数额上看, 招商银行从2012 年的197. 39 亿增长为2014 年的446. 96 亿, 增长了约250 亿, 是8 家银行里增长金额最多的, 华夏银行从2012 年的44. 44 亿增长为2014 年的76. 52 亿, 增长约32 亿, 是8 家银行里增长金额最少的, 这和资产规模, 网点数量, 银行声誉等有密切的关系。
三、股份制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中间业务收入结构不合理
虽然近年来中间业务收入稳步上升, 取得了量上的成果, 但是我们也应看到其结构上的问题。目前占中间业务收入比重绝大部分的仍是银行卡业务、结算业务、代理业务等传统的中间业务种类, 据2014 年年报显示, 有6 家银行的银行卡业务手续费收入、结算业务手续费收入和代理业务手续费收入之和占手续费及佣金收入的比重达到了40%以上, 其中, 光大银行高居榜首, 达到了60. 93%, 其次是民生银行和平安银行, 占比分别为57. 35%和57. 20%。而其他涉及金融衍生产品交易、投融资等具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中间业务收入所占比重仍然较少, 收入结构仍需改善。
(二) 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
虽然各家银行都在积极发展中间业务, 但其产品普遍存在同质化现象, 不具有竞争性。银行对产品创新的重视力度不够, 往往是一家银行开拓了某种产品, 其他银行也纷纷出现“克隆”产品, 这不仅不利于银行创新性的培养, 也不利于市场合理有效地竞争。复制与模仿始终不能成为银行的核心竞争力, 银行亟待提升其产品创新能力, 增强品牌效应。
(三) 高水平人才不够
中间业务是银行扩展其收入的重要领域, 而未来中间业务的竞争主要集中在目前涉猎还不够广、还不够深的需要高技术含量的中间业务上, 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目前, 中间业务所需的专业型人才还比较缺乏, 部分人员知识老化, 不能与时俱进, 无疑阻碍了中间业务的发展。以光大银行为例, 其2014年年报显示, 本科学历在员工中占有66.73%的比例, 而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仅占12.19%。兴业银行也存在相同的问题, 其2014年年报显示, 本科学历占有71.25%的比重, 研究生及以上教育程度所占比例为13.92%。由此可见, 发展中间业务所需的高素质、专业性强, 具有创新能力人才的缺口还是比较大的。
四、促进股份制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建议
(一) 加速金融产品创新, 实现差异化发展
商业银行要加速金融创新, 开发特色产品并逐渐在特色产品中创出口碑, 形成品牌优势。以理财业务为例, 虽然理财产品的发行数量在逐步增加, 但其普遍存在的“刚性兑付”和“隐性担保”问题不利于其风险控制, 应促进银行理财业务转型, 培养投资者的风险意识, 使理财业务向资产管理业务的本质发展。银行可通过个性定制化的方式改变其产品同质化的现象, 如针对高净值客户推出符合其需求的个性化理财产品等。银行可根据地域、客户类型分层次开发其产品, 以客户需求为导向, 细分市场, 设计出差异化, 有高附加值的产品。
(二) 拓展营销模式, 充分利用社交网络
传统的广告营销成本大, 效果不佳, 在如今的互联网时代, 充分利用新媒体资源, 不失为一个不错的选择。新媒体传递的信息量大且成本小, 传播速度快, 视觉感受良好。微信、微博不仅是年轻人的天下, 许多50、60 年龄层的用户也加入其中。银行应把握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机遇, 发展手机银行, 微信银行等产品, 并根据用户体验反馈持续优化, 树立品牌意识, 增强用户黏性, 拓展市场份额, 增强其市场话语权。若能成功利用互联网平台, 将取得投入少回报高的效果。
(三) 大力培养和引进专业型人才
商业银行可以从内部和外部扩充其专业型人才。从内部来说, 可以增加对员工的培训与考核, 让员工可以继续学习新的东西, 使其知识跟得上金融创新的步伐。对其培训可以采用多种形式, 如线上+ 线下模式, 即网络授课与专家讲座相结合的形式, 员工不仅可以通过网络自主学习, 还可以与专家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为了拥有良好的学习效果, 也要对员工的学习进行考核, 如在网络授课中, 可以随机设置一些问题, 学员只有正确回答了问题才可以继续听课, 以此来防止学员“听”着课, 人却不在电脑旁边的现象发生。总之, 对员工的培训与考核要杜绝一切形式主义, 真真正正地将工作落到实处, 体现其价值。从外部来说, 可以招聘具有金融专业背景的, 功底扎实的人才, 优化人才队伍, 并提出鼓励人才留下的政策, 如提供具有竞争力的薪酬, 解决外来人才在当地的住宿问题等等。
(四) 转变经营理念, 积极开拓新用户群
过去, 银行往往对高净值客户给予更高的关注, 而中小客户群体则备受“冷落”。如今, 在开放的金融环境和激烈的竞争大格局中, 资本市场的发展和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冲击无不蚕食着银行业的利润。银行不应将目光过分集中于高净值人群, 未来的竞争势必在于对资金小且分散但是数量庞大的中小客户的争夺上。银行不能固步自封, 应转变其经营理念, 拓展新的用户群体, 设计新的产品, 重视客户需求, 关注客户体验, 如在银行卡业务方面, 可以针对信用卡用户推出旅游、购物、医疗等不同主题的服务, 推广分期交易模式, 全方位满足用户的各种消费需求。
(五) 发挥好数据资源优势
数据是银行业的核心资产, 而银行业掌握了大量客户的信息数据。在大数据时代, 如果银行还只是传统地记录数据, 而不对其加工分析, 将注定被淘汰, 丧失其优势。银行利用大数据, 可以更加真实、准确、全面地掌握客户的信息, 从而降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风险。银行应利用大数据, 充分挖掘客户信息, 提高信用评级准确度, 分析客户的现有需求和潜在需求, 提供满足客户多元化需求的产品和服务, 以达到从“粗放营销”到“精准营销”的转型, 并且在服务质量上要力求优质。
参考文献
[1]陈胡青.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研究——基于2010-2011年我国14家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的分析[J].金融与经济, 2012, (6) :74-77.
[2]许林、陈香君.中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以国内某银行为例[J].国际金融, 2014, (11) :29-36.
[3]韩文丽、白磊.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产品创新及发展方向研究[J].西南金融, 2013, (7) :70-73.
[4]周艳明、吴慧珊、凤兰.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与创新路径研究——基于16家上市银行2009-2013年年报数据[J].现代管理科学, 2015, (2) :48-66.
[5]杨玲.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商贸, 2014, (7) :141-144.
[6]肖思智.浅议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基于13家上市商业银行2012年中期报告[J].海南金融, 2013, (6) :85-88.
3.银行中间业务发展建议 篇三
【关键词】私人银行;发展;建议
随着我国开放改革不断深入,经济保持持续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各种新的金融业务逐渐进入我国,特别是为富人提供专业服务的私人银行在我国得到进一步发展,为市民提供综合多元的金融产品。
一、私人银行发展现状
根据世界权威财富报告显示,2010年至2014年,我国私人财富规模已连续超越德、日两国,成为仅次于美国位于世界“老二”,百万富翁有237.8万个也是世界“老二”,报告预测,到2018年,我国私人财富增长82%达到40万亿美元,增幅全球第一。由于中国经济发展潜力巨大及富人快速增多,在本世界纪初,国外英、美、德和香港等顶尖级的老牌银行已预见到中国市场的潜力,抢滩布局私人银行业务,而本国的大国有银行凭借实力优势,先于其它中小银行开办此项业务。一些券商和第三方机构嗅觉到商机,也建立了类似私人银行业务的高端资产管理部门,一同来瓜分这个大蛋糕。
二、私人银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本世纪初私人银行陆续进入我国,由于此项业务发展历程较短,还处在发展中的初级阶段,目前中资银行所谓的私人银行业务实际上是VIP理财,未能真正体现私人银行的个性化金融服务。
1.专业人才资源开发薄弱
私人银行专业人才的业务素质、职业操守、资历等方面有很高要求,与普通银行理财有着很大的区别,如开大排档的小饮食到开大酒店转化,厨师的级数和厨艺直接影响酒店生存和发展。私人银行的专才一般要具备国际金融师、金融理财管理师、特许金融分析师等资格之一,而当前国内私人银行存在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难以招聘和培养出足够的专业人才。
2.富人对私人银行业务不了解,而且有所顾虑
由于国内私人银行业务发展在初级阶段,富人对其较为陌生,国内银行专业化理财综合能力未能达到令富人完全信任到全权委托的程度,国内富人理财一般较为稳重,不太愿意承受高风险投资。另外,一些富人不想露富,采用不张扬的理财方式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富人对私人银行认识和接受。
3.发展中将遇到法律屏障
当前国内私人银行业务发展中,仅有小数大国有银行取得私人银行经营牌照,其它银行和机构未领到牌照的也照样经营私人银行业务,这种情形出现法律地位问题还有待今后去明晰。另外,银监会规定了理财资金不能投资某些股权,而除此规定的范围内,其它投资范围就没有明确的规定,因此存在法律法规监管的缺位。
三、私人银行发展的对策
从我国经济发展趋势来看,富人领域将不断扩大,私人财富市场空间是广阔的,私人银行在国内作为新生事物,可借鉴国外先进管理模式和经验,但不能照搬,要结合国内的实际走自已特色的路。就之前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以下一些粗浅的对策思路。
1.开发和引进专业人才资源
目前国内私人银行发展所遇到的一大难题就是未能有足够的专业人才,要解决好人才问题要切实做好以下几点工作:一是要加强内部员工的培养,精选一批高学历、金融知识扎实、实际工作能力强的员工,有计划地组织参加专业培训学习,邀请国外专家对员工进行讲座,委派员工到国外进行专业培训,用“引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培养一批高素质理财师队伍。二是要鼓励员工积极考取金融理财管理师、特许金融分析师、国际金融师等层次资格,对考取这些资格证的所产生费用给予按比例报销或全部报销,对上述考取人员在经济待遇上给予提高。三是必要时可直接引进国外专业水平高、富有实线经验的专才,以带动国内私人很行业务发展。总言之,想方设法培养专业金融人才是发展国内私人银行当务之急。
2.做好市场调研,制定营销策略
通过高端客户领域市场调查,对客户进行分门别类,讲究营销技巧,理会客户心理,根据客户的需求,“量体裁衣”提供专门一揽子金融服务。例如近几年来,我国物价指数有所上升,通货膨胀概率预期增加,一些富人便选择离岸理财来使自已的资产保值和增值,一些富裕地区如珠三角、长三角等地的中小银行看准这个机会,按个人的需求设计专门买卖国外债券和套期保值的产品。经有关调查数据显示,此类理财取得很好效果。
3.加强体制的创新和法规建设
当前,我国金融体制还是实施分业经营模式,私人银行业务进一步发展将会超出法规、体制所允许的范围,私人银行的一揽子金融服务的业务范围涉及面较为广阔,分业经营容易把私人银行的产品和业务捆绑在笼子里,难以满足富人客户的需求。建议分业经营模式转变为混业经营模式,以促进金融服务的综合化、多样化。
参考文献:
[1]丁丁.我国发展私人银行业务面临的问题及对策.中国人民大学
[2]徐永.私人银行艰难探路.21世纪经济报道,2011年1月
[3]于亦.本土私人银行业务的缺憾及建议[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0(12):52-55
[4]杨林,颜金林.我国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的SWOT分析[J].市场经济与价格,2010(03):39-44.
作者简介:
4.银行中间业务发展建议 篇四
近年来,我国许多商业银行纷纷启动或筹划新一代核心业务系统建设,希望从技术上为后续的业务发展和经营转型奠定基础。同时,很多银行为了加速与国际同业接轨的步伐,大胆引进吸收国外成熟的核心系统产品,或者在此基础上加以本土化改造。
一、商业银行新一代核心业务系统建设现状
商业银行核心业务系统的发展是由我国金融业的改革发展带来的整体经济金融环境的变化和信息技术进步革新共同驱动的。早期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为存款、贷款,此时商业银行核心业务系统建设处于电子化业务处理阶段。随着我国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推进,传统的存贷业务不能满足商业银行发展的需求,银行业务逐步向以支付为代表的便捷金融服务方向发展,商业银行核心业务系统建设向网络化与集中化方面发展。随着金融业发展和改革的深入,商业银行业务逐步向国际化、综合化、特色化方向发展,商业银行核心业务系统建设通常采用参数化、松耦合等方式满足产品快速创新、业务流程再造、新业务领域拓展、全面风险管理等需要。
随着银行业务发展对信息科技系统的依赖程度日益增加,我国商业银行信息科技系统的业务功能范围也从80年代初的简单电子记账,扩大到如今的账务处理、业务流程自动化、客户营销支持、报表统计分析、风险管控、外部监管、办公自动化及内部管理等内容,几乎覆盖了银行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而核心业务系统的定位主要是进行账务处理,提供账户管理功能和与账户相关的交易处理和批量处理功能,是支撑银行业务运营的关键,也是银行信息科技系统的核心。近年来,为适应金融发展改革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为满足不断增长业务规模与不断发展变化的业务需求,我国大中型银行逐步开展核心业务系统的建设与改造工作,实现了数据全国集中,银行的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在技术层面都有了比较现实、比较稳健的支撑。
1996年至2008年,中国工商银行先后完成第二代和第三代核心业务系统(NOVA)建设。2008年中国工商银行启动第四代核心业务系统(NOVA+)建设,该系统将实现客户信息整合与共享,实现对客户星级评价和差异化服务,支持国际化和综合化发展的需要。
2006年,中国农业银行完成全国集中核心业务系统——综合业务系统,形成了一体化运行体系。2009年,中国农业银行实施了新一代核心业务系统(BoEing)的建设工作,构建功能更加丰富灵活的产品服务创新体系,以适应中国农业银行在业务经营、内部管理、外部监管的需要,为实施蓝海战略提供技术源动力。2009年10月,中国银行新一代核心业务系统(BANCS)在试点行成功投产,后续开始逐步推广,按计划在今年完成全国的投产。中国银行核心业务系统按照“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模式,将分散在各应用系统中的客户信息进行整合,实现全行客户信息的统一管理,具备按客户差异定价、区别产品、差别服务的能力。2000年,中国建设银行核心业务系统在上海上线,至2005年逐步完成数据集中。除客户视图和总账之外,中国建设银行核心业务系统目前涵盖了存款、公司贷款和支付结算的所有处理环节,同时为许多新兴业务和产品提供了账务处理、账户管理、会计核算、对外支付清算等基础设施服务。2010年,中国建设银行以流程建模和数据建模为起点,开展新一代核心业务系统建设。
2006年8月,交通银行核心业务系统实现了由分散在全国各地的近百个数据中心分布式业务处理系统向全行集中业务系统转换的质的飞跃。2008年3月,交通银行成功完成海外分行的系统迁移,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球业务托管,成为国内首家实现境内外一体运营的商业银行。2010年交通银行启动新一代核心业务系统建设。
此外,2002年开始建设以面向业务处理、数据处理集中为特征的第二代核心业务系统建设,2008年在招商银行全行上线。2011年,招商银行启动第三代核心业务系统的规划,其总体策略为以架构为驱动,面向服务、提升管理、整合流程。不难发现,在银行核心业务系统进入数据大集中阶段后,各家银行对未来核心业务系统建设和改造有诸多共性的特点,更加强调以客户为中心,在行内统一客户视图,满足客户个性化金融服务需求;更加强调产品快速开发能力,通过灵活技术应用架构设计,提升对市场需求响应速度;更加重视业务模型和数据模型,以适应金融发展改革带来的精细化经营管理需求。当然,各商业银行核心业务系统的差异性较大,其业务范围、设计理念、技术路线和建设方式各有不同。各行的业务连续性、IT治理能力、信息安全保障水平也有所不同。
二、国内外商业银行新一代核心业务系统的主要差异
(一)组织架构不同。目前,国内银行体制基本还是总分体制,对应这种体制的传统的核心系统一般有以下几个特点:总行为行政管理机构,是成本中心;各分支机构几乎全部是利润中心,须各自独立核算,独立出报表;全行缺乏统一资金管理、统一产品开发、统一风险管理、统一品牌经营的迫切要求,系统开发之初也基本没有在相关数据采集和信息提供方面做出相应设计。而国外银行通常按照产品线或者客户类别设置业务条线,总行是产品生产、创新和业务数据处理的运营中心;分行则主要作为分销渠道,负责地区客户服务以及为总行的产品创新提供市场信息。国外银行的组织架构大多属于“前、中、后”台一体化的事业部制(即流程银行)。与此相对应,国外核心系统在设计规划上具有两大特点:分支机构为营销中心,非利润中心,不需要单独出会计报表;按照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设计系统的纵向架构,按照大会计和总行一本账的理念设计系统的横向架构。
(二)清算方式不同。目前国内银行传统的核心业务系统大多采用四级机构,三级清算的模式,即总行、分行(一级分行、二级分行)、支行和网点4层机构设置,总行负责各分行之间的清算,分行负责辖内各支行之间的清算,支行负责其下属网点之间的清算,概括起来就是“层层分账”:分行在总行设立头寸账户,支行在其上级分行开立头寸账户,网点在其上属支行开立头寸账户,本机构内不同分行和不同支行之间相互的资金占用需要计息和付息。而国外的核心业务系统一般采用扁平化的“零级清算”的会计核算方式,即“全行一本账”:支行在总行直接开立上存资金户,本机构内各支行或营业网点之间的资金不存在占用问题,也不需要付息。分行作为管理机构,可以在分行层次汇总其辖内支行的头寸并在报表中体现,但不单独设立资金头寸账户。后者的优势在于减少了准备金及往来账户的设置,减化了银行内部账户和内部资金清算的管理路径。
(三)会计体系不同。国内外核心业务系统在总账设置方面的差异主要在于两者使用会计体系的不同。国内银行目前对总账的理解通常只是记录相应的账务数据以满足报表统计等业务要求的各种科目的总括记录,采用的是财务会计体系。而国外先进总账系统是银行的集中账务处理系统,可以全面反映银行的财务状况和赢利水平,能够自动汇总核心业务系统的数据进行账务核算,其会计体系是管理会计体系。后者的优势在于可以更灵活的满足科目体系的变更和多层面的监管要求,同时提升银行精细化管理能力。
三、商业银行新一代核心业务系统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一)从“以账户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转变。新一代核心业务系统应该建立在以客户为中心的基础之上,即通过客户信息把客户的相关账户和交易信息归集在一起,也包括根据客户间的关系进行归集(如:针对集团客户可归集下辖各子公司的账户和交易信息),方便全面了解客户的信用情况,以利于信用风险管控;同时,便于银行全方位采集、保存和使用客户信息,为实现客户关系管理奠定基础。
(二)以参数化、模块化为基础的新产品支持能力。与国内传统的核心业务系统以会计科目作为账户的主要属性不同,新一代核心业务系统以产品作为账户的主要属性(包括产品类别、期限、利率、汇率、税率、费率等),由于可以通过简单的参数配置来设定这些属性的值,因此产品创新的时间大大缩短,新产品账务处理出错的概率大大减小。
(三)多渠道的业务整合能力。新一代核心系统为不同的交易渠道(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电话银行、自助银行)或其他外围系统提供完整流畅的交易支持,实现多渠道账户的统一管理和账务处理,在保证会计核算的准确性和完整性的同时,提升一致性的客户体验也是未来渠道整合的方向。
(四)适应国际化发展的需要。新一代核心系统应建立和完善境外一体化的处理机制,满足多语言、多时区、多币种、多监管的要求,以支持越来越多的国内银行走出国门,在全球范围内设立境外机构等系统整合的需要,同时全面提升境外机构的业务处理能力和风险控制水平。
(五)支持作业集中处理。新一代核心业务系统应支持集中式作业和前、中、后台分离的支付流程,除了可以减轻银行柜员的会计核算工作和日末结账手续,缩短业务操作时间之外,还可以加强后台专业化集中处理和审批,并通过集约化管理,提高业务处理效率,有效防范业务风险。
(六)交易与核算相分离。新一代核心业务系统应将交易与核算相分离,即核心系统只需要完成借贷关系的简单记录,至于会计报表折算或损益计算都可以由后台专业系统负责,这样可以提高为客户服务的效率。此外,交易和核算分离后,可以避免因内部核算的规则或要求发生变化,导致正常的业务处理流程、内部账务和客户服务受到影响;另一方面,将核算规则从代码中脱离出来,也使业务人员能根据业务场景模型配置核算规则,使关键业务核算规则的调整不需要通过重新开发,有利于实现新业务的快速上线。
(七)提供全流程的风险控制。新一代核心业务系统应对操作风险、客户风险、交易风险在业务处理过程中进行有效管理和识别,在业务处理的各个环节支持多层级授权、身份识别等风险控制手段。
(八)具有灵活的分析和报告能力。新一代核心业务系统提供的账户信息和交易信息在国内传统系统的会计科目、机构等维度上增加了客户(涵盖客户类别、行业、区域、集团等维度)、产品(涵盖子产品类别、币种、期限、利率类别、汇率类别等维度)和利润中心等维度,从而为后台的经营分析及管理决策提供多维度的基础数据,并针对特殊用户提供综合分析报告和监管报表支持。
四、商业银行新一代核心业务的监管措施及建议
(一)进一步加强监管指引和制度督导。新一代核心业务这种系统的构建会给银行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也会面临很多的挑战与风险。具体可能出现的风险可以分为两个类型:技术相关风险和组织流程变化引起的风险。因此,对于我国的商业银行来说,有必要对这些可能出现的挑战与风险进行详细而恰当的分析,并且制定出有针对性的风险防范措施,用详细而严格的监管法规来确保核心业务系统的实施能够顺利地进行。现有的信息科技监管法规和制度缺乏对商业银行核心业务系统建设标准及安全规范的专项要求和指导。建议监管部门出台针对商业银行核心业务系统建设的监管制度,来进行信息化变革,构建“后发优势”以实现“跨越式发展”,使核心业务系统建设和监管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不断完善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从而提升我国商业银行在全球市场的核心竞争能力。
(二)积极组织银行机构加强经验交流。目前,国内大多数商业银行的核心业务系统,究其本质还是属于面向账户的交易系统,并不是面向客户的金融产品经营系统。在银行业金融机构中存在着合规失效的弊端,同时相关操作流程和内部管理规章制度也存在有章不循、长期不执行的现象,这些都将导致银行内部相互制衡的机制难以发挥出有效作用,也必将给商业银行业造成严重的资金损失。想要彻彻底底解决上述的弊端,其根本出路,必须对目前的银行模式进行再造,从部门银行转型构建为流程银行。所谓的流程银行是指通过重新构造银行的业务流程、组织流程、管理流程以及文化理念,颠覆性地改造部门银行模式并使其彻底地脱胎换骨,由此形成的以流程为核心的全新的银行模式。构建符合我国基本国情和适应本地化银行核心业务系统,是支撑流程自动化的技术平台,也是流程银行的科技基础。由于新一代核心业务系统的建设标准和建设方式尚未在业内达成共识,各个正在实施核心业务系统建设的商业银行大多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各级监管部门将以信息科技联席会为平台载体,积极组织银行业金融机构和业内厂商针对相关建设经验进行交流,取长补短,为商业银行提供有价值的经验借鉴。
5.银行中间业务发展建议 篇五
银行违规为无真实贸易背景的票据办理贴现危害很大,不仅会造成国家宏观调控的困难,还会给贴现银行带来巨大的风险。
引发操作风险的因素
伪造欺诈是外部因素。企业或已注销税务登记,或为小规模纳税人,不具备购领、开具增值税发票资格,提供的增值税发票系伪造,无真实的贸易背景。部分贴现资金转入投资公司或房地产公司,有的还流入股市,没有用于生产,甚至引发经济犯罪。
银行员工违规操作是主要因素。表现为贴现执行利率低于央行法定利率标准;只注重银行承兑汇票真伪的审核,未核对增值税发票、合同原件,忽略对贸易背景真实性的审查;忽略对票据贴现申请人和出票人财务状况的审查;基础资料不全,缺少贴现申请书、协议书、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贷款卡、公司章程等;一些员工素质不高,在存在大量疑点的情况下仍照常办理业务。法规制度、考核机制不完善是助推因素。一些银行未按照《商业银行授权、授信管理暂行办法》等要求将票据贴现业务纳入统一的授信制度中、对票据贴现的单一法人客户确定最高授信额度;《票据法》等现有的票据管理法规等已难以适应市场的发展和检查的需要,部分文件已不能作为检查票据业务的依据,对票据行为的约束不强;银行采取考核与完成任务挂钩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向钱看”的风气,利益驱动使少数员工为了一时的业绩和利益不惜采取违规经营的行为。
产生问题的原因
从承兑银行角度看,一是银行承兑汇票表外核算,不占用贷款规模,各家银行在计划内可以大量出票;二是企业办理票据业务要交一定比例的保证金,会产生派生存款;三是签出承兑汇票银行收取手续费,可以增加中间业务收入,各行在完成存款任务和中间业务收入的压力下,签票意愿强烈。从贴现银行角度看,一是调控信贷规模,银行的信贷规模超常增长时,票据业务的高流动性可起到一个蓄水池的功能,新增贷款不可能短时间放款时,用贴现调控规模,通过卖出手中票据达到平衡;二是优化信贷结构。银行承兑汇票由银行信誉做担保,各行将票据资产视为优质资产;三是增加效益。由于直贴与转贴存在利差,贴现行无论是持票还是转卖都盈利,由于票据的安全性、流动性和效益性都很强,大力发展票据业务已经成为金融机构的共识。
从企业的角度看,贴现率低于贷款利率,企业从财务成本角度出发,偏爱银行承兑汇票;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企业由于对金融产品的熟悉,尤其喜爱银行承兑汇票结算;一度较低的贴现率客观上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为企业套利提供了客观条件,除去贴息后,存入银行企业可以赚钱,企业开票有利可图。
防范操作风险是关键
一是要注重操作风险评估和控制,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应对规章制度、业务系统以及外部监管政策、宏观经济政策、产业政策等外部环境进行持续的风险识别与评估;对分支机构进行充分、及时的风险预警;查找各业务条线的风险点或风险管理薄弱点,确定可能存在操作风险的环节。
二是对操作风险进行监测。主要是选择具有前瞻性的关键风险指标预测操作风险的变化趋势,实施动态管理。关键风险指标至少应包括关键岗位人员轮岗率、强制休假率、持证上岗率、流失率、企业对账单有效回收率、客户有效投诉率、内控问题整改率等。总行风险管理部门在一定时间内建立起某些关键风险指标波动的区间、中间值或门槛值,定期进行趋势分析,并将分析结果向高级管理层报告;对持续不满意的关键风险指标,风险管理部门需要进行现场调查或对分支机构进行操作风险提示。
三是对操作风险进行量化。量化管理的短期目标是实施基本指标法。将来实施巴塞尔新资本[3.45%]协议,以高级计量法测算操作风险资本金,银行至少要有3年至5年的历史基础数据。可逐步积累操作风险损失事件历史数据,按照业务环节、岗位、金额、时间等不同维度搜集并记录本行及他行发生的操作风险损失事件,形成操作风险数据库,为将来的操作风险量化管理工作奠定数据基础。
四是对操作风险实施控制。加强人员管理,对违法违规责任人进行严格的问责,对操作风险管理好的给予奖励和表扬。完善规章制度,定期评估现有规章制度的有效性,不适应的要及时修订;操作风险管理措施应考虑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特征而进行适当的区别化、差异化管理;分支机构制定管理办法或操作规程,必须及时向总行专业管理部门备案,由总行评估其合规性与有效性;对分支行操作风险易发点进行持续风险评估和合规检查,建立案件防范长效机制。
五是对操作风险及时报告。在报告路线上,对分支行发生的重大操作风险事件,应按照规定的报告时限同时报告上级风险管理部门和本级机构负责人。建立操作风险管理报告制度,风险管理部门每年向董事会或高管层报告全行操作风险管理情况,为制定操作风险管理政策提供依据。
6.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调研思考 篇六
务的三大支柱。目前,商业银行已经由争夺以存贷款业务为特征的传统业务领域转向争夺以中间业务为特征的现代业务领域。
一、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商业银行摆脱经营困境,提高盈利能力
我国已建立起了一个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以10余家新兴股份制商业银行和近100家城市商业银行为两翼的现代商业银行体系,业内竞争日趋激烈,且20世纪90年初建立的证券市场分流了部分银行资金来源和贷款融资需求,同时,银行负债成本居高不下,资产质量下降,银行授信风险普遍增加,银行经营面临较大困难。因此,商业银行必须在注重传统资产负债表内业务的同时,尽快发展中间业务,以求在努力减少经营风险的同时,寻找银行利润新的增长点,从而减低经营风险,提高赢利能力。
(二)有利于加快与国际接轨的步伐,参与国际竞争
随着我国加入wto,实力雄厚的外资银行将与中资银行处于同一起跑线上开展竞争。短期内中资银行传统存贷业务不会受到太大冲击,所以竞争的重点就落在了风险小收益高的中间业务上。外资银行中间业务起步早,服务品种和经营管理的能力已相对成熟,它必将通过提供多样化的中间业务服务,来争取稳定的客户,促进其传统资产负债业务的发展,并从中赢得巨大利润。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缓慢、种类少、服务面窄、市场占有量小、收益比重低,与发达国家商业银行存在较大差距。因此,随着金融业开放步伐的加快,能否在中间业务激烈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关系到能否在全球金融一体化的格局中生存和发展。
(三)有利于化解风险,提高银行市场形象
随着金融业竞争的不断加剧,商业银行的单一业务结构使得获利能力降低,银行经营风险也不断增加。而中间业务主要利用银行现有技术、装备、人员、网点和信息开展各种业务,一般不需要增加太多的额外投入,具有投资少、见效快、风险小、收益高的特点,与一般的资产负债业务相比,其风险系数要小得多。因此,为了增加收益,必须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同时,中间业务的开展,能够使银行为更多的客户提供更全面的金融服务,这不仅是其实力的象征,也是其服务社会的体现。随着服务结构的改善和服务范围的扩大,有利于塑造并推广自身的市场形象,取得广大客户的信任。
(四)有利于满足中小企业和居民的投资需求,促进经济发展
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与结构调整及进出口贸易迅猛发展,带来社会资金流速的加快和流量的增加,为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创造了条件;同时,随着中小企业和私营企业的发展壮大、居民收入的不断提高,增加了对诸如投资理财、信息咨询、财务顾问等方面的需求,为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发展中间业务提供了基础。所以,充分发展这些中间业务有利于满足中小企业和居民的投资需求,促进经济、国际贸易的进一步发展。
二、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现状
(一)中间业务开展的范围窄、层次低,覆盖面不均衡。中间业务是一项范围广、跨度大的系统化服务项目。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大多是起步较早、操作简单、科技含量低的传统品种,如结算、一般性代理、信用卡业务等。对中间业务缺乏内涵式开拓,即较少开拓经营深度,提高经营要素的质量,银行很少能利用其经济金融信息、银行技术和金融人才等软件优势来充当客户的财务和投资顾问,代客理财,为企业兼并、重组、收购提供项目融资等高层次的服务。
2007年包头辖区商业银行中间业务量(万元)
国内支付结算业务
国际支付结算业务(外汇)
银行卡
业务
代理
业务
担保及
承诺业务
交易类
业务
(外汇)
托管
业务
其他
89060757
1446396
1786440
5274372
4616644
2877
3236099
8652269
从表中可以看出,包头辖区各金融机构开展的中间业务主要有:国内支付业务结算、银行卡业务、代理业务,这三项业务收入占全部中间业务收入的80%--90%左右;而国际支付结算业务、担保及承诺业务及交易类业务、托管业务等收入仅占全部代理业务收入的8%--10%左右,传统的中间业务品种仍占主要地位。
(二)中间业务定价政策不完善。人民银行及有关部门未对中间业务收费标准进行系统、明确的规范,对中间业务的收费行为缺乏统一的、明确的刚性约束。一方面缺乏具体的操作规范,规定不具体,太笼统,可操作性差;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对中间业务没有自主定价权,没有形成市场定价机制。
(三)中间业务发展效益低下,缺乏积极发展的意识。中间业务
是以为社会提供各类金融服务并收取一定手续费为目的的金融服务业务,但由于受传统银行经营观念的束缚及客户金融意识较弱等原因的影响,对中间业务没有合理的定位和规定,缺乏足够的认识。加之广大客户对银行收取手续费缺乏认识,大部分中间业务成为银行的无偿服务,不讲价格,不计成本,致使银行信用价值扭曲错位。仅作为一种争取存款的手段,使中间业务的应得收入流失,不能产生效益,挫伤各银行开办中间业务的积极性。以包商银行为例:2007年建设银行包头分行中间业务收入占全年业务收入的9.8%,包商银行中间业务收入仅占全年业务收入的3%。
(四)缺乏开展中间业务的专业人才、复合型人才,且无人才培育和管理的专门机构。中间业务是商业银行的知识密集型产业,具有集人才、技术、网络和信息于一体的特征,是金融业的高技术产业。它需要一大批既懂专业知识,又懂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我国商业银行上述人才普遍缺乏,也没有专门的人才培育机构。
(五)经营观念陈旧,市场营销手段落后。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将中间业务作为拓展低成本存款的手段来看待,中间业务无论在业务品种的开发还是市场营销管理方面,均缺乏总体的经营发展目标和规划。体现在银行一些中间业务的开展方面,有的是被动发展,有些则是国家行政指令和政策倾斜的产物,如代理国债、政策性银行业务等。没有把中间业务作为利润的增长点来看待。因此,对中间业务的市场宣传和营销管理缺乏有效的手段措施,造成一方面银行推出的部分中间业务客户不了解,另一方面客户需要的产品银行又不能提供,限制了中间业务的发展。
(六)运作不规范,缺乏完整系统的科学管理。目前,国内大多数商业银行没有专门机构对中间业务的开发、运作进行系统管理,缺乏长远规划、协调与配合。在运作中,大部分商业银行仅限于下达中间业务完成计划,而对如何加强中间业务发展的组织,提高发展水平,还没有一套完善的管理办法和切实可行的操作程序,在人力、物力、财力上投入不足,常常使基层行在中间业务市场开拓中处于被动局面。此外,中间业务的管理模式还大多是一种分割式模式,中间业务管理工作分别由不同的部门完成。这种分散化的管理,而且各个部门往往是采取不同的经营管理方法,采取不同的考核目标和激励措施,这既不利于信息沟通,又不利于提高管理效率,也不利于形成规模效应,整体推进中间业务的发展。
三、加快中间业务发展的对策
(一)优化人才结构。人才是竞争的核心与关键,中间业务面临着国内外各商业银行的激烈竞争和严峻挑战。首先,商业银行要抓紧培育新型的金融人才,使从事中间业务人员的知识全面化、科学化、精通化。加强对现有员工进行在岗教育培训,提高业务素质,培养和造就一批专业型的综合人才。其次,要建立一种良好的进人、用人和责任机制,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员工积极性和能动性。
(二)树立效益观念。商业银行要做到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以效益为目的,建立健全中间业务的运作程序和管理考核制度,充分发挥各部门的职能作用。要把目光紧盯市场,推行和强化营销,为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夯实现有的市场基础。要摒弃过去那种盲目追求总量扩张、只注重外延发展的粗放型经营观念,在注重外延合理扩张的同时,更要注重内涵的有效发展。使投入、规模、质量这些综合指标切实与自身整体效益紧密挂起钩来,以确立合乎现代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路子和模式。
(三)加强监管,鼓励和支持银行开展中间业务。中间业务的快速发展,已给监管带来了新的课题和挑战。银行监管部门必须加强监管的主动性,把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开展与加强监管有机地结合起来,加强统筹研究,减少无序竞争,引导各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良性发展,达到有效化解各种风险的目的。
(四)规范银行内部管理,优化中间业务管理部门。各商业银行应根据实际情况,对现有中间业务管理部门进行整合与再造,建立专门机构对中间业务进行集中管理,统一负责制定中间业务的管理制度、办法和操作规程,负责全行中间业务品种的研究、开发、设计和推广,对中间业务进行日常的管理与协调,保障中间业务稳步健康的发展。
(五)成立中间业务管理、决策机构,要按市场导向重新考虑内部职能机构的设置,从上到下建立独立的中间业务管理组织机构,打破以存贷款为中心,以产品来设置职能部门的旧框架,并且根据自身发展实际,负责全行的发展战略经营规划,制订明确的中间业务发展规划,定期督导、考核、奖惩中间业务的经营状况,协调各部门关系,搞好市场调查,积极为推行。
7.银行中间业务发展建议 篇七
一、银行理财产品业务发展及风险情况
(一)银行理财产品业务发展情况
农业银行嵩明县支行十分重视银行理财产品的营销和风险的管理,几年来银行理财产品发展较好。从他们的统计数据看,2011年各类银行理财产品累计销售3.028亿元,2012年1至3月份销售理财产品1.5亿元,年化收益率在1.55%到4.5%之间。建设银行嵩明县支行近几年理财产品也得到快速发展,2011年各类银行理财产品累计销售2000万元,2012年1至4月份销售理财产品966万元。
(二)银行理财产品风险管控情况
农业银行嵩明县支行和建设银行嵩明县支行在销售银行理财产品时,十分重视风险的管控。根据某一类理财产品的风险情况给客户进行提示,将理财产品可能存在的风险明白告知客户。如农业银行嵩明县支行销售的“金钥匙。汇利丰”2011年第42期人民币理财产品,此理财产品是245天保本固定收益型理财产品,投资者可实现年化收益率3.6%。在产品说明书中,有产品风险提示、产品特别提示、产品风险等级图标及说明。风险提示的主要内容有:认购风险、政策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信息传递风险、募集失败风险、再投资/提前终止风险、不可抗力风险。明白告知投资人,理财产品存在各种风险,不被视为一般储蓄存款的替代产品,要求投资者认真阅读理财产品说明书及相关文本,充分认识投资风险,谨慎投资。在产品特别提示中,银行理财产品销售人员必须做到,投资者在正式签署《协议》和产品说明书之前,仔细阅读理财产品风险提示和特别提示的内容,还要仔细阅读全面了解理财产品说明书的全部内容。投资者签署《协议》和理财产品说明书,并将资金委托给银行运作是投资者在进行独立、审慎判断之后所作出的符合本人意愿的决定。理财产品风险等级主要分为低、中低、中、中高、高,对某一个理财产品就用图标标示出具体的风险等级,便于投资者认识风险和作出判断。建设银行嵩明县支行在风险等级标示上主要是用灯盏来标示,“一盏灯”为风险等级最低,灯盏的数量越多风险等级就越高,这样标示风险等级更形象,更便于投资者理解和把握。调研中,两个行都有一个共同反映,到目前为止,所销售的各类银行理财产品还未出现过风险。
二、思考和建议
(一)管控风险,促进银行理财业务健康发展
管控好理财产品业务发展中的风险是银行的一项长期工作。在调查中,我们发现,银行之所以热衷于发展理财产品,除拓展银行的中间业务收益等因素,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发挥“揽储”的功能。由于央行连续降息,并且还增大了金融机构存款利率上浮的空间。正因为这样,银行在理财产品的发展上,注重短期、超短期且收益率不低的理财产品的发展。有专业人士认为,降息对银行理财市场的影响会逐渐显现,再者,质疑银行理财产品偏离了理财的本源,成为银行“揽储”的工具,这一方面反映出银行抓存款的紧迫性,同时也预示着存在风险的可能性。
在经济增长趋缓的背景下,相对于银行存贷款增长乏力,近年来银行利润新增长点大多放在发展中间业务上,尽管有专家预计,受经济增长、货币政策、监管等多重因素的综合影响,银行的中间业务增长将面临着增速明显回落的境况,手续费收入对银行盈利增长的贡献度将会显著下降。但也有专家称,现阶段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仍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利率市场化改革实质性的推进,直接融资加快发展,资产证券化试点,为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实质推进,将显著提高中间业务在银行经营中的重要性,加速银行转型步伐。还有的专家认为,银行将会紧紧抓住中间业务发展的新机遇,预计未来银行中间业务整体上仍将呈平稳发展态势。同时,服从于转型,未来中间业务发展将更加依靠服务、创新和管理驱动,并将更加注重有效服务实体经济。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推进势必将改变银行业以往以坐吃存贷款利差为主的盈利模式,并迫使银行加大中间业务的拓展,尤其银行理财产品的发展会更加迅猛。
尽管我们调研的两家支行在销售银行理财产品过程中都未出现过风险。但随着银行理财产品的快速发展,出现风险的可能性依然存在,影响银行业务稳健经营、影响区域金融稳定的因素依然存在。
(二)选好产品,竭诚为投资者服务
要有选择地发展银行理财产品。县域银行业要根据本地区经济金融发展的实际,多作理财市场方面的调查研究,了解投资者的需求,有选择地发展银行理财产品业务。在选择理财产品时,既要考虑到满足不同投资者的需求,也要考虑到风险的防范。对于不满足于储蓄利率,又不愿承担本金损失风险的普通投资者,比较适合的理财产品应该是保本型的理财产品,而对于风险偏好和承受能力较强且有一定经验的投资者,就需要为他们提供一些非保本的结构型的获利高的理财产品供他们选择。银行在为投资者办理理财业务时,要注重为投资者设计个性化的资产配置方案,要根据科学的设计流程,为投资者提供专门的测试,了解掌握投资者的风险偏好和风险承受能力。根据测试的情况,结合投资者目前的财务状况和未来的资金需求,为投资者设计出个性化的资产配置方案。发展理财产品,银行既要考虑自身的利益,同时也要充分考虑投资者的利益,要努力实现银行理财产品业务的良性发展,可持续发展。
(三)加强培训,提高银行理财人员专业素质
银行业金融机构在重视发展银行理财产品, 做好销售工作的同时, 一定要加强风险的防范和管控, 理财产品不是储蓄存款的替代品, 应该由专门的部门和专业的人员进行操作, 要把好产品销售的每一道关口、每一个环节。管控好风险, 是发展银行理财产品的重要前提。做好这些工作的关键是有一支专业能力较强的银行理财人员队伍。需要采取多形式的培训模式, 切实提高理财人员的专业素质, 促进银行服务水平有大幅度的提升。理财人员除了专业素质的提高, 还要把金融职业道德的培育当作大事来抓, 并常抓不懈。在把好风险关的同时,尽可能多为投资者着想,特别是在向投资者介绍理财产品时,既要介绍理财产品的收益情况,更要把存在的风险明白告知。必须坚持销售银行理财产品要充分尊重投资者个人的意愿,不能使用不正当的手段,诱导和欺骗投资者,“以贷款搭售理财产品”的做法也是有背金融职业道德的,同时也是违规的。银行销售理财产品的人员要与投资者保持沟通和联系,遇有情况及时沟通联系,预防和管控好可能发生的风险,切实保护好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8.银行中间业务发展建议 篇八
问题
小企业融资难是个国际性问题。由于小企业本身缺少不动产抵押品,贷款无门,使得小企业生存环境更加严峻。一些企业处于维持简单再生产的状态,大多数企业设备的更新速度缓慢,劳动生产率低下,技术研发投入几乎没有,严重束缚了小企业创新的动力和竞争力。尽管政府对小企业融资问题高度重视,商业银行也十分看好小企业信贷业务的高额利润,但具体操作上我国银行小企业信贷业务依然存在“雷声大、雨点小”现象。商业银行为什么面对一块“肥肉”而裹足不前呢?
小企业本身生产经营不稳定,受市场波动影响大,存续期难以预料。一般地,小企业具有自有资金少、实力弱、人才缺、技术薄弱,市场竞争力不足等特点,这些特点使得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中,小企业很难保证其经营的稳定性、持续性,发展后劲乏力。显然,小企业因受自身规模、资金、技术、人才等多种因素影响,同大企业相比,在贷款融资、新产品开发、市场开拓等方面仍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
小企业的信息不透明,有效采集、掌握小企业信息的难度很大。一般地,小企业管理基础薄弱,普遍缺乏良好的公司治理机制。加之关联交易复杂,财务制度不健全,透明度低,资信度不高。小企业借款的特点是“少、频、急”,银行常常因小企业信用信息不对称、贷款的交易和监控成本高且风险大而不愿放款。
小企业贷款单笔金额较小,难以形成规模效应。一般地,小企业需要的贷款都是几十万、几百万的小规模贷款,采用传统公司信贷业务的管理模式,发放小企业贷款获得的利息收入往往无法弥补银行为此付出的经营成本。事实上,对银行来说,一支同样人数的信贷团队,做几十万、几百万,甚至几千万、几个亿贷款花费的时间、管理模式都一样的话,其收益却是明显不同的。这样,信贷员或银行肯定会选择做收益多的业务。
小企业缺乏有效的抵押物,贷款风险得不到有效的控制。一直以来,银行贷款都实行抵押担保方式。而小企业抵押物缺乏是普遍存在的问题,虽然《担保法》、《物权法》为小企业撑开了一把信用伞,但实际操作中银行依然以不动产抵押物为主,其他担保方式一时难以被银行广泛接受。有数据显示,我国小企业能获得无担保贷款的仅有5.6%,比大企业低20多个百分点,大多数小企业都因不具备这样的条件而被拒绝贷款。
小企业信用低又缺少金融机构需要的不动产担保抵押品,出现了企业中有大量的动产闲置,资金占用在动产上而无法抵押贷款,严重短缺发展资金,造成小企业生产、发展的恶性循环。
事实上,《物权法》与《应收账款质押登记办法》的实施只是为小企业用动产抵押融资提供了新的选择,为银行业创新金融产品提供了平台,要解开小企业信贷问题还要银企双方的实践和探索。
银行本身信贷风险管理机制不完善,规范化、规模化、流程化、标准化程度不高,严重制约了银行小企业信贷业务的发展。银行以防范金融风险为中心,强调系统内法人统一管理,注重资产的安全性与收益性,导致信贷资金、管理权限和信贷投向的高度集中。贷款权限集中于总行和区域机构,新增贷款要经过总行或区域机构的审批,分支行基本没有贷款的审批权限。高度集中的信贷管理体制削弱了分支行的信贷扩张能力,增加了审批环节,不符合小企业信贷业务“少、短、快”特点要求,严重制约了分支行对小企业的信贷营销。
目前,银行风险管理团队素质有待提高,短时间内还难以胜任小企业信贷业务高风险特点对信贷人员的素质要求;产品设计复杂,标准化程度不高,难以满足小企业信贷业务营销简单化要求;业务流程繁琐,难以支持小企业信贷业务金额小、户数多、授信频繁的要求;贷款业绩考核、奖惩机制与业务特点不匹配,难以提高客户经理、风险经理、产品经理推动小企业信贷业务的积极性、主动性。
建议
目前,我国小企业生产总值近十年来平均增速超过30%,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我国吸纳劳动力最重要的场所。银行要保持业务持续快速增长,就必须将小企业纳为重要的服务对象,纳为银行战略转型的重点领域。发展小企业信贷业务商业银行必须与小企业建立长期、紧密、稳定的合作关系,引进小企业信贷业务先进的理念、方法和工具,以客户为中心,打造新的商业模式,拓展业务品种,丰富担保方式,采用专业化、标准化、系统化、流程化、工厂化的作业模式,对银行现有经营组织模式、授信政策、信贷流程、产品服务及人员激励与约束机制进行全面的改革和创新。
落实银监会“六项机制”,建立小企业贷款管理部门和专业队伍,明确业务边界。借鉴国际上先进银行开展小企业信贷业务的良好做法和经验,结合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及小企业客户的特点,2005年,银监会颁发了《银行业开展小企业贷款业务指导意见》,提出了改善小企业金融服务的“六项机制”,即利率风险定价机制、独立核算机制、高效贷款审批机制、激励约束机制、专业化人员培训机制和违约信息通报机制等。
落实“六项机制”,一是要建立小企业贷款利率定价模型,根据承担风险程度的不同,通过利率定价模型把无法量化的风险转化为可量化确定的数值后再对贷款利率定价,以足够的利差来弥补小企业贷款的风险,保证银行资产的安全与收益,降低客户的财务成本。二是要明确专业化的市场定位,通过正确把握市场定位,达到占领目标市场和树立银行服务品牌的目标。三是要有全面的信贷分析报告,对小企业资信进行分析不仅依靠传统的财务报表、商业计划或其他各类书面文件,还要更注重现场调查,注意收集非财务信息和软信息。四是要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建立风险防范与正向激励并重的业绩考核评价办法,引导员工调整和约束自身行为。五是要健全业务人员的培训机制,注重对信贷业务人员的专业化培训,邀请专家讲授新业务产品、重要案例、服务技巧及其成功经验和银行在提供金融服务中可能会出现的风险及防范措施。六是加强对违约信息的收集,注意收集和掌握各业务区域内的恶意违约客户相关信息,定期进行内部通报,以共享信息、防范风险、改善信用环境。
为进一步促进小企业信贷业务的发展,在2008年银监会颁布了《关于银行建立小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机构的指导意见》,要求银行建立健全小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机构,改进小企业金融服务。银行应按照管理规范化、队伍专业化、核算独立化、考核专门化要求,建立小企业信贷专营部门,组建由专职客户经理组成的专业队伍。
当然,建立小企业信贷业务中心,必须明确业务边界。按照银监会对小企业授信的定义,小企业信贷业务与零售业务的个人经营性信贷业务在具体操作中必然存在交叉。这是因为对小企业来说,一些小企业主往往公司、个人不分,小企业资金在企业主眼里存在“左口袋右口袋”问题,使得银行在开展小企业信贷业务时,出现小企业主或以个人名义或以公司名义向银行申请授信,而银行小企业信贷中心作为一个独立核算的主体,由于考核“指挥棒”的作用,可能存在小企业主钻银行“空子”的问题,或可能存在银行内部营销冲突的问题。无论哪种问题发生,对作为一个整体的银行是相当不利的。因此,银行可以以授信额度作为边界来划分个人经营信贷业务和小企业信贷业务。
9.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现状 篇九
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是商业银行利用其结构、信息、技术、信誉和资金等优势,不懂用自身资金,代理客户承办支付和其他委托事宜,并据此以收取手续费和佣金的一种业务。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主要有结算、代理、咨询、信托等业务,其主要服务对象是各类银行及非银行金融机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
一、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现状
我国银行业中间业务发展起步较晚,重视程度也远不如发达国家。20世纪90年代,我国商业银行才真正开始发展中间业务。由于受传统经营理念的束缚和分业经营的限制,国内商业银行仍倚重传统的存贷业务,中间业务发展的比较缓慢。我国商业银行长期以来都把存贷业务作为发展的重点,把存贷差看作商业银行的主要利润增长点。没有站在经营战略的角度把中间业务作为现代经济条件下商业银行发展的三驾马车之一,对金融创新、发展中间业务的思想认识不足,仅仅把中间业务作为资产负债表内业务的附属,作为商业银行的一个附加业务,一直将中间业务作为拓展低成本存款的手段而不是利润的增长点来看待。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着越来越强的市场竞争和经营风险。在生存压力与发展需求的推动之下,我国商业银行纷纷开展中间业务,但其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在经营管理上海存在着许多问题。
二、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中的问题。
1、发展规模减小,业务品种单一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开展的范围窄、层次低,覆盖面不均衡。中间业务是一项范围广、跨度大的系统化服务项目。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大多是起步较早、操作简单、科技含量低的传统品种,如结算、一般性代理、信用卡业务等。对中间业务缺乏内涵式开拓,即较少开拓经营深度,提高经营要素的质量,银行很少能利用其经济金融信息、银行技术和金融人才等软件优势来充当客户的财务和投资顾问,代客理财,为企业兼并、重组、收购提供项目融资等高层次的服务。
2、技术力量不足,缺乏专业人才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是知识密集型业务,涉及经济、金融、贸易、法律、科技等诸多领域。中间业务的发展需要大批知识面广、实践经验丰富、懂技术、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尤其需要具备系统的银行、保险、证券、外汇等金融专业知识及掌握计算机、法律等知识,通晓各种金融投资工具,了解国际国内经济金融形势专家。但是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从业人员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是:懂得一般操作的人员多,缺乏精通管理的人员;懂得传统业务的人员多缺乏精通创新业务的人员;懂得单项业务的人员多,缺乏精通计算机、外语和国际业务等多项业务的人员。我们需要专业知识,又懂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与西方商业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这种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稀缺,培养和储备不足,我们需要专业知识,又懂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3、经营理念落后,阴历观念淡薄 我国银行长期在“统收统支,统存统贷”的体制下,我国银行只重视资产和负债业务的发展,不重视中间业务的发展。锁着我国经济金融体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与社会经济发展对商业银行拓展中间业务的要求、与西方商业银行发达的中间业务发展比较,无论是在业务数量还是在业务质量上都存在较大的差距。其主要原因是经营理念落后,市场竞争意识差,盈利观念淡薄,对中间业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中间业务的创兴发展缺乏动力,没有形成对中间业务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
4、费用反面存在问题
在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快速发展的情况下,银行服务收费占收入比例过低的局面仍然没有得到有效改观。现阶段,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业务量的大幅增加和业务收入增长缓慢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主要是现行的中间业务收费标准过低,尤其是人民币结算业务,如电汇、联行服务、承兑汇票、同城结算等业务收费标准长期未调整,业务收入严重偏离银行成本。因此,规范引导商业银行服务收费行为,提高商业银行服务定价水平,将成为我国商业银行实现经营转型,全面提升市场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三、加快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措施
1、提高认识,更新观念,把发展中间业务放在战略地位。
面对新的金融形势,要统一思想认识,转换观念,从商业银行战略发展的高度上来认识拓展中间业务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要正确理解发展中间业务和资产业务、负债业务的辩证关系,明确资产业务、负债业务是中间业务的基础和依托,充分认识到他们各自的重要性,同时开拓、协调发展,为中间业务的发展营造良好的软环境。在工作中不断调整思路,采取多种方式真正把中间业务当作改善服务、提高形象、增加效益的重要工作,像抓存贷业务那样抓好中间业务,从而实现效益最大化的目标,中间业务的发展是商业银行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2、加强中间业务产品的创新和开发。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品种单调,创新能力有待提高,在推行中间业务产品创新的过程中,应注重我国的实际情况,面向广大客户的需要,具体可向咨询业务、信息咨询业务、国际金融担保业务、一些衍生金融产品类等高附加值的产品上发展。
3、建立科学的中间业务定价策略。
中间业务产品品种很多,也有不同的划分方法。由于业务和产品的性质不同,定价决定因素不同,自主定价权不同,所以商业银行必须选择适当的定价策略,并根据业务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同时,积极发挥中国银行同业协会的作用,建立统一规范的收费标准,改变过去中间业务收费偏低或不收费的现状,营造一个公平、公正、合理的市场秩序,进一步规范银行业中间业务的发展,为中间业务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公平环境。借助全社会力量,对银行的收费标准进行论证监督;出台规范中间业务收费的相关政策时应当慎重,要考虑到广大客户的接受能力;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费应该以银行投入的全部成本为底线,并且适当考虑银行合理利润、风险补偿和服务差别,最高标准通过银行业协会自律规定,并参考国外银行的收费标准,形成我国商业银行合理的中间业务收费标准和价格形成机制;规范中间业务收费应与利率市场化进程相适应。利率市场化,将导致存款利率上升,商业银行的存贷利差逐步缩小,为保证经营收益,银行必然要提高和增设银行服务收费,以弥补成本。
4、极大科技投入,引进培养人才
我国商业银行建立现代计算机信息网络系统是开展中间业务的基础和关键,加大对现代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数据采集及处理技术等的投资力度,建立完善的计算机网络和信息系统,形成多功能、多元化、高效率的网络服务,提高中间业务的科技含量,提高中间业务综合竞争力,为加速发展中间业务提供技术的支持和可靠的保证。
我国商业银行要加快对中间业务的发展,要求采取切实可行的用人机制,主要措施:一是大量培养中间业务人才。我国商业银行可以从现有的从业人员中选拔精通中间业务、善于钻研中间业务的人员,安排中间业务岗位上,对他们进行中间业务方面的知识培训,为中间业务的拓展奠定基础。二是引进一些具有较高理论知识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专门人才,充实到中间业务的发展的人才队伍中来,以促进中间业务的管理与发展。
【银行中间业务发展建议】推荐阅读:
浅谈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现状与发展07-31
对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几点看法范文10-01
建设银行中间业务06-29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11-21
中国银行中间业务简介12-12
关于银行中间业务收费问题的研究07-06
关于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探索09-28
投资银行业务建议07-22
交通银行发展建议11-14
银行业务发展研究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