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24-06-28

中小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精选16篇)

1.中小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一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朗读历来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然而教学实践中的朗读却存在着很多问题。笔者试以自己的观察与思考谈谈这些问题及优化朗读教学的对策,意在求教于大家。

朗读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朗读的时间不够充分。

充斥于语文课堂的“讲问教学”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一节课40分钟,学生朗读的时间却不到5分钟,朗读练习往往是来去匆匆,如雁掠过,且又“雁过无痕”。如预习性的朗读,要求学生读通课文,读准生字新词,但实际上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连一遍课文都未读完,教师就“啪—啪—”鼓掌示意学生停下,马上转入下一程序,朗读成了教学中的一个过渡环节而已。

2、朗读的目的性不够明确。

甲生读了乙生读,男同学读了女同学读,看似热热闹闹,其实读前没有要求,读中没有指导,读后也没有及时评价反馈,学生只是被教师驱赶着为读而读,没有用心、用情去读,而是有口无心地“念着经”。这样的朗读事倍功半,而且容易导致学生做事心不在焉、缺乏目的性。

3、朗读的面窄。

不管是检查性的朗读还是讲析、答问之余的所谓感情朗读,教师往往盯住几个尖子,读来读去,就是那四五个学生,大部分学生都是规规矩矩坐着当听众,这种多数学生得不到朗读练习的现状,怎能提高朗读教学的质量又怎能落实语文教育中最基本的一分子—会读

4.朗读指导机械匮乏。

朗读教学指导方法单调、机械、生硬,常见教师在分析、理解之余来一句“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读这部分”,或“把xxx语气读出来”,诸如此类隔靴搔痒的引导,导致朗读不能溶“导”、“练”于一炉,不能揉理解、感悟于一体。有的教师即使有指导却不得要领,只重声音形式,不重内心体验;只重表层的技巧,不重语言的内蕴。常听教师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把某一个字(词)读得重(或轻)些,把某几个句子读得快些(慢些),而忽略了朗读表情达意的要义。所以许多学生一遇到感情比较强烈的句子,就认为该读重音,而不知道有时重音轻读,表达的效果更强烈。如《再见了,亲人》中小金花跺着脚说的一句话:“妈妈,这个仇我一定要报!”学生往往读得快而高昂,像在喊口号。其实,体验小金花内心的沉痛,一字一句读得缓慢而低沉,字字有声,声声有情,更富感染力。有时,学生朗读时轻重、缓急把握对了,但分寸感很差,一重特重,一轻特轻,极不和谐,让听众的心一紧一紧活受罪。另外,读长句,读排比句时该怎样换气,怎样停顿,在我观察的课例中,指导几乎等于零。学生读长句时读得上气不接下气,还读成了破句。学生会说话,却不会读对话,读对话时呆板、别扭,并不代表“角色说话”,却刻意模拟角色的声音,不但搞得怪腔怪调,也削弱了语言本身的表现力。

5、只求形式不求实效。

据观察,一般一节课朗读安排了三—四次(相对环节而言,非指读的人次),但有安排却未到位,有形式却无多大实效,往往是朗朗书声骤然响起,不到1分钟,又在教师的示意下戛然而止,朗读成了课堂教学的一种点缀。

优化朗读教学的对策:

1、保证读书时间。

教师可根据年级、学情、教材特点安排每节课的朗读时间,并自我监控达成度。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要求用普通话,声音响亮,吐字清楚,读准字音,不读破句,特别是自学性朗读,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切不可只做个读的样子,匆匆过场,草草收兵。在初步理解基础上的表达性朗读,要留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切不可未准备好就仓促上阵;要留读后评议的时间,通过评议,强化朗读的激励功能、诊断功能和调节功能。时间哪儿挤?精心设计问题,让繁琐冗长的“讲讲、问问、答答”让位给读。让花俏形式的,没有实效的小组讨论让位给读。

2、扩大朗读训练面。

朗续训练,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全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特别是低段学生,年龄小,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短,单调的阅读方法只会使学生读得口干舌燥,昏昏欲睡。要适当地创设情境,创设气氛让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如学生朗读时放些相应的背景音乐,有时请学生配配画外音,也可把学生的朗读现场录音进行比赛等等。有一次,我教《桂林山水》一课,在理解的基础上,我跟学生说:“桂林山水风景秀丽,经常有外宾慕名前来一睹它的风采,谁能做个出色的导游,为外宾介绍”学生情绪高涨,跃跃欲试,我顺势引导要想做好导游,首先要把课文读熟,并要读出感情来——读出桂林山水的优美,这样在介绍时,才能眉飞色舞,生动精彩,让外宾听了赞叹不已。几句话激活了学生的读书欲望,连平时不爱读书的学生也有滋有味地朗读起来。

每个班的学生都不是整齐划一的,其水平、能力都有明显的差异。因此,在朗读教学中也应体现层次性。复杂程度不同的语段要因“材”而读,对不同要求的朗读练习也应量“材”录用,对朗读的评价也要因人而评,让学生多一些成功的喜悦。同时,多为“丑小鸭”创造“登台亮相”的机会,要知道美丽的白天鹅也有“丑小鸭”的经历。

3、理解与朗读相互依存。

在阅读教学中,把朗读与理解截然割裂的现象并非罕见,分析前读一遍,讲解完后再朗读一遍,甚至根本没去理解,就要求学生读出感情来。一次,听一位教师上《春》一课,仅仅理清了文章脉络后,她就要求学生读出感情,还说:“春天的景色这么美,请大家美美地读出来。”为何“美美”,景色美又在何方?课后,我问学生:“景色美在哪儿脑中有画面吗?”“哪些词句写出了景色美?”学生茫然不知所措。诚然,我们的祖先有“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的古训,但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在瞎弄里摸索,自悟自得的毕竟是少数。所以朗读要以理解为基础,通过朗读又可促进对文章的感悟品味,它们相辅相成的,必须有机结合。一次我上《鸟的天堂》,其中有一句:“这是一棵大树。”我请学生试读,提醒他们:“怎样才算正确地读?”结果,有的把重音落在“这是”上,有的一见“大”字,就把重音落在“大”上,显然,对上下文的理解还未到位。于是,我引导学生再读上下文有关句子,弄清楚这句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经过比较,学生才恍然大悟,应重读“一棵”,从而强调上文说的“许多棵”、“二棵”都是错误的。朗读到位了,对榕树之大体会也更深了。

4、精选练点,锤锤有声。

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叫做“美读”,“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然而真正能读出感情来并不容易,需在朗读技巧上作必要的适当的指导,如停顿、轻重、缓急,语气等等。但这些指导不可能课课皆有,次次具备。因此,要精心选择朗读训练点,每次训练有个侧重点,锤锤敲打,锤锤有声。如《桂林山水》中的“啊”的读法,可进行音变、气声的训练。“啊”的具体读法是:“静啊(nga)、清啊(nga)、绿啊(ya)、奇啊(ya)、秀啊(wa)、险啊(na)”。还可告诉学生,随着读“啊”字,气流也轻轻带出,以达到“以情带声,以声传情”之功效。《山里的孩子》文质兼美,行文活泼流畅,语言颇具层次美、节奏美、形象美,是进行朗读节奏训练的较佳课文。“满山遍野/都有/他们的脚印,/在山冈/在竹林/在小溪,/在草丛……/”前半句读得稍重且慢,“在山冈,在竹林,在小溪”要读得轻快而短促,读出明丽清脆,“在草丛……”要读得渐慢渐轻并有余音,体现省略号的余味无穷。这样读,“大珠小珠落玉盘”,叮当有声,错落有致,读出了语言的韵味,读出了语言的音乐美。同时,学生一旦掌握技巧后,将举一反三,极大地提高朗读教学质量。

5、形式多样,合理运用。

朗读的形式纷繁多样,不一而足,但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当需要激情引趣或学生读得不到位时,宜用范读指导;当需要借助读来帮助学生分清段中的内容、层次时,宜用引读;当遇到对话较多、情趣较浓的课文时,宜采取分角色朗读;当需要渲染气氛、推波助澜时,宜用齐读……但要注意的是:

(1)范读只是引路而已,只能起“示范启发”作用,而不是让学生机械地模仿,因为“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必须引导学生“入境入情”,因情而自得,按“得”去朗读。一节课中范读不能太多,要尽可能多地留些时间让学生自己练读。

(2)慎用齐读。齐读虽有造声势、烘气氛之妙用,但也是“滥竿充数”和产生唱读的温床。

(3)每种形式的读放在不同的环节,它的作用又有区别,如范读与学生的试读,先后次序互换一下,它们各自所担负的任务、执教者要体现的目的意图也就不同。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朗读训练过程,科学合理地选择好每一环节读的形式,让它们各尽所能。

2.中小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二

课堂练习的内容仅仅从教师教学的角度出发, 忽视了学生的心理需求, 脱离实际, 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课堂练习设计缺乏层次感, 无有效的激励机制, 学生丧失新鲜感, 无挑战的动力;练习形式单一, 大量重复性的机械练习让学生产生厌学心理, 课堂练习低效无趣。新课标指出:学生掌握数学知识, 不能依赖死记硬背, 而应以理解为基础, 并在知识的应用中不断巩固和深化。我们要研究课堂练习的有效途径, 适度合理地设计课堂练习, 采用有效的练习形式, 帮助学生在练习中主动建构知识、形成技能, 培养问题解决的能力, 促进思维的发展。

一、紧密联系生活, 保持积极的心理需求

数学源于生活, 又服务于生活。数学练习的设置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 不断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教材的联系, 让学生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把“学”和“用”结合起来, 增加学生学数学的内驱力, 激发了他们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

例如在教学《比例尺》的练习中, 以实际经验为基础, 出示一张漳浦县旅游地图, 让学生从图中选出两个地点, 完成以下问题:

(1) 比例尺:__________

(2) 两地名称:________图上两地间的距离为_______厘米, 实际距离_________千米;

(3) 如果汽车的速度为每小时60千米, 那么从一地到另一地的时间约_______。

(4) 地图中相距最远的两个地方是________和_______, 它们之间的实际距离_________。

(5) 你曾经到过本县的哪些比较好玩的地方游玩?选出其中一个地点, 测量计算你家 (赤湖) 到这个地点的实际距离约为______千米?

运用比例尺的知识对本地区的旅游路程进行计算, 学生个个兴趣盎然, 这样的一个教学设计既综合运用了本节课的知识, 又让学生体会到所学的知识其实就在身边, 把课堂推向了高潮。

二、整合练习的内容, 体现针对性与层次性

《国家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 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有的放矢地设计练习, 是提高教学效率发展学生能力的重要措施。由于数学新旧知识的连贯性很强, 在教学的不同环节中, 必须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具体学情设计练习。如在新授之前, 必须把握教材的来龙去脉和编写意图, 根据新旧知识的联系, 在知识的结合点上有目的地设计铺垫性准备练习, 减缓学习坡度, 完成新旧知识的过渡。在新授后, 要由易到难, 设计梯度练习, 体现层次性, 即知识结构上的层层递进, 基础题、变式题、拓展题, 相互衔接, 由易到难, 循序渐进。既要对学生容易混淆的内容及重要知识点进行强化训练, 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巩固记忆, 又要设计综合性练习及富有思考性的题目, 发展能力。

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巩固环节, 针对寻找对应的底和高这个重点, 设计了三个图形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通过辨析与比较让学生准确地找出底与对应的高, 计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然后再设计发展性练习:“右图两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吗?为什么?每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多少?”通过分析得出同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

三、改变练习的形式, 体现趣味性与开放性

由于小学生年龄特点, 注意力的持续不能长久, 在学习新知后, 学生有一定的疲倦心理, 更需要在练习环节中灵活运用各种形式, 调节学习氛围。为避免练习的枯燥无味, 应注重题型多变, 如计算、填空、选择、判断、应用、画图等相结合;练习方式方式多样, 如书面练习与操作练习、口头练习相结合, 个体练习与团队练习, 通过多种形式, 不断引发学生认知冲突, 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及强烈的挑战意识, 激活思路, 积极从不同方向去寻找最佳的解题策略。

如《9的乘法口诀》练习采用学生喜欢的游戏竞赛方式进行, 对口令 (口诀操练) ;小组转转盘, 快速说出9与各数相乘的积;打手势判断;我当小老师:自己出1~9的乘法算式, 互相解答。

(1) 5个9相加, 列式计算是 () A.5+8 B.9×5 C.8+5

(2) 积不是36的算式是 () A.6×6B.4×9C.5×4

(3) 9个星期共是 () 天A.48B.63C.56

3.小学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三

【关键词】语文朗读教学 朗读水平 范读 小学语文教学

新课标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朗读历来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学方法,在教改的今天,更是越来越多地应用在语文教学中,越来越得到重视。我是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我深深地感受到朗读教学存在着许多的问题,现以自己的观察与思考谈谈这些问题及优化朗读教学的对策,意在求教于大家。

一、朗读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朗读的时间不够充分。充斥于语文课堂的“讲问教学”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一节课40分钟,学生朗读的时间却不到5分钟,朗读练习往往是来去匆匆,如雁掠过,且又“雁过无痕”。如预习性的朗读,要求学生读通课文,读准生字新词,但实际上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连一遍课文都未读完,教师就“啪—啪—”鼓掌示意学生停下,马上转入下一程序,朗读成了教学中的一个过渡环节而已。

2、朗读的目的性不够明确。甲生读了乙生读,男同学读了女同学读,看似热热闹闹,其实读前没有要求,读中没有指导,读后也没有及时评价反馈,学生只是被教师驱赶着为读而读,没有用心、用情去读,而是有口无心地“念着经”。这样的朗读事倍功半,而且容易导致学生做事心不在焉、缺乏目的性。

3、朗读的面窄。不管是检查性的朗读还是讲析、答问之余的所谓感情朗读,教师往往盯住几个尖子,读来读去,就是那四五个学生,大部分学生都是规规矩矩坐着当听众,这种多数学生得不到朗读练习的现状,怎能提高朗读教学的质量又怎能落实语文教育中最基本的一分子—会读

4、只求形式不求实效。据观察,一般一节课朗读安排了三—四次(相对环节而言,非指读的人次),但有安排却未到位,有形式却无多大实效,往往是朗朗书声骤然响起,不到1分钟,又在教师的示意下戛然而止,朗读成了课堂教学的一种点缀。

二、优化朗读教学的对策

1、保证读书时间。教师可根据年级、学情、教材特点安排每节课的朗读时间,并自我监控达成度。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要求用普通话,声音响亮,吐字清楚,读准字音,不读破句,特别是自学性朗读,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切不可只做个读的样子,匆匆过场,草草收兵。在初步理解基础上的表达性朗读,要留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切不可未准备好就仓促上阵;要留读后评议的时间,通过评议,强化朗读的激励功能、诊断功能和调节功能。

2、扩大朗读训练面。朗续训练,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全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特别是低段学生,年龄小,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短,单调的阅读方法只会使学生读得口干舌燥,昏昏欲睡。要适当地创设情境,创设气氛让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如学生朗读时放些相应的背景音乐,有时请学生配配画外音,也可把学生的朗读现场录音进行比赛等等。有一次,我教《桂林山水》一课,在理解的基础上,我跟学生说:“桂林山水风景秀丽,经常有外宾慕名前来一睹它的风采,谁能做个出色的导游,为外宾介绍”学生情绪高涨,跃跃欲试,我顺势引导要想做好导游,首先要把课文读熟,并要读出感情来——读出桂林山水的优美,这样在介绍时,才能眉飞色舞,生动精彩,让外宾听了赞叹不已。几句话激活了学生的读书欲望,连平时不爱读书的学生也有滋有味地朗读起来。

3、理解与朗读相互依存。在阅读教学中,把朗读与理解截然割裂的现象并非罕见,分析前读一遍,讲解完后再朗读一遍,甚至根本没去理解,就要求学生读出感情来。一次,听一位教师上《春》一课,仅仅理清了文章脉络后,她就要求学生读出感情,还说:“春天的景色这么美,请大家美美地读出来。”为何“美美”,景色美又在何方?课后,我问学生:“景色美在哪儿脑中有画面吗?”“哪些词句写出了景色美?”学生茫然不知所措。诚然,我们的祖先有“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的古训,但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在瞎弄里摸索,自悟自得的毕竟是少数。所以朗读要以理解为基础,通过朗读又可促进对文章的感悟品味,它们相辅相成的,必须有机结合。一次我上《鸟的天堂》,其中有一句:“这是一棵大树。”我请学生试读,提醒他们:“怎样才算正确地读?”结果,有的把重音落在“这是”上,有的一见“大”字,就把重音落在“大”上,显然,对上下文的理解还未到位。于是,我引导学生再读上下文有关句子,弄清楚这句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经过比较,学生才恍然大悟,应重读“一棵”,从而强调上文说的“许多棵”、“二棵”都是错误的。朗读到位了,对榕树之大体会也更深了。

4、精选练点,锤锤有声。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叫做“美读”,“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然而真正能读出感情来并不容易,需在朗读技巧上作必要的适当的指导,如停顿、轻重、缓急,语气等等。但这些指导不可能课课皆有,次次具备。因此,要精心选择朗读训练点,每次训练有个侧重点,锤锤敲打,锤锤有声。

4.小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四

摘 要:随着新课程的改革,英语课堂学习在小学基础教育教学中得到了普遍的关注,人们渐渐意识到英语这门国际语言学习的重要性。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提高教学的高效实用性,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效果及质量。所以在英语教学过程中,通过提高学生的学习英语的兴趣才能保证英语教学质量,与此同时,也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由于小学生感官能力尚在发育,自身的综合素质以及语言能力还有待提高,他们对新事物的注意力还不够完善,造成教学差异问题,在开展小学英语的教学中,由于各地区、学校开设英语课程的起点有所不同,导致学习教材版本也多种多样,为英语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所以教师必须将英语教学方式与学生实际情况相结合,以提高学生英语兴趣为手段,使学生在轻松的课堂之上学习了英语知识。只有这样,对于学生来说,他们从心理上真心接受了英语教学,才能在新课程改革中对英语教学取得一定的成绩。

关键词:小学英语 教学 存在问题 对策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教育事业的不断进步,小学英语教学普遍被人们所接受,同时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在发展中英语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因为英语教学必须以提升自身的素质为基础,从语言、思维上加强英语教学水平,从而推动教学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目前小学英语教学中存在问题分析

(一)英语教师专业水平匮乏,综合素质偏低

由于英语教师没有接受专业化英语培训,学校缺乏专业水平的英语教师,最终导致教学能力相对不足,英语教学质量及教学效率低下,而且英语知识面狭隘以至于教师从本质上无法驾驭英语课堂,无法保证英语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1]。

(二)英语教学方法单一,传统缺乏灵活性

新课程改革一直强调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但是在日常的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还是以授课为主,因为小学时期,学生的思维空间及智力发育模式正在建立以及茁壮成长阶段,学生正处于好奇心强以及好动的时期,老师应正确的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调动学生活跃的逻辑思维能力,课堂上用极具代表的主体内容引入新鲜的话题及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将自己的内心世界运用到社会实践生活中去,所以教师必须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同时忽略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对学生采取统一教学,避免学生之间两极分化现象的出?F。

(三)师生之间缺少语言交流,课堂氛围传统死板

由于一个星期英语课时间有限,所以在课堂甚至课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少之又少,由于学生与教师之间缺乏交流,有些学生在课堂上根本跟不上英语教学节奏以及教学进度,最终导致英语效率低下,教学质量以及教学效果存在严重的问题[2]。

二、针对小学英语教学中问题采取的措施

学校与教师以及教育部门一直在探讨英语教学的发展方向以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对小学英语教学不断地反思中,由于英语是世界上主流语言,伴随着经济时代的到来,英语运用越来越广泛,英语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所以我们必须做好英语基础教学阶段,抓好学生的英语教育,所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以及自信心,让学生具有一定的语言基础,学会用英语进行简单的日常交流,为进一步学习英语理论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了增强小学英语教学质量以及提高英语教学效果,成功的实现英语教学的目的,在进行英语教学活动时,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养英语学习兴趣,树立学习英语的自信

在教学事业中,老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老师教导学生,对于学生来说,所具备的综合素质、吸收知识的能力以及对学习的兴趣都是不同的,这样,会造成教学中的差异及问题。为了避免这种影响,老师对每一个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教学,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建立了友好的师生关系[3]。其实对于学生来说,兴趣是学生的最好老师,是提高学习成绩提高的领路人,所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在开展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教师必须将教学方式与学生实际情况相结合,以提高学生数学兴趣为手段,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轻松地学到英语教学理论知识。只有这样,对于学生来说,其从心理上真心接受了英语教学的兴趣,才能使学生自觉地提高数学学习中的乐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来博得学生的眼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效率提高的唯一途径,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途径,教学是让学习变成一种乐趣,从而达到取得英语好成绩的目的。

(二)打破传统观念,注重语言能力发展

由于小学生模仿能力强,最终导致小学生的创造力高速发展,由于年龄问题导致小学生的理解能力相对较弱,注意力不易长期集中,传统的英语教学强调小学生的语音语法阶段,并且记忆一定数量的词汇,所以学生失去学习英语的兴趣,而教师更新教学观念是提升小学生学习英语的唯一途径,注重英语课堂教学的同时创造生动活泼课堂活动,提升小学生的语言感知、语言理解以及语言运用的能力,推动英语语言的发展。

(三)转变教学模式,培养主体意识与合作精神

传统教学限制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妨碍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让学生对学习造成了被动以及发展不平衡的状态,以兴趣为主,注重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发展,提升学生的英语语言综合能力,推行以学生为中心,以自主教学活动为基础的主题教学方式,开展课堂活动,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习英语的同时让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帮助、相互鼓励、相互督促式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一起完成学习任务,对学生的学习以及综合素质的培养尤为重要,同时也提高了教师效率以及英语教学质量。

三、结束语

总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是一门科学教学,同时也是一门综合教学艺术的表现,老师只有对英语教学不断地探索以及实践,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实现小学英语课堂中科学性与艺术性的有机结合,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质,真正使素质教育从实际出发,推动教育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5.中小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五

作者:潘学强

【摘 要】本文从课堂上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学生的合作交流没有得到实效、课堂上盲目的鼓励与赞扬会使学生适得其反、“问题解决”不是最终的目的这几个问题进行阐述。如何处理这些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寻找与新课改有关的对策。

【关键词】教学改革 问题 对策

6.中小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六

随着听力教学成为小学英语教学整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常规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听力习惯并形成技能,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是大家目前必须解决的一大难题。但是,在常规教学中大家更加注重强调说、读、写三项基本技能的训练,而对于学生的听力技巧与能力的培养却没有给予充分而实质的重视。到了毕业的年级,师生都把听力训练作为一项紧要任务来抓,虽然也采取了一些针对性的措施,收效却不太明显。

目前,听力应试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

1、心理障碍;

2、语感不好;

3、听力习惯不好;

4、平时听力课的活动设计不合理;

5、课外听力材料少;

6、缺乏技巧与方法。

为此,小学英语听力技巧与能力的提高更应该注重平时的训练,将不同的听力方法渗透在常规教学中。我在教学实践中将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听”分为:鼓励式“听”、浸入式“听”、整理式“听”、体味式“听”、扩展式“听”和辅助式“听”六种,使听力教学更加有效而具有实质的意义。我就自己教学中常用的方法与大家一起分享:

一、鼓励式“听”

鼓励式的听要求老师在平时的听力训练中多鼓励、多表扬,对于学生所取得的任何细小的进步,及时给予表扬,增强学生对听力训练的信心。学生在听力训练中常常出现不同的心理障碍,对非母语的语言听力学习存有害怕心理。针对这种情况,老师要引导学生做好应试前的心理准备,克服焦虑的情绪,保持平稳的心态。例如,让学生在听录音材料之前,先给学生一分钟浏览所有的听力题,把握题型,做到心中有底,这样有助于减轻焦虑程度。同时,要鼓励学生相信自己的能力,要有耐心,在听的过程中把注意力放在对文章整体内容的理解上,不要因为个别词汇或句子不理解而停下来。因此,教师要弄清楚各种心理制约因素产生的原因,找到相应的方法,进行适量的听力训练,培养学生临场不乱的心理素质。

二、体味式“听”

体味要求一个“细”字,解决具体而细节的问题,也就是更深入地听。对文章中的词汇、句型和意义等方面进行体味式的听,以达到培养学生良好的听力习惯并形成技能的目的,在此基础上也能不断促进说、读、写技能的发展。在进行“体味式”听力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听力材料的特点选用不同的方式引导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1.对故事性强的听力材料,可以设置针对细节问题的判断听力练习。2.对强调顺序性的听力材料,可以设置排序练习。

3.对突出语句功能性的听力材料,可以设置选择或填空练习。4.对强调叙述性的听力材料,可以设置问答练习等。这些针对性的听力练习可以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加深学生对听力材料的词汇、语法和时态等方面的透彻理解。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参与兴趣,帮助学生战胜对听力练习的畏难情绪。

三、辅助式“听”

辅助听,指的是利用录像、图片或简笔画等教学资源来进行听力训练的一种巧妙方法。尤其以采用视听结合、简笔画或图片辅助听觉的听力训练方法为主。

1.视听结合。听力训练中难免遇到难度较大的文章,学生在听力理解时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应采取适当的方式减轻学生的畏难情绪。因此,在进行课文教学时,可利用多媒体进行听力训练,学生通过图像和声音,增强学习的兴趣,把握具体的词汇语句信息,提高听力训练的有效性。

2.简笔画或图片辅助听觉。通过简笔画或图片能将文章大意粗略描绘出来,降低听力训练的难度,从中获取有关听力材料的信息,有助于学生在听力过程中更好地理解文章大意。

7.中小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七

1.学生的主体位置得不到重视。目前,在小学阶段,作文教学一直是备受争议的地方,有的教育者认为作文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思想,学生怎么写都是正确的,另一部分教育者认为小学阶段作文的教学应当进行引导,让小学作文写作遵循一定的套路。这就是目前小学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每个教师都认为自己的教学方法是对的,而不去了解学生对于作文到底是怎么想的,没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作文的写作中一直处在被动的位置,主体性的缺失导致每个老师带的学生作文写出来都是同样的风格,而没有尊重学生发展的自然规律。

2.教师对作文的教学不够重视。作文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能够用文字如何恰当的、优美的、深刻的表现自己的所思所想,而这个过程是比较漫长的,所以很多教师在进行作文教学的时候,总是想着采用立竿见影的方式,但是语言文字的功底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形成的,导致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对作文的重视程度不够,训练学生的方式比较单一,学生的写作风格也不能完全的进行展示,导致学生在面对作文的时候就头痛,最终的结果是教师不愿意教怎么写作文,学生不能表现自己的真情实感,慢慢的学生的作文成绩就会每况愈下,产生恶性循环。

3.作文模式僵化,学生的思路得不到发展。在小学的作文教学中,很多的教师从素材的选取、作文的立意到列提纲采用“全包”的手法,这样的教学手段最容易导致学生在自己面对作文的时候不能够抓住写作的重点,或者是没有足够丰富的素材和文字来进行作文的写作,或者是写出来的作文没有实质性内容,写作的风格也是千篇一律的,最终扼杀的是学生对作文写作的兴趣和创作的思维建立,虽然这种教学方式见效比较快,但是对学生来讲,弊大于利。

4.忽视了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教师在作文的批改的过程中不太注重学生是否表达了自己的真情实感,而是对作文当中修辞手法、句式排列等比较重视,导致很多的学生在作文的写作时“硬凑”很多的修辞和句式。并且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很少鼓励学生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而是要求作文的框架比较多,很多的学生在写作的时候为了追求框架而进行编造一些内容,教师明知道是编造的却还是给予了优秀的评价,而对于那些写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却没有按照教师的框架进行写作的学生给予了批评,这对于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的打击也是非常大的。

二、解决小学作文存在的问题的对策

1.注重提升学生素材的积累。首先,要注意教导学生平时写随感,对于发生的人或者事都要进行简单的评论,这样做就可以提升学生对情感的把我。其次要让学生学会观察,写作也是一门艺术,是对生活的一种表达和感叹,所以要教育学生注意观察生活,这样就可以写出更多真实的、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最后要教育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作文不能够是具有框架的,而是随心而做的,这样写出来的作文才能够成为真正的文章。总之,作文写作水平的提升需要日常的点滴积累,教师在这一方变需要注意引导。

2.充分运用小学语文课本资源。小学课本是非常具有利用价值的一本资料,课本中每一篇课文都是经过了专家的精挑细选,所以把课文作为范文进行讲解比一些所谓的优秀范文更有价值。比如在写记叙文的时候,就可以把课本中一些记叙文列出来,通过讲解这些记叙文的写作手法和构造,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记叙文写作的要素,交代人物时间地点,并且按照一定的时间线索等进行写作。总之,作文写作的教学要充分利用课本的资源,将课本中的课文进行充分的剖析和讲解,比讲解一些所谓的范例作用要大得多。

3.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是提升作文教学水平的重要思想前提,所以要做好小学作文的教学,就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首先,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的题目拟定,在作文写作训练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不能够将题目进行多角度的限定,而是给学生一个大体的方向,关于题目则引导学生自己拟定。其次,在批改的时候,要注意不能够按照自己的思路去批改,而是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在批改的过程中要思考一些学生为什么会这么写,这么写想表达一种怎样的感情,或者说表达同样的感情这么写是不是合适,总之,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来考虑作文的写作。最后,要注重学生修改作文能力的提升,学生在首次完成作文的时候容易出现语句不通或者错别字等现象,所以教师要时刻注意学生作文的修改。总之,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而不是从作文框架教学的角度出发。

三、结语

小学作文的教学是非常重要的,这是每个学生作文生涯的开端,影响着学生一生的写作,所以教师对于小学作文的教学一定要重视,细水长流,通过教导学生注重日常的积累和写作,让学生在学习写作文的过程中除了写好文章以外,还可以培养出良好的习惯和性格,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

摘要:小学作文的写作是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是未来学生进行写作的基础,只有在小学阶段打好了基础,在初中、高中的作文写作才能够出彩。本文首先分析了当前小学作文教学当中存在的问题,然后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的对策,为全面提升小学作文教学水平献言献策。

关键词:小学作文,教学,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8.小学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八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1-088-02

只有结合实际教学,不断的发现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的行为提出相应的纠正策略,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发挥应有的作用,进一步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和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笔者对小学数学教学的不同环节存在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优化方法,根据自己多年的经验在此给大家做如下探讨。

一、问题分析

1、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重要性不够

一些教师单纯地认为教学目标就是把教学大纲上要求传授的内容,传授给学生。而不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这就不能保证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影响上课的质量和效率。

2、课程设计的不合理或是忽视课程设计

大多数小学数学教师的课程设计是根据教学大纲制定的,教师的这种课程设计上的惰性,会对教学质量产生很大的影响。时代在发展,一成不变的教学形式是很难符合人才培养的要求的。因此,教师必须花足够的时间和精力进行课程设计,才能保证教学的质量。

3、教学方法较传统死板

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方法就是老师在讲台上侃侃而谈,学生在讲台下一味地接收知识,却很少经过自己的理解,把老师讲的内容融会贯通。这种教学方法难免会有些乏味,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对学生的评价标准的片面性

如今小学数学教育常常把分数视为评价学生素质的唯一标准。这会误导学生对学习的认识和对学习的追求。这样,学生很容易认为成绩是学习的唯一追求,而忽略了一些重要的素质的培养,对学生的学习生涯和社会生活都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5、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不够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有自己的个体特性,每个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是不一样的,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很少去考虑不同的学生的接受能力是不同的。只是一味地按教学大纲的要求去传授知识。而不去考虑同学们接受知识的能力。这种教学方法对接受能力很强的学生而言,会觉得老师的教学内容太浅显,认为这些知识自己完全可以自学,从而失去听课的动力和兴趣,而对那些接受能力较弱的同学就会觉得老师授课的内容晦涩难懂,因为听也听不懂而放弃听课,这两种情况都会影响学生们听课的氛围,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

二、解决对策

1、明确教学目标,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

教师在上课前要明确自己的教学目标。了解了教学目标,教师才能将自己的教学目标融合到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确定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形式和怎样提高学生听课的积极性,还有如何激发学生主动动脑思考以及怎样增加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有了学习的兴趣,学生就会主动学习,而不是被动的接收灌输,这种学习态度的转变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学生面对挫折的时候,就更加积极坦然,而不是刻意逃避,这有利于学生克服学习中的困难;这种积极态度对学生现在或将来的社会生活都会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学生会更加坦然地面对社会激烈的竞争,一方面有利于学生自身价值的发展,另一方面对社会的发展也会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2、优化课程设计

科学的课程设计要考虑怎样才会有更好的教学效果,才会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以及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还有怎样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针对这些目标,老师应该多观察学生的生活,了解学生的喜好,针对学生不同的喜好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把学生感兴趣的东西融入到课程设计中,这样的课程设计既能满足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的要求,又能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这样课程设计必定会带来更高的学习效率和学习热情。

3、优化教学方法

科学的教学方法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老师可以组织学习小组,将问题分配给小组,让学生自己探索或者通过小组协商来寻找解决方法,这样就可以调动学生积极动脑,培养学生独自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通过小组合作为学生提供交流平台,增进学生之间的友谊,创造和谐的班级氛围,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还可以巩固学生团队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4、优化教学评价标准

为了使学生得到全面的评价,应该采取形成性评价标准。形成性评价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旨在挖掘学生具有的潜力的,发展学生学习能力的可持续评价标准。这种评价标准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它不会因学生的成绩不好就将其列入差等生之列,从而放弃对学生的培养或潜力的挖掘,它注重观察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课余生活,去挖掘学生的潜力,或是发现学生的缺点,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使得学生的素质得到提高,缺点得到改善,潜力得以挖掘。这种评价标准不会通过评价某单一标准来衡量一个学生或是定位学生一无是处。这种评价标准是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标准,应当得到当今教育界的高度重视和尽快普及实施。

5、实行个性化教学

所谓个性化教学,就是针对不同接受能力的学生传授不同的教学内容以及根据学生的兴趣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法或形式。这种教学方法充分考虑了个体之间的差异性,既考虑了学生的接受能力的不同,也考虑了学生的性格和兴趣的差异。针对这些个体的特征,制定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

综上所述,笔者对小学数学教学的不同环节存在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优化方法。对教学方法,课程设计,教学目标的优化是主要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评价标准的优化是为了挖掘每个学生的潜力,改变成绩是学生的一切的片面的认识,形成更加科学的评价标准;个性化教学是为了针对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徐长青;现代教学理念下的小学数学教学[J];湖南教育:综合版;2001,7.

[2] 王明志;数学教学中的兴趣激发[J];丹东师专学报;1999,04.

9.中小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九

名:

李金娥

浅谈当前小学写字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汉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 是人文素养的重要体现。小学生写字教育被忽视的问题应当得到纠正。加强小学生写字教育的重点是要引导学生爱写字、会写字、常写字, 要积极发挥写字在修德养性、思维训练和调气健身方面的作用, 使写好字成为小学生的基本素质训练内容。

关键词:写字教育、书法、小学语文、素质教育、传统文化

写字是一项很重要的语文基本功,它不仅直接关系到写字教学的效果,而且对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因此,教师在抓好写字教学的基础上要注重优化写字教学的过程,提高学生的写字质量。《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识字与写字的三条要求中有两条是关于写字的:(1)在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的基础上,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提高书写的速度;(2)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这足以说明“课标”对写字的重视。但是在实际的教学和学习活动中学生不能够快速流利正确书写规定汉字,失分率高。在学段测试中,经常会出现这样一道题:将一段文字抄写在田字格中,要求正确、大方、整洁。本以为这样的题是友情奉送,可结果有好多学生没有得分。这就凸显了写字教学中存在重大的问题。

一、当前小学写字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升学及各类考试压力的影响

多年来,基于升学、质量抽测等考试的压力,学校教育侧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基本能力的训练。对汉字只关心学生是否会写,只看对错,而不问写的好坏,学生每天在大量的作业面前,只求速度难保质量。升学的压力是影响写字教学质量的重要原因,这种情况根深蒂固,至今仍左右着我们的写字教学。

(二)、教师对写字的认识不到位,指导弱化

翻开教材发现教材对写字很重视,内容安排循序渐进。从楷书向行书过度到行楷的基本特点,再到行楷字的基本写法与原则,再到布局形式,教材对写字的安排是由简到繁,由字到句再到篇;再到进行艺术熏陶。但在实际教学中学校、教师似乎并没有体会到编者的良苦用心,对写字部分几乎视而不见,在课时安排中也没有把写字课算在内。

1、对写字教学的认识不到位。

首先是对写字教学不够重视,安排工作时没有能够考虑强化写字教学,管理制度不健全;其次是家长、教师认识上有偏差,尽管他们认为目前有必要认真抓好写字教学,但并没有对学生的写字重视起来。如大多数家长认为有必要纠正学生的写字姿势,可是有多少家长能够坚持加以纠正呢?也只有部分教师在学科教学中顾及学生的写字。其实家长和教师重视的是学生的写字结果,也就是写字的正确与否,并没有真正关注到写字过程中学生的坐立姿势、握笔姿势是否准确科学。师生写字意识较淡漠,一些学生把写字当作任务完成了事。

2、教师对写字教学的指导不得力。

《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一学段提出的写字要求是“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第二学段的要求是“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通过问卷调查结果来看,学生、家长、教师都认为要加强对写字的指导,但是从实际情形来看,教师自身的写字功底不强,指导上缺乏底气;习惯泛泛而谈,缺少有针对性的指导,教师书写的示范榜样作用没有彰显出来。

3、写字时间没有保证,写字训练流于形式。

每天学生有大量的书面作业要按时完成,这样学生只能急于应付结果根本无暇顾及写字的要求,没有书面作业时,就不动笔墨,没有养成自觉练字的习惯,在写字上没有时间保证。俗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写字是一种技能训练,要想练好字,就得下苦功夫,只有坚持天天练、月月练、年年练,才能练就一手好字。但从目前的学生写字训练来看,比较形式化:写字课就练一会字,其它课程就不作要求。学生的写字训练时间严重不足,根本达不到要求。尽管现在不少学校按照《课程标准》的规定开设了每周一节的写字课,但这么少的训练时间显然是不够的,再加上写字课经常会被其它学科挤占,可以说是徒有其名,形同虚设,写字训练时间也就变得少之甚少。

(三)、制度上的缺失。现如今,写字课缺乏相应的制度作保障,学校写字课往往被挪用,很难真正落实,或者好多学校干脆不开设写字课。这种现象严重制约着学生写字素质的提高。

(四)、电脑的冲击。当代社会,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电脑高度普及而且迅速升级。据说不久的将来,我们打字连手都不要了,直接说话就可以输入。因此,不少家长和学生认为练习写字没有用处,对写字毫不重视。

二、对策:

(一)、加强宣传,提高思想认识

学校、教师应充分认识写字教学的重要意义,把它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点来抓。要认真学习总结、探寻写字教学的经验和规律。另外,要做好对家长和学生的宣传工作,要让学生知道中国的书法艺术源远流长,是我们的传统文化。作为一个中国人就要热爱汉字、尊重汉字、写好汉字。写好汉字是爱国的具体行动,电脑到什么时候都不能代替人们写字,书写汉字永远是中国人最基本的社会生活技能。

(二)、教师应加强写字基本功训练,提高自身素质

“打铁还得自身硬”,教师能写一手好字,了解一些书法知识,不仅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而且指导起来也得心应手。因此,教师必须重视提高自己的书写技能。

1、利用写字课中的时间,和学生一起学习书写技巧,一起练字。

2、利用课余时间勤练“三笔字”,提高写的基本功。

3.、树立“提笔即是练字时”的意识,不管是备课,还是写学习笔记,教师都把它当练字来对待。长此以往,一定会练就一手好字来。

(三)、强化各学科的写字教学功能

1、教师要关注学生书写的习惯,加强学生写字的指导。学校、教师要依据大纲要求安排一定课时传授写字的基本知识,加强基础训练,使学生掌握正确的笔画、笔顺、结构,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力求使书写工整、规范。

写字基本功训练包括写字姿势(坐姿和站姿)、执笔、笔画笔顺的训练,学生的写字基本功夯实了,才能促进学生书写技能的提高。因此,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书写习惯,对学生写字的基本功给予必要的指导。

一是写好基本笔画。每一个字都是由基本笔画构成的。要写好字,就要写好它每一个基本笔画,做到横平竖直;每一个笔画都得准确到位,比如:横折钩就不要写成横折,竖弯钩就不要写成竖弯,等等。二是注意笔顺规则。汉字对笔顺规则是比较讲究的,比如:先横后竖、先撇后捺、先中间后两边、先里头后封口等等。学生在书写时一定得按笔顺规则来,不要随意发倒笔,否则影响字的美观。三是注意字的间架结构。汉字的结构虽然变化多样,但仍然是有规可循的。汉字的形体特点为方块形,独体字比较少,左右结构、上下结构的字比较多,偏旁高低不同,宽窄有别,因此字的结构就有所不同,如:左窄右宽、左宽右窄、上窄下宽、上宽下窄等等。同样,其它结构的字也要注意寻找它们的书写规律。

2、各科书面作业(尤其是作文)要严格要求学生的书写,强调书写正确、端正、清楚,力求美观,整齐、干净。在平时的考试中对书写好坏进行评定,以引起学生的重视。特别是写字作业,要及时批改、巧用评语科学评价。(1)、及时批改。当学生把作业交来时,教师要及时批改,给学生的写字作品及时给予中肯的评价,写得好的多表扬,写的不好的随机指正,并给予鼓励。这样,写得好的会更有积极性,写得不好也会寻求上进。如果不及时批改的话,学生会认为自己的作品没有得到老师的重视,其中的问题也得不到及时纠正,学生也就会漠然视之。(2)、巧写批语。对作业的批改,我们不能仅仅以画对钩来给予肯定,对每次作业我们都应有准确的批语。批语要具体明白,对症下药,使学生知道怎么修改。学生的作业书写水平各有不同,有的竖不直,有的撇捺角度不对,有的点画欠佳,对这些都要一一加以纠正,并用红笔写出范字。特别是对于字写得不够美观的同学,教师也要学会用鼓励性的批语来激励学生,比如,找出其中相对来说写得还比较美观的字画上圈,并写上批语:这个藏在这里的字写得真不错!老师差点没看出来,今后千万别把好字藏起来了!我想学生看了批语之后,一定会尽量彰显他的好字,这样,他的好字会越写越多。(3)、面批面改。学生在课堂练习时,教师可通过面改,当场示范,系统地纠正学生练习中的诸多病笔。这种批改方法,不仅效果好,学生也欢迎。面批用于个别辅导,也可用于集体讲评。个别辅导用于少数书写弊病比较突出的学生,帮助他们找出病因,指出改正方法。集中讲评则是把带有普遍性的现象,包括缺点也包括优点,把它们集中起来,在课堂上加以评述,使好的方面让学生继续保持和发扬,不足的地方则让学生加以改正或引起注意。除了教师批改外,我们还可以组织同学之间相互批改。这不仅可以提高学习兴趣,调动大家的积极性,还可以让学生互相学习,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3、要激发学生写字兴趣。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促进写字兴趣的形成和发展,通过各种形式让他们主动去获得写字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1)、讲述书法故事,激发写字兴趣。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我国书法艺术灿烂辉煌,名家辈出,不乏名家刻苦练字的故事。如“王羲之临池学书”、“欧阳询读碑”、“怀素写字穿木”、“岳飞沙土练字”„„学生从故事中不仅可以明白刻苦出真知的道理,而且敬佩名人之情油然而生,从而激发他们对写字的兴趣。(2)、树立榜样,发挥榜样的激励作用。

①教师榜样。教师不分学科,在课堂上都应做到认真写好每一个字;课下坚持练字,并定期向学生展示。

②组织学生留心报纸杂志上的优秀书法作品,引导学生留心生活中的好字,认真看,细揣摩,做到胸有成竹。

③同学榜样。定期在学生中开展优秀作品评比展览,让学生相互激励。④自我榜样。引导学生定期公布自己所写的最漂亮的字,以自我鼓励,不断进步。

(3)、营造浓厚的书法氛围,发挥环境的激励作用。充分发挥隆德县作为全国“书法之乡”的有利条件,营造氛围,感染学生,激发写字兴趣。如组织学生参观书展、邀请本县名家书法作品进校园、邀请书法讲座等。

(4)、讲解书法之美,提高审美情趣。鲁迅先生说过:“我国的书法艺术是东方的明珠瑰宝,它不是诗却有诗的韵味,它不是画却有画的美感,它不是舞却有舞的节奏,它不是歌却有歌的旋律。”中国书法博大精深,造型生动优美,陶冶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教师要通过精辟的讲解,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5)、开展活动,体验快乐。书法活动的主要任务是培养或发展学生的兴趣、特长,进一步提高写字水平。可组织开展“争当小小书法家”、“作业展览”、“写字大比武”、争创“写字之星”等系列竞赛活动,还可组织课外书法兴趣小组,评选优秀作品进行展览,走出校外写标语、对联,奖励进步等活动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激发他们的写字兴趣。

(四)、健全制度,保障写字课落实到位。

一是要有时间保证。学校至少每周安排一节写字课,另外每天中午学生到校后练习写字十五到二十分钟,各科作业都要强化书写,做到齐抓共管,提高写字质量。

二是要有师资队伍保证。有条件的学校要安排专门的写字教学老师,没有条件的学校要加强教师的培训工作。这是提高写字教学质量的关键。没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就不可能正常、有效地开展学校各项写字教育活动,可以通过以下渠道来提高师资力量:(1)、在岗培训。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开展“三字”基本功竞赛等途径、方法,发现和培养教师的写字特长,夯实他们的写字功底,举办青年教师基本功技能竞赛及汇报展示,为他们搭建交流的平台,推进各校开展各种形式的技能训练。要求老师完成毛笔字、钢笔字“作业”,既求数量,更求质量,同时把“作业”情况与考核挂钩,从而督促教师进行写字练习。(2)、聘请校外辅导员。聘请专业书法家定期辅导、培训教师,帮助老师提高写字素质。

三是加强写字教学的方法研究,为写字教学提供理论指导。各学校要以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为依据,研究汉字的结构规律,循序渐进安排教学内容;研究书写的训练规律。从运笔到间架结构,如何帮助学生逐步找到感觉,养成习惯;研究学生的书写个性特征,指导帮助学生有的放矢发展特长。如有的学生适合参加硬笔训练班,有的学生适合参加颜体书法班,有的则适合参加柳体训练班„„

四是将写字纳入考试范围,建立写字评价机制,敦促学校、老师重视写字教学。各科考试应设卷面分值,小学高段以上年级要有专门的毛笔字考试,甚至在中高考中也要加入书法试题。

“字无百日功”,要写好一手好字,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如果每一堂写字课,每一次的作业,我们都能做到“眼到、手到、心到”,从字的笔画、偏旁再到字的构造,一步步循序渐进地练习,我相信:人人都能写出一手好字。我国书法艺术源远流长,是我们的国粹。作为中国人有责任继承发扬使其光大。尤其中小学校应抓好写字课教学,从我抓起,从娃娃抓起,写好每一个汉字。

参考文献

10.中小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十

【内容提要】当前农村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有:朗读的时间不足;朗读的目的不够明确;朗读的对象不广;朗读的指导方式单调。为此可以采用下列对策:保证朗读时间,让学生多读;阐明朗读意义,让学生愿读;激发朗读兴趣,让学生乐读;指导朗读方法,让学生会读。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问题对策农村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并在各学段目标中都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朗读是一种有声的语言艺术,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通过朗读,学生可以从篇章中领会文章的主旨、思想、意蕴,既受到了熏陶感染,又锻炼了用语音描摹事物、表情达意的能力;同时,教师通过朗读可以检验学生对文章的掌握程度,感情倾向和认识水平。但是在日常的小学语文教学中,特别是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往往成为课堂的匆匆过客,存在着朗读时间不足、朗读目的不够明确、朗读对象不广、朗读指导方式单调等一系列问题。

一、当前农村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朗读的时间不足。

教师往往怕完不成教学任务,以讲代读。一节课40分钟,学生朗读的时间不足5分钟,朗读训练往往是如雁掠过,许多教师在学生还未彻底读完、读通的情形下,就匆匆进入下一教学环节,朗读成了教学中的一种外在形式。如预习性的朗读,要求学生读通课文,读准生字新词,但实际上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连一遍课文都未读完,教师就“啪——啪——”鼓掌示意学生停下,马上转入下一程序,朗读成了教学中的一个过渡环节而已。

(二)朗读的目的不够明确。

在课堂中,往往会看到学生读文一遍又一遍,看似热热闹闹,其实朗读缺乏层次,每次缺乏具体要求,读中缺乏指导,读后也没有及时评估反馈。这样的朗读事倍功半,而且容易导致学生朗读心不在焉、缺乏目的性,甚至产生朗读厌倦症。

(三)朗读的对象不广。

不管是检查性的朗读还是讲析、答问之余的所谓有感情朗读,教师往往盯住几个尖子生,读来读去,就是那四五个学生,大部分学生都是规规矩矩地坐着当听众,而一部分成绩不理想的同学,老师由于怕耽误上课时间却连这样一读的机会都没有。这种多数学生得不到朗读训练的现状,怎能提高朗读教学的质量,怎-1-

能做到使学生会读,又怎能使学生在朗读中理解课文、感悟情感呢?

(四)朗读的指导方式单调。

农村小学的老师朗读教学指导方法单调、机械、生硬,导致朗读不能熔“导”、“练”于一炉,不能熔理解、感悟于一体。有的教师自身素质不过关,不能使用标准的普通话进行教学,部分教师带学生唱读,甚至干脆用方言上课。有的教师对教材理解不透,对课文所表达的情感把握不准,即使有指导却不得要领,只重声音形式,不重内心体验;只重表层的技巧,不重语言环境中的内蕴,常听到教师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把某一个字(词)读得重(或轻)些,把某几个句子读得快些(慢些),而忽略了朗读表情达意的要义,这些教师虽有指导学生朗读的愿望却力不从心,效果同样不佳。

二、当前农村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对策

(一)保证朗读时间,让学生多读。

“把读书的时间还给学生!把实践的权利还给学生!”这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呼唤。这就是说要想学生学会朗读,首先要给学生朗读的时间,让学生多读、充分的读。教师可根据年级、学情、教材特点安排每节课的朗读时间,并自我监控达成度。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要求用普通话,声音响亮,吐字清楚,读准字音,不读破句。特别是自学性朗读,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且不可只做个读的样子,匆匆过场,草草收兵。在初步理解基础上的表达性朗读,要留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且不可未准备好就仓促上阵。让繁琐冗长的“讲讲、问问、答答” 让位给读,让华俏形式的、没有实效的小组讨论让位给读。

(二)阐明朗读意义,让学生愿读。

首先让学生知道,学习语言首先要有积累,在此基础上进行模仿,更高的层次便是创造。“积累──模仿──创造”是学习语言的基本规律。文章中准确、形象、生动的语言,必须通过朗读才能更充分地体现出来。文章读得越好,越能说明读者理解得深透并受到感染,就如同站在作者的立场上替作者说这番话一样。因此,文章一旦被高声诵读,就会变得好懂和易解,这就是所谓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朗读,还可以使我们了解词句的各种结构,掌握词句的节奏。一篇词汇丰富、语言精彩的文章,如果能反复朗读,达到琅琅上口,熟读成诵,书本的语言就会变成自己的话的语言,成为自己的储备和财富。一旦用到某些词汇、句式、表达方式时,就会涌上笔端,运用语言的能力自然会大大提高。不读书或读得不熟就很难把作者的语言学到手。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有着特殊的重要意义,它既能提高学生说普通话的能力,又能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丰富学生的想象,激发学生的情怀,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和高尚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操。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对朗读的态度得到了端正,积极性也会慢慢地提高。

(三)激发朗读兴趣,让学生乐读。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凡是儿童感兴趣的活动,儿童总是在这方面表现出某种潜在能力。让学生发自内心地喜欢读,对朗读产生浓厚的兴趣,是朗读教学的第一要务。有的学生本身具备了读好课文的能力,但由于他们怕羞,不敢放开胆子去读,觉得投入地读、有感情地读是一件挺滑稽的事。有的学生则担心自己读不好,招来同学们的笑而不敢读。为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老师就要努力在班里营造一种轻松、融洽的氛围,大张旗鼓地表扬那些敢于尽情朗读的学生。

朗续训练,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全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在指导朗读的时候,可根据课文特点采用多种朗读形式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如集体读、分小组读、指名读、领读、分角色读、表演朗读、比赛朗读、配乐朗读、想象朗读、展示朗读等,让学生乐读、争着读。当然,朗读要求和朗读评价都要因人而评,让学生多一些成功的喜悦。同时,多为丑小鸭创造“登台亮相”的机会,要知道美丽的白天鹅也有“丑小鸭”的经历。

(四)指导朗读方法,让学生会读。

1、范读引路。

范读就是老师亲自读,让学生听;也可以请朗读能力强的学生读,让其他学生模仿。尤其是低年级进行教学的示范朗读是非常重要的,语音是口耳之学,教师能用标准的普通话范读,准确传达作品的情感,加上学生的模仿性极强,学生就能以听助读,在模仿中纠正自己的发音、语调、速度、重音、停顿等方面的错误,掌握朗读方法,提高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的能力。范读时机的选择也要恰当,也不一定是学生初次接触文本就范读,在什么时候范读依具体情况而定,可在学生遇到困难不能解决时范读,在学生要求范读时再范读。范读的内容依具体情况而定,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文章内容可范读全文,为解决难点可范读一些重点句段,范读那些与中心思想关系密切、语言鲜明生动的段落。当然,教师要范读好,必须加强自身普通话训练,课前要先把文本读熟,该发什么音,该表什么情;范读时要全身心地投入,把自己融入作品之中,运用声调、音量、速度、停顿等变化,使语调高低起伏,抑扬顿挫,铿锵有力,深深打动学生的心,使学生身临其境,倍受感染。

2、打好朗读基本功。

要朗读好课文,首先要把课文读正确,“正确”指的是用普通话读,发音清楚响亮,不读错字、不丢字、不添字、不颠倒、不唱读,能读出轻声和儿化音。朗读正确是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比较难达到的要求,稍不注意就会出错,这就必须培养孩子认真读书的习惯,读书时要做到“三到”,即眼到、口到、心到。其次要努力做到读流利,“流利”指的是不断读,不读破句,不重复字句,这就要求学生不能够看一个词读一个词、看一个句子读一个句子,要做到嘴里读这个词的时候,眼睛就看下面一个词甚至下面几个词,嘴里读这句话时,眼睛就看下面一句话。最后要有感情地读,在对课文的内容有了深入的理解后,正确地运用语调、速度、重音、停顿等朗读技巧来表情达意。

3、注重朗读评价。

朗读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技巧,要想让学生朗读水平不断提高,还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利用巧妙的点评来指导朗读。在朗读过程中,也要适时的让学生评读,学生之间互评,哪儿读得好,哪儿读得差,应该怎么读。评读不仅能提高朗读的质量,也为以后的朗读提供了规律性的朗读方法和技巧。对于那些学生体会得好、读得好、有独到见解的地方,不要吝啬赞扬。巧妙的运用“赞扬”的话语就是一种朗读的指导,是一种更为自然、更为巧妙的引导,让学生在无意中接受学习,效果更佳。

总之,朗读是语文阅读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他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理解课文内容,还能加深学生学习的记忆力,提高学习兴趣。当前农村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虽然存在着朗读时间不足、朗读目的不够明确、朗读对象不广、朗读指导方式单调等一系列问题,但是只要我们在教学中让学生多读、愿读、乐读、会读,朗读教学一定会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展现出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月第一版。

2.史永丽.小学语文朗读现状分析与对策,2009年11月。

3.董军.农村小学生朗读能力调查及对策思考,2011年12月。

4.胡丽芳.农村小学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文教资料,2011年第22期。

11.中小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十一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 2015 )06-0049-02

朗读历来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然而教学实践中的朗读却存在着很多问题。我试以自己的观察与思考谈谈这些问题及优化朗读教学的对策,意在求教于大家。

一、朗读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朗读的时间不够充分

充斥于语文课堂的“讲问教学”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一节课40分钟,学生朗读的时间却不到5分钟,朗读练习往往是来去匆匆。如预习性的朗读,要求学生读通课文,读准生字新词,但实际上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连一遍课文都未读完,教师就“啪啪”鼓掌示意学生停下,马上转入下一程序,朗读成了教学中的一个过渡环节而已。

2.朗读的目的性不够明确

甲生读了乙生读,男同学读了女同学读,看似热热闹闹,其实读前没有要求,读中没有指导,读后也没有及时评价反馈,学生只是被教师驱赶着为读而读,没有用心、用情去读,而是有口无心地“念着经”。

3.朗读面窄

不管是检查性的朗读还是讲析、答问之余的所谓感情朗读,教师往往盯住几个尖了生,读来读去就是那四、五个学生,大部分学生都是规规矩矩坐着当听众。

4.朗读指导机械、匮乏

有的教师即使有指导却不得要领,只重声音形式,不重内心体验;只重表层的技巧,不重语言的内蕴。常听教师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把某一个字(词)读得重(或轻)些,把某几个句了读得快些(慢些),而忽略了朗读表情达意的要义。所以许多学生一遇到感情比较强烈的句了,就认为该读重音,而不知道有时重音轻读,表达的效果更强烈。如《再见了,亲人》中小金花跺着脚说的一句话:“妈妈,这个仇我一定要报!”学生往往读得快而高昂,像在喊口号。其实,体验小金花内心的沉痛,一字一句读得缓慢而低沉,字字有声,声声有情,更富感染力。另外,读长句、读排比句时该怎样换气,怎样停顿,在我观察的课例中,指导几乎等于零。学生读长句时读得上气不接下气,还读成了破句。

5.只求形式,不求实效

据观察,一般一节课朗读安排了三至四次(相对环节而言,非指读的人次),但有安排却未到位,有形式却无多大实效,往往是朗朗书声骤然响起,不到1分钟,又在教师的示意下戛然而止,朗读成了课堂教学的一种点缀。

二、优化朗读教学的对策

1.保证读书时间

在初步理解基础上的表达性朗读,教师要留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切不可未准备好就仓促上阵;要留读后评议的时间,通过评议,强化朗读的激励功能、诊断功能和调节功能。时间哪儿挤?精心设计问题,让繁琐冗长的“讲讲、问问、答答”让位给读。让花俏形式的、没有实效的小组讨论让位给读。

2.扩大朗读训练面

教师要适当地创设情境,创设气氛让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如学生朗读时放些相应的背景音乐,有时请学生配配画外音,也可把学生的朗读现场录音进行比赛等等。有一次,我教《桂林山水》一课,在理解的基础上,我跟学生说:“桂林山水风景秀丽,经常有外宾慕名前来一睹它的风采,谁能做个出色的导游,为外宾介绍。”学生情绪高涨,跃跃欲试,我顺势引导要想做好导游,首先要把课文读熟,并要读出感情来——读出桂林山水的优美,这样在介绍时,才能眉飞色舞,生动精彩,让外宾听了赞叹不已。几句话激活了学生的读书欲望,连平时不爱读书的学生也有滋有味地朗读起来。

每个班的学生都不是整齐划一的,其水平、能力都有明显的差异。因此,在朗读教学中也应体现层次性。复杂程度不同的语段要因“材”而读,对不同要求的朗读练习也应量“材”录用,对朗读的评价也要因人而评,让学生多一些成功的喜悦。同时,多为“丑小鸭”创造“登台亮相”的机会,要知道美丽的白天鹅也有“丑小鸭”的经历。

3.理解与朗读相互依存

朗读要以理解为基础,通过朗读又可促进对文章的感悟品味,它们相辅相成的,必须有机结合。一次我上《鸟的天堂》,其中有一句:“这是一棵大树。”我请学生试读,提醒他们:“怎样才算正确地读?”结果,有的把重音落在“这是”上,有的一见“大”字,就把重音落在“大”上,显然,对上下文的理解还未到位。于是,我引导学生再读上下文有关句了,弄清楚这句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经过比较,学生才恍然大悟,应重读“一棵”,从而强调上文说的“许多棵”“二棵”都是错误的。朗读到位了,对榕树之大的体会也更深了。

4.精选练点,锤锤有声

教师要精心选择朗读训练点,每次训练有个侧重点,锤锤敲打,锤锤有声。如《桂林山水》中的“啊”的读法,可进行音变、气声的训练。“啊”的具体读法是:“静啊(nga)、清啊(nga)、绿啊(ya)、奇啊(ya)、秀啊(wa)、险啊(na)”。还可告诉学生,随着读“啊”字,气流也轻轻带出,以达到“以情带声,以声传情”之功效。《山里的孩了》文质兼美,行文活泼流畅,语言颇具层次美、节奏美、形象美,是进行朗读节奏训练的较佳课文。“满山遍野/都有/他们的脚印,/在山冈/在竹林/在小溪,/在草丛……/”前半句读得稍重且慢,“在山冈,在竹林,在小溪”要读得轻快而短促,读出明丽清脆,“在草丛……”要读得渐慢渐轻并有余音,体现省略号的余味无穷。这样读,“大珠小珠落玉盘”,叮当有声,错落有致,读出了语言的韵味,读出了语言的音乐美。同时,学生一旦掌握技巧后,将举一反三,极大地提高了朗读教学质量。

5.形式多样,合理运用

12.中小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十二

1.目前小学作文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教师对作文教学不够重视。

作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正确使用语言文字, 全方位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作文教学好似语文教学的一块心病, 很多语文教师以作文在短时间内难看到成果, 以及不好教、不会教为理由, 而忽视作文教学。作文教学过程很是乏味, 训练方式比较单一, 学生也是被动地应付, 对写作缺少热情, 甚至有的教师将作文课上成别的科目, 到最后学生没有阅读分析的能力, 写作更是糟糕透顶, 语文成绩不断下滑。

1.2作文模式过于框架化, 限制学生的现象力。

在作文教学中, 很多教师都把选材、立意、提纲罗列出来, 这种行为在无形中阻碍了学生想象力的发挥, 学生写出的作文自然千篇一律, 没有新意。更有的教师为了让学生在考试中有好的成绩, 平时训练不重视, 全靠压期末的考试题目, 找几篇范文让学生背诵, 结果学生不管考试的题目是否与自己背诵的范文相同, 直接把所背的文章写出来, 教师这样急于求成的做法, 把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扼杀在摇篮里。

1.3忽视学生作文自信心的培养。

一些教师不鼓励学生写自己想写的话, 想说的话, 对学生的要求太高。一些教师在批改作文的时候, 明明知道所写的内容存在掺假的成分, 但是只要表达方式符合写作要求, 就对此不管不顾。一些教师不管文章是自己写的还是抄袭而来, 只要觉得不错就当范文朗读, 给予高分, 而对于一些写真实情感、真实经历的作文, 因为缺少文采, 指出其缺陷并加以指责, 这种不表扬还批评的做法, 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

1.4作文形式单一化。

从小学作文教学现状看, 作文训练中单一的命题依然占统治地位。造成小学作文教学少、慢、差的重要原因之一, 就是不重视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 不重视实用作文能力的教育。所以, 我们一定要摆脱这种从单一的命题训练模式, 使写作题材样式繁多, 表现体系多式多样, 训练方法丰富多样, 使其与丰富多彩的当代生活相适应, 与小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符合。只有这样, 才能把学生写作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大范围地提高作文质量。

2.对目前小学作文教学改革的对策研究

2.1积累大量的素材, 为写作做好充分的准备。

要写好作文, 语言材料和生活感悟是必不可少的, 只有这样长期积累, 才能在写作时有较多的素材供自己选择。

大量且有效的阅读能开阔学生的视野, 同时还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为了让学生有大量的书籍可以阅读, 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阅读的书籍, 让学生把自己的好书拿来, 同学之间相互借阅, 实现资源共享。除此之外, 学校还可以对学生随时开放图书馆, 让学生可以随时借阅书籍观看。在此基础上, 教师应当教导学生学会阅读技巧, 让学生背诵优美的句子, 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

要指引学生学会观察。生活中, 有着写不完的事情, 但是学生却觉得无事可写, 说到底是学生不会观察。小学生写作时, 教师不要期待他们能写出太好的感染场面。事实上, 小学生的年龄较小, 生活经历的都是一些平凡的小事, 所以在作文教学时, 不要与小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背驰, 要求学生写具有社会价值的大题材, 而应当让学生从小事着手, 以小见大。

2.2充分挖掘语文教育资源, 拓展学生作文训练的空间。

坚持写日记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可以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大前提下, 要求学生每周写上一到两篇的日记, 并且在课下与学生互相交流, 通过交流, 让学生了解写日记的方法和角度, 慢慢地养成习惯, 为将来的写作奠定基础。还可以结合日常生活加强对应用文的训练, 如通知、表扬稿等, 都是具有实用性的写作素材。教师应当随机进行写作练习, 尽量多为学生提供写作机会。

2.3坚持以人为本, 优化作文教学流程。

开始的时候,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交流观察素材入手, 教导学生怎样从素材中制定自己的写作题目, 然后组织学生相互之间进行交流, 看看谁的题目有新意, 吸引人, 同一个活动, 可以多方面地拟题, 同一个题目可以有很多种不同的立意。在批改作文时, 要保留作文的中心, 千万不要大范围地修改, 要保留好学生作文中本真的东西, 善于发现学生习作中的优点。批改方式可以多种多样, 组成小组, 小组之间相互修改;同桌之间相互修改;教师评价, 学生修改;学生自己批改等。好的作文都是反复修改出来的, 学生刚写完的作文, 都会存在一定的不足, 比如错别字、语句不通等问题, 只有反复修改, 不断推敲, 才会使作文中心明确, 语句通顺。教师在评语时不要使用套话, 如“题目新颖, 主旨明确”等, 要把作文中的优点和不足明确地指出来, 好在哪里, 错在哪里, 让学生可以及时了解自己写作中的问题。

传统的作文训练, 忽视学生的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大部分都是放羊式的练习, 对于教师一周之前布置的作业, 很多学生都是拖到最后一天才写, 实在写不出来就找范文抄写。为了消除学生的这种依赖心理, 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写作能力, 提高学生的写作效率, 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 在规定的时间内让学生写一段文字, 逐渐改掉学生拖拉的坏习惯。教师可以教导学生进行仿写训练, 让学生根据一些语段进行仿写, 这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方法之一。实际上, 仿写是心理学迁移定律在教学中的实践运用。写作时, 学生若可以举一反三, 融会贯通, 那么他们就具有一应的迁移能力。仿写不失为一种提高写作水平的有效方法, 是读写结合的一种好形式。只要教师按规律教会给学生, 学生学会且掌握它, 那么学生就会从阅读中领悟到写作的门径。

2.4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指导学生自主命题。每个学生都是不一样的, 性格、爱好都不相同, 那么感受自然也是不同的。学生有了自主命题的权利, 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切身实际, 确定写作的范围和角度, 这样的作文才会发出光彩。让学生自主命题, 并不是排斥教师的教导, 教师应当指引学生说出自己这样命题的原因, 和学生一起探讨哪些题目适当可以写作, 哪些题目有待思考。引导学生学会接纳别人的思想, 掌握好作文知识技巧, 提高作文能力。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自由表达的空间和条件, 减少对学生的束缚, 要尊重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性, 知道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表达方式, 让学生在交流中学习表达的方式方法。

3.结语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是一个长期工程, 必须循序渐进。每个教师面对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教学方法, 且自己要树立教好学生作文的自信心, 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脚踏实地地对学生进行训练和培养, 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摘要: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就是写作能力, 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一定的地位。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如模式单一, 不重视学生自信心的培养, 限制学生的现象力等。作者根据小学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 希望通过多种方式提高小学生的写作水平。

关键词:小学作文教学,存在问题,改革对策

参考文献

[1]王真珠.如何让学生有东西可写[J].小学生作文辅导 (教师适用) , 2010 (11) .

[2]王芳.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小学三、四年级写作标准分析[J].基础教育研究, 2010 (04) .

[3]李海林, 荣维东.作文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写作知识重建[J].中学语文教学, 2009 (07) .

[4]潘杏丽.小学作文教学的忧思与探究[J].科学大众, 2008 (11) .

13.中小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十三

众所周知,语文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走向对话的语文阅读教学,期待教师的“主问题”与学生“提问题”的合作、对撞、创新、生成。如今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也引入了对话教学,使得语文教学的教学方式和内容有了新的方式和新鲜血液的注入。但是与此同时,在小学语文的实际课堂上也或多或少存在着如下的难题和困境。

一、小学语文对话教学面临的难题

1、老师主宰的对话。

在正确的对话教学实践中,老师应该重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减少课堂的霸权性,并站在平等的角度展开教学,才可以真真正正地使学生经过课堂的学习,促进语言本领的发展。但如老师在课堂中主宰对话,将会发生不良的影响

例如,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钓鱼的启示》的教学整个过程中,课本中出现这样一则对话内容:“父亲划着一根火柴,看了看手表,此刻晚上10点,距离开放捕捞鲈鱼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父亲盯着妒鱼看了一会儿,而后把目光转向了我:“孩子,你把它放回湖里去。”老师对学生进行了提问,学生的答复表现如下:

老师:请问大家在读完这段内容中父亲对孩子所说的话,大家有怎么样的体会啊??(见一位学生主动举起手来,老师表示其作答)

学生:教师我想知道,那位父亲明白离可以钓鱼还有两个小时,为怎么样的让我开始钓鱼呢?

老师:(脸上出现失望之情):你听明白教师的难题了吗?请坐!(那位学生红着脸坐下,课堂再不可能有发言的,老师指名叫起一位学生答复。)

学生:我认为父亲非常严厉。

老师:(较真问到)就为有严厉吗?(学生不可以答复,再缺乏人举手答复)

老师:文中主人翁在无人知晓的状况下钓到了大鱼,其父亲让其放掉,表现了爱护环境,遵守社会公德的崇高品德„„

在下下课之后,老师相比学生在任教课堂上的表现很不是很满意,并表现,我明明给学生说的机会了,可是学生总是跑题,词不达意,真是没措施,为有我本身说出正确答案了。

上述老师的表现表现了过去教学整个过程中,老师占据主导地位,强占班级课程授教话语权、进行课堂控制的特征,使得学生缺乏颁发和讨论(就某一问题交换意见或进行辩论)本身意见的机会和权力,甚至不敢发言,不敢进行相互学习,从而使得抑制了学生的对话本领的发展和培养。

2、脱离文本的对话。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因此,理解型对话就是人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在语文教学中需要充分重视文本即所学语文课本的重要性,它是学生接触最多、认识最多和进行相互学习最多的好朋友,是对话的核心。

但在实际教学中,部分老师不重视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熟读,就随意地进行提问,让学生颁发本身的看法,说出本身的体会;有的老师甚至不带领学生完整充实地阅读课本,就直接让学生积极地发言,进行表态。

如进行《北京亮起来》的教学中,一名老师就显得非常暴躁,在领着学生朗读完后,就开始马上进入了提问环节,让学生答复“北京为怎么样的亮起来?”,“在课文中那些地方写了北京亮起来了呢”。因为学生还缺乏默读书本的内容,所以相比详细的答复还不是很了解,使得课堂气氛的冷场。

当老师对难题进行举例时,假设老师举出:请看其次自然段,不是写了“长安街华灯高照,川流不断的汽车,灯光闪烁,像银河从天而降”,不是阐明长安街亮起来了吗?大家再找找看,在老师举例的带领下,个别学习成绩较为优秀且预习过教材(教材是由三个基本要素,即信息、符号、媒介构成,用于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和思想的材料)内容的学生会在老师的带领下,找出如“环形路、商业街、故宫”等,此时老师将这样一些词语写到黑板上,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对话到此结束了。

二、解决问题所需要的策略

面对如上语文教学中的困境,我们需要积极地寻找相应的措施,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在现实过程中发展自我的对话交流本领,以推动对话教学相比语文教学的推动作用,使对话教学成为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的十分主要方式和本领。

在实行对话教学时应坚持如下原则

1、人本性原则

对话理念下的阅读教学的首要原则就是突出以人为本,重在人的全面发展,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是特殊个体,需要充分尊重关怀;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学习,不存在绝对意义上的差生,给每个学生提供思考,创造,表现及成功的机会.其次,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要充分认识学生阅读的前理解水平,体现人本意识。

2、实践性原则

相对于传统观念的重训练,对话模式下的阅读教学重的是实践.实践的过程是学生积极能动地获得切身体验的过程,是主体客体联接的桥梁纽带.在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的自主实践活动为主,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观察,思考,动口的机会.首先要重视朗读:重视读的作用,读是老师和学生与课本之间的对话,读的形式有十分多种,如老师的领读,默读,背诵课文,学生之间分角色的朗读,在对文章进行含义研究的解读,和文章的引读,或添加一定词语的品味阅读等等。

其次要抓中心:学生经过读课文的文章,其实并且是一个可行变更本身生活经历对文章进行重新理解和表明的整个过程,给文章内容以新的意义和表明,从而让文章的意义得到更新和发展。

另外,还要练习写作:老师要应用好写作的机会,带领学生与相应的读者进行对话,老师要带领学生在写作时注意潜在的读者如家长、同学等,并且激发勉励学生将写作的内容向家长、同学朗读,经过找听者,读者,让学生学会在写作中熬炼对话的本领。3.过程性原则

传统的教育观念重结果轻过程,李维鼎先生的《语文言意论》一书就传统阅读教学轻过程重结果的具体表现进行了如下描述:一是诵读不足,分析介入太快;二是咀嚼不足,结论说出太快;三是讨论不足,分歧消解太快;四是欣赏不足,理性说明太快;五是整合不足,阅读结束太快,归结起来就是过程展开不足,结论得出太快.对话理念下的阅读教学既重结果更重过程.它的主要目的是要让学生在对话过程中学习对话,学会对话,学会阅读,目的体现于过程.4.师生平等互助原则

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双边对话活动过程,缺少了任何一方的活动就构不成教学活动.师生间的对话是建立在双方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和平等交往基础之上的教育性对话,以谋求教与学最大程度的共同参与.双方互相倾听和言说,彼此敞开自己的精神世界,从而获得精神的交流,意义和价值的分享.5.情感性原则

14.中小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十四

论文摘要:英语课作为一项活动,其教学一般须遵循交流性原则、听说领先原则、情景教学原则、趣味性原则,对此班级大小很大程度上影响、制约着教学的效果。大班的现状是改变不了的,那么如何在现有的条件下通过研究,克服弊端,尽量提高英语教学的效果。

小学教育的小班化已经成为当今教育的一种趋势,但对中国大部分地区而言,它仍然只是一道遥不可及难以共享的美味佳肴。前不久,在市里召开的小学英语新课程培训的会议中,讨论影响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教师们几乎都提到了其中一个原因:班额过大,所带的班常常有五六十个学生,这直接限制和减少了师生交流的频率和学生课堂表达的机会。教育资源不充足和学生数量依然很多,决定了小班化在我国基础教育领域还只能在个别地方和个别学段出现,它不是全局。目前我市各县的农村和城镇小学英语普遍实施的是大班教学。

到底多大的班才算是大班呢?大班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不同国家根据不同的国情,对大班的划分标准也不一样。在一些国外的私立学校,20个学生以上的班级就可以被划入大班的范围。1989年兰开斯特和利兹大学对大班型语言学习的研究项目(Project Report No.4 of Coleman et al.)把大班定义成50人左右的班级;P.Ur则(1996年)把大班定义为40至45人的班级。多年来,我国人为地规定外语专业班型25人以下的为小班,26-35人的为中班,36-45人的为大班,45人以上的为超大班。大班教学有其有利的因素,例如人数多,能形成“尖子群”,竞争力强,有利于形成学习动力,并推动学生间的互助学习;人数多,意味着信息量大,学生间交流机会多,利于锻炼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但一些从事大班型教学的教师普遍认为大班教学会遇到以下的问题:

首先,英语教学中的许多环节不易组织,小学生活泼好动,自制力差,活动起来,容易造成课堂秩序混乱,制约了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调控作用,教学活动进展缓慢,效率低;例如:对话交流操练、短剧、情景表演等,一

15.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十五

一、存在问题

(一) 教学目标不明确, 不符合新课程改革要求

虽然教师在备课时已经设计了教学目标, 却未考虑教学目标是否明确, 是否符合新课程改革要求。具体来说, 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教学目标模糊, 不分重点和难点, 导致学生难以正确把握目标;二是教学目标不符合学生实际情况, 过高或过低, 调动不起学生的积极性, 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三是教学目标不符合新课程改革要求, 教师仅重视知识目标、能力目标, 忽略了情感目标。

(二) 说教式教学方式普遍存在, 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关乎着学生是否愿意主动参与到学习中, 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但现阶段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的兴趣却不高, 他们极少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究其原因, 笔者认为关键在于小学生的形象思维较强, 本身就对逻辑性较强的数学不感兴趣, 尤其是在教师一成不变的说教式教学下, 即便有兴趣也变为了无兴趣。

(三) 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不合理, 存在极端情况

现今是信息社会, 新技术层出不穷, 学校也运用了一些新技术辅助教学, 多媒体技术就是其中一种。但目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很不合理, 存在两种极端情况:一种是完全不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仅靠“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支撑一整节课;另一种是每节课都在使用多媒体, 不管教学内容是否适合, 学生是否需要。

二、解决对策

(一) 科学合理地设计教学目标, 为课堂教学指明方向

教学目标能为课堂教学指明方向, 帮助教师理清教学思路。因此, 教师要重视教学目标的设计, 强化目标意识, 科学合理地设计教学目标, 尽可能地减少目标的随意新、盲目性、模糊性, 提高教学的方向性、针对性、有效性。具体来说, 教学目标的设计要注意三方面。一是教学目标必须精确、标准、具体、规范, 这样才能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指明方向;二是教学目标必须符合学生实际, 而不同学生的知识结构、学习兴趣、理解能力等是不同的, 教师必须考虑到学生个体的学习差异, 分层设计教学目标, 因材施教;三是教学目标必须符合新课程改革要求, 从三个维度来设计, 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者为一体, 不可分割, 这样才能最终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二) 采取多种方式,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使他们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但学生的兴趣不是天生的, 尤其是小学数学具有抽象性、逻辑性强的特点, 教师在教学中更需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他们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具体来说, 教师可采取以下方式,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是游戏激趣。小学生年龄较小, 喜欢各种游戏, 往往在游戏中更乐于学习, 更愿意学习。因此, 教师要将游戏引入小学数学教学中, 融知识于游戏中, 让学生主动参与其中, 边玩边学。这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比教师单纯说教式的教学效果要好得多。二是表扬激趣。俗话说得好:“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不论年龄大小, 人们都喜欢听到他人的夸奖, 小学生更是如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 我们应在课堂教学中想方设法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哪怕是一个问题答得好、一道题解得妙, 都要给予学生肯定、表扬, 从而让他们快乐地学习。

(三) 多媒体辅助教学,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多媒体具有形象性、直观性、动态性强的特点, 将其应用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能较好地处理大与小、远与近、动与静、快与慢、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使学生形成鲜明的表象, 启迪学生的思维,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此, 教师要重视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如在教学“射线具有可以无限延伸”这一特点时, 由于现实生活中不存在这样的物体, 学生对“无限延伸”一词不能有个清晰的理解, 所以为了帮助他们理解“无限延伸”一词的意思, 我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动态功能, 先在屏幕上出现一个亮点, 然后向一端延伸, 成为一条亮线, 接着亮线越来越长, 逐渐延伸出了屏幕。我一边演示一边叙述:“像这样无止境地延伸下去, 亮线将无止境地延长。”借助这样动态的演示, 学生头脑中出现了“无限长”的情景, 对“无限延伸”一词就有了正确的认识, 从而突破了这节课的教学难点, 提高了教学效率。需要注意的是, 多媒体不能滥用, 有的课需要用到, 有的课不需要, 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 灵活选用, 适时切入, 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综上所述, 只要我们结合实际, 抓住问题, 深入研究, 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就一定能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 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该文针对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总结出几点解决对策, 旨在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率,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存在问题,解决对策

参考文献

[1]邓奎.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都市家教:上半月, 2015 (2) .

16.中小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十六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问题对策为了更好地促进小学生在语文教学中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小学语文老师首先应该提高对朗读教学的重视,并且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完善教学方法,做到切实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和能力。本文根据目前我国小学语文课堂中朗读教学的现状,对如何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进行以下几点方法浅谈。

一、存在的教学问题

1.对朗读教学重视程度不够

由于在平时的小学考试教学中没有朗读考察内容,很多小学语文老师就在平时的教学中忽略了对朗读教学的重视程度。很多小学语文老师在课堂上一般会特别重视学生的默写情况,比如生字词的默写,重点课文背诵段落的默写。这些都从各方面说明了老师们对应试教学部分的重视。另外,就是有部分老师认为朗读教学平时随便读一读,念一念就好了,不需要格外地重视和花时间去学习。这样的观点都是错误的。试想,从小学到高中甚至到大学的学习以及以后生活中的言谈举止都与朗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可以说,朗读教学对学生们的学习和生活影响最为深远。另外,老师对朗读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很容易导致学生们也不够重视朗读教学。

2.朗读教学时间缺乏且缺少规划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有早晚读的设置,但是很少有老师引导学生怎样在早晚读的时候练习朗读。甚至有些老师为了追赶教学进度,多给学生们讲解一些内容,有些老师会在早读课的时候给学生讲课教学。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很多小学生不能够明确早晚读设置的目的,也不知道自己需要朗读的内容有哪些。我们不难发现,有些小学生会利用朗读时间进行写作业,尤其是在晚读的时候去完成家庭作业。在早读课的时候,有些学生读着读着就睡着了,有些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容易开小差,和同桌讲话等等。究其根本原因则是因为学生缺少朗读方法,朗读内容和目的不明确。不知道读什么,怎么读,朗读完之后应该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效果。这些都是广大小学语文老师应该思考的问题。

3.家长对朗读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

课堂上学习的时间是有限的,很多小学语文老师在提高对朗读教学的重视程度之后,经常会在家庭作业的布置中增加朗读作业的比例。家庭作业中的朗读作业的完成方式一般有两种,一种是读给家长听,家长监督帮助学生改正之后签字。另一种方式是随着时代的进步,很多小学班级老师已经建立了家长微信群、QQ群,这些都能够更有利老师和学生以及家长之间的互动。但是在目前的教学现状中,很多家长对朗读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很多家长片面地认为朗读教学不重要,认为宁愿多做一道题目,不要把时间浪费在朗读上面,这本身就是不够重视的体现。另外,在家长签字的环节,很多家长并没有听孩子朗读就给学生签字,甚至很多家长是以一种敷衍的态度听孩子读完就签字,对于孩子在朗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存在的错误都不给予纠正。这些都是不负责的体现。另外,正是因为家长不加以配合和监督,很多小学生也会随着不够重视。另外,在利用微信等方式给老师发朗读作业时,很多家长会以工作忙为理由,并不辅助和配合老师的教学工作。因此,根据以上情况,很多小学生的朗读水平一直得不到提高。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

1.提高对朗读教学的重视程度

针对上文提到的老师对朗读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那么首先,作为小学语文老师,应该提高自身对朗读教学的重视,在课堂授课过程中,对语文教学部分进行一定合理时间分配。比如说,在上课前,老师可以让学生以朗读的形式,对之前学习过的课文进行一定的朗读,这样既能够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也能够达到复习的效果。另外,老师在课堂过程中讲解到重要的段落内容时,老师可以让学生进行朗读,这样能够起到突出重难点的作用。在一节课快要结束的时候,老师可以让学生再次朗读今天学习过程内容,在朗读中深刻体会教学内容并且反思疑问。老师不能专门拿出一节课让学生进行朗读训练,这样会让学生感到单调和枯燥,而是应该将朗读教学合理地分配比例融入到整个教学中去。另外,老师还需要引导学生们提高对朗读教学的重视程度,让学生意识到朗读教学的重要性。有必要的时候,老师应该给家长们普及朗读的重要性,让家长在家中监督和辅导学生们朗读课文。

2.提供从充分的朗读时间,教给学生方法

小学生拥有最多的朗读时间就是早晚读的时候,因此,作为老师,首先应该重视起早晚读对学生的影响和意义。在早晚读中,老师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朗读,而不是利用早晚读的时候去讲解知识。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学生在早晚读中充分朗读,能够帮助学生消化吸收知识,与此同时还能够锻炼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另外,从学生方面入手,老师应该教授给学生朗读方法以及如何筛选内容,学生应该把自己觉得重要和难以记住容易忘掉的内容按出来进行朗读,比如有些学生某些诗句很难记住,那么就可以把这首诗在早晚读的时候拿出来朗读。还有一些学生,对老师上课讲解的难点和重点理解不够深刻,也可以将这一部分拿出来进行诵读。老师也可以帮助学生规划朗读内容,每次朗读课,老师给学生布置一些朗读任务,如果学生有自己的朗读规划,可以跟着自己的规划走,如果学生自己没有规划,则跟着老师的朗读计划走。这样能够让学生有计划地进行朗读,切实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和能力。另外,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老师应该着重教给学生一些朗读方法和技巧,让学生从理论方法开始学起,再运用到实际运用中去。比如一些重音的重读方法等。最后,为了更好地督促学生,老师可以在早晚读结束的时候,对学生进行抽查。这样能够更好地提高朗读教学的效率。

3.增加家校联系,家长监督配合

作为家长,应该配合老师在学校的教学工作。如果家长能够在家里帮助学生复习和巩固知识,那么就能够帮助学生达到了复习的效果。首先,作为学校老师,平时应该跟家长多沟通学生在学校的表现情况,每个学生的朗读优点和不足。作为家长,应该多配合老师,根据老师的建议在家庭中帮助学生提高朗读水平。比如说,回家之后学生进行朗读作业的完成,家长可以在旁边聆听学生们的朗读情况,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纠正,尤其是一些比较难度的音,一些多音字或者是学生很容易出错的平翘舌,家长都应该重点关注。另外,对学生的签字,家长不可以随意对待,如果学生达到朗读要求,读得好了,家长可以签字。对于一些朗读有所欠缺的学生,家长应该监督学生多练习之后再进行签字。对于微信录音打卡朗读作业的问题,很多家长也应该积极配合老师的工作。相信只有家校更好地沟通和配合,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朗读水平才能够得到更好地提高。

总而言之,作为小学语文老师,首先应该提高对朗读教学的重视程度,然后再引导学生和家长们提高对朗读教学的重视。语文老师应该在以往教学过程的基础上针对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加以完善,给学生们提供充分的朗读时间,教学生朗读的方法,和家长保持良好的联系,建立家校互补的关系。这样才能够从方方面面入手,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对朗读的重视程度以及实践效率。

参考文献:

[1]陈玉金.农村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东方教育,2012,(12).

上一篇:两操一活动检查评比细则下一篇:实验室试剂使用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