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什么寓言故事

2024-07-12

有什么寓言故事(共12篇)

1.有什么寓言故事 篇一

包青天的大名那是响当当的,包拯廉洁公正且英明决断,敢于替百姓伸张正义,下面就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包公的故事有什么的相关文章,希望可以帮到您,如果你觉得不错的话可以分享给更多小伙伴哦!

包公的故事一

有一个混混,把一个平凡老百姓告到包公那里,包拯知道这位老百姓是无辜的,就答应一定会帮老百姓洗刷罪名,也会让那个混混得到应有的惩罚。

包拯告诉农民,你照我说的做,回家以后把自己家中的牛杀了,你留一部分自己吃,其他部分你拿到市场上去卖,然后换一些钱自己用。

按照当时宋朝的法律在民间私自杀耕田用的牛市犯法的,是可以被告上朝廷的,但是在包拯的许可下,那名老百姓就真的回家吧牛杀了。

第二天,包拯就得到有人控告农民杀了牛的消息,包拯微微一笑,王朝马汉,给我把这个举报的人抓起来,人们都蒙了,说包公你怎么不去抓那个犯法的农名啊,包拯说农民杀牛是经过我的允许的,倒是你,为什么把农名家牛的舌头割了。

这下告状的人哑口无言,被这突如其来的问题弄得惊慌失措,只能把想要害老百姓名的事件从实招来。

在场的人没有不佩服包公断案的,原来包拯用了一招引蛇出洞的妙计,他假装不知道有人要害农民,故意卖个破绽,让这人一位自己的计谋得逞。包拯干脆将计就计,来个欲擒故纵,最后再来个瓮中捉鳖,杀他个措手不及,还农民一个公道,给不法分子应有的惩罚。

其实包拯在就到牛舌头被割的报案后,就有了一些眉目,可以说策划的着一些,就是等着被法分子自投罗网的,这一前一后的妙计足以见得包公断案手段的高超。

包公的故事二

宋仁宗在位时期,在端州城外有个小孩子他的父亲靠卖油炸糍粑来维持生计。有一天小孩帮父亲到街上叫卖,这一天生意特别好,刚过中午就全部卖完了,小孩在回家的路上,感觉有点累,就在一块大石头上坐下休息,不由自主打起吨,等他醒来的时候,小孩子大哭。

包拯刚好路过,就让马汉去问明情况,小孩哭着对包拯说,老爷我卖炸糍粑赚来的铜钱,让人偷了去,我回去爸爸肯定揍我,包拯听了之后,决定帮一帮这个孩子,他想了一会,有了主意,他让王朝、马汉把石头抬到府上说是要审判他。

一时间包拯审石头的事情传遍大街小巷,第二天百姓争先恐后的来观看,他们要看看包拯这一次会怎样断案,包拯在公堂上正襟危坐,把惊堂木一拍,大声说道,你这石头,小孩在你身上打盹,醒来之后钱就不见了,是不是你偷了,快快从实招来,不然,赏你三十大板。

包拯连问三声,这石头还是默不作声,包拯说,你这是软的不吃吃硬的咯,来人,给我打!手下就一拥而上,啪啪啪的打了三十大板。包拯说这石头我是审不了了,在座的各位能不能每人给这个孩子一文铜钱,让他和自己的父亲有个交代,包拯在这里谢谢大家了。

乡亲们平日里受保证照顾,这时候当然愿意帮忙,就一人一文的投到门口那个装满水的桶里,但有一位礽铜钱的时候,水面上浮起一层油,包拯大吼一声,快把这个了抓起来,他就是偷钱的人。

这人当然不承认,保证说孩子卖糍粑的前他都数过,没一文钱上都有油印子,现在你的钱也有这个现象,怎么解释,投钱的人终于承认。百姓对包拯的敬意又多了一分都说包拯是一位好官。

包公的故事三

包公是个铁面无私的清官,真是做到了王子犯法,与民同罪。那年,老包铡了不认前妻的驸马陈士美,皇上怀恨,借个名儿便把包公削职为民。就这,皇上还不解恨。当天,皇上把大太监和小太监召到皇宫,耳朵咬耳朵商议一阵。末了,两个太监对皇上如此这般一说,说得皇上点头微笑,吩咐照办,事成大大有赏。

包公削了职,京城大栈小店,都受了皇家嘱咐,不准留包公过夜;包公只好收拾收拾,就当日动身。包公为官清正,如今两袖清风,雇不起车马,由老家人包兴挑着行李,自己跟在后面安步当车,却没有料到太监跟在后面盯梢哩。

时当六月暑天,包公一出京城,上路没有多远,便汗流浃背。走了半日,汗淌了几桶。这会儿走到一座山下,包公热得不行,口渴得要命。可是这里前不巴村,后不着店,既无池,也无井,只有一块瓜地。青葱葱的瓜藤上开了黄黄的花,西瓜儿结的溜圆。包公咂咂嘴,周围又没人,为了解渴,就摘下个西瓜,放在膝盖上,用拳头“嘭嘭”两下砸开,就和老家人大口大口地吃了,他们一气吃了两个大瓜。两个像鬼样的太监早看在眼里,大太监对小太监说:

“古来君子是‘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包黑子偷瓜吃,还能算是清官吗?逮他去见皇上!”

正要动手,却见包公正掏出几个铜钱,放在瓜藤上,抹抹嘴上路了。两个太监无可奈何地摆摆手:

“吃瓜给钱,那有啥说的。”

傍晚,包公栖息在小镇一家小客栈,两个太监也盯着跟进去。包公囊资不丰,就叫了素菜米饭。哪知这客栈小,米不是上熟,一碗里尽是稻谷;包公只得边吃边捡,一桌拐子上堆的尽是谷粒。这又让两个太监给看在眼里,小太监对大太监说:

“糟蹋粮食遭雷打,捉他去,好为皇上出气!”

正说着,又见包公抓起谷粒,一粒一粒放在嘴里嗑去稻壳,吃了米粒,真是“盘中之餐,一粒未废”。这有啥说的,鸡蛋里挑骨头也挑不出来,大太监与小太监,只好大眼瞪小眼。

走着走着,就快到淮河边上,眼看包公就要到家了!两个太监还未抓到包公的把柄,怎好向皇上交差呢?于是,又嘀嘀咕咕地商量了一个计策:大小太监连夜从小路草行露宿,赶到包公前面,在淮河边上坐等,单等包公一到,他们一个拉腿,一个推背,把包公推到一堆脏东西上。他们以为这样,包公准会到淮河里去洗手,淮河里有人淘米洗菜,就安他个沾污河水的罪名。这真是啥坏点子都想到了。

哪知包公手弄脏后,叹口气爬起来,正想到河里去洗,瞥眼一看,河边小媳妇、大姑娘,淘米的淘米,洗菜的洗菜,提水的提水。他怔了怔,心想:这一洗手,不坏了人家吃用水吗?于是包公走到河边,用干净的左手掬水含到嘴里,然后又离开水边,到坡上吐出水来冲洗。两个太监看着,一点办法也没有。心想:包黑子真是天下难有双的铁清官,就跟他一万年,也找不到他的脏点。只好垂头丧气地回去回复皇命。

这事一传出来,老百姓就说:

毒不过皇上,奸不过太监,清不过包公。

包公的故事四

相传包公带着包兴,微服私访。这天,来到一个地方,看看天色已晚,决定找个人家投宿。

他们顺街走着,见前方有一位老人伏在门前石阶上流泪。包公忙上前问:“请问老翁,何事伤心?”老人抬头看了包公一眼,并不说话,只是流泪。包公不便多问,便提出想在这里借宿。老人一听,连连摇手:“不行,不行!实不相瞒,这里前几天才死了人。”包公一听死了人。便问死者何人?何故而死?这一问不要紧,倒引出一段奇案来。

原来,这位老人姓徐,夫妇两人,膝下只有一子,年方十八。不久前,老夫妇为儿子娶了亲。新娘子聪明贤慧,全家人都很满意。

新婚之夜,新娘子听说丈夫正在攻读迎考,便出了一个上联考他。这是个连环对:“点灯登阁各攻书”。新娘子开玩笑地说:“对不上下联,不准进洞房。”偏偏新郎书生气太重,一时答不出,竟赌气到学堂去了。

第二天,新娘发现丈夫愁眉不展,便问是何原因?新郎说;“我正为答不出你的对联发愁呢!”新娘说:“你昨天夜里不是对上了吗?”新郎感到很奇怪;“我昨夜睡在学堂里,并没有回家,怎么会答出对联来呢?”新娘听了这话大吃一惊,这才知道昨夜是被人钻了空子失去贞操,悔恨交加,一气之下,便上吊死了。

一见出了人命案子,县衙马上来人,将新郎捉拿归案。文弱书生抵不住糊涂官的严刑拷打,被逼供认,判了死刑,秋后问斩。老夫人徐氏闻讯,投河而亡。活生生的一个家庭,被弄得家破人亡,好不凄惨。

包公听老人讲完了经过,心里也很难过。是谁促成新娘子冤死的呢?要破此案,必得先对出这个对子来。

这天晚上,包公就宿在老人家里。夜深了,他还在苦思着那个下联,一个人在后院里踱了一会,索兴叫包兴搬来一张太师椅,倚在梧桐树旁,对月而思。想着想着,包公禁不住笑出声来。原来,这个下联正是“移椅倚桐同赏月”。对联想出来了,破案的办法也就有了。

天明后,包公来到县衙,叫人贴了张榜,上写欲在本地挑选一些有才学的人,带进京城做官。条件是:能对出“点灯登阁各攻书”的下联来。

榜贴出不久,一个书生揭了榜。他得意洋洋地来见包公,说:“本书生看过榜后,欲随大人进京,还望大人多多栽培。”包公说;“你对出那副对联了吗?”书生假装思索了一下,说:“这是个下联,上联应是‘移椅倚桐同赏月’,不知大人肯不肯带学生进京?”包公嘿嘿一阵冷笑。“行,我带你进京!”说罢,惊堂木一拍:“ 还不快给我拿下!”左右一拥而上,把书生捆绑起来。

书生正做着官梦,不想被当场拿住,吓得连喊冤枉。包公厉声说:“歹徒,你居心不良,乘夜间淫人妻子,害死两条人命,岂能饶你!左右,掌刑!”书生一听,吓得魂不附体,连忙跪下,高呼:“小人愿招!”

原来,那日新郎赌气跑到学堂后,几个朋友开他玩笑,说他放着如花似玉的新娘不伴,却到学堂来守夜,新郎便将考对联的事说了。谁知,言者无意,听者有心,那书生乘机潜往新郎家去答对联,新娘子不辨真假,竟与他同入洞房,以致酿成了这场悲剧。

包公当堂叫书生划供,打入死牢,并叫来姓徐的老人,让他将押在狱中的儿子领回家去。一场冤案,被包公巧妙地判明了。

2.有什么寓言故事 篇二

俗话说:盛世古董,乱世黄金!从历史的角度来,我们国家应该是正处在盛世之时,那么收藏则成为人们投资保值、投资增值的一个主要手段;再则,收藏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元素,在投资保值和投资增值的同时,获取文化知识和文化品位,这也是许多有识之士和有钱之士的另一个追求。

于是乎,我们《记者观察》的记者用第三只眼,也观察到了这一现象。我们还将更进一步持续观察这一领域。

3.有什么寓言故事 篇三

当然, “大众”是由众多的“小众”构成的,“大师”的炼成,“小众”是“罪魁祸首”。

先讲两个故事。战国时期,齐国有一位大臣,叫邹忌,身高8尺有余,长得相当帅,用现在的话说就是“高富帅”。邹忌早上起来,梳洗打扮后,照照镜子,觉得自己的确长得不赖,但还心存疑虑,因为当时齐国的都城临淄城北有一个姓徐的“男神”,家喻户晓,美名远播。自己与城北徐公相比,到底谁更胜一筹呢? 于是,邹忌先后向老婆、小妾、来访的客人求证,结果他们都说,徐公算个屁,他比你差远了。邹忌很得意。巧的是,第二天徐公来了。邹忌亲眼见到了徐公,反反复复、上上下下、仔仔细细地打量了一番,觉得自己确实没有徐公美,再照照镜子,看看镜子里的自己,觉得自己才真正算个屁,比人家徐公差远了。晚上睡不着觉的时候,邹忌就在想:明明是我长得没人家徐公好,但老婆、小妾、客人却一致说我比徐公美多了。这是什么原因呢? 想来想去,终于想明白了:老婆说我比人家美,是因为爱我;小妾说我比徐公美,是因为怕我;客人说我比徐公美,是因为有求于我。

这个故事很有意思,但戏剧性还不够,毕竟邹忌本身还算得上是一个美男子,虽比不上“男神”徐公。

比邹忌稍微晚一点的一个叫列精子高的齐国人,是个“矮矬丑”,也干过类似的事情。列精子高是齐湣王时期的大臣,因为有才华,齐王很信任他,对他言听计从。不过,列精子高这个人长得不够好看,打扮也很“另类”。一天大早,他穿着绢做的衣服,绢做的帽子,这是好衣服、好帽子,但是,却穿着一双很不好的鞋子。这就像现代人穿着西服、打着领带,下面穿着一双拖鞋,总之,很不搭。他一大早起来出去碰上下雨,淋了个“落汤鸡”。就这么一个样子,他撩起衣服在房廊下走来走去,问身边的人:“我这个样子不错吧?”身边的人说:“美极了,帅呆了。”列精子高来不及拿镜子照照,匆匆跑到井边,要一瞧究竟。尽管井水的分辨率不是很高,但依然清晰地映出了一个丑八怪。列精子高由此悟出,不是自己长得美,而是因为他有才华,齐王看中他,所以手下人才如此夸他貌美。

其实,我觉得列精子高还没有悟到家,他领悟得还不完全正确,手下人之所以如此夸他,是因为他们是“手下人”,还仰仗着主人生存呢。这两则故事中,邹忌、列精子高头脑还算清醒,或者说,他俩并没有成为“大师”的想法。但话说回来,一个“大师”的炼成,最初是这些“妻子、小妾、客人、侍从”造就的。现实世界中与“大师”联系密切的高级官员、知名富豪、媒体明星、企业家等,就是炮制“大师”的“小众”。

在社会转型时期,因为有极大的不确定性,有某种危机感,缺乏真正的信仰,所以“大师”的神异功能恰好契合了这种需求,能够获得某种精神安慰。“大师”能指点迷津,“大师”能让人富甲天下,能让人官运亨通,能让人延年益寿。总之,“大师”能让人避免一切灾难挫折前途一片光明。老实说,这些“小众”中的确有“胸无点墨”、没有多少评判能力的人,直接促成了“大师”。但不见得所有的人对“大师”的特异功能都发自内心地顶礼膜拜、心悦诚服。他们的这种做法有的是“聊以自慰”,有的则是别有用心。

有一次,齐景公宴请各位官员,古代宴饮与射箭是不分的,就像今天喝了酒再唱唱歌一样。齐景公在宴饮期间,亲自表演射箭,结果脱靶,根本没射着。这本没什么,但在座的众人异口同声地高喊:“射得准,射得好。”宋康王筑起高台,用大皮口袋盛上血,给它穿上盔甲,悬挂起来当做天帝,站在下面射它。左右侍从高喊:“商汤、周武王只能胜人,如今您能胜天,您的贤明无法超越了。”齐景公宴饮的官员并非眼瞎,宋康王的侍从内心里也不真觉得自己的主子能够胜天,但依然异口同声地睁着眼睛说瞎话,这当然是趋炎附势、阿谀奉承、别有用心了。

不管是出于什么心理,这些“小众”,就是邹忌身边的妻妾与朋友,就是列精子高的侍从,就是齐景公宴请的各位官员,就是宋康王的侍从。这一批人,为“大师”的出炉创造了至关重要的条件。后果是很严重的。

前段时间看到一则新闻,新疆阿达克草场一只领头羊,在百米高的山崖上看到呼图壁河干渠里有水,带着羊群准备下去喝水,突然七八级阵风袭来,领头羊不慎坠崖,结果后面的羊也跟着一一跳下悬崖,44只羊当场死亡,15只羊重伤。动物学家解释,领头羊做了什么,羊群一定会跟着走。心理学家解释这就是“羊群效应”。

“大师”炼成的第二步,就是“羊群效应”在起作用。一些社会名流追捧大师,这就发挥了“头羊”的效应,越来越多的人会加入追捧的队伍,“小众”变成了“大众”。人都有一种从众的心理,会盲目追随大众,自己并不思考事件本身的意义。前面讲宋康王“射天”表演后,侍从祝贺,康王一高兴就设宴饮酒。室中人高喊“万岁”,堂上的人都应和。堂上的人一应和,堂下的人也都应和,门外和院中的人听到了,没有一个不应和的。这样,“小众”变成了“大众”,大众随波逐流。

“随波逐流”这个成语,与屈原有关。屈原一生,坚守节操,努力想把楚国带到国富民强的康庄大道上,一生在为自己的美政理想而奋斗,当然不可避免地会触犯一些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结果到处碰壁,头破血流。屈原在被贬期间,碰到一个渔夫,感叹道:“举世皆浊我独清,世人皆醉我独醒。”渔夫劝解他说:“圣人才不会拘泥于社会习俗的干扰,不会一根筋,不会死脑筋,而是能够与时俱进。既然整个世界都一片混浊,为什么不随波逐流呢?”“随波逐流”不过是渔夫安慰、劝解屈原的话,后人用这个成语表达一种从众的心理,比喻没有坚定的立场,缺乏判断是非的能力,只能随着别人走。

在中国文化中,偶像崇拜的心理、随波逐流的从众心理是很普遍的,所以,“大众”崇拜“小众”,进而形成羊群效应,很多的人则会随波逐流,然后“大师”就问世了。

除此之外,中国文化中一直存在鬼神的观念。如果一个社会法制不昌,人们不清楚规则到底是什么,缺少可以明确确定的预期;如果信仰缺失,精神虚无,就会胡乱信仰,就容易信鬼神,信“大师”,不信自己。

总之,“大师”的产生离不开产生“大师”的文化土壤,中国自古以来产生了无数的“大师”,原因都在于中国大众。文化造就了大众,大众养成了“大师”。

“大师”,一般都是在妻妾朋友侍从各种权威力量的裹挟之下,层层包装,多次炒作,最终实现华丽转身的。各种权威力量,或是被“大师”蒙在鼓里,或是与“大师”同流合污,他们在“大师”需要的时候会推他一把,在“大师”危难的时候会拉他一把。更多的大众则是“不明觉厉”,随波逐流。

(摘自大象出版社《王立群智解成语2》 作者:王立群)

4.中国有什么童话故事 篇四

射水鱼尾尾跟妈妈练习射水弹弹已经很长时间了。由于他刻苦训练,已经是一名弹无虚发的水中射手。这天,他穿行在水草下,射击着草叶上的昆虫。刚刚有一只大蚊子落在草叶上,离他足有三米远哩。可他憋足劲,“砰!”的一声,就将蚊子射落在水中,成了他的一道小菜。他又游了一会儿,接连吃了不少昆虫,肚子鼓鼓的,已经很饱了。他为自己高超的射击技术得意,现在觉得没事可干,想寻找目标开开心。正巧一只鸭子在岸边蹒跚行走。于是他暗暗地将一口水含到嘴里,运足气对准鸭子的尾巴“砰——”的一颗水弹弹射过去。鸭子的尾巴被重重地一击,回头看看,感到很奇怪:什么东西弹了我一下?看看周围什么也没有。于是他又继续一摇一摆地向前走。“砰!”又一颗水弹弹射来,不偏不斜正射在他头上。“哎哟,好痛,是谁干的?”鸭子捂着脑袋,四处寻找着。尾尾不由得一阵得意,将头探出水面,对准鸭子的嘴巴,“砰!”又是一下,鸭子脸上又重重地挨了一下。可是鸭子这次看清楚了,是水中的一条鱼在攻击他。

不由得心中一阵恼怒,他三步两步跳入水中,向射水鱼尾尾奔来。尾尾见势不妙,一头扎进深水游走了。这时正有一群小鲤鱼经过,恼怒的鸭子不管三七二十一,仲进头就一条一条地提起来。虽然小鲤鱼们逃得快,还是有四五条成了鸭子嘴里的.零食儿。小鲤鱼妈妈知道了,痛哭着找到尾尾的妈妈。尾尾的妈妈连连向鲤鱼妈妈道歉,并严肃地对尾尾说:“我们射水鱼的本领是为鱼类的生存谋取幸福的,如果你用它去欺侮别人,惹是生非,给别人带来灾祸,是绝对不允许的。”尾尾也深为自己的行为痛心,他决心牢记妈妈的话,改正错误。

一天,射水鱼尾尾外出寻食,游到湖边的时候,看到鲤鱼妈妈正在吞食一条弯曲的绿虫子。他刚要招呼鲤鱼妈妈,忽然鲤鱼妈妈被一条线绳拽出水面。鲤鱼妈妈在空中挣扎着,荡来荡去。尾尾探出水面一看,原来是一只老猫,正握着鱼竿准备抓鲤鱼妈妈哩。尾尾一惊,立即将一颗水弹弹射出去,“砰——”的一下打在老猫的右眼上,老猫忙用没抓鱼竿的前爪去揉。尾尾又“砰——”的一声,猫的左眼也中了水弹!老猫不得不用双爪去揉眼睛,鱼竿掉了,鲤鱼妈妈这才跌回水里。这时尾尾忙托起鲤鱼妈妈的身体,将鱼钩从她嘴里退出来。

5.中元节有什么故事 篇五

中元节源出于道教,据《道藏》载:“中元之日,地官勾搜选众人,分别善恶……于其日夜讲诵是经,十方大圣,齐咏灵篇。囚徒饿鬼,当时解脱。”因此自古以来,民间都认为这一天是祭祀亡亲、悼念祖先的日子。

中元节的起源,与佛教的“孟兰盆会”也有很大的关系。“孟兰”是梵语,倒悬的意思,盆是指供品的盛器。他们认为供此具可解救已逝去父母、亡亲的倒悬之苦。佛典《孟兰盆经》中记载这么一个故事,说是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目连(亦称目键连),得到六通(六种智慧)后,想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即用道眼视察,看到已逝去的母亲在饿鬼道中受苦,瘦得皮包骨头不成人形。目连十分伤心,于是用钵盛饭,想送给母亲吃,但是饭刚送到他母亲手中,尚未入口即化为灰烬。目连无奈,哭着请求佛祖帮助救救他的母亲。

佛祖说:“你母亲罪孽深重,你一人是救不了的,要靠十方僧众的道力才行,你要在七月十五日众僧结夏安居修行圆满的日子里,敬设盛大的孟兰盆供,以百味饮食供养十方众    僧,依靠他们的感神道力,才能救出你的母亲。”目连照佛祖的指点去做,他的母亲真的脱离了饿鬼道。佛祖还说:“今后凡佛弟子行慈孝时,都可于七月十五日佛自恣(舒服)时,佛喜欢日,备办百味饮食,广设盂兰盆供,供养众僧,这样做既可为在生父母添福添寿,又可为已逝的父母离开苦海,得到快乐,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到了西晋,《盂兰盆经》被译成汉文,因为它所提倡的报答父母养育之恩,和我国儒家传统的孝顺父母的思想大致相同,所以受到君王的赞扬和重视,并在我国广为流传。自梁武帝在南方创设盂兰盆会后,已成为一种习俗,规模有增无减。唐代宗李豫每逢七月十五日,都要在宫中举行盛大的盂兰盆会。城中的寺院也要备办供品,陈列于佛像之前,十分虔诚。

宋、元年间,七月十五这一天已演变为民间的祭祖日,家家祭祖亡亲,并且盛行放河灯超度孤魂野鬼活动。到了清代,对七月十五日中元节的祭祀活动,更为重视,各地寺、院、庵、观普遍举行盂兰盆会,并在街巷设高台诵经念文,作水陆道畅,演《目连救母》戏,有的还有舞狮、杂耍等活动,夜晚还把扎糊的大小纸船,放入水中,点火焚化,同时还点放河灯,称之谓“慈航普渡”,十分热闹。除外,当时各家各户,都要在门外路旁烧纸钱,以祀野鬼。

时至今日,七月十五日中元节这一天,我国仍有许多地方,保持着祭祀祖先的习俗。

6.中秋节有什么民间故事 篇六

小故事之一---丑女无盐拜月

丑女无盐是战国时期齐国人,芳名钟离春。相传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之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一年八月十五的中秋之夜,无盐正在拜月,齐宣王偶然看到月光下的无盐,觉得她美丽出众,风姿超群,便立她为王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小故事之二---玄宗漫游月宫

在唐朝,最富有传奇色彩的就是游夜宫的传说了。相传唐玄宗与申天师及道士鸿都中秋望月,突然玄宗兴起游月宫之念,于是天师作法,三人一起步上青云,漫游月宫,但宫前有守卫森严,无法进入,只能在外俯瞰长安皇城,在此之际,忽闻仙声阵阵,清丽奇绝,宛转动人!唐玄宗素来熟通音律,于是默记心中。这正是“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日后玄宗回忆月宫仙娥的音乐歌声,自己又谱曲编舞,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霓裳羽衣曲”。

小故事之三——嫦娥奔月

相传,远古时候天上有十日同时出现,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太阳,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 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他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 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见了,他想偷吃不死药自己成仙。 有一次,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蓬蒙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危急之时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自己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已逃走,后羿悲痛欲绝,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进三步,无论怎样也追不到跟前。 后羿无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小故事之四---吴刚折桂

相传月亮上的广寒宫前的桂树生长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边有一个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拢了。几千年来,就这样随砍随合,这棵桂树永远也不能被砍光。据说这个砍树的人名叫吴刚,是汉朝西河人,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错误,仙人就把他贬谪到月宫,日日做这种徒劳无功的苦差使,以示惩处。李白诗中有“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的记载。

小故事之五---朱元璋与月饼起义

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当时,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齐响应,起义军如星火燎原。 很快,徐达就攻下元大都,起义成功了。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此后,“月饼”制作越发精细,品种更多,大者如圆盘,成为馈赠的佳品。以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各地中秋节民间的习俗

中秋佳节,人们最主要的活动是赏月和吃月饼了。

赏月

在中秋节,我国自古就有赏月的习俗,《礼记》中就记载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李子、葡萄等时令水果,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盛,据《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每逢这一日,京城的所有店家、酒楼都要重新装饰门面, 牌楼上扎绸挂彩,出售新鲜佳果和精制食品,夜市热闹非凡,百姓们多登上楼台,一些富户人家在自己的楼台亭阁上赏月,并摆上食品或安排家宴,团圆子女,共同赏月叙谈。

明清以后,中秋节赏月风俗依旧,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吃月饼

我国城乡群众过中秋都有吃月饼的习俗,俗话中有:“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中,那时,它也只是象菱花饼一样的饼形食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的象征。

月饼最初是在家庭制作的,清袁枚在《隋园食单》中就记载有月饼的做法。到了近代,有了专门制作月饼的作坊,月饼的制作越越来越精细,馅料考究,外型美观,在月饼的外面还印有各种精美的图案,如“嫦娥奔月”、“银河夜月”、“三潭印月”等。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以饼之圆兆人之常生,用月饼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都成为天下人们的心愿,月饼还被用来当做礼品送亲赠友,联络感情。

其它中秋节的习俗

中国地缘广大,人口众多,风俗各异,中秋节的过法也是多种多样,并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在福建浦城,女子过中秋要穿行南浦桥,以求长寿。在建宁,中秋夜以挂灯为向月宫求子的吉兆。上杭县人过中秋,儿女多在拜月时请月姑。龙岩人吃月饼时,家长会在中央挖出直径二、三寸的圆饼供长辈食用,意思是秘密事不能让晚辈知道。这个习俗是源于月饼中藏有反元杀敌讯息的传说。金门中秋拜月前要先拜天公。

广东潮汕各地有中秋拜月的习俗,主要是妇女和小孩,有“男不圆月,女不祭灶”的俗谚。晚上,皓月初升,妇女们便在院子里、阳台上设案当空祷拜。银烛高燃,香烟缭绕,桌上还摆满佳果和饼食作为祭礼。当地还有中秋吃芋头的习惯,潮汕有俗谚:“河溪对嘴,芋仔食到”。八月间,正是芋的收成时节,农民都习惯以芋头来祭拜祖先。这固然与农事有关,但民间还有一则流传广泛的传说:1279年,蒙古贵族灭了南宋,建立元朝,对汉人进行了残酷的统治。马发据守潮州抗元,城破后,百姓惨遭屠杀。为了不忘胡人统治之苦,后人就取芋头与“胡头”谐音,且形似人头,以此来祭奠祖先,历代相传,至今犹存。

中秋夜烧塔在一些地方也很盛行。塔高1—3公尺不等,多用碎瓦片砌成,大的塔还要用砖块砌成,约占塔高的1/4,然后再用瓦片叠砌而成,顶端留一个塔口,供投放燃料用。中秋晚上便点火燃烧,燃料有木、竹、谷壳等,火旺时泼松香粉,引焰助威,极为壮观。民间还有赛烧塔规例,谁把瓦塔烧得全座红透则胜,不及的或在燃烧过程倒塌的则负,胜的由主持人发给彩旗、奖金或奖品。据传烧塔也是元朝末年,汉族人民反抗残暴统治者,于中秋起义时举火为号的由来。

江南一带的民间在中秋节人习俗也是多种多样。南京人中秋爱吃月饼外,必吃金陵名菜桂花鸭。“桂花鸭”于桂子飘香之时应市,肥而不腻,味美可口。酒后必食一小糖芋头,浇以桂浆,美不待言。“桂浆”,取名自屈原《楚辞·少司命》“援北方闭兮酌桂浆”。桂浆,一名糖桂花,中秋前后采摘,用糖及酸梅腌制而成。江南妇女手巧,把诗中的咏物,变为桌上佳肴。 南京人合家赏月称“庆团圆”,团坐聚饮叫“圆月”,出游街市称“走月”。

明初南京有望月楼、玩月桥,清代狮子山下筑朝月楼,皆供人赏月,而以游玩月桥者为最。人们在明月高悬时,结伴同登望月楼、游玩月桥,以共睹玉兔为乐。“玩月桥”在夫子庙秦淮河南,桥旁为名妓马湘兰宅第,这夜,士子聚集桥头笙箫弹唱,追忆牛渚玩月,对月赋诗,故称此桥为玩月桥。明亡后,渐渐衰落,后人有诗去:“风流南曲已烟销,剩得西风长板桥,却忆玉人桥上坐,月明相对教吹箫”。长板桥,即原先的玩月桥。近年来,南京夫子庙已重新修葺,恢复明清年间的一些亭阁,疏浚河道,待到中秋佳节时,就可结伴同来领略此地的玩月佳趣了。

江苏省无锡县中秋夜要烧斗香。香斗四周糊有纱绢,绘有月宫中的景色。也有香斗以线香编成,上面插有纸扎的魁星及彩色旌旗。上海人中秋宴以桂花蜜酒佐食。

江西省吉安县在中秋节的傍晚,每个村都用稻草烧瓦罐。待瓦罐烧红后,再放醋进去。这时就会有香味飘满全村。新城县过中秋时,自八月十一夜起就悬挂通草灯,直至八月十七日止。

安徽省婺源中秋节,儿童以砖瓦堆一中空宝塔。塔上挂以帐幔匾额等装饰品,又置一桌于塔前,陈设各种敬“塔神”的器具。夜间则内外都点上灯烛。绩溪中秋儿童打中秋炮。中秋炮是以稻草扎成发辫状,浸湿后再拿起来向石上打击,使发出巨响并有游火龙的风俗。火龙是以称草扎成的龙,身上插有香柱。游火龙时有锣鼓队同行,游遍各村后再送至河中。

四川省人过中秋除了吃月饼外,还要打粑、杀鸭子、吃麻饼、蜜饼等。有的地方也点桔灯,悬于门口,以示庆祝。也有儿童在柚子上插满香,沿街舞动,叫做“舞流星香球”。嘉定县中秋节祭土地神、扮演杂剧、声乐、文物,称为“看会”。

在北方,山东省庆云县农家在八月十五祭土谷神,称为“青苗社”。诸城、临沂和即墨等地除了祭月外,也得上坟祭祖。冠县、莱阳、广饶及邮城等地的地主也在中秋节宴请佃户。即墨中秋节吃一种应节食品叫“麦箭”。山西省潞安则在中秋节宴请女婿。大同县则把月饼称为团圆饼,在中秋夜有守夜之俗。

河北省万全县称中秋为“小元旦”,月光纸上绘有太阴星君及关帝夜阅春秋像。河间县人认为中秋雨为苦雨,若中秋节下雨,当地人则认为青菜必定味道不佳。

陕西省西乡县中秋夜男子泛舟登崖,女子安排佳宴。不论贫富,必食西瓜。中秋有吹鼓手沿门吹鼓,讨赏钱。洛川县中秋节家长率学生带礼物为先生拜节,午饭多于校内聚餐。

7.人为什么会有影子? 篇七

影子不是实体,只是物体的一个投影。影子的形成是由于物体遮住了光线这一科学原理,属于光学现象。光线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当光线照射到不透明的物体(比如人体)上,该物体就挡住了光线的透射,从而形成了一片较暗区域,即我们所说的影子。光照射角度不同,影子的形状也会不同。但如果物体是透明的(比如玻璃),光的传播便不会受影响,因此不会形成影子。

因此,产生影子必须具备两个必要条件:光和不透明物体。所以不仅仅是人会有影子,小狗小猫也会有。

8.有什么样的课堂就有什么样的学校 篇八

中国现实的教育面临着其他国家所没有的特殊状况: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在家里缺少学伴、玩伴;备受家长呵护,甚至是溺爱。由此产生的种种弊端,已经引起了许多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学校的现实状况也令人担忧。在功利的驱使和应试的重压下,教师教得太苦,学生学得太累,本应充满灵性的教育变得呆滞、死板,不少学生甚至因此而走上了“拒绝教育”的叛逆之路。

“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实的进步。”这是17世纪大教育家夸美纽斯所描述的理想教育境界,也是海慧中学一直追求的目标。要实现这种理想,就必须进行课程改革和课堂改革;而要改革,最根本的就是改变思想,改变教育理念。

通过对课改名校的持续考察,我们开阔了教育的视野;通过深入学习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周洪宇的阳光教育理论,我们经历了教育思想的洗礼和办学理念的重构。

学校是让师生产生梦想并为其实现梦想提供动力的地方,我们应该以智慧而灵动的教育方式去激扬生命,而不是刻板地控制生命。海慧中学的办学理念重构为“怀阳光之心育阳光之人”,要以温暖传递温暖,以智慧启迪智慧,以心灵唤醒心灵,以真爱赢得真爱;要看到学生人人都是人才,人的智力是多元发展的,所表现的领域各有不同,不要用僵化的眼光看学生,不要用一个模式去教育学生;要充分尊重学生、充分信任学生、充分依靠学生,相信学生有与生俱来的强大的学习能力,因势利导,培养其自主学习的习惯与能力,而不是画地为牢,揠苗助长;课堂的精彩不是教师教得精彩,而是学生学得精彩,你给学生一个展示的平台,他会还你一个惊喜。我们教育学生重在使之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关心、学会生存,成为性格阳光、身心健康、自强自立、合群合作的一代新人,而不是高分低能、自私狭隘、意志脆弱、唯我独尊的孤僻人。

我认为,从某种角度上看,我们所进行的课改不是对传统教育的颠覆,而是向优秀传统教育思想的回归。我国古代先圣不是早就强调以人为本、学而有朋、循循善诱、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的教育思想吗?

9.有什么寓言故事 篇九

最近,越来越多地被问到一个问题―― 你平时都读什么书?

一个朋友回答:白天上班累死,晚上带孩子累死,好不容易孩子睡了,哪还有力气看书?你都是什么时候看书,你不困?

还有个老同学说:年轻的时候咱也是看过书的,不过现在这把年纪了,读书还有什么用?再说,好书也越来越少了。

我说,巧了,我刚好从书上看来这么一个故事。

故事说的是在20世纪初,山东平原县一户农家里,住着一位老人和小孙子。每天早上,老人都坐在厨房的桌边,带着他的小娃娃,摇头晃脑地读《诗经》《春秋》《三国志》等古籍,书声琅琅。

一天,小孙子问道:“爷爷,我试着像你一样读《道德经》,但是不知怎么回事,我都猜不透那里面的意思。有时,我似乎理解了一丁点儿,可是一合上书,脑袋中又立刻忘记了。这样读这些书有什么收获呢?”

老人安静地将一些煤投入火炉,然后说道:“用这个装煤的篮子去河里打一篮子水回来。”

孩子照做了,可是篮子里的水在他回来之前就已经漏完了。孩子一脸不解地望着满脸沧桑的爷爷。

老人看看他手里的空篮子,微笑着说:“你应该跑快一点儿。”说完让孩子再试了一次。 这一次,孩子加快了速度,但是篮子里的水依然在他回来之前就漏完了。

他对爷爷说道:“这没有用,拿篮子打水是不可能的。”

“你真的认为一点儿用处都没有吗?”老人微笑着说,“你看看这篮子。”

孩子看了看篮子,发现它与先前相比的确有了变化。篮子十分干净,已经没有煤灰沾在竹条上面了。连提手也变得更加光华有泽了。

“孩子,这和你读古典书籍一样,你可能只记住了只言片语,它的意思或许你一点儿也不理解,但是,在你阅读的过程中,那些文字以及你朗诵时的气氛,它会影响你,会净化你的心灵。”

小孩记住了这句话。后来,他一直本着这样的信念,终生与书籍为伴,不断进取,最终成为我国宗教学的泰斗――他就是已故国学大师任继愈先生。 这个故事的名字就叫作《净化心灵的文字》。 多么精妙的比喻。

所以我想,坚持读书应该会有几个明显的好处。

一是养成学习的惯性。那是一种如饥似渴的感觉,好像不吃饭会饿、不喝水会渴一样,一段时间内如果没有读一本可以引领你去思考的好书,便会感觉自己的大脑似乎生了锈,心里也空落落的。

这时候倘若能有机会坐下来,用读书、思考的方式来塞满这种空荡,整个人便会觉得很快乐、很幸福、很满足。所以这种惯性带来的,或许也是一种享受生活的角度。

二是给自己一个客观的定位。书读得越多,越容易觉得自己无知。而只有知道自己无知,整个人才能从骨子里谦和起来,不会咄咄逼人,不会恃才傲物,不会强迫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

老话说“一瓶不响,半瓶晃荡”就是这个意思:瓶子满了自然晃不起来,反之晃得越高、越轻浮的,必是因为还有太多需要充实的空间。不信,看看那些被我们称为“大师”的前辈,看看他们为人处世的方法,约略可见一斑。

三是让自己的心灵更加豁达从容。坚持读书,用心读书,心态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简单地说就是“越发想得开”。

因为书里的世界太大,有黄金屋和颜如玉,自然也就有酒肉臭和冻死骨;有仁人志士的忠肝义胆,也自然有奸佞小人的狂妄当道……读书的过程中,好大一个世界在我们面前缓缓展开,最终,因为知道,进而思考,日益自省,才致淡然。

要知道,是得真看开了,才能不拘泥于对某些小事或既得利益的追求,才能对一些不涉及原则问题的反对意见予以包容和尊重,这是大智慧。

现在,有了那个叫作电子书的神奇小物,旅途中、班车上的时光以及医院里、银行里等叫号的时候……都可以掏出来翻几页。越来越多的优质图书有了电子版,查英语或中文释义都变得无限快捷,真让人爱到心坎里。

正在读博的朋友结婚,提前言明不收礼金不收礼品,于是我给他快递了一个最新款的电子书过去,随后发一条微信:让碎片般的时间里,仍然充满阅读的乐趣;愿琐碎的婚姻生活,因共同的趣味而隽永延伸,百年好合。

所以,我越来越相信,只要想读书,见缝插针,总有读书的机会。

我一点都不歧视电子书这种存在,它也并不影响我看纸书的节奏。毕竟,总有一些书是要坐在书桌前,一页页泛着墨香,静静读的;而另一些书,或许是“无缝阅读”时的填缝存在,但有的因醍醐灌顶事后买了纸书来收藏,有的捡几句顶精华的摘抄以保存,还有的永远存在于电子文本的格式但仅就阅读过程而言未必没收获……书,只要被读,便实现了它最本质的意义。

而读什么书呢――我的答案是“随便”。

每个人的爱好不同、对书籍意义的需求不同,选择的书目自然不同。

越来越快节奏的社会里,出版的确变得越来越浮躁,于是越来越多的休闲文学、快餐读物占据了畅销书市场。可是,对劳碌了一天、神经紧绷的人们来说,或浅显温暖、或神幻奇诡的文字,最大的意义就是满足了人们对于“放松”的需求。至于那些心灵鸡汤、情感小说,以细腻的文字去抚慰人心,未尝不是功劳。

更何况,随着全社会对阅读投以越来越多的重视,大量本来销量一般的经典好书、海外引进的优秀读本、深度分析的社科读物,也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越来越多的好书,开始成为畅销书。

所以,我这样想:无论是大部头的深度凝练,还是浅显小文的点滴感触,只要能给予阅读者以前行的力量或温暖的慰藉,我们的篮子里,便会渐渐盛满充盈的灵魂。

而所有那些在阅读中走过的日子,或许真的就是一个从“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肆意轻狂,到“知道自己不知道”的谦虚谨慎的过程――正如只要你踏实迈步,这世间便没有白走的路;同样,只要读的是好书,我们心里,便有了一只越来越干净的篮子。

10.有什么寓言故事 篇十

早先,有一家子,养了一个姑娘。这个姑娘不但是人模样长得清秀枝杆,人品贤惠明亮,还针线上的工夫也没人能比。他裁衣服不用量尺寸,只要是穿衣服的人站在她面前,让她瞅上一眼,不管是裁衣裳,裁裤子,还是裙子,裁袍子,剪子下去,卡嚓卡嚓几下子,衣裳样子,裤子样子,裙子样子,袍子样子全剪裁出来了。连廓鞋都不用拓鞋样子。裁好了衣坯,缝纫起来,更是麻利无比。只见她照着太阳穿起一根长长的丝线,银针就牵着丝线在衣料上飞针走线地缝纫起来,只用老汉抽一袋烟的工夫,就能缝成功一件子衣裳。要说是扎花绣朵,那更是了不得。别人绣花还要请人拓花样子,把花样子贴在布坯子上,才一针一线地刺绣,她绣花根本不用花样子,她绣的花样子全是活的,天上飞的鸟儿,地上跑的走兽,河里的游鱼,花池里的鲜花,她只要是看上一眼,就飞针走线地刺绣起来,只用老太太喝一碗茶的工夫,就能把这些画面绣了出来,绣出来的鸟儿会飞,鱼儿会游,兔儿会跑,花儿会开,就像是真的一样。

这个姑娘,心儿灵,手儿巧,爹妈就给她取了个名字叫巧姐儿。巧姐儿嘴一分手一分,远远近近出了名,只等巧姐长到一十五岁,求婚的人家就拥了上来,媒人就他来你去,把她家的门坎都踏断了。家里养下了好姑娘,人家都来说媒,这是人家家里需要一个好媳妇。巧姐的爹妈是要为自己的女儿在这些说媒的中间选一个好女婿。选择的标准自然是两条,一是家庭要好,二是人要好。选来选去,选定了赵财主家。这赵财主家富大贵,骡马成群,家庭是没说的;他的儿子人模样也周正,还能读书上进。这家庭好,女婿也好,肯定是一门好亲事了。这么,又是相女婿,又是看家庭,又是打听,又是考实⑤,认为这就是十包九的好主儿了,才吹吹打打,热热闹闹地把巧姐出嫁到了赵家。

出嫁的第三天,巧姐应该由女婿陪伴着回门去。这回门的风俗,本来就是新婚已经三天,姑娘到了一个新的家庭环境里,情况如何,是娘家所要关心的需要;婆家呢,对媳妇满意不满意,也有个表示的需要,这就形成了这个风俗。不料想,赵家对于儿媳妇回门还有新的要求。当巧姐要上轿车的时候,她礼节性地问公公:

“爹爹,对媳妇有啥吩咐?”

公公说:“赶太阳下山,做十又袜子带回来。”

巧姐问婆婆:“妈妈,对媳妇有啥吩咐?”

婆婆说:“赶太阳下山,做十双鞋子带回来。”

巧姐又问丈夫:“夫君还有啥吩咐吗?”

丈夫回答:“赶太阳下山,绣十个烟荷包带回来。”

巧姐只得答应。她立刻把所需要的布匹和针线刀剪全都带在轿车上,就在车上开始剪裁,赶到娘家门口,这十双袜子,十双鞋和十个烟荷包全都剪裁完毕。到了娘家,她茶没喝一口,饭没吃一口,就开始飞针走线地做起活儿来了。妈妈心疼女儿,送来茶水,女儿顾不上喝一口,仍然埋头做针线;爹爹心疼女儿,端来饭食,女儿顾不上吃一口,仍然埋头做针线。妈妈要找来左邻右舍的姐妹姑嫂帮巧姐做针线,巧姐不答应,因为是公婆和丈夫要她自己一个人做的,她就应该一个人做,不能要别人帮忙。

这天的太阳好像跑得比往日都要快,一会儿就从东山顶上跑到了南山顶上,一会儿就从南山顶上跑到了西山顶上,眼看着就要从西山顶上落到西山背后去了。妈妈替女儿数了数她做的针线活儿,拢共才做了七双袜子,七双鞋和七个烟荷包。剩下的活儿赶到太阳下山,说什么也做不完了。

巧姐急得哭了起来,她一边哭泣一边还是不停地做针线。

这时候,屋里进来了一位头发白索索的老奶奶。她问巧姐:“娃,你哭的咋了?”

巧姐就把婆家让她在一天之内做十双袜子,十双鞋和十个烟荷包的事情说了一遍。老奶奶听了说:“娃,你不要着急,我帮助你。你把你的红丝线借我一根用一下。”

巧姐将绣花的红丝线抽出一个线头,递到老奶奶的手里,说:“奶奶,要用多少你自己抽吧。”

老奶奶接过丝线头儿紧紧地抓在手中,另一只手抓起丝线轴儿向空中一抛,只见那丝线轴儿陵空飞舞起来,飞出了门,飞上了天,带着一支光线一样的红丝线向太阳飞去。当丝线轴儿飞到太阳旁边的时候,围绕太阳绕了一个圈儿,就把太阳牢牢地拴住了。巧姐调头看老奶奶,老奶奶早不见面了,红丝线的线头却牵在她自己的手中。也就是说,太阳就像一架风筝一样牵在了巧姐的手中。太阳徐徐地向西方落下,巧姐轻轻一牵丝线头儿,太阳就像是风筝一样向东方飘了回来。这样,人间的傍晚又变成了下午。

一天的时间延长了,巧姐有了完成十双袜子,十双鞋和十个烟荷包的机会,她仍然飞针走线地赶着做活儿。当巧姐做出第九双袜子,第九双鞋和第九个烟荷包的时候,太阳又一次落到了西山边子上。巧姐轻轻一牵丝线头儿,太阳又一次从西山边子上升了起来,傍晚又一次变成了下午。巧姐仍然飞针走线地做活儿。

赶到太阳又一次落到西山边上的时候,巧姐已经圆满地完成了公公布置的十双袜子,婆婆布置的十双鞋和丈夫布置的十个烟荷包的活儿,并且把这些活儿按时交到了公公婆婆和丈夫的手中。公公婆婆夸巧姐是好媳妇,丈夫夸巧姐是好妻子。他们都希望巧姐为他们做更多更漂亮的针线活儿。

可是,当半个太阳落下山的时候,巧姐手里的红丝线轻轻飘了起来,巧姐自己也像是被一只巨大的手托举了起来,轻轻地飘了起来。太阳落下山了,西边的天空布满了美丽的彩霞。巧姐被红色的丝线牵引着,向西边的天空飞去。丈夫最先发现巧姐飞了起来,忙跑过来拽住了巧姐的裙带。公公也跟着发现了,忙跑过来拽住儿子的衣襟。婆婆也发现了,忙跑过来拽住了老头子的衣襟。公公婆婆和丈夫都没能拽住巧姐,反而跟着飘浮了起来。可是巧姐的裙带支撑不了这么多人,嘎蹦地一声拉断了,都掉了下来。这就是民间歇后语说的“想上天,屎勾子拽着呢”。

而美丽而百灵百巧的巧姐,却义无反顾地向着彩霞飞去,渐渐地融合在霞光中去了。

这一天就是夏至。

夏至吃狗肉的故事

秦德公二年(公元前676年),秦德公下令在历法中设立伏日,并下令修建在伏日祭祀的伏祠。农历六月三伏天的说法就起自秦德公时期的秦国。伏就是隐伏避盛暑的意思,产生伏天的说法以后,人们一听说入伏,就会想到盛夏来临。伏天盛暑天热,容易致病,人们要想办法避暑、少动,自我保养的意识提高许多。在此之前,秦国没有伏天的说法,周朝和其他诸侯国也不存在;在此之后,人们特别重视伏天的来临,汉朝初期,朝廷甚至明确要求各地根据本地的自然气候条件选择伏日,不必求同。我们常说“冷在三九、热在三伏”,但是没有几个人知道是秦德公开始规定入伏。

11.有故事的人,有故事的匾 篇十一

良驹踏雁腾飞起,一骑绝尘上九天。三曲人生同汇处,和谐医患暖人间。

这是三位性格迥异的人,拥有三段各自精彩的人生,因为同一种疾病——感染性心内膜炎,在同一时间,住进了同一家医院。从此,他们的人生出现交集,在疾病面前成为挚友。

很荣幸,我是这三位患者的主刀医生,聆听了他们求医路上各自的故事,也与这三位“战友”结下不解之缘。如果把医生比喻为班主任,我想,故事里的这三位主人公就像班级里三位个性不同的学生。

认真听话的乖学生——老叶

年过半百的老叶在江苏做生意,因不明原因发热在当地医院就诊。医生一时无法确诊,于是老叶慕名来到仁济医院风湿科,经过心脏彩超检查后,提示二尖瓣赘生物,于是转入心外科。

老叶是所有医生都乐意遇到的那类患者:依从性极强,对医生绝对信任,遵医嘱。在患者积极的配合之下,二尖瓣置换术顺利完成,老叶恢复得很快。术后,老叶需要服用华法林抗凝,虽然他术后便回到江苏继续做生意,可仍然每次都按时到门诊随访,所以凝血指标控制得非常理想。

“三好学生”老叶还有一个令人羡慕的家庭。住院期间,一直有一位年轻的女士悉心照顾他。我一度为老叶有这样孝顺的“女儿”感到高兴,直到后来查房时才得知她是老叶的儿媳。“公公五十多岁了,为了这个家还要四处奔波做生意,很不容易,做晚辈的我们就该尽一份力,好好照顾公公。”这是老叶儿媳的答复。我内心不禁感叹:生男生女都一样,好儿媳也能照顾好老人。

经常“翘课”的调皮鬼——小施

刚过而立之年的小施在上海开了一家规模较大的汽车维修店。因为不明原因发热,心脏超声提示二尖瓣和主动脉瓣赘生物,被诊断为感染性心内膜炎,需要手术治疗。他担心手术会影响正在上升的事业,于是辗转就诊于上海各大医院,四处打听,希望保守治疗即能痊愈。其间,小施因乱用抗生素,渐渐地产生了细菌耐药。在病友的推荐下,他来到我院。详细分析病情后,我建议小施住院接受手术治疗,但他并没有立即接受我的建议,而是继续开始四处寻医之路。

在询问许多专家都得到同样的结果后,小施再次找到我,同意入院。住院期间,小施很不配合治疗,依旧四处打探,结果是体温反复。眼看就可以为他施行手术,他却再次“翘课”,以家中有事为由,不愿接受手术,坚持要求出院。望着小施远去的背影,我知道他还会回来的,唯期盼他下次来时病情不要恶化。

半个月后,小施再次因发热来诊。这次,我再次严肃告之:“频繁更换抗生素会让细菌产生耐药,未来可能会演变到无药可用的地步,到那时再进行手术治疗,风险就会加大。你已经有手术指征,这个手术必须做;如果不做,将来会有心脏穿孔、心衰的可能,菌栓脱落后还可能引起脑梗、心梗等疾病,甚至死亡。”多次苦口婆心的沟通后,小施终于向我吐露心声:“我总觉得医生是为了赚钱才要求手术,而我也没有医保,所以才四处打听,希望不用开刀就能治好。连医生您说的对,我这次肯定接受手术治疗!”

小施抱着“一去不复返”的决绝之心上了手术台,手术很顺利。术后,小施对我笑:“心脏手术也没那么可怕嘛。”

渴望关注的“转学生”——老谈

已逾不惑之年的老谈是一位技艺精湛的大厨,因为感染性心内膜炎就诊于某三甲医院,并且已入院准备手术。或许因为患者太多,老谈一直未被安排手术。焦急的他跑去询问手术时间,没有得到明确答复,一气之下自动出院,来到我院就诊。

我耐心地向老谈解释了他的病情,告知术前需要注意的事项,如顺利,手术将大概安排在什么时候,并且告诉老谈因为床位紧张,只能委屈他住加床。老谈回答道:“连医生,我认可你。你们很重视我,很关心我,晚上您做手术到七八点,甚至十点依旧会来查房看我。哪怕睡走廊,我也找连医生开刀。”我的内心涌起一股暖意,这是对我工作最大的认可。肩负着这份沉甸甸的信任,手术顺利完成。

老叶、小施、老谈三人在一星期内先后接受手术治疗,术后住进同一间病房。因为类似的遭遇,三人成为经常联系的病友。出院时,三人特地请专人绣了一幅“腾飞匾”赠与我。

如今,已时隔三年,老叶继续经商,每隔半年来上海复查一次。而老谈和小施因多次结伴来我门诊复诊,已成为好友。

这就是那块匾的故事。

12.高等教育学到底有什么用 篇十二

学科创始之初,高等教育学虽面临来自教育学科内部的种种怀疑和责难,但由于时事所需,高等教育学带着“物之初生,其形必丑”的天然缺陷迅速发展,建设和发展高等教育学在高等教育界“一呼百应”,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如雨后春笋般迅速涌现。从1992年开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思想大解放、大改革、大发展阶段,高等教育改革发展问题研究如火如荼,研究队伍不断扩大。高等教育学虽然面临“学科论”与“研究领域论”的争论,但这只是就高等教育学学科性质和研究取向的不同认识,还不足以动摇高等教育学学科发展的根基。从2008年国家学科管理政策调整到目前的“双一流”建设政策出台,则使高等教育学面临空前的发展困境,甚至关乎高等教育学的生死存亡。紧迫的发展形势,需要我们坚守高等教育学学科立场,科学分析导致高等教育学学科困境的主要原因,强化高等教育学学科情感,增强学科内部一致性,为高等教育学渡过学科危机和获得可持续发展能力而共同努力。

一、是什么导致高等教育学学科危机

(一)高等教育学学科危机现象

1. 高等教育学学科地位急剧下降。

在我国,高等教育学作为一门应用性软学科,其学科地位本来就不高。由于是从教育学中分化而来,高等教育学只是一门隶属于教育学(一级学科)的二级学科。再加上我国高等教育学主要在综合性大学和多科性大学中发展,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和发展的学科生态环境并不理想。更为重要的是,近年来国家学科政策调整,使高等教育学本来就不高的学科地位受到重大冲击。西方国家建立的是“学术共同体”学科制度,学科建设和学科发展主要由学术共同体负责。与西方国家不同,我国建立了一套严密的国家学科管理制度,虽然也存在“学术共同体”学科制度,但学科建设与学科发展与国家学科管理制度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学科管理政策影响甚至决定学科资源配置、学术组织(院系和研究所)设置和学术从业人员的归属。这也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国高等教育学的开创者们一定要将高等教育学建设成为一门学科的主要原因之一。2008年以来,我国学科管理政策进行了大幅度调整。2011年版的学科专业目录取消了二级学科建制,明确将学位点申报、人才培养、学科评估等按一级学科执行。2015年启动的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以及国家出台的“双一流”建设政策,不断强化了按一级学科进行学科建设的学科管理思路。学科管理政策的调整,对高等教育学学科发展形成了严重挑战和冲击。取消二级学科,动摇了高等教育学独立的学科地位,使其弱化为教育学一级学科体系中可随意摆布的“研究方向”,随时面临“被终结之虞”;学科政策调整意味着学科资源分配机制的转变,导致一些以高等教育研究见长的高等教育研究机构为了申报学位点和获得学科发展资源,纷纷采取“依附式”发展策略,借助教育学一级学科平台,通过将高教研究所(室)“升格”为教育学院,增设其他教育学科,以满足教育学一级学科发展诉求。这种“削足适履”的学科建设模式,淡化了原有的高等教育研究特色,挤压了高等教育学的生存发展空间,导致诸多院校高等教育研究传统被瓦解,对高等教育学科建设产生致命打击。

2. 高等教育研究机构被大量裁撤。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高校基本上都建立了高等教育研究机构(研究所、研究室、研究中心),虽然这些研究机构规模大小不一,职能各不相同,也并不都是从事高等教育学研究的,但它们是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的组织基础,是高教研究人员的从业之所。虽然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上浮、下沉”现象[1],但研究机构终归还在。但近年来,综合性大学和多科性大学出现了一股高教研究机构和教育学院的“裁撤潮”,高教研究机构要么直接被撤销,要么并入公共管理学院、社会科学学院等专业学院,或者并入发展规划处、教务处、教师发展中心等学校职能部门。高等教育学科及其专业研究人员面临无家可归的窘境,要么寄人篱下,要么改弦更张。更为严重的是,由于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实行严格的“学科绑定”评估政策,并将按照一级学科评估的优秀率给高校配置学科建设资源,因此,不少高校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主动撤销了高等教育学学位点,高等教育学科沦为“双一流”建设的“战略舍弃品”。

3. 高等教育学学术共同体迅速分裂。

学术共同体的形成是学科建设和学科发展的基础,也是学科成熟的标志,更是学科应对外部挑战和增强内部凝聚力与一致性的组织形式。在我国高等教育学学科初创期,以潘懋元先生为代表的第一代高等教育学人怀着崇高的学科使命感与责任感,笃定志向建设一门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学,在全国由点到面地推进高等教育学的建立和发展,为我国高等教育学的发展与繁荣奠定了坚实基础。其间虽未免有关于高等教育学学科性质等问题的不同认识,但总体上来说,高等教育学学术共同体正在逐步形成。然而,新世纪以来,年轻的高等教育学面临着我国高等教育大改革、大发展的外部环境。高等教育大众化、市场化、国际化使得高等教育学的学科生态环境发生急剧变革,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之中的大量现实问题成为推进高等教育研究的强大动力,正在形成中的高等教育学学术共同体,由于受研究者个人研究旨趣与学术研究“资源依附”的影响,研究队伍迅速分化,高等教育研究呈“分而治之”之势,切割了高等教育研究的学术版图,形成了诸多独立的研究领域或亚学科,并渐次形成学科内部的学术壁垒,中断了正在形成中的学术共同体意识以及维系学科发展的利益与情感纽带,导致高等教育学学术共同体分裂。与此同时,问题导向的高等教育研究以及“非专业人士”的多学科高等教育研究所得出的研究结论,多是建立于其他学科理论背景的问题解决之策,导致高等教育学知识和成果呈现碎片化状态,研究者“各说各话”,很少有学术争论,无法形成统一的话语逻辑与学术交流机制,也难以形成研究成果的质量评价标准。形成了高等教育研究“空前繁荣”与高等教育学“理论虚无”同时并存的现象。在这过程中,一批研究人员丧失高等教育学学科立场、丧失学科自信、学科情感淡化,“甚至以所谓科学学科的名义或者用研究领域论范式来否定高等教育学,解构高等教育学”[2]。高等教育学的内部一致性遭遇严峻挑战。

(二)高等教育学学科危机的原因

目前人们认为高等教育学学科危机的原因主要表现在学科内部和学科外部两个方面,即既有学科内部的原因,也有学科外部的原因。对于学科内部的原因,有人认为是我国高等教育学“先天不足”所致,即作为一门学科的高等教育学还不成熟,还没有形成学科自身严格的概念、命题、范畴系统以及学科理论体系,学科地位比较低;有人认为是我们在高等教育学学科性质的定位上存在偏差,高等教育学的学科性质应该定位于“应用性软学科”,而不是理论性学科。学科建设的根本目的在于切实解决我国高等教育实践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在于影响宏观教育决策,为一线的教授、学生及高校治理者提供新视野、新思路和新举措[3]。而对于学科外部的原因,大部分人认为国家学科政策调整是导致目前高等教育学学科危机的主要原因。

就学科内部的原因来看,高等教育学的确是一门正在走向成熟的学科,它离像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等社会科学的经典学科的要求还有较大距离。但为何与高等教育学类似的其他社会科学并没有产生这种学科危机?以高等教育学的近邻教育学为例,教育学目前也还不是一门成熟的学科,也没有形成严格的统一的学科理论体系,“教育学成为别的学科领地的现象”非常普遍。但教育学并没有因为其学科成熟度低而遭遇像高等教育学这样的生存和发展危机。的确有人曾提出“教育学的终结”的观点,但主要是说传统教育学正面临挑战,教育学正向现代教育学转型。可见,学科成熟度并非影响学科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原因。

关于高等教育学的学科性质,我国高等教育学界是有广泛共识的。在学科发展之初,潘懋元教授就认为,高等教育学是一门应用性学科,但应用性学科也有自身的应用性理论。有学者还论证了“应用性是高等教育的基本属性”[4]。在近40年的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历程中,我们一直把建设一门实践取向的高等教育学作为学科建设的基本目标。虽然其中出现过关于“学科论”和“研究领域论”的争论,但这并不是关于高等教育学是否是一门实践取向学科的争论,而是关于高等教育学知识体系结构方式和学科形态的争论。与高等教育学科建设研究并行的高等教育研究,其主流主要是关于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具体问题的研究,既有高等教育宏观政策的研究,也有高校办学和管理的研究,还有广大教师开展的量大面广的课程教学改革研究。所以,很难说是高等教育学学科性质定位的偏差导致了目前高等教育学的学科危机。

那么,导致目前高等教育学学科危机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我们认为是人们对“高等教育学有什么用”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认识,要么对高等教育学提出了难以企及的高要求,要么认为高等教育学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在“有为才能有位”的学科发展理念支配下,认为高等教育学“无所作为”,从而导致高等教育学的生存和发展危机。

回顾我国高等教育学的学科发展史,可以看到,“有用”的确是高等教育学产生的初始动力和基本条件。20世纪50年代中期,潘懋元先生之所以提出要建设一门称之为“高等学校教育学”的学科,就是要研究和解决高等学校的教学和人才培养问题。因为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与中小学学生有重大区别,必须通过建立高等学校教育学来研究和解决高校的教学和人才培养问题。改革开放后,建立高等教育学可谓“一呼百应”,特别是得到时任教育部长的高度重视,很快就主导成立了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并且亲自担任学会会长;在教育学界对是否有必要建立高等教育学科还存在严重分歧和争论的情况下,国家很快就在学科建制上确定了高等教育学作为独立二级学科的学科地位。个中缘由在于,在新的历史时期,建立和发展高等教育学对于高等教育界响应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重大战略,促进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于尊重高等教育发展规律来处理高等教育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关系,对于按照教育规律办学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概言之,建立和发展高等教育学科有现实之用。

“有用性”是高等学校建立和发展高等教育学科的基本出发点。在高校,虽然要求所有的哲学社会科学都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但唯独对高等教育学的要求最高。不仅要求高等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来发展,在研究和解决国家层面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现实问题中提高学科发展水平,而且要求高等教育学为高校自身的改革发展服务。但我们发现,没有哪一所高校要求其公共管理学科主要研究和解决大学自身的有效治理问题;没有哪一所高校要求自己的新闻传播学科主要研究和解决学校的形象传播和品牌塑造问题;基本没有哪一所高校要求自己的法学学科主要研究和解决学校改革发展中的法律问题;没有哪一所高校要求其经济学学者来研究和解决学校发展中的筹资和资源配置问题;更没有哪一所高校要求其哲学学科来解决学校建设和发展中的哲学问题。但对高等教育学而言,人们普遍认为高等教育学或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必须主要研究本校改革发展中的问题,为提高学校办学水平、教师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并且要求高等教育学科要主动和管理学、社会学、哲学、经济学、新闻传播学、法学等学科交叉,为学校办学和教育教学改革提供综合性服务。上述学科基本上也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但高校对高等教育学的实践性和应用性要求与对这些学科的要求完全不同。这就是说,高校对高等教育学赋予了不只是作为一门学科的责任,不只是在一般意义上强调高等教育学的应用性,而是要求高等教育学通过“工作研究”来服务学校各方面的改革和发展。这实际上为高等教育学提出了一个难以企及的目标,以此目标来衡量高等教育学科,必然得出高等教育学“无为、无用”的结论,高等教育学在学校诸多学科中的地位可想而知。

二、怎样认识高等教育学的有用性

毋庸讳言,我国高等教育学仍然存在理论体系不成熟、研究方法不规范、专业标准不清晰,以及理论脱离实际等缺陷,需要在建设和发展高等教育学科的过程中予以解决,但是另一方面,高等教育学科的发展也急需国家学科管理部门和相关高校正确认识和科学把握高等教育学的有用性。要认识到高等教育学的“有用”有“有用之用”和“无用之用”的分别,有“现实之用”和“长远之用”的分别,也有“所能之用”和“不能之用”的区别,从而“善待”和“善用”高等教育学。

(一)全面理解和正确认识高等教育学的“有用性”

1. 不能因高等教育学的应用性软学科特性而矮化高等教育学的学科地位。

在我国,软学科往往被看成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是“没有用”或用处不大的学科,因而其学科地位目前都比较低,而硬学科的学科地位则比较高。高等教育学是一门应用性软学科,同文史哲等理论性学科相比,高等教育学因其应用性而被认为理论性不足;与科技和工程等硬学科相比,高等教育学因其软学科特性而被认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强。在短期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学科建设思想影响下,高等教育学的学科地位极为低下,严重限制了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和学科发展。

其实,作为应用性学科的高等教育学也有其应用性理论,而“软学科”也只是高等教育学学科性质的表现,并不反映学科水平的高低,软学科也有高水平。以文史哲为核心的软学科,是人类思想和文明的精华。人文社会科学等软学科,不仅是科学、技术和工程等硬学科产生的基础,而且是保证科学、技术和工程“以人为本”发展方向的重要平衡力量。追溯人类文明史的每个阶段,没有哪个阶段不是以思想文化领域的创新为先导的;环顾世界科技强国,没有哪个国家没有发达的人文社会科学;中国开创改革开放新时代,也是以思想解放和理论创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先声的。就高等教育而言,美国高等教育之所以在当今世界具有典范意义,世界各国高等教育无不受其影响,原因在于它是以与时俱进的高等教育思想和理论为基础的。世界各国一流大学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也与其发达的人文社会科学和先进的高等教育办学理念有极为密切的关系。所以,我们不能因高等教育学的应用性软学科特性而在国家学科政策层面予以歧视,在高校“双一流”建设中忽视甚至压制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

2. 高等教育学的有用性,不只是表现为研究和解决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和大学办学过程中的实际问题。

这些年来,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项目逐渐失去了对“教育科学”的“规划”性质,不仅立项资助的几乎都是关于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具体问题的研究课题,鲜有对高等教育基本理论研究课题的资助,而且绝大部分课题都是自选题目,即使编制了少数重大和重点课题的课题指南,也主要是关于高等教育现实问题研究的。而教育部推出的高等教育方面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攻关项目,也都是基于实证调查研究方法的高等教育现实问题研究。另外,最近10余年来,不少大学将原来的“教育科学研究所”或者“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所”改为“教育研究院”或者“教育学院”或者“高等教育研究院”,教育研究机构名称的变化耐人寻味;还有前文所述的高等教育研究机构甚至高等教育学科的“裁撤潮”,其意不言自明。与此同时,高校还兴起了一股教育智库建设的热潮。这些反映了无论在国家层面还是高校层面,人们都高度重视高等教育研究的有用性,并且这种有用性是一种现实的即时有用性,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的有用性。

高等教育学是一门应用性学科,但应用性学科也有应用性理论。而且学科这个概念本来就具有双重意义,一是指科学研究的专门领域,二是指人才培养的教学科目。这就是说,发展高等教育学科,不仅要通过高等教育研究来解决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中的实际问题,还要通过学科教学活动,培养高等教育研究的继任者,以保证高等教育研究事业“基业长青”。对于高等教育学科建设而言,培养高等教育研究的继任者更具有本质性意义。这也是大学与科学研究机构在学科建设方面的本质区别。培养高等教育的专业研究人员,必须进行高等教育学原理和研究方法的教学,使他们掌握高等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因此,高等教育学必须要有学科自身的核心知识和理论体系,高等教育学的学科建设就不只是从事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实际问题研究,还要建设和发展高等教育学的基本理论。高等教育的多学科研究固然重要,但多学科高等教育研究的本质,是管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其他学科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在高等教育研究领域的运用,不能以其他学科的理论来代替高等教育学的理论。

3. 高等教育理论创新是高等教育学有用性的源头活水。

与火热的高等教育现实问题研究相比,当前的高等教育基本理论研究显得“灰头土脸”,既得不到相应的资源配置,也常常被看作是不着边际的“屠龙术”。虽然目前的高等教育理论研究的确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理论脱离实际的问题,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否定高等教育理论研究的重要性。在重视高等教育理论研究的前提下改进和加强高等教育理论研究,才是正确的态度和方向。这是因为高等教育改革实践需要高等教育理论作为指导。高等教育理论研究对改革实践具有引领作用,它不只是对高等教育改革实践和改革政策的解释性研究,其重要价值还在于通过理论研究来反思高等教育改革实践和改革政策,通过创新高等教育思想和理论来指导高等教育改革实践,保证高等教育改革的正确方向。

目前,提高高等教育理论研究水平,创新高等教育思想和理论更具紧迫性。我们必须正视高等教育改革实践由于缺乏前瞻性理论指导所带来的重大偏差。以高等教育理念创新为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5年11月发布了《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的重要报告,报告基于“教育是全球共同利益”这一前瞻性理念,提出高等教育的社会责任要逐步由国家责任向全球性责任转变,主动承担全球责任成为高等教育的新使命;提出未来教育的目标应从促进“全民教育”转变为促进“全民学习”,强调教育是一项基本人权,是所有年龄段的人的基本权利;强调知识是人类共同遗产的一部分,必须向所有人开放,必须推行全球全纳的全民终身学习,要将“人人可以获得终身学习的机会”作为引导未来15年世界教育发展的新目标之一。《报告》还从全球教育正义的高度,提出了有质量的、全球全纳的高等教育公平思想,并将之作为未来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原则。反观我国的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理念,其差距不言自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我国要“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建成学习化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但在高等教育改革实践中,我们对“学习化社会”的理解和把握不能不说与国际高等教育新理念在基本精神上还存在很大差距,更不用说我们所采取的建设学习化社会的措施和行动了。又如,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所提出的人才培养目标,总体上是一种“身份性”目标,即培养各行各业的“社会精英”和“成功者”,如政治领袖、商界巨子、科技英才、文化名流,等等。而西方国家的世界一流大学则把面向未来的素质和持续的学习能力作为人才培养目标,把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社会公民和世界公民作为培养目标。我国高校提出的这些违背人才成长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的培养目标,在本质上是因为缺乏高等教育理论研究所导致的结果。还有违背学科建设和发展规律的学科评估政策,脱离现代大学制度基本精神的大学治理结构等,都是我们不重视高等教育理论研究所致。这也充分说明,如果没有先进的高等教育理论和思想的指导,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实践就会失去方向,在违背高等教育规律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二)必须善待和善用高等教育学

1. 在国家学科政策层面要善待和善用高等教育学。

由于对高等教育学学科性质的不同理解,我国事实上出现了两种意义的高等教育学:一种是作为高等教育原理的高等教育学,一种是研究高等教育改革发展、高校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实际问题的高等教育学。对于第一种,人们冠之以理论意义上的高等教育学,主要注重高等教育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研究;对于第二种,人们认为高等教育学实质上是一个研究领域,是高等教育实际问题研究的集合。由于学科外部有大量“问题解决型”需求,“研究领域论”是占据上风的,即高等教育学主要是实践指向的,要以研究和解决高等教育改革和高校改革发展中的具体问题为目的。其实,这两种意义的高等教育学本来应该是一体的。任何一个学科都是由上游的原理性学科和下游的应用性学科组成的学科体系。我们不能割裂上游的高等教育原理研究与下游的高等教育问题研究的关系,不能忽视高等教育原理研究在高等教育应用性研究中的源头作用。

从学科政策方面善待和善用高等教育学,当务之急就是要提升高等教育学的学科地位,为建设作为一级学科的高等教育学提供政策支持和政策保障。将高等教育学提升为一级学科,建设一级学科的高等教育学,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必然选择,是“双一流”建设的必然要求。对于提高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水平,更好发挥高等教育学在促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和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方面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化解高等教育学的学科身份危机和学科地位危机,另一方面改善高等教育学的学科制度环境,促进高等教育学界增强学术共同体意识,齐心协力加快建设高等教育学学科体系,提高学科建设水平,从整体上提升高等教育学的实践品质和研究质量,同时避免高等教育学的组织危机。

2. 在大学学科建设层面也要善待和善用高等教育学。

目前,高等教育学在高校众多学科中是一个弱势学科。在“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学科建设思想支配下,绝大部分综合性大学基本没有认识到高等教育学科对学校整体学科建设和发展水平的贡献,也没有指望通过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来提高学校的学科竞争力;在师范大学,教育学科本来就是优势学科,高等教育学只是起锦上添花作用,有它不多,无它不少;而一些多科性大学,只是从院校研究角度来理解和认识高等教育研究对学校改革发展的作用,基本没有从学科建设意义上来重视高等教育学的学科建设。由此,高校层面善待和善用高等教育学对于高等教育学学科发展而言就显得尤为紧迫和必要。院校决策层和学科管理部门要正确认识和把握高等教育学的学科属性,高度重视高等教育学科及相应的学科组织在院校发展和人才培养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要依托高等教育学科平台,组建融教、研、用于一体的健全学科组织,将高等教育学科纳入学校学科组织框架内,给予必要的政策倾斜与资源配置,完善学科组织制度与机制建设,实现学科组织的有序发展。当然,高等教育学学科组织必须以高等教育学科知识的生产、传播与应用为基本使命,既要瞄准国内外高等教育理论前沿,开展高等教育理论创新,也要研究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中的实践难题,直面鲜活的院校发展实际,关注院校管理与学生发展问题,担负起院校研究的职责,从而扩大学科组织的外部影响力,提高学科服务学校改革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善待和善用高等教育学,在大学层面还要解决高等教育学的“用之能用”问题。如前所述,不少大学领导者常常要求高等教育学科为学校改革发展服务,为改进学校管理、提高管理科学化水平服务,为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服务。但是另一方面,目前不少大学领导者又不大愿意听取高等教育专业研究人员的意见。他们都有自己的一套办学理念和办学指导思想,而且随着大学领导人的更替,学校办学理念和办学指导思想也随之改变。他们只是要求专业研究人员去论证和注解他们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指导思想;而大学教师都是自身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他们对自己的专业教学和人才培养方法也充满自信。可同样是教育学,基础教育领域就基本没有这种现象。基础教育的专业研究人员很受中小学领导和教师们欢迎,他们深入中小学,与学校管理者一起研究学校的改革发展,和广大教师共同开展课程教学改革和教研实践。同样要求发挥教育研究和教育学科的实际应用价值,但在高校和中小学却有完全不同的境遇。这说明,在大学中发挥高等教育学科和高等教育研究的实际作用,是有前提条件的。那就是中国的大学必须实现依法治校、依规办学、专业化管理,必须改变个人决策、经验决策所带来的办学随意性问题。缺乏这个前提条件,就无法真正发挥高等教育学科和高等教育研究在大学发展中的作用。因此,大学领导者必须解决好高等教育学的“用之能用”问题。

三、高等教育学如何实现成功突围

化解目前高等教育学的学科危机,实现高等教育学的成功突围,关键在学科外部,在于国家学科政策的支持和相关高校正确认识高等教育学的有用性。要获得国家学科政策的支持和高校领导的重视,高等教育学术共同体必须“做强自己”,团结一致,共赴时艰。学科发展危局越严重,增强学术共同体的凝聚力和协调性就越紧迫越重要。

(一)致力于高等教育学的“再学科化”

在我国目前的学科管理制度框架下,必须要将高等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来建设,这是高等教育学突破发展困境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我们还要致力于高等教育学的“再学科化”。现实的高等教育研究,为不断变动的高等教育问题所牵引,产生了丰富的高等教育研究成果。特别是从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角度产生的高等教育研究成果,不仅量大面广,而且分属各具体领域,需要高等教育学学者将其纳入高等教育学科领域,按高等教育学的学科知识逻辑来进行理论整合,实现其高等教育学科化建构。因为高等教育学不能是其他学科理论和知识的“大杂烩”,而应该是多学科理论和知识整合的产物。

高等教育学“再学科化”的主要任务是协调高等教育问题研究与高等教育理论体系研究之间的关系,协调“研究领域论”与“学科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既要直面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中的现实问题与实践困惑,采用多学科研究法、跨学科研究法等现代科学研究方法,有效解决现实问题;又要通过学术共同体开展整合性研究,将高等教育问题研究成果纳入高等教育学理论框架中,积淀高等教育学专属的学科理论知识,发展高等教育学的核心理论知识,建构高等教育学理论体系。

(二)增强高等教育学科内部的协调性和一致性

1. 要超越“学科论”和“研究领域论”之争,形成高等教育学的学科范式。

学科范式是一门学科共同遵循的价值观、学科信念和方法论,是一门学科成熟的标志,也是学科内部一致性的表现。目前高等教育学科还缺乏高度认同的学科范式,学科核心理论依托于社会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学科理论与技术的运用,研究结论松散且关联性弱;既有关于高等教育内部高深知识生产与育人问题的研究,又涉及高等教育系统与其他社会子系统关系的研究;学科边界不清晰,学科知识的主观性强;亚学科领域林立、研究主题广泛、研究队伍分散且缺乏共识。这些严重阻碍了高等教育学科范式的形成,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并在学科建设中予以解决。

2. 建设高等教育学的概念体系和话语体系。

独特的概念体系与语言逻辑是区别不同学科的重要标志,也是学者间相互交流的话语基础。目前,高等教育学尚未形成具有自身学科特性并在学科内互通的话语体系,学术共同体内部无法就学科核心概念的“质的规定性”及概念间的逻辑性达成共识,研究者之间“各说各话”,难以形成有效的沟通交流。因此,增强学术共同体的学术凝聚力亟需扎实开展学科基本理论研究与加强学科话语体系建设,构建学科共同体互通的“语言平台”,充分发挥话语体系对于学术共同体建设的凝聚与融合功能。

3. 建设高等教育学学术共同体,共同争取外部支持。

学术共同体是以学科为基础,围绕学科的知识领域,通过各种学术交流、协作而形成的学术群体。学术共同体“共享着某种价值和文化、态度和行为方式”[2]前言。构建具有凝聚力的学术共同体,不仅是提升高等教育学学术品质的重要保障,而且是共同争取学科发展条件和资源的组织基础。目前的高等教育学界关系松散,学者们主要进行着“田园型”知识生产劳作,躬耕于独属的学术专域之中,各个高等教育研究机构也只是“各人自扫门前雪”,彼此间缺乏沟通交流机制,无法形成一致性与凝聚力。因此,建设高等教育学术共同体,形成共促学科发展的共同愿景,共同应对高等教育学学科危局,共同争取学科发展的外部支持,是一项极为紧迫和重要的工作。

(三)坚守高等教育学的学科情感和学科立场

挽救高等教育学学科于既倒,共同应对高等教育学学科危局,我们还需要特别强调必须坚持高等教育学的学科信念、学科立场和学科情感。目前在受惠于高等教育学这门学科的第二代、第三代学者中,出现了一种丧失基本学科立场和学科情感的现象,他们对高等教育学缺乏基本的自信和尊重,需要我们通过增强学科凝聚力和学科发展使命感来解决。“学科同行的认同与忠诚是学科获得承认的基础”[5],也是连接学科共同体情感与增进学术共同体交流的重要机制。在当前的高等教育学学科危机之下,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的前提是高等教育学人对高等教育学的尊重和忠诚。只有有了对学科的尊重和忠诚,才能产生学科情结和学科身份认同,才能增强学科共同体的学科使命感与内部一致性,才能使大家以饱满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之中,共同维护高等教育学的学术声誉与独立学科地位;才能通过独立的学科地位获取学科发展资源,形成高水平学科研究成果,培养高等教育学的继任研究者,从而走出高等教育学发展困境,实现高等教育学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辉,郭桂英.高校教育研究机构“上浮”“下沉”现象透视[J].高等教育研究,2000(3).

[2]托尼·比彻,保罗·特罗勒尔.学科部落及其领地[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3]龚放.把握学科特性选准研究方法——高等教育学科建设必须解决的两个问题[J].中国高教研究,2016(9).

[4]王建华.高等教育的应用性[J].教育研究,2013(4).

上一篇:风雨似肥作文650字下一篇:树立教师树形象的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