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广播电视大学校徽(9篇)
1.重庆广播电视大学校徽 篇一
重庆医科大学校徽
重庆医科大学(ChongQing Medical University),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和重庆市ren民政府共建,入选国家“111计划”、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为政府奖学金院校、来华留学示范基地暨来华留学“211”院校、国家重点支持建设的西部地区十四所大学之一。
重庆医科大学创建于1956年,由上海第一医学院(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分迁来渝组建而成,原名重庆医学院,1985年更名为重庆医科大学。学校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首批具有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教育部、重庆市《部市战略合作协议》确定学校为重点建设大学。
据12月学校官方的网站信息显示,学校拥有袁家岗和缙云2个校区,校园总面积2552亩,其中缙云校区占地2100余亩;设有19个学院、系、部,开设29个本科专业;有全日制在校学生近28000人,其中研究生近5000人,本科生0余人,留学生600余人;有专任教师2129人,其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1276人、博士生导师218人。
历史沿革
1956年,根据中央部署由上海第一医学院分迁来渝组建上海第一医学院重庆分校,后独立成立重庆医学院。
1958年9月,重庆医学院医务委员会成立,其职责是领导全院教学、医疗、科研和行政。
1959年7月,学院召开了第一次全体党员大会,商讨了教学的主导地位。
在文革中,重医教学工作受到了巨大冲击,但广大教职员工仍取得一定的成绩。
1970年7月至1972年7月,学院受xx军区委托举办军医培训班,培训解放军学员307名。
1972年—1976年,学院招收了5届3年制工农兵学员共2113人。
1975年4月,学院又开办“社来社去”试点班,学制2年,学员50名。
1985年,重庆医学院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重庆医科大学,曾先后隶属于卫生部、四川省ren民政府、重庆市ren民政府。
1988年10月,学校召开了首届教职工代表大会。
5月,学校由四川省教委划转至重庆市教委,各附属医院也由四川省卫生厅划转至重庆市卫生局。
5月,学校启动新校区选址工作,最后决定落户沙坪坝区。
206月,教育部确定由华中科技大学对口支援重庆医科大学。
,重庆职工医学院、重庆中医学校并入重庆医科大学分别组建应用技术学院和中医药学院。
起,先后建立3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
20,教育部、重庆市《部市战略合作协议》确定学校为重点建设大学。
月5日,重庆市ren民政府、国家卫生计生委、教育部联合印发《关于共建重庆医科大学的意见》,标志学校成功获批为国家卫生计生委、教育部和省级政府首批共建的地方医科大学,正式跨入“省部共建”高校行列。
文化传统
校徽
校徽含义:校徽以六边形的.分割来强化大学的严谨、求实、勤奋、进取四个层面的抽象理念。在标志中蛇的意义为:世界卫生组织会徽是由1948年第一届世界卫生大会选定的。会徽由一条蛇盘绕的权杖所覆盖的联合国标志组成。因此长期以来由蛇盘绕的权杖系医学及医学界的标志。它起源于埃斯科拉庇俄斯的故事,古希腊人将其尊崇为医神,并且其崇拜涉及蛇的使用,换而言之蛇在西医中被崇尚为医神。
2.重庆广播电视大学校徽 篇二
六盘水广播电视大学学前教育专业
社会调查报告!
姓名:
专业: 学 前 教 育
年级:
学号:
2013年3月
关于学前教育在智能双语幼儿自理能力的调 查 报 告
一、调查目的:了解智能双语幼儿园幼儿自理能力
二、调查时间:2013年2月-2013年3月
三、调查地点:重庆市九龙坡区西城绿锦幼儿园
四、调查对象:幼儿园小朋友及家长
五、调查人:张莉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但是由于现在许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忽视了对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为了提高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我在2013年2月-2013年3月对重庆市九龙坡区西城绿锦幼儿园的幼儿园小朋友以及家长,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对该院和童的生活自理情况作了调查。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针对幼儿自理能力较差的情况,我从小 中 大学前各抽出十五位家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来调查。如:幼儿在家是自己吃饭还是由父母来喂;早上是自己穿衣、穿鞋子还是父母帮穿;自己洗脸还是父母帮洗;回家写作业是自己主动写还是要靠父母督促才写。
二、幼儿在生活自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自理能力主要包括自己穿脱衣服、鞋袜、收拾整理衣服、独立进餐、自己洗脸和屁股等。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提出“凡是儿童自己能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纲要》中也明确指出:要培养幼儿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孩子自理能力差,其原因:
1、家庭成员的溺爱包办。
3.五邑大学校徽 篇三
五邑大学地处中国第一侨乡的广东省江门市,是珠江三角洲西岸唯一一所以工科为主的多科性教学型地方大学,广东省省市共建本科高校。学校1985年建校,1990年成为学士学位授予单位,1993年开始接收外国留学生,成为本科教学合格单位,成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被评为优秀等级。
截止到8月,学校占地1000余亩,总建筑面积约60万平方米,设有17个教学院(部),拥有工、理、经、管、文、法、艺术等7个学科门类,45个本科专业,6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7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个专业硕士学位类别。现有各类在籍学生2.4万余人,其中全日制本科生1.8万余人,研究生300余人。在职教职工10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800余人,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近40%,具有硕、博学位的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近80%。
历史沿革
1984年1月7日,江门市人x政府给广东省人x政府呈送了《关于筹建五邑大学的请示》。
1984年1月22日,广东省人x政府批准:“同意江门市筹建五邑大学”。
1984年3月6日,五邑大学奠基,同时成立了由41人组成的五邑大学筹建委员会。
1985年8月6日,广东省人x政府给国家教委呈送了《关于筹建五邑大学的请示》。
1985年10月7日,国家教委和国家计委批准同意成立五邑大学,学制四年,归广东省和江门市双重领导,以江门市为主。
1987年,经国务院学位办批准,五邑大学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联合培养研究生。
1990年,经广东省高教局批准,五邑大学成为学士学位授予单位。
1993年,广东省教育厅批准五邑大学与华南理工大学、联合培养研究生,同年,经国家教委评估,成为本科教学合格单位,并批准接收外国留学生。
19,经国家教委评估,成为本科教学合格单位。
19,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成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有3个学科、专业(信号与信息处理、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纺织工程)获硕士学位授予权。
20,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被教育部评为优秀。
月20日,广东省省市共建本科高校工作部署会暨共建协议签署仪式举行,广东省教育厅与广东省9个地市、11所本科高校签署了省市共建本科高校的协议,五邑大学成为广东江门省市共建本科高校。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根据6月学校网站显示,学校有市级研究中心2个,校级研究中心3个,校级研究院1个,省级调查中心1个,省级研究平台1个。
市级研究中心2个:江门市建筑工程勘察与质量监测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江门市企业管理研究中心。
校级研究中心3个:五邑大学体质健康研究中心,五邑大学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中心,五邑地方文献与当代文化研究中心。
校级研究院1个:五邑大学经济管理研究院。
省级调查中心1个:珠三角洲社情民意调查中心。
省级产学研究平台1个:产学研平台。
科研成果
到,学校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900多篇,被SCI、EI、SITP收录300篇,出版专著和教材等80多部;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和省部级项目80项,横向合作研究项目300项,获得省级科学技术奖6项,通过省级鉴定项目7项。
截止到202月,学校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论文近篇,出版专著和教材等100多部;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多项,省部级研究项目60多项,横向合作研究项目200多项。
学术资源
图书馆
截止到,学校图书馆有馆藏文献137.6多万册,其中中文图书126.6万多册,期刊合订本6.2万多册,外文图书4.8万多册;中西文纸质期刊总量3900多种,年订阅中外文期刊、报纸1300多种;并拥有电子图书131.5万册。在网络资源方面,购买了29个中外文数据库(中国知网、国研网,北大法宝、EBSCO、SPRINGER等),拥有自建数据库3个(英语语音学习数据库、华人华侨数据库、随书光盘数据库)。
学术期刊
五邑大学社会科学版
社会科学版辟有“五邑侨乡文化研究”、“南粤名人研究”、“粤史钩沉”、“珠三角发展研究”等特色栏目及“理论纵横”、“文学艺术”、“经济与信息”、“语言探究与教学”等综合性栏目。入编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获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编辑委员会及其“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执行评优活动组织委员会”《CAJ-CD规范》执行优秀奖。[4]
五邑大学自然科学版
4.陕西科技大学校徽 篇四
陕西科技大学(Shaanxi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位于西安市未央大学园区,是“十二五”期间陕西省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也是中国西部地区唯一一所以轻工为特色的多科性大学,入选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和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陕西省人民政府与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轻工集团公司共同建设的重点高校。
学校创建于1958年,时名北京轻工业学院,是新中国第一所轻工高等学校;1970年迁至陕西咸阳,改名为西北轻工业学院;1978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88所重点院校之一;学校划转到陕西省,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的体制;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陕西科技大学;学校主体东迁西安。
截至3月,学校有西安和咸阳两个校区,总面积亩,建筑面积118.4万平米,其中西安校区占地面积1590亩;学校有专任教师1200多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近600人;有全日制各类在校学生22600多人,其中博士、硕士研究生近2400人;图书馆藏书210万册。
办学历史
学校创办于1958年,时名北京轻工业学院。
1970年,迁至陕西咸阳,定名为西北轻工业学院;。
1977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88所重点院校之一。
学校原隶属于轻工业部,19划转到陕西省,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的体制。
20,经教育部批准,西北轻工业学院更名为陕西科技大学。
20,学校主体东迁西安。
文化传统
校训
至诚至博
“诚”和“博”是从中国古代前贤名句选取而来,体现了陕西科技大学的传统精神。“诚”是维系人类社会的最高道德规范,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诚”的含义包括诚朴、诚信、诚实,蕴涵朴实无华,以诚相待,取信于人。“博”是指学问渊博,是人生追求学问和事业的境界,含义是博大精深、经天纬地,又指胸怀宽阔,海纳百川。“至”是达到。“至诚至博”是人生的`追求目标,做人达到诚实守信,朴实无华;达到博学、知识丰富精深。诚实而博学,博学而求诚,诚实有德,博学有才。诚和博是师生共同遵守的道德和学问准则。[42]
校歌
《远航》
迎着祖国初升的太阳
我们从首都北京起航
渭水之滨,搏击风浪
三实作风放飞理想
回首往昔书写国计民生的篇章
面向未来锻铸中国轻工的辉煌
让我们扬起风帆满载人类幸福的梦想
远航远航远航……
肩负民族振兴的希望
我们在科学海洋荡漾
至诚至博,发奋图强
传承文明桃李芬芳
回首往昔书写国计民生的篇章
面向未来锻铸中国轻工的辉煌
让我们扬起风帆满载人类幸福的梦想
远航远航远航远航……
校徽
陕西科技大学校徽由图形和文字两部分构成,以蓝色为基调。蓝色给人以理性、宁静、深邃、无限之感,是科技的象征;图形以五条青色向上的波浪条形和蓝色的半圆相互交叉组合,象征“运动”和“发展”;文字采用郭沫若的手写体和英文的大写印刷黑体。
陕西科技大学校徽寓意深远,五条波浪代表数字“5”,蓝色半圆和白色半圆的组合代表数字“8”,暗含陕西科技大学创建于1958年;左、右两侧半圆分别代表东西文化,寓意陕西科技大学是融东西文化于一体的高等学府;五条向上的波浪代表陕西科技大学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将遵循至诚至博的校训,开拓进取,实现跨越式发展。五条青色的波浪和蓝色半圆交叉隐喻“青出于蓝胜于蓝”之义,代表陕西科技大学培养的高级技术人才将遍及五大洲。
校旗
陕西科技大学校旗由学校标准色、校徽和学校字体组成,设计简洁、大方。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电子科技大学求职简历封面
2.科技大学毕业生个人简历模板
3.中国科技大学校徽
4.华中科技大学校徽图
5.内蒙古科技大学校徽
6.青岛科技大学校徽
7.鞍山科技大学校徽
8.华中科技大学校徽
9.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校徽
5.内蒙古大学校徽 篇五
校徽代表学校精神面貌,每一个学生都应该爱护并妥善保管。新研究生入学时研究生工作部统一制作并分发给本人校徽。校徽只发一次,丢失不补。
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学生证管理的通知》,为进一步加强我校研究生证的管理,特做如下规定:
一、研究生证是研究生身份的标志,是参加学习和其他活动的重要凭证,在新研究生取得学籍后发给,每学年开学时由学院给予注册。未经注册的研究生证无效。
二、学生要重视、爱护研究生证,妥善保管,不要污损,严禁涂改、转借、抵押,慎防遗失。
三、研究生证要如实填写,字迹工整。乘车区间按学校到家庭所在地填写。若学生入学后家庭住址有变动,须由家长工作单位或街道办事处主管部门出具证明方可更改,并收回原发研究生证。
四、严禁一人持几个研究生证。研究生证不得冒领或转借他人使用,一经发现,将视情节轻重给予处分。
五、研究生证仅供研究生在校期间(含延长学制年限)使用。研究生毕(结)业或中途退学离校时,必须将研究生证交回研究生工作部,由研究生工作部统一注销。
六、研究生证遗失后,需补办研究生证的学生应填写“研究生证补办审批表”,并在公开报纸上声明作废,持声明凭证到研究生工作部办理。补办研究生时间为
每周四,办理时收取工本费20元。若遗失的研究生证找到,应立即将原研究生证交研究生工作部。
七、学生拾到他人研究生证应主动归还。
八、对于违反本办法的行为,按照《内蒙古大学学生管理规定》的相关规定进行处理。
九、本办法由研究生工作部负责解释。
6.华中农业大学校徽 篇六
华中农业大学(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一所以生命科学为特色,农、理、工、文、法、经、管协调发展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院校,入选“863计划”、“111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是武汉七校联合办学成员,是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农业现代化建设优秀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学校坐落于湖北省武汉市南湖狮子山脚,其办学源头溯源于18清朝光绪年间湖广总督张之洞创办的湖北农务学堂,是中国高等农业教育的重要起点之一;学校前身华中农学院由武汉大学农学院、湖北农学院全部系科以及原中山大学、原南昌大学等6所综合性大学农学院的部分系科在1952年组建而成,1985年更名为华中农业大学。
截止4月,学校有全日制在校学生25206人,其中本科生18625人,研究生6581人。
历史沿革
湖北农务学堂
湖广总督张之洞于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上书光绪皇帝,正式奏请兴办湖北省农务学堂。同年10月正式开学。
19扩建为湖北省高等农务学堂。
19辛亥革命爆发,清政府办学时代结束。
19,湖北省农务学堂在辛亥革命后改建为湖北甲种农业学校。此后,经历了1923年湖北第一、第二高级农业学校,1931年省立乡村师范学校,1933年湖北省立教育学院,1937年湖北省立农业专科学校,1940年湖北省立农学院,1950年湖北省农学院等一系列演变。
1938年,侵华日军迫近武汉,学校西迁湖北恩施五峰山坚持办学。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学校迁回武昌宝积庵。
华中农学院
1952年,以武汉大学农学院、湖北省农学院的整体和原中山大学、南昌大学、河南大学、广西大学、湖南农学院、江西农学院的部分系(科)组建成立华中农学院。当年招收本科生,次年招收首批研究生,科学研究、国际交流取得新的进展。
1957年,华中农学院从宝积庵整体迁址武昌南湖狮子山。
20世纪60年代,首次招收外国留学生。
华中农业大学
1985年,正式更名为华中农业大学。
,正式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行列;同年,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学校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评为优秀。
,进入“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
校园文化
校训
“勤读力耕,立己达人”语出自20世纪40年代的湖北省立农学院院歌,具有丰富而深邃的内涵。原创者是湖北省立农学院国文教授朱再庵。
“勤读”即勤奋学习钻研,“力耕”即努力开拓实践。“勤读力耕”是对学风的倡导,对学问的指引,也是对“知”与“行”辩证关系和成长成才规律的揭示。该校一贯倡导学风建设,勉励学生勤奋刻苦,用心于学,掌握服务国家和社会的知识本领。同时,要求学生积极投身社会实践,用所学的知识和本领改造世界,努力做到知行合一。就人才培养规律而言,“勤读”是“知”,是条件,也是过程;“力耕”是“行”,是途经,也是目的。只有勤奋学习钻研、努力开拓实践,才能成为对国家和社会的`有用之才。
“立己达人”语出自《论语·雍也》:“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立己”是指加强自我修养,自强自立,使自己品德高尚、事业有成;“达人”是指要关爱他人、回报社会,使大家共同发展和进步。“立己达人”符合中国知识分子“独善其身兼济天下”的传统美德,是崇高的人生境界,也是庄严的社会责任。只有做到“立己达人”,才能实现自我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和谐。“立己达人”是对人格的期望,对责任的要求,也是对自我与他人、个人成才与回报社会相互关系的辩证阐述。
校徽
该校徽采用圆形造型,主体部分以楚国“编钟”和传统农具“耒耜”为基础,在表现手法上吸收借鉴了中国传统纹样造型和篆刻技法,给人以浓厚的历史感,体现了该校悠久的办学历史和以农科为优势的办学特色。
一、图案
编钟是中国古代的乐器和礼器,产于楚地,是地位的体现,亦是楚文化的象征,代表着精神文明。最著名的编钟是享誉世界的湖北随州曾侯乙编钟。校徽主体设计采用编钟的抽象图形,暗示我校位于湖北,在我国高等农
业教育格局中举足轻重,在全国和国际上具有重要影响。
耒耜是楚地古代农具,相传由神农氏发明,是技术生产力的象征,代表着物质文明。校徽主体设计采用耒耜的抽象图形,与我校所在地和学科优势相符。在行为层面,耒耜代表劳动和创造;在精神层面则代表着勤奋和务实。
编钟与耒耜共同形成了“打谷图”,演绎出两个手拉手合力打谷的抽象人形。打谷在中国传统文化符号中喻指丰收。手拉手合力打谷则寓意我校师生团结奋进、教学相长、教学科研互促共进,不断取得累累硕果。
校徽主体图案寓意着该校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协调发展,象征着我校团结、勤俭、求是、奋进的优良传统和校风。
二、文字
主体部分图案由华中农业大学的英文缩写大写字母(HAU)变形组合而成,其下方为建校年份“1898”。在线条处理上吸收中国传统纹样特点,采用抽象的流线型叶片形状,使之更具生机和活力。在外围处理上,采用单环形式。上部为手书体“华中农业大学”,下部为英文校名“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三、色彩
在色彩的处理上采用单色设计,标准色为深绿色,象征华中农业大学蓬勃的发展生机、鲜明的农科特色和浓厚的历史积淀,也与我校“绿色校园”的特点相吻合。此外,为满足不同情况下的使用需要,提供了棕、土黄、红、蓝、灰、浅绿、橙等7种备用色和黑色墨稿。
校徽设计者为华中农业大学文法学院届法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刘涛、王娟。
校歌
抗日战争时期,湖北省立农学院(我校前身之一)西迁鄂西山区,全体师生筚路蓝缕,坚持办学。时任教务长的包望敏教授曾在《论“耕读”与“新农”》一文中写道:“湖北省立农学院创立于烽烟遍地,万方多难之日,集海内农学者及三楚青年一堂,朝夕孜孜,耕读不辍,以革新农业为己任,其坚苦卓绝之精神与乎兴农建国之宏愿均有足多者。”抗战胜利后,学校迁回武汉,国文教授朱再庵先生和著名音乐教育家喻宜萱先生共同创作了《湖北省立农学院院歌》。
歌词:
挹江流浩浩荡荡,
挟沃野郁郁苍苍。
萃俊秀于三楚,
聚硕彦于一堂。
勤读力耕肩重任,
立己达人图自强。
雍雍穆穆,
跻跻跄跄。
宏农学,
扬国光,
日新永无疆。
作者简介:
朱再庵,湖北省立农学院国文教授,知名学者,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专家,抗日战争时期在恩施创办并主编文学月刊《晓月》,有较大影响。
喻宜萱,著名声乐家、音乐教育家,早年在美国康乃尔大学研究生院学习音乐,是我国美声唱法和声乐教育的开拓者、奠基者之一、《康定情歌》、《在那遥远的地方》的首唱者。她曾任中央音乐学院声乐系首任系主任和分管教学的副院长。20世纪40年代担任湖北省立农学院音乐指导。解放后,喻宜萱出任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兼声乐系主任、声乐教授。这位著名的音乐家如今年事已高,深居简出,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她的《康定情歌》唱遍了世界,却极少有人知道这首传世经典与湖北省立农学院的特殊联系;而那首《湖北省立农学院院歌》更是没有几人能够记得。
校庆
110周年校庆时间:10月2日
110周年校庆主题:花开一百一十季,情传无限山水间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农业大学园艺设计本科生个人简历模板
2.农业大学毕业生英文简历范文
3.农业大学毕业生简历模板下载
4.中国农业大学校徽图
5.南京农业大学校徽设计
6.农业大学学生求职简历表格
7.南京农业大学校徽
8.华南农业大学简历封面
9.南京农业大学简历封面
7.南京医科大学校徽 篇七
学校创建于1934年,时名江苏省立医政学院。1957年,由镇江迁至南京,更名为南京医学院。1962年,被列为全国首批六年制医药院校。1981年,学校被批准为全国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993年,学校更名为南京医科大学。
截至9月,学校建有五台、江宁两个校区,设有23个学院(部)和1个独立学院,在江苏、上海、浙江、山东等地拥有24所附属医院和50多所教学医院,在校生总数1.4万多人,在职教职工1700多人。在教育部第三轮学科评估中,学校的基础医学一级学科位列全国第7,口腔医学位列第6,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位列第3,护理学位列第8。,我学校获得26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数位居独立设置医科大学第1位。
历史沿革
1934年,江苏省立医政学院;
1938年,因抗战迁至湖南沅陵,合并南通学院医科,改名国立江苏医学院,胡定安任院长。
1939年,迁至重庆北碚。
1946年,迁回镇江。
1957年,学校由镇江迁至南京,正式更名为南京医学院;
1962年,学校被列为全国首批改为六年制的医药院校之一;
1970年,南京医学院合并组建江苏新医学院;
1972年,扬州卫生学校并入(独立办学)江苏新医学院,并改建为江苏新医学院(扬州分院);
1976年,江苏省镇江地区卫生学校并入(独立办学)江苏新医学院,并改建为江苏新医学院(镇江分院);
1978年,江苏新医学院撤销;
1978年,江苏新医学院(原南京中医学院部分)改建为(恢复)南京中医学院,现发展为南京中医药大学;
1978年,江苏新医学院(原南京医学院部分)改建为(恢复)南京医学院,现发展为南京医科大学;
1978年,江苏新医学院(扬州分院)更名为南京医学院(扬州分院)后发展成为扬州大学医学院(扬州医学专科学校);
1978年,江苏新医学院(镇江分院)更名为南京医学院(镇江分院),后发展成为江苏大学医学院(镇江医学专科学校,镇江中医专科学校);
1981年,南京市第四人民医院并入南京医学院;
1993年,南京医学院更名为南京医科大学;
,南京市雨花医院并入南京医科大学。
月,南京医科大学列入省部共建大学。
5月,成立转化医学研究院
学术研究
科研成果
至年,学校的科研水平不断跃升,承担了多项国家“863”、“973”项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不断实现新突破,发表的`SCI论文数量及论文影响因子迅猛增长。,该校获得239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连续四次被评为“江苏省科技工作先进高校”。经费超过1.25亿元,名列全国高校第23位。发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SCI论文1200多篇。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国家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2项。
科研机构
根据2015年1月学校网站显示,学校拥有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4个部级重点实验室、15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
国家重点实验室
南京医科大学生殖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现代毒理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卫生部重点实验室
卫生部抗体技术重点实验室
卫生部活体肝脏移植重点实验室
其他部委实验室
国家人口与计划生育委员会生殖医学重点实验室
江苏省重点实验室
江苏省心血管病分子干预重点实验室
江苏省恶性肿瘤生物标志物与防治重点实验室
江苏省神经退行性疾病重点实验室
江苏省现代病原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江苏省生殖医学重点实验室
江苏省应用毒理学重点实验室
江苏省人类功能基因组学重点实验室
江苏省异种移植重点实验室
江苏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江苏省基因表达工程研究中心
江苏省区域卫生信息化工程中心
江苏省基因药物技术中心
其他科研机构
江苏省医药动物实验基地
8.东北林业大学校徽 篇八
是黑龙江省唯一一所教育部直属高校,以林业工程为特色,农、理、工、经、管、文、法、医、艺相结合的多科性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院校,是高水平行业特色大学优质资源共享联盟成员高校,入选“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111计划”,“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国家林业局、黑龙江政府三方共建高校,设有研究生院。
学校地处中国最大国有林区的中心——哈尔滨市,截至3月,校园占地136公顷,并拥有帽儿山实验林场(帽儿山国家森林公园)和凉水实验林场(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教学、科研、实习基地,总面积达3.3万公顷,各类在校学生4万多人
历史沿革
东北林学院
1952年10月东北政府东府(52)教字第2857号文公布成立东北林学院的决定。
1954年1月 第一届党员大会开幕。王禹明作《改进党对教学工作的领导,提高教学质量》的工作报告,大会选举了新的党委会,经市委批准王禹明任党委书记。
1955年 7月 刘成栋任命为中央林业部副部长,仍兼东北农林学院院长。
1957年12月 国务院任命刘成栋为东北林学院院长,免去东北农学院院长的职务。
1958年 2月 建立凉水林场。
1958年10月 带岭分院正式成立。
1968年10月,各系师生上山搞”政治野营“。实际是迁校,校址设在带岭,哈尔滨设留守处。
1973年7月 通知哈尔滨有关单位,学院从7月10日起在哈办公。
9.大连大学校徽 篇九
大连大学(Dalian University)简称连大(DLU),坐落于国际花园城市大连市金州区、中国15个副省级城市之一的大连市,是大连市属重点建设大学。学校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49年4月成立的大连大学(1950年7月大连大学建制撤销)、1948年3月成立的关东文法专门学校(后为大连师范专科学校)、1950年10月成立的旅大市卫生学校(后为大连市卫生学校)。1987年10月,大连大学、大连师范专科学校、大连市卫生学校三校合一,组建新的大连大学。
2014年,入选卓越教师培养计划。
大连大学是一所拥有哲、法、经济、教育、文、史、理、工、医、管理10大学科门类的综合性普通高等学校。
截止4月,学校有25个学院,61个本科专业,20个一级硕士学位授予点,120多个二级硕士学位授予点,全日制在校学生15000余人,外国留学生、继续教育学院学生5000余人,设有附属中山医院、附属新华医院2所三甲医院。
历史沿革
大连大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始建于1949年4月成立的大连大学。
1950年7月大连大学建制撤销,1978年10月成立大连工学院旅大分校,后为大连工学院分院;1983年11月大连工学院大连分院独立办学更名为大连大学;
1948年3月成立的关东文法专门学校(后为大连师范专科学校)
1950年10月成立的旅大市卫生学校(后为大连市卫生学校);
1987年10月,大连大学、大连师范专科学校、大连市卫生学校三校合一,组建新的大连大学,大连大学设工学院、师范学院、医学专科学校。时任大连市副市长赵亚平出任新的大连大学校长、党组书记。
文化传统
校训
文明 自强 求是 创新
文明 是时代对人才的呼唤,也是我们学校应该追求的特色。未来的世界充满激烈的竞争。什么是最强的竞争力?文明是最强的竞争力。靠文明铸成的综合素质,把高度科学文明精神融入每个人的血液,中华民族才能像奔流不息的黄河永远向前!大连大学才能实现跨越式发展!
自强 是中华民族从屈辱到自强的灵魂,也是大连大学取得重大进步的精神支柱。消极等待,怨天尤人,永远不能成为强者。越是困难,就越要自己努力,越是后来者就越要自强不息,这才是大连大学当前和永远倡导的精神状态。
求是 是历代伟大革命导师提倡的思想方法。我们前面的路很长,建设一所优秀大学的任务还很艰巨。只有不倦地学习,崇尚科学,追求真理,把解放思想、坚持改革的气魄和严谨治学、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我们才能进步,事业才能发展。
创新 是历史前进的钥匙。时代在飞速前进,事物在不断变化,只凭前人的经验,照搬别人的成果而缺乏研究问题的能力,缺乏超越意识和主体意识,就只能永远跟在别人的后面爬行,我们大连大学就是要有自己的个性,自己的特色,自己的语言,自己的行动。
校徽
一、释义
校标共由三部分组成:
中心主体部分由三个汉语拼音字母G、S、Y变化组合而成,纪念大连大学由工学院(G)、师范学院(S)和医学院(Y)三校合并的办学历史。构图型似一本展开的书托起三个相连的圆环,展开的图书意味着大学是知识的殿堂,其位于三环之下,标志着大学的以人为本,以科学为本的办学思想,同时,Y的变体像一双手和展翅高飞的雄鹰,寓意大学以三校合一为崭新的起点,三校紧密连接在一起,通过全体师生的努力,奔向更加灿烂的明天。
第二部分由“大连大学”的中文和英文Dalian University共同组成一个圆环。
校标整体呈圆形,除具有美好和谐之意外,另标志着大连大学三所学院完成了由松散性联合过渡至实质性联合的过程,真正实现了学校严格办学意义上的.完整。
校标整体色调采用蓝色,取材于大海的颜色,象征大连大学立足于大连。
第三部分由中间字母下方的波浪型图案和日期组成。波浪代表海滨城市大连,体现了我校立足于大连,扎根于大连,服务于大连,为大连市培养“会做人、会学习、能做事”的应用型人才的办学特色;波浪上的阿拉伯数字“1987.10.6”为三校合一的时间,即大连大学建校时间。
校歌
作词:赵亚平作曲:杜明
走近广阔的大海,奔向高耸的山脉,
扎根原生的土地,告别过去,走向未来;
体会大海的胸怀,学习高山的气概,
感受大地的厚重,新绿勃发,满园豪迈。
啊,大连大学,我的生命已和你融在一起,
啊,大连大学,你是我心中的挚爱。
今天,你使我英姿焕发,
明天,我为你增光添彩。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校徽-四川大学
2.校徽:中国农业大学
3.中国海洋大学校徽图片
4.四川大学校徽
5.首都经贸大学校徽
6.军医大学校徽
7.山西大同大学校徽
8.南京师范大学校徽
9.烟台大学校徽
10.东北林业大学校徽
【重庆广播电视大学校徽】推荐阅读:
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校训校徽12-21
重庆大学建筑物理09-27
重庆大学复试所感12-01
重庆大学2013年01-12
重庆工商大学宿舍管理01-20
重庆大学研究生08-16
重庆大学自主招生范文09-01
重庆大学实习证明格式10-27
重庆交通大学桥梁工程11-19
重庆师范大学数学学院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