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应用写作的课程目标和教学原则(精选6篇)
1.论应用写作的课程目标和教学原则 篇一
小学语文教学目标设计的依据和原则(修改版)
教育学 余云坚 1011408013 语文教学目标设计,指的是确定通过语文学习之后学习者将能达到的行为状态,并将这种行为状态通过用具体的、明确的、可操作的语言表述出来。语文教学目标设计是语文教学设计的重要内容,它在设计教学过程以及实际教学过程中都起到及其重要的导向作用。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预期所要达到的最终结果,是人们对教学活动结果的一种主观愿望,是对学生掌握的知识、能力以及应具备的个性品质的具体陈述。教学目标不仅是对教学设计起着指导和制约作用,而且能为教学测量和评估提供标准。
一、小学语文教学目标设计依据
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的设计依据主要是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课程目标。与过去的语文教学大纲相比,《语文课程标准》最大的发展和贡献就是系统地提出了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也称“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这个目标中,知识与能力属于显性目标,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属于隐性目标。
同时《语文课程标准》 采用九年一贯的整体设计方式,把九年义务教育分成四个阶段,按照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这四个学段,分别提出“阶段目标”。每个阶段又分为“识字与写字”、“阅读”、“写话”、“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板块。同时五个板块的内容与各个阶段的目标设计彼此衔接,协调一致,以利于学生各方面协调发展和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基于人的终身需要以及和谐发展所应具备的综合语文素养《语文课程标准》还提出小学语文教学的总目标,它的基本精神体现了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思想性与审美性的统一。总目标共有以下10条:
(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3)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4)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 1
是、祟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
(5)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6)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认识3500个左有常用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
(7)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够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已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8)能具体明确地运用文字流利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9)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文往,发展合作精神。
(10)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小学语文教学目标设计的原则
在确定小学语文教学目标设计的原则,我们要明确下面几个问题。第一,语文学科的性质与地位。即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人文性、基础性。第二,语文教育本身的规律性。即语文学科的多元性、实践性、科学性、系统性。第三,语文教师的主导性。即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者、参引导者、合作与者。第四,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即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必须时刻关注学生的成长性、差异性、自主性、创新新件、发展性、思想性、情感性。由此我们可以提出以下几个小学语文教学目标设计的原则。
(一)小学语文教学目标设计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的原则。
语言是人类进行相互交际,思想交流,相互了解的工具。而小学语文表情达意的基础工具,是表情达意的基础工具,同时也是具有很强思想性的基础工具。同时一种语言往往包含了丰富的文化特征,体现了语言持有者的独特文化历史和文化心理,反应其认知世界的方式。从语言形式和人文内容的关系方面来说,语言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统一的,不论是在听、说、读、写中都存在语言这两个方面的特征。语文教育如果离开语言的语文的工具性,忽视语文的训练,学生的语文水平就不能提高;同样要是离开人文性,语文教育也会失去灵性,成为僵死的符号组合。在具体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必须要先分清哪些是工具性的目标哪些是人文性的目标。在《新课程标准》中,工具性的目标主要体现在“识字与写字”、“阅读”、“写话”、“口语文际”、“综合性学习”五个板块的目标,以及“三维目标”的“知识能力”、“过程方法”。人文性的目标体现在“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之中。其次我们要明确二者的关系,语文学科在基础教育中占有重要位置的原因是它承担着母语教育的任务,通
过语文的学习,是学生能听会说,能读会写,熟悉掌握语文工具,是反映语文课程本质特性的任务。语文课程同时又是一门人文学科,它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所以我们既要培养学生语言方面的基本能力,也要发挥其对学生情感态度的陶冶感染作用。在教学中教师要深入专研教材内容,发觉教材中语文训练内容和人文教育内容的结合地带,把握语文课文中蕴含的丰富的人文教育的因素。
(二)教师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原则
教学目标设计要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在一定程度上说教学设计的目标在于帮助学生学习,或者说教学设计的目标是服务于学习,因此,坚持教学设计中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是教学目标设计的原则。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就是要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其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积极地探索和发现知识,发展学生的个性,真诚地尊重学生学习的选择性,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留下充足、自主的时间和空间,从而让学生在学习中有更多选择的机会。小学语文教学目标设计中教师的主导性表现为两点。首先是教师通过设计成功学习的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引导他们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活跃的能动状态,从而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其次,教师通过对学生的主观感受、独特体验以及创新性的观点、见解的尊重,特别肯定与众不同的立意新奇的表达,以此细心呵护学生独立思考、创造性发挥的萌芽,使之有所成就,甚至使之终身受用。
(三)语文教学内部各要素和谐发展、促进的原则
语文学科的多元性、科学性、系统性,一般认为他语文能力主要可以分为听、说、读、写四种。语文教学内部各要素和谐发展、促进的原则是小学语文阶段目标中五大板块“识字与写字”、“阅读”、“写话”、“口语文际”、“综合性学习”目标的要求和体现。听话和说话属于口语语言范畴,阅读和习作属于书面范畴。从语言的理解和语言的表达着来年两种不同的语言轰动辣子分析,听话和阅读时理解和吸收口头语言和书卖弄语言文字的活动;说话和写作是运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文字的活动。听和读、说和写,它们两两之间是相通的,是互相促进的关系。提高了听和说的能力,有利于提高读和写的能力;反过来,读和写的能力提高了,也有利于听和说能力的提高。从口头语言和书面文字的角度说,听和说都借助口头语言,读和写都借助书面文字,它们两两之间又是相通的、互相促进的关系,听和读是说和写的基础和其他日,说和写对听和读起到消化和迁移作用。总的来说,听说读写这四种语文能力之间是相互联系、互相依存、互相渗又互相促进的关系。在小学教学目标设计中必须体现到这一原则。首先,语文课必须进行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训练,不可偏废;其次,将的阅读和写作相结合,做到“读写结合”;左后在阅读和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
(四)知识教学与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相结合的原则
知识传授与智力发展、能力培养相结合,是社会发展对学教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也是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一个趋势。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在传授语文知识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智力,通过语文学习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创造力。在具体实施中,教师在传授语文知识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口语交际阅读习作能力,发展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注意力等智力因素,尤其要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同时教师创设语文语文实践活动,教师通过拓宽语文知识学习和运用的领域,通过语文实践这种主要途径,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第三,教师需要在语文呢知识教学的过程中,运用比较、分析和综合、抽象和概括、归纳和推理的方法,将语言学习和思维训练结合在一起。第四,教师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鼓励学生创造性的思维,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创造有利于学生创造力发展的课堂教学氛围。
三、教学目标设计——《小学语文人教课标版六年级上册》《少年闰土》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理解6个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第1自然段。3.能在教师帮助下理解并写出句子中含着的意思。
4.摘录课文中描写闰土外貌、神态的词语和句子。让学生学着去仿写外貌、互相神态并交流。
5.感受少年闰土这一人物形象,知道闰土是个聪明、能干、活泼可爱的农村少年理解作者对闰土的特殊感情。
6.引导学生去课外阅读鲁迅作品《故乡》,了解“我”回来之后和闰土之间的关系的变化,并试着去探究原因。
在这个教学目标设计中,依据新课程标准中“三维目标”、“五大板块”的目标。通过安排学生识字词、有感情朗读、理解句子、仿写、感受作者的感情、安排课外阅读和自主探索等,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目标都有涉及到。同时对于“五大板块”:“识字与写字”、“阅读”、“写话”、“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也在教学目标中涉及。
在教学目标设计中,体现了教学目标设计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教学目标中设计了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默写第一自然段以及仿写神态等。这是语文教学中工具性的体现。在这个之余通过对于学生思维的引导让学生感受少年闰土这一人物形象,安排课后探索让学生去自主理解封建礼教对于闰土的迫害和压抑,让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
鸣,这个体现了教学目标的人文性。
同时本节教学目标设计,遵循了教学目标设计语文教学内部各要素和谐发展、促进的原则。在教学目标设计上,先引导学生们去认识生字词,再引导学生去朗读课文,理解句子,仿写神态、外貌,最后去体味鲁迅所要表达的感情,并引起思想的共鸣。在教学过程中听、说、读、写以及情感理解相结合,各要素和谐发展,相互促进。
教学目标设计中体现了教师主导性学生主体性的原则。在教学中教师是主导的,而主体是学生,教师由生字词、句子、仿写句子、理解作者感情,一步步地引导学生进行思维,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同时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创造性的思维,引导学生进一步去思考、探索、并给学生点拨思考的方向。这同时体现了教学目标设计中知识教学与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相结合的原则。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学,2005.[2] 吴忠豪,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3] 王守恒,小学语文教学与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4] 董蓓菲,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2.论应用写作的课程目标和教学原则 篇二
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 多媒体的应用必须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要有针对性, 才能更好地为教学服务。但从目前应用的现状来看还存在一些误区。如果盲目追求新颖别致而随意使用多媒体, 反而会破坏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正常交流, 教学效果将适得其反。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多媒体应用的误区
(一) 用用了了总比不用好
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教学辅助手段, 它的设计必须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要有一定的针对性。但我们看到, 在现在许多小学数学课堂上, 教师只要上公开课, 不管这节课需不需要, 都要应用多媒体课件。似乎不用到多媒体, 这节课就不能称为现代化教学, 就没有执行新课程标准。一味地追求多媒体应用的形式, 而不讲究质量, 忽视了多媒体的优化组合, 破坏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正常交流, 教学效果适得其反。
(二) 追追求求艳艳丽, 喧宾夺主
并非所有的多媒体都能适合小学数学教学的课堂, 应用多媒体必须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教学的需要和教师个人的教学风格等加以选择。而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应用多媒体往往认为:多媒体课件做得越漂亮越好, 越复杂越有效。因此, 在制作课件时只注重色彩、动画等的表现;放映时画面非常精彩, 将小学生的兴趣、注意力完全吸引过来。但是由于学生被精彩的画面所吸引, 注意力回不到正课中来, 把应学的知识和技能弃之一旁, 反而影响了正常的课堂教学。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多媒体应用的原则
(一) 应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学生是课堂上求学、探索的主体, 教学是一个师生共同参与、双向互动的过程。教师的“教”应该为学生的“学”服务, 要顺应学生的思维特点, 教的结果应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为了支持学生的学习过程, 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在应用多媒体时应考虑为其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二) 多媒体的使用应遵循适度的原则
多媒体的应用可以加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 但过量的信息无助于教学重点的突出, 会影响教学目的的实现。而且, 过多的形象刺激, 会损害学生想象力的发展。
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多媒体的应用一定要适度。在充分理解小学数学现代课堂教学观念的基础上, 结合学科特点, 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来应用多媒体。特别是教师在课前进行教学设计时, 要考虑到课程内容是否需要使用多媒体、在哪些环节上需要、在需要处如何设计教学环节。只有找准多媒体教学与数学教材的切入点, 才能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效益。
(三) 多媒体应体现出为教学服务的原则
在多媒体进入课堂后, 有人认为, 学生不需要教师了, 至少教师不像以前那么重要了。有些教师也认为, 多媒体使教学工作变得简单了。其实, 这都是一种错觉。多媒体只是部分地代替了教师的功能, 教师才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教师通过多媒体能够从琐碎的事务中解脱出来作用于学生的心灵, 应更加注重因材施教, 注意积极地发现并激发学生的潜能。
(四) 应能与其它媒体相整合
应用多媒体可以使复杂的运算变得简单、抽象的问题变得具体。但是, 它不能被用来代替基本的数学活动, 如:基本运算、逻辑推理、数学证明等。在新课标中提出:“我们不提倡用计算机上的模拟实验来代替学生能从事的实践活动;我们不提倡利用计算机演示来代替学生的直观想象、来代替学生对数学规律的探索。”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教学手段应能有机结合, 优势互补,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五) 应能为教学提供开放的空间
随着新课程理念的不断深化, 对学生的探索性、研究性能力的培养成为重要的教学目标, 在教学中应用多媒体应充分体现开放性, 为学生提供一个探索的空间。
在教学中, 教师借助于多媒体, 为学生提供一个有助于群体交流的开放的活动环境, 实现人人交流、人机交流, 通过协作讨论, 促使学生积极进取、自主探索地进行学习。同时, 在练习的设计上, 应保留开放的状态, 比如:设置条件、问题算法和结果的不唯一, 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小学数学教学中多媒体应用的策略
(一) 创创设设情境, 激发兴趣
学生的兴趣爱好存在差异, 因此, 在教学中教师应能善用多媒体声、像、图、文并茂的特点, 将数学知识放在一个生动、活泼、有趣的情境中让学生去学习, 将枯燥的数学知识融于生动有趣的情境中,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1.创设故事情境
利用多媒体展示故事情节, 教师讲述故事, 当学生趣味盎然、悬念顿生时, 教师把握时机提出问题。例如:在教学“小数点搬家”一课时, 新课引入时就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现一个故事情境:山羊快餐店开张了, 却没有客人, 站在标价牌上的小数点就想出了一个好办法……随着小数点的搬家, 客人越来越多。这时, 教师就可趁机提问:“为什么小数点搬家后, 客人就多了?”学生开始议论纷纷。教师可进一步通过“山羊快餐店”的故事, 引导学生“小数点怎样搬家, 价格才合适呢?”学生的兴趣被充分地激发出来, 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
22.创设问题情境
结合课程内容创设适宜学生探索问题的情境, 使其以最佳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 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 可以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在森林自行车比赛中, 动物使用的自行车轮有各种形状:圆形、正方形、三角形、椭圆形……教师提问:“同学们猜一猜, 这场比赛谁能获得冠军呢?”唤起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教师接着提出问题:“为什么只有圆形的轮子才行?”这时学生的思维处于高度集中而又愉悦的状态, 并贯穿于学生对圆的知识的探究学习的整个过程。
33.创设生活情境
利用多媒体丰富的表现性、生动性的特点, 创设丰富的生活情境, 从而渗透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的思想, 使学生感觉到数学知识并不陌生。如:在教学“小数加减法”中“购物小票”时, 教师设计“超市购物”的情境, 在此生活化的情境中, 使学生学会看商品价格, 计算购物金额, 拿钱找钱等。利用多媒体创设的购物情境既可以避免因教室小、模拟超市购物带来的不安全因素, 还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 接触生活, 感受数学知识的生活原型。
(二) 操操作作交交流流, 自主探索
心理学研究认为, 思维往往是从动手开始的, 切断活动与思维的联系, 思维就得不到发展。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 关键是依靠动手操作。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兴趣盎然地摆弄自制的或教师提供的各种学具, 也可以在计算机上操作演示或通过网络运用教师设计的在服务器上的课件, 带着提出的问题通过多媒体的必要帮助, 自主地进入学习环境, 形成对知识的感性认识, 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
在学生自主探索过程中, 教师暂不进行评价, 只是及时给予鼓励, 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如:在教学“圆的面积”一课时, 传统的课堂教学通常只是教师单纯地讲解公式的推导过程, 学生不明事理、满头雾水, 只能被动地记忆圆的面积公式;或者用自制的教具进行割、拼, 操作难度较大, 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还是很难理解。而利用多媒体技术, 可以将圆形进行切割、分解, 将圆形最大限度地多次划分, 合并成一个近似长方形的图形。学生通过动手操作, 感悟并理解了圆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这比起单纯抽象地讲解推导过程更能激学生的积极性, 获得的知识也更容易理解和巩固。
(三) 直直观观演演示示, 启发思考
数学学科的抽象性和逻辑性都很强, 小学生则是形象思维占优势, 多媒体可以在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在较短的时间内, 利用多媒体展示丰富的直观材料, 调动学生积极思维, 使其思路变得开阔, 并凭借获得的感性认识, 思维方式由形象思维迅速过渡到抽象思维, 实现认识上的飞跃。
11.直观演示在概念教学中的应用
多媒体的直观展示可以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具体表象, 使小学生从中进行分析抽象, 掌握概念。如:在教学“平均分”的概念时, 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分水果, 让学生进行自主分配, 教师在一旁指导、启发思考。最后, 教师将学生不同的分法演示出来, 让学生把分法进行归纳、整理, 从而引出“平均分”的概念。
22.直观演示在计算教学中的应用
通过实例的直观演示, 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算法, 发展学生的计算能力。如:在教学“6到10个数的认识和加减法”时,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演示一辆行驶的公共汽车随着刹车声响汽车到站的情景。教师提问:“汽车到站后, 有人上、下车吗?车上还有多少乘客呢?请大家想一想, 用鼠标来移动乘客的上车与下车。”学生纷纷展开想象, 把车上的人“拉”下来, 或将马路上的人“拉”上车。教师利用多媒体的切换、交互和演示功能, 展示学生的操作结果, 并请学生用算式表达。
33.直观演示在应用题教学中的应用
应用题教学能帮助学生理解概念, 掌握法则, 培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是小学数学重要的内容。而很多学生在解答应用题时, 主要困难表现在对应用题抽象文字内容的理解上。而采用多媒体的直观演示, 可以把抽象的文字内容转化为直观的动态画面, 让学生在直观的学习环境中探究、体验, 从而解决问题。如:在教学行程问题时有一道应用题:“有一列火车长150米, 若以每分钟600米的速度通过一段1400米长的隧道, 要用多少分钟?”为帮助学生理解题意, 进入问题情境, 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多媒体动画, 演示火车开进隧道的过程。用闪烁关键线段指示车头接近隧道前、车尾刚刚出隧道时的情形, 引导学生观察火车通过隧道的距离和隧道长度两者之间的关系。通过多媒体演示, 使题目中的条件、问题以及数量关系等信息动态地呈现出来, 学生在理解题意后, 能清晰地表达数量关系, 列出正确的算式解答。
(四) 充充实实内内容容, 扩展视野
多媒体的应用使学生的视野不再局限于书本的知识, 而且可冲破时空限制。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 学生通过操作认识圆周率后, 教师提问, 圆的周长究竟比它的直径的3倍多多少呢?教师可以播放祖冲之专心致志地研究圆周率的视频资料。这种教学, 既能拓展学生的视野, 还能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王国奥秘的欲望, 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 达到新课标三维课程目标要求。
(五) 及及时时反反馈馈, 比较分析
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 多媒体教学可节约大量的时间, 增加练习的密度, 及时反馈学生练习的成绩, 比较分析知识的掌握程度, 从而提高效率。
11.自我反馈
在多媒体的辅助下, 教师可以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 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 选择习题进行练习。基础较差的学生, 可以从比较容易的层次做起, 而基础较好的学生就可以直接选择综合层次的习题进行练习。由于多媒体信息反馈及时, 人机双向友好交流, 学生利用多媒体选择适合自己学习的内容, 自定学习速度, 自主操作, 计算机对学生的习题答案可以做出及时的判断,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得到不同层次的强化训练, 真正体现因材施教。
22.综合反馈
利用多媒体可以设计多种练习形式, 如:游戏、绘图、选择、拼图、填充等, 还可进行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的训练。传统教学中练习题型的单一、枯燥, 学生厌烦练习的现象因多媒体的介入而得以改观。教师可以组织全班学生分组, 通过多媒体设计的练习游戏来巩固学生这节课所学的知识。练习结束后, 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练习结果, 小组内和小组之间进行比较, 让学生自己发现知识的掌握程度和不足。在游戏中做练习不但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同时, 也能提高学生练习的效率。
四、结束语
小学数学教学与多媒体的有机结合, 有效地改变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达到了教学过程的优化。在课堂教学中应用多媒体必须依据多媒体应用的原则和策略, 根据教学内容正确、合理地选择和恰当地运用。多媒体在一节课中的切入时机和切入量要依教学内容, 宜用则用, 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 发掘学生的潜在积极性, 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 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摘要:恰当应用多媒体对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效果能起到重要作用。然而, 一些教师在应用多媒体教学时, 缺乏一定的原则和策略, 只是盲目地追求现代化教学。本文通过对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多媒体使用的现状分析, 提出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多媒体的原则和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多媒体,原则,策略
参考文献
[1]杨彦才, 冯鸿.多媒体辅助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的优势分析[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3, (19) :21-22.
[2]王洪发, 黄荣华, 卢昕.新课程标准下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 2003, (06) :72-92.
[3]桑运生, 陈士钊.浅谈多媒体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太原教育学院学报, 2003, (21) :175-176.
3.论应用写作的课程目标和教学原则 篇三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目标;原则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主体,是培养学生的说话、识字能力和学习语文的主要途径及凭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是阅读教学的当务之急。新《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具体的说,我们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需把握以下原则和目标:
一、在阅读中培养学生情感
这是阅读内容的情感性决定的。语言是一种工具,这是人们的共识,但是我们更应该强调语言工具的功能本质,即表情达意。以语言文字为表达形式的各类文章,特别是诗、词、歌、赋、小说、剧本等文学作品,其中无不蕴含着作者对人、事、物强烈的思想感情和主观态度,无不以情动人、以情寓理,这是语文阅读教学在教学内容上与数理化等其他学科教学的显著区别。欲使语文阅读教学生动活泼、富有感染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愿望,从而产生学习语文的内在动力,必须在阅读教学中突出情感因素,以情动人,教出情味。不论是教写人的还是记事的文章,抑或是教说明文或议论文,都应该引导学生领会、体验课文的语言形式所传达的作者的憎爱之情、褒贬之义,使学生在情感体验过程中理解字词句篇的含义和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从另一个方面来讲,由于学校的教学资源有限,从而导致学生的阅读层面受到限制,故此要拓宽学生的阅读层面,学生之间就应该学会分享。故此,我们还要引导那些书籍或者阅读材料较多的学生将自己阅读过的书籍拿回教室进行分享,拓宽其他同学的阅读层面,从而解决由于教学资源限制而导致学生阅读层面不大的问题。而且分享也是一种美德,学生之间学会分享也会大大增进他们之间的友好关系。
二、在阅读中激励学生思维
这是閱读思维的情境性所决定的。阅读教学过程中思维训练的规律与其他学科有根本的不同。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思维训练则是直接通过语言训练来实现的。用语言教语言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表现形式,语言本身不只是传授知识的媒介或凭借,更主要的又是教学内容。学生接受、理解课文语言所传达的情感信息,不论是感性的还是理性的,首先需要通过感知、体验、联想、想象等思维活动方式进入情境,才能真正领会和理解。阅读教学的这一特殊规律要求阅读教学尤其是记叙文和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必须贯彻情境熏陶、激励思维的原则,同时也赋予了阅读教学过程中思维训练的特定内容和形式,即以具体可感的形象、画面、声色、情态、情节、场面等,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激励学生思维,使其产生思维乐趣。
三、在阅读中联系学生生活
作为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合称的语文,是听说读写的工具,以语言文字为表现形式的课文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因此,语文知识和语文技能与人们交际的需要密切地联系着。所以,阅读教学艺术的根本目的和出发点也应该是不断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需要,使其产生学习语文的内在动力。
阅读教学不能为教课文而教课文、为教知识而教知识,必须紧密联系日常生活实践,特别是读写听说活动,把课文中蕴含的语文知识和语文技能活化为呈现在学生面前的一盘盘美食甘味,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学属所需”、“学有所用”,从而产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主动自觉地去获取知识,并积极运用所学知识,发展自己的语文能力。
四、在阅读中选好阅读方法
阅读教学往往是教师事先设计好问题、学生被动回答的过程,学生自己想的东西很少。这就使学习陷入被动,不能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能力。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使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因此,阅读教学的基本模式为: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精读课文——学习重点段;品读课文——走出课文,扩展视野。从中看出,“读”是阅读教学的精髓,读是阅读教学的生命线。要让学生理解地读、传情地读,读出韵味,读出感情,从读中真正体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
五、在阅读中重视口语艺术
阅读内容的情感性和阅读思维的情境性要求阅读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语言必须准确、鲜明、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同时又具有清晰严密的逻辑性,能够再现作品中的形象和画面,成为作品中的语言文字所叙述、描写的形象、画面的艺术再创造,从而能够引起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帮助学生理解作品。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论是讲解、描述还是复述,其语言都应当活泼新颖、富有情感和魅力,讲究口语艺术,使自己的教学语言本身就成为学生学习的典范。
总之,情感、思维、需要、方法、语言是构成阅读教学艺术的五个基本要素,它们互相联系,相互作用,交叉渗透,缺一不可。在整个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由语言感知课文传达的情和意,引起大脑神经系统的思维活动,理解知识和获取知识,并不断产生学习新知的需要,进而推动其更加自觉积极地学习。
4.论应用写作的课程目标和教学原则 篇四
运用SMART原则设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目
标
摘要:针对目前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目标设计中存在的不明确,不具体以及不易衡量等问题,提出运用目标管理领域中的SMART原则设计和优化教学目标,从而能够更好地进行教学评价和引导学生。
关键词:SMART原则;教学目标;设计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各大院校面对非计算机专业入学新生开设的一门课程,主要讲授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激发和培养大一新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为其今后进一步应用计算机知识打下基础。
根据实际情况和社会需要,学校一般会对该课程进行相应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制订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案,试行方案并进行效果评价,最后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其中,如何制订出准确合理的教学目标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合理具体的教学目标,可以准确地指导教师的教学方向,帮助教师制定和设计具体的教学过程,更好地引导和帮助学生。
1教学目标设计现状
1)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一般参照教学大纲,大纲对目标的要求不够明确具体,缺乏衡量教学目标的具体措施,使得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比较被动。
2)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过程中,较少考虑学生的参与,缺乏与学生的互动,导致目标没有在师生之间达成一致。目标设定不当,难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最终导致目标无法实现。
3)教师设计教学目标时缺乏相关性,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基础差异、专业差异、需求差异。
为了更好地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我们引入了目标管理领域著名的SMART原则。一个可见的、可操作的、明确的教学目标不但可以指导教师编写教学材料,还可以作为教学评价的依据。不恰当的目标通常都不能满足SMART原则,因此可以将SMART原则作为优化整个教学设计的有力工具[1]。
2SMART原则
目标管理由管理学大师Peter Drucker提出,首先出现于他的著作《管理实践》(The Practice of Management)一书中,SMART原则是目标管理中制定目标的一个经典原则,如图1所示。
具体含义如下:
1)目标必须是具体的(Specific),不能笼统。
2)目标必须是可以衡量的(Measurable),指标是数量化或者行为化的,验证这些指标的数据或者信息是可以获得的。
3)目标必须是可以达到的(Attainable),指标在付出努力的情况下可以实现,避免设立过高或过低的目标。
4)目标必须和其他目标具有相关性(Relevant),指标要与工作、岗位相关,不能跑题。
5)目标必须具有明确的截止期限(Time-based),注重完成指标的期限。
3运用SMART原则设计教学目标
3.1S(Specific)——具体性
具体性是指要用具体的语言清楚地说明要达成的行为标准。
以计算机应用基础中Excel的案例教学为例,如果教学目标定义为学生会使用Excel表格,就显得过于抽象,过于笼统了。笼统的教学目标就不好评价,不好衡量。具体说来,Excel涉及的知识很多,包括表格、函数、统计图表、数据透视表等,会使用哪些。如可以这样定义Excel这一部分某个案例的教学目标:
1)理解Rank()函数各个参数的意义,并能够使用Rank()函数,对一组数据进行排序。并给出一个班级的高等数学成绩,要求学生能够完成名次的排列。
2)能够根据给定数据表,在其基础上绘出两轴线—柱状统计图。统计图有很多种,柱状图、饼状图、折线图,说得具体就好操作,便于衡量。
3.2M(Measurable)——衡量性
衡量性就是指目标应该明确且可以量化。用一组明确的数据作为衡量教学目标是否达成的依据。如果制定的目标没有办法衡量,就无法判断这个教学目标是否实现。
以“学生成绩分析表”的教学为例,如何衡量“能够使用Rank()函数,对一组数据进行排序”这个目标呢?可以在上机时,安排这样一道测验题目,如果80%以上的同学能够较好完成,则可以认为达到该教学目标。如果班上学生很多,可以采取抽样的方式。
不是所有的教学目标都可以量化,目标的衡量标准遵循“能量化的量化,不能量化的质化”。
3.3A(Attainable)——可实现性
目标应该是可以实现、可以达到的。教学目标定得太高,学生会跟不上课堂进度,完不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学生的学习热情会受到打击。教学目标定得太低,学生会有课堂所学有限,时间被浪费的感觉。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需要了解学生的情况,评估课程难度,合理设计目标。例如,以80%的学生的基础为参照,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考虑到学生的基础、需求等差异,目标制定时,可以师生互动,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建议,由师生共同完成教学目标的设定,使教学目标在师生之间达成一致。
对于不同层次的班级,教师可适当调整教学目标,实现层次化教学。如根据实际教学经验,教师可以将文科班的教学目标定得相对低些,避免涉及过多复杂的函数,而对理科班的目标设定则正好相反[2]。
3.4R(Relevant)——相关性
相关性指实现此目标与其他目标的关联情况。如果实现了这个目标,但对其他的目标完全不相关,或者相关度很低,那么即使达到这个目标意义也不是很大。
教学目标不能偏离教学大纲,不能偏离教材。相关性要求教师控制课堂的随意性,实现教学过程的有序性、连续性。
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考虑学生的专业和实际应用需求[3]。文科专业的学生可能会经常使用Word,教学目标中要体现Word编辑排版等要求;对美术、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可以多讲一些图片处理、Flash动画、网页设计等内容。不同专业的教学侧重点不同,应该在教学目标中得到体现。
3.5T(Time-based)——时限性
目标的时限性就是指目标是有时间限制的。没有时间限制的目标无法评价。制定教学目标时,教师根据教学任务中各章节的权重,拟定出完成各章节目标的时间要求。定期检查教学进度,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计划,如期实现教学目标。
以“学生成绩分析表”的教学为例,根据其在课程中的权重,需在两个学时内完成该案例的教学。
3.6设计案例——IF函数教学
以IF函数教学为例,运用SMART原则进行教学目标设计。经过和学生的讨论,利用上课前5分钟,将准备好的教学目标同学生讨论,调整后的教学目标如表1所示。
按照调整后的教学目标进行教学,学生学习目的明确,一改以往被动听课的状态,积极性大大提高,操作题测试结果如表2所示。
4结语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涉及的知识点很多,在运用SMART原则进行教学目标设计时,实际上是按知识点逐个设计的,这就实现了教学目标的模块化,这是实现模块化教学的前提。教学目标的可实现性必然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导致教学目标的层次化,这又是层次化教学的基础。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涉及到诸多方面的因素,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兴趣,使学生不但掌握书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利用计算机求解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我们教学的真正目的。
参考文献:
5.论应用写作的课程目标和教学原则 篇五
(二)主要原则。
摸清存量、分类处理。全面摸清各地区、各部门存量资金情况,分门别类提出处理方案。
上下联动、全面推进。盘活存量资金既要在中央层面展开、也要在地方层面展开,既要在财政部门展开、也要在其他部门展开,全面挤压存量资金的空间。
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既要着力于盘活当前已有的.存量资金,也要加强制度规范、建立长效机制,避免将来产生更多的存量资金。
6.论应用写作的课程目标和教学原则 篇六
教 师:岳新荣
适用专业:临床医学
单位:湖北职院医学院
诊断学教案
课程名称:诊断学
专业:临床医学
授课人:岳新荣
班级:2004级7班和9班
总学时:108学时
理论课:74学时 实践课:34学时 课程目标:
学习诊断学是医学生进入临床学习的初步阶段,然而这个开端十分重要。因为诊断学既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课,是临床各科的基础,也是打开临床医学大门的一把钥匙。诊断学不是一个阶段、一次性教学就能完全达到目的的,而是要反复学习和训练,将其内容贯穿于临床各科的教学中,才能达到教学大纲所规定的要求。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制定课程目标如下:
⒈能独立进行系统的问诊和体格检查,了解病人的主诉、体征之间的内在联系和临床意义。
⒉能使用规范的手法进行系统、全面、重点、有序地体格检查。⒊熟悉临床常用检验项目的目的和临床意义。
⒋掌握心电图机的操作程序,熟悉正常心电图及异常心电图的图像分析。⒌了解超声检查的指征及临床意义。
⒍能将问诊和体格检查资料进行系统的整理,写出格式正确,符合要求的完整病历。⒎能根据病史、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的资料进行分析提出初步诊断。⒏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
⒑培养细心、耐心、关心病人的职业素质,树立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思想。诊断学的考试方法和范围:
⒈理论考试70分,其中常见症状和问诊15分,检体诊断30分,器械检查10分,实验诊断15分,临床常用穿刺技术及诊断方法与病历书写5分;
⒉操作考试30分:主要考体格检查的有关操作,体格检查评分标准附后。使用教材:卫生部规划的专科教材
《诊断学》第五版
邓长生主编。诊断学教学参考书目录
1.《诊断学》第五版
陈文彬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2.《内科学》第五版
叶任高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3.《实用内科学》第十一版
陈灏珠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4.《内科疾病鉴别诊断学》第三版
邝贺龄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5.《发热疾病的诊断与病例分析》
林兆谦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6.《实用临床症状的鉴别诊断》
关训良
王庭槐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7.《内科症状鉴别诊断学》
张树基
罗明绮
科学出版社 8.《中华内科学》
陈敏章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9.《临床生化检验》
王继贵主编,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0.《现代血液病学》第一版
万明达、裴雪涛
人民军医出版社 11.《消化病学新理论与新技术》
萧树东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12.《儿科学》第五版
王慕荻
人民卫生出版社 13.《临床心电图图谱》
黄宛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14.《实用临床免疫诊断学》 罗明泉 吴旭琨 海洋出版社
15.《全身体征诊断彩色图谱》 Zatouroff编著 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出版 16.《内科病皮肤表现诊断彩色图谱》 Savin Hunter Hepburn编著 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出版
一、课程基本要求:
(一)、性质和任务:
诊断学是应用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对疾病进行诊断的一门学科。是为医学生学习完基础医学各门学科课程后过渡到学习临床医学各学科而设立的一门必修课。是一座连接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也是打开临床医学大门的一把钥匙。
诊断学的任务是通过教学使学生能通过视诊、触诊、叩诊和听诊,仔细了解患者所存在的体征,并进行一些必要的实验室检查以及器械检查,来揭示或发现患者的整个临床表现。学习获取这些临床征象的方法,掌握收集这些临床资料的基本功。应用所学过的基础医学理论,阐明患者临床表现的病理生理学基础,并提出可能性的诊断。为学习临床医学各学科、临床见习与实习奠定基础。
(二)、课程目标:
诊断学课程学习主要包括按照教学大纲所规定的课程系统讲课和与其相结合临床见习。然后在实习中进一步作临床诊疗实践,将教材上学到的理论、技能用于临床实践,来解决临床上的实际问题,并从临床实践中来检验书本知识的正确性。通过学习,使学生扎实地掌握诊断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体要求如下:
1、能独立进行系统而有针对性的问诊,能较熟练掌握主诉、症状、体征间的内在联系和临床意义。
2、能以规范化手法进行系统、全面、重点、有序地体格检查。
3、掌握心电图机的操作程序,熟悉正常心电图及异常心电图的图象分析。
4、能将问诊和体格检查资料进行系统的整理,写出格式正确,文字通顺,表达清晰,文体规范,符合要求的完整病历和本教材所推荐的表格病历。
5、根据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辅助检查所提供的资料,进行分析提出诊断印象或初步诊断。
二、教学内容(详见具体章节)
三、教学计划:
(一)、教学方法:
课堂系统讲授、自习、见习、临床实习。
(二)、教学安排:
诊断学的教学分两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课堂讲授与临床见习,总共为140学时,其中课堂讲授60学时,临床见习80学时,二者之比为1:1.3。
1、课堂讲授:60学时。
2、自习:30学时,每周2学时。
3、临床见习:80学时。
绪论授课目标
教学目的与要求:
阐述诊断学是医学教育中从基础过度到临床的桥梁过程,是临床个专业学科的重要基础。它是培养医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和基础技能的关键学科。强调指出掌握正确的问诊和系统体检的重要性,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容忽视;在获得病史和体格检查结果的基础上正确选择实验检查项目和正确评价其结果也十分重要;此外,还必须建立客观的思维方法方能达到正确认识疾病的目的。
教学内容:
1、学习临床诊断的意义。
2、诊断学在临床医学中的地位与作用。
3、诊断学的基本内容:常见症状、问诊、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心电图检查、超声波检查、病例编写诊断思维方法,并概要介绍诊断方法的新近展。
4、学习诊断学的方法与要求。教学时数:2学时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
常见症状单元目标
授课目标:
1、理论授课:
以临床常见症状为代表,讲述症状的临床表现及机体的病理生理或病理解剖学改变之间的联系。要求学生能掌握常见症状的定义、发生机制、临床表现和特征、临床意义。
2、见习:
通过见习,能做到举一反三,由此及彼,使学生充分了解症状分析对疾病诊断的重要作用;并学习如何围绕有关症状进行问诊。
基础知识要求:
器官解剖位置,肝脏的生物化学(胆汁、胆汁酸、胆色素的代谢),血液的生物化学 营养物质的代谢途径,相关病理生理知识。
教学内容:发热、呼吸困难、咳嗽、咳痰与咯血、胸痛、紫绀、水肿、恶心与呕吐、腹痛、腹泻、呕血、便血、黄疸、头痛、意识障碍。
一、发热
1、发热的概述:定义、发生机制。
2、发热的原因: ①感染性发热; ②非感染性发热;
3、发热的起病方式(急缓)、过程和临床常见的几种热型(稽留热、弛张热、间歇热、不规则热)。
4、临床表现:发热分度,临床特点,常见热型的临床意义,常见伴随症状及意义。
二、咳嗽与咳痰
1、了解其发生机制
2、病因:呼吸道及胸膜疾病;心脏疾病;中枢神经因素。
3、临床表现:要从咳嗽的性质、发生规律、音色以及痰的量和性状判断。
4、要掌握伴随症状及临床意义
二、水肿
1、水肿的发生机理、病因、分类及特点;
2、心原性水肿与肾病性水肿的鉴别要点。
三、呼吸困难:重点讲授呼吸困难的病因、机理与临床意义及表现:
1、肺原性(呼气性、吸气性及混合性);
2、心原性(左心或右心功能不全);
3、其它原因(如代谢性、神经精神性等)。
四、咯血
1、掌握咯血的定义
2、咯血和呕血的鉴别要点
3、病因:支气管、肺疾病,心脏疾病,血液病等
4、伴随症状和意义
五、紫绀
1、定义、发生机制
2、病因:注意鉴别中心性紫绀和周围性紫绀。
3、临床表现、伴随症状及临床意义。
六、疼痛
1、病因:
2、临床表现:注意发病年龄、疼痛性质、持续时间以及影响因素。伴随症状提示相关可能疾病诊断。
七、腹泻
1、腹泻的概念及发生机理;
2、急性与慢性腹泻的常见原因及特点。
七、恶心与呕吐
1、定义及发生机制
2、常见病因:消化道疾病、中枢性呕吐、神经性呕吐
3、临床特点、伴随症状和意义
八、黄疸
(一)黄疸概述
(二)溶血性、阻塞性、肝细胞性黄疸的鉴别。
九、意识障碍
(一)意识障碍的发病原因;
(二)意识障碍的临床表现。
教学时数:大课讲授10学时 教学方法:
一、根据临床实际情况,选择5-6个症状重点讲授,教材中其他症状,供实习中结合临床自学与参考。
二、结合典型病例示教或视听教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对常见症状进行观察、讨论和分析。基本检查方法及一般状态检查单元目标
授课目标:
1、理论授课 1)、掌握视诊、触诊、叩诊、听诊、嗅诊的基本方法。2)、熟悉一般状态检查内容。正常及异常体征的临床意义。3)、了解正确系统体格检查的重要意义。
2、见习
通过见习,临床观摩病人,学生之间互相练习,熟练掌握各种基本方法;熟悉正常及异常体征的临床意义。
基础知识要求:
熟悉人体各部位的解剖学特点。
教学内容:
1、视诊、触诊、叩诊、听诊的检查方法。
2、性别、年龄与疾病的关系。
3、系统体格检查的概念。
4、体温(测量体温的方法,正常范围及变异,以及引起差错的原因)、呼吸(见肺部检查)、脉搏及血压(见血管检查),并综合分析上述四项内容的临床意义。
5、发育及营养的判断方法,常见的意识障碍,精神状态,不同疾病的面容及表情、姿势、体位(自动体位、被动体位、强迫体位)与疾病的关系。
6、皮肤的弹性、颜色、皮疹、出血点、淤斑、蜘蛛痣、水肿等的辨认及临床意义。
7、淋巴结的检查方法、分布及变化的临床意义。
重要知识点:
1、掌握视诊、触诊、叩诊、听诊、嗅诊的基本方法。
2、熟悉一般状态包括的内容,正常及异常体征的临床意义
教学方法:
1、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6学时。
2、见习:学生互相检查,再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基本手法的反复练习,或在技能实验室通过教具反复练习,逐步掌握。2学时。
考核检查:
1、考核要求: 1)、掌握视诊、触诊、叩诊、听诊、嗅诊的基本方法。2)、熟悉一般状态包括的内容,正常及异常体征的临床意义
2、执行检查: 1)、理论技能操作考核。2)、自学问题提问记录。头、颈部检查单元目标
授课目标:
1、理论授课 1)、熟悉头部、颈部的检查顺序与方法。2)、了解正常和异常改变的临床意义。
2、见习
通过见习,临床观摩病人,学生之间互相练习,熟练掌握头颈部的检查方法和顺序;了解正常及异常体征的临床意义。
基础知识要求:
熟悉头颈部的解剖学特点。
教学内容:
1、头颈外部的一般检查。
2、眼、耳、鼻检查。
3、口腔检查:唇、口腔黏膜、牙及牙龈、扁桃体、咽和腭、舌等的检查,颈部静脉怒张及静脉或动脉搏动的临床意义。
重要知识点:
1、熟悉头部、颈部的检查顺序与方法。
2、了解正常和异常改变的临床意义
教学方法:
1、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3学时。
2、见习:学生互相检查,再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基本手法的反复练习,或在技能实验室通过教具反复练习,逐步掌握。2学时。
考核检查:
1、考核要求: 1)、掌握头颈部的基本方法及顺序。2)、熟悉头颈部包括的内容,正常及异常体征的临床意义
2、执行检查: 1)、理论技能操作考核。2)、自学问题提问记录。胸廓、肺部检查单元目标
授课目标:
1、理论授课: 1)、掌握视诊、触诊、叩诊、听诊四种基本方法在胸廓及肺部的应用。通过相互检查,能获得较为准确的检查结果。
2)、熟悉呼吸系统常见病的症状及体征,并分析其临床意义。
2、见习:
通过见习,临床观摩病人,学生之间互相练习,熟练掌握胸廓、肺部的检查方法和顺序;了解正常及异常体征的临床意义。
基础知识要求:
1、胸廓、肺部的解剖学特点。
2、呼吸系统重要的生理功能。
3、呼吸系统常见疾病的病理、病理生理。
教学内容:
1、胸部常用的骨骼标志、划线及分区的意义。
2、胸廓:正常及病态的胸廓。
3、肺部的检查: 1)、视诊:肺叶在体表的投影,呼吸的类型、节律、深度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2)、触诊:语颤的检查方法,产生机理,正常胸廓语颤的特点。3)、叩诊:叩诊的方法及其注意事项,间接与直接叩诊法。叩诊音的种类:清音、过清音、鼓音、浊音、实音。肺界、肺下界移动度的叩诊法及其临床意义。
4)、听诊:
①正常肺部呼吸音的种类、特点及分布。
②病理性呼吸音及临床意义、肺泡呼吸音的增强、减弱或消失及呼气延长。
③罗音的产生机理、分类、特点和临床意义。湿性罗音:大、中、水泡音,捻发音。干性罗音:哨笛音、鼾音。
④胸膜摩擦音的发生机制、特点及临床意义。⑤语音共振的检查方法及临床意义。
4、呼吸系统常见病的主要症状和体征:大叶性肺炎、支气管哮喘、胸腔积液、气胸
重要知识点:
1、掌握视诊、触诊、叩诊、听诊四种基本方法在胸廓及肺部的应用。通过相互检查,能获得较为准确的检查结果。
2、熟悉肺部异常体征,并分析其临床意义。
教学方法:
1、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5学时。
2、见习:3学时。学生互相检查,再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基本手法的反复练习,或在技能实验室通过教具反复练习,逐步掌握。考核检查:
1、考核要求: 1)、掌握视诊、触诊、叩诊、听诊的基本方法在胸部的具体应用。2)、熟悉呼吸系统常见病的症状及体征的临床意义。
2、执行检查: 1)、理论技能操作考核。2)、自学问题提问记录。心、血管检查单元目标
授课目标:
1、理论授课: 1)、熟悉心脏各种震颤的常见原因、产生机制、检查方法、临床意义。2)、掌握正常心界的范围、心界变化及临床意义。3)、掌握各个心音的组成、听诊特点、临床意义;熟悉第二心音分裂、额外心音的种类、常见原因、产生机制及听诊特点、临床意义。
4)、熟悉心脏杂音的常见原因、产生机理、听诊特点、临床意义。5)、熟悉心包摩擦音的听诊特点、临床意义。6)、掌握周围血管征的常见原因、产生机制、检查方法、临床意义。
2、见习:
通过见习,临床观摩病人,学生之间互相练习,熟悉心脏各种震颤的临床意义,能比较准确的叩出心界。掌握第一与第二心音产生的机理、鉴别要点,并了解其增强、减弱的临床意义。熟悉心脏杂音的产生机理临床意义,正确掌握其听诊要点,并能辨别收缩期及舒张期杂音。熟悉心包摩擦音的听诊特点。掌握正确测量血压的方法,并了解其改变的临床意义。熟悉脉搏检查方法及血管体征。
基础知识要求:
1、心血管系统解剖。
2、心血管功能的重要生理特点。
3、心血管常见疾病的病理、病理生理。教学内容:
一、心脏:
(一)视诊 1、心前区外形
2、心尖搏动:正常心尖搏动的位置、强度、范围及其改变的临床意义。3、心前区及其他部位的搏动的临床意义。
(二)触诊
1、心尖搏动的位置、强度、范围、节律及其改变的临床意义。
2、心前区震颤的原因、部位、时间(收缩期、舒张期及连续性)及其临床意义。
(三)叩诊
1、心脏叩诊方法
2、正常心脏浊音界及心脏浊音界改变的原因、特点及临床意义。
3、心界各部的组成及胸部、腹部疾病对心浊音界的影响。
(四)听诊
1、各瓣膜听诊区的部位。
2、正常心音及其产生机理,第一、第二心音的鉴别方法。
3、心率与心律。
4、心音的变化:
(1)第一心音的强度、性质、改变的原因及临床意义。
(2)主动脉瓣区及肺动瓣区第二心音增强、减弱或分裂的原因及临床意义。
5、心脏杂音
(1)心脏杂音的产生机理。
(2)分析杂音的注意点:部位、性质、杂音的时期(收缩期、舒期及连续性)、强度(收缩期杂音的分级)及传导方向。
(3)心包摩擦音与胸膜摩擦音的区别。
二、血管:
(1)动脉搏动、脉率及脉律。
(2)脉搏的强弱、大小、血管紧张与动脉壁的情况。(3)动脉血压的测量方法及临床意义。
(4)水冲脉及奇脉、毛细血管搏动征、心功能不全、慢性风湿性心瓣膜病等。
重要知识点:
1)、心脏各种震颤的常见原因、产生机制、检查方法、临床意义。2)、正常心界的范围、心界变化及临床意义。3)、各个心音的组成、听诊特点、临床意义;熟悉第二心音分裂、额外心音的种类、常见原因、产生机制及听诊特点、临床意义。
4)、心脏杂音的常见原因、产生机理、听诊特点、临床意义。5)、心包摩擦音的听诊特点、临床意义。6)、周围血管征的常见原因、产生机制、检查方法、临床意义。
教学方法:
1、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6学时。
2、见习:3学时。课堂讲授后,学生互相检查,反复练习心脏及血管的检查方法。通过临床见习,由教师指导进行心脏检查,听取心音及心脏杂音。通过临床实习并结合教具(如心音模拟器及心脏杂廛的录音)逐步深入掌握心脏及血管常见的体征及其临床意义。
考核检查:
1、考核要求: 1)、心脏各种震颤的常见原因、产生机制、检查方法、临床意义。2)、正常心界的范围、心界变化及临床意义。3)、各个心音的组成、听诊特点、临床意义;熟悉第二心音分裂、额外心音的种类、常见原因、产生机制及听诊特点、临床意义。
4)、心脏杂音的常见原因、产生机理、听诊特点、临床意义。5)、心包摩擦音的听诊特点、临床意义。6)、周围血管征的常见原因、产生机制、检查方法、临床意义。
2、执行检查: 1)、理论技能操作考核。2)、自学问题提问记录。
腹部检查单元目标
授课目标:
1.理论授课:
(1)掌握腹部视、触、叩、听检查方法(重点为肝、脾触诊)
(2)掌握腹部分区划分范围,了解分区范围与腹腔内脏的对应关系。
2.见习:分正常腹部检查见习和异常腹部检查见习。在正常腹部检查见习期间,要求学生正确掌握腹部望、触、叩、听诊的检查法,重点为肝脾触诊。在异常腹部检查见习期间,要求学生初步掌握腹部病理体征的检查和判断临床意义,及独立书写腹部疾病的病史及体格检查记录。
基础知识要求:
腹部脏器的局部解剖部位,基本检查方法。
教学内容:
理论授课内容:
一、腹部的体表标志及分区。
二、腹部检查:
(一)视诊:
1、视诊方法;
2、腹部外形;
3、呼吸运动;
4、腹壁静脉曲张;
5、蠕动波;
6、皮肤及其他。
(二)触诊:
1、触诊方法;
2、触诊内容:腹壁紧张度;腹部压痛、压痛点及反跳痛、尤其是Murphy征;肿块;肝、胆、脾、肾的触诊。
3、液波震颤、振水音
(三)叩诊:
1、叩诊方法、力量、顺序
2、肝脾叩诊及膀胱、肾区叩击痛;
3、移动性浊音。
(四)听诊:
1、听诊的顺序方法;
2、肠鸣音;
3、血管杂音。见习、实习内容:
一、视诊:
(一)腹部之形态、大小、局部隆起或凹陷(腹围的测量方法)。
(二)腹部体表分区的两种划分法、四区法和九区法,与各区所包含的脏器。
(三)皮肤情况,皮疹、出血斑、疤痕、妊娠纹、腹壁静脉有无曲张、并注意其部位和判定其方向。
(四)有无胃肠蠕动波,注意其部位;有无搏动,注意其部位,有无脐疝及分泌物。
二、触诊:
(一)病人的体位。目的在于能使病人舒适和腹肌得到最大的松驰,便于医生检查,可采取以下体位:
l、直立体位:病人直立身体稍向前。
2、仰卧体位:为了使病人腹肌达到最大松驰,可同时令病人头和肩稍高,髋关节和膝关节稍弯曲。
3、右侧卧位:对脾脏触诊有帮助。
(二)医生的位置:病人取直立位时,医生置于病人之右侧,病人取仰卧位时,医生应在病人之右侧,病人取右侧卧位,医生们位于病人前位.
(三)触诊时应注意:
1、医生的手应温暖灵活指甲应剪短。
2、触诊的动作要尽可能轻柔,手插人时应逐渐插入,利用病人呼吸运动,训练病人行均匀而深的腹式呼吸,当呼气时手插人腹腔深处,吸气时随腹壁运动。
3、神经兴奋性增高的人,需要分散其注意力,以减少腹肌的紧张。
(四)练习腹部各种触诊法(先作示教,以后同学之间相互练习)。
1、浅部触诊法;
2、插入触诊法;
3、双手触诊法;
4、冲击触诊法(浮沉触诊法)。
(五)腹部触诊的内容包括:
1、腹肌紧张或痉挛。
2、压痛点:包括墨菲氏(Murphy)征。(又叫胆囊点)、麦氏点(McBurney)(又称阑尾点)、输尿管上段点、输尿管中段点、肋脊点、肋腰点。
3、腹腔内脏:肝、脾、左肾、胃,乙状结肠、盲肠、阑尾小肠、右肾等部位。特别是要掌握肝脏和脾脏、肾脏触诊法和描述。
4、腹部包块、液波震颤、振水音。
三、叩诊:
(一)叩诊腹部各个脏器的部位,注意肝、脾的界线、特别要注意胃泡鼓音区(Traube)氏区。
(二)移动性浊音。
四、听诊:
(一)肠鸣音,正常4—5次/分,增强(或亢进)>I0次/分,减弱1次/3—5分。
(二)血管杂音、摩擦音、搔弹音。
重要知识点:
视诊:外形,腹部的体表标志和分区,腹壁静脉;触诊:腹部压痛和反跳痛,肝脾触诊方法和描述;叩诊:肝脾浊音界,肾区叩痛,膀胱叩诊;听诊:肠鸣音,血管杂音;腹水的检查。肝脾肿大的常见原因。
教学方法:
1.课堂讲授:4学时。多媒体教学,同时放映相应录影带示教各种检查方法。
2.见习:2学时。分正常腹部检查见习和异常腹部检查见习。在正常腹部检查见习期间,通过带教老师的规范示教操作,以及放映正常腹部检查内容的教学录影带,要求学生之间互相做检查,或在模型人上反复练习,正确掌握腹部望、触、叩、听诊的检查法,重点为肝脾触诊。在异常腹部检查见习期间,反复放映教学录影带相关腹部病理体征的检查内容,以及床旁观摩见习典型病人,在病人情况许可和知情同意下或利用模型人学生逐一操作,带教老师旁边指导,要求学生初步掌握腹部病理体征的检查和判断。对典型病例的症状、体征进行分组讨论,写出腹部疾病的病史及体格检查记录。
考核检查:
1.考核要求:腹部视、触、叩、听检查方法;腹部分区划分范围;腹部诊察项目:外形;呼吸运动;腹壁静脉;胃型肠型及蠕动波;腹壁紧张度;压痛和反跳痛;肝、胆、脾、肾、膀胱脏器检查;腹部包块;腹水检查。
2.执行检查: 1)、理论、技能操作考核。2)、自学问题提问记录。
心电图
授课目标:
1、理论授课: 1)、熟悉正常心电图各级的基本图形正常值及其意义。2)、初步掌握心电图分析方法。3)、掌握几种常见异常心电图的诊断要点。
2、见习:
通过见习,临床观摩病人,临床典型心电图图谱示教、考核,使学生熟练掌握常见心电图的阅读、诊断。
基础知识要求:
1、心血管系统解剖,特别是传导系统解剖。
2、心血管功能的重要生理特点特别是心电生理特点、心脏电生理的描记。教学内容:
一、心电图基本原理
二、心电图测量:心率、时间、振幅的测量。
三、正常心电图波形特点和正常值:P波、P一 R问期、QRS综合波、S一T段、Q一 T间期、T波。
四、心房肥大:右房肥大、左房肥大、双房肥大的心电图特点。
五、心室肥大:左室肥大、右室肥大、双心室肥大的心电图特点。
六、心律失常:各种期前收缩、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心房颤动、心室颤动的心电图特点。房室传导阻滞、束支阻滞、分支阻滞的心电图特点。
七、心肌缺血、心肌梗死的心电图表现。重要知识点:
1、心房、心室肥大的心电图表现。
2、各种期前收缩的心电图表现。
3、心房纤颤的心电图表现。
4、心肌梗死的心电图表现。教学方法:
1、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6学时。
2、见习:床边观摩病人并为病人行心电图检查,利用多媒体放映相关示教内容,结合临床典型心电图以PBL教学方式,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加强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
考核检查:
1、考核要求: 1)、心房、心室肥大的心电图表现。2)、各种期前收缩的心电图表现。3)、心房纤颤的心电图表现。4)、心肌梗死的心电图表现。
【论应用写作的课程目标和教学原则】推荐阅读:
写作评分原则和真题08-09
应用文写作课程学习心得10-02
论PPT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11-08
论多媒体教学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10-23
论多媒体教学在数学课堂中的应用08-20
论情感控制在流行声乐演唱教学中的应用09-01
简历的写作原则10-21
应用文写作教学初探06-26
计算机应用专业的课程教学计划11-15
科学应用“目标教学”优化音乐课堂教学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