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调研报告(共8篇)(共8篇)
1.合肥调研报告 篇一
关于合肥市滨湖新区及国际金融后台服务基地的调研报告
合肥滨湖新区近年来发展迅速,在机制体制、规划建设、招商引资等方面都有独特的发展路径,尤其是区内的国际金融后台服务基地,已成为西安金融商务区金融机构后台招商的主要竞争对手之一。经管委会领导同意,金融商务区管理办利用参加苏陕经济合作活动的机会,组织人员前往合肥滨湖新区实地考察,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合肥滨湖新区基本情况介绍
(一)成立背景及地理位置
2006年,安徽省第八次党代会明确提出:“要把合肥市建设成为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建设成为辐射全省、崛起中部、承东启西,促进我国东中西部互动协调发展的区域性中心城市”。按照这一要求,2006年11月15日,滨湖新区建设正式启动。滨湖新区位于合肥主城区东南部,南依巢湖,北靠南二环路,西接沪蓉高速公路,东临南淝河,规划总用地面积约196平方公里,是合肥未来通过巢湖、走入长江、融入长三角的水上门户。
(二)新区规划
滨湖新区是合肥“141”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主城区,四个副中心,一个滨湖新区”),是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建设的前沿阵地。在“十二五”期间,滨湖新区将围绕建
1设“皖江城市带承接现代服务业转移最重要载体”的目标,以现代服务业为产业定位,重点建设六大中心,即区域金融商务中心、行政办公中心、旅游会展中心、研发创意中心、商业居住中心等。其中,区域金融商务中心将依托合肥国际金融后台服务基地建设,冀吸纳20家总行级金融后台服务机构入驻。另外,当地着力营造交通、生态、医疗、教育、购物、休闲等“六大生活环境”,目标建设成为一座“宜居、宜业、宜游、宜乐”的生态新城区。
(三)建设成就
历时三年,新区已累计完成投资393亿元,建成区拓展到10平方公里;建成市政道路80.98公里,路网围合面积30平方公里;房建面积1566万平方米。目前已经引入合肥国际博览中心、城建规划馆、安徽现代农业服务中心、安徽省网通合肥通信大楼、省煤矿安监局、省消防灭火救援指挥中心、滨湖人民医院、合肥一中、合肥四十六中、师范附小等项目38个,总投资近300亿元人民币。成立至今,吴邦国、李克强、贺国强、***、李源朝等中央领导人先后到滨湖新区考察。
(四)滨湖新区国际金融后台服务基地
该基地占地面积约2.1平方公里,位于滨湖新区西南部,规划总建筑面积约500万平方米,定位为中国金融服务外包产业创新发展主要基地之
一、国内服务外包产业的重点示范区、亚太地区离岸金融服务外包业务的承包转包中心。着力打造以吸引金融机构总行级后台服务中心、区域性总部等为主导功能,涵盖动漫
产业、创意研发、服务外包行业于一体的城市功能区。目标为引进20家总行级后台服务中心,容纳8-10万人就业。
目前国际金融后台服务基地已经引入中国银行客服中心、建设银行总行后台管理中心、浦发银行后援基地、工商银行总行后台服务中心、邮政银行后台服务中心、农业银行后台服务中心,中国人民银行合肥中心支行、安徽省农委现代农业服务中心等项目。
二、主要做法和经验
(一)政府大力推动
合肥市委、市政府集全市之力建设滨湖新区,专门成立滨湖新区建设指挥部,做为市政府的派出机构,统一负责协调新区开发建设的一切事务。任命一位市委常委为指挥,新区涉及到的开发区、区县、市级各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市委书记和市长每周到新区指挥部办公,随时解决问题。
(二)机制体制创新
滨湖新区建设指挥部,不是新区管委会,也不是一级政府,只是统一指挥协调机构,直接负责的业务只是招商和接待,指挥部下属的投资公司负责融资和拨款;市规划局负责规划的制定和审批;市重点项目建设局负责具体建设和工程管理;市国土局负责土地出让;项目用地所在区县负责征地拆迁、农民安置,同时享受项目税收或土地出让金分成。
(三)基础设施优先
1、短时间内,数条高标准主干路完成,打通了老城区与滨湖新区17公里距离的连接,新区骨架快速拉开。仅4年,累计完成投资393亿元,建成区10平方公里;建成市政道路80.98公里,路网围合面积30平方公里;房建面积1566万平方米。
2、一是启动建设省、市政府新行政中心,快速提高影响力和辐射带动力;二是将全市最好的3所中小学,整建制迁入新区,聚集人气,带动地产、商业。三是建设3000张床位的特级医院,提前做好公共设施配套。
(四)招商政策优惠
1、大力发展金融后台基地的目的滨湖新区认为,虽然金融机构后台项目一般没有税收,且土地出让价格偏低,但有2个方面好处,一是属于高端服务业,项目形象好,二是容纳就业人数多,吸纳大量大专以上人群就业,带动当地交通、餐饮、房地产(购买、租赁)业、教育、医疗等相关服务产业的快速发展。
2、金融国际金融后台服务基地土地价格
目前,滨湖新区房地产出让价格在500万/左右,最高900万/亩,但对于入驻金融国际后台服务基地的金融机构,土地出让价为60万/亩。
3、其它主要优惠政策
根据《合肥市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若干政策(试行)》的规定:
(1)土地政策
投资额在3亿元以上的,用地可实行挂牌出让;工业设计和研发、物流、总部经济研发等生产性服务业项目,凡建成后产权非分割出售和非分割出租的,可比照工业用地政策执行;新建或扩建非营利性的教育、医疗卫生、公共文化、社会福利等公益设施用地,凡建成后非出售、非分割出租的,经批准且公示无异议后可按协议或划拨方式供应。
(2)金融业
对新引进的国内外金融机构,其高管人员缴纳的个人所得税本市留成部分,前两年给予100%奖励,后三年给予50%奖励。对新设立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其担保业务收入所缴纳的营业税、企业所得税本市留成部分,三年内给予50%奖励。奖励资金用于补充企业风险准备金。
对新设立的风险投资公司(基金管理公司),所缴纳的营业税、企业所得税本市留成部分,前两年给予100%奖励,后三年给予50%奖励。
(3)总部经济
对新引进的国内外知名企业总部、地区总部贸易公司、销售公司所缴纳的营业税、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本市留成部分,三年内给予50%奖励。
对新引进的国内外知名企业总部、地区总部或研发中心、采购中心、销售中心、结算中心等分支机构,自建自用办公用房的,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按50%收取;购买自用办公用房的,按所缴纳的契税给予等额补助;租赁自用办公用房的,三年内按房屋租金的15%给予补贴,租金补贴最高不超过企业当年所缴纳税收本市留成部分。
实行租房补贴的,补贴资金在企业正常运行满一年后兑现,若实际租赁价格高于同期房屋租金市场平均价格的,按市场平均价格计算租房补贴。
(4)中介服务业
对新设立注册资金100万元以上、从业人数20人以上、办公面积超过200 m2的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咨询公司、科研开发、科技成果交易、人才中介等专业服务机构,所缴纳的营业税、企业所得税本市留成部分,三年内给予50%奖励。其自建、购买、租赁自用办公用房的,比照总部经济政策执行。
2.合肥调研报告 篇二
1.1 试验地点
迤车镇索桥村小太阳,试验地土壤为砂壤土,土质疏松,肥力中等偏上,通透性能良好;地势平坦,向阳,前作是蚕豆,试验面积0.4hm2。
1.2 试验品种
红花大金元。
1.3 试验时间
2015年4月20日-9月30日。
1.4 试验材料
北京富农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高效复混肥(简称高效)15-5-25复合肥(简称常规)。
1.5 试验方法
试验设2个处理,不设重复,红花大金元。试验面积0.4hm2,其中0.2hm2烤烟施北京富农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高效复混肥,另外0.2hm2烤烟施15-5-25复合肥,移栽规格:株行距120cm×55cm,墒高30cm,植烟密度为1010株。
1.6 试验过程
移栽烟苗均采用漂浮育苗,4月20日移栽,农事操作在同一天内完成。中耕管理严格按照标准化生产技术要求进行,整个大田期使用以下几种农药:58%甲霜锰锌可湿性粉剂、66.5%霜霉威盐酸盐水剂、3%多抗霉素、农用链霉素。第1次中耕锄草是6月2日。使用北京富农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高效复混肥的烤烟未进行揭膜提高培土,使用15-5-25复合肥的烤烟进行揭膜提沟培土试验(揭膜时间是6月18日)。封顶打杈均采用人工操作,7月14日开始烘烤,9月5日烘烤结束。
2 结果与分析
2.1 施肥比较
施肥方法,500g北京富农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高效复混肥兑水50kg,浇70株烟叶,搅拌10min,肥料充分溶解、呈鸡蛋清状后,将肥料水浇环状在离烟株5cm左右,每株烟浇700g,土壤吸收后再盖1层土,最后盖膜;15-5-25复合肥中层环施。
从施肥结果表明,北京富农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高效复混肥的施肥量低于15-5-25复合肥。
2.2 2种肥料主要生育期对比
试验结果对比:烤烟从移栽到烘烤结束,使用北京富农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高效复混肥的烤烟生育期比15-5-25复合肥早5d左右。同时根据观察,使用北京富农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高效复混肥的烤烟在移栽13d烟株长势较急,叶色深绿,叶片皱、不舒展,团棵后叶片生长正常。
2.3 主要农艺性状比较
测量结果对比,株高:高效>常规,留叶数:高效>常规,腰叶宽:高效>常规,茎围:高效>常规,使用北京富农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高效复混肥的烤烟田间长势好于使用15-5-25复合肥的烤烟田间长势。
2.4 2种肥料原烟外观质量比较
由上表结果对比;样品烟(中桔二),使用北京富农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高效复混肥烟叶的单叶重比使用15-5-25复合肥单叶重0.4g。顶叶单叶重:北京富农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高效复混肥高于15-5-25复合肥0.1g。
2.5 2种肥料的产值、产量比较
由上表试验数据表明:使用北京富农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高效复混肥每667m2产量高于使用15-5-25复合肥6.4kg,产值高232.68元/667m2。
3 结论
使用北京富农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高效复混肥的烤烟每667m2施肥量少于15-5-25复合肥,但田间长势前者好于后者。使用高效复混肥的烟叶产量、经济效益比使用15-5-25复合肥略高。
据观察,使用北京富农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高效复混肥的烤烟田间长势在旺长之前效果较为明显。施肥后,肥料呈淡清状,不渗透到下层土壤,在烟株根部形成营养保护区,肥料实效快,促进烟株早生、快发。
因烤烟移栽后开始下雨,对于北京富农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高效复混肥的抗旱性没有具体的数据。
4 试验过程中的简单发现
北京富农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高效复混肥在溶解过程中是比较重要的环节,搅拌时间长,水肥溶解较为均匀,而且呈蛋清状的稠度高,浇于烟株后肥料渗透的慢,更利于在部形成营养保护区,肥料流失更少,烟株发棵快于搅拌时间短的肥料。
3.硫基复合肥与氯基复合肥的不同 篇三
一是成分不同,硫基复合肥中含氯量低,生产过程中脱去了氯离子(国家标准小于3%),且含有大量硫元素,施用后能明显改善土壤的缺硫症状。而氯基复合肥中含有大量的氯元素,对喜氯作物有利,而对忌氯作物则有害。长期施用氯基复合肥,易造成土壤板结、盐化、碱化等不良现象,恶化土壤环境,使作物养分吸收能力降低。硫基复合肥中的硫元素,是继氮、磷、钾后第四大营养元素,施用后可有效改善作物的缺硫状况。
二是适用范围不同。硫基复合肥适用于各种土壤和各种作物,而氯基复合肥含有大量对忌氯作物有害的氯元素,因而在施用时,应按不同作物对氯元素的不同要求,而加以选择施用。
氯基复合肥对忌氯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均有不良影响。烟草、马铃薯、红薯、甘蔗、葡萄、西瓜、柑橘、茶叶、甜菜、辣椒、白菜、莴苣、苋菜、四季豆等忌氯作物,应避免使用氯基复合肥。对于经济作物,尤其是需硫较多的蔬菜如韭菜、洋葱、大蒜等或对缺硫比较敏感的油菜、甘蔗、花生、小白菜、大豆和菜豆等作物,施用硫基复合肥效果较好。在水生蔬菜和麻类作物上施用氯基复合肥效果好,氯基复合肥对麻类作物的效果比硫基复合肥好,因为氯离子是麻类作物纤维发育所必需的,能够增强麻纤维的韧力。
水稻、大豆、玉米、高粱、谷子、小麦等作物施用这两种复合肥肥效基本上是一样的,没有差别。但以硫酸钾为原料制成的硫基复合肥,价格却高于氯基复合肥。因此,对于喜氯和耐氯能力较强的作物,施用硫基复合肥没有必要也不划算。在水稻田没有必要施用硫基复合肥,不但增加了成本,而且对一些长期沤水的低洼稻田,在硫基复合肥用量过大时,肥料中的硫可产生对水稻有害的硫化氢,使水稻根系发黑,形成僵苗,反而不利水稻增产。
三是施用方法不同。氯基复合肥不宜作种肥,常作基肥和追肥,作基肥时在中性和酸性土壤上宜与有机肥、磷矿粉等配合施用,作追肥时宜提早施用。而硫基复合肥可作基肥、追肥、种肥和根外追肥。为了保证作物全程生长过程中对营养元素的需要,这两种复合肥最好与单质肥料配合施用,增产的效果更好。
(湖南省沅江市农村办 曹涤环 邮编:413100)
4.合肥市民素质培育和提升调研报告 篇四
人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一个城市市民素质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个城市经济能否持续健康发展、社会能否文明和谐进步。为进一步提高市民文明素质、提升城市人文素养,增强合肥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市委宣传部开展了“合肥市民素质培育和提升”专题研究。调研组先后深入社区、学校、企业、机关进行了调研。通过广泛深入的调研,在基本摸清了现状、找出了存在问题的基础上,调研组就进一步加强改进市民素质教育工作提出了对策建议。
本课题所涉市民素质,是指合肥市民社会整体道德素质,尤其是在公共场所的言行举止以及遵守公共秩序、参与公益行动等情况,不涉及市民的文化、科技、法律及健康等其他素养。
一、“十一五”时期合肥市民素质教育基本情况
“十一五”时期,在市委、市政府和市文明委的坚强领导下,我们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根本要求,创新理念方法,加大工作力度,积极构建覆盖广泛、协调有力的工作格局,大力推进市民素质教育,取得了显著成效,形成了“学好人、做好事、讲道德、树新风”的浓厚氛围。五年间,我市先后荣获“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市”、全省首届“文明城市”等荣誉,共有6人获得全国全省“道德模范”称号、33人荣登“中国好人榜”,充分展现了合肥人民良好的道德精神风貌。
注重以文化人,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持续深入。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摆在文化建设的首位,充分发挥文化引领社会风尚的作用,使两者相得益彰,相互促进,努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化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一是加强文化引领。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广泛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群众性文化活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引领群众的审美情趣,培育城市的文化品位。成功举办四届“文博会”,引进品类繁多的高端文化精品,开展文化交流展示活动,提升了合肥文化的影响力。开展“书香庐州
文化合肥”、合唱节、“走向文明”巡演、“百场文艺下基层”等大型文化活动及“新春文化庙会”、“幸福家园广场文化周”、农民工卡拉OK大赛等活动,“周周有演出、月月有活动”,强化城市的文化熏陶。“农家书屋”遍布城乡,593家农家书屋已成为新时期农民的“大学堂”。二是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出台《关于进一步净化社会文化环境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实施意见》,明确责任,抓好落实。坚持打防并举,疏堵结合,依法整治出版物市场和校园周边环境,全面加强网吧监管,加大网上有害信息专项清理整治力度;深入开展“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主题实践活动,组织5万多名青少年学生参加全国青少年“我承诺: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网上签名活动,占全省总数一半以上。举办了广玉兰杯中华经典诵读大赛,评选“首届十佳美德少年”,建立了一批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咨询室。积极探索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新途径,在荧屏声屏积极推介健康向上的影视节目,2010年播出优秀动画节目500多小时。扎实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10件实事,推进文博图等公益性教育设施向未成年人免费开放。
突出工作重点,城市公共文明指数显著提升。抓住影响公共文明建设的突出问题,从行为细节入手,推进行为革命,革除市民陋习,培养良好习惯,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在首次全国城市公共文明指数测评中成功跻身省会/副省级城市第一方阵,实现重大
突破。一是开展整治“四乱”活动。在全市开展声势浩大的整治乱吐痰、乱撒纸钱、乱穿行、乱丢(倒)垃圾的“四乱”整治活动,创新了市民素质教育德法并举、教化养成的新路径,彻底杜绝了乱撒纸钱陋习,乱吐痰、乱穿行、乱丢倒垃圾现象也大为减少。市城调队调查显示,市民对整治活动的知晓率、支持率、满意率均达到95%以上。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央电台分别在一版和黄金时段予以报道。二是取缔“正三轮车”非法营运。顺利取缔全市从事非法营运的正三轮车7501辆,同时免费为1056名下肢残车主置换了新型代步车,并在养老保险、住房保障、低保就业等方面对残疾人车主进行政策倾斜,成功地把依法取缔转化为关爱车主的民生工程,车主满意、群众满意、社会满意。三是开展文明交通专项整治活动。在抓好各类驾驶员文明行车教育的同时,重点抓好全体市民交通行为整治。发动省市区各级文明单位、志愿者认领重要交通路口、公交站点,开展文明交通主题宣传。交警部门加强道路执法,对各种违规交通行为严管重罚。双管齐下,取得了较明显的成效。与此同时,开展“百万市民不文明行为评议改”活动,严管重罚、教化养成,在全市广泛开展文明游园、文明工地活动,带动文明排队、文明让座、文明购物、文明游园等活动蓬勃开展,不断推进市民文明素质提升。
创新方法载体,市民素质教育实效明显增强。结合实际,创新形式,突出特色,活动推进,实践养成,切实有效提升市民素质。一是大力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创作《社会主义荣辱歌》,下发全市各基层单位学习传唱;发行“八荣八耻”明信片,开展“八荣八耻”故事大赛。开展“百城市道德模范巡讲网上行”、市(区)道德模范先进事迹巡回报告等活动,使市民群众面对面聆听道德模范的先进事迹。抓住汶川、玉树大地震及舟曲泥石流等重大灾难,弘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大协作精神,使广大青少年普遍受到了思想道德洗礼。二是深入开展“讲文明、树新风”活动。抓住中博会、四体会、对接会、徽商大会及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等重大契机,广泛深入开展“当好东道主,满意在庐州”文明礼仪知识培训,全市举办1000多场市民综合素质讲座,近20万市民接受培训。开展“迎四体,大家一起来参与”主题实践活动,编印《文明观赛礼仪手册》,得到中央文明办充分肯定。三是大力推进志愿服务活动。大力提倡志愿服务,切实加强志愿服务管理,提升志愿服务水平。全市注册志愿者突破32万人。在各类重大会展活动、专项整治行动及日常的慈善救助行动中,广大志愿者纷纷走上街头及公共场所,深入社区、学校、企业宣传志愿者精神,劝阻陈规陋习,倡导文明行为,较好地发挥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展现了合肥人民良好的道德精神风貌。
强化宣传教育,知荣明耻社会新风更加浓厚。利用各种宣传阵地,运用各种宣传手段,形成立体式、全方位、广覆盖的宣传教育强势,倡导文明新风,营造文明氛围。一是加强新闻宣传。市属各新闻媒体统一开设“走向文明”专栏专题,加强道德模范、身边好人和先进典型的宣传报道,及时发现好人好事,大力宣传正面典型,引导市民向善向好。开设“红灯记”、“曝光台”等栏目,对违规交通及其他陈规陋习进行舆论监督,督促整改。二是强化社会宣传。精心设计印制道德模范、“我们的节日”、“讲文明、讲卫生、树新风”等主题宣传招贴画,在城乡基层广泛张贴。通过单位电子屏、社区宣传栏、公益广告、手提袋、文明伞等多种形式宣传文明礼仪,做到市民素质教育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三是利用新媒体开展宣传。在春节、四体会、徽商大会、央企500强大会等重要节点,商请市移动、联通、电信公司先后累计向全市手机用户发送文明短信3000余万条次。认真组织开展“祝福祖国”文明公益短信大赛,优秀原创短信入选数全省第一。四是加强典型宣传。培育了徐辉、谭海美、胡文传等一大批道德模范,广泛开展“公民道德实践我先行”、“百万市民讲道德评模范做好人”、“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及月评精神文明“十佳事迹”等系列主题实践活动,在全社会营造了崇尚先进、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浓厚氛围。
二、当前市民素质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化、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不断增强,思想道德建设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挑战。特别是“十一五”以来,合肥市工业化、城市化加速推进,城市迅速扩张,人口急速增加,人口结构驳杂,市民素质教育工作的难度空前加大,出现了诸多不适应。主要表现在“六不”:
一是市民素质教育的科学性不强。对市民素质教育工作的规律性缺乏深入研究,导致教育工作的科学性、系统性、实效性不强,习惯于把活动等同于教育,用集中活动替代日常教育,不善于出组合拳、打总体战,虽然热热闹闹、轰轰烈烈,往往难见实实在在的成效。
二是社区文化活动设施达标率不高。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规定(适用于省会/副省级城市),每万人拥有不低于500平方米的室内文化活动场所。对照这一标准,我们还有很大的差距,这也是影响我们争创全国文明城市的“软肋”之一。尤其是老城区,由于受历史和客观因素制约,显得更加突出,解决的难度也比较大。新城区相关配套设施正在跟进。
三是公共场所陈规陋习不少。高新区2010年12月的随机抽样调查显示(300个有效样本),当前还存在不少影响城市形象的陈规陋习,排在前10位的依次是:不遵守交通规则(227票),随地吐痰(165票),乱扔垃圾(109票),公共场合抽烟(93票),说话带脏字(73票),大声喧哗(61票),破坏环境(47票),不排队(41票),损坏公物(37票),乘车不让座(33票)。加强市民素质教育,任重而道远。
四是市民参与教育活动主动性不够。市民素质教育呈现“上热下冷”的局面。经常参与各类教育活动的人群主要是学生、社区工作者和居民积极分子。有的活动即使有一些群众参与,大多靠社区工作者上门动员,真正自觉主动参与的群众很少。由于一些市民对教育活动抱着“与己无关,漠不关心”的态度,增加了组织难度,影响了活动效果。五是对不文明行为惩戒不力。目前,提升市民素质,除加强宣传、批评教育、舆论谴责外,主要依赖市民群众自我约束、自我修养,缺乏操作性强的惩戒措施,很难使当事人“痛改前非”,对旁观者也难以起到“引以为戒”的警示作用。
六是用于市民教育专项经费不足。全市还没有建立与市民素质教育工作相适应的经费保障机制,特别是在硬件设施建设、活动载体创新、先进典型褒奖、宣传氛围营造等方面缺乏专项资金支持。有的基层单位受经费限制,市民素质教育的活动“有一顿没一顿”,时断时续。
三、加强改进市民素质教育的对策建议
市民素质受到思想观念、生活水平、社会环境等诸多方面的影响。提升市民素质是一项涉及社会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也是一个长期复杂和艰巨的渐进过程。针对我市市民素质现状和市民素质教育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经过认真分析思考,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要加强组织领导。要从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高度,把市民素质工作当成事关全局、事关长远的战略任务,当成精神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列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研究制定市民素质教育工作专项规划,增强工作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实效性。要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宣传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积极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确保市民素质教育工作不在落实中落空,不在执行中走样。
二要创新方法理念。要认真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普遍遵行“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20字公民道德规范,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积极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突出五项内容。广泛深入开展
合肥城市精神的提炼、宣传和教育工作,激发市民群众“爱我家乡、建设合肥”的自豪感和自信心。继续深化“效能革命”,不断提升窗口行业服务水平,优化发展环境。普及文明礼仪教育,提高人文素养。实施文明交通工程,规范交通秩序。开展公益行动,弘扬奉献社区、互助互爱精神。抓好五类人群。抓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发挥表率示范作用。抓中小学生日常行为教育,从小养成文明习惯。抓窗口服务行业人员职业道德教育,提高服务水平。抓私营业主和外来务工人员诚实守信教育,共同维护城市形象。抓社区居民社会公德教育,引导全体市民爱我合肥。拓展五个渠道。即:学校教育渠道,推动德育进课堂;社区教育渠道,办好社区市民文明学校,丰富内容,提高教育实效;舆论宣传渠道,市属媒体要开设市民素质教育专栏专题,加强宣传教育;文化熏陶渠道,大力开展形式多样,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寓教于乐,以文化人;市民素质奖惩渠道,表彰先进,鞭策后进,引导市民自我教育、自我警示、自我监督、自我制约。同时,要充分利用少年宫、体育中心、文化馆(站)、图书馆(室)、儿童中心、青年中心、老年大学等各级各类社会教育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引导群众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5.合肥调研报告 篇五
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胡锦涛同志在第20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指出,正确处理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关系,保持和促进我国政党关系的和谐,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当前就合肥而言,坚持和完善多党合作制度,构建和谐的政党关系,对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环境,凝聚人心,汇集力量,共同促进合肥跨越发展,加快推进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和现代产业基地建设,朝着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区域性特大城市方向阔步前进,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和谐政党关系的基本内涵
政党关系是当今政党制度中最基本的关系。在我国,政党关系主要是指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关系,其核心是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一基本政治制度的形成和确立,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中国人民长期探索和奋斗的成果。其显著特征是: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我们党半个多世纪以来的探索和实践,为和谐政党关系注入了丰富的内涵。
(一)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是政党关系和谐的根本。中国共产党是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领导核心,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实现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根本保证。在我国多党合作的政治格局中,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的选择、历史的选择,也是各民主党派的自觉选择。半个多世纪的实践证明,只有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才能保持多党合作正确的政治方向,才能使各民主党派在与共产党的团结合作中不断取得进步,协力同心把共同的事业推向前进。当然,共产党对民主党派的领导是政治领导,是政治方向、政治原则和重大方针政策的领导,而不是大包大揽、越俎代庖,更多的是在民主协商和思想政治工作中体现党的领导。
(二)明确民主党派的参政党地位是政党关系和谐的前提。我国宪法明确指出:各民主党派是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并与之通力合作的参政党。这从根本上明确了民主党派作为参政党的法律地位,成为构建和谐政党关系的前提。在多党合作格局中,民主党派享有宪法规定范围内的政治自由、组织独立和法律地位的平等,是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和一部分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是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共同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亲密友党,其参政的基本点是:参与国家政权,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事务管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发挥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作用,从而使多党合作既保持团结稳定的政治局面,又创造振奋活跃的民主气氛。
(三)坚持团结合作是政党关系和谐的基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与各民主党派作为亲密友党和参政党地位,决定了我国多党合作制度的实质是团结合作。各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的关系是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挚友、诤友关系,是参政党与执政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亲密团结、合作共事的关系,而不是多党竞争、轮流执政、互为对手、彼此倾轧的势不两立关系。这种团结合作关系,既有利于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在共同政治基础上加强团结合作,通过平等协商形成科学决策,集中力量办大事;又有利于避免多党竞争、互相倾轧造成的政治动荡和一党专制,以及缺少监督造成的种种弊端。在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的共同目标下,切实搞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团结合作,是构建和谐政党关系的重要基础。
(四)保持宽松稳定、团结和谐的政治环境是政党关系和谐的重要原则。第19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指出,保持宽松稳定、团结和谐的政治环境,是我们在多党合作中的一项重要原则。这是对我们党与各民主党派团结合作实践的科学总结,也是新形势下构建和谐政党关系的重要依据。在多党合作格局中,共产党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中处于主导地位,是否具有海纳百川的胸襟、广纳群言的态度,直接关系到民主党派是否真正与党同心同德,敢不敢于发表不同意见,愿不愿意说出真话、实话,进而开展有效的民主监督。我国多党合作的历史表明,坚持求同存异、体谅包容的原则,保持宽松稳定、团结和谐的政治环境,积极采纳民主党派建言献策,真诚接受党外朋友的批评、监督,一定能够形成亲密团结、共同奋斗的良好局面。
二、构建和谐政党关系的重大意义
政党关系是否和谐,对于经济发展、政治稳定以及社会和谐具有重大影响。没有和谐稳定的政党关系,就没有和谐稳定的政治社会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的政党关系,对于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与稳定,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政党关系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中,“必须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活力,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在这五种关系中,政党关系的和谐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在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框架内,促进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和作为参政党的各民主党派的和谐,具有全局性的意义。政党关系和谐,可以协调各阶层利益关系,有利于化解各种矛盾和冲突,为整个社会和谐提供政治保障;政党关系不和谐,整个社会就会因为缺乏有序的政治参与而难以实现持久的稳定与团结,甚至出现政党之间的对抗导致政局不稳和战乱。可以说,中国政局要稳定,多党合作这个政治格局首先必须稳定;中国社会要和谐,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的关系首先必须和谐。
(二)政党关系和谐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以来,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想指导下,我国的物质财富快速增长,与此同时,不同阶级、阶层和社会群体的民主意识不断增强,政治参与的热情不断高涨,民主政治的发展必须与时俱进,拓宽社会利益表达渠道,把他们的愿望和利益诉求纳入到基本政治制度体系中。政党作为民主政治的产物,为社会各利益群体的政治参与提供了重要的途径,是表达和协调社会各利益关系的重要载体和平台。民主政治的发展,离不开各政党的参与和推动。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中国共产党始终以发展人民民主为己任,领导全国人民当家作主;各民主党派反映和代表各自所联系的那部分群众的利益。加强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的团结合作,保持和促进政党关系的和谐,有利于畅通各种利益表达渠道,扩大社会各界有序的政治参与,有利于集中民智,反映民意,使各方面的政治诉求、利益诉求都能够得到有序的充分表达,促进民主政治的发展。
(三)政党关系和谐是营造良好政治生态环境的外部动力。政治生态是一个地方政治生活现状以及政治发展环境的集中反映,是党风、政风、社会风气的综合体现,核心是领导干部的党性问题、觉悟问题、作风问题。良好的政治生态环境是干事创业、求真务实、团结和谐、风清气正的环境,重要标志是“政通人和”。良好的政治生态环境,有利于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促进解放思想,深化发展认识,转变发展观念,理清发展思路,创新发展模式;有利于促进领导干部转变作风,发挥表率作用,以优良的作风促政风带民风;有利于密切党群关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多办顺应民意、化解民忧、为民谋利的实事,凝聚党心民心,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有利于促进各级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自觉抵御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消极腐朽思想观念的侵蚀,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当前,不少地方的政治生态环境需要进一步改善,特别是一些领导干部的思想作风、学习作风、生活作风和民主作风存在突出问题,已经影响和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发展。营造和谐的政党关系,创造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良好环境,必将促进和鼓励民主党派发挥优势,建言献策,更好地开展民主监督,为执政党建设良好的政治生态环境提供外部动力。
(四)政党关系和谐是提高共产党执政能力的重要途径。新世纪新阶段,共产党的执政能力面临新的考验。胡锦涛总书记在建党90周年纪念大会上指出,在新的形势下,能力不足等“四个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我们要高度重视执政能力的不足,切实把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摆到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民主党派作为重要的政治力量,掌握一定的社会政治资源,处理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关系,实现政党关系和谐,发挥民主党派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的作用,发挥政党的利益表达和利益整合功能,可以有效地整合和凝聚各种社会政治资源和政治力量,实现民主决策、科学决策,避免或减少决策失误,从而提高执政能力,真正为人民掌好权、执好政。
三、当前我市政党关系的基本现状
多年来,中共合肥市委高度重视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积极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在推进合肥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与中共市委形成了亲密合作、和谐共进的良好关系。
(一)市委高度重视多党合作制度的贯彻落实。近年来,市委认真贯彻落实第二十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精神和《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进一步完善民主协商会、座谈会、通报会制度,扩大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有序的政治参与,努力扩大他们的知情范围和参与程度,拓宽党外人士参政议政的渠道,不断推进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市委主要负责同志每年春节后上班第一天都要首先走访、慰问民主党派机关,听取意见和建议。坚持市委领导与党外人士交朋友制度,切实提高交朋友意识,丰富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密切与党外朋友的感情。市政府18个部门与民主党派、工商联建立对口联系制度,120名党外人士担任了教育、监察、审计等部门的特约监督员。市委统战部加强与民主党派的联系,通过季度例会、谈心谈话、学习培训、参与活动等方式,传递、落实市委决策和意图,积极推动了和谐政党关系的建立。
(二)市委高度重视党外人士的安排使用。政治安排方面,全市各民主党派成员中,现有全国人大代表1人,省人大常委2人、代表8人,市人大副主任1人、常委7人、代表14人;县、区人大副主任2人、常委3人、代表12人;省政协常委6人、委员7人;市政协副主席4人、常委27人、委员125人,县、区政协副主席8人、常委23人、委员81人。在实职安排工作中,市政府安排1名党外副市长,县、区政府除长丰县外,均安排党外人士担任副职。在12个市政府部门和司法机关安排党外干部担任领导班子成员,全市副科级以上党外干部已达230余人。为抓好党外干部培养、使用工作,市委组织部、统战部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形成党外干部培养、推荐和使用的工作机制。为加强党外干部实践锻炼,选派党派机关干部到基层挂职,丰富阅历,提高能力。同时,鼓励党外干部参加全市干部交流、轮岗,多岗位锻炼,加速成长。
(三)民主党派组织发展健康、有序。在中共市委的重视支持下,市各民主党派按照各自《章程》,坚持以协商确定的范围和对象为主、以大中城市为主、以有一定代表性人士为主的“三个为主”原则,按每年5%左右的比例,积极稳妥地发展各自成员。到2010年底,全市7个民主党派共有成员3388人,其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占80.5%,中级职称以上的占77.1%,广泛分布在文化、教育、卫生、科研、法律、非公有制经济和机关团体,各级基层组织184个,形成了较为完整、健康有序的组织体系,为构建和谐政党关系打下重要的组织基础。
(四)民主党派服务全市中心工作成绩显著。民主党派历来具有智力密集、人才荟萃的优势。多年来,我市各民主党派充分发挥这一优势,围绕全市中心工作,积极开展调查研究,初步形成了“党委出题、党派调研、政府采纳、部门落实”的专题调研工作机制,形成了一批高质量的调研成果,为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据不完全统计,仅2006年以来,市委统战部以“以奖代补”方式评出的优秀调研成果就达103篇,其中在工业立市战略、城市建设、环境保护、民生改善、招商引资、社会管理等方面的意见建议受到市领导和政府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不少成果得到有效转化。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各民主党派近五年在人大、政协提出议案、提案1387件,努力献务实之策、建有用之言,真正做到广开言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同时,各民主党派积极开展社情民意工作,发挥联系广泛的优势,反映民情、汇集民意、集中民智,为党和政府掌握、协调、化解社会矛盾提供了有益帮助。此外,民主党派发挥各自优势,积极服务社会,2006年以来,开展送文化、教育、卫生、法律、科技等下基层活动188次,为助学济困等社会公益事业捐赠款物2035万元,“农村教育烛光行动”、“九三爱心书屋”、“感恩行动”、“乡村学堂讲科普”等活动已经成为民主党派服务社会的品牌工程。
(五)民主党派自身建设得到有效加强。市委把支持、协助民主党派加强自身建设作为重要工作来抓。2006年,各民主党派先后换届,7个民主党派领导班子成员均高票当选,平均年龄54.3岁。几年来,民主党派通过开展政治交接学习教育、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领导班子自身建设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活动,较好实现了政治交接。五年间,举办党外干部培训班27个,427人参加培训;选送7人到中央党校和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培训;各民主党派组织和个人受到省级以上表彰共有255人次。市委重视为民主党派解决实际问题,2007年,高标准建设近10000平方米的党派办公楼正式投入使用;党派机关办公经费逐年增加,多党合作的基本条件得到较大改善。
我市在贯彻落实多党合作制度、构建和谐政党关系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部分党组织和少数领导干部对多党合作制度的认识,特别是发挥民主党派在政治生活中作用的重视程度,需要进一步提高;培养、选拔、使用党外领导干部的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强;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能力和水平与当前合肥发展的要求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薄弱,少数成员政党意识不强,对民主党派的优良传统学习不够、继承不够等等。
四、进一步巩固我市和谐政党关系的建议
目前我市已经形成了较为和谐的政党关系。但着眼于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着眼于合肥改革、发展的实际情况,中共市委与各民主党派和谐关系建设也需要进一步改善和加强。
(一)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市委对多党合作事业的领导。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保证我国多党合作事业不断发展、进步的根本保证。全市各级党政主要领导同志要自觉增强多党合作意识,熟悉统一战线理论、政策,积极参加统战方面的重要活动,亲自做统战工作,广交、深交党外朋友,加强与他们的联系,深入交流思想,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要把是不是重视统战工作、善不善于做统战工作作为衡量党政主要干部政治上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准,作为选拔任用的重要条件。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党政主要负责同志统战理论的培训,切实提高他们做好统战工作的意识和能力。高度重视统战部门的领导班子建设,配齐、配强班子成员。关心爱护广大统战干部,努力提供学习、锻炼的机会,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要不断改善统战部门的工作条件,对必要的工作经费予以大力支持。
(二)进一步加强中共市委与民主党派政治协商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政治协商是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强执政党与参政党沟通交流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共产党执政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实际工作中,要坚持协商于决策之前,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作为科学决策的重要环节和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渠道。协商的方式主要采取民主协商会、小范围谈心会、座谈会等形式,各民主党派也可以向中共市委提出书面建议。协商的内容包括:中共党代会、全委会的重要文件;重要人事安排方案;关于推进改革、开放的重要决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通报重要文件和重要情况,以及其他需要同民主党派协商的重要问题等。要进一步规范协商的程序,中共市委要根据工作重点,提出全年协商计划,协商的议题应提前告知民主党派,及时提供相关材料,以便民主党派有充足的时间调查研究,充分酝酿,集中本党派成员集体的意志和智慧,更好地提出意见和建议,提高协商质量。协商过程中,应坚持民主、平等的原则,坦诚相见,广开言路,使党外人士的意见和建议能够得到充分的表达。同时,中共市委对民主党派的相关建议应认真研究,采纳情况要及时反馈。
(三)进一步加强政府同民主党派的联系。加强市政府及其部门与民主党派的联系,对于民主党派知情出力、围绕全市中心工作发挥作用,具有重要意义。加强联系的主要方式有:市政府根据需要召开民主党派负责人参加的座谈会,就提交人大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等有关文件、有关重大政策措施和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建设项目征求意见;市政府召开全委会议或其他有关重要会议,可视情邀请民主党派负责同志列席;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或联系民主党派的分管负责同志每年至少走访一次民主党派机关,听取对政府工作的意见,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市政府负责同志牵头组织的各类检查、督察活动,可根据情况邀请有关民主党派负责同志参加。要进一步规范政府部门与民主党派的对口联系工作,加强制度建设,明确对口联系的部门、对象、方式和内容,并切实加强监督检查。加强政府及其部门与民主党派的联系,必须明确分管领导牵头负责、有关部门具体落实,确保联系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切实收到实际成效。
(四)进一步发挥民主党派的民主监督作用。民主党派的民主监督是我国社会主义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通过提出意见、批评、建议的方式进行的政治监督,加强民主监督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构建和谐政党关系的重要途径。首先,中共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要切实提高认识,真诚接受监督;其次,明确民主监督的主要内容是:法律法规的实施情况,党和政府重要方针政策的制定和贯彻执行情况,依法行政及党员领导干部履行职责、为政清廉情况等;第三,民主监督的形式有:在政治协商中提出意见,在调研的基础上向党委及其职能部门提出书面意见,参加人大组织的调研活动,通过政协大会提出提案,参加有关调查和考察活动,担任“特约人员”开展民主监督等形式。在此基础上,要加强民主监督的制度化建设,明确民主监督的目标、原则、任务、方法,并为民主党派因开展民主监督而发生的考察、调研、走访费用、工作时间等提供保障,要加大民主监督情况的宣传,扩大社会影响,营造民主监督的舆论环境。
(五)进一步加大党外干部队伍建设力度。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党外干部队伍,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既是贯彻落实多党合作制度的需要,也是政党关系和谐的体现。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市党外干部工作宜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做好工作。一是明确选配目标。在确保市、县、区政府班子配备党外副职的同时,积极推进乡、镇配备,特别是对市直政府部门的党外干部配备做出规划,比如在教育、文广电、卫生、科技、监察、司法、规划、建设、农林、审计、环保、体育等政府部门逐步配齐党外领导干部,符合条件的可以担任正职。二是加大培养力度。按照“以培养促使用”的思路,建立一批“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党外后备干部队伍,加强教育培训,多岗位实践锻炼,并有意识地把其中的优秀分子留在党外。三是要建立选拔任用机制。比如在任职资格上允许越级提拔,任职年龄可适当放宽,在职数限制上可先进后出,无合适人选的,可跨地区、跨部门选配等等。在党外干部队伍建设工作中,组织、统战部门要明确分工,加强协作。统战部门要做好基础性工作,积极提出建议人选,组织部门要抓好任用,并共同做好任用后的跟踪考核工作。
6.合肥社科联工作报告 篇六
在新的起点上推动全市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
在合肥市社科联第六次代表大会上的工作报告 合肥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社科联主席 夏毓平
各位代表、同志们:
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第六次代表大会今天隆重开幕了。这次会议是在全市上下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奋力开创“十二五”美好蓝图、全面建设现代化滨湖大城市的新形势下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刚才,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孙金龙同志在开幕式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对进一步繁荣发展全市哲学社会科学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一定要深入学习、深刻领会讲话精神,以更加高昂的激情、更加创新的举措、更加务实的工作,认真抓好贯彻落实,推动全市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再创新辉煌、再上新台阶。
下面,我受市社科联第五届委员会的委托,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
一、“五大”以来的工作回顾
市社科联第五次代表大会于2005年6月召开。“五大”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省社科联、市委宣传部的指导支持下,市社科联团结带领广大社会科学工作者,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2004年中央3号文件关于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精神,认真履行社科联 “桥梁纽带、组织协调、咨询服务、宣传普及”的职责,充分发挥社科界“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资政育人、服务社会”的作用,按照孙金龙书记在第五次代表大会上提出的“服务发展、勇于创新、深化改革、加大宣传”要求,主动围绕中心,自觉服务大局,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圆满地完成了“五大”确定的目标任务,形成并保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同步共进的良好态势。
(一)以服务决策咨询为导向,大力推进社科理论研究
学以资政、服务决策是社科界的使命所在。“五大”以来,我市社科理论研究工作的最大特色表现为: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以助推合肥崛起为工作重点,以应用对策研究为主攻方向,多层面、多角度的研究活动日益活跃,有理论见地、有实用价值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社科理论研究与大发展、大建设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对推动合肥跨越赶超的作用越来越突显;市委、市政府和有关部门对社科研究活动的重视程度、参与热情越来越高,经常给社科界出题目、交任务,经常与社科界专家学者面对面交流探讨。这一特色的形成,与我们正确把握社科研究导向、大力推进社科研究活动,是密不可分的。
1、着力抓好规划引领。编制并实施了《合肥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坚持面向社会各界和社科类各学会发布课题指南。2007年,成立了省内首家市级社科规划办公室,对社科规划工作和社科课题的申报、立项、资助、管理等进行科学规范。2009—2010批准立项课题47项,已结项45项,其中资助课题23项,非资助课题22项。在抓好市级规划课题基础上,积极发动广大社科工作者申报上级课题。市社科联申报完成市政府“软科学”课题2项,组织申报省社科规划课题23项;2009 年,合肥学院还成功实现国家级社科规划项目“零”的突破,该校教师朱天明获得了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的研究课题。
2、着力构建研究平台。坚持把举办“专题理论研讨会”,作为引导和推动社科理论研究的主要平台,针对事关合肥发展的战略问题和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每年确定1-2个重点课题,组织省市社科界和实际工作部门进行集体调研、集中研讨,先后举办了合肥经济圈、工业立市、县域突破、改革创新、中小企业发展、合芜蚌试验区、文化建设以及“桃源房产事件”等一系列专题理论研讨会,受到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目前“专题理论研讨会”已形成品牌效应,成为合肥社科界的高端论坛。
3、着力促进成果转化。社科研究成果只有进入领导视野、决策程序,才能体现出其应有的价值。对我市社科界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特别是事关合肥发展的理论观点和决策建议,我们一方面通过市委《信息专报》、市委宣传部《宣传信息》和社科联的《学界建言》内部刊物等,及时呈报给市领导和相关部门,通过新闻媒体和学术报刊,广泛向社会推介;另一方面,选编出版专题理论研讨成果,先后出版发行6部专题论文集,最大限度地发挥学术成果的应用价值。
(二)以巩固思想基础为目标,广泛开展社科知识普及
宣传党的创新理论、普及社会科学知识,是社科联的重要职责。“五大”以来,我们坚持以党的创新理论武装人、以人文社科知识熏陶人,致力提升社会公众人文素养,巩固干部群众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在具体实践中,坚持党的创新理论宣传与社科知识普及相结合,集中科普与日常科普相结 3 合,把创新科普载体作为重中之重,把科普工作贯穿于全年工作之中,积极探索紧跟时代、群众喜爱、社会认可的社科普及工作的新路子。
1、面向基层,建立理论宣讲新模式。2006年,我们会同市委宣传部在全省率先开展“理论政策下基层”活动,建立了市、县(区)两级宣讲队伍,每月至少两次深入到社区、村镇、企业、学校,面对面地向基层群众宣讲党的创新理论、方针政策和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光明日报》于2007年9月25日以《理论下社区政策送上门——合肥有效破解“顾不上、下不去、吃不透”难题》为题,在头版头条介绍了合肥的经验做法。中宣部的《舆情动态》和省委宣传部的《宣传信息》也分别总结交流了我市的做法。此外,组建了全市理论宣讲专家队伍,为全市干部群众理论学习提供宣讲“菜单”,组织上门服务。目前,一个宽领域、多层次、广覆盖的理论宣讲大格局,在我市已初步形成。
2、整合资源,打造社科普及新品牌。坚持科普工作品牌化,与省社科联、新安晚报社等部门联手合作,于2006年共同创办了“安徽人文讲坛”。讲坛以传播人文知识、弘扬人文精神为宗旨,以评析安徽历史文化和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为内容,坚持科学性、人文性、时代性、大众性,聘请省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担任讲席教授,每月举办一讲,先后在合肥市图书馆、安徽省图书馆举办了57讲,得到了省、市领导充分肯定和社区居民普遍赞许。为进一步扩大“人文讲坛”这一特色品牌的影响力,应广大听众要求,先后出版4部《安徽人文讲坛演讲集》。
3、创新思路,拓展科普工作新渠道。在开展理论政策下基层,办好“安徽人文讲坛”的同时,我们从城乡公众精神文化需求特点出发,积极推动社科普及工作的形式创新。一是认真抓好集中科普活动。坚持每年9月开展 “社科知识普及活动月”,发动市直部门、社会各界和广大社科工作者,通过多种形式组织和参与科普活动。这项活动已连续举办六届。二是注重发挥媒体优势。坚持举办广播理论系列讲座,每年组织1-2次;在总结过去《合肥晚报》理论苑的办刊经验基础上,于2010年8月,会同相关部门创办了《合肥日报·理论版》,固定每两个星期刊出一个理论专版。三是组织编写社科理论通俗读本。为更好地阐释党的创新理论,宣传合肥科学发展的实践,我们以广大干部群众为阅读对象,每两年编写一个理论学习读本,2006年以来,先后出版了《理论·形势·任务》、《新起点·新目标·新跨越》、《中国特色与科学发展》,产生了较好的社会反响。为进一步推进社会科学走向大众,2010年开始,我们以城乡居民为阅读对象,组织社科工作者编写“社科知识与百姓生活”系列丛书,丛书第一辑由《合肥市情概览》、《家庭投资理财》和《现代家庭教育》三册组成,免费赠送到社区、村镇图书室和城乡居民手中,受到广泛欢迎和好评。目前“丛书”的第二辑正在基层征集选题。
(三)以整合社科资源为抓手,切实发挥桥梁纽带作用
社科联作为群团组织,是党委和政府联系广大社科工作者的桥梁纽带。“五大”以来,我们立足自身特点,认真履责,主动作为,把整合和利用各方面的社科资源,作为推进各项工作关键点和着力点,不仅为繁荣发展我市哲学社会科学奠定了人才基础,更为合肥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建设集聚了智力资源。
1、加强与省属高校、社科院所的联系,充分利用省会城市的优势资源。合肥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集中了一大批社科理论方面的专家学者。为吸引他们关注合肥、服务合肥,我们坚持不为所有、但为所用。一 方面,加强相互合作,先后与省相关单位和省属学会举办了新农村文化建设、安徽“十二五”发展等专题学术研讨活动,通过联合开展学术活动,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实现双方的合作共赢。另一方面,积极借力借智,搭建集聚人才平台,成立了合肥市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现更名为合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组建了合肥市社科理论特约研究员队伍,由省市社科界专家学者担任的特约研究员,2006年以来先后以“中心”的名义,在省级以上党报党刊发表理论文章近40篇,较好地发挥研究合肥、宣传合肥的作用。
2、加强与兄弟城市社科界的联系,不断强化省会合肥的核心意识。“十一五”以来,省委、省政府大力推进中心城市带动战略,特别是在皖江城市带、合肥经济圈、合芜蚌试验区等重大战略的实施背景下,合肥在全省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显现。面对新的形势,我们主动牵头,先后联系六安、巢湖和芜湖、蚌埠等兄弟城市社科界,成功举办了“打造省会经济圈、推进安徽新跨越”、“加快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建设”等专题研讨会,既在相互学习、相互调研中进一步强化合肥的核心引领作用,夯实了理念认同的基础,也在携手合作中进一步扩大我市社科界的对外影响。
3、加强与全市党政部门的联系,努力营造重视社科的良好氛围。“十一五”是合肥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时期,市社科联与全市各级各部门一样,都在深入思考自身的大发展大跨越。为此,我们不等不靠,积极与相关部门和县区加强联系,先后会同市经信委、市中小企业局、市农委、滨湖新区等单位,开展重大专题调研、专题研讨活动,使全市社科界和社科工作者的价值和作用,在服务科学发展的实践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和发挥。在市社科联的带动和引领下,各级各部门对社科工作的认识进一步深化,运用社 科理论指导实践的意识进一步自觉,服务决策咨询的社科成果进一步增多。如:市政协组织发布“合肥经济圈发展蓝皮书”,市委政研室编印“市委常委调研成果汇编”,市政府研究室出版“市长文集”;市经信委为推进工业立市战略,组织专家研究,出版了《工业文化纵论》;市科协秉持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融会贯通的理念,创办了“中国·合肥科学家企业家讲坛”;市委党史办编写《中共合肥党史》,市地方志办公室出版《合肥年鉴》等;特别是在“十二五”发展规划编制过程中,市发改委等许多市直部门和各县区,都高度重视调研、论证工作,充分倾听社科界专家学者的意见和建议。
4、加强与社科类学会的联系,切实发挥指导服务的功能作用。社科类学会(协会、研究会)是社科联的组织基础,也是社科事业繁荣发展的重要力量。我们坚持“以学立会、以学兴会”,围绕规范化、上水平,加大指导服务的力度,引导各学会积极开展各类活动,扩大学会的社会影响。如市教育学会、陶行知研究会的年会论坛,已成为研讨交流教育改革发展的一个品牌,市公关学会每年为全市民营经济开展一次专题调研,编印一部论文集;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在新四军军史研究会上也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市财会学会、市审计学会、市税务学会、市工商学会、市国际税收研究会、市资产评估协会等联合创办的“FAIT论坛”,已连续举办七届,在我市经济和金融部门的影响越来越大,也创新了学会活动的模式。2010年,我们举办了首届学会学术年会,各学会热烈响应,积极参与,60余篇论文参会,22篇论文获奖,充分展示了我市社科类学会的研究能力和学术水平。
(四)以提升工作水平为根本,大力推进社科战线自身建设
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既需要良性运转的体制机制作保障,更需要高素质的社科队伍作支撑。“五大”以来,我们在自身建设上的最大突 破,就是有效地破解了一些长期制约社科工作的瓶颈问题,创造了领导重视、各界支持的良好环境,形成了富有效率、运转高效的工作机制,加强了社科队伍的能力建设、作风建设,为提升社科工作水平、繁荣社科事业提供了有力保障。
1、建立完善社科工作的体制与机制。深入贯彻落实中央3号文件精神,召开了全市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大会,加大了对社科工作的投入力度,成立了市哲学社会科学工作领导小组和社科知识普及工作领导小组,使我市社科工作的组织领导得到进一步加强,社科战线的组织协调功能得到进一步发挥。通过探索努力,在社科规划引导、社科理论研究、人才资源集聚、社科成果转化等方面,构建了全方位的工作机制,形成了一系列活动品牌。特别是在激励机制上,2005年市政府出台了《合肥市社科成果奖励办法》,把社科成果奖作为政府常设奖项。“五大”以来,市政府先后3次评奖,共表彰奖励社科成果75项,大大地激发了社科界和广大社科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发展壮大社科工作的队伍与力量。本着“规范引导、强化服务,增强活力、发挥作用”的理念,着力推动全市社科类学会(协会、研究会)建设,学会发展呈现出健康、有序的良好态势。一是总体布局更为合理。“五大”以来,我市社科界相继成立了市市情研究会、市国际税收研究会、市农村财政研究会、市包公精神传承研究会、市道学文化研究会、市老新闻工作者协会、市学术文化交流协会和合肥华益助弱服务中心等一批新的学会和社团组织。截至目前,市社科联共有81个所属学会和团体会员单位,分布在经济、政治、文教、社会四大领域,基本涵盖了哲学社会科学的各个学科门类,体现了合肥的社科队伍特色。二是发展质量得到有效提升。通过 开展新一轮社团调查摸底,出台《合肥市社会科学界学会管理办法》,认真落实学会工作例会、学会负责人定期培训、先进学会和优秀学会工作者评选等各项制度,深入开展社科战线“三项学习教育”等活动,进一步增强了各学会“依法办会、按章办会、民主办会”的自觉意识,激发了学会工作的内在活力。市哲学学会、市纪检监察学会、市财会学会等12家学会先后获得全国标兵学会和全国先进学会荣誉称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市教育学会和市税务学会童承全、市公关学会阮幼生、市工商学会陆梅、市家庭教育研究会汪艳等先后荣获全省先进学会和优秀学会工作者荣誉称号。
3、全面提升社科联机关的形象与素质。一是坚持对内强素质,采取切实措施,努力开创社科联工作新局面。市委先后任命3名专职副主席,进一步加强了班子建设;招考、选调2名公务员,进一步充实了机关干部队伍。通过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创先争优、解放思想大讨论、“查摆找补创”等活动,全面提升了社科联机关的工作效能。隆重开展市社科联成立30周年纪念活动,总结经验,把握规律,谋划未来,进一步明确社科工作发展的方向和目标。2010年初在省社科联首次评选中,我市获得优秀社科联称号。二是坚持对外树形象,加强交流合作,充分展现合肥社科界新风采。加强与国内省会城市社科界的沟通联系,发起了全国大中城市社科联工作会议,连续3届蝉联全国大中城市优秀社科联荣誉称号;签署了中部地区社科联(院)合作备忘录,参加了中南地区社科院(联)联席会,并组织合肥市社会科学文化交流考察团远赴台北,进行人文和学术交流。此外,还与南京、杭州、西安、武汉、南宁、苏州、徐州、厦门等城市社科联,开展了多形式、多渠道的学习交流,通过开放合作、相互学习,进一步扩大了了我市社科界的对外影响力。
各位代表、同志们!
回顾“五大”以来的社科工作,我们欣喜地看到:我市的社科事业从未像今天这样繁荣,社科工作从未像今天这样得到社会各界的尊重,社科联自身建设从未像今天这样得到加强,全市的社科工作者从未像今天这样倍感振奋。这些成绩和进步的取得,是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的结果,是省社科联和市委宣传部关怀指导的结果,是社会各界大力支持的结果,更是全市社科工作者积极参与、敬业奉献的结果。借此机会,我代表市社科联向一直以来关心、指导社科工作的老领导、老专家,致以崇高的敬意!向重视、支持、参与社科工作的各级领导、社会各界和广大社科工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社科联的工作还存在着许多薄弱环节。比如,社科理论工作为党委政府决策的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能力还不强,精品力作还不多,成果的转化工作还不尽如人意;社会各界开展社科普及的主动性、积极性尚未得到充分调动;各学会、协会、研究会的发展不够平衡,社科队伍建设有待于进一步加强;有影响、有名气的专家学者特别是优秀中青年社科人才还不多,社科资源整合还不够到位,社科工作的体制机制还需要进一步健全完善,社科事业的投入力度还需要进一步加大,社科联机关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还有需要进一步加大等。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给予高度重视,认真加以改进和解决。
二、“五大”以来的工作体会
市社科联“五大”以来的五年多时间,是合肥综合实力提升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改革开放活力最强、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重要阶段,也是全市哲学社会科学开拓创新、繁荣发展的最好时期。伴随着合肥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社科工作的影响日益扩展,得到社会各界高度认同;社科工作的作用逐步显现,得到市委、市政府充分肯定;社科工作的地位不断提升,得到广大社科工作者的普遍赞许。回顾“五大”以来的工作,我们深切体会到: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融入发展大局,是社科事业繁荣发展的根本保证。“五大”以来,市社科界始终坚持高举旗帜,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不断强化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及时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指导各项工作。在开展各类研讨和学术活动中,坚持从改革、发展的实际出发,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始终把是否符合科学发展观,是否为合肥科学发展做出贡献,作为衡量和检验社科工作的根本标准。实践证明,融入大局是繁荣发展社科事业的根本保证,也是我们日后工作务必坚持的根本原则。
——坚持“三贴近”原则,自觉服务社会,是社科事业繁荣发展的根本途径。“五大”以来,市社科界始终坚持贴近基层、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把服务社会、服务人民,作为开展理论政策宣传和社科知识普及的根本指针,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人,用人文社科知识熏陶人,努力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通过一场场报告、一本本读物、一项项活动,使一个个疑惑得到化解、一个个问题得到明晰,一个个观念得到改变、一股股暖流涌入心头。实践证明,服务社会、服务 11 人民是新时期社科工作的重要使命,是社科工作者实现自身价值的有效途径,在今后的工作中只能加强不能削弱。
——坚持用改革的思路应对挑战,用创新的手段解决问题,是社科事业繁荣发展的强大动力。面对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新形势、新变化,哲学社会科学要发挥应有的作用,需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谋而后动。“五大”以来,我们适应时代发展、社会进步的新要求,把握社科工作的规律和特点,强化改革意识,培育创新精神,探索创新工作思路和工作措施,不断完善各项工作机制,在基础理论研究、应用对策研究、社科理论宣传普及和学术研讨交流等方面,创造了一系列品牌,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实践证明,敢于创新、勇于变革,是繁荣发展社科事业的关键所在,也是今后工作中必须大力倡导和发扬的。
——坚持做好“联”字文章,发挥“合”的优势,是社科联履行职责、增添活力的必然选择。作为社会科学界的联合组织,社科联最大的特点在于“联”,最大的优势在于“合”,上下联动,左右贯通,才能形成合力、充满活力。“五大”以来,我们按照优化配置、整合资源的思路,充分利用省会城市这个最大有利条件,大力促进驻肥院校、科研院所和党政机关研究部门、社科学术团体之间的相互协作,积极推动学科与学科之间、社团与社团之间、理论工作者与实际工作者之间、专家学者与党政领导之间的相互联系,形成了社科战线的整体合力,实现了社科资源的优势互补和功能整合。实践证明,社科联只有做好、做足“联”字文章,坚持“合作共赢、合作发展”,调动最广泛的积极性,社科事业才能充满生机和活力,不断取得进步和发展。
三、今后五年的工作建议
各位代表,同志们,“十二五”时期是经济社会加快发展、转型提升的重要时期,也是合肥全面建设现代化滨湖大城市、朝着区域性特大城市迈进的关键阶段。面对新的形势,社科界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自党的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把社科界定位为党和人民事业的“思想库”之后,在刚刚闭幕的全国“两会”审议通过的“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又把“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第一次写入国家发展规划。这一切,为哲学社会科学进一步繁荣发展既创造了新的机遇,也提出了新的挑战,为全市社科界和广大社科工作者施展理想抱负既搭建了广阔舞台,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今后五年,全市社科工作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二为”方向、“双百”方针和“三贴近”原则,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资政育人、服务社会的作用。进一步解放思想,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坚持改革创新、开拓进取,主动融入发展大局、助推合肥加速崛起,更好地服务于党委和政府的科学决策,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为把合肥建设成为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和现代产业基地并朝着区域性特大城市迈进,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今后五年,全市社科工作的发展目标是: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团结和组织广大社科工作者,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优化资源配置,营造和谐环境,努力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全市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要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深入学习、宣传、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大力开展社会科学知识宣传普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加强社理论研究特别是应用对策研究,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和科研方法创新,力争在开展高层学术活动、组织重大课题研究、争取上级社科规划项目、培育优秀中青年社科人才等方面取得新突破;要立足合肥实际,探索符合社科事业发展和人才成长规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社科工作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要加强组织协调,在强化社科类学会指导服务的同时,进一步整合社科资源,促进全市社科界大团结、大协作,提升合肥社科界的影响力;要加强自身建设,提高社科界的创新能力和服务能力,着力塑造社科界求真、务实、创新的良好形象。
围绕上述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今后五年,全市社科战线要在前期“打基础、创品牌”取得一定成效的前提下,进一步突出“出精品、出人才”的工作思路,全力以赴地抓好以下几项重点工作。
(一)把握正确政治方向,在践行科学发展观上实现新突破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把学习宣传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引向深入,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社科界的首要任务。必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最新成果指导社科工作,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社科工作的具体实践中,确保我市社科事业始终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发展。社科联要充分发挥理论、人才的优势,组织力量,多学科、多领域进行学习、宣传和研究。要引导专家学者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围绕科学发展观在合肥的实践,深入研究新的情况,认真总结新的实验,回答新的问题,探索新的规律,努力推进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使社科联系统成为推进理论创新的重要平台。广大社科工作者要在科学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紧密结合实际开展深入研究,并努力把研究成果转化为促进科学发展的思路,转化为推动工作的良策。要在放大过去工作中创造的“品牌”效应的基础上,积极探索 新的形式、新的载体,通过电视、报刊、广播、互联网等多种媒介,把学习、宣传、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引向深入,努力把社科界建设成为党的创新理论的宣传者、推动者、示范者。
(二)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在社科研究多出精品上实现新突破
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创新思路,完善社会科学研究、组织和管理体制。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坚持以项目为抓手,通过项目整合资源、凝聚力量,通过项目推动精品创作、促进人才成长。“十二五”期间,要集中力量抓好《合肥通史》编纂这个大项目。充分发挥社科规划导向作用,按照《合肥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纲要》,重点抓好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学术成果的孕育,抓好事关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大项目、大课题的攻关,抓好“全市社科规划项目2011-2012课题指南”发布和立项、资助等工作。加强科研管理,提高科研质量,推动社科研究和学科建设从注重数量的积累,转变到注重质量的提高。加强学风建设,坚持“把握时代脉搏、立足学术前沿、促进繁荣发展、服务工作大局”原则,提倡大胆探索,鼓励锐意创新,摈弃急功近利,净化学术环境,为精品力作的问世创造条件。进一步发挥评奖的激励导向功能,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坚持有利于促进理论创新和成果转化的原则,建立社科成果的评估体系,完善市政府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的评审机制,为精品力作的问世提供动力。
(三)积极整合社科资源,在提高服务决策咨询上实现新突破
当前,我们国家正处于发展转型关键时期,合肥也正在加快建设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和现代产业基地,努力朝区域性特大城市迈进。在这一进程中,必然会出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需要我们社科工作者去思考、去破 解。为此,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应用对策研究,积极发挥社科界“聚智资政、服务社会”功能,紧紧围绕合肥“十二五”发展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以事关全局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主攻方向,以专题研讨和学术研究为纽带,打破学科、单位、部门、地区之间的界限,按照优化配置、整合资源的要求,促进合肥地区高校、党校、科研院所、党政部门调研机构和社科类学会这“五路大军”,加强横向联系,开展协作攻关。今后五年,要重点围绕区域性特大城市建设、合肥经济圈建设、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以及承接产业转移、加强自主创新、推进城乡统筹等方面,开展深入研究,积极建言献策,努力为市委、市政府的科学决策,当好参谋助手,发挥智库作用。
(四)紧密联系基层实际,在社科普及广度、深度拓展上实现新突破
随着社会不断进步,城乡公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满足、对人文社科知识的追求日益迫切。今后五年,我们要把传播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倡导科学思维、推广科学方法,作为社科知识普及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拓展社科普及工作的广度和深度。要坚持整体规划、分步推进的方法,努力开创党政机关与社会团体相结合、专职队伍与业余志愿者相结合、经常性科普与集中性科普相结合、面上普及与重点普及相结合、社会科学普及与自然科学普及相结合的社科普及工作大格局。要加强组织协调,进一步激发各级宣传部门、文化教育部门和各学会(协会、研究会)主管部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他们发挥自身优势,广泛开展科普活动。要坚持面向基层,进一步健全“理论政策下基层”宣讲机制,扩大覆盖面;进一步提升社科理论通俗出版物的编写水平,增强可读性;进一步办好合肥日报理论版,提高影响力;进一步加强安徽人文讲坛建设,增强吸引力,努力提 升社科普及品牌的质量。要坚持创新提高,在基层社区、村镇、企业、学校和社科类学会,探索建立一批社科普及阵地,命名一批科普活动示范基地。要坚持主动作为,努力以出色的工作,积极推动地方立法,使社科普及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此外,在开展科普活动中,要十分注意把握时机,特别是在今年,我们要紧紧抓住庆祝建党90周年和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的重要契机,发挥社科界整体优势,广泛开展社科普及活动,使科普活动进一步增强互动性、扩大辐射面。
(五)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在加强社科联的自身建设上实现新突破
社科联的自身建设状况,事关社科事业发展的大局。今后五年,市社科联要进一步增强自身的战斗力和凝聚力,强化改革意识,坚持不断创新。一要围绕正确把握和处理好向上争取与对内搞活的关系下功夫。在继续争取市委、市政府对社科工作的领导保障、制度保障和投入保障的同时,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积极探索采取社会化、市场化、群众化的思路和方法,努力创新工作机制,把社科事业做实做得更加富有成效。二要围绕正确把握和处理好依法管理与自我提升的关系下功夫。社科联肩负着对社科类学会依法管理和指导服务的重要职责,既要依据社团管理法规切实加强管理,促进学会规范运行,又要通过指导服务,提高管理水平。这就需要我们扎实练好内功,创新管理机制,通过一流的服务水平和出色的工作业绩,使“联”的优势得以发挥,“合”的作用得以体现。三要围绕正确把握和处理好维护权益与反映心声的关系下功夫。社科联是党委政府联系社科工作者的桥梁纽带,也是全市社科界的联合组织,既要让党委政府倾听到社科工作者的意愿和呼声,也要为社科工作者争取和维护合法权益。这就要求社科联必须进一步加大自身建设力度,通过加强机关规章制度建设,推进社科联工作科学化、规范化;通过加强对工作人员的教育、培训、管理,不断提升工作水平和机关效能,从而使社科联机关真正成为全市广大社科工作者温暖和谐之家。
各位代表,同志们!
7.合肥调研报告 篇七
集团核心企业———合肥锻压机床有限公司是中国制造各类大型、数控、快速、专用、全自动液压机以及成套成线设备的重要基地。自1951年建厂以来, 已生产出32个系列420多个品种的液压机, 其中43种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作为国内唯一引进德国液压机制造技术的工厂, 其快速液压机的研发技术已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公司拥有多台进口大型数控金属加工机床, 工艺装备处于国内同行业顶尖水平, 1997年通过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50多年来, 先后为我国机械装备业创下了许多第一:国内第一台最大的50000kN汽车纵梁液压机;第一条汽车覆盖件冲压生产线;第一条大型拖拉机覆盖件冲压生产线;第一条汽车齿轮轴液压机生产线;第一条电冰箱部件冲压生产线;第一条洗衣机冲压生产线等。产品已出口到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 也是国内首家向美、德、日等国家出口成套成线设备的企业。1998年以来, 年营业额一直位居国内同行第一, 目标3~5年成型机床产值将超过20亿元。
8.合肥房价涨幅夺魁 篇八
央企造16个“地王”拿地总价720.6亿元
同策咨询研究部的数据显示,截至6月1日,今年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的宅地市场一共出现了9个“地王”(按照总价40亿元以上或楼面价2.5万元/平方米以上的标准计算)。其中,央企拿了3个,涉及资金181.9亿元。粗略估算,在今年前五月,二线城市(省会城市及计划单列市)宅地市场同样涌现出54个“地王”(按照总价30亿元以上或楼面价1.5万元/平方米以上的标准来计算),其中央企占到了13个,涉及资金达538.7亿元。综上所述,今年前五月,央企在一二线城市拿下16个“地王”的总价达720.6亿元。
上市公司人均薪酬6.33万元淄博成为全国最难赚钱城市
标点财经研究院在对近3000家上市公司薪酬数据进行了统计,公布了“最难赚钱的20个城市”。其中淄博成为诸多城市中上市公司人均工资最少的一个城市,为6.33万元,这一额度仅为北京市的上市公司人均薪酬的1/3,其也是榜单中唯一人均薪酬未过7万元的城市。在上一年度,淄博人均薪酬排名亦不算高,仅为48位。排第二位的城市为兰州,其上市公司人均薪酬为7.06万元。人均薪酬最低的前十大城市还包括南通(7.14万元)、汕头(7.18万元)、海口(7.60万元)、南昌(7.87万元)、芜湖(7.95万元)、江阴(8.01万元)、诸暨(8.06万元)、湖州(8.13万元)。
21家上市房企前五月销售额同比大涨逾八成
【合肥调研报告】推荐阅读:
合肥师范学院实验报告08-30
合肥市包河区文化资源调查报告08-27
合肥工业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毕业实习报告11-06
申报合肥市文明村自测自评报告12-08
合肥翻译公司07-10
考察合肥汇报材料07-14
合肥事业单位:2014年合肥彩科图文有限责任公司招聘启事12-20
合肥公司通讯录07-18
“合肥”幸福之家小学作文08-09
合肥钢琴培训多少钱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