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精选16篇)
1.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篇一
怎样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独立思考,放手大胆地让学生尝试探求新知。学生自己能发现的知识,教师决不暗示,学生自己能通过自学课本掌握的,教师决不代替讲解。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中学会,促进其思维的发展。
一、二、创设和谐愉悦的课堂环境,使学生敢于创新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就是为每一个学生创设形形色色的舞台,营造一种师生之间和
谐、平等、民主交往的良好数学课堂氛围,促使学生愉快地学习数学,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肯想、敢想的情感。对学生中具有独特创新想法要特别呵护、启发、引导,不轻易否定,切实保护学生“想”的积极性和自信心。这为学生的创新能力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四、提供自主学习、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有机会创新在教学中,应当让学生占有足够的自学时间,享有广阔的联想空间。如在教学“长方形面
积计算”时,我提出在长6米、宽4米的房间里铺地毯,商店有宽1米、2米、4米三种型号让学生自由选择。有的说“买1米拿起来方便”;有的说“买4米的铺起来美观大方没有接口”;还有的说“选择2米,这样又方便又省钱,床底下可以不用铺”。课堂上学生质疑问难,创新意识的苞芽得到了保护,将逐步形成会问、善问的思维品质。
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独立思考,放手大胆地让学生尝试探求新知。学生自己能发现的知识,教师决不暗示,学生自己能通过自学课本掌握的,教师决不代替讲解。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中学会,促进其思维的发展。
如在教学“圆的周长”中测量圆的周长时,我先问学生:“在学习正方形、长方形时,可用直尺直接量出它们的周长,而圆的周长是一条封闭曲线,怎样测出它的周长呢?你们可以用直尺和白布条去测量实验桌上的几个圆的周长,有几种测法?”请大家实验一下。顷刻课堂上人人动手参与,我用这种方法,你用那种方法,气氛十分活跃。而后,大家纷纷发表自己的实验结果。我在肯定学生的思维方法后,因势利导,说明用绳测、滚动的办法测量圆的周长都是有一定的局限性,我们能不能找出一条求圆的周长的普遍规律呢?接着利用媒体显示:两个大小不同的圆,在同一点旋转一周后留下的痕迹。“你们看到的圆的周长的长短与谁有关系?有什么关系?”大家再实验,直到得出:圆的周长是直径的л倍。这样,通过操作、讨论、观察、思考,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探索问题,既掌握了知识,又发展了思维
2.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篇二
一、真诚的师爱,让“思维迟钝”学生建立起学习的信心。
所谓小学数学课堂中“思维迟钝”学生,思维受阻是多方面的,其中由自身的智力因素引起的毕竟是极少数,大多数“思维迟钝”学生并不是天生脑子笨,其实他们并不笨,也不差,而是没有掌握好学习方法,或是上课未能集中精神,或是学习重点没把握好。在上课时则表现为胆怯,不敢举手回答问题等,缺乏信心。有这样一句话:“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这就是现在炒得比较热的“情商”问题。就因为这样一个“行”字,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真正看到自己的闪光点,找回自信;找到了对学习的快乐感觉,真正品尝到师爱的甜头。在课堂中千万别用鄙视的目光看待他们。在课堂交流中注意给他们心理暗示,让他们觉得老师喜欢他,认为他行,有潜力。在课堂教学中,多关注他们的学习欲望,鼓励他们多举手,尽量提简单一点的问题,同时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思考问题。鼓励发言,若说得不完整就引导加鼓励,只要有点滴进步就进行表扬,尽量采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给予“偏爱”的方式。鼓励“思维迟钝”学生多做课堂的实验与操作。同时给予他们创造成功的条件和机会,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给予充分肯定、鼓励,使他们在成功的欢乐中获取奋发向上的力量,得到愉快的心理体验。让每一个“思维迟钝”学生都能抬起头来走路,从而激发其自信心。在数学课堂题型讲解中,尽量讲慢一点,讲清楚一点,先让优等生在黑板上将题目做一次,并通过讲解分析让全班同学明白解题的道理后,再让“思维迟钝”学生在黑板做一遍,在其做对的情况下给予表扬。这样可以调动他们学习积极性,同时使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
二、培养学生课堂学习兴趣,让“思维迟钝”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
“思维迟钝”学生有了课堂学习兴趣,学习信心自然就有了。兴趣对于学生来说,是学习的情感动力,是求知欲的源泉,是成功的奠基石。“亲其师,信其道”。学生若对老师有亲近感,就会爱上这个老师的课,对老师教的这门学科也就能产生兴趣。“思维迟钝”学生往往对学习没多大兴趣,一般对老师有一种胆怯心理,在课堂上生怕老师看见他,提问他,存有恐惧感。因此对他们要倍加爱护,用微笑的面容,期待的眼神,温和的语言,饱满的情绪,感化学生,使学生觉得老师和蔼可亲;同时注意讲课的艺术性,使学生对知识感到有趣。还要善于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有话敢说,有问敢提,不感到紧张和压抑。再有教师要教会学生善于学习的方法,传授知识应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和教学原则,从易到难,由浅入深,从具体到抽象,富有启发性地生动地讲清知识结构的内在联系,特别要在学生不懂不会的地方下工夫。同时还要善于督促学生自己找出问题,从错误中吸取教训。使学生消除厌烦情绪,领悟学习知识的重要性,学生就会产生“不是要我学,而是我要学”的学习动力。在教学中,教师还要要充分发挥语言功能,用语言的力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尽量做到:结合教材讲幽默故事或使用幽默语言,让学生多笑一笑,活跃课堂气氛;引入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的数学知识,让学生引起共鸣。
三、创设表现自我的机会,让“思维迟钝”学生有成就感。
3.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篇三
关键词:欣赏学生;营造环境;同伴互助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注重培养小学生的自信心,将有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学习能力的提高。小学生自信心的提高,不仅是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更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提高学生自信心的途径主要有三种:
一、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孩子,运用激励性、表扬性的语言培养小学生的自信心
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教育小学生要善于运用積极的、表扬性的语言。激烈性的语言往往能够极大地鼓励学生,促进学生善于学习、乐于学习。数学具有很强的科学性、严谨性,教师要学会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孩子,例如,学生计算对一道数学题、学生动脑筋思考问题等都要通过激励性的语言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另外,只有善于欣赏学生、鼓励学生的教师,才能赢得学生的喜欢和尊敬,只有赢得学生的喜欢,才能实现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加上教师风趣幽默、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必然能够吸引学生的关注,促使学生真正地想要学习知识,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增强自信心。
二、尊重学生个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营造具有吸引力的课堂教学环境
尊重和弘扬学生的个性是培养小学生自信心的基础。鼓励学生做自己喜欢做和擅长做的事情,有助于学生自信心的增强。数学与生活实际和实践密切相连,鼓励学生从生活中的具体事物中寻找数学问题,并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培养和增强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虽然数学具有很强的科学性、严谨性,但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不同的思维方式解决同一数学问题,学生的个性不同,思维方式必然也不同,通过教师对不同思维方式下解题思路的认可,必然有利于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和提高自信心。
三、为学生提供探索与交流的空间,引导小学生开展同伴互助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形成兴趣学习小组,引导小学生开展同伴互助,加强彼此之间的合作交流,小组交流学习为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提供了平台,而且有助于突出和发展学生的个性特征,增强学生的团体意识和合作意识,锻炼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总之,自信是一种强大的心理力量,自信心的养成对于一个人的长远发展至关重要,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运用多种手段,多种途径,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自信心,全面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质,真正实现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付远珍.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A].河南省学校管理与学校心理研究会第九次年会交流论文论文集,2004.
(作者单位 江西省上饶市枫港中心小学)
4.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篇四
从教育学、心理学的角度讲,学生自我观念的形成、自信心的建立,往往是通过周围人的期望与课程评价,是课程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努力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数学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是促进课程评价整体改革的重要举措。而口头评价又是数学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数学教学中最直接、最快捷、使用频率最高、对学生影响最大的一种过程性评价方式,对促进学生的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口头评价的成败将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成败,如何实施积极有效的激励性口头评价是我们每一位数学教师都应重视的问题。激励性口头评价是指在教育教学中,通过教师的语言、情感和恰当的教育教学方式,不失时机地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充分的肯定、激励,使学生在心理上获得自信和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诱发其学习兴趣,进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一种策略。评价,作为师生交流的有效方式,贯穿于课堂教学。
2自信心是一个人对自己取得成就的主观信念。
心理学家曾对千名天才中学生进行追踪研究,15年后对其中的30高成就者和20无大成就者进行比较,发现他们的明显差异就在于自信心。自信心对于一个人的终身发展如此重要,那么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建立、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呢?这里谈谈本人在课堂上的做法,以抛砖引玉。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营造一个有利于树立自信心的环境。教育心理学研究和教育实践表明:学生在没有精神压力,没有心理负担,心情舒畅,情绪饱满的情况下,大脑皮层容易形成兴奋中心,同时思维最活跃,能力发挥最好。也就是说,在一个宽松愉快的环境中进行学习,学生有不怕失败的心理,有自由发挥、充分交流的机会,有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学生的自信心就比较强。那么,如何创设这样的课堂氛围呢?
1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
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组织者和合作者。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转变过去的“填鸭式”教学,多采用体现学生主体性的教学方法,如“小组合作法”“实践操作法”“师生互换角色法”等等。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其自信心就会大大提高。
2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语言和体态很重要。
教师看似平常的话语,是孩子们的阳光,是课堂的生命,极大地激发了孩子们的兴趣和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空间。这种低起点、小目标、勤评价、快反馈的做法,学生最感兴趣,最容易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数学自信心的建立是要学生有一种自主、自觉的过程。首先是学生要对数学产生兴趣,哪怕只是某一点、一个部分的内容。帮学生找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教师的言行和态度及指导学生的耐心程度都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学生个性的形成与发展。亲其师易接受,也最能拨动孩子的心弦。
3数学学习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是培养自信心的一个重要的方面。
具有较强思维能力的学生,较易增强学习的信心,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发展和培养思维品质来发展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思维能力直接受到抽象概括能力的制约。抽象概括能力差的同学,往往不能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对数学概念掌握不够牢固,很难正确地获得知识,长此以往就容易失去自信。因此,需要教师加强这方面能力的训练,逐步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4对学生要实施希望教育。
教师要热爱每一名学生,坚信每一名学生都能成才。对每一名学生都要坚持正面引导,循循善诱,不能幻想十个指头一般齐,有差异才构成自然界。教师要伴以强有力的思想工作,特别注意不断地给差生鼓励支持,给他们更多的关心和帮助,要坚信每一名学生都能学好数学知识。
5正确地使用评价。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加强个性教育,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发表个人见解。对于学生在数学上的闪光点,要不失时机地给予激发,对他们取得的每一点进步或在思考问题时点滴可取的见解都应及时给予肯定与表扬,让他们切实地感到学习数学的愉快,找到学好数学的突破口。
5.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篇五
一、创造解决数学问题的开放教学
课堂教学应是开放式的教学,这里的开放教学是指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不同学生问题解决的不同状态,正确的、错误的,都可以成为学生交流讨论的共享资源,同时教学更重要的是展现学生真实的思维过程,而不仅仅是呈现学生问题解决的结果。开放教学要注意培养学生根据问题需要自己去选择信息、检索已有知识并尝试解决新问题的能力,更要注意激发学生的深层次思考,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最大可能的发展。特别是在一个单元中第一教时的问题创设时,应把数学知识镶嵌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这个接近生活、真实、复杂的任务整合了多重内容或技能,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学生面对这个问题,需要采取新的认知加工策略,从内心产生需要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动力。
二、培养数学问题解决的有效策略
数学教学不可能把各式各样的数学问题一一讲全,把解答的方法都教给学生。数学教学的功能是帮助学生习得数学问题解决的一些常用的基本方法,并引导他们灵活应用这些方法,适应问题的千变万化,即
“策略”。小学生具有数学问题解决的策略
如今数学应用越来越广泛,数学社会化与社会数学话的观点广泛体现出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现代教学的支点。因此,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不能只满足于数学概念的理解,数学公式的推导等过于形式化的方法了,还应重视如何从问题出发,通过寻找突破口,找出解决问题的关键,并通过对关
键问题的分析研究去认识、解决问题。
一、把握数量关系
应用题的特点是用语言或文字叙述日常生活和生产中一件完整的事情。它由已知条件和问题两部分组成,其中涉及到一些数量关系。解答应用题的过程就是分析好这些数量之间的关系,然后一步步进行推理,由已知推理未知的过程。层层深入,那怎样使学生掌握好基本的数量关系呢?
1.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学生对一些数学的概念、性质、法则、公式等要有彻底的了解。如:学生对乘法的意义不够理解,那么在掌握“单价×数量=总价”这个数量关系式时就有困难。
2.研究好基本的数量关系。学生学习一步应用题是在低、中年级,这时学生年龄小,他们容易接受直观的东西,而不容易接受抽象的东西。所以在教师要充分运用直观教学,通过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在获得感性
知识的基础上,再上升到理性认识。
二、寻找各类应用题的解题关键
小学数学应用题主要有平均数问题、行程问题、归一问题、工程问题、分数与百分数问题,比和比例等。学生掌握了基本的数量关系后,能否顺利地解答应用题,关键在于怎样入手分析。每种典型应用题都具有特殊的结构与特定的数量关系,通过具体的例题,在分析、比较、归纳的基础上,都可以找出特定的解答规律,这些解答规律,还可以用某种形式固定下来。
1、平均数问题
解答求平均数问题,一般要先求出总和与总份数,然后用总和除以总份数,得出每一份是多少。即
平均数是多少。
总和÷总份数=平均数。
例 一个农场种两块玉米试验田。第一块2.5公顷,平均每公顷产玉米6750千克;第二块1.5公顷,共产玉米11250千克,这两块地平均每公顷产玉米多少千克?(得数保留整千克)这是一道求平均数的应用题,解答这类问题的关键是先求出总和与总份数,再求出平均数。然而,学生经常把总和与总份数弄错而产生错误的解法。要防止产生上述错误,要注意透彻地理解求平均数的意义及它的求法。为了建立总和与总份数的概念,初学求平均数时,可分三步解题,即先求出总和,再求出总份数,最后求出平均数。当解题熟练以后,可以取消分步解答而用综合算式解答。
2、归一问题
复合应用题中的某些问题,解题时需先根据已知条件,求出一个单位量的数值,如单位面积的产量、单位时间的工作量、单位物品的价格、单位时间所行的距离等等,然后,再根据题中的条件和问题求出结果。这样的应用题就叫做归一问题,这种解题方法叫做“归一法”。有些归一问题可以采取同类数量之间进行倍数比较的方法进行解答,这种方法叫做倍比法。
解答归一问题的关键是求出单位量的数值,再根据题中“照这样计算”、“用同样的速度”等句子的含义,抓准题中数量的对应关系,列出算式,求得问题的解决。
3、行程问题
反映时间、速度、距离三者之间关系的应用题一般称为行程问题。行程问题的内容相当广泛,目前小学数学教材中行程问题主要涉及相向运动中的相遇问题。
相遇问题是研究两个运动的物体,从两个不同的地方,沿同一条路线同时(或者不同时)出发,作
相向运动。因此,它有三种基本形式:
第一是已知甲、乙的速度和相遇的时间,求距离;
第二是已知甲、乙的速度和距离,求相遇的时间;
第三是已知距离,相遇时间和甲(或者乙)速度,求乙(或者甲)速度。
三、鼓励创新,引导学生敢于提出问题。
创新意识的培养要从提出问题开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形成学习数学的心理自由、心理安全。激励学生能大胆质疑,乐于讨论,对数学活动充满热情,敢于提
出问题并积极主动地从事探究活动。
在教学人教版实验教材第一册第二单元的“比一比”时,老师创设了和学生比高矮的情境,目的是让学生说“老师比我高,我比老师矮”,但有的学生提出了“我长大了会比老师高”,这是教师在备课时所没有考虑到的。由于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除了在知识与技能上“使学生学会比较高矮的方法”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让孩子体验„高‟、„矮‟的含义,并通过合作交流,体会互相学习的乐趣”。孩子是用发展的眼光想到若干年以后的变化,并将所学的知识用语言表达出来,当然值得肯定。教师对学生独到的思维方式进行
了表扬,保护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再如,在一次素质教育开放周的研讨课上,一位教师在进行“十几减9、8”这一内容的教学时,在课将结束时,一位学生问:“老师,12-9,2-9不够减,我是倒着减的。先用9减2得7,再用10减7得3,因此12-9=3,这样做可以吗?”开始会场非常安静,片刻之后,这个问题就像一颗“炸弹”抛了出来,在场的老师们议论纷纷,显然这种思考问题的方法不仅是授课老师没有想到的,就连听课的老师们也为之一震。授课老师不仅没有批评这位同学,而且对他敢于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进行了高度评价,并且采取了非常灵活的教学方法,及时组织同学们对这个问题进行讨论,最后达成一致意见。这种做法不但是合理的,而且有很强的独创性。
四、创设现实情境,引导学生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教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用减法解决“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问题时,展示教材中“作业评比”的情境图时,就可以结合本班学生实际,把这三个小朋友以本班学生的名字来称呼。也可以结合学生生活实际,以本班学生评比栏中得红花的数目相比,或以学生看课外书的数目相比等等,让学生从自己非常熟悉的情境中去搜集信息,再想一想能提出什么样的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周围,只要用心就会发现数
学问题,从而初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五、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引导学生善于解决问题。
教师在教学中就要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引导学生去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在观察、实验、猜测、验证、交流等数学活动中解决问题,并初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例如教学“分一分”时,教师出示了许多水果和蔬菜,让学生分一分。至于怎样分,按什么标准分,教师不做任何提示。学生通过合作交流找到了不同的分类标准,形成了不同的分类结果。有的是按水果和蔬菜分的,有的是按不同的颜色分,有的是按吃法的不同(生吃和做熟了吃)分的。值得一提的是,还有的学生进行了二次分类,先按水果和蔬菜的标准分为两类,每类中再按颜色不同分,利用多种分类的标准进行细化。这个结果是小组合作交流的结果,是出乎教师意料的结果,引起了学生很大的兴趣,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学生意识到自己的努力可以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学生在探索性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数学问题“再创造”,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再创造”的动机和创新的意识。再如教学两位数加一位数,教师引导学生探究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的算法。在探究时,教师不去过早地讲述算法,只是提出问题:“你可以借助学具,也可以用别的方法,小组讨论一下,看你们组能想出几种方法?” 留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去尝试、去发现解决问题的办法。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有的组用数数的方法,有的组用小棒来摆,有的组用口算,得出了多种不同的方法。在交流用小棒摆的方法时,同学之间互相启发,得出了五种摆法。并初步认识到:这五种摆法虽不同,但大都有满10根捆一捆的过程,从而悟出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的算理。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都注重让学生畅所欲言,对他们的回答不作指向性的评价,而让各组之间进行评价、补充,再经过全班学生的进一步研讨,让
学生自己去感受并选择最优化的方法。
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充分地摆小棒、说过程,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不仅会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而且培养了动手操作、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同时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在组与组的评价、补充中还初步培养了学生的反思意识。
六、联系实际、应用拓展,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意识。
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如何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从而促进学生问题解决意识的提高与发展。
提高学生问题解决意识最有效的方法是让学生有机会亲身实践。教学中,教师应该努力发掘有价值的专题活动、实习作业,让学生在现实中寻求解决方案,也可以不到校外,而通过模拟现实,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意识。如在教学人教版“认识人民币”知识之后,在教学中,教师腾出一定的时间,创设“模拟购物”情境,让学生在课堂演练中学习“买卖东西”。学生在模拟购物活动中识别商品,会看标价,会拿钱找钱,并初步学会识别假币,懂得要爱护人民币和节约用钱,加深了对人民币的认识,掌握了一定的生活技能。在此基础上布置学生回家帮妈妈购买物品,达到了“虽课已尽,但学习仍在延伸”的效果。真正实现了把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之中,让学生切实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师除努力为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创造条件和机会之外,还应鼓励学生自己主动在现实中寻找用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机会,并努力去实践。面对现实问题,学生能够主动从数学的角度进行分析并探索解决方案,也是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解决意识的根本所在。如在学校要举办“秋季运动会”时,我们给学生上了一节“学校运动会活动课”。学生对这个就在自己身边的题材很感兴趣,当教师提出在召开运动会中可能会碰到哪些数学问题时,学生积极性很高,纷纷谈了自己想到的问题:(1)运动会几时开始,几时结束,一共经过多长时间?(2)共有哪些比赛项目?我们班有哪些同学参加?男生几人?女生几人?(3)每个比赛项目各奖几名?我们班能有几人获奖?……学生提的问题与教师事先考虑的并不完全一致,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充分捕捉学生的问题展开讨论,于是教师积极鼓励学生善于提出问题,并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请同学解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充分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进一步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综合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每一位教师都应以课程标准为指导,将教学置于一定的问题情境之中,把解决问题与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发展融为一个过程,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实现
解决问题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同步发展。
表现为:积累了一些常用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经常灵活地应用方法解决问题;对合理地使用方法有所
体验、有些经验。
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的意义也在于学生通过问题解决的数学活动体验方法、形成策略,而不能把目光仅仅定格在答案上。由于小学生各个年龄阶段认知水平不同,第一学段(1-3年级)的学生在数学问题解决过程中较多的是采用动手做、寻找规律、画图、尝试、列表等策略,第二学段(4-6年级)的学生,除了采用上述这些策略外,已经开始发展到较多的运用从简入手、逆推等策略了。因此数学教学中可对小学生以下几种在数学问题解决中常用的策略和方法加以引探:
⑴ 动手做
例如探究“梯形的面积方法”这一问题时,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个纸片梯形,把实际操作策略的选择权留给学生,学生将这个问题转化为一个已知的问题进行推导研究。学生在自主探索实现操作策略的多样化:有的学生将它拆为两个三角形;有的通过割、补将它转化为长方形;或者通过再做一个全等的梯形,然后把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种开放性的操作策略,不仅有可能获得问题解决,而且还
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⑵ 寻找规律
寻找规律是数学问题解决中最常用并且有效的方法。遇到较为复杂的问题可以先退到简单特殊的问题,通过观察,找出一般规律,然后用得出的一般规律去指导问题的解决。
⑶ 画图
有这样一个问题:“一只蜗牛从5米深的井底向井口爬,它白天向上爬3米,晚上滑下2米,那么要几天爬到井口呢?”大多数学生是这样想的:蜗牛白天向上爬3米,晚上滑下2米,就等于一天爬1米,井深5米,那不就是要5天了吗?通过引导学生在纸上画图,拓展了思路,帮助他们找到了问题解决的关键。第一天爬3米滑下2米等于只向上爬1米,第二天同样是这样共爬了2米,第三天再爬3米就直接到了井口不会再滑下去了,所以只需3天就可爬到井口了。用画图的方法可以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直观化,从而能帮助学生迅速地搜寻到问题解决的途径。
⑷ 尝试
问题“每条船最多可坐6人,44名学生需租几条船?”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尝试探索。生1:7×6=42(人),7条船可做42人,多2人,需租8条船;生2:6个6个地加,共加8次后还有2人,需租8条船;生3:从44里依次去掉6人,去8次后还有2人,需租8条船;生4:7×6=42(人),7条船只能安排42人,9×6=54(人),9条船太多了,所以8×6=48(人),比较合适的是租8条船。尝试的策略就是多种方法的“试误”过程,不同的学生个体有着不同的数学水平,因此学生采用的学习方式也不同,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采用尝试的策略去解决问题,从而获得结果。
⑸ 列表
当学生面对问题“甲、乙两台机器一起加工零件共28个。甲每小时可以加工1个,但每工作1小时要暂停3小时,乙每小时可以加工2个,但每工作1小时要暂停1小时。那完成任务需要多少小时?”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如能将问题的条件信息用表格的形式列举出来,那对表征问题和寻找问题解决的方法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⑹ 从简入手
问题:“两个点可以连成一条线段,请你算一算:N个点可以连成多少条线段?”可以引导学生从探究简单问题得出的结论如3个点可连成3条线段,4个点可连成6条线段,5个点可连成10条线段,从而推广到一般情形:有N个点可连成N×(N—1)÷2条线段。
由于人们在认识问题是总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个别到一般。所以,当学生面对一个复杂的问题感到束手无策时,可采用退的策略,从复杂的问题退到最原始、最简单的同构性问题,对它作一些探索,借以找
到解题的灵感及突破口。
⑺ 逆推
问题:“一根竹笋,从发芽到长大,那么长到5分米时,需经过多少天?”解决这一问题从正面进行思考难以得出结论,引导学生从相反的方向去思考,问题很快得到解决,也就是从所求的目标状态出发,进行分析法思考。本题从“每天长高1倍,经过10天长到40分米”可知,第9天时长到20米,第8天时
长到10米,第7天时长到5米。
通过学习我们收获很大,如何在小学课堂上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的探究,不断的提升。
一、名词解释。1. 数学问题。
数学问题是学生获取数学知识、认识数学世界的一个最重要途径,学生发现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其实体现了学生探究、推理、验证等数学思维能力,也为学生利用数学学习能力认识
现代化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2. 数学阅读。
阅读是人类汲取知识的主要手段和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学会阅读是学会学习的基础。数学阅读过程同一般阅读过程一样,也是一个完整的心理活动过程,包含语言符号(文字、数学符号、术语、公式、图表等)的感知和认读、新概念的同化和顺应、阅读材料的理解和记忆等各种心理活动因素。与其他阅读过程不同的是,它还是一个不断假设、证明、想象、推理的积极能动的认知过程
二、低年级小学生解决问题的现状分析。
小学低年级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拿到题目,无从下手,有的停住笔头不动,有的苦思冥想眉头紧锁,有的甚至马上呼喊求救:什么意思啊?怎么做啊?这时,如果老师将题目读一遍,甚至读到一半时,就有学生喊:“哦,原来如此!”马上列出解题算式。这说明学生的阅读能力极大地影响着他们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教学实践表明,数学阅读水平低的学生,课堂上对数学信息的敏感性差,思维转换慢,从而造成知识接受量少,理解问题时常出现错误或偏差,影响了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甚至影响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6.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篇六
一、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 据教育心理学研究和教育实践表明:学生在没有精神压力,没有心理负担,心情舒畅、情绪饱满的情境下,大脑皮层容易形成兴奋中心,同时思维最活跃,实践能力最强。那么,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明白:良好的课堂氛围是建立学生自信心的必备条件。实践也证明,当孩子在一个宽松愉悦的环境中进行学习,他们的自信心就较强,他们就有不怕失败的心理,有自由发挥、充分交流的机会,有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因此,在这样的环境下产生的自信心是学生向新的目标新的成绩前进的动力,随着新成绩的取得,又会形成向更高目标进取的内驱力,从而形成发展进步的良性循环。所以,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和长处,并给予及时的肯定和鼓励。如果学生遇到了困难,教师不应面露焦虑,应恰到好处地运用形态动作,以富有“会说话”的脸部表情和“信任”的眼神来激励学生深入思考,并可用“别急,慢慢想,一定能想出来”等关心的话语来鼓励他们。同时,也可以充分调动优秀生的力量来帮助学困生学习,学生之间的互相探讨不仅能基本完成教学任务,而且通过学生帮学生,避免了学困生辅导时的紧张情绪,有时会收到比老师辅导更理想的效果。通过创设这样的课堂氛围,从而帮助学生维持良好的情感体验,树立再创佳绩的信心,同时,也帮助每个孩子获得成功奠定了基础。这样,在良好的课堂氛围中一定会孕育出自信与创新的种子。
二、设计有弹性的教学内容
在教学中设计一些较简单的问题由学生完成,使教学目标循序渐进,实施分层教学,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为每一个学生设计不同水平的数学题,让每一个学生都获得成功,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如,在学习了乘法计算之后,可以安排如下的活动:某花店有若干种标明价格的鲜花,让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面对这样的题目,不同的学生会提出不同的问题,如5枝百合需要多少钱?20元钱可以配哪些花?三八节到了,你打算用30元钱给妈妈买怎样的一束花?等等。这样的设计能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并让不同的学生获得不同的体验和发展,也进一步表现了他们各自的创造力,同时,自信心在这里得到很好的培养。
三、运用丰富多彩的方式呈现教学内容
心理学研究证明:一个人的自信心与他的成功成正比,成功越多,自信心越强;挫折越多,自信心越弱。针对儿童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在教学时,应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直观形象、图文并茂、生动有趣地呈现教学内容,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例如,在教学《分数大小的比较》一课时,可以通过故事的形式呈现: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一天,天气特别炎热。师徒四人口渴难忍,让八戒去找西瓜解渴。不大一会,八戒抱着一个大西瓜回来了。孙悟空说:“把西瓜平均分成四份,每人一份。”八戒听了不高兴了,叫喊说:“西瓜是我找来的,不给我六分之一,也得给我五分之一。”悟空乐了,赶紧切了五分之一给八戒。八戒吃完西瓜拍着肚皮说:“我真傻,为什么比应得的还少呢?”听完故事后,让学生说说听后的感想。以这样的方式呈现,既生动有趣,又蕴含新知,而且还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信心也在不知不觉中建立起来了。再如,在学习有余数的除法时,“把7个苹果平均放在2个盘子里,每盘几个,还余几个?”这时,可以采用实物演示,指名一个学生分苹果给其他两个同学,然后请全班说说分的方法和结果,从而得出结论。这样的呈现方式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分苹果这一活动对学生来说非常简单,他们都愿意来表现自己,当他们在大家的鼓励下获得成功时,学习的自信心就更足了。
四、提供探索与交流的空间
现代课堂教学要求:有效的教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于模仿和记忆,应该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学习数学。在这些活动中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都能够不同程度地培养和建立学生的自信心。《新课程标准》也指出:数学教学应该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给学生提供一个探索与交流的空间,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自主意识的强化和自学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多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的学习活动,还可以适当提供开放性的问题和合作交流的机会,为学生拓展探索的空间。
五、采用多样性的评价方式
学生判断能力较弱,老师心理投射是他们形成自我评价的主要来源,这在小学低年级尤其明显,学生需要从老师给予的肯定性评价中确立自信心。传统教学对学生的评价往往更多是学生听不听话,会不会做题目,能不能考高分。我认为,课堂教学不仅应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知识,而且更应该根据社会的需要培养有能力、有自信的人。因此,数学中的评价方式也应注重多样性。在课堂教学中,多采用激励性的语言进行评价,能够让每个学生有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注重学习过程的评价,那么每个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会畅所欲言,他们本身所潜在的能力能更好地发挥出来,他们的自信心也能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教师对学生的情感、笑容、肯定评价形成了期待效应。从心理学的角度讲,我们为何不满足他呢?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让学生学会自主、自强、自信、自立,还能展示生命的原生态,何乐而不为呢?
7.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篇七
一、合理设置教材内容, 培养学生发现生活实际问题
小学时期是一个重要和特殊的时期, 数学教师如果单纯地灌输数学知识, 那么所学的内容也就是完全的机械接受, 这种被动的学习势必会影响一部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如果数学教师合理地设置每章节教材内容, 培养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数学和生活的联系和区别, 那么对于数学知识的掌握就会迎刃而解。
如, 在学习“统计”这章节时, 可利用家中有趣的杯子让学生进行统计, 教师先提前让学生搜集到家中各种不同的杯子写上价格, 并拍成照片拿到数学课堂上按照形状和价格进行分类整理, 学生在统计时就会产生问题了:“统计是什么啊?”“为什么只把形状和价格进行分类……”对于学生的问题教师先不要着急回答, 先要表扬他们观察力强, 然后让他们带着问题去预习新的内容, 只有这样带着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才能培养他们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 这对于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和增强学生的积极性都十分的重要。
二、创设有趣生活的情境, 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灵活性
小学数学教材内容一般都是经过简单化,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更容易地学习数学知识, 教师一定要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在设置每章节内容时要善于从生活中挖掘一些有趣味的问题, 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例如, 在教学《分米和毫米》时, 可以出这样的题目:大家都知道1 分米=10 厘米, 那么大家给我找一下3 厘米的小物件, 这时候有学生经过测量后, 把橡皮、笔帽、夹子、瓶盖和钥匙等都找了出来, 更有趣的学生竟然说自己的嘴巴3 厘米, 然后教师提问1 分米=100 毫米, 大家找一下100 毫米的物件, 这时候大家经过思考之后, 有的学生找到本子、眼镜盒、杯子和铅笔等, 看似很简单的课程内容, 经过教师这么有趣的设置使得课堂内容变得丰富多彩。
三、结合生活问题联系, 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小学时期不要让学生感觉数学和我们生活毫无关联, 当然作为教师要时刻创设联系生活的问题, 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这样才能有效地达到教学效果。在教学的准备工作中, 教师要通过课程内容尝试编写一些新习题, 来指引学生思考生活问题的主动性, 减少学生对做习题和做作业的抵触情绪。
如, 有教师针对《认识方向》这一节内容, 单纯的东西南北很容易就掌握, 但是教师在设置习题时就紧密联系实际生活, 创设问题。 (1) 以我们的教室为中心, 学校大门在我们的什么方位? (2) 以我们的教室为中心, 我们学校图书馆和宿舍分别在什么方位? (3) 假如你的好朋友被邀请去你家, 你如何给她准确的道路提示和方向明细? (请画图参考) 实践证明, 经过改编学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对于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有很大的提高。
总之, 数学教师一定要创新教学, 让生活问题走进数学课堂, 让学生切身地体会到数学的乐趣所在, 不断地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 提高数学教学课堂效率, 扭转课堂学习目的, 加深学科学习的意义所在, 在生活实践中, 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生活气息。
参考文献
8.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篇八
作为教学主阵地课堂应当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呢?
一、在组织课堂时教师要树立全体意识,因材施教,即必须着眼于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教师应该充分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心理状况和当前的知识水平,挖掘每一位学生的潜能,给每个学生创造成功与进步的机会。我校学困生较多,我们特别关注这些学生的成长。加强课堂教学实效,时刻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教师真心投入,采取恰当方法,突出重点,化解难点。落实应知应会知识点,监测3/4学生的反应(作为课堂效果监测点),习题配备,问题设计体现分层教学,因材施教(简单问题,提问尖子生无意义,应给中差生机会,有难度的问题教师不要过早提示,给尖子生思考机会)。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使得“一石”能激起“千层浪”,让优等生“轻创难关”,后进生也能“跳一跳,摘到果子”。
同样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就会发现,每个学生身上都潜在着不同的闪光点,教育不是用放大镜去看学生的缺点,而是用显微镜去发现他们的优点。琳琳同学有小儿麻痹后遗症,说话不太清楚,行动不便,也很胆小。有一次,我上课提问,别的同学都没答上来。这时,琳琳慢慢地举起手来,我马上叫到她,她回答的特别好。我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了他,从此,琳琳变得爱笑了,开朗了,每次见到老师都会鞠躬问好。在课堂上,她积极发言,学习更加努力,成绩有了很大提高。
二、在教学过程中,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建立民主平等、共同提高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三、反馈信息,有效驾驭课堂,让学生积极动脑,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信
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不断搜寻分析课堂中学生反馈来的各种信息,明白“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的道理,注意课堂上对学生的点拨和引导,促使每一位学生根据自身特点、自身体验与自我价值观,能动地去认识知识,并改造知识,内化知识,形成富有个体特征的知识体系。只有这样,每一位学生才会得到适合自己的合理的发展与提高,进而获得满足感和自信心,同时也会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
四、教师要注意活化知识,挖掘教材的教育资源,培养学生的自信
新教材上的知识往往是死板的,我校各学科构建了自信教育模式,如:语文“整体感悟——重点研读——吸收创造”,历史“激趣——参与——导行”作为本学科的教学模式,教师根据自己的实际,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发挥课堂教学主阵地的作用。例如,在北师大版语文教材中的《做一个最好的你》中的“如果不能成为大道,那就当一条小路;如果不能成为太阳,那就做一颗星星。语言优美,意蕴深长。学生在美的熏陶中认识到如果一个人有自信心,对自己怀着期望,就会朝着自己的期望的方向发展的道理。在教学中,我们语文老师从这些具体的范例中引导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让学生树立了自信心。
五、注重多元评价机制,发挥正向激励功能,培养学生自信心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是课堂教学的重中之重,也是培养学生自信心的重要途径。要不断的给学生以鼓励。俗话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这话有一定的道理,恰当的鼓励能给学生以不断的动力,使其感到我能行,好好干,我会更行,从而自信心不断增强。
9.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篇九
东于中心小学
武福爱
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在数学教学中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增强学生的参与、交流、合作意识;美国语言学家布龙菲尔德也说:数学不过是语言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现代心理学、教育学认为:语言的准确性体现着思维的缜密性,语言的连续性体现着思维的逻辑性,语言的多样性体现着思维的丰富性,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研究很有必要。于是我把“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研究”作为我行动研究的内容,试图探索出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操作策略,下面从几个方面谈一谈我的一些做法。一. 营造民主和谐氛围,让学生“敢”说
通过调查问卷,我发现小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较差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
1、来自于教师,教师一方面比较威严,主导作用凸显,对于学生的错误不能容忍,以至于学生因害怕说错而三缄其口;二来不能做到面向全体,课堂上急于让学生说出正确答案,只让少数几个“优等生”回答,使多数学生成为陪客,长此以往,多数人得不到锻炼,语言表达能力自然就差。
2、来自学生本身,一部分学生性格内向、害羞,不敢在大庭广众之下发言。
3、来自于其他学生,当一些学生说错了时,会受到相当一部分同学的嘲笑,使学生没有勇气说话。由此,我觉得要让学生自信地张口,就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设出一种欢快、愉悦的情景,启动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想说的欲望,让学生敢想敢说。
在我的课堂里,教师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不能是知识的化身和权威,而是一个共同参加学习活动的伙伴;学生感到自己是安全的、融洽的、自主能动的,他能和同学、教师甚至教材进行平等的对话。在这样的环境里,学生迫切地想与大家交流自己的学习体验,课堂成了学生放飞心灵的天空。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就能得到培养,同时树立起在课堂上大胆表达的自信。同时,在课堂的导入、新课展开、反馈讲评、巩固延伸、课堂小结等各个环节,要、尽量采用亲切的语气、协商的口吻,尽可能地使课堂氛围显得民主、和谐,让学生思想上变得轻松,愿意提出问题,敢于发表意见。二. 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想”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学生把自己“溶入”到数学课堂活动中,并且自觉主动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发表自己的见解,首先得引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表达的欲望。实践证明,学生对所学的内容越感兴趣,参与的意识就越强烈,思维也就越活跃。在教学中,我应注意采用多种形式,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肯想愿说。1.体会数学语言的美感,激发想说的兴趣。
数学语言表面上显得枯燥乏味,其实具有自己鲜明的特点,那就是准确、严密、简明,蕴藏着丰富的内涵,有一种内在的美感。充分理解、掌握它,就能领略其中的微妙之处,感受其中的美的意境,从而激起学习、探究的兴趣。比如在教学除法时,关于余数的表述:余数必须比除数小,而学生往往会说“余数不能比除数大”,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比,了解到两种说法的不同,深入体会到数学语言表达的严密性的美,而感受到数学语言表达的重要性,激发学生想说好的兴趣。
2.体验语言表达的愉悦,激励想说的兴趣。
学生只有在不断得到鼓励时,他们的语言表达才能完全与流畅的思绪一致,他们的智慧和创造力才能得到充分释放的机会,感受到成功的愉悦,也才有畅所欲言的欲望和兴趣。所以,在课堂中,要尽量给学生创设一种各显其才的机会,坚持面向全体,紧抓少数的原则,有意识地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向不同水平学生提出问题鼓励他们来回答:难度偏低的问题,让一些学困生回答,那怕是说头丢尾,也以鼓励为主,再请其他同学补充,让后进生拿别人之长补自己之短,并记忆更深,又不打击说的积极性;好学生回答一些思考性较强的问题,不太难的问题则安排中等学生回答,这样,调动每个学生说话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各类学生的思维水平和表达能力同时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和提高。三.教会语言表达策略,让学生“能”说
教学时,教师应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教给学生数学语言表达的策略,如数与代数教学主要训练学生条理清晰地叙述算理、算法、概念、法则以及公式的来源;统计与概念教学主要训练学生描述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并能用准确的数学语言表述可能性事件;实践与综合应用主要训练学生说出自己对某一问题的分析过程,对自己的推理和思考进行合理地解释;空间和图形重视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口述公式的推导过程。在教学中,我注意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教给学生有条理地用数学语言来表达和思考的策略,把知识的获取与发展数学语言有机结合起来,以语言促思维,让学生能说会说。
1.计算教学,算理表述要有条有理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之一,计算教学的重点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法则,学生对于一种算理听听似乎明白,真正理解与否,还要看他是否能清楚地表达出来。让学生口述算理和法则的过程,也就是学生对其深入理解掌握的过程。比如在教学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312÷4时,引导学生观察并交流:被除数的前一位数比除数4小,商不够1个百,就要把3个百和1个十合起来是31个十,除以4得7个十,7要写在十位上,再把十位上余下的3和个位的2合起来是12,除以4得3,所以商是73。学生通过这样有条有理、有根有据、前后连贯地叙述计算的算理和过程,逐渐达到运算技能的自动化阶段,不仅使他们获得运算的速度和较高的正确率,而且充分运用语言表达准确的表述自己的思维,优化了自己的思维程序,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
2.概念教学,语言表述要准确严谨
在概念教学中进行语言表达的训练是由直观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的桥梁,学生在对某个概念抽象概括时,将感性认识的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把非本质性剔除,抓住本质属性形成概念,并通过语言来进行表述。学生语言表达是否严密,直接反映了学生对概念本质的理解程度。
3.图形教学,推导过程要连续完整
公式、法则等的教学,要展开推导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要注意为学生创设主动探索的空间,提供大量所需的感性材料,又要引导学生借助语言对感性材料进行概括,使学生逐步掌握分析综合、归纳推理等一些基本思维方法。比如我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时,我首先引导学生怎样剪,怎样拼之后,再让学生动手操作,操作完后,让学生依次回答下面问题:(1)割补的长方形与原平行四边形面积大小怎样?(2)长方形的长、宽与平行四边形的底、高有什么关系?(3)长方形面积怎样计算?那么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呢?
通过连续完整的语言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学生对知识形成的过程理解得透彻,记得也牢。
4.应用题教学,思路表述要简明精炼
应用题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精练的教学语言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应用题的结构,便于分析数量关系,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在学习应用题时,有些学生会解题,却不能说出个所以然,即不能用语言精炼有序地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这就是要从语言训练入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我在教学两步计算应用题时,如:水果店运来4筐苹果,运来的桔子是苹果的3倍,水果店运来苹果和桔子一共有多少筐?就训练学生从条件出发可以这样想:根据“运来4筐苹果,运来的桔子是苹果的3倍”可以求出桔子有多少筐,再根据“4筐苹果和12筐桔子”可以求出“水果店运来苹果和桔子一共有多少筐?”;从问题出发可以这样想:要求“水果店运来苹果和桔子一共有多少筐?”要知道“苹果有多少筐和桔子有多少筐”,而“桔子有多少筐是未知的”,可以通过“水果店运来4筐苹果,运来的桔子是苹果的3倍”这两个条件求出。
经常像这样引导学生用简明的精炼的词语表述应用题的解题思路,按一定的逻辑、一定的规律来表述,可使他们日积月累地学会有条理地说,发展学生的数学语言。学生有条理分析应用题的过程,通过反复训练就会把这个分析过程用连贯而完整的话表达出来,以后教学应用题时,仍然坚持让学生口述分析过程,逐步就会流利地表达出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学生的分析能力也提高了,同时也训练了学生思维能力。
四.进行规范语言训练,让学生“善”说
数学语言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它要求用词精确、简练,具有逻辑性强的特征,其实对学生进行规范数学语言训练的过程,也正是对学生思维过程的训练,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规范数学语言的训练是很有必要的,也只有通过规范的语言表述的训练,学生才能做到善想善说。
我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除了要求学生会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外,还要求他们用语言来表达出自己的思维过程,这样的训练不但有利于及时纠正学生思维过程的缺陷,同时也有利于发现学生在整个表达过程中的语言是否规范,用词是否精练,而且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对概念、性质、法则及公式的学习。只有重视对学生规范数学语言的训练,经过较长时间的训练,才能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用数学的思想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切实做到学以致用,所以对学生数学语言精确、规范化的训练是必不可少的。
在规范学生数学语言的同时,作为教师本身更应注意语言的规范化,让学生
在模仿中形成规范的数学语言。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的模仿能产生表象,可成为日后思维的准备。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还未完善,但他们的模仿性强,这就需要课堂上的教师语言作为典范,成为规范学生语言的依据。所以教师语言要具有准确性、示范性,教师说话时必须语法规范,用词恰当,言简意明。对概念陈述时要准确规范,合乎逻辑,对解题思路的论述要有理有据,讲求顺序性。
10.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篇十
实 施 方 案
南郑县大河坎小学 王 丽 任晓燕 黄萍丽
一、总论:
问题意识是一种思维的问题性心理品质。它是指教师把学生引入问题情境所隐含的“问题”中,使学生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又驱使学生个体积极思维,不断生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的提问题的能力
问题是教师与学生传递思想,情感的纽带,是沟通师生认知活动的桥梁。问题能将教师的意图传递给学生,又能及时把学生的学习情况反馈给教师。学生能否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地、主动地、全身心地参与教学活动,问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发现问题,大胆提出有数学价值的问题,并主动地、积极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手段。教师为学生的提问创设的问题情境好,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开拓学生的学习思路、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及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都有很重要的积极作用。
我们将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当前学生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关于提问存在的错误观念及其产生的原因,结合相关研究,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和学生的学习观念,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并敢于提出问题的意识;我们将以课堂为载体,从教师的行为,学生的行为,师生共同行为三方面来研究教师为学生能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而创设问题情境的一般操作模式,总结学生在课堂中提出有数学价值问题的类型和途径;我们将从数学课堂提问的情境、提问的特点、提问的过程、学生提问的心理状态以及课堂教学目标的要求等方面,总结出学生提问的方法技巧和策略。
二、申报成员情况
我们三位研究课题成员都在一线教学。在各级党政组织和教育主管部门以及学校领导的正确指引下,在社会各界和广大家长的大力支持配合下,我们牢固树立“质量立校,教研兴校,一切为了孩子的发展”的教学理念,坚持以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主线,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重点,以课改实验为契机,认真贯彻义务教育法、依法治教,以培养学生的养成教育为突破口,以努力做一个人民满意的好教师为目标,并不断为此而努力。平时,我们不断学习新课程理念,常写反思总结,提升自己的教学研究水平,曾有数篇论文获奖和发表,也多次被评为教学教研先进工作者。同时不断在教学工作中求发展、求进步,不断优化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学质量,确保了每位孩子能快乐学习,健康发展。
三、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和成熟性分析
1、课题研究的成员: 课题负责人:王丽
课题组成员:王丽、任晓燕、黄萍丽
2、研究课题者的学术背景和研究经验
王丽:女,出生于1970年12月,1990年7月毕业于汉中师范学校,同年8月参加教学工作,陕西师范大学大专学历,现任二级教师,数学学科,兼任班主任工作。在工作中积极学习,勤于笔耕,多篇教学论文获奖,如《谈小学数学兴趣的培养》获省级一等奖、《数学教学中如何组织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获省级二等奖、《引导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进行自主探索》获市级二等奖、《在数学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获县级一等奖、《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获省级一等奖等等,连年被学校评为教学质量优秀教师。
任晓燕:女,出生于1967年11月,1990年1月参加工作,大专学历,二级教师,数学学科,兼任班主任工作。论文《低年级数学教学方法浅谈》获省级一等奖、《怎样提高数学课堂效率》获县级一等奖等,多次被评为校级优秀教师。
黄萍丽:女,出生于1971年1月,1990年7月毕业于汉中师范学校,大专学历,二级教师,数学学科,兼任班主任工作。论文《小学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获省级一等奖、《利用多媒体优化小学数学课堂》获县级二等奖、《让早读活起来》获县级一等奖、《趣与乐学》获省级一等奖,多次被评为优秀教师。
3、完成课题研究的保障条件 我们将坚持“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成长即成果”的理念为指导思想,结合自己所教学的班级实际情况积极开展课题研究活动。
1)加强学习新课程理念,更新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式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2)加强课堂教学研究,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基本功,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及时总结经验,使自己尽快成长。3)充分利用业余时间,组织研究成员学习观看名师、专家讲座,课堂实录、积极参加听课和评课活动。把提高自己的上课和评课的水平落到实处,使自己快速成长。
4)改进教学方式,树立质量意识,善于写教学随笔和教后反思,及时积累材料,总结得失,常写教学论文或心得体会。以保证本课题的顺利完成。
三、课题调查及竞争能力分析
1、调查和分析常态课堂教学中学生的问题意识现状。
通过调查和访问,了解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主动提问题的现状以及调查教师的教学方式是否存在问题,结合分析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和教师的教学情况,为研究课题做好准备。为了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初步掌握提问题的方法,具有问题意识可以从创设课堂民主氛围、问题情境等方面分析。同时从保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深入研究,以营造民主、和谐、平等的良好师生关系,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在数学课上,有问题敢问。
2、学生提问环境的研究。
学生敢不敢提问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因此,要想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为学生创造的提问环境尤为重要。教师首先要微笑面对学生,为学生营造宽松、和谐,民主、融洽的课堂氛围,才能消除课堂上学生的紧张感和焦虑感,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鼓足学生质疑问难的勇气,变学答为学问。同时,学生提出的问题无论质量如何,教师都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教师还要认真倾听,尊重学生的思维成果,这样使学生产生成功感和满足感,从而引发学生敢于大胆思考,大胆提问。
3、有效问题情境的研究。
现代心理学家表明: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而创造潜能往往就在排疑解难的过程中被激发出来的。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有思考和探究。有探究才会有创新,才会有发展。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认知冲突”,把学生列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这也就是认知冲突——探思——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就可以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产生疑问并大胆提出问题。因此,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各种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和时间,以保证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有时间思考问题和发现问题并能积极提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4、学生提问的方法技巧和提问策略的研究。
问题是开启思维的金钥匙,是教学活动中,师生双边活动的主题,也是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的教学的基本过程。学生提出的问题恰当与否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所学知识、技能的掌握、学生能力的提高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因此使学生逐步学会抓住生活中的数学信息,在实践活动中提出富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很重要。在教学中,老师除了要联系生活实际创设各种问题情境外,还要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技巧,引导学生积极提出有效的数学问题。“授人于鱼,只供一时之需,教人以渔,则终生受用。”要使学生善问、乐问,教师必须“教以渔。”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有所发现逐步学会抓住生活中的数学信息和知识要点,用不同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问题,提出富有思考价值的数学问题,并学会用自己的独特见解大胆解决问题。同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再次鼓励学生再次发现新的问题,并以问题为中心,大胆提出并探究新问题,从而实现“无疑——生疑——释疑——质疑——生疑”的良性循环,使学生善思、敢问、会问、善问、乐问,提出有效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及途径
1、本课题研究的方法
(1)行动研究法。根据实验班级的实际情况进行实验研究,探究出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方法和策略。(2)调查法。在实验前期、中期、和后期采用问卷、观察、个人访谈等形式进行调查搜集资料,为开展课题研究提供分析数据。
(3)经验总结法。通过对数学教材和课堂教学实际的研究,总结出教学内容中问题和问题情境的类型,写出研究过程中的得失。同时研究者要加强学习新课程理念和专家的经验总结论文,互相听课和评课,及时向教学能手和名师、专家学习和请教。以提高自己的研究、分析、总结能力。
(4)叙事研究法。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及时反思课题研究工作善于写反思总结,形成书面材料,对照比较,找出得失,为后面的研究做好铺垫,也可以对课例、教学案例、教学故事进行分析介绍,还可以写出课题研究的心得体会。
2、途径
我们将围绕以上方法,打算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研究:(1)围绕课题,广泛学习有关教学理论。课题确定后,我们立即组建并完善专题研究小组,广泛阅读各种教育教学杂志、教学课例、教学故事、听专家讲座并进行交流。我们三人各负其责,制定研究计划,开展相应的研究工作。(2)加强学习新教材教法和教学知识,认真分析学生在课堂中提问意识的现状,从根本上去认识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性和研究价值。从实际教学中去探究课题,研究出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方法和策略。我们计划用一个月的时间进行调查、搜集、和分析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提问所存在的问题,同时进行教学知识的学习,确保从根本上去认识和研究本课题。研讨学习并总结出现阶段我们教学中学生提问时存在哪些问题,以及引导学生提出有数学价值的问题的有效策略和有关理论知识。
(3)我们采用多种途径学习和研究。通过阅读新课程教法、教育书籍、教育刊物、网络学习、咨询专家、听名师优质课例集体交流评析等,搜集整理有关课题研究方面的知识、经验,以用于指导我们顺利进行实践研究。同时我们采用集体学习和自主学习相结合的形式,每周两次自主学习并进行总结,做到有学习内容有学习笔记,每周进行一次集体学习,由集体评议总结出有较强实效性的知识以供大家共同学习。
(4)依托课例进行实践研究,分析现状,找准根源,把握方向。为了分析当前课堂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提高数学课堂中学生提问的有效性,我们计划每月至少有4节教学听课评课活动,主要从教师给学生创设的问题情境是否好、学生提问的数量要少而精、提问的难易要适度、提问要切中要害、提出的问题要有价值等几个方面入手对教学中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进行研究。同时,我们还会经常深入同事的课堂听课取经,观察课堂中学生的提问技巧、学生们的提问能力,从中吸取有用的经验和教训,并经常和同事们一起探讨如何让学生的提问更深入、更有针对性的方法技巧和策略。
(5)学习策略,指导实践。教师要重视学生课堂提问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研究引导学生提问的类型、情境、语言表达、侯答、理答等策略和技巧,实现学生课堂提问的最大优化。我们在一系列的研究后,努力为学生创设提问情境,将所研究运用到教学中,依策略和方法的指导进行教学实践,在课堂上大胆实践,引导学生提问,检验我们的研究成果,并再做修改。
六、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
本课题的研究,拟定为一年时间,分四个阶段进行研究。第一阶段:初步探索准备阶段。(2013年9月)主要工作:
1、通过开展问卷调查,访问数学教师、学生座谈、课堂观察等途径,了解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组织研究成员学习新课程理论和数学新教材教学法,结合自身教学实际谈教改,交流教学中的困惑。
3、初步制定出能指导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研究方案。
4、积极开展高效教改方法研究课题的课堂活动。阶段成果:找准问题,制定课题方案。
第二阶段:深入实践研究阶段(2013年10月-2014年4月)主要工作:
1、积极地、深入地开展课改研究,研究成员加强互相听课和研究,并及时评课、总结、改进和调整。
2、聘请优秀教学能手上示范课,作经验交流,上网学习和听专家讲座等多种形式,以不断提高自己和研究成员的研究水平,改进在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时调整。
3、聘请优秀教师指导教学。研究者总结的失,写出经验材料。
4、定期请学校专家验收课题研究活动成果。阶段成果:课题小结,相关论文。
第三阶段:全面实施论证阶段:(2014年5月-2014年7月)
1、利用研究总结出来的有效方法组织教学。
2、研究成员交流总结改革中的成功经验,每周开展一次交流研讨会,推广经验,改进自己的不足。
3、加强学习和交流,积累经验,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
4、再次运用实践,交流调整,完善经验总结。阶段成果:实践论证报告,相关论文。
第四阶段:总结深化结题阶段(2014年8月—2014年9月)
1、在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及时总结教改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制定措施,深入研究,加强细节问题的研究。
2、整理学习资料和研究资料,聘请学校数学专家初步聘估验收。
3、再次总结归纳论证,总结完善研究成果,进行再认识、再实
践,撰写结论报告和相关论文。
4、为完成课题实验,完成总结和整理成果资料工作,做好课题研究的结题和成果论证工作,聘请专家评估验收实验成果。阶段成果:总结报告,相关论文。
课题研究成果主要有相关论文和研究报告。
六、投资预算及资金筹措:自筹资金进行研究。
七、经济社会效益及风险分析:
有效组织学生课堂提问,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开拓学生的学习思路,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都有积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1、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学生的注意力涣散时,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一个共同感兴趣的问题,往往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力。当学生学习受阻时,教师点拨学生提出自己的困惑并帮助探究,因势利导,使他们从新振奋起来,继续探究。设计适当的问题,给能提出有效问题的学生时间和成功的机会,这样就能增强学生提问的信心。生生、生师讨论并回答,是一种交流,是一个认知过程。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对提高学生的综合表达能力,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融恰师生感情,更好地推动学生主动学习,都有极大益处。
11.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篇十一
一、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地学
随着课改的深入发展,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已成为广大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因此,要顺利实现数学课堂的根本任务——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必须在尊重、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的基础上,唤醒、激发起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致力于培养学生的主体能力,从而使他们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到自身的发展与建构中来。
对小学生来说,创新精神的取得,通过说教、灌输待途径是绝不行的,而必须依附一定的载体、在一定的具体可感的情境中进行渗透。这里的载体是指创新素材,需要教师去捕捉,这里的情境要符合创新素材的特点,需要教师去创设。
二、合作探究,鼓励学生创造地学
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一个探索发现的过程,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②。新课程理念提倡: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方式,追求学生在互动的学习中不断获得成功。学生的学习只有通过自身的探索活动才可能是有效的,而有效地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一个被动吸收、反复练习和强化记忆的过程,而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通过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③。创造性教学表现为教师不在于把知识的结构告诉学生,而在于引导学生探究结论,在于帮助学生在走向结论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探索规律,习得方法,教师应引导学生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地学习策略。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为学生营造一种探索的氛围,留给学生足够的自主探索的时间,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师生互动 、生生互动,体验认识数学和数学思想,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愿望及与他人合作的意识。
三、一练多用,培养学生思动结合地学
创造性的思维还体现在善于标新立异的构思和独树一帜的方法。研究表明,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因此,我们必须充分挖掘一切有有利因素,设法引导学生突破常规,沿着不同思路思考,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办法。培养学生的这种创新精神,着眼点应放在引导探索各种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时段,使学生在浓厚的兴趣前提下,善于思考、善于发现,善于从不同的思维方向探索出新的数学问题。四、强调应用,注重学生在生活中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④”这一要求揭示了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关系,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数学又为实际生活服务,这两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因此,强调数学抽象(即生活问题的数学化)和数学应用(即数学问题的生活化)这两者的辩证结合,对于数学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2.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篇十二
一、鼓励质疑, 培养学生想问、敢问的精神
古人云“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学生在提问中往往会产生“我提的问题恰当吗?我的问题太肤浅, 同学会讥笑吗?老师会批评吗?”等心理。所以要让学生想问、敢问, 就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鼓励学生敢于提问和质疑, 允许学生“出错”, 学生出现错误, 要根据他错误的性质适当引导, 帮助学生分析和纠正。尊重每位学生, 尤其充分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 以促进并调节学生的探究活动, 有效地达到规定的教学目标。
如教学了有余数的除法后, 课本和教师都告诉学生检验有余数的除法的方法是:商×除数+余数=被除数。在课堂练习时有位同学提出他用:被除数÷商=除数……余数, 也能检验有余数的除法做得是否正确。教师知道他这种方法不适用所有的有余数的除法, 但还是表示出兴奋的样子说:“是吗?我们再来试几道题目。”又让同学们用那种方法检验这样几道题目:111÷28、79÷14、462÷35, 学生兴趣很浓, 做完这几道题, 学生满肚子的疑惑, 然后教师就刚才几道题引导学生分析, 为什么那种方法对有的题目行得通, 而对有的题目却行不通。这样既有利于了解学生学习中的困难, 对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补差、辅导、点拨, 又保护了学生质疑的积极性。
二、指导自学, 培养学生的恒问、乐问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因此在教学中, 教师要有意识地设置情境, 使学生形成认知冲突, 激发学生恒问、乐问的兴趣。 问题又是数学的心脏, 有了问题, 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 思维才有动力。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 给学生一个比较充分的思考空间。通过自学, 理解教材内容, 从中发现问题, 进而来解决问题。
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时, 教师先在钉字格板上出示一个平行四边形, 用数方格的方法让学生数一下它的面积, 然后把它重新框成一个等底等高的长方形, 那么这个长方形的面积与原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样的关系呢?组织学生看书, 自学并讨论。大部分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 通过数方格的方法得知这两个图形的面积是相等的, 这时有一位同学用怀疑的眼光望着老师, 举起了手, 问: “如果没有方格可数, 那怎么知道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呢?”教师没有马上给同学们答复, 而是说:“你真爱动脑筋, 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重点。”接着教师出示这样一个规则图形, 谁能计算它的面积呢?过了一会儿, 有一位同学想出了一个聪明的办法, 把多出来的部分剪下, 移到所缺的地方补上, 这样就成了一个长方形, 然后根据长方形的面积来计算这个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教师给予表扬。下面就请同学们用刚才的方法自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推导过程。同学们都拿出了学具, 动手操作了起来……教师对问题提得好的同学给予表扬, 并抓住这一时机及时组织讨论, 在讨论中给予点拨、讲解。问题解决后, 学生不但对此问题印象特别深刻, 而且提问的兴趣越来越浓。
三、利用媒体, 培养学生的善问、会问的方法
媒体教学, 可以化静为动, 化难为易, 化抽象为具体, 化形象为直观。充分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 给课堂教学增添了无穷的魅力。它那形象生动的画面, 言简意赅的解说, 悦耳动听的音乐, 使学生时刻保持旺盛的学习兴趣, 对培养学生善问、会问的方法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教师应充分利用电教手段, 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画面中发现问题, 从而解决问题。
四、创设竞争, 培养学生的好问、爱问的习惯
课堂上, 有时学生提出的问题抓不住要领, 有时冥思苦想提不出问题, 这就要教师在关键处扶一把。教师可由浅入深地从复习铺垫、新课引入、教学重难点、作业练习等几方面循循善诱, 通过情境创设等, 捕捉出问题来。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学会提问, 是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的有效途径, 而竞争无疑是触发激情的方法之一。
例如:在梯形面积计算的巩固练习时, 教师出示这样一道题目:在一个任意梯形中, 剪下一个面积最大的三角形。 同学们经过一番思考讨论后, 剪出了不同形状的三角形。这时, 有一位学生大胆地提出:“在梯形上底中任找一点与下底的两个顶点连接起来, 这样构成的三角形是否都符合题意呢?”教师表扬了这位富有创新精神的学生, 下面就组织学生展开讨论, 讨论后得知:这样剪下的三角形面积是最大的, 因为在这些三角形中, 底和高的长度都是最长的。这种训练, 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分析、比较、综合和概括等思维能力, 而且可以诱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 疑则诱发探索, 从而发现真理。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 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因此,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积极采用科学手段培养学生提问的能力, 在不断的思索中, 学会提问, 学会学习。
参考文献
[1]廖华英.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让学生自主创新学习.中国基础教育研究, 2006.4第4期
[2]杨淑萍.培养问题意识, 提高创新能力.教育理论与实践, 1999 (7)
[3]郑强.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法.开明出版社.2003 (11)
[4]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4)
13.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篇十三
目前小学生公民人格自信教育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从总体上看还有待进一步加强。目前的研究成果首先表现在教育内容上有了一定的探索,有学者提出公民人格教育应当包括公民意识的培养、公民能力的训练以及公民美德的养成,并对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展开的分析,为小学生公民人格教育提供了基本的目标框架(公民教育内容探析。冯宇红。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易卜生曾说:“如果你怀疑自己,那么你的立足点确实不稳固了。”自信,是走向成功的伴侣,是战胜困难的利剑,是达向理想彼岸的舟楫。有了它,就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有了它,就走上幸福精彩的人生了。(健康心理学第5卷第4期)其次表现在对教育现状及成因有了宝贵的探索,指出了目前小学生公民人格相对欠缺的现状并分析了主要的原因,包括缺乏系统的教育课程、缺少丰富的校园公共生活、教育路径的单一等等(小学生公民意识缺失的原因分析。林春波。现代教育科学。。4)最后,研究成果最多地表现在教学方法的探索上,有学者提出教师的行为对学生公民人格自信教育的培养具有重要影响,提出要归还课堂上学生应享有的公民权利,重新构建健全的公民权利意识教育体系,努力营造利于形成健全公民权利意识的大环境的思路(教师课堂行为对学生公民权利意识形成的影响。张英英。哈尔滨学院学报。2008。8);有学者提出了责任意识培养对小学生公民人格教育的重要意义(以责任教育整合学校德育,奠定小学生公民人格基础严玮懿。创新。。6);有学者强调了要把校内外的公民人格教育资源整合起来的观点(发掘校外课程资源,培养学生公民意识。龚燕泉。教育探索。。12。)有学者提出了对学生进行公民规则意识培养的具体思考(杨柳。如何对学生进行公民规则意识的培养。教学与管理。。9);有学者论证了自信教育在公民人格教育中的重要意义(公民素质教育中的自信教育。学杨舂芳王重玖。基础教育研究论坛。2009。4。);有学者提出了责任感教育在小学生人格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学生公民素养之社会责任感教育。陈慧。教师,2009。13);有学者强调了具体学科在小学生人格教育中的意义(体育与学生公民道德建设。黄靖。探索。。1);也有学者对西方国家小学生的人格教育进行了比较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综上所述:目前关于小学生公民人格自信教育的研究还有一定的局限,突出的表现在缺乏实证的研究,对当前小学生公民人格的自信状况没有精确的评估,同时在如何加强小学生公民人格自信教育方面的对策思考也欠缺系统性与可操作性。
七、课题研究任务分工
组 长: 陈英婷 (组织本课题顺利、有效研究,安排研究计划、目标、措施,组织小组交流与研究整改,记录研究成果。)
课题联系人:陈华(搜集、打印、整理相关资料,撰写个案、总结经验等。)
组员:寇琼毅、顾仅、文佳、王蕾(撰写个案。搜集、整理资料)
八、研究过程及实施步骤:
阶段成果内容及形式
第一阶段:实验准备阶段
3月――205月
(1)申报课题。准备实验报告,申报立项,拟定实验计划及实验实施方案;确定学生
(2)加强理论学习。积极学习《心理健康的标准》、《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少年期学生心理发展》、《社会心理学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心理学原理与应用》、《学生健康指南》、《心理健康教育与教师心理素质》等以提高理论认识,进一步指导研究。还通过网络,深化对合作学习的认识和研究。
(3)制定课题研究方案与计划。
(4)初步实施。在实验班中进行自信心的研究实施”。
(5)撰写课题研究第一阶段工作总结,在总结中查缺补漏,为第二阶段的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二阶段:全面实施阶段
(2010年6月――4月)
(1)进一步学习有关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理论。
(2)在实验班开展了各种类型的活动。
(3)完成课题开题报告
(4)学生现有自信心情况与内部因素及其成因的的调查研究。(2010年6月――7月
(5)研究在教育、教学等领域进行小学生自信品质培养的策略及其作用机制。(2010年9月――2010年12月)
(6) 探索小学生自信品质建构中的主体自我调控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组织一次中期专家论证)
(7)研究小学生自信心品质的外显特征。(以上“2-4”阶段研究时间为2010年12――204月)
第三阶段:提高完善阶段
(年4月――2011年8月)
1、总结试验的得失。通过对实施过程中及时记录的有关情况的分析,继续深入调查研究,不断修改初始成果的得失。
2、收集课题研究成果,撰写试验论文及研究报告,
3、举行结题论证工作。
4、总结归纳出农村小学自信心教育的途径和方法结论。
5、举办自信心方面的论文、活动、案例、教育随想、信息等评选及展示。
(1)构建小学生人格教育中自信品质培养的活动体系。(2011、4~2011、8月)
(2) 研究效果的测量与评价,完成研究总结报告。并进行课题成果论证。(2011、7~2011、9)
九、预期阶段成果:
14.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篇十四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现代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新时期素质教育的要求。而学校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渠道,笔者就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谈几点体会。
一、直观操作、激发创新兴趣
数学家华罗庚指出,数缺形时少直观,形缺数时难入微。这就要求在研究数学问题时,引导学生从数的方面用分析的方法进行抽象思维,从形的方面通过动手操作进行直观思维,从而把数形知识结合起来。例如讲“圆锥的体积”这一课时,通常由老师在堂上演示,学生通过观察得出结论:在等底等高的前提下,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1/3。我在讲这节课时,要求学生动手操作,促使学生主动探究。有的学生先把两块大小不等的橡皮泥捏成不同的形状,其中一个是圆锥体,另一个是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然后把圆锥体转化成长方体或圆柱体,通过长方体或圆柱体的体积求出圆锥体的体积,再与和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的体积进行比较,得出结论:在等底等高的前提下,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确良1/3。有的学生则把圆锥体放在圆柱体、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容器进而,容器里的水没过圆锥体,通过测量上升部分水的体积,得出圆锥体的体积,然后再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的体积进行比较,得出结论。还有的是用传统的方法(如“倒沙子”)得出结论。学生的思维非常开阔,在动手操作、计划、比较中培养了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并且提高了学习兴趣。有了兴趣,同学们就会去创新,而在创新的过程中又产生了无穷无尽的兴趣。兴趣越浓,创造力就越能得到发挥。
二、游戏激起,迸发创新火花
小学生的注意力是不稳定的,有意注意的时间短,持久性差,注意的范围也有局限性。游戏是儿童最乐于接受且最愿意参与的一种活动。游戏教学能有效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人人参与、人人表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课堂教学更加有趣,更加轻松愉快。在数学教学中可结合教学内容适当开展“夺红旗”“找朋友”“小小邮递员”“摘苹果”“对口令”“小动物找家”等学生喜欢的游戏。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时,教师给学生讲故事《猴王分饼》:猴山上的小猴子最喜欢吃猴王做的饼子。有一天,猴王做了三块同样大小的饼分给小猴们吃。它先把第一块饼平均切成四块,分给第一只小猴一块。第二只小猴见到说:“太少了,我要两块。”猴王就把第二块饼平均切成八块,分给第二只小猴两块。第三只小猴更贪婪,它抢着说:“我要三块,我要三块。”于是猴王又把第三块饼平均切成十二块,分给第三只小猴三块。故事讲到这里,教师提问说:“同学们,你们知道哪只小猴分得最多吗?”“猴王这样分,公平合理吗?”这样教学把学生引进积极思维的境地,学生情绪受到感染,激起了探求新知识的欲望,便寻找与众不同的解题途径,提出合理、新颖、独特的解法,不断进发出创新的火花。
三、探索新知,培养创新的意识
探索新知识这一环节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关键所在,也是整节课的核心。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形成、思维的发展、智力的开发,基本上都是在这一环节完成的。因此,教师要根据知识的特点和儿童的认知规律,努力为学生提供创造的条件和机会,让学生有目地地去观察,动 手操作并相互交流。
——鼓励质疑。“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问题是推动创新的原动力,鼓励学生质疑是培养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奇思妙想,即使学生提出不恰当或荒唐的问题,也应给予积极评价,以保护学生的自尊和自信,因为灵感和创造常常孕育在异想天开之中。如在教学“十几减9或8”,在课将要结束时,我问:“同学们还有其他想法吗?”一位学生发言:“老师,12-8,2减8不够减,我是倒着减的,先用8减2得6,再用10减6得4,因此12-8=4。这样做可以吗?”问题一提出,同学们立即议论纷纷。我及时表扬了这位不迷信教材和教材,善于发现问题并敢地提出问题的同学,然后引导同学们探索正确与否,并达成共识:这种做法是合理的。这样,通过引导学生生疑、质疑、释疑,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发散探索。发散探索是对已知信息进行多方面、多角度的思考,不局限于既定的理解或固定模式,从而提出新问题,探索新知识,或发现多种解法的思维方式。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打破常规,别出心裁,勇于标新立异,寻求与众不同途径; 教师要循循善诱,启发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侧面、多方位进行大胆尝试,提出新颖、独到的见解。这样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引导联想。联想是创新的翅膀。要有所创新,就必须提出和解决众人“没想到”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又不是凭空产生的,它包含在很多平常的现象中,只有那些善于联想的人才能想到。
四、巧设练习,强化创新意识 练习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它不但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而且是联结知识与创新的桥梁。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练习内容,努力将学生的创造潜能释放出来,卓有成效地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设计这种练习时,教师一定要精心设计一题多样、一题多变的习题和形式新、人口宽、解法活的开放题,以强化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放手让学生自己来设计练习。这样,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发挥主体作用,从而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强化。
15.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篇十五
一、让每个孩子感受到老师的关心并融入集体中
在体育教学活动中, 学生都是在班集体中进行身体练习的, 那么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的心理距离感觉很近, 相互间感到既亲切又依赖, 这样会引起彼此间的情绪达到共鸣。由于班集体的影响力, 会促使每个孩子以教师和班中的榜样为模范, 进行不断练习。所以教师的一言一行, 甚至一个眼神、一种表情, 都会让学生感觉到自己做得对不对、好不好。特别是教师在活动中经常运用视线接触, 与每个孩子进行心理交流, 这样能及时观察孩子的情绪状态发生变化, 做到及时鼓励并帮助树立正确的动作概念。在教学中, 对动作的完成给予及时的鼓励, 不仅能有效调动学生练习的积极性, 而且还能提高学生上体育课的兴趣。通过教师及时的鼓励, 也能使那些自认为不行的学生的心理发生改变, 逐步从各个方面提高自信心。例如, 二年级学生在学习前滚翻时, 由于学生年龄小, 又是初学, 所以不可能快速地掌握动作, 特别是一些女生, 往往出现滚不正、起不来的现象, 而看到其他同学都能滚过去, 还有的能站起来时, 就会认为自己不行, 丧失信心, 不肯练习, 造成学不会。这时, 教师就应及时抓住学生的心理从正面鼓励他们, 肯定他们做得好的一面, 并在保护帮助下让她们完成前滚翻动作, 在教师手把手的情况下, 她们能感受到动作的步骤方法, 让她们体验到滚过去, 并能站起来的成功, 接着体会老师竖起大拇指后的喜悦, 自信心不足的状态逐步提高。让每个孩子感受到老师在关心他, 使每个孩子都把自己融为集体中。这样的集体才能成为培养孩子自信心的摇篮。
二、打破传统, 提高要求让孩子在挑战中获得自信
社会在发展, 人在发展, 孩子同样也在发展中, 我们要不断打破常规, 并在此基础上改变和提高要求, 让孩子在面临新挑战时, 能在挑战中树立自信心。例如, 在大班的从高处往低处跳的教学过程中, 如果以前的标准是60厘米, 那么根据现在孩子的弹跳素质, 我认为大部分孩子会达不到这样的高度, 所以必须降低高度来帮助他们树立自信。教学实践中发现, 当30厘米高度时, 孩子们都欣喜若狂, 争先恐后地去尝试, 当尝试成功后, 他们是信心十足。40厘米高度出现时, 就发现有几个小孩不敢跳了, 那么老师就必须和他们手拉手一起跳, 这样孩子们会克服胆怯的心理, 无意中树立自信。50厘米时, 就让跳过的孩子, 拉着不敢跳的孩子跳, 而且他们是几乎没有差距的情况下。60厘米时, 十个孩子一起在老师的带领下, 统一口令共同完成。到最后有很多孩子能从90厘米的高度跳下, 能力较弱的孩子也能从60厘米的高度跳下。每一个新的高度对孩子来说就是一次新的挑战, 当他们每战胜一次高度, 就获得一次成功的体验, 从成功中孩子们能看到自己的能力, 从而对自己有信心。
三、区别对待, 不同要求, 让每个孩子都有获得成功的机会
要区别对待孩子, 不能搞“一刀切”, 否则会伤孩子的自尊, 就谈不上自信。如, 以90厘米要求所有的孩子都达到, 这样对素质较差的孩子, 他们虽努力, 也不一定能取得成功, 这些孩子会对自己失去信心, 那么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教师安排多种不等的高度, 让孩子们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选择, 在此基础上增加高度让每个孩子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进步, 这样每个孩子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对身体素质较弱的孩子来说, 在低的高度上获得成功, 他们也有向新高度冲击的信心, 这样利于他们逐步建立自信。同样, 在其他体育活动中, 教师要对不同的孩子提不同的要求, 安排不同的内容, 让每个孩子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这对孩子树立自信心有很大帮助。
四、创造空间、条件, 让孩子主动探索
体育活动也能开发智力, 孩子自己在玩的过程中, 在一个自由的空间里, 他们自己思考、自己解决问题, 充分发挥独立性和创造性。对自信心缺乏或不足的学生, 在完成基本动作的前提下, 有意识地创造条件, 让他们在集体面前表现自己, 这不仅能满足小学生好表现的欲望, 而且能在表现中帮助其逐渐克服和矫正因缺乏信心而带来的自卑和胆怯心理, 这样利于增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感情。例如, 在五年级教“侧向助跑直腿摆动跳高”中, 教师抓住时机, 有意识地让某些学生在大家面前做动作, 即使做错了也不批评, 而是帮助他们把错误动作纠正过来, 表扬他们勇敢的精神。这样能帮助他们逐渐形成战胜自我的良好心理。课中任何一样器材展示在孩子面前, 告诉他们注意安全的前提下, 让孩子自己去玩。这样, 孩子们在玩的过程中养成主动探索的习惯, 在探索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自信心也随之增加。
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 单靠一个教师的努力是不够的, 它需要各科教师共同努力, 才能取得成效。同时在培养过程中, 要沟通信息, 不断改变方法, 形成教育合力, 才利于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摘要:通过体育活动培养孩子的自信心是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 对此进行了深入探讨。
16.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篇十六
一、教学中注意探索教法—激趣
根据小学生爱新奇,好胜的心理特征,结合数学内容,不失时机地诱发学生学习效果。
例如:教“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几”的应用题时,如果把新概念细细讲解,学生会感枯燥乏味。因此,巧妙设计准备题搭桥铺路,让学生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促使知识正迁移,把前面练习的“求多几”的问题,改为“求少几”问题作为尝试题,通过启发学生比较,引导他们学习课本上的例题。然后激发他们试着解答,就能激发学生的情趣。虽然他们不一定都能正确地理解,会出现几种不同的解法,有着种种的疑惑。此时教师做适当的引导,点拨启发他们引导学生归纳解题的思路方法。这样做就会使学生亲自经历探索知识过程。充分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使他们体验到获取知识的快乐感、成功感、增强他们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二、教学中注意精心设问—激趣
要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常常处于最佳心理状态,教师的设问是十分重要的,课堂上提问要避免随意性,提出的问题要有启发性,要适时。要触及学生的情绪领域,唤起学生的心灵共呜,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把学生的思维调动起来,让学生用情感的驱动而生趣,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例如,在教学“圆锥体积公式”时,我不是采用在空圆锥里装沙实验的方法,而是提问:“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积都可以用一个什么公式来求它们的体积?求圆锥的体积能不能用底面积×高?如果用圆锥的底面积×高求得的是什么?”这样就自然沟通了圆锥体与圆柱体的联系,然后借助教具进一步启发学生:“如果知道了圆柱的体积,要求等底等高的圆锥的体积,怎样计算?”学生运用所学的分数知识很自然地得出了只要知道圆锥的体积是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几分之几,就可以求。
三、教学中注意创设情境—引趣
好奇是儿童的天性,悬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能力水平,巧妙地设置适当的悬念,创设思维情景,使学生产生新奇感和求知欲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后,提出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如果不等底等高是否存在“2倍”与“一半”的关系呢?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同学们经过充分讨论后得出:若等底不等高或等高不等底的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不可能存在“2倍”与“一半”的关系。但如果它们的面積和底一定时,那么三角形的高是平行四边形的高的几倍或他们的面积和高一定时,那么三角形的底是平行四边形底的几倍。这样引导和讨论,加深学生对三角形面积的掌握。
四、教学中注意动手实践—启趣
操作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也是教学的有效手段之一。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知识的本身就是活动。”动作和思维密不可分,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好奇好动,乐于模仿,我便注意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些特点,让他们亲自动手、实际操作。
例如,在教学“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的应用题”时,采用了让学生动手操作的方法,先让学生摆红花和黄花同样多的部分,再摆红花比黄花多的部分,从而让学生看到红花的朵数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红花和黄花同样多的部分,另一部分是红花比黄花多的部分,求红花有几朵就是把两部分合并起来,所以用加法算。这样通过操作,激起和诱发思维展开,从而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既感兴趣,又真正懂得了这类应用题为什么用加法算的道理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推荐阅读:
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12-02
在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09-27
生活中的数学,体验式教学在小学课堂的实践07-11
游戏化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09-11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09-04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研究07-23
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学习习惯08-28
高中数学教学论文 怎样培养学生在数学教学中的创新能力09-29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的策略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