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 教案(精选4篇)
1.生理学 教案 篇一
皮肤生理学
一、皮肤的特点
正常健康的皮肤:微酸、微湿、柔软、细腻、结实而富有弹性,并有抵抗疾病的能力。具有三大特点:1.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和外界接触最广泛。
2.皮肤是活的细胞组织。3.皮肤具有自愈的功能。
二、皮肤的总体构造
1、皮肤重量及厚度:
皮肤的总重量约占体重5%---15%,是人体中除了骨骼、血液外,重量最重的组织。皮肤总面积约1.5---2平方米,厚度约0.5---4毫米(不包括皮下脂肪层),手掌、脚掌皮肤最后,眼睑、外阴、乳房等处皮肤最薄。
2、皮肤表面形态:
皮肤表面呈鳞片状,在皮肤表面有无数细小的皮沟,深浅不一,将皮肤表面划分成许多三角形、菱形或多角形的皮沟。
3、肤色:
皮肤内黑色素颗粒的多少是决定性因素,跟遗传、环境、气候等有密切关系。
4、皮肤组成成分:
皮肤主要由水、蛋白质、脂肪酸和无机盐组成,水分约占50%--72%,越往皮肤深层,水分含量越高。蛋白质占25%,提供皮肤充足的氨基酸、纤维蛋白及弹力素。脂肪酸和无机盐约占3%--5%。
5、皮肤的PH值:
皮脂腺分泌的油脂和汗腺分泌的水分经乳化后在皮肤表面形成一层弱酸性保护膜(皮脂膜),可以保护、滋润、柔软肌肤、并可抵御细菌。
正常皮肤的PH值为4.5—6.5之间,属于弱酸性。
二、皮肤的基本构造:
皮肤分为表皮、真皮、皮下组织三大层
表皮中没有血管,但有丰富的神经末梢,能感知外界刺激产生触觉、痛觉、及压力冷和热等感觉,共分五层。
1、基底层:
基底层细胞------附着在基底膜上,是表皮中唯一可以分裂复制的细胞,不断向上生长,构成各层细胞。
黑色素母细胞-----含络氨酸酶,能够制造分泌黑色素。
(1)可阻止紫外线穿透皮肤,使深部组织免受伤害。(2)使朗格罕氏细胞不受紫外线损伤,保持免疫监视的活性
角化-----基底细胞不断向上推送,最后到达角质层,成为新生角化细胞,这个过程为角化,大约需要14天时间。
2、有棘层
由4—8层带棘的多角形细胞组成,是表皮中最后的一层。各细胞间有空隙,储存淋巴液,以共给细胞营养。
3、颗粒层:
由2—4层梭形或菱形细胞组成,细胞内的晶状颗粒(晶样角素)可折射阳光中的紫外线,但易受到盐碱和阳光暴晒的损害而失去功能。
4、透明层:
由2—3层扁平无核细胞构成,排列最疏松,此层仅见于角质发达部位,如手掌和脚底。
5、角质层:
表皮最外层,由数层极扁平无核的角化细胞构成。细胞排列紧密,能防止一定的机械和化学损伤,具有良好的保湿能力,防止表面干燥,保持皮肤滋润。最浅层的角质细胞连接松散,可成片脱落,形成皮屑。角质层含水度:20%--35%水嫩、晶莹剔透(婴儿)
10%--20%舒适 10%以下干燥 5%以下皲裂易过敏
真皮:位于表皮之下,与表皮呈波浪状牢固相连。其厚度约为表皮的10倍,由大量纤维结缔组织、细胞和基质构成,含丰富的血管、淋巴管、神经、腺体、立毛肌等。
1、纤维
(1)胶原纤维:由胶原蛋白构成,使皮肤具柔韧性,抵抗外界牵拉。(2)弹力纤维:有较好的弹性,使牵拉后的胶原纤维恢复原状。(3)网状纤维:是较幼稚的胶原纤维,与伤口愈合有关。
2、细胞
纤维母细胞:产生基质及纤维
3、基质
为纤维母细胞产生的一种无定型的胶样物质,其成分主要为粘多糖,还有一些蛋白质、盐分和大量的水分。真皮层含水量占全部皮肤组织的60%,若低于60%时皮肤会呈现干燥、起皱纹缺水的状态。
玻尿酸(NMF):是一种存在于真皮中的粘多糖,又称糖荃酸或是透明质酸,分子结构中含有羟基,这些羟基能像手一样抓住水分子,一分子的玻尿酸大约可以结合五百倍的水分子,具有相当好的吸水性,保湿功能非常强。用于保养品当中,不仅能够保持肌肤水分还能将外界环境的水分捉住,让肌肤保持湿润状态。年轻的时候含量充足,随着年龄增加,NMF越来越少,皮肤的保湿功能越来越差,需要外来补充。
皮下组织:位于真皮之下,由大量脂肪组织及疏松结缔组织组成,并含有动脉、静脉、汗腺、神经及深部毛囊。其厚薄因性别、年龄、部位和个人而异。
功能:避震、保护内脏器官、保温、提供储存热能、构成人体柔滑曲线。
三、皮肤的八大功能
保护
调节体温
感觉
呼吸
吸收
分泌排泄
免疫
新陈代谢
四、皮肤的分类
中性皮肤:
1、原理:油分水分比例均衡
2、特征
(1)皮沟稍深,皮丘细小且排列整齐(2)角质层含水量10%---20%之间
(3)毛孔细小,纹理细腻,皮肤光滑滋润有弹性。(4)化妆后不易掉妆
(5)皮肤易随季节和健康状态的变化而局部性地变油或变干(6)对外界刺激不敏感(7)PH值为5—5.6
3、护理要点(1)清洁(2)保湿、滋润
(3)特殊护理:蒸喷、按摩、面膜护理(4)注意饮食和睡眠 干性皮肤:
1、2、原理:油分水分均少 特征(1)皮沟极浅,大部分单侧皮沟消失不见,皮丘隆起不明显。(2)角质层含水量在10%以下
(3)毛孔极小,几乎看不见,纹理特细腻,皮肤干燥无光泽。(4)附着力强,化妆后不易掉妆。
(5)洗脸后若不保养,就会一直有紧绷的感觉,将会形成干燥细皱纹。
(6)对外界刺激较敏感缺乏抵抗力,春夏季日晒后皮肤易发红起皮屑,秋冬季遇冷又容易干裂脱皮。(7)PH值为4.5----5
3、护理要点
(1)清洁:选用温和的产品,勿过多去除油脂,最好用冷水洗脸,之后立即保养(2)保湿滋润同时进行,保养要充分,特别注意水分的补充。(3)增加空气的湿度,卧室内放加湿器、湿毛巾。
(4)特殊护理:加强皮肤的按摩,多做点穴、指压、热喷时间要短,多做营养性面膜护理。
(5)饮食睡眠:注意饮食营养的均衡,多吃美容性食品,注意睡眠的充足。油性皮肤:
1、2、原理:油分和水分的分泌均多。特征
(1)皮沟较深,皮丘的形状较大而且排列不整齐。(2)角质层含水量在10%---20%(3)毛孔粗大明显,皮肤纹理粗糙,表面肥厚,油光满面,易生粉刺及面疱,但不易起皱。
(4)附着力差,化妆后易掉妆。(5)对外界刺激不敏感(6)PH值为5.6----6.6
3、护理要点
(1)清洁:油性皮肤保养首重清洁,选用清洁力度强的产品,但注意不要用碱性强的清洁用品,以防清洁过度。
(2)保湿滋润:以保湿为主,仍需补充水份,以防止皮肤转换成干燥性油性皮肤。(3)特殊护理:以蒸脸、敷面为主,选用深层清洁面膜,彻底清洁毛孔污垢,促进表皮角化,是皮脂分泌正常,每周1—2次。
(4)饮食睡眠:饮食以清淡为主,少吃油炸、酸辣等刺激性饮食及甜食,忌烟酒,多吃蔬菜水果。注意不要熬夜,保证睡眠。
混合性皮肤:
1、原理:T区油、两颊干燥
2、特征
(1)T型区域(额头、鼻子、人中、下巴)呈现油性皮肤特征,两颊部位呈现中性或干性特征
(2)角质层含水量在10%以下
3、护理要点
(1)清洁以T字带为主(2)保湿滋润以两颊为主
2.植物生理学教案(原初反应) 篇二
掌握光合色素分子对光能的吸收、传递与转换成电能的过程(原初反应); 重点难点 重点
1.光能的吸收和色素分子激发态的形成 2.激发能的传递和作用中心对激发能的捕获 3.光化学反应 难点
1.光合单位
2.激发能传递的两种方式 3.光化学反应的实质 解决途径: 1.清晰解释概念
2.举例分析生理原理解释现象 3.加强练习与讨论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课堂以讲授为主,适当提问、讨论和多媒体动画展示 教学手段
多媒体与板书结合。利用多媒体图片和动画,帮助学生理解色素在光 合作用过程中的作用和工作机理 知识要点 基本概念
原初反应 反应中心色素聚光色素光合单位 光化学反应
天线色素分子 激子传递共振传递 激发能 原初电子供体 原初电子受体次级电子供体光系统Ⅰ光系统Ⅱ 基本线索
原初反应的概念 ↓
光合色素按功能的分类 ↓
聚光色素和反应中心色素在光能传递时的协同作用 ↓
光合单位的概念 ↓
激发能传递的两种方式 ↓
光化学反应的实质 ↓
驱动光化学反应的两个系统 计划课时 2课时 授课内容
一、原初反应概念
原初反应(primary reaction)指光能的吸收、传递和转换的过程,是光合色素吸收光能后所引起的光物理和光化学过程。它是光合作用的第一步,其速度非常快,可在皮秒(ps,10-12s)与纳秒(ns,10-9s)内完成,且与温度无关,可在-196℃(77K,液氮温度)或-271℃(2K,液氦温度)下进行。
能量转变 光能──——─→电能─────→活跃化学能────→稳定化学能 贮存能量 量子
电子 质子,ATP,NADPH
碳水化合物等 转变过程 原初反应
电子传递与光合磷酸化
碳同化 时间跨度(秒)10-15~10-9 10-10~10-4 10~100 反应部位 基粒类囊体膜 基粒类囊体膜 叶绿体基质
光、温条件 需光,与温度无关 不都需光,受光促进,与温度无关 不需光,但受光、温促进
光、暗反应光反应光反应碳同化
表1 光合作用中各种能量转变情况
二、光能的吸收与传递
1.叶绿素按功能分类及协同作用:
a.反应中心色素:少数特殊状态的叶绿素a分子,既能捕捉光能又能转换光能; b.聚光色素(天线色素):包括绝大部分叶绿素a和全部叶绿素b、胡萝卜素和叶黄素等,吸收光能并传递给反应中心色素。
c.协同作用:若干个聚光色素分子所吸收的光能聚集于1个反应中心色素分子而引起光化学反应。
2.光合单位概念
光合单位定义:结合于类囊体上能完成光化学反应的最小功能单位。3.激发能的两种传递方式:
a.激子传递:激子传递是指高能电子激发的量子,能转移能量,不能转移电荷 b.共振传递: 共振传递是依赖高能电子振动在分子间传递能量 c.传递方向:沿着波长较长即能量水平较低的方向传递
图1 光合作用过程中能量运转
三、光化学反应
1.光合作用反应中心
a.意义:进行原初反应的最基本功能单位
b.组成:包括一个最初电子供体(反应中心色素分子)、最初电子受体、次级电子供体等电子传递体和维持这些电子传递体的微环境所必需的蛋白质 2.光化学反应实质
a.实质:光化学反应实质上是由光引起的反应中心色素分子与原初电子受体和次级供体之间的氧化还原反应。
b.过程:天线色素分子将光能吸收和传递到反应中心后,使反应中心色素分子(P)激发而成为激发态(P*),释放电子给原初电子受体(A),同时留下了“空穴”,成为陷井(trap)。P+可从次级电子供体D夺取电子还原为P,次级电子供体被氧化为D+,完成光能转换为电能的过程。
基态反应中心激发态反应中心电荷分离反应中心
D•P•A
D•P*•A
D•P﹢•A¯
D﹢•P•A¯ 图2 光化学反应过程图解 3.电子受供体: a.初电子受体:a¯
b.最终电子受体:NADP﹢ c.最终电子供体:水 4.驱动系统:
3.生理学 教案 篇三
教学时数:6学时左右。
教学目的与要求:使学生了解植物从种子萌发到花芽分化(进入生殖生长)之前营养生长阶段的生理及形态变化过程;掌握植物生长的规律及植物运动的类型与机理;使学生了解光形态建成的概念,光形态建成与光合作用的关系与区别,光敏色素的发现与分布;掌握光敏色素的化学性质和光化学转换,光敏色素在光形态建成过程中的反应,光敏色素的生理作用及作用机理,蓝光和紫外光反应;达到理论联系实际,应用本章的理论去指导生产实践,例如适时播种、正确采取相应的农业管理措施等,解决农、林、果、蔬及花卉生产中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光敏色素的发现与分布;光敏色素的化学性质和光化学转换;光敏色素在光形态建成过程中的反应;光敏色素的生理作用及作用机理;蓝光和紫外光反应。
教学难点:光敏色素在光形态建成过程中的反应;光敏色素的生理作用及作用机理。本章主要阅读文献资料:
1.吴国芳等编:《植物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王镜岩主编:《生物化学》(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3.王宝山主编:《植物生理学》,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4.宋叔文、汤章城主编:《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二版)。本章讲授内容:
第一节 种子的萌发
种子萌发的概念
A.从植物生理学的角度:成熟的植物种子在适宜的条件下,胚根伸出种皮即为种子萌发。B.从生产实践的角度:成熟的植物种子在适宜的条件下,形成一株独立生活幼苗的过程。
一、种子的休眠 1.种子休眠的概念与意义
休眠(dormancy)是植物的整体或某一部分生长暂时停顿的现象,是植物抵制和适应不良自然环境的一种保护性的生物学特性。
包括被迫休眠与生理休眠。2.种子休眠的原因
1)种皮(果皮)的限制作用
2)种子未完成后熟作用 形态后熟型--胚未完全发育
生理后熟型--种子内部的有机物质和植物激素尚未完成转化。3)抑制物质的存在3.种子休眠的解除方法
机械破损、层积处理、温度处理、化学处理、清水冲洗、物理因素
二、种子的寿命 种子从发育成熟到丧失生活力所经历的时间为种子的寿命(seed longevity)。包括短命种子、中命种子、长命种子。
种子的寿命不仅与其遗传特性有关,而且受贮藏条件(温度、水分、氧气、仓虫和微生物)的影响。自然条件下:
柳树种子12h内有发芽能力,杨树种子30~40天,多数栽培作物的种子1~数年。
据报道,种子寿命在10年以上的有700多种,100年以上的有60多种,500年以上的有20多种。我国辽宁普兰店泥炭土层中发现的莲子,经14C测定,证明已有1000年之久。
1967年加拿大人曾报道,在北美地区的旅鼠洞中发现了20多粒北极羽扇豆种子,经14C测定寿命至少为1万年。在播种试验中,有6粒发芽并长成植株。要延长种子的寿命,必须将种子的代谢活动降到尽可能低的水平,使其长期处于休眠状态。
种子的贮藏条件:A:本身含水量低;B:环境条件:低温、干燥、缺氧。
三、种子的萌发 1.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
种子萌发必需的主要外界条件:足够的水分,充分的氧气,适宜的温度,光照或黑暗。1)水分对植物种子萌发的影响
①软化种皮易透氧,易于胚根突破种皮; ②使细胞质转变为溶胶状态,增加代谢活动;
③促进可溶性物质向幼嫩的器官运输:A.提供呼吸底物;B.形成新的结构物质。
豆类种子萌发时的吸水量大于禾谷类种子。
例如:豌豆种子萌发时吸水量占原干重的186%;蚕豆为157%;大豆120%;水稻30~40%;小麦47~60%。
2)氧气对植物种子萌发的影响
种子萌发时伴随着强烈的代谢活动和物质运输,有氧呼吸是提供能量和物质的基本保证。
一般农作物的种子萌发时需要环境中含氧量在10%以上。
含脂肪较多的种子(如:棉花、花生等)萌发时比淀粉种子(如:小麦、水稻等)要求更多的氧气。
在农业生产中应注意播种的深度和天气的变化等。3)温度对植物种子萌发的影响
种子萌发时一系列活跃的代谢活动均在酶的催化下完成,酶的活力与温度关系密切。影响种子萌发的温度有三个基点:最高温度、最低温度、最适温度。
种子萌发的最适温度是指在最短的时间内,种子萌发达到最高百分率的温度。最高和最低温度分别是种子萌发的极限温度,低于最低或高于最高温度时种子不能萌发。
植物因原产地不同,种子萌发时对温度的要求不同。掌握植物种子萌发时的温度三基点,是决定适宜播种期的主要依据之一。
4)光和黑暗对植物种子萌发的影响 需光种子(light seed):必须在光照下才能萌发的种子。如莴苣、烟草、山药、拟南芥等。需暗(嫌光)种子(daik seed):必须在黑暗处才能萌发的种子。如瓜类、茄子、番茄、苋菜等。多数高等植物的种子萌发时对光无严格要求。
需光种子:R促进萌发、R-FR抑制萌发、R-FR-R促进萌发。需暗种子:R抑制萌发;FR和黑暗促进萌发。
光敏色素Pfr/Ptot高时,促进需光种子萌发抑制需暗种子萌发; Pfr/Ptot低时促进需暗种子萌发抑制需光种子萌发。
GA和CTK可代替光照或红光的效应,促进需光种子在暗处萌发,该效应不能被远红光逆转。2.种子萌发的生理生化变化 1)种子的吸水
种子萌发吸水的三个阶段
I急剧吸水,为吸胀作用(Ψw=Ψm); II吸水停止,细胞内外水分达动态平衡;
III胚根长出后的重新迅速吸水,为渗透吸水(Ψw=Ψs+Ψp)。2)呼吸作用的变化
I急剧吸水――无氧呼吸为主。II吸水停止――无氧呼吸为主。
III胚根长出后的重新迅速吸水――有氧呼吸为主。3)酶的形成
种子萌发时酶的形成有两个来源: ①从已存在的束缚态的酶释放或活化而来
如:β-淀粉酶、磷酸酯酶、支链淀粉糖苷酶(R-酶)等。②通过核酸控制的蛋白质的重新合成而来
如:α-淀粉酶、脂肪酶、硝酸还原酶等。如何判断和证明酶的来源:
①从酶表现出活力的时间来判断:束缚态释放或活化而来的酶表现出活力较早,而新合成的酶表现出活力较晚。
②用RNA或蛋白质合成抑制剂(放线菌素-D或氯霉素)处理:不能抑制β-淀粉酶等酶的活力,但能强烈抑制α-淀粉酶等酶的活力。
③用14C标记氨基酸发现:标记物可掺入到α-淀粉酶等酶中,但不能掺入到β-淀粉酶等酶中。4)有机物的转变
未萌发的种子:胚乳或子叶中贮藏着大量的多糖(淀粉等)、脂肪和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
种子萌发时:胚乳或子叶中贮藏的大分子有机物在酶的作用下水解为小分子有机物运到胚中,供胚发育为幼苗。①淀粉的转变 A.淀粉的水解
淀粉(直链/支链)在α-淀粉酶(1.4键,内切)、β-淀粉酶(1.4键,外切)、R-酶(1.6键)的水解下→麦芽糖(麦芽糖酶)→葡萄糖→蔗糖(运输形式)→胚 呼吸底物(供能)、合成新的有机物。B.淀粉的磷酸解
Gn+Pi(淀粉磷酸化酶)→ Gn-1+ G-1-P→葡萄糖→蔗糖(运输形式)→胚 呼吸底物(供能)、合成新的有机物。②脂肪的转变
脂肪→甘油→磷酸甘油→DHAP(EMP逆反应)→蔗糖
脂肪→脂肪酸(β-氧化)→乙酰CoA(乙醛酸循环)→蔗糖蔗糖(运输形式)→胚(呼吸底物、供能、合成新的有机物)。③蛋白质的转变
种子萌发过程中子叶或胚乳中的蛋白质水解为氨基酸,主要以酰胺形式运输→胚(呼吸底物、供能、合成新的有机物)。
种子萌发过程中有机物的转变经历三个环节:水解→运输→重建 5)植物激素的变化
种子萌发初期(吸水阶段)生长素由束缚态转变而来,然后可由色氨酸合成生长素。GA在种子吸水后含量迅速增加,诱导糊粉层细胞合成α-淀粉酶、蛋白酶和核酸酶等水解酶。由于核酸酶活力的提高使核酸水解,为CTK的合成提供原料,并使核酸中的CTK释放出来。上述三类植物激素均对胚细胞的生长起促进作用,有利于种子的萌发。
第二节 植物生长的细胞学说基础
植物体的发育以细胞的发育为基础。细胞发育过程:细胞分裂(数目的增加);细胞伸长(体积的扩大);细胞分化(形成各种组织和器官)
一、细胞的分裂生理
植物细胞分裂的三种方式:丝分裂(直接分裂);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形成生殖细胞特有,产生单倍体细胞)
有丝分裂是高等植物增加细胞数目的主要方式。
二、细胞的伸长生理
茎尖和根尖的分生细胞具有细胞分裂机能,可以不断形成新细胞,其中大多数新细胞过渡到细胞伸长期。伸长期细胞的主要特点: 1.呼吸作用增强
2.核酸、蛋白质和壁物质的含量明显增加 3.液泡的出现
进入伸长期的细胞,先逐渐出现许多小液泡,然后小液泡合并成一个大液泡,这是细胞体积迅速增大的重要原因之一。4.某些酶的活力加强
三、细胞分化的生理细胞分化(cell differentiation)
是指由分生组织的细胞形成不同形态和不同功能细胞的过程。1.细胞分化的理论基础
细胞的全能性(toiptency),1902年Haberlandt(德国)提出:植物体的每一个细胞都携带着一套完整的基因组,并具有发育成完整植株的潜在能力。
在一个成熟的已分化的植物细胞中,通常仅有5~10%的基因处于活化状态,即90%以上的遗传信息没有表达。
细胞分化的基本问题就是:一个具有全能性的细胞,是通过什么方式使大部分遗传信息不再表达的。2.内外因素对细胞分化的影响 1)内因:极性是分化的第一步
极性(polarity):是指植物器官、组织或细胞形态学的两个极端在形态结构、物质组成和生理生化上的差异。
多细胞的高等植物,合子的第一次分裂就是不均等的,可见没有极性就没有分化。
极性一旦形成就十分稳定,一般很难逆转。例如:在利用茎段扦插进行植物的营养繁殖时,应防止倒插,因为植物形态学的上端易长芽,下端则易于生根。2)外因
①植物生长物质的影响
例如:培养基中营养物质和植物生长物质的种类和配比能显著影响愈伤组织再分化的方向。②光的影响
光可促进输导组织、机械组织等的分化。光对花芽的分化也有重要的作用。③糖浓度的影响
丁香髓细胞培养:糖(G或S)浓度高形成韧皮部;糖浓度低形成木质部;糖浓度中等水平时二者均形成且中间有形成层
四、组织培养(tissue culture)1.组织培养的概念
组织培养(tissue culture)是指在无菌条件下,分离并在培养基中培养离体植物组织、器官或细胞的技术。
通常将植物离体的被培养的部分称为外植体(explant)。外植体的培养称为初代培养。进行初代培养的操作称为接种。
当外植体发育到一定阶段后,为了达到某种培养目的需要将材料转接到新的培养基中进行继续培养,这一操作过程称为转移。
转移后的继续培养称为继代培养。
2.组织培养的理论依据和优点 1)组织培养的理论依据
植物细胞的全能性。2)组织培养的优点
研究被培养部分在不受植物体其他部分干扰下的生长和分化规律,并可用各种培养条件影响其生长和分化。
3)组织培养的特点
取材少,可人为控制培养条件,周期短等。3.组织培养的过程
1)根据培养对象和目的选用合适的培养基
培养基的成分:
A.无机营养(包括植物必需的大量和微量元素,均以盐的形式加入。)B.碳源(一般为蔗糖,浓度30g/L左右),作用是提供营养和维持渗透平衡。C.维生素(主要是B1,烟酸,B6和肌醇等)。
D.植物生长物质(主要为生长素类和细胞分裂素类等)。E.有机附加物(主要氨基酸,水解酪蛋白等)。2)在无菌条件下操作和培养
A.材料无菌(用消毒剂进行表面消毒)。
B.培养基、培养器皿、接种用具等无菌(高温高压灭菌)。C.在无菌条件下操作(无菌室、超净工作台、无菌操作箱等)。4.组织培养的环境条件 1)适宜的温度
组织培养的温度一般为25~27℃。2)光
因被培养的组织不同而异,茎尖、叶片对光要求强烈,以便进行光合作用;生殖器官和地下器官一般对光要求不强,可在暗处培养;再分化阶段一般需要每天一定时数的光照。5.组织培养过程中外植体的生长发育
植株上已经分化的细胞,在离体培养下,失去原有的形态和机能又恢复到分生状态的过程叫脱分化(dedifferentiation)。
细胞经脱分化而形成的细胞团称为愈伤组织(callus)。
愈伤组织细胞在一定的培养条件下,又可分化为胚状体(embryoid ,由体细胞形成的类似合子胚的结构)或直接分化出根和芽,从而发育成完整的植株。此过程称为再分化(redifferentiation)。6.组织培养的应用 1)育种
A.单倍体育种:花药、花粉培养。
优点:高速、高效。用秋水仙素使染色体加倍,一次成为纯合二倍体植株。
我国的成绩:单育一号烟草;京花1号小麦;河南的成绩:花培28等。B.原生质体融合 克服有性杂交不亲和性,获得体细胞杂种。2)快繁
解决生产实践中一些植物不易繁殖的问题(花卉、水果等)。3)脱毒
马铃薯、烟草、甘薯、草莓、大蒜等带有病毒,可用茎尖进行离体培养获得脱毒苗。4)工业化生产
利用大规模培养的组织或细胞,提取人类所需要的一些天然有机物,如药物、香料、生物碱及其他化合物。
5)遗传和生理生化研究
花药和花粉培养获得的单倍体或纯合二倍体植株,是研究细胞遗传的好材料;单细胞培养为研究植物细胞的生物合成等代谢活动提供了较为理想的材料。
第三节 植物生长的基本特性
一、植物生长的“慢-快-慢”特性 1.生长量的表示方法
1)生长积量:意指生长积累的数量,即实验材料在测定时的实际数量,可用面积、体积、重量等表示。2)生长速率,一般有两种表示方法:
绝对生长速率:单位时间内植物材料生长的绝对增加量。
相对生长速率:单位时间内植物材料生长绝对增加量占原来生长量的相对比例。2.生长大周期和生长曲线
无论是植物器官还是整株植物,其生长速率都表现出“慢—快—慢”的基本规律。即开始时缓慢,以后逐渐加快,然后又缓慢以至停止。这一生长全过程叫做生长大周期(grand period of growth)。
以植物体积对时间作图可得植物生长曲线。典型的植物生长曲线呈“S”形,其生长速率的变化为抛物线。
二、植物生长的周期性
植物生长的周期性是指植株或器官生长速率随昼夜或季节变化发生有规律变化的现象。1.生长素率的昼夜周期性
植物的生长速率随昼夜的温度、水分、光照变化而有规律的变化。2.营养生长的季节周期性
指一年或多年生的植物,在一年中的生长,随季节变化所具有的一定周期性。
三、植物生长的相关性(correlation)
植物体的各部分之间相互制约与协调的现象,称为相关性(correlation)。植物生长相关性主要表现三个方面:地下部分(根)与地上部分的相关性;主茎与侧枝的相关性;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相关性。1.地下部分(根)与地上部分的相关性 1)相互促进
根为地上部分的生长提供所需的水分、矿质营养、氨基酸、CTK、植物(生物)碱。
地上部分为地下部分提供糖(光合产物)、维生素等。2)相互制约
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的关系常用根/冠比来衡量。根冠比是指地下部分与地上部分干重或鲜重之比,用R/T表示。
“旱长根,水长苗”:
土壤含水量较低时,由于根对水分的优先利用,所以有利于根的生长,使根冠比值增高;
土壤水分较多时,由于通气不良限制根的生理活动和生长,而地上部分水分供应充足生长旺盛,使根冠比值降低。
2.主茎与侧枝的相关性顶端优势(apical dorminance)
主茎顶端在生长上占优势的现象;或主茎的顶芽生长抑制侧芽生长的现象。顶端优势产生的原因: 1)营养学说(1900)
顶芽构成一个“代谢库”,垄断了大部分营养物质。由于顶端分生组织在胚中已存在,所以可先于以后形成的侧芽分生组织利用营养物质而优先生长,导致侧芽营养缺乏,生长受到抑制。2)激素学说
主茎顶芽合成IAA,极性向下运输,使侧芽部位的IAA浓度升高。而芽对IAA比茎敏感,因此侧芽的生长受到抑制。距离顶端愈近的侧芽IAA的浓度就越高,受到的抑制就越明显。去除顶芽,侧芽即可生长或萌发。若去除顶芽之后用生长素处理,侧芽的生长又可受到抑制。
CTK能消除顶端优势,促进侧芽的生长。农业生产中利用和控制顶端优势具有重要意义。
在麻类栽培中,要利用和加强顶端优势,从而获得优质高产。
果树的整形修剪、棉花的摘心整枝等,是为了控制和消除顶端优势,促进侧枝的生长,使养分集中供应花和果实。
在茶树栽培中,经常摘芽断尖,促进更多的侧枝生长,从而增加茶叶产量。
大豆增产的有效措施是,利用三碘苯甲酸(TIBA)处理抑制顶端生长,增加分枝,提高结荚率。3.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相关性 1)相互依赖
以生殖生长对营养生长的依赖最为明显。生殖生长所需的养料主要由营养器官提供。所以,良好的营养生长是生殖生长的基础。在生殖过程中,受精和胚、胚乳的发育所产生的激素,也可运到营养器官,对生长起促进作用。2)相互对立
营养生长过旺时(徒长),消耗养分过多,影响生殖器官的形成和发育,使生殖生长期推迟、花芽分化不良,花和果易脱落,贪青晚熟。
生殖生长过旺时,也抑制营养生长,并加速营养器官的衰老和死亡。例如:棉花、果树等枝叶徒长时,营养器官耗去过多的养料,往往造成不能正常开花结实,或者严重落花落果。
一次结实的一年生和多年生植物,开花结实将导致植株的衰老死亡。
多次结实的多年生植物,虽然开花后植株不致死亡,但会引起营养器官生长的下降。
第五节 影响植物生长的环境条件
一、温度
温度对植物生长影响的三个基点:最低、最适和最高温度。
不同植物种类、同一植物不同器官、不同生育期以及不同原产地的植物,其生长温度的三基点不同。
生长最适温度:植物生长最快的温度。
协调最适温度:能使植物生长既快又健壮的温度。常略低于生长最适温度。温周期现象:植株或器官生长速率随昼夜温度变化而有规律的变化现象。
二、光照
原因:使自由态的IAA转变为束缚态;提高IAA氧化酶活力,降低IAA含量;细胞中Ca2+分泌到壁,降低壁的伸展性;红光抑制多胺的合成。
可见光中的蓝光、紫光和紫外光能使植物体内正激素的含量降低,负激素的含量明显增加,因此对植物生长的抑制作用尤为明显。
高山大气稀薄,紫外光易透过,所以高山植物特别矮小。
三、水分
水分充足的条件下植物正常生长,当缺水时,细胞扩大先受影响。
四、矿质
氮肥对植物营养生长的促进作用较为明显。
五、植物生长物质
IAA、GA、PA、BR均可促进植物茎的伸长生长;CTK和Eth可促进茎的加粗生长;ABA和Eth则抑制茎的伸长生长;植物生长抑制剂和延缓剂均可抑制茎的伸长生长,使植株矮化。
第六节 植物的光形态建成
光形态建成:依赖光控制植物生长、发育和分化的过程,称为光形态建成。
光合作用与光形态建成的重要区别
光合作用
光形态建成
①光能转化为化学能贮藏在有机物中
光作为信号激发受体,推动系列反应引起形态变化 ②光对代谢活动的影响
光对形态变化的影响
③要求光能较高
要求光能较高低
④光的受体是叶绿体色素
光的受体是光敏色素、隐花色素和UV-B受体 光敏色素:感受红光/ 远红光;
隐花色素:感受蓝光/近紫外光(UV-A); UV-B受体:感受紫外光 B 区域的光。
一、光敏色素(phytochrome)1.光敏色素的发现 1952年,美国Beltsvill(贝尔茨维尔)农业研究中心发现红光促进莴苣种子萌发,而远红光逆转该效应。1959年Borthwic等用双波长分光光度计测定黄化玉米和芜菁子叶的吸收光谱,根据结果判断植物体内可能存在吸收红光/远红光并进行可逆转换的光受体。之后成功地分离出该受体,称之为光敏色素。2.光敏色素的分布
分布广泛,存在于植物的各个器官中。其中以分生组织(茎尖、根尖生长点)含量较高。黄化幼苗比绿色幼苗含量高得多。
在细胞中主要分布在膜系统、细胞质和细胞核中。3.光敏色素的分子结构
光敏色素是一种易溶于水的浅兰色的色素蛋白复合物 光敏色素 = 生色团(色素基团)+ 蛋白质
光敏色素的两种分子:Pr(红光吸收型);
Pfr(远红光吸收型)
4.光敏色素的理化性质
光敏色素的蛋白质部分是多基因家族。在拟南芥中已确定了5个基因,分别是PHYA-E。它们编码的蛋白质所组成的光敏色素有两种类型:
①光不稳定型:由PHYA基因编码,称类型Ⅰ(主要存在于黄化苗,见光易分解); ②光稳定型:由PHYB-E基因编码,称类型Ⅱ(主要存在于绿苗中,见光不分解)。1)光稳定平衡
在活体中,光敏色素的总数(即Pr + Pfr)是一定的。两种分子状态的光敏色素在活体中必然存在一个平衡。
光稳定平衡:在饱和光强条件下,具有生理活性的Pfr占光敏色素总数的比值,称为光稳定平衡(Φ)。Ptot = Pr+Pfr
Φ=[Pfr]/[Ptot] 或Φ=Pfr/Ptot Φ值在不同的环境(光波等)条件下呈动态变化。在红光下达最大值,在远红光下为最小值。Pr为不活化型,稳定; Pfr为活化型,不稳定。2)光敏色素在光形态建成过程中的反应 ①快反应
从吸收光到诱导出植物的形态变化只需要几分钟甚至几秒钟,一般红光和远红光的效应能相互逆转。例如:转板藻叶绿体的翻转。②慢反应
慢反应包括很多步骤,一般红光和远红光的效应不能相互逆转。5.光敏色素的生理作用
光敏色素对种子萌发、植物营养体生长、植物运动等过程的调控以及对植物开花的诱导作用,将在以后的相关章节详细讨论。1)光敏色素和酶
已发现植物体内多种酶的活性受光敏色素调控,这些酶广泛分布于细胞的每个部分以及各种组织和器官中,参与植物体内很多代谢反应。
例如:RNA聚合酶、NAD激酶、抗坏血酸氧化酶、淀粉酶、硝酸还原酶等。2)光敏色素和植物激素
①红光使植物体内IAA、PA、Eth的含量降低。②红光使植物体内CTK的含量升高。③光敏色素对GA和ABA的影响研究较少。7.光敏色素的作用机理 1)膜透性假说(膜假说)
要点:光敏色素Φ值的变化,引起跨膜离子流动和膜上酶的分布发生改变,影响代谢和生理活动,导致植物的形态改变。
该假说主要基于光敏色素的快反应而提出。
例如:含羞草小叶经红光照射后关闭,远红光照射后伸展,照射R和FR的时间均为2分钟。2)基因调节假说
要点:光敏色素Φ值的变化,引起一系列的信号转移和放大,活化或抑制某些特定的基因,使转录的mRNA和翻译的酶蛋白发生改变,从而影响代谢和生理活动,最终导致植物形态的改变。
该假说主要基于光敏色素的慢反应而提出。例如:红光和远红光影响莴苣种子的萌发、诱导植物的开花等。
二、隐花色素
1979年,Gressel提出隐花色素一词,表示不同于光敏色素的专门接受蓝光和近紫外光调节和诱导的受体。
隐花色素的化学结构尚不清楚,有两种物质被认为可能是隐花色素的生色团:类胡萝卜素和核黄素。研究发现:缺乏类胡萝卜素的真菌突变体有蓝光感受能力,这一结果使核黄素为隐花色素生色团的可能性大大提高。1.低等植物的蓝光反应
蓝光可使萱藻呈平面生长,而红光则诱导呈丝状生长。2.高等植物的蓝光反应 1)向光反应
测定作用光谱发现,400~500nm的蓝光对燕麦胚芽鞘的向光弯曲最有效。2)气孔运动
①弱光试验; ②强光试验;
③去叶绿体试验。3)蓝光对生长发育的调节
蓝光与红光同样抑制植物茎的伸长生长,促进叶面积的扩大,而且蓝光的作用比红光更迅速。蓝光可使植物体内自由态的IAA、GA、玉米素和二氢玉米素的含量下降,而Eth和ABA的含量升高,上述激素的变化可能与蓝光抑制物的生长有关。
三、紫外光-B反应
UV-B受体的化学成分尚不清楚。UV-B照射使一些农作物植株矮化,叶面积减小,气孔关闭,光合作用下降等。UV-B引起的花色素等物质含量的增加,对植物起保护作用。
第七节 植物的运动(plant movement)
运动是植物感应环境刺激的一种表现。高等植物虽然不能像动物那样能自由地进行整体移动,但某些器官仍可进行有限度的运动。
植物体的器官在某种因素影响下,发生空间位置移动的现象,叫植物的运动(plant movement)。
高等植物的运动主要可分为:向性运动(tropic movement);感性运动(nastic movement);近似昼夜节奏运动(生理钟、circadian rhythm movement)
一、植物的向性运动
外界因素单方向刺激所引起的植物定向生长运动。
向光性(phototropism);向重力性(gravitropism);向化性(chemotropism);向水性(hydrotropism)等等
1.植物的向光性(phototropism)
植物随光的方向而弯曲的能力称为叫向光性。
通常植物幼苗或幼嫩植株(地上部分)多向光源一侧弯曲,称正向光性; 植物的根一般背光生长,称负向光性;
叶片通常与光源垂直生长,叫横向光性。横向光性有利于叶片最大限度地接受光能,制造有机物。
向光性产生的原因:
激素学说:Went(1928)、抑制物的存在:(1975)
A.胚芽鞘尖端在单侧照光时产生点势差,向光一侧带负电荷,背光一侧带正电荷,IAA-向带正电荷的背光一侧分布较多,促进了背光侧的细胞伸长,植株便向光弯曲。也有人认为:由于强光对生长素的破坏,使背光面生长素含量相对增多,从而导致植株的向光弯曲。
B.对有些植物(向日葵、黄化燕麦胚芽鞘等)的测定表明,产生向光弯曲时,向光和背光测的生长素含量没什么不同,但发现向光侧的生长抑制物多于背光侧。光质对向光性反应的影响:
试验发现,植物产生向光性反应最有效的光是蓝光,而红光几乎无效。吸收蓝光的物质可能是核黄素,人们认为它可能是隐花色素的组成成分。2.向重力性(gravitropism 或向地性)
植物在重力的影响下,保持一定方向生长的特性称为向重力性。正向重力性:根顺着重力的方向向下生长; 负向重力性:茎背离重力的方向向上生长; 横向重力性:地下茎向水平方向生长。
植物感受重力反应的受体是细胞内存在的比重较大的淀粉小体——平衡石(一层膜包着1~8个淀粉粒)。在重力作用下,平衡石下沉于细胞的底部,对原生质产生一种压力,引起生长素等物质的不均衡分布,最终造成植物的向重力性。实验表明,Ca2+在植物的向重力性反应中起重要作用:
A.均匀施45Ca2+于根表面,能引起根的向重力反应;
B.将含有Ca2+螯合剂(EDTA:乙二醇二乙醚四乙酸)的琼脂小块放于根冠上,则根无向重力反应;
C.改放为含Ca2+的琼脂小块,则恢复向重力反应;
D.根冠的钙调素浓度高,外施钙调素抑制剂,可使根的向重力反应丧失。
当器官横放时,平衡石下沉于细胞下部的内质网上,对其产生压力,诱发内质网释放Ca2+到细胞质并于钙调素结合,激活细胞下侧的钙泵和生长素泵,使生长素和钙在细胞的下部和细胞壁积累。
对茎来说,靠地的下侧生长素较多细胞生长快,背地的一侧生长素少细胞生长慢,茎便向上弯曲,呈负向重力性。
由于根对生长素较茎更敏感,因此,靠地一侧的生长速度反比背地一侧要慢,使根尖向下弯曲,表现为正向重力性。
3.向水性(hydrotropism)
当土壤中水分分布不均匀时,根总是趋向潮湿的方向生长,即为向水性。4.向化性(chemotropism)
向化性是由于某些化学物质在植物周围分布不均匀或单方向的作用而引起的生长运动。例如根系有朝向肥料较多的方向生长的特性。
利用水肥条件可影响根系的生长和分布。例如,在玉米生产中,适当限制土壤上层水分的供应,或采用深层施肥,可诱使根系向深处生长,以吸收更多的水分和养料。
二、植物的感性运动
感性运动是由没有一定方向的外界刺激所引起的植物的运动。
感性运动有些是由于器官生长不均匀而引起的,如花瓣上表面生长较快,花瓣向下弯曲,花朵开放;若下表面生长较快,则向上弯曲,花朵闭合。
有些感性运动与生长无关,如含羞草的感震运动,主要是由于细胞膨压(紧张度)的变化而引起的。1.感夜性(nyctinasty)
蒲公英的花序、睡莲的花瓣、合欢的小叶等昼开夜合;而烟草、紫茉莉、月见草等植物的花则相反是夜开昼合。
这些运动是由于光和暗变化而引起的,所以称为感夜运动。
感夜运动通常由于光强度(或光周期)的变化而引起。2.感热性(thermonasty)
植物对温度变化起反应的感性运动,称为感热性。
如番红花和郁金香的花也是昼开夜合,但与蒲公英和睡莲不同,它们是由于温度的变化而引起的花的开放或关闭。
当把郁金香花从冷处移入温室后,花瓣内侧生长快于外侧,花很快开放。反之温度降低时,花瓣外侧生长快于内侧,花闭合。3.感震性(seismonasty)
由震动所引起的植物的运动,称为感震性。
例如:当含羞草小叶遭受震动或其它刺激(骤冷、骤热、电刺激等)时,小叶很快成对合拢,如果刺激较强烈,则整个复叶叶柄下垂。
这种刺激可在体内迅速传递,使整个植株的小叶合拢,复叶叶柄下垂。刺激解除一定时间后,可恢复正常。
原因:复叶叶枕的上下两半部分组织中细胞的结构不同。下部细胞间隙大、壁薄,上部相反。
接受刺激后,下部细胞透性增大,水分和溶质排入间隙,导致细胞膨压下降,组织疲软,叶柄下垂。小叶与复叶叶枕的上下构造相反,所以接受刺激后,叶片上合。
三、近似昼夜节奏运动(生理钟、生物钟)
有些植物存在一种不完全依赖于环境变化的,近似24小时的周期性变化规律,称为近似昼夜节奏运动(生理钟、生物钟)。
例如:菜豆叶片白天呈水平方向伸展,而夜间下垂,即使在没有日夜交替的稳定环境中,叶片的升起和下垂运动仍然有节奏的进行,每一周期为接近27小时。
有人认为,植物体内存在某种内生的侧时系统,结构不详。近似昼夜节奏运动特点:
A.引起近似昼夜节奏运动的外界信号是一个暗期跟着一个光期。
B.一旦节奏开始,可在稳定的条件下自行运转,不需要每个周期重新启动。C.每个周期的长度各种植物不一,一般在22~28小时之间。D.运动周期和每个周期的长度对温度不敏感。本章思考题:
1.试述种子萌发的三个阶段,以及各阶段的代谢特点。2.种子萌发过程中吸水的动力是如何变化的?
3.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将菊花叶的切片培养为一株完整的植株,要经过那些步骤? 4.用你所学的知识解释“根深叶茂”、“本固枝荣”、“旱长根、水长苗”。
5.产生顶端优势的可能原因是什么?举出实践中利用或抑制顶端优势的2~3个例子。6.向性运动的类型及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7.光受体有哪几种类型?它们参与哪些生理反应? 8.何为光敏色素?试述其性质和作用。9.叙述光敏色素的发现过程。10.试述光对植物营养生长的作用。
4.心理学教案 篇四
教案完成时间:2014年 2 月24 日
第二章 学会适应
[教学目标]:通过帮助学生分析大学生面临的变化特点,让他们充分认识到大学对人生发展的重要性,全面认识自我,尽快适应新环境,帮助学生尽快实现角色转换并有一个较为清晰的目标,树立新的形象,促进大学生健康发展。
[教学内容]:
1、大学新生面临的变化;
2、大学生常见的适应问题;
3、大学新生适应期的调试方法。
[教学重点]:大学生常见的适应问题;大学新生适应期的调试方法。[教学难点]:大学新生适应期的调试方法
[教学手段与方法]: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结合案例教学,教师部分讲授,重点指导学生参与并思考相关问题。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案例1:黄某的经历说明了什么?P.24(强调大家可能有同样的经历,让学生思考片刻。)
进入大学后,大学新生都可能会遇到适应新的生活环境、新的学习任务、新的人际交往及新的社会角色。但是许多研究发现,多数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后会出现许多不适应现象,容易产生对自我的认知摇摆不定,从而在心理上产生一系列的矛盾与冲突,造成心理发展不平衡,带来不适感、焦虑感、压抑感等消极心理体验。如果这些消极心理体验得不到及时消除,就会演变为心理问题,进而影响一个人的健康发展。
一、大学新生面临的变化
1、角色变化
高中生到大学生:多数学生在从中心角色向普通角色的转变中,自我评价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这种冲击基本上来自于两个方面:与别人学习成绩的比较和能力特长方面的比较。用原有的信念推论出“学习成绩不好个人价值就低”的结论,这结论沉重地打击着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许多人因此导致了失眠、神经衰弱和抑郁症。另一方面,能力特长是在实际生活中衡量一个人水平的重要因素,并且有愈来愈重要的倾向。那些只看重学习成绩缺少能力或特长的人心理上产生不平衡感。一方面自己成绩优秀却得不到掌声如潮,另一方面学业不如自己的入却在校园和社会上如鱼得水。因而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就发生了动摇。对这种困惑迷茫的心理状态调整不好,就容易产生心理障碍。
2、生活环境的变化
有父母的重点保护对象到独立性较强的集体生活;有老师的“重点培养”对象到自主性学习较强的大学环境。
3、学习方面的变化
学理内容的变化;学习方式的变化
4、人际交往的变化
交往需要;交往范围;交往方式与技巧。
5、管理制度的变化
二、大学生常见的适应问题
从高中进入大学,由于生活环境、学习内容、理想目标、情趣爱好、人际关系等方面都发生很大的变化,他们的心态也变得复杂,常常出现各种各样矛盾和问题。如果这些矛盾和问题得不到及时地疏导解决,就可能产生消极影响。
1、环境适应
案例2P26(学生自读三分钟时间),远离他乡,对陌生环境的不适应以及对亲人家乡的“回归心理”。(解说“回归心理”:具体表现是迷恋过去,有一种希望回到过去的心态,主要是由于对大学学习生活不适应造成的。)
2、生活适应 案例3P25 由于生活方式,习惯,环境的变化,大学新生相对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和人际交往技能。
3、学习适应
案例4P27(教师讲故事)各种学习压力
正确对待学历、生活与就业所带来的压力,建立起一个适合自己的有规律的学习生活体系,制定适合自己的作息时间表,进行有规律的学习生活。案例5P28,大学新生入学后的目标缺失
4、人际环境适应问题 案例6P27(宿舍人际问题)
集体生活中的矛盾,造成人际关系紧张,产生孤独和压抑。做到三个主动:主动与同学打招呼;主动与同学讲话;主动帮助他人。
三、大学新生适应期的调试方法
教师:请问大家刚入学的时候是怎么做的呢?请大家讨论五分钟,然后发言。
结合讨论结果以及教师的总结:
(一)、做好准备,积极适应大学生活环境
1、了解并熟悉学校
校园、熟悉教学、生活设施(教学楼、图书馆、实验室、食堂、运动场馆等的方位及开放时间和使用方法);老师和同学。
2、打开自己——为适应环境铺平道路
来自五湖四海的你们,包括语言、生活习惯、文化背景等有很多差异,打开自己去了解,积极主动接近别人,融入到集体环境之中,培养起自己的交往能力。
3、自我表现——为赢的机会添砖加瓦
发挥自己的艺体特长、兴趣爱好,加入到学校社团当中去,增强自己的社交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善于展示自我,才能赢得更多机会。4,、设计人生蓝图——为将来发展制定目标
5、自律——为学有所成提供保障。
(二)提高心理适应能力
心理适应能力,是指一个人在心理上进行自我调节、自我平衡,以适应社会生活和社会环境的能力。
1、正确认识自我、完善自我
在强手如云的高校里,昔日那种“鹤立鸡群”的愉悦感已荡然无存,一些新生会因此而感到失落和自卑。面临这种情况,新生应冷静地思考自我与观察社会,找出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差距并勇于正视结果,勇于通过由内向外、由外向内两种方式认识自我和社会,在真与幻之间抉择、取舍,在矛盾中探索,公正、客观的评价自我,给自己一个准确的“自画像”。这样,新生才能顺利的完成角色转变,消除“地位”的改变所造成的迷茫和不快。
2、理解他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人最基本的需要之一是归属需要,即个人必须生活在集体之中,被集体接受和承认,离开了集体的个体是无法进步的。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完善自我意识、心理保健的需要,因此,大学生应学会与人交往。
大学生在交往中应坚持真诚待人、宽容待人、平等待人等原则,并掌握交往的技巧。心理学研究表明: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赞扬同时害怕别人的指责。所以,交往中不要总是批评、指责别人,而应真诚地赞扬和欣赏别人。
3、摸索适应大学的学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