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课堂留给学生(精选8篇)
1.把课堂留给学生 篇一
把什么留给学生
《数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 《课标》)的出台,给数学教育注入新的血液,同时也给全体数学教师带来了挑战。那么新课标下的数学课应把什么留给学生呢?
一、把自由表达的机会留给学生,让每个学生充分发表见解。
《课标》中的“课程实施建议”中明确提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进行交流。”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让学生的表达从课堂教学情境中扩展开去,改变教师“包讲”或者学生围着教师的指挥棒转,不敢想也不善于想的教学模式。
如教学“比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时,教师出示例题“小东家有白兔6只,黑兔比白兔多2只。黑兔有几只?”后,并不急于讲解这道题的算法,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先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并说说自己的理由。
生1:我是用摆小棒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的,白兔有6只,我就摆上6根小棒,黑兔的只数我是这样摆的,先摆6根小棒,这样黑兔和白兔就同样多了,再摆2根,黑兔就比白兔多2只了,我数了数,黑兔一共有8只。
生2:我是这样想的,黑兔比白兔多2只,就是黑兔多白兔少,要我们算黑兔有多少只,我就用加法来算,6+2=8,黑兔有8只。
生3:我用画图的方法来算,我先画一条线段表示6只白兔,然后再画一条表示黑兔,因为黑兔比白兔多,所以我画得比白兔这段长,所以我用加法计算,6+2=8,黑兔有8只。
……
这样教学,给学生充分发表见解留出了较多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往往能表达出老师可能表达不了的,感悟出老师感悟不到的东西,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把动手操作的自由留给学生,让每个学生主动参与探索。
教师在教学时,应多挖掘教材中可利用的因素,把数学教材中的一些知识设计成学生探讨研究的实践操作的活动,让学生动手操作,手脑并用,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数学思想与方法,从而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如教学“三角形的认识”时,在学生得出三角形意义的基础上,这时教师再提供机会让学生动手操作。因此,教师可提出问题:“能否把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中的“围成”一词改成“组成”呢?”我让学生们充分利用身边的学具来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听后,兴趣盎然。有的同桌同学就地取材运用笔或直尺作学具,一起动手摆一摆,试一试;有的同桌同学还相互合作画一画“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非三角形)”等等。这样,通过摆一摆,画一画,使他们主动地从不同的角度去领会、感知、理解并逐步加深对“围成”与“组成”这两个词不同的认识。
三、把个性体验的空间留给学生,让每个学生主动参与交流。
《课标》中对“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让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而学生要想获得成功的体验,就必须积极地投身到数学学习活动中去,主动实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真正形成自己对数学学习的切身体验。
如教学“圆锥的认识”时,有位教师创设了“帮农民伯伯计算一堆圆锥形麦子的体积”这一情境,让学生通过分组实验,看到底怎样求圆锥的体积。然后各组汇报实验结果如下:
一组:我们组把圆锥形橡皮泥捏成了长方体,测量长、宽、高后求出了圆锥的体积,看来圆锥可以转化成长方体。
二组:我们组把圆锥形橡皮泥捏成了正方体,也求出它的体积。
三组:们组把圆锥捏成了底面积一样的圆柱,发现原来圆锥的高是圆柱的3倍。……
师:请大家谈一谈对刚才的实验有什么体验或想法。
一组:我们组开始认为转化长方体好,因为形状规则,好捏,现在体会到这样不利于发现它们的关系。
二组:这样实验好,因为大家可以动手。
三组:这样实验好,感觉数学很有意思。
这样教学,让学生有成功的体验,而主动实验是学生获得成功体验的基础。让学生主动进行实验就必然开放了课堂,形成张扬学生个性的氛围,才能展示出学生不同的体验和困惑,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如果课堂上教师不让学生进行实验,而是自己演示一下,学生能有这样丰富多彩的成功体验吗?
四、把课外探究的空间留给学生,让每个学生主动参与实践。
要让学生学好数学,仅仅依靠课堂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充分利用课外活动空间,把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把课堂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从而开阔学生的视野,扩大知识面,拓宽知识的深度和广度。
如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这单元后,可为学生设计这样的实践活动。(1)收集生活中常见的设计精美的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包装盒,开一次展览会,从中鉴赏几何形体及图案美;(2)找些长方体或正方体的食品盒,测量计算出它们贴一圈商标纸的面积;(3)找一些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实物,分别测量它们的表面积和体积(或容积);(4)社会调查,收集人们生活中常用长方体或正方体容器的容积的数据信息,并记录下来;(5)用一块长20厘米、宽15厘米的长方形纸板,制作一个高5厘米的无盖的长方体盒子,请你写出自己的设计方案,并用图表示出来。
通过把课外探究活动的空间留给了学生,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加深了对数学价值的认识。
福建省连江县私立明智学校 高威华(福建 连江 350500)
2.把课堂留给学生 篇二
一、把精彩留给学生, 让学生充分地读
朱熹说:“大抵观书先须熟读, 使其皆若出于吾之口, 继以精思, 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 然后可以有得尔。”朗读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 是课堂教学的主旋律, 是训练学生语感的主要途径。读是吟咏品味、鉴赏领略、情感共鸣。示范读、配乐读、分角色读、齐读等方式, 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文本所体现出的意境、情感, 获得一次次心灵的审美体验, 与作者进行一次次的心智交流。当学生随着文字或喜或悲、或哭或笑时, 谁能说这不是朗读的魅力所在呢?教师的讲绝对代替不了学生的读, 一堂再“成功”的语文课如果剔除必要的朗读环节, 其“精彩”程度就只能大打折扣, 读———作为传统语文教学的精髓, 其魅力依旧光彩照人, 正因为有了它, 语文才具备了有别于其他学科的特质。把精彩留给学生, 就应还学生一片充分朗读的天地。
我在教学《在大海中永生》这一课时, 对这一句“大海呜咽, 寒风卷着浪花, 痛悼伟人的离去……”进行感情朗读。久远的历史背景, 陌生的伟人事迹, 让学生的感情变淡了, 无法体会当时人民痛失伟人的心情。在此情况下, 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鲜花伴着骨灰, 撒向无垠的大海, 邓小平爷爷, 我们再也看不到您那慈祥的面容、挥手的形象……您壮志未酬, 带着无尽的遗憾离我们而去, 留给我们的只是眺望海峡对岸的坚挺背影……您再也不能和您所爱的人民亲切交谈, 分享他们的喜乐愁苦, 更看不到他们听闻噩耗后盈眶的热泪……您知道吗?神州大地都在为您哀泣。”情感的熏陶使学生很快入情入境, 他们很有感触地接读:“大海呜咽, 寒风卷着浪花, 痛悼伟人的离去……”富有实感的朗读将当时人民无比悲痛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由此可见, 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实践获得的感受和体验是真实鲜活的, 它源于文本又高于文本, 是一股清新的“春风”, 激发了学生沉寂的情感。
二、把精彩留给学生, 让学生自由地说
听、说、读、写是语文教学的四大支柱, 支撑着语文素养这座大厦。其中, 说话能力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生存和发展所必须具备的重要能力。然而在现实教学中, 我们更多的时候只把学生当做被动接纳的容器, 不断重复着简单而刻板的机械运动。课堂生趣没了, 教学张力没了, 学生兴致没了。把精彩留给学生, 就需打破一言堂, 还学生一个自由表达的园地。为何不让学生自己说说呢?让课堂由过去的“让我读, 让我说”变成“我要读, 我要说”, 而且是“我要读好, 我要说好”, 这样不但激发了全班学生探究思索的兴趣, 而且实现了学生创造性地学习语言的目的, 就是生成语言, 而生成的都是从他们心中涌出的鲜活的语言, 都是有个性的真正属于自己的语言。这正是语文教学的目的所在。
在学习《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时, 我这样设计教学:
(出示句子:在城郊, 马车突然被一大群人拦住, 原来是肖邦的老师埃斯内尔和同学们来为他送行。他们站在路边, 咏唱着埃斯内尔特地为肖邦谱写的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
师:读读句子, 说说其中哪些细节令你很感动?
生:“一大群人”都来送行, 可见场面大。
师:感受不仅指的是看到的情景, 更重要的是结合人物的情感谈谈内心的感受。
生:大家一起唱送别曲, 可以想象大家感情多么真挚, 内心是多么难受。
生:我觉得, 肖邦接过盛满泥土的银杯, 登上马车, 疾驰而去的情景最令人感动, 因为肖邦是“激动的泪水溢满了眼眶”“回首望了望远处的华沙城”, 可见肖邦对故乡是多么留恋, 多么痛苦。
师:同学们, 假如你就是送行人群中的一个, 此时, 你会对即将离开祖国的肖邦说什么?
生:即使你远在他乡, 你也永远是波兰人民的儿子, 祖国永远是你的母亲。
生:即使你远在他乡, 我们也心心相印。
生:即使你远在他乡, 我们也会日日夜夜思念你, 也会永远记住这一刻。
从以上所说的这个精彩片段中, 我们可以看出情感表达的再创造让学生在语言的创造中全身心投入, 情感得到释放, 个性得到张扬。学生的口语表达得到锻炼, “你永远是波兰人民的儿子, 祖国永远是你的母亲。”多么感人而直白的情感表达, 虽然我们都不知道《即使你远在他乡》这首曲子的旋律和歌词的内容, 但学生不正在为这首曲子填词吗?所以说, 说话能力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生存和发展所必须具备的重要能力。给足够的空间, 让学生自由发挥, 才能达到语文教学的真正目的。
三、把精彩留给学生, 让学生大胆地做
《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明确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在语文教学, 我们强调学生要接触生活、了解生活、反映生活, 而一旦落实到行动则闭门造车, 或把“做”的工夫单纯放到练习试卷中, 或强调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多方面运用, 最终免不了落入“唯武器论”的泥沼。语文教学能否借鉴一种灵活教法呢?
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领域, 它重视学生的观点和行为, 鼓励学生自主选择, 独立创造, 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确定活动内容及方式, 亲自参与, 体验语文活动的艰辛与愉悦, 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去感知各种人和事, 获得丰富的人生经历和体验。要求教师做好学生的学习促进者、合作者。
有一位老师在教学《奇妙的鲤鱼溪》一课时, 根据实际教学目标, 精心设计了学生喜欢的多种教学内容,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吸引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如为了让学生理解课文中鲤鱼溪的鲤鱼数量多、颜色美, 印制了许多各种姿态的鲤鱼的轮廓图案, 学生根据书中描绘的颜色:灰黑、墨绿、金黄、丹红、红白相间、红黑交错……在自己研究课文内容的基础上, 一一给鱼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 上课时老师会把所有颜色上得好的鱼都贴在黑板上。“真好玩!”“太有意思了!”于是, 学生都行动起来:有的翻开字典了解各种颜色的名称, 有的向美术老师寻求帮助, 还有的请家长帮忙找金纸, 找漂亮的颜料, 还有的同学精心设计“红白相间”、“红黑交错”的鲤鱼图案……到上课时, 几十个同学画的鲤鱼贴上了黑板, 构成了一条真正的“奇妙的鲤鱼溪”。看到自己的作品成为板书的一部分时, 学生又高兴又激动, 这种情绪促使他们一节课都在积极参与地课堂活动, 探索问题……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我们要让真实回归课堂, 把精彩留给学生, 让学生在精彩的课堂中展现个性。
摘要:读, 作为传统语文教学的精髓, 魅力依旧光彩照人,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实践能力, 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做, 让生活走进课堂, 把精彩留给学生。
关键词:真实课堂,读说能力,实践感知
参考文献
3.把机会留给学生 篇三
关键词:学会思考;学会做事;抓住机会
在这个崭新的大环境中,谁会成为主宰?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学生自己。现在的学生想象力没了,不会动手做事了,与人交流也不会了,个个变得木讷、迟钝。造成这方面的原因主要是教师还是放不下,什么事都替学生做了,教师成了学生的替代品。
要想让学生真正会思考,会动手做事,会动嘴交流,真正成为一个有素质有能力的人,应把机会留给学生。我决心放手尝试一下,让学生自己去解决自己身边的事情。一天,下课后,我刚回到办公室,还没来得及坐下,就听到身后传来班长的声音:“老师,小红把小军喝水的杯子打了,两个人吵起来了,你快去看看。”我一聽,何不把这机会留给班长去处理呢?“班长,这件事交给你去处理。”班长听了大吃一惊,我说:“动脑想一想老师平时是怎样教育你们的。老师相信你会处理好的,去吧。”
第二天,班长告诉我:“老师,我已经调查好了,小红不是故意把小军的杯子打碎的,可是,你教育我们,损坏了别人的东西就要赔偿。于是我就问小红,这事怎么办?小红说回家把事情告诉妈妈,买个杯子还给他。小红把杯子还给小军,他却拒绝了。小军说小红不是故意的,我们平时都是好朋友,不能为了这么一点小事,伤了我们之间的和气。”我听了好欣慰,以前低估了学生的能力。可见,教师要把机会留给学生。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有更多的精力去钻研教材,研究教法,分析学生,何乐而不为呢?
元旦快到了,学生问我:“老师,我们怎么庆元旦?”我本打算给他们安排,可转念一想,这正是锻炼学生组织能力的好机会,何不让他们尝试下呢?随即我便说:“同学们,你们都很优秀,为什么不试着自己组织一场晚会呢?老师相信你们会做得很好!”没过几天,三个组织者把节目单送到我的手中,我接过单子一看,节目还挺丰富的:合唱、舞蹈、小品等。我看了真高兴,我又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让他们在舞台上展示自己的才华,发挥他们的智慧,让他们在自己的空间里尽情地说,尽情地唱。
从这几件小事中,我深深地体会到:学生如果有问题,教师不要急于告诉他们答案,引导他们去思考,激发他们的潜能,让学生有创新能力。让学生真正地主宰自己的命运,把握好自己的未来,成就自己的人生。
4.把困难留给自己 篇四
—— 一名优秀员工的职业精神
我是财务部的一名员工,负责单位计算机网络的维护和管理,随便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们的工作、生活越来越离不开电脑网络,对电脑网络的依赖性也越来越强,这些发展变化是我们大家耳濡目染的,你可以没有银行存款、没有商业保险但你一定有工资、社保;我们生常生活中的水表卡电表卡燃气卡,出门还要有公交卡、加油有加油卡、过桥要有ETC卡,去超市有积分卡,去医院要有看病卡,去健身房可能都要办卡,网上购物、网上报名。如今的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数码产品风行,而且更新换代很快,更是让我们目不暇接。在我们享受信息技术给我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许我们永远看不到工作在后台的工程技术、开发维护人员的艰辛。其实这些给我们提供方便的同时,都离不开电脑信息技术的支撑。大家都知道计算机、网络、软件系统、信息技术看起来神秘其实它只是一种工具,它是为我们大家的工作生活提供方便的,一旦这些出现问题,如果我们不能及时修复,它只会让我们更大的不方便,这就要求我们的维护维修人员能够及时地处理解决系统运行当中出现问题,提高系统的可用性。
就我们单位而言,酒店管理系统让我们一眼就能看到客源情况、我们领导点几鼠标就能看到山庄整个的整体经营情况。我们知道任何新的技术都是一把双刃剑,原来我纸质管理的时代,我们还可以用笔记,翻账本看来完成经营工作,但电脑信息时代,电脑开不开了,我们只能干着急地等待修复,电脑网络等信息技术的出现在给我们提供方便快捷的同时,也给我们这些从事信息技术维护、开发人员带来了新的挑战。做为维护人员,也深知肩上的重担,一旦我们酒店管理系统出现致命的问题,瘫痪了,哪怕是一天都可能给我们的工作带来极大不方便,如果是造成严重的数据丢失则会损失更是不可估量。“把困难留给自己,把方便让给别人”正应该是我们的从事维护维修工作的职业精神,“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是的软件开发工作理念,而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是维护的工作理念。
举两个例子,首先说一个软件系统的开发,我之所以做一个软件系统,它本身就是要把我们的管理思想利用我们的电脑网络来实现,为我们经营管理工作提供便捷,虽然这样做我们开发人员要付出很大的艰辛,但我们也愿意为些付出。“把困难留给自己,把方便让给别人”正是一个编程开发人员的职业精神,有时为了让操作人员少按一个键,少点一下鼠标,编程人员苦思冥想一个夜晚,甚至几天,困难虽大,一旦实现给操作人员带来的是更方便,更快捷,对于操作人员,每天要用你的软件输入大量的数据,输入一条数据少点一下,一天之内也许就是少点了几百几千下,这样富有人情味的软件会让用户更喜欢使用,效率更高。这正是让开发人员“把困难留给自己,把方便让给大家”的动力。我在编写物资采购价格分析系统时,就是这样,使用物品字典、批量输入等方法和功能,就能大大提高录入效率,物品名称的拼音首字字典用程序自动生成,虽然物品名称的汉语拼音字典的生成过程,需要查阅大量的资料,找到汉字的拼音排列规律,完成这个功能的编程工作可能需要一天甚至几天的功夫,但这对操作人员的输入效率的提高是不可估量的。
再有在维护工作中,有的岗位的电脑有时会出现一些小的故障造成不能打开文档,我们可能一会儿就能解决,但由于它的系统早老,使用时间较长,文件碎片较多,不用的程序较多,上网安装软件的临时文件较多,有的甚至的病毒,这些都造成了计算机运行速度很慢,虽然一切功能不少,但工作完成效率严重下降,更新硬件势必要单位付出金钱的代价,但如果能更新一下XP系统,让它恢复到一新装机时的状态,同时也能让运行速度达到相对的完美,当然为了这一目标,我们维护人员就是要付出半天的时间来安装系统,及所需的软件。一台上电脑往往都是需要诸多的软件的,软件是电脑的灵魂。想到通过努力让电脑工作更高效,让使用人员更方便,我们不畏其烦,下载到补丁更新更全的XP系统进行安装,安装后系统安装软件,等电脑处于一种良好的状态下对系统做系统ghost备份,并教给操作人员自己恢复系统的方法。始终让电脑在一种良好的状态下高效的运行。
前段时间由8号楼到4号厅这条光缆出现问题,表面上网络还是通的,酒店系统能够运行,但共享文件无法拷贝完成,菜价系统出现写入缓存失败,使菜价系统频频不能录入数据。而涉及的这条线路的设备众多,一条光纤路线、一个水晶头、一个法兰,一个收发盒、一个交换机、一个光纤熔接点都可能是造成这个故障原因,要一一排查,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精力,在4号厅要移动两个沉重的柜台才能打开4号厅的光纤终端柜,有些我们缺少测试的备件,所以要经过多次排查,不怕辛劳,先后有4、5次移动4号厅的商品柜,最终确定了故障点,更换了故障设备,最终解决了困扰我们很长时间的网络无法复制共享文件的问题。这都是一种“把困难留给自己,方便留给他人”的职业精神的支撑。
5.把粮食留给敌人 篇五
城中的百姓们听到消息后对宓子贱说:“麦子已经成熟,迟早要收割。如今齐国军队突然要行军到此,恐怕来不及做到每个人自己收割自己种的麦子,请你让我们一起出城收割麦子,这样既可以收割到自己的粮食,又不会资助齐国人,一举两得,
”
宓子贱听后始终不作表态。没过多久,齐国的军队路过此地后抢收了麦子。鲁王因此感到非常恼火,准备治宓子贱的罪。宓子贱对鲁王说道:“今年的麦子虽然已经没有了,但是来年还可以种。如果我们在齐国到来之前,一哄而抢地去收割麦子,其中势必会有不劳而获者,这样下去,我们的百姓会产生出惰性,他们不去种地而整天希望敌国军队犯境,长此以往,鲁国就会衰落下去。单父国的麦子只占鲁国所有粮食的九牛之一毛,它的丢失不会使鲁国遭受多大损失,而如果把不劳而获的思想留下来,将会有几代人因此而受害啊!”
6.把信心留给自己作文 篇六
在我刚升入二年级时,所有对我来说除了生疏之外,仍是陌生。学习压力想千斤大石一样向我砸来。一下从把我的信心砸得破碎摧毁第一次数学测验我只获得了75分,成了一个为班级拖后腿的一名学生。可晓得,在四五年级我可是让人爱慕的优等生啊!75分的数学成就,把我拉入了伤心又失望的海底。我手足无措,一下子感到学习很无聊。
然而,在那颗一般的大树上我望到了人生的愿望。
我一个人单独走在回野的路上,像纵声旁的大树上弃下一片树叶,来干标标。然而,我在大叔的树干上,却瞅到了一只长的幼虫在摆脱束紴它的硬壳。他很艰巨的在树干上停下来。匆匆的,他腹上裂开了一条小缝,并逐步扩展,含出了他的身躯。末于从那坚挺的壳中出来了。
我震惊了,在苦楚中保持不抬;使大家变成自在的蝉。
7.数学课堂上应把什么留给学生 篇七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最大限度地把课堂还给学生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把自由表达的机会留给学生, 让每个学生充分发表见解
“数学课程标准”中的“课程实施建议”中明确提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 并与同伴进行交流”。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让学生表达, 改变教师“包讲”或者学生围着教师的指挥棒转, 不敢想也不善于想的教学模式。给学生充分发表见解留出了较多的时间和空间, 学生往往能表达出老师可能表达不了的, 感悟出老师感悟不到的东西, 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把动手操作的自由留给学生, 让每个学生主动参与探索
教师在教学时, 应多挖掘教材中可利用的因素, 把数学教材中的一些知识设计成学生探讨研究的实践操作的活动, 让学生动手操作, 手脑并用, 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数学思想与方法, 从而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把个性体验的空间留给学生, 让每个学生主动参与交流
我们课堂教学中, 教师讲授的多了, 学生思考的就少;一问一答的多了, 探讨交流的就少;教师的活动占时多, 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少。整个教学过程都由教师事先设计好, 甚至把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 都要和教师预先设定的一模一样。虽然从表面上看“节约”了时间, 但是长期在这样的教学方法中教出来的学生, 除了被动地接受, 还能有些什么?其实我们可以在课堂上安排多些时间让学生自己来学习, 比如在复习课前, 让学生自己出好题目, 到课上就由小组解决。充分给学生交流的时间, 在这过程中, 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很容易被激发出来。
总之, 教师必须积极创造条件, 努力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在课堂上要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来启发诱导, 让学生亲自探索、发现、解决问题, 享受创造的乐趣, 获得成功的喜悦, 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摘要:“数学课程标准”的出台, 给数学教育注入新的血液, 同时也给全体数学教师带来了挑战。学生是知识信息的发现者、探索者和接受者。教学时我们应真正地把学生由被动的听课变成主动的探索, 把课堂上大部分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 让学生自己发现知识。
8.把感悟的空间留给学生 篇八
关键词: 感悟;学校教育;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3-166-01
“感悟”一词最早是从佛教中引入的。佛教禅宗讲求顿悟,慧能法师认为人“若识自性,一悟即至佛地”。据佛经记载,许多高僧正是因为顿悟而得道成佛的。可见“悟”的作用之大,一旦感悟,便会觉得豁然开朗,许多困扰多时的难题也迎刃而解了。佛家参禅悟道需要“悟”,同样学生欣赏文学作品,领略人生百态也需要“悟”。这里所说的“悟”即是“感悟”。
我们可以把“感悟”这个词一分为二来解释:“感”是指外界事物在人内心引起的感触,它是“悟”的基础;“悟”是指人对已感知的事物进行重新组合,重新建构而获得的独到而深刻的见解,它是“感”的升华。感悟能激发人的兴趣,带给人以乐趣。而兴趣和乐趣又是促进人更广泛,更深入地学习的动力。通过广泛、深入地学习,人又会获得新的感悟。在这样一个良性循环中,已知的知识得到了巩固,思维得到了训练,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钱理群教授曾经说过“中学文学教学的基本任务就是唤起人对未知世界的一种向往,我们文学教学就是应该唤起人的这样一种想象力,一种探索的热情,或者说是一种浪漫主义精神。”人们常说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相等,如何能让学生在有限的课本和课堂时间里了解生活、理解人生呢?我想教会学生感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运用感悟,学生可以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从而获得更多的知识和经验。然而现在常常听到语文教师抱怨学生不懂感悟,不会感悟。究竟是什么原因削弱甚至扼杀了学生的感悟能力呢?其实翻开语文书,其中不乏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这些都是培养学生感悟能力的极佳素材。然而课堂上有些教师过于细致地分析,过分追求把握文章的思想价值,把一篇篇文字优美,蕴涵丰富的文章肢解得支离破碎,毫无美感。有时生怕学生不能理解,干脆自己分析并反复强调,这在无形中剥夺了学生体验、感悟的乐趣。这些经过教师反复咀嚼的知识,在学生看来如同嚼蜡,毫无滋味可言。这样又怎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乐趣呢?在这种被动的接受状态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不到充分的发挥,使得原本应该是学生思维最活跃,最能展现个性的语文课堂变得沉闷,教学效果因此也往往并不理想。新大纲要求语文教学“重视感悟,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培养学生感悟能力得到了教育界的广泛重视。
感悟的空间无限广阔,自然界的一草一木,人世间的一事一物,都可以引发人有所感,进而有所悟。感悟的方式、感悟的层次,也会因为不同的人而有所不同。就算是同一人,在不同的时间对同一事物也会产生不同的感悟,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该如何来培养感悟能力呢?我想这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虽然感悟是主体生命的功能,只能自己完成,别人无法代替,但是教师的指导作用也很重要。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教材引导学生感悟。不要急于把自己的阅读感悟灌输给学生,而是要让他们反复阅读教材。文学作品给我们提供了审美对象,而美感的产生还需要我们去阅读实践。这里所说的反复阅读不是有口无心地重复朗读,而是剥茧抽丝地细细品读。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反复阅读重点段落、细细品味关键语句,深入文本,理清文章结构,把握文章中心思想,进而结合自己的个体经验去感悟文本的内涵。阅读是对精神产品的再生产活动,是人文与个性结合的再创作过程。在阅读之前,教师可以适当地补充一些与教材相关的材料如作者生平、写作背景等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也可以设计几个问题作为触发点为学生提供感悟的条件,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加以思考。更重要是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学会自己在阅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就能达到“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发现。在发现中感悟”的良好效果。教师还要在课堂上营造自由民主的气氛,每个人的感悟会因为其个性、经历等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所以无须强求感悟的结果一致,应当允许多种合理的答案并存。要尊重学生的发言,那怕学生感悟的层次不高,也要及时加以鼓励,激发他们进一步深入思考、感悟的积极性。舒婷的《致橡树》是一首感情细腻,蕴涵丰富的诗,诗人借木棉和橡树两个意象含蓄而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爱情观。如何能让学生读懂诗人丰富、深沉的内心世界呢?在教学设计中我是从分析“木棉”和“橡树”两个意象人手,让学生渐渐地走进诗人的内心,体会诗人的情感。在通读全诗的基础上,我让学生反复阅读描写木棉和橡树的诗句,抓住关键字词:木棉有“红硕的花朵”,橡树有“铜枝铁干”,把握它们各自的特征,从而揭示两个意象的深刻内涵。在这基础上让学生咀嚼品味木棉对橡树的诚挚的表白,感受诗人炽热的情感。通过反复阅读体会,学生很快把握了诗歌的主旨。在教学过程中有学生对诗歌的结尾提出了质疑,认为它与诗歌的主旨不相符合。这个质疑立刻在全班引起了争论,有的认为结尾画龙点睛升华了主题;有的认为这是刻意拔高主题。争论异常激烈,大家莫衷一是。在这个时候我适当向他们补充介绍了诗歌的写作背景、诗人的经历。了解了这些情况后,学生马上就理解了诗歌之所以如此结尾的原因。课后有许多学生在练笔中阐述了自己的爱情观,虽然有些思想还显得较为稚嫩,但我感受到了他们内心的感悟。
【把课堂留给学生】推荐阅读:
《把课堂还给学生》贲友林老师讲座体会06-30
高考满分作文留给明天07-26
把课堂提问的权利交给学生研究报告10-13
时光飞逝,今天留给回忆散文07-06
留给家长的一封信08-24
毕业留给我的思绪09-01
把孩子们领进精彩的课堂论文07-09
学生课堂总结范文12-06
课堂学生作文12-20
小学生课堂表演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