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在数学课堂中的运用

2024-06-26

建构主义在数学课堂中的运用(共19篇)(共19篇)

1.建构主义在数学课堂中的运用 篇一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幼儿园数学领域教学的运用浅析

摘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的中心地位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对于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和创造性具有重要意义。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了幼儿园数学领域的学习过程:问题由日常生活情境引发,儿童将日常生活中了解的抽象数学几何图形的概念整合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中,在自主、探究、合作的活动中获得有关图形分类、比较、组合等概念的认识。

关键词:建构主义;幼儿园;数学

中图分类号:G61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6-111-00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行为主义到认知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被誉为当代教育心理学的一场革命。建构主义认为教学过程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中心,教学强调以问题中心,以问题为切入点,教学过程是提高学生认识的过程,强调知识的相对性和教学的灵活性,教学重视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和兴趣。

一、建构主义教学模式

(一)支架式教学

支架式教学认为教师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这种框架中的概念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

(二)抛锚式教学

抛锚式教学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确定这类真实事件或问题被形象地比喻为“抛锚”,因为一旦这类事件或问题被确定了,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也就被确定了(就像轮船被锚固定一样)。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即通过获取直接经验来学习),而不是仅仅聆听别人(例如教师)关于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

(三)随机通达教学

由于事物的复杂性和问题的多面性,要真正达到对所学知识的全面而深刻的意义建构是很困难的,往往从不同的角度考虑可以得出不同的理解。为克服这方面的弊病,学习者需要随意通过不同途径、不同方式进入同样教学内容的学习,从而获得对同一事物或同一问题的多方面的认识与理解,这就是所谓“随机通达教学”。

建构主义的教学尽管有多种不同的形式,但是又有共性,即它们的教学环节中都包含有情境创设、独立探索、协作学习,并在此基础上由学习者自身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这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

在大班数学操作课《神奇的图形世界》中,我们可以充分运用建构主义进行教学。

1.关注儿童已有认知水平,重视儿童新概念和新经验的建构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大班幼儿处于前运算阶段,他们的思维水平比起具体运算阶段有了一个质的飞跃。幼儿对各种基本几何图形已经形成基本的认识,各种几何图形以及用这些图形拼成的图案,都是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可观察到的,幼儿也经常会把这些图形想象成实物。教师抓住幼儿独特的认知规律,让幼儿在已有知识基础上建构认知和概念。建构主义的观点认为,儿童清晰的概念就是在真实的情景中建构的,在许多次尝试经验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教师的问题在逼真的情境中呈阶梯式抛出,为儿童理解从简单的几何图形到图案概念的形成提供了一个深入探究与思考的有效平台。

2.将活动置于真实的情境中,重视合作和交流

建构主义者批判传统学习中“去情景化”的做法,转而强调情景化学习和情景化认知。创设一个能与教师、同伴共享、互动的学习氛围情境。在案例中,儿童拼小人儿的头有的用圆形,有的是用三角形,在这种差异的学习中,儿童不断对各种图形和图案加以组织和改组,知道在拼图的活动中,不同的图形在现实生活的人物造型中表达的含义也是不同的,有的是胖脸,有的是圆脸。这种学习方式不仅逐渐提高了学生的建构能力,而且有利于今后的学习和发展。

3.重视以日常生活相联系的内容作为数学学习内容

对于儿童来说,每一个概念的建构,都要基于有价值的生活经验。如何使儿童从对概念的表象理解过渡到对概念的抽象理解呢?教师巧妙地捕捉到了融于真实生活之中的数学问题,使得儿童能够在有意义的情境中感受和体验几何图形和图案的概念和关系,满足个体不同层次的知识需求以及好奇与探究的心理需求,并加深逻辑思考,建构起相应的数学概念。在案例中,教师呈现各种在日常生活中所见的图案,请幼儿拼图的主题也是幼儿常见的,且这些形象的特点都是多样的,这样就能激发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4.注重知识建构互动中支架的支持作用

在知识建构的互动中,教师应该起到支架作用,教师显然不是一个权威的知识传授者,而是―个环境的创设者、材料的提供者、活动的指导者。在案例中,老师提出让幼儿“拼一个小人儿”,实际上就是教师匠心独具的适时支架,它为儿童学习任务的完成提供了一种暂时的支持。在儿童与材料的互动过程中,儿童觉察到了与先前经验不协调的知识,通过操作材料,使得儿童在同化和顺应的过程中获得了各种几何图形的现实意义,也提高了儿童在认知方面的能力。这是儿童获得新经验的过程,也是他们完善以往经验的过程。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了这样一个学习过程,问题由日常生活情境引发,儿童将日常生活中了解的抽象数学几何图形的概念整合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中,在自主、探究、合作的活动中获得有关图形分类、比较、组合等概念的认识。课程内容的选择是适合儿童发展的年龄特征的,选取处于幼儿“最近发展区”内的内容素材,对儿童既有某种程度的挑战,又不至于因太简单而失去探究的好奇心与兴趣,在满足幼儿心理需求的同时,最大化地促进每个幼儿在原有水平上有所提升。

附:案例大班数学操作课《神奇的图形世界》

首先教师出示各种图案,请幼儿说说这些图案都是由什么几何图形拼成的,之后教师给幼儿提供各种大小、颜色不同的图形。要求幼儿按照教师给出的主题,利用集合图形拼出各种图案。拼好后,教师请幼儿说一说拼的是什么,怎么拼的,图案中都用了什么几何图形。

如:教师说“请小朋友们拼一个小人儿”。

A幼儿用圆形拼了小女孩的头,用正方形拼了她的身体,用长方形拼了她的手,用三角形拼了她的裙子,用圆形作纽扣。

B幼儿的小人儿的头是用三角形的,脚是用长方形拼的,手是用两个正方形,还给她戴了一顶红色的圆形帽子。

C幼儿也拼了一个女孩子,是用正方形拼了她的头,三角形拼了她的手和身体,长方形拼了她的裙子,腿被裙子挡住了。

2.建构主义在数学课堂中的运用 篇二

关键词:数感,数学教学,建构主义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将培养学生的数感作为一个重要的目标, 这是数学课程改革的需要, 也是学生的培养目标。就是要求数学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 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大多数学生将来不会成为数学家或数学工作者, 但每一个都应建立一定的数感, 这对将来他们的生活和工作都是有重要的价值。培养学生数感, 目的就在于学会理性思考, 学会用数学的办法理解和解释现实问题。

但小学生由于年龄特点和心智水平的限制, 其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而抽象逻辑思维较弱, 有意注意差, 对具体形象的实物、教具、学具比较感兴趣。因此, 如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动手、动口、动眼、动脑, 让他们切实参与到学习过程, 是培养学习方法、诱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保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学活动的参加者。课堂教学应是师生的共同活动, 在教学中, 要诱发学生利用旧概念去认识新概念, 应用已学习过的公式、规律去解决新的问题等教学方法, 来激发学生的发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就是从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 其思想来源于认知加工学说, 解决了如何使客观的知识结构通过个体与之交互作用而内化为认知结构。

一、加强学生知识观的建构

在学习过程中, 学生不仅理解新知识, 而且应对新知识进行分析、检验和批判。很多数学内容的学习, 除了课前应了解学生在某一方面知识已积累了哪些生活经验, 更应让学生在课前去实践, 不断积累感性经验, 做好课堂教学的铺垫, 使学生主动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在课堂教学活动中, 教师要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多动手、多思考、多实践, 成为真正的探索者。创造源于实践, 实践活动是一个连续、完整的过程, 仅仅满足于课前和课中的实践是远远不够的, 教师还要用实践作业的方式安排学生课后的实践任务。

二、加强学生学习观的建构

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 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 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 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强调学习过程是学习主体与学习客体的主动探索, 不断改进已有认识和经验, 建构自己认知的过程, 而不是通过静听、静观、静练来接受知识。教学中, 教师不是按照程序化式的教学方法讲授学习内容, 而是将教学与现实相联系, 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 启迪学生心灵感受, 让学生在生活中, 在体验中来领悟教学内容的主旨。把学生引入一个个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使学生对生活的体验更真实、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刻。只有通过学生自己的内化和认可的知识, 才是真正有效的知识;只有真正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 在学习中生活, 才能体现出知识的生活价值。对具有创新学习的学生进行多个案例的分析, 总结出学生创新学习“思—问—动—创—用”模式: (1) 思。凡事多思考, 并对搜索到的信息进行分析, 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 (2) 问。在思考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并进行广泛扩散, 多思路思考; (3) 动。动手实践或动手检索资料, 实践既是在动中学, 又是在动中反思; (4) 创。就是创新, 即先要对自己的设想进行评价, 然后修正, 使其具有独创新颖、合理与社会性; (5) 用。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 解决具体的问题, 做到学以致用。

三、加强教师教学观的建构

建构主义在教学观上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重视合作学习;主张教学不能无视学习者的已有知识经验, 而应当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 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 生长新的知识经验;教学应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 当然强调学习者的主体作用, 也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提倡情境性教学等。因此, 课堂教学要扎根于探索活动中, 充分调动学生的眼、口、手、脑等多种感官参与, 促进学生发展。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往往不随意注意占主导地位, 教学中, 教师应该创设诱发学习动机的教学情境, 把学生的不随意注意吸引到参与学习的兴趣中来, 引导他们对数学问题积极思考与探索, 从而达到掌握知识、发展智能的目的。

3.建构主义在数学课堂中的运用 篇三

【关键词】建构主义 情境构建 仿写构建 动态评价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3-0061-0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历经对皮亚杰、布鲁纳、维果茨基、维特罗克等人的早期建构主义思想的不断发展,同时伴随着对认知心理学的批判和发展,于20世纪90年代出现在心理学领域中的一种认知理论。它把学生、知识和学习置于社会文化参与和互动的过程中,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情境”对意义建构地重要作用、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习、强调“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关键作用、强调学习过程的最终的目的是完成意义建构。[1]笔者根据这些原则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用于日常语文作文教学,尝试建构了一种以“体验生活—阅读仿写―评价激趣”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对生活体验,丰富的生活积累;通过主题的阅读,丰富素材的积累,完成仿写构建;通过动态评价,激发学生写作兴趣,促进学生长远发展。

一、“情境”构建,体验生活

建构主义重视“情境”的构建。在作文教学中,由于学生丰富生活的缺失,不能提供实际情境所具有的生动性,丰富性,同化与顺应过程较难发生,因而将使学习者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发生困难,建构主义针对这一现状提出活动体验式作文和生活体验式作文,试图通过开展活动,体验生活,并能开发生活资源,整合生活资源,让学生把自己的亲身体验表达出来,这样的作文才会充满生命力,表现作者的鲜活个性,鲜明的人文性在其中自由展示。

为了丰富学生的生活,笔者的学校或班级每年都会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如火如荼的军训、热火朝天的动动会、唇枪口战的辩论赛、精彩纷呈的艺术节、中秋礼赞表演会、端午献歌朗诵赛、电影节等等。我很善于捕捉这些“情境”,利用语文课进行写作指导,开设相应的情境随笔课,让学生把自己所获得的生活体验或情感体验或深或浅的表达出来。没有生活就没有作文,所以要学生要写出有独特感受的作文,就应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设情境,发现“情境”,并让学生在创设的情境活动中体验一把,然后畅快地写一写,得意地展一展。

在实际的操作中,“情境”的建构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如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视频、图片、音乐、电影;还比如课堂突发的“情境”,都可以作文写作的题材。

新课标在七至九年级的“阶段目标”中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2]要达到这些要求,教师不但要善于创造丰富有趣的情境,还应引导学生做生活的观察者和思考者,做生活的有心人,在生活中体验,在思考中表达。

二、主题阅读,仿写构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变为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

许多学生虽然有许多生活体验,但要他们把这些体验形成于文字,通过写作表达出来还非常困难,或者即使表达出来了,也是干涩的文字,流水帐似的述叙。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笔者也有些探索。

在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作文训练主题为“寻觅春天的足迹”,写作作文题为“黄山鲁的春天”,为了让学生体验到春天的美好,为了让学生能写出更美的文章,家委会成员李朝阳的妈妈利用周日组织了全班同学在春暖花开的三月走进了南沙黄山鲁森林公园游玩。有了生活体验,学生都有话可写,但写出来的作文整体水平还是没有太大提高。于是我印发了八篇写春的名篇:有郑板桥《春词》、 张晓风的《春之怀古》、端木蕻良的《早春》、老舍的《大明湖之春》、 钟树梁的《草堂之春》、沈从文的《春游颐和园》、林语堂的《春日游杭记》、朱自清的《白马湖》,20句写春的诗词,30个写春的词语,10个写春景的经典名句,要求学生用两天时间自读,并分析出名作的写作技艺,重点分析是如何描写,如何抒情,如何布局的,同时,还利用一节语文课进行细节描写的借鉴和抒情方式的仿写指导,再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方法重写“黄山鲁的春天”这篇作文。重写后的作文给了我莫大的惊喜,学生的作文一篇篇都有了细致的描写、抒情的句子、生动的词赋、流畅的思路。

李夏的作文这样写山中的榕树:黄山鲁的南门大道两旁分立着一棵棵细叶榕,厚质叶子闪闪发光,流苏似的细须像山羊的胡子,树枝上的老叶呈深绿,树梢长出的新叶嫩绿嫩绿的,南沙的春天与北方的春天真不一样,变黄的老叶一边飞落,新叶一边长出。我喜欢这繁茂起来就遮天蔽日的榕树,也喜欢南沙这不一样的春天。”这学生真还发现了我们南沙的春天的不一样,一边落叶一边长嫩芽。

她在作文后留言说:“写第一遍的时候,我老觉得自己没话写,只知道景美,但看了名家描写的春景后,我好像突然明白了,写春景写得要细致,才能写出丰富而生动的内容……”

可见,我们既要引导学生积极体验和感悟生活,写他们熟悉和热爱的主题,我们还要指引学生阅名篇佳作,读写整合,激发兴趣。

名家作品中都是文质兼美的名篇,不仅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感情,而且有着恰当的表达方式,可以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通过借鉴、迁移,逐步将思想、情感、语言表达方式等内化为自己的语文素养。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学生能够举一反三, 练成阅读和作文的技能。”但教材这点例子远远不够学生阅读和写作的需求, 因此,教师要精心选择和推荐能有效读写结合的佳作, 给学生提供借鉴的对象和创造的依据,使之成为学生创作的有源之水。经常性的通过主题阅读和仿写创作的历练,学生就会笔法灵活,词汇丰富,语言精练,熟能生巧,其文章自然会好起来。这样,教师就真正成为了构建主义理论下所要求的“促进者与帮助者”。

三、动态评价,激趣促长

传统的作文评价和建构主义的作文评价是不一样的,传统的往往注重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评价的重点也往往放在终结性评价上,而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就不一样了,它“要让学生能够根据自身行为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方案(实现自我反馈)” [3]它重视过程性评价和实质性评价,检验学习过程是否完成了意义建构。

建构主义的作文评价不仅是一个记录在案的分数和一段综合性的评语,是针对学生习作的初稿,从态度、优缺点和改进方法等方面进行自评、生生互评、师评。教师教学中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是存在差异性的,所以作文评价中不能一刀切,而是应当以动态的评价标准来评价学生,这样才能使不同层面的学生都有所发展通过构建动态评价模式让语文教师在作文课堂教学中改变评价观念,不是只关注分数,更要关注学生的发展,使学生学习的能力在水平不同程度地获得认可,作文教学更贴近学生实际,师生在教学中形成和谐的教学相长的关系,从而形成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幸福感。

笔者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进行了初中作文教学的探索,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作文写作兴趣,激发了学习动机,增强了学生写作活动的主体意识与参与意识,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与此同时还提高了学生的评改作文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刘永康.西方方法论与现代中国语文教育改革[D].人民出版社.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D].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2.

[3]高文.建构主义学习的核心特征[D].外国教育资料.1999.11.

1、本文为南沙区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课题:《初中语文作文仿写策略研究》课题编号 2011019

4.建构主义在数学课堂中的运用 篇四

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大学英语课堂教学

建构主义是认知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是20世纪末21世纪初教育理论的主导.语言本身就是一种社会建构,学习语言就是建构个人知识.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引入大学英语教学课堂,促进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变革以实现课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作 者:孙菲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大学外语教育学院 刊 名:内江科技 英文刊名:NEIJIANG KEJI 年,卷(期):2008 29(1) 分类号:H3 关键词:建构主义   大学英语   课堂教学  

5.建构主义在数学课堂中的运用 篇五

所谓情境创设就是备课、上课时,教师根据教育教学原理,结合初中阶段学生的认知、心理等特点创设不同的学习氛围,通过问题、生活、故事、表演等情境进行教学活动的方式。通过情境创设,能进一步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形成良好的数学课堂教学氛围,促进学生数学学习效率的进一步提高,提高教学进度,使学生主动融入到数学学习中,培养数学意识和能力。

一、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的意义

要想使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充满激情,不仅教师要保持积极认真的教学态度,还需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参与到数学课堂中。在初中数学课堂中创设情境,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使数学学习内容更加具有感染力,活跃课堂氛围,使学生愉快地投入到学习中,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欲望。

初中数学教师应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激发学生的潜能,帮助学生树立信心,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逐步提升。通过情境创设,教师将不同学科之间的知识有效穿插,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学习情感的培养,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拓宽数学教学的范围以及内容,将生活实际融入到数学教学中,加强学生学习情感的培养,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促进数学教学水平的全面提升。

二、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一)创设问题情境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精心创设数学问题,让学生对问题感兴趣,愿意参与研究和讨论,对新知识、新问题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进而积极地融入数学教学中,使数学教学有良好的开始。

例如,在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组时,教师就可以为学生创设有感染力的数学问题情境,提出《孙子算经》中的.鸡兔同笼问题“,今有鸡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鸡兔各有几何?”[1]这些有趣的数学材料对学生的吸引力是比较大的,通过这种趣味性的数学问题能够使学生深入学习和研究,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解决数学问题。

(二)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对生活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经验,结合生活中的事物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通过数学学习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认识到数学与我们的距离其实并不远,能够在实际生活中积极认真地学习数学,并应用数学知识处理和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例如,在学习绝对值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学生平常的经验进行数学教学,如周末小敏从家出发,开车出去游玩,她先往东行驶了20千米,到达了海边,下午,她又往西行驶了30千米,到达超市。家、海边以及超市都是在一条直线上的。若向东为正,请用有理数表示小敏两次行驶的路程,如果汽车行驶每公里需要消耗0.15升汽油,则这一天中小敏的汽车一共消耗多少升油?[2].通过生活化教学情境的创设,学生在熟悉的数学知识中获得数学体验,更好地认识和理解绝对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枯燥的数学知识更加生动形象,学生也容易接受。

(三)创设故事情境

初中阶段的学生年纪都不大,他们对故事的兴趣比较浓厚。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故事创设教学情境,改变枯燥沉闷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就能够集中注意力,积极参与到数学学习中,实现良好的数学教学效果。

例如,在学习有理数加法的问题时,教师就可以通过讲故事的形式进行数学教学。在大森林里,两只小猴子在愉快地玩耍,他们在森林里看到了一棵苹果树,于是,快速地向树上爬去,其中一只小猴子先爬了5米,然后又爬了2米摘到了苹果,另一只小猴子先爬了4米,一不小心又滑下去了1.3米,结果晚了一步。这时,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计算一下两只小猴子分别爬了多少米,另外一只小猴子还需要爬多少米才能够摘到苹果?[3].提出问题后,学生们踊跃地谈论,在教师的指导下掌握了有理数的加法问题。通过故事情境的创设,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会更加高涨,愿意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进而促进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的顺利实现。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创设情境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教学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欲,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数学学习中,从而营造轻松愉悦的数学学习氛围,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逐步实现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教学情境的创设要具有一定的趣味性、故事性、生活性,顺利开展数学教学。

参考文献:

[1陈巧莲。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的策略初探[J].课程教育研究,(32):161.

[2]宋金生。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课堂情境教学的创设[J].新课程导学,(11):86.

6.建构主义在数学课堂中的运用 篇六

山西潞城四中

牛跃琴

摘要:本文就自己信息化辅助高中数学教学的实践经验,探讨了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等等方面的优点;同时也提出了当前在运用信息术辅助教学中出现的一些要注意的问题。关键词:信息技术,数学教学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大力推进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在信息时代,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正一步一步地走进数学课堂,把信息技术融入到数学学科教学中。

一、把信息技术应用于数学课堂,有利激发学习兴趣

鲁迅先生说过:“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的灵感。”兴趣是一种具有积极作用的情感,而人的情感又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在数学教学中如果把数学知识放在一个生动、活泼的情境中去学习,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多媒体计算机系统可展示优美的图像、动听的音乐、有趣的动画,是创设情境的最佳工具。例如:在引入《四种命题》时,通过flash动画演示一个故事情节:有一个主人很热情地约了四个朋友一起过生日,结果只有三个朋友赴约,主人见人没来齐,便说:“该来的没来”。过一会儿,有一个朋友走了。主人又说:“不该走的走了”。这时另一位朋友也走了。主人见情形不对,对剩下的一位说:“我又没说他”。结果三个全走了。提问:主人的朋友为什么会走?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索欲。

二、把信息技术应用于数学课堂,有利于再现知识发现过程,提高学习效率

数学教学过程,事实上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数学问题的解决方法进行研究,探索的过程。《新课程标准》规定教学是老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一种知识的再发现过程,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处于主体地位。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有一个很有效的途径,就是再现数学知识的发现过程,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上猜想结论,发现定理,从而提高创新能力,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有助于学生得到成功的喜悦和增强自信心。在数学教学中,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正可以为学生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增设疑问,巧设悬念,再现知识发现过程,激发学生获取知识的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为主动学习,积极配合课堂教学,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三、把信息技术应用于数学课堂,有利于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数学是集严密性、逻辑性、精确性、创造性与想象力于一身的科学,数学教学则要求学生在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或提供的环境中通过积极的思维不断了解、理解和掌握这门科学的学习重点和学习难点,于是揭示思维过程、促进学生思考就成为数学教育的特殊要求。因而要求在数学课的重点、难点讲解阶段,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这就需要运用多媒体的动态画面展示事物发展或推理全过程。利用它的图画特性将抽象的、理论的东西形象化,将空间的、难以想象的东西内容化。

例如:在讲函数y=Asin(ωx+φ)的图象时,传统教学只能将A、ω、φ代入有限个值,观 察各种情况时的函数图象之间的关系;利用《几何画板》则可以以线段b、T的长度和A点到x轴的距离为参数作图(如图1),当拖动两条线段的某一端点(即改变两条线段的长度)时分别改变三角函数的φ和ω,拖动点A则改变其振幅,这样在教学时既快速灵活,又不失一般性。

四、把信息技术应用于数学课堂,有利于减轻教师的教学工作量

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需要查阅大量的相关资料,庞大的书库也只有有限的资源,况且教师还要一本一本的找,一页一页的翻,这个过程耗费了教师大量的时间。网络信息为教师提供了无穷无尽的教学资源,为广大教师开展教学活动开辟了一条捷径,只要在地址栏中输入网址,就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通过下载,获取自己所需要的资料, 大大节省了教师备课的时间.在练习巩固过程中,由于运用多媒体教学,省去了板书和擦拭的时间,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向学生提供大量的习题,练习容量大大增加。以前老师黑板上写的内容保留不了很长时间,就要被擦掉,换写下一个内容。等到要复习的时候,老师又要书写大量以前书写过的习题,重复的劳动耗费了老师本来就不宽余的时间。而现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将上课的习题和资料很好地保存下来。需要时,可以随时调取,复制、粘贴,重新组合,大大减轻教师的教学工作量。

五、把信息技术应用于数学课堂,应该注意的问题

1、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学的工具,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等的优势,良好的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不可低估,它在辅助学生认知的功能要胜过以往的任何技术手段。但它仅仅是课堂教学的一个辅助工具。教学活动过程的核心,是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交流过程,这个过程信息技术教育是无法取代的。在师生互动的教与学过程中,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产生数学问题、促进学生思维扩散的路标。不过,我们不能盲目的使用信息技术,用它来取代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

2、正确处理好多媒体技术与传统媒体的关系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人们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反复实践总结出来的。特别是在形体知识的教学中,许多年来一直采用的实物演示,讲解和操作是行之有效的,也是不可缺少的,甚至是其他方法不能代替的。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虽然有其他电教媒体所不可比拟的优势,但不同的电教媒体所具有的功能是不一样的,同样也具有自己的局限性。计算题及应用题的教学采用一些其他教学媒体较适宜。有时我们可以把多种媒体适当地配合使用,相得益彰,反而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7.建构主义在数学课堂中的运用 篇七

一、充分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 分层分类地开展教学

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环境、家长的教育、性格趋向不同, 虽然学生的年龄还很小, 但是这些“不同”已经非常显著地促使学生之间的差异变大, 而且这种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但是, 很多教师就有意无意地要忽略这种差异, 认为教学就是“有教无类”, 只要教师用心, 学生一定可以达到同样的进步。实际上, 学生之间的特点差异如此之大, 这种差异在很大程度上是无法通过教育弥补的, 而且如果非要强行的通过教育去弥补这些差异, 往往是事倍功半。尤其是教师按照“一刀切”的教学方法, 只有一部分学生感觉教师所采用的方法和讲授的内容是适合他们的, 而总会让一部分学生感觉食之无味, 知识太简单;一部分学生会感觉过于困难, 超出自己的能力范围, 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为此, 这就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精力和感情, 仔细地了解每个幼儿的性格、爱好、脾气等方面的情况, 然后给学生分层分类地开展教学。只有真正为学生分好类, 找到一种学生最适合的教育教学方法, 学生才能找到自己最喜欢的学习模式, 而且才能使学生逐渐地树立起自信心, 形成自发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二、转变课堂教学模式, 调动学生主体性

很多教师在课堂上, 看到的学生往往都是两眼迷离地在看着黑板。尤其是孩子年龄比较小, 理解力也比价差, 领会能力不足, 耐性也不足。这时候, 如果教师总是在自顾自地讲, 很容易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实际上, 学生虽然年龄小, 但是他们同样具有很强的主观能动性, 希望自己得到同学们的认可, 希望自己能在集体中展示自己。为此, 教师需要用更为丰富的教学模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比如, 师生角色转换的方法, 即每节课都给学生几分钟, 让学生们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小老师”可以提问同学、老师。在这个过程中, 虽然学生的年龄都很小, 但是他们可以清晰地认识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体, 为了使自己的看法更有新意, 学生们都会很认真的去思考。而且, 很多学生都愿意在其他同学面前展现自己, 让别人认可自己, 这也是使同学们相互展现、了解的一种途径。另外, 小组合作教学模式, 也是一种调动学生主体性的非常有效的方式。通过将班内同学分成小组, 给每个小组安排一定的教学任务, 让各小组的同学自己去思考、去分析完成学习任务。最终, 教师对各小组的完成情况进行评比, 对于优胜的小组要给予口头表扬和小红花。这样一来, 每个小组为了能战胜其他小组, 都会积极地思考。这个过程, 自然而然地就会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体性。

三、加强教学理念的转变, 丰富课堂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 也就是说, 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 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 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 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但是, 我们很多老师总是片面地认为, 课堂是自己主导的, 教师在课堂上的权利“至高无上”, 感觉学生年龄也比较小, 于是, 就总是强迫学记住这个、记住那个。实际上, 教师更多的还是要帮助学生形成一种学习的意识, 或者说是一种想学的意识。因此, 教师需要在课堂上积极转变教学方法, 更多地采用趣味教学、情景教学、开放式教学,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 在进行绘本阅读的时候, 教师选择绘本的时候, 就需要注意对象, 正所谓“投其所好, 送其所要”。一般女孩子可能更倾向于喜欢“布娃娃”为素材的绘本, 男孩子可能更倾向于喜欢“汽车”为素材的绘本, 这样孩子们自己找到喜欢的绘本后就会产生阅读的愿望。

总之, 建构主义的观点使我们认识到幼儿学习的重点不在于被动地获得一些科学真理, 而在于通过教师的教学方法引导, 使幼儿能够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当然,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幼儿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需要充分尊重幼儿心理发展的实际情况, 这正如皮亚杰说过, 即使婴儿也不是一张白纸。因此, 教师首先要了解幼儿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并以此为基础使幼儿建构更多的知识。所以, 学前教育阶段中教师的综合素质不仅包括扎实的业务知识, 还要有比较扎实的心理学基础, 将教学工作做到幼儿内心深处。另外, 学前教育的开展还要注意孩子的年龄和接受知识的能力, 不能一蹴而就, 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让孩子有一个慢慢消化和吸收的过程。

摘要:分析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幼儿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提出了充分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 分层分类的开展教学;转变课堂教学模式, 调动学生主体性;加强教学理念的转变, 丰富课堂教学模式等三种教学方式。

关键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幼儿教学,运用策略

参考文献

[1]李玲.以人为本, 注重差异[J].中国体卫艺教育, 2010, (10) .

[2]李方芹.论幼儿教师的教育意识与能力——自身素质[J].赤峰学院学报, 2007, 27 (11) .

[3]杜艳红.建构主义视角下的幼儿园科学教育[J].幼儿教育, 2005, (11) .

[4]叶明芳.幼儿绘本阅读教学的艺术同构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 2011, (6) .

8.建构主义在数学课堂中的运用 篇八

关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概述

建构主义的思想来源于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在儿童认知发展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了建构主义理论,皮亚杰、杜威、维果茨基等学者都对建构主义概念发表自己的看法,越来越多学者对建构主义进行新的概念定义。建构主义强调的是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强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发挥其主动性,认为教学者和教材等都是辅助学习者的学习的工具,接收学习信息是需要学习者的主动思考,而不是依靠教学者的强行灌输而接收信息。建构主义注重教学者要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习者对某一问题的思考或者引导学习者探索思考新的问题,使得学习者把其作为自己要探究的问题,把其作为一种任务,学习者必须要清楚认知自身的学习活动,而不是作为教学者的附庸去学习。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四大要素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有四大主要的基本元素,分别是:学习情境、学习协作、学习共享和目标建构。学习情境是指适合学习者学习的一些特定的情境,在学习情境中才能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问题的产生离不开相应的情境,教学者不仅要教授学习者基本的学习信息,还要重视学习者思维的培养和探索问题的能力,其中学习情景的创设在激发学习者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学习协作是指学习过程的主要活动,具体就是对问题的假设和提出、对某一问题某一课题的探究、搜集和分析学习资料等学习活动,一种形式是独自在不同阶段的学习协作,另外一种就是与他人的学习协作。学习共享指的是学习者之间的关于共同学习内容的交流和成果共享,建构主义强调的是学习者的学习认知,学习者之间的共享则是强调了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目标建构指的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学习目标,也就是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内在联系和事物发展规律的理解。

3.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要求教学者要重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同时学习者也是教学的中心,不能以强行灌输的方式向学习者传播知识信息,而是要引导学习者对学习内容进行一个建构,并主动去探索和分析问题。教学者应该在学习者学习过程中做一个引导者和辅助者的角色,而不单纯是一个理论知识传授者的角色。教学者应该引导学习者建立一个问题或任务,并支持所学习者所有积极性的学习活动,帮助学习者进行本次的学习活动,教学者可以创设一些教学情境帮助学习者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不管是在社会生活还是学习生活上都存在着各式各样的情境,也涉及着社会各方面的活动,由于每个人都是不同的思维独立体,从同一个情境中想到的东西可能都不同,因此教学者要善于创设学习情境,让学习者在情境中探索问题和分析问题。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如今很多领域的教学已经离不开多媒体的存在,相对于一些比较枯燥的理论知识讲授,多媒体教学表现得更加生动和形象,更容易吸引学习者的注意力和提高学习者学习和探究问题的兴趣。如今的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教学者应该要利用丰富多样的网络资源,为学生创设出一些合适的学习情景,运用图像、课件、动画等多媒体加强教学效果,例如在高校建筑速写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形象的作品展示或动画展示一些学习情境,甚至可以通过一些户外写生,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建构主义在高校建筑速写教学中的运用

建筑速写是高校环境艺术设计和建设设计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其主要功能是要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和思维扩散能力,通过建筑速写来练习思维的发散,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善于捕抓设计灵感,另一方面还要锻炼学生的设计的表现能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很多时候脑海里都会呈现出很多建筑设计灵感,这时候就要考察学生的表现力,能否把脑海里的建筑设计灵感用手绘形式表现出来,这一能力的培养就要通过建筑速写的学习进行培养。建构主义作为一种兴起的学习理论,在高校建筑速写教学中同样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建构主义在高校建筑速写教学中的运用表现在很多方面,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具体的方面:

1.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确立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建构主义强调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同样是教学的主体,在高校建筑速写教学环节中,教师更加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很多学习任务都是需要学生自己去实践才能完成,再也不是那种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速写不仅是一种艺术工具,更是一门艺术语言,在建筑速写领域上设计师首先是通过手绘把构想表现出来,这一环节注重每个设计师的独立体。因此,建构主义在高校建筑速写教学中运用首先体现在让学生清楚认识到自己在建筑速写课程中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投入到建筑速写的学习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高校学生在学习建筑速写课程一定的理论知识后需要通过实践环节检验理论知识,学生需要在实践环节检验自己的能力,建筑速写教学不仅强调速写的技能,更重要的是艺术的表现力,并从中形成独特的艺术意识和艺术个性。

2.建立各式各样的教学情境

传统的高校教学课堂主要是以教师为主体,课堂模式以教师讲授为主,师生之间的互动较少,无疑的是这种传统僵硬的的高校课堂已经不适合当今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改革和创新的步伐。在科技不断进步和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建构主义理论也随之不算完善和革新,建构主义提倡在新时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支持教学情境。现代信息技术给高校建筑速写的课程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高校建筑速写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呈现各种各样典型的建筑速写作品,旧时的建筑速写课程给学生展示的作品数量很少,如今有计算机和网络的支持下,很多速写作品都可以展示给学生鉴赏和借鉴。在现代技术不断发展的的背景下,教师要利用网络给学生创设一个适合的速写学习环境,创设一个个不同的教学情境,把学生带进建筑速写这门艺术语言的氛围中,从而激发学生对建筑的兴趣,善于捕抓设计灵感,把设计灵感和构想呈现出来。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提倡教师要积极利用网络强大资源的优势,通过作品展示、视频、公开课、电子艺术馆等信息化途径让学生参与速写学习活动中。

3.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在新时期,“可持续发展”这一个概念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和重视,可持续发展的含义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的发展。可持续发展逐渐成为全社会共同努力的目标,建设可持续发展社会需要可持续发展性人才进行建设,人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体。高等院校的教学目标是为了培养面向各个领域为社会服务的专业技能型人才、学术型人才和艺术型人才,提高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是培养学生成为优秀人才的重要前提。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体现着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就是要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要与现代化的社会相适应,紧跟社会进步的步伐。从一定的意义上理解,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就是大学生的创造性能力,尤其在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学生的创造力和表现力是非常重要的,建构主义在高校建筑速写教学中运用一大体现就是在于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通过建构主义和建筑速写课程的有机结合,不仅培养学生的速写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力和艺术个性。

结语

建构主义强调的是学习者的所有积极性的学习活动及其在学习过程和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教学者仅是担任一个引导和辅助的角色,而不是学习活动的所有者。高校建筑速写是高校建筑专业和环境艺术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在高校建筑速写教学中运用建构主义对其意义重大,建构主义在高校建筑速写教学中的运用主要体现在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建立各式各样的教学情境和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等方面。

(作者单位:西安翻译学院)

9.建构主义在数学课堂中的运用 篇九

建构主义理论是当今国际教育界影响较大并正在逐步深入发展的一种新的教育理论,它对我们深入教育改革,进行学科教育研究和开展物理教学设计等都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作用。这里,笔者将结合物理教学设计,和大家共同探讨学习。

一、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和它的教学观

关于“建构”,从熟悉论的角度来看,就是指“把已经存在的凌乱的、无序的东西,有规律的组建起来”。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观点是:“人对知识的获取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由认知主体主动建构的”。

建构主义的教学观与传统的教学观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学生如何获得知识,要明确这一点,首先需要了解建构主义是如何看待知识的。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对现实世界可能正确的解释和假设,而不是绝对正确的反映,不论是课本还是教师都不能以“权威”的身份,强迫学生接受这些知识。因此,相对于“知识是被动接受的”、是“作为权威的教师灌输给学生的”等传统教学的观念,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认知主体——学生主动建构的”,即“学习不再简单地是信息由外而内的输入,而是通过信息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经验的双向的交互作用实现的”。因而,从建构主义的教学观来看,教师预备传递多少信息量给学生并不是最重要的,不是教师输出的信息量越多,学生吸收的也就越多。建构主义教学的目标是学生自身知识的建构,强调的是教师如何通过启发、诱导等多

种方式协助学生积极主动完成上述知识的建构。因此,对于学生是如何获取知识的,建构主义理论与传统教学思想给出了两种不同的策略及思路。

在教学的中心这一问题上,建构主义教育理论也有所突破,相对于“教师是教学的中心”的传统教学观,建构主义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人。建构主义认为,教学的设计,包括教学方法的选定、教学过程的安排、教学媒体的选择与使用等都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必须以学生的感受和经验为基础,以学生的思考和理解为前提来加以实施,以达到学生知识建构的目的。相比而言,在传统的教学观中,学生退居其次,教师及教材处于教学的中心位置上,这里需要注重的是,在建构主义教学观中,教师的作用并不是可有可无的。相反,在启发、诱导、促进、监控学生的学习等方面,建构主义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教师的主导作用进一步明确,教师的任务更为艰巨。不难看出,建构主义的这一观点与当前我国推进素质教育中提出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观点是不谋而合的。

在学习的具体过程中,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的建构受到时空和环境的影响,不同的时空和环境下学生所建构的知识是不同的。因此,建构主义反对传统将知识简单化和教条、僵化的做法,反对要求学生死记一些条文和规则,强调通过习惯于情景化和具体化,使学生理解和知识。结合当前我国考试改革的综合化、情景化以及联系生产、生活、社会实际等趋势可以看出,知识的情景化和具体化恰也是二者的契合点。

二、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引入物理教学设计的实施策略

用建构主义教育理论指导物理教学设计,教师首先要树立建构主义的教学观,并在具体的物理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作用的充分发挥,引导、帮助学生建构知识,将这种教学观落到实处。具体说来,将建构主义理论引入物理教学设计要注重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设置认知冲突,引导学生建构认知模式

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学生的学习是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他们不断地与新信息进行交流和思维“撞击”,在彼此的相互作用中,逐渐生长出新知识,即在学生的头脑中建构出新的认知模式。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原有经验的激发以及与新知识的交互作用是建构认知模式的关键。因此,教师首先要对学生的学习基础和相关经验尽可能多地了解,对他们的感受多多加以体会,有针对性地激发出教学必需的知识、经验与感受来,这是用建构主义的教学观搞好物理教学设计的、基点。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在教学设计中进而明确应如何重组学生的认知结构,以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建构。

设置认知冲突,让学生在前后矛盾及知与不知的强烈冲突中由“无疑”而“生疑”,由“有疑”而“释疑”是建构知识的“顺应”过程,是学生进行知识建构的重要方式,因而也是实施物理教学设计的重点。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此精心预备,巧妙设计,以求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大气压强”一课中,教师可这样进行教学设计:首先让学生去拉动抽成真空的马德堡半球。当几个学生用了很大的劲儿也不能将球拉开时,新的情景与旧的经验产生了矛盾,学生迷惑了,认知冲突产生了。此

时,教师可一步步引导学生探索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在这种处于真实物理情境的思考与讨论过程中,学生便会在教师的点拨、诱导下逐步进行大气压强的存在及其产生原因的知识建构。

2、进行优化整理,帮助学生完善认知模式

通过建构,学生形成了新的认知模式。但一次建构的认知模式以及学生原有的一些认知模式往往是粗糙的、肤浅的或者是片面的,需要进一步加以加工和不断完善。对认知模式进行优化整理,就是要求教师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明确:怎样理顺知识的逻辑结构,使知识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怎样设置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使抽象的模式具体化、形象化、情景化;怎样促进学生的交流与沟通,使学生在不同思维的评判和反思中,看到一个问题的多个层面和不同角度,从而使其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更为深刻和全面,最终达到使学生的认知结构更为丰富和巩固的目的。从认知结构的角度来看,这是建构知识的“同化”过程,是学生进行知识建构的又一重要方式,也是物理教学设计的重点。在知识的建构中,“同化”与“顺应”是相辅相成的。物理教学中,在精心设计学生认知“顺应”过程的同时,巧妙地安排学生进行认知的“同化”过程,往往会收到环环相扣、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大气压强”的教学中,给学生建构了大气压强的实验原理又是什么呢?通过逐步深入地对这些问题进行诱导思维,那么学生关于大气压强存在的认知模式就会趋于完善和巩固了。

3、启发思维、引导探究,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要实现学生认知中的“顺应”与“同化”过程,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和知识建构的主体,教师的启发与引导很重要。因此,在物理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教师要切实以学生的知识建构为着眼点,积极进行一系列的启发思维和引导探究活动。在学生刚接触新问题、新知识时,由于自身经验与知识的限制,必然会碰到一些困难。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明确:什么时候,学生会不得其要领,应怎样通过启发、诱导的方式,一步步引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什么时候,学生能比较顺利地解决问题、建构知识,应怎样放手让他们自己去探究、研究;什么时候,学生的思维会走向死胡同,应如何及时发现并给予指引;什么时候,学生之间会存在不同的观点与见解,如何高屋建瓴地进行归纳和概括等。在建构主义教学中,交流与讨论是教师实现这种启发与引导作用的一种重要方式。教学设计中,教师既要对师生讨论、小组讨论、学生自由发言等交流、讨论的形式了然于胸,又要对于如何借助这些教学方法、手段实现教师的启发、引导作用设计得当。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充分树立平等、合作与沟通的意识,既要尊重、理解学生,同时也要引导学生间的相互理解与尊重。只有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真正做到了平等合作的交流与沟通,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以及建构知识的主体的地位才能真正落实。例如,进行“大气压强”的教学设计中,在做完托里拆利实验后,可安排学生进行讨论:是什么东西支持着玻璃管内的水银柱不掉下来?在学生的众说纷纭中,可因势利导地液体压强与大气压强联系起来。当学生沿着这个思路进行探索研究时,教师就要放手让学生自己找出两者间的关系,并及时总结概括,以利于学生更好地进行深入一步的知识建构。

10.建构主义在数学课堂中的运用 篇十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将建构主义理论应用于社区护理教学,适合学生终生学习的需要.文章从建构主义教学模式的特点、协作学习、抛锚式教学、情境性教学方面探讨了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相一致的教学方法.

作 者:陈萍 鲁芳 CHEN Ping LU Fang  作者单位:第三军医大学护理学院,重庆,400038 刊 名: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英文刊名:CHINA HIGHER MEDICAL EDUCATION 年,卷(期): “”(4) 分类号:G642 关键词:建构主义   社区护理教学   建构  

11.建构主义在语文课堂中的应用 篇十一

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已成功开发了三种比较成熟的教学方法,分别是支架式教学法、抛锚式教学法和随机进入教学法。支架式教学法是给学生提供一个知识框架,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理解;抛锚式教学法是让学生到真实事件中感受、体验,从而获得直接经验,是以真实事件和问题为基础;随机进入教学法是让学生随意通过不同途径、不同方式进入同样教学内容的学习,从而获得对同一问题的多面的认识与理解。

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这三种教学方法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学以致用,我以《桃花源记》为蓝本,采取同课异构的方式,对这三种教学方法在语文课堂中的应用做了对比性的实践研究。首先,课前预习要求学生根据课文注释疏通文意,这是每节课前的必备作业;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同课异构。

在进行支架式教学法设计的时候,首先创设情境:如果你是渔人,你的行踪是如何安排的?学生会根据课文内容进行一层层的筛选,批注出关键词,最终通过小组合作共同敲定表述的方法,得出了文章中渔人的行踪是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几件事。确定了这一行踪,就是确立了全文的框架,教师引导学生分为四个小组进行讨论,每个小组讨论一件事,从环境描写、人物语言、动作、心理等几个方面去了解故事的来龙去脉,从而体悟人物形象,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以及人物的刻画对中心和主旨的作用等等,最后还要求每个小组的同学运用批注阅读的方法标注出重点的字、词、句,小组之间经过互相讨论、质疑,然后得出结论。这节课上,知识框架由大及小,知识点落实比较到位,课堂气氛也比较活跃。

在进行抛锚式教学的设计时,我采用了先利用必答和抢答完成重点字、词、句的疏通,然后进行课本剧表演,把学生带入到了课文的意境之中,然后问题一个个抛出,问及学生在此情此景中的感受和对课文意境的的体悟,学生回答得很到位,问及他们人物形象,他们都关注到了桃花源人的“真善美”,也鞭笞了渔人的不能信守承诺。两相对比,学生更深刻的领会了桃花源那种与世无争的宁静与淡泊,加深了对作者“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理解和感悟,深化了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学生上完课后感觉回味无穷。课堂氛围几度达到沸点。通过这堂课的学习,学生既完成了对课文的重点难点的突破,更加锻炼了他们的表演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从真实的意境中去感受人物形象,分析人物形象,受到了参与课堂的学生们的喜爱,成为了学生们喜闻乐见的一种课堂形式。

在进行随机进入教学的设计之前,我把40分钟的时间分成5个8分钟,争取实现课堂的高容量、高效率。课前第一环节是自主学习环节,时间为8分钟,学生组织语言讲述桃花源的故事,设计表格对故事讲述制定评分标准进行评分;第二环节为挑战学习环节,先实行小组内挑战,8分钟时间小组内讲述故事,然后实行全班挑战,推出讲得最好的全班展示评分,评出优胜组,大约需要8分钟左右;第三环节为反思学习阶段,每一个人说说故事中给自己印象最深的人物形象,归纳文章主旨,也是8分钟,最后剩下的8分钟对课文重点字、词、句,进行抢答竞赛。课堂上每个学生讲述故事的侧重点都有自己独到的一面,对文章的人物剖析也比较到位,最后的抢答夯实了基础,课堂上学生的思维比较跳跃,相对的要求教师要吃透教材,可以随时应对学生的任何一个环节,从而起到课堂的“导”。

通过同课异构式的亲身体验,我认为建构主义在语文课堂中的有效实施,既要体现趣味性又要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鲜明特色。

第一,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要求学生在课前要做好充分的预习。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不应该被看成是对于教师授予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学习者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主动的构建活动”。学生的预习,不是盲目的。教师要给予学生明确具体的目标,有了任务的驱动,学生的学习才能够更加高效。课堂上学生根据自己提前预习过的内容,把自己变成了知识的建构者,从而凸现自主学习的能力。

第二,教师主导地位的体现,要求其对课本有深入的把握。教师主导地位是建构主义课堂的重要特点。教师要引领学生以课文作范本,在一定的范围内进行拓展和延伸,既能走进来,又能跳出去。在建构主义课堂上,教师还要是一个协调者,一个点拔者,更是一个智者,相对应的课堂机智是成就一堂课的关键所在。

第三,要实现构建主义的“情境-协作-会话-构建”这一过程,还必须要有生生合作。情境的创设,需要师生的共同合作,协作与会话则是思维与思维的碰撞。生生合作,从目前来看大部分教师会选择小组合作的形式,大家分工合作,每一项任务事先安排好,各司其职,有条不紊,从而达到共同构建的目标。

12.建构主义在数学课堂中的运用 篇十二

建构主义是一种认识论和方法论, 主张世界万事万物都是结构式的存在, 人们在认识客观事物时, 首先必须用结构式的观点去看待客观事物。同时, 主体在反映客观事物时, 要积极主动地将自己的反映结果, 通过结构式的思维法, 对其整理、组合, 将其建构成一种体系式或复合式的经验体系。作为一种新的认知理论, 它提出了一种与传统的客观主义不同的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 知识的学习过程就是知识的建构过程, 这一建构过程提倡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是学生的自主构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换句话, 建构主义提倡以教师为引导, 以情境、协作、会话等方式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的一种学习方法。

二、对当前职业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反思

由于历史的原因和功利主义的影响, 思想政治课长期得不到重视, 而教学方法单一也成为制约职业高校思想政治课改革的桎梏。虽然近几年来思想政治教学通过改革,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与建构主义理论的主张相对照, 仍存在一些差距和不足。

1. 单向灌输为主的现象比较普遍。

当前大多思想政治教学, 还是以课堂讲授为主。施教者大都是采取单向灌输的方式, 仅仅要求学生接受教育, 很少实现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这样, 学生极易出现消极应付、疲倦和反感。

2. 应考学习现象比较普遍。

由于大多思想政治教学主要采取单向灌输的被动教学模式, 应对考试成为了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动力, 这样势必造成学生在教学中将主要精力用于记忆式学习, 而非理解与内化。不理解的内容是很难实现同化的, 更难实现对教育内容的内化, 形成新的认知结构或经验结构。其结果是, 拿起书本明白, 考试完毕就忘。

3. 理论与实践脱节现象比较普遍。

由于施教者与受教者普遍缺乏对实践的体验及经验, 教师只是“照本宣科”, 学生只能“拿来主义”, “照搬不误”。施教者与受教者很难透析实践中的各种矛盾, 只能是从理论到理论的教学。

三、建构主义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

现在的职业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教育目标是正确的, 学生在课堂上接受的是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接受的是高尚的道德情操熏陶, 这是现代人所应该具有的素质。然而, 纵观思想政治教学的现状, 思想政治教学还需很大的改进。思想政治理论比较烦琐枯燥, 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在教授思想政治内容时把学生的思想统得过死, 往往不敢越雷池一步;在教学方法上也始终是填鸭式教学。但是, 大千世界, 多媒体的广泛, 学生接触社会, 被五彩缤纷的世界所包围后, 往往经不住外界的诱惑, 此时, 老师讲的一些理想信念和道德观念有如空文白纸。此外, 现在的职业高校学生家长特别是农村的学生家长中相当一部分人的思想、文化素质从整体上看是相对落伍的, 这就制约了家庭教育水准的提高。现在的家庭主要是以呵护、代劳式为主的教育, 多数家长都认为孩子在校受苦了, 回家要吃好喝好玩好, 教育自己子女只要成绩好, 不要多管闲事等, 严重影响了学生思想品质的健康发展。

建构主义学习观理论认为, 知识不是被动接受的, 而是认知主体积极建构的。学生的思想政治学习应该是一个主动的、自主的建构活动。而教师的教学应从学生对思想政治知识的主动建构需要出发, 利用情境、协作, 提供良好的思维空间,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最终达到行之有效地实现对所学知识建构新的、良好的教学认知结构。将建构主义应用于思想政治教学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 在知识建构中也提高了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有效性, 因此, 将建构主义应用于职业高校思想政治教学是十分必要的。

四、建构主义在思想政治教学中的运用

建构主义理论在职业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中的运用的目的是激励和支持学生在思想政治教学认知过程中建构对自己有用的概念, 教学过程成为一种在教师的促进下, 学生积极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理解过程。

1. 教学理念的转变。

职业高校思想政治教学, 教育者的理念至关重要, 要以建构主义为核心指导, 树立全新的职业高校教育教学理念, 探索出一条开放型、多元型的职业高校教改思路, 改善教学方式, 变单向灌输为“多导”启发, 构筑起全方位的职业高校教学格局。那么, 职业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就会出现“驿路梨花处处开”的可喜局面。职业高校教师的教学理念应该注重学生的能力的提升, 把主动建构权交给学生, 培养学生自学、理解、说明问题的能力。教师要时刻明确自己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 主要起激励、组织、点拨的作用。

2. 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即活动中教学。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 知识是不确定的, 知识的学习过程就是知识的建构过程, 这一建构过程必须由学生主动地完成。所以职业高校教师在设计思想政治课程时要时刻把学生放在第一位, 以能够让大多数学生受益为前提, 要从表演者转化为指挥者。下面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第四章《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教学内容为例:首先, 向学生呈现一个问题作为导入“道德是天生就有的吗?”引导学生对道德的起源的关注, 然后通过多媒体显示历史上中外思想家对道德的不同解释, 要求学生“他们对道德解释的共同点是什么”, 引导学生展开课堂讨论, 分小组进行, 并且在讨论过程中提出问题, “为什么马克思科学地揭示了道德的起源?”同时多角度地展示道德的规律及其功能, 通过案例显示“大学生与诚信道德”, 进一步分析“道德修养与事业成功的关系”、“弘扬社会主义道德的必要性”, 要求每个小组派代表发言总结本小组的讨论情况, 同时其他小组的同学可以提问, 教师加以适时总结, 把本章的几个重点环节层层递进, 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老师可以通过引导—分组讨论—热点分享—报纸阅读 (视频观看) —集中讲解和分析。老师将整个传授知识的过程变成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构建知识的过程, 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 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

3. 创设问题情境。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出, 学生实现知识的意义建构需要一定的学习情境。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通过精心设计, 把学习的内容转化为问题或转化为学生感兴趣、乐于参加的形式呈现给学生, 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 从而创设一种问题情境和学习情景。学习环境中情境必须有利于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在职业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中应着重渗透这一思想理念, 创设符合职业高校学科特色的学习情境, 是学生在此情境下愉快地学习, 掌握所要学习的知识内容。我们可以借助现代技术来实现, 以多媒体为代表的教学方法就能轻易做到这一点。比如, 在教授某一内容时, 把教学的问题、知识点通过多媒体文本语音、图形、图像或一段活动影像等信息源, 将所有内容联系起来, 创设出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的情境, 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下面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增强国家安全意识》这一小节教学内容为例:

首先, 我们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个案例:“某职业技术学院泄漏四六级全国考试考题案”, 教师提问:“四六级英语考题是否属于国家机密?”面对这样一个案例, 绝大部分立即回答:“是!”但仍有个别学生由于对四六级全国考试严肃性认识不足, 认为这类考试不属国家机密。这时教师追问“为什么?”学生立即回答:“法律规定”。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被充分调动起来, 这时教师并不急于表态, 而是继续提出疑问:“中国哪部法律专门做了规定, 故意泄露国家秘密犯罪的构成要件有哪些?”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自主学习阶段。

在自主学习阶段, 把学生分成三个小组, 分别以案例中所涉及的当事人的身份自主学习教材的内容, 在互联网上查阅相关法规和更多的案例, 这时每个小组成员内部的分工还可以细化, 各成员把收集到的资料汇集到小组长处, 经过一段时间的自主学习、收集资料后, 教师组织学生进入协作学习阶段。

在协作学习阶段, 先让各小组对收集到的资料和案例进行对比分析, 寻找它们的共同特征和规律, 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接着让他们按小组分别扮演案例中的角色展开辩论, 但是对“国家秘密”的含义还有所混淆。这时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 任何国家秘密仅指军事、经济、政治方面的情报和重要文件, 对国家保密法的误解和“国家秘密”含义的混淆都是错误和必须自负责任的。因此, 本案中合议庭和主办法官对四六级英语考试考题当属国家秘密没有异议。对辩护人和被告人的争辩不予采纳。通过本案例的导入学习, 加上学生的自主学习, 达到了教学目的。

13.建构主义在数学课堂中的运用 篇十三

关键词:建构主义;高职心理学;应用

1引言

在高职相关专业的教育过程中,如果说本科学校的教育主要注重的是学生知识性的培养,那么相应的高职院校就是针对社会需求,向社会培养专业性的技术性较强的实践型人才。所以在高职院校的学生培养过程中,更加注重对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培养。高职相关专业的心理学教育主要是针对相应年龄段的儿童研究其发展规律和特点,其教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如何将建构主义理论更好地融入心理学教学,是现阶段高职院校首要探究的工作之一。

2什么是建构主义

14.建构主义在数学课堂中的运用 篇十四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大学英语多媒体教学中的应用

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依据对大学英语多媒体教学进行了研究和探索,针对传统教学模式,提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课件制作及多媒体教学模式的指导意义.

作 者:赵莉 作者单位:陕西宝鸡文理学院外语系助教,陕西,宝鸡,721000刊 名:黑龙江科技信息英文刊名:HEILONGJIA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年,卷(期):“”(22)分类号:H3关键词:大学英语 多媒体教学 建构主义 应用

15.建构主义在数学课堂中的运用 篇十五

根据《硕士/博士学位研究生英语教学大纲》 (非英语专业) , 研究生英语教学的宗旨是为了使学生掌握英语这门工具, 进行本专业的学习、研究和国际交流……, 在教学中要培养和提高研究生运用英语的能力。因此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英语教学应注重对其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 而对于大多数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而言, 学习英语的最终目的还是落脚于英汉互译上。然而, 就翻译而言他们的实际水平并不如想象中那么令人乐观。笔者经常应一些非英语专业研究生的请求帮助他们翻译论文摘要, 并经常看到一些文章罗列出研究生笔下的蹩脚译文, 这说明他们的翻译水平并没有达到大纲的要求。由于研究生阶段以学习、研究本专业知识为主, 英语教学的学时有限, 因此该阶段的翻译教学目标应主要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从而依靠他们自己对知识的建构提高他们的翻译能力。

目前在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的翻译教学上教师大都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讲解技巧, 学生做练习, 然后师生一起逐字逐句地核对参考答案。这种教学模式忽略了学生的思维过程, 忽视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束缚了学生学习翻译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并且教师选用的教学题材集中在文学作品方面, 这样即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翻译兴趣, 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实际翻译能力。与这种传统的翻译教学相比,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是认知和信息加工的主体, 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而教师则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在此, 针对目前非英语专业研究生翻译教学的现状, 笔者拟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入手, 探讨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如何有效地进行翻译教学。

一、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社会建构主义理论源于瑞典心理学家皮亚杰 (1966) 的认知发展理论, 认为在学习过程中个人对知识或对周围事物的建构是十分重要的;个体才是学习活动的中心。而认知适应, 即用熟悉的结构去吸收和创造新的信息和结构 (桂诗春, 2000) , 构成学习活动的中心环节。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提倡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中心, 而教师则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 并利用情境、协作、对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 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构建目的”。教育的主旨不在于教给学生现成的知识信息;而在于教会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发展理解力、认知技能与策略。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研究教学的立足点是在“学”上而不是在“教”上, 这是它与以往教学理论截然不同之处。教育是一个终身过程, 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会应对变化着的世界。因此如何帮助学生发展有效的语言学习策略、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外语教师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

二、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在非英语专业研究生翻译教学中的运用

M.威廉姆斯和R.布尔登 (1997) 提出了建构主义的语言教育模式。这个模式提出了四种影响学习过程的因素:教师、学生、环境和教学任务。教师设置体现自己教学理念的学习任务;学生作为个体理解这些任务的意义和个体相关性;任务便成为教师和学生的连接面。此外, 对学习过程起重要作用的还有环境因素——课堂情感环境、学校环境以及社会大环境等。模式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学会学习, 尤其是终身学习, 促进学生作为人的全面成长。因此下文将从教师、学生、环境和教学任务这四个方面阐述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在非英语专业研究生翻译教学中的运用。

1、转变教师角色

传统的翻译教学基本上采用教师讲解技巧, 学生做练习, 然后师生一起逐字逐句地核对参考答案的模式。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抹杀了学生对翻译学习的积极性以及学生的创造性。而建构主义理论强调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而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 但这并没有否定教师在学生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反而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组织者, 教师应在课堂上采取适当的教学手段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 合理安排教师

························I教NTE育LLIG战ENCE线

的讲解时间和学生练习、参与课堂的时间, 应把较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讨论、练习。作为指导者, 教师在翻译教学中应向学生传授翻译技巧, 指导学生把这些翻译技巧运用于翻译实践中。作为帮助者, 教师在学生寻求帮助或者遇到困难时应向学生提供帮助。作为促进者, 教师可以通过启发式提问等形式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 组织协作学习, 在讨论中帮助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纠正错误。总之在翻译学习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充分发挥自己作为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

2、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在非英语专业研究生外语教学中, 学生的学习动机尤为重要。在这一阶段学生的外在动机或工具性动机不用怀疑, 然而学生的内在动机或融合性动机往往还没有被激发出来。由于翻译学习本身就存在着一定的难度, 因此在遇到困难时, 学生容易产生畏难情绪, 甚至最终会对翻译学习失去兴趣和信心。社会建构主义模式与以往的动机理论有所不同, 主张不论在激发或是保持动机阶段都应该鼓励学生产生内在动力。这就要求教师在组织翻译教学活动时必须首先考虑如何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比如在翻译教学材料和学习材料的选择上, 教师应选择真实、有趣与学生英语水平或生活相关或与学生专业紧密挂钩的学习材料。

建构主义观点认为学习能力的形成源于积极的自主学习并强调终身学习。在研究生阶段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自学或自主学习的能力, 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以独立的角色从不同的角度对所学课程进行多方位的思考, 激发学生的独立性、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比如教师可要求学生在课前搜集与上课内容相关的学习材料、或者搜集与学生专业相关的论文及其摘要的翻译。从而使学生在“译”的实践中积累经验、建构知识、习得方法并获得能力。

3、设置合理的翻译学习任务

语言学习的“任务”就是学生为达到某一目标而进行的交际活动的过程, 是一种语言实践。任务是一定的学习理论的体现, 教师应依据自己的教学观点、学生的水平和需求设置任务。首先根据克拉伸 (1981) 输入假设的i+1原则, 教师设置的任务对学生而言不能太难或太易, 应接近或稍高于学生的水平, 这就要求教师对自己学生的学习水平有充分的认识。其次由于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教学的课时比较少, 因此教师应把翻译与综合英语和听、说、读、写课有效地结合起来。比如在上综合英语课时, 教师可以把文中较长或较难或涉及翻译技巧的句子、段落挑出来, 让学生进行理解、分析与翻译, 然后教师再结合讲授的翻译理论技巧做出针对性的点评, 这样不但能锻炼学生的翻译能力, 还能加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在综合英语课结束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自己去搜索一篇与课文相关或与其本专业相关的文章并进行翻译, 这样即能促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又能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由此可见, 设置合理的任务在翻译教学中至关重要, 它为学生对于学习过程的理解提供了一个渠道。

4、创造类似于真实的学习环境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习情境的重要性, 认为学生的学习是与真实的或类似于真实的情境相联系的, 是对真实情境的一种体验。学习者只有在真实的社会文化背景下, 借助于社会交互作用, 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 才能积极有效地建构知识, 重组原有知识结构。在中国, 英语教学不属于二语教学, 而属于外语教学, 因此英语学习没有真实的学习环境。但是现在的网络技术与设施比以前更加普及完善。网络设施的运用也为解决翻译情境设置中的问题提供了良好的物质保障。通过网络, 学生可以互相发送邮件, 可以网上交流, 也可以便利地搜索教师课件和其他学习资料。运用网络, 教师可迅捷了解相关领域的翻译市场, 为学生提供真实的雇主, 同时也可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帮助。此外, 教师也可根据学生的实际翻译水平、不同专业背景利用网络收集多样化、多方面的翻译素材, 建立不同类型的多媒体教学素材库。这样学生就可以按照自己的实际水平和专业进入情境, 按照自己的方式完成意义的建构。例如学会计的研究生, 教师可为他们设计会计翻译方面的任务;学法律的研究生, 教师可为他们设计法律方面的情景。这样既能创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真实情景, 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结论

建构主义作为一种全新的认知理论, 已成为当代国际教育改革的主流、现代语言学发展的趋势。它强调学生的学习主体性, 这就意味着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学方法和全新的教学设计思想, 彻底摒弃以教师为中心的把学生当作知识灌输对象的传统教学模式。鉴于非英语专业研究生外语教学的特殊性, 因此利用建构主义教育理论来培养非英语专业研究生的翻译能力是有效可行的。

参考文献

[1]Williams, Marion.&Burden, Robert L.Psychology for language teachers:a social constructivist approach[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

[2]Krashen, S.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M].Pergam on Press, 1981.

[3]桂诗春:《新编心理语言学》,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年。

[4]阳光武:《社会建构主义模式与汉英翻译教学》,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4, (3) 。

[5]谭业升:《建构主义翻译教学刍议》, 《山东外语教学》, 2001, (4) 。

[6]李勇、穆雷:《译者的主体性与主观性——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在翻译教学中的运用》, 《台州学院学报》, 2008, (10) 。

[7]朱建迅:《非英语专业研究生翻译教学的思考和实践》, 《扬州大学学报》, 1998, (4) 。

[8]赵军峰:《非英语专业硕士生翻译教学手段探讨》, 《外语教学》, 2001, (6) 。

[9]侯万春:《建构主义教学观和大学英语教学》,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0, (1) 。

16.建构主义在数学课堂中的运用 篇十六

关键词:初中数学;构建主义理论;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6-226-01

一、构建主义理论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原则

1、建构主义理论的概念

建构主义属于外来语,有时也被译作结构主义,建构主义属于认知心理学派中的分支之一,建构主义理论是指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方式,是心理活动的框架,其中图式是认知结构的起点和核心,图式将受三个过程的影响,分别是同化过程、顺化过程和平衡过程。

2、建构主义理论的应用原则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构建主义理论的应用原则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即构建主义理论要与初中数学知识巧妙地结合起来;二是适时应用原则,即要合理确定什么时候应用构建主义、什么时候不应用构建主义,必须要掌握火候,做到恰到好处;三是与时俱进的原则,即在构建主义理论演化和使用过程中,要不断创新,把握时代脉搏、紧跟时代节拍,让构建主义理论始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保持先进性。

二、构建主义理论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在构建主义理论应用过程中,必须要有科学规范的应用方法来服务于教学,主要表现为以下“四要”:

1、构建主义教学目标要明确

毋庸置疑,明确的教学目标可以使学生形成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尤其在构建主义应用的过程中,学习中不能只记住一些概念、定式、定理或一些习题,而是要把初中数学知识穿成串、排成队,形成属于自己的知识理论体系,初中数学的基础知识尽管简单,但是也千万不能马虎大意,而是要求学生们对知识形成多方面的、丰富的理解,从而使他们在面对新问题时,不至于偏离知识体系,而是能灵活利用相关知识,想出好办法,在构建主义理论的基础上,形成解决各种数学问题的程序,推动初中数学学习。例如,在学习《平面图形的知识》的相关内容的时候,就要明确目标,为《认识三角形》和《三角形的内角和》的学习打基础。

2、构建主义教学思维要活跃

谁都不能否认,数学是思维的科学,尤其是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所面对的群体正是学生们思维成长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更为注重学生们活跃思维的培养,数学教学不只是教知识,广大初中数学教学一定要正视这一点,在教学中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思维,着力渗透思维方法,让学生们在构建主义理论的基础上,实现数学教学和数学学习的成功。那么在教学思维培养的过程中,教学的过程就是引导高级思维活动来解决问题的过程,其教学理念就是要通过问题解决来学习,通过问题来锻炼和磨炼思维,在构建主义理论的指导下要引导学生不断思考,在教学中不断引导学生,不断地对各种信息和观念进行加工和转换,通过新、旧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完成对知识的建构,力求使学生的学习有探索性,思维的积极活跃性。

3、构建主义教学环境要生动

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在构建主义理论的应用过程中,教学环境是一个重要性的依托,教学的环境是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为内容的,在师生有力和通力合作下形成的协作环境,一个目标就是如何让学生成为知识的积极建构者,如何让教师成为建构知识的支持者,从而师生互动协助,推动教学的成功完成。展开了说,所谓师生的互动协助,指的是师生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教师锻炼和启发的是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训练学生们的是合作、发问、讨论、总结等综合能力。无论怎样都要在构建优秀教学环境上下功夫,在科学应用构建主义理论的基础上,积极构建初中数学生动有趣的教育教学环境。例如,在学习乘法公式这一节内容的时候,涉及很多相关公式需要学习,完全平方公式:(a±b)^2=a^2±2ab+b^2,平方差公式:(a+b)(a-b)=a^2-b^2,三数和平方公式:(a+b+c)^2;=a^2;+b^2;+c^2+2ab+2ac+2bc,就要想方设法地创造生动的学习环境,来生动课堂强化学习或记忆。

4、构建主义教学模式要创新

教学模式作为一种基本的教育教学载体,必须要随着时代的进展而不断创新,在创新模式的过程中,对学生个体与其数学环境的作用也不能轻视。在建构性教学和初中数学教学中,以及构建主义理论在初中数学教学的应用过程中,都要讲求教学模式的更新和创新。目的就是要通过教学模式的创新,让广大初中数学教师找准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切合点”,在学生们在教学载体上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同时,通过教学模式的创新,学生可以接触到信息源的扩展,那么信息就是以教学创新模式为载体的,让学生在条件、信息中选出需要的条件,让学生们通过学习信息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从建构主义理论中认真分析,无论是正面影响的强化,还是负面影响的克服,都必须以学生们为主体,教师虽然是无法替代的,但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所起到的也是辅助作用,那么在科学构建教学创新模式的同时,就是要求学生们的学习具有建设性,要求教学模式具有创新和可操作性。例如,在学习第八册第十一章《二元一次方程》的时候,需要将二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知识学习推向更深一层,该课程也是需要通过创新教学模式来完成的,从而达到扎实的学习效果。

总而言之,建构主义理论在初中数学领域中应用的范围越来越广,而且属于初中数学学习和教学理论提出的新的设想,实施对数学学科的教学改革,对数学教学的创新教学,必然会随着教学进程一同推进,在今后的初中数学教学中发挥出越来越大的作用,一边努力遵循坚持“主体合作”和“创造发展”的工作思路,一边积极推进初中数学教学改革,全力提高初中数学教育教学质量,在全面应用构建主义理论的基础上,培养出更多适合国民经济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刘佳弘.赵媛君.构建主义理论对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J]中国心理学家网.2007.12.31.

17.建构主义在数学课堂中的运用 篇十七

云南省昆明市西山区第一中学

杨柳(***)摘要:中学化学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如何从宏观(整体的学习方案)、微观(课堂教学模式)及心理等方面对其进行建构或调控,提高学习的效率,是老师们经常思考的问题。本文就这些方面结合我校121教学模式谈谈我的实践与思考,以达到抛砖引玉之目的。

关键词: 建构主义 121教学模式 学习目标 定向自学 精讲精练当堂检测 正文(2812字)

传统的教学比较注重教材的知识结构和逻辑结构,侧重于研究如何教,主要精力在“吃透教材”上,而很少注意知识在学生头脑中的表征和组织。建构主义者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的过程。随着我国教育理论的发展和课堂教学的改革,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也尝试运用这一理论来指导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强调学生自己是知识的积极构建者,教师只是外部的辅助者、支持者,提供学生建构知识所需要的帮助。这意味着教学的中心由教师向学生转移。

学生认知结构的构建过程是通过一节课一节课的教和学来完成的。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我校提出了“一标两段一测”(简称121)的课堂教学模式,即明确学习目标,定向自学和精讲精练,当堂检测。在课堂中,学生通过每节课上的教学内容的学习和训练,达到构建自己认知结构的目的。下面以选修5有机化学第四章第二节第一课时单糖的课堂设计进行了尝试,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明确学习目标,优化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

学生原有的知识或认知结构是学生进行建构化学学习的必要条件。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掌握的知识,设计好每节课的“铺垫”,即“导入”。按照建构主义观点,任何一个新知识的学习都是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进行的。这个导入就是要对原有的知识进行恢复,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对其进行进一步的结构化和系统化,同时在新的高度或角度发现新的问题,即发现新的知识生长点。学生在已有生物学糖类的认识及化学醛基等知识储备的基础上,在导入过程中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1、通过学习,全体同学能说出糖类的组成与分类;

2、大部分同学能根据葡萄糖分子的结构、实验现象及应用推出葡萄糖的性质),也是帮助学生形成优化的认知结构的过程。通过优化认知结构,在新旧知识之间和认识起点与认识目标之间建立起了足够的联系,可使学生获得同化新知识的认知框架,为后续学习作好了准备。因此, 明确教学目标,优化认知结构是学生进行同化学习的重要条件。2.定向自学,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所谓认知冲突,就是原有认知结构与新知识之间的无法包容的矛盾。一旦引发这种认知冲突,就会引起学生认知结构上的不平衡,就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促使学生进行认知结构的同化与顺应。有问题才有思考,在定向自学阶段,必须认真设计“有效问题”,.在围绕目标的基础上,有明确指向性,并略高于现有学生思维水平,具有思考价值,是能让学生暴露问题。因此,引发认知冲突是学生学习新知识,构建新的认知结构的一个重要环节。

在布置学生定向自学的同时,教师给出了如下的思考题: 阅读课本79页。归纳糖如何分类?糖类有哪些特征,并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有甜味的一定是糖。

2.没有甜味的也可能是糖。

3.符合Cn(H2O)m的一定是糖类化合物。

4.不符合此通式的不一定不是糖类化合物。

可以说,认知冲突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就是学习的难点和教学重点。如果教师善于抓住它们,就必然使学生陷于“难熬”的困境,形成教学进程中的高峰———学生跃跃欲试,有一种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求知欲望,一旦注意力集中了,学习效率自然也提高了。

3.精讲精练,建构新的认知结构

按照建构主义观点,在课堂教学中,围绕教学重点,依靠学生掌握的内容学习难点,教师进行点拨和辅导。在解决学习难点的过程中,学生需要综合运用很多原有的知识,是培养学生求知欲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最佳时机。此时教师不能不讲,又不能讲得太多,即要“精讲”,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扶持,做好引导工作,同时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解决自己学习中的难点,掌握学习重点。在点拨过程中,学习者接受的新知识与处于激活状态的旧知识相互作用,最后,新知识以一定的方式与原有知识进行联系。这就意味着新知识通过同化顺应已进入原有的认知结构,并促进了学生认知结构的重新转换与构建。

本课教学过程中,结合实验3-1学生对醛基性质的体验,教师给出下列信息,让学生推出葡萄糖的分子结构:

①在一定条件下,1mol葡萄糖与1molH2反应,还原成己六醇

② 葡萄糖能发生酯化反应生成五乙酸葡萄糖(提示:同一个C原子上连接2个羟基不稳定)

③ 葡萄糖分子被氧化,碳链并不断裂,而是生成含6个C原子的葡萄糖酸

这样,在师生共同配合下, 通过概括、归纳等建构活动,顺利获得了葡萄糖的组成、结构、性质等新知识。同时,新的知识存在于认知结构中,通过适当的概括和归纳,使这部分知识得到了巩固,使原有的认知结构得以改组和重建,培养了学生推理知识的能力。通过这一阶段,促进了认知结构呈螺旋状上升的发展态势。

4.当堂检测,运用新的认知结构巩固迁移

迁移运用是知识的应用阶段,是检验课堂教学的手段,也是实现知识向能力转化的关键。因此在本课课堂上难点突破以后,为了让学生真正地掌握教学重点,还必须给学生消化、吸收和整理的时间,教师要布置一定的练习题进行当堂检测:

1、下列物质具有相同的最简式的组是()

A、乙醛

葡萄糖

B、乙酸

乙醛

C、乙醇

葡萄糖

D、甲酸甲酯

葡萄糖

2、葡萄糖所不具有的性质是()

A、和H2发生加成反应

B、和银氨溶液发生氧化反应 C、和酸发生酯化反应

D、和NaOH溶液反应 3.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A.在相对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入少量硫酸铜溶液以配制氢氧化铜 B.在稀氨水中逐渐加入稀的硝酸银溶液来配制银氨溶液

C.试管里加入少量淀粉,再加入一定量稀硫酸,加热3~4分钟,然后加入银氨溶液,片刻后管壁上有“银镜”出现

D.溴乙烷在氢氧化钠溶液的存在下进行水解后,加入硝酸银溶液,可检验溴离子的存在

4.下列物质中,不能通过一步反应生成醇的是()

A.乙烯 B.一氯乙烷 C.葡萄糖

D.蔗糖 5.在一定条件下,既能发生氧化反应,又能发生还原反应的是()①乙醇 ②乙醛 ③乙酸 ④葡萄糖

A.只有①②④ B.只有② C.只有②④ D.只有③④

通过课堂结束时进行简单的总结,并提出有一定高度且为以后进一步学习作铺垫的思考题,供学生思考,有效地引导学生逐步养成了反思的意识和习惯。5.一标两段一测高效的课堂教学有助于学生获得对化学学习的积极体验与情感

学生在学习某门学科时,总是带有一定的情感的。这种情感的投入与学生学习该学科过程中所获得的体验密切相关。积极的体验会使学生不断产生浓厚的兴趣和需要,对学习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并从学习中获得兴奋和快乐。而积极的体验建立在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之上,建立在学生感受到知识的力量之上,建立在不断的成功和进步之上。因此,在121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很多认识是建构在定向自学的基础上的,不可避免的会有所偏差,此时学生的错误应该得到允许和理解,而不是排斥和打击,学生的创造性应该得到尊重和保护,而不是忽略和抹杀。建构主义的教学观特别强调教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每一次成功与进步的评价在促进学生获得对学科积极体验的重要性和引导作用。因而这种评价不能简单地形式化为一种肤浅的表扬。如果教师在评价时善于抓住学生在回答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思维、语言表达、解题策略和手段或合作意识和技巧等方面优点予以表扬,受表扬的学生受到鼓舞而信心倍增,从而达到学生学的动力培养,使课堂会更有活力、更有效率。参考文献: 1.《化学教学大纲》《新课标教科书》

18.建构主义在数学课堂中的运用 篇十八

本,我校安装了触控一体机。一体机的出现为我们改进数学课堂教学方式提供了新的机会,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触控一体机图文并茂、声像俱佳、交互性强和丰富的表现力等优势,可以使数学课堂教学更加形象直观,能把学生带进与教学相应的情境中,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画面展示,贴近学生生活,激发了学习兴趣。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他们生活在一个“童话的世界”中,各种卡通人物是他们的好朋友,每当讲起童话,他们个个眉飞色舞,神采飞扬。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让学生学习“有趣的数学”,而数学的严谨性又让学生对数学“敬而远之”。触控一体机的应用,犹如为学生架起了一座桥,它能够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心理需求,进而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二、运用一体机的计算机功能,更方便更快捷。触控一体机采用的触摸屏具有反应速度快、易于交流等很多优点。采用这种技术,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只要用手指轻轻碰触屏幕就能操作,几何作图时不用直尺、圆规,用手一画就能完成,省时省力。一体机的无线鼠标和键盘,可使教师走到学生中间进行演示,也可以让学生动手演示,能更好地与学生互动。

三、小学数学教材内容丰富,语言优美,富有形象性和趣味性,最适合采用电教手段进行教学。运用一体机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的乐学氛围,使学习变成一个轻松愉快、主动求索的过程,就能达到“乐中求知”、“寓教于乐”的目的。从而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

总之‘触控一体机的合理运用, 能向学生展现具体形象、直观、声画并茂的材料,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对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培养数学能力,发展智力,从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发展都有积极的作用。实践证明,多媒体教学是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

19.建构主义在数学课堂中的运用 篇十九

一、高职语文学科现状及现代文阅读现状分析

当前, 高职院校普遍存在重技能轻人文的观念,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文化课程必然处于弱势地位。语文教材的编写也较为单一、陈旧。而且, 高职语文的考试要求比较低, 完全按照大纲要求, 不注重考查学生语文理解及应用能力的提升。这一现状使高职语文越来越处于被边缘化的境地。

我校高职语文课程共开设4个学期, 4册语文教材中第四册是应用文写作, 属于实用类的现代文写作, 本文中不作研究。前三册教材中现代文篇目数如下:散文共10篇, 小说6篇, 属于文学类现代文;议论文、杂文、报告文学共4篇, 属于述评类现代文;说明文4篇, 属于科技类现代文;其余均为一些古典的经典诗文名篇, 在此暂且不作研究。纵观教材中现代文篇目的设置, 现代文阅读教学仅以文学类的散文、小说的阅读鉴赏为主。当然, 这类文章也最符合语文学科特征, 对学生语文理解、探究能力的培养最为有效。笔者依托皮亚杰的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结合高职语文教材中杨绛的《老王》一文的教学为例, 来探究提高学生现代文阅读能力的有效策略, 以期抛砖引玉, 给高职语文一线教师一些借鉴。

二、理论依据: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是由瑞士的皮亚杰 (J.Piaget) 最早提出的。建构主义认为, 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 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 借助其他人 (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 的帮助, 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 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它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主体的学习。教师是学生意义建构的帮助者, 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 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 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由此, 如果在阅读教学实践中, 学生能够主动参与整个阅读、领悟过程, 那么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就有可能提升。

因此, 教师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 帮助学生自主梳理文本内容, 建构文本情感内涵。期间, 教师应注重引导点拨, 努力提高组织教学的有效性, 重视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及其探究性学习方式和个性化阅读技巧的呈现。如果在阅读教学过程中, 师生能以此为据, 教学相长的和谐气氛必然会形成, 学生的阅读能力也必然会提升。

三、教学实践与运用

以《老王》一文的教学为例, 来解读文学类现代文阅读鉴赏的相关策略。

(一) 课前:把好预习关, 激趣正当时

高职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阅读能力, 如何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使其主动、自觉地参与到文本的阅读, 是个很重要的问题。本人认为, 把好课前预习关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一个很有效的途径。杨绛散文《老王》是一篇叙事写人的散文, 上课之前, 教师先布置了预习思考任务, 目的是达到课前激趣的目的, 又能对学生的阅读产生指导作用。让学生预习课文, 思考以下几个问题:1.作为一篇叙事散文, 确定阅读鉴赏的重点。2.文题为老王, 写了老王的哪些基本信息?3.概括文中写了老王的哪些小事?4.用自己的语言组织评价你眼中的老王形象。

(二) 课中:教师营造氛围, 重点拨;学生重探究感悟

语文教学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氛围, 上课导入时, 通过多媒体播放背景音乐《爱的奉献》, 用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特蕾莎修女曾说过的“我们常常无法做伟大的事, 但我们可以用伟大的爱去做些小事”导入新课, “爱”“奉献”这些意蕴已经镌刻在学生心里。其后, 教师检查预习, 学生快速浏览课文, 出示自己的预习思考成果, 教师配合多媒体及板书串联文本内容, 罗列老王的基本信息及回忆老王的几件小事。期间, 教师引导学生选读一些人物刻画及哲理语段, 对学生的诵读进行指导, 并引导学生学习写人叙事的方法技巧。随后教师可组织学生相互探讨, 畅所欲言, 谈“我眼中的老王是个什么样的人?并说明理由”, 学生之间相互质疑、相互倾听、相互学习, 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和自主领悟能力。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在协作中相互学习, 培养合作意识、提高学习能力。经过探讨, 学生的回答很丰富。学生1:我眼中的老王是一个凄苦的人, 凄苦的表现:无儿无女, 孤苦终老。学生2:我眼中的老王是一个善良的人, 自己已经很贫苦了, 还为作者做那么多的事情。学生3:我眼中的老王是一个地位卑微的人, 文中没有提及其名字, 一个人连名字都没有, 地位可见一斑。学生4:我眼中的老王是一个特别不幸的人, 三轮单干户、失群落伍……在回答过程中, 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感悟和思考, 各抒己见, 对文本的探究也变得越来越深入、全面, 也真正体会到了阅读的乐趣和收获。

(三) 课后:课外阅读——知识拓展、延伸的有益补充

课外阅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课本教材之外, 教师应补充课外阅读材料, 适时推荐难易程度适当的经典课外读物, 同时多尊重学生自主选择权利, 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素材分享阅读乐趣, 交流阅读感悟, 共同提高阅读能力。如学习了《老王》这一节课后, 教师可以布置如下作业:1.选你一个比较熟悉的人物, 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仿写一段人物描写。2.推荐读鲁迅的《一件小事》作对比阅读, 抽时间分享、交流。

总之, 纵观现代文的阅读教学, 教师可以依托建构主义理论, 根据文本特点, 采用多种教学引导、点拨方式, 重在启发学生自主感受体悟, 重视对文本中形象和情感的整体感知与把握, 关注对文本内涵的多义性挖掘, 鼓励学生创新性建构文本意义, 让其真正体会阅读的魅力, 并且在潜移默化中激发语文学习的兴趣。

摘要:本文以课程改革为背景, 首先分析当下高职院校语文学科现状及现代文教学现状, 指出存在的问题;再结合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以杨绛的《老王》一文的教学为例找寻一些较为有效的现代文阅读策略, 以期真正提高高职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 也给广大高职语文教师提供一些启示和参考。

关键词:建构主义理论,现代文阅读,理解能力

参考文献

上一篇:中小学暑假安全告知书(2018)下一篇:投资咨询商业计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