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最佳治疗在何处

2024-06-28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最佳治疗在何处(精选17篇)

1.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最佳治疗在何处 篇一

有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方法

文章来源:http:///

作者:黄运绥

类风湿性关节炎至今尚无特效疗法,仍停留于对炎症及后遗症的治疗,采取综合治疗,多数患者均能得到一定的疗效。现行治疗的目的在于:

1、控制关节及其它组织的炎症,缓解症状;

2、保持关节功能和防止畸形;

3、修复受损关节以减轻疼痛和恢复功能。

1、药物治疗 :治疗的原则是早期诊断和尽早合理、联合用药。

(1)细胞毒药物 此类药物通过不同途径产生免疫抑制作用。常用的有环磷酰胺、甲氨蝶呤、金独春等。它们往往是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和血管炎的二线药物,副作用虽较多且较严重,但对改善这些疾病的愈后有很大的作用。

(2)肾上腺皮质激素 本类药物是强的抗炎、抗过敏药物,明显地改善了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结缔组织病的愈后,但不能根治这些疾病。其众多的副作用随剂量加大及疗程延长而增加,故在应用时要衡量它的疗效和副作用而慎重选用。

(3)非甾类抗炎药 此类药物的作用,主要为解热,消炎和镇痛,而达到减轻炎症反应和目的。最早为阿司匹林(乙酰水杨酸)至今仍为治疗急性风湿热及风湿性关节炎的有效药物。后来生产出各种水杨酸类药物,常用的有布洛芬,双氯芬酸,吲哚美辛,吡罗昔康,萘普生等,但各种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及不良反应各不相同,主要对胃肠,肾,肝和血液系统,使用时一定要注意剂量,用法,副作用等。

以上各种药物对人体重要的脏器(肝,肾,膀胱,肺,胃肠,生殖腺)和组织(骨髓)各有不同的毒性作用,应注意适应症的选择。

(4)其它 其它治疗包括雷公藤多甙、帕夫林、云克等。

2、外科疗法 :包括不同的矫形手术、人工关节的置换、滑膜切除等。手术不能治愈疾病只能改善关节功能和生活的能力。

3、代替疗法 :鉴于目前针对风湿性关节炎,传统医疗只是缓解疼痛没有根治的疗法,所以80年代开始,世界上各发达国家(美日欧等)盛行代替疗法——利用纯天然锯峰齿鲛(大青鲨)软骨粉治疗各种关节炎,并取得临床上的疗效验证。现在,在欧洲一些国家已把鲨鱼软骨萃取物认定为药品,日本也选定了企业专门提供临床之用。

4、膏药治疗:由于膏药具有较高的稠度,故而其具备有效成分含量高、析出速度缓慢、作用长期持久、局部疗效切实等一系列优点。

5、其他治疗:包括物理、康复、职业训练、心理等治疗,是本类疾病综合治疗的不可少的部分。

文章来源:http:///

2.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最佳治疗在何处 篇二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45例患者均符合诊断标准, 其中男15例, 女30例。本组病例中均有晨僵, 关节疼痛, 其中腕关节疼痛18例, 踝关节疼痛15例, 膝关节疼痛12例。大部分患者关节肿胀、关节活动受限, 部分病例伴有低热、倦怠、食欲不振, 13例伴轻度贫血。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来氟米特和柳氮磺吡啶治疗:随机分成两组, 其中A组25人在服药同时加用康复护理, 包括心理护理, 饮食指导, 服药指导, 健康教育, 功能锻炼。B组20人为对照组, 即不加康复护理组。所有患者治疗15d为1个疗程, 共完成3个疗程。

1.3 康复护理措施

1.3.1 心理护理

类风湿患者因病情反复发作、顽固的关节疼痛、疗效不佳等原因, 常表现出情绪低落、忧虑、孤独, 对生活失去信心。因此, 心理护理十分重要, 护士在与患者的接触中要态度和蔼, 采取疏导、解释、安慰、鼓励等方法做好心理护理。 (1) 认识和疏导付性情绪:帮助患者认识付性情绪不利于疾病的康复, 长期的情绪低落会造成体内环境失横, 引起食欲不振。失眠等症状, 加重病情。 (2) 鼓励患者自我护理:一起制定康复的目标, 指导患者进行自我调节, 以积极乐观的态度主动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制定科学的作息时间, 让生活充实有序。 (3) 建立社会支持体系:激发患者对家庭、社会、子女的责任感, 鼓励他们自强不息, 消除抑郁。做好患者家属工作, 让其了解家人的关怀是疾病康复的重要因素。

1.3.2 饮食护理

鼓励患者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和水分, 进食富有营养、易于消化吸收的食物。另外应尽可能地减少食盐量, 因为摄入食盐量越多体内排除钙越多, 所以减少食盐的摄入并多食富钙质食物, 以增强骨质的强度。并要求患者避免滥用温补药、药酒和各种营养品, 容易对患者身体造成危害, 加重病情。

1.3.3 服药指导

所有患者都应在医生的协助和指导下用药, 不可擅自换药或停药。护士应遵医嘱指导患者用药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同时向患者说明药物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等, 加强患者的参与意识, 配合治疗。同时严密观察疗效并定期复查。

1.3.4 健康教育

帮助患者及家属了解疾病的性质、病程和治疗方案。让患者及家属明确治疗的方法并遵循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原则。强调休息和治疗性锻炼的重要性, 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和习惯, 提高生活质量。同时注意气候变化, 注意保暖, 预防感冒。居室向阳, 每天通风换气, 空气新鲜, 温度适宜, 经常凉晒被褥, 保持床铺平整干燥。同时保持良好的心态, 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出院后按时服药, 遵医嘱增减剂量, 定期复查。。

1.3.5 功能锻炼指导

训练手的灵活性、协调性、包括饮食、更衣、洗漱等基本动作技巧。肢体锻炼包括摸高、伸腰、踢腿等。由被动向主动渐进, 逐渐提高熟练度和技巧性。锻炼的原则: (1) 锻炼从受累轻的关节到受累重的关节, 各种关节活动应由护理人员协助完成; (2) 循序渐进、劳逸结合的原则, 活动量从小量开始逐渐增大; (3) 掌握以恢复功能为主, 纠正外观畸形为辅; (4) 侧重点为影响日常活动的大关节, 尽可能做关节能达到合理范围内的活动, 时间以患者感到劳累和酸痛为宜。

2 结果

45例经过治疗后, 痊愈10例, 有效25例, 无效10例, 总有效率分别为77.7%。A组痊愈8人, 有效15人, 无效2人, 有效率为92%, B组痊愈2人, 有效10人, 无效8人, 有效率为60%。

3 讨论

康复护理的介入充分调动了患者康复训练的主观能动性, 改善了类风湿患者的生活质量, 使患者经过正规、系统的康复护理肢体功能恢复到了一定的程度。回归社会后, 如何维持、巩固已改善的功能, 减少并发症, 将是长期的任务。针对患者的功能特点, 建立一套适应类风湿患者的生活工作方式。此外要帮助患者及其家属掌握基本的训练方法。如良肢位摆放、被动活动技巧、桥式运动、跪立位、卧坐位及平衡训练、步行训练等。出院后随访、回访, 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也是出院后保持康复治疗进行的必要条件。

4 结论

通过对本组患者的对照, 我们体会到做好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康复护理, 可以减轻患者疼痛, 维持关节功能的最佳状态, 防止或延缓关节变形。同时可减轻患者的思想压力, 缓解焦虑, 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目前类风湿关节炎尚不能被根治, 防止关节破坏、保护关节功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是我们的目标。

摘要:目的 观察康复护理在类风湿性关节炎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随机选取45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 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康复护理, 观察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总有效率为77.7%。结论 康复护理可减轻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痛苦, 提高生活质量, 值得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康复护理,类风湿性关节炎

参考文献

[1]尤黎明, 吴英.内科护理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2.

[2]李全萍.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抑郁焦虑情绪及其相关因素的调查分析[J].现代护理, 2005, 11 (20) :1686-1687.

[3]赵浩, 薛鸾, 施晓芬, 等.类风湿关节炎伴抑郁的调查及相关性研究[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2005, 9 (10) :632-633

3.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最佳治疗在何处 篇三

【关键词】 关节炎,类风湿;升阳益胃法;加减升阳益胃汤

金元时期易水学派、金元四大家之一李东垣(东垣)为调理脾胃的代表,升阳益胃法是东垣调理脾胃的重要治法。笔者用此法联合甲氨蝶呤及尼美舒利对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患者进行临床治疗,与单纯西药治疗比较,能够减轻治疗过程中消化系统的副作用,增强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12月至2012年12月在解放军第二五二医院就诊的门诊和住院RA活动期患者11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58例,男20例,女38例;年龄18~65岁,平均(35.74±5.66)岁;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9年,中位数4.63年。治疗组54例,男19例,女35例;年龄17~67岁,平均(36.23±6.02)岁;病程最短2个月,最长10年,中位数5.08年。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及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ACR/EULAR 2009年的类风湿关节炎分类标准及评分系统,患者评分≥6分,即可确诊为RA。①受累关节:1个中到大的关节(0分);2~10个中到大的关节(1分);1~3个小关节(2分);超过3个且不少于10个小关节(3分);超过10个小关节(5分)。②血清学:类风湿因子和抗环瓜氨酸合成蛋白抗体均为阴性(0分);上述2项中至少有1项为低滴度阳性。低滴度定义为超过正常上限,但不高于3倍正常上限(2分);上述2项中至少有1项为高滴度阳性,即超过3倍正常上限(3分)。③滑膜炎持续时间:< 6周(0分),≥6周(1分)。④急性期反应物:C-反应蛋白(CRP)和红细胞沉降率(ESR)均正常(0分),CRP或ESR异常(1分)。(每项评估中,取患者符合条件的最高分。例如,患者有5个小关节和4个大关节受累,“受累关节”评分为3分)。

1.2.2 中医辨证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分为风、湿、寒、热痹,痰瘀痹阻、肝肾两虚。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西医诊断标准和中医证型标准;②自愿参加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①妊娠或哺乳期妇女;②合并可能影响药物疗效的各种疾病(如合并各种严重的慢性病)者;③合并有心血管系统、肝、肾、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及精神病患者;④有消化道疾病及肝功能异常者;⑤首次就诊有胃肠道疾病和肝肾功能异常者。

1.5 剔除标准 ①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如突发其他严重疾病或意外,不宜继续本研究方案者;②受试者依从性差,不能保证本研究方案完成者;③对治疗方案中相关药物过敏等不适合接受本治疗方案者。

2 方 法

2.1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甲氨蝶呤7.5 mg,

每周1次,口服;同时给予尼美舒利每次0.1 g,每日2次,口服。治疗组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加减升阳益胃汤,药用黄芪20 g、党参12 g、柴胡10 g、茯苓12 g、白术10 g、砂仁10 g、羌活10 g、

独活10 g、细辛3 g、防风10 g、炒麦芽15 g、生甘草10 g。随证加减:兼热象者,加生石膏、黄芩;兼血瘀者,加鸡血藤、土鳖虫;兼痰阻者,加天南星、僵蚕;兼阴虚者,加知母、生地黄;兼阳虚者,加制附片、桂枝。所选中药饮片购于北京普生霖药业有限公司,水煎至200 mL,每日1剂,早、晚2次分服。对照组加用泮托拉唑钠肠溶胶囊每次40 mg,

每日2次,口服。连续治疗3个月。每隔1个月回访1次,连续回访3次。

2.2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消化道症状发生率,对有消化道症状者进行纤维胃镜检查,观察胃黏膜损伤情况,同时对治疗中每天关节疼痛缓解时间、治疗前及治疗后肝功能、CRP、ESR进行比较。

消化道症状:主要包括胃脘疼痛、恶心、呕吐、嗳气、泛酸、消化不良等。同时出现上述2个症状者,只计其中较为明显者。

胃黏膜损伤诊断标准:根据胃黏膜损伤轻重程度依次分为充血、糜烂、溃疡(包括穿孔),如有合并症者计重不计轻,如胃黏膜同时有充血、糜烂,即计为糜烂。

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 果

治疗过程中治疗组1例、对照组2例未遵从本方案服药而被剔除,共109例完成治疗观察。

3.1 两组患者消化道症状比较 治疗90 d后,两组患者消化道症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表明加减升阳益胃汤对因药物引起的消化道症状有预防及治疗作用,见表1。

nlc202309031028

3.2 两组患者胃黏膜损伤情况比较 治疗90 d后,两组患者胃黏膜损伤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表明加减升阳益胃汤对因服用抗风湿的药物而造成的胃黏膜损害有一定的预防和减轻作用,见表2。

3.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比较 治疗后,两组ALT值均升高,治疗30 d,治疗组升高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90 d,治疗组升高程度低于

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3。

3.4 两组患者关节疼痛缓解时间比较 疗程中,平均每天关节疼痛缓解时间治疗组为(17.21±3.15) h,

对照组为(8.21±7.34) h,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

3.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ESR及CRP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后ESR、CRP比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 < 0.05)。且治疗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4。

4 讨 论

RA是一种主要以周身多关节对称性肿痛,尤以四肢小关节为主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根据RA的不同症状特点,历代医学家赋予其不同的病名,如“痹”“历节风”“白虎历节”“痛风”“鹤膝风”和“鼓槌风”等。因其病因并不十分明确,目前尚无有效的治愈方法,主要是减轻症状、缓解病情进展。西药以非甾体类抗炎药、免疫抑制剂为主,有时加用糖皮质激素,这些西药都有不同程度的毒副作用,尤其消化系统副作用,还可出现叠加效应,常因此而影响甚至终止治疗。据统计,全球大约有1.5亿人需要长期口服非甾体类抗炎药以治疗或者缓解病情[1],这类人群中约15%~25%会出现消化不良的症状,66.7%会有胃黏膜的损害,10%~20%会发生消化性溃疡[2]。

中医药治疗存在质量标准难控制、法律保护不健全等一系列问题,而限制其对RA治疗的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是理想的选择,但也(下转第32页)

(上接第15页)还在不断的探索之中。因此,寻找增效减毒的有效方法,是我们目前的一项重要任务。东垣在脾胃病方面的建树一直被后人所崇仰。笔者学习东垣所著《脾胃论》[3],对RA的发病、临床症状和消化系统副作用的防治有了进一步思考。东垣“脾胃论”思想,从脾胃论治,调理脾胃,是发挥RA中西医结合治疗优势的良好渠道。原因一,东垣认为:“饮食失节,寒温不适,脾胃乃伤。”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免疫抑制剂、糖皮质激素属于饮食失节,可引起呕恶、腹胀、上腹痛、反酸等消化道症状,必须调理脾胃。原因二,东垣曰:“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诸病之所由生也”“若胃气一虚,脾无所禀赋,则四脏及经络皆病”“胃虚则脏腑经络皆无所受气而俱病”“脾病,体重节痛,为痛痹,为寒痹,为诸湿痹”“脾病则下流乘肾,土克水,则骨乏无力,是为骨蚀。”皆说明因脾胃在痹病发病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因此,脾胃病是导致和促进RA的关节、肌肉疼痛、酸楚、麻木,关节屈伸不利、畸形等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治痹必须调理脾胃。升阳益胃法是东垣调理脾胃的重要法则,以升阳益胃汤为代表方,原方由黄芪、半夏、人参、炙甘草、白芍、防风、羌活、独活、陈皮、茯苓、泽泻、柴胡、白术、黄连等药物组成。我们取其法旨,加减其药,化裁为加减升阳益胃汤,方中重用黄芪,补肺脾之气,升阳固表;党参补气生血、养胃益津;柴胡疏肝理气、升举阳气,三者共奏补气升阳之效,为君;茯苓、白术、砂仁运脾化湿,以增强其补气升阳之功,为臣;独活、防风、羌活、细辛祛风除湿散寒止痛,为佐;生麦芽消食健胃,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联合西药治疗RA,不仅能减轻因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免疫抑制剂所带来的消化系统副作用,而且能增强单纯西药治疗RA的疗效,起到了“减毒增效”的作用。希望不单为RA,也为其他有关疾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提供一条思路。

5 参考文献

[1]Silverstein FE,Graham DY,Senior JR,et a1.Misoprostol

reduces serious gastrointestinal complications in patients witll rheumatoid arthritis receiving 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J].Ann Intem Med,1995,123(4):241-249.

[2]Tack J,Talley NJ,Camilleri M,et al.Functional gastrodenal disorders[J].Gastroenterology,2006,130(5):1466-1479.

[3]湖南省中医药研究所.《脾胃论》注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6.

4.中医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偏方 篇四

1、类风湿关节炎可引发肾病:类风湿关节炎出现肾功能障碍,多与长期使用抗类风湿约和非甾体消炎镇痛约有关,虽然进展缓慢,但可导致肾功能衰竭。

2、可造成不同程度的残废:类风湿患者因为关节肿痛和运动受限,所以关节附近的肌肉容易僵硬和萎缩,可造成不同程度的残废,甚至对患者的心里造成极大的伤害。

3、类风湿关节炎可引发心脏病:类风湿关节炎并发心包炎可高达20%~50%,少数还形成类风湿结节,多数无症状,往往在心脏超声检查时发现。但也有引起左心衰竭的可能。

5.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误区 篇五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以关节滑膜炎症为主的全身性疾病。疾病的发展可造成关节的破坏和功能的丧失。治疗的药物和方法是层出不穷,临床疗效也有了改进,不仅使许多患者症状减轻,也因关节功能的改善而提高了生活质量。

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误区:

误区一:类风湿因子阳性就是类风湿性关节炎

许多病人甚至医生也认为,关节痛加上类风湿因子阳性,就是类风湿性关节炎,这是一种误区。因为类风湿因子本身是人体产生的针对变性免疫球蛋白G为抗原的一种自身抗体,由于首先在类风湿性关节炎病人的血清中发现,所以被称为类风湿因子。5%~10%的正常人血清中也可测出类风湿因子阳性,但滴度较低,只有滴度在1∶64以上才有诊断意义。同样类风湿因子阴性也不能就排除类风湿关节炎,临床上有少部位病人类风湿因子始终都是阴性。

误区二:抗风湿治疗就是消炎止痛

很多病人包括基层医生也认为,抗风湿就是用消炎镇痛药。用些消炎止痛药物,关节不痛了,就好了。其实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关键是防止关节破坏和畸形。目前治疗类风湿药除镇痛消炎药外,还有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

误区三:自服“纯中药秘方、祖传秘方”

在这里尤其要提醒患者一定要警惕这些所谓的“纯中药秘方、祖传秘方”等,用药一定要正规,不要自行服用没有药品批号、禁忌症、厂家地址等的药物,要用有国药准字号的药物,以免误服激素,长期服用含有大量激素的中成药导致股骨颈坏死的病例在国内常有报道。一般在急性期、免疫抑制药物尚未显效时或小剂量使用。一旦出现骨质疏松、高血压等副作用,就需在医生指导下减量或停药。不能相信某些中药药酒,即使中药,也有毒副作用,其甚者可导致严重的中毒反应,危及生命。中医药在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上有独特的优势,当然也有缺陷,要取其利避其害,因此要在医生的医嘱的指导下应用中药治疗。

误区四:关节痛就不想动,不想动就卧床

类风湿病人要坚持适当的锻炼,可以保持体质和恢复关节功能,否则身体会日渐衰弱,四肢甚至全身肌肉出现废用性萎缩、关节僵直、变形,成为终身残疾。病人在关节肿胀的急性期需要休息,过了急性期,可在床上做髋、膝、1

踝关节的屈伸运动,也可理疗。逐渐增加穿衣、吃饭、洗澡等生活能力的锻炼,以防止关节变形。值得提倡的是在温水中活动,除了可以减轻关节疼痛、促进肌肉放松外,并可改善关节活动度、肌力及耐力。

误区五:症状缓解后,就自行停用药物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慢性疾病,目前尚无彻底治愈的方法,绝大多数患者在规范、系统、有序的治疗下可以达到临床上缓解,使患者能过上正常人的生活,因此类风湿患者必须坚持用药治疗,否则会使病情越来越重。

误区六:用药后不监测药物的副作用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特别是病史较长的患者,在长期用药的过程中,自己认为自己对病情的了解好于专科医生,在用药的过程中不注重检查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等,认为自己的症状很好,无需做那些检查,花冤枉钱,其实那是极端错误的,任何一个患者的对自身疾病的认识都是片面的,都是先从自身的疾患开始认识疾病的,缺乏与疾病相关的系统性,有些药物的毒副作用是在出现症状之前出现。因此在规范应用药物治疗的同时应监测药物的毒副作用。

6.药物治疗类风湿关节炎 篇六

小剂量NSAID有解热、镇痛作用,大剂量才有抗炎作用。国内NSAID的用量一般偏小,如布洛芬,抗炎时的剂量应为0.6g每日3~4次,国外最大剂量为每日3.2g,而国内只用到0.2~0.6g,每日3次。再如萘普生,抗炎时剂量为0.5~0.75g,每日2次,国内为0.25g,每日2次。剂量的不足显然限制了NSAID药效的发挥。

非甾体类抗炎药:个体化选择非甾体类消炎药,能有效地缓解症状,该药长期服用易出现肠道刺激和肾间质病变应引起重视。目前常用药有瑞力芬,扶他林。

根据现有的循证医学证据和专家共识,非甾类抗炎药使用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注重非甾类抗炎药的种类、剂量和剂型的个体化;

②尽可能用最低有效量、短疗程;

③一般先选用一种非甾类抗炎药。应用数日至1周无明显疗效时应加到足量。如仍然无效则再换用另一种制剂,避免同时服用2种或2种以上非甾类抗炎药;

④对有消化性溃疡病史者,宜用选择性环氧合酶-2抑制剂或其他非甾类抗炎药加质子泵抑制剂;

⑤老年人可选用半衰期短或较小剂量的非甾类抗炎药;

⑥心血管高危人群应谨慎选用非甾类抗炎药,如需使用,可选择非选择性环氧化酶抑制剂类非甾类抗炎药;

⑦注意定期监测血常规和肝肾功能。

2、改善病情抗风湿药(DMARDs):该类药物较非甾类抗炎药发挥作用慢,大约需1~6个月,故又称慢作用抗风湿药(SAARDs)这些药物可延缓或控制病情的进展。

7.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最佳治疗在何处 篇七

1 DC的来源及其生物学特性

DC因其表面有许多树枝状突起而得名, 于1973年首次由Steinman和Cohn发现。DC均来源于体内的多能造血干细胞, 主要分为三大类: (1) 皮肤DC, 即郎格罕细胞 (Langerhans cell, LC) ; (2) 髓系来源的DC (myeloid-drived DC) , 与单核细胞、粒细胞有共同的祖先; (3) 淋巴系来源的DC (lymphoid-related DC) , 与T细胞、B细胞有共同的前体细胞。其中髓系DC是体内最主要的DC。大多数DC来源于骨髓, 由骨髓进入外周血, 再分布到全身各组织。DC广泛分布于除脑以外的全身各脏器, 数量极少, 仅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1%以下。

DC的基本功能是识别、摄取、处理、加工和提呈抗原, 最大的特点是直接激活静息型T淋巴细胞产生免疫应答[1], 能刺激幼稚T细胞活化和增殖, 是机体免疫应答的始动者, 因此, 调节DC可以诱导免疫应答或耐受。在摄取抗原之前, DC处于未成熟阶段, 称为未成熟DC (immature DC, imDC) 。imDC位于外周非淋巴组织, 以吞噬、巨吞饮和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摄取抗原, 具有强大的抗原摄取和处理能力。获取抗原后, imDC逐渐分化成为成熟DC (mature DC, mDC) , 上调主要组织的相容性 (抗原) 复合物Ⅱ (MHCⅡ) 、共刺激分子 (CD86、CD80和CD40等) 和趋化因子受体 (CCR7等) 等的表达, 完善其活化幼稚T细胞的能力, 同时, 它们显著地下调其抗原摄取能力并向二级淋巴组织迁移, 从而导致免疫应答或耐受。

2 DC与RA发病机制的相关性

最新研究发现, RA的发病机制可能与机体自身免疫耐受被破坏有关, 病程中APC对自身抗原异常提呈, 自身反应性T细胞被激活致自身免疫反应亢进, 从而产生一种免疫性炎症。DC作为唯一能激活初始型T细胞的重要抗原提呈细胞, 同时能分泌大量的促炎因子和抗炎因子, 与RA的炎症活动情况有密切关系, 在RA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2]。

研究发现, DC的存在部位与RA炎症病变部位非常一致, 在RA炎症病变较重的部位DC的数量也较多[3], 从形态学所见证实了DC与RA的炎症活动情况有密切关系。活动期RA患者滑膜液及滑膜周围组织表达与DC分化有关的共刺激因子明显增多, 而上述指标在RA外周血新分离的DC上很少或几乎不表达[4]。韩捷等[5]通过实验发现, 具有较强抗原提呈功能的DC受到抗原刺激后逐渐由外周血转移至关节, 转化为成熟DC, 摄取和处理抗原提呈的能力下降, 激活T细胞能力增强, 在关节局部通过激活Th细胞引起自身免疫反应, 造成组织损伤。此外还发现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抗原4免疫球蛋白 (cytotoxic T lymphocyte associated antigen 4 IgG1, CTLA4 Ig) 通过封闭DC上协同刺激分子CD80、CD86和与之相结合的T细胞上的CD28分子可阻断DC激活T细胞, 从而阻止炎症反应。CTLA4 Ig已应用于临床并取得疗效, 进一步支持了在RA发病中DC与T细胞相互作用可能起重要的作用[4]。

3 DC与RA的免疫耐受治疗

研究发现, 临床常用治疗RA有效的药物, 在控制RA的同时调节了DC的功能, 抑制了DC的成熟或活性, 诱导了免疫耐受, 可能是治疗RA重要机制之一。

3.1 可调节DC功能的西药

(1) 非甾体抗炎药 (NSAIDs) 。

阿司匹林是治疗RA的NSAIDs之一。实验发现, 阿司匹林可以特异地阻止DC成熟, 经其处理过的DC表现出很弱的T细胞刺激能力, T细胞的IL- 2分泌也减少[6], 可能在RA的治疗中发挥一定作用。

(2) 改善病情的抗风湿药 (DMARDs) 。

目前, 来氟米特 (leflunomide, LEF) 和环孢素 (CsA) 作为常用治疗RA的DMARDs也有关于调节DC功能的研究。董光富等[7]通过实验发现, LEF可以通过阻断NF-κB的活化和基因表达, 从而抑制DC成熟和CD86表达, 抑制T细胞向Th2分化, 达到治愈炎性病变的目的。研究[8]发现, CsA通过使细胞内神经钙蛋白活性降低, 使灭活的κB减少, 抑制了NF-κB的核转位及其转录活性, 进而使DC表面的共刺激分子 (CD80、CD86) 表达下降。进一步证实了CsA可以抑制DC的成熟, 而不影响其发育分化, 并可以通过抑制DC成熟而发挥免疫抑制作用。

(3) 糖皮质激素 (glucocorticoid, GC) 。

GC是广谱的免疫抑制药物, 在RA急性发作或伴有心肺等器官受累的重症患者中, 能够迅速减轻关节疼痛、肿胀。GC可作用于T细胞、单核和 (或) 巨噬细胞、破骨细胞、DC等多种细胞。曾有学者研究指出GC及其类似物能抑制DC分化发育, 增加DC内吞活性, 抑制DC提呈抗原, 降低共刺激分子表达和减少脾脏中DC数量, 从而降低了DC刺激T细胞的活性。Kim等[9]进一步证实GC与DC的凋亡呈时间效应关系和剂量效应关系。

(4) 免疫抑制药物 (immunosuppressive drug, SD) 。

他克莫斯 (FK506) 是治疗RA的免疫抑制药物之一。Morelli等[10]发现FK506能够抑制大鼠骨髓系来源的DC发育成熟, 但不影响MHC- Ⅱ类分子及协同刺激因子的表达。他们还发现给予FK506干预后的同种异体基因受体, 氨基酸3激酶配体能够诱导增强供体骨髓来源的DC黏附于宿主淋巴细胞组织, 从而抑制T细胞的增殖反应和活性, 并呈现为剂量依赖关系。郑凯等[11]研究发现在大鼠体内实验中, FK506-DCs回输给受者后可明显延长移植物存活时间。FK506处理的DCs能抑制T淋巴细胞向Th1的分化, 并诱导其向Th2分化, 这可能是移植物长期存活的主要或至少是相关的重要因素。此外发现FK506可以抑制淋巴细胞来源、炎性表皮细胞来源的DC免疫球蛋白IgE的表达, 同样的结果在对人淋巴细胞来源的DC的功能影响[12]也已见报道。

(5) 生物制剂。

近年来, 肿瘤坏死因子拮抗剂在RA治疗中应用逐渐增多。Infliximab是肿瘤坏死因子拮抗剂的代表药物之一。最近做了使用infliximab治疗RA前后 (24 h和6个月) 循环中DC的表型分析, 并对这种变化与治疗的临床反应相联系进行分析, 显示在临床改善的同时, DC活化的标志降低, 支持肿瘤坏死因子拮抗剂在阻滞循环DC成熟和减少活化标志表达的作用[13]。

3.2 治疗RA的药物中可调节DC功能的中药

(1) 雷公藤 (Tripterygium wilfordii) 。

雷公藤多甙和雷公藤内酯也是治疗RA常用的中药提取物。雷公藤多甙 (5~20 μg·ml-1) 能下调DC表面HLA-DR和CD80的表达, 抑制DC内IL- 12 p 40 mRNA的转录和分泌, 进而通过抑制表面分子的表达和细胞因子的合成而干扰DC的成熟和功能[14]。此外, DC还调控幼稚T细胞的T辅助细胞1型 (Th1) 或Th2表型转化, 若DC经雷公藤修饰, 可促使T细胞向Th2表型转化, 诱导受体发生特异性移植免疫耐受, 是目前诱导移植后免疫耐受的有效方法, 可能亦是克服移植排斥的重要途径[15]。同时研究还发现, 雷公藤内酯能够抑制成熟或不成熟DC的NF-κB水平, 从而影响DC的功能和成熟, 并且能诱导DC凋亡。

(2) 青风藤 (Orientvine stem) 。

青藤碱 (SN) 是从传统中药青风藤中分离出来的一种单体成分, 研究发现, SN对RA的治疗作用与抑制DC的免疫活性有关。其作用机制是抑制DC介导的抗原提呈和协同刺激信号的表达, 导致T细胞的活化失常[16]。杨承英[17]研究发现, 合适剂量的SN可以促进单核细胞分化为DC, SN处理单核细胞可使CD1a表达明显上调;然而SN处理imDC不仅使CD83、HLA明显下调, IL- 12分泌减少, 且抗原捕捉能力较强, imDC成熟受到抑制, 从而抑制了DC刺激T和B细胞活化的能力。

(3) 姜黄 (Turmetric yellow) 。

临床用姜黄的提取成分姜黄素治疗RA疗效显著。研究发现, 姜黄素可以提高DC通过甘露糖受体介导的细胞内摄作用, 增加DC捕获抗原的能力。进一步研究发现, 在脂多糖刺激前用姜黄素处理DC, 可以完全地抑制脂多糖诱导的信号通路MAPK磷酸化和核因子-κB的核转位。姜黄素通过抑制DC对抗原处理和提呈, 减弱了T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18]。

4 展 望

RA是一种发生过程非常复杂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近年来, 有关RA发病机制的研究显示, DC可上调T细胞的免疫应答, 启动自身免疫反应, 是RA发病中心环节之一。利用DC诱导免疫耐受是治疗RA的新策略, 治疗RA常用的中西药物显示了具有抑制DC功能诱导免疫耐受的一定作用, 深入研究这些药物干预DC功能的机制, 同时挖掘更多有效的副作用更小的药物, 通过干预DC诱导免疫耐受治疗RA也将有很好的前景。

8.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最佳治疗在何处 篇八

非甾体类抗炎药具有抗炎、止痛、退热和消肿的作用。可用于治疗由类风湿性关节炎引起的骨关节疼痛的这类药物主要有:

1尼美舒利(美舒宁、怡美力)

尼美舒利具有较强的抗炎作用。此药引起消化道溃疡和出血等不良反应的几率较小,可作为治疗由类风湿性关节炎引起的骨关节疼痛的首选药物。此药的用法为:每日服2次,每次服100毫克,在饭后服用。需要注意的是,有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应慎用此药。

2双氯芬酸钠(扶他林)

双氯芬酸钠的抗炎、止痛和解热作用较强,具有使用剂量小、不良反应少等特点,尤其适合疼痛症状较重且年龄较大的由类风湿性关节炎引起的骨关节疼痛患者使用。此药的用法为:每日服3次,每次服25~50毫克。

3塞来昔布(西乐葆)

塞来昔布的镇痛抗炎效果与其他非甾体类抗炎藥大致相当,但引起不良反应的几率极低,因此被认为是目前治疗由类风湿性关节炎引起的骨关节疼痛最安全的药物,非常适合伴有轻、中度肝、肾功能不全的此病患者使用。塞来昔布的用法为:每日服1~2次,每次服100~200毫克。

4布洛芬(异丁苯丙酸)

布洛芬的消炎作用较弱,但镇痛作用较强,对胃肠道及肝脏的损害也较小,故非常适合疼痛症状较重但炎症较轻的由类风湿性关节炎引起的骨关节疼痛患者使用。布洛芬的用法为:每日服4~6次,每次服0.4克,每日最大的用量不得超过2.4克。

需要注意的是,由类风湿性关节炎引起的骨关节疼痛患者在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时,应遵守以下原则:①不要随意更换药物,只有在足量使用一种非甾体类抗炎药1~2周后无效时,才可改用另外一种非甾体类抗炎药。②要避免同时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非甾体类抗炎药。否则不但不会增加疗效,还会使不良反应增多。③老年人宜选用半衰期短的非甾体类抗炎药。曾患过消化性溃疡的人,宜选用对胃肠道刺激小的此类药物。另外,由类风湿性关节炎引起的骨关节疼痛患者可将非甾体类抗炎药与食物同时服用或在餐后马上服用,在服药后要多饮水,同时要戒烟、戒酒,这样才能将此类药物引起不良反应的几率降到最低。

不过,非甾体类抗炎药仅具有缓解关节疼痛的作用,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没有根本上的治疗作用。因此,由类风湿性关节炎引起的骨关节疼痛患者在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治疗的同时,还应使用可改变类风湿病病情的药物。此类药物具有抵抗类风湿病灶对骨侵蚀的作用。常用的此类药物主要是甲氨蝶呤(氨甲蝶呤、氨甲叶酸)。甲氨蝶呤除了能控制类风湿性关节炎病情的发展外,还具有抗炎的作用。此药的用法有两种:一种是大剂量地使用,其用法为:每周服1次,每次服10~25毫克。另一种是小剂量地使用,其用法为:每12个小时服1次,每次服2.5毫克,每周可连续服用3~5次。此外,其他可改变类风湿病病情的药物还有柳氮磺吡啶、来氟米特、氢氯喹、金制剂、青霉胺(盐酸青霉胺)等。

需要注意的是,由类风湿性关节炎引起的骨关节疼痛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对患病关节的保暖,避免受凉,以免加重疼痛的症状。此类患者还可经常对患病的关节进行热敷。

9.类风湿关节炎怎么治疗比较好 篇九

健康常识-06-14编辑:晨曦类风湿性关节炎 阅读(0)咨询(3)

说到类风湿性关节炎是日常生活中很常见的一种疾病,很多的老人在年轻的时候总是忙于拼命挣钱。对于自己的身体是很不爱惜的,往往在年纪大的时候就出现了一些关节炎的疾病。给自己的身体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尤其是天气冷的时候,生病的部位会疼痛难忍。那么,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中药疗法有哪些?

独活乌豆汤

材料:独活9克,乌豆60克,米酒适量。

用法:将独活、乌豆放入清水中,文火煎至500毫升,去渣取汁,对入米酒。每日分两次温服。

功效:祛风胜湿,通络止痛。

主治:风湿或类风湿性关节炎风寒湿痹,腰膝疼痛,关节拘挛,或中风不遂。

木瓜薏苡仁粥

材料:木瓜10克,薏苡仁30克。

用法:将木瓜、生薏苡仁洗净后,倒入小锅内,加冷水适量,先浸泡片刻,再用小火慢炖至薏苡仁酥烂,加白糖一匙,稍炖即可,适量食用。

功效:祛风利湿,舒筋止痛。

主治:类风湿性关节炎湿邪偏盛,肌肉关节重痛,身体沉重,或筋脉拘挛,关节屈伸不利。

苡仁丝瓜粥

材料:苡仁150克,薄荷15克,豆豉50克,丝瓜100克。

用法:将丝瓜去皮洗净后切成块;薄荷、豆豉放入锅内,加水1500毫升,沸后用文火煎约10分钟,去渣取汁。苡仁洗净后与丝瓜一同倒入锅内,注入药汁,置火上煮至苡仁酥烂。食时可酌加糖或盐调味。可作早晚餐服食。

功效:清热利湿,解表祛风。

主治:类风湿性关节炎湿热阻痹者。

附注:薏苡仁,性味甘淡微寒,功能健脾渗湿,舒利筋脉,主治湿痹拘挛、屈伸不利者。

桑枝鸡

材料:老桑枝30克,绿豆15克,鸡肉250克。

用法:鸡肉洗净,加水适量,放入洗净切段的桑枝及绿豆,清炖至肉烂,以盐、姜等调味即可。饮汤食鸡。

功效:清热通痹,益气补血。

主治:类风湿性关节炎湿热痹阻,关节红肿,灼热疼痛,心烦口渴,小便黄赤,大便干燥。

防风薏苡仁粥

材料:薏苡仁30克,防风10克。

用法:将薏苡仁洗净,与防风共煎,取药汁约200毫升。每日一剂,一次性服完,连用一周,停3日后再用。

功效:散风除湿。

主治: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痹痛,风邪偏盛,关节疼痛,走窜不定,恶风怕冷,身体疼痛,困倦乏力。

牛膝煮鹿蹄方

材料:牛膝15克,鹿蹄1具,豉汁适量。

用法:将鹿蹄、牛膝分别洗净,一同加豉汁煮至烂熟,用葱、椒调和。空腹食用。

功效:补益肝肾,祛风胜湿,舒筋活络。

10.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最佳治疗在何处 篇十

【关键词】 关节炎,类风湿;股骨头坏死;中医治疗

doi:10.3969/j.issn.2095-4174.2016.04.015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累及多关节的慢性滑膜炎,多合并全身多系统损害的免疫性疾病[1]。股骨头坏死(osteonecrosis of the femeral head,ONFH)是因暂时或永久性供应股骨头的血液不足,致使股骨头变性、坏死、关节面塌陷[2]。笔者有幸跟随蒋连泓教授临床学习,目睹其单纯采用中药治疗l例RA合并ONFH患者,3个月临床症状明显缓解,现介绍如下。病例资料

患者,女,55岁,清洁工。因右髋关节间断刺痛1个月余,加重1周就诊。患者于就诊前3年因劳累受寒后出现双手十指近端指间关节肿胀刺痛,晨僵20 min,活动后有所缓解,伴轻度怕风怕凉,无膝关节肿痛、骶髂关节疼痛、发热等不适症状,未引起重视,未予诊治。1年前患者因双手十指近端指间关节僵硬肿胀,活动受限,刺痛加重,自行服用社区中成药(具体药名及成分不详),疼痛缓解,未进一步治疗。就诊前1个月患者无明显诱因突发夜间右髋关节持续刺痛,持续时间约30 min,伴大腿内后侧放射痛,活动后及左侧卧位可缓解,伴间歇性跛行,于社区医院行X线片提示右侧股骨头软骨部分断裂塌陷,骨小梁大部分消失;左侧股骨头骨质疏松。现为缓解临床症状,前来就诊。查体:手部呈尺侧偏斜畸形,双手近端指间关节对称性肿胀,伴色素沉着、扪之发热,腕关节屈约40°,伸约30°,膝关节屈约80°,右髋关节因疼痛无法内外旋,患者因经济原因,拒绝进一步检查,要求仅服用中药。结合患者的症状、体征及影像检查结果,符合198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制订的RA分类标准[3]及Froberg等[4]1996年提出的6期分期标准,可诊断为RA合并ONFH Ⅲ期。中医辨证治疗

患者自诉右髋关节夜间刺痛,双手十指近端指间关节肿胀疼痛,伴有口干、口渴,喜饮温水,纳差,便秘,约4 d 1次,小便可,舌质暗红、苔黄厚腻,脉弦细。RA属中医学“痹证”范畴[5],初期多为“风寒暑湿之毒,因虚所致”(《外台秘要》),闭阻气血经络,虽有正气不足,但以邪气盛为主,日久,呈渐进性、反复性发作,以正虚邪实或正虚邪闭为主,遂致临床证候复杂多变,胶顽错杂[6];ONFH中医称为“骨蚀”,出自《灵枢》[7]:“虚邪之人于身也深,寒于热相搏,久留而内著,寒胜其热,则骨疼肉枯,热胜其寒,则烂肉腐肌为脓,内伤骨为骨蚀。”两病相合,临床辨证以“本虚表实”为纲,治疗以急则治标,缓则治本为要。患者长年劳累,调摄不慎,消乏正气,加之七七已过,天癸竭,肝肾亏虚,腠理不固,风寒湿毒乘虚而入,窜扰经络,流注关节,邪伏日久,寒凝血瘀,痰郁化热,寒热错杂,痰瘀交阻,深伏筋骨,病势缠绵。辨证当属痹证急性发作期,邪入骨骱,精血暗耗,痰瘀互结,寒热错杂型。治宜补肾续骨、消痰化瘀、搜剔伏邪,清宣湿毒,以身痛逐瘀汤加减。药用:骨碎补20 g、桑寄生30 g、川续断20 g、熟地黄10 g、生黄芪20 g、防己24 g、皂角刺10 g、白芥子10 g、青风藤20 g、寻骨风15 g、老鹳草15 g、?g莶草15 g、黑附子10 g、麻黄10 g、白芍20 g、丹参20 g、桃仁10 g、红花10 g、没药15 g、全蝎10 g、地龙8 g、川大黄15 g、车前子10 g。7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2次服用。骨碎补、桑寄生补肝肾而强筋骨;熟地黄大补真水;川续断疗伤续折;生黄芪配防己,共奏益气固表、祛湿止痛之效;白芥子、皂角刺善除皮里膜外之痰,又能消肿散结止痛;青风藤、寻骨风、老鹳草、?g莶草为祛风湿专药;附子配麻黄,搜剔入骨之风寒;芍药养血止痛,并能缓和附子峻烈之性;丹参、桃仁、红花、没药和营之滞,即“补中有动、行中有补”;全蝎、地龙性善走窜、搜剔络邪;川大黄下瘀血、破痰实;车前子通利水道,给湿邪以出路。经中医辨证治疗后,患者双髋关节刺痛及十指近端指间关节肿胀疼痛症状明显缓解。守方继进,1个月后再次体格检查示腕关节屈约50°,伸约30°,膝关节屈约100°,右髋关节可轻度内外旋。据证依法择药治疗3个月,现病情稳定,转入稳定调养期,嘱加强功能锻炼,“交节气”前后,外慎邪气,避免“重感于邪”[8]。讨 论

RA成人发病率约为1%[9],由于疾病本身、糖皮质激素的服用及股骨区骨质疏松,RA合并ONFH的发生率约为5.73%[10]。本例患者在就诊前3年,双手十指近端指间关节就出现肿胀刺痛并伴有晨僵,但由于对RA缺乏了解,2年后症状加重,自服社区中成药,止痛效果明显,间断服用10个月余,出现右髋关节持续刺痛伴间歇性跛行,X线片提示为ONFH,现考虑该成药含有糖皮质

激素[11]。由于患者经济拮据,不能负担检验及检查费用,未完善相关血清学及影像诊断,这启示临床医生,在RA诊疗过程中不应过于依赖实验室检查[12],要认真分析关节病变性质,尽早明确诊断,减少误诊[13],延缓或避免患者关节病变的进一步发展。同时,加强RA疾病知识的普及,早明确诊断、早正规治疗[14]。

本案例治疗过程中,传统医学结合现代医学,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对RA合并ONFH的病因、发病及诊断做了全面分析,既体现了现代医学的客观化诊断,又发挥了中医药的整体调节作用,最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参考文献

11.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最佳治疗在何处 篇十一

类风湿性关节炎(RA)在骨科临床中并不少见,此病极大的影响患者身体功能,病程长,痛苦大,目前仍缺少较为有效的治疗方法。我科在过去几年中采用传统方剂独活寄生汤加减对本病35例进行治疗,取得了满意疗效,现分析总结如下: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共35例,其中男9例,女26例 ,年龄15-73岁,诊断标准采用198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修订的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标准:①晨起关节僵硬(至少持续1小时,≥6周)。②3个或3个以上关节肿大(≥6周)。③腕、掌指或近侧指间关节肿大(≥ 6周)。④对称性关节肿大(≥6周)。⑤手部X射线改变。⑥皮下结节。⑦血清类风湿因子阳性。存在任何4种可诊断为本病。[1]此诊断标准的敏感性为93%,特异性为90%。所有患者均通过常规体检,排除重要脏器病变。2  治疗方法

口服独活寄生汤加减:独活20g 桑寄生30g 杜仲20g 牛膝15g 细辛6g 秦艽15g 茯苓15g 肉桂心6g 防风15g 川芎15g 人参6g 当归10g 芍药15g 干地黄15g甘草9g

以水1000ml,煮取300ml,分二次服。加减变化 :痹证疼痛较剧者,可酌加制川乌、制草乌、白花蛇等以助搜风通络,活血止痛;寒邪偏盛者,酌加附子、干姜以温阳散寒;湿邪偏盛者,去地黄,酌加防己、薏苡仁、苍术以祛湿消肿;正虚不甚者,可减地黄,人参。服用一个月为一疗程,两个疗程后观察疗效。3  疗效标准

类风湿关节炎临床缓解标准有①晨僵时间低于15分钟②无疲劳感③无关节痛④活动时无关节痛或关节无压痛⑤无关节或腱鞘肿胀⑥血沉(魏氏法)女性小于30mm/小时,男性小于20mm/小时。符合五条或五条以上并至少连续2个月者考虑为临床缓解;有活动性血管炎、心包炎、胸膜炎、肌炎和近期无原因的体重下降或发热,则不能认为缓解。4  结果

本组患者均能坚持服药至两个疗程结束,对照标准,其中28例达到临床缓解,剩余7例也有不同程度改善,缓解率为80%,疗效较为满意。5 讨论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病因不明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对称性、侵蚀性滑膜炎为特征,有些病例还有关节外受累。即便接受治疗,大多数病人都要经历一个慢性的反复的病程,有可能导致进展性关节损害、残疾、劳动能力丧失,甚至过早死亡。每年因RA就诊人数超过9 百万次,住院人数超过25 万次。约1% 的成年人会罹患类风湿关节炎,RA造成的劳动能力丧失导致巨大的经济损失并给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

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应当以防止关节破坏,保护关节功能,最大限度的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为目标。一般临床常用的治疗药物包括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柳氮磺吡啶等,但效果并不理想,且副作用较多,有些患者不易承受。[2]而传统中医中药有着独特的优势。

独活寄生汤出自《备急千金要方》,其功能主治为肝肾两亏,气血不足,风寒湿邪外侵,腰膝冷痛,酸重无力,屈伸不利,或麻木偏枯,冷痹日久不愈。现用于慢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等属肝肾不足,气血两亏者。方解:方中用独活、桑寄生祛风除湿,养血和营,活络通痹为主药;牛膝、杜仲、熟地黄补益肝肾,强壮筋骨为辅药;川芎、当归、芍药补血活血;人参、茯苓、甘草益气扶脾,均为佐药,使气血旺盛,有助于祛除风湿;又佐以细辛以搜风治风痹,肉桂祛寒止痛,使以秦艽、防风祛周身风寒湿邪。各药合用,是为标本兼顾,扶正祛邪之剂。对风寒湿三气着于筋骨的痹证,为常用有效的方剂。

現代医学研究发现,本方组成中各药主要有抗炎,镇痛,提高非特异性免疫功能,调节免疫平衡,扩张血管,改善循环等作用。该方药中地黄、甘草、秦艽、杜仲均可增强肾上腺皮质功能,产生皮质激素样作用,有助于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3]

12.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中医治疗浅谈 篇十二

1病机概说

(1) 体虚感邪是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生的内在因素。所谓“风、寒、湿三气杂至, 合而为痹。皆因体虚腠理空疏, 受风寒湿气而成痹也。痹之为病, 寒多则痛, 风多则行, 湿多则著, 在骨则重而不举。在脉则血凝不流, 在筋则屈而不伸, 在内则不仁, 在皮则寒。” (《重订严氏济生方》) 这与类风湿性关节炎所见的关节游走性疼痛, 屈伸不利等症状基本一致。故日:体虚感邪, 是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生的内在因素。

(2) 风寒湿邪是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生的外在因素。体质尚好, 久居严寒之地, 又缺乏必要的防寒措施;或因工作关系, 野外露宿, 久住潮湿之地, 或睡卧当风, 饥饿劳役, 感受寒湿, 日久也可致病也。

(3) 痹阻不通是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生的主要病机。体虚感邪, 风寒湿入侵, 内外相因, 痹阻经络, 不通则痛, 则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生。因为:风为阳邪, 善行数变, 风邪袭人, 流走经络血脉, 致络道不通, 气血运行受阻, 其病生焉。临床上常见的类风湿性关节炎关节疼痛, 游走不定, 乃因“风走注痛之病, 其痛无常处是也”。

2治疗原则

当谨守病机, 各司其属, 因于风者疏之, 寒者温之, 热者清之, 留者祛之, 虚者补之, 新病多实, 久病多虚, 寒实以温通为主, 实热以苦寒为治, 湿热以清利为祛, 阴虚者, 滋阴清热;阳虚者, 温阳益气, 气血两虚者, 调补气血, 正虚邪恋者, 扶正以祛邪。

3辨证治疗

(1) 风湿阻络:其证关节疼痛, 游走不定, 关节屈伸不利, 或见恶心发热等表证, 舌淡红, 苔薄白, 脉浮缓。治当疏风通络, 散寒除湿。防风汤加减之。药取防风疏风散寒, 治头面皮肤风痹;独活升中有降, 散风胜湿;秦艽通络治痛, 治寒湿风痹;葛根解肌胜湿;当归养血和营;赤芍散邪行血;川芎活血行气, 祛风止痛;茯苓淡渗利湿;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 体现了疏风通络, 散寒除湿之法度。若寒象重, 晨僵, 关节疼痛明显, 加桂枝、制川乌、细辛散寒通络止痛。关节肿大, 舌苔白腻兼黄, 乃邪化热之象, 加桑枝, 知母、黄芩清热祛湿通络。

(2) 寒湿阻络:其证关节疼痛较剧, 遇寒更甚, 得热痛减, 关节屈伸不利, 局部皮色不红, 触之不热, 畏寒, 局部冷感, 舌苔白, 脉弦紧。法当散寒止痛, 祛风除湿。偏寒者方用乌头汤加味, 药取制川乌 (久煎) 温经散寒, 逐痹止痛;麻黄发散风寒;川乌与麻黄相配, 剔入骨之风寒。黄芪益气固卫;当归养血活血;桂枝辛温通络, 祛风除湿;密制甘草缓痛通络。本方川乌有毒, 不宜量大与久服。若药后出现舌麻、头晕、心悸、脉迟或歇止等中毒反应, 应即停服, 速投绿豆甘草汤解毒, 或按急救处理。偏湿盛者, 方用薏仁汤加减, 药取苡仁、苍术、茯苓健脾、燥湿、利湿;当归、川芎养血、活血、通络;麻黄、桂枝温经散寒;独活、防风祛风、除湿、止痛。诸药合用, 而成除湿、通络、止痛之剂。

(3) 湿热阻络:其证关节疼痛, 痛处欣红灼热, 筋脉拘急, 手不可近, 甚则不能活动。多兼发热口渴, 心烦喜冷, 舌质红, 苔黄燥, 脉滑数。法当清热通络, 祛湿止痛。方用白虎加桂枝汤合三妙散化裁。药取石膏、知母, 清热泻火, 除烦止渴;桂枝通络散邪, 和营行瘀;苍术、黄柏清热除湿;银花、连翘、防风、桑枝、秦艽疏风而清热通络;牛膝疏筋活络;甘草清热解毒, 调和诸药。诸药合用, 共呈清热通络, 祛湿止痛之功。若红肿热痛明显, 壮热烦渴, 舌红少津, 加银花腾, 玄参、威灵仙、炒栀子清热除烦, 养阴清热。皮肤有红斑者, 加赤芍、丹皮清热活血。

(4) 气血虚弱:其证关节疼痛, 日久不愈, 时轻时重, 尤以屈伸时为甚, 面黄少华, 心悸乏力, 短气自汗, 食少便溏, 舌淡苔白或无苔, 脉濡弱或细微。法当调补气血。方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增损。药取黄芪益气生血;桂枝温经通络;白芍补血益肝脾真阴;生姜助桂枝温经通络;大枣佐白芍和营益阴;炙甘草益气而调和诸药。加当归增强养血活血的效果, 所谓动中有行, 行中有补, 治风先洗血, 血行风自灭是也。纵观全方, 和营之滞, 助卫之行, 益气养血, 对气血虚弱之类风湿性关节炎有较好疗效。若偏于气虚者, 方易补中益气汤加制附子、桑枝、姜黄、防风、威灵仙、秦艽、稀莶草等2、3味以疏通开痹。偏于血虚者, 方易四物汤加桂枝、秦艽、防风、桑枝、仙灵脾、鸡血藤2、3味除湿通络。

(5) 肝肾阴虚:其证关节疼痛, 日久不愈, 筋脉拘急, 运动时加剧, 神疲乏力, 烦躁盗汗, 头晕耳鸣, 面赤火升, 日晡潮热, 腰膝酸软, 关节或见红肿灼热, 舌红少苔, 脉细数。法当滋养肝肾, 除湿通络, 方用六味地黄汤加味。药取六味地黄汤滋阴;加当归、白芍养血;增桑寄生、杜仲、桑枝、络石藤、牛膝、丹参、鸡血藤3、4味养血通络。若证偏热者, 方中熟地改用生地。湿重便溏去熟地, 加炒白术健脾除湿。兼有瘀血, 伍桃仁、红花活血祛瘀。

13.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最佳治疗在何处 篇十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3例,男6例,女27例;年龄14~62岁,平均42.5岁;左侧8例,右侧22例,双侧3例,共36个膝关节;病程最长12年,最短2个月。所有病例均有膝关节反复肿胀病史,入院时主要症见:膝关节肿痛,浮髌试验阳性或弱阳性。入院时有26例(28膝)符合RA诊断标准[2]。

1.2 设备与手术方法

应用美国Stryker公司关节镜系统,手术在硬膜外麻醉下进行,切口选用AL和CL。先行关节镜检,然后用刨刀尽可能完整地清除滑膜,按髌上囊、关节囊、髌骨周围、内侧沟、内侧间室、内侧半月板周围,然后是髁间窝、包括交叉韧带表面的滑膜、髌下、脂肪垫表面的滑膜。然后关节镜与刨削器的入路口互换,对外侧沟、外侧间室包括外侧半月板周边及下方的滑膜进行切除,然后屈膝90°位,经髁间窝用70°关节镜分别经膝后内、外入路行滑膜刨削以清除后关节囊部位的病变滑膜。对纤维蛋白的渗出物凝结在软骨及半月板表面形成包围壳者,可用探钩轻轻剥下,较大者用游离体钳逐个夹出,较小碎块可用刨刀直接吸出,以免遗漏形成游离体。

1.3 术后处理

术后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加压包扎时间视关节出血多少而定。术后3 d观察有明显积液者,抽吸后继续包扎至一周。术后24 h即可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锻炼,3 d后可下地活动,并采用CPM机辅助锻炼。术后患者需配合正规的抗风湿药物治疗。服用非甾体抗炎药或COX-2抑制剂及慢作用药物、免疫抑制剂。

1.4 疗效标准

疗效判定按陈俊伟[4]改良标准(见表1)。

2 结果

33例(36膝)均获得随访,时间为半年~3年,平均2.4年。本组疗效优17膝,占47.2%,良13膝,占36.1%,差6膝,占16.7%,总优良率占83.3%。其中疗效较好的30膝均为病变早、中期的患者,疗效差的6膝为病变晚期的患者。

3 讨论

3.1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病理变化

RA是一种慢性、全身性的免疫系统疾病[5],以滑膜组织的异常增生,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及关节软骨和骨的进行性破坏为特点,早期它的病变在滑膜,主要病理变化是慢性滑膜炎[6],滑膜充血水肿,有淋巴细胞和纤维素渗出,滑膜组织增殖肥厚并扩张关节囊和侧副韧带。同时因机械性阻挡,及因炎性物质的刺激引起肌肉痉挛,未得到效治疗继而出现关节屈曲挛缩,其所伴发的红、肿、热和破坏等炎性反应可引起关节剧烈疼痛,随着疾病的发展,富有血管的增生肉芽组织从关节边缘外的滑膜开始,向软骨面伸延,最后将它完全覆盖,严重干扰软骨从滑膜中摄取营养,表面逐渐出现溃疡,终至完全损毁形成纤维性强直或骨性强直。另一方面,从淋巴细胞释放的酶可损坏关节软骨,后者可促进吞噬和更多酶的释放。这些关节滑膜中的溶酶体酶的浓度升高,酶被激活,这样就形成了恶性循环。

3.2 滑膜切除术治疗的机制

及时去除病变的滑膜,去除大部分释放介质的炎性细胞和生成滑液的滑膜组织,从而减少滑液和各种炎性因子的分泌,中止恶性循环,迅速阻止炎症的发展,缓解肿痛,使破坏进程停止或延缓。随着肿痛的减轻,肌痉挛也随之减轻,这就是预防性滑膜切除术的原理。而且大量增生肥厚的滑膜切除明显降低了关节腔的压力,减少了机械阻挡,减少了影响关节活动的因素,增加关节活动范围,并有效地防止膝关节屈曲挛缩的进一步发展。膝关节发炎时,滑膜量有相当增加,可占全身滑膜量的75%[7],双膝滑膜切除后,除去了类风湿因子攻击的靶器官,有效减少了关节内致病因子的释放,有利于改善全身病情,且使抗风湿药物集中作用于全身其他关节,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疾病的发展滑膜切除术对软骨的形态及功能也有改善,Mitchell对RA做滑膜切除术的病例进行术后9周~6年的观察,观察表明了3个半月后再生滑膜中没有典型的类风湿性关节炎下炎性细胞的浸润,细胞周围积聚的纤维素消失。术后1年,原有病变中的软骨中不能见到的伸长的表层细胞以重新出现,溶酶体减少。5~6年后出现的软骨细胞在形态上与正常一致。这些表面RA早期进行手术,即使软骨细胞已有某些改变,但仍是可逆的。Repo和Mitchell证明了在形态进步的同时,软骨的功能也有改善[8]。

注:最高13分,优13~11分,良10~6分,可5~3分,差2~0分;疼痛:严重:因疼痛而致功能丧失,药物无法止痛;中度:疼痛较术前轻,可用药物控制;轻度:间歇发作,无痛,偶有发作或无发作。肿胀和功能无3分

3.3 关节镜下表现对RA早期诊治的价值

对于典型的RA患者,诊断并不困难,但对于一些症状不典型的患者,早期明确诊断就显得较为困难,但通过关节镜检就能准确了解患膝滑膜的病变特征,如绒毛较长且粗大,呈指状增生,关节内有纤维素样渗物漂浮,在半月板、十字韧带和软骨表面有血管翳时,应初步考虑患者有RA诊断的可能。关节镜视下能更准确地切取典型病变部位送病理学检查,更有助于提高组织学诊断的准确性,避免因诊断不清造成延治或误治。

3.4 关节镜下行滑膜切除术的优越性

用传统的开放手术的手术方法会产生如下问题:(1)滑膜难以完全切除。前关节腔的滑膜量最多占整个关节腔滑膜量的80%,20%的滑膜在后关节腔,而要切除后关节腔的滑膜往往必须牺牲交叉韧带和半月板,否则无法进入后关节腔,因此将有20%的滑膜残留,它将成为症状复发的根源;(2)皮肤切口较长,大约有20 cm左右,术区的瘢痕、关节粘连、术后疼痛及长时间的关节肿胀将影响患者的术后功能锻炼;(3)术后瘢痕挛缩则会改变股四头肌力学机制和髌骨的轨迹。关节镜下滑膜切除术的优点:(1)滑膜切除得较彻底;(2)对半月板和交叉韧带无损伤;(3)对股四头肌的生物力学机制无不影响。(4)皮肤损伤少;(5)基本不影响术后功能锻炼;(6)可以根据病情的需要多次手术。本院在本研究中对33例膝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应用早期关节镜下滑膜切除术治疗,研究结果显示,疗效优17膝(占47.2%),良13膝(占36.1%),疗效总优良率为83.3%,疗效较好。

3.5 手术时机的选择

关节镜下观察发现一些病史较长的患者,软骨长期被血管翳覆盖不能进行营养交换,表现出软化及剥脱,明显影响术后功能的恢复,可见早期清除增生病变的炎性对控制RA的病情及保护软骨有重要意义。笔者认为滑膜切除术的最佳时机是RA病程早期,病变局限于滑膜区域,血管翳尚未覆盖关节面,关节面软骨及半月板纤维软骨尚未受到破坏。在临床观察中发现,此时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膝关节肿胀明显,触诊有胀满硬韧感,而浮髌试验呈弱阳性,暴露关节后多发现有大量紫红色滑膜和血管翳生成并充填于关节腔,主要集中在髁间窝、髌上囊,关节面尚未或较少受到破坏时为手术最佳时机。建议诊断不清的关节肿胀,经药物治疗和关节抽吸治疗2个月以上仍无明显好转,应考虑关节镜检并根据情况行相应的镜下治疗。

3.6 手术操作的注意点

滑膜既是炎症因子的发源地又是炎症因子攻击的靶器官,因此滑膜切除要强调彻底[9]。膝关节有约20%的滑膜在后关节腔,应常规加后内、后外入口,这样滑膜切除更完全。术中应保持关节腔良好的冲洗灌注,这样更有利于刨削滑膜及血管翳,清除纤维蛋白凝集块,并能彻底冲洗出各种碎屑和炎性物质。当纤维蛋白凝集块刨削器难以清除时,改用游离体钳夹出。

3.7 功能锻炼的重要性

正确的功能锻炼可刺激具有双重分化的细胞向关节软骨损伤后的自身免疫性损害,促进局部血液循环[10],有利于防止粘连,促进关节功能恢复。

参考文献

[1]罗东方,陈跃平.类风湿性关节炎早期治疗的研究进展[J].航空航天医药,2010,21(12):2171-2172.

[2]Arnetr F C,Edworthy S M,Bloch D A,et a1.The American rheumatism association1987revise dcfitefia for the classitlcation of rheumatoidarthritis[J].Arthritis Rheum,1988,31(16):315-324.

[3]李付彬,徐向峰,李杰峰,等.关节镜治疗单关节型青少年膝关节类风湿关节炎[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2,1(1):49-50.

[4]陈俊伟,谢君鹤,徐锦森,等.类风湿关节炎关节镜下滑膜切除术[J].中华骨科杂志,1996,16(1):11.

[5]王军,赵雪丽,姜鑫,等.关节镜下滑膜切除术治疗膝类风湿性关节炎[J].中国内镜杂志,2007,13(12):1339-1340,1342.

[6]李棋,王慧燕,周宗科,等.关节镜治疗膝关节早中期类风湿性关节炎[J].实用骨科杂志,2011,17(4):313-315.

[7]施桂英.关节炎概要[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781.

[8]郭文正.实用类风湿性关节病学[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240-241.

[9]张松山,赵金川,齐本朝,等.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关节镜手术[J].中国内镜杂志,2005,11(7):697-699.

14.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最佳治疗在何处 篇十四

【关键词】蒙医辨证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291.2【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4)02-0002-01

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 是一种以关节病变为主的慢性全身免疫性疾病。其发病率高、病程反复、缠绵不愈、致残率高,可累及全身多个系统,严重危害人类健康。此病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西医尚无特效疗法[1]。该病属蒙医“图赖”病范畴,而蒙医对RA的治疗已显示出了可观的前景。近年来笔者采用蒙医辨证治疗该疾病收到良好疗效,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05年5月至2012年7月我院诊治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91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45例)和对照组(46例),治疗组中男性21例,女性24例,年龄21~67岁,平均年龄(39.1土6.1)岁,病程0.3~10年,平均病程(5.71土2.06)年;对照组中男性22例,女性24例,年龄20~61岁,平均年龄(40.9土5.8)岁,病程0.4~9.5年,平均病程(6.01土2.54)年,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根据美国风湿病协会1987年6月第51届ARA会议修订的标准[2]:①晨僵≥1h,超过6周;②大或等于3个关节肿胀持续至少>6周;③腕关节、掌指关节肿胀6周以上;④对称性关节肿胀>6周;⑤皮下类风湿结节;⑥类风湿因子阳性;⑦手指关节X线变化证实类风湿性关节炎。上述7项中符合4项即可诊断。

1.3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单纯西药治疗方法,以控制病情,改善关节功能和预后。应强调早期治疗、联合用药和个体化治疗的原则。给予甲氨喋呤或瑞得金诺芬(Auranofin)、柳氮磺胺吡啶和非甾体类的止痛药进行治疗。4 周为1 疗程,连服3 个疗程。治疗组以燥协日乌苏,消血希日热,调节体素,辨证施治为原则。给予苦参—3汤散、忠伦—5汤散、那如—3、驴血—25、白云香—10、森登—23为主,再根据具体情况,黏偏盛,辅以嘎日迪—5味;白脉受累时,辅以珍宝丸、扎冲—13等。30 d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

1.4疗效评定标准[3]治愈:关节疼痛、肿胀消失,活动功能正常,实验室血沉、抗链“O”、类风湿因子恢复正常;显效:关节疼痛、肿胀减轻,活动功能好转,实验室血沉、抗链“O”、类风湿因子明显下降或恢复正常者;有效:关节疼痛、肿胀有所减轻,活动功能好转,实验室血沉及抗链“O”改变为正常、类风湿因子未改变,仍为阳性;无效:关节疼痛、肿胀及实验室检查血沉、抗链“O”、类风湿因子无变化。

1.5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本组数据进行比较时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治疗组治愈31例,显效9例,有效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5.56%;对照组治愈11例,显效14例,有效11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为76.09%。对两组治愈病例1年后随访观察结果,治疗组复发1例,对照组复发5例。两组有效率及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现代医学目前治疗RA通常以非甾体消炎药、慢作用抗风湿药和(或)糖皮质激素治疗为主,但疗效不理想,且不良反应大。该病蒙医学属于“图赖”病范畴,认为病因是由协日乌苏与血引起的,由于外在因素(致病的四个条件)的作用下,体内三根七素平衡失调,从中产生的坏血及协日乌苏累及四肢小关节部位而引起的疾病,有时累及白脉时,关节周围的赫依血循环受到影响,会引起骨头的变形[4]。本研究以燥协日乌苏,消血希日热,调节体素,辨证施治为原则,在燥协日乌苏、消血希日热同时,注意调节巴达干赫依,黏的偏盛及白脉受累。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治愈31例,显效9例,有效3例,无效2例,其总有效率达95.56%,且蒙医辨证治疗该疾病1年后随访复发率低,与单纯西医治疗总有效率及复发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栗占国,张奉春,鲍春德.类风湿关节炎[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87-90.

[2]贝政平.风科疾病诊断标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1309.

[3]刘佐伟.中医诊治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疗效分析[J].中外健康文摘,2012,11(9):391.

[4]苏荣扎布主编.蒙医内科学[M]. 第1版.呼和浩特:民族出版社,1989:511-512.

15.中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论文 篇十五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42例门诊患者,男17例,女25例;年龄32~67岁,平均49岁;病程1~,平均4年;早期患者11例,中期患者23例,晚期患者8例,全部患者按中医辨证原则分为:风湿性6例,虚寒型22例,痰瘀互结型8例,寒热夹杂型6例。

1.2诊断标准

诊断符合1987年美国风湿病协会关于RA分类标准,具备以下各项中4项者即可诊断:①每日晨僵持续1h以上,时间超过6周;②3个或以上关节肿胀至少6周;③腕、掌指、近端指间关节肿胀超过6周;④对称性关节肿至少6周;⑤有皮下结节;⑥手X线片改变(至少有骨质疏松和关节间隙的狭窄);⑦血清类风湿因子阳性[3]。

1.3治疗方法

方药组成:生黄芪30g、当归15g、熟地15g、白芍15g、鸡血藤30g、制川乌10g(先煎)、桂枝15g、细辛6g、羌活15g、独活15g、威灵仙15g、透骨草30g、羊藿叶24g、乳香10g、没药10g、乌蛇15g、蜈蚣3条、土元10g、炙马钱子0.3g、白芥子15g、生甘草6g,每日1剂。煎药方法:将上方药物用冷水浸泡30min,每剂煎2次,每煎煮沸后30min,每次煎留药液200ml,将两次煎留药液混匀备用。服用方法:早、晚各服药液200ml,3个月为1个疗程。加减:阳虚甚者加制附片、鹿角胶;寒盛痛剧者加制草乌;关节肿胀者加防己和生薏仁;瘀血明显者加血竭和地龙;关节僵硬变形者加炮山甲和蜂房;低热阴虚者加丹皮、秦艽和石斛;局部灼热,寒热夹杂者加生石膏、知母和黄柏;气虚者加党参和白术。

2结果

2.1疗效评定标准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拟定。痊愈:症状、体征全部消失、关节功能活动正常,实验室检查均正常;显效:症状、体征大部分消失或减轻,关节功能活动基本正常,实验室检查正常或基本恢复正常;有效:症状、体征有减轻,关节功能活动有改善,实验指标有改善;无效:症状、体征、关节功能活动均无明显改善,实验检查无变化[4]。

2.2治疗结果

本组42例中临床治愈26例(61.9%),显效11例(26.2%),好转2例(4.8%),无效3例(7.1%),总有效率为92.9%。

3典型病例

患者,男,51岁,农民,9月3日初诊。由于患者长期居住湿热潮湿之地,导致双膝、踝及脚关节肿痛,继则手腕及手指关节肿痛,已经确诊为RA。现双膝、脚踝、腕、手指关节肿大变形,疼痛僵硬已3年,舌淡苔白润,脉弦细,血化验:血沉60mm/h,类风湿因子阳性。西医诊断为RA,中医诊断属“顽痹”、“厉节风”范畴,证属肾虚寒湿、痰瘀凝滞、痹阻经络关节而致,治宜补肾散寒祛湿、疏风活络止痛。处方:桂枝30g、制川乌10g(先)、细辛6g、羌活15g、独活15g、熟地15g、鹿角10g(化)、淫羊藿24g、威灵仙15g、透骨草30g、当归15g、制乳香10g、制没药10g、鸡血藤30g、乌蛇15g、川芎18g、白芍15g、蜈蚣3条、、生黄芪30g、生甘草6g、炙马钱子0.3g、蜂房10g、炒白芥子15g,水煎早晚服。二诊,12月8日,已服上方90余剂,现四肢关节疼痛消失,肿胀消失,四肢屈伸自如。

4讨论

RA是一种以关节的慢性炎症为主要表现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据统计,在国外其发病率为1%~2%,个别地区高达5%。在我国平均为0.4%,总数360万~440万[5]。中医认为,本病是由于风、寒、湿、热等邪外袭人体肌腠、经络,滞留筋骨、关节、肌肉,痹阻气血,使气血运行不畅所致。由于肾主骨、肝主筋,所以筋骨、关节病变当责之于肝肾,应以肝肾亏虚为本。正气不足、肝肾亏虚是其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或关键因素(即内因),而风、湿等邪外袭仅属该病发生的重要诱因(外因),正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灵枢・百病始生篇》)。明代医家王肯堂明确指出痹证的发生:“有风、有湿、有寒、有热,皆标也;肾虚,其本也。”《金匮要略浅注》则进一步明确指出“此证若非肝肾先虚,则虽得水气,未必便入筋骨”。又因诸邪痹阻经络,使营血涩滞,则血凝成瘀,故瘀血也贯穿于本病始终[6]。基于上述病机特点,方用生黄芪、当归、白芍、熟地、鸡血藤、淫羊藿益气养血,柔肝补肾,强壮筋骨;制川乌、炙马钱子、细辛和桂枝温经散寒、开通经络。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上述诸药能够兴奋中枢神经系统,抑制炎症发展,减轻水肿、改善微循环和肢体关节功能;羌活、独活、威灵仙和透骨草祛风除湿散寒;土元、制乳香和制没药活血化瘀、通络定通;蜈蚣、乌蛇搜风透骨,疏通经络;白芥子擅祛经络之痰以消肿;甘草解毒调和药性[7]。诸药配伍,使机体正气恢复,寒湿痰瘀得除,络通血行,筋骨强健而获佳效。

[参考文献]

[1]王金法.自拟乌蛇葛根散治疗类风湿关节炎5例[J].光明中医,,24(1):62-64.

[2]李昕秀.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病因分析[J].光明中医,,3(22):82.

[3]张乃峥.临床风湿病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25.

[4]张军辉,温振宇.中西医结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60例疗效观察[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8,22(12):61.

[5]王念莲,徐阳.五苓散治疗类风湿关节炎30例[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8(4):416.

[6]高征.中西医结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疗效观察[J].辽宁中医杂志,2008,35(11):1726-1727.

16.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最佳治疗在何处 篇十六

1青藤碱对破骨细胞增殖与分化的影响

RANKL是一种细胞因子, 是肿瘤坏死因子中的其中之一, RANKLRANKL对破骨细胞进行诱导分化需要利用其受体核因子kB以及受体活化因子得以实现。

相关研究表明TNF-ɑ转基因和RANK使敲除的杂交小鼠产生关节炎症, 此时的破骨细胞前体细胞会有明显的增加, 但是没有分化成破骨细胞, 也也没有产生骨破坏的现象。所以, 破骨细胞是作为介导关节局部骨破坏以及关节损害的一种关键细胞, 在没有破骨细胞存在的条件下, 炎症反应的本身不会介导关节的骨破坏。另有实验表明, 青藤碱通过对转录因子启动特定基因表达以合成特异性的蛋白质产生抑制作用, 进而对前体细胞分化成成熟的破骨细胞进行阻止[2]。

2青藤碱对T细胞的影响

在类风湿性关节炎滑膜中, T细胞的总数占有很大的比重, 有这样一个疑问存在:活化的T细胞可以对RANKL的表达产生促进作用, 那么, 活化的T细胞又是否可以通过一些其他的机制对骨破坏产生促进作用呢?CD4+ T细胞分为Th1和Th2两种亚型, 类风湿性关节炎一般被认为是一种Th1/ Th2 失衡向Th1漂移的一种疾病。但是, 在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关节中, 一般检测不到Th1类主要细胞因子。另有一些研究发现, 在M-CSF和RANKL同时存在的共培养体系中, 加入Th1细胞和Th2 细胞都会显著抑制破骨细胞形成。最近一段时间有学者通过实验证明在T细胞中还有一种被命名为Th17的细胞, 研究表明, Th17是通过产生IL- 17, 而IL- 17会对成骨细胞、滑膜成纤维细胞等产生刺激从而表达更多的RANKL 进而使破骨细胞分化得到促进, 并且, T h17细胞的自身表面表达的RANKL要比Th1细胞多。实验研究得到结论, 青藤碱可以对T细胞的早期霍华德标志产生抑制的作用, 可以降低T细胞内的细胞因子的表达, 特别是对TNF-ɑ的表达有明显的抑制。实验还间接的表明青藤碱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淋巴细胞活化有抑制作用同时还具有抑制异常免疫功能的作用[3]。

3青藤碱对细胞因子的影响

TNF-ɑ和IL- 1在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病历程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研究证实, TNF-ɑ参与了类风湿性关节炎很多病理过程, 譬如炎性细胞的聚集以及激活、诱导滑膜变成纤维细胞以及产生很多细胞因子和蛋白酶等。TNF-ɑ在骨破坏中同样具有重要作用。TNF-ɑ拮抗剂在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治疗同样获得了很好的临床效果, 其不但能够使关节炎症迅速减轻, 并且长期应用还具有延缓或者是阻止骨破坏的作用[4]。

4破骨细胞的靶向治疗研究进展与问题

对破骨细胞的生长进行抑制以及进行功能的靶向治疗现已得到广泛的重视, 目前的一项对照样就表明, 抗RANKL单克隆抗体对治疗女性绝经后的骨质疏松疗效要比阿仑磷酸盐和安慰剂的效果好很多, 而且不会使感染风险增加。最近一段时间抗RANKL单克隆抗体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已经进入到临床二期, 现在得结果显示该抗体可以使患者的关节骨侵蚀得到缓解, 其副作用与安慰剂的效果相差不多, 并且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疾病的获得功能没有太大的影响。我国有着中药治疗的悠久历史, 对中药应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疾病的治疗的研究是一项重要的临床课题,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并且也为如何更好地开发和使用中草药治疗风湿性疾病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摘要:最近几年在临床上的研究热点主要是类风湿性关节炎骨质侵蚀与关节破坏等病症, 引起该病变的主要原因是破骨细胞的损害作用。本次研究针对青藤碱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抑制骨破坏的调控机制以及其研究进展进行了描述, 为以后的临床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青藤碱,类风湿性关节炎,骨破坏

参考文献

[1]王勇, 钟兵, 方勇飞, 等.青藤碱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炎性细胞因子及抗环瓜氨酸肽抗体的影响.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07, 27 (15) :1574-1575.

[2]高永翔, 龚立, 田艳勋, 等.青藤碱对小鼠骨髓树突状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5, 28 (3) :13-14.

[3]金晓琨, 李卫东, 滕慧玲, 等.青藤碱对核转录因子kB及其抑制因子IkB的影响.中国药理学通报, 2004, 20 (7) :788-789.

17.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最佳治疗在何处 篇十七

【关键词】类风湿性关节炎;艾拉莫德;安全性

【中图分类号】R722.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9-0265-02

类风湿性关节炎(RA)是一种累及周围关节为主的多系统性炎症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表现为受累关节疼痛、肿胀、功能下降,甚至功能障碍、残疾。病变呈持续、反复发作过程。甲氨蝶呤作为改善病情抗风湿药物。目前治疗RA的药物有限,副反应较多,因此寻找高效低毒的药物一直是人们努力的方向。

1.1对象

选择2012年3月-2012年9月我科住院及门诊RA患者46例,均符合1987年美国风湿学会 的RA诊断标准,并具备以下条件:①年龄20-70岁,性别不限;②至少6个关节疼痛(包括远端指间关节),至少4个关节肿胀(包括远端指间关节)试验开始前4周停用以前使用的改善病情抗风湿药物或免疫抑制剂;前6个月。

但是国内还没有关于两种药物联用的有效性的报道。本次随机、双盲研究比较了艾拉莫德与甲氨蝶呤合用及安慰剂与甲氨蝶呤合用治疗病情活跃的类风关患者的疗效。

1.资料与方法

1.1病例选择:所选患者年龄20-70岁,共入组病例64例,均符合美国风湿病学会1987年RA分类标准,关节功能II-III级,且筛查时病情活动。病情活动的判断指标为:①休息时中等程度疼痛;②晨僵持续时间≥1h;;③关节压痛≥5个;④关节肿胀≥3个;⑤红细胞沉降率(ESR,魏氏法)≥28mm/h。有下列情况的患者可排除:有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有活动性胃肠病变,血液及内分泌系统疾病,过敏体质,孕期及哺乳期妇女。

1.2伴随治疗:受试者在试验中如关节疼痛不能耐受可继续使用非甾体抗炎药;试验前已经使用糖皮质激素的,泼尼松剂量<10mg/d,且已超过1个月,可以继续使用;在试验过程中禁止合并使用其他缓解病情的抗风湿药物、生物制剂及其他影响本病疗效考核的药物。

1.3试验方法及疗程:将这64例患者随机平均分成两组,艾拉莫德组(艾拉莫德联合甲氨蝶呤)及对照组(甲氨蝶呤联合硫酸羟基氯喹)。整个试验有24周的治疗期和4周的观察期。艾拉莫德组受试者前4周时每天早上口服25mg艾拉莫德1粒,随后的20周口服25mg艾拉莫德2粒,早晚各服1次;对照组受试者在试验期间每周服用甲氨蝶呤10mg、叶酸10mg,每天服用羟氯喹2次,每次200mg。

1.4观察指标 治疗前后注意观察的临床指标包括关节肿痛数、关节压痛数及晨僵持续时间。

1.5疗效评估 主要采用美国风湿病学会制定标准ACR20、ACR50。ACR20定义为患者压痛及肿胀关节数有20%的改善以及下列5项中至少有3项有20%的改善:休息痛、日常生活能力、医生评价、患者评价、ESR或CRP。ACR50采用相同的标准定义为50%的改善。

1.6统計方法 采用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构成、治疗前关节压痛数、关节肿胀数、疼痛程度、患者总体评价及医生总体评价、类风水因子。抗ccp抗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治疗24周后疗效比较:两组治疗12周后的临床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指标均有好转,ACR20有效率为45%和31%(P>0.05),ACR50有效率为23.4%和14.5%(P>0.05)。治疗24周后各项指标明显改善,实验组和对照组的ACR20有效率分别为83.9%和48.6%(P<0.01),ACR50有效率为65.4%和38.6%(P<0.05).

2.3不良反应:两组患者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实验组共有2例:肝功能异常1例,加用护肝治疗后好转;白细胞下降1例,对症处理后恢复正常。对照组4例不良反应,其中腹胀、食欲不振等消化系统副作用2例,对症治疗后症状改善;肝损害1例,加用护肝治疗后好转;视物模糊1例,退出临床观察。两组均未出现肾功能受损。

3.讨论

RA是一种发病机制不明、治疗效果不佳、致残率很高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1]。MTX由于其较常见的肝毒性、骨髓抑制作用以及累积毒性,极大程度上限制了其长期使用。有研究显示,MTX与来氟米特(LEF)联合治疗踝足部类RA患者疗效显著,但有30%-64%的患者会因严重不良反应而停止服药[2].艾拉莫德可以抑制IL-1、IL-6、TNF等细胞因子、免疫球蛋白(IgG、IgM)的产生。在一个临床试验中,与安慰组对比,病情活跃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服用艾拉莫德后,类风湿因子水平及IgG、IgA、IgM水平显著降低。MTX通过促进腺苷释放及减少淋巴毒素如氨、过氧化物产生的减少而达到抗炎的作用。因此,MTX和艾拉莫德在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有协同作用。

本研究显示,两组患者在治疗后患者的休息痛、晨僵时间、关节肿胀和关节压痛明显改善,达到ACR20和ACR50缓解的比例在12周时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这提示用药的前12周两组的治疗效果基本相同。但24周后,实验组达到ACR20和ACR50缓解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表明实验组在远期疗效上优于对照组。根据本项研究结果,MTX联合艾拉莫德治疗RA的疗效优于MTX联合HCQ的常规治疗方法,且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安全性更高。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临床诊疗指南风湿病分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11.

上一篇:青年教师展风采下一篇:美术说课方案(标志设计)-教学教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