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员工调研(共12篇)(共12篇)
1.企业员工调研 篇一
2011年企业员工离职状况调研报告
来源: 《中国新时代》杂志
人员流动是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现象,适当的离职率对企业的发展和保持活力是有益的,但过低或过高都会影响企业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人才的重要性,不仅更重视对员工忠诚度的塑造,同时也通过种种措施来保证核心员工的留驻。然而,总会有人因对企业现状不满而选择离开,人员流动是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现象,适当的离职率对企业的发展和保持活力是有益的,但过低或过高都会影响企业的发展。员工离职的原因多种多样,其中普遍性的因素有哪些?不同行业、不同区域的员工离职原因又有哪些差异?2011年,FESCO针对企业员工离职状况开展了调研,以期对企业人才的选用育留提供依据。
本次调研对象为企业人力资源部门负责招聘与离职管理的经理或相关人士,数据收集时间为2011年11月-12月。调研共收集有效样本414份,分布在不同资本性质、不同行业、不同地域的组织中,可以综合反映出2011年国内企业员工流动及人才保留状况。员工离职率水平
从调研结果看(如图一所示),2011年企业员工表现出了较高的流动性,市场50分位水平已达到16.3%,其中主动离职率水平为13.7%,被动离职率水平为2.6%.如图二所示,从三个有代表性的行业(房地产、高科技和制造业)离职率情况来看,制造行业离职率最高,其市场50分位水平已达到25.5%,较高水平甚至已接近四成;而处在宏观调控下的房地产行业,上半年离职率也高达
16.5%.离职原因分析
在通货高度膨胀,CPI不断攀高的情况下,薪酬水平无疑成为员工离职的首要原因,同时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重新规划。从调研结果看(如图三所示),员工离职主要可分为薪酬原因、个人原因、公司管理原因、企业发展原因和团队氛围原因五类。其中薪酬原因主要是薪酬水平和薪酬的公平性或激励性;个人原因主要是个人身体、志向、家庭或深造,缺乏或丧失足够的职业发展机会等;管理原因主要是管理方法不当;企业发展原因则主要涉及公司经营和政策方面因素。
如上所述,可以对员工的离职原因有了一个方向性的了解,而不同层级、不同司龄和不同工作职责的员工,诱发其离职的主要原因有很大的不同。
1.按职级划分
对于经理层级员工,除了薪酬水平原因外,离职的主要原因更多的与公司的管理制度、管理方法和自身承受的工作压力有关,而由于个人原因选择离职的经理层员工则相对较少。对于主管层级员工,离职的原因主要是缺乏或丧失足够的职业发展机会,另外个人价值得不到体现和团队氛围问题所占比例也较高。对于基层员工,离职的主要原因是个人身体、志向、家庭或深造等原因。另外,缺乏或丧失足够的职业发展机会和薪酬的公平性、激励性问题,也是影响一般员工离职的主要原因。
2.按职能划分
对于管理类员工,除了薪酬水平问题,离职则主要是薪酬的公平性或激励性原因和个人身体、志向、家庭或深造等原因。对于职能类员工,因为薪酬水平离职的很少,他们离职主要是个人身体、志向、家庭或深造等原因,另外个人价值得不到体现、个人性格与工作内容不适合和难以承受的工作压力也是他们离职的重要原因。而技术类员工离职的主要原因包括:薪酬水平、个人身体、志向、家庭或深造等原因、薪酬的公平性或激励性问题和缺乏或丧失足够的职业发展机会。生产类员工离职时首要考虑的是个人身体、志向、家庭或深造等原因,其次才是薪酬水平。另外,感觉缺乏或丧失足够的职业发展机会也是生产类员工离职的重要原因。
离职时间分析
从调研结果看,员工的离职高峰期集中在第一季度,接近50%.春节后成为员工跳槽的高发期,其后的三个季度中,离职率逐季下降。这成为一种普遍规律,不同群体间差异性不大。
企业在保留员工方面的举措及依据
从调研结果看,企业在员工保留方面采取的措施主要以开展离职访谈为主,同时借助内部满意度调研和实施重点人才保留与激励措施来达到保留员工的目的,如图五所示。
调研总结
在“80后”员工日益崛起的今天,企业如果不能尽快转变管理策略,将会面临更加严峻的人才管理危机。通过本次调研可以发现,除了薪酬以外,员工更加关注自身的发展,更
加重视自身价值的实现。尤其对于入职1年以下的一般员工而言,他们是离职的高危群体,企业需要特别关注。这个时期的“80后”们,更需要得到的是公司对他们能力的认可和肯定,对于管理层来讲,改变管理中的方式方法显得更为重要。
引用袁岳老师的感叹,新生代的员工会这样说:某某童鞋,欢迎你来做我们主管,今天你的管理发言,没装,很好,特别提出表扬,希望你再接再厉哦,千万不要变成我们袁老大那样哦,我们现在都不太喜欢他了。
要合理降低新生代员工的离职率,从改变对新生代员工的管理方式做起。
2.企业员工调研 篇二
充分认识青年员工工作的重要性及对设计院发展的意义
设计院在多年的重组合并过程中, 员工整体素质和业务能力差别较大, 导致生产管理中产生了一些消极思想。从长远利益看, 青年员工勇于改变、勇于创新, 是设计院未来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重要资源和宝贵财富, 持续做好青年员工工作是设计院一项持续性、战略性的任务。
充分认识青年员工工作的重要性, 首先, 要帮助他们成长, 解决他们在工作和生活中的后顾之忧, 使他们安心投入工作, 避免产生“见异思迁”思想;其次, 管理者可在了解青年员工需求的同时, 掌握设计院存在的“软肋”和漏洞, 对建立健全制度体系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再次, 在了解青年员工需求的同时, 管理者可围绕青年员工工作平台, 深入把握设计院运行的更多细节, 易于与青年员工打成一片, 形成团结稳定的良好局面, 对设计院核心文化体系建设、促进设计院永续发展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某设计院青年员工的综合状况调研
某设计院当前有在岗员工350人, 35岁以下的青年员工171人, 占全院员工的48%。2006年以来, 青年员工已成为设计院的中流砥柱。为了更好地掌握青年员工实际需求和思想动态, 从2013年2月份开始, 该设计院团青组织有针对性地开展了“青年员工生活状况情况调查”、“青年员工思想状况调查问卷”、“青工创新创效金点子”等活动, 组织了三次青年员工交流座谈会, 对青年员工的综合状况进行了详细深入的调研。调研结果发现:青年员工的根本需求还是成长成才。他们希望通过学习, 接受新的知识;通过培训, 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和技能。渴望在设计院更好地展示自己的才华, 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1.关心和支持设计院转型发展, 渗透忧患意识
调研结果显示, 51%的青年员工认为设计院当前发展形势不错, 对未来充满信心;31%的青年员工认为, 设计院当前仍然面临一定的困难, 但相信将来会越来越好。在“青工创新创效金点子”活动中, 有25%的青年员工对设计院能源节约方面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和措施, 有21%的青年员工在管理方面展示了自己的真知灼见。在座谈会上, 有多位青年员工对转型发展中的设计院具体工作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涉及人员配置、机构设置、主营业务方向等方面。
从调研结果可明显地看出:青年员工对设计院正在进行的改革, 表现出了一种普遍的关心和支持。大多数青年员工在行动上能自觉把设计院的发展与自身利益联系在一起, 表现出一种较强烈的主人翁意识。能在紧跟时代节奏的基础上, 认清设计院发展大好形势;能在多变的市场条件下, 将自己与设计院的鱼水关系更具体、更直接地表现出来。
2.渴望提高自身技能水平, 奋斗方向渐趋务实
调研结果显示:大多数青年员工都渴望能通过参加注册考试、参加各种业务和技能培训班、入院校深造、内外项目参观或技术交流等方式, 获得知识层面上的再提升。例如, 本科毕业的青年员工在工作多年后, 在职称评定和职务晋升中, 已感受到了潜在的学历危机, 正在积极准备在职研究生的考试。部分专业技术岗位上的青年员工为了能最大限度地提升自己的岗位价值, 在“水涨船高”的考证大军中获得更丰厚的劳动报酬, 正在年复一年地备战各类注册考试。又如, 31%的青年员工提出了加强专业学习和培训方面的强烈愿望, 希望设计院能定期召开技术讨论会, 建立公共学习平台, 注重新软件、新技术的引入, 并加强对应的培训等。这些措施和建议十分可取, 也很有价值。从中可看出, 青年员工觉得光有书本知识是不全面的, 有了学历、有了职称不等于有了真本事。对设计院青年员工在技能方面的需求更重要的是:在掌握书本知识的前提下, 要尽快获得实践知识和专业技能知识的提高。
3.大局意识日益增强, 期盼更好地实现自我
根据近几年设计院开展业务以青年员工为主力的特点, 笔者调阅了设计院近5年各单位、各部门的工作总结, 汇总后发现:5年中, 关于市场开拓、加强服务意识、提升生产效率方面的部署和建议明显增多, 专业之间沟通配合、人员调度和生产调度方面的问题提议逐步减少。这一变化在问卷调查中也充分体现出来。例如, 在问到“您对院生产经营形势和重大政策的了解程度情况”时, 73%的青年员工选择“知道的比较全面”、“较熟悉院生产经营形势和重大政策”。在2014年5月份的青年员工座谈中, 青年员工更多谈到的是如何充分发挥专业优势等有利条件拓宽业务范围, 加强设计院的整体效率建设。
这些结论说明:青年员工在时刻关注设计院发展动态, 对项目动态信息掌握较多;青年员工全面参与设计院实施项目的热情, 渴望参与院转型发展全过程的强烈愿望;市场经济是开放型的经济, 对市场“弄潮儿”的崇拜, 促使他们自我意识不断强化。设计院在当前市场机制中的转型发展, 促使青年员工不得不思考自身的整体素质转型。他们在把经济收入或实现自我价值作为自己目前主要追求的前提下, 已基本确定了设计院发展这个大前提的重要性;在与设计院共同成长成熟的同时, 正在努力思考对设计院发展有积极影响的一些问题。
青年员工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与解决对策
青年员工正处于事业发展初期, 他们在获得基本生活保障的基础上, 更希望追求更高质量的生活。设计院要想更大程度地挖掘青年员工的潜力, 就要在确保他们衣食住行需求的前提下, 从他们的精神和物质两方面需求出发做工作, 保障他们能安心工作, 为企业做贡献。
1.因势利导, 发挥积极因素
从设计院青年员工的实际情况看, 2011年以前入院的部分青年员工赶上了两三年的铁路建设高潮期, 用手头仅有的一点积蓄贷款买了房子。买房后, 刚好又赶上了铁路建设形势的大逆转, 房贷成了他们最大的生活压力。现在, 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已结婚生子, 生活成本支出很大, 严重影响了生产效率以及成长成才。2011年以后入院的青年员工, 个人积蓄少, 社会压力大, 处于个人职业生涯最迷茫、最无助的时期。他们大部分人共同的特点是单身、租房, 在目前这种收入状况下, 这部分人被巨大的生存成本和社会成本所累, 生活在都市激流的夹缝中, 进退两难。
结合内外环境看, 2011年以来铁路建设形势急转直下带来的收入落差, 给设计院青年员工心理也带来了很大的落差, 对他们的生活产生了一定影响。近两年, 设计院整体形势虽然比较乐观, 但部分青年员工无法在过去和现实当中找到一个相对平衡的支点, 对勘察设计市场规则变化把握不够, 对设计院的业务、管理等综合情况了解不足, 导致他们有一定的心理困惑, 或焦虑迷茫、或后悔抱怨、或消极懈怠、或嫉妒浮躁……这给设计院生产经营工作带来一定困扰的同时, 也对各项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青年员工在设计院中的不同表现, 其原因是复杂、多方面的, 既有不利的社会环境对他们产生的不良影响, 又有设计院机制不健全对他们产生的误导;同时他们自身的局限性、思想政治工作的不适应, 以及设计院引导、教育、服务青年员工的作用未能充分发挥, 都引发了这些非主流思想状况。今后, 设计院应在有针对性地完善相应制度、采取相应措施的同时, 通过团青活动、谈心交流等形式, 因势利导、潜移默化地引导青年员工, 让他们感受到设计院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关怀, 增强与设计院患难与共、荣辱与共的决心。
2.青年员工充满激情, 设计院应为他们搭建更多的展示平台
在本次调研中, 很多青年员工表达了加强团体活动的诉求, 他们渴望能通过团体活动, 增强集体凝聚力, 能从中感受更多的企业价值。例如, 通过开展文体活动, 帮助青年员工在相互了解和熟识, 开展与专业相关的汇报演讲等活动, 弥补理工科毕业的员工沟通表达能力相对较差的问题。搭建这些平台能有效激发青年员工的工作热情, 对设计院整体水平的提高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要做到这些, 就需要设计院工团组织在深刻理解青年员工所思所想等综合因素的同时, 结合设计院生产经营工作现状, 充分担负起宣传者、鼓动者、促进者的角色, 发挥桥梁、纽带和助手的作用, 找准工作切入点, 经常性地组织一些突出思想性、技能性和娱乐性的活动。
3.青年员工价值观念存在偏差, 设计院应进行及时的正确引导
调研中, 还突出体现了各种个人意愿无法满足的问题, 如个别青年员工认为:近两年设计院市场开拓力度较大, 盈利项目较多, 转型激情饱满, 管理日趋完善, 可是与兄弟单位相比, 收入情况仍不尽如人意, 与个人预期还有距离。这种价值观长期伴随着生产实践, 难免导致工作激情不高, 个别青年员工甚至表现出了自卑、混日子、得过且过的情绪。在此基础上, 随着国家对勘察设计市场的放开, 国外设计公司的进入, 一些青年员工通过权衡家庭、收入等情况, 最终选择离开设计院来实现个人价格的增值。这就给其他青年员工带来了一定的思想波动, 产生一定的负面作用。
在当前市场经济大潮下, 价值观念多元化, 对青年员工冲击很大。员工在正常情况下的离职虽然与其个人价值观的不稳定有很大关系, 但设计院在人才方面的管理缺失也是主因。随着勘察设计行业竞争新格局的形成, 竞争主体越来越多, 竞争的焦点更多地集中在人才的争夺上。设计院与同行业部分企业相比, 在规模、地理位置、区域经济等方面都不占优势, 却有着在铁路勘察设计行业“五脏俱全”的特殊功能, 培养出来的人才走到哪里都能很快进入角色、干出业绩, 为一些人的“跳槽”提供了温床。
这就需要设计院在人员管理方面和时代进行必要的同步, 充分利用好人才进出机制, 打开企业择才用人的大门, 让更多的优秀青年员工能加入到设计院发展的热潮中, 让那些意志不坚定、不求发展、混日子的人走下岗位。与此同时, 设计院要充分利用各种有效载体, 利用正确科学的价值观, 对在职青年员工进行教育, 将他们的价值观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侧重“榜样的力量”, 以“二八管理法则”抓好20%骨干力量的管理, 以20%的少数带动80%的多数, 进而带动整个团队的能力。
4.青年员工岗位意识较差, 应大力提升他们的职业化素养
在座谈中, 许多青年员工都表达了这种认识:“自己的岗位太平凡, 作不出什么大成绩”;“每天的工作简单而重复, 太没意思”。这是由于在浮躁多变的社会压力下, 许多青年员工走出大学校门后还不是很明白“职业化素养是造就成功职业生涯的基本要求”这个主旨。也是由于部门领导未准确把握青年员工的思想状态所造成的。
岗位的平凡与否需要从两方面看:一方面, 在社会分工更加专业化、精细化的今天, 绝大多数人都像大机器中的细小环节或零件, 从事平凡的工作;另一方面, 这些平凡的工作又是整个企业生产经营链条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其本身的价值不可低估。对青年员工而言, 不管是履行好岗位职责、在竞争中站稳脚跟, 还是充分展现自身能力素质、实现自身价值, 个人职业化素养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他以后的发展高度, 长远来看, 比专业技术还要重要。对于企业而言, 要坚持用工程建设良好的发展前景, 鼓舞青年员工, 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坚持用勘察设计等业务发展取得的各项实绩, 激励青年员工, 用他们自己身边的人和事来教育他们;坚持用发展的观念启发、引导他们正视现实中的种种矛盾和问题, 教育他们认识工程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和工程建设新要求, 积极引导他们树立爱岗敬业、奉献铁路建设的核心价值观。
3.企业员工调研 篇三
时光快速迈入2012年,国家对宏观经济继续调控的声音仍在耳边。从近两年的经济发展来看,大规模的国家投资已经过去、出口困境依然存在、鼓励消费带来的作用依然不明显;同时,原材料、产品、人工成本上涨的趋势已不可逆转,这一切都给2012年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众多不确定性。但从世界范围看,我国仍是高速发展的经济体,8%的GDP增速仍让绝大多数国家羡慕。只是,GDP从10%降至8%,CPI从2%升至4%,“10-2”时代转变到“8-4”时代,国内企业是应该看清楚并顺应这一变化趋势的。
2012年,仍处于这一经济发展趋势下的我国企业该怎样调整?或许是新技术研发、或许是推出更有吸引力的产品、或许是对销售进行强有力的推进。方式多种多样,但都离不开去执行、去实施的人才。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需要多少人才?FESCO在2012年伊始,发起“企业新员工需求状况调研”,反映出企业在转型过程中对人才的需求,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国在产业升级换代过程中对劳动力的需求。
本次调研对象为企业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或招聘经理,调研周期为2011年1月-2月,共收集546份企业数据。企业分布在不同行业和地区。从企业分布来看,制造业企业最多,占比247%,其下依次为高科技、服务业、消费品行业等;从企业的区域分布来看,北方地区企业占比375%,华东地区25.5%,华南地区23.3%,华中和西南地区较少(注:全国型的公司按总部听在地区归类)。我们认为,这样的样本分布能够反映出我国企业的实际状况。
企业急需哪些岗位的员工?
首先我们需要关注的是仅何3.1%的企业今年不打算招聘新员工,说明绝大部分企业都有招聘的打算。那么,在计划招聘的企业中,什么岗位最紧俏呢?无疑是销售岗位,84.2%的企业希望今年增加销售人员。其次是支挣性岗位,有招聘需求的企业比例为64.5%。所谓支持性岗位,指财务、人力资源、行政等支持企业经营活动的岗位。再往下是服务和生产/制造岗位,比例差距很小,分别为48.2%和46%。采购物流、市场和研发三个岗位员工需求数量相对较少。
如果企业需要招聘相关职位新员工,计划招聘人数是多少?调查显示,生产/制造岗位是招聘员工数量最多的岗位,在有招聘需求的企业中,平均每家企业62人。其次是销售岗位,平均每家企业需求36人。支持性岗位需求26人,服务性岗位需求21人。研发、采购物流和市场岗位人员需求量较少,平均每家企业需求不足10人。
销售、销售、再销售
两类数据的对比中,可以发现销售、服务、生产/制造三个岗位对于企业的重要性与紧迫性。暂不考虑支持性岗位,销售是每家企业有普遍缺口的岗位,且企业需求人数较多;生产/制造岗有将近一半的企业需要招聘,且是用工数量最大的岗位;服务岗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有招聘需求的企业比例甚至超过生产岗位,且人员需求数量较多。相比较而言,企业对研发岗位的重要程度认识不足,只有14.7%的企业计划招聘,且招聘人数很少。
将计划招聘企业与计划招聘人数两组数据结合分析,将更清晰地看出企业2012年的招聘需求,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目前用工需求的变化。
整体来看,平均每家企业招聘员工数量为90.2人,这些员工将分布到各个岗位上。我们首次观察到,销售岗将分配到303人,这甚至比生产岗位的28.5人还要多,两个岗位所需新员工占到企业需求的2/3。虽然仅仅是计划招聘,但仍可以看出企业对于销售人员的渴望。支持性岗位需求168人,服务岗位平均每家企业需求10.1人,采购物流岗位3人,研发和市场岗位不足1人。
销售:不确定环境下的企业发力点
从企业的新员工招聘计划中,我们可以切实感受到对于销售人员的重视与渴望。销售人员不仅是企业最普遍需要的员工,而且是国内所有企业招聘需求最大的缺口,甚至已超过制造和生产员工。与销售岗相比,我们也可以感受到企业在其他岗位投入上相对保守的心态,不仅反映在对研发岗位上,同样表现在生产岗位上。从企业的招聘意向来看,把我国称为“商品流通大国”比“商品制造大国”似乎更为合适,当然,从数据来看,我国离“创造大国”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在经济发展前景不确定的大环境下,企业对销售人员的渴求也就不难理解了。海外市场订单减少、国内市场内需不足,销售人员是唯一能给企业直接带来收入,与企业渡过难关的岗位人员。保留现有销售人员,招聘新的销售人员,是企业的第一选择。因此,对其他岗位的需求就显得重视程度不足了。
4.企业员工调研 篇四
党的十七大明确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使经济发展真正从主要依靠投资拉动转移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依靠劳动者素质提高、依靠管理创新上来。科技进步、素质提高、管理创新,核心是人,关键在人。因此,公司要在实施国家重点项目推进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进一步转变观念,拓展视野,强化管理,真抓实干,不断提高员工培训工作的水平。要提高员工培训工作的水平,就必须进一步创新员工培训工作的新机制。为此,我们结合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针对新形势下如何创新员工培训工作的新机制这一课题开展了深入的学习调研。我们通过参加联系点学习,采取召开座谈会听取意见、发放问卷征询调查,网上学习查阅等方法,初步形成了一个共识:为了尽快地适应长定子国产化的需要,必须进一步创新员工培训工作的新机制。现将我们的调研报告汇报如下:
一、创新员工培训工作的新机制迫在眉睫
1、实践科学发展观要以人的素质作保证。
通过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使我们认识到: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要以人为本,“人”的这篇文章做好了,科学发展才有了可靠的保证。如何适应科学发展观的高要求必须在思想上、管理上力争达到“三个转变”,最终实现“三个一”的目标。
“三个转变”:即把管理的中心从以“灌输教育”转变到以“以
人为本”为中心;从传统的以“人力调配”为核心的管理转向以“人
力资源”为核心的管理;从指令型管理转向服务型管理。在公司逐步
形成以学习培养加激励为特征的学习型企业,使公司各执能部门在组
织结构、管理流程、科技创新、员工素质等各方面都有较大的提升和
发展。
“三个一”:第一、形成一种先进的学习理念。通过学习转变思
维观念,更新管理理念,创新发展模式,确立“人人都能成才”的理
念,树立“终身学习、全员学习、全过程学习”、“学习工作化、工作
学习化”、“能力比学历重要,学习力比能力重要”的理念,使“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的理念深入人心。在此基础上,形成公司的理
念系统,包括企业的核心理念、经营理念、管理理念和员工在创新工
作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观,使学习成为企业进步的主要推动力和广大员
工工作生活的基本需要。
第二、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干部员工队伍。用科学发展观的眼光,培养造就出具有较高文化素质和熟练技能长定子生产技术员工群体。
同时进一步提高广大员工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技术
素质、岗位技能和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一支观念新、作风好、业务精、敢负责、善管理的适应公司科学发展需要的员工队伍。
第三、建立一套推动和促进培训工作的长效机制。形成培训——
考核——使用——待遇一体化为基本形式的工作运行体系和激励约
束机制,激发广大员工参与国家重点项目磁悬浮长定子国产化生产和
追求自主创新的积极性,使公司重点工作目标在创新中得以体现。
2、公司的发展始终同步伴随着员工的培训。
公司实现“国内第一、国际一流”的发展目标和实施好高速磁悬
浮长定子首条生产线批量生产宏伟目标,我们需要拥有一支高素质的管理、技术和技能型的人才队伍,通过管理、技术创新,提高工作效
率,推动公司早日实现磁悬浮长定子国产化生产。对于我们公司来说,就是要强调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着眼于提高公司全员素质和业务
水平,着眼于增强员工的学习力和创新力,而着力点就是公司的发展
始终同步伴随着员工的培训。当前主要工作就是技能培训为主。我们
认为集中培训与分散式培训两种培训模式结合:一是从广度来看集中
培训虽然可以扩大技能的传播范围,但沟通难以深入;二是从深度来
看分散式培训可以由技能熟练的老员工对相应岗位的员工进行指导,并确定带教责任制,一名老员工可以指导一名或多名员工。08年我们推行的“带教员、带教师”就是要提高员工的技能来考虑的。
3、新形势新任务对员工的培训工作提出新要求
全球的金融危机,既对我们企业的生存能力、竞争能力、赢利能
力是一次严峻的考验,也对我们的员工应对危机的适应能力是一个挑
战。因此,****集团在去年年底专门召开上海****人力资源工作会议,要求重视人才战略,抓好人才培养;要求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员工素
质;要求关心青年成长,形成管理机制。最近,总公司专门发了63
号文,将****集团教育培训工作计划下发基层。这份计划相当全面,要求更高更具体。提出以领导体制和联动模式为抓手,完善组织体系;
分析培训需求,制定培训规划;以培训工作三要素为重点,强化培训
实施等等。我们公司所承担的项目是国家重点项目,虽然还没有批准,但是,准备工作却必须抓紧进行。我们企业还存在二个和落实科学发
展观不相适应的问题。我们和磁浮中心之间正在进行的十一五项目谈
判已向积极健康方向发展,因此,我们企业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
展观,把提高教育培训质量放在更加突出位置,推动学习型企业建设。
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创新员工培训工作的新机制已迫在眉睫!
二、以科学发展观的眼光审视公司培训工作存在那些不适应
在学习调研活动中,我们坚持以“践行科学发展观,提高竞争能
力,推进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与创新”实践载体,把学习贯彻科学发
展观贯穿于学习实践活动,围绕“学习实践”这个主题找差距、想办
法、谋对策、求突破。我们将确定的三个调研课题和二个初步问题进
行在公司食堂进行公示,使全体员工人人知晓;并发放了28份“党
员查找企业突出问题、党员合理化建议表”,76份员工征询表;还开
设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网上专题调研信箱,让员工多渠道提出问
题,反映心声。通过调研,我们感到:我们公司的员工培训工作虽说
取得不少的成绩。但是,按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对标集团“扩大视野、更新知识、提高觉悟、提升能力”的重点,根据我们公司所承担的国
家重点项目的特点,看我们公司员工技能结构状况,我们的培训工作
严格地说还有不少不适应,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需要进一步改进的。
1、培训工作的组织协调结构还不够明确
面上的培训虽说有人力资源部负责实施,但是,员工培训是一个
系统工程,它涉及到人才的培养,还需要根据企业的发展重点进行,它还需要组织师资,制定经费预算等等。因此,没有一个组织协调结
构显然是不行的。
2、培训工作的系统性缺乏
我们企业刚建立的时候,曾经进行过大规模的员工培训,主要是
对员工的基本素质要求培训和岗位应知应会培训。以后,结合公司开
展的学李斌争双带活动,又进行了一次岗位业务知识培训和考核。但
是,现在回过头来看,阶段性的多,系统性缺乏。从发放68份问卷
调查总的来看,对公司培训工作比较认可,但是员工对以下几个方面
培训要求占了一定的比例,如对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占68%;专题培训
占59%;应会为主占83%。从以上几个数据来看,公司注重的理论
培训为主,但在实际操作方面培训还比较缺乏,有待进一步提高和加
大培训力度。
3、培训工作的管理制度还不够完善
07年,我们结合公司建立系统的管理运作 体系之际,制定过一
个有关职工教育培训工作的规定,但现在看起来,似乎简单了些,有
好多教育培训的管理内容无法涵盖。
4、对员工的培训方法还比较局限
纵观二年多的培训工作,我们基本上采取的都是上大课方式对
员工进行培训,因此,员工反映容易引起视觉与听觉的疲劳。而且,导致培训内容宽度不够。还容易受到师资的局限,有好多培训无法进
行。
三、创新员工培训工作机制的主要对策
通过学习调研活动,使我们看到了差距,也找到了缩小差距的对
策。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对策一:健全教育培训工作的组织领导体制
成立上海电机有限公司教育培训领导小组,统筹规划企业的教育
培训工作。研究制定企业的教育培训工作计划和财务预算,研究制定
企业的教育培训工作的相关制度,检查协调教育培训工作计划的执
行。
对策二:实施教育培训工作的系统规划和落实的目标管理
要根据企业发展的总体思路,根据“次序安排合理,分清轻重缓
急”的原则,从最需要最能为企业带来价值的培训对象和培训内容开
始,同时兼顾培训循序渐进的基本要求,制定教育培训工作的系统规
划,明确分步实施的阶段性工作计划,并进行有效的目标管理。
对策三:拓展培训资源
我们要有效地整合企业的教育培训资源,聘任兼职教师。还
要充分利用社会教育培训资源,积极开拓网络教材,要确保教育培训
质量,提高培训效果。
对策四:建立定期分析,兼顾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和全面性
不同的群体的培训需求不同,培训深度的要求也不同。我们要认
真进行员工对培训意愿的征集,进行培训需求分析,根据企业发展要
求,根据员工实际情况,突出素质教育和业务培训并举,既要注重教
育培训的针对性,又要兼顾教育培训内容的全面性。
对策五:强调培训方法手段的多样性
在调研中,不少职工建议,我们在实际操作的时候,能坚持采取培训方法的多样性。可以进行系统培训,突出关键岗位业务培训,还可以运用专题讨论会等形式进行互动式培训。另外输送各类培训机构学习也不失为一个途径,还有开通网络培训渠道等等。
对策六;建立培训评估考核机制
任何工作没有评估考核是难以创出的成效的。学不学习一个样,学好学坏一个样,它会导致员工学习的惰性。因此,我们要不断完善培训评估考核机制,不管是参加单位培训,还是输送外出培训,都要实行培训结束后的效果评估,还要进行定期复评。这样才能延续学习效果。
对策七:完善教育培训制度,确保运行机制的有效运作
用制度规范行为,用制度保证效果。调研中,很多同志建议,原有的制度应作修改,还应该建立一些新的教育培训管理制度,使它们能够更加完善、更加发挥作用,以推动培训机制的有效运作。
5.酒店员工流失问题调研案例 篇五
一、导言
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旅游饭店已经成为旅游业吃住行游娱购6大要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员工流失现象已成为酒店行业的重大症状之一,这不仅仅是个别地区问题,而是整个行业的普遍现象。员工的高流失率一直是困扰着酒店管理着的难题。在其他行业正常的呀流失率应该在5%-10%左右,作为劳动密集型的旅游饭店员工的流失率也应该不超过20%。然而,国内的旅游饭店远远超过与这个数目。根据内部人士透露,中调网现在调研的这个酒店员工流失率高达45%以上旅游饭店这个特殊行业,员工的高流失率是十分危险的和紧迫的,这会给旅游饭店带来较为严重的经济损失和信誉损失。中调网在文中结合自己在从事酒店长达七个月的调研生活经过观察揣摩,同时基于理论上的思考,对中岭酒店员工流失从多个角度的简要分析,并对防止员工流失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对策。
二、杭州中岭酒店的基本概况
1、杭州中岭酒店的位置:杭州中岭酒店坐落于杭州高速发展的商业区官渡区,是全市毗邻杭交会会址——杭州国际贸易中心的国际酒店,距杭州机场,杭州火
车站。杭州汽车客运站仅几分钟的行程。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使您前往杭州任何一个著名景区皆在你的掌握之中。
2、杭州中岭酒店的设施:杭州中岭酒店的建筑别具一格,大堂中的棕榈湾酒廊雄伟气派;装修典雅的丝路咖啡厅和富苑中餐厅荟萃中外美食;197间客房舒适豪华;各种娱乐休闲设施一应俱全;,应有具有;多种规格的会议场所配备了国际标准,功能齐全的视听设备,环境舒适优雅,无论是公司会议,展览会,鸡尾酒会,或是国际会议,凭着我们热情的服务和专业的丰富的会议接待经验,使你的会议轻易成功。
3、杭州中岭酒店的企业性质:杭州中岭酒店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属杭州中岭酒店(民营)
三、杭州中岭酒店员工流失的原因分析
杭州中岭酒店员工流失原的原因众多,个体与个体跳槽的动机不一样,中调网在总结归纳的基础上,从一下几个方面对杭州中岭酒店员工流失的原因进行分析:
1、杭州中岭酒店员工流失的主观原因
(1)员工自己觉得不适合本职工作
中调网了解到,从事酒店的人员并不是专业人员,在客房部,绝大部分员工不是客房专业出来的,有计算
机专业的,譬如以前的主管沈慧芳。还有各种各样专业的在客房部工作。究其原因为什么从事酒店工作,是因为学校安排来这里调研。毕业了以后觉得自己已经选择了客房部工作,对此已经熟悉,若再选择新的职业再从头做起比较困难被迫留下来。工作一段时间后觉得自己根本不适合本职工作而选择跳槽。
(2)员工自身的疲惫程度
根据心里学家的调查显示从业着长期从事某项工作,有80%以上的从事同一项的从业人员都有身心疲惫现象的产生。旅游饭店的从业人员尤为如此,中调网曾在和一位即将离开中岭酒店的员工交谈了解到他之所以离开的原因是因为身心过于疲惫,他曾经引用某名人的话说:我们的工作就象倒水的游戏一样今天把这桶水倒如另外一只桶中,没有又把它倒过来这样反复重复,日复一日毫无半点刺激可言,每到上班就处于麻木状态。当中调网问到辞职之后有什么打算时,他们也没有明确的目标,只说回去休息一段时间再说。
(3)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和更高的报酬
中调网了解到在杭州这个旅游城市里,招聘人数最多的是业务员和旅游饭店行业,许多从外地来的员工选择进入酒店工作,也有很多原来已经在酒店里工作很长一段时间的服务员,一旦发现有利于自己空间的单
位和薪水高的单位,他们就会选择跳槽,虽然薪水对员工来说不是跳槽的主要因素,但是有时候也是衡量员工价值的重要尺码,他们看到的是对自己发展有利的空间,在这方面,员工的考虑是比较成熟的。(4)找到比此处更好的工作而选择跳槽
酒店的员工,尤其的处于第一线的服务人员(主管,领班,普通服务员),工作量大。工作辛苦,甚至还遭到客人的有意刁难和人格的侮辱,由于酒店的管理着处理方式不当。长期这样,员工感觉到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怀和尊重,他们开始寻找更好的工作,一旦找到,他们就会跳槽。
(5)传统观念的影响
6.员工思想动态调研分析报告 篇六
一、员工思想状况
二季度,我部门正式开始了新项目的前期工作,部门所有员工都积极进取,工作热情,相互协调,彼此合作,为了共同的目标努力奋斗。思想基本稳定,能够关系项目发展,为项目发展献计献策,积极投身到一线生产中。员工自觉遵守公司的各项规章制度,密切关注公司的最新进展情况以及各项改革方案。
二、员工关注的热点和存在的倾向性问题
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大家最关心的问题是工资收入和福利待遇。消费水平和物价在不断增长,员工更加关心自己的收入,部分员工任务目前工资分配过低,无法提高工作积极性。同时,大家都希望公司能多提供教育培训机会,一方面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一方面为公司发展作出更大贡献。再有就是工作之余生活比较单调。周末、节假日一些离家远的员工基本就只能在各自家里呆着,没有更多的机会参加一些文体活动,身体素质直线下降,心理也无法达到最佳状态。工作时间一长,就会感觉生活比较乏味,缺乏激情,对工作热情也会有所下降。
三、对策及建议
针对以上各种思想,我们建议应该着重从“培养”、“引导”、“激励”等方面加强员工思想工作。
注重员工培养,关注员工成才需求。一方面,要主动围绕转型,开展一些新技术、新业务方面的培训;一方面鼓励员工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为员工提供更多更大的平台。
通过完善有效的绩效考核制度,建立合理的资源配置体系,为员工的提供明晰的奖罚机制,通过奖励来激励优秀员工更加爱岗敬业。
7.滑县:深入基层到企业走访调研 篇七
为扎实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2014年3月初, 河南省滑县科技局党组书记韩国善一行四人深入到河南华泰粮油机械工程有限公司进行了走访调研。
他们一行在河南华泰粮油机械工程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国馥的陪同下深入公司生产车间, 实地了解加工技术、工艺创新、产品研发、质量管理等方面的情况。
随后, 在厂区召开的座谈会上, 河南华泰粮油机械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闫子鹏介绍了技术创新、丌丌专利申报、技术研发、生产规模、销售市场等情况, 对政府各部门的关爱和支持表示感谢。县科技局党组书记韩国善肯定了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的成绩, 他说, 这次到企业调研, 主要是结合当前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要求, 征求企业对科技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看看企业的困难是什么?需要我们帮助什么?将根据企业困难和需求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做好科技服务工作, 帮助企业多争取上级科技项目扶持资金, 为企业科技创新注入活力。他敦促企业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 增强自主研发能力, 走科技创新发展之路, 为滑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8.企业员工调研 篇八
上午,马书记在分公司总经理杜冬升、党委书记宋志平等领导的陪同下,至青岛流亭机场走访慰问了暑运旺季坚守岗位、保证生产的一线干部员工,为他们送去诚挚的问候,并送上了慰问品和慰问金。
马书记一行不顾炎炎烈日,亲临机坪、值机柜台、飞行乘务值班室、签派室、特种车队值班室、保卫部值班室、食品公司,看望了分公司各部门一线员工,并参观了分公司地服创新工作室。大家对马书记一行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马书记与他们一一握手,并亲自将毛巾、饮料等防暑降温用品发到大家手中。他亲切地说:“我代表集团、股份公司领导来看望大家,来感谢大家!战高温、保生产,你们辛苦了!旺季生产压力大,要注意防暑降温,保证好休息,确保航班正常和生产安全。”马书记要求各单位要充分关心一线员工,积极做好后勤保障,继续提高经营效益,为山东分公司和东航的发展努力拼搏。
下午,马书记在青岛东航大厦参加了东航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山东调研座谈会。分公司领导班子成员、各大单位党政主要领导、机关各部室负责人及分公司济南地区部分干部参会。座谈会由分公司总经理杜冬升主持。
会上,马书记听取了分公司党委书记宋志平汇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前期准备情况,并与各单位针对东航纠正“四风”、“四不”问题进行了交流互动,还慰问表彰了青岛飞行部的救人英雄刘东儒。
马书记指出,对东航和山东分公司来说,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要做好四大方面工作。一是要真正重视。通过此次活动,要从根本上解决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关系问题,要真正地在作风方面使党员干部按照工作要求做得更好,密切干群关系,起到增强整个东航的向心力、凝聚力,调动全员积极性的作用,为建设“幸福东航”提供保障;要打造一支信念坚定、为民服务、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党员干部队伍;要真正促进管理提升,促进业务发展,有利于东航品牌的塑造。二是要准确发现问题。要坚持开门搞活动,通过多渠道、多方面,广泛征集意见,让群众帮忙找、帮忙提问题。三是要对照“四风”现象来查找问题。目前,中央提出的“四风”问题在东航均有不同形式的体现。要认真整改发现的问题。四是领导要带头,自上而下地来推动此次活动。他希望山东分公司党委努力开展好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落实好各项工作要求,在安全、效益、服务等各方面产生实效。
分公司总经理杜冬升代表全体干部员工衷心感谢马书记及总部领导一行前来慰问、调研和对山东的支持与关爱,并表示,分公司一定会高度重视、全力以赴地推进此项活动,同时扎实做好旺季生产,不辜负上级领导的期望,为东航的腾飞努力拼搏!
9.企业员工调研 篇九
塔里木分公司70621钻井队团支部
青年员工思想状况调研报告
70621钻井队团支部
为全面了解当前本单位团员青年的思想状况,按照公司团委《“走基层、访青年、寻找身边的铁军青年榜样”活动实施方案》,于8月份,对我队对40岁以下青年职工的思想状况进行了一次专题调研。围绕了解团员青年需求,摸清团员青年脉搏,掌握基层团员青年工作生活情况以及近期内所要达到的目标等4个方面的问题,对当前青年职工的思想状况作了认真的调查分析。
一、基本情况
面对国际油价持续低迷,国内钻井行业处在极寒期的工作实际。在调查之前我们预感可能会有相当多的团员青年对公司的认同感、信任度不高,对公司和个人的未来不乐观。但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青年职工的思想比较理性、务实,心态健康积极,对公司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
一是消极怠工的少,积极努力做好本职工作是主流。调查中60%的青年职工对自己的工作岗位表示满意,基本满意的达25%而选择不满意的只占15%。这个结果与青年职工关注的焦点是一致的。满意就是意味着广大青年职工的工作心态健康积极,不是牢骚满腹,怨天尤人。尽管现在井位较少,工作环境比较艰苦,收入并不丰厚,但多半青年仍乐于积极做好本职工作,进取心强,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推动公司走向繁荣。目前在青年职工中涌现出的先进个人、岗位技术能手也不乏其人。
二是自我划圈的少,善于团结同事是主流。
许多青年职工都能认识到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工作中能积极与领导、同事交往,保持沟通,努力创造和谐的工作氛围。
三是思想觉悟较高,勇于奉献的精神可佳。
青年职工都能够积极的参加党支部、团支部组织的各项活动,二、青年员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调查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是青年职工知识学历各不相同,反差较大。
我队青年职工以劳务派遣工为主,学历比较低,知识面较窄。技术干部主要以近几年分配的大学生为主,技术拔尖人才、综合管理素质高的青年人才队伍还没有形成气候。
二是在务实的背后,折射出部分青年职工对现岗位理解偏差。部分青年职工的价值取向存在偏差,把高收入看作是成功的标志。而埋头苦干,艰苦奋斗,脚踏实地,展示作为的精神准备不够。一味追求较高收入和把当领导看作是人生成功的标志,是急功近利和为个人奋斗的思想表现。
三是部分团员青年思想情绪不稳定。
从调查了解的情况看,有个别青年职工不喜欢目前所从事的工作,对目前的工作表示一般,说明这些青年不安心本职工作,用“两学一做”对照自己的行为,提升自已的思想道德。不满意工作岗位,或是埋怨条件艰苦,待遇偏低,或是感觉专业不对口,工作没有兴趣,或是嫌工作太累,生活乏味,没有动力。情绪的不稳定导致个别青年消极怠工。
四是青年职工的安全意识还是不够强烈,青工中违章作业的现象仍偶有发生。
三、部分青年员工思想问题形成的原因思考与分析任何问题的产生都有内因和外因。
人是有情感的动物,除了拥有知识、能力、健康、经验等“共性化”要素,还带有个性、兴趣、价值观、团队意识等“个性化”要素。此外作为一个生命的个体,还具有态度、意志和情感等“情绪化”特征,这些特征又会随着公司制度、公司文化理念和人际关系等外部环境的变化而波动。我队青年职工中产生这样那样的思想问题,也是内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
一是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尚未完全确立的结果。一个人只有确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够从容对待工作和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和挫折。部分青年职工中的思想问题很大程度上就是没有树立正确的“三观”缺乏明确的奋斗目标,对自己的发展方向不明确,遇到困难,态度消极,习惯找借口。
二是工作条件艰苦,待遇收入与现实的生活压力形成反差的结果。
尽管拥有合理工资效益分配机制和激励机制,但是工人收入低却仍然是一个不争的现实。我队大多数青年职工都面临购房、结婚以及父母养老等生活上的难题,不免觉的生活压力较大,使少数意志不够坚定的青年情绪低落,不能安心本职工作。
四、应对措施
培养一批德才兼备的青年人才队伍是公司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青年职工在思想意识上存在的问题不仅影响青年职工自身的成长进步,而且影响公司的建设与发展。结合青年身心特点,进一步加强对青年职工思想观念的教育和导向。大力培植适合青年人才成长、开花、结果和良好环境和优质土壤,使他们真正成为公司建设发展的主力军和生力军。根据对青年职工思想状况的调查,结合本队自身的特点和条件,应对措施有以下几点: 1.合理引导,积极培育,进一步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青年职工一般都有强烈的事业心和成就动机,希望在专业方面有所建树,希望自己的综素质能够得到一定的提高。下步队团支部将给他们搭建一个学习的平台,单位内部设立一个青工成才档案,及时把握住青年职工的动态,督促他们在工作中不断的学习,不断的进步。
2.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努力挖掘他们的潜力,大胆提拔,严格管理,引导他们积极作为。建立一个优胜劣汰、奖罚分明、监督有力的选人用人机制,实现“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那些德才兼备的青年人才能够脱颖而出,从而激励广大的青年职工勤学爱钻。3.建立青年职工培训计划,对不同岗位、不同层次的青年职工进行目标培训。让有能力的青年职工在队内部实习司钻或实习大班,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帮助其拓宽视野,提高其工作技能,以选拔出一批较优秀的青年作为我队的后备骨干、干部。要善于听取不同意见,要能容忍年青人的失败,帮助搭建青年职工成长的平台。
4.落实保障,优化环境,努力提高青年骨干的待遇。创造安全适宜的工作环境和人文环境,增强队伍的凝聚力,同时建立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使青年职工的收入和贡献紧密结合,尤其对在技术创新、成本管理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青年职工,要倾斜照顾,实行重奖,有计划、有步骤的重点培养和打造青年人才群体。
5.做好青工的安全工作。持续开展“我要安全”活动。通过安全经验分享、事故案例分析、和安全教育视频等形式,广泛地向青年职工进行宣传发动,引导广大青工积极投身到“我要安全”活动中去。利用周一安全活动日,对青年职工进行安全知识的宣传和教育,增强青工的安全意识;提高青年职工反“三违”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10.企业员工调研 篇十
各团支部:
为深入了解青年员工的所思所想,掌握公司青年员工的思想动态与个人发展需求,更好地为青年员工成才建功创造必要条件,发挥青年员工在企业发展中的先锋作用,公司团委决定在全厂范围内开展青年员工思想调研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调研背景和意义
青年人是企业的新生力量,青年人给企业带来了生机和活力;青年人特有的超越的精神,能为企业带来自信和未来;青年是企业发展重要的有形和无形资源,是实现企业价值和企业发展的生力军。
由于青年员工在企业发展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其精神状态和面貌对于企业的发展尤为重要。目前公司一部分青年员工因缺乏良好的沟通,对公司的发展形势和愿景不够了解,表现出归宿感不够、战斗力不强、上进心不足、思想不坚定等现象。
深入调研和分析青年思想动态,积极为公司党政领导提供决策依据,努力解决青年员工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进一步增强青年员工的凝聚力和归宿感,是公司团委服务企业、服务青年的重要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时间安排
2012年8月10日至9月10日。
三、调研对象
公司35周岁以下员工。
四、调研内容
本次调研在了解青年员工基本情况(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务、工龄等)的基础上,主要调研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1、政治态度:主要包括员工对党和企业的基本态度、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与支持,对国家改革开放、宏观调控政策的理解和支持情况以及大是大非问题上的基本态度等。通过对这些方面的了解,反映员工的基本政治倾向和态度,反映员工的基本立场等。
2、理想信念:包括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理想、人生追求、人生设计等。通过调研,比较清楚地了解员工的思想境界、价值观念、道德情操、职业发展规划等,反映职工群众的精神风貌和理想信念情况。
3、生产生活:主要包括员工的从业观念、对岗位满意度、职业晋升渠道、爱岗敬业情况以及学习职业技能、技术情况;员工在安全生产、劳动保护方面的情况;员工整体幸福感、对企业的归属感以及在生产生活中面临的各种压力等。通过调查,了解职工群众对待生产生活的基本态度,掌握员工岗位成才需求和生产生活中面临的各种压力,为从员工切身利益出发,联系员工生产生活实际进行宣传教育引导提供依据。
4、社会热点:主要包括员工对物价、社会和企业发展、衣食住行、劳资矛盾等问题的态度和反映。通过调研,充分了解和掌握员工对社会热点问题上的基本看法,了解影响员工队伍稳定特别是思想稳定的潜在因素,为做好员工思想政治工作提供参考。
五、调研方法及具体安排
1、公司团委对本次调研工作进行总体协调和指导。各团支部按照团委的调研安排,结合本支部员工队伍实际情况,以专题座谈会为主,辅以问卷调查、班前班后会、个案访谈等形式,充分了解和反映青年员工思想状况。
2、各团支部要从基层班组抽取青年代表,组织召开一次高质量的调研座谈会,全面、真实地了解员工的思想状况,掌握员工的思想脉搏,了解职工群众的需要、愿望和呼声。届时公司团委将派员参会。
3、各支部根据公司团委统一制作的《神华XXXX公司青年员工思想状况调查问卷》(附件),做好本支部问卷的发放和收集。尽可能的覆盖本支部全体青年员工,并可根据自身实际增加调研内容。
4、各团支部要深入开展个案访谈,并利用好班前班后会有效推进调研工作。
六、调研要求
1、各团支部要高度重视,按照团委工作要求和安排,把做好员工思想状况调研当作2012年下半年的主要工作内容纳入整体工作安排,统一部署、统一实施,指定专人负责,按要求保质保量完成调研任务,确保调研工作取得实效。
2、各团支部在2012年9月10日前完成调研并形成一份有数据、有分析、有措施的调研报告,将回收的调查问卷、整理后的专题座谈会记录(电子版)、个案访谈记录(电子版)和调研报告(电子版)汇总后交至党群工作部靳星亮处。
附件:神华XXXXXX青年员工思想状况调查问卷
共青团神华XXXX公司委员会
11.企业员工调研 篇十一
关键词:企业对员工履行责任;员工心理契约;工作绩效
1 绪论
随着二十一世纪以来各个国家的知识经济结构全球化一体化的重大变革,高科技、高效知识、先进信息犹如热浪般推动中国迅速崛起。中国已从物质经济重心逐步转移到以科技、信息、知识为经济主导方向,并在全球脱颖而出。企业无疑是国家的经济命脉与力量支柱,企业组织与员工是促进国家飞跃发展的主力军。根据IMF(世界货币基金组织)在2015年《世界经济展望》的报告,中国正式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从宏观到微观,不同规模的企业、不同类型的员工产生多样问题。终生聘用模式的削弱、帐户养老的实施、扁平的企业结构、雇佣双方的矛盾、劳资信任的缺失、超时用工、拖欠工人工资、体力型员工被脑力型员工代替、工作类型多样、企业核心员工的流失、大学生求职的不稳定性、高学历人才的加速饱和、员工上下级的关系问题、雇员的基本保障问题、员工个人观念的大转变等问题令人堪忧。
这种背景与形势其实是把艰巨复杂的问题摆在了企业面前:为了提高企业与员工的实力和上升空间,为在市场占据核心位置,企业不仅应慧眼吸纳高质量的员工,还要为员工履行多种责任,企业必须找到员工与组织相互制约的共同模式,去促成双方达成高度融洽的状态。
2 文献综述
2.1 企业对员工履行的责任、员工心理契约、工作绩效之介绍
2.1.1 企业对员工履行责任的理论基础
①利益相关者理论
弗里曼(1984)发表“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同时,将雇员视为主要利益相关人,对其实施的责任,是内部核心部分。郑文智(2010)发表了通过完善劳资双方的关系,积极对雇员履行责任,从而提高企业优势。
②员工权利理论
PatriciaH.Werhane和NormanE.Bowie(2005)发表了《就业和员工权利》也被译为《雇佣和雇员权利》,他们提到员工倍受企业重视,并以人权为论据,倡导雇员在工作过程中的公平、自主。他们在员工权利理论中指出:员工拥有自身权利,其权益应得到保护。
③企业社会责任理论
吕景春(2006)曾指出:若要促进稳固的劳资关系,首先企业组织应该为雇员倾尽义务,重视工作人员的人权、权益、利益。秉承“以己利他”的守则,从而促成劳资共赢、持续发展的和谐氛围。李艳华(2008)通过实证研究表明,企业对员工履行着不同责任,可以通过改善社会责任表现,去提高企业吸引力、组织荣誉感、工作忠诚度,可以重振组织的竞争优势。
④员工激励理论
员工激励理论,主要倡导为工作者树立工作发展的方向、目标,以此满足员工工作过程中的不同机会,如技能培训、学习、福利待遇、晋升机会等。从而促进劳资双方的目标统一。赫兹伯格(1959)的“双因素理论”,即“保健因素理论”,关于公司制度、管理方案、监管、人际环境、待遇等,如果上述因素降低到员工不能承受的程度,雇员会对工作不满;如果上诉因素提高,因此不满意也会骤减。
2.1.2 企业对员工履行的责任之维度与内容
从Carroll(1979)的“社会责任金字塔模型”出发,对员工履行的义务首先是经济与基础人权的保障,经济责任是企业对员工的工资、奖金发放、福利与待遇与尊重员工、关心员工,企业才会更好的发展。” 虽然企业对员工履行的责任内容的变量不同,但假若能在企业中增强对员工和管理层人员履行责任的程度,这无疑对组织的生存发展有着无可匹敌的竞争优势。本文把企业对员工履行的责任分为三个维度:企业对员工的保障责任、企业对员工的提升责任、企业对员工的塑造责任。企业对员工的保障责任主要是企业为员工提供了基础的工作的保障、企业生产的安全教育、技术培训、资源充分与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并根据员工的业绩给予相应奖励,按时合理发放工资;并且对于员工的个人生活提供物质保障,优厚合理的福利待遇。企业对员工的提升责任主要包括:对雇员的尊重、真诚交流、和谐互助、人际环境融洽;善待雇员、关心其个人生活;帮助其家庭的和睦;规划其职业的发展;提高其工作技能、发挥专长等。企业对员工的塑造责任归纳为:合理给予员工机会,使其专长得以施展;充分发挥员工的自主性,重视其反馈的意见、要求;公平提供晋升规划;传播企业文化;注重技术经验的渗透;注重培养员工,做到劳资双方和谐进步,团结一致。
2.1.3心理契约的内涵
心理契约的意义,亚当斯的理念是贯彻社会之间交换理论,认为心理契约延续了公平理论。特别讲的是,企业带给雇员的公平感,是保持劳资双方和谐的基础。随着进展深入,Argyris&Levinson前后对其概念定义做出深入研究。以“心理的工作契约”为内容的研究被Argyris第一个发表,而且用这种措辞去形容社会交换,还对劳资关系中带有的社会交换理论详细解说。1962年,在国外名著《Men,Management and Mental Health》中,心理契约被Levinson提及。他认为心理契约是,“组织与雇员对彼此间相互期望的总和”,在劳资关系确立前,这种观念就产生了,他是企业与组织雇员没有表述出这种希望,即为没有表现的期望。
伴随新时代的到来,在概念方面,基于文献的总结,与各方向的理论、实证融合,产生新的理论。雇员对于心理契约的认识,各不相同,其包含主观性、异质性,例如工作待遇、环境、机会、福利等。具体对于中国 而言,国内等研究员对心理契约定义是:它是主观意念的思想,是企业组织对员工的一种责任义务的体现,李原和郭德俊、朱晓妹和王重鸣、余琛等,他们都赞成以雇员角度去考察,关于特殊情况下心理契约的问题、雇佣关系问题。
2.1.4 有关“心理契约”结构研究
根据不同的理论构架、研究对象,可从其内涵、因素的选取,对其维度结构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根据分类标准的差异,主要将心理契约按三维结构理论分类。
特约里马拉和卢梭(1996)对心理契约的研究中,第一次提出三维结构:交易维度,是企业给雇员利益,即经济和物质,雇员完成企业委派的任务。关系维度,是组织和雇员之间的一种长期、平稳、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团队成员维度,是基于劳资双方建立的一种和谐、融洽的人文环境。以下所示,关于心理契约的三维结构的文献中,不难发现其中规律:基于关系维度,可以针对工作,亦可以针对人。在特别针对哪类对象时,此对象即发生裂变,变成了新维度。因此心理契约的类型、维度大体一致,由于针对不同对象进行表现,量值即产生不同。针对中国 国情,李原的文章多次强调人际关系维度。她将心理契约以发展责任、人际责任,规范责任进行维度划分。王重鸣(2010)提出的三维结构,其中环境提供、晋升机会,是从关系维度中裂变得来。尹洁林(2012)在《知识型员工心理契约相关研究》中以知识型员工为研究对象,此类对象十分关注晋升、发展、成就感、个人价值、满足感,其研究的心理契约三维结构:交易型责任、平衡型责任、关系型责任,经此作者证实,针对其工作的方面,同样经过关系维度而裂变。
2.2 企业对员工履行的责任、心理契约、工作绩效关系研究
2.2.1 企业对员工履行的责任与工作绩效的关系
企为对员工履行的责任,受到各部门的重视。在九十年代初期,Wood(1991)刊登了一篇《利益相关者同企业社会责任相结合的研究》,它成为今后研究人员深入探索企业履行的员工责任与工作绩效相关联的契机。其后, Elarkson(1995)将两方面相结合,他将组织内部员工为视角,近一步填补与延展。众所周知,工作绩效的提升,一直是当代企业的重中之重,组织赋予的管理责任,并日渐完善组织内部环境氛围,科学管理其雇员,增强员工归属感,从而使社会和组织的观念一致,优化了雇员工作绩效,提高了企业绩效。进而,Brammer 等学者(2007)阐述,迄今为止,把研究对象集中在企业履行内部利益相关者,即企业员工责任,在企业履行责任部分还十分少见,应加强重视。其研究阐述,企业履行员工责任,得到员工感知和反馈,使其作用于工作绩效,与工作满意度的贡献同样重要。彭囝囡(2013)企业履行员工责任,得到员工认同,不仅工作满意度将大大提高,而且显著影响工作绩效。由此得出,员工的感知,可能在企业责任和工作绩效两者中,起到调节作用。曹丽(2011)研究发现,在企业履行员工责任研究中,她证实了组织履行员工责任的意义, 她指出企业是市场主体,员工是企业的重中之重,履行员工责任会更好地拉升员工绩效和企业绩效。在企业履行员工责任时,应针对雇员的发展,潜力,为其搭建平台,并重视考量其满意度,进而实现其在工作中的积极性,创造性。不断提高员工绩效和企业绩效,同时赋予员工和企业强大的竞争力。
2.2.2 员工心理契约与工作绩效关系研究
随着经济时代的突飞猛进,现代企业用各种方式勉励雇员,使员工对组织回馈充满期许,致使员工愿意承担工作内任务,自主进行不再工作范畴内的行为。在组织实现或兑现给雇员更多的承诺后,雇员会通过更努力地完成内外任务的方式,为企业作出回馈或牺牲。然而,心理契约并没通过组织实现时,雇员将对组织的信任度、其挑起重任的努力度、角色外的牺牲程度都会大打折扣,导致其工作绩效大幅下滑,最终员工会逐渐产生脱离组织的念头。Robinson指出心理契约影响工作态度,工作行为。关于其理论,实证,应用方面皆已成熟,以下进行心理契约与工作绩效的关系研究总结。
在员工的心理契约履行与工作绩效关系中,企业认真履行心理契约的同时,往往对员工绩效最终产生的结果是有利的。即心理契约满足程度越高,员工的工作绩效也就越高。这种逻辑关系得到了很多实证研究的证实。
2.3 研究假设
通过文献整理,企业对员工履行的责任与员工的心理契约的制约关系的研究很少,也没有针对从员工心理契约与工作绩效的影响的角度进行的研究,更值得本文关注的是:时至今日,还未有学者把这三个变量放在一起研究。“企业对员工履行的责任”、“员工心理契约”、“工作绩效”之间环环相扣、密切联系。基于相关研究成果和本文的关注重点,根据前面的研究模型提出本文的研究假设如下:
H1 企业对员工履行的责任与心理契约之间影响显著正相关;(各维度间也存在着显著正相关)H1a: 企业对员工的保障责任对员工心理契约呈显著正相关;H1b:企业对员工的提升责任对员工心理契约呈显著正相关; H1c:企业对员工的塑造责任对员工心理契约呈显著正相关。
H2 员工心理契约对工作绩效之间影响显著正相关; H2a:员工心理契约的交易维度与工作绩效呈现正相关H2b: 员工心理契约的关系维度与工作绩效呈现正相关H2c: 员工心理契约的发展维度与工作绩效呈现正相关。
H3企业对员工履行的责任与工作绩效之间影响显著正相关;H3a:员工的保障责任对于工作绩效影响显著正相关;H3b:员工的提升责任对于工作绩效显著正相关;H3c员工的塑造责任对于工作绩效显著正相关。
3 研究方法
本文以调查问卷为研究方法,采用李克特量表5分制。调查对象是有工作经验的人,共分为四部分:个人基本信息,员工心理契约量表,企业对员工履行的责任量表,工作绩效量表。本研究以“Cronbachs α”系数来衡量问卷结构的可靠性和一致性。本文根据KMO样本测度法和Bartlett球体检验法检验判断是否适合因子分析。如果适合,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结合方差最大化旋转矩阵提取公共因子。本文将采用AMOS统计分析软件进行验证性因子分子分析,对企业履行的员工责任、心理契约、工作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将利用新的统计技术结构方程模型,使分析变的更加精确。
4 研究结果
调查问卷的总量发放为400份,回收问卷370份,通过回收整理,最后得到的有效问卷量为310份,有效问卷的回收率高达83.78%,回收的有效问卷数量比例满足统计分析的要求。被调查的对象男性占52.58%,女性占47.42 %。
4.1 企业对员工履行的责任量表分析结果
本文所引用的三因子企业对员工履行的责任量表总体的Cronbachs α值为0.913 ,三个分维度的Cronbachs α值分别为0.863,0.902 ,0.923 由此可见,该量表在测查过程中所有Cronbachs α值均在0.8以上,信度比较高,符合研究要求。企业对员工履行的责任的KMO值达到0.849,大于0.8,表示企业对员工履行的责任量表指标间的相关性强,Bartlett球体检验的显著性概率小于 0.01,表示适合做因子分析。企业对员工履行的责任量表KMO数值达到了0.849,说明变量间有很多相同因子,很适合做因素分析,Bartlett's球体检验的结果也表明卡方统计值的显著性概率为0. 000,表示数据之间具有相关性,适合做因素分析。
4.2 心理契约量表分析结果
本文所引用的三因子心理契约量表总体的Cronbachs α值为0.806 ,三个分维度的Cronbachs α值分别为0.821,0.749,0.832。由此可见,该量表在测查过程中所有Cronbachs α值均在0.7以上,信度比较高,符合研究要求。员工心理契约样本的KMO值达到0.751 ,大于0.7,表示心理契约量表指标间的相关性很强,Bartlett球体检验的显著性概率小于 0.01,表示适合做因子分析。心理契约量表KMO数值达到了0. 751,说明变量间相同因子很多,很适合做因素分析,而Bartlett球形检验的结果也表明,卡方统计值的显著性概率为0.000,表示数据间具有相关性,很适合做因素分析。
4.3 工作绩效量表分析结果
两个因子工作绩效量表总体的Cronbachs α值为0.874 ,两个分维度的Cronbachs α值分别为0.734 与0.822由此可见,该量表在测查过程中所有Cronbachs α值均在0.7以上,信度比较高,符合研究要求。工作绩效样本的KMO值达到0.804 ,大于0.7,表示心理资本量表指标间的相关性很强,Bartlett球体检验的显著性概率小于 0.01,表示适合做因子分析。工作绩效量表KMO数值达到了0.804 ,说明变量间相同因子很多,很适合做因素分析,而Bartlett球形检验的结果也表明,卡方统计值的显著性概率为0.000,表示数据间具有相关性,很适合做因素分析。
4.4 各变量间相关分析
保障责任,提升责任,塑造责任都分别与交易维度,关系维度,发展维度显著正相关,这表示企业对员工履行的责任程度影响着员工心理契约的变化程度;员工心理契约的因素影响着企业对员工履行的责任的制定和规划范畴。交易维度、关系维度、发展型维度与关系绩效,任务绩效显著正相关,表示员工心理契约的不同变化类型均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工作绩效的高低的程度。企业对员工保障责任,提升责任与塑造责任都分别与工作任务绩效,关系绩效显著正相关,这表示企业对员工履行的责任程度影响着员工工作绩效的变化程度;员工的工作绩效的因素影响着企业对员工履行的责任的制定和规划范畴。
4.5 结构方程模型检验分析
企业对员工履行的责任与员工心理契约,员工心理契约与工作绩效,企业对员工的责任与工作绩效的标准化路径数分别是0.22、0.21、0.22。在结构方程模型中,回归系数是模型中带箭头的路径系数。从“CR”临界比看,它是回归系数的估计值除以它的标准误差(0.218/0.039=5.567)临界比与原假设有关,在这里企业对员履行的责任与员工心理契约的原假设是回归系数为 0至 0.05 的显著性水平上,临界比估计的绝对值大于 1.96 称之为显著。可以看出“CR”系数明显大于1.96,所以说企业对员工履行的责任与心理契约显著正相关。各变量之间的参数估计均通过检验,从而支持了本研究的假设H1。心理契约与工作绩效的回归路径上看,“CR”临界比,心理契约与工作绩效的回归系数除以估计值(0.215/0.026=8.206)临界比与原假设有关,在员工心理契约与工作绩效的原假设是回归系数为 0。完全标准化效应值为 0.026,且 P<0.001,P 值给出检验原假设总体中参数是 0 的近似双尾概值,p=0.001。P 值的计算假定参数估计是正态分布,较好地通过显著性检验,从而支持了本研究的假设H2。企业对员工履行的责任与工作绩效的回归路径上看,“CR”临界比,心理契约与工作绩效的回归系数除以估计值(0.218/0.037=8.206)临界比与原假设有关,在里员工心理契约与工作绩效的原假设是回归系数为 0。完全标准化效应值为 0.037,且 P<0.001,P 值给出检验原假设总体中参数是 0 的近似双尾概值,p=0.001。P 值的计算假定参数估计是正态分布,较好地通过显著性检验,从而支持了本研究的假设H3。
5 研究结论
本文在中外文献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的实证研究方法,经过数据分析整理得出如下主要结论:
①企业对员工履行的责任的表现对企业员工的工作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企业中的员工的工作绩效效率受多方面条件影响,企业或者组织行为责任表现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所以企业能够良好的履行其责任表现,能够激励员工之间相互协作与相互配合,并且在工作中做出新的突破与业绩。
②企业对于员工心理契约的表现,“企业对员工的发展责任”和“员工对企业的人际责任”与“企业对员工的交易利益的行为”都产生正向的影响关系。这种影响关系更进一步说明企业对员工心理契约责任对于员工工作绩效影响的重要性"。企业对员工本身的工作绩效会产生直接的积极的影响,而且企业也同时对于员工提供具有难度更大的工作和比较多的工作自主权,这样还能使企业雇员更加的乐于与其他的工作同事完成企业的目标任务,这不但会增加企业的收益,也易于形成适宜企业自身的工作气氛和高度团队合作精神的良好的企业文化,这是企业与员工的双赢。
③心理契约履行对员工绩效的正向影响,这要求企业在日常管理中应该要满足在招聘时或招聘后对员工做出的各种履行承诺,这样才会使员工更加卖力的为企业的绩效目标做出更大的贡献,这时候企业应当提高对员工的奖励。建立员工和员工双方之间良好的心理契约是至关重要的,心理契约必须遵循企业与员工双方责任的互惠原则,也是员工提高工作绩效和个人行为的关键。
参考文献:
[1]Maslow,A.H.(2007).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3thed.). (X.Jinsheng, Trans.).Peking: People University Press.(Original work published 1943).
[2]Patricia,H.W.(2005). Employment and Employee.New York: Wiley-Blackwell.
[3]RichardT.D.G.(2002). Business Ethics (5thed.).Peking: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4]SA8OOO. (2014). Social Accountability International.
[5]Valerie, J. S., Cary, L. C. (2003). Strategic Stress Management.An Organizational Approach. (X.Haiou,Trans.).Peking:Economic Management Press. (Original work published 2000).
[6]于珊,陈晓红.中小企业雇员心理契约破裂与组织效果关系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
[7]尹洁林.知识型员工心理契约的相关问题研究的[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
[8]王凯.心理契约对企业员工绩效影响德实证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2008.
[9]孙方远.基于心理契约的企业员工工作满意度和工作绩效的关系[D].西北大学,2008.
[10]刘志国.浅谈中国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第13卷,第16期.
[11]吕景春.和谐劳动关系:制度安排与机制创新[J].经济学家,2010(6):11-18.
[12]朱晓妹,王重鸣.人力资源管理和心理契约关系研究综述[J].同济大学学报,2010.
[13]陈加州,凌文栓.心理契约的内容、维度和类型[J].心理科学进展,2003(4):437-445.
[14]陈颖.心理契约对雇佣关系德影响[J].中国经贸,2010(10).
[15]苏中兴.心理契约对知识型员工组织公民行为管理的影响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09(16).
[16]汪澈.心理契约对企业知识型员工工作绩效影响德实证研究[D].山东大学,2008.
[17]吴静静,林巧燕.企业社会责任承担对员工行为的影响[J].统计与决策,2009(9).
[18]张德,刘惠琴. 创新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J].科研管理,2007(08).
12.企业员工流失浅析 篇十二
一、企业员工流失利弊
员工流失是指在劳动协议或合同期限内, 经过劳资双方协商后员工自愿与企业脱离劳务关系或任何法律承认的契约关系的那部分人力资源。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 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看, 虽然企业员工的流动和其他生产要素的流动一样是正常现象, 但对于企业来说, 员工流失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可以迫使企业去人力资源市场寻找急需的人才, 为企业注入新鲜血液, 带来活力。故企业适度流失率可激发公司内部适当的竞争, 增加工作效率, 补充新生力量, 对公司的发展亦有好处。另一方面, 员工的流失意味着本企业技术的扩散, 企业以往为该员工花费的培训经费付之东流, 企业机密的外泄, 市场的缩减等方面的损失, 离职成本、重置成本、培训成本、时间成本等损失随之增加, 它往往给企业带来巨大的伤害, 故员工流失率过高必然给企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 适度的人员流动是必要也是必需的, 但过高和过低对个人和企业都没有好处。
二、企业员工流失原因探究
1. 宏观因素。
各企业虽然有各自的经营领域和服务范围, 但无一例外都与某些区域内的人口、经济、政治、技术、自然、文化、道德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宏观环境作为一个整体或通过对企业经营活动的影响, 间接地制约着企业人力资源的流动, 或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工作条件及发展前途, 从而构成了人心向背。可见, 宏观环境构成了企业人力资源流动的重要条件。
2. 微观因素。
企业人员的流失, 从微观来看主要体现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管理方法不恰当。这主要表现为管理者缺乏领导魅力, 在管理方式上我行我素、粗暴、一味施压, 从而引起员工不满, 长期积怨得不到宣泄时, 员工就会选择离开。第二, 工作职责设计不合理, 管理沟通不到位。管理沟通不到位具体表现为员工消极怠工情绪滋长、人际关系失调, 严重时会导致员工与管理者成为对立者, 内部矛盾激化。另外, 由于企业对各岗位的工作职责设计缺乏科学依据, 工作职责分配不合理、工作边界不清晰、目标设定不当、目标管理失效、人岗不匹配等现象, 这些都是人才危机的慢性“杀手”, 长期得不到改善将导致员工流失。第三, 企业前景不明朗。客观地说, 劳资双方在利益上是对立的。员工一方面需要凭借工作表现体现自身价值, 另一方面需要在组织中寻找到安全感, 处相对弱势的地位。而很多公司经营战略变化无常, 给员工带来不确定感和缺乏安全感。长此以往, 员工只有选择黯然离去。第四, 员工职业生涯计划难以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就是要实现内部的公平与公正, 达到企业与个人的共同发展。从员工角度来看, 跳糟是建立在利弊的现实分析之上。如果企业的发展与员工预期效果不符, 个人价值难以得到认可和开发, 员工也会出现流失。
三、企业员工流失问题的对策
1. 做好员工选拔与招聘。
从企业长远利益出发,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要建立好良好的员工选拔体系, 对企业现存人力资源存量和增量进行科学的分析和预测。在选拔和招募人才的过程中, 严格把好第一道关。要明确简历不能代替本人、经验比学历重要、不要忽视求职者的个性, 注意不忠诚和欠缺诚意的应征者, 关注特殊员工、慎重录用人员。注重严格贯彻将合适的人的放到合适的岗位的原则, 尽量避免优秀员工入职后流失。
2. 加强员工培训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企业要尊重和关注员工的发展, 为其成长铺好组织通道。对员工进行职业发展规划除以个人工作业绩为基础外, 还应综合考虑员工的技能和职业兴趣。规划员工的职业发展:对不同年龄段的员工采取不同的职业发展策略, 以制定与生涯计划相配套的培训计划, 做到“以事业留员工”。
3. 完善企业的薪酬福利。
“以待遇留人”, 薪酬不仅具有保健功能还具有内部激励功能。企业工资水平的差别是员工流失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人才流失的原因中工资待遇居于首位。除了能满足员工生活所必需外, 薪酬的高低还应当是员工自我价值的体现, 健全合理的薪酬应该满足其横向、纵向的公平性。
4. 建立合理的绩效考核体系。
绩效工资考核是否公正合理也是影响人才流失的重要原因之一。而绩效考核往往和薪酬挂钩, 对员工个人来说, 绩效考核是上级和同事等对自己工作状况的评价。现代考核应该关注员工绩效改进与能力提升, 管理者应该更多地担任起引导者与教练员的角色。只有通过考核使员工能力得到了提升, 员工个体受到了尊重, 绩效得到了改善, 员工工作起来才会有干劲, 才能不断进步。
5. 培养企业文化, 营造良好组织氛围。
现代企业管理的价值核心是“以人为本”。企业要实现人本管理, 就必须遵循人的本性, 研究人变化和发展的心理需求, 并且保持持续性地去满足之, 这才是真正的“以人为本”“人性化管理”。强调员工对企业的价值, 关心员工的自我实现是人本主义管理的实践。这也为人才流失的管理和控制提供了最有效的思想武器。企业应该建设与企业相应的管理文化, 倡导“尊重”“信任”“合作”“分享”。通过培育员工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建立起成员与组织之间的依存关系, 使员工的个人思想、信念与整个组织有机地统一起来, 形成相对稳固的文化氛围, 从而凝聚成一种合力, “以情留人”。
【企业员工调研】推荐阅读:
企业员工沟通情况调研08-16
员工感恩企业01-06
员工工作励志寄语 企业员工励志语录01-09
企业员工福利平台06-18
企业青年员工培养06-27
青年员工企业文化07-08
科技企业员工守则07-20
企业员工放假通知08-02
企业员工行为守则08-03
企业员工出勤制度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