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系产业园调研报告

2024-06-27

粮食系产业园调研报告(11篇)

1.粮食系产业园调研报告 篇一

**平原,沃野千里,一直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食生产基地。近期,我处深入粮食主产区,与中介组织和粮食加工企业座谈,对我市粮食产业化发展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调研,对今后我市粮食产业化发展进行了深入思考,提出了相应对策及建议。

一、粮食产业化发展现状

(一)粮食产量有所下降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

整的深入推进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市粮食播种面积逐年下降,由2000年的923万亩减少到2005年的728万亩,减少195万亩,减幅21.1%。全市粮食总产量由2000年的363.8万吨减少到2005年的261万吨,减少102.8万吨,减幅28.3%。但近两年来,粮食问题引起了各级政府普遍重视,国家和省市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支持和扶持粮食生产发展,有效地调动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使粮食总产量稳定在260万吨左右。

(二)粮食加工企业初具规模

根据2004年市粮食局进行的粮油企业情况调查,**市有粮油加工企业575户。其中:碾米企业374户,年生产能力62.7万吨;面粉加工企业76户,年生产能力40万吨;食用油加工企业96户,年生产能力25万吨;饲料加工企业29户,年生产能力140万吨。有较大生产规模的企业有:文君米业有限责任公司、大西南面粉有限责任公司、**市奇格速冻食品厂、瑞玉米业有限责任公司、花中花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以及嘉里、新希望、互利达、红旗、迎先、美好、龙达、汇能、蜀玉、江丰、沙渠、天红等粮油加工企业。其中瑞玉米业、文君米业被省农业厅认定为四川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花中花、红旗油脂、青城米业等企业被**市农业委员会认定为**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瑞玉、花中花、美好面粉、大西南面粉等12家企业获得了省粮食局、省粮食行业协会确定的四川省粮食产业化100家龙头企业。

(三)中介服务组织不断壮大

全市目前已形成以粮食流通企业、加工企业、农技服务组织等为主的粮食产销中介服务组织,它们上接市场、龙头企业,下联广大农户、生产基地,把千家万户分散的小生产与大市场链接起来,推动了粮食区域化、规模化、标准化和优质化生产,在促进粮食产业化发展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粮食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一)粮食加工企业实力较弱

我市粮食加工企业生产规模小,产品档次低,品牌知名度不高。总的来看,我市乃至全省的粮食企业在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中处于弱势地位,形势较严峻。主要反映在以下三低三少上(以下以2005年全省数据为例):a、设备利用率低,大米产能400万吨,生产100万吨,面粉产能170万吨,生产60万吨,菜油产能140万,生产21万吨。b、利润低,全省440家主要粮油加工企业,总利润4000万,平均每家不足10万元。c、规模低,收入和产值上亿元去年仅3家。三少指:a、名牌少,仅10家企业进入省级名牌企业。b、外商投资少,全行业仅2家。c、140多家省级农口龙头企业中粮油企业只占10余家。

(二)农企关联度不高,产业链条联结松散

据调查,真正从品种选育、栽培、种植、收割、储运、加工、销售建立完整产业链的龙头企业很少,真正与农户保持高履约率、大规模带动、与农民长期合作的龙头企业也很少,反哺型龙头企业更少。多数企业和农民的关系仅处在简单的买卖关系上,与农户签订订单合同实际执行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合作主体之间的关系是简单的,粮食产业链随时可能断裂。国家实行粮食最低收购价格政策,农民出售粮食有了价格的保护,是否参与粮食产业化经营组织,与他们种粮的根本利益几乎没有关系,因而种粮农户对粮食订单不抱有多大利益的冲动和诚信合作的欲望。龙头企业要获得稳定的粮源,必须对种粮农户进行相应的扶持,包括配套的服务、高于市场的收购价格,甚至实行第二次利益分配,以博取种粮农户的长期信任。维持与种粮农户的合作链接,龙头企业要以牺牲自身的经济利益为代价,且承担着市场风险。

(三)优质粮种植布局分散,生产不规范,优质不优价

虽然近年来我市小麦、稻谷、油菜等农产品大量采用了农业部门推荐的的优质品种,但由于投资相对不足,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不完善,缺乏和市场的对接,加之农民种粮重产量轻质量,生产粗放,集约化和规模化程度较低,农业科技使用水平不高,造成生产的粮食品种特性各异,粒色粒径不一致,优质粮外观商品性差,加工品质不稳定,往往不符合粮食加工企业对优质粮源的要求。因此我市优质粮种植面积虽不少,但优质专用粮规模效应不突出,难以发挥其优质增效的作用。

(四)粮食产业化保障体系不健全

一是粮食加工创新体系不健全。农业科研推广单位把注意力放在生产环节,没有专门机构和人员研究农产品的深加工。企业由于受人才和效

益影响没有能力也不愿意投资搞优质粮的研究、推广和生产。二是粮食产业化发展服务体系不健全,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缓慢。不少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制度不健全、管理人员不足,资金缺乏,处于空壳状态。三是信息服务体系不健全,“最后1公里”问题没有解决,信息难以进入农户手中,农民仅凭经验种粮,生产的粮油和市场的要求有差距。

(五)粮食产

业化发展资金不足

几年来,虽然对粮食产业化不断进行政策扶持,仅我局近年来已投入粮食产业化扶持资金210万元,但这些投入毕竟是有限的,我市粮食产业化发展仍然面临资金匮乏的窘境。由于粮食产业是相对弱势产业,投入产出比低下,难以吸引足够的社会资金参与投资,同时农发行等信贷部门调整资金供应政策也使贷款难度加大,资金短缺问题比较突出。

三、粮食产业化的对策和建议

(一)突出扶持重点,支持龙头企业做优做强做大

江泽民同志指出“扶持农业产业化就是扶持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深刻阐明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农业和农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一是加快企业资产重组,发挥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对国有粮食企业全面改制改组,形成较有规模的、具有一定经济实力和竞争力的大中型粮食企业。鼓励各种不同所有制的粮食企业探索内联外引、重组并购、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扩大企业规模,增强企业实力,尤其是优势龙头企业要增强扩张意识,千方百计做大做强。二是要突出重点。按照“扶优、扶强、扶大”的原则,要打破过去“撒花椒面”的做法,对重点企业要予以重点倾斜。要先行抓好文君米业、瑞玉米业、花中花等3到5家我市重点龙头企业,带动全市粮食产业化发展。三是努力提高龙头企业经营管理水平。鼓励和引导龙头企业按照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运作和经营,努力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增强企业市场意识,努力开拓国际、国内市场,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增强科技意识,推进企业技术改造,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增强品牌意识,实施品牌战略,打造一批国家和省的著名商标、名牌产品,提高产品知名度。

(二)培育区域特色,加速粮食生产基地建设

按照“优势产品区域化、大宗产品优质化、基地建设标准化”的要求,加快粮食生产基地建设。要依靠龙头企业建立一批稳定的粮食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形成专业化、优质化、标准化和规模化区域高效粮食生产格局。以打造优势产业带为重点,着力推进规模化标准化基地建设。一是推进土地规模经营。围绕打造产业带的要求,打破行政区划界限,探索多种形式的土地流转,推进土地规模经营。二是依托龙头企业建基地。实践证明由我市文君米业、崇州国储库、瑞玉、花中花等龙头企业建设的基地得到了较好发展,缺乏龙头企业支持的基地相对发展缓慢,因此要把龙头企业带动基地建设作为扶持龙头企业的一项重要依据。三是要抓好粮食标准化生产。粮油品种的选择要突出优质、高效,发展的方向是无公害,保证粮食安全,认真抓好无公害基地、“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基地建设,力争申报和创建一批国家级、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绿色食品生产基地。

(三)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完善粮食产业化利益联结机制

一是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订单农业出现的种种问题,都和中介服务组织的发展滞后有关。因此要积极协助农民建立跨区域的民间粮油生产、加工、销售等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充分发挥以农技部门为服务主体,连接农户与龙头企业、农户与市场的桥梁和纽带,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进一步完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内部管理机制,推行企业化管理,提高社会化服务水平和自身经济效益,积极支持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参与市场竞争,开拓服务领域,转变服务方式,提高产前、产中、产后的多层次服务水平,适应粮食产业化发展的新需要。二是龙头企业要让利于民。龙头企业在维护自身利益、加快发展的同时,也要让出一部分利润给农户,帮助和带动农民致富。鼓励和引导龙头企业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采取入股、雇工等形式吸纳农民参与龙头企业经营,使龙头企业与农户结成更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让农民尽快转化为“农业产业工人”,实现由“生产什么就加工什么”到“加工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的转变。

(四)用活用足政策,抓住我市粮食集约化、规模化发展的机遇,发展粮食产业

2006年市委、市政府在**镇**村进行优质粮食规模化经营改革先行试点,国有粮食参股企业四川文君米业作为业主单位承担了试点任务。该试点项目通过“大春种水稻稳粮、小春调结构抓钱”的模式租用农民土地实施规模经营。具体作法有三条:通过走企业化道路,培育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实行整村流转,发展现代农业;土地承包经营权换社保,转变农民身份。试点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大春经营总体盈亏平衡,小春已实现较大赢利;试点区农民社保就业、集中居住等状况显著改善,收入明显提高;村集体经济稳步发展成为现实。今年,市委、市政府将粮食规模化经营综合改革试点推广到我市三圈层8个市县。随着我市成为国家统筹城乡发展综合试验区,我市对涉农产业的投入将大幅度增加,全市农业产业将进入快速、持续发展的新轨道,因此要鼓励粮食重点龙头企业做到目光长远,抓住良机,积极参与到粮食规模化经营试点等中来,努力克服各种短期的困难,用好各项扶持政策,不断发展壮大。

(五)依靠科技进步,增强粮食企业发展后劲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粮食龙头企业要加大对企业主管、经管人员的培训力度,定期举办不同层次的专业培训班,以强化企业经营者崭新的经营理念,提高粮食加工龙头企业的管理水平。要鼓励企业与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的联合协作,加大粮食加工技术研究和新产品开发力度,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支持龙头企业建立科技开发中心,设立科技发展基金,努力提高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能力。要积极实施名牌发展战略,优先引进和开发大宗农产品的精深加工工艺、技术和装备,组织力量对农产品加工关键技术进行攻关,面向国内外市场打造一批精品名牌,依靠科技力量增强龙头企业的发展后劲。要健全技术推广、职业培训等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粮食市场网络建设,为龙头企业和农户提供及时、准确的市场信息和生产技术服务。要大力实施人才战略,不惜重金聘用、吸引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参与粮食产业创业,下大力气培养一批懂经营、善管理的企业家队伍,为我市粮食产业化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六)加强组织领导,促进粮食产业化加快发展

一是提高认识。充分认识推行粮食产业化的重要意义,转变思想观念,将粮食产业化作为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促进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给予高度重视。二是成立机构。成立以政府领导挂帅,有关部门领导参加的粮食产业化领导小组,明确职责,理顺管理体制,搞好统一规划,按照现代农业和工业化的理念,指导、协调、规划粮食产业化工作。三是加大投资。逐步增加财政资金投入,稳步扩大金融信贷资金,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吸引企业、农户等社会资金,形成多种渠道、多途径、多元化的融资投资机制,为粮食产业化发展提供资金保障。四是实行目标管理。建立考核奖励机制,对在粮食产业化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龙头企业、生产基地、中介组织以及管理部门给予表彰奖励,调动各方积极性,促进粮食产业化快速发展。

2.吴翠云:产业 融资 粮食 篇二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德州市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吴翠云在两会期间就扶持粮食主产区和国家级新兴产业基地、规范民间融资等热点问题接受了本刊采访。

在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项目上,吴翠云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导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国家在新兴产业“国家级示范基地”扶持方面没有明确的扶持政策,应尽快出台实行差异化优惠扶持的政策。一是完善规划布局。应按照提高质量、控制数量、重点扶持、集约发展的原则,科学合理进行产业宏观规划和调控布局,避免重复建设、浪费资源。对列入国家级“新能源产业基地”、“生物产业基地”、“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等产业示范基地要大力扶持。在土地、金融、政策性资金方面给予倾斜,加快基地建设,促进产业链条延伸、结构升级,增强整体实力。二是支持基地项目建设和龙头企业培植。将列入基地内的项目用地实行“点供”或优先安排用地指标,对新上或技改项目等固定资产投资在贷款方面给予适当优惠,并给予补贴或贴息等专项资金支持。在资金、税收、土地等方面对基地内龙头企业给予倾斜,鼓励和支持其迅速做大做强,提高企业影响力和产业竞争力。三是支持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设立国家新兴产业专项基金,出台扶持基地公共平台建设相关政策措施,加快新技术、新产品规模化生产和应用。对基地内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工程实验室、孵化器、产品质检中心等创新能力基础设施建设进行扶持。推进科研基础设施的开放和共享,为工业行业新增长点的培育发展提供技术支撑。鼓励和支持国家部委、重点院校和科研院所在基地内建立或共同建立研发平台。支持产业相关专家、教授等人才到基地或企业工作,在住房、工资待遇等方面给予适当补贴。

在规范民间融资的问题上,吴翠云指出,利用全国进行金融体制改革的机会,大胆尝试、先行试点,用足政策、严格监管,促进地下融资阳光化,民间借贷规范化。

一是建立民间投融资服务体系。把促进和引导民间投融资纳入本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给予民间投资更宽松的政策、更有效的支持。建立健全民间投融资管理组织体系,鼓励建立为民间投资者服务的商会、行业协会等自律性组织,发展为民间投融资者提供政策、法律、财会、技术、管理和市场信息等服务的中介组织,帮助民间投融资者建立规范的产权制度、财会制度和人员培训制度。二是疏通民间投融资渠道。适应民间投资主体实力逐步增强的形势,推动融资渠道由单一的依赖银行贷款支持逐步转向利用外资、集资、自筹等多种形式,支持、鼓励个体私营企业与国有、集体企业实行联营、合资或合作,促进有条件的私营企业以股票、债券等非信贷方式直接融资。对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民营企业的投融资活动,人民银行和银监部门要加大监测管理力度,预防和严厉打击非法集资和非法融资行为。三是大力发展适应民间投资需要的多层次金融体系。国有商业银行要通过适当下放贷款权限、增加资金支持、扩大利率浮动范围等,鼓励中小金融机构扩大融资活动。建立面向中小企业的政策性金融机构,为其提供政府优惠贷款和贴息贷款。建立中小企业信贷担保体系,设立专门的贷款担保基金,为民间投资和民营经济发展服务。四是规范民间借贷行为。进一步加大对民间借贷行为的管理与约束,充分发挥其弥补金融供给不足的作用。五是建立长效监管机制。建立人民银行、工商局等部门齐抓共管的民间融资监管体系,加大对高利贷、地下钱庄等非法融资行为的惩处力度,净化民间融资市场。

德州是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常年粮食产量占全省的1/6强、全国的1.5%强。在关于粮食主产区的问题上,吴翠云建议,国家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扶持力度,进一步调动地方抓粮和农民种粮的积极性,确保全国粮食安全。一是加大财政补贴力度,进一步增加粮食专项补助。同时在安排农业农村、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社会事业、扶贫开发、生态建设等方面的中央预算内投资、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等资金时,加大对这些地区的倾斜力度。二是适当降低对粮食主产区中央投资项目的地方配套比例,东部发达省份的经济欠发达市参照执行中部地区有关政策执行。三是在税收政策上给予倾斜,加大地方留成比例,壮大粮食主产区地方财政实力。

3.国内粮食产业链的问题 篇三

从今年开始,WTO关于外资企业进入我国粮食流通领域的过渡期已结束,跨国公司开始悄然进军,在我国建立小麦、大米等加工企业。专家警示:跨国企业已掌控我国植物油定价权,如果进一步取得粮食流通的控制权,将会造成我国粮价定价权旁落,给我国粮食宏观调控和粮食安全造成极大影响。

据业内人士介绍,隶属世界四大粮商之一ADM公司的益海嘉里集团,已经在山东、河南、河北、黑龙江、湖南等粮食主产区建立或并购粮食加工企业,并在江苏等省准备建立粮食收储企业。这意味着跨国粮商已开始了他们在中国的粮食战略布局。

中国储备粮总公司山东分公司综合处副处长张炜介绍,益海嘉里集团已在山东兖州建立一家大型面粉加工企业,一期年加工能力为30万吨。另据中国储备粮总公司调查,这个集团在河南周口、河北石家庄也正准备建设面粉加工企业;在黑龙江佳木斯,益海嘉里集团已收购一家大米加工企业,近期还计划在辽宁盘锦建设另一家大型大米加工厂。不仅涉足粮食加工行业,在江苏射阳,益海嘉里集团已进行了考察,准备在射阳沿海建立大型粮食收储加工基地,进入粮食收储领域。

据中国储备粮总公司总经理包克辛介绍,益海嘉里集团是美国ADM公司与新加坡WILMAR集团合资成立的跨国企业。通过几年的发展,集团已对中国小包装食用油市场占据了垄断地位,占据中国市场份额的60%至70%。

包克辛说:“他们已掌握了中国植物油销售的终端渠道,然后他们再建立或收购面粉厂、大米加工厂,通过植物油的渠道销售进入粮食消费市场。在我国,粮油完全是一个销售渠道,这就给我国粮食流通带来极大风险。”

操控向纵深发展:跨国粮商开始在中国寻找粮源

“世界四大粮商之一的某集团与我们吉林分公司谈得很露骨:一个广东的玉米消费量就相当于整个韩国的需求量,用中国的粮源和市场就能运作起来,没有必要从美国运玉米。”包克辛透露。中储粮是中国最大的粮食储备企业,是外资合作的首选。据包克辛介绍,目前,世界四大粮商都找中储粮谈过,他们一方面建立粮食加工流通企业,一方面开始寻找粮源。简称“ABCD”的四大跨国粮商是ADM、邦吉、嘉吉和路易达孚,通常被称为国际粮食市场的“幕后之手”。他们垄断了世界粮食交易量的80%,是包括大豆等大宗农作物的定价者。据中国粮食经济学会副会长宋廷名介绍,近些年,跨国粮商通过掌控世界大豆价格,造成我国油脂加工企业亏损,然后展开大规模并购。目前,我国80%大豆压榨能力为跨国粮食企业控制,国内企业失去了话语权。在本轮全球粮食涨价大潮中,掌握大豆控制权的跨国企业获得巨额利润。跨国粮商的操控,也是国内植物油价格暴涨后,国家难以调控的重要原因,一旦这种局面在粮食上重演,结果就会像植物油一样,我们将失去对粮食市场的话语权。“这样的事情绝不能再在粮食上重演!”黑龙江九三油脂公司总经理田仁礼说,我国粮食安全的一大关键点在加工流通领域,这会直接影响到我国的粮食市场调控。

粮食定价权旁落,一个危险的信号

专家分析,目前,跨国公司掌控中国粮食加工流通的意图已经显露。郑州粮食批发市场总经理乔林选认为,跨国粮商不仅有强大的资金优势,而且通过食用油已经建立起了全国性的营销网络,并树立了一系列品牌优势。凭这几大优势与我国粮食加工企业竞争,会有很强的杀伤力。

包克辛说:“对此我们应当有紧迫感,跨国公司的发展十分迅速,如果不采取措施,3年后,局面可能就没法控制,他们有可能成为中国粮食加工销售的老大。”

包克辛指出,当前,我们的一些地方政府缺乏这种警惕性,在地方招商引资中,普遍存在外资优于内资的思想,跨国公司还能出大价钱,地方政府极易被他们利用。即便跨国粮商不与中储粮合作,他们也能找到粮源。

“现在很可怕的是,国内没有真正的大企业能与之抗衡。”包克辛说,目前,中储粮作为全国最大的粮源控制企业,具有较强的实力,但却没有粮食加工业务;中粮集团有加工业务,却不能掌控粮源,销售网络也不够;华粮集团虽然在全国属于比较大的企业,但实力与跨国公司根本不能相提并论。而依靠民营企业,国内尚不具备这种实力的企业,而且民营企业也难以实现国家对粮食的调控。

目前我国粮食市场调控存在的一大问题是只有储备,没有对加工品和销售的控制,这样就会给调控带来风险,一旦国家出现粮食紧张,就会出现很大问题。包克辛说:“去年”十一“前,中储粮抛售20万吨食用油储备,市场一点水花都没有,调查发现70%让益海嘉里买走了,他们买了后存在那儿,不投放市场,这就让国家的调控在一定程度上失灵。”

提升粮食战略,构筑我国“粮食安全岛”

“粮食总量、质量、种类、流通、储藏、调控等综合形成了粮食的有效供给能力,这是一个国家社会保障能力的重要体现。”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尹成杰说,粮食供给是国家最大的民生,只有具有粮食有效供给能力,国家才有足够的社会保障能力。“吃饭保障解决了,搞好其他保障才有基础。”

他表示,正是基于对粮食生产和供给形势的清醒判断和把握,中央高度重视粮食安全,始终坚持立足国内、基本自给、适当利用进出口调剂余缺的粮食安全政策,始终把解决好吃饭问题作为最大的民生。

一系列“强调控”手段,使我国一段时期内得以保持粮价稳定运行。针对跨国粮商的图谋,多位接受采访的专家表示,我国应提升粮食战略,确保国内粮食安全。

要充分吸收各国粮食生产方面的经验教训,努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此次全球粮食危机,特别是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教训,再次提醒中国粮食生产必须立足国内自给,必须更加重视粮食生产的基础建设。我国应充分研究世界各国粮食生产的政策措施,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粮食战略。

还要注意吸收各国在粮食调控方面的成功经验。日本、韩国几十年来在管理大米上很有成效,我们应当借鉴他们的成功经验,在世贸组织规则的框架内,建立和强化我国粮食加工严格的外商准入制度,严格控制外资进入的速度和规模,强化对本土粮食加工流通环节的保护,增强粮食终端的控制力。

4.粮食系产业园调研报告 篇四

我市是产粮大市,种粮面积常年保持99-100万公顷,粮食总产量140亿斤左右。其中,玉米约85万公顷,产量110亿斤左右;水稻约11万公顷,产量21亿斤左右。近年来,通过发展粮食精深加工,延长粮食产业链条,提高粮食附加值,对发展我市农业经济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由粮食产业带动运输、饲料、食品等相关的产业,增加的社会效益也更加可观。玉米、稻米是我市最主要的粮食资源,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不仅能切实让种粮农民从发展粮食生产中得到实惠,而且还会增加人口就业和财政税收,对“统筹推进‘三化’,建设幸福松原”将起到重要作用。

一、我市粮食产业最新发展情况

(一)发展情况

据调查,目前全市玉米加工转化企业23家,年处理玉米20万吨以上的企业8家,年处理20万吨以下15家,设计年加工能力400万吨。玉米深加工全年达到饱和生产的只有嘉吉生化有限公司“一花独秀”。全市水稻加工企业有170多家,其中:年加工5万吨的企业10 家,年加工3万吨的企业15家,多数加工企业都是季节性加工,时间集中在12月、1月、2月,大部分时间都不加工;大米加工使用的品牌150多个。

一是崛起了一批骨干龙头企业。近年来,全市先后诞生了嘉吉生化有限公司、吉林正望油脂有限公司、松原吉安生化有限公司、吉安乾安酒精有限公司、长岭吉隆玉米开发有限公司、扶余汇海酒业有限公司和松原兴和饲料有限公司等一批以玉米深加工为主的产业化龙头企业。也诞生了松原二马泡有机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松原市北显粮油贸易发展有限公司、松原市天天乐谷物有限公司、松原市巨大粮油食品有限公司和前郭县双丰米业有限公司等一批以水稻精深加工为主的产业化龙头企业。目前,这些企业不仅具有完整先进的生产工艺设备,而且具备较强的综合经济实力和市场竞争力,绝大多数企业发展势头很好,具有一定的辐射带动作用,成为区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骨干力量。

二是打造了一批粮油精品名牌。企业品牌意识明显增强,普遍加大了粮油加工设备更新改造的力度,设备档次、工艺水平和产品科技含量明显提高,出现了一批在省内外市场有一定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的粮油品牌,并纷纷走进省内外大中城市超市。如北显公司的“北显”牌大米、二马泡米业的“德佶”牌大米、天天乐谷物的“双隆”牌大米和双丰米业的“龙坑泉”牌大米等,在省内外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已经申报并将荣获吉林省“放心粮油”称号。松粮集团自去年成立以来,通过资本链接和品牌链接的方式,加快资源整合、资本组合和资本融合步伐,全力培育发展“查干湖”大米品牌。目前,“查干湖”大米进入直营店、连锁店及国内大型商超282家;长春直营店发展到7家,连锁店37家。在第十一届长春(国际)农业博览会上,“查干湖”大米荣获金奖。

三是建立了一批优质粮食生产基地。全市已经建立较为稳定的优质粮食生产基地,面积170万亩。一些龙头企业通过与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所合作,建立了自己的优质粮种生产基地,在引导农民调整粮食品种结构上发挥了积极的主导作用,超级稻吉粳88、有机秋田小盯、有机稻花香等高、中档优质稻的种植面积逐年扩大,为水稻加工产业的发展和品牌打造提供了稳定可靠的优质原料。

四是整合了一批优势资源。在全面完成国有粮食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基础上,2011年以来,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优势资源整合重组步伐明显加快,如黑龙江北大荒集团与正望油脂,省国资委、四平新天龙酒业与松原吉安生化,成为我市粮食产业化发展新的增长点。五是探索了一些利益联结的新模式。通过订单购销、“公司+合作社+农户”等经营模式,龙头企业与农民逐步结成或紧密或松散的利益联结体。通过优质稻的订单购销,优质稻的收购价格比普通稻高出15-20%以上,农民每亩增收50-80元。

(二)问题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我市粮食产业化经营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在全省有了一定的地位,但同先进地区相比,我们无论是在企业规模、发展实力、产品档次、品牌知名度方面,还是在市场竞争力、带动辐射能力等方面都还有很大差距。突出表现在:

一是龙头企业的规模小、实力弱。虽然部分企业已获得了国家级、省级龙头企业的称号,但真正能称得上“龙头”的企业并不多。

二是深加工项目少,产业链条短。全市真正称得上粮食深加工的项目只有嘉吉生化有限公司的系列产品,其他绝大多数企业基本上是产业链条短,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低,企业创利税能力差,发展后劲不足,难以形成整体的竞争优势。

三是高档优质稻发展相对滞后,稻米品质不高。尽管在稻米品质结构的调整上同自己比、同过去比有很大进步,但与市场对高档优质稻的需求相比,同黑龙江五常、辽宁盘锦相比,我们无论是在高档优质稻的研究、开发还是在引进、推广上都还有很大差距,高档优质稻的发展整体上还没有形成规模。

四是一般品牌多,名牌产品少。全市还没有一家企业的大米产品获得中国名牌称号,与“北大荒”、“金健”等全国知名企业相比,市场占有率和品牌知名度、影响力都有很大差距。

二、推进粮食产业发展的主要措施

(一)加强了粮食产业发展的组织领导

为促进粮食产业发展,转变粮食生产方式,加强粮食产业化的领导,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企业增效。市粮食局成立了粮食产业化发展领导小组,做到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推动了全市粮食产业化的快速发展。

(二)加强了粮食产业政策的宣传与指导

近几年来,我们通过各种形式,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国家各项粮食收购政策,如:水稻的最低收购价政策,玉米的储备粮轮换和临储政策等,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企业增效,为粮食产业的全面发展提供政策保障。

(三)支持了粮食精深加工企业走出困境,做大做强

2009年为解决吉林省玉米深加工企业原料不足,降低企业原料成本,促进深加工企业提高开工率,保持就业稳定,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划给吉林省253.3万吨国家临时存储玉米转为省临时储备,定向销售给省内17户玉米深加工企业。我们通过省粮食局积极向省政府争取,为嘉吉生化有限公司争取了24万吨、为松原吉安生化有限公司争取了8万吨,此举为我市玉米深加工企业解决经济效益下滑带来了希望和转机。同时,我们也支持了松原粮食集团有限公司的发展,一方面,我们对松粮集团与市第三粮库等企业的资本组合给以全力支持,成为我市粮食产业化发展新的增长点;另一方面,我们按照《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吉林省大米品牌建设的指导意见》要求,全力支持松粮集团“查干湖”品牌12大系列农产品等建设和发展,进而推进我市大米产业的发展。

5.把粮食产业经济发展作为主攻方向 篇五

创新收储方式坚守“种粮卖得出”底线。去年面对部分地区小麦不完善粒因灾超标的紧急状况,安徽从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的高度,果敢采取放宽新增和轮换地方储备小麦不完善粒标准,首次创新出台省级小麦临储政策,精准对接酒精、饲料等用粮企业入市收购,省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及时购置清杂设备等“组合拳”举措,实现全社会收购小麦973.8万吨、托市收购398万吨,省级临储21.6万吨,有效降低农民因灾损失。针对秋粮收购仓容不足、局部地区售粮排长队严峻形势,去年9月4日安徽省长李锦斌亲自主持召开粮食收购工作专题会,强调要时刻把“种粮卖得出”的硬任务扛在肩上,把稳价格、快移库、去库存、抓新建、重服务等硬措施落在实处,把政策落实、资金保障、督促检查硬制度贯彻到位。各地迅速行动,认真落实。截至去年12月28日,新增地方储备提前、超额完成,全省收购中晚稻666万吨,其中托市收购323万吨,同比分别增加53.5万吨、30.4万吨。

建好“危仓老库”项目提升流通硬实力。安徽抢抓“粮安工程”机遇,将原2502个地方国有收储库点整合为1322个,综合投入资金22.62亿元,全面实施“324”工程,重点维修300万吨、改造升级200万吨,恢复重建400万吨仓容,极大缓解仓容不足压力。推进中我们坚持统一技术规范、统一建设内容、统一质量标准、统一维修效果,实行月报通报、第三方跟踪审计监督制度,确保工程质量、进度和安全。同步开展省级中心平台和19个信息化示范库建设,2015年11月份再启动16个市级平台和81个省储库信息化建设,明确用三年时间全面完成全省仓储信息化建设任务。

狠抓“两项工程”引领产业调转促。我们把全面推进“放心粮油”和“主食厨房” 工程作为粮食产业经济转型发展主攻方向,引导支持发展主食产业化,逐步形成主食产业集群和特色鲜明的粮食加工产业带。成功注册“安徽放心粮油”、“安徽主食厨房”商标,电子商务、移动平台等“互联网+”经营模式日益兴起。175家企业荣获全国“放心粮油示范企业”称号,303家企业获得安徽省“放心粮油示范企业”称号。加强与知名院校和科研院所对接合作,大力推进粮油科技创新。燕之坊杂粮、燕庄芝麻油、同福碗粥等一批产业化龙头企业处在全国同行业领先地位,美亚光电成为全球最大的色选设备生产商。粮油加工业逆势上扬,总产值将突破2300亿元大关,稳居全国第4位。

加快推进“五位一体”融合发展。按照“放心粮油”、“主食厨房”、军粮供应、应急保障和“万村千乡”市场网点“五位一体”融合发展要求,重点打造1个省级军粮供应(应急)保障中心和7个区域保障中心,建立全省统一军粮销售市场网络。成立安徽金谷军粮供应有限责任公司,由省、市联合持股投资2亿元,共建具有军粮(粮油)加工、粮食储备、应急保障、粮食文化博览、粮食工业旅游、生态农业体验功能为一体的省级军粮供应(应急)保障中心,重点打造“粮食博览园”,使其成为弘扬中国粮食文化、展示军粮产业、享受耕作收获、感受科学储粮、宣传节粮爱粮的体验式教育实践基地。

6.粮食系产业园调研报告 篇六

———丹凤县2011年生猪良繁体系调研报告

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畜牧产业发展中心 武存芳

畜禽良种是现代畜牧业的物质基础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良种更是以其优良的生产性能,优质的商品性能受到广大养殖场(户)和畜产品加工企业的青睐,成为促进生猪产业大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建设健全畜禽良种繁育体系,选育、推广适应生产发展和市场需求的畜禽良种,是实现畜牧业“优质、高产、高效、安全、生态”发展目标的保障,是提升畜牧业市场竞争力的需要,是现阶段畜禽良种科研、生产、供应、监管工作的必然要求。为了全面掌握生猪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情况,为我县生猪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奠定基础,为上级业务主管部门规划全省生猪良繁体系建设规划提供依据,我们组织业务技术人员对全县生猪良繁体系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查,现就本次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生猪良繁体系发展现状

近年来,在省市县业务主管部门的领导下,在县委、政府的支持下,县乡畜牧部门对良种繁育体系建设高度重视,从政策和资金方面都给予了大力扶持,全县良种普及率不断提高,良繁体系建设逐步完善。

1、生猪生产现状。从2009年以来,我县把以生猪饲养为主的畜牧业作为建立农民稳定增收长效机制的重点产业来抓,使生猪产业得到持续快速发展,已基本形成以杜洛克、大约克、长白、PIC配套系为良种,以三元、四元瘦肉型猪为饲养品种,以推广生猪人工授精技术为繁育手段引领丹凤生猪产业发展,以规模化、标准化为发展方向,以良种扩繁场、商品代种猪场、自繁自育商品场为主,以千头商品猪育肥场、适度规模养殖场为补充的生猪良繁体系、产业发展格局已基本形成。目前,全县生猪良种覆盖率达到80%左右,生猪生产工作有序推进,养猪产业保持快速发展的强劲势头。

2、良繁体系建设状况。全县已建成年饲养600头良种母猪、年为社会提供2000头以上二元母猪的生猪良种扩繁场2个,饲养100头以上二元母猪,年为社会提供2000头以上良种仔猪的商品代种猪场1个,存栏纯种猪55头,二元良种母猪187头,年可生产三元良种仔猪35万头。以陕西省生旺良种猪发展有限公司为主,设立县、乡级种公猪站4处,存栏良种公猪41头,设乡镇级人工授精站(点)21个,配备人工授精员21人,开展技术培训20期,培训2200人。2009年以来,共完成人工授精配种母猪30686头,情期受胎率达90 %,1

窝产仔11头,新生仔猪初生重1200g,人工授精母猪占全县存栏母猪总数的47%,良种猪覆盖率达80%左右,使用良种猪精液12.2744万份,受益农户5325户。止2011年9月20日,全县共存栏生猪18.28万头,出栏商品猪29.95万头,存栏良种母猪1.59万头。

二、我县生猪良繁体系建设的主要做法

(一)创新管理方式

一是2009年以来,县上先后成立了生猪产业项目、生猪良种补贴项目及推广人工授精技术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生猪良繁体系建设的组织实施和协调管理,并抽调4名专业技术人员,全面开展技术指导、跟踪服务和从业人员培训;二是要求从事生猪良繁和生猪生产作的所有人员分层分类、分批参加技能鉴定培训并取得证书,坚持持证上岗;三是扩繁场、商品代种猪场、千头育肥场及种公猪站、人工授精点的建设采取业主申请、合理布局、集中审批、统一建设标准的办法,对不符合条件的养殖项目、报建项目坚决不予审批,未经审批违章乱建的坚决予以取缔。四是在生猪良繁体系建设中注重各类相关生猪项目资金的合理整合,将生猪良繁体系建设工作作为畜牧产业发展工作的重点来抓。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高度重视生猪良繁体系建设工作,县委书记李选良现场调研生猪项目、县长李吉斌经常深入乡镇进行检查指导,并及时召开县长办公会议,解决生猪良繁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二)广泛宣传培训

几年来,我县抓住财政生猪项目、生猪良种补贴项目的实施的良好机遇,采取印发宣传资料、通过有线电视、制作展板、入户走访、逐级举办培训班、召开会议等多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在全县范围内广泛开展宣传培训,扩大宣传效果,从养殖公司、养殖小区、养殖大户入手,将生猪良繁体系建设、现代畜牧业发展理念及良种猪精液人工授精技术逐级推广覆盖到全县所有养殖场(户)中。向全县公开了县畜牧产业发展中心的办公电话,随时为参与生猪良繁体系建设的场户解答建设过程中的疑难问题,如需现场解决我们立即安排工作人员赶赴现场。

(三)健全制度档案

为确保全县生猪良繁体系建设工作的进度和质量,在工作实施中,配合各类项目的实施,我县及时制定了《丹凤县财政支持生猪项目实施方案》、《丹凤县资金使用管理办法》、《丹凤县生猪项目申报管理制度》、《丹凤县生猪产业项目检查验收制度》、《丹凤县生猪产业绩效考评制度》、《丹凤县生猪项目建设技术规范》、《生猪人工授精站建设要求》、《生猪人工授精技术操作规范》、《母猪在不同阶段饲养管理的关键技术》、《良种公猪饲养管理技术》等一系列

规章制度、技术操作规范,并制定了生猪良种补贴资金管理办法,档案管理采取专人负责,规范标准。

(四)注重督查督办

在全县生猪良繁体系建设工作开展期间,县工作领导小组坚持每月深入建设乡镇1次,核实、督查建设进度,每半年进行一次考评,年终进行考核奖惩。良种猪扩繁场、商品代种猪场等相关项目建设业主、管理乡镇、种公猪站和各乡镇人工授精站(点)每月向县领导小组办公室上报一次工作开展情况。县生猪良种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采取随机抽查、上门调查等形式,对生猪良繁体系建设进度进行督促检查,对在体系建设中弄虚作假、骗取项目资金的,一经查实,将视程度轻重报请相关部门予以处理。

三、生猪良繁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良种场、种公猪站建设方面。一是布局不尽合理。由于历史、交通、资金、人员各方面的原因,现有良繁场、种公猪站分布不尽合理,群众购种,特别是选购优良品种难度很大。二是资金投入不足。大部分良种场的资金投入存在严重不足,至使生产规模无法达到计划量,有的甚至连正常生产周转都不能保障,严重影响着供种能力和供种质量。

2、良种场、种公猪站管理方面。一是种公猪站、人工授精点管理无法达到规范。由于种公猪站建设、设立依靠私营企业、养殖场,无畜牧系统人员、资金、技术参与,人工授精点配种人员无相应补助,加之几度体制改革使畜牧技术推广部门内部分工明确,但却不能互相兼顾,工作机制尚未进一步理顺。导致生猪良繁体系建设工作缺乏有力的监督管理。无法保证品种的纯正、品质的优良和群众利益不受侵犯。二是饲养管理技术水平有待提高。大多数良种场没有专业的技术管理人员,日常生产管理全部由场主或有一些养猪实践经验的养殖工人承担,缺乏系统的生产管理及企业经营知识,致使科学的管理方法、优质的饲料原料不能在生产中应用,无法发挥生猪良种繁育体系应有的生产效能。

3、良种调入方面。除扩繁场、商品代种猪场等部分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场家良种猪引进能坚持报检,并从规范种猪生产厂家引进外,大多数场(户)、群众仔猪调运主要由个体商贩从产地收购,长途运入我县销售,其品种多为地方及其改良品种,疫病状况复杂,加之长途运输应激,至使养殖户饲养中出现较多问题,严重挫伤了养猪户的积极性,制约着生猪产业的健康发展。

4、其他方面的问题。一是事业单位编制过少,专业技术人员流失,缺乏独立的技术推广实验基地。二是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缺乏配套资金,良种场建设、种公猪站、供精中心

建设、配种员技术培训等均需要进一步强化。

四、今后生猪良繁体系建设的建议

1、合理布局。按照目前我县良种生猪需求量,现有规模生猪良繁场供种量不能满足需求,仍需新建一大批良繁场,在新建良繁场时,应根据各镇养猪生产状况,合理规划建设父母代、商品代仔猪繁育场,设立区域种公猪站、人工授精点,最大限度的发挥良繁场辐射带动作用,方便养殖户购进良种、及时为适配母猪实施人工授精技术,促进生猪产业发展。

2、加大扶持。良种的生产供应是养猪产业突破发展的基本保障,各级各部门应将有限的产业扶持资金和相关的项目资金最大限度的用于扶持良种场的建设和生产上,政府应加大对种公猪站和饲养良种母猪场(户)的补贴,提供更优惠的贷款、贴息政策。

3、加强监管。全县应制定统一的良种生产技术规范,从场址、圈舍、品种、规模、技术、防疫等各方面严格规范良繁场、种猪经营户的建设,加强政府对良种生产的监督和管理。

4、技术培训。进行《畜牧法》、《种畜禽管理条例》等相关种畜生产经营法律法规的宣传和培训,提高良繁户的依法经营意识。加强市场观念、养殖理念及饲养管理技术的培训,不断提高生产水平及经营管理水平。

5、疏通渠道。应尽快完善县、镇两级畜牧机构信息化管理网络建设,实行县、镇、村联网管理,提高畜牧业信息化程度,建立专门的供求信息网络,与良繁场、养殖协会联通,疏通产、供、销各环节的通道,将最新、最优的市场、品种资源信息最快的传递到产业的每个角落。

6、严格调入。仔猪的调入在一定时期内还将大量存在,动物卫生监督部门应加强对仔猪调入的管理工作,严把调入关口,杜绝带病、非良种的进入。

7、加强生猪人工授精技术推广体系建设。要充分认识畜禽良种繁育工作的重要性,摒弃畜禽良种繁育依靠市场、依靠企业(或养殖场)推广的意识观念,综合利用各项资金建设以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参与、财政拨款为主的畜禽良种繁育机构,充分发挥乡镇畜牧站、村级防疫员作用,进一步真正形成“县级种公猪站——乡镇供精中心——村配种员”良种精液配送程序,真正从源头抓起,把生猪良繁体系建设工作做好做扎实。

7.粮食银行发展调研报告 篇七

——关于北大荒粮食“银行”发展的调研报告

根据前工办明电“2012”1号通知要求,针对确保‚强工‛三年攻坚战首战全胜重点针对的十四个议题,我们充分讨论了北大荒粮食‚银行‛在建三江经济开发区前进区加快工业化进程中所肩负的重要使命和特殊地位作用,结合我们的实际情况,对北大荒粮食‚银行‛的发展进行了调研。

坐落于前进农场的北大荒粮食‚银行‛,是北大荒商贸集团依照黑龙江省农垦总局经济发展战略创办的藉以打造现代粮食物流平台的一种创新经营模式。

垦区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由于垦区粮食流通环节中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由于垦区粮食是一季生产,秋收后农户由于还贷和备耕需要,不得不将粮食集中上市变现,使粮价向下波动,影响农民增产增收;二是农民缺乏储粮条件,水稻收获后堆放在自家的田间地头,损失严重;三是粮食外运集中到十一月和第二年三月之间,运输瓶颈十分严重;四是农民急需的生产资料、资金和土地租金无从解决,往往要高息贷款,增加了农民的负担。因此粮食‚银行”为了既能服务三农,又能实现三个维护(即维护农民利益,维护粮食市场稳定,维护粮食安全)就应承担起农场粮食顺利销售这一重任。

粮食‚银行‛运营实质,就是粮食企业与商业银行合作,把粮食这一特殊商品与银行的经营管理方式相结合,以农民商品粮为基础,以粮食企业为载体,以银行的相关资源为补充,以电子交易平台为主导销售-1-

渠道,以‚四散化‛运输为物流方式,通过粮源集并、加工存贮、质押贷款、现货销售、电子交易、陆海联运的一体化保障性业务流程和专业化集约型整体联动,推进现代粮食物流体系构建,强化粮食物流产业化经营,破解粮食流通全过程中存在的诸多‚瓶颈‛难题,促进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跨越式同步提升。

北大荒粮食‚银行‛是黑龙江省首家的粮食‚银行‛。作为一种创新型经营模式,粮食‚银行‛汇集了收储保管、物流节点、交易平台、销售保障、融资借贷、仓储基地前移等方面的复合功能,粮食‚银行‛的建立,引起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新华网等各大主流媒体的高度关注,持续跟踪报道,国内反响强烈。粮食‚银行‛自开业以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取得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丰收,真正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跨越式发展。

粮食‚银行‛的经营理念是‚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确保种粮农民利益‛。其最突出的特点是:在粮食生产者和经营者之间,通过民生银行的贷款搭建一个流通平台,解决农户卖粮难、卖价低、保管难、运输难、筹资难等瓶颈难题。具体运作方法是:农户和粮食‚银行‛签订存粮协议,办理粮食‚银行‛存粮卡,并把粮食送到粮食‚银行‛,通过粮食‚银行‛的检验员验质,检斤员检斤,再把粮食卸到指定的仓库,这些粮食的所有权归农户,存取自由。粮食‚银行‛为农户免费保管3个月,3个月以后收取保管费6元/吨,6个月后仍未取走,粮食‚银行‛根据市场行情和国家保护价与农户协商销售这些粮。如果农户通过粮食‚银行‛销售需向粮食‚银行‛支付15元/吨的手续费,买方付10元/吨;农户将粮取走,自行销售,需向粮食‚银行‛支付25元/吨的手续费。农户

存粮后,可凭所存粮食做质押贷款业务,并获得粮款60%的贷款。

粮食‚银行‛的创立,直接给广大储粮农户带来了更大收益。随着粮价上涨,2009年初,粮食‚银行‛的储户在春节后将粮食变现,比在2008年11月份出售,每吨增收近400元。以建三江分局为例,在粮食‚银行‛于2008年11月18日投入试营业之际,前进农场第四作业区的农户靳伟一次性存入粮食360吨、第十四作业区的农户王兴革一次性存入粮食430吨,春节后相继销售,经济效益显著增加;其他储粮户也都比秋粮刚上市时销售多收入5~20万元。在2010年春节前,粮食‚银行‛储蓄的粮食全部销售变现,农户比秋收时直接在田间地头销售合计增收8,000万元。近日,粮食‚银行‛的存粮户相继结算,虽然今年的粮食市场行情很不稳定,但大多存粮户相较于2011年年底粮食价格仍增收几万元不等,由此他们对粮食‚银行‛更加认同,建议多开营业网点。

粮食‚银行‛运行三年以来,得到了广大农户的认可,存粮踊跃,赞誉颇丰。2009年,通过粮食质押,存粮农户就已从大连民生银行取得相当数额的抵押贷款,缓解了农户的生产、生活所需资金带来的压力。粮食‚银行‛在为存粮农户储存粮食的同时,还坚持自营粮豆,给公司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因为粮食‚银行‛是免费为存粮人保管三个月,又可为国家节省数额巨大的收储资金及利息,由此也不难看出:粮食‚银行‛在服务‚三农‛进程中,不愧为粮食企业模式创新的导航仪、种粮农户增收提效的助推器!

目前,内蕴着现代粮食物流的集并与复合功能并直接突显为以网点收购为基础、集并仓储为后援、质押贷款为延展、电子交易为骨干、现货销售为主体、陆海联运为保障的粮食‚银行‛运营体系的创构已经完

成,面向垦区内外,正在大面积推广。2011年11月,中央电视台CCTV-1新闻中心新闻采访部农业组记者蒋树林、张春喜在上级领导陪同下,来到北大荒粮食‚银行‛对存粮农户进行了采访。记者现场采访了农户李权,问将粮食存在北大荒粮食‚银行‛有什么好处,李权满怀喜悦地回答说:‚粮食‚银行‛解决了我们的卖粮难、卖价低、保管难、运输难的问题,减少了粮食在田间地头的损失,还能办银行贷款,为我们解决急于还贷和备耕的需要,粮食存在这里价格降了就按保护价计算,粮价涨了的时候出售就按涨的价计算,真正使粮食卖上好价钱。‛农户李权还说:他已存了两年了,增收了十万多元。这些都是农户们的肺腑之言,由此可以看出,通过这种创新经营模式,实现了‚农民收益、企业获益、银行受益、国家满意‛的运营主旨。

粮食‚银行‛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经营灵活的策略优势,这是其它粮食收购企业无法比拟的。这几年,在商贸集团和粮食物流公司领导的正确决策下,看准时机,抢前抓早,在粮食未成熟前,公司为了确保完成总公司下达任务,多次往返于各农场铺设网点,选择有实力的合作伙伴,共同参与粮食‚银行‛的发展,为去年顺利完成任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另外,粮食刚刚收割,分公司就兵分几路,下农场、去连队、搞调研、和农户交流,发放粮食‚银行‛宣传手册、宣传单,调查存粮人的意愿,讲解粮食‚银行‛的优惠政策,扩大粮食‚银行‛的知名度,使农户从不知到认知,最后认可。

在收粮期间,我们分公司所有员工都以‚我是粮食‘银行’人‛为自豪,工作上兢兢业业,服务上热情周到,做到送粮车随到随卸不压车,有的一干就是一个通宵。还有就是我们的人性化管理,对待农户视为上

帝,因为只有他们送粮,我们才能收到粮,因此我们分公司成立了小食堂,农户饿了可以去吃热呼呼的饭菜,设立了小药箱,农户和装卸工人有感冒发烧和小擦伤可以随时去用药。通过这些细微的举措,让农户有种宾至如归的感觉,从而保证了去年的收购任务,粮食收储量达16万7千吨,实现销售收入5个亿,利润总额1000万。粮食‚银行‛一年一个台阶,实现了跨越发展。经过三年的成功运营,总公司把我们的做法复制到其他分公司,为总公司全面广泛开展粮食‚银行‛业务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作用。

粮食‚银行‛在商贸集团和粮食物流公司的领导下,通过利用现有装卸设备和基础设施对粮食进行专业科学的集并和仓储管理,与大连北良港、营口港及锦州港协作建立陆海联运节点,优化运输路径,通过电子交易平台的套期保值、现货交易、拍卖交易等功能对粮食进行保值和销售。通过粮食物流全国各个销售公司对粮食进行统一销售,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粮食物流保障体系,保证粮食的收、储、运、销的有序开展,从而创建起一条从主产区到主销区的一体化粮食物流供应链。

下一步,我们要和米业合作,把我们收的粮食‚银行‛粮快速变现周转,使我们企业和米业共赢,快速发展,同时与农民合作社合作,争取把合作社的粮收入囊中,使粮食‚银行‛真正做大做强,为国家的粮食事业贡献力量。

北大荒粮食‚银行‛

8.粮食购销企业分配调研报告 篇八

莲山 课件 w w

w.5 Y k J.COm 9

从去年开始,国家对粮食主产区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政策调整是否会导致企业重新回到计划经济的老路上去?通过调研,我们发现,**粮食局运用分配杠杆,撬动粮食职工在完成政策性收购任务前提下开展市场化经营的积极性,增强了职工参与市场竞争的本领,为我省粮食产区正确处理政策性收购和市场化经营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有益探索。

一、做法

经过两轮改革,**对全县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国有资产实行统一管理,由县政府授权县粮食局行使出资人职能,县粮食收储总公司负责运营和管理,享有所有者的资产受益,对购销公司实施法律、法规、政策和国有资产使用安全的监督,采取整体租赁的办法同各购销公司签订国有资产租赁协议,收取国有资产租赁费。购销公司负责国有资产的管理和使用,仓库及设施的正常维护,不得擅自转租或改变仓库及设施的结构,凡以企业名义或用企业国有资产抵押、担保、贷款、借款、出售、转租必须事先报总公司批准。为了防止企业经营者和职工的短期行为,包盈不包亏,**规定,企业经营者和上岗职工必须缴纳一定的经营风险抵押金,同经营业绩捆绑,企业经营者是一般职工的3倍。薪酬分配采取“以岗定薪、以效计酬、多劳多得、按股分红”的办法,根据贡献大小确定收入高低,最大限度地调动企业和员工的积极性。在粮食收购旺季,职工完成公司下达的收购任务,公司负责发放基本工资并为其缴纳养老、失业、医疗和工伤保险四金。粮食收购淡季,职工重点投入到农村服务部和自主经营上,公司提供资金扶持,放手让职工闯市场,创造的利润全部归职工个人。今年,**根据粮食购销政策变化及时调整分配办法,规定政策性收购实现的利润主要用于企业基础设施建设,修缮仓库,扩大经营,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职工利用空闲时间自主经营创造的利润仍归个人,极大地调动了职工参与市场化经营的积极性。

二、效果

分配制度改革是企业内部三项制度改革的核心,**通过分配这个杠杆,撬动职工参与市场化经营的积极性,收到了一举多得的效果。

一是保证了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收储总公司采取整体租赁办法每年收取国有资产租赁费30多万元,用于修缮仓库,添置设备,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基层购销企业为了扩大经营,纷纷筹措资金,修缮仓库,添置设备,仅永兴粮食购销公司20**年以来就投入资金80多万元,添置一批电子磅和输送机,修缮4000吨仓容,在今年的托市粮食收购中发挥了明显作用,保证了国家惠农政策落到实处。

二是提高了企业经济效益。**14个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今年收购托市小麦21万吨,1-9月实现盈利869万元,居全省前列。蒙城国家储备库今年完成托市小麦收购13860吨,还通过边购边销、外购外销实现利润60多万元。

三是增加了职工收入。**借鉴南陵经验创办60个农村粮油服务社,有合伙店、夫妻店、家庭店等多种形式。职工踊跃参与市场化经营,并从市场化经营中得到了实惠。全县60个粮油服务社110名职工,除公司发给基本工资外,通过市场化经营人均增加收入6000元以上,市场化经营收入已经超过职工的基本工资。乐土粮食购销公司20**年外购外销实现利润60万元,25名职工人均2万多元。

四是增强了市场意识。永兴粮食购销公司早在20**年就开展订单收购,创造了“六包一挂”的永兴经验。今年蒙城又签订优质小麦订单95万亩。城郊粮食购销公司辛集经理部在保证完成公司正常收购任务后,5名职工自愿组合,开展常年常时收购,价格随行就市,只要能赚钱就收,今年已收购小麦70万公斤,玉米20万公斤,黄豆10万公斤,既实现了创收,又增强了同市场打交道的勇气和本领。

五是方便了农民群众。**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立足行业特点,充分发挥粮食部门点多面广的优势,把着眼点放在农村阵地上,把经营方向定位在面向农村、围绕农业、服务农民,从事农民群众需求量最大的放心米、放心面、放心油和农村所需的百货、日杂、食品等各类商品的经营上,广泛开展代购、代销、代储存、代加工和兑换业务,扩大经营范围,延伸服务网点,极大地方便了农民群众的需求,密切了同农民群众的天然联系。

三、启示

**通过分配杠杆撬动职工积极参与市场化经营的做法,给我们很多启示。

启示一:通过分配杠杆,最低价收购政策和市场化经营得到有效结合。粮食购销市场化以来,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在资源配置中更多地发挥作用,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四自”企业,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寻求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是国家在粮食购销市场化新形势下采取的一项重要调控措施,是保护种粮农民利益的一项惠农政策。**一手抓政策性收购,一手抓市场化经营,既保证了国家惠农政策的落实,又充分发挥了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市场主渠道作用,树立了粮食企业的新形象。

启示二:通过分配杠杆,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利益关系得到合理的配置。县局把国有资产管住管好,托市政策形成的利润主要用于添置设施,维修仓库,扩大经营,弥补亏损,保证了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与此同时,企业和职工利用淡季时间投入到农村服务社和自主经营上,通过辛勤劳动和合法经营,收入大幅度地增加,人人享受了改革发展的成果。

启示三:通过分配杠杆,培养锻炼了一批懂市场、会经营的粮食职工队伍。**经过两年多的实践,已经从市场化经营中尝到了甜头。在最低收购价政策背景下,企业和职工的市场化经营热情丝毫不减,他们研究市场,采取灵活多样的经营方式,不弃薄利,见好就卖,有利就销,快购快销,边购边销,增强了市场竞争的本领。

启示四:通过分配杠杆,粮食部门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利用粮食部门的行业优势,大力发展农村粮油服务社,拓宽服务领域和服务范围,充分利用仓储、加工设备和技术优势,发展“四代一换”(代购、代销、代农储粮、代农加工和品种兑换),具备条件的地方还可以利用网点优势,为农民提供种子、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和日常生活用品,满足农民的生产生活需要,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和谐发挥了积极作用。

文 章来源

莲山 课件 w w

9.粮食系产业园调研报告 篇九

一是健全和完善以“政府主导、机制灵活、运转高效、保障有力”的粮食宏观调控体系。完善省、市、县三级地方粮食储备制度,依法加强储备粮管理,建立灵活有效的储备轮换机制。健全粮食风险监测监控、预警预报和信息发布制度,完善粮食预警机制和应急预案。掌握一批重点骨干粮食购销和加工企业,建立粮食应急供应保障系统。

二是健全和完善“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力、竞争有序”的粮食流通监管体系。建立健全粮食流通监督检查工作网络、工作机制、工作制度,依法履行对全社会粮食流通的监督检查;实施粮食市场准入和全社会粮食流通制度,做好储备粮代储资格依法认定工作;加强粮食监督检查机构队伍建设。创新执法监管方式,建立高效快捷的监督检查执法信息网络;加强部门协作,依法查处涉粮案件。

三是健全和完善“主体多元化、布局科学化、管理现代化和交易规范化”的粮食市场体系。加强对粮食市场建设的规划和指导,重点建设一批区域性、专业性粮油批发市场,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配置粮食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培育、发展和规范多种所有制市场主体从事粮食收购和经营活动,大力培育农村经纪人队伍;

四是健全和完善以粮食产业园区和现代粮食物流为支撑的粮食产业体系。制订粮食产业园区和现代物流设施建设规划,通过招商引资和盘活有效存量资产,全面推进“退城进郊”,加快粮食经济园区建设,提升“662”强龙工程,大力开展龙头企业与购销企业对接双赢。重点建设淮北、江淮和沿江等三大现代粮食物流通道。逐步建成以龙头企业为核心,以原粮购销为基础,以园区经济为载体,以现代物流为纽带,以城乡连锁为网络的粮食大产业经济新模式。

10.粮食企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篇十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报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要避免篇幅过长。一听到写报告马上头昏脑涨?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粮食企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国家发改委和粮食局明确指出:在“十一五”期间,要大力发展我国的粮食物流体系,降低粮食流通成本,增加粮食的流通价值。我县是缺粮县,粮食物流在全社会物流中占有较大的比重,作为缺粮县其地理位置及自身粮食物流特点决定了我县必须大力发展粮食现代物流,与粮食主产区之间建立粮食流通的快速通道,实现科学流动、畅通运输,大大提高粮食流通效率,促进传统物流模式向现代物流模式的转变。

一、我县粮食物流现状

我县位于浙南山区,330国道和金温铁路穿境而过;全县历来重视粮食种植,历年粮食种植面积和产量在农作物总播种面积和产量中的比重达60%,20xx年全县户籍人口44.1239万人,人均耕地面积0.3814亩,粮食产量7.12万吨。按全县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粮食产量161.36公斤,约50%的粮源需要通过外调进行供需总量平衡,由于城市化加快和粮食流通水平的提高,粮食购入量由20xx年的7.18万吨提高到20xx年的9.51万吨,主要流入为江西、安徽、江苏等地区。我县流入的粮食主要是为了满足居民消费的市场调剂和饲料加工需要。目前我县从事粮食加工、转化、个体私营150多家,其中一个国有粮食收储公司2个收购站点,11900吨的仓容,10余台的输送机,进粮机2台等等进出仓设备。在粮食库存方面,积极开展科学保粮,散装储存率达到85%。粮食运输中形成以铁路运输为主干、公路运输为辅助,依托交通运输网络连接粮食主产区与主销区总体布局,粮食储运环节初具机械化水平,使粮食物流作业基本衔接配套,这些都为建立现代化的粮食物流中心提供了基础条件。

二、我县粮食物流存在主要问题

(一)物流观念淡薄,缺乏现代粮食物流意识和适应现代物流及整个供应链管理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相当一部分领导和企业粮食物流观念落后,尤其对现代粮食物流的涵义理解模糊,仍停留在以政府为主导的计划经济时期的思维定势。在观念上没有接受现代粮食物流理念,对物流的推进放任自流,只强调等待上面投资的被动性,而淡漠了其通过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思想来参与提供服务的主动性。把粮食物流只简单的看作是粮食运输和装卸等,而没有把粮食物流扩大到粮食生产布局、种植结构调整、粮食加工增值和信息交流等环节,缺乏现代物流技术素质。由于体制原因,我县粮食系统近几年基本没有引进人才。若要实施粮食物流的现代化战略,急需熟悉我县粮食系统状况并具备现代营销理念和掌握现代物流专业知识的专业人才,虽然通过各种培训方式正在加强,但是相对市场需求还相当滞后。

(二)物流基础设施的配套性、兼容性差,系统功能不强,物流成本居高不下。

1、缺乏对粮食外运的枢纽自控力,管理体制滞后。今天的我县粮食流通,大部分是利用当地的社会车辆通过公路交通运输和铁路运输,(约外运粮食的9.50万吨左右),就储备粮轮换外调入稻谷3022吨。物流专业化程度低,功能、技术单一,对外运粮食的重要枢纽缺乏有效的控制力,同样也缺乏规模效应和整体协同效应,直接制约了我县现代粮食物流的发展。

2、缺乏现代粮食流通管理方式,物流总成本偏高。我县粮食流通形式单一、私企运输量小、中转环节过多,粮食“散运”率较低。虽然多年来在国营粮食收储公司在粮仓建设等硬件设施上做了大量工作,粮库都实行了散存,但对粮食运输、流通、加工建设方面研究,粮食物流设施仍比较落后。专业化物流企业少、服务水平低。

3、物流中心建设发展缓慢,缺乏大型粮食交易和物流平台;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不能适应物流发展的需要。深加工能力不足,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没有充分发挥。从近十年全县的粮食生产情况来看,正常情况下年平均产量基本在7.12万吨左右,粮食的产销比例很高。虽然也有一些粮食加工企业,但粮食深加工能力不强,粮食产业集中度不够,龙头企业规模小,带动和辐射能力较弱。

(三)信息管理滞后,缺乏现代粮食物流信息平台。

我县粮食经营管理的信息化水平低下,大多数粮食企业之间几乎是相互独立、相互隔绝,缺乏必要的信息沟通。粮食物流信息化程度的严重落后,导致了我县粮食物流多方参与、无序流动、交易信息不对称、不透明,恶性竞争等诸多弊端,效率和效益在流通过程中损失,阻碍了现代粮食物流发展的进程

三、我县现代粮食物流发展的基本思路

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发展现代粮食物流已成为粮食行业发展中的一项重要而又迫切的任务。它不仅仅是物资的简单运输,而是涵盖了商品流通的全过程,是包括粮食运输、储存、装卸、包装、配送、流通、加工和信息处理应用的一条完整“环节链”系统。

(一)提高素质,增强和培养企业现代粮食物流意识。

我们认为,物流人才是粮食物流发展的关键,是推动粮食现代物流发展的动力源泉。要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通过教育、培训、有计划地培养和引进粮食现代物流的各类专业人才,充分发挥人才的积聚效应,提升粮食现代物流业和加工业的发展层次和水平。同时要进一步深化和普及现代物流的经营管理理念,积极引进现代物流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物流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和技术装备水平,按照一体化、信息化、标准化的要求,增强物流服务能力。

(二)整合物流资源,提升物流设施的功能。

粮食物流园区是物流业发展的客观需要,其建立和完善需要发挥市场和政府的双重作用,我们要根据粮食物流市场的实际需求,制定物流园区建设规划,为发展大型粮食物流中心建立了基础。因此要重点建设我县粮食仓储、装卸搬运、配载、加工、运输和信息服务为一体化物流中心。优先整合存量资源,改造、整合现有粮食流通基础设施资源,优先整合和利用现有社会物流资源,建立跨市县主要粮食物流通道、粮食物流节点和基地。改革现行行业管理体制,打破部门和地区分割,促进物流服务的市场化和资源社会化,提高物流设施的利用效率。要放宽市场准入,培育专业物流服务企业。促进现有运输、仓储、外贸、批发企业的`服务延伸和功能整合,加快传统物流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的转变。鼓励运输、仓储、配送、货运代理、多式联运企业通过参股、兼并、联合、合资等多种形式进行资产重组,促进各类粮食企业兼并、重组改造,培育和扶持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物流和粮食加工企业和企业集团,提高行业集中度,扩大经营规模,培育一批服务水平高的专业物流企业。

(三)大力抓好粮食物流体系建设,实现粮食“四散化”。

发展“四散化”即散装、散运、散卸、散存一体化运行,是提高粮食流通效益的必由之路,也是粮食流通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四)提供配套政策,为粮食物流企业护航。

由市场配置资源,政府营造环境。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调动企业发展现代物流的积极性。重点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坚持“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以多种方法吸纳资金并注重投资的经济效益;政府要为现代物流发展营造良好的经济、政策和体制环境,支持和引导现代粮食物流业的发展。制定有利于粮食物流“四散化”的价格、运费、税收等政策,推动现代粮食物流发展进程。

(五)建造xx县中心粮食储备库,省政府确定我县的储备粮720万公斤,县周转粮400万公斤,积极筹建规模用地1.333公顷,储粮1200万公斤,5.5万公斤油库及配套设施总投资为1851万元的粮食储备库是当务之急,是满足粮食购销市场宏观调控和现代物流管理的需要。

也是为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快速健康发展、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为国民经济动员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六)积极创新是粮食物流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动力,首先要注重“产前物流”要合理规划粮食产业的结构和布局,改变传统上粮食产业小规模、分散化的生产经营方式,扩大优质粮食流通规模和生产经营规模。

其次要注重“产中物流”,要在粮食精、细、深加工方面做文章,加快粮食加工企业建设,延伸粮食产业,精心打造企业品牌。第三要注重“产后物流”,积极发展连锁经营、统一配送和电子商务、网上交易等现代流通方式,促进粮食流通的现代化。为促进粮食合理流动,作为缺粮县我们要和产粮区建立稳定的产销合作关系,互惠互利。我们今年储备粮轮换就外调粮食3022吨。所以“产销对接”有利于在粮食缺粮区和主产区之间搭建粮食流通的快速通道,有利于在运输上做到统筹安排、科学调度,避免粮食运输过程中的倒流、迂回运输等不合理现象。

11.粮食系产业园调研报告 篇十一

——河南省台前县

农业是安天下、稳社会的基础产业,粮食是保民生、促发展的重要战略物资。重视农业发展,搞好粮食生产,始终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也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年来,台前县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毫不动摇地强化农业基础地位,毫不动摇地抓好粮食生产,实现了粮食增产、农民增收。

一、基本情况

台前县位于河南省东北部,豫鲁两省交界处,东、南、北三面与山东省接壤,呈犀牛角状插入山东境内。地处国家粮食核心区,全县总面积454平方公里,现辖七乡二镇,372个行政村,现有总人口35万人,总户数10.3万户。其中,农业人口28.8万人,农户8.2万户,耕地面积36万亩。黄河、金堤河横贯全境,境内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光、空气、水等自然条件优越,是典型的平原农业县。

二、取得成效

1、粮食产量连年增加。2010年,粮食总产21.8万吨,预计2011年粮食总产达到25万吨,实现连续六年增产。

2、农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全县有引黄闸3处,机井眼,桥涵闸,硬化渠10289米,有效灌溉面积30万亩,旱涝保收田亩。田间渠系完善,交通便利,排灌方便。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大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

3、粮食生产的科技含量不断提高。积极引进推广小麦、玉米、大豆等优质粮食新品种10余个,推广农业实用新技术20余项。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推广,提高了粮食生产的科技含量。

4、优质专用粮食市场竞争能力和农产品加工能力不断增强。全县常年粮食播种面积50万亩以上,粮食总产20万吨以上,其中优质粮食播种面积达到45万亩;全县共有农产品加工企业45家,其中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3家。年加工粮食制品85万吨。

三、主要做法

我们坚持以强力推进中低产田改造为重点,以巩固提升高产田为支撑,通过完善政策、改善条件、主攻单产,提高粮食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标准化水平,形成了高产与优质并重的发展格局。坚持以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把促进农产品加工转化作为强县富民的战略选择,走出了一条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路子。

1、落实政策,促进生产。近年来,国家对农民实行了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购买农机具补贴等一

系列鼓励发展粮食生产的惠农政策。2010年,全县共发放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补贴2109.8万元、良种补贴532.1万元、农机具购置补贴276万元。各项强农惠农政策落实到位,大大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种粮积极性。

2、改善条件,夯实基础。近年来,我县从农业重点工程建设入手,加大投入力度,着力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通过加强重点工程的建设,加快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农业综合开发向纵深发展,农田耕地质量和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农业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取得成效,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显著提高。累计改造中低产田4万亩,实施了国家千亿斤粮食增产工程项目,有效地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

3、依靠科技,强化支撑。一是积极引进推广优质粮食作物新品种。在小麦新品种中主要推广了百农矮抗58和周麦16,目前这两个品种面积占到小麦总面积的95%以上;在秋粮新品种引进应用方面,推广应用玉米优良品种浚单20、浚单

22、先玉335号等。全县粮食作物优良品种应用率达到95%以上。二是大力示范推广农业实用新技术。农业技术应用方面,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玉米模式化栽培、立体种植、病虫害统防统治、机械化秸杆还田、玉米种子全部包衣等技术。农业新品种、实用新技术、新农药、新机械的广泛推广应用,使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为提高粮食品质、增加粮食产量奠定了坚实基础。三是扎实开展高产创建活动,3个万亩小麦高产创建示范区平均亩产达到582公斤,万亩玉米核心区平均亩产达到665公斤,带动全县粮食亩增加50公斤。实现了从中低产向中高产的迈进。

4、优化品质,提高效益。以品种调新、品质调优、规模调大为目标,以优质小麦生产和加工基地建设为重点,调整和优化粮食品种结构,主要粮食作物生产进一步向优势区域集中。全县优质专用粮食种植面积达到38万亩,占总播种面积的76%。2005—2010年,全县累计发展优质小麦75万亩。

5、培育龙头企业,提高加工能力。为了拉长粮食生产链条,实现粮食的加工增值,台前县充分发挥粮食产量高、品质好等基础优势,大力发展粮食加工业及其外延产业。通过优化发展环境和政策、资金支持,发展壮大了一批向荣面业、三星面粉、前丰制粉、中大食品等粮食加工龙头企业。一是加速规模膨胀,把龙头做大。引导中小企业以产权为纽带,组建新的企业,做大企业规模,发挥规模效益。通过重点扶持规模较大,拉动力和竞争力较强的龙头企业,初步形成了规模、原料、资金、技术、管理、品牌、市场等多方面的竞争优势,全面带动我县粮食产业化的发展。二是培植核心竞争力,把龙头做强。着力推进企业的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和机制创新,培植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坚持以人为本,树

立科技兴企,人才兴企的理念,增强企业的亲和力和凝聚力,构建和谐企业。广泛引进管理、经营、技术人才,提高整体素质,牢固树立品牌意识,着力打造企业的知名品牌,全面提升企业素质。以质量创品牌、以市场闯品牌、以信誉保品牌,把企业的品牌做到家喻户晓。三是努力提升企业的科技水平。积极更新加工设备,引进先进的加工技术,开发适合不同层次消费者需要的产品。发展“名优特新”产品,使企业实现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的转变。

上一篇:从“御用文人”说起下一篇:《虞美人·听雨》原文及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