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21课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教案

2024-09-25

八年级历史21课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教案(共10篇)(共10篇)

1.八年级历史21课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教案 篇一

第21课 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自主学习(相信自己,我能行)

一、衣食住行的变迁

1.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以来,人们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到20

世纪末,我国在整体上进入了。

2.改革开放前,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商品供应严重匮乏,人们买衣服要凭,且数量有限,色 彩和样式也很单调。大家都穿着千篇一律的和,被形容为“”

改革开放后,服饰已经不仅仅是御寒的工具,更是人们、的方式。

改革开放前,食物匮乏、单调,人们的营养严重不足,有些农村甚至没有解决最基本的温饱问题。改革开放后,人们不但能“”,而且还要“”,讲究。等科学卫生的概念也日益深入人心。以前因粮食不够用来充饥的、,如今却成为餐桌上的健康食品。

4.改革开放前,人们的居住条件较差。改革开放后,不仅人均居住面积扩大,而且和

也有了明显的改善。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了“”,让中低收入的职工能以成本价买到合适的住房。

5.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交通条件有了明显的改善,、和的增长都很快。

二、就业和社会保障

3.

2.八年级历史下册21课教学设计 篇二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掌握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变化,以及在就业制度、社会保障体系方面的建立和逐步完善,培养学生用数字、数据、图片、图像等资料分析对比的能力、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和学生的历史发展观、进步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客观地评价我国的就业制度和医疗保险制度,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辩证思维能力以及利用电脑让学生学会从互联网上查找资料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安排学生表演短剧,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总结改革开放前后衣、食、住、行四个方面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改革开放使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从中理解这是社会的进步,也是改革开放政策的胜利。

认识到国家关于就业制度的改革,打破“铁饭碗”是社会进步的要求,人才竞争的需要,有利于进一步挖掘人的潜力;国家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保证了民众的基本生活,有利于民生安定、社会团结,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学生要学业有成、不断学习,适应社会变化的需要,引导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正确观念。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巨大变化。

2、难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就业制度的变化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三、教学方式方法

课前开展合作实践法,教学开展资料展示法、谈话法、多媒体师生互动法。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大家还记得我国改革开放是在那一年吗?(1978年)从1978年到今年改革开放已三十余年。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21课《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看看人们的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首先我们来学习一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学生齐读)明确本节课的学习重点是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变化。(红色五角星标注)

授新:请同学们拿出导学案,给大家5分钟做自学释疑部分。(学案较简单,无需群学)下面有请我们班的幸福小剧团为大家表演短剧,“幸福一家人”,在观看短剧的同时,请大家思考导学案“展示碰撞”的第一问,从这家人的对话中找出人们在衣、食、住、行 方面的变迁。有请幸福小剧团。(板书、学生表演时播放相应幻灯片)

小组5分钟时间讨论导学案“展示碰撞”的第一问改革开放前后,人们的衣、食、住、行、用等方面有哪些不同?

服装是一种记忆,也是一副穿在身上的历史画卷,哪组同学为我们展示一下,改革开放前后,人们的服装有哪些变化?

刚才在短剧中,爸爸提到了一个词“布票”。在计划经济时期人们不仅买布需要凭票证,买任何东西都需要。你会使用票正吗?为什么要使用票证,票证又是怎样消失的?(给学生讲一些票证的故事,换全国粮票等,让学生感受到改革开放前人们生活的不便,展示粮票。)1992年十四大,我国开始市场经济。物资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也便利了。

从服装的变化上,我们看出了时代的进步和人们内心观念的转变。服饰的变化是以经济的发展为前提的,同时也反映了人们的思想观念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从以往的“从众”心理到“追求个性”。服饰的变化是人们生活质量提高的一个表现。

有一句话叫“民以食为天”,可以说人们将“食”作为生活的最低标准,同时人们也将“食”作为生活的最高追求和享受。从“食”的变化中,可以反映出一个社会的贫富盛衰,可以体味社会历史的变迁。哪组展示食的变化? “动脑筋”:以前因粮食不够用来充饥的野菜、粗粮,为什么如今成为餐桌上的美味呢?(因为过去人们食物匮乏,只有野菜和粗粮,人们为解决温饱并无选择。现在食品供应丰富,人们不仅要吃饱,更要吃好。人们注意营养均衡,粗细搭配和选择绿色食品。)衣、食这两方面大家都说完了,人们在住房方面有什么变化?(展示图片,描述原来居住环境“祖孙三代挤在比教室小一半的房间”)现在你家的居住环境。今天,人们居住的选择更多了,有高层住宅区,有复式楼,有花园小区,甚至还有单门独院的特色别墅。当我们登上高楼远眺城市流光溢彩的景色时,也可以体会到古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装修也成为热点,风格多样的装修丰富了我们的生活,也体现了人们生活品位的提高。

在交通方面,有哪些变化?我们一起回顾建国以来,我国的交通条件是怎样改善的。①刚建国时期——交通不便②改革开放前——有所改善,但以自行车为主。“一五”计划期间我国的交通成就有哪些?(回顾知识,联系期中考试)③改革开放以来——交通条件明显改善。铁路、公路和航线增长很快。(京九铁路)高速公路是一个国家交通现代化的一个主要标志。(沪嘉高速公路)现在我们看到现代化大都市的道路可谓是生机勃勃,人群涌动,车流穿梭。这些交通工具也花样繁多,公交路线增多、设施改善(不仅有普通公交车,还有较为先进的豪华大巴、双层巴士,车内还安装了空调、移动电视);出租车招手即是,私家车也屡见不鲜,地铁、轻轨等新型交通工具出现。人们在繁忙的工作中发现出行的来回行程已缩短,道路也变得越来越通畅了。同时交通条件的改善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哪些问题?“动脑筋”在缓解城市交通堵塞方面,你有什么高招?

展示邯郸正在修建的立交桥。我相信等邯郸城市立交桥修建好以后,市里的交通会有所改善。

3.八年级历史21课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教案 篇三

课型:新授 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帝国主义列强争霸世界和两大军事集团形成的史实,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经历了长时间矛盾与冲突的酝酿,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的眼光分析历史事件的意识和能力。通过学生分析萨拉热窝事件的史料,培养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扩军备战的结果,帝国主义是战争的根源。

(2)使学生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掠夺战争。

(3)通过对凡尔登战役的学习,讨论战争给人类发展和进步带来的严重灾难,引导学生从具体历史事实得出结论,认识到热爱和平、远离战争是一种进步的现代意识。二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 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2)难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分析和评价。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温故知新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有哪些?

(二)导入:战争并不是人类历史的主流,但一说起战争就让人记忆犹新,深恶痛绝。因为它有巨大的破坏性,给人类带来沉重的灾难。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人类历史上史无前例的一场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

(三)新授: 1.预习导航

(1)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入.(2)三国同盟分别是、、等国;三国协约分别是、、等国.(3)一战的导火线是.(4)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5)一战的性质是一场.(6)一战的结果是.2.合作探究 展示交流

(1)两大军事集团形成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它的形成对当时的国际局势产生了什么影响?

(2)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必然性有哪些?

(3)有人认为萨拉热窝事件是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这种观点对吗?说明理由.甲:一战是一场帝国主义战争.乙:不一定,在战争中,塞尔维亚人是为了维护民族独立而战,这是正义的战争,与帝国主义国家之间争夺霸权的性质完全不同.他们俩谁说的有道理?

(4)一战的结果怎么样?产生了哪些影响?

(5)一战对中国产生了哪些影响?

(四)学习整理 熟读记忆(课堂小结)

(五)反馈练习巩固提高

(1)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年____________月,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2)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就其实质而言,说明了()

A 双方的利益不同 B 英德矛盾已成为列强的主要矛盾 C 欧洲列强为了各自的利益相互勾结 D 列强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日益激烈(3)有人认为一战是一把枪挑起一场战争。一把枪比喻的是()

A 三国同盟的形成 B 三国协约的形成 C 萨拉热窝事件 D 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4)一战中同盟国失败的原因不包括()

A 同盟国始终处于两线作战的不利境地 B 美国对德国宣战增强了协约国的实力 C 意大利退出同盟国,参加协约国作战 D 协约国进行的战争是正义的(5)下列史实不属于一战影响的是()

A 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的形成 B 俄国十月革命的发生

C 中国爆发五四运动 D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

(6)历史上称凡尔登战役为凡尔登绞肉机,主要是因为()A 战争武器先进 B 战争进程速度快 C 作战范围广泛 D 战争的残酷性

(7)列宁曾说世界是第一次被瓜分完了,所以将来只有重新分割,也就是从一个主人转归另一个主人,而不是从无主的变为有主的。帝国主义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几个大国都想争夺霸权,即争夺领土。

①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是什么时候过度到帝国主义阶段的?

②帝国主义国家间矛盾尖锐,他们矛盾斗争的焦点是什么?导致的结果如何?

③这一结果对世界历史产生了那些重大影响?

④客观上对中国经济产生了什么影响?

(8)你如何理解一战的性质?

4.八年级历史期中考试讲评课教案 篇四

一、教学目标

1、分析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便于查漏补缺。

2、矫正试卷中存在的错误,进一步巩固检查过的知识。

3、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讲评方法:学生自主改错、教师讲解、师生共同讨论。

三、讲评重点:出现错误较多部分。

四、讲评过程

1、教师对试卷进行总评:本次测试学生的得分情况,考试的学生222人,年级最高分为79分,最低分5分,校平均分为35分 ;我教的八(3)班平均分为30.6分,八(4)班平均分41.5分。总体来看,基本考出了学生的水平。试题特点是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查,题型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选择题1-20题,非选择题21-24题,题目难度适中。

2、学生自主改错

学生对试卷中出现的错误自行改错,可以看课本,不会的向小组内其他同学请教,仍然不会的在试卷上作出标记。

3、各小组长统计本组的疑难问题并交给老师。

4、教师针对问题较多的题目进行讲解,分析错误原因。

5、以后应注意的问题 :

(1)关键是平时养成认认真真的学习态度。

(2)认真审题。以后要注意认真阅读每一个题目,选择题要看清题干,材料分析题要反复阅读,弄清题意,看清要求。

(3)学会比较问题的异同。

(4)平时多进行对历史材料的分析,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注意书写。以后要加强易混易错字的书写练习,注意书写工整。

五、学生针对自己的答卷进行修改、查漏补缺并进行巩固。

5.八年级历史21课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教案 篇五

球村的人们

教学目标:

(1)知道世界有不同的人种,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和风俗习惯。(2)探讨人种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3)学会尊重、欣赏、接纳、树立人种无优劣的观念。

教学重点:不同肤色的居民;人种的分布;有趣的文化现象。教学难点:从有趣的文化现象,你发现了什么? 课前准备:搜集黄、白、黑种人的图片。

教学安排:一课时

一、测评

谈话:你知道世界上人的肤色都相同吗? 板书课题 :不同肤色的居民

二、教学达标

1、讲述:世界上的人类,根据他们的外表、物征,主要可以分为:黄色人种、白色人种、黑色人种。

2、如图:观察白种人、黑种人、黄种人

3、讨论:他们的长相…… 他们的头发……

提问:中国人是什么人种?(黄种人)

讲述:每个种族有不同的特点和各自的优势,我们的世界也因此多姿多彩。总结:人种族虽然不同,但是并没有优劣之分,都是平等的,不同种族的人都是我们地球村的兄弟姐妹。

三、巩固练习

1、比较一下,不同的人种有什么特征?

6.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8课教案 篇六

一、温故知新

1.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性质是什么?

2.文化大革命是什么时间结束的?结束标志是什么?

二、学习目标

1.认识到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的历史转折。

2.知道我国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等重要法律,了解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的重大进展。

三、学习重难点

1.学习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

2.学习难点: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与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内在联系。

四、教学过程:

(一)学习新课

导入:用歌曲《走进新时代》导入。1.十一届三中全会:

(1)思想基础—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学生独学完成)①背景:A、粉粹“四人帮”以后,人们要求平反冤假错案,纠正____________的错误。

B、当时中共中央主要领导人仍坚持“左”的思想,提出______的方针。②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生看真理问题讨论的图片和视频。

(2)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学生对学完成)①时间:_____ ②地点:______ ③内容:

A、思想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政治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C、组织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意义:

A、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________。

B、完成了党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拨乱反正,是____________的伟大开端。

合作探究:学生讨论:为什么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次伟大的历史转折?

2.民主与法治建设的加强:(1)平反冤假错案:

①1980年,中共中央为________恢复名誉,使党的历史上最大冤案得到平反。(2)完善法律制度: ①成就:

A、1982年颁布第四部《____________》。B、1986年,颁布《___________》。

C、全国人大又通过了《____________》、《劳动社会保障法》、《_________________》等一系列法律。②意义:

A、基本上形成了以______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B、初步实现了在政治生活、__________和社会文化生活等方面有法可依的局面。

C、我国逐渐向__________的道路迈进。

拓展延伸:看ppt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的三次历史性巨变和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三次工作重心的转移。

五、板书设计: 伟大的历史转折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

背景

时间

地点

内容

意义

二、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平反冤假错案 完善法律制度

六、当堂检测:(见ppt)

七、作业设计:

(2009陕西中考)材料三

1956年,我国基本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之后,经过艰辛求索,中国共产党代理人民实现了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开创了一条走向民富国强的道路。我国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不断改善,谱写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最壮丽的篇章。

材料三所述,“历史性的伟大转折”指什么?这一转折有什么意义?

八、巧记历史:

• 一九七八看北京,真理讨论奠基础。

• 解放思想为指导,经济建设是中心。

• 改革开放好开端,核心领导邓小平。

7.八年级历史21课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教案 篇七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掌握九一八事变的经过、结果;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西安事变的背景、经过;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及意义。2.通过对九一八事变或西安事变经过的讲述,培养学生讲述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探讨蒋介石不抵抗的原因,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材料的能力;通过讨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

1.使学生学会利用教材、视频提取有效信息,加以分析、探究。

2.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如通过多媒体平台展示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的经过,播放抗日救亡歌曲等,增强感性认识。

3.通过分组讨论,共同探究活动,使学生在历史探究活动的亲身参与中逐步加深对历史与现实关系的理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介绍九一八事变,使学生认识到九一八事变使中华民族陷入严重危机,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成为中华民族的历史责任,从而激发起学生对日本帝国主义野蛮侵略中国的仇恨和对蒋介石“绝对不抵抗”政策的义愤,树立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责任感; 2.通过对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向学生进行热爱共产党的教育,同时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历史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

难点:分析西安事变的性质及其和平解决。

用心

爱心

专心 1

三、教学方法 1.情景引导法。2.讨论法。3.材料提炼法。4.讲解法。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新编“九一八小调”,然后指出:九月十八日是一个让中国人刻骨铭心的日子,时至今日,每年的9月18在东北的沈阳、长春、吉林等城市都会拉响防空警报,提醒国人勿忘国耻。到底历史上的9月18日发生了什么事?让我们中国人没齿难忘,痛心疾首呢? 新课学习(一)九一八事变 [视频] 九一八事变。

学生小组合作探究,提取有效信息。在学生提取知识的基础上,教师引导补充。引导一:日本为何制造“柳条湖事件”?

引导二:日本打到我们家门口,作为中国人,正常反映应该如何?而事实呢? 引导三:引导学生判定蒋介石的态度,教师可以出示材料。

引导四:蒋介石为什么要采取不抵抗的政策呢?有什么理论依据吗?出示材料。引导五:东北三省沦陷后,人民生活在日本的铁蹄下,过着亡国奴的生活。可以通过日军大量的屠杀、迫害中国人的图片配上插曲《松花江上》将日军在东北的种种罪行呈现在学生面前,激发学生对日本侵略者的仇恨和对蒋介石不抵抗政策的义愤。得出九一八事变的第一个结果──东北三省沦亡。

引导六:面对日本残暴的侵略,中国共产党与中国人民的反映又是如何呢?学生回答后,教师提供一些图片、视频资源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东北抗日联军在“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的艰苦岁月里,以顽强的意志,坚持与日寇

用心

爱心

专心 2

进行斗争。许多中华儿女为抗日救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得出九一八事变的第二个结果──中国人民局部抗战开始了。

(过渡):从九一八事变中,我们可以看出日本的野心不仅是东三省,而是要独占中国。它占领东北后还步步进逼,又将侵略的魔爪伸向了哪里?(──华北)而且策动华北五省自治,企图把华北变为第二个伪满洲国。面对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全国人民一致要求团结起来,共同抵抗日本的侵略。(播放《义勇军进行曲》)这首歌我们是再熟悉不过的了,它是我国伟大的音乐家聂耳在(1935年)当时日本帝国主义步步进逼中国,中日民族矛盾日益加深的历史背景下创作的。这首歌成为激励人民进行抗日救亡运动的战斗号角,成为一首不朽的民族战歌。在全国人民反日运动推动下,张学良、杨虎城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二)西安事变

[视频]西安事变

学生小组合作探究,提取有效信息。在学生提取知识的基础上,教师引导补充。

引导一:张学良、杨虎城作为蒋介石的部将为何敢以下犯上发动“兵谏”?

引导二:西安事变捉住了蒋介石,那么,该如何处置蒋介石呢?教师引导学生利用课前搜集的资料,从西安事变发生时的复杂形势进行分析。

面对复杂的形势,张、杨两位将军也感到局面难以处理,于是他们诚意邀请他们信任的中国共产党帮助解决西安事变。

那么,西安事变到底是怎样解决的呢?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看课本最后一段内容,了解西安事变解决的真相及意义。[学生看书]„„

[教师提问]西安事变最后是如何解决的? [学生回答]„„

[教师提问]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谁在中间起到了关键作用? [学生回答]„„

[教师提问]在十年内战中,蒋介石杀害了成千上万的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西安事变捉

用心

爱心

专心 3

住了蒋介石,中国共产党不仅主张不杀他,反而主张和平解决,释放他。这是为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提问]共产党为促成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做了哪些努力? [学生回答]„„

[教师提问]从共产党促成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这件事看,我们从中能看到什么?请大家想一想,可以讨论。[学生讨论]„„

[教师总结]我们不仅看到了共产党人和各阶层人士的高瞻远瞩和博大胸襟;而且看到张学良、杨虎城能以民族利益为重,不计个人利益得失,不愧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功臣,伟大的爱国者。

引导三:强调西安事变的意义。课堂小结

“九·一八”正好谐音“就要发”,所以有些人选在这天开张营业、结婚;可见他们是多么的愚昧!

历史不容忘却,面对历史,相信大多数人的心情难于平静,对于抗日烈士们!我们应深深地缅怀他们。如果没有他们的前仆后继,没有他们付出的鲜血,就不可能有我们今天祥和的生活。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死者的血,生者的泪,提醒每一位中国人铭记历史的屈辱,并在铭记中奋进!在奋进中崛起!

五、板书设计(一)九一八事变

1.时间:1931、9、18 2.地点:沈阳 3.借口:柳条湖事件

4.结果:(1)东北三省沦亡(2)中国人民局部抗战开始了(二)西安事变

1.时间:1936、12、12 2.地点:西安

用心

爱心

专心

3.人物:张学良 杨虎城 4.目的:逼蒋抗日

5.原因:(1)直接原因:蒋介石不愿意抗日

(2)根本原因: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6.性质:一次爱国性质的“兵谏”

7.结果: 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

六、随堂练习(一)选择题

1.西安事变爆发的时间是()

A.1935年12月9日 B.1935年12月12日 C.1936年12月12日 D.1937年7月7日 2.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的历史事件是()A.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

B.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C.七七事变爆发 D.1935年“一二.九运动的爆发

3.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共派到西安参加谈判,逼将抗日的是()A.毛泽东 B.周恩来 C.张闻天 D.朱德 4.九一八事变爆发于()A.南京 B.上海 C.沈阳 D.长春(二)材料题

“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 请回答:1.这是谁在什么事变后发给谁的命令? 2.这个命令造成什么恶果?

用心

爱心

8.八年级历史21课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教案 篇八

http:// 第4课 甲午中日战争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日本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的政策。

2.掌握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主要战役(黄海大战、辽东战役、威海卫之战)。3.掌握《马关条约》的签订及内容、危害。4.了解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能力目标

1.通过让学生讲述邓世昌等在黄海大战中的英雄事迹,从而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内容,具体分析、说明《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从而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德育目标

1.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帝国主义为吞并朝鲜、入侵中国而蓄意挑起的战争。在战斗中,以邓世昌为代表的爱国官兵进行了英勇的顽强的反侵略斗争,他们是中华民族的英雄。

2.由于清政府的腐朽没落、决策集团的妥协退让和军备的松弛落后,甲午中日战争以中国失败而告终。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3.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沉重地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反映了中华民族不畏强暴、英勇抗击外来侵略的决心。教学重点 1.黄海大战。

2.《马关条约》签订的情况和内容。教学难点

1.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2.《马关条约》的影响。●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导入示例1

(投影展示):挽联“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是光绪皇帝为哀悼哪位民族英雄撰写的? 生答:邓世昌 投影展示:邓世昌像

教师提问:哪位同学能够带领我们回忆这们民族英雄震撼人心、也是最令人感动的故事? 生讲述邓世昌故事,教师根据学生讲述总结:同学们,这是甲午中日海战中最震撼人心、也是最令人感动的一幕。它将永远刻在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的心里,激励着他们去为祖国的强盛而努力不息。那么,甲午中日战争是如何打起来的?它的过程和影响怎样?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具体内容。导入示例2:

亿库教育网

http://

亿库教育网

http:// 看电影《甲午风云》中黄海大战一段(时间)

教师提问:影视片段反映了我国近代史上哪一重大历史事件? 生答:甲午战争或黄海大战

教师总结:是的,这部影片的名字叫《甲午风云》,它反映的是1894~1895年间中日之间的一场战争。在这场战争中,由于清政府的腐败和妥协退让,中国方面节节失利。最后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这个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那么,这场战争是如何打起来的?中日双方在这场战争中各自处于什么样的情况?《马关条约》的内容又有哪些?这些,全是我们这一节课要解决的问题。导入语例示3

(投影展示中国东南沿海和台湾地图):“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琉球是我的群弟,我便是台湾。我胸中还氤氲着郑氏的英魂,精忠的赤血点燃了我的家传。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城一战。母亲,我要回来,母亲!”----选自闻一多的《七子之歌·台湾》

教师提问:“夏日”指哪个国家?台湾又是怎样离开母亲的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具体内容。[板书]第4课 甲午中日战争

一、黄海大战:

师:请大家看课本第一自然段,回答:日本发动战争的原因和目的是什么?为什么称:甲午中日战争? 生:回答:日本为实现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的梦想;这一年是旧历甲午年。

师补充讲述:同学们的回答正确。日本的对外侵略梦想要追溯到1868年的明治维新,这场改革使日本走上了近代化的道路,成为亚洲强国,但由于本身条件的限制(封建残余势力的保留,市场的狭小,社会矛盾的激化),促使日本从对外扩张中寻找出路,为此制定了“大陆政策”。这一政策分为五步:

一、侵占中国的台湾;

二、征服朝鲜;

三、侵占中国的东北和蒙古;

四、征服全中国;

五、侵占亚洲,称霸世界。由此可以看出日本是否征服中国是它大陆政策是否成功的至关重要的一步。为了实现其野心勃勃的战争狂想,日本为侵略中国作了蓄谋已久的战争准备,这就构成了甲午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日本就象一条潜伏已久的恶狼,在等待着时机的到来。1894年,朝鲜爆发民众起义。为日本制造中日冲突创造了绝好的平台,所以已控制大半朝鲜的日本竭力怂恿清政府应朝鲜请求派兵朝鲜,而从清政府决定派兵的那一刻起,就已经落入了日本人精心设计的圈套。1894年7月,日本袭击丰岛海面清军,战争爆发。(投影甲午中日战争形势图)

[教师提问]下面请大家从形势示意图上找出战争爆发的时间和地点。[投影]1.时间、地点

[学生回答]时间:1894年7月 地点:朝鲜丰岛海面 [教师提问]从以上我们的学习可知战争的性质是什么? [投影]2.战争的性质

[学生回答]日本发动的是侵略中国的战争。

[教师过渡]以上我们学习了战争爆发的时间、地点,掌握了战争的性质,下面咱们来了解战争的经过。[投影]3.战争的经过

师:战争爆发后,清政府陆军望风而逃、一溃千里。而在波涛汹涌的海面上却爆发了一场规模巨大、异常惨烈的黄海大战。哪个同学能将搜集到的有关海战的情况简要的讲给大家听? 学生讲述:略(以提前让学生收集有关资料)

亿库教育网

http://

亿库教育网

http:// 教师总结:

邓世昌等将士死得轰轰烈烈,因为他们用生命狠狠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提问思考]我们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应该如何学习邓世昌的献身祖国的爱国精神。

所以,黄海一战,中日双方各有损伤,实力对比没有太大的变化。可是,后来日军却连战连胜,相继占领了哪些地方?(指导学生看课本P17第二自然段,总结回答)[投影]4.辽东战役、威海卫战役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北洋舰队的全军覆没标志着清政府在甲午战争的残败。清政府在这一战中又遭惨败的原因是什么?(李鸿章和慈禧太后力主妥协,一个是为了“保船避战”,另一个是为了要过“万寿大典”。清政府自身的腐败导致了战场上的全面溃败。)联系课本P17动脑筋题目:

[教师过渡]甲午中日战争由于清政府腐败最终以中国的失败而告终。战后,日本又向清政府提出了什么要求呢?

[板书]

二、《马关条约》的签订及其影响

[教师提问]《马关条约》签订的时间和地点及双方代表各是什么? [板书]1.时间、地点、双方代表

[学生回答]1895年4月在日本马关清政府代表李鸿章和日本政府代表伊藤博文签订了《马关条约》。[教师提问]《马关条约》的内容是什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板书]2.《马关条约》的内容

[教师提问]为了便于同学们熟记《马关条约》的内容,下面大家回忆一下《南京条约》的内容要点包括几个方面?

[学生回答]割地、赔款、开放口岸、协定关税

[教师总结]两个条约相比,可以看出前三项要点相同,第四项不一样,那么《马关条约》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投影显示] 马关条约的内容。

[教师分析]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相比,只有第四项,《南京条约》是协定关税,而《马关条约》是关于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产品运销中国免交内地税。这是日本对中国进行的一种新的经济侵略方式——资本输出,这比列强对中国进行商品输出的利润高得多。什么是资本输出、商品输出?请看投影。[投影显示]

[教师过渡]以上咱们通过比较法,学习了《马关条约》的内容,下面咱们来分析条约内容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板书]3.《马关条约》的影响

[教师讲述]在讲这个问时为了强化大家理解,我们仍采用比较法。大家可参照《南京条约》的影响来分析《马关条约》的内容对中国社会的危害。

[学生回答]1.割地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的完整;2.赔款加重了劳动人民的负担;3.开放口岸便利了西方列强势力的入侵;4.开设工厂掠夺了中国廉价劳动力,阻碍了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亿库教育网

http://

亿库教育网

http:// [教师总结]大家分析得还可以,下面咱们具体分析教材。

(1)割地: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进一步破坏了中国主权的完整。这是日本继俄国之后,对中国领土进行的一次严重的掠夺。它迫使台湾与祖国隔离,并且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中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2)赔款:数额高达白银2亿两,相当于清政府三年财政收入的总和,这进一步加剧了劳动人民的负担,即使人民被榨干,清政府倾空国库也无力偿还,只好向列强贷款,这样就便利了列强通过贷款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

(3)开放口岸:新增口岸的开放,可知口岸从沿海开到内地,西方列强援引“利益均沾”条款,获得了同样的权利。

(4)开设工厂:工厂的设立,使日本通过掠夺中国廉价的劳动力和原料,榨取高额利润,而且利用关税特权,严重排挤和摧残中国的民族工业,阻碍着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马关条约》使帝国主义国家在远东的矛盾和斗争更加激烈,中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马关条约》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欧美列强根据片面最惠国待遇条款,也都享有条约规定的特权。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课堂总结]

1894年至1895年的甲午中日战争,非常鲜明地体现了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的特点。中国的战败,进一步说明了清政府的腐败。《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列强强加给中国的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它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马关条约》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欧美列强根据片面最惠国待遇的条款,也都享有条约规定的特权。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之后,列强在中国进行大规模的资本输出,并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课堂小练] 选择题

1.下列关于中法战争与甲午中日战争相同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清政府惧怕与敌“失和”,迟迟不敢宣战 B.清军水师惨遭败绩

C.清军爱国官兵不怕牺牲,英勇杀敌 D.清政府签定了丧权辱国的条约 答案:A

2。《马关条约》的各项内容中,最能体现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新阶段的是 A.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及附属岛屿给日本 B.赔款白银2亿两 C.增开通商口岸

D.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设立工厂 答案:D

亿库教育网

9.八年级历史21课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教案 篇九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土地改革的必要性,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了解土地改革的开展及基本完成,掌握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2.有效利用课本插图,收集整理或向家人、长辈了解有关土地改革的信息,理解和认识解放后的土地改革,形成正确的历史概念,学会收集、分析、整理信息。

3.认识、掌握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认识到土地改革的作用与抗美援朝的胜利一样,都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为即将到来的社会主义建设准备了条件。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土地改革的开展及基本完成。

理由:新中国成立以后,在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广大人民迫切需要土地。土地改革的胜利,极大地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政权,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创造了条件。教学难点: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理由:课本表述较为简单和理论化,需要结合材料和数据让学生理解土地改革完成对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对国家政权的巩固作用。

三、教学策略

经历过土地改革的还大有人在,可以提前布置学生作采访调查,先自行了解这段历史,对于本课教学大有辅弼。教师可采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进行本课教学。

四、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搜集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提前预习课文,向家人了解土地改革的历史。

五、教学过程 1.学生课前读书 2.导入新课

教师: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占全国三亿多人口的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广大农民迫切需要进行土地改革以获得土地。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3课,了解一下这段历史。3.教师播放视频《百年中国·土地改革》(约4分30秒),学生观看,初步了解土地改革历史。4.学生读一遍课文后,完成导学题。土地改革:

①背景:新解放区人民迫切要求得到土地。②原因: ③开始: ④法律依据: ⑤内容: ⑥实施: ⑦结果: ⑧历史意义:

5.教师使用课件,结合课本,引导学生注意观察书上的插图、引文、书上的小字等,理解土地改革及其带来的巨大变化。同时简要说明西藏民主改革,补充比较1950年土地改革同1946年土地改革的不同点。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思考:

(1)土地改革的起止时间与抗美援朝的起止时间有什么异同?

(都开始于1950年;但是,全国土地改革基本完成于1952年底,抗美援朝胜利于1953年7月。)

(2)土地改革时颁布了一部什么法律文献?有哪些主要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没收地主的土地、农具等,将没收的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公平合理地分配给无地少地的贫苦农民,同时也分给地主一份地让他们自食其力、自力更生。)(3)这次土地改革同过去的土地改革有什么不同?

(注意保存富农经济,也给地主分上应得的一份土地,让他们自食其力,减少了改革的阻力。)6.教师使用课件,运用材料引导学生讨论、归纳土地改革的意义。

教师使用课件,指导学生观看相关插图和材料,形象地了解土地改革经过和农民心情,通过讨论加深理解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提问】

(1)土地改革完成后,我国的土地制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彻底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成了土地的新主人,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的理想。)

(2)农民翻身后,对于新中国人民政权的生存和发展起到了什么作用?

(起到了巩固政权的作用。因为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农村生产力获得极大解放,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粮食产量不断增加,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7.教师指导学生讨论抗美援朝和土地改革的关系和共同历史作用。

(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为土地改革的开展创造了条件;土地改革的进行,有利于支援抗美援朝战争;抗美援朝和土地改革都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8.教师推荐与“土地改革”相关的文学作品,如:《暴风骤雨》《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等,加深对土地改革的认识。

9.小结:土地改革实现了孙中山先生梦寐以求的“耕者有其田”的目标,土地改革的胜利作用与抗美援朝的胜利一样,都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还为即将到来的社会主义建设准备了条件。

10.教学板书设计

六、随堂练习

1.彻底废除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剥削土地制度的是()

A.全国解放

B.镇压反革命

C.土地改革

D.抗美援朝 2.一位一直没有土地的农户一夜间分得田地三亩八分,该史实最早应在()A.土地革命时期

B.抗日战争时期 C.解放战争时期

D.新中国成立初期 3.建国初期,我国广大农民获得的最重要的权利是对土地的()

A.所有权

B.使用权

C.经营权

D.管理权

4.下列有关土地改革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到1952年底,全国完成了土地改革。

B.土地改革消灭了封建剥削制度,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C.土地改革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废除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制。D.土地改革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5.新中国建立之初,进行的抗美援朝和土地改革的共同作用是()A.消灭了地主阶级

B.基本上肃清了国内外反动势力 C.巩固了人民民主政权

D.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见下图

材料二

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回答:

(1)材料一反映新中国成立后的什么历史事件?

(2)材料二中看出政府采取该措施基本目的是什么?(3)该措施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取得了怎样的效果? 参考答案:

1.C 2.A 3.A 4.A 5.C(1)土地改革

(2)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

(3)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10.八年级历史21课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教案 篇十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两个凡是”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1978年底中央工作会议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定 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改革开放总方针的提出 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的形成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倾建设新时期的到来

①结合时代背景,理解所学内容,培养从宏观上把握历史发展趋势的能力。

②通过“‘两个凡是’错在什么地方”的讨论,培养学生个性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品质。③通过访谈前辈的活动,加深对十一届三中全会意义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1)结合时代背景,理解所学内容,培养从宏观把握历史发展趋势的能力。

(2)通过“两个凡是”错在什么地的方的讨论,培养学生个性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品质。(3)通过访谈前辈的活动,加深对十一届三中全会意义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过程与方法

(1)运用“读、讲、议、行”四步教学法,让学生理解所涉及的理论问题,认识真理标准讨论和邓小平讲话的深远意义。

(2)从思想路线、工作重心、总方针、领导核心四个方面认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由“文革”**到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伟大转折。

(3)学习用哲学和经济学的观点去理解历史内容的方法,学习比较思维的方法,学习从历史史实归纳历史特征的思维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知以邓小平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勇于纠正错误的伟大胸怀和敢于创新的开拓精神。(2)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把马克思主义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相结合,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唯一途径。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十一届三中全会。难点: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提问:上两节课,我们学习了“文化大革命”的有关内容。“文化大革命”哪一年开始?哪一年结束?在学生回答后指出:“文化大革命”的10年是**和灾难的10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历史出现了重大的转折,迈入了一个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预学】 学生自主学习

一、真理标准讨论

1、背景:粉碎“四人帮”后,百废待兴,人们要求平反,纠正“ ”的错误。党中央领导人提出“ ”的方针,继续坚持“左”的错误。

2、邓小平复出后,支持关于 问题的讨论,强调“ 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

3、意义:这次讨论打破了长期以来的 和 的束缚,形成了一场广泛而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为实现中国共产党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1978年中央工作会议中邓小平作的《 ;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实际成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

2、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1)时间: 12月底;(2)地点:北就;(3)内容:重新确定了实事求是的 ;停止使用“ ”的口号,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 上来的战争略决策;提出了 总方针;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 领导集体。(4)意义:这次会议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的伟大转折,从根本上冲破了长期以来“ ”倾错误的束缚,标志着我国 新时期。【探究】

方法:小组讨论解决预学中的疑难点,教师下组指导。【精导】

一、真理标准讨论

1、关于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背景是什么?

2、关于真理标准讨论的目的和实质是什么?

3、“两个凡是”错在什么地方?

4、关于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意义是什么?

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简述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

2、为什么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重大转折?

3、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什么内在联系?

【提升】

“文化大革命”期间,国家主席刘少奇被当作“党内反革命修正主义集团的总头目和全国最大的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被“永远开除出党,撤销党内外一切职务”,并且被迫害致死。请你想一想:这一冤假错案给我们最深刻的历史启示是什么?要避免这样的悲剧重演应该怎样做? 课堂小结

提问一:“文革”刚刚结束时,当时党中央的主要领导人继续坚持“左”的错误,表现在哪个方面?

提问二:邓小平是怎样批“两个凡是”的?真理标准讨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这个运动有何意义?

提问三:在1978年底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作为一个以什么为题目的重要讲话?这个讲话的意义如何?

上一篇:人大企业管理历年真题下一篇:安全生产大检查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