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中的心理健康教育(14篇)
1.家庭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篇一
儿童心理——家庭教育中的“超限效应”
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使人感动,准备捐款。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于是他决定1分钱也不捐。等到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捐钱,还从盘子里偷了2元钱。
这种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现象,被称之为“超限效应”。回想一下我们自己在工作当中,是否这样子。当领导对你的同一个行为、动作作过多的批评时,你是否很气愤。精明的领导,只会对某一行为点到即止,或者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个事,让你自己来反思这个行为、动作。
超限效应不仅在工作中、生活中发生,在家庭教育中也是时常发生。如,当孩子犯错时,父母会一次、两次、三次,甚至四次、五次、六次不停地重复对一件事作同样的批评,使孩子从内疚不安到不耐烦乃至反感讨厌。被“逼急”了,就会出现“你不让我这样,我偏要这样”的反抗心理和行为。
妈妈对孩子的批评不能超过限度,应对孩子“犯一次错,只批评一次”。如果非要再次批评,那也不应简单地重复,要换个角度、换种说法。这样,孩子才不会觉得同样的错误被“揪住不放”,厌烦心理、逆反心理也会随之减低。批评也是一种艺术,善用汉堡包批评——当批评孩子时,先给孩子某一方面的肯定,之后再批评指正,最后还要给予寄望。
2.家庭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篇二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调查居民共144人, 其中男63人, 女81人;年龄18岁~94岁, 平均57.4 岁;初中50人, 高中 (中专) 50人, 大专及以上44人;被调查对象中爱人45人, 父母18人, 子女29人, 其他52人。
1.2 方法
1.2.1 家庭保健员的培训
1.2.1.1 入选条件
愿意并有能力承担家人的健康指导, 签署“家庭保健员志愿书”;具有初中以上文化水平;家庭成员中有人患有脑卒中、心脏病、肿瘤、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肥胖中任何一种疾病。
1.2.1.2 入选方式
从门诊病人中筛选, 动员符合入选条件的门诊病人参与“家庭保健员计划”;自愿报名, 在社区动员和病友宣传的基础上, 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点接受家庭保健员自愿报名;入户筛选, 对辖区居民进行逐户调查, 有针对性地发展家庭保健员;直接到辖区企事业单位发展家庭保健员。以上方式可以任意组合。
1.2.1.3 培训方法
培训:以北京市社管中心提供的《慢性病家庭防治指南》和培训为依据, 聘请接受过社区卫生服务规范化培训的骨干作为师资, 在家庭成员患病情况摸底调查的基础上进行培训 (如高血压防治知识培训的对象应该是患有高血压的病人或高危个体) 。专题讨论:针对社区居民常见问题组织专题讨论会, 聘请有关专家参加, 提前通知家庭保健员做好准备。同伴教育:鼓励家庭保健员之间进行慢性病防治知识的交流。自学:利用发放的《慢性病家庭防治指南》和配套宣传手册自学, 或利用媒体宣传进行学习。
1.2.2 家庭保健员的考核
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人通过记录查询、知识技能考试、相关人员询问等方式进行考核。给合格的家庭保健员发放全市统一的“家庭保健员证书”。
1.2.3 质量控制
内部质量控制由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完成, 外部质量控制由市、区两级社管中心完成。质控内容包括:具体的实施方案制订、合格家庭保健员符合率、各项过程指标清晰、准确、有记录。另外, 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需要认真填写“家庭保健员计划”落实情况记录。
1.2.4 评价方法
计划实施前对家庭保健员的相关知识进行考查, 项目结束时 (计划实施后) 即再进行1次考查。将实施前后的结果进行对比。本次共发放144份问卷, 有效144份, 有效率100%。
1.2.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1.0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
2 结果 (见表1)
3 讨论
3.1 开展健康教育是人民群众的需求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们对健康的需求也愈来愈迫切。健康教育是一项社会性很强的群体性预防保健工作, 是初级卫生保健的先导。家庭是社会的细胞, 在个人生活中, 家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1]。医护人员不但需要到社区, 而且必须进入家庭, 开展健康教育。因此, 从培训家庭保健员入手, 使他们掌握医学基础知识和防病、治病知识及常用护理技术操作, 在健康教育中积极发挥作用, 担负起家庭、邻居的预防保健工作, 促进了家庭成员身心健康。
3.2 家庭保健员对健康教育的积极作用
家庭保健员掌握了常见病防治知识和技能, 能够负担起自己和家人的健康教育、健康管理和生活指导。家庭保健员是最深入、最基层、最直接进行健康教育宣传的人员;是白天黑夜都可以随时进行宣传指导的最佳人选;不仅能自己加强预防保健知识, 还能向周围人群、社区居民现身说法, 讲述防病保健知识和家庭保健的优越性, 并最终产生行为的改变, 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家庭保健员是自己人为自己人服务, 故节约了经济成本, 并收到了明显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家庭保健员计划推行以来, 从培训后居民良好反馈到知、信、行的改变, 证明了家庭保健员计划的可行性、实用性、有效性。因此, 培训家庭保健员是一项得民心、顺民意, 既经济、又实用, 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创造性的行之有效的健康教育的方法。
参考文献
3.家庭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篇三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一切心理教育都要归结为自我教育。作为一种自我教育活动,心理健康教育积极调动起学生自身的教育资源。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创设、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我完善的动机,提高学生的自我调节和自我教育能力呢?随着信息技术教育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内容已经从传授计算机基本知识转到利用计算机和网络帮助学生更好地自主学习和探讨。青少年上网已成为时尚, 我们不自觉地将把视角投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上。笔者在《家庭成员缺失儿童心理辅导实践和研究》课题中,对心理健康教育和信息技术教育的整合方面进行了实践与探索。
一、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心理健康教育营造良好环境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指出:要“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充分利用优质资源和先进技术,创新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整合现有资源,构建先进、高效、实用的数字化教育基础设施。”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优质的资源创设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开发心理潜能,提高学生的自我调节和自我教育能力呢?
我们每天利用校园 LED大屏幕播放励志的名人名言,积极向上的新闻故事……大量生动而丰富多彩的文字、图表、图像、动画、声音等,形象直观地呈现在孩子们面前,为他们创设优质的心理健康认知平台。走廊里学校利用校讯通开设亲情专用电话,开设“爱心妈妈”志愿者信箱,建立沟通心灵的绿色通道,给家庭成员缺失儿童以心理辅导。
校园网站心理健康教育栏目安排了心理辅导、心理测量、心理知识窗、心理论坛、心理信箱等内容,心理辅导老师利用网上心理论坛、网上聊天室、电子邮件等加强与家庭成员缺失儿童之间的沟通交流。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时效性、有效性,扩大覆盖面,增大影响力。促进“网上”与“网下”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衔接、沟通与并举,建构起立体式、全方位教育环境。网站还开辟班级论坛、链接师生个人博客。老师们会在论坛、博客上发表一些案例或者引人深思的文章、哲理故事,进行积极正面引导。孩子可在课余时间进行访问学习,发表自己的观点进行讨论。孩子们也把自己所见所闻所感以文字、图片、剪辑的形式呈现在自己的博客空间里,一方面宣泄自己的情感、压力;记录成长的足迹;自己的经验也给同伴以某种借鉴。
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心理健康教学活动
“班班通”具有存储、处理信息和自动工作等功能,呈现出辅导内容所需要的大量图片和文字材料,能让辅导的关键词表现得清晰明了。能将多层次、多方位的思维集中在一起进行比较研究,能把学生的想像力和理解力顷刻之间变为形象的画面,能从视觉听觉上有效地唤起孩子兴趣、情趣和思维。尤其是低年级小学生注意力易分散的特点,一些颜色鲜艳的画面吸引学生的有意注意,教师配合教学内容设计新颖动画,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心理辅导活动能顺利有效的开展下去。学生缺乏精细的辨别能力,观察事物时往往无一定的逻辑顺序,观察停留于笼统轮廓层面。他们不善观察事物的局部,遗漏重要细节。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我在多媒体教室里开展“大家来找茬”活动。学生人手一台电脑操作方便,通过认真观察事例迅速发现教师提供的事例中包含的问题。他们借助直观、形象的演示,在理解的基础上将形象思维引向抽象思维,从而能更好地理解发生在自己上的心理问题,调节思维模式,养成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
三、运用“网络心理课堂”(微信平台、云平台)创造安全灵活的心理咨询空间
“网络心理课堂”是将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形式。它是一个完全开放式的课堂,学习者随时随地可根据自己的特殊需要选择参与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从而获取相关的心理知识,促进调节身心健康的技能。“网络心理课堂”充分发挥网络独特的优势,给“来访者”一个最安全、最灵活的心理咨询空间。针对单亲家庭主题模块中辅导教师设计多个版块: “亲子关系测定”等心理测量量表供家庭成员缺失儿童进行自测;“亲情演绎”等心理故事供家庭成员缺失儿童阅读;“家庭写真”等心理问答让家庭成员缺失儿童自省;“心理加油站”与心理辅导老师进行双向交流; “心理聊天室”与所有参与这一课堂的孩子进行心理交流等,全面地,系统地解决单亲子女的心理困惑,提高单亲子女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四、巧用“亲情群”“校讯通” 搭建“爱心”的桥梁
QQ群,是大家广为熟悉的聊天平台,随着应用的深入,它早已辐射到我们学习、工作、生活的各个角落。一部手机一个软件就能上网聊天,拉近彼此距离。针对家庭成员缺失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班主任创建 QQ“亲情群”,家长可以通过“亲情群”同班主任、任课老师或其他家长交流教育心得,提出合理化建议,协调有效教育措施的实施。班主任与科任老师也可以通过QQ群和多位家长互相交流,不论是针对哪个家长或学生提的意见与教育方式,其他家长在倾听与参与的过程中也对教育自己的孩子有所启发,这种各抒己见的方式也方便集思广益,对互动教育起到很大的帮助。老师们可以组织学生在课余时间或心理辅导活动时间通过QQ与家长交流。“远程视频对话”,使家长能看见孩子的学校生活状况。零距离接触,缩短家长和孩子在地域上的亲情距离,让亲情不再遥远,又避免夫妻矛盾引发的情感纠葛,更有利于家庭成员缺失儿童心理健康的调适與引导。
“校讯通”是一种实现“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全新互动教育平台,是学校和家庭之间零距离接触的有效工具。它可以通过互动短信,方便学校、家长、临时监护人之间联系。家长能够随时了解家庭成员缺失儿童的学习、思想等状况,并及时与老师沟通。班主任、心理辅导老师可以免费对家长进行网上家访,还可以将家庭成员缺失儿童的在校表现情况、 考试成绩、学校活动信息、教育资讯以及教子经验等以信息的形式发送到家长手机上,大大提高老师的工作效率。
4.单亲家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 篇四
(实施方案)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中基层家庭的主力成员大都外出务工或出海打鱼等情况有所增加,而其危险性也在不断增高,随时出现生命危险的可能;再加上大部分人的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人的价值观念逐步开始转变,其离婚率也急剧上升,所以,单亲家庭的数量也随之上升。根据2007年9月份我校(汕尾市城区新港街道渔村小学)的调查数据显示,在我校就读的近2600名学生中,单亲家庭学生就有126人,约占总人数的4.9%。而单亲家庭子女作为社会中的一个群体,其心理障碍也较为突出,其中部分单亲家庭子女由于家庭放任不管,或粗暴教育,或无力无人监管,加上社会上不健康影视文艺作品的不良影响,所以毒害了他们的心灵,甚至给社会带来危害,他们中有一些人还受到老师的冷落、挖苦和家长的训斥、打骂,同学的讽刺和嘲笑,于是对自己的前途失去了信心,有的甚至心理畸形、变态。这种情况是十分令人担忧的,经调查,单亲家庭的孩子和家长在学习和工作、生活中都不同程度的存在一些问题。
(一)单亲家庭孩子的心理及生活状态
1、据对我校100多个单亲家庭子女的调查情况来看,我们发现单亲家庭的孩子有不少惯于欺骗撒谎,过分敏感,情绪变化无常,容易自暴自弃,玩世不恭;或性格特别孤僻、怯弱、冷漠,有悲观厌世的倾向,尤其是这些孩子都封闭自己的内心世界,有较强的保护与防范意识,对老师的教育批评往往有抵触对立情绪。
2、在婚姻破裂的家庭,父母互相冷战,无暇顾及孩子,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们担心在与别人的交往中,会被对方问起家庭情况,因此,变得沉默寡言,离群索居。这些孩子还表现了对谁都不相信,对自己也缺乏信心。
3、单亲家庭的孩子在情绪上表现不稳定,厌学心理严重,意志力差,智力水平低。常常表现为:行为懒惰、放任,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不主动参与学习,回避老师,不主动向老师请教,严重的干扰课堂纪律,甚至缺课等现象,厌学心理十分严重。
(二)单亲家庭家长的心理及对孩子的教育状况
1、一些单亲父母或是经济上的原因,或是考虑到以后再婚的问题,在处理孩子的生活学习上总觉得很烦,于是把孩子晾在一边,使孩子的心里感觉自己成了“多余人”,小小年纪就尝到了世态的炎凉和自私者的冷漠。
2、有的单亲父母把孩子当成了发泄不快情绪的对象。往往因为生活中一件不如意的小事而大发脾气。这时往往孩子就成了这些不良情绪的发泄对象,父母把孩子当成了出气筒,不问清红皂白地打骂孩子。
3、再有的是一味地溺爱孩子。一些离异夫妻在良心上感到自己对不起孩子,怀着深深的内疚心理,在对孩子的态度上,表现为一味地溺爱,拼命地娇惯,对孩子的不足缺点,也因怕伤了孩子本来就在父母离婚中变得脆弱的心,而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放任不管。
4、另有一些单亲父母,因为对自己的婚姻失去信心,或对个人的前途也失去信心,于是便把自己的人生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渴盼孩子长大成人,将来有所作为。因此,在平时的学习上和生活上对孩子的要求苛刻得不近人情。
我们进行此项研究,选题的意义是在单亲家庭呈上升趋势的社会中,通过研究和开展心理辅导,探索出适合我们学校的单身家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及对策,为推进新课改下的素质教育作一份贡献。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和主要内容
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在很大程度上不同于完整家庭的子女,所以,我们学校根据单亲家庭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其心理施加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使单亲家庭学生保持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从而达到提高单亲家庭学生的整体素质,发展其个性的目的。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1、研究我校单亲家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对不同年龄、不同类型不同家庭的单亲学生心理现状进行科学的测试分析,掌握基本情况,进行心理现状比较,提出相应的教育对策。
2、探寻在我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积累切合我校实际的、有自己特色的单亲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经验。
3、对个别有心理问题 心理障碍的单亲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个别咨询与辅导(与家长或监护人一起),一方面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摆脱心理战障碍 2 调节自己;另一面,积累个案经验为个案研究提供素材。
4、通过课题研究,培养一批心理健康教育的骨干教师,搞好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广大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保障和推进我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开展。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单亲家庭家长素质和条件状况的现状调查与研究:
每一个孩子都是在家庭的环境中得到最初的也是给他的生命打上烙印的教养,家庭中每一天的氛围,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家庭对社会各种事物的评价,家庭生活的习惯,所有这一切,每日每时都在塑造着家庭最幼小成员的心灵。所以,我们研究家庭教育不能孤立片面的研究孩子而忽视为人父母者;尤其是单亲家庭的孩子,毕竟孩子心理与性格的缺陷更大程度上来源于家庭的变故。学校与教师只有深入了解家庭,联合家长,并注重帮助提高家长的教育素质,协调一致,才能使教育事半功倍。
2、单亲家庭孩子的心理品质素质现状调查与研究:通过调查,找出孩子心理问题形成的原因,使教育具有针对性。
3、单亲家庭中成功教育的经验总结:有关单亲家庭孩子的负面报道很多,而成功的报道极少,这会使人们无意中形成一种偏见,认为凡是单亲家庭的孩子肯定是不够健全的,而使本来脆弱的单亲家庭背上更沉重的心理负担。我们认为应该为单亲家庭树立榜样,鼓舞信心,让他们能以坦然正常的心态来面对社会和生活,同时从中得以借鉴和学习。
4、探索学校如何结合社会力量有效地优化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品质的途径和方法。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调查研究法、行为研究法、个案分析法、实践体验、经验总结等。
四、课题研究的过程设计;A、准备阶段:2007年5月—2007年12月
1、整理资料,组建课题研究小组,学习教育理论。
2、确定调查对象、调查范围、调查方向等。
3、拟订开题报告,建立研究对象档案。B、实施阶段:2008年1月—2009年5月 第一步:2008年1月—2008年6月
1、科学分析,理清思路,制定调查方案。
2、问卷调查设计和个案访谈的设计。
3、进行单亲家庭的学生、家长以及教师的情况调查,掌握第一手资料。第二步:2008年7月—2008年11月
1、开展教师、学生、家长互动互访活动。
2、对单亲家庭学生、家长的生活和心理状态进行调查研究并分析。
3、科学地分析研究结果,同时制定方案。第三步:2008年12月—2009年5月
1、进行个案研究和实践,寻找解决单亲家庭教育的有效途径。
2、总结规律,寻找解决单亲家庭教育的有效途径。
3、开展单亲家庭教育指导的研究与实践活动。
C、调研总结和课题的完成阶段:2009年6月——2010年6月
1、收集实验素材,整理课题图片,完成“单亲家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论文集。
2、课题归纳、总结,并完成实验报告。
3、进一步开展单亲家庭教育指导的研究与实践活动。
4、在本校开展单亲家庭教育指导的研究成果的调查情况与汇总。
五、课题研究的保障条件
1、条件分析
(1)课题组成员的研究能力:课题组核心成员都是从事一线教学的班主任骨干力量,大多具备专科及以上学历,教育教学经验丰富,科研能力强,朝气蓬勃并积极投身于各种教改实践活动中,科研氛围浓厚。
(2)优势明显:我校处于渔民家庭居住的地方,既有渔民子女,也有外地学生,家长打鱼务工或无业人员众多,单亲家庭学生占有一定的比率,研究工作的典型性较为明显,工作开展的可行性较强。
2、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学校成立研究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研究工作。组织相关人员围绕本课题积极开展前期准备工作,包括资料搜集工作调研工作等。
(2)学校将设立专项研究资金及课题组研究人员:保证研究工作的如期开展,确保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3、经费和物质保障: 学校负责统筹解决。
六、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1、研究我校单亲家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对不同年龄、不同类型不同家庭的单亲学生心理现状进行科学的测试分析,掌握基本情况,进行心理现状比较,提出相应的教育对策。
2、探寻在我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积累切合我校实际的、有自己特色的单亲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经验及教育方法方式。
3、使单亲家庭的学生及家长健康快乐地学习和生活。
4、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总结出自己的教育教学案例、论文,将有价值的教育经验或观点推广至家庭乃至社会,并如期完成其所研究的教育教学案例、论文等。
5、通过课题研究,培养一批心理健康教育的骨干教师,搞好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广大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保障和推进我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开展
七、课题成果形式:
(1)课题研究论文
(2)单亲家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3)单亲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个案
八、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组
长:
邓务社
全面组织和负责课题的实施和研究
副组长:
余
斌
组织策划
负责研究单亲家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成员:
黄小有
协助收集有关单亲家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
刘燕慈
负责个案的收集和整理 撰写论文
杜春梅
负责个案的收集和整理 撰写论文
马燕娜
负责个案的收集和整理 撰写论文
施金菊
5.家庭教育对于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 篇五
(一)家庭结构的影响
家庭结构是指家庭中的人员组成。家庭结构的完整与否是家庭环境中的重要因素之一。对于家庭结构的完整性与孩子心理健康的关系,曾经有过不少研究。
比如,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曾指出:缺乏母爱的儿童是有缺陷的儿童;完全没有母爱或缺乏母爱,会使孩子心理上没有稳定感,产生情绪上、人格上的障碍。这类孩子易孤僻、冷淡、粗暴、内向等。但是,没有父亲的存在,会使母爱向溺爱型发展,并失去家庭的稳定和减弱家庭的教育职能。另一位社会心理学家瑟先科也对此问题作过专门的研究。他指出:“不完整家庭是一个只有局部的、不完整关系的小群体,其中不存在传统的关系体系,即母亲父亲、父亲子女、母亲子女、子女祖父母等。
不完整家庭中的心理气氛受到破坏,其突出的特点是家庭成员很少与外界往来,几乎与周围世界隔绝。不完整家庭中多半是由母亲带着一二个孩子生活。在这样的家庭里,母亲被迫担当起许多原本不属于她的职能和角色。”“骨肉联系的分割使代际关系复杂化,不利于成长中一代的社会化,不利于文化传统与精神传统的继承,不利于培养后代同他人和睦相处与合作的能力,也不利于培养利他主义、人道主义、集体主义等品质与特性。”
(二)家庭教育方式的影响
家长的教育方式是影响孩子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有关调查表明,家长在教育中表现出态度不一致、压力过大、歧视、打骂或者冷漠等特点时,孩子常常会表现出更多的心理健康问题。比如,在性格特征上容易形成虚伪、虚荣、懦弱、敌对、残暴、焦虑、紧张等不良性格特征。如果家长表现出的是溺爱、娇宠、过分顺从等特点时,孩子则会表现出更多的任性、自负、自我中心、好发脾气等特点。如果家长过分挑剔、对人苛求,孩子往往会表现出情绪紧张、自信心不足等问题。有些家长认为只要是为了孩子好,怎样教育都行,所以有时会对孩子采取一些简单、生硬的办法,而根本不考虑孩子的感受。然而这样做的结果,却常常是换来一个好心不得好报的结局。
(三)家庭心理气氛的.影响
家庭心理气氛是影响孩子心理健康的一项重要因素,家庭心理气氛主要是由家庭内部的人际关系状况决定的。在家庭中占主导地位的人际关系有两方面:一是亲子关系的状况,二是夫妻关系的状况。
有关研究表明,在亲子关系方面存在问题的检出率相当高。研究指出,影响亲子关系的各种因素中,最主要的是家长的教育态度与方式的不当,如家长的过分严厉、要求过高,简单粗暴、经常打骂,歧视、忽略、冷漠,要求不一致,缺乏理解与沟通,经常贬低、挫伤孩子的自尊心等。这些错误的教育方式带给孩子的,除了过大的压力和精神负担以外,还有一系列因基本的心理需要无法满足而产生的消极情绪,如烦恼、焦躁、恐惧、压抑等。这些消极的情绪如果长期不能排解,就可能导致各种精神疾病。
家庭不和主要是指夫妻关系紧张。由于夫妻关系紧张而造成的恶劣的家庭气氛,常常会成为妨碍孩子健康发展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前苏联心理学家瑟先科曾指出,家庭环境和家庭中父母间紧张的冲突关系会成为孩子心理创伤的背景。这种心理创伤,使孩子的性格带有一系列消极特点,并且可能导致孩子在神经心理上的某些病态。挪威医生克林格兰通过调查研究后认为:“家庭状况对精神疾病的发生不是没有关系的,夫妻间经常出现纠纷将给孩子造成最大的负担……在夫妻间长期存在紧张关系的家庭里,孩子最容易患精神疾病。”
总之,在夫妇间经常发生矛盾冲突的情况下,孩子从与家人相处中得到的只是反面经验:他总是看到并感到父母之间那种互相敌视的、不和睦的关系,他会变得不相信人与人之间能够存在友好的亲切的关系。他会过早地对人与人之间的一切关系感到悲观失望,因而也就不会去吸取同他人共事与合作的正面经验。这一切,对孩子的人格发展都会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有时甚至是伴随终生的影响。
(四)家长心理健康程度的影响
父母的心理健康对子女心理健康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其表现主要集中在以下两方面。
1、父母的消极情绪对子女具有明显的不良影响
父母的情绪状态是影响子女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有研究认为,父母情绪对子女的影响是从胎儿时期就开始了的,特别是母亲如果在怀孕期间情绪经常处于愤怒、恐惧、忧伤或不安等状态时,则胎儿出生后极可能具有神经质的性格。台湾学者认为,父母对孩子的冷漠、忽视、敌意或吝于表达关爱之情感,会使子女在情感发展上充满焦虑、不安全感,对他人易生敌意,易于侵犯攻击他人,违反社会规范,自我控制力及社会适应力均差;在家里也会表现出冷漠、戒备的态度,甚至可能为保护自己而伤害家人。父母的情绪不稳定也是影响子女心理健康的原因之一。这种不稳定的表现可能会使得他们在子女面前的威信和影响力大大降低,从而在家庭教育中显得无能或不负责任。
2.父母的心理障碍对子女具有不良影响
6.家庭教育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篇六
六一班
1、过高期待的家庭教育导致孩子学习上的自卑心理
家长对孩子学习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当孩子把一张考得不错的试卷交给家长时,他们喜形于色;而当看到孩子一张考得不理想的试卷时,都会表现出各种不满的情绪。由于家长过高的期望值,造成了学生心理压力大,考试时心理紧张,焦虑不安:若自己的努力得不到家长的认可,极易产生自卑心理。
例如我班一名男生,长得活泼可爱,从一年级到二年级成绩一直不错。家长一味想把孩子培养成具有高等文化学识的人才,因此把孩子列入家庭重点保护对象,宁可自己节约也要把钱往孩子身上堆。每天不仅要做老师布置的作业,还要完成家长布置的作业,除此还要学电脑、外语,到了四年级,孩子精力不足,几次测验成绩离了谱,家长恨铁不成钢,整天在孩子面前唠叨。他开始抄作业。孩子学习成绩不理想,在同事、亲戚、朋友面前讲不响,严重的爱面子思想给家长增加了心理上的重压,而孩于在学校和家庭双重压力之下,小小心灵的承受力已经达到了极限,在学习心理上形成丁强烈的恐惧感和自卑感。
2、溺爱型家教造成学生学习上的依赖心理
不少家长把孩子当作家中的“小太阳”,一切围着孩子转。这样疼爱孩子,使孩子滋生了“一切以我为中心、唯我独尊’的思想:孩子自然地感到别人服侍我是应该的,因此表现在学习上有了困难希望得到父母的帮助,如作业要父母检查,做作业要父母督促和陪伴,自己学习成绩不好,便责怪父母没尽责,溺爱型的家庭教育使孩子养成了娇气十足、极度依赖的不良品德。
3、放任型家教助长了学生学习上的消极心理
放任型的家教表现在父母对孩子不关心.也无一定的要求,让孩子随心所欲,自由发展,这样就便孩子错误的思想、行为因不能获得及时的教育和引导而恶性发展。从学习较后进的学生家长中发现,他们最明显的失误是放任自己的孩子,本班有名学生xx,自从进了小学,家长就把教育的贵任全部推给了学校,家长会从不参加。平时孩子在校犯了错误,也不闻不问;家访后才得知,他的母亲身体不好,父亲在工地做工,平时只有依靠外公外婆照顾。由于学习无人辅导,他长期作业不交,孩子明显的对学习对生活都采取无所谓的态度,缺乏上进心和生活的积极性。
4、严厉型家教引发了学生学习上的焦虑、对立心理
同放任型家庭相反,严厉型父母常以强制性的方式,较多地限制子女的行为。孩子一旦出现不能符合父母要求的行为就会遭到训斥和打骂.其结果是摧残孩子的身心健康。
我班中有一位学生,名叫xx,总让我感到矛盾:他既不允许自己被其他同学嘲笑,欺辱,又看不起自己,自尊与自卑同时存于一体。他的家长对他管教很严,对老师的口头禅总是:“xx在校不好,就告诉我.我会对他一顿死打.看他还敢不敢!”五年级时,竟把他的脸都打青了。家长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使孩子在校学习整天提心吊胆,心不在焉,到后来发展到老师让他订正作业错误,他也故意拖拉,和老师僵持,产生了对立情绪。
7.家庭呼唤心理健康教育 篇七
一、心理健康教育走进家庭的重要性
青年是民族的希望、国家的未来,青年是国家的宝贵人才资源,党和人民对青年学生寄予厚望。青年学生只有大力提升认识自我、悦纳自我、激励自我、控制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的能力,在实践中发现新知、运用真知,增长才干,切实掌握建设国家、服务人民的过硬本领,在德智体美相互促进、有机结合中实现全面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不辜负党和国家对青年寄予的厚望。然而,实现这样的目标与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据了解,当前我国有半数以上家长从未接触过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无法察觉子女身上出现的心理问题,更有相当数量的家长面对子女的心理健康障碍无动于衷或束手无策。如果让这种局面继续发展下去,将严重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及社会主义合格人才的培养。
联合国专家断言:“从现在起到21世纪中叶,没有任何一种灾难能像心理危机那样给人们带来持续而深刻的痛苦。”大量资料表明,现代社会心理疾病发病率不断增加,有的人能化危机为转机,重新调适和认识自我,提升自己驾驭情绪的能力,用足够的勇气面对挑战;有的人则知难而退,采取“委曲求全”的心态逃避竞争,工作缺乏积极主动性,丧失工作的动力,平庸一生;还有的人化危机为坟墓,不能积极悦纳自我,迷失人生方向,丧失起码的社会适应能力,形成错误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最终导致退缩、堕落。所以,没有良好知识修养、健康的体魄以及良好的心理和人格素质是很难适应未来的社会生活的。
二、心理健康教育走进家庭的紧迫性
(一) 现代学生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心理问题
一位资深教育工作者曾说:“我们大多数学生的问题,既不是政治思想问题,也不是品德素质问题,而是由各种心理因素造成的心理承受问题、心理不平衡问题以及心理失常问题。”主要表现在:
1. 环境适应问题:
学生进入大学后,吃穿住行等方面都需要自主独立完成。有的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差,不适应新的校园环境,有的不习惯集体住宿等等,这些都会使学生内心或多或少感到惶惶不安,进而出现苦闷、孤独、没有安全感,这在应变能力较差的学生身上表现得更为明显。
2. 学习心理障碍:
在校园中,有的学生对自己的发展缺乏明确的认识,不能从自我的实际制定学习目标 (或高或低) ,造成成绩不理想;有的学生缺乏自我管理能力、自我约束能力,学习缺乏自觉性、计划性……这一部分学生学习成就动机和自我期望值普遍偏低,学习就是为了应付家长和考试,对学习缺乏兴趣和热情,长期下去,都有可能产生紧张、焦虑及严重的自我否定心理障碍。
3. 情绪心理障碍:
在我国,自古以来人们通常将情绪分为喜、怒、哀、惧、爱、恶、欲等七情,而这些情绪总是同人们的需要和动机有着密切的关系,比如:文艺体育等特长的学生在活动中的良好表现得到集体的认可,心理得到充分满足时,就会产生一种满意、愉快和快乐的情绪体验;如果评优评先、入党等愿望、需求不能得到实现和满足,就会产生不满、焦虑、自卑、抑郁、愤怒、压抑、甚至产生狂躁的情绪;如果面对亲人病故、家庭变故、自然灾害等环境和境地时,就会产生恐慌、畏惧、悲凉、哀叹、孤僻、冷漠的内心感受,甚至产生偏激的自杀行为。
4. 对身体外形的困惑:
进入青春期的孩子越来越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尤其是对自己的外在形象的关注超过了任何一个生命的阶段。他们对自己身体的一些性机能的成熟既感到欣喜又常常表现出忐忑不安,冬天穿得特别少为了俊俏,夏天穿得特别多为了遮羞,还特别爱照镜子,爱量身高,爱称体重……会十分担忧自己的身高不能达标,会十分怀疑自己的外形不能被他人接受,每天都很关心一个问题:我是不是人们心目中的男子汉或靓女,甚至为此陷入痛苦,在行为上表现为郁郁寡欢、沉闷、离群、学习积极性受挫等问题。
5. 人际交往障碍:
马克思曾经说过:“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在正常情况下,一个人除了睡眠,其余时间的70%以上花在直接或间接的人际交往上。对于任何人而言,正常的人际交往和良好的人际关系都是保持个性健康和拥有幸福生活的必须的前提。但是有的学生在人际交往中怕见生人,害羞、局促不安、尴尬、笨拙……不知道如何与人沟通,不懂交往的技巧与原则。有的学生有自闭倾向,不愿与人交往;有的学生为交际而交际,不惜牺牲原则,随波逐流。同时,大学生接触社会比较少,自身经验缺乏,受到冷遇时,就觉得难以融入集体社会,从而导致困惑和迷惘增多。“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大学生处于集体之中,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培养学生的安全感、归属感、正义感、幸福感、富有同情心等正向情感,增强集体凝聚力,同时可以专心地去做事情,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也有利于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使社会变得安定和谐。
6. 性心理问题:
由于在性发展成熟之前,未接受系统的性生理卫生和性心理卫生教育,因而相当一部分学生在月经和遗精生理问题上感到惊恐和不安,对自己的思春行为迷惑不解,把个人的性冲动、性欲望等看作可耻的事情,急切地渴望从报纸杂志、影视文学中探究人类性心理的奥秘。由于社会伦理道德的约束和对性教育的神秘化,青少年出现偷看黄色录像、早恋及过早性行为等,是青年期较为突出的心理行为问题。
(二) 目前家庭教育不科学的管理方式
世上本无差生,如果属于“差生”的话,那根源不在孩子本身,而在“教的人”———家长、教师、成年人。
1. 娇宠型。
这种家庭家长都以孩子为中心,把主要精力放在子女身体健康和智力开发上,对子女溺爱娇惯,衣食上爱护有加,精神上教育不足,心理健康上漠然处之。结果造成孩子思想上追求舒适安逸,形成自傲、任性等不良个性,缺乏自我克制能力,独立性差,依赖性强,容易导致人际关系不协调,很难适应社会生活。
2. 专制型。
这种家庭教育方式不遵循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对子女的正常活动和要求加以苛刻的限制,不让孩子独立地观察、考虑、处理问题,每天表情严肃,极少微笑和表扬孩子,对孩子的过错不分青红皂白,不问具体原因,非打即骂。这样的教育方式使孩子极容易形成被动、胆怯、冷酷、粗暴、反抗等不良心理特点。要么变得在家乖乖老老实实,要么变得在外撒谎、捣乱、欺负他人,甚至走向犯罪的现状。
3. 期待型。
这种家庭教育方式的家长硬性把自己没有实现和达到的所谓的人生目标,或在社会人群中的面子问题寄托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考上重点名牌大学。将自己的主观愿望强加在孩子身上,无视孩子的实际能力、兴趣爱好。强迫子女去做他们难以做到的事,如果没有达到家长的预期目标,就会受到斥责、谩骂,甚至殴打的惩罚。
4. 放任型。
这种家庭主要是家长工作繁忙、出外打工、父母离异、父母一方去世等,家庭结构较为松散,家庭稳定性差,孩子或寄养在爷爷奶奶家,或寄宿于学校,使孩子过早脱离父母的直接养育,更顾不上管教孩子。由于缺少完整家庭的关怀和温暖,会使学生情绪不稳定,易怒、易躁、反复无常;表现出孤独、封闭、自卑、抑郁、猜疑、嫉妒、冷漠,严重者对一切人都采取回避或恶意的态度等心理特点。
(三) 成年人心理问题追根于年幼时的家庭教育
面对社会化的成年人的心理问题,心理医生和心理咨询专家在诊断和考察时,总是要追溯其童年时代在家庭中经历的各种事件及其留下的心理阴影和影响。
三、如何有效进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
(一) 把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国家教育体系
家庭是社会的组织细胞,学生的健康人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一样,是教育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可是在目前的教育现状下,家庭教育又是现代教育最为缺失、特别薄弱的环节。因此,引导全社会重视家庭心理健康教育,使孩子从小接受符合身心发展规律的良好的家庭教育,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最重要的心理基础。
(二) 建立“家长学校”
据了解很多的家长迫切想了解并盼望得到有关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每个学校可成立“家长学校”,定期向家长直接传授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了解掌握孩子不同时期的生理心理特点及行为表现,改变家长对子女出现心理问题后无动于衷、束手无策、简单粗暴的局面,使心理健康教育走上轨道。
(三) 现实教育中家长应注意的须知
1. 言传身教: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指出:“家长不要以为只有你们和孩子谈话的时候,才是做教育孩子的工作,在你们生活的每一瞬间,都教育着孩子。你们怎么穿戴、怎么对待工作、怎么对待朋友或敌人,怎么读报、怎么笑……所有这些,对孩子都有很大意义。”假如父母整天沉迷于上网、打麻将,对子女的学习、生活漠不关心,其子女在学校可能表现为不遵守纪律、厌学情绪严重等不良现象;假如父母开口闭口都说脏话粗话,其子女在学校往往不可能是一位文明而又有礼貌的学生。可见,孩子早期从家庭获得的道德评价、行为习惯、生活态度、智力开发程度对他们以后的发展具有基础性的重要作用。要实施正确的家庭教育,家长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文明素质修养。
2. 平等尊重: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五个层次需求理论”告诉我们:渴望得到别人的赏识和尊重是人类最深层次的心理需求,人们甚至把它看得比生命还重要。这就要求家长把子女看成一个与自己平等的、需要感情交流、需要得到尊重的人。而不少家长认为,子女是永远长不大的孩子,他们不成熟,缺乏经验,应当完全听从家长的教导,服从家长的管教。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家长经常靠权威、用命令、说教甚至训斥的方式来管教子女。这样的结果会导致子女对家长口服心不服或者敬而远之,与家长产生了所谓的“代沟”。同样,家长也无法了解子女的真实情况。这种家长制的管教方法给双方带来了沉重的心理负担。
3. 沟通交流:
家庭成员之间的有效沟通,是相互表达爱、关怀的有效方式。这种天然的血缘关系互相连接起来的感情,绝非寻常的其他关系可比,它是一个无可比拟的教育优势,所以家长必须把与孩子沟通当做一项“家庭作业”,每天都要做,而且要做好。在交流中,耐心倾听孩子的诉说,让孩子充分展示自己的内心世界,宣泄不良情绪,放松紧绷神经,同时,及时了解掌握孩子思想、感情的需求和变化,喜怒哀乐的产生缘由。同时,多与孩子交流讨论学校家庭以外发生的事件,尤其是在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中看到的社会现象 (吸烟、酗酒、毒品、醉驾、孝道、艾滋病、职业道德) ,鼓励孩子发表自己的看法,切记“反驳”、“训斥”,要循循善诱,以事明事,使孩子从小学会对好与坏、善与恶、是与非的判断标准,把“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道德的基本规范引入家庭教育中,使其真正深入孩子的内心,并和孩子一起落实到具体生活工作的道德行为中,使孩子受用终身。
4. 赏识教育:
赏识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学会信任、学会尊重、学会理解、学会激励、学会宽容、学会提醒”。它是一把开启希望之门的钥匙。教育家周弘先生曾说:“我们教育孩子的奥秘不就在于父母心灵深处是坚信自己的孩子行还是不行吗?哪怕天下所有的人都看不起你的孩子,做父母的也应该含着热泪地欣赏他、拥抱她、赞美他、为他而自豪。”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家长面对孩子的好品质、好习惯、好行为时,不要吝啬我们的赞美,要不停地为他们鼓掌,为他们加油,使孩子们更加明确认识到自己的优点长处是符合时代要求的,这有利于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每当孩子遇到困难胆怯的时候,只要父母给一个鼓励的眼神“你能行”,说一句鼓励的话语“你很棒”,给一个坚实温暖的拥抱“没问题”,孩子就会像“大力士”一般充满自信、充满力量,积极进取地去解决面临的困难、问题,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自信心、独立性和创新能力。不仅要欣赏子女,更要尊重子女,虚心向子女学习,从子女身上不断吸取生命和事业进取的力量。这样赏识孩子的教育方法是最具人情味、最有生命力、最为神奇的方法。
5. 挫折教育:
“人生在世,十有八九不如意。”每个人的成长都与挫折结下不解之缘,例如:学业的困难、成绩的退步、同学间的摩擦、考试的失利、对外形的不满、没有特长的“看客”、初恋的烦恼……这些都会产生心理上的挫折感。无数的事实证明:一个人抗挫折能力的强弱,决定他一生成就的大小。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该创设一些困难情境,比如:利用周末、寒暑假,让平时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孩子当“家长”,在限制财力的范围内,买菜做饭、料理家务;让亲朋好友及邻居的小弟妹来家里做客;与孩子骑车外出郊游……减少孩子对家长的依赖,坚持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孩子们在这个过程中都有可能感受到受挫折的体验,会更早更深地感受到: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从而在这些看似平常的小事中有效培养孩子们诚实、善良、友好、宽容、团结进取的美德,为培养健全人格打下良好的基础。
综上所述,家庭教育既是学校教育的先导,又是有益的补充,它对孩子一生的影响是多方位的,是综合的。因此,全社会必须高度重视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努力创造一个气氛和谐、安静、亲密友好的家庭环境,使孩子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姚本先.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消极倾向与发展趋向[J].中国教育学刊, 2000, (4) :26-28.
[2]何春燕.家庭教育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J].广东教育:教研版, 2006, (4) :51.
8.浅析单亲家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篇八
【关键词】单亲家庭学生;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教育
作为班主任在日常的班级管理中都会面对这样一个特殊的学生群体,他们或因父母离异,或因父母一方病故而造成家庭的不完整,也就是单亲家庭学生。这些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通常都会有很强的逆反心理,往往不服从教师的教育,经常与教师作对,他们有时会把对父母、家庭的不满发泄在同学身上。有时有意违反学校纪律,以引起教师的注意,求得心理的暂时满足。这些行为的出现都是单亲学生因为家庭原因而导致心理不健康的一种表现。下面就来探讨一下单亲家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单亲家庭学生在心理健康上存在的问题
通过与单亲学生的交流,发现单亲家庭的学生也不乏好同学,但是更多的单亲学生在学习认知、人际适应、行为、情绪、性格、自我概念等各个方面以及总体心理健康状况方面与普通家庭的学生相比普遍存在着不健康现象,有着不同于其他学生的表现和缺陷。单亲学生由于家庭的特殊性,心理不够健康,具体表现出了以下几种:
1、自卑:单亲学生由于家庭不健全常感到自己和别的学生不一样,似乎处处不如别人,不能发现自己身上的优点和长处,参与各种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低。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或遭到别人的讽刺、嘲笑时更容易产生自卑心理。
2、敏感:因为心灵受过创伤,单亲学生比其他学生更敏感,脆弱,防御心理更强,一件在别人看来微不足道的事或一句漫不经心的话都有可能使他们受到伤害。
3、抑郁:有的单亲学生给人的印象是性格内向,寡言少语,对很多事漠不关心,有的则心态闭锁,缺乏社交能力。比同年龄的学生显得忧郁。
4、憎恨:憎恨常伴有敌意、猜疑、焦虑、消沉等一系列不愉快的情绪。有些单亲学生不仅看不到自己身上的优点,同样也不能正视和接受别人的优点。对谁都充满了怨恨,似乎他现在的一切“不如意”都是因别的学生的优越造成的。
5、社会性发展不良:单亲家庭学生社会性发展不良,突出表现在同伴关系、亲子关系等人际关系上。他们行为表现的反应较为被动,在平时与同学的交往中比较倾向于期待他人接近自己,对自己表示亲密。
归纳起来说,单亲家庭的学生由于各种心理问题主要会出现以下表现:一是任性、自私、冷漠,讲狠斗恶;二是性格孤僻,不太与人交往,多以自我为中心,合作意识差;三是不讲文明、礼貌,进取心、上进心较差;四是学习成绩低下、学习缺乏自觉性和刻苦钻研精神。”
二、导致单亲家庭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
导致单亲家庭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很多,有来自单亲家庭本身的因素,有来自社会、学校的因素,也有来自单亲学生自身的因素。
1、单亲家庭本身的因素:单亲家庭子女因为父母的婚变或家庭的不幸,家庭结构、亲子关系被破坏加上家庭教养方式的错误,是造成单亲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在单亲家庭中,孩子可能很难学到不和他们一起生活的父亲或者母亲的性别角色。无父的家庭,子女往往缺乏安全感。无母的家庭,会造成子女情感能力退化,可能造成孩子情感障碍,形成自我封闭。同时,单亲家庭在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上会出现很多错误,主要有如下几种:第一种家长会出于自己对婚姻的失败或因孩子失去父(母)亲而对孩子充满愧疚之情,对孩子的要求总是不加分辨百依百顺,导致孩子为所欲为、没有责任心、自私、叛逆,从小就养成了追求享受,爱慕虚荣的心理等等。第二种家长对孩子冷淡、忽略,使孩子感到孤独、害怕,逐渐形成冷酷无情、富有攻击性、自以为是的性格,情绪极不稳定,易怒,对别人漠不关心;第三种家长将自己婚姻破裂的不满情绪发泄在孩子身上,稍有不顺心或碰到挫折,便以“打”代“教”,极易造成孩子暴躁、蛮横的性格,对世界充满仇恨,甚至有报复的倾向;第四种家长往往因家庭破裂而对子女寄予厚望,对子女要求极其严格,往往干涉孩子的行为,稍有不从便唠叨、埋怨甚至严厉叱责,很容易引发子女逆反心理,与父母对峙。
2、来自社会、学校的因素:一方面,社会对离婚现象存在一定的偏见,周围人的议论会在他们的心灵上造成强烈的反应,他们往往认为父母的离婚是见不得人的,是对自己的一种羞辱,惟恐同学谈起。社会公众舆论一般都认为单亲家庭在教育和哺育子女的问题上存在重大欠缺,因此而反对离婚,反对单亲家庭,甚至歧视单亲家庭的儿童,社会对单亲家庭子女问题的片面夸大也给他们的成长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另一方面,来自学校的影响也是比较大的,学生难免犯错误,有些学校对犯错误的学生处理简单,动辄批评处分,或简单归为单亲家庭的影响所至,使学生羞愧,愤恨,从而导致学生产生冷漠、孤僻、对立、消沉的心理。
3、单亲学生自身的因素:心理认知和调节能力差也是单亲家庭学生心理问产生的原因之一。处于成长时期的青少年,独立性和自觉性迅速发展,并开始深入到自己内心世界。但是,他们对自己和社会的认识还比较肤浅,不够清晰、全面,甚至认识中的自己是被扭曲变形的自己,自己还不以为然,或者根本不想去认识自己。同时由于自我调节能力上的局限性,面对生活中出现家变这种突如其来的灾难,会让自己突然陷入一种茫然、焦急、狂躁的情绪之中,更有甚者会产生对生命的绝望。
三、如何做好单亲家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单亲家庭的孩子,大多生活在一个不良的家庭环境中,家庭的内战在他们心理留下了阴影。重视和加强单亲家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成为当务之急,根据心理学发展的规律和要求,加强其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加强爱心教育。单亲家庭学生所处的环境,特别是他们每时每日所生活的班集体的班风和同学之间的良好关系对他们来说非常重要。班主任要加强班风建设,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建立融洽同学关系和师生关系来调整单亲家庭学生心理。只有在他身边的人都来关注单亲家庭学生的成长,他们的心理才不会出现扭曲,让班集体成为温暖他心灵的一个家。单亲家庭学生如果生活在一个充满真情友爱的班集体里,他们自然会感到生活充满阳光,感到自己在不幸之中的特别幸运。
2、利用同学情和师生情来弥补亲情,多鼓励单亲家庭学生,多与其进行交流。单亲家庭的学生最缺少的是父母之爱,教师要处处关心他们生活中的细微之处。教师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爱抚的动作,一次诚恳的表扬,一个会心的微笑,都会在他们心里激起不小的浪花。同时,要创造良好活动的环境,积极鼓励单亲家庭学生参加班集体组织的各项活动和社会活动。对有一定组织能力的学生,老师可以有意识地把活动中最重要的任务交给他们,对能力较差的单亲家庭学生,也可以有意识地让他们在同学面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责任感,增进和同学的友谊。
3、针对自我认知和心理调节能力差的单亲学生要引导和教育学生正确看待自己和家庭。单亲家庭的学生思想负担重,怕教师知道家中真实情况,更怕同学知道,对于这类学生班主任可以暂时回避他们的家庭问题,并帮助他们逐渐对这一社会现象作一个正确的认识:父母的事由他们自己去处理,孩子无法左右家庭。同时要加强心理训练,提高心理调节能力。教他们学会用自我打气、自我鼓励、自我暗示等方法来培养自己无所畏惧的气势。对性格孤僻的单亲学生,应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精神,指导他们进行和谐的人际交往,引导学生进行有意识地主动改变狭隘,拓宽心胸,教他们能宽容别人、礼让别人,敞开心扉用尊重人的习惯和态度处理人际关系。
4、对单亲家庭孩子的教育,班主任、课任老师、家长应齐抓共管。班主任要及时的将班级中单亲家庭学生的情况告知任课老师,应经常和课任老师交流意见,取得任课老师的配合,通过与任课老师的合作,让单亲学生的学习情况能够得到及时的反馈,以使班主任自己能及时地采取措施,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家长的合作也是对单亲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环节,班主任要定期与家长联系、交流。联系对教育子女确实有困难的家长,班主任应给予方法上的指导,经常更换教育方式。
总之,单亲家庭子女教育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它呼吁社会每一个人都来爱护关心单亲家庭子女。让我们每个人都行动起来,通达社会、学校、家庭的密切配合,让每一个单亲家庭的学生都能健康快乐的成长。
参考文献:
[1]靳慧娟:《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教育对策》,载《中国校外教育》,2008(7)
[2]王芳:《心理健康教育》,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3]匡瑛,朱倩倩,崔景贵:《今天,我们怎样做班主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丁芳:《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教育对策》,载《理论与现代化》2008(3)
9.家庭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篇九
生身心健康发展,形成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保证。家庭美德是良好心理素质形成的前提,家庭成员之间理应和谐、融洽。尽管有时发生意见分歧,但在原则问题上是团结一致的。在这样合作、谅解的氛用中,学生不但学会了对人的互助、互爱、合作、谅解,而且孩子的思维意志、能力等也会得到和谐发展,并从中获得安全感,形成乐于接受教育的自觉性。相反,家庭成员之间形同陌路,处事自私,争吵不休。这样家庭的学生心理往往不健全,甚至是畸形的,他们对事情冷漠、偏执、不满分合作。因此要大力提倡家庭美德,正确处理家庭成员的相互关系,形成良好规范,要和睦相处,努力构建家庭的融治气氛,父母说话办事不能以势压人,要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以样教人,充分体现家庭是生活之港湾,这才有助干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
父母良好的教养态度是良好心理素质形成的关键,父母是孩子学习的榜样,父母的教养态度和教育方法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和心理,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父母教育的结果。
10.家庭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篇十
----试论家庭教育对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
家庭是学生成长的 划的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和影响。家长根据自己的期望对孩子实施的一种通过多种方式,包括家庭环境、心理氛围、长辈语言等行为去影响孩子,孩子根据自己的表现反作用于家长的双向的互动过程。家庭教育比较完整的涵义是它不是单独的讲家长对孩子有什么要求,对孩子有什么命令,它是一种双向互动的过程,它是有计划,有目的的,是文化、心理、语言、环境等综合因素对孩子施加影响的过程。但是,在我国农村,许多家长由于文化知识浅薄,加之受传统观念影响,始终认为自己真的就是一家之主,孩子只是自己发号施令的对象,而所谓的家庭教育也无非就是展示自我的舞台。长期如此,无疑导致了家庭教育中的多个问题:缺乏沟通,出现两代人严重的代沟;自以为是,缺少平等、真诚;滥用权威,忽视民主;缺乏关爱,淡化情感„„在这种情况下,家庭教育当然不会取得好的成效。家长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无处不在的,孩子的行为表现是在家长身边一天天不知不觉中形成的。然而,不少家长平时只注重自我娱乐,而放松了对孩子的监管。或者毫不避讳的将一些在孩子这个年龄不应知道的一些社会不良现象和一些不拘小节的生活坏习惯展现在孩子面前,很容易被善于模仿的孩子所仿效,这样的教育结果可想而知。前不久,笔者在对自己所教的六年级学生进行调查问卷时发现,众多学习成绩下降的学生中,有百分之九十的学生都是因为家庭变故所导致的,有一位叫刘天的女生,前段时期学习一直排在全班前十名,可到后期学习一天不如一天,笔者及时与其家长取得联系,最终才知道是因为刘天的爷爷去逝了,孙女思念爷爷,因为平日里她都是跟爷爷生活,父母的关爱
太少,而爷爷突然去逝,加之父母不能很好的开导,因为失去了爱而带来了好多负面影响,一向天真活泼的她,自此变得内向、不与人交往,学习日渐下降。可见,家庭变故、父母间的紧张冲突关系等,都会使孩子的心理受到创伤。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儿童时代受什么不良影响,将成为其成年生活中永远不可抹去的阴影。可见,家庭教育对农村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那么,究竟家庭中哪些因素对农村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影响呢?
(一)父母的文化知识水平、道德修养、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影响。
家长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改掉坏毛病,做一个好孩子,但每次一旦发现孩子犯了错误,不是指出错在哪里,以后该怎么做,而是往往不问青红皂白,先是一通数落甚至打骂,而过后也不再深究,总以为“收拾”一顿后总会改掉。然而,家长却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言行已经在孩子身上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了。父母爱读书看报,那孩子也会效仿父母努力学习,父母热心、邻里关系处理和谐,那孩子也就心胸开阔,为人直率„„其实,父母的言行举止在无形之中直接影孩子的一言一行,我们经常说言传身教,也许就是如此。
另外,父母经常吵架,夫妻关系不和谐等对孩子的心理影响也是非常大的,孩子看见了父母之间永不休止的“战争”,心里会感到十分害怕,慢慢地就会变得非常胆小,自卑、孤僻、内向。所以,孩子身上发现的心理问题,做家长的首先要从自身寻找原因。
(二)家庭教育的几个误区的影响
近年来,由于独生子女家庭越来越多,大多家长都认为孩子受教育的地方就是学校,而家庭只是提供给孩子衣、食、住、行的场所,不负有任何的教育义务。所以大多家长对子女过分溺爱,唯恐孩子受气吃亏而包揽一切,忽视了子女探索周围环境的正当要求,使孩子出现依赖、顺从、退缩等不良行为。有的家长对子女过分迁就,小错误不闻不问,很少对孩子提出规范的要求,使孩子产生“小皇帝”或“小公主”心理,欲望过大,不懂得按照行为准则,以道德规范去约束自己,形成任性、蛮横的不良品质。前不久,就在笔者曾经读过的中学发生了一起学生服毒自杀的事件,后经调查,这名学生长期以来生活在一个我行我束,纵容骄惯,过分溺爱的家庭环境中,上小学时就经常携带手机进教室,学校里的他从来不服从学校管理,对于班主任及科任教师的劝导也从来不理不睬。家里的他,纯粹就是“小皇帝”、“小少爷”,父母对儿子的蛮横从来不管,也不敢管,因为过分的溺爱,已经导致他多种坏习惯的形成,最终因为太自以为是而走向极端。加之近年来义务教育各项优惠政策的落实,好多家长不是关心自己的子女学了多少文化知识,而是更多地关注学校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从而片面地看待教育,导致子女各种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增多。
此外,还有亲人生病、去世、家长教育子女态度不一致、给孩子过大的学习压力都会使学生的心理健康受到影响。家庭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场所,家庭教育直接影响到儿童心理健康的教育,那么作为家长应该如何做呢?
(一)、多一份表扬与鼓励,少一份责骂与数落;
作为家长如果习惯“皱眉头看子女,从不面带笑容”,对子女批评是大声地责骂,而缺少表扬与鼓励,缺乏了解和关爱,那么长期下去,就会造成子女心情压抑、情绪低落。这不仅影响他们目前的学习和生活,严重的对他们今后的发展还会造成障碍。相反如果我们能够多给他们一些表扬与关爱,那效果就不大一样了。在平时的生活中,对子女多一些鼓励和表扬,就像一场绵绵的细雨滋润着幼苗茁壮成长。
不管是谁,只要工作有成绩,就能获得领导或同志们的肯定,那么他的工作积极性就一定会高涨。小学生更是如此,只要获得别人的肯定,感到别人特别是父母对他的关爱或者是表扬,他们的需求就满足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就会自然而然地提高。那么对儿童而言父母真诚的鼓励和关爱,往往是无价之宝,极易在他们的心目中掀起成功的欲望,将会产生持久的动力。
(二)培养孩子挫折的承受能力
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总是会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困难。因此,我们不是怎样设法减少孩子可能遇到的挫折情境,而是帮助孩子以正确的方式和心态去对待困难和挫折。
首先,家长从自己做起摒弃遇到挫折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情这种错误观念。其次,为子女做好表率作用,当自己受到挫折时,在孩子面前不能表现出一撅不振的心态,而是要有种“从何地跌倒,再从此地爬起”的精神劲儿。
总之,家庭教育对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着重要影响,良好
11.家庭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篇十一
教育家卢梭说:“每一个人的心灵都有它自己的形式,必须按它的形式去指导他;必须通过它这种形式而不能通过其他的形式去教育,才能使你对他要费的苦心取得成效。”在近几年的教学管理工作中,我遇到了形形色色的单亲家庭的学生,我依据教育的规律和学生的客观实践,对单亲家庭的学生作了以下教育尝试。
一、使单亲家庭孩子融入班集体生活,消除忧郁心情
良好的同伴关系对孩子身心健康发展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因此,作为老师,其一,要在课堂上多提问,鼓励他们参加班级组织的各种活动,让他们感到同学、老师都很重视他们,尽量淡化他们与其他孩子之间的差别,避免他们感到窘迫、难堪和不安。其二,教师自身观念要开放,心态要豁达,尊重单亲家庭孩子的人格和生活方式,不能有歧视、嘲笑、戏弄单亲孩子的做法。其三,要善于发现单亲家庭孩子身上的闪光点,重视他们的点滴进步,同时引导他们多为集体做好事,帮助他们在班集体中树立起威信和良好形象,使同学们接受他们并乐意亲近他们。其四,要及时从家长那儿获取信息。教师除细心观察外,还应及时与家长沟通,深入了解孩子在家中的情况,从而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
二、在活动中培养他们健全的个性
孩子的世界,与成人截然不同,倘不深入了解,不分青红皂白一味蛮做,便会大碍于孩子的发展。特别是特殊家庭的孩子更应引起我们的关注,我们要了解他们喜爱什么、讨厌什么。培养他们健全的个性,使他们朝气蓬勃地融入集体中来,乐观地面对并克服困难。比如,在班级中开展主题教育活动,通过组织“手拉手,一帮一”“同在一片蓝天下”“我们都是一家人”等主题班会,让双亲家庭孩子与单亲家庭孩子团结互助、平等相处,一起欢笑,没有讽刺,没有歧视,帮助他们形成健全的个性和正常的人际关系。同时,避免当面谈论敏感话题,关注其动态,防止结交坏朋友,走上邪路。
三、注重心理疏导,维护心理健康
“健康的心理是所有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单亲家庭的孩子由于父母的离异、家庭的变故,出现心理问题的可能性更大,有的甚至表现为抑郁的前兆,他们性格孤僻,心境忧郁,好走极端,过分成熟,他们既自卑,又很自尊。作为班主任,要在不断地实践中提高、强化心理引导的技巧,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把学生引向心理健康之路,让他们拥有正常的智力、完善的人格、和谐的人际关系,能积极适应学习生活,真正成为“乐观、自信、自律、合作、责任、自立”的社会人。
四、为单亲家庭提供帮助,呼吁形成多渠道的社会教育氛围
单亲家庭的孩子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心病”,心病还需心来医。家长和老师的真诚关爱能够弥补家庭破裂给他们带来的一些创伤,不过,社会上的一些偏见依然会让孩子有一些心理阴影,所以,全社会的关注尤显重要。比如,通过媒体宣传,为单亲家庭子女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让公众了解单亲家庭,并能够用正常的眼光来看待他们,给予他们更多的帮助。媒体还可以开展一些单亲家庭的游艺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让单亲家庭的子女包括家长感受到社会的认同。
总之,单亲家庭的学生就像海面上行驶的一叶孤舟,如果领航员能正确引导,他们同样会避过惊涛骇浪,渡过暗礁岩石,安全抵达明净的港湾。让我们都来做单亲家庭孩子心灵上的领航员,让他们顺利地走向生活的彼岸,成为生活的强者。
(作者单位 甘肃省张掖市民乐县洪水学区乐民中心小学)
12.浅谈单亲家庭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篇十二
一、单亲家庭青少年在心理健康上存在的问题
通过与单亲家庭青少年的交流, 发现单亲家庭的青少年也不乏好学生, 但是更多的单亲学生在学习认知、人际适应、行为、情绪、性格、自我概念等各个方面以及总体心理健康状况方面, 与普通家庭的学生相比, 普遍存在着不健康现象, 有着不同于其他学生的表现和缺陷, 具体表现出以下几种:
1.自卑:单亲青少年由于家庭不健全常有与别人不一样的感受, 且只看到自己的不足而不能发现自己与众不同的长处和优点, 参与各种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低。在受到自认为不公正的待遇时, 往往会产生自卑的心理。
2.敏感:因为心灵受过创伤, 单亲青少年比其他青少年更敏感、脆弱, 防御心理更强, 别人的一句漫不经心的话都有可能让他们受到伤害。
3.抑郁:表现为性格内向, 少言寡语, 害怕或者不愿与人交往, 比同年龄的青少年显得忧郁。
4.憎恨:表现为不能正视并怨恨别人的长处和优点, 似乎他的“不如意”都是因为别人的优越造成的。
5.社会性发展不良:表现为在平时与同学的交往中比较倾向于期待他人接近自己, 对自己表示亲密, 而不愿或不敢主动与人亲近。
归纳起来说, 单亲家庭的青少年由于各种心理问题主要会出现以下表现:一是任性、自私、冷漠, 讲狠斗恶;二是性格孤僻, 不太与人交往, 多以自我为中心;三是不讲文明礼貌, 缺乏上进心;四是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从而导致成绩低下。
二、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异常的成因
1.父母之爱的缺失。在父母离异的单亲家庭, 孩子经常见到的是父母的争吵、打骂。遇事互相推诿、扯皮, 对孩子放任不管, 有时把孩子当成出气筒, 对他们谩骂斥责, 甚至拳脚相加。孩子精神上承受沉重的压力, 整天担惊受怕, 既怕这样的“家丑”外扬更不敢把这与人交流, 释放压力, 因而让自己变得孤僻、忧郁。久而久之, 就会变得意志薄弱, 自由散漫、无进取心。
2.不良同伴的诱惑。由于家庭的影响, 在他们孤独的心灵深处, 更容易接纳社会上极少数坏人的教唆。加上一些不健康文艺作品、封建愚昧落后的社会现象影响, 学校、家庭又缺乏及时的教育。他们就容易被这些消极的东西所影响和感染。从而对学习失去兴趣, 抵触学校的正面教育。
3.学业成绩的压力。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学生考试成绩的好坏直接与教师的名利挂钩, 给教师造成了很大的压力。教师既没有精力, 也没有耐心去关心帮助他们, 从而使他们身上的缺点错误更加发展, 最终成为“双差生”。有些教师还把“双差生”看成是“害群之马”, 在处理他们的问题时简单从事, 让他们产生对立情绪, 失去自尊心和自信心, 造成恶性循环。
4.自身辨别力低下。由于受家庭影响, 单亲家庭子女一般意志力薄弱, 害怕困难, 不能用正确的观念战胜不合理的需求。尽管他们中有很多人也知道怎么做是对的, 怎样做是错的, 但由于意志力薄弱, 往往会怎么方便怎么做, 怎样舒适怎样做, 把正确的观念抛诸脑后。抄作业、旷课、偷东西等成了他们的家常便饭。而这些行为一旦多次重复, 便会养成习惯, 难以自拔。
三、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异常的教育对策
1.加强认知、情感、态度和行为等方面的引导。有关的调查研究充分说明, 单亲家庭学生的心理问题检出率远高于完整家庭的青少年, 他们的很多问题行为和学习障碍, 基本上是由心理原因造成的。学校要正视单亲家庭青少年容易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现实, 面对他们的不良行为习惯和心理特征, 特别要以温和的语言、激励的表情、积极的态度和正面的行为, 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 排解他们在认知、情感、态度和行为方面的障碍, 逐步减轻或消除他们心理上的各种痛苦情绪和行为。
2.悉心了解, 因材施教。要通过正面观察、侧面了解他们心理异常产生的原因及个性特点, 以“像对待自己孩子一样”或像对待正常家庭孩子一样去走近、关心他们, 真正了解到真实情况, 从而实现因材施教, 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3.让“理解”“尊重”的阳光照进他们的心田。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理解是改变偏执的良药”。“假如我们的孩子都能以乐观的情绪去看世界。假如他周围生活中的每一种现象都能向他展现出美丽、精细、柔弱、温和色彩的话, 他就会易于接受教育, 就会贪婪地聆听你的每一句话。”单亲家庭子女更渴望无私的爱。如果把班集体建设成为一个温暖心灵的家, 生活在一个充满真情友爱、理解尊重的集体里, 每个人自然会感到生活充满阳光。
4.关注他们的每一次成功, 给予诚恳的激励和表扬。教师要处处关心他们生活中的细微之处, 尽量发现他们身上的优点。有时, 教师一个鼓励的眼神, 一个爱抚的动作, 一次诚恳的表扬, 一个会心的微笑, 都会在学生心里激起不小的浪花, 更何况一个缺少表扬与鼓励的单亲家庭孩子。只是在表扬鼓励时, 要十分注意不能过度, 他们需要的是更多的诚恳, 否则会因为触动了他们那根脆弱而敏感的神经, 使努力适得其反。同时, 要创造必要的活动氛围, 鼓励他们担任一定的角色, 有意识地让他们负责重要的任务, 以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责任感, 提高他们的合作意识, 增进和同学的友谊。
5.尽可能地获得家庭的配合与支持。即使是单亲家庭, 家长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健康成长。因此教师要多与家长沟通, 多向家长讲孩子的进步和长处。对存在的问题.交换意见时要注意方式和策略, 让家长多为孩子着想, 减少单亲带来的负面影响。
13.家庭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篇十三
1月27日,我在嘉定区图书馆聆听了中科院上海光机所向世清博士所作的题为《不能不知的青少年心理特征》讲座,受益匪浅。
孩子的教育问题,一直成为众多家长百谈不厌的话题。不少家长认为,我把孩子送到学校后,教育的问题都是学校的责任了。其实不然,这是一种错误的想法。孩子的教育,特别是心理上的教育,这与家庭教育密切相关。
一个孩子在校的表现取决于他(她)的学习能力,这种能力有7大要素,分别是自信心、好奇心、意愿性、自制力、人际关系能力、交流能力和合作能力,这些要素都与情感智商有关。我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一直是小心翼翼、如履薄冰。所以,当天在与向博士现场互动的时候,我的问题“怎样让孩子坚持做一件事情?”结果,向博士说我有点“杞人忧天”了,因为我那个才8岁的女儿,能够坐在图书馆里听讲座,一坐就是一个半小时,已经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了。说到这一点,我也觉得挺自豪的,自去年暑假7月开始,我和女儿每周日下午都会来到图书馆听讲座,不管刮风下雨,从不间断。最后,向博士还是给我支了招,教了我两个好办法。办法一是和孩子端碗比赛,各拿一只碗,顶在自己头上,看谁坚持的时间长,刚开始的时候,可以是每次1分钟,然后2分钟,一直坚持半小时;还有一个办法就是和孩子每天在家走直线距离,看谁走得慢。这样长期训练的话,就可以提高孩子的注意力了。向博士说,孩子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思维力和记忆力,这些都可以通过长时间的训练提高的。而一些非智力因素,比如: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这些往往和父母有关,孩子的习惯是母亲给的,性格是父亲给的,这无疑给我们做家长的上了精彩的一课。有时,我们往往会抱怨孩子动作慢、脾气差,其实,这些我们家长自己身上都有,也该是要检讨一下我们家长自己的时候了。
14.家庭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篇十四
前言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因此家庭教育对小学生心理健康影响是不容忽视的,我们从分析当前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入手,描述了错误家庭教育对他们心灵造成的危害和影响,并针对这些错误的家庭教育因素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希望通过这样可以让家长、学生及有关社会成员系统地了解家庭教育环境对小学生心理的影响作用,促进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关键词:家庭教育 小学生 心理健康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家庭教育对于小学生形成健康、乐观、向上的心理至关重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学校要帮助家长制定正确的教育观念,了解和掌握孩子成长的特点、规律以及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以积极、健康、和谐的家庭环境影响孩子。为了了解家庭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我们对学校多名家长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694份。高年级学生家长占36%,中年级学生家长占34%,低年级学生家长占30%。问卷中问题涉及的内容主要有家长的教育观念、家长的教育态度、家长的教学方法、家庭环境、亲子关系、家长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关注等方面。本报告从上述方面进行分析,提出对策与建议。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
1、性格问题
在小学阶段,性格问题主要表现在:如胆小、害羞、暴躁、身体或语言攻击等许多方面。同学习困难一样,性格问题也有遗传因素的影响和教育因素的影响。由于胆小、害羞等性格,孩子经常难于完成家长让自己去做的事,如表演、和别人比赛、主动和别人玩等事情,随之家长的“你怕什么呀?你看某某多好!”等负面评价,不但不能激励孩子以后做好类似的事情,反而使他们更加恐惧做这样的事,加重了孩子的心理障碍。由于教育问题的累积、学生家庭及自身条件的限制,有一部分学生,始终认为自己“不优秀”、“不如人”,自卑感特别重。他们把失败归因于“自己笨”或“题目难”,学习上的自卑,衍生了他们羞怯、胆怯等不良倾向,家中来了客人,怕谈及学业情况不好意思而故意避开,见了自己的长辈不好意思。
2、学习困难
学习困难、学习成绩不好是小学阶段家长比较头痛的事情。学生学习困难表现在学习成绩不合格、保 1 持注意力困难、记忆力不好、写字和阅读困难等等。这些表现有可能是遗传的或先天的原因造成的,也有可能是后天的教育或养育的原因造成的,对前一种原因造成的学习困难,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所能给予的帮助是有限的,但是对后一种原因造成的学习困难,专家已经可以给他们进行比较明显有效的机能调整和行为训练。后一种学习困难的学生在小学阶段经常被老师和家长指责,被说成是太笨、只知道玩、不长记性,有个别学校因为升学率等方面的考虑,甚至要求家长给学生开智力落后的证明。各种各样的批评,导致孩子厌学而产生了学习困难。而前一种孩子很想努力学好,但由于心理压力过重以及能力所限,使他们达不到家长和老师的标准。
二、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
影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分析
1、教育观念片面,过分关注学习成绩
调查表明,有不少家长存在教育观念上的问题。家长错误的教育观念主要表现为两个极端,一方面家长过分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另一方面家长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忽视孩子的能力培养,特别是社会生活能力的培养,忽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家长教育观念方面的问题主要有:
(1)片面关注学习成绩。调查中有12.7%的家长认为孩子只要学习好就行了,在他们心目中,孩子的学习成绩是最重要的,他们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以孩子学习成绩的好坏来衡量其价值。这对孩子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甚至使许多学生产生厌学心理。比如,调查显示,在家长面前经常流露出不想上学和曾经流露过不想上学的学生分别占到21%和11.1%。
(2)忽视孩子社会生活能力的培养。有30%的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什么事都做不来,能力有缺陷,但是许多家长却忽视孩子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有21.7%的家长经常帮孩子把什么事情都安排好了,而在家里经常做家务的孩子仅占15.8%。孩子生活能力的缺乏使他们做事畏缩,怕出错,从而造成个性上的缺陷。
(3)缺乏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关注。在对家长的调查中,发现部分学生流露出厌世情绪,有l07位家长反映孩子曾经流露过“活着没有什么意思”等悲观念头,占被调查人数的5.9%。许多家长没有认识到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有l0.4%的家长明确表示在发现孩子有心理问题时,不会找有关专家帮助解决问题,有45.6%的家长表示“也许会”找专家寻求帮助。由此可见,相当多数家长对孩子的心理健康缺乏关注,所以,当孩子有问题时,能够得到有效帮助的机会就减少了。
2、教育态度专断,对于女期望过高
调查表明,很少有家长对孩子是放任不管的,许多家长能够以民主的态度与孩子平等对话,跟孩子讲 2 道理,但也有不少家长以专断的教育态度对待孩子,给孩子的心理健康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有79.1%的家长感到孩子读书太苦太累,但是家长在对孩子的教育中仍然表现出期望过高、要求过严、限制过多的倾向。
(1)许多家长对孩子期望过高,学习要求过严。对于“您是否强迫孩子考试成绩一定要在前几名?”回答“经常是”和“有时是”的家长分别占8%和36.8%。可见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和要求是很高的,当孩子一旦考试成绩不理想,面对压力孩子就容易自卑、自弃,甚至有轻生倾向。
(2)有些家长对孩子限制过多。对于“您是否严格限制孩子玩耍的时间?”回答“是”和“有时是”的分别占12.7%和48.8%。经常限制孩子不让他们与异性交往的家长占4.3%,有时限制孩子与异性交往的家长占14%。正是家长的这种教育态度,造成部分学生感到生活缺乏乐趣,人际关系紧张。
3、教育方式失当,教育手段粗暴
家长教育方式方面的问题是,一方面对孩子生活上、物质上的要求百依百顺,甚至有3.1%的家长认为只要满足孩子物质方面的需要就行了,另一方面又有部分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手段粗暴。教育方式方面的问题主要有:
(1)教育方式粗暴,常对孩子施以体罚。有7.4%的家长表示当孩子成绩不好时经常加以严厉的训斥,有63.8%的家长表示曾经在孩子成绩不好时训斥过。对于“您有没有打过孩子?”回答“经常打”的虽然仅占1.4%,但是,回答“有时打”的却占51.6%。家长粗暴的教育方式使学生容易与家长产生情感隔阂。
(2)对孩子百依百顺,过分溺爱。有13.8%的家长表示经常无条件满足孩子提出的各种要求,表示不会轻易满足孩子提出的各种要求的家长仅占15.1%。对孩子过分溺爱,容易使他们任性、意志薄弱和缺乏挫折承受力。
(3)不善于主动与老师沟通。将近一半的家长表示在发现孩子有学习和情绪问题时,不会找老师讨论这些问题,仅有5%的家长表示会去找老师。由于家长和老师缺乏沟通,所以,老师无法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和学习问题,这对于孩子心理健康发展很不利。
4、家庭关系扭曲,家庭环境压抑
婚姻关系破裂对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特别大,对此大多数家长有正确认识。89.3%的家长认为父母离婚对孩子有非常大的伤害,仅有一成左右家长认为影响不大或没有影响。家庭成员关系紧张,家庭氛围压抑,也不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不良的家庭环境和家庭关系表现为:
(1)夫妻吵架,家庭关系不和睦。3%的家长表示经常与爱人在孩子面前吵架,偶尔与爱人在孩子面 3 前吵架的占49%。有3.7%的家长明确表示家庭成员关系不和睦,有问题的学生往往在这样的家庭中产生。
(2)为家庭经济困难而烦恼。有30%左右的家长表示全家人因为经济困难而烦恼。中小学生是特别敏感的,他们特别容易因为自己不能为父母分忧而自责。
(3)家庭气氛压抑,孩子缺乏荣誉感。对于“您是否感到在您家里,家庭氛围显得压抑?”回答“很压抑”和“比较压抑”的分别占l.8%和14.4%。感到自己的孩子不能以自己的家庭为荣的比例达到12.1%,有38.1%的家长回答不知道。我们可以想见,这样的家庭环境中的孩子遇到问题时,肯定不会想到要从家中得到帮助,难怪有些孩子要离家出走。调查发现,有1.9%的家长表示自己的孩子经常离家不回,有5.2%的家长表示自己的孩子曾经离家不回。
5、父母与孩于缺乏沟通,亲子关系疏远
许多家长表示与孩子感情“不好”和“一般”,分别占4%和26%。这是应该寻引起注意的问题。感情疏远的亲子关系往往造成有问题的青少年。调查还表明有相当部分家长感到自己不够称职,对于“您认为在孩子的心目中,自己是不是一个称职的家长?”回答“不是”的家长占10%,有38.2%的家长选择回答“不知道”,这其实是不称职。亲子关系疏远主要表现为:
(l)中小学生不愿向父母倾诉思想感情。有50.7%的家长表示孩子没有主动找自己谈过自己的烦恼。有72.5%的家长表示孩子不肯拿日记给自己看。许多家长不善于与孩子打交道,很少与孩子进行共同活动,如有16.3%的家长表示从未抽时间陪孩子去游玩过,有14.2%的家长表示不能主动与孩子进行思想、情感的交流。对于孩子来说,父母与他们的情感疏远必然会影响他们的人际关系和心理健康。
(2)不尊重孩子,不能维护孩子的自尊心。有54.5%的家长表示曾经在爱人面前数落孩子,曾经在其他孩子或家长面前数落自己孩子的占35.7%,有24.9%的家长表示自己从来没有夸奖过自己的孩子。家长一方面数落孩子的不是,另一方面又不能对孩子进行表扬和激励,这种做法极大地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也疏远了亲子感情。
(3)部分学生与父母产生对立情绪。由于家长对孩子要求过多,期望过高,缺乏尊重。而且在自己不顺心的时候迁怒于孩子(占被调查家长的40.7%),所以,有些学生有逆反心理,产生了与父母的对立情绪。有6.3%的家长表示孩子经常与自己闹对立情绪,而孩子时不时地与家长闹对立情绪的占71.4%。家长是孩子的良师益友,家长不够与孩子形成和谐关系,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
三、对策与建议
1、端正家庭教教育观念
教育孩子,力量只能合,而决不能分。那么“合”在什么地方呢?这就要求家长认真地回顾一下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行为有没有需要改正的地方,谦虚的态度和必要的学习是必要的,同时,也应认真回想长辈的教育行为有没有可取之处。在树立合力教育意识前提下,经过认真思考,开个统一家庭教育思想、方法和家庭会议,坐下来坦诚地交流彼此的想法,有不同意见,可以争论,最后求同存异。
在教育孩子时,按照已经统一的认真去做,看看效果如何。这样的家庭会还需要征求孩子的意见,孩子是受教育的对象,对家长的教育行为有最直接的感受,孩子往往能客观地评价爸爸、妈妈和其他长辈教育行为的优点与不足,这对我们改进家庭教育是大有好处的,不要在教育孩子过程中,当着孩子的面而闹矛盾,这样只会降低长辈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在可能出现这种情况时,有一方要以冷静的口吻劝说对方暂停教育,协商之后再进行教育,而父母与孩子祖辈之间的教育矛盾,大多是由于隔辈人更疼孩子引起的,父母应该在尊重理解祖辈的前提下作些分析,给祖辈找些家庭教育资料,请祖辈参加家庭会议。
自然和谐,是指家长及其在整个教育的过程都应该尊重孩子成长的自然规律,所有的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有幸福、美满的人生,但不少望子成龙的父母根本不考虑孩子的身心特点和个人兴趣,有的家庭为了让孩子成才,每天除了让孩子上学,还让孩子上好几门课外辅导班或培训班,除了要求孩子学习成绩要名列前茅,还要求孩子在美术、钢琴等其他方面都取得优异成绩,孩子没有时间玩,只能整天被这些负担所压,身心得不到应有的放松。
孩子是一个活生生的生命,他们都有自己的想法,都具有白我成长的天性和潜能。家长们却习惯于像木偶一样操纵和控制孩子的一举一动,尽管父母们为孩子的前程苦心设计,但大多数孩子并没有达到他们所期望的,也没有按他们的设计走完人生之路,只有家长尊重自然的规律,让他们按照自己的兴趣喜好自由的发展,才可以在家庭的养育下形成健康的人格和个性品质。
2、树立全面发展的观念
思想道德素质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的基础,是一个人成人后立身处世的根本,有了一定的思想道德素质,才能自觉的道守社会的法律规范,才能将自己掌握的知识技能服务于人民,服务于社会,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而家庭对孩子的道德教育有着天然的优势,家庭教育的重点应将思想品德和良好的个性培养放在首位,先教育孩子如何做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因此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生活中相互尊敬,相互谦让,与邻里友好相处,关心别人,为他们做出榜样,父母从小培养孩子的道德习惯,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子女,这些都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所无法比拟的。
孔子说:“少年若天性,习惯如自然”。家长要抓住日常生活中的小事,随时随地进行教育,使道德教 5 育与生活实践相结合,针对孩子接触的各种事情随时随地进行教育,把思想道德教育渗透到孩子的言谈举止,衣食住行等各方面,使他们从小就萌发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爱劳动的情感,培养他们诚实、勇敢、友爱、不怕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等良好品德行为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真正地为他们良好的品德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家长要培养孩子参加劳动的兴趣和信心。首先在思想上,要让他们知道世界是劳动人民创造的,一个人来到社会上,应当热爱劳动,尊重劳动人民,要逐步树立起自食其力的思想,在此基础上再安排一些他们力所能及的劳动,目的是培养他们的兴趣和动手能力,当孩子开始做家务时,因不熟悉而不会做,家长要耐心帮助,当面示范,教孩子树立正确的劳动态度及正确的劳动方法,鼓励和支持他们树立干好的信心,把事情干好。
其次还应培养孩子养成爱劳动的习惯,家长可以因地制宜,从各自的家庭条件出发,给孩子提供劳动机会。总之,设法给他们提供做家务劳动和当家理财的机会,这样不但能让孩子逐步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学习好劳动技能,同时也培养了他们勤俭持家,尊重长辈的美德,使他们获得独立生活和参与社会竞争的能力,孩子干的虽是一些在成人眼里微小足道的简单的家务劳动,如整理报纸、买瓶酱油、擦擦桌子等等,但对孩子来说却意义重大,孩子在做家务的过程中,不仅可掌握一些简单的家务技能,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而且有利于责任心和义务感的培养,家长应重视利用家务劳动对孩子进行教育。
3、构建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营造和谐、温馨、民主健康的家庭文化氛围对孩子具有吸引作用,能使孩子热爱家庭,也能引导激励和约束孩子使其积极向上,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必然对其身心有着积极的影响。家庭要造就一个尊重孩子、爱护孩子的良好环境,父母就应该把孩子当成平等的朋友,这样的环境最能养成孩子的良好性格,同时也为教育孩子创设了最好的学习条件。
孩子从出生那天起,就开始了与父母交往,从而形成了亲子之间的一种亲密情感关系,这种关系对孩子日后形成对人对事的积极态度奠定了基础,孩子早期形成的经验会影响其一生,小时候受到亲人关爱和照顾以及有有安全感的孩子,长大后也会爱他人,人际关系也较好,孩子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体,在家庭中,父母把子女摆在平等的位置上,尊重他们,愿意听他们的意愿和想法,同时也让孩子懂得克制自己,尊重长辈,这种民主型的教养态度有利于培养儿童健康的心理发展。
父母的言行、品格、知识,对子女来说,就像胎记烙在身上,一生也不会消失,虽然家长不可能精通所有的东西,但是要善于学习,这样不仅可以利于自身的提高,还有利于指导孩子的学习,要给孩子一杯 6 水,自己首先必须要有一桶水,家长必须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对科学知识具有广泛的兴趣爱好,而家长的身体力行,自然也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使他们从小就成为热爱科学知识并且兴趣广泛的人。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家长在平时的学习工作过程中遇到困难,总是力求自己独立思考,在解决不了的时候,能虚心求教,这样的学习态度在无形之中就会灌输给孩子,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家长在平时也要十分注意自身的文化修养,能做到科学的安排时间、珍惜时间,做到“今日事今日做”,这样家长才具有说服力去教育自己的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只要家长自己养成了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意志品质,孩子自然也会成为一个勤勤恳恳的人。
附录一: 参考文献篇目
1、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102年修订)
2、解军《影响儿童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10(27)
3、施学忠《家庭教育方式与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中国学校卫生2012(23)
4、魏明刚《心理学》辽海出版社2004.6 附录二:
1、调查问卷
2、结果统计
1、问卷调查 学生卷:
1.你有心事时你与你父母()沟通: A经常 B有时 C放在心中 2.你与你父母的关系
A关系好 B有时发生争执 C经常发生争执 3.你家有电脑吗?父母允许你怎么玩?
A没有 B有电脑,但是不允许我玩,怕耽误我学习C有电脑,我可以随便玩
D有电脑,不允许玩,但支持我看新闻,查找资料等 4.放学后回到家里,多数时间是由()照顾你生活的?
A爸爸妈妈 B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 C亲戚、邻居或者其他人 5.家里人最关心你的
A心理需要 B学习情况 C身体情况
6.在学习方面,父母会提要求吗?有什么奖励吗?()A有奖励,物质奖励 B有奖励,精神奖励(如书籍、旅游等)C只提要求不奖励 D只要我认真就行了,没什么要求,也没有什么奖励 7.你双休日的活动父母支持吗?
A非常支持 B看人家支持,也只好让我也参加 C父母反对,只是我强烈要求,才同意的 D不参加 8.当你在学校受到委屈时,你回到家里,你会 A会告诉家里人 B不会告诉家里人,自己解决 C特别委屈时,才告诉家里人
9.当家里人知道你犯错误时,家里人通常会
A经常动手打人 B会严肃批评,偶尔也会打人 C心平气和的讲道理10.家里人会在你面前赌博或吵架吗?
A从来不会 B很少,但有过几次 C我在不在场都一样
家长卷:
1.你的孩子放学后,你在家
A玩电脑 B看书、读报 C看电视 2.你的孩子写作业时,你在家
A打麻将或玩游戏或看电视 B读杂志 C监督孩子写作业
3、有空时,你通常会和孩子干什么?
A翻翻书刊,共同学习B经常带孩子去参观、旅游 C鼓励孩子发展特长,注重培养D引导孩子动脑筋,共同参与 E工作忙,很少和孩子在一起
4、你的孩子给你诉说自己的心事时,你会
A认真倾听 B一边做事,一边倾听 C拒绝倾听
5、你的孩子带同学去你家时,你会
A欢迎 B不欢迎但有礼貌待客 C很冷淡 D赶他(她)走
6、你的孩子与同学闹矛盾时,你会
A开导,劝解 B批评 C支持 D顺其自然
7、你的孩子帮你干家务时,你会
A夸奖孩子 B挑毛病、唠叨 C即不批评也不表扬 D不让动手
8、你的孩子偶尔犯错误时,你会
A说服教育 B先批评,后问原因 C不问原因直接殴打 D沉默
9、你的家庭是
A完整家庭 B单亲家庭
10、你的家庭里的人际关系
A相处愉快,互相关心 B相处平和,关心不够 C相处冷漠,互不关心 D矛盾交多,经常争吵
2、调查问卷结果统计 学生卷:
1.你有心事时你与你父母()沟通:
A经常28.9% B有时34.4% C放在心中36.7% 2.你与你父母的关系
A关系好60% B有时发生争执62% C经常发生争执10% 3.你家有电脑吗?父母允许你怎么玩?
A没有120% B有电脑,但是不允许我玩,怕耽误我学习32% C有电脑,我可以随便玩6% D有电脑,不允许玩,但支持我看新闻,查找资料等8% 4.放学后回到家里,多数时间是由()照顾你生活的?
A爸爸妈妈9.8% B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25% C亲戚、邻居或者其他人2% 5.家里人最关心你的
A心理需要10% B学习情况77% C身体情况30% 6.在学习方面,父母会提要求吗?有什么奖励吗?()
A有奖励,物质奖励47% B有奖励,精神奖励(如书籍、旅游等)27% C只提要求不奖励21% D只要我认真就行了,没什么要求,也没有什么奖励35% 7.你双休日的活动父母支持吗?
A非常支持62% B看人家支持,也只好让我也参加42% C父母反对,只是我强烈要求,才同意的5% D不参加20% 8.当你在学校受到委屈时,你回到家里,你会
A会告诉家里人15% B不会告诉家里人,自己解决38% C特别委屈时,才告诉家里人46% 9.当家里人知道你犯错误时,家里人通常会
A经常动手打人6% B会严肃批评,偶尔也会打人26% C心平气和的讲道理59% 10.家里人会在你面前赌博或吵架吗?
A从来不会30% B很少,但有过几次62% C我在不在场都一样7% 10 家长卷:
1.你的孩子放学后,你在家
A玩电脑18% B看书、读报34.5% C看电视47.5% 2.你的孩子写作业时,你在家
A打麻将或玩游戏或看电视49% B读杂志20% C监督孩子写作业21%
3、有空时,你通常会和孩子干什么?
A翻翻书刊,共同学习150% B经常带孩子去参观、旅游19% C鼓励孩子发展特长,注重培养28% D引导孩子动脑筋,共同参与14% E工作忙,很少和孩子在一起35%
4、你的孩子给你诉说自己的心事时,你会
A认真倾听8% B一边做事,一边倾听91% C拒绝倾听2%
5、你的孩子带同学去你家时,你会
A欢迎53% B不欢迎但有礼貌待客370% C很冷淡8% D赶他(她)走3%
6、你的孩子与同学闹矛盾时,你会
A开导,劝解83% B批评12% C支持2.3% D顺其自然14%
7、你的孩子帮你干家务时,你会
A夸奖孩子23% B挑毛病、唠叨15% C即不批评也不表扬44.3% D不让动手18%
8、你的孩子偶尔犯错误时,你会
A说服教育76% B先批评,后问原因12% C不问原因直接殴打4.7% D沉默7%
9、你的家庭是
A完整家庭94.7% B单亲家庭5.3%
10、你的家庭里的人际关系
A相处愉快,互相关心62% B相处平和,关心不够16.3% C相处冷漠,互不关心4% D矛盾交多,经常争吵8%
【家庭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推荐阅读:
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健康教育初探01-07
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08-25
家庭教育与孩子心理素质关系06-26
大学生心理健康家庭12-19
离异家庭孩子的心理12-23
单亲家庭孩子的心理问题11-05
单亲家庭的孩子的心理辅导案例11-25
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家庭背景因素的关系09-06
家庭健康教育内容12-10
家庭中的语言教育讲稿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