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美洲课件

2024-08-12

初中地理美洲课件(15篇)

1.初中地理美洲课件 篇一

区域地理北美洲课件

区域地理北美洲课件已经为大家准备好啦,老师们,大家可以参考以下内容,准备好教学思路哦!

一、教材及学情分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天津市初中地理使用的人教版教材中没有《北美洲》这一节,七年级下册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中对本课的知识略有涉及,湘教版教材七年级地理下册有美洲这一节,高中区域地理设计北美洲的相关知识。根据课标要求,及以上各版本教材的相关内容,整理了本节教学内容。认识大洲的位置是第一条课标的要求,为了突出本节课的重点,我让学生结合补充材料在课前完成。课上只做简单介绍,重点放在北美洲的主要自然地理要素的特征归纳,及各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的探究上,为学习大洲提供一个范例,进而归纳学习区域自然地理的一般方法,构建地理知识体系。

2、课标要求

“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某大洲(限定为北美洲)地形、气候、水系的特点,简要分析其相互关系”

3、学情分析

从年龄特点看,七年级学生好奇、好动、好表现;在心理上,他们对感兴趣的知识表现出高度的热情,具有一定的团结协作能力;从知识储备来看,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只学习了学习区域地理的基础——地球和地图;从空间认知来说,学习了陆地和海洋。学习了自然地理要素之一——气候,为北美洲的学习打下基础。但是学生没有接触过区域,没有形成学习区域的一般方法。接触过地形、气候等概念,但没有实际运用的能力。不了解地理环境的构成,概括地理事物特征、分析要素之间的联系能力还有待培养。

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懂得如何根据目的,合理选择地图。

②将所学的地形、气候的相关知识,及地图的使用,运用到分析具体的区域

特征中去。

③知道从哪些方面去归纳地形、气候、河湖特征。

④学会如何分析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分析图文材料,培养学生获取有效地理信息的能力。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自主研究地理事物分布特征,及各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综合分析、概括和表达能力,归纳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动眼、动手、动脑、动口,学会地理思维方法,体验学习地理的乐趣。 如学生认识到事物之间存在普遍联系的哲学观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珍惜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情感。

基于以上对教学目标和学情分析,确定了本节的教学重难点

2、重点:运用地图,分析、归纳北美洲地形、气候、水系特征

了解区域自然地理的研究方法

难点:分析各自然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关系

三、教法

教无定法,应“以学定教”,这是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体现。结合本校学情,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情境创设、竞赛、体验、启发、探究,多媒体辅助教学等。

四、学法

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学是中心,会学是目的。本节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渗透学法:观察讨论、读图分析、小组合作探究、成果展示等。

教学补充材料:1、地图 图1 北美洲的地形

图2 北美洲大陆沿40°N纬线的地形剖面示意 图3 北美洲的气候类型

图4 北美洲年降水量分布

图5 亚洲的地形

2、《北美洲的自然环境》导学提纲

3、“基础知识小助手”

五、教学过程

建构主义理论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指导理论。在该理论认为的指导下,本课我设计了激疑导趣——基础考察——合作探究——概括升华——巩固拓展五个过程,引导学生完成从感性——理性——实践——感性的思维转换过程,完成教学目标。

具体教学过程:

(一) 激疑导趣——“欣赏美”

让学生欣赏北美洲自然地理景观的视频,感受地理的美。

设计问题:“北美洲的自然景观为什么如此之美?你知道从哪些方面去认识一个大洲吗?”引入从哪些方面去认识区域,自然地理要素缔造了大自然的神奇,

激发学生探究热情。成立“北美科学考察队”,分成“地形”“河湖”“气候”三个大组,分工合作,揭秘大自然的.美。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情境教学法、竞赛法

设计意图:多媒体影像图片能直观的传达地理信息,表达地理的美,吸引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地理,增强学习积极性。结合学生年龄特点,把竞争机制贯穿课堂,引发学生积极参与。

(二)基础考查——“定位美”

通过课前预习,确定北美洲的地理位置

(参考课本P33 “大洲的分布图”,最后一页“世界的国家和地区图”)

地理位置 半球:位于东西半球中的_______半球,

南北半球中的_______半球。

纬度:跨______带、_____带、_______带。大部分位于_____带 海陆:西临______洋,北临_____洋,

东临______洋,南隔______运河与_____洲相望

教学手段:读图分析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读图分析能力,为气候的分析打下基础。

(三)合作探究——“揭秘美”

任务一:归纳北美洲的地形、河湖、气候特征

1、地形组任务书:

(1) 读图1,找出北美洲东部、中部、西部各有那些地形区,以什么地形为主

东部_______________,中部___________,西部___________

(2) 读图2,判断北美洲地势东、中、西部,______、______高、_______低 (温馨提示:地形指地表的形态,主要有五种——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 七上P27。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中,不同颜色代表不同地形。地势指地表的高低起伏)

2、河湖组任务书:

(1)读图1,找出北美洲主要的河流和湖泊,用笔在图中圈出。

(2)结合文字资料,说出他们在世界上的地位:

_____________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湖群,_________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湖,_____________是世界第四长河。北美洲淡水资源_______

(温馨提示: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中,蓝色表示海洋,绿色表示陆地,陆地上蓝色的线表示河流,蓝域表示湖泊。)

3、气候组任务书:

(1)读图3,按温度带找出北美洲的气候类型:(将序号标到图中)

热带:①、②、③

温带:④、⑤ 、⑥、⑦

寒带:⑧

特殊:⑨

(温馨提示:亚热带属于温带,地中海气候是温带的气候类型)

(2)北美洲分布最广的气候类型是:______________。在中纬度大陆西岸呈条

带状分布的气候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序号)

(3)全世界主要的气候类型一共11种,北美洲有9种,说明北美洲气候_________ 任务二:探究地形、河湖、气候之间的相互关系

1、地形组任务书:读图1,说出密西西比河的发源地、流向和注入的海洋,分

析河流流向与地势高低有什么关系。

(温馨提示: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中,蓝线的粗细表示河流的流量,一般河流发源地流量最小,线条最细,河流自线条细的地方流向线条粗的地方)

2、河湖组任务书:读图4,北美洲降水主要来自于________洋,自东向西________(递增、递减),西部沿海又______,美国东部濒临大西洋,西临太平洋,为何降水呈现以上特点,请结合图1“北美洲的地形”进行分析。

3、气候组任务书:密西西比河和五大湖分布在__________、_________(西、中、东)部,淡水资源丰富,与降水量有什么关系?

教学手段:读图分析、合作探究、成果展示

设计意图:通过任务驱动式的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锻炼学生分析、合作探究地理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构建知识体系和研究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通过小组展示和竞争培养团队合作意识,激发集体荣誉感

(四)知识建构——“收获美”

地形、地势 气候

河流、湖泊

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老师通过多媒体展示知识结构以供参考。

教学手段:合作探究

预期目标:自主构建知识网络

(五)巩固拓展——“运用美”

读图5,回答1--3题:

1、找出亚洲的主要地形区、主要河流,判断河流的发源地、流向、注入的海洋

2、亚洲地形特征:起伏______(大、小),地势中部_____,四周_______

3、受_________的影响,河流大部分发源于________,呈放射状流向_______

教学手段:读图分析,合作探究

设计意图:巩固收获,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培养学生热爱亚洲的情感。 整个教学设计中,我力图体现2个特点:1、参与性:我以建构主义为理论指导,主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让学生思考、参与、表现,关注全体学生,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2、注重体现新课程理念: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知识掌握程度,利于学生的发展。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悦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和能力,从而达到预期教学效果。

为了体现地理学科特色和新课改的理念和要求,我整堂课的设计突出以下三个方面:

一、学科特色

1、地理科学的美

课前地理印象:“美”自然、人文、科学、生命,“地承千古文明,理蕴万世精华”让学生欣赏名字中就带优美的大洲,北美高清风景延时摄影纪录片,让学生欣赏直观感受地理的美。以美为主线贯穿整个课堂,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

(二)激疑导趣——“欣赏美” (二)基础考查——“定位美”

(三)合作探究——“揭秘美” (四)知识建构——“收获美”

(五)巩固拓展——“运用美”

2、联系和方法

欣赏北美洲的美景后,问学生知道从哪些方面去认识一个大洲吗?展示知识框架,介绍区域地理环境的构成,导学提纲的温馨提示,教给学生归纳自然地理要素特征的方法,通过循序渐进的问题设置,引导学生自主归纳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课堂小结,突出对分析方法和联系的总结,让学生懂得自然要素建以及和人文要素的联系,进而完成保护自然环境的情感教育。

二、创设情景,引入小组竞争机制。

欣赏完视频后,设疑北美洲的自然景观为什么如此之美?是自然地理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一起开解开大自然美的奥秘,成立北美洲科学考察队,分为“地形”“河湖”“气候”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合作探究,成果展示

设计了两个探究任务。任务一:分析北美洲的地形、河湖、气候特征。任务二:探究地形、河湖、气候之间的相互关系。三个大组在每项任务中都有自己不同的任务书,重点研究一个问题,限定讨论时间,自己组任务书完成的再去研究别的组的任务,然后进行成果展示。学生先讲,老师通过提出疑问来指导学生读图,引导归纳方法。在任务驱动式的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作用。

调整心态,轻松上阵,注重过程。讲台是教师的舞台,每次做课,我都告诉自己这是一场表演,只要把自己准备的表演到最好就是成功。

反思不足之处:1、预设要充分,处变要灵活。每一个环节都要做好充分预设,课堂上总会有突发情况,要灵活处理。2、时间把握好。

总之,在准备比赛的过程中,我遇到了很多问题和困惑,但我想教师成长的过程就是不断的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参加比赛的过程是煎熬的,但是一种经历就是一种收获。谢谢大家。

2.初中地理美洲课件 篇二

一、努力提高自身的信息化专业水平。

放眼今天的课件制作领域, 常用的软件有PowerPoint、Flash、Photoshop、Premiere (或绘声绘影) 等。对于这些软件, 要尽可能地了解、掌握, 否则没法对你搜集到的课件素材依据教学需要进行必要的加工和处理, 进而影响到课件质量和课堂教学效果。

就目前的情况看, PowerPoint是老师们比较熟悉的开发工具。从老师们的课件分析, 在“自定义动画”、“控件声音”、“插入对象”、“多媒体集成”、“幻灯片之间链接”等方面掌握不到位, 致使教学效果不佳。尤其是视频、音频文件, 经常出现做了链接而忘记打包的现象, 到了教学现场才发现问题。这如果是校内平时教学, 那还来得及取。如果是到校外交流或参加优质课评比, 麻烦就大了。在我校承接举行的安顺优质课评比中, 就不时有人跑来对我说, 他的课件在我校的平台上打不开, 待我打开其课件一看, 才明白原来是没把相关的音视频文件拷来的缘故。

还应尽可能地熟悉Flash、Photoshop、Premiere (或绘声绘影) 等软件, 对自己搜集回来的课件素材, 并非都能完全满足教学实际要求, 往往需要进行必要的加工。只有这样, 才能开发出适合于你的教学实际的好课件。比如我在开发《西双版纳》 (获2011年贵州省优秀课件评选一等奖) 课件时, 想要一个视频短片导入新课, 到网上找了一阵子, 就是找不到我心目中想要的, 于是我就自己动手, 用Premiere把我搜集的有用的素材制作了一个短片。

二、定位好课件开发的在教学中的地位, 以便有目的地搜集课件素材。

课件的制作是教学众多环节中的一步, 是“备课”的内容之一, 要在充分了解学情、深入分析课标、再次整合教材的基础上进行。课件的作用是在教学实践中促进学生、教材和教学目标的深度有机统一, 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高效达到教学目的。这就对课件素材的选取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

那么该如何“选材”呢?接下来我就以一个实例和大家探讨一下。比如人教版七年级上《地图》这节内容,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 (2011年版) 中明确提出了具体的标准和建议 (见下表) :

清楚了课标要求, 结合学生实际和教材的编排内容, 我们便可有的放矢地到Internet上寻找我们所需的素材了。除了参赛要求原创之外, 我认为完全可以找一个别人已经开发好的课件, 如果每一内容都原创的话, 那么这在实际教学中也是不切实际的。拿到别人的课件后, 根据自己的学生特点、区位因素、教案设计等进行再次加工和整合, 补充必要的素材, 去掉不必要的内容, 力求达到学生、教材、课件在课堂教学中的高度统一, 高效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三、依据新教学理念设计思路、构建课件内容。

多媒体课件的设计, 要符合“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的需要, 让学生从消极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认知的主体、课堂的构建者, 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创造性;要有利于开放课堂的构建。不是将所有的内容和过程都写进去, 而是有所侧重和创新, 突出重点、主次分明、内容丰富、一目了然。学生的接受程度和学习效果是评价教学效果的唯一标准, 课件必须适合所用班级学生的特点, 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及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和自主探究的热情。

在近几年来的观察中, 无论是优质课的评选还是平时教学, 执教教师很多时候都因为课件设计思路不太合理、主次不分、只追求内容和过程的完整, 导致无法完成教学任务。前面说过, 课件的应用只是教学环节中的一个内容, 是用来帮助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的, 而不是阻碍教学任务完成的。

下面我就举一例说明我的设计。比如《天气》这一内容的课件设计, 我们可以先用一段模拟仿真的气象台 (站) 参观视频导入;然后展示几张当地气象部门最近的天气预报图并开展活动, 让学生从中识别天气符号, 进而读懂简单的天气图;最后, 展示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影响的图文材料、影视短片等实例, 培养学生形成保护环境的情感。这样的设计, 既达到了学生实地观察的目的, 又大大降低了安全隐患。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充分体现, 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都能有效达到目的, 而且,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有效地把握时间。

四、精心设计课件中的课堂活动。

要想达到学生全面参与、调动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教学目的, 教学活动的开展是必不可少的。但是绝非“韩信带兵, 多多益善”, 活动的设计要依据教学目的而定, 活动过多了在课堂教学中要么开展不到位, 要么教学任务完不成。

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何为“精巧”?根据新课程标的要求, 我认为:一是要有助于教学的目标的完成, 二是要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是学生完成的效果要好, 四是有利于课堂评价, 五是要有利于学生能力和情感的培养。

课堂教学活动数量不能过多, 也不能过难或过于简单 (标准因学生的认知水平而定) 。过难了, 学生望而生畏, 参与性不高, 达不到目的;过于简单了, 则达不到教学目标的要求。活动的设计还要有利于老师的评价, 只有这样, 才有利于老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掌握, 通过评讲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为今后的教学设计提供依据。比如北京四中有位老师在讲海陆分布时, 用一个软橡皮做的地球仪在班上传一圈, 然后分别让手触摸到海洋、触摸到陆地的同学分批举手, 现场统计, 从数学概率的角度讲述了海陆面积的比。这是一个简短而又有效的活动, 数分钟内让学生都参与了, 知识掌握了, 教学目标也达到了。

上述论述仅针对课堂教学活动而言, 对于社会实践调查等开放式的活动, 由于学生时间充裕, 可查资料丰富, 要求就要深得多、难得多了, 这类活动的设计多结合乡土地理内容进行, 主要是让学生的综合地理能力得以体现。

总而言之, 一个优秀的地理课件, 是在充分备学生、备课标、备教材、备教法的基础上开发出来的, 有的是需要集众人之力才能完成的, 是有区域差异的, 也绝不是我能全部概括的。在此我仅谈谈自己的看法和体会, 希望我们身居教学第一线的老师能彼此交流, 共同开发, 借新课程改革这股东风打造出一片欣欣向荣的地理教学新天地。

参考文献

3.初中地理美洲课件 篇三

一、征稿内容

中学地理学科公开发行的各版本课标教材或各省、市地方教材中任一章节的教学内容均可。

二、作品要求

1.参赛作品必须由作者原创,使用PowerPoint等多媒体软件制作,大小不超过30M。课件末尾写明作者姓名、邮编、通讯地址、电话或手机号码、电子邮箱等联系方式。

2.作品可制成光盘寄往本刊编辑部,或直接发往dljy@cqnu.edu.cn电子邮箱,邮件主题注明“课件大赛”。

3.参评课件参赛费为120元(中国地理学会会员凭会员证复印件,参赛费为100元),寄出课件时请同时从邮局汇款并在汇款单附言栏注明“课件大赛”。汇款人姓名、地址必须与课件作者的姓名、地址一致。汇款地址:(401331)重庆市沙坪坝区大学城中路37号重庆师范大学综合办公楼404室,收款人:《地理教育》杂志社。

三、评奖办法

1.主办单位将成立由专家、教授、特级教师组成的评委会,对所有参赛作品进行认真评选,分别评出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

2.获奖证书将加盖中国地理学会、《地理教育》杂志社公章。

3.获奖揭晓后,拟将在本刊2017年第3期公布获奖名单。

四、特别说明

所有参赛课件一律不退回,请自留底稿;活动时间:即日起至2016年12月31日截止(以当地邮戳为准),欢迎集体组织参赛,大赛咨询电话:(023)65362774。

中国地理学会 《地理教育》杂志社

4.南美洲和巴西课件 篇四

南美洲和巴西课件资料

思考

1.为什么将该区域称为拉丁美洲

2.拉丁美洲和南美洲有何区别?

3.拉丁美洲面积最大的国家:巴西

4.拉丁美洲最狭长的国家:智利

5.拉丁美洲最南部的国家:智利

6.拉丁美洲纬度最北的国家:墨西哥

一、范围

北部:墨西哥高原、中美地峡、西印度群岛

南部:南美洲

重要地理事物:西印度群岛和火地岛、巴拿马运河

二、位置

1、经纬度位置: 热带为主,少部分在温带(30N-55S) 40W-110W(南美洲40W-80W)

2、海陆位置: 美洲中部和南部,东临大西洋,西临太平北接加勒比海,墨西哥湾。80 苏伊士运河位于埃及东北部连接亚非两大洲的苏伊 士地峡上,开凿于1859- 1869年,全长173千米,沟 通了地中海和红海,大大 缩短了从欧洲和北美洲到 印度洋沿岸的航程。比绕 道非洲好望角缩短8000— 10000千米,运河开通后, 主权和收入先后被法、英资本家所垄断,直到1956 年,埃及才收归国有。

三、地形

西部山地,东部高原、平原为主北部:墨西哥高原; 南美西部:安第斯山脉; 南美东部:高原与平原相间排列(从南到北: 奥里诺科平原、圭亚那高原、亚马逊平原、巴 西高原、拉普拉塔平原、巴塔哥尼亚高原) 地形总特征: 地势西高东低,高原平原相间分布 世界最长的山脉-安第斯山脉 地形因素影响显著:

A、热带平原地区气候湿热 (海拔低)

B、高原地区气候较温和 (海拔较高)

C、高山地区气候有明显的垂直变化

D、40 S以南的安第斯山西侧多雨(属西风带,迎风坡), 东侧干燥少雨(背风坡)

E、太平洋沿岸气候类型呈 南北狭长的带状分布 A为(地中海)气候,B为(温带荒漠)气候 造成两地气候差异的主要因素是(大气环流)和 (地形因素) 比较拉美气候与非洲气候 的异同 拉丁美洲的气候条件是比较优越的。它既没有亚 洲北部和北美洲北部那样大面积的寒冷地带,又 没有非洲和澳大利亚那样广阔的干旱地区。以湿 热为主的气候为主,对于发展农业,提供了充足 的热量条件和降水条件。 地形因素影响显著:安第斯山脉贯穿拉丁美洲, 山脉西侧总体上降水较多,山脉东侧降水偏少。

四、拉丁美洲的气候特点

五、水文:河流多,流量大

1.亚马孙河:世界第一大河(世界水量最大、流域 最广),第二长河(6400km)源于安第斯山,经赤 道附近地区注入大西洋。 水量大:流域广,支流多;流域内降水丰富。 流域广:平原广阔,水流平缓,利于航运。

2.巴拉那河:发源于巴西高原,南流注入大西洋, 河口称拉普拉塔河,该河上游位于巴西和巴拉圭边 境的伊泰普水电站是目前第二大水电站。

六、自然资源丰富

1.矿产:

2 . 石油: 沿海(墨西哥、委内瑞拉)

3 . 白银:

4.森林:(红木、乌木等);

5.草场: 草原(牧牛);

6.独特动物:树懒、大食蚁兽、卷尾猴、巨嘴鸟

七、居民和经济

(一)居民

居民人口分布 拉丁美洲是世界上人口密度较小的一洲,热带 雨林区、内陆高原区和 沙漠区人口稀少。 拉丁美洲人口比较稠密 的地区是西印度群岛、 巴西东南部、阿根廷沿 海等经济比较发达和气 候条件较好的地区。一些位于热带的国家, 人口和城市多分布在气 候比较温和的高原。

1.人口分布

居民稀少区:热带雨林区、内陆高原和沙漠区 稠密区: 西印度群岛、巴西东南部、阿根廷沿海 一些热带国家:气候比较温和的高原 (如:巴西利亚、墨西哥等著名大城市)

2.人口自然增长率:仅次于非洲

3.城市发展:少数大城市迅速膨胀,而中小城市发展 缓慢,人口聚集于少数大城市 国家 古巴 中美 部分 国家 智利 巴西秘鲁 主要经济 支柱 产品 蔗糖 香蕉 咖啡 铜矿 铜矿 硝石 硝石 原油 铁矿 咖啡 鱼粉铜矿 原油 牛肉 小麦 比重86% 54%62% 40% 44% 62% 40%

(二)经济

1、多以初级产品为主的`经济 拉丁美洲主要经济作物产量在世界的地位 热带经济作物 咖啡 咖啡 香蕉 甘蔗 甘蔗 可可 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比重 3/5 1/2 1/2 1/3

(1)热带经济作物:咖啡、甘蔗、香蕉;可可、 棉花、烟草产量也较多。

2、种植业为主,经济作物占绝对优势

(2)以玉米为主的粮食作物 (玉米原产地:墨西哥) 巴西、墨西哥、阿根廷的玉米产量居世界前列。 阿根廷是世界粮食和肉类重要生产国和出口国,素有 “粮仓肉库”之称。目前拉美许多国家的粮食还不能 自给。 玉米为主的粮食作物 玉米为主的粮食作物

3、现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阿根廷委内瑞拉 石油工业 墨西哥 钢铁、汽车、飞机制造 肉类加工、机械制造 拉丁美洲和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异同点 拉丁美洲撒哈拉以南非洲 以混血种人为主(56%)黑人为主(90%) 人口自然增长率 都高:撒’居世界第一位,拉’居世界第二 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撒哈拉以南非洲为世界上是贫穷地区 粮食自给程度 很多国家粮食不能自给 经济特征 以单一初级产品为主 多数国家出口商 品的种类 相同或相似:热带经济作物咖啡,可可和矿 产铜、石油 香蕉、蔗糖、硝石等 活牲畜、金刚石等 现代工业的发展 一些国家已较发达 正在努力发展 巴西是拉丁美洲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国家 1.8巴西人口居世界第5位

巴西

一、位置

巴西绝大部分 国土位于赤道 和南回归线之 间,是世界上 占有热带面积 最大的国家。 东临大西洋。 白种人 50% 其他 4% 黑种人 6% 混血种人 40%

二、人口和城市

1、民族大熔炉的缩影

2、人口(城市)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特别是东南部) 人口、城市多 在东部、东南 部沿海地区原

3、海上交通便利;

4、殖民者首先到达 这里,开发较 早;3

4、经济较发达 巴西利亚巴西原来的首都为里约热内卢,偏居东南一角,对于 广大内地的管理和开发不便;现在是全国最大的海港; 1956年,巴西决定将首都迁至中部高原上的巴西利亚。 巴西利亚主 要旅游景点 萨尔多瓦 萨尔多瓦 巴西 巴西——圣保罗 圣保罗 圣保罗建市于1554年,是巴西也是南美最大的城市, 圣保罗州首府 ;圣保罗是全国最大的工业中心,金融中 心,文化中心。工业产值也约占全国产值的一半,全国 500家最大公司有3/5的总部设立在这里。圣保罗拥有 3000家金融机构,1300多家银行,桑托斯是世界上最大 咖啡输出港。 巴西 巴西——里约热内卢 里约热内卢 里约热内卢已经成为仅次于圣保罗的特大城市和工商业、 金融中心,与桑托斯港并列的最大外贸港口,并且集中了 巴西最著名的博物馆,拥有拉丁美洲最大的图书馆、世界 最大的足球场,以及全国最大的公园、植物园等。 热带雨林气候 热带雨林气候 热带草原气候 热带草原气候

三、自然地理概况

1、地形和气候:境内1/3为亚马孙平原,属热带 雨林气候;2/3为巴西高原,属热带草原气候。

2、河流:亚马孙河;巴拉那河

3、资源丰富

(1)森林资源:热带雨林

(2)矿产资源:铁矿(巴西高原)

(3)水力资源:巴西高原的河流(全国90%的电 力靠水力发电,伊泰普水电站)

四、发展中的工农业大国

(一)农产品中,产量占世界首位的有: 巴西的大宗出口商品: 仍需要进口。咖啡、甘蔗、香蕉、柑橘、剑麻 咖啡、蔗糖、大豆 小麦 小麦 位居世界前列的有:大豆、可可、玉米等。

(二)现代工业发展较快 钢铁、汽车、飞机制造、造船等已跃居世界 重要生产国家的行列;核电、通信、电子、信息 等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重工业多分布在东南部沿海。

五、热带雨林的危机

森林储量占森林储量占 世界总储量 世界总储量 的的30 30%。 植物种类、植物种类、 鸟类占世界 鸟类占世界 50 50%。 亚马孙河淡亚马孙河淡 水鱼达 水鱼达2000 2000 多种。 多种。 亚马孙热带雨林 提供木材 调节全球气候 为全球提供新鲜空气 涵养水源,保 护淡水资源 保护土壤,防 止水土流失 提供良好的生境, 维护生物的多样性 热带雨林的危机 热带雨林的危机 掠夺式迁移农 业砍树烧荒 播种农作物 耗尽养分 外国公司滥伐森林 1000000棵/天 热带雨林严重破坏 生物资源减少 氧气制造厂被破坏 恶果 影响全球气候

思考

5.世界地理拉丁美洲精选教案 篇五

导入部分律动的设计是为了让孩子们更好的理解跨小节连音线的作用及唱法。课堂教学中发现,通过律动孩子们很容易就掌握了歌曲的节奏,学习新歌曲也变得简单了。《美丽的小天使》是一首三拍子的歌曲,我发现在用我设计的律动让孩子们学唱歌曲之后,这首歌曲失去了三拍子该有的韵律。跨小节连音线的运用改变了歌曲重音的位置,如何让孩子们掌握歌曲难点,在演唱时又不失歌曲原有的韵律感呢?

二、内容的取舍难以定夺

本节课的三首作品,经过反复磨课后,我选择以《美丽的小天使》为重点。《告别》采用音乐片段欣赏,主要让孩子们感受乐器音色,上完后才发现这个环节其实只走了一个过场,如果删除《告别》这一内容,直接用印第安音乐作为拉丁美洲音乐的切入点,是否会更合适呢?

三、探戈节奏练习是否必要

教材中列出了探戈的一些典型节奏型,提供学生练习、感受,但在欣赏《小伙伴》后发现,在这首舞曲里,几乎没有出现学生们练习过的探戈的节奏,那么提前练习的节奏环节是否有必要?或者是否可以在其他方面发挥它的作用?

四、课堂应变能力欠缺

在上公开课之前,我练习了十五次,每个班级的接受能力不一样,总体上自己感觉难易程度合适。在实践班上的时候,明显感觉到孩子们的各方面接受能力都很好,在教唱环节节省了很多时间,但我还是按照原来的教学设计上下去。现在想想,按照孩子们的能力,完全可以将歌曲教学更加深入下去,这就考验老师是否具备应变能力。为这一点,深感遗憾!

6.地理八年级课件 篇六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知道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温度带的划分

2、能力目标 : 气温对人们的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3、知识目标 :知道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温度带的划分

教学重点 冬夏气温分布和温度带

教学难点 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的成因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

教 学 过 程

一、自主学习

1.展示图2.13《我国1月平均气温图》,读图思考并回答:

①从图中读出海口、南京、北京、漠河的气温,由此可见,我国1月气温由南向北越来越_______。

②我国在1月漠河镇与海口市气温相差_______℃,说明我国冬季南北气温相差______。

③1月等温线分布密集,说明了气温____________。

④分析我国冬季气温这样分布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在图中找到0℃等温线,0℃等温线东部大致穿过________—__________一线,观察此线在_________(地形区)发生突然变化,试分析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我国冬季气温的分布特点。

影响因素有。

2.展示图2.14《我国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读图思考:

①从图中读出海口、南京、北京、漠河的气温,②我国7月漠河镇与海口市气温相差_____℃。

③与1月气温分布特点相比,7月等温线分布的疏密程度_________,我国七月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在____℃,这说明我国夏季气温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我国夏季平均气温最低的地区在_______,试分析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小组合作

3.展示图2.15《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图》,读图回答:

①在图中找出我国自北向南划分5个温度带,在我国西南部还有地高天寒、面积广大的高原气候区。

②我国的温度带划分根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观察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分界线,它与1月__℃等温线基本一致,通过___________一线。

④我们的家乡南京所属__________带

4.结合活动,说说不同的温度带对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有什么影响?

冬——温差(北寒南暖)

南北气温 差异 夏——温差(普遍高温)的差异 原因: 因素和 因素。

温度带;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高原气候区。

三、课堂巩固练习

1.造成我国南北气温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纬度 B.经度 C.地形 D.地势

2.南京位于什么温度带()

A.中温带 B.暖温带 C.亚热带 D.热带

3.夏季,我国气温最低的地区是()。

A 漠河 B 青藏高原 C x疆北部 D 帕米尔高原

4.冬季,一个坐火车外出旅行的人,当到达目的地时,原来一只空旅行袋已装满了他一路上不得不脱下暂时穿不着的衣服。此人旅行的路线可能是()

A.北京---哈尔滨 B.广州-----昆明 C.哈尔滨-----南宁 D.北京------乌鲁木齐

5.冬季,我国气温最低的地区是()。

A 帕米尔高原 Bx疆北部 C青藏高原 D漠河

6.关于我国气温的叙述,正确的是()

A青藏高原是我国夏季最高气温区 B青藏高原是我国冬季最低气温区

C我国冬季气温南北差别大 D我国夏季气温南北差别大

7.连线分析题

A东北平原 ①香蕉 a一年一熟

B黄河中下游地区 ②苹果 b一年两熟

C长江中下游地区 ③柑橘 c一年三熟

D海南岛 ④大豆 d两年三熟

8、读下图,回答问题

(1)①⑤⑥⑦四地一月均温最高的是,最低是,七月均温最高的是,最低是。

(2)从温度带干湿地区来讲:

A 带 地区

B 带 地区

C 带 地区

E 带 &地区

F 带 地区。

(3)界线a大致以(山)

河为界,此线以北1月均温0℃(大于、小于)以南 0℃。

(大于、小于)

教师课前准备

一、查阅资料。

现在各种教学参考书、备课手册、板书设计集以及报章杂志上刊登的各种教学参考资料,应有尽有。这些资料绝大多是由教学经验比较丰富的专家和教师们所编写或撰写的,这些资料对我们的教材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不同的层次进行了比较深入透彻的分析、综合和概括,提出了多方面合理的教学建议,设计了科学的教学思路,这些现成的教学经验对我们备课有很大的参考价值和指导作用。如果我们能很好地利用它们,就可以避免走很多不必要的弯路,也可以争取更多的时间去研究更合适的教材教法。

我们平时听公开课作的听课记录、自己上课的课后记录,也是很有价值的参考资料。公开课凝结着讲课老师的探索创新的心血,其中的成功与失败也可以作为我们教学的借鉴。

二、精心备课。

备课,是课前准备最重要的一环,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要备好课,就必须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实际,选择合适的教育教学方法,对教材进行梳理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我们必须适应教改的形势要求,深钻教材,了解学生,研究教法,精?心备课,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正如备课要求的重要三备: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我们只有紧密围绕做好这三备工作,写出来的教案才是算合格的教案,才是拿得上讲台的教案。

三、准备教具。

我们在上课预备铃响之时准时到达课室门口侯课,暗示了学生该上课了,使还在课室外游玩的学生赶快进入课室,使课室内的学生赶快回到自己的座位,逐渐稳定情绪,作好上课的准备;还有教具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和措施,借助教具能使抽象概括的知识具体化和形象化。既能达到直观、形象、简化、明了的目的,比如实物、图片、标本、模型、三机(录像机、幻灯机、放音机)、多媒体电脑等。上课需要用到哪些教具,我们应做到心中有数,并于上课前准备好。如果是运用电化教学手段,必须在课前检查一下电器是否正常,所要用到的软硬件是否已安装并可正常运行。最好自己先预做一次演示实验,以保证上课演示的成功性和准确性。上课时,教具摆放的位置,演示的时间也要考虑好。这些工作做得充分和细致一点,可以避免因教具准备做得不足而产生不必要的干扰,影响教学过程的顺利开展。

在这里着重要说的是,我们平时说的教师的“三备”,说起来较容易,从我听的所有的数学课来看,老师操作起来确有困难,有的老教师在操作过程中,不仅没有起到提高课堂效率的作用,反而浪费了很多时间,致使课堂效率低下,违背了我们改革的初衷。所以在“三备”之外,我觉得在设计课前活动时还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设计的活动要有一定的生活意义:从听课中,我发现,老师们课堂上所用的准备活动缺少一定的意义,就是说,只为了让学生操作而操作,如二年级在学习比谁多几的问题时,老师让学生回家在本子上贴两条线,要求是其中一条比另一条长2厘米。学生可能就纳闷了,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为什么还得多2厘米?缺失了它的生活意义,学生做起来索然无味,课堂上自然也就不会有太多的激情,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而象五年级学习圆柱体的表面积时,老师设计让学生回家找一个圆柱体,然后给这个圆柱体做上一个漂亮的外衣,这一活动不但有它的生活意义,而且学生做起来有兴趣,在做的过程中,还把新课中的难点给突破了,即认识到圆柱侧面展开图是一个长方形,突破这一点,对于学习圆柱体的表面积也就轻而易举了。

2.设计的活动要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因课堂上,我们一般的做法就是直接利用学生的课前准备引入新课,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它不但是一个课前准备,更是一个导入新课的一个情境。创设情境,老师们都比较熟悉,目的除了引入新课,更重要的是要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我们所设计的这个活动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必然还要导致课堂的失败。如《分数的意义》,老师让学生回家通过自己来分一个或几个水果,指出它的几分之几,并记录下来。且不说这个活动的实际生活意义,课堂上老师仅让学生交流一下答案之后,就开始总结,学生学习的一点趣味性没有,何谈效率?再如四年级《可能性大小》课前活动设计:某商场搞促销活动,转动指针(有图),如果指针停在红色区域为中奖,如果停在黄色区域则未中奖。小明参加了本次的抽奖活动,他中奖的(),未中奖的()。然后调查一下:生活中哪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大,哪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小?想一想这是为什么?这个设计有生活意义,学生喜欢,课堂上教师还可继续为此为话题开展新课,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3.设计的活动应能引发学生的思考或发现:课前活动不仅是让学生操作完了作业就完成了,好的准备活动应能引发学生的思考,真正为新课做好准备。还如上例《可能性大小》,在学生调查结束后,随即让学生思考:这是为什么?这样就有了深度,引导学生自己探究,与新课程理念完全吻合。当学生一旦有了自己的发现,在上课时,想没有好的课堂表现都是不可能的事。

7.初中地理美洲课件 篇七

一、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有了兴趣, 学生才能注意力集中, 思维主动活跃, 才能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导作用, 并收到良好的课堂效果。兴趣又是一种有积极作用的情绪, 这种情绪在一定的情境中极易产生。

例如, 在有关“台湾省”“黄河”“长江”等课件的片头分别加入“阿里山的姑娘”“黄河颂”“长江之歌”等视频影像歌曲, 当学生一进入教室, 悠扬的音乐、悦耳的歌声、美丽的画面, 一方面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另一方面又可以把学生分散的心一下子集中到课堂中来, 一首首熟悉的歌曲用来导入新课, 让学生既轻松又新颖。就这样, 让学生处于一种亲切的情境中, 可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有助于提高和巩固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其求知欲, 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二、化繁为简, 突出重点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除通过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外, 还要借助地图、挂图和其他教具教学, 但一些挂图内容繁多, 重点不突出, 而且其内容又是静态的、无声的, 给学生的印象依然是孤立的、缺乏联系的。

例如, 在“台湾省”“东南亚”“澳大利亚”等分区分课件的设计制作中, 把位置、地形、矿产、经济、人口、城市、旅游等各个地理要素分开显示, 能起到化繁为简、突出重点的作用;而类似“土地类型”“中国降水”“人口迁移”等图幅, 可制作成类复合投影片, 如“我国土地资源分布图”则把它分解成:耕地分布、林地分布、草地分布、沙漠分布等图幅, 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逐一显示。

三、化静为动, 形象直观

在以往的地理教学中, 教具主要是挂图并结合课本插图在教学中使用, 由于不能看到地理事物的运动变化, 学生便难于理解一些抽象的知识, 在课堂上较为被动, 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利用多媒体进行动态模拟, 既活跃了课堂气氛, 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也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 使教与学成为有机的整体。例如, 在“板块构造”“地壳运动”课件中, 制作了多个动画, 如“向斜成山, 背斜成谷”这一动画, 先把画面作成水平岩层, 在力的作用下, 岩层慢慢发生变形弯曲, 形成相应的向斜、背斜, 这时显示的图像是“向斜成谷, 背斜成山”, 然后再显示背斜轴部在张力作用下容易发生张裂, 遭受外力侵蚀的速度较慢, 差异性的侵蚀继续发展, 使背斜部位渐渐成为谷地, 向斜部位反倒转为山峰, 即“向斜成山, 背斜成谷”。这一动画的模拟显示, 使学生难以理解的地形倒置现象变得形象、直观, 使学生印象深刻, 经久不忘。

8.初中地理美洲课件 篇八

【关键词】Flash制作 课件 素材

利用Flash制作的动画矢量,画面的亮丽、清晰。Flash生成的动画播放文件(*.swf)小巧精美,课件也就20KB左右,大的、复杂的也就500KB左右,也就是说一张软盘上足够装载下好几份“电影动画”,这可是其他软件所不能相比的了。Flash绘画工具齐全,色彩任意设计,还有线、圆形渐层色可设定,这样你就可在二维页面上创作有立体感的图片了。Flash软件制作课件简单易学,也是计算机水平不高的教师的不二选择。下面结合我个人实践谈谈Flash课件的制作的几点体会。

一、Flash课件制作的前期准备

1.课件素材准备

多媒体素材包过声音、图像、动画等,以及加工素材所需要的工具软件。在平时上网时,看见一些精彩的Flash动画或课件,可以把这些Flash作品的收藏起来,比如看到凤凰网的上帝之怒,描绘的是自然灾害的图片,收集好,可以为将来制作《自然灾害》打下基础。下载Flash作品的软件有Flash cut软件或FlashSaver软件等。如果想要把某个Flash作品的动画片段或图片作为自己课件的素材,可以用软件“闪客精灵”把(.Swf)文件转换成Flash源文件。

2.应用分析教材

在制作课件前,必须对教材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认识,这样才能制作出符合教学需要的课件。在制作前,应先根据教材备出教案,根据教案来确定课件的形式、内容。

3.构思课件提纲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和掌握,明确所制课件要表现什么内容,主要用途是什么。将课件与教案相配合,根据教案将课件的内容分为几个部分。在头脑中对要制作的课件有了一个初步、大致的构思,要有条理。

二、Flash课件制作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制作课件的技术要求相对来说不高。但是要制作出简洁大方、实用好用的课件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要不断的学习,经验的积累。我们在制作课件的时候也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Flash课件制作要注重课堂实际

在制作课件时,过多的使用图片,色彩过艳,学生的注意力太分散,不利于知识的把握,而文字太多,色彩单调,课堂太枯燥,没法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所以Flash课件制作要注重课堂实际才发,图文结合,色彩大方明快。

2.Flash课件制作要注重师生互动,素材与设问结合

课件不能是电影,一放到底。所以教师在利用素材的时候要有针对性和选择性,我们的每一个素材单元都是为课堂服务的,首先出示震撼人心的优秀素材,在针对素材和课文要求,层层设问,引导学生思考,促动师生互动,真正把课件用到实处,而不是哗众取宠,让学生学习知识,发散思维。

3.Flash制作时要注意课件的易用性

课件界面要简洁,每一个图片,每一段动画必须是具有代表性的,不能随地取材,随便编辑在一起,到处是连接,到处有按钮,老师有时在操作时都会出错,不知到哪里了,也不知怎么回主界面,学生更是不知云里雾里,课堂效果十分差,所以,在课件的操作界面上有含义明确的按钮和图标,要支持鼠标操作,避免复杂的键盘操作,设置好各部分内容之间的链接。

4.Flash制作的精华是创设情境,激发探究

优秀的课件,一切素材的应用是为了创设课堂情境,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Flash课件制作一定要把握这个中心思想,一切为此服务。制作课件要通过文字、图画、声音等形式对学生形成刺激,能够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其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产生心理需求,进而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例如在课件《海水运动》的开始,利用《泰坦尼克号》的主题曲、动画导入,同时提出问题:游轮泰坦尼克号在前大半段航行中没有遇到冰山,为什么快要接近美洲大陆时会遇到冰山?这座冰山是从哪个地区漂来的?这样创设新奇的教学情境,激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可以唤起学生旺盛的求知欲和保持强烈的好奇心,使学生尽快地融入课堂教学情境之中。

5.Flash制作时要注意突破重点难点

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以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化静为动我们要充分发挥这一优势,将书中的静态的平面的图例,由转变动态的立体的动画,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深刻理解教学内容。如我制作的《全球性大气环流》课件,大量运用了Flash的动画演示,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三圈环流的形成、气压带与风带的季节移动、季风的形成原因都是动态图片。

6.制作过程中要养成良好的习惯

在课件的制作中应养成一些良好习惯,有助于提高制作质量和效率。如:多使用元件;把声音单独放在一个层上;暂时不需要修改的层锁上;为元件、层及场景命名,命名时要根据内容来命名,易于识别,便于观察和修改;经常存盘。最后,在上完课后不断地修改完善,精益求精,形成最完美的课件,也是教师flash课件做的一个良好的习惯。

7.测试课件,最后发布课件

9.地理七下课件 篇九

学会利用半球位置、海陆位置和经纬度位置来描述一个区域的地理位置。

知道世界第一大洲。

学会描述一个区域的范围。

了解亚洲的地理分区。

亚洲地名的由来

亚洲是亚细亚洲的简称,意为“东方日出之地”。公元前中期,腓尼基人在地中海东岸(今天的叙利亚一带)兴起,建立起强大的腓尼基王国。他们的航海水平十分高超,活跃于整个地中海。频繁的海上活动,要求腓尼基人必须确定方位。所以,他们把地中海以东的陆地称之为“Asu”,即“东方日出之地”,所指范围后来逐步扩大到整个亚洲。把地中海以西的陆地称为“Ereb”,意为“西方日落处”,后来被用来指代整个欧洲。

知识和方法的整理

描述一个大洲的地理位置要充分运用地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半球位置

东半球

北半球

经纬度位置

纬度范围:约81°N~11 °S,纬度跨度很大

经度范围:约26°E ~ 180 °~ 170 °W东西相距遥远

海陆位置:亚洲位于亚欧大陆东部,北、东、南分别濒临北冰洋、太平洋、印度洋,西面与欧洲毗邻,西南与非洲相邻,东南隔海与大洋洲相望,东北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

世界第一大洲

(1)面积最大:4400万平方千米

(2)跨纬度最广

(3)东西距离最长。

练一练

1.你能说出图中的亚洲分区吗?

2.我国位于哪个分区

东亚

3.东亚还有哪些国家:

蒙古、日本

朝鲜和韩国

亚洲的地理分区

10.地理 课件 篇十

【学习目标】

1、通过读图和填写学案,掌握俄罗斯的主要地形区名称,并分析其地形特征。

2、通过读图,掌握俄罗斯主要气候类型,并能根据影响气温因素的模板分析奥伊米亚康气温低的原因。

3、通过自主查图,了解俄罗斯的主要河流名称,并分析俄罗斯河流的水文特征。4、通过读材料和看视频,结合高中必修地理知识,探究区域开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一、俄罗斯的主要自然地理特征:

(1)填写下列序号代表的地理事物的名称:

①____________平原,②____________平原,③____________高原,④____________山地,⑤____________山,⑥____________山,1、总结:请读图描述俄罗斯的地形特征?

2、读上图回答

2)以哪种气候类型为主?该气候特征是什么?该地的自然带是什么?

3、知识回顾:影响气温因素模板?

4、奥伊米亚康成为北半球寒极的原因

拓展训练:读俄罗斯1月等温线分布图。

0℃

-20℃

-10℃

-30℃

说出图中1月等温线的分布特点,并分析原因。

1页共2页

1

《俄罗斯》第

5、读图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鄂毕河的水文特征。

二、俄罗斯区域开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读下图,依据所学知识,分析俄罗斯基于资源优势应重点发展的工业部门,并指出发展中易出现的问题。(6分)

2为图1中a城气候资料图。

观看视频回答下列问题:

在中国、俄罗斯两国中,任选其一,说明上述合作对该国的积极影响。(4分)图1图2

1.该河径流量最大的季节可能是

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将你的收获和反思写下来

《俄罗斯》第2页共2页2

11.初中地理美洲课件 篇十一

一、精心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适当地运用多媒体课件导入新课,精心创设情境,因势利导,提高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激活学生思维,引起探索欲望,为学生创造一种愉快和谐的学习氛围。

例如在学习《台湾省》时,加入“阿里山的姑娘”等影视歌曲,让学生在悠扬的音乐,悦耳的歌声,美丽的画面中进入本节学习之中,学生既轻松又愉快,且注意力高度集中。又如讲到台湾的旅游资源时,制作出一幅幅美丽的画面,学生一边欣赏画面,一边听着动听的解说词,使学生犹如身临其景之感。

二、形象结合抽象,突破教学难点

多媒体课件的最大优点是形象、生动、直观,它能逼真地表现各种教学事物,具有广泛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动态模拟,使静止图像成为动态图像,从中观察到整个变化过程,学生边观察,边操作,边思考讨论,既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也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学生能动作用,使教与学成为有机整体。例如在讲《板块构造》、《地壳运动》等课时,制作了多个动画,把“大陆漂移”、“海底扩张”、“喜玛拉雅山的形成”、“火山的形成”等等都变成动画显示,学生看后一目了然,达到了突破教学重点的目的,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此外,在许多多媒体课件里,配上声音或音乐,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地形雨形成的过程”动画显示过程中,配上风声、雷声、雨声,使学生对地形雨形成的原因及形成的过程,有着深刻的理解。

三、精心设计图文投影内容,增大课堂容量

多媒体课件的图文内容不是越多越好,过多的文字会使画面失去魅力,使学生厌烦,所以图文内容应力求简明扼要,突出重点。

例如利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增加图的用量和文字输入量,根据需要可以使图形由小变大,由虚变实,从无到有,从简到繁,由远到近,提高图的清晰度、透明度和区分度,有利于学生读图、填图、图文转换。特别是对一些看上去无图而又枯燥无味,需要死记硬背的东西,如果能够采用一定的图像来帮助理解,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讲“世界气候”中的“全球气候变暖”时,假如按照课本上的条条顺序写下来,学生会感到乏味,远不如教师描出一幅彩图,画出城市、工厂、汽车、垃圾、河流、酸雨以及城市绿化等地理概况,指导学生自己看图,进行分析、综合、归纳、评价得出结论。这种多媒体课件的使用,活泼新颖,一方面容易引起学生兴趣,促使他们主动获取知识,另一方面又能充分体现地理教学中地图的作用,大大增加课堂容量。

12.区域地理南亚课件 篇十二

南亚:是指从喜马拉雅山脉中西段以南,到印度洋之间的广大地区。共8个国家:北部有尼泊尔、锡金、不丹三个内陆山国,中部有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三个临海国;南部印度洋上有斯里兰卡、马尔代夫两个岛国。由于喜马拉雅山脉把南亚跟亚洲其他地区隔开,使南亚在地理上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单元,所以也称南亚次大陆。南亚有三大河流:印度河、恒河和布拉马普特拉河。南亚位于热带和亚热带,属热带季风气候。南亚东北部,地处西南季风的迎风面,降水丰沛,乞拉朋齐降水量达11000毫米,为世界上降水量最多的地方。

印度:大部分在印度半岛上面,东北部和西北部与我国为邻,印度洋三面环绕,是南亚面积最大的国家,人口10亿,居世界第二位。印度是世界上的历史文化悠久的古国之一。首都新德里,加尔各答是最大的城市和麻纺工业中心,盂买是印度最大海港和棉纺织工业中心。印度的粮食作物主要是水稻和小麦。

巴基斯坦:为灌溉农业发达的国家,首都是伊斯兰堡,卡拉奇是全国最大的城市、海港和工业中心;也是重要的国际航空站,位于南部沿海。

〔辨析〕“南亚次大陆”与“南亚”的范围有什么不同

从喜马拉雅山脉西段和中段的南侧到印度洋之间的广大地区,称为南亚。由于喜马拉雅山脉把南亚跟亚洲其他地区隔开,使南亚在地理上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所以又把南亚大陆部分称为南亚次大陆,它仅指大陆上的五个国家。

1.概述

⑴悠久的.历史

位置范围:位于喜马拉雅山以南,印度洋以北的地区,大部分位于10°N~30°N之间。

内陆国:尼泊尔、不丹(均与中国相邻)。

国家临海国: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印、巴与我国相邻)。

岛国:斯里兰卡、马尔代夫。

宗教和居民:佛教和印度教的发源地。斯里兰卡以佛教为主;印度、尼泊尔以印度教为主,巴基斯坦、孟加拉国以伊斯兰教为主。居民为白色人种。

⑵自然条件

地形:北部喜马拉雅山山地,中部印度河-恒河平原,南部德干高原。 印度河:源出西藏,注入阿拉伯海,巴基斯坦最重要的灌溉水源。

恒河:大部分在印度境内,下游流经孟加拉国,注入孟加拉湾。

热带季风:全年高温,6~9月为雨季,10月~次年5月为旱季。西南季风容易引起水旱灾害,孟加拉国受影响最大。印度东北部的乞拉朋齐处于西南季风的迎风坡,世界降水最多。

热带沙漠:西北部降水稀水,加上原始森林遭破坏形成。

〔注意〕南亚地区因北面有高山屏障,气温比同纬度地区偏高。

2.印度

〔读图识记〕1.临海:孟加拉湾(东)、阿拉伯海(西)、印度洋;2.三大地形:喜马拉雅山脉、恒河平原和印度河平原、德干高原;3.三大河流:恒河、印度河、布拉马普特拉河(上游为雅鲁藏布江);4.加尔各答、新德里、孟买(最大海港,棉纺织工业中心)、班加罗尔、泰姬陵。

⑴世界文明古国

南亚面积最大,人口次于中国,本世纪中叶可能超过中国。

⑵农业

耕地面积占一半以上,亚洲耕地面积最大的国家,气候多样,地形有差异,利于多种作物种植。

〔评价〕耕地面积大,热量充足,土壤肥沃为农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但由于降水集中雨季,干季降水稀少,且降水量年际变化大,水旱灾害频繁,因此发展水利灌溉对农业生产特别重要。

农作物分布与自然条件的关系(水稻、小麦、棉花、黄麻、茶叶)。 水稻:分布在降水较多的东北部及半岛沿海地区。

小麦、甘蔗:恒河平原、印度西北部。

棉花:德干高原西北部。

黄麻:恒河三角洲,世界首位。

茶叶:布拉马普特拉河两岸山坡。

⑶工业发展较快,形成完整体系

矿产:主要有煤、铁、锰等,分布在德干高原东北部—印度东北部钢铁、机械工业中心。

独立前:只有采矿业和纺织业。

独立后:形成了具有相当规模,轻重工业都较发达的工业体系。核能、航天初具规模,信息产业蓬勃发展。以东北部的加尔各答和西部孟买为中心的传统工业(棉、毛纺织、重工业),南部以班加罗尔为中心是新兴工业区(电子、软件业、原子能、航天)。 新德里:首都,位于印度西北部,东南的阿格拉有著名建筑泰姬陵——铁路交通中心。

加尔各答:位于恒河口,麻纺织工业中心和重要海港,人口最多城市——黄麻产地。

13.地理下册课件内容 篇十三

地理七下第六单元《位置和范围》课件:

课件设计原则:

1、教育性原则:要明确教学目标、要突出重点难点、要有灵活的教学形式、教学对象要有针对性。

2、启发性原则:主要包括兴趣启发、比喻启发、设题启发。

3、科学性原则:课件应该能正确表达学科的知识内容。

4、艺术性原则:课件的艺术性表现在画面以及人机交互的传递信息上。

14.地理课件:洋流 篇十四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洋流的定义、分类以及成因

(2)运用世界洋流模式图,分析世界洋流分布的规律。

(3)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从生活中去感知身边的地理事物及地理现象;使其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主动参与,去发现、探究并解决问题,并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绘制大洋环流模式简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加工地理信息的能力。

(3)通过自主探究和案例教学,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树立物质是运动的、而运动是有规律的,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念。

(2)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关注全球海洋环境,做合格的世界公民。

教学重点、难点:

1. 掌握洋流的分布规律;

2.分析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抓住“四环节”:围绕主线—洋流成因,分类,分布规律及地理意义;通过案例引出知识点;围绕问题设计案例;围绕问题去探究。

教学媒体:

多媒体,洋流模式图,洋流实际分布图,世界地理区域简图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热点导入

【展示玩具鸭】 这样的塑料玩具鸭很多人都拥有过,伴随着我们快乐的童年,这样的塑料玩具鸭市场价格不过几元到十几元不等,但是有些这样的玩具鸭,在一些收藏者手中,每只价格炒至了1000英镑,这些鸭子为什么会身价不菲呢?看下面这则材料:

【提出疑问】:这些贵族鸭是如何从太平洋到达英国的呢?下面我们揭开洋流的神秘面纱。

【板书】3.3 洋流的地理意义

【设计意图】以我们耳熟能详的大黄鸭的例子导入本节课的学习,创设学习情境,激发联想,吸引注意力。

二、新课讲授

【自主学习】

1、洋流定义:

海水常年沿相对稳定的方向作大规模运动的现象.

2、分类:

划分依据:根据水温状况

暖流:从水温高的海区流向水温低的海区(较低纬度流向较高纬度)

寒流:从水温低的海区流向水温高的海区(较高纬度流向较低纬度)

【板书】一、洋流概况

1、定义

2、分类

【学生回答】

【问题探究1】 《洋流及其地理意义》教学设计

如何根据海水等温线图判断寒暖流?

(1)流经AB的洋流是__ ___(暖流);流经CD的洋流是_ ___(寒流)

(2)画出AB、CD洋流方向

【提示】依据比较岩石中心和两侧年龄的判读方法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判断方法:

1、定义法:取代表点,比较洋流中心与同纬度两侧水温的高低,中心水温较高的为暖流,反之为寒流。

【学生】观察图形,总结出规律:洋流流向与等温线凸向一致

流向法:

a 定半球:向北温度逐渐递减的.是北半球,向南温度逐渐递减的是南半球。

b 定流向: 洋流流向与等温线凸向方向一致

c 定寒暖流:较低纬度流向较高纬度,为暖流,反之为寒流

【学生观察】暖流区——等温线向高纬凸出

寒流区——等温线向低纬凸出(类似等压线凸高凹低)

【板书】3. 成因:

【自主学习】读P50知识窗

【教师讲授】依据洋流形成的主导因素,只要分为

风海流:盛行风吹动海水流动(用无风不起浪,方便学生记忆)

密度流:多分布在两个海域的连接处,地中海与大西洋之间最典型:解释,表层水由大西洋流向地中海,而深层水由地中海流向大西洋.(结合二战时期英法联军封锁直布罗陀海峡,但是德军的潜水艇可以自由出入,靠的是深层水由地中海流向大西洋,增加知识的趣味性。)

补偿流:水平补偿流与垂直补偿流(上升补偿流与下降补偿流)

【提问】:洋流运动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

【学生】盛行风

【教师】大气运动是海洋水体运动主要动力,一起回顾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

《洋流及其地理意义》教学设计

【学生】回答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

【教师讲授】、结合风带,再结合地转偏向力和陆地形状,讲授北半球的洋流循环模式

①赤道两侧海域的海水在东北信风作用下,向西流动,形成北赤道暖流

②海水到达大洋西岸时,因受大陆轮廓的阻挡一部分向东折回,形成赤道逆流,大部分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沿海岸向中纬度海区流动。

③到达中纬度海域的海水,受西风作用,海水向东流动,形成西风漂流(被太平洋暖流、被大西洋暖流,南半球中高纬度的西风漂流)。

④北半球,西风漂流到达大洋东岸时,一部分向南运动,补偿赤道海域,另一部分则向北流向高纬度海区,

⑤高纬度的海水受极地东风影响,返回中纬度海区。

【学生活动】自主画出南半球中低纬度的大洋环流模式。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做评价总结

解释,40°S~60°S之间为海洋,所以南半球的西风漂流形成环球性的洋流,其性质为寒流,原因是:其流经南极沿岸,况且南极冰山崩落入海洋,冰川融化需要吸热。

【问题探究2】联系大洋表层洋流分布模式图,自主回答

南北赤道暖流的流向与信风带有何关系?

西风漂流的流向与西风带有何关系?(方向大体一致)

根据成因,属于哪一类洋流?(风海流)

【板书】4、洋流分布规律

【问题探究3】: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学生小组讨论】

①中低纬海区:

以 为中心的大洋环流

北半球: 时针流动

南半球: 时针流动

大洋东岸为 流、西岸为 流

②北半球中高纬海区:

以___________ 为中心的大洋环流

时针方向流动

大洋西岸为 流

大洋东岸为 流

③南半球中高纬(40°S):形成__________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学生】据图2-3-7,熟悉实际情况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的洋流分布

【师生活动】师生共同完成世界大洋表层洋流分布模式图(北半球冬季),加深记忆。

《洋流及其地理意义》教学设计

【提出问题】北印度洋的洋流模式还欠缺,那么北半球冬季,北印度洋海区的洋流流向如何?夏季呢?

【教师答疑】北印度洋海区受到南亚季风的控制,冬季在东北风的吹拂下,洋流逆时针流动,夏季受西南季风,洋流顺时针流动为季风环流。

④北印度洋为季风洋流,夏顺冬逆

【教师进一步总结规律】

进一步总结发现,洋流流向与“8”、“0”写法顺序一致,也与“囧”类似。

【动手标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表层洋流名称(北半球夏季)

《洋流及其地理意义》教学设计

【巩固练习】

【板书】5、洋流地理意义

1)展示摩尔曼斯克和海参崴的图片,西欧温带海洋性气候广大的分布面积。通过比较分析明确洋流对沿岸气候的影响。

暖流——增温、增湿

寒流——降温、减湿

2)由日本的饮食文化,鱼类占了很大比重,原因是邻近北海道渔场。

【自主学习】P52 洋流与海洋渔场

【展示】世界四大渔场:北海道渔场、纽芬兰渔场、北海渔场、秘鲁渔场,引导学生观察洋流并说明渔场的形成原因,由此得出洋流对海洋生物的影响。

寒暖流交汇处,形成大渔场

上升补偿流,形成渔场

3)哥伦布从欧洲去美洲,走了图中A和B两条路线。有趣的是走距离较短A路线用了37天,而走距离较长的B路线却用了20天。为什么?明确洋流对航运的影响。

逆洋流航行速度慢——逆北大西洋暖流

顺洋流航行速度快——哥伦布第二次去美洲顺加那利寒流、北赤道暖流

4)南极大陆被认为是一块洁净的大陆,但是在南极大陆附近的海域中,科学家对死亡的企鹅进行解剖,发现了DDT农药成分,请分析原因?明确洋流对海洋污染的影响:有利于污染物扩散,但扩大污染范围 。

【课堂小结】

【实践应用】

15.八年级地理课件 篇十五

辽阔的疆域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辽阔的疆域》是八年级第一章的内容,它是中国地理的基础章节。仅从教材内容看,它既是学习中国地理的起点,又是联系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的桥梁。就本节课而言是学生认识中国位置特点的延续和深入。教材通过大量的读图活动让学生独立获取知识,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对学生今后的学习,日常生活和工作都是十分必要的知识。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我国濒临的海洋、领海、内海、岛屿、半岛及邻国,知道我国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2、能力目标

通过阅读,查找地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读图用图能力;通过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了解中国辽阔的疆域及优越的地理位置,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难点和重点

1、重点:要求学生理解我国地理位置及优越性是本节的重点。

2、难点:要求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和课后活动是本节的难点。 (没有难以理解的知识,但地名很多,要掌握其地理位置是难点)

二、教学方法

1、读图分析法:在“世界政治地图”中查找我国陆上疆界找出14个邻国,沿我国海上疆界找出6个隔海相望的国家,对培养学生的空间能力有一定的帮助。

2、讨论比较法:在学习我国的优越时,设置课本P3的活动,对比我国与俄罗斯等国位置的比较,从而使学生对我国优越的地理位置有一定的理解。

三、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认真阅读地图,记忆地理事物空间分布方法。

2、指导学生运用地图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读图能力和地理空间概念。

3、开展谜语活动,活跃课堂气氛。

四、新课讲述:

导入:用谜语导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蓝色星球浮太空,一只雄鸡在其中,南北两分它在北,东西二分它居东,头指世界最大洋,尾靠全球最大陆。”谜底是打一地理事物现象(中国的地理位置)。

(一)、位置优越

1、半球位置

我国位于北半球、东半球。

2、纬度位置

我国领土,大部分位于中纬度地区,属于北温带,没有寒带。

3、海陆位置

我国位于亚洲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有众多的岛屿和港湾,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活动:评价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1、与俄罗斯、加拿大、巴西相比,我国的纬度位置有什么不同?所说我国纬度位置的优越性。 (图)

答:中国大部分在中纬度,温带面积广大,有少部分在热带,为发展多种农业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

2、与蒙古、日本相比,我国的海陆位置有什么不同?说说我国海陆位置的优越性。 (图)

答:我国疆域辽阔,海陆兼备。东临世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能带来丰沛的降水,使我国东部气候湿润,又有利于海上的对外交往。

(二)、国土辽阔

1、国土:是指主权国家管辖下的领土、领海和领空的总称,通常涉及领土和领海。

(附图)我国最东端:黑龙江与乌苏里江的主航道汇合处(东经135°),那里是祖国每天最先迎接太阳的地方,每年夏至日的日出约在凌晨2点20分。

我国最西端:新疆乌恰县帕米尔高原上(东经73°),过国境线不远处是塔吉克斯坦的喀拉湖。

我国最南端:海南省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附近(北纬4°)这里是一个隐没水下的珊瑚暗礁,暗礁最高点距离海面还有17.5米。我国渔民历来在这里捕捞作业,海军与科学考察船经常在这里巡行和调查。

我国最北端:黑龙江省漠河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上(北纬53°)夏至日白昼长达17小时,东至日白昼短至7小时,是全国白昼最长与最短的地方,有“北极村”之称。

2、中国的陆地领土面积是960万平方千米,居世界第三。(俄罗斯1707,加拿大997)

3、我国的疆域绵长:陆上国界线长达0多千米,相邻的国家有14个。

4、东临“四海一洋”: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及太平洋。

5、我国的大陆海岸线:长18000多千米,分布着台湾岛、海南岛、舟山群岛和南海诸岛。

活动:

1、阅读世界政治地图,按逆时针方向沿我国陆上疆界找出14个邻国,沿我国海上疆界由南向北找出6个与我国隔海相望的国家。(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老挝→越南)

(韩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

3、阅读下图,说说我国东西端的晨昏差异和南北的季节差异,并解释原因。

(三)补充:我国的领海与内海

领海

1、领海是指毗连某一国家海岸的水域,这个国家对这些水域实行专有管辖权。世界所有国家领海宽度都是由各国自行确定的,从3海里到200海里不等。我国确定领海宽度为12海里,一切外国飞机和军用船舶未经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许可,不得进入中国的领海和领海上空。

2、我国濒临的海洋: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和台湾岛以东的太平洋海域。

3、我国领海及内水的面积为37万平方千米,管辖的海域面积约为300万平方千米,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海洋大国之一。

4、我国有美丽多样的海洋环境,有富饶多样的海洋资源。(参看教材上的阅读材料)

自然地理学上:内海是伸入大陆内部的海,面积不大,仅有狭窄的水道与大洋或边缘海相通(如渤海)。

内海

政治地理学上:内海是指国家内水的`一部分,,包括海港、领海基线以内的海域,以及为陆地所包围但是入口较狭的海湾和通向海洋的海峡(琼州海峡是政治地理上的内海)。

《中国人口》

一、说教材

《中国人口》是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中国的疆域与人口第三节的内容,本节教材主要讲述我国人口的基本国情和人口分布的情况。是中国地理中非常重要的人文地理知识,是学生学好中国地理,尤其是学好我国工业、农业、交通、城市等知识以及分区地理知识的基础。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只有从这一基本国情出发,才能合理布局工业、农业、交通和城市。因此,学好本节教材,掌握我国人口的分布概况,将为学好后面各章节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1、说出我国人口总数,

2、运用有关数据说明我国人口增长的趋势并简陋分析建国后我国人口增长快的原因。

3、学会制作人口增长曲线图

4、运用人口分布图说出我国人口分布概况

5、使学生明白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估国策,是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出路,也是我们每一位公民必须履行的义务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我国人口的基本国情和人口分布是本节教材的重点,为我国人文地理的学习打基础。

如何交换学生分析图表和动手作图是本节的难点。本节教材出现了四种类型的图表:如扇状统计图、柱状统计图、线状统计图、人口密度分布图,因此,如何教会分析上述图表和绘制人口增长曲线图是本节的难点。

四、说学情

经过七年级世界地理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世界地理中世界人口的学习,使学生已经具备了人口密度、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等基本概念和人口分布图的阅读能力,这将为本节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八年级的学生散漫、不勤于思考和不重视地理课也将使本节课的难点突破具有一定的挑战。

五、说教法、学法

计算机多媒体辅助创设一定的情境下,主要是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教师加以点拨。

六、说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情境创设:第13亿个公民诞生的图片资料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进入《中国人口》的学习

新课学习:

活动一 感受130000000

a. 多媒体展示《世界人口构成饼状图》,中国占21.2%

b. 多媒体展示《我国省级行政单位人口数量图》找出5000万以上人口大省,9个。

c. 生活中人口拥挤的画面:下班的路上、海滨浴场、春运的候车室

说明:让学生感受13亿不再空洞、不再抽象。直观地在他们的脑海中建立起我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形成为我国的基本国情之一,从而解决了本节的一个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

活动二 我们来发现:

我国人口达13亿,那么我国人口的发展状况如何呢?

a. 展示 我国人口增长示意图 公元0年---- 公元20的变化状况,这主要让学生自己去发现。

归纳:慢

较快

飞速发展(基本国情),解决了教与学的重点。

b. 师生共同完成建国以来我国人口增长的曲线图,教会学生作人口增长曲线图,从而突破了教学难度。这个难点的突破体现师生互动、师生合作的教学理念。

c. 在自制的我国建国后人口增长曲线上进行自主分析,自主发现问题:

1949-1990 变

1990- 化 变慢,原因:计划生育

d. 计划生育的国策

说明:整个活动中,主要是学生自主活动,去动手做,去观察,去发现,不

仅能力得到了培养,而且也初步树立树立学生正确的人口观、情感态度、价值观。

活动三 探讨人口分布的特点

13亿人口在我国有的地区多,有的地区少,分布如何呢?

a. 人口密度的复习:比较中、俄、美、世界。横向比,我国的人口密度大

b. 展示各省级单位的人口密度图,找出d小大的省区、分布概况。

c. 展示人口密度图 归纳总结:东多西少

以上探索的过程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过程,使由简---难,由分析、推测---科学证实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又突破了教学的另一个重点人口分布特点。

课后拓展延伸:探究

1. 为什么我国人口东多西少

2. 我国人口过多带来了哪些人口问题

七、说板书

一、人口多,是世界第一

1、人口多

2、人口增长快、原因 国情→国策

3、国策:计划生育

上一篇:小学数学竞赛五年级下一篇:转正通知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