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工程培养计划

2024-08-21

工业工程培养计划(精选11篇)

1.工业工程培养计划 篇一

高坡小学青蓝工程师傅培养计划

为促进青年教师的全面发展,2014年我校继续采取教研组带教,师徒结对的形式,落实 “青蓝工程”。根据教务处的安排,我担任马老师和谭老师的“师傅”。通过认真分析两位老师的原有水平、特长、优势,和需要提高的地方,本着专业引领、同伴互助、个人反思的途径,力求有效地提高两位老师教学教研能力,制订出本学期的师徒结对计划如下:

一、能力提升途径方法:

1、加强理论和业务学习:指导徒弟利用书籍、网络、同伴互助等模式,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做好读书笔记,教学反思等,不断内化和建立起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教育教学理论体系。针对语文学科开展业务学习,吃透教材,不断提谭其业务水平。

2.提谭他们教育教学水平。帮助马老师和谭老师制订 好计划,熟悉语文课程各个环节的内容、制订授课计划、编写与修改教案,帮助提高课堂组织能力,提高讲课质量。指导参与教学改革、课程建设与教学研究,做好教学总结。

3、开展互助备课,经常性要求徒弟“一课多上”,并不断修改完善教学设计。

4、师徒间不定时开展问题教研(上课、备课、批改作业),讨论解决教育教学实际中的疑难问题,开展专题研究或课题研究,形成个性化教学能力,提升教科研能力和水平。

5、强化教师的反思意识和反思习惯,要求两位老师记录在教育教学实际中的所思、所感;撰写教后反思、经验总结等,加快其从经验型向反思型、研究型、学者型教师的转型。

二、基本要求:

1、师徒双方相互坚持听课,每学期师徒间互相听课至少2节,听后及时交流,师傅定期检查徒弟的备课笔记,并说说自己的意见。

2、要求两位老师认真写课后反思(每周一篇)、经验总结与教育教学论文(每学期1篇)。

3、要求马老师和谭老师每学年在组内至少举行一次汇报课。

4、推荐教学理论书籍给他们,要求他们每学期至少研读一本教育教学理论专著或选读各类教育教学报刊。

余庆县高坡小学 2014年9月13日

2.工业工程培养计划 篇二

关键词:安全工程,教育改革,人才培养

引言

安全工程专业的高等学历教育是中国培养安全领域专业型高级人才的主要途径, 近年来安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重要体现之一。复杂性和多样性是安全科学的显著特点之一, 这种特性反映在安全工程专业建设中, 就使不同的院校安全工程专业的办学呈现出不同的特色, 这是目前许多高校在进行安全工程专业办学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1~2]。实现人类更安全、更健康、更舒适的工作与生活环境, 安全科学技术的应用与普及是其根本的保证。因此, 这就需要大量的高素质的安全工程专业人才从事安全工作。高等院校在此方面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不仅要从事安全工程专业的教育工作和研究建立、健全安全科学学科体系, 同时, 还要为社会的需求不断地培养高素质专业安全人才, 对改善中国各企业的安全状况, 提高安全管理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那么, 如何培养出高素质的安全专业人才来满足社会需求, 在各高等院校安全工程专业的教育和安全科学学科体系的建设发展过程中, 也还面临着一些困惑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主要介绍重庆科技学院 (以下简称我校) 安全工程专业的特色内涵和实施途径。

一、专业平台

打造安全工程专业“政、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平台。其内涵包括: (1) 以监管部门为主要载体, 充分发挥政府在统筹规划、决策监管、协调指导、服务保障的作用, 打造安全工程学院发展的政府支持平台。 (2) 以中国西部安全 (应急) 产业基地为主要载体, 充分发挥安全 (应急) 产品的研发、制造、交易、培训、演练等于一体的特色“产业集群”、产研“知识集群”在安全工程本科人才实训、实践中的作用, 打造安全工程学院发展的人才实践平台。 (3) 以学校为主要载体, 实施“人才兴安”战略, 构建完善的安全工程高等教育、安全技术培训、安全演示演练等教育培训体系, 打造安全工程学院发展的基础支持平台。 (4) 以中国安科院重庆分院和中国安科院安全工程技术实验与研发基地为主要载体, 构建安全科研协作体系, 实施重大安全科技项目攻关、科技成果转化、科技示范工程, 推广先进适用安全技术, 打造安全工程学院发展创新人才培养支持平台。

二、专业定位

根据当前的实际情况, 安全工程专业办学层次、专业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分别为: (1) 办学层次:以安全工程本科教育为主, 积极创造条件发展研究生教育。 (2) 专业定位:培养安全工程本科应用型人才为主。 (3) 人才培养目标:坚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培养基础知识面宽, 工程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 面向石油、冶金等高危行业, 以安全工程为主体, 以职业安全健康和安全风险控制为两翼的安全工程高素质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三、人才培养体系

安全学科既不单纯属于自然科学学科, 又不单纯属于社会科学学科, 而是属于综合科学。安全工程教育涉及到数学、力学、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等学科为基础理论, 以安全哲学、安全管理学、安全系统工程、人机工程、行为科学、可靠性理论、毒理学等学科为应用基础理论, 并结合最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的生产技术及安全技术知识, 对人、物以及人与物关系进行安全相关的分析研究, 形成在安全科学技术开发与推广、安全工程设计施工、安全生产运行控制、安全检测检验、灾害与事故调查分析与预测预警、安全评估认证等方面的安全技术理论及其实施方法体系[3]。根据安全工程学科的理论特征和结构体系特点, 借鉴中国高校安全工程学科建设规划的具体特点, 基于我院的学科优势, 结合重庆市安全形势, 确立面向石油、化工等高危行业, 以培养安全工程为主体, 职业安全健康、安全风险控制为两翼的高素质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 全面推进具有行业安全特色的“一体两翼”安全工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该体系以面向石油、冶金等高危行业安全工程人才需求为主线, 突出安全工程应用型人才必须具备的职业安全健康和安全风险控制运用能力的培养, 职业安全健康主要通过职业危害检测检验、评价和评估、职业危害防治等能力构成, 而安全风险控制则主要通过重大危险源检测检验、安全评价与评估和灾害事故定损等能力构成。

四、专业建设条件

(一) 师资队伍

安全工程专业配有专任教师17人, 博士5人, 占29%, 硕士学位 (含3人在读博士) 占53%;教授3人, 占18%, 副教授 (含高级工程师等) 3人, 占18%, 讲师6人, 占36%;40岁以下青年教师占65%, 50岁以上老教师占0.06%;石油类背景6人, 化工类背景3人, 矿山类背景3人, 其他5人。目前师资方面主要不足是缺少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和安全工程专业背景人才。培养和引进高层次人才带动师资队伍整体建设。抓住培养、引进、使用三个环节, 选拔培养和引进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学术大师和学科带头人, 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中青年学术骨干。加强本科教学团队、科技创新团队建设, 培养和建设一批以专业带头人领衔、专业方向负责人和课程负责人为核心的结构合理、优势互补、团结协作、具有凝聚力和战斗力的教学团队和科技创新团队, 增强本科教学水平以及承担安全生产科技重大科研项目、创造重大成果的能力。

(二) 基地建设

1. 安全工程实验室及石油、冶金等特色学科实验室。

安全工程人才培养是以石油、冶金、机械、化工等特色学科行业安全为主要切入点, 一方面能够进行相关专业基本的教学、科研活动, 另一方面也形成了安全工程学科与其他相关优势学科院系共同享有的特色方向安全工程基本实验设施和实验平台[4]。2007年, 投入40万元建成安全人机工程实验室、安全事故应急训练实验室, 2008年, 投入150万元建设安全仿真实验室、安全风险预测与评价实验室, 安全工程专业实验室与特色学科既有实验室为油气井、机械、冶金、化工、矿山等方向安全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创造了基本实验条件与平台。

2. 国家安全生产技术体系实验室建设。

2007年12月国家安全生产技术支撑体系两个省级实验室 (重庆市职业危害检测与鉴定实验室和重庆市非矿山安全和重大危险源监控实验室) , 正式落户我院, 建成后将为重庆及云南、贵州、四川等省市安全生产检测检验提供技术支撑。全面加速建设的上述两个实验室, 为特色行业安全工程人才培养的现场实践、科学研究、事故鉴定、安全评价方面创造完善的硬件保障能力。

3. 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特色优势学科实验室。

2009年, 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特色优势学科实验室 (安全工程实验室) 投入建设, 实验室包括四大功能, 即安全基础理论实践教学功能;重大危险源监测与监控功能;职业危害检测功能;风险预测与评价功能。四个功能的分别实施, 既满足安全工程及其相关专业的教学需要, 还能满足安全工程技术科研、培训和评价等社会服务的需要。

4. 重庆市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

以我院资源为基础, 联合煤炭科学研究总院重庆研究院、重庆大学等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构建重庆市安全生产科研协作体系, 开展安全生产理论与政策、公共安全、安全管理技术、职业危害、危险源监控、应急救援、石油化工安全、矿山安全、危化安全、交通安全、建筑安全等领域的研究, 实施重大安全科技项目攻关, 推广先进实用技术, 实施安全生产科技示范工程。重庆安科院为安全工程学科人才培养、实践基地建设及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基础和保证。

五、人才培养途径

(一) 按照“大平台, 小模块”模式科学设置课程体系

所谓“大平台”, 即本着“厚基础, 宽专业”的本科教育要求, 设置一个课程群, 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公共基础理论知识和学科基础理论知识与技能, 为学生更深入地学习安全工程学的某个较具体的领域搭建一个平台。所谓“小模块”, 即根据面向行业, 培养安全工程‘一体两翼’高素质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要求, 在大平台的基础上设置若干个模块课程群, 满足安全工程主体, 职业安全健康和安全风险控制两翼的要求, 同时依据行业的要求, 设置不同行业安全的“小模块”供学生选择某个较具体的领域做深入学习, 满足就业市场对人才的要求标准。具体的课程设置思路为:

1.“大平台”课程群。

“大平台”课程群分为公共基础知识体系和专业知识体系两大部分, 包括大学公共教育、自然科学基础、社会科学基础、工程技术基础、管理专业基础、工程专业知识、管理专业知识, 内容涵盖了安全工程学科各个领域深入学习、研究所必须的基础理论知识, 为终身学习和个人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2.“小模块”课程群。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 分为安全工程、职业安全健康、安全风险控制三个方向进行小模块课程教育, 而在安全工程的基础上进一步分为石油安全工程、冶金安全工程、化工安全工程和矿山安全工程等四个方向。 (1) 安全工程。以石油、冶金、机械、化工等特色优势学科行业为依托, 培养在石油、化工、冶金、矿山等行业从事安全技术及工程、安全科学与研究、安全监察与管理、安全健康检测与监测、安全设计与生产、安全教育与培训等方面复合型应用型的人才。主干课程主要有《油气安全生产技术》、《冶金安全生产技术》、《化工工艺生产技术》和《矿山灾害防治技术》等。 (2) 职业安全健康。以重庆市安全生产技术支撑体系建设为平台, 培养具备安全科学与技术、劳动安全卫生管理、安全卫生法律方面的知识能力, 掌握预防职业伤害技术与方法, 能够在政府安全监察部门、企事业单位及各级工会组织从事劳动安全与职业卫生方面技术研究、监察、管理、监督检查、评价与咨询的, 富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复合型专门人才。主干课程主要有《职业中毒预防与急救》、《工业卫生》等。 (3) 安全风险控制。以重庆市“安保互动”建设为契机, 培养掌握产品、设备及工程寿命周期 (开发、设计、研制、运行及维护) 中的系统的风险分析、安全评价与理论技术, 掌握安全科学基础理论、安全工程技术与工作环境治理技术及现代化安全管理方法, 具备分析事故隐患、消除或控制潜在危险能力, 能够在安全监察部门、技术监督部门及其他部门从事安全监察与管理、安全环境检测与监测、危险评价安全教育与培训, 在保险公司从事防灾防损、事故调查与处理及理赔、索赔等管理工作的综合应用型人才。主干课程有《责任与信用保险》、《人身与财产保险》、《灾害事故定损》等。

(二) 加强实践性教学, 培养应用型人才

加强实践性教学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利用具有行业特色的实验室硬件条件和安全工程实践教学平台, 面向行业生产第一线, 培养具有职业健康检测和安全风险控制现场实践应用能力的安全工程高级专门人才[5]。安全工程实践教学将主要通过应急救援实训平台、安全工程实验平台、职业安全实训平台和安全风险控制实训平台等实践教学环节组成。在应急救援实训平台中通过逃生训练和应急救援训练等培养学生安全生产事故现场应急与救援能力;通过安全工程实验平台, 从机电安全、防火防爆、特种设备、职场环境等四大模块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掌握通用安全生产技术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技能, 为今后从事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奠定扎实基础;利用职业危害检测与鉴定实验室和非矿山安全与重大危险源监控实验室进行职业安全健康、安全风险控制实训, 培养具有行业特色的突出安全检测、安全评价两大能力的“一体两翼”应用型安全工程人才。

结语

通过对我校安全工程专业的分析和研讨, 提出一些新思路和一些创新措施, 笔者认为, 安全工程专业培养内涵不一定强求统一和规范, 各高校可根据自身的特点和服务对象和服务领域灵活确定。对我校目前采取立足行业, 面向社会, 培养安全工程为主体, 发展职业健康和风险控制为两翼的模式, 在实际教学中易于操作, 同时为学生择业创造有利条件, 将工程基础课与相关应用技术课整合成综合性课程的做法值得提倡, 与我校的几大基地紧密结合, 充分开发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有利于资源整合。

参考文献

[1]倪文耀.关于华北科技学院安全工程专业建设的探讨[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04, (3) :40-43.

[2]许江, 鲜学福, 司鹄.关于安全工程专业培养计划的思考[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04, (4) :16-19.

[3]张小良, 刘英学, 高洁, 等.安全工程学科发展与专业办学思路的思考[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2009, (6) :232-236.

[4]刘鹏刚, 杨振宏, 杨宏刚, 等.安全工程本科专业实习基地建设探讨[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2011, (9) :186-189.

3.工业工程培养计划 篇三

关键词:卓越计划教学能力师资队伍

中图分类号:TB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6(a)-0253-01

1 “卓越计划”的要求和特点

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实施“卓越计划”就是要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为此,“卓越计划”具有三个特点:一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二是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三是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卓越计划”对高等院校教师的教学能力及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 “卓越计划”中教师教学能力培养分析

2.1 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

当前,我们在将教师放到企业中去挂职锻炼、聘请企业工程师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等工作中遇到很多困难。这主要与我们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中没有及时建立起相应的机制有关。现在,“卓越工程师教育计划”作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刚要》中的重要内容,政府的宏观调控功能得到了发挥,通过政府的引导,企业参与到学校工程师人才培养的计划中,必将会有一个稳定、有序的空间与环境。“‘卓越’绝不是少数、精英,而是指高素质、高质量。”为了保证工科生在企业学习要有一年左右的时间,结合预约式就业单位生产实际需要,真刀实枪地参与工程项目的开发,必须有一支能胜任实践教学环节要求的教师队伍。

2.2 双语教学能力的培养

外语能力包括了基本外语的教学和专业外语的教学工作。基本的外语教学属于公共外语

教学的范畴,而专业外语则是工科教师的教学任务。这就对工科教师,尤其是对外语能力相对较好的教师的双语教学能力提出了严格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有国外学习的经验,能够熟悉国外工程教育的体系和模式,还要有国外工作的经验,需要有广泛的国际交际面,能够提供在宽广的全球范围内进行锻炼实践的机会。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就要对国际有所了解。要能够吸收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来改造我国工程教育中陈旧、落后的部分,不断推陈出新,常变常新。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多引进具有国外学习、工作经历的工程人才,为我国工程教育献技献策,优化我国的工程教育模式。而双语教学能力的培养,要重视专业英语的教学。一方面,要加强教师基础英语的培训与提高,提升其英语实际的口头表达与交流能力。另一方面,更要重视相关的专业英语的培训,使其掌握本专业基本的专业术语与概念,能够基本读懂专业内的外文资料,能够从事基本的国际研究,了解国际上本行业的同步发展现状与趋势,将本专业的教学与国际接轨。

2.3 工程教育研究能力的培养

工程教育研究能力的培养,要立足教学工作为基础。众所周知,教师由于各方面压力,普遍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对教学工作尚且马虎应付,更别说是进行教育研究了。高校应该减轻教师在考核中科研的比重,鼓励教师潜心教学,认真进行教学研究,经常开展教学研讨会、发表研究论文,使各校教师在不断地交流学习中,取长补短,改进教学理念、方法和模式,使教学效果臻于完善。卓越工程师教育的提出,使得工科教师的教学能力的培养与培训又提升了一个高度。对工科教师的培训与培养还需要工程界、教育界、企业、政府等多方的合作,需要在不断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与改革,才能培养出适合中国国情的卓越工程师。

3 培养卓越工程师的师资队伍

建设一支至善、格物、育人的教师队伍,提高工程教育师资队伍的工程实践能力和设计创造能力是培养卓越工程师的关键。

3.1 深化以实践教学为主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在我国高校人为地将教师分成教学和实验两个系列,致使教师“耻”于动手参加实验室等实践教学的工作。培养有实践能力的学生,需要有能动手实践的教师。我们不仅要吸引来自企事业单位的高级技术人员一起打造“双师型”教学团队,更应大力提倡动手能力,在学院教师中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积极创造条件,改变现有教师的知识结构,使教师获得实际工作能力和经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有创新能力的学生,形成创新的教育,培养创新的人才。

3.2 “产学研”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参与“卓越计划“的企业也由用人单位变为联合培养单位,与高校共同制订培养目标,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教师通过承担公司的生产项目,与工程技术人员一起共同培养学生,既提升了学生的工程素养,又促进了校企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一方面让教师直接从生产第一线获取企业的新技术、新知识、新工艺、新材料和新方法,获取相关资格证书,可以更好更快地建立一支适应实践教学目标需要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另一方面由合作企业负责推荐专业骨干与高技能人才承担实践教学任务,保证实践教师队伍的高素质、高水平以及相对稳定,这样都朝着有利于培养工程创新人才方面发展。

总之,“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在主动服务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国家目标,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工程技术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高等学校要认真讨论研究落实方案,用全新的思维方式,按照“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标准要求,构建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培养符合“卓越计划”的合格教师队伍,把“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落实到课程建设中,落实到生产实践中,落实到学生课堂中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部分高校第二次研讨会报告[R].2009,12,10.

[2]同济大学启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EB/OL].www.jyb.cn教育部网站,2009,12,01.

[3]共话卓越工程师培养之“桥”,同谋高校工程教育改革之路[N].科学时报,2010,03,09.

[4]余寿文.21世纪初我国高等工程教育面临的几个问题[J].中国大学教学,2002(12).

[5]朱高峰,张维,沈廉,王孙禺,等.我国工程教育改革与发展[M].(内部报告).

[6]殷瑞钰.关于工程與工程创新的认识[J].科学中国人,2006(5).

[7]孔寒冰.国际工程教育前言与进展2007[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38~39.

[8]Shirley A.Jackson.工程教育的变革与挑战[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2).

[9]张英彦.论高校实践教学目标[J].教育研究,2006:(5).

[10]余修日,花明,简正凤,等.注重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方式—我国理工科大学与美国理工科大学实践教学比较[J].中国地质教育,2004,(2):77~78.

4.食品科学与工程培养计划 篇四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系统掌握食品科学与工程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能从事食品生产技术管理、品质控制、产品开发、工程设计等工作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二、基本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化学、生物学和食品工程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食品生产技术管理、食品检验、食品工程设计和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食品贮藏、加工和资源综合利用方面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生物化学、食品化学、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与实验技术;

2、掌握食品分析与检测、食品安全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

3、具有工艺设计、设备选用、食品生产管理和技术经济分析的能力;

4、熟悉食品工业发展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5、了解食品储运、加工、保藏及资源综合利用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

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7、具有较高的英语水平和计算机应用能力。

三、专业方向

本专业下设四个专业方向:食品工程、水产品加工、食品生物技术、食品分析与品质控制。

四、主干学科

化学、生物学、食品科学与工程。

五、学位课程

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化工原理、生物化学、微生物学、食品分析、食品工艺学、食品机械与设备。

六、最低毕业学分要求

学生必须修满190学分方可毕业。

七、教学时数

5.信息工程系兼职教师培养计划 篇五

一、公司企业兼职教师现状分析

工学结合是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创新,在这样一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下,教师队伍建设出现了新的问题:一方面,专业教师和实践指导教师实践能力不足,另一方面数量严重不足。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从社会各行业请专家、技术人员、能工巧匠已经成为各中高职院校一种共识。企业兼职教师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专业素养和较高的技能水平,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或者是在相关行业领域享有较高声誉、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特殊技能的“能工巧匠”,品行端正,身心健康,胜任相应的教学工作。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我校信息工程系已经基本形成了相对稳定的专职教师队伍。但是,在社会新的发展形势下,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培养迫在眉睫。

聘用企业兼职教师有利于推进校企合作,共建“双师”结构教师团队。兼职教师来自企业、工厂、社会第一线,熟悉和掌握社会对人才培养需求的第一手资料,增强中职学校培养人才的针对性,更好地贯彻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思想,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通过构建兼职教师和专职教师交流的平台,给专职教师带来生产一线的新工艺、新技术,弥补专职教师专业实践经验不足的缺陷。

为加强学校与行业、企业的密切联系,加强教师资源的构建与培养,进一步做好国家级示范性中职院校的建设工作,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推动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特制订信息工程系兼职教师培养计划。

二、兼职教师聘用的基本条件

1、热爱教学工作,教书育人,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较强的工作责任心,能为人师表,履行教师的责任和义务,认真负责地完成教学任务。

2、具有本科或本科以上的学历,中级或中级以上职称,专业知识水平较高,能胜任所讲授的课程,必须要求了解行业企业发展趋势,具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高水平的操作技能,能胜任专业课程的教学或实习实训指导工作。

三、兼职教师工作职责

1、按照学校教学要求,认真负责地完成各教学环节(备课、讲授、辅导答疑、作业批改、平时考核、出卷、试卷批阅、成绩登录等)工作,保质保量完成所承担的教学任务。

2、承担对学生实习实训期间技能训练的指导、组织管理和考核等工作。

3、参与学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开发、实训基地建设、青年教师培养以及系的教研活动等工作。

4、向学校提出课程建设、专业建设、高技能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5、遵守学校各项管理规定,参加各系部组织的有关教学教研活动,服从学校的统一管理。

6、履行聘用合同中的其他规定

四、兼职教师培养目标

为适应信息工程系各专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满足专业教学改革,保证人才培养质量为出发点,校企合作、优中选优、强化培训、加强管理、共同提高、互利互惠,努力建设一支敬业奉献、责任心强、业务素质高、懂得教学、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通过努力,使信息工程系专业兼职教师教学工作量占全部教师教学工作量的20%以上。

五、兼职教师培养措施

1、校企合作,共同培养兼职教师队伍

作为会增值的人力资源,培养兼职教师的收益不仅属于学校,更属于兼职教师所在的公司企业。兼职教师的培养要争取所在企业的支持,公司企业适当调整兼职教师的工作时间,保证兼职教师必要的集中培训或参加教研活动时间,同时公司企业承认学校对兼职教师培养的成果,把它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内容纳入工作考核体系,从而提高兼职教师队伍培养的自觉性和实施性。

2、和谐开放,建立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

留住人才,首先用事业留人。要充分发挥兼职教师的效用,让兼职教师在学校确实能施展才华,自己的业务特长确实为学校教学工作需要。其次用待遇留人,由于编制等原因,兼职教师不享受基本工资、保险福利等待遇,其课酬可高于专任教师,薪酬的提高能使兼职教师体现从事教学工作的价值。聘期较长的兼职教师可适当发放校龄补贴,增加兼职教师相对稳定性。再次靠感情留人,平等地对待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搭建专兼职教师交流平台,一视同仁地评先表彰,一起组织文体活动等,增强兼职教师的归属感。

3、形式多样,丰富兼职教师培养的内涵。

兼职教师接受培养的内容必须是兼职教师感兴趣的项目或急需解决的问题,可采取集中培训、网络课程培训、参加教研活动、观摩公开课、共同编写教学大纲等多种形式。传统的教师培训以课堂教学培训为主,要求学员从各地集中到某一培训地,这势必会或多或少影响兼职教师正常工作。网络课程的利用或有效缓解培训人员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矛盾。

4、加强跟踪,完善兼职教师培养的评估与反馈体系。

兼职教师培养要达到预期目的、提高效益、改进培养的针对性,必须完善培养的评估与反馈体系。评估与反馈可由培训专家、受训人、领导、同事、学生等从不同角度进行。学生作为培养结果的直接受益人,对兼职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精神最有说服力。充分利用学生评教与同行评教相结合,尽量对兼职教师担任的课程的教学效果予以公开公正的评价。同时通过一定的约束机制,允许学生根据教师的教学能力水平选择或调换兼职教师,实现兼职教师的优胜劣汰。

六、保障条件

1、制定兼职教师聘用程序。

兼职教师聘请要遵循一定的程序进行,避免聘用过程中的随意性和无序性。

2、制定相应的《培训制度》。

兼职教师培训应纳入学校教师整体培训计划之中。定期组织兼职教师座谈会、经验交流会、联欢会,加强兼职教师与专职教师互相交流、互相学习的机会,促进教师整体水平的提高。兼职教师本职工作与教育工作有很大差别,尤其是从企业一线聘请的专业技术人员,他们对学校教育教学规律、教育理念、教育教学方法、学校规章制度等不甚了解。为了使其更快的进入教师角色,适合教育教学需要,必须对新聘兼职教师进行一定的岗前培训。

3、制订《评估和考核制度》。

为对兼职教师教学情况有全面准确的了解,提高其教学水平,要对兼职教师进行评估和考核。要制定适合于兼职教师的科学合理、易操作的评估标准。要结合兼职教师工作特点,重点考察工作成绩、教学效果、思想政治情况等。考核方式可以采取定期考核和不定期考核相结合的方式。

不定期考核时间和次数比较灵活,课堂教学随机抽查是常用的考核方式。由校系、学部教学主任、资深专职教师、相关专业兼职教师等组成教学考核小组,深入教学一线,对兼职教师上课情况进行抽查。还可以通过学生评估对教师教学情况进行考核。通过向学生发放调查问卷,对采集的信息进行分析统计、与学生座谈等形式,对教师课堂教学情况、课后辅导情况等进行全面了解。考核的结果要及时与兼职教师沟通,交换意见,以便兼职教师尽快改进教育教学中的不足,提高教学质量。

定期考核就是每学期进行一次的兼职教师全面考察,对兼职教师教学态度、教学能力、教学方法及教学效果,教师职业道德等进行全方位的评价。定期考核内容要全面、形式要多样,组织工作要规范。考核结果可以作为是否续聘以及待遇调整的重要依据。对于考核结果不达标的,学校可以按规定酌情扣发课时费,或者予以解除聘约。

4、制订激励机制。

为了鼓励兼职教师更加充分地发挥作用,提高兼职教师工作热情,学校要适当运用激励机制。有效的激励措施有利于提高兼职教师工作积极性,有利于吸引更多的校外人员到校任教。当前许多学校对兼职教师管理中存在误区,认为兼职教师和学校只是聘任关系,没有必要花财力精力在兼职教师评优奖励上面。因而学校对兼职教师没有任何激励措施,教师表彰也不将兼职教师纳入其中。其实表彰奖励并不需要花费太多的成本,只需在全校教师评选工作之中增设优秀兼职教师奖项,每年年底或者教师节期间,对优秀兼职教师给予一定的表彰奖励,颁发证书和奖金奖品。对优秀兼职教师给予表彰奖励,可以激发兼职教师群体工作热情,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增强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七、培养计划

结合信息工程系实际情况及社会需求,计划聘请和培养计算机网络兼职教师2名,平面设计兼职教师2名,计算机应用兼职教师4名。

6.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检查方案 篇六

各有关高校:

为了推进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加快学校专业培养方案落实,经高教司理工处和研究生司农工处研究,起草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阶段检查方案(征求意见稿)》(附件1),请各校于4月1日前将修改意见反馈我处。

根据卓越计划工作安排,经高教司理工处和研究生司农工处研究,决定于近期启动卓越计划首次阶段检查工作。现将有关安排通知如下:

1.请各试点高校于4月2日前提交第一批申报的(2010年申报的)试点专业的专业培养方案、所有课程的教学大纲。如专业培养方案没有修改,可只提交课程教学大纲。

2.如学校拟实施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层次的卓越计划,请同时提交独立的硕士阶段、博士阶段的专业培养方案。方案需具有以下基本内容:培养目标、培养标准、实现矩阵、课程体系和企业培养方案。硕士阶段专业培养方案既可以是工学硕士专业培养方案,也可以是工程硕士领域专业培养方案。

3.4月上旬,我部将组织专家组对第一批申报的专业培养方案进行课程整合情况检查,对第二批申报的专业培养方案进行论证。

4.检查工作结束后,我部将按照本科专业、工学硕士专业、工程硕士专业领域、博士专业分别公布第一批、第二批各校试点专业名单。公布第一批试点专业课程整合情况检查结果。

请各校将提交的材料分专业汇总(本、硕、博分开),将电子版发至yfhou@moe.edu.cn。(请按学校名称-专业名称-培养层次的顺序给文件夹或压缩文件命名)。

附件1:《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阶段检查方案》(征求意见稿)

联系人:侯永峰,电话:010-66096262,手机:***,传真:010-66096949,邮件:yfhou@moe.edu.cn。

高教司理工处 研究生司农工处 二〇一〇年三月二十五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阶段检查方案

(征求意见稿)

为促进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分阶段、分步骤的推进学校专业培养方案的落实,特制订本方案。

一、基本原则

遵循卓越计划的总体要求,坚持分类指导、形式多样的原则,不设统一的检查标准,由专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评判。鼓励学校结合本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优势和特色,采用多种形式实现卓越计划人才培养目标。

二、检查步骤

对本科专业,检查分为五个阶段,一是论证专业培养方案;二是检查课程整合情况;三是检查教学方法改革情况;四是检查企业学习阶段落实情况;五是接受专业认证。

对硕士和博士专业,检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论证专业培养方案;二是接受专业认证。

三、检查重点

1.专业培养方案。学校提交拟参与卓越计划试点专业的培养方案,由专家组对方案进行论证。主要论证专业培养目标是否适应学校定位;专业培养标准是否符合通用标准的要求,是否体现学校的优势和特色,是否适应行业的要求,是否细化到可观察、可评估的程度;是否通过实现矩阵将培养标准导入课程体系,对课程体系进行整合;企业培养方案是否具有可操作性。

2.课程整合情况。方案论证通过一年左右,学校提交专业培养方案中所有课程的教学大纲,由专家组进行论证。主要论证培养标准是否已落实到课程教学大纲,是否依据培养标准对课程体系进行整体设计,对现在课程进行整合。

3.教学方法改革情况。课程整合情况检查通过一年左右,学校提交专业培养方案中所有课程的教案,由专家组进行论证。主要检查教学方案的总体设计是否满足课程教学大纲中关于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等方面的要求,是否通过采用各种研究性教学方法来达到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

4.企业学习阶段落实情况。在进入相对集中的企业学习阶段后,由专家组采用现场考察或问卷调查等方式检查学校企业培养方案的落实情况。

5.专业认证。在试点专业第一届学生毕业后一年内,试点专业主动申请接受专业认证。专业认证的程序参照现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按照卓越计划的标准执行。评价不合格的专业要退出卓越计划。

四、检查结果

1.专业培养方案论证结果分为通过和不通过。通过的专业可加入卓越计划,教育部每年将公布一次卓越计划专业名单。不通过的专业不能加入卓越计划,可在进一步完善专业培养方案后,根据教育部的时间安排再次提出加入卓越计划的申请。

2.课程整合情况、教学方法改革情况和企业学习阶段落实情况的检查结果分为通过和需整改。通过的专业可在一年后参加下一阶段的检查。需整改的专业需进一步完善本阶段的工作,在一年后再次参加同一阶段的检查。教育部每年公布一次阶段检查结果。

3.专业认证结果分为通过和不通过。不通过的专业要退出卓越计划。教育部每年公布一次阶段检查结果。

7.对我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思考 篇七

1.1 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 校企联合培养机制尚未完全建立

近年来, 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深度调整期, 由于我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足, 在国际经济竞争中往往处于劣势地位, 企业创新能力亟待提高。然而, 长期以来, 由于体制的原因, 我国企业作为人才使用主体基本不参与高校人才培养过程, 导致人才培养质量与企业要求的脱节, 主要原因在于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在总体上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不足, 企业往往把接纳学生实习视为一种负担, 推行校企联合培养工程师过程中存在着显著的困难和问题, 难以满足“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要求。同时, 由于人才培养过程企业参与度不够,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体与企业联系不够紧密, 高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缺少互动交流机制, 因此难以建立起高效的校企人才培养机制。

1.2 高校尚未完全摆脱传统培养模式, 培养质量未得到质的提升

长期以来, 我国高校人才培养体制注重基础理论教学, 对实践教学重视程度不够, 学生在学校学习过程中很少参与企业的生产和研发, 培养模式单一, 缺乏差别化个性化的培养机制和模式。目前我国工程师在大学期间主要进行工科基础教育, 而职业训练不足, 学生只有毕业后才能在企业实践中逐渐积累工程实践能力, 造成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实际需求之间的脱节。因此, 高校“卓越工程师”的培养必须摆脱传统培养模式, 改革现有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不同的应用领域和社会需求, 实行差别化及个性化的人培养模式, 从根本上提高“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质量。

1.3 学生缺乏国际化视野, 人文素质还有待提高

根据《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 卓越工程师的培养需要适应当前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拓展学生的国际化视野。我国学生的母语不是英语, 并且我国大学对外交流还不多, 因此难以培养出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

当今世界社会竞争日益激烈, 个人想要获得成功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科学知识, 更需要具备丰富的人文素养。然而, 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 我国高等教育的定位是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部门培养专业人才, 相对忽略了对大学生尤其是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 从而导致培养的学生创新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的不足, 其文化素质和思想品德还有待提高。

2 提高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的构想

2.1 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能力

为了适应当前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 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要具有国际化战略的考虑, 集中优势资源培养工程技术人才, 要按照国际工程师标准进行我国卓越工程师的培养。高校应该努力寻求同海内外政府、企业、教育及研究机构的合作机会, 有条件的高校要适当扩大“卓越工程师”学生到国内外知名高校优势学科进行短期交流学习的比例, 特别是要进一步扩大教师和学生到全球500强知名企业实习实践的比例, 汲取国外优秀的办学经验, 适当加强“卓越工程师”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 要更多地创造学生参与国家交流的机会;同时, 要借鉴国际先进的办学模式, 努力改变现有的培养机制, 聘请知名专家尤其是有经验的工程技术专家参与课程建设与教学实践。

2.2 着力提高工程实践培养水平

根据教育部关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相关文件要求, “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最根本任务是要培养一批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 因此, “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要着力提高工程实践的培养水平。高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 要加大实践类和工程应用类课程的比例;在教学过程中, 要针对不同的专业要求, 有针对性地进行现场实践教学并进行实际的工程训练, 加大工程实践的学时比例, 强化工程实践和工程应用能力。为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以及教学内容、方法和组织形式上, 强调对学生探索精神的培养, 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大学生的科学实践能力。在参与学生培养的主体方面, 要让企业积极参与到学生的培养实践中, 让企业导师积极参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指导, 学生的毕业论文或者毕业设计要尽量结合企业实际技术改造或产品开发方面的课题, 切实提升学生的解决世界问题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2.3 建立高素质教师队伍

要采取引进与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加强队伍建设, 聘请企业专家主讲部分课程和参与学生毕业设计, 大力提高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外聘教授的授课量。同时, 要注重提高高校本身教师队伍的素质, 尤其是工程实践能力, 要定期组织相关老师实际参与企业相关项目及相关产品的开发过程, 切实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水平。建立校内专职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相结合的高水平工程教育师资队伍, 校内专职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都需要具有较高的工程实践水平和经验, 并共同指导学生毕业设计、企业实习、工程训练等实践教学环节。

2.4 制定完善客观的评价机制

要培养出未来的卓越工程师, 必须超越目前的教学效果评价体系, 形成以素质提升为本的适应新时期社会需求的评价体系并使之渗入整个培养过程。对评价机制的建立, 要将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结合起来, 评价不能只注重结果, 也要注重过程, 要结合多个因素 (如教师评价、企业评价、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学业成绩等) 进行全面评价;同时, 合理的评价体制需要将学校评价、企业评价与社会评价有机结合起来, 学生毕业后, 应跟踪其职业生涯的发展历程。为了保证评价的客观性, 在整个“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过程中, 要对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建立原始学习材料档案, 用真实的数据来评价学生的整体素质, 特别是各种工程实践的数据, 要充分结合学生参与各种实践竞赛和项目 (如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等) 的成绩和毕业成绩进行评价。

3 结语

卓越工程师培养是当今工程教育改革出现的新事物, 提高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质量, 必须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 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 建立真正的校企协作培养机制,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评价机制, 培养出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卓越工程师。

摘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我国为了培养具有较强实践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而实施的高等教育重大改革项目, 对培养适应我国经济结构转型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对目前我国“卓越工程师”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归纳阐述, 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构想。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工程实践,自主创新

参考文献

[1]刘国繁, 曾永卫.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下教学质量保障和评价探索.中国高等教育, 2011.21:25-26.

8.工业工程培养计划 篇八

关键词 信息工程专业 卓越工程师 培养模式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的高等教育重大改革计划,旨在为各行业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①为在信息工程专业实施应用型工程师的培养计划,探讨地方高等工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思路和相关举措,对信息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地方高等工科本科层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目前,大部分地方高等工科院校在教学和管理上都存在着专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痕迹,对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尚处于探索之中,存在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主要体现在:②

第一,对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内涵的认识上往往还停留在抽象的概念上,与专业基本知识、专业基本技能的确定,乃至课程体系的设置都存在较大的差距。

第二,师资队伍建设跟不上发展的要求。师资队伍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不合理,很难完成应用型本科的教学要求。在师资队伍建设中往往重视学历、职称等形式方面的配套,而对改善提高教学质量极为重要的课程进修、实践进修重视不够,投入偏少。

第三,教学方法不适应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从教学的整个过程来看,在很大程度上还是沿袭传统的课堂理论教学和验证性实验教学的方式和方法。尽管各学校管理层在观念上也认识到对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必须引入与培养目标相一致的新的教学方法,但关键在于以怎样的思路和措施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

第四,实验、实训体系的建设和管理与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不配套。目前大多数的地方高等工科院校实验室的建设往往照搬既有本科大学的模式,管理运行方面未能适应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特别是在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等重要教学场所的建设方面还有待加强。

2 信息工程专业“卓越计划”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思路

从2011年起,广东工业大学经批准成为实施“卓越计划”的高等学校之一,信息工程专业作为该校实施“卓越计划”的一个试点专业,在总结现有教育教学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全程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联合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改革校企合作方式、课程体系、课程教学方法、考核方式和评价标准,加强工程实践教育及能力培养方式等关键环节。

(1)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在面向广东省大制造背景与工程认证标准,构造人才培养知识体系的同时,改革教学环节,加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中开展理论与实践互动的教学模式,在系列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中开展基于工程问题的探究式学习、基于工程案例的讨论式学习和基于工程项目的参与式学习等教学改革与实践。即以项目设计为主线组织教学,以典型的工程实例为研究对象,将项目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把课程教学的主要内容融入项目设计的各个阶段,以工程实例中所涉及的信息获取、处理和传输等课程知识点为载体开展教学,将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

(2)课内与课外教学相结合。将课外教学活动贯穿于本科教育的全过程,为学生实践动手创造机会,使学生在自主、综合和创新能力等方面得到锻炼。将课外教学纳入正常教学体系,规定学生必须完成的课外学分,可以用校级及以上科技培训竞赛获奖、进入实验室参与教师科研与创新、承担校级省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参加企业实习与实践等多个环节来替代。从三年级起全面实行本科生专业导师制培养模式,与毕业设计相接轨。

(3)产学研相结合。加强学校与广东省信息产业的结合,根据广东省信息产业界对人才素质的需求,创新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以及课程体系结构。完善校内教师到相关产业和领域一线学习交流,相关产业领域的人员到学校兼职授课的制度和机制。同时发挥学科科研优势,积极培育企业实践基地。在实践基地建设过程中,与广东省信息产业领域的知名企业密切合作,进一步增加和改进校外校内实践实习基地的建设。

(4)工程基础与工程设计和实践相结合,实行工程基础模块、设计模块和实践模块课程整合培养等,强化企业环境下的综合工程实践训练。进一步强化工程训练、实习实训、设计课程等实践训练环节,增加企业环境下的综合工程实践训练环节,创造条件由企业工程师直接指导或联合指导学生的设计。

3 信息工程专业“卓越计划”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举措

(1)在教学组织上,鼓励教师设置能力培养型课程,如讨论课、设计课、训练课、竞赛课等;鼓励教师以课程设计替代部分作业或考试,进行基于问题、基于项目、基于案例的教学,增强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和课程知识的应用能力;改革课程的考核方法,以综合评价课程的学习成果、创新项目和系统方案等环节来予以保证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贯彻落实。

(2)充分依托信息工程专业所在学院拥有的人才培养平台,如广东高校现代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广东省信息技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一批校企联合实践教育基地等,全面增强工科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积极推进校外实习和毕业设计实战计划,在时间分配、项目实践、流程环节等方面给予全力保证。通过鼓励学生深入企业实习、参与导师科研项目和参加各类科技竞赛来全面增强创新能力,并通过对学生培养质量的跟踪考察、信息反馈和绩效评估,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9.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 再添八高校 篇九

继天津大学去年率先启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后,今年,本市还将有八所高校启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对工程人才实施分类培养,同时培养工科拔尖创新人才。八所高校分别是:天津工业大学、天津科技大学、天津理工大学、中国民航大学、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天津商业大学、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天津市大学软件学院。九所高校启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意味着本市工科院校将以实施卓越计划为突破口,促进工程教育改革和创新。昨天,记者专访了作为“卓越工程师培养实验中心”的天津大学求是学部的几位学生,为您揭秘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过程。

三名学生细述

天大求是学部

大一开始写论文 科研项目组团完成安排实践活动提高综合素质

王东月是天大求是学部建筑工程基础强化班(茅以升班)的大三学生,他告诉记者,他们班共有58人,前两年半主要是接受基础强化教育,大三下学期选择专业方向,他选择了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方向,但由于前面的基础学习涉及领域较宽,因此自己未来的就业也不只限于所选专业。王东月说,理论联系实践是教学的最大特色,不仅强化数理基础,更是经常组织同学们去天津港、中建集团、于桥水库等地进行参观、实践。另外,老师会给同学们布置创新性课题,让大家自由结合成小组进行研究、实验。

李君是求是学部机械基础强化班的大一学生,她的班级与其他院系同学最大的不同是考核方式,它采取了多次阶段考试、期末考试、小论文甚至面试等多种考核方式相结合,综合考查同学们的成绩与素质。李君说,大一就开始写论文也是他们特有的教学方式,同学们会在相关课题上找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切入点。

求是学部电工电子基础强化班的大二学生陈吴晓告诉记者,老师开设了“科技进课堂”活动,将一些前沿的技术、软件提前带入课堂,与书本知识接轨。“我们参加了挑战杯赛、机器人大赛、电子设计大赛等各种比赛,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陈吴晓说:“学部还十分重视对我们的人文素质培养,组织我们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如助教、进社区服务等。”让学生“自己动手”锻炼科研能力

天津大学求是学部副主任于泓介绍,天大对工程创新人才方面的改革实际上从2006年就开始实施了,2009年10月,求是学部正式挂牌成立,并成为“卓越工程师培养实验中心”,2010年,天津大学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正式启动。于泓表示,求是学部主要进行了教学模式改革、教学内容延伸、综合能力提升、评价机制改革等四个方面的改革。

于泓说,求是学部成了科协组织,同学们都会来申请科技立项,学部会给予经费支持,但要由同学们自己来进行经费预算、原料采购,自己联系导师、实验室并进行试验,独立完成从前期调研、写报告到后期经济分析的整个科研过程,锻炼他们的初步科研能力。学部为同学们推出了读书计划,学生们自发组织了“求是论坛”,每周讨论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的热点话题,提升了学生们的综合素质能力。

八所高校培养

方案陆续出炉

规模各校200人左右 专业瞄准新兴产业

记者从八所高校了解到,目前各高校的卓越计划培养方案已经基本确定,正式方案将于近期出台。各校首批实验班的人数规模一般在200人左右,将从2011年入校的新生中进行选拔。卓越计划实施的专业包括传统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相关专业。特别重视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人才需求,适度超前培养人才。卓越计划实施的层次包括工科的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三个层次,培养现场工程师、设计开发工程师和研究型工程师等多种类型的工程师后备人才。

高师名企培养创新人才

其中,天津工业大学率先公布培养方案,今年9月将在部分传统优势与特色品牌专业中开设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验班,入选专业有纺织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及自动化、软件工程、自动化、环境工程,每个专业1个班,每班30人。选拔方式为2011级新生入校后,在自愿报名的基础上,按照“入校成绩、单独出题考试和面试”的方式择优选拔。该实验班将按照“3+1”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培养。“3”指在校学习时间累计不超过三年,“1”指在企业学习时间累计不少于一年。合作企业将选择行业内有影响力的大、中型企业作为合作对象联合培养卓越工程技术人才,并在合作企业建立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卓越计划实验班单独安排教师授课与指导,采用校内师资与校外师资相结合方式,校内师资强调具有工程经历与实际工程经验;校外师资由具有较高职称和水平的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组成,主要负责讲授部分专业课、企业课程与毕业设计的联合指导工作。除要求达到国家及学校相关规定中的毕业与学士学位授予条件外,卓越计划实验班的学生要求在学四年时间不少于200周,其中在企业时间不少于40周,即累计不低于1年获准毕业;在此基础之上,平均学分绩点超过70分,大学英语通过四级,并有能体现工程能力的标志性成果,可获得学士学位。

今年优秀新生将成为首批“试点”

天津城市建设学院主要采用“2+1+1”和“2+2+1”(建筑学和城市规划专业)的校企合作模式。在“2+1+1”模式中,学生3年在校学习,累计1年在企业学习和实践。“2+2+1”模式中,学生4年在学校学习,累计1年在企业学习和实践。城建学院“卓越计划”将组织土建类(土木工程、城市地下空间工程、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给水排水工程、建筑电气智能化6个专业以及工程管理和材料科学与工程等)、计算机信息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和网络工程等3个专业)和建筑规划类(建筑学和城市规划2个专业)作为改革试点,总数不超过300人。在遴选方式上,采用高考录取和校内双向选择途径。

10.工业工程培养计划 篇十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计划单列市教育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部属各高等学校: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是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等战略部署,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实施的高等教育重大计划。卓越计划对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调整人才培养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增强毕业生就业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为实施好卓越计划,特提出以下意见。

一、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基本原则和实施领域

1.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党的十七大关于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等战略部署。全面落实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优化教育结构,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等战略举措。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精神,树立全面发展和多样化的人才观念,树立主动服务国家战略要求、主动服务行业企业需求的观念。改革和创新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立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和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2.主要目标

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优势,增强我国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

以实施卓越计划为突破口,促进工程教育改革和创新,全面提高我国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建设具有世界先进水平、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高等工程教育体系,促进我国从工程教育大国走向工程教育强国。

3.基本原则

遵循“行业指导、校企合作、分类实施、形式多样”的原则。联合有关部门和单位制定相关的配套支持政策,提出行业领域人才培养需求,指导高校和企业在本行业领域实施卓越计划。支持不同类型的高校参与卓越计划,高校在工程型人才培养类型上各有侧重。参与卓越计划的高校和企业通过校企合作途径联合培养人才,要充分考虑行业的多样性和对工程型人才需求的多样性,采取多种方式培养工程师后备人才。

4.实施领域

卓越计划实施的专业包括传统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相关专业。要特别重视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人才需求,适度超前培养人才。

卓越计划实施的层次包括工科的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三个层次,培养现场工程师、设计开发工程师和研究型工程师等多种类型的工程师后备人才。

二、加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组织管理

5.我部联合有关部门成立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委员会,主要负责卓越计划重要政策措施的协调、制定和决策,重要问题的协商解决,领导卓越计划的组织实施工作。委员会办公室设在我部高等教育司,承担委员会的日常工作,负责卓越计划工作方案的拟定,协调行业企业和相关专家组织参与卓越计划,具体组织卓越计划实施工作。

6.我部联合中国工程院成立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家委员会,总体指导卓越计划的规划和实施工作,负责卓越计划方案的论证。

7.我部成立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家工作组,负责卓越计划实施工作的研究、规划、指导、评价,负责参与高校工作方案和专业培养方案的论证。

8.我部联合行业部门成立行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作组、专家组,负责行业内卓越计划实施工作的研究、规划、指导、评价,制订本行业内具体专业的行业专业标准,负责参与高校专业培养方案的论证。

9.制订卓越计划培养标准。为满足工业界对工程人员职业资格要求,遵循工程型人才培养规律,制订“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标准。培养标准分为通用标准和行业专业标准。其中,通用标准规定各类工程型人才培养都应达到的基本要求;行业专业标准依据通用标准的要求制订,规定行业领域内具体专业的工程型人才培养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培养标准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促进工程型人才人文素质的养成。

10.建立工程实践教育中心。鼓励参与卓越计划的企业建立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承担学生到企业学习阶段的培养任务。我部联合有关部门和单位对参与企业建立的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择优认定为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鼓励省级人民政府择优认定一批省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给予企业一定的支持。

11.开展卓越计划质量评价。卓越计划高校的培养标准和培养方案要主动向社会公开,面向社会提供信息服务并接受社会监督。我部联合行业部门或行业协(学)会,对卓越计划高校的培养方案和实施过程进行指导和检查。建立卓越计划质量评价体系,参照国际通行做法,按照国际标准对参与专业进行质量评价。评价不合格的专业要退出卓越计划。

三、高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组织实施

12.高校自愿提出加入卓越计划的申请。专家工作组对高校工作方案及专业培养方案进行论证,我部根据论证意见批准参与卓越计划的高校资格。卓越计划高校每年均可提出新参加卓越计划专业的申请,由行业专家组对专业培养方案进行论证,我部根据论证意见批准新增专业。我部每年公布一次卓越计划专业名单。

13.高校制定卓越计划的本校标准体系。卓越计划高校结合本校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服务面向和办学优势与特色等,选择本校参加卓越计划的专业领域和人才培养层次,并按照通用标准和行业专业标准,建立本校的培养标准体系。卓越计划高校应制定本校工程型人才培养学位授予实施细则。

14.鼓励卓越计划学生来源的多样性。参与卓越计划的学生,可从校内各专业、各年级中遴选,举办普通专科起点升本科教育的参与高校也可少量招收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的高职学生。

15.大力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形式。依据本校卓越计划培养标准,遵循工程的集成与创新特征,以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与工程创新能力为核心,重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加强跨专业、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着力推动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基于案例的学习等多种研究性学习方法,加强学生创新能力训练,“真刀真枪”做毕业设计。

16.创立高校和企业联合培养机制。高校和企业联合培养人才机制的内涵是共同制订培养目标、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本科及以上层次学生要有一年左右的时间在企业学习,学习企业的先进技术和先进企业文化,深入开展工程实践活动,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和工程开发,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

17.建设高水平工程教育师资队伍。卓越计划高校要建设一支具有一定工程经历的高水平专、兼职教师队伍。专职教师要具备工程实践经历,其中部分教师要具备一定年限的企业工作经历。卓越计划高校要有计划地选送教师到企业工程岗位工作1-2年,积累工程实践经验。要从企业聘请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承担专业课程教学任务;或担任本科生、研究生的联合导师,承担培养学生、指导毕业设计等任务。改革教师职务聘任、考核和培训制度,对工程类学科专业教师的职务聘任与考核从侧重评价理论研究和发表论文为主,转向评价工程项目设计、专利、产学合作和技术服务等方面为主。

18.积极推进卓越计划学生的国际化培养。卓越计划高校要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工程教育资源和高水平的工程教师,要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国际交流、到海外企业实习,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提升学生跨文化交流、合作能力和参与国际竞争能力。支持高水平的中外合作工程教育项目,鼓励有条件的参与高校使用多语种培养熟悉外国文化、法律和标准的国际化工程师。积极采取措施招收更多的外国留学生来华接受工程教育。

19.高校要积极推动工程教育向基础教育阶段延伸。要为中学培养懂得工程技术的教师,帮助中学开设工程技术选修课程,利用通用技术、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开展工程技术的教育,培养中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技术素质和工程设计的意识。到中学选拔热爱工程技术的学生,参与高校组织的工程实践活动。

20.高校要为本校卓越计划提供专项资金。卓越计划高校要多渠道筹措经费,加大对参与专业的经费投入,资助教学改革、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师资培训、校企联合培养、国际化培养、实训实习等费用。

四、企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组织实施

21.建立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应由企业主要管理人员负责,其任务是与高校共同制订培养目标、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承担学生在企业学习期间的各项管理工作。

22.参与卓越计划企业要配备经验丰富的工程师担任学生在企业学习阶段的指导教师,高级工程师应为学生开设专业课程。卓越计划企业应根据校企联合培养方案,落实学生在企业学习期间的各项教学安排,提供实训、实习的场所与设备,安排学生实际动手操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接收学生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和工程开发。

23.卓越计划企业要与高校共同安排好学生在企业学习期间的生活,提供充分的安全保护与劳动保护设备,并对学生进行专门的安全、保密、知识产权保护等教育。

五、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教育部支持政策

24.我部对具有开展推免生工作资格的高校,在推荐生名额安排上重点支持专业学位的发展。各有关高等学校要向工程硕士专业倾斜,优先保证实施卓越计划所需的优秀生源。卓越计划高校可实行灵活的学籍管理,获得免试推荐研究生资格的学生可以保留入学资格1-2年,到企业实习或就业,再继续研究生阶段学习。

25.我部支持高校按照实施卓越计划的需求,改革工程类学科专业教师入职标准及职务聘任、考核和培训的相关办法。

26.卓越计划高校申请新设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予以优先支持。

27.优先支持卓越计划高校参与专业的学生国际合作交流,包括公派出国留学、进修、实习、交换学生等;优先支持卓越计划高校参与专业青年骨干教师出国到跨国公司研修;中国政府奖学金项目优先资助外国学生来华接受参与高校的工程教育;按照有关规定适度增加卓越计划高校自主招收中国政府奖学金生名额;对具备条件的参与高校申请中外合作工程教育项目予以优先支持。

28.我部支持卓越计划企业的工程师继续教育。支持卓越计划企业开展在职工程师培训,提高在职工程师的理论水平,协助企业掌握新技术、新装备。支持设立国家级和省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的企业提升在职工程师学历层次,在职工程师参加硕士学位研究生考试或博士学位研究生考试,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在职工程师参加在职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联考,在有关政策上给予倾斜支持。设立国家级和省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企业可委托具有博士招生资格的卓越计划高校在职培养博士层次的工程人才,我部对受托高校为企业培养研究生层次工程人才,在研究生招生计划安排上给予支持。

29.参与企业依据高校、企业、学生三方签订的联合培养协议,可以享有优先聘用权。

卓越计划实施期限为2010-2020年,各参与高校和参与企业要积极努力实施卓越计划,并将实施过程中发现的重要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政策建议及时报告我部。我部制订的工程教育相关政策对卓越计划高校予以优先支持。卓越计划高校可按照现行管理体制向我部有关司局提出获得相关政策支持的申请。各地应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研究制定相关政策,鼓励本地企业参与卓越计划,并对本地参与卓越计划的高校予以重点支持。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11.工业工程培养计划 篇十一

[摘 要]水污染控制工程是环境工程专业核心课程之一,为贯彻落实“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对该课程进行了一系列教学改革,主要包括:改变教学观念,重组教学内容,建设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优化教学设计、方法和手段以及改革实践教学。通过相关改革,以期在水污染控制领域增强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

[关键词]水污染控制工程 卓越工程师 课程教学改革 环境工程专业

[中图分类号] G642.0[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6-0144-03

为了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及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等战略部署,自2011年开始国家在相关高校开展“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我校(安徽科技学院)环境工程成功入选国家第三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

水污染控制工程是我校环境工程专业核心课程之一,主要讲授污水的物理处理法、化学处理法、物理化学处理法和生物处理法,并根据不同的水质特点对常见的污水处理工艺进行系统学习,使学生能够熟悉或掌握:各种污水处理方法的基本原理、常见污水处理构筑物的设计与计算以及根据不同水质特点选择合适的处理方法或处理工艺。为了达到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要求,我们立足区域实际情况,服务于区域发展需要、行业企业需求,有条不紊地推进环境工程专业建设。专业建设的立足点是课程建设,尤其是核心课程的建设。为此,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组在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方法和手段以及实践教学等方面做了相关的教学改革探索,取得了较好的实际效果。

一、“三个面向(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教学理念的转变

根据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面向工业界、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工程教育理念,我们在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教学过程中必须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安徽科技学院是一所地方性应用型人才培养高校,因此我们以区域内突出的水环境污染治理问题(如淮河流域治理、农业面源污染、门台工业园区工业废水处理、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和规模化养殖废水处理)为抓手,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强化其综合能力以及提高其工程素质,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实践、设计和创新能力。水污染控制工程作为环境工程专业核心课程,为适应新形势下该专业发展的需要,教学理念的改革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结合企业进行相关教学;2.按照企业或行业要求培养水污染控制工程方面的人才;3.着力强化学生在水污染控制工程领域的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

二、以工程应用型知识模块为主线组织教学内容

我校环境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培养目标为以推进高素质的本科工程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为改革目标,大力培养高素质的本科工程型人才;培养具有从事工程技术工作所需的工程科学技术知识以及一定的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掌握扎实的工程基础知识和本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拥有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操作技能,了解本专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掌握选用适当的理论和实践方法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具有工艺设备、工程项目设计与管理经验,具备良好沟通与交际能力,具有职业道德和责任心、高素质的本科工程型人才。

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是环境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支撑着该专业及其学科的发展,是一门系统性和工程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同时也是一门涉及数学、物理、力学、化学、生物等学科交叉的课程。为此,我们以工程应用为主线构建相关知识模块,从而提高学生的工程素质,具体知识模块如下:

1.污水水质指标和污水出路:重点阐述不同水质特点的工业废水或生活污水等的监测项目、排放标准以及污水回用目的和标准;

2.污水的物理处理法:重点阐述格栅、沉砂池和沉淀池的功能和特点,掌握其设计规范和计算方法;

3.污水生物处理法:重点阐述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和厌氧处理法的特点,掌握其设计规范和计算方法;

4.污水化学及物理化学处理法:重点阐述氧化还原法、中和法、离子交换法、萃取法和膜析法的工程和特点;

5.污泥的处理与处置:重点阐述污泥浓缩、污泥脱水和污泥消化的特点,掌握不同构筑物的污泥特点及其适合的处理方法;

6.污水处理厂的设计与计算:重点阐述工艺流程的设计与计算和平面、高程的布置,掌握设计规范和计算方法。

三、立足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强化学生工程能力培养

在人才培养方式上改革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体系、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以工程能力系统化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教育教学体系。从学生能力培养要求出发,统筹规划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培养体系,将工程能力培养贯穿于各教学环节。为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牢牢结合校内和校外教学实践基地强化学生的工程能力培养,具体如下:

1.生活污水处理能力培养:掌握格栅、沉砂池、沉淀池、曝气池(完全混合法和推流式)的设计与计算;熟悉氧化沟工艺,序批式活性污泥法(Sequencing Batch Reactor Activated Sludge Process,SBR),厌氧 / 缺氧 / 好氧(Anaerobic / Anoxic / Oxic,A / A / O),完全接触氧化法等相关设备的运行管理;熟悉凤阳富春紫光污水处理厂氧化沟工艺、德力小型生活污水处理工艺运行管理;

2.难降解工业废水处理能力培养:熟悉铁碳微电解、臭氧紫外、Fenton试剂法等高级氧化技术设备的运行管理;熟悉安徽凤阳染料化工厂染料废水处理工艺的运行管理;

3.养殖废水处理能力的培养:熟悉膜生物反应器和活性炭生物滤池等设备的运行管理;熟悉凤阳族光生态养殖有限公司沼气发电及沼液处理工艺的运行管理;

4.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能力的培养:熟悉无土栽培技术与水体富营养化植物修复技术;熟悉生态沟渠、氧化塘和人工湿地的设计与计算;熟悉蚌埠龙子湖人工湿地系统的构建、运行与管理。

四、多元化教学设计、方法和手段提升教学质量

水污染控制工程是一门工程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在组织教学活动过程中,首先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以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工程素质为目标,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和电子数据资源等现代信息技术,逐步形成一套完整的教学设计、方法和手段: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将课堂知识讲授与校内外实践基地相结合、教材知识和学科前沿相结合、工艺理论与仿真运行过程相结合。

1.三结合教学设计。课堂知识讲授与校内外实践基地相结合,如讲授城镇生活污水处理时将污水处理方法与校内外实践基地的氧化沟、A / A / O、SBR、完全接触氧化法等工艺设备结合起来,做到理论与实践、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的统一,提高学生理解知识和运行知识的能力;教材知识和学科前沿相结合,如在讲授生物脱氮除磷理论时,将厌氧 / 好氧除磷与厌氧 / 缺氧(即反硝化同步脱氮除磷)理论结合起来,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的前沿动态,开阔学生视野,以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为以后硕士阶段研究工作打下基础;工艺理论与仿真运行过程相结合,如在讲授格栅、沉淀池、活性污泥法等构筑物或工艺时,利用Flash技术制作相应的模拟动画,将抽象的理论具体化,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将基本原理讲通、讲透,以便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加强师生互动交流,以启发学生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讲授曝气池的设计与计算时,以曝气池微生物量或有机物量为单元进行物料衡算,逐步引导学生推导和验证污水处理基本数学模型;采用讨论式教学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归纳总结的能力以及创新思维,如在讲授完城镇污水处理工艺时,让学生查阅资料,归纳总结,然后对不同污水处理工艺的特点、适用范围、设计与计算进行小组讨论。

3.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在教学手段改革中,充分利用Powerpoint、Flash和录像等多媒体与网络技术,把抽象的单元处理概念、流程、内部构造及运行过程等转化为直观、生动、形象的多媒体信息,使复杂内容简单化、静态内容动态化,并强化了学生的工程理念;利用网络资源和立体化教材体系,提供给学生互动学习平台,促进“自主学习”和“交互学习”,加大课程信息量和增加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趣味性。

五、多层次实践教学过程增强学生工程应用和创新能力

水污染控制工程实践教学是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过程,对理解知识,掌握技能,培养学生工程应用能力起着重要作用。为此,我们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坚持“理解知识、掌握技能、提高工程素质”的教学思路,促进学生工程应用能力的发展,构建三个层次的实践教学过程,具体如下:

1.认知实践过程。该阶段主要认识和理解污水处理过程中构筑物、工艺或设备的基本原理、运行和管理,着重培养学生理解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校内认知的相关工艺或设备有:完全混合活性污泥反应器、絮凝沉淀实验装置、曝气充氧实验装置、竖流式圆形溶气加压气浮装置、SBR法间歇式设备、A2 / O工艺城市污水处理模拟装置;校外认知的相关工艺或设备有:染料化工染料废水处理工艺和设备、凤阳污水处理厂工艺和设备、规模化养殖废水厌氧-好氧处理工艺和设备、石英砂磨洗废水混凝沉淀处理工艺和设备。

2.设计与计算过程。该阶段主要让学生掌握各种构筑物的结构、设计规范和原则、设计与计算方法以及AutoCAD绘图,着重培养学生工程设计、计算以及绘图能力,主要包括:格栅的设计与计算,平流式沉砂池和曝气沉砂池的设计与计算,平流式沉淀池、竖流式沉淀池和福流式沉淀池的设计与计算,推流式曝气池和完全混合式曝气池的设计与计算,生物脱氮工艺设计与计算,生物除磷工艺设计与计算,生物滤池的设计与计算,人工湿地的设计与计算;

3.创新实验过程。该阶段主要依托产学研合作项目和国家级、省级以及校级大学生创新课题,着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工程应用能力,主要包括:难降解工业废水的高级氧化技术,城镇生活污水的脱氮除磷技术、城市污泥资源化利用技术、农业面源污染的人工湿地治理技术、重金属废水的活性炭吸附处理技术等。

六、结束语

为达到国家环境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要求,我们对水污染控制工程核心课程进行了一系列教学改革,形成一整套完整的教学体系,着力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改革后的教学体系主要包括:坚持“三个面向”教学理念;重组教学内容,突出了工程应用型知识模块;充分利用校内外教学实践基地培养学生工程能力;多元化教学设计、方法和手段提升教学质量;多层次实践教学过程增强学生工程应用和创新能力。

[ 参 考 文 献 ]

[1] 联邱微,南军,袁一星.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创新课程体系及其特色——以哈尔滨工业大学土建类工科为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1):164-167.

[2] 仲伟峰,何小溪.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2):137-139.

[3] 明银安,张娜,余训民等.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水污染控制工程》教学改革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2014(1):96-98.

[4] 段蓉,董涌波.“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认知与实践[J].宿州学院学报,2012(8):78-80.

[责任编辑:钟 岚]

[收稿时间]2014-12-17

[基金项目]国家级环境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项目;安徽省环境工程特色专业质量工程项目(2014tszy024)。

上一篇:内控机制建设汇报下一篇:土建结构工程师求职简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