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机械工业发展

2024-10-23

我国机械工业发展(共15篇)

1.我国机械工业发展 篇一

摘 要:药物防治是确保农业稳产增收的重要措施。但是我国植保机械和农药使用技术严重落后的现状与高速发展的农药水平并不相称,已严重妨碍了农作物病虫草害的防治,造成了不应有的损失以及其他不良后果。为此,笔者将结合我国农业未来发展需求,提出了提升我国植保机械和施药技术水平的对策与措施。

Abstract: From the aspects of the kinds and

engineering level at home,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protection machinery in China.And the developing strategy on how to improve the engineering level of protection machinery was

given.Key Words: protection machinery;present situation;developing strategy

植物保护机械和农药、防治技术一样被誉为化学防治的三大支柱之一。植保机械的产生是农业发展的必然产物,其高效防治病草虫害的作用已被人们所共知。现代化的农业生产离不了植保机械,现代农业生产的发展对植保机械表现出很强的依赖性。

我国农药生产技术处于国际先进水平,而我国植保机械和农药使用技术严重落后的现状与我国高速发展的农药水平极不相称,已严重妨碍了农作物病虫草害的防治,带来了诸如农药有效利用率低、农产品中农药残留超标、环境污染、作物药害、操作者中毒等负面影响,造成了不应有的损失以及其他不良后果。植保机械不同于其他的农业机械,其质量和使用的好坏牵涉到操作人员和农产品的安全。在我国入世承诺中,植保机械被列入强制性产品(CCC)目录,但就如何改变施药技术和植保机械落后现状,至今还没有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相关行业和部门应该改变观念,认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

国内植保机械的发展及研究现状:经历了由仿制国外先进产品到自行研制设计;由人力手动喷雾器到机动植保机械和与拖拉机相配套的大中型施药机械,以及在某些地区和领域已得到比较广泛应用的农林航空施药机械。但是,目前我国植保机械和施药技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十分落后,仅相当于发达国家四五十年代水平[5]。我国植保机械的产品结构组成包括手动背负式喷雾器、手动压缩式喷雾器、手动踏板式喷雾器、背负式喷粉喷雾机、担架式机动喷雾机、小型机动喷烟机、拖拉机悬挂或牵引的喷杆式及风送式喷雾机、航空喷雾喷粉设备等。

植保机械的种类很多,由于农药的剂型和作物种类多种多样,以及喷洒方式方法不同,决定了植保机具多种多样性。从手持式小型喷雾器到拖拉机机引或自走式大型喷雾机;从地面喷洒机具到航空喷洒装置,型式多种多样。例如国外的一些植保新机具:

1.农药直接注入系统世纪 80 年代中期,美国开发了 Mid-West Technology CCI-2000 型农药直接注入系统。该系统将水与药液进行分置,由蠕动泵控制使药液定量进入主水管道与水混合。与传统喷雾机相比,农药

直接注入系统在药液处理及清洗方面更加安全、方便。

2.多级过滤系统

国外大中型喷雾机一般都具备 4 级过滤系统,即在药液箱加液口、加液斗和水源吸水头处都装有过滤网,在系统中还装有一种自洁压力过滤器。设置这 4 级过滤装置避免了系统堵塞、漏喷和雾化不良现象。

3.防漂设施

雾滴漂移和沉降是喷药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问题。雾滴漂移和沉降严重时,引起的浪费可达施药量的 70%~80%。少漂喷头和防风屏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少漂(LD)喷头是在扇形喷头后面安装一孔片,使药液环绕内腔“涡动”雾化成窄雾普雾滴,易漂移的雾滴大大减少。防风屏则是辅助阻挡雾滴漂移和沉降的,有机械式和气力式两种。试验表明:机械式防风屏能使常规喷杆的漂移和沉降减少 65%~81%,气力式则只在风速小于 2m/s 时起作用。丹麦哈迪公司研制的 ALPHA2000 型风送式杆喷雾机,采用了气力辅助喷雾技术,大大提高了雾滴在作物各个部位的附着量。Bertelli,Randell 公司生产的静电喷头可用于喷杆喷雾机和背负式机动喷雾喷粉机上,该喷头提高了雾滴的附着率,比普通喷头可减少药液损失 65%以上。另外,吸油绳式涂抹机也克服了喷雾不易对靶与雾滴漂移等难题,在国外得到广泛使用。

4.无人驾驶喷雾机。

为避免对操作者的人身危害,日本开发了一种感应电缆式无人驾

驶果树喷雾机。该机作业时无人操作,沿事先设好的感应电缆行走。

5.航空植保设备。

农用飞机的使用大大提高了施药作业效率。有人驾驶的飞机效率高、省力且成本较低,但在农田与住宅混杂区以及轮作栽培区则难以使用。因此,无人驾驶飞机作为补充手段进行喷洒作业已开始实用化。

6.光电技术

在喷雾机上设有近红外线传感器和控制电路,利用近红外线光的反射来辨别杂草,通过控制电路 和喷洒系统进行有针对性的喷洒。

我国植保机械和施药技术主要存在一下几个问题:一是植保机械落后。我国植保机械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当前市场上面广量大的手动喷雾器产品技术水平低,结构陈旧落后,喷射部件品种单一,而且施药液量大,雾化性能不良,作业功效低,农药浪费现象严重,给生态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2)产品品种规格少,不能完全满足不同作物、不同生长期、不同病虫害的防治作业需要。

3)制造设备及制造工艺相对落后,加工精度低,成本高,不能保证产品质量稳定,产品的使用可靠性较低。

4)电子、计算机技术应用少,自动化监测、调控水平低。

二是施药技术落后。施药技术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农药有效利用率低、浪费大、流失严重。我国平均667m2用药量是以色列、日本的1/8~1/4,美国、德国的1/2,但农产品上残留却是他们的数倍,甚至数十倍。其原因是采用现有植保机具和施药技术,农药的有效利用效率最好的也不足30%,农药的流失量高达60%~70%以上,使用工农-16型喷雾器(圆锥雾喷头)喷施农药,农药分布不均匀度高达46.6%,不仅经济损失重大,也造成了严重的“农残问题”和环境污染。

2)环境污染和人畜中毒。施药过程中飘移、流失的农药是一种环境污染源,我国每年因除草剂雾滴飘移而引起作物药害造成的损失达数亿人民币。另外,农药环境污染也是我国农产品农药残留超标的重要原因之一;太湖流域环境质量调查结果表明,稻田流失的农药落入田水后再进入水系,最后汇入太湖而造成污染。

3)缺乏完整和系统的机械施药技术规范。当今许多发达国家对于农药的使用以及废弃的农药和使用过的农药容器的安全处理都有详细且明确规定。目前,国内机械施药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技术规范,农民得不到相应规范的施药方法的指导,一般根据农药使用手册中规定农田面积确定药液的数量或根据经验进行喷施,这与现代施药技术所要求的根据农作物不同的发育阶段和病虫害种群密度,来选择施药机械种类、农药剂型和喷雾方法相去甚远。

上述存在的问题还由于多年来我国植保机械、农药、植物保护等部门之间缺少横向联系和沟通,特别是缺乏农药和药械的产品生产和病虫害防治实际需要之间的互作关系、农机与农艺相结合关系,以及部门之间与学科之间的协同研究。为此,针对我国植保机械与施药技术、农药、病虫害防治方面产生的问题提出如下发展对策与解决措施。

1)由农业部牵头,把植保机械作为特种农机加强管理,实行市场准

入制度,并列入每两年一次必须接受监理检测的机具。

2)加强植保机械的研究开发,加速改革我国的施药机具,植保机械应走专业化的道路。已经沿用了近半个多世纪的老式施药机具,应逐步更新换代。

3)借鉴国际经验,建立国家施药技术研究中心,提高施药技术水平。通过开发应用先进植保机械,制订相关施药技术规范和法规,加强施药技术与方法研究来提高我国农药施药技术水平,大力推广正确、高效施药方法。

4)由农业、农机主管部门共同负责,采取技术培训(逐级培训)、函授教育、文字和声像宣传普及等多种办法,对农民展开有计划的植保机械与施药技术的职业培训教育, 把此项工作列入我国农民职业教育培训长期计划中,以尽快提高农民的施药技术水平。

面对人口不断增长, 耕地日益减少, 粮食需求加剧, 环境保护要求越来越严格的情况, 开发和研制更多的“高工效、低喷量、精喷洒、低污染”的适合我国国情的新型植保机械是当务之急。通过借鉴国外先进植保技术, 增加科研经费, 培训高科技科研人员,提高农民的技术水平,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植保技术一定能赶超发达国家。

2.我国机械工业发展 篇二

关键词:机械工业,问题,措施

0 引言

机械工业素有“工业的心脏”之称。它是其他经济部门的生产手段, 也可以说是所有经济部门发展的基础, 同时机械工业的发展水平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工业化程度的重要评估标准。为此, 我国政府提出了“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指导方针, 指导机械工业企业以发展调整产业结构, 以经济效益为中心, 狠抓机械工业的技术改造、产品更新, 使机械工业得到更加协调、健康的发展。

1 机械工业的涵义

机械工业又称为“机器制造工业”或者是“机械制造工业”, 主要是制造工业机械。机械工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机械工业是指凡是用金属切削机床来从事相关工业生产的工业部门。狭义上的机械工业是指机械制造工业, 如今大多数都是从狭义上来理解的。目前机械工业一般包括矿山设备、农业机械、动力设备、冶金设备、工作母机以及化工设备等等制造工业。

2 我国机械工业发展中常见问题

2.1 产品结构的差距

我国机械工业的快速发展, 主要依靠技术引进和赶超型的发展战略, 加之我国劳动力丰富而资金相对短缺, 致使机械工业的科技开发明显滞后。虽然我国机械工业的产品数量已经位居世界前列, 但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 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精、尖产品比较少。2000年, 我国汽车生产超过200万辆, 但是关键技术都来源于国外大型汽车公司, 很多关键部件国内尚不能生产, 需要依靠进口。我国机械工业产品的质量虽然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但大量的机电产品的质量可靠性、外观设计、内在性能与国外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比如数控机床和精密机床的可靠性差、质量问题严重, 轴承、液压件、密封件等基础件产品水平低、品种少、满足度低、质量不稳定。工程机械目前只能生产中小型产品, 大型工程机械、大型火电设备的技术能力十分薄弱。

2.2 机械工业的技术创新和技术开发能力相当薄弱

目前我国机械工业的技术创新和技术开发能力相当薄弱。机械工业的创新能力较低, 新产品更新速度相当缓慢, 国外的产品更新一般是3~5年, 我国几乎要10年才可以取得技术上的突破, 才能推出新的技术产品, 这只达到了国外发达水平的1/3。技术上的创新开发能力过低是机械工业中最常见、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2.3 机械工业技术工人缺乏

我国的机械企业缺乏优秀的技术工人, 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 认为只有读书才是最好、最体面的出路, 技术工人低人一等, 因此都不想学习机械技术, 导致企业所需技术性人才的缺失, 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企业的发展。导致很多企业虽拥有先进的机械设备, 但却没有技术型人才, 无法进行正常生产, 更无法保证生产的产品质量。

2.4 机械工业设备水平相对落后

我国机械工业的生产设备较落后, 至今还停留在20世纪的发展水平。而且我国的机械大多数依赖于国外进口, 很少研发生产。由于进口机械一般价格昂贵, 企业为了节约成本, 不会及时引进、更新新的机械设备进行生产。虽然我国机械生产速度较快, 但是生产效益却不高, 还达不到国际化水平的一半, 严重影响了我国在国际上的工业形象。

2.5 机械生产中安全性低

我国在机械生产中, 由于机械的技术含量较低以及对操作人员的安全保障措施不够完善, 因而对操作人员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威胁。据统计, 我国因为机械安全设计和考虑不到位, 在使用过程中造成的工伤人数每年至少有上万人, 急需我国政府和企业加大设备生产质量和安全性的重视力度, 严格采用高生产质量、高安全性的机械进行生产。

2.6 企业竞争意识薄弱

企业自身竞争意识相当薄弱, 主观认为不落后便是进步, 通过对新产品的自主研发以及对现有产品的改革来提高生产的意识欠缺。使得我国机械工业竞争力较弱, 无法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

2.7 机械工业自主创新能力落后, 新产品贡献率低

目前我国机械工业自主创新能力还相当落后, 工业发达国家机械工业新产品寿命周期一般为3~5年, 而我国新产品寿命周期为10年, 新产品的贡献率仅为5.9%, 只达到工业发达国家的1/10。并且我国机械产品尚无世界名牌, 缺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产品。虽然近几年, 我国机械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整体上差距还很大。如今, 许多与重大技术装备有关的核心技术和关键产品仍依靠进口, 高档数控机床也大量依赖进口。

3 解决措施

3.1 建立合理、公平竞争的稳定的市场环境

规范经济市场, 为机械工业的发展提供一个稳定的市场环境;企业之间公平合理的竞争, 可以提高企业发展的积极性;良好的市场环境和合理的政策能够使企业有更好的发展空间。当然, 对于违背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原则的企业要给予惩罚, 以稳定市场环境。只有确保企业有一个稳定和公平的发展环境, 企业才能更好更快的发展, 同时也才能避免恶性竞争, 提高产品质量。

3.2 提高企业经营水平与国际接轨

首先, 应不断提高机械工业企业的经营水平, 与国外企业接轨, 以充足的资金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设备。其次, 将先进的生产技术设备消化、吸收为己用, 再以其为基础, 研发新的技术和设备, 提升我国生产经营水平, 加快我国经济融入全球化的步伐, 赶超国际生产水平。但是切不可在与国际接轨中丢失自我, 丧失经济主权, 被操控。

3.3 增加对技术研发中心的投资, 建立自主研发技术的经济体系

(1) 加大对企业技术研发的投资, 改变我国机械企业技术落后的局面, 使我国的机械产品从单一转向多元化发展。 (2) 自主研发机械技术, 不依赖国外生产技术, 建立自主研发技术的经济体制。 (3) 通过技术研发提高我国机械企业的竞争力, 促进企业自主进行产业升级, 让科技带动生产, 更好地促进我国机械工业的发展。

3.4 调整产业结构, 自主实行改革, 提高竞争力

我国机械企业的产业结构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我国应实行自主改革, 提高生产水平, 调整产品结构, 科学合理地发展企业经济, 在原有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特点进行改进, 以求进一步适应企业的发展, 不断提高企业自身的竞争力。

3.5 重视国民教育, 推进人才强国策略

我国机械工业中技术人才的短缺是阻碍机械工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应尽快加以解决。首先, 我国要重视国民教育, 大力培养专业的技术性人才, 推进人才强国策略, 改变人们的传统观念。其次, 加大对技术人才培养的投资, 以培养更多更优秀的技术人才, 为企业发展服务, 为我国机械发展服务, 同时他们也能通过较好的政策和福利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最后, 人才培养是我国机械工业发展中至关重要的环节, 国家和企业必须重视专业性技术人才的培养, 才能实现靠人才强国的战略目标。

4 结语

机械工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 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所在。机械工业可以提高我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竞争能力, 进而发展国内经济, 促进经济发展, 提高国民经济收入水平。机械工业是现代文明发展的物质基础, 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前提条件。虽然目前我国的机械工业还存在很多问题, 并且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现代化的发展及我国工业发展的形象, 政府和企业要善于发现问题, 并及时作出正确的方针指导。我国机械工业即将步入正轨, 发展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也得到妥善解决, 正逐渐呈现出一种健康、快速发展的状态。笔者坚信, 在我国政府的正确指导以及企业的改革调整下, 我国的机械工业将会得到迅速发展, 早日实现由机械工业大国向机械工业强国的跨越。

参考文献

[1]周黎, 王冰.机械工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税务与经济, 2007 (6)

[2]渠时远.机械工业节能减排任重而道远[J].通用机械, 2009 (4)

[3]王海涛.浅谈机械工业发展现状及趋势[J].商情, 2010 (23)

[4]张云霞.浅谈机械工业与经济发展的关系[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9 (8)

3.我国林业机械的发展措施 篇三

关键词:林业机械 发展方向 应用现状 措施

木材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合理高效开采木材、利用木材,全国掀起了生产机械化、自动化发展热潮,林业机械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在林业生产中发挥着重大作用,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保障了全国营林和木材生产任务的完成,为国家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我国林业机械应用现状

在全国林业生产作业中,生产作业主要工序基本实现机械化,而其他作业的机械化程度均不足10%,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是差距最大的行业。木材加工、人造板生产、家具制造、森林火灾防御等行业的机械设备,虽已实现生产机械化或自动化,但林业机械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很少,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这种状况已经影响到林业两大体系建设的加快实现,必须尽快加以改变,否则不利于现代林业发展。

二、 林业机械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发展水平低。我国林业机械制造业是为了开采利用木材资源而发展起来的,结构不尽合理。林业机械整体水平较低,许多生产领域急需的林业机械水平过低,产业加工利用方面应用比较广泛的生产线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很少,高技术产品仍然依赖进口,林业机械制造业的工艺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尤其是主机设备的关键工艺技术还处于模仿状态。产品质量、自动化程度严重影响了我国林业机械的核心竞争力。

2林业机械发展不平衡。我国的林业机械开发及生产能力基础薄弱;开发缺乏系统性,专业之间发展很不平衡,长期受经济政策的影响,重视木材资源开发和综合利用技术装备的发展,忽视了营造林及相关专业技术装备的发展;重视大规模经营生产技术装备的发展,忽视了林业机械技术装备的发展;重视地理备件好的林区生产技术装备的发展,忽视了地理备件差的南方丘陵林区机械装备的发展。

3客观因素影响了林业机械的推广和发展。林业社会化服务专业化程度较低,专业服务组织发展缓慢,不适合大型林业技术装备的推广应用,而简易、便携、低廉的技术机械品种又少,现有小型机械故障率高,功能单一,配套性差,利用率不高,产品的质量不高,但价格偏高,影响了林业技术装备的推广和发展。

4林业机械产品沿用传统形式。我国林业机械通过不断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具有代表性和先进的机型进行试验改进和完善,尽管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林业机械种类,这些产品技术几乎全部来源于对国外产品的模仿,技术含量低、量大面广的产品重复建设严重,生产能力过剩,造成市场过度竞争,企业效益下滑;而适应林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新产品开发滞后;林业机械装备具有复杂性和多变性,也就是批量小、品种多、变化快,许多产品开发创新投入少,创新能力薄弱,企业又无力加大科技创新的投入,无法从事基础性研究和原始开发;一些林业机械制造企业的技术、标准和管理落后,原材料、能源浪费严重;许多企业规模小、设备陈旧、产品档次低、观念落后,管理粗放,对长远发展缺乏规划和明确定位。

5职能部门扶持力度不够,不利于林业机械的发展。由于林业行业所处的特殊环境和山区林农经营作业分散、经营成本高、影响因素多、经济效益差的特殊性,林业生产所采用的机械装备要求结构简易、携带方便、价格低廉,这样的机械对开发企业来说显然是无利可图的,生产企业做的越多就亏的越多。

三、发展林业机械的措施

1林业机械加工要实现工厂化、标准化、机械化。林业灾害防御技术已实现了遥感、卫星监测和计算机智能控制等高新技术现代化。迅速吸收和降低林产品生产作业成本的技术研究与应用。林业机械技术向林业机械作业的高效率、高质量、低成本和改善操作者的舒适性与安全性的方向发展。

2明确发展目标,选择适合林业机械的发展道路。我国林业技术装备发展要实现简单模仿、低端制造向电液一体化转变;从低向低消耗、高技术、稳增长转变;从适应林业采伐向绿色环保、生态养护、低碳经济方面转变;产品从低附加值向中高附加值转变;林业机械关键技术从过多依赖进口向自主研发转变,建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关键技术体系,为我国现代林业建设和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3加强林业生产机械化的推广。围绕发展目标,积极调整农机装备结构,加强管理和加工机械化,关键技术与设备的引进、研发和试验示范,重点引进试验、研发和示范加工等机械化技术与设备,提高林业生产机械化水平,为林业持续快速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4重视园艺与机械化技术的结合。建立农机与园艺相结合的林果业生产机械化技术试验示范基地,种植有利于机械化作业的林木品种,为促进机械化作业创造条件。

5加强特色林业生产机械化技术的引进和创新。在借鉴国内外先进林业生产机械化技术的基础上,引进适合于机械化作业的加工技术,加强引进技术和机具的消化、吸收、创新和国产化,以加快特色林业生产机械化技术的发展。

6解决林果业生产机械化中的薄弱环节。针对当前林业生产机械化的薄弱环节进行联合攻关,充分利用财政安排的研发资金和机械购置补贴,尽快解决特色林业生产机械化中所面临的技术问题。

林业机械在今后五至十年营林生产、林区木材生产、经济林种植,要基本实现机械化;木材加工、人造板生产、林产化工技术装备要实现自动化,初步实现现代化;森林防火灭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森林资源监测体系建设要基本实现现代化。基本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林业机械体系和管理体系,初步实现林业机械装备现代化。

参考文献 :

1百度百科 “林业机械” 《2009-2010 年林业机械市场调查及发展预测报告》 《我国林业机械的现状及发展》——中国林业机械协会

4.我国工程机械行业发展情况(二) 篇四

(二)二、装载机行业研究(数据截止2008年)

1、行业分析

(1)装载机发展较为成熟

装载机是向车辆或其他设备装载散状物料的自行式装卸机械,也可进行轻度的铲掘作业,是中国发展最为成熟、竞争最为充分的工程机械产品;装载机用途广泛,其中基础建设、煤炭、矿业及房地产是用量最大的几个行业。

(2)中国装载机行业进入成熟期,未来增速会放缓

1981-1991年为中国装载机行业的形成和发展阶段;1991-2003年为成长期,中国装载机工业迅速崛起和发展壮大时期;2004年以后为成熟期,装载机行业的年增长率开始放缓、价格竞争激励、市场集中度高,进入行业的成熟期;而之后由于基数变大增速会放缓。

(3)国家扩大内需政策对装载机市场有拉动作用 中国装载机市场从2001年开始一直保持增长势头,2008年1-7月装载机销量平稳增长,自8月起在宏观调控、奥运停工、次贷危机等多重因素影响下,出现了负增长,不过仍比2007年有所增加。国务院提出扩大内需的十项措施后,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地震灾后重建等方面增加投入,将对装载机市场起到拉动作用。

(4)出口出现拐点

在2008年7月前,中国装载机出口量增长强劲,2007年的出口量是2004年的17倍。2008年8月以后,由于受到经济危机影响,国外对装载机的需求降低,2008年全年出口量低于2007年水平。

(5)从产品系列来看,市场需求以5吨产品为主

5吨一直占据第一位,从2001年市场份额持续飙升,到2007年上升至63.8%。3吨产品因为其更加优越的性价比,一直占据市场份额第二位,并将逐步取代4吨。2吨及以下的市场占有率一直呈上升趋势,且速度很快,说明小型装载机在中国是极具发展潜力的产品。6吨及以上的大型装载机增长很快,可预计,大型装载机今后会有更快的发展。

(6)与国际企业错位竞争,国内企业仍将主导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装载机市场,由于技术壁垒相对较低,国产化比率高,装载机是最先实现进口替代、完成国内企业主导的工程机械产品,目前国内企业市场份额在90%以上。外资品牌主要集中在需求量小的高端市场。

2、用户特点和趋势

(1)煤炭、矿产和基础设施建设行业是装载机的大用户

从用户分布来看,煤炭、矿产和基础设施建设行业是装载机的大用户。从地域来看,产煤大省占据了销售量前八名。

(2)质量和服务是用户选择产品时考虑主要因素

从购买因素分析,随着装载机用户的成熟,其在选择产品时更加注重质量和服务。质量是购买决策的先决因素,感知途径包括关键部位配置好、故障率低、工作效率高;服务也是购买决策的关键考虑要素,感知途径包括响应快、排除故障效率高、服务条款优惠等。不同的用户对价格敏感度不同,其感知途径有购置成本和包括维修成本的综合成本;至于品牌则主要提供质量和服务保障的背书作用,感知途径包括用户口碑、市场占有率和知名度。

(3)用户需求趋于多样化

用户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睿信致成工程机械行业专家员研究发现,人性化、多功能、安全环保和外观及维修性逐渐成为用户考虑主要因素。其中人性化主要指降低驾驶室的振动、冲击和降低噪声、充分考虑操作者视野、舒适度等;安全环保包括整机设计符合一些要求、通过相关认证等;外观及维修性则指注重美学设计、涂漆质量、外观、机器的维护维修性能等。

3、竞争分析

睿信致成工程机械行业专家通过对装载机行业的分析认为,装载机行业竞争激烈,具体表现为:

1)装载机行业市场集中度较高,行业内竞争激烈。

2)新进入者威胁;装载机的主要配套件容易采购,产品技术几乎完全公开,因此生产进入门槛较低。

3)供应商力量;大部份装载机零部件供应商较多,互相竞争因而议价能力较差。4)替代者威胁;随着挖掘机按揭销售的推广,挖掘机对装载机的替代在加强。

5)顾客力量;该行业普遍采用代理制,代理商是公司的直接顾客,具有较大的议价能力;而且产品差异化程度较低,逐渐变为卖方市场,顾客的议价能力不断增强。

4、市场展望

睿信致成工程机械行业专家,装载机行业未来几年难以持续高增长。(1)更新换代需求较大

中国装载机有效使用寿命较短,一则因为低端产品居多,二则因为用户使用强度较高,因此加速了机器的磨损和更换速度。随着国内装载机行业研发能力的提升,施工效率、环保等要求的提升和用户购买力的提升,其需求会渐渐升级更新。

(2)实际存量设备增速较慢,不会导致存量设备迅速饱和 装载机存量设备的增速会影响未来的销售。若装载机存量设备增长缓慢,而销量快速增长,其市场的发展前景将好于相反状况,也就避免了存量设备迅速饱和的低迷情况。

(3)出口增长强劲

低廉的价格是中国装载机在国际市场最重要的竞争力。目前装载机出口数量可观,07 年~08年持续增长。睿信致成分析人员认为,未来我们在以VISTA五国为代表的(越南、印尼、南非、土耳其和阿根廷)新兴国家和属资源型国家的伊朗、沙特等国将会有很大的潜在市场。

(4)下游需求大幅萎缩幅度不大

5.我国机械工业发展 篇五

(二)2012-4-13来源:中国数控信息网作者:

目前以跨国公司为代表的外资,对于我国工程机械产业进入的力度、深度、广度和所追求的目标,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对华合作方式由早期的许可证生产方式变为资本输出的方式;中外资所占比重由开始的一般性参股变为坚持要求控股或者独资;还有的坚持要求控制中资企业原有的技术开发部门,目的是要从根本上消除将来中华民族企业与

目前以跨国公司为代表的外资,对于我国工程机械产业进入的力度、深度、广度和所追求的目标,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对华合作方式由早期的许可证生产方式变为资本输出的方式;中外资所占比重由开始的一般性参股变为坚持要求控股或者独资;还有的坚持要求控制中资企业原有的技术开发部门,目的是要从根本上消除将来中华民族企业与之一争高低的可能;向我国市场推出的产品由孤立的单一产品向制约整个工程的系统成套产品方向扩展;由过去简单的组装逐步向制造加工、整机生产、产品研发、市场营销等全过程延伸。进入的目的已不仅仅是占领我国市场,而是要把我国的工程机械产业纳入其全球产业链。把我国企业变成跨国公司全球生产链上的加工工厂,既没有知识产权,也没有核心技术,并通过打压国内工程机械企业发展、控制知名品牌、关键技术和重要市场,这将影响我国工程机械产业发展和产业安全。

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我国工程机械产业与先进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学习与合作仍是长期坚持的过程。因此,除骨干企业外,对外资的并购或建立独资企业应在公平的政策环境下持欢迎态度,同时也欢迎它们建立合资合作企业,积极争取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对于大部分工程机械骨干企业,在不被控制的前提下,可以按照市场经济规则,吸引各种资源,当然也包括跨国公司的资本、技术等,来促进企业的发展壮大。

工程机械行业应以创新的思维利用外资、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学习和贯彻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在2007年10月31日发布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2007年修订)》,《目录》中明确规定了工程机械行业外商投资的鼓励类12项、限制类2项。我们以开放的思想拓宽工程机械行业利用外资通道。对于我国的大型骨干工程机械企业来说,资本结构的多元化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的进步而不断变化的。在我们还处于弱势的时候,要注意自我保护;在我们发展到一定程度、处于比较优势的时候,也可以通过资本强势输出、整合,来获取所需的技术和研发能力等资源。

1.3企业发展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和柔性化大型工程机械整机生产企业或企业集团将通过内生增长和外延扩张等方式,迅速发展,扩大规模,增加产品种类,成长为综合性的工程机械企业,同时,行业的集中度将进一步提高。零部件企业将由目前的规模小、分布散、企业多和依附于主机企业的状况,向专业化方向、与主机企业形成伙伴关系的方向发展;主机厂的非核心零部件业务将逐步剥离,零部件企业将迅速成长,并逐步形成与主机企业同步、甚至超前开发模块化部件的能力,推动主机产品的发展。工程机械企业将根据不同区域的环境特点,按照市场发展的要求,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工程机械产业集群,进行集约化开发、生产和服务。在工程机械产业集群区域内,将出现一批相互配合、相互支撑的大中小、上下游企业群体。

6.我国机械工业发展 篇六

1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制造业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全面快速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与发达国家的先进制造技术相比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正处于极速转型阶段,国家适时提出“中国制造2025”规划,对于我国机械制造行业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机遇。相关企业应该积极的通过创新实现转型,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本文在参考大量文献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机械制造行业的现状,并且进一步提出未来的发展前景。

7.我国纺织机械发展现状及发展对策 篇七

中国的纺织机械行业在最近这些年发展最为迅速。目前中国已拥有全球约55%的纺织机和23%的纺纱机。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 我国纺织机械工业将面临着国内外两个市场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因此, 纺织机械行业应发扬自身优势并不断地开拓创新, 才能确保在今后激烈的竞争中占领市场。

2 国内外纺织机械行业的现状

中国的纺织机械企业对国内市场较为了解, 企业制造的纺织机械不但能使工人易于熟悉和操作, 而且具备了方便良好的售后服务, 因此他们的产品能够直接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国外的纺织机械虽然拥有更先进的技术, 但是员工更趋于专业化, 文化上的差异在短期内也是不易改变的, 因此在中国市场的占有率很低。

自从中国入世后, 国内纺织企业抓住了这次极好的机遇, 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与进步。2000年中国纺织机械出口突破2亿美元大关, 仅用了短短3年时间就实现了翻翻。来自海关总署的统计显示, 2005年中国纺织机械进出口总额接近40亿美元。业内专家估计, 目前中国纺织机的市场容量大约在80亿美元左右, 已经占到全球的30%, 未来中国纺织机的销售额仍将继续保持增长。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纺织机械的生产大国, 品种之多、数量之大独一无二, 经过近20年的发展,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纺织机械的制造中心。

3 中国纺织机械的研究方向与对策

3.1 发展系列产品

我国的纺织机械产品品种很多, 而且不少类型的产品都具有其内在的共性和内在的联系, 都有可能发展成为系列产品。发展系列产品应从纵向提高, 横向延伸等方面努力, 纵向提高要从数量的增加转向质量、技术水平的提高, 努力提高产品的性能、质量, 这是纺机行业发展的立足点和出发点。横向延伸是指发展纺织机械和专用基础件的系列产品, 搞好产品的通用化、标准化和系列化, 使产品适应不同工艺、不同产品、不同纤维的工作要求, 纺机产品系列化大有文章可做。

3.2 技术的创新

上世纪 90 年代以来, 国产棉纺设备在优质、高产、提高机电一体化、自动化水平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与发展, 缩小了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 但是国外纺机厂商的技术垄断策略将使我国纺机业感到创新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我国纺织机械特别是棉纺机械在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已经比较成熟, 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日渐缩小, 但还存在不少问题。据了解我国的自调匀整并条机即使与乌斯特的 USG配套 , 输出速度超过400m/min, 但开关车时纺出的棉条匀整效果不理想。又如悬锭粗纱机几乎都存在 ICM 机械波, 在细纱上产生 25~30cm 机械波, 这些问题已存在多年, 亟待去探索和解决。纺织机械生产要更上一层楼, 必须不断增强企业创新能力, 加快建设创新体系, 我们的思想和工作将会产生质的飞跃。我国棉纺织机械一次又一次的更新换代, 化纤机械的飞速发展, 无梭织机的技术进步, 都是不断发展不断创新的过程。重视吸纳和培养具有创新思维能力的科技人员, 企业才能拥有并不断推出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 才能立足于世界纺织机械市场, 才能保持企业长盛不衰。

3.3 我国纺织机械行业的发展对策

3.3.1 加快实施出口的总体战略

我国的纺织机械主要出口地区集中在亚洲地区, 许多国家也面临着产品结构的调整, 高档、成套纺织机械的需求比重将会逐步扩大。配额取消后的受惠国将会成为纺织机械的有效增长市场, 纺织机械要抓住后配额时代的发展机遇, 对于后配额贸易受惠地区要加快实施出口, 扩大市场占有率。实施出口产品梯度转移策略, 实现贸易方式的转变, 是扩大纺织机械市场占有率的有效途径。我国的纺织机械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 但是与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土耳其等纺织贸易大国相比, 具有明显的优势。尤其是我国在棉纺成套、涤纶成套设备和印染设备上均具有一定的竞争力, 加快实施产品的梯度转移, 加大对上述地区的直接投资, 大力实施出口策略, 寻求技术升级新方式, 以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我国加入 WTO后加大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 又受到了来自发达国家技术壁垒新贸易保护政策的威胁, 通过传统仿制手段和单纯的技术引进已经不太可能持续支撑纺织机械行业对技术的需求。因此要加快实施并购策略, 向纺织机械发达地区的特色企业实施行业并购, 直接获取先进、持续的产品技术, 寻求技术升级新模式。

3.3.2 提高核心竞争力

国内纺织机械企业普遍盲目追求发展成套产品, 造成产品没有特色, 市场重复竞争。而国外纺织机械企业多数只专注于某个产品或某道工序, 在某个领域做成世界名牌。因此国内纺机企业不应盲目实现多元化经营, 应该继续走“专、精、深 ”的经营道路, 形成专业化特色。

3.3.3 有效利用资本市场

加大国有资本实质性整合, 国有资本在竞争性行业应起到指导、调控产业发展方向的目的和作用。但是国有资本企业集团过多地具有行业行政公司的色彩, 没有真正形成产业龙头。缺少资产纽带关系的产业集团不能形成行业集聚效应, 松散型的企业联合将迫使企业单兵作战, 造成产品雷同、技术重复、资源配置和产业分工功能不突出, 国有资本在竞争性行业的杠杆作用中没有充分发挥。纺机行业国有资本在技术上要成为自主研发的生力军, 应该在产品上大力发展满足国民经济需求的成套设备, 在资本上发挥调控作用, 加大对行业的重组并购力度, 指导产业投资方向。加大对资本市场的利用率, 促进以产业为导向的兼并重组。同时大力发挥资本市场的膨胀效应, 鼓励优势企业进行海内外上市, 利用募集资金培育自身优势产业。

4 树立科学发展观, 探索我国纺机研发新模式

4.1 建立纺机研究中心

当前, 我国纺机产业科研机构的科研条件都很好, 但令人遗憾的是, 中国至今还没有一个既具有开发商功能, 又具有研发样机的机构, 该机构有权引进纺机各专业高端人才进入, 打破人才分散和相互封锁, 各自为营搞研发的局面, 集中人力、物力, 提高我国纺机研发的效能。

4.2 研发项目的专家负责制

发达国家一代代先进水平的纺机, 都是由首席设计师为负责项目研发。首席设计师一旦招标定夺后, 有明确的项目总责任, 并选择各子项的负责人, 且责任权利十分明确。这样的人才机制, 从根本上保证了项目的顺利完成。参加项目的全体人员工作目标、责任明确, 使纺机研发高级人才能够脱颖而出, 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

4.3 建立新型的信息体系

建立各种具有推销功能, 以展会和商会为平台, 引领新机型潮流, 推销新产品, 指导用户安装、试车、护养和维修, 向研发中心反馈改进的信息体系, 为下一代研发积累经验。

参考文献

[1]王树田.中国纺织行业的现状和展望纺织导报:2005 (10) :6-12

[2]潘攀.纺织机械行业国内外现状商场现代化, 2006 (04) :465, 185

[3]袁景山.关于纺织机械技术创新的思考.纺织机械, 2006 (04) :14-17

[4]程彦敏.后配额时代我国纺织机械行业的发展对策上海纺织科技:2005 (10) :7-13

[5]刘滟.我国纺织机械的现状及发展高新技术的策略研究.江苏纺织, 2006:8-10

8.我国玉米收获机械现状及发展趋势 篇八

关键词:收获机械;玉米;现状;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S225.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61(2015)06-0081-02

我国已成为世界农机使用第一大国和农机装备制造第二大国。2004年11月,国家开始实施农机购机补贴政策,引导和促进农业机械的推广和使用,再加上农业生产对农业机械巨大的刚性需求,促使农业机械产业在近10 a来取得了飞速发展。2014年全国有近10 000家农机制造企业,其中2 200多家规模以上农机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累计完成近4 000亿元,同比增长8.55%。全国农业机械总动力达10.76亿kW,同比增长3.57%;农机化水平达到61.00%以上。这10 a间,中央财政农机购置补贴累计投入超过1 200亿元,补贴农机具超过3 500万台(套),中国农机工业的平均增速超过20.00%。但是2014年开始,这个增速明显放缓,其中大部分是中低端产品,而一些使用新技术、性能先进的高端产品市场份额不降反增,传统的大众农机产品如中小拖拉机等产能严重过剩,市场刚性需求走弱,商业利润严重缩水,一批生产技术水平落后的小型企业开始逐渐退市或倒闭。

1 玉米收获机械发展现状

1.1 市场现状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我国玉米收获机械经历了从几乎为零到如今基本自给自足的长足发展,尤其是在农机工业整体蓬勃发展的“黄金十年”,我国玉米收获机械行业有了飞跃式发展。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4年,我国有150多家玉米收获机械生产企业,当年新增玉米收割机将近7.00万台,总保有量达到35.00万台,增幅近24.00%。全国玉米机械化收获面积达到2 000万hm2,比2013年增加300万hm2。2005—2014年我国玉米机收率如图1所示。

由图1可以看出:我国玉米机收率在2005年的时候不到3.00%,而2014年达到了56.00%。2014年我国有近6.00万台玉米收获机在玉米主产区参加跨区机收作业,累计完成跨区作业面积333.3万hm2,约占机收总面积的16.00%,平均每台玉米收获机作业面积约60.0 hm2,基本上与2013年相同;机收收费平均价格为1 200元/hm2,比2013年稍低;平均每台机器净收益4万多元。2014年中央财政拿出30.5亿元用于补贴购置玉米收获机,比2013年多投入7.0亿元,增幅近30.00%。地方财政也投入7 300多万元用于补贴购置玉米收获机。2014年我国玉米收获机械化发展继续突飞猛进,机器作业质量日渐提高,机器保有量继续增加,社会化服务水平稳步提升,机收市场需求日趋旺盛。

1.2 产品和技术现状

我国玉米收获机按照整机的结构形式分为牵引式、背负式、自走式,按照收割行数分为2行、3行、4行、5行及以上机型,按照收获工艺分为非剥皮型、剥皮型、秸秆粉碎还田(回收)型、穗茎兼收型、直收籽粒型、青贮收获型,现在的主流机型是自走式具有剥皮和秸秆粉碎还田功能的机型。

2014年,玉米收割机新增机具中近80.00%是自走式3行及以上机型,传统2行和背负式机型销量大幅度下降,玉米籽粒直收机型、玉米青贮饲料收获机在部分玉米主产区产销两旺。3行机累计销售近4.00万台,同比增长约73.00%,占比高达48.00%;4行机累计销售2.00万余台,同比增长约25.00%,占比近25.00%;5行以上机型累计销售近2 700台,同比增长约43.00%,占比约3.00%;2行机销售1.77万台,同比下降约14.00%,占比约22.00%。

2 存在的问题

2.1 产品的可靠性不高

在世界发达国家,联合收割机平均无故障时间为70~100 h,在我国只有30~40 h。部分企业为抢占市场,在能力不足的情况下把主要精力用于抓产品数量而忽视质量,生产出的产品性能不稳定,可靠性不高,售后服务又跟不上,致使玉米收获机质量投诉和纠纷不断增加。

2.2 安全隐患突出

玉米收获机械产品自身存在的安全隐患、培训不足和用户安全意识淡薄引起的安全事故频发。

2.3 核心技术没有完全掌握,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几十年来,中国农机工业基本上走的是技术引进、跟踪模仿的路子,缺少原创和核心技术,重要产品和工艺技术几乎全部依靠引进。目前主流收割机的功能还是比较单一,没有真正实现一机多用。

2.4 关键零部件水平不高

对市场缺少科学的调研和预测,产品跟不上市场变化,更新较慢。尤其是发动机在节能环保方面和驱动桥在电液控制变速等方面,都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2.5 管理落后,制造水平低,行业结构不合理

企业缺乏先进的管理理念和制度,容易跟风效仿生产中低端大众产品,导致行业产能过剩,时常发生恶性竞争。

2.6 产业链不够协调完善

玉米收获机械发展很快,特别是籽粒收获开始日渐升温,但与之相配套的粮食干燥设备、储存粮仓等后处理装备还无法满足需求,需要着力培育其市场,大力提升其技术和产能。

3 发展趋势

56.00%的机收率明显还未满足市场需求,玉米收获机械还有更广阔的市场空间。黄淮海等区域的3行机,东北、内蒙古等区域的4行以上大型机将成为竞争的有力机型。随着产业链的完善,育种技术的突破,玉米籽粒收获技术将会快速发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玉米联合收获。静液压驱动技术将逐步取代复杂的机械传动技术,动力换挡技术将逐渐应用到收获机驱动桥变速箱上。要尽快突破几种关键共性技术,例如微地貌自控仿形宽幅割台技术、低损伤梯度脱粒分离技术、高通量物料高效筛分与低损失籽粒洁净气流清选技术、智能化监测与整机关键性能检测技术、田间作业在线监测技术、远程协同故障自动诊断技术等。将来的产品将不断融合液压、自动控制、微电子、信息与生物等新技术,向大型化、通用化、智能化、信息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栾玉英.玉米收获机械推广现状与前景研究[J].北京农业,2014(27):231.

[2] 张华光.2013玉米机市场综述与前瞻[J].农机市场,2014(2):28-30.

[3] 胡少永.玉米收获机械的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J].现代化农业,2013(4):59-61.

[4] 宁学贵.玉米收获机械:市场兴旺,仍将保持增长[J].农业机械,2012(10):54-56.

Status of Maize Harvesting Machinery and Its Development Trend in China

LIN Juntang, CHANG Jianguo, LIU Xingbo, YE Tong

(Heilongjiang 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Mechanical Engineering Science, Harbin 150081, China)

Abstract: In the article, it introduced market status and product and technology status of maize harvesting machinery industry in China, analyzed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structure, technology and safety of present products, and looked to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maize combined harvester in China, in order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further development of maize harvesting machinery in China.

Key words: harvesting machinery; maize; status; development trend

9.我国机械工业发展 篇九

摘 要:进入到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水平的迅速提升,我国的各行各业都取得了非常快速的发展,农业机械化是我国农村社会经济和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标志,而在我国科学技术水平和计算机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也是十分迅速的,然而,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情况、农机工业水平、农业经营规模以及农业机械的智能化情况等因素对其都是有着重要的影响的,所以,在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过程中,还是暴露出了诸多的问题,仍然需要我们详细的研究并制定妥善的处理对策,这样才能促进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健康发展。本文便对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现状以及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策略和趋势两个方面的内容进行了分析,从而详细的论述了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工作。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策略和趋势.

10.我国食品和饮料包装机械自主创造 篇十

近几年,我国食品和饮料包装机械制造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产品销售收入指标直线上升,每年以平均18%的增长率递增。2012年,我国食品和包装机械制造业生产与销售运行平稳,工业总产值为2200亿元左右,同比增长20.5%。我国食品和包装机械制造业进出口贸易由缓慢发展变为较快增长,增幅比较明显,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率为14.8%。其中,进口年均增长率为13.1%,出口年均增长率为27.7%。百种新装置与新设备问世

围绕食品冷杀菌、高效分离、干燥、包装等方面,科研人员研发出近百种新装置与新设备,部分技术和装备研发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我国食品工业后续强劲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新开发的装备及技术主要有食品冷杀菌技术及装备,包括连续式高密度二氧化碳、高压脉冲电场和强磁场3种冷杀菌设备;抗污染膜与膜通量高效恢复技术与装备;高效分离提取技术及装备,包括超声波提取技术和装备、分子蒸馏精制技术和装备以及高压脉冲电场提取设备等;高效节能干燥装备,包括集热器—温室型太阳能干燥设备、混联式太阳能干燥成套装置和太阳能集热厢式干燥房、远红外微波真空组合干燥设备、真空冷冻干燥设备等;模拟移动床连续色谱分离技术与装备;肉品屠宰加工关键设备;薯类全粉和淀粉加工成套技术与装备;双低油菜子低温冷榨工艺与大型系统装备;远洋船载超低温急冻装备;食品包装新材料和新设备,如活性薄膜保鲜包装材料、陶瓷薄膜包装材料生产机组、流延膜和蔬菜纸连续成形技术和装备以及全降解包装制品加工成套技术和装置;水果内部品质在线快速检测系统等。

企业研究开发力度加大

在这个时期,企业也加大了研究开发力度。江苏新美星包装机械有限公司开发了24000瓶/h无菌冷灌装生产线,已整线出口到日本、澳大利亚及欧洲,用户为世界知名公司,表明我国无菌冷灌装线已进入国际高端市场;温州华联包装机械有限公司与西班牙合作,开发了重型捆扎机,填补了我国吨重捆扎的空白;江阴纳尔捷与天津大学合作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袋装箱机械手,已在生产线上投入使用;潮州智兴包装机械有限公司研制的没有真空室的真空包装机,与目前世界领先的德国带真空室的真空包装生产线相比,在同样包装质量的情况下,速度更高,能耗只有德国机的12%。

研发十年 跃居高端

近年,食品和包装机械制造业销售收入以年均18%的增长率递增。

食品和包装机械制造业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率为14.8%。

11.对我国机械制造技术发展的研究 篇十一

【关键词】机械制造;技术特点;发展现状;发展方向

0.引言

机械制造技术是研究产品设计、生产、加工制造、销售使用、维修服务乃至回收再生的整个过程的工程学科,是以提高质量、效益、竞争力为目标,包含物质流、信息流和能量流的完整的系统工程。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产品的要求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要求品种要多样、更新要快捷、质量要高档、使用要方便、价格要合理、外形要美观、自动化程度要高、售后服务要好、要满足人们越来越高的要求,就必须采用先进的机械制造技术。

1.我国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

20世纪70年代以前,产品的技术相对比较简单,一个新产品上市,很快就会有相同功能的产品跟着上市。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市场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市场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

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CIMS技术的大力推广应用,包括有CIMS实验工程中心和7个开放实验室的研究环境已建成。在全国范围内,部署了CIMS的若干研究项目,诸如CIMS软件工程与标准化、开放式系统结构与发展战略,CIMS总体与集成技术、产品设计自动化、工艺设计自动化、柔性制造技术、管理与决策信息系统、质量保证技术、网络与数据库技术以及系统理论和方法等均取得了丰硕成果,获得不同程度的进展。但因大部分大型机械制造企业和绝大部分中小型机械制造企业主要限于CAD和管理信息系统,底层基础自动化还十分薄弱,数控机床由于编程复杂,还没有真正发挥作用。因此,与工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制造业仍然存在一个阶段性的整体上的差距。

近年来,我国的制造业不断采用先进制造技术,但与工业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一个阶段性的整体上的差距。目前,我国已加入WTO,机械制造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与新的机遇。因此,我国机械制造业不能单纯的沿着20世纪凸轮及其机构为基础采用专用机床、专用夹具、专用刀具组成的流水式生产线——刚性自动化发展。而是要全面拓展,面向五化发展,即全球化、网络化、虚拟化、自动化、绿色化。

2.我国机械制造技术的特点

做好基础自动化的工作仍是我国制造企业一项十分紧迫而艰巨的任务。但加工中心无论是数量还是利用率都很低。可编程控制器的使用并不普及,工业机器人的应用还很有限。因此,我们要立足于我国的实际情况,在看到国际上制造业发展趋势的同时扎扎实实地做好基础工作。

2.1机械制造技术是一个系统工程

先进制造技术特别强调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传感技术、自动化技术、新材料技术和现代系统管理技术在产品设计、制造和生产组织管理、销售及售后服务等方面的应用。它要不断吸收各种高新技术成果与传统制造技术相结合,使制造技术成为能驾驭生产过程的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系统工程。

2.2机械制造技术是一个综合性技术

先进制造技术应用的目标是为了提高企业竞争和促进国家经济和综合实力的增长。因此,它并不限于制造过程本身,它涉及产品从市场调研、产品开发及工艺设计、生产准备、加工制造、售后服务等产品寿命周期的所有内容,并将它们结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以便提高制造业的综合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3机械制造技术是市场竞争要素的统一体

市场竞争的核心是如何提高生产率。随着市场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后,制造业要赢得市场竞争的主要矛盾已经从提高劳动生产率转变为以时间为核心的时间、成本和质量的三要素的矛盾。先进制造技术把这三个矛盾有机结合起来,使三者达到了统一。

2.4机械制造技术是一个世界性技术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市场的形成,发达国家通过金融、经济、科技手段争夺市场,倾销产品,输出资本,使得市场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为适应这种激烈的市場竞争,一个国家的先进制造技术应具有世界先进水平,应能支持该国制造业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同时,机械制造技术是面向21世纪的技术,应与现代高新技术相结合,应是有明确范畴的新的技术领域。

机械制造技术是研究产品设计、生产、加工制造、销售使用、维修服务乃至回收再生的整个过程的工程学科,是以提高质量、效益、竞争力为目标,包含物质流、信息流和能量流的完整的系统工程。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产品的要求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要求品种要多样、更新要快捷、质量要高档、使用要方便、价格要合理、外形要美观、自动化程度要高、售后服务要好、要满足人们越来越高的要求,就必须采用先进的机械制造技术。

3.我国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及方向

先进制造技术是制造技术的最新发展阶段,是由传统的制造技术发展起来的,既保持了过去制造技术中的有效要素,又要不断吸收各种高新技术成果,并渗透到产品生产的所有领域及其全部过程。

20世纪80年代,随着扫描显微镜的发明和使用,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进入纳米尺度,纳米技术是指实现纳米级精度,是一种在纳米尺度上研究原子和分子结构,物质特性及相互作用与运动,并运用这种技术为人类服务的高新技术,纳米技术对制造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其应用范围将非常广泛,包括纳米材料技术、纳米加工技术、纳米装配技术和纳米测量技术等。

现代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向上:一是精密工程技术,以超精密加工的前沿部分、微细加工、纳米技术为代表,将进入微型机械电子技术和微型机器人的时代;二是机械制造的高度自动化,以CIMS和敏捷制造等的进一步发展为代表。

(1)精密成形技术成形制造技术包括铸造、焊接、塑性加工等。精密成形技术包括:精密铸造(湿膜精密成形铸造、刚型精密成形铸造、高精度造芯)、精密锻压(冷湿精密成形、精密冲裁)、精密热塑性成形、精密焊接与切割等。

(2)无切削液加工无切削液加工的主要应用领域是机械加工行业,无切削液加工简化了工艺、减少了成本并消除了冷却液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如废液排放和回收等等。

(3)快速成形技术快速原型零件制造技术(RPM),其设计突破了传统加工技术所采用的材料去除的原则,而采用添加、累积的原理。其代表性技术有分层实体制造(LOM),熔化沉积制造(FDM)等等。

4.结语

现代制造技术是现代技术和工业创新的集成,是国家制造业的水平的主要标志,也是国家工业的基础和支柱。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产品的要求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要求品种要多样、更新要快捷、质量要高档、使用要方便、价格要合理、外形要美观、自动化程度要高、售后服务要好、要满足人们越来越高的要求,就必须采用先进的机械制造技术。因此,我们应抓住机遇,了解我国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现状,把握现代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使我国现代制造业与世界发达国家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参考文献】

[1]马晓春.我国现代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J].森林工程,2002,(3).

[2]王世敬,温筠.现代机械制造技术及其发展趋势[J].石油机械,2002,(11).

12.我国机械工业发展 篇十二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特点,未来趋势

我国是农业大国,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农业的发展和稳定直接关系了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稳定。随着城镇化的脚步加快, 大规模劳动力涌入城市, 传统农业的劳动力水平严重下降 (大多数为妇女和老人) , 大规模农业机械化作业将是大势所趋, 传统的小规模包产到户正逐渐被大规模农场化经营趋势所取代。农机作业比人工劳力在时间、成本上的优势更加突出。农业机械是建设现代农业的物质基础,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实践证明, 发展农业机械化, 有利于确保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 有利于提高劳动产出率, 有利于农业的增产增收[1]。在一定程度上, 发展农业机械化是工业反哺农业的标志, 有利于我国优化产业结构, 同时机械化的发展必将推进我国的城镇化进程, 为我国的现代化实现打下基础。然而尽管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农机行业取得了极大成就, 但跟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 我们的农机产业仍处劣势, 现状不容乐观。我们需要针对我国目前农机行业的特点或者是问题进行分析, 进而得出未来农业机械化行业的发展趋势。

1 新中国成立来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历程和所得成就

1.1 1949~1978 年的起步阶段

毛泽东同志创造性地提出我国农业发展的根本途径在于机械化。中央明确地提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目标及指导方针。国家成立农技站, 并大力投资形成了遍布乡村的农机体系。我国的农机工业从无到有的建立起来, 并出现了以洛阳一拖为首的大型农机厂, 为农机以后的发展打下基础。

1.2 1978~1995 年的停滞阶段

国家改革开放, 正式施行土地包产到户, 国家对农机的研发生产投入急剧减少, 优惠政策逐步取消, 农机发展进入迟滞阶段。后来随着国家允许农民自主购买农机, 农民成为经营农机具的主体。农机产业进行了大幅调整, 重点生产适合小规模使用的机具, 且机具配套失调。

1.3 1995~2003 年的市场阶段

随着农业技术的发展和进城务工人员的增多, 农村在农忙季节性劳动力不足。国家有关部门开始组织小麦联合收割机跨区作业, 解决了小规模土地生产与农机大规模作业的矛盾, 大型农机尤其是联合收割机又恢复了新的活力, 同时又带动了农机服务产业的发展。我国小麦的机收水平有54%一跃到88%。

1.4 2004年以来的促进阶段

2004 年我国正式实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 明确提出加快我国农机发展, 购机补贴制度更是在市场的角度拉动农业机械化产业的发展。我国的农机发展进入新的春天。目前我国能生产播种机等十四大类三千多种产品, 成为世界农业装配大国。目前我国耕种收机械化水平超50%。

2 我国农业机械化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虽然建国以来, 我国实现了农机工业从无到有的跨度, 并且2012 年全国农机总动力迈上10 亿千瓦台阶, 大型机械达到470 万台, 涵盖农林牧渔方面, 但由于历史观念和技术水平等方面的原因, 我国农业机械发展水平和发达国家之间仍存在很大差距, 远远不能适应农业的科技进步, 农机化生产仍面临许多问题[2]。

2.1 总体农机化水平低

虽然在目前, 全国耕种收机械化水平已达50%, 但在三大粮食作物中, 只有小麦生产基本实现了机械化, 对于水稻插秧, 玉米收获等困难环节大多数地区仍在用人力。像油菜, 马铃薯等作物, 因为机械化水平不高, 经济效益不高, 严重影响了农民的种植积极性。农机化程度高的主要集中在平原地区, 如东北, 我国大部分为山地丘陵地区, 由于无合适机械, 目前机械化水平很低, 很多梯田只能依靠人力, 大大制约农业发展。

2.2 农业装备结构不合理

据调查, 从我国目前农机装配结构来看, 动力机械与配套机械的比例为1:1.5, 低于发达国家, 动力机械使用效率低。而且大多数农民在使用购机补贴时选择动力机械, 并在生活中充当交通工具。受生产方式影响, 100 马力以上拖拉机很少。从产品上来看, 大多数为耕整地机械, 主要作物收割机械, 联合大型耕种机械很少。除此之外, 在特色农产品方面, 如水果等, 现阶段没有可靠地农机具, 有些如养殖业, 出现机具空白。

2.3 科研水平有限

我国农机行业缺乏大型的创新型企业, 技术水平低。大多数企业经营规模过小, 没有相应的技术研发人员和能力, 靠仿制机械为生。高端产品零件主要靠进口。农机因为其对象, 利润低, 自主创新企业遭到仿制企业低价挤压, 创新积极性下降。

3 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趋势

3.1 增加自主创新能力

政府部门应积极进行宏观调控, 实行区域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 为机械化连片作业创造条件, 为大型机械进田服务。加大国家财政扶持农机创新力度[3]。并加强知识产权的管理。我们需要组织相关团队开发出适合我国不同地形的农业装备, 实现全面机械化。同时, 对于水果等农机技术薄弱环节, 我们可以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 再实时改进。

3.2 农机与农艺相结合

农业机械的作业对象是作物, 我们必须掌握作物的状况, 才能设计出有效的农机具农机解决不了的技术难题也可依赖于农艺, 共同促进发展。

3.3 实现自动化和信息化

随着当代科技的发展特别是传感器技术, 计算机网络的普及, 农机的功能已不仅仅是为了节省人畜力。农业机器人可以依靠丰富的传感器准确分析作物的生长状况, 并依此做出相应的反应, 增多施肥量, 减少水量等, 使用智能化机械人可以实现精准农业, 提高农产品产量, 甚至可以在农业生产中完全替代劳力。信息化则是指智能农业机械可以将作物生长状况保存对比, 当出现问题的时候, 可以联网通过专家诊断系统实时诊断原因并采取措施, 这是农机的新出路。

3.4 鼓励土地规模化经营

目前在农民小规模种地的情况下, 农机很难做大, 而大型机械效率高, 平均亩成本低的特点无法体现。我们要鼓励农民合作经营, 并且产出大马力, 联合作业机械[4]。

3.5 农机必须环保节能

节能型农业生产机械化技术将会得到较快发展节能是当今世界经济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证。农业机械化加强节能技术设计顺应了当今经济发展之要求[5]。

4 结束语

作为当代农机一线工作者, 我们在思考我国农机问题的时候, 也应该想着怎么去做。我们首先要精通专业课程, 学好自动控制理论, 学好电子技术, 为将来农机的信息化, 自动化打下基础。同时我们应看到, 祖国需要农机的创新型人才, 我们立足自我, 培养自主创新能力, 成为合格人才, 为祖国的农业机械化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张桃林.在新的更高起点上推进农业机械化[J].现代企业, 2009, (4) :4-5.

[2]关振, 王成忠.我国农业机械化现状及发展态势[J].北京农业, 2013, (36) :223.

[3]程志华.基层农业机械化的现状与发展对策[J].农业开发与装备, 2014, (1) :19.

[4]杨敏丽.新阶段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态势分析[J].中国农机化, 2008, (1) :12-16.

13.我国机械工业发展 篇十三

我国工程机械规模企业要提高经济效益必须从现场抓起,企业经济效益来源于全体员工劳动所创造的价值,而这些劳动价值大多数来源于生产现场,企业现场管理是企业生产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规范的企业现场管理不仅能成为企业员工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而且是保证企业生产物流高效有序,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的基础性工作。

我国工程机械规模企业的现场管理应符合“环境整洁、美化地面、亮化设备、规范零部件摆放、纪律严明、设备完好、物流有序、信息准确、生产均衡的要求”。实施定置管理和目视管理相结合,建立定置管理的检查、考核制度,制定检查和考核办法,按章奖罚,以实现定置管理的长期化、制度化和标准化,实现规章制度与工作标准公开化、生产任务与完成情况图表化、视觉显示信息标准化、生产作业控制手段的使用方便化、物品码放和运送数量标准化。

实施“人才兴企”战略,注重用科学的发展观引进、培养、发现、提拔人才,建立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长效机制

人力资源是我国工程机械规模中最宝贵的资源,企业之间的竞争最根本的也就是人才的竞争。

加强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用好在岗的;充分挖掘现有的内部资源,人尽其才、发挥作用;二是留住有用的,取其所长,在使用上、感情上、利益上、企业氛围上留住人;三是引进急需的,特别是有利于公司发展的人才,从外部引进,如技术、管理人才等;四是培养后备的,加强与高等院校的合作,从企业长远发展出发,为未来的需要,前瞻性的培养人才,

我国工程机械规模企业的战略性管理还应注重选择符合企业自身的行政管理方法

企业行政结构又称企业组织管理形式,企业行政组织是指具体实施生产经营决策的执行组织。在任何一个企业,大量的生产经营活动是对企业方针、目标、制度、计划等决策的执行,因此需要建立一套以总经理为中心的分层次、分专业、分区域的生产经营指挥组织系统。

我国的工程机械规模企业在建立行政组织机构时,应注意以下两点:一是流程完善,组织架构科学。检查企业流程应分别检查企业流程中循环系统的总系统、各支系统、细支系统、末梢系统是否通畅,所有的系统连接起来是否形成闭合回路,有没有断裂、栓塞的地方,有没有冗余和不到位的地方,是否需要添加新的系统。二是明确责任。建立健全不同岗位人员的岗位责任制,用岗位责任制来约束所有的管理人员,保证组织结构的正常运行。

14.工业机械手的设计-机械专业论文 篇十四

摘 要:文章中主要讲述了在机械的实际操作过程中用来帮忙完成上下料的机械手的相关机械结构,并且以直流力矩电动机驱动的具有三自由度的工业机械手为实例研究了其控制系统的相关软、硬件的设计。

关键词:工业机械手;PLC控制;直流力矩电动机

目前,我国的科技发展迅速,加工制造行业也越来越趋向于自动化,在机械加工、机械制造行业已经普遍运用机械手来帮助完成工作,机械手大部分是用于自动安装及自动包装工作,还用来帮忙上下料这种高重复性的工作。PLC控制技术不断发展,使用其的益处越发明显,尤其是在控制系统的结构、是否可靠、是否灵活等方面都有其特有的优势,所以,现在的PLC控制技术已经普遍运用到自动化生产的控制工作中了,它可以帮助不同的机械完成自动化操控,下面文章中主要阐述了由PLC控制的工业机械手的系统的设计过程。

1机械手系统组成与工作原理

下面文章中主要以三自由度机械手为研究对象具体阐述工业机械手的设计,这种类型的机械手灵活、自由,能够对机械手的各个部位进行独立控制。机械手的设计结构大致是:机械手的腰关节主要是为了帮助机身在平面上实现旋转动作,此部位的驱动电机属于直流力矩电机,这一类型的电机结构属于三级齿轮减速传动结构,由于这种传动结构的构造简单,所以它工作起来的效率很高,并且准确度高。肩关节的主要结构是悬臂梁式的结构,工作原理是通过直流力矩电机带动涡轮副杆完成传动工作。肘关节的主要结构是摆动螺旋式的结构,这一关节的特点是比较稳定、构造简单。并且这一关节的电机也是直流力矩电机。

在实现以上三个关节活动的过程中,机械手采用的是电位器反馈的方式来完成对各关节运动位置的判断,电位器安装在腰关节驱动系统的末级齿轮中心轴同轴,肩关节蜗杆轴以及肘关节连接销轴同轴。其顺序控制形式是通过PLC电位控制来实现,比如要完成腰关节从静止位置到旋转一个设定的角度这个动作,PLC控制系统其通过输出电路驱动负责腰关节的直流力矩电机旋转从而带动该关节机械转动,到达设定的角度位置时候,电位器检测到该位置的反馈信号,PLC控制系统判断机械手已经完成了目标指令,其控制输出回路断电,驱动电机旋转停止,则腰关节正好到达程序命令的转动位置,则PLC自动进入下一步程序进行动作输出。

2控制系统硬件结构

根据上文提到的各关节动作控制完成方式可以看出,PLC控制系统的设计应包含输入电路、输出电路以及控制系统本身三个部分。

2.1输出电路

作为输出电路的执行部件,直流力矩电机在线性度以及反应速度方面具有其它电机无法比拟的优势,同时该类型电机也可以满足长期运行在低速甚至堵转的工作状态。

为了满足PLC对各关节动作的顺序控制,输出电路对电机控制通常采用开关控制的形式,只要使用符合控制要求的继电器输出型PLC,就能使用该PLC对直流电机进行直接的驱动,从而从电路设计角度就大大简化了控制系统的复杂程度,这种设计结构非常直接,PLC内部程序得到执行指令后,其设定用于控制动作输出的继电器线圈得点,相应串接在电机驱动回路的继电器触点OUT闭合,执行电机得电开始转动,带动执行元件按照设计的运动方式进行运动,直到接受到完成系统指令后,继电器触点OUT打开,电机驱动回路断开,电机停转等待下一个指令。如同常用电路一样,电机控制回路也可以通过桥式以及分级的接线方式来实现对电机正反转和顺序控制。

2.2输入电路

PLC控制系统的输入量IN直接取自安装在机械手各个关节的电位器,电位器的安装位置需要根据规定的机械手动作范围来设定,当机械手的动作范围到达设定的某个位置时,对应位置的电位器其输出的模拟电压信号直接反馈给PLC控制系统,PLC通过比较给定位置的.电位与接受到位置电位的大小来判断,当达到设定值时,PLC内部程序驱动相应结点的输出电路动作,来实现该指令执行的完毕,从而转入下一指令。IN点的内部设有光电耦合电路,来实现内外部强电弱电的隔离。一旦活动关节在执行指令时候电位器返回的信号与设定的范围比较失败,则程序自动判断执行失败,该关节返回到初始位置后,该程序重新被执行,这种回路的设计从硬件层面保护了机械部件,避免电机将执行机构错误的拖入不应该的位置而造成设备损坏。

2.3选择PLC

在确定了控制系统的外部输入输出电路之后,接下来就可以进行输入输出方式的设计阶段,决定PLC选型的主要参数就是满足输入输出方式所需要的输入点、输出点、内部用于延时的时间继电器数量。在本次的PLC选型的过程中,考虑到这种机械手有12个输入点,9个输出点以及7个用于延时的时间继电器,综合考虑到造价成本以及后续拓展需要,方案选择日本欧姆龙公司生产OMRON- C28P型PLC。这种PLC完全能满足三自由度工业机械手的顺序控制要求。

3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控制系统的软件设计按照以下六步的顺序进行:

1)确定系统顺序控制次序及功能;

2)制定输入输出分配表;

3)建立适合系统的控制关系;

4)绘制梯形逻辑分析图;

5)编译代码程序;

6)通过终端输入到P LC主机.

PLC顺序控制系统软件必须满足以下三个原则:

1)系统总开关闭合时,各关节部分分别复位回到各自的初始位置,之后开始执行顺序动作命令;

2)当各关节运动到上限或下限位置时,在接近设定动作位置时电机要有减速过程,同时在到达位置后执行机构停止1秒后才能进入到下一个动作过程;

3)系统总开关断开,全部动作停止,在原位置待命。

4结语

基于PLC控制的工业机械手不仅能够实现三自由度机械手各关节独立以及整体运动,完成生产线上下料的自动循环,同时综合控制系统还能完成多个机械手之间的协同配合,从而完成料物的连续搬运。同时该系统在运行过程中,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操作指令调整,满足了系统对实际应用的需要,维护简单。

参考文献:

[1]高钟毓.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15.我国机械加工技术的发展概述 篇十五

机械加工技术作为制造业的根本与基础, 其发展水平对制造业的发展而言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也正因如此, 不断的创新与完善机械加工技术则显得尤为重要。而清楚的了解与掌握机械加工技术的发展历史以及当前我国机械加工技术的发展现状恰恰对创新与完善机械加工技术的研究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 以下笔者结合相关文献以及个人对机械加工技术知识的了解, 对机械加工技术的发展进行粗浅的概述, 以供参考。

1 机械加工技术的发展历史

通过相关文献阅读, 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 在历史上机械加工技术发生过三次革命, 而这三次革命, 每一次都给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影响着整个世界制造业的发展。

第一, 机械加工技术的第一次革命。18世纪初期, 近代机械制造业就已经在欧美国家形成, 并在19世纪中期逐渐实现了制造机械化, 形成了一整套的机械加工技术。直至20世纪80年代, 随着电子技术与电力技术、制造技术的结合, 促使了第一次制造革命的爆发。可以说在第一次革命中, 产生了许多的全新加工方法, 而这些加工方法又被人们称之为特种加工。此时期的特种加工, 是以减材加工为主要加工手段。并在传统机械加工的基础上进行的研发与改革, 如:在变形加工方面增加了放电成型、电磁成型、激光三维成型等诸多新方法;而在接合加工方面增加了放电冲击焊接、电子束焊接、激光焊接、等离子焊机等方法。

第二, 机械加工技术的第二次革命。至20世纪90年代, 以减材加工为主要手段的机械加工技术早已无法满足制造企业的生产加工需求, 无法满足市场经济的发展。因此, 以制造技术、材料技术、能源技术、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相结合以及加工方法逆向思维的突破, 促进了第二次制造革命的爆发。可以说第二次制造革命是在特种加工基础上, 选取固化液体材料, 采用粘结、熔结、聚合等化学反映手段, 制造其所需要的机械加工零件。其实质是一种增材加工方法。而该阶段, 也出现了许多先进的增材加工方法, 如:化学法中的液态光敏树脂选择性固化、数字化喷射RP技术等, 为机械加工技术的发展开启了一展全新的大门。

第三, 机械加工技术的第三次革命。相较于前两次的制造革命, 第三次制造革命可以说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因素, 也是机械加工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第三次制造革命在本质上与前两次制造革命不同, 其并不是在外界环境的强制作用下形成的, 因此说其是应运而生也未尝不可。其主要是因为各种生物技术、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等学科在制造技术中的不断融入而引发的革命, 根本在于人们对产品的需求。

2 现今我国的机械加工技术现状

相较于西方发达国家, 虽然我国的机械加工技术发展较晚, 但是经过数十几年的发展与研究俨然已经取得了十分骄人的成绩。尤其是机械加工技术类型繁多, 能够满足一些机械产品的加工需求, 提高机械产品的加工精确度与质量。

目前, 我国现代机械加工技术类型主要包括:高速加工技术;超精密加工技术;数控加工技术;水喷射加工技术;超高能束加工技术;超自动化加工技术;快速成型技术;成型工艺技术;干式切削技术等。

而从我国机械加工技术的整体发展趋势来看, 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 目前我国的机械加工技术正走在高速、超高速, 精密、超精密的发展方向。高速、超高速加工是一项系统工程, 其是在高速主轴、高速加工机床结构、高速加工刀具、润滑系统的不断改进上发展而来的。同时, 高速、超高速加工技术不仅可以用于加工普通的钢、铁、有色金属材料, 还可以加工高强度的合金钢、纤维强化复合材料, 扩大加工范围的同时, 也极大的提高了我国机械加工的生产效率, 加工质量。目前, 高速、超高速加工技术正在我国航天、航空、汽车、机床等制造行业中被广泛应用。而精密、超精密加工技术则在我国尖端武器制造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始终是我国机械加工技术发展的最主要方向。具体来讲, 精密、超精密加工技术, 其在我国是一项内容十分广泛的新技术, 工艺实质在于提高机械加工的精确度, 使表面质量达到极高的标准, 并且在提高机电产品的使用性能、可靠性等方面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 精密、超精密加工技术也可谓是国际竞争中的核心技术之一。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 通过本文笔者对机械加工技术发展及其现状的概述, 希望使更多的同行能够清楚的了解机械加工技术的发展历史, 掌握现今我国机械加工技术的发展状况。从而以此为基础, 加强对我国机械加工技术的创新与完善, 并且实现不断的突破原有技术工艺、机械设备管理方法, 寻求更加科学、更加现今的加工技术、加工方法以及管理, 为我国机械加工业的成长与发展寻求正确的方向。

摘要:近些年来, 随着全球性经济竞争趋势的不断扩张早已将制造业推向了一个全新的境界, 也正因如此, 我国作为世界级制造大国, 更是面临着更多的机遇与挑战。而清楚的了解机械加工技术的发展历史以及我国的发展现状, 对做好机械加工研究, 不断创新我国的机械加工技术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 本文笔者对机械加工技术的发展历史以及现今我国的机械加工现状进行粗浅的阐述, 以供参考。

关键词:机械加工,加工技术,历史发展,发展现状

参考文献

[1]花昀, 刘海江.谈谈机械加工技术发展的主要趋势[J].精密制造与自动化, 2002 (01) .

[2]唐文华.浅淡现代机械加工技术的发展[J].硅谷, 2010 (12) .

上一篇:保险生态下一篇:爱国人作文1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