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守恒定律应用专项

2024-10-12

质量守恒定律应用专项(17篇)

1.质量守恒定律应用专项 篇一

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教案)

【教学目标】 1.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学会应用质量守恒定律解决一些具体的问题;通过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的规纳、分析,发展学生对事物本质的认识,从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感受守恒的思想在知识与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重点】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的规纳、分析 【教学难点】提高应用质量守恒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导入:同学们,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一包物质 „„ 它的主要成分是„„

记得有句成语叫“点石„„”,(语文学得不错)

那么这块石头能变成黄金吗?„„不会,为什么?因为石灰石中没有金元素。也就是说它违背了我们化学中的一个定律„„

同学们分析的很好,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复习有关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师:质量守恒定律非常重要,中考必考,高中还要进一步学习,那么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结合课本用1分钟的时间去理解记忆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

师:这位同学请你复述一下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同学们,会说不如会做,接下来请根......据你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独立完成学案上的自学导航。(限时5分钟)

板书: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师:巡回指导,参与学生的学习,发现问题,并针对个别学生进行指导。

师:同学们,会做不如会讲,接下来让我们共同来研究这3道试题,从而完成对于质量......守恒定律的全面认识。

师生交流:„„

师:经过分析,我们完成了对于这3道试题的理解,完成了对于质量守恒定律知识网络的构建,我想这也是我们考前一种有效的复习方法,从试题中去挖掘,去理解,去运用。

师:近年来的中考加大了对于实验探究的考查,加大了对于试题的开放力度,接下来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完成学案上的合作探究„„

师:同学们,会讲不如会用,经过我们的复习,相信你的能力会有所提高,请看能力提......升„„

小结:同学们,探究到这里,你认为我们可以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决哪些问题呢?解释一些现象;推断物质的组成或化学式;进行简单的计算。非常好,这就是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也是本节课我们的核心内容。

师:回到课前,老师的这包石头变不成黄金,那怎样的矿石能变成黄金呢?金矿。看来我们祖先所说的点石成金中的石非此石也。

师:非常感谢同学们的参与,下课。

2.质量守恒定律应用专项 篇二

关键词:初中化学,质量守恒定律,化学教学

质量守恒定律在初中化学中是非常重要的定律, 是学生对化学反应的基础认知。化学反应的定律是各物质参加化学反应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以后所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与数目以及质量不变。在自然界, 质量守恒定律是普遍存在的规律之一。因此, 学好质量守恒定律对初中化学学习是非常重要的。

一微观与宏观中的质量守恒定律

从初中化学教学中我们了解到, 在化学反应的过程里, 新物质生成主要是由参加化学反应的原子重新组合而成的一个过程, 微观与宏观角度在这个过程中有两个改变和两个可能改变与六个不变, 即微观中的分子和宏观中的物质的种类一定改变;宏观中的元素的化合价与微观的分子的总数可能改变;微观中原子数量, 质量与种类不变, 宏观中元素的种类与质量不变以及生成物和反应物的总质量不发生变化。因此, 要依据宏观与微观来理解质量守恒定律, 掌握好守恒定律, 才能学好化学。

二质量守恒定律在初中化学反应中的应用

从宏观与微观两个方面来了解质量守恒定律在初中化学中的应用, 熟练掌握质量守恒定律, 能帮助日后在解决问题时思路清晰简单, 快速且正确率高。

据了解, 在初中人教版教材的第一册中就通过实验电解水来反映出在直流电中水发生的作用, 经过分解形成的氧气与氢气, 就知道了水是由两种元素氧与氢而组成的化合物。由此, 这里展现的是在化学反应前后的元素守恒定律。还有根据示意图氧化汞分子分解等在化学反应的前后原子的数量与种类都没有发生变化。在这里展现的是化学反应前后的原子守恒定律。在实验室用两种元素稀硫酸与锌来反应制作氢气的实验, 主要是根据硫酸中含有的氢来反应产生的守恒定律元素氢气。通过例题来测验守恒规律微观原子数量、种类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

化学方程式X+2O2=CO2+2H2O中,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以来确定X的化学式为 () 。

A.CH3COOH B.CH3OH C.CH4 D.C2H5OH

这几年类似的题在中考中有很多, 通过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守恒来确定未知物的化学式, 如此, 可以站在微观的角度上来解这个题。按照质量守恒定律, O2分子与X分子含有的原子数量与种类不变, 这与H2O和CO2含有的一样。由此, 在反应物中两个氧分子有四个氧原子, 而生成物中有四个氧与氢原子和一个碳原子, 因此可以估计出:在一个X分子中没有氧原子, 只有四个氢原子和一个碳原子, 由此得出X的化学式就是CH4, 则应该选择C。

三质量守恒定律在初中化学计算中的应用

在化学教学中, 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主要还是以质量方面的守恒为主, 由此, 通过对在化学计算中的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就能了解化学反应中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 而并非是物质之间的分子关系。可以根据实例来了解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计算中的应用。

例1, A+B=C+2D在化学反应中, bg B与ag A刚好全部都反应了, 并生成出mg C, 而生成D的质量则是 (a+b-m) g, 但并非是 (a+b-m) /2g。

根据学生所学的内容不断地深入, 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应用重要性慢慢地突显出来, 然而, 纯净物的质量必须是所有数据运用的基础, 如此, 要是不纯量的物质一定要转变为纯量的物质方可应用, 然而在现实中, 很多都是混合物和不纯物的计算, 这样就方便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同样的, 使化学计算中含有的比例关系给转变为加减关系, 计算中出现的失误就大大地降低了。这个例题还是论述了物质之间并非是分子关系, 而是质量关系。

例2, 把混合物的二氧化锰与纯净干燥的氯酸钾的15.5g用实验大试管装置其中, 并通过加热来制取氧气, 等完全反应以后, 让试管冷却, 在称量完全反应后固体物质是10.7g, 由此, 要计算制得氧气是多少?可以利用两种计算方法来比较哪个方便:

解:设混合物中含二氧化锰质量为a, 氧气的质量生成为b。

四结束语

总之, 掌握好了质量守恒定律, 在化学中运用化学方程式也就事半功倍了, 所以, 质量守恒定律是化学计算中的基础。如此, 初中化学中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过程, 是为了帮助学生提高化学能力。

参考文献

3.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与应用 篇三

1.概念: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个规律叫做质量守恒定律.

2.“六个一定不变”

(1)宏观:元素的种类不变;元素的质量不变;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总质量不变.

(2)微观:原子的种类不变;原子的数目不变;原子的质量不变.

3.“两个一定改变”

物质的种类一定改变;构成原物质的粒子一定改变.

4.“一个可能改变”

分子总数可能改变.

5.“四个注意点”

(1)强调“化学变化”

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范围是化学变化,不包括物理变化.

(2)强调“质量守恒”

质量守恒定律指的是“质量守恒”,不包括其他方面的守恒,如“体积守恒”、“重量守恒”等.

(3)强调“参加化学反应”

质量守恒定律指的是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不包括其中的过量部分.这是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关键.

(4)强调“质量总和”

质量守恒定律是指化学反应中消耗的反应物的质量总和等于生成的新物质的质量总和.

二、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1.确定物质的组成

【例1】 (2007年山东潍坊)燃烧法是测定有机物组成的常用方法.某学习小组取一定质量的某有机物在足量氧气中充分燃烧只得到二氧化碳和水.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判断该有机物的组成正确的是().

A.只含有C、H两种元素

B.含有C、H、O三种元素

C.一定含有C、H两种元素,可能含有O元素

D.一定含有C、O两种元素,可能含有H元素

解析:解题时主要依据“元素的种类不变”,进行分析和判断.

答案:C.

2.推断物质的化学式

【例2】 (2007年沈阳)在食盐中加入KIO3有益于防治地方性甲状腺肿大.检验食盐中是否含有碘酸钾,可利用化学反应:5X+KIO3+3H2SO4=3K2SO4+3I2+3H2O,其中X的化学式为().

A.HIB.KIC.I2O5D.HIO3

解析:解题的关键是依据“原子的三不变”来进行分析和判断,计算反应前后各种原子总数,可推出X的化学式为KI.

答案:B.

3.判断化学反应类型

【例3】 (2007年兰州)在一密闭容器中有A、B、C、D四种物质,一定条件下使之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所示.则该密闭容器中发生的化学反应类型为().

A.化合反应B.置换反应

C.分解反应D.复分解反应

解析:解题时依据“参加反应的反应物的总质量与生成物的总质量不变”来进行分析和推理,反应后D的质量为(3g+3g+50g+2g)-(6.2g+11.7g+18.4g)=21.7g,

对照反应前后,C的质量减少而A、B、C的质量都增加,可用表达式表示为:CA+B+D.

答案:C.

4.确定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之比

【例4】 (2007年天津)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有X、Y、Z、Q四种物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所示:

已知X和Q两种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均为M.下列推理中正确的是().

A.反应后物质Z的质量为9g

B.反应中物质Y与Q发生改变的质量之比为1∶1

C.反应生成Y的质量为11g

D.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中,物质X与Q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2∶3

解析:解题的关键在于“参加反应的反应物的总质量和生成物的总质量相等”,反应后Z的质量为(8g+10g+1g+21g)-(0g+21g+9g)=10g,则X、Y、Z、Q四种物质的变化量分别为8g、11g、9g、12g,又X、Q的相对分子质量均为M,根据计算可求得X、Q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2∶3.

答案:C、D.

5.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

【例5】 (2007年黑龙江)在A+B=C+D的反应中,7gA和5g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8gC和若干克D.若要得到20gD,则参加反应的B物质的质量为__________g.

解析:解题的关键在于“参加反应的反应物的总质量和生成物的总质量相等”,反应后生成的D的质量为7g+5g-8g=4g,则物质B、D的质量比为5∶4,代入化学方程式中可计算出参加反应的B物质的质量为25g.

答案:25.

6.有关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探究

【例6】 (2007年昆明)在“质量守恒定律”的课堂教学中,老师引导同学们进行“化学反应中,反应物与生成物的质量关系”的实验探索.下图实验装置和选用药品均为教材图示,现分别以A、B、C、D表示如下:

A、B、C、D四个实验分别由甲、乙、丙、丁四个组的同学来完成,他们都进行了规范的操作,准确的称量和细致的观察.

(1)A实验:白磷刚引燃,立即将锥形瓶放到天平上称量,天平不平衡.结论是:质量不守恒.

待锥形瓶冷却后,重新放到托盘天平上称量,天平平衡.结论是:质量守恒.

你认为结论正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填“前一种”或“后一种”),而导致另一种结论错误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2)丙组同学认为C实验说明了质量守恒.请你从原子的角度说明为什么?______________;乙、丁两组同学得到的错误结论是“实验B、D均说明质量不守恒”.老师引导同学们分析了B、D两个实验反应前后天平不平衡的原因.你认为B实验天平不平衡的原因是__________; D实验天平不平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3)如果A装置中只是将药品改为少量的锌和稀硫酸,反应前后天平仍不平衡,原因是______________,结论是:参加反应的锌和硫酸的质量总和一定______________(填“等于”或“不等于”)生成的硫酸锌和氢气的质量总和.

解析:本题综合考查学生对探究质量守恒定律实验设计的分析和判断能力以及对结论的正确分析和应对能力.应考虑到以下几点:(1)设计实验时,生成物中有气体或反应物中有气体的实验必须在密闭的装置中进行;(2)设计实验时,即使装置是密闭的,也要考虑到其他因素如浮力等.

4.质量守恒定律教案 篇四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为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一学期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中唯一学习的一个定律,是书写化学方程式的依据,更是理解化学反应中各物质的量的关系的基础,因此本节课的内容非常重要。教学中不仅要掌握宏观上参加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不变,还要从微观角度理解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的真实原因是原子的种类、个数不变,原子的质量不变,因此物质的质量总和不变。对学生来讲思维要从直观转向抽象,有一定的困难。

二、学情分析

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能意识到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中的原子重新组合,但没有深入了解原子的种类和个数不变,这是学生从微观上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基础。此外,通过一个月的化学学习,学生已能进行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对课堂上进行学生实验有一定的基础。但对于化学思想,即从宏观实验现象用微观理论描述还不够理解和熟练掌握,可能在这方面需要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会概括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能从化学反应中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物质的角度解释原因。

2、知道化学变化遵循质量守恒定律,能用质量守恒定律来解释有关现象。

3、在化学计算方面会进行简单运用。

(二)过程与方法

1、初步培养学生应用实验方法来定量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培养通过比较、研讨获得知识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科学精神及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和概括质量守恒定律。

解决措施: 通过课件了解质量守恒,再通过实验加以验证,最后通过练习加以巩固。

2、教学难点: 能从微观角度理解质量守恒定律。

解决措施: 从水通电的课件出发,让学生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中的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从而从微观上理解质量守恒定律。

五、课前准备 学生分组实验器材的准备:每3-4名学生为一组,共17组(每组的器材:铺有细沙的锥形瓶1个、白磷、【硫酸铜溶液、铁钉5-8颗、烧杯1个】托盘天平1台等)

一、创设情境:同学们,前几天我在上网时看到一则广告。【课件1】(只用水(H2O)做原料,通过化学变化就能够制得汽油(主要含C、H等元素),该项目成本低收益高,诚招加盟!)面对这样的广告,你们相信吗?为什么不能相信?

导入新课:学习第五单元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大家就能找到答案了,请大家打开课本90页。【课件2出示课题】 板书课题:质量守恒定律

引导学生认定学习目标。首先让我们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请大家齐读学习目标(【课件3展示】学习目标:

1、会概括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能从化学反应中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物质的角度解释原因。

2、知道化学变化遵循质量守恒定律,能用质量守恒定律来解释有关现象。

3、在化学计算方面会进行简单运用。)

二、探究主题

1、以红磷燃烧为例。

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化学反应有新物质生成,这是质的方面,这节课我们将从量的方面探究化学反应。

问:红磷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了五氧化二磷,那么反应前的红磷和反应后生成的五氧化二磷它们的质量有没有变化,请给出你的猜想。

2、提问各组,归纳板书:不变 变大 变小

3、师:到底谁的正确,我们需要通过实验来进行验证。

4、【课件3展示要求】做实验前请大家阅读P90“活动与探究”方案一和方案二的内容,同时思考实验的步骤以及方案一中的玻璃管上为什么要套一个小气球?(3分钟)玻璃管上为什么要套一个小气球?请你来回答。

5,现在老师什么也不做,大家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或者小组的集体力量分组完成“活动与探究”的实验,从中间的各小组同学完成方案一,左、右两边的各小组同学完成方案二。桌子比较小,大家做实验的时候尽量小心点,避免弄掉仪器或药品。我看哪一组同学完成得又快又好。好,开始实验。

6、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7、学生反馈实验现象和结论。(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气球先变大后又变小,反应前后质量不变;铁钉上覆盖一层红色物质,溶液由蓝色变成浅绿色,反应前后质量不变)请大家填写课本91页上的实验报告。

8、以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各物质分析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为什么不变。(同时课件4演示)

【过渡语】很多年前科学家们也做过这种化学反应前后物质质量的测定,那么,质量守恒定律应该怎样描述?请你来说说。(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板书涵义。请大家大声的把质量守恒定律读出来。

【过渡】大家来看看他(课件5出示拉瓦锡的图片),认识他吗?(拉瓦锡)他不但测定了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他还发现了质量守恒定律,他认为:无论是人工的或是自然的作用都没有创造出什么东西。物质在每一个化学反应前的数量等于反应后的数量,这可以算是一个公理。

质量守恒定律是否对所有的化学反应都适用呢?请大家再看一个实验,看看实验结果如何?【课件6出示】碳酸钠+盐酸→氯化钠+二氧化碳+水

我需要请两位小老师上来帮助完成实验,那两位同学上来。请大声的把读数告诉大家。

学生反馈: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产生气泡,质量变小。

在这个结论之下,你们有没有疑问?我们刚学了化学反应前后,质量是不变的,现在做的实验质量变小了,是不是跟理论相悖的?(生:因为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扩散到空气中了,所以质量变小)大家认同他的看法吗?(认同)前面两个实验我们验证的结果是相等的,如果我想验证这个实验的结果也是相等的,应该怎么办?(密封)怎样密封?讨论一下,套气球?行不行?气球和碳酸钠放在一个空间里。老师这里有一个简易的装置(出示气球套在锥形瓶上的简易装置,已经事先装好药品)下面的液体是什么?碳酸钠放在哪?我们请一位同学上来给大家演示一下。

学生上台操作,检验天平平衡情况?你的结论怎样?给大家说说。为什么变轻了?这个实验回家也可以做,家里有面碱有食醋。要验证有气体生成的质量关系必须在密闭的容器中进行。

下面大家再来看一个实验:【课件7图片展示】镁条燃烧:燃烧前镁条的质量0.24克;燃烧后生成物的质量0.40克。哪位来解释一下?同意吗?大家能不能求出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这就体现反应前后守不守恒。能不能只看镁条镁条和氧化镁质量的比较?大家要注意“参加”这两个字,必须是参加反应的物质。

【课件8】想一想: 1、100克水和100克酒精混合,质量等于200克,是不是遵守质量守恒定律?(不符合,因为这不是化学变化)板书:→适用化学反应

2、高锰酸钾在空气中加热后,固体质量减少了。有人说这个事实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你说对吗?为什么?

讲解:我们学习了物质的微观世界,化学反应的实质是什么,我们以水的电解为例。【课件10】原来的分子→(分解)原子→(组合)新分子 例:水分子→(分解)氢原子+氧原子→(组合)氢分子+氧分子 微观图: 板书:→(实质)化学反应中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不变

【课件11】思考:某公司宣称只用水(H2O)做原料,通过化学变化就能够制得汽油(主要含C、H元素),该项目成本低收益高,诚招加盟,如果你是老板你会投资吗?为什么?

板书:→(应用)化学反应相关问题

三、反思小结:【课件12】学习了这节课的内容,你有什么感想?或者有什么收获?

四、练习巩固

【课件13】学以致用:

① 12g木炭与32g氧气恰好完全反应,则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是_____g。② 15g木炭与32g氧气充分反应,则生成的二氧化碳质量是______g。

③蜡烛燃烧后的产物有二氧化碳和水,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该物质的组成一定含 元素和 元素,可能含 元素。

④一氧化氮是大气的主要污染物之一,近几年来又发现生物体内存在少量一氧化氮,它有扩张血管、增加记忆的功能,成为当前生命科学研究的热点。工业上制得一氧化氮的化学方程式为4X+ 5O2 == 4NO + 6H2O, 则X的化学式为______。

五、课后探究【课件14】

1、某同学在实验中发现:铁器生锈后,质量增加;木材燃烧后,质量减少。据此他推断质量守恒定律有例外。你认为这位同学的推断对吗?为什么?

5.《质量守恒定律》教学反思 篇五

一、宏观上学生能根据几个简单的实验进行判断,所以我将重点放在了让学生设计一套装置用于验证产生气体的反应的质量守恒,结果学生的反馈情况较差。课后我分析了一下原因,有以下几点因素:

1、学生对密闭容器中气体压强的增大或减小会造成的后果还没有形成概念。学生在物理中还没有学到气体压强,但在化学中虽然已几次提到,但学生还不能熟练地加以运用,导致课堂上大多数学生认为可在密闭容器中进行产生气体的实验。

2、问题设置时没有一个铺垫,显得较为唐突。虽然知道这是一个难点,但在问题的预设时没有遵循层层递进的原则,因而导致学生出现“卡壳”现象,虽然经过我的引导,最终得出了答案,但作为一名有经验的教师不应该出现这样的失误。

3、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设计。由于考虑到时间不够的问题,实验设计应该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讨论和设计,可惜顾此失彼,也许失去的是学生的创造力的发挥。

二、当学生通过一个课件能从微观上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后,自认为将质量守恒定律进行拓展和归纳是应该的,并在此基础上,为检验学生的掌握情况,我预先设计了一系列问题,让学生进行反馈。其中根据生成物判断石蜡的元素组成这道题没想到学生理解情况不好,只有十五名学生做对该题。说明学生对于质量守恒定律中元素的种类不变还不能马上理解,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学生对书写这个反应的表达式出现错误,导致判断错误。因此,在课堂上我立刻进行了弥补,并在课后再一次进行补充,学生才理解如何来解这类题。这也反映出在前面的教学中由原子种类不变推导出元素种类不变这个过程过于简单,以及学生对前面知识的理解包括元素概念和燃烧需要氧气还没有完全掌握。

6.质量守恒定律经典习题 篇六

一、判断化学反应方程式中未知物的组成。

3、化学方程式CxHyOz+5O2=4CO2+4H2O,可知x、y、Z的值分别是( )

A、1、2、3 B、2、4、1 C、4、8、2 D、4、4、1

8、根据反应3NO2+H2O=2HNO3+X,推断X的化学式为: ( )

A、N2 B、NO C、N2O3 D、N2O5

9、黑火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黑火药爆炸的反应主要是:2KNO3+3C+S=K2S+3CO2↑+X↑, 则X的化学式为 ( )

A.N2 B.NO2 C.N2O5 D.N2O

11、西班牙的瑞奥汀河是一条酸河,河水中含有硫酸和硫酸亚铁。经调查发现,酸河形成的原因是由于上游河床含有的某种物质R在水中氧的作用下发生反应所致,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R+2H2O+7O2 ====2FeSO4+2H2SO4,则R的化学式为( )

A. FeS B. Fe2S3 C. FeS2 D. FeO

23、三氯氧钒(VOCl3 )可以发生如下反应:2VOCl3 +3H2O==V2O5 +6X,生成X的化学式是

A、HCl B、HClO C、HClO2 D、HClO3

26、在 M + 2O2 == 2CO2 + 2H2O 中,依质量守恒定律可以判断M为( )

A.CH3OH B.C2H5OH C.CH3COOH D.CH4

二、判断质量守恒定律

4、将m g硫在n g氧气中燃烧,所生成二氧化硫的质量下列答案中你认为最合理的是(m可与n相等,也可不相等)( )

A.一定等于(m+n)g B.一定小于(mCn)g

C.可能是小于或等于(m+n)g D.以上答案都正确

5、镁在空气中燃烧时不仅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镁,而且还有部分镁与氮气化合生成氮化镁(Mg3N2),由此可推知,12g镁在空气中燃烧后所得产物的质量为 ( )

A.等于20 g B.小于20 g C.大于20 g D.无法确定

6、质量守恒定律是帮助我们认识化学反应实质的重要理论。在化学反应aA+bB = cC+dD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化学计量数a与b之和一定等于c与d之和

B. 若取xg A和xg B反应,生成C和D的.质量总和不一定是2xg C. 反应物A和B的质量比一定等于生成物C和D的质量比

D. 若A和C都是盐,则该反应一定是复分解反应

7、关于质量守恒定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煤燃烧化为灰烬,该反应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B.24g镁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生成40g氧化镁,实际消耗空气的质量为16g;

C.无数实验证明化学反应都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D. 质量守恒定律只适合于有气体或固体生成的化学反应。

10、下列现象不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的是( )

A、纸燃烧化为灰烬,灰烬的质量比纸的质量小

B、镁条燃烧,生成物的质量比镁条的质量大

C、浓硫酸敞口放置一段时间后质量增大 D、蜡烛燃烧后质量减小

19、学习中,经常会遇到“1+1≠2”的有趣现象。下列选项符合此现象的是( )

A、n个N2和n个O2混合后得到的分子总数

B、100毫升酒精与100毫升水混合后溶液的体积

C、1克饱和食盐水中加1克水后所得的溶液的质量

D、1克氢氧化钠稀溶液和1克稀硫酸溶液混合后所得溶液的质量

三、“六变、二不变”

14、在2H2O22H2O+O2↑的反应中,反应前后肯定发生变化的是( )

A.元素种类 B.各种原子的数目

C.氧元素的化合价 D.物质的质量总和

16、某物质在纯氧中燃烧生成了氮气和水蒸气,该物质一定含有( )

A. 氮元素和氧元素 B. 氢元素和氧元素 C. 氮元素和碳元素 D. 氮元素和氢元素

18、在下列各项中,化学反应前后肯定没有发生改变的是( )

①原子的数目 ②分子的数目 ③元素的种类 ④物质的总质量 ⑤物质的种类 ⑥原子的种类

A.①③④⑤ B. ①③④⑥ C.①④⑥ D. ①③⑤

35、化学反应遵守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在于反应前后( )

A.物质的种类没有改变 B.分子的种类没有改变

C.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都没有改变 D.分子的数目没有改变

四、计算题

31.物质R在0.96g氧气中恰好完全燃烧,反应的方程式为:R+3O2 ====XO2+ 2SO2 , 测得XO2和SO2 的质量分别为0.44g和1.28g。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参加反应的R的质量为0.86g B.R的相对分子质量为76

C.R中含有X元素、S元素和O元素 D.XO2和SO2都是形成酸雨的主要物质

32. 某化合物4.6g完全燃烧,生成8.8g二氧化碳和5.4g水,该化合物中

A.只含碳、氢两种元素 B.只含碳、氧两种元素

C.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 D.无法确定

33. 某物质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生成CO2和H2O的质量比为11∶9,则该物质的化学式 可能是

A.CO B.CH3OH C.C2H2 D.C2H4

12. 将一定量的丙醇(C3H8O)和氧气置于一个密闭的容器中引燃并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

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

A.表中a的值一定是2.8 B.若2.0g丙醇完全反应,则生成2.4g水

C.生成物X中一定含有氢元素 D.若6.0g丙醇与14.4g氧气充分反应,则无X生成

答案: 3、C 8、B 9、A 11、C 23、A 26、C 4、C 5、B 6、B 7、C 10、

7.质量守恒定律应用专项 篇七

关键词:质量守恒定律,适用,化学变化

教学中,有些教师强调“质量守恒定律”只适用于化学变化,物理变化不适用此定律。对此说法,笔者有一些疑问:“质量守恒定律”通俗地说就是“物质不灭定律”,这是一个大家都知道的公理,怎么会不适用于物理变化?我国著名的科普作家叶永烈是这样描述“物质不灭定律”的:“物质虽然能够变化,但是不能消灭或凭空产生。”这里所指的变化,当然包括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为了调查这种说法在初中化学教师中的认可情况,笔者又进一步上网搜索“质量守恒定律”的教学设计和相关作业,竟然发现有不少相关教学设计都强调“质量守恒定律”只适用于化学变化而不适用于物理变化,还搜索出相关的习题。

如网上有这样一道题目,100克水与100克酒精混合等于200克的酒精溶液,这一现象能否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其给出的答案是不能。原因是根据教科书上的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而水与酒精混合不是化学反应,所以不适用于质量守恒定律。原本质量守恒定律是一个普遍适用的公理,物理变化、化学变化都适用,只是在化学变化中,具体定义为“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怎么能片面地解释为只有化学变化适用?

部分初中教师之所以会这样认为,据说是源于某地某次中考出现了一道这样的考题。而对这种有明显科学性错误的题目,我们的教师竟然盲从,迷信所谓的专家权威,以讹传讹地教授给学生。

笔者想起了亚里士多德的名言:“吾爱吾师,但吾更爱真理。”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而柏拉图是当时最著名的大哲学家,当别人问起他为什么要与老师的意见相左时,他作出了上述回答。新课程要求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问题意识,但是教师只有具有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科学精神,才可能培养出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究能力。如果教师自己都不去独立思考,没有问题意识,那么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科学精神就只能是一句空话。所以教师要加强自己的专业修养,要理清概念的外延与内涵。现将“质量守恒定律”的相关资料附后,以供同行参考。

[附1]质量守恒定律简解

自然界的基本定律之一。在任何与周围隔绝的物质系统(孤立系统)中,不论发生何种变化或过程,其总质量保持不变。18世纪时法国化学家拉瓦锡从实验上推翻了燃素说之后,这一定律始得公认。20世纪初以来,人们发现高速运动物体的质量随其运动速度而变化,又发现实物和场可以互相转化,因而应按质能关系考虑场的质量。质量概念的发展使质量守恒原理也有了新的发展,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两条定律通过质能关系合并为一条守恒定律,即质量和能量守恒定律。

[附2]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

现在我们称质量守恒定律为罗蒙诺索夫—拉瓦锡定律。拉瓦锡在1789年给这个定律下了定义:“……由于人工的或天然的操作不能无中生有地创造任何东西,因此每一次操作中,操作前后存在的物质总量相等,且其要素的质与量保持不变,只是发生更换与变形,这可以看成为公理。”他的著作使该定律得到广泛的承认。但是,这一定律是由罗蒙诺索夫在1748年发现的,并于1756年用实验证明的。俄国化学家罗蒙诺索夫把锡放在密闭的容器里煅烧,锡发生变化后生成了氧化锡,但容器和物质的总质量在反应前后并没有改变。经过反复的实验,都得到相同的结果。于是罗蒙诺索夫认为在化学变化中物质的质量是守恒的。但他的这一发现并没有引起科学家们的注意,直到1777年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做了同样的实验,也得到了同样的结论,这一结论才获得广泛认可。但要确切证明或否定这一结论,都需要极精确的实验结果,而拉瓦锡时代的工具和技术都不能满足严格的要求,所以后来又有不少科学家用更精确的方法证明这一定律。直到1908年德国化学家郎道耳特及1912年英国化学家曼莱做了精确度极高的实验来验证这个结论,反应前后的质量变化小于一千万分之一,这个误差是在实验误差允许范围之内的,从而使质量守恒定律确立在严谨的科学实验的基础上,科学家们才一致承认了这一定律。

[附3]质量守恒定律的发展

1905年,爱因斯坦发现了狭义相对论。他指出,物质的质量和它的能量成正比,可用以下公式表示:E=mc2式中E为能量;m为质量;c为光速。

以上公式说明物质可以转变为辐射能,辐射能也可以转变为物质。这一现象并不意味着物质会被消灭,而是物质的静质量会变成另外一种运动形式。这个结论与质量守恒定律有何联系呢?实验结果证明1000g的硝化甘油爆炸以后,放出的能量为8×106J。根据质能公式计算,产生这些能量的硝化甘油质量是0.89×10-7g。从实用角度讲,其中的误差是可以忽略的,即可以认为在化学反应中质量守恒定律是完全成立的。

8.例析质量守恒定律考查方式 篇八

考点1考查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

例1(2015年贵阳)建立基本的化学观念可以让我们更好的理解化学,如形成守恒观念,可以更好的理解质量守恒定律,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每1个C原子和1个O2分子反应,生成2个CO2分子

B.32 g S与32 g O2完全反应,生成64 g SO2

C.镁条燃烧后固体质量增加,故质量守恒定律不是普遍规律

D.根据:蜡烛+氧气点燃二氧化碳+水,则蜡烛中一定含有C、H、O三种元素

解析碳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C+O2点燃CO2,每1个C原子和1个O2分子反应,生成1个CO2分子,A错误;硫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二氧化硫,化学方程式为S+O2点燃SO2,32 g S与32 g O2完全反应,生成64 g二氧化硫,B正确;镁条燃烧后固体质量增加,增加了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遵循质量守恒定律,C错误;根据蜡烛+氧气点燃二氧化碳+水,则蜡烛中一定含有碳、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D错误。答案B。

考点2确定化学反应中物质的化学式

例2(2015年沈阳)火箭推进器中盛有N2H4和H2O2,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N2H4+2H2O2R+4H2O,其中R的化学式为( )。

A.N2 B.N2O4 C.NH3 D.NO2

解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可推知每个R分子中含有2个氮原子,其化学式为N2。答案A。

考点3推断物质的组成

例3(2015年莱芜)纯净物M在密闭容器中微热就分解为NH3、H2O和CO2,根据这一实验事实能得出的结论是( )。

A.M由四种元素组成 B.M的化学性质很稳定

C.M中有氨气 D.M可能是碳酸氢钠

解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个数和种类不变,物质X在隔绝空气的条件下稍加热就分解为NH3、H2O、CO2,说明X是由C、N、H、O四种元素组成的,A正确;根据题意“微热就能分解”,说明X不稳定,B错误;化学反应的过程,就是参加反应的各物质(反应物)的原子,重新组合而生成其他物质的过程,生成物中有氨气,不能证明原物质中就有氨气,且原物质是纯净物,故一定不能含有氨气,C错误;物质X是由C、N、H、O四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故X一定不是碳酸氢钠,D错误。答案A。

考点4考查化学反应的实质

例4(2015年江西)图1是某化学反应过程的微观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图1A.反应前后分子的个数不变

B.生成物有三种

C.反应前后汞原子和氧原子的个数不变

D.汞和氧气都由分子构成

解析本题从微观角度考查化学反应的实质。由反应微观示意图可知,该反应为氧化汞在一定条件下分解生成金属汞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gO一定条件2Hg+O2↑。反应前每2个氧化汞分子,发生反应后生成了1个氧分子和2个汞原子,反应前后分子个数发生了变化,A错误;该反应生成物有两种,B错误;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个数都不变,C正确;汞是汞原子构成的,氧气是由氧分子构成的,D错误。答案 C。

考点5计算化学反应中某物质的质量

例5(2015年株洲)已知:X和Y两种物质共80 g,在一定条件下恰好完全反应,生成Z与W的质量比为11∶9,且反应中消耗X的质量是生成W的质量的4∶9,则反应中消耗Y的质量为( )。

A.16 g B.36 g C.44 g D.64 g

解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X和Y两种物质共80 g,则生成Z和W共80 g,而Z、W两物质完全反应时的质量比为11∶9,故反应生成W的质量=80g×9/(9+11)=36 g,反应中消耗X的质量=36g×4/9=16 g,则反应中消耗Y的质量为:80 g-16 g=64 g。答案D。

考点6通过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考查质量守恒定律的综合应用

例6(2015年宿迁)将一定质量的a、b、c、d四种物质放入一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条件下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反应后各物质的质量如表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跟踪练习1.(2015年大连)氧化汞受热分解生成汞和氧气的反应前后,发生改变的是( )。

A.元素种类 B.原子种类

C.分子种类 D.原子数目

2.(2015年遵义)质量守恒定律是帮助我们学习认识化学反应实质的重要理论,在化学反应aA+bBcC+dD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化学计量数a与b之和一定等于c与d之和

B.若A和C都是盐,则该反应一定是复分解反应

C.反应物A和B的质量比一定等于生成物C和D的质量比

D.若取x g A和x g B反应,生成C和D的质量总和不一定是2x g

3.(2015年青岛)认识和遵循自然界中元素循环或物质循环的规律,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自然界中存在着许多循环现象,如:①碳循环②氧循环③水的天然循环,上述循环过程中所发生的变化一定不需要原子重新组合就能实现的是( )。

A.①② B.②③ C.③ D.①③

4.(2015年昆明)某个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反应为分解反应

B.该反应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C.该反应前后分子种类未发生变化

D.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H2+Cl2点燃2HCl

5.(2015年甘南)在化学反应A+BC+D中,若有5 g的A与11 g的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7 g的C和一定质量的D,则D的质量为( )。

A.5 g B.16 g C.9 g D.23 g

6.(2015年佛山)在一密闭容器内加入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变化如图2。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图2A.该反应为化合反应

B.丙可能为该反应的催化剂

C.参加反应的乙、丁质量比为3∶2

D.丁相对分子质量是甲的2倍

答案:1.C 2.D 3.C 4.D 5.C 6.AD

(收稿日期:2015-09-21)

9.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 篇九

(总第二十九课时)

一 课标要求

1        知识与技能:了解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并能正确书写简单化学方程式。

2        过程与方法:对化学方程式教学,教师通过互动性教学组织形式,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思考化学方程式的意义,讨论总结化学方程式的读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理解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培养科学态度。

二 课堂程序

1、知识回放与引入:⑴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及遵守质量守恒的原因。、

⑵用文字描述碳在氧气中燃烧的文字表达式。

⑶我们知道用化学式来表示物质的组成不仅书写方便,而且从化学式还可以知道物质的内部构成。那么物质之间发生的化学反应是否也可以用一种式子来表示呢?

2、引入化学方程式:

⑴定义:

⑵化学方程式的读法     点燃

以 c + o2 ==== co2 为例

宏观:

微观:

质量:

⑶化学方程式意义(与读法一致)

3、化学方程式提供的信息

⑴讨论:从物质种类、质量和反应条件等方面考虑,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能提供给你哪些信息?

加热 cuo + h2== cu +h2o

加热 mg + cuo ==== mg +cu

反应物

生成物

反应条件

反应物、生成物粒子比

生成物、反应物质量比

质量守恒

⑵归纳:化学方程式提供的信息

三 课堂练习

1、蜡烛燃烧后的产物有二氧化碳和水,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该物质的组成中一定含有            元素。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在a2 +3b ==== 2c 中,c的化学式用a、b表示是(   )

a、ab2              b、ab3             c、a2b3            d、a3b2

四 课外练习:点拨p137

10.质量守恒定律初级练习4 篇十

1、对质量守恒定律的解释正确的是

A、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不变,原子数目改变 B、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改变,原子个数不变

C、在一切化学反应里,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也没有变化

D、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分子数等于生成物的分子数

2、在A+B=C+D反应中,5克A和4克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3克C,则生成D的质量为 A、4克 B、3克 C、5克 D、6克

3、在化学反应前后,下列哪一种微粒的总数可能改变 A、质子 B、原子 C、电子 D、分子

4、根据化学方程式:3AB+C2B3=2C+3x,确定x的化学式为 A、A3B2 B、A2B3 C、AB2 D、AB3

5、某化合物密封加热完全分解后生成氨气、水和二氧化碳,则该物质中一定含有的元素是 A、O、H、C B、N、H、O C、N、O、H D、C、H、O、N

6、在化学反应A+B→C,3克A跟足量的B充分反应,生成11克C,则参加反应的B的质量是

A、3克 B、5克 C、8克 D、11克

7、将物质A、B、C各10克混和后加热,A全部参加反应,生成3克D,同时增加9克C,则反应中A与B的质量比为 A、1 :5 B、1 :4 C、4 :1 D、5 :1

8、某元素R的单质在纯氧中燃烧后,所得生成物式量为94,已知R的原子量为39,则该生成物的化学式是 A、R2O3 B、R2O C、RO D、RO2

9、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判断,在2AB2+B2=2C这一反应中,C物质的化学式是 A、A2B B、AB2 C、AB3 D、AB

10、充分加热a克氯酸钾与b克二氧化锰的混合物,留下残余固体c克,则生成氧气的质量为

A、(a-b)克 B、(a-b-c)克 C、(a+b-c)克 D、(a-b+c)克

二,填空题

1、将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加热后,固体混合物中二氧化锰的质量和原来相比_____;二氧化锰的质量百分含量和原来相比_____(填增加、减少、不变)

2、_______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________生成的各物质的_________。这个规律叫质量守恒定律。

3、在A+B=C+D中,若1.6克A和B的混合物完全反应,生成C和D的质量比为3 : 5,则D为_______克

4、一定量的镁条在空气中完全燃烧后,生成的固体的质量_______镁条的质量(填大于、小于、等于),这与质量守恒定律__________(填符合或不符合)

5、A+B=C+D生成物C和D的质量比为1 : 3,若反应物A与B在反应中消耗2.4克。则生成物中C的质量为____克,D的质量为_____克 参考答案:

一、1.答案:C

分析:从本质上看,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而每种原子的质量是固定的,所以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相等,所以C正确 D的说法错误,例如:2H2 + O2 2H2O 在反应前是2个氢分子,1个氧分子,而反应后是只有2个H2O分子,这时反应前后的分子数不相等 2.答案:D

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反应的物质的总质量为9克,生成物总质量也应为9克,则生成D的质量为9克-3克 = 6克

3. 答案:D

分析:因为化学反应前后的原子数目和种类没有变化,又因为题中A、B、C选项中的微粒是原子的组成部分,因原子不变,所以A、B、C也是不变的,故选D 4.答案:C

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各元素的原子种类和数目不变。在反应物中共有A原子3个,B原子6个,C原子2个。生成物中已有2C,说明3x中含3个A原子和6个B原子,则每个x分子中含1个A原子和2个B原子,其化学式为AB2 5.答案:D

分析:反应后有NH3:氮元素(N)氢元素(H)有H2O:氢元素(H)氧元素(O)有CO2:碳元素(C)氧元素(O)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应有N、H、C、O四种元素

又因为本反应是分解反应,即反应物只有一种,所以这种物质应含有N、H、C、O四种元素

6.答案:C

分析:反应前:A(3g)B待定 反应后:C(11g)

B参加反应的质量为11g-3g = 8g 7.答案:D

分析:反应前:A 10g B 10g C 10g 共30g 反应后:A 0g B待定 C 19g(10+9)D 3g 共30g 则B余下的质量为:30G-3g-19g = 8g 则B参加反应的质量为:10g-8g = 2g 则反应中A 与B的质量比为:10g :2g = 5 :1 8.答案:B

分析:本题只能采用寻找相对式量的方法解题: A:R2O3的式量:2R + 3O = 2×39 + 3×16 = 126 B:R2O的式量:2R + O = 2×39 + 16 = 94 C:RO的式量: R + O = 39 + 16 = 55 D:RO2的式量:R + 2O = 39 + 2×16 = 71 故选B 9.答案:C

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各元素的原子种类和数目不变,在反应物中只有A原子 2个,B原子6个,则说明2C中应含A原子2个,B原子6个,则C中应有A原子1个,B原子3个,故选C 10.答案:C

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各元素的原子种类和数目不变,在反应物中只有A原子 2个,B原子6个,则说明2C中应含A原子2个,B原子6个,则C中应有A原子1个,B原子3个,故选C

二、1.答案:不变;增加

分析:第一空:是因为二氧化锰是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后的质量不发生变化

第二空:是因为二氧化锰的质量是在反应前后不变,而反应后固体的总质量减少(因为有氧气生成),所以二氧化锰的质量百分含量和原来比增加

2.答案:参加化学反应;反应后;质量总和

分析:这是质量守恒定律的定义 3.答案:1克

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后的总质量为1.6克,又因为生成C和D的质量比为3 : 5,则D占反应后总质量的5/8,即1克 4.答案:变大;符合 分析:因为反应生成的氧化镁的质量是参加反应的镁和氧气质量的加和,所以这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11.质量守恒定律应用专项 篇十一

本节教材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定量研究和分析推理的科学探究能力,理论联系的应用能力,形成学以致用的思想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本节教材是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典型范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能说明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2.会用微粒的观点对质量守恒定律作出解释。

过程与方法:

1.能通过实验探究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关系。

2.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要素,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定量研究对于化学科学发展的重大作用。

2.培养和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实践和创新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1.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及微观本质。

2.会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1.如何通过科学探究来发现、总结出质量守恒定律。

2.运用制质量守恒定律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流程]

[课后反思]

12.质量守恒定律应用专项 篇十二

随机进入一:课堂导入———明确教学目标

落实课堂教学目标, 要从导入新课开始。教学目标也是教师根据课程进度和学情确定的学习任务。在导课环节, 教师可以展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 做到心中有数, 有利于增强他们学习的使命感和调动其学习积极性, 为实现教学目标奠定基础。

课堂实录:

师:生日party上, 很多同学都会有点蜡烛的经历。现在老师也点一支蜡烛。不过这支蜡烛不是插在蛋糕上, 而是放在一架已经平衡了的天平上, 请同学们先看一下指针是否仍然指向中间。

(点燃蜡烛)

师:大家都知道, 燃烧时蜡烛会渐渐变短, 最后灰飞烟灭, 无影无踪。难道物质真从世上凭空消失了吗?

生:物质发生了化学变化, 生成了其他物质。

师:非常好, 那么能设计实验来验证蜡烛燃烧后生成了什么物质吗?

(学生相互讨论, 然后举手回答设计方案)

师:早在明末清初时, 我国有位叫王夫之的哲学家就提出物质不灭的思想, 他认为自然界中的物质不能任意消灭和创生, 只能相互转化。这种思想, 对于我们今天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师:下面请坐在最前面的这位同学仔细观察指针有没有偏转, 然后向同学们描述一下。

生1:观察到天平的指针向右倾斜了, 说明蜡烛这一侧的质量减少。

师:非常仔细, 分析得也很有道理。早在十七世纪初, 有关化学变化中物质的质量是否发生变化的问题就一直困扰着人们, 也引起了科学家们的兴趣和关注。他们试图通过实验来揭开谜底, 然而由于当时实验条件限制和所设计实验方案科学合理性的差异, 他们获得的结果各异, 甚至得出了完全不同的结论。直到两百多年前, 随着天平等较精密测量仪器的问世和改进, 经过几代科学家前赴后继地不断探索, 终于揭开了化学变化中物质质量是否改变的谜底, 现在让我们一起沿着科学家思考的足迹, 踏上探究之旅吧。

设计分析: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往往只关注物质经过化学反应生成新物质, 或存在着能量变化等。从学生常见的点生日蜡烛入手, 让学生通过生活经验感知身边的化学变化, 观察蜡烛燃烧现象时, 引导学生思考“化学变化前后物质的质量究竟会怎样变化”这一问题, 不仅对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有提示、引导、刺激作用, 而且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同时, 更能使学生充分理解、领会教师安排教学活动的意图, 有利于克服课堂教学中容易出现的随意性和盲目性。让学生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学习, 能够增强学生学习的目的性、自觉性和主动性。然后再围绕教学目标, 用恰当的方法展开各个环节的教学。

随机进入二:主题探究——体验探索过程

科学探究是学生获得新知识、新技能, 掌握新知识的一种重要方法和手段。通过主题探究, 学生不仅获得了相关的化学知识, 更重要的是学生能亲历发现的过程, 掌握获得新知的方法。主题探究强调学生积极参与, 师生互动, 既要动手, 又要动脑, 以激发学生对化学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培养了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的治学精神。可以说, 主题探究是课堂教学中全面达成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的最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 更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主渠道。

课堂实录:

师:现在以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为例, 探究化学反应前后物质质量的变化情况。请同学们先认真阅读实验内容, 明确实验步骤及要领, 然后按要求完成下面三个实验, 并做好实验记录, 完成后进行交流。

实验一:拧紧瓶盖的塑料瓶中石灰石与盐酸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然后打开瓶盖再测量质量。

实验二:塑料瓶口套上气球后石灰石与盐酸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实验三:盛有澄清石灰水的容器内石灰石与盐酸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学生阅读, 完成实验, 并及时记录。)

师:现在请大家就实验现象进行交流。

生1:实验一中, 倾倒稀盐酸后, 产生很多气泡, 过一段时间后称量, 发现指针不偏转。打开瓶盖, 再称量, 指针偏向右边, 说明质量变小了。

师:这个结果是否在你们的预料之中呢?

生:是的。因为有二氧化碳气体逸出, 所以质量变小了。

师:回答得很好, 这位同学不仅观察了现象, 还分析了质量变小的原因。从中我们可以看出, 设计实验方案时, 首先要考虑科学性。如果反应过程中有气体产生或参与, 那么要测定反应前后物质质量是否发生了变化, 就应该在密闭的容器中进行。

下面请交流一下实验二中观察到的现象。

生1:倾倒溶液后, 产生了很多气泡, 气球涨大, 反应结束后称量, 指针在中间没有偏转。

师:其他同学观察到现象都相同吗?

生2:我感觉到反应后指针好像有些偏转, 但不是很明显。

师:是吗?怎么会发生这种情况呢?

生3:可能是气球有小的破洞.

师:有这个可能。但我们仔细检查后发现没有任何破洞。是否还有其他原因呢?大家仔细观察会发现指针的略微偏转与气球的膨胀程度有关系。能结合相关的物理知识进行解释吗?

生4:会不会是气球涨大了, 浮力变大, 引起指针发生了偏转。

师:这位同学分析得非常好, 把所学的物理知识也融入其中。可见, 要完成一个较精密的实验, 设计方案时, 应该全面考虑, 尽可能减少其他干扰因素的影响。

师:下面请交流一下实验三中观察到的现象。

生5:挤压滴管后, 首先看到小试管中产生大量的气泡, 然后锥形瓶内的石灰水变浑浊。等反应结束后再称量, 指针指向中央。

师:这个装置中连续发生了两个化学反应, 情况较前面两组复杂, 但我们观察到指针也没有发生偏转。三个不同的实验中, 如果排除气体的外逸及其他的干扰因素, 实验结果都应该是指针不发生偏转, 也即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没有发生变化。现在我们思考一下, 教材上介绍的波义耳和拉瓦锡两位科学家为什么在完成实验后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生6:波义耳是在敞口容器中进行实验的, 而拉瓦锡则是在密闭容器中实验。

师:由于空气中的氧气一起参与反应, 所以拉瓦锡设计的实验方案科学, 结论正确。1774年, 拉瓦锡把他的结果写进了他的一部著作———《化学概论》中。他第一次用清晰的语言表述了化学变化中的质量守恒, 并用大量的实验进行论证。拉瓦锡的这一成果逐渐被各国科学家认同和接受, 同时有更多的科学家用实验加以验证, 从而使化学变化过程中的质量守恒有了更严谨的科学基础。

师:这些科学家们总结出来的这条规律, 我们称为“质量守恒定律”, “质量守恒定律”就是对一客观规律的高度概括和提炼。

设计分析: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 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也培养了学生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通过实验后的交流, 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和资源共享的品质, 也让学生体验到科学探究成功的喜悦。以教师引导下的实验为基础, 以思维为重点进行合作探究式教学, 着重体现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理念, 体现学生在探究学习环境下的合作与交流。

随机进入三:动画模拟———生动直观形象

利用模拟功能把一些抽象的理论通过二维或三维动画进行信息处理和图像输出, 在显示屏幕上, 进行微观放大、宏观缩小、瞬间变慢, 短时间内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 使学生获取动态图像信息, 形成鲜明的感性认识, 为进一步形成概念, 上升为理性认识奠定基础。

课堂实录:

师:大家已经用实验证明了在化学变化中存在着质量守恒的规律。但大家想过没有, 为什么化学反应后物质的种类改变了, 而质量却不发生变化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 可从化学变化的实质上找原因。

视频:Flash动画模拟“水分解”的微观过程。

师:你能从微观的角度分析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吗?我们可以从下列问题进行思考: (1) 化学反应前后, 分子种类变了吗? (2) 化学反应前后, 原子种类变了吗? (3) 化学反应过程的实质是什么?

(学生思考、讨论)

总结:化学反应前后分子发生了变化, 原子重新组合。即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不变、数目不变。

师:对, 这就是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 也是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论依据。

设计分析:化学规律或原理的获得, 一方面要以实验为基础, 同时还应找到相应的理论支撑。对初中生而言, 在化学课上运用探究学习的方式还处于启蒙与尝试阶段, 不宜步子过大或者难度太大, 要根据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 分小步按阶段尝试进行。通过水分子分解的微观模拟动画, 让学生观察并认识到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分子可以分割, 而原子不能分割, 但可以重新组合。这样化抽象为直观, 使学生从微观角度真正体验化学变化的实质, 既启发了学生的思维, 也培养了自主合作探究的科学素养。同时也为学生理解和掌握质量守恒定律奠定理论基础。

随机进入四:反馈练习———强化巩固完善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 进行有效的课堂信息反馈练习, 使学生所学到的每一种新知识, 都得到当堂巩固, 既是促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 也是教师调整教学行为, 落实教学目标必不可少的环节。因此, 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一定注意信息反馈练习这一环节, 摒弃随意拼凑几道题, 有时间就练, 没时间就不练的现象。

在本节课中, 根据教学内容, 在不同的环节设计了下列的课堂练习:

1.为什么镁条燃烧后得到物质的质量比原来镁的质量增加了?

2.镁带在密闭的容器中点燃, 其总质量与时间的关系正确的是 ()

3.现有一反应A+B→C, 有10克A和5克B反应, 反应结束后还剩余3克A, B无剩余, 则生成C的质量为多少克?

4.某化学反应可用以下漫画图示表示, 请分析漫画图示, 你能总结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分析:课堂信息反馈的内容有针对性、典型性;知识结构有坡度、有层次;练习的形式灵活性、全面性、因材施教性等动态变化, 对于教学目标的生成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13.《质量守恒定律》课堂反思总结 篇十三

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存在着丰富的,可以给师生使用的资源,比如,在进行测定铁丝和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的质量关系这一实验时,安排给学生使用的药品包括有:粗的和细的铁丝,浓的和稀的硫酸铜溶液,学生在进行实验,进行交流的时候就会发现,一些小的改变可以改变反应的速度,再引导他们去总结,原来反应物的浓度和反应物间的接触面积可以改变反应的速度,测定蜡烛燃烧前后的质量时也一样,用两支蜡烛的同学,现象比较明显,同样可以引导学生去思考。

这样,就将一些会考的要求渗透进平时的教学中了.另外,每得一个结论,马上进行相应的练习作为间隔,既巩固了知识,又调节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只要我们细心观察,就会发现课堂上有很多可以利用的的资源,这些资源得到正确利用的话,可以大大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在教学过程中,我紧扣新课标的精神,充分创造条件让学生自主学习,为此,对本节课的实验内容作了较大的调整,将所有的演示实验都改成了学生实验,并创造不同的实验条件让学生去探究.这样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14.初中化学质量守恒定律课件 篇十四

一、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在正式开始前,我先说一下我对教材的理解。

《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内容。《质量守恒定律》是学习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的理论基础,因此本节课是初中化学一块儿重要的知识内容。

二、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同样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本堂课的授课对象是九年级的`学生,他们正处在观察、想象、思维能力迅速发展的时期,所以在教学中我会多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他们多动手,多操作,多观察,多思考,也尽可能多的创造条件与机会,学生发表他们对所学知识的见解。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及以上的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我确立了本节课如下的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准确说出质量守恒定律并会运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质量守恒定律的验证过程,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四、教学重难点

在教学目标实现的过程中,教学重点是质量守恒定律,其中,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过程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五、教学方法

结合教材分析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我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有讲解法、探究实验法、,让学生在合作实践中思考、归纳、总结,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过程

结合新课程标准及以上的分析,我将我的教学过程设置为以下四个教学环节:导入新课、新课教学、巩固提高、小结作业。

1. 导入新课

首先是导入新课环节,我会列举之前学过的化学反应,例如镁条燃烧生成氧化镁,水电解生成氢气氧气,然后抛出问题,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质量存在什么关系?然后告诉同学们,关于这个问题拉瓦锡做了一个实验:HgO分解成汞和氧气,这个实验的结果是HgO的质量等于反应后的汞和氧气的质量之和。再提出问题,反应前后各物质质量之和相等是一个巧合还是规律?引发学生思考,由此引出本节课的课题:质量守恒定律(板书)。

在本环节,我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本节课的质量守恒定律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2. 新课教学

接下来,进入新课教学环节,我会指导学生分成两个小组,分别进行探究试验一(磷和氧气燃烧试验),试验二(CuSO4和Fe的反应),在试验开始前我会通过PPT展示试验步骤,同时讲解试验如何进行和注意事项,并做好试验记录,填写PPT上的这个表格。然后同学们进行试验,我会进行巡视和点拨。试验结束后,由小组派代表填写他们的试验结果。然后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得出结论。参加反应前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即质量守恒定律。

在本环节中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归纳总结得出质量守恒定律,充分发挥了他们的自主探讨能力,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巩固提高

我们说化学是一门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一门学科,所以在接下来的巩固提高环节,我讲引领学生用我们所学过的质量守恒定律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我会引导学生用质量守恒定律来解释,纸在空气中燃烧后化为灰烬,灰烬的质量比纸轻,为什么?由此来引发学生思考运用我们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来解决问题,之所以轻是因为有机物燃烧生成了CO2,而CO2是空气,所以燃烧后灰烬比纸轻。以此来对质量守恒定律有个进一步的理解,从而巩固本节课的知识。

4. 小结作业

15.质量守恒定律应用专项 篇十五

一、单体

当单个质点作抛体运动或在光滑的曲面、竖直平面内圆周运动,若只有重力做功,其他力不做功或做功的代数和为零,则此单个质点与地球组成的系统机械能守恒.

例1以20 m/s的速度将一物体竖直上抛,若忽略空气阻力,g取10 m/s2,试求:

(1)物体上升的最大高度;

(2)以水平地面为参考平面,物体在上升过程中重力势能和动能相等的位置.

解析:(1)设物体上升的最大高度为H,在物体整个上升过程中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有,解得.

(2)设物体重力势能和动能相等的位置距地面的高度为h,此时物体的速度为v,则有

在物体被抛出到运动至该位置的过程中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有

由以上两式解得

点评: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时,正确选取研究对象和研究过程,明确初、末状态的动能和势能,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二、流体

对于铁链、粗绳、水等连续运动的质点问题,许多同学求解时无法下手,当不计阻力时,只要以整个连续质点为研究对象,分清始末状态的机械能,再由机械能守恒列式,即可使问题快速得到解决.

例2打开水龙头,水顺流而下,仔细观察将会发现连续的水流柱的直径在流下的过程中,是逐渐减小的(即上粗下细),设水龙头出口处半径为1 cm,安装在离接水盆75 cm高处,如果测得水在出口处的速度大小为1 m/s,g=10 m/s2,则水流柱落到盆中的半径()

(A) 1 cm (B) 0.75 cm

(C) 0.5 cm (D) 0.25 cm

解析:由于不考虑摩擦阻力,故整个水柱的机械能守恒,由机械能守恒定律得.

水流体积不变,,r=0.5 cm.

点评:解此题要善于选取研究对象,充分运用水流体积不变.

三、连接体

对于轻绳、细杆和弹簧连结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以及完全弹性正碰的系统,在没有机械能的增减情况下,则可由机械能守恒定律列式求解.

例3如图1所示,一个半径R为0.6 m的光滑半圆细环竖直放置并固定在水平桌面上,O为圆心,A为半圆环左边最低点,C为半圆环最高点.环上套有一个质量为1kg的小球甲,甲可以沿着细环轨道在竖直平面内做圆周运动.在水平桌面上方固定了B、D两个定滑轮,定滑轮的大小不计,与半圆环在同一竖直平面内,它们距离桌面的高度均为h=0.8 m,滑轮B恰好在O点的正上方.现通过两个定滑轮用一根不可以伸长的细线将小球甲与一个质量为2 kg的物体乙连在一起.一开始,用手托住物体乙,使小球甲处于A点,细线伸直,当乙由静止释放后.

(1)甲运动到C点时的速度大小是多少?

(2)甲、乙速度相等时,它们的速度大小是多少?

解析:(1),甲运动到C点时,乙的速度为零.

(2)当连接甲球的细线与圆环相切时,甲、乙速度相等,此时甲球到达A′点,离开桌面的竖直距离为d.

16.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 篇十六

例1 下列运动中(除A选项外,其他选项的过陧都不计空气阻力)机械能守恒的是()。

A.跳伞员带着张开的降落伞在空气中匀速下降

B.抛}出的手榴弹或标枪做斜抛运动

C.拉着一个物体沿着光滑的斜面匀速上升

D.物体沿光滑曲面自由下滑

分析与解:根据机械能守恒的条件,在四个选项中,空气阻力对跳伞员做功,拉力对物体做功,机械能不守恒。抛出的手榴弹或标枪做斜抛运动,沿光滑出面自由下滑的物体,除重力做功外,其他力不做功,机械能守恒。故选项BD正确。

点拨:根据守恒条件判断机械能是否守恒,是能否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前提。

二、理解守恒的含义和表达式

机械能守恒是指在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的过程中,物体系统的总机械能量值不变。机械能守恒定律的三种表达式充分体现了守恒和转化的含义。即:①末状态的机械能等于初状态的机械能Ek2+Ep2=Ek1+Ep2;②物体势能的减少量等于动能的增加量△Ep=△Ek;③物体A减少的机械能等于B增加的机械能△EA=△EB

例2 如图1所示,一不可伸长的轻绳,通过滑轮(不计绳与滑轮、滑轮与轴承间的摩擦)将物体A、B悬挂起来,已知物体B质量较大,在两物体运动的过程中().

A.物体系统势能的减少量等于系统动能的增加量

B.物体A的势能增加量等于物体B的势能减少量

C.物体A的动能增加量等于物体B的势能减少量

D.物体A的机械能增加量等于物体B的机械能减少量

分析与解:因为物体B质量较大.则物体B加速下降,物体A加速上升。对于物体B而言,绳的弹力对物体B做负功,机械能减少;对于物体A而言,绳的弹力对物体A做正功,机械能增加。对物体A、B和地球组成的系统,只有重力做功,系统的机械能守恒。根据机械能守恒定律,物体系统势能的减少量等于系统动能的增加量,物体A的机械能增加量等于物体B的机械能减少量。故选项AD正确。

点拔:机械能守恒定律的三种表达式本质是一样的,在应用中可根据问题的要求灵活选用。

三、明确机械能守恒定律应用的思路和方法

解决力学问题,一般可用三种方法: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公式,功能关系和动能定理,机械能守恒定律。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步骤是:选取研究对象;分析机械能守恒条件;选定零势能面,根据机械能守恒定律列方程式计算。

例3 如图2,一质量为M的光滑大圆环,用一细轻杆固定在竖直平面内;套在大环上质量为m的小环(可视为质点),从大环的最高处由静止滑下。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当小环滑到大环的最低点时,大环对轻杆托力的大小为()。

A.mg-5mg

B.Mg+mg

C.Mg+5mg

D.Mg+10mg

17.质量守恒定律的教学案例 篇十七

化学第七单元检测过后,我经过充分准备,针对试卷中存在的问题,想上一堂高质量的讲评课。上课时不到15分钟,班里的化学课代表辛金鑫同学就不安稳了,我用严厉的目光看了他约2秒钟,他稍有收敛,可过了不到5分钟,他又低头看桌子下面,此时,我环视了一下全班情况,发现有近2/3的学生都心不在焉地听讲。说真心话,随着中考的临近,我心里很急,决不允许此类情况在课堂上发生,看来今天得规范一下了。

“辛金鑫”我威严地大喝一声,“你在干什么?刚才还表扬你考的不错,怎么能以这种态度对待老师的劳动,中考不想上优质高中了?站起来背一下九年级学生迎中考誓词。”他的脸陡得一下涨红了,可以看出他非常有信心的背出了中考誓词,可随后又随机说出一句“这样的讲评课听着没意思。”尽管我心里很生气,因为还没有学生顶过我,更何况我的得意门生。但40多岁的我还是竭力平复自己内心的愤怒,说了句“下课后到我办公室去。” 由于发生了刚才的一幕,同学们的听课状态似乎比先前好了些,但并非真的专心致志,我能感觉到。好歹在下课铃响之前,我还是认真地完成了试卷讲评的教学任务。下课后,金鑫同学跟我来到了办公室,我对他说:“你想一想,自己错在了哪里?你尊重老师的劳动吗?本次检测18道小题,我精心选题,刻板油印,仔细阅卷,认真分析统计,你知道老师为了这次检测,为了这节课花费了多少时间,可你倒好,考了点成绩,就不想听课了,以这种态度,怎样迎接中考?”他停顿了一会儿,小声说:“老师:我上课不专心是我的错,可我在这次测验后就已经找出了全部错误的原因,我认为既然卷子上已会了,就应多主动学点第七章中考卷外的知识,再听是浪费自己的学习时间”。

“既然会了,再听就是浪费时间”,整整两天,这句话一直在我的脑海中盘旋。经过仔细反思事情的全过程,我终于意识到了因材施教的真正涵义,第三天的晚自习上,我当着全班学生的面做了自我批评,承认了自己教学中的不足,不应一刀切的要求大家。没想到竟引来了全班同学的热烈掌声,只见辛金鑫同学红着脸站起来说:“对不起,老师,我也太骄傲了,太没礼貌了!”这时掌声更热烈了,趁着同学们情绪高涨之际,我顺势利导的问:“大家平时还有哪些课不愿听?”没想到同学一下子就说出了许多:“老调重弹的复习课最不愿听;照本讲授课最没意思;实验课前教师详细的交待使我们觉得实验毫无趣味,无探究而言;讲评课上逐题分析是浪费时间……”

从这以后,我立即改变了复习课的策略,从以下五方面进行了复习:

1、抓住重点及时突破重点:第七章是初中化学重点,我在复习时具体做法:①运用列表法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梳理和识记,②由典型物质的学习得出酸碱盐的有关规律,③让学生独立完成探究实验的有关课题,教师进行指导点拨。

2、抓住关键,归纳各物质相互联系规律:化学方程式是学习化学的关键。我的复习策略是:①掌握各物质相互联系规律及其化学方程式应紧扣酸、碱、盐通性,②运用多种形式和活动进行复习,如各物质间化学方程式书写比赛等。

3、注重实

验贯穿章节复习:在章节复习中以实验为主线贯穿各章知识点,在复习实验过程中,应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复习效果。

4、强化知识结构进行知识点分类复习:在这阶段中以练习为主,通过训练有针对、有重点地掌握四大知识板块。

5、针对中招考试题型,进行专题总结及综合训练:复习过程中以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的要求为导向,以基础知识为依据,以化学实验为核心,以能力培养为宗旨,突破重点和关键。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尊重个体及其发展。

6、中考模拟题的讲评要有侧重点。共性问题集体讲解,让做对的同学讲解题方法和思路,教师点评和拓展,个性问题个别解决。

上一篇:深化行风建设促进计划生育事业深入健康发展下一篇:物资采购专项审计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