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调查报告

2024-09-23

医疗调查报告(共9篇)(共9篇)

1.医疗调查报告 篇一

农村医疗调查报告

为加快建立农村医疗保障制度,提高农民健康水平,更好地促进城乡社会经济统筹协调发展,一年多来,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精神,各级政府统一领导部署,有关部门精心组织实施,广大农村群众积极参与,我市初步确立了大病统筹、医疗救助和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三位一体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下简称新农医)体系。为切实巩固这一制度,进一步探索和建立健康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对我市新农医的运行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通过调研,总结概括制度的现状和成效、研究分析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提出发展对策。

一、现状和成效 主要工作成效:

(一)加强领导、精心实施、规范管理,初步建立了新农医制度的良性运行机制。

一是加强领导。市委市政府XX县(市、区)、乡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新农医,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统筹城乡发展重大战略出发,切实加强领导,研究政策制度,健全组织机构,落实支持和保障措施。市政府20xx、20xx连续两年把实施新农医工作列入政府实事工程,各县(市)区根据市政府指导意见,结合当地实际,制定了新农医实施办法及相关制度;成立了由常务副县(市、区)长为组长,各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新农医协调小组,并设立经办机构。市XX县(市、区)两级政府都把实施进度和实施成效列入政府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内容;各级财政安排专项资金,确保新农医政府资助资金的到位。

二是精心实施。各级政府建立专门的工作班子,确定实施方案,召开动员大会,广泛宣传新农医制度的优越性,积极引导和动员农村群众参加;卫生、财政、民政、农业、宣传等有关部门积极做好业务指导、政策宣传解释和工作督促;人大、政协等部门也给予了高度的关注、支持和监督;基层乡镇、村(社区)的广大党员干部分片包干,承担了组织发动、人员登记、经费收缴和医保卡发放等大量基础工作。由于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领导重视,工作扎实,群众参与热情高,确保了各地筹资工作的圆满完成和制度的顺利实施。

三是规范管理。各县(市、区)成立了新农医管委会,设立了专门的新农医办公室,各乡镇也相应成立了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各行政村(社区)设立了新农医联络员,三级组织网络的建立,为新农医制度的规范管理提供了组织保证。各级经办机构在制度正式实施后,不断完善规章制度,规范定点医疗机构管理,简化结报审核流程,实施服务承诺,努力提供优质服务;同时切实加强基金监管,制订基金管理办法,设立基金收支专门帐户,严格费用审核,建立重大结报金额复审制度,杜绝不合理和不合法的补偿支出,定期通报和公布基金运行情况,提高基金运行透明度,并接受同级财政、审计等部门和广大群众的监督。(二)坚持原则、因地制宜、不拘形式,创造性地发展了新农医的多种运作模式。二是根据各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因地制宜地确定筹资水平和补偿水平。由于综合考虑当地农民人均收入、地方财政、保障人数和原有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基础的不同等因素,各地在个人出资、财政资助和补偿水平上略有高低,南三县相对较低,市辖区相对较高。总体上看全市筹资水平基本上都在75元以上,高于全省47元的平均水平;各级政府资助一般在45元以上,最多的65元,而全省一般在22-25元;平均补偿水平在25%35%之间,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三是不拘形式,积极探索各种管理模式和机制。目前,各地在新农医的具体运作模式上主要有三种:卫生部门运作型包括慈溪、余姚、江北、江东、大榭、镇海,占主导,建立区域定点逐渐转诊,控制医疗费用;与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相结合,积极为参保农民进行健康体检,建立健康档案,实行门诊优惠减免,支持新农医。社会保障部门运作型XX区积极探索由劳动社会保障部门统一城乡医保管理运行机制,利用城镇医保的经办机构、人员网络和软件系统,实施新农医制度。政府委托商业保险公司运作型XX区、XX县由人寿保险公司进行运作,政府部门加强管理。各地对新农医运作机制的有益探索,为实施这一制度打开了思路,值得尝试和探索。

(三)大病统筹、医疗救助、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着力构建三位一体的农村基本医疗保障雏形。

总之,新农医制度的实施,初步构建了我市农村基本医疗保障的雏形,广大农民群众切切实实得到了实惠,对促进我市城乡社会经济统筹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拿一位农民的话说,这是记忆中最深的,继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党和政府又为农民办的一件大好事,据对全市302户家庭995人抽样调查显示,对制度的满意率达到了93.1%。

二、困难和问题

新农医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社会保障工程,实施之初,还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概括地讲,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宣传引导工作不够深入,农民参保积极性有待提高。各地在推行新农医制度过程中,一方面由于时间紧、任务重,政策宣传和引导工作尚不够深入,另一方面农民对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农医缺乏经验体会,与老的制度相模糊,对长期实施信心不足,导致部分农民参保积极性不高,主动自愿参加的不多。

(二)审核结算流程仍显复杂,农民结报补偿手续有待进一步简化。由于制度实施时间较短,具体规定还不够完善,成熟地覆盖一个县(市、区),乃至全市的网络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尚未启动等原因,群众对审核结算的流程和服务,意见仍然较多,尽管各地适时作了调整和完善,但审核结算流程、服务尚需进一步简化和优化。

(三)政策制度尚需完善,部分地区资金沉淀过多。由于新农医刚刚起步,对具体方案设置缺乏现成的经验,基金测算相对保守等原因,制度中出现了一些不够科学和合理的地方。突出地表现在部分县(市、区)资金沉淀过多,影响了制度的吸引力和群众的参保积极性。(四)监管组织建设有待加强,监管职能履行需要规范。新农医管委会和基金监督管委会责权不是十分明确,各地虽已成立了相应组织,但应承担哪些义务和权利没有明确规定,缺乏规范化运作,大都仍由政府部门直接承担,缺乏民主管理制度。新农医基金收支和管理的审计监督,还没有形成规范的程序,对委托商业保险公司运作的资金如何加强监督更缺乏依据,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基金监管的规范性和权威性。另外,随着各地新农医制度的推广实施,也出现了许多需要特别关注和研究的新情况。主要有:一是医保盲区的问题。新农医制度的主体对象是农民,城镇医保的对象是城镇职工,那些非农非城镇医保对象(包括历史遗留下来的农转非人员、被征地未参加养老保障人员、乡镇企业退休职工以及长期在本地居住的外来人员等人群)成了医保盲区,应尽快研究解决。二是医疗救助高门槛的问题。目前的医疗救助制度作为大病统筹的补充,是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有效途径。但目前在实际运行中相当部分县(市、区)都控制在5万元以上,才能按比例救助,救助最多限额2万元,而困难对象往往无法承受高额的医疗费用,无法享受这一政策,需要对医疗救助的对象和救助的低线作出新的界定。三是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的发展问题。执行药品顺价作价后,全市相当部分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亏损严重,实施新农医后,政府又要求这些机构对参保人员适当减免挂号费、注射费、诊疗费和优惠部分医药费,实现对参保人员的小病普惠政策,来促进新农医的持续发展,在财政补偿机制暂时还不到位、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尚未健全的情况下,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背负了过重的公共卫生服务职能,面临着生存发展危机,需给予应有的关注和财政补助政策的及时到位。

三、对策与建议

总体发展目标:20xx年全面实施,覆盖面达到全市农村居民应保对象的85%以上;20xx-20xx年,逐年完善政策制度,扩大覆盖面,增强保障能力;20xx年前后建立较完善的农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并逐步与城镇医保接轨,最终建立与我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城乡一体的社会基本医疗保障体系。

总体工作思路:着力建设三大体系一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为主导,抓住农村基本医疗保障的突破口;二是医疗救助为补充,突出农村弱势群体的医疗救助力度,增强制度的针对性,弥补现阶段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的不可及性;三是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相配套,扩大制度的受益面,增强制度的普惠性,克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受益面窄的弱点。清晰确立三个定位一是目标定位:最终目标是建立农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与城镇医保并轨,实现城乡统筹,实施中把握制度的发展目的和方向;二是阶段定位:低水平、广覆盖起步,制度将有一个较长的初级发展阶段,实施中重视制度的稳定和巩固;三是过程定位:在巩固初级阶段成效的基础上,积极稳妥地提高保障水平、扩大保障面和受益面,实施中着眼制度的完善和发展。切实保证三个到位一是政府责任到位,既要落实个人义务,更要强调政府责任,建立健全的组织管理体系;二是宣传引导到位,既要尊重农民意愿,又要强调科学引导,形成农民主动参与的氛围;三是资金支持到位,既要坚持个人出资,又要保证合理的财政资助,建立科学的筹资机制。具体发展对策:

(一)进一步加强领导,探索建立可持续发展机制。

一是从社会保障角度,明确界定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性质,强化政府责任、突出社会管理、强调个人自主参与,明晰各自的权利和义务;二是出台中长期的发展规划和阶段性的指导意见,处理好制度近期目标与远期目标,手段与目的,稳定与发展的关系,加强对基层的指导,宏观把握发展方向,建立可持续发展机制;三是积极探索新的个人筹资模式,科学引导农民群众主动地自愿地缴费,减轻基层干部工作压力;四是有关业务部门、相关学术机构加强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在制度设计和实践相对成熟的基础上,酝酿相关的地方性法规,从法治的角度加以规范。

(二)进一步加强宣传,提高农村群众参保积极性。

一是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各种渠道,广泛深入地开展政策制度宣传,把参保办法、参保人的权利和义务以及审核结算流程等宣传到千家万户,使广大群众真正了解、熟悉这一制度;二是针对性地开展具体、形象、生动的典型事例宣传,现身说法,弘扬讲奉献、献爱心,互助共济的传统美德,使群众切实感受到制度的意义和好处,增强制度的吸引力,进一步提高自觉参保意识;三是积极争取人大、政协和社会各界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的关注和支持,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三)抓好巩固完善,增强制度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一是切实巩固实施成果。总结经验,科学测算,充分论证,合理确定基金收支方案,防止基金过多沉淀或透支,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延续性,根据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原则上每二至三年对筹资标准和补助标准作适当调整,适时理顺会计;二是努力扩大筹资渠道,增强基金实力,逐年提高补偿水平。各级政府根据财力,合理增加财政投入,个人筹资根据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和对制度的认同程度,稳妥地提高,村(社区)自治组织要根据集体经济状况给予一定投入,积极争取社会捐助,多渠道地增强基金实力,逐步提高参保病人的补偿水平;三是加强信息化建设,简化审核结算手续,减少不合理的中间环节,努力方便群众就医结报,提高服务水平和效率;四是认真调研,会同有关部门探索解决非农非城镇医保对象的医疗保障问题。同时,有条件的地方可根据群众对农村医保的不同需求,探索设置不同个人筹资档次和不同补偿水平的补偿机制。(四)健全管理监督机制,真正做到取信于民。

一是充分发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协调小组或管理委员会职责,切实履行组织、协调、管理和指导等工作,定期向同级人大汇报,主动接受监督;二是加强经办机构建设,按规定落实人员编制、工作经费,完善工作制度,加强规范管理;三是完善基金监管机制,制定监督管理规定,形成定期审计监督制度,确保基金运作规范、透明、高效,保证制度的公平公正;四是加强医疗服务,规范定点医疗机构管理,合理分流病源,合理诊治,有效控制医疗费用和非有效医疗费用比,减少不合理的医疗支出。

(五)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卫生服务建设,扩大受益面。

一是加强农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优化重组现有农村医疗卫生资源,重点推进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和急救、妇保、儿保、防保、产科等服务功能建设,促进乡镇村级医疗机构功能转型;二是结合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农村社区卫生服务功能,农村计生指导和残疾康复纳入社区卫生服务建设,逐步开展慢病动态管理、社区健康教育、健康体检等服务;三是出台小病受惠政策,建立推广小病受惠机制,增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吸引力;四是加强农村社区卫生服务队伍建设,出台优惠政策,保证农村公共卫生人员编制和工作经费,鼓励医学院校毕业生从事农村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开展卫生支农活动,加强在职人员理论和实践培训,建立人员的培养、准入、淘汰和更新机制;五是开展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示范点建设,出台支持政策,制定具体的建设标准,分阶段推进农村社区卫生机构和功能建设。

(六)切实加强医疗救助体系建设,提高弱势群体医疗救助力度。一是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出台医疗救助实施办法,适当扩大救助对象,提高救助标准,降低救助门槛,增加救助受益面;二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医疗救助,与民政部门的医疗救助并轨,并统一实施,建议加大财政资助力度,积极争取社会捐助,建立医疗救助专项基金;三是建立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结合机制,把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作为享受医疗救助的前置义务,对低保户、五保户、重点优抚等弱势群体对象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个人出资部分由医疗救助基金给予补助;四是有条件的地区,建立弱势群体门诊费用补偿机制,对患恶性肿瘤、器官移植、尿毒症等慢恶性特殊疾病的弱势群体,实施门诊补偿,着力提高医疗救助力度。

2.医疗调查报告 篇二

大学生群体是一个特殊而又极其重要的群体,是国家的人才、社会的后备力量。保证这一群体的身心健康,对于国家的未来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本研究旨在了解当前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及高校扩招背景下,大学生群体的医疗保障现况,了解其对医疗服务需求与利用的现状,探索影响学生医疗服务利用的主要因素和现行的高校学生医疗保障制度的不足之处,探讨建立高校学生医疗保障制度的可行性和主要途径,从而为有关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高科学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抽取我国各省市150所高校为调查对象,其中教育部直属40所、其他部委直属10所、省属70所、企业办学以及民办高校各10所均发放了问卷。

1.2 方法

通过发送电子邮件对目前我国各高校实际的学生医疗保障制度进行问卷调查,了解我国高校医疗保险经费的来源与支出情况、学生的健康情况以及保险意识和学校医疗机构现状。然后通过SPSS与EXCEL对数据进行分析统计,得出我国高校学生医疗保障制度的量化分析结果。

2 结果

2.1 高校医疗制度

2.1.1 学校医疗经费来源

医疗经费来源中,5种类型的高校均有商业保险理赔和捐款收入。此外,教育部直属高校还有教育部的拨款,其他部委所属高校有所属部委的拨款,省属高校有改省市医疗办公室的拨款,企业办学高校有企业拨款,民办高校无其他来源。见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出,各类院校医疗经费来源差别很大,其中教育部直属院校医疗经费大部分来自教育部,省属院校来自省事医疗办公室。而分散的资金来源不利于对大学生医疗保险整体进行管理,而且资金使用没有规模经济,尤其各省市政策不同,不易建立统一的保险体系。

在所统计的94所公费医疗学校(各部委直属和省属且不包括二级学院、高职高专)中,可以看到各高校的年平均医疗经费总收入基本维持在70万元左右,且呈现逐年小幅下降的趋势;各级政府拨款占经费来源的大部分(约为70%),3 a中变化绝对值不超过0.27万元;保险公司赔付呈逐年下降趋势;其他收入(主要应为捐赠收入)变化不大,略有上升。

可见,高校医疗经费来源的渠道较少且金额较低(每年平均70万元),且在近些年医药费用不断攀升的大背景中,总体的医疗经费来源金额却逐年小幅下降,这不得不引起深思。其中最主要的政府拨款略有下降、保险公司赔付金额逐年减少。

2.1.2 高校医疗经费支出

2005,2006,2007年的医疗经费平均总支出分别是92,88,93万元,缺口分别为19.6,18.3,23.6万元,3 a的平均缺口在20万元,2006年比2005年小有回落然而2007年缺口迅速增大(增幅达约29%)。面对入不敷出的情况,各高校采取的应对策略有:动用学校其他资金弥补医疗经费缺口、向社会募捐(较多情况是有学生得了重大疾病无钱医治)、医院自筹等方法。

在调查的94个学生公费医疗的高校里,医疗费用的用途是支付学生在校看病补贴、转院看病报销医药费;其中报销100元以下的学生为42.92%,报销100至1 000元的为46.01%,报销1 000至10 000元的为10.65%,报销10 000元以上的为0.30%。由此可见学生报销的平均比例集中在100元以下和100至1 000元2个区间,占总体的88.93%。在学生自费医疗的46个高校里,有一部分学校是每月发放一定额度的医药费(平均2元/月),超出部分由学生自理,另一部分学校为学生缴纳每年的医疗保险费用(平均35元/人)。

学生自费的高校没有资金缺口,而公费医疗的资金缺口则随着学生负担医药费比例的下降而上升:学生负担医药费比例为20%~40%的学校,资金缺口在10万元~20万元;学生负担医药费比例为10%至20%的学校,资金缺口为20万元~30万元;学生负担医药费比例为10%以下的学校,资金缺口为30万元以上。

2005年,向卫生防疫工作投入经费的学校占调查学校的比例为64.29%,投入经费平均为2.67万元。2006年下降为50.00%,平均投入经费为3.12万元,同比增加0.45万元。2007年比例保持不变,投入经费小幅上升,达到3.71万元。自从2003年非典之后,我国的卫生防疫工作上了一个台阶,从防疫的意识到监管力度、投入金额都有较大提高。但是2005年仅有不到65%的学校向卫生防疫工作投入经费,而2006年和2007年则降低到50%,经费投入的金额也很少,到2007年不过才3.71万元。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医疗经费金额的不足,已经严重影响了高校卫生防疫工作的开展。

2.1.3 医疗管理与监督

有公费医疗管理的高校比例为46.15%,没有公费医疗管理的高校比例为53.85%,卫生防疫工作管理则由校医院或学生处负责,并全都拥有服务质量评估机制,但是该机制的执行状况于实际作用仍然有待提高。

2.1.4 高校学生构成

我国高校的贫困生比例是比较高的,在教育部直属、其他部委直属中,贫困生的比例均超过25%,而在民办高校中贫困生的比例更高达35%。贫困生在患病时,可以自付医疗费用的能力是有限的,这就要求在设计高校医疗保险制度的时候应充分考虑这相当大的一部分贫困生和特困生的情况,采取各种各样的形式给与他们经费补贴和其他形式的帮助,不让任何一个学生因为看不起病而影响其身心的健康发展。

2.1.5 学生投保情况

学校不组织投保的,学生平均投保比例为0,特困生投保比例为0;学校组织投保的分2种情况,一是由学校负担投保费用,学生平均投保比例和特困生投保比例都是100%,二是由学生承担投保费用,学生平均投保比例为70.3%,特困生投保比例为17.7%;学生自愿进行投保的,学生平均投保比例为23.2%,特困生投保比例为2.6%。

其中,投保公司有中国人寿保险公司、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人保寿险、太平洋、阳光保险公司、商业保险;险种包括意外伤害加重大疾病险、学生平安保险;投保的额度分为3个级别:20~50元/人、50~100元/人、100元以上/人。

学校不组织投保的学生不会去主动投保,而学校组织投保的若由学校负担保费,全体学生都投保,由学生负担保费的则投保率大大降低(学生平均投保比例为70.3%,特困生投保比例为17.7%);学生自愿进行投保的比例更低,特困生只有2.6%。学校选择的商业保险公司则集中在5~6家知名的保险公司;投保险种比较单一,只有意外伤害加重大疾病和学生平安保险;投保额度总体不高,在100元左右。建议学校每年应组织投保,并加大宣传。保险公司针对学生的保险见表3。

保险公司没有特别针对学生的保险,且意外伤害险以及重大疾病险的费用很高,并不适合所有的学生。但是商业保险所提供的产品种类非常多,而且针对性强,赔付条件较为合理,所以若费用降低或者由学校、社会、政府负担一部分投保费用,就能够满足大学生的投保需求。是否可以设立一些政策性险种,针对学生的保险需求,给予保险公司一些补助,如此一来既不影响保险公司的营利性目标,也能满足学生的投保需求。但由于险种的建立与其盈亏情况还很难预测,所以建立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2.1.6 校医院情况

有校医院的高校占92.86%,有卫生所的占7.14%,即无论采取什么形式,所有的高校均有一定的医疗机构,且有校医院的占绝大多数。有校医院的高校中,医院有正式等级的占61.54%,属于学校直属或者是附属医院;没有正式等级的占38.46%,隶属于学校的后勤部门。调查的所有高校的医疗机构均非承包。

校医院医护人员平均29.21人,其中有正高职职称的平均0.79人,占总人数的2.7%;副高职职称平均为4.64人,占15.9%;中级职称的平均为11.50人,占39.4%;有职称的共16.93人,占平均总人数的58.0%。

校医院医护人员有定期培训的高校占57.14%,没有定期培训的占42.86%。有定期培训对于医疗队伍的素质以及水平的维持和提高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而从调查结果来看,有定期培训的比例较低。以上数据表明高校校医院医护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仍需提高。

2005-2007年校医院每年用于维护和更新设备的投入情况如下:有经费投入的学校比例3 a来变化不大,为53.85%~57.14%,无经费投入的比例为42.86%。平均经费投入额度变化较大:2005年为35.86万元;2006年增长较多,为48.46万元;2007年经费急剧收缩,下降到29.68万元,减幅达到38.8%。下降原因可能是由于学生医疗费用的超支致使校医院不得不缩减用于维护和更新设备的经费。

2.1.7 学校卫生情况

100%的校内卫生机构有传染病、流行病应急处理预案,92.86%的校内卫生机构有传染病临时隔离室。这些数据表明校内卫生机构在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上面做的还是较好的,在流行病尤其是各种高传染性流感频发的今天,每个学校都应该设置传染病临时隔离室,且建立完善的、严格的流行病管理制度。

调查的高校中68.46%有合同医院,31.54%没有。合同医院等级多为三级甲等,占88.33%,其他等级的比例为11.66%。有合同医院意味着学生所患疾病本校医院无法诊治的则可以转院到合同医院并可依据规定的报销比例对其医疗费用予以报销,但是也限制了学生的就医医院选择。没有合同医院的则没有这样的问题,但是学生医疗费用全部为自费。

3 讨论

3.1 覆盖面窄,超支情况严重

自1999年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快速发展,高校纷纷扩招,到2005年年底,全国高校总数已达到2 300所,在校生人数已超过1 561万人,总体规模居世界第一。然而高校医疗保障的覆盖对象只是国家统招的全日制计划内大学生和研究生,不包括计划外扩招、二级学院及高职高专学生。在近10 a中,随着高校的扩招,计划外的学生所占比例越来越大,这就意味着在校大学生的人均公费医疗金额已经远远小于60元/a的标准,还不如1994年的水平。

不仅如此,十多年来学生的医疗经费人均投入依然停留在1994年的60元/a的水平,并没有随着物价水平的上涨而提高。而且近些年医药价格不断攀升、新的检查手段不断增加,国家拨发的60元公费医疗费有时还不够学生看一次病的费用,公费医疗超支的情况越来越严重,超支部分只能由学校垫付,给学校的财政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各学校的做法不同。其中相当一部分学校引入了商业保险,实行公费医疗和商业保险并行的办法,但是,由于商业保险本身具有“先发生后补偿”和存在赔付上限的特点,远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并且商业保险具有盈利性质,保险费较高,绝大部分的贫困生无法负担。再加上目前我国高校学生的保险意识淡薄,很多学生对商业医疗健康保险还心存疑问,并不愿意购买,这种公费医疗加商业保险的医疗模式并没有使情况得到实际上的改善[4,5,6]。还有的高校直接把每年60元的经费发给学生,医疗费用全部由学生自己支付,这种做法把本该由高校和学生共同承担的疾病风险全部推给学生自己承担。 这样造成了部分学生因看病而生活困难,甚至有的学生因经济困难不敢看病,从而影响其身心健康及学业的完成[7,8]。

3.2 贫困生以及重大疾病低龄化趋势引发新挑战

我国高校贫困生比例较高,据以往数据而知,全国大学生中贫困生的比例达20%,其中特困生比例达到了5%~10%[9]。而本研究中,此比例在各部属高校还要更高,几乎每4个大学生里面就有1个是贫困生。而绝大多数的贫困生是没有能力购买商业医疗保险的,当这部分学生患重病、大病后,无力支付高昂的医疗费用,能够依赖的只有公费医疗。

随着癌症等重大疾病的低龄化趋势,高校学生中患这类疾病的概率大大提高,一旦有学生患上此类重病,就会用尽整个年级甚至整个学校1 a的医疗拨款,造成医疗超支现象更加严重。高校医疗现已成为严峻形势下一碰即断的脆弱链条。

3.3 现有的高校医院管理体制不利于学生的健康保障

现有的高校医院发展缓慢,管理落后,医疗水平较低。由于得不到必要的资金,高校医院药品品种不齐且疗效低下、医疗设备陈旧、医疗人员技术专业水平偏低、医疗质量不高,学生普遍对校医院不满意,一部分学生甚至不愿到校医院就医,造成医疗资源的虚置。另一方面,由于高校医院管理制度的落后,常常出现冒名就医、取药、超前消费等不合理的医疗开支。

高校的学生医疗部门在支付学生的医疗费用方面已捉襟见肘,超支严重,这使得其很少能拿出一定的费用投入到预防疾病的宣传普及以及相应设施设备上面,从而造成了大多数高校医疗体制中“重治疗,轻预防”的格局。这显然弱化了其承担监测学生健康状况以及对传染病、常见病的预防和治疗等职能,也使得原来就缺乏足够医疗保障的大学生面临更多的就医困难,且在根本上不利于保障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2008年11月7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卫生部和财政部联合召开电视电话会议,对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日前下发的《关于将大学生纳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范围的指导意见》做出了部署。根据《指导意见》,大学生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个人缴费标准和政府补助标准,按照当地中小学生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相应标准执行。多数高校里计划内招收的大学生享受公费医疗,扩招生则参加商业医疗保险。

3.4 政策建议

目前,我国单一的高校医疗保险体制并不能满足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对医疗保险越来越迫切的需求,要建立一个比较完善的医疗保险体制,除了建立最基本的医疗保险,还必须从多个层次多个角度来补充完善,形成多角度、多维度的保险体制,各种形式相互补充,相互协调,为高校医疗提供多种解决方案。 高校医疗保险在遵循提供福利医疗保险原则的基础上,应充分发挥保险“集大多数人的力量,分担少数人的风险”的功能。具体来说,笔者设计了如下的体系框架,希望能为有关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参考。

摘要:目的 了解当前我国高校学生医疗保险及医疗费用负担现状,为大学生医疗卫生服务提供参考。方法 从全国各省市选取150所高校,采用问卷调查法,了解我国高校医疗保险经费来源及支出情况、学生投保情况、学校医疗机构现状等。结果 高校医疗经费来源渠道较少、金额较低,且各类院校医疗经费来源存在差异;公费医疗高校的资金缺口随着学生负担医药费比例的下降而上升;高校在卫生防疫工作方面投入的经费金额严重不足。高校贫困生比例较高,自愿投保比例较低。高校医疗机构等级偏低,医护人员专业知识水平有待提高。结论 我国高校医疗机构及学生医疗保健现状均不容乐观。应加强高校医疗保险体制建设,加大政策保障和经费投入力度,提高高校医疗服务水平。

关键词:保险,健康,卫生保健费用,组织和管理,患病代价,学生

参考文献

[1]符明秋.重庆市城市居民生活方式及体质的现状与对策研究.重庆:西南大学,2006.

[2]吴冰.南京市城区中学生生活方式与体质健康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7.

[3]唐国战.大学生生活方式及其引导研究.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6.

[4]尚大光.有效学校健康促进模式-理论基础与操作技术.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178.

[5]赵秋娜.21世纪发展与对当代大学生文明、健康、科学、生活方式的培养.大连:大连理工大学,1999.

[6]王洪.中国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现状研究.重庆:西南大学,2006.

[7]李真.当代中国生活方式论.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7.

[8]吕树庭.21世纪:中国社会生活方式与体育的社会学透视.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1,16(1):1-3.

3.医疗调查报告 篇三

养生Spa市场调查结果

近几年,养生Spa的数量没有什么变化,Day Spa的数量有增长,而医疗Spa的数量略有波动。估计美国共有800家养生Spa馆。这是根据110家经鉴定以养生Spa为主营的Spa馆回复的填写完整调查表得出的结论。2003年养生Spa的市场规模与2001年相比没有发生变化。

养生Spa的服务项目在四个方面发生了显著变化。养生Spa馆提供营养咨询和减肥项目减少了,现在只有58%的养生Spa馆提供这两项业务,而2001年这一数字为73%。但是,这两项业务仍然是养生Spa馆最赚钱的项目之一。同样地,电解/热解治疗项目(目前为8%,2001年这一数字为19%)、反射疗法(现在为70%,2001年这一数字为79%)、瑜珈、太极和其它锻炼项目(现在为35%,2001年这一数字为41%)等在养生Spa馆的业务量在上升。

养生Spa财务收入良好的状况没有大的变化,较高百分比的养生Spa馆年收入低于5万美元(现在为31%,2001年这一百分比为28%)。但是,年收入超过5万美元的养生Spa馆占全部养生Spa馆的百分比从2001年的1%跃升至现在的7%。另外的好消息是45%养生Spa馆的年收入20%以上来自零售额。较高比例(34%)的养生Spa其20%以上收入成为利润,这也许受到零售额与业务收入的比例影响造成的,但更大的可能会随着单一经营者的业务量而变化,因为90%以上的养生Spa馆雇佣5个或5个以下的专职雇员。

养生Spa、医疗Spa和Day Spa的比较

一般说来,Day Spa馆的规模比养生Spa馆和医疗Spa馆的规模都大。Day Spa馆雇佣全职员工的数量高于养生Spa馆和医疗Spa馆。Day Spa馆雇佣的独立合同工比医疗Spa馆雇佣的独立合同工多,但是比养生Spa馆雇佣的独立合同工少。这三种Spa之间的最大的区别是每周接待顾客的数量相差很大:Day Spa馆每周平均接待233位顾客,而医疗Spa馆和养生Spa馆每周接待顾客数量分别为71人和68人。但是,当Day Spa将接待更多顾客的时候,医疗Spa馆新吸纳的顾客与养生Spa馆和Day Spa馆相比在Spa馆内的消费更高。Day Spa馆中最赚钱的业务包括按摩、面部美容、头发护理、指甲修护和热蜡脱毛等。

医疗Spa市场调查结果

根据调查,我们估计全美国大约有500家医疗Spa馆。这是根据70家经鉴定以医疗Spa为主营的Spa馆寄回的完整调查表得出的结论。正如前所指,即可以用所提供的业务区分三种不同形式的Spa,这三种典型的经营模式分别为:

1.Day Spa馆的治疗室用于从事医疗类服务,如激光脱毛、光子美容和肉毒素注射等。

2.作为一个独立部门,在几间治疗室内更多的医疗操作,如激光脱毛、光子美容、祛除脂肪团以及面部脱皮等。

3.临床皮肤护理模式既不属于Day Spa也不属于医疗Spa,它是在轻松环境提供医疗服务和舒缓减压治疗。

提供医疗服务的Day Spa馆介绍

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Dana Point的雷尼尤·莱瑟Day Spa馆(Reniu Laser Day Spa)就是一个以提供医学护肤服务闻名于全美国的Day Spa馆。雷尼尤·莱瑟Day Spa馆的面积为3100平方英尺,环境优雅怡人。其中的竹林居(Bamboo Room)完全采用斐济岛的模式进行了装修和装饰。顾客可选择全套Spa服务,包括具有鲜明特色的Pohaku按摩(Pohaku Massage),即全身涂满椰子油,并辅以热石按摩,时间75分钟;瑞典式按摩(Swedish Massage);一种欧式面部美容(European Facial)或尊贵面部回春驻颜美容(Epicuren Rejuvenating Facial);指甲修护和足疗以及热蜡脱毛等。就医疗项目而言,顾客可以选择高频脉冲光(Intense Pulsed Light, IPL)面部美容、激光脱毛、肉毒素注射以及激光静脉疗法等。顾客可以选择定期做Spa微晶脱皮术或增强型医疗微晶脱皮术,后者包括超声波和电流两种刺激,这两种物理疗法的结合功效显著,人们因此称之为微型除皱美容仪。

雷尼尤·莱瑟Day Spa馆主鲍勃·乌斯狄克(Bob Oosdyke)声称,“全部的Spa治疗项目均为斐济原汁原味技艺,即使用直接采用斐济岛的天然产物。Spa的理念完全源于斐济岛,甚至各种医疗项目也具有更多的斐济风格.”

乌斯狄克说:“Spa业务收入和医疗美容的收入约各占本Spa馆年收入的50%”。他使出全身解数吸引即将举行婚礼的新娘们以及热衷无害面部除皱美容的女性到他的Spa馆。12间房每天9个小时、一周7天的工作,全职和兼职的人员共22人,业务进展得如此之好,乌斯狄克希望不久就可以做特许经营了。

医疗实践和医疗Spa

皮肤学家布鲁斯.卡茨经营的朱瓦护肤和激光治疗中心(Juva Skin & Center)经扩大经营规模和扩充服务项目后成为纽约市最早成立的医疗Spa馆之一,新的名称为朱瓦医疗Spa馆(Juva MediSpa)。朱瓦医疗Spa馆看上去就像是一座顶级Day Spa馆,装修精美,环境优雅,馆内播放舒缓的音乐,还有技艺高超、团结合作的员工队伍。与Day Spa馆的区别在于它所提供的服务仅限于护肤和按摩服务,没有诸如指甲修护和足疗、美容类服务等,而且一切医疗服务皆强调疗效第一。

另一个实例就是由医学博士米歇尔·普·戈德曼和他的夫人黛安娜· 约克-戈德曼共同经营的La Jolla医疗Spa馆(La Jolla Spa MD)。La Jolla Spa馆设在加利福尼亚州,提供从欧式面部美容到最新推出的人们称为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的非侵害皮肤护理疗法等。光动力疗法是用光动照明器发出的蓝光照射涂敷20%浓度氨基乙酰丙酸进行皮肤美容。氨基乙酰丙酸是一种光合成药物,既可以外用也可以内服。18小时内氨基乙酰丙酸被人体癌前皮肤细胞吸收,并被光动照明器发出的光破坏,但对周围健康皮肤的损害极小。该Spa馆内还提供海藻裹肤和热蜡脱毛等Spa项目。

皮肤治疗护理模式的Spa馆

4.医疗状况社会调查报告 篇四

建立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是我国在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之后又一重大举措,主要解决城镇非从业人员,特别是中小学生、少年儿童、老年、残疾人等群体看病就医问题。建立这项制度,是改善民生的重要任务,是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化医疗体系改革和推进卫生事业的发展的重要环节,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

实施城镇居民基本保险,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缓解社会矛盾、提高居民待遇的重要举措。同时,这也是改善人民群众基本生活、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一项惠及千家万户的德政工程、民心工程。

一、调查目的和意义:

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旨在改善居民的医疗现状,提高居民的健康水平,这是我国经济建设过程中必须面临的重要环节,但是,在坚定不移地实施广覆盖低水平的医保政策的过程中,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并没有随之消失,而保险制度的缺陷及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日益暴露。通过抽样调查的方法对镇江市学府路恒美家园社区的问卷调查,探讨居民医疗保险存在的问题与解决途径

二、调查时间:

2014年4月20日

三、调查地点:

临海

四、调查内容:

(一)、居民普遍反映医疗保险收费太高

因为社区居民下岗失业人员较多,有固定收入的人员很少,贫困家庭多,对我市的城镇医疗保险的缴费标准承受不了;

(二)、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实惠不大

非住院治疗不予报销,一些慢性病患者需长期服药治疗,因经济条件和其他原因,一般不住院,但现在的医保制度只有住院的病人才能报销一部分费用,这也是影响参保率不高的原因;

(三)、居民自我保健和互助共济意识弱

认为缴费不累计,不顺延,怕交了费不享受吃亏,认识不到社会保险具有保障性和共济性的双重作用;

(四)、定点医疗单位的个别医务人员从个人利益出发

对参加医疗保险患者,就多开药,开贵药,造成参保者觉得不但享受不到医疗保险补助,反而还多花了许多冤枉钱,得不偿失。

(五)、政府相关部门对医疗保险制度的宣传严重缺乏 在对相关部门对医疗保险的宣传的调查中。呈现出一个严峻的事实。超过百分之八十的被调查人员表示没有从单位或社会获得过医疗保险方面知识的宣传及知识的普及。但被问及医疗保险方面的相关问题时,百分之七十以上人员基本不了解医疗保险方面的相关知识。由此可知政府相关部门在医疗保险方面的宣传力度上有待机一步提高。另外,有百分之十六的人反映相关部门是通过传单来宣传的,百分之九的人表示是通过口头宣传的。很多人反映这是一种最原始的宣传。宣传效果也不是很好。

(六)、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政策调整滞后

患者的负担仍然偏重。医保的“三大目录”范围太小,且没有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而随时调整,致使一些正常的医药、疾病、诊疗手段没有纳入医保范围,患者住院个人自付比例仍然过大,医保基金结余较多,没能充分发挥基金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患者就近就医、小病在社区医院就医的政策引导作用还不明显,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医疗资源的合理布局;慢性病购药点设置较少,慢性病患者享受不到方便快捷的医疗服务;市直和城区大病医疗保险收费和报销比例偏低,增加了大病患者的负担,使有些大病患者得不到及时医治。

(七)、职工基本医疗保险队伍力量不足

工作方法和管理手段有待提档升级。随着城镇居民医保工程的全面展开,医保管理部门工作量成倍增加,人员编制显得不足,有些工作处在忙于应付状态;“金保工程”还未上马,工作方法和管理手段落后,相关部门之间信息传递没能实现网络化,广大职工患者享受优质高效的医保医疗服务尚有差距;城镇职工,特别是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灵活就业人员的参保扩面核定工作有待加强,应保尽保、广覆盖的目标还未完全实现。

五、调查结论

5.上海市民医疗调查报告 篇五

海社科院7日公布的一份上海市民医疗健康最新调查报告显示,尽管上海医疗资源相对丰富,沪人仍然面临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民众高度关注政府医改新模式。

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一直是中国民众感受最深、议论最多、反映最强的社会民生问题。上海社科院社会调查中心、社会学研究所基于民生民意民情年度调查数据,分析出18至65岁上海常住居民医疗健康现状。

调查显示,八成市民健康状况良好,很少看病就医。但在需要就诊的市民中,遭遇医疗服务问题的不在少数,其中以排队时间长(38.6%)最为严重,其次为多做检查(19.2%)和开贵药(16.2%),医生不耐心(13.4%)和多开药(12.7%)也较为显著。

报告分析认为,排队时间长,与外地来沪就医人数过多、部分民众喜欢去大医院好医院有关,这反映出分级诊疗制度的必要性;多做检查、开贵药,可能与医院和医生的收入利益挂钩,这反映破除公立医院逐利机制,落实医药分离制度的.必要性。

调查发现,当出现一般疾病(如感冒等)时,近四成居民会首先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社区医院,另有一成受访者选择“不就医,自己买点药吃”。进一步分析可以看到,30.90%年收入在人民币10万元以上的居民首选大医院就诊,这一比例在年收入3万元以下居民中仅有9.1%。报告认为,医改推行的分级诊疗制度,有利于控制“有钱就任性”的大医院偏好。

其实,上海于正式出台“沪版”医改方案,卫生部门称该方案2年内主推公立医院改革,更注重民生为本,力图缓解看病难看病贵。

该份报告指出,由于医疗资源配置不均衡,百姓就医无序带来的看病难问题已成为医改必须面对的顽疾。因此,建立分级诊疗制度,破除公立医院逐利机制,成为政府医疗改革新模式。

进一步的调查显示,年龄越大、受教育程度越低、收入越低的本地居民,需要经常看病就医的比例越高,他们大多属于社会弱势群体。课题组因此建议,未来医疗改革应着力降低药价和看病成本,让低收入者也能看得起病。

6.农村医疗保险调查报告 篇六

————潘善奇

提到农村医疗保险,我们马上就想到了03年那场席卷中国大地之间依然让人心有余悸的“非典”。当时我所在的村子和周围的村庄的村民自发组织了巡逻队,在村口对外来流动人员进行检查。当时我就想:什么时候农村的医疗保险能真正落实到了农民的利益,什么时候农村医疗保险才能真正为农民服务。

在我们村子里,农村公共医疗体制改革在三四年前就已经开始了,改革即把原来的赤脚医生和村医疗卫生室合并成一个大的医疗点,“原则生一村一室,坚决杜绝一村多室的现象。对村镇卫生院所在的村、一个自然化分成两个及以上行政村,或与乡镇卫生院距离在1公里以内的村不设置卫生室。”

关于农村医疗保险事业,有的地方实行了村包办医疗收费制度,即群众集体办卫生所,集体投资,独立投资,集体核算,保本经营。在我看来,这属于在农村医疗保险改革中体现的集体化的路子,我不是不赞成这条路子,只是表达一个我自己的一点忧虑,我认为,集体投资似的的医疗保险实施起来的难度很大,受农村经济能力和思想观念的影响,吃药打针很是属于个人的事情,在现有的条件下很那边说服农民实行这种集体化的医疗保险方式,当然,在经济条件好、观念更新快的地区这种可能性会大一点。

在农村医疗保险给农民带来的实质性的优惠方面,通过走访可

7.医疗纠纷调查分析及对策 篇七

1 资料与方法

我们对本县县城4家医院做了一些相关调查, 采用向医院所有临床科室的医护人员发放调查问卷的方法, 了解医疗纠纷现状和特点, 分析产生医疗纠纷的原因。

2 结果

2.1 医疗纠纷的现状

一是医疗纠纷的数量逐渐增多, 涉及范围逐步扩大, 但是, 走医疗事故技术鉴定途径和以诉讼方式解决纠纷的比例反而下降;二是以经济赔偿解决医疗纠纷的方式处于主导地位, 患方要求的赔偿金额越来越大;三是医患矛盾日趋尖锐, 患者及其家属自我保护意识增强, 对赔偿数额过分奢求, 处理难度日渐增大;四是妇产科及外科纠纷比内科纠纷多;五是社会影响增大, 有些医疗纠纷因患者高额赔偿的要求不能满足, 则反复向卫生行政部门、司法部门及相关媒体投诉, 更有甚者聚众闹事, 打骂、恐吓医护人员, 或动用地方恶势力给医院施加压力;加之有些媒体缺乏医学知识, 不明事实真相, 盲目炒作, 使医疗纠纷影响面迅速扩大, 给医院的声誉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1]。

2.2 医疗纠纷的特点

一是专业性强。医疗纠纷涉及医学和法学两方面的问题, 特别是医学方面的知识, 专业性程度非常高, 不仅是隔行如隔山, 外行看不懂, 就是不同的科室, 内科医生要说清外科的问题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由于医学科学的复杂性和特殊性, 给医疗纠纷的处理带来了天然的障碍, 使得一些行政管理部门不敢轻易决断, 而越是这样, 患方的疑虑就越深。患方由于缺乏相关的医学知识, 又充满不信任感, 因此医疗纠纷不断发生。二是涉及面广。可以说每个人都会有生病的时候, 每个人都可能成为患者, 因此, 每个人都可能成为医疗纠纷的当事人。而每一次诊疗过程都不是简单的技术服务问题, 它还包含很多其他的一些法律关系。三是处理复杂。由于医疗纠纷专业性强、涉及广面, 也容易诱发一些社会问题, 所以处理起来非常复杂, 涉及多个部门的职能, 牵扯政府很多的精力。加之医疗纠纷的理性处理程序复杂, 先要申请行政处理, 死亡的还要做尸体解剖, 再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 最后提起诉讼, 处理周期长, 和患方焦急、不信任的心态形成较大的反差, 所以患方一般较少情愿选择法律途径解决纠纷。

3 讨论

3.1 医疗纠纷的产生原因[2]

3.1.1 外部因素

一是法制建设的完善, 权利意识的觉醒。随着国家立法和普法工作的加强, 群众的权利意识也不断加强, 懂得使用各种方式进行维权。二是信息交流的加剧, 人口素质的提高。人们可以通过报纸、网络等各种形式获取各方面的知识, 其中也包括医学知识和医疗案例的知识, 从而对比和效仿。三是社会变革的加剧, 价值伦理的变化。患者及其家属对疗效的期望值过高, 动机不良, 对经济利益的追求过大, 人们的价值观念普遍提高, 因此对医疗服务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四是媒体与舆论的推波助澜, 社会矛盾集体转嫁。

3.1.2 内部因素

一是医学生命科学的复杂性和不可预期性、诊疗护理技术的局限性和两面性。医学生命科学是非常复杂的学科, 而且有些领域到目前为止人类研究得还很初浅, 认识还很局限, 有的甚至不一定准确;现今的诊疗护理技术还不能治愈所有的疾患, 有些技术本身既治病也致病, 既有对人体有利的一面, 又有不利的一面。二是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违法违规。一些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法律意识淡薄, 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和医疗卫生专业规章开展诊疗活动, 违反诊疗护理操作常规。三是医疗机构内部管理不完善。一些医疗机构经营观念陈旧, 管理制度不健全、不落实, 医疗安全隐患较多。四是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服务不周到。在诊治的过程中, 患方不仅需要良好的医疗技术, 也需要满意的服务, 患方经常会把服务与诊疗效果联系起来, 如果治疗效果不能达到其主观的期望, 或服务不到位, 在市场经济追求经济利益的驱使下, 就容易引发医疗纠纷。五是部分医务人员技术水平不高, 敬业精神不够。由于某些医务人员自身技术水平低, 不能胜任高难度、高风险的医疗工作, 有的则是由于部分医生尤其是一些年轻医生缺乏职业素质修养, 对自身工作的责任心不强, 以致漏诊、误诊、误治时有发生。

3.2 防治对策

3.2.1 加强医院管理, 提高服务质量

医院是救死扶伤的场所, 医疗工作的职业特点决定其必须尊重科学, 按照客观规律办事[3]。要加强医务人员法制教育, 提高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注重诊疗技术规范培训, 强化“三基”训练, 提升自身技术水平。完善和落实各项规章制度, 尤其是核心制度的落实, 各部门及科室严格把关, 使医院管理规范化、制度化以及标准化。

3.2.2 加强引导, 注重医患沟通

医疗是一个特殊的服务行业。医院要处理好患者的权利与医务人员权利的关系, 既要做到让患者满意, 又要减轻医护人员的精神压力是医院管理者亟待解决的课题。一是加强医德医风教育, 提高医务人员素质。当前, 应当尽快在全体医务工作者队伍中树立起良好的医德医风, 引导医务人员在思想观念和行动上处处为患者着想;提高对医疗服务艺术水平的教育, 经常鼓励广大医务工作者掌握一些心理学、社会学和伦理学知识, 提高自身素质与修养[4]。二是强化谨慎服务观念, 强化执业告知义务。医务人员对病情的解释要简单明了, 合乎逻辑, 不能出言不慎造成患者不必要的误解和思想顾虑, 也不能因有所顾忌而闭口不谈, 到最后却因为没交代清楚而惹来不必要的麻烦。加强纠纷高危患者的管理, 及时消除纠纷隐患, 与患者及家属进行必要的沟通, 增进了解, 加大正面宣传力度, 改善医患关系。

3.2.3 转变卫生行政部门职能、加大监管力度

建立长效机制, 加强市场秩序的监管, 卫生行政部门应当转变职能, 尽管现在还很难实现管办分离, 但对医院的监管要跟上, 建议卫生行政部门成立专门的医院监管机构, 强化监管职能。从监管的内容看, 包括服务态度与质量、违法行医和违法执业, 对患者及家属投诉的处理等。从监督的时效看, 可以将定期与不定期监督结合起来, 平时与集中监督结合起来。从监督的形式看, 明查与暗访结合起来, 检查医院与调查患者及家属结合起来。加强对医院群体性事件预警和防范的研究, 建立医院群体性事件的防范机制, 避免出现恶性事件。

3.2.4 完善医疗纠纷的解决方法

一是畅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程序, 医疗纠纷虽不仅限于医疗技术引起的纠纷, 但大部分与技术有密切的关系, 而技术问题不是一般人就能说清楚的, 需要专业人员来进行论证。所以国家在法律设计上, 设置了一个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程序, 用于考察医疗行为的成败得失, 是科学的、理智的调查处理医疗纠纷的前置程序。但实践中这一渠道较少被患方选择, 有的即使选择也是怀着十分的不信任, 因此有必要改进鉴定工作, 使这一理智的解决纠纷的渠道畅通起来: (1) 要降低鉴定门槛。目前市级 (首次) 鉴定费每件近4 000元, 省级 (再次) 鉴定费5 000元以上, 与司法鉴定每起400~600元相比, 收费过高, 患方很难坚持到最后。 (2) 要透明鉴定程序。要按照准司法的程序, 提高鉴定工作的透明度, 要介绍鉴定人的身份, 允许医患双方核实对方提交的鉴定资料, 通报鉴定人调查到的证据等。 (3) 要完善鉴定标准。目前国家和地方均没有制定统一的诊疗护理操作常规, 那就必须明确一个过渡期的标准, 建议暂定以本科教材为准, 以免标准不一, 鉴定起来过于随意。四要公正鉴定结论。鉴定结论既要写明认定的事实, 又要全面记录分析意见, 写明鉴定依据, 不能过于笼统, 含糊其辞。二是理顺纠纷解决的司法通道, 对于医疗纠纷的处理, 公安机关和法院的作用非常重要, 公安机关的威慑力是医疗纠纷理性解决的起点, 法院的公信力是医疗纠纷解决的终点, 守住好起点和终点, 医疗纠纷才能依法处理好。首先公安机关要严打“医闹”和患方的过激行为, 一旦医疗纠纷发生过激行为, 公安机关要及时出警、积极作为, 要有一个科学合理的应急处理程序。先是甄别患方到场人员, 对没有合法诉求权的人 (非患者直系亲属、法定代理人或委托代理人的) 一律驱散, 对不服从的可以给予治安处罚, 发现有专业“医闹”组织的甚至可以涉嫌黑社会组织犯罪给予刑事拘留。其次法院对医学会的鉴定报告要进行证据审查, 维护公正。现实中由于法官不懂医, 对鉴定报告依赖程度很高, 使得鉴定报告成为决定诉讼成败的关键, 而患方对鉴定报告的公正性又不信任, 所以法院要通过诉讼这个程序来弥补患方的不信任。不能直接简单地采信鉴定结论, 必须通过充分的专家质证和双方争辩来全面审查报告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准确性, 打消患方的顾虑, 使选择司法途径解决医疗纠纷的患方越来越多。

3.2.5 开辟纠纷解决的社会通道

医疗纠纷处理过程中医患互不信任的情况非常严重, 患方就转而利用“医闹”等过激行为引起政府关注, 向医院施压, 出于维护社会稳定的考量, 很多医疗纠纷在没有分清责任前就草草协商赔钱了结, 效率是高了, 但也给社会一个不好的导向, 大闹大赔、小闹小赔、不闹不赔, 这个口子一开就后患无穷, 当前此起彼伏的医疗纠纷就是实证。因此要让政府解脱出来, 应当引导医患双方通过社会中介组织解决纠纷, 社会中介组织也是社会的稳压器, 是理性处理医疗纠纷的第三通道:一是法律中介服务。通过律师咨询, 代理鉴定、诉讼、调解等服务, 使一切纠纷按照法律规则来解决。二是民间调解组织。尝试通过基层司法所、调解委员会、村委会、居委会、工会等机构出面调解, 增强患方对调解的信任。三是医疗责任保险组织。尝试推广医疗责任保险, 改变医患双方直接对立的局面, 以缓解医患矛盾, 确保医疗过失赔偿的落实。

参考文献

[1]丁佑平.医患双方学《条例》共同加强医疗安全[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03, 19 (2) :88-89.

[2]张卫兵.医疗质量管理的决策与实践[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 2000, 7 (1) :25-26.

[3]任真年.现代医院质量管理思想研究[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 2000, 7 (5) :343-347.

8.医疗调查报告 篇八

回顾2014年医疗产业私募市场

亮点:

医疗产业正处于行业转型期。全球普遍都在遏制医疗费用,一改往年医疗产业持续高增长的态势。目前医疗公司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企业间并购,这种战略性并购交易额度近3800亿美元,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对于有兴趣在医疗健康领域私募投资的企业而言,2014年行业情形复杂。全球范围内新的医疗保健收购值创下三年来新高,达296亿美元,几乎是2013的两倍,而交易数量下降10%到188(图1)。超过40亿美元的两笔巨额交易和中型交易(介于5亿美元和10亿美元之间)都导致交易额总量增加; 然而,类似于2013年,只有5例交易额突破十亿美元大关,所以2014年对于想大笔挥霍的投资者来说是充满挑战的一年(图2)。此外,强劲的公共股权市场和迫不及待的战略买家继续推高估值,这削弱了部分投资者的购买热情,甚至当卖家期望的高估值得不到满足导致收购流产。该趋势积极的一面是形成良好的资本退出环境,2014年同2013的水平相当。

不同地区医疗产业私募情况

一、概况

亮点:

从成交量来看,所有地区,医疗服务供应仍然最受欢迎

所有地区成交额上升,成交量下降

最大笔交易量集中在欧洲和北美,巴西交易额最大

亚洲环太平洋地区在发展中和发达国家市场表现都十分活跃

和去年一样,大量私募资金涌入北美和欧洲,南美也榜上有名,主要原因是贝恩资本的近8.6亿美元收购健康保险商和医疗保健提供商Intermédica Sistema de Saúde。实际上,巴西资产的低估值让很多私募资金重回巴西,亚洲及环太平洋地区和2013年一样市场稳固,保持强健。所有地区的收购交易量都下降,交易值上升(图3),这符合历史趋势,医疗服务提供领域盘活全球大部分业务市场。2014年一个显著的变化:医疗技术交易值和交易量在欧洲和北美国都上升,相应生物制药领域热度下降(图4)。医疗技术在中国流行,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监管政策的变化。

二、北美地区

亮点:

改革催化新的服务和支付模式,刺激投资市场

两个大型交易提升了投资总额,但有吸引力的大规模的资产仍然稀缺

资本退出明显,新上市的企业中医疗健康行业占据40%

与往年类似,投资领域基本保持不变

投资环境:

和过去几年一样,2014年美国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受私募资金热捧。美国平价医疗法案促使投资表现活跃。投资领域举例:医疗相关的信息技术公司(HCIT),新的支付方式,人口健康管理等,这都源于改革,同时也加速并购的出现。

六大热点:

持续关注成本控制

综合护理服务模式,注重效果而不是规模

新兴的支付方式

重心向医疗成本较低的企业和模式偏移

更高的消费能力,参与和期望增加

关注健康和疾病预防

这些趋势将在数据和分析领域创造机会。2014年北美地区医疗收购交易共计156亿美元,达成80笔交易,而2013年,90笔交易达成98亿美元。大部分的增长来自两笔交易:由斯塔尔投资控股集团采购和合作伙伴(Starr Investment Holdings and Partners Group)44亿美元收购Multiplan;凯雷集团约40亿美元收购强森(J&J)Ortho-Clinical Diagnostics (OCD)业务。这也是北美地区仅有的交易价值超过10亿美元的两笔生意。

谁在投资?

和前几年一样,最大的几家机构,包括Carlyle, General Atlantic, CD&R, TPG和加拿大投资商 OMERS 和CPPIB,均都在医疗健康领域表现活跃。

三、欧洲地区

亮点:

2013的交易额增长强劲,但总体资金量仍冗余

投资医疗服务提供者的交易量稳定,但没有增长

强关注品牌生物制药公司,但由于复杂性,真正交易很少

资金继续投资能创造价值的投资组合,包括附加的完成收购重组

投资环境:

整个欧洲将医疗改革提上议程,成为热议话题,包括正在商讨的医疗器械法案。此外,欧盟委员会为15个成员国提出具体不同的医疗健康改革建议,着眼于优化医院领域,加强基层护理和医药开支合理化;然而,现实充满挑战性,真正改变需要时间。成本控制仍是重要主题,药品定价和报销率为重点改革对象。例如,意大利在最近几年已经显著降低药品价格;2014年1月,法国引进成本控制体系,以补充现有医疗效益评估方法。整个欧洲,不论从广度还是深度方向,投标都逐渐延伸,覆盖大量采购类别,形式也更为复杂。

从金融角度来看,2014的特征是欧元疲软,该情况可能会持续到2015年及以后。这种趋势给以欧元为主要收入的国际公司带来风险。欧元区域的公司会破产或部分破产,所以投资者在评估资产时会考虑这个情况。2014年,由于资金廉价,整体交易活跃度较高,但成交量难以满足投资者需要,投资市场急需亮点突出的对象,考虑以创新的交易模式克服当前危机。

nlc202309012129

谁在投资?

在投资交易龙虎榜中,Montagu排名第一,它在不同领域共有四笔大规模的投资。其他活跃的有EQT,完成了西门子助听仪和动物医院的相关交易。CVC、Nordic Capital(收购GHD家庭护理和兽医公司AniCura)。HgCapital的投资组合中仍有医疗健康,但已经转向。欧洲基金对中东和非洲地区都有投资。

四、亚洲-环太平洋地区

亮点:

2014是破纪录的一年,重心转向亚洲市场(中国和印度),与前几年相比主要集中于发达的亚洲国家

尤其在中国,出现了越发有利的监管环境,加速了2014年医疗技术领域的发展

国内和国外混合资本市场表现活跃,不同国家存在差异

投资环境:

延续2013年破纪录的情况,2014年医疗健康领域的私募资金在环亚地区的投资持续增长:2014年全年45笔,总额35亿美元,2013年是50笔 32亿交易额。 私募资本投资贡献了5.75亿美元,小额投资增长趋势依然明显。重点是2014年中国和印度的新兴市场,占据大部分交易额,相比前几年,是发达国家(日本、澳大利亚、韩国)占主场。

2014年最大的交易额仍然存在于发达国家市场,但与2013年相比,没有超过10亿美元的大单。霸菱亚洲投资从东京海上投资管理公司收购了Bushu Pharmaceuticals,它是日本领先的医药合同生产组织(CMOS)之一,交易额6.5亿美元。2005年监管改革开放了日本CMO的市场,然而,与其他国家相比,它依然很小,所以投资者看到增长潜力。在澳大利亚,一个财团包括EQT,Caisse de dépt et placement du Québec和GIC给I-MED网(澳大利亚最大的放射学诊所体系网)投资近5亿美元,它将得益于人口老龄化的趋势,慢性病的上升和对预防医学(包括影像诊断)的更广泛利用,这有助于降低医疗成本,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在新兴市场的中国,政府法规鼓励私营部门的参与,促使医疗保健在医疗服务提供者和医疗技术领域有显著发展。尽管印度市场仍然在该地区非常活跃,但相比2013年交易有放缓,这主要由于投资者面临高估值,通货膨胀、选举的不确定性,以及专利保护及制造质量等多方面问题。总体是私募资金活跃度下降,战略投资者依然积极,展示对印度医疗健康的持续热情。

在某些情况下,在亚太地区的战略投资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私募资本投资,因为收购公司被过高估值。过去的几年中,战略性投资者更愿意支付新兴市场,部分原因是希望投资海外的项目盈利能重返该地区再投资,而不是给本国交税。

为补偿私募投资带来的压力,投资方会获利退出。2014年最著名的例子是中国最大体检运营与疾病筛查中心,爱康国宾上市,在纳斯达克融资1.5亿美元,使得投资方NewQuest Capital Partners 和GIC部分资本退出。

投资领域:

医疗服务提供者——

该地区服务领域现状火热,并购总额是15亿美元,总交易24笔,大部分发生在日本、澳大利亚、中国和印度。在日本和澳大利亚,集中于医疗诊断(包括放射学和癌症治疗),及老年人服务(老年公寓和临终关怀等),而中国和印度活跃主要体系在基层医院到三级医院的医疗服务等环节。

在中国,政府进一步开放医疗服务空间,允许外国资本100% 投入7个省市地区,包括北京、天津和上海等。政府也鼓励医院分级诊疗,医生多点执业,使得私人服务提供商能接入公共体系的医疗专家渠道。

2014年,金融投资开始出手。四月,复星制药公司和TPG收购美中互利公司合作,它为在中国的美国家庭提供保健医院与诊所服务,交易额高达4.5亿美元;十月份弘毅股权投资上海杨思医院,已表示有兴趣进一步收购医院。全球大型医院集团,以及金融投资者对中国的医院市场大有兴趣,而且希望形成合作伙伴关系。例如,投资公司高瓴资本集团和美国梅奥临床医院系统创建了一个合资企业,在中国主要投资医院领域。

移动医疗领域同样受互联网巨头如阿里巴巴和百度的青睐。2014年内,还有一些淡马锡等知名投资机构对成功的移动APP开发商进行投资,占有少量股权。

医疗技术——

2014年,亚太地区该领域交易价值比2013年有所下降。2013年公认的一起最大的交易是KKR投资松下医疗,2014年中国市场极为活跃,几大医疗技术交易总值高达1亿美元,这是由许多因素促成的:中国政府推出了创新医疗器械特别许可程序,规范国外厂商进入中国市场的步骤。

举例,FountainVest Partners花费大约2.6亿美元入股上海科华生物工程(它是体外诊断公司);一个财团包括弘毅资本,高盛资本和CPPIB投资为图片成像公司东软医疗系统投资约1.8亿美元;另外的财团包括凯雷集团入股实验室设备制造商,海尔生物医疗产品实验室。

2014年在中国以外的地区市场表现平平。

生物医药——

2014年,生物制药领域热度平稳。投资者对于中国市场坐观其变,等待腐败丑闻曝光后的商业模式转变。同样,投资者对印度的兴趣不温不火,主要担忧制造质量不过关、专利保护法不健全。在合同外包组织(CXO)领域, Bushu Pharmaceuticals产生迄今为止最大的交易。其他在亚太地区的CXO交易包括华平股份投资CMO Laurus实验室和IVFA股权投资CRO Syngene International。年内代表性的制药公司投资交易如:高瓴和中信资本合作共同投资BeiGene(北京生物科技公司研发的抗癌药物),JD投资中药制造企业中国保定中药。

未来:

展望未来,我们预计在医疗服务提供者和医疗科技领域,热度继续保持,不断填补投资需求,将极大促进当地医疗发展,这也得益于诸多因素,如人口老龄化,慢性疾病增加,医疗保健可负担性能力提升和政策鼓励私营部门的参与。我们可能会看到,在印度,随着政府开放允许外国资本100%直接投资,医疗技术会保持活跃。

在中国,由于电子和工业技术基础薄弱,医疗技术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来发展。我们也期望有更多的合作投资方进行战略性投资。制药领域的活跃度将维持现状,保持平稳,直到周围不确定性因素能避免,才可能出现升温。

谁在投资?

在中国,国内基金驱动大部分交易的完成。国外基金则选择性投资,通常和国内资本合作共投。在印度,国内资金占据主力,但由于各方面不稳定性因素太多,外国资本合作共同投资的情形较往年大幅减少。总体来看,亚洲太平洋地区的大规模全球资金和主权财富基金依然会积极投资,保持活跃。

来源:动脉网

9.农村医疗现状的调查报告 篇九

2008-09-03 14:56:28|分类:|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一:引言

有统计资料表明,我国有农村人口7.93亿,约占总人口的63%。千百年来中国农民一直过着贫穷、愚

昧的生活。本文在此前提下就农村的医疗现状作一探索,谈谈农村的医疗现状。

二:农村医疗现状

我国的农村医疗工作自改革开放以来所取的成绩是众所周知的,但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农村的医疗卫生事业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也逐步浮出水面,并成为制约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大障碍。我们应客观地认识现状,评价现状,不能陶醉于过去的成绩沾沾自喜;也不能在困难面前茫然不知所措。那么,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现状到底怎样?其症结又出在哪儿?笔者拟以安徽省庐江县县医院、和

县中医院、庐江县柯毯镇卫生院及柯坦镇葛庙乡卫生院为例,阐述本人观点:

在这些医院走访调查中发现城镇医院的差距,庐江县医院及和县中医院的设备基本达到了专业水平,卫生条件基本符合要求,但服务态度较正规医院有相当大的差距,在此就不赘述了,下面重点谈谈农

村医院的调查结果。

笔者在对葛庙乡卫生院的详细调查和走访群众后发现,该院的运营机制存在严重问题。该院员工的工资不是由政府直接发放的,由医院“自给自足的”、“多劳多得”,即该院每年营利除上缴一部分给政府,其余“分红”。这样的运营方式导致怎样的后果?为调查实情,我体验了病人的感受,我说感冒了也没什么就掉葡萄糖。在问当地的群众时也是同样的情况。所以在农村感冒求医是奢求,他们宁愿苦挨过去要么去私人诊所,他们决不可能为了感冒去花一两百块的。然而在这些小诊所却乏善可陈,医疗水平不怎么高而且往往一人操刀,数职惧兼,又是护士又是全科医生甚至是手术者!曾经报道河南一产妇在村里小诊所生产时难产,该大夫决定给其做剖腹产手术,没有消毒设备,没有手术室,没有手术器械,该大夫竟然用菜刀给其做手术,结果产妇当场死亡。当然在这些大夫中也不乏有多年经验而且丰富实践的,然而在各项设备不齐全而有身兼数职的情况下保证不出错?医生的职业不同其他职业,失误了可以补偿,可医生不能!

在调查乡镇卫生院的医务人员时发现几乎所有的义务人员都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没有接受正规的专业教育,他们大多接过父辈的衣钵懂点医学常识后去医院进修的,没有一个本科毕业的大学生。这又足见城乡的医疗差距,城里的大学生富余找不着工作又不愿去环境差、待遇低的农村工作。这也导致了人才的闲滞和浪费,农村医疗事业的停滞!

在走访群众的过程中也听到一些悲痛不堪的事情,在农村虽然意外事件不似城里那么多,但农村意外事件的死亡率很高,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失去了最佳的治疗时间。农村在小诊所无法治疗的情况下或遇到紧急情况拨打急救电话后因路程太远而失去生命。在调查中发现一个县拥有急救技术的只有县医院,而各地距县城远需两个小时,这两个小时对危重病人而言,是决定生死的。在我调查的人群里就有因农药中

毒没能及时抢救而死在路上的,有交通事故死在等待救护车的血泊中。

最后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例外的调查发现,在我县的一些偏远地区封建迷信思想和江湖骗子甚为猖獗。在归结了他们的一些想法之后发现倒并不能指责他们,并不是他们的思想有多落后,在谈话中他们也不信鬼神之说,他们是无奈之下才出此下策。在了解当时的一户因患小儿肺炎的迷信群众更能体现搞好农村医疗的重要性,该家长因长期在乡卫生院治疗花钱无数且不见起色又找不到病因才迷信的。当然在这些

村民中也有一些江湖骗子靠仙丹救命水过日子,这是钻着医疗水平的空子搜刮老百姓的钱。

三:对策

1:党和政府要把农村医疗事业视作农村扶贫的重要工作,引领亿万农民摆脱治病难求医难的问题。首先,国家眼逐步加大农村医院的经费投入,同时建立监督机制,完善其运营机制,由政府统一管理。

2:取缔非法不和格的私人小诊所,对私人诊所的卫生条件进行严格的检查,对医生进行严格的考核

和培训,落实好基层医生的进修制度,防止类似悲剧的重演。

3设立医生的特殊津贴制度,对在农村工作的大学生或志愿者实施特殊津贴。提高他们的待遇,搞好他们的工作环境,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使他们愿意来基层工作。这样既提高了医疗质量和素质又为国家

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避免了人才的浪费。

4:在目前的条件下,乡镇卫生院还无法对严重疾病和突发重伤病人的抢救,为了应付突发情况中的急救,缩短县乡医院的距离,争取最佳的治疗机会,政府应在各镇的中心医院配备一辆急救车,这样就可

以减少一半的急救时间。

5:对于农村的迷信思想,只有医疗水平提高了自然可以解决,当然目前还会存在,生病不去看医生不打针不吃药的现象还会存在,政府应本着以人为本的思想,加大宣传力度,严厉打击哄谣撞骗宣传迷信

思想的不法分子。同时政府应为人民服务帮助他们解决困难。

6:针对偏远地区农民治病难的问题,县市级政府组织好本行政区内的医疗巡回检查,深入贫困山区

为他们送药送温暖。

在调查的最后,我特意了解了农村合作医疗的落实情况,通过了解发现今年的落实情况明显比去年好,这也证实国家的重视程度。但是目前的一些乡镇医疗机构还不办理,有些地区只能去县医院才可以报

销医疗费用。在群众中有一些错误认识,作为医疗机构应解释清楚。

四:总结

通过这次调查,毫不放大的说,此次医疗调查结果显示了我国的盛世危机,在调查中笔者的忧虑程度与对该问题的调查深度齐长偕增,这不是危言耸听也不是一个将国计民生置于自己理想最高峰的热血青

上一篇:工作小结及计划下一篇:李岗村三线三边环境整治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