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剧卡门分析

2024-09-10

歌剧卡门分析(精选11篇)

1.歌剧卡门分析 篇一

用身躯相爱,用灵魂歌唱

——歌剧《卡门》赏析

学号:1402030108 姓名:汤重阳

一、作品简介

歌剧《卡门》的故事改编自法国现实主义作家普罗斯佩·梅里美的同名小说。比才作曲,法国的亨利·梅拉克和吕多维克·阿莱维作词。该剧在比才死后才获得成功。美国女高音格拉汀·法拉的有声电影和查理·卓别林的一部无声电影更是扩大了歌剧的名声。这部歌剧也是法国作曲家比才的巅峰之作,音乐创意和戏剧效果都十分出色,是一部真正综合概括了19世纪抒情艺术的歌剧,也是一部在艺术历史上地位十分重要的歌剧。

比才是浪漫主义终结和现实主义兴起的接力者,尼采曾称他为“地中海的太阳”,也曾受到李斯特的高度赞扬。《卡门》的题材取自法国作曲家普罗斯波·梅里美的中篇小说。由两位法国剧作家亨利·梅里亚克和吕多亚克·阿列维改写为歌剧脚本,比才谱写成四幕歌剧,完成于1874年秋,1875年首演于巴黎,是比才最后一部歌剧,也是歌剧中上演率较高的一部。歌剧中那些著名的曲段,如《哈巴涅拉舞曲》《塞吉迪亚舞曲》《斗牛士之歌》以及第一幕和第四幕的序曲等都脍炙人口。歌剧强调了卡门热爱生活、追求自由和大胆泼辣、倔强的个性,从而使卡门这一角色成为了西方歌剧史上最具魅力的艺术形象之一。

二、故事背景

歌剧通过光影对比来渲染那些阴暗的行动。第一幕是在塞维利亚的街头,看守来回的走动。烟厂女工的斗殴;第二幕是吉卜赛人的生活和舞蹈;第三幕是走私者的肖像;第四幕:斗牛士的游行行列。金发美女米凯拉体现著歌剧抒情的一面,她是何塞的恋人和他母亲的信使。她的举止是如此的优雅,乐队的音乐也是如此。

敢爱敢恨的西班牙吉卜赛女郎卡门生活在感官世界里。她受着爱欲的驱使,在爱过很多男人后,又看上了沙展何塞。她使出尽浑身解数要何塞上钩,让他去和人打斗和违反军法,让他不得不逃走。他对卡门的爱让他能逆来顺受,但当卡门变心时,他终于绝望了。去看过弥留的母亲之后,他知道自己还爱着卡门。他俩在斗牛场前相遇了。在此之前卡门已答应艾斯卡米诺的求婚。何塞恳求卡门回心转意,卡门不答应,并要跑到艾斯卡米诺那,愤怒的何塞把匕首刺进她的胸膛。

三、内容介绍

《卡门》是一部四幕歌剧,比才创作性的运用西班牙风味的音调、节奏及完整的舞曲,使剧中的人物、情节、环境表现得生动亲切、真实而又典型化。特别是对卡门这一灵魂人物的刻画上,运用纯粹的西班牙风格的音调来表现她热情坦率、酷爱自由、敢作敢当的吉普赛女郎形象。《卡门》的音乐始终紧密配合着舞台动作,中间没有静止的音乐场景。剧中进行曲、咏叹调、舞曲等交替出现,乐曲爽朗流畅,具有炽热的西班牙音乐特色。

1、序曲

歌剧的序曲为A大调,2/4拍,回旋曲式。整部序曲建立在具有尖锐对比的形象之上,以华丽、紧凑、引人入胜的音乐来表现这部歌剧的主要内容。序曲中集中了歌剧内最主要的一些旋律,而且使用明暗对比的效果将歌剧的内容充分地表现了出来,主题选自歌剧最后一幕中斗牛士上场时的音乐。本剧的序曲也是音乐会上经常单独演奏的曲目。我曾经也学习过该曲目中一部分的钢琴演奏,当时学习时就非常喜欢这个曲调,它带给我一种热闹而不嘈杂,紧凑而不紧张的特殊感觉,练习时也总是会不自觉的变得好心情。

2、第一幕

第一幕中换班的士兵到来时,一群孩子在前面模仿着士兵的步伐开路。孩子们在轻快的2/4拍、d小调节奏中,唱着笛鼓进行曲《我们和士兵在一起》。在这一幕塑造了吉卜赛姑娘卡门热情、奔放、富于魅力的形象。主人公卡门的著名咏叹调《爱情像一只自由的小鸟》是十分深入人心的旋律,行板、d小调转F大调、2/4拍子,充分表现出卡门豪爽、奔放而富有神秘魅力的形象。卡门被逮捕后,龙骑兵中尉苏尼哈亲自审问她,可她却漫不经心地哼起了一支小调,此曲及这样的表现也形象地表现出卡门放荡不羁的性格。还是这一幕中,卡门在引诱唐·豪塞时,又唱出另一个著名的咏叹调《在塞维利亚老城墙边上》,快板、3/8 拍子的一首西班牙舞蹈节奏曲子,旋律热情而又有几分野气,进一步刻画了卡门性格中的直率和泼辣。

3、第二幕

第一幕与第二幕之间的间奏曲选自第二幕中 唐·豪塞的咏叹调《阿尔卡拉龙骑兵》,第二幕中还有一段吉普赛风格的音乐,表现的是两个吉普赛女郎在酒店跳舞时纵情欢乐的场面,跳跃性的节奏和隐约的人声烘托出酒店里喧闹的气氛。

第二幕和第三幕之间的间奏曲,以竖琴开始奏起和缓的声音,紧接着,长笛奏出悠扬的声音,竖琴为长笛开始铺垫。持续一段时间后,在单簧管的带领下,弦乐以极微弱的声音开始共鸣。此时单簧管奏出略显悲伤的音乐,但其中还能听到长笛悠扬的声音。单簧管与长笛此起彼伏,预示着卡门悲剧的人生以及坚强的内心之间的斗争。继而弦乐开始升高音调,占据主体地位。但单簧管的声音还是隐藏在弦乐之中。最后在竖琴的最后一次声响中结束这段间奏曲。整段序曲悠扬、静谧,不像西班牙舞曲一般热闹张扬,而是更加收敛,听上去少了些难以抑制的激动,取而代之的则是一种平静如水的淡然。同时,这段间奏曲预示着下一幕将在夜晚进行,也预示着卡门悲剧人生略显端倪。此段间奏曲声音悠扬中略带伤感,是对第二幕的总结和第三幕的预示。

4、第三幕

第三幕中的《纸牌三重唱》,是全剧中最精彩的场面,也是最精彩的歌曲。第三幕中著名的 《斗牛士之歌》,是埃斯卡米里奥为感谢欢迎和崇拜他的民众而唱的一首歌曲。这首节奏有力、声音雄壮的凯旋进行曲,成功地塑造了这位百战百胜的勇敢斗牛士的高大形象。这也是这部歌剧中我最喜欢的音乐之一,与第二幕和第三幕之间的间奏曲完全不同的音乐风格,如果说间奏曲让人心如止水,那么这首《斗牛士之歌》便是会让人心潮澎湃,充满斗志。有时候做事快要不能坚持下去的时候,它总能让我重新对未来充满奋斗的动力。

5、第四幕

第四幕的结尾,正象柴科夫斯基所说的那样: “当我看这最后一场时,总是不能止住泪水,一方面是观众看见斗牛士时的狂呼,另一方面却是两个主人公最终死亡的可怕悲剧结尾,这两个人不幸的命运使他们历尽辛酸之后还是走向了不可避免的结局。” 剧中还有一段脍炙人口的西班牙风格舞曲“阿拉贡”,也是音乐会上经常单独演出的曲目。

四、作品分析

《卡门》虽然描写的是爱情、欲望、嫉妒、仇恨的悲剧,但因为剧中有大量的对话,所以它的体裁是喜歌剧。比才的最大优点,也是他最深刻的独特性,就是运用了三种不同的因素:民间因素、喜剧因素和悲剧因素,并成功地将三者融为一体,所以作品的一致性是最先引人注目的特点。然后,悲剧因素再渐渐主宰整部歌剧,最后并吞了其他两个因素。

1、音乐与戏剧的完美融合

《卡门》的旋律紧凑,节奏充满活力,人物的性格描写逼真细腻,因而造成许多戏剧高潮,从而深刻地揭示了作品的悲剧性。《卡门》的主题是由爱情到毁灭,剧情发展迅速而深入,歌词简洁而紧凑。比才在音乐创作中,力求体现现实主义的原则,以丰富的不同性格的旋律,展现了多彩的社会生活,特别是成功地刻画了卡门温柔、直率、热情、残忍、诱惑、傲慢、放荡、狡黠等多面的性格;塑造出卡门、何塞、斗牛士等多个个性鲜明、栩栩如生、光彩夺目的艺术形象,营造出对比和冲突十分强烈的戏剧氛围,达到了震撼人心的戏剧效果。但由于听不懂歌词的内容,还是对我理解这部歌剧的内涵造成了一定局限性。但通过期间音乐,也可以从另一方面清晰的了解到理解故事情节的发展与故事中主人公的情感变化。

2、强烈的民族音乐色彩

《卡门》的音乐热情、狂野,令人着魔,其中《哈巴奈舞曲》、《塞吉迪亚舞曲》、《阿拉贡舞曲》、《吉普赛之歌》等众多脍炙人口的旋律,高潮迭起,撼人心魄。

当时比才受到了法国相异习俗的影响,他笔下的卡门与梅里美小说原着已经有了不少区别,他所刻画的歌剧人物总是与地方民族风格的模仿紧密相连的。在刻画人物方面,他运用了纯粹的西班牙风格的音调、节奏来刻画主人公这个热情坦率、酷爱自由、敢做敢当的吉普赛女郎,并专为卡门设计的“哈巴涅拉”、突出响板节奏的“赛吉迪亚舞曲”或欢快撒脱的“吉普赛歌曲”,以及卡门每次出场时,无论是与霍塞女伴的对话还是重唱都是一系列集聚 民族特色的片断。

歌剧的重要环节还贯穿了西班牙典型的“斗牛士”和与之相配的风格性歌曲。这使得歌剧情境更加真实,色调更加浓艳和丰富多彩。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一部具有独特的力、强烈的戏剧真实性的音乐戏剧作品,其抒情的部分散发着一种轻柔温和的感伤情绪。这里没有任何人为的造作的东西,一切都是带着粗犷的力量和天然性表现出来的。音乐紧凑而爽朗,带着炽热的南国气质,吸引力极强。

3、充分反映社会现实

全剧以女工、农民出身的士兵和群众为主人公,这在那个时代的歌剧作品中是罕见的、也是可贵的。但正因为如此,初演时,这部歌剧并不能被法国人民所接受。巴黎上流社会无法容忍这部歌剧的题材。但今天,《卡门》既获得了评论界的美誉,又受到了大众的欢迎,并且成为19世纪能与旷世奇才莫扎特的作品相提并论的几部歌剧之一。而这部歌剧具有重要的社会现实意义,比才通过对女主人公卡门独立不羁的性格刻画,强烈地反映了资产阶级个性解放的思想,满腔热情地讴歌了自由,体现了他对全部生活的坚定信念。

五、总结

法国的歌剧有力、热烈而且戏剧化,在世界的舞台艺术中也占据一重要席位。比才能够将人性的善恶与冲突描绘得真实贴切,对后辈写实派颇具影响力。而《卡门》粗犷的自然美,充满了强烈的民间特点,热情、奔放、独具特色的音乐,都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卡门》不但对法国歌剧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直接促进了19世纪末真实主义歌剧的兴起。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部作品的艺术价值逐渐得 到人们的认可,此后变得长盛不衰。

参考文献:

周世斌.中外经典音乐欣赏[M].北京:北京学苑出版社,1993.刘新丛,刘正夫.欧洲声乐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杨民望.世界名曲欣赏(欧美部分)[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1.外国歌剧卡门音乐分析脚本·选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詹姆斯·莱文于纽约大都会歌剧院演出的歌剧《卡门》 赫伯特·冯·卡拉扬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演出的歌剧《卡门》 维基百科中相关内容简介

2.歌剧卡门分析 篇二

一、简介《卡门》梗概

歌剧《卡门》是法国作曲家比才通过对现实主义作家梅里美的短篇小说《卡门》又名《嘉尔曼》改编的。短篇小说描写的是爱情、欲望、嫉妒、仇恨的悲剧。讲述了生性无拘无束的卡门引诱无辜士兵唐·约瑟, 使他舍弃了原来温柔善良的情人。唐·约瑟被军队开出后加入卡门的走私行列。此时的卡门又爱上了斗牛士吕卡。卡门与唐·约瑟的矛盾日益激烈, 倔强的卡门拒绝了唐·约瑟, 最终倒在了他的剑下·····

主人公卡门是一个大胆泼辣, 放荡不羁, 同时有散发着妖艳和邪恶味道的吉普赛女郎。该小说一经出炉, 便成为经典之作。相比之下, 作曲家比才改编后的《卡门》不仅保留原小说的精髓, 而且通过音乐的独特力量, 从根本上转化和提升了小说的艺术品质。保留小说中女主人公原有的性格特征外渗透了更多的民族气息。纯粹的西班牙风格节奏与格调更加突显出人物的性格特点。这部描写爱情与死亡的小说, 在问世三十年之后, 由比才用音乐发展到了完美无缺的地步。比才运用神奇的音乐, 把这部悲剧中的每一个人物都表现的活灵活现。以致使凡看过这部歌剧的人久久难以忘怀。

二、让人类永远铭记的卡门

《卡门》的主题是由爱情到毁灭。这个吉普赛女郎独立、自由而不羁的性格时刻吸引着人们的目光。她温柔、直率、热情、残忍、妩媚、傲慢、狡黠、粗犷。她耐不住单调寡味平淡无奇的生活。她是人们眼中放荡与狂野的代表, 妖艳与诱惑的化身。就是这样一个“邪恶”的女人, 表达了比才颠覆传统讴歌自由的创作意图。从歌剧《卡门》走上舞台那刻起, 比才笔下的这个卡门就逐渐深入人心。所形成“卡门艺术”的知名度也越来越响亮。《卡门》描写的是露骨的三角关系及流血斗争。太多人都认为卡门是一个荡妇了, 她真的是吗?答案留给读者。但是毋庸置疑她是一个鲜活而用充满生命力的人物, 社会底层的小人物成了主角。贫民的感情被彻底表现, 她把人内心最真诚, 也是最渴望而又被压抑着的情感完全调动起来。就是这样一个敢爱敢恨一个宁死也不背叛自己的女人用她的魅力征服了世界, 放大了一个民族的社会价值。

三、倔强执拗的卡门

剧中谈到“卡门从不做任何让步, 她为自由而生将为自由而死。”卡门认为, 对自由的热爱应该是全面的, 既包括精神方面, 又包括灵魂和肉体等诸方面。因此, 卡门不愿意让别人在任何一个方面夺走她的自由, 沦为别人的奴仆, 当然, 卡门也不会去抢占别人的自由。这个“另类女人”不会随意去接受别人的爱情, 也不会轻易爱上男人, 金钱、权势、威胁、恳求、全部都无法得到她那至高无上的无价之宝——爱情。她宁可死, 也不愿意不忠于自己。她是个“坏女人”, 她轻佻, 明目张胆而暗示的挑逗男人。她妖艳狂放, 全身散发着迷人的魔力吸引着男人的目光;她美貌泼辣, 桀骜不驯, 她是所有男人的猎物, 又是所有男人的陷阱。歌剧中的卡门并不像小说里那样随便与人结合, 而是充分意识到自己是具有女性天性的女人。她是一个活在自我, 追求真爱而不是想满足自己占有欲的吉普赛人。

四、视爱情如生命的卡门

歌剧《卡门》里, 爱情是永恒的主题。一直以来都缠绕着卡门, 同时也在捉弄着卡门。一个为爱而生, 为爱而死的吉普赛女性, 她的一生似乎是上天安排的。她那遇火而热, 遇水而冷的性格似乎都是最后悲剧的导火索。在当时的社会风貌里, 倔强卡门在那个不允许感情遵循逻辑发展的社会里, 是不抱着真实的情感活下去的。所以, 她的死是必然的。只能以死来保全她心中对自由和爱情的向往。追求自由和爱情在生的世界里是绝对不可能的。歌剧《卡门》依着当时的生活背景把女主人公的性格特征塑造的惟妙惟肖。“不行我做什么, 我就立刻去做”这就是她的性格。卡门生命极具活力, 她不想白活一生, 要爱就爱的真真实实, 就是死也死得感天动地。她是一个真正品尝了爱情味道的人。

五、让世界感动的卡门

比才笔下的这个卡门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她是时代和命运的牺牲品, 是值得人们去爱的。在她的生命危在旦夕之时, 她仍然绝不退缩, 决不妥协。她是一个英雄妇女, 卡门的性格不仅在今天, 而且妇女任意, 受男人宰割的整个历史年代中都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卡门》所写的就是爱情。但是《卡门》不仅仅是在写爱情。通过爱情, 写出了感性生命不可预测性与不可琢磨性。也连带写出了人命运的乖戾和无情。在如今的世界里谁都可以是“卡门”, 但是谁都难以成为“卡门”。没有一个人能真正游走于自由和个性之间。没有人可以义无反顾的去爱, 毫无牵绊的生活。在卡门的世界里:只有爱情, 没有道德。爱和道德始终不能达成一致。在爱的世界里爱是随性的、是乱的、是混沌的、是交叉的、是没有原则可言的。选择了爱就不能拿道德的来衡量。在道德的世界里, 忠诚是义不容辞的。然而在爱的世界里, 忠诚不过是爱的表现并非爱的义务。强调忠诚不过是保持爱, 防腐爱的一种处理方式。这就注定她不是世俗人, 也不是传统人。卡门“爱”的世界里对世俗不屑一顾。因此, 卡门之死对她本人而言则是彻底解放的开始, 她挣脱了世俗的牢笼。像脱缰的野马, 任凭风吹雨打, 坎坷荆棘也要奔向心中向往的远方。

卡门的命运让人产生了无限遐想。人类有美好的一面, 也有悲剧的一面;人类总希望能乐观的生活, 但有些人的生活却注定要品尝悲剧。卡门的一生充满不幸和荆棘。她为追求自由独立而被情人杀害, 这不仅仅是一个爱情悲剧, 更是一个人生悲剧。卡门的悲剧在于唐·约瑟用传统的社会道德强行归并传统光明之外的自然属性占优势的卡门, 并试图泯灭人类真实存在的原始欲望。因此, 不可调和的矛盾就产生了。所以《卡门》中的两个人物经尽了人间辛酸后还是没能走向光明。

六、卡门就在身边

一部令人振奋的悲剧, 哭笑过后会慨叹人生。追求自由是对还是错?道德的评判标准是什么?幻想是美好的, 它总是给人以希望, 叫人无限欢乐。然而现实是残酷的, 总是把希望扼杀在摇篮里, 给人以失望, 甚至叫人绝望。我们从卡门身上或多或少会看到一些自己的影子, 或许是关于爱情或许是别的一些自己梦想的东西, 始终却没有人能冲破“现实”这个牢笼的束缚, 一直在这无形的牢笼中徘徊、挣扎、纠结······

这部人生歌剧, 爱情经典, 在比才手下现实主义得到释怀。他用另一种方式表达了对一个女性命运的同情与关注, 他细致入微的描写了卡门独立不羁的性格, 反映了资产阶级个性思想, 满腔热情的讴歌自由, 体现了一个女性对生活的坚定信念。所以说, 比才的音乐使卡门闪现出了生命的光彩我们应该记住《卡门》更应该铭记比才。

参考文献

[1].《卡门》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出版.孙慧双译.

[2].《世界名曲欣赏》上海音乐出版社.杨民望.

[3].《歌剧音乐分析教程》2004年高教出版社.

[4].《爱·死·美》——东西方音乐艺术女性心解.

[5].《外国歌剧卡门音乐分析脚本》人民音乐出版社.

3.浅论歌剧《卡门》的魅力 篇三

【关键词】卡门;魅力;戏剧性;配乐

《卡门》是一部十分重要又非常经典的歌剧,虽然在上映当初并没有得到太大的反响,但是在其后的演出中却大受欢迎,成为世界上演出场次最多的歌剧之一。它究竟有什么样魅力让人们如此的着迷?我以一个“局外人”(非欧洲人,非声乐专业)的视角来简单的分析一下其中的因素。

首先,歌剧的作者比才是法国浪漫主义时期音乐代表人物,也是一个“反潮流”的音乐家,在当初人们比较热衷于欣赏神话与剧情题材的歌剧时,比才却选择了现实主义的发展方向,使法国歌剧在“喜歌剧”、“大歌剧”、“轻歌剧”、“抒情歌剧”之后又融入了现实题材因素。其次,就是他的剧本选自梅里美的同名小说,使其歌剧情景建立在一个丰富的文学基础之上。比才的前几部歌剧如:《采珠人》、《珀思丽姝》、《贾米莱》等,它们没有受到欢迎的原因主要是没有一个较好的歌剧脚本。但《卡门》的每一个人物、每一个场景都是鲜活和生动的。歌剧还是以永恒的主题——爱情为发展主线。只不过歌剧的主角“卡门”是一个来自于社会底层的吉普赛女郎,她美丽、大方、浑身散发着火一般的热情,同时又是放荡、神秘、富于魅力、不可琢磨的女人。她与军官唐·霍塞的邂逅到恋爱的过程和斗牛士埃斯卡米洛的情感纠葛贯穿于整部歌剧。这个主角不同于其他的歌剧,她颠覆了人们一般心目中公主与王子、美女与英雄的传统观念。这样一个敢爱敢恨、不可琢磨的普通女子本身就带有一定的戏剧性因素。剧本的视角贴近生活、贴近现实,关注的小人物的生活与命运。

《卡门》的人物角色有:卡门,吉普赛女郎,女中音;唐·霍赛,伍长,男高音;米卡埃拉,农妇,女高音;埃斯卡米洛,斗牛士,男中音;楚尼卡,队长,男中音;梅赛黛,吉普赛女郎,女中音;莫拉莱斯,官吏,男低音;雷门达多,走私者,男高音;唐·卡洛,走私者,男中音;烟厂女工、村民、旅骑士;寓主、走私者、舞蹈者。全剧一共分为四幕:第一幕,塞维利亚城广场;第二幕,里拉斯·帕斯蒂亚小店;第三幕,山上;第四幕,斗牛场外。如果说成功的塑造人物的性格角色是一部小说成功的关键,那么贴近人物性格的歌剧配乐就是一部歌剧成功的关键。“全剧以歌曲、舞曲、进行曲等体裁为主,使得音乐光彩夺目,生气勃勃。虽然只采用了两首真正的西班牙歌曲,但全剧音乐有很强的西班牙风格特征,特别是和声、节奏、配器反映出鲜明的弗列曼科特色。比才为歌剧安排了数个主导动机或起主导动机作用的主题,如在“前奏曲”中首次出现的卡门动机,象征最终死亡的命运,在剧中反复出现。在歌剧的第一幕里女主角卡门的出场音乐《爱情像只鸟》给人们的印象最为深刻,卡门那热力的舞姿,伴随着“哈巴涅拉舞曲”节奏的演唱,音乐的曲调极富律动感,在级进下行的旋律中带有强烈的磁性,渲染出难以抗拒的魅力。在人物的第一次出场就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主人公的气质与内心的性格。正如歌词写的那样:“你不爱我,我爱你。你爱上我可一定要当心!”,可以说是卡门那放荡不羁、追求自由的天性为她带来了悲剧的结局。另一个男主人公龙骑兵伍长唐·霍赛,他原本与米卡埃拉相爱,但是在与卡门的一次意外邂逅中就被卡门深深的吸引,为了得到卡门的芳心,他放弃了他原本的爱人、与上司动手、和斗牛士埃斯卡米洛决斗,并且在最后杀死了卡门。这样一个人物的命运好像一直在被卡门所左右,唐·霍赛私自放了因为伤害同伴而被逮捕的卡门,又跟随她一起走私,为了自己原本相爱的情人米卡埃拉和母亲,他曾经矛盾与动摇过,但还是不能割舍对卡门的情感而一步一步的深陷下去。

《卡门》这部歌剧最大的成功之处就是音乐所带来的听觉冲击,作曲家大胆地运用多种民间旋律和舞曲节奏,为欧洲的观众带来了耳目一新的感觉。在歌剧的开场“前奏曲”中由管弦乐队开始了气势恢宏的开场,预示着斗牛士的英勇与人群的欢呼呐喊。在主题之后就是“斗牛士之歌”的副部主题,充满了高贵豪迈的气魄与火一般热烈的爱情。很显然,这两只曲调虽然各具特点,但同时又有其相似之处,二者都是进行曲式的,活跃、激动,像是冒着火花似的,但有很有分寸,而且都带有胜利的英雄性色彩。因此,当斗牛士主题第二次由乐队复述之后,很自然地又引出了前一主题的简短再现。当唐·霍赛听完卡门唱的《爱情像只鸟》并拾起了卡门向他丢去的玫瑰之时,男主人公的心已被卡门所俘获。唐·霍赛押着卡门回军营的路上,卡门唱出了《靠近塞维利亚的城墙》,那是一首西班牙“谢吉第亚舞曲”节奏的曲子,清新愉悦的曲风,仿佛置身于清晨的田野,迎接温暖的朝阳与爱情。这时的唐·霍赛已经完全倾倒在卡门的美丽与妖娆之中,不惜违反纪律放了卡门。在歌剧的第二幕中,斗牛士主题的出现既是对“前奏曲”的呼应,也是另一个戏剧性动机人物——斗牛士埃斯卡米洛的出场,符点音符跳跃式的曲调衬托出高贵豪迈的气质,表现出斗牛士的沉着冷静与英勇的魄力。正像歌词中唱的那样:“斗牛士,拿出勇气来,要知道,西班牙女郎的黑眼睛热情地在望着你,爱情在等待着你。”斗牛士埃斯卡米洛的出现,为歌剧的人物剧情增加了一道能量巨大的冲突性因素,使得歌剧的情节走向高潮,卡门、唐·霍赛、埃斯卡米洛三角关系的出现将整部歌剧引向内心思考的深处。除了象征主要人物角色的咏叹调之外,其中的间奏曲的音乐也十分的精彩,譬如第三和第四间奏曲。歌剧《卡门》每一幕都有前奏曲或间奏曲,所以这些器乐小品都是标题型的,都同歌剧的主题和形象有联系,预示或概括相应各幕的发展。第三幕间奏曲是歌剧中最平静的一段音乐,它明朗、轻盈、清澄、优美,主题由长笛奏出,竖琴以其温柔的音型为之伴奏。后来这旋律移入单簧管、英国管和大管声部,并进行种种结合,最后便轻声地消失。这样的“间奏曲”搭配可以将音乐与剧情的场景继续延续下去,为下一个主题的音乐场景做好铺垫。第四“间奏曲”是全局中最著名的一首,选自西班牙“阿拉贡”民间舞曲,它概括体现出歌剧的火热的基本情绪,同时也为第四幕巨幅的民间画面的展示做准备,第四“间奏曲”有着主次分明的旋律与伴奏音型,铃鼓、弦乐器的拨奏、竖琴的衬托和双簧管的舞曲旋律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一步步地将整部歌剧的情绪带入最终的主题。

这部歌剧的另一个成功之处便是将人物戏剧性矛盾的发展与配乐完美的结合,其中的人物角色米卡埃拉与卡门;唐·霍赛与埃斯卡米洛本身就存在着性格的矛盾对比,人物之间的相互斗争随着剧情的发展不断地升级,配乐也是紧密地结合人物的内心变化,每一个人物的配乐都是那么的貼切,通过音乐就可以把握住人物的性格与心理。每一次音乐“动机”的使用都有“暗示”作用,每次“动机”发展都是承前启后的,为下一次戏剧性冲突提前埋好伏笔。反观比才之前的几部歌剧,大都情节单一、老套,没有丰富的舞台场景与矛盾性冲突。剧本情节的单调在一定的程度上会限制音乐的发挥。因此可以说《卡门》的成功在于剧本内容与配乐的共同作用导致的。它们极好地融和在一起,使得整部歌剧形成了一个逻辑严密的艺术整体。

在《卡门》上演三个月后,由于首演并没有取得太大反响,比才在病痛中郁郁而终,但是之后却取得了空前的追捧,瓦格纳、勃拉姆斯、柴可夫斯基等音乐巨匠对它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这不禁让人想到了绘画大师梵高的命运,它们都是走在时代前面的人,留给世人却是灿烂夺目的艺术宝藏。(作者单位:厦门城市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①沈旋,谷文娴,陶辛.西方音乐史简编[M].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②杨民望.世界名曲欣赏(欧美部分)[M].上海音乐出版社

4.《卡门序曲》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通过欣赏《卡门序曲》,初步领略歌剧音乐魅力,认识音乐概括歌剧故事情节、抒发情感、营造气氛等艺术作用。

教学重、难点

体验歌剧音乐艺术的魅力及其审美价值、文化传承价值。

教材分析

歌剧《卡门》由比才作曲,作于1872年。《卡门》取材于梅里美同名小说。故事发生在19世纪初的西班牙。出生于农家的下级军官唐·霍赛,在吉普赛烟草女工卡门的诱惑下,堕入情网,成了走私贩。后来,卡门爱上了斗牛士埃斯卡米罗。霍赛的嫉妒使卡门烦恼。他干涉她感情上的自由,她被这种干涉所激怒,于是与他绝交了。在一次群众对埃斯卡米罗斗牛获胜的欢呼声中,霍赛刺杀了卡门。

剧中刻画了卡门热情泼辣、酷爱自由的性格。音乐多用舞蹈歌曲及分节歌,具有强烈的戏剧性和西班牙风格。《卡门序曲》是歌剧开始时的一首明朗而辉煌的管弦乐序曲,素材取自第四幕斗牛士入场的进行曲和第二幕的斗牛士之歌,序曲以快速而热烈的演奏营造了不可抑制的欢快气氛。歌剧的序曲为A大调,复三部曲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欣赏视频《卡门序曲》。

师:同学们,这音乐的情绪是什么样的?听了这音乐你的心情怎么样呢?这音乐仿佛让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场面,可以描述一下吗?

生:情绪开始非常热烈,让人士气高涨,仿佛看到了英勇的斗牛士和来观看他们斗牛的人群,场面热闹壮观。

2.这音乐让你印象最深的是哪句?节奏能不能试着拍出来?

生:(拍唱第一主题)它出现了三次,(拍打出第一主题的后十六分加四个十六分节奏)。3.它是用什么样的表现方式让我们感受到热烈,非常壮观,又有气势的场面的呢? 生:它的节奏铿锵有力,还有镲的声音,速度很快…… 师:2/4拍,节奏密集紧凑,乐队全奏,音色丰满。

二、欣赏

学习《卡门序曲》第一主题。

1.随音乐击打节奏,让学生感受节奏带来的斗牛士的自信和斗志。轻唱旋律,感受节日的热烈气氛。2.出示《卡门序曲》回旋曲式结构图,让学生对比感受B段及C段的情绪。

师:刚刚我们听到的是歌剧《卡门》的一个开场音乐,它把我们带进了热闹、壮观的斗牛场。你们知道什么是歌剧吗?

生:就是以唱歌为主要表现形式的,表现一定故事情节的一种表演艺术。

师:对,音乐在歌剧中举足轻重。音乐《卡门序曲》在这里起到营造歌剧气氛的作用。你们想不想听歌剧呢?接下来老师就请同学们到大歌剧院欣赏一段歌剧咏叹调,听听这种艺术表现形式给你带来什么样的新鲜感觉?

三、音乐活动

分享音乐,分角色演绎《卡门》。请部分或个别学生上台演唱,请另一部分同学根据故事情节,随着歌曲即兴表演。

四、课堂小结

5.传统戏曲与歌剧关联分析论文 篇五

一、中国歌剧中的民族因素

中国歌剧,有别于传统的西方歌剧,首先就是其民族性。回顾历史,在中国歌剧的创作思维中,无论是哪一种方式,都没有完全脱离民族因素,其中有在中国歌剧中继承戏曲传统的,不仅大量使用传统戏曲的唱腔和韵白,而且引入了传统戏曲的舞蹈表现形式(如《小二黑结婚》、《红珊瑚》、《红霞》、《窦娥冤》等),也有参照了民间歌舞剧和小调剧创作的新型歌舞剧(如《刘三姐》),还有的以《白毛女》为代表和经验指导,既不排除西洋歌剧的手法,同时又汲取戏曲板腔手法(如《洪湖赤卫队》和《江姐》等)。

所以说,在中国歌剧的历史长河中,民族因素从来就没有消失过,唯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就使得中国歌剧有别于传统西洋歌剧,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歌剧艺术形式。在这其中,《白毛女》是在中国歌剧中将传统民族因素有机地融合其中的杰出代表和标志。

在《白毛女》的创作过程中,将中国民间歌曲和戏曲的唱腔与西方歌剧的作曲技法相结合,在选择塑造人物音乐形象的素材时选用了河北民间歌曲《小白菜》,并且在不同场合下利用变体手法增加发展和变化,从而将女主人公喜儿的天真烂漫、满腔仇恨和坚韧不屈的丰富人物形象逐渐完整地呈现给观众。其中的一些特定场景,还恰到好处地直接引入了传统戏曲唱腔中的戏曲元素,例如以秦腔体现出撕心裂肺、痛心疾首的感觉,大大增强了唱段的戏剧表现力。由于主创人员对民族和民间音乐有着深入的了解,而且又对西洋歌剧的作曲技法比较熟悉,因此在将民族的优秀音乐成分与西洋歌剧惯常的音乐表现形式的有机融合上,表现得恰如其分,从而使得作品既在音乐上符合中国观众的审美情趣,同时又克服了秧歌剧的表现形式的局限性。

在《白毛女》之后的歌剧创作,在手法上和音乐构成上并未有太大突破,主要表现手法还是“话剧加唱”,在音乐创作中融入民间歌曲或戏曲唱腔,用板腔体表现戏剧冲突。这种情况一直到《洪湖赤卫队》和《江姐》问世之后,才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以《江姐》的音乐创作为例,其采用了四川民歌作为音乐基调,使音乐和发生在重庆渣滓洞的剧情暗合,并以此为基础,广泛采用川剧、粤剧、四川清音、京剧等戏曲因素,并将其与重唱和合唱等歌剧形式有机结合。最大的突破在于,《江姐》改变了《白毛女》“话剧加唱”的固有模式,从民族语言的发声及说话的特点出发创作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宣叙调,这种在民族歌剧宣叙调的创作探索为之后的民族歌剧发展拓宽了道路。

“文革”之后中国歌剧创作进行了全新的探索,再经历了无数的实践后,终于诞生了《原野》这样的成功之作。《原野》的音乐创作相比以往的中国歌剧创作有所突破,在剧中较多地使用了宣叙调新式来推动情节发展,在创作宣叙调的过程中,除了注重宣叙调本身的调性和旋律片段的探索和研究外,还注意到音乐和语言之间的关系,通过借鉴中国传统戏曲中的韵白和古典诗词吟诵,赋予了宣叙调的中国特色。这种民族与西方技术的结合非常成功,为探索歌剧民族化找到了突破口和发展方向。

二、中国歌剧中的西方因素

既然是中国的民族歌剧,势必其要努力遵循歌剧艺术所具备的.特征,使之不脱离歌剧这一表现特色,否则也就不能称之为歌剧了,这就意味着其中的西洋歌剧因素不可或缺。歌剧的特点之一就是用音乐表现戏剧冲突,而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性。歌剧要再现深刻的社会生活,要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和感情,然而它本身的表演形式又具备了不可摆脱的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既不能像小说和诗歌一样细致地描写社会生活,又不能像音乐和舞蹈那样畅快而淋漓尽致地抒发感情,势必要通过高度提炼典型化的情节冲突,通过其中的典型的音乐化形象,来表达丰富深邃的思想感情。中国歌剧在表现形式方面,特别是音乐的表现上,进行了孜孜不倦的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探索。

这其中,又以《伤逝》、《原野》和《荒原》最为成功。作为开山之作的《伤逝》,作曲家施光南大胆借鉴了西方大型歌剧的创作经验,除了极少数保留的几处对白外,几乎全部使用音乐和歌唱。为了突出作品的音乐性和抒情性,还打破了以往歌剧分幕分场的传统,将原著情节按四季编排,并注入奏鸣曲式的大型器乐创作的结构原则。虽然早在19世纪欧洲就有歌剧大师在歌剧中实践过吸收器乐创作的结构原则,但是在中国歌剧的创作中却是具有创造性的,有利于音乐结构的严谨统一。在创作手法上,借鉴了西洋正歌剧的手法,采用咏叹调和宣叙调塑造人物形象,充分发挥其抒情性以及心理刻画上的优势,加强对剧中人物的心理描写。在创作时,结构上基本以西洋歌剧的“二段式”和“三段式”为主,句式上则保留了中国传统音乐结构的特点,使音乐呈现出中西合璧的清新风格。许多段优美和深情的咏叹调从不同层次和角度塑造了男女主人公的音乐形象,揭示了他们的内心世界,其中有些咏叹调已成为音乐会上经典的歌剧唱段。

这之后的《原野》,更是因其在西方的成功演出,成为《伤逝》后的又一成功吸收借鉴西洋歌剧的作品。它使用了和声来渲染悲剧气氛,把握贯穿全剧的悲剧主题,而咏叹调的设计则充分展示了人物的多侧面性格,通过多种手法写意地刻画了不同角色的差异。在咏叹调上借鉴西洋歌剧,在宣叙调上吸收民族语言来渲染生活气息,重唱合唱的运用又多层展示了人物内心的斗争,而乐队与人声的交响则推动了剧情的发展。《原野》在继承民族戏剧精华的同时,大胆借鉴了西洋歌剧的手法,融会了各种作曲技法完成构思,特别是其中的咏叙调与宣叙调的运用,是我国歌剧创作上的一次突破。同样适当地运用了交响式的“乐章”结构的《苍原》,摈弃了沿袭话剧幕场的歌剧结构模式,使作品的抒情更规范、样式更完整,促使其音乐的有机统一,由此被公认为中国歌剧艺术百花园里的一朵奇葩,是我国文学艺术创作中“洋为中用”文艺方针的典范。

三、小结

6.歌剧卡门分析 篇六

【摘要】:《伤逝》原是鲁迅先生于1925年新文化运动时期所创作出的一部文学作品。在1981年鲁迅先生诞辰100周年之时,为纪念鲁迅先生,施光南将小说《伤逝》改编为一部同名歌剧。歌剧剧本的创作忠实于原著,用叙事加抒情的笔调,描绘了在20世纪20年代初,涓生与子君为爱而勇敢的与封建传统作斗争并赢得爱情胜利。但最终由于相爱简单相处难以及他们当时所处的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故事最终以子君死亡,涓生愧悔的悲剧收场。本文通过阅读参考文献,研读鲁迅的《伤逝》及其他小说,网上搜集相关资料等方法,重点分析了歌剧《伤逝》中子君的咏叹调及子君这个人物形象。全文从四部分加以论述:第一介绍歌剧《伤逝》的创作背景;第二对歌剧音乐人物形象的分析;第三针对子君咏叹调的唱段分析;第四结语。以歌剧《伤逝》中子君经典唱段《一抹夕阳》、《风萧瑟》、《不幸的人生》三首作品进行人物,音乐及演唱的分析,塑造音乐中子君形象的框架,为更细致的诠释子君唱段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也帮助我们提供了解作品和演唱相关知识,并培养歌唱者更深层地体会这些作品的潜在魅力。歌剧《伤逝》的创作是在20世纪80年代,这个时期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初期,很多东西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歌剧也不例外,此时的歌剧创作,较之以往有很大的创新,歌剧《伤逝》拉开了我国抒情歌剧的序幕,在我国歌剧发展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关键词】:歌剧《伤逝》施光南子君咏叹调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J617.2 【目录】:中文摘要6-7ABSTRACT7-8引言8-9第一章歌剧《伤逝》的创作背景及音乐特点9-111.1创作背景9-111.1.1作者简介91.1.2歌剧脚本的创作背景及特点91.1.3歌剧《伤逝》的音乐特点9-11第二章子君的人物形象分析11-122.1子君的人物形象分析11-12第三章子君的唱段分析12-233.1春的咏叹——《一抹夕阳》12-163.2秋——子君的彷徨与呐喊:《风萧瑟》16-203.3冬——最后的哀歌:《不幸的人生》20-23第四章子君唱段的用声特点及音色控制23-254.1子君唱段的用声特点234.2音色的控制23-25第五章结语25-26参考文献26-27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27-28致谢28-29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29-31

7.歌剧卡门分析 篇七

歌剧演唱者不仅要掌握娴熟的演唱技巧,更要学会把握和塑造扮演的人物形象。笔者旨在探讨歌剧《卡门》的角色塑造问题,并以咏叹调《爱情像一只顽皮鸟》为例论述《卡门》的演唱技巧。

一、把握卡门的性格、体会卡门的心理

在分析卡门的个性特征、内心世界之前,有必要概述歌剧《卡门》的剧情:烟厂女工卡门是一位漂亮而性格坚强的吉普赛姑娘。卡门爱上了军曹霍赛,并且运用自己罕有的女性魅力使霍塞陷入情网。但后来卡门又与斗牛士埃斯卡米里奥海誓山盟,最后倔强的她断然拒绝了霍塞的爱情,并死在他的剑下。

卡门是自由的,她真实面对自己的情欲,不受传统价值观念的束缚。正如小说中写到:“作为罗姆,你有权杀掉你的罗密,但卡门永远是自由的”,“要我跟着你走向死亡,这可以,但是,要我跟你一起活着,决不。”当她不再爱霍塞时,无论他怎么哀求,甚至拿厨刀来威胁也没有用,她宁愿死也绝不改口或求饶。对于自我情欲,以及自我与道德之间冲突的处理,卡门也是独一无二的。她是现实中也许并不存在的人物形象,是超越现实的一种极端表达。现实生活中的女性同样高举着男女平等的旗帜,但是没有一个人能像卡门那样不受传统价值观念的束缚。卡门张扬了一种浪漫和野性的自由精神,因而呈现出放荡不羁的个性。同时,卡门又兼有泼辣与邪恶的一面。她不择手段,蔑视和反抗来自社会和他人的任何束缚:“宁可把整个城市烧掉,也不愿坐一天牢”。被一起工作的女工调侃了一句,她拔刀相向,在对方脸上画出圣安德烈十字架。卡门像“一只狂野的豹子,光鲜无比的外表下潜藏着无限杀机”。卡门的行为举止惊世骇俗,然而,正像霍塞疯狂地迷上她一样,我们也分明感受到她那光彩夺目的美。

卡门的命运也是悲惨的。她追求自由,但霍塞不理解卡门,不理解吉普赛人对自由的向往,他到最后也无法把卡门对自由的崇尚融入自己的生命,这就注定了他和卡门悲剧的结局——他们是两个世界的人,或者说他们是两条直线,最多只有一个交点,过了这个交点便是永远的分离。如果卡门是鸟,那么霍塞就是一个漂亮的鸟笼。鸟儿喜欢这只漂亮的鸟笼,但它忘了鸟笼会夺去鸟的自由。卡门没有忘记自己是一只鸟,漂亮鸟笼和飞翔她只能选择其一——她选择的是自由。“作为我的罗姆,你有权杀死你的罗密,但卡门永远是自由的!”这是卡门最后的自由宣言。

卡门作为具有强烈的个性解放精神的女性叛逆者,在追求自由与个性的人们心中永不褪色。准确把握卡门的性格和命运特点,是成功演绎歌剧《卡门》的重要前提。

卡门所唱的咏叹调《爱情象一只顽皮鸟》出现在第一幕,是表现卡门性格的一首歌曲。它塑造了吉普赛姑娘卡门热情、奔放、富于魅力的形象。主人公卡门的著名咏叹调《爱情像一只顽皮鸟》是十分深入人心的旋律,行板、2/4拍子,音乐开始于d小调,然后转至F大调。这个曲调充分表现出卡门豪爽、奔放而富有神秘魅力的形象。

卡门的感情极为复杂,她游离在两个男人之间,最后悲惨的结局也是她敢爱敢恨的性格决定的。在体会了这样的内心和情感以后,不难发现在演唱中,特别在反复唱到“爱情,爱情……”时,应该更加富于音调和强弱的色彩,这样才能表现卡门向往爱情、敢于面对的个性。

二、运用中音区音色表现卡门的热情和真挚

卡门的音色特性是她个性特征的展现,一位有经验的演唱者会借助自己浑厚的、富有磁性的中音区音色,描绘卡门这一角色的热情和真挚。《爱情像一只顽皮鸟》的开始部分唱道:“爱情像一只顽皮鸟,想抓住它可不容易,叫它喊它都没有用处,它要是不高兴就不理;不管你哀求或是恐吓,都给你一个不乐意。”正如歌词所言,卡门是一个热爱生活、了无羁绊、敢爱敢恨的女子。在演唱的过程中,气息要结合声音,胸腔要比女高音运用得更多,这样,才能展现中声区的淳厚和圆润音色,才会显示这位吉普赛姑娘的个性特点。

在选择卡门角色中,有一个需要注意的问题:卡门到底是由次女高还是女中音声部演绎?对于次女高和女中音声部如何界定,在声乐界其实存在一些争议。现在主要存在两种流派,分别划分为女高(soprano)、女中(mezzo-soprano)、女低(alto),或者女高(soprano)、次女高(mezzo-soprano)和女中(alto)。前者贴切外语名称转入中文的翻译,但从实际歌唱发声来说,笔者更赞成后一种划分。因为女低音(alto)的音域和音色与女高音的区别没有男低音和男高音的区别大,而更类似于男中音和男高音的区别。所以,笔者比较倾向alto翻译为女中音而不是女低音。次女高音应该是指比女高音音色稍暗稍重、张力幅度更大的一类声部,因为按音域来分两者之间差别不明显。女中音是音色更浓更厚的一类,至于真正的女低音(alto),实际生活中非常少见。所以笔者认为虽然女中音声部也能演唱,但是更确切的卡门音色应该由次女高演唱者来演绎。

三、以清晰准确的法语发音增强角色个性

语言展现人的思维,演唱中除了声音,语言是重要的体现人物内心、思想、个性、情感最直接的工具。由于声乐作品涉及到的国家和语言众多,不禁增加了声乐教学的难度。意大利语、俄语和法语较其他语言更适合演唱,它们能使演唱者更容易获得声音,同时又不失语言清晰度和美感。反之,如中文、英文等语言,例如咏叹调结尾部分:“你不爱我,我也不爱你,你可要当心。”

在谈到法语歌唱中的吐字时,需要简单介绍法语的一些语言规则。语言在歌唱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既影响着发音和演唱是否完美,同时也是歌曲内容表达的方式。是否获得正确的发音和清晰的吐字正是优秀的演唱者所追求的。吐字和演唱完美融合是演唱的一种至高境界。

《卡门》是法国作曲家比才作品,这个歌剧演唱和对白完全用法语。法语采用拉丁字母,共有26个字母,35个音素(其中15个元音,20个辅音)。它的语音规则很多,特别有代表性的规则有:第一,法语单词的重音比较固定,一般只落在单词的最后一个音节上;第二,字母h在词中永远不发音;第三,法语中轻辅音P、T、K与意大利语音的轻辅音P、T、K一样,一般都必须发不送气的轻爆破音(尤其是词首的轻辅音)例如Pa、Pi、Pu、Pai、Po发近似于中文的扒、逼、不、掰、播;第四,两个相同的辅音字母在一起,一般读成一个音:elle;第五,辅音字母c,f,l,r一般在词末要发音,如sac;naif;metal;soir。其他辅音字母在词末一般不发音,如francais(法语);heureux(幸福)。

另外,在演唱中,有一些特殊的规则也要注意:例如法语中的小舌弹音R在演唱中要发成意大利语似的大舌弹音。再如法语的4个鼻化元音是极具特征的,在演唱“鼻化”音时,应该比吐字中更夸张更强调鼻音,这样也会使歌者的语音听起来悦耳并富有音乐感。

在《爱情像一只顽皮鸟》中,特别要注意:歌词中唱到“Lamour”中的R就应该发清晰的大舌弹音;“Convient”中的鼻化音就应该唱得很夸张,这样也有助于声音位置的把握。所以,除了意大利语外,法语也是一种适合演唱的语言,它很有助于歌者去寻找美声“Bel Canto”的位置。“Boheme”中的“h”是不发音的,遵循词尾只有4个辅音字母发音的规则,“Jamais”中词尾的“S”也是不发音的。

四、抓住哈巴涅拉舞曲的风格是展现卡门野性的关键

《爱情像一只顽皮鸟》这首作品采用了哈巴涅拉的舞曲风格。哈巴涅拉又译作“阿伐奈拉”。它是一种源于非洲黑人的、流行于古巴的舞曲体裁。速度中庸,节奏采用第一拍带有附点的二拍子——2/4/。除了比才以外,此体裁还曾被法国作曲家拉威尔用在作品中,如拉威尔的《西班牙狂想曲》。与“圆舞曲”、“波尔卡”一样,哈巴涅拉也是西洋舞曲中的一种体裁。

音准和节奏方面应该注意下行半音阶的演唱,演唱者在演唱的过程中,要边唱边听,能够运用声乐的耳朵鉴别自己演唱时音准是否把握准确。节奏中的难点是三连音的把握,三连音一定要平均分配,演唱者心里的节拍要准确,这样在演唱中,才能给听众留下均匀的节奏感。

五、演唱中注重与其他角色的交流和共鸣

《卡门》上演至今已有多个版本,每个版本在《爱情像一只顽皮鸟》这个情节中,角色对作品的演绎和诠释也不尽相同:有的卡门坐在桌子上与军官边调情边演唱;有的卡门与其他的烟厂女工围坐在一起,一边抽烟一边唱;有的甚至以边唱边跳的形式来完成这首作品。为了演唱者能更生动、逼真地诠释和演绎这个生性泼辣、放荡不羁的角色,笔者为演唱者安排了特定的一幕:比如两名军官(其中包括霍塞),几名与卡门同龄的女演唱者,一起完成《爱情像一只顽皮鸟》的歌剧片段表演。在表演中,其他演员都演唱合唱部分的旋律。

爱情是一只自由鸟,其实卡门才是一只自由鸟,她崇尚自由,向往爱情,爱情来到了,便会不惜一切代价地面对,当爱情离去了,绝不会再眷恋。

概而言之,歌剧角色的塑造是难以掌握的,一个优秀的演唱者在拥有了天赋的嗓音和音乐才能的同时,更要通过准确选择适合自己的作品,细致地去研究和诠释它,掌握作品的语言特色和歌唱中的发音吐字,并且获得娴熟和精湛的演唱技巧,最后还要具备把握和表现角色的能力,这样,一个真实的角色才可能展现给观众。

摘要:准确把握卡门的性格和命运特点,是成功演绎歌剧《卡门》的重要前提。塑造卡门这一艺术形象,演唱咏叹调《爱情像一只顽皮鸟》,需要体会卡门的内心世界,并在音色掌握、法语吐字、合巴涅拉舞凿风格展现,以及演唱中角色之间的交流等方面着力。

关键词:《卡门》,角色塑造,歌剧演唱

参考文献

[1]王景彬:《西洋歌剧咏叹调大全》(1),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年版。

[2]《音乐周报》,2010年6月刊。

[3]张弦、徐国弼等编译:《西洋歌剧名作解说》(上) (3),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年版。

[4]张弦、徐国弼等编译:《西洋歌剧名作解说》(下)(3),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年版。

[5]马晓宏、柳利:《法语》(2),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年版。

[6]陈言放、詹士华:《意法德英歌唱语音指南》(3),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8.歌剧卡门分析 篇八

〔课 题〕:卡门序曲 〔课 型〕:欣赏课 〔年 级〕:九年级下册 〔课 时〕:第二单元 第二课时 〔教 具〕:钢琴、音响、多媒体课件等 〔教材分析〕:

《卡门序曲》是歌剧《卡门》开场前的一首明朗而辉煌的管弦乐曲。歌剧《卡门》取材于梅里美的同名小说。故事梗概是:卫队下级军官唐·霍赛钟情于烟草女工卡门,并且参与了卡门的走私活动。而卡门对唐·霍赛越来越冷淡,并与斗牛士埃斯卡米洛热恋起来。在一次斗牛活动中,埃斯卡米洛获胜。当群众正在欢呼的时侯,唐·霍赛杀死了卡门,他自己也自杀身亡。

《卡门序曲》为回旋曲式结构。乐曲的主部主题是一首节日进行曲。由木管乐器及小提琴奏主旋律,气氛热烈欢快。把人们带入西班牙斗牛场那喧闹狂热的意境之中。〔知识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生积极地参与音乐,发展表现音乐的能力和创造性。感受欧洲音乐文化的特色。2.教学过程和方法: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建立音乐体验。3.知识与技能:

通过对作品的欣赏和分析,使学生把握作品的主题,了解音乐要素对作品的音乐情绪和内容所起的作用,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卡门序曲》的曲式结构的辨别,正确认识每个主题的发展变化并记忆音乐作品片断。〔教学难点〕:

感受《卡门序曲》的回旋曲式中的三个音乐主题和它们的情绪对比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播放视频:

教师:请同学们看这段视频,看完以后请同学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教师播放:歌剧《卡门》 同学们观看

大屏幕:

1、音乐的名字

2、里面的人物

3、曲作者 比才。

(二)作品介绍——人物介绍

这部歌剧在这个故事里有三个主要人物:

卡门:是一个姑娘的名字,位烟草女工

卫队下级军官:唐霍赛

斗牛士:埃斯卡米洛

卡门她是位烟草女工,霍赛钟情于卡门,并参与了卡门的烟草走私,但卡门却与斗牛士埃斯卡米洛热恋起来,在一次斗牛活动中,埃斯卡米洛获胜。当群众正在欢呼的时候,唐·霍赛杀死了卡门。随后,他自己也自杀身亡。所以整首歌剧塑造了卡门这个追求个性解放的妇女形象,最终却以她的死来结束,充满了悲剧色彩。我们今天将要欣赏到的是它的开场音乐,也就是序曲。下面我们一起来认识这们作品的作者:比才

(三)作者介绍:比才

二、讲授新课

(一)序曲:在序曲中,带有暗示剧情的作用的歌剧,芭蕾舞剧,清唱剧,戏剧等在演出前由大型管弦乐队演奏的乐曲。我们就称它为“歌剧序曲”。

(二)歌剧:所谓歌剧呢,它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包含了音乐,舞蹈,美术,戏剧等。

(三)回旋曲式:一个主要乐思(主部)间隔出现三次以上,在每两次之间插入不同的对比部分(插部)所构成的曲式。

(四)欣赏:分段欣赏

1、第一部分:我们先看第一音乐片段A,请你聆听并思考:(1)音乐的情绪(2)演奏的乐器(3)表现的场景

(乐曲的主部主题气氛热烈欢快。这段主题为A大调,2/4拍子。木管乐器演奏及小提琴奏主旋律。把人们带入西班牙斗牛场那喧闹狂热的意境之中。)

3、第三部分:C段(第二插部)

(1)主题音乐演奏几次,分别是什么乐器演奏的(2)表现的场景(3)音乐情绪

(4)跟着旋律唱一唱

(弦乐组奏主旋律第一次呈现时由弦乐组奏主旋律。它抒情细腻、感情真挚。第二次呈现时,不仅将旋律提高了一个八度,还加进了木管乐器奏主旋律。其情绪威武、雄壮,带有重复凯旋的气质,表现了斗牛士气宇轩昂、英姿勃勃的形象)(五)完整欣赏 A+B+A+C+A 回旋曲包括一个多次重复的段落(主部A)及若干个与之穿插对比的段落(插部),一般主题至少出现三次,形成A+B+A+C+A的结构形式。它是一种曲式结构。

三、拓展:

1、听音乐

2、创编

给第二插部配上歌曲,第一段女生唱,第二段男生唱

教学反思:

9.卡门形象新论 篇九

1845年梅里美创作了《卡门》。从此文学艺术领域有了这么一个艺术经典, 各种艺术门类, 诸如歌剧、舞剧、电影、话剧, 一遍又一遍地竞相演绎《卡门》, 无论用何种方式, 无论多少次都不会过时。作品的主人公卡门经过一个多世纪的磨砺, 不仅没有垂垂老去反而越来越光彩夺目, 越来越为世人所钟爱。究其原因, 是因为作品塑造的这个人物身上拥有着特殊的品质, 是因为卡门是一个未被“人类文明”玷污的人, 一个纯粹的人, 一个真正意义的人。

一.卡门是梅里美心中理想的“人”的化身

从孩提时代起梅里美的血液中就流淌着男子汉气概, 他崇尚自然、狂放、野性与坚强。然而作为一个法国人, 梅里美又清醒地认识到同胞身上的劣根性。梅里美认为“法国民族性格的主导特点之一, 就是经常注意别人的意见 (‘人家会怎么说’) , 这样就摧毁了一切独创精神, 使人变得索然寡味, 并形成社会虚伪的最好‘基础’”[1]。作为一个上流社会的文化精英, 他“既是法兰西学院的院士和上议院的议员”, 又是“皇室信任的宠臣”, 却在内心深处深深地鄙视自己所扮演的角色。身居高位, 让梅里美更加看清了法国虚荣背后的羸弱。而当时法国文坛已将暴露个人隐私和无病呻吟发展到了极至。天性傲慢的梅里美不屑于此, 并以己所能, 通过创作来深深地刺激文坛麻木不仁的状态, 试图扭转那股不健康的萎糜之气, 让法国人冷静而客观地面对现实, 走出泥潭。

西班牙人豪放不羁的硬朗民风、忠贞不阿的坚定信念以及甘为朋友两肋插刀的忠胆义气等, 如同酣畅的烈酒一样燃烧了梅里美的创作灵感, 让梅里美受到了精神上极大的鼓舞。西班牙成了梅里美的创作中涉及最多的国家。[2]

梅里美认为吉普赛人是个流浪民族, 他们没有法律, 没有祖国, 拒不服从文明社会的道德。梅里美历来钟爱那种“最不重视人类生活, 有最强烈的热情, 有最狂放和最坚决的性格, 而且有最粗莽的原始偏见”的人物[3]。于是就有了卡门。卡门是梅里美精心打造的承载了作家许多理想的一个人物形象。这也符合梅里美一贯的创作风格:从道德角度揭露社会, 否定资本主义文明。在接近自然甚至许多方面还带着原始感情的人们中间挑选他的主人公, 这些人都还不曾被资产阶级“文明”社会中的虚伪道德所腐蚀。[4]

二.卡门的艺术形象是属于价值观与道德秩序碰撞的边缘人物

可以说, 还没有一个艺术形象能像卡门一样征服所有读者的心。

首先, 从外形上看, 卡门一反传统女性娇羞妩媚, 温顺可人模样, 向读者展示的是一种野性的美丽:她身上是每一个缺点都附带一个优点, 皮肤很匀净, 但颜色和古铜差不多, 眼睛斜视, 可是长得挺好挺大, 带着又妖冶又凶悍的表情, 是一种别具一格的犷悍的美。她决不“笑不露齿, 行不露足”, 整个作品贯穿着她肆无忌惮的开怀的笑声;她率性而为, 穿极短的裙子, 露出“七穿八洞”的腿袜, 嘴里叼着金合欢花, 扭来扭去地走路, “活象哥尔多巴养马场里的小母马。”[5]

其次, 是她从事的行业。她从事的行业是所有行业中最具冒险性、风险性、挑战性的行业。如同男人历来要征服天空征服海洋一样, 梅里美让他的女主人远离闺阁, 翻山越岭, 出没于崇山峻岭之中, 折射出磅礴的雄性色彩。在这个领域里, 她比作品里所有的男性都表现得更为阳刚, 更为出色。难怪走私集团的所有成员都认为, “这姑娘简直就是我们这帮人的救星。”[6]

再次, 她刚烈果敢, 杀伐决断。她毫不犹豫地在污辱了自己的人的脸上划下血淋淋的十字;她狡猾地从荷枪实弹的军士手下溜之大吉。她把英国军官玩弄于股掌之上。她偷窃、杀人、走私、诈骗, 我行我素, 独来独往, 把文明社会不容侵犯的道德秩序搅得一塌糊涂。[7]

在卡门的世界里, 她就是中心, 就是支配者。她评价自己:“我身上披着羊毛, 可不是绵羊。”[8]她在她的领域内支配一切, 她计划安排并实施走私集团的每次活动, 是这个走私集团的真正首脑。集团陷入困境时, 大家都焦急地等待她的消息。头目被抓入狱, 她设法营救出来;打通各种关卡通道, 她亲自斡旋。在英国军官豪华的住宅里, 她当着英国军官的面, 用土语告诉唐何塞:“我正在做埃及买卖, 手法再高明不过了。这所屋子是我的, 那龙虾我牵着他的鼻子走。我要把他带到有去无回的地方。”[9]

梅里美笔下的卡门, 根本没有传统的贞操观念。首先, 在“爱”的问题上, 她奉行自己的价值观, 率性坦诚, 爱谁是谁, 她不会让曾经的爱束缚自己, 更没有从一而终的意识。作为加西亚的妻子, 她爱上了唐何塞, 她只觉得内心有一种莫名其妙的情感在驱使着她走向唐何塞。她说:“不管怎样, 我不爱你是不行了, 因为你离开我, 我就像丢了魂似的。”[10]在和唐何塞产生矛盾之后, 她又爱上了西班牙斗牛士, 因而诱发了跟唐何塞之间的冲突。其次, 文明社会认为, 性是“贞操”的最后底线, 但对卡门来说那不过是生存的一种工具。为了报答唐何塞不抓之恩, 卡门用“性”作为礼物作为回报;为了走私集团的利益, 卡门用“性”打开通道, 做达官贵人的情人。卡门很奇怪何塞怀疑她的爱, 这点在卡门看来简直比任何道理都明显, 因为自己从来没有向他要过钱!

当唐何塞要求放弃强盗生活, 到美洲过正常人的、幸福安宁的家庭生活时, 她坚决拒绝, 并因此开始鄙视对方。她说:“我要的是自由, 爱干什么就干什么。”甚至在唐何塞以死亡相威胁时, 卡门居然说跟着你走向死亡, 我愿意, 但是我不愿意跟你一起生活, “卡门永远是自由的!”她脱下唐何塞送给她的定情戒指把它扔进了草丛, 跺着脚说:“不, 不, 不!”在失去自由与死亡之间, 卡门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死亡, “不自由, 毋宁死”。卡门根本就没有文明社会的道德观念, 不知道德为何物, 只忠于自由, 自由是最高的道德。[11]

三.卡门是每个人无意识深处的本我

作为社会中的一分子, 每一个人或多或少地会被社会同化, 往往失去本性, 发生各种各样的畸变, 唯独卡门是一个例外。卡门聪慧、美丽、勇敢、坚强、义气、狡黠、风骚、凶悍、欺骗、嗜血, 既多情又无情, 视自由重于生命。卡门遵从上天赋予她的本性, 她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不听从本性的召唤, 与自然界中的动物一样简单, 一样纯粹, 她的所作所为就象羚羊寻找丰美的草场、狮子追逐合意的猎物, 她有她自己的为人准则, 那就是自由, 为了自由, 她可以抛弃所有的一切, 乃至生命。正是这些特质使得卡门成为了一个有血有肉的人, 也正是这些特质征服了不分国籍不分时代的读者。也就是人们即使认为她“恶”还照样喜欢她的原因。

卡门身上拥有人们心中普遍向往却无法实现或不敢实践的特质。她是隐藏在我们任何一个血肉之躯内心深处的原始冲动或生命原始活力。用弗洛伊德的话说, 她就是我们每一个人无意识深处的本我。[12]

许多评论家都将卡门视为“恶之花”、“罪之源”, 其感情可谓爱恨交织:一方面爱其娇美狂放独立不羁我行我素, 另一方面又恨她无视道德贞操杀人越货践踏法律。有些评论家为卡门“不自由毋宁死”的精神倾倒, 认为卡门是“自由的精灵”, 同时对卡门的种种不合法行为深感惋惜。笔者认为恰恰是卡门身上所具备的那一切特质的结合体, 打动了所有人。

我们不能要求羚羊不再吃草、狮子不再捕猎, 同样我们也不能要求卡门一方面豪放不羁特立独行, 另一方面又中规中矩谦和温顺, 否则, 羚羊不成其为羚羊, 狮子不成其为狮子, 卡门也不成其为卡门。

参考文献

[1][英]勃兰兑斯:十九世纪文学主流:第五分册[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2.291

[2]唐蕾:《特立独行于文化之端——浅析梅里美的创作风格》.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03, 5.65

[3][11]缑广飞:《嘉尔曼——自由的象征》.赤峰学院学报, 2007, 2.97

[4]赵雪莹:《苍白的是道德动人的是野性——梅里美和他的〈嘉尔曼〉》.开封大学学报, 1997, 2.44

[5][6][8][9][10]梅里美:《卡门》[M].李玉民等译.北京:燕山出版社, 2003.41.108.101.110.103.

[7]徐丹玲:《男权主流社会的反抗者——再论卡门》.毕节学院学报, 2007, 5.56

10.歌剧卡门分析 篇十

关键词:歌剧,《屈原》,婵娟,形象塑造

一、歌剧《屈原》的音乐特征

在歌剧《屈原》中, 施光南先生积极创新, 有意识地偏离以往那种民族性中国歌剧风格, 巧妙地将西洋音乐创作手法溶于其中。在这种意识的引导下, 作品从题材、人物形象设计、音乐创作等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上看都别具一格。作者虽然借鉴了西洋歌剧的创作模式, 一些重点唱段完全按照欧洲歌剧咏叹调和宣叙调的形式创作, 但是在音乐语言上, 采用的却是中国传统音乐元素, 包括昆曲、楚剧、汉剧、京剧、花鼓戏、山歌、古曲等等, 同时吸收了大量屈原生活所在地楚地的艺术素材, 如咏叹调《山鬼之歌》采用了湖南当地的民族音乐音调写成。他这种创造性地把西洋歌剧与我国传统音乐融合在一起的写法, 既保留了作品应有的楚文化特色, 又具有强烈的戏剧性效果。

二、婵娟的艺术形象分析

(一) 婵娟的戏剧形象

《屈原》整部作品洋溢着炽热的爱国激情, 愤怒地谴责了迫害忠臣, 出卖国家的奸贼, 生动地表现出伟大爱国诗人忧国忧民、不畏强暴、磊落坚贞、大义凛然的崇高气量。婵娟是个虚构人物, 作者创作这个人物是想作为屈原形象的补充和烘托, 把她当作“光明的使者”、“道义美的象征”来写的。

(二) 婵娟的音乐形象

婵娟的地位是卑微渺小的, 她仅是区区一个侍女, 但毋庸置疑的是, 施光南先生在这个角色身上花费了大量心血, 采用浓笔重墨着重刻画婵娟人物, 使人物的内心世界得到充分展现, 感情得以尽情抒发, 令其戏剧形象在整部歌剧中非常突出。其中关于婵娟的几个咏叹调写得尤为精彩, 孙允文先生在其教学演唱提示中提到:“从《桔颂》到《夜空中银河低垂》再到《离别的歌》, 描绘了婵娟以为真理而献身为荣的心路历程, 勾勒出她从一个心怀正义的侍女逐渐变成愿为真理和正义牺牲自我的英雄之思想和性格发展脉络。特别是当她生命垂危时那段动人肺腑的倾诉, 使我们看到了一个高贵圣洁的灵魂, 一个美好灿烂的人物形象。”1]

1、三重唱《桔颂》中婵娟的音乐形象分析

在三重唱《桔颂》中, 女高音角色极其重要。在中段婵娟与宋玉的二重唱之中, 因为当时屈原赞美的是宋玉, 所以婵娟声部多半处于衬腔的地位。但如若没有女高音在上方音域的支撑, 此曲也不会如此流畅、亲切, 听觉方面也不会如此丰满、厚实。高潮部分更是用清澈穿云的女高音讴歌橘树, 赞美品质高尚的人格, 突出了人物所表现出来的那份坚定与执着。

2、咏叹调《夜空中银河低垂》中婵娟的音乐形象分析

这是剧中分量很重的一个唱段, 出现在第五幕中, 对于塑造婵娟的音乐形象起决定性的作用。本段可分为A B两个部分, B段是A段的发展重复, 其内在关系如下所示 (请参照有关谱例) :

1) “夜空中银河低垂……凄凉更鼓声声悲”至“啊想起了多少次……风冷人不归”。

这两个部分的音高线条大体相近, 主要变化体现在节奏上, 后者只是在前者的音高基础上将节奏处理得紧密些, 歌唱起来更为口语化;

2) “先生啊……心相随”至“先生啊……献你一腔深情的泪”。

这两个部分的处理与上文提到的段落刚好相反, 后者模仿前者的节奏, 调整了音区并层层模进, 意在托起情绪, 营造此段落的高潮, 调性的更迭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3、二重唱《离别的歌》中婵娟的音乐形象分析

在最后一幕中, 婵娟误饮毒酒, 临死前深情地唱起了《离别的歌》。她是名副其实的女英雄, 非但不为自己误饮毒酒而痛苦绝望, 反而为自己能代替屈原而死感到“真幸福, 真快乐”。如同歌中所唱的“有先生就有楚国”, 她有报效祖国的坚定信念, 因此甘愿代屈原赴死。这种舍生取义的精神赢得了所有人的尊重。这个唱段将婵娟形象塑造得有血有肉, 感人肺腑, 是婵娟三个咏叹调中最重要的一段, 是将婵娟人物形象升华的关键, 并将整个歌剧推向高潮。

结语

笔者在学习歌剧《屈原》中婵娟人物的演唱与表演艺术中, 为实现上述声乐技艺与艺术表现的统一, 查阅了不少资料, 尽己所能力贴近作曲家的原意分析作品, 深入浅出地将自己的体会写出来。笔者期望自己在本文中的婵娟音乐形象的具体分析描述, 与原作者的创作理念能够相融相合, 为人们诠释歌剧《屈原》和塑造生动感人的婵娟的艺术形象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参考文献

[1]施光南:《我怎样写歌》湖南文艺出版社, 1991年

[2]储声虹徐朗余笃刚:《声乐教学曲库中国作品第二卷——中国歌剧曲选 (下册) 》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4年

11.歌剧卡门分析 篇十一

随着中国社会的改革开放,经济迅猛发展,在学术研究中也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展,国内歌剧的引进首先是通过俄罗斯开始的,随着中东铁路在东北修通,有了交通的保障,中国与俄罗斯的交流往来允济芮衅鹄,歌剧的引进也是从俄罗斯的名族歌剧开始的,如格林卡、达尔戈梅斯基、穆索尔斯基、里姆斯基?科萨科夫为代表创作的俄罗斯民族歌剧。随后中国的学者走出国门,带回了国外的先进理念,许多外国着作开始有了中文译本,国内掀起一股翻译国外书籍的风潮,这时关于歌剧的理论研究才逐渐被引入国门,二十世纪的前五十年只是初始牛角,后五十年才开始有了自己的理论着作,然而,从内容上看,还只是局限于歌剧作品集的整理以及歌剧演出形式的研究,对于歌剧作为一种文化所承载的内涵等更深层次的理论着作鲜有少见。同样作为中国的传统艺术,戏曲艺术在中国有着与歌剧在欧洲相同的历史意义,更因为二者同从古老的戏剧发展而来,二者的比较研究也就必不可少。

中国戏曲与西洋歌剧是戏剧在不同文化下发展成具有本土特色的两种戏剧形式,中国戏曲是从中国戏剧中慢慢发展演变而来的,西洋歌剧也是从希腊文明中的戏剧文化发展而来,它们有着共同的祖先――原始戏剧,探索二者的起源,我们发现其有着惊人的相似过程,不仅仅是起源,它们的发展过程、表现形态、艺术内涵都有着不同程度的相似之处。

1.1课题的研究意义

对中国戏曲与西洋歌剧的比较研究提出新的看法,希望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可以填充中国戏曲与西洋歌剧之比较研究的一个空白内容,同时也将中国戏曲放在一个更高的位置,使更多的学习者把关注点投向中国传统声乐文化。

戏曲是我国传统声乐艺术的一大精髓,其中蕴含了最具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性格特点、精神文明和独特语言的最集中、最表象的体现;西洋歌剧是当今世界发展最广泛的古典艺术之一,经过了几个世纪,到今天,它仍占据着各大舞台的中心地位。将二者放在一起研究,有着举足轻重的意V。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国外研究现状

笔者查阅了校图书馆的相关外文学术期刊及专着,未发现同样的课题研究。外文涉及的主要是西洋歌剧的作曲家、作品背景、咏叹调演唱分析、和声曲式分析等,内容较多;对中国戏曲的研究在百链上以“ChineseOpera”为关键词搜索到了 230篇外文期刊,外文图书仅34本。研究的内容多是人文层面的,以介绍中国戏曲为主,关于二者比较的内容尚未查阅到。

1.2.2国内研究现状

根据校图书馆百链链接搜索以“西洋歌剧”为关键词的图书有452种,其中内容以史类研究与歌曲集为主;以“中国戏曲“为关键词搜索到的图书有13185种,涵盖了各个方面的内容。以“中国戏曲与西洋歌剧”为关键词搜索到的期刊有62篇,其中关于中国戏曲与西洋歌剧比较研究的期刊有10篇,搜索到的学位论文仅两篇。首先,从数量上看,这一课题的研究还属于非常薄弱的环节;再从内容上来看,所涉及的书籍内容较为单一,且内容大多停留在表面,有实际指导意义的内容较少。

1.3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方法、课题的创新性

1.3.1课题的研究目标

此课题的研究是对两年来学习的理论知识与演唱实践的一个总结,也是主要的研究领域,旨在通过研究这一课题,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学以致用,相辅相成,从二者的发展现状中发现其存在的问题,通过比较二者的艺术特点,总结出其存在的相同点与演唱上的共通性,从而为实践提供理论支持。

1.3.2采取的研究方法

1、查询法:查阅相关书籍及文献,上网浏览相关资料;

2、观察法:通过观察日常生活和演出活动,了解最前沿的音乐理念、表演方式等,获得研究所需的相关材料;

3、音像资料分析法:收集大量音像资料进行观摩学习,整理课题所需资料。

搜集论文相关资料,对资料进行分析研究;总结相关资料,对论文进行初步构思;列出论文提纲,书写论文内容,对论文进行修改,定稿。在此课题上,通过本科四年以及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在前人已有的基础上,已具备进行该项研究的客观条件;并通过平时的理论学习与实践经验,可较好的完成该项课题的研究。

第2章中国戏曲形成的历史沿革

2.1中国戏剧文明形成的三个阶段

《中国戏曲史》中提到关于戏曲的起源:“戏剧的起源,无论中外,都承认大致由三种力量促成:1、初民的宗教情操2、祖先及英雄崇拜3、人类的模仿天性。”将这三点放到戏剧艺术当中来看,循序渐进的形成了一条戏剧诞生之路。在很多的文章中我们看到,有些学者将中国的传统戏剧艺术称之为“中国戏剧”,有些又称为“中国戏曲”,对此,我尝试从时间的划分上来将二者的内涵进行区分。“中国戏剧”是中国戏剧文明形成以来到发展至今,所包含的总的艺术内涵,是一个总称;而“中国戏曲”则是指在宋杂剧形成之后,所包含的综合性的舞台艺术,“中国戏曲”包含在了 “中国戏剧”之中,下面将通过几段历史来界定“中国戏剧”与“中国戏曲”。

2.1.1原始歌舞中的拟态表演

中国戏曲形成的渊源最早课追溯至原始社会时期的原始歌舞,原始歌舞作为一种美的因素存在于中国的戏曲艺术当中,在戏曲艺术真正完全形成时,歌舞仍然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原始歌舞主要与原始社会中人们的狩猎活动有关,有的歌舞直接来源与人们的狩猎活动以及狩猎之后的庆功宴,这一说法可在《吕氏春秋?古乐》1当中得到佐证:“拊石击石,…,以致舞百兽,”指人们装扮成百兽的样子击打石头,应着节拍而舞。除了在古书上有记载,我们还可以在世界各地的壁画中得到考证,这是最早的原始歌舞形态,通过模仿动物们的形态,并按照自己的情感、意志加以整合,形成了一种拟态的表演,这种拟态的表演可以作为中国戏曲歌舞表演的一个基石,之后在此基础上逐渐丰满成熟。

2.1.2原始宗教中产生的场面与程序的组合

原始宗教主要是指原始人们对图腾的崇拜与信仰,在原始人面前,自然界的一切都具有神秘性,任何一项自然活动在他们面前都是巨大的,且万物皆有灵性,因此每个原始部落都会选择一种自然界的生物,作为自己族群的标示并予之崇拜,或是植物或是动物,希望通过对图腾的崇拜来保护族群的安全,寄以愿望,后人把这称之为图腾崇拜。这是最初的原始宗教形式,然而这确是人类文明的一大进步,为了对这些图腾表示崇拜,原始人们常常会在出门狩猎之前举行一些祭祀仪式。原始

上一篇:经营分析典型案例下一篇:货运的协议书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