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液反应的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xiaosanhao

2024-09-18

输液反应的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xiaosanhao(精选11篇)

1.输液反应的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xiaosanhao 篇一

引起输液不良反应的原因及临床症状

1.1 细菌性热源反应

静脉输注的药品和输液器具由于未能把好质量关,以致在贮运、配制、使用、操作等环节中被致热物质所污染。输入的溶液和药液制品不纯等,消毒保存不良,输液瓶消毒灭菌不彻底,输液过程中未能严格执行无菌操作等原因而致致热源物质随输注的液体进入人体而产生热源反应,临床表现为发冷、寒战、发热、出汗、脉速、恶心呕吐、皮肤苍白、瞳孔散大等,严重者可出现昏迷或休克症状。热源反应在临床输液中占很大比例,而细菌性热源反应是输液热源反应的主要原因。

1.2 过敏反应

静脉输注的部分液体中含中异性蛋白,如低分子右旋糖酐,水解蛋白注射液以及某些易致敏的药物如青霉素、头孢菌素、细胞色素C等,这些药物一旦用于某些具有特殊过敏体质的人身上,就会产生过敏反应,如出现心慌、气急、脉搏加快、四肢厥冷、皮肤苍白或发绀,全身出现皮疹、荨麻疹、精神呆滞或烦躁不安,以及喉头水肿、支气管水肿与过敏性休克等症状,抢救不及时甚至可危及生命。

1.3 心肺负荷过重

在短时间内输入大量液体一般在3 000~3 500 ml以上者,或输液滴速过快者,使循环血量急剧增加,心肺负荷过重、心肌受损可致心衰和急性肺水肿,患者可突然出现心悸气短,端坐呼吸或呼吸困难,胸闷、咳嗽、咳粉红色泡沫样痰,重者痰液可从口鼻涌出等症状。

1.4 空气栓塞

静脉输液时输液皮管内空气未排尽,导管衔接不紧致漏气,液体输完后未及时添加或拔针、加压输液时无人看守液体迅速排空均可发生空气栓塞。空气输入血管将会阻塞右心室肺动动脉入口,使血液不能顺利进入肺内,患者可突然出现胸部阻塞或胸骨后疼痛异常,继而出现极度呼吸困难和严重缺氧发绀等症状,以致立即死亡。

1.5 静脉炎的发生

长期不间歇的静脉输注高渗溶液和刺激性较强的药物,如升压扩管、抗癌化疗药物,因药物的化学刺激作用,使局部静脉管壁发生炎性病变。输液中未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使细菌或微粒随输液进入人体,引起局部静脉感染,静脉周围组织出现红肿、疼痛,沿静脉走行局部发生条索状改变,并伴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

1.6 输液中微粒的污染

在输液过程在,输液的微粒可随液体进入人体,严重危害人体健康。产生原因多由于药液在加工制作过程中水、空气、物质材料被污染,异物与微粒混为一体。溶液瓶、橡皮塞、橡皮管不干净、橡胶微粒的脱落物及隔膜微粒的脱落物。液体放置时间过长、玻璃瓶或橡皮塞受药液浸泡腐蚀时间太长而脱落形成微粒。输液器和注射器不洁净、切割玻璃上的玻璃微粒。开瓶塞加药时针头反复进入橡皮塞,导致橡皮塞撕脱的微粒。输液环境不洁净,空气中灰尘微粒污染输液溶液,联合用药中由于配伍不当所产生的化学微粒。玻璃屑、纤维等微粒均可随输液进入人体造成肺脑肝肾等组织的损伤,可堵塞血管致局部供血不足,组织缺血缺氧,甚至坏死。微粒进入肺毛细血管,可引起巨噬细胞增殖,黏附包围微粒而形成肺内肉芽肿。更严重者可因微粒对血管壁的刺激而降低血管壁的光滑度,引起红细胞和血小板黏附和聚集在微粒周围形成血栓,引起血管栓塞,以及血小板减少症和过敏反应,微粒进入人体后亦可引起热源反应及致癌反应,刺激组织发生肺动脉炎和静脉炎或形成血肿。

1.7 输液的温度及pH值的影响

输液的温度不适宜;如人体输入过冷或过热的液体,在体温调节中枢还来不及对外来异常温度进行调节时,机体对冷热刺激会产生应激反应,较冷刺激使血管痉挛收缩,导致血压升高,较热刺激可使血管扩张血压下降,重者可致休克。输液的酸碱度不适当,如液体的pH值过高或过低,超过血液的缓冲容量,输入人体后可引起酸中毒或碱中毒。

1.8 输液渗透压影响

人体若输入大量低渗溶液,红细胞可将水分迅速吸入胞内,使细胞膨胀和破裂,血红素析出可引起血尿,并可出现寒战、高热等症状,重者可造成死亡。若人体输入大量高渗溶液,血细胞的水分被吸入组织间隙,可使红细胞萎缩变形,有诱发血栓形成的可能,还可引起静脉皮肤的血管病变而产生静脉炎。

1.9 药品质量的影响

药品制剂虽在出厂前通过国家卫生部门按质检标准严格检查达标,但常由于在贮运过程中不注意使瓶口松动,瓶身碰裂造成细菌污染,或因药物横卧或倒置造成隔膜和橡皮塞脱落,或因橡皮塞被药液的溶解渗透作用,使药液发生变质,或药液放置时间过长,可引起药液酸碱度的改变而对瓶身玻璃有一定腐蚀作用,引起玻片脱落或因其他原因引起药液混浊,沉淀变质等。

1.10 药物配置时间长短产生化学影响

抗生素药液配制后若放置时间过久,会产生化学变化,如青霉素经溶解后易分解成青霉素烯酸,这种药物为一种半抗原,进入人体与蛋白质上氨基酸的氨基结合,形成全抗原,易使人致敏。须在配制后的4 h内用完,用药前须询问过敏史,在用药期间时常会出现过敏反应,须密切观察,首次用药观察15~20 min方可离开,出现过敏情况因人而异,有时可在数分钟或数秒钟内出现。

1.11 注射技术因素影响

注射技术水平欠佳,不能一针见血,或注射针头不能完全进入血管,使药液外渗到皮下组织,造成局部组织渗漏肿胀疼痛,如果是高渗溶液,刺激性较强的化学药液,还会引起静脉炎和局部组织坏死症状。

各种输液不良反应的预防措施

2.1 热原反应的防护措施

(1)为减少输液中出现的热源反应,医药人员必须把好药品及输液器具的供货关,确保输液器具及药品质量合格,严格执行药品的有关法律法规,杜绝伪劣输液器具,三无产品流入医院,对输注的流体使用期严格规定在3个月之内。(2)对存放药品输液器具的环境应作定期空气消毒,保持环境清洁干燥,严防输液器具及药品污染、变质、发霉,在贮运药品途中应特别小心谨慎,轻取轻放,严防碰撞,摔掷而致瓶口松动,瓶底破裂造成细菌污染等隐患。(3)为有效防范工作中不慎引起的热原反应,护理人员须严格按输液操作规程办事,输液前认真检查药液的质量,有无沉淀、混浊、变质,出厂日期,检查瓶口有无松动,瓶身有无裂纹,如发现有真菌生长时及时更换。检查输液器具上的包装是否完整,有无漏气及灭菌日期,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操作前应洗手戴口罩衣帽整洁,未经消毒的手不能直接触碰针头和药液。(4)治疗室应环境清洁,定时作空气熏蒸或紫外线消毒,减少人员流动,防止空气中杂菌污染,有条件者最好做空气净化。医药护理人员在药品销售、存放、配制无菌操作等方面应非常严格,严谨的按程序化、条理化、规范化的管理方法行事,才能有效防止和减少输液过程中的发热反应。(5)如患者在输液中出现热源反应,反应轻者可减慢输液速度或停止输液,通知医生及时处理,注意观察体温变化,反应重者立即停止输液,并保留剩余溶液和输液器进行检测,查找反应原因,对高热者进行物理降温,遵医嘱给予抗过敏药物或激素治疗。

2.2 药物过敏反应的防护措施

(1)药物过敏反应在临床用药中虽时有发生,但只要医护人员用药过程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层层把关,过敏反应的发生是可杜绝减少的。如青霉素、头孢菌素等用药前必须详细询问有无过敏史,然后做皮肤过敏试验。皮试结果为阴性者方可用药,皮性结果为阳性者严禁用药,有部分患者用药一般时间后时常会出现迟缓反应,必须引起重视,用药期间应严密观察。开始用药时滴速应减慢,患者无特殊情况后,才可调至正常滴速,首次用药需观察15~20 min无异常者方可离开观察室。(2)有些药物配置后会受时间长短,温度高低的影响,如青霉素类药物配置后化学成分极不稳定,放置过久会产生化学反应,最好现配现用,放置时间最多不能超过4 h,否则容易引起过敏反应。如发生过敏反应,应采取紧急应对措施:立即停止输液,平卧、吸氧,注意保暖、升压、抗过敏、抗休克治疗,如有喉头水肿支气管水肿立即行气管内插管或紧急气管切开,严密观察P、HR、BP、心电及生命体征变化。

2.3 心肺循环负荷过重防护措施

在短时间内输入过量液体或输液速度过快,使患者心肺循环负荷过重出现急性心肺功能损害或急性肺水肿者,须立即停止输液并通知医生进行紧急处理;患者取端坐双腿下垂,减少下肢静脉回流,减轻心脏负担,给予高流量氧气吸入,使肺泡内压力增高,减少肺泡内毛细血管渗出液产生,温化瓶内加入20%~30%乙醇进行湿化氧气(因乙醇能降低肺泡内表面张力),使泡沫破裂消散,改善气体交换,减轻缺氧症状。遵医嘱给予镇静剂、平喘、强心、利尿和扩管治疗,以舒张周围血管,加速体液排出,减少回心血量,减轻心脏负荷,必要时用止血带进行四肢轮扎,适当加压以阻断静脉回心血量。输液过程中应注意控制滴速和输液量,尤其对老年、小儿、体弱及心肺功能不全者应特别谨慎。

2.4 静脉炎的预防护理措施

静脉炎的发生系由于长期输入高渗溶液和有刺激的药液,以及输液过程中未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使局部静脉发生感染。故必须采取防范措施,在静脉注射操作过程中,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防止静脉炎的发生。对血管有刺激的药物应充分稀释后再用,输液速度宜慢,防止药物渗漏,有计划的更换输液部位,保护静脉血管。如因不慎发生静脉类,应停止在此静脉输液,抬高肢体,并限制活动,局部用硫酸镁或复方七叶皂苷软膏涂敷1次/d,用中药全黄散加醋调成糊状局部外敷2次/d,具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作用。

2.5 空气栓塞防范措施

空气栓塞常由于输液操作时管内空气未排尽,液体输完后未及时添加或拔针,加压输液时液体迅速排空,使空气进入血管发生空气栓塞,空气栓子随血液进入右心室肺动脉入口处,将会导致严重缺O2、发绀,极度呼吸困难,甚至立即死亡等极其危险的后果。(2)为避免在输液中发生空气栓塞,护理人员应严格遵守输液操作规程,输液前必须排尽管内空气,严防空气输入血管内而导致严重后果,经常检查导管连接处衔接是否紧凑,加压输液时必须保持液压均衡,以防迅速排空。同时须有人看管,以防液体排空后使空气进入。

2.6 静脉输液中微粒污染防护措施

在输液过程中输液微粒可随输液进入人体,严重危害人体健康。故必须防范,要求采用密闭式一次性输液器,减少污染机会。输液前认真检查液体质量,注意其透明度,有效期及溶液瓶有无裂痕,瓶盖有无松动,瓶签字迹是否清晰,有条件者可采用超净工作台,进行配药及药物添加。输液器通气管末端放置空气滤膜,以防止空气中的微粒进入溶液内,输液管末端使用终末滤器,以截留溶液中的微粒和异物进入血管。配药切割安瓿时应用酒精棉签消毒瓶颈,然后再抽药,以防玻璃微粒带入输液溶液中,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药物应现配现用,严防污染。

2.7 提高静脉注射操作技能,严防输液渗漏不良反应发生

在静脉注射技术操作中,能一针见血并使注射针头完全进入血管,整个输液过程中能避免药液渗漏到皮下组织中,具备这样的技术水平和熟练程度,才能减轻患者痛苦,减少因操作中的各种失误所导致的静脉炎、静脉渗漏性肿胀的不良反应发生。护理人员在临床操作中应不断探索和提高静脉注射操作技能,技术上做到精益求精,力求一针见血。使之成为广大患者能信赖的操作能手。

为避免输液不良反应发生,除应采取上述各种防护措施外,我们还应注意输入液体的温度,如输入经过冷冻冷藏的液体,必须将液体放置使温度自然回升,接近恒温时方可输入人体。需加温的液体,如甘露醇产生结晶后必须将结晶部分用开水泡开后,待药液冷却后才能输入人体。若输入温度过高或过低的液体,都会导致血管产生收缩或舒张的应激变化,造成血压的波动,使人产生不良反应。另外输液时还应注意药物的酸碱度,防止因输入药液的酸碱度过高或过低而引起酸中毒或碱中毒的症状发生。

为防止输液不良反应发生,在配制药液时应严格把好质量关,仔细检查药液有无沉淀、变质、混浊、絮状物,瓶口有无松动,瓶身有无碰裂,药液放置时间是否超过有效期,瓶子的隔膜和橡皮塞有无脱落,或药液因放置时间过久而引起酸碱度的改变等,并检查有无霉菌生长。操作人员在配制药物时除细心检查药品质量,严格把好关口外,还应进行严格的校对手续,由一人一次性将药配好,避免中断停顿离开,再由另一人进行核对,防止因药配错或因三查七对不严而造成输液的不良反应,只有严格、严谨、细致、认真履行工作职责,把好每个关口,才能将输液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降低到最低限度。

2.输液反应的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xiaosanhao 篇二

输液是由静脉输入体内的大剂量 (一次给药在100ml以上) 注射液。药液通常包装在玻璃或塑料的输液瓶或袋中, 不含防腐剂或抑菌剂, 使用时通过输液器调整滴速, 持续而稳定地进入静脉, 以达到补充体液、电解质或提供营养物质等治疗目的。由于其用量大而且直接进入血液, 故质量要求高, 否则将会产生与输液相关的不良反应即输液反应。为了减少或避免对患者的危害, 现将输液反应的原因分析及预防护理介绍如下。

1 输液反应的概念及种类

输液反应是指在输液过程中, 因某种原因发生一系列原发疾病未有的症状和体征, 其包括发热、心力衰竭、肺水肿、静脉炎和空气栓塞等情况[1]。其中以发热反应最为常见。液体中含有致热原量为0.06~1.00μg/L时, 即可发生发热反应[2]。

2 输液反应的原因及预防

2.1 药物

2.1.1 存储和运输:

药物在存储和运输过程中发生碰撞出现的细小裂纹或瓶盖松动, 会造成漏气而致污染。所以使用前一定要仔细检查, 发现药物瓶口松动、瓶壁有细微裂纹或液体澄明度不合格, 则不得使用。

2.1.2 配伍问题:

药物配伍不当会使配置后的溶液发生物理或化学变化 (产生结晶或pH值改变) 。当配伍剂量大、品种多时, 会增加热原量的可能性。此外, 许多中药注射剂与生理盐水配伍后容易产生不溶性微粒[3]。因此, 药物进行配置时应做到:添加药物剂量过大, 浓度过高的应降低药物浓度;添加药物与输液发生物理或化学变化导致疗效下降, 引发输液反应。应避免药物配伍禁忌;中药针剂应用葡萄糖注射液稀释后静脉滴注, 不宜用生理盐水稀释。原因为中药针剂与生理盐水配伍后可因盐析作用而产生大量不溶性颗粒, 增加输液反应的发生率[3]。

2.2 热原的叠加

静脉给药时, 用药比较多, 药物及输液器具的热源迭加就有可能超过阈值而发生热源反应。静脉滴注给药时, 应尽量减少配伍药物品种, 并使用合格的一次性输液器材。

2.3 微粒的产生

配液顺序不当也可使微粒增加、甚至超标。配药室受空气污染, 尘埃微粒较多, 配药针头过大, 致使橡皮胶塞进入液体中, 导致液体微粒增加。《中国药典》规定溶液中的微粒每毫升含10μm3以上的微粒≤20粒, 含25μm3大小的微粒≤2粒, 如果大量微粒进入人体就会造成血管栓塞发生静脉炎。应改变配液顺序, 配药室要设净化设施, 使用输液用空气结晶器和小针头注射器配液, 经临床与实验室净化效果显示可有效阻止微粒与微生物进入液体。

2.4 输液速度

(1) 合格的药物如果输液速度过快, 单位时间内进入人体的内毒素有可能超过阈值, 易引起发热反应; (2) 输液过快会使药物在血管的局部浓度过高引发静脉炎; (3) 静脉滴注含K+ 、Ca2+ 、Mg2+ 等离子的药物时, 如滴速过快敏感患者可引起输液反应。对体质较弱或敏感患者一定要控制滴速。

2.5 气候因素

夏季气温炎热, 空气湿度偏高, 药液易被微生物污染而引发输液反应。气候寒冷季节, 对高龄患者或者体质较弱者, 特别是伴有冠心病、高血压、脑梗死患者, 也可引发输液反应。

2.6 患者因素

(1) 疾病:炎症、发热性疾病或体质虚弱致免疫功能失调的患者, 可使输液反应率升高。排除药物及操作方面的因素后, 判断为病情发展变化所致; (2) 年龄:老年患者、幼儿免疫功能低下或不健全, 对细菌内毒素敏感性增强, 输液反应发生比例偏高; (3) 个体差异:不同患者对细菌内毒素有不同的耐受阈值, 所以对敏感体质患者输液时要特别注意。

3 积极护理

临床上一旦出现输液反应, 医护人员应根据不同情况采取积极措施。 (1) 发热反应:减慢或停止输液速度, 高热者给予物理降温, 必要时给予抗过敏药物或糖皮质激素药物治疗; (2) 心力衰竭、肺水肿:输液滴速不宜过快, 静脉滴注液量不可过多。当出现肺水肿症状时, 应立即停止输液, 并通知医师, 嘱患者端坐位, 以减少静脉回流, 减轻心脏负担; (3) 静脉炎: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 对血管有刺激性的药物充分稀释后应用。如发生静脉炎应抬高患肢并制动, 局部用95%乙醇或50%硫酸镁进行热湿敷; (4) 空气栓塞:输液时必须排尽空气, 护士严密观察以防液体走空。如发生空气栓塞应立即使患者左侧卧位和头低足高位, 此位置吸气时可增加胸内压力, 以减少空气进入静脉, 左侧卧位可使肺动脉的位置在右心室的下部, 气泡则向上漂移右心室尖部, 避开肺动脉入口。

参考文献

[1]刘阳, 王冠华, 张彦东.输液反应处理制度化与提高医疗质量[J].中国国现代医学杂志, 2005, 15 (3) :2074-2075.

[2]张宪安.实用药源学[M].北京:中国药科学校技术出版社, 1997:308-370.

3.小儿科静脉输液反应的护理及预防 篇三

关键词:小儿科 静脉输液 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3-0145-02

小儿科静脉输注药物进行治疗是常用的方法,由于各种原因经常出现输液反应并发症,输液反应是临床输液时引起的各种非治疗效应。输液反应可能导致病情迅速恶化,甚至死亡,给患儿造成极大的危害。引起输液反应的原因主要有热原反应、液体污染等[1]。所以我们要寻找预防输液反应的方法,现就小儿科的输液发热反应的因素分析及护理预防对策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取我医院2011年1月至2011年12月我科室共11例患儿输液反应的资料。均为静脉输注药物进行治疗的患儿,其中男5例,女6例,年龄6-12岁。多数患儿表现为于输液后15min~60min突然出现发冷寒战,口周发绀,恶心呕吐,皮肤有花纹,四肢凉,随后体温骤升至39℃以上。

4.输液反应的预防和处理 篇四

赵惠

输液反应

 输液反应系输液引起的或与输液相关的不良反应的总称,其种类包括热原反应、热原样反应、细菌污染反应、药物过敏反应等。

输液反应的原因

 导致输液反应的原因主要有热原、微粒、药物相互作用、药物质量、输液器质量、输液速度、环境因素、患者个体因素等。

热原反应

 热原反应(发热反应):热原型输液反应是最常见的输液反应,热原物质主要是内毒素、游离菌体蛋白、死菌等。多数细菌能产生内毒素,真菌和病毒也能产生。当输液进入人体内的热原累积量超过人体的耐受阈值耐受量时,热原反应。

热原反应

 预防:多由于输液器清洁灭菌不彻底或被污染、有效期已过、输入的溶液或药物制剂不纯、消毒灭菌保存不良、输液过程中未能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等所致。

热原反应

 热原反应的主要表现为输液过程中或输液后,患者突然出现发冷、寒战、面色苍白、四肢冰冷,继之出现高热,体温可达40℃以上,严重时可伴有恶心、呕吐、头痛、四肢关节痛、皮肤灰白色、血压下降、休克甚至死亡。一般发生在输液开始后20min左右,也有发生在2~4h内,一般持续约0.5~1h。

热原样反应

 热原样反应:由输液中存在过量的不溶性微粒、微晶所引起的类似热原反应表现的反应称为热原样反应。不溶性微粒、微晶还可能导致血管栓塞、静脉炎、肉芽肿、过敏反应等。

细菌污染反应

 细菌污染反应:是由被细菌或真菌污染的液体进入体内所引起的一种比热原反应更为严重的反应。其临床症状轻者与热原反应类似,重者伴有败血症。

细菌污染反应

 预防:输液前严格检查药液质量与有效期,输液器外包装有无破损、漏气,生产日期和有效期;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等。

 处理要点:

 发现输液患者发冷、寒证,应立即停止输液,观察生命体征、吸氧。酌情给予异丙嗪、地塞米松等。同时注意保暖,检查发生反应的原因。

 做好记录,保留剩余溶液和输液器以备检测,以便查找引起发热反应的原因。

 发生输液反应后,需要继续输液时,应重新更换液体、输液器,必要时应静脉穿刺。

 根据病情轻重和发热程度,可给予解热药如复方氨基比林、肾上腺皮质激素如地塞米松等。应以物理降温与药物降温相结合,迅速将患者体温降至38

以下。

 对症处理:包括适当使用镇静剂、血管活性药抗休克、选用有效的抗生素抗感染等。

 出现输液反应时,一般应留观或住院观察、处理。

 做好心理护理,安慰病人,以解除其紧张情绪。

 药物过敏反应:常表现为突然发冷,寒战、面色苍白、脉搏细数、四肢发冷、高热、头痛、恶心、呕吐、心慌气急,严重者出现喉头水肿、呼吸困难、烦躁不安、血压下降、抽搐、意识障碍、休克等。轻者仅表现为荨麻疹。过敏性休克常发生于给药后5分钟内。

 预防:

 应合理用药,严格掌握药物的适应证、禁忌证及药物之间的禁忌。

 用药前应注意询问患者过敏史,对过敏体质、年老、体弱、严重感染或脏器功能不全患者,应注意控制输液速度,严格观察。必要时预防给药,如输液前可酌情给予异丙嗪25-50mg肌注或地塞米松5-10mg静注。 处置:见过敏性休克

 急性肺水肿:  原因

 因输液速度过快,短期内输入过多液体,使循环血容量急剧增加,心脏负荷过重所致。 病人原有心肺功能不良。

 临床表现:在输液过程中病人突然出现呼吸困难、气促、胸闷、咳嗽、咯粉红色泡沫样痰,严重时痰液从口鼻涌出,听诊两肺部可闻及湿罗音,心率快且节律不齐。

 预防:严格控制输液速度与输液量,对年老体弱、婴幼儿、心肺功能不良的病人需要特别慎重并密切观察。

过敏性休克

 过敏性休克:是由于一般对人体无害的特异性过敏原作用于过敏病人,导致以急性周围循环灌注不足为主的全身性速发变态反应。除引起休克的表现外,常伴有喉头水肿、气管痉挛、肺水肿等征象。低血压和喉头水肿是致死的主要原因,如不紧急处理,常导致死亡。

 过敏性休克的病因或诱因变化多端,以药物与生物制品常见。 常见药物:如抗生素(青霉素、头孢菌素、两性霉素B)、局部麻醉药(普鲁卡因、利多卡因)、诊断性制剂(碘性X线造影剂)、职业性接触的化学制剂(乙烯氧化物)等。其中最常见者为青霉素过敏。青霉素不论肌肉注射、皮下注射、皮内注射、划痕试验、滴眼(耳、鼻)、阴道子宫颈上药、牙龈黏膜注射以及婴幼儿注射青霉素后的眼泪或尿液污染母体皮肤等均可发生过敏性休克。

临床表现

 病人接触过敏原后迅速发病。按症状出现距过敏原进入的时间不同,可分为两型:

 急发型过敏性休克:休克出现于过敏原接触后0.5小时之内,约占80-90%,多见于药物注射、昆虫蛰伤或抗原吸入等途径。此型往往病情紧急,来势凶猛,预后较差。如青霉素过敏性休克常呈闪电样发作,出现在给药后即刻或5分钟内。

临床表现

 缓发型过敏性休克:休克出现于过敏原接触后0.5小时以上,长者可达24小时以上,约占10-20%。多见于服药过敏、食物或接触物过敏。此型病情相对较轻,预后亦较好。

临床表现

 过敏性休克有两大特点,一是休克表现即血压急剧下降到85/50mmHg以下,患者出现意识障碍;二是在休克出现之前或同时,常有一些与过敏相关症状。主要表现有:

 喉头或支气管水肿与痉挛引起的呼吸道阻塞症状:是本症最多见的表现,也是最重要的死因。患者出现喉头堵塞感、胸闷、气急、呼吸困难、窒息感、发绀等;

 循环衰竭症状:如心悸、苍白、出汗、脉速而弱、四肢厥冷、血压下降与休克等。有冠心病背景者在发生本症时由于血浆的浓缩和血压的下降,常易伴发心肌梗死。

 神经系统症状:如头晕、乏力、眼花、神志淡漠或烦躁不安、大小便失禁、抽搐、昏迷等;

 消化道症状:如恶心、呕吐、食管梗阻感、腹胀、肠鸣、腹绞痛或腹泻等;

 皮肤黏膜症状:往往是过敏性休克最早且最常出现的征兆,包括一过性的皮肤潮红、周围皮痒,口唇、舌部及四肢末梢麻木感,继之出现各种皮疹,重者可发生血管神经性水肿。还可出现喷嚏、水样鼻涕、刺激性咳嗽、声音嘶哑等。

过敏性休克的诊断

 诊断:不依赖于实验室检查和特殊检查。凡在接受(尤其是注射)抗原性物质或某种药物,或蜂类叮咬后立即发生全身反应,而又难以药品本身的药理作用解释时,就应马上考虑到本病的可能。但在诊断时应注意除外以下情况:

一旦出现过敏性休克,应立即就地抢救

 一般处置:

 立即脱离或停止进入可疑的过敏物质。如过敏性休克发生于药物注射之中,应立即停止注射。如属其它过敏原所致,应将病人撤离致敏环境或移去可疑过敏原。

 即可使病人取平卧位,松解领裤等扣带。如病人有呼吸困难,上半身可适当抬高;如意识丧失,应将头部置于侧位,抬起下颌,以防止舌根后坠堵塞气道,清除口、鼻、咽、气管分泌物,畅通气道,面罩或鼻导管吸氧(高流量)。严重喉头水肿有时需性气管切开术;严重而又未能缓解的气管痉挛,有时需气管插管扶助呼吸。对进行性声音嘶哑、舌水肿、喘鸣、口咽肿胀的患者推荐早期选择性插管。

 对神志、血压、呼吸、心率和经皮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进行密切监测。

 药物治疗:

 肾上腺素:立即肌肉注射0.1%肾上腺素0.3-0.5ml,小儿每次0.02-0.025ml/kg。如需要,可每隔15-20分钟重复1次。皮下注射的吸收和到达最大血浆浓度的时间均很长,并且因休克的存在而明显延缓,故抢救过敏性休克时,主张肌肉注射肾上腺素。

立即为病人建立静脉通道(最好两条),用地塞米松10-20毫克或氢化可的松300-500毫克或甲泼尼龙120-240毫克加入5%葡萄糖液500毫升中静滴,或先用地塞米松5-10毫克静注后,继以静滴。糖皮质激素对速发相反应无明显的治疗效果,但可以阻止迟发相过敏反应的发生。因严重支气管痉挛致呼吸困难者,可用氨茶碱0.25克稀释入25%葡萄糖液20-40毫升中缓慢静注。

补充血容量:过敏性休克中的低血压常是血管扩张和毛细血管液体渗漏所致。对此,除使用肾上腺素等缩血管药物外,必须补充血容量以维持组织灌注。宜选用平衡盐液,一般先输入500-1000毫升,以后酌情补液。注意输液速度不宜过多过快,以免诱发肺水肿。

应用升压药 经过上述处理后,血压仍低者,应给予升压药。常用多巴胺20-40毫克静注或肌注,或用较大剂量加入液体中静滴;或用去甲肾上腺素1-2毫克加入生理盐水250毫升中静脉滴注。

加用抗组胺药物 如异丙嗪25-50毫克肌注或静滴。

吸入 β 肾上腺素能药

如有明显支气管痉挛,可以喷雾吸入0.5% 沙丁胺醇溶液0.5 毫升,以缓解喘息症状。吸入沙丁胺醇对由于使用 β 受体阻滞剂所致的支气管痉挛特别有效,注意:一些发生濒死哮喘的过敏反应患者,应该接受重复剂量的支气管扩张剂而不是肾上腺素。

5.输液反应的急救措施及护理体会 篇五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70例输液反应病例中, 男29例, 女41例, 年龄3~79岁, 平均年龄35岁。发生时间最晚是输液结束后0.6 h, 最早是输液后14 min, 其中29例出现畏寒寒战、呕吐、高热等主要症状, 9例产生不同程度的休克情况。

1.2 方法

依照输液反应的季节因素、临床表现、药物因素、输液操作、疾病分布、人群结构以及预后等因素展开分析总结。

1.3 护理对策

(1) 输液过程中, 输液没有出现发热反应前的措施:输液之前仔细检查药液的质量、输液用具的包装及灭菌、有效期, 认真的遵守无菌操作。输液反应出现后, 患者一定会出现紧张焦虑的情况, 此时要宽慰患者, 合理解释, 使其积极配合治疗。 (2) 环境护理:维持环境安静舒适, 空气新鲜, 室内通风, 保证恰当的温湿度, 患者去枕平卧位, 降低体力消耗。 (3) 对症护理:体温>38℃, 要给予物理降温, 如头部冷敷, 酒精擦浴等;呕吐患者, 应抬高上半身, 侧卧位, 预防呕吐物误吸堵塞气管, 导致窒息, 并嘱患者深呼吸, 不能够缓解者, 给予胃复安肌内注射。

2 结果

70例患者中发热41例, 占58.6%, 过敏反应8例, 占11.4%, 心血管反应10例, 占14.3%, 消化道反应9例, 占12.9%, 其他2例, 占2.9%。

3 讨论

输液反应出现在患者治疗的过程中会影响治疗效果, 与此同时也会给患者带来心理负担, 严重者出现生命危险。静脉滴注前应严格检查, 看有无瓶身或瓶口受损松动、有无异物霉团等。根据实例的探讨和分析说明, 药源性热以及微粒超标是导致输液反应最主要的原因。大输液的质量是非常重要的, 进入到临床的大输液通常情况下不会大量的出现质量问题, 可能偶尔会出现点瑕疵, 但不会产生过分的影响。很小的裂缝或者瓶口松动这些原因会导致在使用过程及贮存中出现污染, 而且运输中的碰撞出现玻璃屑脱落等也是原因的一部分。药物配伍后输液反应明显加重主要与p H值变化、渗透压变化、微粒的出现、内毒素叠加、微粒叠加和主要结构改变等有很大的关系。合并用药或者将输液剂作为溶剂加入一种或多种其他药物, 静脉滴注中的微粒就会增加很多, 静脉滴注中异物微粒越多, 造成出现输液反应的几率也越大[1]。依照病情尽量降低静脉滴注速度, 不要一起加入多种药物, 这样药效会降低, 而且毒性也会加大, 静脉滴注中的微粒数也会增多, 可能会造成非常多的输液反应。为了预防输液反应的发生, 输液环境应尽可能的保证干净, 保持空气新鲜, 对周围环境认真谨慎的消毒, 隔一段时间要进行细菌培养。静脉滴注的过程中严格遵守注射技术规范要求, 并且操作时保证无菌。静脉滴注中加入其他药物时, 应注意其相互反应和配伍禁忌。静脉滴注时尽量使用终端过滤器。静脉滴注使用的皮肤消毒液在24 h更换2次。目前使用的一次性输液器具是经环氧乙烷消毒, 不可能完全彻底去除热源, 尤其是管道部分主张在静脉滴注前先排出15 ml左右为宜, 这样可以冲去输液器管道内的热源质。输液瓶已打开应一次用完。液体一旦取用, 应在3~5 h内完成, 时刻注意不要让细菌污染。气候变化也是影响输液反应的一个重要因素, 夏季气温炎热, 药液易被微生物污染或药物自身发生聚合反应而引起输液反应已经达成共同的认知。寒冷季节, 静脉滴注时应注重保温。医务人员应正确认识药物的治疗作用和不良反应, 以及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医护人员应该紧密的合作, 要经常巡视病房, 认真观察患者在静脉滴注过程中的任何改变。如果出现问题要在第一时间解决, 这样才能减少患者的痛苦。

摘要:目的 探讨临床静脉滴注导致不良反应的因素及应利用的与其相对应的预防方式。方法 收录急诊发生的70例输液反应患者的临床具体信息, 依照输液反应的临床表现形式、输液操作、药物因素、季节因素、疾病分布、人群结构与预后等要素展开总结和讨论。结果 输液反应的临床特点中, 发热反应是比较普遍的;发生率以幼儿和老年患者最高, 联合用药越多, 输液反应发生的可能性越大;加入中草药制剂以及抗生素粉针剂时输液反应发生率加大。结论 减小输液反应的有用方法包含把好药品和输液器具质量关、注意药物配伍禁忌、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谨慎控制液体滴速等。

关键词:静脉,输液反应,护理

参考文献

6.输液反应的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xiaosanhao 篇六

【关键词】急诊输液;护理;常见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011-01

急诊室是医院重要的场所之一,也是医院人流量较多的地方,其不仅接待的患者比较多,而且病种也比较多,所需的药物繁多复杂,这决定了急诊护理工作的艰巨性与复杂性。输液作为急诊室最基础的护理工作之一,其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如环境差、服务质量不高、技术水平低等等,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医院的形象,影响护患关系,引发医疗纠纷,因此有必要全面分析急诊输液护理过程中常见的问题,并实施针对性的措施,切实提高医院急诊输液护理的整体水平。我院于2011年11月-2014年11月对86例急诊输液患者进行问卷调查,掌握急诊输液护理过程中常见的问题及患者对急诊输液护理的满意度,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11月-2014年11月收治的急诊输液患者86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47例,女39例;年龄22-83岁,平均(37.84±7.93)岁;学历:小学4例,初中11例,中专或高中20例,大专36例,本科或本科以上15例。

1.2 方法

针对急诊输液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调查问卷,主要涉及急诊输液过程中常出现的问题,如环境问题、服务问题及技术问题等,并设置3个不同的等级,即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以供患者选择。将问卷调查发放于每一位患者的手中,通过与患者进行良好的沟通与交流,获取患者的信任,使其能够自觉、主动地完成问卷调查,确保问卷的真实性。问卷收集后,需对其进行全面地统计分析,掌握急诊输液护理过程中常见的问题及患者对急诊输液护理的满意度。本次发放问卷86份,共收到86份,收集率为100%。

2 结果

2.1 急诊输液护理常见问题

本次86份问卷调查中,14例患者认为医院环境方面存在问题,所占比例为16.28%;26例患者认为医护人员服务方面存在问题,所占比例为30.23%;17例患者认为医护人员技术方面存在问题,所占比例为19.77%。

2.2 護理满意度

本次86份问卷调查中,48例患者表示对急诊输液护理满意,所占比例为55.81%;32例患者表示对急诊输液护理基本满意,所占比例为37.21%,6例患者表示对急诊输液护理不满意,所占比例为6.98%。此次问卷调查得出的满意度为93.02%。

3 讨论

急诊输液护理是一项艰巨且复杂的工作,也是医院临床护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其面临的患者较多,疾病种类也是繁多复杂,因此在护理过程中易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影响患者的疾病治疗,使护患关系紧张,引发医疗纠纷,不利于医院良好形象的建立[1]。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得出在急诊输液患者中,认为环境、服务及技术方面存在问题的患者比较多,其比例依次为16.28%、30.23%、19.77%,患者对急诊输液护理满意度为93.02%,低于医院其他科室的护理满意度,对此需针对这些常见的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切实解决医院环境、服务及技术方面存在的问题。

首先,必须不断改善门诊输液环境。急诊室内需禁止喧闹,相对湿度控制在60%左右,温度控制在20℃左右,同时要注意保持通风,保持新鲜的空气,可根据实际情况摆放一些花草,这样即可以净化空气,同时又可以给病房带来生气与活力[2]。此外,可以根据患者的年龄、学历等差异,为其提供合适的书籍或报纸,通过读书看报的方式缓解患者的焦虑、不安或恐惧等多种不良情绪。

其次,必须不断提高医护人员的服务质量水平。医护人员服务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医院整体护理水平的高低,因此有必要提升医护人员的服务质量水平。急诊输液患者病情通常比较突然,对患者冲击大,因此其易出现焦虑、不安等多种不良心理,对此医护人员需随时关注患者的心理变化,尊重与信任患者,并主动接近患者,交谈中要做到态度真诚、言语柔和,要让患者看到自己对其的尊重与重视,并建立和谐、友好的护患关系,使患者能够敞开心扉,排除其心中的不良情绪[3]。同时,需尽可能满足患者的合理需求,为其提供必要的帮助,鼓励与安慰患者,提高其疾病治疗的信心。

再次,必须不断提高医护人员的技术水平。医护人员在急诊输液中,尽可能做到一次穿刺成功,减少或避免多次穿刺的出现,同时需加强输液观察,合理控制输液速度,告知患者尤其是低龄儿童患者,不要随意调节输液速度,防止输液速度过快造成的不适症状。此外,需加强巡视,在急诊输液护理过程中,一旦出现意外事件,如药物外渗现象、接错液体现象,需做到沉着冷静,并进行及时、有效地处理,将意外事件造成的不良影响降到最低处[4]。

综上所述,环境差、服务质量不高、技术水平低是目前医院门诊输液护理工作常见的问题,针对这些问

参考文献

[1]题,必须不断改善医院急诊输液环境,不断提高医护人员的服务质量水平及技术水平,以提高医院急诊输液护理的整体水平。 西 娜,段同华,俞发,等.门诊患者输液用药治疗中存在的问题与干预[J].中国药业,2011,20(16):61-62.

[2] 张 静,孙丽艳,田 丹.浅谈急诊输液护理[]J.健康必读(中旬刊),2013,12(4):152.

[3] 惠 萍.急诊输液护理过程中的常见问题及防范对策[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3,36(22):253-254.

7.输液反应的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xiaosanhao 篇七

【关键词】静脉输液安全隐患分析防范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3.7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5)01-0053-01

临床资料2013年1月份至11月份,我科共收治住院病人294人次,最小年龄15岁,最大年龄91岁,平均年龄60.05岁,60岁以上老年患者占58.84%,发生静脉输液率为95%。

1安全隐患分析

1.1液体配制中的隐患

1.1.1配药时,违反操作规程和查对制度将直接导致加错药或造成药液污染。

1.1.2护理人员对微粒控制重视不够我国2000版《药典》规定,平均每毫升输液剂中直径>10μm的不溶微粒不能超过20个,直径>25μm的不溶微粒不能超过2个,输液剂中的微粒来源有橡胶塞屑、炭粒、碳酸钙、粘土、纸屑、纤维素、玻璃屑、细菌、药物微晶等,微粒进入人体,其引起的危害是严重而持久的,包括血管栓塞、肉芽肿、过敏反应、热原反应、静脉炎、血小板减少等[1]。护士配药时注射器反复使用或“一把抓”式握持注射器,空气中的微生物、尘埃及手上的细菌等随配液者的操作带入液体中造成污染。

1.1.3近年来临床新药品越来越多,护士对药物配伍禁忌的不熟悉,有些药物在配伍禁忌表上没有标示,给护理人员在合理配伍、安全使用药物方面带来了困惑。

1.2老年患者自身存大的问题

1.2.1穿刺困难老年人的浅静脉血管多有硬化,血管壁的脆性也增加,皮膚干燥、静脉充盈度及弹性差、血管细而滑,临床穿刺较困难。

1.2.2局部渗漏老年病人血液黏稠度高,穿刺时回血缓慢,容易刺破,导致药液外渗。在输液过程中由于老年人对疼痛反应迟钝,加之皮下脂肪少、组织疏松,针头移动时轻微的渗液常常不易被察觉。

1.2.3易发生体位性低血压老年病人由于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窦房结功能低下,心脏应激性下降等原因,使其对体位发生变化的自身代偿功能减退,而易出现体位性低血压。

1.3静脉输液操作中的隐患

1.3.1违反查对制度和无菌原则护士对“三查八对”原则的执行情况,一般在新入院病人中都能很好执行,而在一些长期住院的老年病人中,因为已经很“熟悉”,导致查对制度的疏忽大意造成安全隐患的发生。操作过程中无菌原则的执行直接关系到静脉输液的安全。

1.3.2巡视的不及时,不到位,或流于形式,导致输液管中进入空气、发生药物反应、药液外渗、液体输入过快或过慢等不良事件时,不能得到及时发现与处理,造成伤害与医疗纠纷。

2防范措施

2.1做好治疗室的清洁与消毒监测工作。室内每日清扫,紫外线消毒2次,每周彻底清扫1次,每月空气细菌培养1次,记录消毒效果。室内空气细菌总数不得超过500cfu/m3。[2]

2.2加强护理人员的责任心,在配药及静脉输液过程中,严格执行“三查八对”制度,遵守无菌操作,一人一针一管一压脉带,接触一病人消毒手后再接触另一病人等原则。在对病人的核对方法上,改变以往呼叫病人名字的方式,采取反提问方式“请您告诉我一下您的名字好吗?”,同时至少采取两种以上的核对的方式。

2.3防止微粒污染。按正确的方法切割安瓿,并抽取药液。安瓿药物中的玻璃微粒污染程度与断裂的面积成正比,研究证明采用砂轮切割安瓿1/4周,然后用一根棉签蘸75%酒精消毒安瓿口及切割处,再用手或用手垫无菌纱布掰开安瓿,能减少微粒污染。砂轮应浸泡在75%酒精玻璃皿中备用,这样既可以减少切割安瓿前砂轮消毒操作程序,由于湿润作用又能减少玻璃微粒飞扬污染的机会。[3]

2.4常用药特别是新药要加强学习,仔细阅读说明书,了解其药理特性与配伍禁忌。

2.5加强输液巡视,减少安全隐患输液的巡视问题上,我科自制了静脉输液时速对表,使每一位护士对一组液体多少毫升,医嘱是每分钟多少滴,应该多少时间输完,做到心中有数,从而能适时主动地巡视、观察、换药,而不是被动等待呼叫铃声或家属的呼叫声,提高了工作效率,病人的满意度也大大提高。

3效果评价

3.1全科护理人员对静脉输液中防范微粒污染、无菌观念等安全控制意识加强,静脉输液技术操作规范、熟练。无加错药、换错瓶等差错事故的发生,能适时主动地巡视、观察、换药,并进行相关药物知识宣教,病人及家属满意度提高。

3.2病人无擅自调快滴数现象,静脉输液滴数按医嘱严格受控,无输液过快现象。

4小结静脉输液是内科疾病治疗用药的重要手段,也是我们临床护理工作中常用的操作技术之一,但也具有安全隐患较多的缺点。如不加强安全管理会给病人造成不必要的痛苦和损失,甚至引发医疗纠纷。因此,护理人员必须加强对静脉输液安全防护的认识,仔细分析每个环节存在的隐患,找出防范措施并严格落实实施,提高输液质量,保障病人输液安全。

参考文献

[1]杨慧萍,《微粒对安全输液的影响及护理进展》,包头医学,2007年31期

[2]孙天宇,《医护人员职业防护指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10期

8.临床输液反应的原因及对策 篇八

关键词:输液反应,原因,对策

输液反应是与输液相关的不良反应的总称,包括热原反应、过敏反应、静脉炎、急性肺水肿、心力衰竭和空气栓塞等,常在临床使用静脉制剂时发生,严重者可危及生命。输液反应所涵指的临床症状较多,变异性较大。因此,在临床工作中掌握输液反应发生的原因和特点,加强对其表现的认识,并开展有效的预防措施,是医、药、护人员的共同职责。

1 输液反应的原因

1.1 内毒素

又称热原,是微生物的代谢产物。目前临床输液过程中联合用药的现象普遍存在,虽然国家对细菌内毒素的质控有严格的限量标准,但混溶于同一输液瓶后致热物质迭加,细菌内毒素达到一定量,即可发生热原反应。因此,在临床输液时应最大限度地减少药物的配伍种类[1]。

1.2 微粒

是药物配伍后产生的不能代谢的物质。某些中草药注射剂与大输液配伍后使液体中的不溶性微粒明显增多,其原因是中草药成分复杂,有效成份的提取和杂质除尽有限。输液配伍后不溶成份以胶态形式存在并与药液发生氧化、聚合反应,药液中的pH变化,导致皂苷、生物碱等析出,出不溶性微粒[2,3]。

1.3 药品的理化性质

包括pH值、渗透压等。药物配伍后,药物所产生的分解产物, 以及药物间的相互作用,可以影响药品的疗效, 甚至引起输液反应。如阿莫西林与5%或10%葡萄糖注射液配伍会随着温度时间变化产生变色降效;头孢哌酮钠与0.5%甲硝唑配伍4h后变色沉淀;乳酸环丙沙星与青霉素配伍1h产斗沉淀等[4]。

1.4 输液过程

1.4.1 输液环境

目前的输液多采用封闭方式,所出药液和进入的空气量相等。如果输液器具的过滤装置不良,可将空气中的细菌和尘粒带进药液造成污染。洁净的病房可明显减少输液时洗气过程热原和微粒的引入。有效清洁空气的措施包括减少人流、物流、保持地面清洁,定期使用紫外线灯进行消毒,可使空气细菌率下降95.3%[5]。

1.4.2 医护人员手的清洁及输液部位的皮肤消毒

操作前不注意洗手,或洗手后二次污染,还有部分护士无菌观念不强,对患者穿刺部位皮肤消毒不洁,以及碘酒,酒精浓度低等都是导致输液反应的原因。因此,医护人员静脉输液前有效地进行手的清洁与消毒,认真执行无菌操作规程,正确选择皮肤消毒剂,可有效减少输液反应的发生率。

1.4.3 输液速度

中国药典(2000版)规定,静脉给药的内毒素阈值为)5EU/kg。体质虚弱或敏感者在输液过程中易发生输液反应,主要与体内的药物浓度高、输液速度快以及单位时间内进入体内的内毒素超过阈值有关。另外,有些患者在输液过程中出现不适甚至病情恶化,也与输注含K+、Mg+、Ca2+等药物的滴速过快有关。

1.5 患者因素

输液主要适用于血容量减少,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腹泻、烧伤、休克、高热等患者,受疾病、患者年龄和个体差异等方面的影响。有文献报道,年龄55岁以上的患者,发生输液反应的比率在70%左右[6]。细菌内毒素检查合格的同一厂家、批号的注射液在使用中出现输液反应,与个体对细菌内毒素所耐受阈值不同有关。

2 输液反应的分类、症状和临床处理

见表1。

3 总结

综上所述,引起输液不良反应的因素很多。临床如出现输液反应后,应即刻停药、对症治疗,及时将残液送检以查找热原,以明确输液反应的原因。同时做好输液反应病例的登记、分析,及时向医院或上级卫生主管部门报告。向患者及家属做好病情的解释工作,防止医患纠纷的发生。加强药品生产、使用及医疗器械等部门对不良反应发生的重视,加强监控和管理的力度。促进医、药、护三者密切结合,降低输液反应的发生率,确保输液质量和人民生命安全、健康。

参考文献

[1]杨蓓, 王静.引起输液反应的因素[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1998, 8 (1) :61.

[2]黄淑青, 张文萍, 郭为民.静脉用川芎嗪与维生素C配伍微粒实验[J].南方护理杂志, 1998, 5 (4) :2.

[3]吴民, 朱春梅, 宋乙平.中药注射液对输液微粒的影响[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1999, 19 (5) :277.

[4]Wet t r ich V.Qualit y of cefotaxime sodim preparation[J].Arzneimilled Forschung Drug Res, 1995, 45 (1) :74.

[5]吴致华.临床不宜直接配伍的86对静脉注射药[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1999, 19 (2) :103.

9.输液反应的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xiaosanhao 篇九

1 临床资料

本组320例均为静脉用药时发生不良反应的病例且记录完整, 其中30min内出现不适症状204例 (63.8%) 。A D R发生情况的构成比:0岁~, 1 1 0例 (3 4.4%) ;6岁~, 60例 (18.9%) ;16岁~, 65例 (20.4%) ;50岁~, 85例 (26.6) 。

2 结果

见表1。由表1可以看出, 各年龄段药疹的发生率差别不大;6岁以下小儿胸闷、心悸发生率最小;6岁以下小儿胃肠道反应发生率最高;各年龄段的寒战发生率差别不大;50岁以上病人意识不清发生率最高。A D R发生率在6岁以下小儿和50岁以上病人最多见。

3 分析

3.1 学龄期前 (0~6岁) 小儿A D R发生情况

此期小儿A D R发生率最高, 主要是因为其对药物作用的敏感性高, 药物代谢速度慢, 肾脏排泄功能差, 药物容易通过血-脑脊液屏障。此期小儿胸闷、心悸发生率最小, 考虑可能与小儿不会表达有关。

3.2 5 0岁以上病人A D R发生情况

此期病人A D R发生率较高, 主要是因为其脏器功能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减弱, 影响药物吸收、代谢和排泄, 使药物在体内的药动学和药效学发生明显变化, 易造成药物在体内蓄积、半衰期延长和毒性增加, 因而极易产生药物不良反应[1]。此期病人意识不清发生率最高, 考虑可能与其体质较差或伴有心脑血管疾病有关。

4 护理

4.1 用药前提醒和用药中、后期观察

护理人员要营造良好的治疗气氛, 以热情诚恳的态度、亲切柔和的语气对待每位病人。通过在输液大厅内悬挂图片、播放录像等途径向病人介绍可能出现不良反应的药物及其发生不良反应的表现。用药前询问病人用药过敏史, 治疗中和治疗后仔细观察, 以便及时发现病人的不适。嘱病人在用药过程中有不适感觉要及时告知医护人员。严密观察有过敏史、年龄大、联合用药等病人, 以便及时发现、及时处理。输液最初的3 0 m i n是A D R发生的重要时段, 在此时段护理人员应加强对输液病人的观察, 注意其精神状况、皮肤 (如皮疹、荨麻疹等) 、口唇、面色、呼吸等, 发现异常立即报告医生及时处理。病人输液结束后, 观察10~15min, 一般情况良好后, 才能让病人离开输液区。

4.2 提高责任心、加强与病人沟通

护理人员应加强责任心, 常与病人沟通, 关心和询问病人的用药情况, 发现问题, 及早报告并处理。通过简报、板报、讲座等多种形式反复向病人讲解用药知识和遵医内容, 以提高病人自觉遵医行为, 真正做到合理、安全用药。

4.3 加强心理护理

在用药过程中, 护理人员要随时观察病人的情绪变化和反应。一旦发生A D R, 病人往往会产生恐惧、紧张情绪。护理人员要及时进行解释、安慰并告知发生A D R的原因、症状及治疗方法等。对于情绪激动拒绝治疗的病人, 需要医护人员配合进行耐心的劝导, 告知药物不良反应是暂时的, 必要时让其参与分析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及正确的处理方法。医护人员对病人的关心、重视, 会使其产生安全感, 克制自己的情绪, 打消对继续用药的恐惧心理。

4.4 加强自身学习、及时更新知识

护士长要经常组织大家学习药理学的基本理论及知识;结合临床, 不定期进行提问、测试等, 相互间多交流;收集药品说明书, 特别是新药, 做到边学习、边使用、边观察。护理人员应了解用药目的、给药途径、给药时间和速度, 掌握好用药的最佳时间, 以提高疗效, 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常用药品的作用、用法、注意事项、不良反应等都要熟练掌握。

4.5 严格“三查七对”制度

门诊注射药物种类多, 用药差别大, 工作量大, 如稍有疏忽即可引起ADR。因此, 护理人员一定要严格“三查七对”制度, 对每位病人的用药都要严格掌握药物的剂量、用法、不良反应及配伍禁忌。对连续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时, 在更换输液瓶后, 应观察5min, 注意两药混合后有无混浊、变色、沉淀等反应。询问病人有无不适感觉, 如发现异常立即关闭调节器, 报告医生, 及时处理。

4.6 提高护理人员法律意识

严格执行A D R处理程序, 避免纠纷。一旦发生A D R, 在积极抢救的同时, 护理人员必须注重保留证据, 保存好剩余药液及换下的输液器, 必要时请总值班、病人家属、A D R监督管理员共同进行封存, 由ADR监督管理员保管。门诊病人一旦发生ADR, 护理人员应迅速将其转移至抢救病房, 积极抢救的同时做好各项记录。

参考文献

10.输液反应的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xiaosanhao 篇十

绝大多数情况下,献血是安全的,但个别人偶尔可能出现头晕、出冷汗、穿刺部位青紫、血肿、疼痛,或头晕、出冷汗等不适,极个别可能出现较为严重的献血反应。献血不良反应是献血者在献血过程中或献血后出现的生理、心理、采血环境等各种因素引起的以血容量急剧下降及植物神经功能障碍为特征的综合征。献血者发生献血反应后,会加剧对献血的恐惧和担心,将挫伤献血者的献血热情。为更好地开展无偿献血工作,提高公民对无偿献血的热情的积极性,降低献血反应的发生率,我们对献血不良反应的原因、分类、预防及处理做一个初步的论述。

1 献血不良反应的原因分析起来主要有6个内容

1.1 精神紧张因素,精神紧张因素占的比例比较大,现在我国是从有偿献血阶段渐进地走到无偿献血阶段;从不了解献血知识到少许的了解献血知识,这个都是有一个过程的,所以首次参加献血的人较多,身体也比较健康,很少去医院的,当看采血穿刺针头较粗时,害怕疼痛,反射性引起周围血管扩张,外周血管阻力降低,血压下降,回心血量量减少,导致脑供血不足而出现献血反应。

1.2 四小时内末进食时,血糖相对偏低,耐受力低的献血者由于血糖低影响机体神经系统,其通过高级神经边缘系统、下丘脑腹中核刺激交感神经并抑制下丘脑腹侧核与迷走神经,使儿茶酚胺分泌增多,胰岛素减少,血管扩张,外周阻力下降,动脉压突然降低,导致因一时缺血缺氧而出现献血反应。

1.3 护士的采血穿刺技术 穿刺时不顺利,导致血流不畅,献血者受疼痛,反射性引起广泛的小血管扩张,血压下降,脑组织供血不足而发生献血反应。

1.4 睡眠不足或过度疲劳,此时机体处于应激状态,献血时通过迷走神经反射,引起短暂的血管扩张,血压下降而出现献血反应。

1.5 医护人员在采血過程中,医护人员对献血者漠不关心,在一旁聚堆闲聊,没有医护人员的护理,本来就紧张、恐惧的心理,更加没有安全感,另外,体检医生对献血者健康情况征询时,不认真,不全面,导致有晕针、晕血史的人员献血。

1.6 连锁反应现象,在单位组织献血时,人员拥挤,声音嘈杂,献血者等候时间过长,心情烦躁,或看见别人出现献血反应,或有陪同人员,对献血者过分追问是否有不适感觉时,明明没有不适的献血者,自己也感觉有不良反应,这类献血者主要是受精神心理因素的影响。

2 献血反应的分类

2.1 局部不良反应。

2.2 全身不良反应。

2.3 心血管意外。

2.4 换气过度。

3 预防是减少献血反应的有效措施

3.1 针对精神紧张的献血者,采血前,要加强献血知识的宣传,消除其思想顾虑,并与献血者交谈,全面了解献血者身体近况,并告知4个小时内必须进食,进食后等待1个小时左右才能献血。采血时,初次献血者可不必注视穿刺的针头,以减少对针头的恐惧;采血中,与其聊天分散其注意力。

3.2 在填写《献血者健康情况征询表》时医护人员应仔细征询,严格把关。对空腹献血者应及时提供牛奶、糖水、点心等食物或请他们进食可口的清淡饮食后再献血。对过度疲劳或睡眠不足的献血者,应告知献血前注意事项,暂时延期献血。对有晕针、晕血史的人员,做好解释工作,劝其不要献血。

3.3 加强硬件建设,工作人员维持良好的献血秩序,努力为献血者创造一个优美舒适的献血环境。

3.4 采血护士应努力提高采血技术,做到一针见血,并随时观察献血者面色及血流情况,保持良好的献血速度,做到勤观察、勤询问、早发现、早处理,嘱咐其献血后休息30分钟左右再离开,并在4小时内多补充水分,24小时内不要高空作业,3天内不宜剧烈运动或过度疲劳等,以避免迟发性献血反应的发生。

3.5 仔细观察、早期发现献血者的献血不良反应的各种先兆,是将献血反应对机体的损害程度降至最低限度的关键。严格执行献血者体检标准,做好献血者的选择工作。让献血者做好采血前的准备,一定要餐后献血,不要吃高脂肪、高蛋白的食物,这样既预防了献血反应,又保证了血液质量。

4 献血反应的处理原则

4.1 局部不良反应的处理

4.1.1 穿刺不成功和血流减慢 重新穿刺或调整针尖的位置。

4.1.2 血肿 24小时内冷敷,24小时后热敷。

4.1.3 误穿动脉 停止采血;在穿刺部位覆盖无菌棉球,用手指牢牢压迫10分钟后扎上止血带,止血带要松紧适度,以不出血为宜,用胶布固定好,三天内不要洗澡;止血带固定24小时,避免作剧烈运动和负重。

4.2 全身不良反应的处理:可分为轻、中、重度。

4.2.1 轻度献血的反应处理,停止献血;头低脚高位,以增加血供;放松或脱去紧身衣服;打开窗户或电扇保持献血者凉爽;在床或椅边放一容器以防呕吐;让献血者得到充分的休息;提供冷饮料;在恢复后帮助献血者转移到空气新鲜的地方,并再给他一杯冷饮料;在确保献血者已完全恢复准备离去前,应让训练有素的医生再查看一下。

4.2.2 中度献血反应的处理,停止献血;头低脚高位,指压人中、合谷穴;请主管医生或资深护士查看;松开或脱去紧身衣服;打开窗或电扇保持凉爽;床或椅边放一容器防止呕吐,若献血者呕吐症状较重,可肌肉注射胃复安(灭吐灵)10mg,伴头晕者也可口服眩晕停25mg;定期检查脉搏。献血者的表情和脉搏是其状况是否良好的指证;如有可能将其移至另一间较隐蔽的房间,防止其他献血者看到,减少恐慌情绪;如无其他房间应放在有遮挡物的空间;确保有人看护,如有可能可给予低流量吸氧;如献血者出汗较多,面色苍白、眩晕等症状较重,可静脉缓慢注射25%葡萄糖40ml;全过程应与献血者交谈让其安心。如有必要的话,劝其以后不要再献血;保证在离开前有一段时间的休息并已完全恢复;保证献血者在有成人陪同下离开,如有可能安排其回家的交通事宜。

4.2.3 严重献血反应(惊厥)处理,将献血者移至它处,以保持空气清爽;限制献血者活动以防止其受伤害;将献血者安置于隔离的空间;经常检测脉搏,测量血压;确保献血者经急救医师或采血护士查看过;松开紧身的衣服;开窗或电扇使空气凉爽;指压人中、合谷穴;如惊厥超过5分钟,则应作医疗急救,须有医务人员照料。可给予低流量吸氧,安定10mg缓慢静脉注射,或肌肉注射苯巴比妥钠0.1g,同时拨打急救电话120;献血者清醒后让其应用糖水、茶、咖啡等饮料促其恢复;确保献血者在离开之前有足够的时间休息并易完全恢复;确保献血者是由主管医生或最高年资医生同意后才离去;在献血者完全恢复后,安排其回家的交通事宜,并确保有人护送或安排其去医院进一步检查。

4.2.4 心血管意外

4.2.4.1 心跳骤停,心前区叩击术 在心脏骤停一分钟内,用拳击胸骨2—3次,力量要适中;胸外心脏挤压法;药物起搏:建立静脉通路,肾上腺素0.1毫克,利多卡因100—200毫克,阿托品0.5—1.0毫克,静脉注射;人工呼吸。

4.2.4.2 急性心肌梗塞,吸氧 预防心律失常:心率≥90次/分,静脉注射利多卡因40—100毫克。心率≤60次/分,肌注阿托品1—2毫克;经过上述抢救后迅速转院。

4.2.4.3 心绞痛 献血者置于平卧位,速效救心丸10粒于舌下含服;疼痛缓解后,立即转院。

4.2.4.4 心力衰竭,吸氧 對症治疗的同时立即送往医院急救。

4.2.5 换气过度时的处理 指导献血者平稳、缓慢地呼吸;如果不能解除肌肉痉挛,则指导献血者向纸袋内吹气,有条件者可给予面罩呼吸,必要时可10%葡萄糖酸钙20毫升缓慢静推或静点;向献血者解释所发生的一切,并使它消除顾虑。

5 药物使用指导

轻度献血反应可不使用急救药品,中、重度献血反应在资深医师的指导下根据症状酌情用药。

6 讨 论

《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施行初期,市民对无偿献血基本没有认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参与社会事务也逐渐增多,这既是人们思想素质的上升,也是人们整个认识的提高,无偿献血发展到今天,社会环境有了很大的转变,已经具备改变这些陈旧的认识的条件,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大力宣传“捐血救人,奉献爱心”的理念,把无偿献血的目的是救死扶伤,提供安全血液作为宣传重点,经过长期潜移默化的作用,最终实现市民对无偿献血的再认识。“献血法”和血液常识的不断普及,自愿无偿献血的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但由于受传统习俗的影响,人们对献血还存有顾虑和误区。所以我们血站的工作人员一定要对献血者在献血前履行书面告知义务,并取得献血者签字的知情同意书。要对献血者做耐心解释工作,献血不会使人“虚亏”、“伤元气”,一方面,血液每时每刻都在吐故纳新;另一方面,人体对血量的调节机能是十分健全的,献完血后绝不会产生气血虚的情况。为献血者解除顾虑,走出误区。我们血液工作者要有高度的责任感,保障血液质量,保障临床的输血安全,为广大献血者提供优质的服务,减少献血反应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1.输液反应的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xiaosanhao 篇十一

1 输液反应的主要因素

1.1 药物造成的不良反应

在临床上发生的输液反应中, 最常见的是药物造成的不良反应。其主要原因有三:一是某些药液纯度欠佳, 二是不同的患者对药物的敏感性不同, 三是临床上滥用抗生素的现象比较严重, 致使药物造成的不良反应增多。

1.2 输液工具污染造成的不良反应

临床上常因护士在输液过程中没有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和无菌操作规定, 引起输液工具受到污染。患者主要表现轻者体温在38℃, 停止输液后数小时可自行恢复正常, 严重者为发冷、寒颤、发热, 并伴有恶心、呕吐、头痛、周身不适等症状[2]。

1.3 循环负荷过重造成的不良反应

临床上现行的输液多半是实行静脉输液, 由于输液直接汇入人体内的速度过快、在短时间内输入量过多, 可造成循环后负荷过重, 因而会引起急性心功能衰竭。如果患者原有心肺功能不良, 则表现为患者突然出现呼吸急促、胸闷、面色苍白、出冷汗、心前区有压迫感或疼痛、咳嗽、心跳加快及心律不齐等不良症状, 若抢救不及时可危急生命。

1.4 输液操作错误造成的不良反应

在输液过程中所使用的输液针管排气不尽、输液管连接不紧有漏缝、输液完毕加液不及时 (尤其在加压输液、快速输液) 都有可能造成的不良反应。如排气不尽的量少, 则被毛细血管吸收对身体损害较小;如空气含量大, 则因空气阻塞肺动脉口使血液不能进入肺内, 造成气体交换发生障碍, 引起严重缺氧而导致患者死亡。

2 输液反应的护理与预防措施

2.1 树立“以人为本”的医护理念

医护人员在对患者的施行治疗时, 要树立“以人为本”的医护理念。首先是不能一味追求高收入, 动辄给以静脉输液或者滥用抗生素;二是要严格临床用药的查对制度, 防止给错药或输对象;三是要加强无菌观念、改善医治环境, 严格掌握无菌操作规程, 改善治疗室和病房的卫生条件, 尽量配备净化操作台, 并定时紫外线消毒;四是要掌握药物的配伍禁忌, 输液应在临用前现配现用[3]。

2.2 提高对药物过敏反应的认识

输液治疗室应配备急救药物及设备等, 并保持完好的备用状态, 值班人员应能准确判断输液不良反应的各种, 熟练掌握过敏性休克的抢救程序。对易过敏的药物一定要谨慎使用, 要在详细了解患者过敏史的前提下, 准确配制皮试液 (尽量用原液) , 准确判断皮试结果。首次静脉输液的前10min必须控制在每分钟20滴/左右缓慢滴注, 视患者无不适症状后再逐渐加快滴速, 把过敏症状降到最低点。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加强巡视。一旦发生过敏反应, 尤其是过敏性休克, 必须当即立断, 尽快报告主管医师组织抢救。

2.3 规范输液操作, 加强临床观察

输液前排尽输液导管内空气、注意控制输液的速度、在输液过程中加强巡视, 乃是输液护理中的重要环节。在输液过程中, 如果发现患者出现寒颤、发绀、恶心等不适现象, 立即停止输液, 轻者可不需处理, 严重者可给予0.1%肾上腺素0.5~1.0mL, 或者山莨碱注射液1mL, 也可用肾上腺素皮质激素地塞米松等静脉推注[4]。

2.4 加强无菌观念, 防止输液过程中的污染

在临床输液中, 应加强医师和护士的无菌观念, 规范操作程序, 防止配药注射器再污染, 严禁配药注射器反复使用或抽药时手碰触针栓而产生污染, 确保输液质量和用药安全。医药行政管理部门要保证输液生产质量和临床用药安全有效, 建议行政部门对输液用原辅材料、液体、静脉滴注小针剂、输液器具等输液用品制订出切实可行的保质期, 严禁过期有污染的产品在临床应用。

3 结语

输液是临床上使用频率最高的给药方法, 静脉输液反应是患者在输液治疗中最严重的突发症状之一, 医护人员必须认真实践科学发展观, 坚定树立起“以患者为本”的医护理念, 从关爱每一个患者出发, 提高对药物过敏反应的认识, 规范输液操作, 加强输液过程中的各个阶段临床观察, 及时发现和果断采取有效地治疗是降低因静脉输液反应而造成医疗事故的关键。

摘要:目的 了解输液反应发生的原因, 寻找预防措施, 杜绝因输液而引起的医疗事故。方法 通过对输液反应进行分析, 采取相应的方法预防。结果 了解输液反应的类型, 降低输液反应的发生率。结论 通过查找输液反应的原因, 能够有效的预防输液反应的发生, 使患者能愉快轻松的输液。

关键词:输液反应,类型,护理,预防

参考文献

[1]董淑华, 王建荣, 潘庆联等.静脉输液相关新技术的应用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 2003, 38 (9) :719.

[2]殷磊.护理学基础[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

[3]秦红梅, 苏丽华, 甘燕敏.静脉输液时消除微量空气进人静脉的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 1998, 13 (1) :11-12.

上一篇:五一小学四年级体育全年级全册教案下一篇:旅游管理酒店实习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