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计量(精选8篇)
1.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计量 篇一
商业银行向社会投资者转让不良贷款债权的案例研究
国有商业银行完成股改成功上市后,不良贷款处置主要通过动用自身拨备核销、批量打包转让给四家资产管理公司、依法保全、现金清收等途径来实现。
2012年末,某国有银行天津市分行(以下简称A银行)通过天津产权交易中心采用市场化处置方式转让了某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B公司)不良贷款债权。这是天津市商业银行向社会投资者转让不良贷款债权的首次尝试。
一、A银行不良贷款债权转让案例
B公司成立于1992年12月,主营房地产开发及商品房销售。注册资金1500万元。截至2004年6月末。B公司在A银行贷款余额1900万元,抵押物为天津市某区80套房产。2004年6月,B公司还款能力出现问题:同年9月,B公司总经理因涉嫌诈骗,被公安机关强行羁押,公司资产被人民法院查封;2005年6月,停止经营;2008年12月29日,B公司被吊销营业执照。2006年3月,A银行以B公司无力偿还贷款本息为由,向天津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同年5月,天津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判决A银行胜诉。在该案执行过程中,由于被执行人曾擅自出售抵押房产,造成多名案外人提出异议,法院拍卖处置抵押物困难重重,致使该案始终未能完成执行程序。截至2012年3月8日,B公司拖欠A银行贷款本金1900万元,利息1172.79万元。鉴于该案在长达六年的时间里未能完成法律执行程序,A银行尝试通过向社会投资者转让该房地产公司不良贷款债权方式实现不良贷款的处置。
一是寻求新途径,制定债权转让方案。鉴于该笔不良贷款处置的难度、特点以及抵押物房产的各类瑕疵等情况。A银行开拓思路,探讨运用市场化手段处置不良贷款债权的新途径。根据《中国银监会办公厅关于商业银行向社会投资者转让贷款债权法律效力有关问题的批复》(银监办发[2009]24号)、A总行《做好2012不良资产清收处置相关工作的通知》等文件精神,2012年初,A银行依法拟定了通过天津产权交易中心采用市场化处置方式转让某房地产公司不良贷款债权的方案。
二是探索新模式,严格执行总行批复。2012年4月28日,A银行就该笔不良贷款债权转让价格、受让方资格条件、交易保证金、交易价款支付方式、转让交易价款处置等事宜向A总行报送请示。2012年5月11日,A总行批准同意A银行通过天津产权交易中心对外公开转让该房地产公司不良贷款债权,并规定了该笔债权挂牌交易价格及下浮幅度。
三是尝试新方式;公开透明债权转让程序。根据A总行批复要求。2012年6月7日,A银行将该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不良贷款债权在天津产权交易中心公开处置。在挂牌过程中,A银行按照天津产权交易中心交易规则确定的审批程序和公示时间,对不良贷款债权信息、买受人受让条件以及相关重大事项等情况进行公开披露。按照A总行批复文件要求,以2012年6月8日该笔不良贷款本金、利息及产生的全部费用合计数为依据,第一次挂牌转让价格确定为3200万元,在无人竞买的情况下,先后依次20%、10%两次降价,挂牌价调整为2350万元,最终只有一家意向受让方进行受让登记。并交纳了挂牌价格30%的保证金。2012年7月26日,A银行与受让方签订了《债权转让协议》,债权转让价款为2350万元。2012年10月31日,A银行向受让人交割与该案债权有关的贷款合同、抵押合同、抵押他项权证书及相关法律文书,并将债权转让事宜通知B公司。至此,A银行完成全部债权转让程序,B公司不良贷款本息合计3200万元,该行垫付的诉讼费、拍卖费、评估费、债权转让交易佣金、交易手续费、交易鉴证手续费共计46.48万元、律师费47万元。本息及可计量费用成本共计3293.48万元,债权最终转让价款为2350万元,在归还全部贷款本金1900万元后,实际应收未收利息损失943.48万元。
四是反映新成果,及时报备债权转让事项。按照《天津银监局转发<关于商业银行向社会投资者转让贷款债权法律效力有关问题的批复>的通知》(津银监办发[2009]38号)的有关要求。A银行向当地银监局报送了《关于转让天津市某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不良贷款债权的情况报告》,及时反映不良贷款债权转让情况。
二、A银行不良贷款债权公开转让的优势与不足
A银行此次通过公开市场向社会投资者转让不良贷款债权是天津市商业银行开拓不良资产处置方式一次有益的尝试。一方面针对涉诉不良贷款“胜诉难、执行难”的现状,通过公开透明的市场,争取多元化主体包括诸多社会投资者的公平参与,有利于不良贷款的价格发现,并及时转化成现实的流动资产,不良贷款变现时间大幅缩短。另一方面,采用市场化方式,拓展了处置渠道。利用产权交易所、金融资产交易所等平台,采用市场化方式处置不良资产。拓展了处置的渠道和手段;进一步体现了“公开、公正、公平”原则,交易行为更加规范、严谨,最大限度地避免了操作风险、法律风险、资金风险和道德风险;通过产权交易市场的信息发布功能和专业化服务手段。充分形成市场竟价机制,实现了处置效益的最大化,最大程度地维护了银行权益。但是,由于目前我国尚未建立明确的法律法规规范商业银行向社会投资者转让不良贷款债权的流程,该案例的处置过程仍存在不足之处。
一是未认定不良贷款责任人,处置环节有疏漏。在该案例中,A银行对B公司贷款管理中存在薄弱环节,未能在贷款企业还款能力出现问题时及时预警、压缩并收回贷款,在贷款企业涉案后也未及时提起诉讼,这些都是信贷资金形成风险的潜在原因。此外,在抵押物管理上也存在瑕疵。未能定期对抵押物进行核查、估值;未能及时掌握贷款企业擅自出售抵押房产的信息,造成案件即使胜诉却仍面临执行难的局面。鉴于上述原因,按照《金融企业不良资产批量转让管理办法》第五条规定,“金融企业应对批量处置不良资产及时认定责任人,对相关责任人进行严肃处理,并将处理情况报同级财政部门和银监会或属地银监局”,A银行应对该笔不良贷款认定责任人,进行相应处理。但该行并未执行责任认定程序。
二是未建立相关风险管理制度,处置流程有待完善。按照《中国银监会办公厅关于商业银行向社会投资者转让贷款债权法律效力有关问题的批复》(银监办发[2009]24号)的有关要求,“商业银行向社会投资者转让贷款债权,应当建立风险管理制度、内部控制制度等相应的制度和内部批准程序。”目前,A总行仅对该案例处置过程中提出相关要求。未针对向社会投资者转让贷款债权制定风险管理及内部审批制度,处置程序中仍有需要完善的环节,对卖方的尽职调查、资产估值、买受人的资格认定、部分资产损失等易产生道德风险的环节应进一步规范。
三是应收未收利息损失的帐务处理有待进一步明确。本案例成功处置后,贷款本金虽得到全额偿还,但应收未收利息损失达943.48万元,也使得一部分国有资产流失。这种损失未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合理的帐务处理并责任到人。
三、两点建议
(一)加大处置不良贷款转让的配套政策和法律支持,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目前,商业银行向社会投资者转让不良贷款债权在法律上没有任何障碍,但是政策层面仍缺乏明确的规定。监管部门应结合市场需要,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制定相对统一的市场规则和交易标准。同时,鼓励商业银行对这一处置方式进行有益的尝试和探索,建立向社会投资者转让不良贷款债权的风险管理制度及审批程序,避免转让行为中的道德风险。
(二)创新处置方式,提升资产价值回报
银行除运用催收、诉讼、核销等传统手段处置不良资产外,还要积极探索处置新手段、新方法、新途径,进一步提高处置效率和效益。其一,加强对押品的管理,认真做到定期核查和市场估值。避免出现信息不对称的情况:注重押品的选择,对于存在法律瑕疵及变现困难的押品应谨慎对待,对银行内部难以管理的抵押品可以外包给中介机构,进行专业维护保养。达到其保值或减缓贬值速度。其二,政府部门牵头或单独组建不良资产交易平台,汇集各方资源信息,通过挂牌交易、集中竞价、公开买卖等方式,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不良资产市场化运作;三是积极探索资产推介、资产置换、转让出售、资产证券化等不良资产处置方法与途径,加快不良资产的变现,使银行资产得以保值增值。
信用卡道德风险案例研究
东胜讯去年6月,东胜区公安分局接到各大银行报来的多起信用卡诈骗案。该案犯罪嫌疑人宋某伙同其弟弟、妻子等人在其通辽市科尔沁左翼中旗的老家,以办理电话卡等为名向其同村人员借用身份证多达58张,并使用借来的58张身份证及本人的身份证冒名向鄂尔多斯市与呼和浩特市内的11家银行申请办理了242张银行信用卡,并利用这些信用卡在东胜地区、通辽地区以及辽宁等地区的不法商户套取大量现金,将套取的现金用于对外放高利贷、个人投资及消费,后因无力偿还信用卡银行欠款,造成1200余万元的直接经济损失。
2014年7月,东胜区公安分局将逃跑一年多的嫌疑人宋某及其结伙犯罪的弟弟、妻子等人抓获,现犯罪嫌疑人已被逮捕,至此,东胜区最大的一起信用卡诈骗案宣布告破。(孙丽红)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信用卡业务快速发展,商业银行逐渐重视信用卡业务,外资银行也以不同方式介入信用卡业务。各发卡银行发卡量大幅上升,市场竞争逐渐开始激烈,区域性的竞争尤为突出。
同时,国内的信用卡受理环境有了明显改善,银行卡联网通用的目标已基本实现,由多元化市场主体构成的信用卡产业链初步形成,银联作为国内民族品牌的信用卡组织和发卡品牌,逐步得到国内客户乃至国外客户的认可。截至2008年第四季度末,全国信用卡发卡量为14232.9万张,同比增长57.7%;信用卡期末信贷总额9804.57亿元,同比增长75.8%,是2006年同期的3.2倍;期末应偿信贷总额1582.12亿元,同比增长110.9%,是2006年同期的4.8倍;信用卡支付占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比例达到24.3%。
不过,随着信用卡市场的不断发展,发卡银行面临的业务风险也日益显现,如信用风险、欺诈风险和操作风险等。尤其是信用卡作为无担保的信用贷款金融产品,虽然贷款基于消费,且基本为小额,但客户群体众多,审核手续简单,在银行对客户信息收集、信息筛选中都面临不对称信息问题,由于客户收入变化,或是恶意拖欠会造成较大的信用风险,即使存在有效的风险监控机制,事后逾期催收手段,但同样面临较高的交易成本。
同时,由于我国商业银行开展信用卡业务时间还不是很长,业务经验相对匾乏,业务开展前期,单纯追求卡量的粗放式经营模式,信用卡风险集聚。2008年,我国的信用卡不良率大概在1%左右,并且一直处于上涨的趋势中,到2009年年底,信用卡不良率根据预测可能会上升到3%-4%,信用卡业务的风险正在逐渐扩大。于是,对信用卡的各种风险进行识别、分析、监控和有效的管理,就显得十分必要,是关系到信用卡业务的成本控制以及业务收入的重要环节。
在信用卡风险管理的操作过程中,需要制定合理的授信政策和审批流程,并对客户用卡过程进行监控和跟踪,运用国外较为成熟的风险管理方法和技术对客户的个人信息、用卡习惯进行分析,找出能归纳定义持卡人风险的特征,并在审核和授权环节进行控制,最大限度地降低信用卡风险,减少风险给银行资金带来的损失。在实务操作中,我国银行对于信用卡的风险管理仍处于摸索阶段,缺乏系统、有效涵盖宏观外部经济环境和商业银行内部风险管理控制的整体机制,因此研究信用卡风险管理对促进银行业务的创新,推进风险管理框架的构建,保持银行业持续、稳定和健康发展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2.3 发卡行内部人员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对发卡银行内部人员而言,信用卡发行、使用规定及内部运作程序等信息是没有秘密可言的,但是内部人员的素质却有较大的隐蔽性。内部人员可能利用职务之便内外勾结作案,损害银行利益以达到个人利益的目的。如记账串户、盗窃他人资金。发卡银行对内部人员信息的不了解则易给银行带来损失。
这些信息不对称给发卡机构的生存和盈利带来巨大威胁,成熟的个人征信系统、严密的风险分析技术、科学的监管措施和及时沟通等等都是今后解决信用卡业务中信息不对称状况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3.中国建设银行信用卡风险管理
3.1 中国建设银行信用卡风险管理的现状
中国建设银行信用卡业务采用集中经营、集中管理和集中运作的模式,遵循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管理的基本原则,总行信用卡中心为信用卡业务的归口管理部门,负责全行信用卡业务的统一经营和管理。信用卡风险管理根据持卡人潜在还款风险的不同,对信用卡的持卡人欠款质量实行五级分类管理。对业务发展中发生的各种风险损失,按照财政部《银行卡透支呆账准备、坏账准备及透支呆账、坏账和其他损失核销的暂行规定》及建行有关文件的规定进行核销处理。2006年,中国建设银行抓住当前国内信用卡市场发展的关键时期,以赶超主要竞争对手为目标,不断提升信用卡市场影响力、产品竞争力、客户满意度和风险控制力。
3.2 中国建设银行信用卡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建设银行近年来一直不断探索和强化信用卡风险管理,并取得了长足的迸步.但是,与国外先进发卡银行相比,现阶段中国建设银行在信用卡风险管理的理念、体系、技术和外部环境等方面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具体表现在:
3.2.1风险管理理念不够完善
[8]风险管理理念是内部体系中的“软因素”,在发卡银行经营管理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金融业
发展的历史和经验表明,一些金融机构之所以在风险管理上出现问题,其原因并不是因为缺乏风险管理系统、政策及程序,而是因为落后的风险管理理念不能使这些系统、政策、程序真正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主要表现在:过分重视营销,缺乏管理;没有正确处理银行发展的近期和长远目标间的关系;管理意识不到位。
案例:长沙市某电影院三十多名员工申请信用卡,经办人员在初审时没有认真审核签名情况。在征信人员复审时发现多份申请表上签名笔迹一致,通过电话核实,发现申请人中多名员工已退休几年,还有的员工根本不知道自己申请了信用卡,后来经过详细调查核实发现原来是该单位流动资金短缺,想通过办理多张信用卡进行透支贷款,并循环使用。
3.2.2 信用卡风险管理体系不健全
健全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是国际先进发卡银行经营运作的坚实基础,也是银行安全性原则的重要体现。建设银行的信用卡风险管理体系还不够健全,风险管理的基础还不够坚实,具体表现在:建设银行风险管理机制不够完善;建设银行还没有形成完整、科学、有效的岗位职责体系;建设银行专业风险管理人才匮乏,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3.2.3 信用卡风险管理工具不够先进
建设银行信用卡风险管理技术与国际上其他银行对比相对落后;信用评估手段也不够先进。我国金融体系建立较晚,现行的国内金融市场还不能向金融机构提供足够的风险管理工具。我国发卡银行在金融产品创新以及金融工具的使用方面远远落在了西方国家之后。国外很多风险管理工具和理念至今尚未在国内银行风险管理过程中发挥作用。与传统的风险管理主要依赖定性分析与主观判断不同,现代风险管理注重定量分析,大量运用金融工程技术和数理统计模型。近年来,在市场风险管理模型化的推动下,[9] 信用风险管理模型化技术也取得了很大进度,如Credit Metrics等模型都代表着最新的技术水平
中国建设银行在实际操作中往往难以对申请人给出科学的评定结果,所采取的办法基本都是通过征信人员的经验判断,人工信用评估方法往往存在以下缺点:缺乏一致性;手续繁琐、效率低下;人工信用评估方法对今后方法的改进帮助也不大。
4.国内外商业银行信用卡风险管理的经验借鉴
国际上其他发卡机构或国家银行大多历史悠久,经历了多次的考验,已经建立了一套相对严密,成熟的经营和风险管理的制度以及竞争策略,累积了丰富的经验和技术实力。不仅金融技术手段先进、发达,而且创额能力和开拓市场的能力非常强,产品的科技化程度较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非常高。
4.1 美国银行风险管理的经验借鉴
美国银行是中国建设银行的合作伙伴,他通过并购全球最大的独立信用卡发行商美信银行(MBNA),成为全球第一大支付业务和银行卡服务商。美国目前有4000家公司发行信用卡。美国银行在信用卡业务的发展过程中,为防范和控制风险,采取的措施。
4.1.1 独特的风险管理理念
美国银行信用卡业务有其独特的风险管理理念:风险管理的目标是理解并管理风险以获取最大的长期回报,风险管理需要在理解其对收益率影响的前提下进行;通过寻求风险与收益的平衡来确定能够承担的风险水平,以此达到增长目标和财务目标。基于这些理念,美国银行信用卡采用承担风险、管理风险并从中获取适当收益的风险管理策略。
4.1.2 理性的考核信贷
美国银行并不是简单依赖评分卡,而是推行理性考核信贷。所谓理性考核信贷,是授信人员根据个人与客户的交流,合理利用数据做出信贷决策,这种决策既要满足业务需求,同时又要严格控制风险。根
据理性考核信贷的要求,美国银行对信用卡申请都要在申请者经济能力、稳定性及还款意愿的框架内进行审核,并不断地根据环境的变化来发展、改变与适应。
4.1.3 完善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
美国银行建立了完善的信用卡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产品计划、信用获取、账户管理、收款和冲销等信贷循环的每个环节都以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为基础,并根据管理信息系统中储存的数据作为决策的基础。
4.2 香港银行信用卡风险管理经验借鉴
在香港市场上,目前信用卡的发行总量超过1200万张。其中,VISA卡占70%左右。MasterCard卡为25%左右,运通卡、JCB卡、大莱卡合计约5%。香港信用卡市场经过多年的运作,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各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经营策略和多样化的竞争方式。同时,各行针对信用卡风险也有一整套完善的管理体系,香港银行业在经营信用卡业务的过程中,为防范风险发生。主要采取了如下几项措施:
4.2.1 对整个信贷周期实施全面管理
对整个信贷周期的全面管理主要包括四个阶段:产品计划,客户获取、账户管理、催收和核销。从
产品计划开始,经各阶段,最终再回到产品计划,是一个循环的过程。从发卡开始,各阶段都根据行为评分来进行管理决策,通过了解持卡人的整体信用状况制定客户风险评级标准。根据持卡人的用卡情况及风险度采用不同利率;依据行为评分评估账户风险度,调整持卡人的信用额度。
4.2.2 采用先进的科技手段
信用卡是金融业与高度发达的电脑、通讯技术相结合的一种金融创新产品。信用卡业务运作需要以信息处理的高度网络化为基础.在香港,无论大小商户都装有POS机,每笔交易均通过授权,大大减少了风险损失。由于已联网,可实时监控持卡人的交易情况,监控系统将金额较大或短时内交易频繁的卡号自动提示给信控人员,信控人员可及时核对交易情况,减少了假卡,寄失卡造成的损失。
4.2.3 良好的催收策略,及时收回欠款
经信用卡风险管理部门多年时间和有关数字统计研究表明:催收欠款越及时,欠款回收率越商,风险损失越低。经信用卡风险管理部门多年时间和有关数字统计研究表明:催收欠款越及时,欠款回收率越商,风险损失越低。采取委外催收的方式收回的欠款按一定比例留给委外催收公司,如:恒生银行在委外催收时,回收金额的25%留在信贷管理公司。在香港,个人财产状况变动较快,所以风险管理部门必须时刻注意卡户动态,并结合当地经济情况,制定催收策略并不断调整,使催收风险降到最低。[14]
5.政策建议
5.1制定合理的政策建议
5.1.1 建立完善的个人信用体系
信用卡业务在众多发达国家金融市场的成功表明,一套科学完善的个人信用管理体系是信用卡规范健康发展的前提。个人信用体系是指在现代经济环境中,个人通过信用方式获得支付能力,以进行消费、投资和经营的一种金融体制,包括个人信用登记制度、个人信用估制度、个人信用风险预警、个人信用风险管理和个人信用风险转嫁等。我国急需建立以银行、税收、公安等机构为建设维护主体、内容涵盖个人基本情况、学历、职业、收人、纳税、家庭与财产状况、信用记录等全部资信状况的个人信用体系。同时,我们还应采取积极措施唤醒公民的信用意识,推广个人信用文化,让个人信用成为经济生活中的重要工具。
5.1.2 完善的相关法律体系
个人信用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离不开严格规范的信用法律体系,法律能规范经济生活中的各种信用关系,支持并推动信用卡风险管理的发展。在2000年,台湾信用卡诈骗损失高达30亿新台币,占其信用卡消费额的千分之四,这一比例在国际上是比较高的。究其原因,主要是在立法上对伪造信用卡犯罪的量刑和处罚过轻。我们应未雨绸缪,及早制订相关法律,保护所有银行卡市场参与者的合法权益。
5.2 风险预警机制
5.2.1 完善银行内部信用卡风险管理机制
首先,建立完善的内控体系,设计科学、高效的业务流程和相应的规章制度、管理办法,使业务的各个环节既相互配合又相互制约。具体而言,业务流程主要包括事前风险预防、事中风险监控与分析以及事后坏账处理三个环节。
事前风险防御包括:第一,授信策略制定。授信策略是信用卡授信的基础,决定了整体风险的大小,制订人员要及时搜集、整理和分析各项资料,既包括国内外发卡行授信的先进经验,又包括我国的具体政策环境、信用条件等,制订并不断修订科学高效的授信政策,形成一套合理的授信管理则,并确保这一规则的遵循;第二,市场营销。市场是信用卡风险防范的第一道防线,规范真实的市场宣传以及对客户进行初步筛选能起到正确引导持卡人消费、降低信用风险的作用。因此,发卡行应加强对市场人员的思想道德培训和业务能力培训,从源头上大大防范信用风险;第三,征信、授信。此环节对信用卡申请者的资信状况进行仔细的分析,按照授信政策制订的标准,进行严格的筛选,并授予被核准客户相应的信用额度,最终决定申请者能否获得授信,也就直接决定了持卡人的整体风险状况。
风险监控与分析包括:第一,客户风险分析及管理。发卡行应有专门从事风险分析及管理的部门,负责对客户的交易进行监控,并定期分析持卡人的整体风险状况和风险分布状况,并与其他部门进行沟通及时防范风险;第二,授权。发卡行为持卡人提供24小时的信用卡交易授权服务,这也是风险产生的
一个重要环节。发卡行必须明确专人负责授权业务,并对客户交易进行监控,发现可疑交易立即采取相应措施降低风险;第三,客户服务。处理挂失、冻结等业务,协助客户降低失卡、伪卡风险;第四,催收。负责对短期逾期客户进行还款提醒及协商还款事宜,对于长期或恶意拖欠客户采取法律途径进行催讨,并对逾期状况分布进行分析,适时调整催收政策。事后坏账处理主要是指对于呆坏账进行资产管理,并通过诉讼、强制执行等法律途径来降低不良贷款率,保证债权的实现。以上这些环节在操作中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分工,但发卡行必须建立规范合理的风险管理的组织体系,确保风险管理的有效进行。
5.2.2 运用高科技发展信用卡业务
与传统的银行业务不同,信用卡业务是科技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而其发展尤其是风险管理的发展又向科技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一,科技是建立高效风险管理系统的基本前提。发卡行要加大科技力量的投人,建立信用评价机制、信用动态跟踪分析机制等,利用各种先进的技术和方法来控制信用卡业务风险。例如,在对持卡人进行风险分析和管理时,发卡行要建立强大的客户信息管理系统,运用数学模型和多种技术手段,对客户信用状况进行分析研究,主动预测客户的风险等级。第二,建立现代化的授权交换网络系统和资金清算系统,缩短清算时间和止付周期,解决透支问题,降低持卡人失卡风险。
5.2.3 从业人员的培训
对于从业人员的培训是降低信用卡内部风险的基本途径。信用卡业务的风险包括外部风险和内部风险,内部风险来自发卡行内部,产生于内部员工的工作疏忽或道德风险。发卡行必须通过培训,培养员工的职业道德,增强员工对工作的责任感,并提高员工的业务水平,更准确的判别、预测、分析和控制风险。发卡行可采用银行业界交流、向国内外先进同行学习或者案例分析等形式进行培训,不断提升员工素质,降低信用卡内部风险。
6.总结
本文对信用卡风险管理的政策建议还不够全面、系统,有待进一步深化。但希望本论文的研究对中国建设银行防范和化解信用卡风险,完善信用卡风险管理工作,提高核心竞争力提供参考。同时,对其他商业银行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防范和化解信用卡风险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2.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计量 篇二
关键词:无活跃市场,风险计量,历史模拟法,信用价差
一、引言
2007年银监会发布的《中国银行业实施新资本协议指导意见》, 标志着我国在分类实施、分层推进、分步达标的基本原则下, 正式启动了实施《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有关工作。2011年银监会下发了《中国银行业实施新监管标准指导意见》, 并确定于2013年实施新的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第一支柱的实施重点是如何对分类风险进行计量, 无活跃市场的信用类投资由于同时涉及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 其风险计量问题是业内普遍面临的难题, 因而本文的研究对完善风险计量方法具有深远意义。
商业银行资产按账户性质的不同可划分为交易账户资产和银行账户资产。其中, 银行账户资产按持有目的可划为可供出售类投资、持有到期类投资、贷款及应收款类资产。目前, 中国银行业银行账户投资资产主要通过场内交易取得, 品种包括通过证券交易所和银行间市场交易的国债、央票、金融债、企业债、公司债等;另一部分因投资目的而持有的银行账户投资资产如金融机构私募发行的次级债券、理财产品、资产证券化产品等则需要通过场外交易取得, 通常没有活跃市场交易价格。考虑到我国金融界的实际情况, 资产证券化类产品总量还较小, 金融机构发行的次级债券和理财产品在银行账户中占据的比重较大, 因而本文对金融机构私募发行的次级债券和信贷类理财产品 (1) 进行研究。这两类资产的共同特点是没有活跃的市场交易且不存在类似资产有活跃市场交易, 具有信用风险 (2) 和利率风险的双重性质。在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框架下, 银行对于有活跃市场的资产通常采用内部模型法计量风险, 而对于无活跃市场的资产的风险计量问题则没有成熟的方法。目前, 在商业银行实务中, 有的银行采用模拟最差情景的方法计量此类资产的风险, 有的银行则使用国债充当类似资产, 风险计量参考国债收益率曲线的历史模拟法。本文结合信用资产定价的简化模型和历史模拟法提出了采用信用债收益率曲线的风险计量方法, 并和国债收益率曲线进行实证比较研究, 对于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具有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二、文献综述
国内外已经有一些风险计量的研究, JP摩根 (1996) 提出了信用风险计量的CreditMetrics模型, 林洁泉 (2006) 对信用风险的管理办法和计量模型进行研究。VaR模型的理论研究及实证研究比较多, Jorion (1997) 重点阐述了VaR的概念及其在制定监管资本标准上的应用, Pritsker (2006) 从实证和理论的角度较全面地分析、探讨了历史模拟法以及改进的两个历史模拟法。徐中华 (2008) 采用历史模拟法对股票价格风险进行计量, 黄剑 (2010) 则对历史模拟法的三种典型方法进行实证比较。
通过以上文献综述, 我们可以看到在已有的研究中存在着以下的倾向和问题: (1) 以往文献主要考虑单一信用风险及利率风险计量方法的研究, 很少将两者结合在一起。 (2) 在历史模拟法的实证研究中, 大多关注有活跃市场的资产, 主要采用股票价格的实证, 而无实证对无活跃市场的债券及信用类投资的风险进行计量。基于此, 本文对金融机构私募发行的次级债券和投资同业信贷类理财产品的计量方法进行研究, 并进行实证分析。
三、无活跃市场信用类投资风险计量方法研究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规定信用风险资产采用内部评级法进行计量, 根据违约概率, 违约概率下的损失率, 违约的总敞口头寸, 以及期限等因素来决定一笔授信的风险权重, 根据复杂程度分成初级法和高级法。市场风险计量主要采用内部模型法计量风险价值 (VaR) , 包括方差-协方差法、历史模拟法和蒙特卡罗模拟法, 其中, 历史模拟法原理简单, 且避开了估计方差—协方差矩阵, 不依赖于特定随机过程, 允许非线性和非正态分布, 并考虑了厚尾问题, 模型风险较小, 逐渐成为风险计量的主流方法。
混合利率风险和信用风险的计量并没有成熟的方法, 因为风险价值的计量模型不仅能够计量市场风险, 而且能够计量信用风险, 所以本文进行风险计量采用内部模型法中的历史模拟法。考虑到进行风险计量的前提是进行估值, 目前单一信用类资产估值的主流模型为结构模型和简化模型。结构模型从描述信用产品发行人本身的资本结构入手, 假定违约事件是由公司内部因素造成的, 一旦公司价值低于一定的触发线, 发行人就认为违约, 因而可以采用期权定价模型进行估值;简化模型并不考虑导致公司违约背后复杂的经济学因素, 而是把违约事件的发生看成不可预测的, 简化模型认为信用类资产理论估值为未来现金流根据无风险利率和违约强度之和折现的现值, 由于无风险利率和违约强度根据市场情况而发生变动, 实际上考虑了利率风险和信用风险两方面的因素, 因而本文结合简化模型和历史模拟法进行风险计量, 能够计量两种风险, 其核心在于估值的收益率曲线如何编制。为了验证估值的准确性, 本文设置估值P与面值C的偏离度指标ω= (P-C) /C, 考察估值与面值的偏离度与资产实际市值与面值的偏离度是否一致, 无活跃市场的信用类金融资产可参考有活跃交易的同等级信用债的偏离度。
根据违约强度不同, 可以将信用类资产分为信用评级较高且评级稳定的资产, 信用评级转移但不会发生违约资产 (一般情况下信用评级发生转移意味着可能违约, 但在国内一些特殊情况下存在不违约, 如11海龙CP01) 和评级较低的可能违约的风险资产。对上述三类资产采取不同的风险计量方法:
对于信用评级高且评级稳定的资产, 由于信用评级高的资产的违约概率接近于0, 在不考虑违约回收的情况下, 违约强度等于同等级信用债和国债的信用价差 (3) , 收益率曲线可以选取同等级信用债的收益率曲线。
对于信用评级发生转移的资产的风险计量, 可以在评级转移时点调整收益率曲线的信用价差, 由此可以采用不同等级信用债的收益率形成的收益率曲线进行估值。
对于可能违约的资产的风险计量则需在无风险利率的基础上考虑信用等级转移概率、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率等指标综合测算收益率曲线。
考虑到国内此类风险资产多为信用评级较高且评级稳定的资产, 本文实证内容主要针对第一种情况, 选取信用等级高的金融机构私募发行的次级债和投资金融同业的信贷类理财产品, 估值收益率曲线采用相应评级的信用债收益率曲线, 由于不存在违约风险, 信用风险主要是信用价差风险。
四、实证方法与指标说明
本文实证所采用VaR值计算方法为历史模拟法, 持有期为10天, 置信度为99%, 债券收益率作为风险因子, 债券估值采用现金流贴现法, 先计算1天持有期VaR, 在不计算期权风险价值的情况下, 10天持有期VaR近似为1天持有期VaR的倍, 1天持有期VaR主要计算步骤如下:
第1, 假设当前时点为T时点, 选取历史观测期间为T时点之前的251天, 选取251天的实际市场债券收益率作为风险因子, 把观测期间债券收益率的变化率作为T时点的250个预期收益率的变化率, 根据T时点的实际收益率与250个预期变化率算出T时点可能的250个预期收益率。由于每天实际收益率只能获得各典型期限的值, 为了便于估值, 对缺失值采取线性插值法获得。变化率一般分成简单变化率和对数变化率, 考虑到对数变化率的统计特性较好, 本文选取对数变化率λt=ln (rt/rt-1) 。
第2, 对金融资产采取现金流贴现法进行估值, 对采用T时点的实际市场收益率曲线进行估值记为P0, 对采用250个预期收益率曲线进行估值记为Pt, 其中t=1, …250。
第3, 将金融资产组合的250个预期估值Pt减去当前T时点的估值P0, 可得到预期损益的序列。
ΔPt=Pt-P0, 其中, t=1, …250。
第4, 将以上得到的预期损益序列ΔPt, 按亏损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序, 根据置信水平的相应分位数确定VaR值。
为了检验并提高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需进行返回检验, 其原理是Kupiec (1995) 所提出的假说检验方法。基本思路是计算返回检验期间内实际损益超过VaR值的天数除以返回检验期间天数所得到的比例 (失效率) 应该与显著性水平a大致相当,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据此设置的“交通灯规则”是, 设定置信水平为99%、持有期为1天、返回检验期间为1年 (250次) , 计量VaR值被超过的次数。具体如表1所示:
五、数据选取及结果分析
本文选取的金融资产为生命人寿次级债和投资于某商业银行的信贷类理财产品, 数据来源于MISYS公司的OPICS交易系统。生命人寿次级债发行日期为2010年1月25日, 发行方式为私募, 到期日期为2020年6月25日, 票息为5.5%, 每年付息一次, 债项评级为AA;投资于某商业银行的信贷类理财产品 (简称为投资同业理财) 发行日期为2010年10月27日, 到期日2013年3月27日, 年化收益率为4.8%, 付息方式为到期还本付息, 信贷资产信用评级为AAA。收益率曲线选取国债收益率曲线、AA级信用债收益率曲线及AAA级信用债收益率曲线, 数据来源于中国国债登记结算公司, 选取2011年2月21日-2013年2月20日共计501个数据。返回检验期间为2012年2月22日至2013年2月20日, 共计250个观测时点。VaR值以及返回检验实证结果均为2013年2月21日采用MISYS系统方开发的资金风险管理系统 (OPICS RISK) 运算而得。生命人寿次级债VaR值结果如表2所示:
融NO.5, 20投资某商业银行信贷类理财产品VaR值结果如表3所示:
返回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
由以上实证所得VaR值及返回检验结果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一是从生命人寿次级债和投资同业理财产品估值效果来看, 采用信用债收益率曲线比采用国债收益率曲线效果好。采用国债收益率曲线计算生命人寿次级债估值时, 估值与面值的偏离度为23.31%, 而采用AA级信用债收益率曲线计算时, 偏离度为-2.12%;采用国债收益率曲线计算投资同业理财时, 估值与面值的偏离度为11.26%, 而采用AA级信用债收益率曲线计算时, 偏离度为3.06%。类比实证当日债券市场行情, AA级和AAA级债券盯市估值与面值的偏离度一般在-5%至5%之内, 由此可断定采用信用债券收益率估值偏离度在合理范围之内, 而采用国债收益率曲线进行估值偏差较大, 主要原因在于生命人寿次级债的票面利率和投资同业理财产品的年化收益率中已经包含信用价差, 因此在现金流贴现法估值时也应在贴现率中体现, 采用国债收益率曲线估值时, 不包含信用价差, 因而估值偏差较大。
二是采用信用债收益率曲线计算的VaR值比采用国债收益率曲线VaR值大, 涵盖了信用价差风险。生命人寿次级债采用信用债收益率曲线计算的VaR值为5, 551, 349, 采用国债收益率曲线计算的VaR值为5, 275, 667, 故信用价差风险为257, 682;投资同业理财采用信用债收益率曲线计算的VaR值为615, 249, 采用国债收益率曲线计算的VaR值为542, 527, 故信用价差风险为72, 722。
三是采用信用债收益率曲线计算VaR值返回检验效果比采用国债收益率曲线好。生命人寿次级债采用信用债收益率曲线的返回检验突破次数为1次, 而采用国债收益率曲线返回检验突破次数为5次, 没能通过检验;投资同业理财采用信用债收益率曲线的返回检验突破次数为0次, 而采用国债收益率曲线的返回检验突破次数为3次。
六、总结
随着我国银行业竞争的激烈化以及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逐步实施, 商业银行对风险管理越来越重视, 风险计量作为实施巴塞尔协议的基础, 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结合简化模型和历史模拟法提出了无活跃市场信用类投资的风险计量方法, 并对商业银行持有头寸较多且信用评级高的金融机构私募发行的次级债券和投资于商业银行的信贷类理财产品进行了实证分析。实证表明风险计量的准确程度依赖于理论估值的准确性, 采用同等级信用债收益率曲线进行估值比采用国债收益率曲线估值更准确, 因而可以更好的计量风险, 返回检验效果也更好。采用国债收益率曲线只能计量利率风险, 而采用信用债收益率曲线计量的VaR值能够计量利率风险和信用价差风险, 可以较好的计量高等级无活跃市场信用类投资的风险。
参考文献
[1]菲利普·乔瑞.风险价值-金融风险管理新标准[M].中信出版社, 2000.
[2]Morgan.J.P., Risk Metrics Technical Document[M].Fourth Edith, New York, 1996.
[3]Jorion, P.“, Risk:Measuring the Risk in Value at Risk”[J].Financial Analysis Journal, 1997.
[4]Pritsker, M.“, The Hidden Dangers of Historical Simulation”[J].Journal of Banking&Finarece, 2006.
[5]林洁泉, 王振.信用风险管理力法[J].金融研究, 2006.
[6]黄剑, 历史模拟法诸模型的比较研究[J].金融研究, 2010.
3.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及其防范 篇三
关键词:信用风险;信息共享机制;信用担保体系
一、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表现
信用风险主要是指交易一方由于某种原因失信于另一方,未能按照合同约定严格履行义务而给另一方造成经济损失的可能性,在企业向银行融资过程中,信用风险大多表现为信贷风险,主要是指企业向银行借贷的款项,到了约定的期限企业不能按期偿还而形成的逾期、呆滞或是呆账的可能性从而让银行遭受损失。近年来我国银行的信贷风险有所上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近年来我国的商业银行如雨后春笋一般遍布全国各地,加上外资银行的入侵,争夺企业客户成为了银行争夺利润的手段,于是就造成了银行间的同业竞争,同业竞争就必然导致银行信贷资产的收益率下降,同时信贷风险随之上升。
第二,全球化的发展,我国企业开始走向国际,与国外知名企业竞争市场,面临着国内和国外企业的双重挑战,企业的经营风险也越来越大,这种风险最终会转移到银行,从而使银行的信贷风险增大。
第三,由于大企业的贷款数额大,抵押资产多,企业信用好,所以大多银行都倾向于向大企业大项目贷款,这就是现在所说的“垒大户”,但这其中忽视了一点,就是贷款给大企业的数额越大,贷款的集中度越高,银行所面临的风险就会越大。
第四,由于现在的信用体系还不健全,一些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业主信用观念薄弱,为了获得贷款,故意隐瞒经营情况,制造虚假财务报表,或者会由于经营不善导致合约到期时无法正常还贷而逃避债务,这些都能使银行的信贷风险上升。
二、银行所面临的信用风险
由美国引发的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久久不能散去,我国的商业银行经历了国内外经济形式的变化,近年来把信贷业务作为主要的利润来源,同时也就注定了信贷风险是其面临的最大的风险。目前,我国银行的信贷风险主要有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
(一)内部风险
银行的内部风险包括员工素质风险、管理风险、操作风险等。其中员工素质风险主要是指银行内部员工自身素质不达标所导致的风险,近年来我国银行业招聘员工开始实行银行招聘考试,银行内部高学历学技能的员工比例明显上升,但不可否认的是仍有一小部分的员工风险意识薄弱,尤其是从事信贷业务的工作人员,注重眼前利益,甚至操纵会计报表,人为的调整数据等,这些都会给银行带来不可避免的损失;管理风险是指银行的管理层管理不当给银行造成的损失,如一些管理人员凭着自己位高权重,业务经验丰富就进行越权经营,或对下级的一些违规操作行为视而不见等等;操作风险是银行防范风险的重中之重,主要有人为和非人为两种,人为的就是指员工在业务操作过程中失误所带来的损失,如信贷业务人员不按流程审批贷款、款项到期不按时追回贷款等,非人为操作风险是指一些电子故障,地震、火灾等自然现象给银行造成的损失。
(二)外部风险
银行的外部风险主要有中介风险、政策风险和信用风险。中介风险主要是指一些信用评级机构如评估公司或会计师事务所等为了一些不正当的权益,为企业出具了不真实的数据报告,并替借款要隐瞒真实的财务状况,致使银行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向企业发放贷款所造成的损失;政策风险是指国家宏观经济发生变动时给银行所造成的损失,国有商业银行虽然在业务和人事上不受政府的管制,但政府的一些政策性行为对银行的影响也是很大的。例如2008年的金融危机,政府发布了两年总额40000亿元的投资计划,一些商业银行对这个计划的理解就很片面,盲目跟进政府的投资冲动,大量对国家建设项目放贷,形成了风险隐患;信用风险是指银行对企业进行贷款,而借款人未能及时履约而造成的银行经济损失的风险。在我国,许多的国有企业即使知道没有能力偿还还要向银行借款,有数据显示,我国的国有企业目前的平均负债率大约为80%,而从银行贷款的就占到了70%以上,可见银行的信用风险也不可忽视。
三、银行信用风险的防范措施
2001年诺贝尔的经济学得主约瑟夫将信用风险归结为了信息不对称,他认为由于银行与企业之间信息的不对称还有银行内部上级和下级之间信息的不对称造成了信用风险的发生,为了进一步的减小银行的损失,银行应采取以下的措施。
第一,创建信息共享平台,这里提出的信息共享是指既要建立银行与企业之间的信息共享机制也要建立各银行之间及银行内部之间的信息共享机制,要创建新型良好的银企关系,就要努力增加银行与企业之间的信息透明度,就要使银行和企业都充分的认识到双方要想获得长久的利益,就必须做到相互信任、互惠互利、荣辱与共,银行尽量增加对企业的信任度、企业尽量减少银行的风险度,从而做到企业融资有渠道、银行贷款也放心的和谐场面;建立各银行之间的信息共享是为了能让银行同业之间能够方便进行信息交流、协调行动,对客户资源和企业的信用等级的信息能够共享,同时还能减少道德败坏的客户利用银行间的恶性竞争而在多家银行进行借贷现象的发生,有防范信用风险;建立银行内部之间信息共享的目的在于使我国银行总行与分行之间能够依靠本行内部的信息系统实行信息的快速传递,从而增强总行对各分行的控制能力,达到从整体上提高防范风险的能力。
第二,银行要建立完整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首先银行要从制度方面去完善信用风险体系,比如规定信贷档案的整理、检查,建立专门的监管部门;其次,银行要与专业的信用评级机构签订合同,要求这些机构对企业的报表进行专业的审核,并出具报告,如有虚假信息,请评级机构承提责任;最后,银行也必须在信贷业务上加强管理,严格实行审贷分离,分级审批的制度,防止信贷权力的过分集中,还要加强业务的不同岗位不同部门之间的互相监督,在不同部门之间实行“防火墙”制度,有效防范风险的发生。
第三,银行应健全资产担保制度,首先要对保证人进行风险审查,包括保证人的财务状况、资金实力、信用评级、是否有负债信息等等,通过对这些因素的审查来判断保证人是否具有偿债的能力;如果抵押物是股票、债券之类的有价证券,银行还要按照逐日盯市的原则来对抵押物每日进行清算,如果证券受到市场变化的影响价值有所变动时,银行应及时通知担保人及时增加抵押物;其次,银行在向借款人实行贷款时,一方面要防范借款人与评估机构勾结,做出虚假的评估报告,另一方面也要防范担保公司与借款人的联合欺诈产生的风险,对于担保公司出具的受担保企业的评估报告,银行也要对借款企业实行实地调查,以减少风险。
第四,加大信贷业务人员道德风险的惩治力度,香港的《防止贿赂条例》中规定,信贷业务人员无论是其本人还是家属如果接受客户以任何形式的利益,并在业务中给予客户优待,应根据情节给予不同的处罚,最高刑罚为入狱七年并罚款50万元的港币,可見以法律的手段来防范道德风险是非常有用的。在内地也一样,我国银行也应该加大对违规操作人员的处罚力度,明确各监管部门的任务,提高处罚的透明度。
参考文献:
1.郑敏.关于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银行解决方案—兴业银行中小企业信贷改革探索[D].厦门大学硕士论文,2009.
2.林毅夫,李永军.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与中小企业融资[J].经济研究,2001(1).
3.郭斌,刘曼路.民间金融与中小企业发展:对温州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2002(10).
4.王志强.我国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贷风险评估研究[D].浙江大学硕士论文,2009.
5.糜仲春,申义,张学农.我国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贷风险评估体系的构建[J].金融论坛,2007(3).
6.张婕.中小企业的关系型借贷与银行组织结构[J].经济研究,2002(6).
7.李志赟.银行结构与中小企业融资[J].经济研究,2002(6).
8.陈万铭.转轨时期信贷风险的新特征及其防范对策[J].广西金融研究,2004(2).
4.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论文 篇四
对于还没有到期的存量贷款资产,应密切监测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应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不同的处理。如果企业生产的是没有什么市场的产品。生产落后,应同意其破产,并进行破产清算以保全银行资产或减少损失;如果企业很有发展潜力,只是出现了暂时的资金困难,银行应允许其提出贷款展期申请,甚至于对其新增贷款以帮助其度过难关,企业救活了,银行的资产也就安全了,这是个双赢的结果;对于一些其它的特殊的企业,银行可采取增加抵押和担保的方式降低信用风险。
对于即将发放的新贷款,银行应严格执行贷款审批条件,加强银行的内控制度和强化外部监管,做好贷前调查和审查,加强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过程及方法的监督、检查和引导,建立完善的银行内部风险评估体系。应主动积极争取支持国家建设的大型项目贷款融资,对于国家出台的降低贷款条件和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银行应在国家的政策的指引下,制定出各自更为具体的措施和细则,对于数额比较大的贷款,应组织银团贷款以分散信用风险。
2大力降低信用风险管理的成本,提高信用风险管理效率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主要问题是管理成本过高且效果不明显,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信息科技支持落后,我国商业银行要不断的加大对信息系统的投入。使得信息管理延伸到商业银行业务管理的各个方面,建立起功能强大的信息数据库,实行信用管理的量化分析和管理,从而降低信用管理的成本,提高信用管理的时效性和准确性;二是信用风险管理制度建设落后,必须加强制度建设,构建一个全方位、全过程的高效、规范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应该包括信用风险管理组织体系、政策体系、决策体系、评价体系等内容,其中尤其是要加强信用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建设,建立起高效并且相互监督的信用风险管理组织体系是提高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效率的关键。
3创建自己的信用风险实时监测系统和预警系统
信用风险管理事前预防效果最好,实行谨慎的贷款政策,但是,过于谨慎的贷款政策在减小了信贷风险的同时也降低了商业银行的利润。其次是信用风险管理的事中监测,一旦监测到某种贷款信用风险过大,立即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分散和转移。一旦信用风险发生,虽说进行事后的补偿是必须的,但已发生了很大的损失。所以,建立自己的信用风险实时监测系统和预警系统,是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内在要求。
4完善公司治理机制。切实加强法人治理结构。减少行政干预,维护商业银行微观主体经济责任
我国的商业银行虽然进行了改革,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与国外的商业银行相比,在资本结构中,我国的商业银行国有股或集体股独大,导致所有人缺位,银行的领导也是由政府任命的`,银行内部按照行政级别管理,贷款的发放人为影响因素很大。银行管理层的信托责任不强。易受政府控制和影响,这会导致银行的信用风险增大,我国本世纪初两三年银行坏账比例很大,国有企业贷款不还,就是因为银行承担了政府进行经济改革的成本。
5重视维护良好的银企关系来降低信用风险
银企关系的维护既是商业银行营销的重要部分,也是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良好的银企关系管理对降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有以下几点作用:首先,商业银行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情况很熟悉,在贷款调查和审批中有利于做出正确的放款决策,把好信用风险管理的第一关;其次,有利于商业银行对贷款信用风险的实时动态监测,提高了信用风险的事中管理效率;再次,有利于商业银行对信用风险的正确处理,一旦企业出现经营困难,商业银行会根据具体情况做出不同的决定,如果企业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商业银行会允许企业对贷款进行展期甚至会再贷款帮助企业度过难关;最后,良好的银企关系意味着银行与企业资金往来密切,企业通过银行办理的资金业务多。将会使得企业信用违约的可能性大大降低。
5.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计量 篇五
摘要:随着全球银行业的迅猛发展,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竞争环境日渐复杂,银行风险管理的重心一直是信用风险管理。信用风险作为一种古老的风险,是银行业所面临的最大风险。对于承担信用风险的商业银行来说,将信用风险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则成为其生存之根本。所以,提升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水平成为了亟待解决的课题。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成因
一、我国商业银行目前的经营现状
我国目前已形成以国有股份商业银行为主体,其他金融机构相互并存的多层次金融体系,但银行业仍存在很多问题亟待解决。通过对比国内外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我国仍然处于落后。存款一直是银行资金的重要来源,然而近来存款增长趋缓,银行增加负债的难度越来越大。近几年来,虽然经济有所发展,银行存款绝对额逐年提高,但从增长率上看却不断下滑。
二、研究信用风险的必要性
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的生命线,是关乎到商业银行经营成败的根本因素,而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主要表现为信用风险。所以,信用风险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是银行长远发展的重中之重。
(一)有效控制信用风险能够改善银行的资产质量
提高银行资产周转速度,提高银行资产利用率。目前来看,银行贷款、融资将仍是银行的主营业务,不良贷款极易发生资金量断裂,后果便是银行较多的贷款利息无法收回,银行却要如实支付这部分资金的利息及其它相关费用。另外风险管理方面的问题,包括风险管理的认识程度存在的相应的差距,缺乏科学有效的风险度量模型和管理工具,信用风险的度量未能实现动态评级等。
(二)有效控制信用风险是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重要保证。
银行有效的处理信用风险,能够使货币资金向急需货币资金的部门流动,达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分配,减少资源的浪费,提高资源利用率,同时有效控制信用风险为银行等金融机构营造宽松安全的交易环境,使投资者更放心地进行交易,进而保证了金融机构经营目标的顺利实现。
(三)有效控制信用风险更有助于社会整体经济的稳定发展。
银行要联系存款者和贷款者,起着资金流通中转站的重要作用。银行若能有效地处理信用风险,便可以减小对社会各机构的波及效应,同时能对经济的发展起到有效地推动作用。
三、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对社会各方面的影响
(一)信用风险阻碍了完善市场经济的进程
信用在当前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信用风险对市场的危害更不能忽视,它会破坏和阻碍国民经济的正常发展,由于信用风险的存在,会使拥有资金的银行不敢向外放款,而有些企业拥有良好发展前景的项目,却因为没有资金运作无法开发,造成市场经济的低效萎靡。另外有些企业在初期成功贷款,在后期却不能及时还款,导致银行直接受损,尽管会有相应的固定资产抵押,但这毕竟给银行带来不便,给其他需要资金的客户带来潜在不便。市场主体的信用缺失和不足严重破坏了市场秩序,直接影响了市场体系的健康成长,成为制约市场机制发展的基础性障碍。
(二)信用风险影响经济整体发展
信用体系的不足使信用风险有了存在的空间,信用风险给商业银行本身、贷款企业,甚至经济整体都带来不利的影响。总体上来讲,我国资金相当宽裕,国家货币供应量大幅增长,民间资本和外汇储备也比较充盈。但是由于信用体系不够完善,这些资金都处于无处可投的尴尬境地。银行出于自身贷款安全的考虑,对于一些企业设置了较高的贷款门槛,例如有的中小型民营企业,由于规模不大,声望不高,当他们需要资金周转时,很难筹集到资金,这就出现了企业资金紧张,告贷无门的情况。企业无法获得需要的资金,也就不能及时地扩大规模和调整产品结构,进而无法获得利润,无法扩大企业规模带动行业经济。另外国有银行的不良资产的积累,增加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和投资风险,其他商业银行对于向外贷款做的更加保守和谨慎。由于信用风险较大,信用交易无法做到拉动经济增长、刺激消费和扩大就业,这也就影响了经济整体的发展。
(三)信用风险妨碍商业银行自身发展
信用风险是最重要的风险,风险不能完全消除,但是可以减小,如果一个银行信用风险过大,会直接影响银行资金的正常周转,银行资金周转不灵,会直接导致资金链断裂,银行将直接面临破产的威胁。另外,信誉是银行生存的资本,一旦银行的信用风险变大,会直接影响银行在客户心中的形象,为规避风险,减少个人损失,一些客户会减少自己的在该银行的储蓄,这直接影响到了银行的发展。
四、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成因分析
从世界银行对全球银行业危机的研究报告中可以看出,导致银行破产的最常见原因便是信用风险,一个客户失信不会使银行倒闭,但多个客户就会对银行产生较严重的影响。对于商业银行来说,挑战与竞争不断增强,这在警示我们必须要不断提高信用风险管理,但只有认清信用风险形成的原因,才能从源头上有效控制风险。
(一)信息不对称
市场客观存在信息不对称。著名的有成本状态核查理论认为:内部投资人拥有的信息是私人信息,外部投资人只有付出一定的成本才能获得这种信息,这种成本就是实施状态核查的成本。当完全掌握信息需要的状态核查成本高于充分信息带来的收益时,充分信息就不符合经济人的理性。在银行信贷中,借款人比银行拥有更多的相关信息,考虑自身利益最大化,前者就有给后者带来伤害和损失的可能。尤其在信贷市场中,银行相对处于信息劣势一方,无法获取足够多的信息,银行对企业的信贷决策都以占有的信息为基础,银行在对信息掌握不足的情况下可能会做出不利于自己的决定,决定的结果就是很容易产生信用风险。这种银行与企业信息不对称的借贷活动扰乱了金融秩序,使信贷市场资金融通的效率低下,并且极易导致整个信贷市场的.崩溃,甚至直接引发信用危机和金融危。例如,美国爆发了次贷危机,表面原因是房产泡沫破灭,购房者不能偿还房贷引发资金链断裂,并产生危机。但根本原因可以说是信息不对称。
(二)银行内部缺乏强效有力的监督制约机制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组织机构尚不健全,近年来随着金融业经营的发展,金融犯罪也越来越频繁,手段更加诡秘,出现了如虚假个人消费、恶意透支、关联企业骗贷、票据欺诈、大量非法洗钱等新的金融犯罪形式,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现象,就是有着银行内部人员的参与,即银行企业内外勾结,工作人员工作懈怠。之所以会有这种现象,就是因为银行内部监督制约机制有问题,由于缺乏强有力的监督机制,让犯罪分子违法行为屡屡得逞,给银行造成更大损失。缺乏有力的监督机制最严重的后果可以使银行直接倒闭,例如众所周知的巴林银行。
(三)商业银行对贷款企业信用风险评级机制不健全
信用风险评级是商业银行应对信用风险的一个重要手段,对有效防范信用风险有重要作用。由于我国目前的信用风险评级制度不够完善,致使商业银行的信用评级中存在漏洞,使不法分子有机可乘。首先,目前我国的商业银行信用评级通常划分了四到五级,这种级别太少,所参考的数据太单调,不能完全将客户的信贷情况展示给银行,银行在不是很了解客户的情况下贷款出去,这无疑给自己增加了风险。其次,银行对于客户的信用评级不够及时,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一般两年评定一次,两次评级时间间隔太长,现在的金融市场并不是很稳定,对于一些长期贷款的企业客户,银行不及时了解他们的财务情况和信用等级,这无形中增加了自己的风险,一旦这些企业经营情况发生变化,商业银行只能作为坏账处理。最后,银行的信贷员为了自己的私人利益,人为操纵客户信用等级,不做深入调查分析,硬性的把拉来的客户将次级调整为好级,犹如自己给自己装了炸弹,一旦这些客户实际信用评级很差,那么最后受损的只能是银行自己。
五、应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防范
面对我国商业银行在信用风险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依据“新资本协议”框架和相关原则的指导,辅之以各种现代信用风险管理技术,逐步实现从定性管理到定量管理的转变,为有效提高信用风险管理应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一)银行加强自身的监管
商业银行自身应制定相应的监管惩罚措施,同时加强内部人员学习教育,提高员工素质,提高工作效率。对于那些监守自盗的内部人员给予严厉的惩罚,加大惩罚力度,不但采取经济处罚,而且采取行政措施,使违规问题从根本上得到解决。设立监管部门,监督工作人员的情况,对于银行的信贷客户制定严格的审查步骤,从源泉上杜绝可以给银行带来信用风险的一切可能。
(二)健全有效的失信惩罚机制
对于贷款人的违约,应通过行政立法的手段进行有效的控制,同时还应该完善有关的惩罚机制,各有关执法部门应积极配合,做到严格执法,使欺诈交易者为自己的失信行为支付高昂的成本,从而建立有效的失信惩罚机制。一旦发现交易中的失信行为,就要以非常严厉的手段从经济上予以惩罚,让其为失信付出相应代价,这样提高了失信行为的成本,也就相应减少失信带来的经济收益,从而使失信获利毫无意义。另外监督部门应该及时查处失信行为,只要发现就要立即制止失信行为,使之不能继续产生危害,从而对未来可能产生的失信行为事先予以阻止。失信惩罚机制不能只停留在工作表面,相关工作人员应建立完善的信息记录档案,对于那些有失信惩罚记录的单位或个人,当他们再次办理银行业务时,要有相应的限制方案,比如贷款利率提高,透支额度减少,存款利率降低等等。这样就要求银行本身完善好自己的管理机制,这加重了银行自身的负担,但减少了信用风险的发生率。
(三)建立科学的信用评级制度
信用风险评级是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心环节,而目前的信用评级制度存在漏洞,因此银行必须完善目前的制度,减少不必要的损失。首先对于那些客户的评级,银行可以在内部评定,结果由银行自己掌握,并决定是否为其办理银行业务,不需要向外部媒体报道评定的结果,这样不仅减少向外披露的费用,而且可以降低评级中所含水分的程度。其次,建立科学评级标准,这里可以借鉴外国的评级观念,对于客户信用等级评价不仅仅简单地度量客户的信用状况,而且包括授信审批、授信定价、呆帐准备、授信组合和管理监控等,即将信用等级评价工作融入到整个信贷业务流程框架之中。再次,对于信贷营销政策制度,不能将其孤立地看待,应该与客户信用风险评级结果联系起来看待,使整个信贷流程有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从而真正发挥评级制度的作用。最后,要建立强有力的内部控制稽核制度和全面的评级级别,对于客户的信用情况调查要做到真实可信,客观公正,减少因为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信用风险,并且要让每一个银行客户都有相应的级别,对此银行要做出详细的划分,针对每个信用级别的客户都有相应的贷款数量的限制,在贷款初期就降低信用风险的发生率。我国商业银行起步和发展都较晚,导致银行在信用风险管理方面经验不足,加之科学技术水平的落后,加剧了我国商业银行在信用风险管理上的不足。这些因素制约了我国银行业的发展。但我国商业银行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加强了这方面的建设,本文提出一些应对当前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措施:银行加强自身的监管,建立科学的信用评级制度,建立良好的信用文化,健全有效的失信惩罚机制,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一定会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绍良.银行与企业的争端.证券日报[N].-2.
[2]南旭光.银行信贷中的不规范行为及其治理方式研究[M].人民邮电出版社,,(9).
[3]何青云.论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及对策[D].浙江工商大学,.
6.工商银行信用风险管理论文 篇六
无论在学习或是工作中,大家都跟论文打过交道吧,论文是对某些学术问题进行研究的手段。写起论文来就毫无头绪?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工商银行信用风险管理论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工商银行信用风险管理论文1摘要:信用风险是商业银行面临的最主要的风险之一,加强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中心之一,针对当前次贷危机发展蔓延的情况下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增大的可能性进行了相关分析,并就如何加强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次贷危机
1加强商业银行存量贷款资产和新增贷款资产的质量控制
对于还没有到期的存量贷款资产,应密切监测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应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不同的处理。如果企业生产的是没有什么市场的产品。生产落后,应同意其破产,并进行破产清算以保全银行资产或减少损失;如果企业很有发展潜力,只是出现了暂时的资金困难,银行应允许其提出贷款展期申请,甚至于对其新增贷款以帮助其度过难关,企业救活了,银行的资产也就安全了,这是个双赢的结果;对于一些其它的特殊的企业,银行可采取增加抵押和担保的方式降低信用风险。
对于即将发放的新贷款,银行应严格执行贷款审批条件,加强银行的内控制度和强化外部监管,做好贷前调查和审查,加强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过程及方法的监督、检查和引导,建立完善的银行内部风险评估体系。应主动积极争取支持国家建设的大型项目贷款融资,对于国家出台的降低贷款条件和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银行应在国家的政策的指引下,制定出各自更为具体的措施和细则,对于数额比较大的贷款,应组织银团贷款以分散信用风险。
2大力降低信用风险管理的成本,提高信用风险管理效率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主要问题是管理成本过高且效果不明显,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信息科技支持落后,我国商业银行要不断的加大对信息系统的投入。使得信息管理延伸到商业银行业务管理的各个方面,建立起功能强大的信息数据库,实行信用管理的量化分析和管理,从而降低信用管理的成本,提高信用管理的时效性和准确性;二是信用风险管理制度建设落后,必须加强制度建设,构建一个全方位、全过程的高效、规范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应该包括信用风险管理组织体系、政策体系、决策体系、评价体系等内容,其中尤其是要加强信用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建设,建立起高效并且相互监督的信用风险管理组织体系是提高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效率的关键。
3创建自己的信用风险实时监测系统和预警系统
信用风险管理事前预防效果最好,实行谨慎的贷款政策,但是,过于谨慎的贷款政策在减小了信贷风险的同时也降低了商业银行的利润。其次是信用风险管理的事中监测,一旦监测到某种贷款信用风险过大,立即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分散和转移。一旦信用风险发生,虽说进行事后的补偿是必须的,但已发生了很大的损失。所以,建立自己的信用风险实时监测系统和预警系统,是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内在要求。
4完善公司治理机制。切实加强法人治理结构。减少行政干预,维护商业银行微观主体经济责任
我国的商业银行虽然进行了改革,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与国外的商业银行相比,在资本结构中,我国的商业银行国有股或集体股独大,导致所有人缺位,银行的领导也是由政府任命的,银行内部按照行政级别管理,贷款的发放人为影响因素很大。银行管理层的信托责任不强。易受政府控制和影响,这会导致银行的信用风险增大,我国本世纪初两三年银行坏账比例很大,国有企业贷款不还,就是因为银行承担了政府进行经济改革的成本。
5重视维护良好的银企关系来降低信用风险
银企关系的维护既是商业银行营销的重要部分,也是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良好的银企关系管理对降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有以下几点作用:首先,商业银行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情况很熟悉,在贷款调查和审批中有利于做出正确的放款决策,把好信用风险管理的第一关;其次,有利于商业银行对贷款信用风险的实时动态监测,提高了信用风险的事中管理效率;再次,有利于商业银行对信用风险的正确处理,一旦企业出现经营困难,商业银行会根据具体情况做出不同的决定,如果企业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商业银行会允许企业对贷款进行展期甚至会再贷款帮助企业度过难关;最后,良好的银企关系意味着银行与企业资金往来密切,企业通过银行办理的资金业务多。将会使得企业信用违约的可能性大大降低。
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处于垄断地位,并且企业资本短缺。一方面银行与一般企业相比占有优势地位,并不注重银企关系的开发,坐等企业向其公关来提供贷款,一旦企业出现经营危机。银行不分具体情况,严格要求企业还贷,致使企业破产,银行也发生很大的损失,现在由于竞争的加剧以及银行营销观念的转变,我国的商业银行也开始注意银企关系的建设与维护了;另一方面,银行由于受政府的影响,被迫向经营不善的国有企业贷款,导致大量的不良资产,银行承担了国家经济改革的成本,最近几年。随着我国商业银行的成功上市,这种情况有所好转,但银行的信贷政策依然受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控制,势必会增大信用风险的发生。
工商银行信用风险管理论文2论文摘要:随着商业银行业务发展和世界各国金融监管的演进,商业银行都已经或正在开发信用风险评估模型和系统,并在信贷、交易等业务领域的不断验证中加以修正,为商业银行的业务发展和风险控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归纳总结了信用评估机构在银行信用风险计量方面的相关理论依据和基本做法.并对银行间市场完善信用评估提出了具体建议。
论文关键词:银行间市场;信用风险;风险管理
全球金融危机对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理念的最大影响之一就是对交易对手信用风险的重视。金融机构评估对手方信用风险的方法、模型合理与否,关系到评估结果的优劣。本文概要阐述了银行信用风险计量方面的相关理论依据和基本做法。并对银行间市场完善授信管理提出了具体建议。
一、信用风险评估理论
银行等金融机构信用风险评估方法大致有统计模型、CAMEL模型和专家判断模型等三种理论依据:
(一)统计模型
利用统计模型进行信用评估的前提条件是有足够的数据积累,一般至少需要连续3年的相关数据。
1.违约概率(ProbabilityofDefauh,PD)理论
违约概率是预计债务人不能偿还到期债务(违约)的可能性。评估结果与违约率的对应关系是国际公认的事后检验评级机构评估质量标准的一项最重要的标尺。在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中,违约概率是指借款人在未来一定时期内不能按合同要求偿还银行贷款本息或履行相关义务的可能性。如何准确、有效地计算违约概率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十分重要。不同评级机构所设定的.违约定义可能不同,所反映同一等级的质量也因此而不同。只有违约定义相同的评级机构,其评级结果才可以进行比较。有了对应违约率的资信等级才能真正成为决策的依据。商业银行违约概率常用的测度方法主要有两种:基于内部信用评级历史资料的测度方法;基于期权定价理论的测度方法。
2.违约损失率(LossGivenDefault,LGD)理论
违约损失率是指债务人一旦违约将给债权人造成的损失数额占风险暴露(债权)的百分比,即损失的严重程度。在竞争日益激烈、风险日益加大和创新日新月异的市场环境中,银行对资产风险的量化和管理显得越来越重要。传统的信用风险评估方法因过于简单、缺乏现代金融理论基础等原因已经不能适应金融市场和银行监管的需要。以独立身份服务于全社会公众投资者、以公开上市债券为主的外部信用评级对银行内部以信贷资产为主、与银行自身有着特定联系的资产组合的适用性也越来越小。因此,银行开始开发类似外部信用评级但又反映内部管理需要的内部信用评级系统,以适应上述市场和内部管理发展的需要。随着银行内部评级体系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银行认识到LGD在全面衡量信用风险方面的重要作用,评级体系的结构开始由只注重评估违约率的单维评级体系向既重违约率又重违约损失率的多维评级体系发展。历史数据平均值法是目前银行业应用最广泛最传统的方法,新巴塞尔资本协定的许多规定也采用这种方法,这种方法以其简单易操作而获得欢迎。
(二)CAMEL模型
CAMEL评级体系是目前美国金融管理当局对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业务经营、信用状况等进行的一整套规范化、制度化和指标化的综合等级评定制度。其有五项考核指标,即资本充足性(CapitalAde.quacy)、资产质量(AssetQuality)、管理水平(Manage—ment)、盈利水平(Earnings)和流动性(Liquidity)。当前国际上对商业银行评级考察的主要内容基本上未跳出美国“骆驼”评级的框架。“骆驼”评级体系的特点是单项评分与整体评分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以评级风险管理能力为导向.充分考虑到银行的规模、复杂程度和风险层次,是分析银行运作是否健康的最有效的基础分析模型。在具体CAMEL模型的指标及其权重选取及校验过程中,大多采用了回归分析、主成分分析等统计方法。
(三)专家判断模型
银行信用评估的起点是对其财务实力的综合判断。应从定量定性两个角度综合评估。经营战略、管理能力、经营范围、公司治理、监管情况、经营环境、行业前景等要素,无法通过确切数量加以计算,而专家打分卡是一种更加偏向于定性的模型。在缺乏外在基准值,如信用等级、违约和损失数据等的情况下,开发专家判断模型是一种较好的选择。专家判断模型的特点是:符合Basel要求.具有透明度和一致性:专家打分卡建模时间短,所需数据不需要特别的多:专家打分卡可充分利用评估人员的经验。
二、信用风险评估的通常做法
(一)信用风险评估的基本思路
评估方法应充分考虑风险元素的定量和定性两个方面,引入大量的精确分析法,并尽可能地运用统计技术。另一方面,不浪费定性参数的判别能力,并用以优化计量模型的预测效能。除CAMEL要素外,还需考虑更多更深入的风险因素。评估要素主要包括品牌价值、风险定位、监管环境、营运环境、财务基本面。
(二)信用风险评估模型的构造
数据准备是模型开发和验证的基础,建模数据应正确反映交易对手的风险特征以及评级框架。定义数据采集模板。收集、清洗和分析模型开发和验证所需要的样本数据集。影响交易对手违约风险要素主要有非系统性因素和系统性因素。非系统性因素是指与单个交易对手相关的特定风险因素,包括财务风险、资本充足率、资产质量、管理能力、基本信息等。系统性因素是指与所有交易对手相关的共同风险因素.如宏观经济政策、货币政策、商业周期等。既要考虑交易对手目前的风险特征,又要考虑经济衰退、行业发生不利变化对交易对手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的影响.并通过压力测试反映交易对手的风险敏感性
(三)变量选择方法
1.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Theanlaytichierarchyprocess)简称AHP:它是一种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系统化、层次化的分析方法。层次分析法不仅适用于存在不确定性和主观信息的情况,还允许以合乎逻辑的方式运用经验、洞察力和直觉。层次分析法的内容包括:指标体系构建及层次划分;构造成对比较矩阵;相对优势排序;比较矩阵一致性检验。
2.主成分分析法
主成分分析法也称主分量分析,旨在利用降维的思想,通过原始变量的线性组合把多指标转化为少数几个综合指标。在保留原始变量主要信息的前提下起到降维与简化问题的作用,使得在研究复杂问题时更容易抓住主要矛盾。通过主成分分析可以从多个原始指标的复杂关系中找出一些主要成分,揭示原始变量的内在联系,得出关键指标(即主成分)。
3.专家判断
关键指标权重和取值标准设定是通过专家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共同讨论确定,取值标准是建立指标业绩表现同分数之间的映射关系。取值标准的设定应能够正确区分风险,取值标准应根据宏观经济周期、行业特点和周期定期调整,从而反映风险的变化。
(四)模型校验修改
模型构造完成后.需要相应财务数据的不断校验修改。财务数据可直接向对应机构索取,也可通过第三方数据提供商获得。直接获取数据的方式准确性较高,但需对应机构积极配合.且需大量的人力物力用于数据录入、核对和计算。通过第三方数据提供商获取数据效率高,但需支付一定费用,且面临数据不全、数据转换计算等问题。在违约概率模型的开发过程中,通常遇到模型赖以建造的数据样本中的违约率不能完全反映出总的违约经历,需进行模型的压力测试,确保模型在各种情况下都能获得合理的结果.并对模型进行动态调整。
(五)引进或自主开发授信评估系统
根据完善授信评估模型,撰写授信评估系统业务需求书.引进或自主开发授信评估系统,提高授信评估效率。授信评估系统还应与会员历史数据库、限额管理系统、会员历史违约或逾期等信息库无缝连接,避免各个环节的操作风险。
三、对银行间市场完善授信评估的启示
(一)完善授信评估可积极推动银行间市场业务发展
银行间市场会员信用评估水平的提高。可有效防范银行间市场系统性风险。为防范交易对手信用风险,市场成员需及时、合理、有效地对相应会员银行或做市商进行信用评估,并根据会员或做市商资信状况的变化进行动态调整,为其设置信用限额。
(二)引进成熟的授信评估方法、模型和流程
根据巴塞尔协议的有关监管要求,国内大中型银行都已经或正在国际先进授信评估机构的帮助下,开发PD或LGD评估模型。银行间市场参与者应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授信评估方法和模型。在消化吸收先进经验的基础上,选择国际先进咨询机构作为顾问,构建授信评估方法和模型。
(三)引进或自主开发授信评估系统
为防止操作风险,提高授信评估工作效率,实现授信评估与机构内部相关系统的连接,银行间市场参与者需根据授信评估方法、模型、授信资料清单、分析报告模板、建议授信计算公式等内容。撰写系统开发业务需求书,或引进先进的授信评估系统并进行客户化改造.或选择系统开发商进行自主开发授信管理系统。
(四)加强授信评估培训和知识转移
借助专业授信咨询机构的培训。授信评估人员可学习授信评估模型的理念,掌握定性评估时专家判断的尺度.运用统计方法确定定量和定性因子的最佳模型:掌握数据转换和根据数据质量或可获得性调整数据的方法;动态识别模型的表现,包括统计证明和稳定性;熟悉模型的样本外测试;学会将模型评级映像到外部评级级别和内部、外部PD值等本领。同时增强业务人员对新资本协议的理解,提高内部风险管理体系的适用性,培养出自己的专业信用风险评估分析队伍。
工商银行信用风险管理论文3一、主成分分析法及Logit模型在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定量信用风险评级中的应用
(一)样本数据的选择
从我国上市公司中小板中选取了80家制造业中小企业作为样本,其中20家为ST企业(高风险企业)60家非ST企业(低风险企业),我国制造业中中小企业约占99.08%,中小企业中制造业约占92.42%,截止2010年底,中小企业版上市公司共有531家,其中制造业325家,占61.21%,所以,无论从总体看,还是从上市公司看,制造业企业都占主体,为了研究的普遍性,也为了消除行业因素的影响,80家中小企业都选择制造业企业。并涵盖了食品、纺织、家具、电子、化学、金属、设备、医药、生物制品等制造业行业,所以样本的选取具有全面性。由于中小企业的财务数据是难以获得的,所以,从上市公司中选取了80个样本,数据均来自上市公司的2013年年报及其他公开披露的信息,主要来自于和讯网。
(二)指标的选择
本文共选择了五大类三十九个财务指标,具体包括:偿债能力指标,盈利能力指标,营运能力指标,发展能力指标以及现金支付能力指标,这五大类指标都是与企业违约率的高低有着很高的相关性的,具体指标如下表
(三)主要方法的应用
1、主成分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是一种简化数据集的统计方法,旨在利用降维的思想,通过线性变换把原来N个相关变量指标转换成另一组不相关的综合指标的降维处理技术。在实际处理中,只挑选几个方差最大的主成分,从而达到简化系统结构的目的。本文主要选取了五大类39个指标,而其中部分指标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为了消除指标之间的共线性,所以,先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筛选一部分指标,最终进入了Logit模型。
2.logit模型
(1)模型适用性分析Logit模型是采用一系列财务比率的变量来预测公司破产或违约的概率,然后根据银行、投资者的风险偏好程度设定风险警戒线,以此对分析进行风险定位和决策。在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中,将违约概率作为衡量信用风险的核心内容之一,而且,经研究发现,信用等级与违约概率存在着明显的对应关系,即较低的信用等级对应着较高的违约概率。所以,采用违约概率度量的方法来度量信用风险存在着合理性。Logit模型是一种非线性模型,信用风险非线性这一特点,使得模型刚好使用。此外,Logit模型不需要自变量符合联合正态分布这一假设,且自变量可以连续、离散、甚至可以是虚拟变量。而信用风险很难进行正态分布的假设,所以,基于这两点而言,此模型对于信用风险测量有其适用性。
(2)模型介绍Logit模型是通过最大似然法来对模型参数进行估计。Logit分布函数的公式可以表示为:P=11+e-zP为因变量,z为自变量,e即为自然对数的底数2.71828。在本文中,我们利用Logit模型来研究企业财务状况与企业违约之间的关系,因此,P作为因变量即为贷款企业的违约概率,取值在(0,1)之间,这与Logit模型的定义中P大于0而小于1相符合,而z作为自变量,我们将它重新定义为企业财务指标的函数,我们把它表示为Z=a0+a1X1+a2X2+、、、+anXn,这里的X1一直到Xn是上文提到的39个财务指标经过主成分分析法最终得到的部分指标。
(四)具体应用
首先进行主成分分析,将五类财务指标分别进行主成分分析,现以偿债能力指标的17个因子为例,其他指标的主成分提取方法相同,只给出结论,不一一列举。通过提取主成分,最终提取了四个主成分进入Logit模型,其解释总方差为82.319%,这四个因子分别为资产负债率,速动比率,长期资产适合率以及负债结构比率。其余四类指标通过KMO和Bartlett的检验,均适合做主成分分析,最终筛选出的因子分别为:总资产收益率,主营业务利润率,总资产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净利润增长率,净资产增长率,资产的经营现金流量回报率,现金流量结构比率。所以,最终选择了12个变量进入Logit模型,这12个因子分别为x1到x12:资产负债率,速动比率,长期资产适合率,负债结构比率,总资产收益率,主营业务利润率,总资产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净利润增长率,净资产增长率,资产的经营现金流量回报率,现金流量结构比率。
二、定性分析法在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定量信用风险评级中的应用
除了上文提到的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进行定量评级的方法以外,在对信用风险进行评级时,还需要对宏观、行业、区域等系统性的风险进行研究。因为每个企业都处于一定的宏观经济环境之中,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整体发展快慢以及稳定性对每个行业和企业造成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对于信用风险评级人员而言,应该随时关注宏观经济环境变化对受评对象产品和服务的要求、原料供给、盈利能力、资产质量等方面的影响,并判断宏观经济形势及宏观调控政策对企业获取现金流能力的影响及程度,从而为分析企业偿债能力奠定基础。此外,要关注行业因素所带来的信用风险,行业内的企业之间处于一种相对联系的紧密状态,一旦发生行业系统性信用风险,就意味着行业内一部分企业将会出现信用风险。要重点关注行业的生命周期,因为处于不同行业生命周期的企业信用风险是不同的。处于起步期的行业收益低,风险高,处于成熟期的行业业务发展和收益相对比较稳定,信用风险相对下面具体阐释一下各项指标的评定标准:
1、宏观因素打分标准国家鼓励的产业主要包括生物制药产业,新能源新材料产业,智能工程、以及稀有的有色金属行业等等,这些产业的得分最高,相应的也可以得到国家政策的支持和相应的税收优惠。例如房地产的开发、污染较强的一般化工产业为国家限制的产业,而对能源过度浪费,对环境污染较为严重的企业,是国家明令禁止的行业,对这类企业的贷款要非常慎重。具体可以参照国家出台的相关规定。
2、行业发展周期打分标准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一般将行业划分为四个生命周期:起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在企业的起步期,企业的规模可能会比较小,在这个时期,行业产品的开发相对比较缓慢,利润率比较低,但市场增长率还是比较高的。一旦进入成长期,企业将拥有高的增长率,而在该阶段对现金的需求量也是非常大的。当增长率降到较正常的水平时,企业便进入了成熟期,该阶段是一个相对稳定的阶段,相对来说信用风险也相对较低。而一旦行业进入衰退期,市场增长率将严重下降,此时的信用风险将相对较高,因为此行业可能会不复存在或被并入另一行业,所以,一定要对处于衰退期的企业信用风险高度关注。
3、行业进入障碍打分如果一个行业越容易进入,说明该行业的获利能力就越容易被削弱,新进入行业的企业会对现有的行业构成威胁,削弱现有企业产生财务回报率的能力、分割市场份额甚至激化市场竞争。新进入者的威胁力度和数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种进入壁垒的高度,当然,壁垒的高度与众多因素相关,包括规模经济、客户的忠诚度、资本金的投入、转换成本等等,所以,越是进入壁垒高的企业,其信用风险相对较低,因为其存在的竞争相对较小,存在一定的规模,拥有一定的资本金,财务状况也相对稳定。
4、企业信誉打分银行可以通过函证的方式向其他企业询问该企业在与其合作中是否诚信,并通过银行系统查询其以往的贷款信用记录,以及通过其他平台查询该公司是否有其他违约记录、欠费记录。
5、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包括对领导者的能力、研发能力、市场占有率的综合打分,这里最重要的是对领导者能力的考察,因为中小企业主要是由所有者自主决策、直接管理,企业所有者在企业日常经营和重大决策中都占有最重要的地位,管理者个人的信用观念和信用行为直接影响到企业的信用决策和信用行为,因此,中小企业的信用风险具有较高的个人相关性。应重点关注领导者的能力以及其对风险的偏好。有些企业领导者属于比较保守的类型,他们更喜欢求稳,有些时候为了降低风险甚至放弃了高收益,而还有一类领导者喜欢冒险,他们的原则是为了更高的收益而选择高风险的项目,最后一类是相对风险中立的,他们不回避风险,也不追求风险,而是采取了一个折中的态度。所以银行应该重点关注的是喜欢冒险的这一类领导,因为其冒险风格可能会使其面临很高的信用风险。
6、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力首先要看其公司各项制度是否健全、内部控制是否严谨,对内部控制能力的考察主要关注五个方面的内容:组织结构是否合理,责权的分配是否得当,人力资源的政策、企业的文化以及社会责任。如果一个企业有着自己长久以来的企业文化,对员工给予激励、晋升的机会,员工将对企业有很高的忠诚度,会更好的为企业带来价值。此外,企业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也应关注其社会责任,即要做到安全生产、保证产品质量、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促进就业、员工保护等等。所以,如果一个企业拥有好的内部控制,其信用风险也会大大降低。
7、企业的业务关系包括与供应商、销售商与客户的合作情况,这些的指标获取只要可以采用抽查部分供应商、客户进行问卷调查的方式。
三、结语
信用风险评级体系的建立对商业银行信贷审批、限额管理、贷款定价、绩效考核以及监管资本的节约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专门针对于中小企业信用风险评级的体系。
一方面,通过主成分分析法以及Logit模型的建立,使得商业银行在对中小企业评级时拥有了可靠的依据,上文已经通过对80家中小企业的主要财务指标进行了实证检验,最终得出结论,在对中小企业进行信用风险进行评级时,应重点关注资产负债率、速动比率、长期资产适合率、负债结构比率、总资产收益率、主营业务利润率、总资产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净利润增长率、净资产增长率、资产的经营现金流量回报率和现金流量结构比率这12个因子,并带入logit模型,最终得出其违约的概率P。另一方面,要通过定性分析的方法对一些无法量化的指标通过专家打分进行分析,具体包括宏观行业的指标分析,中观行业的指标分析以及微观企业因素的指标分析。最终,综合考虑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得出该企业最后的信用风险评级。信用评级起源于美国,随着人们对信用风险评级重要性的不断了解,信用评级体系也在不断发展。从评级方法上来看,国外对中小企业评级总体上也采用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并向风险度量模型方向发展。目前国外提出的度量风险的模型,一类组合理论模型:JP摩根的CreditMetrics,KMV等,另一类是违约模型:瑞士银行CreditRisk和麦肯锡的CPV模型,而这些模型的应用依赖大量的数据库信息,所以我国商业银行在对这些模型的使用上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因为我们没有强大完善的数据库作为支撑。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级在我国只有十几年的发展历史,所以在很多方面还存在不完善性,一个相对成熟的信用风险评级体系尚未建立,中国银监会近日出台了《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要求商业银行建立信用风险内部评级体系,从2013年1月1日开始实施,2018年底全面达标,所以,应该重视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级体系的研究,并结合我国的国情,建立适合我国的中小企业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级体系。
未来我国中小企业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级的发展趋势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风险越来越重视对宏观、行业、区域等系统性风险因素的分析。
第二,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随着我国数据库系统的不断完善,一些专业化模型将不断涌现。
第三,更加重视企业现金流分析,因为现金是企业生命的血液,现金流可以实现企业的流动性、赋予企业发展能力。第四,银行在业务决策中更加注重发挥信用风险内部评级的作用。
工商银行信用风险管理论文4摘要:信用风险是商业银行存在的主要风险,如何将信用风险控制在一个较低的水平已成为我国商业银行发展壮大的迫切要求,因此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研究对于整个银行业有效评估及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2008-2015年我国12家上市商业银行的面板数据,采用变系数估计模型,通过面板数据计算出12家上市商业银行的违约距离,并对影响违约距离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资产规模越大的银行对于风险的承受能力越高,因此银行风险越低,违约距离也就越大。存贷比例增加时,贷款减少而存款增加导致信用风险下降,违约距离增加。资产负债率越高,其偿还债务的比例也就越大,因此其风险也就越高,违约距离就会减小。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违约距离;变系数模型
引言
商业银行在金融行业内一直扮演者重要的角色,银行业作为灵敏度最高的行业,其所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便是信用风险。信用风险是指银行经营中借贷风险管理的失误导致银行周转困难、停业和倒闭,并且在现代金融体系中,这种结果很可能引起连锁反应,这将涉及整个商业银行的生存及影响社会经济的稳定。因此本文从违约距离角度探讨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的评估、测度、分析与比较,通过有效手段对信用风险进行防范和控制,使风险贷款安全化,对于整个银行业有效评估及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纵观国内外文献,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危机的爆发很可能引起连锁反应,这将涉及整个商业银行的生存及影响社会经济的稳定,这已是中外学者普遍认同的观点。已有文献大多研究时间段久远,对未来预测结果缺乏准确性;使用OLS或者普通面板展开,得到的是全局均值回归结果。由此出发,本文采用2008-2015年我国12家上市商业银行的面板数据,并利用变系数估计方法对我国12家上市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分别进行检验和识别,该研究结果有重要的意义,将有助于我们对不同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测定、防范及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一、模型设定与计量方法
本文借鉴李晟,张宇航(2016)的研究,计算出12家银行近8年的违约距离,原始数据属于面板数据,面板模型主要结构如式(1)所示:(1)上式的Y代表违约距离DD,i是各家银行,t是不同年份,α为截距项,δi为横截面效应,γt为时间序列效应,εit是误差项。在选择因变量X时,参考分析企业信用风险及银行信用风险的各项研究,最终选取了6个自变量:(1)总不良贷款率(TNPLR),单位%。(2)总资产(TA)数值较大,对数化处理,单位为百万元。(3)存贷比(LDR),单位%。(4)净资产收益率(ROE),单位%。(5)资产负债率(D/A),单位%。
二、实证分析
(一)变量选取及数据来源以违约距离大小检验银行信用风险,需要特定的银行数据支撑,本文选取《2008-2015华夏银行、交通银行、北京银行、光大银行、建设银行、民生银行、南京银行、宁波银行、浦发银行、兴业银行、招商银行、中信银行报告》为银行数据来源。
该资料提供了12家银行近8年的总不良贷款率、总资产、存贷比、净资产收益率、资产负债率数据统计。(二)结果及解释中国上市商业银行发展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因此不同发展水平的商业银行以违约距离大小检验银行信用风险可能存在差异。为识别这种差异,本文采用变系数模型展开估计,尝试对各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进行识别。银行均在5%水平上十分显著,浦发银行总不良贷款率则不显著。其中南京银行、宁波银行、北京银行、华夏银行总不良贷款率系数均较高,总不良贷款率上升1%,违约距离会增加超过1。不良贷款率是不良贷款占总贷款余额的比重,往往意味着借款人无法足额偿还借款。综合而言,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增加主要归究于以下几方面:其一,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意识薄弱,加上金融危机以来银行业资产的急剧扩张,致使其在目前经济的下行通道中集中爆发;其二,许多地方性银行金融机构,贷款和风险控制受地方政府的干预较多;其三,在经济新常态下,钢铁、煤炭等过剩行业去产能导致企业盈利能力下滑,甚至出现大面积亏损,使得不良资产规模逐渐增加。不良贷款率增加加重银行的慎贷、惜贷以及抽贷现象,对国内经济将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应尽快处置不断上升的不良贷款。对于总资产系数,12家商业银行均在1%水平上十分显著。总资产对违约距离体现正向影响,华夏银行、交通银行、建设银行、浦发银行、招行银行总资产系数较大,而宁波银行、兴业银行较小。对总资产而言,资产规模的增加本身可能表明银行的运营良好,具有一定的增长前景,规模越大的银行对于风险的承受能力相对越高,因此资产规模越大的银行风险越低,违约距离也就越大。对于存贷比系数,北京银行、浦发银行、中信银行均在5%水平上显著,其他银行存贷比系数则不显著。浦发银行,存贷比每增加1%,违约距离会增加0.0921。存款比例占贷款比例过高时,其面对的违约风险就更小,更少的贷款会收不回来,因此其违约风险就会减小,违约距离就会增加。而北京银行,存贷比每增加1%,违约距离会减少0.0421;中信银行,存贷比每增加1%,违约距离会减少0.2237。对于净资产收益率系数,华夏银行、北京银行、光大银行、宁波银行、兴业银行、中信银行均在5%水平上十分显著,其他银行净资产收益率系数则不显著。净资产收益率对违约距离体现负向影响。对于资产负债率系数,光大银行、建设银行、宁波银行、浦发银行、招商银行、中信银行均在5%水平上十分显著,其他银行资产负债率系数则不显著。光大银行,存贷比每增加1%,违约距离会减少3.8266;宁波银行,存贷比每增加1%,违约距离会减少5.7859;浦发银行,存贷比每增加1%,违约距离会减少20.7296;中信银行,存贷比每增加1%,违约距离会减少15.7957。资产负债率与违约距离呈反比关系。资产负债率越高,其偿还债务的比例也就越大,因此其风险也就越高,违约距离就会减小。而建设银行,存贷比每增加1%,违约距离会增加46.9165。银行业作为一个高风险与高收益的行业,日常经营过程中会经常面临着诸如操作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及市场风险等多种风险类型。因此,风险管理对于商业银行日常经营管理意义重大,控制风险与提高效率是银行永远的两大主题。三、结论及建议
7.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计量 篇七
近几年,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 兼具支付和信贷功能的信用卡业务已成为当今发展最快的金融业务之一, 各商业银行一方面是千方百计增加信用卡的发放量, 扩大业务规模;另一方面是想方设法控制、化解信用卡透支损失风险。据不完全统计, 在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资产损失中, 信用风险所致的损失已经占到约百分之九十, 成为信用卡业务资产损失的主要因素。商业银行在发展信用卡业务时, 如何识别与控制信用风险显得十分关键, 本文以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为切入点, 探讨信用风险的管理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二、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风险类型与信用风险产生的原因
(一) 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风险类型
通常情况下, 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的内部处理主要包括营销销售和风险控制等, 其中营销销售包括客户申请审查与客户用卡两部分, 新客户的风险控制通过授信审批、核定额度来完成, 对客户用卡的风险控制主要通过异常交易实时监控及逾期未还客户催收来完成。信用卡业务作为银行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风险类型也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 欺诈风险、操作风险、国家风险及法律风险等, 其中非法套现、伪冒办卡、恶意透支等信用风险是信用卡业务的主要风险。
(二) 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信用风险产生的原因
总的来说, 在商业银行信用卡市场中, 信息不对称所产生的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是信用卡业务信用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商业银行在开办某一信用卡业务时, 事前对市场进行详尽的研究与细分, 开发出适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 然而在授信审批、决定是否向申请人发卡时, 由于征信渠道与手段的限制, 很难全面真实地核实申请人的资料;加上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 发卡行为了尽可能抢占市场, 在追求发卡数量的同时, 不可避免地放松了对申请人还款能力的调查, 授信政策没有完全落到实处;此外, 信用卡发放后, 对正常持卡人的管理并不像贷款资产业务一样, 有专人定期回访, 发卡行基本上仅通过持卡人的用卡归还情况来判断持卡人的信用状况和还款能力, 对持卡人经济状况的变动情况的掌握具有一定的滞后性。
三、我国信用卡业务的信用风险管理现状与外部体系建设
(一) 我国信用卡业务信用风险管理现状
随着我国信用卡业务的快速发展, 在发卡总量及总交易量等指标上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 但信用风险也较为突出, 信用卡透支率与损失率不断攀升, 但整体上处于可控的水平。总的来说, 我国信用卡业务信用风险具有信用卡业务发展快速, 信用风险在整体上处于较低水平、信用卡信用风险管理的外部环境亟待强化及发卡行信用风险逐渐累积, 渐渐步入业务发展的转折期等特点。
(二) 我国信用卡信用风险管理外部体系建设
信用卡和其他银行卡的根本区别在于其可以透支信用, 进而产生相应的信用风险。假如没有一套有效的个人信用制度, 就很难实现发卡行与申请人均衡的信息状态, 所以构建健全的信用风险体系对促进信用卡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1. 构建个人征信体系。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建设个人征信体系对部分消除逆向选择具有重要的作用, 发卡商业银行能够借助个人征信系统中客户个人以往的记录来评价持卡人的信用状况, 在一定程度上事前控制由于逆向选择所导致的风险。个人征信体系对降低道德风险也具有一定的作用, 事后道德风险在信用卡业务中主要包括隐藏信息道德风险与隐藏行动道德风险, 发卡商业银行在这种环境下, 设计一个激励机制, 促使持卡人如实地向发卡商业银行报告自身经济状况及其他信息显得尤为重要。对于征信体系的构建一方面要强化法律法规建设, 为信用体系的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依据、构建信用系统, 持续充实信用信息, 另一方面不断完善信用风险的评价机制, 加大动态评价、改进信用风险追偿机制。
2. 强化中介评级机构建设。
由于信用卡具有消费信贷的功能, 对持卡人信用等级的评价同样需要, 目前我国尚未建立一个健全的信用评价体系, 发卡行对首次申办信用卡的客户在进行信用等级评定时只能依据诸如客户填写的职业、收入及年龄等基本情况作出粗略判断, 无法全面了解其以往的信用情况, 如借助专门的信用评价机构将更为真实、客观。社会信用体系运行的核心是信用服务业的市场化运作, 构建社会信用体系不仅仅是政府的行为, 更是一种市场化行为, 需要政府大力促进。信用服务行业真正市场化, 首先要改变信用服务中介机构隶属于政府的现状, 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其次要创造一个公平、公正及公开的有序的市场化竞争环境;最后要严格信用服务机构的准入门槛, 及时监督信用服务业的经营活动。
3. 注重个人诚信与声誉的建立。
建立个人诚信与声誉一方面要加大诚信的宣传教育, 另一方面要设立个人诚信档案。诚信是一个社会发展的基础, 构建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离不开诚信教育, 要借助多样化的诚信宣传教育, 增强整个社会的诚信意识, 树立讲诚信的良好风气。国外发达国家在设立个人诚信档案已经积累了很多经验, 我国在这一块还不是很完善, 个人诚信联合征集目前处于筹备阶段。
四、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信用风险管理的策略
商业银行在识别控制信用卡业务信用风险时, 不仅要注重外部管理体系的构建, 还要切实强化内部风险管理。首先要制订切合实际的风险管理策略, 加强控制风险的能力, 制订科学的授信政策, 从源头上控制风险;其次强化征信审核业务管理, 全面优化作业流程, 构建风险预警机制, 杜绝欺诈风险;最后要构建一个有效的催收体系, 努力完善催收手段, 运用风险控制技术, 提升信用风险的整体控制水平。
五、结论
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信用风险的产生主要是因为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 我国信用卡业务信用风险管理的外部环境亟待强化, 不仅要构建个人征信体系、强化现代服务中中介评级机构建设及注重建立个人诚信与声誉, 还要从内部加强信用卡的信用风险管理, 进而最大程度地降低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信用风险。
摘要:信用卡作为一种重要的个人电子支付方式, 已经成为推动经济飞速发展的重要手段, 信用卡业务的主要风险是信用风险, 在商业银行信用卡市场中, 信息不对称所产生的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是信用卡业务信用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 商业银行在管理信用卡业务信用风险时, 不仅要注重外部管理体系的构建, 还要从内部强化信用卡的信用风险管理, 真正实现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信用风险管理的科学化。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信用风险管理
参考文献
[1]赵刚.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信用风险管理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 2007.
[2]邱伟.构建我国信用体系的多方位思考[J].财经科学, 2002年第6期.
8.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计量 篇八
关键词:商业银行 信用风险 影响因素 管理优化
一、中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现状
从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收入结构上看,存贷利差仍然是商业银行的主要收入来源。根据银监会的统计显示,2009年商业银行的利润结构中,利息收入占到了61.22%。因此,信贷风险可以称得上是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主要形式。虽然我国主要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在不断下降,但是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的绝对数额仍然较高。目前我国银行体系内仍然有5 000亿美元的不良资产,这些不良资产成为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障碍,同时也成为国际金融投资者们的目标,他们都希望通过收购这笔巨额不良资产来迅速扩大在中国的资本。目前国有商业银行对这些不良贷款的处置主要依靠行政手段,而不是通过加强信贷风险管理,完善风险管理体制来实现的,而且不良贷款率仍然比国际银行业要高出不少。随着中国加入 WTO,《新巴塞尔资本协议》的正式发布以及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金融全球化进程也在不断加快,商业银行不仅要面对国内各同行业之间的激烈竞争,还要面对国外其他大型银行的挑战,在这两种内外形势的共同影响之下,中国商业银行对金融风险管理所提出的要求必然会更高。而信用风险作为商业银行最主要的风险形式,更加需要在理念、技术、制度等方面进行积极的改进与完善。
二、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影响因素分析
为了彻底有效地解决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对信用风险形成原因的分析就必不可少。能够影响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因素有很多,本章从银行外部因素来分析,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2.1经济体制因素
我国商业银行是从计划经济体制中走出来的。在计划经济下,银行没有放贷的自主权,只能按照国家计划指令发放贷款,由于有国家信用的担保,即使出现坏账也不会影响银行的正常经营,因此银行改善信用风险管理的动力不强。虽然目前已经转制,但政府干预的影响仍然存在,银行仍然要承担国有企业改革重任,对濒临破产的国有企业进行救助,导致银行面临潜在的风险。
2.2市场环境因素
目前我国的金融市场和证券市场都不完善,商业银行是企业获取贷款资金的主要途径。同时我国居民储蓄率偏高,银行资本远远大于证券市场,使得信贷风险过于集中,为信用风险的分散与化解带来了困难。与此同时,为了抢占市场,争取更多的客户资源,不少商业银行主动降低信贷审批标准,忽略了对信用风险的控制与管理,加大了银行信用风险的发生。
2.3法律法规因素
银行在企业违约之后,能够运用法律手段实现债务的清收,是降低损失的最后一道屏障。但是,从目前我国法律制度建设来看,保护债权人的法律法规并不健全,破坏信用关系的一方有时得不到应有的惩罚。而且法律执行生效的能力也存在很大问题,造成债务人拒不执行法院裁决,无法保障债权人利益。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缺乏相应约束,不可避免的给银行增加了信用风险。
2.4外部监管因素
我国的银行监管部门一直侧重于对商业银行经营合规性的监督管理,而对于风险管理的监督控制并不够。监管当局主要还是以事后监管为主,缺乏主动性和超前性,对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风险、信贷资产质量、资本充足率、管理水平和内部控制等情况不能迅速作出反应。而且目前监管部门的监管仍然停留在传统的金融业务上,对以金融创新为主的银行表外业务的监管力度薄弱,从而导致银行业整体风险状况形成不容乐观的局面。
三、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估存在的问题
前面一章提到了影响银行信用风险评估存在的外部因素,而就银行自身而言,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具体的信用风险评估过程中,也存在不少问题。其中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3.1风险评估的量化工具落后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进步,风险评估的量化管理模式也在不断的进行创新,目前西方发达国家普遍将风险管理进行定量分析。而我国的量化管理却相对落后,主要停留在资产负债管理和头寸匹配管理的水平,在具体操作上还停留在依靠客户经理的个人能力阶段。这就会由于个人的能力差异,操作失误等一系列原因,给银行带来信用风险。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我国利率和汇率制度没有完全市场化,量化管理的基础没有得到有效地建立,而且信用风险量化管理的知识技能也没有在国内很好的研究与推广,相应的量化工具与模型还很缺乏。
3.2不能适应新巴塞尔资本协议的要求
伴随着新资本协议的不断完善,信用风险的量化管理也有新的要求。新资本协议中的内部评级法提出了模型化计量信用风险的要求,鼓励有条件的银行建立模型计量信用风险,提高资本对信用风险的敏感性。而我国银行普遍采用的信用风险贷款度量分析方法本质上还是一种定性分析方法。其只考虑了债务人基本的财务状况,给出一个表示风险情况的数值区间,而没有考虑到债务人的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率、风险暴露等因素,因此无法量化信用风险的大小,也无法进行量化管理的模型化创建。
3.3缺乏信用风险评估所需的数据和资料
我国信用风险评估缺乏相关的数据与资料,主要原因有以下两点:首先,由于我国银行电子化管理的起步较晚,对这方面的记录有限。其次,就是我国的证券金融业还很不发达,缺乏详细的行业和企业的数据库,因此,在进行信用风险评级和信用风险评估的时候往往缺乏足够的、准确的、及时的数据而无法做到客观准确。与此同时,由于企业的财务数据掌握在各个商业银行内部,因此有限的数据也很难实现沟通和共享。
3.4 缺乏专业的风险管理人才
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是一门技术性强、多学科相互交织,处理相对复杂的管理科学。它需要经济学、金融学、管理学、高等数学及计算机科学等多门学科的知识基础,对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专业素质要求比较高。目前我国银行体系转轨不久,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的相关教育教学滞后,人才体系和梯队没有建立完善,在单位内部相关的风险管理培训也没有得到普遍开展,从而整体实力偏弱。
四、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优化途径
好的信用风险管理是持续稳健发展的源动力,如何更好的降低运营过程中的信用风险是商业银行时刻关乎的事情。根据我国商业银行在信用风险管理过程中遇到的各样问题,本文认为重点需要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管理优化。
4.1量化评估指标,建立信用风险评级机构
从目前国内商业银行情况来看,信用风险控制缺乏一套统一的量化评估指标,由于风险评估量化模型化是未来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趋势,因此建立一套可以分析计算的评估指标尤为重要。目前的各个商业银行都在研究完善内部评级体系,从早先的专家法、到后来的Z评分、CM模型、KMV模型以及Logit回归模型,虽然都有不少研究,但真正应用于商业银行的少之又少,而且内部评级根据自身特点进行构建,相同的信用风险隐患得出的结论不尽相同,因此需要建立一套普适的基本指标模型,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状况进行统一的评估。不仅如此,在外部环境合适的时候,还应该积极推进建立独立的权威中介评级机构,由其对商业银行的财务状况及业务经营进行信用评估。目前发达国家都有独立的信用评级机构,其在信用风险的管理与控制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4.2完善信息系统,提供标准可靠数据
现代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是建立在对信息风险量化分析的基础之上的,现代信息风险量化模型也是依赖大量信用风险数据而开发应用的。因此,信用数据信息系统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都已经建立自己的信用数据库,但在数据收集和处理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信用数据缺乏标准,行业内也缺少协调与合作,各行信息系统数据不能做到信息共享。为了实现商业银行内部信息共享及银行间信息的顺利传输,需要遵循一套标准化原则。通过标准化的处理,实现共享与交换,解决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量化在数据积累方面不足的难题,同时也为中小商业银行解决了信息系统建设落后的问题。
4.3运用金融衍生产品,转移化解信用风险
在金融创新的浪潮下,全球金融衍生品市场蓬勃发展,其中信用衍生品市场的发展尤为迅猛,信用衍生品产品正逐步成为国际先进银行转移、化解信用风险的主要手段,为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提供了新的途径。首先,商业银行经常面临着信用风险集中与投资分散化要求相矛盾的难题。而信用衍生工具的运用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信用衍生工具可以在不影响与客户关系的前提下将信用风险转嫁出去,这使得商业银行对信用风险的管理手段变得更加灵活,也提高了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主动性。其次,信用衍生品市场有利于信用风险市场定价机制的完善。信用衍生品交易价格实质上是在既定的信息披露条件下投资者对基础资产信用风险的直接定价。当信用衍生品市场逐渐完善后,信用风险的定价会更加趋于透明与准确,形成一个市场化价格。这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策略的制定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当前我国信用衍生品市场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诸多问题。例如交易机制、法律制度保障、监管问题等都制约着信用衍生品的发展。只有建立合理的交易机制,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保障制度、适度监管,才能进一步完善金融衍生品市场,起到化解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管杜娟.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经济研究导刊.2011.10;100—102
[2] 柳斌. 新巴塞尔协议下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对策研究.浙江金融.2009.09;10—12
[3] 张伟.浅析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华章.2011.23;1—3
[4] 吕运福.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估管理对策.经济研究导刊.2011.05;3—5
[5] 万锦虹.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问题及对策分析.现代商贸工业.2010.04;45—48
[6] 曾筝.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估方法研究.计算机仿真.2011.05;90—92
[7] Peter Grundle.Importance sampling for intergrated market credit portfolio models[J]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4,2008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计量】推荐阅读:
商业银行信用创造11-11
办理商业银行信用卡11-03
我国商业银行授信风险09-16
商业银行风险经理培训10-20
银行信用风险防范08-13
商业银行信用卡营销策略07-18
商业银行风险毕业论文06-14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习题11-08
国有商业银行的财务风险08-09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论文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