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供销社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2024-12-07

对供销社现状的调查与思考(精选13篇)

1.对供销社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篇一

对空巢老人现实生活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秦建华 韩丹宁

“年轻人儿打工去,老年人儿家中留,何日盼得儿女归,全家团圆心里美„„ ”一首适时而生的《农村空巢老人歌》折射出老人们无奈无助的生存现状。

一、空巢老人的生存现状

秭归归州镇向家湾村。63岁的叶长年端来一把有些发黑的竹椅,孤独的坐在屋坝前的大树下。

老人不说话,空洞的眼神中有着不易捕捉的心思。老伴则在厨房里拾掇晚餐,缭缭的炊烟从瓦缝间渗了出来,薄薄地铺在低矮的屋顶上。

两个儿子几年前拖妻去了南方。对老叶夫妻来说,天伦之乐仅在春节那几天。很多的傍晚,老叶就这样独对夕阳,打发着落寞寂寥的时光。

夜色渐凉,在老伴的催促下,老叶进了屋。厚重的木门在他的身后吱呀一声闭合了。老叶的境遇不是孤例。该村文书向培梓说,全村千户人家,至少有40多位老人孤独地“留守”空巢。

秭归县计生局的数据称,该县60岁以上老人6万5千多人,占总人口的16%左右。多数青壮年外出打工,抽样估算象老叶这样的空巢老人占到3成以上。

据有关人士称,宜昌全市人口老龄化呈快速上升的趋势,到2009年,宜昌城区60周岁的老人已接近10万人,空巢老人也不下2万人,约占全部老人的19%左右。

这个庞大数据的背后蕴含着数万老人不得不面对的四大“心病”——生活照料、疾病困扰、精神孤独,甚至还有死去无人知晓的悲剧。

二、“空巢”引发的社会问题

老人留守空巢,守不好家园,也守不住自己。随手摘录几个镜头,留守老人悲凉的遭遇足以让人心寒。

镜头一:2006年1月,秭归县梅家河乡龙王山村。

83岁的梅氏老人悄无声息地告别了人世。老人的尸体是在一天以后被人发现的。当地人回忆说,当天梅氏的女儿前来探望老母,呈现在她眼前只是一具冰凉的尸体。

梅氏膝下有两女一子。当地村干部说,其儿子、儿媳均在外地打工,两个女儿外嫁他村,老伴去世后便独自居住。

镜头二:2007年大年初二,秭归上游巫山县庙宇镇文昌村。

有媒体曾报道,巫山县庙宇镇文昌村年过70的梁老太大年初二服毒自杀。令人触目惊心的是其自杀的现由。

当天梁的四个在外地儿子带着家小和老太太团聚。然而午饭一过,四个儿不顾老太太苦留,全部返城。孤独失望之余老太太服毒自杀。老太太死前曾忧愤地说:“我让你们走,我让你们走,你们半道上都得回来!”

镜头三:2005年6月,秭归县屈原镇九岭头村。

九岭头村800余人,青壮年几乎全部外出务工,村中只剩下200多位老人。2005年该村一老人去世后,前来帮忙的都是老弱病残者。无奈之余,送葬者只得将亡者棺材的棺体和棺盖分别抬上山,再将亡者遗体用床单包裹后抬上山,在墓穴旁拼凑合拢,才算入土为安。让人寒心的镜头何止这些。一件件空巢老人的悲剧引发出严重的社会问题。其一,生活难料、疾病困扰让空巢老人老无所养。

秭归县归州镇集镇。70多岁的袁氏独居在租来的一间紧挨集镇边上的农家房屋。10多年了,两个在外谋生的儿子无暇照顾老人。袁氏已经好几年没有和儿子见上面了。儿子们在外谋生十分艰难,无力回来照料她。老人就靠一月150元的低保金过日子。平时吃

菜靠附近的邻居送点,过年过节就等居委会干部上门。有时生了病,也只有扛着硬挺,实在熬不过去,才蹒跚地到附近卫生室买点药。据周围的邻居讲,吃肉成为老人唯一的奢望。归州居委会干部郑兰琼说,袁老太快80岁,身体又不好,再这样下去,日子就更过不下了。把她的儿子请回来,他们不打工,生活也成问题。郑兰琼说,居民中象袁氏这样的老人还有好几个。为照顾他们,居委会干部没有少操心。

其二,老而不闲、老来受苦让空巢老人雪上加霜。

秭归县水田坝乡稠木树村。60多岁的别远虎和他的老伴早已腰躬背坨,看上去,已经是70多岁的模样了。

7年前,别远虎四个儿子全部携妻到江浙一带打工。原来分属5家的6亩柑橘园只好由他们两老种。四个孙子也跟着他们留守后方。6亩地加四个孩子,早将他们折磨得不成人形。虽然现在孙子们外出上学离开了家,但5家的地还得继续由他们种。老别说,我们过去扯了几十年的娃娃滩,现在老了再吃苦,身体实在是受不了。想到孩子们的难处,我们也就只有硬抗着。

在稠木树村,象老别一样种儿子的田养儿子的儿的老人不下30人。据有关部门初步统计,秭归县象老别一样,还在种着责任田、照看着孙子的空巢老人至少不下3000人。其三,精神孤独、寂寞难耐让空巢老人备受煎熬。

“年轻人儿打工去,老年人儿家中留,何日盼得儿女归,全家团圆心里美„„ ”71岁胡立珍老人吟唱这首不知从何而来的新民谣时,复杂的情感体验和孤寂况味让老人泪流满面。胡老太家住秭归县归州镇官庄坪村一组。一个闷热的午后,笔者与村书记王刚来到胡立珍老人的责任田,看见她正在一片2亩多地的桔园里喷撒农药。汗水从她额头上一股股淌下来,刺鼻的农药呛得她几乎睁不开眼睛。和向家湾村的叶长年一样,3年前,胡立珍的儿子胡兴拖儿带女到广东打工,胡老太就开始独自照看这片林地。

胡老太说,每到晚上,她担心自己一人不安全,喂了牲口,就早早地把门关上睡了。夜深人静,一个人在空旷的屋子里哪能睡得着,在床上翻来覆去的想啊,想啊,不到深夜两、三点是合不上眼的。与她相邻的乔老太也是常年一个人在家。虽然儿子们给她装了电视,还接通了电话,但她说,一个人看电视没啥劲,打电话又舍不得话费。她调侃的说,孤独的心不是电视能抚慰的,好多次是深夜坐在电视机前打瞌睡,往往醒了又看,看了又睡,备受孤独的煎熬。

其四,独居一处、死无人知让空巢老人灵魂不安。

有媒体报道称,2006年6月9日上午,家住宜昌城区某单位宿舍71岁的黄老汉被发现死在自己住处内。由于长期独居,被人发现时,黄的遗体已经高度腐烂。黄的不存在被人粗心地忽略了。

经法医鉴定,黄老汉死亡已有数十日。警方分析说,黄老汉可能在夜晚起夜时不慎在厕所前摔倒死亡。由于死亡时间过长,黄的遗体已高度腐烂。这一事件的披露让很多市民哑然失语。

宜昌市老龄办的数据称,据不完全统计,近5年间城区发生了近30起空巢老人因独自在家突发疾病或意外导致死亡的事件。

空巢老人的出现是时代的产物,目前没有办法遏制新的“空巢”出现。如秭归县归州镇,该镇地处鄂西边远贫困山区,又是三峡库区,人多地少,打工是这里年轻人主要出路,全镇

2.8万农村人口,外出务工近5000人,几乎占到总人口的五分之一,农村“空巢”老人由此产生,且数量不断增大。

总的来说,我国已经进入人口老年化阶段,呈现出“人口加速老龄化、老年人口高龄化趋势”。生活节奏的加快,就业压力的加大,让年轻人常年奔波在外,很少能“常回家看看”。加上代沟的隔阂,小两口与父母各居一方,城市老年家庭空巢化也越来越明显。

这是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秭归县归州镇如此,全国其他乡镇也如此;农村如此,城市也一样。因此形成严重的社会问题,无不让人心存忧虑。

三、解决空巢老人问题的出路

空巢老人也不是没有人去关注。在归州,在秭归,在宜昌,乃至在全国,各级政府包括社区,都为解决空巢老人的问题使过力,流过汗,付出过心血,然而效果不是很好。

宜昌市万寿桥街办张家店社区位于老城区,人口密集。社区八千多人中,老人就有二千多人,其中二百多名是“空巢”老人。

针对“空巢”老人多的现实,居委会聘请了50名信息员分布到社区50栋住宅楼内。他们每天负责敲一下空巢老人的家门,探望一下老人身体和生活现状。同时负责观察老人们心理状况。

除了给老人们干一些“摆个柜子,换个灯泡”这样的粗活,对于身体不适的老人,信息员甚至给他们做饭,照顾他们的饮食起居,直到他们子女赶回来之前。一些无儿无女的“空巢”老人,突发疾病时,则由居委会筹钱救治。

居委会对空巢老人关爱还体现在一些日常的细枝末节上。居委会免费给老人理发,与医院合作,定期给他量血压,量体温,甚至还提供上门服务。

“由于我们的技术不过关,有些事我们想到了但却做不到”。居委会负责人说,怎样照顾和护理老人,信息员们都是“门外汉”,没有专业知识,有时连背老人上楼这样的活都不得要领。其实上除了生活中困难外,老人们精神疲惫感也让居委会一筹莫展。“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这是“空巢”不得不面对的尴尬现实。

事实上,与农村空巢老人比,城市空巢老人还算是比较幸福。从调查情况看,农村空巢老人的遭遇更为突出。秭归县一民政干部伤感的说,和城市“空巢老人”相比,农村的“空巢老人”不仅是“心空”,物质更“空”,他们没有城里的那些老年娱乐场所来消遣,也没有广泛的社交圈子,信息也很闭塞,他们根本接触不到外面丰富的生活。同时,大多数农村空巢老人在孤独中还要付出各种艰辛的劳动,其生活艰难程度超出人们的想象。

直到今天,各地几乎还没有专门的机构,专门的政策来解决空巢老人问题。

笔者以为,在以人为本,全面学习实践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今天,解决好空巢老人问题应该成为全社会责任。从现实情况看,至少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考虑。

一是营造一个全社会爱老敬老帮老的氛围。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加强传统教育,让每一个人明白,敬老、爱老、助老是我们的传统美德,同时懂得,每个人都有老的时候,关爱老人就是关注我们自己。只有在全社会形成浓厚的尊老爱老氛围,老人问题才会得到根本解决。

二是强化老年人口社会服务机制的建设。如,城市社区加大文化投入,让空巢老人更多地融入社会,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农村结合体制改革,尽快落实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扩办敬老院等,推进农村社会福利事业进程;把农村老人养老全面纳入国家劳动保障体系,让老人老有所养,能与儿女早日团聚。加强老年人权益保护法的修订完善,对恶意伤害老人案件,司法部门惩一儆百。

三是“三位一体”共同解决空巢老人问题。在老人问题中,尤以空巢老人特别是农村空巢老人问题最为严重。因此,家庭、组织和社会要“三位一体”,共同解决空巢老人问题。子女外出谋生无可厚非,但要妥善安排老人;乡(街道)、村组织要把解决空巢老人问题当作民生大事,放在重要议事日程,成立专门机构,安排专人负责。社会要发动好心人服务空巢老人。城市壮大志愿者队伍,带给空巢老人精神关爱;农村发动党员干部组织“帮耕队”、“帮宰(猪)队”、“红白理事会”等,为空巢老人排忧解难,带给他们心灵的慰藉。总之,关爱老人,特别是关爱空巢老人,是我们全社会共同的责任。

湖北省秭归县归州镇政府秦建华 韩丹宁

2.对供销社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篇二

土地流转、“大农户”已是当前农业发展大势所趋。近年来, 我县以土地流转为突破口, 大力发展规模高效农业, 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土地流转基本概况

我县共有农业人口21 万人, 劳动力12 万个, 耕地39 万亩, 农村实行家庭承包经营的农户有3.5 万户, 人均1. 6 亩耕地。目前, 共流转土地7 万余亩, 涉及农户7000 余户, 2 万余名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成为产业工人, 占全部农村人口的9. 7% 。

我县七个乡镇具体流转情况如下图1 所示:

从以上图1 表可知, 七个乡镇流转情况“冷热不均”、进度差别较大。鸡泽镇、小寨镇和风正乡由于工厂较多, 在外务工人员较多, 所以大部分群众愿意从土地中解放出来, 成为产业工人, 所以流转较快。而双塔镇、吴官营乡和店上乡工厂较少, 在外务工人员少, 大部分农民都还是依靠土地生活, 对土地流转的积极性不高。

二、土地流转主要特点

———试点选择多样化。按照突出“三个优先”的原则, 在全县范围内筛选最适宜的村庄, 作为试点稳步推进。一是优先选择人均土地较多的地方。这些地方农业种植一般较为粗放, 土地单产收入不高, 土地流转相对容易。二是优先选择土地“撂荒”严重的地方。在二、三产业发展较快的村庄, 土地对农民的吸引力逐渐降低, 致使一些土地出现“撂荒”现象, 流转土地后规模利用, 成为部分农民发展农业的新愿望。三是优先选择土地适宜集中利用的地方。东六方村是一个拥有6500 亩土地的大村, 村西有上世纪70 年代建设的3 个粘土砖厂, 目前虽然不用, 但几十年来村内3000 多亩耕地的地表土层被开挖, 土地有机质被破坏, 急需统一改良。2012 年初, 在村“两委”组织下, 一次性流转土地2700 多亩。

———经营模式多元化。土地流转中充分尊重群众意愿, 采取土地入股、租赁、转让等形式流转后, 重点实施三种土地经营模式。一是种植大户带动模式。李贯庄村的李海民、李建民是村里速生杨种植大户, 5 户农民种植速生杨300 亩, 树下种植牧草、养殖柴鸡, 亩收益达到2 万元, 在他们带动下, 相临地块农户流转土地400 亩, 集中发展林下养殖。二是“项目+ 专业合作社+ 基地”模式。金银花种植、加工是一项发展前景好、带动作用强的特种种植加工项目, 我县汇丰农研会建设了集种苗繁育、深加工于一体的金银花产业孵化基地, 并以该项目为依托, 组建了“重德银花合作社”。合作社成立后, 以村集体为中介, 与8 个村200 多农户签订了土地流转协议, 建设了8 片共2000 多亩的金银花种植基地。三是“扶贫复荒+招商开发”模式。东六方村围绕发展高效农业, 立足发展贫瘠土地潜力的思路深受群众欢迎, 但受财力、科技等方面因素制约, 一家一户难以推动, 必须借助外力来实施。2012 年初, 通过联系对接, 引进成安县客商投资成立沁田农业合作社, 一期投资1240 万元, 租赁土地2700 亩, 有效转移本村剩余劳动力800 余人。

———服务保障常态化。一是搞好政策保障。在坚持经营制度不变、所有权不变、承包权不变的前提下, 充分尊重群众意愿, 从土地流转政策咨询、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管理、土地流转登记备案、土地流转纠纷调查、土地流转档案管理等方面, 建立健全了土地流转规范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 及时为流转土地群众提供相关政策服务, 保障了农民群众的基本权益不受侵犯。三是搞好要素保障。重点从信息、技术、资金等方面开展服务, 保证土地流转的质量和效益。例如在韩固营村建设高温大棚过程中, 鸡泽镇组织村“两委”干部和群众代表, 先后多次到山东寿光三元朱在内的多个蔬菜大棚种植区进行参观学习, 使种植户在较短时间掌握了种植技术; 同时, 积极协调县农行, 采用“三户联贷”的方式, 为每个大棚贷款3 - 4 万元, 确保了项目顺利推进。

三、土地流转初步成效

土地流转的最终目的, 在于推进规模化、标准化种植, 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增加农民收入。我县土地流转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有利于提高科技对农业的支撑。单一的农户种植, 不利于农业科技的大规模应用, 土地流转后就能改变这一被动局面。

———有利于土地的充分利用。通过土地流转把零星分散的土地从千家万户农民手中集中连片, 进行规模化、标准化种植, 促进土地、资金、技术、劳动力等农业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 土地利用率和亩均效益大大提高。

———有利于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以租赁形式流转的土地, 农户不仅有租金收入, 而且还可以腾出劳力外出或就地务工, 增加工资性收入。

四、存在的几点问题

由于土地流转处于起步阶段, 仍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思想认识仍不到位。农民对土地的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三者之间的关系模糊不清, 对土地流转的相关政策了解不多, 担心因流转而失去承包权和收益, 宁可粗放经营, 也不愿轻易流转。

———土地流转不规范、纠纷多。各乡镇自发形式的土地流转都是户与户私下进行的, 有的只是口头协议、君子协定, 没有建立土地流转合同档案; 有的即使有合同, 但条款不全、承包关系不清晰, 容易造成农户之间的土地纠纷。

———缺乏有效的引导和管理。走访中发现, 土地流转在引导和管理上存在“上热下冷”的现象。作为直接和村民接触的村“两委”部分村干部对土地流转认识不足, 缺乏对土地政策的学习, 存在怕麻烦的思想。

五、几点建议

———搞好宣传发动, 统一思想认识。各级干部要认真学习宣传关于土地流转的政策, 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 加强对土地流转的正确引导, 破除基层干部“怕找麻烦”的顾虑; 加强土地流转政策, 典型事例的宣传, 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发展合作组织, 促进规模经营。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鼓励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 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加强技能培训, 提高就业能力。注重培养农民劳动技能和专业技术, 提高农民工外出就业能力, 对加入农业工人队伍的农民, 重点培训现代农业科技; 要积极对接县内企业, 为流转土地农民提供更多就业岗位, 努力实现“人走在先, 流转在后”的目标。

3.对供销社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篇三

马雪鸿 刘宇新

以计算机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正在课堂教学中被广泛使用。根据北京市教研中心的统计,全市中学计算机拥有量已达到校均72台。信息技术走进课堂,不但起到丰富教学内容、改进

教学方法的作用,而且也起到改变教学模式、改革教学观念的作用。应当承认,信息技术正 在为传统的课堂教学带来一场深刻的变革。然而,相对于数理化等自然学科,语文学科运用 信息技术则显得滞后。似乎语文教师凭借一支粉笔一张嘴,没有讲不清楚、教不明白的内容。其实,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随着教学手段的改变,传统的语文教学同样遇到了信息技术 的挑战。为了了解语文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实际状况,促进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有机结合,我们对北京市18个区县的250位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216份。通过调查,我们

对北京市语文教学运用信息技术的现状,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下面陈述我们的调查与思考,以求教于语文界同仁。

一、问卷结果分析

本次调查共设计了8个问题。

第1题:您是否已按规定要求通过计算机等级考试?

结果为,通过计算机等级考试的有154人,占被调查人数的71.3%;未通过的有62人,占

28.7%。

这表明,在我市中学语文教师中,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技能的教师已为数不少。随着我市 计算机等级考试的深入展开,全市绝大多数语文教师都将熟练掌握计算机。这就为信息技术 与语文教学的结合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第2题:您应用计算机的主要目的是什么?(见表一)

调查显示,语文教师使用计算机,主要是用于编写教学计划和教案,及进行课堂演示。这正符合中学语文教学的特点。语文教师备课文字量比较大,用计算机无疑可以提供诸多方 便。语文教学,尤其是涉及到“形象”的内容,用计算机将其演示出来,增强直观性,无疑 会提高教学效果。

当然,从表1中可以看出,也有一些教师在利用计算机收集、管理教育教学材料,甚至利

用计算机改进学生的学习模式。这表明,语文教师在使用计算机方面,也正在从文字处理、形象展示,向教学信息库和学习模式变革的方向发展。

第3题:您应用计算机进行课堂教学的情况是怎样的?

回答:“经常用”的有31人,占

14.35%;“偶尔用”的有118人,占54.63%;“不曾用”的有67人,占31.02%。

统计显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还不够普遍,不够自觉。这里有计算机硬件 配置和软件开发不配套的问题,但也存在教师不知道怎样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功能的问题。

第4题:您应用计算机进行课堂教学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回答“一般教学内容”的有46人,占21.3%;回答“难点”的有19人,占8.8%;回答

“重点”的有22人,占10.19%;回答“重点与难点”的有129人,占59.71%。

统计显示,教师在课堂上使用计算机,主要是为了解决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问题。但是,从统计中也可以看到有21.3%的教师使用计算机只是为了解决“一般教学内容”,这 一方面说明教师在教学中尚不能充分发挥计算机的有效功能,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在教学中使 用计算机有“为用而用”的倾向。

第5题:您应用的主要教学软件的来源情况?(见表二)

从软件的使用情况来看,教师通过自制、网上下载和其他方式获取软件的占7315%。这说明“商品软件”还相对滞后。而教师自制或找来软件,固然有针对性强的一面,但是有 时又无法保证软件的质量,而且还给教师增加了一定的负担。

第6题:您能否自制教学软件?

回答“能自制软件”的有85人,占39.35%;回答“不能自制软件”的有131人,占60.6 5%。

可见,有一部分教师具备制作教学软件的能力,但多数教师仍需要使用现成的软件。如 果不能及时提供一定数量的、可用性较强的软件,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就会受到限 制。

第7题:您经常运用计算机进行课堂教学的方式是什么?(见表三)

目前,在语文课堂上,主要是由教师操作演示。这说明计算机的使用仍然是以单向交流 为主;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尚未形成。计算机在语文课中的运用仍处于初级阶段。

第8题:您认为制约计算机应用,亟须解决的最主要的问题是什么?(见表四)

统计显示,制约计算机教学应用的主要因素是“软件不适用”。解决“软件”问题,已 经成为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结合的前提条件。

二、分析与思考

经过调查,我们发现在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结合方面,具备了一定的条件,但仍存在着 一定的问题。有利的条件是:第一,计算机的硬件配备已基本到位,能够保证一般的教学需 求;第二,大部分教师已经通过了计算机等级考试,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第三,计算机语文教学软件开发有了一定成果。例如,目前就有人民教育出版社、科利华公司、清 华同方公司等开发的语文教学软件,以及广大教师自制的教学软件。第四,随着新的教学理 念的出现,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更加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也要求教师在转 变观念、改革教法中不由自主地、必然地要使用现代信息技术。

在语文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两个。第一,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结合 的基本原则是什么;第二,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结合的基本模式有哪几种。

其实,实现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结合,首先要弄清二者在怎样的条件下才能实现结合,也就是二者结合要遵循哪些基本原则。依据教育部重新修订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学 语文学科的性质是“工具性”和“人文性”兼而有之。“工具性”要求语文教学要保证训练 学生具备使用汉语言文字的能力;“人文性”则要求语文教学在增加学生文化积累、形成健 康人格方面发挥作用。因此,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第一条原则就是要保证中学语文 教学按照自身学科性质完成本学科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

语文学科要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尤其是要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能够感受文学形 象,揣摩作品语言,领悟作品艺术价值。因此,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结合的第二条原则,就 是要有利于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信息技术可以起到展示或演示“具象”的作用,这对促进 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有积极的作用。但是,又不能用计算机来替代学生的想像。所以,如何发挥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作用,还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语文课堂教学的形式应当是灵活多样的,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要求采取多种教学形式,这是课堂教学的必然结果。因此,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结合的第三条原则,就是信息技术的 使用要能够适应并与多种教学形式自然结合,而且对于改进语文教学方法,建立行之有效的 语文课堂教学模式,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结合的第四条原则,就是要建立在语文教师对信息技术掌握的水平、接受的程度、及其对语文教学的理解水平和实际教学能力的基础上,不能一哄而上,一蹴而 就,更不能搞命令式。

至于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结合模式,就目前而言,我们提出以下五种。

第一种,信息选择模式。语文教学中,经常要对教学内容作一些补充,例如作家生平、作品背景的介绍,以及教学内容涉及到的众多相关资料。这些内容完全可以利用计算机组织 和呈现。例如,有位教师讲《林黛玉进贾府》。在分析王熙凤外貌描写时,教师用计算机为 学生提供相应的分析文章和评价意见;在分析贾宝玉性格特征时,又提供一组文章;同样,在分析作品语言和作品主题时,也都相应地提供一组文章。建立信息库,在教学时从中选取 有用的信息提供给学生,这是语文学科运用信息技术的主要形式之一。

第二种,形象演示模式。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认识文字所描绘的形象,可以利用信息技术 演示作品中的形象。例如,有位教师讲授曹禺的《雷雨》,用多媒体播放人民艺术剧院创作 的话剧《雷雨》。学生将剧本《雷雨》与话剧《雷雨》相比较,把文字变成了形象,这样对 理解剧本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又如,有位教师讲授《死海不死》,文中写到死海的形成原因。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教师自制了“死海形成原因”的软件,演示给学生看,这种形象的演示,使学生准确地了解了相关的文字内容。

第三种,师生交互式。这种模式建立在师生共同操作计算机的基础上,一般应当是师生 各自拥有一台计算机学生可以两人拥有一台。这种模式适合在多媒体教室进行。例如,有位教师在多媒体教室讲授《史记·鸿门宴》。教师和学生都带上耳机,教师在主控台发出 信息,学生利用本课的学习软件与教师交流。比如,教师提问文中“臣活之”的“活”的意 义和用法,学生就点开这个字,于是关于“活”字的各种义项、用法、例句及相关解释一并 出现,学生可以从中进行选择,回答教师的提问。教师利用主控台随意与某个学生进行交流,也可以和全体学生进行交流。采用这种模式,是把教师提供给学生的学习材料,与学生自主 学习、师生交流结合在一起。

第四种,练习指导模式。针对教学中的某个内容,对学生进行练习指导。例如,有位教 师讲授如何鉴赏诗歌。教师先展示近几年语文高考试卷中的诗歌鉴赏题,明确命题人的命题 思路;然后,对学生进行练习指导,将学生回答这类题目时出现的问题逐一罗列,指导学生 分析造成错误的原因,并加以改正;最后,再提供相应的练习材料,让学生练习。这种模式,训练强度大,针对性强,比教师在课堂上凭嘴说、发练习题要省时省力,效率明显提高。

第五种,网络学习模式。随着计算机网络化进程的加快,网络学习已成为可能。然而,在现有条件下,使用较多的是局域网。例如,有位教师利用局域网教授《死海不死》。教师 自建一个主页,内容包括:与死海相关的图片,与死海相关的文字资料,教师以此作为学生 讨论研究的资料库。课上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从网上去寻找答案。当然,在条件允许的情 况下,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例如,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让学生搜索 因特网上有关的网址,可以让学生进行在线交流,还可以让学生给专家发电子邮件求教。可 以说,网络学习模式是对现有课堂教学模式的一种挑战。但要使这种学习模式得到推广普及,还需要些时日。

4.对供销社产权制度改革的思考 篇四

产权制度改革是当前的一项重要工作,是企业深化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为了推动新乡市供销社社属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健康进行,确保社有资产在企业改制中不流失,职工得到妥善安置,企业发展达一个新的水平。日前,我们专门组织有关人员赴南阳市,对南阳市供销社的产权制度改革情况进行了认真考察。

在产权制度改革中,南阳市供销社坚持供销社母体的集体性质不变,坚决不动摇地贯彻总社和省社有关供销社企业改制的文件精神,紧紧跟上地方政府的改制步伐,充分利用企业改制的各项优惠政策,达到了“五个实现”,即:实现了职工身份和思想的转变;实现了企业投资主体多元化;实现了企业减债增资;实现了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实现了产权明晰、社企公开、权责分明,管理科学的改制目标。解决了产权界定和职工安置两大难题,做到了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中减少震荡,有序平稳过渡。

目前我们新乡市供销社所属企业业已全面进入改制阶段,南阳市供销社在产权制度改革中的成功经验,不能不引起引起我们对供销社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深深思考。

思考之一:时刻维护供销合作社的合法权益是贯穿供销社工作的主线。

供销社合作经济作为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经济,列入了我国宪法,做为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民营经济等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的组成部分,受到了国家法律的承认和保护。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发(1995)5号文件又特别强调“必须坚持供销合作社的集体所有制性质……供销合作社集体财产不能量化到人,不能分掉。”在这次企业改制中,如何维护社有资产的完整性,是关系到供销合作社合法权益是否受到损害,供销合作集体经济能否生存和发展的头等大事,前些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中的经验教训很值的我们借鉴和反思,凡保留了集体经济的乡村,经济发展就较快,凡分掉放弃了集体经济,经济发展就滞后。因此在鼓励民营经济发展的同时,更要维护好供销合作社集体经济的合法权益。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供销函合字(2002)62号文件明确指出“各级供销合作社作为其直属企业的出资人,依法行使出资人职能,享有出资人权益。直属企业的改制和资产重组并不涉及也不改变社有资产的性质。”就市一级供销社而言,只有市供销社才对本级社及直属企业的全部资产和资产收益形成的资产享有所有权,即依法享有资产经营权、管理权、收益权和处置权。在企业改制中,我们要依法抵制各种造成社有资产流失的错误做法,消除产权制度改革就是取消集体经济、完全私有化的错误认识,真正做到社有资本从社属企业中有序退出。

思考之二:建立供销社合作发展基金是保持供销合作事业可持续发展,增强为三农服务实力的长久之计。

供销社的宗旨是为三农服务,供销合作事业也就是三农发展的事业。当前,无论从三农发展的角度,还是从供销社自身的发展角度来看,资金缺乏是影响三农经济和供销社合作经济可持续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瓶颈因素,因此,建立供销社合作发展基金非常必要,同时也是供销社在企业改制中面临的一个主要发展机遇。从产权制度改革的要求来看,合作发展基金的来源主要有个人入股、社有净资产及其收益、投资分红等。合作发展基金的建立无异将向为三农服务的市一级供销社增强实力和活力,充分发挥供销社在三农服务中的主导作用,促进三农服务可持续快速发展。

思考之三:安置好企业职工和解脱债务包袱是关系到企业改制是否能平稳过渡的关键。

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是迄今为止最彻底的改革,虽然核心是产权,但关键在于职工和债务。供销社企业的广大职工在三农服务和供销合作事业发展的历史过程中曾经做出过许多贡献。由于历史的原因,企业基本上都处于人员过多,债务包袱太重的状况,这种状况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快速发展。妥善解决职工安置和断开债务包袱,让改制后企业轻装上阵,在市场竞争中与其他民营企业一样,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就成为这次企业改制中的一个难点和重点工作。因此,在企业改制中,需要牢牢把握好改革的有关政策和机遇,把妥善安置职工和帮助企业甩掉债务包袱作为改制的一项重要工作切实抓实抓好,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改制流于形式,有序稳妥地实现平稳过渡。

思考之四:学习在于探讨,学习在于创造,学习的过程也是探讨和创造的过程。

5.镇村区划调整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篇五

调整村级行政区划是近年来我区为推动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所作的重要举措,取得了很大成效。但值得关注的是,在并村后,仍存在着一些急需解决的困难和问题。锡北镇泾西村在行政村合并方面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为此,我们进行了专门调研,对泾西村区划调整后的情况作出了一些思考和建议。[文章-http:// 帮您找文章]

一、区划调整、资源整合为泾西村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新组建的锡北镇泾西村由原来的泾西、杜村、曹庄三村合并而来,合并后全村总面积8.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500亩,居住人口近万,下辖53个村民小组,区划调整后的泾西村,经济实力更强,发展更具潜力,主要表现在:

发展空间得到进一步拓展,有利于资源共享。经过调整,泾西村现有工业企业69家,去年全村实现工业 开票销售2.2亿元,实现利税1665万元。并村后村级规模不断壮大,村级资源得到整合,为泾西高起点规划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融入组团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村级管理得到进一步规范,有利于资产整合。并村前,原经济相对薄弱的曹庄村、杜村在村级资产管理上存在一定的漏洞,群众对原村委会的工作也存在一定的不理解、不满意现象。并村后,新的泾西村在集体资产管理上进行统一、规范管理,对企业租用的房产、土地重新丈量、核实,集体签订合同,仅这一举措就为原来的两个经济薄弱村增加收入20万元,群众对村委的信任度、满意度快速上升。

管理成本得到进一步降低,有利于节约开支。区划调整后,泾西村减少了村干部人数,补贴支出、管理成本进一步降低,从而节约了村级开支,保证了村级政权的正常运转,每年为全村节约经费20万元,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村委领导班子的凝聚力更强。

二、泾西资源整合,加快发展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泾西村在并村工作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整合后的工作中,也逐步显露出一些问题,并村并账并心的要求还没有完全达到。

并村账未并问题。新组建的泾西村虽然完成了清产核资工作,但原来三个村的资产融合问题还没有完全处理好。由于杜村、曹庄、泾西三个被合并村在经济发展上的不平衡,其中曹庄、杜村在合并前是负资产,为了顺利推进并村工作,不影响原泾西村群众的利益,尽量做到公平、公正,新泾西不得已采用了“一个村三本账”的财政运行方式,导致并村后财权未并,财务管理难度加大,并村的真正目的还没有达到。

旧村遗留问题。区划调整后的泾西村,需要解决原三个村遗留下来的一些难点热点问题。在债务方面,需要清偿原杜村、曹庄两个村的债务,仅曹庄房产一项就遗留债务96万,给新泾西村经济带来很大压力。另外,被合并村在拆迁、资产管理上的不规范操作为新村委会工作的开展带来一定的压力和困难。

均衡发展问题。在合并前,三个村的财力情况相差很大,基础设施好坏不一,发展极为不平衡,合并后,虽然新的村领导班子已经有了一定的大局意识和对新村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但均衡发展的形势还没有完全确立,势必会延长新村的“磨合期”。

为企业服务问题。合并后新泾西村规模壮大,不仅居住人口数量增多,工业企业数也是成倍增长,而村干部人数未有增加,因此,并村后村干部工作压力增加不少,对69家企业的服务质量也相对打了折扣,村干部普遍反映工作力不从心,压力增加。有与企业培养感情、相互沟通的愿望,但力不从心。

二、整合资源,加快泾西经济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1.妥善处理新集体资产,大力发展村级经济。发展泾西的根本途径是发展壮大村级经济。应以增加村集体收入为目的,灵活多样地选择所有制形式和经营方式。要开发利用存量资产。做好村集体增收工作,应将工作的立足点放在村集体现有资源的开发利用上。对合并后的集体资源进行认真排查,摸清家底,并对如何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拿出应对之策,最大限度地加以盘活利用。对原村委会的房产等固定资产进行盘活利用。

2.精心制订规划,均衡发展。要根据并村前三个村的面积、人口、经济发展和群众思想等现状,着眼于推进新农村建设,科学论证,高起点、高标准地搞好村级行政区划调整规划。做到规模适度。要以生产要素的最佳配置、各种功能的效能最佳发挥为标准。整合资源,合理布局,集约建设,逐步改善合并后新村面貌和村民生活质量。对新泾西的工业、农业、建设等有明确的定位,形成自身的个性和特色,做到配套完善。对原经济薄弱的两个村要在政策上予以一定的倾斜。

3.完善制度,规范程序,保证村级工作运转有序。一是全面完善村级财务管理制度,进一步明确干部群众关心的财务支出、工资待遇、考核奖惩等问题。二是规范工作程

序。为新泾西的发展稳定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三是完善村干部管理制度。对干部进行量化管理。

6.对供销社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篇六

金华素有“小邹鲁”之称, 历来为文化礼仪之邦。文坛巨匠、丹青大师、爱国志士、民族英雄、专家学者, 金华土地上代不乏人。如“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诗名画皆奇绝”的五代诗僧、南宋“浙东学派”代表人物吕祖谦、陈亮, 明朝“开国文臣之首”的宋濂, 清代戏曲家、戏曲理论家李渔, 近现代有国画大师黄宾虹、史学家吴晗、世界十大摄影师之首郎静山, 诗人潘漠华、艾青及文学批评家冯雪峰, 杰出科学家严济慈、蔡希陶等。崇文重教的风气沿袭至今, 形成了如今金华“千名教授汇一市, 百名博士集一乡”的盛况。金华山歌便是在金华这一块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土地上孕育而生的。1主要流传于金华西郊竹马的东宅和西宅, 并在武义、东阳、义乌、磐安、兰溪等县市流传。

山歌, 俗称“拉天戏”, 是劳动人民的即兴创作, 它音调简单, 旋律朴实, 文字部分比音乐部分要丰富得多。据文献记载, 金华山歌最早可上溯至唐代。“静居青峰里, 高啸紫烟中, 尘世连世界, 琼田前路同”的美妙的诗句就出自唐代《婺州山中人歌》。在这首歌的前面附言有引言:“婺州有僧人入山, 见一人古貌巾褐, 骑牛, 手执鞭, 光烁日色, 扣角而歌云。”短短数字, 形象而生动地再现了婺州先民一边放牛一边歌唱的情景。金华山歌的基本内容, 以描写广大农村的乡民生活为主, 多侧面地反映他们的生活以及他们对生活的认识和态度, 反映了他们的喜怒哀乐, 体现了金华人民质朴、敦厚的精神面貌。

二、金华山歌传承的困境

虽然随着“非遗保护热”的蔓延, 政府对金华山歌的保护和传承也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安排李松贤在武义县召开人民大会时演唱山歌, 参加一些文艺演出, 例如去新宅镇敬老院演出。金华山歌也吸引了不少媒体的争相报道, 但在这样一种美好的背后隐藏的更多的是金华山歌渐行渐远的苍凉, 它的传承之路可谓困难重重。

(一) 环境缺失

改革开放以来, 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人们的耕作方式也发生了变化, 开始分田到户, 再也没有以前集体上山干活的场景, 金华山歌正在渐渐失去的它的演唱环境与生存环境。此外, 机械生产代替大规模群体劳动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金华山歌的传承。

(二) 传承人缺失, 而且年轻人对金华山歌兴趣较低

近些年来, 老一辈的山歌手都过世了, 现在能原汁原味演唱金华山歌的人越来越少。作为金华山歌唯一传承人李松贤, 现已71岁, 而且李老没有一个真正的徒弟。目前李老的生活虽然幸福美满, 儿孙满堂, 但当李老面对我们镜头采访时, 他说:“有更多的年轻人来学习金华山歌, 让金华山歌能够传承下去”。这也是李老当前最大的心愿。“杰出的传承人应是在继承传统中有能力做出文化选择和文化创新的人物, 他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延续、发展中, 起着超乎常人的重大作用, 受到一方群众的尊敬与传诵”。2传承人数量的减少是金华山歌面临传承困境最主要的原因。

(三) 保护制度的缺失, 对金华山歌缺乏宣传

尽管金华山歌在2009年被列入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但缺少完整的保护机制, 而且在采访到当地村民的时候, 有很多的人都没有听过金华山歌, 更别说会唱金华山歌。虽然, 在2009年以后, 金华山歌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一些媒体的报道, 但我们在做前期准备工作时发现, 网上和图书馆有关金华山歌的相关资料很少, 对金华山歌的专项研究更少。

三、金华山歌保护与传承的建议

综合以上金华山歌传承面临的困境, 山歌的未来的传承之路令人堪忧, 为了保护金华山歌, 以促进其更好的传承下去, 我们应该采取积极的措施。经过我们的实地调查分析, 为改善金华山歌的现状, 提出以下几条建议:

(一) 创造山歌生存新生态, 更多地鼓励山歌掌握者在家庭内部传承保护

据我们了解到, 现在李老没有一个正式的徒弟, 而且李老的大儿子稍微会唱一些山歌, 应该鼓励山歌在家庭内部传承, 这样的传承的方式更有利于传承山歌的完整性。另外据我们了解在李老家中, 他有一个孙子, 对音乐方面的东西非常喜欢, 而且乐感也很强, 虽然他现在不喜欢唱金华山歌, 但可以通过适当的培养他对山歌的兴趣, 以促进山歌在家族内部的传承。

(二) 加强传承人培养, 把金华山歌纳入商业化运作中

在金华山歌商业化的过程中, 政府通过包装传承人, 让金华山歌走出山村去表演, 走市场化的道路, 使其更好的顺应时代潮流。但在此过程中, 政府要把握好, 不要为了过分的追求经济利益, 而背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初衷。

(三) 加快保护体制的建立于完善

加大对金华山歌的宣传力度, 提高对其重视。建立金华山歌的宣传队伍, 主要由金华山歌的传承人以及金华山歌的爱好者组成, 定期进行培训和演出活动, 保证宣传活动的正常持续进行。

四、调查结语

其实, 不止是金华山歌, 我国众多民间歌谣多处于困境之中, 民间歌谣是我们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 我们可以在歌谣的流变中看到历史的变迁, 它是我们生活的见证, 我们有必要保护好它们。对于很多影响范围广的民间歌谣来说, 还可以着力构建民间歌谣的文化生态圈, 既为民间歌谣的生存和发展的良性环境, 又能够理清各民间歌谣文化要素的相互关系, 并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上至国家政府的文化意志表达, 下至乡村基层的文化资源管理, 甚至文化资本的有效投资, 无不被囊括与民间歌谣的文化生态圈之内。在这个比自然生态系统更复杂的圈子里, 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 可以达到“人—自然—社会”和谐的目标。

“武吉挑柴上街卖, 碰着文王运也通……”就像这首《古代英雄之歌》里唱得一样, 希望金华山歌等民间歌谣也能够像武吉一样碰着时代运也通、永传承。

参考文献

[1]张仲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研究》.文化艺术出版社, 2010年.

7.大学生村官的现状调查与思考 篇七

[摘要]:“大学生村官”政策,是培养优秀农村后备人才,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大学生村官”在农村,是党的政策宣传者,思想转变的推动者,基层情况的反映者,科技脱贫致富的领路者。同时,“大学生村官”是一个新事物,成长中暴露出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本文从“大学生村官”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提高社会各界的认识,合理安排工作岗位

加大培养锻炼力度,切实加强管理和考核的建议,以促进“大学生村官”队伍建设。[关键词]大学生村官现状思考

一、背景

大学生村官:是指按照公开招募、自愿报名、组织选拔、统一派遣的方式,筛选出专科以上学历应届或往届毕业生,担任村(社区)党支部书记助理、村(社区)主任助理或其他“两委”(社区)职务的工作者。[1]当今,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尤其是广大农村青年进入城市,造成了农村劳动力的短缺,农村社会管理难度增大。农村的发展成为社会和谐发展的薄弱环节。为加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党中央站在科学发展的高度上,鼓励大学生走进农村,担任村官,充实农村新生力量,加强农村管理。这是一项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举措。目前,大学生村官已公开招聘了三批,为农村注入新的生机,不少人凭着自己的文化功底,科学知识和协调能力,做出了显著成绩,也有人不了解农村实际,工作难有起色。针对这些现象,社会上议论纷纭。现在需要的是,不要责难,不要非议,有必要分析大学生村官工作环境、工作职能、工作意义,正确理解大学生村官,并从中找寻出提高村官们工作成效的对策措施,达到培养人的目的。

二、选拔大学生村官的背景

首先需要我们了解的是这一现象产生的相关背景、现状及问题。

当前,“大学生村官”已成为一个热门的话题,大批的大学生涌到农村贡献自己的力量。为什么这么多的大学生甘于放弃大城市而进入到农村呢?这就有必要了解我国当前的大背景。

(一)从国家层面来看,是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优秀农村后备人才相结合的一项重要举措。中共中央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并制定了一系列的重大方针,为大学生深入农村当村官提供了政策导向和支持。胡锦涛总书记在对首届“中国十佳大学生村官”来信中作出了重要批示,肯定了他们的创业激情和奉献精神,也要求有关部门研究完善大学生“村官”工作长效机制,努力使大学生“村官”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12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习近平主持召开了大学生“村官”代表座谈会并作了重要讲话。要求各级党组织和有关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胡锦涛同志关于大学生“村官”的重要批示,他强调,大学生“村官”是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力量,也是党政机关培养和储备来自工农一线后备人才的重要来源。并针对大学生村官工作的体制、资金、培训,宣传作了具体部署。[2]遵照中央精神,各省市也出台了相关大学生村官的优惠条件,如:从事村官的大学生,在就任期间待遇不低于上年的平均工资,工作期满后自主择业,择业期间享受一定的政策优惠。同时,大学生村官在考公务员、事业单位、考研时可享受加分政策,对于有创业意向的大学生村官,可享受国家规定的有关政策。[3]可以说,中央的高度重视,为大学生走进农村奠定了基础,明确了方向。大学生村官工作环境进入了最好的发展时期。

8.对供销社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篇八

顾相蕊 李洁玲

——以陕西省石泉县饶峰镇为例

[摘要]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农村劳动力加快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留守在家的老人、妇女和儿童不断增多,为系统地找到农村留守人员问题的应对之策,帮助留守人员解决其遇到的问题,从社会管理视角对饶峰镇农村留守人员生存现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饶峰镇农村留守人员存在许多问题,应从成立“三留守”村民事务理事会等村民自治组织、建立包联帮扶制度、加强农村学校建设、搞好农村产业多元化发展方面切实解决农村留守人员的困难。

[关键词]留守人员;困难分析;自治组织;多元化产业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大批农村青壮年流入城市务工,农村留下了大量的留守老人、儿童与妇女。在国内诸多学者[1-5]研究的基础上,为了更好的帮助留守老人得到关爱、留守妇女创业致富、留守儿童健康成长,调查组深入饶峰镇19个村,对留守老人妇女儿童的生存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

1.基本情况与调查方法

饶峰镇位于石泉县城西部19公里,属西安“半日经济圈”,西与两河镇毗邻,东与城关镇接壤,南与西乡县子午镇搭界,北与宁陕县相邻,总面积159.86平方公里。辖区内19个行政村、一个居委会,总户数3818户,人口12110人,外出务工3717人,饶峰镇60岁以上老人总数1890人,留守老人478人,其中80岁以上45人。妇女总数4039人,留守妇女180人,其中50岁以上43人。通过个别访谈、座谈会、问卷调查等方式,对村干部、小学教师、村民、学生进行调

查[6]。共走访中、小学校3所,访谈基层村(组)干部50人、教师40人,有478名留守老人、180名留守妇女及96名留守儿童参与了问卷调查。

2.农村留守人员困难分析

2.1留守妇女的主要困难

生活负担重。调查显示,随着大量成年男人外出打工,有36.11%留守妇女必须独自承担繁重的农活。需要照料1-2个未成年子女的妇女达69.44 %,还有48.33%的留守妇女需要照顾同住的老人,农村留守妇女普遍感到力不从心,生活负担过重。

心理压力大。留守妇女在承受繁重生活负担的同时,还要整天担心诸多与家庭相关的事情。调查显示,担心丈夫安全的有72.22 %,担心自己或家人生病的有76.67 %,担心农活劳动过重难以承受的有54.44%,担心子女教育难的44.44%。家庭矛盾多。有些在外打工的丈夫1-2年才回家1次,夫妻团聚少,由此导致夫妻正常的生理需求难以满足,引发家庭矛盾和危机。据村干部估计,这类情况可达17%左右。

2.2留守老人的主要困难

情感孤独。调查显示,留守老人中丧偶的占21.13 %,独居的占38.91%;在外务工的子女与老人经常联系的占78.45 %,偶尔联系的20.08%,完全不联系的占1.47%;多数留守老人情感孤独,心里寂寞。

体力不支。调查显示,79.29%的留守老人仍需干农活,58.58%的老人需要照顾孙辈。留守老人患慢性病的占31.38 %,患严重疾病的占5.23%,有4.18%的老人没有参加合作医疗,在此条件下,加上生活贫困,看病难的老人达到29.29%。

缺乏关爱。调查显示,一年来得到民政部门关爱的老人占6.28%,得到卫生部门关爱的占1.05%,得到妇联关爱的占3.14%,得到计生部门关爱的占2.30 %。除此之外,无其他组织对老人有过关爱。

2.3留守儿童的主要困难

父母关爱少。78.13%的留守儿童和祖父母、外祖父母一起生活,21.87%的则和亲戚生活在一起或长期寄住在学校。43.75%的儿童认为父母外出打工对自己影响很大。16.67%的留守儿童半年以上才与父母交流1次,由于长期缺少父母的亲情,缺乏和父母的交流,直接影响到儿童的健康成长,致使少数儿童形成性格上的缺陷和心理障碍,甚至有2.08%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管教约束发生违法行为。

学习压力大。33.33%的留守儿童认为父母的外出务工使他们的学习压力增大,一方面是由于“感到父母辛苦,想取得好成绩”(57.29%);另一方面源于“父母的期望值变高”(22.92%)。

现实需求多。调查显示,留守儿童主要是缺乏与父母的交流(52.08%)、作业无人辅导(45.83%),家庭经济条件差(29.17%),同学嘲笑与歧视(8.33%),学习无兴趣、逃学厌学(5.20%)、缺乏父母管教约束、有违法行为(2.08%)。他们希望学校能提供的帮助主要有老师多进行学习辅导(41.67%)、丰富课余文化生活(39.58%)、成立学习兴趣小组(27.08%)、定期开展谈心活动(26.04%)、高年级同学的帮扶(18.75%)等;希望社会关爱主要有开展关爱“手拉手”活动(28.12%)、成立村级儿童活动室(32.29%)、经济支持(34.38%)、开通留守儿童家长热线(37.50%)等。

3.解决农村留守人员问题的对策

通过饶峰镇农村留守人员现状调查发现,农村留守人员困难多,现有的基层管理方法己无法解决,只有不断探索才可能切实帮助留守人员。

3.1积极推进基层社会管理创新,加强“三留守”村民事务理事会等村民自治组织建设。

随着新时期农村社会转型,传统的农业生产共同体己演变为开放性的农村生活共同体。村级组织的功能己逐步弱化,难以满足现阶段农民的要求。推进村民自治组织的建设,将会适应时代变迁的需要。“十二五”规划纲要强调强化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村民自治组织建设有助于解决农村弱势留守人员遇到的诸多现实困难,可以提供弱势留守人员需要的多重服务,解决外出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例如,村民互助理事会可以提供农业耕作服务、病人照料服务、红白喜事办理等,成立村级活动室、农家书屋、电影室满足留守人员的文化需求等。

3.2建立村级服务机构,推行包联帮扶责任制度。

各村组建留守人员管护服务中心,具体负责组织实施留守人员日常管理服务工作。村组干部和党员、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留守人员实行结对包联,包联的责任主要是日常联络、定期走访、沟通交流、教育引导、困难帮扶和安全监护,解除外出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

3.3加强农村学校建设,确保留守儿童健康成长。要充分发挥学校教育主体作用,在中、小学校中普及教职工、高年级学生、党员干部结对帮扶留守儿童制度,建立健全教师家访和与留守儿童谈心制度;开通留守儿童家长热线,搭建留守儿童与父母的“连心桥”;重视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学校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要积极引导留守儿童,帮助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

3.4创新活动载体,发展多元化产业。

通过老年协会等组织丰富留守老人的精神生活,联系留守妇女参加广场舞大赛,举办“好媳妇、好公婆”等评选,组织留守人员定期到农家书屋阅读书籍,交流种养殖等方面的心得体会等活动,丰富留守人员的生活,充分调动留守人员学习积极性。结合留守人员的实际,加大对农村留守人员的技术培训,帮助她们提供生产劳动技能;妇女小额担保贷款等惠农政策,要向有创业意愿的留守妇女倾斜,帮助她们创业增收;在现有蚕桑、烤烟产业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农村服务业,满足农村留守家庭的特色需求。

9.对供销社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篇九

关键词:供销合作社联合社;新农村;新经营模式

供销合作社曾经在计划经济时期对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保证了农民生产生活的需要、解决了农产品的销路和农产品的城市供应问题。然而, 在市场经济进入到快速发展时期, 供销合作社却开始进入边缘化状态。如今, 我国农业生产已经进入产业化经营新阶段,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 (2007年7月1日起施行) 的颁布实施和《国务院关于加快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 (国发[2009]40号) 的出台, 供销合作社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新的发展机遇。在农牧业作为一个支柱性产业的新疆, 供销合作社的作用更是举足轻重, 本文在对新疆供销合作社联合社进行调研的基础上, 对新疆供销合作社系统在新农村建设发展中的经营模式进行研究, 力求为供销社更好地适应市场的需要探索一条更为有效的经营模式, 以引导农村经济的发展朝着健康良性循环的道路上前进。

一、需求导向下的新疆农产品“新网工程”探析

在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新的历史时期, 国家充分意识到了供销合作社服务“三农”的重要作用, 开始在供销社范围内推行“新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工程” (以下简称“新网工程”) , 即“农业生产资料现代经营服务网络、农副产品市场购销网络、日用消费品现代经营网络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在推动“新网工程”建设中, 新疆供销合作社系统虽然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但是如何在更好地利用“新网工程”强化新疆供销合作社自身功能、壮大供销合作社经济实力、提升服务“三农”水平, 正是目前新疆供销合作社努力探索的问题。

我国农业已由数量型发展转向质量型发展的新阶段, 农产品的供求矛盾一直有待解决, 因此建立需求导向下的农产品市场购销网络势在必行。对于需求导向下的农产品“新网”建设, 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

第一, “新网”建设应以“市场细分”为起点, 面向不同的客户提供差别化的产品。对于不同产品、不同的消费群体, 在制定产品价格时根据客户的意见进行调整。

第二, 整合全疆范围内的合作社、经纪人、规模种植户与超市对接的基本资料交易记录及信用记录等信息, 建立起自己的市场信息系统。根据市场需求灵活地确定向市场投放产品的种类和数量;根据接到的订单安排社员的生产;对消费者需求的种类做到有效预测, 给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指导与建议。

第三, 建立安全追溯体系, 对农产品生产和流通全过程实施监控。美国农业法明确规定农产品标准和计量标准, 对农产品实行第三方强制审核制度、强制要求建立完善的检测体系。在我国, 供销社可以承担第三方审核者, 建立可追溯性的安全保障体系:对农产品品种来源、喂养或种植、防疫消毒、屠宰、运输、切割、销售等各个环节全过程记录跟踪。具体来说, 给农产品建立一个护照, 该护照包含产品的各种身份信息。为保证农产品有稳定和优质的供应源, 供销社应对供应商进行资质审核和技术指导, 并帮助供应商提高食品安全管理水平;要求社员掌握统一的生产技术和质量标准, 向市场统一提供品牌化的产品。这对于培养优秀品牌和规模大的供应商也极为有利。

第四, 充当延长新疆农业产业链的催化剂。城市供销社网点建设需整合终端市场作为农产品销售渠道, 基层社应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做好生产, 并为城乡之间应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穿针引线。

二、供销合作社体制改革的误区与策略

根据《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章程》 (2010年3月22日中华全国供销合作社第五次代表大会第三次修订) 第一章第二条对供销合作社性质的界定:“中国供销合作社是以农民社员为主体的集体所有制的合作经济组织。”我国的供销合作社一方面被认为成是农民的合作经济组织, 另一方面一直以来都坚持着集体所有制

供销合作社联合社在新农村建设中新经营模式研究

———基于新疆农产品流通服务网络的调查与思考

■徐小惠王玉莲

性质, 导致目前仍处于尴尬的矛盾状态。如若说供销社是合作经济组织, 那么其改革目标就应体现国际合作社的公认原则, 改革成真正意义上的合作社组织, 如果说供销合作社是集体所有制商业, 那么其改革目标就应体现现在企业制度的本质要求, 改革成真正意义上的商业组织。我国供销合作社具有企业和合作经济组织的双重特征。作为企业, 它具有追求获取利润最大化的特点。作为合作经济组织, 理应遵循世界公认的合作社基本原则。因此, 我国供销合作社需要建立现代合作社制度, 使其既包含产权明晰、权责明确、管理科学、政企分开的现代企业制度, 又要在遵循世界公认的合作社基本原则的同时结合我国实际以满足城乡人民的需要。

供销社产权界定不清, 成为改革的障碍。一方面, 政府在法律、政策上承认供销合作社的财产支配权、人事管理权、收益分配权和业务经营权, 另一方面, 政府又不同程度对供销社的人、财、物和经营范围等加以控制, 因而要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 各级政府就不应在供销社的人事任免和财产控制上进行干预, 供销社也不再承担政府部门承受的政策性亏损。另外, 要保证农民社员产权主体地位就应该提高其对决策和分配的参与程度, 提高入社股金, 以便社员与合作社结合成利益共同体。最后, 要理顺各级供销合作社与直属企业、基层社之间的关系:各级供销合作社理事会和所属企业应对出资企业建立出资人制度和有限责任制度, 各级供销社应以资本为纽带, 充分发挥联合合作的优势, 形成以产权为基础的体系完整的供销社系统。

由于我国的供销合作社的产生和发展都是政府组织和引导农民社员组建和经营, 虽然农民社员是供销合作社的利益直接关联者, 理应成为改革的主动力, 但事实上, 改革的主动力一直是政府, 农民社员只是被动的接受。供销合作社改革中政府职能起到引导和辅助的作用、恢复农民主力军的地位, 所以政府支持在形式和内容上可以采用利用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来保护和帮助供销社的发展。尽管200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实施给供销合作社的改革带来突破, 但我国供销合作改革要想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与发展, 还需制定《供销合作社法》。在经济方面则可以采取在贷款利率和税收政策方面对供销合作社给予优惠的方式。在改革中, 政府的支持需适度, 并需切断供销合作社和政府之间的行政隶属关系, 这样才能使得农民社员所发挥的主动军作用具备持久的活力。

三、打造农超对接经营模式, 减少农产品流通环节的成本

新疆农产品从生产到消费终端的一般情况下会经过农户、当地经纪人、当地市场、疆内区域批发经纪商、外省市批发经纪商、农贸市场商户或超市供应商、超市卖场再到消费者等多个环节, 每个成本上升5%-10%, 流通环节越多损耗越大, 最高达20%, 其中蔬菜损耗高达60%, 由于中间环节过多, 消费者不得不付出更高的价格, 而农民所获得的利润率也大大降低。要让农民和消费者真正享受到农业产业化的成果, “农超对接”则是一种很好解决问题的方式。农超 (商) 对接的扁平化产销模式不仅减少了农产品的流通环节, 而且减少了农产品各个流通环节的成本:不仅农民可以增加约10%的收益, 超市也提升了利润空间。

在我国, 大部分的食品加工企业都是中小企业, 没有能力采取扩大自主经营和生产企业联营等办法来降低生产以获得更大的利润, 也没有能力通过建立自己的营销公司销售产品, 使得产品进入市场不得不花费很高的销售成本。多年来, 我国企业一直努力探索农业产业化之路, 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新疆果业集团 (新疆果业集团有限公司是自治区供销合作社联合社控股的大型林果业股份制集团公司, 具有40多年的发展历史, 如今已发展成为集农副产品收购与生产、加工、贸易、仓储运输为一体的综合性、多元化发展的大型企业集团, 是为新疆农业产业化做出巨大贡献的国家重点龙头企业) 是参与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发展比较成熟的企业典型, 该公司集新疆特色林果产品生产、加工、保鲜、销售为一体, 打造了“农超 (商) 对接”产销模式, 实现了农产品基地生产加工市场终端卖场的农产品质量全程控制, 基本形成了“产、加、销”一体化的产业链。

产销一体化开拓了农民、企业、消费者等市场利益相关者的多赢的局面。公司通过建立果林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社、特色林果加工企业、物流配送中心、销售网点专营店等保障了公司“农产品的生产与收购、加工、销售、仓储运输”产业链的完整性。农产品的质量和附加值明显提高, 产品商品率大幅提升, 农民参与并享受到的农业产业化成果, 农产品在收购、运销环节的农产品损耗下降了10%, 商品率提高了20%-30%, 实现了广大农户、专业合作社与龙头企业的互利共赢。公司通过与多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共同建设林果基地, 与农户建立长期稳定购销关系, 通过合作社组织农民进行标准化生产。公司通过向专业合作社进行采购来直接控制产地, 然后将产品分送于城市仓储配送中心进行分级、加工、包装, 并按各终端店铺的需求进行配送, 使得农产品的流通环节大大减少;公司通过“农产品合作社带大户、大户带小户、小户带散户”的模式, 按照“统一采摘、收购、晾晒、加工、检测、运输、销售”的七统一原则, 缩短了农产品从采摘到销售时间、减少了产品损耗、降低了每个流通环节的成本。企业将运费和服务费返还专业合作社, 合作社按农户的交售量按一定比例向农户进行二次返利, 使农民收入平均年人均增收300元-350元。

参考文献

[1]、陈岳峰.供销社携手零售巨头演绎新“农超对接”[J].中国商贸, 2009 (8) .

[2]、张浩, 安玉发.农产品协议流通模式基于系统流理论的分析[J].中国流通经济, 2010 (2) .

[3]、张世晴, 李书华.现代零售价值链提升现代农业发展[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8) .

[4]、新疆商务厅办公室.新疆果业集团公司打造“农超 (商) 对接”产销模式[EB/OL].http://www.xjftec.gov.cn/Family/Jingmaojianbao/4028c2842d4ed5f0012d5fb9fa0502fc.html, 2011-01-07.

[5]、王建增.农超对接解决三农问题的新途径[J].前沿, 2010 (22) .

[6]、杨杰, 赵青.供销合作社改革之思考[J].铜陵学院学报, 2010 (2) .

10.深化供销企业改革与发展的思考 篇十

韩友善

近几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县供销社系统坚持为农服务宗旨,以改革促发展,以发展促稳定,在参与全县新农村建设、发展农村商品连锁配送经营和助农增收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由于历史原因,供销社系统内部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和深层次矛盾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影响和制约供销社企业发展的不稳定因素依然存在。为此,在调查研究月期间,我们对全系统社有企业改革发展问题进行了重点调研。

一、全系统社有企业的现状

县供销社系统原有基层社29个,社属企业18家,在职职工3800多人,离退休人员1100多人。从2001年到2006年全系统基本完成了以臵换企业资产、臵换职工身份为主要内容的企业改制工作。改制后全系统除保留了7个中心社外,重新改组和成立了县以上社有企业6家,涉及资产、农资、石油和生活日用品、烟花爆竹等行业。其中润民农资有限公司是在原农资公司破产后,县社于2004年注册成立的农资经营企业,2006年被国家经贸委列为“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试点企业;天惠超市有限公司和赣榆苏农连锁有限公司是为配合赣榆县新农村服务中心建设,分别于2006年和2007年成立的连锁配送企业,对新农村服务中心两个连锁超市实行商品配送业务;烟花爆竹专营公司成立于2000年,承担全县烟花爆竹经营和管理业务;工贸总公司负责全系统社有资产经营管理工作。从经营情况看,烟花爆竹专营公司管理比较规范,经营效益也比较明显;工贸总公司资产管理工作逐 1

步走上正轨,效益增长较快;石油购销网点主要分布在乡镇,是与中石化连云港分公司联合开展的一项石油加油站点经营业务,效益比较稳定;润民农资和天惠超市等社有企业主要承担“新网工程”建设任务,社会效益比较明显,经济效益则相对较弱。

二、社有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全系统社有企业在近几年取得了较快的恢复和发

展,尤其是在发展农村商品连锁经营和统筹城乡一体化建设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经济实力不强,缺乏发展后劲,供销社职能发挥不明显的问题依然存在。主要表现在下几个方面:

(一)信心不足,缺乏动力。一是一些基层社近几年通过改革,感到在岗职工安臵了,离退休职工入社保了,凭借一些资产收一些“租子”也能够保开支了,满足现状,不思进取,对于在现有基础上进行再改革、再创新、再发展缺乏足够的认识和热情,在新形势下如何开展和拓展为农服务的领域缺乏必要的信心、思路和措施。二是一些干部职工对基层社最终办成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信心不足,精神不振,在实践中既没有把现有基层供销合作社办成农民经济组织的勇气,也没有在参与农业产业化改造中有所尝试和创新。

(二)经营单一,缺乏活力。近年来,尽管一些基层社开展了农资、日用消费品连锁经营,但多数固守传统经营模式,单纯地进行资产租赁和承包经营,难以形成规模,处于低层次经营模式。对现代经营方式缺乏学习、研究和实践,对新的经营、服务领域开拓创新不够,失去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实现供销社再创辉煌的活力。

(三)服务弱化,缺乏持续发展能力。一是部分基层社经过改革改制后,优势资产大多已处臵用于安臵职工,剩余资产大多位于边、远、小、差地段,资产质量低劣,变现困难。二是基层供销合作社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优势受到减弱。从体制上看,基层供销合作社经过几年的减债减人,转换机制,有的全面实行抽资承包后,多数职工已成为独立开展经营的个体商户,难以发挥整体组织优势。三是参与农业产业化的能力严重不足。从资金方面看,目前基层供销合作社普遍缺乏初始投入能力,资金紧缺,与银行基本不发生业务关系,客观上导致了供销合作社失去了开展大业务、大项目的能力。四是传统主营业务萎缩,市场份额逐年下降。如在农副产品收购和废旧物资回收方面,市场需求大,但基层社和社有企业所占市场份额小,能提供的服务不多,市场多由个体经营者抢占,在农技咨询、信息服务、文化娱乐等方面基层社参与更少。这与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需要、农业产业化的需要、农民生活的需要相比还有很大距离。

(四)供销社职能作用发挥不够明显。企业改革改制后,阵地丧失、网络断层、市场缺位、职能弱化、手段虚化已成为现实问题。体制要更新,网络要重构,资源要整合,服务要到位,是供销社必须应对和解决的问题,供销社以何种组织形式、何种面目、何种服务体系贴近“三农”,如何引领社有企业健康发展,是供销社企业改革发展的关键所在。

三、深化社有企业改革发展的几点思考

(一)体制机制创新是企业发展的保证。企业的出路在体制创新,供销社过去的老体制根本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全系统目前发展好的企业都是在企业改革改制后重组的,如烟花公司是在原供销社杂品公司改制基础上成立的股份制企业,通过几年的发展,现已成为全市乃至全省供销系统较较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企业。现代企业制度、新的经营决策机制和收入分配制度,是确保企业健康发展的关键,实践证明,一个企业要发展股份必须多元化,经营者必须持股,只有这样企业才有活力。赣榆天惠超市有限公司,县社以投资入股的形式参与管理,几年来发展连锁店130多家,并引进现代流通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手段,制订了一系列经营管理制度和服务规范,每月督查,经常走访群众对连锁超市满意度进行测评,真正使连锁超市贴近百姓生活,已成为服务农村的放心店。

(二)服务三农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农业、农村和农民是供销社生存之基,发展之源。供销社的发展只有贴近“三农”,服务“三农”才有生存和发展的空间,这也是供销社发展实践所证明的,供销社的企业经营都与农民生活息息相关,“新网工程”建设就是打造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目前供销社系统“农资、生活日用品、烟花爆竹”三大网络得到初步发展,全县农资网络覆盖率达90%,日用消费品网络覆盖率70%,烟花爆竹网络覆盖率100%,这些网络都是龙头企业围绕服务“三农”而建设的,为农民安全、便利消费提供了坚实保障。县供销社配合县委组织部开展的新农村服务中心建设,不仅使供销社在新农村建设中有了服务的平台,也较好地拉近了供销社与农民的距离,有效提升了供销社自身形象。

(三)引进人才是社有企业发展的关键。当前制约供销社企业发展还有一重要因素,那就是人才瓶颈,人才普通缺

乏,特别是缺少现代经营人才,是社有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必须有计划地对干部职工进行系统培训,提高业务技能,特别是抓好经营人才的培育。一方面要把社会上的能人吸收到供销社经营管理队伍中来;另一方面要筑巢引凤,积极吸纳哪些热爱供销事业的优秀人才和大中专毕业生到供销社来,尤其是到基层网点、专业社等一线干事创业,为供销社的持续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四)开放办社是企业发展的方向。社有企业要持续发展,除了学习市场经济知识外,更重要的是要有开放的胸怀,要学会借势、借力发展,那就是要开放办社。供销系统优势在点多面广,在与广大农民有深厚的渊源,系统内经营有相同性和一致性,加强联合与合作,有利于供销社系统优势和先进营销手段的推广应用。过开放办社,吸纳民间资本,按照绝对控股或相对控股的原则,盘活社有资产,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重新组建的股份制合作企业,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具有较好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建立新型经营业态,探索新的经营模式,已成为当前供销社社有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和有效途径。

11.对供销社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篇十一

XX市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近几年来,我市教育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在隐步提高,“普九”年检顺利通过,素质教育捷报频传,高考人数连年攀升,一、二中相继创办为省重点中学,综合考评在衡阳争创一流,被人誉为“XX现象”,与“汩罗经验”相提并论。但欢呼之

后冷静思考,繁华的背后也存在结构性的深层次矛盾,我市教育现状究竟如何呢?农村教育将走向何方呢?

一、农村教育规模日渐萎缩,与城区相比极不平衡

1、生源不足教育资源浪费攀高

随着我国计生政策的深入持久,入学人口高峰期已过,从2000年开始,每学年各乡镇教育办自然减生达200—300人,不少村小每年适龄儿童全部入学也只有10余人。遥田教育办2001至2003三年内共撤减学校数5所,哲桥教育办也有3所。学生减少后,校舍等教育资源却依然存在而无法利用。10余个学生的学校,还得配备教师,配全教学设施,真是“麻雀虽小,肝胆俱全”。全市现有小学生109859人,分布在524所小学,校均不足200人,有52所学校学生规模不足100人。全市34个乡镇,几经努力撤并,共计撤除30个教学点(不包括撤并的学校数),还有16个乡镇保留这种“麻雀”教学点,占全部乡镇的近50,这样的“点”规模小,效益低,不能不说是教育资源的大浪费。

相反城区教育在规模上则一味的做强做大,又是扩校又是建校又是进人又是挖农村学校的墙脚,导致城区学校硬件设施相对紧张,于是不惜财力、物力搞重复建设,资源浪费不断攀高。尽管这样,城区义务教育学校仍在超负荷运行,中小学生入学难的矛盾十分突出。城北小学几经扩建,生源还是爆满,无法妥善安置,班额多达96人,无法正常上课,严重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

2、投入不足基础建设难以到位

我市财力不足历来就是影响教育发展的“瓶颈”。农村教育附加和教育集资取消后,乡镇对教育的财政投入就几乎为零了,在以县为主的投入体制下,我市财政把精力主要放在城区教育的弦上,城区学校无论是硬件建设还是软件开发都称得上日新月异、无与伦比。比如说举全市之力,让一、二中接连创办成省重点中学,两校校园建筑更新换代、焕然一新,二中“古迹”只剩两栋旧房。可市财政还不遗余力的将两校的扩容列为市56个重点建设项目之一,从发展银行贷款的9000万建设资金,两校各占1000万。

乡镇中小学校园建设可谓举步维艰,仅有的几个学杂费能保持运转都困难。危房改造、课桌椅添置、教室、寝室维修等诸多问题都无法解决。无围墙、无校门、无运动场的学校比比皆是;绝大多数村小光线昏暗、校舍破旧、活动场地狭窄,甚至有些学校连黑板都残缺不全,破烂脱落无法写字;音体美劳课程无器材、无场地;“三机一屏”多数教室没有,更不用说语音室、劳技室、多媒体教室了。有的甚至连教学楼、学生宿舍都没有或者说是危房。像导子完小危房告急,学生都紧急撤离,临时借房上课;XX七中,偌大一个学校,学生宿舍没有,几百号学生挤一个大礼堂睡,岌岌可危。全市103所有危改项目的学校中,农村占97所。

市里主要用于农村学校危房改造的城市教育附加专项经费,也因许多学校无钱垫资,工程不能上马,迟迟不能到位(市里有规定,工程不先上马,经费不拨)。我市今后三年累计要消除农村学校危房面积96427平方米,占全市三年累计拟消除危房总面积的89强。

3、师资不足教学质量难以保障

我市近三年未进新教师,结构本来就不合理。再加之城区、农村分布不平衡,造成我市教学质量的提高后劲不足,难以攀升。全市教师分布呈现四个圈子,即城区堡垒圈、结合部挤压圈、乡镇不平衡圈、偏远紧缺圈。堡垒圈和挤压圈中的教师人浮于事,“三个和尚没水喝”,教学质量难以上去;偏远圈的教师编制不足,不得不请代课教师维持基本的教学秩序。

以竹市教育办为例,竹市教育办是由原竹市学区和原东湾学区合并而成的。该教育办170余人的教职工中有57.3家住城区,该教育办教师形成了两个明显的圈子,原竹市学区的教师严重超编,这些教师又太多住在城里,太部分时间用于往返途中,教学质量又如何保证?原东湾学区教师则严重缺编,请了代课教师挑大梁,代课教师知识能力有其局限性,教学质量又如何上得去?此外像余庆、哲桥等离城区较近的单位也基本如此。

4、待遇不足教师积极性难以调动

近年来,由于城区学校可收择校费、赞助费,加之生源激增、政府重点投入等方面的优势,城区学校教师的待遇相应提高,像一中、二中、城北、前进等学校过年过节千儿八百的已是稀松平常。而广大农村学校则要人没有,要物没有,要钱更没有,有些学校是长期负债运行,运转都是拆东墙补西墙。个别小学的一期可用资金甚至抵不上重点学校老师一期的福利,加之收费政策越来规范,要稍搞点建设,就捉襟见肘,雪

上有霜。陶洲中学过教师节,每个教师只发20来元钱节日礼金,相对某些城区学校,简直是悬殊太大。校际间这种差距的拉大,如何办学?质量何求?教师的积极性如何调动?最直接的后果是:

一部分教师削尖脑袋、找关系,挤城区独木桥,无心搞好本职工作;另一部分教师自觉进城无望,心理不平衡,就消极怠工,图个清静无为。农村学校教师管理则难上加难,农村学校教育举步维艰。

二、义务教育管理脱节与高中阶段教育难以接轨

以往,我市义务教育阶段学制体系为“六·三”式,总体分为六年制小学由教育办管理,三年制初中由中学管理的格局。我市今年按照上面“两调”精神,撤销了乡镇学区,设立了乡镇教育办,但由于职能转变还未完全到位,教育办仍然沿袭过去的管理模式,造成了义务教育管理仍然处于脱节状态。

1、管理流程不畅中学教育质量难以提高

目前中学生源普遍较差,是制约中学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这种情况相当大程度上来源于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不到位,学生基础未过关。在素质教育大力推行的今天,小学教育教学质量评价缺乏严肃性与实效性,导致部分小学管理非常混乱。个别教师没了责任心,上课“放羊”;个别教师借口素质教育,上课玩点“花样”,不求实效;个别教师思想转化教育避重就轻,将难以管教的学生甩包袱甩到了中学。由此凭空增加了中学教育教学管理的难度,就很难保证中学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提高。下面看看XX市2003年上期期末统测统计出来的几组数据,就不难明白了。表一:学科人平成绩达及格标准的学校数及比例

科目政治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历史地理生物

年级一二一二一二一二一二一二一二一二

学校数401722168***9

比率66.728.336.726.713.321.710.010.06.725.018.325.015.0

表二:学科及格率达60以上的学校及比例

科目政治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历史地理生物

年级一二一二一二一二一二一二一二一二

学校数35***511687

比率58.325.031.723.38.318.38.38.38.318.310.013.311.7

此外,全市无一科成绩达及格标准的学校,还有20所之多,占中学段学校总数的三分之一。各科均达及格的农村学校仅有洲陂中学,占总学校数的60分之一。由此可见,当前各学校教学质量令人堪忧。

2、管理权限不清教育资源难以配置到位

将小学六年与初中三年的教育管理体系割裂成两半,人为的扩大了资源浪费。一是加大了财政负担,本来是一校的资源配置,都要分成两校配置,本来许多资源小学和初中可以共享,如教师资源,但因为是两个板块,而无法实现,造成中学无法了解到为自已提供生源的小学的教育教学情况,小学也就根本不想了解或无法了解中学的教育教学情况。二是使师资缺乏的形势更加严峻。由于初中、小学分层管理,互不了解情况,教师流动又不规范,造成初中进教师并非所需、小学出教师并非所愿。久而久之,中学专任教师奇缺,队伍不齐;年轻教师纷纷调到中学,小学教师年龄严重老化,比例失调,形成空档。如果小学、初中连成一体,则可对资源实行统一合理调剂,还可调整学科专业结构,为学校节约大宗福利开支和代课金、办公费等。

3、管理体制不顺普九成果难以巩固提高

小学、初中管理的分段,造成人们对九年义务教育整体体系缺乏认识。农村许多家长只让小孩读完小学就算完成任务了,他们认为初中是另一个更高层次的学习阶段。另外,小学生一旦毕业,小学就基本上不再干预初中入学情况,致使“普九”力量不能形成拳头,“普九”成果难以得到巩固。“普九”过后,许多学校辍学率出现反弹,遥田中学2002—2003学巩固率88.7,学年内流失128人,而该校2003届毕业生三年直升率仅为54.2。全市2003年有小学毕业生27717人,而只有25186人升入初中一年级,升学率仅90。

如能将初中三年并入义务教育一体化管理,则可改变家长对旧的学制模式的认识,能有效控制学生的流失。

4、管理格局脱节农村高中教育难以为继

我市基础教育管理分为小学、初中、高中三个阶段,三段相互独立,缺乏连续性,容易形成管理空档,使得义务教育不能形成整体效应,造成高中阶段教育难以为继。因为义务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为高中阶段教育输送合格人才,为高中阶段教育准备优秀生源的教育。

我市近年来将优质高中教育资源高度集中到城区,严重损害了农村高中教育的发展,造成我市整个高中教育形成了“好学校越好,差学校越差”的非均衡教育发展格局,也导致了高考“一损俱损”局面的形成。98以前,我市还有11所农村高中,现在五中、八中是农村唯一的两所高中,农村高中教育规模日渐萎缩。五中、八中两所农村高中三个年级的学生数仅670人,占全市高中学生总数的6,且成绩都是不理想的。教师也一样,这几年一、二中从五中、八中挖了多少优秀教师,致使五中、八中有些高中科目缺了挑大梁的角色。这样一来农村高中发展将会进入恶性循环轨道。今年我市高考整体大滑坡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因此一定要打破一、二中垄断优质高中资源的权力,实现XX高中教育的遍地开花,这也是2008年实现“普高”,发展农村高中教育的需要。

三、实施跨越式发展战略促进我市教育共同发展

1、改革义务教育阶段管理模式,构建一体化义务教育管理机制,确保农村和城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首先要树立教育的整体发展观。尽管目前不同地域、学校的教育差异客观存在。但我们的政策应立足于缩小这种差异,而不是扩大这种差异。对我市来说教育资源本来就十分有限,我们应该把十分有限的人力、物力倾斜农村中小学教育,促进农村与城区教育均衡发展。

其次要坚持教育的公平性原则。XX教育发展到今天,一枝独秀,锦上添花已没有多大实际意义,只有雪中送炭、百花齐放才是XX教育发展繁荣的现实道路。因此我们要公平对待每一所学校,保证更多数教师尤其是农村教师权益的公平待遇,保证更多数的学生受教育的公平权利,尽力缩少农村与城区教育发展水平的差距,实现教育的共同繁荣。

再次要贯彻教育发展的连续性原则。义务教育是一个完整的管理体系,以往初中、小学分层管理的结果造成中学与小学的相对封闭,现在撤销了乡镇学区,使得中学对小学有了名义上的管理权,但由于旧体制的惯性,这种管理没有得到有效行使,有的甚至形同虚设,中学与小学仍然搞单干。小学在没有升学压力和有效评价的时候,中学对其加强业务管理与指导,就是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途径。中学会为自己将来的教育质量真抓实干,会为自身利益统筹规划、严格要求、科学评价更基础的小学教育。只有根繁,才能叶茂;本木分家,焉能兴盛?

2、加快特色学校和综合高中建设,壮大农村高中,拓宽农村教育人才输送渠道,促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

一方面要发展城区综合高中,开办特色学校。发展农村教育,并非不要城区教育。城区教育应在质量上做成农村教育的样板,求高求精求尖,办出每个学校的特色。我市中等职业教育招生严重不足,造成我市职业高中和成人中专办学转向,转办普高和初中。我们可将两校办成特色学校或综合高中,以吸引广大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毕业生,满足广大农村初中毕业生继续升学深造的需求。像信息技术、农业科技、导游知识、园艺厨艺、车技维修等热门行业的技能,仍是广大农村学子渴求掌握的必需本领。城区职业学校可在这方面动动脑筋、深入挖掘。这样一来,农村初、高中毕业生升学率就会空前高涨。

另一方面必须发展壮大农村高中。目前我市农村高中要苗子没有,要基数没有,要好教师没有,教育信誉日益滑坡。学生非一、二中不读高中,已严重制约了高中入学率,使很多学生失去了读高中的机会。我们如能做好两方面的工作,这种局面完全可以改观。一是教育决策者们要痛下决心,遏制一、二中垄断优质高中教育资源,打破其优质生源、优质师资“独家经营”的权限,将优秀苗子、优秀师资均衡分配到城区、农村所有完中。教师进城要慎之又慎,学生非正常流入城区的渠道要坚决堵死。二是各农村完中自身要努力,要在办学条件、管理措施、师资保障等方面优化环境,尤其是要狠下决心提高教学质量,留住学生,稳住师心。倘若完中教学质量日升,高中学生人数将会怎样提高?基数扩大了,高考上线人数又会怎样增加?有了质量,有了基数,完中办学即入良性发展轨道,这即为XX的高考提供了遍地开花的有力保障,同时也为将来“普高”坚定了基础。

3、争取党政重教,依法落实各项教育经费的投入,拓宽投融资渠道,促成农村、城区教育资源共享

一要改革完善财政投入机制。各级政府部门应该制定强有力的农村教育财政转移支付政策,优先满足农村地区和弱势群体就学的权益。各级政府应本着农村城镇化发展的要求,改革县市财政支出结构,拓宽县级财政教育投入尤其是农村教育投入的主渠道。促成各级财政投入向边远学校或薄弱学校倾斜,而不是像过去样只向城区学校或重点学校倾斜。

二要鼓励社会、企业团体及个人捐资助学或扶贫助学,相应改变农村学校的办学模式。可采取国有民办、民办公助、私立学校等多种形式,减轻公立学校的经费负担,将节余的经费投向农村公立学校。

三要鼓励农村学校自立更生。政策要放宽,允许学校利用节假日和当地地理优势资源,采取勤工俭学、学校创收获得部分经费。物价、审计等部门不要借故索拿卡要。

四要大力促进农村教育信息化。要实现教育资源共享,抢点教育制高点,追赶城区教育的步伐,跨越农村、城区教育间的鸿沟,促成农村教育现代化,实现农村、城区教育共同发展,教育信息化是一条捷径。推进教育信息化自然面临着重重困难,我们要采取多种措施切实解决农村教育经费问题,加快实现校校通工程,积极推进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整合,实现网络教学及网上办公,满足农村青少年多样化学习的需求。

4、改革师资调配流动体制,继续抓好中小学布局调整,开办寄宿制中心学校,提高农村学校办学效益

首先应建立师资流动管理的配套制度。一要建立骨干教师交流机制,要鼓励城区教师到农村支教,鼓励编制富余学校到薄弱学校支教,有计划地开展定期交流制度。要采取可行措施,缩小农村与城市教师收入上的差距,帮助边远山区贫困教师改善福利。二要真正建立优胜劣汰、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聘任机制,强化岗位聘任,实现教师聘任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三要建立农村学校学科短缺教师的“对接培养”制度,完善教师培训进修制度。

其次应进一步加大中小学布局调整力度。要对调整布局后的中小学作出统一规划,集中财力办好农村寄宿制中心校。因为农村学校点多面广,需改善办学条件的钱相当有限,如果将有限的钱平均分配到各校的话,是难见效果,意义也不大的。有条件的乡镇要以完小或中心初中为重心,联合几所联小,办成寄宿制中心学校,可以是九年一贯制学校,也可以是小学到高中的完全学校。范围较宽、路程较远的中心学校,要租车接送学生集中学习。其他地区也要因地制宜,或撤并或隔年招生或办复式班,将农村分散的教育资源,整合起来集中办学,是对现有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有利于解决教师难派、管理难到位的问题,有利于逐步提高农村的综合办学效益。

12.对发展供销合作社职业教育的思考 篇十二

一、合作社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意义

首先, 社会经济工业化进程加快, 要求培养一大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工业化国家的实践证明, 职业教育是实现工业化的重要支柱。

其次, 是城市化进程的需要。我国目前将有近2亿的农民从农业岗位向城镇职工岗位转移, 由于文化程度低, 缺乏技能影响了他们的生存、发展和权益的保障。合作社的主要阵地在农村, 所以为“三农”服务是合作社的宗旨, 是供销合作社义不容辞的责任。

第三, 是实现合作社跨越式发展的需要。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 一方面因政府职能的转变和法制建设的相对滞后, 以及政策变化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另一方面由于合作社内部缺乏竞争机制, 供销合作社的发展一度陷入了困境。这些只有通过加强合作社职业教育与培训, 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树立市场竞争意识, 才能有效的促进合作社经济的发展。

二、我国合作社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目前, 我国合作社职业教育还存在许多问题:一是合作社职业教育投入不足制约。虽然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政策及财政扶持力度很大, 但从目前政府教育经费投入来看, 存在着隶属部门不同的差别与存在嫌贫爱富、扶优弃劣的严重问题。经费不足已经制约了合作社职业教育的发展;二是合作社职业教育定位不准, 特色不突出。从各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可以看出缺乏合作社领域相关专业、缺乏新农村建设需要的专业, 在有些专业上几乎为空白, 更别说特色;三是校企合作不深入。由于企业与学校责、权、利不明确, 企业担心承担风险及损失, 加上缺乏必要的激励机制, 所以企业的积极性不够;四是“双师型”教师严重不足。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制度落实不到, 从企业聘请的有实践经验的却不会讲课, 缺乏“双师型”教师的激励机制与职称评审办法;五是缺乏合作社系统内中高职衔接机制, 没有真正搭建起中高职的衔接的“立交桥”。

三、对发展合作社职业教育的几点建议

(一) 建立合作社职业教育经费的多渠道投入机制

一是继续积极争取政府对合作社职业院校的投入。从政府来讲, 要认真制定职业教育院校生均经费标准, 要确保职业教育的财政性经费和生均事业经费逐年增长, 使职业教育走上良性发展道路。从合作社来讲, 要充分利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教育培训有关政策, 积极参与争取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二是建立经费保障机制。合作社要通过立法与制度, 保证合作社职业教育培训经费保障机制, 要探索合作社职业院校享受公共财政扶持的机制与办法, 逐步提高合作社职业教育经费水平。三是经费投入大力引进社会力量。根据职业教育特点和结合我国国情, 职业教育不可能由政府大包大揽, 而要依靠多方面的力量, 如行业、企业、社会团体、公民个人等各方面的力量。

(二) 准确定位, 坚持为“三农”和合作社服务的正确方向

合作社职业教育就要紧密结合合作社行业的发展趋势, 突显“立足行业、服务三农”的办学特色, 根据行业与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要求, 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 调整培养目标。各职业院校要突出重点, 培养面向“三农”和“新网工程”重点领域急需人才, 加快培养连锁经营、物流配送、农产品批发市场经营管理、资本运营、财务管理、市场营销方面的人才, 针对“三农”特点, 也可以开展送教下乡活动。立足行业, 积极开展面向合作社的培训工作, 积极开展订单培养和定向、定岗培训, 为系统输送大批实用型人才。

(三) 建设一支结构合理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一是建立能够反映职业教育特色的教师资格体系与准入制度。二是重视对教师的培训。教师培训, 不仅包括理论知识还要包括实践技能培养, 即为职业教师提供到企业、到生产第一线接受技术训练的机会。三是强化“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教师的入职教育要以提高教师实践技能水平与师德建设为重点, 采取有效措施有计划地安排青年教师到企事业单位进行专业实践、挂职锻炼、现场考察。加强校企合作, 发挥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一是制定对校企合作企业的优惠与奖励政策, 明确对于校企合作成效显著的企业的奖励措施。二是支付给学生的实习报酬可以在企业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时按规定扣除。三是对企业捐资助学的费用应从企业所得税与个人所得税税前扣除。四是对企业与职业院校共同开展产学结合, 研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所发生的技术开发费用就以税前予以扣除。五是进一步行业企业职工教育培训经费及职工技术培训制度, 明确企业员工教育培训费的提取比例与范围, 并对培训经费实行监督与管理。

(四) 积极做好合作社内部职业教育中高职、本科衔接工作

一是转变观念, 将中职毕业生作为高职院校的主体生源。要加大对中职生的对口招生力度。二是研究探索具有合作社行色的中高职衔接模式, 真正架起一座中高职教育衔接的“立交桥”。三是进一步完善本科师资班招生与教学工作。在指标下达、报名、考试、录用等环节充分发挥群众监督机制。通过建立制度约束毕业生, 要求其尽可能的回到原学校任教, 防止人才流失。

参考文献

⑴蔡丽琴.发展合作社职业教育的思考, 《中国供销合作社经济》.2003 (1)

⑵郑丹.构建中国物色的合作社教育体系.《青岛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4)

13.对供销社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篇十三

人才资源与自然资源、资本资源和信息资源相比是最具价值的资源。因为一切资源都必须在人才资源的作用下才能赋予活力,才能创造出财富。人才作为第一生产要素,事关重要,它的开发和利用,可直接关系县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成效。为了掌握我县县域企业有关人才资源的发展规模、结构和需求,及时提供有关各方面的人才资源信息,以促进县域经济和社会快速、健康地发展。于3月初,我县组成调研小组,对驻县规模较大、具有代表性的10家企业人才资源状况进行了调查摸底。涉及了加工、制造、旅游、服务等行业,覆盖面比较全,基本反映了我县县域企业人才资源的现状。在通过微观调查资料的基础上,结合现有统计数据,运用定性和定量分析手段,认真分析了我县人才资源与企业发展的关系,现阶段人才资源分布、需求特征及成因,探索问题所在,并提出建议。

一、我县县域企业人才资源现状分析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以县域经济建设工作为中心,实行全方位的招商引资,不断推进重点工程建设,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使我县餐饮业、批发零售业、旅游业、社区服务业及新兴服务业(包括信息服务业、中介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大力兴起,特别是私营企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它们为眉县县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同时也增加了我县的人才总量。在这次被调查的10家企业中,专业技术人才与经营管理者占25%,研究调查结果我们发现:

1、国民经济及劳动力资源发展状况良好。

据统计,近五年来,我县国民经济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保持了持续、稳定、快速增长。另外,我县劳动力资源也有了长足发展,特别是私营和个体户增长迅猛。

2、产业结构调整引起人才资源结构变化。

从产业结构变化看,五年中眉县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显著成效,并带动人才资源结构不断优化。第二产业GDP占经济总量的比重、人才资源结构不断上升,第三产业得到迅速发展。

3、服务业人才密度比较合理,有较为充裕的人才供给。

调查显示,我县10家企业有技术职称的人员占从业人员比例为16.42%。分行业看,服务业有技术职称的人员占从业人员比例为29.4%;批发零售贸易业和餐饮业有技术职务的人员占从业人员比例为13.90%;工业有技术职称的人员占从业人员比例29.01%。从人才密度上看,我县加工制造业有较充裕的人才供给,这应该成为全面提升我县现代工业的一个良好基础,同时也说明,近年来我县现代工业正向一个良好的态势发展。

4、具有向高智力行业发展的潜力。

调查显示,64%的员工受过高中及以上文化教育,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员占了近两成。从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和餐饮业有65.3%的员工受过高中及以上文化教育,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员占10.4%。服务业有63.8%的员工受过高中及以上文化教育,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员占11.6%。工业有72.2%的员工受过高中及以上文化教育,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员占18.6%。由此可以看出企业员工文化素质普遍较高,可以适应企业不断发展的需要。

5、人员结构年轻化。考察各企业年龄结构的分布能反映出企业的发展前景和是否具有活力。调查显示,我们将企业的从业人员分布划分为以下四个年龄段:18至24岁、25至34岁、35至44岁、45岁以上,它们的分布比例分别为22%、25%、29%、24%。从总体及行业分布看,被调查的百家企业员工年龄结构年轻化,有很强的竞争力。

三、县域企业人才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1、“高智力服务群体”尚未形成。在被调查的企业中,以高学历员工为主的企业数量相对较少,从岗位上看也只是集中在管理岗位,说明我县被调查的企业整体高质量的服务功能不强,还没有形成“高智力服务”的群体。

2、高层次人才可能出现供给不足的局面。据调查显示,有专技职称及职业资格等级的员工占16.31%,中高级职称占5.32%,有高级技术职称的人员更少。随着时间的推移,如果不能及时加快培养和引进高级人才的步伐,企业很可能会出现高级技术人才供给不足的局面,失去企业的竞争力和客户对企业的信任度。

3、企业对职业培训重视度不够。

调查显示:当问及企业需求情况时,企业多从年龄、学历、工种上加以限制,而对员工所具有的职业资格抱着可有可无的态度,大部分企业都对此无要求,反映出这些企业对培训的重视度不够。

4、对人才重使用、轻培养。

企业在对人才的认识上,目前还存在着重使用、轻培养的现象。许多中小企业尚没有形成人才的自主培养体系,他们多数认为人才是需要用来使用的,作为一个还处于成长期的中小企业,由于自主培养的成本高,周期较长,企业的研发与市场联系较为紧密,企业的自身发展需要有一定工作经验的人才加盟。同时,由于目前的人才流动呈现出无序的状态,企业无法防止人才的流失,企业害怕自己花了很大成本培养的人才流失,他们宁愿高价去外聘人才,而不愿自己培养。

5、科技创新人才不足。

科技创新人才的不足主要体现在:科技创新人才创新能力不足;科技创新人才总量不足,我县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的比重与发达地区和周边地县相比有差距;一些企业由于体制和观念的原因,无法给掌握企业核心技术的科技创新人才更加优厚的待遇和成长空间,科技创新人才有流失现象。

四、县域企业人才资源开发管理的建议

1、加大为科技创新人才提供支持的科技投入。各级政府在保证增加财政经费对科技投入的同时,可以通过经济杠杆、政策措施等引导和鼓励企业主动增加研发投入。支持和鼓励大型企业集团提取一定数量的资金,集中用于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和产业化的投入,有效的科技投入为科技创新人才提供支持。

2、探索建立有利于人才资源开发的管理机制,积极开展引才引智工作。

探索建立与人才引进、人才稳定、人才培养相关的人才服务机制,重点发展和完善网络人才市场和网络人才信息库,促进人事工作的信息化、网络化,使我县逐步发展成为天津市人才配套服务功能齐全、人事专业技术较为先进的人才富集县。

3、加大扶持力度,积极为个私经济发展搞好服务工作。

个私经济占我县经济总量的53.8%,是我县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从行政推动和市场调节两个方面为个私单位提供良好的人事人才服务。在行政推动方面,应研究制定较高层次人才向个私企业流动的激励机制,适当放宽个私企业人才职称评定的有关政策,通过引智渠道,积极为个私企业聘请急需专家。还可以从个私企业选送一批骨干到大专院校学习深造,或者组织个私企业中有发展潜力的人才到知名企业考察学习。在市场调节方面,一是发挥好人才信息的服务功能,充分利用人才市场对人才信息的集散优势,为个私企业提供人才预测与信息服务,主动为其储备和输送人才;二是发挥好高级人才的配置功能,通过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积极帮助个私企业引进高素质专业化的经营管理人才和复合型人才;三是发挥好人事管理的代理功能,按照社会化、专业化要求,不断扩大人事代理范围、完善人事代理办法,为个私企业提供全方位的人事代理服务;四是发挥好制度设计的咨询功能。帮助个私企业进行人才测评、制定人才发展规划、建立人才激励机制,不断促进个私企业由传统家族式管理向现代人才资源管理转变。

4、加强专业技术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队伍建设。

应大力推行执业资格制度,逐步形成关键技术岗位准入制度的框架体系,努力做好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的管理服务工作,并根据企业单位的不同特点,组织、指导做好专业技术人员考核工作,健全专业技术人员考核制度。精心组织各类职称考试,规范考务管理,严肃考风考纪,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进一步推行继续教育登记制度。

5、加强科技创新人才继续教育的力度。

上一篇:社工青少年小组活动下一篇:写作素材积累结题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