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模型的发展与现状(精选9篇)
1.审计模型的发展与现状 篇一
论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制度现状和发展
【摘要】内部审计作为公司治理的重要控制和监督环节,在公司治理结构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何加强银行公司治理,如何更好地发挥内部审计在银行治理结构中的作用,从而为银行机构增加价值并促使其高效率、高质量地运转,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课题。本文从银行治理结构和内部审计的关系及商业银行内审理念的演变出发,针对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等对商业银行内审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指出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从财务型审计转向增值型审计的必要性和增值型审计在我国商业银行的实现方式。
【关键词】商业银行 内部审计 财务型审计 增值型审计
内部审计作为公司治理结构的主要环节,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何更好地完善银行治理结构也是国际银行业今后的一种趋势,尤其是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后,残酷的现实告诉我们必须更加重视公司结构的治理。如何创新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制度和模式,以更好地发挥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在银行治理结构中的作用,从而为银行机构增加价值并促使银行机构高效率、高质量地运转,无疑是一个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课题。
一、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发展的新趋势和新要求
(一)银行治理结构与内部审计的关系
公司治理的一般架构是建立在因分散的所有权结构而引致的所有权与控制权相分离的基础上的。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经理人员的机会主义行为及其他代理问题,以实现公司价值(尤其是股东财富)的最大化。完整的公司治理体系包括以董事会建设为核心的内部治理机制和以产品市场、资本市场、并购市场、经理市场为主要内容的外部治理机制。商业银行作为一种企业组织形式,其公司治理的基本原则和治理框架符合企业公司治理的一般性。良好的内部治理机制和外部治理机制对于包括银行在内的公司制企业都很重要,但是和一般公司不同,银行治理结构更加强调银行内部治理,如银行的战略目标和价值取向,银行的平衡制约机制、责任机制等。原因在于:(1)根据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原理,银行业市场结构普遍处于不完全竞争甚至寡头垄断的格局;(2)商业银行独特的资本结构使得债权约束作为外部治理机制中的重要一环对银行的作用甚微;(3)银行并购成本的巨大限制了并购机制这种外部治理机制的作用;(4)由商业银行的特殊地位及银行危机的传染性和巨大破坏性所决定的商业银行严格的外部监管制度,在相当时期内是一个确定的外生变量,使得商业银行自身无法突破这种外部政策和法规来进行经营和管理创新。
因此,外部治理机制在商业银行治理体系中不能发挥主要作用,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改革中应更注重由内向外,而内部审计制度就是商业银行内部治理机制的一个重要的制度安排。
(二)银行治理对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新要求
2004年6月26日,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公布了“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简称“巴塞尔Ⅱ”),巴塞尔Ⅱ在原来的基础上将最低资本要求、资本充足性的监管约束和市场约束结合在一起,构成了三大支柱,更加强调银行自身的内部风险控制和管理,同时对银行风险也做了重新划分。
2010年9月12日,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宣布,各方代表就《巴塞尔协议III》的内容达成一致。根据这项协议,商业银行的核心资本充足率将由目前的4%上调到6%,同时计提2.5%的防护缓冲资本和不高于2.5%的反周期准备资本,这样核心资本充足率的要求可达到8.5%-11%。此外,《巴塞尔协议III》对商业银行使用敏感性高的资本计量方法规定了许多条件,在未来发展中商业银行若想符合新协议的监管要求,必须重点防控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完善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体系的建设。
(三)商业银行现代内部审计理念及发展趋势
作为银行业的监管部门,巴塞尔监管委员会早在2001年就曾专门发布了一份报告《银行内部审计和监管当局与审计师的关系》,报告阐述了银行组织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性,要求所有银行建立一个常设的独立的内部审计职能部门,并提出了内部审计指导原则。根据巴塞尔委员会内审报告,内部审计的范围应包括:检查和评价内部控制系统的充分性和有效性;审查风险管理程序和风险评价方法的应用有效性; 审查和管理财务信息系统,包括电子信息系统和电子银行服务;审查会计记录和财务报告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审查保护资产的方法;审查银行与风险估计相关的资本评估系统;审查已经建立的系统是否遵循法律和监管要求、行为准则和政策、程序的执行情况;评价经营活动的效益和效率;测试交易和特定内部控制程序的功能;测试监管报告的可靠性和时效性等。
这就决定了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从财务型审计转向增值型审计的必然,相比将重点放在查错防弊的财务型内部审计,增值型内部审计更有优势:(1)增值型内部审计把为组织增加价值作为,使内部审计工作更靠近企业的价值链.并通过“为企业提供增值服务与发现风险为企业减少损失”来实现价值增值;(2)增值型内部审计的职能从传统的监督、评价职能发展为保证与咨询服务,减少不增值的审计业务,整合审计资源实现增值目标;(3)增值型内部审计服务重点在组织内部扩展,并通过以客户为中心,主动根据组织需求开发新的审计服务产品、项目,以增加价值生产能力;(4)增值型内部审计的实现模式主要以风险管理为导向,以经营目标为起点,重点关注管理者的风险评估,并以此决定内部审计的程序与方法技术;(5)增值型内部审计形式从审计人员单向检查、独立验证转向审计与被审计方双向互动的参与方式,通过“参与式”审计策略使审计过程达到双方良性互动,全面提高了被审计者的风险控制与自我评估能力。
二、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现状
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模式在经历了从账项基础审计、制度基础审计到财务审计的演进过程后, 虽逐步建立起一个日趋完善的内部审计机制,但是,与完善的银行业公司治理标准相比, 仍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内部审计理念陈旧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重心仍是合规性审计,对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尚无过多涉及。内部审计业务仍停留在传统的查错防弊及对财务活动的监督检查上, 局限于查处一些具体违法违规问题,只注重检查会计凭证、报表等资料是否真实、完整,业务操作是否合规、合法等,缺乏对信贷资产质量、风险责任、经济效益进行事前和动态的审计和监督, 更缺乏对银行内部管理结构、内部控制状况、各岗位业务规范状况等做出事前的总体评价和建议,真正意义上的审计咨询活动在银行内部审计工作中并不常见。
(二)内部审计体系不合理,内部审计机制不健全
内部审计体系是以“在银行高级管理层领导下开展稽核监督工作”为主要管理模式,而非由董事会或监事会及其下设审计委员会直接领导,各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审计部门,大多直接向高级管理层报告,而不是向董事会或审计委员会报告,内部审计独立性差,缺少权威性,对管理层的监督和审计流于形式。
(三)内部审计技术落后,内部审计手段不能适应新的要求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基本上是账目基础审计, 主要采用详细审计或依赖于审计者个人经验判断的抽样审计方法。同时,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几乎所有的商业银行业务都要通过计算机完成,银行业务方式的变化使得部分内部控制环节向客户端发生了转移, 对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也形成了新的挑战。然而我国商业银行计算机审计运用得不够,并且在利用计算机审计过程中,存在不评价计算机系统、不测试数据真实性、就数据审数据的现象,审计技术方法的陈旧制约着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发展。
(四)内部审计力量薄弱,监督能力有限
人员配备不足,在目前我国银行业,除少数金融机构的内审人员占全部员工比例达2% 这个国际水准之外,大多数只有1% 左右,人员配备严重不足,且内审人员的薪酬激励和在行内的地位也相对偏低,并且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水平不高,专业胜任能力相对不足。
三、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制度和模式的实现方式
我国商业银行要想实现巴塞尔银行监督委员对银行业越来越严苛的内审要求、建设现代银行制度和市场化公司治理机制,就必须在内部审计的制度和模式中加以创新和完善,以增值型审计为发展目标,实现内审在银行公司治理中的增值作用。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为组织增加价值的途径有两种:一条是减少组织损失;另一条是为组织提供增值服务。作为商业银行,其“增值”可以通过如下方式实现:
(一)服务型增值实现模式
服务型增值模式主要是包括咨询和鉴证两大服务内容,咨询服务主要通过对组织治理、风险管理、控制程序等银行活动的分析评价,向银行内部成员提供改进工作的
建议与咨询服务,从而帮助银行内部成员有效地履行其职责,提高其工作质量的功能;鉴证服务主要通过审计行为保证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风险管理或治理过程中信息的真实性,通过提供组织的运转效率实现内部的增值价值。依照《银行组织内部控制系统框架》原则及其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特点,内部审计可以通过评估系统的机能及可靠性来确认服务和提供具体的建议以支持这些系统的设计咨询服务来发挥作用,其目的是增加组织价值并提高组织的运作效率。主要包括:内部控制培训、参与风险管理、实施质量保证措施、支持业务流程再造、经营流程改善、辅助战略规划等多个方面。
(二)控制型增值实现模式
内部审计的控制主要是指内部审计作为一种管理控制。通过内部审计人员独立的检查和评价活动,衡量和评价其他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和有效性的功能。控制型增值模式主要是强调对风险管理的控制,旨在保证商业银行按所设定的目标经营,确保遵守银行内部的政策和持续监测作用。主要内容包括:系统评估控制环境,对控制的有效性进行测试;评价管理层执行控制过程的有效性;对风险控制系统的充分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价,执行审计委员会的欺诈分析和特别调查。可以看出,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公司治理作用除内部控制和风险控制这些“硬控制”之外,还涉及到组织的“软控制”,也就是组织的“高层基调”。随着商业银行经营外部环境日益变化,组织的高层基调等“软”控制对组织是更最重要的东西,风险管理的实施要以遵循为基础,公司的治理要围绕风险管理而展开,为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充分发挥增值功能。
(三)评价型增值实现模式
审计人员依据一定的审计标准对所检查的活动及其效果进行合理的分析和判断,例如:决策、计划、方案的确定是否符合实际;各种活动是否依据授权并遵照既定的程序、标准进行;是否正在达到预期的效果、实现既定的目标;各种信息是否真实、准确和完整以及处理信息的方法是否恰当;资源是否正在经济地、有效地被使用等。评价体系可以设定为制度建设评价、制度执行评价和制度保障评价三大部分。制度建设评价,属于内部控制健全性的评价范畴,主要评价银行制度建设是否健全,制定的经营方针、政策和规章制度是否符合国家相关政策法规的要求;制度执行评价,属于内部控制遵循性评价范畴,主要评价内部各部门执行内部控制制度的过程和结果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制度保障评价,主要是对内部监管保障部门职能履行情况的评价,通过评价内部控制状况,衡量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程度和有效性,指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上的缺陷、制度执行过程中存在的偏差,从而找出企业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并将其改进建议报告给银行管理当局,督促内部机构落实,最终实现银行的价值增值。
随着我国金融业的全面开放及其金融创新业务的快速发展,我国商业银行如何依照《巴塞尔协议III》完善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要求,建立适合我国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体系,是应对市场竞争和提高监管水平的基本要求。为此,我国商业银行构建增值型审计模式制度,应当从如下方面着手:强化内审理念的转变,将“财务型审计”
转变为“增值型审计”;发展经营管理审计和经济效益审计;创新内审方法和手段,提升商业银行内部增加价值的创造力,提高审计质量;拓宽审计服务渠道,为商业银行增加价值提供环境保障;加强内审工作资源的整合,建立健全科学的审计规范,为商业银行增加价值提供制度保障。
【参考文献】
1、詹姆斯.罗瑟(美)(倪卫红等译):《四个革新型审计部门的增值方法》[M],石油工业出版社2002版。
2、王光远、刘秋明:《公司治理下的内部控制与审计》[J],中国注册会计师,2003(2)。
3、周志宇、徐龙华:《国际银行业内部审计的现状、趋势和启示》[J],金融会计,2003(5)。
4、杨轲:《新巴塞尔协议的创新与中国银行业的对策》[J],金融会计,2004(4)。
5、孟建军:《论内部审计的增值目标及实现途径》[J],财务与会计导刊,2004(5)。
6、万静芳:《论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模式的创新》[J],金融论坛,2004(11)。
2.审计模型的发展与现状 篇二
关键词:资源环境,审计,发展
我国政府对于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资源环境问题尤为重视,据中新网2014年3月8日报道,环境保护部吴晓青副部长介绍,我国“十二五”期间用于环境保护方面的投入将要超过5万亿,据凤凰财经2015年10年27日报道,据环保部规划院的测算数据称,“十三五”期间,环保总投资有望超过17万亿元。资源环境审计的适时推出,对于提高我国资源环境专项资金的利用效率和效益,完善资源环境项目的管理体制和制度,对日渐匮乏的资源及遭受破坏的环境的节约与保护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具有广泛的现实意义和发展前景。
一、资源环境审计概述
(一)资源环境审计内涵
虽然我国的资源环境审计理论研究的起步时间较晚,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在相关理论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总结有关研究基础上,本文认为资源环境审计是指国家审计机关秉承科学、可持续发展指导思想,针对被审计单位(企业及事业单位)关于资源、环境资金和项目实施管理进行客观性、合法性的审核。资源环境审计从资源、环境资金会计披露的财务信息入手,又不局限于此,更侧重于资金使用和项目实施的效益和效果。特别是审计新常态要求下,以往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向自然资源离任审计拓展。新时期资源环境审计的实质是以政府资源审计为主导的对被政府有关部门并延伸相关企事业单位的专项资金审计、环境项目效益审计,以及领导干部自然资源离任审计中有关资源环境审计的内容。
(二)资源环境审计必要性
李克强总理在2014 年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审计工作新常态的思考,对于国内审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涉及到资源环境审计方面的新常态主要应该关注政府资源环境的财政资金分配及领导干部自然资源离任审计试点工作的实施。政府资源环境审计是从专项资金的申请、划拨、使用入手,以资源环境项目审计为着眼点,通过对资源环境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及资源环境效益的评价等方面的审计、监督,从而研究有关机制体制的问题。
二、资源环境审计的现状
(一)国外资源环境审计的现状
国外对于资源及环境问题认识较早,对相关审计十分重视,有关审计模式也更加完善和系统。以美国资源环境审计为例,上世纪70年代末美国审计总署设立了自然资源利用及环境保护司,该机构内部又设立了环境资金审计处和环境绩效审计处。该机构对于资源环境审计方面的工作内容主要有三大方面,即财务审计、合规审计及绩效审计,审计部门主要由审计专家、科技专家及国家公共政策专家组成。其资源环境审计是以政府审计为主导进行的,且相关审计机构的权力也较大,便于对该国国内各类违反资源环境问题予以客观、公正的披露。
(二)国内资源环境审计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从国内资源环境审计的现状来看,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且受传统合规性审计和财务审计理念、方法的影响,尚未形成较为成熟及完善的体系,因而资源环境审计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也是在所难免的。
1、资源环境审计内容不全面
从我国现实的资源环境审计工作内容来看,我国目前对于资源环境审计主要是督促及检查被审计单位的相关资源环境法规的执行情况和国家环保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偏重于财务审计及合规性审计,对于绩效审计已经有了一定的关注,但其关注度不足。由于目前国内资源环境审计内容的不全面,使得该类政府审计工作难以起到其应有的效果。
2、审计人员知识结构单一,对于资源环境专业知识较为欠缺
资源环境审计工作要求从事该专业的人员既要具备相关的财务、审计专业知识技能,同时还应具有较为专业的资源环境专业知识。但目前我国从事资源审计的政府审计人员多半是财务或是审计专业出身,缺乏资源及环境专业知识,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对涉及资源环境方面专业问题一知半解,影响了资源环境审计的效果。以GIS技术在资源环境审计为例,实践证明GIS技术与资源环境审计实践的有效整合,是对传统审计方法的重大突破,但由于GIS技术人才短缺,GIS技术在国内审计中发展一直比较缓慢。
3、对于资源环境审计的认识不够,缺乏相应的宣传力度
由于国内目前仍缺少系统的资源环境审计的理论,同时对于资源环境审计的宣传也较少。资源环境审计工作其实质是为保护国内各类资源及环境而服务的,但因宣传不足,审计部门、各地方政府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缺乏对于环保问题的危机感,从而使得全民环保问题较弱。
三、资源环境审计发展的策略
(一)制定完善的资源环境审计流程及标准
我国可以借鉴国外较为先进的资源环境审计经验,结合国内自身发展特点制定完善的资源环境审计流程及标准。现以自然资源离任审计为例,自然资源离任审计是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整体要求及战略部署下提出的。在自然资源离任审计的大背景下,针对目前土地、矿产及生态环境资源已经遭受到不同程度流失及破坏的基础上加快审计流程及审计标准的确定,以土地、矿产、海洋及环境污染问题作为重点进行审计,以问题责任追究为导向,构建资源环境审计流程及标准。
(二)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首先,审计机关应根据资源环境审计的特点,将资源环境专业人才引进至审计队伍中来,并加强现有审计人员的环境类专业培训,提高审计队伍的专业知识水平;其次,建立资源环境类专家储备及审计外聘机制,利用他们的专业知识为审计工作服务,同时也可以借用外脑适当引用审计外聘机制。
(三)加强资源环境审计的宣传工作
通过一定的宣传工作,加强人们对于资源环境审计重要性的认识。各级审计机关要用好媒体的这个宣传“喉舌”的工具,做好环保工作的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环保意识及环境危机感,利用舆论的力量,促进资源环境审计工作的健康发展。
四、结束语
开展资源环境审计有利于保护现有的资源环境及治理国内的环境污染,也是适应审计新常态的客观需要,借助资源环境审计的实施,能使政府审计更好的服务我国经济社会大局,能更好地发挥审计监督作用,从而为国家的经济建设更好地发展贡献其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3.审计模型的发展与现状 篇三
[关键词]商业银行:审计;内部审计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7283(2009)04-0143-01
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是商业银行监控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采用系统严谨的方法,独立、客观、公正的对商业银行的内部活动和监控系统进行审查,并提出指导性建议。同时,内部审计在银行公司治理、银行再造中处于及其重要而特殊的地位。它是内部控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监督与评价内部控制其他部分的主要力量,因而其在强化内部控制方面应发挥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1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现状
1.1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机制不健全,管理混乱
独立性是审计的灵魂。内部审计独立性的强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隶属的层次,层次越高,其独立性也越强。根据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ⅡA)《内部审计实务标准》的建议,内部审计在组织上应该保持足够的独立性。从国外银行的经验看,内部审计部门往往是对董事会而非行政管理者负责,可以在没有管理层的干涉下执行委派任务,自由的报告审计发现和评价,其内部审计的独立性相对较好。而我国商业银行大多尚未建立起垂直、独立的内部审计体系,内部审计只是作为内部稽核的重要力量向各级行长报告工作;即便是已经设立规范“三会”的银行,内部审计也往往是作为银行经营管理体系的一部分,对经营管理层负责,这就直接导致了内部审计的权限受到限制,内部审计工作所需的条件包括经费、必要的设备和办公条件及用车等没有真正得到保证,同时,审计人员的合法权益也未得到保障和较好的解决,难以减少后顾之忧。
在多年的管理实践中,人们意识到一个银行内部不同部门或不同业务的风险,有的会相互叠加放大,有的则相互抵消减少。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便是风险管理。因此,风险的考虑不能仅仅从某项业务、某个部门的角度出发,必须根据风险组合的观点,从而达到管理的目的。全面风险管理模式已成为国际化商业银行谋求持续发展和竞争优势的重要方式。而我国国内商业银行管理起步比较晚,全面风险管理的理念还不到位,管理者注重的是业绩,而忽视了风险管理,内部审计只能根据管理者的好恶来取舍,缺乏对风险管理的监督、评价的驱动力。审计的层次低,因而在风险管理中作用小。所以当务之急是要通过提高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乃至整个银行中的地位,提高内部审计的目标定位,促进其作用的发挥。
1.2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技术落后
现在内部审计观念陈旧,内部审计内容比较狭隘。随着内部审计执业环境的变化与发展,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将内部审计的角色重新定位为一种旨在增加组织价值和改善组织营运的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它通过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来评价和改善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和治理程序的效率,帮助实现组织目标。内部审计体系不合理,内部审计机制不健全。根据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的建议,内部审计再组织上应该保持足够的独立性。从目前的经验来看。内部审计部门往往只是只对董事会负责,对其他非行政部门并没有履行其责任。因此可以再没有管理层的干涉下执行委派任务,自由地报告审计和评价,所以内部审计的独立性相对来说还算可以。而我国商业银行大多尚为建立其垂直、独立的内部审计体系,内部审计只是作为内部审计体系,内部审计只是作为内部稽核的重要力量仅仅向各级行长报告工作而已。即便有些银行已经设立了规范“三会”的规范。但内部审计仅仅只是作为银行经营管理体系的一部分,因此内部审计并不能发挥它的全部作用,其作用也可见一斑。国内的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仅仅是对管理层负责,这就直接导致了内部审计的权限受到了一定限制,内部审计工作所必须的条件:如经费、必要的设备、办公条件及用车等等一些条件并没有得到真正的保证。因此,审计人员及其合法权益也未能得到保障和安全,不能得到良好的解决。因此影响内部审计的应当发挥的作用。因此内部审计人员的合法权益的保障和较好的解决直接关系到内部审计作用的开展,对解决内部审计工作带来的麻烦都有巨大的帮助。
2加强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对策
国有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制度,是商业银行内在的监督约束机制的有机组成的部分,也是商业银行兼职现代化的企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发达国家商业银行在长期的实践中,已经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内部制度及其风险管理机制。因此我们应该结合我们国外的先进的内部审计经验与我们国家内部商业银行的现状相结合分别从:(1)更新内部审计理念,扩展内部审计范围;(2)建立相对独立的内部审计体系,完善内部审计机制;(3)完善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电子化,改进创新审计方法;(4)加快内部审计人员队伍的建设,规范及其内部审计人员,从而提高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从以上四点出来,对提高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工作将会有一个巨大的提高,早日与国外先进的体系接轨。
4.审计模型的发展与现状 篇四
一、审计促发展与审计自身发展相互区别
(一)涵
义不同。审计促发展的主要涵义是审计人员通过各项具体审计工作,发现当前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不足,解决影响和制约审计对象科学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帮助审计对象理清工作思路,明确发展方向,堵塞管理漏洞,完善财务制度,促进反腐倡廉,从而促进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等方面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而审计自身发展的主要涵义则是审计机关通过开展审计文化建设、理论建设、规范化建设、信息化建设和审计队伍建设,提高审计人员政治素质、领导能力和业务水平,培训一大批查核问题能手、分析研究高手和计算机应用强手,增强促进审计对象发展的能力,提高国家经济运行免疫系统的免疫力。
(二)发展方法不同。审计促发展的主要方法是:通过财政审计、提高财政绩效水平;通过投资审计、提高政府投资项目的管理水平和资金使用效益;通过惠民事项审计,促进国家惠民政策的落实;通过经济责任审计、制约和监督权力的运行;通过其他专项审计,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审计自身发展的主要方法是:通过加强队伍建设,打造高素质的审计干部队伍;通过加强法治化建设,提高审计工作法治化、规范化水平;通过加强信息化建设,推广先进审计技术方法;通过加强理论建设,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理论体系;通过加强审计文化研究,增强审计事业的发展动力。
(三)侧重点不同。审计促发展的侧重点是通过选准审计突破口、处理好依法审计与支持发展的关系、突破制约审计对象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促进审计对象的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保驾护航。而审计自身发展的侧重点是审计机关通过加强教育培训,使审计人员准确把握科学发展的内涵,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和审计服务的水平,并通过审计工作提高审计促发展的能力,它更多地关注审计队伍、审计工作自身的发展。
二、审计促发展与审计自身发展相互联系
(一)审计自身发展是审计促发展的前提和保障。“打铁还须自身硬”,审计自身发展是审计促发展的前提。审计自身发展首先要求审计机关狠抓教育,造就一批适应审计工作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一批审计专家和领军人才。其次要求审计机关在认真学习和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查找审计工作中不适应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突出问题,健全科学管理制度,进一步创新审计体制机制。最后要求审计人员把学习成果带到工作中去,按照“提高思想认识、解决突出问题、创新机制制度和促进科学发展”的目标要求,努力构建政府性资金审计、绩效审计、计算机审计、审计管理和审计队伍培养“五个机制”,促进审计自身发展。
(二)审计促发展是审计自身发展的目的。维护国家财政经济秩序,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促进廉政建设,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保障国民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既是审计职责,也是审计自身发展的目的。具体而言,一是通过审计自身发展,在审计中关注政府部门和单位履行经济责任的情况和政府部门的行政效能,明确界定责任,实行责任追究,向审计对象“问责”。二是通过审计自身发展,在审计中关注政府性资金及其他社会公共性资金管理的安全性和使用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向政府性和公共性资金“问效”。三是通过审计自身发展,在审计中不仅揭露问题,更关注体制、机制方面的原因,向体制机制“问因”。四是通过审计自身发展,在审计中关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各项改革措施的落实情况,向宏观政府和改革措施“问果”。五是通过审计自身发展,在审计中关注部门和单位内部控制,向规范管理“问计”。
三、审计促发展与审计自身发展相互统一
审计促发展与审计自身发展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辩证统一。一方面,审计促发展内在包含了审计自身的发展。纵观二十五年的审计发展史,其实就是审计机关促进审计对象的发展史。审计促发展本身就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审计机关、审计人员通过加强审计监督,提供审计服务,促进审计对象的发展,提高国家经济运行的免疫力;二是审计机关在通过本身的监督工作和服务工作,促进审计对象发展的同时,使审计人员的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使审计工作环境进一步优化,从“预防、揭露、抵御”三个方面增强了审计工作作为经济社会运行“免疫系统”的功能,使审计事业获得长足发展。另一方面,审计机关通过推进自身建设,提高促进审计对象发展的能力,为促进国民经济平衡较快发展、为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和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服务能力。以上两方面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审计机关通过自身的发展,提高促进审计
对象发展的能力,同时通过促使审计对象的发展,促进审计人员和审计工作新的发展,增强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这是一个从自身发展到促进审计对象发展,然后再到审计工作新发展的辩证过程。
5.中国审计的发展机遇期与战略突破 篇五
审计是保证政府科学决策、依法行政和民主监督的一种重要手段,更是保证把国家和人民的钱管好、用好的一个重要关口。审计总是处于一定的社会环境之中,不可避免地受所处社会的政治、法律、经济、文化环境的影响和制约。2011年到2020年是我国政府审计的重要发展阶段,中国审计面临一个千载难逢的战略机遇。从政府审计的角度如何把握这个机遇,解决审计发展中面临的诸多问题,实现中国审计的崛起,是非常重要的。
一、中国政府审计曾经面临过的三次“战略机遇期”
从2011年到2020年,中国审计面临一个千载难逢的战略机遇。但有发展机遇,并不等于就能把握机遇。我国政府审计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曾经抓住了一些机遇,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也曾错失过一些机遇,延误了审计的发展。回顾曾经的得与失,是为了抓住当今中国审计发展所面临的新的千载难逢的战略机遇期。
(一)什么是审计发展的“战略机遇期”
我国审计发展“战略机遇期”的提出,是近年来笔者对我国未来十多年中国审计面临的内外环境所作的总体判断。“战略机遇期”涉及战略、机遇和机遇期。战略是从总体、广义与宏观的角度而言,意指一段时期内具有统领性的、全局性的谋略、方案和对策。机遇,其实质是一种有利于审计快速发展的境遇、趋势和机会。这种机遇来源于审计客观环境的变化,国家某一重大战略方针的实施,都会给审计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机遇期”是指审计发展机遇存在并能发挥作用的时期,如果条件和环境变化了,机遇期就会随之错过。
所谓“战略机遇期”,是指有利于审计发展战略实施的历史阶段及其大的背景、环境和条件,大体是审计环境对于审计事业与发展比较有利的一段历史时期。审计发展“战略机遇期”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综合性命题,涉及国内与国际、主体与客体的诸多因素。概括地说,某个时期要成为审计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一般要具备三个条件:
1.环境的根本性。审计环境应有重大的变化,战略机遇期比一般机遇期对实现战略目标的影响更带有根本性和整体性。
2.时间的长期性。战略机遇期比一般机遇期存在和发挥作用的时间要长,一般在十年左右,能给审计发展战略实施以更多的回旋时间。
3.空间的开阔性。战略机遇期比一般机遇期涉及范围广,能给审计发展战略实施以更多有利条件和回旋空间。
(二)回首前三次审计发展的“战略机遇期”
对照“战略机遇期”的三个条件,笔者认为:近代审计发展历史,出现了四次审计发展“战略机遇期”。审计发展“战略机遇期”的出现,实质上是审计发展的“上升拐点”,而能否抓住机遇,则取决于发展主体自
身的能动因素。历史的经验告知我们,错失机遇,审计发展就会受到阻滞;抓住机遇,我们就会主动赢得发展空间。回首中国审计曾经面临过的前三次战略机遇期,遗憾——我们错失了两次半!
第一次:19世纪中期,一股强大的以发展资本主义为目标的改革浪潮席卷世界,迫使西方国家着手国内制度的改革,消除社会积弊,先后建立了先进的政府审计制度,像英国、法国、俄国、日本等建立立法模式或司法模式的政府审计制度,以实现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化。如法国自1832年就开始改革审计法院体制,要求审计法院向议会报告工作,到1869年审计法院正式成为一个独立的介于立法与行政之间的最高审计司法机构;又如英国1856年下院设立公共资金委员会,提出议会必须设立独立的审计机构,并将审计结论向议会报告。在这期间,西方国家的政府审计制度得到确立和发展,中国清朝专制统治走向衰落,政府审计不断衰退,与世界审计的发展潮流背道而驰。
第二次:20世纪中期,是以走向恢复发展的西方与连遭战乱的中国为背景。西方国家为了恢复和发展经济,大力改革和推进现代政府审计制度,如美国国会于1921年通过了《预算与会计法案》,根据该法案在国会设置了独立的政府审计机关——审计总署。以后,国会先后于1945年、1946年、1950年、1962年……通过法案,扩展和加强审计总署的职权,使美国政府审计成了立法模式发展的主导者;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等也快速推进了司法模式的政府审计而大获成功;德国、日本等国建立起独立于国家立法、行政、司法机关之外的政府审计体系,成为独立模式政府审计发展的倡导者。而与此同时,我国的政府审计再次错失发展机遇。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实行专门的审计监督制度,我国的审计再次与机遇失之交臂。
第三次:1980—1990年,西方国家的立法活动和经济稳步发展,当代西方各国政府审计在既有的基础上呈现出跨越式发展,西方政府审计在财务审计的基础上积极向绩效审计发展,取得了初步成功。在我国,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改革的序幕,出于改革开放的需要,1981年7月1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成立审计机关。1982年12月五届全国人大修改的《宪法》规定:“国务院设立审计机关,对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各级政府的财政收支,对国家的财政金融机构和企业事业组织的财务收支,进行审计监督。”“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政府设立审计机关。地方各级审计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对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审计机关负责。”从而创建了我国的现代政府审计,走过了中国政府审计制度的奠基阶段,并使审计机关的组织机构逐步得以完善,具有相当的规模。
二、2011—2020年是我国审计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当我们今天谈论国际审计发展战略机遇期的时候,其实中国已经站在第四次国际审计“战略机遇期”的门槛上了!如何从审计环境的特点和变化趋势审视我国审计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抓住审计发展的重要机遇,实现我国政府审计发展的突破,是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2011—2020年为什么是我国审计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2011—2020年是我国审计发展的“战略机遇期”,而且是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为什么说
2011—2020年是我国审计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呢?第一,21世纪的头20年是我国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我国审计发展难得的战略机遇期。我国政治民主建设、发展经济和保持社会稳定,都离不开审计,必然对审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现在到2020年是我国审计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第二,21世纪头20年,是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开放的关键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内外环境将发生重大变化,审计的客体环境也将变化,审计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发挥更大的作用,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第三,中国审计相伴改革开放30年,目前,为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新一轮改革大潮在中华大地涌动,作为服务改革、促进发展、开拓创新的审计工作,也必须从战略的高度认清机遇、抓住机遇、用好机遇。认识2011—2020年是我国审计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既是我国“十二五”发展的主要时期,又是我国经济全面转型的重要时期,这将是中国审计发展进程中的一个转折点和一个新起点。在新的巨大机遇面前,我们必能以新思路、新举措、新突破来抓住审计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二)我国审计发展“战略机遇期”的新特点
2011—2020年是我国审计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其实,机遇本身就是一种挑战。能否抓住机遇,关系到审计事业能否长足的发展,能否为下一步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对形势的判断正确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们能否抓住形势变化给审计带来的战略机遇。那么,对中国审计而言,已经面临的第四次国际审计“战略机遇期”有哪些不同的特点呢?从总体来看,这次的审计“战略机遇期”是在一个环境更好、层次更高、基础更牢的背景下来临的。具体地讲,有这样四个新的特点:
1.时间更长。中国审计是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背景下发展的,众所周知社会与经济是因为有了审计而公平,也是因为有了审计而稳定,更是因为有了审计而得以快速健康发展。就连西方评论家也认为:“中国的高增长率可再延续20年”。这就为新时期的审计工作者思发展、谋发展、干事业提供了更加宽广的空间和充裕的时间。之所以说这次是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因为时间长达十多年,时间如果过短,它就仅仅是一般机遇而不是战略机遇,或仅仅是一次战略机遇而不是一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期。
2.基础更牢。关于这一点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第一,经过二十多年的探索和发展,我国政府审计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基本格局已经形成:本级预算执行审计工作体系初步建立,并向综合财政审计展开;围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探索并改进了企业审计办法,实施真实性审计;适应反腐倡廉需要,初步建立起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结合中心工作,不断摸索并深化各种专项审计,可见政府审计是在已取得历史性成果的基础上继续迈进的。第二,我国的政府审计无论是机构还是人员队伍,已经达到了一定的规模,为下一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三,政府审计的法律法规体系基本建立,规范国家审计行为的《审计法》在我国法律体系中处于较高的地位,审计署制定了38项审计规范,应该说政府审计的法制化、规范性建设已经初步形成,审计执法力度也加大了。
3.环境更好。审计工作外部环境最好的时期已经到来,从现在到2020年有一个有利于审计快速发展的好环境:第一,指导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大政方针已经确定,社会各界已经充分认识到了政府审计的重要性,再加上政府部门、经济组织、社会公众等各个方面对审计的了解会增加,这些为审计创造了有利的发展条件。第二,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在2020年左右基本确立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这些制度变迁给政府审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此期间步入经济快速发展的“起飞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继续发育的“成熟期”,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提升期”,开放型经济的“扩展期”,将促进审计的发展,或对审计发展有强大的推动作用。第三,就内部环境而言,中国审计进入了历史上的最好时期,审计工作者人气旺、人心齐,动力足。
4.目标更高。这次审计“战略机遇期”的目标更高,主要反映在以下方面:第一,从我国未来十多年的市场化、工业化、国际化必然趋势的大背景出发,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宜的现代政府审计机制,以审计创新为动力,以提升审计成果质量为核心,以加强审计业务管理为基础,以“人、法、技”建设为保障,全面提高审计工作水平,实现审计工作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第二,解决我国现行审计体制和分工深层次矛盾、加快制度创新。目前中国审计的改革攻坚已经进入了十分艰难的境地,在未来一二十年内,我们既要解决尚未解决的体制和分工的矛盾,又要针对国内外新的环境对我国政府审计提出新的要求,进行制度创新。第三,确立中国审计在世界审计中的战略地位。随着我国在世界上影响的扩大和地位的提升,我们不仅要了解国际上通行的商业运作模式和审计规则,并掌握现代审计技术手段,还要参与国际审计活动,促使更多的人思考和关注不同审计文明之间的融合与合作,取长补短,共同发展。
三、未来十年我国政府审计必须突破的几个战略难关
在新的巨大的机遇面前,我们必能以新思路、新举措、新突破来抓住审计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正确战略的有效推动和实施必须把握住时机,选择好切入点,顺势而为,并能将规划与政策、阶段与目标、外因和内因有机结合起来。政府审计作为高层次的、综合性的经济监督工作,从发展战略角度思考,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实现我国政府审计的战略突破:
(一)审计体制的战略突破
审计体制是审计组织方式、运行方式的总称。我国政府审计的组织现状是:审计机构设置于政府之内,为典型的行政型模式。这种模式与其他一些国家立法型(如美国、英国)、司法型(如法国)、独立型(如德国、日本)相比,具有较浓厚的政府内部监督色彩。但现行的审计体制反映出以下客观的现实情况:其一,国家审计机构作为政府行政机构的一个职能部门,其对政府的监督力度必然不够。特别是在政府的某些行为悖于法律,或在政府的行政活动中存在全局利益与局部利益冲突,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冲突时,审计机关往往要服从政府的意志,其审计独立性所受到的影响最为明显;其二,我国国家审计机关是行政系列内部的监督机构,实际上是政府的内部审计,经过二十多年的运行,各级政府部门已经离不开这个特殊的“政府内部审计”了。基于这种现实情况,我们必须以新思路来创新我国的政府审计体制。创新政府审计体制的思路应该可以这样:第一,成立审计总署,将现行的国家审计署特派员办事处划归审计总署垂直领导,将国家审计机构置于人民代表大会之下,直接向人民代表大会负责,以提高政府审计的独立性,更好地发挥政府审计的职能与作用。第二,现行的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政府设立的审计机关保留,回归政府内部审计,体制保持不变。近几年来我国的民主政治逐步发展,人民代表大会对政府的监督逐步加强,政府审计机关已经代表政府向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提交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并现场回答人民代表的质询,这可以看作是政府审计的行政型向立法型转变的尝试与过渡。我们相信,这一进程不会停顿,只会继续和加快,因而创新政府审计新体制是有基础并可预见的。
(二)审计分工的战略突破
我国现行的审计体制在分工上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审计机关与其他各经济监督部门分工不是很明确。在未来几年必须结合政府职能的转变,分清政府社会管理者身份和国有资产所有者身份的不同职能,安排审计职责和审计重点,明确各经济监督部门的职能,协调各经济监督部门的工作。首先,需明确各个监督部门(包括稽察特派员)的职能,从全局出发统筹作出明确分工(1998年国务院各部门机构改革方案中曾对此有过规定),这是理顺国家经济监督体制的基础性工作,也是最为需要的一步。其次,从制度上规定各经济监督部门必须在工作中相互配合,审计监督逐步从直接查处的现状转向查清后交财政、税务、物价、计委、劳动主管部门处理的工作方法。审计机关强化后续审计和审计公报制度,向有关主管部门提出完善管理的制约措施,最终达到执行审计结论向审计机关报告的正常秩序。另外,各经济监督部门可以互相利用对同一单位的审查结果,对已有结论的不必再做重复性审查;每个部门的审查必须出具书面结论,不能只审查无结论,既可对被审单位有一个明确的“说法”,也是对监督检查部门的一种约束。第二,政府审计机关与企业内部审计、注册会计师审计分工不够明确。审计机关目前承担的制度化审计工作,今后逐步移交给内部审计机构和会计师事务所,政府审计机关保留一切监督权。如果本文所设想的创新性政府审计体制能实现,就基本上解决了审计分工问题,因为新成立的审计总署主要对各级政府进行审计监督。
(三)工作思路的战略突破
回顾我国政府审计的工作历程,我们在微观审计上投入了很多精力,集中在了微观经济活动中不合法、不规范的领域内,发挥的是审计的防护性作用,审计结果对宏观经济的影响不大。随着政府职能部门工作重点的转移,政府审计服务宏观、监控宏观经济的运行质量将成为政府审计的首要任务。因此,各级审计机关必须努力提高服务宏观的意识,切实起到审计为宏观决策服务的参谋助手作用。为此,今后的审计要坚持把绩效审计与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结合起来,与经济责任审计结合起来,与落实宏观调控措施、完善法规结合起来,有针对性地开展审计、有针对性地提出审计意见和建议,工作不仅要有新举措,还要有新思路。
1.推行高层次、综合性经济再监督的审计思想。应该以审计综合报告形式,向政府报告上本地区经济状况、审计发现的共性问题、违纪问题及其趋向,审计机关对改善综合经济管理部门工作的意见以及宏观经济管理的建议。这种政策咨询式的“审计综合报告”,提供给各级党组织、人大、政府,以作为制定政策、法规的参考。
2.探索开展绩效审计和重视开展专项审计调查。在企业财务审计数量减少,政府部门财务管理水平提高的条件下,审计机关应更加关注有关经济活动的有效性,并有步骤地开始探索绩效审计;当企业都按市场经济的规则办事,政府审计机关要更重视从宏观层面发挥作用。开展专项审计调查就是一个发挥宏观作用的重要方式。
3.扩展环境审计等新的审计业务。未来十多年,中国将处于工业化高速发展的时期,这一阶段将是资源消费高峰,资源瓶颈约束突出,环境污染加重。环境保护任务更加艰巨,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国际合作增多,国际上对开展环境审计的要求也在增加。所以今后审计机关要加大环境审计的力度,以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4.政府审计进一步关注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促进国家各项惠民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
(四)审计重点的战略突破
长期以来的政府审计是“全面审计,突出重点”,其现实情况可能是既没有达到应有的覆盖,也没有突出重点,而是紧跟政策所呈现的“运动式审计”。今后应该明确现代政府审计的本质是民主和法制的工具,政府审计机关得到授权对政府部门和公营机构进行监督,并将其审计结果对人民公开、向人民负责。只有正确把握政府审计的本质,才能有利于审计机关在社会生活中摆正自己的位置,安排好审计的重点,为社会的稳定发展作出贡献。
1.财政收支审计是政府审计永恒的主体
财政收支审计是《宪法》和《审计法》赋予审计机关首要的任务,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国家审计也是这样做的。今后要探讨新的财政收支审计模式,作为政府审计就必须高度关注财政安全。监督各级政府及其所属部门的财政收支,是法律赋予审计机关的主要职责,也是国家审计工作的重中之重。要从战略和长远的高度保证国家财政的可延续性,保证政府的持续运转。同时要加大对国家建设资金、重大专项资金和预算外资金的审计力度,促进各种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和管理水平的提高。
2.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日趋重要
权力过分集中并缺乏有效的制约和监督,是我国原有政治体制的主要弊端和“总病根”。如果说以权力过分集中并缺乏有效制约和监督为主要特征的政治体制在过去主要是导致了决策出现一系列失误的话,那么,在以后十多年它就不仅仅是导致决策失误的问题,而且会出现越来越多以权谋私的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将威胁党的执政地位,威胁党的生命。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之一,就是全面强化和推行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经济责任审计是党中央、国务院根据经济形势发展交给审计机关的一项审计任务,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需要,是反对腐败同腐败分子作斗争的需要,也是管理干部形式的有益探索。认真研讨经济责任审计,勇于实践,大胆探索,不断丰富和完善,实现该项工作的制度化和法制化,把该项审计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审计机关要积极完善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
3.社会保障审计要大力推进
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虽然取得了巨大成绩,但是距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仍然存在相当大的差距,社会保障审计要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重要作用。未来经济发展必须充分体现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那么社会保障审计工作必须到位和有为,抓好对社会保障系统,如职工退休养老基金、失业救济基金、医疗保险基金、住房基金等的审计。通过这些方面的审计和专项审计调查,基本掌握各类社会保障资金的收支规模、参保人员规模和管理现状,基本掌握全国及各地社会保障改革进展情况和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连续的审计监督,严肃财经法纪,推动社保、财政、税务、民政等有关主管部门理顺关系,建立起有效的涵盖资金收入、管理、支出全过程的内控制度,最大限度地做到应收尽收、应保尽保,减少挤占挪用资金的现象发生,推动资金收支和管理的规范化,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揭露在社会保障资金安排和分配过程中存在的不公开、不透明、随意性大等问题,逐步推动社会保障预算和监督体系框架的建立、健全和完善。
4.政府绩效审计要积极探索
6.企业财务审计发展与变化思考 篇六
为了更加切实有效地开展企业财务核算和企业财务审计工作,应对企业不断面临的新风险,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新审计准则体系就在这样的环境要求下应运而生了。
一、新企业会计准则中的重大变化
1、公允价值的变化在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中有17项具体准则涉及到公允价值计量,几乎占到38项具体准则的50%,同时对公允价值的变动计入资本公积和当期损益的项目也作出了严格的限制。
因此,1月1日以后上市公司对于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直接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等金融资产的持有利得、债务重组损益和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损益等,由于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和确认,这些损益中不可否认的是很大一部分具有全面收益的性质。
当然,这种对于公允价值的损益确认由于部分尚未完全实现,也会带来很多的问题。
2、资产减值的变化由于社会环境和法律制度的不完善,我国的新企业会计准则和国际企业会计准则在实质上还有一定的差异性。
这样做也是切合我国实际国情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堵住上市公司进行利润造假的漏洞,防止进行盈余操纵。
鉴于此,新企业会计准则中还提出了“资产组”的概念,即企业不能单独确定单项资产的可回收金额的,必须以“资产组”为基础,且一经提出就不得随意更改,在各会计期间也必须保持一致。
同时,新企业会计准则关于长期股权投资和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等长期资产的减值准备一经计提,则不得再进行冲回,即使计提后出现价值回升也不得转回。
这些规定都是为了遏制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的方式来进行盈余操纵而设立的。
3、企业自由选择权的变化新企业会计准则对会计政策的自由选择权给予了相当程度的放大。
中国企业越来越多地走向国际市场,为了与国际企业会计准则接轨,发挥企业更多的专业判断力,新企业会计准则提供了原则性的导向,使企业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多元化的会计政策。
4、债务重组的变化新企业会计准则对于企业的债务重组有相关规定,即关联方企业间的债务重组收益计入资本公积。
而在原企业会计准则中债务重组收益是被允许计入当期损益的,这也成为一些上市公司为了实现和操纵利润而使用债务豁免、股权划转和不良资产剥离、资产置换等方式进行债务重组的常用手段。
这些都是常见的“猫腻”。
学过经济学的都知道利润是不可能由资产整合产生,它只是一种剩余价值,债务重组的溢价充其量是一种债权人的`“赠与”,而不是企业经营产生的剩余价值,应作为利得计入资本公积。
二、新企业会计准则下企业财务审计工作的发展与转变
企业财务审计工作在企业的各项经济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及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在新企业会计准则下,企业财务审计工作面临着重大挑战。
1、企业财务审计的作用和依据(1)企业财务审计是指审计人员对企业资产、负债和损益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进行审计监督,对企业财务报表所反映的信息作出客观、公正地评价,并形成审计结论及出具审计报告等系列的经济活动。
其目的是审查和评价企业的经济活动,发现和揭露经济活动中的错误和舞弊行为,以促进企业经济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2)企业财务审计的依据是审计人员对审计对象的行为、性质作出客观判断的准绳,具体包括:①国家法律、法规,如民法、税法、公司法、会计法、审计法等用于规范社会经济行为的法律、法规。
②企业会计准则、财务通则等财务规定、制度等。
③企业及其主管部门制定的预算、计划、合同、目标等内部文件资料。
④质量技术部门、行业主管部门和企业制定的业务规范和技术经济标准,如原材料定额、技术规程、人员定额等。
2、新企业会计准则下企业财务审计工作的发展与转变
(1)所得税审计面临新挑战。
所得税准则加大了所得税会计核算难度,特别是在企业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时,在判断后期能否可抵扣时增加考虑了许多不确定性的因素。
新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的应用指南规定在确认由可抵扣性差异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时,应当以在未来期间很可能取得的应纳税所得额为限用以抵扣暂时性差异。
又因为新企业会计准则中大量地引入了公允价值,所以财务会计利润与纳税申报的“应纳税所得额”已经渐行渐远了。
再加上目前中国并不存在公开活跃的交易市场,投资类产品的公允价值也存在不能权威判断认定的问题等,都对所得税的审计带来了新的挑战。
(2)正确理解和应用新企业会计准则。
在审计工作过程中,审计人员应熟练掌握新企业会计准则和新审计准则两个准则体系,因为部分具体审计准则是与企业会计准则密切联系的。
同时新企业会计准则是基于会计核算基础的,这对审计人员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新企业会计准则的理解和应用、企业自由选择权的放大等对企业产生的影响,将对企业财务审计工作产生一个巨大的推动力。
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质量、隐藏的审计风险,都为我国的制度基础审计和风险导向审计提供了丰富的研究对象,这些都应该成为企业财务审计人员未来研究和关注的方向。
(3)注重实质重于形式。
尽管新企业会计准则尽力遏制了报表重组的现象,但事实上,若审计人员只注重形式上的债务重组经济现象,就很可能被形式上的交易事项所蒙骗,从而造成审计不力,给企业和财务审计工作带来很大的风险。
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在进行审计时要更加重视和检查实质情况,注重实质重于形式,恰当地出具审计意见。
(4)对审计人员的素质提出更高要求。
企业所处的行业和审计人员自身的业务能力等因素直接影响审计人员职业判断的正确性。
因为企业所处行业拥有不同的企业生命周期和不同的产品生命周期,企业资产可收回金额和资产减值准备的确定在不同行业、不同企业之间也可能产生很大的差异,上市公司的情况则更为复杂。
同时由于审计人员本身的业务能力、知识面等问题,审计人员职业判断的偏差就有可能造成较大的分歧,所以补充相关行业知识和生命周期理论等知识对于审计人员来说是非常必要的。
3、浅析在新企业会计准则下如何加强企业财务审计
(1)认真进行审前调查。
审前调查是审计人员了解企业基本情况的重要环节。
主要调查内容有:企业管理体制、人员编制、内控制度、财务机构工作情况和涉及财务指标的工作计划、财务预算、具体会计准则适用范围等,通过对这几方面的调查主要了解被审计单位的主要经营范围、经济事项、流向和新企业会计准则执行和遵循的程度等。
(2)重视对内控制度的检查、评价。
对企业内控制度进行评审是企业财务审计的一项基础工作,完善的内控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错误、舞弊和审计风险。
因此在审计过程中重视对企业内控制度的薄弱环节进行审计检查,既能提高审计效率,又能节约审计时间,降低审计成本。
(3)加强现场监盘和观察。
监盘是审计人员通过对各种实物资产、有价证券、货币资金等有形资产的实物盘点进行现场监督的活动,以抽查方式确定有形资产是否真实存在,是否账实相符,进而可查明有无短缺、毁损、贪腐等问题存在;对于贵重物资,可详细抽查复点。
同时通过现场观察,结合新企业会计准则相关规定,可勘测、分析和判断有形资产是否存在减值因素及计提资产减值准备。
三、总结
这部新企业会计准则是于201月1日起开始正式实施的。
新企业会计准则中引入了公允价值、生物资产、套期保值等新内容,强调企业的自由选择权和准则的原则指导性,这也是国家规范企业会计核算的重要一步。
7.审计模型的发展与现状 篇七
大数据征信风险控制是指通过运用大数据征信构建模型的方法对借款人进行风险控制和风险提示。随着金融行业进入到大数据时代,互联网金融行业也开始主动运用这一方法。
大数据时代是海量数据同完美计算能力的结合,大数据可以很好地完善征信体系,帮助金融机构提供金融产品,降低信用风险。同时,大数据可以利用海量数据进行计算,分析其中内在规律,完善评分模型、优化审批,在得出更加有效的规律后,再进一步优化评分模型、优化审批,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1 大数据征信下企业风控模型的现状
传统的企业风控模型虽然在过去进行信用风险管理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是,由于其数据来源受到渠道的限制,导致其信息维度过于单一,在数据维度多样化的大数据时代,传统风控模型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大数据征信是利用数据分析和模型进行风险评估,依据评估分数,预测还款人的还款能力、还款意愿、以及欺诈风险,从而利用数据实施科学风控。概括来说,大数据征信下的风控模型主要有以下三大益处。
1.1 更精准的信用评价
大数据征信模型将海量数据纳入征信体系,并以多个信用模型进行多角度分析。美国互联网金融公司Zest Finance的模型,可以处理3 500个数据项,提取近7万个变量,利用身份验证模型、欺诈模型、还款能力模型等十余个模型进行分析,使评价结果更加全面准确,从而使模型评估性能大大提高。
1.2 更合理的行为数据
丰富信用风险评估的数据维度是大数据风控的最大优势,征信数据规模越来越大,数据维度越来越广,模型不断更新优化。之前征信机构对于企业和个人信息的搜集相对比较困难,数据搜集数量也比较有限。但是依托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优势,可挖掘大量数据碎片中的关联性,推动数据统计模型不断完善,更加科学地反映用户的信用状况。大数据时代,每个相关机构都在最大程度上设法获取行为主体的数据信息,使数据在最大程度上覆盖广泛、实时准确。
1.3 更稳健的评判标准
大数据风控可以从数据维度和分析角度提升传统风控水平,可以让传统风控更加科学严谨。传统风控的缺点就是缺乏实效性数据的输入,其风控模型反映的往往是滞后数据的结果,利用滞后数据的评估结果来管理信用风险,本身产生的结构性风险就较大。大数据的数据采集和计算能力,可以帮助企业建立实时的风险管理视图。借助于全面多纬度的数据、自我学习能力的风控模型、实时计算结果,企业可以提升量化风险评估能力。
2 大数据时代企业风控模型的发展
大数据征信依靠大数据、云存储技术,信用数据来源越来越广泛,不再局限于传统征信行业仅依靠借贷数据的历史。它所表现的特点是数据来源更广,种类更加丰富,时效性也更强。从Zest Finance公司构建征信模型的框架思路上,可以根据以下几个方面思考企业风控模型的改进或创新。
2.1 数据源方面
收集客户信息越全面,反应客户信用的维度越多,预测出错的概率就越低,因此,除了用好目前特有的数据外,也应不断收集客户金融交易之外的数据。
2.2 数据技术方面
风险模型也应考虑是否可以借鉴Zest Finance模型,建立不同层次的模型体系,根据每个客户特性建立一个模型,再将不同的模型结果进行综合评分。
2.3 评分推广方面
将评分和业务(如贷款利率、贷款金额、放款速度等)进行关联提高客户粘性,通过风险评分提升客户的业务粘度。
3 结语
大数据征信最主要的就是通过模型来挖掘客户的风险,而模型的好坏,依赖于模型技术的实现,数据挖掘和机器学习的快速发展,日新月异为大数据征信奠定了技术基础。大数据征信评估有望对金融机构降低信用风险和欺诈风险带来显著效果。因此金融机构在设计授信政策时,不妨多维度使用征信产品数据,实现全流程大数据风控,从不同角度筛选不良客户。风险控制作为金融的本质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而大数据征信毫无疑问将在这个过程中发挥重大的作用。及时修正模型,优化模型,从而提升数据积累和建模等多方面的能力,以面对新经济形势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摘要:随着大数据技术在各行业的深入应用,中国金融行业对风险管理的要求日益提高,企业风控模型面临着日益迫切的转型需求。就大数据征信下企业风控模型的现状与发展进行探讨。
关键词:大数据,企业风控模型,现状,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海泉.大数据时代下的信贷风险防控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4(14):75-77.
[2]吴昭华.大数据时代的互联网金融发展研究[J].电子世界,2014(5):192-193.
8.审计模型的发展与现状 篇八
【关键词】农村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金融服务;发展策略
2008年,我国第一个农村商业银行正式成立并开始营业,到目前为止我国有29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都设立了农村商业银行,而且这些银行的数量也一直在不断增加,从社会经济的增长形势看来这些商业银行对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提升农村的经济形势有非常重要的贡献,农村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是保证农村商业银行高效为农村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和金融服务的关键,希望通过本文对农村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现状以及发展策略的讨论能够提升农村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效率。
一、农村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现状
1.农村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职能不明确
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农村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职能和范围在审计的过程中一直没有得到明确,主要表现为大都数农村商业银行在审计的过程中过于注重对会计和财务资料的真实性,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的检查,在对审计过程进行监督时也只是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关注审计过程操作的规范性,并没有关注商业银行内部设计的真实职能,实际上农村商业银行开展内部审计不仅仅是为了符合国家的商业银行规定,更多的是为了帮助农村商业银行的经营者认识自己过去的经营状况,提升自己的经营效率,为商业银行未来的发展和规划提供基本的数据支持,但是这一职能并没有在农村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中体现出来,这是农村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存在的现状和关键问题之一。
2.农村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机制设置不够完善
内部审计机制的设置是保证农村商业银行审计效率的关键,同时也是农村商业银行发展的关键,但是结合实际的现状可以看出我们国家的农村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机制设置存在诸多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一个是内部的审计机制设置不完善,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的效率;另外一个就是农村商业银行的内部机制设置并没有结合农村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的实际情况进行讨论,这也影响了农村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机制的实际实施效率和实用性,同时也是农村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效率一直得不到提升的关键,解决这个问题对于提升农村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效率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3.对农村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监管不到位
农村商业银行一般都是地方性的,没有统一的规定和管理,这就给实际的内部监管和外界社会监管带来了困难,而且近几年农村商业银行的数量也一直在不断增加,这给内部审计的监管带来了困难,监管对于保证农村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准确、高效开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实际的开展过程中有监管权力的不仅仅是政府部门,商业银行的用户和社会群众都是这些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监管者,他们都有权力对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情况进行监管,但是在现实的生活和工作过程中很多人没有监管意识,更没有意识到农村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的对于自己财产安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最终导致了农村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监管不到位的真实现状。
二、农村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发展策略
1.明确农村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的职能和范围
只要明确了农村商业银行开展内部审计的目标,内部审计的智能和范围自然就明确了,结合实际的情况可以看出农村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的主要智能就是:一个就是根据之前一个审计年度和审计期间商业银行的营业经营效果判断当地的经济发展现状,以便对未来的经济发展规划作出更准确的判断,因为相对于其他商业银行来说农村商业银行更有地域性,更有针对性,反应出来的问题也更加有针对性,解决的效率也会更高;另外一个就是结合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结果对商业银行未来的发展作出规划,农村商业银行的设立不仅仅是为当地的发展提供金融服务和支持,同时商业银行也是一个以营利为主要目的的机构,因此商业银行有必要根据自己的内部审计结构对自己的未来作出更好地规划和设计。这即农村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主要职能和范围。
2.完善农村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机制
完善农村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机制对于提升农村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效率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最关键的就是要做到不同地区的农村商业银行必须要根据自己当地的特殊要求和特殊情况,在不违背内部审计机制的标准要求下有针对性地完善自己的内部审计机制,使之能够更好地为农村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服务。
3.提升对农村商业银行的监管力度
提升监管力度是提升农村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关键,这就要求所有具有监管权力的大众和政府部门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责,行使自己的权力,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农村商业银行的监管力度得到有效提升,在这样严格的监管下农村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效率必然会得到提升,当地的经济发展效率也必然会得到很大程度上的改善。
三、小结
通过本文的分析和研究可以看出农村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对于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和商业银行的自身发展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价值,但是我们国家的农村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目前还存在很多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政府的支持和帮助,需要银行自身提升内部审计效率,同时也需要大众的努力,相信在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下我们国家农村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现状一定会得到改善,审计的效率也会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韦彩霞,陈晨.农村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河北企业,2015(4):7-8.
[2]李亚鹏,廉鹏飞.农村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未来发展的趋势[J].时代金融(下旬),2013(8):21-22.
9.审计模型的发展与现状 篇九
王 兵 刘 力云 张立民
(南京大学会计学系 210093 审计署审计科研所 100086
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100044)【摘要】 本文回顾了我国内部审计制度建立30年以来内部审计发展的历程,文章认为,我国内部审计发展大致可分为建立起步、巩固提高和转型发展三个阶段。内部审计之所以取得快速发展,关键在于适应了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审计署和中国内部审计协会的有效指导和管理下,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吸收借鉴国外经验,不断加强审计队伍建设。【关键词】 内部审计 回顾 启示 30 年
一、引言
自从 1983 年我国建立内部审计制度,企业设立内部审计部门以来,内部审计已经走过了 30 年的发展历程。30 年来,内部审计工作从无到有,内部审计队伍日益壮大,内部审计规范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30年来,在广大内部审计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内部审计作用和成果日益彰显,内部审计影响力不断增强,内部审计社会认可度不断提升,内部审计在促进企业内部控制、强化风险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和改善公司治理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本文目的在于对我国内部审计30年来的发展,做一个综合回顾和评价。尽管不同学者已围绕着不同时期我国内部审计发展或理论研究进行了回顾和评述(王志钧和庄恩岳,1987;王志钧,1990;刘世林,1992;何卫红和赵佳,2011)。但相比已有研究,本文的贡献在于:(1)从内部审计建立到现在这一更长的时间跨度,回顾我国内部审计的发展历程,对我国内部审计 30 年发展作出了一个粗略的阶段划分,以更好地认识我国内部审计发展特征。(2)基于内部审计发展的阶段,本文梳理过去 30 年内部审计发展所获得的启示,并对我国未来内部审计发展做出初步的展望。需要说明的是,本文的目的不是提供文献评述,而是在这一框架中说明内部审计实务与理论的发展脉络。
二、近30 年中国内部审计发展历程的简要回顾
内部审计的发展是伴随着组织外部环境的变化和自身目标的演进而不断发展的。为此,我们将内部审计30年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分阶段考察环境因素变化与内部审计发展。
(一)内部审计建立起步阶段(1983 ~ 1992 年)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号角。为解决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中出现的新问题,适应加强财政经济监督的需要,1982 年修订的宪法确立了在我国实行独立的审计监督制度。
在面对当时计划经济体制下庞大的国有资产,审计机关不可能对所有国家审计范围内的部门和单位都实施审计。因此,1983 年 9 月国家审计署成立前夕,国务院转发审计署《关于开展审计工作几个问题的请示》中指出,建立和健全部门、单位的内部审计,是搞好国家审计监督工作的基础。对下属单位实行集中统一领导或下属单位较多的主管部门,以及大中型企业事业组织,可根据工作需要,建立内部审计机构,或配备审计人员,实行内部审计监督。
1984 年十二届三中全会做出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要求进一步贯彻执行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实行开放的方针,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增强企业的活力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自此,增强企业活力,提高经济效益成为党和政府的重心工作,也成为这一时期内部审计工作的指导思想。
这一阶段内部审计发展与创新主要体现在:(1)加快内部审计机构的组建;(2)不断完善内部审计规范,指导内部审计开展工作;(3)围绕内部审计任务,积极发挥内部审计在维护财经纪律和提高经济效益方面的作用;(4)成立中国内部审计学会,发挥学会在宣传内部审计,加强学术研究和交流方面的作用。
国务院转发审计署 《关于开展审计工作几个问题的请示 》,标志着我国内部审计监督的开始。1983 年9 月 15 日,在审计署成立大会上,田纪云副总理要求积极创造条件,把内部审计机构建立起来。随后,审计署开始落实内部审计机构的组建工作,要求各有关部门和各级审计机关要下大力量来抓,内部审计机构的组建在 1985 年全国审计工作会议后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于明涛等,1999)。
为了规范内部审计机构组建和指导内部审计开展工作,一系列内部审计规范相继出台。1985 年 8 月,国务院发布 《内部审计暂行规定 》,要求政府部门和大中型企业事业组织实行内部审计监督制度,这为内部审计提供了法律依据。1985 年 12 月,审计署发布 《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若干规定 》,这是审计署成立后第一个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法规文件,对我国的内部审计工作进行了规范。1988 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条例 》 的颁布实施,推动了内部审计工作的发展。1989 年 12 月审计署根据形势发展,重新修订发布了 《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 》,界定了内部审计是我国审计体系而非国家审计体系的组成部分。在报告关系上,内部审计也不再向本单位负责人之外报告工作,职能回归到服务单位管理的需要。
创建阶段的内部审计机构贯彻边组建边工作的方针,积极进行试审,及时总结经验,交流推广。在这一时期,“一切经济工作必须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审计工作必须为提高经济效益服务 ”,因此,内部审计也以提高经济效益为指导思想,结合本部门、本单位的实际需要,积极开展经济效益审计,或者实行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其他审计。1987 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 《审计署关于加强内部审计工作报告的通知 》,进一步明确内部审计工作的主要任务,要求内部审计机构要围绕增产节约、增收节支和深化改革、搞活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开展工作。1992 年,审计署关于印发 《改进内部审计制度增强大中型企业活力》的通知,要求大中型企业内部审计机构要把提高经济效益作为审计工作的重点,围绕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因素,积极开展经营决策审计、成本费用审计、资金使用效果的审计、工程预决算审计、内部控制系统的评审、财务收支审计以及继续搞好承包经营责任审计。
除审计署指导和监督内部审计业务外,为适应我国内部审计工作发展的需要,加强理论联系实际,促进国际间的内部审计学术交流,1987 年我国成立了中国内部审计学会。学会从成立伊始便确定了加强内部审计宣传,开展内部审计学术活动,协助有关单位培训内部审计人员以及参加国际内部审计学术组织等任务,这些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内部审计事业的发展。
在内部审计理论研究方面,改革开放确立了我国学习西方先进理论和技术的时代特征。一方面,我国内部审计工作者通过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实地考察或者利用在西方学习的机会,了解西方内部审计的理论研究现状和发展阶段,通过撰写年会综述,调查报告和体会,将这些理念在国内传播(如葛明,1984;文忠等,1985;苏锡嘉,1986)。另一方面,许多学者开始将西方的内部审计论文和内部审计著作翻译到国内。早期发表的翻译论文如 《内部审计 》(徐政旦,1983),《内部审计 ———昨天、今天、明天 》(徐玉棣,1986),《内部审计的发展 》(黄义潮,1986),《扩大政府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合作 》(孙宝厚,1988)等。著作方面如 1990 年劳伦斯 · 索耶的 《现代内部审计实务 》 等。另外,改革开放早期,国内学者对西方内部审计的研究也保持着高度关注和浓厚兴趣,发表了有关介绍西方内部审计发展、专业教育和国外内部审计准则的学术论文(如陈今池和沈小凤,1981 ;陈今池,1985;李爽,1985)。
在学习和借鉴西方内部审计理论的同时,我国内部审计工作者积极探索我国内部审计的理论特征和不同时期我国内部审计工作任务和重点。例如,管锦康(1984)分析了我国内 部审计的性质和对象,徐政旦(1986)论述了社会主义企业内部审计的特征,罗青育和刘正光(1986)探讨我国内部审计人员的双重身份。也有学者对我国过分扩大内部审计作用,强制通过行政干预建立内部审计机构,以及内部审计双向服务等问题提出了批评(卢新国,1992;阎金锷和秦荣生,1993)。在著作方面,1988 年杨树滋和鲍国明合作完成 《内部审计概论 》,1989 年徐政旦出版了 《内部审计学 》,这是我国改革开放后最早发表的内部审计学方面的代表性著作(王光远,2006)。
中国内部审计学会在成立后,就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关于内部审计理论与方法的研讨活动,形成了一些初步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为建立起步阶段的内 部审计工作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指导。例如 1987 年开始组织关于社会主义内部审计的职能、任务及其在部门、单位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开展效益审计,促进企业、事业单位增产节约、增收节支两个方面的研讨。1990 年,内部审计理论研究的 重点课题有: 内部审计的地位、职能、作用 ;内部审计如何实现 “三化”;内部控制系统的实施及评价;经济效益审计的理论与方法;企业单位内部承包经营责任审计的实施与完善等。
(二)内部审计巩固提高阶段(1993 ~ 2002 年)从 1978 年到 1993 年,经过十多年改革,我国经济体制发生了巨大变化。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格局初步形成,国有企业经营机制正在转换,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3 年 11 月,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决定指出 :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方针,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同时,要求政府转变职能,不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这些为这一时期内部审计发展提供了总的基调。
这一阶段内部审计的发展与创新主要体现在:(1)内部审计的行业管理发生重大转变;(2)随着政府机构改革,政府部门内部审计在发展中经历波折;(3)随着非国营经济组织发展,内部审计规定进一步修订;(4)内部审计的主要任务是围绕国有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展开。
审计署成立初期,内部审计指导职能归属于工业交通审计局,随后,其职能依次由交通审计局、法规局、审计体系指导司和管理司负责1。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转变政府职能的要求,在 1998年审计署的 “三定方案” 中撤销了管理司。中国内部审计学会受审计署委托承担起对内部审计行业的指导工作。1998 年审计署向民政部申请将学会更名为协会。至此,中国内部审计协会从组织上完成了性质转变,形成了以国家审计为指导,以内部审计协会为行业管理的内部审计运行机制。1998 年政府部门改革之后,部门所属企业被剥离,除少数部门外,大多数政府部门的内部审计机构被取消,政府部门的审计立法进入了调整阶段。据统计,1998 年底全国共有内部审计机构 10.2 万个,配备内部审计人员 27.6 万人;到 2000 年底,内部审计机构减少到 8.5 万个,内部审计人员减少到 21.7 万人(李金华,2005)。2000 年以来,随着政府职能的强化,经济责任审计的推行,内部审计机构在一些政府部门重新设置,政府部门内部审计的立法工作也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在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方针下,我国民营经济在 20 世纪 90 年代取得了巨大的发展,1992 年股份制试点不断推向深入。为此,在 1995 年审计署修订发布的 《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 中,指出非国有经济组织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可参照本规定的有关条款执行。这说明当时 1 1988 年国务院机构改革,审计署增设审计体系指导司,司内设有内部审计的指导处;1993 年政府机构改革时将审计体系指导司更名为审计管理司,司内设有内部审计管理处。各阶段具体时间为: 工交审计局(1983 - 1985)、交通审计局(1985 - 1987)、法规局(1987- 1988)、审计体系指导司(1988 - 1993)、管理司(1993 - 1998),作者感谢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吴晓军主任提供上述信息。非国有经济组织也开始注重进行内部审计,内部审计正逐渐成为各类组织对内部活动进行监督的需要。
这一阶段围绕着转换经营机制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内部审计的主要任务是促进其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中发挥应有的作用。1993 年 10 月审计署召开全国内部审计工作经验交流及学术研讨会,提出各部门、各单位的内部审计应当开展对内部控制系统的评审,对企业整个运行机制进行监督,促进企业加强内部管理,堵塞漏洞,建立健全自我约束机制,提高经济效益,以保证企业领导履行经济责任。在接下来的几年中,随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和对国有企业实施战略性改组的推行,内部审计的任务在于围绕企业改革,促进转换经营机制,提高经济效益。直到 20 世纪初,随着经济责任审计制度的广泛推行,内部审计机构承担了越来越多的经济责任审计任务。
在理论研究方面,内部审计研究继续围绕国外内部审计发展,将西方内部审计发展趋势和经验进行介绍和总结,如余玉苗(1993、1994)讨论西方内部审计观念与方式的转变以及西方内部审计的八大转变等,刘力云(1995)、王德河和刘力云(1997)编译了内部审计的理论与方法以及内部审计 21 世纪展望等内容。
同时,更多研究立足于我国企业改革和实践,探讨我国内部审计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研究话题主要有:(1)内部审计在企业改革中的作用,这方面既有企业立足自身实际,分析内部审计在企业实践中的做法,如上海石化公司审计室(1993)分析内部审计参与企业股份制改制的实践,东风汽车公司审计处(1995)探讨现代企业制度下如何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等;又有学者探讨股份制改革和现代企业制度下内部审计特征(如王文彬和林钟高,1994;杨树滋,1995;朱小平和余谦,2000)。(2)内部审计发展趋势,既包括内部审计参与管理职能探讨(如鲍国明,1997;刘实,1999),也包括对我国内部审计发展的回顾和展望(如鲍国明,1995;庄恩岳,1997)。(3)内部审计的理论研究,如蔡春(1996)对内部审计的功能、目标及其实现条件进行了分析,刘力云和王德河(1997)探讨了内部审计领域的风险基础审计,以及运用公司理论解释内部审计等研究(刘峰和刘海燕,2000;杜兴强,2000)。
(三)内部审计转型发展阶段(2003 ~ 今)2001 年中国加入了 WTO,这是进一步推进对外开放的重要契机,标志着我国将在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上参与经济全球化。中国开始更多借鉴和采用国际内部审计发展新理念,例如 2001 年 IIA 对内部审计定义的修订,2002 年美国因会计丑闻事件而颁布的萨班斯法案,这一方案在公司治理、会计职业监管、证券市场监管等方面作出了许多新的规定,深刻影响了全球内部审计的发展。
2003 年 10 月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作了 《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提出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和任务,要求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继续改善宏观调控,加快转变政府职能,这些因素进一步推动我国内部审计的转型发展。
这一阶段内部审计的发展与创新主要体现在:(1)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在内部审计行业管理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2)监管部门发布了一系列规范,强化了内部审计监督;(3)内部审计的重心逐步由财务合规性审计为主向以内部控制、风险管理为导向的管理审计为主转变,内部审计功能从审查评价财务、业务活动的合规性逐步转向评价和改善组织治理、加强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过程的效果转变;(4)内部审计在完善组织治理、加强风险管理、支持转变发展方式、促进股份制改造、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自 2002 年民政部批准中国内部审计学会改协会后,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在第四届到第六届理事会的共同努力下2,内部审计协会组织体系基本建立和不断完善,协会开展了以内部审计职业化建设为主线,致力于内部审计准则体系的制定完善和推广实施,同时,积极探索开展内部审计质量评估,加强内部审计职业教育培训和对外及海峡两岸内部审计交流,通过举办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经验交流会形式,不断推广内部审计新理念和典型经验。2003 年随着政府机构改革,国务院国资委和中国银监会相继成立。2004 年 8 月国务院国资委发布《中央企业内部审计管理暂行办法》、《中央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管理暂行办法》。2005 年 12 月国务院国资委下发 《关于加强中央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通知 》,这些规定对中 央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做出了布置和提出了具体要求。2006 年 6 月银监会发布了 《银行业金融机构内部审计指引 》,2007 年 4月中国保监会 2 第四届理事会(2000 - 2005),第五届理事会(2005 - 2011),第六届理事会(2011 - 今)。发布了《保险公司内部审计指引(试行)》,中国证监会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也发布了相关的规定。这些规范表明监管部门强化了内部审计在各自系统内的作用。
同时,为适应新的形势需要,2003 年审计署再次修订发布了 《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 》,这一规定相对以往有本质变化,表现在: 明确内部审计协会是内部审计行业的自律性组织。审计机关对内部审计的直接指导和监督,变为通过内部审计协会进行间接的指导、监督和管理,这表明我国的内部审计己从国家审计的辅助地位逐步走上独立行使监督职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内部审计。同时,内部审计机构的范围不再局限于政府部门、国有企事业单位和非国有经济组织,而是拓展到任何组织;内部审计职责进一步扩大到对风险管理的评审,涵盖了企业经营的各个方面。对内部审计转型发展影响最大的在于内部审计定义的修改,即由过去单纯强调内部审计的监督职能,改变为监督和评价两个方面,不断为提升组织的价值和改善组织的经营管理服务。中国内部审计协会着力推进内部审计工作从以真实性、合规性为导向的财务审计为主向以真实性、合规性为导向的财务审计和以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为导向的管理审计并重的全面转型与发展。
在此基础上,中国内部审计协会进一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推动内部审计在完善组织治理、加强风险管理、支持转变发展方式、促进股份制改造、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这一时期内部审计理论研究不断发展,呈现繁荣景象,研究内容更加丰富,选题更加多样3。总结这一时期的理论研究的特点主要表现在:(1)更多研究关注内部审计治理特征、模式和理念,探讨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之间的关系等(例如,时现,2003 ;陈艳利和刘英明,2004;叶陈刚和程新生,2006;王光远,2007;陈汉文和张志毅,2002);(2)研究的对象广泛,涉足非国有企业、上市公司以及政府部门内部审计发展等问题(如谭劲松等,2003 ;刘力云,2007);(3)研究方法开始向实证研究拓展,利用上市公司 数据、调查问卷和实际案例,立足于不同的数据视角和案例展开研究(例如,程新生和张宜,2005;韩晓梅和包汉良,2005;耿建新等,2006;刘国常和郭慧,3 何卫红和赵佳(2011)曾对 2003 ~ 2009 年内部审计研究做了回顾。2007;刘斌和石恒贵,2008;刘运国和胡丽艳,2005)。
除了学者的广泛研究外,中国内部审计协会也积极组织进行内部审计理论研讨和课题研究。近些年来,中国内部审计协会每年选定 1 项内部审计理论研讨题目,发动广大内部审计人员开展自下而上的群众性的理论研讨和经验交流活动,同时从 2007 年开始,受审计署委托,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对外发布内部审计科研招标课题,号召广大学者和内部审计实务工作者进行专题深入研究,通过这些理论研讨和课题研究,进一步推动了我国内部审计理论研究。三、四点启示
通过对我国内部审计发展不同阶段实践和理论的回顾和总结,我们可以获得以下启示:(一)经济体制改革决定了我国内部审计的发展,内部审计发展服务于经济发展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围绕着我国波澜壮阔的经济体制改革,从十二届三中全会、十四届三中全会到十六届三中全会 30 年的发展变迁中,经济体制改革推动政府机构和经济组织改革。内部审计作为组织的重要部门,得益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内部审计从无到有,逐步发展,越发证明了经济越发展,审计越重要这一命题。同时,内部审计围绕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同时期的目标,在审计机关和内审协会的指导下,积极发挥监督的职能,服务于维护组织财经纪律、提高经济效益,不断完善组织管理的作用。(二)立足国情,吸收借鉴国外经验
随着经济改革的推进,内部审计行业管理不断改革,有效适应了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1983 年我国内部审计制度强制性建立以来,审计署和地方各级审计机关发挥着对内部审计行业的指导和监督作用。但是随着非公经济组织的发展,审计署将内部审计的行业管理移交给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协会作为社会团体,既可以联系国有企事业的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又可以把集体、民营经济的内部审计纳入行业管理的范围,使内审工作在更加广阔的范围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尤其从 2004 年开始,国资委、银监会、保监会等政府监管部门颁布了不同的内部审计规范,形成了目前由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和政府监管部门相配合的内部审计行业管理架构。
伴随着内部审计行业发展,吸收借鉴国外经验是推动我国内部审计发展转型的重要方面。我国通过申请加入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参加 IIA 年会或地区性的国际内部审计组织会议,以及考察年会承办国的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或者组织一些部门或系统的考察团到国外对口企业进行实地考察,增进了与其他国家间内部审计学术研究和经验交流;通过邀请国外内部审计学者、专家来华讲学,接待国外的内部审计代表团访问以及承办国际性的内部审计国际会议,不断吸收借鉴国外内部审计发展经验,这些都积极推动了我国内部审计的快速发展。
(三)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指导实践
内部审计理论必须通过大量的审计实践来加以总结,使之上升为理论,然后用于指导内部审计工作。内部审计工作者始终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围绕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同阶段的中心任务,在学习和借鉴国外的内部审计理论和做法的基础上,不断创造立足于我国实际的内部审计理论,这些研究成果有力指导和推动了在我国内部审计实务工作的开展,共同服务于我国内部审计事业的发展。(四)始终把队伍建设作为内部审计工作发展的重要方面
人力是事业发展的最重要资本。审计人员胜任能力和素质的高低,决定了内部审计在组织中发挥作用和影响的大小,直接关系到内部审计能否持续健康发展。从成立中国内部审计学会开始,中国内部审计学会和地方协会就以组织推动的方式,通过理念、知识、技能、规范以及经验分享等方式,培训了大量内部审计人员,并将此作为一项经常系统性工作,常抓不懈。通过以培训为抓手,指导内部审计人员如何开展内部审计工作,这些对提高我国内部审计人员能力和素质,推进我国内部审计融入国际内部审计大潮,发挥了重要的智力支撑作用。
四、结论与展望
回顾内部审计 30 年发展,内部审计在探索中 前进,在前进中探索。我国内部审计在审计署的强制性推动下建立和起步,在审计署积极支持和中国内部审计协会的行业管理下,不断发展提高、转型创新。
展望未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内部审计职业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既为内部审计提供了舞台和先进技术,但又导致了未来充满着更多的不确定风险,企业利益相关者对内部审计的期望也将不断提高。因此,面对未来,中国内部审计协会需要继续在审计署和协会会员的支持下,不断完善自身组织建设,进一步推动地方协会发展,充分发挥协会作为社会团体的服务、管理、宣传、交流的职能,推动我国内部审计的全面快速发展。同时,内部审计人员应加强职业培训和学习,重视组织战略和社会责任,关注第三方风险和信息安全,方式上更加注重合作,在更基础的道德价值观层面发挥作用,手段上更多地利用信息技术,不断发挥内部审计在组织中的作用和价值。
主要参考文献
【审计模型的发展与现状】推荐阅读:
电商生态圈发展模型与案例分析资料10-27
中国商业银行会计和审计的现状与未来10-07
饮酒与驾车数学模型11-09
橡胶原材料生产损耗管理模型的建立与应用10-25
建筑模型设计与制作07-28
湖南宏观经济模型与经济波动09-10
审计文化建设现状07-30
政府审计、注册会计师审计与内部审计的区别06-24
工程审计与财务审计的区别11-15
员工胜任力模型的建立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