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题开题报告(共9篇)(共9篇)
1.数学课题开题报告 篇一
一、课题的背景
我校是一所农村全日制普通中学,近年来,由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教育教学结构的调整等原因,学校提出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学习新的教学思想,运用新的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教会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用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进一步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使教师与每一位学生有更多的交流、合作、帮助的机会,使教育面向每一位学生,让学生的想象力、动手动脑能力、表达表演能力及团队意识大大增强;更进一步推进了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对于提升我校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大意义。由于受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很多教师对新一轮课改只是一知半解,有的甚至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虽然用了课改教材,也是 穿新鞋走老路 .综观当前农村的教学现状,许多教学活动仍是一种单向的传授活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被扼杀。教师更多考虑的是教学条件差,怎样教给学生知识,怎样迎接考试,很少考虑到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这样的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自然会残缺自主性、适应性和创造性等作为现代人所必须具备的素质。
基于以上的认识,我们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结合我校实际情况,拟订了“合作学习的探究”课题进行研究,以此在实践中摸索、探究出有效的教学模式,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提高学生主体参与的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进而优化数学课堂,推动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和发展。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
学生只有在课堂教学中自主合作学习,亲身经历学习的过程,学习的效果才是有效的。培养合作精神。从客观上看,世界各国的教育都在强调合作,人类今后所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复杂,要解决这些问题,光靠个人力量已很难实现。因此,当代教育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而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加重缺少形成这种意识的氛围,而合作学习无疑是这种能力培养的最佳途径。由一人或几人人组成的学习小组,要想在整个班级中取得优异成绩,就必须精诚合作,将个人融入这个小小的集体中,一切以集体利益为出发点,经过长时间的培养,学习的合作能力肯定会大大提高。
培养交往能力。社会越发展,人际交往的重要性就越明显。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增强了交往,形成了初步的社交能力,小组合作学习是同学之间互教互学、彼此交流知识的过程,也是互爱互助、相互沟通情感的过程。此过程促进了学生交往能力的提高,使学生既能忘情投入,又能规范、约束和指导自己的课堂行为。
培养创新精神。释放学生的创造力是当今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对于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来说,教学不应当是传道,教学必须是伴随着喜悦与感动的探究发现过程,或是伴随着惊异的问题解决过程。合作学习由于采用的是异质分组方式,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兴趣、知识面宽度都不一致,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间、师生间的互相启发、相互讨论,都会将另一些同学的思维导向一个新的领域,出现一些新的视角,提出一些值得争论的问题。可以肯定,这样一个知识不断生成、不断建构、具有创造性的过程,要比传授性教学更受学生欢迎,更有利于学生素质提高。
培养平等意识。在学校里,每个班级中都存在着歧视性、阶层性的结构,如性别的男与女、体力的强与弱、长相的美与丑、家庭的贫与富、能力的高与低、尤其是学习成绩的好与差等等的差异与对立。这样一来,创建民主平等型集体的任务,尤显突出。在合作学习中采用异质分组的方式,将不同学习能力、学习兴趣、性别、个性的学生分配在同一组内,同学们可以相互启发、补充,不存在谁更行、谁更聪明的问题,大家都是讨论成员之一。这样,学生之间的关系会更平等,更民主,更有利于一个良好班集体的形成。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和主要内容
本课题实验研究要求,在课堂教学中,转变教学方式,从过去主要研究如何教到现在研究如何学,希望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交往能力、创新精神和平等意识数学课题开题报告范文欣赏数学课题开题报告范文欣赏。
(一)、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实验中,实验教师认真学习研究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和主体性教学思想,在网上以及各种教育书籍中搜索有关合作学习的案例和理论,找出适合我们学情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二、行动研究法。
在实验过程中,实验教师认真研究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备课关注学生的需要预设,上课关注师生合作预设与生成和谐,课后关注反思学生的表现,致力于改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研究。课题组实验教师认真履行实验教师的权利与义务:积极参加实验培训,主动对实验提出合理的建议,制定并履行实验计划,每学期至少做几节教学观摩课,每学期进行一次实验班和对比班成绩统计与分析,提出有效可行的提高措施。每学期至少写一篇实验论文或经验材料,定期交流。
(二)、本课题研究的预期突破性进展:
在研究课题的同时,我们教师掌握了更多的教育理论知识,学生学会了如何在学习困难的时候用好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探究学习,教师不再是为了教而教,学生也不再是为了学而学,建立融洽平等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
在合作学习中,学生主体的参与与发展,需要教师的外在激励和培养。因此,合作学习在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也极其重视教师的作用,但教师的作用只能用在指导上。教师的主导作用必须立足于学生的主体作用,其关键在于激励学生的认知、情感和动机,为学生的参与创设一个充满民主、和谐、愉悦和思维智慧的教学环境氛围,从而产生师生合作参与、和谐共振的激励场面,为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发展创造良好的前提。
掌握新型师生观的理念。在合作学习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应是情感相通、亲密无间、心理相容的朋友性关系。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入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接触。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其情感对学生有着直接的感染作用。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必须保持良好的心态,无论在课外受到多大的刺激。都不能把消极情绪感染给学生。教师的情绪是良好的,情感是积极的,课堂气氛就容易和谐,师生关系就容易融洽。心理学家勒温和李皮特等人通过实验发现,教师与学生合作,和睦相处时,学生情绪高涨,表现出最大的活动兴趣。反之,如果教师对学生专制,学生的表现不是冷漠无情,就是怀有敌意。师生之间没有心灵沟通,缺乏情感共鸣,是难以产生合力效应的。因此,合作学习的课堂必须注重师生之间真诚的、积极的情感交流,进而达成和谐的、合作的教学气氛,以建立最佳的教学情境。
(一)在合作学习情况下实验的主要内容
一、改革教育教学环境。
二、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打造高效课堂。
三、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
(二)在合作学习情况下的教学目标
总目标:创设和谐、生动、愉快的合作学习环境,尊重教师、学生的个性发辉,崇尚人文关怀,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2.数学课题开题报告 篇二
(1) 实施藏区“9+3”免费职业教育, 组织藏区学生到内地免费接受中职教育是省委、省政府推进藏区经济发展, 帮助农牧民脱贫致富, 维护藏区、实现藏区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部署。在2009年, 四川省委、省政府、教育厅多次发文要求各职业学校加强学生感恩励志教育, 要求各职业学校要充分运用党和政府、社会各界对“9+3”学生的期望、关爱及英雄模范事迹, 教育广大学生增强感恩意识, 珍惜学习机遇, 牢固树立勤奋学习、报效祖国、立志成才的远大志向。
(2) 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 (教职成[2000]1号) 、《中共四川省委办公厅、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立即组织内地中职学校藏区新生开展军训与入学教育的通知》 (川委办发电[2009]37号) 等国家教育教学工作方针与文件精神。
(3) 现在我国的经济飞速发展, 富裕起来的人们思想观念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急功近利、追求享乐、重利忘义等相继蔓延, 严重影响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尤其是“90后”的一代, 感恩意识缺失, 对现有的条件不珍惜, 只顾索取, 把一切都看做是理所当然。许多学生体谅不到父母、教师的辛劳, 普遍缺乏爱心和责任感。不知道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不知道感谢教师的教导之恩;更不知道感谢祖国、社会对自己培育之恩。没有“感恩”, 更不要说付出乃至奉献了。总而言之, 现在学生缺乏感恩意识。由于感恩意识缺乏, 不少学生出现厌学、厌世、逆反、抱怨、浮躁、虚荣、无进取心、无同情心、无责任感等问题。因此, 社会各界对感恩的呼声也就越来越高, 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也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4) 职业教育阶段是人生受教育的非常重要的阶段, 学生可塑性大, 一些不良行为习惯也刚养成, 如果不及时纠正将影响着学生的一生。当前在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身上, 时常表现出感恩情怀的缺失、不知感恩的情形。这让广大民众意识到培养中职学生的感恩意识意义重大, 加强中职学生的感恩教育更是当务之急。作为中职教育机构、教育者必须教育学生学会感恩, 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优良的心理品质。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 应该大力弘扬感恩文化, 教育学生学会感恩, 培养学生的感恩品质, 这成为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一项亟待研究和解决的课题。
(5) 职业学校开展感恩教育是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新世纪道德教育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来看, 要充分发挥感恩教育在学校德育中的优势和作用, 加强感恩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 以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对道德教育的新要求。
(6)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中指出, 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的原则”, 要“从他们的具体实际和生活实际出发, 深入浅出”, “要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
(7) 党和政府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后, 各级各类教育系统纷纷开展了“创建和谐校园”的活动。
(8) 感恩教育现在虽已引起教育工作者的广泛注意, 但现有的研究成果多为感恩教育载体的研究, 如:专题活动、学科渗透、社会实践等, 仍缺乏具体可行的、有普遍意义的研究方案和方法, 相关研究的文章也仅仅是散见于报纸杂志。当前对大学、高中和义务教育阶段的感恩教育的理论研究、探索较多, 实践性经验较少, 特别是“9+3”学生感恩教育的研究尚属空白。
2 课题研究的意义
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式与方法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学生实施的识恩、知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感恩, 能够促进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尊重, 有利于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拥有一颗感恩的心, 才会对生活、对人生充满希望, 才会理智地面对人生中的一切挫折和不幸, 才能从容地面对一切思想上的是非, 才能带来他人对自己的尊重与感激。课题研究的意义在于以下几点。
(1) 通过开展具体实在的感恩活动, 逐步培养“9+3”学生的感恩意识。通过研究, 把感恩教育作为“9+3”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切入点和突破点, 找到进行“9+3”学生感恩教育更有效的途径及方法, 从而使其树立起高尚的道德追求, 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感, 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 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并通过恰当的途径把研究成果进行推广, 达到使“9+3”学生都学会感恩的目的。从而使其更加珍惜学习机遇, 勤奋学习, 牢固树立报效祖国、立志成才的远大志向。进而提高学生的思想品质, 牢固的树立扎根藏区并努力工作的思想, 从而促使“9+3”学生形成优良的职业道德。
(2) 通过积极探索“9+3”学生感恩教育的新途径、新手段, 建立新机制、新方法, 拟定以“学感恩、知感恩、会感恩”为主要内容的感恩教育, 让学生学会感恩、懂得感恩和积极感恩。通过对“9+3”学生感恩教育的实践研究, 更有利于“9+3”学生在校养成和增强感恩意识, 知道感恩, 形成感恩行为。
(3) 在对“9+3”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同时, 促成学生感恩行为和习惯的较快养成, 并以此为契机, 促进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的养成和健全的人格素养的形成。
(4) 中华民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 知恩图报乃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更是当今社会需要大力提倡的道德行为。中国自古以来被世界称为“礼仪之邦”, 感恩教育源远流长。很多古训用精炼的语言告诉了人们怎样去感恩。很多西方国家设立“感恩节”来提醒人们要知恩图报, 不可忘恩负义。正是根据这种指导思想和鉴于当前的现实, 我们提出对本课题的研究, 就是希望能找到感恩教育的一种新模式, 并把这一成果在全校及社会中推广应用, 营造校园感恩文化, 促进新型的社会主义人际关系的形成。通过一些具体的感恩活动的开展, 培植感恩文化并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3 国内同类课题的研究现状
中国的感恩教育源远流长, 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一直以来, 我国青少年德育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但客观也存在着空洞说教、内容抽象、不贴近青少年生活等问题。全国很多省市的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开始反思和积极创新德育的新思路。
随着社会对感恩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 很多大学、中小学和幼儿园纷纷把感恩作为德育的切入口, 开展感恩教育的研究和实践, 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并涌现出一批优秀单位和先进个人。一些社会机构也自发开展感恩文化的推广, 社会反响强烈。现如今, 国内很多省市、机构和学校在感恩教育研究上作了很多探索, 如:在上海, 学会“感恩”已写入了新版本的上海市《初中生守则》;在黑龙江, 已开始在全省高校中推行包括“感恩”教育内容的“大学生素质教育量化工程”;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国家级重点研究课题“整体构建德育体系”的研究;北京市教育科学“九五”规划重点研究课题有“尊重基础道德教育研究与实践”, 通过“尊重”找到传统道德和现代道德的结合点;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课题“全国青少年感恩教育研究与实践课题”;河北省“十一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高蓬中学独生子女学生感恩教育研究”;常州市局前街小学的“感激教育”;孝丰镇中心小学的“孝文化教育”;江苏淮阴师范附小的“生活教育”;丹阳师范附小的“情育课程”;江苏海门市开展的“农村初中生感恩现状调查与学校实施感恩教育策略研究”;湖州市德清县英溪小学的“孟郊故里学校‘感恩’教育的实践与研究”;建德市一小学开展了“一所山区希望小学开展感恩教育的实践研究”;巨化第一小学开展了“在学校集体活动中让学生学会感恩的策略研究”等, 都在感恩教育研究中作了探索。在把“感恩教育”作为德育的切入点的前提下, 通过少先队活动、学科渗透、教职工参与以及家校互动等多种途径, 以班级生活、集体活动为载体, 引导学生在学会感恩过程中, 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以学校、社区、家庭为三大环境背景, 开设相应的探究活动, 增强学生的感恩意识, 健全学生的人格。借助校园环境建设和校本课程开发等, 让更多的学生、家长投入到感恩的实践活动中来, 使更多学生感恩的心升起, 让学生明白感恩的重要性, 同时要让教师也深深地体会感恩的必要性, 努力地将社会的爱心转化为丰硕的教育教学成果。对学校感恩教育新模式进行有益的探索, 以求通过多种形式的实践提高学生的感恩意识。
在省内, 射洪县职业中学正在开展“感恩教育研究暨孝德文化进校园活动”, 乐至中学曾开展过感恩教育的研究。
以上感恩教育的研究和本课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即通过多种形式的实践提高学生的感恩意识, 使学生学会一定的感恩方式, 养成感恩的习惯。这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理论及实践经验。
综观全国各地学校开展的感恩教育, 存在一些遗憾。
(1) 主要是以开展感恩教育的活动为主, 形式和内容比较雷同。喊口号、走过场的现象也比较普遍, 如何把感恩教育深入地、长久地开展下去, 还没有得到有效研究和论证。
(2) 如何搭建家庭、学校和社会的三位一体的教育平台, 开展全社会感恩教育也是一个亟待研究的课题。
(3) 感恩教育是一种有关心灵、情感和灵魂的教育, 需要培养大量感恩教育种子教师队伍, 但如何培养是过去课题研究中没有引起重视的课题。
(4) 一直以来, 感恩教育主要聚焦于孩子、父母和教师之间的感恩文化研究。但对学校领导和教师之间、家长与教师之间的感恩文化研究却很少有人进行。
(5) 全国开展感恩教育的学校虽然很多, 但缺乏交流平台, 不利于感恩教育的经验总结、成果展示和推广。
(6) 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是我校德育的一个基本目标, 如何通过感恩教育实践, 把感恩教育有机融入学校整体德育体系。
(7) 如何确认感恩教育在德育中的核心价值?如何确立感恩教育在校本德育体系的办学特色化中的价值和作用?如何确立感恩教育在和谐校园建设的价值和作用?这些比较专业的德育课题, 当前还没有系统涉及。
(8) 感恩教育的内化手段研究还是个难点。
(9) 学科教育与感恩教育的整合研究基本上是空白。
经系统地查阅、检索和复习国内外大量的文献, 从21世纪初我国开始出现以开展感恩教育为专题的教育教学研究, 以感恩教育为主题的德育研究正如火如荼、方兴未艾, 在全国范围内较早开展感恩教育的学校主要集中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 如上海、浙江、江苏、福建等。但主要集中在幼儿园、小学、中学和大学, 在中等职业教育的德育领域中施行感恩教育现处于起始阶段, 从省内外研究感恩教育的情况来看, 研究的报道极少;但以中等职业学生“9+3”学生为研究对象, 开展感恩教育, 在“9+3”学生中尚未见有关感恩教育研究的公开报道。所以本课题的研究将弥补这一缺憾。
4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 知恩教育研究。引导“9+3”学生充分认识并感激党和政府、社会的关心和关爱, 感激教师的教诲、父母养育、自然的赐予、同学间的互助等。进而把“感恩”的情感延伸到爱党爱国的崇高境界上, 从为社会多献一份爱心, 为祖国多一份贡献, 延伸到爱班爱校上, 爱教师与广大人民上。
(2) 感恩、施予意识培养和途径研究。引导“9+3”学生做一个知道别人的恩爱并知道感恩的人, 进一步懂得如何去热爱党、祖国和人民, 如何去承担民族未来的责任, 如何去回馈社会、报答父母、敬重教师、敬畏自然。有了感恩之心, 学生自身也会因为这种感恩心理的形成而感到更加愉快、更加健康, 进而激发学生的责任意识, 自立、自尊意识, 形成健全的主体人格。应积极探索、总结感恩、施予途径。
(3) 感恩教育形式的研究和感恩活动的开展。通过感恩故事 (叙事) 、班级感恩活动开展情况 (案例、报告) 、学校感恩活动开展情况 (案例、报告) 、“我所知道的感恩故事” (叙事) 、我是怎样看待感恩的 (论文) 等具体活动的开展, 总结出适合“9+3”学生感恩的方式、方法, 寻找进行感恩教育的创新方法与途径。
(4) 感恩行为的规范和感恩文化的培植研究。积极引导学生以正确的态度和良好的行为对待党和政府、对待社会、对待学习和工作、对待师长、对待父母及亲人、对待自我等。通过以“孝”为先的人伦文化、以“仁爱”为核心的儒学思想、自觉自律意识与奉献精神之间的关系、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宇宙思想研究, 培植感恩文化。
5 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
(1) 开发适合“9+3”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资源, 构建具有“9+3”学生感恩教育的目标。
(2) 初步建立起“9+3”学生感恩教育理论, 形成以感恩教育为主题的德育内容体系。
(3) 研究具有操作性、科学性、实践性的“9+3”感恩教育操作方法。
(4) 通过开展具体感恩教育的实践活动, 逐步培养“9+3”学生的感恩思想与意识;促成学生感恩行为和习惯较快的形成。
(5) 探索对“9+3”学生感恩教育的形式和途径, 最终让学生懂得感恩、学会感恩。
(6) 成功的案例, 形成的经验、教育形式、实际的操作方法和途径具有重要的、广泛的推广价值。
6 课题研究采用的方法
本研究以活动为核心, 主要采取行动研究法, 并辅之文献法、调查法、个案法、经验总结法等。
7 课题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 (2009年10月~2010年3月) :组织课题论证、申报准备阶段。
成立课题组, 进行课题申报;邀请专家、组织课题组成员对课题实施方案进行可行性论证并向上级科研主管部门申报。
第二阶段 (2010年4月~2012年1月) :课题研究、实践阶段。
确定具体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向, 按照研究计划积极组织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课内外社会实践活动, 聘请省、市的科研专家定期对课题运作进行指导, 总结相应研究成果:感恩叙事、典型案例、感恩教育活动课设计方案、开展的相关活动文字、图片与录像等实录、论文等。
第三阶段 (2012年2月~2012年6月) :课题结题阶段。
在第二阶段实验、总结的基础上, 进一步充实课题研究成果、总结经验, 完成课题研究报告, 举办论文集、故事集、案例集、教学设计汇编、感恩活动开展情况实录等研究成果展示, 邀请上级主管部门进行结题验收, 总结推广。
8 课题研究的条件分析
(1) 学校领导高度重视课题研究工作, 对课题研究在人力、财力、物力上都给予了大力支持。
(2) 本课题由赵斌副校长负责领导, 教育研究室负责业务指导, 由学生科、“9+3”管理办公室负责具体实施。赵斌同志曾从事多年学生管理、教学管理, 现任我校副校长, 具体分管学生科、团委工作, 能很好的抓住学生的心理, 在开展感恩教育等德育工作中具有丰富的经验。
(3) 本课题研究人员的研究能力强、水平高, 特别是前3位主研人员都曾参加过多个课题的研究, 具有丰富的研究经验和实际研究能力。邹世凌同志曾主持研究并完成的《中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七年制中西医结合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实践研究》分别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和四川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赵斌同志、贺生同志曾主研完成《目标管理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研究》课题, 该课题获四川省第二届教学成果三等奖, 同时还参与学校其他6个课题的研究。
(4) 本课题由专职教育研究人员、行政管理人员、学生科“9+3”管理办公和班主任4部分人员组成, 使本课题的研究具有严密的组织结构、坚强的领导核心、丰富的理论作为支撑。本课题负责人和主要研究成员具有较丰富的理论知识及学校管理、班级管理、教育教学等方面的实践经验, 有助于本课题的具体实施。
(5) 本课题的研究有四川省卫生学校学生科“9+3”管理办公室这一平台, 每年均招收100多名“9+3”的学生, 利于开展各种感恩教育实践活动。
(6) 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对构建和谐社会、加强感恩教育都非常重视, 全国上下的普遍关注和认同为本课题研究的开展提供了极好的外部环境。
9 课题研究的人员分工
(1) 负责人:赵斌、邹世凌。负责领导、指导、协调整个课题的各项工作, 研究全过程的质量控制等工作。
(2) 主要研究成员。
(1) 贺生:负责课题研究设计, 撰写各种研究报告等工作。协助问卷设计和调查、具体实践活动方案的设计和开展。
(2) 刘薇:负责设计所有调查问卷、预调查和调查, 收集相关资料, 撰写调查报告;协助团队、课外实践活动的开展等工作。
(3) 黄萍:负责设计课外、团队实践活动方案并具体实施相应的活动, 收集相应资料、撰写相应的实践活动报告, 协助调查等工作。
(4) 王建鹏:负责购买、查阅、收集相关资料, 设计课内实践活动方案并具体实施相应的活动, 收集相应资料、撰写相应的实践活动报告, 协助团队、课外实践活动的开展及调查等工作。
(3) 其他研究人员:王莉、刘峰、任振薿、刘琴蓉及“9+3”学生所在班级的班主任, 协助本课题具体实践活动的开展及调查等工作。
1 0 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及提供的形式
(1) 研究报告:包括调查报告、实践报告、个案研究报告等。
(2) 实践方案:包括学校实施感恩教育的各种方案等。
(3) 反应实施感恩教育的光盘、软件、课件以及录音、录像、教具、学具等。
3.数学课题开题报告 篇三
常言道:“越是民族的,越具有世界性。”中国画作为美术学科中独具表现形式的民族绘画,是中华民族引以为豪的艺术瑰宝,有着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是诗、书、画、印相结合的文人画,是中国文化、哲学、审美情趣、智慧的大综合,区别西方概念的纯绘画。那中国画继承状况如何呢?一个中国学生去国外学习美术,但外国人告诉他,真正的艺术在中国。然而现在确实学习外国的美术教育多于中国画,高考的科目全是西洋画、艺术院校的国画专业课程有的结合西方课程失去了国画特有的特点,更可怕的是有的艺术院校因国画专业就业率很低,取消了国画专业,这样大部分老师对国画不够了解。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国画教学是不少美术教师感到为难的课题,原因有以下几点:(1)国画教学的过程比较繁琐,一节课40分钟需要解决的问题太多(工具准备、知识传授、技能学习、乐趣的培养、体验实践、卫生……)。(2)小学生对毛笔的控制能力较弱,对笔力、意境等一些抽象的名词不易理解,教学上颇有难度。(3)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不够扎实,对国画的教学心有余而力不足。(4)教材中对于国画课课程安排偏少、不集中,开展国画教学有一定的难度。
二、小学阶段的国画课程及分析
人民美术出版社小学阶段的国画课程有:《彩墨游戏一》(三年级上册)、《彩墨游戏二》(三年级下册)、《用彩墨画鸟》(四年级上册)、《用彩墨画鱼》(四年级上册)、《娇艳的花》(四年级上册)、《动物的脸》(四年级下册)、《山水画》(五年级上册)、《有趣的汉字》(五年级上册)、《花鸟画》(五年级上册)、《有特点的人脸》(六年级上册)、《戏曲人物》(六年级上册)、《画故事》(六年级下册)共十二课。三年级是尝试用毛笔、水性颜料、墨和宣纸等工具、材料,运用点线面来体验趣味性。四五年级是尝试用中国画的表现方法、技法,表现自己对花、鸟、鱼、虫的认识与理解,体验笔墨趣味。六年级运用笔情墨趣来创作生活。
三、选择国画为课题的理由
1.中国画具有广阔的胸怀,能容纳百川。
2.字如其人,我认为画也如其人,画品即人品,其人不正,其行不远,能对孩子的人格品行进行教育。
3.符合美术课程追求人文性、强调愉悦性,学生在美术学习中自由抒发情感,表达个性和创意,增强自信心,养成健康人格。
4.让国画成为大众教育,“从娃娃抓起”,学校教育是很重要的途径,增强学生的民族感。国画的延续往往是通过一代代地传授学习得以实现的而中小学学生又是接受这种传授的主要对象。我们沿着历史发展的规律,今天做好国画教育,明天后继有人继续做国画教育工作,相信,国画艺术会在中国民族文化发展轨迹上开出继续传承、更加绚丽的花朵。
5.我校要营造书香氛围,学生对诗歌理解水平较高。
6.教师虽然不是国画专业毕业,但认真学习、钻研、请教,相信能胜任教学。我校专任教学副校长王立峰书法、篆刻都很在行,可以随时请教。
四、我校的现状和实施途径
东方实验小学是新建5年的学校,低年级学生多,高年级学生少,而且半路转来的多,大部分学生是外来务工子弟,基础相对弱,美术教师有4位(王锐、乌丽雅斯、孙海珍、金萍)。
具体措施如下:
1.先从每个班级选出约2名基础相对好的学生,在每个星期二到五第七节课进行培训,最后成为班里的“领头羊”。课程不脱离课本的意图。低年级1~2年级主要以彩墨游戏的方式接触中国画、熟悉中国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孩子在刚开始接触中国画时能感受到乐趣,对学习充满了期待,在每个阶段的学习中保持愉悦的心情。主要参考对象为吴冠中的作品。3年级从儿童喜欢的简笔画入手,以简单的线条画出有趣的图像和表情,同时贯穿并应用简单的国画理论(墨色、用笔、干湿)。4~5年级以具象的为主,鸟、鱼、花、动物为主。6年级根据生活创作,可以画人与人的组合、人和环境的组合故事。
2.每个学期定期开展国画讲座(可以由优秀的学生担任,也可以聘请知名学者)。
3.多让孩子参观画展,多利用多媒体教学,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利用网络提高自己,为国画作品多又质量好的学生举办个人画展,邀请全校师生及家长参观,增强学生创作的动力。
五、课题研究预期成果
教师根据实验研究中总结的经验,编写专著、培训、撰写论文,成果展示,并将有价值的经验在全区推广。
结题时间:2017年9月至2017年11月
1.提交科研论文、撰写研究实验总结报告。
2.提交研究实践中相关的电子成果资料,集册和个册成果展示等。
3.出版专著地方特色初中校本课程《校园国画》及国画欣赏读本。
4.通过活动课、课堂教学、公开课等形式,开展国画教学实践,形成较为完整的教学设计体系并积累优秀活动案例。整理、汇编活动案例、优秀教案及孩子的感想体会,随时随地了解各大杂志的国画比赛信息,交流、展示本校的阶段成果,为交流、提升搭建平台。
5.收集校外美术培训班的国画作品,交流学习技法,提高思想认识,鼓励学生当小老师,增强学生自信心的同时,其他学生也学到了新知识。
6.整理各种活动照片,编辑国画课题等活动影像资料。
参考文献:
[1]谢文兰.粤北仁化中学国化教学实施研究[J].重庆师范大学,2016.
4.数学小课题开题报告 篇四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有效策略研究》小课题开题报告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有效策略研究》小课题开题报告
为了更好的开展我校数学组制定的《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有效策略研究》的实施方案,切实提高全体数学教师的教科研能力,做好小课题实施工作,更好的为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做好服务,今天正式开题,现将本课题的有关情况向阐述如下: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和意义:
计算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的最多的数学技能,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要素和重要内容。而良好的计算能力更是学生今后生活、学习和参加社会活动所必备的基本素养之一,所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也将为学生今后更好地学习数学奠定扎实的基础。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以及必要的运算技能。“必要”一词清晰的体现了计算教学的基础性和重要性。一方面从小学教学教材编排来看,与计算相关的内容占有很大的比重,例如解决实际问题的解题思路、步骤、结果要通过计算去落实;几何知识的教学要设计周长、面积、体积的求法,这些公式的运用同样离不开计算;至于简易方程、比例和统计图表等知识也无不与计算密切相关„另一方面从我校的实际出发:我校地处农村,客观反思我校的数学教学,尤其是计算法则混淆不清、计算能力参差不齐。而随着年级的增高,知识的不断加深,学生计算越发暴露问题。有悖于素质教育的精神,而且势必会让学生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失去以后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动力和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带来了不利因素。为了改变现状,更好地贯彻课标精神,更好的发展学生的思维,迅速有效地提高学生计算能力,实现知识、技能向能力的转化,我校提出《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有效策略研究》的课题研究。
二、课题的界定: 计算:包括口算、笔算。
计算教学:是指教师以教材为依托,通过有效地运用策略及方法、帮助学生剖析算理、引导建构算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计算速度,在此基础上不断加强计算练习,最终形成自我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计算能力的活动和过程。
策略:根据学习目标对影响学习的各种因素加以综合思考、精心策划和有效调控的技能。也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式与方法。
三、理论依据
1、《数学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计算能力做了如下的要求“体会和运算的意义掌握数的基本运算”,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逐步形成计算技能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2、建构主义学习观
建构主义观认为,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更重要的是新旧知识经验的冲突以及由此引发的认知结构的重组。每个人都以为自己的方式理解事物,学习过程要增进学习者之间的合作,使其看到那些与自己不同的观点,完善对事物的理解。
四、研究目标:
1、探索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方法、技巧以及学生计算训练的方式方法。
2、激发学生在计算上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数感,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促进学校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促使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提高课题组成员的教育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促使数学教师的专业发。
五、研究原则:
1、导向性原则:本课题研究的目标是探索一种比较有效的计算教学方法,研究者应以集体目标为导向,不断端正思想,提高研究者的信心和水平,同时要发挥导向的多种功能。
2、参与性原则:在进行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在充分调动研究者与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始终参与研究活动,使其成为改革研究的主角。
3、平等性原则:研究者应该相信每个学生都有能力在学习上取得成功,都有潜质有待开发,都是值得尊重和关怀的,能负起责任的,这些都应该平等的对待。
4、坚持多元性体现开放,建立科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评价体系,不仅评价计算教学的一般特性,而且要为不同条件的课堂教学留有可变通的余地,提倡创新,鼓励个性化教学。
六、研究内容与操作:
(一)研究内容
1、对我校数学教师的教学情况和学生的计算状况进行调查,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如何提高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具体有效的教学方法。
2、计算教学的策略研究:(1)提高思维能力的有效策略。(2)增强实际应用的有效策略。
(3)培养较好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策略。(4)培养学生稳定的心理和良好习惯的有效策略。
3、加强学生计算训练方式方法的研究。探索计算的基本方法和技巧,训练提高学生的口算、笔算、能力,并达到一定的速度。
(二)具体的操作措施
1、对数学课堂计算教学的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确立各个年级的计算教学的训练重点。
2、创设计算情景,激发计算情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帮助学生克服枯燥、被动的心态。(2)树立“数学生活化”的观念。(3)增强计算的趣味,培养计算兴趣。
3、运用策略,培养计算技巧,提高计算能力。
4、拓宽训练平台,丰富训练形式。
七、研究方法:
本课题以个案研究法为主,辅以文献分析法、观察法、调查法、个案法和经验总结法。
八、研究对象和步骤:
(一)研究对象
姬家中心小学1-6年级全体学生(主要对象为后进生)
(二)测量工具:
1、师生数据
2、学生测试
3、自行检测
(三)负责:李宾 组员:雷斌 徐明 雷斌 张娜 尚欢
(四)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建立课题组,设计课题研究方案。收集有关文献资料、报刊杂志作为课题实施的参考资料,确立课题的研究框架构想。进行对学生计算方面的前测分析,制定符合本年级要求的研究计划。
第二阶段:课题实施阶段,组织课题组成员集中备课、上课、并探索在计算课中实施“计算能力培养”教学模式的基础步骤。在实施阶段边开发,边教研,边总结即时整理研究数据和资料。组内成员经常交流研究情况及时调查方案。逐步形成新的教学模式。
第三阶段:课题总结阶段,认真撰写研究报告,总结研究情况。
九、研究预期成果和成果形式
1、形成适合学校学生的计算教学模式: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引导发现 自主探索——组织训练,明确深化 ——概括点拨,自我评价,并得以优化。
2、教师探索教学模式的论文、实验总结、优秀教案、课堂教学研讨会。
3、总结研究情况,撰写课题报告、科研论文。
我们课题研究人员应该以饱满的工作热情,积极提供研究课,写好研究课设计方案、教学后记、案例分析等材料。还要认真地听研究课,参加说课、评课、信息交流、心得体会交流等研讨活动。
全体数学组成员坚信:通过组织参加这样的活动,教师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一定会得到很好的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一定会得到长远的发展。
最后,祝愿我们的课题研究工作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取得圆满成功!
姬家小学数学课题组
5.数学市级课题开题报告 篇五
(3)多元评价理论:学习者的能力是多方面的,每个学习者都有各自优势.学生在意义建构过程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不是单一维度的数值反映,而是对多维度、综合能力的体现,因此对学生学习评价应该是多方面的.多元评价理论体现了主体多元化,内容多维化,方法多样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因材施教原则:所谓因材施教,是指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教学的深度、广度、进度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同时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性差异,使每个人的才能品行获得最佳的发展.因材施教不但是我国古代教学经验的结晶,还是现代教学必须坚持的一条重要原则,它具有非常丰富的现代价值.
(5)《新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思考;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地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计算、证明等活动过程。
六、课题研究的内容:
1.调查作业布置、设计、指导、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制定相应的对策.
2.开发符合校情、学情的校本作业.
3.探索有效作业实施方案(包括作业完成形式、批改形式、评讲形式等).
七、课题研究的方法
(一)问卷调查法.通过发放问卷,对学生完成作业的方法、态度以及作业中存在问题的处理方式等进行调查分析.
(二)文献资料法.广泛收集、查阅与本课题相关的文献资料,学习、研究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和先进教改经验,以提高思想认识,借鉴他人成果.在此基础上,结合自身教学实际,研究制定课题研究的具体策略,构建课题研究的理论框架.
(三)行动研究法.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将研究制定的实施方案贯彻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工作中去,有计划有步骤地在教学工作中开展行动研究,边教学边研究,不断调整方法,完善实施方案.
(四)经验总结法.在实验探索过程中不断分析总结,通过对成功经验的理论分析和科学总结,推动本课题不断深化研究.
(五)个案研究法: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建立个人学习档案,进行追踪分析,及时发现问题,调整对策.
八、课题研究成果的呈现形式
1.各年级实验前后成绩分析.
2.《马鞍山四中初中数学校本作业》.
3.“研究论文集”、“优秀命题集”、“教学案例集”、“教学设计集”、“研究课教案集”、“学生优秀作业汇编”等.
4.马鞍山四中学生作业方案.
5.马鞍山四中学生作业批改方案.
6.马鞍山四中学生问题作业矫正方案.
7.马鞍山四中“有效作业”背景下的教学改革综述.
九、课题研究的过程
(一)准备阶段(3月)
1.提交课题立项申请书.
2.成立课题研究小组,明确课题组内人员分工,并组织课题组教师开展有关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
3.撰写开题报告.
4.邀请专家进行课题可行性论证,进一步修正、补充、完善.
5.举行开题论证会.
(二)研究阶段(204月――5月)
1.调查作业布置、设计、指导、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研究相应的对策.
2.针对小班化的特点,结合本校学生实际,开发校本作业.
3.开展提高作业质量的研究,探索学生完成作业的方式和教师批改作业的形式,落实高效率、轻负担.
4.探究学生问题作业矫正方案,总结补救策略.
5.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加强交流学习,促进课题研究向纵深化发展.
(三)总结阶段(205月――年10月)
1.开展“初中数学有效作业设计的研究”论文、优秀命题、个案分析征集活动,编辑“论文集”、“优秀命题集”、“教学案例集”、“学生优秀作业汇编”.
6.数学两极分化课题开题报告 篇六
目前,许多小学的数学学习成绩存在较为严重的两极分化现象,这一现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认真研究学生学习成绩两极分化的成因何在,并对症下药找出相应的对策,对于提高教学质量,落实《数学课程标准》,提高全民的素质,建设小康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
两极分化又是一个比较客观的现象,因为学生之间肯定是存在差异的,肯定是不平衡的,但是两极分化确实不应该扩大。从心理学上来说,正常情况下的差异应该符合正态分布。教育理论表明,在正确或正常的教育下,学生的学业成绩应该呈正态分布,即两头小,中间大的分布状态。如果出现了两头大,中间小的情况,那是不正常的,需要在教学和教育上找原因。
首先,开展“农村小学数学两极分化现象成因与对策研究”研究,是新课程改革强力推进、健康发展的总体需要。《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无疑对数学教师的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课改强调变革学习方式、提倡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虽然在这方面下了很大的工夫,但如果“探究学习”活动组织不好,就会造成能力强的学生愿意去探究,而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没有真正的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他们往往会成为课堂学习的旁观者,若教师对此类现象关注不够,长此以往,这部分学生就会成为“学困生”,并有可能在班级中产生两极分化的现象。所以,我们开展新课程实施中小学数学两极分化产生的原因及对策研究,对推进新课程改革、构筑和谐师生关系意义重大。
其次,开展“农村小学数学两极分化现象成因与对策研究”研究,是我们农村小学数学教学发展的整体需要。在广大农村学校,一方面由于编制紧导致教师教学任务繁重、研究时间较少,另一方面因为教师往往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等原因的影响,对新课程、新理念存在理解上的肤浅化、操作上的形式化,课堂教学看似气氛热烈、学生看似积极主动,但实质上并未引起学生的有效学习,极有可能造成两极分化的现象产生。所以,如何把新课程的理念内化为教师的观念、外化为教学行为,促进学生有效学习,也是当前农村小学数学教学整体发展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再次,开展“新课程实施中两极分化产生的原因及对策”研究,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个体需要。当前,部分教师对新课标理解的片面、肤浅,使教师在数学的认识结构、教学方法、学生的活动组织等方面发生了认知上的偏差,教学过程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以教师控制为主、学生参与率较低、课堂教学目标达成度不高、教学质量低迷等现象,教师亦深感此状况直接影响着新课程的实施,他们渴求一个既能实实在在发展自己,又能实实在在提高教学质量的研究课题。
本课题正是从以上背景出发提出的,它以促进学生有效学习为目标,对新课程实施中两极分化的原因及对策展开研究,促进学生的发展。这一课题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二、课题所要解决的问题。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制定本课题目标:
1、分析造成学生数学两极分化的客观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教学内容,使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处于主动参与,积极活动的状态。
2、探讨教师的教学过程与方法,分析学生数学学习两极分化的主客观因素,并由此改进教师的教学过程与方法,从而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而适应新课程的教学。从而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创新能力。
3、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关注学生的态度和情感,使每一位学生身心和学习能力都有所发展。
三、课题界定。
两极分化中的关键词为“两极”,根据《现代汉语词典》可将其解释为两个极端,延伸结合到我们教学来说,一个极端为优秀,即优生;另一个极端为学困生,即差生。其次,优生与差生是相对而言的概念。在班级中,两极分化刚产生时,优生占少数,差生也占少数,而既不是优生又不是差生的人数占绝大多数。只有当两极分化到非常严重的程度时,不仅差生的数量有变化,而且,差生与优生的差距也越来越大,这就是两极分化。
四、研究内容。
(一)关注学生,减少两极分化
1、关注学生的学习基础
素质教育提出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争取人人学有所成。在我们民工子女较多的学校往往存在着一个很大问题――基础差异。因此我们要从分析学生基础开始入手,尊重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每一个学生在基础上找回学习的自信。
2、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直接推动学生学好数学的内在动力,直接影响学习效果。且兴趣不是天生的,它是在学习中逐渐培养起来的。因此,我们要做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设计一些生活情境,同时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我们设计的趣味教学活动中来,让他们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3、关注身边的每一位孩子
我记得李烈校长讲过:作为一名数学教师,首先应该想到自己是教师,其次才是数学教师。教师要相信每一个孩子在不同层次上都会有发展,在不同方面都会有各自的才能,别让自己的学生成为被遗忘的角落。
(二)、改进教学方法,缓减两极分化
1、实施分层教学,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教学是一个教与学双边的活动过程,若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同一个要求,同一种教法,必将打击学困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结果必然是两极分化严重。所以,我们教师要学会在目标的确定、新知的探求、练习设计中要分层设计、区别对待,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提出不同的要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最大的收益。
2、调动学生思维参与,提高课堂效率
美国教育家彼德克莱恩说学习的三大要素是接触、综合分析、实践参与。学生要实现主动发展,参与是基本条件。那么如何调动学生的思维参与呢?我们要学会创设情境,学会巧妙的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心理上的认知冲突;同时,教师要放权给学生,给他们想、做、说的机会,让学生放开说,并且让尽可能多的学生说。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高起来,课堂的教学效果也会跟着提高。
3、提高小组合作,发挥每位学生的作用
7.数学课题开题报告 篇七
关键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问题线索,情境导航,探究学习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随着课程改革不断深入, 出现了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 那就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主动发展。教育的信息化为教育教学研究者研究学生的主动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 教育教学的新理念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理论支持。学生的主动发展、主体发展在教育教学领域是一个热点的研究课题, 在全国范围内很多学校都在研究, 并且有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但以信息技术创设问题情境角度切入的研究课题并不多见。大部分课题研究的中心集中在主动发展教育理论框架的构建, 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的选择, 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 教学方法的研究等方面。从信息技术的角度研究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 促使学生主动解决数学问题, 提高数学学习成绩的研究较少, 因此, 课题组选择《创设问题情境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实践研究》课题。
本课题研究从教育教学手段的角度, 探索创设问题情境对于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提高数学学习能力的作用, 并探究创设问题情境对于学生学习方法的改变有哪些促进作用。
二、研究内容的界定
学生主动发现数学学习中的问题, 并提出解决数学问题方法和途径, 进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 促进学习能力的发展。应用信息技术创设问题情境, 以问题为线索, 贯穿学习过程, 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 进而达到主动发展的研究目标。
1.问题情境
以课程标准的要求为基础, 认真分析研究教材, 把握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不断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引导学生发现、提出研究问题, 在研究问题的解决中把教学推向深入。
2.主动学习
主动学习, 是发自内心的一种积极学习的渴望, 积极寻找学习内容的一种动力, 科学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 坚持不懈学习的一种毅力。
3.课题的研究方向
学习是一个不断产生疑问并解决疑问的过程。学生主动学习的课堂教学就是要强调根据不同学段的特点, 研究问题情境的创设。通过设计适合学生心理和认知特点、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以及可以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情境,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主动参与、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活动, 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能力。
4.研究目标
(1) 以问题情境统领课堂教学, 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在问题解决中学会学习, 促进知识与技能稳步发展, 提高数学学习能力, 达到主动发展的目标。
(2) 教师得到锻炼和提升, 逐步形成骨干教师队伍, 科研型教师队伍, 提高教师的信息化、专业化水平。
5.变量的界定
自变量:教育信息化, 即应用信息技术创设问题情境。现代教学媒体可以利用丰富的资源和技术优势, 创设超越时空限制的教学情境。传统的教学媒体、教具、模型, 包括教师的语言、表情、动作以及学生的主体活动都是情境创设的工具。在课题研究活动中, 结合教学内容的需要, 多种教学媒体优化组合, 共同创设数学教学的问题情景, 实现以问题为线索的数学教学。
因变量:学生主动学习新知识的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归纳与整理信息能力、合作交流能力的综合发展。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研究采取行动研究法。科研课题与教学实践密切结合, 在教学实践中以高度的科研意识, 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 达到探索规律, 总结经验, 促进教学效果优化的目的。
本课题研究还将观察法、调查法、个案研究法、文献研究法、实验研究法等相结合。
四、研究的过程
1.以问题为线索是数学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以问题为线索主要研究的是如何以问题贯彻课堂教学的始终, 即创设适合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以及可以激发学习兴趣的情境, 导入课堂教学。创设具有启发性学习内容的问题情境, 推进课堂教学。创设可以引导学生探索、争论、交流、研究的情景以深入课堂教学。通过合作学习, 师生交流, 生生交流, 达成共识, 最后解决问题。所以, 在备课期间, 教师首先要深入地研究教材, 理清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 挖掘教材中可以设计问题情境的关键点来设计情境。设计的问题, 不是不加思考、一目了然的问题, 而是要有一定的难度, 要遵循最近发展区理论, 设计一些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或者合作学习可以解决的问题。然后, 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研究问题的方式方法, 选择教学媒体和教学资源, 即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 结合实际需要, 选择恰当的教学媒体和信息资源。把学习的问题作为线索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 帮助学生建构所学知识的意义。教师必须改变教学理念, 深刻关注学生如何学习而不仅是教师如何讲授, 把教案变成学生学习的新学案,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教师始终要引导学生的“学”, 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 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2.合理设置“导航”
“导航”一词, 《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利用航标、雷达无线电等设备引导轮船、飞机等航行”。课题研究中把“导航”理解为引导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积极解决学习中的问题。通过导航情境的设计, 引导学生认识数学问题, 进入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理清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向, 帮助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应当注意的是, “导航”是引导学生顺利地开展学习活动而不是代替学生的思维过程。“导”是教师的主导、引导、指导。而“航”是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是学习的内动力, 要体现在“导”的作用下得到激发, 可以认为“导”是外因, 而“航”是决定学习效果的内因。所以, “导航”情境的设计一定要有启发性、新颖性, 引导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 通过自身的努力到达成功的彼岸。
3.以探究学习为主要的教学方式进行实践
课程改革以来, 提倡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就是要改变学生的接受式学习方式, 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 逐渐形成主动学习能力, 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水平。以探究为方式是课题研究数学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式, 在信息技术工具和教学资源的支持下, 通过学生的自身努力和合作学习, 在教师的帮助下, 达到学习目标。探究式学习的课堂教学就是要为学生创设探究学习的条件, 为学生的主动探究创设有价值的问题情境, 并根据学习成员的学习水平进行合理搭配分组, 使他们能够进行有效地互补, 在和谐、互助、平等的环境中, 愉快地进行合作探究学习。当然, 教师的主导作用要充分发挥, 当学生偏离学习目标时要及时纠正, 指导正确的研究方法, 提高探究学习的效果。
4.课堂教学的目标是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不管是采取什么样的课题教学方法, 让学生掌握知识, 提高学习能力是始终不变的学习目标。主动学习的课题研究, 就是要通过优秀问题情境的创设促进教学目标高质量、高水平地完成。显现的教学目标是学习质量的提高, 潜在的教学目标是学习能力的提高, 优秀数学思维的形成。
五、研究的成果
1.形成了以问题为线索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
教师科学地处理教材, 较好地设计问题情境, 使得教学变成了学生主动探究数学奥秘的课堂, 增强了教师的问题意识和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意识, 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法, 形成了以问题为线索, 以情境为导航, 以探究为方式, 以问题解决为目标的数学课堂教学基本模式。
2.促进了数学学习能力的提高与发展
学生充分利用教师提供的丰富的信息资源,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通过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解决问题。100%的学生参与问题的探究和讨论, 学生能够自己解决95%的问题。通过对学生外显行为的观察、学生作业的分析、学习成绩的检测, 笔者发现课题研究极大地促进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学生知识与技能稳步发展, 积极参与学习过程, 在问题解决中学会学习、提高数学学习能力, 达到主动发展的目标。
4.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在课题研究的实践活动中教师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教师结合课题研究不断地学习教育教学理论, 学习教育科研的方法, 扩展了教师的理论视野, 提高了理论水平。教师还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和课题研究撰写了大量教学随笔、教学反思、教学论文, 在市级刊物发表和会议交流的论文、经验20 多篇;2014 年10 月, 《数学课题案例研究》编入辽源市教科所编辑的课题研究成果集。课题研究促进了教师深入地学习课程标准, 研究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 不断探索教学规律, 提高了教育教学水平和能力, 撰写了大量优秀的教学设计, 制作了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课件。
4.广泛的社会影响
以问题为线索, 以情境为导航, 以探究为方式, 以问题解决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模式是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之一, 并在校内外有广泛的影响。结合课题研究的深入, 不断进行研究成果的总结、验证和推广, 目前学校各学科的教学都在进行以问题为线索的教学尝试:语文学科尝试以问题为线索的略读课文的教学, 使学生掌握独立阅读的方式方法, 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英语学科在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的环境下, 突出学习的问题, 引领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 提高听力和会话能力;科学学科, 品生、品社等学科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积极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 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在西安区历次教研活动中, 我校的多位教师做了引路课、示范课、观摩课;在西安区、龙山区联合电教开课日活动中, 数学课的教学模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借鉴和推广;学校每次家长开放日, 数学课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也深受家长的欢迎。
六、结论
本研究选题具有时代性、新颖性和较强的可操作性, 研究的过程采取科学的研究方法, 全面地收集研究资料, 严谨的成果检测, 客观的效果分析, 符合教育科研的规律。但仍存在有待改进的地方, 如:没有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从心理学的角度和学生的认知规律的角度设计教学程序, 观察学生的变化;没有从理论的高度阐述课堂教学模式发挥的作用。这些内容都是今后要深入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8.数学课题开题报告 篇八
《新课标》指出:在课堂研究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是主人。其任务是自主地发现问题,确定研究对象,搜集整理资料,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和经验,分析、探讨、论证,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得出结论。老师是引领者,由“带着知识走向学生”转变为“带着学生走向知识”;学生的学习行为由“带着教材走进教室”转变为“带着问题走向老师”。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我们以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等为指导,通过灵活运用教学策略,改善了小学数学的教学环境,促进学生基于问题的有效学习。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的思维过程往往从发现问题开始。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实践证明,提问是教师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能及时反馈信息,有的放矢解决问题;提问也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鉴赏、表达的能力。教师提问还需关注每个学生,根据不同的问题,不同的学生对象,采取不同的提问方法和提问角度。
小学数学的学习应该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知识结构,作出具体安排。课堂上问题的提出,需充分考虑到小学生自生发展的特点,尤其是生理、心理、学习活动的变化,是学生通过解决问题,体验成功的快乐。掌握课堂提问技巧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灵活、机动的提问方式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产生兴趣和好奇,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提问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以便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问不仅能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而且在交流过程中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在课堂教学提问时,要注意哪些方面,可以使我们的提问更加有效呢
课堂提问是师生双边活动,也是教学中使用频率最多的教学手段,更是教学成功的基础。数学课堂教学中严重存在低效提问、无效提问,恰当的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效率。然而我们的课堂教学,很多教师提问的作用发挥的不如人意。如提问数量过多使学生忙于应付;用优生的思维代替全班学生的思维;忽视对问题的精心设计和组织,导致课堂上“启而难发”的局面;不重视创设问题情境,缺少置疑和认知冲突的激发;以简单的集体应答取代学生深入的思维活动,形成学生思维的虚假活泼,削弱了教师的讲授作用;提问的技巧尚未掌握好。
二、研究的过程与措施
1.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学生在小学这一阶段,他们的思维逐渐从形象思维为主过渡到抽象思维为主,由于儿童的知识水平和所接触的事物都极其有限,所以他们的思维只能处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虽然随着年龄的增长,会逐步由具体形象性向抽象性、逻辑性的特点转化,但他们在思维方面很大程度上仍然具有一定的形象性。根据这一特点,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必须以形象性、具体性为主。无论是内容和方法,都要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抽象的东西切忌过早让学生接触。
2.研究教材,提供有“生命”的材料激活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
学生学习数学不是被动地吸收书本上的现成结论,而是一个充满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过程。数学知识本身蕴含着思维方法,我们在研究数学知识时,绝不能只看表面,而是要通过例题看到知识的本身,揭示知识所蕴含的思维方法,以一定的思维方法为指导,构建知识是鲜活的,有力量的。
知识结构本身决定了我们不可能将零散的、孤立的知识教给学生,也不可能在一例题的范围内进行练习。这就势必要我们教师打破传统的模式,在加强知识的内在联系上下功夫,抓住点与点的关系来钻研教材,研究每一知识与整体知识结构的关系及相互作用,研究已有知识怎样成为后续知识的基础,从中悟出科学的方法。
3.增强学生质疑能力提高学生对数学问题意识
“问题”从何而来?如何设计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去思考,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如何有效的提出问题?设计问题的目的是为了通过解决此问题达到预定目标。新课程改革的数学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自己产生疑问、提出问题的能力。数学知识来源于客观世界,现实生活中处处蕴含着数学知识。我们在教学中透过知识看背后的真正数学,把数学知识融入到熟悉的生活中去,引导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有所思考、有所探究、有所发现。
4.培养学生的数学元认知,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远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首先教会学生自己质疑提问,这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利用教师的引导作用,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客观的分析,逐步引导学生学会提问题。学生们追求寻找高质量问题、高质量答案的同时,他们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学生质疑问题的意识和质疑问题的能力也随之逐步提高。美国的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
三、研究的成果与实效
1.初步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许多学生碰到数学问题时,他们对信息的搜集无所适从,只知道急匆匆地去找答案,这时候他们就需要教师的引导。我在指导学生搜集任务时,结合数学问题,提出搜集的具体内容,使每个学生明白自己需要搜集什么,达到什么样的结果。同学们搜集到信息后,又让他们讲一讲:你是从哪里发现的,找信息时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么解决的。学生在找信息时有了方法和目标后,逐步减少了搜集信息的盲目性。
新课程很注意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为我们搜集和处理信息提供方便,可以以课堂内学习内容为切入口,搜集我们所需要的信息。课内的知识是有限的,课内外联系,开放课堂,开放教材,让学生根据课内知识带课外搜集信息,使数学内容更丰富,学生的视野更开阔,学生获得了超大的信息量,这样,例题就“只是一个例题”。长期这样搜集、处理问题既丰富了数学内容,又增长了学生的知识,也培养了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意识和习惯。
2.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索研究后作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尝试解答的能力
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平等愉悦的学习氛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敢想、敢问。开始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是幼稚可笑的,漫无边际,离题万里,但也不可一言否之,应耐心的提示孩子换个角度再想想。多一些宽容,多一些鼓励,学生只有在良好的人际氛围中,才能大胆主动的提出问题。
问题提出后,我们必须给学生思考的机会,引导学生动脑筋,然后再让学生回答,学生在回答之前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自己问题的答案;使自己的答案更完整、更充分;也让更多的学生来回答问题;并使害羞和回答慢的同学能有更多的参与;也使学生的回答更富有想象力;学生更容易交流,更有信心。因此教学时一定要把握好学生思考问题时间的尺度,如果问题的目的是激发学生思考,给出新颖、具有独特性的答案,思考问题的时间应较长,让学生有充分的考虑时间,从而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思维习惯,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独创性。
一个经过精心设计而富有吸引力的问题,往往能拨动全班学生的思维之弦,奏出一曲耐人寻味,甚至波澜起伏的动人之曲。课堂环境的随时变化,使课堂提问表现出更多的独特性和灵敏性,在实践中发挥课堂提问的灵活性与有效性,让课堂风生水起!
讨论探索的过程,是知识量扩大的过程,是各种思维不断扩充的过程。让学生自主地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研究过程中,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对信息进行大胆分析、猜测、质疑,并不断变换角度重新修正、反复思考,最终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学生通过聆听不同的声音,能这样扎实、全面地学习新知识,拓展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性,不断深化、发展,超越自己。
3.发展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的意识,通过同学之间的相互质疑,提高思考的深度,培养合作意识
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后在学习小组内进行思维碰撞、互相质疑、辩驳,从而取得共识的一种学习形式。以合作为基本组织形式,系统利用教学中的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关系,使学生在交往互动中完成自己知识建构的一种学习形式。人人参与、组织互动、竞争合作的课堂常常有思维碰撞后的火花闪现,这样的课堂能给人以享受和启迪,同时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叶圣陶先生曾指出:“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所以,我们重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引导他们怎样与同伴合作,培养他们合作学习的习惯。
4.通过亲身参与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养成爱质疑、自觉研究、努力思考探究的能力。提高学习自主性与积极性
在探究过程中,学生种种思维方法产生碰撞的过程中解决了实际问题,激起学生对数学的热爱,对生活的关注。学生在不断的创造性学习中,体验学习成功的快乐,学生个性在数学课堂学习中充分得到张扬发展,实现个性化思维的超越。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便会激起无数追求意念和力量。学生想牢固地掌握数学知识,他们必须用内心的创造激情,在学习中不断地实现自我超越。实现自我超越,主要包括自尊、自信、自强的前提下勇于自我展示,乐于在课内外探究发现并能创新的解决问题,并不断地进步与发展,作为教师就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创造因素,尽量为每个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鼓励学生大胆开放思维,允许“标新立异”,从而使学生解决问题的情景中体验成功的快乐,在创造性学习中实现自我超越。
9.数学课题开题报告 篇九
报告人:上海市曹杨二中饶建民 2010.11.6
(一)课题的名称:
《中学数学“探究与实践”课题的实证研究》 名称解释:
1、所谓中学数学的“探究与实践”,主要指的是现行上海市教材高中数学(试用本)的21个子课题和“探究与实践”、初中数学的23个“探究活动”子课题以及全国人教社版等外省、市中学教材中有关“探究与实践”的内容。
2、所谓“实证研究”:即为通过对研究对象大量的观察、实验和调查,获取客观材料,从个别到一般,归纳出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发展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实证研究方法包括观察法、谈话法、测验法、个案法、实验法等。
3、《中学数学“探究与实践”课题的实证研究》旨在围绕中学教材中“探究与实践”课题中所提出的问题,指导学生通过观察、测量、分析“问题”的实质、变化,进行自主探究、深入实践、不断学习,最后从这些变化中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整个“探究与实践”的过程包括:观察分析数学事实,提出有意义的数学问题,猜测“探究”适当的数学结论或规律,并“实践”结合问题给出必要的解释或证明。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1、“探究与实践”是中学数学课程中引入并搭建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它同数学建模、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一同贯穿于整个中学数学课程的重要内容,渗透在每个教学环节、模块或专题中。新的《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认为: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即强调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还应倡导学生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从而激发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过程。
2、《中学数学“探究与实践”课题的实证研究》正是深化中学数学课程教学改革,让学生在“探究与实践”的过程中,培养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和不怕困难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勇于质疑和善于反思的思维习惯,培养学生的发现、提出、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进而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努力使“探究与实践” 课题研究成为积极推进新课程的实施,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深化上海二期课改的教育实践。
3、作为上一届普陀区学科带头人工作室领衔人,我与工作室教师一道经过两年来的辛勤努力,将《中学数学“探究与实践”课程方案的研发》已汇编成集初见成效。《中学数学“探究与实践”课题的实证研究》即为上届课题的继续。本课题已列为09年普陀区级一般课题,在中期报告和工作室成果展示汇报中受到评审专家的好评,认为这一课题继续深入研究有必要、有创意、有作为,是贯彻《国家教育发展纲要》精神的好抓手,希望“探究与实践”这一课题研究继续深入并取得新进展,力求在区、市产生积极的影响。
(三)课题研究的背景:
1、培养能力、势在必行。在2003年11月,我到北京参加由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举办的“青少年科技后备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师训计划”的《全国数学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体会到: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读书是学习,探究与实践是更重要的学习。学习只有与丰富的探究与实践紧密联系起来,才能使课堂变得鲜活起来;学生只有亲身的研究与体验,才能使书本知识变得丰富与深刻。而大多数学校和教师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现行上海市教材中学数学的有关“探究与实践”的内容,基本都是“束之高阁”。为此,我有改变目前这一现状的想法,努力开发“探究与实践”这一课题。
2、探究实践、大有作为。其实早在1998年9月开设的《探究与实践》活动型课《火柴盒的包装》(自创自编),在江西省全省高中教师培训会上作示范观摩,被评为全省新课程实验课课改一等奖,并作为《高中新教材电视教材》由教育部电教社出版发行。2007年4月向市、区示范课《数列极限在面积计算中的应用》,课后许多教师认为:“探究与实践”的课题研究,的确很有必要。
3、深入研究、促进发展。将《中学数学“探究与实践”课题的实证研究》,对转变教师传统的教学方式,有着积极的作用。在2005--2006年全区首届“普陀杯”教师教学专业技能大奖赛中,获高中数学组一等奖,本人决心进一步为普陀区中青 年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再作贡献。这也是开展《中学数学“探究与实践”课题的实证研究》的初衷。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解决”的教学已成为数学教学的重要模式之一。而中学数学“探究与实践”中所有子课题基本都是以“问题”的形式出现,通过《中学数学“探究与实践”课题的实证研究》,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着力“教”会学生“学”,力求使学生在“探究与实践”的活动中获得收效。
2、建构主义认为:学生接受新的知识时,往往是通过个体对知识单元的经验解释把知识转变成自己的内部表述,知识的获得是学习个体与外部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学习是一种建构的过程。而《中学数学“探究与实践”课题的实证研究》,正是“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学生应处于一个积极、创造的状态。学生首先要参与这个活动,感觉到创造的需要,才有可能进行再创造”(数学家弗莱登塔尔语)。
3、“最近发展区”理论:教学要利用学生已有发展水平与教学要求之间的矛盾来促进学生的发展,正确地认识学生现有发展水平和其潜在的发展可能,合理组织教学,使教学建立在学生通过一定努力可能达到要求的智力发展水平和知识水平,并据此确定知识的广度、深度和教学的进度,以促进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中学数学“探究与实践”课题的实证研究》就是为了“学习任何东西,最好的途径是自己去发现”,“为了有效地学习,学生应当在给定的条件下,尽量多地自己去发现学习的材料”(教育家G·波利亚语)。
《中学数学“探究与实践”课题的实证研究》正是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情趣,培养学生分析和整理信息的能力,为努力开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培养“探究与实践”能力提供广阔的空间。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上届工作室《探究与实践》总共27个子课题的课程内容已进行系统地研究,虽已汇编成册,但还比较粗糙,有待修改、完善和提高,力求使《中学数学“探究与实践”课题的实证研究》整个质量有待提升。
2、将高中教材中的《探究与实践》21个子课题和初中教材的24个的《探究活动》子课题,分成初、高中两大部分进行分层研究。总共有45个子课题,研究工作量还是比较大,有待于工作室全体教师的齐心努力。
3、收集全国人教社版暨外省、市现行教材中型拓展或研究课“探究与实践” 的相关内容进行借鉴、探讨和研究;努力将《中学数学“探究与实践”课题的实证研究》的成果撰写论文、制作课件、课堂实录(刻成光盘)、出版书籍、活动展示,力求在区、市加以辐射与推广。
(六)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1、文献资料法:广泛利用信息技术,检索和学习有关教育理论文章与相关资料,努力掌握课题研究的一般要求和方法,并通过文献资料来帮助《探究与实践》课题的深入研究,力求形成科学有效的工作方略。
2、行动研究法:以教育理论为指导,将高、初中现行教材中的45个子课题逐一认真研讨,开展课内外教学实践,以上届工作室研发成果为基础,边学习、边实践、边提高,逐步形成行之有效的设计方案,力求达到良好的效果。
3、学习讨论法:认真进行《中学数学“探究与实践”课题的实证研究》设计方案、课堂试讲、课后评价、讨论修改、专家评审,并在教学实践中再学习、再讨论、再提升;形成“探究与实践”课题统一的系列的研究方案汇编。
(七)课题研究的基本步骤:
1、第一阶段:(资料收集、自我设计)。准备阶段:(2010.5—2010.10)
主要任务:①组织课题组全体教师学习教育理论,努力掌握研究性学习的方法,确定课题研究方向;②搜集有关课题理论资料,进行有针对性地筛选;③以上届工作室研发的成果为样本,对高中的21个《探究与实践》和初中的23个《探究活动》子课题逐个进行认真研讨、形成共识、任务分工;并撰写研究方案,制定相应计划。最后形成初期开题报告。
2、第二阶段:(实践探索、整理论证)。实施阶段:(2010.11—2011.11)主要任务:①对高、初中阶段的《探究与实践》课程的其中部分已有“雏形”案例进行详细研讨、施教、反馈,以形成初步”模型”;②进行教学实践,并定期改进教学方法;③在此基础上,分层将45个子课题组织试教、听课、座谈,由此形成基本教案的基本框架,然后讨论各初步方案,对有创意的加以推广。最后形成中期研究报告。
3、第三阶段:(成果评价、总结评审)总结阶段:(2011.12—2012.5)
主要任务:①整理各类课题研究资料,对《探究与实践》45个子课程,进一步逐节再讨论、再试讲和再修改,在实践中不断地再认识、再深化和再提高,形成统一的系列课程开发方案;②撰写结题报告和论文;③成果展示、专家评审。将《中学数学“探究与实践”课题的实证研究》成果出版书籍、课堂实录,力争辐射区、市;并形成终期结题报告。
(八)工作室课题组成员:
1、工作室共有8位学员。其中:高级教师2人;硕士2人;教研组长2人;年级组长1人;(基本上都是教坛新秀、教学能手者),高中教师5人;初中教师3人;
2、工作室全体教师都有共同的愿望:热心进行高、初中课程的“探究与实践”课题开发与研究;学员们力求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能力和教学科研水平;同时为晋升高一级职称或努力成为校、区教学骨干作一定的准备。
3、领衔人本人于1992年聘为鹰潭市高中数学学科中心组成员;于1997年聘为南昌市高中数学学科中心组成员;于1997年—2000年是江西省和南昌市《高中新课程方案试验》课题组成员。从1997年9月到2000年6月承担全国首轮新大纲、新教材试验研究工作。所教班级为省市试验样本班,并参与《高中新大纲新教材适应性》省、市级重点课题研究。于2008年3月聘为普陀区中学数学学科带头人工作室领衔人和普陀区教育学院的中学数学教研室的兼职教研员;于2010年5月第二次聘为普陀区中学数学学科带头人工作室领衔人。
(九)课题研究的目前现状:
1、在《中学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通过两年工作室的努力工作,《中学数学“探究与实践”课程方案的研发》已汇编成集。因此,《中学数学“探究与实践”课题的实证研究》有一定的基础,这一届工作室力求充分开发教材资源,探索研究的实施策略,形成课程初步教案,并到教学实践中去反复提炼,始终关注拓展与研究课程的建设,并尝试解决有关的问题。进一步拓展“探究与实践”教学的新思路、新理念,并取得新成果。
开展《探究与实践》的课题研究。对“二期课改”新教材中,各章节的《探究与实践》的课题内容进行深入地系统地研究。
2、在上届工作室研发的成果(《探究与实践》汇编)为基础,对其中的上海现行教材高中的21个《探究与实践》进行第一轮的修改。
高中一年级(第一学期):
1、第二章:课题一:最大容积问题;
2、第三章:课题二:邮件与邮费问题;
3、第三章:课题三:上海出租车计算问题。
高中一年级(第二学期):
4、第四章:课题一:声音传播问题;
5、第五章:课题二:测建筑物的高度;
6、第六章:课题三:制作弯管;
7、第六章:课题四:制作管道。
高中二年级(第一学期):
8、第七章:课题一:数列极限在面积计算中的应用;
9、第八章:课题二:宇航员的训练;
10、第九章:课题三:平面图形的矩阵变换;
高中二年级(第二学期):
11、第十二章:课题一:追捕走私船;
12、第十二章:课题二:探索点的轨迹;
13、第十二章:课题三:做一个有趣的实验。
高中三年级(第一学期):
14、第十五章:课题一:凸多面体的顶点数,棱数和面数的关系;
15、第十六章:课题二:旅行商问题。
高中三年级(第二学期):
16、第十七章:课题三:福利彩票中的概率计算;
17、第十八章:课题四:抽样调查实习。
高中三年级 拓展(理科):
18、专题2:课题一:轨迹探究;
19、专题3:课题二:飞行机器人位置的确定。
高中三年级 拓展(文科、技艺):20、专题1:课题一:线性规划在生活中的应用;
21、专题2:课题二:组装一组自行车的工序流程。重点是模块框架的再确定。将原来的课程教案的形式改变成课题开发的构造。其框架大致为:
(1)课题内容的选择:研究的背景;研究的内容;研究的目的;(2)课题方案的设计:问题提出;自主探究;创新实践;(3)课题思考与评价:拓展反思;课题评价;实施建议。
3、将初中的23个《探究活动》子课题逐个进行认真研讨、形成共识、任务分工;并撰写研究方案,制定相应计划,最后进行了具体的分工(工作室成员分为3个课题小组)。上海市现行初中教材《探究活动》中23个子课题是:
六年级(第一学期):
1、第一章:利用素因数找因数;
2、第二章:用计算器验证分数的有关运算率;
3、第二章:将一个分数拆为几个不同的单位分数之和;
4、第三章:用百分比看水的世界;
5、第四章:最少需要切几刀。
六年级(第二学期):
6、第四章:行程问题探究;
7、第七章:线段围成的图形;
8、第八章:边数、顶点数及面数之间的数量关系。
七年级(第一学期):
9、第九章:一组平方数规律的探究;
10、第九章:探究能被3、9整除的数的规律;
11、第十章:对一类特殊分式的探索;
12、第十一章:平面图形的设计。
七年级(第二学期):
13、第十三章:平行线被折线所截问题;
14、第十四章:七巧板问题;
15、第十四章:分割等腰三角形;
16、第十五章:珍宝藏在哪里?;
17、第十五章:一种新的棋谱记法。
八年级(第一学期):
18、第十六章:一组二次根式问题的探索;
19、第十七章:解一个特殊的方程;20、第十八章:生活中的函数。
八年级(第二学期):
21、第二十三章:杨辉三角与路径问题。九年级(第一学期):
22、第二十四章:分割三角形。
九年级(第二学期):
【数学课题开题报告】推荐阅读:
数学小课题开题报告08-18
数学实践活动课题结题报告11-03
规划课题的开题报告07-09
教师课题开题报告模板08-18
中学语文课题开题报告08-18
校级课题开题报告封面11-09
科研课题开题报告参考07-31
市级小学课题开题报告范文08-27
语文科研课题开题报告10-23
幼儿园微课题开题报告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