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大学基础化学试卷

2025-01-13

中南大学基础化学试卷(共10篇)

1.中南大学基础化学试卷 篇一

所有考研本科试卷免费下载

北京外国语1998 年基础英语试卷

Read the following passage: 1

ARCHIBALD MACLEISH: Bicentennial of What?

An address at the Bicentennial commemoration of the American Philosophical Society in Philadelphia

It is a common human practice to answer questions without truly asking them and the American bicentennial is merely the latest instance.Everyone knows what the Bicentennial celebrates: the 200th anniversary of the adoption, by the Continental Congress, of the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But no one asks what the Bicentennial is because no one asks what the Declaration was.The instrument of announcing American independence from Great Britain? Clearly that: but is that all it was? Is it only American independence from Great Britain we are celebrating on July 4,1976——only the instrument which declared our independence? There have been otherdeclarations of unilateral independence from Great Britain which no one is likely to remember for 200 years, much less to celebrate.“All men” are said in that document to be created equal and to have been endowed with certain unalienable rights.All governments are alleged to have been instituted among men to secure those rights —— to protect them.Are these, then, American rights? Doubtless——but only American? Is it the British Government which is declared to have violated them? Unquestionably——but the British Government alone? And the revolution against tyranny and arrogance which is here implied ——is it a revolution which American independence from the mediocre majesty of George III will win or is there something more intended? —— something for all mankind? ——for all the world? In the old days when college undergraduates still read history, any undergraduate could have told you that these are not rhetorical questions: that they were, from the beginning, two opinions about the Declaration and that they were held by(among others)the two great men who had most to do with its composition and its adoption by the Congress.John Adams, who supported the Declaration with all his formidable powers, inclined to the view that it was just what is called itself: a declaration of American independence.Thomas Jefferson, who wrote it, held the opposite opinion: it was a revolutionary proclamation applicable to all mankind.“May it be the world”, he wrote to the citizens of Washington a few days before he died, “what I believe it will be: to some parts sooner, to others later, but finally to all, the signal of arousing men to burst the chains…” And he went on in reverberating words: “The mass of mankind has not been born with saddles on their backs for a favored few, booted and spurred, ready to ride them by the grace of God.”

Moreover, these two great and famous men were not the only Presidents of the Republic to choose between the alternatives: A third, as great as either, speaking in Philadelphia at the darkest moment in our history —— bearing indeed the whole weight of that history on his shoulders as he spoke —— turned to the Declaration for guidance for himself and for his country and made his choice between the meanings.Mr.Lincoln had been making his way slowly eastward in February 1861 from Springfield to

Washington to take the oath of office as President of a divided people on the verge of Civil War.He had reached Philadelphia on the 21st of February where he had been told of the conspiracy to murder him in Baltimore as he passed through that city.He had gone to Independence Hall

before daylight on the 22nd.He had found a crowd waiting.He had spoken to them.He had often asked himself.Mr.Lincoln said, what great principle or idea it was which had held the 2 Union so long together.“It was not,” he said, as though replying directly to John Adams, “the mere matter of the separation from the mother country.”

It was something more.“Something in the Declaration,” they heard him say.“Something giving liberty not alone to the people of this country but hope to the world.” “It was that which gave promise that in due time the weights should be lifted from the shoulders of all men.”

Anyone else, any modern President certainly, would have said, as most of them regularly do, that his hope for the country was fixed in huge expenditures for arms, in the possession of

overwhelming power.Not Mr.Lincoln.Not Mr.Lincoln even at that desperate moment.His hope was fixed in a great affirmation of belief made almost a century before.It was fixed in the commitment of the American people, at the beginning of their history as a people, to “ a great principle or idea”: the principle or idea of human liberty —— of human liberty not for themselves alone but for mankind.It was a daring gamble of Mr.Lincoln’s —— but so too was Mr.Jefferson’s Declaration —— so was the cause which Mr.Jefferson’s Declaration had defined.Could a nation be founded on the belief in liberty? Could belief in liberty preserve it? Two American generations argued that issue but not ours —— not the generation of the celebrants of the 200th anniversary of that great event.We assume, I suppose, that Mr.Jefferson’s policy was right for him and right for Mr.Lincoln, because it was successful.But whatever we think about Mr.Lincoln’ view of the Declaration, whatever we believe about the Declaration in the past, in other men’s lives, in other men’s wars, we do not ask ourselves, as we celebrate its Bicentennial, what it is today, what it is to us.Our present President has never intimated by so much as a word that such a question might be relevant —— that it even exists.The Congress has not debated it.The state and Federal commissions charged with Bicentennial responsibility express no opinions.Only the generation of the young, so far as I am informed, has even mentioned it, and the present generation of the young has certain understanble prejudices, inherited from the disillusionments of recent years, which

color their comments…

Express your view that the nation brought into being by hat great document was, and had no choice but be, a revolutionary nation, and you will be reminded that, but for the accidental discovery of a piece of tape on a door latch, the Presid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in the Bicentennial year would have been Richard Nixon.And so it will go until you are told at last that the American Revolution is a figure of obsolescent speech;that the Declaration has become a museum exhibit in the National

Archives;and that, as for the Bicentennial, it is a year-long commercial which ought to be turned off.Well, the indignation of the young is always admirable regardless of its verbal excesses —— far more admirable, certainly, than the indifference of the elders.But, unfortunately, it is the

indifference of the elders we have to consider.And not only because it is a puzzling, a paradoxical,indifference but because it is as disturbing as it is paradoxical.Does our indifference to the explicitly revolutionary purpose of the Declaration - our silence about Mr.Jefferson’s interpretation of that purpose —— mean that we no longer believe in that

2purpose —— no longer believe in human liberty? Hardly?...But if this is so, if we still believe in the cause of human liberty, why do we celebrate the anniversary of the document which defined it for us without a thought for the meaning of the definition, then or now? Why have we not heard from our representatives and our officials on his great theme?

Is it because, although the Republic continues to believe in human liberty for itself, it no longer hopes for it in the world? Because it no longer thinks such a hope “realistic”?...So far, indeed, is Mr.Jefferson’s revolution from being obsolete that it is now the only truly revolutionary force in the age we live in.And not despite the police states but because of them.In 1945, when e had driven the Nazis out of Europe and the Japanese out of the Pacific in the name of human freedom and human decency, we stood at the peak, not only of our power as a nation but of our greatness as a people.We were more nearly ourselves, our true selves as the inheritors of Thomas Jefferson and Abraham Lincoln, than we had ever been before.And yet within a few years of that tremendous triumph, of the unexampled generosity of our nuclear offer to the world, of the magnificence of the marshall Plan, we were lost in the hysterical fears and ignoble deceits of Joe McCarthy and his followers and had adopted, as our foreign policy, the notion that if we“contained” the Russian initiative, we would some how or other be better off ourselves than if we pursued our historic purpose as Jefferson conceived it.The result, as we now know, was disaster.And not only in Southeast Asia and Portugal and Africa but throughout the world, Containment put us in bed with every anti-Communist we could find including some of the most offensive despots then in business.It produced flagrantly subversive and shameful plots by American agencies against the duly elected governments of other countries.And it ended by persuading the new countries of the postwar world, the emerging nations, that he United States was to them and to their hopes what the Holy Alliance had been to us and ours 200

years before.I.Explain the following in your own words:

1.All governments are alleged to have been instituted among men to secure those rights - to protect them.2.In the old days when college undergraduates still read history…

(1)What isthe implication of this statement?

(2)How do you know?

3.… who had most to do with its composition and its adoption by the Congress.4.May it be to the world, what I believe it will be: to some parts sooner, to others later, but finally to all, the signal of arousing men to burst the chains…

5.The mass of mankind has not been born with saddles… by the grace of God.6.It was that which gave promise… from the shoulders of all men.37.It was a daring gamble… which Mr.Jefferson’s Declarationhad defined.(1)What does “daring gamble” refer to?

(2)What was the cause the Declarationhad defined?

8.Our present president … that it even exists.9.…you will be reminded… would have been Richard Nixon.10.… regardless of itsverbal excesses

11.So far is Mr.Jefferson’s revolution from being obsolete…but because of them.12.And it ended by persuading… to us and ours 200 years before.II.What is the message the speaker wants to put across?

III.Translate the following passage into English:

“主人翁意识”,在我看来,也就是“所有者的意识”。“主人翁意识”当然也是社会意识,而且,任何一种社会意识,都是由社会存在所决定。那么,产生此种“社会意识”的社会存在是什么呢?譬如说吧,在一个拥有1200 万元资产和1200 名职工的企业里,加入这是一家由职工等额持股的股份合作制企业,那就意味着每个职工都是拥有万元资产的主人翁。每个职工的“主人翁意识”也就由此而产生。山东诸城市委书记陈光曾提到过这样一组数据:某次对一国有企业的300 名职工以“如果看见有人偷企业的财产你会怎么办”为题,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回答“装作看不见”的220 人,回答“他偷我也偷”的67 人,回答“与他作斗争”的13 人。这是诸城4改制前对国有企业“主人翁意识”的一次定量调查结果。邓小平南巡之后,在市场经济问题上,姓“社”姓“资”的非议,是逐步销声匿迹了,然而,“左家庄”的炊烟不散。这些人很重要的一个理由——只有坚持国家所有制,职工才能产生“主人翁意识”。一副悲天悯人、为民请命的“革命动机”。而在传统体制中,企业自身的自主权都无从保证,还论什么职工的“主人翁意识”? 4

2.中南大学基础化学试卷 篇二

1 《大学基础化学》与《高中化学》教学内容的分析

自2004 年起,我国各地陆续开始实施新课标教学,截止2010 年,全国全面过渡完新课标教学。目前,新课标《高中化学》教材有“人教版”、“鲁教版”、“苏教版”等多种版本,但大致内容差不多。

1. 1 高中学习已接近《大学基础化学》程度的内容

必修l: 物质的量; 物质的量浓度; 化合价; 胶体的特性; 酸碱电离理论。

必修2: 元素的周期; 元素的族; 化学键的定义;化学键的极性; 分子的极性; 锌铜原电池装置; 半电池反应; 锌锰电池; 铅蓄电池; 燃料电池; 平均速率; 化学平衡状态。

化学反应原理: 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Hess定律的内容; 弱电解质电离平衡; 水的离子积常数; 电解池原理。

化学与技术: 氨的主要用途; 碳酸钠的用途; 索尔维制碱法; 侯氏制碱法; 离子交换膜电解槽的结构; 离子交换膜法电解氯化钠制氢氧化钠的原理; 铝在地壳中的含量; 铝的提取和冶炼。

物质结构与性质: 能量最低原理; 泡利不相容原理; 洪特规则; 电子的能级排布; 价层电子互斥理论; 杂化轨道理论( sp杂化) ; 离子晶体的配位数; 晶体与非晶体; 晶体类型; 四种金属晶体堆积模型; 共价键。[1]

1. 2 有待进一步深入学习的知识点

物质的量部分: 《高中化学》只是讲了有关物质的量的基本计算,《大学基础化学》则需在原有基础上着重基本单元不同时物质的量之间的换算。

酸碱理论部分: 《必修1》中只讲解了酸碱电离理论,给出了酸碱盐的概念和水溶液中酸碱反应的实质,《大学基础化学》是在酸碱电离理论基础上着重介绍酸碱质子理论,重新定义酸、碱、两性物质,扩大了酸、碱的范围和酸碱反应的范围。

氧化还原反应部分: 对于学生高中阶段学习的化合价概念,《大学基础化学》给出了更科学的定义———氧化数。

元素化合物部分: 《必修1》内容较少且贴近生活,而《大学基础化学》知识更全面系统化,故这一部分可适当增加教学学时。

反应速率部分: 《必修2》用单位时间内物质的量变化表示反应速率,在《化学反应原理》中又进一步引申为单位时间内物质的量浓度变化,但都是用平均速率来定义的,而《大学基础化学》则是以瞬时速率来表示,并考虑了反应进度。

化学反应的反应热部分: 《必修2》形象地用水位高低来向学生定性描述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能量关系,并用能量守恒解释吸热和放热现象,《大学基础化学》提出状态函数的概念,给出热力学能U的定义,并给出热力学第一定律的表达式,以此定性计算反应能量变化。

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部分: 《必修2》提到温度、浓度、反应物状态、固体表面积,有待在《大学基础化学》学习中定量讲解各影响因素的原理。

热化学方程式及其写法部分: 中学教科书采用下列方法表示,C( s) + O2( g) = CO2( g) + 394 k J/mol。

这样的表示方法有显欠妥,首先采用能量和物质相加减,严格地说与化学方程式的习惯写法不相符。更重要的是化学反应的热效应与化学反应进行时的条件( 如温度和压力等) 及途径有关,如在恒压条件下,化学反应的热效应等于其焓变,而恒容条件下,化学反应的热效应等于其内能变化。因此,基础化学中常用△,HmΘ( T) 、△,UmΘ( T) 分别表示恒压和恒容热效应,其中右上角的记号“Θ”表示处在标准状况,右下角“m“表示反应进度为1 mol ,“T”表示反应所处的温度条件,如未标出,就是指298. 15K。如上述反应可表示为: C ( s) + O2( g) = CO2( g)△,HmΘ= -394 k J / mol。

化学平衡部分: 《化学反应原理》学习平衡常数定义并计算,用实验对比定性总结出影响平衡移动的因素,《大学基础化学》在此基础上学习标准平衡常数定义,并针对不同的平衡态计算其标准平衡常数,将平衡移动的结果用公式定量计算。

《化学反应原理》课后资料栏目中,还介绍了溶度积常数、熵变与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锌银电池等,为《大学基础化学》中相关内容的学习做了铺垫。

1. 3 《大学基础化学》独有的内容( 即《高中化学》未涉及的内容)

在《大学基础化学》中,有一部分内容是《高中化学》不曾涉及的,总结如下。

热力学部分: 利用生成热计算反应热; 利用燃烧热计算反应热。

化学反应基本规律部分: 系统和环境; 相; 化学反应的自发性; 反应自由能变与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反应速率理论和活化能。

溶液与离子平衡部分: 质量摩尔浓度; 稀溶液的蒸气压下降; 溶液的沸点升高和凝固点降低; 溶液的渗透压; 一元及多元弱酸的质子转移平衡; 缓冲溶液;溶度积的定量计算; 沉淀- 溶解平衡的移动; 配位平衡; 配离子的稳定常数; 配位化合物的应用。

氧化还原反应与电化学部分: 电极电势; 影响电极电势的因素; 能斯特方程式; 原电池电动势与反应自由能变化的关系; 分解电压; 电解的产物。

物质结构部分: 配合物的价键理论和晶体场理论; 三种分子间作用力的产生和特征; 离子半径的计算; 电离能、电子亲和能、电负性的概念; 离子极化理论和键型的过渡。

化学分析部分: 误差及有效数字; 可疑值的取舍;酸碱滴定分析; 沉淀滴定分析及重量分析; 配位滴定分析; 氧化还原滴定分析。

仪器分析部分: 电化学分析( 直接电位法和电位滴定法) ; 光学分析( 可见分光光度法) 。

2 《大学基础化学》与《高中化学》教学衔接的主要措施

2. 1 研究教材

由于化学知识具有系统性和连贯性,大学教师应研究《高中化学》教材内容,了解《高中化学》与《大学基础化学》教材相关的知识点,有助于大学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现有知识水平,合理地安排课程内容、进度和教学方法,做好本科阶段和高中阶段化学教育的衔接,提高教学质量,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2. 2 研究教学内容

《高中化学》与《大学基础化学》教材中知识点介绍方式及深度有所不同,所涉及的范围也远不及《大学基础化学》广泛,知识的系统性和化学思维的形成也有待学生在《大学基础化学》学习中进一步完善、提高。在教学时,首先应简要复习《高中化学》知识,随后提出《高中化学》知识的局限性和特殊性。《大学基础化学》教学更应突出化学概念、化学思想及化学与相关前沿学科的关系,注意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拓展学生思路的广度和深度。

2. 3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

教学不仅是知识的衔接,更需要教法与学法的衔接,使学生尽快地进入新的学习境界来适应。在整个大学阶段的学习中,大一尤为重要。由于刚走进大学的学生缺乏较强的阅读能力,不会充分的利用图书馆、网络来获取信息,教师首要的任务就是充分明确大学的特点,在讲课时应有意识地讲清楚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的来龙去脉,留下若干推导细节和应用等方面的问题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同时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独立性,引导学生去掌握知识、发展认识能力,使学生在学习中能触类旁通。

2. 4 以化学实验改革作为大学与中学化学教学的最佳衔接点

实验课必须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改革,关键在于选择、组合和调整实验内容。一是提高实验课的起点,内容选取应建立在高中的平台上;二是从整个课程结构体系出发精选实验内容,用现代科技发展的观点,与养殖类专业后续课程相结合,重新审视各部分内容的相对关系,形成新的搭配组合格局; 三是在内容选取上要使现代科技进步的成果渗透到化学实验教学内容之中。在实验教学中适当引入多媒体教学,通过声音、图像、动画等可以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3 《大学基础化学》与《高中化学》教学衔接的两点建议

《大学基础化学》的知识难度、思维跨度,是刚入学的大学生不易登上的阶梯,教师只有综合考虑,设计合理的教学过程,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 1 变教师讲解为主为学生主动学习为主

高中阶段教师课上讲解和课后辅导都很到位,几乎安排好了学生的学习任务,学生几乎是被动学习[2]。但进入大学后,学生发现大学知识内容较多,一节课顶得上高中几节课,教师讲得很快,还没听懂怎么回事已经讲完了。鉴于养殖类专业学生的基础,教师需要放慢讲解速度,每节课不要讲得太多,让学生能真正听懂,重视学生的反馈交流,同时引导学生确立明确的学习目标,变被动为主动,充分利用课余时间,例如充分的课前预习和课外知识扩充自学,介绍一些课外书籍让学生看,留一些有趣的思考题让学生自己去总结等,教师按时检查学生的自学成果,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3. 2 重视现代化通讯工具的交流作用

基础课教师的教学任务一般较重,课后还要批改作业,能够留给辅导学生的时间就很少,仅靠教师上课时的讲解是不够的,因此教师需要抽出时间,利用电话、QQ、邮件等形式与学生交流,这样教师既辅导了学生,又能检查教学效果,也能拉近师生的距离。

4 结语

3.2013中考化学试卷分析 篇三

2013年安徽中考化學试卷满分60分,分三大题,第一大题是选择题,共10小题,满分20分;第二大题为选择题,为11~15题,满分34分;第三大题是计算题,共1题,满分6分。和往年相比,今年的试卷在题量、题型结构、分值和考查方式方面基本没有变化,在内容方面继续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考查化学与生活、生产及科技方面的联系,充分体现了化学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又回到生活的宗旨。和去年相比,几年的化学试卷难度有所下降。

二、试卷考查内容

题号 考查内容

1.化学与环境污染问题

2.六大营养素

3.化学式的含义(元素化合价、构成、物质的分类)

4.实验内容(实验或装置是否正确)

5.化学方程式(催化剂、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反应类型)

6.环境问题(爱护水资源)

7.原子结构知识(元素周期表某个信息)

8.化学观念问题(自然界中碳循环)

9.物质的分类

10.有关溶液的知识(溶解度、温度、质量分数)

11.身边的化学物质(以炊具为载体,考查物质的组成、性质、分类,灭火原理及金属回收的意义)

12.化学实验(考场工业制氧的物理变化,实验室制氧的原理、实验装置及气密性检查)

13.物质的制取(以FeS2为原料制取硫酸为背景,考查物质的分类、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浓硫酸的稀释等知识)

14.实验探究——探究维C泡腾片溶于水产生何种气体(通过元素守恒、安全角度及实验现象得出结论及在结论的基础上拓展)

15.科学探究(开放型)探究Zn与硫酸反应快慢的影响因素(考查科学探究的实验原理,实验方案设计,对影响因素的分析等)

16.化学计算(化学方程式与质量分数的综合,利用操作过程计算CO2的质量,再计算样品中CaCO3的质量分数)

三、试题得分情况

四、答卷情况分析

1.审题不清

11题第一小问要求写金属单质的化学式,有部分学生写名称;13题第一小题要求写一种氧化物的名称,有不少学生写化学式;12题第三小题要求选择制取和收集装置,有一部分学生只选择了其中一种。

2.化学方程式书写不规范

整张试卷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占了10分,占总分值的16.7%,而学生拿不到高分的原因基本就在于化学方程式书写不规范,如:化学式书写不正确,忘了写反应条件或者忘了打沉淀符号和气体符号,还有的把中间的“=”写成箭头,以至于拿不到满分甚至是零分。

3.语言表达能力不是很好

在半开放性的填空题中,学生的表达过于口语化,如:在12题检查装置的气密性中,就有学生写道“握住锥形瓶的腰”“用力挤压锥形瓶”等,有些学生的基本功不扎实,如:把长颈漏斗写成分液漏斗,在答卷中还出现了不少错别字,影响得分。

五、对初中化学教学的几点建议

1.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

2.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

3.创造条件让学生动手实验

4.教师要精讲多练,提高练习质量

5.题目,提高学生的练习质量

(作者单位 安徽省淮南龙湖中学民生校区)

4.中南大学基础化学试卷 篇四

A.《税收征收管理法》 B.《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细则》 C.《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 D.《税收征收管理法实施细则》 2.出租车公司向使用本公司自有出租车的出租车司机征收的管理费用,按照增值税的()项目计税。

A.有形动产租赁服务 B.物流辅助服务 C.陆路运输服务 D.管道运输服务 3.自2009年1月1日起,年应税销售额超过小规模纳税人标准的其他个人按小规模纳税人纳税;

非企业性单位、不经常发生应税行为的企业()。

A.不缴纳增值税 B.可选择按小规模纳税人纳税 C.-律按小规模纳税人纳税 D.参照一般纳税人纳税 4.依据消费税的有关规定,下列消费品中属于消费税征税范围的是()。

A.高尔夫球包 B.竹制筷子 C.护肤护发品 D.电动汽车 5.按照企业所得税法的规定,下列企业不缴纳企业所得税的是()。

A.国有企业 B.私营企业 C.合伙企业 D.外商投资企业 二、多项选择题(将每题四个选项中的至少两个正确答案的字母序号填入括号,多选或漏选均不得分。每小题5分,共20分)6.税法从广义上讲是各种税收法律规范的总和,由()等构成的综合法律体系。

A.税收实体法 B.税收程序法 C.税收行政法 D.税收争讼法 7.单位将自产、委托加工和购进的货物用于下列项目的,均属于增值税视同销售货物行为,应征收增值税的是()。

A.继续生产增值税应税货物 B.集体福利 C.个人消费 D.无偿赠送给其他单位 8.根据现行税法规定,下列所得可以免征个人所得税的有()。

A.保险赔款 B.外籍个人从外商投资企业取得的股息红利所得 C.个人取得的教育储蓄存款利息所得 D.福利费中列支的服装费 9.下列项目所包含的进项税额,不得从销项税额中抵扣的有()。

A.外购自用的小汽车 B.因自然灾害发生损失的原材料 C.生产企业用于经营管理的办公用品 D.为生产有机肥购人的原材料 三、判断题(判断下列说法正确与否,正确的在题后括号里划“√”,错误的在题后括号里划“×”。每小题5分,共15分)10.《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所说的货物是指有形资产。不包括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11.独立于房屋之外的建筑物,如围墙、烟囱等均属于房产的一部分。(×)12.我国对一切出口货物都征出口关税。(×)四、简答题(每题15分,共30分)13.比较纳税人、负税人和扣缴义务人的不同点。

答:纳税人又叫纳税主体,是税法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

负税人是指实际或最终承担税款的单位和个人。在同一税种中纳税人与负税人可以是一致的也可以是不一致的,如果纳税人能够通过一定的途径把税款转嫁或转移出去,纳税人就不再是负税人;

否则,纳税人同时也是负税人。扣缴义务人是指税法规定负有代扣代缴、代收代缴税款义务的单位和个人。指有义务从持有的纳税人收入中扣除或借助经济往来关系向纳税人收取其应纳税款并代为缴纳的单位和个人。

14.增值税的优点是什么?(1)能够平衡税负,促进公平竞争,有利于促进企业生产经营结构的合理化。增值税具有不重复征税的特点,能够彻底解决同一种货物由全能厂生产和由非全能厂生产所产生的税负不平衡问题。因为增值税税负的高低不受货物结构中外购协作件所占比重大小的影响,也不受该货物所经历的生产经营环节多少的影响,即一种货物不受多少家企业共同完成的影响,只要最终销售价格相同,那么该货物所负担的增值税税负相同。从此看来,增值税可以促进专业化、协作化生产方式的发展。

(2)在组织财政收入上具有稳定性和及时性。增值税征税范围具有广阔性,具有征收的广阔性和连续性,使增值税具有充足的税源和众多的纳税人;

同时,增值税按增值额课税,不受流转环节多少的影响,避免了在流转额全额课税情况下,企业为少负担税款搞“大而全”的全能厂,减少纳税环节,少缴纳税款的行为,这些都有利于及时、稳定地管理财政收入。

(3)在税收征管上可以相互制约、交叉审计。我国增值税实行税款抵扣的计税方法和凭发票扣税的征税制度,通过发票把买卖双方连为一体,并形成一个有机的扣税链条。在这一纳税链条中,如有哪一环节少缴纳了税款,必然导致下一个环节多缴税款,使买卖双方形成了一个利益制约关系。

(4)有利于对外贸易的发展,既便于对出口商品退税,又可避免对进口商品征税不足。

五、计算题(共20分) 15.某工业企业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2018年3月份发生以下购销业务:

(1)购进各种原材料并验收入库,取得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税款为3.072万元,支付运费0.4万元,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

(2)购进一项专利技术,支付价款5万元;

.(3)用自产的元器件组装成10台音响用于本企业集体福利,该批元器件的成本为1万元,国家规定的成本利润率为5%;

(4)销售产品取得销售收入91* 95万元(不含税价)。

计算该企业3月份应纳的增值税。(此题中的增值税率按照2018年5月1日前的税率计算。销售货物按照17%税率计算,运费按11%税率计算。如果按照现行税率计算,只要计算过程及结果正确,亦可得分。)答:

5.中南大学基础化学试卷 篇五

所谓“瞻物”,主要是积累材料。它包括直接经验材料的积累和间接经验材料的积累。任何写作活动总是起始于广泛的原始材料的积累,所以在这个阶段,起主导作用的文本构成因素是对材料的收集、整理和思考。

2.言之有物:

所谓“言之有物”,就是要求写作成果含有丰富而具体的思想内容,能够反映出写作者对自然界、人类社会或人自身的某种独特体验或认识。

3.文有大法,无定法:

所谓有大法,指的是人们通过写作而能够实现彼此精神交流的那些通用性因素和手段;

无定法,则是指在遵循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写作者应根据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以及自身的个性特征而灵活运用。

4.小说:

作为一种重要的审美性文体,小说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讲述完整的故事情节,描绘具体的环境,塑造人物形象来反映作者对社会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受。

二、筒答题(每小题6分,共18分)5.简述在提炼文本思想过程中所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答:(1)文本思想要真实;

(2)文本思想要深刻;

(3)文本思想要新颖。

每个要点2分。

6.结构安排要具有一定的审美效果,需要注意哪些方面?请简要说明。

答:(1)结构安排应当完整匀称;

(2)结构安排应当做到周严缜密;

(3)结构安排应当做到错综变化。

每个要点2分。

7.简述常见的说明技法。

答:(1)定义说明,就是通过给说明对象下定义的方法来说明对象的本质特征,从而使读者形成有关对象的基本概念,对说明对象的本质有一个最简明而又最准确的认识。

(2)诠释说明,就是对说明对象的本质特征进行全面或若干侧面的解说,有助于读者形成有关说明对象的丰富而具体的认识。

(3)分类说明,就是确定一定的标准,将对象分门别类之后逐一进行解说,有助于读者对形成有关说明对象整体的清晰认识。

三、分析论述(20分)8.分析并阐述书面语言表达的基本特征。

答:(一)准确:

(1)要注意辨析词义;

(2)要注意区分词的褒贬色彩;

(3)要注意掌握词语的搭配关系。

(二)畅达:

(1)造句要合乎语法和逻辑:

①首先应当做到句子结构完整;

②必须使词句的排列次序合理;

③句式要单一。

(2)正确地选用适当的句式:

①陈述句;

②祈使句;

③感叹句;

④疑问句。

(三)简洁:

(1)以少总多;

(2)直接表达。

每个要点4分,文字阐述8分。

四、写作(50分) 9.阅读下面一篇文章,根据要求作文。

请从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文、言之有体等四个角度任选其中的两个角度,对文章展开评论,写一篇文章。

目送 龙应台 华安上小学第一天,我和他手牵着手,穿过好几条街,到维多利亚小学。九月初,家家户户院子里的苹果和梨树都缀满了拳头大小的果子,枝丫因为负重而沉沉下垂,越出了树篱,勾到过路行人的头发。

很多很多的孩子,在操场上等候上课的第一声铃响。小小的手,圈在爸爸的、妈妈的手心里,怯怯的眼神,打量着周遭。他们是幼稚园的毕业生,但是他们还不知道一个定律:一件事情的毕业,永远是另一件事情的开启。

铃声一响,顿时人影错杂,奔往不同方向,但是在那么多穿梭纷乱的人群里,我无比清楚地看着自己孩子的背影——就好像在一百个婴儿同时哭声大作时,你仍旧能够准确听出自己那一个的位置。华安背着一个五颜六色的书包往前走,但是他不断地回头;

好像穿越一条无边无际的时空长河,他的视线和我凝望的眼光隔空交会。

我看着他瘦小的背影消失在门里。

十六岁,他到美国作交换生一年。我送他到机场。告别时,照例拥抱,我的头只能贴到他的胸口,好像抱住了长颈鹿的脚。他很明显地在勉强忍受母亲的深情。

他在长长的行列里,等候护照检验;

我就站在外面,用眼睛跟着他的背影一寸一寸往前挪。终于轮到他,在海关窗口停留片刻,然后拿回护照,闪人一扇门,倏乎不见。

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

此刻他二十一岁,上的大学,正好是我教课的大学。但即使是同路,他也不愿搭我的车。即使同车,他戴上耳机——只有一个人能听的音乐,是一扇紧闭的门。有时他在对街等候公车,我从高楼的窗口往下看:一个高高瘦瘦的青年,眼睛望向灰色的海;

我只能想象,他的内在世界和我的一样波涛深邃,但是,我进不去。一会儿公车来了,挡住了他的身影。车子开走,一条空荡荡的街,只立着一只邮筒。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我慢慢地、慢慢地意识到,我的落寞,彷佛和另一个背影有关。

博士学位读完之后,我回台湾教书。到大学报到第一天,父亲用他那辆运送饲料的廉价小货车长途送我。到了我才发觉,他没开到大学正门口,而是停在侧门的窄巷边。卸下行李之后,他爬回车内,准备回去,明明启动了引擎,却又摇下车窗,头伸出来说:“女儿,爸爸觉得很对不起你,这种车子实在不是送大学教授的车子。” 我看着他的小货车小心地倒车,然后噗噗驶出巷口,留下一团黑烟。直到车子转弯看不见了,我还站在那里,一口皮箱旁。

每个礼拜到医院去看他,是十几年后的时光了。推着他的轮椅散步,他的头低垂到胸口。有一次,发现排泄物淋满了他的裤腿,我蹲下来用自己的手帕帮他擦拭,裙子也沾上了粪便,但是我必须就这样赶回台北上班。护士接过他的轮椅,我拎起皮包,看着轮椅的背影,在自动玻璃门前稍停,然后没入门后。

我总是在暮色沉沉中奔向机场。

火葬场的炉门前,棺木是一只巨大而沉重的抽屉,缓缓往前滑行。没有想到可以站得那么近,距离炉门也不过五公尺。雨丝被风吹斜,飘进长廊内。我掠开雨湿了前额的头发,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记得这最后一次的目送。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写作要求:

(1)自选角度,题目自拟;

(2)文体特征突出,表达方式恰切;

中心明确,内容充实;

结构完整,语言流畅;

书写规范,文 面整洁。

(3)不少于800字。

范文:

这本书是台湾作家龙应台的作品,给我最深的感受的一句话--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在看电视的时候,演员高亚麟也说过这样的话,父母是我们和死神之间的一堵墙。父母在,我们并不觉得死神可以离得近。当父母离开之后,那种震撼,无所适从,都是一种心灵的丢失。当父母面对我们,当我们面对父母。

回想起小时候的叛逆,和父母的争吵,上大学的时候会想着远离父母,越远越好,甚至并不想再见到父母。中国式感情的表达,以及中国式与父母相处之道,都是横亘在父母和子女之间的阶梯,上不去,也下不来。

初中辍学的哥哥与父亲发生激烈的冲突,父亲拿着扫帚狠狠打在哥哥身上,哥哥憋着一股子劲,这样的相处,尤其是在父子之间的相处,父亲的沉默,儿子的叛逆,都是在生活中不可逾越的鸿沟。那段时间里,家庭氛围甚是无奈。后来,当哥哥结婚生子,父亲和哥哥之间的关系才稍有缓和,或许是有了孩子之后,哥哥也渐渐明白为人父母的不容易,看着父亲渐渐花白的鬓梢,也有了一丝丝谅解。父亲刚开始对于这样的小孩子,不知道怎么下手,只是咧着嘴笑,是对新生生命的喜悦。

常常跟我妈说,家里有了小孩子之后,大人之间的话都多了,全部都围绕着小孩子,似乎跟小孩子的说话都是,吃饭饭,喝茶茶,完全是一副老顽童的迹象。

6.中南大学基础化学试卷 篇六

A.蛋氨基 B.色氨酸 C.赖氨酸 D.精氨酸 2.鸡患曲爪麻痹症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缺乏()。

A.VBi B.VB2 C.VB6 D.VA 3.反刍动物比单胃动物能更好的利用()。

A.蛋白质 B.脂肪 C.无氮浸出物,D.粗纤维 4.动物体内缺锌的典型症状为()。

A.贫血 B.佝偻病 C.夜盲症 D.皮肤角质化不全 5.新生幼畜及时吃上初乳,可获得抗体,这对其健康极为重要,其原因是幼畜可以从初乳中直接吸收()。

A.葡萄糖 B.免疫球蛋白 C.维生素 D.乳糖 6.放牧的牛在采食大量青草后会出现“草痉挛”,其原因是大量青草导致牛体内缺乏()。

A.钙 B.磷 C.镁 D.硫 7.属于含硫氨基酸的是()。

A.赖氨酸 B.蛋氨酸 C.色氨酸 D.精氨酸 8.下列各物质中,只有()属于粗脂肪范畴。

A.水溶性维生素 B.脂溶性维生素 C.配糖体 D.胶质 9.动物对饲料中营养物质的消化方式不同,下列哪一种消化属于化学性消化?()A.胃蛋白酶的消化 B.牙齿咀嚼 C.肌胃收缩 D.微生物发酵 10.必需脂肪酸为()脂肪酸。

A.短链脂肪酸 B.长链饱和脂肪酸 C.长链单不饱和脂肪酸 D.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 二、选择填空题(每空3分,共30分)(综合法体内消化试验法离体消化试验滤过扩散渗透VE硒铜锰)11.动物营养需要的研究方法主要是综合法和析因法两种。

12.引起动物白肌病是因为动物缺乏VE或硒。

13.根据试验动物种类不同以及试验要求的不同,一般消化试验可分为三大类,它们是、尼龙袋法、体内消化试验法和离体消化试验。

14.饲料中养分被动物吸收的机理可分为滤过、扩散和渗透三种。

15.请写出任意两种微量元素:铜和锰。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6.反刍动物瘤胃微生物是如何消化吸收饲料粗蛋白的? 答:饲料蛋白质进入反刍动物瘤胃后,在微生物的作用下,部分蛋白质分解为肽和氨基酸’(3分)一部分氨基酸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分解为氮、二氧化碳和挥发性脂肪酸。(4分)瘤胃微生物可以利用肽、氨基酸和氨合成微生物蛋白质。未被瘤胃微生物降解的饲料蛋白质进入皱胃和小肠。(3分)17.影响钙、磷吸收的因素有哪些? 答?:(1)酸型环境中有利于钙磷的吸收;

(3分)(2)饲料中的钙磷比例在1~2:1范围有利于钙磷的吸收利用;

(3分)(3)饲料中的维生素D的供应可促进肠道对钙的吸收;

(2分)(4)饲料中的植酸、草酸与钙合成不溶解的钙盐,过多的脂肪与钙结合成钙皂也阻碍钙的吸收。(2分)18.动物体与植物体的化学组成有什么区别? 答:(1)水分:动植物体都含有一定量的水分。植物体含水量变化范围较大,一般在s%—ss%,动植物体含水量变化范围较窄,平均在60~70%之间。(1分)(2)粗蛋白:动物体干物质中蛋白质含量变化很小,而植物中蛋白质含量变化比较大。(1分)(3)粗脂肪:不同植物性饲料的脂肪含量不同,一般油料植物脂肪含量比较高。动物体内育肥动物脂肪含量比较高。(1分)(4)无氮浸出物:饲料中的无氮浸出物主要成分是糖和淀粉;

动物体内不含淀粉,只有糖元和葡萄糖,而且在动物体内的含量仅为1%以下。(1分)(5)粗纤维:粗纤维是植物的细胞壁,动物体内则不含有纤维素和半纤维素。(1分)(6)粗灰分:粗灰分中主要成分是矿物质。植物性饲料灰分含量变动很大,动物体内灰分大部分是钙磷。(1分)动植物体化学元素基本相同,都是碳、氢、氧、氮含量最多。除这4种元素外动植物体还含有钙、磷等微量元素。一般植物性饲料由于种类不同所含化学元素差别很大,而不同种类动物体的化学元素之间差别不象植物那么大,动物体中钙、钠含量多余植物体,而钾少于植物体,同时其它元素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差异。(4分)19.动物缺乏维生素A时,其主要缺乏症有哪些? 答:维生素A缺乏时,各种动物均会出现食欲减退,生长受阻,体重下降甚至死亡的现象。(2分)主要缺乏症如下:

(1)在暗视野情况下,动物视力减退或完全丧失,患夜盲症;

(2分)(2)上皮组织干燥或过分角质化;

(2分)(3)出现繁殖功能障碍;

7.如何上好高三化学试卷讲评课 篇七

一、注重讲评的及时性

大部分学生考完后很想知道自己的考试成绩和正确答案,求知欲强,而且对自己的答题思路记忆犹新。及时讲评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些教师阅卷统计分析不及时,过了好几天才开始讲评,一些学生对考题已经淡忘,对分数、对答案也是一种无所谓的心态。这时候讲评,也就失去了讲评的意义,不利于修正错误和巩固知识,效果可想而知。

二、注重讲评的针对性

有些老师讲评试卷就是将试卷做一遍后逐题讲评, 面面俱到。这样既浪费时间,又让学生产生厌烦心理,课堂效率低下。一堂好的讲评课应提倡精讲,有针对性地讲。对于很少出错的问题通常不讲或点到为止;对于部分学生出错的试题视情况适当讲评;对于绝大多数学生出错的试题应重点讲评。要做到这一点,课前教师必须认真批阅试卷,精心统计,全面细致地分析,找出学生的知识错误,以及引起错误的原因,从而确定讲评的重点和难点,全面提高课堂效率。

三、注重讲评的综合性

在讲评中切忌就题讲题、孤立讲解。在讲评过程中教师可以把与试题相关联的知识或题目有机地整合在一起。采用相同知识归一、不同知识对比的方法进行讲评。还可改变题干或某个部分,对学生进行变式训练。对一些重要的知识点从多个侧面、多个角度进行分析,由特殊到一般或由一般到特殊,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多题归一和多解归一,归纳总结解题的思路、方法、规律,帮助学生融会贯通。这样不会使讲解停留在浅显层次上,有助于学生摆脱题海战术,能举一反三,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和整合能力。

四、注重讲评方式的多样性

在试卷讲评课中时常会发生这样的情形:教师讲得很认真,而学生却是无动于衷,有的甚至打起了瞌睡,课堂气氛非常沉闷。究其原因是老师“一言堂”、“满堂灌”,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讲固然重要,但一定要注意采取灵活多样、有效的形式,应根据试题的内容和答题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讲评,让学生乐于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的全过程,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譬如,对一些典型的题目可以请解答比较出色的同学讲一讲是如何进行正确思维的,为其他同学进行思维示范;对学生在答题中出现的典型错误,可以请出错的同学谈谈他是怎么思考的,这样有利于其他同学纠正自己思维上的误差。对学生认识比较模糊的问题可以在课堂上展开进一步的讨论或辩论,让学生进行解题经验、技巧、思维能力培养的交流。对能体现学生能力和才华的优异解法、创造性的新颖见解在课堂上要多多展示,通过对学生的激励,充分调动各类学生的情感意志、兴趣爱好等多方面的积极因素,促进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协调发展。

五、注重讲评后的消化和巩固

讲评课后教师应该采取必要的手段促使学生消化和巩固讲评的内容。教师应要求学生将答错的题用红笔订正在试卷上,并在错题本上对典型的错题进行记录整理,更重要的是对老师讲评时的变式训练和解题方法进行个性化的总结,这样既可起到警示作用,又可进一步加深理解,内化知识和方法。另外,教师还可以依据讲评情况及时、精心地再设计一份针对性的练习题,让学生易错、易混淆的题目多次在练习中出现,以便达到矫正、巩固的目的,大大提高讲评课的效率。

摘要:试卷讲评课的效益, 直接决定了高三教学的质量。本文作者围绕着如何上好高三化学试卷讲评课提高讲评课的效率展开论述, 提出了相应的策略和具体做法。

8.测试卷一 细胞的物质基础(1) 篇八

1. 蛇体内有S种蛋白质,M种氨基酸。鼠体内有T种蛋白质,N种氨基酸。蛇捕食鼠之后,蛇体内一个细胞内含有的蛋白质种类、核酸种类及氨基酸种类最可能是( )

2. 由1分子磷酸、1分子碱基和1分子a构成了化合物b,如下图所示,则叙述正确的是( )

A. 若m为腺嘌呤,则b肯定为腺嘌呤脱氧核苷酸

B. 在禽流感病原体、幽门螺杆菌体内b均为4种

C. 若由b构成的核酸能被甲基绿染成绿色,则b为脱氧核苷酸

D. 若a为脱氧核糖,则由b构成的核酸完全水解,得到的化合物最多有8种

A. 改变细胞膜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

B. 使染色体中的DNA与蛋白质分离

C. 杀死细胞,有利于DNA与染色剂结合

D. 使细胞中的DNA彻底水解

4. 层粘连蛋白分子是由一条重链(A链)和两条轻链(B1、B2链)构成的高分子糖蛋白。作为细胞的结构成分,它含有多个结合位点,对细胞间粘连及细胞的分化等都有作用。层粘连蛋白分子结构示意图如图,若该蛋白分子由m个氨基酸构成,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该层粘连蛋白分子含有的肽键数为m-3

B. 该蛋白在细胞识别中具有重要作用

C. 癌细胞膜相对于正常细胞膜而言表面层粘连蛋白减少

D. 该物质的合成只需核糖体即可完成

5. 对组成细胞的有机物描述正确的是( )

A. 动物乳汁中的乳糖和植物细胞中的纤维素都属于多糖

B. 细胞膜上的脂质主要包括磷脂、胆固醇等

C. 动植物遗传信息贮存在DNA中,而细菌、HIV、SARS等病毒遗传信息贮存在RNA中

D. 质量相同的糖、脂肪、蛋白质氧化分解所释放的能量是相同的

6. 下图表示细胞中4类有机化合物的关系,每个椭圆形代表一类有机物,则下列对应①~④化合物名称中最合理的一组是( )

A. 脂质、酶、蛋白质、激素

B. 激素、脂质、蛋白质、酶

C. 酶、蛋白质、激素、脂质

D. 激素、脂质、蛋白质、酶

9.中南大学基础化学试卷 篇九

一、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请将你认为正确的内容填在各小题所留的括号内。

1、管理的职能是()。

2、西蒙曾说过:“管理就是()”。

3、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的中心问题是()。

4、计划是管理活动的()。

5、()是根据组织的宗旨提出的组织在一定时期内要达到的预期成果。

6、组织是两个以上的人在一起()。

7、()反映了人们对人的本质及其行为特征的基本认识与判断。

8、赫茨伯格把使职工感到满意的工作本身或工作内容方面的因素称作()。

9、()是指信息从发送者传递到接受者的过程和行为。

10、()是控制工作的必要前提。

二、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1、()认为人是以一种合乎理性的、精打细算的方式行事的。

A、经济人假设 B、社会人假设 C、自我实现人假设 D、复杂人假设

12、()被称为“组织理论之父”。A、泰罗 B、德鲁克 C、韦伯 D、法约尔

13、在管理决策中决策是()。

A、高层管理人员所承担的任务 B、直线制组织结构高层和中层管理人员所承担的任务 C、每一个管理人员都可能要从事的活动 D、高层主管和参谋人员所承担的任务

14、企业在销售商品时,需要预估货款回收的可能性。为此,信用审核部门力图以一种低成本的方式处理有关客户资信的材料,但因为过程速度太慢,使许多客户另觅他处购货。该项信用审核工作可以说是()

A、重效率、轻效果 B、轻效率、重有效性 C、重效果、轻效率 D、效率和效果都不重视

15、下述有关管理层次的评论中,哪一个是错误的?()。

A、多层次意味着可以节省管理费用 B、多层次可使沟通联络复杂化 C、多层次

使得计划和控制复杂化 D、层次是信息的过滤器

16、这种信息沟通网络中,信息在组织成员间只进行单线、顺序传递,这种沟通网络形态是()

A、链式沟通 B、轮式沟通 C、环式沟通 D、Y式沟通

17、与个人的品质、魅力、经历、背景等有关的权力称为()

A、法定权力 B、专家权力 C、奖赏权力 D、感召权力

18、期望理论是由()提出的。

A、马斯洛 B、赫茨伯格 C、弗洛姆 D、以上都不对

19、下列哪种控制方法强调组织的权威()

A、市场控制法 B、科层控制法 C、族群控制法 D、平衡计分卡 20、关于目标管理,错误的是()。

A、建立目标体系 B、重视成果 C、员工不参与目标制定 D、必须对目标进行有效分解

21、下列不属于计量决策方法的是()

A、德尔菲法 B、盈亏平衡分析法 C、决策树法 D、决策表法

2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管理幅度和管理层次成反比例关系 B、管理幅度和管理层次成正比例关系 C、当组织规模一定时,管理幅度和管理层次成反比例关系 D、当组织规模一定时,管理幅度和管理层次成正比例关系

23、与正式组织相对应,非正式组织的基本特征之一是()。A、目的性 B、自发性 C、正规性 D、稳定性

24、下列哪种组织结构形式的缺陷是多头领导、极大地违背了统一指挥原则?()

A、直线制结构 B、直线职能制结构 C、职能制结构 D、事业部制结构

25、美国的()教授在《

29、政策的作用是为组织建立活动的一般指南。()

31、计划赶不上变化,所以没有必要做计划。()

32、组织设计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提供可以实现统一领导、统一指挥的组织保障。()

34、预算是用数字表示预期结果的报表,是一种“数字化”的计划()

35、目标管理的局限性之一是目标制定较为困难,导致目标成果的考核与奖惩不能完全一致。()30、管理的二重性是指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33、只要组织目标不变,组织结构等就无须变革。()

四、简述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36、简述决策的基本程序

37、简述德尔菲决策方法的特点

38、简述计划的内容(即5W1H)。

39、简述权力使用的三条原则。

40、简述当代企业组织结构变化的基本趋势。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两题,每题10分,共20分)41、42、试述管理二重性原理及学习管理二重性原理的现实意义。(10分)

10.中南大学基础化学试卷 篇十

C.亚里士多德

D.昆体良

37.科学是内在的整体,它被分解为单独的部份主要是由于()0

A.人类认识能力的局限

B.事物的本质

C.社会的需要

D.科学自身的需要

38.美国人类学奠基人摩尔根于19世纪70年代发表名著(),阐述了人类历史变迁分为蒙味、野

蛮、文明三个时期,被称为早期人类学的进化论学派。

A.《古代社会》

B.《原始文化》

C.《金枝》

D.《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39.下列哪一组学科被认为是最为典型的综合学科?()0

A.哲学、文艺学、历史学

B.现代管理学、人口科学、科学学

C.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

D.法学、教育学、新闻传播学

40.据有关资料分析,1978年以来当代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最为突出的学科是()o

A.经济学

B.管理学

C.历史学

D.政治学

41.支配了

20世纪世界哲学发展基本走向的理论先导是()。

A.19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西方非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两大思潮

B.19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西方非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实用主义和非理性主义两大思潮

C.19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西方非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科学哲学和非理性主义两大思潮

D.19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西方非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结构主义哲学和非理性主义哲学两大

思潮

42.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是()

A.社会需要和人文社会科学自身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

B.常规性发展与革命性发展相互交替

C.人类社会实践与人文社会科学理论的互动关系

D.社会的经济发展状况和人们的文化知识水平

二、名词解释

1.人文社会科学

就是以人的社会存在为研究对象,以揭示人的本质和人类社会规律为目的的科学。它是互相交叉联结的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总称,是与广义的自然科学相关联又相对应的一大科学部类。

2.全球问题

指的是与整个世界全体人类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譬如人口增长、资源危机、环境污染、裁减军备等

等问题,它们是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热点。

3.实证主义思潮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产生的同时,一些哲学家强调哲学应当以实证自然科学为基础,以描述经验事

实为限,以取得实际效用为目标,要求排除抽象的思辨,追求实证知识的可靠性、确切性。由此开创了与

非理性主义相对应的实证主义思潮。

4.经济自由主义

是与国家干预主义并列的现代西方经济学中的两大经济思潮之一。它发端于17世纪中叶到19世纪的古典政治经济学,认为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的是市场经济这只“看不见的手”;要增加一个国家的财

富,最好的经济政策就是给私人经济活动以完全的自由。

5.社会科学

是以人类的经济活动、政治活动、精神文化活动等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旨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

6.时代主题

全球一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态势的聚焦点,是全球发展格局的集中体现。

7.人文主义

是这样一种思想态度,它认为人和人的价值具有首要的意义。通常认为这种思想态度是文艺复兴运动的主题。从哲学方面讲,人文主义以人为衡量一切事物的标准,它扬弃偏狭的哲学系统、宗教教条和抽象

推理,重视人的价值。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曾经长期处于对立状态,在当代则出现了融合的趋势。

8.终身教育论

终身教育论所要回答的基本问题是:教育如何适应迅速变化的社会,如何适应人的终身发展需求。它的主要内容是:(1)全程教育,即应该将人受教育的时期贯穿于人的生命的全程;(2)全域教育,即应该将人受教育的场所遍布于全社会;(3)全民教育,目的是使人受教育的机会平等;(4)全面教育,强调人的全

而发展,人的整体素质的提高。

9.人文科学:

通常被说成是“人文学”,是指关于人的本身的学说或者理论体系,是对人的存在、木质、价值和发

展问题以及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进行研究的学问。

10.语言学:

是一门研究人类语言的内部结构、功能和发展,揭示语言本质及其存在和发展规律的学科。

11.接受美学:

是从接受主体(欣赏者)的反应和接受方面去研究文艺,把欣赏者的理解看作作品的构成因素的一种

文艺学一一美学思潮。

12.语言与言语:

索绪尔提出区分语言和言语:语言是语言符粤相互关联的系统,言语则是实际话语。前者是社会的、主要的,后者是个人的、从属的。

三、简答题

1.20世纪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背景是什么?

答:一是不断深化的时代主题;(5分)

二是飞速发展的自然科学技术;(5分)

三是日益尖锐的当代全球问题。

(5分)

2.现代西方主流经济思潮是什么?

答:尽管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各种流派纷繁复杂,但基本上属于两大经济思潮:

一是经济自由主义。

它发端于17世纪中叶到19世纪的古典政治经济学,认为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

位的是市场经济这只“看不见的手”;要增加一个国家的财富,最好的经济政策就是给私人经济活动以完

全的自由o

(8分)

二是国家干预主义。

它的理论源头是16世纪到17世纪的重商主义,认为流通领域特别是对外贸易乃

社会财富的源泉,强调在国家支持下发展对外贸易;从20世纪30年代起,发展出了以凯恩斯主义为代表的新的国家干预主义,并开始占主导地位。(7分)

3.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机理是什么?

答:(1)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是人类社会实践与人文社会科学理论的互动关系。(4分)

(2)

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主要动力,是社会需要和人文社会科学自身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3分)

(3)

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基本方式,是常规性发展与革命性发展相互交替。(3分)

4.20世纪历史学研究模式有哪些变革?

答:(1)“欧洲中心论”或“欧美中心论”失去其统治地位;(3分)

(2)

传统的“政治史”模式被打破;(3分)

(3)

现代历史学研究的主体性的张扬;(2分)

(4)

历史学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的更新。(2分)

5.结构主义语言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索绪尔开创的结构主义语言学被视为现代语言学的正式开端,其主要内容概括起来有以下四点:

(1)

语言是符号系统:它的各种成分之间存在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系统具有自己特有的内在秩序或内在规律。(3分)

(2)

区分语言与言语:语言是语言符号相互关联的系统,言语则是实际的话语。(3分)

(3)

区分历时态与共时态:索绪尔侧重强调共时态的研究,以充分揭示语言的结构。(2分)

(4)

区分深层结构与表层结构:深层系统是由社会因素构成的,表层系统则是个人的言语表达,语言

学应着重研究深层系统。(2分)

6.20世纪世界文艺学的突破性进展表现在哪些地方?

答:(1)对创作主体艺术思维及心理的深入开掘,(4分)

(2)

对文艺作品形式的重新认识;(4分)

(3)

对文艺接受问题的注重;(4分)

(4)

对文艺与社会一文化系统关系的进一步思考。(3分)

7.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人类学的主要变革有哪些?

答:一是从古代走向现代;(4分)二是从“异文化”研究到“本文化”研究;(4分)三是从半封闭研

究到开放性研究}

(4分)四是马克思主义对西方人类学影响增大。(3分)

8.终身教育论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答:(1)全程教育。即不应该将人受教育的时期仅限于青少年时代,而应该贯穿于人的生命的全程。

(4分)

(2)

全域教育。即不应该将人受教育的场所仅限于学校,而应该遍布于全社会。(4分)

(3)

全民教育。它包括普及初等教育、成人扫盲以及消除男女教育差异,目的是使人受教育的机会平

等。(4分)

(4)

全而教育。终身教育强调人的全面发展,人的整体素质的提高,强调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

关心、学会做人、学会创造。(3分)

9.中国当代文艺研究的重要进展表现在哪些地方?

答:(1)构建开放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体系,充分认识文艺的审美特性;(3分)

(2)在肯定反映论的前提下,以价值论为补充,以主体论为中心构筑新的理论体系;(3分)

(3)

文艺新学科建设受到重视;(2分)

(4)

文艺学的应用研究不断加强。(2分)

10.20世纪下半叶现代心理学的三股新潮是什么?

答:一是在认识理论领域中,认知心理学取得重要进展;(4分)

二是在人格理论领域中,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崛起;(3分)

三是在情绪理论领域中,情绪心理学提出了新的假说。

(3分)

11.现代初等教育为什么需要人文社会科学的跨学科研究?

答:现代初等教育之所以需要跨学科的系统研究,首先是由教育的复杂木性即其广泛性和多质性决定的;(4分)其次是由初等教育而临新的时代课题决定的;(3分)最后,这也是推进初等教育科学体系完善的需要。(3分)

四、论述题

.当前世界从小学到大学,普遍推行以文理综合为重要导向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尤其最近

我国关于高考不再分文理科的热议更加强化了这一思潮。说说这场改革与人文社会科学综合发展、人文社

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综合发展趋势的关系。

答:(1)教育是文化事业的组成部分,教育观念和教育实践深受科学文化思潮发展的直接影响。人类

科学的发展,总是沿着较低水平的综合向较为精细的分化,再由分化向较高水平的综合螺旋式路线前进。

有分化才有综合,有较高水平的综合才有较高水平的分化o

20世纪下半叶,综合发展逐步成为人文社会

科学和自然科学界的自觉追求。“打破学科孤立发展的围城”、“不要让一个专业的人在一张桌子上吃饭”、“理论的力量在于综合,在于协同运用”的呼声日益强烈;研究骨干通才化;研究人员群体化:出现了文

一文沟通,理一理沟通,文一理沟通,共同创造一个综合性的大科学体系的现实可能性。当前的世界和中

国,从小学到大学,都在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这场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之一,就是强调文理综合。

这正是当代人文社会科学乃至大科学综合发展的理论和实践的产物。(8分)

(2)

教育观念和科学文化思潮;说到底,都是社会实践需求和时代精神的反映。文理综合的教育观念

和倡导综合发展的科学文化思潮,同样反映了

20世纪下半叶新的社会实践的需求,体现了新的时代精神。

所谓新的社会实践的需求,就是信息社会、知识经济对人的知识能力结构的需求;所谓新的时代精神的召

唤,就是提高人的整体素质的召唤。新的世纪,要求人类走出白然科技“指数增长”而人文精神失落的“半

个人的时代”;要求白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结盟、交融;要求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改变重理轻文、重

“智”轻“情气重知识技能轻态度方法、重分析轻综合、重物质追求轻精神价值的培养“半个人”的倾

向。从这样的角度,去认识以文理综合为重要导向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实践,与科学综合发展趋

势的内在联系,有助于更为深刻地认识教学改革的时代特征和历史意义。(8分)

(3)

联系实际进行论述。(4分)

2.试述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趋势。

第一,当代人文社科学发展的总体文化背景,出现了东西方文化在碰撞中互补的趋势。(4分)

第二,当代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主导性价值取向,出现了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交融的趋势。(4分)

第三,在主要思维方式方面,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出现了分析综合走向系统化的趋势。(3分)

第四,从社会实践功能看,出现了注重应用研究的趋势;(3分)

第五,从具体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看,出现了高技术化的趋势。(3分)

(本题要求具有联系实际的内容,占3分)

3.试以某一具体学科的发展为例,说说20世纪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总体特点。

答:比如管理学在20世纪的发展,就相当典型地反映了这个世纪世界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总体特点。

(1)

管理学的产生和发展,典型地反映了

20世纪人文社会科学发展中“社会实践与科学理论的交互作

用日趋明显”的鲜明特点。在资本主义国家中,管理和科学技术被认为是经济高速发展的两个轮子;在十

月革命胜利后不久的苏联,列宁把管理作为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项最困难、最能收效的中心任务。应运而生

并对社会实践发挥了能动作用的管理学,在人文社会科学乃至大科学体系中的地位不断上升。(7分)

(2)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除管理者和管理学家之外,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生物学、数学、哲学等学科的专家也纷纷介入,从各自的背景,用不同的视角和方法研究同一个对象——对人、事、物等组成的物质一社会一文化系统进行自觉控制的行为和过程,以至形成了现代管理理论的“丛林”,并

发展成为跨科学部类、跨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学科群一一具有多科性、综合性的管理科学。可以说,管

理学的发展,是20世纪世界人文社会科学通过不断分化、综合,形成了多科性、综合性庞大体系这一总

体发展特点的缩影。(7分)

第三,管理学的发展,从根本上说,体现了对人的认识的深化。管理学研究的焦点,从自然人、机器

人,到“经济人”,到“社会人”,到“复杂人”,到“信息人”,标志着管理科学几度飞跃。这一发展

轨迹,充分反映了

20世纪世界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最重要的一个总体特点:人的解放和发展受到前所未

有的广泛关注。(6分)

4.有位学者讲述了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在一座大城市里,有位小姑娘依靠父母亲艰苦的努力,好

不容易跨学区进入了全市最好的一所小学。小姑娘高兴极了,开学前三天,兴奋得晚上睡不着觉。开学以

后头几天,小姑娘天天在家里的饭桌上说学校这样好那样好。可是,就在开学第一周的周末,小姑娘回家

后突然嚷着下星期再也不去上学了。父母亲不知所措,急着追问缘由。小姑娘哭着说:今天,整整一天,班主任老师没有看我一眼,连一眼也没有看啊!

有位小学校长讲述了另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小学生期中考试数学只得了

58分,在教师办公室呆着

不肯回家。他对老师说,分数单上挂红灯笼,妈妈是不准让我进家门的。看看老师不作声,又说:老师,这次能不能先借给我2分呢?下次再考,我一定还上这2分。数学老师想了想,深深地点了点头。到了下一次考试,孩子有明显进步,还了

2分,受到老师的表扬。之后,孩子的成绩列入了班级的中上游。

试就这两件事,谈谈学习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答:这两个案例的共同点是,它们都涉及学生、教师、家长的教育心理。

第一,小学生期待的是关心、爱护和理解(两例皆然)。(7分)

第二,教师的行为态度,小到课内外射向学生的视线的分配(第一例),大到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

和对学生发展的预期(第二例),都在小学生心中产生强烈的消极(第一例)或积极(第二例)的影响。

(7分)

第三,家长过度的期望和呵护(第一例),或者是简单粗暴(第二例),都对学生的心理发展造成消极

影响(第一例中,在过度的呵护之下长大的、具有某种优越感的“小太阳”,心理上经不住也许只是短暂的偶然的挫折;第二例中,孩子心理上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笼罩着阴影一一可喜的是,这个孩子能尝

试与命运抗争)。(7分)

如做进一步思索,在这类案例中,学生、教师、家长的教育心理都有特定着的社会心理背景。为什么

说实施素质教育是一个涉及全社会的系统工程呢?这可以从社会心理的角度进行讨论。(5分)

上一篇:安全主题班会个人发言稿范文下一篇:厨具公司献礼国庆60周年演讲稿